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2 10:56: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國林業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直接影響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林業產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要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先進的管理技術,實現對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所以為了保證經濟建設的發展,就要能夠保證不間斷的資源供應,這就需要對林業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只是注重對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對森林的保護,過分的亂砍濫伐,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當林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之后,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水土流失、空氣污染等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嚴重的影響到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自然界向人類進行的報復。所以在對林業產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索取,還要注意對森林的保護和補償。
林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為林業建設做的好,植被保護就到位,良好的植被能夠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林業建設在生態環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夠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對于洪澇災害有很好的調節和控制能力,林業帶的建立,防止沙塵暴的出現,并且森林的含水性比較高,對土壤的蓄積能力強。同時森林有很強的空氣凈化能力,在城市中的綠化帶,是有效的噪聲隔離帶,并且對于城市中的廢氣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在凈化了城市的空氣的同時,還美化了城市的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還加劇了生物危機,大量的物種瀕臨滅絕的狀態,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森林面積的減少致使溫室效應的加劇,全球面臨氣溫上升的險境。這其中的每一項因素的變化都和森林的植被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國家加大了對林業生態建設的力度,對于林業發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執行。但是在總體來講,我國在林業方面的生態建設還是破壞要相對大于治理,所以說對我國的林業發展來說,這將是一項非常嚴峻的課題。
20世紀末,隨著國家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相繼啟動,我國的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調整發展生態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森林生態基礎還十分脆弱,生態建設的速度與高速發展的經濟不相協調,部分地區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趨勢,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極端性天氣增多等主要原因:
1.1 我國森林資源底子薄,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林分蓄積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工區和東北地區,西部森林資源極度匱乏;經營水平低,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木過量采伐現象依然存在。
1.2 人口、經濟調整增長帶來對森林資源的高需求,森林資源與社會需求之間的 仍相當尖銳,帶來森林資源的巨大消耗。
1.3 林業投入長期不足。近年啟動的國家林業六大生態工程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債資金,國家財政資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態建設投入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1.4 林業行業各項改革滯后于其他行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不順,影響社會資源向林業行業集中,制約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1.5 我國主要林區90%為山區,森林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問題還沒有完全協調好。中國林業尚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成為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2 發展林業產業必須正確處理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
和諧社會一方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要求在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既要做到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參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既包含要不斷發展林業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林產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及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林業整體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的因果關系。
2.1 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矛盾與制約
在發展林業建設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和精力與收到的回報之間出現了利益矛盾,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的不完全體現方面。在對林業付出勞動之后,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產出的經濟效益,這是人們能夠親眼目睹的,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但是由林業建設所產生的生態效益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經營管理才能夠發揮出來的,并且一般來講生態效益都是無形的,有些是人們感受不到的,所以在這兩方面出現了矛盾。
2.2 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依存與促進
在發展林業產業建設的過程中,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二者之間是互相對立的,同時又是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的。因為要想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就需要產出木材來獲取經濟報酬,那么木材的缺失就會影響到生態建設,但是如果一味的強調生態建設,全面的發揮林業的生態效益,那么對于林業的運行又是一項極大的負擔,是不現實的做法。所以說應該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在不影響到互相利益的基礎上,求同存異。
無論是發展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還是創造生態效益,都是需要以森林為基礎的,所以說這是二者的共同點。在經濟效益方面來講,木材的數量和質量是發展的基礎,而對于林業生態效益來講,森林的覆蓋率和森林健康是基礎。
森林資源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在森林體系中,有龐大的生物鏈,是發展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在這個生物鏈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以使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有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可以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凈化空氣,防風固沙,降低噪音,綠化環境等等,都是森林生態系統為人們帶來的好處。如果森林的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那么森林系統將進入惡性循環,森林的數量和質量將會有所下降,由此影響到森林經濟效益的產出。所以良好的林業生態系統是保證林業經濟效益的基礎。
實現林業經濟價值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木材和林業副產品的銷售,那么就需要有一個長遠穩定的林業發展體系來保證木材的數量以及副產品的加工鏈。在實現經濟效益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如果過度的亂砍濫伐,破壞了林業的生物鏈,影響到林業的健康發展,那么不僅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同時也造成了木材的供應出現中斷,后勁發展不足的現象,無法實現持續不斷的木材和副產品的供應。所以說在發揮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兼顧林業生態效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協調發展,才能夠達到雙贏的效果,最終實現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這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共識,也是人們對未來文明形態認識的升華。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基礎性產業,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加快其發展。加快林業資源的集約化、產業化進程,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投入到林業建設中來。要深度挖掘林業所潛藏的經濟效益,加速發展以速生豐產林為主的原料木材提供、干鮮水果加工基地。圍繞林業建設大力發展相關服務體系,如種子苗木、森林綠化公司,形成相輔相成的發展整體,為社會謀利,為人民創收。
1、從實際出發,加快林業產業化建設
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將林業資源的產業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不可盲目求成,需從實際出發,按國家規定的生態發展指標進行,進一步尋找林業發展的突破口。在發展林業的同時,應結合林業資源自身的特點、當地的經濟、基礎設施等,開展相關結構的建設,如種苗、綠化、木材企業,人力物力的調配,以及產品的輸出等。此外,綜合各方面因素實施綠化工程規劃及建設,努力打造全方位一體化的生態保護系統。依據國家的林業規劃相關指標,結合當地的現狀考慮,發現林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不足,如基礎綠化設施落后、產業制度缺陷,以及林業經濟分布不均等。要借助于全方位、高品質的綜合服務體系,真正構建和諧的生態文明和生活環境,努力促進林業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相輔相成,最終走向林業產業化的大道。此外,要進一步擴大優質林木資源的規模,如速生豐產林、特色經濟林及薪炭林等,利用好市場及資源上的優勢,努力滿足社會多元化發展及人們對林木產品多元化的要求,使林業產業化獲得更快發展,創造更大效益。
2、因地制宜,打造支柱產業
因地制宜,打造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利用林業勞務密集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鼓勵參與林業建設。走專業化道路,擴大社會地區就業,努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地區特點及市場效益,重點發展種苗花卉、干鮮果物、草物藥材及特種畜禽養殖等,要努力挖掘林業產品的加工深度和深層價值,促使其發揮更大經濟效益,保障林業產業化鏈的平穩快速發展。堅持立足本地現狀,發揮其自身特色優勢,由小到大,滾動發展;在管理上,實行“政府扶持,統一管理,分戶使用,自由發展”的原則,保障其在健康的環境下自由發展。將公司、基地、農戶三者緊密聯系起來,外延與內部相結合,打造完整的產業鏈。。
林區養殖要走劃分一塊地域集約飼養與以家庭為單位、農戶發揮各自優勢飼養相結合的方式;重點發展森林特種產品,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在林區森林原料充足的前提下,提供優質肥料,擴大林區食材及養殖的規模,推動林區經濟發展。增加林區品種,促進食物鏈更完整,深度管理,精細加工,形成管理完整、規模龐大、效益客觀、科技創新的林區經濟結構,使其真正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3、挖掘朝陽產業,建立生態旅游區
依托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以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準則,開展一整套的旅游服務項目,挖掘朝陽產業,為林業支柱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其更好發展。堅持合理開發、規范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依托當地獨特的人文氣息、氣候環境、物種資源,大踏步地發展當地旅游業,打造生態旅游區,在不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前提下,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首先,做好宣傳,重點是當地人文氣息及生態環境的渲染,努力普及科學知識,為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必要的條件;其次,以當地的自然資源為中心,發揮其獨特之處,宣傳其內在之美,激發人們前往參觀的渴望;最后,多開展相關旅游活動,如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游覽,豐富游客的旅游內容,增添旅游過程的趣味性,提供更好更全的觀覽體驗,這無疑會提升當地旅游的知名度及體驗價值,挖掘出更好的旅游業效益。
4、深入研究和開展生物產業化經濟
生物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產業,其科技含量高、蘊藏的經濟效益龐大,成為發達國家在經濟增長中反復爭奪的制高點。生物產業和生物制藥等已成為新時代的“鉆石產業”,其價值不可估量,而我國在這方面還不夠先進。生物量的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繁殖速度等是對其進行開發的重要依據,同時,完好的生態環境是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基本保證,應注重保護?;诖耍陂_發利用生物資源的過程中,應采取嚴格措施,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保證生物產品能夠經受市場經濟的考研。生物資源的開發是一項細致而重大的工程,需相關林業工作人員進行嚴密的分析與規劃,經歷充足的準備后方能實施。從長遠來看,加快開發生物資源、促進產業升級是適應市場發展潮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5、總結
站在國家經濟的宏觀戰略角度而言,加速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與我國林業發展的要求想一直。要實現林業產業化道路的科學性、前瞻性,必須堅持產業化建設與生態環境維護相一致的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長遠規劃,拒絕盲目開發的短淺做法,使的我們能夠持久地利用好豐富的森林資源。同時,加快從發展商品林到發展林業產業的轉型,構建完整的森林資源利用及服務體系,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精細加工,更好地利用森林資源,從而在殘酷的國際競爭環境下立足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要發展林業產業,必須站在長期發展戰略的高度,制定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適應市場經濟的,具有科學性及前瞻性的新道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堅持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同時進行,合理、科學、高效地利用寶貴的森林資源,維持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努力實現以商品林的大發展帶動林業產業的大發展,林業產業的發展帶動林業旅游的發展,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建立一條完善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林業資源開發體系,走出一條生態環保、高效創新的林業產業化道路。
綿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員面積1 245.3 km2。境內河流均屬長江上游支流沱江水系,是成都平原、盆周山地和川西高原的過渡區域,西北為崇山峻嶺、東南為平疇沃野。全市林業用地面積657.9 km2,占幅員面積的52.8%,蓄積量480萬m3;其中商品材蓄積215萬m3;森林覆蓋率49.5%。根據2009年綿竹市統計年報,林業產值9 708萬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24億元)的0.78%。隨著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基本完成,2011年綿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生態綿竹、文化綿竹、幸福綿竹、富強綿竹”的建市目標,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骨干,林業應該也能夠在“四個綿竹”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就需要林業把生態做優,把產業做大做強,不斷提高林業產業收入的絕對值和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促進林農增收致富。
1 以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布局為指導,謀劃綿竹市林業產業發展
要把綿竹市的產業發展融入全省林業產業發展布局中,四川省依據自然資源、生態區位、經濟社會及林業發展等情況,將全省分為川西平原區、盆中丘陵區、川東北山區、川南山地丘陵區、川西南山區和川西高山高原區,綿竹市規劃在川東北山區。四川省關于川東北山區發展思路:重點建設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以嘉陵江流域水源涵養為核心的防護林體系,積極發展特色干果、木本藥材、茶葉、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加工業和生態旅游業。按照這個思路,綿竹市要明確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需要發展的林業產業。綿竹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便捷的交通條件、與大中城市臨近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森林資源給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多年來,綿竹市對林業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看產業仍不強,除生態旅游業發展稍好外,其余產業發展都較滯后。沒有龍頭企業,沒有品牌產品,林下種養殖零散。
要改變這種現狀,使林業產業有一個大的發展,需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因時制宜、制訂林業產業發展規劃,確定先期發展的重點。根據綿竹地區實際,生態旅游業和林產工業應作為重點,同時兼顧其他林業產業的發展[1-2]。
2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形成綿竹生態旅游品牌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與環境、資源等矛盾加劇,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全社會正在大力弘揚森林文化,繁榮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3]。人們越來越渴望生態優美、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回歸自然成為新的潮流。我國國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近年來,我國居民外出旅游人數不斷增加,而生態旅游者增幅最大。據相關資料介紹,世界旅游業收入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而生態旅游的增長速度卻達到了20%~30%。四川省從2003年起,生態旅游收入一年一個新臺階,從2003年生態旅游收入4億元飛躍到2009年直接收入171.5億元,年均增長達600%,增速遠遠超過世界生態旅游的增速,中間還受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響。另外,2009年生態旅游還帶動社會收入835億元。
綿竹市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地質奇觀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便捷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震后旅游設施的恢復重建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而鄰近成都、綿陽和德陽等大中城市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客源市場。綿竹市現有云湖國家森林公園、沿山旅游觀光帶等生態旅游景區,這些景區已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災后重建的一些景區已開始接待游人。通過政策、項目資金的進一步扶持和生態旅游品牌的精心打造,綿竹地區的生態旅游業必將有一個大發展。
3 加大林業工業的發展,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3.1 提高森林質量,為林產工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森林巨大的綜合效益還遠沒有被人們所開發和利用。全市森林資源總量不少,但森林資源質量不高。低產林、稀疏殘次林比重大;中幼林撫育及時跟上造成林木利用率低下和森林質量下降;從樹種結構來看,針葉林比重大,闊葉林比重小,樹種、林齡結構不合理;林木種苗、森林經營科技含量不高,山地利用率不高;從多年實踐看,純林造林降低了森林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受損嚴重,而針闊混交林受損較小。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科學培育森林的力度,為木材加工業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保證。
森林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除木質資源外,還有果用經濟林、森林藥材、食用菌等森林食品,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非木質林業資源,要發揮森林的綜合效能,使森林資源多樣性潛力得到更好挖掘,就得抓好這些森林資源的綜合開發及利用[4]。目前,除木材加工外,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生物制藥已成為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綿竹市要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就需要抓好林產工業的發展,以林產工業促進森林資源科學經營。事實證明,發展林產工業對林區種養殖業的發展有極強的帶動作用,而要發展好林產工業,又需要有充足的森林資源作為支撐。因此,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科學的經營森林,提高森林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3.2 培育林產工業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
綿竹市山區資源豐富,除木材外,還有豐富的森林蔬菜、森林果品、森林藥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周邊縣(市)、區的山區也有這些資源,具備林產工業發展的資源條件。然而全市現有林業產業規模小,起點低,結構不合理,缺乏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林業經濟實力不強,對自身特色產業沒有深入挖掘,諸如此類原因大大制約了林業產業進一步發展。要使綿竹林業產業更上一層樓,需要有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
企業產品生產規模大,名氣大,帶動性就大,才能在產銷鏈上良性發展。當前綿竹市的林業企業面對自身的發展和周圍的競爭,亟需形成自己的特色拳頭產品,做好產品的策劃、包裝、宣傳,在競爭中贏得先機,通過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把企業做大、做強,這樣就可以形成一批為其服務的配套企業和產業基地,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林農增收。綿竹市在木材加工、制藥和森林食品加工方面已有一定基礎,通過重點培育,這些領域會有龍頭企業產生。
4 以科技作為支撐,加快林業產業基地建設
林業產業基地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原材料基地,根據綿竹市的立地條件可以培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和中藥材。成都平原有多個大型的木材加工企業,需要大量的木材,發展工業原料林基地是林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重點。由于干果便于儲存,所以發展以核桃、銀杏干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不僅是林農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方向。中藥材和生物質能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至于發展方向、如何發展要結合綿竹市林業產業規劃來確定。
建設好林業產業基地,需要有好的種源,通過科學經營達到優質、豐產的目的。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論是種源篩選、培育,還是規?;灾病⑸L過程管理,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好的種源是優質、豐產的基礎;按技術要求栽植,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成活率、保存率,有助于植株茁壯成長;科學經營管理對預防病蟲害發生、提高單產具有重要作用?;亟ㄔO要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按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特性抓好發展對象的培育、管理。
中國林業沿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是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林業生態工程概述
1、內涵
林業生態工程是隨著林業發展戰略轉移、國家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需求而通過繼承、交叉形成的一門新的工程。它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進而形成一種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
2、特點
從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林業生態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對生態理論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根據生態理論,以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通過工程措施即進行系統設計、規劃和調控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所進行的林業生態建設。此工程旨在堅持土地資源優化組合的原則,通過大力植樹造林,全面保護和科學經營現有森林,合理調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結構,來充分發揮森林改善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功能。
3、內容
林業生態工程包括以下內容: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總體布局與規劃,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情況與特點,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空間分布,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林業生態工程發展戰略,立地劃分與適地適樹,不同區域山丘區環境、資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點,樹種選擇與林分組成,整地與造林方法,合理密度與密度控制,幼林撫育、防護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網、流域等為單元的生態防護體系的構成與特點,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農林復合、農田林網、河岸道路防護、災害地植被恢復、海岸防護等防護林的配置與構建技術,干旱、鹽堿、風沙、干瘠、鈣積層等技術問題。
二、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直接影響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1、我國森林資源底子薄,表現在問題不足,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林分蓄積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工區和東北地區,西部森林資源極度匱乏;經營水平低,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木過量采伐現象依然存在。
2、人口、經濟調整增長帶來對森林資源的高需求,森林資源與社會需求之間的 仍相當尖銳,帶來森林資源的巨大消耗。
3、林業投入長期不足。近年啟動的國家林業六大生態工程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債資金,國家財政資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態建設投入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4、林業行業各項改革滯后于其他行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不順,影響社會資源向林業行業集中,制約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5、我國主要林區90%為山區,森林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問題還沒有完全協調好。中國林業尚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成為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三、發展林業產業必須正確處理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
和諧社會一方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木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要求在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既要做到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參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既包含要不斷發展林業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林產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滯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林業整體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的因果關系。
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如何認識和協調兩者關系的問題。而且,隨著人們對森林功能多樣性認識的深化和對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對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完善。生態和產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1、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矛盾與制約。
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這種矛盾與制約關系主要是由人們在林業生產過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與勞動者自身利益關系不同造成的。在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 中,投入和耗費一定的勞動,同時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可能是負效益),但這兩種效益被勞動者感覺到的時間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林業產業主要產出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勞動者的獲得是直接可見,與勞動者之間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關系;而生態建設主要產出的是生態效益,生態效益的體現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覺到的。
2、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依存與促進。
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不僅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更主要的是依存與促進的關系,這種依存和的關系同樣與人們對森林、林業產業及林業生態的認識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關系。主要體現在:
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兩者統一以森林為基礎。林業生態建設的任務就是要恢復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數量,提高森林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離開森林也就無所謂林業生態建設;而林業產業的發展是以森林資源為前提的,沒有森林資源,就沒有林業產業,更談不上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林業生態建設是林業產業為發展的基礎。這種基礎關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決定的。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中生物量最大、結構最復雜、功能最完善的生態系統。森林的主體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種環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產品等 工業原料的基地,是動物的棲息場所,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是一個巨大的“綠色水庫”,在凈化空氣、防治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環境衛士”之稱,是天然的“過濾器”,森林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林業產業發展,說到底是在認識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資源,把森林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結構實行最佳組合。
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的辯證統一。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實質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生態經濟學講的生態經濟效益。在林業社會化生產中,如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結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經濟效益與提高生態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業產業的發展,又可在產業調整發展中保護和建設林業生態,達到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
對策隨著我國林業6大工程的相繼實施,林業已全面開始了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林業的最新實踐。實施6大工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5大轉變,是新世紀中國林業建設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舉措,我國林業逐步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國有林場的主要任務也發生了轉變,由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木材采伐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到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上來。絕大多數國有林場停止了商品性采伐,以造林、營林、護林為己任,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持續增長。中國林業當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是國家建設的薄弱環節,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低下,林區社會發育程度不高,人的思想觀念陳舊,林業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遠遠不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需要,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發展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正逐步成為林業的主要矛盾。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國家林業政策的調整,使國有林業產業的發展和生存出現了新的困難。林業產業的主要經濟來源中斷了。國有林場的發展步入了低谷,由于沒有形成合理的第二產業,其他業務收入又較少,林木禁伐政策的出臺,使林場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資金都沒有保障,雖然有的地方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經費補貼,但無異于杯水車薪,難以解決根本問題。有些林場也成立了一些經濟實體,但由于經驗不足,管理落后,許多都是負債經營,難以創收。由于林場條件差、待遇低,難以吸引高素質的人才,職工普遍文化程度較低,阻礙了林場科技的推廣應用,也影響著林場的發展和興旺。人員超編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人浮于事,紀律渙散,嚴重影響林場效益的發揮和提高。國有林場建場時由于歷史原因,當時簽定的協議不太完善,漏洞較大。隨著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周邊群眾以邊界不清為由,與林場爭搶林地,而且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政府過于強調穩定,害怕群眾上訪,對群眾侵占林地現象姑息、遷就,造成國有林地流失嚴重。
針對我國林業當前的實際情況,實現“五年初見成效,十年大見成效”的目標,國家林業局審時度勢,高展遠瞻,確定用較短的時間實現林業的跨越式發展,使林業建設的步伐上一個新的臺階、新階段,實現林業建設速度的跨越、技術的跨越、觀念的跨越和階段的跨越。實現林業產業的多功能利用,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從體制、經濟、人事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各級政府要重視、支持國有林場改革,加強對國有林場改革工作的領導。在實際工作中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界定林場發展方向,進行分類經營
具體到各個林場,可以根據每個林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經營。對于立地條件較差、生長環境惡劣、對生態影響較大、毀壞后不易恢復的林分,可以劃定為公益林,財政每年撥給一定的生態補償基金,用于林木的管護和生產。
2 明確場村邊界,嚴厲打擊毀壞林地林木的行為
地方政府應把林業當作重要工作來抓,應充分認識到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3 要大力宣傳林業政策和貫徹森林法,堅決杜絕違規征占用林地現象
對于場村邊界,地方政府應主動牽頭,協調有關單位和群眾,重新明確。
4 建立場長負責制,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國有林場實行的是企業化管理,就要按企業的模式管理和運作,必須全面推行場長負責制,確立場長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和組織管理制度,人員管理上要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優化組合,全方位實行聘任制。充分調動職工的責任感,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5 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第二產業
有林場領導班子要徹底拋棄“等、靠、要”的思想,集思廣益、開拓思路,積極尋找出路和辦法。在搞好營林的同時,立足自身優勢,利用林場的自然條件,大力開展多種經營,改變過去單一營林生產的格局。建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采用入股、引進外資等方式,積極發展第二產業,開源創收。單位創辦的經濟實體應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要根據市場需要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作和經營管理。
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即: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滿足新世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業的新需求為目標,堅定不移地把林業建設的重點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以六大工程為載體帶動林業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在發展的進程中全力推進林業的歷史性轉變。這種歷史性轉變,是新世紀中國林業的基本走向,是新世紀中國林業建設道路的轉變,以推動我國林業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論文 關健詞:產業化 體系 構造
論文摘要:通過對林業產業化經營特征的認識與分析,確定構建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原則;以巴彥縣林業區域為對象,探討林業產業化經營系統構建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思路;提出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對策。
林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 經濟 效益為中心,對林業產業建設確定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 企業 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林、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系,實現多業并舉,立體開發,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走可持續 發展 之路。
實現林業產業化經營,構建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巴彥縣林業區域林業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探討林業產業化經營的原則以及巴彥縣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構件和發展對策。
1林業產業化經營特征及推進意義
1.1基本特征
1.1.1建設主題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林業產業化形成社區林業發展共有權屬類型。
1.1.2體系構建市場化。不斷開發產品和提高產品檔次,不斷培育和拓寬產品市場,形成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動態發展體系。
1.1.3資源利用立體化。在保持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深度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是資源效益利用的立體化,在產業建設中,保護環亮,改善生態環境,也是林業產業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1.1.4產業布局區域化。在產業建設中,從本地資源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特點的項目,發展自身獨具特色的優勢產品,培植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業。
1.1.5運行管理一體化。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公司法人制度,發育市場、培植龍頭、基地建設和社會化服務同步發展,一體化經營管理。
1.1.6基地建設規?;嵭袑I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采取聯合與合作的方式,使分散的生產經營單位聯合協作,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實力的產業群體。
1.2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
首先,可以促進林業經濟建設的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有利于林業資源和山區地域的優化配置;其次,能夠把國有林業和山區農戶及各種經濟實體的分散經營組織起來,降低林產品交易成本和費用,又能避免盲目開發生產造成的資源浪費;再次,可以促進林業科技的創新和推廣,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第四,能為廣大林區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有利于林區的社會安定和區域經濟發展。
2構建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原則
實施林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市場行為,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一種經濟建設模式,因此,構建林業產業化體系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2.1因地制宜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的原則
一方面具有優勢資源條件的產業或產品就會有更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就能獲更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從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出發,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與當地資源環境協調,才能促進資源有效配置。
2.2經濟效益分配社會公正的原則
消除不同行業和產業部門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經濟成分之間在經濟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現象,調整好龍頭企業與基地、生產企業與經銷組織之間的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2.3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則
先進的管理方式參與 現代 企業的經營,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科技的先導作用,產品的出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萍际堑谝簧a力將在林業產業化經營推進實施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4始終堅持永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原則
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和天然林資源放在第一位,把堅持永續利用作為總的出發點,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產力不斷提高,資源開發利用范圍不斷擴展,對生態、社會和人民有所益處,使人民和社會對我們的事業予以關注,間接獲得公眾和社會的支持。
3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構建
在充分利用資源,發展主導產業,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實現多業并舉,立體開發;以多種經濟體制并存、多種經濟方式并舉,拓展林業產業化建設渠道,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政策為動力、構建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就巴彥縣林業產業化經營實際情況看,產業化體系的構建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3.1商品林產業化經營體系的構建
巴彥縣國有林業森林資源,黑山林場在面積、蓄積上占主導地位,黑山林場被列為全省較少的商品型林場,在巴彥縣林業 經濟 發展 和產業化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說,雖然巴彥縣是半林區資源總量匾乏縣,但從地域和資源優勢上看,商品林產業化應該是國有林業產業化建設的主體。其重要類型有:速生、豐產、優質、珍貴大徑材培育類型,營造速生豐產林。
3.2生產林產業化經營體系的構建
巴彥縣目前生態林產業經營體系的重點在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濕。在退耕還林樹種選擇上,不以優質、高產為主要目的,以優良的生態條件,優越的資源環境為前提,招商引資,合資融資,發展生態環境產業,以生態環境的改善獲得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
3.3兼融林產業經營體系的構建
從目前林業森林資源培育目標林分上的分類,兼融林是主要目標培育林分。
從巴彥縣的實際情況看,淺山區地形變化的差異性,導致環境的多樣性,為本縣兼融林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3.1東部、中部林區,在商品林產業化經營的進程中,為兼融林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大發展的空間。
3.3.1.1發展各種富有經濟價值的木本食用油植物,如核桃、山杏、棒子等。
3.3.1.2利用林間環境條件發展森林藥材,如五味子、刺五加、串地龍的培育、繁殖、保護、收獲,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3.3.1.3在商品林生產中,利用林地植被保護樹種和采伐剩余物,發展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如毛赤楊、樹叉、鍛樹樁的合理利用。
3.3.1.4利用擇伐跡地保留母樹多,樹冠營養面積大,開花結實多,發展養蜂業,提供蜂王漿、蜂蜜等蜂產品。
3.3.1.5利用林地中改造后的生態環境,建設林蛙養殖繁育、梅花鹿養殖訓育場等野生動物繁育、利用基地。
3.3.2中、西部丘陵及其波狀崗地,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合理選擇造林林種,多林種配套,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如紙材林、藥材林、果樹林的培育,在產品形成規模生產時,發展加工產業,對有條件的項目,自己上馬生產;不具備條件的,實行合作經營。
3.3.3南部、北部、西部沿江沿河流域,在實施退耕還草、退耕還濕的工程中,利用濕地資源,發展特色養殖產業,開展精深加工,生產特色產品,創綠色品牌,出拳頭產品,提高資源利用率。
3.3.4利用本地 自然 風光、森林景觀、民俗風情、 歷史 文物、名勝古跡,發展森林 旅游 業。
4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
4.1規范行使政府的職能作用
4.2形成全民辦林業的社會產業體系
由于林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由各部門、各行業、各團體,在政府職能部門的協調下,在財政、 金融 、稅收、信貸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并為產業化經營單位提供咨詢服務,溝通流通渠道,培養產品市場,實現貿、工、林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4.3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實行“三權分離”,放活經營權,允許拍賣、轉讓、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形式存在,形成新的經營機制和發展動力,促進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構建。
4.4實施系統推進的發展戰略
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包括商品林業產業化經營、生態林產業化經營、多功能林業產業化經營三個分系統,在每一個產業鏈中,必須培植龍頭 企業 ,帶動產業子系統或分系統的基地建設。優化產業經營組織機構,使之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和應變能力,保證林業產亞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1.1內涵
林業生態工程是隨著林業發展戰略轉移、國家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需求而通過繼承、交叉形成的一門新的工程。它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進而形成一種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
1.2特點
從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林業生態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對生態理論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根據生態理論,以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通過工程措施即進行系統設計、規劃和調控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所進行的林業生態建設。此工程旨在堅持土地資源優化組合的原則,通過大力植樹造林,全面保護和科學經營現有森林,合理調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結構,來充分發揮森林改善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功能。
1.3內容
林業生態工程包括以下內容: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總體布局與規劃,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情況與特點,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空間分布,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林業生態工程發展戰略,立地劃分與適地適樹,不同區域山丘區環境、資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點,樹種選擇與林分組成,整地與造林方法,合理密度與密度控制,幼林撫育、防護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網、流域等為單元的生態防護體系的構成與特點,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農林復合、農田林網、河岸道路防護、災害地植被恢復、海岸防護等防護林的配置與構建技術,干旱、鹽堿、風沙、干瘠、鈣積層等技術問題。
2.發展林業產業必須正確處理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
和諧社會一方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木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要求在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既要做到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參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既包含要不斷發展林業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林產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滯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林業整體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的因果關系。
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如何認識和協調兩者關系的問題。而且,隨著人們對森林功能多樣性認識的深化和對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對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完善。生態和產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2.1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矛盾與制約
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這種矛盾與制約關系主要是由人們在林業生產過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與勞動者自身利益關系不同造成的。在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 中,投入和耗費一定的勞動,同時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可能是負效益),但這兩種效益被勞動者感覺到的時間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林業產業主要產出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勞動者的獲得是直接可見,與勞動者之間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關系;而生態建設主要產出的是生態效益,生態效益的體現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覺到的。
2.2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依存與促進
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不僅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更主要的是依存與促進的關系,這種依存和的關系同樣與人們對森林、林業產業及林業生態的認識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關系。主要體現在:
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兩者統一以森林為基礎。林業生態建設的任務就是要恢復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數量,提高森林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離開森林也就無所謂林業生態建設;而林業產業的發展是以森林資源為前提的,沒有森林資源,就沒有林業產業,更談不上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林業生態建設是林業產業為發展的基礎。這種基礎關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決定的。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中生物量最大、結構最復雜、功能最完善的生態系統。森林的主體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種環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產品等 工業原料的基地,是動物的棲息場所,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是一個巨大的“綠色水庫”,在凈化空氣、防治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環境衛士”之稱,是天然的“過濾器”,森林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林業產業發展,說到底是在認識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資源,把森林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結構實行最佳組合。
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的辯證統一。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實質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生態經濟學講的生態經濟效益。在林業社會化生產中,如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結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經濟效益與提高生態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業產業的發展,又可在產業調整發展中保護和建設林業生態,達到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
3.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發展思路
3.1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地吸引社會力量籌措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引導有關單位和個人積極投資、共同建設林業生態工程;二要在稅收、信貸、服務等方面實行傾斜,對一些重大項目應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或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三要進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擴大公益林補償面積,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向林業生態建設投資。
3.2突出重點,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
第一,大力加強丘陵崗地植被恢復工程、沿海防護林,突出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等;第二,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提高建設水平,確保建設質量;第三,進一步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城鄉結合部要大力發展環城綠化帶、郊野公園、隔離林帶,農村牧區要重點構筑村莊綠化、農田林網和發展庭院林業。
3.3科技引導,強化工程的技術含量
第一,要重點開展困難立地造林技術、植被恢復技術,并加快低質低效林改造,做好國家森林撫育試點;第二,圍繞林業良種壯苗選育、中幼林撫育、速生豐產林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等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第三,側重種群選擇及種群匹配工程,并考慮種群之間在生長時間、節律上的搭配,生態工程的工程措施應側重生態環境重建中必須采取的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高科技產品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快樂。但也給人類帶來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黨在“十七大”就提出加強能源節約和生態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主席在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要統一思想,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的重大機遇,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林業發展可以為保護氣候變化發揮重要的作用。因而,創新林業經營機制提高林業產業發展,是立國利民的基本建設工程。
1.我國林業分類經營的意義
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保護和發展了林業產業,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都十分重視林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是新形勢下林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貫徹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關于林業建設方針的重要舉措。實施林業分類經營的目的意義是實現林業多種功能的必然選擇。人類對林業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林業經營模式的多樣化。就是將一部分森林劃出來作為生態公益林,為國家提供生態服務和社會服務;將另一部分森林劃分為商品林,生產木材及林產品,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提供經濟服務。這樣才能保護了林業生態平衡,又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也是林業發展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表現。二是建設“生態省”戰略部署的重要保證。建設“生態省”,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是地方政府的重大決策,是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造福當代、利于后人 惠及世界的宏大工程。在這個偉大的工程中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
我省森林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分布不均,存在著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問題,雖然我省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是我國的商品糧基地,也是我國的林業資源之一的省份,但在我省自然災害時發,生態建設的任務還比較繁重。而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和間接減排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需要從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積,提高森林保有量,增強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減緩氣候變化。林業要發展,必須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必須有林地作保障。目前,我省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327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2053萬公頃,需要通過編制規劃,把現有的林地依法固定下來,搞好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才能統籌安排好生態建設和木材及林產品生產用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
2.林業分類經營的現狀
我國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后,一是能對生態公益林實施以保護為主的經營管理措施,把商品林推向市場,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經營管理商品林,從而使林業的經營方向明確,目標既定,布局合理,經營措施配套,能真正建立起適應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經營管理體制。二是能有利建立和完善促進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設的法律、政策體系。三是林業分類經營能徹底擺脫傳統林業經營體制和管理機制的束縛,有利于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合理流轉的進程。四是林業分類經營能夠明確職責,強化責任。五是林業分類經營能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提高商品林經營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六是林業的社會地位會進一步提高。林業分類經營后,林業會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林業在優化環境和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所起的基礎作用和主導地位更加明顯。
3.創新林業經營機制的經營管理模式
在林業發展的建設中, 要創新林業經營發展機制,依靠市場配置林業資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給予大力的扶持,在組織上建立和完善制度化,投入資金堅持人工林培育的激勵政策機制,建立科學的管理措施,吸引國內外資金進入林業行業興辦產業,鼓勵各種社會界人士投資發展林業企業,尤其是要加強育林工作。是我國的林業資源得以保護,是子孫萬代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林業資源,這是利國利民的基業工程。因此,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進一步明確非公有制林業的法律地位。構建以非公有制林業為主體的多元化商品的林業經營機制,共贏互利形成跨國林業的合作和生產。是我國的商品林的生產中,不僅要促進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也要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大力提倡 活立木交易。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林業不緊要滿足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需求已經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因此,加快建設森林資源評估機構,促進林木合理流轉,充分調動經營者投資開發林業的積極性。二是徹底創新林木采伐指標限額問題和稅收政策問題。對營造人工林的投資人應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真正做到“誰造誰有、誰經營誰收益”,逐步放開商品林的采伐限額,商品林的成熟期、采伐方式要根據經營者的經營目的確定,同時保持林業政策的延續性,讓投資者吃上定心丸。
4.林業分類經營創新措施
4.1建立完善的管理機構
森林分類經營不僅是林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而是一項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建設期長,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責、權、利,人、財、物,產、供、銷相配套的林業管理機構是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成功的重要保證。
4.2機制創新推進林業分類經營的進程
首先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徹底改變由政府包辦林業建設的局面,鼓勵我國公民、外國投資者、企事單位和機關團體投資林業建設,積極支持股份制興辦合作林場、果園、茶園、苗圃以及家庭小林場、小果園、小苗圃建設,地方政府要落實民用林業資金的投入,給與優惠的政策,統一稅收政策和投融資政策,為各種林業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5.結語
在林業發展中,要創新林業經營機制提高林業產業效益,就要實現林業經營的垮越發展,利用科技創新將林業生產力的潛能釋放出來,才能使林業生產建設充滿生機和活力,提高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力爭在林業地區盡快地以造林技術、森林病蟲害防治、良種選育、林木及林產品深加工技術等不同的經營機制,通過科技人員的努力奮斗,提高林業產業效益,開創林業科技帶動林業發展的新局面。
鎮安縣位于陜西南部秦嶺土石山區,屬暖溫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地帶,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氣候溫暖,林業資源豐富。為加快鎮安縣林業產業的發展,針對該縣實際情況,決定在山上做文章,制定了一系列圍繞“山”字的指導性方針和政策,以利于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林種、林齡組成不合理
全縣現有林種中,除1949年以來累計保存的人工林68056hm2外,其余占總數77.90%的是破壞以后恢復起來的以櫟類為主的天然次生林,現有用林49401hm2。其中,幼齡林占48.5%,中齡林占41.8%,成熟林占0.14%,近成熟林占9.5%。
1.2低產林多
全縣有蓄積的林地共231314hm2,活立木蓄積共8869056m3,由于林相差,不但蓄積少,而且出材率也低,平均僅28.2m3/hm2。全縣經濟林22057.8hm2,面積最大的板栗,掛果面積3.37萬hm2,平均單產307.5kg/hm2,且70%以上為低產林。
1.3林業生產技術力量不足,經費欠缺
全縣林業用地290472hm2,現有林業技術人員僅133名,每人平均負責面積高達2184hm2,極不適應生產的需要,有許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無力經辦。經費不足,特別是用材林經費嚴重不足,是鎮安縣當前林業建設中又一突出的問題。實踐證明,一味“向錢看”單一抓經濟林,并對經濟林采取高補助的辦法,勢必排擠了用材林,結果造成林種比例失調,林種樹種單一,生態惡化,降低了森林各方面的防護性能。
1.4市場營銷和產品深加工機制不完善
沒有龍頭企業,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鏈,容易出現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嚴重影響了林農的生產積極性和產業效益的正常發揮。
1.5管理粗放
用材林和經濟林木的綜合科管都比較粗放,病蟲每年造成的損失在20%以上,施肥跟不上,單株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1.6經濟林品種混雜,良莠不齊,良種所占比例低鎮安縣雖屬核桃、板栗、油茶、茶葉、生漆適生區,種質資源豐富,但是大部分樹種跟不上國內國際市場品種化發展方向的步伐,符合外貿出口的產品太少。
1.7密度過大,產量低用材林密度過大,未進行撫育間伐,也忽視了次生林撫育改造。經濟林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多屬群眾自發栽植,密度過大,隨著樹體的增長,影響了樹冠的擴張和通風透光,加重了病蟲危害,結果部位少而且逐年外移,直接影響了產量和收入。
2林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2.1加大宣傳力度,走信息產業化開發之路結合鎮安縣實際情況,首要問題是解決認識問題,為了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把林業開發產業工作真正提高到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建設山川秀美生態農業的戰略高度,進而轉變觀念促進發展。通過各種媒體宣傳鎮安林業特色,讓投資者來鎮安投資辦廠,擴大產品銷路。
2.2增加科技投入,走質量、效益開發之路
2.2.1突出重點,狠抓基地建設。培養后備資源,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模經營,結合流域治理工程,生態治理、退耕還林工程,采取工程規劃,狠抓集中連片工程和良種建園工程,嚴格執行技術標準,堅持科學整地,用良種壯苗精心栽植,及時管理,確保基地建設的質量和效果。
2.2.2面向市場,狠抓良種建設。首先從優化品種結構入手,今后建園必須采用良種建園,加大嫁接改造力度,大力推廣良種,確定適宜發展的最佳品種,創立有鎮安特色的品牌產品。
2.2.3效益當先,狠抓綜合科管
各級政府一定要把林業綜合科管工作作為一件主要工作拿在手上,確定領導,制定硬件目標,嚴格考核。加強次生林的撫育改造、人工林撫育間伐、封山育林以及對經濟林的“墾復、除草、施肥、修剪、防病蟲”等綜合科管,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
2.3積極內引外聯,走市場經濟開發之路
首先必須使分散式、單一化生產向規模式、多層次、市場化方向轉化,大力發展林、工、貿一體化的“龍頭企業”,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連農戶,形成產、加、銷于一體的新型產業格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本地產品的知名度,創立國內外市場的鎮安品牌。
2.4科技領先,走科技開發之路
加強林業科技人員和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組織林業科技和管理人員學習政治理論,學習專業有關方針、政策技術,學習林業先進科學技術,提高技術和管理能力,達到既會管理又能科學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的合格人才,走科技開發之路。
2.5認真貫徹執行《森林法》,走森林資源永續利用之路
建立健全群眾性的護林組織,在主要林區,恢復半脫產護林員建制,嚴格履行林木采伐審批制度,憑采伐證采伐,憑運輸證運輸,把森林消耗量控制在生長量以內。根據該縣實際情況多在“山”字上下功夫,從而達到森林資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目的。
摘要:中國林業沿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是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本文就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直接影響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世紀之交的1998年,一場持續百天的全國性特大洪水,沖毀了無數良田、家園,洪峰頻率之密、洪水流量之大、流域范圍之廣,百年罕見。全國共有29個?。▍^、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2.3億人,死亡人數3000人,各地估報的直接經濟損失2484億元。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10余次揚沙、浮塵和沙塵暴天氣,造成部分地區機場關閉、交通中斷,其頻率之高、來勢之猛、影響范圍之大,不斷刷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沙塵暴和沙塵災害紀錄。2008年初我國南方大面積的冰雪災害,叫人不得不聯想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沙塵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氣候變化背后是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增加和自然災害的頻發。事實上,中國的生態危機遠不止此,當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溫室效應加劇等六大生態危機,每七一樣都與森林的植被破壞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后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以木材生產為主一直是中國林業的首要任務。中國林業的狀況產出多于投入,中國生態的狀況破壞大于治理,總體形勢十分嚴峻。
20世紀末,隨著國家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相繼啟動,我國的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調整發展生態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森林生態基礎還十分脆弱,生態建設的速度與高速發展的經濟不相協調,部分地區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趨勢,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極端性天氣增多等主要原因:
1、我國森林資源底子薄,表現在問題不足,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林分蓄積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工區和東北地區,西部森林資源極度匱乏;經營水平低,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木過量采伐現象依然存在。
2、人口、經濟調整增長帶來對森林資源的高需求,森林資源與社會需求之間的 仍相當尖銳,帶來森林資源的巨大消耗。
3、林業投入長期不足。近年啟動的國家林業六大生態工程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債資金,國家財政資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態建設投入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4、林業行業各項改革滯后于其他行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不順,影響社會資源向林業行業集中,制約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5、我國主要林區90%為山區,森林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問題還沒有完全協調好。中國林業尚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成為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二、發展林業產業必須正確處理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
和諧社會一方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木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要求在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既要做到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參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既包含要不斷發展林業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林產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滯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林業整體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的因果關系。
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如何認識和協調兩者關系的問題。而且,隨著人們對森林功能多樣性認識的深化和對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對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完善。生態和產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1、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矛盾與制約。
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這種矛盾與制約關系主要是由人們在林業生產過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與勞動者自身利益關系不同造成的。在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 中,投入和耗費一定的勞動,同時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可能是負效益),但這兩種效益被勞動者感覺到的時間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林業產業主要產出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勞動者的獲得是直接可見,與勞動者之間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關系;而生態建設主要產出的是生態效益
,生態效益的體現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覺到的。
2、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依存與促進。
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不僅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更主要的是依存與促進的關系,這種依存和的關系同樣與人們對森林、林業產業及林業生態的認識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關系。主要體現在:
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兩者統一以森林為基礎。林業生態建設的任務就是要恢復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數量,提高森林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離開森林也就無所謂林業生態建設;而林業產業的發展是以森林資源為前提的,沒有森林資源,就沒有林業產業,更談不上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林業生態建設是林業產業為發展的基礎。這種基礎關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決定的。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中生物量最大、結構最復雜、功能最完善的生態系統。森林的主體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種環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產品等 工業原料的基地,是動物的棲息場所,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是一個巨大的“綠色水庫”,在凈化空氣、防治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環境衛士”之稱,是天然的“過濾器”,森林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林業產業發展,說到底是在認識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資源,把森林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結構實行最佳組合。
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的辯證統一。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實質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生態經濟學講的生態經濟效益。在林業社會化生產中,如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結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經濟效益與提高生態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業產業的發展,又可在產業調整發展中保護和建設林業生態,達到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
論文網在線:
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林業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在生態環境建設和林產品輸出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建設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工作重點,這就要求在林業工作中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綜合各方面因素全面管理與控制。
一、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
設中存在問題
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林業產業系統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林業資源的發展和森林資源的持續供給,同時林業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造林、營林工作的進行,為森林資源的質量和數量的增長提供了保證,但是就目前的林業工作現狀而言,兩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這主要是由于在林業工作中兩大體系之間的利益主體和取向不同,造成了工作目標和工作效果的截然不同。在林業工作中,政府為了短期內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大了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實施了以造林為主的生態林業工程,同時農民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和生活來源,也開始重視各種經濟林的種植,使生長緩慢收益周期長的以木質材料為主的林業生產受到人們的排擠,也忽略了林業的生態效益。這兩種林業體系分裂的做法導致的生態破壞情況是極為嚴重的,且這種林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趨勢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上個世紀末,一場持續百天的全國性特大洪水造成了無數家園和田地的損毀,洪水水量之大、范圍之廣百年難得一遇。全國多數地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2.3億人,造成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更是驚人。與此同時,由沙塵暴帶來的影響也是造成目前生態問題的重要項目之一。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沙塵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而沙塵暴和氣候變暖則是由于氣候變幻和自然災害的貧乏發生。總而言之,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根本還是在于林業的過渡砍伐,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與生態失衡,致使各種生態危機不斷涌現。新中國成立后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以木材生產為主一直是中國林業的首要任務。中國林業的狀況產出多于投入,中國生態的狀況破壞大于治理,總體形勢十分嚴峻。
二、林業問題產生原因
20世紀末,隨著國家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相繼啟動,我國的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調整發展生態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森林生態基礎還十分脆弱,生態建設的速度與高速發展的經濟不相協調,部分地區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趨勢,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極端性天氣增多等主要原因:
1、我國森林資源底子薄,表現在問題不足,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林分蓄積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工區和東北地區,西部森林資源極度匱乏;經營水平低,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木過量采伐現象依然存在。
2、人口、經濟調整增長帶來對森林資源的高需求,森林資源與社會需求之間的 仍相當尖銳,帶來森林資源的巨大消耗。
3、林業投入長期不足。近年啟動的國家林業六大生態工程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債資金,國家財政資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態建設投入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4、林業行業各項改革滯后于其他行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不順,影響社會資源向林業行業集中,制約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5、我國主要林區90%為山區,森林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問題還沒有完全協調好。中國林業尚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成為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三、發展林業產業必須正確處理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
生態林業的發展建設一方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木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要求在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既要做到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參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既包含要不斷發展林業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林產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滯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林業整體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的因果關系。
1、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矛盾與制約。
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這種矛盾與制約關系主要是由人們在林業生產過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與勞動者自身利益關系不同造成的。在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 中,投入和耗費一定的勞動,同時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可能是負效益),但這兩種效益被勞動者感覺到的時間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林業產業主要產出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勞動者的獲得是直接可見,與勞動者之間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關系;而生態建設主要產出的是生態效益,生態效益的體現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覺到的。
2、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依存與促進。
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不僅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更主要的是依存與促進的關系,這種依存和的關系同樣與人們對森林、林業產業及林業生態的認識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兩者統一以森林為基礎。林業生態建設的任務就是要恢復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數量,提高森林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離開森林也就無所謂林業生態建設;而林業產業的發展是以森林資源為前提的,沒有森林資源,就沒有林業產業,更談不上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四、結束語
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是辯證統一的,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實質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生態經濟學講的生態經濟效益。在林業社會化生產中,如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結合,提高經濟效益與提高生態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保障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又可在產業調整發展中保護和建設林業生態,達到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
一、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標任務
林業產業是以培育、加工、利用森林資源為主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又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林業產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省林業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苗木花卉總體生產經營規模偏小,生產方式、營銷方式落后,專業性人才緊缺,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特色優勢產品較少;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少,林產品加工水平低;林產品省場體系不健全。林業產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加農民收入中的作用和潛力還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要破除傳統的林業經營觀念,遵循“林業資源、環境和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林業思想和理念,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從實際出發,強力推進林業產業的發展,為我省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森林生態城建設等各項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增添強勁的動力,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
因此,福建省林業產業發展要爭取基本建成特色和優勢突出、結構和布局合理、生態和經濟效益顯著的林業產業體系。
二、打造支柱產業,構建福建林業產業體系
1、發展人造板制造業。以龍頭產業為主,加快技術改造,推進木材深度開發利用,做好旋切片和木片加工基地建設,建設木材產業集群。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嚴格控制發展纖維板,大力發展膠合板,重點發展定向刨花板等。應用涂飾、浸漬、印刷、壓貼、噴涂等方法,對人造板進行二次加工,延長人造板產業鏈,以增加附加值,提高使用性能,拓寬應用領域。
2、發展家具制造產業。要抓住國外和發達地區家具制造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業和木制家具、裝飾材料生產,延長產業鏈,實現林產品加工多次增值。。
3、發展野生食品產業。一是建設森林食品、林下藥材等林副產品加工業。要適應人們崇尚“自然”、“綠色”的消費需求趨勢,高度重視發展森林蔬菜、林下藥材、食用菌等林副產品加工業。運用現代新技術大力開發以綠色食品、保健食品、長壽食品為主體的森林食品,滿足人們對林副產品的消費需求。二是野生動物養殖利用產業。把野生動物養殖利用作為一個產業發展,要將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規模馴養進一步發展壯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開發能力,使之成為野生動物繁育、馴養、利用的示范和技術培訓基地,培養一批繁育、養殖能手,擴大養殖規模,逐步形成基地和產業。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
4、發展苗木花卉產業。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發展苗木花卉三大產業。一是苗木花卉基地產業化建設。提升基地生產檔次,壯大生產規模,快速發展苗木產業集群。
5、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加強森林旅游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強林業部門與旅游等其他部門的聯系和協作,把森林生態旅游同田園山水風光游、休閑游等各種旅游活動結合起來,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購、娛六位一體的服務體系,發展環各省區周邊生態旅游,把森林公園和各類森林生態園建設成生態旅游基地、休閑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體育健身基地。
三、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產業升級
1、優化林種結構,加快發展原料林基地。為適應我省苗木花卉迅速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優勢和氣候資源優勢,突出重點,大力推進苗木花卉生產和營造豐產用材林。各縣區應根據省場需求,從當地實際出發,適當規劃布局,逐步實現商品林建設基地化。
2、優化林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開發新產品。加快發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林產品,特別要發展林板深加工,配套建設相應的深加工生產大型家具制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制造工藝,生產中、高檔產品,開發新產品,不斷滿足人們對林產品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要抓住家具制造業轉移的良機,大力發展適合國內、外省場需求的中高檔家具產品,大力開拓國際省場。發揮品牌效應,鞏固擴大其在國內、外省場的份額。
3、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大力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是我省今后一個時期林業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對已經形成的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要繼續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力度,著重培育一批通過iso標準認證的企業,推進我省林產品逐步走向國際省場,參與國際林產品省場競爭。組建一批大型林產企業集團,模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松散型聯營模式,即由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指導和帶動本行業有關企業進行生產和加工,統一質量,統一銷售價格;可以是股份制經營模式,即由不同所有制性質、不同經營范圍的企業、農村山林承包戶等,通過出資或提供原料等形式參股;也可以是大企業經營模式,即通過大企業收購小企業或對農戶加工的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統一品牌,統一出售。通過組建大型林產企業集團,形成省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良性互動新格局,不斷提高我省林產品和林產企業的省場競爭力。
四、深化林業體制改革,轉變林業產業發展方式
1、繼續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對國有企業盡快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革,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與國際省場接軌的現代企業制度。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企業成為獨立的經營主體參與省場競爭。企業可以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參股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可以向境內外投資者出售股權、選擇合作伙伴、優化資源配置,增加企業發展活力。組建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大型林業企業集團。盡快轉制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培育壯大一批骨干森工企業,扶持發展一批新型森工企業。
2、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產業。鼓勵各種社會主體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參股等形式參與國有森工企業改革。鼓勵各種投資主體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業參與林業產業開發。積極引導非公有制林產企業之間實行強強聯合,或者有實力的大中型非公有制林產企業兼并、收購小型林產企業等多種發展模式,把非公有制林業產業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要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和引進外資,采取獨資、合資、股份制等多種形式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產業的發展,切實解決非公有制林業產業發展的資金問題。要切實解決好民營企業技術力量不足,開發能力低,內部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要繼續調整和完善林業產業政策,減輕稅賦,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減輕非公有制林產企業的不合理負擔。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消除體制性障礙。非公有制林業企業的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優化非公有制林業產業發展的軟環境。
3、加快商品經營型國有林場的產業發展。為加快我省林板一體化產業以及苗木花卉產業的發展,國有林場和有山場的鄉鎮要充分發揮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合作進程,建設上規模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為林板一體化提供原料,為林場自身林產工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創造條件。加快林業產業的發展,通過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多種形式,促進宜林荒地和疏殘次林地適度向項目業主流轉,建設原料林基地,發展大型林產加工企業,實行集約化經營。
4、積極培育和發展林產品流通省場,建設比較完善的林產品流通體系。要從實際出發,切實做好規劃,有條件的縣區要建設林產品流通中心,不具備建設流通中心的,可建設若干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具、木竹、裝飾材料、人造板等專業省場,把建設大型林產品流通中心與建設林產品專業省場結合起來。組建不同形式的林產品流通企業,構建以民營流通企業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服務功能比較齊全的林產品流通體系,促進林產品流通。要通過省內培養、省外引進等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林產品流通人才,滿足流通體系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五、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林業產業國際化
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必須進一步擴大林業產業的對外開放,改善招商引資機制,加強服務,創造更自由、便利的投資和貿易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我省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引進和吸納國內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促進林業產業和林產品的升級換代。鼓勵外商嫁接改造現有林產企業,擴大外商投資林業產業的規模。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外向型林產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適應國際省場的需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投入。爭取重點企業多渠道融通資金上實現突破。爭取國家對林業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大型產品基地等方面的投入。爭取我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列入國家、省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范圍。
六、堅持科學發展觀,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林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要加強林業產業的技術創新,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逐步實現產業化。進一步加強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制定科技推廣計劃,以推進林業產業化建設為切入點,篩選一批技術成熟、適用面廣、見效快、效益好的林業科技成果,通過組裝配套和優勢集成,加以重點推廣。建立一批林業科技園區和科技示范點,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強化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推廣網絡尤其是龍頭企業的骨干、示范作用,建立覆蓋全省的林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宣傳、培訓、咨詢、服務網絡體系。鼓勵林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術推廣部門以及科技人員到林業產業生產第一線開展科技承包、技術咨詢和創辦林業科技型企業。對重點林業產業項目實行總工程師技術負責制。對在林業科研、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單位與科技人員給予獎勵。
要加大林業產業科研投入,培育林業產業科研人才。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的科技項目,努力引進省內、外科技項目。創新林業科技投融資體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林業科技投入體系,鼓勵企業、外商和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林業科技事業,多渠道增加對林業產業科技事業的投入。加強林業產業人才培養,實施引才、引智工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林業產業建設研發人才。具備了一定條件的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科研所、新產品開發中心,企業從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新產品開發研制基金,增加科技投入。堅持在發展林業產業項目、科技項目中培養人才,做到上一批項目,出一批成果,育一批人才。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林業產業領導人才、企業家人才、科技人才、營銷人才,為實現林業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論文 摘要:為解決林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適應林業產業化對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了通過職教集團拓展服務平臺、高等林業職業 教育 與林業產業化銜接、深化與林業產業化龍頭 企業 合作等有效服務途徑,達到高等林業職業教育與林業產業化企業“共贏”。
論文關鍵詞:林業;職業教育;產業化;職教集團;對接
林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生態、 經濟 )為中心,以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產業為基礎,正確確定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分區、分類生產,協同經營,實行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形成上連基地、下連市場的由結構合理、多條產業鏈組成的產業體系。國家林業局關于大力 發展 林業職業教育的意見(林人發【2007】76號)是大力發展林業職業教育,落實 科學 發展觀,實施科教興林和人才強林戰略,促進林業產業化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提高林業建設者整體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 農村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一、發展高等林業職業教育是林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要求和堅強柱石
(一)湖南林業產業化現狀
林業產業已經發育成為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大產業。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86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58.47%。有林地面積達到1.48億畝,森林覆蓋率53.67%,活立木蓄積量3.23億立方米,油茶林2000萬畝,年產茶油8.9萬噸,毛竹1068萬畝,立竹15.35億根,國有林場177個,經營面積1163萬畝,森林公園63個,國有苗圃97個,經營面積5.89萬畝,均位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林業產業化系統,2008年湖南省林產 工業 總產值為319.76億元。林產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為:人造板429萬立方米,木竹漿紙116萬噸,木竹地板(含強化地板)1442萬平方米,松香等林產化學產品2.8萬噸,林藥加工產品3.94萬噸,森林食品加工30萬噸。
總的來看,湖南林業產業發展的形勢是好的,但是與時代的要求差距很大。從橫向比較,相鄰省區林業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東南沿海省區發展更快。從省內來看,林業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比重還不夠大,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還不夠高,與林業的基礎地位極不相適應。其突出問題是:(1)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主導產業和產品發展不快。產業結構中,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55:27:18。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比重小。主要用材樹種結構上,松、竹、楊、優良闊葉樹種供需偏緊,而傳統樹種杉木相對過剩。經濟林品種上,低產品種多,高效品種少;一般品種多,名特優新品種少;鮮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漿造紙、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導產品發展滯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對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的必要扶持,不少企業靠原始資本緩慢積累,規模小,缺乏技術改造能力,產品多年一貫制。全省規模以上的大型林產加工企業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較多。全省林產品中,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稱號的僅4個。 (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額政策、木材和林產品運輸政策等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法律 法規滯后;另一方面,有些現有政策還未落實‘特別是中央林業決定和我省貫徹意見規定的多種優惠政策兌現較少。(4)對農戶帶動能力不強。湖南山地面積大,但農民從林業生產中獲得純收入僅28.44元,僅占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無法帶動廣大的農民致富。
(二)湖南林業產業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業產業化需要掌握 現代 林業生產技術與操作,能運用現代林業生產工具從事林業生產,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的林業生產者。實現林業產業化,需要不斷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源在林業生產中的利用效率;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來滿足社會需要。而這些應用離不開新型林業生產者。(2)林業產業化需要能研究、引進、開發和推廣應用優質、高效的林業生產新技術,能直接服務于林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環節的技術指導與推廣者,而林業產業化注重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非常需要林業技術推廣部門在產前、產中環節提供有效的服務,這就離不開大量的林業技術指導與推廣人才。(3)林業產業化需要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有開拓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林業產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林業產業化強調產加銷、貿工農~體化經營,需要大量的經營管理人才去做好產后服務開拓市場、促進銷售,從而帶動林業生產,增加林農的收入。(4)林業產業化需要能不斷開發和應用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與包裝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拉長產業鏈條的農產品加工者。實施林業產業化,要使林業產業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質產業向著高效益產業轉變,需要不斷延長林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適應市場需求,而這些都需要高等林業職業教育為其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業職業院校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是林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堅強柱石
湖南林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業生產中科技含量低,與現代林業相配套的林業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市場信息相對閉塞,林業生產管理落后,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廣大林農,普遍缺乏科技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有限的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嚴重阻礙了湖南林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林業產業化企業已經成為應用科技領域的新熱點,亟待擁有一大批有理論、有文化、懂技術、肯奉獻的新一代知識型技術工人。而高等林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正是順應這樣的 歷史 潮流。
二、高等林業職業 教育 與林業產業化對接
(一)依托職教集團,深層 發展 高職林業“工學結合”,適應林業產業化 企業 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業類高職院校——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的衡陽農林職業教育集團,堅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為前提,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突破口,以專業調整與教材建設為抓手,以服務和諧禮會為宗旨,取得了階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農林類職業教育集團,以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的衡陽農林職業教育集團將充分發揮涉農專業、師資、科研、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為林業生態、林業產業以及生態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新 農村 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集團以項目為載體,深化“工學結合”,推進產業對接,推進實驗實訓資源共享共用、教師互派與培訓、合作申報科研課題、教材開發與建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認證和技術推廣、組織體現行業標準和職業要求的新課程開發等11個方面的內容。
林業職教集團以專業和人才培養為紐帶,以校企“雙贏”為基本準則,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和校際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集群體優勢及各自特色之長,充分發揮職教集團的信息匯聚、人才互補、 科學 研究與資源整合功能,出現了很好的組合效應和規模效應,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了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湖南環境生物職院與林業產業化企業在目標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試點與普及、課程設置、頂崗實習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學結合”在實踐層面上所遇到的諸多難題,以增強對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就業能力培養的力度。該院在積極改革與探索“工學結合”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發揮職教集團優勢,實現林業高職院校與企業雙贏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進校企多邊、多向、集團式合作
林業職教集團的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進校企多邊、多向、集團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個別學校與個別企業之間雙邊合作變成職教集團與多個企業多邊、多向、集團式合作,這可大大降低單個學校與單個企業單獨簽約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業與職教集團的合作由于有職教集團整體實力和信譽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強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為在職教集團內部建立起了統一的行為規范和協調機制,所以一旦集團個別成員與企業在合作中發生矛盾或分歧,職教集團可以出面予以協調,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協調成本和監督成本,及時化解合作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
2.發揮校企人才互補功能,促進人才提升與共享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需要有良好的就業市場,在培養過程中需要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并組織他們到企業去鍛煉;而企業是用人單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時也需要有教師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以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肮W結合”決定了由企業與學校聯合組成的職教集團具有很強的人才互補性。如何充分發揮職教集團的人才互補功能,對于提高校企雙方人員的素質,促進校企雙方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三、創新高等林業職業教育服務模式,為林業產業化提供科技支撐
在林業產業化的進程中,由政府主導,加強院校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合作,為服務區域 經濟 與行業發展,建設“生態湖南”,培養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質勞動者,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是我們對接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最佳選擇。發展品牌林業是促進傳統林業向 現代 林業轉變的重要手段,是優化林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林業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利用職教集團的師資和設備積極開展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工就業培訓,近3年來衡陽農林職教集團培訓花卉、種苗、組培、果蔬栽培、食用菌栽培等專業技術人員900余人次,職業資格證培訓3000多人。特別是“松木鄉高效大棚草莓技術培訓班”效果突出,已成為衡陽市石鼓區松木鄉農村經濟的新亮點,2008年配合衡陽市林業局、農開辦、移發局開展的兩期“優質西瓜栽培技術培訓班”,培訓500余人,其中200多人已成為種植專業戶或示范戶,在衡陽市周邊形成了以西瓜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2008年該職教集團和衡山縣政府簽訂院縣合作協議,并將“衡山農業科技示范園”交由集團經營,目前職教集團已對園區經營做出了整體規劃,以油茶苗木培育為突破口,兼顧果蔬花卉產業,3到5年打造湖南省內一流的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高校產學研結合示范園、高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另外蛇類、牲豬、三黃雞養殖,油茶、毛竹、藤茶、象牙筍栽培及加工利用等一系列合作項目正逐步應用于實踐,將豐富園藝產品市場,提高經濟效益。
對于普遍關注、影響較大的技術難題,職教集團組織班子,集中精力和力量集體解決。如2008年特大冰災,給湖南林業帶來了重大的損失,為了盡可能減少農業化產業企業損失和盡快恢復生產,職教集團積極配合湖南省林業廳選派精干專家到衡陽、郴州、邵陽、常德、益陽、岳陽等地區開展抗冰救災工作。職教集團l0多名專家深入各地市災區實地調研、現場指導受災群眾開展減災自救工作,對林地清理、林木修剪、綜合利用、病蟲預防等救災各個環節都進行了詳細指導。為了使災情損失降到最小,職教集團還與湖南省林業廳、衡陽市林業局等部門合作印發《湖南林業科技救災實用技術手冊》、《衡陽市農村移民實用技術培訓教材》等系列專題資料10000多冊,并在相關地市開展了專題培訓,培訓2000多人次。在減少林業化產業損失、預防次生災害和生產自救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一、福建林業和林業產業概況
福建發展林業條件優越。我省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4.2毫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適合林木生長,自然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林分綜合生長率達8.66%,明顯高于全國林分林木平均生長率4.47%。且區位優勢明顯,是林業對臺合作交流的前沿平臺。二是福建生態環境優良。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4290萬畝,占林地30.8%。自然保護區85處(國家級10處、省級22處,市縣級53處)、保護小區3300處,保護面積占陸域面積6.8%?,F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8個、省級128個。據專家評估全省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超過7000億元(不包括沿海防護林);全省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7.8%。全省生態環境質量評比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是全國生態環境、空氣質量均為優的省份。三是福建森林資源豐富。全省林業用地1.37億畝、占土地總面積75.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有林地面積1.1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一,其中竹林1490萬畝、居全國第一;森林蓄積量4.84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七,其中人工林蓄積量1.96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木本植物1943種、陸生野生動物828種,均占全國1/3。四是福建林改全國率先。2002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6年又率先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有效調動了廣大林農和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增強了林業發展活力,初步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和“國家得綠,林農得利”目標,成為全國林改的一面旗幟。五是福建林業產業發達。年產商品木材近600萬立方米、毛竹2億多根,人造板、松香、活性炭等主要林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85家、境內外上市林業企業15家。中國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13枚、省級名牌產品156個,省著名商標92枚。2011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256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涉林人口約占農民總數的四分之三,涉林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11年農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約為全省農民增收貢獻5個百分點。截止至2012年福建省在境內外上市的林業企業已達17家,是全國林業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今年來,有9家林業企業入選2012年至2013年度福建省百家重點工業企業名單,新增“中國馳名商標”6枚、“福建名牌產品”55個。
1.福建林業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主要產品產量穩步增長
木材:2010年全省木材生產完成1455.4萬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51.7萬立方米。2012年1-5月全省累計完成人造板498.82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7.64%;木地板233.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96%。木質家具完成771.43萬件,比上年增長23.65%;紙漿16.17萬噸,比上年降低9.6%;機制紙及紙板249.29萬噸,比上年增長9.33%。
2.出口增速保持良好
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新市場開拓,林產品出口仍保持平穩增長,但較去年同期增幅放緩。2012年1-5月累計實現出貨值7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5月份完成出貨值15.7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3.林業經濟效益增長平穩
2012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累計完成964.68億元,比上年增長27.8%;累計完成銷售產值938.85億元,比上年增長27.7%;產銷率97.32%。
二、我省林業產業存在問題
1、林業政策設計沒有充分考慮林業產業發展問題
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這對林業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就目前實施的林業政策來看,除速生豐產用材林工程以產業發展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態建設,這些工程的實施都有一定的時間期限,無償的財政資金也有一定額度,工程期滿后,財政是否還能保證項目和人員所需經費難以確定。所以,從現在起,就必須考慮林區工人和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計問題,必須注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注重生態的林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林業;而不注重產業的林業,是缺乏活力、沒有后勁、沒有希望,也沒有地位的林業。沒有林業產業的發展,生態建設難以為繼,沒有林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的成果也難以鞏固。限于資金、資源、技術、市場、人員素質等諸多因素,最可能的選擇是依托林區和林木資源,發展林業產業,包括林下種養殖業、林產工業、生態旅游業等。林業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木材加工業的發展,有利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進而緩解人口、經濟增長對森林資源消耗的壓力,支持生態建設。
2、林業投融資政策不健全,投入資金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林業發展缺乏資金投入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林業投資以政府投資和社會公益性投資為主,市場引導的產業發展性投資只是輔助部分。隨著林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向前發
展,林業建設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其中,發展和保護資金嚴重短缺,極大地制約了林業事業的持續發展。
三、發展我省林業產業對策思考
1、要健全林業產業政策,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應當為林業重點工程區的替代產業、主導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替代產業的壯大,實現林業產業向非林產業轉移。在搞活大中型企業的同時放開小企業,大力調整林區資源利用結構和林業經濟結構。國有林區應當盡快建立新的產業體系,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局面??梢怨膭盍謪^林業企業結合自身實際,開展野生動物養殖、生態旅游和花卉盆景種植等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實現林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2、要為林業產業勞動力轉移提供政策支持
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天保工程中的富余分流下崗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同時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分流職工的轉崗培訓,促使下崗、轉崗人員實現再就業。要為林業勞動力轉移到林區外就業提供政策支持,以便減少人類生活對森林的依賴,促進森林保護。
3、要健全林業產業投融資政策
首先,確立公共財政投資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資林業法定化,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投資范圍,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第二,繼續實行林業治沙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進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吸引低成本保險基金的介入、加大對造林投資主體的信貸扶持;第三,拓寬林業建設的社會資金渠道,廣泛地向社會籌資,建立生態效益受益者補償受損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態服務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改革國家公益林建設體制和運行機制,培育森林生態效益交易市場實現林業生態建設的資金自我積累;第五,為完善社會資金投入林業提供政策保障,必須制定林業優惠政策和林業稅費減免政策。同時,改革育林基金管理辦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市場。
4、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產業
最近,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聯合了《關于加快發展森林旅游的意見》,提出今后將加強戰略合作,共同把發展森林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實現興林富民戰略支撐點,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兑庖姟分赋觯陨止珗@、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為主要依托的森林旅游業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推動我國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中顯示出強勁動力。在《意見》中還提出了我國森林旅游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明確了加快發展森林旅游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規、標準,推動地方性法規制定,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將森林旅游發展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爭取將國家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林業基本建設中央投資計劃,擴大林業信貸對森林旅游的扶持,積極推進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
這個意見的出臺,明確了我省發展林業產業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展森林旅游業,這也同時是一個新興環保的產業,是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
5、積極發展林業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
目前林產工業企業許多在做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這是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企業發展的一種積極選擇,例如人造板企業向上下游、木地板企業向整體家居的拓展。東方不亮西方亮,多元化的優勢可分散經營風險,品牌有延展空間,銷售終端有互補優勢,消費者有一攬子解決的方便。但問題是拓展的目標與資源是否匹配,如企業家的駕馭能力,各個層次人力資源的招攬和使用,企業的融資能力,設備、技術、物流等條件以及運營的經驗,新品類終端產品售后服務能力的建設等,甚至要考慮到新
項目建設和試產期老項目的營業收入能否支撐企業,其經營現金流能否滿足擴張愿望在總量和時間上平衡。
6、大力發展林業高科技產業
林業高新技術的特點決定了林業風險投資相對于一般風險投資不僅投入多,而且風險更大,收益也更加可觀。投入多是由于林業高新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別長、涉及的因素也特別多,為此,世界各國都力圖使林業研發經費保持較高水平。林業發達國家往往更高,風險更大。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對林業高新技術研發的影響特別大,而且林業高新技術產品還要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但是,林業高新技術一旦研發成功,產品為市場所接受,其效益十分可觀。因此,要加大對林業科技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投入“ 盡快建立起一個新的林業科技投融資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多渠道籌集林業科研經費。應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打通為林業和其他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的渠道,為風險投資機制順利運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比如,政府可以和金融機構及其他定向募集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出資,建立專門為林業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服務的擔保基金,以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流向林業高新技術產業;采取相應措施,細化產權交易單位,允許個人投資者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充分利用產權交易市場和技術交易市場的現有條件,進行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權交易,降低進入林業風險投資的最低保證金水平;簡化各種手續(給林業風險投資者適當的經濟補貼,由政府直接出面或委托建立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機構,對其他中介機構亦應給予一定的扶持;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條例,規范風險投資者的行為。
1、經過十幾年工作經驗,在實踐中總結,我認為海原縣林業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傳統落后的林業觀念束縛著人們對現代林業的認識。
現代林業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生態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動力,以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為前提,實現林業資源、環境和產業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高度統一的林業,與傳統的林業有著本質的差別,傳統的林業產業一直把林業作為經濟產業來發展,為社會提供的只是有形的林產品物質,人們對林業的認識只存在著林木。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則是一個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綜合系統,是惟一具有公益事業與基礎產業雙重性質的產業。我們要從“傳統林業”的“木材利用”觀念中解放出來,轉向“生態利用”,逐漸實施“生態林業”的經營利用制度。
1.2林業產業的科技含量低下。
傳統林業產業經營理念嚴重影響著現代林業產業科技含量的提升,當前全區林業發展的方式基本上還屬于粗放型、外延式的,集約化程度較低,林產品生產加工量少,精深加工少,低值產品多,附加值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名牌拳頭產品沒有,總體處于農戶型、分散型經營狀況。加工企業少,質量偏低,龍頭企業沒有。經濟林培育科技轉化率低,往往只是借鑒外地生產經驗,產量、質量靠“天”因素較多。人工林以鄉土樹種為主導,是否需要更換品種考慮的少,花卉苗木的發展依靠外地經營者種植和外運來。林業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單憑自己的經驗來發展林業產業。
1.3林業經營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處在由傳統林業產業向現代林業產業轉變的過度時期,勢必將在體制、政策、法規上作重大調整,林業經營機制、國有林業改制等都尚未有真正可操作性的政策,全區18個國有林場問題很多,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林場職工安置問題、養老問題等等,這不是一個林業部門能解決的問題,涉及到政府、財政、社保等各部門,對此沒有一個明確的協調機制,只靠林業部門從中協調。
2、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發展林業產業化必須以現代林業的理論為指導,轉變傳統林業輕生態、重經濟的觀念,重點抓住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協調的三維系統,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2.1加快完善林業政策,改革創新林業產業經營機制。
現代林業的轉軌發展階段,特別在林業產業經營的利益分配上,要在充分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采取更為靈活的政策,實施增資增效為目的利益的分配機制,培育扶持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社和行業協會,帶動農戶以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制度謀求共同發展。利用豐厚的民資,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林業建設,予以財稅、金融、信貸方面的政策優惠,延長其貸款期限,降低利率,對于參與公益林建設的企業,政府要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對確屬投入荒山造林的貸款債務,政府應作公益事業投資解決;調動有經濟實力的行政、事業單位參與林業建設,達到全社會辦林業的效果。國營林場實施分區經營,分類經營,政府完善保障體系,交足林場職工的養老保險,優先為林場職工創造再就業條件,為國有林場的發展創造符合市場經濟的管理機制和合理的林業經營機制。
2.2轉變林業經營觀念,積極開發生態經濟產業。
從海原縣林業產業結構的分布特點,從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來看,二、三、一的林業產業結構模式比較合理,但長遠來看,這種結構會發生一定變化,特別是全林業產業中強項產業木加工行業,現有80%以上的木材為外調,全區現有的林木資源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展,林木資源將嚴重匱乏,反過來又影響木加工的強項產業,因此,我們在重視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優
化提高一產,鞏固加強二產,加速發展三產。在經濟林的培育上,重視高標準、高質量的特產林、速生豐產林的培育和優化,提高林地產出率。積極鼓勵企業發展“定單林業”,消除林農不敢培育速生豐產林的心理顧慮。同時我們也要改變部門林業的觀念,逐步建立全民參與“社會林業”的新概念,使社會各階層和人民群眾自覺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通過政策和投入,有效引導群眾參與林業的經營活動,發展鄉村經濟,增加群眾的收入,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3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精品產品。
傳統的林業,純粹以粗放型、外延式的經營方式為主,產品質量差,效益低,完全不能滿足現代人們不斷發展的生活需求,嚴重制約了林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科技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的轉化率,以提高效益為重點,轉變林業產業經營機制,變粗放型為集約型,由初級產品向高級產品轉化,由產品單一向多樣化轉變,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轉變;發展基地型、企業型林業產業,擴展枸杞、杏、梨、沙棘等生產基礎,多樣化、精品化地加工林特產品;積極聯系科研機構和院校,進行科技“聯姻”,改良我區傳統林產品品種,改進林產品加工工藝。
2.4加強輿論宣傳,充分認識林業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基礎產業林業,不僅給人類社會帶來豐富的物質需求,而且一直充當著交通、建筑建材的角色;作為生態公益產業,起著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的積極作用,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認識其在相當部分農村經濟中支柱型的地位,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各種鼓勵措施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林業建設,動員、組織林業系統外的政府、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參與林業建設,起到全民參與,全社會辦林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