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10:5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類健康的基礎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穩定和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健康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而環境污染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生命與環境最密切的關系是生命利用環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體健康與化學元素的關系
人體中含有大量的化學元素。在這些元素中,除碳、氫、氧、氮能形成各種體內的有機物質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學形態和結構形成各種生物配合體、功能蛋白質、酶等存在于人體組織中,或作為組成人體結構的材料?;蜃鳛檠踹\輸的載體、或作為酶的激活劑、或作為體液中電解質平衡的調節劑,或作為人體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的通訊員,這些元素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但是,由于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對現代社會環境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方面的巨大變化的元素的生態適應機制,環境中有些元素對于人體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人體中任何一種化學元素超過一定的標準都會成為對人體的有害元素。例如,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組成血紅蛋白、傳遞電子和氧,維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體攝人過量的鐵,就會損傷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體的必需元素,氟對防齲齒、促進牙的生長有積極作用,氟還參與人體內各種氧化還原反應和鈣、磷代謝。但是,過量的氟會引起氟斑牙、氟骨癥和骨質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現代人與古代人人體中的微量元素的變化是由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隨著人類新技術的發展和對地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代環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過了古代環境。因此,現代人人體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過了古代人.
現代人體內大多數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許多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它們在人體中有隱藏毒性,當高于某一閾值時,人體便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銅的過量攝人曾導致了轟動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長期食用含銅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達72處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鉛也是一個潛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來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劑——四乙基鉛。在汽油時代開始以前,古代羅馬人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鉛了。古羅馬人用鉛制成貯存糖漿和果酒的容器,貴族婦女癡醉于鉛做的化妝品。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鉛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產和不孕癥是羅馬帝國上層階級出生率低,從而導致古羅馬最終衰亡的原因。隨著鉛的開采和汽油的使用,環境中的鉛越來越多。鉛中毒引起人體壽命縮短,情緒低沉、疲倦、貧血,甚至影響兒童的智力。 二、人體對污染物的富集
人類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質越多,“潘多拉魔盒”效應也越明顯。據統計,已有96000種化學品進入了人類環境。這些化學品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問題。100年前,“滴滴涕”的發明者(瑞士人綴勒)由于發明了“滴滴涕”而獲得諾貝爾獎,而現在許多國家因其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已將“滴滴涕”列為禁用品。
科學家發現,人體對環境中某些元素具有驚人的富集效應。美國的科學家在長島河口區做過這樣的實驗,大氣中“滴滴涕”濃度很低,但經過食物鏈放大,進入人體的“滴滴涕”濃度可達大氣“滴滴涕”濃度的 1000萬倍以上:大氣“滴滴涕”(富集1.3萬倍)浮游生物(富集14.3萬倍)小魚(富集57.2萬倍)大魚(富集85.8萬倍)水鳥(富集1000萬倍)人體。
現代科學證明,人體對有毒物質的富集放大是驚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縣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縣的痛痛病及農藥的污染,研究表明,工業廠礦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環境中造成環境鎘污染,從而使當地居民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含鎘量超標,居民長期食用被鎘污染的糧食、蔬菜等,導致體內鎘負荷逐漸增高,鎘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長達10-30年,為已知的最易在體內蓄積的有毒物質。鎘的不斷累積,可使接觸者產生各種病變。急性或長期吸入含鎘煙塵可引起肺部炎癥、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乃至肺癌。長期、低劑量接觸鎘污染主要產生的腎臟病變,表現為腎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鎘中毒時,腎臟對鈣、磷的吸收率下降,對維生素d的代謝異常,長此以往,可導致鎘接觸者的骨質疏松或骨質軟化。鎘還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睪丸的腫瘤。都是由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結果。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1692年由于患嚴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憂慮及妄想等癥狀而與世長辭。100多年后,人們分析了這位大物理學家的頭發樣品,發現牛頓死于鉛、砷、鎘中毒。這些元素都是牛頓用金屬做煉丹實驗時,從“潘多拉魔盒”中跑出來的。牛頓當年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體吸收了他的煉丹元素,并因此而喪生。
三、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危害
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廢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環境污染物影響人體健康的特點,一是影響范圍大,因為所有的污染物都會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流動,并且對所有的接觸者都有影響;二是作用時間長,因為許多有毒物質在環境中及人體內的降解較慢。
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經皮膚和其他途徑進入。氣態污染物一般是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由于呼吸道各個部位的結構不同,對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體肺泡面積達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極快,僅次于靜脈注射。進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徑一般不超過3μm,而直徑大于10μm 的顆粒物質,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水溶性較大的氣態物質,如氯氣、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極少進入肺泡;而水溶性較小的氣態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達肺泡。污染物進入人體后,由血液輸送到人體各組織。不同的有毒物質在人體各組織的分布狀況不同。一般來說,重金屬往往分布在人體的骨骼內,而“滴滴涕”等有機農藥則往往分布在脂肪組織內。毒物長期隱藏在組織內,并能在組織內富集,造成機體的潛在危險。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強、相對分子質量極小的污染物可以原報排出體外,絕大部分都要經過某些酶的代謝或轉化,從而改變其毒性,增強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體的肝、腎、胃腸等器官對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轉化作用。其中以肝臟最為重要。污染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和水解,這一代謝過程主要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關;第二步是結合反應,一般經過一步或兩步反應,原屬活性的有毒物質就可能轉化為惰性物質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現象,如農藥1605在體內氧化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種污染物在體內經生物轉化后,經腎、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體外,少量經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種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過皮膚的新陳代謝到達毛發而離開機體。
人體除了通過上述蓄積、代謝和排泄三種方式來改變污染物的毒性外,機體還有一系列的適應和耐受機制,但機體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過一定的限度,人體就會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影響環境污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劑量、作用時間、反應條件和個體敏感性等。總的來說,不同的污染物對機體危害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都是不同的,只有當環境污染物在體內蓄積達到中毒閾值時,才會發生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當污染物在短期內大量侵入人體,常會造成急性危害。歷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當污染物長期以低濃度持續不斷地進入人體,則會產生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例如,大氣低濃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劑量重金屬鉛引起的貧血、末梢神經炎、神經麻痹、幼兒腦受危害而引起學習和注意力渙散等智力障礙等。環境污染物對人體的遠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資料表明,人類癌癥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過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約占90%。而致癌的化學物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環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纖維、煤煙中的苯類、二氧化硫、農藥等。如位于包鋼北部偏西約20公里的沙德格蘇木,許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關節疼痛,部分人出現骨骼變形,據包頭醫學院在該地區的調查,兒童牙齒斑釉率為97.63%,成人為89.57%,嚴重的氟污染不僅損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來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大隊有萬余頭羊,后來只活了不過4000頭,牧民們生活極端困苦,紛紛灑淚離鄉,逃荒到達茂旗等地。對此,國家環??偩趾苤匾暎概商h境醫學研究所去調查核實,結果情況基本屬實。
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導致環境污染的疾病。如電視病、空調病、風扇病。電腦病、以及電磁干擾、核輻射、化學污染等等。僅就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含磷洗滌廢水對人體的影響來看,其副作用十分明顯。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間接刺激,手掌灼燒、疼痛、脫皮、起泡、發癢、裂口,成為皮膚科的多發病,并成為接觸性皮炎、嬰兒尿布疹、掌跖角皮癥等常見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種環境污染,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1999年比利時發生的二惡英“污染雞”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人類健康與環境的質量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要切實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發展。
1材料與方法
1.1健康教育
利用各種媒體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邀請省內外專家來德州市培訓專業人員,要求逐級培訓、部門培訓;要全社區人員了解鼠類生態習性,講授貫穿于整個試驗過程,是一種靈活、實用、有效的方式,最初先培訓滅鼠骨干,然后以生產小組為單位,每戶派一名代表(以家庭主婦為主),采取授大課的方式,講授防鼠滅鼠的基本知識,讓群眾自己動手防鼠滅鼠;滅鼠骨干人手一本宣傳手冊,每戶一張宣傳單,并利用沿街宣傳欄深人淺出,內容靈活,圖文并茂,使群眾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對于居家中一些特殊場所(糧倉、雜物間、禽舍等)的環境治理、布夾、布藥等不易理解的內容演示給群眾,讓其照此辦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居民不同文化及接受能力的差異,因人施教,充分運用圖表、演示、比喻,讓其了解滅鼠的有關知識,知道所做的目的和方法,充分調動其自身積極性;多媒體教育利用縣、鄉、村三級電視臺,播放鼠類防治的專題錄像,將鼠的危害、生態習性及如何利用其習性進行防治,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群眾面前,對推動群眾自覺參與鼠類防治,起到了積極作用;群眾多年養成的不良衛生習慣,短期內難以改變,需要試驗人員多次講解,時時提醒,反復強化,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1.2環境學治理
搞好室內外衛生,清理衛生死角,管理院內亂搭亂建草棚草屋、雜物,糧食入倉入囤,徹底清除鼠的棲息場所及食物來源。進出室內所有孔、洞、縫要用水泥堵塞抹平。通向室外的下水道口要用小于0.6cm的鐵絲網封檔。廚房、倉庫要設高60cm、厚2cm的檔鼠板,門下邊釘30cm高的鐵皮防鼠咬啃。
1.3滅鼠效果考核
采用格粉板法(400格者)。試驗前于各試驗組和對照組區域內隨機選定粉板布放戶,16:00開始按約15m2房間布放粉板1塊,每塊大小為20cm×20cm,翌日上午10:00開始查收,同時把帶有400格的有機玻璃板罩在粉板上分別計數鼠的陽性格數。計算滅鼠前后鼠的陽性率;依此計算殺滅效果。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環境學治理
發動各部門、家庭、“五小”行業對進入室內孔縫進行封堵,對餐飲業所有下水道用小于1cm的鐵絲封擋;完成毒餌站3.5萬個。
2.2試驗村與藥物投放對照村滅鼠效果的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試驗村全年的鼠密度保持在在0.5%~1.73%之間,能夠長期控制在較低水平;藥物投放對照村僅在投藥后的短期內將鼠密度控制在較低水平,只是在投入藥物后的2-3月內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隨后又逐日回升到原來水平,維持在較高水平,7-10月鼠密度分別是6.24%、10.03%、13.21%、13.42%。統計學處理,二者滅鼠效果有非常顯著效果差異(U=18.00,P<0.001)。
2.3試驗村與空白對照村滅鼠效果的比較
空白對照村全年鼠密度都超過國家標準3~4倍,7-12月鼠密度分別為11.24%、12.24%、11.02%、12.34%、13.01%、11.45%。統計學分析表明,試驗村與空白對照村的滅鼠效果亦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差異(U=3.500,P<0.001)。
2.4藥物投放對照村與空白對照村的滅鼠效果比較
經過統計學分析,二者的滅鼠效果沒有統計學意義(U=42.00,P>0.05)。說明藥物投放來滅鼠僅在投藥后的短期內起作用,只能起到階段性滅鼠效果。
3討論
鼠類防治國內外研究報道很多,大多是傳統的藥物投放毒餌滅鼠,較早使用急性滅鼠藥物不但效果逐年下降,而且對非靶類動物、甚至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近十幾年來,國家積極推廣抗凝血藥物滅鼠,但由于需要大量糧食,配制要求高,人民群眾不了解鼠類的生態習性、滅鼠方法,而且擔心毒餌對家畜、家禽造成損害,結果造成鼠害防治效果仍不理想。鼠類都是依靠人類活動所破壞的環境和形成垃圾、廢棄物而生存,衛生狀況和鼠害發生程度有直接的關系,臟、亂、差的環境為鼠害提供廣泛棲息場所豐盛的食源,是造成鼠患猖獗的原因,只有采取對居民宣傳教育工作,讓群眾更多了解鼠類的生態習性、危害防治方法,讓群眾自覺地有意識地參加鼠害防治工作,改變不良衛生習慣,建立良好的家務管理風尚,采取環境治理,經常性的打掃室內外環境衛生,清理垃圾死角,清理雜物、雜草,不亂扔、亂倒垃圾,清除鼠害隱蔽條件,儲存好食物、副食品,剩飯、剩菜及時清理,以此斷絕鼠糧,與此同時,對居民建筑進行防鼠措施處理,針對鼠類可能潛入室內的通道和縫隙、下水道、電線通過的縫隙實施相應的防鼠措施,從張莊村實驗結果看,以采用文化防治與環境治理為主,輔以少量藥物的綜合防治措施,不采用大規模藥物殺滅,完全可以把鼠害控制在國家標準以下,單純藥物殺滅不可能達到。而且,可大大減少藥物對環境的污染,保障人畜安全,降低費用。通過3個村一年來的滅鼠測算,采用單純藥物比用該方法多開支滅鼠費用5倍以上。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單純藥物投放不能長期穩定較低鼠密度,只有讓群眾更多了解鼠類的生態習性、危害防治方法,讓群眾自發地開展全民性的愛國衛生活動,家家戶戶設擋鼠板、堵塞孔洞縫隙,防止鼠隨時進入,才能長期控制鼠密度回升。通過對張莊村、南陳莊、蘆莊村3個自然村滅鼠方面的調查研究,驗證了健康教育與環境治理的滅鼠綜合措施確實有效,我們隨即在德城區所有學校、機關、賓館、餐飲單位開展了健康教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的滅鼠綜合措施運動。2011年的“國家衛生城市”驗收更進一步驗證了健康教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措施是一項科學、有效的措施。
作者:孟憲新 商懷君 許學水 李洪芬 單位:德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摘要:環境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是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加深而形成與發展的。本文以人類需要為科學的源動力和出發點論述了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從人類對自身健康的需要角度來說明環境科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環境科學;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人體健康
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基于人類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并在人類對其不斷的探索中得到發展、完善。正如早期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記數的需要而產生了數學,由于天空中的星斗與農作物的收獲及河水的泛濫之間的規律而產生了天文學一樣,環境科學便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后,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在其帶給人類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日益嚴重的負作用,這種負作用甚至危害到人類生存的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環境科學與人類息息相關,其任務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制定各項環境標準,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據。環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這里的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分為兩類,即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原生環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水、土壤等。次生環境是指由于工農業生產和人群聚居等對自然所施加的額外影響,引起人類生存條件的改變。[1]其中次生環境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環境因素,也是環境科學研究的客體。環境污染就是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自然原生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這種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噪聲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來說明環境科學的意義。
一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大氣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固體雜質微粒組成的混合物。就干凈清潔的空氣而言,按其體積計算,在標準狀態下,氮氣占78.08%,氧氣占20.94%,氬氣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氣體體積微乎其微。各種自然的變化會引起大氣成分的變化,例如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會產生有害氣體及其他微塵顆粒,但這種變化是局部的、短暫的。而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向大氣中排放的物質的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復雜,引起大氣成分發生急劇變化。當大氣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質達到對人類的健康及動植物的生長以及氣象氣候產生危害時,我們就說大氣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業企業排放的廢氣;生活爐灶與采暖鍋爐;交通運輸。
(二)污染物。顆粒物,SO、SO2、CO、NO、NO2、氟氣體、含氯氣體等。
(三)危害,談到大氣污染的危害,先舉兩個具體的例子:1952年12月倫敦發生的光化學煙霧,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歲以上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為平時2倍。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氣中污染物對人體的具體危害:
顆粒物:直徑小于0.015μm最容易進入人體肺部組織,稱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積,引起肺組織纖維化病變,導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載體和催化劑,可吸附多種污染物如硝酸鹽、硫酸鹽、金屬等,引起肺癌等多種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霧、酸雨。當空氣中的SO2濃度達到15mg/m3時,呼吸道受到刺激,達到20mg/m3時,使人眼睛流淚,咳嗽;當達到100mg/m3時,可致人死亡。
CO:阻礙氧氣的傳輸,使人體缺氧。危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人的感覺、反應、記憶等機能障礙,嚴重者會危害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生命危險。
NO: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后生成亞硝酸血紅蛋白和亞硝酸高鐵血紅蛋白,使血液運輸氧氣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當空氣中N02的濃度達100mg/m3時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體的基本成分,占人體比重的70%,人體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外界許多物質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質,使水質物理與化學性質發生改變,水質變壞降低了使用價值,稱之為水污染。[3]世界衛生組織報告80%的疾病與水有關,不潔飲水為人類健康十大威脅之一。據統計。淡水占全球水總儲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僅占淡水總量的0.34%。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將水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危機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機物,一般為蛋白質、糖類等雜質,微生物如沙門氏菌、腸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廠凈水工業中加入消毒劑而生成毒副產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業廢水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鉛、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鉛:損害神經系統,妨礙兒童發育,引起胎兒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為3mg。
砷:飲水中砷含量過高,長期飲用引起皮膚癌發病率增高。
汞:有劇毒,長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損害神經系統。
氟:引起骨骼變形、發脆,損害腎臟肌能,引起關節疼痛,出現氟骨癥。
氰化物:導致腦組織受損,呼吸中樞麻痹,嚴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損害肝和腎。
氯仿:具有潛在致癌的危險性。急性毒性為肝和腎的損傷和破壞,包括壞死與硬化。
總大腸菌群:包括沙門氏菌、志贊氏菌、腸道病毒等均可以水為媒介引起腸道傳染病。
三、噪聲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噪聲污染是發聲體作不規則的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從生理學角度講,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即不需要的聲音都稱為噪聲。當噪聲對人及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時就形成噪聲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聲:機動車輛、船舶、飛機所發出的噪聲;工業噪聲:工廠生產機器運轉所發出的噪聲;建筑噪聲:建筑機械工作時發出的噪聲;社會噪聲:包括人們社會活動、家用電器、音響設各所發聲音。
(二)危害
損傷聽力:根據損傷程度分為,聽覺疲勞,是暫時性、可恢復的,短時間處于強噪聲環境中會感到雙耳難受、頭痛,但回到安靜環境后很快就能恢復:噪聲性耳聾,長期處于強噪聲環境下聽覺疲勞得不到及時恢復,耳內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爆震性耳聾,突然暴露于及其強烈的噪聲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從基底急性剝離,使人永久喪失聽力。
損害視力:噪聲作用于聽覺器官,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波及視覺器官,造成視力減弱,使視覺、視野發生異常。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長期處于高噪聲的人比正常環境下的人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發病率高2—3倍。地區噪聲每上升1分貝,高血壓發病率上升3%。
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對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嬰幼兒來說,噪音危害尤其明顯。經常處在嘈雜環境中的嬰兒不僅聽力受到損傷,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環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種外,還有與人體健康較為密切相關的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再一一陳述了。
1養殖概況
玉屏縣是全省唯一一個侗族自治縣,以水流如玉、青山為屏得名,素有“黔東門戶”之稱,是著名的“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簫笛之鄉”。全縣轄三鎮兩鄉兩街道辦事處,面積523km2,耕地面積5733.33hm2。2014年3月廣東溫氏畜牧集團入駐玉屏,短短2年內,已建成年產35萬t飼料加工廠1個、年產16萬頭仔豬擴繁場1個;發展代養戶460戶,每批養殖規模可達15.2萬頭;另一個年產30萬頭全自動化、集約化仔豬擴繁場正在建設之中;截至2016年6月30日,代養戶存欄生豬60211頭,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出欄生豬63157頭(已接近玉屏縣2013年出欄生豬量64530頭),代養戶收入12484.35萬元,出欄頭均利潤181.09元,按投苗數計算農戶頭均毛利為238.98元,代養戶每批毛利平均為10.22萬元;公司仔豬擴繁場存欄豬8711頭,其中:基礎母豬2403頭,后備母豬4883頭,后備公豬33頭,生產公豬119頭,產房仔豬1273頭;創造了溫氏集團成立32年來的“玉屏速度”。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為引領,生豬產業迅速成為全縣農業主導產業。
2研究內容與結果
肉豬高效養殖豬舍建造模式研究:俗話說“養豬無巧,欄干食飽”,充分說明了豬舍環境對肉豬高效養殖的重要性。肉豬高效養殖的重點內容是場址選擇與豬舍設計。
2.1場址選擇
玉屏縣地處武陵山區,擁有天然防御屏障,可減少病原傳播途徑;并配套有油茶基地、中草藥基地、農田、果園等,建立循環農業,雙向減污可解決環境問題。玉屏縣雨量充足、氣候炎熱,特別是夏季高溫高濕,應考慮防暑降溫。生豬家庭牧場應建在坡地、薄地上,不占用耕地。在選址上要符合《畜牧法》相關要求,選擇在遠離村莊、城區、居民點的地方,距交通干線和居民區500m以上,土地使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與區域內土地使用規劃,必須保證不對飲用水源產生污染;同時要與糧食、蔬菜生產基地、林、果園基地、優質牧草基地等結合選擇落實,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現種養結合和糞污資源化利用。
2.2豬舍設計
一個完整的豬舍主要由墻壁、地面、屋頂和門窗構成。豬舍隔離墻為120mm墻900mm高,走道隔墻為800mm高。屋頂采用彩鋼瓦結構,即0.426mm厚彩鋼板+50mm厚阻烯泡沫+0.8mm厚PVC(咬口型)。門寬0.6~0.8m,通道的門高1.8m,與過道等寬。封閉式豬舍需設窗戶,保證豬舍關照和通風。窗戶距地面1.1~1.3m,窗頂距屋槽40~50cm。欄舍地面首先鋪上薄膜紙或油粘紙用于防潮,再倒水泥,地面混凝土選用C25及以上,厚度5cm,然后過水泥砂漿選用M15及以上,厚度3cm(用砂一定要過篩,豬舍地面不能用粗砂,因為不過篩的大砂會影響豬肢蹄)總厚度約7~8cm,同時防止地面過滑。地面水流走向往排污區,坡度為4%,鋪設及打地面時順坡度過光板,不能積水、坑洼、凹凸不平。要粗糙不能光滑,也不能過水泥油。飼槽為水泥加磚建造,長形,槽底為橢圓形。自動飲水裝置,為三個飲水器,距地面高度分別為25cm、40cm和60cm,間距為40cm。飲水器下方建飲水器排水溝,順接入舍外雨水溝。建雨污分離溝,一明一暗。暗溝沿豬舍兩側雨水屋檐深埋DN300PVC排水管做污水溝,污水管從源頭至化糞池保持前高后低,坡度在10°以上,污水單獨排進地下化糞池或沼氣池;明溝方向同暗溝,沿豬舍兩側在污水溝的上面建設,溝寬30cm,深15cm,用作雨水溝,雨水溝用水泥砂漿砌成抹面,場內雨水全部貫通排出場外;外墻預留300mm×80mm排糞孔至集糞池。
2.3肉豬高效養殖飼料營養的研究
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建成35萬t飼料廠,為銅仁市乃至武陵山區溫氏代養戶供應全價料,主要措施如下:
2.3.1動態監測,控制原料質量選擇飼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盡量利用玉屏縣周圍現有的飼料資源。飼料原料主要檢測色澤、氣味、水分、發熱、蟲蛀、雜質、粗細度、霉變等,并做出質量判斷。玉屏溫氏建立了實驗室平臺,實驗室化學鑒定每批飼料原料的水分、粗蛋白質、粗纖維、鈣、磷、鐵、銅、鋅、猛、黃曲霉素等,從飼料源控制飼料質量,且能動態監測飼料源粗蛋白、水分等作為配方配置依據。
2.3.2一體加工,保證飼料質量玉屏溫氏35萬t飼料廠生產線選用國內一流主機設備,工藝技術指標可達國內一流水平,采用先粉碎后配料的工藝路線。
2.4肉豬高效養殖飼養管理的研究
育肥階段成本可占總成本的一半以上,育肥階段讓豬長得快、料肉比低必須保證以下條件:一是豬必須是健康的,也就是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完善;二是提供的營養必須與豬發育相吻合;三是必須有優越的環境條件,如空氣質量、溫濕度等。由于其飼料營養由公司保證,故代養戶的管理要點具體如下:
2.4.1育肥段的環境控制一是溫度控制。實踐證明育肥豬在17℃~22℃生長效果最好。料肉比最低,日增重最大。有人總結了一句冬天給肥豬加溫的理由:“不燒炭,就要燒料,料比炭的價格要高得多”,再加上溫度適宜后,豬群健康程度增加,料肉比降低,出欄時間提前,優點遠遠大于缺點。二是衛生與消毒。打掃衛生做到三鏟兩掃。消毒時必須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消毒前要將舍內徹底清理一遍,將糞便、灰塵清理干凈;第二濃度要夠,必須按要求嚴格稱量消毒藥和水;第三要有足夠的劑量,讓消毒藥將所有的臟物浸透。三是通風換氣。豬舍封閉較嚴,要注意通風換氣。改善空氣質量的辦法有主要是通風和保持舍內清潔,通風可將有害氣體及時排出舍外,而保持舍內清潔則可以將產生有害氣體的根源清除,特別是在冬季通風換氣比保溫更重要。沖圈是最徹底的清潔圈舍辦法。在低溫時沖圈時應注意,沖圈不沖豬,以防突然冷刺激引起豬感冒;沖圈是必須將舍內門窗關嚴,一位老飼養員總結一句話:“給豬洗澡時要把門關嚴”;沖圈時要選擇天氣晴朗、舍內外溫差較小的時段,如下午。
2.4.2育肥豬的管理控制育肥豬管理一是合理利用豬舍空間。采用不同階段豬舍養豬數量不同,既合理利用了豬舍空間,又使每批豬出欄時體重接近。方法如下:第1步:在可飼養育肥豬15頭的豬欄,轉入仔豬20頭;第2步:1個月后,將欄內體重小的3頭挑出重新組群;第3步:轉入2月齡時,再將每欄挑出2頭體重輕的豬,重新組群;這樣可提高豬舍利用率15%,同時在氣候寒冷時又能通過增加密度提高舍溫。二是分性別飼養。三是分大小飼養。
2.5肉豬高效養殖生物防疫安全體系的研究
2.5.1轉變溫氏合作農戶防疫與養殖觀念每個片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從進豬、消毒、防疫、趕豬各環節指導農戶。樹立農戶以防為主的理念,消毒滅源。
2.5.2建立生物安全隔離區制度代養豬舍豬群全進全出,進豬前后豬圈徹底消毒。種豬和肥豬兩點飼養,種豬飼喂在種豬場,肉豬飼養在代養豬圈,減少疾病傳播。
2.5.3堅持環境安全的消毒制度養戶根據養豬場不同區域選擇消毒藥物。在豬場大門設立消毒池,每天換消毒水1次,同時用該消毒水噴灑其周圍;在圈舍內外和排水溝,每天消毒2次。
2.5.4重視清潔衛生工作消毒藥物作用的發揮必須使藥物接觸到病原微生物,徹底的清潔衛生是有效消毒的前提,執行清洗-干燥-消毒的清潔消毒處理程序,徹底清潔豬舍。
2.5.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主要針對免疫病毒病,細菌病則需靠藥物預防。注意無論注射菌苗或者病毒苗時前后2d不要消毒(消毒藥可以殺滅細菌病毒,也同樣會通過注射部位影響疫苗效果)。據報道豬的免疫空間是有限的,如果注射過多的疫苗會產生“免疫麻痹”。不但后注射的苗沒有作用,主要的豬瘟等疫苗效果也會很不理想。疫苗保護率沒有100%的。更重要的是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在使用疫苗時,需核對檢驗并記錄疫苗存放溫度,容器是否損壞,疫苗的外觀、生產廠家、日期、有效期,活疫苗是否真空,滅活苗是否破乳,批號是否檢驗過等內容。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參考引種豬場免疫程序和本地遺傳性疾病,玉屏溫氏為代養戶提供肉豬常見免疫程序,并配備專門的疫苗團隊,按時到代養戶豬圈注射疫苗。
2.5.6豬舍廢棄物處理玉屏溫氏代養豬場廢棄物處理根據“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集中管理。及時對病死豬只上報公司管理人員,確認后的病死豬嚴禁亂拋棄,必須做深埋等無害化處理。糞便用固液分離機(祁陽現代農業裝備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型號9GF-7.0)壓榨,固液分離,固體成為有機肥料,液體排入沼氣池發酵。廁所及豬舍污水設置化糞池,避免糞水直接排入環境中。
3項目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規模養豬場環境健康養殖技術推廣應用,乳豬21日齡斷奶,28.62日齡投入代養戶豬舍,在代養戶豬舍飼養161.23天,存活率達95.39%,出欄肉豬體重達128.99kg。抽樣50戶代養戶,飼養規模為19400頭,每棟圈舍平均投苗381.53頭,出欄肉豬363.96頭;截至2016年6月,出欄36369頭,農戶收入7304.77萬元,農戶利潤681.25萬元,出欄頭均利潤187.18元,農戶戶均每批利潤6.81萬元。全縣發展代養戶共460戶,每批投苗規模為152050頭;其中已投苗戶225戶,每批投苗規模為81550頭;在建戶235戶,每批投苗規模為70500頭。投苗戶中,統計截至2016年6月,月末存欄60211頭,出欄63157頭,農戶收入12484.35萬元,農戶利潤1143.72萬元,出欄頭均利潤181.09元。
3.2社會效益分析
在項目實施期間中,根據規模養豬場環境健康養殖技術難點,在生豬養殖的保育、飼料配方的轉化階段、梅雨季節、高熱季節等養殖的關鍵環節,以及農民的農閑季節,先后舉辦15期規模養豬場環境健康養殖技術培訓會、現場會,組織觀摩學習、邀請海外專家來講座、深入豬場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培訓。培訓人數達658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100份,把規模養豬場環境健康養殖技術的物化成果發放到全縣廣大養殖戶手中。使廣大養豬戶掌握規模養豬場環境健康養殖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培訓人員的養殖技術能力,為玉屏縣生豬產業的大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3.3生態效益分析
通過規模養豬場環境健康養殖技術推廣應用后,規模養殖場飼養管理和獸醫技術人員的疫病防控意識明顯提高,一是全面實施養豬場圈舍消毒和死亡豬只無害化處理等技術措施,有效降低了養豬場病源菌的檢出率,減少了病原微生物的擴散與傳播。二添加益生菌和使用天然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促進豬只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和促進豬只細胞因子分泌,增強豬只免疫能力,改善豬肉品質風味。三是發酵后的豬糞是高效有機肥,還田后,不僅可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同時能修復退化了的黃土土壤,達到改造中低產田的口的。
作者:姚茂發 單位: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畜牧產業發展辦公室
一、研究背景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環境為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條件。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但是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為主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生存環境的惡化,環境和社會健康成本激增。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2012年)報告稱,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位于中國,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針對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環境問題,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已經行動起來,呼吁發展低碳經濟,改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走綠色、環保、循環的發展方式。相關的學術界人士也開始致力于環境、發展問題的研究,針對我國目前的人口、環境、社會健康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我國經濟模式的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
二、經濟增長與環境、社會健康的關系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如何相處。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降低它們之間的矛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是并駕齊驅的。沒有經濟發展作支撐,環境保護就無法順利實施,因為環保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近年來,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成了新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要求,經濟結構的調整成了必由之路,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身,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經濟增長與社會健康的關系
由于人類經歷了生存的危機,才激發了對健康的渴望。經濟的發展本應為人類的生存、健康服務,但目前的經濟發展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健康。因此,要注意調整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健康相輔相成,經濟發展要維護社會健康,社會健康能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兩者缺一不可。
三、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社會健康成本實證分析
何為環境成本呢?人們的經濟活動導致了環境污染,污染的出現使環境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能力和質量下降,人們為此付出的成本代價就是所謂的環境成本。環境成本又分為環境退化成本和保護環境支出,保護環境支出顧名思義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支付的一些成本的價值,環境退化成本即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的損失和保護活動付出的一些價值。社會健康也稱為社會適應性,是指人類對于賴以生存的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即人類個體應付周圍自然環境和生活需要的能力和適應能力。
(一)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分析
環境成本包括資源的消耗(例如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等)、環境的污染(例如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等)、生態的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資源消耗成本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資源被利用和消耗的價值。依據自然資源自身的性質特征來看,有些資源是一次性消耗資源,例如不可再生資源中的礦產資源、西北部地區的水資源等;有些資源是多次性消耗資源,例如土地資源、防護林、南方的水資源等。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一季度同比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四季度增長7.7%。從產業方面看,第一產業增長4.0%;第二產業增長7.8%;第三產業增長8.3%。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全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2013年,根據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共74個城市開展監測,對六項污染物進行評價,74個新標準監測實施第一階段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僅為4.1%,僅???、舟山和拉薩三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對全國470個城市(區、縣)開展的降水監測中發現,酸雨城市比例占29.8%,酸雨頻率平均達到17.4%。2013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達695.4億噸、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43.9萬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2.8億噸;全國共調查統計工業企業147657家,其中火電行業3102家,共排放二氧化硫782.7萬噸,氮氧化物964.6萬噸,煙粉塵218.8萬噸。2011年,全社會環保投入7114億元;2012年825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9%;2013年環保投入951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013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23億元、城市排水建設投資1055億元、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867億元、治理廢水項目投資124.9億元、治理廢氣項目投資640.9億元、治理固體廢物項目投資14億元。
(二)經濟增長的社會健康成本分析
經濟增長對于全社會的健康水平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經濟的增長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環境和居住環境,各項社會保障設施不斷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政策不斷出臺,維持和保障了居民的健康支出,提高了全社會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對于居民的生存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并且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的生活步伐,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人們的生存壓力、工作壓力不斷加大,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情緒、負面影響,逐步消減了物質條件改善帶來的福利,整體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2013年我國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和臺風的受災面積達到11426.9千公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38818.7萬人次、自然災害受災死亡人口2284人、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808.4億元。
四、經濟增長與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建議
針對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和環境、社會狀況,我們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改變當前的發展狀況,保障居民的生存和發展。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資源消耗損失在GDP總量中占據很大的比例,經濟增長對于資源消耗的依賴較深,尤其是作為我國資源密集區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能源的消耗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進步,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要及時地轉變目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的低碳經濟,對于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強監控,頒布新政策鼓勵其進行改革。對于企業征收污染治理稅來擴大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環境污染稅征收的依據就依靠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環境污染損失核算的結果,將環境污染成本內部化。
(二)對西部進行生態補償,生態脆弱區實施生態移民
西部地區是我國河流的發源地,位于我國河流的上游,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對于中下游地區有極大的影響,但是由于西部地區自身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特點,一直處于生態脆弱的地位。國家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平衡發展格局,對于西部地區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例如把東西部的生態保護聯系起來,西部地區的犧牲換來了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應該就自身的生態受益部分進行相應的評估,折算為貨幣補償給西部地區的人民,讓他們可以有能力轉變自身的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減少他們自身因為生活的需要而對環境的索取、破壞,為西部地區的人民提供更多的生存、發展機會,減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經濟發展是為了更好地回饋社會、回饋民眾,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類,而目前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社會健康問題已與經濟發展的初衷相違背,現在的經濟發展是以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已經嚴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存和健康。改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迫在眉睫,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找到一個新的發展模式,使經濟增長與環境和社會健康成本相協調。
作者:張玲玲 華天昕
一、校園與教室物質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教室環境的美化與設計中對于教室光線、色彩以及地面、課桌椅的擺設的環境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如日光燈的照射和太陽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暢柔和度,白天應該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戶掛窗簾,這樣的環境對于學生的視力保護、學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上課熱情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樣教室內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淺色系,最好是白色,這樣干凈舒服,還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強,消除視力疲勞;課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潔白干凈,能讓學生產生冷靜和清爽的感覺,可以安靜地學習,煩躁的情緒就會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覺和課桌椅的擺設,座位排列的空間形式體現的次序感、各種裝飾物品的擺設井然有序等。這樣的教室環境,學生愿意學,教師愿意教,這樣的師生互動積極性都會得到增強,心情愉悅,坐在這樣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享受”,而且學習累了,教室的環境給自己是一種美的熏陶的環境,一個自然寧靜的氛圍的營造。
二、校園與教室人文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1.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證
例如:哈佛大學圖書館4點鐘就有人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一起學習的同學,這樣的學習環境,每個人都會熱愛學習,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幫助,同時也使得學生體會時間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重要性,自己主動去學習,愿意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同時充分發揮校園墻報、標語、板報、宣傳欄的宣傳、鼓勵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進事跡。
2.和諧的教室人文環境營造有助于為個體全面發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環境
教師的環境布置過程其實就是人文環境的創設,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教室布置過程就可以完美地將教育滲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師只是參與期間的指導者,布置完之后,師生之間是一個思維與想法的碰撞,師生之間得到了交流并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寧靜優雅、干凈溫馨、全班同學思想匯集的教室,無形中讓學生保持地面整潔、窗明幾凈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生有一個好的道德修養。
三、結論
良好的校園環境、適宜的教室氣氛、理想溫馨的環境以及師生環境的營造等能夠使得學生在一個愉悅的情境下學習與生活,避免因為學習的壓力而產生壓抑的心情,影響學習效率。因為學習本來就是一個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勞比身體上更讓人難以排解,如果讓人在令人厭倦的環境下學習,真的會使得學生不良的情緒,難以調節。這樣的設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價值所在。綜上所述,營造良好的校園與教室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也真正能做到“潤心細無聲”之效,和“隨環境潛入心靈”的“潛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園環境的創建,以及和諧有價值的教室環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發揮環境的積極影響,無形中達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實現了最高境界的教育。
作者:張浩閱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摘要:
湖北省現有458.75萬在校小學生與初中生,全社會都關注著學校校園生態環境與學生體質發展的關系,人們正期待著學校提升學生體質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
中小學;校園生態環境;身心健康
2016年,“兩會”有一個引發世人與國內外記者特別關注的“部長通道”,記者可以在“部長通道”進行采訪。其中,教育部長在回答公眾的問題時說:“我國基礎教育仍堅持小學與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制度,重點發展小學和初中教育,各地教育部門正集中整治、新建或擴建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惫P者作為媒體人,又是一位母親,所以特意關注孩子智力和體力的全面發展。在當前重點發展小學與初中教育的關鍵時期,筆者尤其重視九年義務教育的小學和初中學校建設。學校只有明亮的教室是不夠的,它還要有綠色的校園環境和運動場所,才能不斷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2011年11月18日,在首屆廣州國際馬拉松比賽中,發生了兩名大學生猝死事件,隨后相繼在少數學校的男生1000米耐力跑的達標測試中,也發生了類似的猝死事件。這些事件極大地沖擊了人們,引起了全社會的重點關注和人們的思想覺醒。很多人為此呼吁,希望能大力改善和加強中國小學與初中的義務教育,積極建設綠色校園生態環境和現代化體育設施。筆者翻閱了美國、日本與韓國的小學、初中辦學資料有一些經驗值得思考與借鑒。
一、要有科學健身的指導理念
從醫學角度上看,猝死是指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而造成猝死的原因,除了遺傳、病理、工作壓力與心理壓力之外,還有運動。運動猝死是人缺乏鍛煉和心血管系統功能滯后所導致的,這與體育課程教學的不科學有很大關系。筆者查閱了日本小學體育教學文獻資料,發現日本小學體育課按照年級享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要求:1~2年級是運動游戲,3~4年級是保健運動基礎教學,5~6年級是體操、跑、跳繩和球類運動。學校不規定硬性達標。日本的小學校園均設有200米的圓形跑道,學校要求低年級學生跑10圈、中年級跑15圈、高年級20圈,以發展小學生的有氧耐力。在日語中,走與跑是一個意思,持久走譯成中文,就是耐力跑的意思,其目的正是改善小學生的心肺功能,幫助學生從小養成健身與鍛煉的好習慣。
二、身體需有適應環境的抵御能力
青少年體質的增強,在于適應與抵御環境的能力。日本小學生不僅耐力素質高,且具有極強的耐寒能力,美國、韓國的小學生也都具有這種耐力和抗寒能力。而我國的學生卻在老人和父母的寵愛下,很少進行耐力及抗寒能力訓練,家長都害怕凍壞了孩子,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有這樣幾個真實的故事:一位中國大爺,正值寒冬去韓國探親,看見韓國的孩子穿著單薄的短衫和短褲上學,于是給孩子穿上了棉衣和棉褲,但孩子卻被學校拒絕入校。中國大爺親眼見到首爾第一場雪,孩子們穿著短褲、短裙繞著操場跑步,光著赤膊在雪地上開心地打滾。大爺見此情景,覺得擔心孩子受“凍”是多余的。一名出生在中國杭州市的小學女生小林,父親已經在日本工作了十多年,2010年,小林在國內讀完小學4年級,轉入日本大阪金岡南小學讀5年級,學校要求學生一年四季都穿短袖衫短褲上學,小林很快就適應了島國的生活習慣。小學每周上三節體育課,小林每天參加由學校組織的2000米晨跑,周三下午參加俱樂部籃球運動。夏天,學校會組織學生游泳;冬天,學校組織學生參加耐力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更加快樂和健康。
三、結語
無論華裔學生在美國、韓國或日本學習,均能很快適應當地的生活與學習環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習上感到了快樂,沒有心理壓力,全社會都非常重視中小學生的身體與基礎文化教育。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但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與社會都把成績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對孩子身體發展的關注,導致青少年體質滯后。2016年,“兩會”之后,各地加強了小學與初中義務教育的投入,人們最關注的不僅是現代化明亮的教室樓,而是校園的生態環境和體育設施的建設,人們的意識上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必然產生嶄新的體育教育效益。
作者:常艷 單位:武漢廣播電視臺
目前社會高新技術在不斷更新創新,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人們不斷利用自然資源雖然帶來了全球經濟的突飛猛進,同樣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存是可持續性的,必須加強生態系統健康發展與環境管理的研究。
1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體系
評價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是一連續的過程,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體系首先需要對表現生態系統發展狀況的特征進行獲取;其次對所獲取的特征信息要進行整理分析,并判斷不同類型的特征在整個生態系統運行的過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后設置出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恰當方法,不斷完善健康的生態系統體系。具體的對生態系統的評價包括:(1)評價該系統的活力通過系統的新陳代謝能力及生產服務能力等確定。(2)評價生態系統的組織結構可選的評價指標是不同區域相互作用對結構數量、種類的影響,還可以通過評價系統內部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情況等。(3)評價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可通過該系統所體現的對外界干擾因素的承受能力來判斷。(4)評價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也就是系統對于承受外界壓力之后的自我恢復能力及自救能力。(5)評價生態系統的擴散力,也就是生態系統對所處環境產生的好壞兼具的擴散力。
2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管理的研究
2.1生態系統健康是環境管理的基礎研究生態系統的健康首先要對生態系統產生及發展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其次還要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進行分析,明顯的直接功能有哪些,潛在的功能有沒有被發揮出來;最后還需要明確生態系統健康的指標,怎樣測量才更準確,測量結果是否能與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對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一系列的問題也是在區域環境中環境管理工作需要考慮的問題。在環境管理工作中,關注的重點就是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平衡發展,相互之間促進創造效益,最終追求的目標也是可持續的環境資源及其效益。所以要想管理好環境必須從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入手。
2.2生態系統健康是環境管理的目的生態系統的持續健康發展實質上說明為人類生活狀況與社會穩定發展提供的服務質量也是持續穩定的。在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所處的生態系統也是隨之不斷更替的,在其結構上及維持生存保障性上都是在不斷更新變化的。研究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主要內容就是平衡生態系統與人類之間的健康、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健康,而環境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平衡自然與人類之間和諧發展、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二者的目標統一是顯而易見的。
2.3生態系統健康為環境管理提供支持既然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那么管理中如何選擇管理辦法,應用怎樣的技術都是具有相通性的。人們所關心的不僅是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功能是否體現出來了,更注重的是生態系統是否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持條件。健康的生態系統基本能夠維持其本身的組織結構和系統自治,而達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硬性技術作為支持,主要技術包括:生態工程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生態系統保護及恢復技術。另外還需要一定的軟性科學力量支持,主要包括:不同環境內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環境保護意識的建立等。
2.4生態系統健康是環境管理的主要問題如何判斷生態系統的健康這就要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活力、恢復力、擴散力等特征入手,如果生態系統的功能之間存在紊亂或結構上有退化的現象,會導致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及負荷能力產生一定程度地減少。整體上觀察生態系統,體現出不健康發展的現象有:被侵蝕的數量增大、土地肥力不足、地理水文不合規、農產品產量的下降和質量的退化等。這些現象的出現就是生態系統不健康的直接體現,說明生態系統已經面臨了在其不同功能上的紊亂,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增多,隨之無論是環境管理還是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都受到了阻礙。
2.5環境管理保障生態系統健康對于環境管理和生態系統二者的健康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的目標實現對另一方來說都有重大的意義。對環境管理的優化實際上就是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優化環境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生態系統的健康,二者相互配合促使不同區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循環運轉,二者之間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通過不斷研究區域內部因子的作用關系,探索出其中的規律意義,不斷保障生態系統的健康。
3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我們必須重視研究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管理,而對于如何管理好生態系統的健康需要考慮到生態系統的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在生態系統組織結構等內容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管理目標的設置上也要隨之改變,通過不斷完善生態系統中的各項指標,不斷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作者:黃佳麗 單位: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環境保護局
一、生命教育宏觀視界下心理健康教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環境教育
學生的心理發展既與自身有關,又與家庭、社會及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首先,從家庭環境來說,父母的行為方式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重大影響。家庭是兒童體驗生活、體驗生命、感受生命意義和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其他環境所不可替代的。父母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和兒童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的婚姻狀況,都極大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發展及健康。有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離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觀、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為問題也較多。其次,從社會及自然環境來說,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對個體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具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學校環境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創造幽雅、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收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功效,使學生身心和諧,樂觀向上,熱愛生活,能夠發現生命之美、欣賞生命之美,直至實現自身價值,實現生命之美。同時,社會、自然環境中的經濟狀況、就業狀況、衛生醫療狀況、科技進步狀況、自然污染狀況等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2、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抗挫力,學會自我調控、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等。這些目標的實施與達成,有助于學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進而關愛生命、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心自然環境。
二、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
《心理健康》課程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意識的教育,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同時,《心理健康》教材本身就有很多具有良好的環境教育意義的內容,適當引申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這要求心理健康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中美的、善的、積極的因素,要善于發現其中與環境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契合點,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去影響學生,使之自覺摒棄對環境、對自然的錯誤觀念及誤區,逐漸形成積極的、和諧的環境觀。
1、把握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首先應當把握好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做到有的放矢。第比利斯宣言明確指出,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
(1)增強人們對城市和鄉村區域中的經濟、社會、政治和生態的相互依賴性的認識;
(2)給予每個人保護和改善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決心和技能;
(3)在個人、團體和整個社會中創造出新的有利于環境的行為規范。其實質是通過教育使人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
2、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目標中整合環境教育目標
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目標,可以有效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環境教育有機融合。而心理健康教育與環境教育內容的一些共同之處,為這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與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都提倡真、善、美,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的是心靈的真、善、美,環境教育提倡的是人與環境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與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都是實現和諧,從“身心和諧”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皆是二者的共同目標。因此,我們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實現“1+1”大于“2”的效果。
3、在《心理健康》授課過程中融入環境教育理念
為了實現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目標中整合環境教育目標,就必須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融入環境教育理念,使環境教育滲透入《心理健康》課程中。例如,在實際授課中,我根據《心理健康》教材(主編:俞國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第一單元“心理健康與我”第三課“心理發展你我他”,由關心自我心理發展引申到關愛同學心理發展,再引申到關愛社會和自然,并引起學生“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的討論,最終使學生得出“與人樂樂”的結論。又如,在教材(同上)第四單元《學校中的我》第16課“沖突,讓青春失色”的授課中,我首先會用學生間沖突實例引起學生對學生沖突的思考,然后通過“討論會”與“明辨是非”、“自我剖析”環節,使學生領悟到同學情的可貴,進而學會減少同學間的沖突和矛盾,并由此引申出減少與社會、自然的沖突,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最后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如何與社會、自然和諧共存”使學生在討論中受到啟發。
三、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兩點建議
1、結合教材、教學目標進行滲透教育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不能脫離教材、教學目標,隨心所欲地進行環境教育,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給人以牽強附會之感,導致難以對課程的進行綜合評價,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必須結合教材,以教材為綱進行滲透教育。同時,還應當從教學目標特別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對環境教育加以滲透。其中,筆者認為,環境教育應特別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只有建立起對環境的真情實感,樹立起保護環境、珍惜環境的環保價值觀,學生才能自覺、自愿地加入到愛護環境、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行動中去。
2、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注重體驗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需要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體驗中自主建構知識。心理健康除了在課堂上采用引導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創設教學情境滲透環境教育外,還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落實環境教育。例如,組織學生進行野游,到大自然中去領略自然環境的美麗與不凡,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喚起學生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的意識;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城市中污染比較大的工礦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引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深切思考。
作者:梁皓單位:桂林市衛生學校
《環境科技》2014年第三期
1江蘇省環境與健康監測現狀分析
從江蘇省的環境監測現狀來看,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尚未構建。盡管江蘇省已開展了全省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飲用水源地有毒有機物調查等多種專項調查,但這些調查和人群健康結合較少,且分別進行、調查目的不同、設計和方法不統一等原因,在說明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這一問題上難以相互支持,加之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尚未納入常規工作,對人體健康影響更為直接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基礎數據缺乏,不利于政府部門實時、動態和準確把握江蘇省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損害的狀況及變化趨勢,也不利于有針對性地調整相關政策及措施。
2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構建
環境與健康監測是一個綜合性的監測,關于環境質量方面的數據由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有關疾病方面的數據由衛生部門負責。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是在充分利用現有環保、衛生部門的相關監測網絡和監測力量,結合日常監測工作,完善監測設備,培養環境與健康專業人才,不斷充實和優化監測內容的基礎上逐步構建的,主要包括環境污染監測、暴露監測、健康效應監測、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相關性分析與評估4個方面的內容,見圖1。
2.1環境污染監測環境污染狀況監測包括污染源監測及污染源主要可能擴散介質如大氣、水、土壤及其他介質的環境質量狀況監測。(1)污染源監測污染源監測包括排放特征污染物的歷史源及現狀源。歷史源是指在調查年已關停并轉、且排放過擬調查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工業企業所用燃料、原輔材料、生產工藝、產品產量、主要污染物種類與通過各種途徑的排放量、環保常規監測數據等,調查時間段自建成投產至關?;虬徇w年。現狀源指在調查年仍在生產經營且排放擬調查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工業企業的基本情況、燃料、原輔材料、生產工藝、廢水與廢氣排放方式、污染處理設施等,調查時段原則上自建成投產日起至調查年,重點關注近10年。污染源監測可采用現場實測、排污系數估算、歷史回顧與反演等方法,以確定特征污染物進入環境的主要輸入途徑,定量計算進入環境的污染負荷通量、時間過程、空間分布。(2)環境質量狀況監測環境質量狀況監測應盡可能兼顧環境和健康監測點位的匹配性,滿足評價試點調查期間環境質量時空變化趨勢的要求,根據污染物進入周邊環境的主要途徑及調查點的實際情況,選擇重點調查的環境介質。調查環境介質中特征污染物的水平,主要包括: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及環境生物樣品監測4個部分。大氣應重點監測人群密集居住區的室內、室外空氣,同時根據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暴露途徑,考慮室內室外塵土的采樣;水體重點監測飲用水源、灌溉用水和養殖水,同時對應采集水體沉積物;土壤重點監測與暴露有關的農用地土壤、人群活動區域土壤,兼顧其他類型土壤;環境生物樣品重點采集本地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包括農作物、畜禽水產品等。
2.2暴露監測暴露監測包括外暴露監測和內暴露監測。對人體暴露情況進行測量是判斷環境污染物與健康損害之間因果關系的重要依據,對暴露水平的定量測量是判斷劑量-反應關系的關鍵。(1)外暴露監測外暴露監測主要針對與人體接觸的環境介質中的污染物濃度和含量水平進行監測,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環境監測、個體暴露測量獲得。應重點了解特征污染物人體暴露的特征,包括:暴露途徑(如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接觸等方式)、暴露時間、暴露頻率,確定特征污染物人體外暴露量(如:通過室內空氣、飲用水及家庭消費食品監測獲得的暴露量)。具體應根據特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確定選擇以經呼吸吸入還是經口攝入為主,重點開展監測。(2)內暴露監測內暴露監測指對目標人群體內的污染物負荷水平進行監測,可以通過檢測體內生物標志物來實現。生物標志物分為暴露生物標志物、效應生物標志物、易感生物標志物3類,應遵循科學性、可靠性、實用性等原則選擇合適的生物標志物開展監測。一般情況下,多選擇血液、尿液中特征污染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的濃度水平進行測量。
2.3健康效應監測人群健康效應監測主要是對環境污染物造成的生理、生化、結構、功能改變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的過程。環境污染物導致的健康損害效應可以分為特異性損害、非特異性損害和蓄積效應3類。(1)特異性損害環境污染物對機體造成的損害具有某種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特征,污染物可以引起機體特異的癥狀、體征、生理、病理、X-線片的改變等,具有特異的觀察或檢測指標??赏ㄟ^資料收集、問卷調查、醫學檢查等方法開展。(2)非特異性損害環境污染對機體健康的影響不是以某種典型的臨床表現出現,而是表現為生理功能、免疫功能、抵抗能力、勞動能力、健康狀況等的下降,對有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強,以及某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等。主要通過調查對象的基本健康信息、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醫學檢查方法開展。(3)蓄積效應環境污染物連續、反復進入機體后,其吸收速度或總量超過機體代謝轉化排出的速度或總量,污染物質在體內逐漸增加并貯存,造成機體的損害,或者污染物的量不在體內蓄積但其在靶器官靶組織產生的有害效應卻可以逐漸累積,最終造成機體的損害。常用的健康損害評價生物標志物有:重金屬效應標志物(金屬硫蛋白、抗氧化酶類、還原性谷胱甘肽、外周血清轉氨酶、免疫標志物);農藥效應標志物(膽堿酯酶、對氧磷酶、烷基磷酸酯、羧酸酯酶、植物酯酶);有機物效應標志物(混合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轉移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DNA加合物、蛋白質加合物)等。
2.4健康風險相關性分析與評估通過特征污染物暴露途徑與暴露水平的監測結果,實際人群飲食結構、生活習性等的問卷調查獲取當地人群對特征污染物的暴露參數,計算特征污染物經呼吸道、經口飲食等途徑的外暴露劑量。根據污染物的毒理學性質,確定參考劑量,分析特征污染物對調查人群健康風險的關聯性。在健康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根據健康監測與內暴露檢測結果,進一步分析環境污染與人群健康指標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關聯性。
3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的應用示范
3.1應用示范過程2011~2012年,在綜合考慮相關基礎數據分析、媒體關注情況以及專家現場勘查的基礎上,課題組選擇了農藥原藥生產量大、公眾反映強烈、受影響人群較為集中的某農藥廠,開展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技術體系的應用示范。圍繞該農藥廠,考慮周邊居住人群情況,按照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技術體系的要求,制定調查實施方案。調查內容包括基礎資料收集、與特征污染物毒死蜱相關的污染源調查、環境質量狀況及暴露調查、人群健康狀況調查以及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相關性分析與評估。污染源調查在收集農藥廠排放的歷史資料、原輔材料、生產工藝、產品產量、主要污染物種類與通過各種途徑的排放量、環保常規監測數據、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情況的基礎上,對廢水總排口進行了采樣監測。環境質量與人群外暴露調查主要了解環境空氣、塵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糧食果蔬和肉禽蛋類等特征污染物含量水平,綜合評價評估調查區特征污染物的環境污染現狀,共采集環境樣本300多個,取得各類環境質量指標實測數據800多個。內暴露調查主要對目標人群體內的污染物負荷水平進行調查,包括血液中毒死蜱殘留水平與尿液中毒死蜱代謝產物三氯吡啶醇的含量檢測;共采集污染區成人血樣、尿樣、兒童尿樣各208份,對照區各238份,內暴露共獲得1300多個數據。健康調查方面,根據毒死蜱的毒理學特性,通過污染區人群危險因素的問卷調查、體檢及肝腎功能能檢查、血樣毒死蜱及尿樣TCP檢測,分析健康損害風險,共獲得各類有效數據21萬多個。
3.2應用示范結果基于該監測體系的調查結果表明,該農藥廠周圍1km范圍內毒死蜱污染嚴重,大氣和地表塵土可能是人群健康影響的重要暴露途徑,周邊污染居民人體血樣及尿樣中毒死蜱代謝產物檢出率較低,但距廠界越近,外環境中毒死蜱濃度越高,對人體健康指標影響更為明顯,農藥污染對周邊環境及人群健康的影響值得關注。通過本次應用示范,說明該監測體系能為環境與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4結論與建議
從國家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的相關要求出發,在充分利用現有環保、衛生部門的相關監測網絡和監測力量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體系包括環境污染監測、暴露監測、健康效應監測、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相關性分析與評估4個方面的內容。應用示范表明,該監測體系能為環境與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撐,可為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當前,典型區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還需要在實際應用中逐漸完善,需要有環境與健康跨部門合作機制,以及成熟的環境與健康調查技術及評價方法提供有力支撐。建議進一步完善我省環境與健康工作的合作機制,加大環境與健康調查與評估技術研究力度。如針對環境污染導致人體健康損害的致病機理、暴露途徑、暴露生物標識物的確定,有害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評價指標和分析測試技術,以及環境與健康風險評價等。
作者:范清華張濤沈紅軍單位: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
一、開設公選課環境與健康的意義
在全校范圍內為本科生開設公選課環境與健康,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環境與健康基礎知識,了解國內外環境現狀、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和環境與健康教育的有關信息,了解自然環境和生活居住環境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掌握各種環境因素的健康效應及其與疾病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如何利用有利環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環境因素促進健康。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增強環境危機意識,提高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識別和抵制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種種有損環境的行為,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準則和自覺的參與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規范。同時,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預防疾病,提高身體素質。因此,環境與健康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獲得認識和解決環境與健康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成為具有保護和傳播環境安全理念和健康意識的、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新一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課程主要教學內容
環境與健康是應用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系統地研究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人群健康關系的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由于授課對象多為非生物和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對生態環境的了解相對有限,而這些內容又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很多本科生對本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選取授課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興趣,擬定教學內容。
經過連續5年10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總結,確定了本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第一章為環境與健康概論,重點介紹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態學基礎,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微量元素與健康,環境污染與健康及環境安全;第二章為水環境污染與健康,介紹水體污染源、污染物及水體污染的危害,水質標準和飲用水衛生;第三章為大氣污染與健康,生活中常見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空氣質量標準;第四章為物理污染與健康,介紹當前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污染、光污染等及其對健康的危害;第五章為農藥污染與健康,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農藥污染及其對人體的危害,農藥污染的防治和污染食物的處理;第六章為食品安全與健康,當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及各種食品污染對健康的危害;第七章為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介紹室內空氣污染的特點、室內裝修中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及控制對策;第八章為生物入侵與生物安全,主要介紹生物入侵的危害與對策、生物技術與安全。
上述教學內容決定了該課程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社會性、時代前沿性,將全球當今典型的環境問題與健康問題緊密聯系起來,綜合性、科普性、趣味性強,易于理論聯系實際,非常適合作為綜合性大學本科生的公選課來開設。2008年開課至今,已經連續授課共計19個班(100人/班),選課學生達1900人,涉及范圍涵蓋全校大多數專業(除醫學和生物學)的本科生,學生評價很好,是頗受本科生喜愛的一門全校性公選課。
三、教學方法與考核
豐富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充分恰當地利用課件、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教學形式生動活潑。由于公選課每周只安排一次,間隔時間較長,容易導致學生記憶信息的遺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和強烈的信息刺激,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圍繞重點內容,參考國內外最新資料,反復篩選和重新編輯制作出符合我校學生特點的多媒體課件。同時,針對教學內容,注意收集播放相關制作精良的影碟,如在講授物理污染與健康一章時,放映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光污染等;在講授水環境污染與健康一章時,放映關于水俁病的視頻;在講授食品安全與健康一章時,放映著名營養學專家關于飲食與健康的講座視頻。這些視頻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對強化課堂教學內容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5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課件和影像資料的結合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有效地提高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向學生介紹一些重要的環境與健康網站、醫學網站和生態學網站、書籍、期刊雜志等,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拓展知識面。
嚴格制定課堂考勤制度,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檢查和評價。采用課堂考勤、討論、作業、課程論文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考勤、討論、作業占總成績的40%,課程論文占總成績的60%。這樣既考核了學生對本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又提高了其論文撰寫的能力。應用網絡工具加強教學管理和師生交流。建立本課程的公共郵箱,學生可以隨時提出疑難問題和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教師定期對所討論的典型問題進行提煉總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補充講解。目前,我們正在積極進行課程網站建設,通過網絡教學環境,讓更多的學生(包括未選修的)受益,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更為方便、快捷和順暢。
開課5年的教學效果比較見表1,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成績由2008年的80.50分上升到2012年的92.80分;學生期末考核平均成績也逐年升高,由2008年的76.20分上升到2012年的86.90分;通過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選修此課后認為收獲很大的學生所占百分率逐年上升,2012年達到86.80%。說明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充實、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以及考核制度的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四、結語
總結公選課環境與健康5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對于綜合性大學本科生來說,這是一門非常有意義和受歡迎的課程,也是當代大學生環境與健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關方面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環境與健康教學團隊將繼續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和探索,使本課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
作者:雷忻苑彩霞單位: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