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03:37: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音樂方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中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活動中非?;钴S的因素,教師要選擇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多渠道、多內容、多形式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1.結合現實生活,激發興趣。
音樂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現代社會生活總是伴隨著大量的音樂,如用于節日慶典的禮儀音樂;用于廣告、舞蹈的實用音樂;用于休閑、影視的背景音樂等,都與生活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音樂不僅能塑造形象、表達情感,還能點綴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們娛樂、欣賞的圈子而體現出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性。有專家曾做過實驗,給母雞放音樂能提高產蛋量,給奶牛聽音樂也能增加產奶量。再看音樂用于醫療的菜單:《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軍港之夜》能治療心情不安癥;《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能能治療精神抑郁癥;《月光奏鳴曲》、《步步高》治療煩躁、易怒癥,等等。結合生活中的這些音樂現象,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主動探究、思考音樂對人生的意義,激發音樂興趣,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具體的、藝術化的生活體驗。
2.豐富教學手段,鞏固興趣。
隨著中學學科的增加和分化,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會出現不穩定性,這就要求教師選擇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富有激情,講授生動、唱奏優美,學生的興趣就會逐漸濃厚并得以鞏固。如有位教師在講授“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時,將音樂作品與學生熟知的歷史事件相聯系:“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松花江上》;“一·二九運動”華北危機——《畢業歌》;“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太行山上》等,這樣將音樂、歷史相互融合,學生不僅掌握了音樂創作的時代背景,而且理解了音樂的時代風格,這種教學方法既生動活潑,又富有情趣性。
3.遵循身心發展規律,培養音樂學習情感。
與小學年齡段相比,初中學生對音樂認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處于基礎階段。在音樂教學中,應當力求達到簡單的技術性和高度的藝術性,最大限度地簡化技能,注意美感。在教學中應認真考慮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巧妙創設情境,合理激發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地愛上音樂,并積極主動地探索音樂。當然,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學校和教師應當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特點,靈活作出相應的調整與安排,在正確處理好藝術與技能關系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因素,譬如可以結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對音樂教材適當進行增補和替換。這樣,可使學生對地方本土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從而加強對家鄉的熱愛,培養良好的思想感情。
4.音樂教學方式多元化。
隨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變化,音樂教學手段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教學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內容更生動多彩。以歌唱和音樂欣賞兩個模塊為例。
演唱教學的多元化。在初中音樂教材中有不同性質、風格、特點的歌曲,如歌曲《江河萬古流》可以引導學生將聲音“豎”起來些,尋找美聲演唱的感覺;《青春舞曲》等民歌就可以要求學生將聲音靠前,用偏向民族化的唱法演唱;《茉莉花》等用自然的、有表情的聲音演唱即可。初中演唱教學提倡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根據歌曲的特點和風格對三種唱法進行有機結合的多元化教學。
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三種唱法的共同點以外,也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它們的不同點,并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各自特點,對三種唱法因材施教。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角度出發,在學習并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聲樂水平和表現力。同時,在注意三種唱法的基礎上,音樂教學也應重視培養學生對歌曲風格上的理解和音樂特征的把握能力。
5.運用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是教師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所謂對比教學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兩件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區分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個人見解的能力。音樂的對比教學法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法教授學生從各種對比因素中分析音樂。不同音樂在音樂家的創作、演奏和相關技巧方面存在極大的不同,因此教師應該合理運用音樂對比教學法幫助學生全面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首先,可以將同一音樂作品的不同演繹形式進行對比。尤其是經典作品常常會被后人改編或者運用不同的樂器予以演繹。然而,為什么要這樣改編,改編之后的作品與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優點與不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新的結論。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作品在演奏過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與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來是極為不一樣的,但是實質相同,而這些需要學生經過實際對比、思考才會真正總結出來。
6.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學生體驗美的能力。
根據中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效率。我認為,最好利用錄音、錄像、圖片等現代教學媒體。因為通過錄像,學生不但能把樂隊演奏時的規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樂特點、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利用錄音、錄像的暫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對學生進行聽辯、鑒賞活動,還可以達到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絨花》一課時,我運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賞電影片段為手段,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注重對歌曲的表現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風格方面進行對比。我先讓學生欣賞《音樂之聲》的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過渡到聽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來咪》,用圖片引出雪絨花,待學生學會《雪絨花》后,再看電影片段,欣賞其中的《孤獨的牧羊人》,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這三首優美歌曲,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到了作品的意境,領略了音樂的無窮魅力。實踐證明,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到音樂帶來的美,更好地陶冶情操。
【摘 要】優雅的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音樂教育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審美力及創造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道德修養;高尚情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
音樂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響為表現手段,觸動人的情感,引發人的聯想與想象,作用于人的心靈,給人以多方面的影響與熏陶,促進人的進步與發展。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得好:人的培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形成了“禮樂并重”的教育觀。音樂教育是對心靈的塑造、情感的培養、個性的發展。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又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也就是說,音樂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歡愉,從而給人以積極的影響和教益。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這可以說是對音樂教育作用的最基本的概括。
一、音樂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作用
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高尚的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純凈靈魂的有力手段,對人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而且能使人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培養人們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通過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氣勢磅礴地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給人一種向往美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的同時,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養得到提高、人格品質得到完善、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樂教育在培養高尚情感方面的作用
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當優美、健康的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振協調時,人就會產生一種高尚的、靈魂升華的情感,充滿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奮斗的自信和力量。音樂教育正是在潛移默化的音樂欣賞、器樂演奏、歌曲演唱中發展了形象思維能力,在情景中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音樂中所蘊涵的濃重的情感不僅是因感而發的,同時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給欣賞者以極大的心靈觸動和感奮,進而產生感動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樂作品都是藝術家們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們總是用音樂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來歌唱偉大的祖國、美麗的家鄉、真摯的情感、偉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賞這些音樂作品則是聽眾與藝術家們的心靈溝通,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和強化欣賞者同樣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說,音樂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賞好的音樂作品,能培養人們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大自然、熱愛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樂教育在提高審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音樂的形式是美的, “美”是音樂的靈魂。音樂通過刺激人類的審美感觀,能迅速影響人類情緒、調節情感,引起聽者共鳴。情緒感官隨著音樂的節奏起伏而發生變化,這種情感交融與碰撞是達到審美教育最終目的的必然階段。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音樂欣賞,都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音樂家在自然、社會、人的心靈與情感世界發現美的東西,便進行審美創造和表現,欣賞者則對音樂家的審美創造進行欣賞、理解、感悟,美的心靈、美的情趣、審美的能力就在這種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發展起來。正像柏拉圖所說“音樂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貝多芬說:“音樂盡管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間的橋梁。它能夠確切地反映個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質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識及整個情感世界?!笔苓^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棄;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良好的音樂教育,自然可以使人從中獲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認識能力,也一定可以激發人創造美的能力可以說,音樂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四、音樂教育在發展創造能力方面的作用
優雅的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教育對人的情感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處處是創作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眲撛炝κ侨说奶熨x,人類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創造力。
而音樂教育是創造力發展的一大沃土,心動、多思,情感體驗。音樂教育在實踐和探索過程中釋放心境、暢想空間的思維、迸發靈感。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論物理領域中取得令人矚目的創造性科學成果,經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維獲得的。他的思維活動往往不是借助于語言來進行,而是借助于圖形來進行,可以說形象思維是他的創造力的最初源泉。
總之,音樂在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方面所具備的功能是十分重要和多方面的,讓我們共同努力投入到音樂教育工作中去,為提高國民素質而努力。
摘要音樂欣賞是人類訴諸于聽覺的感性活動,能喚醒人的音樂感進而提升人的藝術修養。普通高中設置的各門學科中,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全身心地沉浸在音樂中,是一種美好的心理行為!
關鍵詞音樂;心理行為;藝術
托爾斯泰“喜歡音樂勝過其它一切藝術”,黑格爾更將音樂推到崇高地位:“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怎樣在中學音樂欣賞課中喚醒學生的音樂感覺呢?
一、情感體驗,音樂欣賞課中的重要前提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它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我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看,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并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在實踐教學中,情感體驗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樂欣賞課中,學生可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得到情感的體驗和抒發,進而產生一定層次的認識、評價和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水平。目前,普通高中音樂欣賞課時少、內容多,情感教學就更為重要了,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情感的調動和培養則是教學中最好的選擇。
音樂中的投入、想象、聯想和思考的范圍廣闊,是不可造型的藝術,并在瞬間或長期都有著不同層次的情感。音樂來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得以提煉和升華,情感也隨之加重。音樂藝術是綜合的藝術,它包容萬千,是其它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音樂有著豐富的情感,人類的情感是最豐富的,二者不謀而合,可以通過情感的體驗使普通高中的學生更廣,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樂藝術的教育和培養。
二、在音樂欣賞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的途徑
調動多種教學手段、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最初,可選擇一些膾炙人口的名曲,如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讓他們直接接受音樂的感染,打破對音樂欣賞的神秘感,使學生感到能聽得懂音樂。在反復欣賞時,還會聽出不同的樂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結構,作品的風格等,調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通過音樂要素進行情感的體驗。音樂藝術自身就應是美的化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做一些節奏練習,體會音樂的變化。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通過音樂欣賞課中的情感體驗豐富、完善情感世界。在中學生們青春期的心理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點就是情緒,情感的日益豐富,表現為充滿活力,有熱情,重感情的特點。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樂欣賞課中都能得到體現,為學生提供了一方情感體驗的熱土。
與時代相結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獲得情感體驗。情感表現可體現在古典音樂之中,也可體現在通俗和流行音樂之中。學生平日所接觸的大多是通俗音樂。如在課堂上禁止,會在抵觸中事倍功半,如果在課上找一點時間,聽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可以放松他們緊張的神經,建立師生的溝通使學生的音樂情感得已自由的發揮,課前教師要進行篩選。
三、課內外相結合,提升素養
要學好音樂欣賞,要從課內外多方面啟迪學生感受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并引導學生探究音樂作品內涵。
課外,可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與課本欣賞課題相關的資料,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錄下各種美妙的聲音,配上自己的解說,制作成相關音樂專題片斷。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來體驗音樂,也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課內,首先用這堂課的主題音樂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音樂課堂,讓學生產生一種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讓學生隨心所欲地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展現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緒體驗。表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畫筆繪出抽象的線條、不規則的圖形或具體形象的實物實景來表達的;也可用樸實或華麗的文字語言、詩歌、散文的形式來表達的;還可用舞蹈形體動作來表達展現。接下來,一邊讓學生復聽音樂作品,一邊用生動的語言簡介作品背景,從而揭開其神秘面紗,讓學生領會每一首音樂作品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有了積極探索音樂內涵的動力。再下一步,采用啟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學生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得出結論。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研究的價值意義,從而使他們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感受到研究學習的快樂。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里,提高了學生的欣賞分析能力,最終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樂欣賞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引導個性的健康發展,是音樂欣賞教學中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過去的音樂欣賞活動,語言幾乎是表達、交流音樂感受的唯一工具。這種欣賞教學方式,僅能滿足一部分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需要,卻往往讓另一部分更善于運用其他表達方式的學生明顯地處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之,一部分學生將對參與音樂體驗的表達活動缺少興趣,喪失信心。在音樂欣賞活動設計中,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各種表達途徑,如:表演、繪畫、歌唱、朗誦等方式,這其中也包括語文表達。并引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現自己和他人的長處,鼓勵他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總之,我們音樂教師只有本著與學生合作,師生共同發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別開生面的優質音樂欣賞課,從而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欣賞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產生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激情,提高審美能力,最終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教師肩負著培育心靈在使命,音樂教師的音樂欣賞課,應該是一塊任由翱翔的一片藍天!
摘要:傳統音樂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音樂教育最寶貴的課程資源。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使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與學校音樂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音樂教育發展服務,是學校和音樂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讓傳統音樂通過民間系統的自發式傳承與專業院校的灌輸式傳承,雙向并重,雙管齊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與發展。
關鍵詞:傳統音樂;教育;發展;開發利用
中國傳統音樂在教育發展方面的開發利用,主要是指把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育中的課程資源,納入到我國大、中、小學的音樂課程體系中去。這既是對音樂課程資源的進一步挖掘和補充,又是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弘揚。
教育部2004年12月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課程學科化,選修課程類型化,地方和學校課程特色化。全國各高??筛鶕髯缘馁Y源和特長開設相應類別的選修課,以充分發揮本校優勢和地域優勢,辦出各自的特色。與此同時,按照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規定,我國義務教育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自主管理的體制。除國家課程以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的比例。根據《標準》編寫的教材占教材總量的15%-20%。地方和學校音樂教育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曲藝音樂課程資源。
在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國傳統音樂資源的策略上,各級學校應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和現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規定,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將當地的民間音樂資源納入學校音樂教育體系,聘請傳統音樂樂師來學校講課,傳授民間音樂的演奏、演唱技法,通過學校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來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這一絢麗的寶貴文化遺產。
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現狀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包括了民間歌曲資源、戲曲音樂資源、曲藝音樂資源、民間器樂資源、民間舞蹈音樂資源等。它的開發與利用是音樂課程建設的新課題,是對音樂課程資源的進一步挖掘和補充,是弘揚、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和保護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一個有效措施,開發與利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應將之納入學校音樂教育體系,建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社會實踐基地,加強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傳承意識的培養。
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音樂教育最寶貴的課程資源,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發揮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作用,使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與學校音樂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音樂教育發展服務,是學校和音樂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民間音樂的傳承分兩類:一是民間自發性的世代傳承,包括家族傳承、師徒傳承。二是在學府借助外力的傳承。對瀕危的民間音樂品種后者尤為必要。以前人們總把音樂院校與傳統音樂的傳承對立起來,現在這種認識有了極大的改觀。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音樂院校是傳統音樂傳承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同時也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實踐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又陸續聘請民間藝人進校演出、講座,恢復了20世紀50年代的優良傳統。這讓民族音樂文化跳出課本,活生生地走到學生面前,樹立了年輕一代保護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蒙古族原生態藝術長調、馬頭琴、呼麥、四胡、烏力格爾(說唱藝術)、安代舞等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長調和馬頭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蒙古族原生態藝術中,最先走進學校的是長調。目前,馬頭琴、四胡、呼麥等傳統音樂藝術形式相繼登上了內蒙古各大專院校的講堂。
有的地區不但把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藝人請進了大學課堂,還把原生態音樂納入了高校音樂課程體系,進而辦起了原生態音樂專業。如,2006年內蒙古師范大學設立“長調演唱與理論研究”、“馬頭琴演奏與理論研究”碩士點,在中國首次招收長調和馬頭琴專業碩士生,呼麥、四胡專業的碩士點建設工作也在籌備當中。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系前幾年就把南音辦成了一個本科專業,使得南音這一古老的音樂藝術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臺灣南音社團“漢唐樂府”每年都要到泉州挑選優秀畢業生來充實他們的音樂社團。
廊坊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這幾年在開發利用傳統音樂作為課程資源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與廊坊市文化局一道舉辦《古樂新聲》音樂會,舉辦廊坊市傳統音樂研討會,相繼把廊坊境內的屈家營音樂會、軍蘆村音樂會、南響口音樂會等的老藝人請到大學講堂講授、演奏,讓學生親耳聆聽這古老而優美的音樂,感受它的無窮魅力。下一步計劃把屈家營音樂會等傳統音樂納入到高師音樂課程體系中來,力爭辦出自己的特色。
有人可能會擔心,走進高校的原生態藝術是否會失去它的原生態?隨著時代變遷和各民族生活環境的變化,原生態藝術包括原生態音樂自然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我們認為,學院里傳授的傳統音樂藝術都來自于民間,只要定期到民間去采風,經歷了千年傳承的原生態音樂藝術的基本元素是不會改變的,反而會發展得更好。傳統音樂通過民間系統的自發式傳承與專業院校的灌輸式傳承,雙向并重,雙管齊下,一定會發揚光大。
二、開發利用民族民間音樂的建議
1.充分挖掘民間音樂、戲曲、曲藝音樂資源
民間音樂資源是我國無形的寶貴財富和藝術遺產,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各民族的民間音樂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當代音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戲曲、曲藝是音樂資源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與戲曲、曲藝是相分離的,戲曲、曲藝這一資源在音樂教育領域里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目前,我國戲曲和曲藝的一些品種和表演形式面臨危機,如果不采取一些保護措施,這一文化遺產就會被人們遺忘、消失。為了能使我國的戲曲、曲藝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我們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在開發利用和保護戲曲、曲藝音樂資源時,思想意識要轉變,要充分重視戲曲、曲藝資源的開發,把地方劇種納入音樂教育體系,真正體現音樂教育的民族性,弘揚我國的民族各種形式的音樂文化。
2.建立民族民間音樂社會實踐基地
民族民間音樂社會實踐基地是學校音樂課程的基石,是音樂教育質量、特色的保證。目前,各地學校民族民間音樂社會實踐基地還比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也嚴重地影響了校外音樂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為此,各級各類學校應加大音樂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有效開發和利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從音樂的功能上開發。建立的民族民間音樂社會實踐基地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民族民間音樂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廣泛的社會效應,為音樂課程教學服務。二是從基地的地域上開發。既要建好校內民族民間音樂實踐教學基地,又要開發校外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和民族民間音樂社會實踐基地,實現校內、校外音樂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基地有機結合,形成校內校外連鎖互動、資源互補。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對音樂課程資源的進一步挖掘和補充,是對現有音樂課程的充實與改革,只有從學校教育入手,不斷地完善、不斷地調整現有音樂課程,把必要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才能適應社會進程不斷發展的需求,使音樂課程更符合我國現有各類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最有效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音樂教育更具有民族性,才能使我國的音樂文化走向世界。
一名優秀的琵琶演奏員應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嫻熟的技巧、豐富的舞臺演奏經驗等。這些基本條件都服務于音樂表現,這是演奏者從事演奏藝術的最終目的。
一、追求優美的音色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追求優美的音色是音樂表現的最基本的要求。琵琶演奏藝術的核心內容是音樂情感表現,而樂曲的演奏音色變化則是音樂情感表現的重要手段。琵琶演奏藝術是演奏者通過演奏音響的變化和情感表現達到完美統一的藝術創作過程。琵琶在音色上,曾有“尖”“堂”“松”“脆”“爆”5種音色效果的名稱?!凹狻笔侵冈诟咭魠^的發音明亮;“堂”是指低音區的發音特別洪亮;“松”是指在按彈發音時反應很靈敏,彈弦后的余音強而長;“脆”是指發音很清脆;“爆”是指發音堅實而有分量。①筆者在指導學生演奏琵琶時,經常會聽到頻率不對的雜音、彈奏不當造成的噪音,使得彈出來的聲音缺乏和諧之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怎樣才能奏出優美的聲音呢?筆者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觸弦部位的準確
音色的變化源自觸弦位置的不同。觸弦位置的差異,引發琴弦振動頻率的不同,表現出來的音色也就自然不一樣。這是因為指甲觸弦的部位不同、指甲觸弦的深度不一造成的。在復手上方5厘米至8厘米處的弦身上彈弦時,音色較清脆而飽滿,這是通常彈奏的部位,樂譜上不記符號;在第十一品位附近的弦身上彈弦時,音色較柔和,在樂譜的曲調左上方注寫“上”字;在第二十三品位附近的弦身上彈弦時,音色較清柔,在樂譜的曲調左上方注寫“中”字;在靠近復手一兩公分處的弦身上彈弦時,音色較堅實,如靠在復手上彈弦時,音色較尖細,音量也較弱,在樂譜的曲調左上方注寫“下”字。指甲尖端在與弦身接觸時的深度,稱作“入弦度”。入弦度一般宜控制在指甲長度的三分之一以內。入弦度越深,音量就越大,噪音也越大;反之,入弦度越淺,音量越小,噪音也越小。
(二)注意觸弦時用力與放松的配合
演奏琵琶時所謂的緊張與放松,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緊張與放松,是要訓練提高肌肉的緊張速度和放松速度,這樣才能做出生動而有力的演奏,才能做好松弛而靈活的動作,也才能做到較為持久的演奏。彈弦時要注意力度的強弱、動作的松緊,雙手各部位有機地配合,各負其責。這個過程的規律應該是放松―緊張―放松―再緊張―再放松,循環往復至演奏完畢為止。緊張是有節奏、收放自如的用力,而非怯場的緊張;放松是可控性地放松,而非無力地、心不在焉的放松。只有放松與緊張循環地作用,用力與節奏協調地運行,琵琶之音色才能清晰、飽滿和具有穿透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三)注意發揮各音區的功能
琵琶的4條弦音色有各自的特點,子弦的音色較明亮、清脆,中弦的音色較柔和、優美,老弦的音色較粗亢、緊張,纏弦的音色較低沉、粗厚。音色在把位的情況是,相把位的音色較濃柔、優美,第一把位的音色較明亮、松快,第二把位的音色較響亮、怡美,第三把位的音色較清脆、緊張,第四、五把位的音色較尖銳、緊張。各音區聲音功能明確,演奏中如彈奏不當,就會產生各音區聲音功能紊亂、雜音頻現的現象。演奏時要根據樂曲的需要,注意發揮和控制各音區的功能及特點。演奏者一是要注意長期訓練,保持手指的靈活性;二是注意手指的用力點在指尖上;三是發揮左右手的功能,重視左手的獨立性,除了右手彈要求質量高外,左手按的音一樣要清晰和定位。
總而言之,準確的彈弦部位、正確的力度、各音區音色功能的和諧統一是琵琶美妙音樂表現的最基本的條件,也是琵琶學習之重點。因此琵琶演奏者必須重視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二、強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技術代表了藝術中物質的一個方面。技巧是工具,它為藝術表現服務。熟能生巧,巧中有妙。只有達到了妙的程度,才進入了自由王國的領域,具備了藝術表現的條件,也只有達到這個層次,才能產生藝術。就藝術而言,技術的發展是為了使藝術上升到一個更高階段,技術在藝術提升的反作用下不斷創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名優秀的琵琶演奏者應該重視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一名演奏者技術上過不了關,精神上就會有壓力,演奏時就放不開,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然就不會有好的音樂表現。如果演奏者技術不錯,但缺乏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其演奏作品也就呆板無趣,失去音樂的感染力,演奏因失去藝術性而失敗。筆者認為技術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是:沒有技術的音樂,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技術沒有了豐富的音樂內涵,也就失去了光彩,沒有了靈魂。因此,在演奏中,要注意因技術不佳而造成演奏的失敗,還要防止隨心所欲、玩弄技巧不注重音樂美的演奏。
三、理解和掌握作品結構
成功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散發出感情。音樂作品里的旋律通過音符的流動同樣可以表達感情,這是旋律最擅長的功能。旋律是橫向的,音符一個接著一個,而結構是附加在這個音符線上的。因此演奏者為了準確地詮釋作品,必須熟悉、研究作品的整體結構。分析樂句的走向、段與段的連接等。音樂的結構或模式可以是嚴謹的,也可以是自由的。作品采用嚴謹的曲式并不說明作曲家缺乏想象力或獨創性,中國的古詩詞講究起、承、轉、合,這是對主旨藝術性的延展深化,是思想情感的表現。民族音樂也講究起、承、轉、合。例如琵琶曲《陽春白雪》共有7段,分為四個部分,“起”部是全曲的“合頭”,標題為“獨占鰲頭”;“承”部有兩個段落――“風擺荷花”“一輪明月”;“轉”部有3段――“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合”部是“東皋鶴鳴”。分析和研究作品的結構對演奏者出色地完成音樂作品非常重要。
琵琶有許多的代表曲目,每首樂曲的結構都不一樣,表達的情感內涵也不盡相同,因此對樂句走向的分析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及演奏者的再創作都在處理樂句走向中得到體現。樂句走向的處理沒有固定的模式,但無論如何處理,樂句的走向處理都要順應時代的特征,符合邏輯的發展,服從作品的原質,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因此這就要求演奏者不斷地去學習,去追求,去提煉。
四、把握好作品的風格
音樂作品的風格,由其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及題材、體裁等諸因素決定,作品的風格的差異又決定了演奏風格的不同,正因如此,對自己不熟悉的音樂風格的準確把握對一名優秀琵琶演奏者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琵琶作品風格多樣,且不斷發展,風格的各異決定了不同的演奏方法。比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時,雖然兩首樂曲都屬古典樂曲風格,但《春江花月夜》屬于大型琵琶古典文曲的代表作,優美寧靜的旋律展示了江南水鄉的迷人景色,就像一幅筆畫細膩、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演奏時要求注意音色的純凈、細膩的表情和高度的控制能力。《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它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是琵琶武曲的頂峰之作,它結構完整,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現了名聞古今的楚漢相爭的宏大戰爭場面,著力體現古代將士粗獷豪邁的精神風貌。②
又如廣東音樂和江南絲竹音樂,雖然它們在旋律上有共同的特點即優美、細膩,極富情趣,但在風格上有極大的不同。江南絲竹音樂流行于江浙地區,其音樂猶如那里的山水,清澈、秀麗。其風格委婉、含蓄,格調清新、流暢。廣東音樂流行于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其風格較江南絲竹音樂明快、飄逸、委婉之中更具喜氣與質樸,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以上例子,只是說明作品的風格決定演奏的風格,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演奏方法。作品風格掌握不準,就不可能準確地塑造音樂形象。
綜上所述,琵琶演奏時音樂表現上需注意追求優美的音色,強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理解和掌握作品結構,把握好作品的風格。這是一個琵琶演奏者應注意的最基本的方面。同時,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演奏者,只有高超的技術是不夠的。如同其他藝術創作一樣,優秀的演奏是演奏員藝術素質、文學素質、思想素質等相加后整體素質的體現。因此要做一個杰出的演奏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
本報訊 隨著我國網民和移動通信用戶規模的不斷增加,我國網絡音樂行業在整體市場調整中,也獲得了平穩發展。根據文化部日前的《2011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網絡音樂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452家,同比增長28.7%,網絡音樂總體市場規模已達27.8億元,同比增長20.8%,市場信心明顯提升。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政府的監督引導下,中國網絡音樂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市場正沿著行業自律加強、版權合作逐步規范、原創內容增加、多種技術進一步融合探索等方向發展。而網絡音樂的健康發展,也將對國內音樂產業的發展起到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不過,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目前仍受困于盜版和侵權兩大頑疾。除此之外,行業標準的缺失、核心商業模式未能突破和以流量換廣告的媒體模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行業的發展。
針對目前的形勢,文化部2012年將從6個方面開展助推網絡音樂的工作:一是按照部門職責,管理和服務并重,面向行業開展網絡音樂政策評估,健全內容審查和備案機制,改進和完善網絡音樂市場管理政策;二是創新管理手段,引入技術手段進行日常監管;三是鼓勵創新,重點保護和扶持原創和民族音樂作品;四是加強對網絡音樂行業發展聯盟指導,促進行業對話平臺和機制建設;五是開展網絡音樂行業標準化制定工作;六是繼續加大力度整治非法網絡音樂網站,維護網絡音樂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依法經營的網絡音樂單位和國產原創網絡音樂產品提供健康、有序、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蕭遙)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日益深入,從國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的挖掘、整理與研究。在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樂教師是否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職責,在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方面盡一己微薄之力?本文將在闡述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的意義的基礎上,著重探討高校音樂教師在其中的作用。
一、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的意義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的結晶。[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長期致力于文化遺產的價值探討和保護工作,頒布了一系列公約、條例、宣言以及建議案。其中,2003年9月29日一10月17日在巴黎召開的第32屆世界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強調從地方、國家、國際不同級別去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各地的傳統音樂則屬于保護、研究的一部分。
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從小處看,能夠記錄、保存與保護地方音樂,促進地方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從大處看,能夠延續歷史、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增強國家的軟實力1。學者田青認為,現代化的進程使中國所有的傳統藝術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挑戰,而地域化、個性化是傳統藝術賴以生存的基礎。[2]
二、高校音樂教師如何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
高等院校,作為文化傳播平臺,應該把挖掘、研究、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文化當成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和歷史使命。高校音樂教師,同樣應該成為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的參與者。
如何發揮音樂教師的作用,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傳承與保護呢?
1、保存地方傳統音樂
對于地方傳統音樂的保護,首要的是原樣記錄與保存。高文厚、施聶姐在《中國的傳統音樂:不是要“保存”而是要“延續”》一文中建議:第一要詳細地記錄實地收集到的資料并將之小心保存;第二要出版實地錄音和錄像;第三要幫助文化政策制定者更加理解和尊敬傳統文化的價值,并具體地建議他們,該如何去支持某些地方傳統――或讓其自行發展。2
2、傳承地方傳統音樂
文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只有傳承,才能保證地方音樂的延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民間自發性傳承,即呼吁當地年輕人主動學習與運用;二,借助地方政府、專家學者和國家相關部門等外力的支持,組織人員進行學習;三,將其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或校園活動中,[3]讓學生看看與泥土距離最近的那些地方的音樂是怎樣表演和沿襲她的生命的。當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日益失落,甚至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時,將鄉土味極濃的民間音樂引到校園里來,這是別有一番意義的。[4]
3、發展地方傳統音樂
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建立博物館、文化旅游點來開發當地資源,地方特色音樂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去換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就是發展。[5]該如何使其保持自然狀態的發展,是高校音樂教師和地方音樂工作者以及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需要共同探討的課題。
由此看來,高校音樂教師在傳承與保護地方傳統音樂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藝術系主任R?加非亞斯教授曾倡議的:“所有未來的音樂教師首先都應該具有文化人類學觀念――放眼世界,立足地方。”而地方高校的相關部門和領導應該支持和鼓勵音樂教師積極、主動地了解和研究地方傳統音樂,并據其研究成果調整課程體系,協助音樂教師做好傳承工作;同時,提請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重視地方傳統音樂的研究、傳承與保護工作,加強多方的通力合作。
【摘要】近年來,音樂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兑魳氛n程標準》要求“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币魳氛n程評價必須遵循導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標準性原則,并且對音樂課程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式方法都進行了明確的闡述。
【關鍵詞】音樂教學;音樂評價;策略
如何全面合理的評價學生的音樂素質?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改革與嘗試,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狀態。
一、音樂的評價形式
音樂評價過程中,我注重將學生的日常評價和期末考試評價相結合,力圖更客觀、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1.日常課堂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即時性評語的嘗試,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即時回應,作出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點滴變化。
2.音樂考試評價。
教師評分的依據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加上平時表現及個性特長,以等級制進行評價:A為優秀,B為良好,C為合格,D為不合格。在考試過程上,教師應采取激勵性的評價,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智力、活力去衡量,從是否會學習、會思考、會創新來評價。
3.特長評價
特長評價。初期確定一些項目:唱歌、演奏、舞蹈、作曲、表述等讓學生自主選擇,并告訴學生到期末以組織音樂會或演唱會的形式進行測試,這種多元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才藝的展示,也促進學生平時的努力,爭取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使不同愛好的學生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學生也樂于接受。
4.自主評價
自主評價。自主評價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自主評價包括學生自評互評,以“快樂參與”為主線,以“班級音樂會”為載體,學生的吹、拉、彈、唱等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緊張嚴肅的考試局面,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藝的平臺,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二、評價的語言
音樂和語言都是一種藝術。在音樂課堂中如能很好的掌握運用語言的藝術性,便能使音樂課堂教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評價語言具體豐富,有助于提高孩子學習情緒。不斷重復簡單的“很好!”“對了!”“正確!”等評價是表面化的,無法打動人心的。而將評價具體化之后,一些具體詞匯放入其中就會大不一樣,如“你的聲音太動聽了!”“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進步!”……每一次評價都有具體內容,這能讓孩子們看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因而倍感自豪,學習更努力。教師還可以嘗試多采用體態語言評價的方式,給孩子無聲的評價。
三、音樂的評價角色
新課改提出,師生間應建立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作為教師要有合作者的意識,尊重、接受、理解學生。教師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合作者與引導者,應有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作風,把自己定位為學生的朋友,成為意見的傾聽者、善意的提醒者、資料的提供者或整理者和學生的幫助者。在音樂考試評價過程中,我注意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引導他們學會評價,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交出表現權
學生在音樂的喜怒哀樂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通過情感的體驗,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在評價過程中,我不是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而是啟發學生“可以怎樣”,要求自己只做一名課堂的啟發者、引導者,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大膽運用唱歌、舞蹈、樂器等各種形式進行樂曲的體驗、創作和表現,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出問題所在,提出改進方案,教給他們表現音樂的能力,把表現權真正交到他們手上。
2.讓出考試權
傳統的音樂考試要么“一歌定分數”,要么“一卷定分數”,枯燥的考試內容讓學生索然無味,也讓部分學生頭疼不已,更有甚者到考試那天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音樂學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個學生演唱、吹奏、樂理、音樂常識樣樣精通,絕大多數學生可能專其中一項,唱得很好,未必識譜;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個音。針對這種情況,我把“老師說考什么就考什么”轉變為“歌唱、表演、才藝”等多種形式,學生可選擇的范圍大了,可表現的空間大了,更有利于學生自信心和持續能力的發展。
3.授給評價權
在音樂考試中,對于學生的表現,我不急于點評和評分,而是采取“先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再教師點評”的形式,引導他們學會評價,授給學生評價的權利。學生擁有了評價的權利和能力,往往會更加注重對他人表現的關注,也對考試過程給予更大的熱情和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評價效果。實踐證明,這種重視了過程的評價,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受學生的歡迎。
《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現代音樂教學評價要體現這種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評價要尊重學生個體的趨向價值,關注學生的自身條件,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評價的多樣性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們愛好音樂的情趣,培養了學生音樂的審美能力。打破狹隘的封閉的評價形式,拓寬了學習音樂的渠道,既激活了課堂教學又落實了“雙基”,既以學生需要為本,也為學生發展為本,從而有效促進了音樂教學的效果。這些嘗試,無不體現了課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較之于傳統的應試考試,更科學,也更合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
摘要:本文是對《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音樂探索》《黃鐘》《樂府新聲》《交響》《星海音樂學院院報》全國七所音樂院校??詣摽鹬?003年有關古箏方面的文章進行綜述。對這些文章研究的主要領域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為古箏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古箏;《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音樂探索》;《黃鐘》;《樂府新聲》;《交響》;《藝苑》;《星海音樂學院院報》
全國七所音樂院校的??瘎摽鹬?003年中共發表了古箏方面的文章79篇,按其內容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關于古箏傳統流派風格及演奏技法16篇
對于各個傳統流派的論述主要從右手的特色技法,和左手的揉、按、滑作韻來論述。不同的流派有著其不同的右手技法,如山東箏派的小關節搖、河南箏派的大關節搖。但是傳統流派風格韻味的所在是集中體現在左手的揉、按、滑技法上,潮州、浙江、客家三家南方箏派音樂細膩、委婉,揉弦、花音相對較緩慢、柔和。河南、山東北方箏派音樂豪放,左手多為顫音,上滑音速度快。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的是潮州箏派,不僅僅從演奏技法、總體風格上敘述,更具體的從它的樂曲加花、變奏手法、調行變化、樂譜、演奏形式等來敘述。其次是山東箏派代表人物趙玉齋先生及楊娜妮對山東箏派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詳細。
二、關于古箏某一演奏技法概述11篇
對于某一技法得論述中,發展最快得是搖指技術。古箏作為彈撥樂器,其發音是以點狀的音為基礎的。而遙指則是由密集、連貫的點狀音組成的線條狀的音,用來表現悠長的、歌唱性的旋律,是古箏這一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創作手法的不斷創新,在近現代箏曲中必不可少的表現技法。在搜集的文章中分別從以下幾方面給搖指進行了分類:
1.按照彈奏搖指的手指來分,可以分為:大指搖、食指搖、中指搖等,雙搖、三搖、四搖;
2.按照彈奏搖指時用力的主要部位來分,可以分為:臂搖、小手臂搖、腕搖、小或大關節搖(大關節快速托劈);
3.還可以分為:扎樁搖和懸搖;
4.從左右手分,可以分為右手搖指、左手搖指:
5.還有搖指與其他指法的結合:掃搖、彈搖;
其中左手搖指是借鑒右手搖指在最近十年出現的新指法,它使得線性的旋律也可以出現在了左手聲部。彈搖是拇指搖弦其他食指、中指、四指同時彈奏其他音,這種指法和雙搖、三搖、四搖一樣能使得一個手上的拇指在彈奏一條線性旋律的同時其他手指奏出第二甚至第三個聲部來,如果加上另一只手的彈奏就可以同時出現三個甚至四個聲部,極大地豐富了古箏聲部的表現力。
出搖指之外就是對于左手顫音的論述,“吟”的顫弦速度和幅度都慢,稍快一點的“揉弦”,然后是“小顫”“大顫”。
三、關于古箏歷史、技法發展13篇
從最早記載古箏的文獻推算古箏最早的產生年代,并從古箏的流傳、演奏技法的發展來敘述古箏的發展情況。目前具史料記載古箏最早是由秦國逐漸向中原地及東南沿海流傳的,并在這些地區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目前所見的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客家等流派,閩南箏也自成一派,陜西箏在近30年中發展迅速,也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特色。建國以來,借鑒西方音樂傳作手法,誕生了一大批以個人創作為主的新曲目,從原來注重左手作韻的傳統箏曲,發展到了注重雙手彈奏的近代創作曲目,之后又涌現出大量的打破常規五聲音階排列的現代箏曲.并且技巧難度大大增加,古箏的表現手法得到了更大空間的開發,表現力在不斷地豐富。
四、關于箏曲的分析12篇
樂曲分析有助于我們在演奏中更準確地把握樂曲所要表達的意境和作曲者的原本創作意圖。目前所見的文章中,對以下樂曲做了分析:傳統箏曲《寒鴉戲水》《平沙落雁》《諸宮調?粉紅蓮》《漁舟唱晚》;傳作箏曲《劍令》,王建民樂曲成因分析。
五、關于古箏演奏中音色、用力等問題的探討9篇
音色是音樂的審美要素之一,演奏中的音色取決于多方面,就古箏來說使用的義甲的長短、寬窄和厚薄,還有演奏者觸弦角度,觸弦的快慢、力度的輕重等等。在所搜集的論文中從指法和力度上對音色的變化做過論述,對于其他因素還沒有見到有研究成果。
演奏從生理上來說是身體有機協調的運動過程,對于古箏演奏過程中生理運動的合理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從外在的演奏姿勢來談,有從演奏技術的緊張與放松來談,也有從某個部位的具體運用來如,王中山的《論古箏演奏中手心的運用》。
還有對于古箏指法符號的討論。由于古箏在長期的流傳中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幾大派別并且在樂曲的記錄上不是使用的詳細的樂譜,在新創作的樂曲中出現的新指法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在很多指法符號上,各地出現了一些差異。有時候會出現同一個演奏技法又不同的符號表示,或者是相同的符號在不同的樂曲中會表示不同的意思。
還有為數不多的兩篇論文對從不同的方面來討論古箏的審美問題。
六、關于古箏定弦等理論的探討8篇
古箏由于其形制上的特點使得它在的音準在經過演奏之后會有一些改變,這就使得我們要經常檢查古箏的音準,那么在調音的時候我們是按照什么樣的律制來校音呢?是十二平均律、純律還是五度相生律?這些經過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結果表明使用泛音來調整古箏的音準是比較可行得方法。
還有在現代箏曲中,人們在演奏技法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開始探索古箏調性上的突破即在同一首樂曲當中盡可能的突破單一的調性,因此在演奏一首樂曲的時候怎樣轉調又成為了一個新的話題。
七、關于古箏教學4篇
古箏教學早些時候更多的采用中國“口傳心授”的傳統傳承方式,看的樂譜是只記錄樂曲骨干音和節奏的基本譜,樂譜只是一個參照,學習者在最初就演奏簡單的基本譜,之后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學習各種各樣的加花、變奏手法,藝術造詣越深,其加花、變奏手法就越豐富多彩。因此在早期教授傳統樂曲時,會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即使是現在使用的詳細譜“簡譜”也不能從譜面上反映出各個箏派的風格來,老師的“口傳心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潮州活五調的就使不熟悉潮州音樂的學習者在風格把握上無從下手。在譜面上反應不出“五”字的具體音高,究竟活到什么程度,還有很多具體的揉弦、按音都是譜面子無能為力的。這都是傳統樂曲教學中遇到的大家正在解決的問題。
我們的古箏教學在教材上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從基礎的到高級的,從傳統的到現代創作的,我們應該把這些曲目系統地、有序地整理出來,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
八、關于流派傳人的介紹6篇
傳人是一個流派的旗幟,他們引導著一個流派的發展方向,是一個流派風格的最好體現。建國后各個流派涌現出了其各自的領軍式人物,河南的曹東扶、山東的趙玉齋、客家的羅九香、潮州的林毛根、浙江的王之、閩南箏的陳茂錦,在此之后各個流派在全國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出現了更多優秀的演奏者,他們繼承傳統開拓創新,使得古箏的事業蒸蒸日上。但是也有很多優秀的流派傳人沒有得到很好的介紹,沒有為人們所廣泛的認知。在李萌老師出版的《中國傳統古箏曲大全》,就是搜集了古箏各大流派不同傳人演奏的樂譜,想以此來使人們在古箏學習中不僅僅是掌握一個傳人的傳譜,更應該在此基礎上關注更多傳人的傳譜?!耙驗橐粋€流派是整體的、多面的、流動的,同時也是變化著的,如果把它固定化、單調化,就會使它失去生命力。”所以,關于各流派更多傳人的研究也是有待我們去發掘的。
[摘 要] 目的:觀察中醫聯合音樂療法對臨床所有需要降壓和抗焦慮治療患者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70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和對照組(33例)。對照組只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除常規護理外加以中醫聯合音樂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血壓情況。結果:觀察組血壓、HAMA總分、精神性和軀體性焦慮因子分在干預后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中醫聯合音樂療法能有效降低血壓、抗焦慮的作用。
[關鍵詞] 中醫療法;音樂療法;降壓;抗焦慮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選擇在我院內科住院出現血壓持續升高和焦慮的患者70例。入選標準①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90mmHg;②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總分>14分;③有獨立行為能力;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生命體征不穩定者;因精神或軀體功能障礙不能完成調查者;對膠布過敏者。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7例,對照組33例。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內科住院患者常規降壓治療和一般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的基礎上接受針灸、音樂治療,取穴:神門、心穴、肝穴、三焦、腎穴、耳廓常規消毒用GY-I型音樂探測儀尋找敏感點,然后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膠布貼在選定的音樂上,操作者以拇指和示指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進行對壓,手法由輕到重,至患者出現酸、麻、脹、痛或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每次每穴按壓約20s,3~4次/d,3d更換1次,兩耳交替使用。音樂療法是在各種治療的同時播放病人自己喜歡的抒情曲,時間為一天兩個小時。對照組僅接受內科住院患者常規降壓治療和一般護理。干預時間14~28d。
1.2.2評價指標
降血壓療效判定標準如下。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至正?;蛳陆怠?0mmHg如收縮壓高則同時降至正常;有效:舒張壓下降雖
1.2.3資料收集方法
患者入組后24h內和患者出院當天各評定1次,由指定的兩名經過培訓的研究者進行,一名負責詢問,另一名負責觀察,分別獨立完成量表評分;由于患者受教育程度高低不齊,研究者對患者不理解的地方做詳細的解釋,量表檢查無漏填后由醫院檔案室封存。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分析。HAMA總分、因子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檢驗后,采用成組t檢驗、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血壓下降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中醫聯合音樂療法不僅能抗焦慮,還有降低血壓的功效,尤其適合于原發性高血壓并發焦慮的患者,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更新越來越重視對幼兒的教育,幼兒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們重視對幼兒智力的開發,想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開拓幼兒廣泛的知識面。在幼兒教育中音樂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幼兒音樂素養的關鍵途徑,幼兒在學習音樂過程中不斷開發自身的智力因素,使幼兒可以更健康的成長。本文針對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表明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音樂教育;幼兒教育;重要性;研究
目前幼兒教育在整個教育環節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人們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幼兒教育。幼兒教育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啟蒙教育,這就需要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要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好的啟蒙教育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使孩子從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在幼兒教育中培養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是音樂教學的關鍵,在幼兒教育階段孩子不具有成熟的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孩子去學習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對于幼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是經過長時間對音樂的感知而形成的。要想提高幼兒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就必須使幼兒對音樂感興趣,這樣教師的音樂教學也就不會顯得枯燥乏味,既增加了老師的教學信心,也加強了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能力。要想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教師就應該改變教學模式來引導幼兒學習音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幼兒教育是非常靈活的,不需要受教材的拘束,老師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身心特征,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這就使老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對幼兒進行全面的培養。幼兒的智力有限又非常好動,但是模仿能力比較強,老師應該針對這些特點在選取音樂內容時應該選用有表現力有活力的音樂,這樣有利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增加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老師應該多設置一些音樂情境,通過情境教學使幼兒了解音樂中的感情。也可以組織幼兒通過音樂情境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把音樂中的感情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了解音樂中的情境。把抽象的音樂情境通過動作表現出來,有助于調動幼兒對音樂情境教學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更有利于開發幼兒的智力。教師還應該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把被動教學轉換為幼兒主動學習,釋放幼兒的真實感情,把課堂交給幼兒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老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音樂教學中不應該只是把傳授教材內容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幼兒的真實感受,應該針對幼兒的自身特征,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培養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激發了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推進了幼兒的智力開發。
二、幼兒情感的釋放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要想理解音樂就必須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知理解,去體會音樂中的感情內涵。在幼兒音樂教學中,讓幼兒釋放自己的情感來感知音樂是非常重要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語言、肢體動作表達音樂中的情感,使幼兒明白音樂中的情感內涵。雖然幼兒的智力有限,但是幼兒的情感是豐富的,老師應該引導幼兒對音樂中的情感進行感知理解,培養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長期下去幼兒就會理解音樂中的情感,通過對節奏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運用到音樂中去,用自己的真實感情去詮釋音樂的美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也要重視教師和幼兒的感情交流。教師應該多關心幼兒,讓他們喜歡上音樂課堂喜歡上老師,幼兒一旦對音樂感興趣,那對音樂的學習也就比較容易了。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可以放松心情,消除幼兒的害怕心理。教師和幼兒說話應該盡量輕柔,防止由于大聲說話而嚇著幼兒。幼兒需要長輩的呵護,老師應該多注意幼兒的言行舉止,一旦發現幼兒有反常的地方應該及時了解情況,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讓幼兒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這樣就能加深老師與幼兒之間的感情。老師也應該根據音樂情境進行角色扮演,和幼兒一起互動,帶動幼兒融入到音樂情境中去,也給老師和幼兒創造了感情交流的機會。在角色扮演時也有助于開發幼兒的智力,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三、音樂創造力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時期的幼兒音樂教學中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擺脫傳統音樂課堂的單一乏味,應該采用獨特先進的教學方法,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在現代音樂教學中經常采用奧爾夫教學法,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對節奏的掌握。
奧爾夫教學法的原理就是通過多種使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不斷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激發幼兒的個性特征。奧爾夫教學法把音樂的生命力與音樂技巧有效結合,既培養了幼兒的音樂技巧,又使幼兒感受到了音樂的生命力,使幼兒的情感可以很好地釋放。奧爾夫教學法創造了很多教學新思想,通過音樂游戲、音樂表演等多種形式的音樂學習方式,使幼兒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也提高了他們的智力水平,不斷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和對音樂情感的感知能力。由于幼兒模仿力比較強,所以教師作為幼兒的榜樣,應該加強自身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這樣有利于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引導幼兒正確地學習音樂,運用新穎的教學理念來提升幼兒的智力水平,不斷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奧爾夫教學法具有很大的教學價值,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種方法對幼兒進行合理的引導,利用奧爾夫多種多樣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使幼兒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對開發幼兒的智力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四、總結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幼兒對事物的感知能力,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幼兒可以發揮自己的真情實感,加強與老師的感情交流。最重要的是幼兒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提升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幼兒的智力開發。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應該重視音樂教育,促進幼兒全方位的發展。
摘要:音樂與舞蹈是同一個藝術門類中兩個不同的藝術品質。在其近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們都是人類生命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本文在分析音樂與舞蹈同一性的基礎上,闡述了兩者在多個方面的關系,為音樂與舞蹈的有效結合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音樂與舞蹈 同一性 關系 結合
從古至今,在眾多的藝術種類中,音樂與舞蹈一直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著。音樂是舞蹈的精神內涵,而舞蹈又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兩者有效結合,才能真正地迸發出藝術的魅力,展現音樂與舞蹈的獨特風采。因此,本文在分析音樂與舞蹈同一性的基礎上,闡述兩者在多個方面的關系,為音樂與舞蹈的充分有效結合,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一、音樂與舞蹈的同一性
(一)節奏是音樂與舞蹈之間的共同點
音樂與舞蹈最根本的聯系就在于節奏。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體動作都能夠被看作是舞蹈,只有經過美化,并加以節奏化的動作才能夠被看作是真正的藝術。同樣地,節奏在音樂表現中也非常重要,是其音樂表現的基礎與前提。
(二)音樂與舞蹈都是情感的表現
情感不僅是音樂與舞蹈的靈魂,其還是整個藝術表現的關鍵與基礎。沒有情感的音樂與舞蹈是沒有生命力量的,其也不存在具有感染力量的藝術魅力。音樂對于情感的表現是直接的,并且與其他的藝術種類相比,音樂更善于抒發感情與情緒。而舞蹈對于情感的表現則是強烈的,其通過人體動作來充分地表現個人的情緒與情感。
二、音樂與舞蹈多方面的關系解析
(一)歷史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音樂與舞蹈都是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早期的音樂與舞蹈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其兩者的后期發展中,兩者逐漸分離,并開始了各自地獨立發展。同時,在其兩者的各自發展中,音樂與舞蹈這兩者獨特的藝術特點也逐漸形成了。盡管,音樂發展為聽覺藝術,而舞蹈則成為視覺藝術,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卻從未真正地斷裂。
(二)結構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藝術結構是音樂與舞蹈藝術表現魅力的基礎與關鍵。舞蹈的藝術結構常常來源于音樂的藝術結構,因為,音樂藝術結構能夠為舞蹈藝術結構提供有效、完整的設計基底。同時,舞蹈的藝術結構對于音樂藝術結構的變化與調整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三)節奏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節奏是音樂與舞蹈的基礎,是兩者均不可缺失的基本藝術要素,同時,節奏在音樂與舞蹈中還發揮著一定的銜接作用。舞蹈是音樂節奏的具體化、藝術化的表現,其能夠通過對變化節奏以及舞蹈角色來進行情感的宣泄以及事物的表現,從而將音樂具象化。
總的來說,音樂對于舞蹈的精神內涵有著重要的烘托作用,同時,舞蹈又能夠將音樂精神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是最佳的藝術搭檔。
(四)旋律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旋律是音樂藝術形象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是音樂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從舞蹈方面來說,舞蹈動作的貫穿、感情情緒的組織等都要依靠旋律來引導。如果將音樂與舞蹈兩者之間的旋律結合起來,舞蹈就成為了音樂藝術中感情情緒的具體、形象化的表現。
(五)抒情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音樂與舞蹈共同的美學特征,就是兩者的抒情性,其僅僅是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而已。如果能夠將音樂與舞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夠迸發出更具魅力的藝術表現,使兩者的情感藝術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僅從欣賞的角度來說,如果只是欣賞音樂,聽眾的想象則格外自由,而如果讓音樂與舞蹈相結合,那么,觀眾的想象則更為具體、形象。舞蹈藝術更加利用觀眾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從而將音樂的藝術內涵表現的更為鮮活。同樣地,在音樂藝術的烘托下,舞蹈也更具感染力與表現力。
(六)思維邏輯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音樂與舞蹈都是非語言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利用帶有比喻性質、象征意義、抒情化、虛擬化等的方式來共同演繹藝術的情感世界。交響編舞法、舞蹈交響化等就是利用交響曲創造的方式與經驗來進行舞蹈的編排,其通過交響樂的思維邏輯來創造舞蹈,并在突出舞蹈獨特規律的基礎上,尋求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從舞蹈藝術的發展與進步角度來說,舞蹈交響化對于舞蹈表現領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七)科學層面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現代舞蹈藝術,之所以能夠將音樂與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關鍵在于音樂與舞蹈有著共同的科學依據。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而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平面上的藝術,并且其從某些角度來看,也是時間上的視覺藝術。
音樂與舞蹈的表現都需要有一個表達過程。音樂藝術的內容與情緒表達是依靠音樂的連續性,而舞蹈對內容與情感的表達是依靠人體動作的連續性。以舞蹈藝術的表達為例,單單一個孤立的舞蹈動作只能夠構成一幅畫面,因為它是靜止的,幾乎沒有任何情感的表達。而一旦舞蹈藝術利用節奏、姿勢動作等組織起來,對整體的情感進行連續的表達,且不受停止的進行所約束,舞蹈的藝術表現就形成了。音樂也是如此,節奏與節拍是音樂藝術的基本,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連續性地情感表現,就是音樂最基本的表現形式。
三、結語
對于現代舞蹈藝術來說,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更利于藝術魅力的迸發。而為了為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提供有效地理論基礎,我們要對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究。音樂與舞蹈自古以來,就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盡管在后期發展中,其分離,并獨立發展,但兩者之間仍緊密相連?,F今,我們在分析音樂與舞蹈同一性的基礎上,探究音樂與舞蹈在多個方面上的關系,以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將音樂與舞蹈進行有機融合,促進音樂與舞蹈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在新形勢的要求,我們必須真正樹立音樂學科教育的新理念,與時俱進,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為核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新型人才。
一、音樂教學中應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音樂也不例外,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應該是音樂教師的首要任務,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手段。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音域藝術特有的魅力,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同時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生活的聯系,以歌唱、律動、欣賞、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創作練習等形式,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音樂教學中應注意音樂文化的多元化。我曾經在我的音樂課上對學生講過音樂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歌手都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從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多元文化但是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所以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樣能擴大視野,讓學生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我在教學中不時的補充一些優美的教材之外的歌曲、器樂曲,這些曲子不僅優美,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沒有什么難度(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對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有所涉及)。
三、音樂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隨著音樂手舞之、足蹈之,應為這就是創造,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現美,抒發自己的感情呀!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邊唱邊做,只要你認為能夠表現音樂就行。
四、音樂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離開了審美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將是無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須通過自身的體驗才能獲得,因此,音樂審美教育不僅要完整的體現在教科書中,體現在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更要體現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體現在活動的全過程。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各種表現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
五、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音樂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這種教育。但要知道學生在音樂的基礎和能力方面是有差異的,這一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千萬不要因為某些學生不能完成任務而耿耿于懷,要知道他已經在認真的學了,不要象語文、數學那樣給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音樂教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不是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音樂家。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下需要的人才是多才多藝的復合型人才,通過音樂教育,能充分挖掘青少年的身心潛能、能有效開發智力,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使青少年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育人作用
音樂是滋潤心靈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啟迪智慧的鑰匙。音樂對人心靈的滋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還是自然科學家,他們對于藝術、對于音樂都是非常的熱愛。愛因斯坦把童年時代的音樂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業成就的基礎。人的素質包括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音樂對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非常重要。當前我們實施的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
一、音樂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智力開發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文字、數字和音符。”現代醫學證明:人的創造才能主要通過右腦完成,音樂教育能開發右腦,提高人的聰慧程度。音樂特有的直覺功能是在右腦中完成的,開發右腦離不開音樂,音樂教育在開發智力等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音樂對發展智力的巨大作用也顯而易見。因此,音樂教學要把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多方面能力與素質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比如在音樂欣賞課或者在教唱歌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去認真體會、欣賞這絢麗多彩的音樂世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而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的發展,使他們獲得活躍的思維能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合唱隊、樂隊、開展全校范圍內的器樂演奏,這樣可以使學生手、腦、眼、耳協調應用,在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同時,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智慧,增強他們在音樂歌唱、表演、演奏方面的技能,同時學生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創造潛力也得到激發。
二、音樂教育過程中能夠有效滲透品德教育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對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激發了當年多少仁人志士的抗日熱情;一首《媽媽的吻》唱出了人們心底對于母親的那份熱愛;一首《父親》又讓多少人們感受到父親那份深沉而強烈的愛;一支《愛的奉獻》,又促使多少人們奉獻愛心,讓人們體會到了大愛無疆、大道無垠;一曲《從頭再來》不知鼓舞了多少民眾堅強面對災難的信心;一首《陽光路上》唱出了多少人們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雄心與壯志。這許許多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帶給了我們無窮的力量??梢赃@樣說,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能像音樂一樣深入人們心靈的最深處,能夠激發人們的斗志。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在社會、家庭,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德育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學生,用社會公德教育學生,品德教育滲透在音樂教育中,效果極佳。我國的學校音樂教材選用了大量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從多方面、多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文化館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認真的分析、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德育因素,最好能做到每堂課都有德育內容的滲透。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見縫插針緊密聯系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特點、生活實際,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除在了音樂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外,還應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課外生活空間,使德育、美育教育滲透到各個層面。
三、音樂教育中能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學習音樂是一件愉快的事,學生參與其中能有良好的精神體驗。無論是學習歌唱、演奏、還是排練、演出、比賽,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積極調動全身各種器官參與,這無疑讓學生的身心在有意、無意中得到鍛煉發展。經常練習歌唱的人,其耐力、靈敏性、協調性等素質可以得到較好的開發和提高。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藝活動,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和個性心理品質。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離不開音樂。
音樂不但能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有時還可以醫治人們的疾病。音樂可以治療疾病這一新興的的領域,正逐漸的被世界醫學界所認可。眾所周知,音樂可以使人放松心情,減少壓力,從而起到藥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甚至有人說,美好愉悅的心情,甚至比一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四、音樂教育能促進青少年勞動技能的提高
音樂教育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特別是器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認識、練習、操作的過程中培養演奏技能。在器樂演奏過程中,不但可以促進青少年耐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養青少年堅忍不拔的意志。音樂課外活動中的樂器小制作,也是充分發揮學生動腦動手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制簡易樂器,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在勞作過程中得以鍛煉,提高勞動技能素質。音樂與體育完美的結合,諸如舞蹈、體操等等活動,在美化形體、增強氣質、強健體魄的同時也提高了身體的柔韌性和整體協調能力。
總之,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音樂教育的主旨是經過長期的音樂熏陶,使青少年性情、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發生變化,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音樂教學,促進青少年智力的開發、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促進青少年勞動技能的提高,使之成為符合時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所以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
1.創設情境,培養音樂情感
音樂教學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歷練,一個人音樂情感是在社會實踐、生活積累中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提高的。這其實就是一個大情境的磨煉。在中學的音樂教學中,需要創設音樂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環境調整音樂教學的過程。比如,在郊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環境心情把音樂教學融入進去,還可以根據各種學習活動或者各種節日等去適應音樂教學的過程,最終使音樂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使之產生共鳴,師生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實現師生思維同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力。這樣就與所學音樂作品緊密連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造動機。在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提高的同時,也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升華。審美能力、審美意識的發展,讓學生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完善。音樂教育在審美功能中應掌握情感性原則,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活動。教學情境在音樂教學中可起到愉悅審美環境、喚起審美注意、激發審美渴望的作用,能培育新的審美心境,喚起新的審美注意和審美渴望,還會產生感化人的審美效應。讓人產生自信和力量,得到一種情感的升華,充滿對人生目標的追求。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與教育功能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交相輝映、融為一體,起到綜合的促進作用。
2.正確認識中學生與流行音樂
傳媒業的飛速發展,使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流行音樂進入校園也是必然的趨勢。中學生對于新事物有著非常強的接受能力,對于像流行音樂這樣簡單易懂的音樂形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信息的飛速發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中學生對待流行音樂有其自身的獨特見解,不同的音樂帶給他們不同的情感體驗,但也不乏一些盲目“追星族”的出現,所以教師要正確認識中學生與流行音樂的關系。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面對流行音樂對中學音樂教育的沖擊,我們不能一味地排斥,而把流行音樂拒之門外,這樣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流行音樂有利有弊,我們不能只看到流行音樂消極的一面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應看到流行音樂中積極的一面所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以中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他們還沒有具備完善的鑒賞能力,不能區分出它的優劣,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必須轉換,要成為利用音樂資源的指導者和學生音樂生活的引路人。
3.用流行音樂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體驗
中學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需要依托感性經驗的支持。他們欣賞音樂還屬于一種感性的外在欣賞。在中學生音樂欣賞過程中,流行音樂占有很大的比重,流行音樂的豐富素材與音樂形象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情感空間,比如可米小子的《青春紀念冊》、汪峰的《飛得更高》、范瑋琪的《最初的夢想》等。這些歌曲可使學生倍感親切,能夠與他們的心靈產生共鳴,可以釋放他們的情緒。學生可以不識譜就能把音唱得很準,他們通過模仿、練習來把握音樂的整體感覺,這些都是因為流行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感知音樂、理解音樂提供了豐富、形象的素材。
把流行音樂引入音樂課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能正確地對待流行音樂的積極元素,更能豐富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體驗,讓音樂課堂不再是單一的授課模式,而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師必須結合教材有選擇地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流行音樂,甚至會造成學生逆反的學習心理。流行音樂的恰當引入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為音樂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正確認識。
4.淡化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一改傳統的做法,沒有明確要求課文重點、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和背景知識等,教師可以自己擬定教學目標。音樂課堂教學在發生變化,不再是沉悶的、單調的,固定在教室內,以教師傳授的單一模式,變得更加活躍、寬松。對學生來說,音樂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學科,讓音樂充滿生活,讓生活充滿快樂,這不僅僅是學生的愿望,還是我們所有人的美好愿望。這恰恰是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因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對音樂的感情,是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終身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最好體現。當然,興趣和愛好的培養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觸,而是通過正確的音樂教育逐步建立起對高雅、健康的興趣和愛好,這其中必然包含著表現技能和欣賞能力的逐步提高和發展。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音樂上來,從而使他們產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創新。課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授,能否樂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用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給人自信,促人奮斗,催人進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及時肯定、鼓勵學生,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信心。積極的評價是一方對癥的好藥,幾乎所有人都喜歡被人夸獎,而且學習興趣的激發或維持往往少不了外界的評價。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別是在學生沒有信心的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地鼓勵并給予最大的幫助,只要學生有一丁點的進步便給以肯定,而這種鼓勵不僅僅是在課堂之上,還體現在學生的課外興趣活動上。如在我的音樂課上我非常重視給每一個學生表現和鍛煉自己的機會,尤其是那些不太愛學習的學生在課上多叫他回答幾次問題,學了新歌讓他第一個上講臺給同學們演唱并且給他簡單的鼓勵的話語:“你學的真快!我很喜歡你!真高興你有如此表現!”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話語用在這類同學的身上也許就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信心,讓他們覺得不是老師遺棄了他們,而是自己沒有把握機會,沒有去很好地展現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學也會一視同仁地對待這些同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