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10:31: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會計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本文選取了2007年到2010年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作為研究對象,對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我國研究生論文選題、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擴大研究領域、增加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增加碩士論文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碩士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2004年我國國務院學位批準人民大學等21個學院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的教育試點工作,我會計碩士專業碩士學位的設立也表明了會計碩士的發展趨勢。對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進行調查可以很好的了解我國碩士教育的當前發展情況,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我國碩士論文的未來發展方向等等。由于其論文主題和論文的研究方法是論文的研究方向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論文的選題對于論文的主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決定著論文的質量,那么好的論文的選題就要在符合市場的發展的前提下具有創新性,同時還要選擇具有真實可靠的研究方法,在保證高質量的研究內容的同時又不失方法的多元化,那么我們就可以針對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進行調查其碩士論文對我國碩士教育事業的影響,可以了解到過去的發展狀況進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會計專業碩士是在2004年設立的,本文以“MPAcc”為學科專業名稱,按照中國知網(CNKI)的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的“主題”進行了查找,年份為2004年到2011年,但本文沒有包括2011年得任何關于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共查詢到了120篇如(圖1)。根據統計發現其會計碩士論文在2006年以前雖然會計碩士點已經建立,但由于未有畢業生,那么會計碩士論文也未有發表。但在2007年期間的會計碩士專業論文的發表情況出現突飛猛進的狀況,直接上升到58篇,隨著一批批會計碩士的不斷出現,說明會計碩士論文的發表狀況逐漸升溫,在2008年的會計碩士論文的數量也很多有50篇。另外,由分布圖可以了解到雖然2007年達到最大值,但隨著時間推移又有多下降,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我國對會計碩士的教育重視度不夠高,其高峰的出現也是與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會計教育水平提升、會計理論知識改革,會計學科研究方向等變化有關。經過統計分析,這些論文都與會計碩士專業碩士的研究方向一致,而其研究數據主要是來自2007年到2010年得120篇會計碩士論文,那么這120篇會計碩士論文即是所要研究的樣本。根據統計結果可以了解到這些論文分別來自湖南大學、復旦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本文可以在中國知網上了解的這120篇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的信息包括:中文題名、學位授予年度、作者姓名、學位授予單位和發表時間。對這些論文進行了查看后,對其主題、所應用的一些理論、所采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查看過程中我們所用的方法是從摘要和目錄中找出所使用的理論和所使用的方法。
( 二 )研究主題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來制定自己的主題,本文中通過對其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的統計分析我們可將其研究領域劃分為:會計史、會計理論、會計制度、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審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和其他。首先,由于現在網絡技術發展非常迅猛,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會計電算化也通過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有了更好的發展,它對會計方面的計算方法、管理手段、報告方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會計碩士專業碩士生對此類論文的偏好也在逐漸升溫,論文數量會不斷增長,那么就很有必要將此類論文單獨作為一類來分析研究。其次,由于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作為新型的學科成為我國21世紀的難題,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研究主要是從衍生金融工具對我國傳統的會計理論方面的挑戰、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方面進行的研究,將其單獨列出來表明了我國現在難題的存在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再次,因為一部分論文所涉及的內容不能很好的體現或者具有交叉混合類別的不能被以上所列類別所包括的我們就將其列為其他。如果我們要向更詳盡的了解其主要內容那么就要對其進行詳細的劃分,如管理會計包括:戰略管理、質量管理、控制管理、組織環境等。成本會計又可分為: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稅務會計可分為:所得稅會計、流轉稅會計和財產稅會計等。
( 三 )研究方法 通常情況下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實證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但是經過對中國知網(CNKI)的2007年到2010年的有關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進行詳細調查后發現,針對于不一樣的主題,為了更好地達到其研究目的,碩士采取了多種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實驗研究、案例分析、描述性研究等。針對所調查的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資料將其研究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實地考察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個案分析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交叉學科研究法、理論和模型法、描述性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比較分析法、用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分析行為和現象等等 。其中理論和模型是指通過數學方式和建立數學模型的方式進行的研究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是通過描述文獻、歷史分析、探討比較、深入分析、結果總結的規范研究方法。對于利用經濟學在會計中的運用的如理論在會計中的應用,交叉學科分析的如會計與財務管理學、會計與金融學的混合論文。實地考察研究和個案分析研究的論文雖不如以上幾種方法多,但是其數據可靠真實,結論更具有說服力,體現了更加獨特的研究風格。
二、研究數據分析
( 一 )研究主題數據分析 (1)總體的數據分析。經過對中國知網(CNKI)上的120篇會計碩士論文統計發現其研究主題涉及到會計史、會計制度、會計理論、財務會計等領域,經過對其12個領域詳細的調查分析后可以看出我國會計碩士論文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由2007年得58篇減少到2010年的3篇,并且呈現逐漸遞減的速度,2008年為50篇,2009年一共為9篇,如此說來,我國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的發展趨勢不容樂觀。其次,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所占總體比例比較多會計碩士研究主題主要有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和財務管理這幾個方面,其中財務會計所占的比重為13.33%,管理會計所占的比重為44.17%,審計所占的比重為9.17%,以及財務管理的比重為14.17%,由此可見這幾種研究主題已經占到全部的80.84%,已超過全部的80%,說明我國近四年來會計碩士的研究主題主要圍繞著這四個方面進行。再次,根據表1-1我們還得出關于其他的如會計史、會計制度、會計理論、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衍生金融工具等這些研究主題方面涉及的較少,明顯不如以上幾個方面,所占的比重依次為0.83%、0.83%、5%、3.33%、0.83%和0.83%,所占比重總和僅為20%左右,可以了解我國會計碩士論文關于這幾個研究主題研究的較少。另外,在其他一些較少的領域方面,如會計信息披露、BOT項目會計問題研究、企業信用管理等研究主題方面,會計碩士的論文所占比例也很少,只有5%。按年份變化趨勢進行總體分析可以如下(圖2)所示。通過對該圖的詳細查看,總體可以看出其中2009年以前管理會計的數目明顯比其他的要多很多,其中2007年達到最高峰,其他的會計碩士論文主題明顯偏少,還可以看出會計史、會計制度、會計理論、會計電算化、金融衍生工具等2007年-2010年逐年變化情況不大,基本保持低篇數不變的狀態。說明我國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在這些方面的熱衷度不高,值得注意。而對于財務管理、審計、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之后出現明顯上升趨勢,說明會計碩士專業碩士的研究主題逐步從傳統的主題轉移到新環境下的主題。并且,可以分析得到其結果與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市場、金融市場、教育結構的不斷完善是密切相關的。
( 二 )研究方法數據分析 由于其研究方法很難獲得,但對其論文進行分析后可以推斷出所采用的方法。碩士論文對于研究方法的使用不僅僅只是用一種,而一部分是結合著使用的,有的既有個案研究也存在其他規范研究,這可以使人們更好的了解其企業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是如何在企業中運用的,實證和規范相結合的方法較為普遍,但仍是使用實證的研究方法的碩士論文數量較多,另外,問卷調查的方法也被逐漸運用到會計領域中,這種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論題更加真實可靠,還有就是采用國別比較方法,使用世界上的各種數據來對不同國家進行企業會計問題分析,這使得一股“country level”熱點由此而來 。由上可知,我們不能單純的就認定謀篇論文使用了哪種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使用程度的不同也是論文不同的一個主要方面,所以我們根據其碩士論文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調查,若采用的研究方法為多個,那么我們就歸類為混合研究方法,若采用的只有一種研究方法,那么就根據其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分類。通過對碩士論文的本文進行了詳細的調差研究發現其研究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只是挑選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進行了詳細的統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其研究方法排在第一的是公開數據的實證研究,一共有39篇采用了這種研究方法,可見這種方法采用的數目相當的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描述性研究所占的比例約為25%,總數為21篇。那么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案例分析法,所占的比例為16%,總數為19篇。而排在后面的則是實驗法、比價分析法、理論和模型以及多學科交叉分析法,其所占的比例均較低,在這些論文的調后發現其與多學科的交叉是與財務管理學占主要一大部分,金融學也有一部分。其次是與戰略的有關研究,與行為學相結合的研究較少,但是在西方國家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方法中其與其他學科尤其是行為學的結合占大多數,這就是我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對于這種方法我們也進行了詳細調查。再次,我們對于其進行縱向比較,就是對比年份來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從總體看來各種方法的運用的總數在不斷增加在后五年的增長趨勢明顯加大,公開數據的研究方法的總數有2007年的2篇增加到2010年的19篇,描述性方法有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12篇,個案分析法的碩士論文是由原來的1篇增加到10篇,比較分析法由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5篇,這四種方法增加的數目非常明顯,其余方法也呈遞增趨勢但增加的數目有限,如理論和建立模型法,說明采用這種方法的數量較少。最后,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其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多樣化程度在不斷加強,在對其論文內容進行查看后我們也了解到其傳統型研究的數量仍很可觀,就是運用數據計算來進行實證檢驗,其數據的大部分是來自資本市場的公開數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些數據,以滬深兩地為主,那么案例研究發也是基于對公開信息的分析的,目前缺少第一手資料的獲取。不過,相信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碩士論文的研究質量也會不斷提高。
三、研究思考與建議
( 一 )研究主題思考 對研究主題方面的思考只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國外比較重視的研究領域我國涉及的較為狹窄。如在環境會計、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會計、預算會計、會計電算化、稅務會計、金融衍生工具會計等方面的碩士論文的數目較少,會計電算化的選題只有1篇,稅務會計只有3篇,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也只有7篇,可見比重之低。說明其論文選題的范圍之小,在這些方面的重視度還不夠高,另外,在西方國家對于會計電算化、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以及稅務會計等方面的重視度遠比中國要高很多,這也是我國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選題方面的不足之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所在。第二、缺乏理論創新。選其中的部分碩士論文進行了查看,發現其引用的理論不外乎理論、契約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理論。缺少對于引用理論的創新。這些理論大都是來自管理學、金融學、經濟學。而來自其它的一些理論如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社會學的理論較少。對此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明顯可以看出引用的理論來自管理學、金融學、經濟學的比重遠遠多于來自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社會學的比重。后四種一共才只有4篇,可見我國的理論引用方面非常有限。第三、選題的重復現象較為嚴重。調查中發現對于風險管理、公司控制的研究較多。而對于會計史、會計制度、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和會計學科體系研究方面的選題較少。說明我國碩士論文的選題方面確實有著很多缺點,重復現象非常嚴重。第四、選題上忽略我國制度背景不同等特殊要素。西方國家的市場發展成熟,制度與市場結構比較完善,市場背景也很發達,因此用西方的財務理論來解釋我國的財務行為和現象是不太合理的,需要針對我國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經濟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教育模式進行具體研究才能寫出優秀的碩士論文,才能整體提高我國碩士論文的水平。第五、研究的問題針對性不強,研究范圍不明確,主題不突出 。部分論文對于要研究的主題不能夠明確的提出,更不能針對的進行討論只是圍繞著進行雜談,沒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也沒有準確可靠的研究方法。對于歷史背景,理論基礎,現實原因進行詳細描述并沒有針對論題進行具體研究,瀏覽完也很難找出其中心論題。這樣的碩士論文并不是成功的論文,對我國碩士論文的質量提高起著反作用。
( 二 )研究方法思考 對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研究方法缺乏創新性。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仍圍繞著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進行著,其中數據公開的實證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所占比例仍非常的大。西方發達國家采用的調查法、實驗分析法在我國很少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也許最后的研究結論也會出現誤差,因此要采用對結論更具有說服力的研究方法是我國應該努力的方向。第二,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我國的財務管理學方面碩士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仍然很少,對于數學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數量研究法、實驗法等一些方法涉及的很少,多元化程度不高,這也是我國的碩士論文需要加強的地方。第三,對理論變量的選取要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選取,在針對我國自身的發展情況和國外相結合的情況下,找出最合適的來分析運用。
( 三 )相關建議 (1)擴大研究領域,加強研究內容的多元化。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研究生的視野也會不斷擴大,財務管理的研究者們則不斷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引入,各各學科的邊界會逐漸減弱,研究范圍逐漸擴大,尤其是注意對一些冷學科的運用結合如行為學、心理學、金融環境學等。但要避免泛泛之談,不要因為學科間的結合運用研究而模糊了研究主題,使得研究不夠深刻,這樣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影響研究質量。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其交叉學科之間的研究發展趨勢會越來越好。(2)增加碩士論文研究的實用性。論文內容要跟隨市場發展的步伐,研究主題要不斷貼近現實生活,根據經濟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其研究主題的現實化,注意與西方國家的結合,吸收西方國家論文研究的優勢之處。(3)加強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規范化。不僅僅只采用實證研究對于其他的如數學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數量研究法、實驗也要逐漸的運用進來,加強論文的可靠性真實性,擴大我國論文研究的影響力。(4)加強對本國的學術性研究,提高我國學術界在國際上的地位。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的不算發展,以及中國資本市場、金融市場、貨幣市場不斷完善,并逐漸與世界接軌,那么其財務活動也會影響著國外,對此我們要加強其針對于我國自身的具體情況,運用自己的理論模型更好地進行財務管理的研究。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是選取中國知網(CNKI)上年份為2007年-2010年的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進行的調查,通過對其會計碩士專業碩士論文的分析來說明碩士論文在我國碩士教育方面起的作用,關系到我國碩士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潛力,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今后碩士生的就業、和學術地位的建立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是對其會計碩士論文的論文研究主題和論文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調查,在主題方面存在著研究領域缺乏廣泛性、缺乏理論創新、重復現象嚴重、忽略我國自身特點以及針對性不強等缺點;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著數據不準確、多元化程度不高、不具有創新性等缺陷,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現了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的重要性。然而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還存在很多問題?;诖耍疚奶岢鲈诖T士研究生培養期間,要通過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環境的營造,在學校、導師和碩士研究生的自身努力下,實現創新培養目標。
關鍵詞:會計專業 碩士研究生 創新培養
一、引言
碩士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結構中高層次的教育,有責任而且有義務為國家培養高水平、高素質,且具備高層次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社會無從發展;沒有創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愿望也就無法實現。對于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顯得尤為重要。21世紀是知識競爭的時代,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路子,也就是說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勢在必行。會計作為一門特殊行業,在強調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更注重實踐能力。相比較于本科教學,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放在了理論層次,除了需要提高理論水平,創新培養更是不容忽視。因為研究生的創新培養不僅是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更是國際人才創新競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會計已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特別是2006年新會計準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會計的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會計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而當今國際競爭的主要是知識的競爭,知識的競爭靠人才,人才就是指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會計人才的競爭同樣如此。所以,作為高層次的會計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必須將學生的創新培養置于首位,以便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二、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意識因素 創新意識是影響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最基本因素。如果沒有創新的意識,就無從創新,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培養的出發點。然而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創新意識的培養上是嚴重不足,從學習動機上看,會計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在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質量并沒有隨之得到提高。《中國青年報》2004年的一項隨機調查顯示,只有12,01%的人承認考研究生是為了進一步深造,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于嚴峻的就業形勢而考研究生。從學校和導師看,其未能對創新意識的培養給予重視,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要求修滿一定的課程,規定發表若干論文,最后進行畢業答辯。但事實上,對于和畢業論文的創新要求,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貫徹落實。甚至有些時候根本不重視創新意識;直接要求碩士研究生進行創新活動,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從學生來看,作為進行創新培養的對象,也不重視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其論文及畢業論文相當一部分都是拼湊而成,根本沒有創新。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也是由于學校的創新培養力度不夠造成的。
(二)責任制度與激勵機制 現行的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是按照專業進行各個類別研究生的培養,最終實行的是導師負責制,沒有形成完全適合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條件,這種過于單一的培養模式嚴重阻礙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專業特點的限制,會計專業的研究生無法像別的專業諸如測繪、城規之類專業的研究生一樣,有很多的實際操作機會,總體上講還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另外,對于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激勵機制建設也有待完善。不論研究生創新與否,其得到的待遇幾乎沒有差別,這嚴重阻礙了研究生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
(三)環境因素 構建適宜創新的環境對于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至關重要。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會計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就現階段的師資力量、科研項目來講,創新條件是遠遠不足的。所以,會計專業的研究生在培養期間也要與時俱進,多關注一些學科前沿發展的項目。部分高校包括一些財經院校,忽視了對于會計專業創新環境的建設,學術性的報告較少,對會計發展前沿了解太少,缺少專門的會計交流平臺,沒有形成濃厚的會計學術氛圍。會計專業的研究生導師在學生創新培養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導師本身應是高水平的學者;另一方面要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F階段部分導師未能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阻礙了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
可以看出,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是受意識因素、制度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的。所以,在對其進行創新鮮養的過程中,應以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培養為出發點,通過營造創新環境,鼓勵研究生自行設計、自主選題、自己動手、自由探索,進爺自主創新。
三、會計專業研究生創新培養的建議
(一)培養創新意識 對于會計專業研究生創新的培養,必須結合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就是從整個研究生創新培養的需求,結合會計的特點,對會計專業的研究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以達到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會計人才的目的,為社會輸送具備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較強的會計實踐能力和相當創新能力的專業高級人才。創新意識是進行創新的最前提條件和最基本條件。會計產生于生產經營活動,用于反映生產經營活動中出現的新的問題。對于實施會計行為的主體――會計人員來說,就需要有發現新問題的洞察力,這就要求其必須具備創新意識。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經濟交流日益密切,會計國際化已成必然趨勢,會計的國際化主要體現在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我國2006頒發的新會計準則就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趨同邁進了一大步。在這種大形勢下,對于會計專業的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作為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沒有創新的話,其實踐能力與本科相比不可能獲得大的提高。所以,碩士研究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應該通過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理論層次,通過理論層次的創新達到在實踐中創新的目的。
(二)培養創新能力 我國會計碩士研究生培養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1)培養綜合性的會計人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期間,課程不是很多,因此如何更好的選擇適合課程十分重要。對于會計專業來講,要想培養綜合性的專業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應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基礎之上,注重本專業的前沿發展動態,只有這樣才能綜合把握會計學科的發展方向,激發對會計的興趣。學??梢悦嫦蛩械难芯可赃x修課的方式設立計算機、生物科學、時事政策等通用性的課程,這對于碩士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充分的職業道德規范和相當的法律知識,以便在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法律保護意識。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開設諸如會計倫理學、經濟犯罪、刑罰等課程,定期的舉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知識講座等。據資料顯示,財務總監、財務經理、財務主管等高級會計人才要求具有會計師以上職稱的超過60%,這說明職稱是高級會計人才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我國雖然普通財務會計人員供大于求,但社會真正需要高級會計人才嚴重缺乏。所以,可在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期間開設關于職業資格認證方面的課程,使會計專業
的碩士研究生能夠成為全方位的、掌握高級技能的高級會計人才?,F代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不僅需要熟通會計知識、精通會計處理,還要求掌握相關稅收法規知識,既熟練會計又精通稅法的會計人才,對于企業來講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所以,學校應該而且必須對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設置相關稅法的課程,以便適應將來的工作,為企業作出更多的貢獻。會計專業綜合性人才因為具備綜合性的知識,所以在進行會計研究的時候更容易產生創新的靈感,進行創新活動。
(2)鼓勵、激發科研能力。碩士研究生已基本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參與一定的科研項目研究是可能且行之有效的,其創新能力主要是通過科研項目的研究來體現,所以對于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參加科研項目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跟導師學習,做導師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研),在日常接觸中潛移默化地受影響和感染。積累如何選題、查閱資料文獻、撰寫選題報告或立項書、與現場單位如何聯系并進行實地調研等,累積科研經驗。在理論知識學習和科研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來可以自己立項,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質性研究中。要求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發表若干研究論文,并要求這些論文必須有創新。另外,根據學位條例的規定,碩士學位論文需要新見解和新觀點,即創新,創新是衡量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要與導師形成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老師的課堂也要以討論式為主,充分調動其自主學習與研究的積極性,鼓勵其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努力培養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3)參與教學、管理。除了“助研”外,“助教(協助導師教學)、助管(協助導師管理)”對于碩士研究生來講也非常重要。通過參與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日常的管理工作對于碩士研究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人際溝通具有重要意義。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可以在最開始時參與如“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一方面這與其期初能力相適應,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加強對其基礎會計知識的把握。隨著經驗的積累,可陸續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財務會計”、“高級會計”這些課程的教學,不僅有利于掌握知識,還有利于在教學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培養創新能力。參與日常管理就是協助導師管理一些基本事務,如回復信件、打印整理資料、報送科研材料、分發物品等,通過參與這些工作,可以鍛煉學生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也能培養其耐性和謹慎性,而這恰好是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同時也是進行創新研究的必要條件。
(4)進入企業實習。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進行創新培養的過程中,進入企業進行現場實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校的模擬實習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現場的親身體會,無法真正熟悉會計工作流程,也就無從處理現實的會計實務。部分高校忽視了碩士研究生進入企業實習的環節,這對學生以后進人企業工作是極其不利的。有的高校雖然安排學生實習,也只是讓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沒有進行統一計劃安排。筆者認為,應該對碩士研究生的實習進行統一管理,學校與企業取得聯系,讓學生有組織的去企業進行實習,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學生實習質量的監督;另一方面,學生在同一個單位實習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相互的良性競爭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進步。然而僅讓學生進行企業實習還是不夠的,應該在培養過程中實施分層次教育,建立學校――企業單位相結合的二級培養模式,即所謂校企結合,就是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將學生需求調研放在首要位置,學校領導、就業指導處、各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調研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崗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為學生的培養制定規劃。另外,校企結合導向的專業課程設置、學用一致的教學內容、產教相輔的實習體制,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高水平技能。這樣,在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共同培養模式下,學生所觸發的創新靈感,更可能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三)營造適合創新的環境 首先,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創新的平臺。碩士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有著很大不同,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層次都不一樣。碩士研究生的學習主要是為研究做準備,對于學校來講,要為提高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出努力,要培養思想活躍、學術自由的校風,多組織學術研究會議,鼓勵學生參與,開闊視野,促使其了解學科的前沿發展和和最新研究動態,激發其對于科研的熱愛。同時,學校應加強實踐性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提高學生在實踐方面的匱乏。如聘請一定比例的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事業單位的人員擔任某些實踐課程的教學,學生通過實踐性內容的學習,從中領悟,挖掘出創新點,進行創新的構思,實施創新研究。學校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要有針對性的制定適合會計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舉措,努力爭取承辦會計重要會議的權利,營造濃厚的會計學術氛圍,促進學生對會計學習的熱情度。另外,學校應該每年不定期的舉辦研究生創新能力科研競賽,而學院和系還應舉辦會計創新知識講座和專家報告,為會計專業研究生的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學校在培養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也即所謂以學生為本,將科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努力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條件,并在學生的創新培養過程中給與學生鼓勵與支持,促使其在創新培養的過程中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導師給予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空間。導師對于碩士研究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現階段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的是導師負責制,學生的課程選擇、研究方向、論文選題等都是和導師密切相關的。導師要布置給學生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務,帶領其參與學術研討會、學術報告、外出調研等,以調動其科研積極性。因為對于會計專業來講,現場的實踐經驗尤為重要,遵循會計準則制定的會計處理方法總歸是偏理論性的,通過現場實踐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導師在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起著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撰寫論文等。由于文獻綜述的撰寫對大部分學生來講都有相當程度的難度,所以導師應該特別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基礎。另外,碩士研究生對于會計研究方法的掌握也是極其重要的,導師應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引導。和諧友好的氛圍有助于人的創造性的發揮。導師與學生的關系要和諧友好,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自由發展,給與學生更大的空間,有助于激發其更大的創新潛力。最后,學生之間的傳、幫、帶?,F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的是導師制,一個導師所帶的碩士研究生往往是幾個年級的,無論是理論知識上還是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方面都處于不同層次,相互之間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學習小組和創新研究小組或科研團隊,形成傳、幫、帶的合作關系。以導師的科研項目為研究主體,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分配任務,對項目的研究和實施提出建議,最后經過整合,制定計劃實施方案,可以各取其長,發揮各自優勢,以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另外,導師在分配任務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研究生的薄弱點,有意識的安排此方面的工作,引導研究生加強薄弱環節的學習與研究,從而彌補各自不足,以備獨立進行創新研究。此外,師門內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也有利于調動各自的積極性,通過對比他人的長處發現自己不足,在合作與競爭中得到自我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會計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當然更需要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會計人才,會計專業研究生作為高層次教育的會計人才,應該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值得注意的是,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導師的引領提挈,更需要其自我培養與鍛煉。同時應考慮到,對于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穩扎穩打中逐步實現,這不僅是由我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普遍較低的現狀決定的,也雖由創新這一活動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此,應通過多方位的努力實現會計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我國會計發展邁上新的臺階,以更好的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
【摘 要】2013年3月三部委了《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指出研究生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需要更加突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產學結合。那么,實際中聯合示范基地應該如何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如何改革,其保障措施主要有哪些,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會計碩士;培養方案;措施;創新
1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設必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十二五”期間一系列金融、投資和企業改革措施出臺,必將對會計服務和財務管理等業務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會計人才發展總體水平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會計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高層次、復合型會計人才缺乏。因此,需要努力造就一批能參與戰略經營和管理決策,隨時洞悉行業發展趨勢,能夠解決單位復雜經濟問題的復合型高端會計人才。
2 示范基地整體建設的意義與研究生培養目標
通過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設,可以進一步優化研究生導師團隊,優化研究生實踐基地條件,進一步擴大實踐教育規模、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和深化校企實踐教育合作等,形成一套可供示范的教學模式,并取得有效的經驗,對同類高校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起到率先示范作用。
研究生培養要以服務于全國和區域經濟建設,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緊缺高層次會計人才為導向,遵循“準確定位、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原則,著力于培養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從事會計職業所需的職業品質和專業知識與技能、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的會計人才。
3 示范基地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改革研究
3.1 基地管理模式
為加強對示范基地的建設與管理,采取聯合管理的模式,雙方共同成立基地管理委員會。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學校,主要負責重大事項決策。在合作企業設置管理辦公室,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研究生創新實踐的組織、實施與日常管理。
3.2 基地運行機制
3.2.1 建立四種機制
建立研究生示范基地活動的領導管理機制、工作運行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對創新實踐基地的管理與服務,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構筑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創新實踐活動科學發展的運行體系,充分發揮各項機制的預設功能,帶動研究生科研創新實踐活動的良性發展,營造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引導和激勵學生參與學術與業務創新實踐活動。
3.2.2 領導管理機制與工作運行機制
基地管理委員會每一位成員應各盡其責,定期召開會議,解決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管理辦公室每一階段均進行教學實踐總結,形成書面總結材料。在日常管理中,基地建設、師資配合、研究生管理等是重點,應該建立較為規范完備的管理制度為基礎,它包括:《示范基地建設辦法》、《示范基地教學評估辦法》、《示范基地教學管理辦法》、《示范基地教師工作職責》、《示范基地學生守則》等制度化文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根據學科、專業的實際特點,基地可以建立并實施科學研究、科研創新競賽、創業訓練等靈活多樣的運行形式。
3.2.3 激勵約束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
一方面,對導師和研究生要采取獎勵和懲罰機制、淘汰機制,優則獎,劣則罰。另一方面,示范基地安排專門的人員從事研究生管理,并為研究生配置相應的電腦、資料室及活動室等條件,而且每年安排一定的科研項目供研究生參與研究,并提供比較充足的科研經費保障,保證研究生在單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條件。
4 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與培養方案改革措施
4.1 培養模式轉型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更加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產學結合,大力推進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強化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面向職業領域,培養適應專業崗位的綜合素質,形成產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合作單位在培養標準制定、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指導作用,建立我校與合作單位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和聯合培養基地。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
4.2 改革措施
4.2.1 鼓勵特色發展,注重創新能力,構建以研究生成長為中心的培養機制
特色發展,一方面要緊密結合合作企業的特色及所在行業的特色,培養適合該行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根據研究生的學術興趣、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發掘研究生創新潛能鼓勵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創新價值的研究課題,在導師和團隊指導下開展研究,由培養單位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研究生為完成高水平研究適當延長學習時間。加強研究生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提高研究生就業創業能力。
4.2.2 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指導能力,健全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的責權機制
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完善學校學術導師和企業實踐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加強導師培訓,支持導師學術交流、訪學和參與企業實踐,加強高校和企業之間人才交流與共享,建設專兼結合的導師隊伍,重視發揮導師團隊作用。此外,專業實踐最好實行“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除了定期安排實踐實踐,還可采取各種方式靈活進行。一方面,由校內導師結合承擔企業的橫向課題,讓學生參與課題的調研、分析、總結;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指導作用,由校外導師負責安排學生企業實務環節的鍛煉。同時,還要把實踐的收獲與論文的寫作結合起來。
4.2.3 強化過程管理,改革評價機制,完善內涵式發展為重點的質量保證體系
為保障學生培養的質量,采取聯合管理的模式,注重過程管理,形成雙方導師經常溝通,學生定期匯報制度。同時,切實關注實踐能力培養,加大考核與淘汰力度:每個實踐階段完成后,由研究生完成實踐小結,含主要內容、掌握程度、存在問題,解決思路。由合作單位導師審核后寫出評語和實踐成績。專業實踐全部結束時由研究生完成專業實踐實結報告,報告經學校導師和實踐導師共同審核評定后,給出專業實踐總成績。
4.2.4 打造信息平臺,實施資源共享,完善以校企共贏為目標的發展模式
專業實踐基地作為學校與企業的產學研聯系紐帶,它的存在為雙方都能帶來實際或者潛在的利益?;氐难芯砍晒皶r通過內部交流平臺和網絡平臺雙方分享。同時,示范基地建設要注重質量,注重加強與企業的戰略合作,建設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和示范基地聯合培養機制,提升研究生分析和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研究生通過專業實踐,把橫向課題研究成果在實踐工作中應用,既能提升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2.5 豐富籌資渠道,加大籌資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多元投入機制
學校高度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育,把示范基地建設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突破口,并將其作為學校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建設,建設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投入、合作單位以及自籌資金三部分,為研究生開展實踐創新活動、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今后進一步統籌財政投入、學校投入、學科自籌等各種資源,確保對研究生教學、科研和資助的投入。
摘 要: 本文簡要回顧了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工作近十年的發展歷程,分析目前我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存在的在準入機制寬松、師資條件較弱及培養模式單一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會計專業碩士 教育問題 改革
一、會計碩士的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級會計人才不僅要掌握財務會計及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及學習能力。可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會計人員只能進行簡單傳統的會計工作,能夠從事高級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相當缺乏。為了解決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巨大需求與應用性、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3年,正式批準在我國設立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2004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準中國人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21個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展會計碩士(MPAcc )教育試點工作,面向社會招收有意在職攻讀會計碩士的人員,入學考試的方式為聯考制,學習采用學分制,授予修滿要求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者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經過五年的實踐,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應屆本科畢業生的會計專業水平,提高其就業競爭力,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招收應屆本科生攻讀全日制會計碩士(MPAcc)。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全國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由原來的21個擴展到了105個。隨著會計碩士(MPAcc)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需求與高級會計人才的供給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在培養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
二、當前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準入機制過于寬松
就準入機制而言,2009年以前,會計專業碩士(MPAcc)僅限于具有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并且從事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的會計人員報考;自2009年我國批準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開始,報考條件放寬,取消了工作經歷的限制,考試科目設置與學術型研究生相同;而自2012年起,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試科目只有英語和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兩門,管理類聯考的內容包含高中數學、邏輯、作文等。初試時,對報考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生在會計基礎知識方面和高等數學知識方面均不作要求。盡管,初試時不考核會計相關知識可以使各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都有機會攻讀會計專業碩士(MPAcc),進而促使會計專業向多元化發展,可是由于大部分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會計或者僅初略接觸過會計,會計基礎知識的欠缺會影響其構建整體知識框架和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與探究。其次,我們認為會計專業碩士(MPAcc)屬于應用型會計高端復合型人才,而高等數學是研究和解決許多會計問題的工具,比如對金融工具準則中金融工具定價模型的研究,對財務管理方向的學習等都需要借助量化模型來對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因此,會計專業碩士的準入考試中不應僅考核初等數學的內容。
2. 師資難以滿足培養需求
目前,大多數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都為每個會計碩士研究生配備一個校內導師,一個校外導師。校內導師大都來源于高校,屬于科研教學型人才,而校外導師則一般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其中不乏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等。盡管這些資深高級會計人才被高校聘為研究生校外導師,但是由于本職工作所限,難以全方位、全身心投入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工作當中。這樣就容易導致,實際上和研究生們接觸最多的是缺乏實踐經驗的校內導師,這些中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高校任教,從未從事過和會計相關的工作。而會計專業碩士教育的培養重點是在會計以及相關領域掌握必備的理論和技術,具有合理解決會計以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學生僅在學校里學習是很難具備這些能力的,學校必須加強校外實踐環節,讓學生們到實務中鍛煉,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各種業務活動,從解決實際工作當中的問題來學到知識。因此,校外導師積極配合教學和耐心指導學生是會計碩士(MPAcc)培養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此看來,如何使校內、外導師做到教學互補,高效發揮作用是一個會計碩士培養單位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培養模式缺乏個性
當前,我國共有105家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盡管這些培養單位的培養水平參差不齊,但是他們的培養模式都大同小異,大多都沒有體現出它們的辦學特點。由此,學校的名氣大小和錄取的比例成為考生們在選擇報考院校時考慮的重點,很少學生會去關注自己將在未來兩年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學到些什么。大部分培養單位的會計碩士培養模式參照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設計,這樣會使得會計專業碩士比上(會計學術型碩士)不足,比下(會計專業本科生)有余,成為人才市場上的“雞肋”。以課程設置為例,我們知道會計專業碩士(MPAcc)屬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重點應是使他們在會計以及相關領域掌握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并具有合理解決會計以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因此,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目前的會計專業碩士的課程在設計時并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及論證,也沒有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較普遍的做法是參照會計學術型碩士的課程體系來設計。由此看來,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有必要在培養模式上進行大膽改革,使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各具特色。
三、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的改進
1. 改進準入機制
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改進,首當其沖的是應該改進其準入機制。筆者認為,具體做法應該是:第一,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入學考試初試中增加高等數學相關知識的考核。增加高等數學相關知識的考核可以使有意愿攻讀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生,在復習階段加強對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良好的高數功底是其今后研究和解決會計問題的有力保障。第二,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入學考試初試中增加會計基礎知識的考核。目前,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僅在復試中對考生的專業知識進行考查,而筆者認為可以改成在初試中考核基礎會計的知識,在復試中再進一步考核財務會計的相關知識。在初試和復試中都設置會計相關知識的考查,可以使得非會計專業的考生更加重視會計知識的學習,做好學前教育儲備,使其入學后的學習更具銜接性。
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的是一支教育理念科學、知識結構合理以及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目前,面對師資隊伍難以滿足教育要求的情況,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學校可以為高校教師走進企業創造有利條件,通過派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方式,解決學院派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匱乏的問題;其次,學??梢约涌煲M在政府、大中型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中任職的既有實際財務工作經驗,又具備管理理論知識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并要求這些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承擔一些碩士課程的講授工作,增加學生與其溝通交流機會。
3. 采用“菜單式”培養模式
會計碩士(MPAcc)菜單式培養模式指的是學校在對社會需求進行準確分析之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會計碩士培養菜單供學生們選擇,而學生們在各自導師的指導下綜合考慮自身的專業基礎、潛質特征、自我價值傾向以及用人單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這樣可以使得每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過程更具特色?!安藛问健迸囵B模式的具體做法如下(見圖1):
3.1 評估小組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會計專業碩士(MPAcc) 培養單位成立評估小組,評估小組成員應該包括每個研究方向中具有碩導資格的教師和專門負責會計專業碩士就業的老師。待學生們入學后,評估小組的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會計基礎、科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進行評估,并建立個人評估檔案。
3.2 學生了解會計專業碩士教育資源。學校派相關老師向大家詳細介紹學校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的特點、碩士生導師的研究方向、實踐教育的情況以及畢業生就業的趨勢等情況。
3.3 學生選擇研究方向。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等情況,結合考慮學校的培養條件以及前期評估結果選擇導師和確定研究方向。
3.4 學校提供培養菜單。學校應該根據教育資源,結合社會的需要制定科學的培養菜單。其內容要包括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習單位、畢業論文、學分設計、考核辦法等各個方面。以實踐教學為例,會計碩士的就業方向主要包括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事務所、銀行證等金融機構和企業,其中企業又分為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而實踐教學課程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職業語言、職業思維、職業方法等,對學生進行針對訓練。
3.5 導師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導師與學生做深入的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而學生則需要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分了解就業趨勢。在此基礎上,導師指導幫助學生在培養菜單中的每個項目里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
3.6 學校根據菜單對學生進行培養。在“菜單式”培養模式下,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模式更為精細,同時也更具個性。第七步,用人單位挑選人才。在“菜單式”培養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必然各具特色,適用于各個類型的機構。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時,可以通過畢業生們的個人評估檔案和“培養菜單”,詳細了解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培養過程,找出所需的會計人才。
3.7 建立反饋制度,。建立會計碩士培養質量反饋制度,以市場的需求與反饋信息作為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和出發點,不斷改進會計碩士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馬寧(1986―)女,廣西財經學院會計與審計學院
摘 要: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屬于會計學專業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其目的是為了應用型高層次財會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的探索,協助中國高等學校加強與應用部門的聯系,在提高財會人才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上邁出新的步伐。授予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的學員畢業之后能夠獲得更加廣闊的工作機會和完善的職業發展。
關鍵詞:會計碩士 經濟成本 時間成本前景發展
1、應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預測分析
1.1、確定預測目標
全日制專業會計碩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簡稱MPAcc)是經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立的一種專業學位,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系統掌握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具備會計工作領導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1.2、搜集和整理資料
會計碩士MPAcc是國家基于培養面向會計職業的應用型、高層次、高素質會計專門人才的需要而新設立的一種學位類型。與會計學學術性學位相比,更側重實際能力的培養;更突出會計職業實務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更強調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會計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3、選擇預測方法
采用定性預測法,根據以往準備mpacc的人員的經驗,專業知識和綜合判斷能力為主要依據而進行推斷的預測方法。得出關于成功獲取mpacc的經驗:一、了解MPAcc招生的21所試點院校(第二屆招生人數預計將適當增加),尤其是所在城市的試點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學校的美益度,會計、管理等師資力量,專業方向、費用、就讀方式以及畢業生社會的認知度。二、一定要向前輩請教經驗,多和熱心的考友交流,避免少走彎路;至于是否選擇輔導班,依個人基礎而定。三、報名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最好網報時在兩個MPAcc試點學校同時報名(這是規則允許的,比如優先報考人大的同時,備選中財),多花200元為自己根據復習情況和報考情況,現場最終考試時留下了最終參考決策的權利和錄取的機會;四、制定好適合自己的時間表,并在制定之后嚴格實施;五、保持良好的心態,態度決定一切;報考了就備考。六、想就讀名校(清華、北大、復旦,等等)和上財、廈大等重點大學的,除了考個好成績外,面試以及從業經驗也重要,這些都是錄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1.4、進行預測分析
通過相關信息資料,對影響預測目標的各種隱性成本進行具體的計算,分析和比較,來揭示分析對象的變化趨勢,得出預測分析結果。
2、關于準備考研所付出的成本有以下情形
2.1、經濟成本
資料費 培訓費 轉戰費
資料費,以MPACC初試為例,考取過程至少有20本關于MPACC的相關參考書,以每本均價40元,購買20本計算,僅初試參考書就要花費800元。復試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相關資料,按其考試大綱,估計要15本左右,均價均在40元以上,這筆開銷達到了近600元。培訓費用,MPACC太奇培訓班輔導費13800元。若選擇報考外地高校的MPACC考生由于對院校了解不多,常常會趕往目標院校聽該校組織的“考研串講”。車旅費、食宿費、講座費用加起需要數千元。除了這些必須的開銷外,還有隱性費用。如想盡各種辦法聯絡到專業課的導師,幫助分析招生和命題的思路等。
2.2、時間沉淀成本
經濟成本: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質開銷,人均三年的生活費四萬左右。如果假定該學生是本科畢業找工作,工資高于研究生的生活費,就等于是除去花費后的收入,可以看作是一種儲蓄贏余。即使不高于,也沒有純“赤字”而僅僅是自給自足。兩年時間也許工資會看漲,兩年后可能會有大幅度的加薪。大多數全日制MPACC招生院校的學費在3萬元左右,僅且含有極少的獎學金,住宿費兩年3000元,兩年就是近四萬。
2.3、經驗成本
兩年的工作經驗和兩年的碩士學歷哪個更重要?兩年前畢業的同學可能現在已經是某公司的業務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爐的大學生。已經付出了那么大的經濟成本,又花費三年時間讀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但要想讓時間成本為“正”就必須消滅那些不良的想法,不給自己放松的機會。并且要記得考前和考后的相關時間成本,調整自己的思路。
2.4、時間成本
考研的時間成本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考前準備所用的時間,一部分是讀研兩到三年所需要的時間。一個思路清晰,目的明確的考生,在戰略上已經選定考取MPACC已經讓成本有效。但若花了很多時間準備復習,但卻仍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則時間成本為正,而收益卻為零。
3、投資決策帶來的成本回報
現在本科畢業生作為新人從事會計行業薪資情況:月薪基本集中在2000元左右。而考上MPACC的兩年時間可以充分準備注冊會計師考試,并且MPACC與ACCA有相當大的聯系,獲取MPACC碩士學位之后,可以免考與ACCA有關的九門學科,關于ACCA培訓后不僅能握國際財務會計操作,更重要的是其課程涉及管理、金融等方面,還能提高專業英語水平。根據調查,上?,F有ACCA會員年薪在10萬到80萬之間,在其兩年獲得注冊會計師后,兩年出來的工資待遇前景發展絕對遠遠大于作為一個會計新人過去兩年的收益情況。并且關于注冊會計師與ACCA在國內企業(包括外資)中的認可程度非常高,擁有ACCA認證因為其知識全面,如果要跳入外企,絕對是再好不過的資質了,在其中的發展也將順利不少。當然要想高收益,必須要有高付出以及承受高風險。
摘 要: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自然資源豐富,石油、煤炭開采加工企業較多,同時,由于地理位置與俄羅斯接壤,對俄貿易在全省經濟中也占有相當份額,區域經濟的特點非常明顯,這些不同的行業對中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側重點也有顯著差異。因此,針對黑龍江省地方經濟的這些特點,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會計專業碩士教育模式,疏通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改革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導師配置等方面對現行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體系和機制進行創新,從而推動黑龍江省高校會計專業碩士會計教育的發展,進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會計專業碩士;區域經濟;培養模式
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自然資源豐富,石油、煤炭開采加工企業較多,同時,由于地理位置與俄羅斯接壤,對俄貿易在全省經濟中也占有相當份額,區域經濟的特點非常明顯,這些不同的行業對中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側重點也有顯著差異。因此,應針對黑龍江省地方經濟的這些特點,構建適合黑龍江省發展的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
一、黑龍江省專業型會計人才供需現狀分析
黑龍江省2012年財會類專業需求量處于第三位,僅少于營銷類和服務類。通過調查發現,雖然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導致就業困難,但會計類專業的就業形勢明顯好于其他專業,在招聘職位需求中,財會經濟類職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調查結果顯示,基層的會計崗位比較喜歡會計電算化專業畢業生,大多數單位都有長期需求,并且用人單位的行業很廣泛。在會計人才供給方面,因近年來各大高校不斷擴大招生,且黑龍江省各大高?;旧隙荚O有會計專業,所以會計專業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這也就導致了會計專業人才供需條件發生快速轉變。但調查發現,中高級會計人才比較稀缺,供不應求,尤其是高級管理型會計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龍江省嚴重缺乏知識層次高、職業道德好、開拓意識強、具有戰略眼光、善于理財的高級會計管理人才,大多數單位的會計人員沒有進入管理決策層,不能在單位的經營管理中發揮應有的參謀作用。所以使許多企業在規模化、集團化發展進程中陷入了高端會計人才匱乏的窘境。
二、黑龍江省高校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目標定位
全國會計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會計專業學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為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輸送高水平、應用型業務骨干和中層管理后備人才。黑龍江省高校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目標的設定要考慮市場需求,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合黑龍江省經濟的發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將職業道德素質、專業知識、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機融合在一起的辯證統一體。首先,職業道德素質是培養目標的根基,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那么業務再好,也不可能給企業、國家和社會帶來效益。其次,專業知識是MPAcc培養目標的基礎,它既包括了會計領域的相關理論,也包括了工商管理、應用經濟等各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再次,會計人員要具有可持續發展潛質的職業能力,其中包括戰略意識、創新意識、學習能力、應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與反省的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養會計專業碩士(MPAcc)應順應時代需求,培養具有高素質、擁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通曉市場經濟運作規律、掌握專業理論、精通業務、了解國際慣例的應用型、專業化高端會計人才[1]。
三、黑龍江省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的構建
人才培養模式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更側重于培養會計應用型專業人才,應注重職業導向,注重培養解決會計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應用型研究生更側重于獲取程序性、專業性的知識,偏重于“怎么做”。重點培養的是在會計和相關領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術,以及合理解決會計與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型研究生將來主要從事實務性工作,還要考核其是否具備會計專業的從業資格。因此,依據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確定了校企所聯合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教育,同時與注冊會計師職業資格考試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課程體系的設計
根據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和《關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文件精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目前包括3個部分:核心課、方向課以及自選課,其中必修課程為核心課,方向課和自選課為選修課[2]。
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規定核心課為學位必修課程。其中包括會計英語、社會思潮研究、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管理經濟學、高級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高級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高級審計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等課程,其教學內容應緊密聯系會計工作的實際,及時將新理論、新成果、新案例納入課程內容之中。為滿足會計碩士職業拓展和就業的需求,需設置方向課和自選課,課程的設置權歸屬于培養單位,也可以考慮將這兩類課程合并為一類課程,即按專業方向設置專業方向課[2]。
根據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特點,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完成學位必修課程之外,由于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豐富,石油、煤炭開采加工企業較多,同時,地理位置與俄羅斯接壤,對俄貿易在全省經濟中也占有相當份額,所以在方向課和選修課中應還加入俄語、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關系、煤炭企業會計、石油企業會計、ERP實施方法論專題、項目管理專題、管理溝通與時間管理專題、企業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內部控制理論與IT治理、AIS應用模塊1(FI財務會計)、AIS應用模塊2(CO管理會計)等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學習,可使會計碩士加深對企業實施ERP項目(會計模塊)業務的認知,熟悉省內各大開采加工企業的會計工作流程,從而具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
針對想要考取注冊會計師(CPA、ACCA)職業資格的同學,可以開設注冊會計師(CPA、ACCA)專業方向課程。主要課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專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專題、財務舞弊與識別專題、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專題、IPO財務與審計專題、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注冊會計師應用文寫作、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IT審計、管理溝通、中國稅制與企業納稅籌劃等課程,通過對上述課程的學習,可使會計專業碩士加深對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認知,具備注冊會計師(CPA、ACCA)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
在培養學員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把德育融入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營造良好的學風和文化氛圍。培養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學生。為全面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高等院校要避免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勵學員多參加各種學術報告,結合案例分析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能力培養過程中。
(二)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實踐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在實踐教學基地學習,可以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應只是尋找一些實際的工作單位,從單位中找幾個導師,讓一批學生到那里實習,而應是會計專碩培養必不可少的環節和系統工程,培養單位和實習單位要高度重視,密切合作,周密規劃,并進行必要的投資。在選擇實習單位時,不僅要考察備選企業的經營規模、地理位置、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員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潛力,以及對于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的熱心和重視程度。被選中的實習單位,要有單獨的管理機構和領導班子,負責組織和管理實踐導師和實習學生。然而只讓學生實習是不夠的,要在培養過程中分層次教育,建立學校與企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即所謂的校、企、所聯合培養,即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把學生需求調研放在第一位,學校領導、就業指導處和各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調研企業的用人需求,根據崗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為學生的培養制訂計劃。另外,以校、企、所聯合培養為導向的專業課程設置、學用一致的教學內容、產教相輔的實習體制,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高水平技能[3]。這樣,在以學校為主、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為輔共同培養的模式下,學生所觸發的創新靈感,更可能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黑龍江省有龍煤集團、大慶石油公司、中瑞岳華會計師事務所等典型企業。這些優秀的企業、會計師事務所不僅為會計專業碩士學員提供非常好的實習基地,更為建立校、企、所聯合培養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學員可通過實地考察、現場調研和交流、實際操作等培訓方式,在企業中進行培訓和實習,使會計專業碩士的教學課程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前瞻性、科學性、操作性、應用性、針對性,滿足了會計專業碩士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同時也能讓學員真正投入到黑龍江省的建設之中。
(三)教學內容的實施與保障
1.實行“雙導師”制
優秀的導師是高質量會計碩士教育的前提,會計碩士培養目標得以實現,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都離不開建設專職導師與兼職導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現階段會計碩士課程主要由高校教師承擔,偏重于理論研究但缺乏相關會計實踐經驗的高校教師,在從事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也應主動到會計實驗室等地間接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累經驗,提高會計實際工作能力。還應充分借鑒國外會計碩士教育的成功經驗,吸納一些具有經驗的、資深的注冊會計師、管理會計師、財務分析師、投資咨詢顧問、企業咨詢顧問擔任校外導師,既可以讓校外導師到高校為學生講授有關實務課程,也可讓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由校外導師實施現場教學或進行相關指導。
2.嘗試會計專業碩士國際化教育
由于黑龍江省地理位置與俄羅斯接壤,對俄貿易在全省經濟中占有相當份額,所以要加快會計專業國際化教育的步伐。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國際化教育,立足點是人才本地化,切入點為知識結構國際化。一方面,標準要和國際接軌,教學的過程要有計劃、有步驟,培養學生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廣泛地開展合作交流。要與國際先進的財經教育接軌,在省內培養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通曉會計基本理論、精通會計業務、了解世界主要會計模式異同、熟悉國際會計準則與慣例、懂計算機和外語、具有較廣泛的商業知識的國際化會計人才。
(四)人才評價標準與考核方法
為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方法和機制,針對會計碩士培養的特殊要求,如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除了可以采用閉卷方式考核學生外,還可讓學生撰寫評價方面的研究性小論文或文獻綜述;對專題講座可安排撰寫學習心得或調查分析報告;對于實驗課程則可安排撰寫實驗分析報告;對于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程,可結合案例教學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通過上述方式培養其學術寫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
會計碩士分析和解決會計應用性難題能力、收集和處理學術資料能力、語言表達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學位論文。為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和《關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文件)中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寫作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要突出專業性、學以致用[3]。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學位論文應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
論文答辯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后關口。答辯委員會必須嚴把學位論文的質量關。委員會組成人員里,必須有1名或以上外聘專家。答辯過程中,會計專業研究生要闡述清楚本課題的創新之處,答辯委員會要就答辯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產學研相結合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提問并展開學術辯論。答辯后,研究生還要進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辯老師提出的意見,對論文寫作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清楚知道通過這次論文的寫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時精心修改學位論文,以便在會計學術服務于實踐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結束語
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個復雜又系統的過程,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MPAcc教育模式,疏通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改革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根據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的特點,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導師配置等方面對現行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體系和機制進行創新,從而推動黑龍江省校MPAcc會計教育的發展,進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國際化日益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熱點話題和重要發展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因此,教育國際化是我國建設國際一流大學與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戰略選擇與必由之路。教育國際化應該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目標、教學、課程、管理、評估等各個方面。暨南大學隸屬國務院僑辦,始終倡導國際化教育理念,其中會計學專業更是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和廣東省重點學科,長期致力于探索與拓展“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會計學專業高層次人才教育的國際化目標。作為工商管理學科各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會計學》課程是我校長期重點建設的全英文教學課程。為了適應碩士研究生《會計學》課程全英文教學,真正做到課程的國際化,我校進行了許多教學改革與探索,希望對其他高校的課程國際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課程設計的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用國際上通用的語言思考、工作與交流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要并得廣泛重視。這種能力自然也就成為我國高層次財會人才參與競爭的一種有效工具。我國的教育機構、各類高等院校一直在思考如何順應這種發展潮流,推動各層次專業人才通過學習來獲取這種能力。全英教學就是基于這種背景的一種有益嘗試。從暨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研究生《會計學》課程全英文教學的實踐來看,所謂全英文教學絕非僅僅指課堂教學語言使用全英文就可以,而是包括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真正的國際化。
(一)課程目標 《會計學》是工商管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各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會計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探索和研究會計學的一些專門問題,使學生對會計學問題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有鑒于此,課程的目標定位決不能僅限于講授基礎知識點,還應該既注重理論探討,又強調實踐運用;既講授西方現存的理論體系,又探討最新的學科前沿。只有設定這樣的課程目標,才能真正定位于課程建設的國際化。同時,還應該立足中國獨特制度環境與企業經營特點,講授中國現行的財務制度與會計方法,這是我國高校專業課程可以最終走向國際化的精髓所在,但也絕不是美國的《會計學》課堂在中國的重演。筆者認為《會計學》課程應該力求達到以下三個層次的目標:(1)向學生講授會計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這是課程必須要實現的基本目標。(2)在充分考慮“三基”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國際化的全局“會計觀”。即讓學生能從全球經濟、企業運行等大環境出發,以國際視野看待會計系統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為實現這種價值,會計系統應當采取的變化與變革、會計人員應當具有的素質和能力。尤其是,中國會計系統應該采取的變化與變革。(3)通過研討相關學術文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能夠根據經濟環境的具體情景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二)課程內容 為了有效達到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目標,全英文課程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絕不僅限于講授基礎知識點。因此,我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實現了模塊化設計,將該門課程的內容設計為不同等級的四大模塊。不同模塊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教學內容上較好地吻合和實踐了課程定位和目標,以保障達到國際化課程的水平。具體而言,《會計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塊:
(1)基礎模塊。由于《會計學》全英文課程主要針對工商管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各專業,教學對象的專業基礎通常參差不齊,因此,《會計學》課程先從基礎模塊開始讓學生領略會計學,以中國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報告為范例,從“社會為什么需要會計”這個根本問題入手,進而討論會計的產生和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對會計的影響、會計學科的主要分支、會計工作以及會計職業等主題,從開始就給學生一個總括的會計觀;接下來再講授最基本的會計技術——復式簿記原理,其內容包括會計要素和會計恒等式、賬戶的設置、借貸記賬法的基本原理及其運用,通過會計循環的學習,學生將初步了解復式簿記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更加復雜的經濟業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運用復式簿記原理。
(2)要素模塊。本模塊主要以財務報告的六大要素為主線,分別研討如何具體確認、計量、記錄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具體分析財務報告的編制原理與方法。這也是繼基礎模塊之后的一個鞏固性模塊,要求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論。當然,在研討的過程中,既結合會計學科的新發展、新動向,又結合實踐中會計準則、內部控制、會計職業道德等內容的演進與發展,穿插了大量國內外的企業實際案例。
(3)報表模塊。財務報告是會計系統的最終產品。在財務報告編報的基礎上,本課程還從報表使用者角度,闡述如何理解財務報表信息以及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這是一個提高性模塊,強調學生在學習前面兩個模塊的基礎上,分析大量國內外案例,熟練運用其所掌握的基礎知識。
(4)綜合案例分析模塊。本課程以最后的一個大型綜合案例作為最后的綜合測試環節,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組織各個小組討論和交叉點評。這是課程設置的最后一個綜合運用與提高性模塊,也是保障本課程教學目標和理念實踐的一個重要措施。四大模塊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較好地吻合和實踐了課程定位與目標。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國際化
據相關調查發現,我國高校目前仍有超過一半的研究生認為其專業課程內容的基礎性知識偏重、前沿性知識比重過少。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主講為主仍是主導的教學方式,研討式教學、互動教學、案例教學、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等方式還沒有被廣泛采納。為了有效地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我校在碩士研究生《會計學》課程的建設中,從教學方法上嘗試了某些改革。
(一)強調“學生為主導”的模塊化教學 由于《會計學》課程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與運用,因此,我校率先構筑全方位立體化全英文教學過程,著手開展課程建設的國際化教學改革。將教學過程按教學環節劃分為四大模塊,相互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較好地實踐了本課程的教學理念。從基礎模塊到鞏固性模塊,再到提升性模塊,最后是專門的案例分析模塊,始終堅持學生是課堂的主導者,老師是傾聽者,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根本轉變,而且也適應來自不同專業、基礎各異的學生一起學習。通過這種模塊的設計保證了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踐運用;既有西方現存的理論體系,又結合了我國現行的財務制度與會計方法。
(二)強調基于“情境導入”的案例教學 會計學科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學科,而且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教學因此而成為一種深受青睞的教學方式。《會計學》課程的全英教學過程始終強調基于“情境導入”的案例教學,讓學生可以設身處地地站在決策者的角度來考慮其所面臨的決策問題。以四個模塊的教學內容來看,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而且絕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國情景的實際案例。通過“情景導入”,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處于一個開放的、現實的經濟環境。特別是最后的綜合案例分析模塊,學生通過個人準備、小組討論、分組陳述和提問,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探索某個決策問題的解決思路,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識與技能。實踐證明,這種強調案例教學的方式非常受學生的歡迎,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三)強調“互動式”的科研教學化機制 為了改變當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專業課程前沿性不足,而基礎性有余,在《會計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強調任課老師將科研教學化,并采用互動方式來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閱讀最前沿的學術文獻,以學術研討的方式就某個學術專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了解最新的學術前沿,使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
(四)強調基于“中國國情”的國際化教學 《會計學》課程的全英文教學并不只限于語言的英文交流與溝通,更重要的是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國際視野,同時立足中國國情。在教學過程中,我校側重中西方實踐發展的分析和比較,力求通過這些學習打破物理課堂的約束,讓學生對國際和中國會計實踐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做到課堂的國際化,而不是語言的國際化。強調立足本土,引導學生以國際視野分析中國獨特的問題,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最終走向國際化的必經之路。
三、教學平臺建設的國際化
顯然,在繼續推進課程內容、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科研與論文等國際化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各種機制與技術來推進教學平臺建設的國際化,從而為課程建設的國際化提供支撐,最終增強全英文教學的《會計學》課程的吸引力,以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真正國際化。為此,我校已經或者正在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建設一個國際化的教學平臺,從而有效地支撐《會計學》課程全英文教學的專業課程建設。 當然,其他更多的積極有效的措施還在不斷的摸索之中。
(一)基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導航平臺 在全英文教學的《會計學》課程建設方面,必須確保擁有一個有效的課前導航平臺。學生在進入學習之前,可以先看到教師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目標規劃、學習建議、知識結構,在清晰的導航下引領學生進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每一章節上課之前,教學管理部門會協助教師向學生提供本章節的學習資料如教學大綱、案例、電子課件、相關文獻等,學生在導航平臺中可以看到教師對自己所提出的學習建議。這就從機制上保障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保障了互動式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也保障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塊式教學的實施。這些措施也已經在全英文教學的《會計學》課程中得到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評價與反饋。
(二)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全英文教學的《會計學》課程除了呈現出經過教學設計的學習模塊之外,還有大量的英文學習資源如相關的學習網站、案例、視音頻資料、相關文獻等。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進全英文教學的《會計學》課程的課程模塊與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把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網絡課件、授課錄像等上網,使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此外,還將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經驗,推出一些免費網絡課程資源,從而加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
四、結論
上述只是我校在長期探索碩士生《會計學》課程全英文教學中的一些措施和經驗。這些措施和經驗是否具有“普適性”還有待進一步實踐。如何以全英文教學為載體,真正實現“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理念,還有許多具體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摘要:近年來,我國以實務導向的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和會計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诖?,闡述了我國會計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培養現狀,分析兩種碩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結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學術型碩士;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導師隊伍
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國會計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基本以“學術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但在進入本世紀以后,為了滿足社會對會計職業的高層次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的需求,中國的一些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始試點探索會計應用型碩士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伴隨會計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教育的迅猛發展的同時,兩種碩士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會計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培養現狀,分析兩種碩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結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對策。
1我國會計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培養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的會計人員隊伍十分龐大,但高層次科研型和和應用型人才匱乏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來,我國以實務導向的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和會計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具體表現在:會計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并沒有突出各自的特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導師隊伍等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差別,因而導致學術型研究生缺乏足夠的學術訓練、專業型研究生缺乏足夠的實踐訓練,形成所謂的學術型研究生不“學”,專業型研究生不“?!钡膯栴}。下面,我們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導師隊伍等角度對學術型研究生不“學”,專業型研究生不“?!眴栴}產生的原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1)課程設置。會計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培養科研人員和學科專家為目的,培養這類研究生的關鍵在于通過傳授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實現對學科知識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建構課程體系。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課程設置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培養目標的不同,必然導致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較大差異。然而,當前在我國部分高校,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設置往往只是在會計學術型碩士課程的基礎上減去一些課程或降低要求,這就導致會計專業碩士應用性課程設置較少,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會計學術型碩士課程在研究方法的學習上,往往只開設了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缺乏對會計領域其他研究方法的學習,不利于會計學術型碩士學術能力的提高。
(2)教學方法。國內很多院校的會計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教學還仍以傳統傳授知識的模式為主,這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對于會計學術型碩士來說,傳統傳授知識的模式雖然有助于學生對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但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不利于學生理論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對于會計專業型碩士來說,他們大多來自實際工作部門,有非常強的表現欲望,希望有更多的互動的交流,而傳統傳授知識的模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理論聯系實際難以落實到實處,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導師隊伍。目前,我國很多院校的會計學術型碩士和會計專業碩士的導師仍采取以單一導師制為主的培養模式,并且高校教師中的會計專業碩士導師大多來源于學術型導師。學術型導師大多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乏相關的會計實踐經驗,這些教師從校門到校門,講審計的沒查過賬,講財務管理的也沒理過財,自然也就無法為會計專業學位碩士提供實踐指導。此外,學術型導師對會計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還是以傳統的“學徒式”培養模式為主,這種單一的指導方式培養出來的人知識面和創新思維受到限制,缺乏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研究能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也不利于會計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術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改進對策
2.1合理設置課程
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設置除包括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稅收等基礎核心課程以外,還應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對于會計學術型碩士課程設置除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外,還需重點關注研究方法課程的設置。研究方法的學習對于會計學術型碩士學術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現有院校在會計學術型碩士研究方法課程設置中,往往設置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課程,如計量經濟學,忽視了理論研究方法,如博弈論等研究方法對會計研究領域的作用。因此,在會計學術型碩士研究方法課程設置中,可以增加諸如博弈論等理論研究方法課程的學習。
2.2改進教學方法
對于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教學方法不能局限于簡單的課堂講授,而應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和教師進行互動。因此案例教學和疑難問題解析法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而對于會計學術碩士而言,可以采用文獻研究法,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指導學生進行文獻研究,傳授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撰寫研究論文的方法,提高會計學術碩士的科研能力。
2.3改進導師指導模式
完善的指導模式是會計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鑒于會計專業型碩士培養的特點,在導師指導模式上,可以考慮選擇采用“雙導師制”,即在校內選擇一名會計理論功底強的專職老師,同時在會計實務領域聘任一名實務經驗豐富的實務導師。而對于會計學術型碩士的導師指導,應著力建立會計學術碩士團隊式導師培養模式,會計學術碩士培養應建立導師之間的跨學科合作平臺,組成聯合導師組,可以發揮導師各自的優勢和擁有的資源,帶動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摘要:在全球市場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對會計人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相應的應調整會計學碩士教育目標。借鑒國外成熟的會計高層次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式,結合我國現狀,會計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目標應界定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級會計人才。
關鍵詞:會計學碩士;教育目標;復合型;應用型
會計行業的產生是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結果,市場經濟越發達,會計工作的重要性越明顯。會計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教育,而會計教育目標的確定將會影響會計人才的培養。目前國內對會計本科教育目標已達成共識,但是對碩士教育目標還存在差異。怎樣培養好一個適應目前會計市場需求的新型會計人才,是會計學碩士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從會計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素質出發,探討其教育目標。
一、環境因素變化對會計學碩士教育目標提出的新要求
自從我國加入WTO與國際全面接軌后,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接連而來。會計信息全球化要求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靠近,由此必然產生對會計教育的沖擊。
1.經濟環境變化對會計教育的沖擊。政府市場經濟的作用將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的同時,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一些重大經濟政策將會發生轉移。針對上市公司出現的經營管理問題,近年同、財政部陸續出臺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內容控制規范等,迫使會計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必須進行改革。因此,制定適應于當前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的新會計教育目標,就成為一項緊迫的挑戰。
2.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會計教育的挑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會計事務將日益國際化、復雜化。用人單位希望所招聘的會計人才是綜合素質高的,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求了解一定的經濟學、管理學知識,掌握必要的外語、計算機技能。同時,還應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能力。會計學碩士教育必須要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創造性要求,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融合是我國會計積極應對挑戰的最有效的對策。
3.會計職業的特殊性對會計學碩士教育的新要求。自從“安然”等事件發生發來,在證券市場、會計信息市場等引燃了世界性公正與誠信危機,在此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的崗位職責日益倍增,因為他們是公正、誠信的實踐者和鑒證者。同時,隨著廣大民眾對公正、誠信意識認識覺悟的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的誠信監督也被廣泛重視,對于培養高層次會計人員的會計學碩士教育來說,有效培養適應新形勢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二、國外會計教育目標體系給予的啟示
1.美國的會計教育目標。美國AECC(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對會計教育目標釋義是,培養學生成為后繼職業會計師,而不是當前職業會計師。換句話說,就是在就業前的教育應當是為“終生學習能力”做鋪墊,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意識、創新、就業等。AECC指出會計教育應分四個層次,即“一般教育”、“商務教育”、“初級會計教育”、“專業會計教育”。一般教育包括大眾都應具備的讀寫聽能力、歷史文化知識、一定的國際文化知識,以及會計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定的科學技術、經營決策、高尚意識等潛能;商務教育包括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籌資投資、組織行為、企業合并與分拆等內容;初級會計教育,就是會計入門教育,應當包括會計實踐中所應具備會計管理的全部能力,即會計學本科教育內容;專業會計教育,就是會計的中高級教育,其教育內容為碩士、博士研究生應學習與探索的范疇。從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層面上講,教育在兼顧實務、科研、教學的同時,側重會計實務與科研的需要,即教育目標可定為學術應用型人才。
會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會計人員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人員,其決策能力直接關系到企業經營決策正確與否。因此,在會計實踐中,作為組織高層會計管理者,一般要求具有研究生教育經歷,這就要求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應把應用型人才培養放在首位。
2.日本會計教育目標。日本會計教育體系完整,由初級(職業商務中學、商務專修學校、會計培訓學校、國民教育??茖W校)、中級(國民教育本科學校)和高級(設立研究生教育的國民教育高等院?;蜓芯繖C構)。前者培養會計專用人才,以會計基礎知識、會計實踐為教育重點,保障學生具備從事會計職業的知識和技能。第二者的本科教育目標不統一,主導觀點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會計本科教育應以培養職業會計人員為根本目標,相當于美國過去的會計教育目標;二種觀點認為,會計本科教育培養通用人才,而不是專業教育。第三者(研究生院)以培養未來的研究者和大學講師為目標,強調會計理論教育,至于業務能力、實踐能力,則由上崗后的企業培訓來彌補。受日本特定經濟環境、教育環境的影響,提出的會計本科教育為“通用”教育是相適合的。
3.澳大利亞會計教育目標。澳大利亞高等會計教育目標紛繁各異,但強調為學生畢業后進入職業角色做好準備是一致的。以發展的眼光對待職業環境、職業發展和組織系統的變化,樹立未來職業生涯承擔責任、享有權利的意識。對會計學專業的學員來說,這項目標在其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均需遵循。
三、會計學碩士教育目標現狀分析
1.會計學教育目標現狀及評價。目前,我國會計學專業學歷教育由四個層次構成,即中專(含職高)、大專(含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含碩士和博士)。自1980年以來,各層次人才培養目標雖有微調,但沒有發生本質變革。①中專(含職高)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中等財務會計人才。②大專(含高職高專)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區域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獨立會計管理操作能力的高等應用型財務會計人才。③本科教育目標是:培養各類企業(公司)、事業單位、機關部門、學校、科研機構等從事會計實務、教學、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④研究生(含碩士、博士、博士后研究者)教育目標還沒有公認的、規范的、統一的表述,但多數高校都定位于高級會計人才培養,強調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廈門大學會計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就定為:培養基礎理論堅實、專業知識系統,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實務操作能力較強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上述四種類型、四種層次會計學專業人才教育目標,是隨教育發展而逐期積淀的,有時代的合理性,在長期以來對會計學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與今天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比、與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相比,這些會計教育目標明顯存在不足。第一,不同層次目標界定不清。對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四個層次幾乎一樣,差別僅表現在人為臆定的“中等”與“高等(高級)”之間;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同為“高級會計人才”,強調都是“三位一體”〔科研、教學、實務〕的規格。第二,會計人才層次界定不合理。人才層次劃分,是隨時展而動態變動的。解放初期,人才十分缺乏,當時的高中畢業生足以堪稱“知識分子”;因“”浩劫,“新三屆”本科畢業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絕對稱得上是“高級知識分子”。但目前本科、碩士畢業生通稱“高級知識分子”嗎?在當前大學“普及”、碩士“擴張”、博士“發展”下,可能只有將博士畢業定為“高級知識分子”。在當今會計人才市場需求多元化影響下,便產生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層次格局,顯然將后三者都定位于“高級會計人才”不合理。所以,面對新的情況,中高級會計教育的涵義應當重新界定。第三,層次目標界定缺位。國外高等教育重視本科和博士教育,忽視碩士教育,一般不探討碩士教育目標。國內高等教育是以地方院校為主體,以培養???、本科為中心,重點大學(“211”和“985”大學)的教育重點是本科和博士,一般大學(地方院校)教育的重點是??苹虮究?,縱觀教育學研究成果,幾乎沒有涉及會計學碩士教育目標研究的成果,所以更談不上有統一、公認的表述。會計學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教育在許多高校中客觀存在,有必要探討其教育目標,對完善碩士教育有積極作用。綜上所述,各層次會計教育目標需改革與建立,以便新時期會計職業對人才要求的需要。我們通過研究并經幾年實踐,創立地方院校的會計教育培養模式:“厚基礎+顯特色+重個性”。我們認為,會計教育目標應分層建立與完善,不可含混是非。高等會計教育目標建議分別定義為:??疲ê咧衅瘘c中專)培養初級實務操作人才,本科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碩士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博士培養具有創新成果的創造人才。會計教育目標層次上差異的框架性描述如下表:
上述會計教育目標層次差異的框架描述,是評價現有會計實驗教學與進行會計實驗教學改革與發展設計的基本依據。
2.培養會計學碩士應該具備的素質①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會計行業具有的實務性,理論來源于實務,雖然它指導實務,但往往滯后于實務,所以在課堂上學習的會計知識,與實務客觀上存在一定距離(除教材過時、老師知識陳舊等因素外),不存在一朝努力終身受益,必須繼續學習、持續學習,才能在工作期內成為合理的會計工作者。對會計學專業碩士生來說,積累知識、豐富閱歷不是學習目的,要靈活運用所掌握知識和技能,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分析、思考,做到迎刃而解,這才是我們要索求的目標。②創新與創造能力。所謂創新或創造能力,就是要求會計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時刻關注經營環境的變化,敢于發現問題,發散分析問題,收斂解決問題。經過一定的磨煉也積蓄創造能力,產生創新成果。創造能力是思維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會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員應當具備的能力,但碩士研究生也可以適當的開發創新與創造能力的培養。③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社會觀注的焦點,會計職業道德更是公眾(尤其是利益相關者)關注的核心。近年引發的世界性注冊會計師信任危機,充分說明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只有不斷的深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誠信建設,做到不做假賬、秉公審計、如實報告,才能充當社會經濟發展保護者,才能受到社會公眾的尊敬和愛戴,找回、重塑會計職業的良好形象。
3.會計學碩士應該具備的知識體系。會計教育的目的應該根據會計準則等制度、規范的會計的職業要求制定,權衡會計知識和英語、計算機等技能知識的比重。①廣泛的專業知識;會計學具有“雙重性”,其產生和發展受科學技術影響極大,同時也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比如,衍生金融工具、電子商務、網絡化、信息化等技術的應用,客觀上要求會計實務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掌握相關知識、技術,才能正確處理會計實務,有效進行會計研究。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改革,便于工作和研究需要。②扎實的外語基礎;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融資等業務頻繁。同時,眾多國際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入駐中國,國外會計公司及會計人員介入中國市場,促進了會計人才的交流與流動。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是會計學碩士人才參與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基礎。③嫻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計算機已成為大多數企業進行會計操作的主要工具。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有效應用,大大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強度,節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網絡技術在會計上的應用,實現了母子公司、內外公司、跨國公司的適時監控與協作,提高內部控制的運作效率,保證會計信息一致性和可靠性。所有這些都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和科研人員必須具備嫻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4.改進會計學碩士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21世紀的會計管理富有新的內涵,與傳統會計的記賬、算賬、報賬有本質區別?,F代會計管理要運用多學科知識、技術解決問題,除了必備的會計學知識外,經濟學、管理學、經濟法學、營銷學、金融學、稅收學、財政學、財務學,以及語言學、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知識,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綜合知識的應用。所以,會計學碩士應培養復合型人才。當前的會計教育與經濟改革相比,大在滯后。主要表現在:理論與實踐不銜接,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育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要求相悖。然而,現實的理論課程學習中,存在諸如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課程大綱不規范、課程內容簡單重復、課程知識點陳舊落后等。其結果是,碩士生水平與能力,比本科生強不了多少,比博士生差得多。因此,我國現有會計學碩士教育模式必須改革。①注意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優化,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建設學科基礎平臺,適當注意創新能力的培養,滿足會計教學、科研、實務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②課程設計要科學,不是本科的簡單加碼,也不是博士的簡單減負,合理地將會計、財務、計算機、管理、金融、稅收、法律及外語等知識有機組合,實現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目標;③加強教材建設,拓展教學內容。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無教材,這是普遍現象,有關部門應組織全國力量,編寫適合碩士生層次的規劃教材和統編教材,有條件的可嘗試使用國際同步教材,盡快解決目前教材內容陳舊的問題。同時開發與利用會計教學軟件,充分運用網絡教學資源。④加大選修課比例。實施跨學科、跨專業選課,這樣既可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教學資源,又能滿足培養復合型人才需要,為學生提供享受多學科交叉帶來益處的機會。
綜上所述,會計學碩士教育的目標可以界定為:培養面向企業高層管理、掌握國內會計知識、了解國際會計動態、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懂理論會操作的復合應用會計高級人才。從創新教育層次角度上講,我們認為:會計??疲ê咧衅瘘c中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般會計人才,會計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會計專門人才,會計學碩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會計創新人才,會計學博士教育的目標培養會計創造人才。
[摘 要] 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教育在高層次會計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顯了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的重要性,然而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基于會計專業碩士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以后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 會計碩士; 教育不足; 發展方向; 創新培養
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規模的擴大、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都使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倍增,對其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國高級會計人才相對缺乏,高級會計人才的教育明顯滯后。為了滿足社會對于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2003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在我國設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 這對健全和完善國家高層次會計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1 現階段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對象的改變,引起教學模式的滯后
2009年起,MPAcc開始實行“雙軌制”培養專業碩士學位人才。但是,各高校以前招生時要求考生在會計或相關行業工作2年或2年以上,現在招進了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現行的教學模式肯定要改變。如何針對應屆畢業生,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是個長期的話題,需要不斷地探討和摸索。
1.2 專業碩士很高的學習成本
高成本也是各會計碩士考生考慮的另一因素,各高校 MPAcc全日制學制基本都是2年,部分學校2.5年或3年,學費在8 000~15 000元/年,比學術型研究生成本要高。由于教育部并沒有給專業碩士以資金支持,很多學校規定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為計劃外自籌經費類別,不納入研究生培養范疇,在校期間不享受國家普通獎學金,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不能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和校級助學金等,一些考生也因高額的成本選擇放棄MPAcc。
1.3 MPAcc教育對象范圍狹窄
目前我國MPAcc教育對象主要面向公司、金融機構的會計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人員,相當多的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機構的會計人員和注冊會計師沒有真正參與進來。
2 開展會計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應遵循的發展方向(培養目標)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適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大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開發力度。到2020年,在金融財會等11個經濟重點領域培養開發急需緊缺專門人才 500多萬人。綱要指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依據以上精神,結合 MPAcc教育的實際,我們認為MPAcc的培養目標可以表述為:為跨國公司、一般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培養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有能力綜合運用相關領域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適應多變商業環境、解決復雜經濟問題的能力,具備承擔中級、高級管理崗位職責的條件和潛質。
明確培養目標是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的基礎,只有在符合現實需要的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強調應用性與職業背景,其培養目標應以會計職業能力為核心。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一般可概括為3個方面:職業道德、專門知識、能力要求。專門知識包括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學及相關領域的知識;能力要求包括進取精神、創新意識、戰略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等。除了個別院校提出學員應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外,其他各培養單位所確定的培養目標基本上與學位辦確定的目標一致。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提出的能力要求不夠具體,加之長期以來,我國會計教育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對會計職業能力框架的研究也剛剛開始,所以真正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體系,還需要職業界和理論界的多方努力。
3 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創新探討
3.1 培養單位應根據其辦學優勢和社會需求確定培養方向
目前各院校拿出的專業方向基本上能反映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會計、審計、財務管理、CFO、CPA等方面,其他比較有特色的方向有:價值評估與證券分析、法務會計、國際會計師、公共財務與非營利組織會計、金融工程等。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展的初期,各培養單位應量力而行,在方向設置上不能簡單地求新求全。
3.2 導師承接企業單位的會計工作,由導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增加學生的工作經驗
導師可以發揮自己的社會優勢,從企業單位獲得會計的記賬和審查工作,通過對學生的教學和培訓,使得學生擁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交給學生來完成,最后由導師審核,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著重實務能力的培養。在培養計劃中應加大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在課程安排中添加教學實習,以文獻案例為主要學習載體,主要是彌補應屆畢業生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環節基本安排在第一學年,生源基本為應屆本科畢業生,缺乏參與項目工作的經驗,也沒到參與導師課題的階段,因此往往不知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目的何在、有何用處、如何應用。而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言,學會應用才是理論課程教學的真正目的,所以要求理論教學與應用訓練緊密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案例分析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同時,對本科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加重會計專業課程的份量,擴大雙語教學的課程比例,培養國際化的會計高級人才。
3.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選擇恰當的指導方式
為組建既具有理論深度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各培養單位可以從企業界聘請老師,也可以鼓勵高校老師去企業兼職。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實力和學員特點具體確定指導方式。有的學校還提出,成立以指導碩士研究生的正、副教授為主,并適當吸收企業與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員參加的導師組 , 以發揮集體培養的作用。
3.5 增加實務的實習
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進行創新培養的過程中,進入企業進行現場實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校的模擬實習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現場的親身體會,無法真正熟悉會計工作流程,也就無法處理現實的會計實務。部分高校忽視了碩士研究生進入企業實習的環節,這對學生以后進入企業工作是極其不利的。有的高校雖然安排學生實習,也只是讓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沒有進行統一計劃安排。我們認為,應該對碩士研究生的實習進行統一管理,學校與企業取得聯系,讓學生有組織地去企業進行實習,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學生實習質量的監督;另一方面,學生在同一個單位實習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相互的良性競爭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進步。然而僅讓學生進行企業實習還是不夠的,應該在培養過程中實施分層次教育,建立學?!髽I單位相結合的二級培養模式,即所謂校企結合,就是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將學生需求調研放在首要位置,學校領導、就業指導處、各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調研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崗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為學生的培養制訂規劃。另外,校企結合導向的專業課程設置、學用一致的教學內容、產教相輔的實習體制,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高水平技能。這樣,在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共同培養模式下,學生所觸發的創新靈感,更可能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3.6 強調國際理念,加強本土教育
隨著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將有更多國內企業向國外拓展。對能夠使用雙語和熟悉國際會計準則的會計人才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因此,我國MPAcc教育要想適應正在變化的商業環境,就必須要求自己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夠勝任復雜多變的全球范圍內的會計工作。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會計人員處理國際業務,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素質,而且要能熟練地與外國人溝通,要能閱讀外文資料和外國會計準則,因此,這就要求相關會計人員具備相當高的外語水平,尤其是專業外語,培養他們閱讀外文文獻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能力,從而將其精華或思想運用在業務問題的處理中。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巨大的投資吸引力,外資依然不斷涌入國內,與國外企業的競爭相當一部分發生在國內,在國內的競爭優勢會大大增進國際競爭力。以前主要流行引進國外教材,而今后增加針對中國本土和培養領導技能的課程,刻不容緩。
3.7 論文選題應以會計實務問題為研究對象
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主,因此其畢業論文應以會計實務問題為主要內容,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通過與高校老師理論研究的結合,對解決我國會計實務中的難題具有一定意義。
[提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加,現行培養模式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在認清我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主要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形成的原因,探索通過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培養方式、質量評價等四個要素,分別構建學術型和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從而促進會計學碩士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對接。
關鍵詞:培養模式;學術型;實務型
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結構中處于較高層次,主要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我國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經過積極探索和改革,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進步,培育了一大批國家急需的會計高級人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培養模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逐步顯現。認清培養現狀,創新培養模式,適應發展需求,提升培養質量,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我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在過去的二十余年中,我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一直處于探索和改革之中。在學制方面,依據會計學專業特點實行彈性學制,逐漸淘汰單一固定的學制,除此之外,還實行了“直博”和“碩博連讀"等形式;在入學形式方面,自1985年開始實施的同等學力人員申請學位制度,打破了原有單一的研究生招生渠道,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會計學高等教育;在培養類型方面,2004年4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下發了《關于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類型被打破。
目前,我國在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上形成了兩種學位類型:一種是會計學學術性學位,一種是會計學碩士專業學位(MPAcc)。從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需求來看,我國對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需求大大下降,而對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需求呈增加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在研究生教育恢復之初,為了應對期間的高等教育斷層,解決我國會計專業高校師資和科研人員的短缺問題,我國一直把培養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作為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標,其中大部分畢業后都進到高校和科研機構。但是,近年來隨著博士研究生的擴招及高校師資隊伍的相對飽和,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可能性很小,更多的碩士生走向了會計實務界,從事應用性會計工作。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市場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監管的日趨完善,我國對實務型會計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從而對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由于培養模式的改進落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導致培養出來的研究生與社會期望有著較大差距。因此,在新形勢下,有必要對我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加以反思和改革,以實現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發展。
二、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培養目標。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學習會計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培養能夠適應會計學術理論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理論基礎扎實,具有從事教學工作和基礎性、理論性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時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為博士階段的學習以及將來從事較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二)入學形式。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應以連貫培養為主,將碩士生教育作為攻讀博士學位的中間階段。在招生對象方面,要求學生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生源以本專業或相關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往屆本科畢業生和社會專業人才為輔;在入學考試方面,以培養學術研究人員、理論研究的創造者為標準,由招生單位自主確定考試形式及分數線;在題型設計方面,重視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查,同時強化對研究方法、推理、歸納等研究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選拔錄取方面,主要考核報考學生的在校成績、科研論文、申請論文、工作成果等,并且加大導師的決定權。
(三)培養方式。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要為博士階段的學習服務,構建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為目標的培養體系。
1、課程設置。課程要以公共課為主,不必細分方向,可以在進入博士階段之后再選擇方向、補修相關的方向課程;課程總量上要控制,給學生留出時間來自主學習,發展學生的學術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加強經濟學以及數量分析的教育,以便為將來從事數理分析或理論研究奠定基礎,以適應會計理論研究的需要;課程設置要與科研訓練和學術論文寫作相結合,為博士階段出創新研究成果提供支持。
2、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互動式教學,教授與學生之間充分溝通,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采取非全日制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教學所用教材最好采用反映理論前沿的系列原版教材,多讓學生參加學術講座和學術會議,掌握會計學理論前沿問題;成立導師組,共同指導學生,導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融洽的關系,及時指導學生所遇到的科研問題;安排學生在學習的適當階段與博士生共同做課題、搞科研,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
3、培養年限。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年限可適當縮短至兩年,減少論文寫作階段所形成的空閑期,補充到博士培養階段,更多地學習科研理論,提升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質量評價。對學術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質量評價,可主要依據是否滿足博士研究生入學資格來進行。考核指標要盡可能覆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方面,從而反映學生的學術潛質和科研素養;在優化標準化考試形式的同時,盡可能多地采用文獻筆記、讀書報告、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等方式,真實衡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嚴把論文寫作質量關,建立機制考核導師對學位論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監控工作,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論構思能力、研究組織能力、前沿把握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遵循“寬進嚴出”原則,建立有效的淘汰機制,在進入博士階段學習之前,必須接受嚴格的綜合考試,將那些不具備培養潛力的淘汰出去,確保培養質量。
三、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培養目標。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學習會計及相關學科的知識、技能,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深厚的業務知識,較強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能夠勝任各類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會計、審計、財務等相關實務工作,滿足會計及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
(二)入學形式。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應借鑒職業教育模式,做好招生對象、入學考試、題型設計、選拔錄取等工作。在招生對象方面,要求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工作經驗,但考慮到我國實際情況,應屆本科畢業生一定時期內仍是生源的主要構成部分;在入學考試方面,全國不劃定統一的錄取分數線,由招生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確定分數線;在題型設計方面,減少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查,加重對閱讀、邏輯分析、實際操作等個人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選拔錄取方面,可成立專門的招生委員會,在考核在職人員的工作經驗、業績,或應屆畢業生的在校成績、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綜合考查學生的溝通能力、決策能力、領導能力等,一旦通過,既準予錄取。
(三)培養方式。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要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培養目標為根本,優化培養體系。
1、課程設置。課程設置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用性,設立不同的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需求;加大選修課的數量,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涯上的自我選擇與就業的自我規劃的選擇機會;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增設必要的素質和能力的訓練課程及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判斷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決策能力、領導能力和職業素養;課程設置突出“寬、多、新、實”特征,體現專業特色且兼顧多學科滲透,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2、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互動式、定向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模擬實習、社會調研等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提高學生專業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教學時盡量使用規范的系列教材,對于重點課程,最好使用國外先進的原版參考教材,保持與會計專業發展的同步;鼓勵研究生成立學習小組,共同解決學習和實踐中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培養團隊精神和溝通、表達能力;安排學生在學習的適當階段到會計師事務所、財務部門等實地實習,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3、培養年限。實務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生源差異及在崗在職攻讀學位等特點,決定了培養年限不能一刀切,需要采取彈性設置。根據實際情況,以2~5年較為適宜,并適當減少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時間,補充到實際工作能力培養階段。
(四)質量評價。對會計學實務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如何進行考核評價,可主要依據社會對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的要求來進行,弱化高等學校內部的教學活動在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己酥笜艘M可能覆蓋反映學生素質、能力的各方面,全面反映學生未來的工作能力;減少甚至取消標準化考試形式,盡可能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項目設計、工作實踐等方法來考核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實衡量學生的工作能力;可不要求撰寫畢業論文和發表科研論文,以調查報告、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等形式考核;逐步構建廣泛而全面的校外評估體系,保障考核體系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淘汰和激勵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要嚴厲處理,考核優異的學生要大加獎勵,確保培養質量。
【摘 要】 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相對于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和在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研究生在生源、培養目標、就業渠道等方面顯著不同。為了適應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要求,需要在招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等放面進行深入改革。
【關鍵詞】 會計專業學位; 全日制; 培養改革
自2009年起,教育部決定開展以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目前對于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種類型:一是會計學術型研究生,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職人員都可以報考但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要求參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國家統一劃定(自主劃線招生單位除外),畢業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二是在職單證研究生,以招收從事會計或相關領域實際工作兩年以上的在職人員為主,要求在職人員參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簡稱GCT聯考)”,聯考命題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各招生單位自己劃定,畢業時只能獲得碩士學位證書;三是在職雙證研究生,以招收從事會計或相關領域實際工作兩年以上的在職人員為主,但要求在職人員參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國家統一劃定(自主劃線招生單位除外),畢業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四是全日制雙證研究生,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職人員都可以報考但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要求參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國家統一劃定,畢業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相對于會計學術型研究生、在職單證研究生和在職雙證研究生,全日制會計專業碩士雙證研究生在招生對象、培養目標、就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而需要我們在研究生招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對于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和在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研究生有其獨特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劉成立和陳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從2009年開始的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來看,學生主要來自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本科畢業生,而且生源絕大部分是學術型碩士落榜考生的調劑,受考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并且收費較高限制了部分優秀學生的報考,因而生源質量相對不如學術型碩士。相對于在職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日制專業碩士完全沒有工作經驗,只是從書本中學到了有關的理論,而對實務缺乏了解。
(二)培養目標不同
根據全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培養方案,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面向會計職業,培養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會計實務,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而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會計學理論,系統掌握會計學基本技能與方法,熟悉相關法規,能夠運用會計學和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會計研究和處理會計實務,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及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的高級專門人才。很明顯兩者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
(三)就業渠道不同
與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很多就業于高等院?;蜻M一步攻讀博士研究生不同,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的主渠道是實務部門,即各單位的財務會計部門,很少有研究生會進行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如果是在職不脫產攻讀研究生,無論是單證的還是雙證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養碩士生”,畢業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單位(即現有單位)就業,無法通過雙向選擇方式進行工作的選擇,這是在職與全日制研究生一個很重大的區別。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關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繼續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和優化。要加快評價方式改革,把對考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查作為改革的重點。2012年管理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實行綜合能力考試的試點擴大了會計等共7個專業學位,并且在初試中取消政治科目,即會計等專業學位碩士思想政治理論考試由招生單位在復試中進行,在初試中只考核英語和管理類綜合能力,其中英語100分,管理類綜合能力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數學基礎、邏輯推理和寫作,共200分。相對于以前的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初試,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論和會計學考試,更加關注了對考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有利于選拔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但筆者認為在初試中還要進行兩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會計學基本知識的考查,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標是培養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會計實務,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如果在初試中不考會計知識,只考英語和管理類綜合能力,很多英語專業或數學基礎、邏輯推理和寫作等方面能力較強的考生在初試占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培養時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難,不利于培養高層次會計人才,因而建議在初試中增加專業課的考查;二是適當降低英語的分值或取消英語的考試,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即擁有在會計實務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進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到英語的可能性較小,因而建議適當降低英語的分值或取消英語的考試,或者把英語考查放在復試中進行,給招生單位更大的自主權。
三、培養方案的改革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文件精神,全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制定了《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幾點:(1)鼓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開辟第二課堂,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3)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4)成立導師組或實行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并適當吸收企業與政府部門中相關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5)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于40學分,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習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6)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要體現專業學位特點,突出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筆者認為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應進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積極吸收實務部門人員參與全日制會計碩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體系設計,根據社會的需求制定適當的培養方案,引入企業、行業等實際部門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評價,保障人才培養和職業需求緊密結合。實務部門人員應參加培養方案的制定、培養計劃的制定、論文選題與開題、課程學習與考核以及教學實踐等各個環節。二是適當減少總學分要求,目前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總學分要求不少于40學分,遠高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學分要求,而學習年限短于學術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學校在安排具體的培養方案時,一般把學生的上課時間安排在第一學年內完成,第二學年的上學期安排實踐課、下學期進行學位論文的寫作,這就必然造成第一學年課程過于沉重、學生疲于上課的情形,不利于培養學生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的學校甚至為了迎合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培養方案,而把每學分的學時減少為10學時,因此建議減少總學分要求;三是加強學位論文方面的改革,真正發揮雙導師制的集體培養作用。要根據學生在校外導師單位實習的情況,由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確定研究生的論文選題,確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以解決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為研究的導向。通過論文寫作,不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鄭冬梅,2009)。
四、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改革
在減少總學分的基礎上,要大量減少核心課,適量增加專業實踐課?,F有的培養方案要求核心課要達到22學分,筆者認為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在課程體系方面應進行如下幾方面的改革:一是適當降低專業學位研究生外語的要求,建議改為選修課,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二是由于在初試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論的考試,政治課的學習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體現,不必列為必修課;三是在專業課設置方面,可以將每門專業必修課的學分降為2學分,減少理論知識方面的內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習實踐,但實踐課的學分只有6學分,建議學校應加大相關實物操作層面的培養,加大實習力度,增強競爭力,將學分增加到10學分,即每兩個星期的實習為1學分;五是課程設置要與執(職)業資格考試相銜接,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而與會計密切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和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考試,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較簡單,主要考慮注冊會計師考試,建議應根據注冊會計師考試的科目調整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等課程,以使學生在畢業時獲得相關資格。
為加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建設,我國已出版了國家會計學院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系列教材,如《財務會計理論》等教材,筆者認為需要在下列方面進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數是在2009年以前編寫的,針對的對象是有工作經驗的在職會計專業人員,但從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有很多教材并沒有根據授課對象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應進行全面的修訂;二是《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指出,鼓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論的較多,介紹案例的較少,應進一步加強MPAcc案例課程建設;三是有一些課程并沒有相應的教材,而是借鑒了學術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同于專業型研究生,因而可能達不到培養目標,需要進行相應教材的建設。
【摘 要】 作為我國高校會計研究生學位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簡稱MPAcc)教育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會計研究生學位類型單一、培養模式單一的狀況,豐富和發展了我國會計研究生教育制度。但隨著會計碩士招生規模擴大和結構的變化,會計碩士培養模式也需要創新。培養單位應從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考核與學位論文評價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以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會計碩士; 培養模式; 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學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隨著研究生教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漸普及化為大眾化教育,為了加快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步伐,改變我國會計人員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提高我國會計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2003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設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簡稱MPAcc),2004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務院學位辦[2004]28號文件),批準中國人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21家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面向社會的廣大會計從業者,招收在職攻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為了滿足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于2009年3月,批準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單位招收全日制會計碩士。2010年,在開展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正式批準將全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單位由21家擴展到105家。
隨著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無論是試點培養單位還是新增培養單位都面臨著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由于缺少專業學位辦學經驗,各培養單位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認識誤區。什么是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會計碩士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課程考核與學位論文寫作等方面與學術型研究生有何區別?在職會計碩士與全日制會計碩士由于存在會計職業領域經驗和能力的差異,如何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實現“因材施教”?如何解決會計碩士的培養與行業、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的明顯鴻溝與斷層?上述問題都要求各培養單位在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創新會計碩士培養模式,以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會計專門人才的目標。
二、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培養目標模糊
培養目標是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國目前會計碩士培養目標定位模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混淆了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在培養目標上的差異。目前我國會計領域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絕大多數都在會計及相關行業從事專業性很強的應用工作,只有少部分畢業生在高校、科研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更側重于培養會計應用型專業人才,但卻沿襲了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應用型與學術型人才在培養目標上存在較大差異,將兩類人才的培養目標合二為一,均采用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所培養的研究生既無法勝任會計教學、科研工作也無法勝任會計實務工作。
其二,混淆了在職會計碩士與全日制會計碩士在培養目標上存在的差異性,由于在職會計碩士與全日制會計碩士在會計職業領域經驗和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在職會計碩士在會計職業領域一般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工作能力,接受專業學位教育主要是為滿足其在職提高、在崗學習的需要,全日制會計碩士一般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體,他們在會計職業領域缺少實踐經驗,接受專業學位教育主要是為滿足其提高會計職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在職與全日制兩類會計碩士在學習方式和教學時間安排、就業需求等方面也都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有針對性地細化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從根本上解決兩類會計碩士“因材施教”的難題。
(二)培養方式無法適應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要求
1.課程設置不合理
會計碩士培養目標定位是課程設置的基礎,而課程設置又是實現會計碩士培養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會計碩士培養目標的模糊,勢必會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這直接關系到會計碩士的培養質量。
目前會計碩士的課程體系包括三個部分:核心課、方向課和任選課,其中核心課為必修課程,選修課包括方向課和任選課。無論是核心課還是方向課、任選課,這些課程體系基本上都是沿襲了會計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屬性上大都是理論課程,專業實踐性課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此外,方向課與核心課、任選課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隨意性非常大,方向課的設置也沒有明確的職業導向。
2.師資隊伍不適應
會計碩士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秀的師資隊伍對于會計碩士培養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
但是,目前大多數培養單位的會計碩士導師不但在數量上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在結構上也不合理,會計碩士導師幾乎都來自高等院校,這些高校教師一般都屬于教學、科研型人才,大多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乏相關的會計實踐經驗,這些教師從校門到校門,講審計的沒查過賬,講財務管理的也沒理過財。
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深注冊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管理會計師、企業咨詢顧問、投資咨詢顧問由于受學校管理體制的限制或學歷限制,無法進入高校擔任會計碩士導師,盡管這些人可以受聘為校外會計碩士導師,但由于工作關系限制,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既具有深厚的會計學理論,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嚴重缺乏,難以培養出大批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碩士人才。
3.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會計碩士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沿襲學術型研究生授課模式,教師采用課堂授課教學“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記,老師寫、學生抄,教學條件較好的院校,則采用多媒體方式進行高強度的“滿堂灌”,教師基本上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忽視能力培養,在課程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大多沿用本科生的考試辦法,采用閉卷考試形式,考試內容主要是死記硬背的東西,以期末考試決定課程成績,缺少對學生學習研究過程的考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在學位論文寫作方面,也基本沿襲會計學術型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與指導方法,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指導教師以高校教師為主,行業專家和校外導師沒有全方位參與對學位論文寫作指導和評價。
三、如何培養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目標指通過培養主體(會計碩士培養單位)的培養活動使培養對象(會計碩士)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它規定了會計碩士的培養方向和規格要求,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整個會計碩士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具有導向作用,因此,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
(一)明確培養目標
1.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的主要區別
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教育是會計研究生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兩大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有共同的會計學科基礎,兩類研究生都需要接受共同的會計學科基礎教育,都需要掌握會計學科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但兩類研究生的培養又存在明顯差別,這主要表現在:
學術型研究生:注重研究導向,重在學術創新,在知識結構上更偏重于關注會計“是什么”和“為什么”,其重點培養的是在會計學科領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論素養水平,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備原創精神和能力的會計教學科研人才,并為博士研究生培養后備人才。學術型研究生將來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應用型研究生:注重職業導向,重在培養解決會計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型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偏重于獲取專業性、程序性知識,更關注“怎么做”,其培養重點是在會計及相關領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具有合理解決會計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應用型研究生將來主要在會計及相關職業領域從事實務性工作,因此還要考核其是否具備會計專業的從業資格。
2.會計碩士是應用型研究生
會計碩士之所以定位于應用型研究生,是基于以下特有屬性:其一,從就業方向來看,工商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是錄用會計碩士的主要部門;其二,會計碩士所面對的會計職業有較為嚴格的從業標準,需要執業資格準入考試(如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或需要職業資格水平考試(會計師資格考試、高級會計師資格考試);其三,會計碩士具有明確的職業資格導向,主要對應的是注冊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管理會計師、企業咨詢顧問、投資咨詢顧問等職業崗位;其四,會計碩士具有持續、廣泛的社會需求,他們通過專業學習將獲得在會計及相關領域就業或職業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五,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具有終極性,一般以碩士為主,目前我國在會計領域尚未設置應用型會計博士專業學位(DPAcc)。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關于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務院學位辦[2004]28號文件)中,將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面向會計職業,培養較好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會計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
(二)對課程體系重新構建
課程體系設置是針對培養對象(會計碩士)選定的各類課程所進行的教學安排,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會計碩士培養目標的實現,也直接影響到會計碩士的就業和職業選擇。因此,會計碩士的課程體系構建,應以會計職業資格為導向,兼顧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三者的統一,既要突出會計專業特性,又要體現不同會計職業崗位的特殊需求。
根據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和《關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文件精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目前包括三個部分:核心課、方向課和任選課,其中核心課為必修課程,選修課包括方向課和任選課。
核心課是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學位必修課程,包括社會思潮研究、會計英語、管理經濟學、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高級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高級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高級審計理論與實務等課程,這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更緊密地聯系會計工作實際,將新理論、新成果、新案例及時納入課程內容之中。
方向課和任選課都屬于為滿足會計碩士職業拓展和就業需求設置的學位選修課程,其課程設置權歸屬于培養單位,可以考慮將這兩類課程合并為一類課程,即按專業方向設置專業方向課。
例如,針對注冊會計師(CPA、ACCA)職業,可以考慮開設注冊會計師(CPA、ACCA)專業方向課程,主要課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專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專題、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專題、財務舞弊與識別專題、IPO財務與審計專題、注冊會計師應用文寫作、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IT審計、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中國稅制與企業納稅籌劃、管理溝通等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學習,可使會計碩士加深對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認知,具備注冊會計師(CPA、ACCA)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
針對企業會計信息化應用領域,可以考慮開設會計信息化管理咨詢師方向課程,主要課程包括:管理咨詢顧問職業生涯規劃專題、ERP實施方法論專題、項目管理(Project visio)專題、管理溝通與時間管理專題、企業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內部控制理論與IT治理、AIS應用模塊1(FI財務會計)、AIS應用模塊2(CO管理會計)等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學習,可使會計碩士加深對企業實施ERP項目(會計模塊)業務的認知程度,具備從事信息化管理咨詢師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
(三)建設專職導師與兼職導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高質量的會計碩士教育離不開優秀的導師隊伍,會計碩士培養目標的實現、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關鍵在于建設專職導師與兼職導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1.建立“雙導師”制
目前會計碩士課程主要由高校教師承擔,高校教師大多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乏相關的會計實踐經驗,應著力改善高校教師知識能力結構。高校教師在從事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也應主動到會計實驗室從事相關課程的實驗教學以獲取間接的會計實踐經驗,也可以隨學生到大中型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等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累經驗,提高會計實際工作能力。
在立足于改善現有高校教師知識能力結構的同時,應充分借鑒國外會計碩士教育的成功經驗,考慮吸納一部分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深注冊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管理會計師、企業咨詢顧問、投資咨詢顧問擔任校外導師。校外導師既可以到高校為學生講授有關實務課程,也可安排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由校外導師實施現場教學或進行相關實習指導。
2.建立“導師組”制
鑒于會計碩士擴招造成導師數量供不應求的局面,為實現規模辦學和保證培養質量的目標,在會計碩士培養模式上,要改革傳統的師傅徒弟的“傳幫帶”模式,將校內導師按課程或專業方向建立導師組,實行集體導師制。例如可按核心課組成若干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會計信息化“導師組”,這些導師組既承擔相關課程教學活動和教學案例庫的建設,還承擔會計碩士論文的開題、答辯工作。實行“導師組”制,可使會計碩士教育達到程序化、標準化、批量化,這樣既解決了導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也利于會計碩士和導師進行整體交流,博采眾長,全面發展。建立“導師組”制,可以大幅度提高會計碩士培養效率和質量。
為充分發揮校外導師作用,可考慮將校外導師按其從事的專業領域編入校內導師組,同樣承擔會計碩士論文的開題審核、答辯工作,這樣既可以實現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溝通交流,相互彌補在知識能力經驗方面的缺陷,也可以在課程開發、案例建設、會計碩士論文指導等方面實現合作共贏。
(四)完善課程考核機制和學位論文寫作制度
目前,由于國家對會計碩士入學考試采取全國聯考,統一命題、統一閱卷,會計碩士入學后,各培養單位通常采用“嚴進寬出”的政策,缺少嚴格的考核和淘汰機制,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機制和學位論文寫作環節的管理制度。
在課程考核方面,目前培養單位大多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考試辦法,課程考試實行閉卷形式,考試形式單調,考試內容主要是死記硬背的東西,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為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方法和機制,針對會計碩士培養的特殊要求,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除了采用閉卷方式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程度,還可安排學生撰寫文獻綜述與評價方面的研究性小論文;對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程,可結合案例教學安排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對實驗課程則可安排撰寫實驗分析報告,對專題講座可安排撰寫學習心得或調查分析報告,通過上述方式培養其學術寫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位論文寫作是會計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學位論文是會計碩士分析和解決會計應用性難題能力、收集和處理學術資料能力、語言表達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體現。為保證學位論文寫作質量,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和《關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文件)中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寫作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要突出專業性、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學位論文應具有創新和實用 價值”。
會計碩士學位論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整個環節包括論文選題、開題、寫作、預答辯和答辯等階段,論文寫作時間一般不少于半年。
在論文選題階段,會計碩士要與校內、外導師充分溝通,共同確定論文選題方向和題目。學位論文在形式上與學術型學位有所不同,要結合自身的會計實踐活動撰寫側重于解決實際會計問題的專題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學位論文在寫作上要注意以事明理,從解決會計實際問題中實現提煉、總結會計實踐經驗。
在論文開題階段,會計碩士應寫出規范的開題報告并進行答辯,由導師組對其開題報告創新性、科學性、應用性、可行性、必要性進行評價并給出書面修改意見,確定是否通過開題答辯,通過者進入下一步的論文寫作,未通過者則需要重寫開題報告,進行二次開題答辯。
在論文寫作階段,會計碩士應本著嚴謹、認真、求真務實的態度,獨立完成論文寫作,在寫作過程中要與導師及時溝通,及時有效地獲得指導。導師也應密切關注會計碩士論文的寫作動態,及時解決學生面臨的難點問題。
在論文預答辯和答辯階段,導師組對會計碩士提交的學位論文進行評價和質疑,對學位論文的內容、結構提出修改、補充、完善意見。達到論文答辯標準的,在對論文進行必要的修改后進入論文答辯階段,未通過者需要對學位論文的內容、結構進行修改、完善。
學位論文答辯過程是全面考核會計碩士研究生綜合科研能力、評估和鑒定學位論文優劣的過程,導師組要對會計碩士提交的學位論文從文獻綜述、研究方法與手段、主要研究內容、研究資料的可靠性、研究結論、論文格式、創新之處進行綜合評價,根據學位論文評價細則評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檔次,評出的優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可提交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參加全國優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評選。
四、結束語
會計碩士教育是一種既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又不同于一般職業教育的特殊高等教育類型,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考核與學位論文寫作等方面都有其特色性。各培養單位應當積極探索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規律,在培養過程中突出會計職業資格導向,創新會計碩士培養模式,以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