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03:5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教師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采用對學生實施抽樣調查的方法,分析初高中教師教學情況,找出中學教學工作的不足,為提高教學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學;教學情況;調查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學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1]。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各個學校的教師都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但由于種種原因,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問題。為了把握初中和高中教學情況,并分析出問題,在延吉市一所完全中學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一、調查的背景
1.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態度。教師的課堂教學態度是影響其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到一堂課成功與否,端正教學態度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態度對出成果、出人才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教學態度與教學工作的關系。
2.了解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影響。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很顯然教師必然對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習技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源自教師的教學態度,同時也受教師和學生溝通的影響,因此進行本課題的研究更有利于改善和促進這種教育關系。
3.奠定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基礎。我們所選中學的升學率處于中下游,學生間的競爭學習意識不夠強烈,學習目標不明確。因此更需要教師鼓勵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了解教師教學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基礎,是學生快樂學習的需要。
二、調查的內容和意義
本課題調查的是教師教學情況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鞏固教師隊伍的質量,讓學生受到老師的正確指導,減輕心理壓力,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三、調查的目的、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體驗,分析其中問題的原因,為后進生厭學情況找到突破口,盡可能地發揮教師的能力去轉化后進生。調查中選擇了初二和高一兩個年級各一個班的全體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了訪談。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此次調查中共向60名同學發放了調查問卷,其中初中部29人,高中部31人,共發放60份調查問卷,收回60份,收回率為100。針對物理教師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以上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初二學生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相對高,在問卷中提出的建議多為對于老師的認可和喜歡,答案集中于A、B選項中;而在高一學生中對教師的評價反映出一定的消極情緒,與初二學生相比C選項出現的頻數更多一些,在問卷中提出的建議多為對于課堂氛圍和作業情況的反映。
總體的調查結果形成鮮明對比:初二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情況有較高的評價,而高一學生則顯得冷淡一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理課程在初二剛開設,學生學習有很強的好奇心,且知識較簡單,學生較易接受;高中物理課程的知識較難,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情況影響其對教師的評價。
2.初中物理有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高中物理則以課堂教學為主,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模式也影響其對教師的評價。
3.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情緒直接影響調查結果。調查可以看出初高中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態度有所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授課方式不同而引起,這也是學生產生厭學和存在后進生的原因,因此改善教師教學情況刻不容緩。
五、教師教學情況改善對策
1.準備充分,滿懷自信。認真踏實的課前準備是信心的基礎,有信心才有底氣講好課。備課充分才能使授課內容豐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知識,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
2.注重反思,增強個人修養。反思教學是促進教師自我發展,提升感情情感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調查,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設計,不斷改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平等的情感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幫助他們培養積極的學習情緒,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努力營造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成為朋友,相互關心、支持和信賴,建立真摯的感情。這樣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摘 要: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影響教師素質的重要方面。對于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的提升能夠使教學工作順利的進行,保證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與發展。本文主要針對當前中學老師教學效能感的研究現狀,在分析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提升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效能感;中學教師;影響因素
當前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批合格的師資隊伍來實現,而對于如何培養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也是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而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對于自身的教學評價以及今后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針對于此,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此來提升教師教學的效能感。
一、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的重要性
關于教師效能感首先是1976年由蘭德研究小組提出的,是指對教師的影響學生發展能力的信任程度。而教師效能感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學生管理效能、教學策略效能以及課堂管理效能。這一效能感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首先,學生在每次的犯錯誤中,作為具有高效能的老師對學生都是比較寬容的,會一同與學生解決困難;其次,作為高效能的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能夠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投身于教學中,并且對教學目的的達成具有強烈的欲望與動機,并且促使老師能夠制定較高的教學計劃,通過自己的組織與安排達到相應的目的;最后,高效能感老師的教學質量與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作為教師心理的重要組成因素,教師效能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效能感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效能感的老師教學熱情比較高漲,能夠最大程度的投身于教學工作中,而且對老師的整體素質也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對于發揮老師的主體能動性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中學老師教學效能感的研究現狀分析
1.教師效能感受個性差異的影響
由于受到個體因素的影響,每個老師的性格差異與自我價值的實現都對效能感產生一定的影響。老師的潛能的發揮會影響教學能力的直覺與信念。因此,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教師效能感有一定的影響。而由于不同性格的老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情況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格外向的老師所指導的課堂勢必是比較活潑、活躍的,而一些平時就郁郁寡歡的老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往往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教學效果也不會太好,因此,教師效能感受到個體性格的差異影響較大,同時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因素的影響。
2.教師效能感受職業成功與否的影響
與普通職業的人一樣,教師這一行業同樣追求著事業的成功。老師在自身的知識能力方面,想要獲得一定的肯定,在教學實踐中想要獲得成功都是對教師效能感提高的基本條件,對于教學實踐的成功與否對教師的效能感存在直接的影響關系。例如,如果教師的離職比例比較高,會使教師的培養成本提高,從而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
3.教師效能感受教師心理狀態的影響
當前人們的生活壓力都明顯加大,許多老師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壓力。而這種壓迫感主要被歸結為對生活的滿意度。許多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對自己本職工作存在一定的幸福感,就能夠促進自己的工作進步;反之,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在工作中也收獲不到相應的效果。
三、提升中學老師教學效能感的有效措施
1.對教師任用制度合理性的提升
對于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教育,還需要一定的教師資格的審核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首先就應該積極的改革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通過層層的選拔,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教學以及不合格的人員,使老師能夠在日常的教學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與自我提升的意識;其次,對教師公務員制度的建立。這能夠保障教師工資的穩定性,也能對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得到保障,在教育中可以先結合國內的現實情況,在一些試點地區進行教師公務員制度的推行,以此來總結經驗從而促進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最后,對教師編制分配原則的重建。教師的編制問題一直是作為教師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對于編制分配與安排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教師人群的整體素質,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對于一些不稱職的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考核制度,使有能力有才華的教師人才為教育事業更好的服務。
2.對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進
對于評價制度的改進方面,需要建立一定的評價體系。首先我們就應該了解教師對評價的心理需求,有效的改進評價的目的。通過對教師的整體考察,對于評價原則需要做到科學公正與積極有效,才能使老師在心中真正的認同這個評價標準。因為科學公正的評價體系能夠使老師真正的明確今后教學工作的努力方向,反之,如果考核的科學公正性不夠,并且也不夠積極嚴謹,教師在對自己的認識方面就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而且對于未來的工作方向也比較迷失。因此,科學公正、積極有效的評價標準才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真正得到滿足。
3.教師共同協作平臺的搭建
建立良好積極地溝通協作平臺能夠有效的促進教師的團隊協作意識。首先,要進行科學激勵制度的建立,在集體的團隊協作中對老師各項工作的評估學校應該給予積極的獎勵,對優秀的團隊給予嘉獎,以此來激勵所有的老師;其次,對良好溝通機制的建立,例如每周可以舉行例行會議,對于本周內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做出相應的匯報,并對于一些不足之處進行適時的改進與調整,而教師之間的溝通可以通過科研小組討論、電話會議等進行,促進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有效提升;最后,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不斷的進行自我評價,主動反思自己的缺點,并及時的改正,從而促進自身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升。
四、結論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對于自身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主觀的評價。一個具有良好教學效能感的老師在教學中能夠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并且不斷的反思與改正自己的錯誤,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也能夠積極的促進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的提升。而在中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的研究對中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產生知識的溪流"。對于教師來說,語言既是工具,又是藝術。語言在教師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技巧,提高語言的感召力、說服力、沖擊力、鼓動力。這對于教師而言,有利于提高其全面發展,成為真正優秀的引導者,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對于學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提高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性,具有雙贏的作用。
1.研究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意義
1.1教師藝術性的語言可以使枯燥無味的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理論知識向來都具有科學性、嚴謹性,抽象性。但是按皮亞杰關于個體智力發展年齡階段的劃分,中學階段的主要思維特點是,在頭腦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理,能運用形式運算來解決諸如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邏輯課題。朱智賢也認為,中學生思維活動的基本特點是抽象思維已占主導地位,但有時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還起作用。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注意語言表達的邏輯性、科學性,同時也注意形象性、生動性,并配以與之相適應的聲調、速度、節奏和語氣,可以使整個的課堂教學既嚴肅、科學,又活潑輕松,使學生身臨其境,在快樂中去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1.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高水平的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就像是一把火,點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黑格爾說"沒有熱情,世間任何偉大的業績都不能實現。"激勵式的語言教學,帶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給與學生鼓勵、鼓舞的力量,甚至產生頓悟的火花,從情感上和理智上師生之間引起共鳴,從而刺激中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在這兩動力之下,學生必定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2.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基本構成
2.1導入語。導入語也是開講語,是課程進行的前奏,是師生之間進行溝通的第一條紐帶。課堂導入語是一門藝術,它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雙重作用,教師導入語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整個課堂教學進行的基調。教師應該如何來組織好自己的導入語呢?
2.1.1從學生的心理準備狀態出發,設計好導入語。了解中學生心理是導入語成功的關鍵。當站在講臺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剛上課時的課堂氣氛去體會學生的心情組織導入語,把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的眼神可以很好地反映他當時的心理狀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憑學生的眼神我就可以看出學生對我提出的問題懂還是不懂。"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透過學生的心靈之窗,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掌控課堂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1.2做好自身的準備,設計精妙的導入語。首先導入語的成敗,與教師是否在課堂之前做好積極的準備有著密切的關系。上課之前,教師應該積極收集、分析、整理相關的材料,構思好導語。其次,上課之前,教師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在課外有多失落或者受到多大的打擊,消極情緒都不應該帶到課堂上。情緒會影響到教師說話的聲調,會影響導入語的表達效果。并且中學生正是身心發展及其矛盾的時期,受暗示心理很敏感,教師會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了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
2.1.3掌握中學生心理特征,設計有針對性的導入語。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中學時期的學生生理發育逐漸達到成熟,但是心理各個方面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是成人了,另一方面在心理上還處于相對幼稚的時期,這就要求中學教師要抓住中學生的這種特殊表現,有針對性的開講,提出對他們有挑戰性的問題,對他們來講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師導入語中既要有對他們的尊重,又要有對他們的挑戰。
2.2講授語。精彩的導入語也只是華麗的掀開了課堂講授的序幕,而課堂教學的主題是要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藝術講授。講授語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用語,對知識的理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教師的講授語語氣還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起著調節課堂學習氣氛的作用。所以,中學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講述語,豐富其藝術性。
2.2.1教師課堂講授語要中肯、清楚、精確。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傳道""授業""解其惑",要求教師的講授語要中肯、清楚、精確。中肯就是要根據客觀的實際情況講解知識,而不是教師主觀地、隨性地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輸授給學生,從而背離知識教學的主題;同時也要求教師以中肯的情緒對待教學。清楚就是要教師的語言要簡單明了,有條有理,不模棱兩可,說出使學生產生誤解,引起歧義的話。精確就是講授語要精煉而準確,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條理性,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
2.2.2講授時要適度的投入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講課時不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情",以情感人。融入真誠而熱烈感情的講授語極易打動學生,并能引起學生心靈的溝通和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講授語如果沒有感情的滲透,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樣,沒有自己的思想靈魂,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中學時期,是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時期,教師在講授的時候,通過感情的滲透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人生觀、價值觀,更好的達到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
3.2.3語言要形象生動、表達要流暢、通俗易懂。老師講課,一方面要吸引學生認真聽,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聽的懂,記得住,所以要求教師在講授中的語言要生動形象,表達要流暢,通俗易懂。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講授語呆板枯燥,抽象晦澀,就會讓學生既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所以,教師要能夠把所掌握的知識深刻理解、融會貫通,提煉成生動活潑、有趣、可感、新鮮的語言表達形態。上海特技語文教師于漪的課堂講授語,常常是新語迭出,新鮮生動,抑揚頓挫,其語言魅力堪稱為所有為師者的楷模。
4.提高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策略
4.1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教師的語言修養是與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密不可分的。一位教師道德缺失,即使注意語言的表達,也會使課堂教學語言華而不實,甚至破壞了教學的科學性。而沒有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同樣也錘煉不出優美的教學語言,更惶論語言的生動和激勵了。所以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要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感,愛學生、愛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不但精神飽滿,同時也會表現的妙語連珠。
4.2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教師的工作既具有復雜性又具有創造性,所以作為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并且還要不斷地補充和發展這些知識。知識的積累是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源頭,"腹有詩書詞自華"教師有了豐富的知識的積累,就可以保證教學語言的豐富多彩,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生動性。所以教師不僅要掌握牢固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探索,使自己的知識變成一條不斷流淌的小河,博采眾才,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對語言運用自如。
4.3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馬卡連柯說如果一個教師缺乏教學藝術的應用修養,不能隨機應變地運用多種教育技巧,他就不可能成為良好的教師。教師的教學技能不僅僅表現在在言語交流方面,而且也表現在非言語方面。一個成功的中學教師往往能從非言語方面影響中學生,點頭、微笑、注意傾聽這些表達教師滿足、同意、熱心的感情態度,皺眉、以手示意停止則表達出教師懷疑、不滿、不肯定。教師要掌握多種教學技能,在教學中配合語言表達運用,可以起到加強語言表達的作用。
5.總結
成功的課堂教學無不得力于教師對教學語言的熟練駕馭。高水平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僅可以豐富中學學生的知識,啟迪中學學生的智慧,提高中學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他們的美感,使他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中學教師在工作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從廣義上講,中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但影響中學生的語言修養能力和說話能力,而且對于提高全民族的語言修養和語言表達影響甚遠,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功不可沒。
【摘 要】采用情緒智力表、教學效能感表和工作滿意度量表對492名中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能有效預測個體工作滿意度的差異;中學教師情緒智力在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不完全中介作用??梢姡袑W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既可直接對工作滿意度產生影響,也可通過情緒智力對工作滿意度產生影響。
【關鍵詞】中學教師 情緒智力 教學效能感 工作滿意度 關系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部門的根本目標,但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原因很復雜,教師的職業心理狀態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教師工作滿意度和教學效能感是教師職業心理狀況的描述指標,是消除教師職業倦怠、維護心理健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帶有情緒色彩的總體感受與看法。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能力的知覺和信念。研究表明,教學效能感對工作滿意度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當個體的滿意度比較低時,工作效率會大幅度下降,跳槽可能性也更高。因此,對工作的不滿意已成為教師流失、教學效果差及教育水準難以發揮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教育部門與學校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
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更是一種情緒勞動。情緒智力作為情緒勞動策略的一種,必會對情緒勞動的發生、進行和結果發生影響,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工作滿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提高。情緒智力由Sa1ovey和Mayer在1990年首次提出,并界定為 “個體認識表達、分析理解、調節運用情緒的能力,用于描述對成功至關重要的情緒特征”。研究表明,情緒智力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向的影響。
中學教師面對各種教育改革,工作負擔增大,有些教師感到情緒耗竭,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生,缺乏個人成就感。面對同樣的壓力,不同教師的反應存在差異,這與管理和調節情緒的能力(情緒智力)有關。Chan以香港 167 名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三個成分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情緒衰竭受情緒評價和積極管理情緒能力的影響。但關于教師情緒智力與教學效能感和教師工作滿意內在關系還需進一步開展實證研究。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情緒智力、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提出情緒智力在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關系中起到中介效應作用的假設。
一、研究對象和工具
(一)研究對象。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在廣西各市、縣及鄉鎮的中學共收集492個有效樣本。其中男性242人,占49.2%;女性250人,占50.8%。
(二)研究工具。采用情緒智力表、教學效能感表和工作滿意度量表對中學教師進行調查。
1.情緒智力量表 (EIS中文版)。由Schutte等人于1998年開發的自陳式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其中文版由王才康教授引譯,共33題,分為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表達四個維度,采用五級評分。研究證實EIS中文版的信效度系數分別為0.84、0.83。
2.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由俞國良等人編制,共27題,包括一般教學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兩個分量表,采用六級計分。一般教學效能感分量表、個人教學效能感分量表和總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數依次為0.74、0.84、0.77,分半信度依次為0.85、0.86、0.84。
3.教師工作滿意度量表。由馮伯麟于1996年編制,共26題,含自我實現、工作強度、工資收入、領導關系和同事關系五個維度,采用Likerts點計分,信度系數為0.858,五個維度的系數分別為0.84、0.79、0.73、0.69、0.64,各項目的因素負荷量在0.41~0.81之間,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三)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中學教師情緒智力、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由表1可知,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與情緒智力及其各維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P
(二)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對工作滿意度的回歸分析。以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各維度作為預測變量,以工作滿意度作為因變量,考察教學效能感對工作滿意度的預測作用,見表2。由表2可知,教學效能感各維度依次進入工作滿意度的回歸方程,兩個維度聯合對工作滿意度的解釋率為19.7%。
表2 教學效能感對工作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三)中學教師情緒智力在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的中介效應。采用溫忠麟等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對情緒智力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由表3可知:第一步,以教學效能感為預測變量,以工作滿意度為因變量,得出方程Y=cx+el的回歸效應非常顯著(c=.422,p
三、討論
研究顯示,中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個人教學效能感與情緒智力及其各維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一般教學效能感與情緒智力和情緒知覺、情緒表達兩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與Chan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教學效能感代表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心,它通過影響教師的認知、動機、情感及選擇過程來調節教學行為,低教學效能感的教師更傾向關注教學內容、學生成績與課堂行為表現,從而忽視學生與自身的情緒表現。
除工資收入外,中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及其各維度間均存在不同程度顯著正相關。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對工作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高教學效能感的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的評價較高,對教育的作用等問題持積極態度,故對自身職業持肯定態度。當教師知覺到其工作是值得奮斗的,就會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往往會獲得較高的業績,而高業績又強化其教學效能感,使其在工作中更加自信樂觀。故高教學效能感的教師能體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工作滿意度較高。
除工資收入外,中學教師的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及其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已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說明情緒智力越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越高。高情緒智力的教師在人際交往中,能迅速覺察、理解他人情緒并作出反應,易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在教學中,能很好地覺知、(下轉第55頁)(上接第32頁)管理自我與學生的情緒,運用情緒幫助思維,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從而體驗到更高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根據F.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良好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屬于保健因素;而成就感、受人認可等屬于激勵因素,任何因素的滿足都能提高工作滿意度。
中學教師情緒智力在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22.1%;中介效應解釋了因變量的方差變異為13.4%。說明中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既可直接對工作滿意度產生正效應,又可通過情緒智力對工作滿意度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應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策略,不斷提高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的能力,同時增強教學效能感。建議學校和相關部門要關心和認可教師勞動的情緒付出,提供必要的外部資源支持,在教師培訓中注重情緒智力的培養和訓練。
四、結論
第一,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及其各維度與情緒智力及其各維度均存在不同程度顯著正相關。
第二,除工資收入外,中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及其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且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能有效預測其工作滿意度。
第三,中學教師情緒智力在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不完全中介作用。
摘要:隨著教育的進步,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也日漸的突出,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專業能力成為了教育界廣為關注的話題。本文以提高教師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為中心,針對如何提高教師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旨在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為未來培育出大批高質量、高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教育;基本技能;專業能力
隨著新課改理念不斷的深入人心,我們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然而,我們都知道,教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只要傳授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就能做到技術的傳播,但是僅憑這些是遠遠達不到藝術效果的。教師必須在扎實的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藝術和板書能力,并熟練的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輔助教學。那么,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面對款款而來的機遇和挑戰,教師到底該如何決策?又如何通過努力來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和能力呢?接下來,我們從教師層面出發,粗略的闡述教師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幾種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策略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第一,教師要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教師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教師只有掌握淵博的專業知識,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教師可以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專業技能培訓,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專業書籍,以此來補充和豐富現有的專業知識。第二,教師要適當的了解其它的學科。一個教師的視野如果只局限于自己所學的知識范圍之內,那么這個教師將很難正確給自己定位,只會躊躇在既定的空間范圍內,缺乏借鑒和創新的意識。例如英語教師不能眼里只有英語,也應該對物理和數學學科有所了解,即使這些科學看起來天差萬別,但是其本質上存在很大的共性,教師完全可以將物理、數學的教學方法搬到英語課堂,查漏補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三,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心理常識。教師職業不同于其它的職業,教師所面對的對象是身體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學生,這些學生會經常性的展現出“奇怪”的一面,教師如果不理解學生的這種“奇怪”的行為,將會做出一些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決策。教師正確的做法是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師的語言藝術
在中小學教育中,教師的語言藝術都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提升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嚴謹的邏輯性。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引導者,一旦語言前后顛倒、重復羅嗦,勢必會讓學生感到厭煩,從而使學生失去聽講的耐心。其次,教師的語言要充滿激情。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教師在講課時毫無生氣,說話也有氣無力,那么學生也會變得昏昏欲睡,相反,如果教師的語言充滿激情,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感染著學生的情緒,很容易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再次,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幽默性。幽默詼諧的語言往往更能調動課堂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展學習活動。另外,教師的語言還要具有激勵性。學生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在語言上要以激勵為主,盡可能的維護和保持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避免在課堂上采取一味的斥責方式,讓學生對教師和學習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影響到課堂學習的效率。
三、提高教師的板書能力
板書水平的高低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如果教師在板書時過于潦草、缺乏邏輯性,那么學生將很難對板書產生學習的興趣,而如果一個教師在板書時字跡工整、簡單明了,那么學生也勢必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所以一個優秀的教師必然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在板書的提高上,他們會著重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有的教師甚至利用課余時間練習用多種字體進行書寫,這些教師試圖利用不同字體的板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實在是高明的教學方式。另外,有些教師在板書格式上也力圖有所突破,他們善于利用關系圖和表格,在表現形式上也多種多樣,比如在板書“狗”的時候,會在黑板上畫一個小狗,這種板書形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聽講的效率。
四、提高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的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化教學設備正在逐漸的走入教學的課堂,信息技術不再是計算機教師獨具的教學手段,而是任意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掌握的一種教學技能。現代化教學設備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高質量、高效率的優勢,并且在表現形式上也更加的形象直觀,很多在傳統教學中無法達到的效果,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可以快速的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而教師要學會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并把這項教學技能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將現代化教學設備與傳統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師必須從多個角度共同出發,認真思考如何才能將現代化教學設備成功的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來,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盡最大可能的在課堂教案設計、課堂進度安排、課堂授課方式和課后教學反饋中加入現代化教學設備,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總而言之,現如今的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同時也應具備多個方面知識的積累,并相應的了解一些心理方面的常識,以人為本,做到真正的理解學生的心理,關注學生的成長。從每一個細微的地方著手,轉變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的完善教師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的目的。
摘 要:中學生物教學時間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比較突出,而且還有一些專業教材的內容存在滯后現象。因此,中學教師在精心編寫教案、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同時,還要優化教學內容。本文通過"四有"和"四法"優化教學內容,起到升華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導生物教學實踐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優化 生物教學內容 方法
在目前的中學生物教學工作中,教學時間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比較突出,而且還有一些專業教材的內容存在滯后現象。因此,教師在精心編寫教案、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同時,還要優化教學內容。
優化中學生物教學內容,是指教師依據生物教學目的和要求,在中學生物教材和教參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優選和整合,實現生物教學內容的最優化,以適應教學的需要。優化后的生物教學內容可以起到升華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導生物教學實踐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優化中學生物教學內容應堅持“四有”
1.教學內容有新意
優化后的中學生物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新理論觀點和科研成果,以及新知識、新發明和新成果;學術上主流觀點和個別有爭議的觀點,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啟發其思路;教師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經驗體會等內容,作為對教材的補充,增大知識信息的密度。生物科學是一門前沿發展的學科,新發現、新成果很多,這就要求生物老師要多關注,多了解生物前沿知識,讓教學內容推成出新。讓學生在總體上認識到生物科學的以后的發展以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教學內容有層次
優化中學生物教學內容時要將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有機結合起來。邏輯順序即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心理順序即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認知規律。在優化過程中,要用不同的序號來區分層次,要用過渡性語言來連接層次,要用新穎獨到的思路形成新的邏輯順序,做到由整體到部分、由已知到未知、由縱向到橫向。
3.教學內容有重點
生物教學的課堂教學內容要突出重點、難點和疑點,要理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明確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和措施。同樣在細胞器的章節,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線粒體是一個獨立的能量代謝場所。那么作為一個獨立的代謝場所,首先它是獨立的,所以它就是一個膜包被的系統。由于它是一個能量代謝的場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參與能連代謝的酶,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質,而包被線粒體的膜就充當了這一介質。由于酶的種類很多,并且酶催化反應要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環境,所以線粒體的膜內陷成為了嵴。這樣的一種逆推發讓學生很快就熟悉了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重難點突出,效果很好。
4.教學內容有事例
有些中學生物教材上往往缺少事例,因此應把運用恰當的事例作為優化教學內容的一項標準。通常情況下,在優化的教學內容中,要充分運用經典事例說明問題、運用對比事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運用身邊事例指導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在教師教一些只要學生了解的知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上講臺來講授這些知識。
二、優化高中生物教學內容應采用“四法”
1.積累充實法
即把平時積累的與中學生物教學內容相關的新知識、新發明和新成果等內容進行整合升華,及時充實到教學內容之中。積累充實法要突出“新”、“寬”、“精”。“新”就是要注重跟蹤現代教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立足本專業發展前沿,將最新研究成果和帶有鮮明專業特色的新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內容之中,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皩挕本褪墙處煹囊曇耙獙拸V、思路要開闊,要站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度,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尋找相關專業知識及其相互聯系,做到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精”就是將積累的資料歸納整合、篩選提煉,尤其是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時間做到取其精華、突出主線。
2.借鑒引用法
即通過對不同單位的相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特別是對已經確定為精品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借鑒精華。借鑒引用時,通常按照“提取―掌握―應用”的步驟進行。一是提取精華,就是對所借鑒的教學內容要抓住其核心、提取其精華。二是掌握精髓,就是對提取的精華部分要進行深人細致的分析研究,掌握其優化內容的思路。三是開拓應用,就是將借鑒的教學內容融入自己的教學內容之中為我所用。高中生物教學可采用物理、化學生方法去解決。例如在必修三神經調節的內容,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講到膜電位的變化時用到物理的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電流的方向,局部電流的形成用物理方法講解更有益理解。
3.研究討論法
即在個人研究探索的基礎上,由集體討論把關,并將研究討論的成果運用于教學,從而促進中學生物教學內容優化。一方面,個人要圍繞重點、難點、疑點和節點進行深人的研究,達到“講清重點、講透難點、講明疑點、講活節點”的目的。個人研究對優化教學內容十分重要,它不僅體現教學內容個性化,更體現教師的辛勤勞動和教學智慧。另一方面,要在個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討論。由于專業上的局限性、個人理解上的片面性和掌握知識的層次性,個人在優化教學內容時,難免有失偏頗,甚至失誤。因此,應該廣泛依靠集體力量,群策群力,集體攻關,相互啟發,確保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癌變這一小節的時候,我通常會讓學生自己來來講。癌癥這也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更多的討論。一般我會讓學生提前去準備這節課內容,主要是一些癌變實例,上課時讓學生自愿到向大家展示他在關于癌癥這個主題上的一些認識以及目前科學在研究癌變上面的一些突破,這樣的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查詢資料得到的教學內容實例,不僅能夠擴充一下學生們的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很好。
4.實踐改進法
即通過試講試教和實際教學,檢驗優化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并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不斷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教學實際。采用這種方法優化生物教學內容,通常經過課前優化整合、課中實驗論證和課后補充完善三個階段。在課前優化整合階段,主要工作是深入分析教材的內容,及時充實更新教學內容;找出主要的知識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完整的邏輯劃分,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和邏輯順序;選擇適當的事例、問題和練習,編寫內容提綱(教案),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試講試教,進一步修改完善教學內容。在課中實驗論證和課后補充完善階段,主要工作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盡可能在教學中直接解決,如在教學中不能解決,應在課后加以解決,使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優化。
課程改革已經推進多年,中學教師的課程理念得到了明顯改善,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有效改變,其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關系有了較好的體現。隨著新課改的深化,教師要真正地駕馭課程教學,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升。
一、還學生認知,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
存在于書本上的知識,主要是事實和原理性的知識,是用符號表示出來的,可用語言描述,是可傳遞的。要真正掌握這些知識,學習者必須對其有自己的理解與領悟,僅靠記住這些符號是不夠的。但是在課堂上有的老師將教學內容分割成一系列小問題,通過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達到教學的目的。盡管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有些思考,但由于設計的問題與學生思維進程不統一,學生仍然是被動地跟著提問走。事實上教師仍然是通過小問題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置于自己的思想和框架內,表面上學生在課堂上非常主動,非常活躍,其實他們或多或少,或明顯或隱蔽地變成了老師表演的道具;更有甚者,教師為了贏得分數上的領先,盡管知道過度的“大運動量訓練”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侵占學生的休息時間,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但仍通過“大運動量訓練”來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當然,練習是新的認知活動的一個必要條件,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離不開一定數量的重復練習。這種操作缺少了,后面的反省就無法落實。但過分強調重復練習對學生特別是對改變學生成績不良的作用,會適得其反。
正如夸美紐斯所說,“強迫孩子去學習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們”。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習得學習的策略和方法,不斷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過程。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個體的體驗和思考,通過個體的自我發現和自我發展而產生。因此,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情景問題要能夠調動學生自己的經驗、意向與創造力,通過發現、選擇或重組等活動過程形成正確的答案。范梅南先生說得好,“真正的學習從來不只是純粹的智力增長,只有當學習者獲得知識的技能與其自身的成長相聯系時才是真正的學習”。
二、還學生思維,讓每一個問題都給學生帶來變化
思維是人的信息加工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具體表現。不少教師把問題的解決作為評判平時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于是課堂中出現了教師過分追求“問題化”的問題:一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大部分是事實性問題,學生看書便可解決。課堂上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和課堂教學氣氛的活躍和熱鬧。不厭其煩的設計一些無思維價值的問題,追問學生,直到學生的答案與教師自己設計的答案完全一致。而事實是教師給出的問題不能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和內心的震撼。二是教師很少讓下游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是優質課評選或公開課時)。教師關注的是誰能答對這個問題,教師的行為旨在追求答案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不注重意義、理解、概念獲得等方面,僅停留在問題表面上的解決,根本不考慮問題本身對學生帶來的變化。三是教師提問時不尊重學生思維, 不能給足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有的教師提問時無等待時間, 學生思維沒有展開,便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有的教師難耐課堂片刻的沉默,提示時間早,不給學生選擇、決策的思維機會。
參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判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是否有實效,決不能以課堂氣氛是否熱鬧,“問題”解決的多少為根據,而要認真考察、研究、分析學生參與的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以及參與后自身的知識、能力、情感個性等的變化與發展。
三、關注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學習
要在課堂中推進素質教育,教師就面臨一個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轉變的過程,實現這一轉變的基礎之一就是正確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接受不像物體的接受一樣簡單,學生的學習不是靜態地復制,被動地適應,而是動態地生成,主動地建構。學生不可能從教師或書本上接受到現成的知識,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必須經過學生自己的智力加工。因此,教學活動既要重視知識內容的形式,又要重視知識發現過程的經驗,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想方設法提供給學生與知識相遇的情景,通過思維策略的指導,調控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經歷原研究活動的進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真正享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在發現的基礎上總結規律和方法。
五千多年來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八股文科舉取試制度的生成與延續;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度企望及傳統的教學習慣,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演變成了“教案劇”,即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圍繞教案進行。課前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課堂上教師精準地拿捏時間、用精練的語言,不折不扣地來完成預設的任務。
四、用教材教,拓寬有意義學習的課程渠道
課程不僅是人類經驗理性概括的結晶,更是學生自我適應基礎上的文化再生產。教學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而在于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課程資源,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新課程要求學習必須克服“搬運工”式的教學,打破原有以課堂為中心的界線,打破以書本知識接受為唯一學習方式的局限,向社會和大自然延伸,擴大“邊緣課堂”,拓寬有意義學習的課程渠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不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源。但教材畢竟是集群體智慧,在一段時間內對教學思想和課程標準的詮釋,是課程的重要載體,它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的教學具有化歸的特點,必須使對學生來說原先是困難的、抽象的、復雜的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成較為容易的、具體的、簡單的教學形態的知識。
為此,教師必須善于運用教材。教師利用好教材,一是必須把握好課程標準,通過課程標準總攬教學始終;二是教師必須明確編者的意圖,把握教材的特點,從整體上厘清教材的編排結構,明確各部分內容間的相互關系;三是教師要敢于結合自己學生知識水平、生活實際等情況創造性地取舍或編排教材;四是教師要努力做一個“有心人”,平時要留心收集教學資料,同時也要交流合作,資源共享。
五、塑造良好的認知結構,以知識獲取新知識
學生為什么會發生學習問題,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們沒有記住定義和公式,而是由于他們的建構活動發生了一些偏差,這涉及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目前組織知識的方式等,要分析他們的錯誤,就必須深入他們的建構過程中去探查。皮亞杰說過,學習并不是個體積累越來越多的外部信息,而是學到越來越多的有關他們認識事物的程序,即構建了新的認知結構。這種新的認知結構不僅是原有認知結構的延續,而且是原有認知結構的改造和重組。學習的過程,即學生思考的過程或認知結構的重組過程。
“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奧蘇貝爾)。從中不難領悟到,知識不僅是學習的目的,也是獲取新知識的工具。根據奧蘇貝爾的觀點良好的認知結構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可利用,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時,他的認知結構中具有適當的能夠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利用;二是可辨別,當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時,新舊觀念的異同點可清晰辨別;三是穩定性,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在認知結構中是牢固穩定的。原有的認知結構越完善,獲取新知識的效果就越好。 塑造良好的認知結構,使之具有不斷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和知識的自我生成能力。在知識的學習中,一是要重視知識的本質特征及其內存聯系,關注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二是要注重對知識的理解、概念的獲得,善于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在一般原理上的一致性,增強學生習得的知識的遷移能力;三是教師要努力把知識教學提高到思想、方法教學的水平上,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思想、方法的意義和作用。
六、時常反思,不斷提升教師個人的專業素質
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朱永新先生預想為教師成立“成功保險公司”,并給出了投保條件:“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賠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庇纱丝梢姺此嫉闹匾院蛯嵱眯?。
反思是一種沉淀,是一種修養,它表現為一種冷靜的心態,一種理智。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教師的教育反思,首先要從課堂上入手,課后:一是找尋一下教學預設與教學效果的差異;二是找尋一下教學實際設計與重新設計的生長點;三是找尋一下新設計的可行性與學生能力發展的融合點。課堂不應是沒有缺點的課堂,而是有生長活力的課堂,是能夠引發老師反思的課堂。其次,教師的日記、教師的自傳都是反思的良好載體。拒絕平凡,平凡也會拒絕你。每一位教師教學中平凡的小事都會被歲月沉淀為美好的記憶,教師工作中的感悟、智慧、靈光通過提煉、提升、拓展、完善都是寶貴的經驗財富;再次,同伴、學生和家長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是教師自我發展、更加有效反思的促進者。
[摘要]生物學科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投身生物教學改革,開展生物創新教學,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發展,給學生在課堂上創造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有利條件。中學生物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轉變評價觀念,創新處理教材,擴充知識信息,不斷開創中學生物教育教學新局面。
[關鍵詞]中學教師 創新 生物教學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按照大綱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主動參與的自主探究為基本學習方式的新型教學模式”要求,創新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生物學科,無論在初中還是高中,都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自然學科,對于開啟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生物學科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投身生物教學改革,開展生物創新教學,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發展,給學生在課堂上創造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有利條件。
一、教師要創新教育觀念
生物教師必須在創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把應試教育觀轉變為素質教育觀;把落后的師生尊卑觀轉變為師生平等觀;把傳授知識的填鴨式教學觀轉變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觀;把只重視學生的分數觀轉變為科學評價的質量觀。
為此,教師在生物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正確的人生情感、生活態度及社會價值觀的形成。
二、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傳統的填鴨式“講授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創新教學的要求。生物教師必須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例如,我們目前正在實施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就是有益的探索。高效課堂的主旨是:教師讓學生以問題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手腦并用,大膽質疑,互相啟發,集思廣益,最終破解難題,實現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提升。實踐證明,高效課堂是增強學生自信和勇氣,培養學生求知欲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三、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
做好實驗是生物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實驗教學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因此,實驗創新要求教師要沉下心來,腳踏實地,以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為目的,以原有實驗不足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為突破口,對現有教材規定的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從原理、設計、材料、方法、裝置、儀器等方面進行改進與完善,凸顯創新的理念。
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傳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打天下”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它能增大教學容量,開闊學生視野,誘發學生思維;它能使生物課堂更精彩、更生動、更易為學生所接受。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完善自我,熟練運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教學手段,并汲取網絡上的有益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拓展生物教學的手段和內涵。
四、教師要創新評價觀念
結合高效課堂模式改革,教師必須把以往的“分數高低”觀轉變為“素質鑒定”觀,無論在生物課的課上還是在課下,對學生的評價都要實事求是,公平客觀,善于發現學生的價值,保護并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評價范圍上,教師更應從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例如,教師可評價學生對探究活動的態度是否積極,能否根據觀察或生活經驗提出問題,能否根據問題提出假設,能否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實驗,能否實事求是的記錄和收集實驗數據,能否在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能否獨立思考以及能否表現出對自然的熱愛等。在評價方法上,教師更應通過對學生的觀察與調查,努力了解學生的內在素質,要重視形成性評價。例如,對于學生所做的實驗,不僅要看其結果,更要看其過程。在評價功能上,教師更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自我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的有機結合。
五、教師要創新處理教材
目前的教材更新比較快,教材內容基本上都能囊括當前社會與科技發展的最新知識體系和科研成果。但每個地區、每個學校都會具有不同的情況。因此,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調研,對教材進行諸如內容的增減、調整、重組或重新選定等創新處理,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需要,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具備現有知識體系和能力,更好地認識未來知識發展趨勢,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六、教師要創新知識體系
生物科學是當前發展最迅速、最前沿的科學之一。因此,生物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獲取有關生物科學的新知識、新信息、新體系、新理念,認真做好自身更新與儲備,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和創新能力,才能不斷開創生物教育教學的新局面。
摘要: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會利用各種媒體工具來傳遞教學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更明白、更容易地接受知識,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工具以后,更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針對目前不斷發展的媒體現狀,對浙江金華某中學展開調查,了解該校教師對媒體的熟悉程度、使用情況以及教師具有的基本媒體能力,分析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利與弊,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和合理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 教師 媒體應用能力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的飛速發展,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如投影機、掃描儀、多媒體電腦等進入課堂,為教學帶來了活力。它的聲情并茂、聞文兼顧、視聽兼備,是任何傳統的手段都無法比擬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懂得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而且要具備熟練操作、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但目前很多學校,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還在用著一些傳統教學媒體中的實物模型等,一方面,由于計算機輔助教學需要一定的硬件設備,而許多中小學都存在著資金不足,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他們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達到目前的教學要求,很多教師自身媒體使用能力不合格,對于現有的媒體不能充分利用起來,造成資源浪費。針對這樣的情況,借在金華某中學考察的機會,對該校的教師進行了媒體應用能力的調查,從一系列的調查數據顯示了該校教師在媒體應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為該校進行教師培訓、教學改革提供了基礎。
一、中學教師媒體應用情況調查
1 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這次調查的對象是該中學的教師,該??偣灿?00多位教師,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68份。其中男教師有16位;調查對象的教齡也存在很大差異,少的1~3年,多的在10年以上;涉及的科目有英語、數學、自然、語文、社會、美術等不同科目;教師的學歷也有本、專科之別,他們所授的年級段也不同??梢哉f此次調查涉及的覆蓋面比較廣,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該校教師媒體應用的實際情況。問卷主體分為兩大塊:第一,教師的基本信息,也就是反映教師的基本情況,所授課程以及科目、年級段等基本信息,有助于反映該校不同年級段、不同任課教師應用媒體的基本能力:第二,主體內容,也就是本次調查的重點,從三個方面來體現:即基本媒體能力、媒體使用能力和制作媒體能力。
2 該中學教師媒體應用能力的現狀
(1)教師的基本媒體能力
調查對象全部都已經具備現代教學媒體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其中以教學設計和電腦、網絡使用技能居多,均達到了70.6%。可見,在相關的理論知識上,該中學的教師還是具有一定的基礎的。
(2)教師的媒體制作能力
該校的教師在制作課件上,有73.5%的教師是自己制作課件的,23.5%的教師是別人幫忙,還有各11.8%的教師是從網上下載或是通過校資源庫搜索到的。在制作課件的軟件選擇上,88.2%的教師是用Powerpoint,26.5%用到Authorware,11.8%用到Flash,2.9%選擇網頁制作工具。從數據上可以清楚地發現,該校教師在制作媒體上選擇的軟件比較單一,只能利用簡單的制作工具,往往不能達到圖文并茂,起到優化教學效果的作用。如圖1。
(3)教師的使用媒體能力
調查對象對媒體的使用能力主要表現在對媒體設備的熟練程度以及利用媒體設備采用的教學方法上。
據調查,該校教師在使用媒體設備出現故障時能完全解決的有11.8%,有時候能解決的占70.6%,而完全不能解決的也占了17.6%;對于上課時是否發揮現代教學媒體的優勢,有55.9%的教師選擇只有在公開課的時候用。對于應用媒體展開教學的目的,有17.6%的教師認為是為了減少板書的時間,有76.5%的教師是為了向學生出現大量的信息,35.3%的教師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50%是為了達到師生的互動。如圖2。
該校的教師認為影響信息技術使用媒體的自身因素在于,有44.1%的人選擇了缺乏編制教學軟件的能力,47.1%的人因為不熟悉設備操作,還有76.5%的教師認為是因為課前備課量太大,14.7%的人覺得是因為受到了除上述以外其他因素的影響。
雖然該校教師都學過相關的現代教學媒體的有關理論知識,但是在調查教師進行媒體培訓的側重點時,有26.5%的教師覺得應該放在先進的教學理論,76.5%選擇了電腦和網絡使用技能,26.5%覺得應該放在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上,44.1%的教師選擇了軟件制作及網頁設計技能。如圖3。
3 該中學教師在媒體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這次調查可以看出,在現代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該中學的教師在媒體應用方面還存在的以下一些問題:
(1)學校硬件投入資金投入相對缺乏
調查數據中顯示,目前該校的設備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而且,因為學校設備的不足而影響了教師對于媒體的使用。該校在后期的媒體開發應用的實施上要重新定位。
(2)教師在對媒體的使用上,缺少基本的技能
雖然該校教師已經具備了現代教學媒體的一些理論知識。但是教師在利用現代教學媒體上,并沒有真正與課程相結合,有相當部分的教師只是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才利用現代教學媒體與所授課相結合。在使用這些媒體時,如果出現了故障,也是有相當部分的教師自己是無法解決的,真正自己能夠完全解決的很少。而且,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師覺得自身還需要加強教師媒體應用方面的培訓,特別是電腦和網絡使用技能以及軟件制作和網頁設計技能方面的提高。
(3)教師利用媒體的目的不明確
教師采用現代教學媒體是為了能夠發揮現代教學媒體圖文并茂,解決一般教學中難以表達的事物,呈現教學情景,從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在調查中發現,該校教師使用媒體展開教學的目的大部分是為了能夠向學生呈現大量的信息,減少板書的時間,而真正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和便于師生的互動,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很少。
(4)在制作媒體上,該校教師還不能完全自己解決
雖然有很多老師是能夠自己完成的,可是還存在相當一部分的人需要別人的指導,或者是直接利用網絡上的資源。在制作課件的軟件選擇上,大部分是選擇用Powerpoint演示稿,應該增加一些表達效果更好,更具生動的軟件。還有在視聽媒體方面,有部分教師對投影片及幻燈片的制作,不能夠很好的體現自身的教學意思,從而達不能教學目的。
二、提高教師媒體應用能力的對策
1 學校增加對媒體設備的投入
從調查中發現,該中學目前的媒體設備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
在硬件方面,目前學校只有的部分教室擁有多媒體設備。所以學校應該撥出資金多購買一些多媒體教學設備,最好能夠保證每個教室都擁有多媒體設備。另外,如果在不能保證每位教師擁有一臺個人電腦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建立一間擁有多臺電腦及相關媒體設備的多媒體制作室,這樣能夠使大部分教師在課前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各種多媒體課件的準備與制作。
在軟件方面,主要是針對計算機軟件進行調查,目前該校教師在制作課件的軟件選擇上,很大部分是選擇了Microsoft Powerpoint,但是上課單一用幻燈片演示稿是不能充分滿足教學需求的,所以還應該增加一些帶交互功能的課件制作工具,如Flash、Authorware等。在調查中還發現,該校教師在課堂上用的很多課件都是請別人幫忙制作或從網上下載。如果學校能夠建立自己的教學課件資源庫,這將對該校教師在上課利用演示稿提供很大的便捷。
2 開展教師培訓
該中學雖然很多教師都已經具備了現代教學媒體的有關理論知識,但是在實踐操作方面還有很大問題,在上課時由于媒體原因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及時地解決。所以要針對這些教師的不足,開展教師應用媒體方面的培訓。
(1)培訓形式
開出一系列適合教師學習的選修課。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課程學習完畢以后,學校要對培訓的教師進行考核,對于不合格的教師安排其再學習,對于成績優異的可給予適當獎勵。
(2)培訓的內容
開設的課程以實踐操作為主,主要是為了培養教師多方面的媒體的應用能力。通過培訓,教師系統地學會應用各種媒體進行教學,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內容更優化。
三、結束語
在當前全球教學模式已朝著網絡化,多媒體化方向發展的今天,現代教學媒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認清這種趨勢,抓住機遇,加強媒體方面的技能,提高多媒體的利用率,使多媒體不再是一種擺設,而是真正有效地用于教學。這樣的教師就可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摘 要:教師即是研究者這個概念提出已久,物理教學始終走在這個理論的最前沿,但是真正落實卻微乎其微,在實踐研究領域中卻相當薄弱,為了更好地了解教師即是研究者這一理論,需要從了解物理教學的發展特點論述。
關鍵詞:中學;教師;物理教學;發展特點
一、“教師即研究者”的由來
“教師即研究者”于1908年第一次提出,20世紀初葉,教師己經被認為是發現和解決教學問題的人。國外研究早已成熟,英國課程論專家斯坦豪斯早在1975年提出“教師是實踐的領導者和倡導者”,1996年英國教育家貝克漢姆提出,“教師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教學研究方法才能使工作獲得生命力?!痹趪鴥任覈鴮<乙灿幸欢ǖ难芯?,寧虹在2000年提出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陸有銼在2002年提出“時代呼喚研究型教師”。這也正是我國對教師這個行業提出的要求。
二、物理教學中發展的特點
物理教學和其他教學不一樣,是一種非常注重實驗,同時也需要教師良好的引導,從小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目前中學物理的教學發展特點還是一片空白,教學和教學研究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從系統論的角度強調了物理教學科研與物理教學、物理教學實踐以及物理教學質量間的聯系。萬勇曾經在《物理教育研究方法》中提到過這樣的論述,“從本質上講,物理教育研究也是一種科學研究,是一種假設檢驗的過程”,物理教學科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1)復雜性、綜合性與系統性。物理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客觀性和精確性,以數學為工具,以觀察、實驗和推理為基本研究方法。(2)非精確性。盡管物理學是一門定量化的精確科學,但由于物理教育涉及的因素很多,且多數屬于社會性和心理性因素,對它們很難達到自然科學那樣的精確、完全控制。(3)經驗性和主觀性。(4)發展性與差異性。由于人具有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發展性,在物理教育的縱向研究中,就要尤其重視成熟因素的作用。
三、中學物理教學的研究步驟
物理教學研究總共包括五個步驟,分別是:研究課題、制訂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分析研究結果和撰寫研究報告。(1)研究課題主要是從平時教學中發現的物理現象,研究課題對當前的中學物理教育是否有針對性,是否聯系了當前的教學實際,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2)研究課題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是在別人或前人沒有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有所發展;(3)研究課題在教育理論上是否有依據,在事實上是否有根據;(4)研究課題的目標是否具體、明確。撰寫研究報告或研究論文是課題研究的又一重要環節,也是完成一項研究的成果和標志。
中學教師物理教學科研的發展特點分析。這一研究是論文的核心內容,主要通過對不同研究時段教師教學科研論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的分析比較來反映教師物理教學科研的發展變化特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新的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反思,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鳛榻處熒朴诜此甲约旱慕虒W行為,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審視,形成自我反思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逐步完善教學技藝,從而實現教師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現將我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性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克服教學心理障礙,積極開展教學反思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成敗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與教師、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密切關系。師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往往會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存在的心理障礙有:
1.逆反心理
教師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職業倦怠,對教材理論與實際差距的茫然等。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對教材枯燥內容的乏味,對題海戰術的厭倦,對教師說教式教學的失落等。面對現狀,我們要反思,要轉變心理: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反省、思考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自我調節,排除心理障礙。另一方面,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強化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以精準的政治理論說服學生,以精湛的教學技藝吸引學生,以良好的師德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有興趣、有收獲,從而縮短學生與思想政治教師、與思想政治課的距離,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保證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2.冷漠心理
這種心理主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應試不得不采用多年不變的授課方式,一灌到底,沒有給予學生應有的活動,教師的“一言堂”抹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缺乏應有的熱情與愉悅,學習欲望低落,表現為情感的“冷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關鍵還在于教師,教師自身對教學缺乏熱情,以及對政治課教學技巧的掌握駕馭水平不能牽動學生的情感。所以,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創新教學方法,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去。
二、教學反思要堅持“突出主體,因材施教”
“突出主體”,就是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泵恳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思考如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因為教育活動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性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反思是否重視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發面的發展潛力,是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反思之后應恰當采取各種方式,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因為教學活動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地創造更多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反思對象要具體,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反思時,我們應該以課堂教學活動為反思對象,一般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反思,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第一,對教師教的反思包括: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教學理念是否具有創新性;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探究的問題是否有針對性等。第二,對學生學的反思包括:學生是否有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是否通過課堂教學有所收獲等,教學反思需要具體,做到有的放矢。因為只有教學反思目標明確,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在反思之后有所收獲。
四、要在集體備課中反思,做到互促互進
哲學中聯系的觀點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處在一定聯系之中的,任何人在這個社會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會和社會群體發生聯系。俗語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痹诮虒W活動中也不例外,自己要融入到教育教學的群體中去,要經常與同學科教師進行與學科相關內容的討論,汲取他人之長以補自己不足。教學反思案例可以與教師們分享,通過集體分析,讓其提出新的建設性建議。比較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通過長期合作,互促互進,在反思中共同成長。
五、要在教學實踐中做到多次循環反思
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及時記錄課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指導下一輪的教學實踐。讓反思產生的新教學方法在新一輪的教學中得到檢驗。對“檢驗”過的教學再進行反思,通過比照、分析、歸納形成有效結論。這樣循環反思,教師的教學水平就在“實踐――反思――調整――新的實踐――再反思”中得到不斷提高和發展。
總之,教師應該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主動地反省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及時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逐漸形成系統的概念和結論。只有這樣我們的反思才有實效性,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有質量,我們的教學技藝才能提高。反思性教學不僅促進教師個人成長,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有指導作用。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的反思,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學習,啟發學生思維,最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感受教師的教學行為獲得有益的體驗,更明確自己學習活動的意義,進而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終達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學搭起了教師與學生協作的橋梁,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共同發展。反思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同時,反思也是教師自我發展、提高專業素養的必由之路。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向前推進,但由于教師對新課改教學的實質把握不準,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和學習水平差異,新課程在推進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偏差。教學中容易出現過分夸大學生主體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夸大教學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情感態度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重量下降等問題。課堂教學中低效或不講實效的教學現象普遍存在,公開課中作秀式的課堂愈演愈烈,面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實,我們迫切希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作簡要探討。
一、轉變教師角色,不斷提高專業素養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課堂教學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在長期的教學中忽略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抑制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缺少應有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傳統的獨白式教學不利于學生成長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由“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通過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等使學生感到有探索新知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學之功貴在引導,引導的核心是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啟發。而教師的引導必須拿捏好分寸,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才能對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上課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煙釔?、尊重和理解學生,學生才會愛老師,從而愛老師所教的學科。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最多的還是在課堂之上,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樹立和藹可親的形象,必須從點滴小事做起。例如:上課時應多走進學生中間,避免與學生有距離感。對于課上做小動作的同學,不要停下課專門進行批評。
改善師生關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真心對待學生,關心呵護他們。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還要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心理活動。第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展現教學魅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
三、做好課前準備,上好每一節課
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主要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發展,為了讓學生在45分鐘課堂教學中有最大收獲,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這種準備活動叫做“備課”,現在發展成為“教學設計”。備課和教學設計緊密相連,只有在備好課的基礎上才能有科學的教學設計,才能上好一節課。因此,學校應強化備課組建設,做到提前備課、集體研討、形成教案、教師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化教案。備課要注重以下幾點:第一,備教材:深入研究教材邏輯結構與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領會教材理念,準確地通過課堂教學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第二,備教法:能否上好一節課,關鍵是看教師能否吸引學生的關注,而讓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取決于教學設計是否靈活,教法是否新穎。第三,備學生: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運用好課堂教學評價的激勵手段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恰當、具體地評價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使他們踏上主動學習、自我發展的道路。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反饋,教師要及時給予“公正判決”,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有一個準確判斷。教師的評價要防止簡單化、片面性地否定評價,這樣的評價沒有實效性,不能給學生準確、正面地影響,甚至會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的反感。
五、依靠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以說教式為主,使教學活動變得枯燥乏味,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通過動態畫面的呈現,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大量的視頻圖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同時,將大量的有效信息傳遞給學生?,F代社會處在信息時代,誰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學習也是如此,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知識面越廣,對學習的提高越快。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教學活動服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必須和課堂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因為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關系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教學中不注重實效,或者沒有實效,會使課堂教學改革事倍功半,甚至不能完成素質教育的任務。如何進一步通過課堂教學改革達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已經在我國全面展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只從考試上看課堂教學,有的從課堂教學花哨的形式上看效果。評價教學效果時把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起來,甚至出現不管課堂教學效果,只播種不去收獲的現象。衡量教學是否有效,其判斷依據是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否能與學生個人發展需要相適應。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摘 要:對于中學教師,從教師的專業發展來看,教學能力無疑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能力與重點研究內容,而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信息化社會中教師應具備的能力。關注了教師這一能力的發展,從不同角度對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了闡述,以此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培訓;教學能力
一、領導必須重視信息化建設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一項綜合性的能力,是有組織的技術、管理互相結合的能力,它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形成牽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沒有統一協調檢查落實,沒有領導的重視與參與就無法落實。因此,中學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必須堅持自上而下、統籌規劃,必須要有一個全面的系統規劃,并建立教師信息發展的流程。具體來說,則是要調整現有的管理體制,使之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新課改的要求;制定有利于建設的政策,以確保該項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學校各部門都應根據自己部門的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計劃,然后由學校信息中心人員參與,共同進行學校信息化建設。學校領導不僅要熟悉信息化建設的業務流程、組織模式,還要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高度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應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
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對于教學來說,尤其是不能滿足于“傳道、授業、解惑”,不能把文本作為學習的唯一,教師要積極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研究性學習,經常上網搜索有效資料,經常交流現代化技術運用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逐步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應該具有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新的教學理論和理念,同時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所需的一些教學技術知識,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把先進的教學思想帶入工作中,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培訓
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發展可持續的教師信息化教學情意,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直接成長動力,有效開展面向未來的、職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已刻不容緩。教師信息化能力的發展具有層進性,需要在教師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及時引導和補充,從而使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向更高層次邁進。要按照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的要求,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利用技術,將技術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將實用技術的觀念和方法帶給學生,那么,將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其核心就是計算機的使用,中小學校的教師,大多較少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的了解知之甚少,對計算機的使用基本摸不著門。而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又決定了教師必須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首先必須讓每一位教師學會使用計算機,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是一個關鍵因素。
信息化不僅是教師教育現代化的主要標志,而且也是促進教師繼續教育管理和實施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中小學教師需要終身學習,應建立健全的教師培訓機制和激勵措施,確保培訓發揮實效;加大培訓力度,使培訓由骨干培訓轉向全員培訓,通過培訓,使全體教師都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及網絡維護能力;豐富培訓形式和內容,增加培訓數量,考核培訓效果;要積極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活動,讓大部分教師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更新觀念,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四、加大硬件建設投資力度
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離不開一定的硬件基礎,只有在學校配備了較為完備的計算機設備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才有了其存在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中,“硬件”建設必須過關。否則,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就只能是空談。而學校的設備配置需要相當數量的資金,設備配置一步到位很難。所以,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在設備配置上采取“上面配一點、自己籌一點”的方案,逐步配齊設備。先組建一間計算機教室,然后組建多媒體教室,最后建成校園網,通過互聯網、校園網建設,讓教師能夠游刃有余地搜索資料,下載資源并進行資源整合。所以,“硬件”配置是提高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已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所以只有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教師不斷轉變觀念,加大學校硬件建設并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才能促進教育的現代化,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