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05:08: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對工作經驗的限制
目前,為了降低單位的人力資源成本,大多數企業都對求職者的工作經驗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職者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能夠有效地避免企業因招聘大學生而帶來的附加培訓成本、風險成本以及機會成本。但由于大學生很少有接觸社會的機會,工作經驗更是無從談起,導致就業時碰壁現象比較嚴重。
二、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相關對策
想要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學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公平就業的制度保護;此外,高校應該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對大學生未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生作為就業環節中的重點要素,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保證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自身的公平就業。
(一)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決定大學生就業機會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此,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是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實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學生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這是保證其獲得良好學習成績的前提。由于經過了高考,大部分學生將大學視為是一個享樂的場所,心態的適度調整是該階段的一個難題。由于我國大學秉承著嚴進寬出的理念,多數學生并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對于就業的意識還不夠深刻,為此,大學生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將就業的客觀壓力轉換為學習的動力。其次,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扎實的基礎知識是獲得良好成績的關鍵,大學生需要構建一個全面合理的知識框架,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干部也要意識到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機會鍛煉自己。最后,大學生要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由于大學的教學模式與高中有很大差異,如何做到自主學習,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關鍵。
(二)調整就業預期和就業意愿在雙向選擇體制下,大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就業風險,只有打破傳統的被動就業模式,樹立靈活的就業觀,才能更好地應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壓力。對就業的預期過高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就業范圍,從而增加就業難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業意愿,能夠幫助其對未來的發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調整。此外,大學生還要樹立“干一行,愛一行”的意識,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業率的思想,致使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十分慎重,擔心求職人員跳槽從而增加企業成本,為此,高校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樹立“干一行、愛一行”的就業觀,讓學生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幫助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三)主動尋找就業機會在經濟體制轉軌階段,市場發展還不夠完善,行業行為也不夠規范,為此對就業機會選擇的主動性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對簡歷的設計、投遞以及對面試環節的充分準備都能夠幫助大學生增強選擇就業機會的主動性。要知道,作為求職者的第一印象資料,簡歷的設計一定要簡練、別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遞簡歷的數量,并根據個人偏好對面試單位進行適當舍取,以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結
綜上所述,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近幾年由于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的畢業人數都在呈上升趨勢增長。隨著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心的重點話題。就業似乎成了每一個大學生都要面臨的最嚴峻考驗。想要解決就業問題,首先要增強大學生自身的素質,要知道,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就業機會的增加是呈正相關的。此外,想要把握好就業機會,就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價值觀。對大城市的就業預期以及對高薪行業的覬覦都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學生應該通過不斷的完善自己來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也為營造一個和諧、公正的就業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陳晨單位:河南省水利水電學校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遭遇了金融風暴后,大學生就業更加艱難,從而導致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標準重新高標準定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如今,就業市場上復合型、經驗豐富型、外向型、創新型、技能型和學習型人才更受歡迎,而用人單位在選拔大學畢業生時,除看學習成績外,更是有選擇地對政治素質、進取心、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外語及計算機水平,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交際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學生要從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脫穎而出必定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爭取做到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如何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如何適應新形勢,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是高等學校面臨的嚴峻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利用大學生就業及用人單位考察畢業生的重要依據的綜合素質測評來激勵和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就業市場上的佼佼者。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內涵與意義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是高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大學生的德、智(包括能力)、體、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標的量化指標與實施細則,并依據此收集、整理、處理和分析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實踐等主要活動領域中反映出的素質的表征信息,對學生作出價值或量值的綜合評定及判斷過程。建立評價體制的目的是促進教育與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需要[2]。
從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意義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對于學生來說,綜合素質測評有利于激勵大學生沿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2];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發現不足,揚長補短,不斷地自我完善,達到以評促改的效果,從而有利于畢業擇業和自我發展。對于學校而言,綜合素質測評有利于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為評定獎學金、評先推優和推薦畢業生就業提供客觀依據,是社會衡量學校辦學效果、評價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學校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提高學校規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導學生向學校培養目標逐漸逼近[2];有利于激勵學校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有利于激勵學校完善管理制度,促進高學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建設[2]。
總體來說,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不僅具有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量化評價作用,而且具有推動高校素質教育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作用。那么新形勢下如何發揮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積極作用呢?筆者結合自己從事學生工作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發揮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積極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測評體系是關鍵。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促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積極發揮增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作用,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是關鍵。
1.建立有力的保障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資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規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已成為許多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的一件大事,需要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分工合作與協調。作為大學生素質評價的有力保障,最為重要的是學校應成立以“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素質教育目標為前提的“人才培養委員會”和“大學生素質測評中心”,加強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協調,解決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兩張皮"的問題。在人才培養上,要以市場為導向,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歡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質、核心知識、核心能力的培養[9]?!按髮W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應以高校學生處和團委等部門為主牽頭,各系學工辦工作人員及相關團學學生干部成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分支工作組”,具體負責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和評先評優工作的服務、監督和指導;各輔導員所帶班級應該成立“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小組”,具體負責日常資料收集和每次綜合素質測評工作的具體執行。“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要定期召開會議,及時修訂大學生綜合測評標準,從而形成人才培養和綜合素質測評協調有力的保障機制。
2.堅持科學的測評原則
(1)科學正面的導向性原則。它是指綜合素質測評的指標、權重、標準以素質教育作為綜合測評的指導思想,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讓學生的品格、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養成與發展起到鼓勵和導向作用[6]。導向性原則要體現它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體現使學生進入社會層面的時代化與照顧學生個性發展的個性化原則,兼顧能客觀、綜合體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性與層次性。
(2)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置從實際出發,要切實可行,力求可比、可測、簡易??杀仁侵冈u價對象之間或評價對象與評價標準之間能比較;可測是指該體系能獲得足夠的信息,使評價對象在這些項目上的狀態進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簡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學生實際的綜合素質。
(3)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原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首先要規劃制定科學的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并進行科學的簡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標過于原則、抽象和概括,盡量做到具體化、行為化。在具體實施評價過程中,要把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在定量分析中合理運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標的含義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標更易于操作[6];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利用相對評價進行學生在集體中的橫向比較,以凸現個體之間的差異。利用絕對評價分析學生個體現實與目標的差距,客觀鑒定學生的發展狀態。在實施過程中,還應逐步淡化相對評價,突出絕對評價的主導作用;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原則,利用自查自評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評價促進學生間的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時代競爭意識,等等[6]。
3.設置合理的測評內容
評價內容的設計實際上是對大學生應具備素質的基本要求。綜合素質測評的內容及其權重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它使學生明確了學校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確定了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努力方向[4]。大學生綜合素質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發展性素質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體現在政治表現、價值觀念、集體觀念、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勞動觀念、文明修養、團結友愛等方面;科學文化素質,體現在專業思想、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實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體現在體育課成績、體質測試成績、課外群體活動、良好的自我意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緒協調和控制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群眾關系等方面;發展性素質,體現在理解能力、自學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合作意識和執行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文藝體育競技特長、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選輔修情況及其他實踐能力等方面。
綜合素質測評要素集和權重集的設置,應基于以上素質協調發展的理念之上[4],從不同的方面和層次評價學生,這樣評價的結果才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狀況。它對不同的學生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讓學生能夠確切地了解自己與評價目標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調適和不斷改進。指標體系中要素集、權重集的設置應該在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事前做好測評方案及測評的宣傳和資料的收集工作。
從測評工作來看,許多問題是由測評小組和學生對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這固然有方案表達不準確、不嚴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確的規定由于學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認識[8]。因此,在進行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前有必要由輔導員召開各班綜合測評小組與班干部工作會議和全班學生班會,向同學們宣傳和解釋測評方案及測評工作的程序,這樣既能避免產生誤解,又能引導學生認識到素質測評也是一種教育。
由于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在每學年初就應該進行綜合測評方案的宣傳,引導學生按照學校的素質培養目標發展,并安排班級綜合測評小組和班干部隨時、全面收集同學們在校學習、生活、實踐等主要活動領域中反映出的素質的表征信息。這樣不僅有利于輔導員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引導,而且有利于學校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測評工作開始階段,收集學生的學年或學期的綜合素質自評小結,以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資料以便充分有效地進行測評工作。
(三)過程中要做到嚴肅、透明、客觀。
由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結果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在每次綜合素質測評時,大學生都十分關心測評過程是否嚴肅、透明,測評結果是否客觀。測評工作對高校學生工作十分重要。測評工作搞得不好,輕則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同學之間的關系,重則引發一系列問題,影響高校的穩定發展[3]。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嚴肅認真對待測評工作,同時增加測評工作的透明度,讓每位學生都能及時了解測評情況。嚴肅認真對待測評工作,是保證測評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綜合素質評價程序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即評價反饋決策執行監控評價的循環過程[5]。在綜合素質測評過程中,學?!按髮W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組要隨時起到決策與監控作用。對于在測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內容要集體認真研究,謹慎決定,做到標準統一;對測評數據要認真核對,力求精確。測評工作同時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個公開”:一是測評工作人員要公開,由各班民主推薦產生;二是測評過程要公開,要不斷接受其他同學的監督,及時糾正測評中存在的問題;三是測評結果要公開,要將測評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尤其要對每位學生加減分情況說明具體原因[3],使學生思想上能正確理解,心理上能舒暢接受,爭取得到最客觀公正的測評結果。
(四)正確運用測評結果,加強反饋、激勵、引導和教育。
科學的綜合素質測評結果不僅僅是作為評獎評優的依據和盲目地進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數據統計,還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品德、做人處事態度、專業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觀文字描述,對學生的優缺點的評價,對其發展方向的建議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評價和建議重新審視自己的表現和價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時調整行為方式和心態,明確發展方向;激勵大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實踐,有目的地優化和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學校應該在對大學生加以全面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合理設置獎勵項目,根據獎項的評獎目的和評獎要求,有針對性地運用測評結果,按需所取。對于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學校應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單項激勵機制,設立相應的單項獎學金,使受獎面大大提高,使學生的個性素質發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勵,建立“人人得賞識”的機制[4]。
(五)事后要不斷總結、反思,逐步完善測評方案。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暴露其弱點和不足,有利于其改進和發展。因此,測評工作結束后,我們要立足于社會對人才質量需求,從推進素質教育和學生工作大局出發,不斷根據新情況、新特點以及暴露出來的問題廣泛征求和吸收輔導員、學生、專業教師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并加以總結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規范化規定,以求投入運行更完善的系統結構方式。這樣既使方案得到了學生的認同,又使方案較好地適應新的情況,始終發揮好正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作為高校對大學生的評價制度,在促進高校的素質教育發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在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質量需求的不斷變化,結合本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培養特色等,不斷研究、改革、完善大學生評價制度,建立真正科學、規范、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在測評工作中做到嚴肅、透明、客觀,使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進入良性循環,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摘要:當今社會,國內國外形式急劇變化,當今大學生做為一個承載著社會、家長希望的群體,如何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審美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公共藝術課程是學校進行審美教育、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不容被忽視的。本文著重從公共藝術課程的概念在我國高校發展的現狀,做以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音樂教育類課程;審美教育;綜合素質
一、公共藝術課程教育
公共藝術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發展,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提高,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保護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美育,對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途徑,是促進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形式。它可以讓我們對人類文明的認識更加豐富,可以避免語言交流的不便,直接進行交流。對人們的思想,心靈進行藝術的洗禮,公共藝術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音樂、繪畫、舞蹈、戲劇、建筑都是我們認識的藝術載體。結合本人的學習和工作經歷,本文僅探討公共藝術教育中音樂教育課程的研究,所指的公共藝術教育也都僅指音樂類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祖先就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因此提出“不學詩,無以言?!彼浅V匾暥Y樂教育的作用,將“詩教、禮教、樂教”合而為一,他認為禮樂教育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能夠激發審美主體的人生態度,在精神上構建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價值。因此自古以來,公共藝術教育就是對人的人格健全和培養審美的途徑。席勒曾說過“一個審美的人是一個既超越感性欲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則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審美境界才能實現最崇高的人性藝術教育,可以將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操,道德與理性完美的啟發出來,從而感染審美主體,是審美主體不斷提高審美素質和完善人格。公共藝術教育本質就是以提高人的審美素質為目的,重心不在于對能力的提高,而是形成一種精神理念,從而完善人格。20世紀的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審美教育理念的構建就是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愿望協調發展,使個人的感性認識變為一種自覺的行動。不斷的提升自我道德標準,對于大學生來說,藝術教育能使學生的自我專業與藝術進行調整合并,打破學科界限,使學生獲得更加綜合的學科知識,綜合素質得以提升。通過藝術活動這種生動活潑的方式,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引發大學生學習的動機,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凈化大學生的心靈。
二、我國公共藝術教育現狀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多數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重技忘藝,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實踐等,造成這樣的現狀,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當前的藝術教育模式不恰當,教學與育人理念需要進行改善,要始終以藝術素質教育為目標,使廣大師生投入到藝術教育的思想境界中去,對公共藝術教育軟件觀念及硬件課程水平加以提升,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文化藝術環境,更加促進校園藝術氛圍的建設。由于各高校在教學力量、師資方面的情況各不相同,但還是承現了許多共同的特點,具體如下:
1、公共藝術教育設置主觀性太大,缺乏連續性、系統性、科學性
目前,我國對于如何具體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沒有統一的要求,各普通高校只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開設公共藝術課。有藝術專業的學校,多是藝術系老師擔當此門課程,但這樣的老師大多對公共藝術課程的了解不夠,只是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音樂教育,多半都是為了完成課時所致。沒有藝術專業的學校,情況就更不容樂觀。多是為了完成這么課的任務,臨時挑選對此門課程有興趣或有藝術特長的老師擔任,這樣勢必無法具備上好課的條件,這樣開設的公共藝術課程又怎能達到起初預想的效果呢?因此,課程主觀隨意性較大,藝術類選修課程因人而設,缺乏連續性。由于受到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的限制,課程結構布局無法做到科學合理,缺乏系統性。
2、公共藝術課程經費投入不足,基礎教學設施不完善
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對此類課程的經費投入不足,對于設有藝術專業的學校更多的投入到專業藝術教育發展,而忽略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對于沒有藝術專業院系的高校,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基礎教學設施不具備,很多課程就無法開展。例如,筆者所在的高校,我校設有音樂系,但盡管如此,至今沒有專業音樂廳,很多實踐活動無法進行,很多藝術實踐活動只能在大教室展開,基礎設施很是缺乏,鋼琴,音響,話筒,燈光等硬件不到位,師生的熱情被挫傷。公共藝術課程,很多情況下是一種耳濡目染的實踐,比如對于音樂首先要有欣賞音樂的機會,師生能現場聽一場音樂會在課堂中進行交流,那這樣取得的效果是跟傳統的干巴巴的講知識完全不同的。學生不僅能夠欣賞音樂,若還能有機會親身體驗樂器,感受合作的魅力,不是單純的以訓練技能為目的,而是感受音樂享受音樂,這才是公共藝術教育的作用。通過音樂的力量,對學生的人生進行啟發,這樣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3、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大多數高校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這樣對教學活動的監督和激勵機制無法實行,從而導致公共藝術課程不規范現象頻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會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實施增加障礙,其作用也得不到發揮,失去了開設公共藝術課程的意義。
三、筆者的幾點建議針對目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多方面進行改善。重視公共藝術課程,充分利用本學校的資源,發揮好公共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全發展方面的作用,運用自己在音樂學院學習的專業知識,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從根本上,制定好公共藝術課程計劃,使課程盡可能科學化、系統化。在執行上,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在思想上,行動上認識到公共藝術課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發揮好公共藝術課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做好堅強的制度保障。當然,我們相信,隨著大家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投入的精力和經費得以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未來。
作者:邊靜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音樂系
摘要:加強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結合工作中所接觸到的實際問題提出在培養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一些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文科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選拔機制為支撐的新型企事業單位對高校文科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學生的就業心態不夠理性以及專業技術的切入點較低等原因導致文科大學生就業面相對理工科大學生較窄,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結合文科大學生在綜合素質形成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高校應該如何加大對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對培養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合格大學生提高文科大學生的就業率具有非?,F實的指導意義。
一、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形成中存在的問題
所謂綜合素質包括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面。文科大學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需要各個高校針對專業特點、學科設置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有的放矢地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全過程地對文科類大學生加以教育與引導。從目前各個高校在實際工作中所接觸到的情況和用人單位對文科類畢業生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文科類的學生群體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值得大家共同關注與思考如何切實有效地去解決。
1、某些文科大學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長期處于嬌生慣養的家庭環境以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應試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應具有的較高的人文素養,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學生甚至將自己和學校的關系視為簡單的“買賣關系”。對于學校的教育存在抵觸心理,很多問題的理解未能從全局、大局考慮而是從利己、狹隘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很多的學生在優越的物質環境和膚淺的流行文化撫育下成長,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高等教育應該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長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較脆弱,對于一些事情比較敏感。在一些實際問題的處理上,通常是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難的勇氣。對于教師的言語行為喜歡從細節上去揣摩,很多教師“不以為然”的話語可能對文科生的負面影響較大。高等教育要引導學生在面對就業壓力、人際關系、個人情感等問題上應該如何去面對,有哪些處理壓力的技巧可供參考。要特別關注專業滿意度低、家庭成員關系異常、性格抑郁內向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的成長。
3、對于課程的學習,由于受到外部就業形勢的影響往往偏好于與“考證考級”相關科目的學習。有的文科生對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對于中華文化的鑒賞品味低、對于優美的古漢語詩詞的學習更是提不起精神認為沒有多大實際用處。這些現象的出現令人擔憂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優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接受專業教育。
4、很多文科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不高,對于諸如“高等數學”、“計算機程序設計”、“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課程的學習存在“畏難”和“抵觸”情緒。由于文科學生的理工科學習基礎較弱加上自身的學習熱情不高,這對高校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復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專業的工作其技術切入點較高、技術壁壘較厚,加上理科生在邏輯思維、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很多理科生在畢業后從事文科類的工作反而更有優勢。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備以后從事理工類工作的能力,這也使得很多文科類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業壓力。由于文科生很多從事記者、教師、行政機關等工作,所以具備較高科學素養的文科生對于普及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有著深遠的重要意義。
二、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思路探尋
文科大學生是我國大學生隊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擔負著傳承中華文化與價值、塑造時代精神、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運轉提供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他們的素質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視。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態度去拓寬思路換位思考幫助我們的文科大學生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以筆者之見,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去解決這一實際問題1、在理工類高校中文科專業的建設發展往往與學校的主流發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緊密,這也造成文科專業在這類學校的發展空間狹窄,學院間學術水平、綜合實力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也直接影響到這類學校文科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的培養。教育公平這一基本教育原則要求我們要防止出現專業教育上的馬太效應,要做到專業發展的均衡協調發展使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資源。
結合各高校的發展特色尤其是行業特色高校,要將其他非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主動融入到特色專業的發展中。要將包括文科專業的建設采用一種寬口徑、強基礎、重實踐的辦學思路真正貫徹下去,在特色專業和非特色專業中找到結合點使得學科間交叉融合促進學科建設發展、促進學生“T型”綜合能力體系的培育,增強文科生綜合素質使得其在與特色專業相關的行業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空間,擴大就業渠道。
2、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社會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學生在價值觀念取向和標準上呈現出多樣化,部分帶有消極的墮落思潮。處于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線的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應該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積極開拓有效途徑,做好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學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弱,對于外界支持的依賴性也較大。針對這一現實情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這種互尊互信的師生關系能夠良性循環下去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促進學生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標準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是極其重要的,所以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業務水平、政治覺悟、職業道德和人格魅力對于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人文情感的滲透。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與時俱進,應該改變昔日的教條式說教和空洞式灌輸,要正確處理好共性與個性、傳承與發展、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主體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對每一位學生注入教師新鮮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迫在眉睫??茖W素養是現代人的一項必備的素養,但作為國家發展中堅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學素養狀況經相關的調查發現是不容樂觀的。這其中有學生個體的原因當然也有我國教育體制上存在的問題,這里就不在贅述。高校對文科生進行科學教育是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是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業“砝碼”的重要舉措。高校教學體系和學生社會實踐創新體系要積極開展科普活動、社會熱點問題調研、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讓文科生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訓練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發地接受科學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的提高。這種能力的融會貫通對于任何專業的學生都是終生受用。另外在社會實踐活動、科學研究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一種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這對于文科生以后的職業發展尤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設適合文科生的社會實踐基地。實踐基地體系要具有針對性、多樣性和應用性,能夠激發文科生的創新熱情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與所從事的工作零距離對接。各高校要加大對學生社會實踐的資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學生社會實踐的激勵機制。
4、加強文科大學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真、善、美各個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要將做人與做事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品格修養、精神面貌與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將知識的傳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會實踐的鍛煉內化為學生做人的基本態度與做事的創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過課程體系建設開設各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人文知識的傳播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整體性地考慮和處理科學與社會問題,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質提供條件。作為人文教育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要鼓勵學生多參加有益的適合自身發展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舉行各類形式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塑造學生良好的個人品格,開闊學生的視野和胸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和公關能力等。在群體活動中學會做人與做事。
5、我國的文科大學生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在對待文科生綜合素質提高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態度去對待,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系統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長的教育模式。當然育人的過程是一項綜合的復雜系統工程,也呼吁我們的社會對于我們的文科生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使文科生在迅猛發展的社會大舞臺上找到自己應有的角色。
[摘要]《影視音樂欣賞》課程作為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為當今針對高校文理科大學生開設的一門藝術課程,這對增強大學生對影視音樂作品的鑒賞和分析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本文從《影視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優勢等方面對其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必要性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影視音樂欣賞》教學目的 教學優勢
藝術欣賞類課程是整個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鑒賞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視音樂欣賞》課程作為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為不少高校針對文理科大學生開設的一門藝術課程。如何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對這門學科進行認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何為影視音樂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于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
影視音樂是影視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主題歌、插曲、片頭音樂和情景音樂等,與其他形式音樂相比,它一般要從視聽統一的角度,考慮與劇情、畫面結合的關系。影視音樂是指為影視而作的音樂,影視歌曲是通過畫面的視覺形象使歌曲內容更具體明確,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視藝術的魅力得以傳播,并長期流傳,而主題歌直接闡述主題。如:《敢問路在何方》是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的主題歌曲,音樂昂揚向上,主要表現了唐僧師徒四人赴西天取經,不畏艱險,踏平坎坷,戰勝妖魔最終修成正果。《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三國演義》是一部浩瀚的歷史長劇,音樂表達的是一種厚實凝重的風格。再加上獨唱演員渾厚的嗓音,給聽眾一種蕩氣回腸、回味無窮的感覺《好漢歌》是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主題歌,音樂是作者創作音調與民間曲調《鋸大缸》動機的融會創造??芍^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同時運用了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生動地塑造了梁山108將的形象。
《影視音樂欣賞》是一門年輕的藝術類課程,正因為“新”,所以,《影視音樂欣賞》課程在全國還沒有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一的教材,出現了隨意、松散、雜亂、“各自為政”的不規范局面,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如何合理、科學地構建《影視音樂欣賞》課程,是我們當前急需認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
二、音樂在影視中的重要作用
影視音樂是為影視作品創作的音樂,它是依劇情的發展創作出來的,它的特殊本質體現在影片中音樂與畫面之間的關系中,體現在這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中。我們更可以用音樂去感受電影、電視,體驗到純音樂所不能夠達到的想象領域,了解音樂在影視中的諸多特性,充分發揮音樂作為一種時間藝術和聽覺藝術的魅力。
電影、電視在進入千家萬戶的同時也帶來音樂,影視歌曲就是大眾比較喜聞樂見的一種以傳媒為載體的音樂藝術形式。從早些年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主題曲)、《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電影《黑三角》主題曲)、《牧羊曲》(電影《少林寺》主題曲)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灘》等電視劇地熱播,致使萬人空巷,其主題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來的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的插等等,直到現在影視音樂幾乎已經侵占了普通百姓的整個視聽領域了。這些優秀的影視歌曲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說這些優秀的影視音樂也使影視劇本身大放異彩,但反過來,優秀的影視作品成就了影視音樂的傳播。近年來,有幾部電視連續劇深受觀眾喜愛,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認為此劇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劇本好,演員優秀以外,電視配樂真是為其添色不少。此劇曲作者作曲家關峽大膽創新,一改以往片頭、片尾主題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響樂為電視配樂,以“主導動機”的專業創作手法,把影視音樂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層次。這非但沒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現象,還得到觀眾的喜愛,好評如潮,恰恰是這種直指人心美好音樂讓觀眾在觀看劇情時燃燒激情,亦在欣賞音樂時得到審美享受。
三、《影視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方法
《影視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目的:通過對影視音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音樂的制作過程、制作技術等等介紹,讓學生了解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特性與音畫關系以及音樂與影視不可分割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更喜歡音樂及影視藝術:學會鑒賞影視音樂,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中欣賞美,評價美的素質:因此,《影視音樂欣賞》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
優秀的電影、電視主題歌和插曲,往往是畫面的補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題思想,刻劃人物的內心情感,因而要結合影視的情節、人物性格來欣賞影視音樂。影視音樂大多具有地方色彩與時代特點,這也是欣賞時應當細細品味的。
在《影視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首先要選擇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視作品,通過聽、看、唱、創影片中的主題歌曲等方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熒屏世界以及影視音樂的多種存在方式,感受主題音樂在影視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創作力,及對音樂風格的把握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和視覺影像相結合所產生的美感和魅力,進一步培養和激發學生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視音樂欣賞》的教學中,為了突出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師在新課開始時,首先選一段學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員表演而無對白的電影片段,如卓別林的喜劇或《貓和老鼠》的動畫片,先去掉背景音樂給學生欣賞,再欣賞帶背景音樂的影片,讓學生進行對比、探究音樂在其中的作用,使他們自己發現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視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優勢
(一)影視音樂審美的普遍性、通俗性與教育性
作為“聲畫合一”的藝術,影視藝術比起其他的藝術樣式對受眾有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聽覺沖擊,帶給觀眾無法拒絕的視覺奇觀和聽覺享受。一方面,通過高科技的拍攝手法,使觀眾能更加容易的從影視藝術作品的畫面和表現手法上獲得愉悅享受。另一方面,影視藝術在聽覺上也能給觀眾愉悅的審美享受。悠揚的音樂旋律,精彩的人物語言都能給人以娛樂享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從影視作品傳播媒介逐漸普及開始,反映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宏揚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些作品在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以深刻的 內涵喚起觀眾深入地進行對社會現實問題和自身處境問題的思考,并予以啟發,深受觀眾的好評。它們的主題音樂或優美抒情、婉轉纏綿、意境悠遠或粗獷渾厚、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歌詞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而被觀眾廣為傳唱。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作品與生俱來地具備了豐富深刻極具教育啟發性的內涵,其主題音樂更是劇情內容的高度概括與升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們心靈被感動,情感被調動,情緒被感染,使影視作品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大多數的影視主題音樂都是展現本劇主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動形象地塑造出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個性,同時它也能讓觀眾在欣賞歌曲的同時聯想到劇情的內容。一曲《我的祖國》把人們帶入戰火紛飛的上甘嶺:一曲《英雄贊歌》讓人們永遠記住英雄的王成《讓我們蕩起雙漿》使人們想起祖國的花朵,《人說山西好風光》使人們記起了咱們村里的年輕人。因此,影視藝術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說教,憑借媒介的強烈感染,觀眾的情感自覺的介入,在強烈的心靈震撼中達到審美的理解和領悟,從而與藝術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內涵在精神上得到統一。許多優秀的影視音樂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眾傳媒的基礎,更能引導學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礎上激發興趣,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由此看來,不管是影視藝術的創作者,還是作為欣賞者的觀眾,都不約而同地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審美心理,無形之中把教育性看作為影視美的重要因素。
(二)為學生營造探索與創造的空間,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個性
在新世紀中,知識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創新與創造成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調,把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索、反思與創造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網絡是一個優秀的教育遞送媒介,教育信息貯存媒介,在提供創新環境與創造性學習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進行《影視音樂欣賞》課程中,通過網絡提供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生首先可以就某一感興趣的音樂或影片自主學習,并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其次,學生可在網上與同學、教師相互探討,著手解決問題:最后,學生可以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創新觀念、想法,為《影視音樂欣賞》課程增添有利的新資源。這樣,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其協作能力、探索能力、創造能力,并使之具有面對新問題的勇氣和自信,從而使個性得以全面的發展。
影視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一種音樂藝術體裁,它是一門綜合藝術,也是影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影視音樂欣賞》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更加喜愛中外影視音樂,積累更多的音樂、文學、歷史等知識,開闊藝術視野,提高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進一步培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和美好。
[摘要]影視劇和影視明星以其獨特的魅力對當代大學生發揮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和作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教育功能,可以促進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影視 大學生 教育
今天,電視和網絡幾乎成了人類接受知識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對大學生來說,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面對新形勢,許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始注重利用發揮影視和網絡傳媒的作用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舉辦豐富多彩的電影節。但他們更多關注的是通過影視片本身來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而對影視創作人員的關注很少,尤其是將優秀影視明星與影視作品結合起來。其實,讓優秀影視明星、影視作品與大學生近距離接觸,通過引導大學生對優秀影視明星與影視作品的正確認識,更加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影視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有調查顯示,20―35歲的青年是主要影視觀眾,在校與畢業的大學生又是其中主要部分,網上免費下載成為大學生最為普遍的觀影方式,60.05%的大學生選擇上網觀看影視節目,96.8%的被調查者承認有喜歡的明星。優秀的影視明星和影視劇應該說可以對大學生產生積極作用。而事實上,僅有8.5%的被調查者重在喜歡明星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90%的大學生認為喜歡的理由是明星的才藝,可見。大學生對影視明星的認識缺乏深度。長此以往,是達不到教育作用的。若能夠讓影視明星與大學生面對面地互動,促進大學生對影視明星和影視劇的正確認識,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產生深遠影響,畢竟優秀影視劇是優秀影視明星辛勤勞動的成果。
二、當代大學生更易陷入人生觀、價值觀的困惑之中,造成不良后果
當代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由于多為獨生子女,對生活享受的關注大于生命本身,特別是屬于“80后”的一代人,被認為是“速食一代”、“e時代”的群體,是非觀念淡薄。價值觀念不清,生命觀模糊。易受壓力影響,產生心理問題。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報告顯示,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還有數據顯示,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困惑或偏移,大學生自殺案件越來越多:2002年全國大學生自殺案件是27起:2004年為68起;2005年為116起;2006年為130起。2006年的華南農業大學曾發生一周內就有4名學生自殺。2007年5月就有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四所重點大學的大學生跳樓自殺:2008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一大四學生在英語考試結束后跳樓自殺;2009年2月14日、15日連續兩日,廣東工業大學連續出現兩起學生跳樓死亡事件。除此,還有很多未經媒體披露的大學生問題事件。眾多事件說明,隨著社會各行各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在校學生較高的自我期望值屢屢受到重創時,由于抗挫折能力不高,極易喪失自信,從而選擇輕生作為解脫的方式。
大學生抵御不良影響的意志力還較弱。當代社會,所有文化似乎都成了快餐,任何經典都可以被戲說、歪曲、篡改和簡化。面對金錢、美女、權力、名聲等等太多的誘惑,現代人也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一些人甚至不擇手段惟利是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臺文化也對大學生產生的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些因素誘導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近年,多次出現大學生對同學、戀人。甚至老師進行行兇的事件,校園內發生行騙、小偷小摸的事件就經常發生了。
順應大學生的心理特征,通過發揮影視育人功能,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失為有效的教育途徑之一。武漢科技學院電信學院自2002年舉辦了影視博覽節以來,順應時展和創新的思路,結合現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以“走出去”、“引進來”和“名人效應”三大運行模式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為同學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長和表演才能的平臺。這種打破常規的校園活動,不僅營造了健康向上、寬松活躍的校園文化,而且使同學們變被動為主動,化疏遠為親密,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被湖北省大學生電影節授予活動組織先進單位,連續三年獲得學校紅旗分團委稱號。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取得榮譽都與影視活動分不開。
三、挖掘影視劇和明星的閃光點,使其成為可用的教育資源,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影視是創造感人的瞬間,影視是展現激情的藝術,優秀的影視作品具有較高的精神品位。優秀的影視作品所表現的主題,使人受到教育,引人思考,給人智慧,催人奮進。可以從精神上給人以深入骨髓的震撼,使人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洗禮。影視作品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如《美麗人生》通過小人物也能做到的事情來教育人們,它那獨特的藝術創新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吸引人心和打動人心,使之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獲獎最多的電影之一:第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音樂獎:一九九八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一九九九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一九九九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劇本獎,這些具有國際聲譽的大獎接踵而至。通過優秀影視作品和明星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性主義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它通過藝術形象的塑造和情節場景的設計。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如電視劇《暖春》,這非常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同時,優秀的影視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影視明星及劇作人員辛勤的付出。大學生不能只看到明星們光鮮亮麗的一面,無論哪種性質的工作要想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
有些大學生認為自己高考不如意、學業遇阻,并沉溺于自慚形穢之中,其實大可不必。影視巨星鞏俐、姜文和著名導演李安、賈樟柯等均高考多次,其中賈樟柯先后考了四次。最后還是以旁聽生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電影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币虼?,大學生要正視挫折,鍛煉自己的耐挫力,樂觀面對人生,只要自己敢于拼搏,依舊可以前程似錦。
充滿幻想、眼高手低、浮躁、急功近利也是大學生的一個特點。影視明星敬業的工作態度,可以啟發他們在就業的道路上更多一些踏實與刻苦,尤其在金融危機導致就業困難的形勢下。體操明星李小雙在武漢科技學院與大學生面對面時,其“不要小看一個月800元、1000元的工資,它將成為你未來的機會,同時也是你創造的過程”的觀點使現場學生深受啟發。國際巨星成龍從跑龍套到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偶像,有評論說他成名的根源就是敬業拼命:藝壇常青樹劉德華的勤奮在香港乃至華語娛樂圈都是有口皆碑的,成了“香港精神”的一個象征。周杰倫盡管患有僵直性脊椎炎,靠勤奮。成為當今人氣天王。“天道酬勤”,是大學生必須謹記在心的。同時,這些優秀明星也是忠誠的愛國者,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們的行為深受國人敬佩,其愛國言行對大學生也有深刻影響。
武漢科技學院電信學院在影視博覽節期間曾請來影片《太行山上》的國家一級導演沈東、《一地花香》劇組及感動中國人物劉芳艷與同學面對面交流、舉辦明星葉蓓歌友會。通過影視劇創作人員和明星親自講述創作的艱難過程,給大學生們帶來了最為生動的品德教育、敬業精神教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電信學院自動化062班學生萬森林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學校把這種勵志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迷見面會形式展開很受歡迎,大家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又能從身邊的榜樣身上學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很受鼓舞?!?
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偏重知識傳授的教育體制使部分大學生缺乏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能力及生命價值教育,使其擁有堅強的意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任重道遠。我們可以通過鑒賞優秀的影視作品、通過明星面對面,使學生了解這個世界,感受各種各樣的情感,并從中獲取多種多樣的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的理性認知,去弊興利,早日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我國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斗爭,在開拓疆土、發展經濟、共同創造祖國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民族音樂是人類音樂藝術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尤其是一些具有濃郁民問文化的歌曲,其曲調有高度的概括力,歌詞樸實真摯,容易在聆聽的瞬間就被感動,對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不僅體裁多樣,品種繁紛,而且由于民族信仰、語言文字、生活習俗、生活環境、人民性格等不同,使得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各具特色,呈現出個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風格特點。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包括中國民歌、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歌舞音樂等幾大類別。如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的新疆民歌,高亢奔放、悠長遼闊的內蒙民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悠揚動聽的江南絲竹,濃郁西部風情的秦腔等。
二、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
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有機的組成部分,在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的國家里,民族音樂教育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但事實上,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仍然處在邊緣地位。就高等師范院校來說,大多數學校的相關教學對少數民族音樂重視不夠。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教師應促進聲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樣化,將民族聲樂理論、教學法、文化內涵等作為重要的傳承內容向學生逐一講授。各級各類學校的音樂教育必須制定與之相應的民族音樂教學大綱,加強統一的民族音樂教材建設,并逐漸使之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美學、樂種學、結構學、表演學等分支學科領域已構成自己固有的體系,要在根本上改變依托在異文化教育模式之上的中國音樂教育現狀,就要高度重視中國民族音樂理論成果在高師各專業、各學科中向教材體系和學科體系的轉化,從而根本上改變目前音樂教育的“單語化”、“外語化”為主的傾向。
三、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21世紀是更加注重人才質量和素質的世紀,培養學生成為有審美理想、審美需求、審美能力的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開設民族特色課程,讓學生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中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開拓音樂視野,弘揚民族精神,提高綜合素質。
一方面,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陶冶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同時,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性格。在教學中讓大學生了解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在內的完整的中國音樂歷史,了解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了解少數民族在中國音樂歷史發展中所做的卓著成就。這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認同感,傳承、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都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大學生在了解、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及其蘊藏在里面的堅強、進取的游牧民族精神。比如蒙古族的民族史詩《格薩爾》、《江格爾》,侗族的《大歌》,苗族的《盤古開天》等很多音樂都記錄了少數民族從原始狩獵時期到草原游牧日寸期的生活,從政治、軍事、宗教信仰到民風民俗、生活現狀中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可以很好地激勵大學生勇于開拓、勇于進取,鍛煉剛毅頑強的性格。
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音樂在培養大學生審美體驗的同時,可以引發出各種豐富的情感。少數民族的民俗音樂活動十分;_士觀,如回族的花兒會、蒙族的敖包會、壯族的歌墟、侗族的坐妹、苗族的“四月八”等等。高校如果能夠引導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參加各種盛大節日、慶典,在活動中可以很好地增強審美體驗。另外,大學生正處于建構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的重要時期,音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文化符號體系,幫助他們在其中體驗、探索和塑造自我身份。比如蒙古族長調民歌《遼闊的草原》用悠長舒緩的節奏,寬闊的曲調讓人仿佛置身于藍天、白云和牧場之間,讓人充分感受蒙古族對天地、宇宙的感悟,培養崇尚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精神。
四、如何有效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以提高學生素質
1、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
中國各個民族按照自己的風俗文化、審美情趣,構成了各自的音樂體系。在教學中,教師應促進聲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樣化,將民族聲樂理論、教學法、文化內涵等作為重要的傳承內容向學生逐一講授。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應采取理論和實踐整合化的教學模式,加強民族音樂的教學實踐,培養學生一定的民族音樂演唱、演奏能力。我國聲樂藝術與漢語的音韻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以民族特色的行腔、韻味為擅長,以“以字領腔”、“字正腔圓”、“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神情兼備”等特點,構成了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的總體特征。我國的民族聲樂在表演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準則。如民歌中音腔和方言的一體化及民族唱法的文化等。用蘇州方言演唱《太湖美》,要比用普通話唱《太湖美》的韻味足得多。用昆山語言演唱昆曲,用北京方言唱《大碗茶》等,都自有其獨到的韻味。
2、發揮藝術院校的帶頭作用
我們要切實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利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人才及生態優勢,在這些藝術院校集中開設相關的少數民族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培養相應的教育人才,然后幫帶全國高等藝術、師范院校,以培養合格的面向基礎教育的教育人才。在這方面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帶了個好頭,該校是全國第一所完全系統地把少數民族的器樂、聲樂形式作為專業院校的一個專業來辦的高等藝術院校。另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積極措施,利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的人才優勢,面向全國指令性地開辦短期師資培訓班,培訓的對象可以分為高等院校、中小學的相關教師等。
3、完善課程設置
我們要在師范院校多開設相關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課程,如少數民族音樂歷史與作品賞析:少數民族音樂采風等等。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離不開田野工作,離不開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要進入活的民族文化之中去,去探索少數民族音樂的奧秘。高校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師生們走出校門,深入到田野工作中主動接受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結合大量的感性經驗再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高校也可以嘗試把當地的歌者、樂師們請進大學的課堂,把他們的藝術納入到學校的教學計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不能脫離本土文化的根,音樂教育也必須繼承、弘揚、發展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文化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更好發揮少數民族音樂的教育作用,培養出更多適應21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部)
摘 要:足球機器人比賽不僅是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領域的重要研究平臺和交流平臺,其對抗性和趣味性也使其成為培養大學生綜合研究素質,豐富校園文化的良好平臺。文章闡述了在高校進行足球機器人比賽活動對學生科研能力、團隊精神、社會活動能力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并結合一些具體的活動實踐,對校園足球機器人比賽的開展和組織,以及如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多個議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在學校開展這項活動的一些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足球機器人比賽 綜合素質 科研實踐能力
一、引言
目前,高等教育界已經形成一個共識: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必須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力度,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創業意識、創新能力。中科院顧秉林院士也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缺少重要的實踐訓練環節。這一方面是因為高等教育中專業和專業課程的劃分越來越細,一些相關專業知識分布在多門課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綜合運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課堂教學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特別是專業基礎課的知識往往在敘述形式上偏向理論,工程實踐背景不是很明顯,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無法與工程實踐中的實例相互印證。這些都使得學生往往學過的課程很快就遺忘了,大學四年畢業時感到沒有真正掌握有用的專業知識。
為培養面向未來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良好實踐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必須想辦法克服目前高校教育中課堂教學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努力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會能力等未來人才所必需的綜合素質。
高校是一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場所,也是教學和科研的主陣地。把科研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將科研的內容和方法延伸到素質教育中,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最為切實可行,也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方式。在我們從事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相關研究中發現,作為人工智能的研究平臺,足球機器人比賽不僅受到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而且因其自身的趣味性和對抗性,也為很多大學生所喜聞樂見。因此我們嘗試利用足球機器人比賽這種形式,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既是提高課堂教學和科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手段,也能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構建校園良好風氣。
二、足球機器人比賽簡介
簡單的說,足球機器人比賽就是在一個指定大小的場地內,由多個機器人組成相互合作球隊,按照接近于人類足球比賽的規則,與另一隊智能機器人進行對抗性比賽,其中機器人具有像人一樣的感知環境,和向環境學習的能力。機器人足球比賽被視為一個重要的人工智能研究的載體,其研究包括智能控制、機器感知、機器情感、專家系統、人工生命、神經元網絡和遺傳算法等等。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機器人足球比賽主要包括兩大賽事,一是由韓國科學院金鐘渙教授于1995年發起成立的國際機器人足球聯合會(FIRA)舉辦的微機器人世界杯足球賽(MIROSOT);一是日本于1997年發起的世界杯機器人足球賽(RoboCup)。機器人足球比賽一經提出,便得到各國科研學術機構的重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機器人競技運動。2008年兩大國際賽事分別在中國的青島和蘇州舉行,吸引來自世界各國數千人參加,賽事規模和水平都創造了歷史之最。
但是,僅僅把機器人足球賽局限在研究的對象上是不夠的。正如金鐘渙教授所說: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如何讓我們的青年朋友積極地參與我們的科研活動,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設立足球機器人比賽的初衷不僅為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與順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相一致。
三、大學生開展足球機器人比賽活動的意義
作為高校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一種形式,開展足球機器人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增強獨立研究的能力、改善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開展足球機器人比賽的活動可以起到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
大學課堂專業教學信息量非常大,而且由于是對工程應用的抽象,其表現形式也往往難以理解,比如自控原理中的頻域描述方式、人工神經網絡的學習方式等。學生缺乏實踐認知,無法將這些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對應起來。
足球機器人系統相對來說規模小,涉及的專業領域密集,而且足球機器人系統或其子系統在所涉及的領域都非常典型,比如機器人車體電機控制是一種典型的二階系統控制,運動控制是典型的非完整系統控制,決策系統是典型的合作多智能體決策等等。因此,足球機器人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作為一個具體的學習實例,非常有助于學生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第二,足球機器人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現代高等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關鍵能力。其中方法能力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面對實際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創新性地研究解決方法,和實施的能力。
足球機器人系統具有鮮明的實踐背景,其設計受到各種實際因素的影響,比如電路中耦合干擾、無線通訊中的電磁干擾,機器人運動機構打滑、仿真比賽的通訊時延等。這些問題往往超出了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范圍,或者是多種專業知識的綜合。利用足球機器人比賽這一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從課題分析到系統實現的全過程,使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第三,足球機器人系統的設計過程也是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過程。
足球機器人系統涵蓋的領域很廣,涉及電子、人工智能、軟件編程等多個方面,往往需要多人協作完成。而且,足球機器人系統各組成部分聯系緊密,幾乎不可能孤立地完成某部分的開發。這意味著同一研究小組的成員必須通力合作,設計合理的分工層次、研究進度、協調機制等。這對提高學生團隊意識,增強團隊協調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開展足球機器人比賽也對科研教學人員的素質起到促進作用,有助于科研教學水平的提高。
以興趣小組形式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可能在水平上無法達到從事足球機器人研究課題的老師或研究生的水平,但是學生在開發過程中提出的創新性方案和方法卻能為科研所借鑒。而且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研究生階段延續他們關于機器人的研究,這種研究的延續性無疑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的研究提供了優秀的后續人才。
另一方面,當學生在足球機器人系統研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專業問題,無疑會與指導老師或任課老師討論。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廣泛的知識儲備,對提高高校電子信息相關學科教師的業務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推廣足球機器人比賽的實踐摸索
為了配合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我們在過去幾年對校園足球機器人比賽活動做了大量的嘗試。
最初的嘗試是在二級學院一級的范圍內進行足球機器人比賽,吸引學院內數十位本科同學參加。比賽由實驗室提供場地和設備,并完成比賽的組織工作。比賽過程順利,參賽學生感到收獲很多。但是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由實驗室進行賽事組織,一方面人手不足,場地受限,另一方面,采用實體機器人比賽,機器人的損耗比較大。此外宣傳的力度不夠。
在之后的比賽中,我們將賽事組織和技術支持分開,由學生會負責比賽的組織、宣傳和協調,由課題實驗室提供技術支持。兩方面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實驗室的技術優勢。而且采用仿真比賽為主,實體機器人為輔的比賽方式,突出足球機器人比賽中智能決策的較量,也降低了培訓的強度和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以更快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改進后的足球機器人比賽擴展到全校范圍,吸引數百名學生參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之后,我們學院適時推出了各種智能機器人相關的活動,比如機器人仿真救援比賽、飛思卡爾自主小車比賽等等。并且依托多個實驗室建立了機器人交流網站,在校園里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智能機器人交流機制和活動氛圍,初步形成了校園文化中的智能機器人文化。
五、關于開展足球機器人比賽的思考
通過上述的活動,我們發現足球機器人比賽涵蓋的形式很豐富,完全可以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基本狀況挑選不同的項目構成校園足球機器人比賽活動,而且在活動的組織上應該具有自身的特色。
首先,在活動的組織上,以學生為主體。在比賽的活動策劃、組織、協調等各方面充分利用學?;驅W院學生會及學生團體的力量,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在比賽形式上,應該循序漸進,將仿真比賽和實物比賽結合起來,以仿真比賽為切入點,適時開展實體機器人比賽,并擴展到其他的比賽項目。
足球機器人比賽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在校園大規模推廣的足球機器人比賽中追求高技術含量是不現實的。由于足球機器人比賽中最關鍵的是機器人智能協作行為的開發,而且足球機器人比賽的仿真平臺在擬真度和易用性方面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選擇足球機器人仿真比賽平臺是很不做的選擇,其可觀賞性幾乎可以達到實體機器人比賽的水平。此外實體足球機器人的比賽,以及其他機器人比賽,如機器人仿真救援等,可以作為仿真比賽的補充。鼓勵一部分水平比較好的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進行實體足球機器人系統的開發。
第三,在學生的組織形式上,為便于形成長期的機制和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參與比賽的學生應該以興趣小組為主體。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提高開發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成果比較好的小組可以延續下來,形成比較固定的興趣小組,建立長期的興趣小組研究機制,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作為興趣活動的重要補充,校園足球機器人比賽互動應該與課堂教學有一定的互動,鼓勵與機器人設計相關的課堂教學的老師了解足球機器人比賽,使學生能在興趣的層次上更進一步,對專業理論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
六、結論
高等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科研、實踐、社會等等,以應對未來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為了充分利用高校在科研和實踐方面的資源,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綜合專業水平、社會交往能力,我們嘗試在校園推廣足球機器人比賽項目。我們認為,由于足球機器人比賽固有的高科技平臺性質,以及涵蓋廣泛的專業領域,只要合理的選擇和利用它完全可以成為目前很多高校推廣的一項集科研和大學生素質培養于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陳鑫,1977年6月出生,現為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摘 要 本次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主要針對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本人進行自我反思時能夠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面對自己。并且幫助學院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分類的指導和教育,真正有效地推動高校素質教育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作用,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大學生 綜合素質 政治思想素質
1 學生綜合測評目的
綜合素質測評是對大學生的一種評價指標,本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主要針對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分為政治思想道德及集體榮譽、專業學習知識技能及科創能力、文體及衛生、公益活動及實踐四個方面,每個類別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的比例,在將學生在校的各種活動、學習或者各種競賽給出一定的分數,根據所占的比例算出總分,然后根據總分決定學生優秀與否。
它真實記錄了大學生一學年的表現,轉變了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參考,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發現不足,揚長補短,不斷地自我完善,達到以評促改的效果,從而有利于畢業擇業和自我發展。
對于學院管理方面,在綜合素質測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量化指標進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狀態,按階段和類別將學生進行劃分和整理,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在學生自我認識方面和成長階段不足,幫助學院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分類的指導和教育,通過這真實的信息能夠更加密切地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動態,可以更加有計劃的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并可以根據學生本人的發展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處理措施,真正意義上做到關注到每一個同學。
2 學生綜合測評數據分析
本次土木學院學生綜合測評涵蓋了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共869人,其中大三473人,大四396人,時間為2014-2015學年。學生綜合測評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大三學生分布在60-70分數段的人數最多為209人,大四學生分布在71-80分數段的人數最多為186人,比較來看,大四學生對于自我綜合測評方面的打分高于大三學生,而縱觀其他階段分數階段,可以發現大四學生的測評分數普遍高于大三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大四同學在前一年參加的競賽較多,獎項較多,因此分數較高。并且大四學生有部分學生已經保研及考研,有大部分學生已經簽好了就業單位,對于畢業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在評分方面占據優勢。
由圖1可以看出,大三年級60-70分數比例最高為44.19%,之后隨著分數的提高,比例逐漸降低;大四年級71-80分數比例最高為46.97%,之后隨著分數的提高,比例逐漸降低。大三和大四年級總體達標(高于60分)比率分別為94.72%和98.24%。
從大三和大四年級的測評分數分布圖,對比圖2的學生綜合獎學金獲獎比率來看,大三的特等、一等和二等獎學金比率之和為14.34%,約等于大三測評80分以上的比率之和14.38%;而大四的特等、一等和二等獎學金比率之和為18.26%,略小于大四測評80分以上的比率之和20.46%。這說明綜合測評的結果與學生綜合獎學金率有一定的相關性,也證明了成績優秀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普遍較高。
3 學生綜合測評的類別分析
3.1 政治思想道德及集體榮譽
進一步分析學生綜合測評的分數,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及集體榮譽類別中,學生的得分普遍不高,大部分集中在10-14分階段,大三和大四的比率分別是55.81%和60.47%。這說明大多數同學都能堅持基本的政治理論學習,但在獲得集體榮譽方面成績不突出,在追求上進積極入黨方面,同學的得分不高。總的來說,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集體榮譽感有待加強和提高。
3.2 專業知識及科創能力
從圖4來看,學生的專業學習知識技能與科創能力這項得分不高,有78.22%的大三學生和74.49%的大四學生得分為10分以下,只有極少數的同學獲得了20分以上,獲得10-14分的學生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別為15.43%和16.41%。可以看出,學生的競賽水平和科創能力一般,在和專利發明方面,多數同學沒有得分,也說明同學們的專業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在學術成果整理、論文l表方面需要專業指導。部分同學可以意識到拓寬知識能力和就業力的重要性,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駕照或者參加專業培訓及認證。
3.3 文體及衛生
從圖5可以看出,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得分率相差不大,從分布上來看,獲得的人數最多的分數段是1-4分,大三和大四分別為78.44%和78.54%。這項不得分的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別為14.16%和14.65%。由于土木學院是工科院系,學生的文體素質不高,在文體競賽中獲獎的同學較少,尤其獲得省級以上獎項的同學是少之又少,可見在學生課余生活方面,應當加強文體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文體素質。
3.4 公益活動及實踐
從圖6可以看出,在公益活動和實踐類別中,學生的得分率不高,從分布上來看,獲得的人數最多的分數段是1-4分,大三和大四分別為52.22%和57.32%。這項不得分的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別為32.56%和32.58%,這部分同學沒有在學校及學院的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中任職,也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和青年志愿者活動。由此可見,調動這部分同學的積極性,創新實踐活動方式,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是很有必要的。
4 結論與啟示
總的來看,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和大四學生綜合測評的結果較好,總體達標(高于60分)比率分別為94.72%和98.24%。但也顯現出一些問題:
(1)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待加強和提高。
(2)在科技競賽方面,學生的競賽水平與科創能力一般,專業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在學術成果整理、方面需要專業指導。
(3)由于專業學科特點,學生參加文體競賽獲獎的人數少,學生的文體素質較差,有待提高。
(4)學生在各項公益活動和實踐中參與度不高,不得分的人數比率最高。
針對以上的問題,學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大力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提高,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在課堂內外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
(2)創造豐富的學生課外生活環境,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開拓學生的課余愛好,提高學生文體素質,幫助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3)鼓勵學生參加對其成長有利的社團和公益活動,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要成才,先成人”,提高學生做人的德行和做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