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04:0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生閱讀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學習必須同時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容,一只眼睛聚焦語言形式,得意又得言?!遍喿x教學的本位就是對言語形式和表達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以及對言語形式蘊含的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悅納。因此,閱讀教學必須針對文本特點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近言語形式,品味言語形式,把握言語規律,增長言語智慧,提升表達能力,獲得人文精神的滋養。
一、在誦讀中感悟
誦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在誦讀中欣賞景物,感受整體美;在誦讀中揣摩句子,揣摩語言美;在誦讀中展開想象,領略意境美;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塑造心靈美。比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的最后一段時,先讓學生誦讀第二句話,然后去掉“凡是”“統統”“任意”等詞語,再讓學生在誦讀中比較、揣摩,從而領會“凡是”“統統”“任意”等詞語刻畫出了侵略者破壞圓明園時的瘋狂、野蠻。如果去掉這些詞語,侵略者那種猖狂、野蠻的形象就蕩然無存了。誦讀時,對“凡是”“統統”“任意”等詞語要讀出重音,讀出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這樣誦讀以領略文字之妙、語言之美。
二、在比較中領悟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北容^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運用比較,可以領悟言語形式的最佳表達效果,感受語言蘊含的情感。比如教學《慈母情深》的這句話:“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首先,聚焦“立刻”一詞,讓學生快速、不換氣的朗讀,體會“立刻”;其次,讓學生找出“立刻”的近義詞“馬上、趕緊、迅速、立即”;然后,比較朗讀兩個句子,體會原句四個“立刻”給人的感受──藏著母親工作的“忙碌、枯燥、乏味”,藏著母親的一片“深情”;最后,帶著這種感受朗讀句子。這樣比較,不僅讓學生懂得了寫文章要注意詞語的錘煉,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詞語的選用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
三、在想象中感受
葉圣陶先生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現象經常存在,所以閱讀時要放飛想象,以感受事物的形象,體會言語形式的魅力。比如教學《慈母情深》的片段──“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首先,讀一讀,說一說這組句子的表達有什么特別之處?接著,改一改(改成通常的說法),讀一讀,說一說,這兩組句子有什么不一樣?你讀出了什么不一樣的感覺?然后,仔細品味:作者看到了怎樣的一個背?在作者的記憶中,母親該擁有怎樣的背?轉過身來,作者看到了母親怎樣的一張臉?在作者的記憶中,母親該擁有怎樣的臉?作者又看到了母親怎樣的一雙眼睛?母親啊,你曾經挺直的背哪里去了?你曾經光潔的面容哪里去了?你曾經水靈靈的眼睛哪里去了?……這是一個“特殊的言語形式”──這組句子主語后置,形成排比,如同電影里的一個個慢鏡頭,把母親的疲憊、辛勞、衰老,放大呈現在讀者面前,把作者的愧疚凝聚在字里行間。教學時必須緊扣言語形式背后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生發補充,揣摩探究,層層剝筍,可以深入體察“言語形式”背后深刻的意蘊和濃烈的情味。
四、在聯系中品味
解讀文本,品味語言,要聯系生活實踐或人生經驗。閱讀教學要善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要“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生活中去”(茅盾語),進而理解語言文字的要義,曉悟情趣,誘發語感,讓學生將語言形象升華為自我的、獨特的體驗。比如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中的這句話:“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笔紫茸x句子,說意思: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止一條。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就要尋找另一條道路。然后,讓學生舉例來說明:有一次,碰到一道數學難題,我嘗試了多種方法都沒有成功,只好置之不理,暫時放棄了。晚上,我請教了隔壁的大哥哥,他三言兩語一點撥,我豁然開朗。這說明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解題的辦法不止一個,自己的實力不行時可以向他人請教。這樣聯系生活來品味語言,學生對文本的豐富內涵和藝術表現力就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思考。
五、在寫話中內化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閱讀教學應努力營造一種調動學生知識積累,運用言語形式的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言語形式,讓學生動筆仿寫、擴寫、補寫、續寫,從而不斷積累、豐富語言,達到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境地。如蔣軍晶執教《月光曲》一課時動情地說:“同學們,貝多芬這時候決定再彈奏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層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倆,有所觸動,他想用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這時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請再次拿出作業紙,聯系上文展開聯想,把貝多芬內心的想法寫下來?!贝藭r的“寫”,是有前提的,學生假設是貝多芬,被盲姑娘深深感動,他們進入了角色,體會到了貝多芬此時的情感變化,能夠入境地去揣摩貝多芬的想法,也樂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設計這樣的動筆寫話,寫能促進深入地讀,讀穿插著寫,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課堂教與學的質量。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資源,讓學生以課文為載體,以課文的主要內容緊密相關來收集各種信息。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方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激發興趣;教會方法;拓寬途徑;總結積累
步入新世紀,我們已進入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當今素質教育中,知識不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也可以說,學生的學習就是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教學中,把一些抽象的語文知識,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甚至是學生無法看到的事物,讓學生通過收集信息來填補這一空白,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搜集信息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活學生主動探究,引發其獲取信息的欲望。語文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就是學生閱讀的典范,其內容包羅萬象,所展示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師可通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教學《草船借箭》,可在課外指導閱讀《三國演義》節選等;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可激發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和的生平事跡,能幫助學生準確的理解課文;教學《長征》,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特點,了解長征的歷史及一代偉人的風范及崇高品質;教學《威爾斯的小艇》,可引導學生搜集有關意大利風土人情的資料,了解異國風情,有助于對課文的準確理解。這樣做當然是費時費力的,一開始,學生總覺得很麻煩,只有少數的同學進行了收集。針對這一問題,我采用了積分制,對每次能在學習新課前主動收集資料的學生,除了給予精神上的獎勵外,還在他們的積分冊上加一分。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無形之中,讓孩子自身有一種積極向上的趕、學、比、超的意識,收集信息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
二、教會學生搜集信息的方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資料的收集還處于起步階段,收集信息不是拿來長達三四頁的電腦資料,課堂交流時,長篇大論。收集信息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課外收集、篩選和課文學習有關的材料,并在收集的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因此老師的主導作用要充分地彰顯出來,讓學生以課文為載體,以課文的主要內容緊密相關來收集各種信息。
我在布置學生搜集的任務時,結合教材內容,提出搜集的具體內容,使每個學生明白自己將要搜尋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結果。并預先讓同學們說一說,你打算到哪兒去找資料;搜集到資料后,讓他們講一講,你的這些資料是從哪里找到的,找資料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后來是怎么解決的。有的同學,歷盡千辛萬苦仍然一無所獲,我們就讓他談談他的苦衷,并請大家幫他分析找不到資料的原因,幫他想想辦法。這樣,學生有了方法和目標后,逐步減少了搜集的盲目性。如在《第一場雪》一課初讀課文時,根據學生質疑的問題,我把“下雪對人們還有哪些好處”確立為本課研究學習的知識點。這時,學生的興趣大增,或向家長請教,或上網查詢,或翻閱圖書,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多種途徑從多個角度研究探索,總結出下雪給人們帶來的好處不下二十幾種。通過這種課前大量的針對性收集,課上的重點深入交流,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重點內容的理解,而且深刻地體會到了收集信息對學習的積極作用。
三、拓寬學生信息收集的途徑
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我們指導學生可以從網絡、書籍、向家長口頭請教等多種途徑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一)網絡收集
近年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逐漸成為跨時空的大型全球“信息中心”,通過網絡可以查找到許多集合了形、聲、色等的豐富信息資料,效果是其他途徑所無法比擬的。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家里上網查資料,如果學生家里沒有電腦可以上網的話,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室電腦上網查找。
(二)書籍收集
基于現有教學條件和學生的生活水平,一部分學生會受到上網條件的制約,無法通過網絡收集資料,因此書籍收集始終是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徑。書籍的來源可以是家庭藏書、學校圖書室、班級圖書角、書店、報紙雜志等。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的同時,要指導學生做筆記、作批注,指導學生如何通過閱讀來幫助收集資料。
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電視收看、廣播收聽、向人詢問等方法來收集需要的信息。
四、善于總結,鞏固積累
收集的資料并不是課上交流之后就將它棄之不顧,而應該讓學生善于總結,鞏固積累。我經常引導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指導學生設立“采蜜本”,一邊查閱,一邊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簡要摘錄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關信息;指導學生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稱及網站地址等有關信息,以便今后進一步查閱。還注意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摘記,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排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摘錄的信息資料系統化、簡明化,便于查閱。通過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學生在收集、處理信息的過程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遨游于信息的海洋之中。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真正地融入到學習中,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我們要致力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睂W生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對知識的獲得有賴于閱讀?,F代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過程。在對小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時,應顧及學生的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要求的多樣性和閱讀心理的獨牧場 生。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的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指導學生閱讀的前提條件
每接觸到一篇課文,教師首先要解讀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等。將書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與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有機結合,從而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時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誘導,使學生的閱讀達到準、深、活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教《放棄射門》這篇課文。當拿到文本,從反復的閱讀中知道了作者講述的是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球星福勒為了避免對手受傷而放棄一個極佳的射門機會,表現出了他極為高尚的體育風范。當在聆聽文本錄音時,也講讀出了自己。于是在頭腦里將收集到的信息結合自身原有的理念,形成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球星福勒高尚的體育風范。
二、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不管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還是學生與教師之間或編者之間的對話,其宗旨都在于每一個學生個人。因此,必須要強調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至于文本的意義,要結合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去探究、去發現。
如在《魯濱遜漂流記》一文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后讓他們默讀,接著讓他們提出問題。很多學生都高舉小手。有的剛問“漂流記是什么意思?”馬上就有人回答“魯濱遜漂流在荒島上所記下的記錄?!边€有人補充說是一段“生活記錄”。在肯定了他們的回答后,再問魯濱遜在島上過了一段怎樣的生活時,舉手回答的人更多了。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再加上教師的旁敲側擊,就很容易讀出文本真正的含義,從而體現了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三、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生活經驗是不一樣的。在閱讀教學中應鼓勵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包括學生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做出反應;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地方作出反應;甚至是結合文本內容而產生的“突發奇想”。
如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迷》一文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收獲,提出不明白的問題。討論中,學生各抒已見,結合在電視資料中對宇宙的了解,有的學生說“天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有的還告訴大家“據宇宙飛船探測到的事實判斷,火星上不具備生存的條件?!币灿腥藪伋觥拔艺J為除了地球之外,也許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只是還沒發現罷了”的“高論”。通過學生大膽的交流討論,學生在不自覺中就達到閱讀的目的,同時也發揮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四、注重知識體系的縱深聯系與發展
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要鼓勵學生大膽去思考,將知識面縱橫比較與聯系,形成自己的見解。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先取多方面的途徑,讓學生在“樂學”的基礎上“善學”,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在教授新的課文知識的時候要改變以往老師說教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老師”。如在教《為人民服務》一文時,首先要布置好學生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們分小組聯系時代背景把“為人民服務”提出的緣由、發展等整理組織好,還要準備1-2篇關于“為人民服務”的課外文章和故事。課堂上派選小組代表發言講解,結束后學生和老師互相發言,經過討論,是同學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課文的相關知識。最后老師還可以讓同學們各抒己見,說出自己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計劃。通過創新組織課教,不僅可以讓同學們主動掌握了某一事件的知識體系和縱深聯系,同事也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人文意識和品德情懷。
指導學生閱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意把握上述幾個環節,不離開與文本的對話,一定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摘 要: 如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對閱讀能力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不僅體現在教學大綱與日常教學中所占比重加大,在各種活動及競賽中閱讀能力也同樣不容小覷。教師對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各出奇招,各顯神通。晨間是非常寶貴的一個時間段,晨讀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晨讀 閱讀教學 能力培養
課上老師都較為重視閱讀,想讓每名學生都有鍛煉與提高的機會,但每節課的時間實在有限,除去復習、教授新課字詞、了解作者等基本環節外,可以用作閱讀的時間便十分有限。課外教師會布置相應的閱讀內容,但實際執行起來,只有少部分學生能按教師的要求完成閱讀任務。晨讀可以解除這些弊端,因為晨讀時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可以安排負責此工作的同學監管,盡量讓其發揮作用。下面簡要談談晨讀的優勢。
一、晨讀可以將安排的閱讀任務面向全體同學
一般情況下,每位班級的班主任都會布置一定量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早自習時間完成,那么什么任務最有利于學生學習呢?多數老師會選擇閱讀,每天清晨我們進入校門,首先聽到什么,肯定有人會說是“學生的瑯瑯讀書聲”,這也是我們喜歡聽到的。早晨學生到校后,由老師事先安排閱讀任務,便可以統一行動起來,這就是面向全體同學,有哪個同學想偷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所有人的任務是一樣的,如此早自習的時間便會充分利用起來。如果沒有晨讀安排,那么學生可能做什么的都有,組織紀律不便管理,就連學習有的學生可能也會投機取巧,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此方面,還需要老師仔細研究,盡可能地激發每位學生的興趣,通過晨讀訓練,真正把閱讀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晨讀可以將閱讀任務落到實處,有負責監管驗收的同學
布置晨讀任務時,老師大都會在學生中選擇一位有威信的、有能力的學生負責此項工作,把任務布置下去后,與該同學交代明白如何輔助管理,讓學生們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晨讀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表現出優秀的綜合能力,在學生中培養出有能力、有威信的同學,讓其在晨讀時間段進行組織,把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教師安排的任務順利、保質保量地完成,這對整個班級的成績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如:負責的學生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練習后,該負責的學生可以逐一檢查,看看同學的閱讀效果,發現不足的可以著重練習,有任務完成不好的學生可以幫助其提高。這就是監管與驗收的作用,既有監管又有驗收,那么晨讀的效果一定會達到教師的期望值。
三、晨讀有利于互相提高、互相進步
在晨讀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閱讀聲音洪亮,充滿感情,而且有互相競賽的成分,這樣效果就更好了。這往往表現在同桌之間互相比較,前后桌之間、每個小組之間都會產生競賽的時候,互相比拼讀的聲音、讀的流暢、讀的感情,等等,教師常常在教室外不看教室內的現場狀況,都能猜到里面是什么場面。有時,學生間會把所發現的問題與存在的錯誤互相糾正指出,錯在什么地方,哪里讀錯了,語氣、情感不對,都會一一列舉,這種既競賽又互助的學習方式是難能可貴的。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水平便自然得到提升,教師在觀察一段時間后,把不足的地方再跟同學講一下,使其閱讀能力快速提高。
四、晨讀的時間段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早晨的讀書時間是最好的,這個時間段學生的記憶力最好,注意力最集中,最有精氣神,這么好的時間段給了學生練習閱讀,如果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就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了。實踐證明,利用與廣泛開展晨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是大有作用的,即使是閱讀水平很低的學生,在一個學期的晨讀訓練后,變化也是很明顯的。因此,老師應該在晨讀上多下工夫,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老師要認真考慮晨讀任務的安排,有的老師安排的是經典誦讀,有的安排的是課本中的閱讀任務,有的安排的是名人名言,還有的安排了名著,等等。這就要看每個班級的學生實際情況,要考慮學生的閱讀水平,不能好高騖遠,適得其反,也不能讓晨讀任務過于簡單,反而不能起到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被高度重視的情況下,能很好地利用晨讀訓練,將會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也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這是國家教育機構從課程的高度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語感。由此可見,語感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是何其重要。那么, 什么是語感?為什么要培養語感?怎樣培養語感呢?
1.培養語感的認識
什么是語感?簡單地說,也就是人對語言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這種能力具有直接性、整體性、敏捷性和不確定性。在近代語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確提出"語感"這一概念的是夏丐尊先生,他把語感定義為對文字的靈敏的感覺。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葉圣陶進一步倡導語感訓練,葉老先生把語感的對象由"文字"擴大為"語言文字",基本見解和夏丐尊先生完全一致,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能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語感"。80年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將語感拓開了又一個層面(語言文字的結構形式和表達的層面),他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
2.培養語感的意義
語文文字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為人類使用,要想很好地使用這個工具交流思想和情感,參與社會交際,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語感。,
2.1語感是人感受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人一出生就是感受語言的環境中學會聽話、說話、認識家人朋友、認識世界的,如果把剛出生的孩子放進一個沒有語言感受的環境里生活,他將永遠不會具有使用語言的能力。
2.2培養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語文教學的任務是發展語文能力,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良好的思想感情。這些都與語感有著緊密的聯系。語感是語言能力的核心,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主要靠實際的聽、說理解的能力。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是服務于語感的培養,如果沒有字、詞、句的知識的積累,語感就無從談起。語感反映的思想感情是一種心靈的感應,一個人總是把自己接觸到的語言對象,按自己的需要作出理解。這就是常說的"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教學可以通過培養語感塑造學生的思想感情。
3.培養語感的方法
毛光偉在《語感──語文教學的支點》一文中提到:"語感的培養不是教學方法的更新創造,也不是教學模式,而是對影響人們多年的通過語言知識傳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說話寫作的舊'語文教學思想的改造'。"語感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時期的知識積累和一系列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就應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
3.1加強朗讀,感悟語感。語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語"。讀,可以調動學生的眼、口、耳、腦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過程,做到"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
3.1.1教師范讀。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應是一位情感豐富的教師,他不單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對學生真摯的愛心,借助作者的感情,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努力便自己的語言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用真情撥動兒童的心弦,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這就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與"催化劑"。
3.1.2學生自讀。培養語感關鍵在于自己的語文實踐,教師要重視多讀,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談到多讀時說:"讀之,須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基礎階段,語感的培養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在這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多讀包含著一篇多讀,一篇文章如果只讀一兩遍,只能了解大體意思,多讀幾遍,尤其是感情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就像《日月潭》 這樣的課文,沒有反復的多遍練習,學生根本達不到會背這項要求。多讀還包含著讀多篇文章,課文只是范例,語感的培養和提高,僅讀課文是不夠的,還應指導學生選擇適合年齡和心理特征的讀物,以及其他一些與所學課文內容相關的讀物閱讀。從語文角度來講,不僅要讀故事、童話、寓言,還要讀詩歌、散文,不僅要讀中國作品,而且要讀世界各國的作品,不僅要讀中國現代的作品,而且要讀中國古代的作品。
3.2引導思考,體味語感。培養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這一中心環節。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語言都是經作者精雕細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師只有切實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語感的培養才有保證。
3.2.1培養語感,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詞句作為語感培養點,進行比較、揣摩、欣賞,進行透徹理解,使學生對它們不僅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與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獲得更深的感受與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詞,可引導學生讀這段話后這樣理解:那無邊的草地好像是用綠色撥灑,顏色是那么綠,那樣鮮,那樣濃,那濃濃的綠色,飽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個寬闊而碧澄的水面。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個"流"字把意境寫活了。經常這樣的品詞、析句,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感知力就會敏銳起來。
3.2.2培養語感,應抓住文章中最能表情達意的詞、句、段,捕捉語感點,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領悟,體會情感。課文中有些詞句雖然不太深奧,卻十分精妙傳神,引導學生反復琢磨體會,感受就深刻許多。在平時教學中,能經常帶著學生品一品課文中使用得當的詞語,并說說好在哪里,久而久之,學生在說話寫話時便斟詞酌句了。 3.3啟發想象,豐富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語感培養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于有字處想無字文",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如《鳥的天堂》中這樣寫道:"很快地這個樹林就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里的"熱鬧"并非只有聽覺感受,其中還包含著視覺、運動覺、空間覺等多種感受,其形象很豐滿,是一種立體形象的感受。在教學指導時,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一邊在腦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一邊誦讀,讀出"熱鬧"的感覺來,讀出作者欣喜的感覺來,讀出美的感覺來。
3.4注重積累,內化語感。語感雖然以感受為基本形式,是一種心理體驗,然而有生活才有體驗,有對語言文字的感性積累才有理性的妙悟。這種積累既是生活的積累,也是語言文字的積累,只有重視積累,才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感,并在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中顯現出來。
3.4.1生活體驗的積累。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由此可見,生活是培養語感的搖籃,生活經驗的積累與語感的培養是息息相關的。
3.4.2語言材料的積累。朱光潛說:"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因此,重視語感訓練與語文知識教學的結合,把識字、學詞當作語言積累的基本起點,因為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學生的語言運用才能不斷提高,才能做到讀文時通順流暢,談話時妙語連珠,寫作時文思如泉。
總之,培養語感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反反復復地對各式各樣的言語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反復地進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認識。這樣,學生對言語的感受就會逐漸從膚淺、狹窄、遲鈍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而培養學生這種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直覺能力,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語感的培養會在語文教學園地里開出更加艷麗的花朵。
【摘 要】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和中心環節,其主要是給學生閱讀的知識與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閱讀教學中動腦、動口、動手要緊密結合,相互促進。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從而掌握知識,拓展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閱讀;質疑;體會;嘗試
深入教育教學,開拓創新,師生團結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新主流,是充滿“新鮮味”的主渠道。對于我來說,在教學中大膽地去設想,利用好充足時間鉆研探索,抓好機會,去及時地嘗試與總結。在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有幾點教學嘗試,以供同行商與參考。
其教學嘗試可概況為:三點一線》(三點:自讀課文,學習課文內容,分角度談體會;一線:堅持閱讀一貫制。)
1 堅持閱讀一慣制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此格言就充分說明了堅持一貫制閱讀的重要性。在小學階段,教師必須培養學生自覺閱讀的好習慣,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比較好地掌握學習課文內容的主動權,特別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在教學活動的至始至終,要堅持好、貫徹好“一貫制”閱讀,就拿閱讀教學中嘗試性的“三點”來說,特需去這樣做,有哪方面的難點,通過閱讀的渠道去質疑、去討論、去解疑。
2 自讀課文
就是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去熟知課文,需解決好以下問題:
(1)以及掌握課文內容中難讀準的字。例如:他正倚著交通溝的胸墻坐著,一手夾著自制的煙卷,拿著火柴盒,一手輕輕地劃著火柴,他并沒有點煙……(選自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燈光》一文),其中“倚著”、“夾著”、“拿著”這些詞語中的“著”它的語音為zhe;而“劃著”這個詞語中的“著”,其語音為zháo。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有責任……(選自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為人民服務》一文),其中“困難”一詞中的“難”應讀為nán,“受難”一詞中的“難”應讀為nàn。
我進行這一項教學活動,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容易讀錯字音的現象,基本能達到正確流利地去自讀課文,去確定難讀字的讀音。
(2)勾畫及理解課文內容中的好詞及好句,每篇學習的新課文內容中,總有一些較陌生而具有一定新穎性的詞語和句子,需去做相應的標記勾畫和理解。例如:“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與“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边@兩句是前后照應的句子。(選自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罢蔡煊邮俏覈艹龅膼蹏こ處煛!边@句話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句,(選自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詹天佑》一文)。
對于一些好的詞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查找資料)和聯系當時的語言環境去理解、去掌握。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已無意識地積累了大量的詞語,豐富了學生的詞匯,就為更好地利用詞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一些好的句子,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說一說對句子的理解情況或對句子喜歡的原因??傊?,這樣的教學環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詞匯,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基石”,同時,學生也有了一刻寫作“定心丸”,并對理解課文內容有了很大的幫助,為以后將要進行的教學環節鋪平了道路。
(3)學生自己選取喜歡的段落。教學中,學生總愛去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很好地,仔細地、認真地進行閱讀,并有意識地加以思考與理解,很特意地說明自己喜歡有關段落的原因,其中很自然地談出了對段落內容豐富的理解。教師“趁熱打鐵”巧妙地去檢查了學生對課文的熟知程度及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這樣,比起以前對整篇課文逐段了解內容,既省時、又注入了新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濃,何樂而不為呢!
3 學習課文內容
師生間的教與學活動,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揚平等互助合作的學習精神,需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 立好足,找出疑問點
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立好足。找出疑問點,應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從課題入手――抓住重點字、詞、句――內容次序――作者的寫作思路及特點。
3.2 依據疑問點,學生自己質疑
學生自己沿著找出課文內容疑問點的思路,進行有質量的質疑,提出帶有鏈索性的問題,要帶有文章的靈魂,韻有文章的精髓。例如: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在怎樣的情況下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困難的?最后,世人又是怎樣評價詹天佑和中國人的?(選自小學教科書第十冊《詹天佑》一文)
3.3 做到精讀,自學解疑
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仔細地閱讀課文,切中問題的實質要害落實到有關的段落及段落的字詞句方面,力求做到粗(精讀)、細(細致)、準(準確),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去深入思考,自覺解疑。然后,教師趁有利時機,組織學生展開合理的討論與自由交流,形成“各抒己見”的良好氣氛,樹立起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借此,教師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變得很靈活、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具有了初步的創造性思維。
3.4 做好點“睛”之論
這是教師的任務,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作以點評,要作鼓勵性語言的評價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有時可以作總結性的發言。點評時多用“稍作補充就會更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得很好“、”學習很自覺“、”做得很好“等詞語。這樣會更好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導學習的主動權,會把學習學得更好,培養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4 分角度談體會
這是對課文內容更進一步的升華,是用學生自己的心與事件人物之間心靈的對話,是一種感情交流,也是對學生進行了很好地思想感情方面的深刻教育,主要掌握好三個方面的角度:一是,結合課文內容談體會;二是,聯系自己實際情況談體會;三是前者緊密結合。例如:有的學生學習了《燈光》一文后,談到:郝副營長生得偉大,死的光榮,您向往燈光,卻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晌覀円呀浻蒙想姛?。郝副營長,您安息吧,我們一定會在燈光下認真學習,決不辜負您的希望。您好,再見!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步伐與信息教育的順利開展,及時營造良好的互相團結合作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自覺地去學習、會學習,作為教師,應大膽地設想,力求實踐中嘗試,善于總結,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擯棄傳統教學觀念,謀求新的教學路子,是素質教育實質性的要求,是時代教育的呼喚,是關鍵 之所在。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學《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并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家庭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等。
五、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索。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摘 要:本文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闡述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策略,提出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明確了在閱讀教學中保障閱讀的質與量、進一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自主閱讀 興趣 方法 習慣
閱讀是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健全學生人格有著重要作用。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笨梢娕囵B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尤其重要。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促進學生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的任務。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求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在課堂上保障閱讀的質與量。進一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自主閱讀應從激發興趣開始。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并能自覺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運用各種方法,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激趣方法多種多樣,有導語激趣、情感激趣、多媒體激趣、活動激趣等,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利用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效果甚佳。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題西林壁》,一般學習古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體現本組“觀察與發現”這一訓練重點?教學中可采用導語激趣、多媒體激趣開課:“今天老師帶大家去廬山玩一玩,欣賞一下美麗的風光,好不好(適時播放廬山精美的風光片)?”這樣的導語、多媒體課件就像一塊磁鐵,能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使其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進而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二、指導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
閱讀方法是語文學習指導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閱讀方法得當,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識。閱讀的方法很多,比如有精讀、略讀、默讀、朗讀、品讀、速讀、表演讀,有瀏覽式、批注式、摘錄式等預習式閱讀,還有比較閱讀等。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這是一條最常用、最有效的指導途徑。要把閱讀指導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既傳授語文學科知識又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方法、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自主閱讀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不同的閱讀指導。而閱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閱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一讀文本,整體感知內容;二讀文本,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不懂的字詞查字典,能結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三讀文本,劃出優美感人、含義深刻的句子;四讀文本,品析、悟情、明理,升華主題;五讀文本,摘錄積累妙詞佳句,日后運用;六讀文本,誦讀妙詞佳句、精彩片斷。通過上述幾方面的強化,能達到訓練、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地去解決新問題,舉一反三。
其次,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多引導學生圍繞“你有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展開教學,教師少些講解、分析、理解,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中去感受、去體會并學以致用。教學中還要給學生提供評價、反饋的時間、機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多給學生一些肯定性、鼓勵性的語言,還要盡量創設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互動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評價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評價。
三、養成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地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出來,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享用不盡。”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是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閱讀習慣一般包括認真讀書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批注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等。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地反復練習中養成的。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懂得,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一句、一段、一篇讀起,一次、兩次、三次堅持,不斷積累經驗。其次是要根據小學生缺乏自主性、自控能力比較差的身心特點,本著“提出要求、具體指導、常抓不懈、嚴格訓練”的原則指導閱讀。再次是要營造氣氛,創建書香校園,合理安排閱讀活動。最后是要創建閱讀交流展示平臺,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要把閱讀的金鑰匙交給學生,隨時隨地教學生學會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自主構建、自主運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閱讀能力歷來被稱為“學習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語文學習能力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又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張志公先生說:“閱讀不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或他人知識,它還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币虼?,在小學階段特別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就更為重要,它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語文水平。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 進行目標管理
1.1 達到一個基本要求。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準確、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句子,要讀得流利,不能結結巴巴、吞吞吐吐,要讀出感情,注意輕重緩急,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句段之間的停頓。
1.2 注意兩個方面的培養。(1)注意學生讀書看報的能力培養。(2)注意學生認真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能力具體指認識生字、掌握詞匯、理解句子,朗讀、默讀、背誦和復述課文;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的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指能自覺認真、獨立思考、查閱筆記等閱讀習慣。
1.3 做到三個結合。(1)閱讀與接受美的熏陶相結合。閱讀教學要把學習語言文字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結合起來。(2)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內閱讀以教材為藍本,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閱讀方法,再將課內學到的方法有目的地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鞏固課內知識,擴大知識面。(3)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閱讀教學要學習、掌握、積累詞語和句子,學習掌握文章的選材、布局謀篇、開頭和結尾的方法,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去,使讀寫相得益彰。
1.4 解決四個問題。閱讀課文從宏觀上要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寫得怎么樣?解決這四個問題是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閱讀教學規律,也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的途徑。
1.5 過好五道關口。閱讀教學要過好識字、釋詞、讀句、理段和明篇這五道關口。識字關,能憑借漢語拼音,依據漢字規律,利用字典自學生字、能讀字音、辨字形、明字義。釋詞關,會通過查找字典詞典,結合語言環境等多條渠道理解詞意,并積累詞語。讀句關,能讀通句子、讀出語氣、理解句意、認識句式。理段關,能理清段落、劃分層次、歸納段意、分清結構。明篇關,能概括內容、歸納中心、總結寫法、質疑問難。
2 發揮思想教育功能
閱讀過程,一般是“文字――內容――思想”和“思想――內容――文字”的雙向過程。前一過程的特點是以文悟道。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進而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這是一個從文字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從現象到本質的心理過程。后一過程的特點是因道品文。即從中心思想出發,進一步品味、賞析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這是和前一過程相逆的心理過程,以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為核心,體現了文和道的辯證統一,也表明了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須在“雙向”過程的基本機制下,緊扣教材,發揮它的形象感染、情感陶冶、邏輯攝服作用。
2.1 形象感染。在閱讀教學中,課文里塑造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常常使同學們深受感動,成為激勵他們成長的榜樣和力量。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正在發展,他們對具體的、形象的事物具有很強的感受性。我們要善于發揮教材的形象感染力量,抓住重點的詞句和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英雄人物的思想、行為和品格,并注意恰當運用插圖和聲象教具配合講讀,以增強熏陶、感染力量。
2.2 情感陶冶。一篇篇課文是思想、信息、情感的載體,用不同方式抒發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教學需要激發作者相應的情感,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切感受作品情感的脈搏,從而引起思想共鳴,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
例如我在教《一夜的工作》時,就十分重視對學生情感的陶冶。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始終把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一尺來厚”,“一句一句”審閱文件的情景去認識和體驗總理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勞苦。又從“一個”、“兩把”、“一盞”、“兩杯”、“一小碟”的記述去認識和體驗總理生活的簡樸。在感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了同學們對的敬仰之情。然后,再緊緊抓住課文的最后一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并要求學生表情朗讀,讀出感情和語氣,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師、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
2.3 邏輯攝服。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的教育性,除了內在的思想、情感外,還有它強有力的邏輯力量。課文的思路和嚴謹結構,在學生閱讀理解中一旦有所領悟,就會感受到課文的邏輯力量,勢必會強化教材所闡述的思想、觀念和蘊含的情感。
3 尋求多角色效應
閱讀教學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強化角色意識,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圍繞教學目標靈活地扮演角色,以尋求教學中的多角色效應。
3.1 興趣的引發效應。興趣是成功的基因。在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充當角色,可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寫景文,可根據教材確定景點,以導游的身份安排游路,引其循路覽物,觸景生情;也可面對文中畫面的游人的身份巧妙設問,要其介紹畫面。這樣,學生或者跟著導游游山玩水,或者帶著游人尋路通幽,其興趣必然濃郁。對敘事文,教師可充當角色,引其入境,促使學生設身處地理解內容。
3.2 難點的突破效應。由于水平能力的限制,小學生在閱讀中常會遇到難點。對此,教師有針對性地充當角色,可以轉換思維角度,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寓意的理解是寓言教學的難點,直接奉送寓意,學生則難以接受,而直接要其說出寓意,學生又難以勝任。如果教師有目的地充當角色,巧問妙引,通過情境創設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強化情景感受,則可使其順利地悟出寓意。
3.3 心理溝通的效應。由于師生年齡水平的差異,使得師生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心理差異,這往往使教與學出現異步現象。而教師充當角色,則可溝通師生心理,促使教與學協調同步。首先是語言角色化,教學中教師須以學生的角色設計語言,要根據學生年齡、水平特點而設計語言,使語言具備孩子腔,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教師的童心。要精心錘煉語言,通過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準確使用以趣化語言,使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并富于幽默,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的語言要溫和親切,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良師益友。其次是情境角色化。在情境創設中,教師可隨機充當角色,朗讀也好,表演也好,均可參加,和學生一塊玩、一塊樂、一塊演,這樣,就能使角色成為溝通師生心理的紐帶,以優化教學效果。
【摘要】小學生閱讀時不善于思考,而習慣于死記硬背,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適合于閱讀本身特點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如何對小學生進行閱讀過程中的思考方式的訓練?一般說來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形成圖像
在閱讀課文時,將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在頭腦中構成一幅鮮明的圖畫,然后又回到課文中去進一步理解課文,形成文――圖――文的思考方式。如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學生沒有到過云南西雙版納,卻要他們通過看圖和讀文去想象云南西雙版納的傣家竹樓是什么樣子的,沒到過永定,卻要他們想象圓形土樓是什么樣子的,并在頭腦中通過圖文把他們聯系起來,想像這時腦中浮現了西雙版納傣族人民竹樓傍水而居的畫面。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思考境界呢?必須把課文讀熟,透徹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讀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把反映生活畫面的句子聯系起來想。這樣,詞句理解得越深,圖象在頭腦中就變得越鮮明、越深刻。
2、體驗生活
邊讀邊想,把自己置身于課文所描寫的事物和環境之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去體驗所描寫的事物和環境之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去體驗所描寫的事物、人物。從而獲得感受,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教學《凡卡》一文時,文中這樣寫:“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帶我離開這兒??蓱z可憐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吧。這兒的人都打我。我餓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難受得沒法說。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那楦頭打我的腦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過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問候阿遼娜,問候獨眼的艾果爾,問候馬車夫。別讓旁人拿我的小風琴?!苯涍^反復朗讀,把自己置身于所描述的境地,就如自己是凡卡在當學徒,沒吃的、沒喝的、不能睡好覺等等,甚至還要挨打、打凍,與自己現在的生活進行對比,從而產生對凡卡的同情感,對俄國沙皇統治黑暗社會的憎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注意聯想
閱讀課文不僅要認識一個個事物,而且要從一種事物聯想到另一種事物或更多種事物,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認識能力。比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文中小女孩在第一次擦燃火柴時寫道:“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要讓學生懂得“這火爐”是小女孩“過于寒冷,渴望得到火爐”所引起的聯想。這種由寫實在事物到產生聯想的手法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理解。而教材中有些運用象征襯托手法,就要學生運用聯想去理解。比如:“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這就要由“一夜的工作”啟發學生聯想到每天晚上都是這樣度過的,這還只是一夜工作的縮影,作者發自內心地贊美我們的,事實上是贊美每天晚上都是這樣忘我地工作的,我們作為中國人民要不怕艱難險阻,發揮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作風,響應的反腐倡廉。
4、發展思維
課文中生動的描寫,形象語言、巧妙的聯想等等,是觸發學生思維想象的誘因,我們可以籍此誘發引導,教給方法,使學生不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開闊思路,開拓思維。
4.1、學會分析
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指引學生把文中的小女孩與現實生活中的你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悟出兩者間的邏輯聯系“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不敢回家,說明她的爹媽不疼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幻想到大火爐,可以想象得到這個小女孩當時有多冷;第二次擦燃火柴,便是幻想到烤鵝,說明她現在除了冷,最嚴峻的便是溫飽問題了?,F在生活中的同學們在大年夜都在干什么?會穿不暖和嗎?會吃不飽嗎?兩者進行鮮明的對比,進而進一步通過運用對比的方法來表現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當時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而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4.2、掌握規律
如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學生懂得:觀察事物的靜態要注意事物的位置、大小、形狀,并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描寫事物的動態則要注意事物的活動變化,要抓住特點寫。
5、學會推想
推想是根據已知的材料遵循其規律,推測其發展的一種思考形式。閱讀中,常常把文中沒有具體交代的部分,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推理、想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凡卡》一文中,從“鄉下 爺爺收”可以知道凡卡沒有寫清爺爺的具體收信地址;從凡卡投信前沒錢買郵票,所以也沒有貼郵票等可以推想到“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這樣的情景只有在凡卡的夢里能實現,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學生通過這樣推理,就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
6、體會文中難于理解的語句
隨著年級的升高,教材中出現了較多意思含蓄的句子,這些句子就要我們運用體會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要體會句子的意思就要讓學生學會聯系有關的詞、句、段,聯系中心思想去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學生只有在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通過讀、思、議、練等環節,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體會出這句話中兩個幸福的不同含義:第一個幸福是指小女孩臨死看幻想到的美麗景象,她當時是幸福的。第二個幸福是指小女孩死了,擺脫了現實生活中的寒冷、饑餓、痛苦的生活,所以是幸福的。
只有對學生進行上面六種適合于閱讀特點常用的思考方式的訓練,持之以恒,才能改變過去學生死記硬背的壞習慣,使他們在閱讀中善于思考問題,提高閱讀能力。
摘 要:作為基礎教育課程,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語文教師應該多選擇與生活相關聯的閱讀文章,通過有效的引導,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感悟能力與閱讀能力,使小學生對語文閱讀更加有興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教學的效率,也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爭取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與合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遼寧省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語文閱讀的要求更加嚴格,語文教師應該從廣度與深度上都更進一步地深入,通過多種途徑,靈活地運用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營造出更好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
一、提高課堂活力,營造課堂氛圍
由于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小學生,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與自我觀念,對于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與個性等都有著非常強烈的主觀意識,他們不愿意成為教師灌輸知識的工具。所以,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交往和溝通,提高課堂的活力,為學生營造出更加融洽的學習氛圍,從而能夠把傳統枯燥無味、呆板、機械的閱讀教學過程轉變成為更加富有生氣與活力的課堂。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給學生找一些故事性的文章,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簡單的記敘文入手,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二、活用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興趣
要想優化小學語文的有效閱讀教學,教師就應該多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錄音機、計算機等多種現代化的設備,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動性,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能夠產生自主閱讀的愿望。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音樂、影視作品或者話劇等,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如果想讓學生持續這種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就應該進行不斷的鼓勵與引導,讓學生通過合作與探究,形成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模式,教會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并且能夠通過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反思自己對閱讀理解的差異,學會更多的思考方式,從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兩個小組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之后定期組織學生參加閱讀交流會,讓學生先講述該文章或書籍的大致內容,并講述自己對讀書的感想和體會,這樣能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幫助學生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會更多的閱讀方法和思考方法,不斷地提高閱讀效率。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與閱讀能力,就應該從小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變換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全面型人才。除了本文所提到的優化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之外,語文教師還應該選擇更加貼近生活的閱讀素材,這樣可以使學生對閱讀內容更加的感同身受,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因材施教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體現出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不同的特長。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甜水滿族鄉河沿小學)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獲得外部的信息和知識,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視野,幫助人融入廣闊的社會空間。閱讀還能夠溝通人與人類的心靈,使人得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的積累,發展思維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豐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養和品味。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閱讀教學;主體;習慣;體驗性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與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這是小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閱讀教學應順應這一規律,讓學生在主動和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正如張田若先生所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由此可見,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的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
一、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
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誰是閱讀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根本性的問題。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先是教師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及相關資料,然后寫出教案。課題教學時,教師常采用談話的方法,將“預設”好的問題與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種“請君入甕”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師對作品的理解,這只能說是教師的閱讀,而不是學生的閱讀。為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蓖瑫r又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币虼?,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或傾向。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說,它跟興趣、氣質、能力等是構成個性化行為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性格特點。從生理機制來說,習慣又是后來獲得的趨于穩定的條件反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笨梢姡囵B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關系學生終身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導學生迷上讀書,那么你所影響的不僅是學生的未來,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下一代孩子的未來”。但針對當前的教育現狀,他又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過去重視孩子們如何閱讀,而忘記教他們如何自愿地閱讀?!笨梢?,幫助學生從小學會閱讀,學會有成效的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語文教學頭等重要的任務。在現實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有書可讀,引導他們利用壓歲錢或平時零用錢選購一些少兒課外讀物,并讓他們每周挑選好的文章或故事在班上朗讀,讓學生聽后評議。筆者還組織小學生開展講故事或朗誦比賽,評出“故事大王”或“朗誦能手”。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教師若提出了某項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時緊時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閱讀習慣尚未養成的時候,在有的學生身上表現出某種不良的閱讀習慣的時候,更需要嚴格要求,絲毫不能放松,長此下去,將會對其他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三、進行體驗性閱讀教學
“讀”是主旋律,已成為當今小學語文界的共識。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并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指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地讀,讓學生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因為小學生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我們可以把畫、唱、演等活動形式引入課堂,將學生帶入意境中,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全新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要注重對學生體驗過程的評價,以決定學生體驗的價值取向。在教學中,還應積極開展拓展性活動,如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寫自己的心靈軌跡、走出課堂體驗生活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積累有關體驗奠定基礎。
總之,通過體驗性閱讀教學,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讓學生站在語文學習的最前沿,積極促成體驗性學習。
一、 提高小學生創新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小學生創新閱讀能力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實施興國安邦戰略的一項關鍵性決策。而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要靠教育,小學教育是這種人才培養的奠基階段,我們必須從小抓起,通過學校創新性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性地學習,切實培養年輕一代的創新精神和開發他們的創新潛能。
其次,提高小學生的創新閱讀能力是適應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的規模和培養能力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但是應試教育仍影響著民族文化素質,成為青少年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培養的障礙。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不斷開發人的潛能,發展人的能力。因此,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而且,提高小學生創新閱讀能力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所以,在閱讀中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發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創新潛能,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保證。
二、在閱讀中,實施創新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
1.科學原則。對學生的教育一定要在科學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從一開始就教育學生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在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時,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在有了新的主意或新的想法之后學會自己去驗證,包括去收集相關的材料、相關的信息,以及如何去排除無關因素的影響,最后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去檢驗。堅持科學原則是創新教育的基石。
2.開放原則。與封閉式教學相對,讓學生從書本中解放出來,注重聯系實際進行教學。傳統教學往往把學生禁錮在書本中,注重學生接受式學習,認為學習書本知識才是最有用的。顯然這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如果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將學生從書本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通過發展感性認識來觸發其創新的靈感。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打破書本的局限,要結合實際,從現實中汲取營養,創造豐富的直觀,利用學生已有感性認識,來活躍學生的想象,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其豐富的創造精神。
三、提高小學生創新閱讀能力應當進行的改革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聽、說、讀、寫的訓練,雖各有要求和渠道,但是其根本便是閱讀教學。因此,推進語文素質教育,首先必須落實好閱讀的素質教育。
1.改革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渠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創設開放的、多維互動的閱讀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習創新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通過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實踐操作,掌握知識,領悟學法,形成能力,并遷移至課外去學習教材以外的知識,去探索獨立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去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2.教師要走出"傳授式"和"應試式"教學誤區。創新潛能能否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得以體現,首先取決于語文教師是否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觀。我認為創新能力培養教育所需要的教學觀是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激勵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教學的主要方面,以幫助學生具備語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為教學的本質內涵,以使學生懂得如何做人為教學的根本目標。有了這樣的教學觀,在教學中才能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才能使師生的創新潛能得到開發和拓展。
3.處理好創新潛能培養與閱讀基礎教學的關系。創新潛能培養必須重視閱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閱讀技能的練習,但不是把閱讀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把閱讀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實現教育目的工具。因此,閱讀教學首先必須圍繞閱讀基礎內容,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它們,建立起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
4.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帳,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材料的提供者,是學習過程的調控者和組織者,也是學生解疑、探究的協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溝通交流、共同體驗、討論創造的過程。
有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闡明了讀書的重要和途徑。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告訴我們多讀書對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性?!缎抡n程標準》也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將“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標,并明確了閱讀的要求。因此,閱讀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薄胺e漸成學”是讀書之規律。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積累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要幫助選擇學生適合自己的書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喜歡知道才能取得顯著地效果。興趣可以加快獲得豐富知識的進程。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實實在在對閱讀產生主動的需要,讓學生將閱讀與自己的興趣畫上等號。 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閱讀的讀物?!崩蠋熆筛鶕煌瑢W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指導學生閱讀他們感興趣的書,來激發他們閱讀的積極性。讀書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由課堂向課外延伸,來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二、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要從整篇課文入手。要重視自讀自悟、整體感知,重視個人閱讀后感受、體驗的交流,切忌肢解課文。此外,只有整體把握是不夠的。閱讀教學還要結合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漸發現、習得一些語言規律和表達方法。
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不斷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積累的能力。由詞句到語段到篇章,不僅要抓理解,還要抓表達。要引導學生發現表達的特點、閃光點,鼓勵他們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遷移、運用。
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實,證明了他們所采取的閱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許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學經驗證明了他們所傳授、推介的閱讀方法的正確。教師有必要從中撤取一些簡便易行、成效顯著的閱讀方法向小學生推薦,使小學生的閱讀活動有法可依,進而增進學生取得良好閱讀效果的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向小學生可以傳授以下一些閱讀方法。
(一)確定閱讀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根據學生讀物的實際來選定閱讀目標。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通過各種途徑達成目標,要避開與目標無關的內容,避免繞圈子。然后,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篩選,找到真正切中目標的實際內容。清代學者阮元說:“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曬之。夫必十日一行, 始是真能讀書也?!边@是說精讀之法。有的書要速讀,那是為了快速攝取信息;有的書要精讀,這是為了從內容到形式仔細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領會作者的筆法、作者的旨趣。
(二)加快閱讀快速,提高閱讀效率
讓學生懂得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才能積極的、創造性的閱讀理解。閱讀時不出聲,使理解材料的思維過程簡化,以加快閱讀速度。同時閱讀時盡力推廣視讀廣度,以句、段文字為一個閱讀單位,做到一目十行。閱讀時注意力高度集中,閱讀途中不回視、不重讀。另外,還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盡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信息。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三)用自己的思想意識理解書本知識
讀書要融進自己的思想意識,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識、經驗來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學課本中出現一些古詩、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較深刻的思想意義的作品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說“我們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中所見的倔強性格、不甘歧視、頑強精神、目標動力、志氣骨氣等“意”來逆推作者的“志”。
(四)動筆墨、做記號讀書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阿德勒認為要做書籍的主人,這過程就是占有書籍的過程。小學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詞好句用一種符號圈出, 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種符號畫出,疑難不解之處再用其他符號勾出。多讀多思,勤畫勤寫,一定會取得成效。
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實,證明了他們所采取的閱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許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學經驗證明了他們所傳授、推介的閱讀方法的正確。教師有必要從中撤取一些簡便易行、成效顯著的閱讀方法向小學生推薦,使小學生的閱讀活動有法可依,進而增進學生取得良好閱讀效果的信心。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寫作文總是表現出:怕、恨、不喜歡、不會寫的情況!小學作文作為語文教學中重難點環節,語文老師在工作執行時十分棘手和頭疼,一門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不知道如何下筆寫作文?東拼西湊的只為完成一篇作文,條理不清楚,意思表達不準確,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
關鍵詞:閱讀能力;教材內容;評價;興趣
一、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閱讀能力訓練的培養是成功寫好作文的最近通道,它為作文知識的儲備,以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閱讀能力是學生通過閱讀,深受文化熏陶,主動的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寫作知識做儲備。而且,閱讀還可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的寫作素材豐富,語言得到鍛煉,詞匯在閱讀中得到運用,會掌握一定的寫作基本規律。
二、注重平時積累以及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作文作為語文的基礎知識,閱讀時一樣需要積累文中的好句、好詞、精彩片段?!爸匾曃谋尽币彩切抡n標的要求,課文中思考練習題會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自己用心、用腦、動手去鍛煉閱讀的好習慣,進而為寫好作文作鋪墊,力爭達到有詞可用、有話可說的效果。
三、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及時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堅持寫日記是寫作練筆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徑,日記的內容廣泛多樣,學生可以切身地將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經歷到的、想到的事情揮筆無拘無束地記在日記中,這樣學生就在自由表達的空間中將真實的事情記錄下來,為寫作做了很好的培養訓練,寫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老師按時的批閱日記,寫的好的語句老師要給予表揚和贊許,寫得不好的地方,老師和學生一起看內容,老師指導修改,學生在輪流交換意見中及時改進,在工作進行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真實地記錄,將話變為通順的語句闡述出來,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若再重新習的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學生對作文產生的頭痛是他們的興趣不高漲,老師要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逐步地讓學生做到樂意寫作。只要教師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 青海省湟源縣大華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