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03:49: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中音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音樂教學中,我認為, “同課異構”這樣的教學研討活動非常有必要。特別是借班授課的形式,對于教師教學設計的內容和采用的教學方式也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水平,注重了音樂教學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能更加貼近常態教學的教學研究,明確了當前音樂教學研究的方向,為一線普通教師提供了教學研究的新途徑和方法。教師實施過去對于音樂課學生興趣不大,對教材中的音樂不屑一顧;他們熱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對他們如數家珍似的能為教師報出一長溜的、我聽也沒聽過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教師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什么原因呢?
新課程改革的可貴之處在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鑒賞時,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創設多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藝術的美、掌握音樂知識技能。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教材把握得正確,就能把學生引導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老師很有親和力,在授課過程中走到學生當中,縮短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學生覺得很新鮮,注意力也相對要集中些。試想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沒有受到感染、沒有參與其中、沒有感受到、體驗它音樂學習的樂趣,教師無論怎樣強調和講解可能都是蒼白和無用的。
高中的音樂課程應提倡“聆聽——感受——討論──探索──實踐──創造”的方法進行教學,構建一個平等、開放、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氛圍。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將體驗、實踐、探究、比較與合作的方法貫穿始終。
一、選擇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適合學生
作為一所學校的音樂教師最了解本校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和實際水平,也了解本土的民間音樂藝術和學生的審美趣味。因此,絕大多數音樂教師都希望能夠選擇更適合本校具體情況的教材,這時教師就應該調整、補充一些教材內容,使我們的教學內容得到學生的喜歡,也使我們的音樂課程更加豐富多彩。
記得有這么一句話:“一個善于思考的教師應該永遠沒有固定不變的教材,應該敢于昂首做學科的教育決策者?!币魳穼W科不是考試科目,對學生的學科評價權利“掌握”在教師的手中,我們不妨使用一下這個小小的權利,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教教師所擅長的,教教師所愛好的,教學生所喜歡的。”讓音樂教師以“導師”的角色自選教材,從而肩負自己所教學生的音樂教育責任。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教材更有活力
教學方法的轉變將會促使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因此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改變教學方式,倡導教學方法多樣化,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接受式教學。不管是合作學習,還是個體獨立學習,也不管是探究學習,還是接受學習,都要體現學生主體性的精神。如何使教材真正“活”起來,某些程度上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
1、多媒體式教學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音樂新課程是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技術與音樂教育結合的產物。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材設計和教學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學生對世界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活躍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努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利用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在影視、廣播、網絡上學習音樂、搜集資料的指導。
2、活動式教學方法。音樂學習既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一個活動過程。這種活動是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必需,課上讓教師隱退至后臺當“導演”,把活躍在舞臺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施教學手段的多重組合,把緊張、枯燥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活動?!爸腔凼莿幼靼l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在活動舞臺上獲得能力。
3、合作式教學方法。合作精神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各種心理品質之一,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內容是合作性很強的,作為老師就應該千方百計地創設合作機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體會集體的力量,在合作中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
4、把激情帶入音樂課堂
一名好的教師就是一團火,能把每一個孩子的心點亮;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和學生的心總是共發共涌、相互滲透的。
教師語言表達感染力要強。每節課各
有特點,風格不一,教師要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揭示學習內容中審美因素,課堂中的語言美,選擇美的音像,動作美,音樂作品處理美等。教師將這些點滴的美貫串整節課中,使學生對音樂審美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追求以音樂為主體,追求教學環境的美和學習過程的優化,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設計了適合學生課堂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聽,看,唱,舞,表演,創作等,使學生在音樂活動實踐中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和享受美,在表現美的過程中創造美!
在實施學校提出的有效教學研究過程中,不足之處在于:提出問題的都是教師,還沒有達到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程度,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體現還不夠充分。在學生自我評價這一方面也體現得不夠。通過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感覺以往我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中的自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充耳不聞,學生對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導致學生失去了對音樂課的熱情。我想音樂課應該讓學生自己感受音樂,激發和提高他們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生動的教學內容吸引他們喜歡音樂課!
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與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勤于思考,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摘 要 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藝術氣息、審美能力與綜合素養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教學體系理應占有一席之地。推進職校高中音樂教學,仍然要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導方向。本文正是結合上述話題,提出了幾種音樂課堂教學的合理化舉措和建議,希望對新時期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創新有所啟示。
關鍵詞 音樂課堂 學習興趣 音樂體驗 節拍 律動
無論是在普通全日制學校教學中,還是在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中,音樂學科都處于“弱勢地位”。一方面,音樂課的存在感與重要性一直以來都被人們忽視,與基礎學科相比很難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音樂課的教學長期以來限于固化、傳統的泥淖,難有創新?;诖?,有必要對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音樂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進行剖析,以得出相應的合理化實施建議。其中的一個重要選擇,就要從音樂課堂教學做起。
1不斷改進音樂課堂教學的手段,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教學,大都與職業技能培訓、基礎學科學習為主,音樂課的受重視程度遠遠不足,這也是職校音樂課教學長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所以,廣大音樂教師必須首先提振自己的士氣,樹立信心與信念,要做好改進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的心理準備。其次,教師要立足于課堂教學,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吸引職校高中生對音樂課、音樂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們了解、認知音樂的內涵,進而不斷產生學習音樂、追逐音樂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改變以理論傳授為主的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則是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教學形式的多變與教學主體的轉換。教師要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感受自身對音樂的喜愛,從而激活整個音樂課堂。課堂是音樂教學的核心基地,只要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學工作就很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教師可以采取“互動式教學”,即在音樂課堂中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可以增加同學之間的互動、協作,共同學習好音樂課程。再如,教師可以將全部學生分為5人為單位的多個小組,然后定期、定量的分配任務,看看哪個小組能夠最快、最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授課之前,教師也可以選取優秀小組的同學發言,鼓勵學生們讓他們學習,激發其他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總之,類似這樣的辦法一來可以創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二來,上述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培養職校高中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而將這種興趣逐漸培養為愛好、習慣。當學生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習慣形成的時候,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因此歸根結底,職校高中音樂教學的目標是通過音樂熏陶學生們的身心,培育學生們的藝術氣質與良好修為。
2為學生創造實踐、參與的機會,增加學生的音樂體驗
音樂是藝術范疇中特殊的一種,主要通過聽覺、感覺等渠道感受、理解、傳遞。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根據音樂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運用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也就是說,學生們只有親身感受、傾聽和參與,才會真正認識到音樂的力量,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音樂學習中。尤其是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處于15-18歲的階段,他們喜好流行音樂與時尚元素,對于新事物有著敏銳的嗅覺和觀察力。自然的,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也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為學生們創造感受、認知和參與音樂的機會,增加學生們的實踐與體驗,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職校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巧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們都參與到音樂活動或游戲中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另外,要想方設法的為學生提供課堂實踐和參與的機會。比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基礎樂器來演示傳統民樂,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當教師演示完畢后,可以選取幾名學生上臺,跟著老師學胡的演奏技法,然后模仿演奏《二泉映月》,最后由全班同學和老師共同進行評點、議論、糾正。通過此類的課堂教學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音樂設施、樂器的作用,讓職高學生們有音樂體驗的樂趣和快感,進而幫助他們形成對音樂的良好認知。所以,堅持課堂這個陣地不放松,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不轉移,為學生們創設實踐、參與和
驗音樂的機會,增加他們的音樂感覺與享受,是新時期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選擇。
3 豐富課堂教學的素材和資源,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思路和模式
前面已經提到,職校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由于面對的是接受職業技術培訓的學生,因而具備一些獨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會影響教學的走向。也就是說,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需要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資源和工具作為支撐,以此彰顯出音樂課堂教學的風格和吸引力。簡而言之,單純依靠音樂教材和課堂授課來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與綜合素養的道路已經行不通了。在當今的職高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采用多樣性的教學策略,即不斷創新課堂教學的思路和模式,而音樂教學素材、資源與工具的豐富就是其中之一。音樂教學的素材和資源,涵蓋了教學的器械、工具、媒介和其它多種內容。比如,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音樂課堂教學,實現音樂教學的數字化和科技化,無疑可以大大豐富音樂課堂教學的層次和范疇,從而吸引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可以融合聲音、視頻、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可以對音樂課堂教學產生巨大的沖擊、帶來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調動學生的熱情。
除此之外,將其它藝術資源和素材與音樂課堂教學相結合,構成全新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推動音樂教學的發展。例如,在愛國主義歌曲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圖書、電影、電視劇等多類媒介,引導學生們欣賞其中的愛國主義歌曲,并積極思索,產生思維反映。更重要的是,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不斷的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綜合不同教學資源和素材的優勢,產生全新的教學模式。應該看到,“寓教于樂”和“因地制宜”必須成為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指導原則,要讓學生既體會到音樂學習的快樂,又可以不斷學到知識,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
4注重情緒的調節與渲染,不斷增加音樂課堂的“節拍與律動”
課堂教學其實就是對氣氛的烘托與把握,能否將學生們帶入到好的教學氛圍中,其實是分辨教學優劣的關鍵點。之于職校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來說,教師要想方設法渲染、調節學生們的情緒,讓學生的情緒、思想情感與音樂課、課堂活動連接起來,融為一體。要千方百計地增加音樂課堂的“節拍與律動”,即通過場景布局、音樂調整、課堂活動等形式創設出具備強大吸引力的課堂場景,從而將學生完全帶入其中,使學生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音樂課堂。學生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情緒、思維的變得與教學效果息息相關,而教學策略的運用也必須完全從學生的需求和實際出發。
例如,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擊拍、揮拍、跺腳、律動、舞蹈等方式動起來,充分感受音樂的美妙。如在欣賞《拉德斯基進行曲》時可以讓學生揮拍子或隨音樂擊掌;欣賞《藍色多瑙河》時,讓學生體會圓舞曲的節奏,可以讓學生離開座位跟著音樂跳起來。當學生在聽不同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時,讓他們走出座位,在預先設置好的空地上,邊聽邊用舞蹈動作表現出來,用簡單的舞步參與到音樂中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意境和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大凡此類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調節課堂氣氛與學生情緒,進而增加音樂課堂的活力。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并不是純知識理論傳授,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為基礎。音樂教學就是為欣賞音樂、演奏演唱、創作表現音樂而進行技術方面一系列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離開了技術訓練就很難完成美育任務,也就無法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因此,要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自我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從而大幅度提高音樂課教學質量。
一、教師的示范作用是前提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并不是純知識理論傳授,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為基礎。音樂教學就是為欣賞音樂、演奏演唱、創作表現音樂而進行技術方面一系列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離開了技術訓練就很難完成美育任務,也就無法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故而練習法理所當然應當成為音樂教學中廣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音樂是聽覺藝術,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要條件是讓他們接受熏陶,讓他們大量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音樂的美會感染學生并激發他們的興趣,音樂欣賞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作為音樂課教學內容之一的欣賞本身就是以欣賞教學方法為主,而在歌唱、器樂、律動等教學中也無不貫穿和體現著欣賞活動,所以欣賞法是音樂課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學生學習各種技能也都離不開教師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樂等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到音樂的殿堂
培養興趣,是音樂教學的關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闭n前一分鐘的組織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用輕松、活潑的節奏作為紐帶,能把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音樂的殿堂,并且為學生營造生動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如:上課前老師用親切的語言說出上課,學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課使用的固定節奏的形式很符合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使他們疲憊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撫慰和放松,這樣不僅把學生很快吸引到課堂中,而且為上好每節課創造一個美好的開端,教學效果良好。
三、帶領學生進行賞析,把學生帶到藝術的境界
音樂美可以感染學生并激發他們的興趣,追求音樂美的欲望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藝術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又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要通過音樂欣賞來發展和培養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來發展聯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思維能力,來發展和培養音樂的表現能力和感受能力。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音樂作品時,頭腦中會創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景象再現出來。所以,上課時應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按照各自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去聯想其意境,以提高他們的想象力。
四、引導學生感受,把學生領向參與的天地
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動力。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揚。聲從情發,一個好音樂教師必須抓住音樂的這一特征,充分發揮其功效。教師的神態、語言、動作、指揮、范唱,無形中會給學生傳遞情感的信息。
在教學京劇的欣賞課時,我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講解了京劇是我國的民族藝術,是我國的國粹等有關京劇的知識,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打漁殺家》的選段,導入新課后,講解《智取威虎山》的鑼鼓經及武場樂隊中的打擊樂器,并親自為學生演奏各種鑼鼓點,營造了鑼鼓經的喧鬧氣氛,把他們帶入了京劇音樂的境界,緊接著進行《智取威虎山》的鑼鼓經的學讀,用楊子榮的表演動作來說明每個鑼鼓經的作用,讓學生知道京劇鑼鼓經主要是配合身段動作、烘托氣氛等,大大激發學生對京劇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京劇藝術、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時提高學生對不同形式的音樂的感受和鑒賞能力。
在教學“京劇行當”時,采用新奇美觀的臉譜教具和劇照,形象直觀地說明京劇生、旦、凈、丑四個行當,以及它們各自的表演特點。并給學生做示范動作和表演段子,各種活動使學生對京劇音樂有初步的識識,并使學生得到直觀的藝術享受,增強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和京劇藝術這一瑰寶。
五、引導學生聆聽,讓學生享受審美的意境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歌曲、樂曲是藝術家情感的結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的“情”與“感”,創設富有音樂美、情感化的情境,幫助學生投入音樂活動中,使音樂的審美教育自始至終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樂。
唱歌是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形式。它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悅,美的熏陶,產生更真切的情趣。
總之,高中音樂教育的成功與否,主要看對學生是否有興趣,因此教師要讓興趣成為每個學生學習音樂的真正動力,使音樂教育的教學效果更加顯著,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不斷促進教學質量實現質的飛躍。
高一新生開學已經兩個月了。好多次,在上課時我問學生,對傳統音樂持什么態度,他們幾乎都會用三個字回答——“不喜歡”。對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壓力,一直想著怎樣才能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感興趣又能把課上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思考,我覺得我們的學生音樂知識缺失得太多,有些學生甚至缺乏對音樂知識的基本了解。因此音樂教學只能仍然在一種不成熟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傳統音樂仍然沒有走到學生的心里。欣賞傳統音樂的難度高,學生還不能像成人那樣認識到知識的構成性、組織性以及知識學習的過程性。因為文化課的學習過程性、知識的組織性多是由教師掌握的,學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識的系統組成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部分,學習過程基本是由教師安排好的,因此學生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下意識地把知識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看不到學習的過程性。一旦當他們置身于一個自主性學習比較強的環境中,內心期望一種一蹴而就的學習方法的狀態時,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我想,這就是學生對傳統音樂產生“不喜歡”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音樂可以表示心理的緊張和安靜,但是它不可能告訴我們關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機遇等。它可能是歡快和活潑的,但是它不會告訴我們是什么東西在我們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歡樂和興奮。音樂是一種意合性的特殊語言,呈現的是一種以音樂示意的文化形態,以聲音為基礎且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必須遵循音樂的學習規律,突出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突出音樂的情感性、愉悅性、滲透性,突出音樂的實踐性、操作性,突出音樂的藝術性、思想性,突出音樂的文化性、人文性,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感悟、體驗、表達和積累中,學習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
那么,中音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感興趣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第一,感悟音樂形象。音樂的“意合性”特點,決定了它的學習不能靠條分縷析來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樂領會音樂背后之形象,進而穿透形象而領略其文化意蘊。歌詠歌詠,這“詠”,就是涵詠,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會式的直覺思維,它不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不循序漸進、嚴格推理,而是跳躍式的和整體式的。“悟”,就必須在反復聆聽、想象、歌詠甚至演奏等音樂實踐中,從整體上去感悟音樂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蘊,從而在音樂形象的感染與熏陶中激發文化意識,提高文化修養。
第二,在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培養文化美感。音樂特具情感性,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樂的情感表達,讓自己的情感也豐富起來;隨之感受音樂美、鑒賞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創造音樂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養審美情趣,讓美的甘泉真正滋潤心靈。這樣,就在音樂情感的體驗和對音樂美感的感悟中使人變得高尚。
第三,在音樂的意蘊的表達中領悟文化內涵。音樂的本質是主體內在“精神”、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生命力、創造力的聲音外化。我們可以把音樂意蘊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暢通思路,放飛想象,激發自主創新意識和激活生命力。如聽賞了《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這首歌,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設計動作,伴著優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達的對生活的希望、熱愛盡情地抒發出來。這樣,也就深化了對音樂文化內涵的領悟。
第四,在音樂知識的滲透中學習。音樂知識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在音樂課上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樂作品的特點、風格、時代背景(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時代背景)和音樂家的故事(如聶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識。
第五,在音樂作品的積累中豐富文化底蘊。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在音樂方面了解的知識實在太少了。如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知識積累幾乎沒有,甚至就連課本上的歌曲會唱的也非常少。這樣,就常常陷入音樂課教學無法正常實施的局面。因此,我們要在今后的音樂文化學習中學會積累,如背唱一定數量的中外歌曲、訓練比較感興趣的樂器、多參加文藝活動等。
總之,在音樂學習中,我們要重視我們的傳統音樂,我們的觀念要解放一點,辦法要多一點,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弘揚個性、完善人格,樹立文化意識,擴大文化視野,增長智慧,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文化修養,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動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作為塑造人類美好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將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但是,由于音樂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生就不太重視,會出現課堂紀律松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學任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音樂課、愛上音樂課,思考過后,我覺得要想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心甘情愿、熱情洋溢的跟隨你走進音樂課,那么,新課的開端----導入是很重要的。
導入是新課教學的第一步。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秀的教學導入環節,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愛迪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彪x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主動地學習音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節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編輯: 。
導入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他們所需要的、所喜歡的去設計。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采用以下幾種導入方式:
一、故事導入法
這種導入法是我根據平時學生們的表現而采用的一種方法,長時間來我發現,雖然他們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著天真和幼稚,他們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師上來就長篇大論要容易和喜歡,于是我就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比如說,在欣賞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時,我講到:“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筑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長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后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并在那里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惫适轮v完,我看到了學生們哀傷的表情,接著我不失時機的說:“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歌聲來聽聽孟姜女的傾訴吧。”由此就把學生們引入到了本課主題,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們很容易的就總結出這首民歌所要表達的感情。
二、視頻導入法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在音樂教學領域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也為我們的音樂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極大地擴展了音樂課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為師生打開了一個充滿活力、精彩紛呈的音樂世界。音樂課不再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架琴、一臺錄音機”了,它集形、聲、色為一體,讓學生在強化聽覺效果的同時,也從視覺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畫面色彩艷麗,形象逼真,與音響渾然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聽感官,使學生耳目一新,獲得準確生動的藝術形象。我在上高中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走近藏族歌舞一課時,在課的導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場面載歌載舞的場景,同學們看得入神,聽得仔細,不時為他們高亢的歌喉、優美的舞蹈表演而贊嘆,很快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
三、聽辨導入法
聽辨導入法是音樂教學獨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進入主題。在講民歌時,我選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兩首民歌片斷,讓學生聽,聽完后告訴我這兩首民歌分別是哪個民族的。他們帶著問題去聽,自然就聽得仔細認真。還比如,讓他們聽樂曲中都使用了哪些樂器或主旋律出現幾次。通過聽辨,學生們有興趣試探一下自己耳朵的靈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問題準確性高,上課的效果自然就好。
內容摘要:文章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為例,從音樂與人、社會、歷史三維格局的關系出發,借鑒史學研究方法對《人民音樂家——聶耳》進行嘗試性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課程標準 音樂鑒賞 教學設計
音樂不是憑空而生,也不會孤立存在。音樂最初的、原始的、本質的形態為音響,只有人的參與、聆聽行為的產生,才使其成為音樂?!拔寰€音符或工尺是記錄音樂的符號,曲式調性或腔調是建構音樂的手段,樂聲或現代音響也是音樂的介質,所有音樂組合的材料也都只是音樂的載體。而音樂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內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雹佟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音樂看作“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我們可以說,音樂不只是音樂本身,而是作為文化或文化的反映、載體存在于人類活動中。不論是創作音樂、演繹音樂還是欣賞音樂,本質上都是人的行為的參與,都是基于其所屬文化環境下自我體驗的感受和表達。音樂鑒賞就是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在文化中體驗音樂,在音樂中學習文化,實現審美修養、文化修養以及人格修養的塑造和提升。
《標準》中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這樣界定:“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高中學生,更應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并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關系,進而為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雹谖闹小胺e極參與”“主動探究”“獨立感受”三個動勢,明確表述了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與義務教育階段“感受與鑒賞”的本質上的不同,即教師由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強調其音樂鑒賞過程中個體的認知和個性的發展,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與文化、音樂與歷史、音樂與人生的深層內涵。
本文是筆者對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課《人民音樂家——聶耳》所做的教學設計。筆者以人物介紹為教學內容,以史學研究的原則對音樂家聶耳進行還原,按“作為音樂家的聶耳”和“作為革命者的聶耳”兩條主線,客觀再現聶耳的成長道路,以此引導學生認識人民音樂家聶耳。
一、教學目標
1.聆聽《金蛇狂舞》《畢業歌》,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并在此基礎上認識作品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進而了解其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
2.在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認識聶耳,知道這位革命音樂家的偉大貢獻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紀30年代左翼音樂運動對我國新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慢慢導入音樂創作背景,告訴學生有這樣一首歌,它誕生于民族危亡,給民眾以希望;它傳唱于烽火蒼茫,給中國以力量;它見證了新中國的每一個足跡,它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每一代人的成長。這就是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由此引入,介紹作者: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天才音樂家,是堅定的革命者;他用音樂吹響中國革命之號角,為大眾吶喊、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樂家聶耳。
然后再設計一種情境:在教室的幻燈屏幕上顯示出油畫《國歌》,同時放上《義勇軍進行曲》(器樂版)的背景音樂,教師此時再富有感情地朗誦一些激勵的話,同時對聶耳進行初步介紹及簡要評價,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介紹聶耳生平
聶耳(1912—1935年),原名聶守信,云南玉溪人。應該告訴學生,聶耳沒有正規的音樂教育經歷,他完全靠自學成才。聶耳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從事音樂創作的時間只有1933—1935年這三年的時間,但他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藝術遺產。然而,聶耳是如何由熱愛音樂的青年成長為無產階級音樂家的?接下來再一一介紹這位人民音樂家的成長足跡。
由此引出的設計意圖,主要是為下一步學生了解聶耳的學習、創作歷程做有力的鋪墊。
3.詳細介紹音樂家聶耳
具體可以給學生做如下講解:聶耳自幼喜愛音樂,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特有的興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尤其是音樂聽覺和音樂記憶力方面,有些音樂一經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來,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號叫“耳朵先生”,后來索性他就更名為聶耳。
告訴學生,聶耳的音樂啟蒙教師其實是他的母親。聶耳的童年是在喜愛民歌的母親的影響下和云南豐富而又優美的民間音樂和戲曲的熏陶中度過的。在聶耳從事音樂創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間音樂、曲調的收集和他的很多音樂作品中都有民間音樂曲調的運用,比如教材中介紹的《金蛇狂舞》。在聶耳給母親的信中,在聶耳的日記里,以及聶耳對自己的規劃中都曾反復提到過民間音樂素材的重要性(同時課件展示相關內容)。③然后,通過一首經聶耳整理和改編的民間音樂,讓學生感受、走近這位天才音樂家。
4.對作品《金蛇狂舞》的講解
《金蛇狂舞》是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樂曲旋律昂揚,熱情洋溢,鑼鼓鏗鏘有力,渲染了節日的歡騰氣氛。具體講解如下。
(1)音樂片段欣賞。請學生談音樂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緒,適合的演奏場合是哪里。
(2)再次欣賞。把樂曲分為幾段,問學生他們聽后各自的情緒是怎樣的。
(3)告訴學生此曲是采用“螺螄結頂”的旋法(民族器樂創作手法),上下對答呼應,句幅逐層減縮,情緒逐層高漲達到全曲高潮。同時分析這部樂曲的創作手法,帶領學生體會音樂的變化,并試著進行相關創作活動。
在具體講解時,老師可以通過圖片形象、flash動畫(如龍舟競渡時的場景)去表現螺螄結頂的手法,便于學生進行直觀了解。
5.介紹革命者聶耳
在介紹聶耳的“革命者”身份時,一定要講到他的生活經歷。聶耳自幼喪父,家境貧寒,他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也沒有高學歷。他當過兵、闖過上海,曾經流浪街頭、賣藝為生,但是聶耳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對音樂的熱情和追求。他對自己的現狀并不滿意,對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確的追求。講到此時,可以給學生播放1959年拍攝的電影《聶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聶耳參加上海國立音??荚嚨慕洑v,從這段視頻中可以看出,考官對于聶耳出身的詬病和聶耳對音樂的認識,與當時主流音樂界還有一定沖突,而正是這種對音樂認識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聶耳在以后的音樂創作中走出了一條與前人不同的新路。
應告訴學生,聶耳所處的時代正值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在中華民族遭受內憂外患、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的音樂向何處去?這是當時每一個中國音樂工作者面臨的社會責任和重要課題。下面可以再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去了解當時的主流音樂觀念所面臨的尷尬與抵觸。結合這個視頻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認識到聶耳的音樂創作對當時社會現狀下民眾的影響,他創作的一系列代表中華民族呼聲、充滿感召力的藝術與思想性完美結合的革命歌曲,為革命音樂開辟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6.對作品《畢業歌》進行賞析
(1)首先讓學生完整地欣賞《畢業歌》,然后介紹《畢業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題歌,影片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青年學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畢業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學生畢業前歡聚一堂時唱的歌。該歌曲在影片結束時又再次響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號召有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戰場。同時播放電影視頻以增加學生的觀影感受,隨后再讓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
介紹這首歌曲時,應告訴學生如果沒有畢業的離情感傷,沒有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的憂憤與擔當,就無法把救國的責任心和青年學生的蓬勃朝氣表達出來,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氣概,又充滿了強烈的樂觀主義,表現出了中國革命青年的光輝形象。
(2)讓學生都學唱《畢業歌》。
(3)讓學生分組進行編排、設計,展現他們自己心中的《畢業歌》。
結語
德國作曲家舒曼曾這樣說:“如果在寧靜的海洋上的一個荒島,一個莫扎特、一個拉法埃爾也只會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語道破了作曲家與其社會生活環境的關系。如果把音樂看做是語言,是情感、思想的表達,那么我們不得不承認語言的講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達者決定了他們創作的音樂是什么樣子。從這個意義上說,聶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個特定的民族時代息息相關。他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正是當時社會環境下民眾心聲的真實反映和寫照。
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推進,我國迎來了高中音樂的課改。作為一名音樂學科的教學研究者,在這樣的背景下,闡述了自己對本次課改的一些看法,并從心理上和具體的教學策劃上來談了教師應該如何來適應教育改革的形勢。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推進,2004年國家教育部通過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教育經驗,頒發了關于《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文件,提出了我們的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要:以審美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作。
音樂課程改革在近些年一直是音樂教育中備受矚目的課題之一。出臺后自2005年至今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省市進行了高中音樂課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實在課程改革這件事中,關系最大,也可以說是面對最大挑戰的其實應該是我們廣大的高中音樂教師們。因為高中音樂課程的改革給高中的音樂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反思,如何培養能夠勝任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師資及如何對更高質量的生源進行專業音樂教育將是高中音樂老師必將面臨的問題。在此,筆者想在這里簡單地從幾個方面就高中音樂老師如何調整、適應教育課改的形勢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給大家在課改后的音樂教學之路上起到一點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1.心理上
我將這個心理上的因素列為第一條,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從哲學上來說,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內因。說白了,就是這個人心理上樂不樂意做、有沒有決心、有多大的決心去做一件事。還有就是我們這一代的老師,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接受的都是傳統的老師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來給予我們的音樂知識。這里的傳統,其實是因為我們和現在的孩子們生活的年代不同,我們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現代化的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然后接受的教育存在著一定的知識傾向。所以當我們看到新的課改方案之后,我覺得難免會產生一點點不一樣的感覺,或者說有點兒害怕,擔心自己能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
從心理上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我們要用一種欣然的態度去接受它,并且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方式去解決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其實,我認為心理上的這個接受就是一個想不通想得通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就要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就要跟著時代走,我們就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當然這些不僅僅適合講給孩子們聽,也適合我們自己。我們要時時刻刻地關心國內外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要時時刻刻地關注到底教給學生們什么樣的知識什么樣的技能對他們將來的生活、發展才是最好的。然后再關注一下現如今的社會態勢,我想這個課改的問題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認為它是我們教育事業進步的象征。
2.比較
所謂比較,就是既然課改,既然我們要改,那我們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里當然不是打仗,而是我們要認真的研讀一下課改的趨勢。也就是我們之前是什么教學模式,以后要改成什么教學模式;我們之前教的是什么內容,課改后又要教什么內容;我們之前是以什么內容為教學重點,以后又要以什么內容為教學重點;我們之前缺少什么方面,之后又要補上什么方面??????其實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課改前后做一個全面的比較,并且要做一個深刻的思考,最后得出一個自己的全新的教學策劃。當然,這個策劃要是符合現代化教育模式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生存方式的,能給孩子們提供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技能和職業保障的。
3.實施
3.1教學內容上。
我們作為老師,要順應教育部課改文件的指南針,重視我們國家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我國近、現以及當代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的教授。讓我們的學生更加了解我們祖國的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我們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并弘揚我們的祖國文化。
我們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不僅僅是理論的死記硬背,不僅僅是應付考試時候的那一張紙。我們要讓學生真真實實地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如讓學生掌握歌曲創作的基本方法,具備譜寫二部及單三部結構歌曲的能力,還包括一些只有經過行家提醒才會注意到的發音小技巧等等,總之就是在他們離開老師之后還可以自己繼續走自己的音樂之路。我認為,對學生來說,這是真正的學音樂;當然對老師來說,也才是真正的教會學生。
3.2教學方法上
我們要將之前以欣賞為主的教學方式改為以實踐為主,當然,這個以實踐為主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要有一定的教學突破的。
教師在以往注重技能技法訓練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即注重學生“德”的培養,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因為現在的社會越來越人性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就像北影的老師對學生說的話一樣,要先學會做人,然后再學演戲。讓學生明白其實這句話在音樂課上同樣適用,就是學生要首先學會做人,然后才有資格去學音樂,因為只有這樣將來才能成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否則,你即使是個音樂天才,貝多芬再世,也只能成為這個新時代新社會的垃圾,不同的是,你是一個頂著天才帽子的垃圾。
與時代并進。就是我們的教師要力求做到與時代的步伐一致,起碼不能落后。但這是專指教學上。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我們要通過網絡等這種現在最簡便的方式來與時代接軌,與國際接軌。我們要時刻關注國外的教育模式、教學方式,要吸收我們認為好的來大膽地用于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要讓我們的課堂,我們在課堂上學的知識不能和時代、和社會脫軌。因為畢竟學生學知識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在社會上生存、立足,如果我們教的東西,學生還沒走上社會就已經落后了,那就是我們的失職,一個教師的嚴重失職。
鼓勵學生要勇于并敢于創新。我們生活在以創新為主題曲的新時代。之前有人說,在這個新的世紀里,不懂電腦的人就是文盲。其實我覺得在現在這個到處充滿創新的時代里,不會創新的人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樣,生活沒有光澤。在音樂上也是一樣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要發展,要立足,就必須要創新;要成長,要健壯,更要創新。告訴學生不要怕創新拙劣,因為每一個成功的創新都是出現在無數次得拙劣之后。
以審美為中心。好好利用音樂這一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來讓學生明白并體會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其特點就是情感審美。就像貝多芬曾說的那樣:“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也像冼星海講過的:“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教育及其所起的深遠而巨大的作用可概括為:第一陶冶情操,化育高尚人格;第二啟迪智慧,開發原創源泉;第三交匯情智,提升精神境界。”
4.小結
總之,作為音樂教師,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課改的號召,順應課改的方向,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為目的,好好地來對比、分析課改前后在教學上應該要注意的各個細節,并在以后的具體教學實踐中將最有用,最適合孩子們發展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傳授給他們。
摘要:馬克思曾經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睂W生對于音樂的反應固然與其個體的興趣、愛好、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但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音樂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在長期不斷的欣賞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優秀作品,久而久之就會提高對優秀音樂作品的興趣和音樂鑒賞能力。
關鍵詞:興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鑒賞
1.從激發學生音樂興趣開始
興趣,是一個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和肯定態度,并由此產生去認識、掌握和參與的心理傾向。音樂興趣的培養是推動學校音樂活動的動力,也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中,我首先從激發學生音樂興趣這一關鍵問題入手。高一年級新生入學后,我對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基本知識以及學習樂器等情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興趣愛好一項中,百分之百的學生喜愛通俗音樂、流行歌曲;在音樂基本知識一項中,我選了七首較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歌(樂)曲進行聽辨測試,讓學生辨別曲名及作者,結果高一年級的學生竟無一人全部答對。其中答對四首曲目的僅占學生總人數的34%。
興趣調查告訴我們,當今中學生對通俗音樂、流行歌曲情有獨鐘。對此我沒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簡單做法,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利用每堂音樂鑒賞課最后的五至十分鐘,推薦一首她們喜愛的、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給大家聽,并讓學生對歌曲進行簡要的介紹,說出喜歡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學生們一起聽,一起分析。隨后,又讓學生把通俗歌曲與課本中的經典名曲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們進一步理解經典名曲的經典所在,引導學生具有把握音樂審美的尺度,對音樂作品中的良莠現象、通俗與庸俗品格具有鑒別能力。此外,還注重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種感知通道,對音樂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認識、探究、理解和體驗,使她們在音樂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聽、看、想、唱、念、寫、畫、評的立體化音樂特色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大家熟悉的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處于青年時期的學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由淺到深、逐步過渡的形式來欣賞音樂
3.1 由聲樂曲過渡到器樂曲。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易于欣賞和接受的莫過于聲樂作品了。因為聲樂作品結構簡單,有歌詞,并且歌詞的內容,與旋律所要表達的情緒,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應當首先由講解聲樂作品入手。逐步過渡到器樂作品的欣賞。在講解聲樂作品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作品詞、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的含義。通過舉例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旋律發展的特征,并鍛煉學生在脫離掉歌詞的基礎上,依然能夠欣賞歌曲的旋律,通過旋律進一步理解音樂。這樣的過渡會使學生在進入到器樂作品欣賞部分時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無所適從。
3.2 由民間音樂欣賞過渡到西方音樂欣賞。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雖然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但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審美習性,音樂作為一種民族特有文化。有時會
像血液一樣融入到人的身體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詳的民族樂曲,如果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能首先將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介紹給學生,會使學生感覺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樂作品欣賞,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西方音樂,比如說《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等等,這樣會使學生對于音樂語言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從而能夠進一步吸引學生的鑒賞興趣。
3.3 由器樂獨奏曲逐步過渡到交響音樂。器樂獨奏曲所表現的主題,大多都較為單一,曲式相對也較為簡單,所以在教師講解和學生欣賞時,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學生具備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講解這首曲子的曲式結構,通過自身的感受去體會音樂旋律。之后再由獨奏曲逐步過渡到管弦樂、多主題和曲式結構較為復雜的交響樂,那么學生會更容易學會和掌握音樂欣賞的方法和規律,學會欣賞音樂。
4.積累優秀作品,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4.1 通過背唱優秀作品的主題旋律來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優秀音樂作品的主題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歡樂頌》等作品的主題旋律學生在聆聽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跟唱。學生在對這些主題旋律的反復聆聽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樂的旋律、節奏等要素的豐富表現力,又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通過積累豐富的優秀音樂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4.2 對課堂內容進行精心的選擇和編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音樂作品。這對于提高學生全面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體貫徹這一教學目標時又要注意靈活性和實效性,只有對課堂內容進行精心的選擇和編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結論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也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藝術,藉著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機會,對它做有系統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樂特質,也可以在音樂知識,結構,歷史演進方面獲得基本知識.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懂得欣賞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賞是生活的重要意義.以「欣賞角度看待生命,或許社會上可減少很多沖突,人與人的距離亦可拉近.有了對音樂藝術鑒賞能力,則其自發性表現在外的自信心,責任感,氣質改變皆為不可忽視的功能.
音樂鑒賞的課堂也是我學習的課堂,教材上的很多作品和風格、學生的很多問題和想法都是我學習的下手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自己對音樂的鑒賞觀點和能力都有所進步,感謝教材和學校給我這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和展示自己的平臺。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音樂教師 繼續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我們廣大音樂教師應該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從業水平。而教師繼續教育為完善教師整體素質結構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因此,本文在新課程背景下,對高中音樂教師繼續教育的課題在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繼續教育是指對接受學校教育之后的社會成員進行的教育活動,屬于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中音樂課程新標準的推廣,社會也給廣大的音樂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音樂教師應該開展繼續教育,接受繼續培訓,擴大研究范疇,深入了解新課標的精華,促進高中音樂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一、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時代的全面到來,面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廣大音樂教師在接受繼續教育培訓中要摒棄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一言堂”改為“群言堂”,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注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于音樂審美這一核心,重視全體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倡導學科之間的綜合聯系,提倡音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為弘揚民族音樂奠定基礎。眾所周知,觀念指導行為,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它能夠為教學實踐指明前進的道路,為高中音樂新課改的順利實施做好鋪墊。因此,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認清當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轉變自身固有的教學理念,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將這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落到實處。
二、根據素質教育要求,靈活設置教材內容
繼續教育的培訓教材應該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繼續教育的實用性。在設置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時,應該從目前音樂教師的現狀出發,針對其相對薄弱的環節進行教育,不但要解決很多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所遇到的難點和疑點,還要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更新專業知識,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通過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可以樹立音樂教師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和理念,促進教師自身素養的逐步發展和完善。鑒于教師年齡階段、教學經驗以及教學職稱的差異性,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也要有所側重、有所針對。例如,對于較為年輕的教師來說,針對其教學時間短、經驗不豐富的特點,在設置教學內容時應注重教學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編寫、課堂設計、教師素養等方面等培訓;對于年齡較長、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來說,本身已經具有一套獨特的教學風格,因此在進行繼續教育時,要在提高其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寫論文、課題研究,更包括編寫鄉土教材的能力。因為在《新課標》中鼓勵學校和教師,根據當地人文特點和民族風俗編寫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鄉土教材,而這一部分教師又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強的教學能力,具備編寫鄉土教材的優勢,所以在進行繼續教育時,一定要注重培養他們在這一方面的能力。
三、豐富教學內容,提倡開放式教學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任何一門學科在教學中都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此基礎上適時進行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但是在繼續教育培訓中,音樂教學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規律卻往往被忽視。因此,在設計音樂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模式時,應盡量豐富教學內容,重視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多元化,將接受繼續教育的教師作為主體,尊重其學習的主體性,培養他們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培訓中,我們提倡開放式的教學形式,并借鑒國外一些好的教學方法,融合適合本地教育的教學模式,對其加以改進,實現繼續教育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互動過程中,教師和受訓教師之間要建立和諧的、良好的關系,充分調動受訓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能參與互動教學過程,并相互探討、相互交流,增加繼續教育的課堂活躍程度。例如,受訓過程中,可以讓這些教師觀摩不同的關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案例,然后將受訓教師分成小組進行探討,或者進行集體交流,通過所有教師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交流探討,來構建他們新的知識體系和新的教學理念。
四、加強教師音樂知識儲備,豐富其課堂教學方法
現代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讓學生學會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提高其藝術修養,使學生充分感受由音樂所帶來的審美情感體驗。這就給音樂教師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豐富自身知識內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應該廣泛了解與音樂有關的知識,包括國內外著名音樂家的生平、作品等簡介;古今中外音樂歷史的發展等。只有具備了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音樂教師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學方法,促進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繼續教育培訓中,也要讓教師學習音樂教學中的基本方法。根據教學任務的差異性,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運用所掌握的音樂知識,設計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教學方法,比如:演示法、發現法、練習法、互動法、談論法以及談話法等,并教會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以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每一位教師都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更多的營養才能更好的發展。因此,在接受繼續教育時,每位教師要把自己當成渴望汲取知識的小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培養較強的人格魅力,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音樂教師而努力。
總之,繼續教育這一平臺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機會,為教師將來的前進方向開啟了一盞明亮的燈,盡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們研究和嘗試的東西還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在不斷反思、不斷超越、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
研究性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策略。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知識經濟的產物,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耙耘囵B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研究性學習要求賦予素質教育嶄新的、更深刻的涵義和更為鮮明的時代特征??梢哉f研究性學習的應運而生是開展教育改革以來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甚至有利于學生終生發展,以回應素質教育的時代呼喚。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初次實施,如何在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構建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探討的熱點。如何開展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如何有效地解決研究性學習中的問題,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變學習方式,培養音樂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課程,較為開放,較為自由。高中音樂畢竟有其教學大綱、內容與要求。所以,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要以研究性學習的觀念去處理課堂教學,把探究的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師和學生形成了一種“權威”和“服從” 的關系。久而久之,造成學生對音樂學科產生另類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第一、激發好奇心培養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采用“啟發式”,激發興趣;設置疑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打開學生思路、激發好奇心,培養音樂研究性學習的興趣。音樂學科的研究性問題常??梢詮亩喾矫鎭戆l掘。
( 1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啟發、置疑、音樂名人佚事的介紹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同學們最喜歡什么音樂?誰是你最崇拜的音樂家或歌星?你為什么喜歡流行音樂?等等。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延伸,學生們往往會提出課本上沒有的、更多更廣的音樂話題。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對音樂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興趣。
(2)從學生年齡特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引出課題。如:校園民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影視主題音樂與生活、交響曲等等。
(3)從音樂學科本身的知識性來探究問題。如:音樂的調性、曲式與體裁,音樂的隱性標題等等,鼓勵學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4)從學科綜合功能出發研討問題。如音樂作品的內涵情感、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音樂與生活、音樂、文學和歷史、音樂的歷史、發展與未來、民歌與本土音樂等等。
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積極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表現自我的特質,是十分有利于學生乃至長大成人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所創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只要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聯系,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作為研究的課題。研究課題應由學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設計、調查、探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導師、朋友和伙伴。在音樂研究性學習活動初期,教師對活動的目的、內容、意義要闡述明確,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如何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如何制定研究性學習方案、如何探究和實施研究性學習方案、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總結。在音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解決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但不要左右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讓他們覺得你是他們心目中最信賴的朋友和伙伴。如:在我們研究通俗歌曲與藝術歌曲時,一些學生提出不喜歡聽藝術歌曲,當時我并沒有批評同學們,而是讓他們了解什么是藝術歌曲,什么是藝術歌曲的內涵,讓同學們自己設計有關通俗歌曲與藝術歌曲問題的調查問卷,走入社會去體會和鍛煉,將搜集的數據和結果進行比較,自己從中得到判斷和認知。在注重培養學生感受、想象、鑒賞、表現與創造能力的同時,即時準確地進行鼓勵與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進行音樂研究性學習
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學習。它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的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在音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獲取與交流將是信息時代公民的生命,與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時展的重要基礎。在研究學習中應提倡同學間的討論與交流、互相提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們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能使學生明白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獲得成功,每個學生必須在小組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小組成員之間是“沉浮與共”的關系。學生在自主的討論和制定研究性學習方案、自覺的探究和實施研究性學習方案、自主的、自覺的發揮學生之間的互助精神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奧秘的小集體。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目的是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教師不要把自己視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音樂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步驟設計
1、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
教師要設置選題情境,提出假設、提出問題,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供入門線索。例如,流行音樂對中學生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是為什么?當問及此問題時,90%的學生會回答:“因為流行、好聽、易上口、具有時代感”等等。于是,我以“中學生眼中的流行音樂”為主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展開主題討論。經過討論確定了五個子課題,組成研討小組:
流行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中學生為什么偏愛流行音樂?
學校和家長對中學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態度?
流行音樂都適合中學生嗎?
(5)中學生對作詞、作曲家們的建議。
主題可以由學生單獨或者幾人合作自己選擇和確定;也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選擇。如;k0206班的同學們是這樣來選題的:
(1)發動全班每個同學都寫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問題;
(2)由本班音樂研究性學習領導小組成員開會討論從中選出本班研究性學習的候選主題;經過討論選出了七個候選主題,包括:關于宗教音樂、關于湘劇、關于流行音樂、關于中國古典音樂、關于街頭音樂、關于歌舞劇音樂、關于西方音樂;
(3)全班同學對候選主題進行投票;
(4)根據投票結果,決定本班研究主題為:關于西方音樂;
(5)確定小課題、分組和確定研究性學習小組負責人。小課題包括:西方音樂的起源和發展、西方音樂的分類(古典、現代)、西方樂器的種類及構成、西方音樂的特點、西方音樂在國際市場的價值。選題后,填寫音樂研究性課題認定申請表,包括:申報人班級、申報人姓名、課題名稱、研究的可行性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學習方案?
由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方案包括課題名稱、研究的過程計劃、必要的條件準備、時間表、 預期的研究結果、課題組成員各自承擔的研究任務等等。如:“當代中學生音樂空間的探究”:
確定研究課題;
做出假設,擬定研究的過程計劃和必要的條件準備:第一階段:搜集資料—記錄現象數據;第二階段:處理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第三階段:撰寫研究報告;第四階段:展示研究結果--自我評價。
(3)? 課題組成員各自承擔的研究任務:搜集文字資料、音像資料、做出問卷調查、處理和分析數據等。
3、探究和實施音樂研究性學習方案
具體研究過程的活動包括:調查、觀察、利用各種途徑解決問題所需的數據和信息、到圖書館、互聯網上進行文獻檢索與收集、資料(包括音像)、以及撰寫研究報告、論文等方面。
4、音樂研究性學習的總結?
將上述進行綜合歸納,將得到的相關結論和成果進行相互交流,接受相關專家和人們的評價與指導,以期獲得研究性學習的動力和經驗。包括總結、結果分析與評價、交流、甚至答辯等活動。如撰寫一篇新聞、完成一份報告、寫一篇論文、創作一段音樂、一部音樂短劇等,進行有聲有色的交流等。
三、 激勵評價學生音樂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后一環,它決定著學生研究的方向和價值。所以,如何評價意義非常重大。評價的好壞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興趣。
第一:我認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重視形式上的評價,而輕總結性的評價;應重視對研究過程中,學生研究學習行為的積極性的評價,輕視在研究結束后進行過多的說教和評價,以不斷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研究活動。
第二:學生在音樂研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也許是最直接的,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現偏差時,老師應當有正確的指導,不要隨意否定,應指導學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決問題才對;
第三:學生在音樂研究性學習的探究過程和取得結果或總結時,指導教師要即時的給予鼓勵、表揚和肯定。這樣,能使學生保持獨立持續探究的興趣;能使每個學生都可積累親自參與、探索研究的積極經驗; 能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能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使學生學會分享和合作。
有一件事讓我感觸頗深:一次在研討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較難的問題,學生們都感到無從下手,我正準備自己講解時,一位成績一般的學生舉手,他說:“讓我來試一試。”要在以往,我也許會置之不理,因為我估計可能會回答不上來。然而,這回他躍躍欲試的眼神,讓我毫不猶豫請他發言。結果出人意料,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于是我及時表揚了他,并帶領其他同學給他以熱烈掌聲。經過這件事后,他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高漲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欣賞、夸獎、鼓勵,會給學生本人帶來最大的快樂,帶來巨大的學習動力,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的發展,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學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
四、音樂研究性學習初探小結與思考
(一)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應該防止學生們不積極的參與合作學習
研究性學習中的合作學習通常不以個人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而是以各個小組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整體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準。這種機制可以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促使小組內部合作,使學生各自在小組中盡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在研究性學習中,常常會出現學生們不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做好合作學習的前提工作,精心籌備小組應具備的合作條件。首先,要科學分組。組內人員的實力配備要基本均等,為保證全班各小組間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其二,是小組或組員合作任務的分工要明確。其三,要注重整體與個體的評價。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合作學習以小組的總成績作為評價和鼓勵的依據。讓他們意識到小組是一個整體,他們之間是一種“榮辱共存”的關系,他們必須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應該防止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既不要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要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習過程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循循善誘。師生雙方始終保持平等民主的關系,師生雙方的活動都統一在共同體驗探索音樂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科學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多種學習方法,學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將原有“權威——服從”的關系逐漸變成“指導——參與”的關系。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機的統一。
(三)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應該防止科學化與學科化的傾向
《課標》中闡述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她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的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覺。它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而在更多的情況下,蘊藏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在學生共同研究課題的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的在欣賞音樂、掌握音樂和了解音樂的態度、習慣、審美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還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取更多音樂知識。如:在了解通俗音樂發展史的同時,也了解到了早期的通俗音樂大致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羅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們”,在興起的城市、集鎮之間流動和遍及劇場和街市的“擊”歌現象;在掌握了這些音樂學習知識同時,還聯想到了文學,我國古時候吟詩也如同唱歌等。在探究通俗音樂種類這個問題時,學生們的視野更加寬廣,在掌握了西方通俗音樂種類的同時,又了解到了美國黑人的音樂特點。在賞析和研討通俗音樂作品《阿姐鼓》時,學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傳統民歌粗獷蒼涼的音調和獨特的語言風格,還了解到西藏宗教音樂的肅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殘酷的風俗??傊?,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本國和世界各國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各類藝術形式的共性和個性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另外,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要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必須拋棄“研究性學習=科學研究”的狹隘模式,應以學生為起點,回歸尊重學生本性的理念追求。一是要避免探究的內容狹窄化;二是要避免選題過分社會化、成人化;三是探究方法不要只注重遵循科學結論的程序和方法。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課程形態。在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它以一種課程形態呈現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學科傾向化。教師應激活各學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及時挖掘新的探究題材,隨著研究活動的向前發展而不斷地做出調整和指導。
(四)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應該防止片面注重研究結果,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成功與否更多地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每個學生積累的參與和探索研究的積極經驗、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研究學習的全過程中,創新意識始終貫穿于學生的學習中,音樂本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的學習本不是單純為解決音樂知識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構在音樂藝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注重學生在音樂感受和體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對人對事的看法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同學們在研究過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片面地強調研究的結果,而貶低研究的過程,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要避免這一現象,就必須使獲得應用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為學生課題探究的一部分,讓學生掌握對課題的探尋研究方法,學會表達和傾聽、學會互動和支持,在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研究方法的意義。本著“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評價宗旨。使學生的著力點定位在爭取不斷進步、不斷提高和不斷進步上。
內容摘要: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音樂課的歌唱模塊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探索新課程中該模塊的教學模式是高中音樂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文章著重闡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塊與音樂鑒賞模塊的整合教學及合唱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音樂課 歌唱模塊 新課標 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音樂課程的內容由六個模塊組成:音樂鑒賞、演奏、歌唱、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規定,音樂鑒賞作為優先開設的基礎性模塊屬于必修模塊。歌唱模塊是大部分學生的選修課程,這一模塊作為高中音樂新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施中需要特別關注。
一、加強歌唱技能的引導和訓練
要想非常好地表現歌曲,一定要有很強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關鍵的。傳統音樂教學中,歌唱技能的訓練主要是練聲,雖然也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強,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新課標下的歌唱模塊,應該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來實現歌唱技能的訓練,把歌唱技能訓練貫穿到教唱的過程之中,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美學欣賞能力和對音樂的判斷力,教師培養學生的歌唱技能,主要應該體現在對其歌曲理解能力和處理能力的培養上。要從歌曲作品出發,結合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適合學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導其進行歌唱訓練。只有學生對歌曲作品有透徹的理解,才會表現出歌曲所蘊涵的情感。教師在教授學生歌唱時,就應該引導學生把歌唱的聲音融合到音樂的情感之中。
基于學生對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實踐中可以采取小組交流、協作的方式,強調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同時,也加深學生對歌曲及所表現情感的感受。而在處理聲音和歌曲情感的關系時,應該堅持聲音服從于歌曲情感的表達這一原則,要學生做到在歌唱的過程中,能夠隨著情感的變化去調整氣息、力度、共鳴、速度、吐字、咬字等關鍵點,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掌握歌唱技能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歌唱的樂趣,而且也能塑造出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讓學生得到情感上的體驗。
二、與音樂鑒賞模塊進行教學整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事實上,經驗豐富的音樂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連續一段時間都上一門課程,學生就會感覺到乏味,產生疲憊感,這樣就導致教學質量低下,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音樂鑒賞課作為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最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這樣的情緒。如果能夠適時地給學生換換口味,在教授必修課的同時加入趣味性比較強的歌唱課,會極大地喚起學生學習的新鮮感,而且,歌唱與音樂鑒賞是互補的知識構架。學生在不斷地聽、賞、分析之后,具備了一定的音樂鑒賞基礎,會迫切地想通過歌唱藝術的實踐活動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繼續以音樂鑒賞的方式教授,學生就會產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在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會很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高中年齡段的學生已經逐漸形成了對音樂的初步審美意識,也具備了一定的音樂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更傾向于在歌唱的藝術實踐中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并從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可見,音樂鑒賞課和歌唱課的交叉教學,比較適應高中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點,可以提高高中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因此,在音樂教學計劃中,老師要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立場,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和學習習慣,把兩個模塊進行有機結合,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把這兩個模塊進行整合后,將其作為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可以為高中音樂新課程的實施帶來更多的思路。教師反復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樂,把教材中的音樂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學思路。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搜尋更多的音像資料,對其進行整合,優化教材內容,進行豐富多彩的教學設計,同時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重視歌唱教學的實踐性和創造性
歌唱能夠直接抒發感情并愉悅身心,對于高中學生來講,歌唱的表現過程就是實踐音樂藝術的過程,因此,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際的音樂實踐中獲得審美體驗和音樂知識與技能。
在歌唱課上,老師應充分發掘、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和啟發學生,喚起他們學習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例如,在教學中,選擇曲目時,教師不應該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圍,而應讓學生在其指導下主動去收集資料、選擇歌曲,以啟發學生主動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難唱之處及特點,并找出應對辦法。同時,在教授學生歌唱時,教師應從講臺走下來,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進行某些歌唱藝術處理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做討論,讓他們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終的藝術處理方案。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通過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發學生的聯想,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
摘 要 音樂本身就是創造,創造精神的培養應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興趣,鼓勵學生求異思維,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很好培養。音樂教育對學生各項能力的開發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把課堂教學抓好抓牢, 音樂教育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多方面能力方面, 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 要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
關鍵詞 高中音樂 能力培養 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而且由于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為藝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有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我們現階段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音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基礎,是素質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
能力的形成、發展、提高與活動是緊密聯系的,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動中展露出藝術的才華。音樂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它應是以學生為主體,將能力培養貫穿到以活動為主的教學結構中去,使學生在活動中能力得到培養,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目的。
1.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必然條件,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而音樂活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陣地,學生在活動中獵取知識,在聽賞中激發想象,在思辯中發展智力,在創作中培養能力,在表現中愉悅身心、體驗美感、享受成功,在音樂課中滲透對旋律、節奏、和聲、音色、調式調性的聽辯活動等,這些教學活動,無不存在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因素。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唱式教學模式及結構,從學生興趣、能力培養上入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活動課型,變單一的“視唱課”為能力多元化發展的“綜合課”,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的每一環節,在教師的“導”中一步步去實踐與體驗,不斷掌握觀察、對比、分析等方法在音樂課中的運用,為學生識譜能力及視唱水平的提高鋪路搭橋,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嘗到甜頭,并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在實踐中享受成功的快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課內打基礎,課外搞延伸。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外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與鍛煉的最佳方式。通過藝術節及課外各類文藝活動的組織,使學生在器樂、歌舞、曲藝等活動的訓練與表演中進行鍛煉,使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得到發展與提高,為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做好知識上的積累。
2. 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這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創新成果問世,然而細細分析這些成果的發明者所采用的創新方法,無非是“加減法”、“重組法”、“模仿法”、“遷移法”等許多創新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實踐去“發現”這其中的奧秘,并對這些學習方法加以總結、學會運用。
在器樂教學中看來很難有機會滲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實不然,在進行打擊樂器訓練時,要求學生自己設計簡易的合奏譜,這其實也是一種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訓練學生彈奏電子琴時,教師彈奏出一個“問句”,要求學生彈出一個“答句”,雖然這“問句”與“答句”都是極短的旋律,但對一個相同的“問句”,被“問”的學生要作出與其他若干同學不同的“回答”卻要費一番腦筋的。
二、通過音樂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想象就是在現實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腦中的舊表象重新配合,從而構造出與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嶄新的形象。創新思維區別于一般思維的特點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參與。為要從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就需要運用想象力去設想、去構思事物內部的結構聯系。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成份。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知識的進化,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歲的他想到了一個新奇的問題:假設有人能夠追上光速,將會看到什么現象呢?對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終于結出了豐碩的科學之果——狹義相對論問世了。
想象又是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個藝術家才華的體現。音樂創作比任何其他藝術創作更需要想象,因為它在現實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現實與音樂之間建立聯系只能依靠想象作為中介。想象還是貫穿在音樂表演過程中的另一種心理要素。音樂作品情感的體驗,意境的領會都離不開想象的作用。
音樂的一切藝術表現都是通過聲音與表現對象之間的比擬、象征以及模仿的關系來實現的。
而想象就是使這些關系得以實現的中介橋梁。
在音樂審美活動中也必須依靠人們聽覺經驗對音樂的強弱長短、高低等變化產生想象來實現。
綜上所述,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都依靠想象來完成。
聯想是思維經常使用的一種連動思維方式,是培養創造性心智機能的一種思維活動,它是形象思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展開聯想,可以驅使人們發揮知識的積極性,采取多種研究角度,尋求多方面的解答,從而把創新思維活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我們欣賞嗩吶曲《百鳥朝鳳》時,細膩的演奏會讓我們聯想到各種飛禽的啼鳴;唐代流傳至今的古琴曲《大胡茄》中,胡茄吹出悠揚婉轉的旋律,讓人聯想到空曠遼闊草原上,馬群在哀鳴,獵號聲引人聯想起山林勝景和獵手英姿……幾乎所有的音樂都能使人產生聯想。
音樂本身就是創造,創造精神的培養應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興趣,鼓勵學生求異思維,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很好培養。
記得中國頂級的成功學激勵大師陳安之講過:比爾蓋茨之所以會成為世界首富,答案是他具有非凡的眼光,選擇了最具前景的軟件行業,如果他選擇賣燒餅,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見“選擇”的重要性。在我們身邊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任勞任怨、勤奮努力的工作,但收獲頗少,平凡依舊,原因是沒有選擇真正屬于自己的方是與方法。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作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依據,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據大綱、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強烈呼喊:我們努力過但沒有“興趣”
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因為音樂課堂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大多數同學在課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師,做出一副很認真的模樣;要么是趴在課桌上睡覺或聽音樂;要么是帶上其他文化科作業或課外書籍等等??傊麄冊谝魳氛n堂上找不到他們的需求。那么,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需求是怎樣的呢?
與時俱進,追求音樂的流行美
現代世界,包括音樂在內的各方面都在飛速的發展。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音樂表演,都在技術上,藝術上有了很大突破,緊緊的體現了時代氣息和人們對音樂文化的需求。作為欣賞主體的學生,理所當然對音樂的品味也越來越高。經過筆者教學實踐發現:
時尚旋律美,是學生音樂鑒賞的首要需求。在《學堂樂歌》單元中,學生對教學內容比較陌生,缺乏興趣,甚至認為其旋律老土,沒有新意。課后,我認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調整,我將“學堂樂歌’和 “校園民謠”結合起來,課堂上簡略的聆聽“學堂樂歌”,重點是欣賞具有時代氣息的“校園民謠”。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又自然的進行了同類音樂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們內心的“榜樣”需求。在欣賞民族歌劇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時,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學生沒精打采,接著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學們立即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調查發現他們大多數不知道,對王菲特別喜歡,甚至是很多同學的偶像。因為他們這個年齡階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夢”。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個版本的音樂給同學們欣賞,以便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共鳴。
浪漫意境美,是他們放飛心情的需求。在鋼琴音樂單元,我們欣賞了肖邦的《“革命”練習曲》和李斯特的《愛之夢》,兩首音樂都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杰作。但學生更喜歡《愛之夢》,因為《愛之夢》更讓他們覺得“浪漫”,更適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是從他們的興趣入手,由淺入深,選擇一些諸如《神秘園》、《神話》等音樂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逐步過渡到對他們來說較“難”的音樂,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動聽配器美,是他們體驗音樂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風單元,我們欣賞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的《思念》,學生反映普遍較差,隨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樣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學生馬上興奮起來。因為音樂家對這首歌曲進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聲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齡結構和心里特征,他們對“流行美”的需求還很多很多,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用“心”去發現,用“行”去實現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挖掘出時尚、經典的音樂作品。
簡單直觀,力求音、畫、舞結合
音畫結合。例如:在欣賞《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園》兩個單元時,我們可以根據音樂所蘊涵的意境,選擇《唐之韻》等視頻音樂文件進行播放,使學生在聽覺中領悟意境,在視頻中理解音樂。這樣就讓較難的音樂變得直觀簡單、一目了然。
音舞結合。例如:在欣賞《非洲歌舞音樂》單元時,由于其音樂和舞蹈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忌諱對他們進行孤立的欣賞,而要讓音樂與舞蹈有機的結合,從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樂的相關知識。
音畫舞結合。例如:在欣賞《爵士樂》時,筆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視頻片斷進行欣賞,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哼唱,一邊模仿舞蹈,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使課堂得到了良好互動。
教師理性思維,緊跟專家方向調節學生需求
1、改變觀念,借助“選擇”的力量,選擇一些時尚、積極、動聽、影響力強的作品,使學生在課堂上充滿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充滿樂趣??茖W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選擇”。相信專家,但不要迷信專家,因為專家不一定都有一線教學經驗的,他們對教學實際情況了解得并不是特別到位。
2、相信學生,他們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夠為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因為他們代表自己,愿意為自己負責。
新課改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全國全面實施,音樂教師也在根據其所在地區的歷史、經濟、文化等條件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以更好的讓這次轟轟烈烈的課改深入人心,并為我國國民的素質教育擔當重任。因為教學內容的好壞不只是專家的事,更是直接從事音樂教學活動的學生和教師的事,只有教育專家、教師、學生三方面根據具體情況,達成一定的共識,并付諸行動,才能保證音樂鑒賞課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選擇”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獲。只有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時間要效率,找時間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時間里對音樂鑒賞有名副其實的突破。
【論文關鍵詞】全納教育 平等觀 面向全體學生 注重個性發展
【論文摘 要】全納教育的核心理念平等觀和我國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有多方面的契合點,希望這些理論的建樹能為當前課改的實施有建設性的指導。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4年6月7日-10日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的核心思想,它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雖起源于特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但又遠遠超越了特殊教育的傳統觀念,目前成為國際基礎教育改革研究中熱門的話題。如美國出臺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英國的《每個孩子都重要》的綠皮書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體現。
我國學者黃志成將全納教育界定為:“全納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續的教育過程,它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積極合作,滿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納社會。”教育平等是全納教育的核心內涵,它具體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每個人具有相等的機會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個人都具有相等的機會接受符合其身心發展所需要的教育。
一、全納教育平等觀
全納—“容納”(inclusive),是針對排斥(exclusive)提出來的,強調的是平等觀念,全納教育主張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即不僅有平等的入學機會,而且要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教育平等在這里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教育起點平等、教育過程平等、教育結果平等……教育起點平等,應該是所有兒童都在同樣的學校(教育環境)中接受公共教育,而不是“標簽”式的教育,但這種平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教育過程平等,應該是為每一位兒童提供符合其身心發展所需要的教育。教育結果平等,應該是保證每一位兒童都有取得學習成功的機會。全納教育意義上的教育平等應該是:教育起點平等——有教無類,教育過程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結果平等——人盡其才。
二、全納教育與音樂課程標準的契合
全納教育體現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適應所有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僅挑選那些適應教育的學生,同時又從教育資源上為面向全體提供了保證??v觀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公民的音樂文化教育,是為了使每一個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音樂教育體現素質教育,首先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僅僅培養少數音樂特長學生。要把音樂課堂教學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主渠道,為全體學生提供足夠的音樂教學時間、空間和條件。要重視音樂課堂教學和全體學生參與的音樂活動。這體現了音樂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觀念的轉變。注重個性發展,眾所周知,個性化的形成是基于對差異的尊重。首先應該承認學生之間性格、學習基礎、音樂能力的差別,進而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深入了解,以便為因材施教;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這體現了新時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發展是每個人的內在需求,貫穿于一個人生命的始終。教育必須真正關注人的終身發展的長遠利益,使學生當前的發展成為終身發展的基礎,全納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兒童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而標準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學生當前及未來的發展,即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他們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從中受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當前我國高中音樂課改現象
我國普通音樂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制定,為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對課程內容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總要求,全面實現高中音樂的課程目標,滿足學生對音樂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需求,高中音樂課程的內容結構由六個模塊組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這六個模塊是: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其中音樂鑒賞是基礎性模塊,其余為選修內容模塊。這和全納教育所提倡的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的觀點不謀而合。
當前課改活動在我國各地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可實際具體實施情況如何呢,根據對山東、南京兩地共23所學校的調研,筆者認為情況不是十分樂觀。其中對山東各地學校的調研共12所,這12所學校有重點高中、普通高中,而六個模塊完全開設齊全的只有一所;南京11所學校中,六個模塊完全開設齊全的也只是一所。兩地各學校模塊實施有一個共同點,主要是以音樂鑒賞為主、歌唱為輔,其他模塊基本或完全沒有實施。雖然目前從多方面情況來看,不是所有地區和學校都具備開設六個模塊的條件,但是各地、各??筛鶕嶋H情況,對不同模塊進行分步實施。那么對模塊的分步實施如何才能做到踐行且行之有效呢,筆者認為受多方面客觀條件限制而不能對不同模塊進行分步實施的情況是一方面,但各地、各校的領導及教師對音樂課程標準的認識程度等主觀因素更不容忽視。
第一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未能開設其他模塊,且分步實施又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久而久之,有些學校出現“惰性”,并且現今學校主要還是以升學率為標準,這更推遲和阻礙了其他模塊的實施,無形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基礎性模塊——“音樂鑒賞”足矣,其他模塊的設置和開設成了或有或無的;第二有些學校存在硬件設施或軟件的不足或欠缺;第三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或是教師數量有限,或是教師涉足其他五個選修模塊的專業能力長時間“擱淺”而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些教師認為就算自己做的再好,在升學率的大旗幟下,努力是枉然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師教學的主觀能動性。
四、針對我國音樂課改現象提出的建議
1.學校方面
轉變觀念迫在眉睫,不要認為音樂課與升學率毫無聯系,所以對其不重視,其實到底有無聯系,筆者認為有聯系且還不算小,在中國整個大社會環境、教育環境下抓升學率“無可厚非”,但教育決不是為學生的升學服務,更應是為學生整個的發展服務,應切實認識到音樂課程的性質及音樂對學生發展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師方面
教師是課程最終的執行者,是選修課程開設成敗的關鍵。高中音樂新課程設定的五個選修部分,對高中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師參與繼續教育時間少,參加新課程培訓的機會少,造成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模糊,對模塊化的選修課程功能、特點等了解不夠,這些又與選修課開設對教師的素質要求相矛盾。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除了加強對教師的有效培訓外,還可積極展開區域合作,充分利用社會其他的資源,實現優勢資源共享。
3.教學方面
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內容彈性化、教學方法靈活化。教學內容可以隨不同的學生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動性,讓學生在做中學、聽中學、思中學、合作中學……從而獲得學習音樂的持久興趣與全面和諧發展。
五、結束語
全納教育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和實現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實現的過程中,多有困難和阻礙,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放慢前行的腳步,就算路漫漫,也要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