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04:27: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小學教育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文章從分析環??破兆髌返奈⒂^視角出發,分析了當前環??破兆髌返奶卣?,結合當前中小學教育體制內環保科普存在的問題,對如何促進環??破张c中小學教育體系的融合進行分析。
關鍵詞:環保科普;中小學;融合
中小學教育體系主要受眾為: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中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環??破战逃兄匾囊饬x,中小學教育擴展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提高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有著重要價值。
中小學環??破盏谋憩F形式是多樣的,有展館、課堂教學、環??破招?、環保類公益活動等,本研究試從受眾主體為中小學生的環??破兆髌分殖霭l進行分析。
一、中小學環??破崭攀?
本文界定的環??破兆髌芳匆灾行W生(6歲-17歲)為主要受眾的,用適合中小學少年兒童的方式講述環境保護相關自然、地理、人文、生物、生活、生態等主體內容的圖書繪本、音像資料等。
1979年-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版)》和《中國環境問題十大對策》的報告的頒布,促進了我國環保類科普讀本的發展。代表作有甘肅人民出版的《未來的燃料》,通過故事的小主人公參觀能源進化研究的見聞,較生動的展示了能源進化的故事,適合中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此外,還有《中學生讀本――葉子》、《少年應知應會叢書――生物和環境趣談》和《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等。
2003年以后,中小學少兒科普作品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國內圖書類購物網站上顯示的包括國外譯著在內有受眾為中小學少年兒童的環保科普相關讀本140件。如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編著的《美麗鄉村環??破兆x物》、韓雪的《我們的家園.環保科普叢書 痛苦的地球》、馬向于的《地球環保科普兒童小說》、宋廣成的《中小學科普讀本―環保生活100問》等。
此外,譯著代表作有英國埃里克.查林的《寫給孩子的人文科普書,改變歷史的50中植物、機械、礦物》,英國泰普勒集團的《趣味科普立體書》、法國奧林維婭的《貼近大自然系列》和英國埃里克斯.菲利斯的《揭秘海洋》系列等。
日本核輻射事件發生后,核輻射相關主題的科普讀本也應運而生,舉學者不完全統計,各大圖書類銷售平臺公開出版銷售的有22種,如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科學防輻射讀本》、《科學防輻射掛圖》,黃山書社的《核輻射普及讀本》,復旦大學出版社的《何來不怕:正確應對核輻射》等。
二、環保科普作品與中小學教育體系融合存在的問題
1.環??破兆髌焚|量問題
當前的中小學環??破兆x本與中小學的主體受眾接受水平有所偏離。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很多作品創作都站在成人的視角來簡單化各知識點,特別是很多本土的環保科普讀本沒有真正從孩子的視角出發重新發現自然與生態的世界;
(2)環保科普讀本說教形式容易讓孩子失去閱讀興趣,如采用文字和部分圖片的方式強制灌輸知識點,孩子很容易產生對抗情緒不易接受;當前環保科普作品的形式以圖書繪本為主,音像資料等作品較少,文字畫面沒有視聽雙重作品形式轉變,也亟待加入VR、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
(3)當前的環保科普讀本很多是譯著,環境背景直接影響到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同化力,同時,很多環保科普作品同質化嚴重,很多內容交叉重復,如何結合孩子們成長的環境特色進行環保科普本土化,也是當前環保科普讀本存在的問題。
(4)出版行業的競爭導致一些環??破兆髌吩诔霭鏁r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錯誤百出,如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科普叢書中的《解讀人類與地球》系列一經出版就被反應很多未經嚴格審稿產生的錯誤,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固然與當前出版行業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相關。這種科普作品的粗制濫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質量。
(5)出版內容上,環??破兆髌芬原h境保護、生態保護的基礎知識為主,環境法規的形象普及、日常生活如環境與健康、較深層次的大氣、水、海洋等科普相關的內容較少。中小學生包括大多數社會民眾都只有初級淺顯的環??破罩R,而環境法已出臺三十余年,普及面依然很低。
2.中小學環保科普日不暇給
雖然一直號召保護環境教育要從孩子做起,但在中小學教育體制中,即使學生對環??破盏男』顒雍蛯嶒炗信d趣,教師的科普觀念和科普信仰大都比較落后,學校教育大都推行應試化,升學率才是考核教師和學校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的標桿,當環保科普教育時間遇上語文、數學、英語等主體課時間,當建設科普資源遇上建設評估資源,這種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撞擊必然導致科普教學與活動時間被擠占,這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的常態。
三、環??破战逃c中小學教育體系的融合
1.提升環??破兆髌返膭撟髻|量
針對中小學生為主題創作的環??破兆髌返纳疃炔皇窃綔\顯越好,S著中小學生教育和認知水平的提升,過于膚淺和泛泛而談的作品顯然無人問津,優秀的具有一定深度又不缺乏趣味性的中小學科普讀本才有吸引力。站在社會文明的高度深度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貫入環境保護歷年并以文字和圖畫繪本或音頻多種表現形式所展示的更受歡迎。
2.促進環??破談撟鞯谋就粱?
當前的很多優秀環保而普作品都是翻譯過來的舶來品,如英國的暢銷書《奇趣大化學》,改變為動畫片廣泛傳播的法國的《巴巴爸爸》系列,其實,本土化的環??破兆髌犯N合中小學生生活實際,如果能融入華夏大地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內涵,更能夠被中小學生廣發接受并傳播。
3.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進行宣傳普及
在新媒體和自媒體發展迅速、“互聯網+”理念大量普及的今天,如何,中小學生接受環??破战逃臋C會,不僅僅在校園、家庭,更多是這種新媒體的影響,我國環境污染的形式非常嚴峻,要在社會形成環境教育的合力,號召更多優秀的科普創作者加入環境教育的行列,創作出更多有創意、內容新穎、有一定深度的優秀作品,擴寬宣傳渠道。
4.利用環保紀念日開展各類環??破諏嵺`活動
結合各類環保紀念日,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UI額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0月14日“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等環保節日開展主題科普活動。如組織中小學生與環保組織、科技館、博物館等環保科普工作者參與環??破罩v座;舉辦各類環??破罩R競賽、科普節和各類主題班會。鼓勵中小學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包括生活中的環保小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5.政府層面提高獎勵及支持力度,形成環??破战逃某B化
為避免環??破战逃饔谛问胶蛨雒?,教育部門應加大科普教育在常規教育的比重,環境保護科學普及教育的課時編入教學計劃、學校和教師必須按計劃落實教學安排,避免出現科普教育被常規教育擠占課時的情況,同時,科普教育創作等成果適當納入升學考核指標,提高科普教育的政策號召力。環保部門在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時應適當加大獎勵力度,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獎勵對號召環保作品突破單一主題進行更豐富、更有藝術生命的創作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也能夠號召更多優秀的創作者加入環境保護教育的陣營中來,對實現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常態化,環境科普教育融入中小學教育體制有著深層次的作用。
在環境污染形式嚴峻的今天,在環境保護成為社會公德的重要部分,呼吁“從我做起、人人有責”的今天,中小學教育體制內的環??破战逃蔀楫斍爸匾囊h題。中小學教育體制內的環??破战逃黧w是學校教育,同時,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僅僅靠政府倡議和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形成社會合力提高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審美能力和環境保護B度的。
應聯合各方力量,形成環??破贞嚨睾秃狭?,構建保護環境,從孩子做起的環境保護氛圍,才能從教育根本上保護環境。
摘要:本文以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管理為研究對象,從中小學教育經費管理的必要性出發,系統介紹了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管理中存在的諸如投入總量不足、分布不均、投入績效低下等問題,接著分析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如經濟落后、發展不平衡、各級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等,最后提出了完善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的建議,謹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 教育經費 管理
對于大多數中小學來說,教育經費投入事關教育質量問題,加強中小學教育經費管理,可以顯著提升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當前,S省教育經費的管理,與內地尤其是發達地區相比水平較為低下,教育經費的監督機制也不夠健全,加強中小學教育經費的管理非常必要。
一、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投入總量仍不足
對于中小學教育事業來說,資金是教學質量改善的物質基礎。近些年來,S省不斷提升資金的投入比例,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由于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資金的實際投入相對于內地、相對于教育事業發展仍顯不足。
第一,經費的籌措渠道非常單一。在正常經費撥款中,學校只能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如果需要對學校硬件設施進行大規模翻新和擴建,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于學校而言,大量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撥款或者社會各界捐贈。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政府應當保證中小學教育財政撥款的穩定增長,增長是否得到落實,是檢驗當地政府是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的重要標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收入不斷增加,地方教育事業的投入也出現了穩步增長,但就S省而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學校的宿舍建設和維護缺乏經費保障機制,學校容量需要擴建,鄉村教師隊伍需要穩定,邊遠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等問題的存在使S省中小學教育面臨資金不足的嚴峻挑戰。
第二,S省經濟落后,財政能力有限。調查顯示,從S省預算投入來看,S省公用經費投入比全國平均水平略高6%,但是由于本省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教育基礎差,預算收入基數小、欠賬多、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二)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分布不均勻
要想做到社會公平,首先必須做到教育公平。當前,S省中小學經費分配差距非常大,尤其在城鄉之間學校、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差距更為明顯。
第一,不同層級學校之間分配不均。調查數據顯示,在2016年,S省中小學教育投入總計達到了600億元人民幣,其中初中和小學占據絕大部分,高中只占有一成左右的比例。
在S省,中小學經費投入差距最大的是高中,這種差距最明顯的表現在城鄉之間。在農村地區,許多高中的投入始終處于停滯狀態,而縣城高中的投入卻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這使得城市跟鄉村高中的差距越來越大,教育經費的差距達到了2.34倍。
第二,經費使用結構不合理。按照國際慣例,中小學生教育經費個人和公用比例應當是60:40。根據2007年至2016年的數據統計顯示,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個人支出占比高達70%,公共支出占比只有30%。這一結構比例明顯不合適,需要進行進一步調整。
(三)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績效低
在使用的效率上,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情況普遍存在。例如,一些學校的教室出現閑置的狀況,一些學校不愛惜教學器材,容易造成教學器材的毀損。對于許多農村中小學來說,由于缺乏經費支持,校園面積非常狹小,學校運動場地等基礎設施不能保障,校舍建設非常落后,安全問題頻出,軟件和硬件設施都存在大量問題,不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和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一些學校雖然安裝了先進的網絡設施,但是沒有將這些先進的設施合理利用甚至出現損毀的現象,這都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缺乏有效的預算制度。S省某些W校缺乏科學的理財觀念,財政管理系統非常落后,在教育經費使用過程中缺乏有效規劃,未做好教育經費預算工作,容易造成教育經費浪費。一些中小學存在著攀比的現象,這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
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了當地教育經費投入。由于中小學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而經濟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到當地教育投入。受歷史等多方面原因影響,S省全省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非常大,這就決定了S省各地教育經費投入差距也非常大。分地區來看,省會城市L獲得的教育資源更加充分,其他城市獲得的教育資金相對較少,尤其是以偏遠地區獲取教育資源的經費更少。調查顯示,L市的教育經費占全省教育經費的30%,存在明顯的教育經費分布不均衡的現象。當然,這種現象也有L市在S省的經濟地位決定,所以,要平衡教育經費的投入,根本出路還在于均衡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以推動落后地區教育經費的更快增長。
(二)各級政府對教育的認識偏差
近些年來,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教學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制定農村中小學人均費用定額標準,推出免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規定,對平衡城鄉之間教育經費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2015年,S省投入13億元人民幣,對全省中小學教學設施進行改善,這些都對城鄉和各地之間中小學教育的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首先關注重點中學,尤其是城市重點名校,在教育制度中受到了良好教育經費支持,許多農村高中卻沒有享受到同等教學資源,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馬太效應非常突出。
三、完善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S省中小學經費投入機制
S省各級政府應當統籌收入管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教育作為優先支出項目。在進行教育經費支出過程中,既要保持合理增長的態勢,還需要做好統籌兼顧,平衡城鄉之間的教育經費投入,保證教育公平。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小學生教育經費投入,應當建立完善的中小學教育財政制度。首先,各級政府應當明確自身的責任。對于中小學生的經費來源,應當以財政作為最主要來源,通過中央、地方各級比例分擔,使得地方教育資金可以準確足額到位,要重點加強落后地區教育經費投入。其次,應當改革撥款方式。為使S省每一位學生都獲得充足的教育經費,必須做好教育經費預算,合理地計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經費數量,這樣才可以給每個學校合理的經費,保證經費的合理使用。
(二)優化政府教育財政支出的分配結構
當前我國經費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改善經費管理。在教育經費的分配上,要在保證中小學校教育經費總體增長的前提下,適度增加高中階段經費投入。在S省,高中階段經費投入在全國范圍內都比較低,需要進一步加強,尤其要強化對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經費投入,縮小城鄉高中之間的教育經費差距,使農村和城市之間達到實質上的平等。例如在教育經費的撥付上,根據S省的城市化水平,可以考慮將教育經費的60%放于農村,40%放在城市,通過這種對農村的傾斜政策達到真正的平等。
(三)完善S省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績效考評機制
S省地方經濟落后,相當多的地區財政困難,挪用教育經費的問題屢見不鮮,使得教育經費不能夠及時足額地撥付到位。對此,應當建立教育經費財務公開制度,通過公開、公示的方法,可以使教育經費在陽光下運作,防止貪、占、挪現象發生。同時,要通過將教育經費投入管理列入政府政績考核內容,通過行政手段使教育經費可以合理使用,對教育經費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實行“一票否決”。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聯想到前段時間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引發的海內外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捧,我們不難看出,新的一波傳統文化的熱潮滾滾而來。中小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單位,秉持著教書育人的天職,這就要求我們更應該主動作為。那么,傳統文化來襲,中小學教育應做些什么呢?
我們知道,不論什么樣的文化,要想發揮它的育人功能,就得將這種文化以與學校教育適合的方式方法浸潤課堂。換句話說,想要進入課堂就得成為方便學生學習的課程。所以《意見》落地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在大教育中的主場優勢,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整合當地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組織力量積極開發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在操作實施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中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緊緊圍繞區域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緊緊圍繞傳統節假日的文化價值這個核心,將目標鎖定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方面,適應當地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需要,以及增強和堅定學生對“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與認同。
在牽住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深耕校園的牛鼻子――校本課程的問題之后,中小學校接下來最應該做的就是主動放下身段,融入大教育的熔爐,用符合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對業已存在的傳統節日文化進行甄別、選擇,古為今用,為我所用。積極引導中小學生融于社區生活情境中、家庭生活氛圍中,讓每個中小學生過好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在這過程中學校教育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準確認知自己的地位及作用,即導航中小學生在節假日心理發展的方向與進程。二要教育學生明確感知參與活動的目的,即通過參與節假日活動學會追尋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傳統美德、文化價值,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奠基。三要通過活動進一步拓展,在活動中教育學生認識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傳承之本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正確辨析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傳統節日其實就是活著的歷史。讓學生參與儀式感非常強烈的傳統節日就是演繹歷史,感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淵源。四要讓學生通過活猶邐虼統節日文化的價值,即傳承民族血脈,提升民族精神的價值,強化民族文化記憶、心理認同的價值,維系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價值,激發與釋放情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
如果把滾滾襲入校園的新一波傳統文化――傳統節假日比作一頂頂皇冠,那么,在學校教育情境中的學校管理就是鑲嵌在皇冠上的明珠。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說除上述兩點外,假如實施《意見》中還有什么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要加強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進校園的頂層設計。在學校管理中必須本著立德樹人的初心,登高望遠的胸懷,革新觀念,摒棄“以權為本”“以章為本”“以分為本”的應試教育管理做派,轉變職能,做到急為落實《意見》所急,想為落實《意見》所想。具體體現在中小學實施《意見》時要努力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要協調社區、家庭,引導學生把該過的節假日過足、過到位。以新課改開放理念,摒棄應試教育的束縛,放手讓學生參與過節。然而我們知道,我國地域遼闊,雖然同屬一個行政區域,但各地由于地理、人文、鄉情民俗、社會經濟發展不同等,在過傳統節假日方面還是客觀上存在“橫看成峰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差異的分布態勢,因此在《意見》實施中既要強調全面推進,也要注重因地制宜。二要整合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對學生在節假日活動實行無縫監管,把該管的管住、管好。放手讓學生通過社區、家庭參與節假日活動,絕對不是一放不管,而是為了騰挪出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好地實施監管,轉變學校管理職能,在學校管理的實際工作中針對不同域情、民情、學情等實施無縫式教育,涵蓋學校、社會、家庭的聯合監管運營機制,積極促成參與活動互聯,活動標準互通,活動結果互認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為何沒有出現天價“學位房”與擇校熱
在日本,既沒有出現為了給孩子“占坑”而搶購“坑爹”天價學位房的現象,也沒有爆發中小學校擇校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從主客觀上杜絕了天價學位房與擇校熱的出現。
第一,實行嚴格地按照學區劃分就近入學制度。日本自“二戰”結束后,中小學招生一直實行嚴格的學區制。日本1968年開始推行“通學區域制度”,此制度規定學生在通學區域內的公立中小學就近入學。換言之,就是以居住地址為依據來決定學區和就讀學校,即家搬到哪,就可在哪就近入學。小孩入學時,學校根本就不看家庭的房產證。所以,在日本很少有家長為了孩子上學專門在學校附近買房,若實在想上某所學校,在學校附近租房即可。再說,日本房價的高低與否,主要取決于其房源所處的地段、房子本身的質量、交通便利與否等因素,絕不因為是擁有一間或幾間所謂的“名?!倍吡朔績r。因此,在日本就沒有所謂畸形天價學位房之說。
第二,法律與政策保障為全體國民提供均衡的教育資源。日本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與政策措施,保證全日本教育資源均衡。素有日本教育“母法”之稱的《教育基本法》第三條(教育機會均等)言明:“所有的國民都應當有按其能力享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全日本從大都市到偏遠鄉村,中小學合理均衡布局,一般方圓6公里都設置有中小學。實際上,日本中小學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從城市到農村,中小學都是按照日本政府所出臺的“學校設置標準”等相關法律進行建造與配置,從校舍、圖書館、運動場到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都按照全日本統一的“標配”進行建設與配備。所以,從教育教學的硬件上來說,全日本學校之間沒有很大的差異。
此外,從教育教學的水平來看,全日本中小學使用文部省統一制定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課程標準),各地中小學都要按照此課程標準進行教學,這樣確保了日本不同地區的中小學教學要求的一致性。為確保考試公平競爭,在東京的學生與在偏遠海島上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同,所以不需非要上哪間學校不可。
為了保障全日本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機會的均等,以促進全日本各地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自2007年起,文部省重新啟動全日本學力測試,測試對象為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學生,測試科目主要為國語、理科和英語。2015年,參加此學力測試的學校和學生數又創新高,參與測試的小學共19,522間,初中達10,526間;參與測試的學生人數小學生為1,034,957人,初中生達1,038,129人。
第三,實行教師定期流動制。每年4月,作為國家或地方公務員的日本中小學教師,按照相關規定,他們中的部分成員要從原工作的學校流動到另一所學校。教師定期流動,保障了學校之間的教學水平能夠保持不相上下,確保了“名師”能在各學校之間公正、公平地分配。
日本《國家公務員法》《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規定,中小學教師為國家或地方公務員,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流動屬于公務員的人事流動范疇。《關于地方教育行政組織及營運法律》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教師流動的年限、流動的待遇等做出規定。其法律規定:教師任期滿五年,就得調動到別的學校。因此,日本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教師更迭。一位終身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整個工作期間可能會調換7所左右的學校。這就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教師流動的義務性,使教師基本處于流動的常態。
第四,政府剛性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擇校自由。日本的中小學沒有三六九等之分,因為政府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出現“重點與非重點”的區分。如果說有所謂的“重點?!?,那只能選擇私立學?;驀⒅袑W。因為實行嚴格按照學區劃分就近入學制度,所以,日本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初中和小學沒有擇校自由。如果有特殊理由,可以改變指定的學?;蛘叩奖緦W區以外的學校上學。
日本沒有爆發擇校熱的原因還有,日本中小學一直都重視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培養學生的“我們的學?!币庾R的形成,這樣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日本的擇校熱。
但近20年來,為打破整齊劃一和僵硬的公立學校體制,日本中小學也出現了有條件擇校的現象。2000年,東京都品川區提出了“建設個性化學校”的目標,開始實行有條件的擇校政策,即在學區制基礎上的自由選擇制。這種選擇制是在堅持公平的原則下進行的。每所公立小學在確保招收本學區兒童的基礎上,如有余力,可以接受其他學區兒童的申請,如果學區外的申請人數超過招生名額則通過公開搖號決定錄取名單。
二、靠什么“高招”來規范校外補習機構的行為
在日本,類似于我國的各類校外補習、培訓機構被稱之為“學習塾”。從發展過程看,日本“學習塾”走過了一段從政府視而不見、放任自流、規范監管到與公立學校教育互補共生的歷程。
日本人把沒有上過學習塾的學生嘲笑為“未熟兒”。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調查顯示,日本各種規模大小不等的學習塾已達5萬多家,小學至高中生在學習塾補習的人數逾5百萬人,培訓市場效益近90億美元。
2015年,文部省學?;厩闆r調查表明,中小學生校外費用開銷,公立小學六年級為15.3萬日元,初中三年級為38萬日元,高中三年級為18.7日元。在這些費用中除購買學習用品、圖書資料,上鋼琴課、學游泳等,實際上上補習班費用占了校外教育費的相當大部分。
日本東京等大城市,校外補習機構類型各異,有些補習機構還開設了國際連鎖店,例如:公文式教育(Kumon)總部就在日本。日本補習機構瘋狂舉辦各類補習班,但補習的對象主要是以“中升高”和“高升大”學生為主,而不是“小升初”的學生。日本學者橘本俊詔教授曾經對日本著名的私立高中“灘高”的學生做過調查,發現所有在校生在入該校前都上過補習班。該校大約有八成的學生在外面補課。所以,在公立小學生之后,校外教育費用比例最高的就是公立初中學生,因為那些學生要考好高中而去上補習班或請家教。
日本中小學補習機構如此火爆,政府靠什么進行管理與規范其補習行為?為保障補習機構有序健康發展,日本制定有完備的有關補習機構舉辦準入及監管的法律制度,實行依法管理與監督。日本《教育基本法》(2006)第三條規定,“任何個人可以利用所有的機會在所有的場所學習”,此條款應是補習機構賴以存續與發展最上位的法理依據,這里所言明的“所有的場所”理應包含了補習機構這樣的培訓機構。按照有關規定,補習機構被明確劃為獨立的服務型產業,歸口經濟產業省管轄,經濟產業省通過制定與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對補習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
日本監管補習機構除相關法律法規外,還借助于行業性組織――社團法人全國學習塾協會,進行行業內部的規范和自律。該協會是受經濟產業省委托的法人組織,專門負責全國學習塾的管理,包括制定行業準入基準與認證,評審學習塾的經營活動,對學習塾師資進行培訓和能力認證,等等。該組織既是認證機關也是審查機關,對學習塾實行每2年進行一次認證制度。審查采用檔案資料與實地審查兩種形式,對不達標者亮黃牌并敦促其自行整改。
日本全國學習塾協會在其網站上有一系列自律性標準,同時還有兒童安全、數據保護及商業運作指南。此外,日本相關機構與學習塾協會合作以提高該行業的水準。例如:日本經濟產業省邀請了商業團體在研發領域進行合作,而全國學習塾協會已經獲得撥款以開發評估作為學習促進者的補習教師質量的措施。這項研究使日本全國學習塾協會推出了一個招聘新補習教師的資格測試,測試內容不僅包括專業知識,還包括他們的道德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行業標準上,把好了補習機構教師入門關。
日本學習塾各種基準與規范的建立,一方面,強化了舉辦者的社會責任,要求其遵守行業道德倫理,嚴禁夸大或虛假廣告勸誘或蒙騙消費者,另一方面,便于社會監督,便于有效約束舉辦者的辦學行為。
日本各N“學習塾”和補習班的教師一般都是專職的“學習塾”教師或退休教師,沒有在職的國、公立學校教師兼職任教。因為作為教育公務員,日本法律規定,公立中小學教師在教育工作上有服從命令、專心工作等方面的義務。如果出現教師兼職,輕則受警告處分,重則被開除。所以,一般沒有在職教師敢冒險去校外補習機構兼職或在家從事家教。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摘 要 筆者對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建議,為鞏固我國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村中小學 教育現狀 教學改革
1 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
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而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發展和改革農村中小學教育,提高未來勞動者素質,培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適用人才,是加強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逐步提升,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資,加快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國農村基礎人群大、總體素質低,農村中小學教育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突出表現為信息化教育落后、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學生流失嚴重等。
1.1 信息化教育落后
農村教育信息化先期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投入,而設備到位后的后期維護和管理經費主要依靠當地政府和學校。由于農村稅費改革和中小學“一費制”的施行,使得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大幅度下降。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無論是硬件配置、軟件開發,還是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均需要大量的經費來維持。由于農村中小學資金不足,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計算機教室,但是設備老化、配置較低,甚至閑置不用,遠遠不能滿足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受r村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中小學生無法通過網絡獲取最新的教學資源,使得城鄉教育的差異依然存在。
由于信息化教育基礎設施落后、教學資源匱乏,無法形成良好的信息教育文化氛圍,加上教師進修學習機會較少,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普遍較低。由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對教師掌握信息技術和理論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中小學教師所具備的信息技術知識滯后,難以滿足信息化教育的發展需求。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農村中小學領導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與升學率,不重視對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引導和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也受原有的備課方式、授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的束縛,不愿意使用信息技術,使得本來有限的農村信息教育資源因閑置或使用率較低而大量浪費。
1.2 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力量。由于我國一直以來實行“只進不退”的教師錄用制度,使得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中存在著一大批老齡教師。同時由于農村地區教師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環境艱苦,個人發展空間較小,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任教,致使農村中小學優秀年輕教師尤為稀缺。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是按師生比計算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規定,[1]我國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為,農村小學、初中師生比為1:23、1:18;縣鎮為1:21、1:16,城市為1:19、1:13.5。由于我國農村地區人口分布較為分散,校點較多,加上近年來農村中小學生源逐步萎縮,使得按照編制標準分配的教師名額逐步減少,出現了名義上的“超編”現象。教師“超編”使得大量優秀的年輕教師無法及時引入,對師資隊伍的更新換代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由于早期體制不健全,“民轉公”教師在農村中小學占據很大比例?!懊褶D公”教師雖然在歷史上撐起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脊梁,但是由于學歷不高,教育觀念陳舊,知識結構老化,自我更新和接受繼續教育能力較差,總體素質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
1.3 學生流失嚴重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生活條件普遍好轉,經濟因素對農民選擇教育機構的制約效應逐漸降低。盡可能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在廣大農村成為新的需求,但由于農村中小學在硬件設施、教學質量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與城市中小學存在很大差距,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子女進城就讀,造成農村中小學生的大量流失。近年來私立學校的大量出現與快速發展,也對農村公立中小學形成了新的沖擊。由于私立學校不受國家編制政策制約,辦學方式靈活,師資配置合理,資源利用率高。私立學校通常收取較高學費,有足夠的資金用于辦學條件的改善與教師獎勵的發放,因此私立學校教學環境與教師工資待遇遠遠優于農村公立學校,可以吸引大批年輕優秀教師,教師積極性與教育教學質量大大提高。再加上私立學校實行寄宿制,為廣大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便利,進一步提升了私立學校的競爭優勢,導致農村公立中小學生源的進一步萎縮。
為了解決流動兒童在城市的教育問題,按照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各級政府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給予了很大照顧。[2]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城市教育權利得以保障,大量的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城市中小學學習,加劇了農村中小學學生流失問題的嚴重性。農村中小學生在城市就讀同樣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免費接受義務教育,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進城就讀的現象,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在讀學生大幅度下降。
2 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
2.1 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由于現階段單純依靠國家的投資很難滿足當前農村信息化的需求,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在農村信息化建O方面的投入,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貧困農村地區,政府應當每年預算專項經費用于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設備、設施的維護與更新,確保信息化教育的正常運轉與持續發展。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要拓寬思路,發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完善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的經費保障機制。積極爭取企業捐助和個人捐助,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也可以采取學校與商業機構聯合投資的模式,鼓勵信息技術企業參與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政府應放寬相應政策,允許信息技術產業的引進,以教企合作、創新融資等方式推動農村信息技術發展。建立城鄉對口扶持制度,使得城市學校優質的師資、技術設備和農村中小學共享,帶動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發揮縣級教師師資優勢,對來自一線的優秀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技術能力培訓,再由信息素養較高的一線教師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制定適合本校教師特征的培訓計劃和內容,整體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引導鼓勵高師院校與農村中小學聯合建立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積極吸納信息素養較高的大學生到農村小學調研實習,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對學生信息素養培訓的意識能力。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吸引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課件制作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培訓,提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2.2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為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國家于2006年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各級政府應積極行動,抓住“特崗計劃”機遇,大量補充年輕教師到農村任教,優化農村中小學教師知識和年齡結構,增加農村中小學的生機與活力。加大農村教育的整體投入,促進農村中小學現代化建設步伐,改善農村教師生活與教學條件。同時設立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完善農村教師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吸引大批的優秀人才進入農村學校,推進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結構調整。
建立和完善城鄉教師流動機制,引導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輻射與拓展,促進農村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農村中小學校長可以通過到對口城區中小學掛職訓練,吸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和管理經驗,切實提升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選派優秀的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辦學薄弱的農村學校支教,逐步縮小城鄉師資隊伍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制定科學完善的支教考核制度,并將教師的評先評優以及職稱評定與考核成績掛鉤,從而提高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任教的積極性。采用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突破農村中小學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交通因素的制約,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利用多媒體教材開展自主學習,逐步提升農村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2.3 合理調整布局,優化資源配置
農村中小學學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農村中小學教育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因此應當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條質量,逐步縮小城鄉辦學差距。由于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著布局分散、校點較多、辦學規模較小等問題,可以通過撤并、改造以及新建學校等方式,把一些質量差、生源不足的教學點合并到一所中心學校,并集中資金、師資以及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軟硬件資源,改善中心學校的教學條件。布局調整可以擴大農村中小學的辦學規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同時可以精簡師資,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與業務能力,提高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各地政府還應高度重視撤點并校后寄宿制中心學校的建立,進一步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用于完善寄宿制學校的食堂、宿舍等生活設施建設。同時還應為寄宿制學校配備負責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人員以及服務人員,切實保障學生和教師的基本生活。此外,在集中辦校后還應為中心學校配置校車,解決服務半徑內所有學生的交通問題,為農村中學學生提供安全保障。
農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村教育,使廣大農民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面對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現狀,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前進,建立健全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加強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摘要:中小學教育是國家教育發展的基礎,合理的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是落實教育督導制度,提升教育質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對比國外研究現狀,我國的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對比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構建原則,建立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并制定實施程序,旨在保證教育督導制度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督導;指標體系;實施
一、相關研究綜述
通過對國內外關于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都存在漸進的過程,國內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
1. 國外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國外教育督導評價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發達國家的教育督導相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研究時間早、督導規范、體系完整、專業水平較高。近年來,國外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1)由硬件達標轉向軟件管理。上個世紀70、8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于教育的評價還停留在辦學條件的評價。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國外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逐漸側重于辦學績效,指標體系逐漸演化為以學生的社會能力和學習質量為主。(2)評價內容逐步全面化。英國督導評價的起點也是教育經費,后來才逐漸發展為對于辦學、教師的督導。隨著理論的發展,教育督導評價指標不斷完善,逐漸趨于系統化、全面化。(3)評價的核心由學生的學業轉向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追求。曾幾何時,國外如當今中國一樣,以學業論英雄,把學生學業作為評價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外開始關注學生全方位的成長,以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評價的核心指標。
2. 國內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我國對于教育督導評價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的70、80年代,這個階段的評價主要是由上級政府根據對學校的評價結果完成對于下級政府的評價。而對于學校的評價則主要針對學生入學及達標情況、經費投入及辦學條件,評價指標體系更多的是對于硬件條件的關注,這一時期的教學督導評價是低層次的。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全國興起了發展性評價熱,這種評價的權利、主體及內容都是學校。通過分析各地的評價發現,發展性評價是以組織基礎和自主發展為基礎的,其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礎性指標和自主性指標,但缺少有關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部分學者把研究范圍擴展至學校質量達標領域,更加突出有關質量的核心指標。但是,由于研究時間較短,其在認識、技術、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對于指標的設定也不夠科學。2012年,國家教育督導辦正式頒布《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框架》,促進了我國教育均衡化發展,教育督導評價也得到更好的實施。研究者的研究對象以中小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為主,評價對象略顯單一,評價指標缺少教育督導評價的核心指標,增值性指標不夠突出。
二、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國內外關于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的對比,進一步凸顯我國現階段在構建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不足。以下從構建原則、指標體系的構成、指標間邏輯關系三個方面,對中小學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闡述,以期完善舊的評價體系,促進教育督導制度的落實。
1. 構建原則
(1)整體性原則。復雜系統理論產生于上個世紀后期,是時代潮流下科學發展的產物。其迅速發展,逐漸影響到政治、科技、文化、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依據復雜系統理論,中小學教育督導是復雜的動態系統,通過內部元素或者子系統間的非線性作用,使得該復雜系統不斷完成與外部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最終達到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的轉變。《教育督導條例》明確指出:“教育督導的內容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督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即“督學”與“督政”并重,這就要求在構建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時,從整體出發,全面、客觀的進行指標梳理。
(2)過程性原則。上個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學家Nuttall和Clift正式提出了“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該理論要求以教育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對象和目標,通過協調評價者和評價對象的關系,建立評價過程,強調過程對于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得到教育各界的普遍關注。在中小學教育督導過程中,依據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按照過程性原則,構建面向過程評價的指標體系。因此,中小學教育督導實現過程化管理,依據指標體系的評價促進了教育潛能的最大化挖掘。
(3)實效性原則。管理學大師Peter?Drucker提出了管理效能理論,該理論綜合反應了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目標所表現的能力和獲得的管理效率。根據該理論,中小學教育督導應關注學校發展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對于中小學教育督導應按照實效性原則,制定具有實效的評價指標,對督導對象進行全方位的效能評價。在構建指標體系過程中,力求與實際緊密貼合,同時需要考慮評價指標是否可以量化及其可行性。
(4)一致性原則。評價的價值取向決定評價目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是對這種說法的最好詮釋。任何關于教育督導的評價指標體系都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按照一致性原則,平衡指標與社會價值觀的關系,以社會核心理念作為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指導性方針。
2. 指標體系的構成
根據前文對于國內外關于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我們發現我國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并通過國外的指標體系得出了一些啟示。本文的指標體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結合構建原t搭建完成的。其中,包含4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以及39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在本文的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中,充分考慮了“督政”與“督學”并重、家長與學生的參與。
3. 指標間邏輯關系
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辦學方向、管理效能、教育效能、學生發展等一級指標,及它們各自涵蓋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指標間相互聯系與影響,如圖1所示。
三、指標體系具體實施
1. 實施主體
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主體可以分為被督導者與督導者以及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1)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越來越受到被評價者的重視。被評價者通過自我評價過程,及時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優點和問題,放大優點、反思問題,將教學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2)他人評價。教育督導部門依據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對被督導者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2. 實施程序
在《教育督導條例》實施的背景下,構建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后,在教育督導過程中應該考慮采用什么樣的程序獲取值信賴的評價所需的信息,以幫助評價者做出最為合理的判斷。教育督導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影響著最終的評價結果。由于英國和美國關于教育督導已有很長的實踐史,本文在制定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程序時有所借鑒。
一般實施程序包括:下發方案學校申報下發通知學校自評綜合督導通報結果整改復評。首先,督導部門制定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后,向學校下發督導評價方案,然后學校根據所發方案結合自身情況申報教育督導評價,督導部門再依據學校通知及其實際情況下發有關評估時間、所需材料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學校根據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展開自我評價,然后督導部門根據材料進行綜合督導,最后督導部門對評價結果進行通報,再對整改過后的學校進行復評。
四、結語
本文構建的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意在為新形勢下教育質量的提升做出努力。然而,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的發展不在一朝一夕,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才能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陽縣河伯鄉河伯中學 422100)
摘 要:教育作為社會延續,人類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文明傳承,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人口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基礎與前進方向。在信息化大發展的背景下,一種新的教育形態―教育信息化出現在不同國家及地區。以教育信息化為龍頭,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已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誤區,制約著教育信息化。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誤區 對策
1 教育信息化主要誤區
1.1 設計架構為中心,實踐流于形式
僅僅局限于設計架構,看重形式是制約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誤區。1994年,克林頓政府就已經提出讓美國每個教室,每個圖書館都實現聯網的計劃。在1999年所做的國情咨文中,關于教育方面就有專門的硬指標,要求7個學生要有一臺計算機,實際上,美國已有95%的中小學和72%的教室都連上了互聯網,平均5個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而我國,平均121個學生才擁有一臺計算機。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浪潮的推進,我國各地中小學紛紛對硬件環境進行建設,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配備了“高大上”的信息化教學設施。但卻忽視應用軟件和教學資源的開發,致使信息化教育設備無法投入到實踐中去,只能流于形式。在我國中小學校園網絡中,超過50%的設備都被閑置,不考慮耗費如此高額資金的信息化設備對教學是否真正產生了有效的作用。這樣一來就使投資變成了一種浪費。并且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教育信息化背后所支撐的理念,思想也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只是單純的以為使用了信息化教學設備就是教育信息化,這是錯誤的觀念,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更應該是看作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只有將這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融入到信息化教育中去,真正的信息化教育才得以實現。
1.2 主體框架強大,應用資源缺乏
應用資源匱乏,即使擁有再強大的主體框架也無濟于事。教學應用資源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內容。若要促進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則要保證應用資源的充足。如果偶爾使用一兩次信息化教育技術,對于學生發展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平日里學習活動中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到教學中去,這就需要有應用資源的保證。而應用資源則是一個長期投資的過程,在我國一些地區的中小學即使面臨著資金不足的窘境也要配備信息化教育設備,甚至覺得配備了信息化教育設備就是信息化教育了,這種觀念致使應用資源配備難以達標,信息化教育難以實現。
1.3 教育者觀念落后,應用模式不合理
即使配備了先進的信息化教育設備,教育者觀念落后,缺乏相應的技能,應用模式不合理,設備的配備就體現不了價值的存在。大多數教師的教學還是習慣于傳統的教學環境和模式,一個學校中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的教師依舊為數不多。這就嚴重制約了教育資源的應用水平,制約了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的進程。教師信息素養亟待提高,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培訓,緊跟時代步伐,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只要注重培訓的數量,質量更值得關注。不僅僅是技術應用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師教育素養,學科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
2 加強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2.1 為學校提供專業系統的指導
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效率,及時了解和調控教育教學情況,保證管理部門之間信息的交互傳遞和政令的暢通,提高信息的使用價值。規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實時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質量。這就需要學校得到具有專業系統的指導。不僅在硬件技術方面給予指導,更應該提高相應的軟實力。對于硬件技術技術上的指導,技術隊伍要求掌握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為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優質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在軟實力方面,具體體現在中小學學校教師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信息化這個環境下提高執教從教的能力,以及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教育的素質。信息化教育引發了傳統教育的變革,最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可以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在職學習和短期培訓,結合不同教師所在不同崗位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合理的進行培訓,我們可以采取以在職培訓模式為主、多種培訓相結合、分層推進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師教育信息綜合素質。尤其是加強教育信息評價、信息處理和信息應用能力的訓練。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育素養,使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學得到充分體現。
2.2 建立積極的評價機制
在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這就需要建立積極的評價機制。全校教師共同制訂一套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規范和評價指標,使學校各系統管理部門在信息化建設中遵循相應的規范而協同發展,指導和促進學校的整體化信息建設。真正實現自己為自己立下規矩,定下標準,并進行實施。評價機制的作用就在于對信息化教育工作進行的實施和監督,并以此促進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并保證信息化教育的質量。共同制定評價機制,這種制定方法對于本校教師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部分人擔心的不公正因素,保證信息化教育的落實和有效性。
3 結語
信息化教育的實現需要中小學長期為之奮斗,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革新,問題也會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這就需要大家攜手去探索和改進,提高中小學的信息化教育。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小學教育現狀,重點針對中小學課程輔導如何信息化進行了詳細探討,結合經濟學“反脆弱”原理提出了有效的可落地的實施方案,最后總結出政府要加大調控手段,應大力有效整合中小學教育資源和互聯網技術,免費推出高互動性與鼓勵個性化學習的在線教育服務創新產品,打擊盜版教育產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中小學 教育 信息化
教育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特別是中小學教育,事關國家、民族、家庭的大事。很多家長和孩子也都很發愁,到底該怎么學習,花最少的時間和錢就能換來好的高考成績、實現利潤和效益最大化?
一、中小學教育現狀
1.線下教育
目前,據我了解學校的老師講課普遍沒有90年代的教師那么認真,課堂上大部分時間用來考試和做題,然后就對一對答案,至于有些學生弄不懂的知識,老師也不耐心講解。有些老師還利用周末辦個補課班,順便收取學費。在這個教育產業化的大背景下,老師的道德底線也在慢慢下滑。
由于中小學教師普遍待遇偏低。一高中教師每年收入大約5-8萬元,普遍感到待遇還不如菜市場賣菜的小販,更比不上那些演電影的演員和歌星。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普遍不受尊重。久而久之,老師們的心里慢慢感到不平衡,他們面對高速飛漲的房價和物價,他們也有家庭和孩子,他們也要贍養父母,他們不得不為了生計去想辦法開個課外輔導班,掙些錢來維持生活。于是各種課外輔導班就油然而生了,當然國家政府也明文禁止不準在校任課老師辦課外班,但還是屢禁不止,原因是沒有從根源上去思考和分析這個問題,即沒有治本,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
2.線上教育
有些企業鉆了教育產業化的空子,他們大多以工具平臺、pk競技、題庫、在線外教、在線評測、單詞/口語學習、課程表及終端工具等學習app為主,缺乏創新,產品內容比較傳統,就是把線下學習,搬到了線上,互聯網還只是起到了舞臺的作用。中國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種模式還是受到很多家長和學生的喜歡,由開發者負責搜集各種考試、知識點資源在其app上,供用戶在線答題沖刺,同時還提供了在線互動等功能,被廣大學生族所追捧。有些不法分子不惜道德和良心,錄制網校視頻,通過網站和QQ群大力盜版視頻,低價賤賣,互聯網資源簡直是一團亂麻。
3.存在問題
大量的盜版教育網站和盜版視頻也紛紛粉墨登場,他們不惜代價在那里錄制盜版視頻,采取連環九扣的營銷手段,先是低價勾引學生,然后慢慢下圈套,通過賣密碼的手段欺騙學生,賺取利潤,他們通過這種低價賤賣、薄利多銷的手段獲取了可觀的利潤。他們一方面侵犯了知識產權,不尊重老師;另一方面,對學生也是一種欺騙行為,傷害了學生,騙取金錢和浪費時間。
二、運用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
1.反脆弱的生存策略
著名哲學家尼采有句名言:“只要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這句名言無疑是對反脆弱原理的最佳闡釋。無論是想要最大化個人人生價值,還是想要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家,如果能夠汲取反脆弱的智慧,在錯誤和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在波動和混亂中淬煉成長歷程,從而變得更強大。
而作為社會中的學生,我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波動的教育產業化大環境中,我們該采取什么策略,才能保住自己的學業,穩穩地走上人生巔峰呢?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給出了我們答案。什么是反脆弱呢?在書中,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如此定義的: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事物,當他們被暴露在多變的隨機性事件之中,他們不但沒有遭受負面影響,反而能夠在混亂中茁壯成長,不斷壯大,這就叫反脆弱性。簡而言之,反脆弱性可以讓事物在混亂多變的環境中變得更好。我們的學生從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闡釋的反脆弱機制會得到很大啟示的。
經濟學,其實就是研究選擇的學問,而選擇的迷人之處就在于其結果的不確定性。愿我們以經濟學的不確定性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以反脆弱的生存策略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頑強成長。
2.該出手時要出手
當執政者深入理解了反脆弱原理,明白了適度的混亂和波動有益于維持生存和實現繁榮,那政府就不會總是動用有形的手去抑制市場波動和小的經濟危機。剝奪市場應有的反脆弱性的集權只會導致脆弱,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有悖于執政者的初衷的。政府要大刀闊虎進行整頓教育信息化市場,特別是要出臺相關政策提高在職教師的待遇,整合遠程教育平臺,打擊盜版教育視頻。
三、建議解決方案
1.加強“互聯網+教育”服務
智能題庫、在線解答以及學習討論社區等模式正在悄然興起,線下機構的部分功能正在逐步完善成為可通過線上規模化實現的最佳形式。但二者融合度不夠。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來融合優質課程,同時強化老師和學生的互聯網意識。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2.加強家長和學校的互動性
傳統教育機構長期面臨的問題一定程度是由于購買者和使用者分離造成的,家長作為主要的決策人卻幾乎不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家長要積極引導,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互聯網可以有效強化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解決家長和學校信息不對稱問題。
3.大力開發移動端應用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許多互動答題的手機應用,包括背單詞等都是為了滿足人們零散時間學習的需求,同時要普及學生們使用手機學習的意識和樂趣。
總體來說,從經濟學角度,筆者認為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十二年中小學教育應該是國家培養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基礎階段。當下強烈建議政府要貫徹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大力整合中小學教育資源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二者融合,推出實用和民生的在線教育產品,打擊盜版教育視頻產品,提高學生 “互聯網+教育”學習的參與度。
摘要:中美教育文化向來是廣受關注和爭議的熱點話題。2015年筆者有幸親身感受了美國的教育文化。本文從美國的教育體制、小學、中學教育感受等方面闡述了筆者眼中美國教育文化的一些特點及特色。文中的幾點切身體會希望能給國民大眾、廣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帶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啟示。
關鍵詞:美國教育;中國教育;教育文化
中美教育文化差異一直廣受關注,也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孰是孰非,褒貶不一。2015年,筆者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出訪美國西俄勒岡大學,親身感受了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文化。本文中的幾點切身體會希望能給國民大眾、廣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帶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啟示,同時也會對促進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一點點有益的幫助與借鑒。
一、美國的中小學教育體制
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學制總共是12年,一般是小學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同時,美國中小學教育通常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20―30人,小學教師一般每天上5節課,教師辦公室常常設在教室里專門的教師辦公區域。簡單說來,美國的教育體系分為私立和公立兩大部分,但是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在美國的中小學中,25%左右是私立性質的,他們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學費、社會捐贈以及宗教社團的支持等。75%左右的學校是由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實行12年一貫制的義務免費教育。而在美國的中小學生總人數中,大約有10%來自私立學校,90%來自公立學校。
美國小學教育的學習課程一般科目較少、內容較淺,同時學生在校時間短,課后家庭作業也很少,因此學生有很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安排課外生活,小學生也有充分的時間去玩。筆者所參觀的一所小學是上午8:15上課,下午3點放學,一天上6節課。附近的一所中學也是一天上6節課,為了錯峰,這所中學上午9:15上課,下午4點放學。美國中小學所進行的教育活動、教學內容乃至布置作業,都會盡量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聯系。現在,美國的中小學有畢業考試,但是不排名,也不作為升學的依據。此外,美國的教室面積大都比中國的小,但設備設施相對先進,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教學軟件、配套資料等隨時可用。在美國,窮鄉僻壤的學校和城市的學校之間沒有多大的差別,雖然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設施都有,所以美國上公立學校的W生基本上就不存在擇校的壓力。
二、感受美國的小學教育
為了切身體驗美國的小學教育,通過鄰居教育專家Sara的介紹,筆者獲得了去美國西俄勒岡大學附近的一所小學參觀學習的機會。下午1點,筆者隨同Sara開車前往Salem附近的一所小學。由于是提前預約的,該校校長協同一位教師共同接待了我們,這位教師全程帶領我們參觀各年級的課堂教學。
參觀的第一個班級是一樓的一年級。一進教室,筆者就看到歲數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原來這節課是安排五年級的學生一對一地教一年級的學生學習如何使用學校圖書館查找并借閱圖書。在這所學校中,學會在圖書館查資料、借書是對每個學生的基本要求。其中,這所學校圖書館中的書籍條碼都被形象化為不同種類的菜單目錄,每一類型的書籍歸屬于不同的菜單目錄下面。通過使用書類菜單目錄,在五年級哥哥姐姐的幫助下,每個一年級的小朋友都學會了在學校圖書館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的方法。接下來參觀的是一個三年級的課堂,課堂氣氛顯得很活躍,后來聽隨行教師介紹這個課堂是三年級學生和四年級學生的混合班級。見筆者疑惑,隨行教師補充說這種混合班級有助于培養高年級學生配合教師管理低年級學生的能力。隨后參觀的是一個二年級的課堂,一些小孩在用火柴棍之類的東西借助膠水動手搭橋,另一些小孩子則直接坐在教室圖書角看書并討論,其中還有個小孩是用左手寫字畫畫。一個教師坐在講臺旁邊一邊看資料一邊監控整個班級,并不干預學生的異常行為。參觀的六年級學生是在上閱讀課,教師和學生圍成一圈坐在地毯上,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全神貫注,故事結束,教師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都是積極踴躍地發言,師生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
在課堂考察過程中,基本上沒看到教師一本正經的在講臺上講課。在所參觀的學校中,我們看到走廊、教室墻上到處都懸掛著學生的故事集、小論文和一些圖文創意作品和作業。此外,在本次參觀過程中,筆者就看到一個小女孩坐在走廊地上看掛在墻上火山爆發的圖文資料,于是筆者就順便問小孩:“是不是每天在學校都很開心?”當然,筆者得到的是不容置疑的肯定回答。
在與一些教師和學生的閑聊中,筆者除了發現小學教師包班上課和混合班級等事情外,還發現了一些現象。譬如:小學沒有課本;小學升中學不必考試;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打瞌睡、可以看與本課無關的書籍;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接話或者是提問;學生學習環境比較輕松,從來沒有聽說過什么“教輔”;等等。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我們所羨慕的美國小學教育。筆者以前對美國人的印象是他們活潑開朗、自信樂觀、充滿活力,然而當筆者深入了解他們的教育之后,才逐漸理解這些性格是來自教育上的培養。
三、美國自主研究的中學教育
美國初中生的課程內容與小學相比,開始逐漸加深,但是與我國初中生的課程內容相比,其難度仍舊低很多。在小學階段,美國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到了初中階段,美國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美國初中的課堂教學氛圍還是和小學一樣,都是比較活躍的,同時也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關注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教學方法上,由全班性的教和個體性的學轉化為小組化的集體教學。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每個學生都會有較高的參與度。教師也不會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教材內容去束縛學生的思維模式,而是積極地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聯想或者是想象,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學生不僅能在輕松、和諧、開放、自主的氛圍中進行學習,而且其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都能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地重視和體現。因此,美國教育在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學生獨立能力與個性的培養。
美國的中學和高校一樣都推行學分制、選課制和主輔修制。美國高中課程設置多元化,除了必修課英語、數學、科學、社會研究、體育與健康等,剩下的全是選修課,因此也沒有同班同學的概念,大多實行的是走班制。在選修課教學過程中,實行的是分層教學,分為初、中、高班,目的是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尤其是那些動手操作比較強的課程很受學生們的歡迎,比如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勤工儉學項目、演講辯論比賽以及一些社會公益實踐活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美國教育非常重視每個個體的綜合發展和進步。同時,美國的中學培養完全是和大學教育接軌的,大學需要什么樣的學生,中學教育就努力向什么方向去培養每一個學生,所以學生在升入大學后完全不存在不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但是,美國的高中教育也是比較嚴格的,和中國的高中生一樣,美國的高中生升學壓力也很大,尤其是那些想要考取名牌大學的高中生,他們要努力學習,去盡力考取好的成績,以便可以實現自己的名牌大學夢。
四、結語
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在家里接受家長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會越來越高,而這種教育方式是每個家庭的自愿選擇,不是美國各州統一協調安排的結果。美國是一個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會,他們的教學目標是每個孩子都具備天生獨特的優點,不允許每一個孩子落后,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一視同仁,不受出身和種族等的各種影響,這也是我們國家必須要學習的先進教育理念。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美國的教育正在進行一定的改革,也在學習我們國家的統一大綱和統一考試,因此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教育的獨特優勢,不能妄自菲薄。
【摘要】目前,貴州省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的領域不斷擴大、深度不斷增強,合作效率加大,來黔留學和出國留學事業不斷發展,但仍存在對外合作與交流的政策不健全,整w水平不高等問題。本文對我省中小學的對外開放合作現狀進行分析,也對構建對外開放的相關制度政策、課程設置和社會支撐等方面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指導中小學對外開放合作的實踐。
【關鍵詞】貴州中小學教育 對外開放 合作水平
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發展教育事業,在招收海外學生,引進境外教育資源,開展境內外教育交流與合作辦學所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活動。?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和當地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是衡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的一把重要標尺?!笆濉币詠?,隨著貴州經濟、科技、文化對外開放合作的步伐越來越快,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高,教育對外開放也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已經成為重要趨勢。但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對外開放合作的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對于我國西部的貴州來說,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還處于起步的階段。而對外開放合作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探索出一條符合我省中小學對外開放合作發展的道路。
一、貴州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水平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貴州對外開放合作的領域開始拓展到了教育領域。1999年,經教育廳批準成立貴州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它在貴州中小學對外合作和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了貴州中小學教育的對外開放,推動了教育交流合作向的發展,組織了一系列的對外交流合作活動,從合作交流的深度、廣度和參與度都有了空間發展。不僅有教育資源的“走出去”戰略,“請進來”的優秀資源也有了不斷的加深和拓展。
“走出去”方面,省教育部門組織了教師學生多次的海外學習交流活動,以強化學校對外開放的發展意識和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根據貴州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數據顯示,2010年,組織了赴西班牙、瑞士的基礎教育考察團,赴美國、加拿大的督導考察團。2011年,成功舉辦貴州中小學生赴美國、英國、新加坡的游學夏令營。2012年,組織部分中學生參加新加坡游學活動,參加新加坡立化中學承辦的亞洲學生領袖交流與座談會。2013年組織中、小學生參加韓國、英國、美國游學交流活動,澳洲游學冬令營活動。④2014年,根據“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貴州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組織中學生參加美國插班生活動;2015年,組織小學生參加新加坡、歐洲、美國、澳洲游學冬令營活動。
“引進來”方面,吸收各國的優秀資源,組織文化交流和合作辦學,為資源的引入提供便利條件。2008年以來,教育部、外交部、貴州省政府在貴陽聯合舉辦了九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通過合作交流拉近各國的文化距離,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09年,貴陽一中成為通過加方認證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海外中學”,開設中加雙高中班,采用兩國高中核心教學大綱,參加中加兩國高考,獲兩國高中文憑。2012年,貴州省教育廳于4月16日正式開通運行“來黔留學網”(http:///),開展留學資訊宣傳的新渠道、新平臺,支持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獎學金等一系列政策推動引進來政策的發展。
我省對外開放合作的進程的不斷加深,顯現出了以下特點:
(一)雙邊與多邊交流合作不斷擴大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啟了貴州教育對外開放新思路,來自中國及東盟的眾多官員、學校校長、教育專家、學者一起分享經驗、交流成果,開辟貴州教育對外開放新渠道,深化了教育合作,加強了雙方互信,加快貴州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貴州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組織中小學的冬令營夏令營游學活動,包括了歐洲、美國、澳等國家。通過“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和加強國際學校的合作等方式,促進優秀教育資源和人才的吸收,取長補短,對于我們教育文化的創新也是大有裨益。
(二)中外交流合作深度不斷加強
2012年,貴州中澳合作學校省教育廳批準,由貴陽一中學與澳大利亞國際應用教育學會共同創辦,注重學生個性及特長的發展,也可選擇到美國的公立高中作交換生。2015年10月,貴州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計劃將于2016年1月下旬組織部分小學生參加澳洲游學插班生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師生體驗不同教學模式、不同教學方法和不同的師生交流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教師的教學技能,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方式,增強溝通技能,使中小學教師學生具有更強的文化融合能力。
二、貴州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的不足
經過上述的特點的總結,可以看出貴州對外開放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貴州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政府交流合作政策和管理機構設置不完善
根據貴州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和“來黔留學網”公示內容顯示,很多政策法規文件是針對高等院校,涉及中小學教育的非常有限,且展示數據不夠規范具體,資料范圍不夠廣,內容深度有待加強,導致交流合作制度不健全。留學資格和外籍教師考核審查和管理的監管缺乏專門的負責部門,對外輸出教師的培訓缺乏統一標準等一系列規定尚屬空缺,使監管失職,造成職能部門權利責任混亂。
(二)學校水平不齊導致合作交流的水平不同,“引入”數量不足
據貴州省教育國際交流中心數據資料顯示,我省對外交流合作學校的質量和數量和交流對象的知名度有待商榷,交流的深度和寬度無一不受此影響。學校的交流安排限于國際班、東盟交流周和夏令營和冬令營活動,大多是海外游學活動,交流時間短,對于交流的內容把握有限,會導致教師的積極性不高。中小學生的外國語掌握水平有限,缺失對于交流的自主性。外籍教師水平考試制度缺乏,外來課程在貴州省本土的適應性缺少評估部門和評估標準,班級設置和課程設置沒有嚴格規定等都需要學校各部門進一步完善。
(三)社會關注度不足
在貴州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和“來黔留學網”官網,未見與官方交流溝通的渠道,說明網頁推廣度不高,間接反映社會的監管和關注度不足。社會力量在對外合作交流中的地位可與學校比肩。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重視程度和力度對出國留學和出國游學的數量和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三、提升貴州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的策略研究
綜上所述,貴州地區的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資料很不完善,學習和上升的空間很足。我們需要中小學的開放交流,我們需要培養中小學生的對外交往能力和開放包容的思想意R,我們需要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少年兒童,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的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我們對外合作的目的,無非是要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質和培養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利用各種資源和機遇,推動學生的發展。而教育理念和思維的差距,更要求我們從以下方面考慮中小學教育的走向。
(一)國家提升對外開放合作的意識水平,提高教育投入
首先,重視教育對外開放合作項目的信息宣傳,宣傳國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有選擇性的引進教育形式,使教育交流的觀念深入人心,積極主動的開拓視野,更新教育觀念,運用新的方式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出臺教育開放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環境。如簡化審批流程,制定人性化規章。其次,加強教育管理,完善法律法規等一系列制度,提高管理和監督人員素質,引進國外管理手段,提高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比如充分發揮“中國―――東盟教育周”的重要平臺作用。教育的發展速度、規模、質量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經濟的發展速度、規模和質量。財政收入增加后才有提高教育投入的能力。提升學校形象,引進外部企業投資,采用新型投資形式,如眾酬等。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增加教育經費總量。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教育。
(二)學校優化開放合作的交流平臺
學校這一教育交流開放合作的平臺是師資力量、課程教學、學生發展、教師成長的暖床,是對外合作交流的主要場所。應借鑒國外靈活性和多樣化的教育課程設置,積極創設開放合作性的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如個性特長、優勢領域的發展等注重語言在對外開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使課程設置更加完善。應注重師資建設,開闊國際視野。在面對不同文化時,教師應有對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學習力,了解國家間差異,尊重差異,并能在不同文化中引領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獨立包容的人格。在面對學習內容時,有針對性的培養教師在對外交流合作中的學習和交流能力,利用科技技術,推動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四、結語
目前,近幾年內,貴州省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在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我們應堅定國家領導,學校教育機構為基礎,社會大眾為支撐力量,以促進學生對外交流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完善和提升貴州中小學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水平。
摘 要: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專業技術教師的缺乏導致了鄉鎮信息化建設發展緩慢,使鄉鎮中小學的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緩慢。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鄉鎮;教學點
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普及,即使在偏遠的鄉鎮中小學,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過去的2015也是信息技術提升工程關鍵的一年,學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大步躍進。城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這一新理念已初見成效并蓬勃地發展,然而鄉鎮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卻不容樂觀。
一、鄉鎮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
盡管鄉鎮的中小學遠離城市,消息比較滯后,但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要進行多媒體教學,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和課程整合能力。教師提升工程的開展以及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配置,為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打下一定的基礎。
2.以丹江口市涼水河鎮為例,最偏遠的觀音教學點的電腦在2015年都實現了光纖100M寬帶接入,建成了校園網,還有的學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網站,鄉鎮中小學校園網的接入,讓外界的信息變得觸手可及,同時也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多優秀的網絡資源,為學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強有力的新鮮血液。
3.校園網的建立讓學校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革。利用網絡辦公,不僅有效地節約了紙張,還大大地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辦事效率。利用網絡來進行學籍管理,利用十堰云平臺布置作業,利用網絡來召開視頻會議,這些都是網絡在學校教育信息化中好的應用和轉變。
4.基本所有鄉鎮中學、小學都配置了電子備課室和網絡教室,但是村小及教學點還欠缺,網絡教室中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加強了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融匯,提高了學校信息技術運用的深度和廣度。學校電子備課室不僅提高了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整合、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還促進了教師教學手段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加快了學校教育的步伐,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鄉鎮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
1.領導對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觀念比較淡薄,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尚淺。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領導頭腦中的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識和觀念,影響學校的發展,與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也有很大的關聯。
2.學校教師所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發展和學生成績的提高離不開全校教職員工的辛勤努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更離不開全校教師的努力。教師基本每節課都會使用信息化設備,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廣與教師所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密切相關。但由于是鄉鎮的中小學,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還停留在找課件修改后上課的層面上,特別對學校的信息化教育設備的使用,很多時候都感到力不從心。這一點在教師對課程的整合上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
3.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導致了教學設備的使用不充分。在鄉鎮中小學里存在一個比較普通的問題,那就是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專業計算機教師甚少。在大多數的學校里,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還要承擔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專業的計算機教師在對學校教學設備的管理上也能得心應手。在鄉鎮中小學里,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大多是由教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
三、如何解決現階段鄉鎮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問題
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步驟。為了使鄉鎮中小學的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1.只有領導重視了信息化建設,才會制定出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長遠規劃,領導重視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同時,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Y金管理、人力調配、政策制定等都要靠領導的決策,這樣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才能正常推進。
2.加大培訓,首先培訓領導。在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中學校領導起著關鍵作用,只有將這些新鮮且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注入學校領導的頭腦中,才能讓領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作出與這些教學理念、方式相適應的決策。其次培訓教師。教師信息化提升工程恰到時機,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學校考核之中,學校把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納入對教師的考核之中,通過三級考核全面加強督導檢查,健全激勵機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極大地促進中小學教師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3.爭創環境。教育信息化工作開展的關鍵在于教育信息化的環境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這就需要我們大家做好資金的統籌管理,努力配足配齊硬件,丹江口市已經建成多層次、多規格、多功能的開放型教育信息網絡;各級各類學校建成局域網,校際之間應該真正實現相互訪問,資源達到共建共享,組織全市相同學科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加強專用教室建設,每個學校要配齊教師電子備課室、語音室、錄播室、網絡監控系統等。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劑,不斷地推動著學校的發展,在實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鄉鎮中小學更應該抓住這個契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種機制,注重運用,講究實效,加快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從而推動學校的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
摘 要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大到教育政策的出臺、教育體制的創新,小到教育手段的改進、教育方法的豐富,教育信息化已然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并促進著教育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進程。本文立足于中小學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嘗試發現中小學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相關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趨勢 問題 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計算等新技術逐步得到人們的廣泛推廣和應用,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影響也是日益重要?!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對于教育的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無論是促進教育公平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都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還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到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整體戰略之中。教育部前部長袁貴仁曾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大會上表示,要讓教育信息化成為當前教育領域最出彩的工作之一,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光輝里程碑”。由此可見,我國對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視。毋庸置疑,教育信息技術對于教育結構的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的均衡發展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來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是推進我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教育發展中難題的重大戰略決策。所以,明確當今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發現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是促進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信息化改革進程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發展教師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能夠開發豐富的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學習方式,逐步實現教育教學和信息化技術的高度融合,讓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影響力和作用進一步彰顯。未來幾年,教育信息化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1.數字化環境建設和應用能力提升并重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技術不斷升級,功能不斷優化,產品不斷更新,信息技術會根據不同學科的要求進入不同的學科教室,以網絡化、多媒體化、移動化和智能化等為主要特征的數字環境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通過對學校進行數字校園建設的大力宣傳和推廣,以及對教學終端建設的加強,學校將很快實現互聯網覆蓋,學生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網絡自主學習和在線學習。同時,還要加快對教育領域內網絡的升級和改造,確保區域全覆蓋,保障網絡校園的順利運行[1]。此外,隨著環境的不斷改善和提升,對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應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不僅是現代課堂教與學的重要工具,并且隨著新型移動設備和智慧型產品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使用,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形式,改變了傳統單一授課的教學形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信息技術必將逐漸融入教育的全過程,在教育管理、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考試評估、教育科研、教師培訓等各個領域都得到全方位有效地應用。
2.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成為重要方向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占據著關鍵位置。因此,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能力的發展,必須要和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相適應。今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重點要由幫助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轉向提高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的認識和把握,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完美融合,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中小學教師任職基本資格條件之一,并通過要求教師進行電子備課、網絡教學、在線學習和評估等多種方式來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同時,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養計劃,有計劃、有組織、分層次地培養出一批優課名師、教育信息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信息技術學科的優秀帶頭人,以及一大批農村信息化骨干教師。
3.教與學的方式更趨理性和多元化
雖然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逐漸進入常態化、普遍化階段,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總體上不高,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整合策略比較單一,信息技術更多是作為知識呈現和視覺輔助工具,這種情況在農村學校更為明顯。許多配備了交互式白板的課堂,白板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多數教師主要應用書寫和多媒體課件展示功能,沒有很好地體現白板的交互性和生成性,“以講為主”的課堂形式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師“為了應用而應用”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逐漸扭轉這種局面,《規劃》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模式創新[2]。一方面依托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大力推動教師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應用,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改革。鼓勵新興技術在教育中的創新應用,例如,虛擬現實的運用、3D打印技術、智能機器人等等,通過這些技術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活動,進而促進創新探究實驗室和數字化實驗室的建立和推廣。從學生的學習需要角度出發,按照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選擇和運用有效的活動、多元的環境和豐富的資源,能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自主開發學生信息技術的能力標準,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能力測評,能夠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開發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能力的提高。
4.數字資源組織方式和分享方式不斷創新
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主要采取購買、網上下載、學校自制和交流交換等形式。這些資源主要是以教師講課的形式和以知識點為線索組織的。隨著新的教與學方式涌現,以及互聯網上出現的大規模開放性課程和資源,教育資源的組織方式和分享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教師既是資源內容的消費者,也是Y源內容的制造者,他們從單純的使用和索取向共同建設和分享發展。資源來源也從權威性向草根性發展,優質資源的重要來源不僅是名校名師,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的教師同樣可以提供優質資源。資源在形式上要具備個性化、便利性、反饋及時等特點,以適應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的發展趨勢。因此,隨著科技裝備和技術的日新月異,學習者將成為教學工具和平臺的主導者,將來的教學將從提供資源轉變為提供工具與平臺。
5.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治理能力逐步提高
進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評價體系,基本實現教育主要業務信息化管理全覆蓋,包括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實施跟蹤監控,并建立數據庫;對學生的學籍、安全、健康、成績等方面的信息進行自主歸納、搜集和數據分析;利用物聯網和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學校人事管理、教育教學、后勤保障、裝備使用監測、校車運行等方面信息數據的實時采集、跟蹤定位、遠程傳輸、動態管理。這些教育大數據通過搜集、提取、處理和分析,將會對中小學校深化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推進教育資源配置、教學質量監測、教育督導評估、教育科研管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作用顯著。
二、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
雖然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已初見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項新生事物,要實現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仍然還存在一些需要大力破解的問題。
1.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不足
部分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學校管理者對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變革和教育創新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緊迫感不強,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重布置輕落實。教育信息化是各種業務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過程,需要大量組織、協調、溝通、討論的工作。雖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口頭上對于教育信息化都很重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處于力度不夠和推動緩慢的狀態,一些根本性、關鍵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二是重建設輕應用。有些部門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配設備,造成信息化投入比例失調,硬件投入大,而資源配置、教師培訓、應用平臺等投入比例通常不到10%,這已經成為制約教育信息化高效、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三是重教學輕管理。對教育信息化應用理解片面,認為只要在教學中開展應用,就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目標缺乏認識,管理方式落后、管理程序不規范、管理數據不標準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低。
2.應用信息技術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能力不高
雖然廣大教師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學能力有所提升,但離實施課程改革、開展素質教育和培養面向未來創新人才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應用顯現出低水平、簡單化的狀態。教學信息化在很多地方和學校呈現出應試教育和灌輸式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化,而沒有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教學模式變革、改變傳統管理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引領推動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同時,無論是教學信息化還是管理信息化,普及程度和應用水平也存在明顯差異。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有明顯增大的趨勢,顯現出新的“數字鴻溝”。“數字鴻溝”的出現,意味著學習者的信息素養處于失衡的狀態,那么他們獲取信息的機會也將出現顯著差異。
3.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創新不夠
教育信息技術作為一項極具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主要包括設施設備、教育資源、師資培訓及教學改革等諸多環節。應用驅動是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路徑,機制創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在資源建設、運行維護、教學應用、教育管理、效益評估、師生發展等方面仍然顯得創新不足。在投入上,除了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外,還需要加大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探索,通過一些政策性傾斜和社會化措施,多渠道充足教育信息化工作資金,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如通過校企合作免費試點信息化項目、企業公益捐贈、建設經費分期付款、設備租賃、服務外包、BYOD(學生自帶學習設備)等,逐步探索“社會支持、民間參與、共生發展、合作多贏”的新途徑。在應用上,只有將信息技術推廣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推動教育領域從理念到實踐各個層面的變革,才能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
4.對新數字鴻溝的重現程度較弱
我們無法否認受地域狀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學生在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造成了所謂的“數字鴻溝”??s小“數字鴻溝”的第一步就是讓那些來自邊遠地區和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能夠接觸到信息技術,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是,擁有了信息技術之后,學生應該怎么做呢?他們會利用這些信息技術來做些什么呢?不同地區的不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哪些差異呢?這些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把它歸納定義為“新數字鴻溝”。所謂“新數字鴻溝”,主要是指在計算機的使用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掌握、擁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別。簡單來說,就是在校師生在擁有了計算機和網絡之后,會不會正確地使用計算機?怎樣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功能?這是比給學校配備計算機更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值得人們的關注。相關政府和教育部門不僅要保證學校師生能夠接觸到計算機和網絡資源,還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設施去保證師生能夠正確且高效地使用計算機和網絡資源,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負教育公平的初衷。
三、對策建議
1.不斷提高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
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教育部又組織編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相關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說明,我國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首先,從現實發展情況來看,教育信息技術存在諸多的優勢,譬如可以通過網上培訓、互聯網授課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可以通過擴大學生的入學比例來促進教育的普及化,可以通過提供優質的學習與教學環境、改善學習方法和手段等實現教育的公平公開,還可以支持和發展終身學習,提高人們的素質水平和競爭力等。其次,教育信息化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適用,而且和語言、文化、環境這些因素也沒有多大的關聯。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網絡,就有機會接受教育。它可以擴大人們受教育的幾率,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婦女和兒童,可以為學生提供廣泛閱讀的機會,可以為社會上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教育信息化可通過種種方式和途徑增加人們受教育的機會,提高人們受教育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標成為可能,人們可以共同分享高|量的教育,并有機會發展終身教育。再次,各地區應該加強對教育信息化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增加師生有關教育技術方面的培訓和實踐機會,提高人們對教育信息技術的認識。同時,加大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學校計算機數量和網絡的正常運行,提高師生使用計算機和網絡資源的效率,以及完善教育信息化規劃及其政策框架,評估與檢測政策實施過程和目標的達成效果,發展教師和學校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促進移動學習。
2.提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能力
要提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要求。第一,加強管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前后的自評工作。對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工作,并不僅僅局限于培訓前目標的制定、內容的安排、課程的設置和效果的評價,還需要對培訓的教師展開培訓前和培訓后的自評工作。培訓開始前,對教師展開自評活動是加強對教師信息知識的了解,為后續培訓的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培訓結束后的教師自評活動則是對照之前教師的基礎,檢測一下培訓的績效,同時,也為后期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和依據。第二,側重對教師進行課程方面的培訓,改善薄弱環節。經過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的調查研究發現,必須要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才能促進各方面發展。(1)要加強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方面的培訓。信息技術一旦進入課堂,必然會帶來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能力。(2)不同地域的教師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培訓,在知識的推廣方面基本上不會存在太大差距,但是,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會因能力和設施的完善程度存在鴻溝。因此,應該加強對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培訓。第三,要完善培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制度。通過各方面的調查和研究,要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主要是從教師培訓前的能力現狀和學習需求、培訓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網絡研修的合格率、實踐成果等幾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
3.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與工作機制
第一,建立統籌調度機制將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政府年度重點督辦工作任務,進一步落實相關責任,對試點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難點問題,能夠及時研究協調解決,并形成會議紀要。第二,建立檢查督導和領導包點聯系責任制。成立試點工作專班,科學制定信息化試點工作線路圖,將信息化試點目標進行細化,在明確總體目標的基礎上細分層次目標,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軟件規劃、教育應用和效果評價體系上將路徑圖分解為具有操作性的小目標,并在工作進度和時間節點上科學規劃。第三,構建三級聯動教育信息化推進機制。明確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是實施主體,教育局長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一責任人,校長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要求各校組建教育技術中心,選配專業技術人員擔任中心主任,給予學校中層干部相應待遇,形成層層傳導壓力的工作機制,確保責任有人擔,工作有人干,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第四,建立月報、通報制度。為了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及時總結典型經驗和做法,建立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月報制度。要求各縣(市)區每月報送一次當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基本情況、推進情況、應用情況、政策保障及典型經驗做法,并以工作簡報的形式定期通蟾韉亟逃信息化推進情況及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第五,建立績效管理和激勵表彰機制。將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納入縣(市)區政府、學??冃繕斯芾?;開展教育信息化先進縣(市)區評選、示范校評選,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情況與評先、評優、晉級掛鉤[3]。
4.多措并舉彌補“數字鴻溝”
第一,促進數字弱勢群體師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特別是較高層次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學習和掌握,帶領師生開展數字化信息技術方面的嘗試和體驗,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樂趣,進而能夠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和研究活動。第二,鼓勵相關機構對偏遠或者薄弱校區的師生信息技術應用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發現其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從而能夠進行有效地指導和幫助。第三,完善對中小學師生教育信息化的統計,主要是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具體使用情況,主要包括學校計算機數量、計算機的使用頻率、應用的方式和目的等等。第四,加大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培訓。對于偏遠或者經濟落后地區,計算機并不是家中的常備資源,所以,教師運用計算機的幾率并不高。那么,學校則成為他們進行計算機學習和操作的主要陣地。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了,學生自然能在其帶領下得到發展。第五,充分發動社會的力量,在圖書館、文化中心或者社區機構等地方組建一批精通教育信息化技術的志愿者,讓他們通過閑暇時光向社會上的老人、小孩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教授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對教育信息技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