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10:4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交通運輸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在注重學生理論知識體系掌握的基礎上,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目前本科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針對交通運輸類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將以認知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在教學中,并闡述了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交通運輸類專業
目前我國本科教學更加注重理論教學,而實踐教學相對薄弱。為更有效地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需要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具體學科特點,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因此,開展基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內涵與條件
認知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認知結構[1],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最合理的認知過程引導學生的認知結構合理發展;而認知過程的發展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完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為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奠定基礎。雖然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幫助是認知過程的必要因素,但教師的工作應該隨著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減少。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2]。它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以主體地位進行信息加工,并進行意義的主動建構;而教師應以促進和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為主要工作。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幫助學生以現有的知識為基礎,利用當前學習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涵蓋的與其他事物的聯系來建構新的知識。
基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3],是在一定的認知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學習進度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給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學習策略和學習內容,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自主性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強調師生的交互作用,而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教學的實際需求與學生的能力水平來組織教學實踐,使課堂教學轉變為一種以人的發展與創新為本的建構過程。
基于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需要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意志和自立行為等來自學生自身內在條件,還需要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利、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為學生提供各種自主學習資源等教師創設的外在條件。
二、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現狀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將“交通運輸專業”分為三個專業方向,即“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方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方向和“汽車服務工程”方向等,并通過專業方向的模塊化課程進行教學培養。盡管這樣的培養方式可以彌補辦學資源不足和拓寬專業方向的需要,但這種模式使不同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具有很強的方向特性,缺乏交叉,未能充分體現交通運輸專業“工程”與“管理”相結合的專業特性。
(二)教學存在的問題
1.灌輸多,參與少。雖然經歷了多年的教學改革,但是交通運輸類課程內容多是以經驗或結論方式進行以講授為主的教學,學生被動聽課。在教學內容上存在缺乏最新的交叉學科課程的引入、課程內容接近老化和課程間內容重復等問題。整體上教學過程相對沉悶,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封閉多,發散少。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嚴格遵照教學大綱,使得教學更局限于教材,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查閱、廣泛涉獵不夠,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提出問題的意識,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創新能力普遍較弱。
3.重分數多,重能力少。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的考核標準以筆試為主。由于要保證試題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所以,在考核中較多地使用著重理論、輕能力的問題,使得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
三、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在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實踐
(一)教學目標改革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開闊視野,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培育。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需要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更需要培育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只有在強烈的創新精神指引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才能樹立創新目標,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
(二)課程體系改革
在新的教學目標下構建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強化“泛而有力”的基礎課支撐,使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符合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的特點。對全部課程進行優化組合,同時為了適應專業及學科的新發展,介紹前沿動態,開設數量少而內容精的專業任選課。
(三)教學方法改革
1.課內加強自主學習引導。在課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調查研究,并在相應階段給予學生幫助和點評。學生將會感受到教師不再是教學和學術上的權威,而是自己學習過程中友善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還會逐漸認識到現有的知識體系不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人們在長期探索客觀世界時總結出的一般規律,而這種規律在適用范圍上存在局限性,并且隨時有可能被更簡潔、更符合真實情況的新規律所替代。
教師要精細設計課程內容載體,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實行以主題發言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為形成研究討論問題的氛圍,在授課班級內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討論小組,為學生創造自主的創新性學習最適合的環境。然后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圍繞課程教學重點內容的主線,為學生設計一些典型的討論題目。討論題目既可以是教師預先設計的,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思考提出的。在教學過程中定期組織一定比例的討論課,在相關討論題目進行前,布置相應的主講學生,提出對學生討論的基本要求,布置組織實施的時間節點,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參考資料、解決問題的步驟建議,并設立學生的反饋環節;在相關討論題目完成后,進行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等環節。
摘要:近年來,青年教師已逐漸成為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教師中的主體,但他們經濟壓力過大、教學任務繁重、心理健康堪憂、離職頻率較高的現狀,影響著青年教師的成長,對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將為制定青年教師成長策略,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交通運輸 技校 青年教師 成長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大量的實踐證明,一流的技工教育需要有一流的青年教師隊伍。青年教師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技工院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希望。交通運輸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加快了技工院校的快速發展,多年來他們為行業培養了一大批一線技術工人。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對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青年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青年教師成長的現狀
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落實《交通部教育部關于推進交通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十一五”時期,交通職業院校共培養技能型人才50多萬人。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交通行業從業人員隊伍素質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年來,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不斷加大青年教師的引進力度,學歷學位明顯提高,結構層次不斷優化,涌現出一批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青年教師日益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他們熱愛交通職業教育事業,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較高,關心熱愛學生,有強烈的進取心,渴望提升自己。
2 青年教師成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的青年教師,主體積極健康向上,為交通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然而,通過訪談和調查我們發現也存在一些問題。
2.1青年教師的經濟壓力過大
由于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體制所限,目前很難享受到教育系統學校的相關政策和優勢,而且受到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的制約,教師的經濟待遇和交通運輸行業的整體薪酬水平相比普遍較低,而青年教師來自住房、子女入托入學等生活上的經濟壓力過大,由于部分青年教師沒有編制、職稱較低、工齡較短等原因,大部分待遇比較低,青年教師成長缺乏必要的經濟支撐。
2.2青年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
通過對浙江、山西、江蘇和廣東等省市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校的調查發現,90%以上的青年教師平均每周要完成18課時以上的教學任務,而部分理實一體化和實訓教師的周課時還要更高。過重的教學負擔,使青年教師很難再承擔其他非教學任務,比如班主任、教學改革、課程開發、下企業鍛煉、科研等。
2.3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堪憂
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幾乎所有的青年教師都擔任了班主任,而且每學期承擔新課和二至三門主要的專業課程的教學,長年繁重的教學任務、工作壓力,以及技工院校學生自身素質的制約,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之外,還受到學生教育管理負擔,以及住房、婚育等生活、經濟壓力的影響,青年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2.4青年教師的離職頻率較高
一些青年教師不能正確認識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就業環境、競爭激烈程度等,高估自己的能力;部分青年教師社會閱歷不夠,體驗生活不夠深刻,看問題比較膚淺,沒有理性的、客觀地看待教學工作,造成青年教師離職率較高。調查發現,編制外教師、外地青年教師穩定性相對較差,有更強烈的離職意愿。
3 青年教師成長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管理理念不適應青年教師的成長
青年教師正處于人生的特殊發展期內,生理和心理正處于急劇變化之中。許多學校不重視和把握青年教師的成長規律,不能從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實際出發,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機制。學校在選人用人管理人上的統籌力度還不夠大,對青年教師重使用輕培養,管理的理念和方式簡單,使剛入職的青年教師缺乏歸屬感。個別教師感覺工作環境壓抑,內部的人際關系和文化氛圍不盡人意。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不能得到合理的規劃。
3.2薪酬設計不適應青年教師的成長
青年教師雖然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許多學校也把教師的工作量作為薪酬設計的重要指標。但是受到市場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青年教師往往把工資待遇和行業的整體水平、自己的同學比較,與交通運輸建設一線行業的收入比較,再加上來自生活上的壓力,青年教師普遍對學校的福利保障、工作的穩定性、工作環境和工作時間等方面不能理性的對待。據調查,薪酬是青年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都希望得到增長。
3.3績效管理不適應青年教師的成長
作為事業單位的學校,長時間以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缺乏市場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一般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模式,把人力資源管理當作人事工作,進行事務性管理,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很多學校都沒有建立真正有效的績效管理。一些學校對績效考核人事不到位,考核內容過于簡單和單一,缺乏可操作性和激勵機制,流于形式,這對青年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3.4培訓體系不適應青年教師的成長
青年教師如果不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充電,就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對浙江公路技師學院60位青年教師的調查中發現,青年教師以往參加的培訓主要是學校要求,排第二的是領導指派,可以看出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培訓效果;普遍認為培訓學習的內容對目前的工作實用性較差;對參加過的培訓不滿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培訓人員不能按需選擇培訓內容,針對性差;最希望選擇的培訓老師是一線教育能手,其次是企業家和知名教育家。一些學校尚未建立科學的培訓體系,這對青年教師工作水平的提升和今后的成長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4 結語
綜上所述,分析和研究技工院校青年教師成長過程十分必要,不僅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也符合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對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引進、培養、激勵等工作,制定適應發展需要的青年教師成長策略,為交通運輸類技工院??沙掷m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摘要:針對交通運輸類專業應用背景較強的特點,突破傳統實踐教學觀念,北京理工大學構建了獨立自成體系的與理論教學相關聯的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該實踐教學體系由分層次分模塊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平臺等組成,強化實踐教學在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地位,為構建與培養高素質交通運輸應用型人才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層次;分模塊
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鐵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發展,對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學針對交通運輸類專業應用背景較強的特點,分析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結合學校的專業定位和辦學思路,在長期的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建設中,積極開展探索與研究,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交通運輸類專業的特點及設置
交通運輸類專業包括交通運輸、交通工程、飛行技術、航海技術、輪機工程等9個專業,其中交通運輸、交通工程本科專業的設置最為普遍,開設交通運輸、交通工程專業的高等學校數量均超過100所。以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為主體的交通運輸類專業涉及管理、機械、信息、土木等多門相關學科,是一個兼有較強工程應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專業,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交通運輸類專業既涉及與交通運輸相關的土木、電信和機械學科的知識和成果,又包含經濟、管理學科的知識體系;交通運輸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計算,也有許多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運輸類專業具有顯著的工程特點,實踐性強,與運輸生產活動的聯系十分緊密,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上強調專業技能、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北京理工大學分別于2001年、2005年開設了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專業,交通工程專業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規劃、管理、控制等內容,交通運輸專業以交通運輸系統及現代物流理論為基礎,主要包括交通運輸組織、指揮、決策以及交通運輸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等內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學的交通工程和交通運輸專業都側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寬口徑、高素質、厚基礎”的高等學校人才的培養要求,北京理工大學對交通工程專業和交通運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融合貫通,按交通運輸類專業進行學生培養及課程體系的設置,確定交通運輸類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需要,掌握交通運輸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鐵路運輸、水上交通、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物流等某一學科方向的專門知識和相關技術,能夠從事交通運輸規劃、交通運輸管理、交通工程設計、物流系統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夠進一步從事交通運輸工程及相關學科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實踐教學環節的作用和地位
創新始于問題、源于實踐。實踐教學是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訓練環節,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能夠有效鞏固和深化課堂教學成果,加深學生對交通運輸工程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例如,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開設道路交通量、行駛速度、密度的實際調查實驗,能夠加深學生對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關系的理解,了解實際的城市道路交通狀況,為交通規劃、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續課程的教學奠定基礎。但傳統的實踐教學往往依附于理論教學,側重于理論教學的補充、解釋、驗證和延伸。綜合設計、課外創新活動等類型的實踐教學則可以設計出較大的空間,為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
1.實踐教學的分層次設計。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依據循序漸進認知規律和建構型學習理論,按照“基本型實踐-綜合設計型實踐-研究創新型實踐”的教學思路設計了分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基本型實踐主要包括各理論課程實驗的基本演示、實物演示、交通樞紐實習、測量實習等,是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加強學生對交通運輸行業的感性認識,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綜合設計型實踐主要包括畢業設計、課程綜合設計實驗、綜合實習、實訓等,需要學生運用多科目甚至多學科的知識來完成,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研究創新型實踐主要包括各種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科技競賽、參加教師科研項目等,將實踐環節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強調立體化、開放式,實行教師引導,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自選題目,自己設計實踐步驟,查資料,親自動手,完成實踐過程。研究創新型實踐是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實踐教學的模塊化設計。遵循“通識教育、按類教學”的教育理念,為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所依托學科的資源與優勢,綜合考慮北京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學科的研究方向、往屆交通運輸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設計了模塊化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運輸物流、交通規劃、智能交通、汽車服務4個實踐教學模塊,各模塊均包括課程實驗基本型實踐、綜合設計型實踐。運輸物流實踐模塊的基本型實踐由交通運輸學、交通港站樞紐、現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與工效學等課程實驗組成;綜合設計型實踐主要有運輸調查及運輸樞紐設計、物流調查及物流系統設計等實踐課程。交通規劃實踐模塊的基本型實踐由交通工程學、交通規劃、道路工程等課程實驗組成;綜合設計型實踐主要有道路交通調查及道路工程設計等實踐課程。智能交通實踐模塊的基本型實踐由交通信息技術基礎、智能交通系統、交通管理與控制等課程實驗組成,綜合設計型實踐則包括城市交通調查及交通控制設計等實踐課程。汽車服務模塊的基本型實踐由汽車構造與原理、汽車運用工程、汽車服務工程、車載信息與導航系統等課程實驗組成,綜合設計型實踐主要有汽車檢測診斷與修理實習等實踐課程。
3.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是承載和支撐各項實踐教學或服務活動的重要基礎,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育創新能力的特色教學實施基地。實踐教學平臺由校內實驗基地和校外實驗基地兩部分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學“211工程”教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北京理工大學“985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等,建設了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交通與車輛實驗教學中心”、交通運輸工程實驗室,開發建設了與實踐教學模塊相對應的實驗教學系統,為開設課程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畢業設計以及大型課程設計提供了保障。通過與運輸物流企業、設計院、科研單位的合作,建設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區為中心的實習基地,初步形成了規范化的實習基地運作模式;學生在校內實驗中心和校外實訓基地可以進行系統嚴格的工程應用與工程應用開發創新訓練,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傳統的實踐教學往往側重對理論課堂教學知識的解釋和驗證,通常依附于課堂教學,難以形成一個獨立的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內容的一種驗證,要求教師對實踐(實驗)的內容、過程及要求(結果)有非常細致的設計,不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適應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需要,改變傳統實踐教學依附于課堂教學的教學觀念,提升實踐教學的地位,基于分層次、模塊化的實踐教學研究,提出獨立自成體系但又與理論教學相關聯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理念。開展實踐教學課程的層次性設計,重點實驗教學單獨設課,增加實踐環節時數,開辟新的實驗課程,所有專業課程均開設實驗課,實踐課程學時占總課程學時的比例超過30%,設計多樣化的任務分擔及考核模式的實踐教學內容,依托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支撐實踐教學的實施,構建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與應用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實踐與創新結合”的多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五、實踐教學體系的效果
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肯定。不少學生表示,課程實踐教學和綜合設計實踐教學效果好,是他們最喜歡的教學環節,希望能多參與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參與各種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加深了對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動手能力和實干精神得到了培養、鍛煉和提高;通過實踐報告的撰寫,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實踐結果的答辯,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實踐過程中的多人協作,鍛煉學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以及團隊精神。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活動、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等課外科技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并且屢創佳績,先后獲得第五、六屆全國交通科技大賽二等獎、三等獎多項。一些學生主動參與本專業教師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活動,協助教師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發、發表研究論文、輔助編寫出版書籍、查找科研資料等,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
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進一步完善了適應于現代交通運輸發展需求的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體系,交通運輸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也躍上新的臺階。
作者簡介:吳紹斌,北京理工大學機車學院,副教授;高利,北京理工大學機車學院交通系主任,教授,博導。
摘 要:交通運輸類專業包括物流工程在內眾多專業學科基礎,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過程中,依據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對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剖析與重構就顯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據應用型高校為背景,分析了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討了基于卓越工程師的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重構的思路。
關鍵詞:交通運輸類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生產實習;課程體系;重構
1 交通運輸類專業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背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目前已有190余所高校入選卓越工程師計劃. 卓越工程師計劃在我國高等院校的實施,必將推動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然而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交通運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思路、教學方法都需要做出很大改進。這里所談的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卓越計劃重點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包括專業有物流工程、交通運輸與交通工程。而在很多應用型的高校中將三個專業劃在交通運輸與管理二級學科下,因此在實施卓越計劃的過程中,為體現工程性、實踐性等應用型高校的特色,對其課程改進以物流空間流通為主線,加強專業銜接配合,提高學科融合度與內涵。具體而言,物流工程專業領域最為寬泛,涉及流通領域、生產領域、交通運輸領域等;交通運輸專業涉及到貨運與客運;交通工程涉及城市交通領域,與物流市內配送高度相關。在目前交通運輸類專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三個專業協同性較差,融合度較低,無法滿足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無法滿足涉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培養該領域內卓越工程師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2 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交通運輸類專業歷史沿革較長,初步發展階段側重于道路運輸領域,后來又發展了城市交通,產生交通工程專業,近年來探討流通與商業的關系,又產生物流類專業。總體而言,物流工程專業最為年輕,交通運輸專業歷史較為悠久。交通工程介于二者之間。由于行業領域快速變遷,導致行業內就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這些進一步推動應用型高校在適應市場變化的課程體系演化與發展。
目前交通運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的主要問題是課程體系不夠科學,實用性較差,與交通領域的實際相差較遠。
首先,課程體系膨脹,教學課時較多,江蘇此類專業平均為3 122學時。而且課程體系之間協同、包含、支撐關系有待進一步增強。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有重復現象,加重了學生負擔;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核心課上法并無二致,導致不同層次課程在學生不同培養階段承擔功能無法完全有效實現。例如對于專業核心課本內容缺乏本質上多課程融合,使得學生綜合素質、工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目標有所削弱。
其次,必須課程的門次較多,選修課較少,實驗課偏少,致使學生的知識面相對局限,理論指導與交通運輸實踐脫節嚴重。目前交通運輸類專業都呈現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改善課程結構勢在必行。
3 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和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需求,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必須高度重視,系統從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目標出發,立足“地方性”、“應用性”特色,以所在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性質、可持續性為依據,科學界定交通運輸專業的工程性質,歸納其培養的基本目標,大力進行課程體系的調整與改革,建立卓越計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如何重構具有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為國家輸送高級交通類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與行業發展,是交通運輸類專業教育應該探索的重要課題。
4 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目標,重構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是教學計劃的核心,也是實現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藍本。最佳課程體系是培養最佳交通運輸類人才的前提。構建一個與地方性、應用型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相適應、符合卓越工程師要求的專業課程體系是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培養人才的關鍵。因此,重構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十分必要。
4.1 明確培養目標
當前,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人才的培養應該舍棄“交通運輸通才”或“交通運輸專才”的理想化課程編排。目前交通運輸領域范圍與發展內涵不斷豐富,呈現集約化、智能化、復雜化的發展態勢,使得通才教育變成不切實際。因此在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應明確培養目標,有的放矢地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本地區的需要、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交通運輸類人才。
4.2 加強通識、選修課的配置力與整合力度
目前在淮陰工學院依據交通運輸類專業的特點,提出將通識類教育所占學分比重提高到20%以上;選修課學分所占的比重達到30%以上,充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課程競爭性,提高課程學習質量。并且通過開設綜合課,盡可能避免各課程內容性。例如整合物流工程專業中物流學、物流技術、物流工程等課程相關內容,提升課程間的協同性。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提高通識課、選修課的質量,加強其內涵建設,研究綜合性課程的設置,探索性地開展在交通類專業之間融合性通識教育。
4.3 確立課程體系分類和精選主干課程
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的設置應以卓越計劃為目標導向,兼顧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和學科的基礎,建立更為科學的、多樣化的、開放的,具有交通運輸類特色的課程體系。務必要處理好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與專業課之間關系,合理規劃對不同層次課程的功能與作用,實現教學內容、教學程式、考核方法等過程的差異化,增強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適應性、有效性、靈敏度。例如對于物流工程專業,規劃學科基礎課為交通工程學、系統工程學,規劃的專業核心課為工程經濟學、物流工程學、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信息系統規劃與設計等內容,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核心課程為10門,30學分,增強課程體系的支撐作用。
4.4 以CDIO為先導,推進一體化教學
CDIO內涵: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它是現代工業產品從構思研發到運行乃至終結退休的全生命過程。
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個人的工程科學和技術知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團隊交流能力和在社會和企業環境下產品、過程和系統的建造能力。
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實施CDIO模式的基本思路:以項目實施為主線,重構課程群,強化工程與實踐,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項目體系由三個級別的多個項目組成,承擔著融合課程群知識點的重要任務。實踐性教學環節至少占每門課程時數的四分之一,有項目的課程實踐教學時數至少占到三分之一。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際調查、方案設計、計算機仿真、動手實驗和項目實施。
摘要:中國不同層次的教育一般都會依據本層次教育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對象,教師的專業素養、雙語教育的內容、雙語教育的政策法規等構建有本層次教育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或策略。文章擬對不同教育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類,對國外雙語教育的主要模式進行分析述評,進而在剖析國外雙語教育模式的特征與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實施雙語教育模式的利弊和實施條件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具有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特色的雙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交通運輸;職業院校;雙語教育模式;雙語教學策略
一、不同層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職業院校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本科院校培養的是科學研究型和工程設計型人才[1]。職業院校又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高職)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中職)之分。目前的定位大致是本科院校培養的是“白領”,職業院校培養的是“藍領”。
長期以來,我們多關注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在培養目標與人才定位方面的差異,卻較少關注高職與中職在培養目標與人才定位方面的不同,這是導致高職學院雙語教學開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高職院校與中職院校培養目標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即“灰領”人才,即相對于白領與藍領,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才。中職學校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即“藍領”人才?;谶@種對高職學院與中職學校培養目標的界定,在高職學院開展雙語教學就有“據”可循了。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學生既有應用技術的能力又有專業外語的能力,從專業語言的角度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專業語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與中職區別開來,在應用技術能力方面又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顯著區別。
二、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雙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交通運輸業得到快速發展?!笆濉币巹澗V要中提出“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毕啾绕渌袠I,交通運輸行業參與國際經濟交流的廣泛性與深入性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對外語應用能力的要求。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要求一線的技術與操作人員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為交通運輸業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的職業院校的學生培養目標與本科層次與中職學校顯著區別。這種培養目標的差異準確定位了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應當是“知識夠用、技能嫻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知識夠用、技能嫻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區別于本科院校的標志,“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職業院校區別于中職學校的標志。
三、國外雙語教育的主要模式
國外的雙語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科學研究的熱點,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雙語教育理論研究體系。在實踐中,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便大力開展雙語教育的實踐,構建本國特色的雙語教育模式,自此,雙語教學模式趨于多樣。關于雙語教學模式或者策略的選擇方面的研究趨于豐富。[2]其中,1993年,克林·貝克綜觀國外實施雙語教育的現狀,依據各國雙語教育的學生類別、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社會目標、實施雙語教育的目標、語言習得標準等,將國外雙語教育細分為以下10種模式。(見表1)[3]
克林·貝克對弱式雙語教育與強式雙語教育并未從概念上進行界定。弱式雙語教育因主要采用單語制,故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育。強式雙語教育以提高學生的雙語水平、培養雙語雙元文化專業人才為最終目的,代表著世界雙語教育的發展趨勢。[4]
在強式雙語教育模式中,學生的母語和課堂教學的目標語在雙語教學中被堅持應用。據表1,強式雙語教育模式分為四種。
1.沉浸式雙語教育
所謂沉浸式雙語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用目標語作為雙語課堂教學語言的一種雙語教育模式。學生在學習的每個階段幾乎全部被“浸泡”在目標語的教育環境中。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目標語,又利于學生學術及技能的提高,因此廣受推崇。加拿大法語沉浸式雙語教育模式最為成功。其具體做法是將母語為英語的學生編入一個班級,教師完全用法語進行各門非語言學科的教學,短期內學生突擊掌握法語。學生法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就用學生的母語進行常規的單語教學。
按不同標準,加拿大的沉浸式雙語教育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其中按照學生參與雙語教育的年齡分三類,一是早期沉浸式(early immersion)——從嬰兒期至幼兒園;二是中期沉浸式(middle immersion)——9至10歲;三是晚期沉浸式(late immersion)——中學階段。每一階段特點及實施如下:
2.保持/傳統語言式雙語教育
保持/傳統語言式雙語教育(maintenance and heritage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模式是指在語言多數民族語言中占主流地位的社會中,政府允許語言少數民族的學生通過其母語接受教育。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既可以用學生的母語進行教學,也可以使用學生的母語與目標語兩種語言進行教學。這種雙語教學模式的最大作用是維護語言少數民族群體在國家中的地位與權力。
這種保持式雙語又細分為“靜態保持式”與“發展保持式”兩種模式。前者旨在保持語言少數民族學生的母語水平,以避免他們的母語隨主流語學習而弱化;后者旨在提高語言少數民族學生主流語言水平,并發展語言少數民族學生的母語,使他們真正成為雙語雙元文化者。
3.雙向/雙語式雙語教育
雙向/雙語式雙語教育(two-way/dual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這種模式把數量大致相等的語言多數民族學生與語言少數民族學生安排在同一教室,讓他們接受相同的雙語教育。此種模式源于美國,接受雙向式雙語教育的學生及其家長都是自愿的。一般來說,在雙向式雙語教育的實施中,對教師使用兩種教學語言的比例沒有嚴格規定,各學??梢愿鶕拘嶋H情況調整教學要求、進度與教學內容。所以,這種雙語教學的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兩種不同語言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相互溝通,了解各自不同的語言與文化,相互交流提高。
摘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雙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當前高職院校特別是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雙語教學的概念、地位、作用及實施雙語教學的必要性,結合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雙語教學的實踐情況,提出了高職院校應推行“以學生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技能要求為目標,創新型職業教育的雙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交通運輸;高職教育;雙語教學模式
隨著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量新裝備、新技術、新方法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在運輸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國高速鐵路技術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由于廣泛采用系統集成技術,在經營管理、技術管理、安全管理、行車組織、施工組織、勞動組織和客運服務等領域建立了全新的運輸組織管理模式。為了適應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及運輸組織管理模式變革的要求,使中國軌道交通引領國際軌道交通的發展,急需一批熟練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具備較高的外語(英語為主)素質,能解決國際標準的軌道交通操作難題,具備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在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中開展雙語教學改革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緊迫。
一、我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現狀分析
1.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雙語教學現狀分析。在2001年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我國各高校都開始了雙語教學實踐,與此同時相應的組織機構也建立起來。[1]2004年8月,全國高校雙語教學協作組成立,共有成員學校35所,以浙江大學為組長單位,清華大學等6所高校為副組長單位。協作組計劃每年在各高校設立共100門本科課程作為雙語教學的項目,并逐步建立起雙語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為高校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提供依據。同年12月,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會議討論了工作組草擬的《關于本科教育進一步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并決定由浙江大學牽頭建設全國高等學校雙語教學中心網,各協作組成員單位可在網站上交流雙語教學的成果,實現資源共享[1]。各高等院校充分認識到“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和重點之一,從而加強雙語教學改革的投入力度。但是對于大部分非重點院校來說,雙語教學起步較晚,由于各種原因,離教育部要求的目標還有距離,雙語教學的開展和實施還有待于進一步推動,大量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雙語教學在國內高校的發展任重而道遠[2]。
2.我國職業院校雙語教學現狀分析。為了適應時代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許多高職院校積極開設雙語課程,用英語進行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如學生從開始聽“天書”般的純英語專業課,到基本跨過了外語和專業的雙重門檻,感受到雙語教學的魅力,但高職院校的雙語教學一直沒有得到系統的、穩定的發展[3],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師資問題。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雙語教學”師資配備方面的基本原則是,教師一部分是來自原來從事公共外語教學的中青年教師,同時又經過了相關專業的培訓學習;另一部分是一些專業骨干并且其外語水平相對較高的教師。盡管這個原則在一段時間內是最為普遍可行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教師培訓時間和地點的確定問題。選派公共外語教師到專業學校去學習專業課,周期應該多長才算合理,學習幾門課程算是合格,有關其它專業基礎理論怎么補充?同樣,選派專業教師去進修專業外語也存在類似問題。其次是“雙語教學”教師的選拔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立足在校內現有師資中選拔人才,因為目前高職院校中有很多外語基礎好的中青年學科教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從事專業教學,平時很少有直接發揮自己外語水平的機會。實施雙語教學可以發揮和挖掘這些教師的潛能,打破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之間的界限,取長補短、溝通協作、形成合力。其次應吸引留學歸國人員和國外訪問學者成為雙語教學骨干。留學歸國人員和國外訪問學者由于接受或見習過國外高等教育,他們能切實感受到中西方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差異,可以成為雙語教學的主力[4]。
(2)學生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生源方面的原因,外語基礎普遍較差,特別是聽力水平和口語水平更是偏低。同時,學生學習專業外語的動力不足、興趣不濃,大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學生相比差一等、矮一截,再加上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需求抱有偏見等等,普遍認為在高職院校開展雙語教學沒有必要,所有這些因素都給開展“雙語教學”活動帶來了諸多難度。因此,在雙語教學對學生選擇上,切忌追求數量和管理方便,在整個系或年級全面開展,可以選英語程度較好的學生專門編成雙語班,或將雙語課程開設成專業選修課,由學生自愿報名參加。
(3)教材問題。雖然有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真正具有高職特色的雙語教材仍比較匱乏,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需要,特別是外文原版教材更是矛盾突出,普遍存在內容難易不均、種類單一等問題。因此,急需加強這方面建設,并要結合我國高職教學發展的實際狀況有所創新。通過自編講義或與兄弟院校聯合編寫的模式編寫符合高職學生的雙語教材和英文輔助教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4)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問題。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教師雙語教學實踐經驗缺乏造成的。由于職業院校雙語教學相對滯后,因此在實踐操作層面上的經驗比較缺乏,而在教學方法上更是傳統、單調,缺乏創新性,所以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探索。例如,職業院校雙語教學如何突出其自身的特點;如何使雙語教學不會影響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哪些課程、哪些年級適合采用雙語教學;雙語教學選用什么教材、占多大比例等等。這些經驗的獲取,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因此,在雙語教學中,在完善教學設備的同時要轉換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適合高職教育的雙語教學方法。
3.交通運輸類職業院校雙語教學迫切性分析。交通運輸專業是新興的專業,各有關院校根據國家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的新的專業目錄,設立了交通運輸等專業。交通運輸專業是將原“交通運輸”、“載運工具與運用工程”和“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三個專業合并在一起形成的。各個高校根據各自特點不同,設置的交通運輸專業的側重點也不同,有的側重車輛工程,有的側重船舶工程,有的側重鐵路工程。迄今為止,交通運輸專業經歷了14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公路運輸類、鐵道運輸類、城市軌道運輸類、水上運輸類、民航運輸類、港口運輸類和管道運輸類七個二級類,共設置專業101種,專業點1706個。
摘要:通過深入企業調研集裝箱運輸相關企業,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務,集合類似典型工作任務,形成本專業行動領域,在整合各項任務的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分析出應對知識領域,構建課程體系,按照崗位職業發展規律開發學習領域,并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確保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評估性。
關鍵詞:工作過程;集裝箱運輸;課程體系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對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然而,一方面交通運輸類企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管理人才,每年上演用工荒;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的交通運輸類專業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每年上演求職難。原因是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需求有差異。因此,有必要重新設計能滿足交通運輸類企業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保證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需求零距離對接。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的內涵
“基于工作過程”這一概念源于德國職業教育,工作過程的含義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诠ぷ鬟^程旨在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融合,在專門構建的教學情境中進行職業從業資格的傳授,以使學生有能力從容應對那些對職業、生計以及對社會有意義的行動領域。其教學是以工作過程這一行動為導向,即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可以認為行動就是學習。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行動的主體,以基于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培養學生具有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構成的行動能力,即綜合職業能力,從而能從容應對新的社會需求。
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
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構建必須徹底突破學科課程體系,不去想是什么、為什么,而是充分體現工作任務在課程體系中的邏輯主線地位,將課程設置與工作崗位任務相對接,課程內容與工作崗位能力相對接,教學情境與工作情境相對接,主要解決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兩個問題。依據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構建基礎知識課程系統;通過對港口企業、運輸企業、裝卸企業、理貨企業等單位調查,進行基于集裝箱運輸過程的工作任務分析,根據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行動領域的歸納,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系統構建基于集裝箱運輸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基礎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體系兩個系統”交融的課程體系,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從而實現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形成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綜合技能培養的三階遞進課程體系。
三、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構建的流程
本課程體系緊密圍繞集裝箱運輸工作任務來安排教學任務,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使學生在校期間熟悉集裝箱運輸工作崗位所需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手段、勞動組織、工作環境、工作過程,提升學生的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融綜合素質培養于學習過程。
1.市場調研,確定工作任務。精心準備調研方案,制作相關調查表格,組織專業老師進行集裝箱運輸相關企業調研,以集裝箱運輸過程為主線,參照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專家共同分析確定集裝箱運輸相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
2.整合分析,行動領域轉化。通過集合相關典類似型工作任務,明確工作任務的行動情境,確定行動領域。
3.學習領域轉化。通過分析各個行動領域所需的素質、知識和技能要求,按照崗位職業發展規律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
4.課程體系構建。依據崗位能力分析結果,校企合作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形成了職業素養課程模塊、職業能力課程模塊、綜合技能課程模塊。
5.學習情境設計。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院課程改革引入校內仿真、校外實踐、角色扮演、小組研討、項目教學、情景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實施方式,將課堂情景轉向工作情景,課程實施從教師為主導轉向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任課教師按知識的遞階給出集裝箱運輸中的相關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最后寫出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模塊化教師團隊負責設計工作任務,并對任務進行分析,提出學習要求和考核標準;由學生自由分組、討論,自主學習,完成工作任務;并分階段安排小組討論、分組總結、個別交流;最后每個小組提交工作成果,并對工作情況進行匯報,由教師點評,給出每個小組學習效果評價。
四、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工作的重點
1.教師綜合能力的培養?;诠ぷ鬟^程的課程體系對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學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學習情境設計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學科型教學觀念,深入企業一線調研,通過詳細的職業崗位分析,按照工作過程中活動與知識的關聯性來設計學習領域課程教學方案。在實施教學時,要依據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及其個性要求來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采用展板法、頭腦風暴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引導文法等,按照“咨詢一決策一計劃一實施一檢查一評估”的完整行動方式來進行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真實工作任務,形成“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
2.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興趣為教學組織的起點,要求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做全過程。通過模擬實際工作過程,學生、教師與學習環境之間要構建一個良性互動的關系,以保證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梢圆捎谩耙惑w化”的組織形式,將講臺變成控制臺,將課桌變成工作臺,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組,讓學生作為準員工體會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通過模擬職業情境,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降低班級人數多造成的管理困難,鍛煉學生的合作、溝通能力和責任心,以達到專業能力的培養目標。
3.四點課程設計的體會。首先要用職業能力來表述課程學習的目標。重點關注學生能做什么,怎樣做最好,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其次以實際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重點是讓學生知道如何來完成工作任務,在完成這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學會工作任務需要的知識、技能,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第三是全真的學習情境開發。根據工作任務學習的需要,以集裝箱運輸典型服務為載體設計學習情景,組織教學。
第四是反復訓練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所需要的“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個環節,使學生獲得一種自主學習思維能力,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是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平臺,以工作過程為根本,以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典型任務為載體,依托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分析,按照崗位行動領域設計學習領域從而形成課程體系并選擇教學內容。學習情景的設計是課程體系構建的關鍵,學習載體設計體現課程建設的水平。徹底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課程模式,實現知識體系按工作過程體系的重構,形成具有鮮明高職特色的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構建,已經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摘 要】為了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交通運輸類人才,提出了人才知識結構、時間結構、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要求;采取了按交通運輸大類招生,分段教學,中期進行二次專業方向選擇的招生培養模式,進行了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建設。
【關鍵詞】交通運輸 大類招生 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交通運輸學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日益表現為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交通運輸的智能化、高速化、人性化及交通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交通運輸領域研究的主題;交通運輸研究與工程設計所涉獵的學科領域也越來越廣,包括交通運輸、機械工程、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管理科學、經濟學等。[1]原有交通運輸領域的“專才”、“精英”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交通運輸領域人才市場需求,厚基礎、寬口徑的交通運輸大類人才以及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主動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
一、交通運輸類人才專業素質要求
1.合理的知識結構
交通運輸類專業屬工科類,學生就業后工作內容主要集中于解決交通運輸工程具體實際問題。因此,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必須滿足交通運輸系統各個環節的需要,具備深厚的工科基礎知識以及扎實的專業知識?;A厚實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有利于增強學生自學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加快學生適應工程實踐的進程。交通運輸類人才需要掌握交通工程、交通運輸、車輛工程方面的知識,又需要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基礎知識是機械學、電子學、管理學、經濟學;專業知識包括交通工程學、運輸組織學、汽車性能、汽車構造等。
2.合理的實踐結構和創新能力
知識和能力構成了人才的兩大要素,知識為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能力體現為對知識的實際應用。有關調研表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對就業影響最為直接,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學生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還必須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培養:熟悉商品流通的基本過程,能對物流進行科學管理;熟悉交通運輸行業及相關市場的運作規則;熟悉交通運輸法規和執法機構及實施辦法;具有交通運輸組織指揮和生產經營管理的能力;能對交通運輸事故進行調查、分析、處理和預防;能對汽車整車、汽車零配件、汽車消耗和輔助材料的質量進行鑒定;能對汽車維修工時、汽車配件、汽車耗材、二手汽車等進行初步估價;能對汽車的技術狀況進行診斷,制定出正確的維修方案并組織實施;能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獲取、分析、、交流信息。為更好地與市場接軌,應鼓勵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學生參加汽車駕駛、汽車修理、估價師、保險從業人員等國家統一組織的資格考試。
3.高尚的人文素質結構
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遵紀守法。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強健的體格、充沛的精力也必不可少。
總之,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開拓創新能力,這也是高等院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根本出發點。
二、交通運輸大類招生模式
根據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在學校確立的“厚基礎、寬口徑、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框架下,本著“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以建立寬厚的知識平臺為基礎,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為重點,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綜合能力,為交通運輸領域輸送寬口徑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原則,采取“按類招生、分段教學、中期分流”的招生及培養模式?!鞍搭愓猩笔侵赴唇煌ㄟ\輸學科大類招生,不分專業地大口徑進入;“分段教學”是指前兩年按大類進行工科基礎課教學,后兩年進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爸衅诜至鳌笔侵笇W生根據個人興趣和人才需求取向,進行二次專業選擇。根據學院的師資力量以及實驗室條件,設置交通運輸、交通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汽車工程四個專業方向,可供學生選擇。交通運輸大類招生模式的年度計劃見表1。
三、交通運輸大類招生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規劃”的作用,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3]根據“交通運輸、交通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汽車工程”四個專業方向,按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建立了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課和學科基礎課具有統一性和公共性的特點,該平臺課程由學校根據學科門類統一規定,專業課程的體系則按“交通運輸類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主修課+選修課”的綜合體系來設置。
1.通識教育課
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育、基礎外語、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基礎生命科學等9門課程,總計708學時,38.5學分,占總理論教學學分26.74%。
2.學科基礎課
包括高等數學A、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與解析幾何、大學物理A、大學物理實驗A、工程制圖(機械)、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學、機械制造基礎、機械原理與設計等11門課程,總計984學時,56學分,占總理論教學學分38.89%。
3.專業必修課
專業必修課指交通運輸類各專業方向學生均需學習的專業課程,包括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專業概論、汽車構造、汽車性能、交通工程學、交通運籌學等5門課程,總計232學時,13.5學分,占總理論教學學分9.37%。
4.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指交通運輸類各專業方向學生可以選修的專業課,共54門。學院規定了各專業方向的主修課程,即交通運輸專業學生需選修物流技術、汽車運用工程學、運輸技術經濟學;交通工程專業學生需選修路基路面工程、交通管理與控制、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車輛工程專業學生需選修汽車電氣與電子技術、汽車設計、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學生需選修汽車電氣與電子技術、汽車營銷與技術服務、汽車檢測與診斷。學生按專業方向選修主修課程后,其他課程均可作為選修課任選(含其他方向的主修課程)。總計576學時,36學分,占總理論教學學分25%。
交通運輸類專業理論教學學分分配見表2。
5.實踐教學
除了理論教學之外,設置了39.5學分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基本技能實踐,即軍事理論及訓練、公益勞動、讀書與社會實踐活動;專業技能實踐,即專業認識實習、機制基礎實習、汽車構造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駕駛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綜合能力實踐,即形勢與政策、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
四、交通運輸類專業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保障措施
1.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多門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應用了發展性教育理論、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手段等,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設備, 如幻燈機、投影儀、錄像機、錄音機、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等設備的采用,使傳統的學習內容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精簡,學生在獲取知識手段和思維模式方面產生了新的變革,特別是采用CAI教學軟件,既可以進行智能的輔導,又可模擬仿真工程課程的有關實驗內容,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2.提升師資綜合素質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的前提。學院每個學期均派出年輕教師到高水平院校交流學習,建設了合理的教學團隊和教學梯隊,每個學期派兩名教師參加外語培訓,鼓勵雙語教學。學院每個教研室張貼有教師工作規范,并有嚴格三級教學質量評價程序,限制低職稱教師的主講課程,控制高職稱教師的最低教學工作量。
3.加強教學實踐基地建設
教學實踐基地主要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依托于交通運輸實驗室、交通工程實驗室、汽車工程實驗室和汽車服務工程實驗室,各實驗室每天下午設置開放時間,專職實驗教師可對學生輔導。學院重視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現已開辟校外實習基地共8處,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供了基地支持。
一、拔尖創新人才的素質要素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具備的素質要素分為知識、思維、能力、個性四個維度。知識要素族主要包括理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學科發展前沿、學科交叉、研究方法論等;思維要素族主要包括發散思維、福合思維、邏輯思維、靈感思維、逆向思維、類比思維、直覺思維、聯想思維;能力要素族主要包括問題發現、洞察力、分析力、推理力、信息搜尋、持續學習、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等;個性動機族主要包括探索精神、自信心、質疑性、堅韌執著、嚴謹求實、變革性等。[1]
二、創新教育的內涵
所謂創新教育,即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創新教育是根據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等綜合素質為基本目標的教育形式,其根本宗旨在于培養適合時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1]。
創新教育的內容包括:(1)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是創新性素質的起點,使學生想創新,產生推崇創新、追求創新的強烈動機。(2)創新精神的培養。這是開展創新活動的驅動力,使學生敢于創新,為他們提供創新的精神支持。(3)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創新性素質的內核,使學生有能力創新,具有創新的思維、知識和技能。(4)創新人格的培養。這是創新活動取得成功的保證,使學生善于創新,具有創新的個性品質和獨特的個性特征。[2]
學者周英將創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劃分為四個方面:啟發性、激勵性、開放性、差異性。因而,創新教育主張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個性化教育。[3]
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要素的解析,在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積極構建“交通運輸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制定多種創新創業建設和支持機制。
1.基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研究“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為提升“交通運輸類”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系統地梳理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大綱,包括:培養目標定位與培養規格設計優化、培養方案的科學化制定與規范化評審、培養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優化,并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開展“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模式試點?!氨狙胸炌ā比瞬排囵B模式的探索旨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學生創新研究時段。重點探索“本研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試點方案,打通本科到研究生的人才銜接與培養體系。針對不同的學生研究設置分段出口的可行性,卓越工程師人才主要對應本科出口,拔尖創新人才主要對應研究生出口。針對“本研貫通”培養的學生,研究提升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培養大綱、畢業要求等試點方案。開展了“本研貫通”培養的前期工作,系統地梳理了本科課程和研究生課程的知識點,知識點梳理細化到四級。通過知識點梳理對比本科課程和研究生課程之間的承繼關系,為“本研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開放了本科生、研究生課程互選通道。
2.構建學生培養全過程創教育體系。為提高大學生創新素質,需要探索大學培養全過程的創新教育體系。在培養模式優化的基礎上,建立培養全過程創新教育體系。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推進,人才培養體系中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大綱中設置了創新學分。根據學生知識結構特點和成才需求,以學院大學生交通科技創新基地為依托,構建“基礎―訓練―交流―競技”四級大學生創新平臺,著重加強創新教育。通過“同路人”講壇等系列講座、軟件培訓等,全面營造創新氛圍,奠定創新基礎;依托“國創”、“上創”、“SITP”等創新訓練項目,在實踐中訓練提升;加強師生交流、碩本學術交流、學生國際交流,拓展大學生創新思維;組織“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賽,發起“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使學生在各級競賽中綜合拔高創新能力,展現學術才能。在既有課程體系中研究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重點培養學生研究思維和研究方法,并結合大量的科研練習,專門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理論基礎。探索開設創新理論和技法、專門的科研課程等選修課程的可行性和開設方法,世界上已有三百多種創新技法,其中主要有創新意識培養法、綜合集中技法、擴散發現技法等。大學生通過創新技法的訓練,可以提高創新思維速度,拓寬創新思維廣度,擴大創新思維深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早在1948年就開設了“創新力開發”課程。日本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各縣就都創辦了“星期天發明學?!保?974年又創辦了“少男少女發明俱樂部”,開展創新思維的訓練,學生經過學習培訓以后,發明創新的效率提高10倍[2]。這些經驗對于我國實施創新教育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3.強化產學研結合的實習實踐能力培養。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下設交通工程、交通運輸、物流工程三個專業,均為卓越工程師建設專業,對應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已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了本科實習實踐培養環節。在原有的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基礎上,在本科第七學期設置了6周的企業專業實習,學生直接在企業開展實習,企業配設專門的指導教師。專業實習結束后學生提交實習報告、工作日記、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評閱意見表(該表密封,學生無法看到)等成果,并進行實習成果匯報和答辯,答辯過程中邀請企業指導教師參加。該環節對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需求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2013年起實施綜合畢業設計改革,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增加了設計類內容。畢業設計類題目包括校內指導教師給出的真題、校外企業指導教師給出的真題,兩類題目均同時設置校內和校外兩位指導教師。通過綜合畢業設計改革,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有效提高。對應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申請設置了上海城建集團、上海鐵路局、天津市政院、中鐵五勘院等4個校企聯合的國家工程教育中心,作為本科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上海城建集團構建了組織架構和建設方案,承擔本科生企業專業實習、開設聯合課程、開展聯合畢業設計,并共同組織了城建杯交科競賽;上海鐵路局承擔本科生企業專業實習、開展聯合畢業設計;天津市政院構建了組織架構,承擔本科生企業專業實習、聯合課程、聯合教材、聯合畢業設計等工作;中鐵五勘院承擔本科生企業專業實習。2014年進行了交通工程專業國家認證,進一步梳理了交通工程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畢業要求等內容,并進行了學生和教師對培養大綱和培養水平的問卷調查,形成了完整的交通工程專業培養標準。從已有研究基礎可以發現,交通運輸類學生培養對接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著重強化了學生實習實踐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中也更注重實習實踐能力訓練。
4.研究制定“創新特區”建設機制及制度文件。(1)“創新特區”建設機制?!皠撔绿貐^”是創新空間聯盟,用于支持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特區”內創新。為保證特區順利運行,研究制定“創新特區”建設機制,包括大學生創新活動交流機制、大學生創新導師隊伍建設機制、大學生創新新聞宣傳辦法等。(2)產學研協同機制。為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現已設置了若干校企聯合的工程實踐中心,重點在于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繼續探索產學研協同的機制,包括:構建產學研協同培養人才運行機制;建立學校、企業、社會融合的人才流動機制;大學生在讀期間參與多樣性的社會實踐和勤工助學的辦法;大學生參與企業進行產品與技術研發的辦法等。(3)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創新性教師隊伍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師資保障、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包括:基于產學研協同的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教師隊伍國際化培訓辦法;促進教師隊伍創新能力整體提升的教師團隊建設辦法;青年教師個人的創新教學能力培訓措施;創新型教師隊伍制度環境建設辦法等。(4)創新教學制度體系研究。為鼓勵教學團隊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并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保障,開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制度體系研究,包括:鼓勵創新創業的學生學制及學籍管理機制;探索和建立導師制[4];建立科學的教師激勵和考核制度;學生科研項目的指導指南和經費支持辦法等。
5.探索建立學生創新性評價體系。基于目前的學生評價體系,通過量化創新素質指標,探索建立學生創新性綜合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由課程評價、創新效果評價和實踐活動評價等構成。課程評價的重點在于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創新效果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科研成果的評價和創作作品的評價。實踐活動評價以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及學生在活動中的素質提升為標準。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考查其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情況,還包括對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發展情況的評價。
四、結語
面向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要點。我們通過“交通運輸類”學生培養的實踐,有效提升了同濟大學交通運輸類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了交通運輸工程產學研融合,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大幅提高。今后將繼續推進交通運輸類“本研貫通”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形成一個更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摘 要:文章通過《中圖法》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對比發現五版更科學、更實用,更能滿足各種類型圖書情報部門文獻標引的需求;文章從《中圖法》五版類目的停用或刪除、類目的更名、類目注釋的增補等方面論述了《中圖法》(第五版)修訂的必要性。
關鍵詞:《中圖法》;交通運輸;修訂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的修訂是圖書館界業內人士最重視的一件大事?!吨袌D法》(第五版)的修訂是在前4版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訂,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U交通運輸”類是《中圖法》(第五版)重點修訂的大類之一。
文章對《中圖法》(第五版)“U交通運輸”類修訂情況進行了淺析,通過《中圖法》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對比發現,《中圖法》第五版更科學,更實用,更能滿足各種類型圖書情報部門文獻標引的需求。
1 停用或刪除類目
《中圖法》第四版修訂中停用或刪除的類目總計有275個,而《中圖法》五版停用或刪除的類目達到了2500多個,刪除類目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刪除類目中,“U交通運輸”類停用或刪除的類目就有144個。刪除或停用那些無存在價值和意義的類目,不僅留出了大量的發展空間、精簡了類目,而且增強了《中圖法》的實用性、助記性。
如:{U122}過境交通運輸;{U123}入境交通運輸;{U124}離境交通運輸;{U213.4+22}鋼軌潤滑、鋼軌噴油器;{U214.41}耐高溫(耐火)材料;{U214.45}防火材料;。
某些類目在《中圖法》第四版中具有若干下位類,由于其下位類目沒有獨立設置類目的意義和價值,在《中圖法》第五版中停用該類目的下位類,使其變為獨立類目,通過類目注釋將其下位類的內容全部集中在該類目之中。這種修訂目的就是既為了標引便捷、管理方便、節省類號,更為以后該類目的發展做足準備。
例1:“U284.43自動閉塞”在《中圖法》第四版中有4個下位類:U284.43+1電碼式自動閉塞、U284.43+2脈沖式自動閉塞、U284.43+3頻率式自動閉塞及U284.43+4其他,在《中圖法》第五版中停用該類目下這4個下位類,使“U284.43自動閉塞”類目變為獨立類目,通過類目注釋“雙向、四顯示閉塞,電碼式、脈沖式、頻率式自動閉塞等入此”將4個下位類的全部內容集中在該類目之中。
如表:
例2:“U261.1+5鍋爐附屬裝置”在《中圖法》第四版中有4個下位類:U261.151調整閥及傳動裝置、U261.152蒸汽塔、U261.153注水器及有關裝置、U261.153安全閥,在《中圖法》第五版中停用該類目下的這4個下位類,使“U261.1+5鍋爐附屬裝置”類目變為獨立類目,通過類目注釋“調整閥及傳動裝置、蒸汽塔、注水器及有關裝置、安全閥等入此”將4個下位類的全部內容集中在該類目中。
2 修改類目名稱
在“U交通運輸”大類中,一些類目存在外延小、包容性差、類名過時、陳舊等現象,導致這些類目無法準確地表達其內涵。通過類名的修改,將含義相近、相關的類目改為類組,擴大了外延、提高了容納性。
四版中類名為“U16工商業運輸”,五版中更名為“U16特種貨物運輸”;四版中類名為“U463.67無線電電信設備”,五版更名為“U463.67無線電設備、電信設備”;四版中類名國“U664.4+2起錨機”,五版更名為“U664.4+2起錨機械”;四版中類名“U665.16信號燈”,五版更名為“U665.16信號燈照明裝置”;四版中類名“U668.5組合材料”,五版更名為“U668.5復合材料”;四版中類名“U415.11施工領導與工作方法”,五版更名為“U415.11施工管理方法”;四版中類名“U415.12技術管理”,五版更名為“U415.12技術管理、監理”;四版中類名“U293.6地鐵過軌運輸”,五版更名為“U293.6地鐵旅客運輸”;四版中類名“U231.96地鐵防火”,五版更名為“U231.96防火、防災”;四版中類名“U239.8旅游鐵路”,五版更名為“U239.8專用鐵路”。
上述中,為擴大外延、提高容納性,五版將四版中的類目名稱“起錨機”、“信號燈”、“技術管理”“地鐵防火”等更名為“起錨機械”、:“信號燈、照明裝置”、“技術管理、監理”;為準確地、專業地表達類名的內涵,五版將四版類名“工商業運輸”、“無線電電信設備”、“組合材料”、“施工領導與工作方法”、“地鐵過軌運輸”及“旅游鐵路”等更名為“U16特種貨物運輸”、“U463.67無線電設備、電信設備”、“U668.5復合材料”、“U415.11施工管理方法”、“U293.6地鐵旅客運輸”和“U239.8專用鐵路”。
3 增補注釋:通過增加類目注釋、補充類目注釋來容納更多的主題
3.1 增加類目注釋
以下類目在《中圖法》第四版中沒有類目注釋,《中圖法》第五版通過增加類目注釋,對類目涵義的理解更加明確。
例如:“U18索道運輸”類目,在《中圖法》第四版中沒有類目注釋,第五版增加了類目注釋,其類目注釋為“總論索道運輸的規則、勘測、設計、安裝、運營、維護等入此。專論入有關各類。如礦山架空索道運輸入TD563;索道輸送機入TH235;礦山井下索道運輸入TD527.”;另“U293.5城市旅客運輸”類目,在四版中也沒有類目注釋,五版增加了類目注釋:“客運專線、高速列車的旅客運輸入此。專論城市輕軌電車旅客運輸入U492.4+33”;還有“U284.11色燈信號及色燈信號機”類目,在四版中沒有類目注釋,五版中增加了類目注釋:“閃光信號、透鏡式及探照式色燈信號以及信號光源、信號燈泡、信號玻璃、電磁機構等色燈信號機部件入此”。
3.2 補充類目注釋
五版對四版中的一些不能準確表達其內涵的類目注釋給予了補充,使其更能準確地表達類目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U215.5+5鋪軌作業”類目,四版類目注釋為“標樁、彎軌、搗固等入此?!?,五版的類目注釋為“標樁、彎軌、搗固、緊固裝置、鋼軌定位、鋪軌機、鋪軌車等入此?!保弧癠216.41+4防水、排水及設備”,四版類目注釋為“防洪入此?!?,五版的類目注釋為“防洪、路基沖刷、路基壅水及防護等入此?!薄?
無論是增加類目注釋還是補充類目注釋,目的是使類目的涵義更加明確,外延更加廣泛,使標引人員類分文獻時更科學、更準確地找到文獻所屬類目。
綜上所述,《中圖法》五版的修訂是成功的,《中圖法》的修訂是必要。它帶給我們的是類分文獻、標引文獻時的科學與便捷。
摘 要:針對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課程側重于理論教學,無法使學生滿足產業需求的問題,本文將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統工程學課程建設中,分析系統工程學課程教學的難點,提出基于CDIO的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CDIO;應用型本科;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
系統工程學是交通運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起到承上啟下作用,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利用系統工程方法論解決交通規劃、設計、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問題。目前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課程仍然大多仍側重于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基本原理的講解,而忽略了系統工程學的具體實踐,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往往在學完系統工程學后仍然不能用系統工程方法論考慮專業問題。
1 系統工程學教學難點
系統工程學課程教學體系包括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三個部分。課堂理論教學主要教學系統工程的方法論及具體的系統工程技術;實驗教學主要是驗證系統工程技術,如系統分析、系統預測及系統評價等;課程設計則是綜合利用所學系統工程方法解決交通運輸具體問題。
一方面,在理論教學中,諸多原理的學習以及模型的計算(如層次分析法、線性回歸模型的構建與檢驗等)對學生來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另一方面,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內容雖然相對具體,學生通過實踐可以較快地掌握相關知識,但這兩部分內容在傳統設置中往往比較零散,僅針對單個知識點,而沒有形成一個前后連貫的實踐體系,因此學生雖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識點,但無法構建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完整全局體系,從而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總會呈現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學問題。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的合稱,且將其體現在學生培養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過項目帶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一種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學”的一種模式,是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以系統的思想培養人才。CDIO模式打破學科、專業、文理之間的限制,在教學工程中首先統一確定培養目標,明確工程師的目標與技能,界定工程師的社會責任,要求學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實現對行業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
(2)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導向。CDIO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更將培養目標融入到具體的項目中,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與他人的溝通協調能力。
(3)以產業需求為基準。CDIO模式要求學生以項目為中心,開展理論與實踐學習,使學生能將學科知識融入到真實的項目實施中。CDIO模式中所運用的項目均來源于行業產業,因此是不斷滿足產業變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方案
(1) 基于項目的課堂理論教學
理論教學是系統工程學教學的首要環節,傳統方法往往按照課本順序依次講解,教師以實踐案例為基本時間軸,依次講解實踐案例所用到的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具體技術。例如,通過針對公交車服務質量評價實踐案例的講解,重點依次講解公交系統與要素、公交系統分析、公交系統優化、公交系統評價指標的選取、公交系統評價等知識點。理論教學中所講解的實踐案例均來源于教師團隊的科研項目。
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學生理解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運用。每5人一組,為每組分配不同的項目,要求每組學生之間充分討論,對課堂所講到的知識點進行驗證及運用。
(2) 基于項目的實踐教學
在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中,同樣采取分組形式,為各組學生分配不同的項目,各組之間互不相同。系統工程學實驗目前共6學時,均為驗證型實驗,要求所有學生獨立完成。而課程設計中,為每組分配的項目則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項目,要求每組學生通過內部合作完成,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求每一名學生通過內部協調,獲得各自不同的具體分工,完成1-2個知識點,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內容綜合成課程設計報告。
(3) 成績評定
依據CDIO思想,將系統工程學課程理論考核成績分為三個部分:平時成績、階段考成績、期末考試成績,三者在總成績中的權重分別為2:3:5。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作業成績以及實驗成績;階段考共有2次,分別通過項目的形式,隨堂讓學生基于系統工程方法論提出項目的實施方案,并進行適當地計算。期末考試采用閉卷形式,主要考核學生在利用系統工程學方法論解決具體問題時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
4 結論
系統工程學是交通運輸類專業的核心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深刻理解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探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從而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基于CDIO的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實踐,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對具體項目實施也有了貫穿全周期的實踐機會,不僅提高了學生利用系統工程方法論解決具體項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和溝通的能力,從而能夠快速適應后續的專業課學習,更能快速適應交通運輸行業崗位的專業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應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類課程中進一步作推廣。
注意:隨著我國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發展,高速公路的速度相對來說比較快,我國交通法規定最高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120公里;隨著我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我國高鐵專線的速度每小時至少250公里。因此在實際比較中要注意提供的交通運輸方式。
(2)合理、協調使用運輸方式
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各有長短,都有最適宜的使用范圍,必須妥善組織安排。空運主要是運輸貴重、急需、數量不大的貨物。公路主要是運輸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和鮮貨。鐵路主要是運輸遠程、量大及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和鮮貨。水運主要是運輸大宗笨重、遠程、不急需的貨物。
(3)綜合考慮確定運輸方式
經濟性、快速性、安全性和通達性是運輸方式的四大評價指標。各種運輸方式都有其適用的范圍。貨物運輸要根據貨物的性質、數量、運距、價格、時效等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客運的選擇要根據價格、安全、時效、目的等進行,客、貨運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來確定運輸方式。
2交通運輸線(鐵路、公路)的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是交通運輸線路的基礎因素,其影響逐步減弱。
4水運的區位條件(以萊茵河為例)
(1)自然條件:萊茵河流經地區地勢平坦,水流平緩,利于船只航行;該地區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水位變化較小,冬季無結冰期,全年可通航;該區域河網密布、運河眾多,可以形成龐大的內河水運網;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積。
(2)社會經濟條件:萊茵河主要流經德國,其中魯爾工業區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其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河運是其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二)交通運輸選擇的思維方式
1交通運輸線區位選擇的思維模型
(1)求同――交通運輸線和站點的區位選擇都受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的影響,因此要用綜合的觀點觀察分析區位因素。
(2)存異――根據交通運輸點、線區位選擇的不同要求,構建相應的區位分析微觀模型,如港口區位分析應重點考慮航運條件(港闊水深)、停泊條件(風浪較?。?、筑港條件(地勢平坦開闊)、腹地條件(腹地廣闊而經濟發達)、城市依托。交通運輸線的區位選擇如下表所示:
2交通運輸布局區位分析的思路方法
(1)觀圖知地,整合區位信息
區位分析類問題的解決多依賴于對所給圖示信息的判斷分析,因此要按照區位因素結構從圖表中充分提取有用信息。以交通運輸線為例:從區域圖中提取地形、地質、河流等區位信息,分析比較自然條件對線路選擇的影響。從圖中整合資源、人口、城鎮分布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區位信息,對區域運輸需求做出綜合分析,說明交通運輸建設的必要性。
(2)綜合分析比較確定方案
交通運輸建設方案的比較,既要看到自然條件的不同,又要重視社會經濟效益的差異,以“低成本、高效益”為最佳選擇。
(三)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帶來的影響
1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四)商業網點區位的判讀方法
1分析城市地價高低:在地價最高處,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務區,在次高峰,可能布局次級商業區。
2分析城市路網密度:城市路網密度大的地區,人流、物流大,商業網點密集。
3分析城市道路網格局:城市干道與市區環路交會處,交通便利,便于人員流動和商品貨物集散,成為合理布局商業網點的理想區位。
4分析建筑的密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區地價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務區。
5分析車流量:白天車流量大、停車頻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業密集地區。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車速快慢、事故次數多少、監測點多少、人口晝夜差別大小等方法判斷商業網點區位。
(五)交通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變化,除了對聚落和商業影響較大之外,對人類其他生產、生活,諸如人口遷移、農業、工業、旅游等的影響也十分顯著。
1交通運輸對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影響
一方面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較大。另一方面,隨著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相對地縮小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從而促進了人口遷移。
沒有人不想和你同坐一輛豪華轎車,但你需要的,卻是轎車壞了還會和你一起搭巴士的人。――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
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莫言
2交通運輸對農業的影響
交通運輸對商品農業的區位影響突出,而對自給農業的區位影響較小。現代農業生產的產品最終要運往市場,實現其商品化和社會化,靠的就是現代化的交通運輸。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充分考慮交通運輸條件,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3交通運輸對工業生產的影響
交通運輸是影響工業區位的重要因素,沿江、沿海港口和鐵路、公路沿線、樞紐地區對工業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美國芝加哥、底特律的冶金工業,就是利用五大湖的廉價水運,將附近的煤、鐵礦石運來建成的。
不同社會階段的影響有明顯差異。交通運輸的發展,為工業走向分散提供了條件。一方面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使工廠對原料、燃料地的依賴性減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布局加工業。另一方面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擴大了工業生產原料、燃料的來源范圍和產品銷售市場,使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工業生產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區位。
4交通運輸對旅游活動的影響
交通運輸條件的日益改善,使世界各地距離日趨“縮小”,極大地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對一地旅游資源開發價值的影響較大。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通過影響旅游者的經濟距離和游覽心情來影響其開發價值。
二、高考再現
例:(2014年全國高考文綜Ⅰ卷)20世紀50年代,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修建了蘭新鐵路。蘭新鐵路在新疆吐魯番附近的線路如圖所示。讀圖,完成(1)~(2)題。
【解析】本組試題以我國50年代興建蘭新鐵路為背景材料,考查影響鐵路選線的因素,注重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題,從圖中區域鐵路選線來看,蘭新鐵路離吐魯番市和鄯善縣距離較遠;根據圖中比例尺,可以判斷得兩個火車站距離城市約有20公里;鐵路線主要是沿著1000米等高線布局,沒有穿越其它等高線。圖中沒有河流顯示,從圖中天山的位置來看,河流應該從天山向南流去,而且比較短??;西北地區耕地資源少,主要分布在綠洲地區。因此可以看出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地形。第2題,該鐵路位于新疆地區,降水稀少,受到洪水威脅較少;鐵路沿著等高線布局,工程量相對較??;線路基本是直線,因此線路不存在過長;而鐵路線上的兩個火車站距離城市約有20公里,50年代公路交通不發達,所以距城鎮過遠是選線不合理的因素。
摘要:從新時期交通運輸發展背景出發,探索交通運輸類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專業改革思路,闡述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以及課程體系設置。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旨在為應用型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交通運輸;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實踐
社會的需求是衡量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合理與否的標準,也是該專業生存的最終目的,而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是培養模式的出發點?;谌珖袠I分析、天津市的戰略地位和產業發展狀況研究,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結合交通運輸天津市品牌專業的建設,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出頗具特色的交通運輸類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思考,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對我國廣大的應用型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一、教學改革背景
在逐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交通事業的內涵及外延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選擇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交通運輸行業事關國家命脈,是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交通運輸的高速化、智能化和環?;芯恳殉蔀檠芯康闹黝},實現交通運輸跨越式發展越來越需要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加盟。
1.交通運輸專業的提出。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了新的本科專業目錄,新專業目錄對原來過細過窄的專業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目前,與交通行業相關的本科專業涉及3個學科門類(理學、工學和管理學)的23個專業,其中交通運輸類就占有8個專業。截至2008年,全國有80余所高校開辦交通運輸專業,其中,除一些鐵路、水運與航空類高校開設“交通運輸”專業外,更多的高校是面向道路交通運輸行業。其中有62所高校開設的交通運輸專業是從原汽車運用工程專業演變而來的,其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基本上是以原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為主體進行專業口徑拓寬而形成的,并各具特色。
2.我校交通運輸專業情況。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于2001年經天津市教委批準設置,并于2002年開始招生。本專業以汽車運用為載體,電子技術為導向,道路交通安全為目標,為社會培養全方位的職教師資和企業急需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并在2011年被批準成為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點。
3.汽車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隨著汽車工業及汽車技術的發展,要求現代汽車運用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汽車專業知識,而且要對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外語等各項知識都有較系統的掌握。知識的密集性和技能的綜合性,是現代社會汽車運用職業的重要特征,同時也對汽車運用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作為我國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及“京、津、唐”地區的工業中心,有著雄厚的汽車工業基礎。2011年,天津規模以上汽車工業企業達310家,整車產量77.4萬輛,產值達1580億元,構建了從外資、國資到民資,從國際品牌到自主品牌,從整車到零部件,從制造到研發、銷售的完整汽車產業集群。特別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新型工業化汽車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是天津汽車工業的主要載體,聚集了一汽豐田、長城汽車等整車企業,大眾、艾達、大陸汽車、富士通天等核心零部件生產商,成為我國重要的轎車生產基地。據相關部門統計,到2015年,天津將形成年產200萬輛汽車整車、260萬臺(套)配套零部件、10萬輛新能源汽車和40萬臺(套)電動汽車車用電池配套能力。
4.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快速發展。面對現代交通運輸概念的擴大,以及人們對于交通運輸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背景,具有準點、快速、環保、安全、舒適特點的城市軌道交通已經進入大規模高速發展時期。當前國內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代表的大城市已進入網絡化建設階段,天津、沈陽、哈爾濱等33個城市正在建設或規劃中。實踐證明,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是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必由之路,對拉動城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正面臨一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高潮,2013年內,在建總里程達到115.3公里。根據規劃,到2020年,天津市城市軌道交通將形成由市域與城區兩部分線路組成的網絡,總規模將達到1036公里。
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本研究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為核心,在專業定位與專業特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增強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交通運輸專業與學科的綜合實力。對于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采用以下思路,借助問卷調查、座談研討、案例研究、對比分析等系統的方式方法,深入開展“調研―分析―研究―評價總結―結論推廣”各環節工作,較好地實現了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思路見圖1所示。
在各環節研究基礎之上,確定了“新老”結合、特色鮮明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設置。
1.根據發展情況,明確培養目標。本專業建設目標是立足于我國和天津市交通運輸和汽車產業發展,特別是濱海新區快速發展需要,穩步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不斷加強學生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著力打造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同時積極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新方向,培養一流應用型職教師資和技能人才。
2.適應社會需求,創新培養方案。專業原有培養方向為汽車運用方向,方向較為單一,為適應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以軌道交通為骨干,道路交通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形成,在原有專業方向基礎上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交通運輸專業在大類招生原則上采取“2+2”的培養模式,即前兩年按專業大類培養,后兩年按專業方向分流培養――汽車運用工程方向、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大類招生專業的學生修完基礎平臺的課程后按所選擇方向從第五學期進入專業學習。
3.突出專業特色,優化課程體系。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為總體要求,體現“師范性、應用性、職業性”融合;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認知實習―課程設計―企業課程―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工作崗位”,構建校企合作“四年不斷線”的實踐體系;通過對共建企業與職業學校的深入調研,深入分析本專業對應行業、崗位所要求的職業能力與師范能力,按照品牌專業建設要求和行業制定的專業規范,與共建單位共同擬定人才培養方案,凸顯工科與管理交叉、工科硬技術與管理軟技術結合的專業性質特色。①按照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自主發展和專業拓展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基礎平臺+學科平臺+專業平臺”的培養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彈性學制、主輔修制、雙證書制等措施。按交通運輸大類統一設置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平臺課,設置多個專業方向模塊,學生在第三至第四學年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以及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如汽車運用技術方向、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并設置不同的自主發展課程(高本)/職教師資課程(技本)和素質拓展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②注重培養學生腳踏實地、艱苦奮斗、樂于奉獻、開拓創新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以利于職業學校師資崗位、汽車運用行業基層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城市軌道交通企業高素質應用型運營管理人才的穩定和發展。③堅持專業實驗室的開放制度,鼓勵學生大力開展創新型、綜合型、研究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④結合行業用人要求和行業組織的專業認證需要,組織專業技能訓練和考證培訓。⑤確?;A課程和主干專業課程,擴大選修課程和講座課程;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學時;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及第二課堂作用,積極開展本田節能、大學生方程式賽車、智能交通、運營模擬項目等科技創新活動。⑥注重核心能力,強化品牌優勢。依據市場需求及專業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教學以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拓展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師范技能的培養與考核,開展汽車維修工及車站值班員的實踐教學和職業資格鑒定。
三、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2010年6月,學校批準在交通運輸專業增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交通運輸類專業改革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專業建設三年來,目前已有2008~2013級交通運輸大類專業學生。其中,2008級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已經畢業,2010級即將步入大四。現已逐步構建出有利于優秀人才培養、有利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1.師資隊伍建設。以優惠條件吸引教授、博士來學院工作,有計劃地分批安排教師繼續深造,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并且聘請汽車以及地鐵企業專家來校兼職,聘請相關外校教授來校授課。加強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著力打造一支以學科帶頭人及專業帶頭人引領、學術骨干為主體、具有“雙師”素質的、適應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教師隊伍;優化專業結構調整,提高隊伍素質和水平。
2.培養方案修訂。在廣泛調研工作的基礎上,多次組織了由校內外的專家、教授和企業高工參加的有關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方面的討論會,為培養有專業針對性的“雙證書”、“一體化”職教師資。進一步加強專業特色,以理論教學體系為重要支撐,構建更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兩個體系相互融合支撐。實踐教學體系中主要以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為主線,分成基本模塊、專業模塊、綜合模塊三個環節,開展汽車維修工及車站值班員的實踐教學和職業資格鑒定。
3.課程及教材建設。以核心專業課程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課程(含實踐課程)建設。制定課程建設規劃、建設標準、管理考核辦法。重點建設“智能交通”、“汽車電子安全技術”、“車載網絡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站場與樞紐”等核心專業課程。加強校級、市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申報與管理工作,目前已有1門課程成為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市、校級精品課程。力爭在5年之內完成2~3項市級及以上精品課程建設,建設1~2門雙語教學課程。充分發揮產學研基地的作用,根據行業發展及企業需要,建設一批特色選修、講座課程。編寫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以及實踐教學大綱,確定具有特色的教學內容,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建立課程試題庫。
4.實驗室建設。學校乃至天津市對我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建設極為重視,尤其是軌道交通方向的建立和發展,現已利用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資金和中央地方共建項目資金在“十二五”期間投入1000萬元購置軌道交通方面的實驗實訓設備,并有專項資金進行汽車實驗實訓實驗室建設。今后,還將利用各類綜合投入項目繼續增加投入。
5.校企合作。2010年以來,我校先后與天汽集團、松正科技、天津圣威科技等多家汽車企業以及天津地下鐵道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產學研基地,合作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實驗實訓教學基地,共建交通運輸特色專業,共享教學和研究資源,促進雙方的全面合作。各類企業陸續招聘畢業學生百余人。
四、人才培養特色
以交通運輸行業與人才需求特點分析為基礎,研究確定特色鮮明的專業培養目標與定位,進一步凸顯交通運輸品牌專業特色。進行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內涵建設與優化研究,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技能的一體化教學與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1.實行專業分層培養,體現綜合通才教育與精英教育培養理念的融合。
2.探索專業方向二元化,開設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新方向。
3.依托天津濱海新區汽車產業,深入開展校企合作。
4.探索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摘要: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并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契機,從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和重點課程建設等方面闡述推進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成效。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交通運輸;課程改革;創新型人才
作為高校質量工程實施意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從根本上體現了圍繞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為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方向性的新思路。自其實施以來,促進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極大地推動了高校建立以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
一、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高校創新教育中的核心問題。與創新方法和創新實踐相比,創新意識起著主導作用。傳統的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的建立,而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缺少主動創新意識。創新性實驗計劃是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研究實踐的重要途徑,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活動中,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
(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
大學生參與創新性實驗計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要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發現問題;第二階段要經過查新論證,進行選題設計和方案確定;第三階段要進行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最終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得出結論。此外,在整個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活動過程中,還要進行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不斷完善研究方案。這些鍛煉的過程都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必要手段
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小組成員分工協作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并定期討論,針對每個人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向教師和學長請教,甚至有時需要跨院系或者跨學科的合作和指導,與組外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得到了鍛煉。此外,小組同學還能夠在失意時互相勉勵,在合作過程中加深彼此了解、增進友誼。因此,項目的實施過程是全體成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2 -3]。
二、基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
(一)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培養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與優秀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需要合理的課程體系來保證。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在課程體系改革中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為契機,保證交通運輸專業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在新一輪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中,堅持優化整體結構、拓寬就業口徑、突出專業特色和注重實踐創新的原則,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將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分為四部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在課程的體系設計上,不僅注重加強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和科學素養,而且強調文理滲透,為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上,確保實踐環節的學時和質量;設置兩個創新學分,并明確獲取途徑;倡導畢業設計(論文)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相結合,鼓勵和積極安排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實際科研工作。
(二)實現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在專業課中重復、陳舊是目前在培養創新型人才過程當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的重點。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學院在修訂培養方案時,組織專家充分研究交通運輸專業本科層次的核心課程,結合東北林業大學特色,在避免內容重復的基礎上保證“基礎課程質量精、專業課程內容新、選修課程形式活”。基礎課程力求規范化,保證其嚴謹性和精煉性;專業課程注重學科特色,在講授經典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為學生更新專業前沿信息;選修課程增設研討類課程、跨學科綜合課程等一系列形式更為靈活課程。通過以上課程內容的改革,可以使學生在修讀專業課程的過程中獲得進行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的理論基礎與初步研究經驗。
(三)推動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重要實施途徑,所以必須建立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契機,促進教學方法與考試方法改革。在課內教學過程中,加強自主學習引導。提倡教師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調查研究,并在相應階段給予學生幫助和點評。在考核中引入過程要素,改革考核的形式與評分辦法。教學過程中討論和作業等環節都應按比例計入考核成績。改革考試試題分值的比例,提高試題中分析題、綜合題和可充分體現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題目比例。此外,課堂練習和作業的形式要豐富多樣,倡導無標準答案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開放性綜合題,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四)探索重點課程建設的新思路
重點課程建設是東北林業大學在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內容。傳統重點課程建設的思路以構建課程體系、探索教學方法和調整教學內容為主要改革內容。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為推進在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思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重點課程建設可以圍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設計實踐環節、建設實踐平臺,指導大學生創新試驗項目,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2012年開始建設的重點課程“汽車發動機原理”為例,在課程建設的同時由課程組老師執導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負離子對柴油機節能作用的研究”。學生在重點課程建設中搭建的發動機臺架試驗平臺上進行了深入的試驗與研究,獨立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順利完成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三、基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的成效
(一)合理選拔學生,注重專業分布
盡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項目級別較高、指標數量有限,因此在兼顧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的同時,要合理選拔學生并注重專業分布。選拔出的學生團隊要具備扎實合理的知識結構,通??梢赃M行多專業混合,學生最好學有余力并具有潛心研究的精神。在項目的專業分布上,應依托學院的優勢和特色專業的重點課程建立。因為通常這樣的專業具有良好的師資力量能夠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項目的選擇至關重要
項目的選擇不僅直接影響項目能否順利完成,而且影響著學生實踐能力和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整體訓練效果,更重要的是還影響著整個基于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契機推進在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的總體效果,因此項目的選擇至關重要。對于項目的選擇,既要從實際出發,具備地域特色,還要緊密結合學生專業與個人興趣愛好,并具備一定的學術性。在申報過程中,指導老師應加強對學生項目申請書撰寫的指導。確保選題和研究內容的量與度的合理性,以便在研究期內能夠順利完成。在評審過程中,應更傾向于既有自主創新性又具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的項目,并最好能夠依托一定的重點建設課程。由于很多申請參與項目的學生還在讀大學二年級,專業知識體系還不完整。所以,在提倡學生在按照個人興趣自主選題的同時,也鼓勵科研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提供一些結合實際科研項目的課題,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做,實現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選擇。
(三)調動學生和導師的積極性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指導教師除了為學生提供合理研究思路指導,還要為學生提供專業細致的技術解答,針對學生在實際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調整在相應課程中的教學方式與內容,這對于推進在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的實施同樣具有關鍵的作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加強指導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并注意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如學??梢酝ㄟ^給指導教師計教學工作量,給參與項目的學生記創新學分,在保送研究生時優先考慮等方式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是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為推進交通運輸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有效途徑。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交通學院某些交通運輸專業課程在改革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