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11:4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師與學生關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體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法與學法、師生關系等正在趨向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同時新課改過程中也客觀存在有一定的問題:據報道,“我國體育教師總體數量缺額約30萬人”;我校為30班的普通高中,現有體育教師4名,教師少,學生多的矛盾突出,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體育骨干的積極作用尤為重要”,現結合自己的教學管理經驗就體育教師與學生體育骨干的關系做簡要論述。
【關鍵詞】 體育教師;學生體育骨干;小助手
1 在課堂教學、組織層面:教師好比是總導演,學生體育骨干就是負責分場景的副導演
依據新課程改革教師與學生地位、作用的界定,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為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正確使用新型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學習。因此師生應在教法與學法上進行完美地結合。
教師在選擇教法上應注重兩點:(1)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知識、增強學生的技能;(2)怎樣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果為出發點。例一:自行車、游泳、單雙杠、支撐跳躍、武術套路、體操、健美操、跳水等項目具有“突變性”,可以采用接受式的教學模式,這時在學生體育骨干具有感染力的帶動下,學生能積極參與、認真練習。對于籃球、足球、排球、跑、跳、投的田徑等項目具有“漸變性”技能的教學中,可以選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摸式;在此過程中學生體育骨干可以充分發揮其核心作用,引領學生思考、探索、歸納、總結。例二:有同學想練習跳高,有同學想練習跳遠,還有同學想練習三級跳、鉛球、鐵餅……無論采用何種模式的教法、學法,體育骨干都是不可或缺的,學生體育骨干就是教師的“小助手”,要充分發揮其潛能,通過“小助手”的參與,在小組學習中,創造“彼此熟悉”的學習環境,促使每一個小組成員發揮其聰明才智,具有獨立性、創造性的開展協作、自主、探究性學習。
總之,在課堂教學、組織層面,師生教法與學法上進行完美地結合可以做到:(1)節省教師的重復勞動,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2)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3)有利于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4)有利于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彰顯團隊力量;(5)有利于教師關注個體差異;(6)有利于師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2 在課堂管理、紀律層面:教師好比是交通警察,學生體育骨干就是交通協理員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表明學生的主體地位正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確立的;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統籌安排、集中講解、示范,講清楚活動的目的和要求,解決好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其次,教師要敢于放權給學生體育骨干。各小組在學生體育骨干的組織下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有寬松的想象力和創造空間,讓學生成為體育課的主人。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教師讓學生體育骨干參與管理,既能通過“小助手”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達到體育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教師又能騰出時間及精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總之,通過學生體育骨干的參與管理,在課堂管理、紀律層面可以做到:(1)教師能抽出時間和精力進行巡回指導;(2)觀察學生的活動,參與學生的活動,發現活動中的異常情況并及時進行必要的點評工作;(3)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4)有利于教師加強全面管理。
3 在訓練、兩操、第二課堂等層面:教師好比是導師,學生體育骨干就是研究生
有同學練習跳高,有同學練習跳遠,還有同學練習三級跳、鉛球、鐵餅;這邊有籃球賽、排球賽,那邊還有……這時候教師再多也不夠用,教師少、又沒有分身術,怎嗎辦?只有請“小助手”來幫忙。為了一個共同的課題,師生分項去研究,而后把存在的問題及成果匯總給導師。在業余活動的準備、組織、管理、講解、示范等環節“小助手”――學生體育骨干會發揮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師資力量比較缺乏的學校,只有學生體育骨干與教師共同協作,才能有力地推動各項體育活動的健康發展。
4 認真做好學生體育骨干的培養與使用工作
4.1 培養與使用原則
①實用原則:結合教材內容及課堂常規、社會實踐等,本著靈活實用的原則,教給學生一些組織方法和練習方法。
②提高原則:學生有一定的運動基礎,應該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運動技能,組織才能,使其在學生中間樹立起較高的威信,不愧于骨干的稱號。
③全面原則:體育骨干也是學生中的一員,要本著全面教育的原則,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體育骨干,還應該從德育、智育、美育入手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人。
4.2 培養與使用途徑
①利用課堂上教師的感染力;②利用課余訓練時教師的傳幫帶;③利用校內外運動會的實踐等形式,對不同項目的體育骨干進行培養與使用。
4.3 學生體育骨干培養與使用的意義
通過對體育骨干的培養與使用可以做到,①、學生參與運動意識的加強,運動習慣的養成,身體素質和技戰術水平的提升,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改善等;②、把體育骨干的培養與使用工作持久的作好,充分發揮以老帶新的傳、幫、帶作用,無論是上課、訓練和組織小型比賽,將會給體育教師增加許多較為“專業”的幫手,體育教師身心會較為輕松;③、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和教學、訓練效果都會得到提高。
4.4 關于學生體育骨干的培養與使用的建議
① 任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專業水平,要有犧牲休息時間的心理準備和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② 各項目的任課教師要相互安排好場地器材及時間,協調好學校各處室的關系,做到組織嚴密,訓練科學,不斷提高訓練效果。
③ 在自愿的原則下,選擇積極主動、有責任心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學生作為體育骨干人選。
④在課堂、訓練、比賽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給學生體育骨干更多展示自己才能和參與鍛煉的機會,都要從小事入手,從細處進行教育。
5 小結
5.1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課堂、訓練、比賽等活動有序開展,要充分、科學、合理地培養與使用“小助手”。
5.2 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體育骨干的培養與使用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需要長期堅持,逐步完善,不斷提高,希望體育教師能借助新課改的大好形勢,努力作好各項工作,全面提高自身修養及教育教學質量。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處理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的關系。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兼顧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與主導性的地位,學生只是觀眾,被動接受學習;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教師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的主導作用淡化了,語文課堂教學信馬由韁,我想,這也是不可取的。
【關鍵詞】主體;主導;展示
我將語文課堂教學分成三大板塊,課前自主預習、課堂展示交流、課后反饋提升。
一、課前自主預習
《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币馑际遣徽撟鍪裁词?,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語文課堂學習也是這樣,一定要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這也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預習什么?怎么預習?剛開始學生可能無從知曉,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引導,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預習目標。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時為學生明確了預習目標:
(一)“讀與寫”的目標
1.讀第一遍課文,能動筆將文章中的生字詞及優美的詞語畫下來并工整的抄三遍。2.讀第二遍課文,能將文中你認為優美的語段抄寫下來。3.讀第三遍課文,能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征的一句話。
(二)理解概括目標
1.閱讀3――6自然段,能概括這四段的說明對象。體現蘇州園林哪些方面的特征。你從中能發現什么規律?2.閱讀第2自然段,其中四個講究與3――6自然段的關系是什么?3.以第5段為例,此段中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三)知識與應用目標
1.文中有許多類似“據說”、“似乎”、“絕大部分”的詞語,在文章中能刪去嗎?為什么?你還能從文章中找出類似的詞語嗎?說說作用。2.為了能夠準確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作者應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通讀全文,在理解本文作者思路的基礎上,思考本文應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有了明確的預習目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學生能將老師為同學設置的預習目標內容掌握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他們預習的過程中被記錄下來,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與學生、老師交流討論,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我想,這種學生有目標的預習過程,一方面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學生的預習也不是沒有目的的,而是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下進行的,學生的預習應該是高效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體現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性。
二、課堂展示交流
針對學生的預習目標,教師精選幾個富有典型性的課堂學習目標,讓學生參與學習,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當然課堂學習目標大多是從學生的預習目標中來,只是經過教師的再次篩選提煉,設置一些能夠切合文本,又能以點帶面的問題,從而能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還以《蘇州園林》教學為例,我設置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1.將你選擇抄寫的精彩語段能夠自然流暢的朗讀,并能簡單說說你認為它精彩的理由。2.蘇州園林的總特征是什么?它與四個講究是什么關系?3.四個講究在哪些段落介紹的?分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文中有許多類似“據說”、“似乎”、“絕大部分”的詞語,在文章中能刪去嗎?為什么?你還能從文章找中出類似的詞語嗎?說說作用。5.能結合課文,談談本文的說明順序。
這些問題的設置,是經過老師精心篩選的。課堂教學的重點也就是學生緊緊圍繞教師給學生的學習目標來開展,在各小組組長匯報完各自小組同學的預習目標的完成情況后,教師積極引導各小組的學生參與到小組學習中,采用小組長負責制,緊緊圍繞老師設置的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有疑難的問題或者有爭議的問題,學生就積極提出來,小組解決不了的,報告老師參與學生問題的解決。我想,這種在學生有共同的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又會生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一點解決了有些老師認為,你設置的問題是不是會束縛了學生對文本的創造性學習。預設是前提,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三、學生討論的結果分兩塊展示
(一)朗讀展示,讀的是否自然流暢是標準
說說所選段落精彩的理由,這個是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從多角度來回答,比如,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從說明方法的角度,從修辭的角度,從在文中結構作用的角度,從說明文語言特點的角度,從概括的角度等等。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所想,精心備好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處變不驚,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二)上臺展示
各小組將交流討論所形成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展示的學習成果一定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有的可能還是錯誤的,教師要積極參與交流討論,積極引導學生,解讀問題。在學生展示之前,學生已經討論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將課堂主要時間還給了學生。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才參與到學生的問題的解決中,但是教師的引導性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在各組展示學習成果后,就需要教師的參與引導,指出不足,表揚優點,提出自己的意見供學生參考,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一步的升華。由此可知,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課后反饋提升
這一點涉及到課堂作業的問題,許多語文老師對于語文課堂作業沒有深入地認識,簡單的認為布置一些教學配套的練習就可以了,我不是這么認為。我想,一節課的作業一定要能反饋你這節課所教學的內容,檢測你這節課讓學生學的怎么樣。為此,我的作業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小組討論所要解決的學習目標,其實,我的學習目標本身就是一個小問題,完全可以作為課堂作業,這個作業在各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段來完成作業。因此,我的課堂作業當堂做完,當堂上交,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學生有抄作業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后批閱時能及時了解學生在那節課上的學習情況。
【摘要】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本文論述了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意義,分析了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前提,指出了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策略,以期為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育教師;學生;和諧;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務及規范行為的不同,通過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1〕。這種和諧關系能否建立以及和諧程度,對教育活動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師生關系是直接影響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學是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活動,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技能多是在體育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往中完成的,師生之間直接接觸形成了更為復雜人際關系,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筆者試圖從意義、前提和策略三個方面來談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
1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意義
從宏觀上講,師生關系一直以來是我們當代體育教學理論中一個常新的教學話題?,F在我們回過頭來觀查我國教育的幾次改革,就會發現這樣一種規律性的東西:體育教學改革的成敗,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正確師生觀的建構與否〔2〕。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高校教育提出的許多新的課題,以及帶來的學校師生關系發生的巨大變化的事實,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構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具有現實意義。從微觀上講,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教師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占主體地位。只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合貫通,教師的教授目標轉換成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轉換成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才能使教學活動充滿生機,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3〕。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的發展。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體育教師為自己的努力能滿足學生而充滿著優越感。若是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很可能有較大的情緒波動,懶得把已知的知識“倒”給學生,一旦對學生失去了信心,對教學失去了興趣,就更別說去想著法去“充電”了。可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教師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諧師生關系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古人說:“師徒如父子”。如今很多家長也說自己的孩子只聽教師的話,教師說一句勝過自己說十句,這種現象是建立在良好師生關系基礎之上的。學生生活上、學習上遇到了困難,也樂意去跟教師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教師的理解和肯定,一起解決問題。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大膽進取,開發思維,努力創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2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前提
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是建構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體育教師應具備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以及勇敢、頑強的性格特征。教師應對自己的事業具有獻身精神,尊重別人,勇于承擔責任,這是體育教師在學生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的人格特征。體育教師還需要有淵博的知識,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豐實的專業實踐和淵博的學識,同時還要有不斷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有博采眾長、優選精華的功底,不斷拓寬自己的專業面和更新專業知識。體育教師要想使學生對體育課感興趣,參與體育活動,那么就必須有較強的業務能力。教師的業務能力、自身素質越強,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
此外,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威信也是建構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體育教師威信的建立取決于多個方面,有內因和外因的因素。外因包括整個社會對體育教師工作的支持和認同;學校領導、全體教師及學生對體育教師的重視、配合和尊重。內因包括體育教師本人的工作效能和工作業績以及自身優秀人格的榜樣作用。內因是關鍵,因為威信的建立主要靠自己的勤奮努力獲得,而不是靠外來因素捧起來的。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促進師生間的心理交往與交流,與學生建立交融的情感,這是體育教師建立威信的關鍵,教師只有熱愛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和體貼學生,才會與學生融為一體,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使師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吸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為此,體育教師應該敞開心扉和所有學生交往,打消他們厭惡體育課的情緒。做良師一定要先成為學生的益友,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熱愛體育課,自覺參加體育鍛煉,這對體育教師威信的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
3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策略
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新課程要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建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進一步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民主與平等理念,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注重發揚教學民主,努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結構的設計及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允許和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其次,教師要善于理解學生,要在熟悉和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的基礎上理解他們,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認知水平和行為習慣等,教師要給學生一種親切感,這樣才能建立一種有效的教學合作關系,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在同他們一道學習,共同進步。
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教學活動是聯系師生關系的紐帶,教師要想使師生關系和諧發展就必須在教學方式上下功夫,充分考慮到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改變傳統的“一刀切”和“齊步走”的教學方式,不斷研究適合學生特點的和切實可行的分層教學和學生之間小組學習等方式,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都能享受學習的樂趣,以此改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筆者認為,中國學生的民主意識普遍不強,主要表現在課堂上發言不踴躍,回答問題不積極,不善于提出問題,不敢對教師的觀點提出質疑,不善于討論,體育課也不例外。這在某種程度上亦是傳統的教育觀念所造成的。學生的傳統觀念不改變不足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打破陳規,從多方面解放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少一些盛氣凌人,多一些和藹可親,少一些打擊批評,多一些鼓勵贊賞。教師應盡可能創設出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創造必要的條件。在這種民主氣氛中,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想象更加豐富,交流更加積極,練習更加勤奮,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在這種民主氛圍中,和諧師生關系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對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學評價嚴格按統一的標準即考試成績進行評定,忽視了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沒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列入評價范圍,特別是對一些先天身體素質不好但學習很認真的學生顯得不夠公平,嚴重扼殺了這部分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這可能也是導致學生為什么喜歡體育卻討厭體育課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學的評價體系應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為目標,把評價的重點放在縱向評價上,強調個體學生的進步,也可把同學與同學的相互評價納入評價中,這樣做體現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一種必要手段。
4結論
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構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具有現實意義。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教師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威信是建構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體育教師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的策略主要包括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以及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
【摘要】體育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的。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著教學活動的方向、進度與內容,但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只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才能保證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和諧統一的關系。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師;學生;主導性;主體性
(一)教師的主導性
教師的主導性是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學習進行深入了解,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動機和學習積極性,使師生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學生學得越好,學生的主體性越強,就越說明教師了解學生、理解教材,教師的主導性表現越強。教師的主導性表現其一,指導作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身心。其二,示范作用。示范性是學校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和教師活動的基本特征。教師的示范,具有參照、比對、模仿、準則等意義,所以,教師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其三,組織作用。組織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學有目標、學有內容、學有所獲。其四,評價作用。教師的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回應,使學生在各學習與評價中不斷調整自己,使學習效果達到最佳。
(二)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自我內化的過程。而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其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學過程。學生可以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根據自己的興趣;根據對自己的升學、提高、發展是否重要等簡單的價值判斷對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進行內容性選擇。其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能動的參與者和學習實踐活動的主體。教育活動中學生要通過自己的主體性集中和組織自己的心去傾聽、去理解教師發出的教學信息。按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還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能獨立思考,創造性的進行學習。三,教育活動中學生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性反映,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主導性與主體性關系
體育教學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純粹發現式在體育教學中,學生雖然進行的是接受學習,但他們是教育信息的能動接受者,他們在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下,通過內化,進行的是有意義的學習,可見教師的作用在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在認識層面上,教師:“聞道、授業在先”、“術業有專攻”,在倫理層面上:教師盡管是國家偉大道德觀念的發言人,但在人格上同學生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學生有權要求教師尊重自己的人格,平等相處,也有自主、獨立、創造性地學習和生活的正當權利[1]。
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學習主體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關系,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才能保障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實現。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在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和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是學生通過主體體驗所獲得的內容。所以,體育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促進、不可分割的和諧統一的關系。
一、體育教學中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
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表現在怎么教。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學生的學需要教師的教,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正確的教;教師的主導性表現在有意的啟發上體育教師將那些基本動作傳授給學生后,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理解。教師再積極的引導、端正學生正確的學習目標。教師應該再學生掌握了基本技術原理上,積極引導,提出問題,指出新知識點,擴大學生們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教師的主導性表現在鼓勵上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處位置,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的動作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和教學效果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
體育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一,學生要樹立自我主體意識。真正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覺識、自我發展和自我素質提高的過程。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學生通過老師傳遞信息獲得知識。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其增強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逐步產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勵,形成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展示創新精神。其二,學生要強化學習參與意識。要培養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創造性,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其三,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懂得怎樣做學習的主人,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并有不斷創新的精神。
學生主體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關鍵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只有教師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學生主體性地位才有保證。只有充分發揮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結論
1.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應該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根本條件,教師需要學生的學,學生需要教師的教,只有建立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中體現出尊重和熱愛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和感受,才能真正把學生置于主體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其主體價值。
2. 老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指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掌握體育鍛煉方法,提高運動能力,幫助其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樂于學習并終身受益,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4.體育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或相統一,是隨著體育學科的建立出現的自然現象。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技術,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通過強化“教師的主導性”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摘要]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國家優秀的后備軍,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不僅是高校的課題,也是教育界乃至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基于對高校學生干部成長實踐的觀察研究,發現并總結了高校教師身份轉變對優秀學生干部培養產生的巨大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高校 學生干部 培養
現今社會,無論是企業的競爭還是國際競爭,其實質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谖覈逃呒敖逃F狀,高校教育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高校教師,教師是否具備培養能適應現今高速發展社會的創新型人才的素質是關鍵。然而,在這個大學生活日趨社會化,大學生性格日趨個性化的時代,高校教師僅靠理論知識和以往的經驗積累已法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體系,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干部。
然而,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在高校學生組織建設,校園文化傳播和校園活動舉辦中都扮演著領頭羊的身份。因此,培養優秀學生干部不單單是社會的需要,更是高校建設自身的要求。針對“如何培養出優秀學生干部”這個課題,我國教育領域發表的論文數不勝數,方法也千奇百怪。然而,在如今這個學生性格發生巨大轉變的高校小社會,以往的培養方法發揮的威力越來越弱了。因此,我們應當重新審視我們的高校大學生,重新建立起一套靈活科學的學生干部培養體系。教師身份轉變便是一個培養高校優秀學生干部的好方法。經過兩年多的邊研究邊實踐,我們成功地驗證了高校教師身份轉變對優秀學生干部培養所帶來的巨大成功。教師是學生的親人。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教師是學生的老師。
一、教師身份轉變概述及其意義
身份轉變是從一種身份狀態轉變為另一種身份狀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身份可能從此消失,也可能是暫時的消失,還有可能是兼容兩種身份狀態。高校教師身份轉變的意思是指高校教師在教育或者培養學生時由教師的身份向其他身份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的教師身份不變,但是高校教師的身份處于隱性,轉變出來的新的身份處于顯性狀態,當教育或者培養結束之后,教師身份又重新呈現顯性的一面。
(一)高校教師身份轉變是部分的轉變而不是總體的轉變
高校教師身份轉變是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工作,轉變是富有針對性的轉變,而不是總體上的轉變。在教導學生上,一般來說,教師身份轉變是為了讓問題學生能夠轉換位置,引起與問題學生的共鳴并以此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這個身份轉變常見于小學和中學。在培養學生干部的層面上,教師身份的轉變是一種主動的轉變,教師通過轉變教師身份培養學生干部,以此培養出學生中的優秀學生干部群體。無論是問題學生引起的被動轉變還是優秀學生引起的主動轉變,教師身份轉變針對的都是部分而不是整體。整體上教師依然是教師,教師需要維護自身權威。
(二)高校教師身份轉變是理論上的轉變而不是實質上的轉變
教師身份轉變是通過把本身的教師身份隱匿不談,重新塑造一個身份進行學生工作。這個過程中,教師對于目標群體來說,教師既是教師,又是另外一個身份的持有者。而教師身份處于隱形,另一身份處于顯性。當這個過程結束之后,教師身份重新處于顯性,另一身份消失不見。對于非目標群體來說,教師身份始終沒有改變。由此可見,無論是教師身份轉變針對的目標群體還是非目標群體,教師身份的轉變都只是存在理論上的轉變,而非實質上的轉變。
(三)高校教師身份轉變是暫時性的轉變而不是永久性的轉變
教師身份的轉變是有針對性的,也是有時限性的。高校教師可能因為問題學生轉變身份,也可能因為培養學生轉變身份,但是不管是因為哪種原因轉變身份,高校教師的身份轉變都是暫時的,當問題得到解決或者需要通過另外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解決,教師身份轉變的狀態就可能終結。
高校教師轉變身份對學生干部進行培養一種非常巧妙而有效的教育培養方式。這種方式通過身份的轉換容易形成共通和共鳴,能夠讓高校教師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真正做到,立足于學生干部培養需求,制定相關的培養計劃。同時,在優秀學生干部培養上,這種培養方式能夠讓學生干部打成一片,形成一種優質師生關系的良性循環,為培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轉變高校教師身份來培養優秀學生干部既是一種新型的培養方式,又是一種傳承以往培養經驗的培養方式。這種培養方式順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潮流,滿足了90后甚至00后的性格要求,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培養方式。
二、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這個傳統教育方法無法培養出全面優秀的學生干部人才的高校,教師能夠通過轉變身份培養優秀學生干部。當教師身份轉變培養體系得到建設和進一步的推廣,高校的學生干部培養將會更加高效,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也會更加全面。在這個本質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教師身份轉變培訓體系將會彌補我國培養體系的不足,培養出更多社會所需要的更全面的人才。
體育教師是學校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校園氛圍的締造者,因而體育教師與學生關系是學校關系的基礎與核心。一定意義上講,體育教師與學生關系決定了學校的教學關系和教育質量的高低。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界一項重要的任務。我認為新課標下現代體育師生關系應該包括下列四種關系。
一、新課標下體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
同教師一樣,學生也有著人所具備的一切尊嚴和品格。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勞動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這是社會主義人道主人的基本要求。教師要把學生視為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社會意義上的人,而不能只把學生視為未來的馴服的工具、恭敬順從的“奴仆”或“后備的機器”。長期以來,由于受以“禮”、“仁”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中小學中的師生關系大多屬于比較典型的“主仆型”關系,唯師獨尊,唯師獨從,而學生最基本的人格卻得不到尊重。當前,不尊重學生人格的現象相當普遍,在經濟、文化、教育欠發達地區更為突出。主要表現為:體罰(包括罰站、罰跑、罰干、打罵、諷刺和挖苦)。對身體素質差、身體協調能力不好學生、生理上有缺陷,或服飾貧酸的學生漠不關心,甚至予以冷落,其實質也是對學生人格尊嚴的忽視與權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離開了這一點,現代師生關系也就無從談起。師生之間的主要矛盾應該在教師方面,也是處理好師生關系的關鍵,因而在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師生關系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二、新課標下體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
在體育教學過程是一種多邊合作過程,只有教與學“合作”默契,才可能有高的教學效率。教、學合作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教師主動與學生建立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相互信任是師生建立朋友關系的前提。其實,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既包括社會、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也包括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學生信任教師是有條件的,其一,教師要有較強的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所謂奉獻精神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所謂敬業精神,即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有了這兩種精神,教師才有可能成為教學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才能成為學生信賴的良師。其二,教師心靈的窗戶要始終向學生敞開著。如果教師的心靈對學生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學生就不可能主動靠近教師,更不可能與教師交朋友。教師應該經常同學生一塊開誠布公地探討對社會、對人生、對班級工作和教學工作的看法與認識。只有學生信任了教師,才會接近教師,才會和教師說真話,說心里話,才能和教師交成知心朋友。大量實踐表明,成為朋友的師生之間,彼此都充滿了信心。這種雙向的期待和影響大大縮短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一方面增強了教師教好學的信心,另一方面使學生更加自信,自覺地完成作業。
三、新課標下體育教師與學生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從觀念上講,教育是為政治服務的。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教育為封建專制特權政治服務,因而對學生培養的目標是馴服的工具和恭順的奴仆。在資本主義時期勞動力屬于機器的一部分,學生則被視為“后備的機器”。無論是馴服的工具,還是“后備的機器”,學生作為待用的工具的性質并沒得到改變。在社會主義社會,作為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在教育中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因而在教育中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對象,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中的人”,他又是學習的主體,因而被視為教師服務的對象。正如《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所說“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育則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四、新課標下體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是師生關系的內涵。但現代教學中的“教”已不再單指“傳道、授業與解惑”了,它包含下列幾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學高為師。教師“聞道在先,術有專攻”,掌握著教學的方向、內容、進程和質量,自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知識的源泉。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育教學技巧和藝術,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形象、權威地位和示范作用的第一因素。第二,身正為范。在學校生活中,教師要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學生的楷模。教師許多高尚的品質,如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待人熱情、正直、誠實、準時守約、樂于助人、勤奮以及公開承認和糾正自己工作中的錯誤等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三,指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指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特別是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教師“教”的重要內容。自信是人的一種十分可貴的心理品質。但自信心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以能力為媒介后天逐步習得的。一般地,能力強的學生,自信心就強,能力差的,則往往缺乏自信。能力是在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經常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教學并取得成功,是培養和強化學生自信的有效辦法。只有自信,才有自尊,才有自強。
綜合上述,以上四種關系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新課標下現代體育教師與學生基本關系是;也是民主、平等的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同時教與學是師生關系的內容與核心;服務與被服務既是師生關系的表現形式,又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實質,而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則是現代體育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根本保障。
[摘要]動機是二語/外語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建立在動機上的教學和二語習得方面的研究理論基礎之上,文章通過實證研究探索高校英語教師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教師與學生的相似程度、教師與學生的團結程度、教師的言語親和行為以及非言語親和行為。研究簡單地呈現了當前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現狀,并對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教師交際行為 學生學習動機
在中國,英語是大學里學生投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的一門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英語成績決定著他們的學業甚至未來。因此,如何在大學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對英語老師至關重要。中國的動機研究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動機和其他學習因素之間的關系;二是動機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從學習者層面進行研究的,很少有研究涉及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更少有研究涉及英語教師的交際行為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建立在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試圖探索大學英語教師的交際行為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并明確英語教師交際行為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最有影響的方面。
一、教師交際行為構件
為了準確地理解教師交際行為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必須明確具體的教師交際行為是什么。研究者們指出學生肯定的學習成績與教師與學生的相似程度(homophily)、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團結程度(interpersonal solidarity)、教師的親和行為(teacher’s immediacy behaviors)有關。
相似程度(homophily)是指個人之間在信念、價值觀、行為等方面的相似性。Fulcher 和Andersen指出,人際交流持久的原則的是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相似性促進了交流的有效性。除了交流的有效性之外,相似程度還被認為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更多的互相喜歡感。而且對聽話者的觀點、信念都有很大的影響。Simons et al表明相似程度對聽話者對說話者的信任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人際團結(interpersonal solidarity)指的是交際雙方所感知到的心理親近感。學生們在對老師有效性的評價中把他們與老師的團結程度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師生關系與學生的學習之間一定有著不可忽略的關系。親和行為(immediacy behaviors)是指對交際雙方的心理親近感起作用的交際行為。親和行為可以分為言語親和行為(verbal immediacy)與非言語親和行為(nonverbal immediacy)。大量研究表明教師的親和行為與學生學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調查對象、調查設計
為了發現以上四個方面的教師交際行為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本研究對陜西省榆林學院非英語專業317位二年級學生進行了實證調查。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9歲。在進入大學的一年半時間里,他們由不同的英語老師授課。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是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學生使用的教材有《新視野大學英語》和《新編大學英語》。本次調查發出有效問卷317份,收回有效問卷317份,有效率達100%。并通過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了分析。
這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用Richmond動機測試量表(AMTB)測試學生的動機強度,用McCroskey,Richmond and Daly的測試問卷測試學生對自己與教師相似程度的看法,用Andersen的測試問卷測試學生對自己與教師人際團結程度的感知,用Gorham的測試問卷測試學生對老師使用的言語親和行為的感知,用Richmond et al的測試問卷測試學生對老師使用的非言語親和行為的感知。問卷的客觀題包括兩部分:一是學生的背景知識,包括專業、性別、年級。二是調查問卷,共有70個題項,其中1~4為檢驗學生與教師的相似程度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關系;5~24為檢驗學生與英語老師的人際團結程度;25~44為檢驗學生對英語老師言語親和行為的看法;45~58為學生對英語老師非英語親和行為的看法;59~70為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對學習英語的感受。采用Likert量表測量,此調查旨在研究:英語教師的交際行為是否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有影響?英語教師的交際行為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總體影響是怎樣的?以下哪個方面教師的交際行為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最大:教師與學生的相似程度、教師與學生的團結程度、教師的言語親和行為還是非言語親和行為?受試對象被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認真完成所有問題,從而保證了本次研究數據的可信度。數據統計采用多人交叉驗證的方法,以確保其準確性。
三、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通過數據收集,結果分析顯示了教師交際行為的四個方面——言語親和行為、非言語親和行為、相似程度和個人團結程度對學生學習動機影響的平均值分別為62.44、51.71、11.38、55.03。標準差分別為11.88、9.16、3.77、11.86。顯然言語親和行為的平均值大于個人團結程度的平均值,而個人團結程度的平均值大于非言語親和行為的平均值。教師與學生相似程度的平均值最小。標準差是表示一組數據離散程度最好的指標,其值越大,說明次數分布的離散程度越大;其值越小,說明分布的數據比較集中,離散程度越小。言語親和行為的標準差為11.88,個人團結程度的標準差為11.86,非言語親和行為的標準差為9.16。由此可見教師交際行為確實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影響。
通過教師交際行為與學生學習動機的相關性分析,發現英語教師的整體親和行為、言語親和行為、非言語親和行為、人際團結程度、相似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3、0.53、0.58、0.58、0.49。可以看出,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影響最大的是教師的非言語親和行為,其次是人際團結程度,接下來是言語親和行為,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影響最小的是教師與學生的相似程度。然而,當言語親和行為與非言語親和行為結合起來時,它們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超過了學生與教師的團結程度。由此可見,在大學階段,師生關系的親密程度并不像學生在課堂如何感知教師的行為那么重要。
親和行為是縮短個人之間身心距離的行為,所以,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與學生保持親密的關系。與言語親和行為相比,教師的非言語親和行為是教師對學生關心愛護的真實反應。因此,教師非言語親和行為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非言語交際行為并且把這種行為明白無誤地傳達給學生。非言語親和行為的實現要在言語親和行為的輔助下才能實現,而且它們通常是一起發生的。所以,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依賴的。有時候學生從教師的言語交際行為中獲得大部分信息,有時候學生從教師的非言語交際行為中獲得大部分信息,當然,也有時候學生結合教師的言語交際行為與非言語交際行為來獲得信息。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言語親和行為與非言語親和行為的結合比其他的交際行為更加有效。
對大學生來說,他們與教師的相似程度對他們的學習動機似乎并不重要,他們更容易受水平比他們高的教師的影響。他們期望他們的英語教師知識淵博且能有效傳達知識。
四、結論
1.英語教師應該提高對自身交際行為的意識。教師意識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行為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的話,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也就能夠更主動地處理好師生關系。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們更喜歡課堂上經常使用言語或非言語親和行為的教師,特別是使用微笑,手勢,眼神交流,表揚,聲音富于變化的教師。教師的交際行為,特別是流露出關愛支持的行為,是一種性格特點,但是,這種性格特點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改變。教師們可以通過在職培訓來自我監控自己的課堂交際行為以便于更好地意識到他們的交際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且觀摩同事的課堂教學對于監控或調整自己的課堂行為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使用某些交際行為,比如在教室內走動、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使用手勢語、微笑、點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保持適當的音量、適中的語速、恰當的沉默和話語停頓,運用適時的升降調、抑揚頓挫的語調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的思考和領會,有助于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積極性。
2.建立積極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夠輕松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會迅速提高。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在創設的語境中參與自由交流,要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他們。在課堂上教師既是良好的引導者,又是一個熱心的、耐心的聽眾,還應該是學生一個談得來的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意味著教師要對學生的需求、情感和觀點給予重視。英語教師應當溫和、平易近人、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保持自己的行為始終一致。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對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學習情緒反應積極,思維活躍,有利于個體的發揮。研究表明,親切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學生的學習潛力是無可估量的,而教師所需要的就是引導他們學會思考,探索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耐心地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努力,提供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不用擔心犯錯誤會受到批評等來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應當努力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想法與自我價值觀。輕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放松,感受到支持,從而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摘要: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導”教學目標、"導"學習方法、“導”師生情感和"導"個性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在教學中如何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主體;客體;同一性;斗爭性;內因;外因
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是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從教學運動的主體和客體、同一性和斗爭性、內因和外因的互動關系上作理論和實踐上的辨析,有利于確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地位,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更有效地貫徹落實好這一原則。
關于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地位問題的探討,有四種最基本的觀點:一是“教師中心論”,二是“學生中心論”,三是“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論”,四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論。教育領域曾經盛行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由于存在著嚴重的思想缺陷,人們已對其進行了深刻批判。雖然“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論”思想得到了人們極大認同,但它在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著難于操作的缺陷。因此,就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進行關系辨析,不僅必要,而且對教師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結合是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人們在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作用的處理上總會出現一些偏差。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兩者的關系進行理論上的辨析。
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結合,其實質就是兩個能動性的統一。在教學中只有同時發揮了兩個能動性的作用才能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1 心中有學生
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依據。教學就是要適應并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改變忽視學生或“目無學生”的傳統做法,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和“目中有學生”,切實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來確定教學法。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性別差異以及興趣、愛好、動機、性格、氣質、能力等個性差異的研究,加強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對現有知識的感知、接受、理解、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這不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目的性教學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就是要尋找一種簡約高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因此可以多學。提高教學的目的性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加強目的性教學,首先是教師要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等一系列問題,然后讓學生建立起學習的“心向”。要培養學生學習的“心向”: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二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目的、任務,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學什么”;三要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去“怎樣學”。加強目的性教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
3 教學合作
教學是通過師生雙方的互動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師的教,如果沒有學生的學的配合,將成為一種缺乏“生氣”的教學;學生的學如果沒有教師教的指導,將變為單純的自學,學習難免走彎路。教學雙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師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學上不搞“滿堂灌”和“填鴨式”,給學生留有思考、發言的時間和機會;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發揮教學民主作風,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見解,在是非曲直問題上積極疏導,而不采用“壓服”的方法,注重在課堂上營造師生間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雙邊氛圍。此外,教師還必須利用學生的“向師性”的特點及求知渴望,積極改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努力學習。
4 啟發式教學
教師和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采用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走,而不牽著學生走,激勵學生學而不強迫學生學,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而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啟發學生,教師應注重把握教學時機,積極開啟學生的未知欲,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具體做法是,當學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時,教師可通過置疑、對比等手段進行引導;當學生有說的愿望而又說不出或怕說不好時,教師可通過提示、打比方等手段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開啟知識大門,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和知識的意義,教師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拋錨”作用。
5 教學信息的有效交流與反饋
從信息學的角度而言,教學過程是師生教學信息雙向交流與反饋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信息源,都是信息接收器。教師主要通過講解、提問、評價等方式向學生提供信息,學生主要通過答疑、作業等方式向教師提供學的信息。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向學生提供教的信息,又要從學的信息中了解“學情”和“教情”。同理,學生也要向教師提供學的信息,也要從教的信息中不斷檢驗、鞏固、糾正自己的學。由于教學信息的交流和反饋是聯結教與學的紐帶,因此建立起科學的信息傳輸與檢測系統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這一系統中應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指導、調節、控制等管理環節,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并獲得發展。由此可見,教師迅速、正確地輸出信息給學生,并及時、準確地從學生的學習中獲得傳入的反饋信息,以判斷教學情況,使教學保持最佳的動態平衡,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從嚴格意義上講,兩個或幾個孩子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著合作?!袄蠋?,他都不說?!薄袄蠋煟恢痹谕?。”或“老師,他們在講話……”等等的抱怨聲,在小組合作討論中很常見。到底什么是合作呢?查了查字典,“合作”在現代漢語詞典上是這樣解釋的: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在合作中,可以取長補短。另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合作學習可以充實學生的認識,獲取最好的答案。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具有實效性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體系,也是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正因為合作學習被許多國家所采用,對其進行實驗研究的人也非常的多。合作學習是一個復合型的多層面的概念,每個研究者對其定義也各有各的看法。總的來說合作學習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和全員互動。目前世界各國所研究的合作學習主要是指以生生互動為特征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教師把學生有意識的分配到異質小組中,讓他們在小組中互相合作,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合作學習是一種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單位,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來促進教學,并以小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的新型學習方式。他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焙献鲗W習是一種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單位,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來促進教學,并以小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的新型學習方式。
摘要:在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要充分研究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理念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從中找出教師要做的工作,并不斷的去探討體育教法,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合理優化教師的主導性,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事體育學習,實現教學目標。本文中筆者就新課標下對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理解,以及兩者之間相互促進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
一、問題的提出
在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關系在體育教改實踐中一直缺乏正確的指導,一直以來我們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教師的管理性、權威性,因此就有部分人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不好東西。而且,現在很多說法中都有將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對立起來的意思。似乎覺得主體性強了主導性就強不了,主導性強了主體性就強不了。結果導致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敢進行必要的教學管理,不敢進行比較嚴肅的體育教學,使體育教學變得虛無而膚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要充分研究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理念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從中找出教師要做的工作,并不斷的去探討體育教法,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強化教師的主導性,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事體育學習,實現教學目標。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什么是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認真的討論,以免造成理論上的一些混亂以及對當前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實踐產生負面影響。
二、對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認識
(一)關于概念的認識
1.關于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困惑。
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關系體育教改實踐中一直缺乏正確的指導,不少教師其實在要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時候,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一直以來我們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教師的管理性、權威性,因此就有部分老師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不好東西的。而且,在很多說法中都有將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對立起來的意思。似乎覺得主體性強了主導性就強不了,主導性強了主體性就強不了。課程改革的進程的初期,筆者也深感困惑。
2.對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認識。
筆者認為:教師的主導性可以理解為教師的指導性,應該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和指導的質量,其中包括教學目標設置、重點難點的解決方案、課堂組織、教法的選擇以及課堂氣氛的創建等多個方面;學生的主體性可以理解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指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清晰度和學習過程動力的強弱。兩者的連接點是“學習過程”。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性就是體現在對學習過程的設計和指導,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的目標和動力。
分析來看,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教師指導學生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兩者應該是統一的。沒有正確的引導,所謂主動的“學”,只能是“瞎學”;而沒有主動學習的引導,是不正確的引導,也只能是白費勁的“導”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正確的導”和“主動的學”也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只有學生的主動性而沒有老師的正確指導的課,是一節無序的興奮課,是一堂充滿危險的課;沒有教師的正確指導也沒有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只能一堂消沉和放任的課;而有了教師正確引導而沒有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卻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學生沒有學習主動性,那么只能說明教師的指導是不正確、不恰當的;只有教師正確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才是一堂有效而充滿樂趣的好課??梢娔欠N把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立起來,“非此即彼”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那種“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而淡化教師主導性”的課,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放任,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雌饋頍狒[、活躍,但學生的活動不能正確指向學習目標,同時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那種所謂教師指導性太強學生主體性不夠的課,其實教師的指導性并不強或者是不恰當。因為在教師的指導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說明這是一種沒有效果的指導,是不正確的指導。
(二)“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關系的認識
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指導性越強,學生的主體性就越強,反之,教師的指導性越弱,學生的主體性就越差。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在于:明白教學目標,然后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學習步驟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動機的關系來選定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創建出有利于學習的課堂氣氛。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使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學生學得越好,學生的主體性就越明顯,就說明教師了解學生、理解教材透徹、選擇教法得當,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性越強。
因此說,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
(三)通過強化教師的主導性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在當前體育教學改革中由于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立起來的認識,因而又派生出來一種“要淡化教師的主導性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性”的錯誤認識,結果導致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敢進行必要的教學管理,不敢進行比較嚴肅的體育教學,片面歡樂的氣氛,過多的安排與教學目標關系不大的游戲內容,使體育教學變得虛無而膚淺。筆者認為,絕不能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雖然在過去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存在不太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夠等問題,因而使體育教學顯得比較死板,比較枯燥。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并不是老師的主導性太強了,而是因為教師沒有正確發揮其主導性的結果,因此教師的教師的主觀、生硬和武斷并不是正確教師的主導性。
三、結論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要充分研究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理念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從中找出教師要做的工作,并不斷的去探討體育教學中教材和教法搭配與選擇,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強化教師的主導性,類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事體育學習,實現教學目標。
[摘 要] 基于教師創新觀與創新行為理論,綜合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分析了高校教師創新觀的現狀,采用問卷調查法考察高校教師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課外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三個維度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教師創新行為的維度,檢驗其與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關系。數據分析的結果表明: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課外實踐能力顯著正相關,與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無顯著相關;教師課堂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不顯著,課外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顯著。高校應從課程設置、教學環節等不同方面改進創新人才培養策略。
[關鍵詞] 創新觀;創新行為;創新能力
0 引言
大學生作為創新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深入探討高校創新教育,可以找到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研究表明,教師對創新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問題,還存在許多的偏差、誤解及矛盾之處[1]。關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研究仍舊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2]。學術界雖然對高校教師創新行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都有涉及,但卻缺乏對二者關系的探討。
本研究考察了教師創新觀現狀,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維度進行了劃分,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高校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以促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
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 教師創新觀及創新行為
Gardner、Runco和Russ研究發現“發散性思維”是最常用來定義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Fryer & Collings發現90%的教師認為創造力可以開發。Fleith的研究發現教師從過程、人和環境三個方面來定義創造力。Hae-AeSeo發現教師普遍注重創新的“認知”成分,而忽略了創新中的“人格”和“環境”因素。張慶林認為創新教學有五大原則:分解性原則、練習性原則、鋪墊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和學科性原則。郭貞嫻認為教師還不能準確把握創新的定義,并驗證了教師的不同創新觀念對教學行為的影響。陸靜丹、李成江等[3]對教師創新支持行為、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和創造性思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三者間有顯著相關,教師創新支持行為和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有較強預測作用,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在教師創新支持行為和學生創造性思維間起了中介作用??梢?,創新教學行為對創新思維有一定促進作用。
1.2 大學生創新能力
王漢清等[4]認為創新能力的構成一般分為知識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孫波以大學生創新素質、創新能力的概念和內涵為基礎,構建了針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多元人才素質評價體系。彭健伯等人認為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可按照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分類進行評價。金琴界定了創新能力指標要素的標準,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處理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商應美[5]將國外培養學生創新性實踐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歸納為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實踐活動、創業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陸靜丹,陳培玲[6]將大學生創新能力分為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驗證了大學生創新能力測量模型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王漢清、況志華等發現高校創新教育成效在于使得一些原來創新能力較低的學生經過教育有所提高,使相互間差距變小了。
1.3 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
Ghandour通過調查劃分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扼殺其創新能力的兩類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Sternberg[7]提出了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常用的25種方法。Fleith認為具有選擇性、能接受學生不同觀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關注學生能力和興趣的班級環境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段繼揚[8]提到可以通過延遲評價、集體討論、思路提示、結果預測、多向求解以及多角度作文等方法在課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其創新能力。
總體看來,學術界關于教師創新觀及創新行為的界定及測量維度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對于其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卻較少涉及。縱觀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的創新教育只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部分學生的創新能力[9],對于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如智力、思維方式、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師的創新教學較難使其改變或提高。不同學者將創新能力分為不同部分,后天的培養只能提高創新能力的一部分,本文將大學生創新能力歸為三部分,分別為課外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并結合教師創新教學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中課外實踐能力有顯著相關。
假設2: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中自主學習能力無顯著相關。
假設3: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中創新思維能力有顯著相關。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設計3套調查問卷:教師創新觀問卷、教師創新行為問卷和大學生創新能力問卷,問卷的發放對象是江蘇部分高校教師和在校本科生,其中高校教師填寫教師創新觀問卷和教師創新行為問卷,在校本科生填寫大學生創新能力問卷。
教師創新觀部分調查問卷在龐維國相關問卷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教師創新教學行為部分根據Daniel和Horng的量表,結合“可觀察性”的原則自行編制,旨在調查教師實施創新教學活動的情況,包括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后教學工作的情況。大學生創新能力問卷根據曹穎頤的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結合“可觀察性”原則進行編制,旨在調查在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維度并研究其與教師創新行為的關系。問卷都采用Likert的五點衡量法。運用spss17.0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問卷進行因子分析,并將其與教師創新教學行為進行相關性分析。
3 數據分析與結果
3.1 教師創新觀的描述性統計
教師創新教學行為問卷發放125份,共回收106份。其中碩士教師占43.4%,博士教師占56.6%,5年以下教齡的占3.8%,5~10年教齡的占56.6%,10~15年教齡的占22.6%,15年以上教齡的占17%,表1是對教師創新觀的描述性統計。
由表1可看出:在15種行為與創新相關程度的選項中均值最大的達4.53,為推理問題的能力,總體看來樣本主體認為該選項與創新行為的關系較高或非常高。均值最小的是2.68,為不易改變原有想法,總體看來樣本主體認為該選項與創新行為的關系較低或一般。所有選項中均值超過4的有6項,為發散思維、先前知識、勤于思考、智力、發現問題能力、推理問題能力,總體看來樣本主體認為這些選項與創新的相關程度較高或者非常高,這些選項與專家認為的與創新有關的因素間有一定相似度,說明高校教師對創新內涵的理解較深刻,標準差最小的是0.504,為推理問題能力,可見樣本主體在該選項與創新相關程度上的看法較一致。
3.2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因子分析
大學生創新能力問卷共發放580份,回收562份,有效問卷557份。對大學生創新能力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對問卷使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對樣本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進行檢驗,得出KMO的取值為0.785,大于0.7,具有適中的因素分析適切性,Bartlett檢驗結果Sig.=0.000,已達顯著水平。反映像矩陣中的所有題項MSA值都大于0.60,說明題項變量與其他變量有共同因素存在,該問卷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變異法進行直交轉軸,經過數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先后共刪除6個題項,為a18、a19、a20、a5、a7、a9,a14,在刪除項目后再對量表進行信度檢驗,Cronbach's 系數為0.831,具有良好信度,并且刪除任一題項均會使總體信度降低。最后保留13個題項,提取3個因子,分別為課外實踐能力層面5項,自主學習層面4項,創新思維能力4項,其成份矩陣、每個因子的特征值、解釋方差貢獻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到,旋轉成份矩陣中共同因素負荷率均大于0.5,大學生創新能力量表13個項目分別屬于3個公因子,這3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56.258%,所以選擇3個因子可以對問卷變量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描述和解釋,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3.3 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相關性分析
教師創新行為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126份,有效問卷106份。對其進行信度檢驗,Cronbach's 系數為0.773,信度尚佳。對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三個方面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見,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課外實踐能力相關系數為0.35,顯著性水平為0.010,小于0.05,說明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課外實踐能力顯著相關,假設1得到驗證。對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415,0.715,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設,說明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無顯著相關,假設2得到驗證,假設3未得到驗證。
4 進一步討論
根據上述結果,假設3未得到驗證,為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對教師創新教學行為問卷進行因子分析。首先對教師創新行為問卷使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對樣本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進行檢驗,得出KMO的取值為0.712,大于0.7,具有適中的因素分析適切性,Bartlett檢驗結果Sig.=0.000,已達顯著水平,同時,反映像矩陣中的所有題項MSA值都大于0.60,說明題項變量與其他變量有共同因素存在,該問卷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變異法進行直交轉軸,經過數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終保留8個題項,提取2個因子,分別為課題創新教學行為、課后創新教學行為,其成份矩陣、每個因子的特征值、解釋方差貢獻率如表4所示。
研究教師創新教學行為的二因子與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相關性,對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見表5。表5顯示課堂創新教學行為與創新思維能力無顯著相關,課后創新教學行為與創新思維有顯著相關,在二者相互作用下,可能導致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無顯著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假設3未得到驗證的原因。
5 結論與啟示
5.1 研究結論
本文從教師創新觀、創新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三方面討論了教師創新觀的現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構成,以及教師創新行為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并進一步對教師創新教學行為的維度進行了探討,研究了其與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關系,探究假設3未得到驗證的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結論:(1)高校教師對創新的理解較為深刻;(2)大學生創新能力劃分為課外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創新行為對其課外實踐能力的影響顯著,而對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影響不顯著;(3)教師創新行為分為課堂創新教學行為和課外創新教學行為,課堂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不顯著,課外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顯著。
5.2 對高校的啟示
1)教師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課外實踐能力影響顯著,說明通過高校教師的創新教學,能夠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教學項目的實踐,如教師的有關課題、學術講座等,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創新能力。因此,可以多開展學術講座,多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
2)教師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影響不顯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顯著。我國高校課堂教學大多以理論講授為主,而且基本都是大班教學,一些互動的、激發創新能力的環節,學生很難都參與其中,所以教師創新行為較難對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產生顯著影響。這就需要高校加強教學改革,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完善課程設置,改進教學環節等,以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創新思維能力。
3)進一步的探究將教師創新教學行為分為課堂創新教學行為和課后創新教學行為,課堂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不顯著,課后創新教學行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顯著。筆者認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課堂創新教學行為只能一定程度上啟發大學生創新思維,而課外創新教學行為能為大學生提供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時間,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但是綜合看來,影響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因素在于大學生自身,它取決于個人態度、興趣與動機、思維方式等,當然也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不顯著。因此,高校既要鼓勵學生課外實踐,也要關注學術前沿和社會熱點,將科研訓練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在重視基礎培養的基礎上突出個性,同時還要加強實踐能力訓練。
5.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主要涉及文、理、工科類大學生,由于專業領域的差別,可能導致教師創新教學行為產生的效果不盡相同,學生創新能力所受影響的程度也不一樣,調查問卷在內容上無法完全兼顧。在后續的研究中要盡量縮小調查對象范圍,保證其在研究內容上有共同性。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將為高校提出有價值的教學方式并將其與實踐相結合,制訂相應的教學改革計劃,為提高教學效果提供了一些參考。同時也為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衡量指標體系,對現有的創新能力進行測量提供了一些幫助,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有助于為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創造進行診斷,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學生喜歡某個教師,就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就能提高該科學習成績。所以,教師能否與學生很好的溝通,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養,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F就本人從教十年來的經驗與認識與同仁進行交流。
1 充分發揮學科代表在學生管理中的主體作用
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模式。學生骨干是學生管理所依靠的主要力量。要在學生骨干的選撥和培養上做大量而細致的工作。形成一套系統的方法。例如,每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舉辦學生干部培訓班,系統地培訓學生骨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生管理理論和一定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既明確任務放手大膽使用,又在具體工作時指導方式方法,使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成長。我在教學中首先選好課代表,要求做事干練、品德良好、學習努力、具有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管理作用,凝聚學生的戰斗力,而且可以把課前、課堂、課后有效組織起來,提高教學效率,課代表課前會主動跟老師聯系詢問下節課的上課內容,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預習,完成學案,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課后及時收集學生問題進行反饋,這樣使得課堂教學有效形成整體,學生學得有勁,老師教的有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管理離開了學生干部的參與,是無法、也不可能做好的。
2 抓好“搗蛋學生”的管理
老師們聚在一起,常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今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一茬一茬的“搗蛋學生”存在,師生沖突事件時有發生。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應該怎么辦?如何去教育他們?已成為教育者非常關注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2.1 課堂教學要出彩。“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把自己的課上好,才能為自己教育任務的完成鋪平道路。學生佩服你,才會打心眼里叫你“老師”,就會服從你的管理,樂意上你的課,不知不覺地接受你,也就不會搗蛋了。教師有了魅力,知識也就會有魅力。我所在的學校有一位年輕女教師,人長的一般化,說話時聲音也不高,但課上的棒極了。她布置的作業,沒有一個學生不做的,比任何一課的作業都完成得及時、齊全。有老師私下里問一個調皮的(據說他的家長因為作業用鞭子抽過他,但無濟于事)“吳老師的作業你怎么完成得那么好?”“吳老師好!”“怎么好?”“就是好,反正就是好!”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把我們的課上好了,學生就樂學了。
2.2 正視學生心理,把人和行為分開。不可否認,有些“搗蛋鬼”的行為確實很讓教師頭疼,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把學生的行為和學生這個人分開。凡事都有一個出發點,找準這個點,也就找準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好玩、好奇是學生的天性,要從心理上認可,學生這個年齡就是這樣的,只要對其進行合理、正確的引導即可?!叭酥酰员旧啤?,把這些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習得了一些不好的習慣、不好的做法去除掉,是我們的責任。只有正確認識了這些,把人與行為分開,相信學生具有向上、向善的潛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善意和信心,學生就會樂于與教師合作,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正如有人說;“孩子不會因你們提供的物質而記得你,他們會因為你珍愛他們的感受將你牢記?!?
2.3 調整心態,讓道德準則具有彈性。教育是一份神圣的職業,教育是一份良心活,你可以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但是決不能把不喜歡轉嫁到學生身上,要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干一行,專一行。你改變不了世界,就要善于改變自己,做一個稱職的教師。教學生活中,教師有自己的不完美,更要接受學生的小瑕疵,正確認識學生的行為。糾正經常違紀學生的不良習慣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不妨對其違紀行為進行梯度要求,要求其違紀的次數和程度逐漸遞減直至完全改正。例如:我班有一個挺搗蛋的學生,每次上課都要“搗蛋”,每此上課不是睡覺就是和周圍同學說話、要么就是發呆,為此我很發愁,對此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通過調查發現他玩魔方很厲害,首先我在全班表揚了這位同學,并且表示我不會玩魔方讓他收我為徒,看得出他很高興,自從那天以后他變了,但幅度不是很大,但只要他有進步我就表揚他,不批評他的違紀,循序漸進,直到他完全改正。肯定學生的進步,及時鼓勵。在教育過程中,更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與表揚肯定,使其有“我也很棒”的想法,教育的問題也就變得簡單了。
2.4 善于退讓,讓處理有張有弛。
2.4.1 妥協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好做法。現實生活中,一些搗蛋鬼學生,故意向老師挑釁,讓老師難堪,然后看教師的洋相。這時老師更應該有交流意識和妥協意識,在沖動的時候盡快冷靜,用出乎他們意料的方式去回應他們。事情出現了,比較棘手,就先退一步,冷靜下來,思考成熟,再做出回應。否則只會越弄越糟,非常被動。
2.4.2 遇到問題,不妨先“晾一晾”。學生出現問題時,你可以先“冷處理”。因為有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可能會讓人忍無可忍,如果教師急于處理,很可能因為沖動而作出不理智的事。而且,在眾人面前嚴厲批評學生也會激怒他,他會因為要挽回面子而更加頑固,導致師生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影響,局面會難以收拾?!袄涮幚怼?,不是不處理,而是更有效的處理。問題出現了,要避其鋒芒,趁機而入,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傲酪涣馈弊寣W生的溫度降下來,“晾一晾”讓學生有回味的時間,“晾一晾”我們更加從容。衣服上有了泥點,一揉搓,臟的面積越來越大,晾一晾,就很容易掉了。
總之,這些“搗蛋學生”不是不可救藥的,只要我們努力去做,真正做到有教無類,這些學生就不再是問題學生。教育有法而無定法,只要我們去研究、去探討,就會解決教育的任一難關。在現在的學生情況看,有許多搗蛋的學生多數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沒人監督,而心里出現各種情況或則容易被其他學生影響。
3 老師要學會做學生的朋友
作為一名教師不要總是高高在上,要學會和學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和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成長。一定意義上說,師生交往也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和諧的師生關系離不開師生之間的零距離交流。沒有有效交流很難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墒?,怎樣才能和他們進行輕松、融洽、真誠的交流呢?從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來說,學生還是渴望和別人進行交往。這就需要想辦法創設這樣一個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的平臺,來為師生之間輕松、融洽、真誠的交流服務。
4 從小事入手,學會期待
老師對學生期待的力度影響著全體學生的情感、認識和思維。因此,老師有責任檢查自己對每位同學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我們期待每一位學生都能好學上進,可實際并非如此,那些所謂的“問題學生”,他的現在可能是以往復雜經歷的結果,對他們的改造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他們給與合理適度的期待,有水滴石穿的耐心跟恒心,相信他們。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可行性要強,要符合實際情況,如校情、班情和中學生的身心特點等;②針對性要強,即針對不同類型的中學生和不同的事件選擇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③盡可能與中學生家長的期待聯系一致起來,避免中學生產生無所適從的心理壓力;④對班集體而言,注意提出對整體的期待,并力圖將個體期待與群體期待聯系起來。期待適度,就容易把握,就會有更多的信心,就會充滿了成就感,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
總之,要成為一名好老師,你就必須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就要學會他們和諧相處,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同時需要我們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時刻準備去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不斷積累經驗,越做越好。
摘 要:教師主導是教學環節得以展開的重要前提,學生只有在教師主導下確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積極的,但是這種作用代替不了學生的主體的作用,針對這種主導與主體作用的關系開展分析討論。
關鍵詞:教師;學生;主導;主體
1 教師主導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具有主導作用,這是一種教學觀念的體現,學生學習知識,建立一個從未有過的知識體系,面對經驗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缺陷,必須在教師的帶動和介紹下進行不斷的自我糾正,從而最終實現獲得新知識和建立新能力的目的。教師的這種主導作用不但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發揮得當的話還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環節中都離不開這種主導作用下建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情感和個性發展。
(1)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也是教學得以開展的靈魂。教學中應當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當中去。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的具體情況,這種具體情況包括學生個人特殊性,更進一步說還包括學生在某個時段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影響教學目標制定的一個關鍵因素。除此之外還有全面性,即當下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根據今后教學總體目標的實現。總而言之,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能只顧眼前而不顧未來,也不能只顧未來而不管眼前。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吸入和積累,同時也是一個認知能力從弱到強的過程,也是學習興趣從淡到濃的過程,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逐漸科學化合理化的過程。在這個動態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方法會不斷的優化,學習習慣也會不斷的提升質量。這一系列變化的過程說到底就是教師的引導在不斷的發揮作用。例如他們所接受的思維訓練和創造訓練都會使他們的心理品質在有意識的被加強和提升。因此,在素質教育要求下,教師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這種目標的牽引和引導下逐步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和獲取知識。
(2)教學方法的完善。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都要遵守這種客觀存在的規律,否則,教學效果會大受影響。教師的指導作用也要體現在這種在客觀規律的遵守的過程中。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探索和總結有效的教學方法使之能夠盡快完善。關于方法的總結和傳授是教師對學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按照學習的規律,更加有效率的學習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最好的教學方法便是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方法的方法。因而教師應當在這種關于方法的交流與演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3)建立和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學生對某個科目的忠誠度很大程度是受師生情感的因素影響的。這也就是出現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奮不顧身的學習該教師擔任科目的原因。不但如此情感因素的激發和帶動作用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師可將這種情感激勵作用遷移到自己擔任的學科上。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是教師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前提條件之一,其具體措施根據教師特質的不同也表現出一些差別之處,例如有的教師在體育、音樂或者其他方面有自己的特長,這些特長的展現可能是增強師生感情的機會和資本,應當充分重視和利用。
2 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目前的教學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被充分的發揮出來,甚至是已經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處于中心環節。隨著知識傳播手段的發展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所需要的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本身而是一種獲取知識的能力。而這種獲取知識的能力又是在平時不斷的訓練和總結中得到的。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當將中心作用讓位于學生,讓學生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以適應這個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在課堂中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型人才的創造思維是在自由、獨立、開發的環境中養成的,因此在教學中,在課堂上要創造一種適合學生自由發揮的寬松環境。這種環境不但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還能考驗他們自由安排和搭配時間的能力。使他們獨立意識養成的起點。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為了便于管理和教師少學生多的實際情況,我們已經形成了學生適應教師的錯位思維,教師只講一遍,學生聽不懂的便是聽不懂了,時間不會倒退,學生也很遺憾的失去了獲取知識的機會。就教師而言,他們教學任務繁重,通常一位教師要負責兩個班,100多名學生的教學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受以教師為主體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教學環節應當以學生為主體。
總而言之,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環節中的參與者,他們都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和使命,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學生被視為教學環節的中心,起著主體性作用,而這種主體性作用又是在教師的主導型作用下發揮出來的,二者相輔相成,卻又不能相互顛倒。
摘要:本文運用動機理論、注意層次理論和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在外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合適的多模態話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理論模式。然后,通過問卷調查、網上投票,發現了外語教師多模態話語類別和形式與學生學習積極性關系密切,并總結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理念和策略、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多模態話語類型;通過教學實驗,證實了以上理論模式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種教學理念、措施、方法和模態來提高教學效果的建議,使大學英語教學更加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和積極性。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動機;注意層次;人格魅力;學習積極性
“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張德祿,2009)。外語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多模態性;手勢、身勢、面部表情、眼神、空間布局、現場中的事物,以及PPT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網絡遠程教學、FTP資源共享等現代科技媒體都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外語教學的多模態性已經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并進行了研究(Kress et al,2001;Kress,2003;Jewitt&Kress,2003;Kalantzis et al,2005;李戰子,2003;胡壯麟,2007;顧日國,2007;朱永生,2007;張德祿,2010等)。然而,大多數多模態話語研究都是集中分析課堂多模態話語對組織教學的作用,很少研究教師在課堂上的多模態話語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影響。而外語教學要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關鍵因素。學習效果最終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來實現。
本文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Norris的注意層次理論(Norris,2004)、學習動機理論,以教師人格魅力及其教學理念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在外語教學課堂中運用合適的多模態話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理論模式。以此為基礎,對大學英語教師多模態話語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系進行相關調查,力圖找出在不同的情況下多模態課堂教學中哪些模態對于激發學習的學生積極性有效,各模態之間如何協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 理論框架
1.1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主要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將多種可以用來構建語篇的資源都納入其研究范疇。該理論還提供了一套同時分析圖像、音樂和文字的相互兼容的術語,具有跨學科、應用性強的特點,能在新媒介時代對電影、戲劇、廣告、網站頁面設計、大型演出及舞臺表演、排版、音樂、教科書設計、教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Kress等(2001)還指出課堂教學的語言和其他模態互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1.2學習動機理論
與多模態話語研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對于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國內大多數學者把學習態度看作是學習動機的一個組成部分(秦曉晴,文秋芳,2002)。對動機研究最早的是社會心理學家Gardner和Lambert(1959;1972),他們把外語學習動機分為融入型(Integrative)和工具型。其后,對動機的研究很多,研究重點轉向動機的特點,以及其他可替代的模式(如,Brown,1990,1994;DSmyei,1990;Tremblay&Gardner,1995)。其中,Deci和Ryan(1985)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最主要的理論。此理論把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的動力來自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如求知欲、好奇心、自我表現等。外在動機是指外語學習者在外力的推動下,因外部誘因產生的學習動力,如獲得文憑、高分數、表揚、獎勵等。其后,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很多。研究證明,內在學習動機優于外在學習動機,因為興趣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使得內在動機的效果更強更持久。
1.3Norris注意層次理論
Norris(2004,2006)在ScoHon(1998)的中介話語分析理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多模態分析框架。她遵循中介話語分析理論把中介行為(mediated action)作為分析單位,并進一步把中介行為區分為低層行為(如:一句話語和一個手勢)和高層行為(如:一段談話或煮飯、選擇CD等具體行動)。
她用模態密度(mode density)這個概念來描繪對某一具體高層行為的模態的注意度和意識程度,包括強度和復雜度。模態注意度表示參與者在同時參與多個高層行為時給予不同模態的不同注意度,分為一級注意度、二級注意度和三級注意度。這些共時性的高層行為是由多種交際模態組合而成的。
在教學中,當用多種模態來表達意義更有利時,老師就可以運用一般以單模態出現的兩個或多個符號系統來進行多模態教學,如用口語表達某事物的類別(It’s a tree。),用圖像表達具體信息(一棵樹的照片)。同時,在教學中,老師為了使學生重視他所強調的信息,采用某種“措施”(means)來把學生的注意力“拉”(pull)到老師新近聚焦的高層行為上。這種“措施”表現為轉用一個新的具有突出節奏(pronounced beat)的、指示類(deictic type)的模態來組織話語,實現新的教學目標,通常為微觀層面上的教學目標(Norris,2004:115)。這樣,我們就需要把交際中出現的不同模態視為一個底層行為鏈,在這個行為鏈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哪些模態被作為獨立的模態來使用。在課堂上的師生交流中,老師會運用許多這樣的“措施”來把學生的注意力從一個高層行為轉向另一個高層行為。
老師運用各種“措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似乎是在強化學生的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但實際上,他也在該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即通過不斷使用這些措施,學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學習的習慣,并能夠利用他們自發的興趣、好奇心和要獲得的回報來激發學習積極性。
1.4教師人格魅力與理念
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用真心去關愛學生,鼓勵和欣賞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師生之間產生思想共鳴。這些都會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對學生的關愛和情感實際上都要體現在教師的多模態話語上,包括教師激情洋溢的講解、風趣幽默的談笑、溫暖體貼的問候、寬厚仁慈的目光、和藹可親的態度、揮灑自如的舉手投足;用愛的眼光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將一個肯定的點頭、一份贊賞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絲信任的目光投向學生。這些實際上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的“措施”。
教師的多模態話語能夠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親切、愉悅、充滿自信。這種愛使學生感到親切并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同時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喜歡并尊重老師、喜歡上他的課,樂意接受他的教育和批評,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獲取新的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1.5理論框架
根據以上理論,作者將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分為五個部分: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教師課堂所使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話語;體現這些措施和話語的相關模態;學生的注意層次和注意焦點(明顯影響其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內在的、綜合的和環境決定的動機(促進其學習熱情和興趣)(見圖1)。
這個模式表示,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不是直接由課堂教學的多模態話語體現,而是通過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措施”,如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對學生的愛和為人師表的理念。這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表現為相關的多模態話語,通過一定的多模態項目體現,在高層話語行為中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專注和興趣能夠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機,特別是內在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學習中轉化為有效的學習效果。這個模式要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人格和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的理念,并在設計教學過程及教學課件時把這種人格和理念融入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動作、語言、聲音、視頻、顏色等因素,用它們的相互協同和配合來完成教學過程,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網上投票和教學實驗,并輔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問卷調查用以了解學生所喜歡的教師及其教學理念和策略;網上投票用以了解哪些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和體現教學態度及其相關的多模態話語,用以了解教師的多模態話語中有哪些模態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學實驗中前測和后測的對比,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用以分析教師的人格、理念、策略及相關教學方式和態度在實際教學中產生的教學效果。
2.1研究設計
本研究在設計中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和網上投票,找出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導因素:表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的相關因素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態度及相關多模態話語的類型,然后用對比的方法了解它們在教學中產生的效果。為保證教學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筆者進行了教學實驗,有目的地選取兩名有代表性的大學英語教師及其所教班級的學生參加,各為30名。其中一名教師采用開放式、商討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網上投票選出的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及其實現它們的相關模態,鼓勵督促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屬支持型教學方式;另一名則使用以教師講解、提問為主的傳統掌控型教學方式。
2.2研究程序
首先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網上投票。問卷調查范圍是09級本科生,發放問卷720份,收回有效問卷689份;網上投票的參與者是筆者的人人網(原校內)好友,包括作者08年設立校內網絡交流平臺以來吸納的在校大學生和應屆畢業生。共發起網上投票兩次,分別要求學生選出他們最喜歡的8項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講授模式和8項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態度,參與人數分別為339和338人,各總結出8項最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師教學“措施”,包括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以及相關多模態話語,然后進行教學實驗。經過一個學年的教學實驗,我們運用SPSS11.0將兩位老師班上的各30名學生的兩次期末成績作了數據統計和分析。3研究結果與討論
3.1調查問卷和網上投票
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理念和策略上,調查問卷采用提供有限選項的方式,共列出20個選項(附錄略)。這20個選項都是作者與多位同行進行討論確定的,它們具有兩個特點:①相互獨立和互補性:相互之間沒有重疊,但互補,共同組成教師的總體人格和教學理念;②每個選項都是代表教師的人格、教學理念和策略的重要因素。這兩個特點可以保證他們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根據得票的結果,從中選出8項得票率達到50%以上的代表大學生最歡迎的表現大學英語教師人格魅力、教學理念和策略的選項。
這項調查表明(見表1),學生喜歡的教師及其理念和策略包括四個方面:①教師本人要表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熱情,這是學生對老師的第一要求,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如題項1;②要熱愛學生,這是激發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如題項3、4;③要幫助和指導學生、關心學生,這是從情感上感染學生的重要方面,如題項6、7、8;(4)要設計和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如題項2、5。
教師的這些特質、理念和策略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表現,又反過來表現在他在教學中使用的各種教學“措施”上。這里主要通過網上投票測試在兩個方面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措施”:①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其多模態話語類型;②教師的情感和教學態度及其多模態話語類型。
通過網上投票調查的第一個學生喜歡的方面是教學方式及其多模態話語類型。每一個選項代表體現這個方式的一系列具有相似功能的話語,包括語言和其他模態,如表情、動作、行為等。網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選項的方式,共列出20個選項(見附錄2略),也是作者通過與多位同行進行商討的結果,它們也具有與以上問卷調查的選項相似的特點,不再贅述。但網上投票更加松散,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選擇的自由性和任意性更強。投票要求學生在20個選項中選擇其中的8項,但許多學生則只選擇其中的幾個項目。通過網上投票,選出8項學生最歡迎的教學方式,包括體現它們的多模態話語類型。有趣的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是傳統的“讓學生提前預習并總結課文”和“講解課文重點”,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學生關注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知識,包括語言知識和課文所承載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具體見表2。
通過網上投票表明,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是對學生的學習有益,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包括(1)給學生提供指導,如1;(2)給學生提供便利,如2、6、7;(3)給學生更多的關注,如3、5;(4)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如4、8。它們主要表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策略,間接表現教師的人格特質。這四種類型的教學方式分別從情感、興趣、義務、條件等幾個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體現這些教學方式的話語主要表現為:口語、表情、手勢、動作、眼神、文字、圖像等。
通過網上投票測試的第二個學生喜歡的方面是教學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集中表現為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態度,是人際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由語言體現,也可以由行為、表情、動作、口氣等體現。第二項網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選項的方式,共列出20個選項,也是作者通過與多位同行進行商討的結果,許多學生只選擇其中的幾個項目,最后得出8項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教學態度及相關話語。具體見表3。
態度雖然是情感方面的,但都是通過具體的行為和話語表現的,所以,它們必然要由多種模態的組合體現。在學生喜歡的這8項教師教學態度中,鼓勵主要通過話語來體現,可以輔以表情和口氣;耐心則主要由行為體現,可以輔以話語和口氣;關心則既可以通過話語,也可以通過行為體現;建議性則可以通過話語來體現,當然可以輔以口氣等;友好和幽默都要在表情上表現出來,但同時也表現在話語和行為上;嚴格要求主要表現在行為上,也體現在話語上。只有微笑是表情,是單模態的,但它也通常是在話語交際中伴隨其他模態,如話語和行動等。這8個態度選項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類別:直接的:如2、5、7,和間接的:如1、3、4、6、8。所謂直接的,是說選項直接表現態度;而間接的則通過行動和話語表現出來。在間接態度中,根據態度聚焦的時間點,可以分為對過去行為和話語的態度,如3;對將來行為和話語的態度,如1、6,和對一般行為和話語的態度,如4、8。直接的態度可以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間接的態度可以通過對學生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行動和話語的態度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以上我們探討了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的8項學生最喜歡的教師人格特質、教學理念和策略選項,以及表現這些選項的8項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和8項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態度,以及體現它們的模態類型。由于學生喜歡它們,因此可以用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問卷調查所涉及的項目大部分都發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屬于超高層行為模式;網上投票所調查的教學方式大部分涉及不同的教學階段,有的涉及整個教學過程,也屬于高層次或超高層次行為模式;網上投票所涉及的教學態度大部分涉及整個教學過程,有的涉及某個教學階段,所以,也多是發生在高層次或者超高層次行為上。教師在教學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都是學生關注的中心,所以是聚焦的高強度模態。這些選項由于能夠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會直接成為學生的外部動力;如果它們成為老師教學的常用方式和態度,它們就會逐步由外在動機轉變為內在動機,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
3.2教學實驗測試結果對比
根據以上問卷調查和網上投票的結果,我們開始進行教學實驗(實驗方式見上3.1)。通過一個學年的教學實驗,我們發現,兩個班的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了明顯差異。使用表現教師的個人人格魅力和理念、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和態度的商討式教學模式的班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使用傳統的嚴肅型的對學生嚴加控制的掌控式教學模式的班的學生成績。該分析結果說明,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理念為基礎的教師課堂多模態話語與學生學習積極性關系密切,分析結果見表4、表5、表6、表7。
實驗班和對照班各30個人,兩個班的初試成績計算結果由表4和表5表示。表4表現了30個學生初試成績的平均值、其標準差和標準錯誤均值;表5則通過獨立樣本測試說明兩個班的成績的概率值(P Val-ue)大于0.05(P>0.05)(0.590),說明兩個班的成績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區別。
通過一年的教學實驗,教師對兩個班進行了年終測試,并且把兩個班的學生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見表6),兩個班的平均成績分別是:支持班為72.033;對比班為66.500,平均分高出5.533;通過獨立樣本測試得出(見表7),其概率值為00035,小于最低概率值0.05,說明兩個班的成績差別是有意義的,即支持班通過使用表現人格魅力和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態度及其多模態話語,取得了比對比班更高的成績,而且這種差別是有意義的。
4 討論
通過以上對問卷調查、網上投票和教學實驗的討論可見,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理念和策略以及與情感相關的一些教學方式和態度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它們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多模態話語體現。這些多模態話語在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并逐漸由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成為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學習效果。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我們根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Norris的注意層次理論、動機理論建立的理論框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情趣和積極性是十分有效的,它的有效性給我們如下啟示:
(1)學生是學習的中心,但學生要學好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因素。而老師的行為和態度等都是由他的思想、理念、情感、態度決定的:他有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就會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態度,并設計相關的教學模態組合,所以,培養老師高尚的人格魅力、關心關懷學生的高尚情操、愛護學生幫助學生的情感和態度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關鍵。
(2)教師的思想和理念要通過他精心的設計和計劃來實現,所以,他需要對整個課堂教學做精心的設計,包括設計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學程序、教學策略等。
(3)教師的設計和計劃要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模態來實現。實際上,教師在教學中有許多可以選擇的模態,包括本人的動作、身勢、手勢、目光、口氣、面部表情、語言,和各種工具包括PPT、網絡、實驗室等。一些最新研發的教學工具也可以用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使它們合理搭配、產生最佳效果。
(4)要使各種教學媒體產生最佳效果需要選用合適的模態或模態組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熱情和興趣,而不是單調地給他們灌輸知識、施加壓力等。
(5)要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最終還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特別是通過外部動機來激發內部動機,或者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
5 結語
本文運用動機理論、注意層次理論和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理念為基礎,建立了一個運用適當的多模態話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的理論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網上投票,發現了外語教師多模態話語類別和形式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系密切,并總結出8項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理念和策略、8項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及其相關多模態話語類型以及8項最受大學生喜歡和最有效的教學態度。根據這些發現,筆者進行了教學實驗,證實了以上理論模式,以及由此產生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態度和相關教學模態及其組合的有效性,以期使大學英語教學建立在更加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和方式上,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習效果。最后,筆者提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種教學理念、措施、方法和模態來提高教學效果的建議。本文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證實、改進和深入。
摘要: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僅影響學生認知發展,影響著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影響著學生情感的形成。小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初級階段,教師在課堂中表述的信息會被學生無選擇性的吸收。學生的過激行為如失范行為已成為廣為關注的社會問題,學生失范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表現是不認真聽課,違反校規,擾亂課堂秩序,嚴重可發展為犯罪行為。這種現象與教師的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態度所影響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師課堂的評價語言。本文主要探討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評價語言與學生失范行為的關系,研究對策。
關鍵詞:失范行為;教師評價語言;小學生;和諧
評價是教師教學過程新的亮點,是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并且是教與學主要的、本質的、綜合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渡過的。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的運用評價語言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教師評價語言與小學生失范行為的概念
小學課堂管理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處于低年齡段的小學生行為發展的不健全,對自己的行為好壞沒有健全的定義,因此需要教師的管理與引導。小學課堂管理可以通過一下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班級課堂管理的行為規范來達到約束小學生的行為的目的;二是通過教師的評價語言的引導,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是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最基本的方式。
(一)課堂評價語言
課堂評價語言作為教學領域的一個常用名詞,它有不同的定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評價被理解為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程度,包括優良,正誤的評價與點評。
(二)學生失范行為
學生失范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群體違反教育規范的行為。根據違反教育規范程度的不同,可以劃分出三種失范行為定義:越軌行為、普通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而在教育里的學生的失范行為被界定在針對于教學規范的越軌行為,違反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的活動或行為。
二、教師評價語言的特點
(一)針對性
針對性又可理解為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不同的個性發展,尊重小學生的主體性。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評價語言要有針對性,不能華而不實,也不能有所雷同,有些小學生會厭惡雷同的教師評價語言。
(2)簡潔性
簡潔性又可理解為教師語言要簡單精準,要說出大眾化的語言,避免網絡語言的出現。因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教師的每字每句都會影響到小學生。
三、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與小學生失范行為的關系
(一)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對小學生失范行為的影響
1.恰當的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對于小學生失范行為的積極方面影響
積極的課堂評價語言能夠給予學生情感上的鼓勵,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建設,減少心理方面的失范行為的發生。小學生十分看重一些獎勵,無論是實物的還是語言上的非實物的,積極地教師課堂評價語言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錯誤的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對于小學生失范行為消極方面影響
(1)錯誤的語言,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一、二年級的學生腦部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神經常常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中,注意力不持久,對教師的存在比較嚴重的依賴心理,常常將教師說出的話奉為圣旨,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降低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精神渙散,變的沉默寡言,錯誤的評價語言可能導致學生失范行為的比率上升。一些教師不能夠正確看待學生的失范行為,當發現學生有不良行為的時候,不選擇通過語言引導,而是選擇一些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使師生間的關系惡劣化。
(3)小學生出現道德品質問題。學生暴力事件與偷竊行為的泛濫,敲響了我們道德的警鐘。究其原因,有調查顯示,學生道德出現問題的原因之就是因為學校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接受到的社會信息量逐漸增大,社會信息量的增大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因此,規范教師的職業行為特別是課堂評價語言尤其重要。切不能忽略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的重要意義。
(4)小學生出現厭學問題
錯誤的課堂教師評價語言可能導致學生的厭學現象出現。長期在教師批評聲中成長的學生,內心會不同程度受到創傷,精神上更是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他們會以厭學,逃學,棄學的形式作出對學校的不滿。
四、規范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防止失范行為的建議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積極鼓勵、尊重學生
在評價中善于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學習主動發言的自信心。當發現平實沉默寡言的小學生發言時,教師應該給予這類小學生更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無論小學生回答問題的正誤,語言表達是否流暢,都要以一個充滿愛的引導者的身份給予鼓勵。
(二)加強小學課堂教師評價語言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的趣味性體現在教師能夠調節課堂氣氛,給予學生無限的力量,常常生活在積極氣氛下的學習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幾率也會逐漸減少。教師應把小學課堂評價語言作為一種媒介,教師不應過于嚴格要求小學生回答問題的完美性,而應努力去幫助、引導與鼓勵小學生改正自己的不足,給予教師學習方面等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的情緒:可正面表揚正確回答問題的小學生;可肯定答偏題的小學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式;可鼓勵錯誤回答問題的小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可引導沒有回答沉默的小學生尋找正確的答案。
總之,教師在運用進行課堂評價的同時,要善于運用得體的姿態豐富的表情,優雅的動作來輔助評價以增強評價語言的聽覺感知性,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展示語文教師的課堂風采。小學是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階段,教師在課堂上不只是一個傳遞者,更是一位播種者。新的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每個項目,只有不斷的改進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才會為祖國培養出杰出的人才,讓學生茁壯起來。(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內容提要: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能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反之,就會引起學生的消極情感,出現煩躁、厭學、怕進學校的嚴重現象,不僅對學生的學習不利,更重要的是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關系 學生 影響
學校的一切工作,最終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耙磺袨榱撕⒆?,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班集體是構成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一個好的班集體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情緒體驗,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從而高效率地學到許多的知識。情感在智力活動中具有起動作用,能夠激勵人的求知行為,改變行為的效率。積極的情感,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起正向的推動作用,消極的情感則會干擾、阻礙學生的求知行為,降低學習興趣,起反向推動作用。班集體是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學生三者組成的一個大家庭,三者的關系是否融洽直接影響著整個班集體的全面發展。其中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的和諧關系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核心,科任教師是班級的教學源泉,為了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班集體的全面建設,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必須積極溝通、相互協調和配合。只有關系協調了,感情融洽了,才能心心相印,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一、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
學校工作主要是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擔當了主要責任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助手,是完成學生的教育教學的主要負責人,而科任教師又是班主任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強有力保障。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只有班主任與科任教師達到了相互尊重,相互依存,才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㈠、作為班主任,工作既繁瑣又艱辛,有著許許多多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所以更應該希望得到科任教師的配合。為達到此目的,班主任要嘗試著先理解和尊重科任教師。有的科任教師任課的班級多,有的科任教師擔任的課頭多,工作也比較繁重,班主任不應該強求科任教師經常向自己匯報學生上課情況,而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向科任教師進行了解和配合。主動詢問該班學生在其他學科課堂里的表現,對什么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對待科任教師有無無理的地方等等一些情況。更主要的是班主任在學生面前要對每位教師都含有欣賞的態度,要讓學生記住,尊師重教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班主任自己也要把科任教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班里組織什么樣的活動都應該邀請科任教師參加,并且給科任教師有表現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有更多接觸了解學生的機會。同時對于個別學生的有些偏激行為問題、復雜的家庭情況也要主動地向科任教師進行交流,或者可以請科任教師進行單獨指導,讓科任教師幫助你解決一些棘手的學生問題,因為對于有些問題可能科任教師出手會比班主任更好,這樣既減輕了自己的負擔又搞好了自己與科任教師之間的關系,同時達到對學生全方位的關注,使得學生把自己的精力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㈡作為科任教師也要讓自己主動地融入到班集體之中,不要變成一個死板的單一的教書匠??偛灰詾榻逃龑W生的問題是不屬于自己的范疇,也應積極努力協助班主任參與班級的建設。因為教師是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在學生學習豐富的知識之余,更應該強調育人的重要意義。作為科任教師不僅在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管理好課堂秩序,傳授好自己學科的新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不斷地豐富和提高。平時在上課之余也應主動地接近學生,與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幫助班主任解決在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以減輕班主任的負擔。從而也讓學生覺得你是一個很不錯的老師,從而喜歡上你的課,進一步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教師的工作就應該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只有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關系搞得十分的融洽了,學生的情緒才會愉快,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很高漲,教師教起來也就會十分的省心,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會逐漸得到提高。
二、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妥善解決問題和矛盾,讓學生在和諧中輕松愉快地攫取到新鮮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任何工作中,交流與配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在學校教育中就更顯得萬分重要。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激發學生學習與怎樣做人的場所。教師的為人師表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首先就要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率先起到一個垂范的作用,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去影響、感染學生。所以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要經常進行不斷的交流,達到融洽地配合,首先就要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應提倡互補精神。即相互理解——科任教師需要班主任的理解,而班主任也需要科任教師的理解;相互承認——共同努力取得了的成績,要承認對方的貢獻;相互學習——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特別要善于發現不如自己的人身上的長處;相互理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諒解別人一時糊涂說的錯話,做的蠢事;相互激勵——為別人的進步而高興,在別人遇到煩惱的時候,主動為別人分憂解愁。其次,要用行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個性差異中所出現的一些小分歧。班主任與科任教師都是有著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性格上的差異、閱歷的不同,年齡、性別的特征都會使得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在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一些小摩擦。最主要的是來源于二者教育觀念上的分歧。二者的教育觀念不同,自我表現概念存在著差異,班主任總是以“家長的代言人”、“學生集體的領導者”和“學校紀律的執行者”自居,既想把自己塑造成學生的“知心朋友”,有時還得充當他們的“心理醫生”。而在科任教師心中“傳道授業解惑”才是教師職業的根本、是教師角色的“原型”。所以二者之間要在學生的教育管理、教學上達成一致,只有經常進行不斷的交流,才能形成一個很好的默契,在任何事上心有靈犀,達到相對的統一。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會出現偏科的現象,這些主要是學生的先天智力差異的影響,可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科任教師的為人,教學方法在吸引著他,使得學生自然而然地偏向了這個學科。所以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只要人人都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魅力,就會讓學生崇拜你,這樣學科成績也就會相應地得到提高,使學生在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也就完成了學生的素質教育。教師的感染力是教師以自己的個性去影響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力量。
“身教重于言傳”。二者之間的人際交往的修養要作為職業道德來重視,自覺克服過度的自尊、敏感、自卑、淡漠等不良的職業性格,主動培養寬容、坦誠、自信等良好的個性。不但改進自己的人際關系,積極改進溝通的方式,提高溝通的技巧。教育家馬卡連科曾說過“應該有這樣的教師集體:有共同的見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間互相幫助,彼此間沒有猜疑,不追求學生對個人的愛戴,只有這樣的集體,才能夠教育兒童。”作為一個教師要以集體為先,學生為重,無論發生什么樣的事都要心平氣和的進行解決,不要把這種矛盾帶進課堂,帶進學生中間,一來降低了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威信,二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成長很不利。教師職業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塑造人、改造人、促使人的發展,包括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有用的人才。學校是人們心靈接觸的世界,只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才會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關系和諧,才能形成“我關心,你長進”、“你批評,我改進”的相互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雙方在教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在這樣的情感感染下也就會樂于學習,喜于鉆研了?!敖逃谋举|是創新,創新乃教育之本?!保蠂┱Z)教師教育的對象千差萬別,面臨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態,面向的教育內容千變萬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去喚起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有一個想象的空間和時間。作為聯系在一起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就應該真實地面對自己所教的班級,從各個不同的學科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學生,以更好地彌補學生的缺陷與不足。無論是成功與失敗,所有的老師都應該共同去承擔責任,查找研究解決的方法,創設一個榮辱與共、水乳交融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自然而然地挖掘,開啟學生創新的大門,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此看出,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的關系和諧與否,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和諧的人際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能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反之,就會引起學生的消極情感,出現煩躁、厭學、怕進學校的嚴重現象,不僅對學生的學習不利,更重要的是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們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要強調、重視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的搭配,只有搭配好了一個班的科任教師,才會得到教育教學的融洽,也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飛翔的空間,給他們美好的心靈感受到無窮的力量,顯現學生的潛力,開拓學生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