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05:22: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學科,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正是當前廣大數學教師非常關注的新課題。本文就小學素質教育與數學教學改革談幾點認識。
一、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內容和特點 小學素質教育是指以開發兒童身心潛能,培養和提高兒童各方面素質為出發點和歸宿,以社會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傳播為宗旨,以心理品質培養為中介,以身體素質訓練為基礎的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教育。
1.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內容。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指腦、口、耳、手等各種器官的協調活動的程度。社會文化素質品德素質——愛祖國、愛科學、愛數學,具有勇于進取、勇于開拓、敢于競爭、不甘落后的學習精神。知識素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審美素質——指數、形、圖、式等的審美修養,能從美的角度去審視和欣賞數學知識。勞動素質——具有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一些勞動技能,會制做一些數學模型、學具、測量數據等。心理素質智力品質素質——記憶力、思維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非智力品質素質——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質教育的內容,要在具體數學教學中,突出各個側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各自不同的個性。
2.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特點。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比較,具有明顯的5大特征:
(1)基礎性??茖W而全面的認識素質教育,必須從人的發展實質考察。人的發展應包括人的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包含著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性的較為穩定的發展。因此,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循序漸進。
(2)全面性。實施素質教育是為了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這就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既提高個體素質,還要提高群體素質。全面性的第二層含義是要德、智、體諸方面和諧發展,不能有任何偏見。
(3)整體性。一是把素質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它以怎樣的結構形式和運動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學生主體形成在認識與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知識與行為等方面的和諧完整的形態;三是從素質教育各要素橫向聯系看,要方向一致,協調發展,相互發展;從縱向運動看,要層次清楚,銜接緊密,渾然一體;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對象都作為一個整體對待,針對素質構成特點,揚善救失,使每一個學生都相對的最優發展。
(4)開放性。素質教育要把教育過程視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性系統,要保持教育與社會實踐聯系,把單一的封閉的教育逐步改變成開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學?!鐣钡慕逃盗?。
(5)非功利性。作為培養人的素質教育是指面向未來,其特點是周期長,見效慢,具有明顯的滯后性。
二、素質教育是數學教學改革的主旋律 圍繞素質教育的實施這一主題,數學教學改革應重視如下幾個方面:
1.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 一般來說,非智力因素可以轉化學習動機,成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調節、強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學生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和不同方面,認知過程是這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著眼于學生的素質培養,不僅能使非智力因素對智能發展起到調節、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把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本身看成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
2.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習能力。 注重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發展趨勢之一。學法即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程序、學習途徑、學習手段和學習技能等等。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單靠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許多東西靠自己去學習,這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作為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單是教數學,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去學數學。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眹庥行W者預言:“未來的文盲是那些沒有自學能力的人?!?
因此,要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進行哪些方面的學法指導呢?我認為最少可以抓如下幾個方面:①如何預習;②如何聽課;③如何作業;④如何復習;⑤如何課外學習等等。
3.重視過程教學,發展學生思維。 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結論,輕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數學教學,其基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掌握學習方法上。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重視過程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過程教學,應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學,重在形成過程;公式,法則的教學,重在推導過程;四則運算的教學,重在審題過程;應用題的教學,重在分析過程。
4.重視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質都得到發展。 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做到因時施教。這就要求在教學組織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實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以他的長處促使改變他的短處,讓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質都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層教學等教改試驗,以各自的方式對素質教育的實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幾種教改試驗,都注意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
5.落實活動課程,發展數學能力。 課程改革歷來是教學改革的熱點。課程的整體
設計是培養人的藍圖。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把課程分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并強調兩者相輔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中發揮其整體功能,這應視為一大改革。小學數學活動課程,有自身的特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培養興趣為靈魂,以發展技能為目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盡可能地傳授一些知識,拓寬知識領域,培養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數學才能。
在以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為標志的現代素質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線的傳統美術教學模式,而適應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呢?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質、豐富的想像力及創造性思維為主,充分發揮美術的審美、認識、教育三者并舉的功能。因此,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與效果。
一、內容上從注重技法訓練向培養學生健全良好的藝術素質轉變
在目前的小學美術課堂上,幾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從事美術教育的工作者,忽視了兒童美術作為一?quot;生態現象"和人生的一個"生命階段"獨立存在的意義。湖南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謝麗芳老師認為,幼兒繪畫并非僅僅是純粹意義上的一幅圖畫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們成年人所無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隱性教育方式,這和英國里德、美國羅恩菲德所倡導的"兒童中心論"如出一轍。"教師只不過是材料的供應者和鼓勵者","教"被認為是傷害兒童創造力或將成人標準強加兒童。這種觀點雖說有失偏頗,但在目前還是有其現實意義
的。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再會有上一段時間的"考級"之爭。
筆者認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過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規范他;"教"就是要啟發他、引導他,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我在一年級的美術課上,結合課文讓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各種線條,然后在分割的塊面上填上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結果每個學生畫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來是山水;有的則像樹林……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畫線條與畫色塊時不同的握筆方法,用色的良好習慣(不是一下子攤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準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處著眼,小處著筆,不但對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及健全的藝術素質的培養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從注重模仿能力訓練向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轉變
傳統美術教育多是圍繞"看畫"或"臨畫"為主要內容展開的,以最終大家"都一樣"為結果;美術教學的真正意義基本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僅有的一點靈感也逐漸在"臨摹"中泯滅。當然,臨摹能力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學階段,即使臨了也要以能臨出獨特的個性為佳。想像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是現代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鳥"一課時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鳥的各種叫聲;在教色彩時讓學生聽一組音樂之后再與色彩對號入座;讓學生大膽嘗試,讓學生把畫好的畫倒過來掛等等,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去客觀地表現對象;而且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創造了條件。
三、正確評價兒童繪畫,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的美術教育觀轉變
前幾年《中國教育報》上載有一個美國、日本和中國小孩畫蘋果的故事,曾掀起軒然大波,并引起一場教育觀的討論。一位貴婦曾對馬蒂斯所畫的一個女人提出質疑,認為畫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幅畫。"貴婦人認為畫得真實才好,而馬蒂斯一語就道出了繪畫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學生畫《雛雞圖》時,一部分學生把小雞畫在紙的下面邊線上,而上面邊線多是一個太陽、幾朵白云;中間剩下大片空白。我問學生為什么不把小雞往中間畫一點,地們說:"小雞怎會在空中。"我恍然大悟:地們是把紙的底邊作地平面了。我引導他們:假如我們站高一點看地面或是在飛機上看地面,我們的圖畫會是什么樣子呢?地們是用"心"在畫了。在教學中,學生有一點思想及創造性我都會提出表揚。如一年級李極把雞眼睛畫到雞的嘴上說想打架了,巫曉聰把麻雀畫得像鳳凰一樣并且用裝飾色彩;這難道不是創造嗎?
兒童畫是兒童特有的一種語言,是兒童對客觀世界的態度和認識,是兒童與我們交流的工具。我們要努力去理解并認識其意義,革新內容;從過程入手,建立新的評價方法。因為小學美術教學并非是專業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畫家。
總之,兒童美術教育只有從兒童特點出發,真正實現審美、認識、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舉的功能,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才會與素質教育相適應。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課程中開設了社會課。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如何進行素質教 育?這是一個新問題。我們經過近六年的實驗與研究,有幾點體會供教師參考。
一、小學社會課的性質
《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規定小學社會課的性質是“社會常識教育”課,其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 地理以及法律常識,這體現了小學社會學科的綜合性。
當前世界各地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就是適當減少課程門類,向課程綜合化方面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發展 的一種需要。過去,我國小學課程中的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與初中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相重復。現在實施 素質教育,將小學歷史、地理兩門學科取消,改上小學社會課,這是為了增加學生社會生活常識,讓小學生認 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培養他們適應社會活動的初步能力。在素質教育中,綜合學科的開設不強調各 門學科的體系,更加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避免知識的重復,減輕學生負擔。
二、小學社會課教學目的要求與素質結構
素質教育中“素質”的結構是以先天素質為基礎,以社會需要素質為目標的,由以下因素組成:一個中心 素質,即個體的自主性;三大中介素質,即能力素質、心態素質和習慣素質;七大外顯素質,即思想品德素質 、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自主性素質。
小學社會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素質教育中“素質”的基本結構?!缎W社會教學大綱》規定, 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 ,從小培養他們觀察周圍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增強他們對 社會的責任感。
以上目的和要求包括了知識、能力、思想品德諸方面素質。知識素質方面,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主要是 指學生家庭、學校、家庭所在的社區及其周圍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家鄉的、祖國的社會常識主要是家鄉、 祖國的文化、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世界的社會常識主要是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世界上的一 些國家及社會風貌,以及我國和世界的關系。能力素質方面,主要提出了觀察周圍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社會現象復雜多樣,美與丑,真與假,對于小學生只能要求他們判斷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是非。而在現代改革 、開放的社會中,則需要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滲透有關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觀念,初步培 養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方面,主要是愛國主義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是思想教育的基礎,要從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情感。法制觀念教育要使學生從小 了解一點與他們生活有關的法律常識,培養他們的法制觀念,懂得遵紀守法。
三、探索在小學社會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學習與借鑒結合。小學社會課教材是根據《小學社會教學大綱》精神編寫的,是教師進行教學和實 施素質教育的依據。教師應首先認真學綱,鉆研教材,充分發揮小學社會課教材知識面廣而又極其生動的 特點,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借鑒別人、別校、別地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取人 之長,補己之短”。例如借鑒《小學社會課教案》實例,這六本教案是由人教社社會學科教材編輯和全國各地 有經驗的社會課教師共同編寫的。編者對教材中每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針對 不同課型及教學內容提出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這六本教案凝結著許多辛勤耕耘者的智慧。
我們采用學習與借鑒結合的方法,認真學綱,深鉆教材,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依據本地 區、本校學生的實際擬定自己最佳教學方案,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使用教具與自制教具結合。直觀性是小學社會課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學時教師應力求語言生動形象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錄相等教具,并引導學生去收集有關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有關資 料,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社會課是一門新學科,直觀教具較缺乏。教師應在充分使用現有教學圖冊、教學插圖、教學掛圖的同 時,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直觀教具。如,有的老師為教好《長城和故宮》一課,除自己錄制長城和故宮的錄像帶 外,還親手繪制了一張大的《故宮平面圖》。教學時,在放了錄像后,要求學生將事先寫好“天安門”、“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標簽貼在《故宮平面圖》上,使很多從未到過北京故宮的邊疆學生也了解 故宮三大殿的建筑格局。
(三)統編教材與鄉土教材結合。小學社會課教學大綱規定:“在社會課總課時中留出20%左右的機動時間 ,各地、各學??筛鶕镜?、本校情況和形勢發展,補充一些鄉土教學內容?!蔽沂‖F已編輯出版了《九年義 務教育云南省小學鄉土教材——社會》第一、二、三冊,計30課。我們已將其安排在每冊統編教材各單元之后 ,作為補充的教學內容。處理這部分內容的另一種方法是,教學前,教師找好統編教材與補充教材的結合點, 互相聯系進行教學。如,一位老師在上《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秦始皇和漢武帝》一課時,當講到秦 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補充講了《秦五尺道》的鄉土歷史;當講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疆 拓土時,補充講了《莊qiāo@①入滇》的鄉土歷史。教師采用將統編教材與鄉土教材結合的方法,既讓學 生從全局了解祖國的歷史,又讓學生認識本省的史實。這樣做,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秦五尺道》及《莊qiā o@①入滇》的史實,還讓學生認識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們云南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而增強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情感。
(四)課內與課外結合。小學社會課是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以間接經驗為主,但大綱強調實踐性,強調 把學習書本上的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所以,除課堂教學外,要適當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 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只有課內與課外結合,才能培養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素質。如, 有的老師在教學《注意交通安全》一課后,讓學生當一名小交警。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們將課內學到的知識應 用到課外社會實踐中。不僅掌握了交通信號,交通標線、標志的符號,還體驗當一名交通民警的辛勞和責任, 深刻認識注意交通安全,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五)學與用結合。小學社會課使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如,居家安全、打電話、買東西等生活常識。但 要真正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還必須做到學以致用。有的老師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后,開展“ 巧花一元錢”的活動。學生花一元錢到市場上買東西,知道了買菜、肉、蛋要買新鮮的,未變質的;買帶包裝 的食品要看保質期和生產日期;買日常生活用品要注意實用、物美價廉……這樣做,使學生在密切聯系生活實 際中學到了知識,豐富了見解,社會生活能力素質得到了提高。
(六)社會課與其他學科及班隊活動結合。素質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通過各個學科、各種渠道相 互配合,協調發展才能全面實施。社會學科進行素質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與班隊活動緊密結合。如,有的老 師在教學《香港和澳門》時,與少先隊大隊部一起在全校開展“迎接香港回歸百題知識競賽”活動,同學們不 僅認識了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更為重要的是認識到腐敗的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殖民者,北洋軍閥政府、 國民黨政府沒有能力收回,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在鄧小平“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才回到了祖國的 懷抱。通過知識競賽,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七)不斷學習與不斷提高結合。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當先生又當學 生。當今世界,知識量突飛猛進。據有關專家估計,二戰以后50年的知識總和超過人類有史以來科技知識總量 ;19世紀人類的知識量大體是50年翻一番;進入20世紀,10年就翻一番;到20世紀80年代后,3-5年就翻一番。 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提高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思想品德 素質,才能肩負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課程中開設了社會課。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如何進行素質教 育?這是一個新問題。我們經過近六年的實驗與研究,有幾點體會供教師參考。
一、小學社會課的性質
《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規定小學社會課的性質是“社會常識教育”課,其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 地理以及法律常識,這體現了小學社會學科的綜合性。
當前世界各地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就是適當減少課程門類,向課程綜合化方面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發展 的一種需要。過去,我國小學課程中的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與初中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相重復。現在實施 素質教育,將小學歷史、地理兩門學科取消,改上小學社會課,這是為了增加學生社會生活常識,讓小學生認 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培養他們適應社會活動的初步能力。在素質教育中,綜合學科的開設不強調各 門學科的體系,更加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避免知識的重復,減輕學生負擔。
二、小學社會課教學目的要求與素質結構
素質教育中“素質”的結構是以先天素質為基礎,以社會需要素質為目標的,由以下因素組成:一個中心 素質,即個體的自主性;三大中介素質,即能力素質、心態素質和習慣素質;七大外顯素質,即思想品德素質 、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自主性素質。
小學社會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素質教育中“素質”的基本結構?!缎W社會教學大綱》規定, 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 ,從小培養他們觀察周圍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增強他們對 社會的責任感。
以上目的和要求包括了知識、能力、思想品德諸方面素質。知識素質方面,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主要是 指學生家庭、學校、家庭所在的社區及其周圍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家鄉的、祖國的社會常識主要是家鄉、 祖國的文化、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世界的社會常識主要是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世界上的一 些國家及社會風貌,以及我國和世界的關系。能力素質方面,主要提出了觀察周圍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社會現象復雜多樣,美與丑,真與假,對于小學生只能要求他們判斷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是非。而在現代改革 、開放的社會中,則需要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滲透有關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觀念,初步培 養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方面,主要是愛國主義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是思想教育的基礎,要從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情感。法制觀念教育要使學生從小 了解一點與他們生活有關的法律常識,培養他們的法制觀念,懂得遵紀守法。
三、探索在小學社會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學習與借鑒結合。小學社會課教材是根據《小學社會教學大綱》精神編寫的,是教師進行教學和實 施素質教育的依據。教師應首先認真學綱,鉆研教材,充分發揮小學社會課教材知識面廣而又極其生動的 特點,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借鑒別人、別校、別地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取人 之長,補己之短”。例如借鑒《小學社會課教案》實例,這六本教案是由人教社社會學科教材編輯和全國各地 有經驗的社會課教師共同編寫的。編者對教材中每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針對 不同課型及教學內容提出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這六本教案凝結著許多辛勤耕耘者的智慧。
我們采用學習與借鑒結合的方法,認真學綱,深鉆教材,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依據本地 區、本校學生的實際擬定自己最佳教學方案,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使用教具與自制教具結合。直觀性是小學社會課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學時教師應力求語言生動形象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錄相等教具,并引導學生去收集有關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有關資 料,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社會課是一門新學科,直觀教具較缺乏。教師應在充分使用現有教學圖冊、教學插圖、教學掛圖的同 時,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直觀教具。如,有的老師為教好《長城和故宮》一課,除自己錄制長城和故宮的錄像帶 外,還親手繪制了一張大的《故宮平面圖》。教學時,在放了錄像后,要求學生將事先寫好“天安門”、“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標簽貼在《故宮平面圖》上,使很多從未到過北京故宮的邊疆學生也了解 故宮三大殿的建筑格局。
(三)統編教材與鄉土教材結合。小學社會課教學大綱規定:“在社會課總課時中留出20%左右的機動時間 ,各地、各學校可根據本地、本校情況和形勢發展,補充一些鄉土教學內容?!蔽沂‖F已編輯出版了《九年義 務教育云南省小學鄉土教材——社會》第一、二、三冊,計30課。我們已將其安排在每冊統編教材各單元之后 ,作為補充的教學內容。處理這部分內容的另一種方法是,教學前,教師找好統編教材與補充教材的結合點, 互相聯系進行教學。如,一位老師在上《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秦始皇和漢武帝》一課時,當講到秦 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補充講了《秦五尺道》的鄉土歷史;當講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疆 拓土時,補充講了《莊qiāo@①入滇》的鄉土歷史。教師采用將統編教材與鄉土教材結合的方法,既讓學 生從全局了解祖國的歷史,又讓學生認識本省的史實。這樣做,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秦五尺道》及《莊qiā o@①入滇》的史實 ,還讓學生認識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們云南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而增強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情感。
(四)課內與課外結合。小學社會課是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以間接經驗為主,但大綱強調實踐性,強調 把學習書本上的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所以,除課堂教學外,要適當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 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只有課內與課外結合,才能培養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素質。如, 有的老師在教學《注意交通安全》一課后,讓學生當一名小交警。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們將課內學到的知識應 用到課外社會實踐中。不僅掌握了交通信號,交通標線、標志的符號,還體驗當一名交通民警的辛勞和責任, 深刻認識注意交通安全,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五)學與用結合。小學社會課使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如,居家安全、打電話、買東西等生活常識。但 要真正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還必須做到學以致用。有的老師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后,開展“ 巧花一元錢”的活動。學生花一元錢到市場上買東西,知道了買菜、肉、蛋要買新鮮的,未變質的;買帶包裝 的食品要看保質期和生產日期;買日常生活用品要注意實用、物美價廉……這樣做,使學生在密切聯系生活實 際中學到了知識,豐富了見解,社會生活能力素質得到了提高。
(六)社會課與其他學科及班隊活動結合。素質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通過各個學科、各種渠道相 互配合,協調發展才能全面實施。社會學科進行素質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與班隊活動緊密結合。如,有的老 師在教學《香港和澳門》時,與少先隊大隊部一起在全校開展“迎接香港回歸百題知識競賽”活動,同學們不 僅認識了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更為重要的是認識到腐敗的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殖民者,北洋軍閥政府、 國民黨政府沒有能力收回,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在鄧小平“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才回到了祖國的 懷抱。通過知識競賽,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七)不斷學習與不斷提高結合。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當先生又當學 生。當今世界,知識量突飛猛進。據有關專家估計,二戰以后50年的知識總和超過人類有史以來科技知識總量 ;19世紀人類的知識量大體是50年翻一番;進入20世紀,10年就翻一番;到20世紀80年代后,3-5年就翻一番。 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提高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思想品德 素質,才能肩負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
小學數學競賽活動與素質教育本來不是一對矛盾,但隨著素質教育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素質教育的活動不斷開展,就出現了把小數競賽活動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的傾向,認為既然搞素質教育,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競賽活動是少數學生參與的活動,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數學生的競賽活動了。我認為這些觀點有失偏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膚淺的認識。
一、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到底是什么
勿用置疑,我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肯定是正確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是提高整個中化民族文化素養的需要。但我們的教育再不能再忽左忽右的錯誤,一提素質教育,就把它與英才教育對立起來,把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并把全面發展簡單地理解為平均發展,搞教育上的平均主義,沒有正確認識受教育的機會平等與教育平等的關系,這樣做,勢必要壓制部分學生的才能,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更談不上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了。大家知道,二十一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未來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擁有了未來世界。這正如中共中央國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所指出的那樣:"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里"人才的質量"應該指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高質量的人才。早在1995年總書記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他進一步強調:"要鼓勵和支持冒尖,鼓勵和支持當領頭雁,鼓勵和支持一馬當先。"教育部長陳至立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談到:"培育創新意識,弘揚民族創新精神,應該從學校教育抓起,從小抓起。"由此可見,培養眾多具有創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是我國教育的當務之急。所以,我認為,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并不是要我們培養一大批烏合之眾,而是要我們除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以外,還要培養出大量的具體有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才,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二、小數競賽活動的育人功能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是科學的大門和鑰匙"(培根語)??萍嫉陌l展,時代的進步,迫切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數學素質。而小學數學競賽活動在其中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因為這一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 基礎性。數學競賽活動來源于課堂知識,沒有超出《大綱》規定的范圍,有很強的基礎性。一般來講,競賽內容都是課本上那些星號題和思考題,是本來就該讓那些"吃不飽"的學生掌握的知識,這樣,競賽活動不但能促使學生學習課堂知識,還能使教學內容得以引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 趣味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小學數學競賽活動正滿足了學生的這種需要。在新奇有趣的這知識和巧妙奇特的解題方法面前,同學們被數學所展示的神奇智慧與藝術般的魅力所吸引,探索、求知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在求解數學理論的過程中,既能體會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和尋求解題方法的艱辛,又能體會靈感突臨的驚喜和科學發現的樂趣,從而激發出鉆研數學的濃厚興趣和解決疑難問題的渴望。
3. 競爭性。未來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的教育必須從小就向學生灌輸競爭思想,使競爭意識與兒童的成長同步進行。心理學家托倫斯曾做過競爭條件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實驗,結果表明,每個年級的學生在思維靈活性、清晰性和流暢性等方面都遠遠優于非競爭條件下的情況。我們的競賽活動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競爭的機會,它能極大地激發同學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培養他們追求真理和克服困難、百折不撓的思想品質。
4. 超前性。數學能力是兒童超出各科知識之前首先表現來的能力,并極具發展潛力,數學競賽活動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使得他們不拘泥課本,突破思維定勢,敢于創新,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把數學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的數學能力,使那些天資優異的孩子們的才華得以最充分的開發。
正是由于小數競賽活動具備如此的育人功能,所以這一活動從開展以來,一直深受廣大學生及家長的歡迎,也深受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
三、數學競賽活動是數學學科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我個人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結構應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應該是:數學學科課--數學活動課--數學興趣課--數學競賽活動。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由基礎向高深延申,從而構成一個堅實的寶塔結構,其中的競賽活動就是這個寶塔的塔頂。在這一體系中,數學學科課和數學活動課盡管教學的要求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法定的教學內容,都有法定的教學時間,都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學,也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學;而數學興趣課和數學競賽活動則是"上不封頂"的教學。因此,我們的數學競賽活動應當以數學學科課為基礎,以數學活動課為陣地,以數學興趣課為助推器,它不能脫離課堂教學,也不能自成體系。這樣,既保證了全體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知識,提高數學素質,又能促使那些具有數學天賦的學生脫穎而出??梢?,好的小數競賽活動不僅無礙素質教育,而且為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梢哉J為,小數競賽活動是鍛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當然,任何活動搞得不好容易出現偏 差,所以我們搞小數競賽活動必須要有明確的育人目的,必須通過正當渠道,必須采取有效方式進行,不能偏離素質教育的主航道。那種為了競賽而競賽,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情況,一味進行拔高的作法,我們是堅決反對的。從實踐看,我校學生在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小數活動中都是按照這些作法去做的,并取得較好的成績。以1999年全國小學奧賽為例,我校19人參賽,18人獲獎,其中三人獲滿分獎,創我校歷史之最,也創麻城歷史之最。三個獲滿分的學生還組成代表隊于8月份在北京參加全國小學生"99我愛數學少年夏令營"。一個學校有資格組成一個代表,這在麻城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是少見的。通過這些競賽活動,不但這些學生的數學天賦得以充分挖掘,數學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而且他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品質也得到全面提高,并且由此激發起全校學生學習數學、鉆研數學的熱情,為我校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注入了活力。
小學英語學習處于啟蒙和入門的階段,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和交際性,教學手段的活動性,學生年齡的可塑性,都有利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廣州市海珠區對構建小學英語素質教育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構建小學英語素質教育模式的操作
構建素質教育模式的操作包括了"設立模式的教學目標、分析模式教學條件、提出相關策略、建立教學程序、制定評價標準和方法"等環節。素質教育模式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論所強調的教育的全面性、全體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要全面落實小學英語教學的情感、知識、智力三大目標,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
教學策略是依據素質教育和學科教育目標,具體分析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師水平、學生情況、時間空間、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設備等一系列因素而提出的觀念性、策略性的方案。再把設定的方案以教學結構的形式表示出來,成為直觀的,可操作的,有序的,整體優化的教學過程。
模式評價標準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學科評價標準主要表現在手段的改革上,把傳統的選拔性測試改革為達標性、診斷性和激勵性的測試,采用自評與他評,個人評議與集體評議結合等方式,用提倡自我對比,鼓勵進步,獎勵優秀等手段,測評群體素質和個體素質。
在構建模式的過程中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構建素質教育模式過程中要善于吸收傳統教育模式的精華。傳統教育模式是教育經驗的結晶,素質教育模式應在經驗模式的基礎上注入素質教育因素加以改造,使傳統教育模式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小學英語課堂的"準備—呈現—操作—鞏固—發展”五步教學法,比較注重知識傳授的操作,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律,只要改變授課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給予學生實踐和發展的機會,就可以改造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新模式。
2.素質教育模式是多樣性的教育模式不是針對一節課而構建的,它具有可變性,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變化,根據社會要求的變革,可以在多元的教學目標中選取主體目標,使模式操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同一類相關的內容,根據素質教育側重點的不同,可構建多種教育模式,以獲取相應的素質教育效果。
3.模式的研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過程對英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不僅研究課堂教學過程,還與教師備課,學生預習,作業布置,課外輔導等各個環節有關聯;與學科知識的認知規律,學習方法,學習情感投入,參與情緒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對模式的研究是多因素多方位的綜合研究體。二、構建小學英語素質教育模式舉隅
(一)濱江西路第一小學的"分層教學"模式
1.理論假設實施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個體差異,提倡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分類提高。
3.實施要點
學生分層——建立學生檔案,根據階段性學習情況,成動態變化地劃分學生層次。
目標分層——根據大綱要求提出課堂教學達成目標和發展目標,學生按個人條件自定目標層次,教師鼓勵學生爭取達到更高要求。
講授分層——教師精講課文核心內容,作第一學習程度層次施教;第二層次以個體學習和小組互助形式施教,激勵情感因素,調動全員參與,在自學與互助中鞏固和提高,同時進行分類指導;開展小組交流,提倡異步發展,力求達到各得其所是第三層次施教。
操練分層——設計不同檔次的操練(如:課文問答有理解性、判斷性和思考性題目,課文操練有借助提示詞表述、背誦、表演或結合生活或社會實際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等形式),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選擇練習。通過獨立作業,小組討論,范例講評,使各類學生都有所提高。
作業分層——設計必做題與選做題,學生自選作業,鼓勵學生完成較高層次的練習。
4.課例操作
LeonEleven(Ⅰ)BookⅣ按知識內容把課文分解為十幅漫畫,教師精講其中五幅核心內容,學生在小組互助與分類指導中掌握主要內容。再通過小組討論與大組交流,把漫畫逐步擴大至十幅,根據個人能力逐層拓寬知識內容,提高學習層次,覆蓋全文。最后發展課文情感目標,從課文中父母關心孩子的情感發展到孩子尊敬父母的行動,在實際情景中培養語言交際能力。
(二)濱江西路第二小學的"自能學習"模式
1.理論假設素質教育"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策略啟動動力和智力兩大系統,通過探索性開發性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把外在影響內化為自身素質,在自我學習、自我教育中獲取終身學習的能力。
3.實施要點
制定目標體系——根據小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動力因素系統(主動學習,養成習慣)和智力因素系統(一般能力與學科能力)制定小學階段英語學科教育目標體系。
形成學科系列性能力要求——從小學英語聽、說、讀、寫素質的要求出發,以提高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形成階段性能力整體要求。"聽"的素質:迅速正確獲取信息能力。"說"的素質:強化自我表述心理傾向,發展觀察力和模仿力,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形成語言表達能力?!白x”的素質: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與閱讀速度。"寫"的素質:書面表達能力。
階段實施——根據各年級能力要求和教學內容,設立"自學手冊",發揮主體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自學意識。
自我認識:教師指導下的課前預習,根據個人實際發現差距,記錄自己未能理解的問題,帶著問題學習。
自定目標:教師宣講目標,學生從實際出發找出目標差。
自行調節:教師精講新知識,作指導性點撥。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組外交流,理解知識,對照所帶的問題和目標,逐步縮小差距。再進入小組活動,教師分別進行指導。
自評作業:獨立完成練習,在講評和指導下,自評基礎練習,互評綜合練習,選擇針對性練習自查,記錄存在問題。
自我激勵:作課后筆記,評定知識達標程度,自我對比,
總結進步,認識自我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記錄自我感覺最成功之處和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學習方法。
(三)同福中路第一小學的"全員交往"模式
1.理論假設教育從本質來說是社會文化在交往活動中實現對完整人格的全面陶冶,提高交往素質有利于促進其它素質的發展。
2.教學策略課堂模擬社會,在全體參與的交往活動中提高交際能力和個人素質。
3.實施要點
制定目標:確定教材內容中的交往主題,全面制定教學目標。
創設交際情影:根據課文內容層次,分層設置情景。
組織交往活動:特定情景下的師生示范,個體學習,生生交往活動,分層呈現、操練新知識,形成交往能力。
模擬社會交往:假設問題,進行群體交往活動,充分發揮個性潛能,展現交往能力,反饋學習效果。
(四)海珠區實驗小學的"游戲教學"模式
1.理論假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教學策略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實現"主體、生動、發展"的學習。
3.實施要點
設情導入——以游戲的情感激勵作用激發學習動機,展示學習目標。
設趣導學——以系列相關的游戲為載體展開知識的學習,保持學習處于愉快、緊張的狀態。
設疑導究——通過帶邏輯性或綜合性的游戲,反饋學習效果,或啟發探究思維。
對英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我們僅僅處于起步的探索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以"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生動活潑"為特點的素質教育已逐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體現。愿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索能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 劉 兼
一 素質教育實踐及其思考
綜觀全國范圍內的基礎教育,目前地方教育行政、教學研究部門以及廣大的中小學學校,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主要是在以下幾個層面上開展工作:
1.通過督政、督學,使地方政府部門,至全社會,更多地關注基礎教育。不少地方,由于市長、鎮長親自抓教育,辦學經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辦學條件得以不斷改善,為提高基礎教育的辦學質量創造了良好的設備條件和外部環境。特別是通過改造薄弱校,取消小學升初中的選拔考試制度,中考指標按比例撥到鄉鎮等途徑,使得每個適齡兒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成為可能。
但是,教育的投入不均衡,學校建設中有盲目攀比的現象,以及出臺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規范,缺少科學論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地方課程、活動課程的開發與開設,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及興趣、愛好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空問。自80年代中期提出基礎教育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1993年國家教委頒行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明確了活動課程的獨立地位之后,全國各地在探討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特點、學校辦學條件的優勢和師資力員,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乃至特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進一步活躍了基礎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一段時期內,“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口號此起彼伏,“合格+特長”的學生觀,“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結構,迄今為止還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某些地區、某些學校出現的以“活動課”、“選修課”、“特長生”來全面反映素質教育成果的現象,應該引起注意。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在小學中低年級,過多地強調“特長”的發展、“技巧”的訓練,是與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相背離的。
3.通過改進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考核措施,特別是取消百分制,徹底改革對學生的考試評價制度,極大地減輕了師生的心理壓力,帶動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變化,為還給少年兒童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涯創造了條件。
值得指出的是,以等級制(優、良、合格、不合格)取代百分制還只是一個量變的過程,本質上仍然保留了等級制,仍然要把一個學習群體分成三六九等。
眾所周知,不同的人先天的遺傳素質不同,所處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不同,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我們沒有理由,而且也不應該以某幾門學科的學習成績把他們劃分成若干個等級,無論是百分制還是五分制,亦或等級制。尤其對于一個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正處于發展初期,自尊心、自信心還只在朦朧狀態中的小學生,“等級”的激勵和促進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天長日久,他們體驗到的更多的是對自我能力的失落和對學習的恐慌以及對外部世界的自我封閉。實際上,對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包括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面臨教師公布考試成績時,其心理感受總是緊張和恐懼。
現在的問題是“有沒有更為合理的手段來反映學習者的發展狀況?”答案是肯定的。這種“手段”來自于對“發展狀況”的理解。首先,一個人的發展狀況是多側面的,不同的側面性質不同,不具有可加性,具體到學習者在某一門課程上的學習狀況也不例外,混淆各個側面,以單一的分數來反映學習者的水平是錯誤的;其次,一個人的發展狀況是動態的、過程式的,每個學年只對一、兩個時間點上的性狀做分析,不僅不足以反映對象的全貌,而且會以偏概全。
因此,在對兒童的學習狀況的評估中,應在取消等級制的基礎上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l)評估項目多元化。以語文學科為例,可以從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多方面對其語言發展狀況作出描述;而數學學科,則應從數與計算、量與測量、方程與關系、空間與圖形、統計概率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等角度加以考察。還可以在學生集體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是一個好的合作者?能否虛心聽取同伴意見?能否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等等。
(2)評估時間過程化。這里首先要明確一個人類長期實踐所公認的命題:除非教師存在某種偏見,事實上,教育者通過日常觀察,對學習者的評價結果,要比一、兩次考試更能反映受教育者的發展狀況。因此,新的評估制度,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日常學習行為。
如果每一個課程實施者能在上述框架上,去全面地、客觀地描述學習者的學習狀況,我們有理由相信,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可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師生關系將會有一個根本的改觀。
4.通過調整課程內容,改進課堂教學,向40分鐘要效益,從而達到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近一二年來,不少地方教育部門提出“改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正如前面已經提到的,一段時期內,一些地方和學校,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形成了一種觀點,以為只要在“改善辦學條件,消滅薄弱學校,開足開齊課程,開好活動課、選修課,
以及取消百分制,改進評價手段”等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做好工作,就是實現了素質教育,而對于學科課程中內容陳舊、教師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視而不見。其實,上述一些改進措施,相對于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來說,還只是觸及了一些外部因素,只是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一個好的外部環境,最為艱巨的工作則是探索如何建立一整套與義務教育性質相一致的、面向21世紀的中小學課程體系。
二 關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
1.我國現行課程面臨挑戰
教育在于促進人的發展,而課程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則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縱觀本世紀的教育發展進程,一定程度上可以總結為一部活生生的課程演變史。無論是用哪一個心理學理論、或者是哪一家教育學流派,都是在借助課程的改革而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特別是自50年代的新數學、新科學運動,8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課程改革運動,直至行將影響下個世紀的《2061計劃》,無不折射出課程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之舉足輕重。
在我國,義務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接受九年的學校教育,以促進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在這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性過程中,社會、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以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為主要特征的新世紀的降臨,對我國中小學課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未來學家德雷珀·考夫曼曾就全球范圍內的社會改革對中小學課程的影響,作了如下六點慨括:
(l)課程本身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課程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清晰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對未來的預測;
(3)課程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人類環境深刻的理解力;
(4)課程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交際活動能力;
(5)課程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人類和社會的能力;
(6)課程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個人能力,包括自衛、安全、衛生、營養及性的教育,消費教育,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技能,個人學習的最佳方式及策略,有自知之明及自我克制能力。
我們對此應該形成看法。
2.課程與社會進步
80年代以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悄然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升學、就業、住房、醫療、保險、養老等模式,變得具有越來越強的可選擇性,變得越來越需要減少依賴,增強自主,在許多方面需要平民百姓運用自己的頭腦,分析判斷,做出決策。這對于習慣丁按照別人的意志做指令性工作的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觀念沖突。在這眾多的選擇面前,有人如魚得水,有人無所適從。事實上,不論你習慣與否,類似“降水概率”預報在向各個領域拓展。有人設想,不久的將來,新聞報道中,每一條消息旁會注明“真實概率”;電視節目預告中,每一個節目旁會寫上“可視度概率”;另外,還有西瓜成熟概率、火車正點概率、藥方療效概率、廣告可靠概率……??傊篱g萬物本來如此,人們只是回復其本來面目。在國外,人們體會員深的是機會與選擇,申請助學金要選擇類別;申請住房要選擇房問大??;聽課要選擇教師、教室和時間,看病要選擇醫生,甚至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試時間、用什么語言……都得由你選擇。不同的選擇意味著不同的機會,風險大小來源于你的決策分析。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成為今后幾十年我國人民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主旋律。今天,特別是今后幾十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沿海開放地帶,還是內陸不發達省份,幾乎每一個生產者同時都必須是合格的經營者,產品質量、市場營銷將與個人利益直接掛鉤。因而,成本、利潤、投入、產出、貸款、效益、股份、市場預測、風險評估等一系列經濟名詞將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使用得最為頻繁的詞匯。同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更為豐富多彩,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債券……幾乎每天都會碰到。
所有這一切,要求未來的公民應具有更強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正確地判斷和選擇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地作出決策的能力;要求未來的公民應具有更強的能力去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回想今日的課程實踐,我們的學生在面對“一條船上,有羊60只,有牛25頭,船長幾歲?”時,居然不少同學得到“60-25=45(歲)”或“60+25=85(歲)”兩種答案。我們應作何感想?素質教育的實踐又該從何處人手?
3.課程與科學發展
本世紀,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后,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入文科學,都進入了一個如人們所描繪的“知識爆炸”的年代。這一方面表現為新概念、新學科、新領域的層出不窮,另一方面表現為古老的,也許是有著幾千年文化背景的學科,突然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人們需要重新來界定它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即便是人們心日中最為精確的,系統性、嚴謹性為世人公認的數學科學也概莫能外。
同時,現代科學的綜合化趨勢,使得第一流的科學家在面臨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時,也需要一個跨學科的“科學共同體”才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結果。今天,“建筑學”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本來的含義,“設計一個建筑物”僅靠單純的“建筑設計技術”已難免捉襟見肘。多學科的,諸如數學、力學、光學、空氣動力學、地質學、材料科學、生態與環境科學,以及計算機模擬、建筑美學、建筑人類學、建筑社會學等方面專家是不可或缺的。又比如,現代物理學前沿出現了生物物理、醫學物理、
農業物理、人文物理、物理考古等一系列新的學科分支,使得物理學與其它科學之間失去了許多人為的鴻溝。無庸置疑,計算機基礎上的數學,信息時代的物理學,納米技術下的化學,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和地球村概念下的資源與環境科學……所有這一切必定帶來中小學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綜合化趨勢。然而,面對著幾十年一貫制的以形態結構為主的生物學教學大綱,面對著由繁雜的計算、代數式的恒等變形、古老的歐氏幾何構成的數學課中,面對著以拼音、組詞、造句、分段等語文知識為主線的母語教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該作何感想?我們怎么去期望我們的中小學教師改變觀念,改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避開這些問題不談,很難想象,我們的素質教育實踐可以培養出高質量的合格公民。
4.課程與學生學習
本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國際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無論是皮亞杰的發生認知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與發現法,加涅的層次學習理論,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還是加里培林的活動理論,以及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乃至席卷原蘇聯的合作教育學,論及學習者時,對以下幾點均給予了關注。
(l)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兒童,他們也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有著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2)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這種特定的生物的和社會文化的氛圍,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3)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的意義。
(4)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使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知識。對于每一個學習的主體,沒有活動、沒有做就形不成學習。
(5)從現實中學習和探索。這里的現實是相對于兒童所言。布魯納有一句名言,任何一個知識都能夠以一種合適的方式教給任何一個年齡的學生。我們認為,任何一個知識如果能夠以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相適應的方式(即與對兒童來說是現實的方式出現,就能被學生所感知,為學生所接受。
(6)只有讓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更熱愛學習。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是以成人社會為主導還是以兒童世界為核心,是從概念、規則出發去呈現知識還是從兒童所熟悉的事實現象出發去觀察、歸納、發現規律,是課程設計者所面臨的挑戰。
能否在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下,在充分考慮社會進步、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素質教育的實施目標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質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每一個公民素質的進步?;诖?,就必然需要我們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體系,其呈現形式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而背景則是反映著社會的需要和學科的思想。
三 關于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
1.與其叫綜合課程還不如強調課程的綜合化
80年代初期,在我國的東北、上海、浙江等地,陸續出現了綜合課程的試驗。90年代初期出現了高潮,上海推出了綜合課程的課程試驗方案,浙江則在全省范圍內推進綜合課程的發展。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試驗中止了,有些試驗遇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前文已經論及課程的綜合化趨勢,其實“綜合化”不僅僅來自科學的發展,同時也得到了哲學(人學、科學與哲學)、社會學(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文化)、教育學(教育的本質及其目的)、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建構主義)等學科的支持。
實際上,從對學科內容的綜合化水平上講,區別于獨立學科課程的有相關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參見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
所謂相關學科課程,強調的是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例如,某一國家的文學作品,要結合這個國家的歷史和地理來講授;而某個物理學原理,則要以數學為工具,結合化學、生物學知識才能獲得更好的理解。
所謂跨學科課程,則期望學生能體驗到人類知識的綜合性。在這種課程中,獨立的分學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們將同時用來解釋同一個概念或主題,如“能”可以從物理學、化學以及歷史學的角度去學習。
所謂綜合課程,目的在于強調知識的高度綜合與一體化,使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運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顯然,綜合課程中分學科的獨立性基本消失,但還有不同的形態:一種是完全的綜合形態,如小學低年級的綜合課或常識課;一種是分文理科的綜合,即綜合文科、綜合理科;再一種是二、三個學科的綜合,如藝術教育課程(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等),健康教育課程(包括體育、衛生、心理健康等)。
上述種種課程形態,如果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課程的社會化等流派相結合,則可以設計出更為靈活的課程形式。如以交通、飲食等兒童經驗為主題的跨學科課程,以能源、環保、吸煙等社會性問題為線索的跨學科課程,它們只是在分學科課程的大框架下,分階段設立幾個單元,這樣也許更受老師和學生的歡迎。若象浙江的綜合課程那樣,一下子就進入了課程綜合化的最高形態,不僅老師因知識準備不足無法適應要求,而且在教師及社會公眾的觀念上也一時難以接受。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我們倡導課程的綜合化。
2.還活動于兒童的整個學習生涯
沒有活動,就無所渭學習;沒有活動,學生品德、心智上的發展就不復存在;進而,沒有活動,就無所謂教育。
然而,這些年來,特別是1993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實施以來,由于活動課程以獨立的形式進入國家課程計劃,舉國上下出現了一個“開發、開設活動課程”的浪潮,一度“活動課程”的開設與否,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代名詞。應該看到,在應試教育的籠罩下,提出活動課程、并加以宣傳、提倡,直至
法律化,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對消除因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造成的種種弊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如若任其發展下去,其負面效應將日益突出,久而久之,人們會很自然地形成這樣一種概念:活動課程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能力,激發興趣,訓練特長;而學科課程,則以教師為主導,老師講,學生聽,傳授知識成為主要的目標。這顯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教育學、心理學關于活動理論的研究非?;钴S。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興趣,在活動中增長才干,在活動中發展知識,是我們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把一個什么樣的基礎教育帶入21世紀?這是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我們有理由相信,課程改革將是一塊良好的“敲門磚”。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小學是基礎,中學是關鍵。小學畢業生向初中過渡,兩個不同的群體呈現不同的認識能力及個性傾向,而兩類不同的學習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又往往使相當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能力的培養出現斷層。因此,針對中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連貫地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是個重要課題。
一、應持之以恒進行啟發式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堅持啟發式,教會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鑰匙的能力。這種能力被人稱為“智慧窗戶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觀察力、智慧倉庫的記憶力、智慧中樞的思維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華的創造力”。17世紀西方教育家夸美紐斯也非常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有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要求。朗讀能力的形成除長期堅持朗讀訓練外,最重要的一條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含義,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能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教師在教學上要注意貫徹啟發原則,講讀課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注重問題的階梯性,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而寫”等,促進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學就堅持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語文素質的訓練,到中學后,仍然堅持,使之進一步完善,深化和發展。
二、應持之以恒地進行情感教學
情感是聯系師生心靈的紐帶,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是陶治學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語言教學應持之以恒地進行情感教學。朗讀,要讀出抑揚頓挫的語氣,講讀要把全班同學帶入課文所體現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學生帶入“人在畫中游”的美麗畫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熱愛祖國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學。
三、持之以恒地進行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部分,它側重于實踐,是綜合知識的運用,與課堂教學同時開發大腦功能,培養和發展各種能力。它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接觸社會新信息,獲得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開展課外活動,應針對中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愛好和特點,因材施教,內容要豐富多采,形式要靈活多樣。
從小學到初中,只有持之以恒地堅持語文素質教育,堅持知識與能力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具備聽、說、讀、寫的基本素質,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為以后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一、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基礎眾所周知,中、小學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即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又是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大廈的基礎之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重要交際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學生在學習與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而且能夠憑借這門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發掘他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語文課這種特殊性質,決定了它在加強與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見,在各門學科中,中、小學語文課尤須重視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構造好堅實的科學文化的基矗。
二、強化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應該肯定,我們中、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教學,無論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質,加強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統一原則,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各個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績。但受“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片面追求升學率“至高無尚”,使基礎教育仍陷入難以自拔的誤區。目前,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班、重點學生的塔尖久攻不下。這些學校只是供少數“英才”,大款和特權階層用“高分”,幾萬之重金,手中權力去擇校而設。學校在升學率指揮棒左右下,全力以赴為升學考試組織安排教學、教師、資金和獎金。凡是與應試無關的其它活動則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課講二年。每天撂在學生面前的是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數也數不盡,做也做不完的模擬考試題,這些題不是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匯貫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著現成答案去死記硬背。即使有的學生背會滿腦子答案,暫時贏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級學校,而實際上,他們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非但沒有提高相反卻在整體素質上下降了,滑坡了。為了彌補這一根基的不足,在這些學生升入上一級學校之后,學校不得不用大量時間去采取補救措施。如果不這樣補救,勢必影響其它課程的學習質量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專學生,不得不重新開設聽力課、說讀課、書法課等來補救中、小學時期語文課因應試教育而留下的聽說讀寫素質先天不足,否則畢業后不能勝任教師工作。這些進一步告訴我們:在所有各門課程中,加強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顯得更為重要了,因為它是決定整體素質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強化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的兩個途徑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應從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從教的角度看必須把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全面素質放在首位。道理極其明白:在語文教與學的矛盾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這種主導作用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只有把語文教師自身的全面素質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帶動與影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個中學,大面積推行素質教育經驗中,有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是:學校與教師簽定了轉化差生的責任制,轉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許×學生,入學時他的學習成績、聽說讀寫素質、學習習慣、行為規范都比較差。在教師轉化差生的集中攻勢下,經過兩年,他的成績躍居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學中參加“十佳”競循…。這個奇跡的出現,用該校校長話來講,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師最大的德行,是教師最高水平的體現?!笨梢娭挥懈咚刭|的教師,采用高素質的教育行為,才會把原來的“差生”培養成高素質的優秀學生。
第二,從學的角度看必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以自學為主線,通過主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樂于接受教師施以語文素質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為達此目的,必須抓好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1.遵循語文課工具性的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在掌握與運用語言文學上狠下功夫。掌握與運用語文工具的唯一途徑就是反復深入地進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訓練。這種訓練的著眼點,決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通過掌握工具來提高自身的語文教育素質。這就要必須擺脫“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答案”、“考啥學啥,不考不學”的左右,多進行應用性整體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駕馭語言文學的工具,強化自身語文素質。
2.在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單項訓練基礎上,注意抓好學生的語文能力綜合訓練,使語文教學始終沿著“合--分--合”的路線有序化地進行?!胺帧笔菫榱嘶麨榱悖阌诜稚㈦y點;“合”是為了歸零為整,使語文訓練產生綜合效應,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教育素質的根本目的。
[內容摘要]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形勢下,本文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和自主性四個方面來體現素質教育。在基礎性方面: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同樣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實用性方面:盡可能的讓學生學到一些實際的技能,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為他們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擴展性方面: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還要注意知識的擴展性,雖然主體是基礎教育,但是計算機也是一門活動課程。而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因此,我校的電腦興趣小組,在完成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根據自愿的原則,吸收部分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進行Logo語言教學的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自主性方面: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傊?,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課本,而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發揮計算機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自主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21世紀培養出實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 基礎 實用 擴展 自主
為了迎接世界信息:請記住我站域名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世界各國都把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新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這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可見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形勢下,如何在信息技術教育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計算機教育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和自主性四個方面進行考慮。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體現創新精神;有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一)課堂教學的基礎性
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計算機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圍的普及,但是小學生真正有接觸過的,畢竟還是少數,所以不能一上來就讓學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詞術語,這會讓學生敬而遠之,也就談不上教學效果了。如在學習運用"畫圖"程序繪畫時,需要設置前景色和背景色,這兩個詞學生不容易聽懂,我是這樣來說的:"我們畫圖時要用到筆和紙,用電腦畫圖時也一樣,要選好筆(前景)和紙(背景)的顏色……。"又如在介紹文件名時,學生經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擴展名,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可以解決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們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擴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區分各類的文件。"這樣,適當地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提高他們興趣,而且能達到幫助記憶和理解的目的,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認識電腦時,我讓學生學會辨別計算機的四大件(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并學會開啟和關閉電腦的步驟,隨后讓學生進入Windows,讓學生操作鼠標,讓他們打開畫圖工具,寫字板工具,甚至進入電腦自帶的游戲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當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統保護下),通過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畫圖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教授完"畫圖"的基本操作后,為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讓學生按照書上的圖片進行繪畫,而是給學生一個題目或是一樣事物讓學生自己創作、發揮。比如,我讓學生在"畫圖"程序中畫上自己的姓名。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文字的組成都有一定的含義,每個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圖畫。例如:"林"字,是由兩個木字組成的,有的學生把一豎畫成樹干,一橫畫做彎彎樹枝,然后在下面加上兩片樹葉,就成了一個"木"字,復制一下就成了一個"林"字。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可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這要求任課教師除了掌握本科知識外,還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知識,綜合運用,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把深奧的計算機知識轉化為小學生所能接受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的實用性
大家知道計算機更新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我校的設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最初的中華學習機到現在的Pentium3處理器;從無盤工作站到現在的可以單機運行Windows軟件。芯片技術是按每18個月就進步一倍的速度向前發展的,因此,學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機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學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負。即使可以,教學內容要保證學生進入社會后仍適應社會需要,也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學到一些實際的技能,為他們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
文字編輯軟件的應用在小學教學中還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漢字的錄入,漢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鍵盤輸入,而是把漢字轉換成字母或者數字表示的代碼,在將代碼送入計算機識別,是一種間接輸入的方法?,F在要求小學生背誦某種與小學語文教學規范相悖的漢字編碼規則,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小學進行漢字輸入的教學,其目的不在學習某種漢字編碼方案,而是學習打字技能,輔助和促進語文教學。所以"智能ABC輸入法"和"全拼輸入法"應是小學生首選的基本輸入法,它可以幫助小學生學習和鞏固漢語拼音,提高識字率。由于拼音輸入法存在不認識的字就無法輸入這一缺陷,所以應該輔助以其他的輸入方法,例如"微軟拼音輸入法"中就帶有手寫輸入的功能,可以幫助小學生對不認識的字進行輸入。而其他對小學生
語文學習可能產生誤導的編碼都應該堅決屏棄。鼓舞、指導學生大膽、靈活地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工具體現自我價值,我還結合一些節日進行電腦賀卡的設計。在圖文混合排版技術、豐富多彩的電腦繪圖、強大的功能和簡單的操作下,優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層出不窮。把優秀的作品打印給學生本人,還有利于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興趣。有的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小報,更多的同學則學會了運用電腦作為寫作、閱讀、認識世界的工具,為自己快速、高效的學習增添一個新的途徑。
在Windows環境下大多數軟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記事本"和"畫圖"程序的區別在于"畫圖"程序多一個工具箱和一個顏料盒,當把這工具箱和顏料盒隱藏起來后,就和"記事本"一模一樣了。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畫圖",還可以舉一反三,達到知識的遷移,為以后學習其他軟件打下基礎,提高學習的能力,這也正是信息技術教育追求的目標。
因此,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因此實用性應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課堂教學的擴展性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還要注意知識的擴展性,雖然主體是基礎教育,但是計算機也是一門活動課程。一些對計算機知識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非??释嬲娜タ刂齐娔X。而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
Logo語言的設計者之一的基爾代爾教授,在開發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語言能帶給小朋友們嚴密的計算思維和有趣的學習體驗。Logo語言既是一種程序,也是一種玩具,它能用直觀的運動來體現編程的結果,讓我們在游戲中進行思考,在趣味中學習。在歐美等國家Logo語言在小學計算機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為,Logo語言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這對于一些喜歡數學的同學來說,Logo語言對其綜合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從程序設計的角度看,學習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可以為學生今后學習其他高級程序鋪設道路。因此,我們在教學Logo語言時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學習一種"玩具"為出發點,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我校的電腦興趣小組,在完成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根據自愿的原則,吸收部分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進行Logo語言教學的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四)課堂教學的自主性
小學信息技術課50%以上的時間是上機操作,而在操作過程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哪樣不同的問題,特別是在剛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幾乎人人都喊老師我的計算機怎么怎么了,教師根本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學生的積極性。個別同學對計算機的掌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學都會用Photoshop處理圖片;制作Flash動畫設計;甚至可以制作個人網頁,難道我們還要讓他們來學習"畫圖"程序嗎?而個別同學碰到問題都不敢問老師,結果讓也時間白白浪費了。
因此,我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邊巡視輔導,一邊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后先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表揚,并宣布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不但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而且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且學生間的輔導自有特點,也易于交流,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時也鍛煉了小助手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學內容也得到了強化,使小助手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培養了較強的自學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課本,而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發揮計算機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自主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21世紀培養出實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