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1 03:44: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育革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從存在主義出發探索職業教育理念,就是要喚醒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意識,培養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能力,提升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價值,使職業教育回到人的存在這一本真?!吧娼逃毙枰匾?活下去是人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但“存在教育”也必不可少,因為培養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始終是職業教育無法推卸的責任,這也是職業教育的最終使命。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剔除教育過程中的功利主義以及工具主義思想,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明確職業教育不是為了應付檢查評比,不是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也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生存,而是為了回到人本身,為了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職業學校要做到不唯理性主義是論,要看到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主觀性和差異性,尊重職校生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權利,肯定職校生創造自我價值的能力;要強化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尊嚴,提高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智慧,提升職校生作為人的存在的意義,引導職校生對人的存在進行積極的思考“。
二、明確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標
總的來說,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獨有的生活方式,也即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哲學家喬治?F?奈勒所說的“讓教育教會個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樣的自發而真誠的生活”[2]。在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一是要培養學生自由選擇的意識。向學生展示未來種種的可能性以及人的存在的種種可能性,從而引導學生做出自己的決定。二是要培養學生選擇過程中的責任意識。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其生活,生活是他自己的,他要對他哪怕是漫不經心的選擇承擔所有的責任。同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在選擇過程中產生的焦慮、苦惱以及恐懼等情緒,讓學生意識到產生這些情緒是因為其心中有了“責任”二字。要通過對死亡話題的呈現和探討來使學生關注個人存在的短暫性,喚起他們的緊迫感,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選擇來創造、實現自身的價值。三是要引導學生養成真誠的個性品質。要使學生既不隨波逐流,同時又不自欺欺人,而是遵從內心的意愿做出真實的選擇。要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真誠可能帶來的孤獨,堅守自己的信念,避免喪失自我價值。職業學校要堅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目標,在成人的基礎上引導職校生成才。
三、選擇靈活適切的教育方式
存在主義強調人的主觀性,不僅僅是強調學生的主觀性,同時也包括教師的主觀性。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看到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同時也要看到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教師首先要意識到自己作為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一個教師,這樣才能保持教育活動中真實的自我,進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作為人的存在,才能知道如何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不是功能的集合體。教師要看到學生的獨特性,不從智商、學習成績等角度對學生進行分類,避免抹殺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要看到學生的主觀性,不以權威和專家的身份迫使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避免課堂個人專制。既然存在主義肯定了人的存在的主觀性以及選擇的重要性,教育就不能像傳統的學科教育那樣死板和生硬,更不能灌輸和“填鴨”,而是要富于情境性和變化性。教師要意識到自己作為人的存在的主觀性和能動性,自己不是教學的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不必嚴格恪守教材,而是要根據教學的目的結合自己的理解對內容和教法加以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知識可以復制,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選擇不可復制,所以教師不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和做決定。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確定知識的范圍,而不是盲從既有的所謂客觀的知識體系。要隨著教育內容、學生體驗的變化來確定教育的過程,而不是拘泥于某一固定的程式,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不是“復制”的過程。要在教育過程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以及自由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即給學生“留白”,而不能把教育變成教師個人的“獨白”。
四、構建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
根據存在主義的觀點,師生之間要從“功能性關系”轉向“存在性關系”,即師生之間的首要關系不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而是“作為教師的人”與“作為學生的人”的關系。在功能性關系中,師生之間是不平等的,教師作為權威以專家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而在存在性關系中,由于師生面臨著共同的作為人的存在問題,彼此間的差異被消減了,雙方處于對等的地位,因此可以進行真誠的溝通與交流。存在性關系包括“對話”關系以及“我與你”(I-You)的關系。所謂對話關系,是對傳統“傳授”關系的一種顛覆,即從“我講你聽,我說你做”的“單向命令”轉變為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也即從垂直關系變為平行關系。師生雙方各自從自身的角色背后走出來,展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再者就是要建立“我與你”的關系,即教師不把學生當作一個可以隨意塑造、任意施加影響的“物”,而學生亦不把教師當作是試圖征服自己、壓制自己毫無情感的教育機器。要建立這樣的存在關系,教師就要充分信任學生,并以自己作為“人的存在”而不是“教師的存在”去感染學生,這樣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能真正展開“人與人”的溝通。建立存在性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教育不是說教,不是灌輸,而是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只有師生雙方從各自扮演的角色里走出來,從人的存在出發,彼此才會真正欣賞、歡迎和肯定,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從而推動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根據培養目標,指導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企業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應以培養目標為前提,高職教育不是本科的壓縮餅干,必須能夠面對現實,在教學內容上有所選擇、有所突出,跟普通本科院校實行差別教學,專業理論知識是必須的,但對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理論知識只需“夠用”;應該以應用能力為主線,以雙證書為框架,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企業管理課程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企業管理的活動規律,能靈活地運用有關原理方法和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提高自身的實際能力。這就要求在企業管理課程內容安排上要注重以應用為主,選擇適當的內容,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相關理論,并把重點放在如何用這些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上?,F代高職教育不僅要教授理論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企業管理的教學中,用“授人以魚不及授人以漁”的理念來引導教學改革。在教學活動中,著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分析實際問題,得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并把這些方法與步驟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運用和實現上來,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摸索這些細節和體會不同細節間的差別,更能讓其掌握知識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企業管理學的教學工作應該結合企業及其他非盈利組織對畢業生知識與才能的終極需求特點,以及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特點,來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應徹底拋棄以傳道解惑為本的傳統教學理念,注重方法教育、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樹立一種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塑造學習品質的現代教學理念。在《企業管理》教學過程中由過去注重講授具體管理策略與措施,轉向培養學生分析企業管理環境、制定企業管理戰略規劃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理論與方法,更要告訴學生這種理論與方法是如何形成、如何應用、如何在變化了的管理環境中去對理論與方法進行創新和發展。
二、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
我國企業管理課程體系框架不很成熟,教材多為“引進”而來,教學內容較為陳舊,缺乏前瞻性,且現實與實務脫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企業管理的內容不斷豐富,企業管理學的理論更加豐滿。因此,如何改革職業院校企業管理學的教學內容體系,使之能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就成了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教師要實現教學手段的創新。要求教師及時掌握管理市場的新特點、新變化、新發展,了解管理職業的新要求,及時研究并運用新理論,改革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的零距離貼近。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最新的管理觀念、管理實踐經驗以及管理研究的新成果編寫成補充教材或講義,使管理教學緊密聯系實踐。同時,要協調好交叉課程的教學內容,避免重復教學。另外,教師還要為擴大學生知識面創造條件,布置課外閱讀書目,指導學生網上閱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已很難適應當今社會的教育。而多媒體教學的手段是現代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采用多媒體軟件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知識容量大、直觀性強的優勢。在企業管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三、轉變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我國的高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的中心主要放在教師的“講”上,而忽視了學生主動的“學”,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必然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這種現象顯然是不適應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要求的。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法創新。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輔導下,將多種學習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自我為主的知識吸收、消化和創新;使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輔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交流補充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使教學變成師生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可采取課堂講授法、課堂分組討論法、課堂辯論法、學生自學法、企業管理調查活動等多種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對于學生容易理解的內容,可預先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思考,上課時先讓學生講解自己的體會和分析結論,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向教師提問、假設和陳述,組織好課堂小組討論,提倡富有理想和健康人文精神的爭辯,對學生提出的具有創意性的問題及時指導。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運用案例教學法,精選案例,圍繞特定案例講授;也可將選編好的案例發給學生閱讀,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允許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甚至展開爭辯。教師不輕易否定學生意見,對正確獨到之處要充分肯定,對模糊錯誤認識要加以糾正,引導學生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標。這時的案例綜合性較強,帶有啟發性和決策性。此外,案例教學法也可引入競爭機制,對有爭議的企業管理問題可采用 辯論形式。使學生在辯論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提高合作能力和應變能力。
四、加強實踐性教學,培養綜合能力
高職學生要想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僅掌握一項或幾項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備包括跨崗位和跨行業的學習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獨立生存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企業管理課程在進行課堂教學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創造條件進行情景教學和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必須強化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已經學習和掌握的書本知識。在實踐性教學中,學生必然會遇到新的情況和問題,這些情況的處理和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學生學到新的知識、甚至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實踐性教學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企業管理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考察,或者在課堂進行案例分析討論,也可在課堂開展模擬演示訓練,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業務能力。教師要靈活運用實踐性教學形式,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做到“會講會做”。同時,要爭取院校加大實踐性教學投資力度和規模,建立管理實習基地和不同形式的校企聯合體,并加強校際間管理教育的溝通與合作。
五、改革考評方式,實現考核創新
在傳統的管理教學中,企業管理課程的考試形式基本上是按照傳統的考試方式進行的,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考核,然而企業管理課程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是這門課程的基本要求。如果還是沿用以前的考核方式顯然不能適應這個要求。企業管理課程的考試要體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考評要點考核學生的技能,因此,要實現多種考評方式并存的考核機制。應對考試進行改革,主要是取消原來所進行的傳統的以理論為重點的閉卷形式的期末考試,以體現考評的經常性、全員性、靈活性、客觀性。企業管理課的綜合分數不僅僅只是考試成績,還應包括課堂提問、案例分析、作業、實習成績等。同時,如果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推銷商品成績較突出的,可以給管理課程適當加分。在確定考核標準時,要重實效而不重形式,使學生在考核中盡量發揮創造性及其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個性的發展,在保證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問題可以有不同答案,評分體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并激發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個性。總之,企業管理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摘 要]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相對輕視對學生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實質性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推行“實踐性法學教育的模式”,強化法學實踐教學。
[關鍵詞]法學教育;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法學教育模式的確定應與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當今世界各國的法學教育,只有美國是純職業教育并設在研究生階段,其培養目標是職業律師。多數國家的法學教育則是設在本科階段,實施的是“通識教育”,我國也是如此。我國高校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是素質教育,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職業品質,而職業品質內在地表現為一種共同的職業信仰和思維方式,外在地表現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
一個合格的法學本科生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筆者認為起碼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思想素質,即追求真理、維護正義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堅定信念和認同職業倫理、恪守職業道德的自律精神;(2)法律素質,即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3)人文素質,即廣泛的知識背景、工具性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其中外語和計算機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技能。人際溝通是法律工作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每一個法律工作者都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從某種意義說,不能有效地進行人際溝通的人不可能成為好的法律職業者,甚至無法從事這種職業。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相對輕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這種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因為現在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較以前寬了許多,法學本科畢業的學生不一定都從事專門的法律工作,有許多會充實到各行各業中去。與此同時,建設法治國家,要求法學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并將普及與提高緊密結合起來。法學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是現代法治的基礎工程,沒有全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便沒有現代法治的根基。因此,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我國現行法學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與革新的基本思路
綜觀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其缺陷與不足主要是:其一,法學課程的開設主要以部門法學科的劃分或國家頒布的主要法律為標準,而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課程開設的很少。也就是說,這種課程設置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不是傳授知識和訓練學生的能力并重,不是理論性和職業性相結合的模式。其二,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釋現有的法律條文以及各門課程的體系和基本理論,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較差,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條文的分析必須與事實的認定、人際關系的處理、利益的沖突、特定的文化和道德風尚以及種種社會狀況相聯系。其三,我國法學教育重視理論課的開設而輕視應用部門法學課程的開設,涉及市場經濟、比較法和國際商法的課程所占的比重不夠,有些課程的內容也急需要改進與充實,與此同時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
基于以上存在的缺陷,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實質性的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以法學教育宗旨的改革為前提,即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律知識,同時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力的培養應當提高到與知識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法律規范的法律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掌握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法律的各種技巧、方法、能力和素質,學會如何與各種人物和機構打交道的能力,學會如何分析、查證事實的能力。
二、強化法學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現代法治社會中,法律條文的數量以令人震驚的速度不斷增加,其修改和變化的速度同樣令人目瞪口呆。倘若要把這些知識都灌輸給學生,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其實,法學教育的真諦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單純地灌輸某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如果我們現在只給學生灌輸這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在他們畢業后這些知識的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與其相反,實踐性法律課程則致力于訓練學生如何在解決具體案例中學習尋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釋法律和使用法律,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經過這種訓練,學生掌握的是如何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地背幾條法律條文。也就是說,學生學到的是能動的方法,而不是機械的公式。這種實踐課的主角是學生,由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實際案件來學習法律和技能。它不同于傳統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學生不再是作為旁觀者去聽、去看、去跟隨,而必須主動去做。由于這種模式給學生的主動性大,從而使其收獲也大。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種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而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是一種由上向下灌輸式的模式,總是力圖引導學生找到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學生很少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生怕因自己的觀點與教
師的觀點有出入而不能通過考試。久而久之,學生便習慣于服從教師給予的真理,而不去思考“真理”的多樣性和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變化性。他們習慣于被動的思考而不是主動的思考,習慣于尋找“標準答案”而不會想所謂的“標準答案”并不存在。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并不追求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相反,它引導學生對案件和問題中的各種變化因素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啟發學生的思路。教師的教案不能隨意改變案件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分析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這種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有好處。 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灌輸的是一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體系,而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則力圖使學生學到各種法律條文之外的實際知識、能力和技巧。法律條文的運行并非是真空中的邏輯推導,它涉及到如何與法律運行中的各種人物和機構打交道,如何收集、分析、判斷和確認事實,如何運用心理學、語言、行為分析的方法以及經濟、文化、社會、道德等分析方法分析法律的實際運行和操作。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無法提供這種能力、技巧和素質的系統訓練,而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則非常注重這些綜合素質的培養。
總而言之,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是我國法學教育革新的一個方向,推行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強化法學實踐教學。革新法學教育模式可以概括為五句話:關鍵在于轉變教育觀念;出路在于拓寬專業口徑;重點在于優化課程結構;核心在于更新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無疑對法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是挑戰,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了。我們正在做的或者將要做的是我們原本不熟悉的東西,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為此,我們必須先當學生,后做先生。
田肇樹
1醫學模式的轉變帶來護理工作的深刻變化
護理學是醫學領域中的一門學科,不僅具有醫學的特征,而且也具有獨立和完整的理論體系。世界上護理工作的發展經歷了以疾病為中心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過程,今后還要繼續發展至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1977年新的醫學模式提出后,護理強調了人的整體觀。護理工作重點從疾病護理轉變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其特點是以人為中心進行身心護理,重視社會生活和環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強調護理工作的獨立性、科學性和整體性。護理工作的全程是以解決人的需要為目的,按照科學的護理程序所實施的系統護理行為,絕非發藥、打針、鋪床等簡單操作的概念,而是從家庭、社會環境、心理、病情的多方需求出發,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
2護理教育改革必須適應新醫學和護理模式的轉變
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學教育模式發生相應的轉變。迄今我國的醫學教育基本上仍舊沿襲50年代生物醫學的課程設置,指導思想上重知識技術教育,忽視素質教育,方法上重知識傳播灌輸,輕能力培養,忽視人文知識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馬學博.醫學與哲學,1996,(17)10:512)100多年來護理教育改革也一直注重于學制、課程的增加,其模式處于與生物醫學教育模式相匹配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狀態。近二十余年來,護理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護理教育要按照新醫學、護理模式的要求,重新設計面向21世紀的護理人才。
2.1更新護理教育觀念醫學、護理模式轉變首先要求護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觀念上完成這一轉變,如實地把護理服務對象的人,看成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其健康和疾病的轉化受生物、心理、社會諸因素共同作用的客體。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與對象性質完全適應的現代護理體系,滿足現代社會保健的實際需要。新醫學模式的健康觀認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和心理兩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它體現了現代社會衛生保健事業正朝著高度社會化的“大衛生”發展。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正是保證社會進步,普及衛生保健服務的戰略目標。護理學作為近3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年輕獨立學科,逐漸擺脫了醫療服務傳統的從屬地位,正以積極的姿態迎接這一新目標的挑戰。護理教育必須適應新的醫學模式和整體論的健康觀要求,跳出單純疾病護理教育的圈子,向心理、社會、環境和預防、醫療、保健三位一體的大衛生觀轉變。
2.2更新擴大護理教育內容與新醫學模式相適應,護理教育的內容應擴展到參加人群的預防保健工作和研究各種促進健康的方法,重點教學應包括社會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相應調整課程結構,適當增設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注意課程和內容的整體功能,擴大學生知識面,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刪減不必要的生物醫學內容,突出主干課程體系,增加選修課,力求早日與臨床和社區實踐接觸。加強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等課程。同時,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特點,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到護理科學本身的發展。以往護理沿襲的是以醫學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護理課程中醫學和醫學基礎課程偏重。當今護理已發展到以病人為中心的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它的核心是貫徹執行護理程序。護理教育模式應盡快轉到這一軌道上來,充分認識護理科學發展并在現代護理理論指導下,組織課程,形成突出護理的獨立的課程體系。
2.3建立正確的護理教育思想護理教育雖具有其特殊性,但護理教育的許多問題,尤其是重大的理論問題與整個教育研究的問題并無本質的差異,對教育的本質以及學習過程的認識,無一不與普遍的教育研究結果密切相關。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目前已成為整個教育界的共識,其內涵也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加強素質教育是針對單純專業教育提出的。培養專門人才,除專業教育外,對于思想道德、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素質,應當有更高的要求。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發展,一些新穎的教育思想應運而生,并逐步應用到了護理教育實踐中。如實用教育思想,創造教育思想,全才教育思想和終身教育思想等。素質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為現代護理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徹底改變課堂與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革除三中心即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體現三體即學生整體、個體發展、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著眼于啟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自學,讓學生有一定的創造力、競爭力和變應能力,提高以后解決實際問題和自學更新的能力,將灌輸知識型教育模式向促發能力型教育模式轉化。
1醫學模式的轉變帶來護理工作的深刻變化
護理學是醫學領域中的一門學科,不僅具有醫學的特征,而且也具有獨立和完整的理論體系。世界上護理工作的發展經歷了以疾病為中心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過程,今后還要繼續發展至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1977年新的醫學模式提出后,護理強調了人的整體觀。護理工作重點從疾病護理轉變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其特點是以人為中心進行身心護理,重視社會生活和環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強調護理工作的獨立性、科學性和整體性。護理工作的全程是以解決人的需要為目的,按照科學的護理程序所實施的系統護理行為,絕非發藥、打針、鋪床等簡單操作的概念,而是從家庭、社會環境、心理、病情的多方需求出發,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
2護理教育改革必須適應新醫學和護理模式的轉變
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學教育模式發生相應的轉變。迄今我國的醫學教育基本上仍舊沿襲50年代生物醫學的課程設置,指導思想上重知識技術教育,忽視素質教育,方法上重知識傳播灌輸,輕能力培養,忽視人文知識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馬學博.醫學與哲學,1996,(17)10:512)100多年來護理教育改革也一直注重于學制、課程的增加,其模式處于與生物醫學教育模式相匹配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狀態。近二十余年來,護理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護理教育要按照新醫學、護理模式的要求,重新設計面向21世紀的護理人才。
2.1更新護理教育觀念醫學、護理模式轉變首先要求護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觀念上完成這一轉變,如實地把護理服務對象的人,看成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其健康和疾病的轉化受生物、心理、社會諸因素共同作用的客體。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與對象性質完全適應的現代護理體系,滿足現代社會保健的實際需要。新醫學模式的健康觀認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和心理兩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它體現了現代社會衛生保健事業正朝著高度社會化的“大衛生”發展。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正是保證社會進步,普及衛生保健服務的戰略目標。護理學作為近3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年輕獨立學科,逐漸擺脫了醫療服務傳統的從屬地位,正以積極的姿態迎接這一新目標的挑戰。護理教育必須適應新的醫學模式和整體論的健康觀要求,跳出單純疾病護理教育的圈子,向心理、社會、環境和預防、醫療、保健三位一體的大衛生觀轉變。
2.2更新擴大護理教育內容與新醫學模式相適應,護理教育的內容應擴展到參加人群的預防保健工作和研究各種促進健康的方法,重點教學應包括社會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相應調整課程結構,適當增設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注意課程和內容的整體功能,擴大學生知識面,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刪減不必要的生物醫學內容,突出主干課程體系,增加選修課,力求早日與臨床和社區實踐接觸。加強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等課程。同時,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特點,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到護理科學本身的發展。以往護理沿襲的是以醫學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護理課程中醫學和醫學基礎課程偏重。當今護理已發展到以病人為中心的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它的核心是貫徹執行護理程序。護理教育模式應盡快轉到這一軌道上來,充分認識護理科學發展并在現代護理理論指導下,組織課程,形成突出護理的獨立的課程體系。
2.3建立正確的護理教育思想護理教育雖具有其特殊性,但護理教育的許多問題,尤其是重大的理論問題與整個教育研究的問題并無本質的差異,對教育的本質以及學習過程的認識,無一不與普遍的教育研究結果密切相關。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目前已成為整個教育界的共識,其內涵也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加強素質教育是針對單純專業教育提出的。培養專門人才,除專業教育外,對于思想道德、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素質,應當有更高的要求。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發展,一些新穎的教育思想應運而生,并逐步應用到了護理教育實踐中。如實用教育思想,創造教育思想,全才教育思想和終身教育思想等。素質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為現代護理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徹底改變課堂與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革除三中心即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體現三體即學生整體、個體發展、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著眼于啟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自學,讓學生有一定的創造力、競爭力和變應能力,提高以后解決實際問題和自學更新的能力,將灌輸知識型教育模式向促發能力型教育模式轉化。
1經濟全球化趨勢對管理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
從企業內部管理來看,現代企業的經營范圍逐漸擴大,涉及面廣而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平行發展,投融資渠道和領域多元化;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企業生存發展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程度逐漸加深,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經濟環境,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戰,新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不斷涌現,企業管理人員需要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沉著的應對能力。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審時度勢,以市場需求為基準,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
1.1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
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表明,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應該從傳統的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轉變,通過使用經濟學、統計學、行為科學和其他學術領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學生逐漸善于解決復雜的商業問題及明確商業機會。
1.2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和灌輸成為當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隨著現代科學管理技術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企業要獲得成功與發展,提高競爭力,就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經營環境的急劇變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戰略創新、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把創新滲透到管理全過程中,并以此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為目標。
1.3由傳統的知識傳播到技能的培養,注重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人員不僅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識,還要有迅速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分析工具獲取信息、解釋和分析統計數據的能力。
2實現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途徑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通過使用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并引進外教進行口語教學,以追逐教育的國際化趨勢。其實,工商管理教育的國際化并不僅僅是采用國際原版教程,或聘請幾位不懂國際管理的外國教師進行英語語言鍛煉,實現工商管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多方面著手,從培養目標到課程設置以及師資的構建、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養標準國際性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應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應具有較強的管理理論功底和外語水平,以及對國際市場規則和法則的深入研究與了解。這樣,根據人才的國際性標準,我們應對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質和培養目標做出新的調整。
2.2課程國際性
課程國際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盡量與國際接軌,符合國際性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二是教學內容與教材選用上與國際接軌,既要選用本學科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注重國際案例分析的訓練,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將具有國際化內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師資國際化
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實現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條件。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國際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具有分析研究和解決國際工商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勝任國際化教育的師資隊伍。
2.4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國際化
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為培養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管理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一方面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要研究和學習別人的先進教學方法,將國際上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我國特定的教育環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評價的國際性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跨國經營、國際經濟往來頻繁的發展趨勢、人才的跨國流動和服務,需要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或認可)的質量評價標準,以促進工商管理教育體制的健全和促進辦學方向的市場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首先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從課程體系的設置來看, 通過課程的合理設計,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而且要傳授給他們一定的知識轉換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據這樣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課程設置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是為企業和員工獲取更大的利潤,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首先必須讓學生熟悉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2)管理理論課程,管理理論知識是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3)通用電腦技術和統計方法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以快速及時地獲取管理所需的統計信息。(4)國際案例和國際前沿性問題,通過案例分析或對國際前沿性問題的討論,讓學生了解國際管理和實踐中的發展動態,了解國外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國際經營法則法規,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對能力。
除本科教學外,MBA教育是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國際上普遍將MBA的核心課程體系分為四個大類:即管理信息系統類課程、決策科學類課程、會計類課程和操作管理類課程。統計、數據分析方法、決策等課程包含在決策科學類中。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在調查的26所學校中有25所學校要求必修決策科學課程,財經和管理會計課程包含在會計類中,在調查的26所學校中有25所學校要求必修會計類課程,生產管理和供應鏈課程包含在操作類課程中,100%的學校要求MBA的學生必修該類課程??梢姀恼n程的設計上來看,MBA教學應培養學生除專業知識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術與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釋統計數據的技能;(3)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歐美等國家相比較,目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課程設置存在兩方面的問題:(1)專業課程體系需要增加管理溝通、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家精神等課程。(2)統計、數據分析方法、決策等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小,開設的課程較為單一,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求靈活選擇所需的數據分析工具課。因此,在MBA教育中為培養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鑒國際先進的課程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設置不同于本科教學的立足于培養高級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標設置課程體系,選用既國際化又適合我國生源狀況的教材,必修中設選修,即同一大類中設置多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需求做出選擇。
3.2構建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在逐步提升,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國際化管理人才是每個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標,而實現該培養目標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識過硬、技術過硬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其次,隨著知識半衰期的縮短和新知識的迅速發展,開發一些能展示給學生交叉學科間的關鍵聯系和多學科視野的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從而相應要求具備多種知識技能的師資力量。國際上對工商管理教育的師資普遍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有博士學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綜合實際能力,教師既是大學教授,又是咨詢公司的專家,或在金融機構、公司里任職。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莊正民教授認為,臺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師資團隊擁有其他大學管理學院不具備的三個特點:(1)師資隊伍除管理或商業專長之外,還需具備涉及經濟學、心理學、數理研究、工程領域等專長的知識,這種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跨學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師資隊伍中有豐富的實際管理經驗的人才,這些人才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為學校與企業界、政界的互動牽線搭橋;(3)師資隊伍要求來源多樣化,聘請教授時不偏重特定地區、特定學術機構、特定專業。由于長期以來臺灣各大學管理學院的師資多出自于北美大學商學院,近年來臺大開始注重到歐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資互補。根據國際師資隊伍的構建經驗,結合培養目標和多元化的培養趨勢,組建一支國際化的師資團隊,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引進吸收具有國際管理經驗或國外知名管理學院的學者,借助于國際師資力量引入先進的國際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2)派教師到知名企業或國外進修。派教師到知名企業參與企業的決策與管理,有助于積累實際管理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到國外進修可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與管理理念,將國際化的管理知識引進來。(3)鼓勵教師跨領域開展研究或撰寫論文,以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的教師。(4)實行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時不偏重于任何地區和任何機構,以實現不同學術機構知識結構體系的互補,避免近親繁殖,導致知識結構的單一化。另一方面,根據課程設置體系,引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高級人才,以實現專業知識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配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掌握獨立獲取知識,自己處理和獲取信息,并運用科學方法去適應社會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為此,教學模式應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轉移,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通過營造、控制學習環境,鼓動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學習,從而逐步引導教學方法從系統講授向邊學邊用轉移,教學環境從課堂向真實的工作環境轉移。
3.4建立國際化的管理教育評價體系
目前國內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評估,二是一些機構根據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對高校的排名,至今還沒有專門的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專門評價。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得遠,走得快,還需要建立一套專門的管理教育評價體系和標準,評價體系可借鑒國外經驗,根據管理教育在市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場化程度,在教育體系中的自身發展和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教育績效水平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將有利于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進和提升。
4結束語
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改變著工商管理教育的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然而培養理念和目標的貫徹與實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廣大管理教育者從自身做起,以適應國際市場人才需求為基準,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 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不斷充實擴大自己的知識修養、綜合素質,根據學生對象的不同適時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根據學生需求與市場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內容
[摘 要]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相對輕視對學生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實質性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推行“實踐性法學教育的模式”,強化法學實踐教學。 [關鍵詞]法學教育;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法學教育模式的確定應與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當今世界各國的法學教育,只有美國是純職業教育并設在研究生階段,其培養目標是職業律師。多數國家的法學教育則是設在本科階段,實施的是“通識教育”,我國也是如此。我國高校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是素質教育,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職業品質,而職業品質內在地表現為一種共同的職業信仰和思維方式,外在地表現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
一個合格的法學本科生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筆者認為起碼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思想素質,即追求真理、維護正義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堅定信念和認同職業倫理、恪守職業道德的自律精神;(2)法律素質,即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3)人文素質,即廣泛的知識背景、工具性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其中外語和計算機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技能。人際溝通是法律工作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每一個法律工作者都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從某種意義說,不能有效地進行人際溝通的人不可能成為好的法律職業者,甚至無法從事這種職業。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相對輕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這種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因為現在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較以前寬了許多,法學本科畢業的學生不一定都從事專門的法律工作,有許多會充實到各行各業中去。與此同時,建設法治國家,要求法學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并將普及與提高緊密結合起來。法學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是現代法治的基礎工程,沒有全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便沒有現代法治的根基。因此,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我國現行法學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與革新的基本思路
綜觀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其缺陷與不足主要是:其一,法學課程的開設主要以部門法學科的劃分或國家頒布的主要法律為標準,而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課程開設的很少。也就是說,這種課程設置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不是傳授知識和訓練學生的能力并重,不是理論性和職業性相結合的模式。其二,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釋現有的法律條文以及各門課程的體系和基本理論,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較差,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條文的分析必須與事實的認定、人際關系的處理、利益的沖突、特定的文化和道德風尚以及種種社會狀況相聯系。其三,我國法學教育重視理論課的開設而輕視應用部門法學課程的開設,涉及市場經濟、比較法和國際商法的課程所占的比重不夠,有些課程的內容也急需要改進與充實,與此同時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
基于以上存在的缺陷,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實質性的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以法學教育宗旨的改革為前提,即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律知識,同時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力的培養應當提高到與知識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法律規范的法律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掌握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法律的各種技巧、方法、能力和素質,學會如何與各種人物和機構打交道的能力,學會如何分析、查證事實的能力。
二、強化法學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現代法治社會中,法律條文的數量以令人震驚的速度不斷增加,其修改和變化的速度同樣令人目瞪口呆。倘若要把這些知識都灌輸給學生,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其實,法學教育的真諦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單純地灌輸某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如果我們現在只給學生灌輸這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在他們畢業后這些知識的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與其相反,實踐性法律課程則致力于訓練學生如何在解決具體案例中學習尋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釋法律和使用法律,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經過這種訓練,學生掌握的是如何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地背幾條法律條文。也就是說,學生學到的是能動的方法,而不是機械的公式。這種實踐課的主角是學生,由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實際案件來學習法律和技能。它不同于傳統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學生不再是作為旁觀者去聽、去看、去跟隨,而必須主動去做。由于這種模式給學生的主動性大,從而使其收獲也大。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種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而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是一種由上向下灌輸式的模式,總是力圖引導學生找到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學生很少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生怕因自己的觀點與教師的觀點有出入而不能通過考試。久而久之,學生便習慣于服從教師給予的真理,而不去思考“真理”的多樣性和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變化性。他們習慣于被動的思考而不是主動的思考,習慣于尋找“標準答案”而不會想所謂的“標準答案”并不存在。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并不追求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相反,它引導學生對案件和問題中的各種變化因素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啟發學生的思路。教師的教案不能隨意改變案件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分析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這種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有好處。
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灌輸的是一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體系,而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則力圖使學生學到各種法律條文之外的實際知識、能力和技巧。法律條文的運行并非是真空中的邏輯推導,它涉及到如何與法律運行中的各種人物和機構打交道,如何收集、分析、判斷和確認事實,如何運用心理學、語言、行為分析的方法以及經濟、文化、社會、道德等分析方法分析法律的實際運行和操作。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無法提供這種能力、技巧和素質的系統訓練,而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則非常注重這些綜合素質的培養。
總而言之,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是我國法學教育革新的一個方向,推行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強化法學實踐教學。革新法學教育模式可以概括為五句話:關鍵在于轉變教育觀念;出路在于拓寬專業口徑;重點在于優化課程結構;核心在于更新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無疑對法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是挑戰,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了。我們正在做的或者將要做的是我們原本不熟悉的東西,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為此,我們必須先當學生,后做先生。
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內容。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心理健康教育對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可持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塑造學生優良思想品德的先決條件
性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必備條件。一個人的性格具體地標志著一個人的品德和世界觀,即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質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健康的性格就談不上優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個性的形成、思想和品德的訓練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心理素質的基礎
在學生學習中,如果一個學生心情愉快,就會調動其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易于在大腦皮層形成優勢興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暫時神經聯系和使舊有的暫時神經聯系復活,進而促進智力的發展。反之,若是在煩惱、擔心、憂慮等情緒狀態下學習,就會壓抑其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機能受到壓抑和阻礙。事實上,一些大學生因情感、人際關系等問題而致使成績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沖動而違法違紀等,說明了健康的心理對智力的促進作用,也表明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
三、預防學生精神疾病的發生,提高心理素質
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狀況不僅影響本人、家庭、學校,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起預防作用,又可以使學生中暴露出來的某些心理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將起到積極作用。
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與作用,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可在學生中成立心理健康協會等學生社團,建立起學生心理互助機制,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動性。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可定期對學生心理協會會員等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提高他們的心理咨詢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開展助人自助的群眾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其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輩輔導員”。
總之,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完善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將個體輔導與團體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今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法律意識淡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普及法律知識尤為重要,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法制經濟。這就要求全體國民普及法律知識,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主力和后備軍,大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尤為重要。
1法律意識淡薄的危害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特別是現行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種觀念的法律文化,對法的制定實施是非常重要的。近幾年來,大學生犯罪率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從清華大學劉海洋潑熊事件到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事件,從傷動物到殺人,說明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不知道硫酸潑熊是違法的,說明法律知識的缺失;另一個就因為一次打牌吵架,因為不滿而痛苦,殺害了同寢室的四名同學,無知、荒謬、殘忍、悲哀!當代大學生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對現行法律法規知之甚少,法律意識淡薄,導致高校學生違法亂紀,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1.1危害自己
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一方面因為不懂法,違反法律法規,有著大好前程的大學生鋃鐺入獄甚至被判處死刑,害人害己;另一方面,因為不懂法,不能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譬如:有些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打工,結果工期到了拿不到工資;有些學生對最基本的試用期都不清楚,畢業后找工作,合同也不簽,有的簽了合同也不規范,合同期兩年,試用期6個月。這就違背《勞動法》規定不超過60日的規定。究其原因就是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常識不了解。
1.2危害家庭
大多數的中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帶著父母的期盼、帶著自己未來的夢想去上大學,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和諧的紐帶。孩子犯罪,會毀滅一個家庭甚至更多的家庭,釀成家庭悲劇。馬加爵事件造成四個家庭的悲劇,給他們的親人造成永遠的傷害,從而給社會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1.3危害國家社會
大學生犯罪率的不斷攀升,且大學生犯罪屬高智商犯罪,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我們的教育到底為哪般。因為大家都知道,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擔負國家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培養大學生目的是為了建設小康社會、強盛中國。而少數大學生卻是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高科技犯罪活動,比如:盧某系北京某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2000年6月,盧某從網上下載了“黑客”軟件,破譯并盜取了北京創原世紀公司的上網賬號及密碼。盧某不僅自己使用該公司的上網賬號及密碼,還得意地告訴同學:“這個賬號是黑來的,不要錢就可以上。”2000年10-11月間,盧某在網上消息,以每100元使用三個月的形式,將該公司的賬號及密碼在網上銷售,從中獲利4000多元。盧某行為獲利4000多元,給公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萬元。當盧某因涉嫌盜竊罪被追究刑事責任時,他自己辯解并沒有偷東西。在懺悔時盧某痛哭流涕地說:“要是知道是犯罪,也不會向同學、好友宣傳此賬戶,更不會去叫賣了,以致對該公司造成重大損失?!盵2]
從上面的事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法律知識缺失,法律意識淡薄,不懂法,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違法的,多么的無知,多么的令人痛心。所以,筆者認為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教育迫在眉睫。
2加強法律教育對策
2.1學校重視
首先,思想上重視。法律教育不僅是政治教師的事情,更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其次,課時上滿足法律理論教學。再次,實踐教學。比如:宣傳策劃法制專欄、請法律專家開講座、《今日說法》、《法治在線》講課等措施,加強學生對法律理解的直觀性。
2.2教師素質的提升
作為法律基礎課的老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其次,建立對法律教師長期的培訓體制。社會在進步,知識也是日新月異,教師如果不進行定期培訓,知識就會短路。所以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以適應時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再次,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對新公布的法律法規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時地傳授給學生。
2.3教材改革
法律基礎知識教材進行不斷的改進,從開設“法律基礎”改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治社會應該加大法律教育、教材的改革,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減弱對法律知識的教育,原來的一本書現在改成主要兩章內容,即:“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和“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課時各高校不同,從4課時到14課時不等,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把教材的法律知識講授給學生,就只能是個大概,教師講大概學生就更糊涂了。筆者以為“,法律基礎”課應獨立開設,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識,降低學生因無知而犯罪的幾率。
2.4改善教學環節
首先,豐富課堂內容。不照本宣科,注入新的內容,加大信息量,補充內容應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起來,具有針對性。其次,案例教學。課堂教學,案例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要以案例說明法理,使學生對法律產生興趣。再次,互動教學。課堂引入討論機制,讓學生課后查找案例,師生分析、討論相關的案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增強法律意識。
2.5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教育
首先,加強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要學生樹立要做事先做人的觀念;其次,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掌握一技之長,為將來走向社會打基礎。再次,認識法律的含義,加強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積極參與法律實踐,從而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最后,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做違法亂紀的事情時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中國古語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百密必有一疏。”更不要為了泄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知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彼?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至關重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每個公民都應該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必須學好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不僅自己要遵紀守法,而且要做普及法律知識的宣傳者,所以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勢在必行。
論文關鍵詞:知識社會;改革;創新
論文摘要:論述當今社會教育要發展就必須改革、創新。
現代社會擁著現代教育的技術手段,使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教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社會已經進入知識信息與知識經濟的時代——即科技份量加重,知識價值上升,創新能力提高,合作精神增強。知識社會對教育模式的要求必然對中國傳統應試教育提出挑戰,對中國高等學校的教育方式、現存的落后的教育理念發出了革新的警示。
社會要發展,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打破舊的傳統的教育模式,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大批合格的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人才。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幾乎所有學校,尤其是中學都在進行著相應程度的應試教育,有的抓得相當扎實,而口頭上都在批判應試教育,在文件上進行批評。
應試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其發展過程中,科考制是導因,人事制是關鍵,社會差別是土壤,而教育界則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清除其生存基礎,使應試教育退出歷史舞臺,使素質教育勃然興起。我國高等學府在招收學生時并沒有自主的權力,所謂學校選拔職能實際上是國家教育權力在學校的表現。學校選拔新生不過是國家的一種職能,是國家教育權力的表現,所以在社會中并不是所有學校都具有選拔職能。現存的社會狀況與學生接受的社會影響有著相當大的應試教育繼續生育的空間,對于整個社會的壓力以及矛盾,加上現存的根本不完善的教育新型理念,導致新型知識社會所迫切需要的與之相適應的素質教育無法深入和發展,教育體制的表面改革更是讓應試教育更加頑固地阻礙著學生發展與教育發展。
應試教育的淘汰選拔教育模式,它以片面追求升學率來指導學校的教育工作;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來指導學生教育工作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具有批判繼承的關系,也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素質教育的特定內涵在于“素質”內含的特定性。在內容上指適應時代要求的,利于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必須具備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在特征上具有基礎性,層次性、可塑性、持續性、時代性、民族性和戰略性。應試教育的弊端不在于“應試”,更不在于“試”本身,而在于特定的“應試教育”模式。從這層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正確性正是在于堅持對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具有國際競爭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的追求與探索。
在素質教育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從新型教育體制中的教育模式提煉出了全新的教育方法,即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引發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并提出問題和疑惑,開展討論以尋求解決方法,由教師在綱領上進行點播和點評,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以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種遵循著以疑促學,討論激學,啟迪創造,精博內化方法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創造能力,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全部開發出來,拓展知識領域,把知識精化,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所以學校的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的觀念、知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結合,也就是內外相結合來實現自我學習。而實現自我學習正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只有學生掌握了自我學習的能力,知識才能在自我獨立走向未知領域中得到有效和必要的學習和運用。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選取52種高校試點的基礎上,提出加強高校文化素質工作,立即引起眾高校積極響應,形成高校教育改革一個新亮點,新熱點。2001年l0月23日的《中國青年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四川棠湖中學——素質教育一樣有高升學率》的文章,作者在評細介紹了四川省雙流縣崇湖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做法時,引用了該校黃光成校長的話說“中學要生存,就必須面對高考,實際上即使在目前情況下,我們也通過實施素質教育達到了一些熱衷應試教育者夢寐以求的高升學率?!?
教育創新與素質教育使高等教育經歷著一場極其深刻而偉大的變革,它給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學生工作應在觀念創新、機制創新、評價體系創新、方法和手段創新,建立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工作隊伍等方面進行著手改進。應該變閉門灌輸為開放疏導;變強調共性為尊重個性;變以理服人為以情感人;變被動應付為超前開發的創新思路。在這一改革過程中,不僅僅應該將重點集中到學生、教師、學校以及社會上,更應該將深層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的層面和創新變革的迫切性加以整理、整合、使整個社會在變革過程中共同運作。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F代教育的觀點是強調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就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即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也是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找到的出路。素質教育已經成了新式教育的代稱,并在逐步地走近學生和進入學校。追求升學率不是非要用傳統灌輸填鴨的手段來達到,素質教育也一樣可以辦到,并且可以培養各方面素質均衡倆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這才是可以競爭,可以帶動民族發展的人才,也是教育的最終走向。
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就是創新教育,學生思想品德、人格、動理、嘗實踐等方面的能力必將在這種新式教育下得到更大地挖掘、發揮和展現!
[摘要]高校教育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進行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的創新,以體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本文僅就應對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特征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
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變化,高校教育針對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新變化,不斷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把大學生培養成合格人才,使他們能夠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理想信念堅定、道德品質優良、知識結構完善、技能素質全面的復合型人才。
一、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現
1.批判性思維增強。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活躍的群體,接受、理解能力強,對信息接收快,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對社會上的事情能做出較理性、辯證的分析。
2.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賴性強。大學生雖然素質較高,辨別是非能力較強,但因其年輕、意志薄弱,很容易走向犯罪。
3.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大學生崇尚享受,有不正常的消費觀念,超前享受生活的價值觀念已得到認可。
4.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增強。大學生注重自我挑戰、親身經歷,關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社會實踐活動有極大的興趣。
5.政治方向的雙重個性。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他們關心政治和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又試圖遠離政治,專心讀書,尤其熱衷出國謀求個人發展。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經濟文化環境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確立不僅引起經濟的變化,也有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的變化,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商品經濟的發展中,人的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形成,但同時助長了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2.信息網絡的普及。網絡提供了人們接觸的另一種方式。交流情感、瀏覽信息、使用“電子郵件”、下載軟件和網絡游戲成為大學生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虛擬性的網絡中,宣泄自己的情緒,結果會使心理變得更加內斂、封閉、孤僻。
3.意識形態。大學生在心理上很難再接受傳統的灌輸教育,他們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使大學生的心理更加開放,批判性思維加強,自我意識增強,對待一件事物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思考,進行古今、中西比較,做出自己的判斷。
4.角色的變化。入學期的角色轉換,大學新生所遇到的環境變化非常突出,在擺脫在過去環境中的生活及行為模式,逐漸形成適應新環境,會產生較多的思想問題,對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在讀期角色轉換,在讀時期大學生在學習上開始入門,轉變了學習態度,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并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照顧自己,還使人生觀、價值觀開始趨向成熟;畢業期的角色轉換,又讓畢業生將面臨著畢業分配選擇職業的考驗、感情考驗和做論文實習的考驗,心理變得急躁、不安、無奈。
5.個人面臨的種種問題。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個人主義強烈,與人合作能力差,生活中處理不好復雜的人際關系;在學習上,發現自己在中學階段的優勢已經不再;感情問題也變得突然重要起來,面對感情變故時,往往束手無策,甚至走向極端。
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要遵循的原則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要遵循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原則;市場經濟積極面的原則;利、義、情的“三性”原則;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的“三性”原則。
只有在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則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做到教育體制上的觀念更新,并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標尺來規范大學生行為,正確引導大學生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成長。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
1.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服務之中,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健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具體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實效性。
2.重在實效,教育方法創新。(1)可以優化課堂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把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知識性有機地相結合;在教學目標上,要從傳統的只注重傳授專業知識轉變到以培養大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為重點的目標上來;在教學方法上,培養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用辯證的思維方式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2)優化活動形式。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吸引學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在活動中得到發揮,興趣愛好得到滿足,從而使他們獲得的感性認識逐步發展為理性思維,升華為大學生內在的理想和信念,最終達到在自我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3)強化社會實踐。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多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到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經風雨見世面,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形成活力,管理機制創新。積極營造并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同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黨政干部隊伍、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完善激勵機制,要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必須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準則,為每個大學生提供和創造均等的競爭機會。
4.結合時代,校園文化創新。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增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環境的有效互動,積極構建一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重點,以深厚的校園人文底蘊為支撐,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潑、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陣地為載體,營造一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互動對話的生態教育環境。
5.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首先,是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同加強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相結合,確保每一個貧困大學生都能通過助學貸款來順利完成學業;其次,是將對大學生的經濟助困與精神助困相結合。同時要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壓力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論文摘要]通過對貴州兩所大學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大學教育的滿意度、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客觀描述和分析,最后從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大學在教學中應堅持的原則、大學的師資與教學模式、大學的教學手段等多個角度來探討如何革新現行的高等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生素質;教學
一、引言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的數量日益上漲的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正因為如此,社會中出現了一種“新讀書無用論”,甚至這種“新讀書無用論”越演越烈,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對這一現象的重視。不少的專家、學者們紛紛深入大學教育模式、大學課程設置等方面對我國的高等教育進行剖析,以求創新大學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創造性和實用性的人才,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從大學的教育目的來看,認為大學應該面向社會“培養大量的實用型人才,當是中國很多大學必須擔當的重任”。而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洛齊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 從高等教育本身和大學教學來看,第一,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觀念應該“從注重群體化、單一模式化管理轉向個體化和多樣化管理模式”。關于大學的教學模式,有人認為,大學課程應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模式——“1二3三”教學模式。第二,關于大學教育的若干觀點。有人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重視學會,忽視會學,重視知識,忽視能力”,所以大學應該提倡“創新教育”。出于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考慮,大學教育應該提倡“通識教育”。而從塑造大學生道德品質來看,大學應該重視人文教育,“加強大學的人文教育已到了緊要關頭,沒有這樣的教育中國大學生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不難發現以上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們都從理論上對教育和教學的多方面進行了探討。而本報告是建立在對貴州兩所高校150名在校大學生對現行大學教育與教學的若干認識與感受的調查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對中國現行教育、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描述,最后有針對性地就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以大學生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夠得以更充分的體現。
二、方法
(一)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取偶遇抽樣和分層抽樣獲取樣本信息,然后對問卷信息核實后進行編碼,輸入計算機,利用excel數據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資料的搜集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調查中,使用發放封閉式問卷的方式來獲取信息。向被調查者說明此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的前提下,要求他們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填寫問卷,當場發放當場收回。本調查發放問卷共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為96.7%,有效問卷為139份,有效率為95.9%。
調查對象為在校本科大學生,其中,在貴州大學調查85人,在貴州民族學院調查65人,總共有139人為有效調查對象。其中文科生為83人,理科生為56人,分別占60%和40%。
三、結果與討論
本調查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大學教育若干問題的認識。二是大學開展學術講座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等問題。三是關于優秀教師應具備哪些條件、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等與教學相關的問題。下面對統計所得數據及圖表進行分析來說明當今在校大學生對現行高等教育的認識與感受。
(一)大學教育方面
1.調查的139名大學生中44%的大學生認為,希望通過大學教育“能夠學習更多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但是也有25%的學生認為上大學的最主要目的是“拿畢業文憑,畢業后好找工作”,其中,文科生占其總人數∞的20%,理科生占其總人數的32%,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12個百分點??梢?,理科生更強調大學教育的實用性。 2.對大學教育相關問題的認識與評價(表1)。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大學生中認為高等教育“改善非常大”的只有7人,只占5%,而普遍認為“有所改變”和“幾乎沒變”。對于“大學所設某些課程是否與市場需求相脫節了”的回答,有112人持肯定態度,占總人數的78%。至于對“現行教育方式是否經常讓大學生感到壓抑、憂慮或無聊”這一問題的回答,有高達93%的大學生認為會出現以上不良情緒,其中,40%的大學生認為“經常會”,53%的大學生認為“有時會”,僅有l%和4%的學生認為“很少”和“不會”。從“大學教育滿意度”來看,統計數據顯示,選擇“不滿意”的有72人,“非常不滿意”的有23人,分別占總人數的51%和17%。由上可見,無論從確鑿的滿意度調查來看,還是從高等教育的改善度、大學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或不良情緒發生的頻率來看,當前大學生對現行高等教育是普遍持“不滿意”態度的。 3.民辦教育的支持率。除了10%的學生認為不必要和16%的學生持中立的態度外,高達74%的大學生是支持民辦教育的。因此,從大學生對民辦教育的認同度來看,民辦教育對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二)大學生對課外實踐活動、開展學術活動以及開立考證培訓班的態度 1.假期專業實踐活動的必要性。關于“學校是否有必要組織學生在假期參加一些與專業學習有關的實踐活動”這一問題的回答,從總體來看,有高達96%的大學生認為是必要的,其中有63%的大學生態度更為強烈,選擇了“非常必要”。從文、理科的對比來看,理科生認為“非常必要”的人數占其總人數的67%,而文科生只占其總數的58%,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了9個百分點。可見理科生更為強調學習的實踐性和知識的實用性,這與前面所提到的在理科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上大學的最主要目的是“拿畢業文憑,畢業后好找工作”這一觀點無疑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呼應關系。 2.大學生對學術講座和考證培訓班的態度。對于“學術講座對大學生學習有多大幫助”的回答,有83名大學生認為作用“一般”,占總人數的60%,面認為“非常大”和“很大”的人數分別為10人和27人,總共37人,僅占總人數的26%。不難發現,大學生對學術講座的作用評價是不高的。至于“學校是否有必要開立考證培訓班”這一問題,僅有35%的人認為是必要的,持中立和反對態度的居多。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大學生不熱衷于考證,充其量只能說明他們普遍認為,考證通過率與考證培訓班沒有必要聯系。換言之,培訓班雖然對提高通過率有所幫助,但所起的作用是一般的。
(三)大學生對高等教育教學相關問題的認識與評價 1.大學生對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認識。大學生普遍認為“對所學的學科不感興趣”或“老師教學方式呆板”或“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是促使他們曠課、逃課或借故請假的最主要原因。同時指出“在教學中加大師生互動的頻率”、“教師經常將書本知識聯系實際生活來授課”、“老師使用幽默的語言進行教學”、“在理科的實驗課教學中,老師經常組織學生做實驗”,以上四點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值得提倡的,其中,前兩點幾乎為所有的大學生所認可。至于對教學手段的認識,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寫論文或搞ppt的方式來考察學習情況是可行的”,其中,被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十分可行”和“可行”的共有86人,認可度達到61.5%。對于“ppt教學是否比傳統板書教學更有效”的回答,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意見出現了分歧。筆者發現,在不考慮持“不知道”態度的大學生前提下,持“同意”態度的大學生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別占其總人數的57%和32%,文科生比理科生高出了25個百分點。相反,持“不同意”態度的大學生中,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了21個百分點(圖1)。但總體而言,有較多的大學生是支持pit教學的。
ppt教學與傳統板書教學的評價 2.大學生對“優秀教師應具備哪些條件”的認識。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的素質與處事方式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調查結果顯示,“教師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還給學生帶來一些新知識”、“老師在課余時間經常和學生交流學習和生活上的經驗”、“能夠客觀理性地把握教學內容,并能以通俗的方式進行講授”、“不時地組織學生討論問題,能讓學生各抒己見”這四點都被作為考核老師是否優秀的指標,其中,前三個指標學生更為重視。 3.以上面數據分析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或現象為基礎,下面主要從教育的最終實現途徑——教學這一角度來提出若干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建議。
(1)加強學校與社會各界之間的交流,逐步實現在堅持理論教育為基礎的前提下,努力尋求各專業的社會性。目前,社會中存在的“新讀書無用論”并不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的。即使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學教育出現的“學與用相脫節”的現象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學應該加強與社會各界尤其是企事業單位的聯系,以獲知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而選定合適的教材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避免教學的盲目性,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在畢業后有用武之地,而不會出現雖是學某一專業,但對這一專業領域的應用性知識知之甚少或者一問三不知的尷尬場面。
(2)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原則。除了課程設置內的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外,學校要多開展高質量的學術講座或學術報告。有條件的學校,多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與專業學習有關的實踐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為了促進這一思想的實現,學校或許可以考慮將平時考核分為平時上課表現考核和參加實踐活動表現考核。平時成績比例可以定位于等于或大于40%,而筆試成績比例可以定位于等于或低于60%。至于平時成績如何考核,任課老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考核表,如果條件允許,任課老師還應該多向實習單位咨詢學生的表現。 (3)提高大學教師素質,創新教學模式。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要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考慮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性知識,不要僅僅停留在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進一步來說,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出創新的教學模式,使高等教育逐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逐步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通過加大師生的互動頻率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將書本知識聯系實際生活來增強學科的趣味性和實角性。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學生的厭學情緒和不良學風。
(4)逐步更新教學手段和學習情況考核方式。根據文科教學講究傳授“思想觀點”的特點,老師可以多采用ppt教學,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書本知識和前沿信息。而對于理科來說,特別強調的是邏輯思考和思維能力,所以,它講究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實實在在的理解與吸收,而非信息量。因此,任課老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地將ppt教學和板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不但可以緩解板書教學所帶來的枯燥乏味,還可以避免ppt教學中學生跟不上進度的情況。與此同時,要拓寬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方式,除了采用傳統筆試方式來考核外,老師可以根據課程的特點和需要,要求學生寫論文或分組圍繞某一主題通過pi t做報告的形式來進行考察。除了以上四點外,為了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教育界、政治界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應該鼓勵和支持民辦大學教育,把競爭機制弓1人到高等教育中,逐步形成公立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相互競爭的局面,促使公立大學兼并辦學不力的大學,追求大學質量的不斷提升,進而加速應試教育退出高等教育舞臺的步伐,早日實現我國大學的素質教育。
摘要:房秩五以“開通民智、救亡圖存”為其蒙學教育的宗旨,認為蒙學是“學堂中第一要緊的”,并且尖銳地批判了傳統蒙學教育的諸多積弊。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改革蒙學教育的具體措施:“蒙學的管理要整齊”;“課本的程度要相當”;“教授的法子要活潑”以及“教師的性情要平和”等。其蒙學教育革新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字秩五,晚號陟園老人,安徽樅陽人,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愛國教育家。他誕生于晚清動蕩的年代,水深火熱的生活處境和強烈的愛國熱忱賦予了他要興國強邦的時代責任感。[1]41房秩五早年曾襄助吳汝綸創辦桐城縣學堂,兼任學長,后與陳獨秀創辦了《安徽俗話報》,并負責教育欄目的編撰。民國初期,曾任安徽省教育總干事、安徽提學使署學務公所文案等職。1923年,辭官回鄉,潛心辦學,先后創辦了浮山小學和浮山中學,自任董事長。房秩五的教育研究與實踐包羅甚廣,家庭教育、蒙學教育、女子教育、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皆有涉及。本文就他的蒙學教育思想作初步探討,以就正于方家。
開通民智、救亡圖存:蒙學教育的宗旨
19世紀末葉的中國,內外交困,社會動蕩不堪,百姓民不聊生。甲午戰爭、、義和團反帝運動相繼失敗,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日益深入,晚清政府日漸腐朽黑暗?!皺M流浩浩沉千古,殘日陰陰覆九州?!保?]292在此國將不國,岌岌可危的亂世之秋,房秩五雖為一介書生,然一腔救國保種的熱心不減。他時常與友人陳獨秀、葛溫仲、潘晉華等人縱談時事,相約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當丁同宣等在安慶藏書樓組織學會,宣傳革命時,房秩五聞訊也經常參加會議,時而登臺演講,情辭激昂,聽者無不為之動容。當時社會風氣敗壞,國民愚昧麻木而不知自強自立,受先師吳汝綸“教育救國”、“教育興國”等思想的影響,房秩五以為若要救國圖存,強我中華,當務之急是啟民智、興教育,而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則在于蒙學教育的發展如何。因此,房秩五關于蒙學教育的所有思想均是建構在興國強邦、啟發民智的信念之上的。
房秩五乃晚清秀才,曾為塾師八年,對蒙學及蒙學教育有著深刻的體驗和認識。其蒙學教育思想則集中體現在《安徽俗話報》等有關蒙學教育的署名文章中,而“該報以開通民智、救亡圖存為宗旨”[3]41。他以白話為文,直陳教育時弊,問題發人深省,內容新鮮活潑,形式圖文并茂,簡易平實,通俗易懂,深受讀者歡迎?!伴_通民智,救亡圖存”的教育宗旨雖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彼時房秩五教育信念的真實寫照。此宗旨在兼顧教育的個體與社會功能的同時,更加側重于教育的社會功用,具有濃郁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伴_通民智”,使人人皆有知識,皆有本領,皆能自食其力、豐衣足食,此謂教育之個體功能;“救亡圖存”,保國保種,拯救國家和民族于危難之中,此謂教育之社會功能。且“開通民智”和“救亡圖存”二者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根本,而后者則是前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需要說明的是,因其時清廷敕令廢科舉,興學堂,蒙學這一延續了上千年的兒童教育形式表面上遂告完結,但國力孱弱從而無法普遍建立小學堂,蒙學館即臨時扮演了新式小學堂的角色。房秩五生逢此時,深知這一改革舉措對振興我積弱之中華的決定性意義,故其雖表面上論蒙學,本意卻旨在解決當時小學堂之教育難題。
蒙學是學堂中第一要緊的:蒙學教育的作用
基于“開通民智、救亡圖存”的蒙學教育宗旨,房秩五在評說蒙學教育作用時,最終總是復歸到民族興衰與國家強弱這一出發點上。他嘗道,“近來有識見的人,大半以學堂的多少,定他國家的強弱。學堂辦得多的,那國家必定是強。學堂辦得少的,那國家必定是弱。蒙學又是學堂中第一要緊的?!保?]22房秩五明確地將蒙學擺在學校教育的首要地位,他的思維邏輯是沿著“國力強弱——學校教育——蒙學教育”這條線展開的。國力強盛則說明教育事業發達,而教育事業的成敗則是由蒙學教育決定的。反言之,蒙學辦得好,勢必給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發達的教育又會極大地促進國力的提升、國家的強盛。
房秩五之所以秉持蒙學“第
一要緊”的觀點,原因就在于他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奠基作用。他認為,“世間小孩子,勿論貧和富,都是我國家一個國民。若有一個小時先生教得不好,就坑害了一個國民。”[5]21-22換言之,教師現在教授的對象不僅僅是“小孩子”,也是將來要承擔民族振興大業的“國民”。一國之國民如若萎靡不振,愚昧不堪,又何來國家的強盛興旺呢?在這里,房秩五將“小孩子”與“國民”掛上了鉤,蒙學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便會油然而生,其重要性也就自不待言了。
不僅如此,房秩五還把中外學齡兒童的學識做了一番比較:國外的兒童懂得許多諸如天文、地理、政治、社會、教育等“普通的學問”,而中國的兒童只“學些無用的時文試帖”?!爸袊墓胖茻o奈相沿既久,人心漸壞,這些制度都廢掉了?!保?]22古今中外蒙學教育狀況的鮮明對比,呈現出當時中國蒙學教育的頹廢,這也更加堅定了房秩五改革和振興蒙學教育的信念。也正因為如此,在不惑之年的他辭官返鄉后,他為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歷盡艱辛、費盡周折,首先創辦了浮山小學,而不是浮山中學。
由上可見,房秩五關于蒙學教育作用的闡發是完全建基于“開通民智,救亡圖存”的蒙學教育宗旨之上的。國人只有重視蒙學教育的發展,方才能期待國民教育的發達,最終也才能迎來國家的強盛。他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順應歷史潮流,為復興蒙學教育振臂高呼、搖旗吶喊,滿腔熱忱,可謂難能可貴。
舊蒙學是“地獄”,舊先生是“閻王”:對傳統蒙學教育的批判
歷史上傳統的蒙學教育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本身就說明它具有某些優異的內在特質和必要的外在規定性。我們可以批判蒙學教育的弊病,但不能全盤否定它存在的現實意義和歷史作用。批判中有繼承,繼承中有批判,最終達到“批判地繼承”之目的。房秩五曾主要以村塾為例,詳列了舊蒙學教育的三大積弊。 管理混亂,毫無章法。房秩五在文中給我們描摹了當時蒙館混亂場景,言辭之外,不乏憤慨與無奈?!岸际墙鑾组g小茅屋,黑暗暗的,也不很大亮;地上堆積些灰塵,也不肯灑掃;壁上涂污些墨水,也不肯刷去;這個桌子擺在東,那個桌子擺在西;這個拿了百家姓,那個拿了千字文;今日這個學生來,明日那個學生去……”[4]23教學環境惡劣,課堂秩序紊亂,學生來去自如。教學管理如此亂雜無章,毫無層次,顯然不利于組織和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
其次,蒙學課本稀缺,深奧難懂?!度纸洝贰栋偌倚铡贰肚ё治摹穾缀跏钱敃r蒙學教育的唯一入門讀本。學童們整日對著那些莫名其妙的“圣經賢傳”,搖頭晃腦,依依呀呀,不知所云。誠如房秩五所言,“中國蒙學書向來沒有好課本,不是太鄙俚,就是太艱深了。”[5]18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本地風俗人情的蒙學課本少之又少,再加上教習固守經傳,不愿變化求新,學生們就只能無奈地讀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和“天命之謂性”這些生澀而又神秘的“天語”了。
第三,教師消極怠工、教不擇法。教學管理的混亂和蒙學課本的稀缺,這些都是影響教學成效的外在消極因素,而教師的消極怠工、教不擇法則從根本上導致了蒙學教育質量的低劣。房秩五將當時的蒙學教習分作兩種,一種是“全不過問學生”,“只想弄他幾個學俸錢”;另一種是嚴厲古板,不講方法,熱衷體罰,“錯一點兒,便一板子抽下去”[4]24。除此,他還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教習百態圖”。“天氣陰了,整天地打打瞌睡,就是睡扁了頭,也不知道。天氣晴了,穿一件破大褂子,拿一把小洋傘,走到街上去望望,跑到朋友家里談談。”還有,“一屁股坐在那張太師椅子上,愁著眉兒,瞪著眼睛,黑著臉,好像那閻王待小鬼一般。手上拿著五寸長的小木頭,拍來拍去……”[4]23真真形象生動而又不乏譏諷調侃之意味!試想,如此鄙俗齷齪的教習,怎么能擔當得起振興教育、培植國民的重任呢?無怪乎,房秩五痛呼道:“唉!這些蒙學,真真是地獄。這些先生,真真是活閻王。你道這班小孩子怎么能夠有成才呢?”[4]24
從課堂到課本,從教師到教法,房秩五對舊蒙學的批判是全面的,幾乎涵蓋了蒙學教育的所有核心要素。不僅如此,他的每一條批判都遵循著教育、教學的內在理路和規律,因此,它又是深刻而令人信服的。比之前人對舊教育的批判,房秩五的論斷更加富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極具現代
育的意蘊。當然,恨之切,方顯愛之深。房秩五對舊蒙學的無情嚴厲的批判,卻恰恰映照了他振興教育、救國救民的良苦用心。
多管齊下,“盡心”為要:蒙學教育革新的路徑
針對當時舊蒙學教育的頹敗慘狀,房秩五本著救國興邦、啟蒙民智的堅定信念,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習經驗,在揭露蒙學教育諸種弊病之后,又為改革蒙學教育開了一張精細而周到的“處方”。該“處方”集中反映了房秩五改革振興蒙學之要義,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其整個教育思想體系之旨歸。其蒙學教育革新的途徑主要有四,分述如次。
(一)“蒙學的管理要整齊” [5]17
房秩五以為,“中國這個時候,學堂的風氣,沒有大開。必定把鄉間的蒙館一律改做學堂是很難的事。救急的法子,只有就蒙館變通些,略像那學堂的樣子一般?!保?]17有鑒于學堂新興,無法普遍設立,而彼時蒙學教育又零散而不成系統這一窘境,應急的辦法只有以蒙學館為基礎,在教學管理上最大限度地向新式學堂靠攏。這的確不失為一個變通的法子。具體的實施辦法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大“講究”。
其一,講究教學的樣式?!笆谥v的時候要另揀一處,擺幾條桌子,先生桌子高些,學生桌子低些;先生桌子向前面,學生桌子就向后面;先生桌子向左邊,學生桌子就向右邊。先生和學生總要緊相對,那先生的精神才能夠照顧學生到?!保?]17這一頗具現代班級組織的課堂教學形式要求師生時刻相對,為的是教師能夠更好的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動態;同時,學生在下面也不敢懈怠,必也時時專注用心。教師外部的教學管理活動,其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換言之,“管”是為了“不管”。如此組織課堂教學,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持課堂教學秩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好更快地培養人才。
其二,講究教室的布置。房秩五是從室內和室外兩方面來討論教室布置的具體要求的。室內,諸如“屋里朝南方的處所,必多設個窗子,好通光亮。窗子要能開能閉的,盡那空氣好流通?!谏喜豢商冢膊豢商?,灰色好,淡黃色也好;太白太黑了,都于學生的目力有害?!保?]17室外,則諸如“四圍要栽常年不落葉子的樹,但不可太近,反遮卻屋里的光;也不可太密,反遮卻外面的風?!保?]18行文所限,實難窮舉。房秩五對教室布置的要求真可謂細致入微,面面俱到。室內室外,窗子座位,桌椅行李,甚至樹木茅廁,盡皆囊括其中,且每一項布置都有其緣由,實為難得可貴。其實,講究教室的布置,實際上反映的是教育者對教育環境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教育環境或者“學?;顒訄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定教育觀的物質體現”。[9]19對此,房秩五早有精辟獨到的論斷,他說:“教育必注重環境,乃足以養優美之感情;學校必遠離塵囂,乃足以發高尚之思想;蓋自然境與自然人影響極大,地文學與人文學感召至靈,其理易明,其效至速?!保?1]
(二)“課本的程度要相當”[5]18
當時諸如“三、百、千”之類的蒙學讀本鄙俗艱深,毫無意味,難以達到啟迪智慧、增長見識的目的。因此,房秩五強烈要求各蒙學館應慎重選擇蒙學課本。他所講的“課本的程度要相當”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蒙學讀本的內容難度要契合兒童的的心智發展規律,緊密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習俗,“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無一毫躐等的工夫,并無一毫無用的學問” [5]18。二是教師應按照學生學業水平將他們分成若干班級,每班的學生當學習難度相同的課本,以便于教師的教學和管理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討教。
因其時“中國學堂未齊,亦無一定的課本”[5]18,房秩五通過調查分析,向蒙學館分別推薦了當時較為完備、適宜的蒙學課本,并在此基礎上,初步普及了這些學科的知識及各門學科的教授方法。在《蒙學應用各書的說》一文中,他依國文、歷史、地理、物理、算學、衛生六科,將所推薦的蒙學讀本的名目、冊數、價金和發賣所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圖文并茂,夾敘夾議,淺顯易懂。例如,在講到國文讀本時,房秩五認為國文是其他所有學問的基礎,“國文不通,譬如那做屋的一般,墻角不打造好了,怎么能夠架屋呢?就是架起屋來,怎么能夠經久呢?”[8]14同時指出了傳統國文教育的失敗,“鄉間小孩子,常有念了七、八年的長學,還是一個信也寫不來,一筆賬也記不來。有了這種
,那一些不念書的人,都當這念書是好難的事。大家都怕把子弟念書了?!保?]14究其原因,則在于“那些先生,既不懂得教法,又沒有好課本”。[8]14再如,衛生(體育)一科對時人來說是一門新鮮的學問,房秩五卻不以為然,認為“就是我們中國書上,也曾說道童子舞象、舞勺”[9]19。體育衛生的知識自古就有,只是人們不注重宣傳和實踐罷了。他以為,孩童的身體正處在“生長力鼎盛的時候”,“神經發達”,活潑好動,大人們既不可“過束縛他”,亦不可“過放任他”,而應依據衛生學之相關讀本,教他體操活動的方法和淺近的生理衛生知識。[9]19此外,他還就衣服、飲食、沐浴、空氣等方面分別做了簡要的闡發。 降,直至清朝末年,兩千多年間,銳意教育改革者大有人在,然明確而徹底地主張沖破儒學藩籬,改換教育內容之人寥寥無幾。“先生器識宏遠,思想與時俱進?!保?0]8在清廷統治搖搖欲墜、封建主義行將枯朽之際,他能大膽地提出學校教育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主動更新教育內容、置換教學課本這一改革之舉,不僅在當時有著革命性意義,就是現在看來,先生之慷慨激昂、敢為人先的豪邁氣概依然讓我輩嘆服不已。
(三)“教授的法子要活潑”[5]19
傳統的蒙學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求甚解,標榜“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讀書之道。蒙館先生的課堂教學,除了機械地重復著讀書——背書——讀書的單一步調,根本談不上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F代教育科學認為,教學方法是教學原則的具體形式,而教學原則是教育規律的直接體現。進言之,即教學方法的單調是沒有遵循教學原則的反映,亦即沒有充分把握和尊重教育教學規律。試想,一種不遵循教育規律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如何能達到教化的目的呢?
教學方法單一可謂是傳統蒙學教育的積弊和硬傷,對此,房秩五深以為痛,并將其上升到國家強弱的高度。他指出,“中國致弱的病根總由于太文”,而“鄉間做蒙館的先生更甚。終日坐在學堂內,幾同泥塑木雕的一般,生怕活動點兒,便失了斯文體。不知教小孩子,太拘板很了,便不能長小孩子的記性,發小孩子的心思”[5]19。這里,房秩五不僅道出了教學方法應用的重要性,而且揭露了教學方法單一的惡果,即不能長其記性,發其心思。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豐富教學方法的幾條要則。一是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科內容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比如地理教學,教師應“先要教他曉得自己的鄉里,曉得自己的國家,漸漸推到外國和本國的關系,地球和天體的關系,這才是有層次咧!”[9]18而且要“隨時指點,隨地指點,那小孩子自容易領略了”[9]18。房秩五還特別談到了教師肢體語言的使用?!捌┤缃淌跉v史時,講到張飛,便要學那虎跳龍拿、男氣凌然的樣子;講到孔明,便要學那羽扇綸巾、儒將風流的樣子。”如此以來,“那小孩子自不知不覺地把這段歷史印入腦筋了”。[5]19二是學生的日常學習應注重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房秩五先是從生理學的角度來闡述道:“人的腦筋都不止一條,用了這條,就要換那條,用了那條,又要換這條。專用一條,那腦力便容易疲倦。”[5]19“且伏案的時候過久,周身氣血就有郁滯不行的弊病。不時時活潑他筋骸,便于兒童的身體發達有害了?!保?7]20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指出:“凡小孩子念書,總要使他心上常歡喜,切不可使他覺得愁苦。一覺愁苦,那躲學的弊病就出來了。就是勉強在學中,也不能得念書的益處?!保?]20他繼而進一步提出實現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具體做法:(1)每日教授時刻“不可不少”,教授科目“不可不多”;(2)“以繁難的課目教在先,以平易的課目教在后”;[5]20(3)教師應帶學生做各種課外活動,或出游,或賞花,或做游戲、或練體操。話雖樸實平易,但道理深刻,發人深省,極盡微言大義,言近旨遠之能事。
(四)“教師的性情要平和” [5]20
“學校工作有三個主題,教材、方法和行政或管理,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的?!保?8]175上面提到的三條改革方法已經很好地涵蓋了“管理”、“教材”、和“方法”這三個方面,但是,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在教育活動中始終扮演著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角色。無論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還是教學內容的甄別與篩選,抑或是教學方法的采擇與使用,都離不開一個敬業而優秀的教師。而在師生之間的交往與溝通中,教師的性格和情操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教師如何做到性情平和呢?他以為,“作先生的,平心靜氣,把話誘他,把情感他,那小孩子們才有一種依戀先生,不肯舍去的意思。有這種意思,將那先生說一句話兒,講一句道理,他自看同圣旨一樣,時刻在心了?!保?]20具而言之,教師應同時具備“熱心”和“耐心”這兩種心態?!盁嵝摹敝傅氖墙處熞獜男牡谉釔劢逃聵I,心存“造就國民”之念,對學生一視同仁,敏而好學,循循善誘,樂此不疲。房秩五本人就是一位熱衷教育事業、眷戀學校生活的典范。他“少時應試府縣,一時才氣卓然,吳摯甫先生拔為桐城縣學堂學長。一九四年,留學日本,習速成師范”[10]8。后來因“憤時事不可為,思以教育植國本”,遂辭官回鄉,“與友人李晦廬先生創辦學校,由小學而中學,凡籌集經費、建筑校舍皆出先生之手,雖屢遭挫折而志不稍衰,維護發展,三十年如一日,培養革命人才甚眾?!保?2]391房秩五曾感校事,作《飼蠶吟》詩一首,“一葉復一葉,葉葉恣如嚙。葉稀汝身肥,纏綿心不絕。一枝復一枝,枝枝療汝饑。枝枝汝身老,辛勤汝自知。謂汝能利人,汝胡先自縛?謂汝善藏身,汝胡不解脫?牽緣汝自累,苦惱汝自尋。抵死汝無悔,恙誰鑒汝心?”[12]275他以飼蠶人自比,“雖苦惱而不求‘解脫’,雖勞累卻‘抵死無悔’”,質樸而本真地表達了自己獻身教育、死而后已之崇高情懷。
“熱心”是教師從教之先決條件,但徒有熱心是不夠的,在具體的日常教學中,教師還要有“耐心”。耐心指的是教師應針對不同資質的學生,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教育。尤其對于資質魯鈍的學生,教師既“不可發煩”,更不可“信口辱罵”甚至拳腳相加;而應“總把好言勸導他”,莫要“失他的羞恥心”,“傷他的腦氣筋”。[5]21-22何以如此?原因在于“小孩子們,心花未發,總要委曲訓他,好啟他的靈性。過于急迫,生他畏懼的念頭,便是窒他的思路了?!保?]21-22概言之,教師只有同時擁有“熱心”和“耐心”兩種精神,才能做到心性平和,不急不躁。而教師一旦做到了這一步,教育事業的成功便指日可待了。
房秩五的蒙學教育革新的方法完全是建立在其對舊蒙學教育的批判上的,主要涉及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師素質四大方面,內容不可謂不全面翔實,觀點不可謂不新穎獨到。照房秩五的話說,“以上四條,不敢說蒙學改良法子已盡于此,但照此做去,盡一分的心力,自有一分的效驗??偼煜掠忻蓭熦熑蔚娜?,切不可以我所說的太俗漫不經心,這就是后來兒童的幸福了!”[5]21-22
結語
列寧曾經指出:“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需要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保?3]150以上所述房秩五的蒙學教育革新思想是他教育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其整個教育思想體系又是建立在他的“救亡圖存、開通民智”的基礎之上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教育革新思想在當時很受廣大人民的歡迎和認可,其對蒙學教育的發展及對新式教育的宣傳均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這從《安徽俗話報》在當時的發行量上可以體現出來。房秩五曾坦言當時此報“風行一時,幾與當時馳名全國之《杭州白話報》相埒”。[12]389當然,受彼時歷史環境的局限,他在論述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時,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經驗的描述和總結上。盡管如此,他的蒙學教育革新思想在今天對于素質教育視域下的兒童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摘要】當前我國各個領域都處于深化改革階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也勢在必行。高教音樂專業應當從各個角度分析自身、改善自身,使得自身不斷進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實用型技能人才。本文對轉型期高教音樂教育的發展和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教;轉型期;音樂教育;革新
高教音樂專業在國家深化改革階段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因此深化改革自身,進行教育轉型勢在必行。如何在教育轉型的過程當中發展自身,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便成為了高教轉型期音樂教育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高等教育轉型的意義
我國經濟正處于深化改革時期,新增勞動力在就業問題上出現了非常多的矛盾,其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以及專業性技能人才缺失成為了主要矛盾。這一矛盾的出現,促使我國高等院校在教育改革上必須要做出更為有效的行動,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設計需要的高等人才。
二、高教音樂教育專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整體發展并不平衡,體系也還有待完善。高校當中對于高等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并沒有全面性地取得成效,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結構體系,這便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以及學生本身的發展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工作已經開展了很長時間,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已經進入社會并逐漸填充到各個行業、各個崗位之上,致使各行各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量急劇減少,出現了很大的基礎型人才供求不平衡問題。因此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必須要進行轉型,培養更加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優秀人才。
三、高教轉型期音樂教育革新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音樂教學理念
音樂專業的健康發展首先要將音樂專業的特點發揮出來,在教育理念上進行積極的調整,堅持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大力推行通識教育。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能力培養,將技巧培養的傳統教學理念拋棄。音樂專業要想進行有效的轉型,就必須要融入新的教育環境當中,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養學生,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主進行培養,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并制定新教學標準和評價體系,真正走上音樂專業的實用之路。
(二)重視培養創新專業人才
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問題上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很多學生在畢業后難以找到符合自身能力和專業的工作,致使很多學生為了生存不得不跨專業就業。因此高校辦學目標的重新定位以及局部調整便成為了必須要采取的措施。人才培養的目標應當從研究型向應用型轉變。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是復合型音樂人才,因此必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音樂教育復合型人才的完善培養體系,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更多的實踐提高自身技能,用過硬的技能在競爭當中爭取更多的機會。在培養模式上,音樂教育應以實用型人才作為最主要的培養方向,使得高校學生能夠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符合社會對于音樂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在知識結構上,要有更為廣泛的遷移性,要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音樂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當中,應當大膽地進行實踐,以學生的專業實踐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同時,要注重學生多門類課程和能力的結合,例如:將聲樂、鋼琴、和聲等課程相結合,不斷地提高學生自身的彈唱能力以及即興演出能力。相關專業的教師應當積極開展教研工作,讓不同門類的課程之間形成協調、連貫能夠持續進行的良好節奏。
(三)推動師資隊伍特色化建設
音樂專業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教師隊伍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因此要將教師隊伍自身的能力與特色發揮出來,并不斷地進行能力強化,積極地在教師隊伍的特色建設工作當中給予便利,使得教師隊伍能夠更好地強化自身。首先應當引進具有實際舞臺經驗的教師,以其作為實踐課程的核心對待,積極地在教師隊伍當中進行交流。同時對于眾多的音樂教師,應當加強其舞臺表演能力和經驗。高校應當盡可能地為音樂教師創造表現自身的舞臺表演機會,在實際表演當中,印證自身的教學理論,找出與實際表演當中所存在的偏差,不斷完善自身。同時,通過舞臺合作表演,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通過合作性的舞臺表演,相互學習對方的特色與優點,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色與特長,在舞臺鍛煉的過程中必然有很多超常發揮或者靈光一閃的表演,這些都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靈感。
四、結語
高教轉型期的音樂專業應當從理念上進行全面改革,重新定位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加強學生的應用型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鍛煉出更好的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