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10:22: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多媒體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多媒體
摘要: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表現力豐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較強、共享性好以及可以減輕教師工作量等特點,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也存在著盲目使用的現象,應正確把握其中的度。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化學教學
多媒體(Multimedia)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將文字、數據、圖形、影像、音頻、視頻等不同的媒體合而為一,再與通訊技術結合,使之形成統一的綜合技術。盡管多媒體及其技術以其思維的科學性、運用的靈活性、效果的顯著性等特點不斷強烈地影響和沖擊著傳統教學方式,然而由于觀念、技術、設備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這一現代教育技術在認識和應用上還很有限。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是工藝型、技術性問題,也不是幾個概念和套路的應用,更重要的是一種新型思維能力的訓練,一種先進、超前的多媒體意識培養[1]。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教學為各類學校所采用,為我國教育注入了現代化的理論和新的生機。以我院為例,基本上所有的教室都已改造成為多媒體教室,能夠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完成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筆者所在的化學教研室承擔著全院的基礎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的教學任務,下面以化學課程為例,談談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的優越性和應用時要注意的問題。
1 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
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多媒體信息,如聲音、圖像、動畫、模擬等手段集成于一體,取眾之長,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圖像,具有靈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學媒體發展的方向。多媒體教學有多種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室內一對一模式,即教師在上課時用多媒體進行地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如下優越性:
第一,表現力豐富。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能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雜化軌道理論時,傳統教學手段是先在黑板上畫出原子軌道的圖形,再結合語言描述,最后展示教具模型。因雜化軌道理論是假設理論,人們不可能看到其雜化過程,而在多媒體教學中,可用動畫手段加以模擬,生動直觀;再比如,在講授膠體一章中有關電泳一節時,因受時間的限制,不可能讓學生觀察完整的實驗,此時,可利用多媒體動功能或視頻播放功能,清晰觀察其整個實驗過程。
第二,信息容量巨大。能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同學們講授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與本學科相關的發展態勢。特別是近年來,醫學院?;A課的學時不斷減少,而教學內容又不斷增加,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就更加突出。
第三,能減輕學生負擔,更加專心聽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學生需記課堂筆記,有些同學不能正確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有的同學只聽不記,過后易忘;有的同學只記不聽,效率低下。而在多媒體教學中,同學們可以專心聽講,只需下載教師的備課筆記或課件,即可達到復習的目的。多媒體教學共享性好,不但可以下載本校教師的課件,而且還可以下載外校教師的優質課件,事半而功倍。
第四,可以減輕教師工作量。傳統教學手段教師上課時須書寫大量板書,非常疲勞,特別是高校擴招后,教師工作量激增,體力因素上升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不必長時間寫板書,有助于教師更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第五,一些有毒有害、有爆炸性危險的實驗,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功能進行模擬操作,或利用視頻播放功能,觀看操作過程。
2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助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應明確一個基本問題,即多媒體教學作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課件的制作應自力更生為主,兼收并蓄為輔,可以吸收其它院校,其他教師制作的課件精華,但不能完全照搬,避免出現前后內容不連貫,缺乏系統性。
第二,不能用課件完全替代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種媒體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功能,但又有其局限性,一種媒體的局限性往往由其它媒體來補充,應避免出現整節課都在播放講授內容和動態畫面的對學生進行“電灌”的現象[2]。例如,對公式推導等內容,作者認為還是采用在黑板上推導較易為學生所接受,即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合適的方式。
第三,課堂上所講授內容的“量”要適當。無論課件的制作過程多么復雜,耗時有多長,其播放過程可能很短。由此,容易產生一個問題,有的教師為了多給學生傳授一些知識,講授內容太多,重點不突出,面面俱到,學生不知教師想講什么,反而事倍功半。
第四,多媒體輔助教學只能是錦上添花,不可有半點松懈意識。因為只需輕點鼠標,屏幕上即出現相應的內容,由此,有的教師用在備課上的功夫下降,上課時照本宣科,如同念經一般,甚至因為停電或計算機故障等原因而在上課時不知所云。
第五,教師制作課件時,主要是將教學內容融于課件中,為防止學生注意力的分散,設計的課件界面最好不要過于藝術化。只是一個輔助的教學工具,能夠做到幫助教師理清思路利于講解即可[3]。
第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授課更應注意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避免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
3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我院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特有的優勢作為改善傳統課程的教育模式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在我們所承擔的基礎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全部實現多媒體輔助教學,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取得了較好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知識面。例如,在講授電化學時,利用多媒體介紹電化學與生理學的交叉領域之一,即將超微電極用于生物細胞分析。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使學生能夠理解細胞是有機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具有多種維持細胞生物活性的電化學活性物質。細胞的體積極小,所要測定的物質又是微量的,細胞內的生化反應時間是毫秒級,所以細胞分析技術需滿足樣品體積小、高選擇性、高靈敏度、響應速度快等要求,超微電極是滿足這些測試要求的最理想的方法。超微電極可以置于細胞周圍環境也可以插入細胞內部,在基本不損傷細胞又不影響細胞生理功能的情況下實時定量地監測單個細胞內的電活性物質及其變化,而超微電極的制作正是以我們即將要學習的
電化學知識為基礎的。學生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了創造性,有的學生則表示希望能在今后從事一些有關醫學與化學相交叉的領域,表現出一定的與眾不同的思維。
反過來,計算機知識的不斷更新,相關領域的不斷發展,促使教師不斷優化知識結構,追蹤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和對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教學所體現出的表現力豐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較強、共享性好以及可以減輕教師工作量等特點,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而已,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應避免盲目使用和濫用多媒體教學的現象,并正確把握其中的度。提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決不能否定其它的教學手段。各種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和功能,在教學中,他們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只有將多媒體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多媒體課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長泰第一中學 林福金
[內容摘要] 本文列舉"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對比復習"兩節課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實例,論述了生物課堂教學中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點。說明多媒體課件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誘導學生思維,探究生命活動規律,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而且能提高學生素質。重點闡述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優越性,以及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關鍵詞] 多媒體課件 計算機輔助教學 生物課堂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微觀領域的深入研究不斷地提示了各種生命奧秘,學生了解生命本質必須能夠進入微觀世界。傳統的教學手段對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的展示卻顯得無能為力,信息技術卻提供了這種可能。筆者在生物教學實踐中經常采用以計算機為主的新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對照研究,得到一些啟示,以下面兩個例了來說明。
課堂實例與效果分析
實例一:細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讓學生搞清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就比較困難,特別是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出入細胞的問題,學生往往更加難以理解。如果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動態模擬,創設教學情境,誘導學生觀察思考,相互討論,共同探究規律,可以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的教學中,應用"物質出入細胞膜的過程"等多媒體課件,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如下,以流程圖表示。
提問: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胞膜有什么特點? 模型: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 課件演示: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運動 掛圖: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 課件演示:人細胞與鼠細胞融合實驗 課件演示:物質通過細胞膜的三種方式
總結:類比物質通過細胞膜的三種方式,理解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對物質出入細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通過展示細胞膜的結構模型,觀察總結出細胞膜的化學成分和結構。如何理解細胞膜結構的流動性是本節課的難點。用模擬生物學經典實驗--人鼠細胞的融合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經觀察思考、相互討論,發現蛋白質分子具有流動性。教師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轉、互換、跳層等運動,使學生仿佛親臨微觀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物質出入細胞是一個微觀的動態的過程,首先說明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運動趨勢。然后說明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兩種方式:被動轉運需要載體,順濃度梯度進入細胞內;而主動轉運則是一個逆濃度梯度過程,不僅需要載體,還需消耗能量。載體將運載的物質送到細胞膜的另一側。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教師因勢利導,歸納出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比較物質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可以從細胞內外濃度差、是否需要載體、是否需要能量這三個角度進行。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呢?可以用一些活動的畫面為背景,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誘導學生產生聯想和遷移,用已有的知識類比三種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可提出比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鉀離子分別如何進入細胞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及時了解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作出評價和修正。既實現了信息反饋,又完成了課堂的小結。 實例二:關于"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對比復習"一課是綜合復習課,內容豐富又十分抽象,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難。運用"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多媒體課件的組合,化抽象為具體,變微觀為直觀。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總結很快地掌握了要點,突破了難點。主要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與課件的應用的關系概括如下。
教學目標課件演示的內容達到的效果復習有絲分裂的過程1.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變化2.一次連續的有絲分裂動態變化過程創設情境動態演示直觀體現復習有絲分裂的過程3.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4.DNA數目變化曲線5.染色單體數目變化曲線誘導遷移探索規律對比記憶復習減數分裂的過程6.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動態圖解 重點突出動態觀察直觀體現理解有絲分裂的實質7.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8.DNA數目變化曲線觀察思考誘導遷移探索規律正確區別兩種細胞分裂方式9.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比較綜合對比突破難點能力提高鞏固練習10.幾道習題解析及時反饋解決問題促進同化在一節課中,完成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兩個重要內容的比較,信息量大,對比效果好,學生接受容易,復習課課堂大容量的困難得到很好的解決。通過細胞分裂生理過程的動畫展示,以生動形象的畫面,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誘導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對原有知識進一步加工、綜合處理,實現能力的提高。
對照結果與主要優點
在對照班級的教學中,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并努力引導學生想象微觀世界的結構和運動,但全班絕大多數同學表現出一種茫然的表情,教師滔滔不決地講授,學生默默地聽著,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機。在課堂回答和課后練習中,同樣反映出教學效率低于多媒體輔助教學課。經過考試評價,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確實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學習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級。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突出說明了應用多媒體課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計算機作為新型教育媒體的應用和發展,既實現文字、圖象、聲音等多種信息的同步輸出,又能超越時空界限,把學生的思維帶進微觀世界模擬的試驗環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師由單純的信息表達者轉變成信息的加工者、組織者,處于主導地位,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新知識,而是在觀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多媒體課件可以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誘思情境,展示相關知識背景,引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發現、相互討論和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長期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認知水平總是由低到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因此,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其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應用原則與注意事項
實踐表明,生物課堂上合理應用多媒體課件,體現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大優勢,實現教學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認為必須遵循四個原則。
一、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安排應用多媒體課件。
生物課堂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具有其特有的優勢和特點,根本原則是體現其不可替代性。應用多媒體課件目的性要強,要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不能嘩眾取寵。
二、操作過程盡量簡單化。生物課不是微機課,教師在課前應做深入細致的準備,課堂上才能流暢自然地運用。
三、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學習。
由于對新的教學媒體感興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時個別學生精力難以集中,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帶著問題進行觀察。
四、不可大量且頻繁地使用。
各種教學媒體都有其優缺點,在生物課上都有其合理應用的場所,計算機輔助教學較先進,但也非萬能,不能替代模型、掛圖、標本等傳統教具,應根據不同課的內容恰當選用,其他媒體也不可偏廢,應該探索各媒體的有機結合。
九年級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第一節“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是電學知識的入門篇,是今后學習電學知識的基礎,為了能圓滿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從本堂課開始即對電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我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有機地將各種電教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整個教學過程在十分輕松、和諧、學生抱著極大興趣中進行。從而,使電化教學手段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發揮了很積極的作用。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的功能。
新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放映科利華物理電子備課系統光盤上清晰逼真的靜電豎發、冬天漆黑晚上脫毛衣時放電等片段后,學生情緒漸趨興奮,接著演示靜電除塵實驗,并通過視頻展示臺的攝像頭,將整個實驗過程反映到多媒體教室的投影機屏幕上,保證每個學生能清楚地看到實驗現象。通過一連串的現象再現和實驗演示,再加上逼真的視聽感覺,充分地激發了學生對有關電學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時機提出“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的課題,于是學生帶著好奇與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電現象的學習探索中去。
二、合理展開,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功能。
1、完成舊知識的復習與新知識的教學的連接,課題引入后,我讓學生思考,小學時已經學過的最簡單的起電方式是什么?得到摩擦起電的結論后,我就通過攝像頭,在大屏幕上向學生展示透明玻璃板上放置的各種輕小的物體,然后將放有輕小物體的玻璃板置于視頻展示臺上,由學生在展示臺上演示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的實驗,這樣做既可放大了實驗現象,增加了實現現象可見度,又順利地完成新舊知識前后連接。
2、順利實現各知識點教學的過渡。當學生通過實驗投影演示,掌握了帶電體能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后,為了實現對這一知識的復習,同時對下一知識點教學的自然過渡,我安排了帶電體吸引通電小球的實驗,學生主觀察的是:通電小球被吸引與帶電體接觸接觸后又彈開這一過程。為了提高這一過程的可見度,我利用攝像頭將通電小球在大屏幕上進行特寫,使每個同學清晰地觀察到了通電小球的整個運動過程,學生通過觀察能順利地回答通電小球被吸引的現象,同時又產生接觸后為什么又被彈開的疑問。于是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了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的教學。
同樣,在得出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的結論后,又面臨一個鞏固復習并向下知識點教學過渡的問題。我利用powerpoint,向學生出示一個練習題,A、B兩輕質小球,A帶正電,則B一定 帶負電嗎?我將此題做成了彩色的,使大屏幕上出現亮麗的色彩,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該題討論的熱情,通過學生的熱烈的討論后,得出B球可能帶負電,也可能不帶電,通過對B球是否帶電的討論,教師提出檢驗一個是否帶電,我們需要用驗電器,這樣,很自然地實現了由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的教學向驗電器教學的過渡。
3、教學重點、難點突破。本課重點是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的教學,而教學難點是做好帶電體間相互作用的實驗,為了突破該教學重點與難點。我使用了多媒體幻燈片、攝像頭及多媒體教學系統,使實驗現象清晰明顯。
另一方面,利用攝像頭,通過電視屏幕直接讓學生觀察帶電體間相吸、相斥的實驗現象,另外,請一學生將觀察到的現象直接用彩色水筆在幻燈膠片上填寫不同帶電體的相互作用的表格,這樣做,既保證了實驗現象的清晰度,又大大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電荷量、中和現象的應用與防護不是本課教學難點,故在該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學生自學,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知識要點,我利用幻燈出示自學提綱,以提高學生的自學效果,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三、反饋信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功能。
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我為了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得到反饋,我利用幻燈出示綜合練習題,由學生在規范的答題白紙上獨立完成,然后,我抽取其中幾個同學的答卷,通過攝像頭,將學生的答卷反映在大屏幕上,讓全體同學來評析,這樣做可避免以往由學生上黑板練習而造成浪費時間,增大學生心理壓力、反饋不真實等問題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概念辯析及規律應用能力和錯解評析能力。
四、實驗誘導,培養探索精神的功能。
學生在緊張的綜合練習及完成作業評析后,我在結束全課前用放像機放映了一段:"模擬星系運動"的實驗錄像,這是利用本堂課所學知識,學生課后能自己動手制作的趣味實驗示例,這一環節的安排,目是的:1、放松一下學生緊張的情緒;2、再一次將學生領回了充滿神奇和色彩和具有無窮魅力的物理世界中來,同時使學生了解到學習物理的重要性在于應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培養學生探索物理規律的精神。
電化教學手段在本堂課教學中,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電學知識的興趣,放大演示實驗現象,清晰地展示了演示實驗現象的動態過程,強化了學生感性認識,有效地指導學生自學,及時反饋了教學信息,有效調節學生學習情緒。電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教學起到了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1教學模式改革與課件設計主導理念的創新
教學模式作為溝通教學理論、教育心理學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決定著課件設計的主導思想。理論界提出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分別反映著不同的教育哲學觀:一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作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師如何教學,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這一模式注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嚴格按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教學,但相對忽略了調動學生能動性,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教師單純地充當具體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二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是基于建構主義的新一代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行有效的“建構”和領悟。
在教學實踐中,基于中國實際教育環境,以及作為課程學習者的低年級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貨幣金融學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吸取上述兩種模式之長,既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雙主模式”,教與學兼顧,并以“學”為重。教師在教學課件設計中,首先應確立自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培養學生主動地探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進而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貨幣金融現象的性質、運行規律以及金融體系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課件設計的首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師對關鍵知識點和難點作重點講解,并對學生的學習路徑和方法中出現的偏差進行修正。
2現代教學策略在課件設計中的運用
教學模式的確立為多媒體課件設計提供了主導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還需要通過各種教學策略的組合運用加以實現。
2.1基于“教師中心”的教學策略
從“教師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學家瑞奇魯斯(Reigeluth)認為教學設計中有四種關鍵的教學策略: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傳遞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激發學生動機策略。這里重點討論課件設計中的教學組織策略。
(1)教學組織的“宏策略”與課件的框架設計。教學組織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學科知識中的結構性關系,是教師對課件的框架結構進行設計的關鍵環節。其代表理論是細化理論(ElaborationTheory),即對知識按層次結構加以組織,抽象度較高的知識處于較高層次,隨著抽象程度降低,其所處層次也逐步降低。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教師應該從全局考慮,合理安排貨幣金融學課件的總體結構。首先,教師應從課程內容中選出最基礎和最有代表性的學習任務,作為課件開篇的“教學概要”。在首次授課時,不宜直接切入具體知識的講解,而是借助多媒體課件,用結構圖向學生展示現代貨幣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說明微觀金融學和宏觀金融學的關系,及各自在金融學理論體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學生進一步展示現實中貨幣金融體系的組成和運行機制。從簡化的結構入手,讓學生建立對學科體系全局性的認識,了解其內在邏輯。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的過程中,教師要逐級區分不同層次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確各級知識點在本課程學習重要性中的差異,突出重點,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學和學習資源,顧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場”部分包含大量專業術語,教師可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金融衍生市場”作為1級概念,子市場作為2級概念,各層級概念用不同字號和色彩標明,一目了然。教師不僅需要在課件中向學生展示本課程的新知識,同時也要建立當前所學知識與先導課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理解。
(2)教學組織的“微策略”與課件的局部主題設計。“微策略”研究如何對某個教學主題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法。根據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師可以將《貨幣金融學》的教學內容歸為概念性、過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實性四種類型,它們對學習要求(記憶、運用、發現)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教師據此確定教學主題,并選擇適合的多媒體信息傳遞方式:對于原理性知識,比如利率理論,可以用公式和曲線圖描述理論模型;對于過程性知識,如股票發行與交易過程,可用流程圖輔之以動畫演示展示其全過程;對于事實性知識,如道?瓊斯股價平均數等代表性股價指數,可用股市成交量價走勢圖加以演示。
2.2基于“學生中心”的教學策略從“學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構主義十分重視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并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
(1)學習情境創設的課件設計。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豐富的表現手法,為學生構造生動的學習情境。比如,介紹“凱恩斯的貨幣理論”時,可在課件中插入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歷史照片等資料,重現當年的嚴峻形勢,自然地引出凱恩斯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接著通過“提問”和“求解”營造理論研討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進而用結構層次圖解析貨幣理論在凱恩斯理論邏輯和政策主張中的重要地位。
(2)協作學習的課件設計。對存在爭議的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例如“網絡虛擬貨幣的本質”或“當前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師可圍繞主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首先,教師提前公布討論主題;提出正反兩方的觀點立場,讓各學習小組進行選擇,并要求每組制作論證自己觀點的幻燈片;各組在討論課之前向老師提交幻燈片,教師對各方的論證過程進行分析,并制作相應的幻燈片;在討論課上,首先由各組代表上臺演示自己的幻燈片,并闡述觀點,最后,由教師配合預制的幻燈片進行總結和點評。
3貨幣金融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巧
3.1課件的腳本設計
教師通過腳本設計,對將要向學生展示的教學內容、演示順序及各步驟間的關系進行規劃。首先應構建《貨幣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流程,并將知識內容按其屬性以及邏輯關系劃分為各個知識單元,并對知識單元進行解析。教師應編制課件的文字腳本,確定各知識點占用的屏數以及展示次序,并對每幅幻燈片進行屏幕設計,包括版式、配色與字 體、動畫設計等,并描述課件結構中內含的鏈接關系。
3.2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制備
教師可在課件中穿插各種表現手段,如圖表、圖像、動畫、視頻、聲音、音樂等,使課件富有表現力。教師可通過各種渠道采集素材并進行加工。對于銀行同業拆借簡況、債券和股票成交量價走勢圖、各類債券發行量、全球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年度排名等資料,可在專業網站采集。對于交易合同、票據單證等,可掃描或拍攝實物。教師還可收集有教學價值的視頻素材,如新聞媒體對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訪談。教師也可親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繪制矢量圖和位圖,用Visio繪制流程圖,或是用Flash軟件制作動畫,并為課件錄制解說詞。教師可建立課程素材庫,將各種素材分類存貯,按需選用。
3.3課件的程序框架設計
多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可以通過交互性、非線性的方式將信息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學生。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將課件框架設計為順序結構或是交互式結構。前者順次安排教學模塊,適用于講授層次遞進的教學內容。交互式結構的特點是在各教學模塊之間相互跳轉。比如,教師可在每一章的幻燈片首頁上設置導航系統或內容選擇菜單,根據教學安排在各部分間自如地切換。
4課件的藝術處理與教學效果優化
多媒體課件并非教學內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學、心理學的一門藝術。通過將圖形、文字、動畫、色彩及各種特技的有機結合,教師可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的,對課件主題設計不同風格,或莊嚴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詼諧,或生動活潑,強化課件對情境營造的感染力、沖擊力,并令觀者產生愉悅的美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創造最佳學習心理條件。
4.1色彩運用
色彩在學生的視覺感受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少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容易走入兩個極端,要么色彩單調,寡淡無味,要么雜色鋪陳,令人眼花繚亂。在貨幣金融學課件設計中,教師可根據基本配色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具體特征,對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燈片背景色與前景色應形成較強烈的明暗對比,使教學內容醒目突出,減少學生視覺負擔。其次,同一知識單元的背景色應保持一致,單幅幻燈片中出現的色彩不宜過多,色彩變化節奏簡潔明快,總體風格整齊統一。在圖表制作中,對核心要素或重點環節可使用高純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運用還可和文字內容相呼應,對學生產生心理暗示。
4.2插圖、動畫和音效的組配
有些教師為了追求界面豐富多彩,在課件中插入大量與課程內容無關的圖片,實際上變成干擾教學主題的“噪音”。多媒體視聽素材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烘托課件承載的教學信息,而不是喧賓奪主。比如,介紹紐約證券交易所時,可首先展示華爾街的繁華景象,進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觀與股票交易場景,配以英語簡介,讓學生感受金融市場在現代經濟運行的地位。在課件設計的藝術處理中,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在把握教學內容精髓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宜為內容服務的多媒體表現手段。課件制作藝術的真諦是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協調,切忌華而不實。同時,課件設計也要結合學生者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對于大學低年級學生,總體風格的設計可相對活潑清新,間或凝重莊嚴,張弛有度,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現代教育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以網絡和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也正在不斷、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2008年,我國教育部已明確決定,要在全國層面內分層次推進中小學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整合,這對實施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進一步要求我們廣大的高中數學教師從數學學科的角度去研究計算機的使用來幫助自己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數學教學中來,從而在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與主體性,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領域的整合
結合高中數學學科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程標準,多媒體課件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相比較,可以靈活應用于以下三個領域。
1.空間與圖形領域。多媒體課件為圖形與空間的教學拓展了教學空間和想象思維,能輕易化解許多傳統數學教學中難以突破的難點,可以提供給學生符號演算與自動推理的時間與環境,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多媒體課件還能提供動態的三維智能作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空間。教師如果把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教學工具,用一些傳統教學中無法提供的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解決思路,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種真正的數學體驗。例如在立體幾何中關于推導圓臺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要求我們把一個大圓錐分解為一個小圓錐和一個圓臺,如果我們能把大圓錐分解為小圓錐和圓臺的過程用多媒體動畫表現出來,這可以增加立體幾何的形象、具體性,可以達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2.數與代數領域。在教授數與代數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使許多抽象的概念、問題變得形象具體且直觀簡單,并且使學生順暢、自然地進入數學的課堂學習狀態。例如在講解《三角函數》的內容時,可以適當地應用動畫、聲音來調節課堂的學習氛圍,在課堂開始,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波浪的運動》,時間是一分鐘。在學生觀看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講解,使學生對周期、波峰、波谷的認識從抽象到具象的演變,達到對三角函數的深刻理解。
3.概率與統計領域。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概率與統計的概念,因為學生對這種抽象的數學思維缺乏真實的數學體驗,而傳統教學工具又無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整理運算以及驗證,而多媒體技術正能克服這些困難,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詳細具體的理解。
二、多媒體課件在高中數學教學設計中的模式
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本身體現了制作者的理論素養,顯示出了制作者對教材改革和數學教學的把握以及對數學教學的認識和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的掌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模式延伸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在課堂下應用教師講授,電腦模擬演示和提問的方法為主,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教材內容的分類,將新內容和學生原有的知識整合起來,并通過適當訓練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雖然沒有直接應用計算機來學習新內容,但是通過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轉化為一定信息傳輸給學生,將抽象化具象。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加強了教學的系統性、趣味性、直觀性以及科學性,還能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其具體操作步驟及方法如下:
(1)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在正式講解之前,引用合適的例子,創造學生易于接受的學習情境。
(2)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在多媒體演示和講解過程中,注意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在恰當時刻提醒學生需要注意的對象。
(3)講解新課。通過各種講授方法,對教材內容進行提煉、傳授。
(4)進行課堂強化練習與評價
(5)總結課堂內容。在練習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討論,歸納、強化學習內容,再次提示重難點及考點。
2.探究協作型教學模式。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思維習慣,能應用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目前,以信息技術為平臺的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提供了教學手段。其步驟為:教學主題分析——情境設計——信息資源優化——探究式學習環境創設——學習效果評價——強化訓練。
3.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高中數學新課標指明:倡導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閱讀自學以及合作交流式的學習模式。該種學習方式能很好地體現研究性學習這一科學教育理念,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科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這種教學模式由教師課前準備好多媒體教學課件,列出自學內容,在課堂上分組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討論、交流,給小組的學生可以借助網絡、電子圖書館來收集資料,共同完成。最后把討論成果做成PPT的形式給演示出來,從而完成對知識的發現、分析與接受,實現知識的內化。
三、多媒體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學工具所沒有的一些優勢,它的出現與使用,使得數學教學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視覺化。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多媒體教學經驗,認為多媒體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
2.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數學技能。
4.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技術的整合使得多媒體教學成為了一門全新的教學系統,它比傳統的教學系統更具獨特優勢,更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發展以及促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向主動,使教學有效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當今社會已進入傳媒時代,時代賦予了教育全新的理念,而多媒體教學是新世紀教育發展趨勢之一。文學概論課程是中文學科基礎理論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采取多媒體教學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需要[1]。結合傳統教學,正確把握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的時代背景和符號特征,實現多媒體教學的符號優化,是一個很緊迫的教學任務,但目前學術界和教育界都還較少關注。一些比較有影響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如北京師范大學童慶炳主持的《在雙向拓展中更新文學理論課程》,華中師范大學王先霈主持的《文藝學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陜西師范大學暢廣元主持的《文學文化學》,雖然在教學中率先運用多媒體,但欠缺的是沒有進一步對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符號變化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提出對策。本文擬選擇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中常用的圖像、影像和語言等符號,對這類符號的優化展開初步的闡述。
一、圖像:語言符號的感性輔助
多媒體是“用詞語和畫面來共同呈現材料”[2]的,在視覺文化的影響下,圖像符號在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概論教材不再像過去那樣灰暗死板,色彩和圖案的運用使教材顯得活潑有生機,具有時代氣息。在多媒體教學中,師生面對的也不再是單純的一張漆黑的黑板,還有播放課件的屏幕。課件不同于黑板,它是圖像與語言文字等符號的有機組合。有些教師的課件做得單調無趣,這就沒有達到使用多媒體課件的目的。在中文學科課程中,文學概論是屬于理論性非常強的課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圖像的插入,教學內容便顯得活潑生動。所以,從事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的教師,都喜歡將教學內容圖像化。內容的圖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了他們對文學概論的學習興趣。然而這種教學內容的圖像化,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隨心所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學概論的教學目的才行。因此,文學概論多媒體課件的圖像選擇,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注重課件本身的形式美。文學概論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課件是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元素,所以不能忽略課件自身的形式美。課件的封面設計、背景圖案的選擇等,都需要教師精心處理。教學課件上的圖像,呈現的應該是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有個性化的視覺美,而不是與課程無關。而且,這些圖片的選擇,不能喧賓奪主,掩蓋或者妨礙學生對文學概論內容的接受。
第二,補充課件的文字內容或者教師的口頭表述。比如在童慶炳主編的文學概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附的光盤中,在講到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的時候,就選擇他的一張相片插入到課件上,讓學生在了解他理論觀點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他的感性認識。形象的圖像符號與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相結合,更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第三,與教學內容相互印證。比如在舉李白詩歌《靜夜思》以說明詩歌的文體特征時,可以插入相關圖片來輔助對詩歌的內容的闡釋。這類圖片的插入,目的是讓學生從不同的途徑來理解教學內容,但圖片的選擇應該非常慎重,有的圖片不能呈現李白《靜夜思》的詩歌意境,就不能用,否則會誤導學生的理解,讓“學生的學習會受損害”[2]。
第四,以圖像作為講解的對象。比如在講解文學作品的時候,把余華小說《活著》出版物的相關圖像直接放在課件上,不出現任何文字。這時候,特別要注意,這類圖像只是起到提示教學內容的作用,《活著》的具體內容,教師要進行口頭表述,不能以圖像代替作品的語言內容,要把學生注意力最終引向教師的口頭講解中。
第五,用圖表概括理論知識內容。比如探討文體的分類,教師可以把不同文體類別編輯成圖表或知識結構圖。這類圖像符號,往往概括性強,且又層次清晰,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上面也提到了,文學概論教學中使用的圖像符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抽象的圖像和具象的圖像。需要注意的是,抽象的圖像,沒有照片之類的具象圖像那樣形象,但又比語言文字形象。在教學中,具象圖像和抽象圖像的作用和感受力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圖像符號的使用,是順應學生的接受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加深他們的記憶與理解。但具象圖像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較容易限制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拓展,正如拉什所說的“不去詢問文化文本(即圖像文本———引者注)表達了什么,而是詢問它是什么”[3]。所以,具象圖像使用時要注意它的適用范圍,文學概論教學最好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圖像,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達到文學概論的教學目的。
課件成為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的主要工具,圖像符號是課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內容的圖像化,是文學理論教學不能回避的時代變化,我們恰恰要針對這種變化,進行適合新情況的教學改革。但特別要注意,圖像符號并不能受視覺文化的影響而無限制地增加,更不能因單純追求“視覺奇觀”[4],而造成圖像符號能指的膨脹。形式上看,過多的圖像符號的使用像是絢麗多彩,實際的知識含量卻很小,干擾了學生的知識接受和師生之間的互動,由此影響到文學概論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教學內容的圖像化,只能限定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教學內容的圖像化,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需求,但是它必須圍繞文學概論教學目標。文學概論研究的對象,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有些教學內容是不能夠圖像化的,有些教學內容是沒有必要圖像化的。圖像符號只是文學概論教學一個重要感性輔助元素,它必須圍繞教學對象———以語言為符號的文學才能有效展開。
二、影像:理論推演的適當點綴
除了圖像符號之外,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還經常使用影像符號。由于多媒體的使用,能夠把影像引入到教學之中,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輕松地欣賞到相關影視資料等。但是教務部門卻非常質疑在課堂上放電影的合理性,對于文學概論教學來說,我們必須重視這種質疑。前文提到,文學概論是研究文學的基本規律的,文學是它的研究對象。而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是用語言創造審美觀照對象。影像符號能否成為文學概論教學的對象?我們要看影像和語言的區別與聯系。在文學概論課程使用影像符號,基本是將影像作為作品的例子來講。很少有教師自己不講課,拿另一個教師講課的視頻來代替。比如我們分析典型的特征時,會舉曹雪芹《紅樓夢》中的例子來分析,現在很多學生對《紅樓夢》的了解,大多是通過電影視頻來了解的。傳統教學中沒有多媒體,教師必須用語言把《紅樓夢》的相關內容復述一遍,學生對《紅樓夢》的了解,也是通過語言媒介獲得的。相對于多媒體教學,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語言表述成分更多些,教師需要通過語言表述把一堂課的內容貫穿起來。誠然,影像也能把曹雪芹《紅樓
夢》的基本故事用視覺方式表達出來,但是電影版的《紅樓夢》和語言文字版的《紅樓夢》是有差別的。電影版的《紅樓夢》,嚴格地講是另一件藝術品,它的作者不能再說是曹雪芹了,只能說原著是曹雪芹。這意味著電影版的《紅樓夢》不是曹雪芹《紅樓夢》的復制品,不能將兩者劃等號[5],應該將前者理解為是在后者基礎上的創新。所以,一般我們不主張用影像完全代替語言符號來作為分析的例子。如果取代了,文學概論研究的就不是文學的基本規律,而是其他門類藝術的基本規律,這不符合文學概論教學大綱要求。 另外,在課堂上播放大量的影像資料,長期用影像資料代替語言文字,必然導致學生閱讀語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影響到對他們的邏輯思辨能力的培養。正如楊文虎指出:“坐在電視機前長大的這代人長于視象思維而弱于文學思維,成為‘讀圖的一代’。閱讀文學作品非常吃力,這也是他們越來越少光顧文學作品的內在原因?!盵6]這里所說的“文學思維”,主要是閱讀語言文字的能力。如果閱讀者的這種閱讀語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則審美觀照作用就不能正常發揮,閱讀者就不能真切感受到文學的魅力,這肯定不利于文學概論抽象思辨能力的提高。因為思維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感覺器官參與認知活動的,而又以視覺活動為主,人們通過視覺獲取的信息占整個感覺器官獲取信息量的83%[7]。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視覺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注意力,提高記憶效果。但是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視覺并不是長項,而語言符號卻是蘇珊?朗格所說的最典型推論性符號[8]。有些文學概論的內容,比如復調小說、形象思維、神話原型批評等理論問題,思辨性很強,必須依靠語言符號才能說清楚。當然,在文學概論課堂上并不是絕對不能播放影像材料,關鍵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播放頻率上看,只能偶爾為之。同時,教師要精選影像作品作為分析的對象。
其次,要掌握好播放的時間,要適度。播放視頻,目的是為了形象生動,增加視覺鑒賞的沖擊力。但文學概論教學與文學鑒賞教學是不能劃等號的[9],播放視頻的時間不能長。雖然作品鑒賞也是文學概論研究的問題,也是文學概論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對于實現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目標是有利的。但是二者之間無疑是有區別的,鑒賞課重在對具體作品的闡釋評價,重在對具體作品的感知、體味、判斷和分析,重在幫助學生掌握作品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學鑒賞的水平;概論課重在對理論命題的理解消化,重在把握理論知識結構,培養理論思維能力,重在對理論問題歸納、演繹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因為消費社會帶來的享樂主義,為了直觀、趣味而一味追求影像符號的視覺快感。過分加大影像符號的量,是與文學概論教學目標背道而馳的。再次,在播放完視頻之后,教師應該適當點評。通過比較播放的影像文本與原來的語言文本之間的差異,加深學生對語言文本的理解,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影像符號在文學概論教學的負面作用。如果把握了以上這三個方面,在文學概論教學中適當進行影響符號的“點綴”,不僅無礙,反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語言:文學概論教學的基本符號
前文提到,文學概論探討的對象是以語言作為符號的文學,所以在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中,最重要的符號必然是語言。這里所說的“語言”,包括課件和黑板上的文字以及教師的口頭講述。不同于單純的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中的文字符號,其特點在于文字的視覺化。在課堂上,大屏幕成為教學的中心,學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投向大屏幕。利用課件等先進的教學手段,把聲、影、圖、文等大量的信息資源,以直觀的畫面形式向學生傳遞。即使是課件上的文字,也要考慮其可視性,以彌補文字“向著不斷簡化的方向發展”過程中的不足[10]。比如講到文學作品論,分析“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大屏幕上應該出現“典型的歷史變遷”、“典型的定義”、“作品的解讀”等經過視覺修飾的文字標題。在文字視覺化的同時,教師必須考慮到課件文字的數量。相對來講,課件的文字量比傳統教學大得多。
摘要:利用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優化了課堂結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更好的培養7 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生物 多媒體 教學
利用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優化了課堂結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更好的培養7 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結合自身的多媒體教學實踐對職高生物的多媒體教學淺談如下幾點:
1、多媒體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本身就應該滲透著藝術,課件也應是教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一個清晰生動的動畫、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片,無異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 意力,喚起其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心理需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這在生物教學中的體現尤為突出。
2、多媒體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高效率是衡量優質教學過程的標準之一。在傳統教學中,板書、演示、實驗等環節的切換時間不僅影響了教學過程的緊湊性,而且限制了課堂的信息容納量。當擁有了多媒體技術后,我們就可以將文字、圖畫、 聲音、動畫、影片等信息合為一體,從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只靠語言表達、口頭描述的單一性,提高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也使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再受語言的束縛,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來源中,83%來自視覺,12%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多媒體使學習既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它所獲取的信息量,對知識的保持率均比單一聽老師講課強得多。所以老師們只要用多媒體將各種信 息提前編入課件,在上課時即時、快速顯示,實現了操作的程式化、施教的自動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各種媒體的效能,增加了課程的容量和密度。
3、多媒體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可以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傳統的教學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認知手段的單一性,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因此,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是變革教學手段,而多媒體技術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因為它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只要恰當地加以運用,就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了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
1、充分理解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功能
板書一直被稱為教師的“微型教案”。教師通過合理安排教案的布局,的確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很多知識。而多媒體課件,則是教師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的工具和手段。在利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的認識到,多媒體課件實際上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不可能取代教師。為此,教師就要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充分結合課程內容和采用的教法,將板書、教具展示、多媒體等相互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具體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據課程需要,讓知識通過最恰當的方式展示出來,進而讓學生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不能因為鼓勵運用多媒體而采用多媒體,還是要根據不同課程的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進行研究設計。如此,才能使多媒體真正展現其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價值。
2、不能只重模擬輕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觀察、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教學手段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現象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計算機可以對實驗中動態微觀的過程或周期較長的過程進行宏觀連續的模擬。這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也是有利的。但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而將一些可以通過課堂上實際動手做的實驗用電腦動畫展示了事,只讓學生觀察到模擬現象,充其量只能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實驗教學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其他教學方法無法代替的,計算機的應用應該是有助于實驗教學,但絕對不能取代實驗教學。
3、要突出課件的重點,發揮其直觀簡潔的作用。
強調課件的畫面要簡潔,其實也是從重點要突出的角度而言的。有時看到一些教師的生物學課件,其畫面上琳瑯滿目,好像做課件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呈現在屏幕上。事實上,課件的文字不必像電視劇中的"中文字幕",不是要把教師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寫在上面,而應該是把那些不易說清、不易道明的事情在屏幕上通過圖像影像來表達清楚,或者是通常情況下不易觀察到的太小、太快或太慢的東西在學生面前放大、慢放或快放而已。
所以,要更好的說明問題,最好就是一段時間里屏幕上只有教師想要的東西,而且將其放在屏幕的主要位置,既大又清晰,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學生看得明白也記得清楚。課件是為上課服務的,上課要求重點突出,課件本身也就更應該重點突出了。
4、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動規律控制使用多種媒體。
在教學中使用多種直觀媒體時,必須依照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動規律進行有效地控制:①媒體使用不宜過多。以免造成學生疲勞,分散注意力。②媒體使用時要注意變換呈現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質屬性。要盡量變靜為動,以引起學生注意。③演示時要與講解、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好,使教學語言起著動員、組織、指導和總結的作用。④按照協同律組織多種媒體,要盡量做到視聽結合、說做結合、手腦并用,以提高識記效果。⑤兩種教材(教科書和音像教材)、兩種教法(傳統和電化教學)必須實現最優結合,以揚其長補其短,優化教學方法和
過程。⑥在設計多種媒體時,仍要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前言: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我國已有些年頭了。許多人對它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他們屬于“熱情派”; 但也有不少人對它不感冒, 滿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們大概算是屬于“懷疑派”。本人介于“熱情派”和“懷疑派”之間。我毫不懷疑計算機進入教學主流的前景,對此我滿懷樂觀;另一方面,我又對目前我所看到的許多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試驗持深深的懷疑態度——其中大多數的是根本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必要的,它們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兼收并蓄,模糊教學的重點難點,還有的老師根本不會做課件確堂而皇之用自己的課件在上多媒體課。下面本人將談談自己對多媒體教學的幾點隱憂。
關鍵字:課件 隱憂
一、課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慮。
通用性是考察課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標準。許多人制作課件,出發點不是為整體的教學服務,只是為了偶然上公開課的需要。課要好看,要充分顯示出“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這就是許多人運用計算機上公開課的心態,為此花很多的時間(可能是半個學期,也可能是一個學期)來制作課件。因為這個課件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某一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 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別的課上或者不能用在別的老師的課上。這樣搞出來的課,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這種課我們最常聽到的評語是:課件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課堂氣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傳統教學方式好,等等?!盎撕芏鄷r間和精力”,這能說是好處嗎?假如這些時間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課堂氣氛很好”,學生不是天天在多媒體課室上課,一年才上這么一次兩次,感覺新鮮,又加上是公開課,有那么多的老師來聽課,注意力能不集中嗎?課堂氣氛能不好嗎?“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數的多媒體公開課課例,信息量是大的,這是事實;這個課是花了幾十甚至上百個小時的艱辛勞動弄出來的,效果當然會顯得好一點。
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嗎?平時用三個小時備的課,現在因為要用多媒體,花了六十個小時去準備,也就是說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時間和精力,而那節課能好二十倍嗎?我們都知道,一節公開課,能比平時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個小時去準備。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產出折算,二十減三得十七。也就是說,效率降低了十七倍。當然計算一節課的效益,不能是這么簡單的數學運算。但運用了昂貴的先進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這一事實卻是確鑿無疑的。何況,一個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個學期都在為一節課翻腸倒胃, 其它的課肯定打折扣。這對學生、對學校都不是好事。
二、課件制作簡單地以計算機代替一切。
計算機是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傳統的教學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來代替。于是有人覺得有了計算機黑板粉筆也可以不要了,投影儀也可以不要了,幻燈機錄音機錄象機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計算機就等于是多媒體的同義詞,多媒體課就是用計算機上的課,多媒體課成了獨媒體課。
機確實擁有傳統教學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讓計算機來代替一切嗎?錄相機放錄相很方便,把帶子往機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嗎非要把錄象資料轉到計算機中去呢?計算機轉存影視文件要花很多時間,考慮到效率和效益,這時間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歡把圖片轉存到計算機中去。多媒體室有實物投影儀的話,這樣的轉存也是在浪費時間。 舉個例子。好比說某人要向快餐店訂個比薩,打個電話,說一聲,電話放下,事情就辦妥了。如果那人是個電腦瘋子,他非選擇上網來訂購他的比薩。他得開機,移動鼠標,點鼠標,一步步進入特定的網站,再鍵入他要的物品名稱,然后確定,他這比薩才算是訂好了。從這例子我們學到什么?電腦是什么都能做,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讓電腦來做。
當我們在設計課件的時候,一心想著什么環節可以用計算機,那很容易覺得每個環節都可以用計算機。我們的思路應該反過來,應該想著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計算機,首先把沒必要使用計算機的地方確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計算機的地方。計算機應該是能少用就盡量少用,能不用就盡量不用。能用別的工具達到預想的效果,就用別的工具。多媒體不等于獨媒體,能把計算機跟其它傳統媒體結合得好的課,才是真正好的多媒體課。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圖片簡單地‘搬’到電腦上,和放幻燈片有什么區別?重形式而輕內容,用電腦玩花樣,使多媒體課件看上去像一塊塊美觀漂亮卻內容貧乏的黑板報。
三、課件制作不能體現計算機的優勢。
計算機課件的優勢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機互動功能和網絡功能。目前許多已制作出來的課件,都不能體現這三大功能,都只不過是把圖片、影視或文本簡單地轉換為計算機演示罷了。與其花那么多時間、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們制作成計算機課件,還不如直接使用投影錄象來得方便省事。 比如《故宮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課文錄象, 用錄象機就行了。如果要用計算機來演示故宮的建筑構造,那就要跟一般的錄象有所不同,調用者要能夠通過操縱鼠標或鍵盤隨意進出故宮各處,并且可以即時調出解釋說明或相關背景資料或有關詩詞歌賦趣聞逸事等等,起碼這樣,才能是計算機的《故宮博物院》??傊?計算機課件必須至少體現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還是不要用計算機的好。計算機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點子上。
四、不顧實際,忽視條件的是否可行。
目前的中國教育,總體上還是相對落后的。除了少數條件較好的地區、學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體教學的優厚待遇外,大多數普通的學校,其落后的設施讓多媒體根本無用武之地。一般的學校只擁有一兩間專用的多媒體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體制作的“ 普及率”,其結果還是僧多粥少,難逐人愿。
由于客觀條件和個人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學科教師很少有人能熟練制作多媒體課件,而幫助其制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又大多對教學內容不熟悉。“熟的不會,會的不熟”,就很難達到內容與效果的最佳結合。教師在講課中處理不好與多媒體的關系,要么先畫面后講 解,要么只顧講忘了換,造成講解內容與多媒體畫面的不同步。人機“兩張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課變成“看電影”,教師成為“解說員”。
還有,如火如荼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直接影響著“評級”“評優”等各項考核,那種“非多媒體(課件)者一票否決”的不平等原則也導致了諸多矛盾和隱患。眾多教師心有不樂卻也無可奈何。
總而言之,教學情況千差萬別,不能單純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對待,調查顯示,當前多媒體教學在基層已形成熱潮,但卻只“熱”了教師一頭。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一哄而上,勢必帶有盲目性。人人趕時髦,難免產生負效應。多媒體不是惟一選擇,三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問題,為何要費力做成多媒體呢!多媒體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多媒體的關系,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誤區。教學要從實際效果出發,眼光不能盯住多媒體不放,而應該提倡“土”、“洋”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手段教學。避免“兩張皮”,力求“二合一”。教師要真正懂電腦,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人與機的結合上做文章,把著眼點放在結合多媒體手段提高授課能力上。多媒體教學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認真分析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體,搞教學手段的“一刀切”。
教學媒體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因為它不僅使教學視聽化、形聲化,而且使課堂的直觀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體“活化”了教材,所以倍受廣大同行的歡迎。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到底有哪些價值呢?筆者將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幫助組織教學多媒體技術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一個“序”化工程。講課伊始使用媒體可以引人入勝;中間穿插媒體能波瀾起伏;結尾運用媒體可達到余音不絕的效果。如在講“水分散失”一節可以這樣來組織教學:
課的開始,利用電教媒體進行導入,可巧設導語,暴露關鍵,給學生播下懸念的種子。教學中先用放像機放一段電視劇《少年特工》里小隊員在山頂用塑料袋在樹枝上取水的片斷,配以導語來問:為什么帶葉的樹枝會有這種“吐水”現象?一下子學生的思維發條被擰緊了。課的中間可按學生認識的主線和課堂教學順序加進“枝葉在白天的蒸騰作用”演示實驗,同時教師可把自己“講、做、寫、畫”的基本功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學生一個可接受的立體交叉的信息網,用他們多種感官接受來自各種渠道的外界刺激,強化了記憶。這里需要注意:“講”要講清,不能講穿了;“做”要讓學生可見又可信;“寫”和“畫”要精練美觀。課的結尾用投影儀將“蒸騰作用”過程及意義打在銀屏上,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留下一個美妙的回憶。
增進師生感情古語曰:“信其道方能親其師?!闭n堂教學中多媒體的輸入讓一些抽象的理論變得可接受,易相信,從而增加了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可信度。無形之中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如我在講授“腎單位”結構時,將一毛線球用膠帶粘在黑板上,再從上面引出二根線頭當做是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最后在毛線球的下方制一囊狀結構為腎小囊。這樣,講起課來得心應手,同時也有理有據,形象生動地將復雜的“腎單位”結構簡單化了。一節課下來學生都認為:課讓老師講“活”了。對老師的敬佩之情,頓時升華,加深了師生間的感情。
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內在動力。研究表明:人對某種事物的興趣愈濃厚,其注意力愈容易高度集中,致使其觀察細致,記憶深刻,思維敏捷,想象豐富?,F代化的多媒體綜合應用作為教學過程中一種新的時尚,以其形、光、聲、色等多種功能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欲,而且能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講“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時,針對學生掌握其內部顯微結構有一定困難,即不容易觀察又不便講解的情況,可采用顯微畫面投影與板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講解。先用顯微投影儀將木本植物莖的橫切面顯微結構投放在銀幕上,然后邊講解邊板書。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構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很快就掌握了導管和篩管、木質部與韌皮部、木纖維與韌皮纖維、春材與秋材等概念的區別。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思維整體的功能,記憶效率也就提高了。
突出重點和難點緊緊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要求。當講到重點、難點時,若配以多媒體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講“種子的萌發、休眠和壽命”一節時,要認識到:種子萌發條件是本節的重點??砂才拧胺N子萌發條件實驗”讓學生增加一下感性認識。方法是:提前一個星期讓學生按課本圖示的裝置進行操作。在講課時將對比實驗帶到講臺上,讓學生親自上講臺看一看,哪些種子萌發?哪些種子沒有萌發?同時打出種子萌發情況的投影片,以彌補有的學生沒有看到實驗結果的不足。通過實驗與投影這些媒體使學生看到感性材料的表象,最終得出正確的理性結論。這樣,既符合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又使本節的重點內容突出,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另外,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課堂中可安排一個“小實驗”,請學生分別咀嚼萌發和未萌發的綠豆種子,待他們親自品嘗到兩者確有不同時,然后及時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邊板書邊推理,推出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通過視覺、味覺、聽覺和思維感官功能,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散了知識難點,化難為易,體現了主體參與教學的原則,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調控教學進程畫面、錄像、投影等教學媒體中的變換、切入、特寫、定格、遞次顯示等技術能調節授課時的教學進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復講解,或增刪內容。使教學中該強化的內容得到了強化,該淡化的得到了及時的淡化,縮短了信息傳遞的距離,有效地調控了教學進程。
如在講高中生物“減數分裂與生殖細胞形成”一節時,我采用馬學老師制作的“減數分裂活動演示器”(制做方法及使用說明見《生物學教學》1997年第3期)將減數分裂的每一分裂時期做一定格處理,讓學生看清每一時期染色體及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及DNA的變化,然后用投影儀打出其量變過程的函數圖像,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序化的知識鏈,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效率。
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學生對教學信息的接受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語言聽覺器官,二是語言視覺器官。課堂教學時只有保證這兩條渠道的暢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單靠一種聽覺或視覺渠道,勢必影響和削弱這種效果。只有各種媒體的使用才可增加課堂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準確性,也就突出了整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特別是做一些學生實驗或演示實驗時,往往有的實驗“做”而不“靈”;也有的“靈”而不“顯”。這就需要我們合理配置電教媒體,發揮其優勢,以彌補實驗的不足。如講“血液”一節時,在演示實驗中觀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劑后的分層情況時,需要較長時間(一般幾小時)才能出現結果,即使出現結果,也往往不明顯。為了配合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在進行完一番實驗操作后,可用放像機將最后的結果和現象放給學生看。這樣不僅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結果也非常明顯。學生一看便認出:哪一層是血槳?哪一層是血細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約是多少?同時,放大的圖像也便于教師的講解。真是“千言萬言講不清,一用媒體就分明”。
綜上所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當今的教學體制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因為它的魅力在于:方便教師“教”,也幫助了學生的“學”。真可謂是價值連城。
盤縣二中 李 琳
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的興趣表現在力求更深入地認識世界,就稱作認識興趣,而渴望獲得科學知識的狀態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認識興趣或求知欲強烈的人常常廢寢忘食,津津有味地學習,并得到很大的滿足。所以認識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在動力,而滿足求知欲,則會使學生產生與更高的認識活動水平相適應的新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覈锢韺W家楊振寧也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達爾文在自傳中說:“就我記得我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喜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睈垡蛩固拐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而培養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興趣、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欲,應該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之一。
那么,應該采取什么方式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其求知欲,從而達到增強學生記憶保持率、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呢?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和感受:看一本書、就算我們連續地看幾遍,可能也未必能將將其具體情節、細節說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將這本書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就看是看一遍或兩遍,也能將其大概情況和細節的絕大部分記得清清楚楚。這說明,人體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與人們學習和接受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人類的學習過程,就是通過各種感官把外界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經分析、綜合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古人亦云:“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筆者看到這樣一份資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這樣一個研究結論:人們學習知識和人體生理器官的關系是味覺占1.0 %,觸覺占 1.5%,嗅覺占 3.5%,聽覺占 11%,視覺占 83%,僅聽和看就占 94%,可見,聽和看是人體的主要學習媒介。從記憶的角度講,人們可以記住閱讀的 10%,自己聽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聽到的 50 %,交談時自己所談的 70%。記憶率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相同的結論:同樣的學習材料,不同的感官學習后保持率變化為:單用聽覺, 3小時后,能保持所獲知識的 60 %, 3天后,則降為 15 %;單用視覺, 3小時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為40 %;如果視覺和聽覺并用, 3小時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將聽和看結合起來,對于學習知識就顯得十分重要。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粗放型教學,其公式可以概括為“時間 +精力”,靠教師和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成績,其實質是一種“告訴”教學。這種模式,使教師習慣于“滿堂灌”和“一言堂”,教學主要圍繞教師、課堂、書本三個中心而展開。學生基本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教學過程,是教師作抽象的講解、描述和演示,學生通過聽課和看書對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圇吞棗式的把握,其結果是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辛苦,而效果卻收效甚微,可謂事倍功半。這種模式無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嚴重壓抑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這種“告訴教學”,無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學生的各個人體器官,發揮其學習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記憶保持率。
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到來,計算機多媒體這一名詞闖進我國的教育領域。媒體,英文 media的譯名,詞義是“中間、中介”。指承載的載體。從文字上理解,多媒體就是“多種媒體的綜合”,多媒體技術就是“怎樣進行多種媒體綜合的技術”。教育媒體可以分為兩類:傳統教育媒體(以教材、黑板、實物、模型、報刊、掛圖等為主)和現代教育媒體(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錄象、電影、cd、vcd等為主)。
傳統教育媒體即我們上面所說的傳統應試教育(告訴教學)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現代教育媒體即我們所謂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存儲、傳遞聲音、圖形、文字、圖像等信息的高科技應用技術,集文字、圖形、圖象、音頻、視頻等為一體,為我們提供了位圖圖象、矢量圖形、動態圖象、符號媒體、波形聲音、 MIDI音樂等。它以其直觀、形象、逼真、系統的形式,豐富的教學信息容量、快捷的傳遞方式,將學生平時感到枯燥的知識,高效、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所表現的信息產生極佳的逼真效果,把靜態、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維空間中,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畫面,以聲、形、象等表現形式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感情的參與,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大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認知負荷,幫助學生更真實、生動、具體、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啟迪他們的思維,增強了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與理解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學習效率。
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迷上了多媒體教學,平時只要有時間,我就根據所上年級教材的內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瑤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術制作各種各樣的幻燈片。經驗告訴我,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實現教育教學模式由粗放型(時間 +精力)向集約型(興趣 +方法 + 效率)的轉變,使教學信息呈現方式多樣化。具體說來,其優越性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根據教材的要求,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幻燈片等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單位時間里把學生平時感到枯燥的知識,不易
理解的問題,社會焦點、熱點等,高效、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生動的視頻、感人的音樂,豐富多變的色彩,畫面的切換,使學生置身于教學中,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幫助學生記憶、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習。
第二、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饋,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有利于教與學的互動發展。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精講多練”。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后要完成大量的作業,許多知識都需要學生在課后去死記硬背,不僅教師無法及時檢查教學效果,而且給學生造成很大的負擔。運用多媒體技術后,我們可以把教學上的重點與難點內容、社會熱點等,設計成課堂訓練、課堂討論,達到了講與練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教學時間不變,而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信息密度更大,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聽和看等生理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多媒體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大大地促進了學生知識存儲和處理。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現方式、教學組織形式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正如所說:“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薄艾F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誰搶占了這個山頭,誰就在新世紀中處于有利的位置?!保?1998年 5月 6日“中國教育報”《勇立潮頭》)。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重點培養“四有新人”是歷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發生的深刻歷史變革,必然會體現在教師身上,引起教師角色的變化。畢竟,創造性的學生只能由創造性教育和創造型教師來培養。這種創造性教育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角色承擔能力,需要相應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只要這樣,才能提高教師職業之社會地位和實現教師內在生命價值。因此,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用現代教育技術武裝自己,轉變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告別過去應試教育的“告訴教學”,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法,變教學中教師的“如何教?”為指導學生的“如何學?”;變教師“要我學”為學生“我要學”;變“苦于學”為“樂于學”。盡快讓學生實現三個發展(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學會四種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活)。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教師就必須在轉變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藝術總是無意有意地帶著明顯的時代特征。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都不可能脫離所處的社會大背景,以及反映著所處時代的生活、精神風貌。處于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也被藝術家“拿來”, 比如電子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電聲音樂,極大地推動流行音樂的繁榮。舞蹈也不例外,新的科技給舞者帶來了新的靈感,舞臺成像技術的發展,讓舞者找到了新空間,于是結合Led的新舞蹈多媒體舞蹈呈現在舞臺上。這無疑讓我們看到了舞蹈的新可能,讓我們體驗了一種新的舞臺空間,然我們的感官得到了新刺激。
2009年英國動感多媒體舞蹈團帶來的作品《水形百態》在上海與觀眾見面。一個巨大的半管狀弧面豎起在舞臺中央,借助投影技術時而幻化成海浪或冰川,舞者在其中詮釋出人與水相互依存的主題,多媒體與舞蹈碰撞之后產生的奇妙反應著實讓人驚嘆。(圖一)
科技改變生活。隨著科技的告訴發展,當舞臺技術不斷更新,先進的燈光、視頻、3D成像技術不斷出現在全世界的舞臺上,舞蹈也不能袖手旁觀,舞蹈創作者敢于“吃螃蟹”,勇于嘗鮮,把這些多媒體手段融入舞蹈。希望通過高科技的數字化、智能化的舞蹈創作與表現形式,給予人們以展現人、自然、空間多維渾然一體的美的享受,心靈的震撼。而這些技術也為舞者帶來了豐富的創作靈感,為舞蹈藝術創作與表演插上翅膀,飛越舞臺空間限制,尋找并創造表現的新空間。
一、多媒體的特點
1、多媒體是什么
媒體(Media)就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信息交流的中介,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載體,也稱為媒介。多媒體就是多重媒體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的統稱,即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
多媒體技術,就是利用電腦把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都數位化,并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電腦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它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傳統方法,是信息爆炸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靈活途徑。
2、多媒體具備的特點
①集成性。以電腦為主體將聲像、通信技術結合在一起,是電腦、影視、音聲、攝影等性能的有機集合,展現出一個完整的統一的信息,使聲、文、圖、像一體化。例如,通過一張光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并可通過配有悅耳清心的背景音樂,體現作品意境和人物活動的畫面以及文字說明,甚至插入某些視頻畫面,從而使人通過視、聽、說等感官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知識,并得到賞心悅目地享受。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體的關鍵特征,指人通過鍵盤對電腦進行人工操控,從而更好地把制和利用信息。例如,作為多媒體的電視節目,通過互動技術應用,觀眾能夠自主性看到不同的影像,可以隨個人喜好調出某節目相關事件的歷史背景,發展狀況,了解相關地域的文化、風土人情、美麗風光等,這樣觀眾擁有更自由的決策權和更多的欣賞點。
③數字化。指多媒體中的各種信號的數字化。
④實時性。對音響、動態圖像進行隨時實時處理。
⑤信息載體的多樣性。它把計算機所處理的信息媒體的種類或范圍擴大,并對輸入進行加工、組合和交換,可更好地表現信息,豐富其表現力。
二、舞蹈中多媒體的應用
舞蹈主要是從視覺和聽覺等感官方面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舞蹈創造和表演時,集中在視覺與聽覺方面以美的展示,所以多媒體技術以舞蹈的結合也就主要表現在這兩方面。
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段反應中國書畫的表演,整個體育場的表演區中央展開了一幅數字成像技術呈現的一幅巨大的中國山水,并與畫卷之上的現代舞演員表演情景交融,如夢如幻,讓人沉醉。視覺感官獲得信息量非常大,非常享受。
1、舞蹈中使用多媒體視頻技術加強了視覺感官的體驗
舞蹈是一種集舞臺表現、抒情、音樂、美術、燈光、色彩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多媒體信息技術下的舞蹈藝術,人們對舞蹈表演的傾心與鑒賞早已脫離了傳統的通過人的肢體動作去感受舞蹈的美,而更多的是通過多媒體高科技手段在舞臺上展示出來的和舞蹈動作融為一體的變幻莫測的唯美畫面,生動而又多彩的表達形式所吸引。這就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融入。多媒體技術在舞蹈藝術領域的運用,是科技與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產物。舞蹈中融入多媒體無疑為舞蹈增色不少。
視頻技術在舞蹈作品中出現,將舞臺的空間概念刷新。2012年的中法文化之春活動中,法國的《新馬戲》為大家帶來法國視覺舞臺劇《cinematique》。(圖二)
舞者在舞臺地板和天幕數字投影營造的抽象空間中舞動,時而舞動于數字模擬的水中央,時而好像在溪流的石塊中跳躍,時而又像立于懸崖之邊緣……反映在抽象的地形之中,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人生面臨的一次次挑戰和坎坷……變化豐富的美的感受。
2、舞蹈中使用多媒體最新音頻技術增強了觀眾聽覺的沖擊力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形體表現,音樂是舞蹈的聽覺形象,兩者相輔相成,優美的音樂,在舞蹈表現中可以幫助烘托氣氛,表達情感,表現情緒,從而朔造完美、豐富的舞蹈形象。
如今的音樂制作技術數字化,通過錄音采樣,電腦可以模擬任何一種樂器聲及人聲、大自然的流水聲、鳥鳴聲等等。因此使用特定的軟件就可以足不出戶就作出大樂隊才能擁有的大氣磅礴的音樂,實現一切可以想象的音像效果。對于舞蹈需要的各種氣氛、節奏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F在的音樂制作技術與劇場硬件技術,可以為觀眾提供超前的享受,如環繞立體聲技術,可以讓觀眾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聲音。如舞蹈中的海浪聲通過音樂的前期制作和劇場設備可以讓觀眾感受到非常具空間感的音頻,海浪聲可以從觀眾的左方沖到右方,聲浪也可以從你的背后涌來,這肯定對觀眾理解作品提供可能性,也能使觀眾對舞蹈所營造的空間更加身臨其境之感。
三、舞蹈中多媒體的作用
1、舞蹈中多媒體的適當使用升華了作品
舞蹈演出的震撼力,不但在于藝術創作的內涵,還在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演出更具張力,更好的表現舞蹈主題,充分利用與拓展舞臺表演空間,增強劇情氣氛,營造意境,提升舞蹈表現力與震撼力,更好的烘托舞蹈藝術主題。多媒體等舞臺科技已從單一硬件設備、設施的改造走向用于舞臺藝術的互動發展。
日前網絡火熱傳播的一段英國達人秀的舞蹈,看后非常感人,舞蹈利用現影技術,用剪影的形式來表現一對戀人從相愛,到丈夫上戰場,妻子將孩子撫養大到結束人生,舞蹈用人來制造教堂、駱駝、城堡、戰場等場景貫穿主人翁一生,一段凄美人生,非常寫意優美,也讓人十分感慨。這是舞蹈與多媒體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
2、舞蹈中多媒體的使用要合理
絢麗的燈光,多彩并動感的視頻,會搶奪觀眾的眼球,確實會搶了作品的風頭,沖淡舞蹈本體 的表現力。舞蹈中的多媒體,這個用于襯托的配角,應該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內涵的輔助物,用于幫助我們更清晰表達舞蹈主題。如果燈光太過絢麗導致觀眾的視線轉移,從而忽視舞蹈作品原本的藝術表達,丟失舞蹈創作及表現的初衷。舞臺上使用視頻技術設備,一般在舞臺上面積都比較大,本身就搶奪舞臺空間,搶奪觀眾眼球,如果過分地依賴高科技技術,不合理使用多媒體,反而會喧賓奪主,成為舞蹈作品中的累贅。所以舞蹈使用多媒體視頻技術一定要合理及巧妙。
3、舞蹈中多媒體使用的實用性
舞蹈藝術通過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其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1)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舞蹈表演的數字化,通過互聯網一個舞蹈表演節目或一臺舞蹈的演出,它隨時并迅速傳遍全球。舞蹈全球化趨勢明顯;
2) 在數字化技術支撐下,由于多媒體技術和電腦技術的提高,舞蹈編輯、舞蹈表演、舞蹈愛好者、舞蹈場景等可以在電腦虛擬環境下進行組合編排,呈現出一個完美的虛擬舞蹈形象;
3) 多媒體與舞蹈結合可以更逼真展現舞蹈所需的場景,更好的體現表演主題,更恰當的營造氣氛,通過多媒體使光、電、色、美、影視技術等完美結合已是大趨勢;
4) 多媒體舞蹈教育軟件的開發,更新舞蹈傳統教育模式,不僅舞蹈專業人士就連普通百姓也可通過多媒體舞蹈教育軟件,從中學習各種舞蹈知識和技巧,從而促進舞蹈事業發展,提高人們對舞蹈藝術的鑒賞力。
總之,隨著多媒體等高科技在舞蹈藝術中的應用,它必將為舞蹈創作帶來無限想象和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多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相結合的道路將越走越寬敞。
論文摘要:結合實戲,分析這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探索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課堂教學目前是各學校最主要的教學形式,多數學科都面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課時不斷減少的局面.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向更多的學生傳遞更多的信息.只有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才能適應這一局面,多媒體教學的出現和推廣,無疑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媒體教學是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改善課堂結構,構建能適應師生雙邊活動的一種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隨著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不斷深人,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手段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具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但運用不當又有弊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前對于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引起一線教師及教學管理部門的廣泛關注.本人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中,進行了深人反思,獲得了幾點體會,現列出,以期和同行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粉筆加板書"的局限,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其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長期保持和獲取知識.而帶著興趣去思考和學習,求知欲會更加強烈,對所學內容可以加深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豐富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顯著.多媒體的運用,大大節約了傳統教學"板書"的時間,不僅能實時、高效地傳播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教學的機會,通過使用多媒體真正達到"小課堂、大社會,,的最優化效果.
3.活躍課堂,師生互動.多媒體的使用,使課堂氣氛輕松了,就某一問題互相提問,互相論證,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教與學的共同活動和雙向交流的場所.老師也成為課堂中的一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了.有利于促進教師主導積極性和學生主體積極性的發揮.
二、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要在實踐中摸索和提高,不能一說教學手段要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就一統課堂教學天下,不管課件質量,不問使用效果.不能認為:有就是好,沒有就是不好;多就是好,少就是不好.當前不少課程就存在著多媒體運用不當或過濫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諸多弊端,有的還很嚴重,從根本上說不是提高了,而是減弱了教學效果.
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情況,就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1.教師用大量時間制作課件,而忽視了對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學生接受能力的研究,忽視了主觀能力的發揮.雖然備課很辛苦,但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不可避免會傷害教師積極性.
2.課程全程使用課件,教師整堂課站在計算機旁,成了課件放映員,沒有了板書,沒有了教師生動的形體語言,忽視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
3.有些課件制作粗糙,冗長的文字成了教科書的拷貝;還有些課件制作過多追求形式,色彩變換頻繁,動畫效果雜亂,只突出了課件對學生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4.多媒體顯示速度過快,學生思維跟不上又無法筆記,常引起學生的反感.
應該看到,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在教學手段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完全可以在實踐中加以克服.只要從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出發,在現代化教育技術平臺上集中力量,深人探索,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會成為一線教師自覺的行動.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探索
1.正確處理多媒體運用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多媒體要強調其"輔助性",運用多媒體不是替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是輔助課堂教學,使教師講授的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教學課件的運用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體現,課件所表現的內容凝聚了教師的教學目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因此,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是合理運用教學課件的關鍵所在.
但多媒體教學不是文字、圖像的簡單播放,應該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精心設計.若教師在課堂上只起到放映員的作用,課堂就會失去靈魂,失去生氣,教師的形體語言和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
有些教學內容,比如圖表的內容,用多媒體表達出來就形象直觀,就不失時機地利用好課件;有些內容教師通過板書講解更清楚更細致,就不一定非用課件.例如:一些重要計算公式的推導,在教師板書講授過程中,速度適當、重點突出,學生隨著教師的思路,會對這些重要概念印象深刻,比課件效果要好.
多媒體的運用表面看好象教師課堂教學變得"輕松"了,一些難點相對容易突破了,板書相對減少了,勞動強度似乎降低了.如果把多媒體的運用視為減輕教學負擔,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實際上,多媒體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量不斷增長的新世紀,多媒體教學具有更深刻的內涵,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拓展知識面.教師要不斷把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成果及時引人教學內容,介紹給學生,這樣使得教學效率會提到更高層次.
多媒體教學更廣闊的空間將是用于學生 自學能力的培養,成熟的課件可以通過網絡傳給每一個學生,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學生會一目了然,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大量的練習題、思考題供學生參考,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可以利用人機對話,促進師生互動,網絡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模式相輔相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到那時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將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求學過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改革將會躍上一個新臺階.
2.正確處理課件外在形式與實際內容的關系.實踐證明,樸實無華的教學課件只要運用恰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使用不當則會畫蛇添足,辯證處理好課件的形式和內容的相對統一顯得尤其重要.既要注重課件的可觀賞性,又要避免過多的感官刺激是課件制作首先應關注的問題.畫面格式、背景顏色、動畫效果等外在形式確實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但是花樣太多反而容易沖淡講授內容,影響學生思維,分散學生注意力.高校課堂氛圍不同于中小學,理應不失莊重與嚴謹.但是也要注意在保證教學內容充實完整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多媒體語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若課件是整版整版的文字,如同教材的翻版,很單調很枯燥,這樣的課件更不可取,不如不要.
課件制作應力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要做到內容充實,重點突出,畫面簡潔明快,字體清楚美觀,動畫效果恰到好處.另外,課件放映速度不可過快.把重點內容用精練的文字歸納起來,調整播放速度或延長停頓時間,再采用鏈接形式多次回放,這樣的課件一定受同學的歡迎,這樣的課件效果定會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
3.正確處理多媒體課件引進與自制的關系.教學課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投人較大的精力和較長的時間,優秀的教學課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課件制作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一線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創造性思維.
成功的課件制作不能單槍匹馬地干,若每個教師各起爐灶,制作課件要花費大量時間,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應該采取引進與自制相結合的辦法.
如今許多學校積極開發、交流本學科的教學課件;一些高檔次的立體化教材備有電子教案、題庫等光盤;還可以從網上下載許多教學課件資料,引進課件的空間逐步開闊.但是引進的課件不能拿來就用,也不一定完全適合課堂運用,這是因為存在有學生層次、教學規模、課時數和設備條件等差異,因此,只引進還不行,還要有教師的自制過程和再創作過程.
教師可以根據個人的講課風格,適當刪、加內容或重新組織材料,加工成個性化的課件.
教研室可以通過組織集體備課的形式,在統一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重點難點的前提下,讓教師展示自制教學課件,互相學習、交流素材、共享資源.使課件運用達到理性的有序的程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人,相信多媒體教學會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教師的使命感會促使我們科學、嚴謹地運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其優越性,以適應培養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的需要.
內容摘要: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對于教學模式的轉變有著標志性影響,通過多媒體技術來活化課堂教學應當成為新課標下新型的教學模式.下文就針對多媒體技術本身特點談談如何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以及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意識.
關鍵字:多媒體技術 課堂教學模式 活化
作為新課標的載體——新教材已經在使用,因而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摸索出一種適合新課標的教學模式,而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促進學生全身心領悟和感受到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達到活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本文就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談談一些淺薄的探索.
一.用多媒體技術的生動性與形象性,點燃學生學習興趣之火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是數學教師的必要任務.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蘊涵的有趣因素與藝術魅力,利用多媒體技術表現手法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充分喚起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運用多媒體設計課件時,應該充分考慮給認知主體以各種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奮區”.
例如我們在教學高中數學必修4《三角函數》的引入新課時,不應只是單純為了教學內容簡單交代幾句就直接進入新課教學,如此上課就平平淡淡,毫無生命力,同時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培養亦無好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引入課題時通過多媒體技術設計如下畫面:一輪紅日從地平線冉冉升起,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海,一片連綿起伏的山巒, 一葉小舟在波浪中上下顛簸,波浪一浪一浪向岸邊來……
學生在欣賞完片段后,會被這個畫面吸引,馬上就有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給這個畫面?圖中給我們有什么啟示呢?老師稍作提示,這個片段中有潮漲潮落的現象,有日升日落、有波濤的一浪推一浪的變化現象,有岸邊人來人去的現象……這些現象有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啟發學生了解這些現象都是周期性現象,從而說明周期現象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一,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數學學習去認識這些現象,而與周期性現象密切聯系的數學知識就是三角函數,繼而引出三角函數這一章.這樣的設置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享受數學,并自然地形成數學是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這一本質特征的意識.
二.讓學生在多媒體的指導下插上創新的翅膀
新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數學創新往往建立在數學美感的指引下,在自由想象的基礎上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的結果.借助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載體,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效地去搜索與數學問題有關的知識, 多方位、多角度地認識數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至發展學生的個性.
如對蘇教版必修5第51頁例4有關雪花曲線的研究中,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演示,對一個正三角形進行若干次循環迭代,這樣可以看到一條奇妙美麗的曲線,師生能共同從電腦屏幕中體驗“雪花曲線”的生成過程,然后利用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及數列求和的有關知識,師生共同研究出“雪花曲線”的特點:①它是一條邊數有無窮多,到處是尖端,不光滑的、連續的封閉折線;②它的周長為無窮大,而它所圍成的面積是有限的.通過這個例題讓學生了解到數學一個美妙分支——分形,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又如在蘇教版必修4《三角函數》“三角函數的圖象”這一節課中,利用《幾何畫板》,先根據正弦線的定義,動態地畫出正弦曲線,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創新的要求,要求學生探索出畫余弦曲線的方法(通過直線y=x轉化成正弦曲線).這樣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教師提出的任務后,還可以主動進行探索,如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引申與推廣等,借助數學軟件的強大功能,這種引申推廣很容易產生質的飛躍,獲得新的結果,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三.借多媒體技術實現“數形結合”完美組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活動的、具體的對象比靜止的、抽象的對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學生感知與接受.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障礙很多的原因是缺乏具體情境創設或形象思維而導致的,而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變抽象的內容為直觀生動的具體形象,真正實現“數形結合”,再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更易于學生理解,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比如在蘇教版必修4“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教學時,可以利用《數理平臺》軟件,先將A、ω、φ分別用一條可變的線段來表示(相當于三個參數),接著利用“標準函數工具”工具菜單在屏幕中畫出一條正弦曲線,然后依次改變A、ω、φ所對應的線段長度,來改變A、ω、φ的值,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圖象的振幅變換,相位變換與周期變換,操作非常簡單、快捷,這比傳統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筆來描點作圖更有效率,以前數學教師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通常感到很頭痛,現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其優越性不言而喻.
新教材特別注意數學軟件在新教材中的整合,教師可以借助于《幾何畫板》或《數理平臺》演示讓許多內容變得更形象明了,讓學生在數形之間體味數學的樂趣.
四.采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要求要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龐大功能,讓學生在數學實驗中進行自主的探究式學習,從而進一步達到深化知識的目的。
例如我們在蘇教版必修1中有這樣一道探究題:當時,方程 只有一個解嗎?
我讓學生到網絡教室利用《幾何畫板》在同一坐標系作出函數y=ax和y=logax(a>0,且a≠1)的圖象,設計底數a是可以拖動變化的.學生通過《幾何畫板》演示,在拖動a值的過程中發現:當0當1
當a≈1.45時,兩函數圖象開始沒有交點;
當a>1.45時,兩函數圖象沒有交點(見圖(4)).
在本案例中,借助于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利用多媒體技術自己探究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實踐證明,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數學教學,確實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激情,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操作數學軟件,積極動手、動腦, 卓有成效地進行數學思維訓練,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