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2:57: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計量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計量法,對2012―2015年間國內關于MOOC課程的研究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分別闡述了MOOC課程在某一學科和高校圖書館中的應用狀況、MOOC課程的設計及結構問題,并提出了完善MOOC課程的建議。
關鍵詞:文獻計量;MOOC課程;文獻綜述
一、研究背景與方法
MOOC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簡稱。1962年,美國發明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一個研究“擴大人類智力之概念綱領”,并在其中強調使用電腦輔助學習的可能性。2007年8月大衛?懷利在猶他州州立大學教授早期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其被稱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原型。2011年秋超過160000人透過賽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識實驗室參與開設的人工智能課程,這使得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有了重大突破。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Coursera、Udacity、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MOOC憑借其工具資源多元化、課程易于使用、課程受眾面廣、課程參與自主性的優勢,挑戰并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競爭激烈的高校知識創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化知識共享方式也給高校知識資源整合與共享帶來了新的啟示。
2013年被稱作是中國MOOC元年。北大和清華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復旦和上海交大于2013年7月加入了Coursera。2014年4月1日和4月8日,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分別有2門和1門課程相繼亮相Coursers平臺,與全球學習者見面。2012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發起、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課程中心”平臺建成。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研究對象,檢索途徑:分別用“主題”、“篇名”、“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檢索,檢索詞“MOOC課程”,從2012―2015年所有文獻檢索,對檢索結果去重篩選后共獲得331篇相關文獻。
二、文獻數據分析
(一)年代分布
通過中國知網上收錄的關于MOOC課程的文獻時間分布數量,可以分析出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水平和發展速度。根據圖1,2012―2015年間,中國知網上有關MOOC課程的文獻共331篇。2012年之前基本沒有文獻發表,2012年后文獻的發表數量開始逐年增加,說明2012―2013年對MOOC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在2014年數量達到了一次小的峰值,數量為115篇,通過比較也可以發現2014年的文獻增長量最高,其增長量為95篇。在2015年年文獻數量快速增長并達到了最大峰值為195篇,這一階段的增長是由于MOOC課程已經席卷全球,掀起了新的學習模式,各高校紛紛開始進行教學課堂的創新。此外,政府頒布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勵與支持各高校之間資源優勢互補,更多學者開始對MOOC課程進行研究。
(二)期刊質量
經過查詢,核心期刊有關MOOC課程的文獻共25篇,其中發表于《圖書情報工作》、《教育發展研究》的文獻均為4篇,這2種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占總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量的32%。發表于《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的論文為3篇,在《電化教育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上均數為2篇。此外在《出版發行研究》、《蘭臺世界》、《圖書館學研究》、《中國教育學刊》、《情報理論與實踐》、《外語電化教學》、《煤炭高等教育》、《中國成人教育》、《大舞臺》、《科技與出版》上發表的論文均為1篇。這些核心期刊所發表的論文數量占總樣本容量的8%,說明了對于MOOC課程的研究還很不成熟,知識理論不深入。同時在其他學科領域的非核心期刊發表的關于MOOC課程的文獻數量較多,這說明MOOC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
(三)作者及研究項目資金資助情況
1.作者發表文獻量。經統計發現:2012―2015年
間,共有320位作者發表了MOOC課程相關的文獻,其中有300位作者只參與發表了1篇文章,占到了作者總數的93.75%,發表文獻2篇的作者有18位,占作者總數的5.6%,其中發表文獻最多的只有3篇,有3位作者,占作者總數的1%,這說明多數作者對MOOC課程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作者群的統計分析,能反映出文獻作者與文獻量的關系,同時能預測、估計和揭示作者的研究能力,對進一步了解MOOC課程研究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都具有重要意義。
2.資金資助情況。如表1所示,作者文獻基金資助來源是國家級別的比重為3.6%,省級的為3%,校級的為30.8%,其他的占比高達63.1%??梢?,這一研究領域并沒有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比較而言,高校重視較多。
三、主要研究內容分析
(一)MOOC課程在某一學科上的應用
阿孜古麗?艾山(2015)[1]、黃海瑛(2014)[2]、覃新和(2015)[3]通過分析MOOC課程教學的優缺點,對該環境狀態下的文學類課程建設進行設定和研究,為這類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實用的理論依據。
朱青生(2014)基于建設“藝術史”MOOC課程的實踐思考,從MOOC課程的背景、內容、平臺、教學設計、問題和數據分析等方面進行梳理,闡述了對MOOC課程進行研究與思考的教育觀點[4]。
傅霖、曾飛云(2015)以MOOC平臺上的“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使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任務完成、視頻觀看、訪問、討論、作業和考試等學習行為進行分析,研究MOOC學習的實際狀況,在此基礎上,總結MOOC課程的學習現狀和特點,對相關因素和改良措施進行了思考[5]。羅芳、楊長興、劉衛國(2014)以“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分析MOOC課程的學習過程,課程視頻、隨堂小測驗、交流討論3個方面總結MOOC課程的特點[6]。徐曉飛(2014)從多個角度探討了我國大學通過MOOC促進教育改革的途徑,并著重從MOOC建設、利用、改革、聯盟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國計算機與軟件工程MOOC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途徑[7]。
胡杰輝、伍忠杰(2014)通過對學習者調查反饋的定量和定性數據分析,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指出MOOC和翻轉課堂教學的協同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學習潛能,適應學生的需求[8]。徐衛紅(2015)將MOOC課程證書引入“會計學”學歷教育,并在學分替代、學費收繳標準、證書頒發等方面進行研究,從而更好地實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能力[9]。
(二)MOOC課程在高校圖書館中的應用
杜光宇(2015)[10]、劉曉鷗(2015)[11]重點探究了高校圖書館在新形勢下通過提供版權清理,制作MOOC課程,改革資源利用模式,推出衍生服務等措施來積極參與進MOOC中,更好地為我國開放教育資源提供借鑒和指導。
付希金、劉青華(2014)指出圖書館應積極創造優雅的MOOC信息共享空間,配備適應MOOC環境的學科館員,為專業資源的利用提供指導服務,利用圖書館擁有的本校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資源,參與開發MOOC課程[12]。魏江輝(2015)著重從版權保護咨詢、MOOC課程長期保存、學習知識庫建設、技術支持服務的提供等四個方面對圖書館的功能定位進行深入闡述[13]。
李英孝(2014)重點探究了公共圖書館通過支持館員參與學習MOOC課程,加強資源本土化建設,納入館藏資源,指導使用MOOC平臺,創建一門圖書館的MOOC,宣傳推廣MOOC等方式參與到MOOC創建活動中[14]??导t梅、何雪琴(2015)圖書館員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的發展與需求,主動參與、團結協作,及時掌握MOOC的發展動態,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推動圖書館的服務創新[15]。
于愛華(2014)[16]、馬秀娟(2015)[17]提出公共圖書館應嵌入MOOC課程之中,成為課程內容以及輔導資料的提供者、版權顧問、信息素養培訓師以及學習空間的提供者。王媛媛,包海燕(2015)介紹了MOOC網絡課程和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分析了基于MOOC的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混合式學習[18]。
(三) MOOC課程的設計及結構
張梅琳、黃丹(2015)在MOOC的課程設計方面,對課程介紹、課程結構、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及學習評價的設計進行了分析;在學習支持服務方面,對學習團隊服務、學習工具服務、時間管理服務及其他服務進行了分析,得出有效的在線課程學習必須基于精心的課程設計和全面系統的學習支持服務的結論[19]。
劉慧婷、王珊珊(2015)系統實現了視頻上傳和管理、作業評分、云部署等功能,解決了當前MOOC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20]。劉麗波(2014)在論述了量規的定義、作用和開發步驟的基礎上,初步開發了一套基于MOOC的學習行為評價量規,并闡述了量規的評價指標設置、權重和評價等級劃分,探討了網絡學習行為評價量規的開發途徑和方法[21]。
盧加元、吳鑫(2015)介紹了MOOC課程平臺的設計思想,討論了MOOC課程平臺功能框架設計內容,并介紹了其所在單位MOOC課程平臺的幾個主要功能模塊[22]。李崇鞅(2015)將基站建設與維護實訓課程的各個實訓項目,按照學生訓練學習的規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互動與反思等在內的MOOC課程體系[23]。
李躍民、趙生慧、徐志紅(2015)以自己的攝制經驗和MOOC課程教師的教學實踐,探討提高學生觀看視頻效果的MOOC視頻的制作方法,以及攝制過程中的六個環節和注意事項。為了進一步分析視頻拍攝效果,建立了MOOC視頻教學效果評價模型,通過問卷調查得到了視頻制作各環節影響教學效果的權值,證明了各個環節的重要程度[24]。吳淑蘋(2013)在對MOOC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以云學習環境為切入點,闡述了MOOC對云學習環境建設的影響,并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學習環境框架[25]。萬海鵬、李威、余勝泉(2015)基于學習元平臺,從學科知識語義關聯與進化、基于學習活動的過程數據采集與分析、知識地圖的可視化呈現三個環節出發,構建了面向學習者和教師的知識地圖[26]。
劉建(2015)在MOOC課程的適配、出版的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引發了一系列版權歸屬問題。只有合理地解決現存的版權歸屬問題,才能協調實現新式課程價值釋放與高等教育教學更新的交互雙贏[27]。葉文芳、丁一(2014)以版權基本理論為出發點,對MOOC課程的版權歸屬、合理使用在MOOC中的適用性、學生作業等成果的版權獲得問題做出梳理,歸納社會公眾對MOOC課程侵權行為的范疇,有利于加強對MOOC的版權管理[28]。
沈昊宇(2014)提出教師在MOOC課程中要更多地扮演課程發起人和協調人的角色,而非課程的主導者,與傳統課程相比,師生的關系更加趨于平等[29]。王宇(2015)認為MOOC課程通過實踐共同體幫助教師實現可持續的專業發展,促進新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轉變并為持續性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30]。
李昕桐(2014)結合自己擔任北大首批MOOC《民俗學》助教的經驗,詳細闡述了助教作為“中間人”的任務和職責[31]。范逸洲、馮菲(2014)系統地分析了優秀“MOOC助教”所具備的特點和能力,建立對“MOOC助教”較為全面的認識,并為“MOOC助教”的隊伍建設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32]。洪亮、冉從敬、余騫(2014)指出增加激勵機制以提高MOOC在線問答系統的實時性,為MOOC在線問答引入眾包的激勵機制建模[33]。
劉玲(2014)通過對北京大學的MOOC課程分析,分析了MOOC平臺同伴互評功能的設計并提供合理的建議[34]。李科成(2015)闡述了MOOC校內小組協作學習的特點、學習模式與發展策略,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協作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35]。
摘要:本文通過對《建筑工程計量計價》課程項目式教學的基本介紹,通過在項目式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總結了項目式教學的特點。
關鍵詞:建筑工程計量計價;項目式教學;特點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涉及較廣泛的經濟理論、經濟政策、施工技術及工程項目管理的知識。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消耗量定額》和當前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的制訂與執行,本文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精神,對《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采用項目式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一、項目式教學理論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這門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以學校確定的教材理論教學為主,教師只能被動地按照既定的教材給學生上課,不用思考所用教材是否適應學生,是否與培養目標一致,過于強調學科理論體系的系統性,不太能夠適應“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教學要求,而且教材更新比較慢,往往很多年的教學一直沿用舊教材,很多新技術、新方法沒有介紹,與社會脫節,學生畢業后去社會工作,很難適應工作單位的要求。為滿足新時期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學要求,教學理念應該是強調綜合動手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會思考、會實際操作,同時要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系統化的理論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根據將來就業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以專業技能為核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復合人才,以實際的工程建設項目為依托設置教學內容,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成為建筑工程行業中的熟手。它與現有的專業教學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打破了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體系,根據各個工程實際的教學項目將應用到的理論知識分解后分配到各個教學單元中去,而把學生暫時還用不到的理論知識舍棄,從而實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知識為技能服務的目標。
為了能夠適應培養中等職業能力的教學主線,教學的理念應當是強調綜合動手能力的培養,根據就業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以技能為核心,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也是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
二、建筑工程計量計價課程的項目式教學嘗試
根據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采用的項目式教學法,反饋學生學習后的總體效果比較理想,增強了學生綜合動手能力,讓學生學會實際操作,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首先,從設計院或者建設單位取得一個相對簡單的小項目的一整套施工圖設計文件,例如可以是某某六層教學樓的施工圖紙,或者是某某六層住宅樓的施工圖紙,這套圖紙就作為項目式教學的教學項目,配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消耗量定額》,按照工地現場實際的施工順序,結合這套施工圖紙,讓學生先了解整個項目的施工過程,廣西境內較流行的施工工藝,教師可以在講解施工過程的同時配合圖片的展示、視頻資料的播放等多媒體教學方法。
其次,先從計算建筑面積開始,教師可根據施工圖紙先布置計算任務,分析該計算任務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如何利用施工圖紙結合施工方法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消耗量定額》進行計算。接下來并將班級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先進行思考和相互討論,再自己動手根據施工圖紙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消耗量定額》中的計算規則進行計算工程量和直接費用,各小組計算基本完成后教師檢查各小組的計算情況,展示正確答案并評價各組的計算結果。然后教師總結歸納該分項工程計算應該注意的事項、重點難點分析、易錯部分分析等。最后是本教學單元的拓展遷移,根據本次課內容結合施工圖紙布置課外作業。接下來是循序漸進地按照先前講解的施工過程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消耗量定額》完成土(石)方工程、樁與地基基礎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保溫、隔熱、防腐工程、樓地面工程、墻/柱面工程、天棚工程、門窗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等的項目式教學,至于模板工程和腳手架工程則在每個教學單元(分項工程)用到的地方一并講解和計算。直到把整個項目的圖紙工程量計算完成,直接費用計算完成,再根據計價程序計算該項目的工程造價。由于在項目式教學過程中,模擬工程實際以工程實際項目為教學主題,引用大量圖片、視頻資料進行多媒體教學,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都主動參與其中,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枯燥模式,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提升了理性認識,對《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這門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裨益,讓學生覺得這門課不是枯燥無味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建筑工程計量計價課程的項目式教學特點總結
通過項目式教學的體驗與實踐,針對《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方式,采用項目式教學法有以下特點。
1.“以項目為依托、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教,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2.對學生,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其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3.學習培訓周期短、見效快,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習一般1~2年,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需要3~5年。項目式教學法通常是在一個短時期內(半年到一年)、較有限的時間范圍內進行的,并且教學效果好。
4.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完成一個項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從原理開始入手,結合原理分析項目,解決實際項目問題,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總之,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在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項目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應更進一步總結提高并大力推廣。
摘 要 國內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案例分析的不足,本文探討了以問題為導向的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模式,分析了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問題導向的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流程與具體方法,為加強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提供積極的借鑒。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 問題導向 案例教學
“計量經濟學”課程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學者也紛紛應用計量經濟學先進分析技術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計量經濟學與現有的經濟學、統計學、數學、計算機等學科密切相關但又明顯不同,計量經濟學技術的應用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功底,而且還要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現實問題是“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否則,即便理論上通過了計量經濟學課程考核也無法真正掌握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在加強計量經濟學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增強對實踐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關鍵還在于對其傳統理論教學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論教學在幾十年的教學過程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不同學科對其依賴程度不同。在傳統的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理論素養與學術功底常常成為其授課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當前國家提倡創新、創業的重要時期,“學以致用”正成為眾多普通高等院校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點要求,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更應該具備對社會經濟現實問題的敏銳發現能力與分析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關注的重點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學技巧研討、課件制作規范,雖然也強調了課程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甚至對課后作業也提出了相應要求,但由于缺乏對現實問題的應用分析,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有倦怠情緒,因為他們不知這些理論知識與實踐到底在發生著怎樣的聯系。
因此,只有將社會經濟問題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以理論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在對問題的解析過程中融入理論教學知識點才能邊實踐邊反思邊研究,課程教學的意義才會明確顯現。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過程中,問題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計量經濟學的案例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在學什么?怎么學?怎么用?”的問題。
1 案例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1.1 以問題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有助于對經濟理論知識融會貫通
傳統理論教學往往從書本到書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時忽略了理論知識之間的整體融合,使教學與實踐脫節。學生被動地接受了知識卻對知識的應用缺少興趣,只為通過考試而學習,主動性不強,目的性不明確。而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就必須要采用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關注教學知識的應用,而案例教學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理論教學的這一缺陷,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自主地從教材走向實踐,啟發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提問,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
1.2 以問題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擺脫了傳統理論教學的說教方式,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大大增強,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向一個問題的提出者轉變,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有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情景進行分析的能力,否則學生將不會具備發現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敏銳眼光。而且由于現實情景往往具有復雜性,案例教學并不要求學生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模式訓練以及盡力尋找多種可能存在的解釋,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將極大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問題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由于受多年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學生常常養成機械記憶教材內容的學習方式,尤其是臨近期末通過大量的突擊記憶知識應付課程考試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能通過考試但其學習能力卻大打折扣,機械式的思維模式固化了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學生不敢去創新,不敢去思考。但以問題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模式由于是對現實復雜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還是開放的、動態的。
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本就要求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前提下再學習,而初次接觸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生往往因對社會經濟現狀認識深度不夠而對課程開展的案例分析感到無所適從。因此,采用問題導向式的案例教學不僅重要而且必要。在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中,教師采用啟發式方法提示關鍵詞,引導學生分析、研討并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綜合點評,這種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種印證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現實社會經濟問題,從多個角度打通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渠道,通過對學生個體和群體思維的積極培訓,激發學生最終實現印證基本概念的能力,這種經過反復多次積淀后獲得的學習方法,無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種巨大的提高。
2 現有計量經濟學教學問題與不足
2.1 “理論講不清,學生聽不懂”
財經類專業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與理科生均可入讀經濟類專業,甚至允許跨專業學生報考,這樣造成的問題在于:文科生的統計學或數學基礎較薄弱,部分教師授課偏重于數理模型與公式推導,這使文科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感到困難重重;而理科生與跨專業學生由于在本科階段缺乏經濟類基礎課程學習,如微、宏觀經濟學、中級經濟學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級補修了本科經濟學相關基礎課程,但由于時間關系,根本無法很好地消化吸收,這類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仍然比較模糊。這就使得計量經濟學教學出現了“教師講不清,學生聽不懂”的情形。
2.2 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脫節
計量經濟學教學通常理論講授設置在前,如果在后續授課過程中,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則實驗教學往往時間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實驗教學還需要相應的硬件支持,如果實驗設施老化陳舊,則實驗課的效果難以保證。其次,在計量經濟學授課過程中對需要實驗的教學章節,教師必須安排好理論講授、上機實驗與案例應用的相互關系,但正是因為案例教學跟不上,學生在知道理論知識后無法去捕捉現實經濟問題,只能是模擬課本例題,然后完成課后習題,這種模式嚴重阻礙了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也使研究生無法較深入地理解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經濟學涵義及其應用。
3 以樹立問題意識作為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起點
案例教學中的問題導向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自我反思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因循守舊,既要結合經濟理論對現實社會經濟發展提出問題,又要對如何應用理論教學中的知識點不斷進行反思,啟發性提出問題。例如,在講授人的行為動機相關理論之消費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時,理論上需要從典型的個人出發,從偏好到無差異曲線或效用函數再到需求函數,從獨立決策的個人需求到市場需求,但在提醒學生思考時卻應要求學生考慮以下問題:從決策和行為上,消費者能否與生產者截然分開?個人的決策是否獨立?外部性的邊界在那里?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將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從而從邏輯上建立對問題的完整認識。
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要求在不設置約束條件下讓學生盡可能進行深入思考,層層分析產生問題的相關因素,在此過程中采用石川馨圖能夠加強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聯系。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實踐問題也是考查教師能否正確反省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及教學效果重要依據。如果在案例教學中,課程教師未能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圍繞教學內容廣泛查閱資料,認真思考,否則學生將很難在案例課上得到實質性的收獲。
4 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流程與具體方法
(1)理論啟發與案例引導。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把握理論教學知識點與現實社會經濟現象的聯系,在講解理論知識時采用啟發式提問要求學生思考與該理論聯系的社會經濟現象,在時間維度上可以選擇過去發生的事件,也可以是當前發生的事件,但盡量選擇熱點社會經濟問題。如果學生之前從未關注過類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課時就要分配一定時間進行必要的案例內容陳述,以避免學生分析案例時的茫然感;
(2)知識引入與分組討論。是有效的案例教學方式,國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術討論,對計量經濟學案例的分析討論同樣適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過為了有效組織教學秩序,學生應分成若干小組并且有組長負責組織討論過程,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拆分,越細致越好,然后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構建步驟對問題進行逐一評價分析,教師則負責指導學生建立問題與理論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
(3)分組闡述討論結果。學生分組討論的結果由其他小組學生參與點評,最后由教師現場總結點評,此時的點評要結合理論知識點進行,點評完畢則要求學生繼續修改完善小組的分析結果并以課程作業形式進行規范的書面整理;
(4)各組整理書面作業。各小組對評論后的作業進行修改完善,教師挑選優秀作業留存為課程作業案例,作為對下一年級學生課程教學時的展示范本。高年級學生作業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對低年級學生產生重要的鼓勵效應,這種展示向低年級學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經過規范的訓練和主觀的努力就能夠完成一份優秀的作業成果。
以問題為導向的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并未忽略對理論知識的重視,只是切合理論知識引入及采用啟發式模式要求學生對現實熱點社會經濟案例進行分析,加強了學生的經驗認識,有效地將理論教學與案例講解相結合,在對實際社會經濟問題提出和解決過程中掌握EViews軟件的使用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計量經濟理論方法更加貼近經濟管理實際,生動形象而不枯燥,能夠激發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興趣。
【摘 要】文章所探討的《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設計,以崗位需求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以真實的工作項目為引導,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題設計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 學習情境 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是高職高專院校工程造價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隨著建筑工程從業人員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對學生而言,學好這門課既能為將來工作打下基礎,又能為參加各類注冊考試打下基礎。對教師而言,要教好這門課程,必須改變以往只側重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要注重教學的實踐環節,加強實際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執教理念,徹底進行課程改革。
一、學習情境設計
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學習任務,獲取實際施工中最有價值的經驗和開發技巧,《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以真實工作項目為載體,設計了七個學習情境,分別是給排水工程計量與計價、采暖工程計量與計價、電氣照明工程計量與計價、消防工程計量與計價、通風空調工程計量與計價、安裝計量計價與綜合實訓。每個情境又以真實的工程項目作為教學載體,每個項目又設計設備施工圖識讀、設備施工圖定額計量與計價、設備施工圖工程清單計量與計價三個進階式的工作任務,任務過渡在知識要求上由舊到新,在技能要求上由簡到繁,每一項任務都是一項完整的工作,學生利用學習指導書,教師利用教學設計指導書開展任務的教與學。
二、主要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
(一)第一次課設計
傳統的第一次課都是介紹《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的概述及相關概念,學生無法把握這門課的具體內容,不能將學習的內容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因此,筆者第一次課就交給學生一套圖紙――《學生宿舍樓衛生間的給排水系統施工圖》,并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識圖,計量,計價。通過這套圖紙讓學生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通過對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安裝造價員、注冊安裝造價工程師)的講解,讓學生對該課程的崗位及能力要求有個清晰的認識;通過學習方法、考核方案的介紹,讓學生對整門課程的學習有個總體的了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習情境及其對應項目的實施
每一個學習情境設置的項目就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而學習情境之間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例如第一個學習情境給排水工程計量與計價,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結合工程施工圖紙,依次講解給水管道的識圖,還會重點介紹定額計量與計價、清單計量與計價的方法,其中涉及管道、除銹、刷油、附件、衛生器具等工作的計量與計價方法。每個項目都有識圖、定額計量與計價、清單計量與計價三個進階式的工作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單純講解計算規則,而是結合該工程的部分管道演示計算過程,同時輔以規則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是怎樣計量的,為什么這樣算,然后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沒有計算的部分,最后進入計價模式的教學。為了學習的連貫性,應該結合前面學生已經計算過工程量的圖紙為原型,依次進行定額計價,清單計價。當學生已經掌握了定額計價和清單計價兩種模式時,教師可以給出另一套稍復雜的圖紙,要求學生通過手工進行兩種模式的計量與計價,進一步鍛煉并提高學生計量和計價的能力。
這種以案例為主線、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學過程與具體的工程充分融合在一體,圍繞具體的工程組織實施教學,能夠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效果。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項目教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處理一個獨立的項目。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資料收集、項目實施、自我及小組評價等任務。學生通過參加該項目,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個環節的基本要求。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僅僅是最終成果,更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課程的知識點及技能,體驗實踐過程中的艱辛和樂趣,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現場示范教學法
對設計的各個階段環節,部分采用課堂示范教學法,使學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階段的工作方法、流程。按照實際工作的操作過程進行演示、解釋及操作,教師通過邊講解邊示范操作,使學生熟悉安裝工程的具體技法。
(三)機房實練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要求學生能夠計算工程量,列出工程量清單。教師可以安排集中的時間組織學生到機房上機操作安裝工程實訓軟件,使學生對安裝的施工工藝和施工工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四、課程考核方式
本課程教學改革打破了傳統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每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全過程考核,將學生個人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有機結合,全方位多層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實現了評價主題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和評價的全程化。
這種以真實圖紙為主線、能力為本位、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傊?,將教學過程與具體的工程很好地融于一體,圍繞具體的工程開展教學活動,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又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更好地實現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目標。
摘 要:文章從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課堂教學現狀出發,分析了其現行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以學生為主導,嘗試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工程計量與計價;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從2003年試行到目前的逐步推廣使用,工程造價行業計量與計價需要執行新的規范,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行業發展的人才的高校相關課程教學,其教學重心也必須隨著本行業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
一、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與相關課程聯系緊密
根據工程造價行業的發展,工程量清單計價是目前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工程量清單計價是在定額工程量計價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初步的施工方案進行報價。在講解工程量清單計價案例時,同一分部分項工程結合不同的施工方案,進行不同的組價,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綜合單價組價的過程,與施工技術和組織課程聯系緊密。學生在時間上并行或先行掌握施工技術與組織的知識,對本門課程工程量清單計價有十分重要的鋪墊作用。
(二)案例淺顯,缺乏系統的講解
本系列課程課堂教學隨著《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的推行完善,課堂教學內容從以往的定額計價模式向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逐步轉變,在轉變過程中,以定額計價為基礎,逐步側重清單計價模式,涉及的主要內容從以往側重工程計量轉變為工程計量與計價并重,工程計量涉及定額工程量計算規則和清單工程量計算規則,條條框框內容較多,僅對于工程量計算規則這一條,課堂講解只能結合小小的工程樣例進行講解,深度較淺,與實際工程實例有一定差距。工程計價這一塊內容,對每一清單項的綜合單價的組價,不能在課堂上結合實際工程案例進行完整系統的講解,致使學生接受、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三)授課時數少
工程計價主要以綜合單價組價為主,涉及定額計價部分,對于基礎定額計價的展示,在課堂上不能夠在講解相關的每一個分部分項工程時進行充分展示,教師大多以口述的方式進行闡述,只能點到為止,且缺乏充分的時間對每一部分結合算例進行講解。對于學生來講,初步接觸這部分知識點,僅通過基本概念理解是不夠的,課堂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導致教師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只能點到為止,無法結合案例充分展開進行深入分析。
(四)班額大,不適宜教學
工程計量與計價類課程,本著以此方向可以作為就業的目的,課堂教學需要結合工程實例進行探討學習,通過討論學習使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理論,還能奠定實踐應用能力基礎。此類課程在本校開設一般是以2個自然班級為一個授課班級,人數在60人左右,對于需要結合工程案例或算例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的課程,課堂授課人數過多,不利于課堂的交流與討論。
二、現行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現行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進行課堂講解,學生課后通過簡單的例題對知識點進行加強鞏固。由于本課程實踐性很強,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一)學生動手能力弱
此類課程實踐性強,課程涉及的內容過多,按照教師的授課意圖,簡單介紹基礎理論之后,在工程計量與計價部分,結合一個實際工程,針對每一個分部分項進行計量與計價討論學習,基礎知識不用專門花大量課時進行闡述,只需在案例中穿插進行,學生便可領會其概念及作用。但是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由于時間有限、空間限制,課堂授課內容基本是基礎知識理論,授課內容深度不能過深,廣度不能太寬,若完全展開涉及案例圖紙、定額手冊、圖集等資料,課堂無法施展。因此目前課堂教學基本是了解各個知識點,對深度廣度部分只能提綱挈領,依靠學生在課下自學,但是由于大部分大四學生的注意力分散,積極性欠佳,導致大部分學生工程計量與計價實踐能力不強。
(二)學生對定額缺乏深入理解,導致知識理解欠佳
工程計量與計價部分的學習結合定額學習是比較有效的,例如裝飾裝修部分套用定額,必須查看并理解定額的工作內容,才能正確完整地套用定額,但是在實際授課中,展示主要定額項受到限制,教師主要依靠口述定額讓學生理解,學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導致知識理解欠佳。
(三)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學習效果不理想
此方向課程目前在本校針對大四學生開設,明顯感覺到學生在課程進行到學期中間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原因是到10月中旬,學生開始著手準備做簡歷、找工作,面臨就業、考研等壓力,課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三、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根據本專業相關教師的研究探討,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探索,以提高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效果。根據目前存在并熱點研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在家學習,到校作業,本課程教學學習完全可以借鑒翻轉課堂的特點,讓學生課前學習基本理論,課堂學習探討較基礎知識更深的實踐應用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善學生學習效果。圖1為教學模式改革思路[1-5]。
(一)改善教學條件是新模式實施的基本條件
此類課程如果從傳統教學模式改革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條件改善是基本保障,包括硬件條件:電腦和網絡的覆蓋,從本校目前的基礎條件來看,完全符合硬件條件。學生每人備有一臺電腦,而且校園網覆蓋每個學生宿舍。從軟件方面來看:學生要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從本質上看,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決定教學模式改革成功與否。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已從以往較好的就業形勢轉變為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一定要正確面對目前的就業壓力,以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彌補專業就業形勢嚴峻的不足,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學生必須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另外,從就業方向來看,從事工程造價也是土木工程類學生的就業方向之一,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便能增加就業渠道。
(二)翻轉課堂的試驗與推廣是工程估價課程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
傳統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的,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在翻轉課堂上,這種形式受到了顛覆,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經教師的幫助與學生的協助而完成,從而形成了翻轉課堂。隨著教學過程的顛倒,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角色互換是翻轉課堂實施的保障。伴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和學生角色互換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基本保障,教師由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教師不再是知識傳遞中的主體,但必須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推動者。教師的傳統教學技能隨之發生變化,教師需要運用新的教學技術完成這一模式的轉變,由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為構建新的學習框架結構,作為知識構架者,必須向學生提供知識框架,分解框架結構中的每一部分作為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完成每一任務單的學習,框架中的細節知識學習由學生自行完成。學生轉變成為學習主體,由傳統的接受知識轉變為先行了解、掌握每一任務單中的知識點,作為新知識的直接學習者,學生在一定的時間節點約束下,可以自行掌握學習進度,自行掌握學習地點,自行查找學習資源,更好地為學習內容服務。當學生自行學習中需要指導的時候,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引導。教師除了引導外,還需要積極推進教學進度和檢驗教學效果,在一個任務單學習完成后,教師要設置檢驗環節,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給予及時必要的反饋,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除此之外,檢驗測評環節還利于教師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做出及時調整,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更深層次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的學習。
2.小班化教學是翻轉課堂轉變的有力組織形式。根據清華大學的《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在課程改革方面,我們提出“通過小班討論課、助教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通識教育水平和課程質量”。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小班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有力的組織形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之一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課前先行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之后,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更深入的知識學習活動與學生充分溝通、交流,以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識,奠定其實踐動手能力,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和表達,奠定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果不能實現工程估價類課程的小班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基本就是空談。因為小班教學的差別不僅僅是課堂秩序好一點,學生聽得清楚一點,對于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而言,更重要的意義是師生可以在小班課堂上充分交流探討,實現知識的更深入的交流。
3.階梯式教學設計是翻轉課堂的核心。此類課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的安排是以講解基本理論知識――練習習題為基本模式,借助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將傳統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安排,在本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中,采用“階梯教學法”來安排教學內容,階梯教學法又叫“階梯式學習法”,是指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該教學方法最初應用在英語課程中,即在認可每位學生個體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差異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應的新的英語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達到個體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目標。本課程階梯式教學設計的安排主要體現在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上,教學內容根據教學進度的不同,由淺及深進行安排,同時對應不同的教學方法,具體實施如下文所述。
(1)確定教學內容的總目標,并逐級分解。首先,確定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總體教學目標即知識內容總框架。應明確提出經過學習本門課程達到怎樣的要求。其次,把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呈階梯關系的部分,內容依次逐級深化。階梯式教學內容的安排獨立且相互聯系緊密,涵蓋完整的知識點,將每一階梯劃分為總體教學內容中的一個單元,將每一個單元中的內容再逐級細化到章節,形成總知識框架的支撐,但內容上是逐步深化,逐步接近學習目標。總體教學內容分解計劃安排如表1、表2所示。
(2)對于不同內容,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階梯式教學內容的安排由淺及深,課前為基本知識,是學生現行自學的知識,以教師制作的教學任務單為指導,屬于基礎性知識,對應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式為主;課中以應用知識為主,教師針對不同的任務單安排不同的教學活動,以強化基礎知識的應用,教學方法主要以討論、研討為主;課后主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實踐模擬活動,深化基礎知識的應用,教學方法以自學研究為主。
4.總結與反思。新的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過程是漫長且艱辛的,其中必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個別學生課前不自學基礎知識、課堂上不配合探討以及如何檢驗學生學習是否行之有效,新模式是否比傳統法教學效果有所提高。在教學模式改革中,教師應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進,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完善。
四、新教學模式的預期效果
(一)由學生掌控學習
應用以上所述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利用教學視頻,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在課外或回家看教師的視頻講解,不必像在課堂上教師集體教學因為分心而跟不上教學節奏,在學習過程中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記筆記,大大提高了自主性。此教學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最好的學習者,并真正理解課程的內容,關鍵是讓學生把學習作為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爭取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著力于把課程變成有意義的活動而不是繁忙的工作。
(二)增加學習中的互動
新教學模式的最大好處就是全面提升了課前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以及課堂上的互動,一方面形成互相學習的好氛圍;另一方面,學生在交流中思維活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較好的學習風貌。
(三)構建新的評價指標
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績評價指標包括平時成績(考勤+課堂交流+作業)和末考成績,新教學模式下,評價指標中的平時成績主要以課堂交流討論為主,不再拘泥于考勤和作業,重在體現學生自我學習中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摘 要:技能大賽多數是由地區或國家政府機構統一組織的,從綜合層面考察人才專業技能與素養的比賽,對于高校教學而言,技能大賽既是對課程發展的補充,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一部分。通過工程算量技能大賽提高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改革力度,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關鍵詞:技能大賽;計量與計價課程;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現狀
計量與計價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礎課程,隨著社會發展,對于建筑的需求量以及精細程度都有所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建筑工程學科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學改革呼之欲出。建筑工程人才在社會實踐中不僅在工程收尾的預算中發揮作用,在成本的預算中也能發揮作用,整體而言應用日益廣泛。在這樣的背景下,反觀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教學,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
在當前建筑工程教學中,基本課程的計量與計價課程仍然存在著注重理論,忽視實踐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過多關注學生理論水平以及對相應公式的記憶,忽視了實踐的運用,這種情況在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聯系中稍有緩解,但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仍然沒有改善。與之相應的,應試教育下,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定取決于考試成績,而忽視了知識的應用,在最終走向崗位時難以勝任工作。加之教材體系更新慢,而社會發展迅速,許多新的知識與技術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難以接觸到的。這些都是當前計量與計價課程存在的問題[1]。
技能大賽的展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挑戰的形式激勵學生進行學習的鉆研。通常情況下,技能競賽能夠帶給學生大量的實踐例子,并且能夠將先進的原理與應用引入其中,間接地將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技能競賽已經逐漸成為建筑工程學的一項補充,成為教學的一部分。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工作者要根據技能大賽體現的學生的不足之處,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與完善。
二、技能大賽對教學發展的啟示
1.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
技能大賽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學生的參與,很大原因在于技能大賽帶來的榮譽與肯定。在高校教學中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能夠激勵學生不斷地進行學習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與創新意識。在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如獎學金、校內的小競賽等,對學生進行激勵,培養他們自覺進行實踐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能力的養成,對于學生是可以受用一生的[2]。
2.在教學中融入實踐的環節
建筑工程學科最終的目標就是應用,事實上,畢業后的學生大多都沒有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更多的人要投入到社會的實踐中,因此,要培養學生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一些新鮮的案例補充給學生,調動學生進行思維,對于學生的困惑,鼓勵他們通過資料的搜集與團隊合作進行自主的嘗試與探究,避免形成對教師的依賴。
3.將先進的理論與科技成果引入教學中
近年來,建筑工程得到快速發展, 由于人口的增加,對于建筑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隨時把握住時展、專業發展的脈搏,保證課程的與時俱進性。在不斷補充新的知識的過程中,還能夠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事實上,有些課本中的內容盡管并未完全失去作用,但在實際運用中與新的技術相比較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求,因此,將新的教學理論引入教學中能夠及時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3]。
在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改革的探索中,將技能競賽中得到的啟示進行延伸,不僅要教學生基礎的課程知識,更要教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創新與探究。能力的培養終將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技能競賽帶來的最大的啟示恰好也是創新精神與挑戰意識,這是一種精神的內化。
摘要:本文嘗試將理論教學內容、生產實踐、專業特點、科研項目有機地融入計量地理學課程的學習中,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來適應現代社會培養自主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陧椖拷虒W法的教與學的互動模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數據統計分析和處理的上機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同時, 更加注重培養和提高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同時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素質。從而有效地推動計量地理學課程體系向前發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計量地理學;教學改革
一、引言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順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盡快將傳統教育模式轉變成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怎樣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性課題。
今天的計量地理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計量地理學了,而是將現代地理科學與數學模型、計算方法及3S技術結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計算機與網絡計算環境為支撐,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針對“整體性”和“大容量”數據所表征的復雜地理問題,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綜合研究的方法論體系。學科發展的形勢和趨勢,要求我們必須對計量地理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計量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涉及數學及其相關學科的各個領域,地理學的定量化必須用到計量地理學的方法,所以計量地理學的教學環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將多個學科、多門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強調統計的方法與技巧,更注重加強實踐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項目教學法的計量地理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內容
在計量地理學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法,通過選取項目來創設情境,通過協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通過完成項目來達到意義建構,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既發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其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同時又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教學素質。具體內容體現在以下幾點:
(1)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設計項目和任務。
根據計量地理學教學的總體要求,以及培養不同專業人才的總體目標,在現有各種實驗條件下進行項目設計,保證設計的項目具有價值性、開放性和探索性。
(2)引入GIS技術, 研究計量地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
計量地理學的實踐教學是借助世界上著名的數據分析軟件SAS、SPSS、浙江大學開發的DPS 數據處理系統、MATLAB 軟件包,對計量地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數學統計分析方法進行驗證及理解,在此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礎,所以應補充適合不同統計分析方法的數據,建立傳統知識、方法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新教學模式,研究計量地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
(3)構建新的教學評價體系,科學客觀分析評價試驗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試驗不斷優化組合適合于新教改精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在加強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4)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的創新研究。從每個項目組學生中選取一名學生,負責項目的指導與實施,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嘗試,為本科生導師制的推廣尋求切實可行的模式。
三、項目教學法的計量地理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1)分析調研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同專業對計量地理學課程的教學要求以及教學資源情況,進行計量地理學的項目設計,確定項目的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
(2)結合科研課題,進行有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引領學生構建科研理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
(3)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和新教改課程體系及內容,制訂完善相關教學文件,重點建設配套計量地理學實習指導書及相關數據庫。
(4)學生根據專業特點來選擇項目,利用現有的局域網和開放實驗室,為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個性化發展提供培養基地。
(5)結合試驗教學效果的分析研究,構建新的計量地理學教學評價體系。
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圖
四、項目教學法的計量地理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特征
(1)從培養目標出發,立足于現代地理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有機地整合;以學生為主題,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活化教學過程的項目教學法開展計量地理學教學。
(2)項目設計突出專業特色,不同項目設計的側重點,以適應不同專業要求。
(3)通過項目教學整合教學資源,打破課程之間、專業之間的藩籬,克服學科教學所造成的知識與技能條塊分割。
五、項目教學法的計量地理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實踐
根據社會發展與進步對現代地理學人員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基于調查研究傳統地理學存在的問題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綜合,充分考慮專業(地理教育、環境科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因素,確定具體的計量地理學教改方案(見下圖)。
依據教改目標,優化組合新教改課程體系及內容,注重將傳統的計量地理學方法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建立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試驗班小范圍內進行教改研究與實踐,及時總結、優化和評價教改成果。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和新教改課程體系及內容,擬定新課程體系大綱,編寫計量地理學教學實習指導書。實施新的計量地理學實踐教學項目和方案,根據學生反饋和教師心得,及時總結優化和評價教改成果,進一步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和手段,修訂和完善相關教學項目。
【摘 要】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凸顯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對于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從課堂教學、企業教學、考評體系三個方面出發,論述了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創新的教學實施策略,以期為工學結合模式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推廣應用給出一些借鑒。
【關鍵詞】工學結合模式 中職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 教學實踐 創新
一、引言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是中職建筑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集理論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專業必修課程。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將工學結合模式引入到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中,對于突破傳統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中職建筑專業勞動者和技術性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更應注重實用性、專業性的滲透,通過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機制,創造一些新穎的、獨特的教學體系,強化課程教學的崗位適用性和學習有效性,從而達到工學結合的教育目標。
二、工學結合模式概念的界定和特點
(一)工學結合模式概念的界定
工學結合模式指的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實踐理念在于:將課堂學習與崗位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在校學習,獲得對所從事職業崗位的全面體驗,從而提升自我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
(二)工學結合模式的特點
工學結合模式具有職業性、實踐性、靈活性三個特點。首先,職業性。工學結合模式下,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與企業相應崗位的需求應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即崗位工作內容”,以此實現教學與就業的無縫銜接。其次,實踐性。即:應以實訓教學、實踐教學作為主要的手段,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再次,靈活性。主要體現在考評機制靈活、教學方式靈活等方面。例如,工學結合模式下,學??赏耆云髽I對產品質量、員工績效管理的方法,構建學生的考評機制。
三、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校課堂是《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主要場所,具體來說,分為理論課堂和實訓課堂。而中職院校建筑類專業教師在學校課內教授《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時,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即:授課過程圍繞理論書本或實訓手冊進行,或簡單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很少有教師會引入企業實踐操作內容,構建崗位化、實踐化的創新性工學結合教學場景。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現代企業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實踐內容基本脫節,不僅會對學生日后的崗位適應性帶來負面影響,也完全違背了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目標初衷。
傳統教學模式下,中職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辦學,常常以“學生實習”“企業來校講學”等形式完成,上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學生的實習崗位與專業學習不對口、學生實習的內容與課堂教學無法形成雙向激勵反饋效應,如此一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
傳統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考評中,大多數中職院校采用“理論+實訓”的考試方式,注重對學生課程理論掌握的考核,并以百分制的形式,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分。該種考評管理模式與應試教育如出一轍,無法彰顯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四、本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隨著中職教育的不斷改革,在提出工學結合模式教育理論下,本研究著眼于探索能適應《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五、工學結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創新課內教學形式,導入“理論+實踐”崗位實踐模塊
為了凸顯《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效性,本校在教學過程中導入了一種“理論+實訓”的崗位教學模塊,在具體的實施中,根據課程的內容,利用雙元課程體系。
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中的《工程量清單計價》內容教學為例:在對本校13級(1)(2)班級教學中,我們打造了“理論+實踐”的崗位案例教學課堂,而(3)(4)班級還用傳統的模式教學,以(1)(2)班為實驗組,以(3)(4)班為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首先,在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必要的“計價方式”“計價規則”“工程量清單計價與招投標管理”等理論教學后,教師引入本地企業的建筑施工項目模塊化案例,例如,“為本地某企業建筑項目編訂工程量清單計價表”“以工程量清單計價作為主導思想,為本地某建筑項目編訂招投標管理方案”等。其次,在確定了崗位案例主題后,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要求每組同學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編訂符合工程項目需求的計量與計價方案。最后,所有小組提交方案,由若干位專業教師和從企業聘請的專業工程師進行雙向點評,并評出最優秀的3個方案,相應小組的成員可獲得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性質的獎勵。
在期末對現種模式下的學生進行比較,13(3)(4)班學生不僅在理論上一知半解,而且崗位實踐能力更差;而13(1)(2)班學生的專業學習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融合,通過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案例計量計價方案的編訂,他們的學習內容與崗位實踐真正融合在一起,加之方案點評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聯合完成,工學結合,凸顯實用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完美展現。
(二)創新校企工學形式,構建“滲透+反饋”雙元教學模式
在本校的教學中,我們探索了一種“應用+反饋”雙元教學模式,以企業項目方案解決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并將其應用到企業中,通過后期的反饋,評定學生方案的可行性,找出差距,不斷完善自我。
在某建筑工程量計算與應用教學設計中,我們對13級(1)(2)班采用這種方法教學。讓兩班學生與校外建筑企業建立起校企合作關系,定期收集企業的一些在建工程案例問題,為其提供解決方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工程案例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問題解決方案。例如,該企業提供了一個問題案例:某衛生間平面軸線尺寸為1800*2400,墻厚200,多孔磚墻,層高2.8M,內貼200*300瓷磚,吊頂底距地面高度2.4M,該衛生間設有一門(800*2100),一窗(9000*1200),窗臺離地面高度1.2M,要求根據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編制工程量裝飾清單。在教學中,教師將上述案例分為若干個模塊,例如,塊料墻面工程量裝飾清單計價模塊、塊料零星項目裝飾清單計價模塊等,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每一個人安排一個計算項目,并指導他們完成計算。教師將學生計算好的方案提供給企業方,由他們根據所需,將相應的方案應用到施工中,最后,企業方會定期反饋一份方案應用測評,對學生提供的方案的科學性、實用性進行評定,而校方則會根據企業反饋的情況,給予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13級(1)(2)班最后的表現,企業很滿意,反饋都不錯。
上述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專業能夠真正被應用到企業項目中,通過企業反饋的方案測評,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情況,而學生本人也能夠知曉自身在專業實踐應用學習中的不足。如此“應用+反饋”的校企合作模式,成為工學結合教學理念應用中的創新點,而教學也真正實現了“邊學習,邊工作”“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合二為一”的目標。通過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本校建筑專業學生的方案編訂合格率由最初的不足30%,實驗組提升至75%,對照組則沒有明確改變。實驗組學生的動手能力、崗位技能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三)創新課程考評管理,構建“學校+企業”績效就業模式
在工學結合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建筑工程量計算與應用課程的考評管理也應凸顯出工學結合的新意,打造實用性、工作性、學習性更強的“學校+企業”績效就業考評模式。
例如,在對本校13級(1)(2)班考評中,我們以績效就業管理為理念,采用“學校+企業”雙效考評的方式進行。具體來說,課程的考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校方成績。由專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出勤、實踐作業兩個部分進行評定,不專設期末理論測試。在具體的測試中,引入現代企業的績效管理方式――BSC模式,為每一位學生構建平時績效、理論績效、實踐績效、成長績效四個評價層次,進行考評。第二,企業成績。工學結合模式下,本校學生每學期都需要完成企業實習,而實習完成后,企業會根據學生的實習情況,給出《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技能在崗位中應用的評分,該評分也將作為學生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納入成績考核體系中。
此外,為凸顯績效就業模式管理的初衷,每一位學生的成績都將與他們的就業分配直接掛鉤,即:《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成績優秀的學生,在畢業推薦就業時,具有優先選擇權、應聘權,以此彰顯出“學校+企業”績效就業考評模式的實效性。在2014年度的校外實習和2015年的畢業就業中,實驗組的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率也高于對照組。
六、結論
將工學結合模式引入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管理中,打造一些新穎、實用的教學形式,對于實現課程教學的崗位價值、學習價值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各級中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可以以工學結合為理念,創設出更多、更好的教學策略,不斷提升《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質量。
摘要: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模型和技術方法在經濟社會實踐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課程的性質非常適合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的本科師生開展研究性教學。本文在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強化新生研究性訓練、合理甄選研究性教學內容、主輔教材配套和案例選擇、資源共享和“點-線-面”一體化架構等層面對計量經濟學研究性教學的實施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研究性教學;自主立項
一、引言
2世紀美國偉大的教育家、以倡導研究性教學聞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認為,“最好的大學教育意味著積極主動的學習和訓練有素的探索,使學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師都應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創造性的教學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要讓大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項目或自主確定選題開展研究等多種形式,進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已經有一批高校從整體上推進實施“研究性教學”,已被證明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之一。眾多高校老師、學者已將“研究性教學”理念融入教學改革中,積極探索適合“研究性教學”相配套的課程結構體系、教師教學激勵機制、創新學分制度等制度,為之有效開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劉贊英等(2007)對國外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對比,為我國大學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了啟示與借鑒[1]。劉智運(2006)認為,研究性“教”與“學”反映的是一種互動式師生關系。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現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研究和主動探索的情境,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思考和研究。同時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式學習,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過程,同時需要與教師展開及時的互動交流[2]。王嵐等(2007)認為,研究性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模式,還是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將教師研究性教學與學生研究性學習、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依靠教材與廣泛閱讀、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有機結合并達到完整、和諧、統一的教學[3]。龍慧靈等(2010)通過研究發現,研究性“學”要求學生在“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學”,學生的研究與教師的研究有所不同,學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強調研究和探索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實現知識的學習,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的培養[4]。王鋒等(2014)認為,研究性“學”與研究性“教”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其內在聯系通過“研究”這一紐帶得以體現,并從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方法激勵、教師團隊建設、過程管理以及體系評價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策略[5]。
此外,關于研究性教學模式,肖萍等(2005)、劉茂軍(2005)、蔣乃華(2010)和李勝清等(2009)分別提出了“以課題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體兩翼’模式”和“‘四位一體’模式”[6][7][8][9]。
三、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性質
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Clein說過:“計量經濟學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經濟學家P?Samuelson也曾經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計量經濟奠基人R?Frisch和計量經濟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來,95%以上的獲獎成果都與計量經濟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也將“計量經濟學”列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體驗性很強、難度較大的綜合性課程,跟高等數學、概率論、數理統計和宏微觀經濟學聯系密切,Kennedy認為“理論計量經濟學家和應用計量經濟學家缺乏充分交流會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說過,“做計量經濟學就像試圖通過播放收音機來研究電的規律”,足見其難度。因此,本科階段的學習會更側重于計量經濟實證研究,其對統計數據的質量要求很高,否則計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進去,垃圾出來”,而收集數據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門藝術。
四、研究性教學的路徑選擇
1.強化大學新生研究性訓練,為高年級研究性學習做好鋪墊?!队嬃拷洕鷮W》是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如果前期沒有一定的研究訓練,突然實施研究性教學會讓學生無法適應,手足無措。因此建議一入學就給學生灌輸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從傳統教育模式的“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參與者”轉變。具體做法就是在大一階段設立“新生討論課”項目,由相關專業有經驗的教師主持研討課,課程圍繞學科專業引導、開拓學生視野、激發科研興趣的目的展開,重在讓學生了解科研對于專業學習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嘗試在學科基礎課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應用統計學等課程中適當介入研究性學習訓練,使基礎學習階段的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所啟蒙。用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查爾斯?韋斯特的話說,就是“盡可能盡早把年輕人引導到科研領域”。
2.合理的時間安排和針對性的內容計劃是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關鍵。歐美高校在計量經濟學的課程設置上普遍具有多樣性、層次性特征,如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基本上都會將計量經濟學分解成幾門更細的課程或者分成基礎、進階、高級等不同的層次。而國內大學普遍只單一開設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和國外相比我國各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安排相對較少。筆者調查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性大學和西南財大、東北財大、上海財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5所財經類大學以及中國礦業大學、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6所地礦類、農林類專業特色突出的院校,發現該門課程的學時設置大體分為48學時和64學時,學分在3~4個之間。即便是一學期64學時的安排,要讓學生充分掌握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及應用依然是非常困難的。從學期安排來看,除了個別學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學期外,絕大多數高校安排在第五學期較為合理,一方面大二剛剛學完微觀、宏觀經濟學和統計學原理,可以趁熱打鐵,有效降低遺忘效應,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大學中后段的社會實踐乃至畢業論文(設計)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礎。
教學內容的甄選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該課程研究性教學的開展。根據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經濟類本科專業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計量經濟學應包括概述、經典單方程的簡單線性回歸及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放寬經典假定的單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自相關性和模型設定偏誤)、聯立方程組模型以及應用計量經濟模型等板塊。在概述部分,通過1~2篇盡可能涵蓋全書主要內容的經典計量經濟學學術論文介紹開始,讓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有一個輪廓性的認識,并初步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的體系中來。經典單方程線性回歸模塊,鑒于在統計學原理課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應側重于剖析偏相關以及幾大經典假定的闡述,這一部分以課內講授、原理學習為主。研究性學習的重點放在后面三大模塊,尤其是放寬經典假定的單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自相關性部分以及應用時間序列計量經濟模型篇章。
3.選擇適當的配套教材,為實施研究性教學奠定基礎。計量經濟學的國內外教材非常多,筆者認為選取合適的教材和配套的參考書對研究性教學的效果有著相當關鍵的影響。教材在提供給學生系統知識的同時,也應給學生一定的面向經濟實踐的問題思考。因此,對該課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輔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給學生基本理論與知識為主,在注意系統性的同時,要吸收前沿成果。輔助教材則盡可能囊括可以實時更新數據的案例為主,對經典案例的分析解讀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點。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從最初教師主導的“理論模型方法闡述”到后來的師生交互的“計量模型+案例實踐”,再到目前嘗試探索學生主導的“研究性教學”,使用的教材也經歷了反復的嘗試和總結。建議主教材選擇清華大學李子奈教授的《計量經濟學》或者西南財經大學龐皓教授的《計量經濟學》,配套參考書選擇古扎拉蒂的《計量經濟學基礎》或者伍德里奇的《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以及EVIEWS軟件自帶的《用戶手冊(User Guider I、II)》,這樣的組合可以很好地滿足研究性教學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資源共享為實施研究性教學提供保障。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實施研究性教學對學校、學院以及課程教學團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校要制定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指導意見,專門組織開展全校范圍內的研究性教學研討與交流活動,因為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不是一兩個學院、一兩個專業或者一兩門課程能形成氛圍的,它不僅僅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轉變的過程,更是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理念革新的過程。在全校范圍內推行研究性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視野重新認識教學管理活動的目標、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管理創新,為研究性教學的開展創造自由、開放、寬容、友好的服務軟環境。學院層面也盡可能結合精品課程的建設,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積極爭取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的網絡化,支持并構建以精品教材為主干的教材體系建設,教育學生樹立“研究為新常態”的學習觀,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和親身體驗以及基于真實任務的研究問題的解決[11]。課程教學團隊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項目,廣泛吸納本科生參與研究外,更要結合經濟現實,鼓勵學生自主立項,建立系統的課程項目庫。
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性教學對全校范圍的資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數據共享、軟件共享、圖書資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園網絡建設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實驗室以外,老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數據庫,下載更新數據,調用專業統計軟件。加強改善教室、實驗室、研討間等研究性學習場所的建設力度,爭取實現“小班教學”和“小組實驗”,為研究性教學提供軟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點串線、由線及面共同構建研究性教學的一體化架構。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經濟學學科有各種不同的本科專業,以我校為例有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學和國際經濟貿易等專業,不同專業學生的性別比例、生源類別、學科基礎和專業側重均有所不同,相同專業的班風學風也不盡一致,因此可以選擇有一定的科研基礎和研究能力的任課老師選擇相關專業學風優良的班級進行試點。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范圍內選擇相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和相對“規范(或者標準)”的經濟問題作為該課程研究性教學的起點。通過模仿標準案例,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各自選擇一個研究項目,要求小組(項目組)成員統一擬定立項計劃書,闡明研究背景、立項意義,梳理綜述文獻,設定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合理進行人員分工,最后進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師在學生立項研究的過程中隨時答疑解惑。這樣,多個研究項目組合串聯起來,就可以形成較為完美的“4線”:前因后果線、教研反饋互動線、理論實踐融合線和課內課外互補線。這種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立項研究學習的方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全方位選擇研究主題、多途徑收集資料,既可以為教師的科學研究提供補充信息,又可以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涉獵更多的學科領域,豐富他們的知識面;在項目負責人組織帶領下,各成員分工合作,集思廣益,既避免了搭便車現象,又可以極大程度上擴大學生的參與面;項目的研究過程和最終效果也可以作為整個課程考核的重要環節,從而拓展考核的內容面。
五、結語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跟現實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課程,涉及的計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觀領域可以和家庭(或個人)的經濟行為(收入、儲蓄、消費、投資等)以及企業的管理活動(人力資源管理、生產成本控制、營銷策略制定等)等經濟現象緊密結合,在經濟增長、就業與通貨膨脹、區域經濟社會差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制定等宏觀經濟領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單一的橫截面數據(或者時序數據),又可以研究混合數據(面板數據)。除了數值型數據,它還能對分類數據構建相應的計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經濟社會的表面現象,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出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計量經濟學應用領域的廣泛性為方便學生選題、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可行性。
經濟類專業的本科生學習計量經濟學應側重實證研究,在很多情況下經濟理論并不能給出相關經濟現象的確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徑便是“仔細收集數據,深入實證分析”。對于初學計量的學生來說,通過立項研究,與真實數據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徑。因此,實施研究性教學,“弄臟學生的手,弄亂他們的桌”才能真正學會實證研究,領悟計量經濟學的真諦[12]。
【摘要】《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實踐性和政策性特點。2013版的工程量清單計價和計量規范的頒布,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對課程教學從教學內容選取、教學設計等方面做出調整和變革。
【關鍵詞】2013版 工程量清單 課程改革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按照“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指導原則,將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項目計量計價實踐技能充實到教學中,課程設計的總體思路是以土建造價員的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進行工作任務分解和教學內容的組織,確定五大學習情境,以業主和施工企業兩個不同職業角色完成工程量清單和清單計價任務的兩條線路來構建課程內容,選取兩個真實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標文件、施工圖紙作為教學資料。
一、加強校企合作完成工作任務分析
課程建設團隊通過多次研討,制訂調研計劃,選擇調研企業,設計調研問題。邀請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行業、企業專家和高校學者共同進行課程設計,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的變革和優化。在深入工程項目工地、對畢業生調研和充分聽取專家學者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確定了本門課程的目標是培養面向業主、咨詢公司、施工企業等單位造價員崗位的,具備在工程項目招投標階段編制工程量清單、清單報價文件能力的應用性人才。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化教學”的課程總體設計
本課程基于“企業在清單計價模式下實現建筑工程項目造價的確定與控制”工作任務的實踐需要,以土建造價員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知識為依據,以獲得全國土建造價員執業資格為重要目標,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在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打破原有知識框架,針對建筑工程項目工程量清單編制和投標報價編制工作任務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或補充,突出教學重點。其次,以真實的工作過程來劃分教學階段和教學單元,以循序漸進、分層遞進的螺旋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相關知識技能。
本課程教學采取崗位方向+實戰演練方式,教學內容上圍繞清單計價工作過程所需的技能建立知識模塊,形成“仿真+全真”的教學模式。本課程的重點是工程量清單的編制、招標控制價與投標報價書的編制。難點是招標人項目特征的準確性完整性、綜合單價的確定。本課程圍繞雙項目、六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過程設計。
“雙項目”是指在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用兩套建筑工程施工圖紙進行學習演練,將教學內容置于真實的職業崗位實踐情境中,教師示范教學,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理論內容,并進行模仿訓練,實現課堂與實際崗位的仿真學習。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是以模塊、任務取代了章、節、目傳統的做法。每個學習模塊都相對為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包含相應的工程量計算、工程量清單編制、清單計價。課程的施教過程也就是工程造價文件的編制過程,完成全部計量計價內容的學習,也就完成了完整工程的造價文件編制工作。
課程教學環節設計是按照以下的線路進行:教師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學生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在示范項目中以教師引導為主,在實戰項目中將學習主動權交回給學生,小組互助,小組互查,小組共同提高,再經由師生互動反饋和總結來升華和拓展知識。
三、結論
在2013新版清單規范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市場對于造價人才需求不再是單純從事純粹的技術性事務性工作,不再是簡單的要求造價人員能夠根據圖紙和計算規則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取統一的地區計價定額確定工程價格。清單計價模式下,需要造價人員根據施工企業自身的實際管理狀況和技術條件來分析分部分項工程的綜合單價,需要根據市場的動態指標來確定工程價格,并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對工程造價進行控制,更多的體現了造價從業人員工作的復合管理性和協調性。因此,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時,需要走校企合作道路,加強行業、企業、學校、學生的緊密結合,探索出課程改革的新路。
摘要:計量經濟學是經管類本科生重要的必修課之一。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存在“重視理論教學、忽視理論聯系實際,實驗教學環節薄弱、效果欠佳,教材難度太大、不適合本科生以及課程設置和課時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理論教學、培養應用能力,重視實驗教學、改進實驗條件,教學方式多樣化、合理安排課程課時”等教學改革對策,來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加強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實驗教學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揭示經濟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數量關系為內容的分支學科。計量經濟學是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學三者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在經濟學科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暗诙未髴鸷蟮慕洕鷮W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薩繆爾森”。
從1982年我國開始進行計量經濟學的教育與研究開始,至今幾乎所有的大專院校均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將計量經濟學列為經濟類八門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實證性研究與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計量經濟學學習對于掌握經濟理論與方法、深入分析經濟等問題至關重要。計量經濟學是經濟研究中重要的數量分析工具,可以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推理能力與精確的表達能力。
一、計量經濟學課堂教學現狀
應用型本科開設的課程更注重課程的實際應用而不是煩瑣的理論推導。雖然計量經濟學課程作為經濟學的必修課程,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計量經濟學在開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計量經濟學是由數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結合而成的交叉學科,也是數理經濟學、數理統計學和經濟統計學三者的交集,以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統計學、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為先修課程,因此計量經濟學內容豐富。其次,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的先修課程具有良好的基礎,但對于經管類的學生來講,大部分為文科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而現行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過分注重理論推導,各種公式充斥著教材,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背景以文科為主,枯燥乏味的理論推導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畏懼感,甚至出現排斥的心理。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理論教學,忽視理論聯系實際
經濟學各專業課程設置中普遍存在理論課程過多過繁、實驗課程所占比重較小且不被重視、教學方法缺乏創造性等特點,容易造成學生重視理論學習、輕視實踐能力,重視書本知識、輕視實際應用能力的現象。對于經濟類的學生來講,經濟類的專業都是應用型很強的專業,其理論和實踐同樣重要。而在實際教學中,以實際經濟問題為出發點,建立數學模型的講解相對較少,課程更重視理論參數估計、模型檢驗和理論方法的講授,缺乏通過實驗對計量模型的建模步驟、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學中缺少經典案例的講解與分析,導致學生學完理論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經濟模型解決實際問題,也不知如何對模型的經濟意義進行解釋,這種教學方式也就失去了開設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意義。
(二)實驗教學環節薄弱,效果欠佳
經濟類各專業的實驗教學主要是以上機模擬的形式出現,總體情況不太樂觀。原因是班級人數太多,往往是2~3個班的100~150人同時上機,教師在前面演示實驗,很多同學看不清楚,并且人數太多,教師指導學生實驗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難度太大,不適合本科生
縱觀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很多學校選擇李子奈的計量經濟學,這本書很經典,不僅適合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同樣適合。對于本科生而言,這本教材難度太大,其他一些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對于經濟類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適合他們自身知識結構特點的教材,理論上能夠深入淺出,同時又能結合經濟熱點問題進行分析,使得學生避開煩瑣的數學推理,掌握一些更實用的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程設置和課時設置不合理
目前計量經濟學安排為48課時,其中理論課為32節,上機課為16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掌握計量經濟學模型很不容易。課程設置為前面16節課為純理論課,后面32節課是一半理論課一半上機課,課時數偏少,加上理論的晦澀難懂,一些理論需要反復講解,導致教學效果欠佳,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三、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改進理論教學,培養應用能力
目前的計量經濟學考試都是以理論考試、平時成績、作業等為主,若將課程論文作為平時成績,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站下載相關計量經濟學的論文,并指導學生從統計年鑒下載相關數據,進行數據整合并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計量模型,估計方程并看懂相關統計指標的含義,并進行相關分析,為學生寫畢業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重視實驗教學,改進實驗條件
由于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課程而非數學課程,因此教學過程應當避免不必要的、煩瑣的數學推理,重視理論方法,重點是思路而不是數學推理過程,要重視應用模型和應用中實際問題的解決,應當加強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在教學中加強演示實驗,結合經濟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演示實驗步驟,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現在很多課程都是2~3個班合班上課,對于其他的課程是可以的,但是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來說,最好是小班上課。因為要通過軟件演示實驗,人數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實驗教學中,小班上課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面對面的指導,更有利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師針對計量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知識背景,應當準確、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注重搜集實驗資料,注重吸收其他課本的精華,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比如《Eviews統計分析與應用》這類書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視頻,可以借鑒過來,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結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紹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讓學生了解一些常用軟件的功能、操作,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式多樣化
根據所選教材,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學校組織教師重新編寫課程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手冊、實驗教學案例等,安排學生在機房完成實驗操作訓練,并加強課堂交流與討論。有效地將計量課程的專業理論、實驗教學融為一體,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學位論文的撰寫以及學生進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合理安排課程課時
學校應當根據實際的課時總數合理安排課時,在講述理論時可根據需要引入一些實驗內容,加強演示聯系,邊講邊練,提高講課效率,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摘 要】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專業核心課程。本文基于項目化的設計思路,從培養高職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出發,探討了該課程的宏觀設計教學目標、具體設計與實施、考核與改革成效等問題。實踐表明,該課程項目化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項目化教學;教學設計;課程改革
一、前言
為了進一步促進高等職業學校辦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近年來,“能力本位、項目化”課程改革受到各高職院校的重視,西職院從2012年上半學期開始對“能力本位、項目化”課程教學進行培訓、指導、比賽、交流和實施。工程造價教研室教學團隊將《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進行項目化課程改革。
二、課程設計過程
1、課程定位
組織專業教師進企業進行深入調研,確定本課程面向的工作崗位是工程造價員。專業教研室組織成立由豐富經驗的企業專家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建設團隊,確定課程的技能要求是能夠編制工程量清單、能夠進行工程預算、能夠使用造價軟件。
2、課程目標
能力目標:(1)能夠利用《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則》編制建筑裝飾工程工程量清單;(2)能夠編制招標控制價與投標報價;(3)能夠熟練使用軟件編制造價。
知識目標:(1)掌握建筑裝飾工程工程量清單的編制;(2)掌握招標控制價與投標報價編制;(3)掌握廣聯達軟件編制工程造價。
素質目標:(1)具備團隊協作的能力,能夠服從項目組長的統一安排,合作完成項目任務;在自己的項目任務完成的情況下,能夠輔助其他成員完成項目任務;(2)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根據規則和定額獨立完成造價文件的編制,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具備吃苦耐勞的能力,工程造價文件的編制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且經常進入施工現場,需要具備吃苦耐勞的能力;(4)具備獨立自學和創新的能力,能夠隨著規范和定額的更新,通過自學完成造價文件編制,且勇于創新。
3、課程總體設計
構建“學、培、賽、訓”四位一體課程教學總體設計,實現學生兩年不斷線的課程學習。
“學”:即課內學習,以能力目標為本位,對課程整體內容進行重新設計。通過課程調研,與企業專家設計課程項目,采用實際項目進行工程量清單編制及建筑工程造價的計算。課內學習安排在第3學期完成。
“培”:即技能培訓,根據陜西省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消耗量定額和計價辦法,按照初級造價員要求,進行崗位適應能力培訓。通過技能培訓,學生獲得初級造價員職業證書。技能培訓安排在第4學期完成。
“賽”:即技能比賽,我系每年舉行廣聯達算量大賽,在比賽中選取優秀學生參加全國廣聯達算量軟件大賽和陜西省教育廳組織的工程造價技能大賽。通過比賽,鍛煉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及團隊協作的能力。技能比賽安排在第5學期進行。
“訓”:即綜合實訓,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實訓內容和實訓考核辦法,根據實際工程項目,分組編制工程量清單、投標報價或控制價。綜合實訓安排在第5學期進行。
4、教學項目設計
依據課程標準來整體設計學習項目,確定本課程的項目一為西職院6號公寓樓工程量清單編制;項目二為西職院6號公寓樓工程造價編制;項目三為西職院6號公寓樓廣聯達軟件造價編制。選取教學樓項目(框架結構)為課外拓展項目,成立興趣小組完成實訓樓項目(框剪結構)。通過不同結構工程的訓練,掌握建筑工程工程清單的編制、工程組價和計價。教學項目設計進度圖見表1。
根據設定的實際教學項目,進行每個項目的情景設計,引出項目任務,編制每個任務的子任務,并確定任務的目標要求。
5、教學實施
在“理論”夠用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1]在全面把握課程和企業需求的前提下,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應用相結合。在本門課程教學中,我們將造價基礎理論分配到各項目中,讓學生在項目中掌握造價理論知識,學生在做中學、邊做邊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教學更接近工作崗位需求,做到了“課堂上練習的,就是將來工作的內容”[2]。
本課程教學中以校內建筑物作為教學和練習案例,使課程教學更具直觀性、實操性和興趣性。課內項目為我院6號公寓樓項目;課后拓展項目為3號教學樓項目;成立算量興趣小組,完成實訓樓項目工程算量與計價。這是一個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因素到多因素,不斷循環遞進的教學方法。同時,我系每年舉辦一次工程算量大賽,并參加全國廣聯達算量大賽,使課程教學與技能競賽有機結合。
6、課程考核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評價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性”的考核評價模式。[3]課程考核分為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兩部分,其中過程評價占60%,成果評價占40%,充分體現了過程控制的重要性,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
三、改革成果
本課程通過幾年的改革和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項目化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工程造價專業學生90%獲得初級造價員證。在第五、六屆全國廣聯達算量大賽中獲得團體二等獎。在第一屆陜西省工程造價技能大賽中獲得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在第二屆陜西省工程造價技能大賽中獲得團體二等獎。與此同時也培養了一批雙師素質專業教師。
四、結語
項目化課程的教學設計思想轉變是前提,從傳統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訓練的轉變;從傳統課程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4]從傳統的問答習題,向任務訓練的轉變。項目設計是關鍵,項目設計的好壞,很大程度決定了課程教學的成敗?!半p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現能力本位項目化課程改革的基礎。在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將職業核心能力(學習、交流、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創新、數字應用、外語應用等能力)“滲透”到所有課程中。
摘要: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針對《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試方式上進行了全面的課程改革。鑒于培養施工企業的造價、施工等方面技術骨干人員的職業能力,課程教學實施“項目指導、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建立了立體化評價體系,并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方法;課程改革
0 引言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是土建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該門課程主要研究供水供電、采暖等建筑設備與生產消耗之間的數量關系及價格的構成因素。
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鑒于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保證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前提下,不強調學生的設計能力,增加實踐性環節,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與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設備工程、建筑施工組織等課程緊密聯系,是一門綜合性工程應用課程,按照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主要培養學生編制與審核工程造價標書的能力。[1]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涉及行業領域廣,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課程內容除涉及安裝工程定額與計價等造價相關知識外,還涉及建筑給水排水、建筑電氣安裝、通風空調工程、消防工程、安裝施工技術、施工工藝等專業基礎知識。其次,實踐性強,課程內容與實際施工圖紙緊密結合,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要掌握編制安裝工程造價的方法。最后,該課程在國家規范的指導下,及時調整課程講授內容。 [2]
具體的教學改革方案如下:
1 教學內容
與《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有關的專業基礎課有《建筑制圖與識圖》和《建筑設備》,這三門課程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安排教授課程內容時,首先,給學生們介紹建筑設備中關于給水排水、采暖空調和建筑電氣的基本知識并結合施工圖紙講授主要的施工工藝。其次,在講解工程量的計算規則時,可教學生靈活運用施工方案和施工標準圖集來準確計算工程量。最后,安排學生們通過計算一套完整的水暖電施工圖紙來練習和掌握工程量計算和計價方法。
在教學中,首先詳細講解計算規則,并結合實際工程的案例和圖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課堂上共同完成工程量的計算,既掌握了工程量計算規則,又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團隊合作的意識,為今后從事施工企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 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針對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采用實物模型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專題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在參與中學習。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2.1 實物模型教學法
采用該教學方法,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相關教學內容,上課時采用實體模型作為教具,如講授伸縮節工作原理時,講解其理論工作原理后,上課時帶上伸縮節的模型教具,實體演示工作過程,學生會很容易理解并深刻掌握該知識點。
2.2 案例分析教學法
課堂教學階段中引入小案例教學,大案例分析,掌握計算規則。如在講授管道的變徑點時,先引入一條管道上有三處變徑點并且管道布置均勻的例子來講解,然后讓學生們自己來分析沿墻體拐彎布置管道上方的四處變徑點,試圖提高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任務驅動教學法
以實際施工圖紙為練習對象,學生分組完成圖紙中給定的工作任務,促使學生形成趕、追、幫的良好學習氛圍,并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促使學生掌握工程量計算和計價的知識。
例如:講解室內給水工程管道工程量計算規則時采用任務驅動法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模式。
教學效果分析:
①學生初始能力情況:由于學生大部分在20-22歲之間,好奇心較強,但部分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不是很強,相互間認知能力有一定的差異。學生對前面相關課程如《建筑設備》、《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知識的掌握基本能滿足本課程的學習需要,但該班學生計算能力比較欠缺,且在學習過程中對計算性內容有時缺乏耐心。
②信息素養: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收集和檢索與本節課相關的信息。
③效果對比分析:通過引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講解相關理論內容,結合學生動手完成工作任務,加之課后檢測題的練習,學生較好地完成本節學習目標。對比以往講授本節課內容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后,及格率提高了34%,優秀率提高了22%。極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樂于主動思考問題,課堂效果良好。學生聽課調查情況見表1。
2.4 教學組專題教學設計
該教學方法可以由講授施工組織、施工技術、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設備的老師組成一個團隊,講授知識點可以由相應的課程老師來講解,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每一位老師的教學特長,又可以調動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氣氛,教學風格多樣化,避免學生產生視覺和聽覺的疲勞。[3]經主講教師的引導,學生容易保持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習效率。
3 教學輔助材料的建設
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收集同類院校教學相關資料。[4]目前主要教輔材料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基本能滿足目前課程教學需要。同時通過網絡資源收集了大量電子版結構和構造圖集,便于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 教學手段的改革
通過制作精美的課件,多媒體授課方式豐富了教學內容,圖文并茂,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施工現場的安裝知識,有助于學生掌握施工技術。《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在校園網上建立網站,將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案、多媒體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料在網絡,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5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過考核反饋信息,檢驗教學質量。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課程考核方面,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多為期末一次性閉卷考試定成績的模式,不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及期末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過程性評價采用隨堂測驗的方式,主要考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期末閉卷的形式,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初步應用情況。[5]兩項考核結果能綜合全面地反映日常教學過程的真實情況。具體見表2。
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方式,但是并不能全面衡量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 [6]因此,考試的形式要盡量多樣化,同時考試形式的多樣化也是我們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于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識點,可以采用傳統的考試形式;而對于工程量計算規則等知識點,可采用現場答辯、識讀設備施工圖及計算工程量等多種方式進行考試。學生最終的總成績應該是本課程各種形式考核的綜合結果。
6 “項目指導、教學做一體”教學模式
針對《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實施“項目指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實際的工程案例為主線將整個課程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以重點知識所涉及的具體任務設計教學情境,學完了當即通過“做”來實踐、驗證,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知識的應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7 結論
為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工程造價的編制與審核能力為目標,實施“項目指導、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實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通過采用實物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組專題教學設計等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主動思考問題,課堂效果良好。
摘 要:《計量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新時期,社會環境和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給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相關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主要針對目前我校國際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對有效的課程教學改革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策略
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計量經濟學》對于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經濟管理相關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較強的經濟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旨在運用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對實踐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進行數量分析,以研究經濟現象的發展趨勢以及經濟問題的解決辦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貴州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在開展《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比如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等,都制約著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師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促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而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趨勢,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滿足社會和企業發展的要求,從根本上提升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實效性。
1 國際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1.1 課程難度大,學生缺乏重視
《計量經濟學》是數學、統計學和經濟學三門學科的結合,教學內容比較復雜,尤其是在經典線性回歸理論部分,需要用到矩陣、假設檢驗和參數估計的大量知識,這對于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難度。相關調查顯示,有超過90%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知識學起來比較困難。同時,目前還有很多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計量經濟學不僅學習難度大,而且對以后的工作學習等都沒有太大的用處,學不學都無所謂,導致部分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時功利性較強,為了考試而應付,投入的學習精力較少,嚴重降低了該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
1.2 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實驗教學內容不足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基于實驗的綜合性學科,但是目前該校國際學院在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上還缺乏科學性,過分重視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沒有設置相關的實驗和實踐教學課程。同時由于課時以及教師教學能力的限制,導致《計量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的基本數學模型分析以及檢驗推斷等簡單的實驗內容上,只采取EViews經濟學軟件進行實踐教學,嚴重影響了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1.3 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
在國際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尤其是對于經典線性回歸這部分內容,課程前后之間邏輯聯系較為緊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較為注重課程內容的連貫性與系統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就會選擇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填鴨式的傳授,過于強調公式的推導和證明,的教學內容都在的過程中完成,忽視了這一過程中數學方法和統計學方法等的應用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課堂教學質量下降。
2 國際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2.1 重視實驗教學,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為了真正實現《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實驗教學,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針對目前學校對《計量經濟學》實踐課程缺乏重視的現狀,需要學校及教學轉變觀念,建立必要的《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實驗室建設,選取適合本校相關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需要的經濟學管理軟件,除了EViews之外,還要在實驗教學中增加。同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驗進行充分的結合,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所學計量經濟學知識對某一項目進行建模,進而鍛煉了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對相關軟件的操作水平,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對相關專業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
為了切實提高《計量經濟學》課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使課程設置實現多樣性和層次性要求,滿足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的需求。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計量經濟學又是集微觀經濟學、統計學、概率論、高等數學等于一體的學科,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一定要保證在做好先導課程的教學的基礎上,再進行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提高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課程改革的實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學方式
《計量經濟學》本身教學難度就比較大,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探索高效的教學方式,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師可以將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實驗教學進行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機會和空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進行案例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選擇與課程內容及學生實際聯系緊密的案例來組織學生研究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搜集數據并做具體的研究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強化學習效果。
3 小結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目前該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和問題,進而根據專業特色和學生實際優化課程設置,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計量經濟學》課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
摘 要 通過分析翻轉課堂的內涵,論述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并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為高校課程教學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翻轉課堂;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設計
1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推動了新一輪的教育變革與發展。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興起,有效地提升了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追捧,由此引發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信息化環境下,知識的傳播和獲取將更為便捷,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可以利用網絡開放資源進行自主、個性化學習,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探究者和建構者。翻轉課堂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將傳統教學過程的知識傳授階段和知識內化階段顛倒安排,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自己掌控學習的時間和進度,并尋求和獲得教師的個性化指導。翻轉課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個性化教學的實現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因材施教,順應了信息時代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要求。
2 翻轉課堂的內涵
傳統的教學流程是教師通過課堂講授完成知識傳遞,然后通過課外作業促使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翻轉課堂則是對傳統教學流程的顛倒安排,它將知識傳授過程由課堂移到課外,讓學生借助觀看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課件或利用網絡資源等自主、協作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則成為教師答疑解惑,指導學生完成作業、討論探究問題和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的地方。因此,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地位發生根本改變,教師由教學“主導者”和“控制者”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則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自主或協作去探究和構建知識,實現個性化學習。
由此可見,翻轉課堂是指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通過提供教學視頻、課件、文本等教學資源,使學生在上課前通過自主、協作學習,完成知識的傳授,然后在課堂上通過答疑解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翻轉課堂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知識的壟斷,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主動去探究和構建知識,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技術發展推動教育變革的產物,被譽為預見未來的教育。
翻轉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與傳統教學有本質的不同。翻轉課堂要想取得預期成效,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翻轉課堂把知識的學習過程放在課外,由學習者自主學習或協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學習者具有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轉課堂把知識的學習過程放在課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系統來支持,以滿足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再次,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教學視頻、課件的制作以及各種系統工具的操作和應用,都需要教師和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2]。
3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資源準備 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將課程按知識塊劃分成若干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開發制作教學視頻、課件、案例等模塊化學習資源,簡單的知識點一般準備課件或電子文本即可,重點或難點內容則有必要增加準備教師講解的音視頻,以便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同時,準備好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所需的軟硬件環境。
課前學習設計 在教學資源準備就緒之后,開始進行課前學習設計。在課前學習階段,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設置學習活動,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或網絡開放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或協作探究,完成課前的學習活動和要求。在這個階段,教師不急于解答學生的疑惑,要設計相應的單元知識測試和交流反饋方式,檢驗和了解學生的知識學習掌握情況。
課堂教學設計 根據對課前學生的知識學習掌握情況的了解和反饋,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和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如集中講授、答疑解惑、討論探究、小組任務、實驗實踐、個性化輔導等,對課前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分析和梳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課堂教學設計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討是翻轉課堂取得成功的關鍵。
課后評價設計 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有效反饋,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的有效結合。在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生的個人講述匯報、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活動,師生一起對學習過程和收獲進行交流和評價。教師評價的內容包括知識的難易程度、獨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小組學習中的個人表現、小組學習成果展示、平時的測驗以及期末考試等情況。
4 計量經濟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基于上述翻轉課堂的教學理論,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進行翻轉課堂可行性分析 學校具有Moodle網絡學習平臺,可在上面建設網絡課程,用于課前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交流,Moodle平臺教學功能完善,可跟蹤學生的自學情況,方便教師跟蹤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課件,備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協助教師制作微視頻課件,設有助教協助教師日常維護網絡課程;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完善,校園實現無線局線網全覆蓋,學生基本擁有筆記本、智能手機等聯網終端設備;本次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大二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準備教學資源,創建網絡學習環境 在Moodle平臺上建設計量經濟學網絡課程,課程資源包含電子課件、教案、微教學視頻、推薦的專題學習文檔和網站等類型的素材。將教學資源分為基礎和擴展兩個等級,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學生準備。其中,微教學視頻的制作是教學資源準備中的核心內容。根據每節課的課堂目標,為學生精心準備1~3個微視頻,每一個微視頻只介紹一個知識點或者呈現一個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來進行微視頻的錄制與后期制作,畫面清晰且操作簡單。制作完成后,將視頻和其他電子資源上傳到Moodle平臺的網絡課程中,供學生網上觀看學習。
設計和實施翻轉課堂教學 班級人數為48人,將學生分為八個小組,要求學生課前通過網絡課程自主、協作學習和探究。每小組設有小組長,負責總結和反饋本小組的學習情況。教師將教學資源給學生后,也將課前學習要求明確告知學生,并在學生自學完畢后設計適量的測試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利用Moodle平臺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狀態。學生則根據教師的要求,學習教師準備好的教學資源,完成各項學習活動和任務。學生通過自學或協作完成知識的學習,并小組交流討論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由小組長將問題匯總后反饋給教師。
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上集中解答學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問題,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師提出相關問題或任務,由小組同學合作完成。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和學習伙伴討論交流,探究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發表自己的觀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3]。
2)個性化指導。個性化指導是教師為各個小組解答疑惑的過程。每一個小組在自主協作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所以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問題采取個性化指導,為每個小組解答疑惑,實現因材施教[3]。
3)總結點撥。由每個小組的代表總結本次課程學習的收獲及碰到的疑難點,之后教師針對各個小組出現的問題將重點問題和知識集中講解,對本教學單元的知識進行系統化梳理,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3]。
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學習評價是課程的最后環節,教師從學生個人、各個小組以及整體的角度,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行整體評價,重視評價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以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本門課程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包括學習過程中的個人表現、小組表現和成績、個人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期末考試等。
5 結語
翻轉課堂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趨成熟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興教學模式,其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在國內外多所學校的實踐中取得極大成功。為此,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和應用,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發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