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9:16: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財務基本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和說明會計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受制于會計實務的發展水平和會計理論工作者的認識水平。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結構應包括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準則、會計要素、會計環境等內容。
關鍵詞:會計理論會計準則會計環境
美國會計學會1966年的《論會計基本理論》提出,會計理論研究可以起到四個方面的作用:確定會計的范圍,以便提出會計的概念,有可能建立會計理論;建立會計準則來判斷、評價會計信息;指明會計實務中有可能改進的一些方面;為會計研究人員尋求擴大會計應用范圍以及由于社會發展而需要擴展會計學科的范圍時,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個國家以及一些會計國際組織開始研究并且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理論工作者希望會計理論能對會計準則的制定起引導或指導作用。目前,國內外會計學界討論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說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論結構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會計假設、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準則、會計要素、會計環境、會計程序等構成來進行研究。
一、財務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發揮的作用,它是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是與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會計的要求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會計職能也將不斷增多。從現代會計發展趨勢來看,會計的職能應總結為“反映”和“管理”兩大職能比較合適。反映職能是指將會計信息向使用者進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職能是指會計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會計反映職能和管理職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職能是管理職能的基礎,為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服務,管理職能是會計的固有職能,是會計的首要職能。實踐證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越高,對會計與管理結合的要求也越高,會計管理職能也就發揮得越充分。不同會計人員由于其崗位責職不同,一般地應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這就為監事會和會計委派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財務會計的工作要求--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工作總的目的性要求,它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往往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由于會計目標和會計職能的內在聯系,西方會計學界強調會計目標,我國會計學界則強調會計職能,這是由于對財務會計體系運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達到主觀要求還是發揮客觀功能。目前會計界普遍接受會計目標的概念,但不同學派對會計目標的理解也有不同。如“決策有用性學派”認為,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經濟責任學派”則認為,會計目標是反映和報告受托經濟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我國會計準則中會計目標的定義是: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外部投資者以及內部管理部門提供會計信息。目前,世界各國大多采用決策有用性觀點,筆者也傾向于這種觀點。原因在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研究應具有前瞻性,應該從長遠觀點出發,以確保其框架的穩定和適用。
三、財務會計的技術規范--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對財務會計進行業務處理提出的規范要求和判斷標準,是財務會計的一種技術規范。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工作經驗的抽象和總結,它又反過來指導和規范會計實踐,為會計人員處理具體業務提供操作規則。對于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會計準則不僅是技術標準,在其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帶有經濟性和政治性。美國的會計準則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由會計學界開始明確提出會計準則的概念,為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國際會計協調確立依據。我國的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準則就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和特殊行業的會計核算作出了規定。
四、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按照經濟特性對經濟業務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它是財務會計具體內容的基本分類。由于各國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同,經濟管理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同國家的會計要素項目是不同的。會計要素的劃分應充分考慮項目內容的基本特征,即項目的同質性、獨立性和系統性。這是因為只有根據同型內容和同質特征進行分類才能夠對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進行有效的分類核算;而各會計要素在其本質特征上又應該區別于其他會計要素,這樣才有其獨立設置的意義;同時各個會計要素之間應存在十分嚴密的邏輯關系,能充分體現會計等式的內在聯系。根據我國的社會經濟特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六項,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為靜態要素(又稱資產負債表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為動態要素(又稱利潤表要素)。只有明確規定了會計要素的內容,才能規范會計實務,會計人員才可能在極其復雜的會計實務中得心應手地進行業務處理。
五、財務會計的社會背景--會計環境
會計環境是指會計所處的各種客觀條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會計有其不同的環境狀況。會計環境對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實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會計發展史上歷次重大的變革和創新均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而會計的發展對會計環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對社會經濟秩序的維持,經濟資源的配置,財經法規的實施等起重要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各國會計學家都非常重視會計環境的研究,往往將其作為會計問題研究的出發點。
會計界一般認為,會計環境包括生產力環境、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三類因素。在會計環境各因素中,對會計影響最大的是生產力環境,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直接決定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水平。其次是經濟環境,包括經濟管理體制、企業組織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決定會計的研究方向。社會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層建筑對財務會計實務和會計準則的確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充分體現不同上層建筑的意志和思想。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會計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與會計環境相關。會計基于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又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演進。會計與會計環境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作用關系,一方面,隨著會計環境的發展,會計也日益發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會計方法也可以促進或阻礙相應會計環境的改變,進而能動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摘要:財務分析學理論體系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理論體系和應用理論體系。本文針對目前的經濟環境,從目標、概念、內容、假設、技術、原則等方面,探討如何構建財務分析學的基本理論體系。
關鍵詞:分析目標 分析內容 分析技術 分析假設
財務分析產生于20世紀初,經過多年發展,財務分析從最初的報表分析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隨著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和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財務分析學必將向更高層次發展,財務分析的理論體系如目標、方法、內容等也應不斷拓展與延伸。本文針對目前的經濟環境,探討如何構建財務分析學的基本理論體系。
一、財務分析概念
財務分析的概念與特定的經濟環境相適應,由分析主體、分析依據、分析方法和分析內容等部分構成,其界定既要體現發展性,又要保持穩定性。筆者認為,財務分析是以財務報告、審計報告、統計數據、外部市場經濟信息等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采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等經濟組織過去和現在的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分配活動、重組并購活動及其它財務活動中的償債能力、營利能力、營運能力、長期發展能力、價值創造能力、社會貢獻能力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企業現在(或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關心企業的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經濟應用學科。由此可見,財務分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綜合性與邊緣性。財務分析不是對原有學科中關于財務分析問題的簡單重復,而是依據經濟理論和實踐要求,綜合了相關學科的長處產生的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與方法論的經濟應用學科;有系統可觀的資料依據,不僅包括報告資料,還包括其他與企業財務相關的信息。對信息的選擇本著有用性原則,只要對財務分析有用,都可以成為信息的來源;有健全的方法論體系。這是財務分析與一般學科的明顯區別。財務分析離不開方法,任何分析工作都需要在一系列方法支持下完成,不僅包括技術方法,還包括指導工作的方法論。是經濟應用學科。財務分析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具有一套完整的應用理論體系。
二、財務分析目標
信息使用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促使了財務分析的產生。20世紀初,紐約國家銀行經理杰姆斯積極倡導對企業擴大貸款必須預測貸款人的償債能力,必須對報表進行分析,并設計出財務報表的比較格式。從財務分析的產生可以看出,目標是其理論體系的起點,不同的目標決定了不同的財務分析內容、方法、原則、假設,并共同構成基本理論體系。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經濟形式的出現,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難度增加,要求提供反映新經濟內容的分析報告,進而對財務分析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目標的這種變化必然影響到財務內容、方法、技術等各方面。由此可見,基本理論體系中財務分析目標是起點,其他理論都是在目標的基礎上產生,且隨目標不斷變化。財務分析目標是指財務分析者通過對企業財務情況的分析想要達到或應該達到的預期效果。由于分析的主體是多元的變數群,決定了分析的目標也是多元的變數群,是由不同層次、不同系列、不同等級和不同階段的目標所構成的網絡體系。貫穿這一網絡體系的是財務分析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傮w目標起主導作用,是引導財務分析行為的航標,一般概括為以下方面:評價企業過去的經營績效;衡量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的前景。具體目標是在總體目標的制約下體現不同分析主體的特定目標,具體目標具有直接性和特殊性。以經營者為例,經營者需要及時獲得各種重要的財務信息,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應付瞬息萬變的情況。為了增強信息的有用性,經營者需要連續不斷地進行財務分析信息,以便隨時了解財務狀況變動的原因。對于經營者來講,分析的具體目標有通過財務分析將錯綜復雜的會計信息轉化為簡單明了的財務信息,增強有用性;通過分析觀察企業目標完成情況,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并進一步了解影響經營目標的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改進工作;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
三、財務分析假設
(一)產權清晰的企業制度 從財務分析的產生、發展、目的和作用看,財務分析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是因為它能服務于企業利益的各個方面。而只有在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的企業制度下,企業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得以確認,財務分析的主體才能實現多元化,財務分析的必要性才會更加突出。產權清晰的企業制度使得各相關利益方從不同角度關心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從而促進和完善財務分析的內容和方法。
(二)主體多元化 財務分析的主體是財務分析服務的對象。財務分析的服務面較廣,凡與企業經營有關(現存關系和潛在的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都需要進行財務分析,成為財務分析主體。分析的主體可以是本企業,也可以是聯營企業的對方、具有控股關系的母公司或投資者個人,還可以是向企業提供信貸資金的單位和個人。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分析目的和內容,在財務分析內容的確定上必須同時考慮多方主體的要求。
(三)經營連續性 經營連續性指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被終止,而將持續經營下去。財務分析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企業過去和當前財務狀況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的未來經營作出判斷。只有連續經營的企業,其所持有的資產才能在正常的經營中被轉換、耗用或出售,通過資產的運營獲得盈利,其所負擔的債務才能在未來正常的經營中得到清償,財務信息的使用者對企業經營總體趨勢的分析以及償債能力、資產周轉狀況、盈利能力的分析才有實際意義。
(四)完善的信息披露體制 信息是財務分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及時、完備、準確的信息,財務分析無從談起,因此完善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建立在以下基礎上: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提供客觀、可比的會計信息;具有健全完備的信息市場,能瞬時獲得所需的市場信息;有完善的信息網絡,方便查詢各種網絡信息等。
四、財務分析內容
財務活動是一個動態系統,其與環境緊密相連。財務分析的內容也應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拓展。財務分析的內容是由財務分析的目標所決定的,而分析目標是為了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應充分了解各類信息使用者在特定經濟環境下的信息需求,廣泛而又準確地理解其行為特征,從而概括出財務分析的一般內容。
財務分析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企業的所有者(現在或潛在)、債權人(現在或潛在)、國家經濟相關部門、企業的經營者。潛在和現有的投資者在確定是否與企業建立關系或是否修訂與企業的現存關系時,必然對企業經營趨勢、投資風險、收益質量、長期的盈利和價值創造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分析,以判定投資的可行性;潛在的和現有的債權人在確定或修訂與企業的借貸關系時,則要分析資產的安全性、長短期償債能力、債務風險和盈利能力;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作為企業的受托者,其目標就是在資產保值和增值的同時,向所有者提供投資收益、按約定條件向債權人償付資產,要做到這一點,經營者必須經常作各種財務分析來對經營理財的各方面工作進行評價,剖析當前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產生的原因,把握企業的發展趨勢,為企業的經濟決策和控制提供依據;而國家的
經濟相關部門使用財務分析信息,主要是為了獲得企業的收益信息,進而判定稅收繳納情況。此外,經常性地對非營利組織捐贈以支持國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也是國家經濟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據此判定企業對社會的貢獻。 從上述分析可看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關注的重點不同,財務分析內容也不同。財務分析包括以下方面: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內賺取利潤的能力,是企業所有者關注的重點,也是財務分析的重要部分;價值創造能力,是企業所有者追求的最終目標,將短期盈利能力與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是企業綜合創造能力的體現;營運能力,是資金利用效率及資產運營協調性的能力,有助于分析主體對企業營運風險和經營業績的判斷。營運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盈利能力,通常由資產的周轉快慢來體現,如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等;償債能力,是指到期償還債務的支付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是債權人最關心的信息。評價時要綜合考慮企業的信用等級、可用的貸款額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對償債能力的影響;風險分析。風險分析受到企業所有者和債權人的普遍關注。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利益最大化是每個投資者追求的目標,但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進行計量并分析影響因素,盡可能地提前將風險降到最低;收益質量。追求收益最大化固然重要,而收益質量更能體現長久盈利和價值的保證,備受信息使用者的關注;發展能力,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大和積累而形成的發展潛能,是企業長期盈利的保證,可以通過現金增長率、銷售增長率、資本累積率等指標衡量,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品牌競爭力、企業研發能力都與發展能力密切相關;社會貢獻能力;考察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能力,對評價企業的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是國家經濟相關部門最為關注的信息,包括對財政稅收的貢獻、對國民經濟及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履行社會責任與信用操守情況等,可以通過社會積累率、納稅貢獻率、就業貢獻率等指標進行評價。
五、財務分析方法
(一)唯物辯證法和系統論 唯物辯證法和系統論是建立財務分析方法的基礎。企業的經濟現象及各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由許多要素構成,要素間的結合形式和作用方式決定著系統的功能和效用;財務報告中的每一項指標都體現著系統中某一方面的要素,指標問的相互關系體現了各經濟活動間的內在聯系。財務分析必須以唯物辯證法和系統論為指導,按照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點分析財務指標體現的經濟現象及其相互聯系。具體表現在:運用對立統一觀點,進行全面分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進行因果關系分析;確定普遍聯系的觀念,實現多方面分析相結合等方面。
(二)財務分析的技術方法由定量與定性兩部份構成。(1)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分為兩大類:具體技術方法和綜合分析評價方法。具體技術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通過財務指標的對比分析確定指標間的差異或趨勢的方法,用于比較的信息既可以是絕對數、也可以是相對數;比率分析法是以比率的形式說明同一期相關財務數據間的聯系。相關數據的選用以及比率指標的多少因信息使用者的用途而異;因素分析法是依據指標與其組成因素之問的關系,將綜合指標分解成若干個構成因素,分析各因素變動及其對指標影響的方法。采用因素分析法出指標與其構成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此為基礎建立數量分析模型;趨勢分析法是根據企業連續幾年或幾個時期的分析資料,運用指數或完成率的計算,確定分析期各有關項目的變動情況和趨勢的一種財務分析方法,既可用于對報表的整體分析,也可對某些主要指標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綜合分析評價方法目前主要指杜邦財務分析法、綜合指數法和綜合評分法。其中,杜邦財務分析是將若干反映企業盈利狀況、財務狀況和營運狀況的比率按其內在聯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最終通過凈資產收益率這一核心指標來反映,體現了企業的經營目標;綜合指數法是選擇一組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通過對比指標的實際值與標準值計算指標的單項指數,并加權計算綜合經濟指數,以此評價經濟效益。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評價經濟效益的大小,缺點是沒有定性分析與評價;綜合評分法的特點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在定量分析上,將企業指標分為四大類28個指標,通過對比計算指標的實際值與標準值計算綜合得分;在定性分析上,對定性指標賦予等級與權數,通過計算綜合評議指標進行評價,總分是兩者之和。
(2)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對影響企業綜合財務狀況的非貨幣性指標進行評價的方法,如經營者的素質、管理水平、發展創新能力、綜合社會貢獻等。非貨幣性指標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影響重大,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影響數額無法用貨幣衡量,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定性評價。定性分析法的實施分為以下步驟:首先,選取評價財務狀況的定性指標并根據影響力賦予權重,通常盈利能力的評價與經營者素質、管理水平、管理制度、銷貨渠道、市場占有率等關系密切,而償債能力則與企業信用等級、社會形象、高層人員品德修養以及資產質量等聯系緊密;其次,確定評議指標的等級分類和參數,設計評議指標等級表,等級可以設置為優(1)、良(0.8)、中(0.6)、低(0.4)、差(0.2);然后,隨機選取評議員,填評議指標等級表,可以采取面詢、函寄或社會調查的形式進行,增強客觀公正性;最后,計算單項評議指標和綜合評議指標,其中,單項評議指標=∑(單項指標權數*評議員給定等級參數)/評議員人數,評議指標總分為所有單項得分的總和。由此可見,定性評價也有客觀依據,評價的準確性受到人為主觀估計的影響,為了提高評議的可信度,可以進行多次測試。
六、財務分析原則
財務分析的原則主要有:(1)相關性。指財務分析的結果應能夠對擬將進行的活動產生影響,與決策者的行為相關。相關性與信息使用者的目的有關,如對債權人來講,其決策所需的主要是有關企業償債能力方面的信息;投資者所需的主要是有關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而對企業管理者來講,相關信息涉及財務分析的所有方面。按照相關性原則的要求,在建立財務分析方法體系和確立財務分析內容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分析主體對信息的需要。(2)可理解性。指財務分析的結果能夠被客觀理解,而不產生誤解。可理解性要求財務分析過程中盡量采用通用的方法和計算口徑,對于行業財務制度中已規定的計算方法和口徑,財務分析人員必須共同遵守;對于未作規定部分,應在探討和實踐的基礎上盡可能達成一致做法。對于沒有統一計算口徑的指標,應注明所采用的分析計算方法。(3)充分性。充分性原則要求財務分析所需的信息要盡可能地充分、有用,滿足分析需要,具體體現在:財務分析資料充分性;財務比率選擇和運用的充分性;比較標準的充分性。(4)科學性。財務分析所采用的方法要科學合理,堅持辯證唯物論,從系統所具有的內在關聯出發,對各項財務比率作因果分析;此外,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力求獲得科學完整的財務分析報告體系。(5)穩健性。該原則要求財務分析充分考慮企業財務活動及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充分預計不利因素及可能對企業造成的財務損失,而不考慮可能獲得的風險收益,除非收益基本可以確定。(6)可操作性。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財務分析所確定的分析程序、方法和指標體系應能滿足不同立場、不同水平分析人員的實際操作需要。(7)時效性。時效性要求財務分析工作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若不能夠及時提供,延誤決策,將失去應有價值。
【摘要】 面對新時期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企業必須披露其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客觀上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會計理論形成了一定影響。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為基礎,從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入手,探討了引入社會責任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影響,以及如何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引導企業更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
【關鍵詞】 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理論; 財務會計基本理論; 公司治理
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是我國新時期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而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實現自身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但必須承認不少企業在擴大經營規模、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存在污染環境、忽視職工生活、逃避債務、產品和服務質量低劣等社會責任問題。既阻礙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也影響了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些問題在傳統會計體系中卻得不到全面反映。面對我國新時期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作為企業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必須建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理念,在反映企業經濟責任的同時,披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被認為是研究社會責任時最重要的理論武器。該理論認為企業是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契約”(Jensen and Meckling,1976;Freeman and Evan,1990)。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因此,企業追求的應當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這些利益相關者既包括企業的股東、債權人和員工,也包括顧客、供應商、政府、普通民眾、自然環境等受到企業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客體,企業的經營行為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因為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為企業提供了日?;顒铀枰沫h境和資源,同時也消化了企業的產出。企業只有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才能發展壯大。特別是在當前企業大規模并購擴張的形勢下,許多公司的行為不僅對資源配置、環境保護、市場穩定及經濟增長有直接作用,甚至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必然要求。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可以和各利益相關者保持良好的關系,得到各利益相關者的信賴,從而幫助企業獲得各種外部資源,優化經營環境,提高競爭優勢并轉化為穩定增長的財務收益。同時,強化企業員工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所以,從長遠看,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既利己也利他”的雙贏選擇。
二、引入社會責任對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影響
(一)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影響
關于財務會計目標,當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但無論贊同哪種觀點,社會責任的引入都會改變它們的內涵。就受托責任觀看,引入社會責任后,委托方由單一的股東變成了企業所有資源的提供者,企業的受托責任包括了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企業必須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企業員工的福利待遇、產品質量、政府稅收、社會公眾的就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效益。與此相適應,會計必須向股東和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同時反映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就決策有用觀看,引入社會責任后,信息使用者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從潛在投資者、債務人到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甚至普通的社會民眾都可能成為企業信息的使用者,而且對信息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會計必須為更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會計信息。
從發展趨勢看,社會責任的引入必將促使財務會計目標從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向綜合效益觀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二)對財務會計假設的影響
引入社會責任,一是會擴大會計主體的范圍。因為進入會計核算范圍的不只是傳統會計中那些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交易和事項,一些與企業經濟效益沒有直接關系的事項也需要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二是挑戰現行的貨幣計量假設。因為要想正確地反映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必須廣泛使用勞動量度、實物量度和其他計量形式;三是需要引入環境價值假設。因為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中,企業僅對直接消耗的生產要素付費,而沒有對間接消耗的環境資產進行會計核算,社會責任的引入,要求企業必須對所占有的環境資產,所承擔的環境負債以及所取得的環境效益進行全面核算,而其前提是必須承認環境資源的固有價值。
(三)對財務會計要素的影響
按照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解釋,各個利益相關者投入或付出的資源,都可以在廣義上理解為是一種資產,包括人力資源、生態環境資源等,它們都將作為企業的資產進入會計核算范圍。因此,引入社會責任首先會擴大“資產”這一會計要素的范圍;其次,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上的利潤反映的是企業生產活動所增加的總價值,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學中的剩余價值。不管是股東、債權人或員工的個人利益還是政府的公共利益,都內含在公司的增加值之中,而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形成的效益也屬于增加的價值??梢?引入社會責任將對“利潤”這一會計要素產生直接影響。此外,企業的負債、收入和費用等會計要素的外延也會擴展或進一步細化。
(四)對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影響
會計確認是將某一項目納入會計核算系統的過程。社會責任的引入,一是會減少會計確認的限制條件,例如不一定強調必須采用貨幣計量;二是由于會計要素內涵擴展而擴大會計確認的范圍,凡是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資產、負債、成本和效益等,都將納入會計確認的范疇。
引入社會責任對會計計量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計量單位的多元化和計量方法的創新。目前計量企業社會責任的方法主要有:(1)調查分析法。指通過對那些享受了企業效益或者承擔了社會成本的個人或組織進行調查,搜集有關信息,通過對信息的分析來確定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數額;(2)替代品評價法。當某項社會成本或社會效益無法直接決定時,可以通過估計替代品(某些與所要估計的項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犧牲的項目)的價值來確定;(3)歷史成本法。是按取得某項資產時實際支付的現金數額或其等值來計量該資產的價值;(4)復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根據恢復原狀或預防損害所需的成本進行估計的方法。
(五)對財務會計報告的影響
基于前面的變化,引入社會責任必然對會計報告產生相應的影響。例如:由于利潤要素的拓寬,企業必須單獨反映其社會收入、社會支出和社會凈收益,或者改進現有的利潤表,增加反映這些內容的項目;又如:資產和負債要素的擴大,至少要求在原有的資產負債表中增加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收益等項目。
三、公司治理機制重塑
廣義的公司治理,是指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和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公司治理和企業社會責任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公司治理是企業社會責任得以實施的重要途徑,企業社會責任則能夠推動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與良性發展。由于會計最終輸出的數據正是綜合考慮各種利益關系后的結果,所以社會責任要想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得到應有的反映,必須改變現行的公司治理機制。
現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按照“資本雇傭勞動”的理念設計的,主要關注的是股東和管理層的關系。引入社會責任后的公司治理結構,應當能夠更好的協調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為此,必須從以下方面改善現行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優化股權結構,改變一股獨大的局面。因為一股獨大時,大股東往往會利用優勢資源(如地位、關系、財產等)和競爭手段片面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不顧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樣的股權結構,難以形成持續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既不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也不利于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同時有可能影響大股東的最終利益。
其次,完善現有的董事會結構。應當改變股東至上的董事會結構,倡導股東和各利益相關者分權,建立共同治理機制,以便更好地發揮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生存發展中的作用。各利益相關者應當通過共同獨立董事或民間組織等形式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
第三,完善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為了促使管理當局在經營決策時更多考慮社會責任,建議在考核指標體系中增加或細化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環境保護、社區參與度等一系列社會責任指標。并建立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相結合的機制,鼓勵企業管理當局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第四,強化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的本質是分權和協作,強化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僅會縮小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促使各利益相關者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經營行為,更好地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而且會降低分權和協作的成本。
摘要: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和說明會計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受制于會計實務的發展水平和會計理論工作者的認識水平。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結構應包括會計假設、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準則、會計要素、會計環境、會計程序等內容。
關鍵詞:會計理論會計假設會計準則會計環境
會計的基本理論是指構成會計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論,它是研究和說明會計活動的理論,也是研究人們如何認識和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的理論。會計理論一般應包括財務會計理論、管理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等內容。從會計歷史發展過程來看,財務會計歷史最悠久,會計理論的研究也是從其開始的。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受制于會計實務的發展水平和會計理論工作者的認識水平。由于會計理論研究人員使用規范研究的方法,使得會計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
美國會計學會1966年的《論會計基本理論》提出,會計理論研究可以起到四個方面的作用:確定會計的范圍,以便提出會計的概念,有可能建立會計理論;建立會計準則來判斷、評價會計信息;指明會計實務中有可能改進的一些方面;為會計研究人員尋求擴大會計應用范圍以及由于社會發展而需要擴展會計學科的范圍時,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個國家以及一些會計國際組織開始研究并且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理論工作者希望會計理論能對會計準則的制定起引導或指導作用。目前,國內外會計學界討論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說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論結構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會計假設、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準則、會計要素、會計環境、會計程序等構成來進行研究。
財務會計的理論基礎——會計假設
會計假設是對財務會計核算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據會計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律和要求提出的,為進一步研究財務會計理論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由于會計所處的經濟環境較為復雜,會計核算的基礎條件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給會計確認和計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不加以假定,企業的會計工作將無法正常進行。會計假設對于進行科學的會計理論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規定了會計理論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學的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但在我國頒布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中沒有使用會計假設的概念,而是采用了會計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說,前提偏重于公認的真理,假設則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應采用會計假設更為合理。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往往有相當多的經濟業務會脫離會計基本假設,這就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特殊的處理。如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并沒有遵循會計主體假設,企業破產清算時顯然與持續經營假設相背,短期經營行為就不需要對經營活動進行會計分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會計假設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曾經是美國會計理論界的主要特點,認為會計假設應該是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它應該能夠指導會計原則的制定,并且對會計實務有相應的影響。但其存在的問題是,究竟需要設定多少條假設才是科學的,至今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財務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發揮的作用,它是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是與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會計的要求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會計職能也將不斷增多。我國會計職能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受馬克思關于“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論述的影響,對會計職能基本傾向于“核算”和“監督”兩大職能。到20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從“一職能說”、“二職能說”直到“八職能說”以至“全職能說”并存的局面。但這些研究始終以馬克思對簿記的論述為基礎進行,沒有考慮會計實踐的發展,因此不利于會計理論結構內容的完善。
從現代會計發展趨勢來看,會計的職能應總結為“反映”和“管理”兩大職能比較合適。反映職能是指將會計信息向使用者進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職能是指會計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會計反映職能和管理職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職能是管理職能的基礎,為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服務,管理職能是會計的固有職能,是會計的首要職能。實踐證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越高,對會計與管理結合的要求也越高,會計管理職能也就發揮得越充分。不同會計人員由于其崗位責職不同,一般地應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這就為監事會和會計委派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財務會計的工作要求——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工作總的目的性要求,它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往往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由于會計目標和會計職能的內在聯系,西方會計學界強調會計目標,我國會計學界則強調會計職能,這是由于對財務會計體系運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達到主觀要求還是發揮客觀功能。目前會計界普遍接受會計目標的概念,但不同學派對會計目標的理解也有不同。如“決策有用性學派”認為,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經濟責任學派”則認為,會計目標是反映和報告受托經濟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我國會計準則中會計目標的定義是: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外部投資者以及內部管理部門提供會計信息。目前,世界各國大多采用決策有用性觀點,筆者也傾向于這種觀點。原因在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研究應具有前瞻性,應該從長遠觀點出發,以確保其框架的穩定和適用。
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同的國家和機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表述為:相關性與重要性、形式與實質、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貫性、可理解性。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則強調相關性和可靠性。筆者認為,既然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應該是:相關性、可靠性和一貫性。相關性是決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質量特征,能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的是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證信息使用者獲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虛假和誤導,以利于作出正確的決策;一貫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證多個會計數據具有相同的基礎。
財務會計的技術規范——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對財務會計進行業務處理提出的規范要求和判斷標準,是財務會計的一種技術規范。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工作經驗的抽象和總結,它又反過來指導和規范會計實踐,為會計人員處理具體業務提供操作規則。對于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會計準則不僅是技術標準,在其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帶有經濟性和政治性。美國的會計準則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由會計學界開始明確提出會計準則的概念,為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國際會計協調確立依據。我國的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準則就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和特殊行業的會計核算作出了規定。
從理論上看,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但其相互之間還存在需要協調的矛盾。如真實性原則與謹慎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有用性原則之間都有需要協調的問題。
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按照經濟特性對經濟業務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它是財務會計具體內容的基本分類。由于各國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同,經濟管理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同國家的會計要素項目是不同的。會計要素的劃分應充分考慮項目內容的基本特征,即項目的同質性、獨立性和系統性。這是因為只有根據同型內容和同質特征進行分類才能夠對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進行有效的分類核算;而各會計要素在其本質特征上又應該區別于其他會計要素,這樣才有其獨立設置的意義;同時各個會計要素之間應存在十分嚴密的邏輯關系,能充分體現會計等式的內在聯系。根據我國的社會經濟特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六項,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為靜態要素(又稱資產負債表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為動態要素(又稱利潤表要素)。只有明確規定了會計要素的內容,才能規范會計實務,會計人員才可能在極其復雜的會計實務中得心應手地進行業務處理。
財務會計的社會背景——會計環境
會計環境是指會計所處的各種客觀條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會計有其不同的環境狀況。會計環境對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實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會計發展史上歷次重大的變革和創新均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而會計的發展對會計環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對社會經濟秩序的維持,經濟資源的配置,財經法規的實施等起重要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各國會計學家都非常重視會計環境的研究,往往將其作為會計問題研究的出發點。
會計界一般認為,會計環境包括生產力環境、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三類因素。在會計環境各因素中,對會計影響最大的是生產力環境,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直接決定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水平。其次是經濟環境,包括經濟管理體制、企業組織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決定會計的研究方向。社會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層建筑對財務會計實務和會計準則的確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充分體現不同上層建筑的意志和思想。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會計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與會計環境相關。會計基于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又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演進。會計與會計環境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作用關系,一方面,隨著會計環境的發展,會計也日益發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會計方法也可以促進或阻礙相應會計環境的改變,進而能動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財務會計的處理技術——會計程序
會計程序是指會計處理會計業務、生成會計數據和信息的具體步驟,包括記錄、分類、匯總、報告、分析等,它是會計業務處理的技術方法。會計程序的研究往往不被人們重視,這是因為它涉及的是會計的最基本內容,會計憑證、賬簿組織、報表體系、會計分工等。其實,在實務工作中,會計程序關系到會計實體各職能部門對經濟業務的反映過程和聯系機制,會計程序的研究具有較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合理的會計處理程序,不僅能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會計控制的質量,而且能加強整個企業的經營協同能力和信息傳遞速度,進而全面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
摘 要:財務管理是企業現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才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財務管理的理論出發,主要分析了財務管理的內容、財務管理的目標、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提升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財務管理 企業管理 基本理論
一、財務管理的內容
財務管理的本質就是反映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運動以及這一過程中特定的經濟關系,具體而言,財務管理其實就是資本價值的管理和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精神方面的管理。在企事業單位中,財務管理既要反映其資本價值的運動,又要反映非價值方面的情況;另一方面,既要揭示微觀價值活動與非價值活動,還要揭示宏觀價值活動。
二、財務管理的目標
企事業單位的理財目標既是財務管理的基礎,也是財務管理理論與財務管理實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財務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的目標是管理環節目標,第二個方面的目標是工作目標。
(一)管理環節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1)企業籌資管理目標;
(2)企業投資管理目標;
(3)企業成本管理目標 ;
(4)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目標 ;
(5)企業利潤分配管理目標。
(二)工作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協助管理當局確定經營目標;
(2)協助管理當局編制經營規劃;
(3)協助管理當局實施經營規劃;
(4)協助管理當局評價經營管理業績。
三、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
(一)財務信息質量難以保證
有效的財務管理必須依靠高質量的財務信息作為基礎,在較為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完成,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企業環境顯然難以達到這個標準。當前,我國市場環境制度規范不夠完善、競爭不夠合理、金融工具的市場化水平相對較低,除此之外,財務管理自身的靈活性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就容易導致財務管理人員在獲取與確認財務信息時會出現一定的誤差。
(二)信息成本相對較高
相比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財務管理在信息的搜集、處理、分析、報告等方面的信息成本要高出許多。開展財務管理工作,需要財務管理人員在對于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以及各種綜合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編制出財務報表。這個過程的信息成本相對較高,而當成本高于收益時,就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則。因此,提高信息質量,降低信息成本,是企業使用財務管理應該著重解決的問題。
(三)相關財務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在企業中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既需要相關部門公平、公正,又需要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才能勝任。即使外部市場環境與制度相對完善,如果相關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夠高,也會阻礙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然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中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都有待提高。
四、提升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對策
(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保證財務信息質量
傳統的財務管理方法無法處理大規模的財務信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軟件的大量開發與應用,就能完成大規模的數據計算與處理,因此也能降低甚至杜絕在財務管理過程中的各種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隨著電腦的普及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財務信息的傳遞也較為便捷。
(二)運用合理手段降低財務信息成本
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財務信息成本,因此可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開展財務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公司內部信息管理制度,推動企業內部信息公開,逐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處理成本、分析成本、報告成本。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促進財務信息與其他部門信息的交換共享。其次,保證財務信息的質量,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完整??稍谄髽I中成立專門的小組或者部門來處理各種財務信息,選取與財務管理相關的各類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關注的信息。
(三)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綜合素質
如上文所述,在企業中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必須要有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才能勝任。財務管理的規程較為復雜,因此只有綜合素質較高的財務管理人員才能較好的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制出質量較高的財務信息。由于我國現階段財務管理沒有統一的標準與指南,不少企業的相關人員不具備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知識儲備與業務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的財務管理是企業現代化管理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在具體的財務管理實踐中,只有使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財務管理方法體系,才能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摘 要】 環境審計是應對環境問題的重要治理機制之一,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是環境審計的重要內容。文章研究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基礎性問題,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需求、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客體、審計內容、審計主體、審計模式、審計環境,上述問題形成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關鍵詞】 環境責任; 環境信息失真; 環境責任審計; 環境信息審計; 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
一、引言
人類來源于大自然,人類活動又對大自然產生重要的影響,由于環境產權界定的困難,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人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狀況堪憂。就我國來說,由于長期以來GDP導向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嚴峻的環境形勢已經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社會提出了各種治理機制,這些機制有基于個人的,有基于單位的,有基于地區的,有基于國家的,還有基于全球的。在眾多的環境治理機制中,環境審計是其中之一①,從環境經濟行為合規性、環境制度健全性、環境信息真實性等路徑治理環境問題。
由于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為環境問題治理機制之一的環境審計也有不少的研究。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是環境信息的重要內容,是研判環境形勢、預測變化趨勢、評價治污效果以及解決緊迫環境問題的科學基礎,少量文獻涉及到這種信息的真實性審計。然而,關于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一些基礎性問題還缺乏系統化的理論框架,這些問題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需求、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客體、審計內容、審計主體、審計方法、審計環境。本文擬以審計一般的基礎理論為出發點,對上述問題做一系統的闡述。
二、文獻綜述
根據本文的主題,文獻綜述主要涉及環境信息失真及其治理。一般來說,環境責任主體包括政府和環境影響單位(主要是企事業單位),各類環境責任主體都要披露環境信息,都可能存在環境信息失真問題。環境信息失真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績效觀,當環境信息用于績效考核時,被考核單位或個人為了美化自己的績效,領導人干預篡改環境信息。二是利益驅動,排污單位為降低處理成本,逃脫相關收費及懲罰,操縱環境信息,導致環境信息失真。三是環境信息相關技術存在缺陷,即使沒有人為操縱的動機,在一些情形下,由于監測技術本身存在的問題,環境信息也可能存在失真。四是環境信息相關的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環境信息生產者歸環境責任主體管轄,所以,環境責任主體可以指揮環境信息生產者更改環境信息;環境信息與許多部門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存在問題,致使環境信息不一致甚至失真。針對環境信息失真問題,不少文獻提出應對措施:完善環境信息質量監控機制;引入第三方環境監測;環境統計實行垂直管理等[1-11]。
此外,還有大量文獻研究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和政府環境信息披露。關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主要研究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因素,主要因素包括行業敏感性、公司規模、財務狀況、股票市場表現、外部管制以及公司治理等[12-17]。也有一些文獻指出,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數量雖然不斷增加,但信息質量并不高[18]。關于政府環境信息披露,主要研究政府環境信息披露的意義、現狀、問題及對策[19-22]。
環境審計作為治理環境問題的機制之一,得到了廣泛的重視,1992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INTOSAI)成立了環境審計委員會,1995年,INTOSAI在開羅召開第十五屆大會,發表了以“環境審計”為主題的《開羅宣言》,從此以后,環境審計迅速發展[23]。在環境審計的諸多內容中,一些文獻提出,環境信息應該作為環境審計的內容[24-25]。
總體來說,作為環境信息的重要內容,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一些基礎性問題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沒有系統化的理論框架。
三、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環境審計包括的內容有多個方面,環境信息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環境信息可以區分為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和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本文關注后者。同時,對于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視角,本文探究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問題,包括:為什么會有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審計需求)?什么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審計本質)?希望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干什么(審計目標)?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是對誰審計(審計客體)?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審計內容是什么(審計內容)?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是誰來審計(審計主體)?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如何審計(審計方法)?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與審計環境是什么關系(審計環境)?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究,形成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一)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需求
審計需求關注為什么會有審計。環境是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物質因素組成的生存條件,在很大意義上,人類與環境相關的行為都具有外部性[26],所以,環境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正是環境的這個特征,公眾是環境的所有者,但是,公眾本身沒有集體行動能力,需要一個代表公眾利益的機構來行使其環境所有權,從一國范圍或地區來說,這個代表當然就是政府②。所以,在一國或地區范圍內,公眾和政府之間形成環境責任委托關系,公眾是委托人,政府是人,政府成為公眾環境責任承擔者。政府作為公眾的環境責任的人,會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授權或允許環境影響主體③發生環境相關行為,并且建立一些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規范環境影響主體的環境相關行為,從而形成與環境影響主體之間的委托關系,政府是委托人,而環境影響主體是人,這些人要按委托人的要求發生環境影響行為。另一方面,政府會建立一些專門的機構來對環境事項進行監管,以監督環境影響主體的環境相關行為是否符合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從而,政府與環保規制部門之間形成委托關系,政府是委托人,環保規制部門是人。上述環境影響主體和環保規制部門作為政府委托或授權環境責任的人,也成為環境責任承擔者。同時,由于環保規制部門在很大意義上代表政府,其監管對象就是環境影響主體,所以,環保規制部門與環境影響主體之間也形成委托關系,環保規制部門是委托人,而環境影響主體是人[27-29]。
在多層級的環境責任委托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和環境不確定性,各類環境責任主體都可能出現問題和次優問題。信息不對稱是指委托人在環境責任委托關系中具有信息劣勢,人掌握的許多環境相關信息是委托人所不掌握的。激勵不相容是環境責任委托人與環境責任人在環境相關的目標或利益方面具有差異,特別是由于環境產權不清晰,環境行為具有較大的外部性,委托人和人之間的激勵不相容更容易發生。環境不確定性是指影響環境狀況的因素很多,很大程度上無法根據環境狀況的結果來判斷環境責任承擔者的努力程度。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各類環境責任承擔者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就會出現。問題是基于自利而有意為之,而次優問題是由于有限理性而無意導致的,但是,在表現形式上,二者相互交織,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生違規行為,也就是違規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二是制度缺陷,也就是所建立的約束環境相關的制度存在缺陷;三是信息失真,包括環境相關的財務信息及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與真實狀況存在差距,前者如貨幣計量的環境會計信息失真,后者如非財務計量環境質量信息失真等[7]④。
為了應對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環境問題和次優問題,環境治理機制也就建立起來了,這個機制包括制衡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信息公開透明機制等,環境審計是環境治理機制的重要要素。一般來說,環境審計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環境行為審計,主要關注環境相關經濟行為是否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也稱為環境合規審計;二是環境制度審計,主要關注各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環境相關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否存在可以改進的缺陷;三是貨幣計量的環境會計信息審計,關注這些信息是否真實;四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關注這些信息是否真實。環境審計及其上述四方面的內容,既可能同時有需求,也可能只是對某些方面有需求,究竟會有哪些方面的需求,需要從環境治理機制的整體構造來考慮,其基本原則是成本效益性原則,在治理效果相同的情形下,何種治理機制的成本低,何種機制就會成為有效需求。
總體來說,環境審計是治理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環境問題和次優問題而產生的,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是環境審計的組成部分,存在審計需求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時,就會成為有效審計需求,成為現實的環境信息治理機制。
(二)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本質
審計本質關注審計是什么。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本質當然離不開審計一般本質,更離不開環境審計本質。審計一般本質是各類審計的共性本質,一般認為,審計是以系統方法從行為和信息兩個角度獨立鑒證經管責任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30]。環境審計當然具有審計一般的本質,但是,由于其產生于環境責任委托關系中,依賴于環境責任,所以,其內涵應該更加具體,可以表述如下:環境審計是以系統方法從行為和信息兩個角度獨立鑒證環境責任履行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這里的特殊之處是將審計一般的經管責任限定到環境責任。至于環境審計的問題和次優問題,本文前面已經指出,包括違規行為、制度缺陷、環境財務信息失真、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失真,這四方面的問題形成四類審計主題,圍繞這些主題,分別形成環境合規性審計、環境制度審計、環境財務信息審計、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
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是環境審計的內容之一,就其本質,可以表述如下: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是以系統方法獨立鑒證環境責任相關的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這里的特殊之處將環境審計中的環境責任限定到環境責任相關的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這種內涵的限定,確定了其清晰的外延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錯報和漏報,前者是由于舞弊或失誤造成信息錯誤,后者是由于舞弊或失誤造成信息未報。
審計本質的另一方面的內容是審計功能,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審計具有鑒證、評價和監督三大功能,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可以同時具備上述三大功能。第一,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基礎性要求是按系統方法判斷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是否存在失真,這種要求體現了鑒證功能。第二,在許多情形下,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體現的是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環境績效,在鑒證的基礎上,可以將環境績效信息與一定的標桿進行比照,判斷環境績效處于何種水平,例如,將地市空氣質量、水質量等指標進行排名,可以表明各城市在這方面的績效,將減排量與減排要求進行比較,可以表明減排績效水平。第三,如果審計機構獲得授權,發現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問題,可以對直接責任者進行處理處罰,則審計也就具有了監督的功能。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可以具有鑒證、評價和監督三種功能,具體何種功能會成為現實,需要從環境問題治理機制的整體構造來考慮。
(三)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目標
審計目標關注希望審計干什么。一般來說,審計目標區分為終極目標和直接目標,前者是審計委托人的目標,后果是審計機構的目標。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也不例外,同樣具有上述兩類目標。
就終極目標來說,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委托人是將這種審計作為其治理環境信息失真的機制之一,而建立環境信息治理機制的目的當然是治理環境信息失真,審計作為這個治理機制的要素之一,委托人當然也期望其在治理環境信息失真中發揮作用。所以,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終極目標是治理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失真,也就是抑制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判斷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終極目標是否達成,主要的標準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失真是否得到抑制。
就直接目標來說,體現在審計機構的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具體業務之中,而具體審計項目的目標,是對鑒證、評價和監督這些審計功能發揮所得出的審計產品的希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審計機構的目標是生產讓審計委托人滿意的審計產品,包括鑒證產品、評價產品和監督產品。就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來說,其鑒證產品主要關注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是否真實,也稱為真實性目標,通常以審計鑒證報告的形式出現。評價產品是指當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是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績效指標時,將鑒證之后真實的環境信息與適宜的標桿進行比照,以確定環境績效的等級,判斷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績效是否存在改進機會,也稱為合理性或績效性目標,通常以審計評價報告的形式出現。監督產品是指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環境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形下,審計委托人授權審計機構對直接責任者做出的處理處罰,通常以審計決定的形式出現。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上述三種產品中,鑒證產品是基礎性的,不具有可選擇性,而評價產品和監督產品是否出現,由環境信息治理的整體構造所決定。
(四)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客體
審計客體關注對誰審計。一般來說,審計客體是經管責任承擔者,也就是具有人身份的責任承擔者。就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來說,其審計客體應該是各類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報告主體,一般來說,也就是環境責任承擔者。結合本文前面對環境責任委托關系的分析,環境責任審計客體如圖1所示,這些審計客體即環境責任審計客體,由于這些客體一般情形下都要報告環境信息,所以,都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客體,用虛線表示。
圖1中,政府作為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客體的原因是,政府是公眾的人,是環境責任的承擔者之一,其環境責任履行情況如何,當然應該向公眾報告,其環境責任履行報告中必然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從而需要作為審計客體。當然,此時的審計主體應該是獨立于本級政府的。對于單一制國家來說,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還存在委托關系,下級政府是上級政府的人,環境責任也是如此。所以,下級政府作為人也需要向上級政府報告環境責任履行情況,這其中必然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從而也需要作為審計客體。此時的審計主體,應該是上級政府的審計機關或其委托或授權的其他審計主體。
環保規制部門作為本級政府的環境事務管理部門,是本級政府的人,需要向本級政府報告其環境責任履行情況,其中必然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從而也需要作為審計客體。就我國來說,政府環境監管部門涉及環保、農林、水利、海洋、衛生等部門,這些部門各自履行著相應的環境保護監督和管理職責,并且報告其環境責任履行情況,都應該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客體。
環境影響主體是指對環境發生影響的單位或個人,從理論上來說,環境影響主體都可能成為環境責任審計客體。但是,由于環境規制是需要成本的,基于成本效益考慮,環境影響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環境影響重點主體,另一類是環境影響一般主體,環境信息披露的重點是前者,一般要實行環境信息強制披露,后者實施環境信息自愿披露。對于實行環境信息自愿披露的主體,披露主體當然可以自愿委托審計機構進行審計,而實行環境信息強制披露的主體,一般要實行一定的環境信息質量保障制度,環境信息審計可能是其中的重要機制。
以上是基于政府環境責任對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客體的分析。在許多情形下,一些環境影響主體以及環保規制部門,其內部實行分級管理,這些組織內部也形成了環境責任委托關系,上級機構是委托人,下級機構是人。此時,下級機構作為上級機構的人,也需要向上級機構報告其環境責任履行情況,這其中必然包括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從而也成為審計客體。
(五)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內容
審計內容關注審計什么。環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離散程度高、信息源廣、各種信息處理方式很不一致等特征,所以,環境信息的內容較為復雜。根據《奧胡斯公約》,環境信息是指包括環境、生物多樣性(含轉基因生物)的狀況和對環境發生或可能發生影響的因子在內的一切信息[20]。我國涉及環境信息內容的相關法律法規或規則也不少,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等。根據上述法律法規和規則,各類環境信息報告的類型、報告主體和報告內容大致如表1所示,這也是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的主要內容。
(六)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主體
審計主體關注誰來審計。對于審計主體,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能否保持獨立性,二是專業勝任能力。由于專業勝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從長期來看,對于審計主體的實質性要求是獨立性。
根據獨立性原則,可能的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主體如下:第一,政府審計機關。在圖1所示的審計客體中,某一層級的政府審計機關,對于本層級政府建立的環境規制部門、環境影響主體,都能保持獨立性,所以,可以作為這些環境責任承擔者的審計主體。但是,對于本級政府,由于是本級政府審計機關的上級單位,相當于本級政府審計機關的委托人,本級政府審計機關無法保持獨立性,所以,需要上級政府審計機關作為審計主體。第二,內部審計組織。對于審計組織所屬科層同級及下級的各類環境責任承擔者都能保持獨立性,能作為這些環境責任承擔者的審計主體,但是,對于其所屬科層的領導不能保持獨立性,需要本科層組織之外的審計主體。第三,民間審計機構。民間審計是接受委托從事審計業務,原則上,除了對審計業務委托人不能保持獨立性之外,對于其他審計客體才能保持獨立性。從獨立性來說,民間審計可以作為各類環境責任承擔者的審計主體。但是,從慣例來說,對于政府機構,通常由政府審計機關實行審計,民間審計主要是接受委托,審計環境影響主體。當然,這里的民間審計包括具有專業勝任能力的各類環境影響評價機構。
關于非財務計量環境信息審計主體,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環保規制部門能否作為環境信息審計主體?從專業勝任能力來說,環保規制部門完全有能力作為環境信息審計主體。所以,我們主要從獨立性角度來分析環保規制部門能否作為環境信息審計主體。環保規制部門如果作為審計主體,可能的情形有三種,一是作為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的審計主體;二是作為本級政府其他各相關部門環境信息的審計主體;三是作為下級政府環境信息。從表面來看,環保規制部門似乎對這些單位都能保持獨立性。然而,深入分析,這種獨立性是存在缺陷的。首先,環保規制部門作為本級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本級政府其他各相關部門環境信息、下級政府環境信息,從某種程度上都是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責任履行績效信息,這些環境責任單位的環境信息表明的環境績效越好,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績效也就越好,現實生活中,許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對環境責任單位的環境信息弄虛作假行為采取不作為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原因。其次,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對其他環境責任承擔者實行環境規制,在規制過程上,有被俘獲的可能性,由獨立于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審計機構對環境責任承擔者的環境信息進行審計,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這種俘獲。當然,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不能作為環境信息審計主體,并不排除其在工作中對環境信息進行審核,但是,這是作為環境信息質量保障機制的組成部分,不宜視為環境信息審計。
【摘 要】 審計是治理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的機制之一。文章探索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問題,包括: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需求、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本質、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目標、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客體、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內容、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主體、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方法、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環境,上述內容形成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關鍵詞】 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 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 工程項目審計; 建設項目審計; 投資項目審計
一、引言
工程項目是多主體參與的經濟活動,涉及多種委托關系,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然而,無論如何,工程項目相關的信息是各主體利益得以實現的基礎。一般來說,工程項目信息可以區分為財務計量信息和非財務計量信息,在許多情形下,非財務計量信息是財務計量信息的基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對于工程項目相關各主體的利益有重要的意義。也正是因為如此,工程項目利益相關者有激勵操縱甚至虛構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從而出現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虛假。為此,工程項目利益相關者為了各自的利益,會建立一些應對機制來治理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虛假,工程項目審計是這些應對機制的組成要素之一①。
關于工程項目審計有不少研究文獻,其中一些文獻涉及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審計,但是,總體來說,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審計的一些基礎性問題還缺乏系統化的理論框架。本文從工程投資者的視角,對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問題進行理論探究,構建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隨后的內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簡要的文獻綜述;其次,基于工程投資者的視角,從理論上分析非財務計量工程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問題,形成審計基本理論框架;最后是結論和啟示。
二、文獻綜述
工程項目審計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工程量、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工程質量、工程績效、工程財務收支及工程財務報表[ 1 ],上述內容涉及行為、制度、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四類審計主題。就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而言,主要涉及工程量、工程造價、工程質量、工程績效四方面內容。工程量審計一般作為工程造價的組成部分。關于工程造價審計,有不少研究文獻,主要研究工程造價審計的必要性、審計方法、審計風險及存在的問題等[ 2-9 ]。關于工程質量審計,研究文獻不多,主要研究工程質量審計的必要性、審計內容和審計方法[ 10-12 ]。關于工程績效審計,主要研究工程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 13-15 ]。
總體來說,關于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問題,尚缺乏系統化的理論框架。本文基于工程投資者的視角,從理論邏輯上分析這些基礎性問題,構建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三、基本理論框架
工程項目審計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工程項目信息是其中一個方面,工程項目信息可以區分為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和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本文關注后者。同時,對于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視角,本文從工程投資者視角,探究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為什么會有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審計需求?什么是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審計本質?希望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干什么――審計目標?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對誰審計――審計客體?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審計內容是什么――審計內容?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誰來審計――審計主體?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如何審計――審計方法?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與審計環境是什么關系――審計環境?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究,形成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一)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需求
審計需求關注為什么會有審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不例外。工程項目以建筑物或構筑物為目標產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并應符合質量要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利益相關者來說,工程項目涉及三類主體,一是投資者,二是項目管理者,三是項目實施者。項目投資者為工程項目提供資金,可以是國有資金,也可以是非國有資金。項目管理者負責工程項目全過程的組織管理,一般稱為建設單位。項目實施者在建設單位的組織下,具體實施工程項目,一般包括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②。事實上,項目投資者與建設單位形成委托關系,項目投資者是委托人,建設單位是人;建設單位與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之間也形成委托關系,建設單位是委托人,而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是人[ 16 ]。
那么,在工程項目的上述委托關系中,人能否按委托人的希望來履行其職責呢?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再加上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人很有可能偏離委托人的利益,從而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建設單位具有委托人和人雙重身份,作為委托人也可能因為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工程腐敗、工程造價虛假、工程質量不合格都是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導致的典型問題[ 17-18 ]。一般來說,無論是委托人還是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都可以區分為四類:一是行為違規,也就是工程相關行為違反法律法規或合約;二是管理制度缺陷,也就是工程相關的管理制度存在設計缺陷或沒有得到有效執行;三是財務信息虛假,也就是工程相關的財務信息失真;四是非財務計量信息虛假,也就是工程相關的非財務信息失真。上述四類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并且,各利益相關者都有可能發生。
為了應對工程項目利益相關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高效且合作地完成工程項目,并且保證工程質量,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行為規則來規范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這些規則可以稱為工程項目治理框架,主要包括: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造價管理體制、工程質量監督體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工程項目審計等[ 19-24 ]。
工程項目審計是應對工程項目利益相關者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的治理機制之一,一般包括工程合規審計、工程制度審計、工程財務審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既可能源于利益相關者的自利,從而產生信息弄虛作假;也可能源于利益相關者的有限理性,從而產生信息錯誤。然而,在許多情形下,無法區分有意的弄虛作假和無意的信息錯誤,所以,通常需要合并起來進行治理。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治理機制之一,這種機制最終是否出現,還基于治理信息虛假的各種機制的組合方案,如果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具有成本效益性,則該機制就會出現在應對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的機制中。
(二)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本質
審計本質關注審計是什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本質也不例外。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屬于工程項目審計,所以,其本質不能離開工程項目審計本質,而是在工程項目審計本質的基礎上,增加特有的內涵,從而顯現自己的特有本質。本文先分析工程項目審計的本質,然后再分析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本質。
工程項目審計本質當然離不開審計一般的本質,是在審計一般本質的基礎上,增加工程項目審計的特有內涵,從而顯現工程項目審計的特有本質。一般認為,審計是以系統方法從行為和信息兩個角度獨立鑒證經管責任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 25 ]。將審計一般的這個本質,限定于工程項目審計的特定范圍,工程項目審計本質可以表述如下:工程項目審計是以系統方法從行為和信息兩個角度獨立鑒證工程項目經管責任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這里的特有內涵是工程項目經管責任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一方面,這里的經管責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管責任,而是工程項目特有的經管責任,包括建設單位對工程投資者的經管責任,也包括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對建設單位的經管責任;另一方面,這里的問題和次優問題是工程項目領域特有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問題和次優問題,涉及行為、制度、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這四類審計主題,相應地,工程項目審計也包括工程合規審計、工程制度審計、工程財務審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工程合規審計主要關注工程相關財務收支及管理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及合約;工程制度審計主要關注工程管理相關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得到有效執行;工程財務審計主要關注工程相關的會計報表數據是否真實;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主要關注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是否真實。上述四種工程項目審計業務,并不一定會同時出現。一方面,基于委托人的需求,如果委托人對于某方面的問題關注程度不高,則該方面的審計也就不會出現;另一方面,即使委托人關注某些方面的問題,而應對這些問題的治理機制包括多種類型,最終選擇哪些治理機制,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權衡,并不一定會選擇審計機制,只有當審計機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時,才會出現,所以,審計機制用來應對工程相關的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只是具有合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具有確定性,還受到其他治理機制有效性等一些權變因素的影響。
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屬于工程項目審計,其本質當然離不開工程項目審計的本質,只是增加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的特有內涵,從而顯現其特有本質特征。根據工程項目審計本質,對于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本質,可以表述如下: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以系統方法獨立鑒證工程經管責任相關的非財務計量信息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這里的特殊之處是縮小了工程項目經管責任中問題和次優問題的范圍,從而顯現了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特有內涵,而本質內涵的這種限定,也就確定了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外延――關注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是否真實,既包括由自利導致的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有意弄虛作假,也包括由有限理性導致的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無意錯誤。
審計本質的另一個維度是審計功能,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審計具有鑒證、評價和監督三大功能,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可以具有上述三大功能。就鑒證功能來說,主要是判斷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與生產這些信息的規定之間是否存在重大差異,這是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本質應有的含義,所以,鑒證是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基礎性功能。評價是在鑒證的基礎上,將信息表征的績效與適宜的標桿進行比較,以判斷績效的水準。對于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來說,許多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就是表征工程績效的,可以與適宜的標桿進行比較,以確定工程績效水準。監督主要強調對違規問題的處理處罰,只要審計委托人或法律給審計人授權,審計人當然可以對發現的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責任人進行處理處罰。所以,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完全可以具有監督功能。
(三)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目標
審計目標關注希望審計干什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審計目標區分為終極目標和直接目標,前者是審計委托人的目標,后者是審計人的目標。
就終極目標來說,委托人委托或授權審計人進行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不是為審計而審計,而是將審計作為治理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的機制之一,而建立治理機制的目的就是預防和發現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進而抑制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所以,從審計委托人來說,當然希望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能發揮抑制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的作用,這是這種審計的終極目標。
當然,上述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內容是就總體而論,并不一定在每個工程項目審計中全部出現,就特定的工程項目來說,委托人可能只要求對其中某些方面的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進行審計。
(六)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主體
審計主體涉及誰來審計,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不例外。審計主體的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獨立性,二是專業勝任能力。從長期來看,專業勝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審計主體選擇的實質性條件是獨立性。
就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來說,對于政府投資的項目,政府審計機關無疑可以作為審計主體,對各類審計客體進行審計。政府審計機關也可以委托中介機構對各類審計客體進行審計。對于非政府投資項目來說,投資者對建設單位進行審計,可以是投資者自己建設的內部審計機構,也可以是投資者委托的中介機構。根據合約,如果投資者及建設單位可以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進行審計,則投資者及建設單位委托中介機構作為審計主體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投資者及建設單位自己建立的內部審計機構能否作為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的審計主體呢?就審計獨立性來說,投資者及建設單位自己建立的內部審計機構能夠獨立于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但是,投資者及建設單位有其特定的利益,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也有其特定的利益,并且,在不少情形下,這些單位之間的利益是零和博弈,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利益與投資者及建設單位的利益互為消長,投資者及建設單位自己建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顯然不能獨立于投資者及建設單位,如果由這種機構來審計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審計獨立性缺乏基礎。當然,即便是這樣,由于工程相關的法律法規較為詳細,審計依據較為清晰,在這種情形下,審計人員如果以審計證據為基礎作出審計結論,也不一定能損害審計客體的利益,所以,審計依據的清晰性可以較大程度上彌補審計獨立性的缺失。
(七)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方法
審計方法涉及怎么審計,在審計基本理論層面,主要關注審計取證模式,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不例外。審計取證模式一般包括命題論證模式、數據流程模式、數據分析模式和專業測量模式[ 26 ],就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來說,上述四種模式都有可能采用。
命題論證模式將審計取證視同命題論證過程,將需要證實的審計問題作為審計命題,將大命題分解為小命題,圍繞小命題來審計證據,通過對小命題的證明來驗證大命題的真偽。在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中,有些情形下,存在完整的信息鏈,可以從上層級的信息追蹤到下一層級的信息,直到最原始的記錄,在這種情形下,就可以采用命題論證取證模式。例如,工程質量審計中,關注商品混凝土投入量,如果是外購的,可以從施工記錄中商品混凝土投入記錄追蹤到商品混凝土購入合同,進而追蹤到發票及發票付款記錄,通過這個追蹤過程,就能驗證商品混凝土投入的數量。
數據流程模式的邏輯是,可靠的過程是數據質量的保證,如果數據產生過程值得依賴,則數據本身也就值得依賴。就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來說,如果某些數據是由第三方生產的,并且這些第三方的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都值得依賴,這種情形下,由第三方產生的數據也就值得依賴。例如,在工程監理機構具有專業勝任能力且能良好地履行其職責的情形下,其提供的信息就值得依賴。
數據分析模式是通過數據之間的關系來判斷數據是否存在失真。就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來說,不少數據之間存在邏輯關系,若責任方提供的數據不存在預期的邏輯關系,則很大程度上其數據可能存在失真。例如,工程質量審計中,可以通過工程結算賬、分包結算賬、物資采購賬、財務會計賬和工程管理文檔這些記錄中的工程物料量,對工程物料投入情況進行檢查,驗證是否按設計投入工程物料。其原因是,工程結算賬、分包結算賬、物資采購賬、財務會計賬、工程管理文檔中的物料數量具有邏輯關系,如果這種關系不存在,則物料投入量可能存在失真。
在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中,數據分析模式還有另外一種特殊情形,就是重新計算。當發現責任方提供的數據存在較嚴重的邏輯偏差或判斷其存在較嚴重的操縱數據動機時,可以按權威機構確定的方法,對一些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進行重新計算,將計算結果與責任方提出的數據進行比照,以確定責任方數據的失真程度。當然,采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雙方對計算方法不存在重大分歧,并且,對于計算結果可以容忍一定的偏離。
專業測量模式是采用專業手段,對一些數據進行實地測量,重新計算,將測量得到的數據與責任方提供的數據進行比照,以判斷責任方數據的真實程度。例如,在工程量審計中,經常使用實地檢測方法來驗證工程量究竟是多少;在工程質量審計中,可以用實體檢測方法來檢測建設工程是否滿足國家標準或設計要求,判斷是否存在工程質量缺陷[ 11 ]。
(八)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環境
審計環境理論涉及審計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審計環境如何影響審計以及審計如何影響審計環境,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也不例外。
就審計環境對審計的影響來說,一方面,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否作為重要的審計內容會受到審計環境的影響,工程項目審計的內容包括工程合規審計、工程制度審計、工程財務審計和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不同的審計環境下,對上述四類審計業務的需求程度進而重視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本身又包括多項內容,例如工程量、工程造價、工程質量、工程績效,不同的審計環境下,對上述內容也會有不同的需求程度;另外,審計環境對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方法會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的基礎信息下審計取證模式不同,不同科學技術環境下能用于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取證的技術方法也不同,例如,用GPS測量土方工程量,在這種技術產生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就審計對審計環境的影響來說,主要路徑是通過使用審計產品來影響利益相關方,進而改變利益相關方的行為。主要有三個路徑:一是威懾路徑,一些本身打算對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弄虛作假的單位,由于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存在,這些單位放棄了這種企圖,審計發揮了威懾功能;二是揭示路徑,通過審計,揭示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使得原來打算進行信息操縱的單位沒有得到其預期的利益,甚至還招致損失,從而發現了一般預防和個別預防的作用,審計發揮了揭示功能;三是抵御路徑,通過審計,發現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相關的制度缺陷,推動這些缺陷得到整改,為避免以后重復發生信息失真奠定了基礎,審計發揮了抵御功能。
四、結論和啟示
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治理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的機制之一,本文從理論上分析其基礎性問題,提出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基本理論框架。
關于審計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工程項目相關的利益主體可能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其中包括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為了應對機會主義行為和次優行為,需要建立一個治理框架,審計是應對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的機制之一。
關于審計本質,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是以系統方法獨立鑒證工程經管責任相關的非財務計量信息中的問題和次優問題并將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
關于審計目標,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的終極目標是抑制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失真,直接目標是生產讓審計委托人滿意的審計產品,包括審計報告、審計評價報告和審計決定。
關于審計客體,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客體是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責任承擔者,包括建設單位及其內部組織、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
關于審計內容,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主要是指工程量、工程造價、工程質量、工程績效。
關于審計主體,基于獨立性要求,政府審計機關和中介機構是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客體。在審計依據清晰的情形下,投資者及建設單位自己建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也可以作為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的審計主體。
關于審計方法,命題論證模式、數據流程模式、數據分析模式和專業測量模式在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中都有可能采用。
關于審計環境,一方面,審計環境通過審計需求、審計重點、審計技術等多個路徑影響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另一方面,非財務計量工程項目信息審計通過威懾、揭示和抵御三個路徑發揮功能作用,進而影響審計環境。
工程領域是我國腐敗問題最嚴重的領域之一,工程項目審計是我國重要的審計業務類型,但是,關于工程項目審計的基礎性問題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理論研究的這種狀況,使得工程項目審計在許多情形下成為他人工作的復核,也沒有找準工程項目審計在工程治理框架的定位。本文的研究啟示我們,需要從工程治理整體框架中來考慮工程項目審計,對于工程項目審計也需要區分不同審計主題,只有這樣,工程項目審計才能真正發展成為有理論、有操作框架的審計學成員。
摘要: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成員,其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對于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工作者來說,也面臨更加艱巨的任務,近些年來我國企業更加關注社會責任為導向的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并由此激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本文針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幾點分析研究。
關鍵詞:社會責任;財務會計理論;影響
通過財務會計基本理論提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熱情,激發企業員工對自身責任以及職能的關注以及認識,這樣才能夠幫助企業更加順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并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構建和諧社會是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企業作為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主體,其必須要認清自己所承擔的任務與責任,通過參與和諧社會構建活動,實現自身的職能,履行自己的義務。我國社會開發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發展也非常快速,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多的企業加入到經濟建設的隊伍中,但是盲目的擴大經營規模與經濟效益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參與社會活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與資源問題,在職工生活、職工責任以及產品質量方面不夠重視,進而產生了很多社會責任問題,這些問題極大的阻礙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非常不利于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如果堅持原有的會計體系原則,是無法發現這些問題的,面對更加迫切的社會需求,會計工作理論必須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應該基于社會責任的角度,不斷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情況,增加企業存于社會活動的頻率,促進企業社會職能的發揮。在社會中,不管是什么企業,都無法離開其他社會個體而獨立存在,也不可能離開各方利益主體而進行經濟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企業的發展也離不來各方利益主體的資金投入,這些利益主體包括企業的股東、債權人以及員工等,同時也包括客戶供應商以及自然環境,企業在社會中進行經濟活動,必須要考慮到這些主體因素,受這些因素的約束,因此企業必須要與這些利益主體監理良好的關系,實現企業的產出消化,形成良性循環。特別實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公司資源急需優化配置的時期,市場穩定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使得企業的責任性更加凸顯。企業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去承擔社會責任,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貢獻社會的雙贏。
二、引入社會責任對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影響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在進行各種社會活動與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觸到其他利益主體,而這個時候企業應該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積極與其他主體進行溝通合作,建立良性的社會關系,這個觀念同樣適用于企業財務會計工作,財務會計作為企業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人員必須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做到利己利人,下面針對社會責任對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影響進行幾點分析:
(一)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影響
在企業內部引入社會責任的理念,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影響,現階段在我國最為普遍的一種觀點有兩個方面,分別為受托責任觀以及決策有用觀,然而不管是其中哪一種觀點,一旦社會責任被引入,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如果從受托責任觀的角度來看,引入社會責任之后,委托方則是才能夠單一的股東轉變成了企業所有資源的提供者,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有很多方面,比如員工福利待遇、產品質量以及政府稅收等各個方面。而為了能夠與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相匹配,會計也必須要向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的相關者轉變。如果從決策有用觀的角度看,在社會責任引入之后,信息使用的范圍就被擴大了,同時其很多潛在投資者,債務人也逐漸浮現出來,很多社會民眾都能夠成為企業信息的使用者,并且社會信息化,使得人民對于社會信息質量要求也更高,企業會計必須要不斷挖掘自身實力,不斷完善與改革自己的工作方式與理念,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受到社會責任的影響,其在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方面也必然會向著綜合效益的方向發展,進而推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互融合。
(二)對財務會計要素的影響
依據利益的相關理論解釋,各方利益相關者不斷是在投入還是付出方面的資源,都被定義為資產,具體來說它包括人力資源、生態環境等等,并且都被納入了企業資產會計核算的范圍。在引入了社會責任之后,資產的范圍被擴充,并且其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上的利潤反映出來是企業生產活動所帶來的總體價值,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學中的剩余價值。也就是說企業增加價值中既包括了股東、債權人,又包括員工的個人利益以及政府的公共利益,另外企業在進行所有社會活動過程中所帶來的效益,也被視為增值效益。由此可知,在社會責任引入之后,“利潤”這個會計要素直接受到了影響,企業的負債、收入和費用等會計要素的外延也會擴展或進一步細化。
(三)對財務會計假設的影響
在引入了社會責任理念之后,企業內部會計主體的范圍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是范圍的逐漸擴大,新的核算范圍中引入了很多非經濟效益影響類的因素,并且需要一一進行記錄、確認以及報告,因此企業財務會計主體必然會有所增加。另外企業面臨新的社會需求,其目前現行的貨幣以及計量形式也應該有所完善,必須要從社會效益以及社會成本等方面進行全面考量,并使用普遍化的勞動量度與計量形式。同時環境價值假設被引入,由于傳統會計核算體系中企業在付費方面只針對直接消耗的生產進行核算,可是在社會責任引入之后,間接消耗的環境資產也被納入了核算范圍,并且還不必須要建立在承認環境資源固有價值的基礎之上。
(四)對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影響
調查分析法。指通過對那些享受了企業效益或者承擔了社會成本的個人或組織進行調查,搜集有關信息,通過對信息的分析來確定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數額;替代品評價法。當某項社會成本或社會效益無法直接決定時,可以通過估計替代品(某些與所要估計的項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犧牲的項目)的價值來確定;歷史成本法。是按取得某項資產時實際支付的現金數額或其等值來計量該資產的價值;復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根據恢復原狀或預防損害所需的成本進行估計的方法。
(五)對財務會計報告的影響
基于前面的變化,引入社會責任必然、對會計報告產生相應的影響。例如:由于利潤要素的拓寬,企業必須單獨反映其社會收入、社會支出和社會凈收益,或者改進現有的利潤表,增加反映這些內容的項目;又如:資產和負債要素的擴大,至少要求在原有的資產負債表中增加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收益等項目。
總而言之,企業財務會計人員在運用會計基本理論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責任的影響,這個時候會計財務而能源應該全面充分的掌握以上所闡述的五點內容,意識到社會責任給會計理論所帶來的影響與制約,這樣才能夠在滿足經濟活動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三、公司治理機制重塑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企業內部首先應該進行股權結構的優化,改變以往一股獨大的局面,一股獨大導致權利過于集中,并且難以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因此改變股權結構的優化非常重要。其次,要合理的完善董事會結構,為了各方利益的保障,以及責任的發揮,必須要構建新的董事會結構。另外企業內部激勵機制以及考核機制的構建也非常必要,員工的工作得到認可,并獲得相應的鼓勵,其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最后要強化企業責任信息的披露,會逐漸縮小小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不對稱問題,促進其更好的參與企業經濟決策,并降低各種成本。
(一)針對企業一股獨大的局面進行全面改革,由于一股獨大的問題,使得大股東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比如地位、權利以及財產等等,這樣的競爭手段是片面的,并且無法估計其他利益主體。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應該轉變這樣的模式,盡可能實現股東之間的協調和制約。
(二)要不斷完善和優化董事會結構,突破以往以股東至上的觀念,倡導股東與各方利益之間的評分與優化,監理聯合治理機制,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權利分攤以及利益分攤,照顧到其他利益主體的感受,在企業內部各方利益主體在進行相關事件研究的時候,通過獨立懂事以及民間組織的形式進行參與和決策。
(三)要針對企業內步現有的考核體制以及激勵政策進行改革和完善,在企業中員工以及管理人員都需要一定的激勵政策獲得相應的回報,考核體系是確保員工工作質量的關鍵,針對現有的考核體制和激勵機制進行細化,在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以及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制定社會責任指標,并建立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相結合的機制,鼓勵企業管理當局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四、結束語
本文針對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財務會計理論進行了分析,并將其必要性以及相應的對策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有所助力。
[摘 要] 目前,國內外會計學界討論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說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論結構概念框架的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個國家以及一些會計國際組織開始研究并且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實務的發展水平和會計理論工作者的認識水平逐漸完善。財務會計基本理論按照會計假設、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準則、會計要素、會計環境、會計程序等構成來研究。
[關鍵詞] 會計假設;會計職能;會計目標
從會計歷史發展過程來看,財務會計歷史最悠久,會計理論的研究也是從其開始的。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受限于會計實務的發展水平和會計理論工作者的認識水平。由于會計理論研究人員使用規范研究的方法,使得會計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
1 會計假設
會計假設是對財務會計核算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所作的合理假定。也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建立會計建設,確定財務會計確認計量的前提條件,也是構造一個理想客體,根據會計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律和要求提出的,為進一步研究財務會計理論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會計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才加以確認、計量、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的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報告。在會計假設中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區分開來。例如,企業所有者的經濟交易或者事項是屬于企業所有者主體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于企業主體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范圍。我們再來看會計假設中的持續經營,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明確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會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例如,判斷企業是否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成長發揮作用,并且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折舊的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到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按期計提折舊。如果一個企業在不能持續經營還假定企業持續經營,依然按照持續經營基本假設選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的方法,就不會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今流量,會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根據持續經營假設,一個企業將按當期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無論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還是投資者、債權人等的決策都是需要及時的信息的,都需要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分期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明確會計分期假設意義重大,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礎,進而出現了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為計量基礎是貨幣本身屬性決定的。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要想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在量上無法進行比較只有選擇貨幣尺度計量,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所以基本準則規定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選擇貨幣為計量基礎。總之會計所處的經濟環境較為復雜,會計核算的基礎條件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給會計確認和計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不加以假定,企業的會計工作將無法正常進行。會計假設對于進行科學的會計理論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規定了會計理論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學的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
2 會計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發揮的作用,它是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是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會計的要求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會計職能也將不斷增多。同時會計職能也是會計工作本身所固有的,客觀存在的一種功能,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從目前來講人們對其內涵的認識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和一致的認識標準,從現代經濟管理對會計所提出的要求來看,市場經濟下會計所擔負的主要經濟責任與我們認為的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有所差異。因此,為了達到反應與控制的目的,現代科技在發展中逐步構建了它的工作體系。
從現代會計發展趨勢來看,會計的職能應總結為“反映”和“管理”兩大職能比較合適。反映職能是指將會計信息向使用者進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職能是指會計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會計反映職能和管理職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職能是管理職能的基礎,為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服務,管理職能是會計的固有職能,是會計的首要職能。實踐證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越高,對會計與管理結合的要求也越高,會計管理職能也就發揮得越充分。不同會計人員由于其崗位責職不同,一般地應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這就為監事會和會計委派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3 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對財務會計進行業務處理提出的規范要求和判斷標準,是財務會計的一種技術規范。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工作經驗的抽象和總結,它又反過來指導和規范會計實踐,為會計人員處理具體業務提供操作規則。對于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會計準則不僅是技術標準,在其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帶有經濟性和政治性。美國的會計準則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從20世紀80 年代初由會計學界開始明確提出會計準則的概念,為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國際會計協調確立依據。我國的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準則就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和特殊行業的會計核算作出了規定。從理論上看,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但其相互之間還存在需要協調的矛盾。如真實性原則與謹慎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有用性原則之間都有需要協調的問題。
4 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又稱為財務報表或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孤傲與會計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的抽象范疇,它在會計準則的基本概念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會計目標也是財務會計工作總的目的性要求,它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往往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由于會計目標和會計職能的內在聯系,西方會計學界強調會計目標,我國會計學界則強調會計職能,這是由于對財務會計體系運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達到主觀要求還是發揮客觀功能。目前會計界普遍接受會計目標的概念,但不同學派對會計目標的理解也有不同。如“決策有用性學派”認為,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經濟責任學派”則認為,會計目標是反映和報告受托經濟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我國會計準則中會計目標的定義是: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外部投資者以及內部管理部門提供會計信息。目前,世界各國大多采用決策有用性觀點,筆者也傾向于這種觀點。原因在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研究應具有前瞻性,應該從長遠觀點出發,以確保其框架的穩定和適用。
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同的國家和機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表述為:相關性與重要性、形式與實質、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貫性、可理解性。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則強調相關性和可靠性。筆者認為,既然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應該是:相關性、可靠性和一貫性。相關性是決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質量特征,能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的是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證信息使用者獲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虛假和誤導,以利于作出正確的決策;一貫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證多個會計數據具有相同的基礎。
摘 要:文章從分析公共組織及其財務特征出發,探討了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內涵、特征,提出了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目標及其內容。
關鍵詞:公共組織 財務管理 理論
一、引言
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弱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1989年美國審計總署和總統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對聯邦政府的“高風險”項目進行研究,識別出多達78個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潛在的聯邦政府債務達到數千億美元。為解決上述問題,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首席財務官法案》,目的在于提高聯邦政府的財務管理水平。我國近些年來審計署披露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門及某些高校、基金會的違規違紀案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人們不禁要問這些過去的“清水衙門”為何成了事故頻發區,它們到底是怎么管理的,違規違紀案件為何屢禁不止?
在這一背景下,理論界對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問題展開了研究。英國學者John.J.Green出版的《公共部門財務管理》一書中,以英國為例對公共部門的財政控制、預算等問題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我國學者李建發對公共組織財務與會計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在其發表的論文“市場經濟環境下事業單位的財務行為規范”,“公共財務管理與政府報告改革”等研究成果中對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性質、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強公共組織財務管理若干建議。姜宏青在“公共部門理財學科的興起與建設”一文中從學科建設角度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門理財學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部門理財學科的構建設想。這些研究無疑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理論研究,但總體來說,我國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理論研究剛剛起步,現有研究成果中就公共組織財務管理某一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的比較多,探討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理論問題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诖耍疚脑谖涨叭搜芯砍晒幕A上嘗試著對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內涵、特征、目標及內容進行探討。
二、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含義和特點
公共組織財務管理也稱為公共部門財務管理或公共財務管理,是指公共組織(或部門)組織本單位的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
(一)公共組織
社會組織按組織目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為組織成員及利益相關者謀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營利性組織,一般稱為私人組織,包括私人、家庭、企業及其它經營機構等;另一類是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非營利組織,一般稱為公共組織,包括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
在我國公共組織主要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從理論上講,國有企業也屬于公共組織,但由于其運行和管理方式比較特殊,一般不把其包括在公共組織中進行研究。
公共組織具有組織目標的非營利性和多樣性,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非競爭性,行為活動的規則導向性以及通過行使公共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公共組織的財務活動明顯區別于私人組織。
(二)公共組織財務的特點
公共組織財務包括財務活動的組織及其所形成的財務關系的處理,其中財務活動主要指圍繞組織資金的流入、流出所進行的組織、計劃、控制、協調等活動。公共組織財務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財政性。公共組織的資金運營與財政資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大部分公共組織(主要是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于財政資金。(2)由于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是公共財政的具體實施者,因此公共組織財務活動就是財政政策的具體執行和體現。(3)公共組織財務活動的結果和效率直接影響到財政目標的實現。
2.限制性。公共組織是用別人的錢給別人辦事,缺乏責任約束和激勵機制,為防止公共組織濫用公共資源,各國政府對公共組織的資金管理一般較為嚴格。與私人組織相比,公共組織在資金的籌集和使用上受到較多的限制。(1)公共組織資金的籌集、使用方向和金額應嚴格以部門預算為基礎,并非組織自主決定。(2)公共組織(主要是政府部門)在資金管理權限上受到限制,如我國政府采購制度規定,政府部門采購大宗商品和勞務的活動要由財政部門代為進行,政府部門在資金管理權限上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3.財務監督弱化。私人組織的財務活動一般會受到來自產品市場、資本市場、投資者、債權人、社會中介等多方面的約束和監督,與私人組織相比,公共組織由于來自所有者和市場的監督弱化,導致其財務監督弱化。(1)資金提供者監督弱化。公共組織的非營利性決定了公共組織資金的提供者不能從組織的運營中獲得經濟上的收益,他們既不享有經營管理權,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權,這樣公共組織就缺乏最終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權”的激勵機制。因此,與企業投資者相比,公共組織資金提供者對組織的經營和財務活動情況關注度較低,對組織運營的監督相對弱化。(2)市場監督弱化。公共組織提供的公共產品或服務如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等往往具有壟斷性,一般不需要由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來評價其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公共產品市場的這種非競爭性,使得公共組織缺乏來自市場的競爭和監督,這也是造成公共組織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財務關系復雜。公共組織財務活動涉及面廣,影響大,所體現的財務關系也比私人組織復雜。(1)利益相關者眾多。公共組織在組織資金運動,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既涉及到與財政部門及其它職能部門的關系也涉及到與供應商、金融機構及社會公眾等關系,利益相關者眾多。(2)既存在經濟關系又存在政治關系。私人組織財務活動體現的是市場規則下的經濟關系,而公共組織財務活動所體現的既是經濟關系又是政治關系。公共組織的資金從根本上是來源于納稅人等社會公眾,其產品也是服務于社會大眾,其財務活動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選擇,體現著政府的意圖。因此公共組織資金的流動和分配就不僅僅體現著經濟關系還體現著一種政治關系。
(三)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特點
1.以預算管理為中心。在本質上,公共組織是受公眾的委托利用公共資源來提供公共服務,但它缺乏利潤等明確的指標來反映公共組織委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因此,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預算模擬市場機制來組織、指揮公共事務活動,通過預算將公共組織所承擔的受托責任具體化、數量化、貨幣化,使之成為人的具體目標和委托人控制的具體標準。預算管理是公共組織管理的核心和基礎,必然也是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的中心。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就是圍繞著預算的編制、執行、檢查、考核進行的,公共組織的資產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績效考核等都是以預算為基礎展開的。
“會計不是一門藝術,而是一門社會科學”,這個觀點現今已經被大多數會計學者所接受,既然視為一門科學,會計學者通過大量的實踐所產生的會計現象(行為)概括凝練出一系列完整的、邏輯性的概念和原則,構成了我們常說的會計基本理論。作為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會計,同樣也有著反映自身特點和本質的基本理論體系,主要包括:財務會計目標、財務會計基本假設、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會計要素的確認以及計量、財務會計報告的列報等,這些理論內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實踐的日益復雜也在不斷地發展,對它們的認識在不同的經濟階段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體會。
一、 對財務會計(財務報告)目標的再認識
在財務會計理論結構中,會計目標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會計理論體系基礎。會計目標雖然是人們主觀認識的結果,但它并不是一個純主觀的范疇,會受到特定歷史條件下客觀存在的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并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當前比較流行的財務會計目標主要有兩派,即“受托責任派”和“決策有用派”。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是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因此受托責任學派更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視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格外重視損益表。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決策有用學派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更關注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有關的信息。筆者認為,決策有用和受托責任二者其實是互相關聯的會計目標,受托責任是實質,決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責任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提供反映受托責任的信息是會計的根本目標。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筆者認為我國會計目標的現實選擇更適合定位于決策有用性,具體來說引用我國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老師的觀點“(1)對國有企業來說,必須滿足國家企業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監督企業的需要;(2)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有義務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的需要?!?
二、 對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思考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是會計的基本前提,是財務會計特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從客觀經濟環境中抽象而得的,其本質上應該是客觀的,但同時它也是會計理論研究者對客觀經濟環境進行總結而得出的結論,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隨著會計環境的變遷,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對會計基本假設進行重新的認識和思考。
過去傳統的、國際公認的四個基本假設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發展到至今仍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除了這四項基本假設外,還應結合市場特點增添新的必要的補充假設,尤其關于確認基礎與計量屬性方面的假設,來保證財務會計能夠順利、及時地提供有用的信息。APB Statement No.4 的觀點更是開創性把會計基本假設具體化和擴展為財務會計的13項基本特征,以更全面的概括經濟環境對財務會計程序的影響,13項基本特征中除了4個公認基本假設外,還包括:經濟資源與義務的計量、權責發生制即應計制、交換價格、估算、判斷、通用的財務信息、基本相關的財務報表、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等9個方面。結合我國的國情,政府對市場干預的經常性和具有很大的力度,因此除共有的基本假設外,還產生了我國特有的基本假設內容即“宏觀調控”,這項基本假設決定了我國的財務會計既應為微觀經濟管理服務,又應為宏觀經濟管理服務。由此,會計基本假設理論的發展到今天,內容已得到大大的豐富和擴充,更清晰地更深刻地闡述了財務會計與經濟環境之間直接或間接的相互影響。
三、 對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總結和分析
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使會計信息成為有用信息的各種特征,是為會計目標服務的,是為達到決策有用性和反映管理當局的受托責任而對會計信息所作的約束性和規范性要求。
以美國FASB第2號概念公告為代表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最為詳盡,它把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特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財務報表內容的質量,另一類是財務報表表述和在其他財務報告中披露的質量。關于第一類,可靠性與相關性是主要的質量,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質量。不論主要或次要質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質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選擇信息的約束條件。第二類信息的特征包括完整性、充分披露、實質勝于形式、謹慎和透明度。完整性說明無論表內表外,不應遺漏按照準則制度必須列報的所有項目;充分披露說明雖然未曾違反準則和制度隱瞞列報該列報的項目,仍需盡可能披露對使用者決策有用、并非法定披露的其他事項和情況;實質重于形式說明必須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而不能只反映其法律形式而導致錯報、誤報;謹慎性說明在準則或制度允許的前提下,寧可多報可能的損失,而不可多報可能的收益;透明度是總體質量信息。此外,美國、英國、IASC、加拿大、澳大利亞的CF中所認可的主要質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共同點,即把相關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在我國理論界,更主張把可靠性列在相關性之前,即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最相關的信息。因為現階段,我國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問題比相關性更為突出,可靠性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最重要的標準,多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總是困擾著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尤其是近年來美國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案件給予我們的深刻教訓,更加促使我們認識到財務報告的改進應以提高可靠性為主,應反映經濟業務的真實性,不可靠的信息對信息使用者來說不僅是誤導,甚至會帶來風險和災難。
四、 關于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探討
財務會計的屬性,按照由經濟環境決定的基本假設,其計量屬性的基礎應是市場價格,其中應用最廣的是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是財務會計傳統的計量屬性,而公允價值則是近年來越來越被FASB所極力倡導和推廣的計量屬性。這兩種計量屬性孰優孰劣?我們不能抽象地進行斷定,計量屬性的應用必須針對各種計量對象的不同性質和特點來考慮。
歷史成本最大的優點是可靠性,可以盡可能避免人為的主觀估計與判斷,同時也能大大節約交易成本;但歷史成本也有不容忽視的局限性,其最大局限性在于它面向的是過去,對未來的決策缺乏足夠的相關性。公允價值則被認為是用來彌補歷史成本而面向未來的一種計量屬性,它采用的是在缺少真實交易的情況下,交易雙方意欲發生而尚未發生的估計價格,依靠的是估計與判斷(選擇),因此可靠性就難免令人擔憂。從財務會計的本質來看,當可靠性與相關性發生矛盾時,應當從具有可靠性的計量屬性中選取最相關的屬性。因此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根據其優缺點來選擇,其各有其適用性。歷史成本可以應用于已完成交易或事項的資產與負債的計量,而公允價值更適用于以不可改變的契約為基礎的、尚在進行交易之中,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衍生金融工具中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計量。在我國,公允價值的應用更是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公允價值主要應用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許多企業運用公允價值的條件還不成熟,相關法律的監管力度和人員素質等也都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若不加限制的允許企業采用公允價值會計,很可能管理層就將其演變為“合法合理”操縱利潤或計提秘密準備的工具,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喪失真實性與可靠性,與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在當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公允價值已躍升為與歷史成本并駕齊驅的計量屬性情況下,我國仍實行以歷史成本為主,其他計量屬性為輔的計量原則,是與我國國情相符的??傊?,公允價值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它是歷史成本會計的延續和發展,代表了財務會計未來的發展方向,起到了連接會計過去和未來的橋梁作用,它的應用必將使財務會計信息更具有價值,為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提供更加直接的幫助。
摘要:財務會計理論框架是構建會計理論體系和指導會計實踐的基礎。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受制于會計實務的發展水平和會計理論工作者的認識水平,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結構應包括會計職能、會計準則、會計目標、會計要素、會計環境等內容。
關鍵詞:會計理論;會計準則;會計環境
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個國家以及一些會計國際組織開始研究并且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理論工作者希望會計理論能對會計準則的制定起引導或指導作用。目前,國內外會計學界討論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說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論結構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會計假設、會計職能、會計準則、會計目標、會計要素、會計環境、會計程序等構成來進行研究。
一、財務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
從現代會計發展趨勢來看,會計的職能應總結為“反映”和“管理”兩大職能比較合適。反映職能是指將會計信息向使用者進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職能是指會計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反映職能是管理職能的基礎,為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服務,管理職能是會計的固有職能,是會計的首要職能。不同會計人員由于其崗位責職不同,一般地應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這就為監事會和會計委派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發揮的作用,它是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是與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會計的要求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會計職能也將不斷增多。我國會計職能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受馬克思關于“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論述的影響,對會計職能基本傾向于“核算”和“監督”兩大職能。到20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從“一職能說”、“二職能說”直到“八職能說”以至“全職能說”并存的局面。但這些研究始終以馬克思對簿記的論述為基礎進行,沒有考慮會計實踐的發展,因此不利于會計理論結構內容的完善。
二、財務會計的技術規范――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對財務會計進行業務處理提出的規范要求和判斷標準,是財務會計的一種技術規范。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工作經驗的抽象和總結,它又反過來指導和規范會計實踐,為會計人員處理具體業務提供操作規則。對于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會計準則不僅是技術標準,在其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帶有經濟性和政治性。美國的會計準則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由會計學界開始明確提出會計準則的概念,為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國際會計協調確立依據。我國的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準則就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和特殊行業的會計核算作出了規定。從理論上看,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但其相互之間還存在需要協調的矛盾。如真實性原則與謹慎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有用性原則之間都有需要協調的問題。
三、財務會計的工作要求――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工作總的目的性要求,它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往往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由于會計目標和會計職能的內在聯系,西方會計學界強調會計目標,我國會計學界則強調會計職能,這是由于對財務會計體系運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達到主觀要求還是發揮客觀功能。目前會計界普遍接受會計目標的概念,但不同學派對會計目標的理解也有不同。如“決策有用性學派”認為,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我國會計準則中會計目標的定義是: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外部投資者以及內部管理部門提供會計信息。筆者也傾向于這種觀點。原因在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研究應具有前瞻性。
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同的國家和機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表述為:相關性與重要性、形式與實質、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貫性、可理解性。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則強調相關性和可靠性。筆者認為,既然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應該是:相關性、可靠性和一貫性。相關性是決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質量特征,能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的是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證信息使用者獲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虛假和誤導;一貫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證多個會計數據具有相同的基礎。
四、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按照經濟特性對經濟業務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它是財務會計具體內容的基本分類。由于各國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同,經濟管理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同國家的會計要素項目是不同的。會計要素的劃分應充分考慮項目內容的基本特征,即項目的同質性、獨立性和系統性。這是因為只有根據同型內容和同質特征進行分類才能夠對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進行有效的分類核算;而各會計要素在其本質特征上又應該區別于其他會計要素,這樣才有其獨立設置的意義;同時各個會計要素之間應存在十分嚴密的邏輯關系,能充分體現會計等式的內在聯系。根據我國的社會經濟特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六項,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為靜態要素(又稱資產負債表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為動態要素(又稱利潤表要素)。只有明確規定了會計要素的內容,才能規范會計實務,會計人員才可能在極其復雜的會計實務中得心應手地進行業務處理。
五、財務會計的社會背景――會計環境
會計環境是指會計所處的各種客觀條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會計有其不同的環境狀況。會計環境對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實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會計發展史上歷次重大的變革和創新均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而會計的發展對會計環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對社會經濟秩序的維持,經濟資源的配置,財經法規的實施等起重要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各國會計學家都非常重視會計環境的研究,往往將其作為會計問題研究的出發點。
會計界一般認為,會計環境包括生產力環境、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三類因素。在會計環境各因素中,對會計影響最大的是生產力環境,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直接決定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水平。其次是經濟環境,包括經濟管理體制、企業組織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決定會計的研究方向。社會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層建筑對財務會計實務和會計準則的確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充分體現不同上層建筑的意志和思想。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會計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與會計環境相關。會計基于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又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演進。會計與會計環境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作用關系,一方面,隨著會計環境的發展,會計也日益發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會計方法也可以促進或阻礙相應會計環境的改變,進而能動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摘要:財務活動是伴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財務管理是財務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財務管理理論是研究人類各種財務活動的普遍規律以及財務管理規律的理論學科,財務管理理論從誕生到現在僅有一百余年的歷史,還處于成長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充實和補充的內容,本文將就現代財務管理基本理論展開系統討論。
關鍵詞:現代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理論 問題 措施
一、引言
眾所周知,財務管理理論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年輕的學科,還有很多需要充實和豐滿的地方,筆者將結合工作實際,就現代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進行討論和分析,當前財務管理理論存在的問題,提出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體系設計措施。
二、當前財務管理理論存在的問題
1、財務管理概念不規范
當前很多財務管理學教材以及其他相關出版物對于財務管理相關概念的命名和闡述各不相同。由于我國對財務管理理論的研究比較晚,很大成分上借鑒西方成熟的財務管理理論,研究過程中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文獻,造成很多專業名詞在命名上差異。很多詞匯盡管翻譯不同,但是財務管理人員結合工作實際能夠輕松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影響閱讀。但是,也有很多專業詞匯屬于不常見詞匯,專業性很強,而且與很多詞匯在大方向上表意相同,僅僅在細節部分不一樣,這樣的詞匯的翻譯工作的準確性就十分重要,財務管理概念規范化建設十分必要和重要。
2、部分財務管理理論欠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資本市場日益繁榮,資產交易更是家常便飯,然而還有很多財務管理出版物中缺乏資產評估理論;市場經濟是典型的短缺經濟,在短缺經濟環境下,對資源優化配置的研究十分重要,同樣的,很多相關書籍中缺少這一概念的研究。當前,部分資產管理理論欠缺的現象依然存在,這與我國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現實格格不入,實踐探索的高度與理論研究的缺乏的矛盾日益尖銳。
三、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體系設計
1、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體系內容
第一、財務管理要素和相關概念?,F代財務管理是相關工作人員在企業這一特定環境下,運用財務管理專業知識,結合企業財務活動實踐,對資金運動進行有效管理,以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的活動。要按照這一概念規范好財務管理的各項要素和概念。
第二、財務管理的任務和職能。財務管理的職能在于企業在聚財方面、用財方面、生財方面、監督方面以及綜合平衡方面等。而財務管理的任務是評判財務工作成果的標尺。
第三、財務管理環境理論。要充分研究企業財務管理的環境,并分析環境對理財的影響,并研究應對措施。
第四、財務管理假設。財務管理假設是從事財務管理相關研究工作的前提,主要涉及:財務個體假設部分,持續經營、奮起管理假設部分;自主理財假設部分;特定環境假設部分以及消息可靠假設部分幾個內容。
第五、財務管理原則。財務管理原則是財務管理人員從事財務管理工作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范和行動準則,是有效實行財務管理的保證。
第六、資本時間價值理論。對于資本時間價值的研究十分重要,在資本管理理論研究領域也是如此。
第七、資產結構理論。資產結構論是研究企業內部各種資產構成的理論,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配置。
第八、投資理論。投資理論是研究各種不同類型投資的相關特點和規律的理論,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投資的優化組合,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九、資產評估理論。資產評估理論是資產管理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按照科學而固定的評估原則以及相關程序對待評估資產進行價值上的評定和估算,為企業在特定資產業務上提供價值標尺。
第十、資本運籌論。資本運籌對企業資產管理十分重要,涉及到資金的籌集、調用等方面。資本運籌論主要內容涉及資本運動理論、資本籌集理論以及資本運用理論等。
2、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體系要求
第一、概念準確。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嚴肅性要求基本理論概念準確性和規范性,要充分保證專業詞匯、專業概念表意的準確性、唯一性。
第二、內容全面?,F代財務管理理論要充分考慮到內容的全面性,與此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經濟飛速發展、財務管理工作日新月異的現實狀況,及時更新和補充必要內容。
第三、結構完整,內部聯系完整合理。財務管理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理論,必須充分考慮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要能夠準確反映各個理論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財務管理要素之間要基于財務管理信息的不同,合理選用財務方法實現有效管理。此外,做好現代財務管理工作,還要建立健全相應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
四、結語
財務管理理論是研究人類各種財務活動的普遍規律以及財務管理規律的理論學科,財務管理理論從誕生到現在僅有一百余年的歷史,還處于成長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充實和補充的內容。本文分析了當前財務管理理論存在的問題,探究了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體系設計方面內容。
[摘要] 企業財務隨著環境的變化,內容不斷擴充、體制日益完善、職能漸漸拓展。本文通過企業財務職能的歸納分析,對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做了預測展望。
[關鍵詞] 財務 財務職能 財務本質 財務目標
一、企業財務及財務職能
財務,也即財務活動,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產生的特定經濟關系的統稱。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是財務活動的基本細胞,企業資金從貨幣資金開始順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不斷循環往復,包括資金籌集、投放、耗費、收入及分配五個方面的經濟內容。同時在復雜而規律的運轉過程中也形成了企業與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的各種財務關系。財務職能是指企業財務在運行中所固有的功能。財務的職能源于企業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系,表現為籌資、用資、耗資、分配等過程中的管理職能,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等。傳統的財務職能理論在引入產權思想后,以財務分層理論為基礎,從財務管理主體(所有者和經營者)角度來研究財務職能更具科學性。從該角度定義的財務職能更傾向于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共同進行的財務管理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把所有者的財務職能定義為決策、監督、調控,經營者的財務職能為組織、協調和控制。 “二權分立”更好地使財務職能得以迅速實現,提高了效率。
二、財務職能及相關概念
1.財務本質及財務職能。財務本質是關于財務工作實踐具有根本規定性的范疇,是對財務對象、財務屬性、財務職能、財務特征的高度概括。財務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的資金如何運動,如何處理企業與各方面的經濟關系。財務本質和職能有機聯系在一起。財務本質決定財務職能,財務職能是財務本質的具體體現。
2.財務目標與財務職能。財務目標是財務管理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它不僅統領財務應用理論,而且還是聯系財務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紐帶。而財務職能是由財務本質所決定的,其內涵是如何實施財務管理,高效地組織企業的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是財務管理達到其目標的前提,有了明確的職能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
3.財務環境與財務職能。財務環境是企業從事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所處的特定時間和空間。財務環境既包括企業理財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文化等宏觀環境,以及企業自身管理體制、經營組織形式、生產經營規模、內部管理水平等微觀環境。就所有企業來說,其宏觀財務環境是相同的,但每一個企業的微觀財務環境則是千差萬別。企業財務職能的發揮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并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對于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也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
三、企業財務職能拓展
財務職能與財務本質、財務環境、財務目標等均屬財務基礎理論問題。因此伴隨著財務環境的變化、內涵的豐富和目標管理、價值管理等管理理論的發展,財務的職能在決策、監督、調控、組織、協調和控制基礎上,必然要進行創新。這樣才能使財務的職能完成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由生產管理轉向風險管理、由面向過去轉變為面向未來,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1.資本運營、資源配置職能。資本運營、資源配置職能是伴隨企業的宏觀管理理念而出現的,通常和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企業可以通過資本運營,將本企業的各類資本和資源與其它企業的資本進行流動與重組,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動態重組,使企業的運行處于最佳狀態,提高資本運營效率的目標,實現自有資本的不斷增值。比如,通過資產和債務重組、資產股權置換,以及資產剝離等形式,盤活不良資產,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資產質量;通過買殼上市達到整合企業資源、降低成本、迅速上市籌集資金等目的。企業還可以進行并購重組,壯大公司的規模和實力,實現產業結構的日趨合理;或進入新興行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或達到規模經營,實現經營協同、管理協同、財務協同和價值協同共贏。
2.財務分析預測職能?,F有的財務分析職能要求企業財務人員合理運用各種財務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去分析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有關資料并得到相關結論。經過擴展的財務職能需要企業從兩個方面進行財務預測分析,一方面運用財務指標分析體系了解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成長能力等;另一方面運用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等進行企業綜合財務分析,運用計量學和模糊數學的思想工具,綜合剖析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以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提出確實可行的彌補措施,減少企業的風險。財務預測分析除了評價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了解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外,更主要是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降低決策的盲目性,提高數據的精確性,為實現財務管理目標提供保證。
3.財務信息服務職能。信息時代,客觀上要求企業的財務職能具備財務信息的收集、儲備、處理和服務職能。目前,國內許多企業信息化管理落后,財務部門不能及時準確地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導致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加。此外,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也導致了虛假信息大量泛濫,這就要求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者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保證有價值的信息能在系統內部實現資源共享,為企業的財務決策提供支撐和服務。
4.財務風險管理職能。財務風險是企業在整個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企業在行使財務風險控制職能時不能一味追求低風險甚至零風險,而應本著成本效益原則把財務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圍之內。筆者認為,企業應該依托財務管理,建立風險預警模型,通過對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和復合杠桿系數等預警指標的計算、分析和識別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投資風險等,恰當評估所面臨風險的發生概率、風險強度、風險分布、將來可能造成的損失,積極構想回避、轉移或分散風險等風險防范和控制方案,加強風險防范,將可能遭受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達到以最小的成本來保障最大收益的目的,增強企業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職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對財務職能的研究應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去把握,把它和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聯系起來,和財務的其他基本理論聯系起來,這樣財務職能界定才會更科學、更有利于它的創新與發展!
摘 要 財務控制是指對企業的資金投入及收益過程和結果進行衡量與校正,目的是確保企業目標以及為達到此,財務控制目標所制定的財務計劃得以實現。內部財務務控制的本質: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動。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是學術界、職業組織、大型企業及政府組織共同推動作用的結果。此外,內部控制領域的發展歷程顯示,一些影響巨大的公司經營失敗或舞弊事件的發生,往往加速了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應用的發展進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獻和立法規定。我國許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經歷了由小到大的快速成長期。對于小型公司而言,創建者的個人控制往往非常有效。而所謂財務控制環境,是批對財務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建立、加強和有效實施產生影響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的總和。
關鍵詞 財務控制 財務控制目標 財務控制本質
財務控制是指對企業的資金投入及收益過程和結果進行衡量與校正,目的是確保企業目標以及為達到此目標所制定的財務計劃得以實現?,F代財務理論認為企業理財的目標以及它所反映的企業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在一定條件下也就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財務控制總體目標是在確保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貫徹執行的基礎上,優化企業整體資源綜合配置效益,厘定資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責任目標與其他各項績效考核標準來制定財務控制目標,是企業理財活動的關鍵環節,也是確保實現理財目標的根本保證,所以財務控制將服務于企業的理財目標。從工業化國家發展的經驗來看,企業的財務控制存在著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模式。其中財務的宏觀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證券或資本市場對被投資企業直接實施影響來完成,或者通過委托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實施審計來進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資本結構以及市場競爭等對企業的影響,后者實際是外部審計控制,而我們本文的主要聚焦點在于企業的內部財務控制。
內部財務務控制的本質: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動。現代產權經濟學指出,現代企業是一系列委托關系的組織,即契約的結合體。從委托的角度進行分析,內部財務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場經濟博弈規則來約束和規范企業行為的,這個博弈規則就是市場經濟參與者共同遵守和不斷創新的委托合約。以現代股份制公司為例,股東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人,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標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經營者可能作出違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另外由于信息非對稱性的存在,人就可以利用這種非對稱性信息損害所有者利益,因而產生了高昂的成本。內部財務控制從根本上說就是協調權利各方的利益,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化的控制活動。
財務控制的特征有:以價值形式為控制手段;以不同崗位、部門和層次的不同經濟業務為綜合控制對象;以控制日?,F金流量為主要內容。
財務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內部控制的核心,是內部控制在資金和價值方面的體現。從工業化國家發展的經驗來看,企業的財務控制存在著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模式。其中財務的宏觀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證券或資本市場對被投資企業直接實施影響來完成,或者通過委托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實施審計來進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資本結構以及市場競爭等對企業的影響,后者實際是外部審計控制。
內部財務控制是公司治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根據公司治理結構的需要和生產經營活動特征而設計的、用于維持公司治理結構中相關利益主體相互制衡的一種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間財務信息不對稱性、財務契約不完全性和財務責任不對等性,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通過限制財務信息不對稱性、財務契約不完全性和財務責任的不對等性,分散委托人的風險,維護委托人的監督權;二是通過限制財務信息不對稱性、財務契約不完全性和財務責任不對等性,維護管理者的控制權;三是有效實現對人的經營業績考核,解決對人的激勵問題。由此可見,內部財務控制是公司治理機制的基礎。
財務控制主要是指在董事會、經理層和有關責任人中建立的內部財務控制體系,這種控制體系應該明確界定企業內部各種權利的分割,同時還應該明確規定:(1)對企業的每一個下屬部門和每一個決策人的績效度量和評價體系;以及(2)與個人績效相聯系的獎勵和懲罰體系,包括建立作為績效度量體系的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確定預算在績效度量中的作用和建立個人績效的度量、獎勵及懲罰制度 。如果缺乏健全的內部財務控制,公司治理機制就推動其存在在前提,因而不會有效地發揮作用,就有可能出現所有者被架空的問題;如果缺乏健全的內部財務控制,公司治理機制也會推動其在維護企業價值最大化上的有效性,美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德姆色茨(H.Demsetz)和肯尼斯?萊恩(K.Lehn)(1975)所作的所有權集中與企業特定風險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表明,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越不穩定,就越需要內部財務控制。
可見,企業內部的財務控制問題能夠通過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活動來解決健全的內部財務控制體系應該能夠保證財務信息的可信性,可以彌補財務契約的不完全性和財務責任的不對等性。從機制的角度分析,一個健全的內部財務控制體系,實際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體現,反過來,內部財務控制的深化也將促進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