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03:1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本科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藝術及體育專業的大學本科和??茖W生在我國的高校中是一群相對特殊的學生群體,其特殊性的之一體現在其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特點及所用的相關教材。近年來,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也不斷進行中,國內出版和發行了很多大學英語教材,而藝術、體育等學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其他專業有很大差距。然而,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的進程的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加強學生英語的素質和運用能力對藝術專業同樣適用。
一、高校藝術專業大學英語編制及選用情況
目前,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在進行中,然而對于藝術專業的大學英語改革和研究還很少。各個高校由于地域不同,學生英語水平在進校時就有所差異,因而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對于教材的選用隨意性較大,多使用所有藝術和體育專業學生通用的英語教材。目前,多數學校使用的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葛寶祥、王利民總編的《E英語教程》。
二、《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簡介
普通大學英語教材在我國相對較多,而藝術和體育類的大學英語教材相對較少。在各大藝術和體育類的高?;蛘吒鞲咝5乃圀w專業,《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使用較普遍。《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一共有4冊,在大多數學校是供藝術和體育學生在大一、大二年級四個學期使用。也有部分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在大一開設大學英語課程,并選學這四本書的部分內容。該書一共四冊,包括八本書,四本學生用書,四本教師用書。每冊《E英語教程》都是由8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都包括5個部分: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grammar、writing、culture express。
三、對《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的評價
(一)教材評價的標準
歐美國家從19世紀中期就開始探索如何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評價,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教材評價(materials evaluation)的理論研究。他們的理論包括u價的概念、內容、范圍、功能和評價的主體、過程、原則和方法等。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歐美國家對教材評價的理論研究已日益成熟。
不同的研究者們,對教材評價的標準也是不同的。研究者普遍認為,首先,評價教材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課程標準;其次,教材應該反映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及二語習得的合理內核,體現新的外語學習理論;然后,教材應該符合學習者的發展要求;最后,一套好的教材還應該考慮到教師教學和職業發展的需要,統籌考慮到水平和地區差異。Hutchinson and Waters認為評估教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對照(matching)過程。一般從五個方面進行對照: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方法及價格等實際問題。本文對于《E英語教程》這套教材的評價,主要從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出發。其評價內容從以下幾個點入手:(1)該書系列覆蓋的語言點有哪些?其語言點所占比重如何?(2)該書系列覆蓋的語言技能有哪些?其所占比重如何?(3)該書系列的課文體裁范圍一般為哪些?(4)教學內容是怎樣安排的?是按語言點還是學生需要掌握的語言技能?(5)課文中每個單元是怎樣安排的?是按聽、說、讀、寫的順序還是其他順序。
(二)《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的優點
(1)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打好閱讀基礎,加強聽說訓練,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在聽、說、讀、寫、譯方面達到要求。
該書的內容上也體現了這一點,該書的每個單元都包括5個部分: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grammar、writing、culture express。聽力部分旨在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包括語音、聽力技能的練習以及聽對話和文章的能力。此外,其聽力材料大多與藝術相關。在聽力之后,即為與聽力材料相關的話題討論,即口語練習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生相關知識,鍛煉學生聽力和口語中運用的能力。
(2)在第二部分文章閱讀中,分為passage A和passage B,這兩篇文章的相關性不大。A篇文章選材范圍較廣,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和實用性,內容豐富,可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每一個單元的passage B均為藝術或體育相關題材的文章。例如,《E英語教程》1第一單元的第二篇文章“A violinist in the metro”,第四單元第四篇文章“Yoga”和第二冊第六單元文章“What makes a great musician”。并且在culture express中,也多為藝術相關材料。這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不僅學到英語知識,也可以了解更多專業相關知識??紤]到學生的基礎,方便學生理解和課后自主學習,在每篇文章之后都列舉出了學生可能遇到的新詞匯,且每本書的最后都附有每個單元的單詞詳細解釋。
(3)在每篇閱讀文章之后都有練習,包括閱讀理解、詞匯和結構、介詞、句型和翻譯。這些練習設計靈活多樣,旨在考查學生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且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
(4)此外,大學英語是高中英語學習的延續,《E英語教程》系列書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在此書中每個單元都有語法部分。語法部分從第一冊到第四冊從易到難層層深入,重點突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于英語語法規則的掌握。
(5)寫作板塊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最簡單的作文中標點符號的使用,到簡單句子的表達,再到段落的表達,整個文章的編排,完整的表達觀點都有詳細的講解。這些寫作技巧對學生來說非常有用,不僅僅是在考試中,在將來的學生工作中都是有用的。
《E英語教程》系列書籍從其聽說、閱讀、語法、寫作各個板塊的分配以及其各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語法點的選擇和分配,文章的體裁的選擇,都符合藝體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以及國家教育部規定的人才培養要求。按聽說、閱讀、語法、寫作和文化幾個板塊來安排,形式上和板式設計上既符合藝體生的心理特點,內容上既有育人功能,又有人文視野,又有全新的教學理念,是藝體生大學英語教材的最佳選擇。
(三)《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的不足
全球化和國際化不斷深化發展,藝體生也逐漸認識到英語運用能力的重要性,這不僅僅在考試中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在將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運用。而實際情況是,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這一塊十分薄弱。據學生反映,《E英語教程》教材中口語訓練的比重較少,且口語沒有一個獨立的板塊,均是在聽力內容基礎上的一個情景模擬,有時話題與日常學習生活并不相關,就使學生難以表達。故筆者提出建議,可增加一個獨立的口語板塊,有相關的話題,從簡單的詞匯到句型再到情景的完整口語訓練,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去搜索相關資料,準備話題,在課堂來模擬,這樣就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運用能力。
四、結語
《E英語教程》系列教材是在現存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唯一適用于藝術和體育類專業學生的教材。隨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藝體生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也應行動起來。藝術和體育類學生大學入學之初英語成績參差不齊,大多相對較差。詞匯量小、語法基礎薄弱、英語學習興趣不濃等系列問題都有待解決。因此,加強對《E英語教程》一書的認識,更好地了解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摘 要】本科院校是對人才素質教育的基地。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實現和發展有積極意義。因此加強開發和利用本科院校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文章首先分析了現階段開發和利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公共藝術課程開發和利用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 課程資源 開發與研究
現階段,我國本科院校正在圍繞素質教育開展深入的教育改革,考慮到藝術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對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的本科院系都越來越重視公共藝術教育,并開設了種類繁多的藝術課程,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設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意義
設立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基地,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起到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使學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其能夠擁有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形成比較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塑造自身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和諧的發展。另外一方面,藝術教育是能蚺嘌學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且它還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學生在藝術教育的審美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創造和探索,提升其發散性思維能力。再次,進行公共藝術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內心的情感表達更深入更豐富,增強了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后,學校開設藝術教育課程使校園整體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通過開展一系列內容充實、豐富多彩、健康高雅且具有藝術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將課堂所學藝術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能力,形成學與用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使公共藝術教育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凈化靈魂、啟迪思想以及益智等功能。
二、目前開發和利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本科院校在進行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中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首先,部分本科院校中公共藝術教育中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的職責,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管理沒有實質性的監督,教學機構也不夠完善,缺乏課程簡介、教學大綱以及考試大綱。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本科院校沒有全面的認識到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要性。其次,部分本科院校在公共藝術教育方面的師資不能滿足需求,難以保障專職教師的數量而兼職教師的教學資質又比較缺乏,而且不能準確地把握諸如限定選修課的課程性質,出現課程的門類不夠齊全、課程名稱不夠規范,對該課程的客觀要求缺乏最基本的認識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太過單一。最后,教師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認識層次不盡相同,有的教師比較注重課堂教學的完善性,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沒有有效的交流,這就導致課堂教學不是特別的生動。而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卻太過追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卻忽略了教學內容的重要性,這樣的課堂本末倒置,往往會顯得華而不實[1]。
三、加強公共藝術課程開發和利用的有效措施
首先,本科院校在開發和利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太混亂,而且也缺乏完善的制度,各本科院校之間也沒有有效地進行溝通和經驗交流,閉門教學導致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非常貧乏。為了解決問題,各本科院校應該積極地加強互相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共享公共藝術課程資源,努力地使以往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分割、孤立現象得以改變。各本科院校之間共享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資源可以促進其進行共同學習和共同發展。其次,在進行開發和利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各環節的程序,在開發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的時候嚴格按照程序要求執行。同時,為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積極地完善該課程資源開發的體系,并根據集寧師范學院所處地區即內蒙古的地域文化特點,增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的公共藝術課程,在保證公共藝術課程的實用性的同時增加區域特色。再次,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選擇公共藝術課程的時候必須要貼近學生們日常生活,使其具有實踐意義。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且還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地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實際應該公共藝術知識的時候應當予以相應的指導。最后,教師還應該在公共藝術教學中充分的發揮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作用,通過各種手段建立相應的計算機信息數據庫,有效地對優質的公共藝術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篩選,并統一的加入到某個信息數據庫中,這樣集寧師范學院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設立公共藝術課程,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勢互補[2]。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各本科院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的目的是為了使大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該課程在本科院校中的實施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這就要求相關的管理人員和教師更加深入地認識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
自2014年8月起,筆者學校作為河北省教育廳確定的全省6所國家級中職示范校之一,與河北師范大學和河北工程大學聯合開辦中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3+4”本科貫通培養班。兩年來,“3+4”本科貫通培養班在筆者學校已有2個專業、8個班級、320人。為使該專業學生達到且超出普通高中畢業生水平,在“3+4”本科貫通培養班開班之初,筆者學校就根據省廳指示精神及與合作辦學高校共同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并確定了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文化基礎深厚,專業技能扎實,綜合素養全面,雙創能力突出。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向高校輸送合格的人才,同時也為筆者所在省的職業教育同仁積累“3+4”中職本科貫通培養人才的經驗,2015年3月,筆者學校成立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3+4”(中職段)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課題組,作為“3+4”專業任課教師,筆者有幸成為該課題組《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子課題組成員。加入該課題組后,筆者負責通過選修課和社團對“3+4”專業學生進行藝術素養培養的教學與研究任務,下面就將兩年來筆者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成果總結如下。
一、明確培養目標,制定授課計劃
綜合素養全面是筆者學校確定的“3+4”本科貫通培養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中一項重要目標。綜合素養包括文化素養、藝術素養、體育素養、文明素養、職業素養、社會能力素養等諸多方面,藝術素養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體現一個人綜合素養的主要考量指標。
藝術素養是一種審美素質。它是通過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筑等一切美的東西的認知和感受,來提高人們的內在審美能力。
具湟帳跛匱主要是指具備藝術的基礎知識與審美能力,并使這種知識與能力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由內而外體現一個人的藝術氣質。這種氣質一旦養成,將會如影隨形,伴隨一生,使人終生受益。
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就要從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入手,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明確這一目標后,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成立了藝馨話劇社,在對學生系統介紹話劇基本知識、中國話劇發展史,以及觀摩了經典話劇后,排演了話劇《白毛女》《雷雨》《日出》等經典劇目;開設了世界名畫欣賞、經典名曲欣賞兩門選修課,精選了100幅世界名畫、100首中外經典名曲作為授課內容,制訂了詳細的授課計劃,在高一至高二4個學期為學生開設較為系統的名畫、名曲欣賞知識講座,使學生在接受名畫、名曲和話劇藝術熏陶的同時,提高藝術審美能力,藝術素養顯著提升。
二、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話劇社成立之初和剛剛開設選修課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活動和上課時出勤率較低。為扭轉這種局面,筆者除了采用電子白板、投影儀、多媒體等方式進行課堂授課外,還建立了微信群,借助現代傳媒手段在群里布置預習和課后作業,在群里討論課上講授內容,并在節假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熱河書畫院畫家的作品展、熱河民俗博物館的展覽,觀看避暑山莊清宮音樂社的演出、承德大劇院音樂會演出、承德話劇團小劇場演出等,將課堂移出教室,走向更廣闊的藝術空間,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藝術熏陶。在每次觀看展覽和演出后,讓學生寫欣賞感受,然后放在群里讓大家瀏覽,或是選出優秀者的文章在課上朗讀,或者投稿給校園廣播站、校報、校園網站。此舉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另一方面也向全校宣傳了“3+4”話劇社和藝術選修課,帶動全校學生親近藝術、提高自身素養,并借助學生的社交圈,提高了“3+4”專業的知名度,取得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通過上述措施,到高二下學期,筆者任輔導教師的藝馨話劇社有成員32人、3個排演小組,達到了學校提出的活動有固定時間、固定人員、固定場所的“三固定”要求,是“3+4”專業中4個二課、社團中活動最好、成員最穩定的社團。筆者任課的名畫、名曲欣賞選修課,學生穩定在56人,因小班教室容納不下,只好到大合班教室上課。在學期末的學生評教中,話劇社和名畫名曲欣賞課均得到學生好評,優秀率為96%,居二課、社團和選修課之首。
三、多方引進資源,豐富授課內容
在開設名畫名曲選修課和成立話劇社之前,筆者只在大學學習美學概論,藝術專業的基礎知識底子薄弱,開設選修課和輔導話劇社尚顯吃力。為此,筆者重新拾起在大學學過的美學課程,在網上觀看美術、音樂、話劇方面的基礎課程講座,研讀中國美學大師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宗白華老先生的《美學散步》。關于西方美學,拜讀了傅雷大師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通過充電學習,自身的藝術素養有了很大提高,給學生授課時也有了底氣。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豐富授課內容,經學校批準,筆者還邀請承德民族師范學院音樂系和美術系的教授來校給學生開設講座,教授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向同學們講授欣賞名畫、名曲的方法,他們的講座聲情并茂,激情澎湃,還與講座現場的學生互動,講到精彩之處,場內掌聲不斷,氣氛十分熱烈,講座效果超出了預期。此后,藝術選修課上座無虛席,再無逃課情況出現。因為學生已經意識到,藝術素養培養是對人終生有益的事情,而不翹課是對老師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也是個人綜合素養提高的表現。
四、引導學生實踐,切實提升素養
為了檢驗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2015年上半年期末,藝馨話劇社接受學校歡送畢業生文藝晚會的演出任務,重新排演了話劇《白毛女》選段。此前話劇社活動時,雖然作為教學實踐內容排練了此劇,但那只是練習,而要正式上臺演出,就要對劇本精心修改,重新選定演員,準備服裝道具。為給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筆者和劇組成員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反復觀看網上演出視頻,一遍又一遍地排練,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又不知如何改進,排練遇到了瓶頸,難以突破。
面對困境,筆者向領導提出,聘請專業演員輔導,打破排練僵局。經多方努力,請來了承德市話劇團的副團長――一位有著四十多年演出經驗的老演員給同學們輔導。專家觀看學生的排練后,立即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并親自示范,從一句臺詞、一個眼神開始進行糾正。經過20多個小時的精心輔導,同學們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增強了他們登臺演出的信心。經過認真排練和精心準備,在歡送2015屆畢業生的文藝晚會上,藝馨話劇社排演的話劇《白毛女》選段成為當晚演出的亮點,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這個話劇片段的上演,也改寫了筆者學校文藝演出中從未有話劇演出的歷史,在學校的文藝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后,該劇目又作為經典節目為省教育廳領導和技能節來校參觀的家長演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排練和演出的藝術實踐,既鍛煉了學生、挖掘了學生的藝術潛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這種素養已經逐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話劇社成員和選修藝術欣賞課的學生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他們也成為學校和班級的文藝骨干,他們用自己內在的藝術素養,為學校和班級的文藝工作發揮著自己應有的作用。
以上就是兩年來筆者通過藝術欣賞選修課和社團對“3+4”本科貫通培養班學生進行藝術素養培養的點滴經驗。藝術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長期堅持,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將提高學生藝術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這件使學生終生受益的好事做到極致。
(作者單位:承德技師學院、承德工業學校)
【摘 要】本研究以我校――北京電影學院2011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運用相關性分析方法,通過分析專業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和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為我校的招生考試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藝術院校;本科;招生考試
一、研究目的
藝術院校因其培養目標的專業性,普遍采用專業考試和高考相結合的方式錄取,而不只是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錄取。也就是說,藝術院校根據具體的錄取原則,在專業考試合格且高考成績達到分數線的考生中,擇優錄取。
本研究采用相關性分析方法,選取我校2011級本科生專業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為研究數據,計算專業考試成績和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高考成績和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分析本科生招生和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為改進招生考試提供參考。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選取我校2011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5年6月,剔除退學、休學、降級等學籍異動和外籍留學生、港澳臺僑學生等情況,我校2011級本科共有在校生488人,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動畫學院,有學生105人;人數最少的是電影學系,有學生15人。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運用SPSS軟件,對2011級本科生的專業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分別與在校專業課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并根據SPSS軟件計算所得的相關性系數和顯著性水平,對2011級本科生的招生和培養情況進行分析。該方法的優點是數據比較容易獲取,操作簡便易行,結果直觀明了。
其中,相關性是用以反映變量之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統計指標,相關性系數的絕對值在[0,1]區間內,絕對值越大表示相關性越強,正負值則分別表示正相關關系和負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是估計總體參數落在某一區間內,可能犯錯誤的概率,當顯著性水平小于0.05時,計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以下,以2011級表演學院本科生為例,對研究方法進行闡述。
(一) 數據預處理
從錄取數據中,提取出2011級表演學院本科生的專業考試成績和高考成績,并剔除退學、休學、降級等學籍異動情況。為了避免成績波動造成的影響,本研究選取初試、復試、三試的平均成績,作為專業考試成績的指標;為了避免文理分科和附加分的情況,本研究選取語文、數學、外語的平均成績作為高考成績的指標。如圖1所示。
從教務管理系統中,提取出2011級表演學院本科生在校期間各門專業課程成績,并計算各門課程的平均成績作為專業課程成績的指標。需要強調的是,由于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情況,所以,剔除了英語、政治、體育等公共基礎課和各類公共選修課。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二)計算相關性系數和顯著性水平
將專業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和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等三項指標導入SPSS軟件,分別對專業考試成績和專業課程成績、高考成績和專業課程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如圖3所示。
(三)計算結果
經SPSS軟件計算,專業考試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n程成績的相關性系數為-0.206,顯著性水平為0.215,表明專業考試成績與專業課程成績不相關。高考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成績的相關性系數為0.405,顯著性水平為0.012,表明高考成績與在校成績呈正相關關系,如圖4所示。
四、研究結果
根據上述研究方法,以院系為單位,分別計算2011級本科生專業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美術系2011級本科生專業考試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呈正相關關系,表明專業考試成績高的學生,在校期間各門專業課程成績整體水平較高;其他院系2011級本科生專業考試成績與在校期間各門專業課程成績無相關關系。
表演學院、錄音系、攝影學院、動畫學院2011級本科生高考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呈正相關關系,表明高考成績高的學生,在校期間各門專業課程成績整體水平較高;導演系、美術系2011級本科生高考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呈負相關關系;文學系、攝影系、管理系和電影學系2011級本科生高考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無相關關系。
五、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在2011級本科生中,專業考試成績與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普遍沒有相關性,這種現象與專業考試成績高的考生,應該在校期間專業課程成績優秀的常識不符,各院系應適當調整專業考試,保證專業能力更強,更有發展前途的考生進入我校學習。
而高考成績與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結果則表明,導演系和美術系在招生錄取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降低高考成績的要求,或者在制定錄取原則時,可以適當降低高考成績的比重;表演學院、錄音系、攝影學院、動畫學院在招生錄取過程中,應該適當提高對高考成績的要求,或者在制定錄取原則時,適當提高高考成績的比重。
六、創新與改進
本研究創新性采用相關性分析方法對藝術院校的招生與培養進行分析,但在數據收集和處理的過程中,單純以院系對學生分類、缺乏多年的趨勢分析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摘 要 隨著眾多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教學質量也不斷提高。進一步優化通識課程已是大勢所趨。怎樣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藝術類通識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和學校教學特色的形成,也是每一個教學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 藝術 應用型本科 高校通識課程
1 內外通識課程研究現狀
最早開展關于高校通識課程研究的國家是美國,美國高校通識教育也是被公認為最成功的,因此其通識教育研究經驗和方法備受推廣。通過各方面的資料顯示,美國的通識教育主要有四種實施類型,即:分布比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名著課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Curriculum)、核心課程型(Core Curriculum)、自由選修型(Free Electives)。本項目所研究的“攝影技術”通識課程,屬于自由選修型。是指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自行制定適合自身的通識教育計劃。
近幾年來,我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越來越多,很多傳統的研究型高校都在轉型為應用型高校。目前,國內幾乎每個省都有公辦的、成功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應用型本科高校也不例外,除了一些必須設置的專業課程外,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發揮自身的優勢,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設置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各大學紛紛進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教學目標不明確、理論學時與實訓學時比例不合理、教學方式不夠靈活以及管理措施不完善等。基于以上情況,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并不在于直接給學生灌輸專業知識,而是在課堂上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和應用知識的方法。通識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和學術活動的影響,養成科學和文明的精神,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使學生最終能夠獨立走向社會。大學通識課程是通識教育的最核心部分,通識課程雖然不受其它專業課程的約束,但其與專業課程又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專業課程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生存手段和方法。而通識課程教育的范圍非常廣泛,整體性和綜合性也很高,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終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加以靈活應用,并弄清不同專業之間的共同點。
2 開設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必要性
現階段,大學藝術類選修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高校都把大力發展藝術教育作為重要工作。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很多專業都嘗試開設藝術類通識課程,包括美術、音樂、攝影等,讓更多非藝術專業的學生能夠接觸藝術文化和知識。在西方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藝術通識教育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不僅有完善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也豐富多樣。這些都可以成為其它高校開設此類課程的依據。
第一,通識教育是現階段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新理念,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拓寬知識面的重要手段。大學教育發展至今,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中十分突出的就是大學生素質結構失調,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學生的素質結構沒有完全適應社會需求。面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學生應具備足夠的知識寬度、學習能力和健全的心智。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體系,從而能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適時而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同時也很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通識教育就是這樣一個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
第二,新的文化環境要求高校必須通過加強藝術課程通識教育來拓寬大學生的視野。藝術是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途徑,藝術通識教育并不只是簡單開設美術、音樂、攝影等選修課,而是開展以文學、攝影、美術、音樂等為藝術手段的教學活動,它是以藝術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們的審美情趣并產生共鳴。其根本意義在于培養學生具備藝術的眼光和感覺,提高自身的修養,對人性進行優化和改造。最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拓寬視野。
第三,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盡可能發掘學生的潛力,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在知識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創新是人們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不斷更新的資訊和技術,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如何培養當代年輕人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重要課題。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優秀的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通識教育理念的核心,結合目前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不足,尋求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能夠為國內其它高校藝術通識教育提供可借鑒的實施方法?;诋斀竦母咝^k學背景與現狀,本項目的順利開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管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優化發展,還是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與改革,都是很多高校學者們研究的方向。本項目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藝術類通識課程進行研究,可以從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給其它院校提供必要的參考。
3 藝術類通識課程的改革
第一,明確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定位。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很多職能管理部門,明確課程定位不是某一位授課教師的問題,這涉及到學校所有相關職能部門,不僅要加強對藝術類通識教育的認識,還要能夠為通識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強大的后盾。學校職能部門可以把藝術類通識課程納入各項工作, 逐步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真正確立藝術類通識課程在學校通識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對藝術類通識課程的認識,明確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定位,面向全w師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第二,加強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要充分有效地整合校內人力資源,充實藝術類通識課程師資隊伍??梢园阉囆g學科方面的教師集中起來,合理地安排每學年課程的數量和所占比例,使學生在選課時有更多的方向。同時,學校主管部門要為藝術類通識課程的任課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搭建與藝術教育專家交流的平臺,使課程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并積極地“走出去”,為其它院校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第三,學校應制定關于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管理和評估機制。由領導牽頭,成員包括教務部門、學生部門,統一指導、協調學校藝術類通識課程建設工作,從組織上保證藝術類通識課程改革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建立藝術類通識課程的評估機制,采用檢查、評估等手段,推動藝術類通識課程改革工作的開展。學校在教師職稱評審以及年終考核中,將教師負責和參與的通識課程納入評分指標體系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通識課程的建設和改革。
第四,引導學生選擇藝術類通識課程,并使他們明確其價值和意義。在學校范圍內加強對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宣傳,提高學生對藝術類通識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和職業生涯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藝術類通識課程。平時在校內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包括文化藝術講座以及豐富的社團活動等。讓學生提前了解行業知識,進一步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和學習交流,創造一個廣大學生共同發展的空間,形成一個交流、協作、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真正實現通識教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
4 擬達到的目標
第一,為學院現有的藝術類通識課程教學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針對開設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專業班級不同,確定教學目標并合理組建教學班級、確定上課人數。使每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夠學到知識。
第二,通過研究,結合每個專業對藝術方面的需求,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課外教學,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研究制定一套詳細的、綜合性的藝術類通識課程開設方案,包含課程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視頻等資料,方便從事藝術類通識課程教學的教師使用。
應用型本科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特色區別于傳統的選修課程教學,采用識別-分析-實施-總結的教學過程。通過識別不同學習對象的學習需求。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特征,制定最適應的學習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及時跟蹤過程并總結成果。采用課堂-課外-網絡的教學方法。保留傳統的課堂教學,傳授知識點及方法技巧,利用網絡平臺及時上傳案例和教學視頻,在計算機網絡和手機軟件上進行交流和溝通。藝術類通識課程可以被廣泛地應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中。各高??梢越Y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根據專業特點,設計出合適的、個性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培養更多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知識豐富的優秀人才。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通過對安康學院共藝術教育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制約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師資缺乏、課程設置不合理、硬件建設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并為此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偏遠地區 新建本科院?!」菜囆g教育現狀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安康學院非藝術專業學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及訪談等方法。共向安康學院非藝術專業學生發出問卷388份,收回380份,回收率93%,符合問卷調查規律。調查期間,我們有意識地走訪了部分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
2.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升本以來,公共藝術教育在我院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受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管理模式及學生自身情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院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學生藝術素質較差
調查發現,上大學前學生基本掌握的僅限于流行歌曲等大眾類藝術形式,對繪畫、書法、剪紙、手工制作等藝術形式僅是略有了解而已,動手能力差;上大學后,學生接觸的藝術形式則多是書法類、舞蹈類、音樂類,而與繪畫類、器樂類藝術形式的接觸非常少。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藝術素質較低這一現象,但均有“補課”愿望,希望通過選修藝術類課程來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2.2 客觀條件的限制
2.2.1 硬件資源匱乏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我院的公共藝術教育的硬件設備很差,供非藝術專業學生使用的各類藝術專用教室(音樂、美術、舞蹈等)僅有3個,部分多媒體教室可以利用,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專用場地、設備及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藝術教育開展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2.2.2 師資隊伍薄弱
調查結果顯示,到2009年10月止,我院共有擔任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兼職教師6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08%,專職藝術教師占藝術教師總數的0%。這種情況說明我院公共藝術教師資源非常緊缺,不能滿足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的需要,與“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人數應占藝術教師總數的50%”的標準相差很遠。
走訪的5位兼職教師普遍認為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院至今沒有專職公共藝術課程教師,兼職教師年均授課量均在6門以上,周學時均在18學時以上,且職稱都是講師及以下教師,說明新建本科院校的專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師資隊伍結構也不盡合理。究其原因是由于多年來我國應試教育制度忽視了公共藝術教育,在公共藝術教育被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因本科評估被重新確定地位之后,在沒有專職公共藝術教育教師、兼職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隊伍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增加了兼職教師授課門數和學時數,使得本來就薄弱的師資力量更加薄弱。
由于藝術系部本身專業教師緊缺,教學任務繁重,再加上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由于課量的大幅度增加,教師上課疲勞,便疏于科學研究和進修提高,從而更加大了隊伍結構調整的難度。更為嚴重的是,如此一來便難以避免授課當中的“完成任務”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3 課程設置不合理
調查結果顯示,到2009年10月為止,我院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形式開設藝術類課程,其授課形式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理論型欣賞課,如《音樂欣賞》、《美術鑒賞》、《書法鑒賞》等,是一種面向大多數學生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帶有明顯的“補課”性質;第二類為實踐型技巧課,屬任意性選修課程。如《音樂欣賞與合唱訓練技巧》、《師范生用嗓技巧訓練》、《數碼攝像技巧大全》是一種大多數學生的普及性限選課程等技能課程;第三類參與實踐型課,屬于第二課堂輔修課。如"SOSO動漫社”、“書畫社”、“莘莘藝苑”、“大學生藝術團”等,是一種面向全校藝術愛好者的技能實踐課程。這類課程既能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他們的藝術素質得到較大提高,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做法。
各類課程中設制的不同學科、不同藝術門類、不同內容的課程,數量相當少且學時也略少,就此而言。可視為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開出的藝術類課程遠遠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需求學生的選課需要。60%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更多的藝術類選修課程,讓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同學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另外,調查還發現,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在藝術教育課程開設方面,限定性選修課程沒有任意性選修課程開設的數量多。這說明學校還沒有徹底把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指導方案》)的精神,致使藝術系(學院)還未能充分發揮潛在的作用。學校應及時加以改革、調整現有教育模式,使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發揮區域優勢,辦出公共藝術教育特色。
2.4 學生選課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我院學生選修藝術類課程人數共計589人,其中???10人。本科379人,僅占在校生人數的7.55%(我院在校生總數7800余人),而且選修藝術類課程無論本科??凭鶠樵谛6昙墝W生。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校兼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少,開設藝術類課程有限;其次,教室的容納度不夠,對選修人數有限制;再次,由于有些學校作出了選修課程均在第二年學年完成,學生必須選修藝術類課程的規定,致使全部是二年級學生選課;最后,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為了拿到畢業證“掙”學分的現象,致使學生不得不選修“壓力小”的藝術類課程。
據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學生選課表顯示,我院學生選擇第一類課程人數為100%(選課人數,容納人數),第二類課程人數為73.76%(選課人數,容納人數),單從數字上來看,第一類課程選課比例是較高的。調查發現,第一類課程雖然是限定性選修課,但是均屬學生自愿選擇行為,說明學生還是非常期望通過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只要任課教師加強引導,并采取得力措施,便會收到良好效果。第二類課程均屬技能型實踐類課程,普遍存在內容枯燥,教學手段陳舊現象,學生學習氛圍不好、積極性不高。
實踐證明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設對選修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有明顯效果,同時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多渠道培養具有藝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2.5 主觀認識的不足
由于偏遠地區人民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比較陳舊,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管理者對公共藝術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等方面的認識存在偏差,未能進入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管理機構的較少,我院至今沒有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管理的機構。我院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大部分由藝術系的教師承擔,由于課程評價體系不健全,難以進行教學管理;院團委僅能通過第二課堂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例如成立“書畫社”、“動漫社”、“大學生藝術團”之類的藝術團體,成員采取的都是自愿報名方式,趨于形式化,受益學生很少。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專門機構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普遍存在重視藝術活動,忽視藝術教學現象。
3.針對調查情況的對策
3.1 鑒于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經費緊缺,發展困難,沒有更多的經費來投入到公共藝術教育的硬件設備上,學??梢源罅Πl展投資小、受益快的藝術類相關專業的建設,進而利用其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來整合學院固有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使專業的藝術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進一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水平。
3.2 多數大學生均有學習藝術類課程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課程內容、教學手段陳舊,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建議改革現行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更新教育手段,使藝術教育課程真正成為學生青睞的課程,使藝術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到實處。
3.3 偏遠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應該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盡可能按照《指導方案》要求配備專職公共藝術教師,由藝術系專業高職稱、高學歷教師來兼任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優化師資力量整合模式,做到教師的專業齊全、職稱合理。只有在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機構或教學主管部門統一組織、策劃和具體指導下,成立公共藝術教育教研室,制定統一的公共藝術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舉行各種藝術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克服盲目性,實現計劃性、綱要性,達到《指導方案》中的課程目標“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下發了《指導方案》,其指導原則就是推動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工作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促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健康開展?!斗桨浮返奶岢鰹槠h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也是公共藝術教育工作進一步前進的機遇。
摘要:藝術設計教育是應用型的教育,與市場緊密相連,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有更多的靈活性,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此,目前很多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定位在技術性、應用型的人才培養。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業還停留在傳統的行業,學生畢業后就開始創業,一方面經驗不足,另一方面從事的是市場中競爭比較大的傳統行業,創業的成功率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創業中創新不足。如何培養藝術設計的創新人才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藝術設計;創新 ;創業教育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養大量的集技能型、知識性、技術性為一體的專業人才,在創業方面具有潛在的優勢。但現在剛畢業大學生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DD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經驗少、設計與市場脫軌,學生就業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自主創業被提到了日程。然而目前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低,在創業過程中,教育部專家就高校大力推進創業進行過激烈的討論,最后在“創業”的前面加上“創新”二字,可謂用心良苦,所以現在通用的叫法是“創新創業”。教育部提倡“創新創業”的性質是什么呢?就是在創業中不提倡傳統型的創業,而是進行機會型的創業,即不是簡單模仿現有的商業項目,而是在原有商業項目的基礎上利用科學技術等手段進行改造、創新,開發出新的商業項目,在此發現商業商機,達到創業的目的。學生怎樣才能在創業中把握創新、如何進行創新是能否創業成功的關鍵,也考驗著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者們,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至關重要。本文就藝術設計創新創業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探討,使其在創業中能夠發揮創新精神,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一、培養創新精神,注重發散思維的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指出:“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發散性思維,其是創造思維的主要成份?!蓖ㄟ^發散思維的訓練,可以全面提高設計能力、提升設計理念。在課堂訓練中,通過作業讓學生了解掌握和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訓練中去體會、感悟、探索、了解生活,通過作業把學生的潛能、個性、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育應該是開放的、多元化的、整體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要培養具有發明、創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僅具有完備的理論知識,而且要保持學習的探索精神。發散思維是通過圍繞一個問題向不同的方向、角度,全面擴散思維方法,是對問題尋求多種解決途徑的思維。其交叉創意點越多,創意越具有開放性和開拓性。通過對問題發散,以及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的訓練,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突破單一、固定的思維模式,鼓勵學生多提問、多思考、多探索。長此以往進行這樣的訓練,必然使學生在今后的創業中遇到問題可以靈活多變地去解決。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線教師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觀意識,發現學生的探索精神,注重學生潛能和個性的發揮,通過課程的訓練,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學生既要掌握學習和生活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學會創造,以在以后的創業中發揮更大的才能。
二、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
藝術設計是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優秀的設計師除了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要了解人體工程學、社會學、管理學、計算機等相關知識,還需要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這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從社會上反饋的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情況表明,藝術設計本科畢業生設計能力較弱,團隊合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都比較欠缺。而且各企業對設計師不安于長期在一個企業工作,頻繁跳槽、好高騖遠、不善于合作倍感頭疼,這已經是行業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對設計師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所以,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不僅要教授專業的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的培養。創業教育應以創業知識為基礎,鍛煉創業能力為關鍵,注重創業精神的培養。讓學生不僅掌握好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其在未來的就業和創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三、培養創新精神,注重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
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新的培養,應當制定完備的人才培養計劃,培養計劃要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藝術設計行業的需求,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基礎理論知識夠用、專業知識適用、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和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藝術設計與創作能力的人才。這類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掌握相關藝術學、文學、美學等方面知識,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較強的技術性,畢業后能夠在出版公司從事排版印刷,媒體公司從事平面設計,廣告公司從事設計、策劃,學校等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師、教學管理等工作。
針對人才培養目標應制定完備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部分的設置應有針對性,設置要詳實。目前,一些高校針對創新創業教育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和素質拓展環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的應用型人才。一般來說,主要注重兩個方面的培養。第一,重視課內的創新創業培養,一方面,增設創新創業類的課程,開設創業基礎、財經類、管理類的課程;另一方面,增加課內創新內容,增加專業課內的創新的訓練,注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思維、創意設計的內涵建設。在課程內進行創新嘗試,加強部分專業性、應用性強的課程的建設力度,增加學時、學分,重視課堂內的實踐課程。第二,重視校外實訓。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即把校外實習作為整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重點,學校和校外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四年的學習,至少一年或一年半在校外實習,讓學生了解真正的設計形式以及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校外實習讓學生走進社會,認識未來的就業形勢,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名設計師所需要的技能。
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新的培養在于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與學生應共同認識到目前就業形式的嚴峻。在自主創業中應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總體的環境變化,努力完善自己,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內容摘要】在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諸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專業主干課程教學的改革,卻忽視了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依舊以傳統模式進行相對孤立的教學,使基礎課程與專業主干課程之間的教學缺失一定的連貫性和遞進性。文章從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角度探析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以便為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 藝術設計 基礎課程 教學改革
近年來,各本科院校為進一步落實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都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從專業設置體系及教學方法上探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以更好地促進學科發展。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作為改革的途徑之一,其對于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的優化起到一定的促動作用,同時也為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實現無縫對接搭建了良性平臺。然而,在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下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使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契合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而起到應有的作用,成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亟待探討的問題。
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主要是分為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主干課程兩個板塊,而專業基礎課作為進入專業學習之前的一個基礎與鋪墊,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要求促使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定位不再是單純的通識教育,而是更加需要在符合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定位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于專業主干課程。
一、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突出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能力要求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是指學校和企業之間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資源,以職業崗位為導向進行的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理論知識素養與職業專業技能而共同完成的一種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不但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崗位實現無縫對接,構建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就業綠色通道。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下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不但具有一定的靜態性與動態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導向性。這就要求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依據學生選擇的專業方向和企業對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專業基本素質得到提升的同時,更好地明確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能力要求,從而進一步讓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服務于后續專業主干課程的學習,為未來的對崗就業與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有利于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設計人才
藝術設計專業因其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不但要具備專業的基本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意思維,這也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對設計人才的基本要求。設計作品不同于繪畫作品,其設計創作不是陶冶設計師的個人情操,而是一種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作品能否被使用者接受,主要決定于設計師本身創意思維,然而,創意思維的缺失成為學生在企業實訓中的軟肋。專業基礎課程作為專業技能培養的課程載體,將對學生的創意思維產生深遠的影響。
目前,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師,主要畢業于專業藝術院校,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對其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其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注重繪畫技能基本功的訓練,以純藝術繪畫的內容和要求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忽略自身設計思維的轉變和對學生設計意識的引導,從而導致學生不能正確地理解設計專業的內涵,不能更好地明確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目的,被動和孤立地接受灌輸式教育。例如素描與色彩基礎課程,盡管在很多院校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并將其課程名稱更改為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經驗和單純的繪畫技法。
與此同時,對于被專家和社會廣泛認同的情景教學、崗位模擬實訓、任務驅動、項目驅動等教學模式,由于基礎課程教師將其歸結于只適應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因此,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依舊以傳統的理念照搬過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造成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主干課程之間在延續性上存在一定的曲度。例如環境設計與平面設計兩個專業共同開設的三大構成基礎課,盡管構成法則在兩個專業方向之間存在一定的通識性,但需要根據兩個專業方向不同的專業特點來創新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明白三大構成課程對專業學習的重要性,為日后的專業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一)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基礎,突出對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具有教學課時分配上所占比重偏低,課程體系安排較為傳統的特點,這使得教學內容在課時分配上必然形成平均分配的形式。然而,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無法根據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以實現為專業主干課程和職業技能要求服務的教學效果。
因此,為讓學生在企業實訓過程中能快速具備相應的設計能力,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上按照學科分類進行調整與整合,在突出其對專業主干課程服務的同時,結合學科專業技能要求和職業發展方向重構基礎課程知識體系,精心設計教學模塊,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程時,不但在心理上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而且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提前認知學科專業的發展要求與設計內涵,明確自己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崗位定位。
(二)以專業技能要求為前提,優化基礎課程組織結構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藝術設計專業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專業基礎上的能力相對于高職高專層次的來講整體偏強,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然而,考入學校之后,又通過半年或一年的時間來重復以強調提高繪畫表達技能的教學洗禮,讓學生明確專業基礎課程的作用與設計內涵,其教學過程及效果成為單純的為畫畫而畫畫。同時,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在知識內容上相對獨立,缺乏課程與課程之間、課程與學科方向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對于素描與色彩兩門課程的教學,依然注重以形體、結構、比例與明暗表現的通識教育,沒有依據各專業方向的專業特點、專業技能要求,對課程組織結構進行個性化與創新性的整合,課程組織結構單一,學生學習目的盲目。而這種問題在三大構成、圖形創意、透視學等其他專業基礎課程中同樣存在。
因此,為了突出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和企業技能要求的設計人才,專業基礎課程的課程定位與目標要求,需要建立在專業技能要求的基礎上,按照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模式、企業崗位實訓的工作流程,對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項目化教學,將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合到設計項目中去,打破基礎課程的基礎知識、技能訓練、創意表達之間的界限,形成專業基礎課程之間、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與溝通,從而構建符合專業發展方向和專業技能要求的課程結構。
(三)以企業項目管理為背景,構建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主要內容包括教學組織與教學方法。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否有效地實現,將取決于教學組織與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與科學化。藝術設計專業因專業方向的不同,其課程知識體系與專業技能體系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教學過程必然有所區別。因此,探尋與職業崗位能力相匹配的基礎課程教學組織與教學方法,構建基礎課程教學團隊成為最有效的途徑。
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個體組合,而是需要根據專業方向與專業技能的要求,形成專業性強、目標明確的教學隊伍。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與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相輔相成,猶如企業的項目管理。企業的項目管理就是對項目的定位、設計與實現的整個過程管理,最終使設計概念轉化為設計產品,而每個不同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設計結果。因此,在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過程中,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培養模式,其實際就是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而這個項目最終結果將取決于各教學團隊對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優化與創新?;A課程教學團隊的構建,不但將促使從事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且還能將專業技能訓練融合到理論知識教學中,為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發揮實際性的作用。
結語
專業基礎課程不但為專業設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而且對培養設計創新能力發揮重要的作用。對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的教學,而是在尊重和傳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在開發學生的創意潛質和加強學生對設計內涵理解的同時,為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良性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河南省地方高校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河南省地方高校在辦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問題,明確了藝術類特色專業建設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同時,界定了特色專業的含義,指出特色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并以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為例,著重介紹了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在特色專業建設探索中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關鍵詞】地方高校 藝術類特色專業 培養模式
地方所屬高等學校一般也稱為省屬高校,區別于教育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直屬高校,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一般是由地方財政供給,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地方高校約占我國高等院??倲档?0%以上,主要承擔著為所在地區培養高等人才,以及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趨勢逐漸顯現,地方高校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在適應這種變化時已經出現了問題。
一、河南省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看,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發展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由于學科結構、專業結構不合理,與地方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專業的設置缺乏針對性,人才培養目標不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藝術類專業缺乏鮮明的自身特色、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同的高校設置同類藝術類專業時,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的制定上脫離實際、過于雷同,甚至出現“復制”的情況。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并不是根據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及當地經濟發展情況來制定,而是模仿甚至復制知名高?;蛑攸c大學的傳統模式,其結果就造成自身優勢的喪失和特色的缺失。人才培養目標脫離社會實際需求,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第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不科學,課程內容陳舊。很多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鑒或模仿知名高校或重點大學的相關專業。但是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元化的。這種不顧本院校實際情況而設置的課程體系,忽視了社會對藝術類專業人才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第三,教學模式陳舊,重知識傳授、輕實踐實訓,重課堂學習、輕社會鍛煉。相當多的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知識,而對于校內和校外的實習基地建設不夠重視,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能力的培養。
另外,師資隊伍力量薄弱、辦學條件落后導致的軟硬件設施匱乏等也是河南省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重規模、輕質量、缺特色”顯然已經成為地方高校在辦學和專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出藝術類專業的特色,使學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已成為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二、高校藝術類特色專業建設的意義
特色專業是高校在一定的辦學思想指導下,以及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品牌專業。具體而言,特色專業是指一所學校的某一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師隊伍水平、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和培養的人才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專業。特色專業能夠凸顯鮮明的地方特色,區別于其他院校同類專業,具有長遠的發展潛力。
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要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使專業獲得可持續發展,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要凸顯辦學特色,建設藝術類特色專業。地方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和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大力推行藝術類特色專業建設,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高質量品牌藝術類專業,有效破解地方高校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困局。
三、黃淮學院美術學特色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
黃淮學院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前身為駐馬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升級為本科院校。作為河南省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典型地方高校,黃淮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并積極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
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于2008年成立并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是將藝術理論教育與繪畫專業技能訓練相結合的專業,主要以培養中小學、高職師資和美術理論研究人才為主要教學目標。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辦學歷史較短,教學條件及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隨著近年來美術類專業的擴招,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在校學生人數大幅增加,現穩定在500人左右,規模較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發生巨大變化,美術相關行業對于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美術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而傳統的工作崗位,如中小學美術教師和美術理論研究人員的需求量則急劇萎縮,這就使美術學專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的問題。主動適應社會對于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建設高水平的特色專業,是美術學專業獲得長足發展的唯一途徑。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在建設的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準確把握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結構和能力素質要求;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論證,明確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專業的特色與定位。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能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按照“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和個性發展,從而體現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黃淮學院通過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統一思想認識,強化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動力;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學人才,即教師除學歷學位證書之外,至少取得一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行業資格證書;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鍛煉,從而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技能,并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工作中;打破學歷限制,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相關行業高級技師參與到教學工作中。
第三,根據當代社會對人才結構和能力素質的要求,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即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美術及文化產業相關人才。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前提。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經過論證,拓展出應用性較強的裝飾專業方向,以裝飾雕塑、裝飾繪畫和產品裝飾為主要教學內容,并將其作為美術學專業發展的長遠方向,以滿足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趨勢對文化產品的需求。
第四,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為特色專業建設提供硬件保障。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在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加大投入力度,建設了工藝品設計工作室、雕塑與陶藝工作室、美術作品裝裱工作室、多媒體圖文處理工作室、裝飾繪畫工作室、夢工場等設施完善的各類實踐實訓工作室,為學生的課程實踐和校內實習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第五,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與合作企業聯系,推行項目化教學,將真實的商業項目引入課堂,使學生在產品的創意、設計、制作的工作過程中學習課程知識和技能,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突出應用。
2.實行工作室制教學。每個工作室由一名校內教師和一名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立足于地方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確定研究方向,組織學生團隊利用第二課堂和課余時間進行教學科研和設計活動,承接社會項目,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未畢業,先上崗”,豐富學生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
3.聯合社會企事業單位,加強校外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的就業實習搭建平臺。企業人員與教師可以互相換崗,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對學生的就業實習進行指導,將學生的實習真正落到實處。
4.改革評價考察體系。對于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再實行“一考定終身”,而是探索多種考察與評價體系。加強過程考核,提高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從而更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結語
總之,藝術類特色專業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也是動態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對于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對河南省各地方院校的藝術類特色專業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各地方院校應準確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對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趨勢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有的放矢地對藝術類專業辦學進行改革和調整,以提高辦學水平和競爭力。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
自2014年8月起,筆者學校作為河北省教育廳確定的全省6所國家級中職示范校之一,與河北師范大學和河北工程大學聯合開辦中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3+4”本科貫通培養班。兩年來,“3+4”本科貫通培養班在筆者學校已有2個專業、8個班級、320人。為使該專業學生達到且超出普通高中畢業生水平,在“3+4”本科貫通培養班開班之初,筆者學校就根據省廳指示精神及與合作辦學高校共同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并確定了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文化基礎深厚,專業技能扎實,綜合素養全面,雙創能力突出。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向高校輸送合格的人才,同時也為筆者所在省的職業教育同仁積累“3+4”中職本科貫通培養人才的經驗,2015年3月,筆者學校成立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3+4”(中職段)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課題組,作為“3+4”專業任課教師,筆者有幸成為該課題組《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子課題組成員。加入該課題組后,筆者負責通過選修課和社團對“3+4”專業學生進行藝術素養培養的教學與研究任務,下面就將兩年來筆者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成果總結如下。
一、明確培養目標,制定授課計劃
綜合素養全面是筆者學校確定的“3+4”本科貫通培養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中一項重要目標。綜合素養包括文化素養、藝術素養、體育素養、文明素養、職業素養、社會能力素養等諸多方面,藝術素養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體現一個人綜合素養的主要考量指標。
藝術素養是一種審美素質。它是通過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筑等一切美的東西的認知和感受,來提高人們的內在審美能力。
具備藝術素養主要是指具備藝術的基礎知識與審美能力,并使這種知識與能力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由內而外體現一個人的藝術氣質。這種氣質一旦養成,將會如影隨形,伴隨一生,使人終生受益。
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就要從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入手,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明確這一目標后,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成立了藝馨話劇社,在對學生系統介紹話劇基本知識、中國話劇發展史,以及觀摩了經典話劇后,排演了話劇《白毛女》《雷雨》《日出》等經典劇目;開設了世界名畫欣賞、經典名曲欣賞兩門選修課,精選了100幅世界名畫、100首中外經典名曲作為授課內容,制訂了詳細的授課計劃,在高一至高二4個學期為學生開設較為系統的名畫、名曲欣賞知識講座,使學生在接受名畫、名曲和話劇藝術熏陶的同時,提高藝術審美能力,藝術素養顯著提升。
二、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話劇社成立之初和剛剛開設選修課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活動和上課時出勤率較低。為扭轉這種局面,筆者除了采用電子白板、投影儀、多媒體等方式進行課堂授課外,還建立了微信群,借助現代傳媒手段在群里布置預習和課后作業,在群里討論課上講授內容,并在節假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熱河書畫院畫家的作品展、熱河民俗博物館的展覽,觀看避暑山莊清宮音樂社的演出、承德大劇院音樂會演出、承德話劇團小劇場演出等,將課堂移出教室,走向更廣闊的藝術空間,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藝術熏陶。在每次觀看展覽和演出后,讓學生寫欣賞感受,然后放在群里讓大家瀏覽,或是選出優秀者的文章在課上朗讀,或者投稿給校園廣播站、校報、校園網站。此舉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另一方面也向全校宣傳了“3+4”話劇社和藝術選修課,帶動全校學生親近藝術、提高自身素養,并借助學生的社交圈,提高了“3+4”專業的知名度,取得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通過上述措施,到高二下學期,筆者任輔導教師的藝馨話劇社有成員32人、3個排演小組,達到了學校提出的活動有固定時間、固定人員、固定場所的“三固定”要求,是“3+4”專業中4個二課、社團中活動最好、成員最穩定的社團。筆者任課的名畫、名曲欣賞選修課,學生穩定在56人,因小班教室容納不下,只好到大合班教室上課。在學期末的學生評教中,話劇社和名畫名曲欣賞課均得到學生好評,優秀率為96%,居二課、社團和選修課之首。
三、多方引進資源,豐富授課內容
在開設名畫名曲選修課和成立話劇社之前,筆者只在大學學習美學概論,藝術專業的基礎知識底子薄弱,開設選修課和輔導話劇社尚顯吃力。為此,筆者重新拾起在大學學過的美學課程,在網上觀看美術、音樂、話劇方面的基礎課程講座,研讀中國美學大師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宗白華老先生的《美學散步》。關于西方美學,拜讀了傅雷大師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通過充電學習,自身的藝術素養有了很大提高,給學生授課時也有了底氣。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豐富授課內容,經學校批準,筆者還邀請承德民族師范學院音樂系和美術系的教授來校給學生開設講座,教授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向同學們講授欣賞名畫、名曲的方法,他們的講座聲情并茂,激情澎湃,還與講座現場的學生互動,講到精彩之處,場內掌聲不斷,氣氛十分熱烈,講座效果超出了預期。此后,藝術選修課上座無虛席,再無逃課情況出現。因為學生已經意識到,藝術素養培養是對人終生有益的事情,而不翹課是對老師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也是個人綜合素養提高的表現。
四、引導學生實踐,切實提升素養
為了檢驗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2015年上半年期末,藝馨話劇社接受學校歡送畢業生文藝晚會的演出任務,重新排演了話劇《白毛女》選段。此前話劇社活動時,雖然作為教學實踐內容排練了此劇,但那只是練習,而要正式上臺演出,就要對劇本精心修改,重新選定演員,準備服裝道具。為給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筆者和劇組成員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反復觀看網上演出視頻,一遍又一遍地排練,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又不知如何改進,排練遇到了瓶頸,難以突破。
面對困境,筆者向領導提出,聘請專業演員輔導,打破排練僵局。經多方努力,請來了承德市話劇團的副團長――一位有著四十多年演出經驗的老演員給同學們輔導。專家觀看學生的排練后,立即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并親自示范,從一句臺詞、一個眼神開始進行糾正。經過20多個小時的精心輔導,同學們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增強了他們登臺演出的信心。經過認真排練和精心準備,在歡送2015屆畢業生的文藝晚會上,藝馨話劇社排演的話劇《白毛女》選段成為當晚演出的亮點,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這個話劇片段的上演,也改寫了筆者學校文藝演出中從未有話劇演出的歷史,在學校的文藝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后,該劇目又作為經典節目為省教育廳領導和技能節來校參觀的家長演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排練和演出的藝術實踐,既鍛煉了學生、挖掘了學生的藝術潛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這種素養已經逐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話劇社成員和選修藝術欣賞課的學生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他們也成為學校和班級的文藝骨干,他們用自己內在的藝術素養,為學校和班級的文藝工作發揮著自己應有的作用。
以上就是兩年來筆者通過藝術欣賞選修課和社團對“3+4”本科貫通培養班學生進行藝術素養培養的點滴經驗。藝術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長期堅持,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將提高學生藝術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這件使學生終生受益的好事做到極致。
(作者單位:承德技師學院、承德工業學校)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和藝術的快速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為高校教育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設置提供可能。通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開設,將傳統藝術思維模式加以轉變,有助于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F階段,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教育朝著應用型專業轉變勢在必行,能夠為培養專業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該專業向應用型教育轉變的必要性和教學改革思路。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應用型 教學改革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相對較晚,但已有十余載。近年來,國家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因而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尤為重要。就目前專業本科教育現狀而言,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對此,高校有必要促進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向應用型專業的快速轉變和過渡,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
一、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教育現狀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教育雖然成為獨立學科,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其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存在不成熟之處,可能阻礙教育發展進程。首先,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相對較低,高校專業未能為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導致教育存在缺失。其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忽視培養和提升專業人才的實踐技能水平,導致教育教學模式與社會崗位需求相脫節,難以為學生營造美好的未來。最后,高校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時,對實踐教育平臺的構建較少,對應用型教學改革帶來消極影響[1]。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向應用型專業教育轉變的必要性
實現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向應用型專業教育的轉變,具有必要性。首先,伴隨社會的發展,對應用型專業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只有實現應用型教育的過渡,才能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條件。其次,應用型專業教育轉變,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教育轉變,可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專業人才素質,充分激發人才潛能,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更好發展指明方向。由此可見,加快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向應用型專業教育的轉變是必要的。
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向應用型專業轉變的教學改革
(一)加快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的實施者,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成敗,所以,在促進該專業教學向應用型專業轉變的教學改革中,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關鍵?!半p師型”、“復合型”教師團隊建設,是對該專業教師的要求。首先,學校應組織教師定期深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參與各工程項目。其次,學校聘請資深的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蒞臨學校指導,針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不足問題加以指正[2]。
(二)確定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時,應確定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校人才培養活動的深入開展。該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時,必須培養計算機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復合型人才。首先,高??刹捎谩?+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專業學生大一至大三年級時,在校內學習既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大四年級時,深入企業或專門的校外實踐基地而參與實習,跟進相關項目,既積累經驗,又能提高應用能力,為專業教育實現應用型教育的過渡創造有利條件。其次,根據該專業的職業崗位定位而確定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應用型專業教育需求。
(三)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計算機和藝術的結合,因而在應用型專業教學改革進程中,應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首先,在創設理論教學體系時,相關教育工作者應進行全面的市場調研,以了解社會職業崗位需求,并力求理論知識與技能的聯系性。其次,創設實踐教學體系時,相關人員應增設實踐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滿足社會崗位需求[3]。
新時期,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發展中,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標準,既加快教學改革進程,又能為社會培養一批批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教育向應用型專業教學改革的轉變中,必須加快師資隊伍建設,確定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摘 要】隨著全國各大院校的擴招,音樂學專業人數的增加,生源質量方面也有所下降,導致部分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大學期間進步較慢,畢業后就業也就成了問題,本論文通過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的藝術思維和就業趨向分析,尋找出更加適合此類學生發展的就業方向和工作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音樂學專業;藝術思維;就業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致使更多人去追求精神文明。藝術也成了越來越多的高考生熱衷與喜愛的門類。每年全國有上百萬藝術特長生進軍藝考現場,為考學也好,為尋求藝術之美想潛心研究也罷,隨著全國大多數高校增開藝術專業方向,更多的藝術高考生有機會讀大學,可是大學畢業就等于失業的問題日益嚴峻,藝術生就業成了一大問題。藝術專業院校學生專業優秀的畢業生只要是對單位要求不高、而且努力工作,就業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從考入大學時成績就不是特別的好。在大學雖也努力刻苦學習,但畢業時和專業院校學生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那么他們在找工作時就面臨很大壓力,學校不夠出名,專業不夠好,而且人數眾多,工作自然不好找,部分學生畢業后面臨改行的難題。
面對如此嚴峻的藝術生就業問題,結合本人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的在校大學生,為了讓更多的藝術生能夠根據自身條件和自身優勢去找到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一片土地使其能茁壯的成長,施展自己的才華。本人從地方本科院校藝術類音樂學專業學生的自身條件和藝術思維的共性進行分析研究,找到適合自己思維方式的企業、事業單位和適合自己的工種。為地方本科院校藝術類音樂學專業學生畢業就業問題略盡綿薄之力。那么藝術類音樂學專業學生都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專業的思維方式呢?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去哪些企業工作?適合和什么樣的人群在一起能夠發揮自己最大人生價值呢?這些就是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 什么是藝術思維
藝術思維就是指在藝術創作活動中,想象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經過復雜的辯證關系構成的思維方式,他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藝術思維。其中形象思維是主體,起主要作用。
不同的藝術種類、風格、流派、都是藝術思想的傳達。高爾基說“藝術靠想象而生存”,每件藝術設計作品,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都傳達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許這就是藝術思維的共性吧。也許我們不懂凡高的《向日葵》、田崴的《開拓者》,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對自己作品傳達的思想真正了解。這個思維過程將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如日本的浮世繪;浮世繪最初以"美人繪"和"役者繪"(戲劇人物畫)為主要題材,后來逐漸出現了以相撲、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都是審美的傳達。
藝術思維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形象思維的培養和提高主要靠田野采風和深入實地體驗生活,看到的具體事物通過人的大腦分析獲得;抽象思維是通過邏輯推理進行判斷分析和論證的一種思維方式;靈感思維是在人類生產時間活動中,人的大腦高度興奮時偶然產生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偶然性、不可預見性、瞬間即逝等特征,可遇而不可求,不過往往建立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后。
二、音樂學專業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有哪些主要特征
首先我們要明白,與藝術有關的知識思維和技術思維并不是藝術性思維。凡是學校里教師教授的知識,只能是一種藝術知識,和思維無關,比如我們聽一首音樂,能明確的判斷音樂的風格、表達的感情等,這只是在學習與積累中的經驗之談,最多只是一種準確的感受,而并非是自我的藝術性思維。本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并翻閱了許多與之有關的文獻資料,得出了音樂學專業學生藝術思維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藝術思維的重心是直覺
藝術性思維本質不是理性的,而是單純的感性感覺。起點是感覺,終點是形式。
單從音樂方面講,藝術思維只是一種直覺。鑒賞一首歌曲,是以最初的直覺來欣賞它的旋律到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而不是通過結合所學的知識,對這首歌曲進行專業的賞析。只有真正融入了自己真實的感情,才能體會真正的藝術。所以說音樂專業學生大部分都是情商大于智商的。在同一件事情上我們通常以感性思維來判斷該事物的價值趨向和處理結果。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在大街上乞討,就會感覺到他的辛苦和不容易,馬上就會盡自己的能力給一些零花錢。我們不會考慮這個乞丐是不是一個騙子。這也是大多數音樂人的共性,感性的情商驅使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必須這樣做。
(二)藝術思維的內容是人生經歷的所感
曾看過一本書,書里有大概這樣一段話。人與人的共鳴往往不是來源于同等生活水平的人之間,而大多發生在生活差距大,思想境界高度一致的人們身上。就像小孩和老人流下的淚水意義不可能一樣。但是教養同等的窮人與富人的思想觀念可能會有相同之處。
在《藝術創造論》一書中為藝術制定了這樣一個定義“藝術,是一種把人類生態變成直覺審美形式的創造。”那么,藝術思維就是在這個創造過程中,產生的直覺感性思維。人經過對人類世界的認識經歷,有了一定的想法,而這些想法與修養氣質有關。有些作曲家的詞寫的好,就是因為現實中經歷使他涵養提高,從而藝術思維的修養也隨之提高,寫出的作品自然是好的。所以說藝術思維來源于對世界和生活的直覺感知。
(三)藝術思維沒有確定性
藝術思維指導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往往是留給人一定的想象空間。所以藝術思維通常沒有確定性。如果藝術思維過于僵化,就不能創作出有吸引力的藝術作品來。
創作藝術的靈感就來自于不確定性,思維是一種意識,不是現實。雖然它來源于現實,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現實事件都能給藝術的創作提供靈感的。拿一種哀傷的情歌作比喻,熱戀中的人是不會有創作哀傷歌曲的靈感的。而人的喜怒通常又在一念之間。這就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三、藝術思維方式對我們的就業趨向有哪些影響
藝術思維總體來說就是人的那一部分感性思維。一般藝術性思維強的,邏輯性思維就比較差。學習藝術的同學一般都相對感性,感覺重于理智。故不適合從事呆板乏味的工作。這對于學藝術的同學是有雙向影響的。
對本科音樂畢業生來說,學生們畢業以后一般都會選擇什么職業,經過和許多地方本科音樂院校的老師和學生溝通發現,在未來的道路上可選擇的工作職業有:
1.公務員:
①宣傳部②教育局(廳)③文化(廳)部門④公安部⑤文體局⑥各級政府部門⑦所有認可文學學士學位的公務員崗位。
2.事業單位:
①歌舞表演團體 ②合唱團體③專業文藝團體 ④文化娛樂傳播公司⑤演藝經紀公司 ⑥廣播電視局⑦地方文體局 ⑧部隊文工團⑨醫院(音樂治療)。
3.教育類:
①中小學教師 ②幼兒教師③音樂理論研究員 ④文化宮、青少年宮教師⑤高等教育教師 ⑥專職音樂教師(理論、聲樂、鋼琴等)
⑦民族音樂研究。
4.傳媒類:
①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②電視臺、廣播電視③音樂環境工程設計、策劃宣傳人員④數字音樂版權管理、版權經營、編務⑤唱片公司的電子音樂制作、MV制作、節目創作、數字影視制作、媒體研究、畫畫合成等⑥電視節目片頭、片花、宣傳片、預告片制作⑦各類無線增值運營公司、網絡音樂編輯、音樂節目編輯⑧網絡音樂電臺主播。
5.工程類:
①電影廠音樂錄音音響工程師②影視劇聲音藝術設計工程師
③舞臺音響導演、聲學工程師④音樂錄音制作工程師⑤網絡電臺音樂制作工程師⑥電影電視片尾曲插曲編輯工程師。
6.創業類:
①個人音樂工作室、錄音棚②MIDI音樂制作人③成立自己的琴行、獨立藝術學校④自由撰稿人⑤自由職業藝人⑥傳媒公司⑦成立個人演繹公司⑧獨立唱片公司⑨影音廣告公司⑩獨立音樂廠牌
文化傳播公司網絡音樂電臺成立樂器制造廠。
7.銷售類:
①琴行經理②唱片行經理③品牌樂器④音樂類書籍批發銷售⑤琴行職員⑥樂器廠銷售經理⑦樂器廠職員。
8.制造類:
①樂器制作②樂器維修,制造③品牌樂器制作,建立分廠
④唱片制作的加工⑤承接藝術類書籍的編輯,排版,印刷
9.娛樂類:
①音樂編輯、職業編曲②廣播電視節目策劃人③編輯、音像、唱片公司企劃④網絡公司、音樂雜志編輯⑤音樂出版社、文化經紀人⑥節目主持人⑦新聞記者。
10.表演類:
①演員、影視演員、話劇演員、音樂劇演員②歌舞劇團演員、民族舞團演員、現代舞團演員③樂隊指揮:交響樂團、民族樂團④音棚樂手⑤影視劇配音演員⑥職業樂手:吉他手、鍵盤演奏家、各類提琴手、中國樂器演奏家、組建職業樂隊、管樂演奏家等⑦職業歌手、歌唱家、唱作人。
經過問卷調查得出,有50%以上的人,更喜歡與自己本專業有關的職業,有20%的人喜歡從事藝術指導類工作,大約22%則更喜歡自由職業,影視類,及轉為其他職業變成職場強人。只有8%的人希望考研究生去更高的學府深造。
更多的具有藝術思維的藝術生認為自己在創新意識和解決事情的能力上比別人有優勢;求職考慮的最重要因素則是實現自我價值和工作環境;首選就業單位是私企而不是國企,原因是國企或者事業單位門檻較高、管理較為嚴格、藝術性的思維方式得不到更好的發揮。對于自己的職業規劃,大部分人只有短期的規劃,隨機應變能力更強。這也就決定,其實多數人是不適合做老師這個職業的,選擇這個也只不過是生活所迫。
四、什么樣的工作單位能讓此類畢業生更具有發展空間
根據以上觀點所述,藝術性思維特點是感性思維大于理性思維,自由創新大于安于現狀,藝術美的感知能力強,熱愛生活并追求生活趣味。所以哪些單位能夠接受具有以上思維特征的畢業生,哪些單位就更有發展空間,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得出以下更為適合此類思維方式的幾種職業:自由撰稿人、歌曲詞曲作者、活動策劃、服裝設計師、造型師、攝影師、模特、演員等,因為音樂學專業學生無論在形象、氣質、藝術思維修養上,亦或是在情商和創新能力上,都會占有一定優勢。所以這些職業更有利于藝術生發揮自身優勢,把事業做到最好。
這就是我們對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的學生藝術性思維對就業趨向影響的調查研究所得出的粗淺結論,希望幫助更多的學生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不足之處懇請音樂界同仁們批評指正。
[摘 要]應用本科藝術類產教融合課程體系改革是目前藝術類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改革要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措施使學生畢業之后可以直接適應就業崗位,為社會縮短人才的培養時間和節約人才培養費用,最終實現學院教學與企業需求間的無縫對接。
[關鍵詞]產教融合;項目教學;定制培養
一、研究前景與意義
藝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2年至2013年間,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從597所增加到1679所,藝術類考生人數從3.2萬增加到近100萬。因為招生和辦學規模的盲目擴大和教學質量的下滑成為藝術類專業的典型現象。高校教育的發展最終是面對社會的實際需求,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和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成為目前高校教育的突出矛盾。
文章從目前藝術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中的培養目標,教學制度,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針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總結,以適應藝術類專業的“新”課程體系-產教融合方式為突破點,將教學方式和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提高師資力量;完善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優化方案支撐研究。對一些人才培養中遇到的常見問題,例如:學生專業能力不足、專業知識結構零散、學生就業率低等提供解決方法和參考依據。
二、研究內容
1、培養目標
以行業用人標準為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品德、知識、技能、素質四方面能力結構的專業人才。
2、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一環就是課程的整合與重組。既要注意培養學生專業動手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動腦能力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發展的空間,建立服裝設計崗位能力與服裝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映射關系。要用系統的觀念和方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課程進行分析,從培養學生中深化素質的高度,重新審視原有課程體系問題,進行綜合重組。
3、教學模式
“項目教學”藝術類專業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從設計到制作的應用能力,所以對于專業知識的能力的提升是未來學生工作的必要條件,針對必須掌握的專業課程采取課程重點不同學期保留的原則,課程開設遵循設計到制作一系列,有淺入深的循序漸進。將該學期的幾門專業課程按照項目設計進行整合,輔助課程圍繞核心課程展開教學,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課程搭配。使學習知識融會貫通,真正做到與市場接軌。避免學生在畢業的同時面臨專業課遺忘的問題。
4、定制培養
“定制培養班級”,將學生培養成通用人才的重要意義不僅是在素質教育,也是能力和價值的體現,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班級類型,結合所學專業和校外知名企業進行聯合教學,成立聯合教學班級,從素質和能力兩方面同時進行提升。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企業,即雙向選擇。企業為定制班級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樣定制班級學生可以充分將所學發揮到現實工作中去。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工作提供保障,同時最重要的是能夠減少兩者之間的脫節,達到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雙贏。
5、實踐能力
以行業用人標準和產業要求為契入點,以實踐教學運行與管理平臺為依托,以學生專業能力(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將技術知識、專業案例以及職業興趣有機地聯系起來,在通識、專業、互聯網與大數據等不同類型課程中,構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各環節之間做到相互銜接,由低到高、由單一到綜合、由弱到強。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緊密結合,或融合、或交替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中采取“教―學―做”實踐教學模式,著眼與提高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利用校企合作特殊的教學環境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6、師資隊伍
“雙師”結構教學隊伍建設為主,采用專兼職教師相結合,人才引進與自我培養的建設形式,其中兼職教師包括學院教師與企業人員。加大聘請“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保證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具有先進性和可行性。學生不會出現畢業后對企業先進資源盲目和無法適應,過于落后的現象。
7、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主要評價體系方式每次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即課堂內容和期末作業或者期末的考試成績來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加入企業和學校所學知識的結合評價和各自比例的對比評價,真正完成作品與商品的轉化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的創新
現在高校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完全依據傳統的知識體系構架,理論與實踐所占比例不合理,理論課課時較多,實踐課課時安排較少,且在時間安排上偏后,基本臨近畢業才接觸實踐課;其次,授課內容的選取上沒有做到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嚴重滯后于社會需求,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后,從事專業崗位工作時,到崗后從零開始學習的現象。最后,評價與考核系統不夠完善,對于學生四年的學業成績僅僅通過畢業設計來進行檢驗,而大部分院校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不能獨立完成從設計到的制作過程,以上問題導致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方向沒有完全適應當下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
2、教學方法的轉變與提升
由原來單一的校內教學方法轉變為引進企業設備、產品和技術,并借鑒企業的管理方法,從而實現車間與課堂、員工與學生以及師傅與教師相互融合的“產訓合一,學做一體”教學模式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同時提高了專業教師教學與研究水平。
3、培養模式的創新
定制培養這種培養模式主要是以專業指向性為依據,尋找一個適合學生專業的承載主體,在此必須滿足專業對接率100%,并且有選擇的可行性,只有基本條件滿足后才解決出現的附屬問題。
以班級為單位形成該企業的專業授課班級,形成專業的“定制班級”企業和學校在合作的初期制定和完成一個教學計劃,企業教學和學校教學兩大模塊。通過這兩大模塊的相互知識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企業,也讓企業對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有所了解。在企業和日常的教學工作比例分配也要明確指出,并且有相應的制度來進行考核和評價。
對于學生感興趣的企業及崗位就行分組學習,使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為以后工作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每個企業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樣,所以通過定制班級的學習,讓企業將文化帶到課堂,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企業文化,找到屬于自己定為,為未來做好一份職業規劃。
四、總結
通過對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改革,實現專業教學計劃與企業崗位、課程目標與崗位標準、實訓項目與企業工作任務的“三個零距離對接”,使學生畢業之后可以直接適應就業崗位。使藝術類人才培養定位于面向社會市場需求,兼顧設計能力與制作能力,拓寬學生就業面;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最終達到藝術類應用本科教育適合人才市場的需求。
摘 要:公共選修課是地方本科院校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以插花藝術公選課教學為例,總結了該課程教學及管理中存在的教學內容設計、實驗經費、學生學習態度、學院對公選課的管理等問題,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選修課;插花藝術;教學改革
公選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校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建設和發展,對于大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以及擴展知識面和提高思辨能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1]。作為新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插花藝術》是河套學院公共選修課程之一,對我校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在插花藝術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將藝術融入工作與生活的習慣和高雅的生活態度。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插花藝術》公選課的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并未很好的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筆者通過幾年的公選課教學,總結了教授《插花藝術》公共選修課過程中所遇到的教學及管理問題,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選修課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 《插花藝術》公選課課堂教學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教學內容需作調整 我院插花藝術公選課主要面向全院本科專業學生授課,學生主要來自以下專業:漢語言文學、新聞學、財務管理、美術學、學前教育等專業。由于選課學生來自各系不同專業,均無植物生理學、植物栽培學、花卉栽培學等學科基礎知識,對插花藝術課程中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理解困難。在滿足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于課程教學內容難易程度的把握及課程內容的取舍是目前該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1.2 缺乏實驗經費,實踐教學難以開展 《插花藝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強的應用型課程,實踐教學需要相關植物材料及器具等,而地方高校教學經費缺乏,作為園藝專業的專業課程實踐經費由系里少量解決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自主解決一部分,基本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但作為公共選修課程,由于學生來自不同院系,加之學校及各系對公共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實踐經費均未進行劃撥,使得公選課插花藝術的實踐教學難以進行,嚴重制約了多樣化教學的實施[2]。目前我院插花藝術課程的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幻燈演示展示,盡管一般公選課對實踐教學不作要求,但就插花藝術課程的特點以及公選課教學目的而言,該課程需要適當安排簡單的實踐操作環節來讓學生感受插花藝術之美,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驗經費劃撥問題制約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純理論的公選課講述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1.3 學生缺乏足夠的重視,學習積極性不高 我校插花藝術公選課的教學對象經歷了由專科面向本科的過程,由于我校面向??茖哟伍_設的公選課課程無期末考試環節,而面向本科層次的有期末考試,但二者一般都不存在學生掛科現象,這就導致很多學生比較懶散,經常逃課、遲到或早退[3]。另外,插花藝術公選課的學生多來自學院不同專業,時間上難統一,因此授課時間安排在晚上,這就會與部分學生的一些課外活動相沖突,學生由于對公選課缺乏足夠的重視,常常把其他活動的重要性置于公選課之上,于是就出現了請假、逃課等現象,導致到課率較低[4]。還有學生在進行公選課選修時,出發點純屬為了混學分,而不是考慮知識和愛好的需要[5],因此課堂上這類學生大多看手機、聊天、做作業或吃東西,任課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有效對不同專業的眾多學生實施嚴格的考勤管理,也更加放縱了學生的逃課行為,最終導致教學目的無法實現。
1.4 學院及教師對公選課教學重視不足 一方面學院在管理上對公選課重視不夠,在開設公選課之初僅對教師上、下課的時間問題進行了監督,并未對公選課課程師資力量、教學管理、學生考核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另一方面,在課程時間安排上,學院都是優先考慮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都是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影響了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6]。教師方面,有經驗、職稱高的老教師對公選課都敬而遠之,不愿付出經歷從事公選課的教學,導致我院從事公選課教學的大多是年輕教師或專業課程較少的一些中級職稱教師較多,相比高職稱老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缺乏教學和管理經驗,不利于公選課教學目的的實現。
1.5 管理方面的問題 《插花藝術》公選課授課時間在夜晚進行,戶外課程無法實現,因此教學方式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公選課教學場所由專業教師所在系負責提供并管理,由于各系大教室資源少,設備、設施老化、配套不合理等使教學受到限制。如教室照明控制設計不合理,前排燈開,影響多媒體放映效果,關閉前排燈光,多媒體放映問題解決,近處學生和教師卻只能處于黑暗,最終導致學生均在中后排就座,無形中將老師和學生的空間、心理距離拉開,不利于教學互動和溝通,課堂秩序較混亂。另外,教學設備維護、維修不及時,導致公選課正常教學時常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