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8 09:24: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文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正如“孔子班”在國際流行一樣,國學傳播又一次成為熱議的內容。從《三字經》到《論語》,從《莊子》到《中庸》,無論是何學派,國學經典都在用其特有的方式融入生活。自然,中文專業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更有其必要性。本文將借由“咸陽師范學院”事例從學習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教學現狀和解決對策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咸陽師范學院;國學經典;中文專業;對策研究
“渭水穿南,舊截ū保山水俱陽,故稱咸陽”。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從在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時便贏得了“中國第一帝都”的美譽。雖歷經朝代更替,但咸陽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自然,受其影響,咸陽的歷史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為弘揚中華文明,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建設精神家園,咸陽師范學院舉辦“詠頌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明”國學經典詠頌會、國學知識大賽、邀請專家做國學經典閱讀報告等活動,師生一起共同演繹國學經典,推廣國學。中文專業的師生更是首當其沖,取得佳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 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
國學根本上是教導“如何做人”。四書五經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即便是鄉間不識字的“下里巴人”,也在自覺實踐其中的道理?!叭蕫邸薄般〖骸薄凹核挥鹗┯谌恕敝钡浇裉煲廊皇侨祟愇拿髦凶罟廨x、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格,提升素養。同時,華夏五千年燦爛文明,通過對國學的學習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尊師重道,長幼有序的禮儀道德觀念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如果失去這些觀念,就容易造成混亂的社會局面。梁啟超曾說:“《論語》《孟子》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的道理名言,一部分已經形成全社會共同意識,只有了解它才不會產生偏差與隔閡,更好地適應社會[1]。人活著,要活得有價值,有格調,有意義,有尊嚴。當代中文專業的學生更是需要從國學經典中領悟自我,提升境界,從個人出發,關愛國家、關心社會,以己之力奉獻創造。
2中文專業學習國學存在的問題
所謂中文系的立系之本就是中國悠久而偉大的傳統文化,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像應用寫作、對外漢語教學等科目對比古代漢語等傳統科目要受歡迎得多。不可否認,為了更快融入社會,這樣的應用型教學更受歡迎,但是他們實際上是有所缺失的中文人才?,F代中文專業最缺乏的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單單是詩詞歌賦,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及其需要學習的精神。中國的傳統文化帶有其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的人文精神,中文專業作為這種人文精神的“親傳繼承者”,更應該有其鮮明的特色,重點在于古典文學,輔以現代應用教學??墒聦嵣蟽烧呓洺1灸┑怪谩?
咸陽師范學院中文專業中的漢語言文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中等學校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中文專業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最新成就;懂得教育理論,掌握教學方法和規律。但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育不足的情況,尤其漢語言專業與國學研究息息相關但分析其中文專業現狀仍然有以下幾點問題:
2.1 國學研究不深入
在大多數教學當中國學經典并不是必讀科目。咸陽師范學院漢語言專業中除了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等學科其余中文專業教學對于國學的探討并不十分看重。但事實上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等學科同樣需要國學經典作為輔助。
2.2 國學經典不普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即使作為在小學就要求背誦的經典國學《三字經》其普及度依然不夠廣泛[2]。誠然,在高校教育中對于國學經典的要求更多,對于學習研究要求更精更專,但是僅僅自己鉆研不做出普及仍然是不夠的。
2.3 國學經典無用論
從就業角度來看,國學經典并不是必考項目,因而十分容易忽視甚至無視其重要性。雖然很多學生把國學經典當做課外拓展閱讀,的確有所收獲。但是沒有相應的教師指導依然不夠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3解決對策
3.1 加深研究
針對咸陽師范學院漢語言專業中的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對應開展國學科目教學,將其作為單獨的學科進行講解。此外,除了必修課,還開設了一些國學選修課。鼓勵教師針對國學經典閱讀申報各種研究科題,此論文就是研究成果之一。通過以上舉措,一方面對于學分制度的需要提供新項目,另一方面加強國學經典在中文專業的分量,從深入研究角度出發加強國學在漢語言專業中的影響。并為學生考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 推廣普及
為了讓中文專業乃至全校師生重視國學經典,咸陽師范學院開展了多種普及活動?!霸來瀲鴮W經典傳承中華文明”國學經典詠頌會就是典型范例。伴隨著典雅悠揚的古樂,身著傳統漢服的“古代儒生”走上舞臺,集體詠誦《弟子規》;隨后,學子們又登上T臺表演“漢服秀”,還有柔美靈秀的古典舞蹈、勁健婉轉的京劇表演、自在隨意的書法表演、空靈動人的古箏與竹笛演奏、剛柔并濟的太極表演等,依托現代表演元素傳播古典傳統文化,生動地闡釋著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文化,將現代設備與古代表演創新結合,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專家講座,而是運用現代科技展現經典的魅力??萍继幒臀膶W與傳播學院邀請“長江學者”李浩教授作了題為“經典閱讀四題”的學術報告,講授經典閱讀的要義,對學生提出的經典閱讀問題予以深入淺出的解答。一再鼓勵大家,在人類知識日益碎片化閱讀的亂象中,一定要靜下心來潛學閱讀,感受經典的魅力。國學不只是書本,還有各式各樣的文化傳統。如咸陽師范學院一樣,借由其他方式進行,其收效會超出預計,帶來更大的收獲。
3.3 加強比重
落實到實際生活,學生時代的一切學習經歷在很大意義上是為了更好地工作。除了將來做教師需要堅實的國學功底外,現在已經有一些公司在面試時準備與國學相關聯的題目以考驗學生是否適合公司需要。例如對國學經典語句的解讀,對國學故事作評論等。中文專業的學生在文字方面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對于國學經典的解讀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很難做出正確的或者說公司需要的解答。因此從就業的多元化來講,中文專業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上也要加強經典閱讀的比重。
4 結束語
國學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些對于享受前人蔭涼的當代人來說是十分寶貴的財富。中文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明確其重要性,無論是學業要求還是自身追求,都應該對其有確切的認識做出相應的努力。推動國學經典的普及,讓它在國內國際發光發熱是一大目標,中文專業的學生們更需要挑起擔子,敢于承擔責任。相信隨著國學經典教育的更加深入,不只是中文專業學生,更能讓所有學生、祖國未來共同承擔這一使命。
【摘要】目前速錄行業是一門新興的職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比例還不協調,特別是社會公檢司法部門中對這一類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和探索培養速錄專業人才的模式,以提高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目標,為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復合型的速錄人才。
【關鍵詞】亞偉中文速錄 專業人才 培養模式 探索與研究
一、亞偉中文速錄專業的發展現狀
亞偉中文速錄是由專業的速錄師使用的輸入方法,通過漢語拼音的方法,將電腦與速記技術相結合,是一種快速記錄語言的專業設備。1994年,唐亞偉教授研制成功第一臺鍵盤電腦速記機,后被稱為“亞偉中文速錄機”。隨著速錄專業進入高職院校,亞偉中文專業速錄也開始作為一門專業的技能課程在各個高校開設。目前主要廣泛使用在社會公檢司法部門、網絡直播、新聞記者采訪、同聲傳譯等領域,社會對速錄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而且收入相對較高。因此,需要加大對速錄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大推廣和應用的力度,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速錄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的技能,提高速錄人員的實力。
雖然目前速錄專業在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國速錄行業與外國的相比較而言,起步比較晚,而且相對在經驗上存在著不足之處,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對速錄專業的推廣力度不夠,再加上不合理的、不科學的培養模式;素質教育理念的薄弱,素質培養與技能培養的比例不協調;目前高校中的教師在專業水平和授課技巧上存在著不足;由于教學方向的不明確,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造成的。因此,當前我國的速錄行業,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通過完善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1]。
二、探索和研究亞偉中文速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方案與時俱進
各高校在設立速錄專業的時候,應該充分的了解整個行業發展的新動態,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將產學結合,提高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將速錄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技能操作相結合,打造素質教育教學。與此同時,還要根據速錄專業就業前景的特征,創新課程體系,打造職業教育。將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到底,為學生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能的掌握。保持與時俱進的理念,積極創新和探索新的培養方案,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水平和專業技能。
(二)明確教育的目標
速錄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教育培訓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循這一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隨著速錄行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需要加快培養出高素質的速錄人才,在數量與質量上要同時的增長。人才培養的模式應該越來越規范化和體系化,從師資這一源頭開始,逐步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整體水平和教學的質量,全面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
(三)創新教育方式
為了實現教育方式的創新,一定要遵循兩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一定要以素質教育為教學的根本理念,在注重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行業潮流;另一方面是加強校企合作,將培養人才的目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注重職業教育。培養、教育速錄專業人才,就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為社會服務。因此,必須創新教育方式,樹立服務的教育理念。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與能力,為學生提供職業感知的機會,并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在市場中的職業競爭力。
(四)以適合的專業背景設置速錄課程體系
雖然目前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多是文秘等專業中增加速錄選修課程,我校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背景,并增設了速錄專業課程,即在具備計算機專業技術的基礎上掌握速錄技能,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就業路徑。
(五)以就業需求為教學導向
如果想做好職業教育,就必須以就業需求作為教學的導向,學校需要根據行業需求,明確崗位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產學結合,培養出的人才符合市場的需求。目前我國的大學時就業的形式十分的嚴峻,這就是由于教學導向多是以理論型教育,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市場需求的技能相脫離,因為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自然就會出現就業難的問題。
(六)注重提高師資水平
提高師資水平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完善:一方面是教師首先需要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增加自身實戰的經驗,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全面、徹底的解決學生的問題,通過增加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進而促進學生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摘要】實訓課程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中比較薄弱,這與其學生技能要求并不相稱。在大學課程體系中適當增強演講與口才、經典背誦、作文訓練等實訓課程,并通過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的指引和規范,這既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又為中文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鍛煉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實訓課程;基礎技能,應用型,課程體系
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證明此為分層次的組成部分,如英國學者PeterTKnight&MantzYorke提出了著名的的USEM理論,認為大學生的可雇傭性由學科理解力(SubjectUnderstanding,專業知識的掌握度)、技能(Skills,專業技能與基礎技能)、自我效能感(Efficacy,自信心)以及元認知(Meta-cognition,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發展)能力組成;國內學者謝志遠也將就業能力分為基礎性能力、專業能力、差異性能力三個一級維度[1]。
由此可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但要看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基礎能力和專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但現在高等學校都過于偏重學生專業能力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而對學生基礎就業能力的培養普遍關注不足,使得學生情商不足,人際交往能力不強,明顯削弱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基礎技能包括基礎能力和專業基礎能力兩大部分,這一點中文專業學生也不例外?;A能力包括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則包括漢語言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這些能力的有效培養能盡力保障中文專業大學生就業后的基本工作能力、基本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情商培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調動諸多教學手段進行全面教學改革,通過開設適當的實驗課程來有效提高學生基礎技能,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是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關于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現行教學狀況的不足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思想上的忽視。這種忽視具體體現有三:一是對中文專業學生基本技能的內涵和外延缺乏研究。什么才是中文專業學生應該培養而且迫切需要的基礎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又應該設置怎樣的課程加以鍛煉?這些都沒有認真細致的研究和規劃,因而在大學一二年級沒有針對性地開設有效的專業基礎技能實訓課程。二是在課程設置中沒有遵循教學規律對學生基礎技能進行有效安排?;A能力的培養應該在專業能力之前,因為它是專業技能的堅實基礎。但因為沒有對基礎能力引起高度重視,認識也較模糊,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出現了隨意安排的現象。三是由于對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礎技能缺乏細致研究,因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課程也極少,學生基礎技能培養明顯缺乏課程教學的保障。
二、基礎技能培養缺乏實訓環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文專業學生的就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方面傳統的就業渠道面臨巨大挑戰,另一個方面新的就業渠道又紛紛涌現,如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宣傳、策劃、營銷、秘書等崗位有需要大量中文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但我們還是主要依靠傳統的專業實習手段來進行實訓,如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而沒有針對基礎技能培養的手段豐富的實訓環節。譬如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文學鑒賞能力時,主要依賴語言類和文學類專業基礎課,這些課程基本都是理論課;即便是寫作和普通話課程,也缺乏系統的學生實訓,學生的能力培養夾雜在老師的理論教學當中。當然這種情況除了思想認識和教學研究不力之外,也和實訓手段、實訓經費、實訓室建設滯后密切相關。
三、缺乏有意識的情商培養。情商,是情感智商的簡稱,它“是一個人掌控自己的情緒、情感,理解控制他人情緒、情感,以及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駕馭情緒情感水平高低的標尺”[2]。良好的情商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隨著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和移情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自我發展能力的凝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后主要從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同時因其就業面寬的特點,需要就業后進行再次擇業的能力培養,因此更應注重情商培育。但由于我們對教育成效、人才培養認識偏頗,明顯缺失學生情商培養的目標性和計劃性,也沒有對此有日常性的教育和培養,往往是將這一重要課題簡單地歸結為心理健康問題,一般交由學校心理健康中心一個單位來解決。
針對當前的現狀,為使中文專業大學生基礎技能得到穩固和提高,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強實訓類課程建設。技能的培育和鍛煉,離不開實踐,只有動手,才能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總體來說,加強實訓類課程建設的作用有三:
一、突出人才培養方案的應用型特征。人才培養方案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辦學思路、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它的培養目標是學校人才定位的根本指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一般將自己定位為應用型本科學校,這也意味著學校的各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但以漢語言文學為主的中文專業作為老牌專業,人才培養往往重在理論型、研究型。即便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學校也重在師范技能培養。這種培養目標無疑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中文專業人才就業面寬、崗位變化大的要求。
二、強化非結構化環節設計,有效彌補課程體系的不足。胡有林老師在《基于系統思維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一文中指出: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個明顯不足就是對于非結構化的環節缺乏充分考慮,也就是說對于課堂以外的課余時間的總體設計和要求重視不夠。這一點,在一貫重視統一范式學習過程的中文專業來說,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在課程設置優化的同時也要充分關注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安排。但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約束力不強以及大學以后很難迅速適應大學學習新特點的不足,通過實訓課程安排延伸到課外是是一個極好的解決方式,它既能和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相呼應,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課余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式。同時,通過這種課后的師生互動,也能有效拉近師生距離,從而反哺課堂教學。
三、有利于學生的情商培育。中文專業學生的基礎技能實訓課程主要包括寫作、演講、辯論以及經典名篇的背誦與理解。這些實訓項目大多與陶冶學生情操、滿足學生正當情感需求有密切關系,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觀、美學傾向有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譬如當我們在閱讀優秀作品、吟誦經典篇章的時候,就在鍛煉我們感知自身與他人的情感、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聯、從而達到更好地辨識和理解他人情感來調控自身情緒的效用。像演講、辯論以及寫作實訓的開設,更能夠不斷地增強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因此也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情商水平。而且這些實訓進入課程建設體系,通過具體的實訓大綱和工作室項目教學的特點來加以實施和保障,使得這些實訓項目既能人人參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效果。
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基礎技能培養,因而在進入大學以后普遍體現出自我調控與人際交往能力不強,語言表達能力偏弱的不足。同時,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也使得當代青年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但是中文專業學生對此的要求又比其他專業更為突出,因此在大學低年級時,通過實訓課程的強勢介入來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培養是大學課程體系改革一個值得重視的途徑。
【摘要】本文闡述了中文專業創業教育的師資團隊的分階設置的結構模式及其得以實現的保障措施。將創業教育所需的九類人士分屬校、院兩級創業委員會,依據創業教育的不同培養階段分別設置師資組合,形成不同的四階師資結構模式。這樣的分階設置,權責明確,能有效地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避免師資、時間、精力以及經濟上的浪費。
【關鍵詞】中文專業 創業教育 師資團隊 分階設置
相對于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創業教育還很滯后,其中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原因,無疑是創業教育師資的缺乏。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的薄弱是制約創業教育工作質量的重大因素。
一、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人員分階構成模式
(一)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人員構成模式
中文專業的創業教育不能孤立的進行,它是學校創業教育的一個有機部分。只靠中文專業的教師,創業教育是難以進行。中文專業的學生只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要想創業,也是難以實現的。創業教育涉及經濟管理、法律、政策、心理、社會、文化以及各種技術等諸多專業學科,是一種繁難的立足于某一專業教育基礎上的跨專業式的、多專業融合的漫長的教育過程,更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多學科的復式教育。
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構成人員,必須要能滿足創業教育的這一特殊性與多面性要求。構成如下:1、院級主要領導1位,負責統籌安排全院的創業教育。這樣有利于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及有效利用,便于宏觀調控創業教育的各個環節;2、各級系領導1 位,負責具體落實自己學院的創業教育,將有利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3、專職創業教育教師若干名,為創業教育提供創業教育理論支持,普及創業意識,為各院兼職創業教育教師提供培訓;4、各專業學科骨干教師1 位,為創業教育提供可能需要到的專業知識、技術、理論等的支持;5、校外成功的企業家,企業家的經驗和教訓具有很好的激勵和借鑒作用,能增強學生創業的信心,并可能為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提供實訓的場所和機會等。
(二)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院、系兩級構成模式
以上各類人員在學校的創業教育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能彼此互相配合,形成有機的整體,將能大大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如何將各類專家形成有機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呢?創業教育既要體現專業特色,又要避免由各個學院來負責各自負責本學院的創業教育而導致的師資、時間、精力以及經濟上的浪費。所以,創業教育最好由學校和學院共同負責,在學校的統籌下由各學院具體負責本學院的創業教育。
(三)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分階構成模式的得出
依據創業教育的四步分階培養模式,各個階段的培養對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所用到的教師在權利、能力以及專業知識上也應有所差異與區別。在創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創業教育師資團隊應根據培養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置組合。
1、第一階段的創業教育主要由學校創業委員會統籌安排,本學院創業委員會具體負責。由系創業委員會統一安排各系的上課時間和地點。
2.第二階段創業知識的培養,由創業班的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安排及教學。這樣便于協調創業班學生的專業教學與創業教學的上課時間。系的兼職創業教師可負責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如再缺少相關課程的教學人員,可申請由校級創業委員會向各學院協調解決。
3.第三階段創業能力的培養由學校創業委員會整體負責。這樣,可以從整體上宏觀掌控和調控學校創業教育的各個方面,便于有效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進行統籌計劃;便于求得社會各界對校級學生創業團隊的幫助;便于增強對學生實訓或真實創業的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階段創業教育無論采用哪種實訓方式,校創業委員會的相關人員要全程給予知識、技術、策略、法律和心理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并可對創業團隊的實訓進行適當的干預與調控。
二、分階式師資團隊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職責明確
首先,校、院兩級級專職創業教師負責全校和各所屬學院的創業氛圍的營造;創意意識的宣傳、普及;對兼職創業教師進行創業理論的培訓和指導;負責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實訓基地的建設等。其次,兼職創業教師在其所屬學院的院級創業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配合院專職創業教師進行本學院創業教育的宣傳;結合本專業特色,開設部分創業課程;服從校級創業委員會的工作調遣。最后,外聘專家要負責創業教育相關方面知識、經驗的教學和指導;有責任參加創業論壇、案例討論和項目風險評估等。
(二)激勵機制
1、工作量計算要有利于兼職創業教育人員。兼職教師的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量減半,從時間上鼓勵教師去從事創業教育。將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參與創業咨詢、開講座等的工作折算成教學工作量,按每個課時多少金額,給予經濟獎勵。鼓勵老師編寫創業教育的相關教材和論文,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
2、允許教師停薪留職去創業。鼓勵教師到企業進修,進修期間工資、津貼照發。據有關調查顯示:“89.9%的教師認為豐富的深入企業的經歷或者雙師型教師更能有效指導大學生創業。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這個總體看法是正確的。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具有創業經歷的人極少,成為教師之后就沒有動力、精力和能力再進行創業及相關活動?!币虼?,要想培養出眾多的有創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政府、學校必須要解決教師們在經濟上的顧慮,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3、承認創業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現有的專業職稱的評定中的地位。目前,“很多普通任課教師對創業教育并不積極,重要原因在于職稱評審制度。該制度要求教師必須在已有的某個學科和專業范圍內發展,而創業教育工作不會對其專業產生幫助,不會有利于職稱晉升和學術成長。”針對這一實際問題,國家可承認創業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現有的專業職稱的評定中的地位,以消除老師們的這一顧慮。
筆者依據中文專業創業教育的四步分階培養模式,構建了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分階設置的結構模式。將創業教育所需的9 類人士分屬校、院兩級創業委員會,根據培養階段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師資組合,明確各級、個人的職責,形成有機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這樣的分階設置,權責明確,能有效地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避免師資、時間、精力乃至經濟上的浪費。
摘要:企業期待專業的人才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又有與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還具備計算機、外語等能力。高校中文專業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可結合這些需求進行些許改善。
關鍵詞:企業需求;高校教學;學生學習
企業在推動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地位日益凸顯。為營造良好企業文化、增強競爭力,企業也亟需一批中文專業的人才。調研團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通過企業深訪、畢業生問卷調查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到企業對中文專業人才的需求?,F將調研所得結論、建議概述如下:
結論
大部分企業在錄用中文專業人才時,很看重是否有相關工作經驗或實習經驗。最重視本專業的技能依次為:文書寫作、交際與公關、策劃與部署、資料與信息的處理。認為本專業人才仍需提高:企業管理知識及能力、文書寫作處理技能、溝通交流技巧、秘書理論和實務知識、現代辦公技術。其他像是禮儀知識、公眾演講能力、廣告知識及技能等也有所涉及。對本專業畢業生的基本看法,最強烈的四種聲音分別是:①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內容基本與本專業無關。說明本專業學生需廣泛涉獵,打下基礎。②知識淵博、人文素養高,加之工作后學習其他技能,發展后勁足。說明本專業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育仍是關鍵。③職業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識寬而不精。故將來有志于在某類型企業工作的學生,需學習與就業領域相關的某種技能。④知識結構不合理,沒有反映出業界的發展現實??梢姳緦I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優化知識體系,既有廣博的文史哲知識,又有精深的專門知識;同時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實用技能。中文專業的教學則可在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社會職業崗位的要求,融入新的課程與教學方法。
不同領域的企業,對中文專業人才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金融領域,青睞獲得過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第二學位證書的人才。建議中文專業人才多接觸社會,在工作過程中應活躍思維,鍛煉創新能力。傳媒行業招聘時,青睞有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獲得過重要相關獎項的學生。希望本專業學生提高廣告、新聞知識及技能;拓寬見識與眼界;鍛煉自學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了解所從事行業需具備的素質,還要熟悉整個行業的流程。
不同類型的企業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國營企業青睞有黨員身份,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且文筆佳的中文專業人才。合資企業希望人才外語水平高;借助中文專業長期熏陶而成的人文修養,緩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隔閡。
除企業外,調研團也調研了部分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整個調研情況來看:
敬業、責任心強等仍是各類用人單位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中文專業人才要具備的能力,前五種依次為:寫作能力、溝通交際能力、計算機及新媒體技術、外語應用能力、審美能力。
建議
學生學習:
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以便將來在跨學科的背景下能較快入手,還可厚積薄發。多創造機會進行理論學習、應用實踐。作為本專業的學生,要培養用人單位亟需本專業學生具備的五種能力,首先要不斷提高本專業基礎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要培養篩選、處理知識的能力。如今在云計算、云存儲的技術水平里,獲取知識相當容易,要選擇好的閱讀文本,學習準確的知識還要學好文獻學:文獻學繼承了優秀的文化,傳承傳播優秀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對文獻材料的掌握也是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只有很好地掌握文獻學基礎知識,才能比較系統地掌握與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相關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獲取新知識和從事高新科學研究和實踐的能力,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科學素養和自然科學素養,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在學好文獻學的基礎上,可借鑒訓詁學學習方法,貫通中國文脈,提升文字水平,通曉中國文化發展次第,至少行文流暢,無錯字病句,文字水平應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學生。參考比較文學學習方法,拓展研讀海外經典作品,博聞強識,開闊自身視野,對中外文學史中出現的經典文本和經典文論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注重質疑和獨立思考意識的培養,常思考已有觀點是否正確,有無其他解讀和看法,通過質疑和思考,學會選擇、過濾、懷疑、更正、添加、進而再創造等;培養和樹立全球化時代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視域;對中國傳統文化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中有理性的認識;自覺關注并思考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沖突并存背景下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走向。
其次,在夯實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抓住鍛煉、實習機會;不斷訓練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數字媒體技術、教育技術、網絡與信息系統技術等。提升外語水平:在能聽、會說的基礎上,能閱讀外文原版圖書、適應外語授課、會查閱外文資料,熟練使用外文網絡進行網上學習與外文文獻檢索。
再次,認真寫作閱讀札記,進而轉化為科研成果,甚至可以將這些成果編輯成冊,形成閱讀、分析、理解文本能力的同時,提高了自主搜集材料、綜合運用知識、創新創造的能力。
最后,可采取雙學位或第二學位的方式,掌握欲從事領域的相關知識及技能;還應發展業余愛好,陶冶自身情操,提升審美水平;生活中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新。
高校教學:
可采取低年級實施專業教育,高年級分版塊教學的方式。即低年級只按二級學科分專業,每個專業不再具體分方向,而是開展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學生前兩年廣泛學習中文專業各門類知識,到了大三,依據興趣學習不同版塊的知識。
前兩年的教學要抓住現有優勢,繼續夯實學生廣博的人文知識,將學生培養成學養深厚的人才。教學重點可放在精研文學作品、修習寫作課程、加強評論鑒賞方面。精研文學作品,就是讓同學們深入學習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在學習的過程中博聞強記,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藝術感和審美判斷能力,讓學生對作品的把握轉變為對社會歷史變遷、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同時還可加入報告選題和論證部分,讓同學們按要求做PPT和發言,組織學生討論、開展辯論、話劇表演等,通過這些方式既為以后工作中的文書寫作、公眾演講、媒體技術使用打下基礎,又潛移默化地改善學生觀念、塑造更完美的人格。修習寫作課程,就是要學習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等各類型的寫作內容,平時指導學生多練筆,強化寫作實踐。加強評論鑒賞課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這類課程可采取學生授課、點評等方式。這樣,在發掘并解決問題,品評鑒賞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辯證思考、文獻資料搜集、研讀、品評之能力。
大三伊始,根據學校特色、社會需求設立不同的版塊,對學生采取分班授課。即同學們在前兩個學年學習中文專業的基礎上,根據興趣、擇業方向選擇加入不同的學習版塊。比如學校可設立考研版塊、公務員與文秘版塊、教育教學版塊、新聞傳播版塊、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版塊、金融版塊。每一版塊的教學,均融入理論學習、實踐鍛煉兩方面,且開設任何版塊,都要有英語、計算機、新媒體技術的相關課程。
在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對致力于繼續深造的同學,可多講授如何治學、練筆、論文寫作技巧、課題申報經驗等,平時也要多給學生創造參加學術會議、田野考察的機會。對想要直接入職的學生,其論文加入社會調研的因素,促使學生主動捕捉和追蹤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且對相關問題出現的原因及影響做出理性分析。
因調研的時間有限,受訪企業的涵蓋面較廣,問卷調查采取的也是非概率抽樣,故不能用于推斷整體情況,只可幫助獲得一定的信息。(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摘 要:作為在高校學科建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工科院校中文專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本文通過對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代表進行就業訪談,從就業準備、就業狀況和就業心理等各個方面探索工科院校中文本科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為工科院校中文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指導,也為切實增強工科院校中文專業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提供實踐依據。
關鍵詞:工科院校 漢語言文學專業 就業訪談 核心競爭力
基金項目:北方工業大學2015年大學生科技活動項目基金支持
從清華大學復辦中文系開始,理工科院校也開始逐步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這不僅改變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多元化,而且也滿足了社會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工科院校中文專業在高校學科建設發展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也直接影響到工科學校整體的就業工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作為工科院校的文科畢業生,如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獲得更好的職業生涯發展,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了解了高等教育學的相關理論后,我們引入了“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希望通過對工科院校中文專業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調查分析,為目前的工科院校中文專業的教育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議。本文采取施煒、張蘇(2010)的觀點,把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定義為:在大學生能力系統中起主導作用、能使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并可持續發展的、獨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種綜合性能力。①我們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畢業生就業現象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個案訪談。
經過問卷篩選和他人推薦,我們相繼聯系了08-11級的學生代表趙平、邵雅彤、薛暢和田宇驍作為訪談對象。他們針對自己和他人的就業情況,與我們分享了很多在就讀期間和工作階段的感受,本文將以我們與他們的交流對話為主,間或地談及其他畢業生的情況。本文希望通過訪談,探討如何在新形勢下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也爭取為其他工科院校的中文專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研究結果
(一)背景介紹
趙平目前在北京從事影視編劇類的工作;邵雅彤目前在北京某廣告公司,從事PPT制作方面的工作;薛暢目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在讀碩士研究生;田宇驍則在家鄉從事中學教師的工作。(應采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二)就業準備
我們的談話內容,基本上是結合各位畢業生所填的問卷,按照就業準備、就業情況和就業感受三個方面來開展??傮w來看,在本科畢業后直接選擇工作的畢業生,多在本科高年級階段進行了實習、兼職等積極的就業準備。
我們:“在問卷中,您反復強調了校外工作經驗的重要性,您可以詳細談一談您都有哪些兼職實習的經歷嗎?您為什么選擇這類兼職,能不能簡單談談這些校外實習經驗給您帶來的收獲?”
趙平:“大三的時候選擇兼職,一個原因是無法忍受大學生活的煩悶,另一個原因是想試試能不能掙錢,所以選擇實習職業也并非‘我有興趣我有天賦我一定要做這件事’,大多是機緣巧合,比如,我的第一份兼職是海鮮酒店里畫宣傳海報的,一張‘基圍蝦98/斤’五塊錢。而這些實習帶給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別驕傲,別浮躁,工作生活的壓力不同于學校,狠狠打你一次自然懂得收斂和其中道理?!?
邵雅彤:“我從大二暑假開始實習,去做新媒體運營,之后的兩份實習也是這個方向。至于為何選擇,當然是因為喜歡從事些有創意、不單調的工作,而且這樣的工作崗位又比較多。至于學弟學妹們去選擇什么職業方向,完全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工作經驗在學校是不會學到的,每次去面試,哪怕是實習,有過實習經驗的也會更有優勢,畢竟沒有哪個企業愿意用時間和財力去培養一個可能經驗到手就跳槽走人的應屆畢業生。如果實習經驗相對豐富,是一個非常有力的競爭優勢。至于收獲,就是得到了一份在自己看來還算不錯的公司的offer,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
我們:“原來學長學姐也是在逐漸摸索中,才形成了自己對就業的認識。那其他的畢業生也都是情況類似嗎?”
田宇驍:“周圍人到了高年級,也各有各的選擇吧!有積極準備考研和公務員考試的,也有出去學托福雅思準備出國的。就算是出去兼職,方向也很不一樣。家教、促銷、校園……幾乎各行各業都有吧。不可能所有中文系的同學都會對中文方向的就業感興趣,我想你們自己也深有體會吧。但是我從最后的結果發現,其實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與中文相關的職業,畢竟四年的光陰也不是小的積淀。最后選擇的職業,自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能不受大學的影響。”
隨后,我們談及了應聘和面試的相關話題。趙平委婉地向我們表示,他由于受到家里的幫助,并沒有在這一環節遇到太多波折。田宇驍則說,他基本上是按照正常的流程獲得目前的工作,只要自身具備實力,一切皆有可能。
(三)就業之后的情況
之后,我們又聊了一些畢業生們目前的工作情況。
我們:“趙平學長,您在問卷中談到,對您當前的有關戲劇影視方面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那么您可以具體談一談您在工作中是如何繼續開發個人潛力的嗎?”
趙平:“其實,做影視創作之類的普遍智商不會差別太多,所以潛力之類的說法無非是‘對某些事物有相對敏感的審美體驗’,并無‘天賦異稟’之說,說‘繼續開發潛力’,首先別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應當勤勤懇懇,從最簡單的做起。經驗和能力是學出來的。不管多聰明,一定要勤奮。”
我們:“謝謝您的回答。因為我們的課題跟‘就業核心競爭力’相關,所以還是想多問問您這方面的內容。您在問卷中表示,在大學階段,完善專業知識和專業以外的技能對您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方面十分有幫助,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您的哪些技能或專業知識對您的個人潛力和后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所謂核心競爭力和專業知識,在我們學校的范圍內只是皮毛,并沒有太大的深造,因此別指望在學校里能夠學到你想要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但學校畢竟是溫床,是為工作做技能儲備的第一階段,因此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和專業知識’就是‘在校期間盡你所能,把你感興趣的東西都學一遍’。這樣到了工作生活中,你不難發現,只要你有興趣去提升,都可以有所嘗試。我覺得哪有什么一時一段的核心競爭力,人生都是一個過程。我們自己想明白了,好好利用身邊的資源,多加努力,總不至于太差?!?
我們:“雅彤學姐,您為什么選擇了廣告宣傳方向的職業?在學校沒有專門培養的情況下,您是如何掌握職業化PPT的制作技巧的?”
邵雅彤:“因為我喜歡,其實就是這么簡單的理由。至于制作PPT,每家企業都有自己不同的基調,比如時尚公司肯定和互聯網公司的風格就大相徑庭,所以PPT的制作,完全取決于你對現今就職公司的了解以及產品的了解。PPT排版很重要,想要博人眼球,就要多去看看之前會的PPT怎么做的,多在微博上或者公眾號上看看人家的排版設計。如果非要說核心競爭力的話,應該是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和一點創新的精神吧!”
(四)就業感受
在訪談的最后,我們向各位畢業生表示了感謝,并請他們談一談對“就業”這一話題的總體感受。
趙平:“就業無先后之分,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見得比別人強在哪。也希望你們以后多多努力。今天在這里跟你們講,只是談談個人的經驗總結,實際上是自吹自擂了。中文系只是一汪淺水,文學專業只是大學一門起步技能,然而金生沙礫,蚌出污泥,凡事只要努力,最終大多會有所得?!?
邵雅彤:“最重要的,是實踐出真知??烊嵙暟?。等到畢業時,你能拿出自己做過的一手好PPT,還能拿出自己曾經做過的活動,有自己的業績,HR一定會對你另眼相看?!?
薛暢:“機遇總是在路上。10級的一個學妹在本科期間擔任學院的學生干部,現在已經在校團委獲得了助理一類的工作;還有一個學長專業成績平平,但因為在多媒體設備方面的突出才能,現在已經留校成為技術指導老師。我個人現在也有通過老師接洽工作。每一步都是挑戰和展示,就業并非一勞永逸。努力發現、思考和培養你自己的長處,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核心競爭力。”
田宇驍:“就業說到底是為了生存,除此之外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多多了解這個世界,不要人云亦云,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還有“烏合之眾”和“三人成虎”一說呢!認真想一想對于“就業”,自己更高的期待是什么,或許就可以幫助自己進行更好的選擇。”
三、討論總結
通過與各位畢業生的接觸,我們了解到了畢業生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真實看法,也深深地認識到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之淺薄?!按髮W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雖然只是一個空洞的概念,但它的培養卻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對于學校來說,除了本身完善課程結構,增加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契合程度之外,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對往屆畢業生的經驗介紹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具體到工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把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型的高級中文人才上,密切關注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大力開展實踐創新類課程,保證學生在應用實踐方面具體突出能力。而學生自身也應當積極努力,樹立就業核心競爭意識,努力用學校和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打造自身的就業核心競爭力,與學校和院系攜手,讓工科院校的中文專業走出自己的特色。
摘 要:工科院校文科專業在高校學科建設發展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文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也直接影響到學校整體的就業工作水平。本文通過對北方工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的調研分析,努力探索工科院校中文本科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為工科院校中文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指導,也為切實增強工科院校中文專業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提供實踐依據。
關鍵詞:工科院校 漢語言文學 就業 核心競爭力
基金項目:北方工業大學2015年大學生科技活動項目基金支持
當前社會,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知識經濟的轉型正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下,社會對于人才有著更高的需求,也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我們針對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調研訪談,嘗試分析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多知識結構、多層次培養、多方案實施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工科院校中文專業今后的教學發展提供適當建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從清華大學復辦中文系開始,理工科院校也開始逐步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這一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建設也普遍呈現出三種態勢――綜合性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類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和理工類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比較而言,綜合性院校注重寬泛的研究性教育,師范類院校以傳統教學為主體,而理工類院校則更注重為企事業單位輸送具有人文素養的應用型中文人才。
我們以某工科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采取自編問卷調查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并進行統計分析;并且就調查問卷的內容,有針對性地與被調查人員進行深入細致的電話訪談。
二、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含義
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包含就業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兩個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余冠軍和肖友平(2012)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團體或參與競爭的個體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是其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戰勝的技術或能力,是組織或個體具備的應對變革與激烈的外部競爭,并且取勝于競爭對手的能力的集合。①
核心競爭力這一表述源于美國,最早是由經濟學家Prahalad C. K.和Hamel G.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一篇題為《企業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的論文中提出,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存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能的知識和技能。” ②自此之后,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便在經濟和管理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所謂個人核心競爭力,是指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獨特的知識和技能。打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其目的就是增強個人的競爭優勢,保證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自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中后,就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通過認真分析專家學者有關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界定,加之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現狀的調查結果,以及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相關要求,我們采用了連樹青(2013)的觀點,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是:大學生個體通過學習和實踐所積累的一系列知識和能力的有機集合體。它不易被他人模仿,能使自己在求職時獲得成功,并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取得可持續發展。同時,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性也不容忽視,它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持續發揮作用,這也是核心競爭力與非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的區別之一。
三、工科院校中文專業就業現狀與分析
我們自2015年8月,在專業的在線問卷調查平臺上相關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58份。
(一)實踐實習對就業核心競爭力有巨大促進作用
通過調查發現,畢業生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更看重“發展機會”這一方面的因素,占調查比例的46.55%。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學是從大三、大四開始初步完成自己的職業規劃,絕大部分的同學認為就業核心競爭力來自于校外實踐,高達82.76%。這一數據也與其他選項的數據分析不謀而合?!疤峁嵙晬徫弧边@一選項在“學校應該繼續完善何種方面的就業指導”一題中高達70.69% ,位列榜首。在“由學生到職場人轉變的過程中,做了何種準備”一題中,“主動尋找就業機會”有79.31% ,“兼職實習”有65.52%,分列一二。從數據上基本可以看出,同學們希望能通過實際的工作經驗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實踐實習機會與工作需求不對等
然而,有一道題的選項經過數據分析后,又與上面的結論有明顯的矛盾。在獲取工作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困難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中“缺乏工作經驗”所占比例最大為56.9%。如果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學在工作前都有過校外實踐經驗,那這些稍有矛盾的數據結果,或許也可以從某一層面反映出一些問題――學生在校外實踐工作崗位的選擇問題上稍有偏差,缺乏明確的就業目標,導致曾經的實習崗位和工作內容與最終的工作有些出入。這樣的結論,也可以和畢業生認為什么時候大體上形成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這道題的選項情況相互關聯。“大三大四才開始規劃”的占到了39.66% ,排名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則是“工作以后”這個選項,達到了24.14%;“目前還沒有規劃的選項”也有5.17% 。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三)學習與創新能力對就業核心競爭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具體針對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問題上,“學習能力的養成”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適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在另外一道關于“畢業生認為在工作過程中,仍然發揮重要的核心競爭作用”的問題中,“學習能力”仍占首位。由此我們也可以粗略分析,認為學習能力是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因素。而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特殊性,寫作能力也是畢業生不可忽視的。在受訪者中,有43.1%的畢業生認為,“寫作能力”在其工作中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學校和學生應當共同努力,在教學和就業上創新實踐,為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尋找新的發展思路。我們從此次的調查報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畢業生目前從事的行業類型繁多,教師、出版、新聞、文秘、行政、媒體、戲劇影視、廣告等均有涉及。在就業相關度上,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目前從事的職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比較相關”。由此可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范圍非常廣。傳統的就業方向,如語文教師等的社會需求已有所局限,并逐漸趨向于飽和。相較于傳統職業,文案和策劃類的崗位正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而不斷發展壯大,紙質媒體的編輯類崗位也逐漸向網絡運營的新媒體行業轉型,行業所需的專業能力也有所變化。因此,在“在以下本科專業課程中,哪些使您在工作中受益”一題中,畢業生們首推“文化創意產業類課程”,也不無道理。
(四)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獲得要內外兼修
早在設計題目之初,我們就曾參考過一些文獻資料,“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缺乏”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在調查問卷中,我們也設計了其他相應的問題,希望能從數據結果中得出一些解決辦法?!霸诒究齐A段,得到過學校如下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方面的幫助”一題中,“大學教育對整體人格的培養”、“專業課的學習以及實踐展示類課程對能力的培養”的比例基本持平,均達到50%以上,而“相關講座課程的學習”這一選項只有22.41% 。不難看出,實踐性的幫助遠比相關課程的設置更受學生關注。在最后一項開放性問題――“學校和院系在培養我校中文系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上還有哪些不足”中,我們也收到了不少畢業生的回復,其中不乏中肯意見,總結出來也多與課程設置和實踐經驗有關。在參與問卷調查的,我校2006級到2011級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生中,認為能供職于目前的工作,優勢之一為“掌握的專業知識”所占比例最大為48.28%,而“具有校外工作經驗”則為37.93%??梢娋蜆I核心競爭力的獲得要內外兼修,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學生與高校間的共同努力,這兩點的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其中,專業技能是核心,學習能力是基石,創新能力是靈魂,人際交往能力是保障,團隊合作能力是關鍵。學校應當加強就業心理輔導機制,完善自身的就業指導體系,幫助學生尋找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實踐實習機會。具體到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把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型的高級中文人才上,密切關注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大力開展實踐創新類課程,保證學生在應用實踐方面具體突出能力。而學生自身也應當積極努力,樹立就業核心競爭意識,③努力用學校和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打造自身的就業核心競爭力,與學校和院系攜手,讓工科院校的中文專業形成自己的特色。
摘 要: 中文師范專業《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課程應緊扣中學語文新課標,從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及課程訓練的手段與方法上進行訓練模式的革新,踐行“講練結合、重在運用”的開放性的實踐教學路徑,切實提高中文師范生的核心師范素養。
關鍵詞: 《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 中文師范專業 訓練模式
《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課程是面向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開設的教師教育課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中文師范生在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上的教師職業技能。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有關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這一部分的講授一直是歸于《中學語文教學法》課程之下的,也就是說,對于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教學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論講授的層面,縱然在課堂上教師做過一些舉例闡釋,但是這些理論知識如何被中文師范生熟練掌握與運用,這一點是被忽視的。為此,本課程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講授有關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理論知識,更應將重點放在理論化用的訓練上,即訓練中文師范生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進行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可從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及課程訓練的手段與方法上進行全面的訓練模式的革新。
一、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
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三個方面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各類課型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為提高中文師范生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有關閱讀教學的課程設計與評價。
以文字及視頻經典案例為基礎,對閱讀教學基本技能,各類文體的教學和閱讀教學評價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而后進行閱讀教學設計與評價的實戰演練,具體訓練方式如下:
1.布置有關閱讀教學課程設計的作業,學生課后完成。教師將作業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做逐一講解之后,重點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文本細讀,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增加其教學設計的深度。
2.針對作業中出現問題較多的環節(比如導語設計、提問設計等)與設計能力較弱的文體(比如在說明文及文言文等文體上,學生課程設計能力較薄弱),下次課上進行當堂的反復訓練,而后學生互改,教師抽查,消除課程設計中存在的系列問題的同時,還可訓練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能力。
3.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教學視頻,其中,優質課視頻以供中師生品味與學習語文教學名師們的課程設計思路及精髓,而隨堂教學實錄則可用于訓練中師生對于閱讀教學的綜合評價能力。
(二)有關作文教學的課程設計與評價。
1.以文字及視頻經典案例為基礎,講解有關各類寫作基本能力訓練(攝材能力訓練、思考能力訓練、言語能力訓練、修改能力訓練)的設計方法與技巧,以及如何進行作文教學評價(細化為寫作的評價、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和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2.通過布置課后作業與當堂訓練的方式,教師評講及學生反復演練后,中文師范生方能較為熟練地進行作文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三)有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課程設計與評價。
1.結合語文新課標,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與內容,以及如何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進行言簡意賅的講解。
2.憑借一些文字及視頻的經典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案例,中文師范生從案例中學習進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設計與評價的思路與方法,并通過當堂練習,學生互改與教師抽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再做講解,學生再做相應訓練,力爭在課堂上解決一些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
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①等教學建議及“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②等評價建議。上述建議的提出勢必對中文師范生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分類訓練的基礎上,必須引導中文師范生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
(一)語文課程設計綜合訓練。
1.展示一些語文優質課課堂教學實錄及播放一些名師授課視頻,引導學生理出其中蘊藏的教學設計,并就前述上課訓練及作業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教學設計中的薄弱環節,隨堂進行一些教學設計的分段訓練。
2.訓練學生在進行語文課程設計時,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適時融合,比如,學完說明文,學生感受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好處,這時,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用所學的上述說明方法寫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對象(動物、植物等),從而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綜合性學習更是能布置學生圍繞討論的主題進行課前閱讀,課堂上寫出由此主題引發的想法,并將自己的看法進行口頭表達,從而形成囊括閱讀、寫作及口語交際于一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
通過以上訓練,促使中文師范生將語文課程設計的各種知識與方法融會貫通。
(二)語文課程評價綜合訓練。
1.針對在第一階段的評價訓練中學生容易忽視的一些方面再做訓練,比如中師生在評價時往往能注意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但忽視了學生對于教師授課的反應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等等。
2.訓練中師生不僅要從所展示的課堂實錄的案例中發現教師教學設計上值得學習的可取之處,還要找出該設計中的不足之處,而此不足之處對于學生自我語文課程設計能力的反思與建構也相當有利。
3.訓練中師生熟練掌握與運用各種類型的評價,即在評價時注重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等。
三、課程訓練的手段與方法
如果本課程的教學僅僅停留在講理論,或者不講理論只進行單純的訓練,抑或是單單局限于課堂上的時間進行訓練,或者單憑教師一人之力進行單向的講練,中文師范生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的能力就很難得以根本性的提高。因此,本課程的訓練將采取如下手段與方法:
(一)突出案例教學,將理論融入實際操作當中。
本課程涉及相當部分有關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理論講解,這些內容較難為學生所消化,因此,本課程在教學中將大量引入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將所學理論融會貫通,提高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注重訓練,理論闡述與實踐訓練相結合。
課堂上精要講述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相關理論知識,隨講隨練,講練結合,側重訓練,力圖使學生在課堂上將所學知識通過實踐訓練的強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消化吸收。
(三)以提高能力為主,課堂講授與課外交流相結合。
本課程的課時有限,如何進行課程設計與評價涉及相當多的理論知識,且學生需要較多的時間將理論融入實踐,因此,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進行溝通,答疑解惑,以求增強中文師范生在課程設計與評價上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課堂上,學生之間進行訓練作業的相互評改。
學生間進行訓練作業的當堂互改,不僅能節省時間,一有問題,當堂提出,教師當堂解答,還能有效訓練學生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際操作能力。
(五)借助多媒體,最大限度地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
通過多媒體將一些中學語文教師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相關案例(包括隨堂教學實錄及優質課、競賽課的文本案例及視頻案例)進行展示,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為配合上述訓練,本課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實踐操作的形式,考核成績綜合計分:平時成績50%(出勤10%,課堂集中訓練20%,課后作業20%),期末考試50%(即針對給出的文章和教學案例,學生獨立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
綜上所述,在語文新課標背景下,中文師范專業《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課程的訓練應走出一條“講練結合、重在運用”的開放性的實踐教學路徑,通過對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與評價的訓練,引導中文師范生熟練掌握各類課型的教學設計及教學評價的組織,提高其核心師范素養。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中文專業“美學概論”雖是一門重哲學思辨的理論課,卻必須擔負培養學生審美人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責任,因此實踐性教學至關重要?!懊缹W概論”的實踐性教學可從調整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手段、發揮第二課堂作用等多個環節入手,全面改革“美學概論”的課堂教學,達到加深學生的理論認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 “美學概論” 實踐性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社會對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地方本科院校中文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備初步的語言文學研究能力、較強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以及較高的人文素養,能在文化、教育、出版、傳媒機構以及政府機關等企事業部門從事相關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實踐教學成為必不可少的手段。
“美學概論”課程是中文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主要研究美的本質和審美活動,哲學思辨性強,因而比較重視美學理論體系的傳授。但地方本科院校的“美學概論”課程不應把培養美學理論研究性人才作為課程的目標,而應著重學生審美人格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的鑄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系統傳授美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審美實踐,加強學生審美的情趣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成就自己的審美人格和審美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分析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調整教材內容
我國現今出版發行的“美學概論”教材版本很多,各自的理論基點和體系都不一樣,各有各的優點與側重點。所以美學教師應以現有教材為基點,綜合各種教材,科學地把握教學的主要內容,構建一套完整、有序、與時俱進、最能貼近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體系。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按照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特點,在有限的課時內,慢慢地構建了自己的“美學概論”課程教學體系。筆者認為,美學是立足于審美經驗所形成的對美的基本認識,那“美學概論”的知識體系應包括美的發展歷史、美的本質、美的體驗、美的范疇、美的形態、美的創造以及美的功能等多個方面。課程內容的講解應將“中國古典美學”和“西方美學”的有關內容整合進來,以美學的某些基礎理論、核心命題為中心,先對古今中外不同的觀點加以介紹、分析,然后作出總結與述評,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的認知,并用這種認知去觀照現實的審美現象與審美活動。
“美學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理論是對已有實踐的總結,但卻往往滯后于現有實踐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的美學活動在審美對象、審美文本、審美媒介、審美語境、審美體驗、審美價值、審美生產與消費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但現有的“美學概論”教材內容根本跟不上這種轉變。因此需要結合現狀更新教學內容,可以將諸如生存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新實踐美學建設問題、生態美學的現實性問題、“日常生活審美化”等帶有前沿性的內容納入到教學中來,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前沿意識。另外教師還應將審美中心轉向當下,擴大關注對象,可以將諸如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繪畫、雕塑、建筑、園林、科技、服飾、動漫、賽博空間等含有審美元素的一切文本形式當成審美對象,用審美情境吸引學生、熏陶學生,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激發審美情趣,使審美規律通過審美經驗內化于學生頭腦中。
2 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的“美學概論”課程教學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與邏輯性,大多采用單一的灌輸式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審美疲勞。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是教育成功的保證。”①為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有必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打破教師主宰課堂的傳統,減少一人講眾人聽的時間,增加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機會,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1 問題啟發式
問題啟發式就是以問題引出論題,用問題啟發思考和研究。一般而言,疑問式比陳述式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興趣聽下去,追隨著教師的講授進程,展開思考、尋找答案,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然,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提問題的主體在老師和學生之間自由轉換。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以考察學生對該課程相關知識掌握的情況,對理論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學生也可以主動積極向教師提問,這樣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關注點、疑難點以及興趣點怎樣分布,有利于教師教學重點難點的調整,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2 體驗討論式
葉朗教授說:“人文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與世界的‘共在世界’,是活的世界,這就決定了人文學科不能采取經驗科學主體與客體分離的研究方法,而要采取一種‘體驗’的方法,采取一種‘討論’的方法?!雹谠诮虒W中,對于一些有爭議的疑難問題、沒有定論的命題、可能有所創新或具有獨特見解與體會的新課題等,都可以采取體驗討論式進行。
還可以讓學生體驗教師角色,站上講堂進行授課。如在講述“美的表現形態”時,課前由老師布置任務,學生自主選擇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藝術美中任一命題;在此基礎上查找相關資料,并撰寫課程論文,制作相應課件;在正式上課時,由學生自由上臺闡釋自己的觀點。選擇同一主題的同學如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補充、或提出質疑、進行反駁或辯論。
3 優化教學手段
3.1 應用多媒體課件
“美學概論”內容多為概念命題,比較抽象難懂。為了提高課堂質量,有必要盡量使抽象內容形象化。多媒體教學可以同時呈現文字、圖片、畫面、聲音,可以同時讓學生獲得視聽的滿足與愉悅;可以讓學生在動靜結合中既獲取大量的理論知識,又感受生動感性的美學現象,在感知色彩豐富的圖像、美妙動聽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意境之后,情感上產生共鳴,精神上獲得自由。
為了讓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教師應在課前認真制作課件,不僅要讓課件的內容與教學計劃的內容相符,還應把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新穎化、生動化,以期能夠感染學生、感動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感性材料理解所學抽象內容,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建立多媒體網站
建立與“美學概論”課程內容配套的教學網站,可以使得教學的空間和時間被大大擴展與延長,并能極大地增加教學內容的知識容量,并促進師生交流與互動,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
可以將教學網站分成三個功能區。一個是課堂講座區,包括課程與師資簡介、教學大綱與日歷、教學教案與課件、參考文獻等內容,幫助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點的印象。一個是教學多媒體素材區,可以上傳課堂教學錄像,開辟各種藝術類型欣賞區,如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影視等,不斷更新學術動態信息,不定時公開教師及學生的教研教改成果。此區域內容主要采用超鏈接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藝術及美的感性認知,擴展其知識寬度,啟發學生聯想思維能力。一個是教學交流反饋區,可以開辟BBS論壇、在線交流頁面、留言板、電子信箱等,以此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并及時替學生答疑解惑;還可以上傳習題精選、模擬試卷,以此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極大地增加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變平面為立體,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4 最大程度發揮第二課堂作用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一個教師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長期把學生束縛在一個教師的有限課堂內,最終效果會不盡如人意。可以“請進來”又“走出去”,擴大學生眼界,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認知。
4.1 “請進來”
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請校內外一些造詣較高的藝術教師和藝術家進課堂講座,以此彌補美學教師本身知識積累有限的不足。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中文專業的“美學概論”的課程教師一般都是文藝學專業科班出身,對相關的美學理論知識掌握會比較全面,但不一定對所有藝術類型的相關創作技巧都精通。專業的藝術教師或藝術家長期從事相關藝術創作與研究,專業素養更高,讓他們走進課堂給學生以專業指導,可以加深學生對此類藝術的理論認知,提高學生用美學理論闡述美學活動的能力。
還可以結合課程培養計劃,聯合各類藝術系以及各種文化藝術機構,不定時舉辦高雅藝術匯報活動。如組織觀賞教師教學音樂會、音樂舞蹈匯報會、大學生藝術節、藝術作品展、詩詞朗誦會等,使學生有機會接受較高水平的藝術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敏感力和鑒賞力,加深對理論的認知。
4.2 “走出去”
“請進來”之外還可以“走出去”,把學生們帶到自然中,帶到藝術的世界里,讓自然去教育學生,讓藝術作品去啟發學生,最大程度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講授“自然美”之后,可以盡可能爭取學校的支持,由課程教師和班主任帶隊,組織學生到所在學校附近的一些風景名勝區游覽參觀。每個地方獨特的地理環境、地質面貌、古樸的民俗民風可以充實學生對自然美特點的認知,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開闊學生的審美胸懷、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講授“藝術美”之時,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到省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省大劇院等藝術活動場所去觀摩各種藝術作品、觀賞各種音樂影視戲劇名劇,培養欣賞古今中外各種優秀藝術作品的習慣,使學生在審美藝術的陶冶中提升藝術素養,獲得審美感悟。
同時,要求學生在活動之后撰寫考察報告或課程論文,在課堂上進行現場匯報,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與交流,甚至還可以指導學生對初稿進行修改、定稿,篩選出部分優秀論文匯編成一個班級的《審美考察論文報告集》,作業成績以一定比例計入本課程的總成績。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通過實地參觀的方式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并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知。
總之,“美學概論”課程應注重實踐性教學,從多個環節入手,鑄造人文精神,營造審美氛圍,成就審美人格,提高審美能力,并使學生能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知,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摘 要:時至當下,中文學科面臨諸多問題的挑戰,而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要面對的問題更為嚴峻,至為重要的問題是中文專業大學生文本閱讀的興趣及能力日趨低下,這些包括興趣、方法、媒體、時間和追求的問題。怎樣才能更好地引導中文專業學生培養閱讀興趣并提高對經典文本的感受成為當下中文學科教學所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專業教學;文本閱讀;感受經典;興趣培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趨繁榮,當下大學生面臨形形色色的誘惑,與20世紀相比,文本閱讀在大學生中似乎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也使得談論文本閱讀好像不合時宜。目前,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現狀是:文本閱讀被碎片化、淺閱讀,現代文學的經典閱讀漸離漸遠。筆者在十余年的中文專業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強烈地感受到當下大學生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量過少,以至于課堂教學時難以構成有效互動,形成教師上課口干舌燥,而大部分學生則無動于衷,即使魯迅作品也知者寥寥。因此,呼吁大學生重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已刻不容緩。
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會見中外記者時特別強調,“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用閑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彼M谌珖秶鷥刃纬扇耖喿x的學習氛圍??偫淼挠^點顯然具有時代的針對性,當下的閱讀氛圍與總理期待相距甚遠。與閱讀相較,學者更愿意趕潮,揮舞時下學術熱潮所追捧的所謂宏大敘事、和諧概念。而針對具體經典文學作品的研究論文則鳳毛麟角。與此相應,現代文學史教學中,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或文壇論爭等相關知識占據了相關課程的更多課時。期末學分考核也是按照教學大綱,主要以文學史知識為主體,課堂上的文本分析日趨凋零,有的則如蜻蜓點水,甚而至于缺席課堂教學。
大學老師忽視文本感受與研究,缺少對經典作品的分析與見解,久而久之,只能照本宣科,難以從文本中汲取文學的審美內涵,僅能就教材而論道。此種現象同樣束縛了大學生的思考空間,制約了大學生的獨自分析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其學習閱讀文本的興致。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選擇課題研究時,亦喜歡選擇更具有“理論深度”或宏觀的課題作畢業論文或其他研究,因為具體作家作品分析研究相對而言屬于“小格局”,特別是大多數經典作品早已為大家熟知,如魯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即為大多數學生視為禁區,因為魯迅作品文本分析實在難以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新。所以說,現代文學的文本閱讀與文學研究漸行漸遠,同時,大學課堂中蹤跡難覓亦是不爭的事實。
這顯然是一個教育的誤區。因為文學的本質是審美,文學的根本在于作品,失去作品(文本)的支撐,現代文學史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根據,更遑論文學背景、文學思潮之類的宏大課題,因為文學的基礎、影響來自于作品,離開了作品,其他皆是無本之木、空中樓閣。對于文學研究本身而言,對作品的研究乃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逐步深入而細致地閱讀、分析并進一步挖掘文學作品之意義、內涵,方能體會出文學審美的真義,亦才能順理成章地研究各種文學思潮,探尋現代文學史的規律及其意義。反之,失去對現代文學作品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而把文學思潮等宏大敘事作為研究的主體方向,無疑喪失了文學研究的基本內涵,實乃本末倒置的研究行為。
因此,本人認為,現代文學教學重視文本閱讀乃當務之急,現代文學作品閱讀應該被視為大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素質。大學教育不能僅僅著眼于職業性視角,更應當著眼于素質教育,中文專業大學生學習現代文學史課程,其根本目的乃為提升其文學審美能力。而文學審美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在空談中實現,而提高文學審美能力,唯有大量現代文學文本閱讀體驗方能奏效,否則,只是水中花,鏡中月而已。對中文專業大學生而言,本科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打基礎時期,對他們來說,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在本科階段打下良好扎實的文本閱讀能力,對其將來專業研究大有裨益,因為大學時代是人生閱讀的黃金時期,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因為是未來的時間里,他們將很難擁有大學時期如此充裕的時間與精力得以閱讀現代文學經典作品,而缺乏配套的豐富文本閱讀,將來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均沒有機會派上用場,所謂學術研究只能是空談。
而中文專業現代文學方向需要進一步突出作品研究,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尤應強調現代文學作品的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首先,中國現代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審美經驗及規范仍然粗疏,而建立與完善其審美及規范則需廣泛的文本閱讀實踐。與中國古典文學相較而言,由于中國現代文學學科歷史短暫及其淵源西方文學導致傳統的缺失,現代文學在語言及文體形式等方面的創作實踐還屬小字輩,其中作品審美的范式構建與文本鑒賞標準的實踐,均與科學化距離甚遠。由于沒有足夠長時間的檢驗與淘汰,所謂的現代文學經典作品在更大程度上實乃學術界為了研究的需要而著力構建的結果,如九葉詩人穆旦、荷花淀作家孫犁等,不足百年的時間積累與歷練在積淀厚重的古代文學面前略顯稚嫩,其文學魅力亦難以與古典文學的經典相媲美,最明顯的例子即現代新詩的創作,即使流播眾口的徐志摩之《再別康橋》亦難以招架唐詩宋詞的文學魅力,更遑論其他新詩如何立于中國詩歌之林了。因此,對于中國現代文學學科來說,當務之急需要建立起符合科學規范的文學標準與審美規范,真正完成其經典化進程,這當然需要建立在文本閱讀及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所以說,廣泛的文本閱讀乃不可或缺的前提。最為重要就是在大學生本科階段學習方方面面均應大力倡導現代文學文本閱讀,尤其經典作品的反復閱讀,如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等,更應該多閱讀以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語感,只有且僅有重視中文專業學生文本閱讀能力培養,才有可能為現代文學學科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現代文學史諸種文學體裁中,散文取得的成就較高,當下散文創作成就斐然,但散文的標準迄今為止學術界一直沒有較為公認的定義,散文優劣亦缺乏指向性較為明朗的標準。根據接受美學,不同閱讀期待的讀者感悟可能截然不同。例如,在不同的讀者閱讀同一篇散文,基于“載道”或“言志”的知識屏幕,使得其以不同標準審讀,則評價可能相差甚遠。當下所謂“散文經典”,時常遭到或學術或無厘頭的種種吐槽――散文僅僅其中一端而已。現代文學諸題材中,不論小說還是戲劇,尤其新詩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價值、標準不一,許多新詩的經典化并沒有經歷時光的淘洗,更多為人為因素使然。因此,此種情況迫切需要以正確的文學審美規范來約束,而文學審美規范的建立需要以大量文本閱讀與研究為基礎才有可能。
其次,由于時代的局限,特別是近現代中國積貧積弱的政治環境所導致的生存焦慮,使得強烈的政治文化對文學的滲透影響巨大,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一門學科來講,政治化解讀影響了幾代人對現代文學的認知,如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編訂,對近現代人物的注釋表現最為明顯,直至2005年再修訂才回歸正常的學術路徑。因此,現代文學文本解讀和評價依然問題甚夥,誤讀現象在所難免,如此則嚴重地影響了文學審美的認識。這種認知誤區的矯正也需要在文本閱讀體驗中來改正。如對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閱讀理解,教學大綱中及教學實踐中往往趨向于作者受到反革命大屠殺這種政治背景上所進行的創作,而從現有資料及相關研究來看,這明顯是誤讀。
再如,現代詩歌的評價方面,凸顯政治觀點的視角,對于政治色彩濃郁《王貴與李香香》則持高度認可態度,反之,很少提及其他文學成就更為突出的新詩作品。對于作家的評價如出一轍,如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孫犁,眾所周知,孫犁作品風格多樣,但受傳統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的制約,現在大學課堂通行文學史論著大多局限于《荷花淀》等風格清新的作品,而對其他風格的如《琴和簫》《秋千》等作品卻認識有限,如此則不能對孫犁所有作品進行清晰認識與評價。再如,在新文化運動中崛起的周作人,文學史大多關注閑適小品文,而其走上文壇創作的大量的“飚發凌厲”的散文卻付之闕如。同樣,以美文著稱的朱自清散文也并非僅“婉約”如《荷塘月色》《梅雨潭》《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其《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執政府大屠殺記》《乞丐》等沉郁憤激作品同樣值得大學生閱讀與探究。諸如此類的文學史寫作存在諸多局限,現在完全有必要對現代作家作品進行全面的閱讀,只有如此,才可正確而全面認知真正的現代文學史,這樣將會有效改變現代文學史版圖分布。當下止于空談(現在現當代文學史寫作如過江之鯽,但真正能從文學藝術的角度深入研究的文學史著作卻罕如真璧,問題即尚“空談”而少務實),翔實充分的文本閱讀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這就需要以切實的文本閱讀研究和教學實踐為基礎。
再次,培養大學生的現代文學作品閱讀能力無疑會更好地促進其對現代文學的興趣。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堂教學中,相較而言,大學生對現代文學興趣較大,其作品也為學生喜愛。不過,據筆者十余年來的觀察,當今大學生的現代文學作品閱讀量呈明顯下降趨勢。而在課堂上,“低頭黨”學生越來越普遍,課堂玩弄手機成為課堂教學頑疾,已經為眾多高等教育有識之士視為高等教育的頭號問題。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的引導責任凸現出來,這需要高校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切身體驗感悟現代文學的魅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沉入文本閱讀中,以經典文學作品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大學生,培養學生熱愛文學。而現代文學作品以其高度的現實性寫作強烈地表達了作家對現實社會關注(如左翼文學的勃發),大學生通過現代文學文本閱讀,無疑將會更深入了解認識民國社會現實,加深大學生對當下社會關懷的熱情。
更為重要的是,對現代文學作品文本的綜合分析是文本閱讀能力的重中之重,另外還需要恰當表達,這也是培養大學生寫作能力所必需的途徑之一,也可以有效地強化培養大學生的寫作思維。因此,大學生寫作能力及思維能力訓練離不開現代文學文本閱讀訓練。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大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將促進他們現代文學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上課普遍認為現代文學史過于抽象,事實上恰恰相反,以魯迅的作品為例,大學生只要通讀魯迅的作品,就能夠借助其獨特而深刻的文本形成深刻記憶,從而更牢固更可靠認識魯迅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避免了枯燥的背誦文學史內容。
眾所周知,現代文學的文本閱讀能力并非孤立能力,而是綜合了多方面的內容知識:包括對作品文本的理解,即讀懂作品,知道作者想通過作品說什么、在說什么。例如,魯迅的《故事新編》摻入了許多現代元素,作者如此書寫并非僅僅“油滑”,其中具有多種現實的考量。大學生理解魯迅經典作品時時常因其作品的深刻內涵而感到力不從心,這不僅反映出大學生文體學知識的欠缺,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閱讀經驗的不足;此外,大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也表現欠佳,學生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優劣判斷時,時常難以評判文本的優劣之處,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及不足把握得不夠準確明晰。這些都需要相關文學史常識及文學理論奠定基礎;最后是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求有相當的文字功底。
與此相應,筆者認為,現代文學教學應該從多方入手,全面而細致地培養大學生閱讀能力。首先,需倡導大學生從個人興趣出發大量閱讀原作,以提高學生的文本感悟及能力。唯有廣泛文本閱讀,方能有效分辨作品的高下優劣,培養出文學敏銳感悟力,舍此則別無他途。因此,筆者特別指出,本人并不太贊同時下流行的為大學生提供“閱讀書目”的做法。這種“喂食”方法局限了同學們的閱讀視野,與文學學習的內在規律背道而馳,不是科學的引導方式??追蜃又鲝堃虿氖┙?,恰恰說明學生學習的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只有從學生個性出發,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尋找閱讀興奮點方能有效地進入浩瀚的閱讀世界;另外,可以以文學史為綱,閱讀經典文本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閱讀途徑。另外,教育界認為應該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學生在現代文學閱讀方面可以自由創新。如前所述,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型不足,由此,為大學生的解讀和思考留下了充裕的空間,因此,有必要在課堂上鼓勵同學們敢于質疑與獨立思考,培養其盡信書不如無書的信念,正確引導大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思考并根據個人的喜好從文本出發進行鑒賞評論。特別是具有很大爭議的作家,如張愛玲、茅盾等人的作品均可以來一次再闡釋,這樣無疑可以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加深對文學史的學習和掌握。
除了勇于質疑原有的文學史觀念定勢,采用比較文學研究法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現代文學史評論散文成就時,閑適小品文是其重點,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這三位閑適小品文作家教育背景不同,性格各異,雖同為閑適散文,但其中依然具有明顯差異性,對此,可以允許大學生對其進行比較,分析評判各自風格及其藝術成就。通過比較式閱讀法,可顯著增加大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自然相應地深化了對作品的理解與認知。
最后,鼓勵大學生加強文學理論知識及文學史知識的學習,提高寫作能力。文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綜合多方面知識,也與文學感悟、分力、寫作均有密切聯系。換句話說,需要相當的文學理論素養、文學史基本知識及多方位思想素養,方能對作者知人論世,方能更正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反之,大量的文本閱讀可以更直接促進大學生文學史及理論運用,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習慣、能力及創新精神。因此,在培養大學生閱讀能力過程中,需指導他們注意文學史、文學理論知識的閱讀與吸收,自覺地把閱讀實踐與文學史、理論配合學習,方能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此外,要求同學們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將現代文學經典文學作品閱讀實踐表現出來,可以采取讀書報告會等形式彰顯個人閱讀實踐。如此一來,大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目標就有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 要:教材是一定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實施人才培養的基本工具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現有的中文專業本科基礎課教材,大多是基于過去專業化知識教育編寫的,已不適應當代人才培養的需要,研編新教材是現實所需。我們針對新需求,按照新理念,嘗試編寫了以原典研讀為主旨的《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和以“創新學習、自主學習”為導向的《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初步取得了良好成效。 關鍵詞:中文教材;素質教育;心智教育;創新學習;自主學習;原典研讀 一、老專業遇到新問題
現代的中文專業導源于我國古代教育,萌芽于近代學堂,成長于現代大學。經由文史哲一體,到以專門課程形式獨立,再進而形成貫通古今、兼容中外的完整的學科專業體系。它在發展過程中深受兩方面影響:一是中國的教育傳統,二是前蘇聯的專業化教育模式。前者主要來源于經學教育,特別注重知識傳承。后者是職業導向,致力于專才培養。兩者固然都各有其優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相應的時代需要,但如果片面化,尤其是兩者疊加,就會產生明顯的負面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在上述大背景下的中文本科專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兩者疊加,實施的是“專業化的知識傳承教育”,主要致力于培養中國語言文學“專才”――專門的傳承者和研究者。
因此,中文本科專業從課程設置,到教材編寫,基本上都是按照上述培養理念和目標進行的。課程構成上,多為通論性、概論性、通史性課程,主要為學生介紹學科基本知識。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教材的主旨和面貌――服務于專業知識傳授的“知識集成”。例如文學主干課程,一般分別叫“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而不叫“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等,教材也就自然而然地叫“XX文學史”。這表明,文學主干課程教學的重點是“文學史”知識,而非文學的主體――作品。學生獲得的主要是關于“史”的記憶,而對鮮活的文學作品研讀品鑒不多。語言課也主要注重語言學知識的講解,而不大重視應用。
客觀地說,現有的鋪天蓋地的中文本科基礎課教材,大多是適應過去時代需要編撰的,有其不可否認的價值和貢獻,其中也不乏特色鮮明、質量上乘之作。但是,時移世易,從總體上看,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少教材存在如下幾點比較突出的共性問題:
(1)立足知識傳授、專業教育,而忽視心智啟迪和基礎素質及普適能力的培養,教材近乎專業知識集,大多除了設有少量的練習題之外,基本上沒有讓學生自主學習、研討和訓練的設計及相關內容,主要滿足教師講授專業知識的需要。這恰恰順應了學生從中學沿襲下來的應試性學習的習慣,重溫教師臺上講、學生被動聽的老套式,從而導致學生只關注教材中有限的專業知識,滿足于知識要點的記憶(主要以備考試之需),而缺乏能動思考、深入探究和自我訓練,不注重消化吸收、內化為素質和能力。這容易造成學生視野狹窄,思路僵化,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2)習慣于“定于一”,兼收并蓄不夠。少有啟發學生思辨、質疑和進行思想碰撞的設計,缺乏不同學術視角、不同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內容。啟發性、研討性、學術性不足,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3)設計封閉,功能單一,較少為學生課外自主研習、實踐訓練、拓展提高給予引導,提供學習資料,更未能對具有較大學術潛能、更多學識追求以及濃厚創新意識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即使學生有進一步閱讀、訓練、思考、探索的愿望,但由于教材較少提供相關的內容和引導,學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或盲目行事。這在客觀上制約了學生的發展。
(4)教學內容較為陳舊,吸收新知識、新觀念、新成果不多,缺乏時代氣息。例如信息化和全球化對語言文學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很多教材中沒有得到反映。
顯而易見,過去那些單純服務于專業知識傳授的教材已經不合時宜。
當今,中文專業教育面臨很多新情況乃至嚴峻挑戰,需要積極應對:其一,社會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知識面廣、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歡迎只會死記硬背的書生。這就需要我們從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及模式,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進行改革。其二,信息化和全球化發展,催生了很多新的語言文學現象,例如網絡語言、大量的字母詞、語言信息技術、網絡文學等,并促使語言文學的表達手段、表現形式和語言觀、文學觀,以及人們的交流方式和文化消費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這為中文專業提出了很多新的命題、需求和新的教學內容,需要我們及時跟進。其三,網絡及各種新技術帶來了教學手段、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形態的巨大變化,教材編寫應該與時俱進,充分考慮這些變化。其四,社會的復雜化、科學發展的綜合化,使得任何個人,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參與社會競爭,都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這也應納入培養目標的考量。其五,不斷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理念、模式、方法乃至課程體系及課時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中文專業做相應調整。這些都表明,中文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此,著眼時代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吸收新的教學成果、學術成果和現有教材的經驗,進行教材編寫的新探索,已是現實之急需。 二、新需求呼喚新理念
先進的教材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
當今社會呼喚培養綜合素質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眼光的人才,這就決定了中文專業教育必須由過去的專業化知識教育轉向以培養人的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為重點的全人教育。著力發展人的心智,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健全人格、實踐能力、發展能力、創新能力和廣泛適應能力。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并在逐步推進的“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大體上體現了當今國內外教育發展的主流走勢。它著眼人的發展,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實踐能力等。素質教育的實施,對于改變中小學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扭轉高校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的培養這一狀況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從總體上看,目前高校的素質教育主要著力點在于文化素質教育,還沒有在相關各個層面充分貫徹,尤其在專業教育環節體現不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高校實施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主要著眼于學生作為有責任感的公民的基本需要,而對全體學生開展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教育,這是對素質教育的推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理念和做法,無疑都對我們新的教學改革、教材編寫具有指導意義。
美國很多大學實施的心智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譯作“通識教育”)也很具有借鑒價值。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對心智教育的界定是:“一種能夠增強并培養個體應對復雜性、多樣性和變革的能力。它既強調有關更寬廣范圍的淵博知識(例如包括:科學、文化、社會在內的知識),又強調在某一特殊領域內取得專業的成就。這一教育理念不僅幫助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同樣幫助他們獲得寬廣知識和相關知識領域所需的智能和技能(例如:交際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智能與技能的運用能力?!憋@然,心智教育不是針對某一職業而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而是致力于發展學生深層次的心智和能力,即學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都可以發揮作用的素質和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那些擁有良好素質和多種能力,并能夠在多變的環境中加以靈活運用的人,才是面向未來做最佳準備的學生。因此,教育者僅將學校看作探索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一個培養好奇心、發現新興趣和形成良好能力的地方,而非預先確定學生的興趣并對其進行專業培養的地方。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是寬廣的準備、多方面的知識,并通過多樣的形式對其加以訓練[1]。這對于我們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很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綜觀當今世界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我們深切感到,為了適應新時代對中文人才的新要求,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改變知識傳授型的專業教育,探索以培養人的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為重點的全人教育。與此相應,我們的專業教材應充分體現如下理念: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拓展,強化學生訓練,指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創新,著力將傳授知識與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啟發心智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教材的綜合功能。 三、新嘗試初獲好成效
正是為了應對人才觀和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自2002年起,筆者便與武漢大學中文系時任主任龍泉明教授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試點,開展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養模式,優化培養方案為核心的全面的教學改革,并啟動了相應的教材建設。
我們首先針對當時存在的如下突出問題開展改革:在課程設置上,通論性、概論性、通史性課程多,原典性課程少。從教學模式看,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重點,學生被動聽得多,主動讀得少,積極思考和自覺動筆更少。這便導致學生養成了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和對教材的一味拘泥。因而,學生閱讀量小,讀寫說能力弱,理論知識較空泛,專業基礎欠扎實,視野較狹窄,更缺乏勤于思索的習慣、勇于質疑的意識、大膽批判和積極創新的精神。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便從調整課程體系入手,大刀闊斧地壓縮通論性、概論性、通史性課程,增加原典閱讀和實踐性課程。減少教師講授時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研討的比重。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的師生有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其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開設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課程(并把部分納入必修課)和開展一系列的相關研習活動,旨在強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為了保障這些改革的落實,2007年我們正式成立了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實踐教學中心,直接為相關教學改革提供軟硬件支持和管理服務。
改革中我們深切感到,新的理念和做法必須要有相應的教材才能得以體現和落實,因此,我們把教材更新作為整體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先后組織編寫了兩個系列的配套教材。
首先,為了加大原典閱讀的力度,配合新開設的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課程,我們于2003年組編了《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精選了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的語言文學名作。編寫原則是:突出原著,扼要導讀,體現特色,適宜教學。與一般選本不同的是,我們的主旨是為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精選。因而,我們的工夫主要在于“選”。力圖盡我們所能選出真正能夠反映學科輪廓、代表學科精粹的精品來?!皩ёx”部分,只是提供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和有助于閱讀理解的重要資料(主要是摘選代表不同觀點的評點材料),提出一些引導性的意見,盡量多給一些啟發,少給一點成說。其目的是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讀,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己感悟,從而獲得思維的訓練、能力的鍛煉、知識的積累、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升華。
而后,我們又醞釀編寫一套適應新需要、體現上述新理念的主干基礎課教材。多年來潛心其事,在進行實踐探索和廣泛調研的同時,也注重相關理論研究,不斷優化思路。經過幾年的精心準備,于2007年正式組建了編委會,約請本院和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學術帶頭人或知名教授擔任各書主編和主要撰稿人,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討,不斷深化認識、完善思路、優化設計。進而確立了以倡導“創新學習、自主學習”為主導、以培養高素質、強能力、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為旨歸的編寫方針和特色追求,命名為《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涵蓋了中文專業全部基礎主干課(11門)。
這套教材是配合我們的教學改革,針對現行教材存在的問題,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而設計編寫的。旨在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自主學習,養成勤于思辨的習慣,強化不斷探索的意識,增添勇于質疑的膽略,培育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能力。這也是我們把這套教材命名為“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的用意所在。這套教材的編寫,主要致力于體現如下特色:
(1)注重基礎與拓展的有機結合。即在濃縮現行教材重要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的內容,給學生提供進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間、路徑和條件。
(2)體現將知識傳授與素質提高、能力培養、心智啟迪融為一體的理念。在教材中增加探究性內容和訓練性環節,以促使學生發揮能動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鉆研,注重訓練,敢于質疑,勇于創新。
(3)貫徹課內外一體的精神,將課堂內外整體設計,注重課內和課外學習的有機銜接,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對學生課外學習和訓練的指導。除了提供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內容之外,還增加指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自我研討和訓練的內容,將教學延伸至課外,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和優勢互補,幫助學生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
(4)引導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簡單記憶的慣性,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新性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在內容組織和寫法上,盡量多給學生一些啟發性引導,少給一點成說和定論,把較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體悟、思辨和訓練。
(5)強化原著研讀。即濃縮概述性、通史性內容,加大經典原著閱讀闡釋比重,促使學生扎扎實實地讀原典,把學習落到實處,從而夯實專業基礎,汲取各方面的營養,獲得全面提高。
(6)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除了紙質教材之外,我們還以實踐教學中心為平臺,投入數十萬元,先后設立三批資源建設項目,發動教師研制和搜集成了與之配套的輔助性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電子文獻庫、專題資料數據庫、習題與訓練項目庫、自我檢測系統、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師生互動學習平臺等,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方便適用、全方位的學習服務。
這套教材在基本結構上,各章一般都由以下四個板塊組成:
(1)基礎知識。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和組織頒布的以及現在通行的各門課程要求,參照全國有影響的各種教材的做法,精選基礎教學內容。本著“守正出新”的原則,去粗取精,提綱挈領,注重點面結合。一方面重視知識的系統性、普適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科學性,另一面突出重點問題,深入講解,并努力吸收新學術成果。此外,對于中學講授過的和其他相關課程有所涉及的內容,一般只作簡要歸納和適當拓展與深化,不作重復性鋪陳。
(2)導學訓練。就本章的課內外學習和訓練提出指導性意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掌握方法,自主研習,創新學習。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其一,導學。對本章的學習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時也對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對疑難問題和關鍵點進行闡釋。其二,思考題。著重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本章的內容進行爬梳、歸納、提煉和發揮,或就一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其三,實踐訓練。設計了一些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性、研討性項目,要求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去驗證、訓練、研討、演繹、發揮。
(3)研討平臺。就本章涉及的若干重要內容或有爭議的問題、熱點問題提出討論,旨在強化、深化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問題概述,就要研討的問題做引導性的簡單概述,包括適當介紹相關的學術史尤其是最新進展,為學生思考提供背景知識,指點方向和路徑。二是資料選輯,圍繞要研討的問題選輯一些重要著作和論文中的重要片段,包括立場、觀點、視角、方法各不相同的材料和最新學術前沿信息,供學生學習、思考,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
(4)拓展指南。介紹有助于本章學習理解的文獻資料和有助于進一步深化提高或開展專題研究的文獻資料。不僅包括紙本文獻,也包括各類電子文獻、數據庫和網絡資源等,以引導學生廣泛而有效地利用各種相關資源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重點文獻資料介紹。選擇與本章內容有關的若干種重要文獻進行簡要介紹,以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其二,其他重要文獻資料目錄與線索。
以上四個板塊中,“基礎知識”和“導學訓練”是基礎部分,主要提供本科生應該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統知識,培養本科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把杏懫脚_”和“拓展指南”兩個板塊是提高部分,一方面是對基礎部分的提高和深化,另一方面也是對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做好鋪墊、指點路徑和方法,在程度上注意了與研究生階段的區別與銜接。主旨是從各科教學入手,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自主學習、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簡而言之,提高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方法,提高素質和能力。據各方面反饋,上述板塊的設計及內容受到學生歡迎。
《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和《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使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保證了教學改革的有效落實,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響。當然,教材建設本身就是一項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與時俱進的常青事業,探索創新是永恒的。我們的嘗試,與其他同仁一樣,無非是應時代之需,在責任和義務的驅使下,為這項永恒的事業做一份努力而已。毋庸諱言,作為一種新的探索,肯定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努力。
內容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中文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分析調查,對目前中文專業大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寫作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資料,對中文專業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寫作 調查分析 探討 對策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里,寫作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寫作能力無疑是社會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尤其對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專業寫作能力應當是核心素質和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然而,當前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寫作能力卻不容樂觀。由此可見,全面提升中文專業大學生寫作能力勢在必行。
一、中文專業大學生寫作現狀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個案分析法對本校中文專業在校大學生的寫作現狀進行了調查。共發放了260份問卷,收回了調查了251份問卷,從調查情況得出,中文專業學生在寫作上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學生寫作處于被動狀態邊緣化境地
受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寫作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負擔。即便是中文專業的大學生,一方面由于未能擺脫中學應試作文思維模式,另一方面寫作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導致他們寫作興趣缺失,處于被動寫作狀態。調查發現,如表一所示,大部分學生寫作并不是出于自身對于寫作的熱愛,而是出于被動寫作的狀態。從學生對寫作的態度來看,中文專業學生對寫作能力重要性的認識稍有偏頗,甚至忽視對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如今,由于“考級”、“考研”、“考公”等潮流的來襲,多數學生從入學開始便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各種考試的準備上,無暇顧及寫作訓練。
(二)學生思維能力不強
思維能力是寫作行為的“內力”,即學生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而今中文專業學生對客觀事物缺乏準確深刻的理解,導致寫作成品空洞,立意不深,內容單一。此外,寫作是最能表現學生思維個性的創造性活動,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陷入了窘境。其次,閱讀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當前,受視覺文化等大眾文化的沖擊,大多數中文專業大學生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逐漸走下坡路,其閱讀能力只達到基本合格的水平。閱讀能力的弱化必然不利于大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三)寫作教學實效性低
影響高校中文專業寫作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如下:首先,課程安排不合理。中文專業的寫作課程一般設置在大一年級。然而,經調查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對課程的設置是滿意的,表明我們再課程的設置存在很大問題。在設置寫作課存在的弊病如下:第一,寫作教學缺乏連續性。在大一寫作課結束后,其他課程均與寫作沒有密切的聯系。各科老師都有各自的教學目標及計劃,學生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新知識上,并且缺少老師的引導,導致學生寫作量的匱乏。第二,寫作課程的設置與學生實際情況相脫離。一年級的學生處于“幼稚無知”階段,并沒有具備專業學科的相關知識,無法將其與寫作活動進行系統的整合。其次,教學方式依舊傳統。
二、提升中文專業大學生寫作能力的對策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觀念和寫作思維
正確的寫作觀念和思維的養成,是決定寫作能力高低的本質原因。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中文專業大學生寫作能力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觀,激發學生“想寫作”的意識,樹立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能力,培養接地氣的心靈作者。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依舊保持傳統的應試思維習慣,將自己局限于主題先行的固定模式。因此,一方面教師應通過寫作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等;一方面盡可能減少外界束縛,發展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言論,表達個性。而且,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寫作上薄弱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相關專題,對其進行特殊訓練,使之得以強化。例如,如何對語句錘煉、怎樣推理合乎邏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等。教師應定期考察,督促學生課后自行測試,以達到教學效果。
(二)改善寫作教學模式
高校中文專業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首先,由于寫作教程繁雜,教師應選擇針對性強的寫作教材,使教學內容適應社會需求。并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教學內容,因材施教,以主體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應用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與相關文體進行重點講授,強化學生對寫作實用性的認識。同時,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幾種常用文體寫作方法的基礎上,更應強化學生應試及就業的必要文體。這樣,學生學習其他文體的寫作必能找到突破口。其次,寫作教學活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傳輸上,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寫作實踐。因此,教師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靈活設置寫作實踐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撰寫科研報告、電影評論、工作總結等。
(三)整合中文專業學科教學資源,科學設置寫作課程
寫作課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一門課程。大學四年應是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最佳時機。高校應以全面提升中文專業學生寫作能力為目標,科學安排寫作課程的時間,持續地貫穿于大學生本科四年?!皩懽髡n程時間安排,即按照高等教育的節律合理安排寫作課程及授課時機?!睂懽髂芰κ侵形膶I專業素養綜合體現。設置各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專業素質,其必然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高校應將中文專業課程進行統籌整合,形成全面提升寫作能力的系統。把專業必修課當作系統中的要素,促使其與寫作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并且,教師應切實發揮學術指導作用。例如,古代文學、文藝理論等,任課教師應結合課程任務指導學生圍繞某話題撰寫論文。這既能鞏固新知識,又能增加寫作訓練,達到理想教學目標。
(四)完善寫作教學的評價機制
建立一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應將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機制轉變為多維的評價機制。對于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寫作能力應將被納入等級考試及硬性考核指標中,以此激發學生主動訓練寫作的動機。當前,大學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的推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以學生發表作品作為教學評價的一項指標。學生寫作成品發表的質與量應量化為中文專業學生的學分,強化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高校應加大寫作課學分的比例,加深學生對寫作的重視程度。
(五)讓寫作與進入生活
寫作源于生活,寫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的紙上談兵,學生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寫作訓練,講寫作與實際相結合,才將將寫作理論知識轉化為寫作技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生活隨處有寫作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應從日記的形式著手,通過觀察、感受、思考,記錄生活的點滴,持之以恒必將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師應強化學生對日常應用寫作訓練的重視程度,如邀請信、請假條、通知等。學生只有在課后對此類文體強加練習,才能在日后生活中規范表達,靈活運用。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專業寫作能力是中文專業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然而目前學生寫作中存在諸多問題。結合現狀,政府應在寫作教育上予以政策傾斜,大力推進寫作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高校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重心,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建立全面提高中文大學生寫作能力為根本目標的教學體系,為現代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寫作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 要:非通用語教育是高校外語教育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有機組成部分。非通用語學習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之外,還要面對跨文化交際帶來的挑戰和培養社會文化能力的素質要求。
關鍵詞:非通用語;專業教學;文化導入;內容
隨著對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以及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國內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非通用語人才已成為外語人才隊伍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力量。國內外的大好形勢為非通用語教育帶來了廣闊前景,也無形中對高校非通用語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從某種程度講,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層次的非通用語教育規模及其教育質量,不僅客觀反映了國家綜合外語水平的高低和外語人才戰略儲備的水平,還能反映國家文化對外宣傳交流的資源配置實力。從現實情況看,相比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我國在非通用語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和研究規模呈現出明顯不足。我國高校的非通用語教育以亞非歐語種為主,這其中不乏對象國政治經濟影響力相對較弱,但語言文化高度發達豐富的語種。從長遠來看,非通用語高等教育將在多語種、多文化的基礎上滿足我國在世界舞臺上多元化文化傳播和維護拓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作為一種亟需的戰略教育資源,非通用語教學的整體質量亟需從根本上得以優化提升。
提高非通用語專業教學的質量,加強語言教學中對象國文化的導入和滲透,實現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每個非通用語教師的使命和職責所在。本文以筆者在中國傳媒大學的孟加拉語專業教學為例,初步探討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涵和意義。
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基本內容
外語基礎教學階段文化導入的內容問題在外語教學界是一個較有爭議的議題。以呂必松、趙賢州、張占一等為代表的學者們主張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兩類。交際文化指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不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胡文仲1994)。這樣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交際文化在外語基礎教學階段的重要性。這樣的劃分對于現階段的非通用語教學尤其是本科非通用語的課程設置具有相當的實用性。
以孟加拉語本科教學為例:文化教學可以大體植入兩類課程?!爸R文化”這一部分文化教學放在“孟加拉語對象國社會信息與概況”“亞非影視賞析”“孟加拉語文學選讀”這類課程中實施,設置在高年級學習階段?!敖浑H文化”這部分文化教學放在“孟加拉語口語”“孟加拉語視聽說”“孟加拉語高級試聽” 這類課程中實施踐行,這類課程貫穿于四年的學習始終。這樣,“知識文化”和 “交際文化”區分開來教學,保證了 “交際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對二者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導入也體現了文化教學應遵循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階段性原則。由于非通用語學生要在4年內實現從零基礎到全面掌握該種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飛躍,需要在有限的學時內盡可能培養出非通用語的交際應用能力,以便較快適應畢業后專業領域內工作的實際需要,這種側重交際文化教學的文化觀在現階段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體系下還是能夠適應非通用語教學需要的。
然而,如果考慮到學習環境、學習者需求、教育目的的因素,非通用語教學又與 “大語種”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有所不同。首先,學生不生活在目的語環境中,日常交際活動用漢語進行。以孟加拉語專業為例:與英語、日語、韓語等專業的學習者相比,此專業學生所能利用的學習媒體資源十分有限,在現實中也很難創造出類似“英語角”這樣的模擬交際環境,僅靠口語或視聽說課程的課堂時間不能保證交際文化教學的效果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其次,非通用語種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選擇了專業領域之外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直接使用外語進行口頭交際的機會比較有限,他們可能更多地以非通用語語言文化為背景知識,從事與對象國外交、文化、經貿相關的工作,也有一些人將此外語作為專業閱讀的工具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再者,外語教育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人文教育,力圖使學習者成為具有更高素質和更完善人格情操的人。外語學習的目的不能被膚淺地理解為學習一種謀生的技能,或應付日常交際的工具。非通用語教育也不應局限于只培養具備基本語言能力卻對目的語對象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流派、宗教、文學、藝術等知之甚少的學習者。不理解一種價值觀念系統所依托的文化,就不能理解這種文化系統中的交際行為, 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非通用語教學在宏觀層面旨在培養學生的對象國社會文化能力。社會文化能力不僅包括所學外語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運用)、語用能力(具體語境中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理解、評價、整合已有語言知識技能并用其有效加工對象國社會文化信息的能力。具體來講,社會文化能力包括: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有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對所接受的文化信息有理性批判的能力;將目的語的文化信息和已知文化圖示相融合,對目的語文化的精神財富真正地攝取、消化、吸收。這些詮釋社會文化能力的重要內涵對非通用語教學有著顯著的教學指導意義。
例如:在筆者所教授的 “孟加拉語高級閱讀”課上既有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簡化的精縮版故事性的課文,也有印度古典名作《沙恭達羅》的精縮版散文性的課文。類似這樣的課文都是在近年來非通用語教學改革中為了更好適應文化導入教學的需要而新添的教學內容。讓孟加拉語專業的學生了解孟加拉語文化(從歷史淵源來講,孟加拉文化很大程度上隸屬于印度文化體系)偉大的人文成就是很有意義的。學生在“羅摩衍那”的故事中看到信仰印度教的孟加拉語文化成為心目中的英雄,體會到了印度教神話人物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尊嚴、榮耀,了解到印度教孟加拉族文化價值觀中所弘揚的美德,所堅持的情懷?!吧彻н_羅”的故事中,學生們調動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緒去看沙恭達羅這位靜修林美女的形象,感受印度教文化對美的定義和詮釋,在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悲歡離合的愛情中體會印度教文化對因果業力的理解。當然,在孟加拉語教學的文化導入中,還必須注意到孟加拉文化既體現在以印度教文化為中心的印度的孟加拉族群體中,也體現在以伊斯蘭教文化為主流的孟加拉國的孟加拉族群體中,兩個文化群體同為孟加拉族人,但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二者的文化是迥異的。總之,只有學習、體悟、吸納了目的語文化的精神內涵,把握其價值觀念體系,學生才能夠設身處地了解目的語對象國民族的精神世界,視其所視、感其所感,在語言能力的培養中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意義
文化適應力是非通用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姆斯(D.Hymes)首先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指出“交際能力”的四個評判標準是可能性、可行性、適宜性、實際操作性。可能性就是外語教師經常強調的語言正確性,即語法、語音、詞匯上看是否正確。而可行性、適宜性、實際操作性本質是指語言使用者的語用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在孟加拉語的日常教學中,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大一、大二時的孟加拉語的語音、語法基礎都很不錯,成績也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大三,早期形成的語言學習優勢就開始走下坡路。他們會造出一些形式上符合語法規則,但一說出來就會讓孟加拉人很難理解的句子;或是分不清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差異,寫出語用不得體的小作文。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會對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的語言信息差異和詞語的某些層面意義的差異感到費解,從而影響他們的交際表達。例如:孟加拉語單詞 “???????”這個詞的意義為“放棄”,但是這個詞不能用在所有需表達“放棄”的句中。原因是“???????”這個詞有著豐富的孟加拉文化內涵。它原指在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西孟加拉邦,人們在慶祝杜爾迦女神節的最后一天將隆重祭拜后的裝飾華美的杜爾迦女神神像投入河中的儀式?!???????”這個詞所指的“放棄”,絕非世俗意義中的各種放棄,而是飽含深刻的印度教宗教內涵,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宗教意味。在孟加拉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充分地學習和理解孟加拉語的語義系統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所體現的文化精神。此外,也要讓學生習得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語言結構差異,掌握把孟加拉語語言社會背景和人際關系文化相聯結起來所應遵守的語用規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文化適應力,能夠與孟加拉人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前面所述的語言交際能力實際是獲得進一步的文化知識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外語學習的終極目標在于獲得在外族文化信息中揚棄貫通的能力,即在跨文化交流和汲取外族文化時具備感受能力、欣賞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等,能夠有效地洞察外族文化現實,有良好的評價能力,避免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較好地抵抗文化適應,形成自然的整合能力。如果一名外語學習者只有語言能力,而沒有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那么他還沒能真正地入門;如果他只具備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而缺乏在外族文化信息中揚棄貫通的能力,那么他充其量只是個完美的語言模仿者。只有三者兼備的學習者,才能有效地加工和汲取目的語的社會文化信息,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傳播者,將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自身的人格中有機地整合為一體,使人格向更加健康、豐富、完整的方向發展。
孟加拉語專業教學在當前的非通用語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案例性。盡管孟加拉語屬于非通用語種,但全世界約有2.4億人以孟加拉語為母語,其使用人口數超過了不少所謂的“大語種”。孟加拉民族涌現出像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阿馬蒂亞?森、穆罕默德?尤努斯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樣的世界級文化精英,孟加拉文化(包括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文化與孟加拉國的文化)為世界文明貢獻了矚目的人文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孟加拉語屬于語言文化高度發達的“小語種”。目前,像孟加拉語這樣的非通用語種的教學處于語境資源相對匱乏、辦學條件相對受限的歷史階段中。由于客觀現實原因,像很多其他非通用語種一樣,孟加拉語本科教育的教學戰略和體系有待全面的規劃。在科學規劃本科教學的進程中,由于理論認知的不足和辦學條件的局限,對文化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一直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系統的定位,導致長期以來非通用語教育在課程規劃設置和教學研究方面對文化教學缺乏自覺性和系統性。對于學習外語專業和將來從事跨文化交際的外語工作者而言,他們不僅要成為具備深厚的語言基礎的人才,還要成為精通對象國民族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精神內蘊的跨文化交際外語人才。這是新時代對我國非通用語人才在綜合素質上提出的新要求。有鑒于此,非通用語教育中的文化導入將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教學意義。
全球化浪潮卷席世界的今天,全球化的內涵不限于經濟層面,而是以某種方式滲透到文化領域,其文化內涵日益凸顯。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無優劣之分,無高低貴賤之分。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的各種文明、文化既相互區分、沖突,又相互溝通、融合,由此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傳播的全球化進程中,植根于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力量煥發著生機和力量,成為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軟實力和精神后盾。中國正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文化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外語語言文化的教育成為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交流傳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入全球化的進程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精神文化的進化過程。在此過程中,外民族文化輸入和本民族文化重構將實現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結合,中國將能夠在與各民族和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發掘實現自身的文化價值。有鑒于此,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將具有時代性的戰略意義。
對于高校非通用語教育者而言,如何培養出適應21世紀國家文化對外傳播戰略需要的優秀外語人才,讓中國的文化與文明走向世界各個角落,也讓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精粹為我所知、為我所用,是一個需要慎重思考和認真研究的問題。在實現民族精神文明現代化的全球趨勢中,非通用語的教育者應當堅持非通用語的學科定位和內涵發展,在語言教育中科學導入文化教學,造就具有中國情懷、世界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外語水平出眾、通曉國際規則的非通用語種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文化教學的準確定位和恰當導入,將使非通用語教學事業真正服務于國家的戰略亟需,使一代又一代的非通用語人才更好地承擔“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理解中國”的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 要:在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要充分重視對文化意識的培養,把文化同語言的教學內容相互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學英語專業精度課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文化意識培養的對策,以期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精讀課;文化意識
一、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文化是一種可以經由社會學習而獲得的知識。同時我們也認為文化其實就包含的語言,即語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因為語言是通過人類特有的語言能力加上社會化發展、后天學習而獲得的完整知識體系。有些語言學家更是認為語言不僅僅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事實上文化中的其他部分也可以通過語言來表現。語言是人類思維方式及習慣的表現,所以可以說人類思維的工具及文化的承載體就是語言,同樣語言也在某種也可以影響著人類的文化與思維。人類不僅僅是生活在所謂客觀世界之中,也不是僅僅存在于社會活動之中,事實上人類生活已經被人類社會作為溝通“工具”即一種特定語言所支配。所以我們可以說,一種群體的語言支撐起了人類真正生活的世界。每一種文化都反映了特定的語言習慣,同樣相同的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現的含義也不盡相同。
我國大學外語教學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只是單單地認為外語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能夠表達正確的意思而語法沒有錯誤,事實上嚴重忽視了不同語言下其他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近些年來這一情況有所好轉,由于注重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形成的各種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用地不斷提高,由此引發了各種教學理論將文化因素納入到外語的學習過程之中進行論證。真正上課的外語教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將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也融入到了日常教學中。語言具有很多文化方面的特點。第一,語言由于是人類社會在不斷進化中而形成的一種精神財富,為人類社會共有,所以自然屬于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可以說,研究文化與語言關系的研究者們無一例外地都認為語言是文化重要部分。如何通過社會語言的觀點幫助教學,如何在實際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新問題。通過已有的外語教學經驗,我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借由以下方幾個路徑。
二、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對策
本文認為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的主要對策有:
(一)總體把握教學大綱
在考慮到語言的功能、意義及結構等因素之外,還要總體的把握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把目的語相關的文化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去,還要盡自己最大能力的確定外教在教學環節中的目的語的導入的重點,從而讓英語文化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編輯使用教材的時候要與目的語的文化相結合。課本中的練習、對話、及課文等材料的選編要重點考察他們在目的語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案例等方面的代表性與典型性。事實上,當前在改編教材上已經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的進步也是很明顯的。所以也能促進教師教授語言,結合文化內涵與文化背景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三)恰到好處的進行課堂文化滲透
恰當的進行英語課堂文化的滲透,其具體的方法有三大類:第一是通過單詞講解英語文化內涵。語言構成的三要素是詞匯、語音及語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教、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對詞匯的影響表現為其感情色彩和附加意義上。所以在講課中,要重點對詞匯進行講解,從詞匯的比喻義對比、象形對比、本義對比再到文化歷史意義的對比,分清詞匯的褒貶含義。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書本的知識,介紹課文背景。外教可以根據英語的背景知識,來促進和傳播本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精讀課堂上,通過語言材料最大資源的為教學所用。第三種方法是通過話題感受他國文化。不同的文化國度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舉例來說,中國喜歡談論婚姻、收入、家庭,然而在英美國家都十分重視隱私,這類的話題會很少涉及。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外國的圖片與物品,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英語文化知識,了解國外的雕塑、藝術、風土人情與建筑風格。還要鼓勵學生與留學生或外教多交流,通過溝通了解外國人的禮節、忌諱、習俗等文化習俗。
(四)通過課外活動加深學生的文化知識
幫助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拓展文化知識和目的語。舉例來說,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報紙、期刊以及英語文化作品,提升學生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社會關系、社會風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意識。另外,還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后觀看英語錄像片和英語原版電影,不但可以學習影視本身的文化外,還能通過表演了解與目的語有關的非言語交流的手段和方法。
(五)要鼓勵學生多同外教溝通
從英語語境來說,同講本族語的人交流能夠促進英語運用能力的進步。讓外教多給學生教授寫作、聽力、口語、英美概況等類型的知識,鼓勵學生課后要多與外教溝通交流,這樣便能學到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社會文化知識。
(六)展開與文化有關的專題研討
多開展與文化相關的專題研討活動,然后還要結合中文對應的文化背景進行區分。舉例來說,可以開展閱讀英美文化書籍,來了解英美文化,再根據材料內容進行發散性的談論與介紹,在此基礎上再與中文的文化相區別。通過開展介紹、對比、分析、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目的語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三、結語
在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重視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下意識的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消弭中外文化的障礙,加強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敏感性,充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認為應從宏觀的視角,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教授目的語的文化知識。
摘 要:編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教學中的文化經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色。編者應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經典課程;教材
“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育,目的是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且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該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設置課程能指導他們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經典課程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其教學效果與教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體現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范”。
一、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實質
文化經典課程的教材,其實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范疇。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是指專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課本或教科書,依托文化而編寫的漢語語言類教材則不屬于此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特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經典性教材;內容相當寬泛,取舍上隨意性很大,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體例自由多樣,但不分水平等級,缺少共識;使用對象涵蓋面較寬,但定位失據。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展,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阻礙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而這些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課程”的定位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編寫者的理解往往影響著對內容的選擇,結果或者泛而無邊,或者深而過窄。而文化教學到底是“文化搭臺,語言唱戲”合適,抑或相反才合適?不同的理解在體例上就會造成差異,甚至可能在實踐中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既然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要把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成為實施教學的憑借。那么編寫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教學中的文化經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色。
文化是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系統。一般而言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層文化,即可以視聽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現象;二是深層文化,即思想、觀念、制度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本質。由于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是在非母語狀態下的異文化教學,對于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留學生來說,文化的傳授自然會受學習者漢語水平和培養目標的限制。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學習是以“了解”為主,是一種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主要幫助學習者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是怎么樣的。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個階段的留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漢語知識,也具備了熟練的漢語應用能力。對他們而言,僅僅“知其然”是不夠的,教材的編寫更主要的是解決“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此外,雖然講授內容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但是文化經典課程與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主要從文學、歷史、書法、社會習俗等方面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當代文化發展現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概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如果說這是面上的橫向擴展,那么文化經典課程就是點上的縱向深入,不僅要求能夠以點帶面地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闡述。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編寫文化類教材時教學雙方很容易出現“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華東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對外漢語專業陳××等7名同學曾以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對外中國文化教學做了一份調研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心目中,外國留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是如飲食文化這樣的低端文化,因為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次是中國的歷史、思想和漢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學等,至于音樂、舞蹈和中國古代科技則不是考慮的重點――這和留學生反饋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語言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碩士階段對深層文化的關注度則有明顯上升。
二、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材至少應具備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標功能。依據教學大綱所編寫的課本,不僅要在總體上能夠體現教學的總目標,具體到每一課教學目標也要明確。其次,是訓練功能。雖說漢語基本能力(聽、說、讀、寫)的訓練不是該類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經典閱讀和賞析卻離不開這些基本能力,同時也能促進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選中的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范例”,將之前學生所接觸到的零散的、非系統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新舊聯系,以求融會貫通。第四,講解功能?,F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由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發揮教材的講解功能,讓學生憑借教材的講解進行學習,主動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檢測功能。檢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化學習結果,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內容及排列順序
考慮到該課程教材應具備的功能,再考慮到課時、學生數量、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及排列順序如下。
1.生產篇。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是生產的發展,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時至今日,“科技興農”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以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也迅速發展,因此本篇選取的經典文章都和中國科技發展有關。
2.生活篇。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各種生活資料,本篇所選和中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關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種關系,情感的羈絆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們的各種情感為主題選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本篇所選集中在對中國人行為方式有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
5.藝術篇。思想情感形諸于外,于是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中華藝術,本篇主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
6.民俗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習俗,并不斷演變。本篇所選集中在介紹與節慶有關的習俗。
7.風土篇。中國地域遼闊,人文環境復雜,本篇所選主要是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各地風情。
8.民族篇。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點所在。本篇所選集中在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發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本篇所選將涉及不同時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體例
當內容初步確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編寫的關鍵性步驟:設計教材體例――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組織形式。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體例。
1.全書分九個單元,具體內容及先后順序見上文。每一單元開始都有“概述”,對主題進行簡要說明。
2.每個單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點帶面,不僅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能從這一點出發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知。
3.每章下分為6個部分:導語,正文,理解思考,知識鏈接,影像閱讀,深入思考。
“導語”部分是對每章主題、背景和作者的簡介;“正文”部分所選側重現當代文章,兼顧各種文體;“理解思考”部分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正文”提出文章賞析的相關問題;“知識鏈接”部分是介紹“正文”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影像閱讀”部分在與“正文”同步給予學生感性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聽”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結合中國現狀提出討論話題,促進學生“說”能力的提高。
當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就算是碩士階段的留學生,僅僅憑借書本的抽象知識,也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即使是華裔子弟,也會因為生長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出現理解上的障礙。為了避免學習者或者淺嘗輒止,或者半途而廢,在編寫該課程教材時,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輕“行”,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內容能最大可能地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甚至可觸摸的形象,使教學可以改照本宣科為實踐中掌握。譬如“藝術篇”中涉及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單純的語言講解有時候讓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習者難免有云里霧里之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供觀摩和基本階段的練習,在觀摩和練習中解決難點問題。
針對性是指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圍繞某個文化主題的文化考察項目,使學習者對之有切身的體驗。譬如針對“生產篇”“生活篇”,筆者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主題,組織學習者分別參觀了廣州市經濟開發區和粵北的貧困區,讓他們切實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貧困現象。這種活動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顧,避免考察過程中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事前對主題的了解,可以通過文字閱讀和形象化展示進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作為考察任務,為事后回顧做準備;事后回顧,一般先以討論或課堂發言的方式總結這次考察,然后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實用性是指教材的內容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他們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練習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現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紹中國文化中的“孝”時,不能僅僅只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解,應該結合中國當代的家庭生活的實際,像“4+2+1”結構模式、“空巢”現象、“留守”現象等,幫助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和傳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