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05:0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國農業信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信息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的主要環節。農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體技術裝備農村相關領域,使信息資源在農村得以充分開發、應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逐步由農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
信息產業部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標,2010年農村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2020年基本實現電話家家通的”電信小康”目標。加快建立普遍服務基金,降低農村通信價格,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業務都要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如期實現農村信息化和電信小康的目標。
2007年,是中國農業信息服務快速發展的一年,農村網民數量突破3700萬人,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成為農民創造收益的有效手段。
2007年度也是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偉大歷史任務,這一歷史性的重大決定和戰略部署,以及由此展開的波瀾壯闊的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實踐,對我國的農村信息化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年,我國農村信息化的發展理論逐步深入,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政策推動力不斷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繼續完善……總之,在這一年里,中國農村信息化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春天,并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下,以良好的發展勢頭邁向2008年。
農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分析
信息內容全面、客觀、真實、收集及時有效、信息深層次開發,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信息服務不僅包括宏觀政策、統計信息、技術信息,還包括微觀市場信息;不僅包含國內農業信息,還負責收集和提供世界各地的農業信息。大量調查直接來自農業生產者,或者通過電話訪問、實際觀察等方式,部分信息來源于衛星和遙感信息系統。
信息服務無償和有償多形式并存是農村信息服務運行機制發展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從信息服務的主體角度來看,官方信息服務是財政支持,通常是免費的,主要提供政策(法規)、統計數據、市場動態信息等方面的內容;各類農產品的行業組織、專業技術協會的信息服務,屬于其成員的自助、自我服務性質,根據各組織本身的一些特點及其運營方式,有收費和免費之分,收費的行業組織或協會一般只收取成本費,通常不以盈利為目的;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主要進行農業技術應用研究和開發,科研成果的推廣、培訓和信息咨詢等,根據其提供內容的不同,也有收費與免費之分,如出版書籍等就是有償的,一些基于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國家農業信息中心網站、圖書資料等就是無償的;大部分提供信息服務的私人公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他們通過一些信息媒體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技術支持,通常是在生產者價格和社會平均利潤的范圍內收費。
經濟落后的國家是農業國,發達國家是工業國。其實不然,現代化的農業建立在生物學、土壤學、病理遺傳工程學、氣象學,乃至經濟學、經營學等基礎之上,是研究開發型的、技術進步速度很高的產業(如戰后美國的技術進步率,家業方面為年2%,工業方面為1%)。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強調了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機制,推進農業各商品化、家業化、現代化轉變。我國21世紀的農業必將成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在發展農業機械化和工廠化的同時,致力于”信息搜集”、”人力積累”、”種苗培育”等等,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生物本身潛力的”軟件”技術。
未來農業將隨著社會發展自然信息化,信息的擁有量將成為組織生產的依據,農民將從廣播、電視、報刊或互聯網上獲得市場信息,從而決定生產經營的品種、項目和數量。例如菜農能從手機或網絡上查詢到市場上各品種蔬菜的銷量、價格及積壓庫存情況,從而合理地安排次日上市品種。糧農也能根據全國各大糧油交易市場的需求信息制定正確的經營抉擇。
信息對于糧食生產經營者就顯得至關重要。人們除了坐攤候買以外,會更多地去觀察市場需求的變化、季節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和國際國內的及時信息。信息在未來農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依舊采取傳統的耕種方式。比如在河北省張家口壩上一帶農民至今仍然只是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施肥、種田,不顧土壤養分的變化和不同品種不同時期的養分需求,農技推廣較優的地區至多也是測一下PH值而已。但未來的農民將親自取樣到土地管理站作土壤分析,按需分期施肥,即通過購入土壤分析的信息獲得很大利潤,還會免去因土壤某種養分過多引起的植物不正常生長。
畜牧業近年在我國發展迅速,但基本上還是以”平均”來考慮問題,如根據乳牛的平均體重決定使用多少飼料。但未來畜牧戶會根據乳牛產乳性能的高低和泌乳前后期所需營養量不同來分配飼料,并通過飼料的配方來控制牛的疾病,既降低了飼料成本,又減少了醫藥費用。
當農業的各個領域都處于過剩狀態,產地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農民要想在競爭中取勝,最重要的是如何得到農科技術和市場信息。因此,農業必須加入市場競爭行列,信息和腦力勞動最終決定農戶的競爭能力。
未來的農村除農副產品市場、商品市場外,還有興旺的信息市場、農業科技市場和農業人才市場。農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應該達到大專以上,他們有能力成為該市場的經營者和消費者。信息市場包括信息網絡建設、數據庫建設、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及農業信息咨詢業。人才市場包括科技人才的培養與交流以及勞動力的經營與消費。
農戶作為農村市場的主體將有新的自身組織──農民協會。其性質是民間社團,主要作用是開發和組織經營農村市場,同時能更好地搭起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橋梁,下情上達,反映農民呼聲。政府依托協會加強農村市場自我管理,協助推廣農技,接收傳遞信息,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既有農村市場管理功能, 農技推廣和情報服務功能,只要得到健全的信息化農業有關法律的保護,對農村市場的規范將有重要意義??梢?,完善的農村市場和自我管理的農民協會是信息化農業的又一條件。
在對信息的利用上,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除了新聞瀏覽外,城市網民“最常用”的三種功能都與娛樂有關:經常玩游戲的網民占62.2%,經常下載音樂的網民占56.5%,經常瀏覽娛樂信息的網民占53.5%。互聯網成為大眾娛樂的主要途徑之一。手機短信除了聯絡感情外,能夠大規模發展也是因為搞笑短信、整蠱短信等娛樂化內容的大量轉發。這是城市人對信息使用的基本情況。而農民呢,他們更看重實用的致富信息,除了農業政策外,最關注的是農業生產科技信息、市場信息、勞務用工信息,每一項都與他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他們用信息來生產經營,用信息來增收致富!對于農民,信息能夠帶來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總之,農業信息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探討適合我國的具體模式,明確目標,有利于制訂農業發展戰略。作為一個經濟、科技還相當落后的農業大國,我們應該牢固樹立大農業思想,大力發展和推廣家業科技,加強信息產業在農村的發展,攜手共進,闊步邁向”機械操作、科技基礎、信息主導、市場完善、法律健全”的信息化農業社會。
農業信息化發展對策分析
加強農村信息化主體建設,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民間力量,特別是協會組織的推力作用。農業信息化建設要從主體建設抓起,既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的主導作用,又要調動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種養大戶以及農業信息企業等民間力量的積極性,發揮其輻射及帶動作用,更要通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等措施,大力啟動廣大農民的信息需求,從源頭上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要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關鍵要提高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改變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片面認識。結合實際,制定出宣傳方案。宣傳內容圍繞農業信息化建設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作用來展開,提高我國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戶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認識;通過宣傳,使各級政府、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民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農村信息化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服務內容實用、準確、可靠和主客體間的互動性上,并在此基礎上優化服務模式的其它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國農業財政部門短期內擔負不起這么龐大的財政支出,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國家大投入、高成本的做法,實際情況告訴我們必須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農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傳播農業信息,目前情況下,把信息網絡鋪設延伸到村、入戶是不現實的。所以充分利用電視、電話、廣播、報紙、農業培訓等各種低成本的傳播渠道將是基層農業信息服務必由之路。
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必須統一數據處理標準、規范和應用軟件,整合信息資源,同時,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促進多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共享,滿足多功能、多層次、多樣化服務的需要。營造良好的農村信息化政策法制環境,實現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各個環節的管理制度,抑制信息壟斷、信息封鎖,打擊坑農、騙農的虛假信息。
制定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規劃,構建農村信息化人才體系。提高農業信息部門組織開展工作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務水平;幫助信息員更新觀念,加強農業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能的培訓,提高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水平,增強其對知識和信息的接受、分析能力,進而提高信息到達農戶的利用率,改善信息進村的效果。加強對信息員隊伍的培訓,建立健全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掌握并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人才隊伍。
從本質上講,農業是高風險行業,除了市場風險之外還有自然風險?,F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信息的有效傳遞,使農業經營的風險系數大大降低。當今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態勢給中國農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我國是在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工業化尚處于中期階段時拉開信息化序幕的。信息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尤其是初始投入,靠農業自身是難以滿足的。國家大規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各個產業創造了二次開發的機會。中國農業應當緊緊抓住國家經濟信息化起步的機遇,以實現歷史性飛躍。
從技術的內在特征看,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空間和知識的認識。在信息技術面前,傳統的比較優勢如資源、人力等作用將大大削弱,但為傳統意義上的弱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多種多樣新的可能性。信息技術的突出特點是公共產品性和開放性,如果后來者或低起點者能夠有效利用,無疑可以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后來居上。
從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律看,信息技術的進步是從技術開發延伸到信息資源開發,信息化管理也是從信息技術管理過渡到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基礎設施初步建成之后,資源建設就是方向。如果能不失時機地抓好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便有希望在信息基礎設施利用方面先走一步,抓住今后發展的契機。
加快并發展農業信息化勢在必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民的腰包開始鼓了,思想開始活了,對信息的渴望強烈了。同時我國信息基礎建設也取得了迅猛發展,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已達到90%以上;全國4.6億部移動電話中一半在農村,且增長迅速;全國很多縣、鄉鎮、村都開始接入寬帶,使用互聯網。種種跡象表明,農業信息化勢在必行。
農業現代化是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設備武裝農業生產各個方面的過程,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滲透力最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術。因此,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普遍應用,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是保證農業科學技術快速武裝到農業各個領域的必然途徑。農業信息化必將促使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促進農業實用技術的全面普及和推廣,促進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科技意識的增強.促進農業科技化和產業化,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也要實行市場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用市場機制調節農業產前、產中與產后各環節,使其實現有效銜接;要求運用市場機制調節農業生產、分配與消費的動態關系,從而使農業供求關系在市場中不斷獲得新的平衡。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有準確、及時、可靠的信息傳遞及信息處理作保證。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自然狀況復雜,交通通訊條件遠不如城市,除了發達地區已進入小康的農民之外,還有大部分農民仍在傳統農業的束縛下進行農業生產。鑒于這種情況,急需尋求一種廣泛、實用、便捷、廉價的方式,讓大多數農民能共享信息化所帶來的實惠。
農業部啟動”十大行動”,在為農民辦16件實事中,涉及了培訓農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村信息服務等。中組部牽頭的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將在9個省區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農村普遍開展,力爭在2010年底,在全國建成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文化部和財政部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2007年至2010年將投入24.7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縣級支中心、村級基層服務點和數字資源建設……各地也積極行動起來:湖北省今年的支農投入將超過120億元;山東計劃實施六大農業科技支撐工程,建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研發中心和特色農業科技示范縣……
結論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茍仲文在2007年9月舉行的第四屆國家信息化發展論壇上指出:到2010年,要實現農村”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采用多種接入手段,以農民普遍能夠承受的價格,提高農村網絡普及率。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完善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市場、科技、教育、衛生保健、勞動就業等信息服務。加強信息技術在”三農”方面的應用,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結合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從農業現代化走向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的比熱規律。在努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加快農業信息化的進程,主動迎接正在興起的一場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
由于信息化建設本身具有后發優勢,農村在推進信息化的時候,完全可以從一開始就從一站式開始建設,實現信息內容資源的整合服務和應用的整合創新。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提出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對信息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高度重視。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切實加強信息,搞好農業信息服務工作,是做好小農戶與大市場銜接的重要手段,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為了落實全國農業信息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信息資源優勢,整合信息資源,農業部信息中心聯合各省區市農業信息中心,加大資源整合工作力度,開展建設“全國農業網站信息資源庫”和“全國信息聯播”頻道工作,以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現實需求
農業部已經使用的一套中國農業信息網信息采編發系統(簡稱:WCM),需要人工進行信息的錄入和編輯最后到農業部網站。這種工作方式的不足是明顯的:工作量大、重復勞動、效率不高、時效性不強,不僅影響信息服務效果,而且不能滿足眾多省市區的要求。
比如,全國已有9個省區市農業信息中心通過電子郵件每日或不定期向中國農業信息網發送信息,要求在中國農業信息網的“中央與地方新聞頭條”欄目中信息,擴大影響。但“中央與地方新聞頭條”欄目所能容納的內容有限,每日僅能10條信息(7月22日后已經擴大為15條),不能滿足所有省區市的需求。
而在信息上,中國農業信息網將接收的部分省區市的電子郵件信息以及從各省區市網站上摘錄的信息,裝載入WCM采編發平臺的資料庫中供各省區市信息中心選用。各省區市每天接收中國農業信息網發去的電子郵件信息(滯后一天),或從中國農業信息網上摘錄信息。
因此,建設“全國信息聯播”頻道和“全國農業網站信息資源庫”從中央到地方均有迫切需求。
規劃設計
“全國農業網站信息資源庫”收集和的信息容量巨大,既有黨中央、國務院、農業部、有關部委局、各省區市的政策法規和重大涉農信息,所以,宜實行分級收集和制度。比如:農業部負責收集整理中央級的信息,并負責資源庫開發;各省區市農業部門則負責收集整理地方級的信息并上傳到資源庫。同時結合各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工作基礎等),委托相應的信息收集專題,如某省負責收集蔬菜方面的信息,某省負責收集大豆方面的信息等等。
使用方式上,在農業信息網上有必要設計一個模塊“全國農業網站信息資源庫”,各試點省區市通過認證,進入庫中提取所需信息;同時開辟“全國信息聯播”區域,其內容是從各地信息聯播子欄目中精選的信息,顯示信息來源、標題。
如何實現這些要求呢?在各省區市網站的信息采集界面,標出要送到部里的信息和信息類別,通過省區市級的消息中間件,形成XML文件,傳送到部網絡中心,部級的消息中間件,解析XML文件,存放到數據庫服務器,納入中農網采編發的管理平臺。
同時,中農網采編發平臺將需要在全國各省聯播的信息存放于不同的目錄下,通過消息中間件進行下傳并在各省進行入庫或直接載入網站系統。
系統構架
構建該系統的整體數據流主要有7個環節構成:省前端數據發送、中心接收數據提交至WCM系統、中心進行數據到各省的數據廣播、省前端解析XML進行插表、廣東上海WCM系統前端發送數據、廣東上海接收數據提交至WCM系統、靜態頁面文件下傳。
以上七個環節共同完成各省數據上報農業部,部里收到數據后調用WCM提供的Web服務接口入網站資源信息庫;農業部采編平臺準備出要廣播給各省的數據(.ZIP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目錄下,下傳給各省。各省前端收到數據后,如果有WCM系統的,將直接調用Web服務入本省的資源信息庫,沒有WCM系統的則需要解壓縮ZIP包,解析XML文件,并分別入基本信息表以及附件信息表;同時還要完成靜態頁面的下傳。
基于中間件的系統特點
以消息中間件技術、應用集成中間件技術為底層框架建立“全國農業網站信息資源庫”和“全國信息聯播”頻道的具有如下特點:
技術平臺的開放性和先進性 以消息中間件、應用集成中間件為基礎平臺建立的“全國農業網站信息資源庫”和“全國信息聯播”頻道系統,采用開放技術標準,如XML、JMS等技術,便于與基于不同開發技術實現的各種內、外部系統互聯互通。
應用開發的便捷性充分屏蔽了技術實現細節,以簡單而便于開發人員理解和使用的API提供上層應用程序所需的基礎服務,保證應用開發人員集中關注應用業務邏輯,有效地降低開發難度。
傳輸的可靠性利用消息中間件構建的底層數據傳輸平臺,能夠很好的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系統的可擴展性中間件為整個應用系統提供了良好的業務類型擴展性和業務規模擴展性,保證系統隨著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時,能夠快速方便地引入新的硬件和軟件系統,保護舊有投資。
摘 要:農業信息化技術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農業信息化技術已經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但是總體上看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業信息化技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 ; 信息化 ; 技術
農業信息化是指人類在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普遍地采用以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農業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自新中國成立后,我政府大力推行農業的現代化,而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關鍵的因素就在于農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雖然現在我國的農業信息化技術已經有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與國外農業信息化先進的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
1 中國農業信息化技術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傳感技術發展水平低
農業傳感技術雖然應用于農業,但是就技術本身而言仍然屬于技術層次較高的科技。目前我國生產農業傳感器的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其生產的傳感器在使用過程中頻繁出現問題,降低了農戶的使用熱情。另外,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技術水平低、素質不高,對農業傳感技術認識不足,也限制了農業傳感技術的應用。
1.2 精細農業技術水平低
雖然我國是農業古國也是農業大國,但是在精細農業技術方面比國外農業發達的國家要遠遠落后。精細農業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提高農業種植效率,增加農業產出,這對于人均耕地面積少、平原少的國家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但是由于我國受長期粗放型農業耕作方式的影響以及技術水平的限制,在精細農業的關鍵技術、精細農業技術開發體系、服務體系方面水平仍然較低,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單位面積產值不高。
1.3 農業服務技術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
農業信息化推廣的核心要素是要有專業知識強、技術水平高的農業信息化技術服務隊伍,目前我國的農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人員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較低、專業水平不高。截至2015年底,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20.8萬個,共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113.8萬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的不足6%,大部分都是未經過專業系統學習的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后加入農業服務技術推廣隊伍。這些人員對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掌握程度也不高,限制了農業信息化的推廣。
1.4 農業信息化軟件應用水平不高
農業信息化軟件的應用范圍和水平的高低對農業信息化技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高水平農業軟件的廣泛應用就不可能有高層次的農業信息化技術。目前我國的農業軟件應用水平很低。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從事農業軟件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電信、交通、電力、醫療等行業,因為這些行業開發的軟件市場大、利潤高。而農業軟件的開發費時費力,市場小、利潤低,因此國內的軟件企業對農業軟件的開發缺乏興趣。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對農業信息化軟件應用的重視程度不夠、軟件操作水平低,導致我國農業軟件應用水平很低。
2 提高我國農業信息化技術水平的對策建議
2.1 加快農業信息化技術創新
我國政府應當完善農業信息化技術創新體制,完善農業信息化技術推廣體系,特別是在農業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精準作業裝備、機器人、決策模型等核心技術方面要加大研發力度,加快農業智能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2.2 完善農業信息化標準和評價體系
農業信息化標準是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序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整合農業信息資源的基礎,要加快研究制定農業信息化建設相關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規范化和制度化。農業信息化評價體系是檢驗信息化建設水平高低的依據,因此應當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評價體系的建設,建立和完善評價標準、辦法和工作體系,引領農業信息化健康、快速、有序發展。
2.3 加強農業信息化技術服務隊伍建設
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人員培養體系,尤其是加強基層技術人員的培養,不斷提高基層技術人員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制定積極的政策,吸引高層次的專業人員加入農業信息化技術服務隊伍,提高高新技術的應用。
2.4 加大資金的投入
農業信息化的推廣和水平的提高是一項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工作,政府應當設立農業信息化專項資金,用于農業信息化推廣示范性項目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園區、國有農場、基層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使其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能夠顯著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信息化的建設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信息化對我國尤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問題 對策
一、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農業信息化是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我國農村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農業信息化加快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農業現代化需要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與多個環節、多個系統相互融合,整合和強化各方面的信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鏈初步形成的重要途徑。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涉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等環節。在產前,運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基礎供應;在產中,信息化技術推動信息的傳播,提供服務;在產后,通過構建平臺來保證農產品的流通和暢銷。農業信息化有利于社會化服務鏈條的形成,為整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支持。
二、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農村發展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基礎薄弱,人口素質較低、法律法規不健全,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造成農村信息化服務能力不高,農民對信息化陌生,信息化難以推行。
(一)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已初步建成省、市、縣三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但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多數地市和絕大多數縣、鄉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夠完備,網絡還沒有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基層鄉鎮,對生產的指導作用弱小,尚未真正發揮出網絡的優勢。同時,也沒有自己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不能及時和搜集信息,導致計算機通訊、網絡技術等得不到應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就是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較落后。與農業信息化的需求相比,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夠。我國部分農村移動電話信號、網絡信號不好也是事實。
(二)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水平低,信息化服務能力較弱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已全面開始信息化建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重視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國的信息化建設與其他農業大國相比,起步較晚,導致我國在農業信息化資源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建設水平低,信息化服務能力弱等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我國還沒有一套完整科學的采集制度,在采集信息時缺乏權威性和科學性。除此之外,信息采集完畢后,未能對信息進行分類和匯總。第二,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種類少、供給不足。在很多地區,農業信息資源很少涉及土壤、天氣和氣候等方面。部分國內外的關于農業的政策、市場和科技信息還不夠完善。第三,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分布的不平衡,結構不合理,在發展比較快的地區,信息資源比較豐富,而在落后的地區,資源就比較匱乏。另外,在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的結構也不合理,一些專業性的和實用性的信息比較缺乏,而大家都熟悉的信息比較多。這就導致信息資源不能為農民提供指導。
(三)農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存在偏差
目前,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沒有自覺的意識去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這也就導致了農業信息的利用率不高。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存在偏差,僅僅認為只要有了技術人員、網絡、計算機和傳真機就實現了農業信息化。體現出農民對信息主體、信息服務和信息法制等缺乏認識。另外,一些農民認為我國的農業比較落后,高科技技術距離農村還比較遙遠,還不具備發展農業信息化的條件。
(四)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法規制度
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雖然各部門也都積極建設農業數據庫及相應的系統,但是各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和規劃,造成資源的重復。在對農業數據信息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需要依據相應的標準和法規。然而,在我國關鍵技術、信息的存儲以及信息的描述和命名等缺乏相應的標準,造成數據的累積,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
三、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探究
(一)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是以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進行的。信息之間的傳遞,離不開網絡技術,它是政府和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梢酝ㄟ^網絡來對農民進行遠程教育,指導農民的選種、種植、合理施肥、防止病蟲害等。通過通訊技術,及時解答農民遇到的難題。通過通信技術平臺,將農業技術、市場行情、致富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農民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反映遇到的問題,使政府的政策得到實際應用。因此,要不斷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二)完善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增強信息化服務能力
近年來,我國的計算機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是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緩慢,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必須增強農業信息建設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提升我國農業發展的能力,提升農業信息的利用率,為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努力改變當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落后的現狀。具體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推進我國農業信息標準化,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第二,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改變農業發展落后現狀;第三,促進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滿足不同層次農業信息用戶的需求。
(三)大力宣傳,增強農民信息意識
很多農民由于對信息科技陌生,無法認識到信息化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改變,甚至因為陌生而抵觸信息化,缺少信息化的動力,因此需要增加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信息化意識。一方面,要積極宣傳農業信息化取得的成果,使農民逐漸認識農業信息化,逐漸認可農業信息化,對信息化和農業的關系有進一步的了解,進而關注農業信息化;另一方面,對農業信息化的宣傳活動要持續進行,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部分農民進行培訓,增強農業信息化的意識,增加他們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使其對農業信息化充滿期待,滿懷熱情投入到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中去。另外,通過對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可以在各級政府、相關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和農民之間形成一個關心、關注農業信息化的氛圍。從而使農業信息化的開展更易進行。
(四)制定農業信息化相應法規制度,促進農業化快速發展
信息的采集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農業信息化的整體建設。因此,農業信息化的相關部門要做好監督工作,共同制定出一套信息采集的標準,對數據格式、數據質量、信息的存儲等都要有統一的標準,確保信息采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高信息的使用率,促進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另外,對歷史數據也要充分利用,健全數據分析機制,對數據進行充分利用。
四、結語
當今世界是信息時代,也是農業信息化的時代,農業信息化勢在必行。農業信息化對未來農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要想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使農業效率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就應當建立新的農業信息觀。加強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選擇適應中國實際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業,并與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信息市場培育、農業信息人才建設等結合起來,全面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整個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制定農業科技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戰略和實施規劃,強化農業科技、教育、經濟信息網絡建設,用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大學)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吸引各界目光聚焦三農,“土地流轉”、“農業補貼”、“農業新四化”、“新型農業經營實體”等成為社會聚焦關注點。與之對應的,農業信息傳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國內農業和涉農媒體達萬家,如何匯聚農業信息的整體力量服務現代農業,業已成為國內農業媒體人的整體思考。為此,中視金橋國際傳媒集團旗下的吾谷網聯合農視網、艾格農業、灌溉網、中國農民合作社信息網、農產品期貨網、《新農業雜志》共同發起“中國農業信息媒體聯盟”,并于1月22日舉辦了“中國農業信息媒體聯盟”成立儀式新聞會?!掇r產品市場周刊》作為聯合發起媒體,參與了聯盟啟動儀式。
除了發起媒體,聯合發起媒體還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鄉村之聲、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西部網、盛世金農網、中國科技網、中國經濟網、《農資導報》、新農村商網、《中國農業信息》雜志、《農經》雜志、《中國農村科技》雜志、魅力城鄉網、水藝網、第一農經、一畝田、神農網、阿里巴巴農業、和訊現貨、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魅力城鄉網、中國養殖網、畜牧大集網、搜豬網、豬E網、畜牧人網站、中華糧網等近50家農業信息媒體。“中國農業信息媒體聯盟”是媒體人的自發行為,致力于通過發揮行業優勢,整合電視、廣播、報紙、期刊、網絡等多方媒體資源,通過各媒體平臺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多形式、多地域信息傳播,有效挖掘農業信息傳播價值。
與會發起單位代表紛紛表示,期望“中國農業信息媒體聯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行業影響力、真正能夠帶動農業媒體行業間的傳播互通的交流平臺。吾谷網、農視網、艾格農業、灌溉網、中國農民合作社信息網、農產品期貨網、《新農業雜志》等幾家發起單位聯合簽署了首批媒體合作協議。未來,“中國農業信息媒體聯盟”將不斷吸納更多農業和涉農媒體參與,定期組織線下農業媒體的發展論壇,以促發行業的整體發展實現共贏,進而更好地服務涉農產業。
摘 要 新版地理教材有兩大特點:敘述性文字少了,圖片性內容多了; 教師主講性內容少了,學生活動內容多了。結合教材特點,恰當的運用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科所用,是現今新課改教學理念要求下必須做到的環節。作為一個未來的地理教師,本文結合我對地理這科的認識,就充分運用現代媒體營造優質的課堂資源、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學科間的地理教育體系、在愉快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如何巧用信息技術,豐富地理教學環境等方面談了點自己的看法,以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網絡 媒體 課件 探究 拓展 構建 創設情景
信息技術輔助教育以其具有直觀、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的特點,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顯示出獨特的魅力,促進了地理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和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從而給地理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給地理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充分挖掘教材合適的教學內容,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是每位地理教師的重要任務,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應有的作用.而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較完美、較理解地融合到課程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教師要把計算機作為自己真正的教學工具。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使我明顯認識到:現代教學就是以創新為主?,F行的地理教材突現出兩大特點:敘述性文字少了,圖片性內容多了,教師主講性內容少了,學生活動內容多了。這對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新難題、新挑戰。面對地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難題,如果恰當地運用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現代教育技術,把知識的講解和活動內容串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鏈層和創設情景相互交融起來,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優化教學過程,營造一個群體交流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引發積極探究問題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對此,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充分運用現代媒體營造優質的課堂資源
對于地理教材特點,運用媒體技術,把每節課的內容,恰當的整編成圖、文、聲、像并茂的課件資源,使知識體系與知識情景,在課堂活動中體現出來,讓學生在領略知識情景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路的拓展,變信息的單向性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從而大大拓寬創新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給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假如我在講中國地理——《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時,在課件制作上關鍵是把民族、山脈、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等主要的知識點,利用熱鏈接把相關的動畫和圖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自己制作的課件放在學校的服務器上,在網絡教室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所選擇的學習主要內容。這樣在網絡上教學的教師與學生都成了學習者,在網絡中學習的學生把教師當成了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對教師的恐懼心理消失了,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他們不僅與同學進行學習交流,同時也可以同教師探討問題,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學習氛圍。新課標要求我們要以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為主,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網絡在此時就成了研究式學習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課件時,盡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計算機軟件設計課件。教學課件要從符號、圖形、色彩、聲音、節奏等多方位的視覺和聽覺心理功能進行設計和開發,還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環節選擇最合適的媒體。
二、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學科間的地理教育體系
網絡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如何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學科間的地理教育體系是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絕妙之處。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首先,教師要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從整個地球大環境方面去把握好每一節課所要設計講的內容,要充分拓寬一節課的知識面,可以一改以往因教師主講黑板板書而造成的知識展示面狹窄的情況,通過媒體課件,包容豐富的知識資源,廣泛的向學生展示知識層次,以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其次,教會學生網上查詢知識信息技能,讓學生通過查詢,捋清每節課知識層次,掌握知識要點,豐富課堂活動內容,從而,達到拓展學生知識層面的目的。
三、在愉快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學是視聽合一、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特別是地理教材中,往往會有許多美麗的自然風光或奇、險、幽、深的美麗圖片,如果通過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悅耳美妙的音樂、妙趣益智的游戲,把學生帶進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進取,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這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地理教材中,都有配套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光盤,如果很好地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再把要學習的知識設計成填空、判斷、選擇、連線及游戲等不同形式,采用激勵和游戲的方法進行演示和傳授。使學生能在“玩”的過程中得到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生面對有趣的練習,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有時還有悅耳的音樂或精美的圖片給予獎勵,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更加飽滿。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能突破沿襲多年的“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思想,利用現有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同時擔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及組織者的角色,不斷嘗試、堅持創新,就能把豐富的地理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和協作學習,從而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和思維與創造能力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給地理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其獨特的教學優勢,有待于廣大地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和發揮。
摘要:從當前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出發,分析了當前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困惑的原因,進而探討了推進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出路。
關鍵詞:中國;農業信息化;現狀;困惑;出路
0 引言
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迫切的任務。但在當前的建設實踐中卻遇到了諸多困惑,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應該引起關注。
1 現狀直擊
1.1 農業信息網絡已初具基礎和規模 自開通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以來,已初具規模和基礎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絡,全國已有2200多個農業網站,大部分省、市都建農業信息中心、農業專家系統、資源數據庫等,7000多個鄉鎮信息服務機構已在全國開展建立,正逐步建立鄉、縣級農業信息中心,國際農業生產貿易信息系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等依托農業部而建立,基本形成了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鏈條,奠定了良好基礎。
1.2 農村“鄉鄉能上網”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鎮通寬帶建設工作在2008年取得明顯進展,實現全國能上網的鄉鎮占97%、通寬帶的鄉鎮占95%,“鄉鄉能上網”的省份達到27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9565萬人,增幅達13.1%,較2008年底增長1105萬人。
1.3 農業部組織實施了“金農工程” 農業部在“十一五”期間,按照總體要求做強一個國家綜合農業門戶網站、做大一個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完善一個農業電子政務支撐平臺,目前“金農工程”一期項目建設任務已完成,國家農業數據中心的農產品及農資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業監測預警系統已投入使用,正陸續上線運行的包括動物疫情防控系統等10多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初步建成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核心、集30多個專業網為一體的國家農業門戶網站群,近百分之五十的全國縣級農業部門、超過三分之四的地級農業部門、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和局域網遍布所有省級農業部門。
2 困惑原因分析
2.1 政府主導不夠,法制建設滯后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目前我國政府由于各級地方政府和中央對農業信息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發揮主導作用不夠,政府對農業信息服務組織的支持、補貼及有效監管機制沒有形成。特別是經濟相對不發達的中西部市縣,更無暇顧及農業信息化建設,市縣有時連發放農業信息組織員工的工資都困難,加之財政支持的運行費用不足……由于農業信息化制度和立法建設的滯后,使農業信息市場管理無法可依,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不能實現農業信息收集、篩選、整理和傳播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盡管農業部“金農工程”的標準化建設從2009年開始推進,主要內容包括八大體系32項標準的確立,相關培訓工作也輔之以行,地方項目建設得以及時指導規范。但需要制定相應標準與規范的現有農業數據庫等資源的信息整合,目前關鍵技術的標準與規范、信息的存儲、藥品命名及描述等缺乏標準,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受到嚴重影響,造成歷史數據的大量積累而無法提供參考,資源的利用率無形中就減弱了。
2.2 建設緩慢的農業信息基礎設施 目前,整個農村層面沒有遍及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由于城鎮信息化建設投資受地方和中央偏重,造成農村還比較薄弱,整個農村尚未覆蓋電視、網絡、電話的使用。據有關統計,中國目前約信息資源的90%尚未電子化,僅為15%~20%的計算機設備利用率和聯網率,甚至沒有利用計算機的農村許多地區尚存。
盡管逐步增大規模的農村網民,但互聯網向農村地區滲透的速度慢,城鄉、省份間寬帶發展失衡。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0%的東部一些省份與互聯網普及率不足15%的中西部一些省份,致使農村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
2.3 缺乏共享機制的資源建設,水平較低的信息化服務 中國農業信息采集機制目前尚不健全,主要以國內范圍為主,涉足國際農業信息不多的采集范圍,國際市場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獲取,較窄信息采集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開拓受到了嚴重地影響。據析,分散在各部門的各類涉農信息資源有80%的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中、各行業的各類系統和網站中,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不同的地域系統建設自成體系,重復建設、資源系統間缺乏共享機制,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像目前尚處于較低發展階段的我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大多屬于單媒體產品,缺乏對數據庫建設的統籌管理,沒有形成統一的全國農業信息標準,缺乏互通互聯性,不適應網絡代數據共享的需求。
2.4 信息服務體系不健全,渠道不暢通 缺乏宏觀上的規劃和指導,信息服務體系缺乏與我國農業的整體性發展戰略相結合,各地、各級信息化組織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呈現零散、統的局面,造成這一客觀事實。盡管農業信息網絡已經建成連接縣、市、省三級農業部門,但村級及鄉鎮與市級的信息服務設施建設相比差距明顯?;蛘哒f,最為薄弱的是與農民最貼近的基層農業信息化組織建設,農業信息向基層的傳播在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約,使提供與開發農業生產信息技術失去了市場導向,為農業提供實用性信息服務可能落空。
任殿國董事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我多年來從事信息產業行業,曾管理過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并取得驕人成績,對互聯網電子商務和農村信息產業建設具有獨到分析和見解。曾應邀在2009年中國電子商務峰會中國科技博覽會等多領域論壇做主題演講。
論壇上,與會各方見仁見智,紛紛就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本社記者對論壇的主辦方――中國數字農村網項目首席執行官進行了專訪。
《時代》:您認為此次“新農村?新農商?新產業――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論壇”的目的和意義在哪里?為什么中國數字農村網會成為此次論壇的主辦者?
任殿國:眾所周知,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黨和政府“三農”工作的重點。然而,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分布廣泛,農村信息化建設更是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規劃與推動,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本次論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搭建一個社會各界多方參與的交流溝通平臺,讓更多的組織和個人關注和參與到農村信息化建設事業中來,集群智,匯民力,更好的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三農”事業的發展。
為什么中國數字農村網會成為此次論壇的組織者,我想這是由我們“為實現中國農業信息化、現代化而奮斗”的項目使命決定的,只要是對農村信息化建設有利,對縮小城鄉差距有利,對“三農”事業發展有利的,中國數字農村網就樂于并敢于去做。
《時代》:我國農業信息化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您認為目前我國的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面臨的哪些問題?又應該如何去解決呢?
任殿國: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布局分散,而由于城鄉二元制結構影響,廣大農村地區長期缺少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注入,尤其是缺少現代信息產業這一高端產業鏈條的帶動與整合。同時,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知識普及面還不夠,農民對于互聯網的不了解也成為制約農村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鄉信息資源的統籌和農民互聯網知識的普及成為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而這也是中國數字農村網正在做的事情。一方面,“中國數字農村網”有效了整合以城市多年來發展積累的最具價值的商務信息資源和以農村地區有效市場信息資源,并建立起覆蓋全國、直達城鄉的機構服務體系,通過線上線下的完美結合,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超級市場。另一方面,項目還在全國各地有針對性的開展網絡、農資、農機等各種實用農民培訓,讓信息化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幫手。
《時代》: “為實現中國農業信息化、現代化而奮斗”的項目使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數字農村網對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決心,我們想知道目前中國數字農村網項目運作情況是怎樣的?未來又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呢?
任殿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中國數字農村網“誠實守信、關愛‘三農’”的理念和各項務實工作的開展得到了各級政府領導、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面認可。截至目前,項目已在全國建立省、市、縣及鄉鎮分支機構近1000家,培訓信息員近10000名,在北京、山東、天津、江蘇、河南等全國各地舉辦各類活動20余場次,產品代銷等各項運營工作也在逐步開展當中。
“十二五”規劃即將拉開大幕,接下來,我們將朝著規?;?、集團化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上市準備,我們不斷擴大經營范圍,完善服務體系,形成一條全面的農業信息化產業服務鏈,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刊記者/林立權 楊淑倩攝影記者/楊紹鋒 楊淑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農業信息化則是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管理和發展方式,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支撐。我國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就是通過農業信息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對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等農業生產各要素的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及科學化管理,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和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自動化、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最終訴求。
“十二五”是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信息化處于穩步發展的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中,必將迎來一個陽光明媚的發展“春天”。
傳統農業將靠信息化實現“升級”
當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著資源緊缺與資源消耗過大的雙重挑戰。我國消耗了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農藥,但化肥、農藥利用率則不足35%,浪費嚴重,農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發展方式都迫切需要進行轉變。
小農戶、大市場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日益突出的一大矛盾,并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瓶頸,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升級”。但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還較低,其間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各級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業信息化基礎仍然薄弱,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鼓勵與推進政策還很缺乏,穩定、可靠、低廉和實用的農業信息化技術產品還沒有形成規模產業,同時,相應的市場機制和協調機制也還沒形成。
“十二五”時期,農業的信息化將進入關鍵的攻堅階段。這一階段,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農業生產方式將向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作、信息化管理轉變,這些變化迫切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這一階段,農業產業鏈條進一步延長,分工更加精細,農民和市民的物質、信息和資金的交流進一步加大,農業信息化逐步成為方便市民、富裕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全社會的這一認識會上升到一個重要的高度,農業信息化投入會大大增加。
這一時期,農業規?;⒕珳驶?、設施化、專業化、標準化、步伐加快,多功能、經濟型、智能化的農業裝備設施和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信息技術和產品將大量應用,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從單項技術應用向綜合集成技術應用過渡,農業信息化的綜合經濟效益凸顯,農業企業投入顯著增加,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農業服務社會化將進入迅速推進階段。這一時期,面向社會的信用服務、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撐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營銷網絡即將迎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
農業信息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將從1000美元升至1500美元,城鎮人口比例將超過農村,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經營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世界信息技術革命也將如期而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信息化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期。
首先是經濟環境方面,“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承前啟后、國民經濟繼續高速協調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農民的人均收入有望達到1500美元。伴隨收入水平的遞增,農民的信息消費意識、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將增強,百戶擁有電腦的臺數將從目前的7.5臺,增加到30臺左右。這一變化將加速農業信息化的進程和水平。同時,農業勞動力成本會迅速提高,這將進一步刺激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農業信息化也將由以試驗示范為目的和特征的政府推動階段,轉向以實際應用為目的和特征的需求拉動階段。
其次是社會發展環境,“十二五”是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信息化與市場化進程加速推進的時期。這一時期城市人口比例將超過農村,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加強,國家在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力度進一步加強,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土地流轉加速,農業勞動力轉移加快,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將有很大提高,農民合作組織進一步壯大,為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農業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提供了更大的應用空間。
最后是新信息革命的影響。“十二五”時期,是整個國家科技進步和農民教育整體水平迅速提升的關鍵時期,并迎來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浪潮。這一時期,物聯網技術將從概念設計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必將大大催生農業傳感器、農業傳感網和農業電子產業發展,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化注入堅強的技術動力;這一時期,農業信息化將迎來農業云服務時代的到來,農業企業和大戶將由技術產品購買轉向購買服務,軟件即服務,泛在化、可視化、智能化服務時代的到來,將催生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市場化服務模式,農業信息化將迎來又一個春天;這一時期,3G、4G和移動互聯等新型信息技術將在農村和農業中的應用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物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的融合發展將為農村寬帶網絡建設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農業信息化技術由單項技術應用向集成技術應用過渡,農業信息化迎來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和迅速發展的高潮。
“信息化”碩果 漸露端倪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基礎不斷得到夯實。截至2010年,全國鄉鎮實現了100%的上網率和通電話率,農村網民達到1.25億,占整體網民的27.3%。在廣播電視網方面,農村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從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10年的96.78%和97.62%,人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在信息采集方面,全國農業系統建設了近40條信息采集渠道,部署8000多個信息采集點,通過遠程聯網采集、報送農業農村各行業和領域的生產動態、價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災害、動物疫情、農民收入、質量安全等信息。在農業網站建設方面,全國建有覆蓋部、省、地、縣四級政府的4000多家農業網站。在農業數據庫建設方面,農業部相繼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村經濟統計、農業科技與人才、農產品價格等60多個行業數據庫。
我國農業經過“十一五”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縣有信息服務機構、鄉有信息站、村有信息點”的基本格局。全國100%的省級農業部門設有農業信息化機構,97%的地市級農業部門和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設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70%以上的鄉鎮擁有信息服務站。此外,全國有100萬個鄉村信息服務點和70萬農村信息員。
農業的信息化促進了部分地區農業的良性發展。如吉林農委與吉林聯通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成功打造了“12316”新農村熱線。浙江利用“農民信箱”,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的信息,其實名制用戶已達236萬。上海的“農民一點通”信息服務平臺,使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寧夏作為西部后發展省區,探索出了適合寧夏農業信息化實際的“平臺上移、服務下延”模式,破解了資源整合難、信息共享難、網絡進村難等制約信息化建設的難題,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通網絡、村村有信息服務站”的目標。云南則積極打造“數字鄉村”,建成了覆蓋省、16個州市、129個縣區、1348個鄉鎮四級共1494個“數字鄉村”網站集群和13431個建制村、124206個自然村網頁。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等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地農墾系統及各大國營農場成功得到應用。3G、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北京、江蘇、河南和新疆等地,改變了“一張嘴,兩條腿”式的傳統農技推廣模式。黑龍江農墾、北京、江蘇無錫等地區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養殖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部分大型奶牛場引進物聯網技術,操縱先進的擠奶機器人獲得巨大成果。
農業信息化 需關注四大環節
農業信息化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政策、投入、組織和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提供保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四大方面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的信息化。
農業生產信息化的主體是生產者,即農戶、生產型農業公司(集團)、農墾生產系統,目標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牧業生產、漁業生產等實行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集約化、自動化、產業化及組織化水平,確保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農業生態安全。
農業經營信息化的主體是經營者,即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商務企業,目標是在農產品加工、儲運、交易、市場等環節,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和效率,減少流通環節和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市場透明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經營信息化建設,就是要充分利用快速無損檢測技術、網絡系統、條碼技術、機器視覺技術以及數據融合等技術,對農產品進行一體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產業化運行、電子化交易,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市場安全和信用安全。
農業管理信息化的主體是各級政府農業管理部門,目標是提高政府的監督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以及農業相關部門對農民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農業管理信息化對搭建農業政務管理信息平臺和系統,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標準和規范,保障農業政務管理高效、公正、科學、安全,確保國家農業信息安全、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服務信息化的主體是基層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目標是要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信息的質量和水平。農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對加強鄉村信息服務站點建設,搭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有利于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創新基層農業農村信息服務?;蜋C制,讓信息走向農業(農民)合作組織,實現信息服務農民千家萬戶。
支招補貼政策 助力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國家實施了“農機、良種、家電”等惠農補貼政策,但在信息補貼政策方面還是空白。信息補貼政策可以從以下四類群體入手。
第一是農民。農村家庭上網費貴是影響計算機在農村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和電信運營商可協調對農戶進行一定上網補貼,培養農民信息消費習慣,讓農民感覺信息化“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
第二是基層信息服務站點,補貼可用去購買一些計算機、打印機等信息裝備,擴大服務效果。
第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截至2010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7.91萬家,涉及農戶2900萬戶,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1%。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補貼,可促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和農產品交易的水平,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第四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目前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最重要的研發者,信息技術研發不是目的,目的是應用,只有在實際應用中才能發現產品的缺陷和問題,產品才能不斷升級,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才能不斷增強,這些產品才能真正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作用。對這些研發農業信息技術的單位進行補貼,支持他們把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有利于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摘 要:國民經濟信息化是加速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動力和支柱。農業信息化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當代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和關鍵,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農業現代化的方向,也是促進農業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三農問題、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三個方面論述了用信息化改造農業的重要性,提出了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途徑。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產業化;三農問題;數字鴻溝;信息不對稱
1 問題的提出
農業信息化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概括起來可從“信息技術論、系統工程論、農業經濟論、信息資源論”等角度來描述,即農業信息化作為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是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以及三種空間高新技術系統――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CIS)等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應用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變的過程總稱。因此,農業信息化必將引起農業生產要素結構變化,并表現出農業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為主導向以知識技術和信息控制裝備為主導的轉變。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生產要素結構的影響如圖1所示。很明顯,農業信息化作為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能夠培養和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有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并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信息化整體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講,農業信息化包括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在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中的應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農業信息化特點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邊際成本為零、公共物品性、高風險性。[1]
在國內,引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體制改革尚待深化的大環境下進行的,主要以農業計算機技術應用為標志。90年代我國開始規劃建設農業信息體系,制訂了《“九五”時期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規劃》,并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中設立了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項目。進入21世紀后,農業信息化被提到國家重要議事日程,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被先后列入“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等重大研究項目。但是,目前我國存在“農業現代化水平低―城鎮化率低―農民收入低-國內需求不足-國家現代化水平低”的格局,農業信息化所處的地位如圖2所示。為此,國內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有的認為其關鍵在于農業企業化[2],有的認為其關鍵在于農村工業化,有的認為其關鍵在于加快城市發展,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3]等。從相關的討論不難得出,農業信息化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才能尋找出我國農業信息化的有效途徑。
2 我國農業信息化現狀
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應用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1979年我國從國外引進遙感技術并應用于農業,首開信息化農業的先河。到1981年中國建立第一個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機構,即中國農業科學院計算中心,開始以科學計算、數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為主的農業科研與應用研究;再到1987年農業部成立信息中心,開始重視和推進計算機技術在農業領域的試點和應用,我國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才初具雛形。1994年“金農工程”面向全國全面實施以來,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的相繼開通運行,標志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F在,我國大陸涉農網站已有6000多家,超過了法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2003年12月10日,我國科技部863計劃支持的重大專題“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榮獲世界信息峰會全球大獎,標志著中國在農業專家系統和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轄14個鄉鎮、5個街道,共108萬人口。壽光的一部分農民在家發展蔬菜、瓜、果、花卉,另一部分農民到各地農村去指導農業技術,充當技術員的角色。有許多農村都很富,在村里建有村科技樓,專門進行定期召開村里農業技術會、農民進行農業技術交流以及聽取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業專家的經驗與技術指導講座。在農業生產中,有的實行無土栽培,采用專門的培養液,生產當前流行的“貴族產品”來獲取高收入。在壽光的一些村里還設有農作物試驗田,專門聘請專家來進行管理。每年菜博會召開,當地以及附近的農民都去獲取信息和聽取經驗,比如去看一下有什么新品種的蔬菜、瓜果、花卉等,然后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應該去栽培,或者對已栽培的品種經驗與技術來指導以后的栽培,或者去了解一下各種產品的市場行情指導自己日后的生產等。農業信息化使壽光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
甘肅省黃羊川村,一個祁連山下的小鎮,河西走廊東端門戶,是國家最貧困鄉鎮之一。2000年5月,英業達天津公司向學校捐贈11臺舊電腦,建立了局域網,聯通了互聯網。同年11月,黃羊川職中建成了第一座網站:黃羊川網。這一網站日后成了千鄉萬才公司的網站地址。制作出了97個網頁,從方方面面介紹黃羊川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當地特產。農民因此獲得了較大的收益,經濟狀況得到了明顯好轉。
盡管如此,現實中的全國農業信息化發展仍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農業信息化程度較高,發展較快,而在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化基礎較薄弱、手段不完備,用于硬件建設、網絡運行、軟件開發和信息采集的資金嚴重短缺,信息處理的技術手段仍較落后;人才缺乏、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信息采集、信息處理比較落后、網上信息重復現象嚴重、實用性差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并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3 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3.1 從“三農問題”看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農問題”是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的總稱。信息貧困是當前“三農”問題中的大問題。農民對市場、信息的不了解往往會影響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推行農業信息化,能夠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生產種植信息是解決當前農業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一方面,農民能夠在農產品價格和到非農領域就業方面獲益;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帶來的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農村的教育事業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都有可能在信息化過程當中獲得低成本的快速發展。如一些地方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發展精準農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用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降低了成本。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為實現農業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農業信息化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壽光農業和黃羊川村發展實踐),但利用信息技術為
“三農”服務還只是剛剛起步,距離農民的實際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各地農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環境等條件制約,經濟狀況差別很大,基礎設施建設很不平衡。一些涉農部門對農業信息化認識不到位,工作力度還不夠大。農村信息服務網站急速增加,網站信息種類繁多,但很多內容缺乏行業特點和本地特點,信息源不明確,信息的真實性、可信度無法保證。信息網絡建設缺乏規范管理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因此,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強政府在農業或農村信息化中的主導作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農業和農村宏觀調控、用信息引導生產。
3.2 從“數字鴻溝”看農業信息化重要性
數字鴻溝,又稱信息鴻溝,它是指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絡技術產生的差距。
在通信業大發展的今天,我國城鄉、地區間居民獲得信息公共服務機會卻嚴重不平等。數字鴻溝非常不利于農業現代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也使城鄉居民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梢姡瑢嵤┺r業信息化戰略,加強農業信息技術開發應用,縮小數字鴻溝已成當務之急,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黃羊川村例子說明,廣泛普及信息化能為廣大農民獲得更大的經濟收入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越是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得到通信網絡保障后,當地農民的直接收益(如增加產品銷售額)和間接收益(如勞動力輸出)就越大,“減貧”作用就越明顯。農業生產經營者對信息的需求正日益增長,特別是邊遠欠發達地區的群眾完全與信息化絕緣,他們渴望同外界溝通,渴望通過通信網絡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質量、脫貧致富。通過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既切實可行又刻不容緩。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引進資金與設備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可進一步縮減農村與城市的差別,并且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絡技術產生的差距方面縮小數字鴻溝。
3.3 從“信息不對稱”看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諾斯古特?帕金森一個著名的定律引申,在有人群的地方,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毫無例外地將他們依其對信息的占有程度而區分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并由強勢群體在活動中起主導和支配的作用。由于兩個群體在信息問題上的差異和市場不透明,如對信息占有量的不平衡,對信息敏感性的不同以及對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機會的不均等,由此而決定了其在決策過程中的不平等性。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信息不對稱現象十分嚴重。首先是市場信息不對稱。由于沒有建立起市場信息傳導機制,農民很難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植結構與產品產量,故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使農產品供給短缺和過?,F象交替出現。其次是科技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渠道不暢通,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項目不能在農村迅速推廣,導致一些人趁機利用假科技信息、栽培和養殖信息欺騙農民,甚至利用假化肥、假種子、假農藥等坑害農民,使農民遭受巨大損失。第三是政策信息不對稱。大部分農民對于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不了解,再加上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低,這不僅使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及時表達、權益得不到充分實現,而且也使政府難以準確制定出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政策。
在目前城市信息化水平與日俱增的時候,如果任由農業信息不對稱存在,這些地區將永遠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邊緣地帶,從而貧者益貧。從這個角度說,為偏遠、貧窮的農村地區提供通信服務、縮小城鄉信息差距是信息時代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
4 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途徑
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必須尋找一條符合中國農村國情,適應農民需要的途徑,來進行農村信息化建設。根據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現狀和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結合我國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途徑如下:
4.1 加強政府引導
由于我國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在認識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有限,因而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科技部門的引導作用。政府是驅動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力量。只有通過政府的引導作用,再加上真正能夠實現農業信息進村到戶的服務系統,才是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最有效的途徑。
4.2 重視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的信息技術培訓
我國是一個世界人口大國,其中農業人口占很大的比重,我們迫切需要重視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整體水平低、信息產業競爭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缺乏且質量不高。因此,在實施國家人才培育過程中要重視對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
農民群眾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民信息技術掌握的多少。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信息技術培訓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鼓勵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培訓從而達到提高農民農技知識的掌握能力之目的。
4.3 加強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與服務
信息網絡也稱(信息高速公路)是以計算機為依托的信息交流、傳輸和應用的一種方式。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并促進了信息的多方向、全方位交流和傳輸,促進了資源共享和技術共享。信息網絡建設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建設,發展現代化的寬帶、高速的農業信息網絡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農業信息服務通過農業信息網絡進行傳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管理的科學性。
4.4 成立災害預防系統
在農業生產中,災害是影響和制約農業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旱澇以及病蟲害等。預防災害的措施如建立三種空間高新技術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應用于災害研究和預防;開發利用GIS軟件,分析并建立合適的災害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分析與求解,提出預防災害的技術對策來指導農業的生產與管理,從而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5 充分發揮移動通信技術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
移動通信是代表未來通信發展趨勢的技術,必將在今后的普遍服務中發揮日益巨大的作用并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作為處在信息前沿的移動通信企業,為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減少信息不對稱、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是必須承擔的責任。國內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力之一的中國移動通信認為,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是“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近年來,中國移動通信從網絡建設、信息支持、資費優惠等各方面入手,為農村和貧困地區搭建與外界溝通、獲取信息的橋梁。例如:利用手機短信、發送接收農業信息的方式,利用類似智能電話等農信機產品接收農業信息的方式。其中,北京光彩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中國農業科技信息進村入戶系統”取得了顯著成功。
5 結束語
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向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疊加時期邁進的階段,這是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未曾遇到的歷史機遇。一方面,我國農業不能再按部就班、亦步亦趨地走“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信息農業”的常規發展道路,而應該擺脫傳統思維的模式,實施以農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互補共進、同步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韓國)農業信息化的經驗,綜合運用信息技術,及時、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產力,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來贏得時間以便迎頭趕上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