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9:1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會計基礎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價值鏈會計是21世紀會計發展的新動向,將成為價值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國內外有關價值鏈會計的文獻進行提煉,從起源、涵義、基本理論框架等方面進行探討,預測并展望了其廣闊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價值鏈 價值鏈會計 理論框架
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現代企業的概念擴展到企業外部整個供應鏈上。衡量企業優勢的標準不再僅是利潤,而應該是更綜合的競爭能力指標,“企業的價值”。因此,追求價值增值已成為現代企業的目標,價值管理更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這為價值鏈會計的產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一、價值鏈概念提出
1985年, 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一書中率先提出了價值鏈概念,將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分解為九項與戰略性相關的價值活動:認為每個企業的價值鏈都是由九種基本活動以獨特方式連接在一起共同作用為企業創造利潤,既而形成企業的價值鏈系統。價值鏈管理是一種基于協作的,以價值鏈為基本工具,以實現企業價值增值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管理活動。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提出了虛擬價值鏈和有形價值鏈概念,強調信息技術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在我國,閻達五教授基于“會計管理活動論”的指導思想并結合國內外管理學科動態,最早提出了“價值鏈會計”概念,即“通過收集、加工、存貯、提供以及利用價值信息.對企業的價值鏈或價值流進行規劃、控制和評價,以保證其合規、高效、有序運轉,從而為企業實現最大化價值增值”。他認為價值鏈會計的框架體系可從空間、時間兩個維度進行設計??臻g上,沿著企業價值鏈分別向客戶和供應商兩端延伸并擴大會計管理視野;時間上,以管理過程的時間序列為依據,分別以事前管理的統籌規劃、事中管理的實時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評為內容廣泛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會計管理。
二、價值鏈會計的理論框架
價值鏈會計以強化價值管理為主線,沿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重構會計管理框架。在空間維度上,把以單一會計主體擴展為以價值鏈聯盟形式存在的會計管理主體,把以貨幣為計量手段的會計對象擴展為以價值鏈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會計管理對象。這樣,會計管理的視角就大為擴展,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就統一為價值信息。在時間維度上,以會計實時控制為核心,以管理過程的時間序列為依據,分別以事前管理的統籌規劃、事中管理的實時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評為內容廣泛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會計管理。
1.價值鏈會計的目標
閻達五:“價值鏈會計的目標是在實現價值鏈聯盟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核心企業價值最大化。”另有學者認為,價值鏈會計目標可以表述為提供價值創造的動態信息,借以制定協調和優化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的決策,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控制。一個強調企業價值最大化是價值鏈管理的核心,另一個將決策論與價值鏈的思想相結合,認為價值鏈會計提供的是對企業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
2.價值鏈會計的假設
(1)價值鏈會計主體假設。閻達五指出,“價值鏈會計在空間維度上,把原來的以單一企業形式存在的會計核算主體擴展為以價值鏈聯盟形式存在的會計管理主體?!庇谛笊埫?2005)認為,“價值鏈會計第一層次的管理主體是核心企業,第二層次是價值鏈聯盟?!惫P者認為,如何處理核心企業與價值鏈聯盟的關系是價值鏈會計管理主體確定的前提。核心企業在價值鏈中所特有的知識、信息、物流整合功能使其對價值鏈的影響至關重要。
(2)項目存續假設。項目存續假設是針對傳統會計中的持續經營假設提出的。價值鏈會計領域的日常核算是根據每一個項目的持續時間來劃分的,其站在了一個微觀的層面,強調在每個項目的初始、實施、完成階段是持續不斷的。
(3)交易期間假設。交易期間假設是持續經營假設的延伸,由于現代信息技術能隨時從相關的數據庫中自動收集并抽取有關的數據,生成與決策相關的財務報告和報表,每一時點的資產負債表以及不同時段的利潤表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及時生成,使得會計分期的時間間隔可以不斷縮短,只要企業進行持續不斷地經營,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交易期間的長短,獲得每一時點或時段的財務報表,這使得價值鏈會計期間假設與傳統會計分期相比更具靈活性和彈性。
(4)價值計量假設。價值計量假設是指價值鏈會計核算應以貨幣計量為主要計量單位,同時輔之以實物計量。這樣價值鏈會計不僅需提供規范的貨幣計量信息,還需提供規范的非貨幣計量信息。
3.價值鏈會計的對象
價值鏈會計對象的實質是價值鏈信息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經濟關系,其表現形式是價值鏈,涉及范圍包括資金流、信息流和實物流。筆者認為此觀點把會計對象的認識與會計本質的認識聯系起來,用更為抽象的言語來表述,價值鏈會計對象可概括為資金運動與價值信息的合理統一。
三、價值鏈會計理論的前景展望
價值鏈理論為我們科學地分析影響企業價值的動因,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分析方法。價值鏈的價值活動與企業戰略管理密切相關,以企業價值鏈為主線,價值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為對象組建的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將會成為未來價值鏈會計發展的一大方向!隨著網絡的不斷拓展,企業最終將利用互聯網快捷的信息傳輸速度和時時入網的能力,實施并優化價值鏈會計操作系統,使企業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形成以企業內外交易活動為中心的主體框架,實現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統一,促進會計系統、網絡信息系統與企業管理活動的密切融合!
[摘要] 主要從會計目標、 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礎、 會計要素、 會計程序、 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會計過程的具體要求、 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等方面闡述其內在的邏輯關系。
在經濟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 會計尤其是財務會計已發展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通用商業語言, 其通用程度遠遠高于任何一種自然語言。我國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 已經整整走過了 30 年的歷程。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 一個成熟的管理學科, 也必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內在邏輯規律, 這種內在的邏輯規律就是會計的基礎理論。會計基礎理論是會計實務的高度抽象和規律總結, 而會計基礎理論又是推動和促進會計實務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擬對會計 (主要是財務會計, 下同)的基礎理論的邏輯關系進行解析, 也即是對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的學習體會。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和邏輯關系
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 主要包括會計目標、 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礎、 會計要素、 會計程序、 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會計過程的具體要求、 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其間的邏輯關系可如下所示: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要素會計程序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
二、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就是會計作為管理活動的目的,或者說是會計所要完成的任務。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 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 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這些相關的信息的總和我們稱為財務報告, 即財務報告應該提供特定企業的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會計目標是會計所有活動的原始動因。目標 (目的) 不同決定了與活動相關過程的不同。會計目標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所變化, 會計活動就要根據目標的變化進行調整。
三、會計基本假設
一般而言, 假設是對客觀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斷。 假設對人們的活動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會計假設是會計人員面對變化不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對進行會計工作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條件所作出的推斷。會計基本假設又稱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為了達到會計目標所要開展的會計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所以稱為基本條件, 是說這些條件如不具備, 完成目標任務是不可能的。會計基本假設主要有會計主體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 會計分期假設、 貨幣計量假設。會計主體假設是假定會計活動都必然是為某一特定主體進行的, 該主體不僅和其他主體完全獨立, 而且獨立于業主之外。這一假設明確了會計活動的空間界限, 使得會計活動能在清晰的范圍之內得以進行。持續經營假設是假設企業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按目前正常狀況持續經營下去。這一假設使企業日常的會計確認、 計量活動有了依據和基礎。會計分期假設是假設企業可以將其持續經營的連續期間人為的劃分為一段段較短的相等期間,而按較短期間確定的收入、 費用和利潤等信息是準確的。這一假設為會計分期提供報告提供了依據, 進而為確立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奠定了理論基礎。貨幣計量假設認定采用貨幣作為會計計量尺度是最準確的和最佳的選擇。這一假設使會計活動有了統一的計量標準, 使得會計的具體對象可以相互之間互比, 使得會計報告能高度概括會計信息, 使得會計報告更便于理解。
四、會計程序
會計程序又稱為會計核算基本規程或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是對會計過程環節的科學歸納。會計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為: 設置帳戶、 復式記賬、 填制和審核憑證、 登記賬簿、 成本計算、 財產清查、 編制報表。其相互之間的構稽關系設置帳戶是會計對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的基本起點,也就是在經濟業務涉及的會計要素范圍內進行更具體的歸類。復式記賬是把已發生的經濟業務記錄到賬簿中的具體方式。復式記賬方法使得會計上的任何一筆業務都能在至少兩個賬戶里進行登記, 使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被反映得更全面。會計必須根據經濟業務發生的證據作為記賬的依據, 所以填制和審核憑證就成了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會計核算必須要經過的一個基本環節。賬戶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賬簿,賬簿是會計信息的具體載體。賬簿把反映在會計憑證中的經濟業務更系統更規范地集中起來, 所以登記賬簿也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費用的對象化結果, 是企業會計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計算是企業會計必須要涉及的內容, 自然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計算和填制審核憑證以及登記賬簿存在交叉往復內容。會計信息首要的質量要求就是真實性, 所以財產清查就成了會計核算的必要環節和方法, 財產清查和填制審核憑證以及登記賬簿也存在交叉往復內容。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會計報告, 會計報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的編制涉及較強的技術性, 所以編制報表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會計一個循環過程的終點。
五、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
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就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核算過程中所應遵循的標準和規則,又稱為企業會計具體準則。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制度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步變遷, 其理念也在發生漸進的演變。在擴權讓利階段, 首先是為調動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 國家、 企業與職工共同參與企業的剩余分配; 利改稅后企業全面轉換經營機制, 逐漸擺脫了國家計劃的桎梏, 成為經授權擁有法人財產權的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的決策主體與行為主體, 其稱號也由 “國營企業” 改為了 “國有企業” , 此時企業已經大大放松了 “政治權力主導下的政績理念” 。再后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階段, 大多數大中型國有企業向現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產權結構, 并初步建構起以股東大會、 董事會、 監事會、 經理班子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結構。但是, 由于國有股或國有法人股仍然處于絕對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制度、 合理的經營管理層激勵與約束制度、 職工持股制度、 獨立董事制度等產權制度安排還很不完善, 運作還很不協調, 因此, “相關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確立, 仍然可以頻繁地看到一種變異了的 “政績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額投資于足球俱樂部等迎合上級政治或社會目標的項目。但是, 我國已經加入了WTO, 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已經進入了更加深化的階段。我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將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及相關安排; “行政許可法” 的實施將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對個人、 企業等微觀主觀進行干預的空間與力度, 將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權力與私有權利的邊界; 科學發展觀的樹立, 也利于增強政府對環境保護、 社會福利等公眾利益予以關注與保護的意識;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及世界性的各種交往, 將使我國的社會倫理包括人權觀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 知識經濟的到來, 以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然使企業進清晰地認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 買方市場的形成, 已經使眾多企業認識到 “顧客是上帝” 不是虛言, 等等。所有這些, 都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 我國的社會, 包括現代企業將逐漸地確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摘要:本文認為,從會計的角度研究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使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系統化,必須構建科學的環境會計理論框架。本文試圖就環境會計基礎理論的構成要素以及結構進行探討,提出環境會計基礎理論的構成要素及結構為:環境會計概念、環境會計本質、環境會計目標、環境會計假設、環境會計職能、環境會計核算原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基礎理論
構建科學的環境會計理論框架,是使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系統化的需要,是環境會計趨于成熟的表現,這對完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指導環境會計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目前,研究環境會計理論結構不僅必要,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使開展環境會計理論結構系統化研究具有了可能性。傳統會計雖然也考慮部分環境問題,但僅從會計主體內部加以考慮,沒有把會計主體放在整個環境系統加以考慮,環境會計的建立將彌補這一缺陷。研究環境會計理論首先要明確構成環境會計理論的要素,其次是根據諸要素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結構。環境會計理論包括環境會計基礎理論和環境會計應用理論兩部分。本文只對環境會計基礎理論進行研究。
一、環境會計的經濟學分析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關于既滿足當代人又滿足后代人需要的理論,強調合理有效利用資源,要求人類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注意環境保護以獲得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除了采用制度、技術等手段外,必須將環境問題納入會計研究中,從而為測度可持續發展提供流量和存量信息,環境會計也因此產生。
(二)稀缺理論 稀缺是經濟學的核心,環境會計也是建立在稀缺規律的基礎上。由于對環境資源的需求和排放物超出了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閾值,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隨著人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成為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資源。當稀缺的環境資源成為經濟資源時,使用環境資源就必須付出相應的費用,環境資產、環境成本、環境負債、環境損失等概念應運而生。環境會計通過對其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目的是為合理開發與利用稀缺的環境資源提供信息。
(三)效用理論和邊際價值理論 效用是價值的源泉,效用分析是邊際價值理論的重要內容。而價值是人們對物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可以說效用決定物品的價值;如果物品可以無限供給,人們不付任何代價取得,則該物品不具有價值,因而稀缺性和效用性相結合構成價值形成的充分條件。邊際量在邊際價值理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邊際量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最后增加量。邊際效用是指滿足邊際欲望的物品所具有的效用對人類心理和行為影響的最后增加量,邊際成本是指生產最后一個單位產品的成本增加值,邊際量成為衡量物品價值量的尺度。從環境資源為人類提供的效用來看,借助效用理論和邊際價值理論,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從而為環境資源納入會計核算中掃除了價值理論上的障礙。
(四)外部影響理論 所謂外部影響是指生產者或消費者通過價格以外的渠道影響別人的福利。主體的一項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商品,為滿足生產活動需要所提供的服務屬于內部性問題,而這項經濟活動對主體外部的影響是屬于外部性問題,對主體外部不利的影響叫外部不經濟,有利的影響叫外部經濟。傳統會計只考慮經濟活動的內部效果,而忽視外部影響,這對解決環境問題極為不利。因為受影響的對象,如空氣、土壤、景觀等都具有“公共商品”的特性,造成影響的人不需要對其行為負責,即可以不考慮由于其行為所造成的外部影響對其它受影響者所引起的費用和負效益。這樣,導致企業無節制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企業的利潤是虛的。因此,要高效率地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消除外部不經濟影響。環境會計是消除外部不經濟影響的重要手段,是將對企業的外部影響產生的社會成本內部化,合理地把企業經濟活動的內部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結合起來,并以貨幣和非貨幣為計量形式進行反映。
二、環境會計的基礎理論
(一)環境會計概念環境是指圍繞著人類的外部世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按環境的要素屬性,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筆者認為,環境會計里的環境是指自然或人工改造過的環境,綠色會計或可持續發展會計的環境則更廣泛,不僅包括前述的環境,還包括人文環境,所以環境會計是可持續發展會計的分支。環境會計是指通過會計特有的方法將會計學與環境相結合,確認、計量和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預防和治理、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成本、費用,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環境信息的會計理論與方法。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主要是自然資源價值、環境污染(負債)、環境保護支出、環境收益等。從環境信息使用者講,環境會計分為環境財務會計和環境管理會計。從空間角度講,環境會計分為宏觀環境會計和微觀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關系看,環境會計分為環境差別會計和生態會計兩大類,環境差別會計事實上是傳統會計中處理環境問題的部分,生態會計則是環境會計在傳統會計領域之外的新發展,分為內部生態會計、外部生態會計和其他生態會計分支;從核算的對象講,環境會計分為自然資源會計和環境保護會計。
(二)環境會計的本質 葛家澍教授認為會計的本質是經濟信息活動,而閻達五教授認為,會計是經濟管理活動。本質是對結構的描述,經濟信息活動體現了會計的信息結構,經濟管理活動體現了會計的管理結構,筆者認為會計的本質是為管理服務的經濟信息活動。環境會計的本質是為可持續發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動,它體現了環境會計信息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管理結構。
(三)環境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會計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聯結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大多數學者把環境會計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但其內涵不同,有的把基本目標定位于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最優化,具體目標是充分揭示相關的環境會計信息(張端明);有的從宏觀和微觀環境管理角度提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劉永祥、賀花認為,環境會計目標是環境會計研究最基礎的概念,居于環境會計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對環境會計其他問題的研究具有決定性影響。筆者認為環境會計目標必須體現環境會計的本質,環境會計的產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所以環境會計的目標就是為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用信息。
(四)環境會計假設 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是環境會計實踐主體對不斷變化的環境與會計之間的復雜關系所做出合乎邏輯的推斷,是環境會計核算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1)會計主體假設。傳統會計所指的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組織,它界定了會計的空間范圍,具體來講是指擁有獨立的經濟資源、進行獨立生產經營活動、實行獨立會計核算和會計報告的組織,該組織是指能夠控制一定的經濟資源,并對資源的經營和使用承擔一定的法律和經濟責任的經濟組織。傳統觀點把會計主體僅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經濟組織或非經濟組織,不考慮其外部性(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沒有把會計主體置于整個環境系統。盡管環境會計繼續使用會計主體假設,但除了原有的含義之外還被賦予新的含義。環境資源是當代人、后代人和整個人類的共同財產,國家的產生導致環境資
源擁有者不同,因此對環境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有嚴格的限制,要求控制在對環境資源具有獨立所有權、使用權的某一國界或地域內,或是實際開發、使用環境資源的微觀組織內。企業所控制的經濟資源,絕不僅是傳統觀念上的人造資源,環境資源也是經濟資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使用了環境資源,還須承擔來自法律、道義及其它方面的對環境資源的責任,而且應認真履行這種責任,并向信息使用者報告履行情況。將會計主體置于環境系統中,把環境資源的價值損耗和補償納入會計核算系統,核算人類與環境系統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此來界定環境會計主體的空間范圍。會計主體雖然界定了會計核算和報告的范圍,但沒有任何―個主體的經營活動可以與世隔絕。也就是,一個會計主體自身的經營活動都會對社會其它方面或生態環境造成某種影響,這種影響通常被人們稱為外部性,包括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環境會計的目的是要綜合考慮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個組織活動的外部性必須納入環境會計考慮范圍之內。各個會計主體在不同時間、同一空間共同占有該國或地區的環境資源,這就要求環境會計主體假設不僅要核算和報告會計主體自身的經濟性,而且還要核算和報告會計主體的外部經濟或不經濟性。(2)多元計量假設。由于價值觀念的擴展,按照邊際價值理論和效用理論,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必須突破傳統會計單純的貨幣計量假設,可以采用貨幣和非貨幣進行計量。在明確環境資源有價值的情況下,環境會計到底采用哪種計量假設與所采用的可持續觀點緊密聯系,可持續觀點包括弱可持續和強可持續觀點。環境會計意在促進一種新的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在討論環境會計中,由于試圖建立可持續經營的概念,在考慮環境會計計量假設之前識別弱可持續和強可持續的概念是有用的,弱可持續發展要求總資本(人造資本加上自然資本)不減少,而強可持續發展要求自然資本不減少。弱可持續把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僅作為收入(實際或歸因于)的來源,實際上意味著一種資本替代另一種資本總是可能的――如環境惡化(自然資本減少)可能被增加的工廠建筑(人造資本增加)所抵消。盡管有明顯的資源和污染限制,正視可持續增長是可能的。如果環境會計只使用傳統貨幣計量假設就要求人們接受弱可持續觀點,因為企業增長伴隨著連續的環境惡化,假設投資人造資本是充足的。這樣,貨幣計量環境會計不僅需要弱可持續觀點,而且弱可持續需要貨幣計量環境會計。只有自然資本(或者至少其中有變化)用貨幣計量,人們才能知道環境惡化是否被人造資本所抵消,發展是否在一個(弱)可持續的道路上運行,因此選擇環境會計貨幣計量的方法取決于弱可持續觀點。但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是補償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包括這兩方面使用的增長。此外,處理一些重要的自然資本,由于各種因素,如缺乏替代性、不確定性和破壞的不可逆轉性等要求給予特別處理。換言之,弱可持續觀點不一定運用于所有的環境服務。根據強可持續觀點,貨幣計價沒有必要或沒有什么優勢。實施強可持續政策要求遵守一套規則,即以可持續為標準,限制不同自然資源的使用和各種污染物的釋放。為了監控這些政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環境的不同方面進行獨立計量,可能物理單位較適當。筆者建議,首先,采用弱可持續觀點,逐漸過度到強可持續觀點。也就是讓企業有一個適應期,先對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然后再過度到使用貨幣和非貨幣計量環境活動。(3)可持續經營假設。傳統會計持續經營假設是指企業在可預期的將來會持續經營下去,不會關停并轉,這是基于企業內部考慮的,沒有考慮到企業的外部性。環境會計是在考慮企業的外部性基礎上尋求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主要核算環境資源以及為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信息??沙掷m發展不僅強調當代人的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當代人要對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耗費進行補償;更強調后代人的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當代人不能犧牲后代人的環境資源來取得自己的福利??沙掷m發展界定了當代人與后代人的權利和義務。對環境資源,當代人與后代人是平等的兩個主體。當代人有義務保管和保護好后代人資源,后代人有權利要求當代人保管和保護好資源。為了尋求代際公平,反映當代人傳遞給后代人的環境資源的增加和減少,環境會計主體必須核算和報告所耗用環境資源的價值及其補償。所以可持續發展拓展了環境會計的持續經營假設(更長期的),即環境會計不僅關注會計主體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更應該關注人類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可持續發展。(4)環境價值和稀缺性假設。環境資源為人類提供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為人類及其它生命體提供生存場所,對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擴散、貯存、同化的作用,即環境對污染物具有凈化作用,優美的大自然是旅游勝地,為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質資源。可見,環境資源價值除作為生產資料表現為市場價值外,多表現為“外部性”的非市場價值。其特殊性在于:價值并不完全取決于人類的經濟開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經濟與非經濟功能,這與傳統的價值論中認為沒有勞動參與的自然資源沒有價值,沒有進入市場交易的自然資源沒有實現價值的觀點截然不同。環境資源的價值,不僅是對人類需要和利益的滿足,而且也包括對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滿足及對地球生物圈系統整體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滿足。自然界具有多樣性價值,如經濟價值、生存價值、選擇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生命價值、多樣性和統一性價值、精神價值、美學價值等。因此,其價值是固有的,不依賴于人的判斷和評價。盡管環境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但由于環境的所有權和特定主體擁有的財產所有權不同,一般情況下環境并不用于交換,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具有價值。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缺乏環境意識,認為沒有勞動參與并不能進行市場交易的環境沒有價值,導致對環境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致使自然資源大量損毀,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因此,在人們的觀念中環境資源只有使用價值,沒有交換形成的價值和價格,環境資源不屬于傳統會計核算范圍。但環境所提供的服務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價值,根據邊際價值理論,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因此,在環境會計核算中,以自然資源耗費如何補償為中心,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突破勞動價值理論,利用邊際價值理論和效用理論,假設環境具有價值。正是由于環境是有價值的,隨著人類的利用和開發,環境所提供的各種財富會減少,并且這些環境財富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在現有的條件下,環境資源和良好環境是稀缺的。
(五)環境會計的職能 本質是結構的描述,職能是本質的外在表現。環境會計的本質是為可持續發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動,提供信息的活動體現了環境會計的核算即反映職能,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現了環境會計的控制職能,所以環境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與控制職能。
(六)環境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環境會計的一般原則是確認、計量和報告環境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則,但環境會計面對著許多傳統會計所沒有接觸過的新問題,在諸如會計目標、會計假設等基本理論問題上與傳統會計有區別,在程序和方法上也與傳統會
計存在差異,除了遵循一般會計核算的原則外,又要有適用于環境會計所特有的會計原則。(1)社會性與公平性原則。傳統會計單純追求企業自身經濟效益,一般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更不會關注不同國家和地區以及代際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要求會計核算和報告時考慮經濟與環境長期協調發展,以企業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會利潤為標準,站在社會的角度全方位地考慮企業的業績,以便維護社會資源環境,達到企業經濟效益同社會環境效益的長期整體最佳,這就要求環境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應充分揭示企業對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社會責任。此外,環境資源是人類(包括子孫后代)的共同財富,既要保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也要保證代際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體現公平原則。(2)充分披露原則。傳統會計披露經濟事項要考慮金額與性質兩方面,但是很多環境事項并不涉及金額,更多地關注環境事項的性質。環境事項的性質關系到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決定了必須對其充分披露,即要求環境會計在公布報表、提供會計信息時,必須全面、公正地反映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作用、保護或者污染、損耗等情況,不得有意忽略或隱瞞重要的數據資料,使信息使用者發生誤解。(3)推定性原則。傳統會計對經濟事項確認時強調有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正因為有法律規定,會計才給予核算與報告,否則不予核算和報告;而環境會計則不同,它對環境事項核算和報告時,對法律有規定的會計需要做出反映,法律沒有規定的,可能考慮到其他或商譽等情況,也要進行核算與報告,所以環境會計不一定非要遵循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只要存在推定義務(在不存在法律義務時企業負有推定義務,或有在法律義務基礎上的推定義務)就可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4)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企業當期發生的不管是否支付或收到都應該作為當期收入或費用進行核算。盡管傳統會計廣泛的應用權責發生制原則,但是企業耗用的環境資源并沒有確認為當期的成本和費用,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權責發生制原則,環境會計是無法對環境活動進行反映的。如運用權責發生制原則處理污染控制成本的實質是假設環境污染控制成本是生產成本。也就是,當期生產活動發生的成本作為當期產品成本,(當期發生的為了)控制(和預防)未來污染發生的成本應該資本化并分配到未來的生產活動。為補救以前年度生產活動的環境破壞發生的成本應該調整以前年度的損益。盡管識別過去、現在、未來活動的成本經常是很困難的,但是必須做出努力。記錄環境污染控制成本對財務狀況的影響是,由于生產場所環境惡化和重建,或者由于可能確認既沒有資產含義也沒有法律身份的負債導致改變企業財產的價值。權責發生制的運用意味著維護現存環境條件的污染控制費用作為當期費用處理,重建已遭破壞的環境質量的成本是資本性支出,如果是支付初期破壞的成本可以作為當期費用處理,也可以記入產品成本。維護未來生產場所的污染控制支出應該資本化并分配到預計收益期內。又如生產場所的價值取決于充足的空氣和水資源以及廢物處理的有效方法,賦予生產場所價值的環境質量下降或損失,這種損失必須在財務報告中反映。如果環境污染是由企業自己的生產活動引起的,那么資源損失成本應該與引起環境惡化的生產活動有關;如果是由其他企業的活動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規章制度發生變化導致工業廢物處理的效率降低,資源損失成本應該作為期間費用或損失。除了對環境污染造成的資源損失確認外,還應對過去和現在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引起的預期未來支出進行估計并在當期報告。誠然,估計預期未來支出是困難的,或許在當前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困難并不意味著這個問題不重要。采掘業應該在采掘經營期間將預計在采掘結束的土地平整恢復成本記為負債,制造企業應該將承擔的公共領地的清理成本應計為負債,即清理海灘、湖、河流等,權責發生制要求在污染期間而不是在支付期間將費用計入損益。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責任會計源自于分權管理,為落實經濟責任,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設若干責任單位,并以現代科學管理理論為基礎,同時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在一定的原則和程序下,對各責任單位負責的經濟活動進行預算、控制、考核及業績評價等一系列會計制度。 責任會計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實現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雙增加和提高企業軟實力等方面有著突出貢獻。
一、責任會計的內涵、指導思想與職能
(一)責任會計的內涵 米切爾馬赫在《成本會計為管理創造價值》中對責任會計進行了描述,即利用會計進行業績評價通常被稱作責任會計。杰希姆和喬爾西格爾在《財務總監》一文中認為,責任會計是指按各個責任部門來收集和報告收入與成本信息的核算體系,其存在的前提是管理者應對其自身的經營行為、下屬員工的經營行為以及他們的責任單位的活動負責。羅納德希爾頓在《管理會計學》中對責任會計也有相應闡述,認為責任會計是指管理會計人員為了促進目標一致性,在衡量人員和部門的業績時所采用的各種方法和概念。毛洪濤(2006)在研究業績管理會計時認為,責任會計是業績控制會計的基礎,他認為從業績管理會計的研究分析來看,建立業績管理會計系統的根本原因在于日益復雜的商業環境的壓力以及對一個更加有效的戰略執行方法的需要,企業希望通過這個執行方法來增加股東的價值。
責任會計是以科學管理理論為基礎,作為企業內部的經濟管理工作之一,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作用是管理者提供各責任單位履行其經濟責任的會計信息。在分析責任會計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發現責任會計的三個要素即戰略目標、目標會計報告及績效考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責任會計系統具有以下內涵:第一,責任會計是基于績效管理的視角而建立的會計體系,責任會計具有戰略性、人本性和組織性的基本特點;第二,若干責任單位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組成了企業整體,責任單位的責任預算也是企業預算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三,責任會計實施,需要充分調動各責任單位的積極主動性,以保證各責任單位的責任預算能夠順利完成。由于企業預算的合理分解形成了責任單位的責任預算,因而責任會計在督促各責任單位完成責任單位責任預算的同時,也保證了企業預算的順利完成。
(二)責任會計的指導思想 一是設計本企業的責任會計體系并建立責任單位。在一般原則指導下,根據企業經營特點、管理要求和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企業責任會計體系,以落實責任,核算責任過程,加強責任分析,實行責任獎懲等工作,從而加強責任管理,防止隱患,調動可能的積極因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實現其社會效應。二是強化責任意識和內部管理。責任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及其他有關責任人對其業績應承擔相應責任。責任會計要求明確責任預算,通過科學系統的責任核算和責任控制,使相關責任人自覺地增強責任意識,調動盡可能的積極因素,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從而得到較好的社會效益。責任單位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主觀意識到責任重大性,是責任落實到位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負責人或相關責任人主觀上具備強烈的責任感,才能更好地實施相應的內部管理。因此責任會計的實行要強化相關人員的意識,加強各責任單位有關人員自覺履行應盡責任的意識,激勵員工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管理的目標。從這個方面來看,責任會計不局限于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還要以行為科學和運籌學為支撐。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還應與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結合起來,做好員工的工作,激發員工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感,激發財會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和效益效率觀念。三是責任落實與業績考核緊密結合。責任核算、分析及獎懲緊密結合;責、權、利及效益緊密結合,促進經營管理機制的完善,發揮會計的管理職能,這都是責任會計的核心理念。
(三)責任會計的職能 一般情況下,責任會計的職能有以下幾方面: (1)預算職能。責任會計的預算職能就是在企業預算的指導下,合理編制各責任單位的責任預算,作為各責任單位的努力目標以及衡量各責任單位工作成果的標準,以確保企業預算得以順利完成。(2)控制職能。責任會計的控制職能就是對責任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事前制定的責任預算進行檢驗和督促,對發現的差異及時進行調整,保證各責任單位實現其報告期的預期目標。(3)核算職能。責任會計的核算職能是對責任單位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采用會計核算方法進行計算、記錄和報告等,并通過一定方式向責任單位負責人和企業管理者反映責任單位責任預算的完成情況。(4)考核職能。責任會計的考核職能是以責任單位的責任預算作為依據,根據責任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資料,對各責任單位的工作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將工作成果與獎懲制度緊密結合起來。
總體上,責任會計的職能是在企業內部除了要算產品財務賬以外,還要按照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原則,按照責任歸屬,確定責任單位如成本責任中心、利潤責任中心等,明確責任指標如資金、成本費用、利潤率等,以各責任單位為主體按責任指標進行核算、控制、監督,實行統分結合、雙層核算的會計管理制度。責任會計的四項職能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預算職能提供責任單位的工作目標和考核標準,控制職能促使責任單位的工作按照既定目標進行,核算職能反映責任單位對責任預算的執行結果,考核職能充分調動各責任單位完成責任預算,保證責任會計的鞏固和發展,為編制新的責任預算提供參考依據。
二、責任會計系統的實施原則
(一)責任會計目標應與企業整體目標保持一致 責任會計是企業分權經營與多元化經營的產物,堅持與企業整體目標一致的原則,是指企業把一部分經營決策權分配到各責任中心,同時應注意防止各責任中心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偏離企業整體目標而各行其事,應當保證企業上下目標成為一個整體,使分權經營組織形式保持高效率。堅持目標一致性原則能使一個企業所有子單位或責任單位的管理者都努力達到企業最高管理層制定的目標。
(二)責任會計的實施過程應堅持責、權、利相結合 責任會計的實施,要為每個責任單位明確其需要承擔的責任,與此相對應的也將會賦予責任單位相應的權利,同時也會為每個責任單位制定業績與成果的考核標準和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各責任單位工作主觀積極性,從而保證企業總體利益或目標的實現。
(三)責任會計實施應堅持可控性原則 責任會計主要是以責任單位的經濟責任為核算對象,核算其責任成本和產生的效益。各責任單位發生的成本有的是責任單位自身可以控制的,有的則是責任單位所不能控制的。因此,在對各責任單位進行考核評價過程中,僅能考核該責任單位可以控制的成本,其不可控的成本應當不予考核。否則將無法作出合理的評價,以該評價為基礎的獎懲辦法也不合理。因此構建責任會計系統應當遵循責任成本可控性原則。
(四)責任會計實施應執行反饋性原則責任會計實施過程中,各責任單位預算的執行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反饋系統,對執行責任預算的過程進行控制并及時、準確、可靠地反饋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各種信息,使各責任單位不僅能很好地完善記錄,建立并執行報告制度,及時掌握預算的執行情況,而且能通過實際完成數據或情況與預算數據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控制和調節各責任單位的經濟活動,以確保實現預定責任目標和任務。
(五)責任會計實施應注重激勵原則 激勵原則是責任會計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責任會計的目標之一即是激發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的負責人及相關責任者的工作熱情,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責任會計在執行過程中確立目標、預算以及各項獎懲措施時,要注意從物質和精神多層面激勵,有效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不斷激勵全體員工為實現企業整體目標而努力。
(六)責任會計要堅持收益與費用配比的原則 在財務核算基礎上,責任會計應按照收益與費用配比原則進行會計調整,對于不屬于當期的費用與成本進行扣減處理,而對應在當期反映而未反映的費用與成本進行調增處理,以客觀反映責任單位收入與支出的正確配比,并在確定收益時嚴格界定收益與費用的對應配比關系,對于與費用成本沒有對應關系的收益進行客觀的調整。
三、責任會計相關基礎理論研析
(一)責任會計與分權管理理論 分權管理即是現代企業組織為發揮較低層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把生產管理決策權適度分配給各下屬組織,最高領導層僅保留少數關系全局利益和重大問題的決策權。分權管理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決策權部門化,即在企業中建立一種具有一定自主權的內部組織機構。企業管理過程中通過授權,使每一責任中心都擁有一定的權力和對應的責任。應當說分權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而企業整體經營管理目標則是分權與效率的結合點。在企業整體目標的指導下,高層管理者把一些日常的經營決策權直接授予負責該經營活動的責任單位,使其能針對具體情況及時作出反應,避免逐級匯報延誤決策良機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各單位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分權管理理論是責任會計產生的基礎。在分權管理中應重視責任會計的運用?,F代企業產品種類繁多,其分散在各地的組織成員,或是制造中心,或是銷售中心,或是產銷一體的分子公司,它們分布非常廣泛,組織機構較為復雜。為了有效地控制多個管理層級的生產和經營行為,如何把握各組織的資金活動,從而控制他們的成本或收益,達到與企業目標一致,責任會計則是一種有效的控制方式。企業起步階段規模通常較小,因而通常選擇集權管理,主要負責人不需要正式的責任會計系統就能控制經營。對于小企業的經理而言,通過與員工面對面的交流來了解日常經營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但隨著企業組織的擴大,經理需要更正式的信息系統以實現控制如管理會計信息等。企業建立了會計系統來計量記錄經營活動事宜,并對內外提供財務報告,成為計劃組織活動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企業獲得越來越多的服務和生產經驗,其又建立起標準成本預算和彈性預算來幫助控制經營。企業的不斷成長,為了提高管理效率授權成為必然,最終便形成一個成熟的責任會計系統。
(二)責任會計與行為科學理論 行為科學是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及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人類行為一般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其首要研究領域是在與組織行為學相關理論和實踐方面,即研究企業等組織中人的行為,通過研究得出如何調動組織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等問題。該領域有代表性的理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的觀點可以描述為在特定時刻,如果人的一切需要均未能得到滿足,那么最主要需要的滿足就比其他需要的滿足更為迫切,從而將需要劃分為五級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責任會計源于分權管理,而分權管理又源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該理論的影響下,授權分權的管理在企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若干責任單位便是分權管理的一種體現。同時分權管理是一項很復雜且浩大的工程,其涉及分權的方式、程度及層次等若干問題,而不是簡單的下放權力的過程。企業分權管理科學性及成功與否,一方面依存于分權授權管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分權授權管理制度的執行。授權管理的應用在實施的過程中更大程度取決于對各責任單位所負責的經濟活動所進行的預算管理、控制、考核及業績評價等環節執行力度和效果。若實施力度和效果不佳,不僅會挫傷各責任單位的積極性,同時也難以反映工作的實際情況,影響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因此,在授權分權管理中責任會計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責任會計與信息經濟學理論 對信息商品的成本、價格和價值等問題的研究都是屬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它是關于信息的經濟學問題的一系列研究。該學科所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花費多大的成本以獲取信息的價值。通過投入產出的對比分析,從而以一定的投入獲取最大價值的信息或以最少的投入獲取一定的信息價值。
責任會計實際上是一個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管理控制系統,因此應以信息經濟學理論作為責任會計的理論基礎之一。為了獲取各責任單位責任預算、責任控制、責任考核和責任評價等信息,需要付出獲取該相應信息的成本。在獲取責任會計信息的過程中以信息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在投入產出對比分析時,應當兼顧責任會計信息的效果和經濟性。有效的責任會計管理控制系統所產生的信息價值必須為正,否則將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反而會有礙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
(四)責任會計與控制論 管理系統實際是一個典型的控制系統,同時也是管理的職能之一。為了確保企業的目標和計劃能夠順利實現,一方面企業應該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或因發展的需要而重新修訂的標準,對責任單位的工作進行考核和評價,并對比預先制定的預算或目標,在出現偏差時分析原因并予以糾正,同時進行報告反饋;另一方面,企業根據其所處的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發展需要,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對原計劃進行修訂或重新制訂,并依照新的計劃對責任單位進行執行、考核、評價和反饋報告,并以此規制不斷循環,以實現企業既定目標。信息是控制的基礎,它是在控制客體運行與發展過程中產生并說明其內部狀態、外部作用和控制的目標。企業要控制某一過程或結果,應對其發生、經營和成果輸出掌握足夠的信息,并能采取相應的、有效的措施去影響其發生和經營,從而影響企業經營成果,以達到企業控制目標。
企業實現目標和計劃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責任會計系統的建立和運行。企業適當授權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通常會根據實際情況劃分若干責任單位,而責任會計的產生為順利實現企業目標和計劃奠定了基礎。企業管理控制的整個過程貫穿著責任會計,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所依據的信息。通常責任會計的運作流程是:制定總體目標、總指標的分解、責任預算、制定內部結算價格、責任單位的日??刂?、責任核算、責任報告的編制、責任考核及責任信息反饋等,進而實現其責任單位控制功能??梢钥闯?,責任會計控制的流程和與控制論基本一致,不同在于責任會計控制中融入了會計特有的一些觀念和方法。
(五)責任會計與委托理論 委托關系是隨著生產力大發展和規?;笊a的出現而產生的,這是委托的主要觀點之一。由于委托人與人的效用函數不同,這必然導致委托人與人的利益沖突。在沒有有效的制度規制的情況下,人的行為有可能最終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從而使得委托者需承擔一定的委托成本。
企業內部各管理層之間廣泛存在著委托關系,企業授權管理即是形成委托關系的典型行為。當委托授權行為發生后,管理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便是如何使得各受托責任單位目標實現的同時,也能為企業總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責任單位都有明確的責任范圍,且獨立自主地履行其職責。在對各責任單位控制、考核及獎懲中責任會計起著關鍵性作用,其有助于增強責任單位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意識,促使各責任單位積極主動地履行職責,完成責任預算,從而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同時在劃清權利委托人和責任單位之間的權責關系方面責任會計也起著重要作用,既然責任單位具有部分權力,就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只有正確處理委托人和責任單位之間的風險分擔問題,才能使責任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響企業及其各環節的行為,進而達到局部與整體的目標一致性,最終實現企業整體利益最優化。委托理論作為企業授權管理行為的理論基礎之一,授權管理的有效實施與責任會計作用的發揮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委托理論理是責任會計的基礎理論之一。
【摘要】本文試從電子商務角度,對會計基礎理論進行一些探討。
隨著網絡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電子商務應用的日益廣泛,會計信息系統從相對獨立、封閉的狀況向網絡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從而對傳統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產生巨大影響。
一、網絡時代電子商務的特點
目前,網絡技術、電子商務成為了會計界的研究熱點,同時也為會計擺脫目前的困境提供了契機。電子商務是網絡時代的標志。電子商務具有以下特點:
(一)易改動
電子商務數據存放于磁(光)介質,對其進行增刪、修改不留痕跡,很難辨別哪一個記錄是“原件”。
(二)無形性
電子商務數據是無形的,通常情況下看不見摸不著,缺乏實在感。
(三)網絡化
商務活動在不同的地點,即刻完成交易。
盡管電子商務可能因上述特點而受到懷疑,但由于電子商務是基于高速網絡的一種商務活動,其快速、便捷的優點仍然得到人們的認可并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的應用及伴隨電子商務而產生的網上企業、虛擬企業,導致許多不確定因素的產生,從而對傳統會計產生巨大影響。
二、對傳統會計假設的影響
會計假設是傳統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基石。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對傳統會計的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四項假設均產生一定沖擊。
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隨著網絡技術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的產生,傳統的四個會計假設已不再成立,必須尋找或建立新的會計假設。理由是“由于網絡會計的主體――網絡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是一個虛擬公司,它不同于傳統會計主體的范疇,很難確定會計主體;而會計主體假設則是諸項假設中最主要的一項,是會計工作的最基本的單位,如果該假設不能成立,其他幾項假設也就不能成立,會計工作也就無法開展。
但筆者認為,在網絡環境下,電子商務等出現,只是豐富了傳統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使其內涵不斷擴展。
(一)會計主體的范圍擴大了
會計主體又稱會計實體,指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它提出了會計活動的空間范圍。
在網絡時代,經濟發展日益復雜化,新興的網絡公司(如雅虎、新浪等)或網上企業使得會計主體的典型形態──企業也越來越難以界定。但它們絕大多數僅僅利用網絡作為業務處理、信息傳遞的手段而已,只是改變了會計信息的儲存介質與傳輸方式,因此,不可能動搖會計基本理論的根基──會計主體假設。在傳統的環境下,會計信息可以通過郵寄、電報、傳真等方式傳遞,甚至派專人送達;而在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則通過網絡傳輸。這種傳遞方式的改變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但決不會導致原來的會計核算范圍、空間發生變化。對于那些所謂的網絡公司(虛擬公司)來說,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會計主體都末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因為它們既然稱為公司或企業,必然以贏利為目的,就必須進行工商登記,明確經營范圍,照章納稅。盡管交易并不一定在現場發生,但是其業務范圍還是清晰的,可辨認的,即會計的核算空間是可以明確界定的。至于有些個人在網上開設的“今天開,明天關”的商店,既沒有進行工商登記,又沒有稅務注冊,屬于非法經營,應予以取締,因此對其會計主體的討論毫無意義。
(二)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的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是假設主體在今后可預見的一段時期不存在清算與破產的可能。在網絡環境下,持續經營假設也不會因業務交易和信息傳輸方式改變而有所改變,即使是所謂的網絡公司也是如此。以追求賺錢為目的的經營者總希望自己的公司(或企業)永遠存續下去,而會計期間則是人們為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人為地規定報告財務信息的期限。在網絡環境下由于網絡在線、實時反饋的功能可使人們隨時了解會計信息。會計報告時限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一個月、一周,但不能趨向于無窮小。因為許多經濟業務具有連續性和周期性,分割太細就無法反映某些業務的全貌,況且,評價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乃至發展前景時,瞬時數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會計信息的報告還是應該以一定的期間為單位。而交易期間作為會計期間,或許適合虛擬企業的特點。
(三)貨幣計量假設的內容有所擴展,提供多種計量屬性的計價成為可能
電子商務對貨幣計量假設的要求與傳統會計也不一樣。電子商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適應這一變化,有人提出統一貨幣結算,于是有了使用電子貨幣的倡議。假如使用電子貨幣,就會使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易變得非常容易,尤其是在網上進行交易結算時,電子貨幣就會發揮出傳統意義上的貨幣所沒有的優勢。電子貨幣的出現可能引發貨幣革命與支付革命。
三、對會計實務――會計準則的影響
基于電子商務的特性,對會計實務的確認也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其對會計實務影響最大的方面主要有:
(一)確認與計量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在收入和費用實際發生時進行確認,而不論現金是否已經實際收付。即凡在當期取得的收入或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已經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或費用。凡不是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即使款項已經收付,都不能作為當期收入或費用。由于電子商務是基于高速網絡,交易雙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完成交易,所以,對于虛擬企業來說,收付實現制相對于權責發生制可能更為合理,更具有現實意義。
2.對于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會計人員進行資產計價時,根據它取得的實際原始成本計價,并不考慮資產的現時成本或重置價值。對網上企業或網絡公司而言,基本上不存在歷史成本,更多的是采用市場現行價值、可變價值等公允價值計價。
(二)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披露方面
1.相關與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的提供必須及時,相關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的提供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需求。如公司的財務與經營狀況,公司的重大事件等。在網絡環境下,所有交易事項在發生時即可完成并進行記錄、處理和報告,從而使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比傳統的財務報告更為及時、有用的信息。同時,網絡環境下企業的財務報告還可以更多地考慮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需求的不同特點,如人力資源、企業形象等,為它們提供和定制個性化報告,使會計信息更趨于大眾化,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2.客觀性原則
不論傳統的還是網絡環境下的財務報告體系,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財務報告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地反映經濟業務的實質,做到準確、客觀,并且不同的、獨立的會計(或審計)人員按照相同或類似的會計確認與核算方法能夠得出相類似的核算結果。在網絡環境下,要使會計信息符合客觀性原則,只要保證信息系統中有關數據的客觀、真實即可。但修改電子數據可以不留痕跡,可能會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打一個折扣。
3.可比性與一貫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的提供須按照統一的會計原則及方法進行處理;一貫性原則要求所采用的會計原則和方法在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任意更改。在網絡環境下,由于數據輸入、處理和傳輸大多都是按照設定程序進行,大大制約了傳統手工環境下人為地任意篡改會計原則及方法。但是,一旦系統或網絡遭到非法的、惡意的攻擊,將對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威脅。
4.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指財務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以便于理解和利用。在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數據的輸入、處理和輸出、財務報表的格式以及其他的報告都已編入程序中,并使隨時通用的財務報告成為可能,同時還可以為各個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個性化財務報告,便于各個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所的信息,做出對其有用的決策。
四、經濟業務的確認的影響
眾所周知,會計循環從填制記賬憑證開始,但記賬憑證的填制必須以原始憑證為依據,原始憑證是確認經濟業務、明確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明。對于傳統意義的會計來講,各種類型的銷貨、購貨發票,企業內部的收料單、發料單等原始憑證的獲取非常容易。它們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給人以安全感、踏實感。雖然目前基本實現會計電算化后,大量的會計信息存放于磁(光)介質上,但人們仍然習慣于把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甚至一些內部分配表定期打印出來,并按手工規則由有關人員簽字或蓋章確認,裝訂存檔。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開展,因交易雙方并不直接見面,原始憑證的獲取、經濟業務的確認無法按傳統方式由當事人簽字或蓋章確認,僅憑電子商務數據的傳輸,人們完全有理由對其真實性、可靠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表示懷疑。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1996年的第二年會上通過了《電子商務示范法》,我國于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十一會議通過的、并于2005年4月1日實行的我國首部《電子簽名法》,解決了電子商務數據的法律問題,為廣泛應用電子商務數據來確認經濟業務提供了法律保障。電子商務可能會導致會計業務流程的重組。
五、對會計內部控制的影響
鑒于電子商務數據的輸入、修改、刪除等是無形的,不易被發現,我國財政部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中指出:“電子信息技術控制要求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減少和消除人為操縱因素,確保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實施。”在新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建立更為嚴格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勢在必行。
(一)建立嚴格的崗位責任控制
在網絡環境下,應設立軟件的開發崗位責任控制。財務軟件的設計、開發、測試、運行、操作和維護、監督工作應當分別由不同的人員來擔任,目的是防止信息系統本身不被惡意地留下可操作的技術漏洞,保證信息系統設計合理、運行正常。會計崗位也要有明確的責任,各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權,并用密碼嚴格控制。
(二)會計數據的輸入、審核控制
為了保證數據錄入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數據在輸入系統前都要經過檢驗,輸入工作可以由多人多組分擔,但對輸入的數據等必須再次進行審核。因為在網絡環境下,大量不相同的會計業務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戶共享數據庫,一旦有缺乏嚴格控制檢驗的憑證錄入到整個網絡系統中,就很難查明原因,會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準確。
(三)儲存控制
為防止對數據和軟件的非法修改和刪除以及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故障,使會計信息遭到破壞,對輸入的數據要隨時備份(最好是每日進行異地備份),以便必要時進行恢復。磁性介質的可復制性會使會計信息極易泄漏與篡改而不易發現,因此,磁性資料應由會計檔案保管員負責保管;打印資料在系統的操作日志上有所記錄后(包括記錄輸出時間、文件頁數及操作人員姓名)及時送達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簽收并注明收件日期、文件內容,以便日后查找,確保會計數據和會計軟件的安全保密。
六、展望
網絡的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對傳統會計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會計界對會計系統的傳統理念進行重新認識、對會計信息需求的進一步研究、為不斷豐富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提供了條件。
網絡環境下的會計需要大量復合型人才,既懂會計又要懂網絡知識,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會計業務操作,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種種問題。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迫在眉睫。
【摘要】本文從或有事項準則的具體運用為出發點,分別探討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在或有事項具體準則的體現,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項具體準則的總體體現以及運用統計分析我國或有事項具體準則上市公司實施效果,采用理論分析與數據統計相結合的方法,以期規范和引導企業或有事項業務的處理和披露。
【關鍵詞】或有事項;會計基礎理論;運用
一、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在或有事項具體準則的體現
(一)會計假設在或有事項具體準則的體現
第二章 第六條
企業在確定最佳估計數時,應當綜合考慮與或有事項有關的風險、不確定性和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
貨幣時間價值影響重大的,應當通過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進行折現后確定最佳估計數。
該準則條文反映了會計基本假設中的貨幣單位假設。
(二)會計原則在或有事項具體準則的體現
(1)穩健性原則
要求充分預計可能的費用和損失,不預計可能的收益,因此對或有損失可能予以確認,而對或有收益不予確認。
第二章 第七條
企業清償預計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補償的,補償金額只有在基本確定能夠收到時才能作為資產單獨確認。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當超過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
第二章 第十二條
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有確鑿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的,應當按照當前最佳估計數對該賬面價值進行調整。
(2)充分披露原則
企業不應確認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符合條件的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只能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因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預計負債)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項目反映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相應披露,而與所確認負債有關的費用或支出應扣除確認的補償金額后在利潤表中反映。
第三章 第十四條
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或有事項有關的下列信息:
1)預計負債。a)預計負債的種類、形成原因以及經濟利益流出不確定性的說明。b)各類預計負債的期初、期末余額和本期變動情況。c)與預計負債有關的預期補償金額和本期已確認的預期補償金額。
2)或有負債(不包括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a)或有負債的種類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對外提供擔保等形成的或有負債。b)經濟利益流出不確定性的說明。c)或有負債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以及獲得補償的可能性;無法預計的,應當說明原因。
3)企業通常不應當披露或有資產。但或有資產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應當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等。
(3)重要性原則
很有可能發生、合理可能發生和不太可能發生的事項要分別處理,當或有事項很可能發生,足以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斷時,或有事項應予以表內確認或披露,而當或有事項極小可能發生,不足以影響決策信息時,可以不予披露。
第三章 第十五條
在涉及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的情況下,按照本準則第十四條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預期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企業無須披露這些信息,但應當披露該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的性質,以及沒有披露這些信息的事實和原因。
(4)可操作性原則
第二章 第五條
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初始計量。
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連續范圍,且該范圍內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計數應當按照該范圍內的中間值確定。
在其他情況下,最佳估計數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的,按照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
2)或有事項涉及多個項目的,按照各種可能結果及相關概率計算確定。
(5)配比原則
許多或有事項最終可能給企業增加的費用,常常與會計事項形成時的相關收入不在同一會計期間,如產品質量擔保形成時,企業已經售出產品并實現了收入,可能付出的擔保費用在以后會計期間。如果不考慮這種差異,各期損益的準確性就會大受影響。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項具體準則的總體體現
1.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基本準則:在整個財務會計概念體系中起統馭作用;基本準則是“準則的準則”,其作用不僅體現在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上,而且對實際工作也有指導作用。
分三大層次:
(1)第一層次:財務報告的目的與財務報告使用者
(2)第二層次,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與會計要素
會計信息的最高質量:決策有用性;
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
相關性(時效性、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可靠性(公允表達、可驗證性、中立性)、實質重于形式、可比性(含一致性)、重要性與謹慎性。
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費用、凈利潤或虧損。
五個可選擇的會計要素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現值和重置成本。
(3)第三層次,會計基本假設、基本原則和操作限制
基本會計原則: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實現原則、配比原則、充分披露原則。
基本限制條件:成本與效益的關系、重要性、謹慎性。
2.總體體現
(1)第一層次的體現
或有事項的披露對財務報告使用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1)它有助于信息使者了解企業的資產質量和收益質量;2)它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評價影響企業的或有事項風險;3)它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
根據充分披露原則或有事項會計信息披露應采用表內項目與表外項目相結合,凡是符合會計要素定義與確認條件的或有事項應在表內反映,否則應在表外附注中披露,以確保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足夠充分和詳細的信息。為了使會計報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于企業發生的或有事項應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適當的披露。
(2)第二層次的體現
或有事項計量的關鍵是對影響或有事項結果的各種因素進行正確合理地估計,選用合理的計量屬性,選擇計量屬性時要充分考慮所計量項目的性質以及計量屬性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或有事項在時間上雖然跨越過去、現在和將來,但一般沒用歷史成本,且其經濟結果有待于未來才能證實,所以應選擇具有現在和將來時間特征的計量屬性,所以其計量屬性更多地選擇公允價值。如現值市價等大多數會計計量都是采用某種可觀察的由市場決定的金額,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現金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但是當不能得到可觀察的市場價值時,常常會轉而使用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值來計量某項資產或負債,由于這類現金流量通常發生在未來的一個或多個期間里,這就自然引出一個問題會計計量應該反映這些現金流量的現值還是沒有經過折現的總和?,F值的采用可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若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重大,金額應是結算義務預期所要求支出的現值,即如果影響很大,則必須在計量預計負債時考慮現值因素,反之則無需考慮。
(3)第三層次的體現
從成本效益原則來考慮,充分披露應是在防止增加企業信息成本的前提下,通過對使用者所需信息的調查了解,有針對性地披露。
三、我國或有事項具體準則2008-2010上市公司運用統計分析
或有事項作為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若干不確定事項之一,表現在擔保、訴訟、應收票據貼現等諸多方面。一方面,或有事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或有事項中的擔保、訴訟事項往往帶來巨額的損失進而導致一個企業經營的失敗。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或有事項的披露上也屢屢違規,或隱瞞不披露、或披露不及時。
(一)2008年或有事項準則在上市公司運用統計分析
從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等相關網站,隨機抽取了截止到2009年3月30日的100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報。在抽取的過程中,從滬市及深市主板上市的企業中各抽取了50家,本著盡可能選擇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原則,分層隨機抽取。在被選取的樣本中,有或有事項相關披露的為65家,占總樣本的65%,沒有披露的占35%。所披露的或有事項中:
1.涉及到未決訴訟的占總樣本的33%,在這33家中,披露訴訟原因的有29家,占未決訴訟樣本的87.88%,披露訴訟影響的有12家,占未決訴訟樣本的36.36%,其中既披露訴訟原因,又披露訴訟影響的有9家,占未決訴訟樣本的27.27%。
2.涉及到提供擔保的有44家,占總樣本的44%,其中只對本公司的關聯公司或子公司提供擔保的有31家,占提供擔保樣本的70.45%,另外13家公司中,有4家只對外提供擔保,占擔保樣本的9.09%,有9家對內對外都提供擔保,占擔保樣本的20.45%。
3.涉及到仲裁的公司只有1家,占樣本的1%。這家公司將仲裁得到的利得計入了營業外收入。
4.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預計負債的共有22家,占總樣本的22%。其中在今年及去年的年報中,只有一年涉及到預計負債科目金額的有6家,占確認預計負債樣本的27.27%,另外16家公司均在期初期末都有預計負債科目金額,占確認預計負債樣本的72.73%。
5.在附注中披露或有事項的公司有60家,占總樣本的60%,在正文中的重要事項中披露的有46家,占總樣本的46%。其中,既在附注中,又在正文的重要事項中,均披露的有36家,占樣本的36%,占附注披露樣本的60%,占正文披露樣本的78.26%。
(二)2009年或有事項準則在上市公司運用統計分析
截至2010年4月30日,滬深兩市共計177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9年年報,同時,企業會計準則在我國上市公司有效實施已有三年歷史,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效果已經凸顯,有效地促進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或有事項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對于未決訴訟、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虧損合同、重組義務等存在的風險,應當根據損失發生的可能性,預計相關損失并沖減當期利潤,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業超前分配利潤的問題。2009年,1774家上市公司中有976家公司存在或有事項,確認的預計損失為504.59億元,三年平均確認的預計損失為180.93億元,比2006年確認的預計損失69.12億元增加了111.81億元,增長了1.62倍。
(三)2010年或有事項準則在上市公司運用統計分析
2129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或有事項的有982家,占比為46.12%。分析發現,存在或有事項的982家上市公司中,確認了預計負債的有392家,占比為39.92%。未決訴訟、產品質量保證和債務擔保是上市公司確認預計負債的主要類型。確認預計負債的392家上市公司中,發生未決訴訟的140家,占比為35.71%;發生產品質量保證的有105家,占比為26.79%;發生債務擔保的有80家,占比為20.41%;涉及棄置費用的有25家,占比為6.38%;確認虧損合同的有23家,占比為5.87%;其他類型的,占比為4.84%。需要改進的是,根據職工薪酬準則的規定,上市公司確認的辭退福利應當在應付職工薪酬而不是在預計負債反映。
22家上市公司2010年因計提棄置費用確認預計負債197.25億元,是確認預計負債金額中最大的一項。這22家上市公司絕大數是能源、煤炭、金屬制造和化工行業的上市公司,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導向。其中,中國石油(601857)和中國石化(600028)2010年計提的棄置費用金額最大,合計達195.07億元,占到了22家上市公司2010年計提的棄置費用總額的98.89%。
分析發現,個別上市公司因確認預計負債對當期經營業績影響巨大,預計負債的確認金額占凈利潤比重超過了100%,某上市公司2010年確認預計負債金額竟占到了凈利潤的655.85%,值得關注。另外,在存在預計負債的所有上市公司中,絕大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預計負債的“可能性”的判斷依據,也值得關注。
四、結論
本文在了解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它們的具體內容在或有事項準則中的體現,以及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三個層次在或有事項準則運用中的總體體現。運用統計與案例法在參考財政司自2007年新準則實施之后每年一次地對新準則在上市公司執行情況分析的報告與對巨潮網上多家公司年報數據進行抽樣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分析我國或有事項準則的實施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或有事項的披露不夠完整;2.大多沒有確認預計負債;3.對或有資產的披露存在誤解;4.或有事項披露位置混亂。在個案分析這部分,采用了中石油和中石化這兩個石油化工企業的數據來分析棄置費用的處理對企業的經濟后果。
在我國會計體系中,國庫會計是一種與預算會計密切聯系的特殊的銀行會計,它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同時運用銀行會計和預算會計的核算方法,全面反映、記錄和監督各項國庫資金收支活動,為國家預算管理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管理活動。國庫會計既是人民銀行經理國庫職能的基礎和具體體現,又是國家財政預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預算會計還是銀行會計,它們的理論框架是相似的,但由于自身核算的對象、服務的對象不同,理論基礎會有所差異。
一、國庫會計基本假設、國庫會計對象和目標
(一)國庫會計基本假設
國庫會計假設內容應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和預算控制。
1. 會計主體。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國庫會計的會計主體比較復雜,應采用雙重視角:作為人民銀行的一個部門,國庫需要通過銀行會計核算方式記載賬務,將國庫會計核算結果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因此,國庫會計的記賬主體是中央銀行;作為國家預算執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還需對各級預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劃撥、清算等資金運動情況進行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記錄、反映和監督,并向政府和財政部門報告預算收支情況和結果,所以,國庫會計的報告主體為政府和財政部門。另外,國庫會計的報告主體具有層次性和復合性特征。由于財政資金實行縱向分級管理體制,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都是國庫會計的報告主體,由此構成多層級的會計主體。目前繳入國庫的資金來源渠道多,具體管理要求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將工會經費直接繳入國庫,則工會也可以成為國庫會計的報告主體,以完整地記錄和報告工會經費收支和存在狀況等,更利于相關部門加強管理。
2. 持續經營。持續經營假設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計主體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國庫會計是辦理國家預算資金收付等業務的專業會計,主要用于反映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為國家預算執行服務。政府及相關部門代表國家執行預算的過程,不僅不能帶來盈利,而且必須耗費一定的資財,如果不做持續經營假設,就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延續下去,所以在國庫會計假設中,強調國家預算收支活動的連續性非常必要。
3. 會計分期。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將一個會計主體持續的經營活動劃分為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目前國庫會計按日、月、年分期進行核算和編制報表,會計分期的假設保證了國庫會計信息使用者能夠定期了解到預算收支執行情況。
4. 貨幣計量。貨幣計量假設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中要以貨幣為統一的主要的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過程和經營成果。為了實現會計目的,必須綜合反映會計主體的各項經濟活動,這就要求有一個統一計量尺度。國庫會計要反映預算收支的增減變化,利用通用的貨幣計量單位進行全部的計量活動,計量結果可以相加、相減、相乘、相除,從而得到會計報告,并能夠對其做進一步的分析。因此,國庫會計核算也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
5. 預算控制。國庫會計核算的收入主要是國家憑借權力無償地、強制地、固定地向納稅人征收的各種稅收,支出主要用于維護國家主權、社會政治的繁榮與穩定,即間接地用于納稅人。國庫會計核算的財務資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取法、取多少,如何用法、用多少,必須憑借預算進行控制。所以,預算控制在國庫會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必要的預算主要是一個內部管理程序,它是彈性預算,缺乏法律約束。而政府部門預算是公共政策和財政意圖的體現,是具有法定約束力的一種控制機制。因此,預算控制是國庫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前提。
(二)國庫會計目標
關于會計目標表述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目前,我國的國庫會計信息屬于秘密事項,立法機關和監督機構查閱國庫會計資料需要履行相關的審批手續,尚未向納稅人、捐贈人及廣大社會公眾公開。所以,目前我國的會計基本目標應該是為各級政府提供真實可靠的國庫資金運行情況的會計信息,如實向委托者報告和說明履行受托責任的過程及其結果。
但國庫資金作為一種公共資源,資源的提供者實際上是社會公眾。因此,國庫會計目標在滿足政府需要的同時,必須以公共責任為依據,并且隨著公共財政管理改革,必然對財政透明度、政府信息公開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須考慮未來廣大社會公眾對決策有用國庫會計信息的需求。對于國庫會計目標,具體可以通過三個層次表述:(1)國庫會計應該提供有助于各類信息需求者進行各種決策時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包括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征收機關、中央銀行、社會公眾等。(2)根據我國的會計環境,目前國庫會計的目標是嚴格依據國家有關法律、如實反映和監督國家預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過程,提供國庫資金現金流量和存量信息,從而反映、監督和促進國家預算的執行,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為國家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制定、執行、調整提供重要的決策信息。(3)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國庫會計可以適當對作為資源提供者的納稅人、捐贈人及廣大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幫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責任。
(三)國庫會計對象
根據我國委托制國家金庫體制的特點,目前,國家預算款項的收納、保管和支撥等工作都由人民銀行辦理。國家組織的預算收入、安排的預算支出、地方各級財政庫款的收納、報解、支出、退付和國債款項的收繳、兌付劃轉等,這些資金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就構成了國庫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對象。具體包括:預算資金的收納、報解、入庫、支撥和退付引起的國庫資金運動過程及其結果;政府債券款項的資金運動;預算資金調撥引起的國庫資金變動等等。目前,我國的國庫會計僅僅核算和報告預算內資金運動的情況及結果,核算的范圍過于狹窄,提供的財務信息不完全,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預算的執行過程。為了全面完整地評價國庫的受托責任,促進國家預算執行,應進一步擴大國庫會計核算范圍,逐步取消財政專戶,將財政資金全部納入國庫會計核算,確保國庫會計提供連續、全面、系統完整的財務信息。
二、國庫會計要素及信息質量特征
(一)國庫會計要素
從會計的對象看,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而對象則是會計要素的綜合、抽象和概括,它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分類則成要素,綜合則為對象。根據國庫會計主體的雙重屬性,國庫會計要素可從兩方面理解:
從記賬主體角度看,國庫會計要素可分為資產與負債。體現在中央銀行會計報表中的資產為在途資金占用,包括:中央預算支出、兌付國家債券本息款。負債為經理國庫款項,包括:中央預算收入、地方財政庫款、財政預算專項存款、國庫報解款項等。用會計等式表示為:資產=負債。
從報告主體角度看,國庫會計要素可分為收入、支出和庫存。收入是指政府為了履行其受托責任,根據有關法律和法規所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具體表現為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貸款轉貸回收本金收入、債務收入、轉移性收入。支出是指在財政年度內會計主體由于行政或事業活動或法律規章的規定而發生的財務資源流出。具體表現為一般預算支出、基金預算支出、債務預算支出。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為結余,在國庫報表中體現為庫存。用會計等式表示為:收入-支出=庫存。
(二)國庫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會計信息質量是對會計主體提供財務報告的基本要求,它是連接會計目標與會計確認、計量及財務報告信息表述的橋梁與紐帶,如果會計信息不能滿足信息質量要求,也就無法實現和達到會計目標。筆者認為,我國的國庫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應當以受托責任為主線,兼顧決策相關性。主要應當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還應當包括獲取的便捷性,約束條件是成本—效益原則。在這些質量特征中,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關性應當作為國庫會計信息的核心質量特征,其他的質量特征是輔助性的活約束條件,它們有助于提高核心質量特征。
三、國庫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與報告
(一)國庫會計確認基礎
國庫會計確認基礎是指為達到國庫會計目標,而決定在何時確認交易或事項的影響。會計確認基礎不同,生成的財務信息也不同,從而可以滿足不同的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國庫會計與報告的主要目標在于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并有助于相關決策,因此國庫會計應根據受托責任的具體內容,選擇相應的國庫會計確認基礎,提供適當的會計信息。會計確認基礎一般有兩種:現金制和應計制。
現金制基礎主要計量現金資源的流動,可以反映現金資源的來源、分配和使用。國庫會計使用現金制基礎在證明現金收支合規性控制方面是有效的,能夠向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有關預算收支是否遵守預算授權和法律法規要求,也能為政府及財政部門進行預算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目前,國庫會計執行《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基本制度》的各項原則規定,采用收付實現制(現金制)確認基礎。
應計制基礎主要計量經濟資源的流動。應計制向使用者提供主體控制的資源、主體提供服務的成本等信息。近年來,許多西方國家掀起了以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相對增加了政府直接面對公眾的責任。這對國庫會計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要求國庫會計不僅要提供有關財政資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為政府進行高效管理和決策服務的信息。相對于現金制確認基礎,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應計制基礎提供的國庫會計信息更為全面,更利于使用者評價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目前,我國也開始進行行政管理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的財政績效,與此相適應,國庫會計分階段、分步驟、分項目地引進應計制基礎來確認和計量政府財務活動及其結果也是必要的。
(二)國庫會計計量
會計計量是在確認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已確認對象數量化和價值化的一種會計行為。會計計量包括計量尺度和計量屬性兩個要素。計量尺度也叫做計量單位,因為無論是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都只能是以貨幣來反映,所以國庫會計的計量尺度只能夠是貨幣。計量屬性可分為: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等。由于國庫會計核算不計算盈虧,所以在計量屬性方面,國庫會計只以歷史成本作為計價基礎,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要求采用類似于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的計量屬性。
(三)記賬方法
目前,我國國庫會計表內科目根據復式記賬的原理,采用借貸記賬法核算,表外科目根據單式記賬原理,采用收付記賬法核算。通過國庫會計的記錄,將預算收支相關的信息數據分別在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進行記錄,既可以對國庫資金運動過程及結果進行具體的描述和量化,又可以對預算收支相關的信息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最終生成具有不同詳細程度的國庫會計信息。隨著現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在國庫會計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我國國庫建立了以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和國庫管理信息系統為核心的國庫綜合業務集中系統,實現了預算收入直達入庫、預算支出實時到賬,大大提高了國庫會計的數據信息處理能力和政府調配預算資金的靈活性。
(四)國庫會計報告
國庫會計報告是指國庫對外提供的反映國庫某一特定日期的資金狀況或某一會計期間的資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包括報表及其有關說明,國庫報表包括國庫會計報表、預算收支報表。國庫作為財政、貨幣政策的結合點,通過對國庫收支存數據的分析,可以綜合反映國家預算收支執行情況,深入了解財政資金運行規律及其對經濟、金融運行的影響,揭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關關系,為中央銀行、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這就要求國庫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應當具有完整性、多樣性,不僅要提供有關預算資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為政府及相關部門進行高效管理和決策服務的信息。目前,我國現行國庫會計報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國庫會計報表內容不完整、提供的信息比較簡單;國庫會計信息不便于利用等。從完整性的角度,國庫會計報告應當全面完整的反映財政收支情況,除了繼續報告預算收支以外,還應完整反映預算外收支及結余、非稅收入、基金收支以及其他政府資金收支情況。從多樣性角度,國庫會計報告不僅要提供財務信息,還應當提供非財務信息,即在及時、準確編制各類國庫會計報表的同時,充分發揮國庫統計分析的作用,對現有國庫報表內容進行梳理和完善,并對國庫會計核算數據進一步加工和深入挖掘利用,全面反映國庫資金動態,進一步發揮國庫會計在國家預算執行中的促進、反映和監督作用。
摘要:西方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經進行了環境會計的研究,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環境理論和方法。而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本文從環境會計的基礎理論角度著重介紹了環境會計的概念、對象和要素、目標、基本假設、基本原則、確認與計量、信息披露等七個方面國內部分專家學者的主張和研究成果,力求通過對這些成果的歸集,勾勒出我國環境會計基礎理論的框架,對今后研究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環境會計;基礎理論;研究成果
西方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經進行了環境會計的研究,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環境理論和方法。目前國外發達國家的環境會計研究正向縱深發展,開始環境會計應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晚于西方國家20年,葛家澍教授等在《會計研究》1992年第5期上發表《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一文,標志著我國開始環境會計問題的研究,隨后我國會計理論學術界,從主要是介紹、借鑒、繼承和局部創新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經過二十年的研究與探索產生了許多研究成果。下面就我國會計理論學術界在環境會計理論研究方面的一些觀點予以介紹:
一、環境會計的概念
雖然環境會計是圍繞環境問題而展開的,但人們對環境會計的具體概念有不同的認識。有些學者如孫興華、王維平、李祥義等從環境會計的理論依據、計量單位、職能目的及學科屬性等方面來定義環境會計。崔將環境會計表述為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此觀點為學者們認同最多的。
二、環境會計的對象和要素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所反映和管理的內容。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基本內容。所以會計對象決定會計要素。環境會計的對象的顯著特點是增加了環境內容,特別重視環境科學與會計實務的結合。因此環境會計的對象自然包括自然環境。
孫華興、王兆蕊認為環境會計的對象是全不自然資源環境,他們把環境會計對象界定為:企業環境行為所涉及的自然環境空間、環境要素和環境因子。孟凡利、安慶釗認為環境會計對象是企業的環境活動和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王辛平、韓軍從資金運動的角度對環境會計對象進行闡述,認為環境會計對象是企業對環境資源的不斷損耗和不斷補償的循環過程。蔡昌、陳煒煜進一步指出環境會計對象是自然資源、環境的開發維護及使用成本,以及環境資源的收益和價值補償過程。
環境會計的要素,國內學者主要提出“三要素論”、 “四要素論”、 “五要素論”、 “六要素論”。 “三要素論”的主要觀點:李心合等學者認為環境會計的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和環境成本;孫興華、王維平認為環境會計的要素是環境成本(包括自然資源成本、自然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等)、環境收入(包括自然資源收入、環境污染收入、資源環境保護收入等)、環境會計收益(資源環境收益、環境利潤等);王辛平、韓軍認為環境會計的要素包括自然資源的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環境保護收益;劉永祥認為環境會計的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效益和環境費用?!八囊卣摗?的主要觀點:朱學義、方文輝認為環境會計的要素有資源價值、環境成本、環境收益和環境利潤;李宏英認為環境會計的要素包括環境污染損失、自然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和環境保護收益;李武立提出“五要素論”,認為環境會計要素是對環境會計對象所作的基本分類,分為資產、負債、成本、損失收益五類,只不過它們應包含環境內容;“六要素論”認為環境會計沒有必要重新界定會計要素,只要將傳統財務會計六要素的外延加以補充,引入資源環境以彌補傳統會計的缺陷。持此觀點的學者包括陸玉明、陳琳、武曉玲、劉愛東、王慧等。
三、環境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是指會計活動應達到的境地或標準。關于環境會計的目標主要有一元論和二元論。持一元論學者李芳認為環境會計的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目標協調,企業通過對自然環境成本的核算,在提高企業自身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劉愛東、王慧認為環境會計的目標應是傳統會計目標在環境信息上的拓展,為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的各種活動提供一個有用的信息平臺,其中特別包括環境方面量化與非量化信息的披露。二元論認為環境會計的目標包括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對此大多數學者都表示認同,但對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的內容說法不一。李祥義、楊勁偉、李宏英、方文輝認為環境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促使企業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肖衛平、許磊、王辛平、韓軍直接將環境會計的基本目標歸結為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目標協調。對于環境會計的具體目標,李祥義、肖衛平、許磊、方文輝認為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環境會計信息。楊勁偉、李宏英、王辛平、韓軍的觀點進一步具體化,即組織的會計核算,確認和計量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損失,盡可能為社會各部門、各階層提供與企業環境有關的信息。
四、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
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是對環境與會計之間的關系所作出的合理推斷,是環境會計核算賴以進行的前提條件,那么他同傳統會計的基本假設是否一致呢?為此國內不少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提法:暨南大學羅少德提出環境會計假設同傳統會計的基本假設是一致的,沒有特殊假設。王蕊、項國闖認為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只要在傳統會計基本假設基礎上拓寬貨幣計量假設,采用多種計量單位并用計價的假設。李永祥、劉愛東、王慧、認為環境會計假設應該在堅持傳統四項基本假設的基礎上,拓展會計主體和貨幣計量假設的外延。認為環境會計的計量可以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貨幣計量為主,同時兼用實物計量單位,甚至文字說明等多種計量屬性,已全面揭示會計主體的環境信息。羅新華、何麗萍在此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持續經營假設也要有自己的特殊性,認為環境會計的持續經營假設是以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孟凡利、方文輝、陳煦江在四假設基礎上增加可持續發展假設,提出“五假設理論”。肖衛平提出了涉及會計主體、受托責任、環境價值和多元計量四種假設的環境會計基本假設。受托責任假設認為環境會計的受托責任應不局限于“財產托付論”,而是適用于“資源托付論”,即除了財產的保管和使用外,保護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也應成為環境會計中受托責任關系的主要內容。
五、環境會計的基本原則
大多數學者認為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核算時必須遵循一般會計核算的原則,但又有其獨特性。項國闖認為環境會計核算時除遵循一般會計核算的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社會性原則(即環境會計要揭示國家及企業對環境資源的責任)、預警性原則、政策性原則、多種計價基礎并用的原則。孟凡利、方文輝認為環境會計的獨特原則主要有七個: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外部影響的內部化、社會性、法規性、一定的靈活性、強制披露與自愿披露相結合。劉永祥、劉愛東、王慧將七項原則進行整合,提出“三原則”即社會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和充分披露原則。肖衛平提出了社會性原則、政策性原則、推定性原則和最小差錯原則。他認為環境會計在確認時,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而只需存在推定義務。由于環境會計在計量上存在較大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絕對準確,但應遵循最小差錯原則,做到相對準確。王蕊則拋開了傳統的會計原則,單獨提出真實性、充分性、一致性、多種計價基礎并用、社會性和政策性原則等六項環境會計原則。
六、環境會計的確認與計量
對環境會計確認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環境成本的內容及確認環境成本時如何資本化和費用化的問題上。許容、姜星明采用列舉的辦法,認為環境成本主要包括環境監測與管理費用、環境治理費用、政府對正常和超標準排污征收的排污費、環境問題罰款以及對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經濟損害的賠付、環境因素引起的損失。對環境成本的處理,大多數學者認同對發生的環境成本,如果符合資產的標準,就應該將其資本化,并在當期級以后各受益期間進行攤銷;不會給企業未來帶來經濟利益的環境成本,則作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石中美在研究中指出環境成本直接或間接地欲將通過下列方式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有關,則應當將其資本化:提高企業所擁有的其他資產的能力,提高其效率;減少或防止今后經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為了減少或防止潛在的污染,從而保護未來環境而發生的成本也應予以資本化。
關于環境會計計量,學者們主要討論的是計量單位、計量基礎和計量方法。對于環境會計的計量單位前面在討論基本假設是已經述及,不多累述。對于環境會計計量基礎,朱學義、方文輝、認為可以是實際成本,也可以是現行成本、重置成本、機會成本等;安慶釗、李武立、王華等認為依據編輯價值理論和環境會計要素的特點,可以采用歷史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替代成本等。
自然資源的價值計量是十分困難的,借鑒環境經濟學的估價理論與實踐,許多學者提出了有關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孫興華、王兆蕊認為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場法(包括市場價值法或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和替代性市場法。李紅英的研究指出環境會計的計量有多種計量形式和多種計量方法,如直接市場法、間接市場法、意愿評估調查法和專家調查法等。同時指出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而環境會計具有模糊性,只能做到相對準確。安慶釗、徐融、陳紅提出了費用效益分析法和數學模型法兩種計量方法。王華等認為環境資源一般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的特點,因此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應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和邊際效用理論的基礎上,一般有:機會成本法、預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生產率變動法。王鳳羽認為環境會計的計量需要配合有關數學思維模式進行,提出機會成本法、影子價格法和模糊數學法。
確認計量環境成本后,就需要對環境成本進行歸集分配,需要進行環境成本計算。學者們的一般觀點是有必要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成本計算體系。徐瑜青等人以火力發電廠為力對采用ABC 法計算環境成本進行了專門研究。
七、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
關于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多數學者主張應該將定量總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價值量基礎與自然量基礎相結合、環境的財務影響報告與非財務影響報告相結合,并認為當前應特別重視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關于環境報告的內容,耿建新、焦若靜提出應包括環境問題及影響、環境對策方案、在財務報表及附注中披露環境支出和環境負債,而后者是披露的重點。對于信息的披露方式,孟凡利、徐融、陳紅、李建發、肖華、儲姣、郭金華、劉伏強等提出補充環境會計報告和獨立環境會計報告模式。至于采取哪種報告模式比較合適理論界看法不一。朱丹認為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在傳統報表的基礎上,增添有關環境會計的核算資料,再輔之以報表附注、文字說明等揭示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王辛平、韓軍認為我國目前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尚不完善,在短期內大范圍形成較系統完備的環境會計報告形式難度較大。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對普通企業可在傳統報表的基礎上增列“環境資產”、“應付環保費”、“環境資本”或“環?;稹钡瓤颇亢怂阌嘘P內容;對于特殊企業,諸如環境污染大戶,可重新設計專門的環境會計資產負債表,以體現其行業的獨特性。李建發、肖華認為在目前我國環境會計具體準則空缺的情況下,企業應該首先考慮采取獨立環境會計報告模式報告環境信息,待將來我國制定和頒布環境會計具體準則后,在采用補充環境會計報告模式。
從上面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環境會計還處于基礎理論不斷完善、會計實務初步實踐階段,許多學者對環境會計的基礎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并且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共識。在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會計界應積極借鑒國外環境會計研究成果,特別是環境會計實務研究成果,不斷完善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盡快制定和頒布我國環境會計具體準則,以改善環境會計理論落后于經濟發展的現狀,使環境會計理論能夠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摘要:會計工作在兵團企業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關系著兵團資金的核算與周轉等,而會計理論是財物會計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因此,本文擬從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程序、會計要素四個方面對財物會計的基礎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簡要解析,以期對財物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財物會計;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程序;會計要素
《論會計基本理論》是我國所頒布的一項關于會計理論的重要書籍,其中對于會計理論研究的意義進行了歸納,認為其研究有助于界定會計工作的具體范圍并且能夠為會計以及相關行業研究人士進行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框架等。因此,兵團的財會工作離不開財務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
一、會計目標
每一個管理工作都有自身的目標。會計目標,簡而言之就是會計工作的目的,也就是會計工作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具體來說,財物會計工作的目標是提供有關的財務報告給需要財會信息的企業或者個人,這種財務報告包括企業,比如兵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效以及資金流量等在內的相關會計財務信息,以幫助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做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的決策。
目標是人類從事具體活動的指向標,目標不同,活動的內容就會隨之不同,因此,在經濟社會活動以及社會需要日益變化的今天,會計目標的制訂要隨時而動、隨需而定,同時,會計人員的活動也要隨之變化。
二、會計基本假設
假設是在事件發生之前,當事人或者其他人員根據事情的走向以及基本情況等因素對事件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預測,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正是假設的這種特性使得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那么何為會計基本假設呢?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很容易理解,所謂會計基本假設指的是會計工作人員面對變化莫測的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狀況時,給予基本事實所作出的推測。它假設的對象是各項會計工作開展中所必須的先決條件以及必要條件。它們是會計其他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會計人員失去它們,就像魚兒離開了水、雄鷹失去了翅膀一樣,無法自由順暢的飛翔。
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主體假設、會計分期假設、持續性經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會計主體假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會計活動得以在一個清晰明確的空間內開展,它主要是指假定會計活動都是為獨立于其他主體以及業主之外的,某一特定主體所開展的。會計分期假設是為了給會計分期報告提供相關依據,從而為會計之權責發生制度以及收付實現制度提供理論基礎。具體來說,它是假設企業,比如兵團可以將連續經營的長時間段通過人為的手段劃分為一個個的短的時間段,而且依據短時間段所確定的收入、支出、利潤等財務信息都是正確可以依靠的。持續性經營假設,是為了給兵團企業日常的會計確認以及計量活動提供依據和理論基礎,它是假設兵團可以按現在的狀況正常經營下去,不會倒閉或破產。貨幣計量假設,可以使會計活動的開展擁有統一的計算與衡量標準,從而可以使得會計活動的具體對象可以進行互相之間的對比,使會計的財物報告更加易于理解,又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一種認定所采用的貨幣可以作為會計活動計量最準確以及最優的尺度而的假設。
三、會計程序
會計程序是對會計過程以及環節的科學性歸納,又被稱為會計核算的基本規程或者會計核算的方法體系。會計程序通常包括: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以及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物清查、編制報表。
它們之間存在著既簡單又復雜的邏輯關系。簡單介紹如下:設置賬戶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工作的起點,它主要是對會計各要素的范圍進行具體的分類。復式記賬是一種記賬方式,記賬的對象是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它可以使得經濟業務上的往來更全面、清楚。會計記賬時必須依據業務發生的證據,這就需要填制以及審核憑證。登記賬簿,也是會計程序的重要步驟。賬簿能夠以一種更加集中的方式將會計憑證中所涉及到的經濟業務往來收集起來,使其更加系統。成本,簡單來說就是所花費的費用,是一種會計術語的專業表達。對企業費用即成本進行計算能夠更好的掌握企業的財政支出狀況,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賬戶清查是對企業經濟業務所涉及的各種賬戶進行徹底檢查,財務會計信息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真實性,因此賬戶清查是會計程序中必要的一環。財務報表是會計程序的終點,會計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為企業提供財務報告,而財物報表作為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十分重要。
四、會計要素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以及利潤是會計要素的重要內容。會計要素的確定可以使得會計活動的日常處理變得更加簡單而富有規律。會計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可為:資產為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相加的總和,而利潤是收入去除支出費用,那么資產也可以說是負債、所有者權益與利潤即收入刨去支出費用所賺資金的和。
五、結語
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的財物會計,已經走過了三十余年的風雨歷程。會計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有其自身所獨有的內在邏輯,這種邏輯關系就是會計的基礎理論。同其他理論一樣,它是對事物的一種高度的抽象與總結,是促進會計實際工作不斷進步與完善上的明路燈,因此,做好財務會計的基礎理論研究,掌握其邏輯關系,對于兵團的財物工作來說,至關重要。
會計學從我國建國初期到現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需要我國將會計學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從而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該文就我國會計學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的戰略背景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并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對會計基礎的理論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會計學在我國社會學科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要求我國不斷提高對會計學的重視程度并且重點制定有效的會計學戰略方針。本文就現階段我國會計基礎理論進行分析,并基于我國對會計學發展的戰略方針對其基礎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一、會計基礎理論概念及特點
會計基礎理論概念
會計基礎理論主要分為兩類。第一則是對會計科學和會計學科的研究。會計科學形成于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對于工業產業帶動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財務支出的預算和決算都更加嚴格,為此,會計學作為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預算、決算的一門科學而誕生。會計學科則主要是通過講述會計基礎學和會計電算化等專業的課程為會計科學做出的準備工作[1]。
會計基礎理論特點
客觀性。會計基礎理論通過對客觀存在與會計科學相關的各項事物的闡述,進而揭示會計事物的發展過程本質和規律。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會計部門的相關決策提出寶貴意見[2]。
相對穩定性。會計科學和會計學科的穩定發展是將會計基礎理論應用到會計實踐工作的必要條件。由于會計基礎理論是在會計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對于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會計客觀環境,會計的基礎理論也是相對穩定的。
系統性。會計基礎理論作為會計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改善國家經濟環境和細化財政部門的財政預算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對于會計基礎理論形成的各個環節和細節,其完整性和系統性都是不可缺少的[3]。
二、會計基礎理論發展完善后的內容與功能
2011年7月4日頒布的《“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綱要》中高度指出,需要把包括會計科學在內的相關科學提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中來。可以看出,不斷完善和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對于指導各項社會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4]。
(一)會計基礎理論內容
一般性基礎理論。一般性會計基礎理論是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會計基礎理論。主要包含了會計系統、本質對象和職能等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通過完善會計基礎理論中的各項環節使會計基礎理論更加具備系統性,從而更好地應用到不同的社會對象中,使得社會生產的各項職能都有所提高,通過相互配合和促進來加強會計基礎理論對生產領域和科學的指導作用。
管理基礎理論。會計基礎理論在發揮其競技作用的同時,對政府及社會各個生產企業和部門的財政管理又具有較強的管理作用。這使得會計的管理基礎理論在會計基礎理論的行程中具備了重要的地位。會計管理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了財務的管理、經營理論和會計監督體系理論以及對成本的和利潤的運用理論[5]。
(二)會計基礎理論功能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及社會生產領域高度信息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對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和討論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議程。下文重點闡述了在會計基礎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功能。
認知功能。隨著會計科學不斷應用深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計基礎理論對于企業發現自身財政狀況、提出完備的財政政策和完善自身的經濟體制都具有較大的認知作用。通過對會計基礎理論的發展和學習,企業可以認識自身經濟體制內部在發展過程中的關聯。通過定期對自身相關經濟事務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分析,從而較高的提高其經濟效益。
基礎功能。會計學作為當代社會的一門重要科學對生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各項環節都具有較大的作用。而會計基礎理論作為會計科學的基礎,可以高效地指導會計學的研究、建設和發展。會計科學的發展可以通過對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和完善來進行。通過深化會計基礎理論使會計科學工作由抽象化專為具體化,有效地促進會計工作的展開和會計科學的發展。
預見功能??梢酝ㄟ^將會計基礎理論應用到會計科學的具體實踐工作中來發現和指導企事業單位的經濟發展,對社會經濟領域的發展有重要的預見和指導作用,這體現了會計基礎理論的預見功能。應用會計基礎理論對一定時期內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可以發現企業發展的良好措施,對企也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更好的預見和指導作用。
三、會計基礎理論發展完善的措施
解放思想。目前我國會計工作的重點仍局限在相關會計人員只對自己單位或部門的預算、核算和決算中,往往對于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沒有一個全局的考量。這嚴重阻礙了會計基礎理論在社會生產中的指導作用。因此,有關部門決策人員和相關會計工作人員需要解放思想,把完善和發展會計基礎理論思想提升到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這在完善會計基礎理論的同時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堅持創新。對于已形成的會計基礎理論在完善的同時還需要挖掘和完善自己身的創新能力,堅持創新理念,使現有的會計基礎理論不斷融入新的血液來促進和指導社會各個學科的發展。
加強財務管理團隊的素質基礎。有關部門需要結合目前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時效特征進行必要的理念宣傳活動布置,爭取將會計相關監督和服務創新功效發展到極致狀態根據目前會計職員的專業技能訓練標準分析,其在計算機智能控制技術和部門預算、納稅申報等流程中必須穩固良好的疏通、協調角色地位。具體措施包括:定期舉辦會計基礎知識的講座會談和內部業務實踐活動,必要時可以布置機制范圍內部的人員素質競賽項目,盡量提升職員的專業素養品位,拓寬其在實際應用問題上的處理能力范圍。
強化內部審計監督部門的控制實效地位。財政監管以及相關審計單位必須主動貫徹本職務范圍內部的基礎思想指導工作,廣泛應用不定期抽查手段對必要部門的會計核算業務和經濟處理不合規則的問題進行排查,并實現全面優質化改良。這樣能夠科學疏導整個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能效,進一步穩固財經紀律,保證主體部門資金的合理應用潛力。
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我國會計基礎理論形成和發展背景,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特點以及功能和理論發展的重點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得出會計基礎理論的完善和發展以及將會計基礎理論應用到生產改革和實踐中,對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意義。
摘要:近年來,會計基礎理論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還需要相關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并深入的挖掘出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內容和特點等方面的信息,為我國學科建設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利的條件。本文從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特點分析入手,詳細的闡述了會計基礎理論的功能與表現,旨在其能為推動我國會計理論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會計學;會計基礎理論;基礎理論
前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會計基礎理論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國相關學者應提高對會計基礎理論創新的關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終達到我國的會計基礎理論可以應用于世界經濟發展的目標。以下就是對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我國會計基礎理論內容的構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由此帶動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提升。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
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由幾個主要的部分組成:第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首先包括會計的一般基礎理論,例如,在會計的實際工作所涉及到的財產估價等。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市場規模的擴大,會計的國際化理論也被融入到了基礎理論的內容中,以便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可實現較好的跨國合作項目;第二,由于會計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是對企業發展中所產生的財務信息進行核算,因此會計基礎理論的重點內容即為會計核算體系理論等內容,該內容的學習可促使相關會計工作人員能在實際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職業準則和職業操守;第三,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還包括會計管理基礎理論,該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促使會計人員能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能力,為自身企業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第三,會計體制基礎理論也是會計基礎理論內容之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涉及的較為廣泛,因此,在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將其內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會計基礎理論的特點
經過大量的實踐表明,會計基礎理論具備幾個顯著的特點,首先,會計基礎理論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即相關的會計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對會計事物的評價要保持客觀的態度,不允許將個人的主觀思想融入到工作環境中,影響對事物本質內容的評判。其次,會計基礎理論還具備一定的規范性,在會計人員的實際工作中,企業的相關部門會根據會計工作內容的特點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應的機制和政策,并要求會計人員在開展工作時要嚴格按照制度的規定來執行。因此,從中可以看出,會計基礎理論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它可以促使會計事物的運行保持較好的協調與統一。除此之外,會計基礎理論還具備系統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點[2]。
三、會計基礎理論的功能與表現
(一)認識作用
會計基礎理論最突出的功能表現在認識作用上,即企業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會計基礎理論知識內容的認知來判斷會計事物的相關事宜。與此同時,由于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會計事物,因此會計人員利用自身的會計基礎理論即可較好的認識會計事物,并為企業解決會計事物問題的同時,也可促使企業在良好的會計基礎理論的認知下能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會計基礎理論在會計事物的判斷中承擔著認識的作用,即企業在發展中若遇到相應的財務問題,會計人員則可通過會計基礎理論來對財務的總體特征和規律等進行判斷,降低財務問題對企業經濟的影響。
(二)指導作用
會計基礎理論在企業的發展中還承擔著指導作用,例如,會計人員通過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財務核算能力,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該會計人員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專業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從中可以看出,會計基礎理論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擁有著指導作用。而為了發揮會計基礎理論的指導功能,要求我國企業的相關部門應通過開展相關的會議等方式來宣傳會計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并通過培訓的形式來提高會計工作人員對會計基礎理論的認知,進而在實際工作中,可促使會計人員在具備良好的核算認識的基礎上,能避免不規范核算行為的發生,并由此來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準確性。
會計基礎理論在企業中的指導作用還表現在制定企業發展方向上。精準的財務信息可促使企業領導在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時,即可通過財務報表等內容獲知,最終促使企業領導可更好的判斷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同時,企業領導在對某一事項進行決策時,也可利用會計基礎理論的指導功能來更好的做出相應的決策行為。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也是也是會計基礎理論的功能之一,即教師在對會計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時,可利用會計基礎理論來完成教學內容。會計基礎理論涉及的范圍較廣,通過對其的教學,可在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基礎理論認知的基礎上,相應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會計專業的教學中應提高對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并利用其教育作用,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促使他們在進入實際的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會計基礎理論在會計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現代會計專業的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發揮會計基礎理論的教育功能[3]。
四、 結論
綜上可知,近年來,隨著會計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提高了對會計基礎理論的關注,并開始著重研究會計基礎理論的特點、內容和功能等。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促使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宣傳,促使企業的全體員工都能提高對會計基礎理論學習的重視,從而更好的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準確度,較好的解決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財務難題。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的在推進之中,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學的發展也方興未艾。中國經濟的騰飛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因而會計學在中國的學科中是個熱門學科。會計學是一門實踐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本文主要針對當前所關注的問題,對于會計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加以概述,并從中分析會計學的性質及其內容,從而概括出會計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
會計基礎理論作為會計學的作用內容,應隨著會計學的不斷發展有所創新與完善。本文針對會計學發展戰略,首先對會計基礎理論的概念、分類、相關研究等加以概述,通過分析會計基礎理論的功能表現,探討其未來發展趨勢等問題。
關鍵詞:會計基礎理論;會計學;發展戰略;功能表現;發展趨勢
一、前言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經濟與科技水平日漸提高,會計學理論知識難以滿足新時期經濟的發展需要,應不斷加強對會計學理論知識的研究,促進會計學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充分發揮會計學科的有效作用。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增強,會計學發展應向著全球化進行,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要求,現根據個人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會計基礎理論問題加以探究。
二、會計基礎理論概述
1、概念
基礎理論是對人們社會實踐獲得的系統結論的概述,往往蘊含在某些基礎學科之中,指導社會活動中人們進行事物分析與判斷,從而獲得更多的自然規律,認清事物或者活動具有的本質特性。而對于會計基礎理論而言,既具有基礎理論的所有的性質,又是會計學包含的理論基礎,同時又是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一般理論探討[1]。
2、分類
會計基礎理論涵蓋內容較多,涉及到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可根據基礎理論的形式不同,對會計基礎理論進行劃分。第一類,一般基礎理論。會計本質理論、會計方法理論、會計系統理論、會計目標理論等都屬于會計一般基礎理論范圍。第二類,會計體制理論。主要指涉及到會計體制的理論探討,包括會計法規、會計機制、會計機構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第三類,會計核算理論。會計核算會計學科中的主要部分,涉及的基礎理論較多,重要的有會計信息理論、會計計量理論、核算準則理論等。第四類,會計管理理論。該類基礎理論涉及到會計的管理方面,管理體系理論、效益理論、經營理論等。
三、會計基礎理論的特點
經過大量的實踐表明,會計基礎理論具備幾個顯著的特點,首先,會計基礎理論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即相關的會計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對會計事物的評價要保持客觀的態度,不允許將個人的主觀思想融入到工作環境中,影響對事物本質內容的評判。其次,會計基礎理論還具備一定的規范性,在會計人員的實際工作中,企業的相關部門會根據會計工作內容的特別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應的機制和政策,并要求會計人員在開展工作時嚴格按照制度的規定來執行。因此,從中可以看出,會計基礎理論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它可以促使會計事物的運行保持較好的協調與統一。除此之外,會計基礎理論還具備系統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點。
四、會計基礎理論的功能表現
基礎理論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對于相關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會計基礎理論作為會計學科的基礎內容之一,對會計學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針對會計學發展戰略下,會計基礎理論具有的功能表現加以總結。
1、認知功能
根據相關基礎理論概念可知,會計基礎理論的形成是基于具體的會計實踐活動,通過相關的會計實踐研究從而對會計事物有所系統總結。因此,會計人員可以通過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學習,對會計事物與會計活動形成全面認知,當在企業會計經營活動中,若遇到相關會計問題可根據會計基礎理論對問題進行分析與判斷,從而根據相關規律解決問題減少經濟損失??梢?,會計基礎理論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指導會計人員對會計事物形成良好認識,并在具體的會計活動中將認知的理論進行運用,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較多的經濟效益[2]。
2、規范功能
基礎理論一般是對正確的認知與規律的總結,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可以作為一種會計標準對會計行為加以規范。企業在進行會計行為時,要對會計基礎理論充分掌握與理解,將其作為標準對個人行為進行規范,也可作為重要指標考核相關會計人員的行為是否合理。與此同時,會計基礎理論也可規范會計活動,比如說會計核算基礎理論,該理論可對會計信息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加以規范,使會計核算工作更具實效性。
3、指導功能
新時期,會計工作在眾多的企業、事業單位都有所涉及,是社會經濟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于企業而言,會計基礎理論更是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企業的經營決策與發展目標的制定都離不開會計基礎理論,通過會計基礎理論的指導,企業管理者才能更好的掌握企業發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企業發展目標。其次,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生產經營工作是企業的關鍵,同時由于涉及的會計行為較多,人員素質與專業技能都需要借助相關理論加以指導,當會計人員對基礎理論有了充分認識,就會產生自我約束的作用,從而減少了不規范行為的發生。最后,指導企業的管理工作。會計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重點,做好會計管理工作首要任務是對相關管理理論有所掌握,根據理論實踐經驗指導管理工作的開展。
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將基礎理論運用于教學,當前會計專業是我國熱門學科專業之一,也是經濟類院校的重點學科,開展會計教學工作則需要相應的會計基礎理論作為依據。進行會計學知識學習,首先要對會計基礎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與職業道德的培養,高校展開會計教學時,會以《會計學原理》或者《會計基礎》等課程進行基礎知識教學,讓學生對會計學知識形成充分了解。其次,教師會對學生進行《會計規范》知識講解,提高學生會計行為的規范意識,這些規范準則都是會計基礎理論知識內容。最后,結合現代會計理論知識與會計方法,運用會計基礎理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梢?,會計基礎理論對會計教學做出重大貢獻[3]。
五、會計基礎理論的發展趨勢
1、發展戰略方向
新形式下,會計基礎理論應適應時展,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當前,科學發展觀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對社會進步有顯著促進作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促進會計基礎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明確會計學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戰略目標與計劃,并在會計基礎理論運用中加以體現,比如說,理論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時代的不斷進步,會計學發展應緊跟時代步伐,對會計基礎理論不斷改革創新,提高會計學理論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會計基礎理論應遵循如下發展原則:
第一,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致使我國自然資源逐漸匱乏,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為此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做好全面協調工作,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環境損害設定成一定的指標,并將其運用到經濟核算之中,提高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原則。新時期對會計學提出了更高的理論要求,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滿足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前,相關研究人員對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會計基礎理論發展相對滯后,在今后應重視對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理論方法,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構建具有鮮明特色并符合中國國情的會計基礎理論[4]。
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要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研究基礎理論時,要將會計學的發展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業,具體的是要將環境會計作為研究的一方面,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對經濟組織的經濟核算中,更要注重對于壞環境造成的損害是否超出了設定的標準。會計基礎理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就是要依據社會的不斷變化而推動基礎理論研究跟上時代的步伐。
六、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會計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提高了對會計基礎理論的關注,并開始著重研究會計基礎的特點,內容和功能等,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促使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會計基礎理論具有較多的功能表現,對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對會計學發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我們應該始終致力于會計基礎理論研究,營造良好的基礎理論創新條件,不斷更新會計理論發展觀念,推動會計基礎理論發展,發揮理論帶動實際優勢。不斷加強現代化會計學科建設,更相關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學者,因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原則,結合中國實際國情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充分發揮會計基礎理論的作用。更好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創新建設道路。
摘 要: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會計學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創新發展階段,這個時候,市場急需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會計學如何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從戰略角度研究會計學發展,將會計基礎作為研究的重點,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會計學;會計基礎理論;戰略發展
引言
隨著會計學的完善,會計基礎理論也需要不斷更新。基于戰略角度的會計基礎理論,是促進會計行業進步,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關鍵。能夠幫助會計人員更加深入的認識到會計行業的客觀發展規律,從會計理論的概念、分類等各個方面入手,掌握會計工作的趨向以及特點,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會計工作,發揮會計工作的作用。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
基于戰略角度的會計基礎理論,首先要了解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具體如下:
會計基礎理論包括會計環境、會計信息系統、會計對象以及會計職能等等,會計環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對會計熊產生的影響,比如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法律等等。穩定、和諧的會計環境能夠更好的為會計工作提供支持,保障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會計信息體統包括了企業單位,也是單位的最重要,最關鍵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存亡以及經濟活動的成敗。這些信息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數據,能夠wield企業系統化、連續性的提供企業效益狀況,是企業未來發展與管理的數據來源。會計工作以特定對象為主,每天都會對企業經營情況、資金流向進行管理、監督和統計,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相關內容,將會計職能分為: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兩個方面,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會計職能也會不斷變化和改變,包括反映與控制、監督與分析、考核與評價等等。
二、會計基礎理論的特點
會計基礎理論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并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包括:客觀性。會計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從會計統計、監督以及結論等等,通過這些工作獲得相關的數據,依據數據,客觀分析當前企業的經營狀況或者經濟情況,減少阻礙企業發展的因素。規范性,是企業內部所有的會計工作者都必須要嚴格依據國家相關規定,在自己管理范圍內進行工作,不能夠因為一己私利而采取損害集體以及企業利益的行為,會計基礎理論的客觀性與規范性,是保障企業會計工作質量與效率的關鍵,也是提高會計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幫助企業各項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處理以上幾點之外,會計基礎理論還具有前瞻性、系統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會計基礎理論的作用
1.認識作用
會計基礎理論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業會計人員的發展前提,會計人員通過會計理論基礎能夠更好的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宏觀的了解,這樣在企業會計工作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就能夠隨時解決和處理,保障企業的長遠發展,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會計基礎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同樣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夠幫助管理者充分認識到會計實務的重要性,能夠更好的把握企業未來經濟活動以及經營的趨向,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幫助企業更快,更好的占據市場份額。
2.指導作用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緊緊依賴于會計基礎理論,比如會計基礎理論中的相關專業內容,能夠幫助會計從業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綜合能力,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論知識能力,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制約,還需要克服各種來自外界的誘惑,因此需要會計理論基礎能夠為會計人員指明工作的方向,幫助他們更加高效、高質量的完成會計工作。另外,會計基礎理論,還是企業領導者與決策者制定各項經濟決策的依據,在會計人員培訓工作方面提供指導,最關鍵的是可以規范會計人員行為,減少工作中出現錯誤的幾率,大幅度增加了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企業領導通過這些信息能夠掌握到企業的真實的發展情況,并處以對未來的經濟規劃、方式進行調整,包括產業結果以及業務交流等等,這些方面的決策都依賴于準確的會計信息。會計基礎理論的指導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專業技能需要不斷提升,為了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企業內部需要不斷進行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活動,會計基礎理論為人員專業培訓活動提供了指導,因為會計人員提供了學習素材,通過學習會計基礎理論,他們統計整合數據的能力,基礎會計技能都會得到提升,企業在培養會計人員的時候,要講會計理論知識作為重點,強化他們的實踐能力,以當前市場形勢為前提,強化人才的虧啊雞基礎理論實踐指導,奠定人才的相關操作技能,在未來遭遇工作問題的時候,可以熟練的解決,減少企業經濟損失,保障企業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四、會計基礎理論的發展趨勢
1.發展戰略方向
新形式下會計基礎理論應適應時展,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當前,科學發展觀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對社會進步有顯著促進作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促進會計基礎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明確會計學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戰略目標與計劃,并在會計基礎理論運用中加以體現,比如說,理論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發展趨勢
第一,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也帶來了‘定的負面影響,致使我國自然資源逐漸虧乏,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為此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做好全面協調工作,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環境損害設定成一定的指標,并將其運用到經濟核算之中,提高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原則。發展會計基礎理論,要以當前的經濟實際情況為基礎,不能夠脫離實際,依據當前需求,不斷創新與完善會計基礎原則,滿足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會計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基礎理論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內部相關管理者與會計領域的專業人才,應該客觀借鑒國外的先進會計理論與觀念,同時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基礎理論。
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要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研究基礎理論時,要將會計學的發展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業,具體的是要將環境會計作為研究的方面,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對經濟組織的經濟核算中,更要注重對于壞環境造成的損害是否超出了設定的標準。會計基礎理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就是要依據社會的不斷變化而推動基礎理論研究跟上時代的步伐。
結束語
在會計行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計基礎理論也需要不斷完善,要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基礎,將提升企業會計專業技能為目的,奠定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能力,強化會計人員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規范財務會計人員的行為,營造良好的企業會計環境,充分發揮會計基礎的指導作用,才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依據。
摘要:21世紀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將給會計迎來新的挑戰,也必將對現有的會計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知識經濟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知識經濟的特征要求對會計進行全面的改革,重新構建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基礎理論體系。本文重點論述會計原則、會計假設、會計計量模式和會計平衡公式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所應做的調整與創新。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基礎理論;創新
一、會計原則
知識經濟的到來,使會計理論中相關概念定義等已不能對其內涵做出完整的解釋,而需要給予重新定義,諸如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確認和計量等。會計核算空間將被拓寬,會計報告將呈現多樣性、充分性和及時性,會計信息處理技術將更發達、信息傳送更快捷。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在堅持傳統會計核算原則的同時,又要符合其獨特要求,拓展或改變部分原則內涵。歷史成本原則顯得不合時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采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混合使用兩種或多種計量基礎,完整地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相關性原則要做到對外對內報告并重,對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內部經營者都要快速提供相關信息資料,滿足多變環境的要求;為利于反映現金流量信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等因素,適應現實經濟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經濟事項,權責發生制原則將與收付實現制結合起來運用,對網絡經濟以現金流動制為基礎進行核算:配比性原則因“虛擬公司”的出現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實物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的耗費,配比范圍擴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確定性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及時性原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會計必須能夠隨經濟業務變化而變化,提供“實時”信息和預測信息;靈活性原則致使人力資源會計、知識會計在堅持精確計量的同時,合理運用模糊計量方法,將精確計量和模糊計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披露原則既要求反映財務資本的貨幣化會計信息,也要求將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在報告中全面、適當、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會計假設
隨著近20年知識經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計算機的產生,計算系統的發展,國際互聯網絡的迅速普及,出現了許多原有經濟環境中難以想象的經濟活動。以信息為產品的虛擬主體大量興起,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繼登臺,使得立足于傳統商品經濟的會計基本假設理論受到了嚴峻挑戰,導致現有的會計基本假設部分或全部地受到否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對財務報告應予以披露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假設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實基礎時或者當假設所依據的事實與現實差距很大時,會計假設也必須及時作出相應修正,以適應新的環境。
(一)會計主體假設
隨著我國加入WTO,在我國除了具有獨立資金、完整組織機構和人員的經濟實體外,將會更多地涌現出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化和財產權益日益復雜化的虛擬主體。虛擬主體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或形式上的企業組織。在網絡化經濟時代,經濟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都具有較強的變動性。企業可以由多家獨立公司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迅速的聯合和重組,形成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即虛擬公司。虛擬公司的出現,突破了以往的空間概念,極大地改變了會計主體的存在方式,組成公司的各獨立企業借助計算機網絡迅速分組,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增加或減少組合。虛擬公司使會計主體變成一種新型的“相對會計主體”,這種“相對”會計主體,拓展了傳統有形的會計主體假設?!熬W上公司”“遠距離多主體的網上合作體”等形式的出現,則突破了原有會計主體的“空間”概念?!懊襟w空間”中的會計主體會越來越多,外延也愈難以界定。會計主體應承認現實主體與虛擬主體并存,會計上對虛擬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計量及有關記錄和報告,都應適應這個特殊會計主體的需要。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將有可能被“相對會計主體假設”所取代。
(二)持續經營假設
基于現實主體和虛擬主體同時存在的情況,持續經營是假定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但隨著競爭加劇和風險增大,企業隨時會出現被并購、清算、終止的可能,虛擬公司的經營活動呈現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具有臨時性和不可預測性,它能根據市場需要,適時介入、退出與轉換,虛擬公司是一個存在于網上的臨時性組織,進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進行解散,因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挑戰。有人主張代之以破產清算和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更新、擴散的速度很快,從而經濟活動面臨著較大風險。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網上實體”的經營活動便呈現出“短暫性”,因此,筆者也認為確立破產清算及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三)會計分期假設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虛擬企業隨市場機遇的出現而產生,市場機遇的可變性決定了它的存續時間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幾分鐘之間就形成一個虛擬企業,完成一筆業務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個極短時間內再劃分時間段已無必要,只要把會計期間與交易期間統一就可解決該問題。因此,有人提出以虛擬企業的網上交易期作為一個會計期間,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編制一次會計報表便可滿足需要。這樣就不會產生成本費用的跨期分配問題,從而使收益等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從另一方面說,在網絡時代,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企業財務管理由靜態走向動態,使企業在任何時點,都可將已發生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時得到企業實時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而無須等待會計期末,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也引發了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否定。筆者認為,對于網絡經濟可取消會計分期假設,對實體經濟仍可適用會計分期假設。
(四)貨幣計量假設
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已發展成為電子貨幣。貨幣出現了無紙化趨勢,加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這些對虛擬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又無法用貨幣計量,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上予以披露。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發展非貨幣計量單位,以使這些變動因素的計量變成可比性強和易于分析的因素,滿足利害關系人對這些非經濟性信息的需求。會計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全面系統的反映,為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貨幣這樣一個統一的量度,然而在網絡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模糊了經濟活動國內國外的界限,同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活動的不斷增長使得國際間各國貨幣匯率變動很大,這在客觀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電子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以準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
三、會計計量模式
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的重點是要從財務資源轉向知識資源,其中的最大障礙就是會計計量問題。傳統會計計量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模式,歷史成本計量有客觀、可驗證、中立等優點,知識經濟時代仍需要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但是,由于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重要資源,依靠發達的科技技術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條件,如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為正確計量無形資產的真正價值,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資料能夠對投資者和決策者真正有用,在會計系統中引人多重計量手段,因不同會計事項性質而選擇不同計量手段將成為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一,對于實物資源,可沿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如果物價變動較大時,可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按歷史成本/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計量模式進行調整,以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第二,對于人力資源,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人力資源的計量,可分為成本與價值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方法主要是歷史成本與重置成本(現行成本)。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是現行成本法或未來貼現法。但人力資源(價值)因其強調人在未來服務期對企業的貢獻,其計量是極其困難的,一般可以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以勞動力的現行市價計價。第三,對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由于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表現為一種合約,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事項并未發生,故無歷史成本可言,需用市價代表公允價值。第四,對未來需求須估計的事項,可采用可實現凈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第五,對于衍生資源,可采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以及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計量。
需要說明的是,公允價值是以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為計價基礎的計量方法,正好彌補歷史成本的不足,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能確切地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對于人力資源、特征各異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貨”“期權”“遠期合同”等采用公允價值能較好地計量。
四、會計平衡公式
在一般經濟學意義上,任何社會的生產經營過程都需要三個因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但在傳統的會計中,將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投入者作為企業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這些便可建立一個企業,自動帶來收益,這顯然是與事實相悖的。所以,筆者認為企業有兩種所有者:一是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他們提供基本勞動條件;二是勞動力的所有者,他們完成勞動過程。所以,客觀上要求企業對勞動的投入必須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樣對待,將勞動視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會計中得到反映,與此相聯系,勞動者權益與投資者權益一樣需要在會計權益概念中得到體現。
會計必須對人力資源成本、人力資源價值、勞動者權益進行恰當的評價、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傳統的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應修訂為:知識資產+有形資產=負債+勞動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即會計要素應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再加上勞動者權益要素:利潤分配也應隨著勞動者權益要素的建立而由僅僅在投資者之間進行分配,改為由投資者和勞動者共享。
資產包括知識資產和有形資產,這里的有形資產是傳統會計上除無形資產之外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它依舊是資產的組成部分。知識資產將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知識資產價值。知識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結構性資產+市場資產。在這四個組成部分中,人力資產是實現價值和增值的基礎:結構性資產則是保證和支持人力資源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資產;市場資產是企業資產獲得市場價值,實現價值和價值增值的主要途徑,沒有合適的市場資產,資產價值難以實現和發揮;智力資產是知識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企業實現資產的價值和增值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知識資產是一種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軟資產,是一種無形化的知識、技術、信息形態資產,是以智力勞動為主創造的一種非物質化的戰略資源,雖具無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識、技術等載體來展現,而不是虛無飄渺的事物,知識資產一般很難確認和計量,但它并非不可確認和計量。
五、會計確認基礎
國際上有識之士實際上早已認識到權責發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確認基礎,但對另一個重要的報表――現金流量表的確認基礎在會計基本假設中未予以明確。由此看來,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流量制均應用來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由于核算的“網絡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會計部門和銷售、經營、采購等部門業務相融合,經濟業務可以實時地發生和結算,使得會計確認的基礎將逐步由權責發生制轉變為收付實現制。但會計確認基礎需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現行會計制度中,權責發生制會計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前提的。在網絡經濟時代,大量虛擬企業的出現使會計分期假設受到了強烈沖擊,因此,實現現金流動制正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相比雖然比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歷史的現金收支信息的處理,而現金流動制不止限于實際已發生的現金收支,它還包括可能的虛擬現金流量,可不受會計分期的約束,可隨時提供會計信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