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1 04:3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精細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精細化氣象預報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精細化氣象預報能夠直接或者是間接地預報農業種植區域的光、熱、水等多種條件,進而正確地指導農業,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其中,精細化氣象預報主要是以本地區農業生產生活作為重要基礎,便于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提高農業產量。基于此,精細化氣象預報能夠及時地突發性的災害預警信號,進而與本地農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采取防御性措施,有效地提升農業生產在防災與減災方面的效果。
[關鍵詞] 精細化氣象預報 農業 應用
1 精細化氣象預報應用于農業的具體途徑
1.1 內容本地化特征明顯
之前的農信通氣象產品通常都是為地級市提供氣象服務,所以,很難劃分客戶,導致氣象服務的內容存在嚴重的單一化問題。然而,不同地區與縣市農業生產的情況也存在差異,所以,難以根據客戶具體需求來為其提供農業氣象服務。但是,精細化氣象預報能夠更好地精確各縣級的區域,以保證更好地結合地區具體狀況,積極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氣象服務。其中,以黑龍江省麥區小麥為例,因為實際的收獲期是在雨季前,一旦雨水量增多,就必須要采取搶收的措施。而在小麥處于蠟熟中期,其干物質的積累是最多的,而且粒重也最高,應當及時收獲[1]。收割的過早或者是過晚都會對粒重產生不利的影響。若蠟熟期間雨水和露水較多,很容易導致籽實的呼吸作用變強,對干物質進行大量消耗。而在黑龍江省的稻區,陽光相對充足且溫度的日較差很大,對于灌漿來說十分理想。然而,低溫年型相對較多,很容易因溫度而影響灌漿質量。但是,在南方稻區,早稻灌漿期時間較短且千粒重會下降。在其乳熟之前和之后,都是高溫對千粒重產生影響的重要階段。通過對精細化氣象預報的運用,可以針對南北方吸取的差異來提供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氣象服務,這對于農業種植的影響是很大的。
1.2 產品更加精細
精細化氣象預報能夠對不同地區的信息服務進行細化,能夠準確地出氣象與預警信息?;诖?,在產品當中增加信息的含量,并融入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信息,進而為特色農業的生產提供更為精細的信息服務[2]。將水稻種植作為重點,對其粒重產生決定性作用的時期有兩種:第一,開花之前穎殼的生長期,因為穎殼與庫容的大小存在緊密聯系,而穎殼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就是減數分裂。第二,水稻灌漿期。在實際灌漿的時候,會出現明顯高峰。但是,在引進精細化氣象預報以后,需要在水稻重要的生長時期考慮具體情況,進而提供出精細的氣象預報,更好地促進水稻增產與增收。
1.3 服務呈現差異化
精細化氣象預報將氣象信息和農業信息相互結合,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滿足現階段較大的信息需求量,并且為其提供更加豐富的彩信內容,使得服務體驗也更為理想。同樣以水稻種植為例,水稻在小穗分化期間,應當將溫度控制在6-8攝氏度,否則花粉就會逐漸喪失受精的能力而導致其結實率不斷下降。在水稻開花期,最佳空氣濕度需要控制在70-80%,一旦濕度過小或者是遇到雨水期,就會導致花粉吸水過于充足而出現破裂。如果空氣的濕度不超過20-25%,也很容易受干旱影響而不結果實。而針對水稻種植的日照與氣溫要求,精細化氣象預報能夠及時地提供差異化氣象服務,進而推動農業生產。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不同時空環境背景下,農業生物的生長與發育規律也呈現出差異化,使得r業生產活動也具備了自身獨有的特點。但是,氣象條件不同,農作物對于氣象環境的反應也存在區別。因此,必須要有機結合具體情況來實現精細化農業氣象預報,只有這樣才能夠正確地指導農業生產,并且為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促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對于一個胸懷家鄉父老、時刻不忘反哺桑梓的年輕人,未來更廣闊壯麗的前景還都正在鋪排描摹中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幾千年以來,傳統的農耕文化燦爛輝煌,養育和繁衍億萬炎黃子孫,無數的中華兒女承前啟后,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譜寫著優美的篇章。
記者見到陳更新時,他正帶著中央黨校博士考察團,講解廣西規劃的第一個富硒產業園區,借用外腦、引進人才、科學管理、創新發展。先后在紅十字會、醫藥醫療、資產金融投資等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陳更新,一踏入農業領域就以一個企業家飛得更高,走得更遠的理念高標準,嚴要求,以循環經濟,精細化立體農業,套種套養,種養結合,變廢為寶,尋求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創新農業模式,為新型農業打開一扇大門。
農業發展的創新思維
“一個好漢三個幫,要發展還得有團隊?!?007年,陳更新成立豐兄農業發展團隊,經過七年的現代農業發展探索,2014年正式注冊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為一家集水產養殖、果蔬種植、食用菌種植、農業種植技術研究與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直銷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開發公司。
“我們遵循種養結合、套種套養的科學產業鏈,全力發展精細化立體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產業,將現代農村從觀光農業到綠色休閑生態農業,再到創意農業……以時間換空間來形成抵御市場風險的防火線,贏取農業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标惛孪蛴浾呓榻B豐兄農業開發公司的發展理念。
豐兄農業開發公司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綠水青山良性循環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民增收結合起來,用循環經濟來代替農副產品深加工問題,用種養結合來解決單一農業產出過低問題,用產業鏈延伸來解決變廢為寶問題,用產業鏈延伸來解決其它產業成本過高問題,用產品附加值來促進產業發展,用產品附加值來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通過生產模式的銜接性來全面保證農業產業的良性發展,達到產業扶貧脫貧的最終目的,為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開辟了一條生機勃勃的發展之路。
“我們所打造的有機、綠色、環保、富硒的全均衡營養現代農業生產鏈,不僅打破了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還在農業的基礎元素上增加了鄉村休閑旅游,生產高端農副產品的同時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也培育了職業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人、造就一批新一代農業人?!睅捉浥Πl展,陳更新堅持以“私人訂制、食品安全”的高端服務理念,為高端需求人士打造出地道、原生態的農副產品,講述著一個特色的農業故事。
合作制全面代替分配管理制
怎樣讓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效用,向追求綠色、生態的需求轉變,尋求農業發展的新動力,經過不斷的調研,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交流,陳更新采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導入全面合作分配制。采用底薪+績效+分紅+股權的分配方法,一人參與,全家受益,通過產業層面的設計來滿足大家的需求點、增收又保產、保質又保價、企業估值越大自己受益越多,牢牢的把雙方利益捆綁在一起,工作越長受益越多,一心謀發展,脫貧又致富。培育現代農業的職業化和標準化新一代農業人。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傳統農業一直走不出“價優多發展,發展起來又跌價,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怪圈。陳更新帶領他的企業放棄常規市場渠道、走品牌品質和高端群體路線,以社會團體企業和各商會房產公司為主要銷售對象,以體驗農業為導向、以親情娛樂基地為重心、以周末休閑旅游經濟為核心,運用電子商務APP平臺結合會員制和莊主制的全新發展理念體系、進行農副產品與互聯網結合的線上線下營銷網絡。
關愛貧弱,溫暖同行
陳更新立足解決和鞏固貧困人口脫貧這一目標,采用“公司+供銷社+合作聯社+專業合作社+信用社”的生產發展模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有效的體現出企業社會責任感和供銷社的供給側改革所取得的創新成就,合作聯社則在組織全面的資源匹配整合使用上不懈努力,專業合作社負責每一個產業的生產和運營管理,信用社則加大資金扶持力量引發的杠桿支點,使得貧困戶干勁十足,促使精準扶貧工作落實到戶,落實到人,形成“傻瓜式”生產模式。
豐兄農業開發公司啟動實施的“產業到家,牽手媽媽”巾幗脫貧行動計劃,不僅每周對選定的貧困婦女進行技術指導,業務培訓,同時及時宣傳黨的政策,使她們有信心,提高實際操作本領,而且根據貧困婦女的勞動能力,安排工作,有計時工、計件工、包產到戶和產品認領養殖種植等多種方式促進她們增加收入,并鼓勵先進,督促進步。目前已投資建成的生產間、生產大棚、平價產品銷售門市部、電商平臺服務廳和農民技術學校等均已充分發揮作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更新作為非公企業代表到廣西大學農學院考察合作洽談,并就學生實習就業、提供科研咨詢等方面簽訂合作協議書,解決了生產技術和人才瓶頸問題。為增強農戶自身造血能力,積極幫助農民理清脫貧的思想,他聯系玉林市供銷社共同創建農民培訓學校,傳授現代農業種養技術,協助舉辦了“非公經濟企業供給側深化改革發展經濟論壇”,邀請到中央黨校、廣西林業廳等專家為合作社成員、貧困農戶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平臺。同時豐兄農業公司還獲得了廣西科技廳指定人才培養基地、廣西水產畜牧局田螺優秀推廣站、田螺示范基地稱號、特色農業扶貧產業基地推廣中心、廣西供銷社電子商務優秀推廣站等殊榮。今天的陳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善農民的內在問題,給農民以新希望。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斷為蒲公英之家、社會福利院、孤兒院等救助中心提供物資贊助的陳更新謙虛地說自己只是普通人,在做著力所能及的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企業家來說,所有的成績都還只是未來更遠目標實現的基石;對于一個胸懷家鄉父老、時刻不忘反哺桑梓的年輕人,未來更廣闊壯麗的前景還都正在鋪排描摹中。我們從陳更新堅定的目光,睿智的眼神,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更扎實的未來。
摘要: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科研是促進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農業科研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需要進行資金的籌集和運作,而在資金的來源方面主要是通過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專項撥款以及合作企業投資經費。如何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現階段科研項目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科研項目的資金管理中,重點工作在于對預算的管理,而預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預算編制。在農業科研項目的預算經費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闡明預算編制的重要性,通過強化管理理念、細化管理細節、嚴格把控流程、進行科學劃分等多個角度,構建出完善的預算精細化管理模式。
關鍵詞: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編制;精細化;管理措施
隨著國家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國家逐漸的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項目中,明顯加大了對農業科研項目的投入力度。同時,對于項目的專業化管理、系統化經費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經費撥付等多方面的管理進行強化。國家在強化經費投入的同時,也使得科研經費的管理難度在不斷加大。對此國家在出臺和修訂部分科研項目的基礎上,構建出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強化了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和管理逐漸細致化和精密化。在構建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強化預算約束性效果的同時,重視對精化管理的特點分析,強化對科研經費的監控和管理。
一、經費預算精細化管理的概念
在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精細化管理是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構建出完善的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編制項目,需要借鑒和融合精細化管理,從而保證預算環節的高效性和有根據性,保證預算編制的精細化和細致化,完善科研經費和研究任務之間的關系;在編訂預算的過程中,要求預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時根據具體的要求進行預算編制工作,在財務專家的把關和審核之后,根據農業的季節性特點以及科研項目的具體內容,及時對項目進行調整,構建出完善的調整方案,根據相關的報批程序審核項目的執行效果。在農業科研項目的經費預算的編制過程中,強化精細化管理的特點,明確各個具體項目的預算、管理流程,強化對各環節的權責劃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將主體有機融合,構建出完善的責權一致的管理網絡系統,保證經費預算處在高效、科學的監督體系之下,從而保證整個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項目研究工作的綜合效益。
二、經費預算精細化管理的意義
科研項目的經費預算精細化管理是現階段提高農業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之上,構建出科學化、系統化的生產、管理流程,實現對科研項目的制度化、專業化、標準化管理。2008年財政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預算執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財務預算管理的過程中,要求強化精細化管理的概念,這也是我國各級單位強化財務管理,進行精細化管理的開始和標志;2014年財政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預算執行管理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強化對精細化管理的管理。對于現階段的農業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預算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強化對預算關鍵環節的管理和分析,構建出系統的科學化管理編制,細化和完善預算編制的主要內容,采用剛性的制度規范措施,構建完善的責任落實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
三、農業科研中項目管理的現狀
(一)精細化不足
在目前的農業科研單位中,科研工作者對經費預算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在爭取和申請科研經費的過程中,很多時候由于缺乏對申請項目和預算編制等多方面的聯系和結合,并未體現出實事求是的效果,導致整個科研項目在進展和推行過程中,并未結合項目的經費需求進行嚴格的預算規劃,導致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同時大多數的科研人員,由于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知識,對科研經費管理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導致對各項費用的內涵缺乏科學地認識,由于經驗不足或者錯誤預算,使得科研經費無法進行細致和劃分,進而導致整個預算管理科學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農業科研單位中,由于缺乏預算協調機制,導致項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因此出現了預算編制要進行調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單位的項目預算中,并未考慮到經費的使用情況,沒有對項目和經費支出進行有效的管理,導致出現擅自調整預算,進而使得整個預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進行,沒有遵循具體規定進行備案呈報工作,出現了相關負責人因退休、調整、離職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現項目預算的更換。在項目合作的過程中,由于在項目合作以及外部協作的過程中缺乏對預算管理的充分認識和分析,導致項目經費管理過程中并未根據科研項目進行完善的資金撥付機制,也沒有通過合同任務書的訂立以及對項目任務書的構建進行經費管理,導致在參加項目的過程中,并未構建出完善的外撥經費管理機制,因而在撥付資金之后,整個監管系統缺乏有效的監管。
(三)執行力不足
在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的項目管理中,預算和資金管理主要由項目負責人采用全權負責制度。在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機制之下,項目負責人對于項目資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極大的隨意性,當出現一個項目負責人管理多個課題項目之時,很多時候因為精力不足導致對項目的支出和預算的管理缺乏實質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個科研項目的收支費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項目進行及時的管理和處置,財務人員的日常費用支出成為單位的公用費用開支,出現事業經費的擠占,使得最后的項目驗收工作出現了人為的賬務調整。另一方面加強了對相同類型財務的支出和收入,導致科研人員在未考慮項目的研究和進展過程中,只是單純的進行簽字確認工作,很容易出現項目之間出現交錯復雜的使用問題。在項目驗收的過程中,人為調賬行為時常出現,會出現不合規的發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經費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項目的經費直接由財政預算撥付,在經費使用和下達過程中存在時差性,同時經費預算的管理未進行有效監督,導致出現相互墊付的現象,達不到預算的實際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當前在很多科研項目中,過于重視科研經費的申報和使用環節,而忽視了對經費預算的考核和評估環節,在績效考核和信用評級制度的建設中缺乏力度,導致出現項目執行效果欠佳和未達到系統地評價指標及標準。預算編制工作缺乏獎懲制度,整個科研經費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鑒別能力,整個預算的執行難以做到實時定量的考核。
四、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編制的精細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地編制體系
為了使農業科研經費預算合理化,首先,從事農業科研項目的工作人員要轉變傳統的忽視管理注重爭取的觀念,在進行預算編制的時候要根據類似的研究活動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嚴格遵循相關科研項目的資金管理的要求,綜合考慮科研項目的各項費用的支出情況,對預算編制的整體進行分析和論證。在對每個預算科目內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礎上,對預算支出的各項具體內容進行具體的細化,對具體的數據信息進行科學地預算,展示出具體的預算過程,結合科研項目的資金實力進行編制。同時,農業科研部門要積極聯合財務及資產等部門,對預算編制的各項經費進行審核,科研人員要根據審核意見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修改,盡可能提升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二)合理規范農業科研預算經費的調整手續
科研經費預算的執行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資金管理辦法和具體的編制內容等規定,對各個項目的經費支出狀況進行明確,通常情況下不能進行調整。如果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必須要進行調整,要遵循有關的規定,利用慎的態度進行合理地調整。現階段,農業科研預算的調整主要包括兩類,其一是報批調整,其二是主持單位進行審批調整。如果科研項目出現預算資金數額變化或者合作單位的預算出現調整,需要進行報批調整?;蛘叱霈F其他的情況,如預算金額沒有出現變化,一些具體的材料費用、加工費用以及其他費用要進行調整的,由具體的負責人進行申報,單位進行審批,負責審核的管理部門在一些關鍵的環節進行明確。
整個科研項目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相關的要求進行項目預算的調整,需要將進行這些項目調整的原因以及具體的金額進行詳細地展示,同時要展示出詳細的證明材料,將這些資料申報給相關的管理單位進行審核;管理單位要遵照相關的規范對合作單位及項目的科研人員以及經費和科研項目的具體內容進行嚴格審核。在進行審批之后要及時的告知相關的人員,對課題項目的預算進行合理有效的調整。
(三)強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執行中的精細化管理
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會計信息軟件進行合理的額度預算控制,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具體可以采用逐個控制、浮動調整的方法。將通過審核的科研項目預算支出的費用金額按照具體的會計科目在會計預算系統中進行錄入同時設置合理的額度,如材料費、設備采購費用、人員薪資及其他費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動比例。通過這樣的設置,如果這些項目在單類或者預算總額超出一定指標之后會進行自動警示,有利于科研項目的管理人員對各項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了解,對預算執行進行有效地監督。
其次要強化在科研預算執行過程中的監督。各個項目和部門之間要加強交流和溝通,切實落實崗位責任制,將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的精細化管理切實融合到整個項目的預算管理中。項目管理部門要做好整個科研項目的經費預算執行工作,對項目經費的收支、到賬以及結余情況進行及時有效地了解。相關的財務管理部門對預算中的各種票據進行認真審核,對于其中不符合規定以及一些虛假票據不予受理;對于一些不完整和不準確的票據實施退回。而科研部門要對項目的經費支出和項目的進度進行監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農業科研項目經費預算要精細化管理,必須加快科研經費績效的考核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預算績效考核指標,可以通過有關的定性定量指標進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確??蒲许椖靠梢詫崿F最終的目標,科研項目經費預算開支的范圍是否符合相關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過科研經費預算完成的具體指標來體現。在績效考核過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將考核結果進行反饋,使得績效考核機制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樹立預算管理理念
科研項目的工作人員要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樹立科學的預算管理理念,要正確地認識到經費預算是通過對科研收入、成本、費用以及經濟利益等合理的計算所得出來的,對于預算來說,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項目的最終目標,而是實現對各項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科研項目的工作人員在進行科研工作的同時要及時了解和學習一些有關財務的知識,這有利于科研項目在進行經費預算的編制中和財務工作人員進行有效溝通??蒲泄ぷ魅藛T要積極地向財務人員和相關的管理人員反映科研項目的實施狀況,采納合理的意見。同時財務工作人員要及時了解科研項目的具體內容,充分參與到科研項目的預算中。
五、結語
農業科研項目對于我國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促進農業科研項目的研究進度,要加強對預算經費的編制進行精細化管理。在這個過程中,要與當前國際宏觀層面對于科研經費預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經費管理理念,要將財務人員和科研工作人員進行有效融合,滿足相關人員對科研經費的了解和掌握,更進一步的加強對于經費預算的管理,嚴格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項目的經費進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強監督,最終提升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率。
【作者單位:桂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桂北分院)】
摘要:指出了在信息社會精細農業代表著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農業研究的重點,遙感技術可以客觀、準確、及時地提供作物生態環境和作物生長的各種信息,在介紹精細農業的基礎上,探討了遙感技術在精細農業發展中的必要性、具體應用方面及遙感技術在精細農業應用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關鍵詞:精細農業;遙感技術;應用;問題;解決途徑
1引言
精細農業也被稱為因地制宜農業、處方農業。它可以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支持下,進行抽樣調查,獲取作物生長的各種影響因素信息(如土壤結構、含水量、地形、病蟲害等)。通過進行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對比,分析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原因,獲取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差異性,可以根據每個地塊的農業資源特點,按需實施微觀調控,以充分利用現代化和機械化,精耕細作,獲取高的經濟效益。
遙感技術是指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征、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綜合性探測技術。其基本原理就是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黃惠珍,2010),通過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對遠距離物體的識別。
2遙感技術應用于精細農業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農業因耗能高、產量低,正逐步被新型農業所代替,而精細農業,適應了現代農業產量高、投入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姚建松,2009),它的出現,是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轉型的必然結果,具有歷史必然性。
遙感技術是精細農業獲得田間數據的核心來源。沒有遙感技術的服務,就沒有精細農業的發展。由于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地表溫度(谷紀良,2010),不同生長期和不同生長情況的農作物具有不同的波譜發射特征。因此,通過對作物本身及其生長環境的波譜特性研究,可定量測定作物的生長狀況和空間變異信息(李新磊等,2010),了解生態環境變化,為及時作出合理化的調整提供最權威的數據資料。因此,精細農業要發展,必然需要遙感技術的應用。
3遙感技術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可以客觀、準確、及時地提供作物生態環境和作物生長的各種信息。這是精細農業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因些,遙感可以在很多方面為精細農業服務。
3.1作物養分診斷與監測研究
作物養分主要包括氮、磷、鉀等元素,如果缺乏會導致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和產量降低。近20年來,利用遙感進行作物養分(尤其是氮)實時監測和快速診斷一直是農業應用研究的熱點,其中,高光譜遙感可很好的對作物養分進行診斷和監測(姚云軍等,2008)?;驹砭褪抢米魑锏?、磷、鉀等含量的變化會引起作物葉片生理和形態結構變化,造成作物光譜反射特性變化的特性。作物養分高光譜診斷與監測方法主要包括多元統計回歸方法診斷作物養分含量,基于特定吸收波段內波譜特征參數的作物養分診斷。
3.2農作物播種面積遙感監測與估算
搭載遙感器的衛星或飛機通過田地時,可以監測并記錄下農作物覆蓋面積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對農作物分類,在此基礎上可以估算出每種作物的播種面積。目前商業銷售的遙感圖像已經達到1m空間分辨率,在這種高分辨率圖像中可以進行精確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估算。
3.3遙感監測農作物長勢與產量估算
作物長勢是作物生長發育狀況評價的綜合參數,長勢監測是對作物苗情、生長狀況與變化的宏觀監測。構建時空信息輔助下的遙感信息技術與作物生理特性及作物長勢之間的關系模型便于作物長勢監測。利用遙感技術在作物生長不同階段進行觀測,獲得不同時間序列的圖像,農田管理者可以通過遙感提供的信息,及時發現作物生長中出現的問題,采取針對措施進行田間管理(如施肥、噴施農藥等)。管理者可以根據不同時間序列的遙感圖像,了解不同生長階段中作物的長勢,提前預測作物產量。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國有關研究部門與高校合作,利用陸地衛星和氣象衛星進行大面積作物長勢和產量監測的研究與試驗。這為我國作物產量的提前預報奠定了科學基礎。
3.4作物生態環境監測
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土壤侵蝕、土地鹽堿化面積、主要分布區域與土地鹽堿化變化趨勢進行監測,也可對土壤水和其它作物生態環境進行監測,這些信息有助于田間管理者采取相應措施,合理調配,及時改善作物生態環境,使作物更好地成長。
3.5災害損失評估
氣候異常對作物生長具有一定影響,利用遙感技術可以監測與定量評估作物受災程度,作物受旱澇災害影響的面積,對作物損失進行評估,然后針對具體受災情況,進行補種、澆水、施肥或排水等抗災措施,減少損失。
4遙感技術在精細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4.1遙感數據庫不足
遙感技術在應用于精細農業中,因作物的生態物理參數(如含水量、葉綠素含量、葉面積指數等)各異,生長環境復雜,生長過程中隨時間的推移作物與土壤的各種物理化學條件都會變化,這就需要建立大量的數據庫,給遙感農業帶來了不便。而現有精細農業中的遙感數據庫還處于發展階段,數據量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
4.2解譯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遙感技術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尚且處于探索階段,許多解譯方法尚不成熟,如多種田間組分(作物、土壤等)混合光譜的研究等。而現代遙感技術單一解譯技術已趨于成熟,但混合光譜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還需要加強解譯水平,完善解譯體系。
4.3建立標形植被光譜數據庫
深入開展農業應用中標準地物光譜特征研究,總結標準地物在不同條件下光譜變異規律,完善和擴充農業光譜數據庫,在應用研究時將目標物與標形地物的波譜特征進行對比,觀察波譜圖像,總結波譜特征規律,進一步確定目標物的現實特征,進而實施相應手段,提高作物產量。
4.4建立健全解譯體系
加大遙感解譯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常用地物的解譯體系,特別是完善農業遙感中的解譯系統,將傳統解譯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定位導航系統的發展,將不同地區不同地物的波譜特征納入解譯體系,提高解譯水平。
建立標形地物波譜數據庫,加強農田水分條件、肥力條件、病蟲害等因子在遙感圖像中的解譯標志,實現農作物征兆信息的智能化提取,上述關鍵技術的突破,將有助于闡明作物生長環境和收獲產量實際分布的相關機理,有助于遙感動態監測定量化,建立作物長勢與產量預報定量模型,這對于提高農業田間科學管理(灌溉、施肥或噴灑農藥)具有重要意義。
5結語
遙感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是促進精細農業發展的重要一步,隨著更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技術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必將更進一步。未來精細農業中遙感的定位,將從定性監測逐步轉向定量監測,定量遙感將在精細農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定量遙感的研究力度,完善定量遙感體系,建立定量遙感農業模型,將為農業遙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必將促進精細農業的蓬勃發展。
摘要:農業科研是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農業科研項目經費是農業科研單位主要資金來源。如何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益是科研單位亟待解決的問題??蒲薪涃M管理的重點是預算管理,預算管理的源頭在于預算的編制。本文從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管理入手,在分析了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的路徑。
關鍵詞:科研經費;預算;精細化管理
隨著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國家逐漸加大了對農業科研的方面的投入。同時,各類項目檢查越來越頻繁,對項目的管理、經費使用、驗收與財務審計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趨于規范與嚴格。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經費多渠道撥付,經費投入不斷增強,同時也加大了科研經費使用管理中的難度。國家也陸續出臺和修訂了一部分農業科研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對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要求越來越精細。通過預算的精細化管理,強化預算執行約束力,是實現對農業科研項目經費精細化管理重要的監控手段。
一、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精細化
精細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編制就是借鑒這種精細化的企業管理思想,使預算做到有理有據,編制精準,明確與課題項目研究任務的必然聯系;編制預算時要按預先制定的程序和具體的要求進行,還需通過相關專家嚴格的把關與審核,同時依據農業的季節性等情況變化與科研項目進展需要調整的,需先提出調整方案,按照報批的程序審批后執行。
農業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明確了各相關的主體在經費預算管理不同環節的權責,將各個相關的主體有效的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權責相對明確的管理網絡,有效的保證經費預算管理處于監督之下,從而提高了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率。
二、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1.科研經費預算編制不合理,精細度不高
目前,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重視度不高,為爭取到科研經費,在科研項目申報時對預算編制沒有有效聯系實際,做到實事求是,結果項目實施進展的過程中項目經費未能嚴格按預算要求執行。
同時,多數科研人員欠缺科研經費管理方面的財務專業知識,對各項直接費用的內涵缺乏認識,憑借不足的經驗或是籠統的測算將科研經費按一定的比例在支出項目之間進行大概的分解,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
2.科研經費預算調整和報批事項不合理,隨意性大
部分農業科研單位欠缺預算調整事項的手續,擅自根據項目進展的需求,隨意調整預算。或者部分單位不考慮項目經費使用的實際情況,要求一概不允許進行預算調整。一些課題承擔單位在項目進展的過程中,未對照預算進行經費支出,最后擅自調整預算,既未按照相應的規定履行報批的程序,亦缺少需調整的充分依據和理由。對部分需按規定進行報批事項,部分單位沒有按規定程序報批備案,如課題負責人因為退休、調離、辭職等原因而自然更換等。在存在項目合作情況中,對項目合作及外協單位的情況缺少充分的認識和分析,不管項目經費金額大小,隨意進行資金撥付,有的沒有簽訂合同任務書或者雖然有任務書項目參加單位并未提供外撥經費的細化預算,撥付完資金之后,缺乏連貫、有效的監管措施。
3.科研經費預算執行力不強,缺乏效力性
據筆者了解,多數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項目的管理都是由課題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在這種集權管理方式下,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的支配隨性大,當存在著一個項目負責人負責多個課題項目情況下,由于個人精力有限通常會疏于對項目支出預算實施的管理。一是將本應放在科研項目中列支的費用在報銷時未注明列支的項目,財務人員將其當成單位日常的公用費用,擠占了事業經費,最后項目驗收的時候人為調整賬務。二是對于一些相同類型支出,科研人員未考慮各個項目實際研究和進展的情況,只是在審批單上簡單簽字確認,存在項目之間交錯使用的情況。項目驗收前突擊花錢或者人為調賬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往往出現發票開具的內容和需要驗收的科研項目研究無直接關系,如差旅費的出差地點非課題項目研究內容中的地點。
另外,在科研項目經費國庫集中支付的規定下,部分科研項目經費直接由財政預算系統下達,但經費下達和經費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然則科研項目的主管部門對經費在財政預算系統的使用進展有考核,實際項目經費執行期間可能出現財政預算系統中不同大類的項目之間相互墊支的現象,脫離了預算實際的規定。
4.科研經費的績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
不少農業科研單位在科研經費整個使用與管理中,忽略對經費預算的考核評估。大部分單位都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實際工作中,缺乏有效評價科研經費預算實施效果的指標與規范,也缺乏相應的獎懲措施。
三、農業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精細化管理的措施
1.設置科研經費預算科學合理的編制程序
首先要讓科研人員轉變“重爭取輕管理”的思想,編制預算時應參照國內同類研究活動支出水平及當前我國國情,嚴格按照相關課題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中的明確要求,在考慮項目的各類費用支出關鍵性與合理性的前提下,對預算編制的各項內容對照全方位測算與論證。在弄清楚每個預算科目內涵的前提下,對預算支出科目的具體內容逐項細化,對每一支出的數據進行測算,列示計算過程;同時自籌經費要結合科研單位的自有資金實力進行編制。
其次應聯合財務、科研和資產等部門,對編制的科研項目經費的預算進行預審,編制預算的科研人員根據預審意見對預算進行修正,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2.規范科研經費預算調整和報批手續
科研經費預算執行要嚴格比照科研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與預算的編制內容等規定,進行各個項目的經費使用,如無特殊情況不可以調整預算。如因特殊情況,確實需要調整的,應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要謹慎對待預算調整,必須履行嚴格的程序。目前預算調整事項包括兩類,第一類是報批調整,第二類是主持單位審批調整。倘若出現課題項目總預算金額發生變化或課題合作單位之間以及增減合作單位的預算調整情況之一的,需要進行報批調整。其他情況比如在課題總預算沒有改變的前提下,課題項目直接費用中專用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燃料動力費、出版/文獻/信息傳播/知識產權事務費以及其他支出預算如確實需要調整的,由課題項目主持人提出申請,由課題項目主持單位進行審批,有關管理部門在必要環節進行確認。設備費、差旅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勞務費、專家咨詢費預算通常不進行調整增加,間接費用不得調整。
課題項目實施過程契合相關要求可以調整課題項目預算的,需要列示調整的原因、項目、金額,同時要提交相關的證明材料,報送管理單位核準;審批單位要依照有關要求對合作單位、項目參加成員、項目經費和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與研究目標之間的相關性比照審核。審批后應及時告知財務人員,對課題項目的預算進行相對應的調整。
3. 強化科研經費預算執行的精細化
首先通過會計軟件進行預算的額度控制,實現精細化管理,可以采用總額控制、浮動調整的方法。將審核通過的課題項目的費用支出的預算金額按照各個會計科目錄入到會計核算系統中并設置額度控制,對于相關會計科目,比如差旅費、專用材料費等可以調整的科目可以設定相應的浮動比例,對于相關會計科目,比如管理費不可以進行預算調整的科目不設定浮動比例。這樣一旦單類或總額超支會計系統會自動預警,以便相關科研項目管理人員及時了解項目經費使用情況,對科研項目預算執行的進行有效的監督。
其次要加強預算執行過程中的監督。部門之間要形成的有效的聯動制度,同時有效落實好崗位責任制,將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管理的精細化融合到整個經費預算管理的各環節中。 項目負責部門要對整個科研經費預算執行整體負責,隨時了解項目經費到賬、收支及結余情況。財務部門要對照預算認真審核在執行中的各項票據,對不真實、不符合財政和稅務部門規定的原始票據,不予受理;對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票據,予以退回,要求更換或補充??蒲胁块T則對項目進展與經費支出是否相符進行監督。各部門之間的聯動的監督機制,是科研項目經費預算執行有效保證。
4.細化預算考核指標,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農業科研單位要進一步加快科研經費績效考核機制的建設,制定相關預算績效考核指標,可以設計相關定性和定量的指標進行分析。定性的分析就是要保證科研目標實現,預算開支的范圍是否符合相關的管理制度。定量分析可以采納從科研經費預算完成情況的比率指標來呈現??冃Э己诉^程中要做到公開、公正、規范,要將結果進行必要的反饋,讓績效考核機制發揮它的激勵作為。
摘 要:文章從責任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動力,熟悉制度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基石,風險控制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核心,務實創新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源泉等幾個方面探討如何推進基層農業銀行內部管理工作精細化,進一步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關鍵詞:農業銀行 內部管理 精細化
如何在實際工作中,以創新務實的作風,推進內部管理工作精細化,進一步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筆者談一下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一、責任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動力
幾乎每個優秀的企業都非常重視責任的力量,責任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無論對于從事內部管理工作還是從事內部操作工作,責任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今年以來,我行在運營條線的日常操作中的排名很不理想,一些日常操作中的錯誤在不斷地重復,不能得到很好的糾正,而有些因為操作中忽視一些細節,而造成對外差錯;通過分析原因,除了管理方面還不夠扎實細致,員工操作責任心,團隊榮譽感還需進一步提高。因此,下階段的內部管理工作中,除了培訓各種技能,加強制度學習外,還要加強團隊建設,培養員工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責任勝于能力,并不是否認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指一個人有能力干什么,還要有意愿干什么,才能將所負責的工作做好。
二、熟悉制度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基石
“無規則不成方圓”,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有各種各樣的制度在規范著我們的行為。同時,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系統也在不斷地改進完善。而每一項制度的出臺,必然是為了對業務風險進行更好的防范。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要不斷地加強學習,熟悉各類制度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控制度所要控制和防范的風險,才能將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
三、風險控制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控制風險,而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人情、業務發展壓力等種種因素,管理和營銷之間的矛盾無處不在。對于風險不能預估的業務,我們絕不能因為人情、營銷壓力等因素放松管理尺度;對于風險可控的業務,一味僵化地執行制度不一定可取,關鍵是要對對制度有所突破的業務做到心中有底。對員工的日常操作要注重行為引導,改變一些習慣性的不良操作方式;通過加強監管頻度和寬度,加大整改力度,切實提高員工風險防控的自覺性;通過制度學習,“三基本”抽考、風險提示、風險分析等方式,加強員工對風險業務的辨識能力,從而提高全員的風險把控能力。
四、務實創新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源泉
“務實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小到日常內部管理工作中,務實創新就是根據自身管理現實,出臺一些適應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或提出一些流程改造建議,進一步提高物防、技防水平。今年以來,我行新制訂了《黃巖支行運營條線考評制度》《反洗錢業務質量質量考評辦法》,重新修訂了《臨柜操作制度執行考核辦法》,在這些辦法中,支行對運營條線的考評部分內容增加了月度考核內容,次月考評,次月通報,次月兌現獎罰,增強考評的及時性;根據全行運營管理中出現差錯頻率高、風險大的業務,加大了處罰力度,同時針對單一員工如高頻出現同類差錯的情況,雙倍處罰;對于網點在日??荚u中整體偏下的網點,支行將逐一到網點進行督導幫扶。另外,支行鼓勵網點對系統流程多向上級行提合理化建議,以進一步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臺州黃巖支行 浙江臺州 318020)
(責編:賈偉)
摘 要:
基于精細農業的發展和應用已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研究的熱點之一。本論文重點精細農業技術的發展和在生產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指出精細農業的概念和我國的現狀,闡述精細農業應用與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精細農業農業機械化 決策
前言
精細農業及精細農業技術
精細農業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詞的中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即,進行定位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調動生產力,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精細農業由十個系統組成,即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采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說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精準農業并不過分強調高產,而主要強調效益。它將農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是21世紀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精細農業技術是將“3S”技術、通訊、自動化技術與地學、生態學、農學等集成,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動態管理,在GPS技術和GIS技術集成系統支持下進行農田作業操作,以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精細農業的主要支持技術包括: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DSS―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ES―專家系統,VRT-變量控制技術,采集與處理技術,IAT―智能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等。
精細農業已經在很多國家實施,雖然世界上有關精細種植技術的研究僅有2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驚。精細農業已經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為一種高新技術與農業產業的結合的產業,并且經過檢驗是適合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最有效途徑,這無疑將成為21世紀領先的技術。美國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細農業的概念和設想在九十年代初進入生產實際應用,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部分技術和設備已趨于成熟,但由于其發展是本著實用、經濟、效益、的原則進行的,所以仍有許多方面還不夠健全。除此之外,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巴西等都有開展精細農業的研究。日本也將精細農業的研究列入了“21世紀農業機械緊急開發課題的研究”。國際上對這一技術的開發研究有廣泛的認同,精細農業必將成為發展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的重要內容。
我國對精細農業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專家引進國外的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傳統的“精耕細作”的經驗開始的。隨著精細農業的研究的深入,我國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究。但總體上說我國對精準農業的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系統的學術思想和技術體系。
我國是一個約有9億農業人口的大國,我國現有耕地約1.3億公頃,但每年損失耕地近43.3萬公頃。如何保護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已關系到我國農業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21世紀是知識和信息的時代,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的生機。精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理論和實踐,以農田作物的時空變異為基礎,在區域內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最優化的變量投入,實現最高的產量、最優的品質、最低的農業環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精細農業的關鍵是準確地繪制農田信息的分布圖,發送給田間作業農業機械,針對該地域的情況,因地制宜進行作業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將精細農業技術思想引入信息關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術研究信息的采集與表達,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繪制空間分布圖,研究確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樣方案,結合數學方法,定量地確定了各因素對產量的影響,掌握這些影響規律,從而準確地預測產量,并經濟有效地進行農業生產的精細管理。
但目前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應用于切實的農業生產仍存在巨大障礙。土壤數據采集儀器價格昂貴,性能較差,大面積高密度土壤取樣化驗成本太高,很難推廣應用;而遙感技術由于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問題,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隨著高分辨率遙感衛星(1~3 m)、飛機航空遙感、田間高架遙感服務的提供,加強遙感光譜信息與土壤性質、土壤養分關系的研究及土壤養分在線實時檢測技術的研究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滿足精細農業的技術需要,但與自動化機械的結合還存在許多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識產權的控制系統,安裝在國產農業機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廣使用。
精細農業是為適應集約化、規?;潭雀叩淖魑锷a系統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其經濟效益與經營規模成正相關,據有關文獻報道,適用于精準農作技術實踐的經濟可行的最小面積約為85.6公頃。機械化大農場的運作模式,是推動精細農業發展的有益嘗試。
精確變量施肥技術在我國發展的前景
雖然我國農村自然條件差異大,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低,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素質較低,經營單位小而分散,機械化水平低,全面實施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尚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但是精確變量施肥追求降低生產成本與避免環境污染同樣適合中國國情。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精細農業變量施肥的發展道路。當前,我國發展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具有以下幾方面有利條件:
(1)推廣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的人才隊伍基本形成。農民是科技進步的基本力量,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高新技術的推廣。由于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推廣,年輕農民基本達到初中文化,還有一部分農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擴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農村已有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可以承擔科技普及和推廣任務。
(2)土壤和植株速測已基本實現。土壤和植株的測定分析是精細農業變量施肥的技術的基礎工作,過去這些工作必須在設備先進、條件優越的實驗室進行,費用較貴,影響了實用先進技術的推廣?,F在,便攜式移動測試設備的應用,為推廣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持。
(3)農戶精細農業變量施肥平臺已經建立。精確施肥技術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系統(RS),它是在西方農業大規模經營和高度機械化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我國農業狀況與西方一些國家差異較大,發展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幾年來遼寧省農科院環能所科技工作者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發了一套適合家庭土地承包經營的變量施肥技術系統軟件平臺,可以滿足以農戶為單元的精細農業變量施肥的技術要求。
(4)把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物化到產品中,使之成為實用技術。通過GPS定位系統采集農戶土壤樣品進行土壤養分測定分析,在確定目標產量的前提下,利用變量施肥系統平臺提供肥料配方,以單質肥料為原料配置復混肥料或BB肥,把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給農民,將達到變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網絡連接實現技術、數據共享。建立和健全農業信息網絡,并與其它網絡相連,形成全方位的農業資源網絡系統。在一定范圍內,開通精確施肥土壤養分信息管理體系,嚴格執行精確量化施肥和科學化管理,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指導農民施肥。
綜上所述,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是一項先進使用的技術,利用該技術不僅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且還可以增加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合理的利用化肥資源,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是應該大力發展普及的技術。
結 論
精準農業是當今世界各國農業的發展方向,變量施肥是精準農業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依據國際上先進的變量施肥成功經驗,根據我國的國情,提出驗證了適合我地區情況,具有廣泛推廣價值的變量施肥處方圖生成技術的研究。
此次精細農業變量處方圖生成技術的研究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MapObjects2.0的強大GIS功能,實現了GIS的基本功能及空間查詢分析功能,為變量施肥處方圖的制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實現了世界上公認的最適合于土壤養分數據空間插值的克里格插值算法,通過此算法生成了圖形平滑、結果準確的土壤養分空間分布圖,為施肥處方圖的制作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使生成施肥處方圖的可靠性勿庸置疑。經過試驗田地的嘗試,使理論應用于現實,更使變量施肥的觀念深入人心,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制作滿足用戶施肥需要的精準施肥處方圖,大大增強了科技與人的結合,能夠很好的指導變量施肥機械在田間實施變量作業。符合我國的國情,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由國家小湯山精準農業工程示范基地的規?;瘜嵺`及在上海、新疆等地的推廣應用更進一步證明,由生成的變量施肥處方圖指導變量施肥機械精準施肥后,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產量還減少了肥料的投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使施肥地塊的經濟、環境和生態效益明顯改善。今后的努力方向是繼續跟蹤國際農業方面精準農業變量施肥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完善施肥管理,進一步完善施肥處方圖生成方法的研究,使生成的變量施肥處方圖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摘要:采用2007―2011年煙葉區劃區域內加密自動站點資料和2001―2010年常規氣象站點地面觀測資料以及區域所屬鄉鎮煙葉種植面積及產量資料,參考煙草種植的生物學指標,結合區域農業氣候資源特點,通過對煙葉產量與農業氣象條件進行相關分析、對各影響因子求取權重、多指標加乘等數學方法,得出煙葉生長適宜性分區氣候指標。最后利用GIS技術,作出區域優質煙葉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圖,并進行分區評述。結果表明,將煙葉生長期熱量指標作為主要指標,降水、光照指標作為次要指標進行煙葉適宜性氣候區劃,其區劃結果與實際種植情況基本吻合,故針對目前無完整的、長序列氣象觀測資料的縣級區域所屬鄉鎮而言,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GIS;煙葉;農業氣候區劃
利用GIS技術開展縣(市)農業氣候資源分析和區劃,為農業氣候資源的高效合理開發利用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提供決策依據,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氣候資源利用率。本研究以恩施自治州利川市為例,對該區優質煙葉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方法進行研究。
利川市位于云貴高原東延武陵山余脈與大巴山之間,區域內以山地為主,大部地區海拔在1 000 m以上。因山嶺重疊、海拔高低懸殊,局地氣候差異大,形成了本地獨具特色的山地氣候特點。低山(海拔800 m以下)四季分明,冬暖夏熱,無霜期長;中山(海拔800~1 500 m)春遲秋早,濕潤多雨,光照充足;高山(海拔1 500 m)氣候溫涼,冬長夏短,易澇少旱[1]。適宜的自然氣候、立體的山地結構、豐富的土壤資源,為煙葉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恩施州有“煙草王國”的美稱,利川是主要煙草種植區之一,煙葉生產是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從相關文獻[2-4]看,利用GIS技術,針對煙草種植開展省、地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區劃,特別是在云南省等一些國內煙葉主產區,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針對恩施州而言,該項工作還處于空白,特別是開展縣、鄉級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在國內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山地氣候復雜,形成了各不同氣候區煙葉產量和品質的差異,故針對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而言,進行煙草種植適宜性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對合理布局煙葉生產,更好地發展這一經濟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1)利川地面氣象站1960-2010年觀測資料,要素為氣溫、降水、日照。
2)利川市所轄14個鄉鎮(區),即利川東城區、汪營、柏楊、忠路、涼霧、南坪、建南、謀道、涼霧、元堡、團堡、毛壩、沙溪、文斗鄉2001-2010年逐年煙葉種植面積和產量資料,由利川市統計局提供。
3)利川市所轄14個鄉鎮氣象點2008-2010年區域加密自動站點氣溫、降水資料。
4)利川市所轄14個鄉鎮中心點、利川氣象站海拔高度、經緯度資料,資料來源于站點實測。
5) 利川市GIS地理信息資料,資料來源于湖北省氣象局氣象信息保障中心。
1.2 研究方法
1.2.1 煙葉生長期影響因子分析及檢驗
1)產量資料處理。由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產量呈波動式上升,所以不能用產量絕對值確定某一年的豐、歉,故首先必須對產量資料進行處理,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
利川氣象站有近60年完整的氣象觀測資料,從資料的連續性、完整性考慮,選取利川東城(位于城關地區)為代表站,對東城區2001-2010共10年的煙葉單產資料進行分析,對應氣象資料用利川市氣象局地面觀測資料代替。
影響作物產量形成有自然與非自然兩大因素,將農作物產量分解為趨勢產量和氣象產量兩部分[5]。即:
Yi=Yti+Ywi,Ywi=Yi-Yti,fi=(Ywi/Yti)×100%(i=1,2,…,n)
式中,n為年份序號;Yi為實際產量; Yti為趨勢產量,即因水、肥、品種、栽培措施等變化而影響的那部分產量;Ywi為氣象產量,即由天氣氣候變化而影響的那部分產量,可正可負,正值表示氣象條件有利,增產,負值表示氣象條件不利,減產。fi為相對氣象產量,表明實際糧食單產偏離趨勢產量的波動幅值。
假定農業生產水平逐年改變呈線性,采用線性滑動平均法和調和權重,利用農業氣象產量預報軟件中的產量資料處理程序直接進行處理,采用產量滑動步長為5年。處理結果見圖1。
2)影響因子分析。將利川東城2001-2010年煙葉平均產量作為因變量,結合煙葉生長期對各氣象條件的需求(生物學指標),選取煙草大田移栽至收獲期各氣象要素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單相關檢驗。所選取的因子有:2001-2010年6-8月(煙葉大田生長期,下同)平均氣溫、雨量、雨日、日照時間及平均日照比例;同時,考慮各氣象因子的綜合影響,疊加組合了溫雨系數、溫濕系數以及天氣積分指數、水分積分指數[6]因子(表1)。
溫濕系數E=RH/T(RH:6-8月平均相對濕度;T:6-8月平均氣溫)
溫雨系數Q=RR/T(RR:6-8月平均雨量;T:6-8月平均氣溫)
水分積分指數=[(6-8月雨量/6-8月雨量標準差)+(6-8月雨日/6-8月雨日標準差)]/2
天氣積分指數=[(6-8月雨量/6-8月雨量標準差)+(6-8月平均雨日/6-8月雨日標準差)+(6-8月平均氣溫/6-8月平均氣溫標準差)]/3
在顯著性水平α=0.05條件下,對所選影響因子進行單相關檢驗[7],其結果均通過檢驗,影響顯著,且氣溫和光照條件的影響大于降水條件的影響。為了更進一步證明這一結論,將上述因子從光、溫、水綜合考慮進行因子組合檢驗,即將6-8月平均氣溫、天氣積分指數劃分為氣溫組,將6-8月雨量、水分積分指數劃分為降水組,將6-8月日照時間和6-8月平均日照比例劃分為日照組,均通過α=0.01水平的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光照、氣溫條件的F值遠大于降水條件F值,對煙葉產量的影響非常明顯,尤其是光照條件,影響最明顯。由于光照條件是氣溫和降水條件的綜合影響,故在下一步分析中,對熱量條件作重點分析。
3)主要指標(熱量條件)統計分析。參考煙草種植的農業氣象指標[8],統計分析2008-2010年14個鄉鎮區域觀測資料,結合利川市氣候背景資料分析得出,利川市大部分地區光、水條件較好,能滿足煙葉大田生長期需求,即6-8月常年降水600 mm左右、日照時間450~500 h,日照比例30%~45%,主要影響指標是其生長期的熱量條件。
由于各鄉鎮沒有10年完整的觀測資料,分析中參考近3年加密自動站點觀測資料,采用海拔高差(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氣溫直減率[9](0.65 ℃/100 m)的方法,采用氣溫內插,求取各鄉鎮熱量指標。同樣以2001-2010年煙葉平均產量為因變量,各相關熱量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分析。
參考煙葉生長生物學指標,采用的熱量因子是:6-8月20~28 ℃時間、≥20 ℃活動積溫、氣溫均值、高溫均值、低溫均值(表2)。
4)影響因子相關性檢驗。由于各鄉鎮近10年無完整的氣象資料,無法求取逐年氣象產量,選取代表站點,即上述利川東城(城關地區)煙葉產量資料處理后的氣象產量Ywi與各影響因子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剔除相關系數絕對值小于0.30的因子)。將各鄉鎮近10年煙葉平均單產與各影響因子進行檢驗,結果見表4(剔除相關系數絕對值小于0.30的因子)。
1.2.2 煙葉適宜性分區氣候指標確定 通過上述分析,結合煙葉生物學指標,確定以下指標為煙葉生長適宜性分區氣候指標,并對各指標進行影響權重分析。
1)影響指標及物理意義。熱量指標(主要指標)[10]為指標1:6-8月≥20 ℃活動積溫,衡量煙葉大田期總熱量多少;指標2:6-8月氣溫均值,衡量煙葉大田期溫度水平;指標3:6-8月20~28 ℃時間,衡量煙葉大田期最適宜氣溫生長時段長度。指標4:高低溫均值,衡量煙葉生長期不適宜生長的溫度水平。水分指標(參考指標)為指標1:6-8月雨量,衡量煙葉大田期雨量的多少;指標2:6-8月雨日,衡量煙葉大田期空氣濕潤度。光照指標(參考指標)為6-8月日照時間,衡量煙葉大田期光資源的多少。
2)指標權重確定。從上述分析知道,熱量條件是影響煙葉產量的主要指標,且由于資料限制,無法對各鄉鎮光、水條件做更深入分析,且從利川市歷史氣候背景及近幾年鄉鎮區域自動站點資料分析也得出,降水和光照條件基本都能滿足煙葉生長需求,故主要考慮熱量指標的權重,采用方法[10]是:
第一,計算各熱量指標與單產及各熱量指標之間的單相關系數rij。
第二,計算各單相關系數均值Rij。
第三,求取產量與熱量指標單相關系數rij與Rij的比值作為權重Wi,即Wi=rij/Rij,結果見表5。
3)影響煙葉生長綜合指標值的確定。根據加乘原則[11],利用表2、表5中的結果,求出各鄉鎮熱量條件對煙葉生長影響的綜合指標值IEI。
IEI=■Ni×Wi ,式中Ni 和Wi 分別為某鄉鎮i種指標的隸屬度和權重。結果見表6。
4)分區氣候指標確定。根據上述分析,參考實際單產、種植面積等實際情況,最后得出區劃指標見表7。
5) 區劃圖制作。根據各鄉鎮區劃指標值,采用利川市的GIS地理信息數據,以鄉鎮為單元,采用500 m×500 m小網格插值,最后作出利川市煙葉種植適宜性氣候區劃圖(圖2)[12]。
2 利川市煙葉種植適宜性氣候區劃結果及分區評述
2.1 區劃結果
綜合上述分析,利川市大部分地區雨量和光照條件基本都能滿足煙葉生長需求,熱量條件是影響煙葉種植區劃的主要指標,在海拔800 m以下低山地區及1 500 m以上高山地區均不適宜煙葉種植。
2.2 分區評述
分區評述結果見表9。
1)最適宜區:主要位于海拔800~1 000 m地區,此區煙葉生長期間(6-8月)≥20 ℃活動積溫1 700~2 000 ℃,平均氣溫21~23 ℃,20~28 ℃時間80 d左右,高溫均值26 ℃左右,低溫均值18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適宜。
2)適宜區:主要位于海拔1 000~1300 m地區,此區煙葉生長期間(6-8月)≥20 ℃活動積溫1 500~1 700 ℃,平均氣溫21~22 ℃,20~28 ℃時間70~75 d,高溫均值26℃左右,低溫均值17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適宜。
3)次適宜區:主要位于海拔1 300~1 500 m地區,此區煙葉生長期間(6-8月)≥20 ℃活動積溫1 100~1 500 ℃,平均氣溫19~21 ℃,20~28 ℃時間55 d左右,高溫均值24 ℃左右,低溫均值16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適宜。
4)不適宜區:主要位于海拔8 00 m以下低山山地和海拔1 500 m以上高山地區,此區煙葉生長期間(6-8月)≥20 ℃活動積溫高于2 300 ℃或低于1 100 ℃,平均氣溫高于25 ℃或低于20 ℃,20~28 ℃時間超過85 d或低于45 d,高溫均值超過30 ℃或低于24 ℃,低溫均值高于21 ℃或低于15 ℃,煙葉生長期間易出現高溫熱害或由于熱量不足生長困難。
3 結論
1)應用煙葉大田生長期(6-8月)20~28 ℃時間、≥20 ℃活動積溫、氣溫均值、高溫均值、低溫均值5個熱量指標,參考降水和光照指標,進行利川市煙葉適宜性氣候區劃,其區劃結果與實際種植情況基本吻合,故針對目前無完整的、長序列氣象觀測資料的縣級區域所屬鄉鎮而言,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2)在該區劃研究中,由于無法獲取詳細的土地資源資料,無法剔除如森林、草地等非耕地,故在實際應用中,煙葉種植分布在參考氣候適宜性分區的同時,還需結合土壤實際情況進行種植規劃。
[摘 要] 精細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而“3S”系統則是解決精細農業發展的有效技術手段,本文從介紹了GIS在農業方面的幾個應用,國外GIS技術的發展現狀,并對GIS在我國的發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 地理信息系統 GIS 精細農業
一、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美國聯邦數字地圖協調委員會(FIC-CDC)關于GIS的定義及概念框架, FIC-CDC認為GIS是由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和不同的方法組成的系統,該系統設計支持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建模和顯示,以便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
二、精細農業
精細農業是綜合應用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現代高新科技以獲得“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和技術體系。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S)、傳感器及檢測系統、計算機控制器及變量執行設備等信息技術,對大田作物生產實施監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GIS在精細農業方面的應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我國在80年代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1.GIS在農業土地地塊等級分類中的應用
利用GIS設定農業用地的取樣位置,對農業用地的營養成分的抽樣采集或者農業用地的年平均產量的數據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語言的編輯篩選功能,從而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以達到農業土地地塊的分類分級的效果。
2.GIS在農業病蟲害防治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與GPS、RS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的,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把該區域內的農作物的長勢情況以圖像數據的方式傳輸給GIS,通過GIS軟件對于圖片強大的分析系統,分析出病蟲害的傳播、遷移、擴散規律和種群分布空間動態以及病蟲害的發生和環境關系,對病蟲害進行全方位、立體掌握[1],根據GIS圖像數據的顏色值變化趨勢從而能夠準確的對于農作物的病蟲害狀況做出判斷,適時地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3.GIS在農產品估產方面的應用
GIS與GPS、RS相結合,通過遙感技術(GPS)采集清晰的圖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統(RS)進行精準圖像定位,通過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輸出地面的要素資料,獲得實況信息,再利用GIS對于采集到的信息進行高精度提取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遙感估產區劃,估產產量分布圖的生成與輸出[2]。在我國,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農作物已經用到遙感估產。
4.GIS在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方面的應用
在GIS中,通過對農產品集聚地和農產品運輸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費群體和運輸距離的緩沖區以及消費目標領域的地區分布等級,還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疊置分析,添加農產品銷售和運輸條件限制以及與其他農產品競爭力的權重系數,GIS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通過限制條件的疊加可以發生地區顏色的變化,從而可以很直觀地分析出農產品的銷售最佳途徑。
四、國外精細農業發展現狀
精細農業首先出現在美國,而法國對于GIS在精細農業方面的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是聯合收獲機產量圖生成以及質量測定、施肥機械及電子化植保機械利用GPS和GIS系統進行變量作業已經成為現實[3]。法國在實現精細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還經常與其他國家經常進行精細農業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實現精細農業推廣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術的集成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建立基于“3S”的空間決策支持系統, 實現系統各部分間利用管理實時化、一體化、空間化。例如:利用GPS精確定位系統,在小麥或者玉米的收割過程中,均勻分布產量測試點,收集產量測試點的產量數據,把收集來的數據輸入到GIS中與其原有的數據(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數據)進行匯總疊加,從而分析出農業用地中各種因素對農作物產量帶來的影響,進而及時有效地做出解決方案,提高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
2.GIS與專家系統(ES)結合組成的智能GIS系統將成為未來解決農業領域空間復雜問題的重要途徑。
利用GIS作為有效的交流平臺,廣泛開展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數據自動采集和數據分析的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統來解決精細農業中復雜難題。
3.GIS系統的發展將促使“3S”系統的快速集成
“3S”系統將為精細農業數據的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自動處理和應用提供決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動精細農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
六、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國土占有面積卻很少,精細農業的優勢在于既能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又能減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細農業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GIS在農業上的應用推動了我國精細農業的發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結合組成的“3S”系統,甚至與專家系統(ES)、決策支持系統相聯系應用到精細農業,參與到農業氣象服務、農產品估產、采集和銷售等領域中,才能實現農業數字化、產量化和規?;?,在減少資源投入的同時又保證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1 關于精細農業的誤區
概念誤區
20世紀80年代中期,精細農業開始出現,它是指利用最新技術,通過改變利率和混合領域內的需求以降低化肥投入、減少成本為出發點,以實現農業的科學化、標準化、定量化、高效化為目標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理念。最初是由美國、加拿大等國基于大田作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精細農業是基于信息和知識支持的現代農業,它和農業信息化的關系密切,本質上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農業管理系統,核心是要實時動態地獲取農田小區土壤和農作物的信息,診斷作物長勢和產量時空差異的原因,并對小區進行準確的灌溉、施肥、噴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殺蟲劑的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精細農業技術從實施過程來看大致包括農田信息獲取、農田信息管理和分析、決策分析、決策實施四大部分。在這個實施過程中,一些關鍵性的技術貫穿其中,統一在變量作業、施用機具的精細農業技術系統的載體上。其中RS(遙感)是屬于農田信息的獲取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統)是地理位置信息的獲取手段,GIS(地理信息系統)是農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手段,DSS(決策支持系統)和ES(專家系統)是決策支持系統的核心,VRT(變量投入技術)體現在決策田間實施的過程中。
但是,歐美的精細農業,主要針對的是棉花、大豆、玉米、小麥等類型的大田作物,而在我國,農業是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氣象、土壤的復雜度,地域的廣域性,都遠非歐美國家能比擬的。精細農業的思想,我們可以引進,但要落在中國農業上面,就要進行適當的改進,應具有中國特色,才能滿足、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
技術誤區
歐美國家的精細農業,重點在大田、露天作物,所以他們的精細農業技術比較側重應用遙感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農業專家系統。精細農業的技術基礎,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其基本涵義是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性狀,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要查清田塊內部的土壤性狀與生產力空間變異,另一方面要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進行定位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調動土壤生產力,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精細農業主要依靠3S(GPS、GIS、RS)技術來開展各項操作。
全球定位系統(GPS):GPS是利用地球上空的通訊衛星、地面上的接收系統和用戶設備等組成的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精確定位系統。GPS是精細農業的基礎,主要用于實時、快速地進行田間信息的采集和田間操作的精確定位,在精細農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田信息定位,指揮農機行走和農機作業,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不定期監測定位,為農業專家系統提供有益的空間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基于計算機、數據庫技術的數據管理技術。人們使用的地形圖、專業圖和文字表示的各種地理要素,儲存在計算機內,通過計算機及數據庫管理軟件,可以對有關內容進行快速查詢、評估、分析、更新、修改、存檔、傳輸等。通過GIS可快速檢索各點的土壤、空氣等狀況,再據此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運用精細農機進行操作。
遙感系統(RS):由傳感器、載體和指揮系統等3部分組成。農業遙感技術是現代航空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相結合的產物,是人類從空間對地球進行觀察的手段。RS對各種物體如土地、河流水系、農作物等進行觀測,使人們快速獲得相關農業信息,其準確性較人工預報大大提高。
但是,在我國,除了個別省市有類似歐美的農業條件(地域廣闊、土壤、氣象單一)外,絕大多數地方是不盡相同的。我國山地、丘陵、荒漠、平原等地形地貌特點各式各樣,不同的環境適合不同的農產品生長,需要不同的技術手段。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設施農業,但在設施農業范圍里,3S系統幾乎毫無用處,而耗資龐大的農業專家系統,在具體的農業生產方面,其價值也很有限。
應用誤區
在當前乃至相當長的時間里,精細農業應用的核心領域不是大田露天作物,而是高效設施農業。我們在研究、探索精細農業具體應用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快好省的原則。把國外精細農業的技術模式照抄照搬地應用到國內的農業生產上來,顯然不合適。
2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發展現狀
自從2009年國家提出物聯網發展戰略之后,全國各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鼓勵、扶持下,進行了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時至今日,各地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農業物聯網發展狀況
首先,前兩年立足于農業物聯網系統的企業,多數已經倒閉或轉型。近兩年新成立的農業物聯網企業,雖然生存環境也很惡劣,但由于政府每年有推出農業物聯網項目,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仍能維持農業物聯網企業的艱難生存。
其次,國家在農業物聯網系統的項目方面,投入還是比較大的,每年都有巨額的項目扶持資金。
第三,農業物聯網在國內的推動,完全是靠政府,難以產生良好的市場空間。所以,各個物聯網企業面臨市場競爭的時候,根本沒有生存和發展能力。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現狀
由于物聯網智能農業項目主要的推動者是政府和學者,造成物聯網技術方案的發展逐步脫離了實踐應用,造成各家物聯網農業科技企業越來越依賴政府的項目申報與推廣,而不是從市場獲取動力。
當前流行的農業物聯網技術路線,主要是基于傳感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專家系統技術和圖像采集處理技術的高科技產品的運用,集成智能控制算法、溫濕環境預測模型、農業生長發育模型及病害預測模型等,實現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的智能化控制。
(一)實現生產環境智能化控制
采用不同的傳感器測量環境參數,通過各種儀器自動控制相關機電設備,為農作物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提高水、肥、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二)實現水肥系統精細化
通過土壤肥力、水分檢測,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利用現有節水設施,提高效益,使灌溉、施肥、打藥更加節約有效。
(三)實現農產品加工環節自動化
物聯網技術滲透到農產品的加工技術與設備中,使農產品的加工設備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從而實現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自動遠程控制,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目標。
(四)實現農產品生鮮物流信息化
在農產品運輸、倉儲階段,可對運輸車輛、倉庫進行位置信息查詢和視頻監控,及時了解車廂或倉庫內外的情況和調整內部溫濕度。
(五)實現農產品安全可溯化
由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傳感器網絡、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構建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化數字管理,即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實行智能監控,及農產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應鏈主體之間進行無縫銜接,大大提高農產品質量。
結論
首先,透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現階段的農業物聯網與中國的農業脫節非常嚴重。
其次,物聯網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看起來是服務于農業,其實是服務于政府。在我們過去承擔的政府項目中,各個承擔智能農業項目的農場單位,他們對物聯網技術基本都是抱著反感應用、應付了事的態度。
第三,現在的物聯網智能農業項目,難以給農業生產帶來實際的幫助,也難以起到各級政府所期待的示范推廣作用。
3 物聯網精細農業的應用
物聯網精細農業概念
物聯網的核心價值在于產業升級,而不是產業再造。而產業升級,勢必要求傳統產業要有相應的升級基礎。具體說到農業領域,只有高效設施農業,才具有產業升級的設施條件,其高效性,也使得其具有能力支付升級成本,并使升級后能很快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
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把“物聯網智能農業”改名為“物聯網精細農業”。物聯網精細農業是節約、環保的“兩型”農業,它以優質高效為目標,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可以有效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物聯網精細農業的應用案例
南京瀚之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農業物聯網業務。在農業行業細分中,公司主攻高檔花卉市場領域,4年多來,公司一直把物聯網技術與高效設施農業緊密結合,以實現物聯網精細農業為長遠目標。國內還有一些企業,也在走類似的道路。比如,有的公司專門做奶牛場的生產管理;有的公司專門做蛋(肉)雞的生產管理;有的專門做生豬的生產管理等等。
農業涉及的領域非常寬廣,沒有哪家公司能一網打盡。只有做專做精才是王道。再則是選擇從精細農業、設施農業做起,這些領域,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人員素質,都容易接受最新的物聯網技術,同時也有經濟實力承擔各項費用。
物聯網精細農業的發展前景
物聯網精細農業,已成為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然而,信息技術及其裝備薄弱、價格過高、操作過于復雜,也是阻礙精細農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我國發展物聯網精細農業必須分步推行,從應用較為成熟、投資較小的階段性成果開始,以經濟附加值比較高的設施農業領域為起點,先進行環境信息的自動采集,逐步過渡到半自動化、自動化作業:在推廣上,應先在受自然條件影響小、時空差異不大和工業化程度較高的設施農業生產中應用,在大規模的農場和農業高新技術綜合開發試驗區實踐,然后才向有條件的農村和農戶滲透。這樣才符合我國的國情,逐步形成自身特點。
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然而近期的一份報告卻讓人對此難以樂觀。由社科院研究員黨國英主持的這份報告顯示,目前以主業為農業的農民月凈收入為463元,而城鎮居民月均工資收入為3994元,是前者的8.63倍。
更讓人擔心的是,每年巨額農業補貼并未提高農民收入,這項補貼在2012年已達1600億元,今年據估計達2000億元。其實,這不僅未提升農民收入,農業補貼可能也未增進糧食安全。據報道有農民得到補貼后也不愿種地,而是將土地轉包或直接撂荒,進城打工。當然,農村勞動力流向回報更高的制造業、服務業是自然趨勢,因此通過削平戶籍等制度門檻、給予進城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來促進這種流動,同時更大程度放開耕地流轉,允許農民將承包經營權自由轉讓,才是提升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目前不能指責農民,而應檢討現行補貼機制;畢竟,農業補貼不能以強留農民于農村為目標,目前唯一能做的是改革農業補貼制度。
當前農業補貼具有多種形式,既有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補貼等,也有規定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后者可視為隱性補貼。作為對建國后長期實施的“農業反哺工業”、犧牲農村優待城市政策的糾正,農業補貼具有合理性,國家也希望以此來緩和城鎮化對農村的沖擊。然而,農業補貼政策法治化程度低,規劃性差,短期性特征明顯,補貼程序不夠規范透明,補貼目標和數額隨意性強,補貼過程缺乏監督,也沒有完善事后效果評估機制。在行政過程中層層滲透之后,最后落到農民頭上的好處很少,無法彌補打工與務農間的收入差距,從而既不能提高農民收入,也不能鼓勵種糧。此外,流通領域的隱性價格補貼也造成糧食積壓、抬高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成本等弊病。
首先,補貼的方向和方式應更趨精細、明確,改變“大水漫灌”式補貼,更多向具有正外部性的補貼傾斜,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民教育培訓、先進農業技術與良種推廣等。其次,補貼行為應契約化。補貼不應被簡單視為對農民收入的單向補助,而應是政府為實現鼓勵種糧等目標,與農民達成的契約。為此應減少中間環節,讓作為補貼發放者的行政主管機構直接面對農民,簽訂契約,并根據履行情況來調整契約。在法律方面,可把當前分散、低層次的農業補貼規定,整合為補貼條件、程序等明確的法律,政府可監督履行情況,農民可依契約維權。
當然也要看到,我國國情與西方不同,農業人口龐大,耕地小塊分散,這種情況下維持契約化的成本會非常高。所以方向還是推動耕地流轉,發展集約化現代農業,政府與那些大面積的耕種者達成契約,提高補貼效率。由此節省的資金可更多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開展,及各地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權利、福利保障,既讓農村不再荒廢而成為值得留戀的家園,也不妨礙城鎮化的自然進程。
【摘 要】精細農業是信息高新技術成果在農業領域的集成應用,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農業科技革命。本文在介紹了精細農業的技術體系和特點,分析了這場革命帶給農業工程領域的機遇和挑戰,明確了高等農業工程教育肩負的使命,提出了高等農業工程教育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精細農業;農業工程;高等教育
1 精細農業思想
“精細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概念首先由美國農學家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處方農作”,實施過程主要包括農田信息的獲取、農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決策分析以及決策的田間實施。其中準確可靠的農田信息是精細農業實施的基礎和依據,而精細農業控制中心獲取農田信息的關鍵是農田信息實時采集之后的及時傳輸。
精細農業起源于歐美發達國家,國際上,圍繞精細農業農田信息采集、分析決策、作業技術開展了廣泛研究。在農田土壤養分與水分、作物生長與生理參數、病蟲草害分布等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技術上,已取得了部分突破。根據自動化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農田信息的傳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的離線田間取樣方式、有線傳輸方式、無線傳輸方式和遙感方式。
2 精細農業的技術體系和特點
精細農業中的“精細”源于根據田塊條件的不同而所實施的變量投入。變量投入的依據則是各種影響具體作物生長因素的空間差異,而差異的取得要通過實際信息和樣木信息的比較。通常將GPS接收設備安裝在采樣車、施肥機械、農藥噴撒設備和收割機等設備上配合數據采集,然后再把采集的各種信息按空間位置疊加起來,對其進行比較分析,以決定對每一具體田塊的投入方案。這就是按田間具體情況得出的作物管理系統SCM(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它是精細農業的主要技術內容之一。
精細農業的技術體系由數據采集、信息處理和處方調控3個環節組成。其中包含了衛星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決策支持系統(DDS),遙感技術(RS)和管能控制系統(ICS)等技術內容和環節。各環節共同配合,方可完成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精細農業具有以下特點:
(1)信息性。整個系統中流動的是信息流,它所采用的技術設備都是信息高新技術設備。
(2)系統性。實現精細作業的每一技術環節和作業過程都必須相互緊密銜接、協調配合,以實現系統效益的最大化目標。
(3)學科整合性。精細農業涵蓋了電子信息技術、作物栽培管理、輔助決策支持技術、農業工程裝備技術及經濟學等眾多的學科和門類,它是多學科技術的大融合。
3 精細農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精細農業是用現代電子信息高新技術武裝農業生產的一場革命。它所帶來的不僅是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種經營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思想。精細農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找到了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載體,開辟了創新的空間,并引導人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它既是新時代條件卜思想和思維方式的一場革命,又是從傳統農耕文明的精髓一定性的“精耕細作”到定量生產的質的飛躍。
新的農業技術革命的到來必將帶動和促進一大批相關產業和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必將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促進科研和生產應用的緊密結合;必將加速農業現代化和社會文明的進程。對此,世界各國政府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著手進行充分的準備。
4 農業工程教育所肩負的使命
精細農業的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新一輪的思想和技術的普及過程。作為農業工程人才培養和技術傳播的主要陣地,高等農業院校應該充分抓住和利用好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對農業工程教育的指導思想和辦學方式進行調整,加強信息高新技術和自控技術的教育,突出學科的時代特色,普及新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使之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新型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并逐步提升我國農業工程理論研究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為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4.1 農業工程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工程類有農業生產機械化及自動化、農業電氣化及自動化、農村建筑環境及能源工程和農業水利工程4個木科專業,其中前兩個專業和精細農業的聯系非常緊密。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都突出了計算機方而的內容,但系統性不強、缺乏具體的載體和明確的定位;教材內容陳舊,聯系實際不夠,無法反映學科當前的發展水平,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目前,在教學內容中加進了精細農業的學校為數不多。
社會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對農業工程裝備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為生產服務應該是所有科研學術活動的目的。學科的整體發展和目標的最大化卻要依賴于學科之間的彼此協調配合才能實現。在經歷了由學科一分為二的漫長發展過程之后,如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迎來了合二為一的時刻。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精細農業就是農業類學科由分到合的最好載體,是農業工程技術發展的良好機遇。
精細農業以各種信息高科技為手段,強調學科之間的協調配合,以達到用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產出,同時保護資源和環境。目前,精細農業的發展尚處于幼年階段,給人的感覺是全新的。它所提供的、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發展領域就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平臺和載體。我國的農業資源短缺,勞動生產率低卜,農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領域逐步開放,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將而臨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加速發展、縮小差距,以此提高其競爭力。
4.2 改革現行的農業工程教育模式
(1)成立相應的精細農業的科研機構,進行相關技術的研制開發和推廣傳播工作,隨時了解精細農業的最新進展情況。
(2)根據農業工程領域發展的實際情況,重新審視和修訂教學計劃,相應調整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凸顯時代特色。
(3)組織力量對教材進行修訂或重新編纂,使其反映學科的最新發展,以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
(4)在學科內實行選課學分制,以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習和進行創新活動。
(5)在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增設有關精細農業的課程,普及精細農業的思想和理念,使學生具有全新的現代農業及農業工程觀念,并通過學生的幾何輻射作用來推動農業及農業工程技術的發展。
(6)對現有的專業設置進行進一步調整,適當增加專業數,必須與生產實際的發展相符,走教學和生產相結合的路子。
(7)針對精細農業的高新技術特點,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的教育。
(8)建立相應的教學實習基地,為科研和學生的實習提供方便,以促進教學和生產的共同發展。
5 結束語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進行創新的動手能力,用現代的農業理念來武裝學生,給他們提供進行創新的載體,這樣會大大激發他們學習和創新的積極性。
(2)提高農業院校學生的自豪感,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精細農業又可稱為數字農業,與衛星、計算機、互聯網及智能技術等現代信息高新技術緊密相系,這樣可使學生有走進了新時代的感覺。
(3)一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學內容與時代緊密結合;另一方而,改革可以豐富農業工程學科的內涵,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農業工程領域的研究,以促進農業工程技術的發展。
總之,精細農業思想在高等學校的普及會造成一種特殊的氣氛促進學科之間的調整和交流、促進教學科研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加速信息技術成果在高等學校的普及和應用,以全而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質量。
摘 要:統計分析了2008-2011年陽谷縣城區及8個鄉鎮共9個氣象站點的氣溫、風速、相對濕度等數據,在此基礎上對陽谷縣特色農業西葫蘆進行了精細化氣候區劃及氣象災害區劃。研究結果表明,陽谷適宜西葫蘆發芽的最佳時間為2月中旬至3月上旬,適宜生長的日數56~68 d;陽谷縣西葫蘆病毒病風險度在0.18~0.52,其中金斗營鎮屬中災害風險區,李臺鎮屬于低災害風險區,其他鄉鎮為輕微災害風險區;陽谷縣西葫蘆灰霉病風險度在0.01~0.82,其中高廟王鎮屬高災害風險區,陽谷縣城、阿城鎮、張秋鎮、定水鎮屬于中災害風險區,西湖鎮、大布鎮、石佛鎮、郭屯鎮屬于輕微災害風險區,其他鄉鎮為低災害風險區;陽谷縣綜合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度在0.14~0.59,西南部的高廟王鎮、金斗營鎮綜合氣象災害風險最高,處于綜合氣象中災害風險區,西湖鎮、大布鎮、石佛鎮、郭屯鎮、七級鎮西南至東北方向貫穿陽谷縣西部為輕微災害區,其他鄉鎮處于綜合氣象災害低風險區,陽谷縣綜合氣象災害重風險區未出現。
關鍵詞:特色農業;西葫蘆;精細化氣候區劃
1 陽谷縣自然概況
陽谷縣位于東經115°39′~116°06′,北緯35°55′~36°19′,南北長32 km,東西寬39 km,總面積
1 064 km2。地處山東省西部,聊城地區南端,魯西平原,黃河之北;北接聊城,西鄰莘縣,南與河南省臺前、范縣接壤,東南部隔黃河與東平縣相望。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傾,微度起伏的緩崗、緩平坡地、淺平洼地3種微地貌相間組成的現代平原地形,各種地形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9.3%、40.9%、9.8%。陽谷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光照充足。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爽有旱澇,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干燥。陽谷縣下轄陽谷鎮、高廟王、張秋鎮等16個鄉鎮,具體見圖1。
2 資料來源
氣象觀測數據和農作物生長觀測數據由山東省氣象檔案館提供,整個數據采用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1981-2012年的地面觀測資料、2006-2012年各鄉鎮的區域站資料以及周邊聊城市、莘縣、臺前等臺站觀測資料。鄉鎮無觀測點的利用差值法計算得到。本地區主要農作物的生長期等作物生育期觀測資料取自聊城市農業氣象觀測站觀測數據。區劃中所選用的其他分析指標如耕地比例等數據來自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2011年統計年鑒。
3 區劃方法及農業氣候區劃原理
農業氣候區劃是從農業生產的需要出發,根據農業氣候條件的地區差異進行的區域劃分。一般是在分析地區農業氣候條件的基礎上,采用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的氣候指標,遵循農業氣候相似原則,將一個地區劃分為若干個農業氣候區域;各區都有其自身的農業氣候特點、農業發展方向和利用改造途徑。農業氣候區劃步驟為:首先針對農業生產中的主要氣候問題,找出關鍵性氣候因子和關鍵時期,確定指標,進行農業氣候條件分析;然后確定區劃系統與區劃指標值,進行分區;最后進行分區評述[1~11]。
農業氣候區劃可分為綜合和單項兩類。綜合區劃全面地綜合考慮農、林、牧、漁各業與氣候條件的關系;單項區劃只考慮某一生產門類、某一作物或某一農業生產問題與氣候條件的關系,或某種農業氣象災害、某項農業氣象要素。
4 陽谷縣特色農業西葫蘆精細化氣候區劃
西葫蘆是一年生草質、藤本蔓生植物,為瓜類蔬菜中較耐寒而不耐高溫的種類。生長期最適宜溫度為20~25℃,15℃以下生長緩慢,8℃以下停止生長,30℃以上生長緩慢并極易發生疾病。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晝溫25~30℃,夜溫18~20℃,30~35℃發芽最快,但易引起徒長,13℃可以發芽,但很緩慢。開花結果期需要較高溫度,一般保持22~25℃最佳;光照強度要求適中,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時易引起徒長。光周期方面屬短日照植物,長日照條件下有利于莖葉生長,短日照條件下結瓜較早。喜濕潤,不耐干旱,特別是在結瓜期土壤應保持濕潤,才能獲得高產。高溫干旱條件下易發生病毒病,但高溫高濕也易造成灰霉病等。
西葫蘆原是春天種植的經濟作物,易管理,產量高,經濟效益較好。隨著設施農業技術的成熟和推廣,其在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現在成為了陽谷縣當地的特色農業。此次區劃中以自然氣象條件為依據,進行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根據西葫蘆生長特征,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為可發芽日期分布、適宜生長日數;氣象災害風險區劃評估高溫干旱造成的病毒病、高溫高濕造成的灰霉病。
4.1 發芽期氣候區劃
根據西葫蘆生長特性,其13℃時即可發芽,以陽谷縣各鄉鎮第1個連續3 d 平均溫度大于13℃的日期為開始日。
陽谷縣可發芽期,即平均溫度3 d穩定通過13℃的開始日期在2月20日至3月3日,如圖2所示,陽谷縣城通過的日期最早為2月20日,阿城和安樂鎮最晚在3月3日,其他鄉鎮在兩者之間。
4.2 適宜生長日數氣候區劃
按照西葫蘆生長特性,20~25℃是適宜生長結瓜的溫度,計算各鄉鎮在此溫度期間的日數作為區劃的一個指標。
陽谷縣適宜生長的日數為56~68 d,如圖3所示,陽谷縣城適宜生長的日數最多為68 d,高廟王鎮最少為56 d,其他鄉鎮在兩者之間。
4.3 陽谷縣病毒病災害風險區劃
西葫蘆的病毒病是其生長過程中受高溫和干旱造成的主要病害,以日最高溫度30℃以上,相對濕度30%以下為一個病毒病致病日,定義病毒病災度的函數為:dBD=1 (N≥10 d),dBD=N/10 d(1 d0.5,>0.8。
陽谷縣西葫蘆病毒病風險度0.18~0.52,如圖4所示。陽谷縣金斗營鎮病毒病的災害風險度0.52,屬中災害風險區;李臺鎮病毒病災害風險度為0.33,屬于低災害風險區;其他鄉鎮為輕微災害風險區。
4.4 陽谷縣灰霉病災害風險區劃
灰霉病是西葫蘆生長過程中受高溫和高濕影響發生的主要病害,以日最高溫度30℃以上、相對濕度85%以上為一個灰霉病致病日,定義灰霉病災度的函數為:dHM=1(N≥10 d),dBD=N/10 d(1 d0.5,>0.8。
陽谷縣西葫蘆灰霉病風險度在0.01~0.82,如圖5所示。陽谷縣高廟王鎮灰霉病的災害風險度為0.82,屬高災害風險區;陽谷縣城、阿城鎮、張秋鎮、定水鎮灰霉病災害風險度0.5~0.8,屬于中災害風險區;西湖鎮、大布鎮、石佛鎮、郭屯鎮灰霉病災害風險度0.3以下,屬于輕微災害風險區;其他鄉鎮為低災害風險區。
5 陽谷縣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綜述及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區劃
5.1 陽谷縣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綜述
綜合上面生長期間可發芽期和適宜生長日數指標,西葫蘆棚外種植時間為2月底至3月初,為了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可應用大棚提前育苗栽種;適宜生長日數在65 d左右,應做好生長期間的防高溫工作,以提高西葫蘆的產量。
5.2 陽谷縣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區劃
綜合評價陽谷縣生產中氣象災害風險體系的風險狀況,可為西葫蘆的高產、穩產提供依據。西葫蘆是耐低溫的瓜類蔬菜,生育過程中主要因氣象條件造成病蟲害發生,以病毒病和灰霉病災害為指標,進行風險概率評估。將歸一化的氣象災害風險度等權平均得到陽谷縣各鄉鎮生產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度。
陽谷縣綜合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度在0.14~0.59,如圖6所示。陽谷縣西南部的高廟王鎮、金斗營鎮綜合氣象災害風險最高,處于綜合氣象災害中風險區;西湖鎮、大布鎮、石佛鎮、郭屯鎮、七級鎮西南至東北方向貫穿陽谷縣西部,綜合氣象災害風險度在0.3以下,為輕微災害區;陽谷縣綜合氣象災害重風險區未出現,其他鄉鎮綜合氣象災害風險為低風險區。
6 小結
氣溫和光照是影響陽谷縣西葫蘆生長的關鍵氣候因子。西葫蘆生長的不同階段,對氣象條件的要求不同,西葫蘆獲得高產、優質、高效的先決條件是適宜的氣候、土壤、良種及先進的種植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土壤、良種和種植技術可以通過人工調節來滿足生產需要,但氣候條件卻難以進行大規模控制和改造。因此,根據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種植地,是促進西葫蘆高產、穩產的根本途徑之一。研究引入GIS 技術,采用氣候與地形相結合的方法,較為合理地劃分了西葫蘆的適宜種植區,得到了與實際較一致的細網格區劃圖,為西葫蘆的推廣種植提供了參考依據[12]。
②根據區劃結果,陽谷縣是西葫蘆的最佳種植區,這也是陽谷縣把種植西葫蘆當作特色農業的重要原因。在該區域內可適當擴大種植規模,增加投入,建成西葫蘆商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西葫蘆特色產業;針對當地氣候特點,適時采取防寒、抗旱、控梢、促花、保果等技術措施,大力推廣營養診斷與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趨利避害,以促進高產、穩產,提高西葫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摘 要】精細農業是農業的發展趨勢,也是農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從精細農業的思想內涵為入口,主要介紹3S技術以及各自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并討論3S集成技術在精細農業中的作用,并指出3S技術在精細農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3S技術;精細農業;應用;發展現狀
0.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業國之一,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本產業,依據農業地域分布規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地區優勢,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原則和規律。農業的發展呼吁新的農業技術革命,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精細農業代表著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農業研究的重點。
1.精細農業
1.1精細農業的核心思想
傳統農業的管理是針對某一片土地的管理,而忽略了大多數土地都存在的時空差異。精細農業是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出現的,它是一種戰略思想,是信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在大農業中的微觀和宏觀運用。其核心意圖是實時測知作物(畜禽)個體、小群體、小區地塊生長或防疫的是實際需要,而及時確定針對性投入(肥、水、藥、飼料等)的量、質、和時機,一反傳統農業大群體大面積平均投入的作法,以求最佳效果而付出最低資源成本。
其技術思想是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如土壤結構、地形、土壤營養、含水量、病蟲草害等)實際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差異性信息,分析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主要原因,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的調控措施,區別對待,按需實施定位調控的“處方農作”。
1.2精細農業的主要技術支持
要實現精細農業,目前采用的關鍵技術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傳感器及檢測系統等。而由前三項構成的及“3S”技術,它是精細農業進行抽樣調查,獲取作物生長的各種影響因素信息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通過“3S”技術,可以實時采集時間、空間變化數據,繪制電子地圖,并加工處理形成管理設計,并對精細農業的效果、效益進行評估。
1.3在3S技術支持下的精細農業特點
1.3.1技術性強
3S技術涉及到電磁波理論、圖像處理、圖像解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技術、空間分析技術、衛星導航原理、測量等多個領域,將這些理論、方法和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具有很強的技術性。
1.3.2定量化
3S技術應用使新型農田作業機械中的計算機可以根據不同的土質、作物的長勢和其他農業生態環境特點精確地控制種子、肥料、農藥等的用量等。
1.3.3定位化
GPS可提供準確定位,具有GPS導航儀的農業機械,在經過每塊土地時,都記錄下了作物的各種數據。農民分析這些資料,就能制定出對每塊土地內的作物或土壤區別對待的田間耕作和管理計劃,把計劃輸入到農田作業機械的計算機里。在GPS定位系統的協助下,農田機械可以根據不同地塊的差別,自動調節種子、肥料和化學劑的投放量。
2.3S技術在精細農業中的綜合應用
2.1 GIS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用于存儲、分析、處理和表達地理信息系統的計算機軟件平臺。它在精細農業技術體系中主要用于建立農田土地管理,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病蟲草害等發生發展趨勢、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圖形轉換與表達等,為分析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
其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GIS是精細農業整個系統的運作平臺,起到大腦和神經中樞的作用。精細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各種農業資源數據都通過GIS流入、決策、控制、流出。GIS作為精細農業的核心組件,將RS、GPS、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組合起來。
(2)GIS可以作為農田空間數據庫的管理系統。在精確農業中,GIS用于農田土地數據管理,查詢土壤、自然條件、作物苗情、作物產量等數據,也能采集、編輯、統計分析不同類型的空間數據。
(3)繪制作物產量分布圖。安裝GPS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在田間收割農作物時,每隔一定時間記錄下聯合收割機的位置,同時產量計量系統隨時自動稱出農作物的重量,置于糧倉中的計量儀器能測出農作物流入儲存倉的速度及已經流出的總量,這些結果隨時在駕駛室的顯示屏上顯示出來,并被記錄在地理數據庫中。利用這些數據,在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可以制作農作物產量分布圖。
(4)農業專題圖分析。通過GIS提供的復合疊加功能,將不同農業專題數據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數據集。通過對其分析,可以分析出土地上各種限制因子對作物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從中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
2.2 GPS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
GPS在精細農業中的作用包括精確定位、田間作業自動導航和測量地形起伏狀況.精細農業中的GPS主要是用來確定田間地塊土壤信息采樣點位置,然后結合其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鉀、有機質、病蟲害等不同信息的分布情況,輔助農業生產中的灌溉、施肥、噴藥等田間操作。另外在翻耕機、播種機、田間取樣機、施肥噴藥機、收獲機等農具上安裝GPS,可以精確指示機具所在位置坐標,對農業機械田間作業和管理起導航作用,從根本上來說是提供三維位置和時間。為了實現以上功能, GPS需要與農田機械結合,隨著農田機械在田間作業,同時進行精確定位、田間作業自動導航和測量地形起伏。由于具有精確定位功能,農業機械可以將作物需要的肥料送到準確的位置,也可以將農藥噴灑到準確位置。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作物產量,也可以降低肥料和農藥的消耗。
2.3 RS在精細農業中的作用
遙感(RS)是在不接觸物體的情況下利用傳感器接收的物體的電磁波特性,來識別物體及其存在的環境條件的技術。
相對傳統的觀測技術,RS具有以下的特點:
(1)可以進行大面積的同步觀測。比如,一幀美國Landsat圖像覆蓋面積為185km*185km,5~6min即可掃描完成,而一幀同步氣象衛星可覆蓋1/3的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