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2:59: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新課程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學多年,今年初次接觸新課程教學,感觸頗深。下面我就半學期來進行新課程教學進行一些反饋。
一、培訓
新課程與舊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舊教材以時間順序為體系,而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為體系的;再者,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也有很大的差異,初中教學側重于基本歷史史實的講述,而高中則側重于能力的培養,要在一些史實中歸納、分析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從而得出某些道理。這樣,新課程與舊教材有如此的差異,對沒有接觸過新課程的教師進行培訓是極其必要的,否則很難講好新課程。因此必須做到“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
二、教研
由于新課程在內容上不同于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評課議課,爭取課堂教學方式上的突破和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因此必須注重教研活動,包括教研組每周一節的教研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
三、認識
新的普通高中課程需要以全面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任務作為其基礎。
但是長期以來,社會、學校、教師都對初中歷史教學不夠重視,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歷史基礎幾乎等于零,高一學生幾乎對初中歷史知識一無所知的現象。這就給新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的教學內容的拓展很難把握,尚處于摸索階段。另一方面,教學進度很難提上去,詳說頗費時間,略講又等于沒講(學生沒有基本的歷史知識,就不能掌握理論性很強的新課程知識)。因為新教材都是以前舊教材的高度濃縮,一節的知識幾乎覆蓋了舊教材的半本書。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對新課程教學有新的認識和宏觀的了解,要從客觀上把握教學的度。
總之,新課程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但是,盡管新課程設計的專題型教學體系不錯,但對沒有歷史知識基礎的高一新生來講是難于掌握的。作為歷史教師,專題學習(復習)應該是在系統知識基本掌握的前提下進行,舊教材是在高三才開始進行專題復習。現在讓毫無歷史基礎的高一新生學習專題,無異給老師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困難。
現在,經過半學期的歷史新課程教學,本人已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見識。認識問題是為了解決(文秘站:)問題,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實踐上不懈努力,我們才能走出迷茫。走過陣痛,走向希望的頂點。相信今后的教學,我會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果。
1、教材分析
(1)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屬于何種課型,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教材在編寫上有什么意圖和特點,特別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滲透的數學思想;(2)該教學內容在教材、單元乃至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階段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
2、目標定位
(1)教學目標
現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識技能、思想教育分塊目標陳述的方式,新課標倡導我們將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目標予以整合,有機結合來定位;
(2)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
(4)教學準備(如教具、學具的準備等都可簡要予以闡述)
3、教學流程
(1)整體設計
應該說一說課堂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在什么樣的思想指導下設計教學的?簡要介紹該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構。如應用題課大體可沿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安排“創設情景——建立模型——實踐運用”三部曲進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做數學的教學理念。
(2)環節設計
圍繞你的整體思路,介紹說明主要教學環節,或者說是教學框架,著重闡述重難點的處理,說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具體有效的教學措施,另外介紹自己有特色的地方。
“說課”怎樣說?
根據本人對說課的理解與體會覺得,真正“說課”的操作和
說課稿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即使有了一份精美的說課稿照本宣讀也未必有好效果。因為說課稿是靜態的,而說課整個也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是有聽眾的,你能否調動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說課的成敗。
在說課中,我認為要給自己說課賦予一些基本思想,如:
教學設計的基本教學理念,在你的設計中體現了哪些新課標精神?
你的教學整體思路是在什么教育理論支撐下展開的,也就是教學理論依據;
你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什么?力求達到什么目的?在實施中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各種問題你又如何引導、解決?
你覺得這節課教材對學習主體來說,是否要進行處理,闡述你處理的理由,通過你的處理學生可能在學習中避免了哪些學習障礙,有什么優點等。
同時,在說課中要注意幾個問題:
(1)說課整體要流暢,不要作報告式,如“許多123”,幾個環節過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確定目標時,可以這樣說“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
(2)說課要有層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將說課說得很細,我們要說的都是一些教學預案,所以要多談談學生學習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教師的教學策略。這里的層次針對某一教學環節來說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難點處理上,你設計哪些問題,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有怎樣安排等;在練習中你安排了哪些練習,有沒有體現出層次性等。
(3)說課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個性。既然是說課,說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說的神采飛揚,激情澎湃感染聽眾。我們這次評分中,各部分比例為:教材分析20分,教學流程50分,教師語言20分,教師儀態10分。同時要針對自身揚長避短,體現個性。比如擅長書法的教師可將你的整體框架進行板書,既使聽眾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和樂而不為呢?
說課小技巧
在20分鐘去準備一篇完美的說課稿是不可能的,有些教師總是說我剛寫完教學目標,時間已經到了。這里我們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東西,我談一些準備中的體會。
(1)要在說課前準備好各種課型的框架。這里的框架包含
目標框架、理論框架。比如計算課,就要將“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養估算意識、通過算法多樣化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能力”“培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2)要合理安排好20分鐘。目標一般2~3分鐘要確定下來,
重點去考慮教學設計的框架,以綱要的形式寫下來,特別要記下學生的幾種情況和你的對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寫。
(3)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辦?這時你首先要吃準教
材,目標不要定錯??梢詫⑻峁┙o你的材料(題目)很快的做一遍,你就會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后回想同種課型的課你通常是怎樣處理的,可進行套用,當然這是無奈之舉。
(4)因為這里的說課是課前的預案,不是課后的反思性說
課,想象的空間較大,所以你可以將課堂設計的精美一些。
附:《一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說課稿
《小學數學教學論壇框架》綱要
論壇結構
1、概念界定
闡述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國內外有關該研究的學術動態
2、提出論點
提出自己鮮明的觀點和看法,立場要堅定,不要模糊不定。
3、論證依據
闡述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可以是理論依據,也要進行舉實例進行論證。
4、操作策略
圍繞自己的觀點提出在實際操作中可行的策略與教學建議。
評分標準
1、結構20分
2、內容30分
3、語言30分
4、儀態20分
參考說課稿(宋煜陽設計整理)
一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1720÷6例25024÷7)
一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位數除整百、整十數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法則,學會了有余數除法驗算方法,也學會了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過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夠商1要用0占位的處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作了知識上的鋪墊。本節課內容又是學習兩位數除多位數、三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礎。
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有層次地呈現“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識結構,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導學生復習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兩個例題:例1是教學沒有余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試一試第一道是一位數除四位數商末尾有一個0的,試一試第二道是商末尾有兩個0的;例2是教學有余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試一試1安排商中間、末尾都有0,試一試2是商中間、末尾有0且有余數,既鞏固新知又復習舊知。練一練除了安排單一的練習外,還特別注意安排商中間有0、末尾有0、中間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況的 綜合練習。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養成認真驗算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辨別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商末尾是0的處理方法。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北@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探底鋪墊——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探底鋪墊這一環節主要分復習舊知、回憶方法、引入新課三步進行。通過準備題讓學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過程,觀察三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點: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課。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了解學生的起點,把握教學起點,找準新舊知識遷移點與生長點,便于學生知識遷移。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除法,在計算方法上沒有新內容,只是末尾0的處理,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安排獨立探究、交流驗證、歸納概括三個層次進行:
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探究。在試算中學生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針對重難點進行師生探究驗證,引導學生從算前估算、算理辨析、結果驗算進行驗證。計算前估計商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么數位,得出第一種做法是錯誤的;再從算理上去理解:引導學生從口算除法思考(720÷6=72個十÷6=12個十=120),計算結果是否正確,有待進一步的驗算:120×6=720,從而得出商是120,得到正確商后,針對難點展開討論:(1)哪一步可以省略?(2)個
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使學生明確個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得0,添0起到補位的作用。試一試讓學生試算后討論“除到百位上的數正好除盡后面0怎么辦”引導學生將例1與試一試比較討論概括得出:一個數除多位數,當被除數前面的數除盡,末尾有0時,有幾個0商末尾就補上幾個0。
例2的教學仍按上述三個層次進行學習探究,在關鍵處設問:除到十位正好除盡,個位上不是0,但比除數小,怎么辦?通過討論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就是余數,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道例題說說商末尾有0的幾種情況,在第二組試一試中邊計算、邊議論、邊小結、邊鞏固,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鞏固內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練一練1、2、4,鞏固商末尾有0的練習,
通過反饋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
2、綜合練習主要防止思維定勢與惰性思維,練習3是一
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且有余數的對比練習,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發展學生思維的機智性與靈活性;
3、提高練習讓學生試編式題,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
能力,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
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
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一、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是否有評價資格
這似乎是一個最沒有爭議的問題,因為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如何,最有評價資格的當屬學生。然而,筆者對此提出異議。眾所周知,教育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對教育現象的“價值判斷”活動。“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是人們認識外界環境或自身狀況的兩種最基本的方式。所謂“事實判斷”,是對事物的現狀、屬性與規律的客觀描述,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所謂“價值判斷”,是指根據一定購價值標準,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價值作出評判,主要解決是好還是差的問題。根據教育評價的定義,“事實判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只有“價值判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教師評價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來不得半點含糊,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教師是否被聘任和是否晉升職務等切身利益。由于學生年齡、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意圖不一定全部都告訴學生,所以,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只能具有“事實判斷”的資格,也就是說只能描述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沒有資格對其進行“價值判斷”,即沒有資格評價是好還是差。
據了解,許多大學曾實行過“掛牌教學”,即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開設同樣的一門課,由學生自由選聽。根據校方的設想,學生選聽多的教師,其教學水平一般是較高的;反之,其教學水平一般是較低的??捎袝r的實際情況與校方的設想出入很大:學生選聽多的教師并非教學水平較高,而是對學生要求不嚴格。例如上課不點名,平時較少布置作業,考試漏題;學生選聽少的教師并非教學水平較低,而是對學生要求嚴格,例如上課要點名,平時布置作業較多,考試不漏題,每次考試都有不少學生未能過關。試想,如果我們當時就憑學生的評價來斷定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是好還是差,豈不冤枉了這些認真負責的教師?當然,這種情況不是很普遍,但至少說明有時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的評價有情緒化和不客觀等特點。
我們又必須承認,學生畢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如何,學生的評價意見還是不能忽視的。但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他們只能對教師在課堂上助教學情況進行“事實判斷”,而“價值判斷”的意見可以作為參考。
二、評價指標系統中的因果關系指標和重疊關系指標
評價學的常識告訴我們,評價的指標系統是由一組相互間有著緊密關系的指標結合而成的,但指標系統內的各條指標之間必須相互獨立,不能存在因果關系,也不能存在重疊關系。也就是說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須是并列關系,不能從這一條指標推導出那一條指標,也不能這一條指標的內涵包含另一條指標的內涵。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如果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么根據評價這一條指標的結果就可以推導出評價那一條指標的結果,這不僅加大了整個評價的工作量,而且使一些評價工作變成多此一舉和毫無意義;二是如果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存在重疊關系,那么重疊的指標被重復進行評分,實際上是加大了它的權重,影響了整個評價的科學性。
在此,筆者舉個例子說明我們在對教師評價時所使用的指標系統中,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有因果關系的指標和重疊關系的指標。
例如,目前比較流行的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指標系統中,主要是從“德”、“能”、“勤”和“績”四個方面(或四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的。對教師“德”和“能”方面的評價屬于素質評價,對教師“勤”方面的評價屬于教學行為評價,對教師“績”方面的評價屬于教學效果評價。事實上,素質評價、教學行為評價與教學效果評價存在著因果關系:我們如果能夠準確地評價一個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行為是好還是差,就可以準確地推斷他的教學效果是好還是差;反之,我們如果能夠準確地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好還是差,就可以準確地推斷他的素質和教學行為是好還是差。很難想象,一個素質差而教學行為又不理想的教師,其教學效果是好的;反之,一個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其素質是差的而教學行為也不理想。毫無疑問,“德”、“能”、“勤”和“績”四個方面(或四個一級指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將具有因果關系的指標視為并列關系的指標進行評價,這種評價顯然是不科學的。
三、定量評價方法與定性評價方法在教師評價中的地位
長期以來,我們在對教師評價的方法上,屢次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之間搖擺,常常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事實上,這兩種評價方法各有優缺點,誰也無法獨立完成教師評價的任務。但從目前來看,多數人更傾向于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這實際上是步人了教師評價的一個誤區,應當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
根據評價學的原理,定量評價的方法具有這么幾個優點:(1)能夠提高評價的精確性;(2)定量的指標往往是客觀化的指標,因而使評價更具有客觀性;(3)能夠作出明確的等級區分,使獎勤罰懶有據可依??墒牵吭u價方法并非完美無缺,其缺點主要有:往往導致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一些很難量化的方面,而這些方面對教育活動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離開了對這些方面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就不是全面的。而定性評價的方法的優缺點與定量評價方法的優缺點正好相反,也就是說定量評價方法的優點就是定性評價方法的缺點,定量評價方法的缺點則是定性評價方法的優點。由此可見,定量評價方法和定性評價方法是相互補充的兩種評價方法,缺一不可,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筆者認為,教師的工作具有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范性、綜合性與創造性的特點,其教育對象又具有多變性、可塑性和特殊性的特點,另外,學科教師與學科教師之間,參加統一考試學科的教師與未參加統一考試學科的教師之間,班主任與學科教師之間,教學人員與教學輔助人員之間,教師與職員之間,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也很難將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用量化來處理。因此,在對教師的評價中,既要有定量評價方法,也要有定性評價方法,而且應該以定性評價方法為主。因為從提高教育質量來說,定性評價方法的作用往往更大、更有現實意義。例如,我們對某個教師的教學作了評價后,告訴他一個具體的分數??墒沁@個分數對該教師能提供多少改進教學的信息呢?教育實踐表明,這個分數提供的信息是極為有限的。但如果我們能夠告訴該教師一些定性意見的話,這些意見就有可能對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產生很大幫助。需要提醒的是,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最具創造性的工作,最需要講究教育教學藝術。如果對教師的評價過分強調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往往會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變得循規蹈矩和戰戰兢兢,從而抑制創造力的發揮。
四、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與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在教師評價中的地位
目前主要有兩種教師評價的模式,即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與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注重發揮評價的甄別和監督的作用,即用某種統一、外在的標準來衡量每個教師的工作 績效,然后通過獎和懲的方式為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做出聘任、晉級、降級、增薪或增加獎金等決策提供有說服力的依據。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注重發揮評價的指導和激勵的作用,即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和符合每個教師個性的多樣化評價標準,在注重教師自我評價的前提下衡量每個教師的工作績效,特別是著眼于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來判明教師潛能中的強項和弱項,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使教師揚長補短地不斷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過去,我們對教師評價的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現在,多數人似乎更傾向于采用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仍然無法擺脫這個誤區,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毫無疑問,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克服了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評價內容狹窄、評價標準和方法機械以及忽視教師的自我評價等弊端,它強調尊重教師的人格和多樣的個性,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強調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但是,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也有不足之處,例如過于注重評價過程而不太注重評價結果;過于強調教師評價標準的多樣化,使得教師的獎懲不免有失客觀公正,從而難以真正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過于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容易出現教師評價的報喜不報憂現象。盡管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的缺點很明顯,但其優點也很明顯,例如它使教師的動態配置有客觀依據,能夠通過合理的獎懲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有助于杜絕不合格的教師站在講臺上誤人子弟的現象,有助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進行適度的監督和控制,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這兩種教師評價模式各有千秋,所以,在對教師評價過程中,要將這兩種評價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點:既重視他律又重視自律,既重視他人評價又重視自我評價,既重視對教師要求的一致性又重視對具體教師要求的多樣性,既重視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又重視終結性評價的作用,既重視教師過去的表現又重視教師未來的發展,既重視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有關考試成績又重視教師在育人、科研、協作方面的績效。而且也惟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評價教師的各項工作?!吨行W校長》
新課程改革對于一線廣大教師來說,既面臨著一次嚴峻的挑戰,也將得到一次發展的機遇。對我們一線管理者來說,它將使我們以全新的管理理念重新認識課程,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評價教師,以多樣的方式重新審視管理。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思想和教師的“從一而終”的教法,客觀上埋沒了一些教師的才能,抑制了他們原本具有的特長,使之逐漸失去了創造的激情。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展示個性、特長創造了良機。我們格外注重激發教師潛在的研究熱情,開發教師蘊藏的潛力。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著重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處理好學與用的關系,為教師營造創新的氛圍
教師是課改的主力軍,教師的現代教育觀念是實驗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我們采用多種形式,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處理好學習與應用的關系,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我們采取集中學習與分散指導相結合,把提高課改實驗教師的思想、業務和理論素質作為重點。1.集中學習,系統提高。根據市、區教委的要求,結合教學實踐,我們隨時召集教師開碰頭會,并規定每周二為課改教師例會,進行“三學”:一學大綱,把握教材;二學教育科學理論、先進的教學方法;三學他人經驗,達到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2.分散指導,答疑解難。在課改實驗中,我們頻繁地深入課堂,重點培養,做到“三個一”,即教學領導每天必看一節課改課;看課后必須和教師進行一次深入地交流;每次交流必須切實解決一個疑難問題。這“三個一”不僅扎實有效地為教師雪中送炭,而且促使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能力。
二、處理好聽與評的關系,共同建構課程評價標準
聽課、評課是領導深入一線探究、指導教學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前領導者聽課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視,搜集、挑揀教師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評課更是一言堂,以自己原有的認識水平、經驗模式對教師“諄諄教導”。在課改的今天如何聽課評課,顯然需要改變。我們在以下方面進行轉變:從評課的目的上看,以激勵為核心,真正了解教師的疑惑和困難,和教師共同研討,而不是挑三揀四,監督檢查,讓教師全身心地積極投入到課改之中;從評課的身份看,不以管理者的姿態出現在教師面前,而是以一個“研究者”、“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從評課的態度上看,與教師和平共處,多采用平等、交流、對話的形式,擺正心態,共同商量,而不是一言堂,我說了算;從評課的語言看,以肯定為主,體現出研討的氣氛,如:“你認為這節課怎么樣?”“你想怎樣上這節課?為什么?”“備課前你為學生的學是怎樣設計思路的?”“你覺得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從評課的方式看,先讓教師自己談感受,領導再從他們的自我評價中解決觀念、方法等問題。通過實踐,我們明顯感受到教師的心理壓力大大減輕,克服了畏難情緒,放下了思想包袱,能真正靜下心來進行研究,為我們共同建構課程評價標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處理好研究與總結的關系,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
我們認為,只有大力營造研究的氛圍,確保研究質量,并不斷總結共同提升,才能使教學水平穩中有升,逐步提高。研究——即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參與意識,提高教師專題研究和教改實驗能力。先確立研究專題,進行教改實驗,如,藝術課確立了“如何幫助學生回歸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英語課確立了“短時高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語文多元識字研究” 課題以新課程的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的精神。有了研究的目標,要為教師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如,我校藝術課有二位教師(分別是音樂、美術教師),為使教研更有效,學校把她們編為一個教研組——藝術教研組。她們互相開放課堂,共同評課,同步提高,達到專業互補的目的。課改的實施,加強了教師的團結協作和團隊精神,促使教師重新認識了教學,給教師帶來了歡樂,也給學校教改注入了新的活力??偨Y——即把教師零散的、點滴的工作體會和認識加以總結,上升到理論高度,進一步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全新教學模式。我們提倡教師天天記“課后反思筆記”,一周一總結,在學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
我們認為在管理中要以教師、學生的發展為本,改變過去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樹立新課程體系下的管理理念。凡是有利于教師成才的,有利于學生成長的,領導都給予充分激勵,并為其提供成才和發展的條件、空間,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樹立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加強科學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重視教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系,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奠定基礎。
對于任何一門自然學科來說,沒有實驗活動作為基礎,理論知識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那么其教育教學的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驗活動。因此,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塊尤其重要的陣地。如何搞好這塊陣地的建設是我們作為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筆者就此發表以下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重視本門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初中生物不參加畢業考試,更不參加升學考試,在一味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就造成老師不重視教學,學生不重視學習,在偏遠落后的地區尤其嚴重,于是生物這門課就成了課程里的“豆芽”。但是,作為自然學科的生物所蘊涵的科學知識是其他學科無法涵蓋的。初中生物里介紹了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生物學習能夠達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目的.因此,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我們應當重視這門學科,搞好生物教學。
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
生物實驗是學習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論知識的來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礎,通過它我們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實驗的科學方法,如:觀察法、推理法、歸納法等。
三、打破陳規,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前提
傳統的實驗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目的,把實驗用品、>!
在教學設計和安排上,應體現科學認識的一般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體驗并學會科學方法的應用。在課堂上,我們應該轉變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精心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應用正確的科學方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與同學合作交流,達到實驗目的,品嘗成功的甜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學習植物類群這一節時,我把這節理論課改為了一節實驗探究活動課:我來當“小林奈”——制作植物檢索表。我先讓學生自己閱讀一面教材,然后把學生帶到河邊,選定一片植物種類豐富的區域。我把學生分為了八個小組,要求讓每個小組的學生相互分工合作,根據教材所講授的知識對所選區域內的植物進行分類,同時觀察相同種類的植物有什么相同點;在二十分鐘內完成并交一張植物檢索表;評選“小林奈”。作好布置后,我就讓他們自己去完成任務。他們在那里興致勃勃,熱火朝天地為自己的“事業”奮斗。二十分鐘后,他們完成了。我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結果,由大家來根據結果評選“小林奈”。這堂課結束后,學生們的心思還停留在這個活動里,思考自己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有的認為自己沒有安排好,有的認為是自己觀察不夠細心……整個過程,我所做的就是在一旁采取一些他們采不到的標本和照顧他們的安全,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也沒有了枯燥的說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其學習的效果也不錯,他們還期待著下一節生物課。
四、走進生活,培養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識來源于我們的自然生活,因此,我們應利用好我們周圍的現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把知識帶出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感到“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對人類帶來的益處,從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
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的學習行為這一節時,由于教材上的渦蟲在我們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于是我就把這個實驗活動改為一個生物課外活動并提前兩周布置:學做“訓獸師”——讓學生自己在家里訓練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設計一個“訓獸計劃”,按照計劃施行操作,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自己訓練的動物馴服,并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經驗。兩周后,在這一節學習時,很多的同學由于有了此次活動的經驗作基礎,都踴躍發言,學習的熱情很高,其學習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正所謂“教必有法,教無定法”,只要以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的就行。
一、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收獲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轉換了。我由原來的主講者變成了組織者、合作者。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師已成為學生最真誠的合作者,最謙虛的傾聽者,最具慧眼的"伯樂"。教師的角色開始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轉變;開始由傳授者向促進者悄然轉變;開始由管理者向引導者悄然轉變。這種悄然的轉變還體現在,教師由以往的單兵作戰向緊密合作過渡;由畫地為牢向資源共享過渡;由囿于教材向開發課程資源過渡。教學方法開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教師們不再拒絕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也不再拒絕超乎常規的奇思妙想,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期待。
課堂上,我與學生一起摘漢字果,猜字謎,教與學的活動在師生的互動合作中變得生動有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凝聚了集體的智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我還常常和學生一起排演課本劇,共同動手布置識字園……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習,是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也是一種人文關懷,它構筑起了民主的課堂氛圍。課堂上,老師用微笑安撫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緊張情緒,用豎起的拇指贊揚學生的點滴進步。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改實施以來給學生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學生的學習行為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接受式學習不再獨唱主旋律,探究式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性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
課堂上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學生當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師,老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師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讀書學習。在一節語文課上,我正講述著《尾巴的功能》的故事。"老師,你知道多少種動物尾巴的作用?"一個孩子的突然"考問"使我措手不及。我沒有惱怒,沒有訓斥,而是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無知":"對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們可以一起去研究。"
三、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新課改使課堂氛圍變活了,知識點降低了,教學涉獵的面拓寬了,教師對學生用情了,學生們感到有趣了,師生間的關系平等了,學生越來越自信了,學習態度趨于主動了,學生之間學會合作了,與眾不同的見解越來越多了,共性與個性得到協同發展了。
在識字教學中,我把識字教學的重點放在識字興趣的激發、識字方法的引導上,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合作學習,交流、總結識字方法,如在學"心"字時,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記的,"臥鉤像個鍋,鍋里炒蹦豆,蹦出兩個剩一個。"他這一形象的聯想一下子使所有學生都記住了"心"字;還有一個學生講"明"字,他走上講臺后,刷刷幾筆,畫了太陽和月亮,然后指著圖說:"如果有一天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那世界該多明亮?。?簡單的一句話,寥寥數筆便將"明"字刻在了同學們心中。這樣的教學案例舉不勝舉。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當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臺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時,課堂便會出現敏銳的思維,閃現智慧的火花,蹦出創造的靈感。
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教學的多維互動
教育家杜威說過,如果讓孩子們在教室里靜靜地坐著,拿著書,觀念永遠到不了孩子們的心靈中。讓學生樂學,在玩中學,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學,體驗、感悟課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訴,更多的是體驗。
在語文課上,我盡可能多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為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空間,并且在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思考。如,在學習《手影戲》的時候,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里,讓孩子們在陽光下做手影的游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運用多種感官感悟知識,大大激發了學生熱情,從多個角度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形成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
淡化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強調改進與激勵;淡化對結果的評價,關注對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呈現出多元性、主體性、開放性等特點。
1、評價內容多樣化。
即單元達標、階段性考察、古詩文背誦、大閱讀、課本劇表演、手抄報、電腦報等。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學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2、評價方式多樣化。
(1)口頭評價。如"你讀得一個字也沒有錯。""你讀得真好!你是怎么讀的,能說說嗎?""你真會動腦筋。"等。
(2)作業評價。如:"你真棒""學習穩""正確、整潔"等,在作業本上印上"大拇指""小紅花""小紅旗"等小印章。獲得10個小印章換一張喜報。
(3)及時評價。如建立家校聯系簿,關注學生的情感與心靈。
(4)階段性評價。學校開放周、家長接待日期間,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
強調激勵、關注過程的評價,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看到自己成長中的進步,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
六、幾點體會
1、教師培訓是關鍵。教師的才能和智慧決定著課改的質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礎。教師的觀念決定著課改的方向和性質;
3、方法改革是重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學定教。
4、評價改革是動力。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
七、問題與困惑
1、學生的思維發展了,表現欲強了,但學習不扎實,跳躍性大。在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夯實雙基教學。
2、教育的起點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教育的終點是讓孩子各盡其能,但學生中兩級分化嚴重。
3、存在課堂教學形式化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制約了師生交流互動。
4、如何縮小由于新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而造成的教師之間的差異?如何加強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人格、專業才能的專業化發展?
教育是兒童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課程,教育應向學生生活世界回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升華教育理念,保持與時俱進,為教師的發展而學 ,為學生的發展而教。教師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這就是我的經驗總結。
“整合”一詞在系統科學的思維方法論上,表示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少部分的事物、現象、過程;物質屬性、關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體客觀規律或符合一定條件、要求前提下,凝聚或匯合成一個較大整體的發展過程及結果?!钡乩斫虒W過程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系統,整合用于地理教學設計,即為組成地理教學過程的各要素通過滲透、互補、重組等途徑,以達到整個課堂教學的綜合優勢和整體功能。下面以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環》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整合方面的實施為例,加以說明。
一、整合課標內容及學生需求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材料才得以組織和調整,教學活動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開展,學習結果才得以預測和分析,學習評價才有科學的依據。確定教學準確的教學目標需要對課程標準、學生的學習需求等方面進行整合。
本節課所涉及到課程標準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對于本條標準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不要求對水循環進行分類,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海陸間循環、陸上循環和海上循環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行為動詞“說出”與“說明”在知識層次目標上的不同,“說出”屬于了解水平,“說明”屬于理解水平,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本節課所上的中學是我區的三級達標校,因此確定學生學習的理想狀態是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是教學要求的最低線。對于學生的需求分析,需要直接從學生中收集相關的信息。由于是借班上課,缺乏對學生的直接觀察與了解,只能間接獲取任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從整體上看,學生對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已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基礎,主要問題是學生還未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上進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環屬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現象,學生難以理解,需要教師創設適當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新知的建構。通過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對“自然界的水循環”示意圖的讀圖分析,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2、通過對實例的分析,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3、通過相關材料、圖表或實例的分析,進而歸納出水循環的地理意義。4、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
二、整合各版本教材
高中地理新課程實行“一綱多本”,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四種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對課標理解的差異、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課標基礎上有所創造,著力體現自己的編寫特色。教師在進行不同版本教材整合時,特別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內容,可以將各版本教材中個性化的內容及相關表述作為取舍教材的重要參考和借鑒,以博取眾家之長。例如本節課人教版單獨呈現框題,魯教版以問題的形式,把陸地上的不同水體及其相互關系作為鋪墊知識,而湘教版和中圖版教材未呈現。因此,如何確定作為鋪墊的知識,應根據學生實際,課程目標的達成等方面,從減輕學生負擔出發進行處理??紤]到所上班級的學生實際水平,我采用各版本教材共性之處的做法,把自然界水的分布作為鋪墊知識。這樣處理,充分考慮到了借班上課學生的實際水平,避免造成課時不夠的問題。由于本節課以長江為案例組織教學,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湘教版教材中的“自然界水循環”示意圖,這樣案例與示意圖吻合,便于開展相關教與學活動。
三、整合前后知識
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著眼于整體設計。根據教學內容,把初中、高中已學及以后將要學習的有關知識進行有機整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促進已學知識的遷移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本節課上到“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時,以長江為案例,首先展示長江上游的河谷地貌及長江中下游平原景觀圖,讓學生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與自然界水循環的關系,把初中的知識與高中知識進行了整合,讓學生明確河谷地貌的形成是水循環的杰作,并告訴學生以后我們還會學到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學中,聯系到了必修1前面所學的長江中下游江淮準靜止鋒的形成以及大氣環流有關知識,以此為案例讓學生明確自然界的水循環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把前面所學有關氣候知識與新知識進行了整合。
四、整合接受式與探究式學習方式
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兩種基本方式。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施,探究式學習被廣大一線教師所推崇,課改也強調探究式學習。之所以強調探究,主要是針對以前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并不是“排斥”接受式學習,或是將它 “一棒子打死”。 總體說來,授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均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學習方式,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彼此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不可偏廢。
例如講到水循環的類型及主要環節時,利用課件呈現“自然界的水循環”示意圖(圖上箭頭改成線段),要求學生在線段上添加箭頭的方向。在學生活動前,根據教學實際,講解徑流與植物蒸發騰等概念,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然后,要求學生找出水循環的三種類型,描述其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繪圖、讀圖、說圖等活動中,發現水循環的三種類型和主要環節,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方式。
五、整合傳統教學手段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我們提倡多媒體輔助教學,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的綜合效果,這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傳統教學手段的一些優勢卻是多媒體所無法取代的,傳統的板書,言簡意賅,常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增強學生的記憶;板圖板畫凝煉逼真,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媒體的“最佳作用點”和“最佳作用時機”,進行傳統教學手段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整合。
例如本節課組織學生探究“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和主要環節”時,課件顯示“自然界水循環示意圖”示意圖,讓學生找出水循環的三個環節并描述其形成過程,教師及時板書相關內容,形成三種自然界水循環的聯系框圖,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三種水循環的過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把傳統板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整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整合相關學科知識
地理是唯一跨自然和人文的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到語、數、歷、政、化、生、物、美等知識。在教學設計時,要立足地理,兼顧綜合,整合相關學科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合成,學生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本節課結合相關內容,引入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入歌曲《長江之歌》,要求學生用本課所學“自然界水循環”的知識分析詩詞、句意是否符合自然規律或說明什么道理?優美的旋律、詩詞包含了很多地理要素,在考查學生地理基本原理的同時,學生的辨證思維和文學素養也獲得了提高。
總之,高中地理新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眼于整合,根據系統論有關原理,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元素的關系,以達到地理教學過程的最優
化。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在積極投身教改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本人結合自己在初中化學中教學實踐,談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要實現“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是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币虼?在新課程教學中必須以“學生學為中心”,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促使學生把從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中建立的主體意識遷移到知識世界中來;相信學生,在教學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
如學習《二氧化碳氣體制取的研究》一節,在前面《氧氣》和《氫氣》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完全可以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須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學生進行“怎樣學的”,“學了什么”的檢測。從此學習方式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滿足,學習化學的信心大增。對于開放性、探究性的課題和復習課,可由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回到學生中去,謙虛地聆聽“小教師”講課。從中教師既可發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又感覺到自己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意識從心靈中建立起來。
二、要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提高素質為主”
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隨著現代科學知識發展,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各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可讓學生留心周邊不良環保傾向,關心當今社會主要環保問題,增強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實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每一張紙,不隨意丟棄塑料包裝袋和廢舊電池,保護環境,植樹造林;幫助父母和身邊的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為周邊的環保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政府和環保部門處理已污染的小河等;這種教與學的行為,不但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在實踐中發展了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培養了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與寬容的人生態度。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
三、要實現“以知識結果為主”轉向“以探究過程為主”
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只注重知識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如有的教師喜歡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并要求學生馬上應用,甚至讓學生一開始就做“變式題”,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節,兩種物質均為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為何二者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差異如此之大?兩者性質上的差異與現實生活有什么聯系?要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問題選擇具有個性特點的解決策略,讓學生從多角度考慮,盡可能的“多法求解”,鼓勵他們能“吸收”別人富有個性的解決策略,從中拓展自己的思維;引導學生寫“探究性日記”,把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日后有了新的思索和發現,再逐條跟蹤記錄,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研究積累,形成探索的腳步,循著這樣的腳步,學生也就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階梯,并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四、要實現“以統一教學模式為主”轉向“以個性化教學為主”
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種“加工廠”般的學生生產模式不符合學生實際,且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如可以就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以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學習《空氣》一節中,就空氣用途和污染,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探討。還可提供一定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如學生最感興趣的假酒、假鹽、煤礦爆炸等事件素材,學生通過素材的閱讀,不但能使知識學以致用,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課后習題的選擇與編排應突出層次性,可以設置鞏固練習、拓展練習、探究性問題等多種層次。拓展和探究性習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后進生只要積極參與其中,有所感悟,就是進步。在設計課題學習時,所選擇的課題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立意不能太高,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
總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應確立新的課程觀,并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力爭實現一系列教學行為的轉變。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確實,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作為教師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認為充實的課堂教學,他只是一個學生學習中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他的職責就是在創設的自然教學環境中營造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文化氛圍中得到釋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奮發進取的氛圍中展現生命的活力。新課程教學應充分提倡個性張揚。那么如何去張揚學生的個性呢?我主觀地認為可以這樣試試:
一、在課堂上張揚個性
1.多設計開放問題
在課文問題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比如教學《爺爺和小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么問:“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想說些什么?”這是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課堂上的學習,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鳥,無拘無束。他們有的會緊密聯系課文認為爺爺是個愛護樹木的人,小樹呢又是知恩圖報的;有的會結合第二幅插圖和平日所見所聞,提出樹木能幫人們做很多事,應該愛護樹木,搞好綠化……學生的回答是很難預料的,因而開放性問題情境的設置,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促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2.多強調自讀反思
學習過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期待”強化“自讀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調控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進學習行為。一般地說,實現反思和調控有三個途徑:一是學生個體單獨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確嗎?我還有不同的見解或更有說服力的答案嗎?我能不能換個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調整和深化學習活動。二是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發現其他同學在理解思維、方法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尋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獲得調整思路、修正認識、改進方法的啟示,達到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師的點拔和調節。如教學《四季》,我會先讓學生讀課文思考,再問讀了每一個節后你知道了什么?每個季節還各有哪些變化?最后讓學生按課文中其中一節的樣子去編兒歌,這樣去啟發,會使學生自覺地去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中,逐漸深入,逐步全面。
3.多進行自主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感悟了課文的語言形式后,教師可及時地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自己喜歡的實踐方式中去,從而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使情感得到升華。這種實踐可以是聽、說、讀、寫,也可以是演、畫、唱、跳。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習的興趣,創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實踐,盡情舒展生命活力。如教學兒歌《輕輕地》之后,我讓學生邊演邊讀,可讓學生在演中得到感染又使讀有新的啟發;又如教學《四季》,可結合課后題目,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季節描一描、畫一畫、說一說,在演、描、畫、說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張揚了自己的個性,而教師也能在自然的環境中有新的體驗。
4.多運用各種教法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張揚他們的個性,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拼音教學期間,我們可將抽象的復韻母發音方法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體會練習,便能很快掌握了發音要領。為了鞏固拼音字母的發音,教師可采用多種練習方式,像找朋友、拼讀比賽、拼音節、摘蘋果等游戲。再如最后一課《小松鼠找花生》,以問題“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為結尾,把思索時間留給學生,也是挺有空間感的。“如果你現在是小松鼠,你會怎么做呢?”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演出來,最后點一些科學常識,讓學生有了發揮想象的空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說、會想、合作、探索的興趣。
二、在課堂外張揚個性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沒有什么比親手摸一摸,親眼看一看,親口嘗一嘗,更能真切地獲得感受了?!墩n標》中指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課程,課堂與生活要緊密聯系在一起?!毕冗M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讓學生學習真正實現個性張揚的有效途徑。如在學習《自選商場》和數學《分類》課前,要求讓學生在媽媽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標簽的式樣、內容、排列;在教學《圖形的認識》中可讓學生摸摸、玩玩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通過觸摸直接體驗物體的形狀及其特征;學習《秋葉飄飄》時,還可鼓勵學生走出家門去公園、野外觀察大自然的變化——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進入社會,走進大自然,使他們的語文學習與社會、自然緊密聯系,并能通過自己的感官得到真實的感受,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
三、在作業中張揚個性
1.讓研究性作業替代機械性練習
機械性練習雖可以加強陳述性知識的記憶,解決知識的貯存問題,但它容易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成為死的、惰性的知識,難以靈活應用。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作業設計,以課本為中心又不局限于教材,強調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作業來取代虛擬情景問題的解決,可以促使作業功能從識記為主向理解運用發展,從而使學生掌握可以靈活應用的知識。
2.讓尋找信息源活動替代消遣性活動
收看電視節目,參加社會活動、體驗實踐生活、閱讀課外書籍是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將學生的整個生活變成語文學習的場所,使消遣性活動成為充分利用各種渠道獲取知識的活動,促進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自覺地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在積累、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識字這塊內容中,教師可讓學生專門用一本本子摘錄廣告、商場、書籍中的字詞,并請教家長或老師,理解它們的意思。然后,在四人小組中交流、展示,進一步強化對獲取信息的自覺性。
3.讓多層次性作業替代單一性作業
古有“因材而施教”一說沿襲至今,在作業中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變單一性作業為多層次性作業。如口語交際課《我們的畫》,基礎好的學生讓他們具體地說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畫這幅畫;而基礎差的則要求只說一句完整的話;如果個別學生有能力寫,那就更好了。在多層性作業實施的同時,各種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
四、在評價中張揚個性
傳統的評價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評價就像是金玉良言,學生都為之趨之若鶩,這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顯然是很不利的,從而導致學生向同一化發展。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個性,要促使其個性化發展,育人者就需從各個方面去評價學生。
1.以父母的眼光來欣賞
在父母的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們愛的結晶,都是他們用心血來澆灌的花朵,他們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都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雖然偶爾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現象,大多數父母都會溶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寬容在循循善誘中諄諄教導。作為教師,應該像父母親一樣,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學生,把學生的每一個新的動作,每一句新的語言,都注以不同的詮釋,盡顯學生的個性。
2.以朋友的角度來交往
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來交流。一般來說,朋友之間以信任為主。當教師努力成為學生的朋友們后,就能進一步把評價落到實處,更設身處地地進行個性化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師面前更有個性化的張揚。
3.讓成長記錄袋成為主流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必定有許多值得開懷值得欣慰的地方,那是他們成長的足跡。教師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總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便為學生的自我評價提供了可能。只要學生覺得是好的,那都能在自己的記錄袋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在評價中可將成長記錄袋貫穿于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富有張揚的一面,從而達到動態評價和靜態評價的有機結合。
新課程改革是歷史的潮流,教師如果不能成為這浪潮中的浪花,必然會被時代所摒棄,更何況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教師應該給他們提供廣闊的自由的自然的發展空間,那么學生的學習將得到順利實現,學生的個性也將得到充分張揚。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對社會起到積級發展作用的各類有用之才,如何培養便是新課改的具體措施,其中最首要的問題便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同志“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結合社會及個人的特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三個面向;認識論
新課程的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于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正是如此,從而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同志“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的新課程改革,這將推進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對新課程的認識
(一)新課程改革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需要?;A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具體目標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改革方面主要有: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師的培養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
(二)新舊課程的比校
新舊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課程目標從單維向多維的轉變。主要表現為:
舊分科課程的特點是: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對獨立,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強調學科知識的優先性;以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為線索,強調本學科自成一體;舊課程的缺點是:容易導致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學科間人為分割,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舊課程的優點是:突出教學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學生可簡捷有效地獲取學科系統知識,體現教學的專業性、學術性和結構性,有利于學科尖端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科技的發展,有助于組織教學與評價,便于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的特點是: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了分學科課程目標由“知識與技能”的單維目標向三維目標的轉變;新課程的內容更具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教材內容多為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內容強調了“五性”特征,即科學性、社會性、生活性、實踐性與整體性。
二、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并由、鄧小平、、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三、新課程的理論基礎
在我國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重要時刻,我們黨科學地總結了當代國內外有關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提出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及科學發展觀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也為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教育研究與新課程教材編寫及教學奠定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原因主要有:
第一,從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來看。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是鄧小平理論關于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提出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又反映了時展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推進,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論的推進。所以在課程改革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第二,從新課程內容來看。由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到教學過程再到教學評價,無不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及科學發展觀在其中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統一的認識論,也是不斷發展的哲學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論,但它是我們所依賴的哲學基礎??茖W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所以根本上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這是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和政策。
四、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理論的正確認識及運用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基礎,以促進學生科學全面的發展作為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教育思想和同志所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并不排斥對其他理論的吸收和借鑒,西方的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這些思潮從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角度,都可以給我們的課程改革提供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不是所謂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而是歷史選擇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也是一樣,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條件出發。后現代主義和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產生的土壤均是在教育水平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國民的知識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都比較高。植物的移植尚且需要考慮不同地區的氣溫、土壤條件,理論更要考慮到不同國家的現實條件才能進行“移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廣大人民的整體文化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都還急需提高,離開這些現實條件妄論所謂的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只不過是理論研究者的自娛自樂。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脫離傳統和現實的推倒式革命,會給教育帶來嚴重的后果。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從我國的教育傳統出發,吸收我國教育傳統中的精華,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發展。在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謹慎處理好繼承與超越的關系,完全脫離傳統的超越是一種態度。因為改革不是革命,革命是推倒重來,推翻原來的基礎和傳統,我國當代教育史上有兩次“教育革命”,即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和“”期間的“教育革命”,這兩次革命就是脫離了傳統和當時現實情況的推倒式的革命,歷史已經證明,這兩次革命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嚴重的甚至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應該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革新。
綜合以上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新課程的理論基礎是由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決定的,也是由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理論品質決定的,從而使我們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改革課程,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促進教育事業科學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