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11:4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交通運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交通運輸專業與運輸生產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應該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實踐教學是連接學生職業生涯與理論學習生涯的重要環節。本文分析了目前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內容繁雜,缺乏針對性;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手段落后;學生對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實踐效果的考核;缺少長期穩定協作的教學實踐基地等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交通運輸;實踐教學;教學改革;需求導向
高等教育的職能定位從中世紀的科學研究,到后來的教學與科研并重。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人們普遍接受了大學的多功能論,即大學應該是教學、科研與服務社會多種功能的集成體。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大學生接受基本人文素質培養、道德品質培養等之外,工程素質的培養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是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在工程素質的培養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從理論到生產一線,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實踐教學如何滿足學生與社會的雙重需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河北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專業于2000年開始招生。從專業發展來看,交通運輸專業最初的課程設置,考慮到當時的師資、教學條件等因素,設置的課程偏向交通土建方向。因為學校位于天津市,從目前交通運輸的就業情況看,天津港對交通運輸專業有廣泛的需求。運輸、物流領域的很多工作和海運有關。從課程設置上,專業課程已經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實踐環節沒有相應跟上。如何立足于京津冀的發展需要,考慮學生主要的就業去向,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改革,成為專業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綜述
交通運輸學科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學科。與運輸生產活動緊密聯系,具有顯著的工程特點,實踐性很強。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上強調專業技能、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要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的原理與方法,具備應用這些原理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實驗方法與原理。因此,社會需求的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扎實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良好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教育部要求,交通運輸專業具有“寬口徑、厚基礎、大平臺”的培養目標,各個有交通運輸專業的高校對交通運輸實踐教學也進行了相關的改革研究。其中,西南交通大學的馬駟等人指出,交通運輸的實踐教學體系由基礎實踐環節、專業實踐環節、綜合實踐環節和創新實踐環節構成,并且實踐教學內容應該與課程體系有機結合;采取構建高水平實驗平臺、專業課程精品化、改革專業實習模式、強化科研訓練、加強畢業設計的教學管理等措施,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石晶、魏丹等人從校企合作、教學內容的組織、實踐能力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這幾個方面對交通運輸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馬永財、毛欣等人指出,以理論課教育為基礎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由基礎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基礎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綜合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實踐教學環節構成。余靜、劉華等人從交通運輸實習基地建設角度分析了交通運輸專業的實踐教學。從上述已有文獻的研究內容看,多家高校在交通運輸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很多專家對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目前的分析有兩大方向,一個是依托大專業,實踐教學涵蓋交通運輸多個研究方向,研究面比較廣;另一個是過于強調“?!?,例如僅僅研究汽車運用方向的實踐教學,缺乏面向社會需求和實踐需要的實踐教學的系統設計,沒有對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統一規劃。交通運輸專業的實踐教學應該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在考慮交通運輸的總體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針對畢業生的去向,建立有特色的交通運輸實踐教學體系。
二、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內容繁雜,缺乏針對性。目前,交通運輸專業的實踐內容有兩大部分,一個是公共模塊,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課、“、鄧小平、三個代表”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課、軟件技術基礎設計、駕駛實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另一個是專業模塊,內容涉及運輸設備、信息、組織、場站等內容。從實踐內容設計上,有些內容有重復,例如,集裝箱運輸實習和水路運輸和港口商務實習內容,存在交叉重復。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很難真正形成對某一專業領域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
2.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手段落后,時間安排有待于改進。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有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三種,時間安排在學期初或者學期末。這種集中學習模式有利于教學安排,但對于學生在專業理論學習中產生的問題不容易及時通過實踐環節加以解惑,從而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松散,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在畢業設計環節,雖然學校有了畢業設計系統,可以使得學生及時完成相應工作,學生能夠通過畢業設計鍛煉基本的科研思維,但因為畢業設計多為校內教師指導,沒有和運輸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應用性不足,通過畢業設計使得學生的實際職業技能得到提升的目的并未達到。
3.學生對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實踐效果的考核。學生對于實踐教學的內容,沒有從思想上加以重視。很多學生仍然是把實踐活動當成一門課程,在乎的是實踐報告的成績而不是實踐過程的收獲。造成在實踐活動中,有些學生只是走過場,敷衍了事,不是帶著問題實踐,沒有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實踐環節一般是以報告的形式提交成果,指導教師根據報告給出相應成績,這種考核方法沒有對學生的實踐活動起到督促良性指引的作用。
4.指導教師本身缺乏實踐經驗。與歐美發達國家工科專業教師多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情況不同,我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本身就缺乏工程素質。很多高學歷的研究生沒有實踐經驗,直接進入高校,由沒有工程實踐的老師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效果顯然會大打折扣。
摘要:針對高校建設中學科與學科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科研與教學之間、學科與專業彼此之間邊界清晰難以做到資源共享的問題,探索建立“開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協同創新機制,努力突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壁壘,提出關于交通運輸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與協同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協同發展;交通運輸學科;一體化建設
協同創新有助于高校全面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多元辦學職能,有助于我們解決長期困擾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和難題。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以專業、學科建設為平臺,整合學院各類資源,協同發展,既可發揮學科特色,又能有效促進專業建設。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協同發展為契機,依托社會、企業和行業機構資源,實現高校―企業、高校―職業院校、高校―科研院所、高校―行政機構的高效聯合,即可積極促進學院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又可輻射式的服務并帶動社會與行業進步。
一、依托交通運輸行業,全面促進學科、專業發展
2001年經天津市教委批準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設置交通運輸本科專業,并于2002年開始招生,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累積了豐富的優質辦學資源與學科資源。實現人才培養是辦學的根本宗旨,在學院發展中,我院緊密結合時代背景,跟蹤汽車產業、國家與區域“交通一體化”的發展新形勢,注重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在汽車與交通運輸領域重點開展工程化、應用技術研究。通過依托行業、服務企業、提升實力以培養人才,力爭實現“科研做在企業項目上、論文寫在技術專利上、成果轉化在科技產品上”的特色科研目標。
專業建設立足天津特別是濱海新區,面向全國,充分發揮我?!半p證書一體化”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密切結合交通運輸行業需求,針對汽車職教師資與應用型人才緊缺的現狀,以及城市軌道運營管理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更新辦學理念,加強教學改革與實踐,強化專業內涵與特色建設;構建適應行業發展需要和我校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圍繞核心課程群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創建良好的教學條件和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產生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優秀教學研究成果。
專業與學科建設中,一方面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在交通運輸重點學科的支撐下,加強學院原有專業結構的內涵建設。傳統汽車裝備制造及汽車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在人才培養中將著重突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軌道交通、汽車服務等交通運輸相關的人才培養,為行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同時,主動適應交通運輸行業需求,在學校的支持下,面向戰略新興產業開設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工程專業方向,為學院長遠發展作科學規劃。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合作式的開放教學。[1]我院先后與多個地區和企業形成合作辦學機制,與貴州教育廳促成學生頂崗實習計劃、與青島教育部簽訂“3+4”培養方案、與博世公司成立卓越班培養職教師資、與天津地鐵集團等合作實現城市軌道運營管理方向建設方案等,取得良好效果。依托社會資源,實現開放式培養模式的探索,極大的促進了學院教學與育人工作。
二、“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實現共生雙贏
學院在學科、專業建設中,以交通運輸工程為天津市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品牌專業建設為引領,帶動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本科專業的大力發展,形成了以市級重點學科、天津市品牌專業、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天津市卓越工程師計劃相互支撐的“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模式。
在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平臺上,獲批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在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車與排放控制、汽車電子、汽車職業教育等領域開展應用研究,培養汽車職教師資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在重點學科中設置汽車職業教育研究方向,以學科建設推動教學改革,在全校率先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學改革;培養方案中學科體系與行動體系課程雙線并存互融,教學改革成效較為顯著。近三年,汽車維修工程教育專業畢業生到中高職就業的比例近70%。
三、協同外部創新主體,科學配置資源搭建創新平臺
整合優質資源,聚集人才,構建道路交通安全優勢產業創新聯盟,引進吸收國內外交通安全先進管理技術,開展面向交通安全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推動交通安全技術的應用和成果轉化,打造天津智能交通產業技術高地,提升天津市交通安全管理的整體水平。
發揮各個協同單位的優勢,組建“天津交通安全與控制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術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車驅動技術工程中心”等省部級平臺。平臺立足于車輛道路交通安全問題,聯合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天津易華錄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天津公安交通管理局等創新主體,將以道路交通事故再現與鑒定技術、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技術、車輛運行安全仿真與控制技術、車輛安全檢測與診斷技術、車路信息交互與行車安全協同控制技術為基礎,車路協同安全技術研究為目標,為天津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交通保障。
協同各創新主體,緊密圍繞智能交通技術開展研究。(1)在道路交通信息辨識、采集與信息融合技術方面,開發基于視頻的交通目標跟蹤技術,研究運用無人機等新技術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監控、海洋溢油事件監控等方面開展應用研究。(2)在車輛運行安全仿真控制與輔助駕駛方面,如重型半掛車的側向行駛穩定性及控制,通過對車輛穩定性進行動力學理論分析、建模、仿真和優化,提高車輛行車安全性;在此基礎上,開展汽車安全輔助駕駛、車輛運行環境檢測技術研究,如預緊式汽車安全帶及駕駛員疲勞監測預警系統。(3)在智能交通前沿技術方面,開展車路信息交互與行車安全協同控制技術研究,基于多模式通信平臺,開展車車、車路協同控制實驗,緊急救援、道路事故處理和遠程監控等研究。
四、學科專業協同建設,提升師資教學科研綜合水平
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培養和引進并重,建立競爭和激勵機制,以教師核心課程群培養為宗旨,完善教師引進、培養、管理考核制度,建設一支專兼教師結合、滿足教學和科研要求的教學團隊;注重專業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在專業建設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重點建設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2]
近幾年學院先后成立了14個課程組的教學團隊和6個研究所的科研團隊。教學團隊中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聽課制度和評課制度,有助促進課程建設和提高教學質量;科研團隊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構建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組成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團隊。在團隊運行過程中,加大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力度,借助外部資源,積極組織教師申報國家“千人計劃”、天津市131人才計劃、天津市重點學科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干等人才計劃,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提升了師資隊伍的綜合實力。
重視外部協同,促進與社會資源有機聯合。自2012年5月校級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成立以來,各協同單位高度重視,在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協同創新團隊以高水平人才為領軍,由學術帶頭人、骨干人才、優秀青年人才、應用型工程人才組成。學術帶頭人、研究骨干負責團隊的對外交流、申請課題、產學研合作。團隊從組建初期的10人發展到47人,其中教授17人,建成學校、行業、政府、研究院所一體化創新機制和多元協同創新團隊。研究工作以行業重大需求為導向,已建成交通環境與安全實驗室、汽車檢測實驗室、車路協同實驗室、多傳感器交通信息檢測實驗室、智能交通示范實驗場等多學科、多領域、多行業協同創新實驗平臺。該團隊以項目研究為導向,將相關學科的優秀學者聚集起來共同完成項目,為建設美麗天津、實現綠色出行提供技術支撐。
五、協同企業與高校教學平臺,加強教學評價體系建設
在堅持學校和學院各項教學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完善和細化專業教學管理措施,堅持教研活動經?;?、制度化;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質的培養。[3]不斷總結與比較校、企、社會三方面對培養質量的評價信息,完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由市場需求及對用人單位的調研反饋完成,并利用反饋信息調整教學體系。逐步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結果的考核,促進理論測試、操作、答辯、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等多樣化評價方式的結合。通過校企合作完善教學管理與評價體制,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實習企業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體制,不斷優化考核目標,完善考核內容,提高考核認證的適用性。
六、結語
通過對交通運輸“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達到使交通運輸工程成為天津市重點學科和交通運輸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的雙贏共生。以天津市“十二五”學科專業建設為契機,通過統籌人才、統籌師資、統籌科研、統籌資源、統籌校企合作與產學研,取得了專業、學科建設的一批標志性成果?!皩W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促進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建設,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專業課教學滿意度明顯提高。
摘 要: 軌道交通調度人員承擔著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重要責任,調度人員素質與行車安全密切相關。本文從高校行業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入手,針對當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基于人才培養的原則和指導思想,通過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途徑和步驟,采用四層次模式構建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對策和一套新的培養方案,以進一步完善寬口徑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 軌道交通 人才培養 四層次模式
隨著我國大中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交通系統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日益復雜的軌道交通路網結構使系統的運行保障面臨嚴峻挑戰,軌道交通調度員能否勝任崗位工作主要取決于能否把所學知識熟練運用到工作中,但目前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系統的體系構建方面尚需進一步完善,在內容上較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對相應的工作素質和能力重視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如何進一步提高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顯得必要。
1.現行人才培養模式
軌道交通調度人員的培養單位主要由院校承擔,另外,部分軌道交通運營企業也擁有獨立的培訓中心,對于剛畢業的院校畢業生,首先安排理論學習和模擬訓練,然后分批分組到各運行崗位進行跟班實習,最終確定見習人員所分配的部門,這種人員培養模式的主要缺陷是成熟周期比較長,由于院校學習課時的限制,在培訓過程中的部分非專業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培養對象自己摸索,關于軌道交通調度相關的完整知識結構的形成和掌握有所欠缺。
2.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應用由威斯康星大學L.Kirkatrick教授提出的四層次評估模式,重構軌道交通調度人員院校培養模式。通過完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2.1反應層次理論課程體系構建
反應層次課程體系內容主要涉及人才培養的相關理論知識,就交通運輸專業講,它涉及的理論知識內容主要包括:(1)車輛硬件類: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構造等課程;(2)車輛軟件類: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軟件等課程;(3)系統運行類: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等課程;(4)管理科學類:城市軌道交通企業管理等課程。此外,由于軌道交通系統是一類由人參與的混雜系統,因此在已有課程體系設置的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將《工業心理學》等課程加入其中。
2.2學習層次實驗課程體系構建
在調度控制技術能力實驗內容的設置上,培養對象對還需要掌握的內容包括:常見車地通信設備的操作、為維護人員和突發狀況提供及時的警告服務及特情處置能力等。已有實驗內容的設置更強調的是常見調度方法在軌道交通系統中的應用,而對線路上異常狀況的處置等實驗內容涉及較少,可以考慮將某些特情的處理內容加入其中。此外,為了更好地增強實驗效果,還可以聘請一線運營單位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參與實驗課程內容的設計[1-3]。
2.3行為層次交際課程體系構建
基本認知能力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對調度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所做出的反應速度和靈活應變能力等,可將以上非技術能力進一步細分為人際溝通能力和合作協調技能等。通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觀察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或很強的認知能力,但在某些項目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間感知能力和心算能力較弱等。此外,部分學生在人際溝通和合作協調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可考慮增設人際交往方面的課程以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全面素質。
2.4績效層次綜合評價方案構建
當前考核過程立足于教師個人分析,缺乏從系統小組的角度進行評估。針對院校人員培養過程,績效層次的評價結果可以通過一些指標衡量,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了解人員培養效果。在具體指標內容的設計方面,不僅要充分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更要對學生的性格和行為方式的養成進行評價,通過進一步改進已有評價模式,將針對學生個人的評價方式過渡到針對系統小組的評價方式,從內外兩方面充分獲取綜合評價效果[4,5]。
3.試驗性新方案
在學生接受系統實驗的訓練之前,首先對其進行行為層次和危機意識方面的培訓。其次,在理論學習和實驗開展中適時融入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訓,這樣既可以做到學習內容的多面性,又可以避免學習過程的枯燥性。再次,可考慮加入角色扮演環節,加大特殊情況下調度人員技能掌握的力度,使其在遇到突發問題和險情時做到思路清楚和措施得當。最后,注重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可以實行分級編組訓練。在考核評價中,從個人和系統小組兩方面對培養結果進行全面評價,避免評價的單一化和主觀性。
針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基于人才培養的原則和指導思想,通過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途徑和步驟,從高校行業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入手,針對當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四層次模式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對策和一套新的培養方案,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與方法,可望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摘要】本文圍繞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提出了評價教學質量的五大指標,探討了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軌道交通 教學質量 評價體系
一、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為實現以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能否適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人才需求、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為最高標準的專業教學質量目標,必須逐步建立以專業建設科學性評價、教學條件質量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評價和社會聲譽評價為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為交通服務業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一)專業建設科學性評價
1.專業設置科學性評價
專業設置是否科學在整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對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評價,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的科學性是重要的一環。
2.課程開發科學性評價
課程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它是職業教學的核心,其設置的合理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是由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設、課程考核等方面組成。
(二)教學條件質量評價
1.師資隊伍
教師,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本專業教師應具有“雙師”素質,既要有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和能力,又要有專業實踐技能和經驗,并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和良好的專業素養。
2.實驗實訓條件
包括校內實訓條件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站務員、票務員、行車值班員、客運值班員職業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突出職業崗位技能模擬訓練,培養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是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重點,同時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3.教學管理制度
它是規范教學工作,實施教學管理的重要依據,用于保證教學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進行。學校建立并推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制定了23個程序文件及71個作業指導文件定期開展內部質量審核,規范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三)教師教學質量的教學過程評價
所有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師的教學過程,所以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公平、公正評價教師教學質量,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聽課制度
一方面成立由主要校領導、教學管理部門及教研組長參加的聽課小組,組織聽課、評課活動;另一方面建立任課教師相互聽課制度,每學期每位教師聽課不少于3次。
2.督導制度
學校非常重視對教學質量的評價和提升。2001年成立教學督導組,由校長擔任組長,建立了校、科、組三級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對教學質量進行管理和監控。
3.教學檢查制度
一方面,學校對各教學部門教學文件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另一方面,對教師階段教學工作各環節進行檢查,實行三查兩控制。
4.學生信息反饋制度
每周收集《學生學習信息記錄表》,注重學生信息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
5.強化實踐教學能力制度
實行教師兩年兩個月到生產一線頂崗實踐、到企業參觀學習、舉辦教師下企業實踐匯報會等活動,使教師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了解行業人才新需求,市場發展新方向。
6.學生評教制度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比較客觀,但有時會出現主觀偏差,通過數理統計并借助微機處理以達到學生評價的公正性。
(四)學生基本素質的教學結果評價
這是針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核心是看學生的發展進步,是否有就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職業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一種跨專業的能力,具體包括職業道德規范、勝任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線的站務員、票務員、行車值班員、客運值班員等職業崗位的意志品質;群體中的行為合作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具有為任職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的能力和適應職業應變的能力,如自我調節的良好心理素質等。
2.必備知識與理論
必備知識與理論是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的基本理論掌握與應用的能力。應該看到,勝任站務員、票務員、行車值班員、客運值班員的職業崗位工作,是本學生畢業的最基本標準;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與技能是學生走向職業生涯進行的必備條件;而一定的文化基礎既是培養扎實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
3.職業技能水平與“雙證”率
作為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必須熟練掌握本專業所對應的某一職業崗位的專業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而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是用職業資格證書來衡量的,所以用職業資格證書取證率來進行學生技能水平評價,標準是較為客觀的。本專業要全面推行“雙證書”制度,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獲得畢業證書的必要條件,實現了教學質量的第三方評價。
4.獲獎情況和成才典型
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專業在校生的校內外獲獎情況和畢業生的成才典型,反映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潛力,也是本專業教學質量社會評價的一個重要外在指標。
(五)社會聲譽的評價
該指標的目的是看社會對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專業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社會評價,以反映本專業在社會聲譽中所處的地位。具體包括就業率、就業質量、學生報到率和流失率、短期培訓、技術開發與推廣五部分內容。
1.就業率
中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其吸引生源的最大優勢就是就業率。就業率是學生是否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主要標志,能直接反映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并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2.就業質量
就業質量是就業率的一個延伸的指標。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而是一個綜合的、比較寬泛的概念,主要包括專業對口率、職業穩定率、工作稱職率、崗位晉升率、平均工資水平及自主創業及對口升學等。
3.學生報到率和流失率
錄取學生的報到率以及學生在不同學期(學年)的流失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家長、學生對學校的認可程度。是學校社會聲譽的表現形式之一。
4.短期培訓
本專業設置的功能除了提供正規的學歷教育外,還應該包含為社會主動、積極地舉辦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專業相關工種短期培訓的功能。短期培訓既有相對靈活、變化較快的特點,同時也有各種實踐性教育占突出地位的特色。社會選擇短訓時,講求“實用”、“時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辦學水平和行業地位。
5.教科研與成果推廣
本專業要發揮本專業教師教科研優勢,聯合廣州地鐵公司、深圳地鐵公司,進行交通行業相關科研課題的研究,服務交通,為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作貢獻。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探討
(一)深入調研、科學設置專業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深入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調研就難以遵循交通行業人才需求,科學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就會導致專業設置不適合生產需求、不服務“市場”,也會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教學資源浪費,專業招生的困難。所以,專業設置前一定要了解國家《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廣東省城市、城際軌道交通線網建設,以及人才需求狀況,科學設置專業,真正體現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精神。
(二)科學開發課程和教材
職業學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所以本專業課程開發務必根據站務員、票務員、行車值班員、客運值班員等崗位工作的技能操作要求產生一個完整課程方案的全過程。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學時數、考試考查、實驗實訓等,是學校確定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開發技能型實用教材等的總和。
(三)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要改革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與廣東地方鐵路有限公司,廣州地下鐵道總公司,深圳地下鐵道總公司等交通服務行業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關系,鞏固和完善“2+1”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適應交通運輸行業生產特點的“旺入淡出、工學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交通客運高峰周期的生產規律特點,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運”等客運繁忙階段,學校根據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實時調整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到行業和企業進行階段性實習。全面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
(四)建設有專業特色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辦學的主要條件,是教學的主導力量,因此從專任教師的數量和結構看,要保持合理的生師比例、職稱結構比例,提高專任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比例,專業課教師數量要充足;從教師自身的素質來看,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應具有“雙師”素質,并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和良好的專業素養,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
(五)建設和完善教學設施
包括校內實訓條件和校外實踐基地。本專業必須設有工位充足軌道交通實訓室,包括軌道交通模擬沙盤,供電系統和行車組織基本操作和展示,以及行車組織實訓室等到校內實訓條件,培養學生崗位技能。
(六)采用的有效教學方法
根據城市軌道運輸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教學中務必針對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教學實踐,目前,在城市軌道運輸與管理專業教學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當推動導向教學方法的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研究性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最大限度地實現以素質教育為基、能力培養為本、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為目的。
摘 要:為滿足交通運輸行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提出按照“行業和學生需求――培養目標――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執業能力――目標實現”的思路,重構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從課程資源平臺建設、訓練式教學、校企合作雙元教學以及課程學習達標檢驗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建立實施模式。提出運用DMAIC六西格瑪管理方法,持續改進課程體系的流程模型。最后提出建立“內部協同、外部融合、工讀結合、創新培養”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確保研究生教育質量。
關鍵詞: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重構;實施模式
0 引 言
我國自1991年開始實行專業學位教育制度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和建設,專業學位教育發展迅速,專業學位種類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資料統計,2014年專業碩士招生比例已達到40.3%,2015年我國的專業學位碩士與學術型碩士比例達1:1。這充分體現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總體上看,我國研究生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培養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成為主線,“智慧、高效、安全、環?!背蔀橹黝},各種新型設施、新設備、新技術、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斷涌現并得到應用,對交通運輸工程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勢下,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以培養交通運輸行業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工程應用能力強,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師和管理者為目標,以提高質量為主線,推進改革,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如何突破傳統培養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實踐特點,滿足國家特殊人才需求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是當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重構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為切入點,從行業人才需求、學生成長、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實施模式等方面展開研究,以期為培養符合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提供一條可行的路徑。
1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首先產生于美國,并以美國最為成熟和最有影響。按照美國教育主管部門的界定,專業碩士學位的培養目標是完成在一個特定職業領域內開展實踐所必須的理論性學習,獲得高于學士學位水平所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形式,美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學計劃與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學期至少完成2門課程,對于課程學習一般采取注冊制和學分制,每學期注冊1次,注冊后至少要修滿3個學分,1個學分約為15~16個學時[1]。在20世紀50~60年代,英國出現了修課式研究生教育,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實用,注重與工業相結合,通過修讀課程而獲得碩士學位。
總體來看,國外專業學位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加突出學習和研究的實踐性、實效性和應用性,強調理論課程學習與實踐環節緊密銜接,教學計劃中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相對較高。其次,國外大學把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過程視為一種實踐活動,提倡靈活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課堂講授、實驗、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再次,由于工程實踐問題的綜合性和復雜性,一些發達國家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學科交叉與綜合的特點;此外,隨著全球化發展浪潮,專業學位教育的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
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主要存在的問題有:課程設置、培養環節與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實踐教學的比重較低,職業導向性不足;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以及職業能力標準缺乏銜接[2]。針對這些問題,我國一些學者提出了措施。張蘭[3]提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教學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對形成實踐能力要素的培養,要構建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必須考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對象、市場機制的導向及導師的作用等。徐巍華[4]提出建立可與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資格認證對接的課程體系,并在控制工程領域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中加以實踐。陳志祥[5]提出在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中開展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異的課程設置模式。馬健生[7]總結了北京師范大學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培養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有效實踐和經驗。劉國福[8]以微弱信號檢測課程建設為例總結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的建設實踐。浙江大學[9]以學科文化為核心,將語言的學習與學科知識的學習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對提高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重構及實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國“調結構、轉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發展格局,分析我國經濟區域發展戰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以及經濟新形態(互聯網+、工業4.0)對交通運輸行業結構性變革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特點。比如調研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交通運輸行業設施、設備、技術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動向;采用座談、問卷調查、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了解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工程建設等崗位規范、職責和技能。
其次,調研本專業研究生專業基礎、興趣和職業傾向,發現其成長內驅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長的意愿,設計相應的課程模塊。
然后,按照“行業和學生需求―培養目標―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執業能力―目標實現”的邏輯,結合《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等規范,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提煉專業碩士研究生必備的素養和職業能力,歸納梳理形成滿足職業要求的知識體系,建立培養目標―職業能力―課程匹配矩陣(如表1所示)。
2.2 課程體系設計
在行業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從研究生專業基礎、興趣和職業傾向等方面進行分類,按照定制化培養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設置專業基礎課、選修課和學術講座等課程模塊,體現服務行業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建立交通運輸工程領域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課程模塊,打造以“課程對接、學分互認、學生互換”為基礎的國際化教育,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2.3 課程體系實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突出職業認證、企業實踐,培養職業能力,規劃建設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資源平臺(包括實用教材、開放性實驗和案例庫)。二是采用訓練式教學方法,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螺旋互動轉化機制。優化課程體系中實驗、實訓和工程實踐內容所占比例,建立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結構化配置關系;通過案例研討、角色扮演以及項目演練等手段,使課堂教學項目化、情景化,加強職業技能訓練;通過項目綜合訓練實現理論/實踐教學的一體化。三是引入校企雙元教學模式,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利用企業商學院資源,在企業學習內容注重企業業務流程、交通運輸設施設備運用、物流項目規劃設計、工程技術規范標準等。四是建立綜合課程考試、職業資格認證、企業頂崗評價等在內的課程學習達標檢驗體系。課程體系實施模式如圖2所示。
2.4 持續改進
建立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為檢驗課程體系實施效果提供評價依據。對課程實施過程持續跟蹤,采集有關數據,進行效果評價。運用DMAIC六西格瑪管理流程改善方法,優化課程體系及實施模型。具體做法如圖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和素養的交通運輸行業的工程師和管理者。為此,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高校要建立“內部協同、外部融合、工讀結合、創新培養”的教育保障體系,以確保培養質量。
首先,高校內部各部門應改革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制度、流程,創新服務形式、內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務主動推送機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協作共同體。其次,高校應整合自己的教育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并合理配置,主動融入企業價值鏈條,以項目研發、技術培訓以及人才輸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再次,為了培養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應用型研究與設計能力,高校應利用好企業這個大課堂,采用工讀結合方式,實現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的有機統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教育思維和教育認證理念,創新交通運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方式,并著力加強研究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訓練以及創業意識培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行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
摘要:針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探索通過課程認證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效果。在界定課程認證的概念與操作流程基礎上,從課程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師資安排、課程作業及考核方式5個方面對課程認證的要求進行了全面分析。
關鍵詞:卓越計劃;課程認證;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專業課程教學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培養學生“工程素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力的關鍵環節之一。為推進“卓越工程師”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規范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出進行專業課程認證的新模式。
專業課程認證是保障卓越工程師班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課程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較高工程素養,具備較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人文素養、工程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交通運輸工程技術人才。課程認證指教師依據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總體要求,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參與由學校教務處或者二級學院組織的課程認證過程,認證結果達到或高于相應標準即視為課程認證通過。
一、專業課程認證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課條件的教師可根據專業課程教學目錄,提出相應課程教學申請,并提交課程教學初次認證相關材料。如果目錄中的某些課程此次無人申請,則本年度不納入改革范圍,下一年度繼續在專業課程教學目錄中遴選教師;如果某些課程僅有一人申請,則該申請教師將結合專家初次認證建議進行本年度該課程教學;如果某些課程有多名教師同時申請,則首先由教學管理工作小組對申請的多名教師進行協調,協調成功將由申請教師共同組建該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初次認證建議進行本年度該課程教學,協調不成功則根據初次認證結果選擇認證最優的教師承擔本年度該課程教學。
本年度課程結束,任課教師須提交課程教學目標評價材料,根據評價結果確定該課程下一年度教師人選。如果評價結果為“合格”,則教師獲得該課程長期教學資格;如為“基本合格”且問題較少,則教師在下一年度該課程教學中須結合評價意見改進教學中的不足;如為“基本合格”且問題較多或評價結果為“不合格”,則教師失去下一年度該課程教學資格,該課程將重新出現在下一年度專業課程教學目錄中,供教師申請選擇。具體教學管理流程見圖1。
二、課程認證內容
1.教學方法。鼓勵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案例驅動式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產學合作等多樣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從工程全局出發,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積極推行項目式、問題式、研討式、辯論式和換位式等方法改革,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采取現場教學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方式組織教學。
2.教學內容。應結合當前學科、行業前沿發展動態,圍繞學生和社會需求,突破現有教材體系,采用“專題形式”組織教學內容。教學資料可來源于最新教材、期刊雜志、專業網站等。
3.師資安排。鼓勵采用“多主講教師”制,可根據課程專題內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講教師,各門課程應聘任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認真負責的教師擔任主講,并逐步形成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學梯隊。有條件的課程可根據需要聘任1名企業主講教師,以專題的形式講授課程相關應用與發展情況。
4.課程作業。要求學生完成一項具有探索性大作業,如調研報告、論文、設計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5.考核方式。積極推進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改變單一筆試和標準答案的評價方式,努力從考核“學習成績”向評價“學習成效”轉變,引導學生從注重“考核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從“注重掌握知識”向“注重發展能力”的轉變。課程成績應由學生出勤、隨堂測驗、實驗、大作業、期末考試等部分成績組成,明確各部分比重,其中期末考試成績不超過總成績的40%。
三、課程認證目錄
根據交通運輸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確定現代綜合運輸系統、機械工程概論、批判性思維、汽車構造理論與原理、運輸系統規劃與設計、運輸組織學、交通樞紐與場站、交通運輸商務、交通與能源等9門專業核心課程為認證目錄,各課程具體情況見下表1。
四、結束語
結合交通運輸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總體要求,提出通過課程認證的新模式有效促進課程教學環節質量提升的觀點,明確了專業課程認證的概念及認證流程,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師資安排、課程作業、考核方式5個維度研究了課程認證的核心內容。建立了適合課程認證的課程名稱目錄,為開展課程認證提供參考借鑒。
摘要:實習環節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國內以鐵路運輸為主的交通運輸專業所進行的實習種類、實習內容及實習質量評價措施進行調研,在進行詳細分析后,提出交通運輸卓越班應對實習質量進行嚴格控制、豐富生產實習內容、明確畢業實習定位等建議以及實現途徑。
關鍵詞:交通運輸;實習環節;卓越計劃;質量控制
石家莊鐵道大學交通運輸專業于200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3獲教育部批準設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班(以下簡稱“卓越班”),并于2014年開始招生。卓越班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與現場結合緊密,要求學生有不少于32周的現場實習、實驗或實訓等實踐環節。如何通過合理安排這32周的實習、實驗或實訓經歷,最終實現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的作用,對于交通運輸卓越班學生的培養將會非常重要[1,2]。本文首先對國內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然后提出對交通運輸卓越班學生培養的啟示。
一、國內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環節現狀
本文通過現場、電話等形式對國內相關高校的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環節進行調研,具體內容分為兩部分闡述。
1.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種類及內容。目前國內開設交通運輸專業的高校有很多,但和我校以“鐵路運輸”辦學方向相近或相同的高校主要有北京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華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等。其中,前6所高校及我校原來都隸屬于原鐵道部,培養方案內容基本相同,只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尤其是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很多高校在辦學定位上進行了相應調整,但鐵路運輸的主方向并未發生改變。盡管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所設交通運輸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鐵路運輸,但由于其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煤礦區的運輸崗位,故其還增加了采礦相關的課程。通過對這些兄弟院校交通運輸專業培養計劃的調研,發現實習環節一般是由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組成,有的高校并未將畢業實習進行單列,而是將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合在一起。①認識實習內容。認識實習一般以參觀實習為主,通過理論學習,然后進行實驗室或現場參觀,達到對現場設備或鐵路運輸生產過程進行感性認識的目的。目前,各個高校在這一環節上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只是實驗室參觀和現場參觀的比例不同。我校的做法是為期兩周的時間里,由指導教師利用1周左右的時間進行理論講授,講授內容主要有交通工程和交通運輸專業的專業介紹、學科發展現狀、研究前沿、設備認識、就業去向及針對實驗室或現場參觀內容的理論知識等。利用1天在實驗室和校內實訓基地參觀,4天進行鐵路貨場設備及作業內容、鐵路車站設備及作業內容、城市市內交通設備、城市規劃等現場參觀。②生產實習內容。生產實習是在大部分專業課已經學習完畢,對所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具備了一定認識或掌握,對現場作業過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以實驗室動手操作和現場跟班參觀為主。目前,各個高校在這一環節上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只是現場跟班參觀的地點、時間、崗位不相同。我校的做法是在為期3周的時間里,首先由指導教師或聘請現場人員利用1周左右的時間進行理論講授,講授內容主要有學科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就業崗位及工作內容、現場對待畢業生的政策以及培養過程、現場工作注意事項、針對實驗室或現場參觀內容的理論知識等。利用2―3天的時間在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動手操作,7―8天的時間在鐵路車站的客運、運轉、調度、貨檢、貨運等車間,車站或車務段機關的調度指揮監控等業務處室進行現場參觀。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一般是去貴陽、廣州、成都等城市的編組站進行跟班實習,聯系這些地點主要是因為這些城市編組站的領導一般是該校的校友,聯系起來相對方便。蘭州交通大學主要是選擇西北地區的車站進行跟班參觀。北京交通大學也主要是聯系有校友的編組站,如濟南、呼和浩特鐵路局所屬車站。由于責任重大,且部分內容需要保密,所以很少有高校能夠去路局調度所進行跟班參觀。我校近兩年基本固定,主要選擇石家莊南站下屬的工業站、運轉車間、調度車間等進行跟班參觀,但由于學生人數較多,目前已經和衡水車務段達成協議,每年也有去該段下屬的客運、運轉、行裝、調度、二場等車間進行跟班參觀的機會。③畢業實習內容。畢業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主要是為了畢業設計而進行的現場調研,目的是為了獲取畢業設計過程中需要的各種數據、操作規程、實施文件等各種資料,以鍛煉學生獨立查閱信息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目前,蘭州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并未設立畢業實習這一環節,中南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將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合在一起,我校將二者分離。我校的做法是:畢業實習由畢業設計指導教師負責,根據畢業設計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現場調研,對于無需現場調研的畢業設計題目,則由多個教師共同負責,進行現場參觀,可以理解為生產實習的深入,但目前這種情況的比例在減小。④專業創新實踐內容。目前所調研的高校中,只有我校交通運輸專業在實習環節中設立了“專業創新實踐”,且對該環節的教學內容也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教學體系,但還須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以便更加成熟。我校的做法是:選擇多個合適的主題,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現場調研收集所需的數據和相應信息,對所選主題進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最后形成一篇實習報告,使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初步具備科技論文寫作的能力。近幾年的主題,主要有大型場館疏散、旅游資源開發、我校停車規劃等。
2.交通運輸專業實習質量評價措施。如何對實習環節質量進行科學、合理、公平的評價,是指導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目前很多高校會從實驗室條件、指導教師條件、現場操作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價。我們所調研的高校和我校在評價方法上基本相同,主要是學校教務部門或學院教務部門對實習指導教師進行監督或控制,學生實習質量由指導教師進行評價。前者主要是通過實習實施計劃和實結來實現,實施計劃中會相對詳細地列出實習時間及實習內容,實結中會對實習效果和不足之處進行總結。后者主要是通過實習報告的評判來體現,通過調研發現,部分高校要求學生上交的不僅是實習報告,還要求上交實習日志,會對學生進行簡單答辯,對學生的實習效果有一個直觀、準確的了解。具體見表1。
3.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環節總體評價。通過對國內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環節的調研,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實習環節中會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實習內容以及實習地點。通過比較可知,我校的實習環節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我校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種類較為全面,多出了一個“專業創新實踐”,而且將“畢業實習”進行單列,這就使得每年夏季學期都有與專業相關的實踐環節,對于增加學生對于專業的認識和理解非常有幫助;對于指導教師的控制也較為規范,指導教師需要填寫實施計劃以及實結,從制度層面盡可能保證實習效果和質量。但也存在諸如對學生實習質量的控制較為寬松、實習內容尚需豐富、畢業實習定位尚需明確等諸多問題。比如,學生實習報告的批改較為寬松,缺少答辯環節,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不能做到十分了解。由于和現場聯系存在一定難度,每次的實習內容較為單一。目前的實習基本上以運轉內容為主,缺少對客運、貨運崗位的參觀。由于種種原因,畢業實習無法與畢業設計結合,致使畢業實習名不副實。解決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師資情況、現場條件、環境因素等。由于每年交通運輸專業參與實習環節的人數太多,這些問題解決起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假以時日,慢慢處理。
二、對交通運輸卓越班學生培養的啟示
我校交通運輸卓越班每年只招收35人,相比較于交通運輸專業招生超過160人的情況,具備在實習環節上追求高質量的可能性。
1.對學生實習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根據兄弟院校的經驗,加之交通運輸卓越班學生實習時間較長,建議除上交實習報告以外,還要上交實習日志。前者主要是對某一實習的綜合概括以及某些重點內容的詳細描述,后者主要記錄當日的實習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理論依據。二者都需要學生的心得體會,并在某一實習崗位參觀的最后一天或兩天,對所有學生進行簡單答辯。根據答辯情況,了解學生對理論的掌握情況以及對現場的認識情況。要對學生的答辯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作為評定成績的依據,與實習報告和實習日志一起存檔,以備查詢。
2.生產實習內容。生產實習在整個實習環節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實習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在石家莊市內完成,就可以節省住宿費用。如何與石家莊站、石家莊南站、石家莊客運段、石家莊貨運中心進行良好溝通,讓他們提供相應的崗位供學生進行跟班實習,對于能否高質量地完成生產實習任務,便顯得極為重要。目前,我校與石家莊南站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但考慮需要學生在客運、貨運等崗位參觀,故還須與石家莊站、石家莊客運段以及石家莊貨運中心進行聯系。本文認為,首先,與石家莊南站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保證現有實習崗位;其次,挑選出部分有意在客運站或客運段工作的學生,與石家莊站和石家莊客運段協商進行跟班實習。在人數少的情況下,安全容易得到保證,也許會有積極的協商結果。
3.畢業實習定位。畢業實習應該是為了順利完成畢業設計而進行的現場調研,內容應該與畢業設計內容相關。故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在提交畢業設計題目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如何進行畢業實習,聯系哪些單位。對于交通運輸卓越班的學生而言,由于人數較少,建議各位指導教師應認真考慮,將畢業實習落到實處。
三、結論
本文首先對國內高校以鐵路運輸為主的交通運輸專業的實習環節進行調研,對其實習種類、實習內容和實習質量評價措施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對我校交通運輸卓越班學生培養的幾點啟示,給出了具體的實現途徑。
摘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和今后10年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項任務。本文根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總體要求,結合我校交通運輸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實際情況,分析了目前交通運輸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該專業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交通運輸;卓越工程師培養;人才培養;校企聯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推行卓越計劃的目的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業和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如何將社會、市場、企業的需求壓力轉化成高等教育汽車人才培養的培養目標,是很重要的課題。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作為廣東省名牌專業,在專業改革建設過程中,應率先實施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過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等方式,加強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造就一批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優秀工程師。
二、目前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交通運輸專業(汽車運用工程方向)主要培養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滿足汽車后市場技術服務和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目前在人才培養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問題:一是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雖然設置了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學科專業選修課程模塊,但是交通運輸專業和車輛工程專業相似性大,沒有很好地突出交通運輸專業的特色,尤其是體現交通運輸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運輸工程方向的主干課程薄弱;二是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學方法上仍然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方法應用不足;三是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交通運輸專業目前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電子工藝實習、金工實習、汽車駕駛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以及其他實踐環節,這樣的實踐教學體系仍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原有的實踐環節主要是以車輛使用與維修為主線,而與運輸組織、交通規劃相適應的實驗與實習則很少,以現代高科技汽車產品為主的實驗、實習也較少;四是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缺失。我校交通運輸專業學生均實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學習,雖然有為期一個月的畢業實習采取以企業為主導的單位實習,但實習過程與就業相脫節,校內實訓教學環節沒有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校企合作建立試驗室投入較少;五是缺乏“雙師型”教師隊伍?!白吭焦こ處煛迸囵B計劃要求所有高校工科專業的任職教師將是具有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而我校交通運輸專業還缺乏這樣的“雙師型”教師。
三、交通運輸專業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針對以上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施“交通運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作者對交通運輸專業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1.確定科學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是實施人才培養的綱領。我校交通運輸專業應根據交通運輸行業對創新型、工程型、復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圍繞汽車運用和運輸組織及現代管理技術、汽車服務技術的基本要求,確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汽車運用和運輸組織管理技術、具備汽車服務、汽車維修、汽車銷售和保險理賠、交通運輸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汽車生產與流通企業維修、汽車檢測、汽車服務、交通運輸企事業單位、交通運輸管理部門以及汽車檢測維修、汽車貿易、車輛保險等行業從事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檢測、汽車服務、交通運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以及能夠進一步從事交通運輸工程及相關學科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2.設置系統的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體現,系統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可以培養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善創新”的交通運輸卓越工程人才。“交通運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運輸領域工程素質培養?;A教育課程及專業教育課程要突出工程師素養的培育,如注重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工程師的基本品質;在交通運輸學科的基本理論框架之下,進一步拓寬學科的知識范圍,加強工程技術基礎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建立交通運輸系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系列課程,使交通運輸工程人才具有必備的自然科學和相應學科工程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從而逐步形成交通運輸領域工程師應具備的系統性、完整性、綜合性和創造性的素質。(2)注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應著重突出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專業課程組和綜合實踐類教學環節。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專業課程組涵蓋交通運輸主要技術領域的綜合性課程,使學生了解交通運輸的發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現代汽車新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綜合集成技術以及物流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汽車運用工程等,能從事汽車的運行品質、安全可靠度和監測維修、物流服務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工作,從而培養交通運輸復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養。開設文獻檢索、課題綜述、專題講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過大學生科研訓練體系,倡導探索,強化實踐;實踐環節加強企業實習,使學生深入企業參與實踐和項目研究,并實施企業和學校雙導師指導,使學生具備工程創新型人才的潛質,切實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3.創建交通運輸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模式是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交通運輸專業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要改變傳統的單一、封閉的模式,實行校企聯合培養,向企業和社會開放。根據我校交通運輸專業的現實情況,可采取基于開放的培養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學模式。(1)基于開放的培養模式。一是創建校企雙導師“2+2”模式。在交通運輸專業進行兩年的學科基礎教育,由學科建立的專業導師進行學業的規劃和指導;進入大三后,實施校企教師聯合指導的模式,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采取以企業為主導的單位實習,由企業導師指導,要求學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業學習實踐。二是創建校企“3+1”訂單式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建設校外人才培養基地,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為企業輸送迫切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學模式。在交通運輸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過程中,建立基于問題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協作式學習等。采取以問題為導向,以大作業、專題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報告、研究性實驗報告等為載體的探索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引入學生學科競賽機制,組織學生有計劃地參與課題研究和科研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建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是交通運輸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有效實施的質量保障,主要體現在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1)通過校企合作構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交通運輸專業培養的是應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標和社會需求決定了教師既要有較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較高的教學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企業引進有實踐經驗的高學歷的技術人才,充實師資隊伍;二是有計劃地選派在職專業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定期到校外實習基地掛職鍛煉,使教師深入生產實際,增強其職業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師成為具有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三是聘請企業合作單位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到校兼職,擔任學校的專業課或實踐教學工作。(2)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實驗室建設。通過與企業合作,采取企業獨資或與企業合資等方式為學校購置實驗、實訓設備,加強實驗室建設,可以解決實驗室設備陳舊、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學校為企業訂單式培養學生或每年向投資企業交納一定的費用,同時企業也可在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經營項目。學校還可以與企業合作積極申報科研項目,爭取省級以及市級政府的產學研基金,利用該項基金購置一批研究項目所需的設備,這些設備將成為實驗室、實訓室設備的一部分。(3)通過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實踐教學。學校要充分利用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和生產現場優勢,與企業建立長期的、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的實習和畢業設計,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技術開發與應用提供保障。學生在企業真實的職業環境中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實習,在實踐中增加工作經驗,并選擇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課題作為畢業設計課題,由學校的指導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聯合指導,實現綜合畢業實踐與就業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學校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優勢完成實踐教學,也大大減輕了學校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投資壓力,為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摘要】本文根據交通運輸專業的特點及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結合管理信息系統教學過程中現存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何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實踐和考核要求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獨立學院 交通運輸專業 管理信息系統 教學改革
引言
獨立學院的辦學機制及收費情況,決定了進入獨立學院學習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較公辦學生要差。獨立學院的學生頭腦大部分都很聰明,思維都很活躍。但學習目標不明確、自身紀律約束觀念淡薄、持之以恒的能力欠缺、學習實用主義傾向明顯、學習挫敗感強烈。[1]
交通運輸專業側重培養學生現代運輸管理思想,結合交通運輸專業特點及學生培養要求,發現管理信息系統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1)對課程存在錯誤認識,學習興趣不高;(2)社會實踐缺乏,學生自主創造性差。通過對這門課程的教學,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改革措施來增強教學效果。
1.改革教學體系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了管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邊緣性交叉學科,是現代管理理念、方法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體,該課程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對相關知識的有序性要求比較高,因此,學生只有先具備了一定的背景知識,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因此,交通運輸專業開設管理信息系統應該在學生學完計算機相關課程及管理學課程之后。
2.轉變教學理念
交通運輸專業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偏向管理方面,教學的側重點要探討運輸過程中利用管理信息系統提升運輸企業的運作效率,在授課時注重讓學生產生知識遷移,將以往的知識結構引入本課程,學會融會貫通,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要考慮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剔除與專業相關不大的知識點,補充專業特色相關內容,還應注意補充最新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等)的內容,將交通運輸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意識地融合到課程教學中,開拓學生的視野。[2]
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必須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課程的可聽性和可學性,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課程的趣味性和學生的積極性。根據交通運輸專業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采用課堂教學與專業特色案例教學相結合、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分組課堂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使用,選擇一本合理的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教學方法由注入式向啟發式、討論和研究式的跨越,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潛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4.注重實踐環節
本課程實踐性強,深刻理解信息系統的各種概念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積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培養,使學生能在具體應用環境下綜合運用基本原理和規則,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系統,使學生養成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未來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應加強課程設計環節;鼓勵學生實地參觀調研;實行開放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講座的形式邀請企業信息系統負責人為學生講授現實的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案例;還可以鼓勵一部分優秀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科研活動;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5.改革考試方式,達到檢驗真實水平的效果
考試不是目的,只是檢測學習效果的一個常用工具,因此要改變傳統考試只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做法,更應該注重考查學生的實際應用情況,考核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比如具體一個案例的業務流程和數據流程分析,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注重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與此同時,應加強實踐環節的考核,把各小組研究的系統開發的各過程討論形成的文檔以及最后的開發成果作為實踐考核成績的一部分,能更好地督促學生的平時學習,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小結
交通運輸專業旨在為交通運輸領域輸送掌握運輸系統知識的優秀人才,其課程的學習應當時刻遵循交通運輸專業培養目標。文章結合交通運輸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對管理信息系統教學實踐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教學改革方法。筆者在這幾年教學過程中一直在嘗試采用以上方法進行教學,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有一定適用性。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還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總結,努力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培養交通運輸行業人才起到推動作用。
摘要:交通運輸特色專業建設是面向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基礎與核心。本文分析了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需求與成人繼續教育的特點,明確基于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交通運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了面向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交通運輸專業的課程體系,并圍繞網絡教學應用的理論框架,對網絡課程的篩選與設計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繼續教育;綜合改革;課程體系優化;網絡教學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鐵路網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以及軌道交通運輸設備與設施的現代化,對軌道交通運輸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教育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交通運輸專業面向交通運輸系統的基礎設施規劃和運行管理,我校交通運輸專業教育重點在軌道交通運輸方式生產作業過程的技術管理理論、知識、技術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定位于兼有工程應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專業。目前交通運輸專業的繼續教育雖有基礎、資源和載體,但總體上還不能適應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廣大繼續教育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伴隨著高校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逐步融合的推進,需要強化網絡教育對校內學習的支持服務,推動優質繼續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因此,需要基于繼續教育綜合改革,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培養方案的制訂,優化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設網絡課程進行教學,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以便更好地滿足軌道交通運輸發展的人才需求。
本文將結合交通運輸專業發展需求與成人繼續教育的特點,明確交通運輸專業繼續教育的培養目標,優化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探索面向行業發展和學習者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二、面向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目標
為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面對高校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化,需要積極發展繼續教育,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著力培養知識型、技術型、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繼續教育要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服務,需要面向社會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的新體制、新機制,切實深化產學研結合,高度重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探索面向學習者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面對高校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逐步融合的推進,針對參與繼續教育的學生通常都是在職工作人員的特點,需要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結合成人繼續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和參與繼續教育學生個人自身發展的需求,確定本專業培養目標,梳理專業課程設置。
我校交通運輸專業正是面向社會對軌道交通運輸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上海鐵路局合作辦學,培養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
交通運輸專業(專升本)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軌道交通運輸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掌握從事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工作所需的相關科學知識、經濟管理知識、軌道交通運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技術手段,具有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畢業后能在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等相關領域從事規劃設計、運營組織、生產管理、咨詢服務等工作。
三、面向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交通運輸的課程體系優化
根據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目標,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導向,加強實踐環節,優化優化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對比分析。通過與相關同類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專升本)專業課程設置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各學校的培養目標大致相同,都是軌道交通運輸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課程類型也大致相同,包含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就實踐教學環節而言,其他學校只包含畢業設計,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專業增設了課程設計環節,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課程體系優化。交通運輸特色專業(專升本)課程體系設計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工程專業課程和工程實踐環節三部分(如圖1所示),形成知識―應用兩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著重工程實踐與專業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加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1)公共基礎課程包括人文知識、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基本技能三個模塊:①人文知識模塊主要設置由“政治思想理論課”等系列課程構成的課程。②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模塊主要設置數學、物理類、應用數學類等基礎性課程,使學生擁有基本的分析與解決的問題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③基本技能模塊主要設置計算機類(數據庫及原理和計算機程序設計C語言)、英語類等理論和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良好的中英文溝通、表達能力。
(2)工程專業課程由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兩個模塊組成。①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含交通運輸設備、運輸規劃、運輸經濟學、運籌學和系統仿真基礎等課程,使學生掌握扎實的交通運輸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建立科學思維方式。②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設置了列車運行組織、車站與樞紐運輸組織、線路工程、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貨物運輸組織、運輸安全系統工程等專業課程,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工程理論和應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應用能力。
(3)工程實踐環節以專業知識體系為主線,以專業基礎型和綜合型為內涵,構建了多層次、系統化的實踐教學框架體系,包含課程設計模塊和畢業設計模塊。①課程設計模塊,在對比了各校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進一步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針對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列車運行組織”、“車站與樞紐運輸組織”以及“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分別設計了相應配套的課程設計,以加強學生綜合運用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解決管理與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②畢業設計模塊,對交通運輸專業的專業理論進行綜合運用,是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工作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網絡教學的應用
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繼續教育發展的方向,網絡教學日益成為繼續教育的重要教學傳遞模式。在本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基礎上,需要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學方法的改革中,考慮到參加繼續教育學生通常都是在職工作人員,日常工作繁忙,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制作網絡課件等形式滿足成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緩解工學矛盾引起的學習困難等問題,保證和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1.網絡教學應用的理論框架。網絡教學應由網絡學習平臺、網絡學習課程、網絡導學和支持、網絡教學管理以及質量保證5個部分組成。其中網絡平臺是網絡教學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工具,網絡學習課程是核心。網絡教學需要開發優質的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在網絡課程開發中,需要制定網絡課程建設的規劃。網絡教學需要根據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和學習時間安排,進行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撰寫學習資源,拍攝和制作教學視頻,制作互動學習課件,制作互動練習課件,使網絡學習資源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以維持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同時為了確保網絡課程學習的質量,還需要網絡導學和支持、網絡教學管理以及質量評價等系統的配合。
2.交通運輸專業網絡課程的篩選與設計。在網絡教學體系中,核心的內容應當是網絡課程的篩選、設計和開發。針對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大多是企事業單位一線的人員,存在工學矛盾,可利用網絡教學等形式滿足成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網絡課程的篩選網絡課程的選擇可以首先考慮公共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原理、計算機程序設計C語言、大學英語、高等數學、數據庫原理及其應用、線性代數及普通物理。這些課作為繼續教育的必修基礎課,受眾廣基礎性強,學生對網絡課程的需求也大。
對于專業課程模板,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授課的形式可以采用網絡授課與課堂授課相結合,一部分學時分配給網絡自學,一部分學時進行面授,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兩者的優勢,同學先通過網絡課程進行學習后,再由教師針對學習中的難點,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對這些知識點及其運用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并通過課堂交流為同學進行答疑解惑,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
工程實踐環節包括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專業課程設計(運行圖課程設計、站場課程設計、車站運輸組織課程設計)涉及較多實際操作方法與技巧,需要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共同完成。畢業設計類題目通常結合交通運輸工程的實際情況,每人布置一題,獨立完成,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與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交流與互動采用完成。因此,工程實踐環節不適合開設網絡課程。
(2)課程開發及設計。對于已選定需開發網絡教學的課程,該課程的開發與設計需要一個團隊共同完成,包括責任教師、學科專家、網絡技術人員、多媒體制作人員、美工、編輯等。同時,需要制定網絡課程規劃,網絡課程開發與設計規劃應包括以下12項內容:團隊的人員組成和任務、課程背景、課程介紹、課程目標、課程單元和主題、學習目標、學習資源、作業和考試、交流及合作學習、課程開發進度、學習進度安排和課程版權等。通過細致的網絡課程規劃,團隊人員都能清楚地了解課程目標和要求,才能通力合作,共同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進行有效合作。
五、結語
本文結合軌道交通行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現狀與繼續教育教學特點,明確了交通運輸專業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與目標,通過對比取長補短優化了原有的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并改進教學方法,擬建立網絡平臺,開設網絡課程實施網絡教學,采用課堂授課與網絡授課相結合的方式,更好地探索面向行業發展和學習者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摘 要:針對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課程側重于理論教學,無法使學生滿足產業需求的問題,本文將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統工程學課程建設中,分析系統工程學課程教學的難點,提出基于CDIO的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CDIO;應用型本科;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
系統工程學是交通運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起到承上啟下作用,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利用系統工程方法論解決交通規劃、設計、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問題。目前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課程仍然大多仍側重于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基本原理的講解,而忽略了系統工程學的具體實踐,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往往在學完系統工程學后仍然不能用系統工程方法論考慮專業問題。
1 系統工程學教學難點
系統工程學課程教學體系包括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三個部分。課堂理論教學主要教學系統工程的方法論及具體的系統工程技術;實驗教學主要是驗證系統工程技術,如系統分析、系統預測及系統評價等;課程設計則是綜合利用所學系統工程方法解決交通運輸具體問題。
一方面,在理論教學中,諸多原理的學習以及模型的計算(如層次分析法、線性回歸模型的構建與檢驗等)對學生來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另一方面,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內容雖然相對具體,學生通過實踐可以較快地掌握相關知識,但這兩部分內容在傳統設置中往往比較零散,僅針對單個知識點,而沒有形成一個前后連貫的實踐體系,因此學生雖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識點,但無法構建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完整全局體系,從而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總會呈現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學問題。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的合稱,且將其體現在學生培養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過項目帶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一種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學”的一種模式,是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以系統的思想培養人才。CDIO模式打破學科、專業、文理之間的限制,在教學工程中首先統一確定培養目標,明確工程師的目標與技能,界定工程師的社會責任,要求學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實現對行業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
(2)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導向。CDIO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更將培養目標融入到具體的項目中,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與他人的溝通協調能力。
(3)以產業需求為基準。CDIO模式要求學生以項目為中心,開展理論與實踐學習,使學生能將學科知識融入到真實的項目實施中。CDIO模式中所運用的項目均來源于行業產業,因此是不斷滿足產業變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方案
(1) 基于項目的課堂理論教學
理論教學是系統工程學教學的首要環節,傳統方法往往按照課本順序依次講解,教師以實踐案例為基本時間軸,依次講解實踐案例所用到的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具體技術。例如,通過針對公交車服務質量評價實踐案例的講解,重點依次講解公交系統與要素、公交系統分析、公交系統優化、公交系統評價指標的選取、公交系統評價等知識點。理論教學中所講解的實踐案例均來源于教師團隊的科研項目。
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學生理解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運用。每5人一組,為每組分配不同的項目,要求每組學生之間充分討論,對課堂所講到的知識點進行驗證及運用。
(2) 基于項目的實踐教學
在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中,同樣采取分組形式,為各組學生分配不同的項目,各組之間互不相同。系統工程學實驗目前共6學時,均為驗證型實驗,要求所有學生獨立完成。而課程設計中,為每組分配的項目則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項目,要求每組學生通過內部合作完成,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求每一名學生通過內部協調,獲得各自不同的具體分工,完成1-2個知識點,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內容綜合成課程設計報告。
(3) 成績評定
依據CDIO思想,將系統工程學課程理論考核成績分為三個部分:平時成績、階段考成績、期末考試成績,三者在總成績中的權重分別為2:3:5。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作業成績以及實驗成績;階段考共有2次,分別通過項目的形式,隨堂讓學生基于系統工程方法論提出項目的實施方案,并進行適當地計算。期末考試采用閉卷形式,主要考核學生在利用系統工程學方法論解決具體問題時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
4 結論
系統工程學是交通運輸類專業的核心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深刻理解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探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從而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基于CDIO的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實踐,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對具體項目實施也有了貫穿全周期的實踐機會,不僅提高了學生利用系統工程方法論解決具體項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和溝通的能力,從而能夠快速適應后續的專業課學習,更能快速適應交通運輸行業崗位的專業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應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類課程中進一步作推廣。
摘要:基于同濟大學卓越人才培養規劃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根據交通運輸專業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及實習面廣、點多的特點,圍繞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管理的突出技術問題,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出發,構建車站-列車-運行調度的三層次的企業實習體系,并對該體系的特色和近年來建設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交通運輸專業;企業實習體系;卓越人才培養
一、引言
同濟大學在卓越人才培養規劃中強調以卓越人才培養為主線,強化實踐教育的傳統特色,構建以“三大聯盟與三線聯動”為核心,課程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開放式、立體化的卓越人才培養體系,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
交通運輸專業以培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管理與技術人才作為基本目標,該專業實踐性強。隨著我國交通運輸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以及運輸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對交通運輸人才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作為未來軌道交通運輸企業的經營者,學生們必須提前掌握本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自覺形成最佳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通過組織學生到鐵路運輸企業實習,讓企業直接對未來所需人才進行引導,將使本專業培養出來的運輸管理人才更容易達到“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能夠“適銷對路”。
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包含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兩個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理論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掌握較為全面的必備知識,實踐環節則是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夠鍛煉學生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更是學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前最好的“模擬練習”。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本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并培養和鍛煉出較好的實踐動手能力,達到了“卓越工程師”對交通運輸專業的要求。
二、交通運輸專業傳統企業實習存在問題
交通運輸專業在實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之前,本專業的生產實習時間只有兩周,一周在上海鐵路局調度所,另一周在學校的實驗室進行接發列車實訓。傳統的交通運輸專業生產實習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制約著實習效果和學生實踐水平的提高。
1.在企業實習時間短,對企業生產實踐了解少。在實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之前,企業實習僅占用兩周的時間,且其中一周在學校的實驗室進行接發列車實訓,這樣的安排顯然不能使學生對企業生產實踐有全面、細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滿足“卓越工程師”對交通運輸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2.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快速,理論教學與實踐需求脫節。近年來年我國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迅速,大批新技術運用于軌道交通運輸的規劃與管理。通過企業實習能讓學生了解與學習新技術的運用,滿足企業對未來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聯合培養不足。改革前交通運輸專業企業實習學生只去上海鐵路局調度所一個部門實習,實習面窄,實習崗位過少,上海鐵路局的其他部門未能有效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需結合交通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過校企實踐基地的建設,以此為依托進行交通運輸專業企業實習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三、交通運輸專業生產實習體系的構建
(一)交通運輸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
卓越實習要以運輸生產環境作為支撐,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必要前提,是開展實習工作的保證。上海鐵路局是教育部確立的第一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與同濟大學共建。由上海鐵路局和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專家組成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指導委員會,審核中心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和工作計劃,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下設工作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開展。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運輸管理工程系以此為依托,結合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設計了車站-列車-運行調度的三層次的實習體系,選取了鐵路編組站、高鐵客運站、高鐵客運段、調度所四個單位作為校企實習開展的對象。系領導親自主持召開座談會,與上海鐵路局人事處共同確定了南翔編組站、虹橋高鐵站、上??瓦\段、上海鐵路局調度所作為實習基地。上海鐵路局在每個實習單位都指派了實習組織領導、兼職教師、后勤保障人員。同時,結合交通運輸專業學科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拓展了交通運輸專業的實習基地,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同濟大學人才培養與產學研合作協議書。
(二)交通運輸專業生產實習體系構成
根據本專業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及實習面廣、點多的特點,圍繞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突出技術問題,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出發,對企業專業實習教學體系進行拓展。結合交通運輸專業實習的特點及主要專業技術問題,設計了車站―列車―運行調度的三層次的實習體系,突出了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專業共性問題,并安排了學生進行高鐵隨車調查、行車調度指揮現代化的研究分析,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通運輸專業本科生“卓越”實習是一個有機體系,其中包括:
1.校內實訓部分。校內實訓包括列車接發實訓、Railsys實訓等綜合型實訓,學生通過計算機模擬系統完成電話閉塞法、半自動閉塞法、自動站間閉塞法的實操學習,并學習利用Railsys運行圖軟件編制及管理運行圖。校內實訓為后續開展企業實習做好過渡準備。
2.企業實習部分。企業實習內容包括兩大板塊:鐵路運輸企業實習和地鐵運營企業實習,前者是主體,在總計六周的實習時間中占4~5周。
(1)鐵路部分:對于鐵路運輸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對車流匯集、列車生成、按圖行車的整個行車組織過程有清晰了解,通過生產實習可以把交通運輸專業所學專業課程知識系統集成,因此在鐵路運輸企業實習中設置了多個實習項目。
①鐵路編組站實習,實習地點為上海鐵路局南翔編組站。學生主要了解編組站運輸組織機構設置和運輸崗位職責,熟悉《鐵路技術管理規程》中關于編組站技術作業的有關規定,學生在跟班實習中需要系統了解編組站到、解、編、發各個生產環節的作業內容和流程等。
②鐵路調度所實習,實習地點為上海鐵路局調度所。學生主要了解上海鐵路局管轄范圍、上海鐵路局調度所生產組織系統及各調度工種的主要作業內容;對行調、貨調、機調等調度員崗位跟班實習,了解調度員應具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所實習崗位的計劃內容、編制辦法。
③鐵路貨運中心實習,實習地點為上海鐵路貨運中心北郊站和楊浦站。學生主要了解貨運調度室內車站調度員和貨運調度員的崗位職責,鐵路貨運改革后綜合服務窗口辦理貨運作業的流程,以及貨運員的崗位職責。
④高鐵列車乘務實習,實習地點為高鐵列車。實習以跟車、跟班實習的形式開展,學生重點了解高鐵動車內主要設備設施、高鐵列車動車組營業規章、乘務員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高鐵列車安全管理和應急處置內容,完成高鐵列車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
⑤高鐵車站客運服務實習,實習地點為上海鐵路虹橋站。實習以參觀結合形式開展,學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橋高鐵站服務設施布局、客流到達及出發特點、站內中轉、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換乘過程中的流線組織,掌握高鐵客運站客運組織內容、崗位設置及崗位責任。
(2)地鐵部分。地鐵運營企業實習則主要依托上海地鐵調度所OCC以參觀、模擬、實訓形式開展,學生將系統了解地鐵生產組織系統架構、各調度工種的主要作業內容,重點關注地鐵運營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方法、預案要點及地鐵施工作業管理規定及流程。
(三)實習保障體系
交通運輸專業本科生“卓越”實習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相關的保障體系。每次企業實習前學院教務主管領導都親自做實習動員,院辦領導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領導部署實習計劃并安排帶班教師,帶班教師都能夠做到認真負責、按時參加。上海鐵路局和上海地鐵運營公司均成立了專門的實習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全程指導實習工作,各一線實習單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組具體與實習帶隊老師對接,雙方暢通聯絡、緊密協作。應該說整個實習的組織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運輸實習的首要原則,每個實習單位在同學到來的第一天都組織了安全教育培訓,不僅有規章學習還要進行安全防護能力訓練、這為確?,F場實習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運輸管理工程系為了保障實習有序,精細編制了教師值班表,確保每日都有教師在現場。學院安排了接送車輛,保障每日在鐵路現場交接班后規定窗口時間準確到達,以減小對鐵路現場工作的影響。鐵路局則安排了站內短駁車輛,安全快速地將學生送達站內各實習崗位。至今,交通運輸專業已有3屆同學按照卓越工程師計劃參加了企業實習,實習全程未發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學經過現場觀摩、實踐、聽講較好地完成實綱任務并全部通過實習答辯,實習內容逐年拓展、深化,實習組織工作獲得了參與師生的一致好評。
四、交通運輸專業生產實習的特色和實施效果
運輸管理工程系將交通運輸專業本科生“卓越”實習建設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來抓,帶動了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完善、教學方法手段改革創新及其教學條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設,為交通運輸專業的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實施效果。
1.設計了車站―列車―運行調度的三層次的實習體系。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圍繞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特出技術問題,設計了車站―列車―運行調度的三層次的實習體系,突出了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專業共性問題,并安排了學生進行高鐵隨車調查、行車調度指揮現代化的研究分析,讓學生通過現場實習、調研,分析總結相關實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企業生產實習內容組織創新,實習對畢業設計選題支撐效果凸顯。交通運輸專業本科生“卓越”實習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實習內容緊密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多個鐵路實習項目關聯緊密。首先,實習讓學生系統地觀摩了鐵路運輸設備的全貌,特別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高速列車裝備和集各類先進控制系統于一體的調度指揮中心讓同學增強了專業自豪感。第二,先編組站和貨運站,后調度所的實習安排使學生對鐵路既有線車流匯集、列車生成、到按圖行車的整個行車組織過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學生把所學專業課程知識串連起來,為來年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奠定了基礎。第三,高鐵列車乘務實習和高鐵車站實習安排緊湊讓學生系統了解高鐵客運“站、車”服務之間的接口關系,對旅客出行全程服務質量的影響要素有了親身體會。第四,鐵路調度所與地鐵調度所OCC實習緊湊安排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對比了鐵路和地鐵行車環境、調度信息系統和調度職責的差異,也讓學生對未來的論文選題乃至畢業擇業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撐。
3.形成了雙導師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創建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建立了專業實習組織管理體系,實行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實習基地兼職指導教師雙軌制,聘任了一批企業兼職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精心設計了企業專業實習教學大綱與教學指導書,共同指導學生的專業實習。鐵路局兼職導師結合實習進度組織了多次分專題講席,學生獲得了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推動本專業就業率的提升。交通運輸專業改革后的企業實習,為學生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系統了解鐵路運輸專業現場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擇業觀,提升了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畢業后去鐵路局和地鐵公司就業的人數。
5.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專業認可度得到顯著提升。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專業以工程實踐為驅動的企業實習計劃得到了上海鐵路局企業高管和同行業專家的支持,同濟大學的卓越人才培養理念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學生在參與實習的過程中,積極提出問題與建議,逐步打開思維、活學活用專業理論,用人單位上海鐵路局對實習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進行了肯定。
五、結語
交通運輸專業的企業實習,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進行不斷調整和優化,在理論教學上調整相關課程的設置,使各個課程間更加協調,也為實踐環節打下良好基礎。實踐環節不斷增加企業實習的單位和內容,力求符合交通運輸專業本行業生產工作的實際,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積極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卓越工程師”企業實習工作扎實開展,繼往開來,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企業實習工作還將謀求更大的創新,為交通運輸卓越人才的培養和行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摘要:系統總結國內外運籌學實驗教學經驗,面向交通運輸卓越人才培養需求研究本科運籌學實驗課程教學目標、實驗內容、實驗手段以及綜合實驗案例設計方法,探討如何推進運籌學實驗教學理念由理論“驗證”向專業“探究”方向轉化。
關鍵詞:交通運輸;運籌學;實驗教學;卓越人才;教學方法
運籌學方法在交通運輸管理中廣泛運用,其核心思想是對交通運輸決策的實際問題進行提煉,建立成數學模型,綜合運用數學方法對模型進行求解,得到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在交通運輸專業的后續專業課中運籌學的建模方法與專業知識結合,形成了諸多方法和技術。
我國高校交通運輸專業《運籌學》教學較為注重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在教學內容上介紹算法的學時在總學時中普遍占有較高比例,課后作業中對求解算法的訓練花費學生的時間精力最多。相比國外高校同類專業,國內的教學設計中對建模思想講解和建模能力訓練投入的課內、課外學時都是不夠的。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提升學生解題效率,將“求解”時間還給“建?!睍r間。要提升解題效率的最好辦法無疑是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求解工具。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對交通運輸專業《運籌學》實驗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希望推進相關教學改革工作。
一、國內外《運籌學》實驗教學開展情況
1.國外情況。國外《運籌學》課程建設具有悠久歷史,如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獨立設置運籌學課程,1950年英國伯明翰大學開設了運籌學課程[1]。在法國高校[2]中,運籌學是工學、管理學、經濟性專業的重要基礎性課程,面向不同專業授課內容及難點有所區別,其中交通運輸專業運籌學的教學和考查要求都比較高。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的高校,運籌學建模及在實踐中的運用都被視作教學中的重點,而算法的實現幾乎清一色的交給計算機工具。學生可以在學校開放的免費數學軟件資源中輕松找到多種求解工具。
表1列出了部分有交通運輸類專業大學的運籌學課程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其中實驗課往往結合習題課一并設置。在實驗課,教師或助教會給學生發放軟件工具的使用說明,演示并舉例講解基本操作方法。除了部分算法推導作業之外,模型求解類的課程作業全部要求用軟件工具完成算法程序的編寫,軟件輸出結果被作為作業的附件提交審查。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習題(實驗)課還設有團隊實驗項目,要求學生合力完成較大規模問題的建模、求解和分析。
從美國高校情況可以看出,交通運輸類專業的運籌學課程有如下特點:(1)課時多,平均每周有2~3小時理論課,此外還有1~2小時習題課或討論課;(2)重視案例教學,將運籌學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如麻省理工學院運籌學習題(實驗)課往往會結合專業問題設置題目;(3)均有實驗教學內容,課后作業和課外項目都需要借力軟件工具完成、形成規范化成果報告。
2.國內情況。在國內,管理類專業采用運籌學實驗教學的案例最多,如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開發了基于Excel的運籌學求解模板和求解程序[3];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運籌學成實驗類課程,采用Excel軟件輔助求解,教師和學生在計算機實驗室內完成全部課程[4];上海海洋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的運籌學實驗依托于“Xpress-MP”軟件,設置綜合性項目,學生以小組模式自行進行任務分工,完成模型建立、編寫程序、數據分析等步驟[5];河南理工大學采用WinQSB軟件進行運籌學上機實驗。工程類專業的運籌學教學中開設實驗課的較少,實驗輔助軟件多數為Lingo和Matlab,要求學生編寫代碼設計求解算法。
綜合來看,國內高校管理類專業開設運籌學實驗教學的,基本以非獨立實驗形式為主。實驗課教學內容多為輔助完成課本中的習題作業,結合專業設置綜合性實驗的較少,探究性實驗數量甚少。工程類專業中設置運籌學實驗課的高校鮮見。
基于以上國內外高校在運籌學實驗教學開展的經驗,針對交通運輸專業兼具工程專業和管理專業的特點,擬采用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實驗教學內容設計。在軟件工具的選擇上則既考慮對算法步驟直觀演示的要求也考慮培養學生一定的程序設計能力的要求,以便使其未來能運用軟件工具獨立開展探究性實驗、支持對較復雜工程問題的求解。
二、運籌學實驗教學體系設計
1.實驗教學目標及能力培養。為訓練學生在解決交通運輸專業問題中運用運籌學思維,為給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提供優化求解方面的方法和工具做準備,擬在運籌學課程中加入實驗教學內容來提升學生問題分析、建模、算法設計、編程及軟件應用能力,使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
2.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實驗教學內容包括兩部分:運籌學軟件工具基本使用方法實訓和案例實驗。運籌學軟件工具初步考慮WinQSB和Lingo,前者通過視窗能直觀展示運算步驟、有利于學生對算法原理的學習,適合對算法開展驗證性實驗;后者允許學生對算法進行自主設計,適合開展探究性實驗。
案例實驗是運籌學實驗教學的主體,具體分為面向算法的驗證性實驗和面向建模的探究性實驗,見圖1。對于本科運籌學來說兩部分的實驗課課內學時比例建議在3∶2,課外作業學時建議在1∶3。驗證性實驗在探究性實驗之前開展,可以基于課本上例題或作業題進行實驗設計,實驗課上教師通過上機講解、演示,幫助學生消化理論課上介紹的算法原理和步驟。驗證性實驗學習使得學生能較為熟練的使用軟件工具,獨立對一般模型進行算法設計和求解。探究性實驗宜給學生留有較多的課外作業時間,課內以思路啟發和成果討論為主要內容。對不同高校,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的課內學時分配可靈活掌握。
三、運籌學綜合性實驗案例設計
運籌學綜合性實驗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實驗案例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面向交通運輸管理的實際問題選題,有一定的問題復雜度和建模難度;(2)用到所學算法,手工無法求解,必須利用軟件工具;(3)計算結果適合分析討論,體現決策支持的價值。下面舉一例簡要說明[6]。
1.案例問題描述。設有x1,x2和x3三個化肥廠供應y1,y2和y3三個地區農用化肥,有關參數見下表。假設3個化肥廠的化肥供應量a1,a2和a3必須全部運完。
(1)根據以上要求,試建立運輸模型使總運費最省,并求解(驗證性質);(2)若3個地區的需求量為70,20,60,受到各方向運輸能力的制約,發點至收點的運量不超過,試建立運輸模型使總運費最省,并求解。(探究性質)
2.知識點選擇和模型建立。運輸問題建模思想是構建運輸收發平衡表格,基本建模方法已在理論課部分講授。本題目在基本方法之上又增加了難度。該題的建模技巧教師應該予以引導、啟發。問題(1)為需求量有上下界問題,建模技巧是分離出虛擬收點,其收量為“最高需求量-最低需求量”,見表3;問題(2)為運量有界問題,建模技巧是增加虛擬點,既做發點又做收點,并按照原題意巧妙地設置相關單位運價,見表4。本問題要用表上作業法手工求解非常復雜,正好可以通過實驗課訓練學生利用軟件工具完成求解,并觀察解方案與題意的吻合情況。
3.算法設計及軟件應用。問題(1)為簡單的四發點五收點的小規模運輸問題,因此在求解方面要設置難度,要求學生用Lingo編程求解,訓練其對基本編程語言的學習,見圖2。問題(2)強調建模過程,WinQSB軟件對運輸問題模型錄入更加直觀,因此可布置學生選用該軟件求解,見圖3。
4.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設計。
用軟件求解后,分別得到以下結果:
學生可以自行整理成標準答案,填寫在課程報告上,見表5和表6。
四、結語
現有交通運輸專業運籌學教學中大多沒有設置同程的實驗教學環節,學生解題沒有數學軟件工具。無論是例題還是習題都被大大簡化以使得決策變量的個數易于手工求解,然而這使得學生難以領會到運籌學方法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真正效果。國外高校在運籌學教學中普遍引入了數學軟件工具,配合理論教學設置了同程實驗教學內容,這大大提升了學生解題的效率同時使學生對算法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在解決了費時最多的求解問題后,教師將能夠有更多的課內學時用于基礎理論和建模方法教學,以及增加運籌學用于解決復雜交通運輸問題的案例剖析,這顯然有利于拓展知識點和信息量并能夠提升學生對運籌學課程學習的興趣。
摘 要 根據交通運輸行業智能化發展形勢,分析了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需求。圍繞新辦交通運輸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從加強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專業建設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 交通運輸 專業建設 措施
交通運輸是研究交通基礎設施的布局及修建、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經營和管理的理工科基礎的專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鐵路、公路、水路及航空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同時智能交通技術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為了適應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發展對交通運輸人才的需求,積極響應廣東省政府在2016年1月出臺的《關于加強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服務創新發展的意見》(粵發[2016]1號),廣東技術師范學院于2016年開辦了交通運輸專業,目前正大力加強該學科專業的建設。本文針對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需求、面臨的挑戰和具體建設措施方面進行探討。
1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運輸業的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重要發展方向,交通運輸將進入智能化和高速化時代。隨著信息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系統工程等高科技在交通領域的廣泛應用,交通運輸行業的各種運輸生產效率將產生巨大的飛躍,一種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化的新型運輸系統將形成。同時,交通運輸行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需要大量能從事智能交通系統下的、涉及多個交叉學科的交通運輸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加盟。
相關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對交通運輸高技能人才需求較大,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智能站場、電子地圖、衛星導航、停車管理、物流運輸等行業,其中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站場三個領域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需求總量的一半以上。調研顯示,75%參與調查的公司目前都急缺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90%以上的智能交通系統工程師及行業人士都認為智能交通非常有發展前途,且有一半以上的工程師對此充滿信心。而目前廣東省內開設交通運輸類的本科院校僅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等12所,每年畢業生人數約為400人,人才缺口巨大,供不應求。
2新辦專業面臨的挑戰
交通運輸專業依托汽車學院現有的辦學條件進行建設,具有一定優勢與特色,但作為新開辦的專業,在專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實驗場地等方面仍然面臨較大的挑戰。
2.1專業基礎及課程建設亟待完善
由于新專業剛剛開始招生,加強招生宣傳,完成招生目標,圍繞人才培養定位和特色,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為專業建設的首要問題。另外,如何逐步形成完整合理的課程體系,完成系統全面的教材建設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2師資力量仍比較薄弱
目前學院雖有一批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但具有交通運輸專業背景的教師較少,教師缺口仍然較大。如今面臨新專業招生,在校學生數量將逐年增加,師資不足將嚴重影響課程體系建設。急需引進高職稱、高學歷的學術帶頭人、實驗系列人員及交通運輸專業骨干教師三方面人才,逐步形成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交通運輸專業師資團隊。
2.3教學實驗場地及設備缺乏
作為新專業,目前相應的專業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配套較薄弱,為較好的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需新建交通運輸專業相關實驗室若干個,用地總需求約為3000 m2。除此之外,還需新購置一批交通運輸專業相關教學實驗硬件和軟件設備,實驗設備資金需求300-1000萬元。
2.4校企合作尚待建立
作為應用型工科專業,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必不可少。需要在短時間內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能滿足教學實習要求的各類單位,建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主要建設課程教學需要的教學實習基地、專業教學需要的培訓實習基地、其它短期分散的實習單位三種類型的基地。
2.5科研團隊和平臺仍未建成
目前,汽車學院交通運輸專業教師隊伍多為新入職員工,職稱及年齡結構仍不夠合理。在引進新教師完善師資團隊和科研資金輔助支持的前提下,依托科研項目凝煉團隊,引進和培養學科帶頭人,建設科研平臺,帶動整個學術團隊的發展,并逐漸有所突破。
3專業建設具體措施
3.1加強學科建設
面向國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瞄準市場的人才需求,緊貼智能交通行業“以信息化、網絡化為基礎,加快智能型交通的發展”的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汽車學院現有專業優勢,加強交通運輸學科建設,構建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突出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相結合,著力加強交通運輸專業師資隊伍和實驗室的建設,大力推進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不斷擴大交通運輸專業的招生規模,將交通運輸專業建成基礎扎實、特色鮮明、工程應用性強、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高水平的理工類學科和省級特色專業。
3.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服務城市智能交通行業為起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適應廣東省交通運輸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智能交通系統、車聯網、交通信息與控制、交通運輸組織學、運籌學等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在交通運輸管理部門、交通運輸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學校等從事交通運輸領域的組織、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科研和教學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尤其是與智能交通系統的控制與應用、車聯網技術、交通運輸組織與管理等方面相關的高級復合應用型人才。
健全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理論、實踐、工程協同發展的科學的課程體系;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理論課程體系,建立“基礎-應用-提高”為主線的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采用校企聯合教學、區域與國際交流的“協同創新”的教學方式,加大校內與校外、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打造行業領域應用型人才。
3.3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1)立足于已成立的學生科技社,繼續加強對科技社的管理和建設,組建科技創新核心團隊,爭取輻射60-100人。以各類學生競賽平臺為載體,按照“一年出幾個項目,幾年出一個精品”的目標,引導學生參與課外學術科技創作與競賽,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2)依托科技社,圍繞科技創新競賽,更多地吸納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新成員,以核心成員帶動新成員的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3)依托學生的科技項目,教師指導學生發表相應的論文、專利等,力爭在2025年,學生累計總數5篇以上,申請專利累計總數5項以上。
(4)號召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來,進入企業輔助教師完成科研項目,在這方面,汽車學院也卓有成效。在今后,希望在資金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學生能夠切實深入到這類科研項目中來,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5)完全開放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給學生在課余時間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場地。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圍繞交通運輸專業的特色,落實校、院師資隊伍建設發展思路,以優秀教學團隊為平臺、專業負責人為帶頭人為核心,采用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結合方式,著力提升學科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圍繞學科主攻方向,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綜合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博士和教授。同時,重點培養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干教師,使其迅速成長。
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推動教師活躍海外(國際)學術舞臺、擴大學術的國際視野。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選派符合條件的本院教師赴外國進行學術和教學訪問活動,聘請具有豐富教學或任職經驗的外籍專業人士來學院授課或者講學,活躍學校氣氛,擴大師生的國際視野,積極拓展交流合作的領域和空間,建設具有戰略性和可持續性的國際科技合作體制和機制,促進專業建設。
3.5增強服務社會能力
按照 “立足廣州,輻射廣東,面向全國”的發展思路,圍繞行業人才需求,每年為社會輸送50-100名高素質的交通運輸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并利用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協同人才培養新機制,積極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重視科技開發、成果轉化等工作,為社會創造效益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
4結語
在未來交通運輸業的智能化發展新形勢下,交通運輸高科技人才需求大大增加,高校交通運輸專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作為一個新開辦的專業,在開辦初期往往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缺乏、課程建設不完善等問題。本文圍繞這些問題探討了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的若干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還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為保障,尤其重要的是需要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資金方面的投入。
摘要:本文在分析國內外交通運輸專業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交通運輸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明確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目標、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幾方面給出了相關建議,對高校交通運輸的專業建設與實踐性教學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交通運輸;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校企聯合培養
一、概述
近幾十年來交通運輸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社會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對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設立交通運輸專業的院校大約有104所,躋身2014中國交通運輸高水平學科專業的院校有21所。其中,東南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專業入選中國頂尖學科專業,武漢理工大學的交通運輸專業入選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由于交通運輸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實用性,所以傳統的實踐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面對新型社會對新型專業人才的需求,改革大學的教育模式顯得至關重要。
二、國內外高校交通運輸專業建設現狀
由于交通運輸專業涉及面比較廣,所以我國有很多院校設立了交通運輸專業,但是設置方向卻各不相同。以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為代表,在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中各有側重。武漢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的交通運輸專業都是以航海運輸為特色;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專業側重鐵路方面的運輸;東南大學、長安大學的交通運輸專業以公路運輸立校;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更是以航空運輸見長。
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五所高校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學分要求以及所占的學分比例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同濟大學本科生修滿262個學分就可以拿到學位證書,其中實踐課程所占學分比較高,達到了41個,占總學分的比例為15.65%;北京交通大學比較注重實踐教學,總學分為165分,實踐課程占25.15%,同時北京交通大學除了理論和實踐課程外,還設置了理論與實踐通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的31.21%,即理論教學學分所占比例最多達到74.85%,實踐教學學分所占比例最多達56.36%,占總學分的一半還要多。表1中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專業的實踐課程學分最高,達到了50個學分,占總學分的26.3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東南大學的總學分分別是150和179.5,實踐課程學分所占比例分別是17.67%和17.27%。由此可知,各高校的交通運輸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比較注重。
三、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目標有待完善。國內有些學校在追求寬口徑的培養模式時,將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得過寬,在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方面,既要工科管理學科,還要大交通和單一的運輸方式,使專業培養計劃中基礎課學時過多,造成實踐環節學時嚴重缺失,失去了本專業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特色,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待改善。很多高校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實習等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傳統實踐教學對人才的培養效果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差距,培養出的人才后勁不足,難以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3.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及硬件設施有待加強。很多高校的年輕教師工作時間短,雖然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但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不夠,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培養目標和改革思路
1.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不但要培養具有數學、外語、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還要熟悉交通運輸方面的政策和法規,了解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該專業需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能夠在國家及省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交通企事業單位從事交通運輸政策研究、規劃設計等工作的高級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
2.改革思路。針對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明確實踐教學目標為先導,優化實踐環節設置為核心,注重創新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為關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為保障”的改革思路。
五、交通運輸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建議
(一)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1.改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建立校內的實習基地,處理好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保證學生的實習時間,增加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并積極推進實驗室開放,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條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建立校外的實習基地,學校與實習單位合作,加強校企聯合機制的建設,加強實習監管機制,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
2.優化實踐教學環節。交通運輸專業院校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要特別注重規范實踐環節流程,嚴格管理程序。根據這幾年的調查研究和實踐教學經驗發現,將創新實踐環節放在專業實踐環節之后,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將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四個實踐環節,即基礎實踐環節、專業實踐環節、創新實踐環節和綜合實踐環節。首先,在基礎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基本的實踐動手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然后進行創新實踐環節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是綜合實踐環節,此環節主要通過課程綜合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不僅保證了各實踐環節間的協調統一,還保證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時效性。
(二)師資隊伍建設方案
1.提高學校教師的工程研究能力。對教師隊伍中工程實踐經歷不足的教師,學??梢约訌娕c企業的合作,讓教師直接參與到企業的一些工程項目中,幫助企業完成相應的工程項目研究或技術改造等工作,實現校企雙贏;學校還可以引進工程經歷豐富的教師,對工程經歷不足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在校教師的工程研究能力。
2.聘用企業兼職教師。針對交通運輸專業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學??梢詾閷W生聘用企業的相關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以現場教學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指導,讓學生在企業這個大環境中,學習相關的職業技能,將自己學習的基礎知識應用于實際,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專業理論。實施“雙師制”――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學校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基礎的專業理論知識,企業導師為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提供工程實踐方面的指導。
(三)加強學校實驗實習基地的建設
要想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不僅需要合格的實踐教師隊伍,還需要加強教學儀器設備的建設,建立較完善的、功能齊全的實驗實習基地。努力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及時更新教學設備,積極申請學校財政支持,建設一流水平實驗室,為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建立校企聯合的培養機制
學校是企業的人才搖籃,企業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好市場,學校與企業建立高效的合作機制,可以實現校企雙贏。學習國外“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推動前廠后院、前店后校、一專業一實體、訂單式教學,建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相互滲透的多維度的新型教學組織模式。
結合交通運輸專業實用性較強的特點,學??蓪嵭小?+1”的培養模式,即學生三年在校學習,著重進行工科基礎教育;一年在企業實習,企業可以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踐環境,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實際生產和工程項目的研究。企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負責學生在企業的培養工作;同時還可以讓工程經歷不足或沒有工程經歷的教師融入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去,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獲得一定的工程實踐經歷
六、結語
實踐證明,武漢理工大學根據“明確實踐教學目標為先導,優化實踐環節設置為核心,注重創新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為關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為保障”的改革思路,對傳統的實踐教學進行了大膽改革,實施了交通運輸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案,實行了“3+1”的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十三五”時期就要到來,交通運輸業迅猛發展已勢不可擋,社會對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時期的機遇和挑戰,學校要想培養出創新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就應該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創新實踐教學,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培養出適應社會高速發展需求的新時代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