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04:16: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生態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生態農業旅游的倫理意蘊
生態農業旅游的倫理意蘊主要表現在其經濟倫理意蘊、生態倫理意蘊和社會倫理意蘊三個層面。
首先,經濟倫理屬性是生態農業旅游倫理意蘊的主要特性。隨著社會發展,社會產業結構正在發生中重大的改變。第一產業的比例逐漸減少,第二產業結構和內容也在不斷地優化,第三產業正在逐漸發展壯大。作為第三產業中重要主體的旅游業正在蓬勃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宏觀層面,從屬于旅游業的生態農業旅游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生態農業旅游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部分,對于人民的經濟生活和休閑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微觀層面看,生態農業旅游的經濟倫理意蘊集中表現在生態旅游市場中的各個主體,包括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倫理、生態農業旅游企業倫理和生態農業旅游消費倫理。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從屬于旅游市場,旅游市場從屬于整個市場經濟。因此,生態農業旅游市場既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性,也有其自身發展的特有屬性。從市場角度看,生態農業旅游的經濟倫理意蘊主要表現在生態農業旅游市場是否規范,是否有健全完善的道德規范和規則。道德規范和規則是市場發展重要的軟基石,缺少道德規范和規則的市場很難健康有序地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市場也是如此,其發展需要有完善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機制,這是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其次,生態倫理屬性是生態農業旅游倫理意蘊的內在特征。人類早期的旅行活動主要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人類從自然中獲取精神體驗和價值體悟。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旅游活動的主要載體,也是人類旅游活動的重要資源。旅游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旅游是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條件,按照人們的要求進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各種各樣的風景旅游區和良好的旅游環境,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旅游需求。由此可見,旅游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態環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態環境。生態倫理不否定旅游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但是強調旅游的發展不能以損害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和發展都離不開農業資源和農村地區。從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生態農業旅游對于農村地區和農業資源的依賴性。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會促進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一方面也很可能造成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就必然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危害。生態農業旅游發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以上兩個問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進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是旅游業,特別是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最后,社會倫理屬性是生態農業旅游倫理意蘊的集中表現。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經濟、社會、環境和人的協調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對于社會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生態農業旅游一方面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又是旅游業,特別是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民增收的社會價值是生態農業旅游倫理價值的集中體現。傳統農業生產對于農民收入的增加效應不夠明顯,必須要開辟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生態農業旅游就是充分利用農業資源進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生態農業發展對于農村地區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僅僅表現在農民增收上,旅游還加強了農村與城市的信息溝通,促進了農村生活意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為了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農村地區必須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建設、水電建設等。這些建設一方面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方面又提高了農村人民生活的便捷性。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發展,縮小了城鄉差距,減少了社會矛盾,具有明顯的社會倫理價值。
二、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的倫理問題
生態農業旅游對于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以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生態農業旅游取得良好社會、經濟和生態倫理價值的同時,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倫理問題。
首先,生態農業旅游市場不夠規范,其市場主體的道德約束性不強。生態農業旅游市場規范性不強一方面表現在相關旅游法律的不健全,一方面表現在市場道德規范不明確。道德和法律規范的缺失主要涉及兩個層面,一個是政府重視程度不夠,一個是市場主體缺乏基本道德素質。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需要政府給予大力的支持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發展路徑。我國政府在規劃旅游業的時候并沒有充分地重視生態農業旅游板塊。政府將主要關注點投向了傳統的人文景觀旅游和山水景觀旅游,農村農業資源的旅游價值并沒有被重視。這就造成政府在宏觀調控旅游市場發展時對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規范缺失。除此以外,市場主體的道德約束性不強也是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突出的倫理問題。市場主體的“趨利化”造成市場競爭的混亂性,很多市場主體通過惡性競爭來獲取眼前的經濟利益。市場主體的道德素質不高是他們忽視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辯證關系。
其次,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技術性不強,形式單一,文化科技含量低。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但是仍然不可回避的是其開發形式單一,科技文化含量底下。目前較為普遍的開發模式就是根據農村既有的農業資源、生態景觀等進行簡單的包裝宣傳。形式非常單一,除了吃農家飯、做農家事、觀農家景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了。游客在游覽之后很難再次產生強烈的“故地重游”的動機。在當前旅游業“體驗經濟”大趨勢的背景下,無法滿足游客精神體驗和文化體悟的生態農業旅游將會走向發展的“死胡同”。我國生態農業旅游有著廣袤的旅游區域,但是文化科技含量普遍較低。
最后,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是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最直接的倫理問題。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是由生態農業旅游主體造成的,一個是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一個是旅游者。旅游經營者在開發和經營旅游產品或服務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一切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來取悅部分旅游者,從而實現眼前的經濟利益。另外,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由于自身素質水平低下和客觀約束機制的缺失會根據自我喜好隨意地損壞自然生態環境。從目前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經??梢钥吹焦澓舐糜尉皡^一片狼藉的場面。生態農業旅游所造成的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也跟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的倫理建設
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的倫理建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宏觀層面政府高度重視并積極作為,中觀層面企業敢于責任擔當,微觀層面旅游者道德自律。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視生態農業旅游的價值和作用,積極引導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政府主導,通過法律和道德規范的確立來引導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發展。政府要充分認識和了解生態農業旅游對于旅游業和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結合旅游地的實際情況確立基本的原則。市場具有盲目性和自發性,生態農業旅游市場亦是如此。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鼓勵和支持良性競爭,打擊非法和不道德競爭,保證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秩序井然。這是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政府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會有效地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生態農業旅游企業要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堅持誠信經營的基本原則,利用道德資本來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企業的約束性首先是來源于法律,法律具有強制性,能夠強制旅游企業在合法的軌道上經營。但是,如果完全依靠法律來規范約束的話,必然會造成市場管理的成本增加。除了法律規范外,道德約束也是非常重要,道德約束的成本較低。政府要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市場主體的自我意志,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道德的作用。這樣,生態農業旅游企業才能真正地承擔其社會責任。旅游企業還應該建立旅游監察機構,對市場上的旅游企業進行監督和監察,保證旅游企業能夠在責任范圍內從事旅游經營活動。
最后,加強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提高旅游者消費理念和增強旅游者旅游行為的自律性。旅游者的消費理念正確與否將會左右其旅游行為,正確的旅游消費理念能夠保證旅游者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旅游活動,反之則否。因此,我們需要加強道德教育的力度,將外在的道德律令內化為旅游者的情感和意志,從而保證旅游者能夠隨時自律性參加旅游活動。旅游者的自律性是生態農業旅游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的自律意識增強將有利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作者:王中雨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摘要]生態農業旅游既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途徑,也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眼光。通過對云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市場失靈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出云南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的原因,提出促進云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問題;對策
1引言
生態農業旅游是把農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態經營模式,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作習、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的一種新型的旅游開發類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城市問題陸續出現。生態農業旅游讓人親近自然、返璞歸真,引領起新的消費潮流。國家近年來一系列重要會議和文件都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農業和旅游業都與自然環境聯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良性有序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影響深遠。云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促進了生態農業旅游的快速發展。目前,一些學者對云南的生態農業旅游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對推動云南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王語?(2009)分析了生態農業旅游的特點、發展的類型等,提出了加快昆明市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對策;羅雁、陳正良(2010)闡述了云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有利條件,認為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促進云南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倪慧(2014)分析了生態文明視角下,云南紅河哈尼梯田農業旅游的發展路徑。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重要性、對策作了研究,但從市場失靈的角度并結合云南省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在充分研究以往文獻的基礎上,立足于云南省生態農業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從市場失靈的角度分析云南省生態農業旅游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解決對策。
2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的成因機制
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主要由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引起,客觀原因主要有氣候資源、地理條件、鄉風民俗等,這類原因引起的失靈屬于市場的局限性失靈,市場本身無法破解,政府也不能解決。導致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的主觀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對稱、公共物品滿足不了需求、外部性等。信息不對稱,指參與市場活動的各方對信息沒有同樣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或決策主體擁有的信息沒有達到最優決策所需的水平。信息失靈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產生,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開發者、消費者、管理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公共物品指沒有清晰產權的物品。對于公共物品,私人沒有意愿投資,市場供給滿足不了需求。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這類公共物品,投資成本回收慢,投入效益難以保證,這就必然壓抑社會投資,造成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公共物品由于存在免費搭便車的問題,往往還會會造成公共物品的過度使用。外部性,即某個經濟主體的活動造成另一個經濟主體的利益或成本的變化,而另一個經濟主體沒有獲得補償或進行支付的情況。如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其利用存在廣泛的外部性,使得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很難根據使用量對開發者和消費者進行收費來約束其行為。
3云南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的表征
3.1開發不到位,產品同質化
云南省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主要有農家樂、休閑山莊、田園觀光等,經營形式上趨同,基本屬于同一內容,產品雷同問題嚴重。各地區的特色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重復規劃,盲目復制的現象極為嚴重,對旅游者難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一些村落因為看到其他地方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長而不管本村否具備同樣的條件而盲目復制,像昆明市呈貢區在相隔不遠的地方就存在著許多內容和形式都很相似的農家樂、休閑山莊等,許多消費者都愿意為具有原生態旅游體驗的生態農業旅游支付更多的費用,但旅游的結果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不愿意有二次消費體驗。
3.2宣傳不到位,產品層次不高
云南作為全國重要的旅游省份,有著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一系列著名的旅游景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但獨具云南特色的民間傳統工藝、田園風光、民居、農耕文化等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一些出名的旅游景點特別是節假日的時候有大量的游客,而一些普通的旅游景點則問津的人很少。再加上生態農業旅游市場還沒有形成由低到高各個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缺乏高檔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層次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大部分生態農業旅游產品仍以一般的田園景色欣賞、特色飲食等為主,提供的也主要是一些低端的像棋牌、麻將這樣的活動,生態農業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未能得到足夠的體現。
3.3認識不到位,服務水平不高
生態農業旅游大部分的參與者都是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可以吸收一部分的農村勞動力,當地農民也可以從參與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云南省因地理、民族、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受過良好的生態教育,不了解管理知識,沒有參加過一些職業技術的培訓。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抓住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融合當地的旅游資源,開發出有特色和檔次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旅游者僅僅就只是拍照、吃飯、摘果等,沒有更深層次的生態農業旅游體驗。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人工化,打著生態的牌子提供的確實普通的產品和服務的情況。
3.4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資金投入少
由于生態農業旅游大部分處于城市的周邊和經濟增長緩慢的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成本高,政府和農戶投入的資金還不足以完善生態農業旅游地的基礎設施,所以各地基礎設施還不健全,如道路坑坑洼洼,沒有配套的停車場、衛生間、餐廳等,基礎設施滿足不了旅客出游的需求。像在云南一些山區,風景優美、特色鮮明、自然氣息濃厚、發展潛力巨大,但就是因為相應的基礎設施落后而導致其生態農業旅游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3.5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環保意識弱
云南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其開展生態農業旅游的有利條件。但有些地方存在著只顧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視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現象,一些開發商為了建造旅店,停車場等大肆砍伐森林、推山坡、填洼地,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一些地方民俗客棧家庭作坊產生的廢水廢渣沒有經過相關處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空氣水源;一些農戶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對農藥瓶、塑料袋等各種垃圾采取集中處理措施,往山上、溝渠里、公路邊到處亂扔;一些消費者進入景區以后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4云南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失靈的原因分析
4.1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
4.1.1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者和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要求管理者、開發商擁有一定的做最優決策所需的信息,對當地資源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有序的開發。云南省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規劃很薄弱,資源利用不合理,缺乏生態和環境概念,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單純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目的,有的旅游資源沒有經過合理的規劃,管理者沒有充分考慮環境和生態發展,盲目、草率地開發旅游資源,甚至有部分官員為了追求自己的成績,不顧當地現實條件,盲目支持開發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商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也大量重復的提供相似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進而造成了產品同質化的現象。4.1.2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要求民眾要有很好的生態意識和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但云南生態農業旅游業的從業人員遠遠低于達到最優決策所需的水平,缺乏職業的生態農業旅游導游,管理人員等。生態農業旅游作為一種經驗型產品,開發者掌握著更多產品的信息而消費者在消費體驗之前并不知道產品的好壞,僅僅是靠一些開發者的宣傳,先前游客的經驗獲得信息。開發者不能完全了解客戶的需求和提供各種層次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消費者缺乏了解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這樣就導致了知名的旅游景點客流量很大,普通的旅游景點人很少,消費者沒有獲得預期的旅游效果等各種情況的發生。由于管理者、開發者、消費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見圖1),就需要政府采取一定措施進行干預。
4.2公共物品導致的市場失靈
道路交通、環境衛生等這些東西屬于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承擔資金投入,私人一般沒有承擔這方面服務的積極性和能力,都等著“搭便車”。在完全信息條件下,以住戶之間的修路博弈為例。設想在山里有兩戶相鄰的農家,為了不破壞生態環境,需要繞道修一條路到旅游地,每戶人家可以選擇的策略都是修或不修。在下表中,Di和Hi(i=1,2,3,4)分別表示農戶1和農戶2在不同策略組合下的函數,假定D2>D1>D4>D3,H2>H1>H4>H3(見表2)。在表2中,農戶1和農戶2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傾向于不修的行為,從而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盡管(修,修)帶給農戶1和農戶2的利益比(不修,不修)要大,但雙方最終策略組合卻是(不修,不修),這是一個非合作的納什均衡。由此可見: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的供給,經常需要政府主導行動。4.3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云南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近幾年被迅速的開發,生態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嚴重。這是外部不經濟性導致的市場失靈。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許多的開發商和消費者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以生態的名義,過渡開發和使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壞,而他們都不必為此負擔成本和付出代價。市場主體缺乏足夠的動力約束自己的行為和出資保護環境資源,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轉嫁給社會,其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產生過多或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
5對策建議
5.1合理規劃,突出特色內涵
云南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要被充分合理的利用。在開發生態農業旅游之前應該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積極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多部門協調搞好規劃。由規劃部門負責,旅游、農業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一切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量地區各項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權衡各方利弊,著重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緊扣生態內涵,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開展生態農業旅游時,要充分利用云南豐富的生物資源,重點發展一批有云南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像反季節蔬菜、藥材、花卉、茶樹水果等,擴大這些作物的種植面積,發展特色農業博覽園,綠色農業產業園、生態莊園等;深入挖掘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像農耕文化、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節日慶典、飲食文化等,開發一些具有較強的文化內涵和體驗性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積極創新,打造一些像生態農業主體公園、不同類型的“旅游套餐”、森林旅游等這樣的新型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讓各種檔次、各種類型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要。
5.2注重營銷,提升競爭水平
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有利于促進云南經濟的發展,各地政府應當扶持正牌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加大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宣傳。政府可以對當地一些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在政府網站進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政府可以采取和開發商聯合出資的形式,利用公交站臺、機場廣告、地鐵廣告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也可以積極邀請一些電視節目來取景拍攝。如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播放,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傳統工藝和美食,想親自去體驗品嘗,帶動了一些當地傳統食品生態食品的銷售;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到云南文山的普者黑進行拍攝,明星和孩子一起欣賞當地非常優美的自然風光,親自體驗當地的捕魚賣魚的農家生活,讓更多的游客紛紛想身臨其境。經營者也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營銷平臺像微信、微博、論壇等進行宣傳,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到云南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一些經營者把當地的優美景色上傳到網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觀賞、攝影和體驗,一些消費者提早就通過微博私信預訂其產品。
5.3加強教育,提高服務水平
在云南省,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直接影響到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方面,要讓群眾具有良好的生態環保意識,可以通過宣傳教育、講座培訓、參觀學習等形式加強對民眾的生態教育;另一方面,應該提高對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重視程度,偏低的文化層次,低端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游客的需要。政府要加快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提升他們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他們對當地的文化、風俗的認知水平,開發出更多有品位,風格各異的旅游產品,培養一批專門針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導游和經營管理人員,帶給游客更高水平的體驗。
5.4政府主導,完善基礎設施
一直以來,云南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相比基礎設施有著較大的差別,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將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A設施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外部性明顯,但是基礎設施投入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相應其他的一些服務也不能提供。私人部門沒有投資基礎設施的能力和意愿,所以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和管理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采取政府牽頭,將市場機制引入到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投融資領域,改善生態農業旅游地區的道路、環境、水利等基礎設施。全省旅游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農村配套基礎設施逐步增多,將進一步加快云南省生態農業旅游業的發展。
5.5保護環境,實現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同時,也要守住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利用存在著廣泛的外部性,市場機制不能自動的消除外部性,需要采取多種手段來鼓勵產生外部經濟。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公共政策方案,設定污染物排放標準,對那些隨意排放廢物,產生垃圾,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管制。同時應該重視民眾的監督作用,對發現的環境問題可以隨時進行監督和舉報,有關部門要積極的治理。另一方面,充分運用生態文化保護區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示范基地的宣傳示范作用,組織部分領導村民去參觀學習,使農民充分明白生態與自身利益的緊密聯系。積極加強對游客的動態宣傳教育,減少與環境有關的外部不經濟行為。堅持生態建設,重視環境保護,才能讓美麗云南的生態農業旅游有更強的競爭力。
作者:方尉 付明飛 單位:云南大學 發展研究院 鎮雄縣農業局
摘要: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建設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建設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優勢,其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農產品,還能夠進一步優化產業,提高農業的收入,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但是在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并不斷加大對其的投入,從而能夠有效的實現環保和經濟的結合,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诖?,本文分析了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問題及改善措施。
關鍵詞:生態農業建設;問題;改善措施
1生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農業,其主要的生產對象是自然資源。對于過去的農業基本上沒有對環境造成影響,但是其存在生產效率低的現象,因此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而對于近現代農業其主要是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大部分的工業,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因為使用一些農藥和化肥,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環境,特別是對土壤、水質等方面造成很大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發展,合理的協調生態環境,使用這2種方法都是不可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農業出現,其也成為了農業發展的主要發展趨勢,生態農業主要是根據生態經濟學、生態學規律分析,并依靠現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作為主要的發展模式。對于生態農業在我國的引入是在20世紀80年代,并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優勢,不僅延續了近現代農業的技術優勢,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在資源投入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對于生態農業來說其是屬于“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問題
2.1農業環保意識仍需加強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業發展污染比較嚴重,其主要是因為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時候沒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工業三廢”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對于宣傳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沒有將該種思想貫徹到農民的心中,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情況,因此長期下來,這種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嚴重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2.2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其主要是因為農藥以及化肥等所造成的污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會過量的使用農藥、化肥等,但是化肥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化肥在進入農田后,就會腐蝕土壤、水體等,從而直接影響到環境。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改善氣象問題,農民會選擇使用農用薄膜進行節水、增溫等,但是因為農用薄膜的使用年限是受到限制的,使用的薄膜大部分都不進行回收,從而會累積在土壤里,破壞土壤結構,直接影響到農作物。另外部分人還會將薄膜進行焚燒,就會釋放大量的二惡英類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很強的毒性,會直接影響到大氣環境。
3改善措施
3.1加強生態農業意識教育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轉換生產方式,提高生態意識,采用農民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廣泛的普及農業生態知識,從而能夠提高農民對農業環境的認識。
3.2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視,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
科技是發展的主要條件,對此政府需要高度認識到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基金投入,將其用于生態農業研究中,不斷的鼓勵和引導科學技術人員和單位對其的研究,主要是將生態農業建設作為基礎,并使用無害化農產品,并有效的處理人畜糞便,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還需要加大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從而更好的實現生態農業建設。
3.3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改造工程
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改造工程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在農業生態建設過程中確保保護環境、提高產品質量,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污染質量,并推行環保準入制度,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排放工作以及作物秸稈還田利用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操作,并研究最適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方法,從多方面進行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的控制,確?!耙豢貎蓽p三基本”目標的順利實現;完善生態體系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建設是主要農業發展趨勢,因此需要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并有效的落實生態種養技術,從而更好的促進生態建設。如今生態農業建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待解決,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從而促進生態農業的建設。
作者:侯淑楠 葉洪峰 單位:南京江地土地開發咨詢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省地產發展中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化生態農業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如何破解面臨的難題,推進現代化生態農業建設,把農業這個基礎產業做大做強,是擺在淄博市農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1淄博市推進現代化生態農業的現狀及優勢
1.1現狀
隨著工業化及城鄉融合的步伐加快,淄博市農業也獲得了迅速發展,已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農業經濟區,并擁有了一定的農業生態現代化的生產體系,這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改善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2優勢
1.2.1自然環境優勢淄博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淄博市農業用地4202km2,占淄博市土地總面積的70.44%,其中耕地面積2117km2,林地面積1048km2,果園面積588km2。淄博市地處暖溫帶,屬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十分有利。1.2.2政策及技術方面的優勢一直以來,淄博市一直高度關注生態農業的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及生產資料補貼和農業科技下鄉等,調動農民參加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同時,繼續加大對水利建設、農村生態能源建設的投資力度,全面落實農村醫療保險、農民技術培訓等政策。在各區縣全面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灌溉技術、秸稈禁燒與還田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防治技術等,促進了淄博市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
2淄博市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面臨的難點問題
2.1土地流轉數量少,達不到農業規模化生產條件
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積少,且隨著城鎮化建設及城鄉融合的迅速發展,農村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開始涌入城市,雖然很多農民會把土地租給別人種植,也出現了一些承包土地的“大戶”,但真正經過土地流轉得到的土地數量遠遠達不到規?;a的條件,很難確保農產品質量的標準化。
2.2農民教育水平低,推廣農業科技有難度
由于從土地中獲得的收入較低,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子女的上學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喜歡到城市中尋找工作機會,而土地大多由留守農村的老年人經營,其受教育水平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導致在進行農業科技推廣時會有很大難度。
2.3科技下鄉服務手段落后,現代化水平較低
由于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待遇不高,導致積極性不高,隊伍不穩定,推廣效果弱。同時,由于科技下鄉的服務手段還比較落后,覆蓋面窄,帶動力較弱,也制約著農業現代化推廣的發展速度[2]。
2.4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
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已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障礙。由于農業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利用污水灌溉,使一些污染地區生產的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超標,導致淄博市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較為突出,也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
3淄博市大力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的對策與措施
3.1加快土地流轉,創造農業規?;a條件
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一是在勞動力信息收集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的,為土地流轉信息提供良好的平臺。二是政府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就業渠道,鼓勵種糧大戶集中承包土地,使農村的土地流轉速度加快。三是政府加大對農業種糧大戶的信貸支持力度,統籌規劃,逐步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與經營[3]。
3.2對農民進行現代生態農業宣傳,調動其積極性
現代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一些農民還不能充分認識到現代生態農業能給他們帶來的好處,這就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宣傳現代生態農業特色,使農民能夠意識到從事現代農業建設也可獲取不少效益,從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3.3加大科技投入,重視科技推廣
政府要制訂政策,提高科技投入,重視農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推廣工作,建設穩定的基層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筛鶕r業生產的不同類型、地方特色,建立能帶動本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4]。
3.4強化組織,培養典型
通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可開發集休閑、娛樂、種植為一體的“開心農場”,培育一批生態農業典型[5],建設一批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區,把生態農業和旅游結合起來。
3.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生態農業生產綠色化
改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影響農產品品質的因素,做好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廣泛推行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主導的綜合治理措施,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作者:耿云紅 單位:淄博職業學院制藥與生物工程系
一、發展原州區生態農業的技術體系
在一個技術體系不健全生態農業系統中,通常含有多種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喂鴨子在池塘里,我們必須考慮養殖鴨子的數量,而集養鴨子的數量將影響蓄水容量的大小,水質和魚的數量及水的類型、溫度等。由于原州區農民關于生態農業的技術素質普遍不高,在這個復雜的系統中有沒有任何理論知識和經驗總結,沒有科學的設計,簡單的復制其他地方的經驗,這是非常困難的,成功的幾率非常有限,這樣做的結果,會極大的挫傷農民對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但在實踐中,生態農業的推進和發展,存在著缺乏技術措施,包括如何進行傳統的農業生態技術開發,包括研究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會影響原州區生態農業的發展。因此積極學習生態農業發展比較好的地方的先進經驗和知識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應該派出農業技術人員去學習,培訓,找出一條適合原州區發展生態農業的路子。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態農業服務體系
發展原州區的生態農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盡管原州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有經驗可取的,但生態農業政策的實施,有許多地方是需要完善和改進的,甚至是需要從頭建立的,所以,建設原州區的生態農業任重而道遠。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對農產品價格影響非常重要,有時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由于窮人,糧食安全可能更重要;但對于那些富裕的農民,提高經濟效益,有可能從事生態農業,以激發他們的發展動機。但就目前而言,尚未建立完善的有效的服務體系。比如及時提供優質的品種、種子、肥料、技術支持、信貸和農戶的信息服務等,而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收獲后的出售農戶也非常關心,只有積極發展信息服務,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才能調動農戶參與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再比如,發展當地生態農業的信用服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農民從事生態農業的收入可能常常是實施幾年來獲得的,在這種情況下,信用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只有建立有效的信用服務機制,讓農戶放下心來,才能決心去從事這項農業變革。
三、建立鼓勵發展生態農業的激勵機制
生態農業的發展周期長,見效慢,所以建立必要的激勵措施是必要的,讓農民自愿參加這項生態農業變革,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調動農民自愿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就要對農民加以鼓勵,培訓,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識,并建立長效的激勵措施,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畢竟生態農業的實施目前需要廣大農戶的參與才能實現,也只有廣大農民意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即將帶來的經濟效益,才能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生態農業實施的同時,要選派大量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只有廣大農業技術人員積極的參與其中,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才能及時的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建立的激勵機制落到實處。農戶成功了,得到了收益,同時對農戶的激勵機制落實到位,就能從實際中擴大宣傳作用,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從而建立原州區和諧發展的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發展的水平。積極推動原州區的生態農業發展,對促進原州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土地退化治理,整體自然環境的治理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只有積極的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才能保障原州區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村環境;才能建設原州區自然環境優美,農產品可靠,整體社會環境良性發展的趨勢。雖然生態農業在原州區的發展充滿艱難,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會出現一個生機勃勃的原州生態農業新景象。
作者:周志強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河川鄉農業服務中心
一、玉環縣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1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
玉環縣陸地面積378km2,淺灘涂面積240km2。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征。常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光、熱、水三因素配合良好,利于各種作物生長。境內常年無霜期為252~266d,這對作物生長非常有利。生產的玉環盤菜、楚門文旦、環環剪豆、長柿、廣柑等農產品知名度高,產量高,效益好,深受城市居民喜愛。玉環縣堅持“優質、生態、高效、安全”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廣各類農業技術,把產前、產中、產后納入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玉環優勢農產品、主導產業等都制定了農產品地方系列標準,使農產品按標生產。同時,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認證,截止目前,玉環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達到20個,有機食品達到6個,綠色食品達到9個。從源頭上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開展農業生態整治,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因此,玉環縣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工程、測土配方工程,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大力提倡應用有機復合肥料,加強農業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銷售農資物品。一是實施沃土工程,推廣平衡配方施肥。近幾年,玉環縣對4萬畝耕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建立示范方10個,面積3900畝,使每畝耕地平均減少化肥用量9kg,因產量提高實現畝增收92元,農民累計增收500余萬元。二是實施三大工程,控制農藥污染。近幾年來,玉環縣積極實施水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工程、農作物重大病蟲無害化治理工程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高效低毒農藥大面積推廣,推廣率達到90%以上;實施區比非實施區的畝純農藥使用量減少31.24%。近年來,玉環縣以鄉村生活、田園風光、漁村風情等打動游客的休閑觀光農業不斷發展,順應了都市人向往體驗幽靜田園生活的需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點和農業休閑觀光項目。如玉環漩門灣觀光農業園、“三潭茗園”農莊、清港垂釣園等農業休閑觀光項目;坎門后沙生態風情、大鹿島生態旅游、古城旅游度假、海上生態捕漁體驗和樂清灣水上游樂等生態旅游項目。同時,各個農業示范園區結合自身特色,發展體驗農業、采摘農業,也深受城市居民喜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提升了農業發展層次,成為玉環農業的新亮點。
2發展生態農業的制約因素
由于玉環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高,農業資源過度開發,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再加上外來人口多,地域的人口承載力有限,較大地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是土地資源量偏少,人均占有量僅0.27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且重用輕養,致使耕地蓄水保肥能力降低。二是水資源緊缺,人均水資源量低,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而且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每年都較長時期處于嚴重狀態,今年經常性出現缺水現象。三是農業生產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和污水灌溉,以及受廠礦企業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城鎮居民生活廢水的影響,水體、生物、土壤、大氣等各個層面的直接、復合、交叉、循環的主體污染嚴重,已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阻礙因素。大部分的農民習慣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和生產經驗,對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品牌意識、市場意識、環保意識、質量意識不強,農業經營方式仍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為主。應用現代先進技術的積極性不高,農產品品牌市場效益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科技轉化增值的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地制約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玉環縣農產品規模偏少、經營分散、量少質低,品牌產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優勢產品、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有的有牌無品,有的有名無牌,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廖廖無幾,缺乏有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4農業標準化推廣力度不夠。玉環縣對農業標準化認識不夠,存在著重標準制訂、輕標準實施,農民對標準化的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有限,使推廣實施范圍和建設速度受到影響。即使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的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包裝、流通等環節中,仍是傳統生產方式,科技含量不夠,標準化程度低。
二、玉環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一項涵蓋面廣、投資量大、質量要求高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著眼長遠、科學謀劃、形成合力、穩步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從建設生態縣的戰略高度出發,狠抓落實,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組織保證。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浙江農民信箱,開展多形式宣傳,普及生態農業知識。堅持以點帶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進一步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
2開展規范管理。按照“標準化生產,關鍵點控制,投入品監管,安全性保障”的要求,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實行全方位的質量監控,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圍繞主導產業和拳頭農產品,組織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農業質量標準運行機制,使生態農業按標生產、按標包裝、按標加工、按標上市。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按照“集中、權威、高效、便捷”的要求,加強對農產品的監督管理和檢測檢驗,著重抓好各個環節的網絡建設,嚴把農產品質量關,保障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生態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3應用農業科技。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要推進技術創新,走“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的農業發展路子。加強種子種苗工程建設。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名特優新為重點,以優化品質、品種為突破口,加快新品種的引進、繁殖、培育、示范、推廣,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按照“強化公益性服務、搞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大力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主動走向發展生態農業的主戰場,通過創辦生態農業的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示范企業,促進生態農業的推廣應用。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實行產學研結合,加快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著重在農業污染治理技術、種養設施栽培技術、農產品加工包裝保鮮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提高農業資源的科技貢獻率和勞動生產率。加強農民技術培訓,以科技入戶工程和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為抓手,采取面對面授課、手拉手指導的方式,開展生態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4培育經營主體。按照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強管理創新,擴大企業規模,提升產品檔次,強化品牌培育,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生態農業的精深加工水平。按照“政府指導、規范管理”的原則,在多部門推進、多主體參與、多層次發展、多領域拓展的同時,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鸵幏痘ㄔO,建立管理運行機制,構筑合作網絡,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堅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規模經營、優質高效”的原則,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增強帶動、示范、輻射作用。堅持“資源優化、要素整合、優勢互補、市場拓展”的原則,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實行跨區域經營農業,再造一個玉環農業。
5打造農業品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是關鍵。要增強品牌意識,樹立品牌觀念,采取措施,實施農業名牌戰略,做大做精做響一批農業知名品牌,使無牌變為有牌,貼牌變為創牌,有牌變為名牌。利用農業品牌優勢,整合各類品牌,不斷拓寬市場,提高市場覆蓋面。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營銷大戶的營銷作用,搭建構筑信息平臺和營銷網絡,開展連鎖經營、產地直銷、電子商務等手段,多形式、全方位、寬領域的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舉辦參與各類展示、展覽、展銷活動,提高玉環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6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要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環境,玉環縣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生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多元投入、公眾參與”的投入機制,為生態農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全面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改變臟亂差狀況,達到布局優化、環境綠化、道路硬化、衛生潔化、路燈亮化、河道凈化,提高農村的生產生活質量。以農田林網化為載體,大力實施綠色通道工程、生態公益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平原綠化工程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以重點水利工程為重點,帶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災能力和發展后勁。以清潔化生產和循環經濟為契機,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減少環境破壞,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增強生產功能,實現生態安全,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許海亮、李青、任波單位: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一、工業環境污染問題
塘河干流中鎘全部劣于V類水標準,區內塘河支流中除銅外,鎘、鋅、鉻、鉛等已全部劣于V類水標準;大氣中重金屬含量也較高,其中前莊冶煉區內大氣中鋅濃度高達3.3mg/m3;除八水(對照點)外其余各村水稻土表層中和Zn含量均超過了三級土壤標準。所有水稻樣品中均檢出5種重金屬,且含量較高根>莖葉>籽實。說明重金屬在農作物中遷移和污染情況,也說明環境污染給農業帶來的影響。
農業面源污染指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使用農藥、化肥、糞便等產生的污染。它具有三個不確定性:不確定時間,通過不確定的途徑,排放不確定數量的污染物。瑞安市農業農村面源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我市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主要制約的因素。
1)調查結果發現,全市畜禽糞尿產生總達184332t/a,直接排放總量88648t/a,綜合利用率僅50.8%,污水產生量達656552t/a。污染程度較嚴重的畜禽養殖有:豬、鴨、牛、雞。污染物主要排向溫瑞、瑞平塘河水系和飛云江水系,造成地表水有機污染加重,水體富營養化嚴重。
2)調查結果表明,全市農藥施用總量達212.95t/a,其中殺蟲劑總量達142.01t/a,除草劑總量35.10t/a,施用農藥農地面積30914km2。農藥的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把雙刃劍,農藥的施用雖然降低農產品的病蟲害,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但同時也對環境造成污染。農藥及其降解物鉛、砷、銅、錳、氮、磷、氟、氯等,直接進入水體,污染水環境,致使生物種群中毒衰亡,直接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近年我們發現農田及其水溝中的泥鰍、黃鱔減少,足以說明農藥對生態的危害。
3)調查結果表明,全市化肥施用量73547t/a。施用化肥農地面積30995h/m2,其中氮肥平均施用量為1365.7kg/km2,是國家公認的225kg/hm2的6倍,是我國施肥水平較高的太湖流域(500kg/km2)的2.7倍。說明我市農地化肥施用量總體水平嚴重偏高,而且有繼續升高的趨勢。全市每年純氮流失量達1747t/a,P2O5流失量達125t/a。這些流失的N、P基本都進入地表水,導致農村河流水質中總N和總P偏高,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加劇。
實施生態農業規劃,建立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根據瑞安生態市建設設想,結合瑞安市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編制全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無污染或輕污染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中西部地區工業企業少,環境質量好,適宜建立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東部溫瑞平原工業發展快速,不適宜無公害農業基地建設,宜作為普通的農業用地,最好種植非食用作物;飛云江南岸瑞平平原,由于經濟開發區建立和工業迅速發展,也不宜建立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宜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二、制定系列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體系,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建立和執行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體系,保持和改善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同時為豎立名牌綠色產品創造條件,從而促進了瑞安市生態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市已制定番茄和毛芋無公害生產與品質標準,通過進一步規范深化和推廣,制訂出一系列諸如馬蹄筍、白銀豆、花菜、楊梅等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達到發展和壯大我市生態農業建設的目的。加強環境管理,提高污染控制能力。
1)繼續加強對工業環境污染控制是目前環保的重要工作。通過環境管理工作,遏制工業污染向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擴散。通過總量控制和“一控雙達標”的長效管理機制,努力改善工業污染區的農村環境質量。
2)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特別是針對農村農民的環保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改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達到提高農村環境質量的目的。
3)通過生產方式的改善和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的提高,有效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建立以沼氣凈化池為紐帶的畜禽牧業的綜合利用體系,防治畜禽畜牧業的環境污染;推行科學合理施肥技術,最大限度減少氮、磷流失,提倡使用農家肥、復合肥等,達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以“預為主、綜合防治”為方針,控制農藥污染,通過積極引進蔬菜抗病蟲新品種,推廣防蟲網、殺蟲燈等物理防治新技術,優先采用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減少農藥對農產品和環境的污染。
4)建立農業環境監測體系,農業環境監測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對無公害食品產品產地的環境質量動態監測與評價,為基地選定和建設提供決策依據;通過農業環境監測及時消除生產基地及周邊可能產生的污染事故造成基地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通過農業環境監測和監督,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進程,嚴格控制由于管理不當而造成的農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建立也是瑞安市生態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本文作者:鐘卉卉單位:瑞安市環境保護局
1現階段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1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貧乏
盡管我國高度重視耕地保護,但是各種因素影響(如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自然災害、水土流失等),我國耕地面積仍是逐漸減少。我國耕地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質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較重,土壤沙化較重,耕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存在生態退化現象。我國缺水嚴重,水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僅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上來看,也極為不平衡,地域差異較大,季節差異極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農業生態、農業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使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國農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現在,國家又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隨著人口增長,增加了對資源的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口壓力始終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1.3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制約了發展普及
我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必須要有現代的科技來支持,和傳統的粗放農業相比,更需要現代的、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但是我國當前農村的現狀是,有頭腦、文化高的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大都進城務工或者是從事了其他經營,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婦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農業”,加上在家的農民由于長期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對先進農業科技重視程度不夠,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夠,主動學習掌握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愿望不強,從而阻礙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普及和推廣。
1.4土地零星分散,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的是生產責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戶獨立耕種,當時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當時農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了傳統農業的穩步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不斷前進,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規?;倪B片經營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這種分散的農業經營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影響了現代生態農業的規?;l展。
2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議
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如何擺脫困境,尋找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是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解決以上問題就要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穩定發展,特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2.1建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實行了多部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初步建成了保護農業資源、農業生態和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細化程度還不夠,總體還較為籠統,還沒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因此需要抓緊健全和完善能夠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服務的法律法規,盡快制訂相關的產業標準,提升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提高發展質量。再有,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監管力度,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穩步健康持續推進。出臺相關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鼓勵政策,建立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相關的機制,從而加快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推廣和普及。
2.2強化宣傳,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的理念
多措并舉,加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發展優勢,提升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樹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先進理念,提高農民群眾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熱情和自覺性。要注意的是,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地區要區分對待,切忌進行一刀切。更不能強制農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一刀切、強制發展,反而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影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穩步發展。
2.3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前提
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以一家一戶為主,農業生產的品種單一,沒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中要把“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思維植入農民的頭腦中。發展前,要超前、科學的進行規劃,規劃要結合現有的財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發展中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科學安排,統籌兼顧,發展一處成功一處,讓農民先嘗到發展生態農業的甜頭,從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動生態農業向科學化和規?;l展,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提高農民積極性
近年來,農民合作社、農業協會等合作組織發展迅速,逐漸被理解、接納,參與積極性越來越大,這為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合作組織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經營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補。利用這些合作組織的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趨勢。
2.5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目前農民科技文化水平還有待提高,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和意識還不高,各級政府應強化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現代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生態農業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只有采取科學有效措施,才能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
作者:周長國 宋國棟 單位:1.山東省泗水縣農業局 2.泗水縣濟河街道辦事處
摘要:十六大以來,我國一直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目標實行。生態農業也是當下一直所提倡的農業建設方向,也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都有良好的影響。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問題聯系密切,本文從實際出發,探討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的現狀和找出存在的問題對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生態;農業;食品安全
1我國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的現狀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常出現在民眾的視線范圍,媒體和輿論也把焦點聚集在了食品安全問題上。食品安全不只是一個地方所需要引起的重視,更是應該被全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在生活質量上有著新的追求,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了一大趨勢[3]。食品安全與否與食品的源頭大農業有著較大的關系,生態農業下的食品安全應成為政府廣泛關注的問題。
2我國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2.1相關部門監管問題。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中出現的問題常與相關部門的監管的力度和范圍的廣度有一定聯系。國家和政府的監管按照相關規定執行,但執行的力度以及覆蓋面有較多的差異。執法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參差不齊,不一定能理解和貫徹相關規定中的每個條例具體的要求,在傳達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偏差,執行的力度和廣度難以達到預期要求。
2.2相關法律法規問題。國家雖已制定及執行生態和食品相關類法律條規,但生態農業產出食品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有空缺,部分涉農企業和農業從業人員沒有按法律要求來執行選料以及生產。相關法律法規的推廣力度較小,許多涉農企業沒有組織學習相關法律,這部分涉農企業的違法成本也較低,所以導致在法律范圍覆蓋下依然有較多的農業食品企業依然無視法律的規定。
2.3生態農業下食品市場問題。越來越多的食品打上生態的標簽進入了市場,但其中不乏有不符合要求的食品也通過非法渠道標上了生態食品的標簽。市場對生態食品的認證沒有統一標準,消費者時常面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導致消費者對生態食品的接受度和可信度受到影響,因為受到這樣的影響,許多生態食品的銷量也隨之下降,有的甚至滯銷。市場察覺該信息也較緩慢或者是處理不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條例來要。
3我國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生態農業在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中會起著重要作用,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也要保證相關食品安全的條例得以實施。食品不可缺少,食品安全也必須穩定,不能確保食品安全對每個國家都有較大的影響。確保我國食品安全具有生活意義、經濟意義、生態意義、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根據現在國內實情,按照正確的對策來解決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問題是較為重要的。
3.1重視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食品農產品的源頭都與農業有較大的聯系,農業的生態與否直接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生態農業背景下,應更加重視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農田基本建設。農田基本建設包括土地整理、水利設施建設、農田道路及通信設施建設等。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更能適應符合生態農業的宗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食品的安全。先進的基礎設施可以節約勞動成本,讓勞動力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把關食品安全,降低生產成本。良好規范的農業基礎設施也能保護好生態環境,解決源污染問題。
3.2提高生態農產品品牌公信度。我國現行市場上已出現部分生態食品品牌,打出了“無公害”以及“綠色”食品的旗號。但由于部分商家只顧利益,未按生態農產品的相關標準來執行生產,導致不合格的生態食品時常出現在市場上,成為了媒體新聞和輿論的焦點。消費者對生態食品品牌的公信度大幅度降低,既而導致合格的生態食品也出現了滯銷的現象。在農產品品牌危機中,消費者不同的自我威脅對負面信息傳播的影響有差異,但總體上都是有較多的負面影響的。提高生態農產品品牌的公信度,使生態食品加工的過程透明化合法化,消費者的信任度才會是良性循環。
3.3轉變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類型較為固定,在全面深化改革下,我國的生態農業模式也應加強轉變。各地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當地適合的生態農業模式,例如推從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該類型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多地的村莊都可開展鄉村觀光旅游生態果園采摘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讓農戶在生態農業的大目標下,兼顧生態食品種植以及觀光旅游休閑項目的開發,收入效益翻倍。生態化轉型是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但也需要注意,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反生態”現象,這種現象也會影響食品安全,只有平衡好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4結論總結
我國生態農業下食品安全相關問題是引起了國家以及社會較大的重視。我國的農業發展正在逐步迎來第三次浪潮,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有關的科學出現突破進展以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學管理能力、生產服務能力已經成為農業發展中的主旋律。農業食品也應當出現各方面的突破,在產品質量以及公信力度上都應有較大的提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下,生態發展方式也應發生轉換和突破。平衡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能為生態農業下的食品安全增加可存依據,讓市場透明化,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等相關問題。
作者:唐藝嘉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摘要:大學生生態農業創業是個嶄新的課題。文章對湘潭市雨湖區泉塘子村大學生農村創業問題進行了典型分析,結合波特鉆石模型來分析其整體競爭力,并總結了泉塘子村模式下存在示范園區強化區位優勢、村委搭橋促進土地流轉、生態創業促進科技興農、加強與農戶合作以共贏及都市農業與產業化并存等特征。分析了模式中存在的人才、資金、土地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大學生持續農村生態農業創業的動力、高校創業教育中需要加入涉農元素、合理選擇農村創業項目和運營模式、媒體要積極宣傳農村及大學生創業典型和充分形成“大學生+農戶”的合力等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生態農業創業;泉塘子村
一、引言
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中央從2004年至2015年連續下發了12個關于農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尤其近幾年的一號文件更多涉及到農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深化改革。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比“史上最難就業季”2014年再增加2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大部分大學生寧肯“流浪”城市,也不愿扎根基層。此外,許多高校并未開設農學相關專業,同時輕視或忽視了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據一份2009年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報告顯示,我國農村中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人口僅占0.7%,達到初中以上教育水平的不足20%。湖南省高校眾多,尤其長株潭地區高校云集,2014年湖南省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31.9萬人,比2013年多出了1萬人。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在長株潭地區依然突出。促進大學生農村生態農業創業,無疑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壓力,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二、泉塘子村大學生生態農業創業模式特征分析
湘潭市雨湖區姜畬鎮泉塘子村擁有1400余畝耕地,由于市政府的規劃,有1000余畝種植了蔬菜,有創業大學生林楠軒、盧師、何小龍的三匯蔬菜現代農業項目,以及郭詩謙溢綠園蔬菜項目等。泉塘子村創業環境好,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是周邊地區大學生農村創業典型村落。市政府倡導“一村一品”,村委合理規劃了投資項目,吸引了這些已經畢業多年的大學生來村子里創業。三匯趨向走農業休閑化道路,而溢綠園趨向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大學生農村生態創業要取得成功,必須形成包括大學生創業項目在內的區域整體競爭力。鉆石模型是波特用于研究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模型,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取得,關鍵在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企業戰略四個基本要素和主要機會以及政府行為兩個輔助要素的整合作用。本部分基于波特鉆石模型,來探討泉塘子村模式的整體競爭優勢,在其模式下如何增強大學生農村創業的盈利能力。在泉塘子村模式下,創業大學生通過農戶合作、校企對接、郊區優勢、村委助力、示范園區建設來保障人力、天然、知識、資本資源及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以大型商業及服務業營運商步步高等物流商貿企業實現農超對接,附近的湖南丹化農資有限公司等農資企業可以就近供應農資,在產業集聚的情形下定位于靈活多樣的生態農業來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農產品和休閑娛樂的需求。市政府于2011年的《湘潭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城市規劃區蔬菜基地建設的意見》為大學生在泉塘子村成功創業提供了契機,在政府有效支持下創業大學生通過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實現長久發展。1.示范園區強化區位優勢泉塘子村屬于郊區,位于漣水河畔,320國道、湘黔鐵路復線穿境而過,這里交通便利,距離市區不算很遠,有利于農產品的銷售和運輸?!耙淮逡黄贰睂⑷磷哟逡巹潪橄嫣妒械摹安嘶@子”,為創業投資帶來了更多的政治影響力。泉塘子村位于姜畬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地帶,設有泉塘子農技站,是國家雜家水稻研究中心超級雜交稻中式基地。示范園區內提供溝渠、水、電等基礎設施,同時水費和電費由企業和村委各自承擔一半。新建的蔬菜基地按種植面積每畝補助600元(連續補助三年),新建的大棚(0.3畝以上)每個補助1000元(一次性補助),政策執行期限為3年。2.村委搭橋促進土地流轉泉塘子村實行由村委向村民流轉土地,投資商再向村委流轉土地。這樣,土地使用權在村民與創業大學生之間實現高效便利的流轉。別的村的年租金為每畝1000、1050或1200元,泉塘子村的土地年租金只需每畝950元,由于是通過村委,也有利于村委控制住租金價格。村上統一定價,五年一調,大大降低了大學生與農民打交道的難度。當創業者遭遇資金困難,泉塘子村采取“租金延期”的方式給予大學生優惠。3.生態創業促進科技興農三匯通過加強與湖南農業大學的合作,采用生物治理防止蔬菜病蟲害,殺蟲不用殺蟲劑,用的是黃板和以植物為原料的生物制劑。蔬菜肥料用的是有機肥、農家肥,而菜葉都會搜集起來進行發酵處理,渣作肥料,酵素用來洗衣洗碗。澆灌蔬菜用的全是噴灌和滴灌設備,從而進一步節約水資源,而大棚用的塑料薄膜全是能分解的,進一步保證生態種植。溢綠園建立了以無公害技術引進為主要目的的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和4~5家蔬菜研究所成功對接,堅持使用綠色無公害的種植方式生產綠色健康的蔬菜,避免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采用環境友好的可降解薄膜。同時因地制宜,自行研究開發離土栽培技術以解決湖南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問題,并且正在為此項栽培技術申請專利。4.加強與農戶合作以共贏三匯按照“公司+基地+農戶(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其在湘潭縣的基地順利成為湘潭首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溢綠園在泉塘子村建立了以組織閑散勞動力為目的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統一物資選購、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銷售,有利于解決剩余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其生產的無公害蔬菜也有效保障了市場蔬菜均衡供應,帶動了農戶增收,提高了農戶的生活水平。通過視頻、幻燈片、實景拍攝等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遠程教學”,向他們普及了現代農業種植方式的知識,改變了他們傳統的想法,培養了高素質的生產工人。而這又促進了農戶思想觀念的轉變,使他們認可和接受大學生進行農村創業,同時也有利于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的觀念深入人心,使他們不僅僅在生產中注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在生活中也將投入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來。5.都市農業和產業化并存三匯利用湘潭縣基地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加快建設位于泉塘子村的500畝現代農業科技園。企業最終將其打造成為湘潭市集旅游觀光、學習娛樂、餐飲于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休閑場所。溢綠園考慮到湘潭市人均GDP尚不足以支撐都市農業的發展,選擇農業產業化道路,企業產品80%為訂單式生產,但同時企業已經投入幾十萬元,發展電商,建立了官方網站,淘寶店以及手機APP,建立B2B模式。電子商務將使農村更加接近城市,縮小城鄉差距,也有利于提升創業項目知名度,增加銷售量和銷售額,并且促進線上購買帶動線下采摘的休閑農業的發展,從而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生態文明的建設。泉塘子村模式適合在城市郊區、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城市群屬郊區推廣,而不宜在相對落戶的地區推廣。我國高校大都匯集在發達地區,便于典型影響和產研對接,物流交通、人均收入以及人口密度支撐生態農業產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泉塘子村模式是以投資項目吸引已擁有一定的創業資金的大學生來到農村,大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借助產研對接、政策引導、村委助力、農戶合作,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要途徑,以農業產業化或都市化為目的的郊區農村生態創業模式。從而達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三、泉塘子村大學生生態農業創業模式不足
1.資金政策瓶頸農業一次性投入大、見效慢,小額貸款并不符合當下農業發展的實際,并且由于創業大學生非本村居民,民間借貸也存在一定阻礙,因此農村創業大學生的啟動資金大多是自有資金,這些大學生中多數已畢業數年,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但這也使得他們很難享受到與在農村創業的應屆畢業大學生相同的政策優惠。此外,由于大學生創業項目規模一般較大,而農業補貼一般只持續三年,但隨著企業的發展,資金缺口會越來越大。企業一般只能進行內部融資進行解決,資金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相比較公司,農業合作社更容易面臨資金缺乏的狀況,因為專業合作社不是實體,沒有抵押,融資渠道狹窄,僅限于社員現金入股、入社費以及行業補貼等。2.專業人才缺乏建立一個完整的創業團隊需要包括農業技術人才、電商人才,以及銷售、管理人才等多方面高素質的人才,而與巨大需求相反的卻是人才不愿流入農村的現實,這無疑加重了農村創業企業的人力成本。以三匯蔬菜基地為例,邀請湖農大的湖南首席蔬菜種植專家,需要提供十多萬的年薪,光他的實習生月薪就要3000至4000元,成本較大。正式員工里除了三位創業大學生外,僅有一位來自湖南農業大學。溢綠園更是不得不遠聘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20幾個實習生。究其原因,除大學生不愿回農村外,還有周邊高校如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不開設涉農專業,所以只能與長沙的湖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農學類高校進行合作。3.合作溝通障礙目前,創業大學生均非本村居民,加上大部分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觀念上更注重自身和眼前利益,造成了雙方溝通的障礙甚至摩擦。以溢綠園土地改造為例,由于生產基地的整體規劃需要對相關租用土地進行改造,如修建溝渠道路等,而部分農戶不愿改變土地原貌或擔心失去土地,雙方曾就此產生過矛盾。此外,由于受雇的生產工人多為本村農民,習慣傳統種植方式,一時難以接受新型的生產方式,創業大學生與生產工人的矛盾也時有發生。4.土地流轉難題調查發現,宏觀方面,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平整開闊的土地;微觀方面,大學生農村創業過程中更多地會選擇種植業或養殖業結合休閑農業作為創業項目,這些都需要適當改變部分耕地用途?,F實卻是:政策上,我國禁止土地流轉中將農業用地、糧食用地轉變為非農、非糧用地;思想上,幾千年來形成的小農思想已根深蒂固,而共贏思想和契約精神尚未在民間形成穩固,導致土地流轉過程十分困難。所以,若政府或村委不出面協助,大學生農村的創業就會變得較為艱難。泉塘子村由村委出面參與進行土地流轉,相對來說避免了大學生與農民爭地的現象。但是其中是否發生過強制流轉或者非法流轉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因此政府需要加快立法進程以建立和規范土地流轉市場。
四、泉塘子村大學生生態農業創業模式經驗改進及推廣
通過對泉塘子村的調研,我們不難發現,創業的成功與政府的整體規劃及其相配套的系列措施密不可分。在湘潭市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擁有良好自然種植條件和地處市郊地理優勢的泉塘子村及周邊村鎮被確定為蔬菜供應基地,通過建設相關產業園進行招商引資。三匯蔬菜、溢綠園蔬菜項目,均屬于泉塘子村招商引資的產物。1.有效的政策支持是持續創業的動力(1)建設農村法治筆者建議建立專門的創業基金,設置專門的投資公司或擔保公司,并以法保障管理的專門化。以立法保障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美國等發達國家農地融資的主要手段是農地抵押,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土地登記制度和地籍管理制度。這也體現出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必要性。(2)政策宣傳到位政府應當充分宣傳,例如可以采取社區宣傳欄展示、志愿者講解等方式使大學生了解國家的政策,并將政策落實到位。同時不僅僅要向在校大學生進行宣傳,中央更要向高校、基層、地方政府宣傳,讓他們重視大學生農村創業。(3)延長政策期限對來農村創業的大學生,建議放寬現畢業兩年內享受政策優惠的時限限制,同時對其個人和家庭進行獎勵。適當延長農業補貼期限,增強企業生命力,尤其是種糧補貼,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投身糧食種植的熱情。同時可以通過財政補貼來積極引導大學生農村創業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例如可降解塑料薄膜比一般薄膜成本高1/3,但目前還沒有補貼。對帶動農戶一起致富或大學生群體創業的應當給以創業大學生更多的優惠。2.高校創業教育中需要加入涉農元素首先要讓高校領導層、工作人員自身認識到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農村創業教育必要性。大學生創業需要的是個團隊,不是單方面的農業技術人才,非農高校依然可以和農業企業合作,因此高校在創業教育中應結合農村創業教育,同時形式需要多樣。根據對長株潭在校大學生的調查,37.16%的大學生認為了解國家政策和農村狀況是農村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現在大學生最急需培訓的內容是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和任務。其次,29.5%的大學生認為農業科學技術的培訓需要十分急迫。16.09%和13.41%的大學生認為他們最急需的培訓內容是創業教育和與農民朋友的溝通能力。因此,高??梢哉堈谵r村創業的大學生來講座,也可以舉辦以農村創業為主題的創業比賽使在校大學生了解當下的農村,除了“三下鄉”外,也可以加強校企合作,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到農村企業去實習,給大學生在農村實踐提供更多的機會。3.合理選擇農村創業項目和運營模式調查發現在長株潭地區,大學生農村創業更傾向于從事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創業大學生應盡量脫離第一產業的簡單勞動,避免與當地農民發生爭地矛盾。在農村創業更應選擇具有可持續性、民眾易參與的項目。另外生態農業創業,不僅僅可以在農村進行,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在城市從事銷售。大學生還應當在包括生產、管理、研發和銷售等方面的更長的生態農業產業鏈上發揮作用。在運營模式上建議通過大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農民提供資金和土地,組成合作社或股份制企業,采用年底分紅的形式組成結合體,以公司制來便于外來技術和資金引進,以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來運營創業項目。實現創業大學生和農民的雙贏。4.媒體要宣傳農村及大學生創業典型很多在校大學生對農村的印象停留在過去,主流媒體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平臺積極報道農村的發展現狀,宣傳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廣闊前景,潛移默化地消除大學生進入農村,扎根農村的恐懼心理,促進更多的大學生培養農村創業意識。同時對農村也要加大現代農業觀念的宣傳,讓農民認識到科技興農、知識興農,摒棄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從而認可和支持大學生來到農村創業,也為更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返鄉創業減輕社會壓力和心理負擔。對正在農村創業的大學生要提供輿論支持,讓社會給以更多關注和支持,尤其是在典型人物和區域上加大宣傳力度,讓整個社會充分看到大學生選擇在農村創業具有的潛力和市場,也利于社會資金流入農村。5.充分形成“大學生+農戶”的合力應當充分營造農村創業氛圍,形成“大學生+農戶”的合力。村委等基層組織應當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的政策,便利大學生進行農村創業,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加強大學生與農戶之間的交流。農村也應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學生農村創業會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反過來,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又會促進更多的大學生來農村就業、創業。符合一定條件的地區,可以成立大學生農村創業示范科技園區,從而會有更多的人才、資金流入和更優惠的政策。同時大學生可以通過成立農業合作社,來團結更多的農戶,隨著合作社給農民帶來收入的增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期盼大學生來農村創業,與大學生一起建設美麗新農村。
作者:金超 彭添雅 凌一番 蘇雪蓮 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
進入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少國家陸續提出并實踐多種替代常規農業的模式,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有機農業等。生態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織、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具有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和持續性的特點。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我國生態農業在這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1.理論基礎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生態學、經濟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還不夠深透。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農學、生態學、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2.技術體系不健全。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其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3.政策措施不完善。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4.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強。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另外,盡管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5.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加入WTO,既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中,農業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要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6.組織建設不足。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獨立而片面,造成其某些方面的決策過于狹隘。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不足的問題。
7.推廣力度不大。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其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傮w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摘 要] 我國生態農業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生態退化、水資源貧乏、人口與生態、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等問題制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今后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生態農業 問題 建議
近年來,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迅速,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了農村經濟,保障了農村穩定。實現了農業生產由只要經濟效益向注重綜合效益的轉變。目前生態農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現階段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貧乏
盡管我國高度重視耕地保護,但是各種因素影響(如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自然災害、水土流失等),我國耕地面積仍是逐漸減少。我國耕地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質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較重,土壤沙化較重,耕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存在生態退化現象。我國缺水嚴重,水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僅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上來看,也極為不平衡,地域差異較大,季節差異極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農業生態、農業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使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國農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F在,國家又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隨著人口增長,增加了對資源的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口壓力始終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1.3 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制約了發展普及
我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必須要有現代的科技來支持,和傳統的粗放農業相比,更需要現代的、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但是我國當前農村的現狀是,有頭腦、文化高的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大都進城務工或者是從事了其他經營,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婦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農業”,加上在家的農民由于長期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對先進農業科技重視程度不夠,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夠,主動學習掌握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愿望不強,從而阻礙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普及和推廣。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的是生產責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戶獨立耕種,當時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當時農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了傳統農業的穩步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不斷前進,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規模化的連片經營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這種分散的農業經營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影響了現代生態農業的規?;l展。
2 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議
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如何擺脫困境,尋找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是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解決以上問題就要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穩定發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議:
2.1 建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實行了多部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初步建成了保護農業資源、農業生態和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細化程度還不夠,總體還較為籠統,還沒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因此需要抓緊健全和完善能夠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服務的法律法規,盡快制訂相關的產業標準,提升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提高發展質量。
再有,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監管力度,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穩步健康持續推進。出臺相關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鼓勵政策,建立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相關的機制,從而加快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推廣和普及。
2.2 強化宣傳,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的理念
多措并舉,加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發展優勢,提升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樹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先進理念,提高農民群眾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熱情和自覺性。要注意的是,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地區要區分對待,切忌進行一刀切。更不能強制農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一刀切、強制發展,反而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影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穩步發展。
2.3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前提
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以一家一戶為主,農業生產的品種單一,沒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中要把“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思維植入農民的頭腦中。發展前,要超前、科學的進行規劃,規劃要結合現有的財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發展中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科學安排,統籌兼顧,發展一處成功一處,讓農民先嘗到發展生態農業的甜頭,從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動生態農業向科學化和規?;l展,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 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提高農民積極性
近年來,農民合作社、農業協會等合作組織發展迅速,逐漸被理解、接納,參與積極性越來越大,這為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合作組織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經營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補。利用這些合作組織的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趨勢。
2.5 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目前農民科技文化水平還有待提高,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和意識還不高,各級政府應強化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現代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生態農業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只有采取科學有效措施,才能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
摘 要: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建設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建設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優勢,其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農產品,還能夠進一步優化產業,提高農業的收入,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但是在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并不斷加大對其的投入,從而能夠有效的實現環保和經濟的結合,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诖?,本文分析了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問題及改善措施。
關鍵詞:生態農業建設;問題;改善措施
1 生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農業,其主要的生產對象是自然資源。對于過去的農業基本上沒有對環境造成影響,但是其存在生產效率低的現象,因此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而對于近現代農業其主要是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大部分的工業,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因為使用一些農藥和化肥,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環境,特別是對土壤、水質等方面造成很大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發展,合理的協調生態環境,使用這2種方法都是不可行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農業出現,其也成為了農業發展的主要發展趨勢,生態農業主要是根據生態經濟學、生態學規律分析,并依靠現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作為主要的發展模式。對于生態農業在我國的引入是在20世紀80年代,并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優勢,不僅延續了近現代農業的技術優勢,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在資源投入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對于生態農業來說其是屬于“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 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問題
2.1 農業環保意識仍需加強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業發展污染比較嚴重,其主要是因為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時候沒有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工業三廢”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對于宣傳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沒有將該種思想貫徹到農民的心中,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情況,因此長期下來,這種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嚴重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2.2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其主要是因為農藥以及化肥等所造成的污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會過量的使用農藥、化肥等,但是化肥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化肥在進入農田后,就會腐蝕土壤、水體等,從而直接影響到環境。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改善氣象問題,農民會選擇使用農用薄膜進行節水、增溫等,但是因為農用薄膜的使用年限是受到限制的,使用的薄膜大部分都不進行回收,從而會累積在土壤里,破壞土壤結構,直接影響到農作物。另外部分人還會將薄膜進行焚燒,就會釋放大量的二惡英類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很強的毒性,會直接影響到大氣環境。
3 改善措施
3.1 加強生態農業意識教育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轉換生產方式,提高生態意識,采用農民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廣泛的普及農業生態知識,從而能夠提高農民對農業環境的認識。
3.2 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視,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
科技是發展的主要條件,對此政府需要高度認識到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基金投入,將其用于生態農業研究中,不斷的鼓勵和引導科學技術人員和單位對其的研究,主要是將生態農業建設作為基礎,并使用無害化農產品,并有效的處理人畜糞便,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還需要加大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從而更好的實現生態農業建設。
3.3 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改造工程
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改造工程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在農業生態建設過程中確保保護環境、提高產品質量,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污染質量,并推行環保準入制度,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排放工作以及作物秸稈還田利用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操作,并研究最適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方法,從多方面進行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的控制,確保“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的順利實現;完善生態體系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建設是主要農業發展趨勢,因此需要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并有效的落實生態種養技術,從而更好的促進生態建設。
如今生態農業建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待解決,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從而促進生態農業的建設。
摘要:當今時代,糧食問題儼然成為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世界各國都面臨著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問題。本文基于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了河南省農業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就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的生態農業展開探討,旨在為今后河南省乃至全國能夠更好地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糧食問題;農業資源;生態農業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人們對農業的探討與研究從未停歇。農業的發展從最初的刀耕火種到后來的傳統農業、工業化農業以及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的生態農業,無不凸顯出人們對糧食質量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有學者提出,不解決這些問題,就無法建設生態文明。河南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種植大省之一,其效益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目前河南省的農業種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規模上存在的不足;化肥、農藥、除草劑大量使用帶來的污染;農膜大量使用后處理不當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等。隨著生態文明主題的提出,“生態農業”一詞也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萍嫉陌l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勢必促進未來生態農業在全國大范圍地展開。
1 河南省當前面臨的農業發展問題
1.1 種植規模與品種單一
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小戶經營模式,并且種植作物品種比較單一。據考察,河南省大部分地區經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小部分地區種植有小面積的棉花、水稻、花生、藥材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科技的發展,一種大型鏈式的農業經營模式勢必成為潮流,并且大規模的種植經營模式也將隨著3S技術等人為可操縱機器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使用。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更加依賴現今的科學技術,大規模并且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將成為一個好的發展趨勢。
1.2 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不當
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萬噸化肥中,只有大約1/3被農作物吸收,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此外,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為保障作物產量、減少病蟲害干擾,農民大都采用農藥除草劑等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方式來控制害蟲和雜草。然而,這種模式卻給整個農田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化學肥料、農藥和除草劑等長期不合理的使用或過度使用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如土壤板結、地下水嚴重污染等問題,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們身體健康。雖然在短時間內產量有所提高,但造成的生態經濟效益的損失巨大,且非長久之計。因此,提出與之相對應的防治病蟲害的方法與技術勢在必行。
1.3 農膜、畜禽養殖糞便與生活垃圾處理不當
農膜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過低,大量農膜留于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而且@些農膜屬于難降解的化學物質,對土壤危害極大。由于沒有系統的發酵技術,當畜禽糞便存儲不當或者用作有機肥而不注意施用方式,其中N、P元素以及殘留的添加劑與各種氣體經揮發、淋溶、擴散將帶來農業面源污染。目前河南省大部分農戶包括一些養殖廠沒有將糞便充分發酵。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較完善的垃圾處理方式,一些危害極大的廢電池、難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廢棄物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土壤中給其帶來持續性的危害。
2 對生態農業的探討
生態農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種植模式。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土壤學家W. Albreche 提出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隨著中國科學院蔣高明教授經營的弘毅生態農場的發展,生態產品也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弘毅生態農場所提倡的“六不用”原則,即不用農藥、化肥、農膜、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和轉基因,來生產無公害的有機食品。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尊重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并且能使自然生態系統變得更好,這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熱點下,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2009 年底我國耕地總面積1.35 億公頃,全國人均耕地0.1公頃,僅占世界人均水平(0.225公頃)的45%,而且在以每年20 萬~33 萬公頃的速度減少,并且1/3 的國土正遭受到風沙威脅。耕地仍以每年幾十萬公頃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優質耕地,保護耕地面臨更大的壓力。此外,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更破壞了農田生態系統,并且使全球性問題更加嚴重。在十八大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而生態農業正是集這些優點與一體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特別是農業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生產實踐。在這個過程中,須堅守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國已經在部分地區出現了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地膜等“六不用”的生態農業,并且仍能達到高產。
3 結語
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任何理念從最初提出到最終大范圍推廣都需要經過實驗驗證,過程雖然艱難,但是只要最終符合發展潮流終將會被認可。未來農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從生態農業的角度來思考,還應本著人文精神,反對浪費,提倡簡樸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發展將走向科學生態化,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更加環保健康。
作者簡介:卞金鴿,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生態學。
(福建社科院)
摘 要: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實現永續發展?本文在論述發展生態農業意義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農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強調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對農產品和食品的要求不僅優質化、多樣化,而且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的是生態、安全問題,并作為市場的首選目標。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現代農業,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自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來,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已日漸成為我省農業領域和社會各界的共識,許多市縣把生態農業列為重中之重,作為今后農業發展的唯一選項,以期解決“三農”工作的新問題,并著手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及基地創建標準,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生態農業是指遵循生態學規律和經濟學規律,吸收傳統的農業經驗,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通過現代管理手段,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使其具有生態合理性、資源利用高效性、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形成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的農業體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以科學原理為指導, 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應用現代科學技術, 保護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 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具有生態文明內涵的農業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生態農業是一種久興不衰的生產方式, 它將在未來的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粗放型、掠奪型的農業增長方式,已成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耗竭資源的重要源頭,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1、發展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已難以為繼。農業資源數量不斷減少、質量不斷下降。福建省本來就耕地資源緊缺,加上這幾年工業發展與農爭地土地資源就更加緊張了。發展生態農業能夠緩解農業資源過度消耗、農業生產過度開墾、亂砍濫伐、過度捕撈等農業資源過度消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緊繃,單純依靠拼資源、拼環境、拼投入品的粗放經營已難以為繼,轉方式勢在必行。依靠拼命使用化肥來提高產量的模式嚴重透支地力,導致地越種越硬、土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目前福建省的化肥利用率約為33%,這也意味著部分沒有被吸收的化肥隨著雨水流入江河,帶來了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唯有堅持綠色、實現低碳生態,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尋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新突破。推進福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則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是保護資源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客觀要求。
2、發展生態農業還能夠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福建農村環境污染被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危害。近兩年,福建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使用化肥、農藥量均高于“十五”時期的平均水平,也明顯快于同期農業增加值的增長水平。大棚農業的普及,也使地膜污染加劇,造成土壤中殘膜量不斷增加,破壞土壤結構。二是農村和小城鎮人居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福建農村小城鎮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站、衛生公廁缺乏,致使大量農村生活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嚴重污染農村聚居點周圍環境質量和淺層地下水。三是農村中小企業和畜禽養殖場布局不當,疏于治理。按照專家研究分析,每年福建僅養豬就相當于增加三點五億人的排泄量,生豬養殖五百頭以上而沒有污染防治設施的戶數占百分之四十三。福建省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也顯示,福建達到國家規模標準的近六千家養殖場中,沒有進行環評、沒有上標準設施、隨意排放污染物的占九成五。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控制,化肥農藥、畜禽糞便、作物秸稈、農用塑料薄膜等農業面源污染;能夠降低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性,治理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農產品消費帶來的污染;能夠改善廣大農民居住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
3、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食品安全是每個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食品的需求從吃得飽――吃的好――吃得健康轉變。 人們對農產品生態、安全問題需求越來越關注, 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通過實施糧食生產能力與地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生態循環等工程,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4、實施生態農業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有利于農民增收。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產業化經營,以及“公司+農戶”、“公司+基地(中介組織)+農戶”等多種模式,龍頭企業和農戶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而且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是現階段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必然選擇。
福建生態環境良好,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37年保持全國第一;12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97.8%,Ⅰ-Ⅲ類水質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所有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5%.同時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造就了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生產出許多特色優勢農產品,如果、茶、菜、菌、畜禽、花卉苗木的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福建又是林業大省,木材產量全國第三位,竹材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竹木加工十分發達;福建也是沿海省份,海岸線很長,海洋養殖業發達,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其他如食用菌生a起步早,技術成熟,產量大,在全國也很有影響。因此,福建應揚長避短,發揮生態農業。
二、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 、生態農業觀念淡薄.農民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大部分農民對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品牌意識、市場意識、環保意識、質量意識較弱,農業經營方式仍習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對于現代先進技術的應用積極性不高,對于環境污染問題不重視,生態保護意識較差。要徹底轉變農民千百年來重產出、輕生態生產行為的慣性,必將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
2、技術和服務欠缺。一是生態農業技術研發不夠。廣大農村缺乏農業污染防治、病蟲害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二是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不夠。三是嚴重缺乏自主創新的檢驗檢測設備。目前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
3、生態農業投入嚴重不足。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企業和農戶尚未成為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主體;另外缺乏信貸等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的貸款支持,尤其是農戶投入普遍偏低。目前,多數環保政策和資金主要用于解決工業和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制約了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進程的推進。生態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基礎差,工作水平低。
三、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建議
發展生態農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關鍵在于創新體制機制,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有效發展機制,使投入的資金和技術真正發揮作用。
1、積極宣傳生態理念,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生態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般而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標準發生了變化,生態安全已成為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應抓住這個關鍵時期,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理念,使消費者更加青睞生態農產品,使農業生產者更加自覺地發展生態農業。同時加大治理環境力度,大力推廣豬―沼―果(茶、菜、菌)和稻魚共生、魚菜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推動畜禽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扶持畜禽規?;B殖、沼氣生產、農家肥積造一體化發展模式,鼓勵生豬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以豬糞為原料的有機肥廠。開展區域性殘膜回收與綜合利用,加快推廣應用可降解農膜,建成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理系統。
2、 建立區域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根據全省各地區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特點,圍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進行循環系統的設計、景觀格局的規劃和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在農業發展重點縣域(鄉鎮)范圍內進行更為細致的功能區劃分,識別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以及生產適宜發展區,優化種植和養殖業的空間布局,完善基于生物多樣性的生物防治,避免可能帶入的外源污染,在保持生態友好和資源節約的基礎上,設立區域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通過應用農業綠色技術和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推進區域特色現代農業的綠色化、產業化和高效化。
3、強化農業綠色技術集成創新。發展低碳循環農業、進行生態修復、生態農產品生產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等都依賴技術創新。要著力健全為高效生態農業提供支持的科技投入機制,支持有關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農業綠色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在基因育種技術、生物肥料的開發、生物農藥研制技術、污染生物修復技術、智慧農業及設施農業技術等方面需求突破;鼓勵和支持對農業綠色技術組裝集成,其中包括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傳統生態農業實踐精華、農民累積的經驗等,然后推進本地化、規模化和規范化的集成創新。同時,鼓勵農業科學與其他學科、技術的交叉融合,實現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突破。
4、積極健全制度,提高生態農業管理水平。要抓緊建立農產品風險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生產檔案制度,建立生態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探索建立產地證明方式和信息追溯平臺,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優質優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