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03:5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語文論文范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人文素養 道德 規則
論文摘要:中學語文課堂以實現提升人文素養為目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精神,使其成為具有高尚情感和道德修養的人。
中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怎樣緊緊圍繞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
首先,堅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這個根本。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造奇跡的可能。“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實,積極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其次,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朱自清的《春》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誰是最可愛的人》更體現了愛的崇高。盡量張揚文體中愛的成份,讓學生明白,愛人與被愛都一樣光榮和幸福。
對學生經常進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稱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實現每天的理想,讓學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虛空;把短期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七年級上冊教材一、二單元的內容就是對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教育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出發點,有科學精神和意識,用科學道理解釋所有現象,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和動力。現實中的事例證明了這些,“嫦娥一號”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飛行,成功出艙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讀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了解身邊的一切。
再次,堅持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貴之處應是講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與家人、親朋之間要講親情,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師生之間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利用教材對初中學生進行健康而高尚的愛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這是人類良好秩序的開始。
我國是一個有優良道德傳統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最后,教育學生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守規則的人。社會進步要求人的文明和進步,特別在物質相對豐富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溝通日益密切與快捷,文明既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更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讓學生不斷更新觀念,多談一些這方面的時新短文,體會其內涵。知道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禮貌待人,與人友好相處,這是一個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個人繼承和發揚禮儀之邦優良傳統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抓住北京奧運期間的事例。感受講文明、守規則會受到世人的贊譽和敬仰,我們也感到無比自豪。
社會要進步,更要協調發展,就需要用規則來看守這個世界,就要教育學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應遵守一些其他規則,如交通規則、網絡規則、校紀校規等等。自己守規則了,也就有更多方便與自由了,大家都有了這種意識和做法,社會才會進步的更快。
要達到以上教育目的,當前語文教育應急需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敢于打破常規,教書育人并重。只有把學生、教材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體現教育的意義和實質。只要把學生引導到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道路上,教育的功效就會事半而功倍。
第二,必須改革評價體制。人的全面發展應當占有很大比重,它是一個指揮棒,左右著教育的成與敗。終端管理有很大的片面性,使很多孩子被埋沒,成為碌碌庸人,新課標三個階段的培養目標是靈魂,是標準。根本改變考試、甄別、淘汰的做法,應該是考試、甄別、培養的模式,讓人人都有成才的機會。
第三,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氛圍。從社會到家庭、學校,從老師到學生及家長,都認識到人文素養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歸宿。很少人認為這是個人問題,等大家都這樣做了,我再行動,其實,人人都行動,良好的風氣自然形成,潤物無聲的功效會自然顯現。解決這些問題,從前面幾個方面去培養和努力,我們定會培養出一大批有德有才,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有用的合格人才。
摘要: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如何真正確保學生能有效的進行自主性閱讀學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知道:學生的積極主動精神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的啟發誘導。應該說,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應被忽略,而是更應加強。那么,在初中語文自主性閱讀中教師應發揮什么作用呢?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教師、作用
一:教師要能發揮激發、保護、維持學生的自主性閱讀的興趣的作用。
“興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點”。有興趣就有樂趣,有樂趣就能激發出更大的興趣。只要讓學生個體體驗到閱讀的興趣,就能增強他們在閱讀中的主體意識,實現個性閱讀能力的提升。同時閱讀的過程相對于初中學生的心智來說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而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師怎樣才能發揮出這樣的作用呢?首先,教師要注重閱讀形式的多樣性。生動活潑的形式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很重要,在眾多的閱讀形式中,教師(或者錄音)范讀對激發學生個體的閱讀興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除范讀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設計不同的閱讀形式,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閱讀中體驗樂趣。如配樂朗讀、看圖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讀、朗讀比賽等。這樣,美的聲音、美的畫面、美的形象與美的創造完美地結合起來,強烈地激發學生個體的閱讀欲望,同時帶給他們深刻的情感體驗。其次,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閱讀體驗,形成多維度的正確的評價體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個性氣質、情感差異,所以閱讀的感受和體驗也不盡相同。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評價刻意追求“標準答案”,實際上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為本的課程觀。這樣會嚴重的挫傷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再次,要努力營造出閱讀氛圍,搭建展示平臺。初中學生也較為活潑好動的,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和參與的欲望,總想在群體中表現自己突出自己,教師應以此為契機,開展多種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到閱讀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學生能深嵌入濃郁的閱讀氛圍中,用環境感染他們,使其閱讀變成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主的閱讀欲望。通過這些教師才能很好的激發、保護、維持學生閱讀興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的進行。
二:教師在進行自主性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出事物發展規律的作用。
教學活動本質是一個認識過程,不能無視學生的認識規律,更不能強行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教師設計的軌道。所以教師要多從學生角度出發,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科學研究的學習和科學知識的學習一樣,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初中學生認知能力較低,教師開展自主性閱讀教學中,要重視這點必須做好以下兩點:首先,對學生的閱讀文本的梯度要有很準確的把握。文本的內容、結構、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認知能力內,既不能太過于簡單也不能太復雜,否則學生的自主性變失去了開展的空間,也就會失去了自主性閱讀的意義了。其次,教師在開展自主性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循序漸進的進行,要認識這是一項長期的能力培養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開測評效果,不能急于改變教學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質。教師必須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和學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級,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體系。再次,教師在自主性閱讀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個體的差異性會在自主性閱讀教學中更加明顯的凸現出來,短時間內可能還會影響教師的工作業績和工作熱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發展的,教師在自主性閱讀教學中要能容忍、接受個體間的較大的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導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時的成績的高低,更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縱向的比較,及時的糾正由于自主性的開展而帶來以一些負面的影響。在整個的自主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很好的把握住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到全體,從過程到結果等方面發展的規律性,科學合理開展自主性閱讀教學活動。
三:教師要注意發揮自主性閱讀教學中相應條件的作用。
自主性閱讀教學需要相應的內在和外在條件作為前提和保障的。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的獨立意志、學生的自立行為都是開展自主性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在作用。初中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意志、自立行為正處于不斷發展形成過程,有著很大的開發利用的空間,教師在進行自主性閱讀教學中可以很好的結合初中生的這一特點,巧妙地促進身心和學業共同發展與進步。同時教師也因該認識到它們的不穩定性,做好教學工作可能出現反復的思想準備。自主意識是主體性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學生有了自主意識,就會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習活動,并在活動中通過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去努力實
現預定的學習目的,成為自覺學習的主人。所以,教師在自主性閱讀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必須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以獲取自主活動的價值和自身的發展。意志在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過程中是一個維持性因素,如果沒有它,學生的自主性閱讀也就無法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自主性閱讀中獨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體碰到障礙或抵抗時才會產生和發揮作用。那么在自主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科學的發揮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在注重學生內在條件作用的同時也要更好的發揮一些外在條件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性閱讀的效率。比如: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權利,賦予了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也就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時間,教師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時間,實際上也就是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性閱讀機會;為學生提供各種自主閱讀資源,閱讀資源是能夠幫助學生有效進行自主性閱讀的各種內外因素和條件,它對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具有支持和促進的作用。教師應及時有效提供的閱讀資源以保證自主性閱讀的順利開展。
總之,新課程標準構建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初中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矛盾轉化過程。學生能動性是否能調動起來,發揮程度如何,取決于教師的引導作用。所以在初中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了,任務也更加艱巨了。
《新課程標準》反復強調“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進行教學時,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使他們在自動探究過程中真正掌握知識、思想和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盡可能輕松的接受知識、更快的理解知識,并從中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方式。為此我們作如下探索。
一、創設問題空間,激發自主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潑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笨梢?興趣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樂意去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起點,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興趣應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多種激勵的機制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 而設計疑問,提出問題,即教師要結合新舊知識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散性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境界,更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為“自主探索學習”作充分的心理與智能準備。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就有多高。
二、營造美讀氛圍,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美讀是學生進入文本的橋梁,也是一種美好的學習氛圍。它是語文教學中得天獨厚的一朵奇葩。美讀可以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既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葉圣陶語),又能把課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現出來,躍出紙面,把自己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毫無障礙地接受課文內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讀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獲得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比如教學《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導學生找準本文的文眼“快樂”后,讓學生探究:盲孩子為什么這么快樂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寫了盲孩子的快樂呢?這些描寫盲孩子快樂的句段,你認為應該怎么讀呢?為什么要這樣?學生自讀、小組讀、齊讀、分角色讀,反反復復。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通過形象思維,將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感觸到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逼真的情境,真切地體驗到盲孩子快樂的情感,同時,也體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像這樣美讀,能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從中發現與自己人生息息相關的地方,也能饒有興趣地讀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不同學習方法,創造自主探究的條件
在《春》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大家回憶一下,你最喜歡哪部分內容,你們用自己的方式獨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這部分內容匯報一下。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美景的同學,可以說一說,講一講;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春的美景;喜歡搜集資料的同學,可以交流課前查找有關春的圖片資料;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如果還有什么別的方法也可以。8分鐘后五個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獲。有語言繪聲繪色描繪春花、春草的;有用畫的方式畫出五幅圖畫;有五名同學到前面表演孩子們的嬉戲。有同學到前面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課前收集的圖片和資料。每個學生的認知風格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給了學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選擇,這是尊重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的體現,為學生自主探究創造了條件。
四、尊重個性思考,促進自主探究的創新
在語文教學中,要將感受、領悟、欣賞、批評的權利交給閱讀的主體——學生,讓他們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從而體驗創造的樂趣??稍O計適合個體學習需要的問題:你喜歡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說說你喜歡的原因。你覺得哪句詩有言外之意?蘊含怎樣的哲理?說說你對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點?文中對“的描寫”,你能分別聯想到什么?你覺得這篇文章(或這首詩)應該怎么讀?請為文中介紹的風光編寫一篇導游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閱讀的個性差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探究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這也是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經過探索和實踐,我認為這一教學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的精神狀態,培養了學生自我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思維,幫助學生學會符合學習規律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自主探究學習”為核心目標的教育教學思想。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過程和實踐活動,從中獲得感受、體驗和內化。
初中語文學習特別是初三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過程,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的提高語文成績,那么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三細”,即現代文分析角度要“細化”、 文言文知識要點要“精細”和古詩文背誦默寫要“細心”,或許會有助于自己自主學習,更好更扎實的理解把握課文。
一、現代文分析角度要“細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現代文作品是要從大的方面進行縱向細化,即要把握文章的線索、層意、中心。(以一般散文或小說為例)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等,這要求我們在學習時還需要從小方面進行橫向細化,即要分析作品的表達方式、寫作手法和語言特點。以此為基點,可以先縱后橫,也可先橫后縱或縱橫交叉結合,目的是更細的理解把握課文。
例如謝大光的《鼎湖山聽泉》,作為一篇游記散文,在通讀的過程中可從縱向進行思考:作者行文的線索;課文的主要內容;作者寫景要表達的感情等。同時,在誦讀中就具體語段進行思考橫向的思考:作者在寫景的過程中除運用了描寫以外還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有何作用?如提到慶云寺運用了說明,入夜聽泉時描寫中夾雜著抒情等;作者第三部分寫慶云寺漫步似乎與主題無關,有何用意?這就涉及寫作手法問題,這是一種回旋或宕開,目的是為下文蓄勢;作為一篇散文,其語言典雅凝重,優美傳神,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要邊誦讀邊賞析、品味語言,從而有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理解把握課文。其他如《林中小溪》《故鄉》《我的叔叔于勒》等可以以此自主學習。
二、文言文知識要點要“精細”
文言文作品作為祖國文化精粹,考查的知識點往往較細,又由于其語言特點,要想扎實掌握,必須要做到精細,不放過一個字、詞、句,要做到會讀、會背、會寫(會默)。
第一要會讀,讀準每一字音,特別是一字多音的情況,如“扶蘇以數(shuo)諫故”和“卒數(shu)萬人”中的“數”字,“為屯長”和“為天下唱”中的“為”,“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等,不同的讀音,其意義也不一樣。其次要會背、會寫,特別是一些中考必背篇目,平時背透默熟,不但有助于文章的學習理解,中考復習時也會有事半功倍效果。文言文的翻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頭戲,筆者主張從字詞入手,吃透每個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特別是一些詞義變化較大的字詞,即古今異義、詞性活用、通假字等,如:“犧牲”、“交通”、“篝火”、“狐鳴”、“為天下唱”、“被堅執銳”等。句子翻譯盡量以字詞組合直譯為主,適當補充成分、調整詞序,忠實原意,意譯為輔。再而課文內容從作者情況、寫作背景、課文內容、中心思想都要作細致的梳理、體會、掌握,在“精細”中求有效。
三、古詩文背誦默寫要“細心”
其實,古詩文的背誦與文言文的會背、會默相似,之所以單列出來,主要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能“背誦優秀詩文80篇”,而且近幾年中考語文試卷的古詩默寫作為基礎題,在整個試卷中仍然比分很重,每年都會有七八分,對于本身就很難拉開差距的語文學科而言尤為重要,但每年都會有的學生在這一塊失分,平時、考前應該也背了、默了,為什么還是會錯,原因就是不夠細心。
如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宵眠抱玉鞍”的“宵”和“抱” 字 ,就是常默常錯,原因無他,不夠細心,一是對內容不細心,詩詞的內容不理解,詞句不理解,死記硬背;二是對字詞書寫不細心,未能細致辨認書寫筆畫,混亂顛倒。這樣的情形還有很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的“須”、“在和之洲”的“洲”、“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度”等。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細心,才能避免考試出錯。
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注重細節,細心積累的過程,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韓非子·喻老》)。學習上任何一次成功的嘗試,都離不開許許多多閃光的細節。粒粒都是鉆石,串起來就成為項鏈;根根都是稻草,編起來只是草繩。如果平時學習,我們都能自覺注意這“三細”,學習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進入考場后方能揮灑自如。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升華,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的尺度。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正如著名教育家夏?D尊所說 “教育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性。
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優勢。縱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確系“文質兼美”、形神俱佳,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摯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天地動容的悲壯、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喜悅、無名的煩愁……為語文教師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政治色彩和復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而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語文教學不失為一塊沃土。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只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入境——情境交融
師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師應先“情動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就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產生感情共鳴。
教師要引導學生講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時勢必要精心地構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組材,且總是順著一定的思路布局謀篇。如果教師這時能講述、品析這種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開作者的情感線索?!扼A路梨花》所寫的山間茅屋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10余年,作者根據情感的需要,在一個個懸念和誤會的消釋中,讀者享受到一種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開朗的快意,引導學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寫又多以潔白無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襯托,結尾又引陸游的梨花詩點睛,將景物美、人物美、心靈美和諧統一于梨花之中,輝映折射出雷鋒精神處處開花,代代相傳的主旨,從而領會作者那份由衷的贊美之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把情感移進去,與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懷、教師的體會融為一體,產生感情共鳴。
三、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袄聿豢梢灾敝敢?,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劉大奎《論文偶記》)”作品中的“理”,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的。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
鄭振鐸在《貓》中對貓(活潑的貓、頑皮的貓、憂郁的貓)的自省,其實是表達一種待人接物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像喜亦喜,像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要和學生廣交朋友,多談心活動,與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師要虛心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提關于教學和班級管理的意見,并的問題整改。采用“抓兩頭,促中間,偏愛后進生”的方法,對學習好的學生盡最大的能力無償資料,課下多交流一下對學習的看法和近期的想法,讓“吃得飽、吃得好”;對后進生的化建議采納,的生活,可與一起打籃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唱歌、下棋等,創設輕松愉悅的,與交流時應愉快、幽默、面帶微笑、親切和藹,將對的殷切期望、熱情鼓勵及鞭策等信息,傳遞給,使深深地感受到“我喜歡老師,老師也喜歡我”,使師生之間產生共鳴、共識、共享、共進。
教育是愛的藝術,情感教育是師愛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傾注熱情,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以自信的心態、進步的愿望,自覺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綜合素質,,的情感。教學才能夠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忽視朗讀的現象仍十分嚴重,這在一些農村初中尤其突出。教學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書聲朗朗能促進學生心智發展,對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朗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基本手段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朗讀課文,就是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朗讀的遍數越多,感性認識就越深,就更易發展到理性認識。心理學特別強調“直觀教學”,而語文教學中的“直觀”最主要的就是語言的直觀。它包括對課文的范讀、講解和學生朗讀。范讀,是教給學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學生朗讀,是對教材的直接感知;講解,則是在學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二、朗讀能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與體會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朗讀這一環節,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加活動,使學生“目視”、“口誦”、“耳聽”、“心思”,從多方面立體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體會,看到課文的別巨匠心和文章的要義,領悟文章的妙處,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感受、理解、表達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朗讀訓練才能獲得。盡管我們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詩歌時也會受到感染,但當我們把它讀給別人聽時,就不一定能感染聽者了,這就是朗讀能力和語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憂、思、悲、懼、驚等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送到聽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語感不可。而這要通過對文章反復朗讀,對文中情感的反復體會、領悟,再加上適當的語氣和語調,才能產生好的語感效果。
四、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倍@一目標的完成,朗讀教學擔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通過朗讀,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得語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臨其境,從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五、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審美需要出發,用感情線牢牢地牽住學生,以情激情,有效地傳情播情,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引導學生處于自由、愉快、活躍的氣氛和抒情格調中,調動情緒,飽含感情地朗讀,從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從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審美的情趣與能力。
如何開展朗讀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
1.激發興趣,注重積累。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熗ㄟ^課內朗讀教學,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無疑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當務之急。
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感染學生,也可以通過配樂朗讀或播放朗讀錄音熏陶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以體驗感情,也可以鼓勵有朗讀專長的學生進行有個性理解的朗讀來帶動其他同學主動參與??傊?,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教學才能初見其效。
2.教師示范,指導朗讀。
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有聲有色的朗讀,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品中優美、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會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朗讀者的態度、感情,這些都會強烈地影響學生,容易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如小說《最后一課》的結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鐘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寫下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在朗讀時,要把韓麥爾先生痛苦、哽咽、激動、惜別等復雜的感情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一個呼之欲出的高大的愛國主義者形象。
3.確保時間,精講多讀。
要有好的朗讀效果,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不讓學生多讀,就不可能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文內容的理解得靠學生自己讀懂,不能只靠老師講解。但多讀并非教師不講,讓學生一味地多讀,反而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節課40分鐘,學生多讀了,教師的講就必然少了。時間少了就只能精講,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摒棄那些煩瑣的內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問,把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
4.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朗讀教學中要想學生都能進入角色,去細心品味課文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生的特點和朗讀水平的高低,組合成朗讀小組,發揮差異互補作用,讓學生再上臺階。在課堂初步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或檢驗朗讀效果的時候,以朗讀小組為單位,由朗讀小組長給小組成員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體會人物性格的特點,還可以進行分組比賽,引發競爭意識;也可隨時點撥、指導,調整情緒,使之產生激情。這樣,既能使訓練落到實處,又能在訓練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擴大訓練面、受益面,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理解品味,感悟動情。
在學習文學作品特別是抒情類課文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可以和學生一道先聽錄音范讀,然后讓同學們模仿錄音朗讀,要求感情豐富,并體會字里行間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意境美。在聽范讀時,同學們已經被帶入了一個充滿鳥語花香的世界,他們自己讀課文時,自身的情感也會被帶入朗讀之中。由此朗讀撥動了學生情感的心弦,使他們從朗讀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強的感染。
全國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弊屛覀冊谡Z文教學中把課堂給予學生,讓他們動口動心地讀,讀出課文的情,讀出語文的美。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能注意好幾個結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那么是哪幾個結合呢?即學生的自學與教師的指導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聽讀與說寫相結合;學與思、問、習的結合;思想教育與語文能力訓練的結合?,F據筆者教學實踐就“幾個結合”略作闡析:
一、學生的自學與教師的指導相結合
初中學生學語文,應該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不應去包辦,不應講得太多,分析得太細,板書得太多,否則會擠掉學生進行訓練的時間,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學生的自學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不能牧羊式地放任自流。
例如,新學期開始,尤其是對初一年級的新生,必須上好自學教育這一課。明確告訴學生自學的重要性,必要性,自學的方法及如何養成自學的習慣,讓學生心中有數。
新課一開始,就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自學,邊指導邊實踐。以教材為例子,進行指導。包括如何審題,如何讀課文,如何查詞典,如何有效地識記、背誦,如何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歸納段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如何尋找佳詞、佳句、佳段。學生心里有了底,在學習中,就掌握了主動權。以后,每接觸一篇文章,就會躍躍欲試地去分析。事實證明,學生是喜歡自己動腦筋,而不喜歡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這正如數學課中,教師只要講清定
理的推導過程和解題的方法,再示范性地解幾道例題,不必每道習題都做給學生看一樣。當然,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差異,不可能所有同學一下子全學會,但只要教師有耐心,引導得法,認真堅持,學生是會在周而復始的練習中逐漸掌握并循序漸進的。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學習語文,不能囿于課內。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如何才能把課內與課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在實踐中,我嘗試了兩種方法:一種是講故事,另一種是寫日記。
1.通過課前3分鐘的講故事活動,促進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在每節語文課開始時,花上3分鐘,讓學生講個小故事,或談點社會見聞,再略加評述,既評內容,又評講法,肯定長處,指出不足。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看書看報,去關心周圍事物,把收集來的信息,經過提煉,在課堂上反饋給老師、同學聽。完成認識上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還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鍛煉了膽量。為讓學生機會均等,有備無患,可,以按座位輪流。一個學期中,每人可以上講臺演講兩次。
2.通過寫日記、周記、隨筆,促進課內外有機結合。
寫日記,教師在課堂上指導方法,并朗讀幾篇摘抄來的日記佳作,以引起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模仿著課外寫。初一時,每天一篇,初二時,改為寫周記,到了初三,就可以寫隨筆了。“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學生在寫日記、周記、隨筆中,不斷地鍛煉思想,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周圍事物中尋找素材,而且可以隨時把語文課中學到的知識和課外收集來的信息有意無意地運用進去,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水平。
三、聽讀與說寫相結合
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是最基本的語文能力,它們都離不開思維能力。
語文學得好的人,思維能力就強,思維能力強的人,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也不會弱。但是這四種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的,在教學中,也不應該把它們割裂。
1.聽與讀的結合。
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既可糾正他們不太標準的語音,還可以讓他們從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中感受作者美好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聽完錄音,就讓學生模仿著讀,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2.讀與說的結合。
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復述,是讀與說相結合的好辦法。為了復述得好,學生在默讀時會更專心。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有目的的行為可以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意志。學生全神貫注地有意識地去強記關鍵段落,關鍵語句,在復述時,把它們從自己的口里吐出去,完成了對語言信息吸收與反饋的全過程。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記憶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對于其他同學來說,則在默讀、強記的基礎上,又受到了一次聽力的訓練。
3.聽與說(或寫)的結合。
有時,教師在課堂上講一個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或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新聞,然后叫學生說出(或寫出)故事梗概和感受。這是聽與說(或寫)的結合。這樣做,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拓寬了視野,又鍛煉了他們的聽力、概括能力、評述能力和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
學生在學完一篇典型的課文后,讓他們模仿著寫一篇同類型的文章,或對課文進行縮寫、對某一精彩段落進行擴寫、去掉結尾段落進行續寫和只變文體不變內容,或只變內容不變中心思想的改寫,這種讀與寫的結合能讓學生在模仿中有創新,可以減少他們在寫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難情緒,提高寫作的興趣,進而增強寫作的能力。
四、學與思、問、習的結合
在指導學生自學語文時,要強調學與思、學與問、學與習的結合。
可以用古代大教育家的話指導學生。如“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又如南宋著名哲學家朱熹提出的“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清代文學家劉開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并指導他們實踐。
五、思想教育與語文能力訓練的結合
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科、知識科、能力科、文藝欣賞科,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科。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思維的外殼。沒有一種思想可以脫離語言而存在,離開語言而得到表達,無論是有聲的,還是無聲的,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同樣,沒有一篇課文不把豐富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把它與各種語文能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語言材料的同時,得到各種有益思想的熏陶。不要把思想教育當成語文課外加的補丁,切忌在語文課上進行喊口號、表決心式的灌輸,或牽強附會地“引進”,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反而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在具體做法上重視“幾個結合”,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上,要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是十分有把握的。
語文學習就是聽、說、讀、寫,其中讀是關鍵,是基礎,是語文學習的主線。讀的能力提高了,聽、說、寫的能力略加訓練就會相應的提高。古人云:“讀書百變,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墩Z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誦讀,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在誦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边@充分說明誦讀的重要性??梢姡x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培養語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過程和方法。因此,多讀、精背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師應怎樣對學生進行誦讀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明確誦讀任務
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階段性很強,每一階段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任務,單就誦讀這一方面來說,教師首先應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明確初中三年誦讀訓練應達到一個什么目標,然后再緊扣每冊教材的內容確定每個學期的誦讀目標。每學期一開始,教師就應對本冊的熟讀、背誦任務作具體交待,讓學生明確全冊書中哪些篇目應熟讀、精讀,哪些篇目應全文背誦,還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語段須熟讀成誦。這樣,學生對全學期的誦讀任務了然于胸,早有心理準備,平時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時間預先熟悉內容,以便到時能從容應對。
二、精選誦讀內容
課本要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學生誦讀的內容,或語言優美,瑯瑯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動,動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的文章。通過注意從整體上體味不同語境中如何運用語言,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領悟運用規律,放寬眼界,最終解決學生誦讀的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
三、加強誦讀示范
加強教師的誦讀示范,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聆聽出色的誦讀,猶如聽一首優美的歌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誦讀基本功,有熟練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教師的誦讀示范對學生影響很大。
聲情并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激發學生的誦讀的欲望。從這個角度入手,解決在誦讀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系統有序,不合乎教學規律的問題。
四、激發誦讀興趣
不少學生認為熟讀、背誦課文是一件苦差事,枯燥無味,毫無樂趣可言。每當需要完成背誦任務時,許多同學叫苦連天,討價還價,平時能拖則拖,臨到檢查,抱著書本背得昏天黑地,真可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雖然短時間內也能收到一些效果,但時間一長便忘得一干二凈,久而久之,學生厭惡背誦的情緒越來越濃,有時甚至會導致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去讀、樂意去背。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誦讀的重要性,知道誦讀是幫助理解課文、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所以必須要有正確的心態。還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上一些名人背書的故事來激發他們誦讀的欲望。如:蔡文姬背古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現在;韓愈幼時家境貧寒,卻“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終于“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也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如:舉行詩文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分組背、接力背等來提高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五、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向生活學習語文
目前語文學習提倡大語文教育,大語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聽歌曲、賞音樂,甚至茶余飯后、道聽途說、標語廣告都包括在內,我們提倡學習生活中的規范漢語,多讀、多記范的精當的書面語言,通過誦讀準確、生動、鮮明的精彩詩文,并把這些語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讀入手,帶動說寫,養成用規范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 語文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語言媒體,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看電視散文。欣賞優美散文的經典片段、優秀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感悟誦讀的魅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誦讀教學,無論是對促進語文教學,還是推廣普通話,或是推動素質教育,都大有裨益。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因素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創設情感課堂氛圍,讀出情感信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情感因素 得天獨厚 情感氛圍 情感信息 出情入理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升華,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文質兼備的文學作品占據相當的篇幅。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動容的悲慘;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悅、無名的愁……
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掘出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筆者認為首先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教師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而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一、要創設情感課堂氛圍
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下愉悅地學習。而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
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扣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活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鄉》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思故鄉。贊美故鄉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對故鄉離情別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的喜樂悲愁了。
二、要讀出情感信息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于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加里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
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能不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
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比如《沁園春·雪》上闋要讀的豪情萬丈、下闋要讀的居高臨下、最后三句要讀的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你在哪里》以沉緩的聲音(只在倒數第二段語勢稍高揚)、深切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味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深情?!蹲詈笠淮沃v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靜的敘述李公樸的遇難,隨之音量逐漸加大、音速逐漸加快。情感也逐漸由激動憤怒咆哮自豪,這樣聞一多先生當時愛憎分明的感情、閃光的淚花、悲憤的神情、有力的手勢就如在眼前了。同樣只有抱著掏心掏肺的心態、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的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采博覽,深刻透徹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深刻闡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時要順勢引人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此時教學的重點落到學生對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讓學生如何介入并創新思辨的層面上。
教師或以解詞析句為手段,或以剖析結構為依據,或以時空范圍為線索--都要披文人情,出情人理。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深刻領會作品創造的藝術意境,完成由情人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
從而激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比如設計《茶花賦》教學時,"醉了"就是傳神之筆,為了講透這個"醉",就可用"前呼后擁"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異鄉的思念之情,卻因"畫不成"而總難釋懷,而回國的機會讓他久藏心頭的情感一下噴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樣感到甜美、欣喜、興奮和陶醉。在這種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學生自然能體會作者的深情。
再比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憂""樂"情;《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悲""恨"情;《黃鶴樓》中崔灝的思鄉情;《我的老師》魏巍的師生情;《戰爭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中表現出來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來領悟起深刻的哲理。
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例如教完《故鄉》一文后,針對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題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兒",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情",反襯封建社會的"惡",起到了"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讓學生在愉悅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管理學;改革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中,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師應成為“反思實踐者”,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應始終保持動態、開放、持續的狀態。但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尚存在非持續性的特征?;诖耍疚耐ㄟ^交叉學科研討,導入管理學相關原理與模型,實現教師教學反思的持續性,提速初中語文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進程,從而實現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的整體推進能力。
隨著初中語文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與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對初中語文老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這一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素質便成為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中的一個關鍵點。
一 反思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初中語文教師的崗位責任不明確
當前初中語文課程作為主課之一,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往往集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于一身。更為嚴重的是,在廣大農村中學,由于師資匾乏,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除擔任班主任與某些班級(有些為跨年級)的語文教師外,還兼有學校的管理崗位職能。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學校導向、個人認識、精力分配等主客觀因素,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很難制定清晰、明確的崗位職責。
2.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精細化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就課程內容本身而言,應解讀出語文的文字美、藝術美、邏輯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維知識體系,并通過不同的講授和互動方式及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達到授業目標。但是在“唯成績導向”的原則下,語文教學過程機械化、功利化,很難實現精細化、人文化的教學過程。
3.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缺乏自我檢查、評估及改進
對于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而言,往往更傾向于將精力用于參加或被動參與學校的教學效果考評中,教學反思多為任務性地、零散地記錄教學得失。在實踐中,很少有初中語文教師將教學反思固化為一種行動力,對階段性教學工作成果進行自發地自我檢查和評估,并建立形成與之相關的教學反思檔案制度。由于不善自發檢查及評估,對階段工作結果的成績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難準確掌握自我提升的進程。
二 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的改進舉措
綜上,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反思工具,從“教學目標清晰化、教學過程精細化、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四個方面,對教學反思進行科學梳理與重構,從而助推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與完善,為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提供強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維的綜合教學目標
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多維性。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研讀教學大綱之要求,并針對所教授學生的能力、素質缺陷、興趣點等,制定本學期的語文教學目標。該項工作與 "pdca循環”中的‘`p階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據前階段(學期)的工作成果,進一步明確本階段(學期)的工作任務,制定本階段(學期)的工作目標”。
2.對多維教學目標的精細化執行
初中語文教師要針對“p階段”制定的多維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手段與模式,通過啟發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注重傳統教授過程與現代教學媒介的整合利用,實現師生之間快樂的“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除了實現以成績為主要結果導向的教學目標外,初中語文教師還要注重德育、心理、團隊意識等目標的教學。
(1)德育教學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同與應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對課本內容進行深淺適度的引申和發散教育,通過課文中的典故聯想到相關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進行升華,完成德育之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由于該目標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測量性,初中語文教師在實踐中,要結合課文內容,輔以課外讀物,通過現代教學媒介,創新教學方式,注重教與學的交互性,并要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團隊教育
在社會生活中,團隊意識作為一種協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要體現團隊精神的培養,除了借助語文課文內容灌輸相關理念外,教師更要注重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比如分組辯論等具體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但是,無論教學目標如何多元化,這些目標在實踐中都應該有機聯系在一起,不能簡單地分解目標,孤立地進行單一目標的執行。在教學目標執行過程中,要注意建立詳細的教學反思檔案,記錄在各階段、各目標實施過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創新等。
3.持續改進教學反思,不斷推進語文教師專業化水平
當前,我國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學目標,繼而完成教學目標。教學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記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的執行過程及細節,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發揮實效。鑒于此,在以上兩階段之基礎上,豐富“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過程,即‘`pdca循環”中的"c階段”和“a階段”。
其中,‘℃階段”為“工作評價與控制”階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語文教師運用“教學反思檔案”,將目標執行過程與教學任務完成結果進行梳理,將實際完成目標與原定教學目標進行對照評價,找出成績和不足,并形成教學反思結論。"a階段”是一個對教學反思持續提升的階段,主要工作是針對上一階段的教學反思結論,制定出改進舉措,為下一階段(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目標的制定提供依據。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初中語文教師要立足于整體“校本建設”及個體“職業生涯規劃”的雙重訴求,通過教學反思,通過導人管理學中的工具“pdca循環”,實現“教學目標清晰化、教學過程精細化、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實踐者”。
現在我們面對教學改革提出素質教育理念,提出學會學習、自主性學習、終身學習,甚至提出教學要以人為本師生智慧共生。我們認為這一理念的提出和實現必須依賴課堂教學和課堂教學改革,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鍛造智慧的主要途徑,是落實課改理念的主要戰場,所以在走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探索追求營造師生智慧共生的、開放民主的、愉快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一致是我們目前教育改革的熱門課題。
一、課堂教學改革呼喚智慧師
課堂教學改革是社會時展的需要,因為我們今天不只是關注學生是否學會學習,是否能自主性學習;而更多是關注學生是否會去感悟,是否會通過學習生成智慧。因此,要使語文課堂充滿智慧,我們首先要錘煉出一個智慧的語文教師。
1.深研教材融會貫通。
一個智慧的語文教師主要體現在他本身的語文素養、語文教育理念以及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功以及自己對生活的領悟等諸方面,他必須熟練地掌握教學設計、板書、提問、常用的教學模式、多媒體的使用等多種技能。要達到這一層次和水平,語文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文本,把教材文本吃深吃透融會貫通從而超越教材,教法上做到教學有法而法無定法這樣才能把課本死的知識變成鮮活的靈動的思想和智慧。
2.熱戀語文融入情感。
語文教師的智慧情感不僅源于對學生的熱愛,更源于他們對語文本身、對語文教育的熱愛。作為一位語文教師不僅自己要博覽群書注重研究,還要做讀書筆記和寫下水習作;不僅要自己讀書、筆記、習作還要要求自己與學生一起做讀書筆記、習作文章和做心得交流,這樣就能喚起每一位語文教師和學生濃濃的語文情結,為課堂教學智慧的生成提供源源不斷的情感動力,為師生智慧共生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感悟生活彰顯個性社會需要智慧共生
今天我們關注的不只是學生是否會自主性學習,是否會把書本與作業讀得很好完成得很好,而更多的是學生是否會用頭腦去感悟所知道和接觸到的一切,是否會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的學習智慧和生活智慧。
1.現實社會需要個性發展。
我從教近50年,縱觀我所教過的學生,來到社會上后續發展強勁的,事業做得出色的,最懂得尊師重教和人情事故的也就是情商較高的大多是班上成績中等左右的調皮學生,因為這類學生敢作敢為,敢想敢干,不太受教師的思維、要求和所學知識的禁錮,他的行為和思想往往有超越意識,來到社會上就喜歡什么事情都去嘗試一下,去感悟一下,思想活躍,行動不羈,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成績好的學生大多是乖乖娃,老師怎么要求就怎么去做,行為和思想容易受到教師的行為和思想的影響,不敢超越老師,不敢反叛,到了社會上就缺乏創新精神,缺乏改革精神,缺乏個性,這樣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更多地去關注和引導我們的學生去熱愛生活,創造生活,智慧地面對生活而不僅是把課本學好就了事。
2.智慧生要學會感悟語文文本的內涵和美。
語文教材呈現的是一幕幕引人入勝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情節……。這些場景、形象、意境、情節等都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通過感悟去獲取,從而消化變成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上,我們的教師應該以豐富的情感和智慧引導我們的學生去解讀文本,去感悟文本,用教師的智慧激發出學生的智慧之花,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樂意主動地走進文本、體驗文本、演譯文本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智慧和生活智慧。
三、磨煉師生智慧共生的智慧課
我們的目的是培養智慧的學生,我們的手段是由智慧師去潛移默化和引導,我們的平臺是通過磨煉生成的智慧課堂。那么,師生智慧共生課堂我們怎么去描述它呢?怎么去磨礪它呢?首先,智慧共生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民主、愉快和諧、彰顯創新、流動真情、涌動智慧的優質課。其次,要使語文課達到這樣的境界和高度,我們必須注重教學研究,用個人和集體智慧去煅磨每一堂課,磨煉出典型課、探究課、例磨課并讓其基本成型,然后通過“集體研究——個人執教——代表說課——共同評議——反思改進”的教研流程來完成。這樣,在反復磨課的過程中,一節節精彩的、生成智慧的各類語文課型就會自然成型。例如在磨礪閱讀課文時,總原則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具體到課堂中,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親近文本并讓自己的思想和靈感與文本思想情感碰撞,如何去親近作者并與之進行心靈交流或者說去與文本、作者進行零距離的心靈對話。這樣,老師“引”得精彩,“導”出特色;學生“悟”得其神,“煉”得其法,智慧共生的語文課堂教學課就自然形成,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通過思維和情感互動,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智慧共生的舞臺。
磨煉師生智慧共生的智慧課至少需要三個元素:教師、學生、課堂,而這三個元素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不能割裂開來。所以“錘煉智慧師”、“磨出智慧課”、“培養智慧生”是有機統一的三個方面,需要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切不可花開三朵單表一枝。
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使之語文素養得到提升。華東師范大學崔允?t教授提出一堂好課的標準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發展滿意”,這是對有效語文閱讀教學的詮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非常廣泛的,在“如何提高有效性”的問題上,我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究。
一、 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教師常常習慣將文、道兩方面并列。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篇課文的教學點或許有很多,教學中態度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既互相區別又彼此聯系,若將這三者有機地綜合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復述、概括、背誦等,就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經典的寫景抒情散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背誦全文,是教學的起點,也是狀物類文章寫作可借鑒的范本。教學時從三個維度可以列出三四個或更多的教學目標,而我重點選擇了“給課文描繪的五幅畫面命名并分別概括其特征”這一目標。從達標過程來看,雖然學生很快就能給五幅畫面命名,但概括其特征在課文中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字材料進行概括和推敲,這就使學生的求知意識和閱讀興趣趨向了一致。既要對畫面概括得名副其實,又要將特點表述得準確巧妙,這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深入思考。這時教師再點撥兩個小目標:①畫出文中描寫性的詞語;②根據各段中的修辭句概括出畫面的特征。學生就很容易完成中心目標。
二、優化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采取的是“選文”的編寫方式,無非是例子而已。優化教學內容必須對教材進行切合實際的加工改造:一是要緊扣教材的“語文味”,二是要傾聽學生、掌握學情。在加工改造教材的過程中,要擺脫習慣性思維,探索教師、教材、學生多種矛盾運動、發展、聯系的可能性,擺脫思維單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種固定不變的思維框架,處理教材具有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三、注重能力訓練的教學方法
1.朗讀、概述法
閱讀教學離不開朗讀。語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朗讀是思想和情感的發聲。
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聲地看,很難體會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與層次,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掌握表現這些思想和情感的語言。如果能反復朗讀,瑯瑯上口,那么書本上的思想和情感才能靈動起來,語言也才真正能鮮活起來。閱讀教學的讀,有著豐富的形式,除了誦讀,還有默讀、范讀、跟讀、齊讀、跳讀、分角色讀、自由讀、配樂讀等。根據具體的目的進行適當方式的讀,并在讀后配以概述,學生能快而準確地理清文章的層次和內容。如《鶴群翔空》一文,教師有意識地引讀,讓學生跟讀5~6段、11~12段、16~18段、24~26段,然后概述,“鶴群翔空之壯麗”——“鶴鷹搏擊之壯烈”——“救助傷鶴之壯美”就水到渠成了。
2.讀寫結合法
即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或仿寫、或擴寫、或續寫等,實現讀寫遷移,理解語言,內化語言。如《鶴群翔空》這篇文章,有眾多的疊詞和近義詞組、整齊的四字詞語、描寫抒情的美句和寫鶴的妙喻,學生完成自讀積累后,再做續寫練筆:“傷鶴救走之后的命運如何?如果因傷致命,鶴群將舉行怎樣的‘葬禮’?那場面將是何等悲壯?傷鶴的康復當然離不開伙伴們的精心呵護,其間又充滿了多少溫馨?”這樣,讀寫遷移,充實了課堂閱讀的效果。
3.問題引導法
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引導,是閱讀者與文章的交互過程;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各類問題,是引導學生解讀文章的最佳方式。新課起始,在整體感知課文階段精心設計能提挈全文的一組問題,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要點。例如,教學《背影》,直入新課,出示有聯系的三個問題:①課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四次出現了“背影”一詞,這四個“背影”各在什么情境下出現的?②文中的四個“背影”同題目中的“背影”有什么聯系?③用“背影”貫穿全文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三個問題環環相扣,逐層深入,涉及課文的線索、內容和主題,蘊含了文章“特征——人物——父子情深”的結構思路,對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起著引導、定向作用。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及主旨。
4.語篇教學法
課文選文都是完整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因此閱讀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具體教學時,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上下文等來揣測某些詞義,理解某些句子深含的意義,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行文線索以及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度和寫作意圖。要求學生要先粗讀課文,理解“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形式,詞句的學習、文意的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情感都在一個完整清晰的全篇認知過程中進行,通過關鍵詞、議論句、抒情句等有針對性地分析理解點,并以點帶面,深化閱讀。
思考探索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是要改變閱讀教學耗時多、效率低的狀態,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斷有新的思路和更優化的做法。
摘要:作文評改教學方式單一,只重視教師評改,忽視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應該適應課改的新要求,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改對策注重教師的引導及學生的多種形式的活動展開,力爭作文評改收到實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作文評改 現狀 成因 對策
一、作文評改的現狀成因
多年的語文教學使我們看到,語文教師普遍存在著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積累、閱讀能力方面的訓練,往往忽視作文與評改。前者雖然費時,但見效相對較快。后者既費時、費力且見效慢?;诮虒W的這種功利思想,沒有把作文教學放到應有的地位。而作文的評改更是拘泥于老套,忙于應付,應對檢查,少有創新。評改注重形式,缺乏新意,缺少探索,缺少積累。教師重寫輕評,只評不改。只重視教師評改,缺少學生的參與,少有學生的互評互改。
二、作文評改的新認識
課程標準七一九年級階段寫作目標中要求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作文評改已從傳統意義上的單一教師講評,學生自我修改轉變到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學生與學生互評互改。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寫作教學的學習中來,真正體味到寫作的甘苦,品味思想交流所帶來的快樂與充盈。
新課標體現出的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對作文評改要有充分的認識,順應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下力氣解決作文評改這一薄弱環節,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作文評改的對策
注重學生平時積累,加強教師示范引領,注重學生評改,提高作文評改的實效。
(一)引導學生平時的積累,利用生活的源頭活水提供寫作的基礎材料。觀察日記、心靈筆記、讀書摘抄、讀書心得等多種形式記錄下生活學習中的點點滴滴,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增加自己的人生閱歷,為平時的寫作評改奠定基礎。鼓勵學生養成日常寫作積累的習慣,定期舉辦班級小組作文素材積累評選活動.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班上展評。優秀展品的示范作用帶動各個小組乃至全班同學積累學習的積極性,為語文學習、作文教學帶來新鮮和活力。
(二)參照中考寫作標準,教師確立一個具體可行的作文評改標準。根據每次作文的不同特點分別量化評改指標,將指標運用于評改過程。從寫作語言、結構和內容等三個方面制定學生作文評改規范。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確,思想感情是否真實健康,內容是否真實;文章的語言是否簡練、流暢,表達方式是否恰當,有沒有諸如語法、修辭、邏輯方面的語病,是否有錯別字,標點符號運用是否準確,書寫是否規范整潔;文章結構如何,表達條理是否清楚等。
(i)教師關于寫作知識的專項講解必不可少。立意的確定,材料的使用,結構的銜接,修改符號的運用,寫作技巧特別是修辭的使用,作文病灶的分析等幾個方面教師都要進行講解。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為下一步的學生評改作文打下了基礎。
(四)教師的示范評改不可或缺。
剛開始進行時,學生評改作文可能不知如何操作,教師可以找出幾篇不同類型的作文,仔細地評改,給學生作出示范。為了讓學生看得更清楚,把評改后的作文印發給學生,再做具體的講解,讓他們明白為什么這么評改,眉批、旁批和總批應該怎么寫。
(五)注重學生評改方式的多樣化,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
根據評改的內容及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專題評改法。
這種評改法只是對作文的某一方面作出專題評價,每次作文只要達到這一方面要求的即評為及格作文。比如,布置作文時,提出開頭設置懸念的要求,或要求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或要求使用對比的手法,或要求學生寫出事件的波瀾。
2.綜合評改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作文評改標準對作文的總體評價。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依據評改指標內容從多個方面對學生作文進行綜合評點,繼而加以修改。盡管要求多,但是要抓住每次習作訓練的側重點加以詳細評點,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就會收到預期效果。
3.分組討論法。
事先將全班學生按照異質分組法,將學生作文水平高中低搭配,分成6-8個評改小組。各個小組要有分工、有合作,使得小組成員都來參與討論合作,最后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每組推選一至兩篇優秀作文,組長向全班宣讀優秀作文,并結合作文具體說出推選理由,讓大家明白這篇作文為什么是好作文。通過討論和介紹,學生便知道了應該怎樣寫和不應該怎樣寫,從而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4.學生結對評改法。
這種方法要求學生“一對一”結對互相評改作文。每名學生要寫出眉批、旁批和總批;有時,也可要求學生打出分數。運用這一方法,教師的評改示范非常必要。學生結對評改可采用同桌結盟和學生自由結對的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盡情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寫出自己的建議。
這種評改方式徹底打破了以往作文學生寫教師評的僵化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作文教學之路艱辛而漫長,作文評改需要不斷探索。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就應對時下的作文評改現狀有所認識,有所作為。“文章不厭百回改”,作文評改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只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相信作文評改一定會為學生的寫作發展提供一個更寬闊的平臺。
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不斷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筆者經過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總結了五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精心設計導語
導語是教師把學生引入興趣大門的一把金鑰匙。設計導語的關鍵是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學習內容中來,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讓其愿學、樂學,并很快進入角色。良好的導語,像巨大的磁石,會深深地吸引學生,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它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如教學《出師表》時,筆者先用“草船借箭”的故事,來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接著用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而且忠心耿耿導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急切了解,為學好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中,筆者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創設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圍。筆者認為:教師應高度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使學生在校園、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環境之中。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語文的氛圍,做到寬松、愉悅。教師應該富有親和力,學生有疑問,才會樂于提出。讓學生只要有想法,隨時都可以表達,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對話。同學之間做到無拘無束地交流,全身心地投入,爭做學習的主人。教師還要不斷地給每個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展示課內學習所得,展示課外學習所獲,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使每個學生特別是使“后進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愉悅。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這一丑陋市儈、趨炎附勢的形象,我讓學生把他幾次穿、脫大衣的情節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通過表演,同學們深刻地理解了奧楚蔑洛夫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我再因勢利導,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3.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等優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合理、恰當地運用課件,使學生通過圖像、色彩、聲音去感知事物的變化,去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演變過程。通過多媒體教學,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靈活的思維方式,打破思維定勢,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加強寫作方面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感。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首先放映了一段春天的錄像,各種花草樹木、山水雨人等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讓人感到美不勝收。
此情此景,馬上吸引住了學生,喚起了他們的學習激情。
錄像播完了,他們還意猶未盡,禁不住發出“好美呀!”的贊嘆。在朗讀欣賞課文時,筆者設計了配音、配樂、配圖片的課件,優美的音樂加上精心挑選的一幅幅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精美圖片,再配以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課文朗讀,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積極參與。
4.巧設懸念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最好通過設置懸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筆者便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課文中誰是騙子?”同學們經過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探究后,一致認為:老百姓中除了小孩都是騙子,他們怕別人笑話自己愚蠢?!罢n文中,還有誰是騙子呢?”這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有的說,皇帝也是騙子,有的說,老大臣也是騙子,有的說官員也是騙子……筆者接著問:“如果你是老百姓,當時也在場,你會不會說實話?”一下子,同學們興趣盎然,難點迎刃而解。這樣的懸念,能緊緊抓住學生,達到“投石擊破井中天”的教學境界。我深深懂得:激情能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它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教師充分利用語言魅力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啟人深思的問題、設置懸念的開頭、寬松自如的探討、巧妙精彩的銜接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就能牢牢地拴住學生的心,使之對課堂“流連忘返”。
5.注重知識的遷移,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發揮語文教材內容豐富的優勢,做到前后聯系、新舊對照,使豐富的內容條理化,并注重知識的遷移,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某種意義說,教師語言的表達水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所以,教師語言力求“四美”:(①文情并茂、創設情境,追求語言的流暢美;②生動活潑、講究文采,追求語言的幽默美;③抑揚頓挫、張弛有度,追求語言的節奏美;④字正腔圓,鏗鏘有力,追求語言的莊嚴美。所以,語文教師最好在進課堂之前,精心設計自己的語言,努力使課堂充滿情趣又不失理趣。學生沉浸在優美的語言氛圍中,賞心悅耳,輕松愉快,學習效果必定見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還要注重賞識教育和創新教育,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進入樂學境界,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遠遠不止這幾種。但不論方法多少,都要以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傳道、授業、解惑。只有這樣,語文課才會生動、形象、直觀,語文教學才能獨具魅力,真正成為一棵常青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