時間:2022-05-23 03:25: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建構主義自產生以來,引起教育界對兒童教育的大討論,其所倡導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結果,重視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幫助者和指導者,強調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協作交流等觀點贏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認可。本文即從以上觀點出發來探討建構主義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幾點啟示,及教師應如何依據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進行有效藝術教育。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
建構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認知理論,被教育界廣泛接受,并逐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建構主義強調兒童的學習以理解為特點,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建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強調兒童的學習以解決問題為宗旨,在開發問題解決策略的同時,獲得學科知識和技能;強調對話的師生觀,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想法由來,并以此為依據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強調師生之間的協作關系和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建構主義的理論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幼兒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供了理論支撐。
1 建構主義知識觀對學前藝術教育的啟示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主體對客觀世界做出的主觀解釋,即主體根據自身經驗對客觀世界進行主動建構,因此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即知識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主觀理解的。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只有通過主動建構才能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時避免將有關知識當作真理灌輸給幼兒,要積極關注幼兒的經驗背景以及認知發展水平。在評價幼兒作品時,要尊重幼兒的主觀理解,積極引導幼兒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例如在一堂美術課上,教師請幼兒為花朵涂色,有的幼兒根據教師展示的花朵的顏色來給自己的涂色,然而有一個幼兒卻很特別,他沒有按照教師所展示的樣式進行涂色,而是積極思考,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來操作。他的花朵僅用兩種顏色:紅色和黑色,這時教師并沒有對幼兒進行批評,而是請幼兒說說為什么花朵是黑色的呢?幼兒說:“黑色的花朵是男的,紅色的是女的?!痹谟變鹤约旱慕涷炇澜缰杏心腥艘灿信?,基于這個經驗背景,他對花朵的理解也是有男有女,并且花朵中的男女性格特征也和人一樣是有區別的,雄花如男人勇敢大氣,用黑色來表現,雌花如女人嬌艷美麗,用紅色來表現,正如男人要保護女人一樣,黑花也始終伴隨在紅花身邊擔當護花使者。這個小男孩對花的性別特點的主動建構,對他在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知建構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所以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如此表現的原因,并要尊重幼兒對客觀世界做出的主觀解釋,根據幼兒的積極理解進行正確的啟發引導,從而幫助幼兒不斷豐富他們的經驗世界,調節或重構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對知識體系進行主動再建構。
2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對學前藝術教育的啟示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的原有經驗,一方面對新信息的理解是通過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達成的;另一方面已有經驗也因著新信息而被豐富或改正達到重新建構。因此,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不能無視幼兒已有的經驗,而是要把幼兒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和生長點,引導幼兒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例如在《會講故事的樂器》這個大班音樂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雙響筒、鑼鼓、鈴鼓、手鈴、木魚、三角鐵等各種樂器,請小朋友先自主探索各種樂器的發音方法以及它們的不同聲音,為了使幼兒更容易了解樂器的發音及不同點,教師積極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請幼兒在聽到樂器發音后積極聯想與生活中的哪些聲音相似,使樂器的聲音與生活中幼兒熟悉的聲音進行有意義的聯系。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使用打擊樂器以不同的節奏、力度、速度等表現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并啟發幼兒運用這些聲音來創編故事。
因此,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要求教師關注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并積極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來幫助幼兒主動地學習,創設能夠喚醒他們已有的經驗的環境,準備充足的材料,創設寬松的氛圍,提供自由探索、交流、分享的機會,實現幼兒對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
3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對學前藝術教育的啟示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教學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教學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教學過程必須要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學情境、協作共享、對話交流和意義建構,并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強調在教學設計中要重視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以此使學生建構起能靈活遷移應用的知識經驗。協作發生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構主義者認為協作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教學群體,成員在討論與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思維與智慧,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對話交流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構主義強調教師要放權給學生小組,并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與他人交流對話、自由表達的機會,從而共享每個成員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意義建構是指學生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教學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新知識的有效遷移,并能對新知識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關于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形成自己理解客觀事物的獨特視角。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
因此,在對學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教學情境、協作共享、對話交流以及意義建構這四個基本要素,做好充足準備,為幼兒準備有利于他們進行意義建構的材料,創設能夠喚醒他們已有經驗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情境,鼓勵幼兒間的合作,引導幼兒資源共享,促進幼兒對話交流,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幫助幼兒對教學內容進行主動的建構。
[摘 要]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教育,必須有助于將來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長。本著這樣的認識,我們在“八五”期間進行了兒童實施藝術綜合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從審美藝術教育入手,推進兒童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審美創造型人格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 審美心理 課程實施
一、審美及審美藝術的教育價值
我們引進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審美藝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審美藝術活動的價值、審美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價值表現在:
1.為完滿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這是因為藝術審美連著情感是心靈的活動,而心靈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馳騁,可以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理智和情感、物質和精神加以協調和溝通。審美藝術中所培養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在教育中堅持藝術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社會性”、“科學性”和“審美性”相結合,使兒童的行為不但為了實用,而且可以拉開距離欣賞,使行為不但接受“善”和“真”的被動控制,而且獲得“美”的自動調節,就能為完美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助于全腦功能的開發。據研究,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在藝術教育中,堅持藝術形象布局的審美特征和具有細膩豐富的情感內容相結合,堅持直覺整體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領悟相結合,使左右腦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藝術作品中不同的結構要素相互作用,將有助于促進以右腦功能為主的全腦功能的開發。
3.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創造力的發展。藝術活動中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
4.有助于發展兒童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使童年獲得更多的歡樂。同時,兒童知覺過程的整體性、直覺性、記憶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想象的獨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彌散性等心理特點都使得他們特別喜歡藝術活動。但是,藝術智慧的發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發展,它并不一定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缺乏恰當的教育,早期的藝術潛能會隨著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認識世界方式和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兒童2~12歲之間這一藝術潛能發展的黃金時期向兒童進行良好的藝術教育,是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可以使腦的潛能不失時機地得到發展。
二、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綜合了在美術心理、音樂心理和文學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發現1歲以內的嬰兒就能對外界事物的某些審美特征產生知覺選擇,如鮮艷的色彩、動聽的旋律、有節奏的兒歌都會引起嬰兒的定向,這是審美心理發展的基礎,也是進行審美藝術教育的基礎。兒童審美心理與非審美心理一樣都包括知、情、意三個系統,它是審美及藝術欣賞和創造的心理基礎。有關審美和藝術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審美主體的知、情、意系統與審美藝術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意志(創造行為),它們貫穿于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的全過程。然而,審美心理活動和非審美心理活動在目的、方式、結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區別的,反應了兩種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學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發現、思考客體的目的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本來的面貌及其發展規律,為解釋、利用、改造、創新提供依據,應該是求實、求真的。
審美活動中對客觀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變形的,甚至是虛幻的。以月亮這一實體為例,科學家告訴我們它是圍繞地球轉的不發光的星體,月亮光是太陽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為無云等。而審美時,則把月亮當作審美對象,當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對象,所以就會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情融入客體之中,就會有“嫦娥奔月”虛幻想象。這都是審美主體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審美過程是主體對客體的形象、色彩、音響、韻律、節奏、流動感、和諧、秩序等情感表現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運動,產生激情和想象,情緒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體現。如果我們把審美的結果當作科學的認識,必然會陷入荒唐。我們參考有關資料和研究經驗,歸納出以下培育方法,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依據。
1.積累非審美的認識經驗、實用經驗、社會交往經驗和情緒經驗,豐富現實性表象,為感知的定向(在對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為理解和想象的進行、為情感的產生提供豐富的源泉。
2.師生共同創設審美藝術化的環境??梢赃x擇貼近生活的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用創作成品布置環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規提升為藝術的表達方式。
3.系統地開展以藝術品為媒介、以審美欣賞為核心的實現多元價值的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活動,將自外向內的藝術再加工和自內向外的藝術創作實踐有機結合,改變過去重內容輕形式、重模仿輕創造、重制作輕欣賞的傾向,使審美心理的各個方面從對立走向統一互補。為此,我們在組織藝術欣賞時,有兩點區別于現在的藝術教育:(1)把滲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藝術中的形式審美特征──對稱、均衡、重復變化、對立統一等加以突出,使其與兒童的意識層面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兒童對形式審美特征的直覺敏感性和遷移應用的有意性。(2)把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社會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體的情感交流從潛意識層面發展到意識層面,將作品的情感基調或人物的內部情感作為兒童識別、觀賞、匹配、表現和重新建構的對象,并在觀賞、表現、重建中,使兒童的主體情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4.教師的人格特征和美學修養。在審美藝術教育中,首先,教師必須是一個人格完滿或追求人格完滿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統和真、善、美的外部行為方面比較和諧或不斷追求和諧完善的人,是一個善于發現美、創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長具有豐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師在音樂、美術、文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養。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現技能,但她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知識,有廣泛的藝術欣賞的興趣、欣賞能力、選擇能力和感情表現能力,有及時將美介紹給兒童的熱情。再次,教師必須熱愛兒童,了解兒童,樂觀開朗,勤奮工作;能夠樂此不疲地引導幼兒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藝術活動中引導兒童健康、和諧、活潑、愉快地發展。
[摘要] 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特別是幼兒園的藝術教育,在培養目標的確定上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亟需改進和完善。由于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獨特性,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不可能像中小學藝術課程那樣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它更多的是培養幼兒全面的素質和健全的審美心理。
[關鍵詞] 甘肅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 目標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發生變化的過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也是兒童發展的需要,它是以藝術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陶行知曾說:“人人都說小孩小,其實人小心不小?!痹⒁鈱W前兒童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學前兒童是如何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呢?對于成人來說,最簡單的表達方式莫過于語言了,但學前兒童還不具備成人所具有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學前兒童手舞足蹈、涂涂畫畫和擺擺弄弄,學前兒童正是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藝術便成了學前兒童表達自己內心情感世界的一種符號?!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求學前兒童通過感受他們周圍事物的美來發現大自然的美,進而用他們對藝術的獨特表現方式展現周圍事物中的美,從而實現對藝術的審美體驗。由此可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的確定直接關系著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成敗。
目前,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體性的幼兒園藝術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藝術教育兩種形式,其中主要以整體性的幼兒園藝術教育為主。近幾年來,我省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甘肅省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精神,開始有計劃地推動學前藝術教育“示范性幼兒園”建設。在城鄉各類幼兒園中建立和扶持一些辦學方向端正、辦園行為規范、管理上層次、教育質量好,并具有良好社會信譽的幼兒園作為示范性幼兒園,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省教育廳組織專家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甘肅省示范性幼兒園評估標準》為依據,經教育廳研究決定,對蘭州城關區保育院等18所各項辦園指標基本達到標準的幼兒園,命名為“甘肅省示范性幼兒園”。此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我省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發展,體現了省政府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視。盡管如此,由于我省地處西北邊陲,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整體而言學前兒童教育相對滯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更加滯后,主要表現為管理體制很不完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特別是幼兒園的藝術教育,在培養目標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亟需改進和完善。依據國內經濟較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先進經驗,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應從四個方面改進。
一、以提高素質為目標,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綜合效應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幼兒藝術教育中多學科地綜合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關鍵。傳統的幼兒藝術教育重視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創造潛能的開發;重視藝術活動的結果,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視單科教學,忽視藝術活動形式之間以及與其他領域的有機整合。毋庸置疑,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學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較高的道德文化素質、較強的專業素質、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同時具備適應新的環境的能力,同時還能在新環境中不斷學習、創新和自我發展。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改變過去偏重技藝的傳授內容,要從幼兒的家庭生活和興趣出發,將那些貼近幼兒生活,幼兒熟悉并喜歡的事物通過游戲的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激發學前兒童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展,從而整體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當代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兒童在學習音樂時,將音樂活動和舞蹈動作、形體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身體奏樂,并把音樂移植于軀體之中”,加深幼兒對音樂知識的體驗,進而增進其情感。這種將音樂教學與情感體驗整合的方法,無疑給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音樂本身就是綜合性的藝術,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審美性于一體,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我省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將音樂的綜合效應和藝術教學活動的策略有機結合并起來,使學前兒童對音樂的認知、體驗、情感、行為、能力的培養統一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前兒童的音樂興趣和音樂潛能,為以后的學習興趣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以師生平等對話為基礎,充分體現對幼兒人格的尊重
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師生平等對話法。只有積極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幼兒才會“隨心所欲”,他們的藝術火花才會源源不斷地涌出。雖然幼兒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嚴的。教師言行舉止中表露的輕視,甚至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扼殺幼兒藝術的萌芽。所以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要特別注意傾聽來自幼兒的聲音,而且要聽懂,這不僅是對他們幼小心靈的傾聽,而且也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實踐證明,教師在與學前兒童的相處中,自始至終以朋友的身份與幼兒平等對話,幼兒就沒有了思想上的壓力,他們身心就會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個氣氛和環境中就沒有了可供參考的現成答案,空中唯一飄蕩的是師生不斷奔流而出的藝術靈感。
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培養目標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兒教師動情的參與和熱情的鼓勵下,培養幼兒的藝術興趣,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其實,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非專業的藝術教育,它的目標不是培養小畫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員,也不是為了少數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而存在,而是為了培養所有幼兒對藝術的興趣,通過藝術活動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通過藝術活動使幼兒的認知、情感、智力、創造力得到健康發展。因此,幼兒教師和家長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中與幼兒“對話”,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激發他們的藝術興趣。
三、以社會生活情景為前提,適宜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幼兒本性”。這種從幼兒本性和主體性出發,鼓勵幼兒積極地自我表現和努力創造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只有貼近幼兒的生活,反映幼兒的需求,才能培養幼兒對藝術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幼兒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聆聽,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圍環境中與藝術表現相關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領略藝術、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強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例如,在活動中利用電視廣告詞,“牙好,胃口好,吃飯噴噴香!”“今年過節不收禮呀,收禮就收腦白金呀,腦白金!”等,讓幼兒進行有關廣告設計的音樂教育,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和創編廣告,使藝術活動更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
學前兒童也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個體,他具有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權利。幼兒的生活環境是整體的,因此,幼兒的發展具有整體性,具有全面發展的潛能。藝術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這些潛能的充分發展,并使幼兒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據此,我省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應適宜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積極促進幼兒健康的心理過程和健全的審美心理、使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發揮他們的潛能。
四、以游戲的方法為主,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游戲的內容最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對幼兒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把游戲引到藝術教學中,開展藝術游戲活動,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藝術興趣,培養幼兒的藝術情感,幼兒在藝術游戲活動中能夠自由自在地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法。游戲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并培養幼兒對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兒通過藝術游戲的活動,可以培養他們的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
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是一種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體的教學娛樂活動,在游戲中學習藝術是激發幼兒藝術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兒畫“龜兔賽跑”畫時,先讓幼兒聽故事,然后帶他們去飼養室觀察兔子、烏龜,回到教室后再讓幼兒戴上頭飾玩“龜兔賽跑”的游戲,然后再讓幼兒動手畫。由于前者的鋪墊,幼兒的畫面顯得真實、生動,幼兒在繪畫時心理輕松、感覺不到任何壓力,使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綜上所述,由于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獨特性,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目標不可能像中小學藝術課程那樣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它更多的應是培養幼兒全面的素質和健全的審美心理。依據培養目標在內容的編排上要適宜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水平,既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又是幼兒力所能及的,以此達到培養學前兒童審美情趣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其實,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幼兒所熟悉的審美教育資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葉、雄偉險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園林田野等,都是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讓幼兒去尋找“自然界中的歌聲、繪畫、舞蹈”,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藝術要素,使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培養目標盡可能地同幼兒生活和社會現實相聯系,讓他們把美的體驗和真實情感融入藝術活動之中,從中體味到現實生活的美好。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社會教育被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提出,然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究竟指什么?它和相關教育概念及相關課程領域之間的關系究竟怎樣?這些問題并未得到很好的澄清與闡釋,而理論的不清晰常常會帶來實踐的混亂。辨析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及其課程地位等問題,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踐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內涵分析
(一)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定義的認識
對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定義,有的學者將之表述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要是指對幼兒進行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具體來說是指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規范、社會文化),形成積極的自然情感和社會情感,掌握與同伴、成人交往以及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兒能有效地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教育。也有學者將其表述為:幼兒社會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會的價值取向,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向幼兒施加多方面教育影響,使其逐漸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
根據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基本事實與價值的把握,我們認為無論是學科意義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還是課程領域意義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兒童的完整發展。從課程實踐角度出發,我們嘗試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定義為: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本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通過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和活動等多種途徑,陶冶兒童性靈,最終實現培育具有良好社會理解力、社會情感、品德與行動能力的完整、健康兒童之目的的教育過程。
(二)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涵分析的認識
學前兒童的教育者主要是幼兒園教師,他們是幼兒社會教育的主導力量。雖然家長也十分重要,但在學校教育中家長是教育的合作對象,而不是主要行動者。教育的依據是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與兒童社會性發展規律,前者是外在根據,后者是內在根據,學前兒童發展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里,我們強調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是從文化與社會發展這一角度來理解教育的作用的,即教育應當是引導社會發展的活動,應當倡導積極的文化價值,自覺引導孩子批判與反思消極的社會文化價值。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并不以掌握系統的人文社會生活知識為目的,而以豐富兒童心靈、發展兒童社會性、培育兒童良好品德與社會行動能力為目的,其中心靈的豐富是在對生活的豐富體驗中獲得的,良好的社會理解力、品德與行動能力是在與社會環境積極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由此可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應是基于兒童生活事物的人文社會知識,具有啟蒙性、基礎性與具體性等特點。兒童社會理解力、社會情感、品德與社會行動能力的發展都是以此為前提的。兒童性靈作為一種精神潛質,從根本上來說是純真的,也是充滿活力的。《說文》曰:“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边@種本初的充滿活力的善性是一切道德才能的基礎。幼兒教育就是要保護和滋養這種本初的善性,使兒童的成長始終有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品德與社會理解力和行動能力相關,是社會理解力與行動能力的方向和靈魂,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應幫助孩子養成有品德的性靈、有品德的理解力以及有品德的行動,一切都要以道德和善為原則。
二、社會教育在學前兒童整體發展中的課程地位
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我們不僅要讓兒童學會科學地認識與探究客觀世界,還要認識到人類與客觀世界的關系,以及人類對客觀世界所承載的責任;幼兒語言教育也不僅僅只是教會孩子正確與流利的表達,還要教孩子學會表達真誠與善意;幼兒藝術教育也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欣賞與創造美,還要讓孩子體驗與領會人性之美。
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領域提出,既具有研究上的意義,也具有實踐上的意義。從理論上看,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社會領域教育的特點與規律,幫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學與恰當的教育意識;從實踐上看,課程領域的相對區分有助于教育者根據不同發展領域的特點對幼兒進行針對性教育,幫助教育者更好地關照發展的細節,但這種領域區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領域有整體聯系的區分,因而在課程實施中,教育者需要建立一種整體教育的觀念。
三、如何擺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相關課程領域的關系
作為課程領域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在綜合與變革以前的幼兒園社會常識教育與幼兒德育基礎上出現的一個新的課程領域。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學科,而是一個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中兒童主要學習的是如何協調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并習得與人和環境互動應有的知識、能力、態度與行為技能等。這一課程領域主要關注的是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包括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技能以及道德品質的發展,最終幫助兒童形成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與善待世界的基本態度。
(一)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健康教育關系的認識
健康是所有幼兒園課程體系都需要關注的領域,它包括身體的健康、情緒與心理的健康以及道德的健康。其中幼兒情緒與心理及道德健康也是社會領域關注的問題。當孩子有良好的師生與同伴關系時,他就能獲得安定與愉快的情緒,并形成安全感與信賴感,這是良好社會情感形成的基礎。同時,體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梢娚鐣逃c健康教育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但社會教育在關注兒童情緒與心理健康時,更注重它的社會發展性。社會教育的責任是倡導先進的文化價值觀與態度行為,這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健康。
(二)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語言教育關系的認識
語言是兒童進行社會化的重要工具,通過語言,兒童才能與人溝通。但從社會教育的目的看,幼兒園教育不能止步于教會孩子說話,還要教會孩子善于傾聽,并說禮貌的話、溫暖的話、善良的話、優美的話。當孩子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時,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語言的豐富和優美,還有作品中人物的豐富心靈,讓孩子從作品中體會到善與惡的爭戰、美與丑的較量。另一方面,如果語言教育沒有了美與善的靈魂,就會成為抽象的沒有生命的符號教育。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可能會很流利地說有益人、溫暖人的話,但也可以很流利地說傷害人的話,這全看教育者如何引導他們在利人利己的立場上運用語言??梢?,語言在塑造兒童的社會性品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科學教育關系的認識
引導孩子探索與認識是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我們探索與認識世界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還要學會更好地保護世界。科學的技術如果沒有仁慈之心的支持,也有可能變成傷害人類自身的利劍。如我們有了更多征服自然的方法,帶來的是環境的日益惡化。為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引導孩子學會認識與探索世界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有一顆仁慈之心,讓他們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學會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珍惜自然資源,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藝術教育關系的認識
藝術對性靈的陶冶具有特別的作用,藝術教育的價值也正在于它能夠展示生命的美,暢想生命的自由,弘揚生命的價值,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張揚生命的個性。它的目的是要培養能夠運用藝術語言表達豐富美好的情感和進行心靈交流的健康個體。當孩子學會用畫筆或是音樂表達出他內心美好的體會和感動時,藝術就產生了。同樣,當感受到美與善時,他就已經接受了社會教育。由此,教育要盡可能用藝術化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各種美與善。
摘要:因為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導致農村的學前兒童教育呈現一個直線增長的趨勢,學前兒童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個人發展,同樣是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的基礎,藝術教育正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于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從意識層面上的問題、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家長支持性不足這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推動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現狀;策略
引言:
近幾年,因為農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諸多農民對教育意識有所增加,致使農村學前兒童教育快速發展。但因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的場所條件比較差、設施不夠完善、教師教育水平不高等問題的存在,對兒童的學前教育有著極大阻礙。本文主要闡述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探究問題來提出優化對策,從而提升農村學前教學水平。
1意識層面上的問題
1.1認識較模糊:在當前,有很多幼兒園為了招收更多的學生,打著藝術教育頭銜來進行宣傳,但其實際并未對藝術教育有全面的認知。例如有諸多幼兒園大力宣傳在幼兒時需要加大孩子對色彩的認知,從而奠定繪畫的功底,有諸多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長,便將其送到幼兒園中,但諸多幼兒園并未對繪畫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只是單單分配部分教師到繪畫課堂中培訓幾天。無論是哪種教育都有屬于自己的萌芽階段,而在這個萌芽階段對學前兒童進行合理教育,會激發兒童一些潛在的天分,而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務必要滿足當地實際發展需求以及經濟基礎。1.2力求精英化,追求貴族化:因為我國國民整體水平不是特別高,致使諸多人們產生只有貴族人才可以進行藝術教學,學習藝術的費用是昂貴的,所以諸多人們給藝術帶上了貴族化的頭銜;也因為社會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大,人們迫于無奈,把學習藝術作為生存的一種技能,農村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但諸多父母認為學習藝術是需要花費大力資金的,就會出現猶豫的態度。對藝術扣上昂貴的帽子,這種想法的存在是對藝術的曲解,真正的學前藝術教育是不分區域、不限資金的。對于諸多農村地區出現藝術貴族化的思想是存在誤區的,生長環境的不同、經濟條件的差異是會影響藝術教育的方法以及選材,但并不會影響大眾化、平民化的理念?;陲L景畫為例子,農村幼兒園可以運用農村獨特的風景來作為繪畫的背景,此種方法不單單不影響大眾化的效果,還突出了農村獨特風味??傊?,農村學前兒童的教師需要充分運用農村獨特的素材來進行藝術教育,通過合理有效的結合農村周邊的環境,來構建出多元化的學前藝術教育。
2農村師資隊伍的薄弱化
在農村藝術教師的師資分布極不均勻,在城市中藝術教師的師資極為雄厚,而鄉村卻是恰恰相反。根據對農村與城市中的幼兒園實際調查,會發現農村的幼兒園中教師的年齡大概在20~32歲之間,而城市中幼兒園的教師年齡大約在25~38之間,在農村幼兒園中幼師這個職位流動率比較大;而在城市中的幼師大多數是??埔陨蠈W歷,而農村大部分是高中;在城市中給幼師的工作待遇比較好,而農村的幼師工資比較低。這是造成城鄉師資差異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國政需要加大對農村幼師的工資待遇,通過政策傾斜的方式來吸引大學生到農村來就業;另外,在學校中也要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二者共同作用,來實現城鄉師資的平衡發展,進而促進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水平。
3家長支持性不足
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知存在不同,城市與農村的家長對其態度是不同的,一些80后的家長與90后的家長的育兒觀念都有所不同,但在藝術教育方面是極為支持的,城市與農村的家長對兒童藝術教育的態度應該是相差不多的。但因為在農村的孩子諸多是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來照看,他們對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的。眾多0后、90后的家長對兒童進行早期的藝術教育是非常支持的,認為其存在的價值是要比金錢投資要高的,而爺爺奶奶們則對其沒有一個充分了解,致使其出現進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無關緊要的。對于此種現象的發生,可以運用三點策略:一是農村幼兒園需要加大對家長的溝通力度,對其進行在教育,從而提高其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價值的認知;二是政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進而為諸多年輕父母提供一個就業崗位;三是,開展宣傳活動,呼吁父母多留給孩子一些時間,培養孩子的學習方向。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因為城市與鄉村的教學條件的不同、師資隊伍的差異化以及家長的支出力度不足等因素,致使城鄉幼兒之間的藝術教育水平存在極大差異。因此諸多農村家長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來提高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知,農村中的幼兒園需要向城市中的幼兒園進行學習,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實力,來最大程度的發揮出政府存在的價值,科學合理的應用政策傾斜,來使農村學前藝術教育得到長足發展。
作者:高菁蓮 單位:民勤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一、現象與分析
1.城鄉學前兒童家長都認識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但讓孩子真正接受藝術教育的比例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培養藝術素養;在農村只有40%的家長認識到了培養孩子藝術素養的重要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農村的家長大部分不在家鄉,孩子都由祖輩帶著。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學放學都是由爺爺奶奶接送。當我們將問卷發放到他們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會寫字。這樣的隔代家庭,祖輩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不學壞就好,在應付生活的同時根本沒有精力去照顧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較進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經濟狀況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許。每月家庭的生活費和學費都由父母寄錢回來支付。在勉強照顧了全家人生活的情況下,也就沒有經濟能力去給孩子進行藝術教育了。
2.城鄉兒童接受藝術教育培訓的人數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適齡幼兒進行過藝術教育,在農村這個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兒童參加藝術教育的種類比農村多,場所選擇余地大。而農村兒童進行藝術教育的場所主要在幼兒園。農村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機會大大少于城市兒童。調查問卷第十題的結果顯示,即使家長愿意讓孩子在課外接受一些藝術教育的課程,也沒有合適的機會。農村有些孩子的藝術熏陶就是在家看看電視,或者節日的時候,鎮上進行的文藝匯演和過年的時候周圍的廟會。這樣的藝術教育質量怎么樣先撇開不談,單就藝術形式來講,十分的單一,內容以娛樂為主,不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且容易導致兒童近視。
3.城鄉家長對于孩子藝術教育的質量滿意度普遍不高,均為50%左右。經過走訪部分家長發現,滿意度不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場上培訓機構魚龍混雜,部分機構魚目混珠,老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老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而專業素養較高的老師不熟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或不愿意接受學齡前兒童,這也是兒童無法接受藝術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長對幼兒藝術教育認識不夠,不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導致對結果滿意度不夠。
4.跟預期結果不同的是城市與農村的家長對于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未來的期望具有相同之處。原以為家長會更注重孩子學業的發展,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來的就業機會,對考學的幫助等等)。但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兒童心理發展、人格的健全發展方面。多數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藝術與學業兼顧,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從這點可以看出,現在的家長觀念較以往已經有所轉變,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這跟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有關。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國家從他們那個時候起就開始提倡素質教育,盡管素質教育的實施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看到,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5.城市兒童進行藝術教育多,壓力大,而農村兒童進行藝術教育機會少,人數少,培訓少。部分城市的學齡前兒童,一周要參加3-4次培訓班,名目繁多。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幾個小時練習各種技能。大大的占據了他們的課余時間,讓本該快樂的童年變得繁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幾乎所有的家長(包括那些給孩子報了好多培訓班的家長),都一致認為應該解放孩子天性,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長的行為與所持的態度大相徑庭。而農村兒童因為經濟,環境,家庭觀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們沒有合適的機會去接觸藝術,接觸美感教育。這體現了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公。
6.城鄉兒童未進行藝術教育的原因不盡相同。大部分家長未讓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原因是沒有合適的機會。農村由于費用太高而無法進行藝術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這表明農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長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為什么家長會覺得沒有合適的機會讓孩子接觸藝術教育呢?我們走訪了一些專業的藝術方面的老師。發現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相當一部分老師都不太愿意從事幼兒藝術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兒尚未成熟,對于藝術中的各種術語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細動作也尚未發展完成。這兩項障礙對于藝術老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讓孩子理解藝術相關概念并學會應用?沒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長,短期內很難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7.城鄉學前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非常單一。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培訓機構,學前藝術教育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音樂和美術兩大類。音樂包含唱歌和舞蹈,美術包含繪畫和手工。在生活中,藝術的形式非常多樣,可以說無處不在。主要可以分為音樂、繪畫、舞蹈、文學、雕塑、建筑、戲劇與電影八大類。這樣多的藝術形式,體現在幼兒園中就只剩下了音樂和美術。并且,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目前的幼兒園藝術教育組織形式也非常的單一。以我們在咸陽市某幼兒園旁聽的一節音樂課為例。老師要求幼兒學會一首歌,分為讀歌詞,跟唱,合唱,領唱幾個步驟,只要求幼兒會唱這首歌,對藝術鑒賞方面基本沒有涉及。同樣,我們旁聽了幾節幼兒園的美術課。老師提前畫好一張畫,給幼兒貼在黑板上,老師簡單講解一下畫的步驟,對不好畫的地方做適當提醒后,幼兒開始自己畫。畫的像的,就是畫的好。有了自己的創意老師也會夸獎,但是之后會遭到全班同學的模仿。還有少數老師,對于孩子的天馬行空的創意無法接受,甚至嘲笑他,這樣的做法會抹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作為幼兒教師,是要堅決抵制的。
二、引發的思考中國古有孔子云
1.社會方面。如今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發展。調查結果表明,從物質基礎上來講,農村的經濟狀況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農村家長的育兒理念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但是,跟經濟的發展比較起來,觀念的轉變相對較慢。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從幼教領域來看,政府和學前教育機構應該努力向家長宣傳更多的正確的學前藝術教育的理念,大力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各種宣傳,努力扶持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藝術教育的平衡發展,達到農村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方面。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愛好和特長,不能只要自己覺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動和觀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說一套做一套,這樣不僅阻礙孩子的發展,還會對孩子起到不好的帶頭作用。要將觀念落實到行動上,言行一致,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同時,家長應本著對孩子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盡可能的為孩子創造教育機會,配合教師和教育機構,共同為孩子的未來打好基礎。
3.幼兒教師方面。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嚴格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去教育幼兒,為幼兒美好的未來打下基礎。教師應該將學前的藝術教育課程重心轉移到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上來,而不只是專業藝術技能的培養。幼兒期是培養兒童各種感知覺的關鍵期,只有抓住關鍵期的教育,尤其是樂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養好了,如何欣賞美和創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要求教師要有足夠高的職業素養,不僅僅將教育當做自己賺錢的工具或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手段。只有教師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藝術教育機會少的問題。
作者:陳碧溪單位: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們越來越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音樂、美術、舞蹈等是兒童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各種藝術教育活動,讓學前兒童初步感受美,體會藝術美的情趣,而培養孩子對藝術活動的興趣及愛好應是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重點。這就需要藝術教育者掌握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學前兒童藝術啟蒙教育的關鍵所在。本文將就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方法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要樹立正確的藝術教育目標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藝術教育的規律來制定藝術教育目標,這是教師在進行藝術教學活動時應遵循的原則,也是藝術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要想健康發展,必須采取更貼近孩子特點的方法,在觀念上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幼兒的藝術教育主要應以提高孩子的藝術素質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為目標,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體驗,而不應以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為目的。家長與藝術教師應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針對這一成長階段兒童的心理及性格特點來進行藝術門類的選擇,培養孩子對藝術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發揮孩子天性與創造力。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意義
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旨在延續和發展人類的文化藝術而實施的教育的最初環節。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是通過教育方法與手段,根據兒童的自然成長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保證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的前提下,達到或實現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認知能力,意志品質及創造性。其意義具體表現在:
1.順應兒童,促進發展,注重過程,激發影響,為學前兒童提高自我表達及交流的工具,在學習中讓兒童自由流露,充分表達,得到藝術熏陶。
2.引導兒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藝術,發展學前兒童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并通過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膽的去創新與創造。
3.培養學前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藝術教育,引導兒童大膽去想象,并在此基礎上加工床在,理解審美意象,用語言或肢體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樹立審美觀點,豐富審美感情,發展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藝術教育具有發展智能,培養創造力與審美情趣的作用,促進學前兒童身心智力全面發展與健康和諧成長,培養兒童創造意識及形象思維的能力。
5.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有效的文化活動,其對整個社會文化環境有間接的影響與延續作用。通過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和學前兒童藝術作品與藝術創造去影響社會整個的文化氛圍,改變生活和生存環境,發展和延續藝術文化,為社會藝術文化的發展儲備人才。
三、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長與教師的功利心
當前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多數情況下,家長都是認為社會競爭壓力大,讓孩子多學一項技能,將來在社會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師,特別是一些藝術培訓機構,在進行藝術培訓教育時不是在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而是讓孩子不斷的考級或參加各種比賽,以贏得在社會上的聲譽,以便更好地招生。在這種功利心的驅使下,孩子很難在藝術領域有長足的發展,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應強調孩子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性,強調兒童藝術教育對孩子自身的影響及作用,家長和教師過分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藝術學習中的審美情感及體驗的獲得。
2.內容選擇存在問題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最終決定了其教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因此選擇藝術教育內容是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當前許多兒童藝術教育機構的教育缺少藝術欣賞以及各領域綜合的藝術教育活動。藝術欣賞活動貫穿于藝術教育活動始終是體現審美目標主要的內容,在傳統的兒童藝術教育中,藝術欣賞環節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賞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賞理論指導,所以在這一方面兒童藝術教育止步不前。
四、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方法
為了實現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解決目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如下藝術教育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一門學科或藝術要想學好,必須是興趣作用的結果,對學前兒童進行藝術的培養與熏陶也應該先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學習,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觀察或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興趣所在。如給孩子聽音樂,看舞蹈,讓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給孩子買畫筆,讓孩子去自由的繪畫,教師或家長再適當的去引導,幫助孩子去認真體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創造或發揮,而是應憑借經驗與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再進行適當的啟發與鼓勵,這種藝術萌芽會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愉快的記憶,再以此為起點,有計劃地循序漸進的啟發與開導,不斷的進行深入教育,并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質材料,創造有利于學習的環境等等,不斷的加強與穩固兒童對藝術的學習興趣,促進其進一步地發展。
2.教學上要循序漸進
藝術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長,藝術教育的過程在學前兒童身上的體現應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按照兒童的接受能力,藝術教育應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這樣的逐步的過度,教育上的循序漸進讓孩子有一個緩沖的過程,不至于讓孩子望而卻步,知難而退。與此同時,教育者還要根據學前兒童不會抽閑思維,難于集中精神這一特點,多采取直觀演示法教學,不要單純的講解,讓孩子跟著做或看著做,比教師的講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賞性教學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藝術教學在內容上常常缺少藝術欣賞這一環節,教學都是采取教師教,學生跟著做,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給孩子獨立思考、自我發揮、自我創造的空間與條件。所以,在藝術教學中,特別在藝術啟蒙教育階段,教師應多創造條件,給孩子上一些藝術欣賞課,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覺,他們對藝術的領悟不應是成人強加的,而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鑒賞與欣賞自己的不斷領悟。
4.多種教學法的運用
在藝術常規教學中,藝術教育者為了好教學,或急于求成,他們的教學方法往往按部就班傳統老套。對于學齡前兒童,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很難有長足的發展,長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教育者應改變思維,大膽創新,根據孩子這一成長階段的身心特點,采取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多一些表揚與鼓勵,讓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斷地發展和提高??傊?,學齡前兒童是藝術啟蒙及培養其藝術修養與興趣的關鍵時期,對這一階段兒童藝術教育的方法進行分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關鍵的。要想培養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在藝術領域有所造詣,需要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不斷的探討,不斷地總結經驗,為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后備軍而不斷地努力。
作者:劉彥 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闡釋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名詞,它集各種藝術類別于一體具有綜合性、藝術性、創造性。目前我國學前教育范圍里的藝術教育通常包括了音樂、美術、舞蹈等科目來實現的的。幼兒藝術教育的本質是通過藝術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激發幼兒熱愛藝術,更重要的是使幼兒在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體驗和人格的成長。但現實的幼兒園藝術教育卻與違背了藝術教育的本質,反而出現了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思想內容的說教,其教學方式單一、注重模仿忽視創造、缺乏學科的綜合遷移、忽視兒童個體差異和過分專業化等一系列問題。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是幼兒藝術教育的啟蒙,所以我們強調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動的、發展的。同時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關于審美的一種普及性教育,所以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兒培養成一個具有藝術素養的欣賞者,而不是具有專業素質的歌唱家、畫家、舞蹈家等。我們期望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不只是藝術知識與技能的簡單傳輸,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兒的情感和生命教育為情感目的,培養幼兒綜合運用音樂、美術、舞蹈等各類藝術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的生活質量。
二、咸陽周邊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問題與策略
目前,就咸陽市農村地區來看,農村學前藝術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意識層面上的問題
1、認識較模糊,功利化思想嚴重。目前很多幼兒園為了招生,打著藝術教育的招牌,但卻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模糊不清。以當下流行的奧爾夫音樂為例,功利化思想驅使很多幼兒園盲目跟風,從中國人傾向“洋貨”的心理入手,盲目引進外來東西,以此吸引家長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實際上,很多幼兒園對奧爾夫音樂并不是很熟悉,認識并不深入,只是派種子教師外出培訓了幾天而已。任何一種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長的環境,評價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是否能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咸陽地區的兒童藝術教育只有結合實際,減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用教育質量來創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貴族化。由于中國國民整體文化水平的落后,認為只有貴族人才進行藝術教育,其費用是昂貴的,因此很多人給藝術冠上了貴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人們迫于壓力,將藝術的學習當做今后生存的一項技能,因此出現了學藝術就要做藝術的精英這樣的思想。這些都是對藝術的曲解,對學前藝術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學前藝術教育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對于咸陽農村地區出現的藝術教育貴族化思想問題,筆者強調經濟條件不同,生長的環境不同,這些只會影響藝術教育的實施方式和材料的選取,但其平民化、大眾化的理念是不會動搖的。以風景畫為例,咸陽市的幼兒園則可以咸陽湖的風景為資料,而咸陽周邊的農村則可以田野、鄉村為風景資料,這樣一來,不僅做到了大眾化的效果,更突出了當地的特色??傊變航處熞Y合實際,多開發資源,多利用周邊環境,創設豐富多彩的學前藝術教育。
(二)農村師資力量薄弱
筆者進過調查與分析,并結合自身的所見所聞,發現咸陽地區的藝術教師的師資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師資雄厚,鄉村師資薄弱。調查顯示:城市的幼師年齡一般都在25-35歲之間,而鄉村的幼師年齡大約在18-30歲之間;城市幼師的崗位流動較小,鄉村的幼師崗位流動大;城市幼師的學歷一般都是大專本科居多,鄉村幼師的學歷一般都是高中、大專,甚至是家庭主婦;城市幼師的工資較高,鄉村教師工資較低。造成城鄉師資差異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優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礎設施。因此,政府應努力提高鄉村幼師的工資待遇,利用政策傾斜來吸引大學生來鄉村就業;同時學校也要對大學生進行走進鄉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齊頭并進,實現城鄉師資平衡,共同發展壯大。
(三)家長支持性不足
對于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城鄉家長的態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況下,80后、90后家長的育兒觀相對來說都是比較開放的,城鄉家長對兒童藝術教育的態度應該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咸陽周邊的很多農村的孩子是留守兒童,都是有爺爺奶奶照看,因此對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輕家長認為對兒童進行早期的藝術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們鼓勵孩子學習藝術。而年齡較大的爺爺奶奶們則認為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是沒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識的學習才是必要的。對于出現的鄉村爺爺奶奶們落后的學前藝術教育觀,我們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發展鄉村經濟,為廣大年輕人提供就業崗位;第二,大力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如留一個人陪孩子等主題,呼吁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至少留一個人陪孩子;第三,農村幼兒園要定期與家長溝通,對家長進行再教育。
(四)幼兒藝術能力較弱
幼兒的藝術能力是什么?有人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培養兒童藝術能力是指,通過對藝術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操作和控制與創造,使幼兒的眼腦手口相互協調、充分發展,最大限度地發展與藝術實踐活動相關的一般能力,如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表現、創造等方面的能力。筆者通過實地觀察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和六一兒童節孩子們的表現,發現城鄉學前兒童的藝術能力存在很大差異且農村兒童的藝術能力遠遠落后于城市幼兒。在音樂方面,歌唱活動城鄉幼兒差別不大,但在對樂器的掌握上,農村孩子落后于城市孩子;在舞蹈方面,城市孩子表現的更專業些,農村孩子表現的隨意一些;在美術方面,城市孩子的美術教學更系統,孩子的作品更成熟些,農村孩子的美術教學不系統,表現的作品比較生活化。筆者對以上問題進行邏輯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由于城鄉師資的差異,教學環境的不同,家長支持力度的不同等因素最終導致城鄉幼兒藝術能力的差異。所以廣大農村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積極主動做好家園公育的相關配合工作;農村幼兒園應積極向城市幼兒園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實力;同時政府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職能,利用政策傾斜,使農村學前藝術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梁晶庫晶晶王釗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內容的優化、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課程實踐途徑的拓寬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教學對策,以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藝術教育活動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 教學改革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等專業理論課程以及聲樂、舞蹈、美術等藝術課程為基礎,為幼兒園教育見實習、畢業設計等教育實踐奠定基礎,對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尚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學生藝術教育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本文試針對問題提出對策,以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培養學生藝術教育活動的實踐能力。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割裂零碎。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各類型的活動缺少整合和領域滲透,因而學生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出現內容零碎和割裂的問題,缺少對幼兒經驗的整合。同時,教學的實施僅僅關注引導學生設計和實施歌唱、韻律、打擊樂、音樂欣賞、繪畫、手工、美術欣賞等集體教學活動,忽視了對學前兒童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的藝術指導,導致學生只會在集體的藝術教學活動中把握幼兒藝術發展,極少關注在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去引導幼兒藝術發展。
(二)教學方法陳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實踐環節,教學的重難點僅僅落在知識層面而非行為能力層面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主動性不足,缺乏對理論的深入理解與運用,在實踐中難以設計和組織高質量的藝術活動。
(三)課程實踐途徑單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實踐環節少,且少有的課程實踐主要安排在課內完成,形式單一。課程實踐途徑單一導致學生可以用于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較少,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不能很好地在實踐中運用,不利于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評價不科學。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進行,課程的最終成績以期末考查成績為主,平時成績占比非常低。在評價內容上,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很難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實際教學水平。在評價主體上,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對教師評價指標的內容、具體操作步驟和結果較少有發言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出現松散懶惰的現象。
二、對策研究
(一)優化教學內容。為了避免課程內容割裂零碎問題,首先開展幼兒園教師崗位需求調查,分析幼兒教師的工作過程。同時,邀請幼兒園教師參與研討,并結合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反饋,摒棄傳統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章節”式的學科內容體系,以真實職業活動為課程內容主線,最終將課程內容整合為設計實施歌唱活動、設計實施韻律活動、設計實施打擊樂活動、設計實施音樂欣賞活動、設計實施繪畫活動、設計實施手工活動、設計實施美術欣賞活動、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等8個學習模塊(包含14項學習任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在教學內容上,可增加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結合當前幼兒園現行使用的教材,引導學生了解幼兒園課程統整的特點,重點理解藝術與其他領域統整的綜合活動特點及統整原理,并且能夠根據藝術綜合活動的原理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此外,在各學習模塊中滲透區域游戲。如音樂區、美術區的設計與指導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導幼兒感受與欣賞美,表現與創造美。在教育活動設計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安排學習任務,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使學生設計和實施藝術活動的能力在一個個學習任務的完成中不斷提高。如設計實施歌唱活動,第一次任務是教師指定優秀的歌唱活動教案,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第二次任務提高難度,指定年齡班、題材,設計教案并模擬組織教學活動,第三次任務可再次提高難度,學生自選年齡班和題材,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素材特點設計教案并實施活動。
(二)創新教學方法。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以“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程實施中,構建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每項任務由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與評估等五個階段組成。在下一個任務的資訊階段,會對上一個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反饋,并提出更高的任務要求。以設計實施歌唱教學活動為例:(1)資訊階段,教師布置任務,借助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研討,歸納總結相關原理,教師適時進行講解。(2)決策階段,學生小組合作進行集體討論,分析教師布置的任務。(3)計劃階段,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務中的角色,經過多次研討制定出活動方案。(4)實施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活動設計、制作教具,進行組內試教,組內成員都參與試教,每次試教結束后其他成員提出建議。(5)檢查與評估階段,教師隨機抽取一人進行模擬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自評,接著進行小組互評,其他小組對該活動進行評價,指出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進行進一步梳理總結、幫助學生提升經驗,為下一任務的學習奠定基礎。
2.以“案例教學”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為了讓學生融入真實的教育情景,提高學生設計和組織幼兒園藝術活動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精選幼兒園藝術活動教案、教學活動錄像作為教學素材,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幼兒園藝術活動設計的要求和教學實施的要點。同時,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的知識與理論,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決活動設計、教學實施的亮點及存在問題,避免以往教學中學與用相脫節的弊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以“情景模擬”培養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情景模擬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創設相應的情景,并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以教師的“身份”進行演示、模擬組織片段教學或在實訓室中模擬組織完整的藝術教育活動。通過情景模擬,培養學生“教師角色”意識,鍛煉教態、語言、提問、教育機智、活動組織以及與幼兒溝通等能力,幫助學生“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
(三)拓寬課程實踐途徑。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校內實訓――模擬教學。校內的仿真實訓室模擬幼兒園真實的教學環境,配備幼兒桌椅、移動黑板、鋼琴等設施設備。在學習課程之初安排學生開展校內實訓: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完成藝術活動方案設計、制作教具、組內試教,最后每組選取一人扮演幼兒教師模擬組織活動。為了避免“表演式”的試教,由非本組成員扮演幼兒。在模擬的幼兒園教學情景中進行實踐,有助于提升其藝術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
2.校外實訓――實景演練。充分利用學生到幼兒園教育見實習的機會開展實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在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指導下,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足,迅速提高藝術活動設計和實施能力。教師在學生見實習前布置實踐任務,如以見實習小組為單位,推選1人擔任主教,其他作為助教,共同組織實施活動。第一,活動實施前,小組成員共同分析本班幼兒能力及經驗,研究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課堂所學,商議教學目標,細化教學過程,寫出詳細教案。第二,請指導老師(幼兒園或本校均可)審閱教案、提出建議,組長提前約請幼兒園指導老師到場觀看活動實施并給予指導。第三,活動實施時,全組同學全程參與,分工協作,注意觀察和記錄活動實施的情況,用攝錄設備記錄整個活動過程,便于實習結束后在課堂上進行活動研討與交流。第四,活動實施后,組長提前約請幼兒園指導老師與全組同學共同評議活動,記錄整理小組同學對活動的反思和指導老師對活動的評議。第五,將教案、反思、評議于見實習結束交給任課老師批閱,教師選取典型的活動案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摩研討,并做進一步的指導。
3.以賽促改――舉辦教學技能大賽。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可選拔學生參加全區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學校和系部每年會組織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技能大賽,比賽內容包括教學設計、說課和模擬上課三個部分。比賽分班級選拔賽、系級初賽和決賽、校級決賽幾個階段進行,系級決賽和校級決賽邀請廣西優質園園長作為點評嘉賓,對學生的參賽表現進行全面點評。學生通過參賽,能直觀了解自身優點與不足,通過觀摩他人比賽能找到差距,進一步激發課程學習興趣,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四)完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在課程實施中發揮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應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為有效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本課程在組織開展評價的過程中,改變過去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將考核工作貫穿于整個課程學習的始終。
本課程每個學習模塊都有相應的任務,在每個任務完成后會給學生評定成績,本門課程的最K成績取各任務成績總和的平均分。在評價內容上更加全面、豐富,除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外,還強調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態度和團隊合作能力的考核。在評價主體上,由原先單一的教師評價變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實習指導老師評價與主講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使考核更加公正客觀,促進學生增強課程學習的主動性。
【摘 要】在幼兒園集中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系到幼兒聽課的效率,還關系到能否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根據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中學生模擬教學的觀察,發現學生的提問水平較差,在今后的模擬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對所提問題的關注,提升其提問水平。
【P鍵詞】模擬教學;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提問
教師提問是幼兒園集中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指教師依據特定的活動目標,根據相關的活動內容,設置一定的疑問情境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活動組織形式。模擬課堂教學是現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實踐方式,通過模擬課堂,學生能夠鍛煉自身的教學能力,但在模擬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關注更多的是過程的設計,忽略了提問的藝術。在模擬幼兒園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在學生的提問方面進行引導。
一、觀察結果及分析
筆者對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中7個小組的5次課堂模擬教學進行了非參與式觀察,采用了等級評定、頻率計數的觀察記錄方法。
(一)模擬幼兒園教學中學生提問的數量。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在模擬教學時提問數量較多,每次活動至少提問20次,最高時達40次左右,說明提問是常用的引導幼兒思考的方式,而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也確實廣泛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
(二)模擬幼兒園教學中學生提問的水平。通過觀察統計,在模擬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大部分停留在知識(回憶)水平上,只有12.5%的問題是需要幼兒理解的,5%的問題是屬于應用水平,而分析水平、綜合水平、評價水平方面的問題少之又少,一共才占7.5%。所以,在模擬教學中,低水平的提問和高水平的提問分布極其不平衡,學生提問水平還是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
(三)在模擬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通過觀察數據得知,在回答問題的方式中,齊答和個別回答分別占37.5%和60%,而通過討論后匯報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分別占1.6%和0.9%。
在學生模擬幼兒園教學中,多采用個別回答和集體齊答的方式請幼兒回答問題,但是齊答只適合于答案明確又唯一的簡單答案,長期大量使用這種回答方式,會導致幼兒思維膚淺化、表面化。而個別回答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幼兒,導致一部分幼兒得不到關注,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從而導致這部分幼兒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生通常認為,用自由回答和討論后匯報這兩種方式不利于幼兒常規的培養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一般不會采用,這也體現了在模擬幼兒園教學中學生對提問的高度控制。
(四)在模擬教學中學生的回應方式。觀察統計表明,在模擬教學中,學生回應的方式主要是簡單肯定、表揚贊賞、習慣性重述,而簡單否定和自己代答這些應答方式運用較少,而運用誘導追問、鼓勵質疑的方式也相對較少?!昂谩薄昂馨簟薄罢姘簟边@樣簡單又單調的詞語出現頻率較高,這樣的回應方式幾乎沒有實際意義,表面上是夸獎,但是當幼兒聽了太多這樣沒有針對性表面化的回應時,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二、思考及建議
(一)在設計教案時,要引導學生精心設計好問題。要注重問題的目的性,要想好不同層次的問題,發問要由淺入深,注重問題的質量,減少不必要的無意義的提問,能夠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要把握好提問的難度和時機。問題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如果問題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問題太復雜,會使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模擬課堂教學中,把握好問題的難度是很重要的。這需要學生在設計教案時認真思考如何設置問題。另外,提問的時機也很重要,應注意引發幼兒的興趣,只有在幼兒有困惑、有興趣的時候才是最佳提問時機。
(三)在回應方式上要有指導性的評價。在模擬教學中,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回應方式單調,所以應引導學生在回應方式上多做努力?;貞恼Z言應該具有針對性,并能夠引發幼兒進一步思考,或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
(四)關注課堂邊緣“幼兒”。在模擬教學中,學生一般傾向于請舉手的幼兒回答問題,這不利于不舉手或很少舉手的幼兒的發展,所以應引導學生去關注那些從不舉手或很少舉手的幼兒,有意識地鍛煉他們在集體面前發言的勇氣,積極鼓勵他們舉手提問或回答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摘 要:藝術教育,是當今幼兒園活動課程五大領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對學前兒童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文章重點分析了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認為藝術教育在對幼兒的心理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藝術教育與健康教育相輔相成,為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心理健康
1 藝術教育與情緒情感
要重新審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實質聯系,我們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藝術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藝術教育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以藝術品為媒介和主要手段進行的教育活動,其范圍包括藝術知識教育、藝術技能教育和藝術審美教育。一般認為,藝術教育可分為普通藝術教育和專業藝術教育兩大類。普通藝術教育其目的是通過藝術審美途徑來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修養和總體素質,這一類就是包括幼兒園在內的學校的非藝術專業的藝術教育。而專業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各類藝術專門人才來滿足社會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啟蒙教育,其實質主要是完成藝術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創美任務。作為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應該為幼兒創設和營造一個美好的音樂環境,將生動活潑的形式幫助幼兒建立起快樂的橋梁,給幼兒帶來愉快與美的感受。
1.2 情緒情感與幼兒心理健康
情緒和情感是與人的特定的主觀愿望和需要相聯系的,歷史上曾將他們統稱為感情。情緒主要是指一種感情過程,即個體的需要與環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如開心的時候人會喜形于色、憤怒的時候會橫眉怒向。情緒存在著較大的情境性、短暫性,應激性,它會隨著具體情境的改變而改變,也會隨著特定需要的不同滿足程度而發生變化。而情感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往往被用來描述某些穩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感情,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緒、情感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情緒積極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在生活中,幼兒也會遭受著各種外在的壓力,難免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這些情緒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人際交往,而且如果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和合理疏導,時間一長,幼兒就會出現性格或者行為上的問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 學前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聯系
2.1 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成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用來表達人內心情感,是聲音的表現藝術。在學前階段,兒童能夠通過音樂作品帶來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來發展自身的情感,兒童在學習音樂時,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美,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獲得美的感受。同時,積極樂觀,活潑健康的兒童音樂作品,可以憑其生動的藝術形象,啟發幼兒的想象,激發他們的情感。讓幼兒在愉快輕松的音樂氛圍中成長,潛移默化中發掘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塑造幼兒活潑健康的個性,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2 舞蹈律動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的身體發育黃金時期,幼兒通過參加活潑生動的舞蹈活動,節奏鮮明的舞蹈律動活動,不僅可以增長其體力,同時可以促進其他生理機能發育,比如關節的靈活性、腿部肌肉的發育等。同時,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親切的目光,伴隨著輕快的音樂,柔和、清晰簡單的語言,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幼兒能在這在充滿活力、優美的舞姿的啟發、引導下受到感染,幼兒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培養幼兒熱情、開朗、大方、活潑的性格特征。
2.3 美術活動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美術被稱為“視覺藝術”,美術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塑造出一定的藝術形象來反映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作用于人發視覺感受,引起人大情緒律動,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3 ~ 6歲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通過大腦去思考、理解、再現、加工、想象審美對象,表達自己對審美對象的認識和情感。
藝術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在于從深處喚醒和激發了人與生俱來的潛在的潛能?,F今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視教育與人發展的實質聯系,重新審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幼兒心理發展的實質聯系,有利于幫助我們重新樹立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取向,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3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應樹立的價值取向
3.1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必須順應時展,走向綜合化,發揮幼兒主體性作用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又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輔相成,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提示我們,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應該是集創造、表演、欣賞及唱歌、舞蹈、奏樂為一體的,任何單一形式的唱歌、誦讀、舞蹈是不存在的。我們要從塑造幼兒完美人格角度出發,將學前教育藝術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教學手段綜合化,把幼兒的認知、情感、行為、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一個過程中,用藝術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戲性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使幼兒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審美素質,進而建構幼兒健全的人格,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2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基礎,課程、內容及方法的構建應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第一,學前藝術教育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前提,這樣才能在實施過程中對幼兒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兒童是音樂活動的源頭,一切音樂活動均產生于兒童的內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過要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并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習的主動性”。為此我們要從幼兒出發,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幼兒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人,幼兒本身都具有身心發展的潛能,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這些潛能,使幼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第二,我們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學前兒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兒的差異性,我們的教育要面向每個學前兒童,教師不僅要研究和了解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差異性,我們的家長也應該多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與不同階段的需要,不能將興趣愛好等強加在幼兒身上。了解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提出與他們相匹配的期望與要求,設置藝術教育的“最近發展區”,使藝術教育課程更加合理、內容更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摒棄在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僵硬過激做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摘 要: 建構主義在當下兒童教育中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建構主義比較注重學生的主動性,注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引導作用,重視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的協作能力。新課改以后的教學目標正與建構主義相吻合,因此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踐行建構主義理念十分有利于兒童發展。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
建構主義理論一經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認可,并最終走進課堂實現建構主義的作用。建構主義理論經常將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為教學的第一要義,認為教育是兒童將自身特點與周圍事物相結合逐漸形成的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兒童進行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問題,在對問題進行研究時,不斷獲取新知識與技能。除此之外,建構主義還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良好的交流,教師要多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多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此發現自身不足并及時改正,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多進行互動。
一、建構主義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知識觀的啟發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學習主體對客觀世界進行解釋的過程,要通過自身實踐才能實現主動構建,由此可見,知識并不是一個獨立個體,而是要經過人的主觀理解才能形成的[1]。因此,學生要獲得知識,就要通過自身實踐才能實現主觀構建。當這一理論應用到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教師要避免將知識當做固定的真理直接教給幼兒,而要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幼兒在實踐中自己探索。在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時,要客觀看待問題,尊重幼兒的想法,采用合理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與思考。如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讓幼兒畫太陽和花朵,并為太陽和花朵添上顏色,大部分幼兒都將太陽涂上了紅色,花朵則是五顏六色的,而有一個幼兒卻沒有這樣做,他將太陽涂上了金色,花朵則都是白色的,老師看到很好奇,問他為什么涂上這兩種顏色呢?幼兒回答說:“我看到的太陽大部分時間就是金色的,花朵是白色的,因為我喜歡白色,就像教室的墻一樣,白白的很好看?!边@就是一種不同的看法,幼兒的想法是最真實的,沒有任何雜念的,就如同幼兒所畫的白花一樣純潔。
所以,學前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并給機會讓幼兒進行解釋,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識決定幼兒的創作,更不要一味對幼兒的作品進行否定,使幼兒的想法固定在一定模式中。要積極進行引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二、建構主義對學前藝術教育學習觀的啟發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進入教室以前腦中并不是一無所有的,他們已經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建構主義認為學生進行新知識學習一方面是對已有知識進行超越,另一方面就是已有知識在新知識的影響下可以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因此,在學前藝術教育中,要考慮幼兒已有的經驗,并將這些已有知識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促進幼兒新知識的形成[2]。如在幼兒樂器認識與使用上,教師要先問一問小朋友都認識哪些樂器,然后將準備好的樂器拿出來,如木魚、鑼、鼓等,讓幼兒先研究使用,看看怎樣才能使這些樂器發出聲音。為了讓幼兒更清晰地分析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生活進行聯想,看看這些聲音都與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聲音相仿,以此增強幼兒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并根據聲音編制一些小故事,加深幼兒對聲音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教師要對幼兒的生活及已有知識進行足夠的了解,并根據幼兒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對教學材料要準備充分,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三、建構主義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教學觀的啟發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知識傳播者,而且要教會學生借助一定外力(教師、家長或同學等),使用一定教學輔助材料完成知識構建的一種教學方式。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具備四種要素,即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協作、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形成意義構建[3]。在這四種要素中,將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作為教學最關鍵的工作,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包括情境設計與問題設計,這兩種設計對學生靈活應用知識有重大的影響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協作,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也是建構主義諸多核心概念的一部分,建構主義認為進行協作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僅能形成一個廣泛的知識教學群體,而且可以讓成員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共同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也是基于協作產生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意義建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建構主義始終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要求在教學中實現學生話語權的平等。意義建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與內在聯系,然后形成新的理論知識。
因此,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要注重對四種要素的掌握,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教學中按步驟逐漸展開,不要亂了手腳。要注重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在交流中不斷了解幼兒的想法,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四、結語
建構主義對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及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幼兒的潛能得到開發,而且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摘要】將工學結合的理念運用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可從課程框架的設計、教材內容的重組、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工學結合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 課程改革
自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以來,我國各高等職業院校以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為基礎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工學結合”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作為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一門專業必修課,對提高學生的實踐教育教學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將工學結合的模式融入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于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一、高專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目標定位不清楚
高職高專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掌握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能力,反思我們使用過的相關教材,總感覺存在著培養目標定位不清的問題,這個問題導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法分不出層次:大專是本科的“壓縮版”,中職是大專的“壓縮版”。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忽視教育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把教育技能狹隘地理解為藝術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實踐中需要用的、用得著的教育知識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學生學習特點未把握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學時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文化課基礎差,底子薄,而在音樂、美術方面的技能基礎幾乎為零,入學后學生不僅要學文化課,還要訓練學習歌唱、樂理、舞蹈、繪畫等方面的基本功,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一般開設在大二上學期,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備的音樂、美術方面的技能課未完全開設完,學起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創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強;邏輯思維差,形象思維能力強;不擅深入思考,喜歡動手操作??梢?,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面臨著打基礎、提興趣、教方法、培養能力的多重任務。
二、課程教學改革可帶來的成效
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將工學結合的理念運用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將收到諸多成效,學生在學習態度、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顯進步,具體表現為:
(一)促進學生課堂表現的積極性
每個任務的資訊階段大多是在課堂上進行,資訊階段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給出本次任務的合格標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便有了明確的目標,表現得更加專注、積極。甚至有的學生向先上課的班級打聽上課內容和任務要求,提前查閱資料做好準備。
(二)活動設計組織能力增強,專業技能得到鍛煉
采用學習情境和任務驅動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學生實際參與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的機會,在每個任務的檢查評估環節,要求每個任務更換不同的學生輪流擔任試教或表演任務,同時教師和其他同學點評,給出改進建議,并要求在下一個任務中改進提高,這樣一個螺旋式循環的過程,讓每位學生都有了實踐鍛煉的機會,語言表達能力、表現力、組織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備團隊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務的完成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任務的成績也以“班級”的形式展現,上課時每個“班級”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擺放學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說這些只是從“形式”上體現團隊合作的話,那么學生的任務記錄能真實地體現他們團隊合作的實際行動,“班級”成員之間的合作將經歷一個由最初不團結到開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漸磨合的過程,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將得到提升。
三、高專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設計
(一)明晰本門課程的核心職業能力
要將工學結合的理念運用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當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前提是要先根據工作崗位的任務明確本門課程的目標,即要先對“幼兒園教師”進行崗位任務分析,再進一步分析本門課程上了之后能夠實現學生哪一項或哪幾項核心職業能力,最后進一步分解核心職業能力。具體到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的核心職業能力的分析見圖1:
(二)重構課程結構框架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包括音樂和美術兩個領域,音樂領域一般有歌唱、韻律、打擊樂、音樂欣賞等內容,美術領域包含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三大方面內容。當前幼兒園實際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課程為主,根據本門課程特點和幼兒園實際,可將本門課程分解為三個學習領域和八個學習情境,領域和學習情境之間是并列關系。進一步設計若干個子學習情境,子學習情境的設計從簡單到復雜,難度逐漸增大。每一個子學習情境都包含資訊、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這樣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資訊指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教師講解或學生自學有關知識點,計劃指學生根據學習情景中的任務進行內容的選擇、教案的設計等,實施包括材料的準備和制作、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檢查是教師檢查學生任務的完成情況,一般多包含在實施中,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團隊互評。課程結構設計框架見圖2:
(三)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重點重組教材,設計子學習情境和教學內容
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具體實施在教學當中。如表1所示,每一個學習情境都設有具體的子學習情境和相應的教學載體,子學習情境的創設從易到難,盡可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幼兒園教師從新手教師到成熟型教師進而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職業成長規律,所用教學載體多為現行幼兒園實際使用教材中的內容和本門課程中較為經典的素材。對于學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滲透在學習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設計)在各子情境中重復訓練并不斷提高,同時又漸進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說課、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為主線,有重復有變化有提高,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為主,重新確定考核模式
課程的考核模式對課程的學習起著直接的導向作用,教師怎么考學生就會怎么學。長期以來,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進行,考查內容不外乎寫教案、試教、評課和一些理論的開卷測試,不管內容怎么變,都是老師在考學生,考核最終以學習結果為主,屬于單一的教師評價。當然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考查時準備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績;有些學生由于表現力差,平時學得很認真,卻不能得到理想分數;大部分學生沒有或只有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課程結構重組必然要求改變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學生需要完成各種任務,這些任務通常由團隊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過程需要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覺完成,相應的考核方式應由教師管理為主改為學生自我管理與教師管理相結合;由以前的考核學生學習個體變成個體考核和團隊考核相結合;由傳統的考核最終學習結果轉變為考核學習過程為主;考核形式由單一的教師評價改革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團隊互評相結合,秉承激勵為主的原則,采取動態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職業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態度。以過程為對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環境、運氣、個人喜好、學生個體差異等因素對考查的干擾,使考核更客觀、公正,并能及時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有機會改進、提高。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的成果形式主要有紙質材料、課堂模擬教學、過程分析評價、作品展示等,紙質材料以教師評價為主,課堂模擬教學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過程分析評價以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為主,作品展示以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主。整門課程創設一個大的學習情境――幼兒園,主講教師是園長,各小組分別是不同的班級。每個子情境任務的完成過程要有任務記錄,記錄內容包括任務內容、小組成員分工、完成任務的過程、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回顧反思或心得體會等。子情境任務的得分由三個部分組成:任務展示(試教、表演或展覽)得分、紙制資料(任務記錄或教案)得分和課堂表現(考勤、問題發現與回答等)得分。課程結束不進行統一的期末考試,所有子情境任務的平均分為本門課程的最終得分,以團隊分數的形式展現,團隊分數即為團隊成員的個人得分。同時評選出“優秀班級”予以獎勵。
(責編 趙聃)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教育擔負著培養現代化的,全面發展的未來建設者、創造者的任務,幼兒教育必須面向未來。隨著幼教理論的不斷發展,證明了幼兒教育對幼兒完美人生建構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說幼兒教育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素質和諧發展宗旨,為整體素質教育打好基礎為最終目標。而藝術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教育的培養影響著幼兒全面發展進程。針對如何提高教師對藝術教育目的的認識、重視開展優質量的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幾點做法和看法,與同行共勉。
一、樹立正確的幼兒藝術教育目標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充分肯定了“藝術”在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藝術領域要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們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目標意識單一、模糊,設置的藝術課題、藝術教育活動流于教授表面性的東西,現在我們通過網絡學習,“綱要”的學習,對《綱要》精神有了進一步的領悟,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必須充分利用其教學內容的靈活性,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而制定發展目標。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本義是:萌發幼兒欣賞美、表現美、體現美的情趣,讓幼兒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藝術的熏陶。教師應明確藝術教育的目的,成為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的關鍵。如讓幼兒通過活動真正認識到幼兒園可愛的地方,從而產生熱愛幼兒園的思想感情,克服對新環境的陌生感,為幼兒今后在園的生活學習打下基礎。整個活動既有音樂知識的了解,又發展了動作技能,又從視覺中欣賞到幼兒園的美,更在快樂的音樂活動中又體驗了幼兒園生活的愉快,豐富了幼兒的感情。所以教師對藝術課程教育的目標意識正確、全面,才能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功能。
二、開展多樣的教育途徑和教學嘗試
(1)幼兒應是藝術活動的主體。在藝術教育活動中,如果幼兒總是被動地接受成人的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則不利于幼兒潛能的發揮,影響創造力和表現力的發展。目前國內大多數藝術教育 教的是“技術”,而非“藝術”?!凹夹g”可以在短期內得到提升,但“藝術”只有靠長期用心感受。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美術的技法,但對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給的,只能進行引導和影響。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教師正確發揮指導作用,開啟幼兒自己的感官讓幼兒處在主動、積極的活動狀態中。在一些活動中可讓幼兒自由選擇表現的形式,由幼兒自己決定用什么材料,與誰做伙伴。教師在不同的階段應用不同的培養方法、啟發孩子的獨特性,并開放地接納孩子個性化“藝術符號”的表現,從旁對幼兒提出指導性建議,或在技能方面給予幫助,對幼兒的活動過程所表現出的活躍思維,豐富想象,創造性表現等表示肯定和鼓勵,敏銳地去意會他們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兒藝術素質的培養主要是運用專門的藝術教育活動,側重幼兒學習掌握有關藝術知識技能,培養幼兒的藝術欣賞情趣。在幼兒一日生活、學習各環節有機地把音樂、色彩帶進去。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視聽環境,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題的、具有教育性、知識性、藝術性、形象性發展性的內容,讓孩子們在日常觀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兒藝術教育以游戲為主導活動?!毒V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第五條規定: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因此,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應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階段。沒有學習的任務和升學的壓力,他們可以自由盡情地去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他們可以樂此不疲的像做游戲一樣地從事藝術活動,追求過程的快樂。幼兒的游戲具有審美、創美的許多特點。反過來,幼兒的藝術活動又充滿著游戲性,因為兒童還不能把藝術活動當作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地審美和創美活動,他們只是滿足活動的需要,為了自己喜歡才去做的。藝術活動和游戲一樣,有一個充滿誘惑力的過程,令幼兒高興。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快樂,感受快樂,繼而分享快樂!正如心理學家弗萊德羅所說的:“那些對于成人來說是認真的、常常是艱苦的工作――培養自己的腦和眼,使之成為藝術家意志的絕對溫順與可靠的仆從――對于幼兒來說卻是純粹的快樂。幼兒以無窮的樂趣去重復每一種新的工作、新的本領與新的花樣。”
(4)藝術教學指導中,家長與教師的情緒表現,是調動幼兒積極參與學習,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劑。家長與教師對作品表示喜愛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導中,感情溢于言表,一舉手,一投足,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都傳遞著作品的情感,這樣就能喚起幼兒情感的共嗚,激起幼兒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兒逐漸產生對結果的興趣,逐漸產生審美、創美的意識,對藝術的興趣也就更加深厚。
(5)運用多種感官,幫助幼兒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認知開始的,感識是認知的開端。幼兒受身心發展的制約,感知覺在認知活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兒童的感知覺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學會看,在“聽”中才能學會聽,在擺弄物體中學會觸摸物體的特性。教師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注意引導幼兒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感知色彩、聲響等的意蘊,調動想象、思維、動作、語言的參與,反饋感受程度,促進理解。
三、幼兒全面發展藝術教育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
心理學范疇的“個性”,又稱“人格”。它是指一個人全部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個性傾向,個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識,心理過程,心理狀態五個方面。其中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屬于狹意的個性的范疇。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等。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現出人的心理的個別差異。倫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嚴。哲學美學范疇的人格則是對個體人的全部本質、屬性和豐富性的高度綜合。其發展是有層次的,即經過兩次超從“自然的人”到“社會的人”再到“審美的人”。當個體行為都以實用功利為目的時,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不可能總是和諧的。所以培養下一代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自我和諧的“健康型”人格幼兒,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對生命的愉悅和創造價值的實現。藝術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數的藝術家,而應著重“全民美育”的實施,以促進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學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時期,也是接受藝術啟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們在藝術教育中堅持形式美和內容美的高度統一,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相結合,直覺感覺和理性領悟相結合,在與其他教育關系的處理方面,堅持藝術與體、智、德、美相結合,藝術氛圍與道德氛圍一致,使幼兒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境界,為健康型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摘 要: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存在許多誤區如功利化的技能訓練,本文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述談起,分析了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應有的“人本性”,并針對人本主義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的指導意義做出了闡釋。
關鍵詞: 人本主義 藝術教育 學前教育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反對心理學思潮中的兩股主流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應運而生的,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運動中提出的觀點并沒有體系化,但是人本主義理論仍然有其鮮明的特征——以人為本。關注體驗本身和其對個人的意義,強調人類區別于動物的獨特品質,如創造性、自我實現,從根本上關心和重視個體的尊嚴、價值和內在潛能。人本主義心理學還強調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種過程構成的功能統一體,主張以整體人作為出發點理解和解釋人的行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重視個人素養的提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就成了一個熱點。藝術是讓兒童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方式,在藝術教育活動中兒童還可以抒發情緒情感,產生人與人,人與物的良好互動,激發其想象力、創造力。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藝術教育作為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組成部分之一,連這些年的實踐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兒童在藝術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的“人本性”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的“人本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的中蘊含著“人本性”。成人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獲取,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的則在于兒童的發展,注重藝術的教育功能,主張藝術能力是兒童自然發展的結果,強調通過藝術促進兒童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1]而人本主義的主要觀點即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發展,強調完整人的培養??梢?,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的中蘊含著人本主義的理念,有其“人本性”。第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蘊含著“人本性”。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過程是讓兒童參與到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中,并注重這個過程中兒童個人的體驗和感受。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創造性”,另一個是“體驗”。人本主義主張重視人類的獨特性,例如選擇性,創造性等。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強調對兒童創造性的激發和保護。人本主義主張重視“體驗著”的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研究人的時候首先要關注人的體驗,其次是理論解釋和對外顯行為的觀察。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強調兒童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過程來說,它與人本主義又不謀而合。
二、人本主義對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創造性潛力的保護
人本主義重視人的創造性,認為創造性人皆有之,或者說創造性潛能人皆有之;創造性沒有等級、好壞之分,學生發明一種新游戲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樣都是創造性的活動。藝術是形象思維的過程,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中,可以充分地調動兒童的創造動機,激發兒童的創造力。首先,教師應該無條件地接受每個兒童的個人價值,相信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創造性,只有兒童感受到了這種態度,他們才會成為他們自己,不偽裝粉飾,釋放真實的自己,不循規蹈矩,以新的、自我的方式發現自己,進而向創造性邁進。其次,教師應該提供一個沒有過多外部評價的環境。羅杰斯有一個基本觀點,即“當我們停止從我們自己的評價著眼點去對其他人作出評價時,我們就在發展創造性”。他認為:“評價總是一種威脅,總是會使人產生—種提防,這就會拒絕某些經驗,就會迎合他人的要求,無疑這些東西對創造性是十分有害的。相反,如果沒有依賴于外部標準而作出的評價,那么,我們自身就能對我們的經驗更加敞開,就能認識到我自己的好惡、活動材料的性質以及我對它們更加敏銳的反應。我開始能認識到自身的評價點。因此我正在邁向創造性?!盵2]但是羅杰斯又指出,停止評價別人并不是連對這個人作出反應都不允許了。事實上,任何人都可以毫無拘束地對他人“反應”(reaction)。保護兒童的創造性潛能是引導兒童表現出內心的想法,而不是放任兒童。因此,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應該淡化評價的意識,但并不意味不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一種平等地“反應”回應兒童的藝術表現。如“我喜歡這邊這些顏色,但是我不喜歡那邊。”
(二)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完整人格的培養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教育理想”是培養完整的人,實際上是指“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匯一體的人”,情知合一的人,能從事自發的活動,并對這些活動負責的人,能理智地選擇和自定方向的人。因此,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應大力加強人文教育。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應該遵循學前兒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兒童完整的人格發展和培養。具體來說,首先教師應該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情操,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次,應在藝術教育活動實踐中要穿插人文教育,具體來說包括兒童對社會、兒童對自然、兒童對他人、兒童對自己的基本態度。同時,通過參與藝術教育活動,培養互助、合作及容忍,傾聽別人意見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在一次以“人類的好伙伴——狗”為主題的藝術活動中,通過觀看以狗為主題的動畫片、電影,以及多種多樣狗的圖片,欣賞以狗為主題的繪本,聆聽狗叫等。讓兒童對狗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讓兒童親身感受到狗是人類的好朋友。隨后組織兒童用唱、舞、畫、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交流,再現情境,在這個交流過程中,他們需要學會合作、互助。在這個活動中,充分給予了兒童人文精神的熏陶,不僅觸發了兒童愛護動物之心,而且促進了兒童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
(三)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兒童內在天性的表達
在大多數人本主義理論的觀點中,人類的內在天性包括基本需要、情緒,以及中性或積極善良的能力。馬斯洛的理論認為兒童具有積極向上的、善良的內在天性,我們應該鼓勵它們的釋放和表達,而不是壓制它們。因此,引導兒童發展的目標就是鼓勵兒童內在天性的表達,而藝術則是兒童釋放自我,表達自我的重要形式。藝術活動有利于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和自我的釋放。學前兒童的藝術活動,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兒童的繪畫可以隨心所欲,自由涂鴉;兒童的跳舞可以聯聲起舞,邊唱邊跳;學前兒童的故事可以發揮想象,自編自講。因此,兒童在藝術活動中,能夠充分表現他們自然、真誠、積極、向上的原始情感和情緒。具體來說,對于學前兒童,特別是早期的學前兒童要給予他們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提供給他們多樣的材料,讓他們在自由涂鴉中用無序的線條、繽紛的色彩滿足自己需要,在隨意哼唱中表達自己的天性,抒發自己的情緒。
人本主義以“真誠”、“接納”、“理解”為核心,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學會自由和自我實現,要為兒童的發展提供空間,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兒童選擇的自由和權利,讓兒童學會自由是一個不斷體現潛能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和諧氛圍中不斷發揮潛能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斷變化和提高的。說明教育不僅要考查兒童現已具備并表現出來的能力,更要注重通過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培養、開發處于萌芽狀態的能力。雖然人本主義的觀點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過分地強調自我實現和自我選擇,但是其中的精華部分對我們開展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