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 05:19: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語文教學論文參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則。多年來,許多教師就文道統一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許多新見解。但是,文道統一不僅僅是文與遺怎樣結合,如何統一的問題,而首先要明確語文教學中的“道”的具體內涵,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遺”的第一要義,就是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論理,道德教育,這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重視和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是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我們的社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文生了許多重大變化。發展市場經濟,加強了人們的商品意識和觀念,人們開始注重自我,講究實惠,也富于開拓、敢于冒險了。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民主程度的逐步提高,人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政議政意識日趨強化。但是在另一方面,人們又往往過分強調自我,許多人鄙棄理想、榮譽,一些人甚至違法亂記,黨風、官風、民風中出現了許多消極,腐敗的現象。
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今天的中學生較之過去,知識面廣了,視野擴大了,他們注重實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但是過去普遍信奉的集體主義,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在他們心目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們在開放的感召下良莠不辨地接受新東西,把好的傳統也丟掉了。不文明,沒禮貌已不是什么個別現象,違法亂紀,道德敗壞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一切對我們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
我們進行語文教學改革,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塑造和培育一代新人提出了新的重大課題。鄧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深刻思想,因此,如何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水準,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問題,而是教育的大方向問題,只有在語文教學中給經倫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位置和重視,才能使語文教育走出困境,使之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二、重視和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重責。
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曉之以為人之理,是非美丑善惡的觀念,歷來為語文教學行家所重視。我國古代的孔子就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他認為統治者要做到“為政以德”,對人們要“導之以德,齊之以扎”,使之行為“有恥且格”。孟子則極力推崇“教以人倫”。記錄孔子和孟子言行的《論語》、《孟子》以及秦漢之際成書的《大學》、《中庸》,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語文教材,也是倫理道德著作和封建科考的重要經典。深受愛戴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所提出的著名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其中也包合了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語文學科是中學課程中十分重要的學科,它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知識性、綜合性于一體,它所向學生展示的,是生活、社會、歷史。人們的思想感情,其中蘊合著極其豐富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這一點是其他學科,包括政治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就語文教材而言,作為信息載體的語文課本,差不多包括了人類文化傳統中各個領域的積淀,上至天文,下及地理,草木蟲魚,聲光化電,飛禽走獸、世態人情,無所不有,特別是多方面地表達了各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作者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認識,體現了各個時代,作者所認定或貶斥的各種道德規范。正如在巴爾扎克《守財奴》和王愿堅《普通勞動者》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學會正確處理和諧調人際關系;高爾基的《母親》、陶鑄的《松樹的風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周敦頤的《愛蓮說》等課文,則表現了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作者高尚執著的追求,從中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現,加強他們對人生、社會的責任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人民的勤務員》、《說謙虛》、《哥白尼》、《中國石拱橋》等課文,或體現了高尚的道德風范,或表現了熱愛科學、堅持真理、不懈探索和追求的人類精神。所有這些,為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這也正是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所在。
從語文教學的原則看,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這里的“道”的第一義就應當是倫理道德,它包括處世立身的豐富內涵,諸如良心義務,榮譽幸福,愛情婚姻,職業人生,集體現念,國家觀念,是非觀念等等,這些都是中學生所需要而沒有真正學到的。不難想象,倫理道德教育工作的好壞,對我們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們端正教學思想,正確、準確貫徹文道統一原則所必需的,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教育的首位,這應當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從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看,強調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并不是取消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恰恰相反,正是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殊性,發揮它的特有功能。對此,葉圣陶先生一九七三年寫給江蘇常州的一位中學教師的信中,已有概括的說明,他說,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講詞義和章段結構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語文教學大師于漪對這個問題說得更為具體,她說,語文課“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她還特別指出:“只見‘文’,不見‘人’充其量只在雞蟲得失上兜圈子”,“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于漪強調,“認為只要講清文章的字詞句篇,就‘水到渠成’也進行了思想情操教育,這不僅把‘文’與‘道’等同起來,而且表現出教學的隨意性,不符合培養人的教育規律?!比~老和于漪的話,十分明確地聞述了語文
教學的特點和任務。很明顯,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一篇篇具有一定情感和思想的課文,培養和塑造人,這里‘育人最基本的,也是經常起作用的。最有生命力的就是公理道德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和強調倫理道德教育2是由語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所決定的。
從語文教改的目的來看;也必須高度重視語文課的倫理道德教育。多年來,語文教學為在教改中對語文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和方法,但是,這些改革和嘗試,過多地著眼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課堂結構等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注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思想性,尤其忽視了語文學科倫理教育的特殊功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撼。我認為,衡量語文教改成功的標準,固然要語文深傳授豐富的知識和扎實的能力,但更重要的則是‘‘育人”。育人,就是要按照時代事業,社會;未來的要求塑造人,而塑造人首先就是塑造人的靈魂,培養出兵有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的人。葉圣陶說過,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是善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一點,正是我們語文教改的方向。語文本身就是一門人的學問,語文教學道德就要研究人,不僅要研究今天的人,而且要研究明天的人,研究未來對人的要求。今日的中學生是九十年代和下個世紀的主力軍,塑造他們,不僅要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質,成為全面發展的現代人。語文教政必須充分注意這一點,真正體現“育人’的教學目標,否則,改革“充其量只在雞蟲得失上兜圈于’。
三、必須認真探討語文教學進行始理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并不是抽象空洞的倫理道德概念的灌輸,不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說教,也不能同’強迫命令”仍方式要學生這樣做而不那樣優。它應當是“文”與“道”的和諧統一,應當是落實到課文實處的,能引起共嗚的,在學習知識過程中自覺自感接受的食陶和需要,因此,因文釋道是十分重要的。假如在講授《竇娥冤》時;根據課文特點,聯系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要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一、人民在關劇和杜詩中處于怎樣的不同地位?二、,怎樣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與作者個人因素方面看待這種木同?引導學生認識,‘關劇與杜詩都是為民奔走呼號的絕唱,但杜詩中人民只是同情的對象,而關劇中人民已成為抗爭的主要體現者。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杜甫與關漢卿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念。杜甫自覺地舉著本階級的意識和以君王為核心的道德觀念,這就決定了人民在其詩歌中只能作為被同情者,到了關漢卿時代,這種意識和觀念已發生了交化,漢民族把外族入主中國看作是英大的恥辱,這一點在當時民族壓迫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表現得尤其突出,關劇的揭露能如此大膽和徹底,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學到了分析作品的知識和方法,也增強了道德修養和評判善惡是非的能力,在感知,認識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
語文教學中的倫理遺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接受教育的每’個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道德的感化和熏陶,增強作人的素質。因此,這種教育必須把握沉重的共性與個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特點和素質,而“個性”別是指這個整體中不同層次的對象,而不是指個別的人。例如們面對著九十年代的中學生,他們與五、六十年代的中學生,與七、八十年代的中學生在知識水平、思想修養、社會閱歷年都有著許多不向,把握這個整體特征,我們的教育才能切合實際,而不至于泛泛而論。另一方面,對城鎮學生與對農村學生,對高年級學生與對低年級學生,對可望升學的學生與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學生,對男學生與以對女學生等中學生的這些’個性”又有所區別,視這些不同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道他4n所欲道,給他們所欲得,我們的教育就會深入學生心田,真正適合每個學生的人生需要。命而,語文教學中的論理道德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 它的出發點應該是“文”,它的一切依據也應該是“文”,在教學中把“文”與“道”、“文”與“人’結合起來。例如講授〈祝福〉一文時,對女學生,主要引導她們認識婦女的社會地位和歷史的責任,學會自強、自尊、白愛、自信,加深對女性美德的認識,加強自身的修養,對男學生,則引導他們去認訓男權社會的不合理,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并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加強他們這方面的道德修養,學習《回憶我的母親》,可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如可看待繼續深造與走向社會的問題上,聯系《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需要各種層次的人才,使他們有正確的理想和追求,樹立正確的人生現、價值現、事業現、生活現,激發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種教育,以課文為紐帶,緊緊聯系著“道”與“人’,形象面生動,學生往往會欣然接受,受教而不知在受教,甚至師生情感融合在一起,達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境界。倫理道德教育是古老的,同時又是嶄新的,語文教學的內容、特點、任務、目的,都決定了在“文”與“道”的結合中給論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地位,發揮語文學科特有的優勢,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適合社會、時代的需要,適合未來與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從根本上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據此,我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應該,面且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論理道德教育。
【摘要】:語文教學藝術,是指語文教學的審美化。清晰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內在特征,可感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外在特征。它們又分別表現出具體的一系列美學特征。語文教學藝術
具有啟發動機和樂學兩大功能。
【關鍵詞】:語文教學藝術;清晰性;可感性;動機;樂學
教學是藝術,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語文教學藝術是教學藝術的支流,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表現為教學系統內在邏輯的清晰性),作為語文教學藝術的內在特征可以納入“教學藝術”的范疇中,從而結束“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藝術的功能。
一、語文教學藝術的特征引論
教學藝術就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既有對教學規律的服從,也有對教學方法的創造性地發揮。前者是內隱的,支配后者,使其在一定的規則內運行;后者是外顯的,使前者在可信的基礎上更可愛。二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教學藝術。
當前許多研究成果表達了這樣一個共同觀點:并不是將所有的教學而是把那種整合各種教學因素,從而能夠形象、主動、有效、創新、美感地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操作方法或教學操作成果稱為“教學藝術”。有人把現有的關于教學藝術的說法歸納為技巧說、創造說、審美說、規律說、素養說、特殊說、整體說等。實際上,這些說法和被稱為“教學藝術”的各種教學方法或成果基本分為兩個層面:[1]一是以教學美的欣賞、表現、創造為立足點的層面,二是側重把教學藝術歸納為遵循教學規律,使教學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或一種教學情景、境界與方法的層面。兩個層面均表明:科學性是教學藝術的靈魂,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是教學必須遵循的規則,也正是教學是一門科學的精神實質,這是教學藝術之美的內在品格(特征);教學技能、方法是教學必須遵循的行為要領,當技能、方法熟練到“自動化”的程度就形成了教學技巧,當這種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教學技巧浸染了教師的審美創造的靈氣,就具有了把教學原則、教學觀念轉化為教學實踐的教學藝術特質。我們通常將這樣的教學方法系統稱為教學藝術。
張武升是這樣歸結“教學藝術”的本質的;“教學藝術是使用富有審美價值的特殊的認識記憶進行的創造性教學活動。”[2]李如密認為教學藝術的含義有三層:其一,指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教學方法體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規律,貫徹美的原則而進行的創造性教學;其三,指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個性而獨具特色的藝術創造活動等。這三個層面的有機統一乃是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藝術。因此他把教學藝術定義為: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我們認為,李如密對教學藝術的含義的解釋是妥當的,把教學藝術的定義定位于“教學活動”也是妥當的。
我們認為:教學藝術就是審美化的教學活動。學術界對教學藝術的探討,對于我們認識語文教學藝術的本質具有借鑒作用。
所謂語文教學藝術,是指審美化的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行為或者語文教學中的審美特征。語文教學藝術,不僅要使學生愉快地學習語文,而且要使語文教師愉快地教語文。語文教學藝術在關照教學對象的同時,也是對教師自身的審美關照。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離不開創造性的教學謀劃和創造性的教學行為。教學設計,是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在語文教學謀劃中的運用,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藝術、對學生學習力的判斷藝術、對自我教育力的估價藝術是謀劃的科學依據,對課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與陳述、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結構的安排,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行為??梢哉f,“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課堂之上。語文教學藝術中謀劃的物化產品就是教學設計方案,這是我們對語文教學藝術的相對靜態的認識。語文教學藝術的動態性特征就表現為教學的行為藝術。如果說設計藝術屬于“戰略”這個范疇,那么行為藝術則屬于“戰術”的學問。一切課堂教學的技術、技能.只要具有了創造性的審美特質,就可以包括在行為藝術中了。
語文教學審美化,又叫審美化語文教學,是可以與語文教學藝術劃等號的。
韋志成歸納了語文教學藝術的五大“基本特征”:科學性、創造性、情感性、靈活性、魅力性。他認為“科學性是教學藝術的首要特征”,[3]語文教學必須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教育理論的指導性;教師熟悉并駕馭語文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內容,使教學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溝通,以便進行各種形式的有意義的學習,擴大、深化學生固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得到教養、教育和發展。否則就談不上語文教學藝術了。韋志成說,創造性是語文教學藝術“重要的因子”。施教中,創造的主體是教師,創造的對象是教材和學生,創造的任務是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塑造靈魂,創造的手段是教學方法,創造的內容是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設計,創造的產品是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最佳效果,創造的本質是求異。他是這樣解釋語文教學藝術的情感性的:文章的情、教師的情、學生的情,決定了語文教學突出的情感性。教學中,只有這“三情”交融、和諧統一,才能彈奏出教學藝術的美妙樂章。語文教學藝術的靈活性,與教學的固定模式、刻板僵化無緣,而同教學的千變萬化緊緊相連,體現了教師對語文教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處理的靈活度。至于“魅力性”,他界定為:“所謂魅力,從心理學角度說,是一種悅人心目、審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種扣人心弦、激勵追求的感染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的教學功力而啟迪學生的一種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教學吸引力……”。[4]教學藝術的魅力是教學美的集中體現,是教學中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把儀表美、教態美、導入美、語言美、提問美、結構美、板書美、節奏美、結尾美等綜合形成教學美,從而產生教學魅力。他認為,以上五大基本特征“集中起來綻開了教學藝術千姿百態的花朵,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5]
韋志成所說的“基本特征”,主觀意圖是想揭示語文教學藝術的審美品格。只不過,他還沒有抽象出語文教學藝術區別于一般藝術和教學藝術的個性特征來,更沒有深層次地說明這些審美品格是依附什么而換發出來的,作為一本專論“語文教學藝術”的著作,做到這一點是完全必要的。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教學藝術和語文教學藝術的特征或品格的研究,普遍存在這樣
的缺點:一是堆砌一些“××性”“××化”這類的概念,玩弄花哨的術語,其實并沒有什么新見解;二是劃分其特征的標準不一致,交叉現象嚴重;三是這些特征之間的內部關系不清,在論題中的地位不明;四是沒有把自己的概念范疇建立在科學的理論依據上,因此無法聳立起自己的理論大廈;五是空泛的“理論”與教學實踐脫節,缺乏把自己的教學理念落實下去的操作性要領;六是沒有對新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做出回答,回避矛盾。趙伶俐建構的“審美化教學”理論克服了這些弊端。她深入考查了“當代中國教育演進及改革歷程”,對“深層次問題”進行了歸納,以美育心理學、現代系統理論、心理生理學、現當代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以教學實驗和實踐為支持建構了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審美化教學體系。所謂“審美化教學”,是指將教學的所有因素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過程,使原傳統的生硬呆板的教學關系轉化為生動、積極的審美關系的教學?!巴暾囊饬x上的教學藝術,也便等價于審美化教學或教學審美化?!盵6]因此,我們把語文教學藝術視為審美化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藝術最主要的特征是:清晰性、可感性,它們又進一步表現出一系列美學特質。
二、語文教學藝術的內在特征是清晰性
科學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基礎。語文教學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以及教學運行過程邏輯的清晰化,尤其是教學目標、學科知識、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之間內在邏輯的清晰化,從而顯示出語文教學的簡潔、續密、雅致、有恰當自由度的內在美學特質。這就是語文教學藝術的清晰化特征,包括語文知識邏輯的清晰化、語文教學系統各個要素內部邏輯關系的清晰化、語文教學過程邏輯的清晰化。[7]
(一)語文知識邏輯的清晰化
首先,把握語文知識的類別。語文知識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語文規律方面的知識,如文字、詞匯、語法、修辭、寫作等知識。第二類是有關語文學習方法論的知識,如思維方法的知識、聽說讀寫方法的知識、運用工具書和網站的知識。第三類是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社會常識和自然常識,如有關作品時代背景的知識、社會人生體驗的知識、風土人情的知識等。中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因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有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參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學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包括現代漢語知識、古代漢語知識、常用文體讀寫知識、文學體裁及鑒賞知識、文學史常識以及文化常識等。其次,把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分布情況,形成知識網絡。語文基礎知識在教材中出現的形式和位置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現在每個教學單元之中或每冊書的末尾,這類形式所介紹的知識容量大,有系統性;另一類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別出現在課文前后的“提示”“注釋”“思考與練習”之中,這類形式所介紹的知識容量小,比較零碎??傊?,語文學科存在著它自身的基本知識、概念體系。語文教材教學內容邏輯的清晰化,是教學內在邏輯清晰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全部教學出現科學美的基礎。作為教材編寫者,當然要為教學著想,努力把教學內容編制得精粹、實用、好懂;作為教師,要盡力理解編者的意圖,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脈絡,不斷積累,把知識點編織成網絡。
(二)語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邏輯關系的清晰化
語文教學目標是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各種期望在教學中的轉化與實現。而這主要靠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內在聯系的揭示與把握。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弄清知識體系的邏輯,而且還要清楚地知道語文教學目標是什么,它與知識的關系是什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怎么緊扣目標以及知識內容進行等,這也就是語文教學目標、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法、語文教學評價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清晰化。語文教學目標,絕不只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指通過教學之后學生應達到的發展,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發展、人格修養和審美能力的發展,既是即時性的發展,也是延時性的發展。相同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學目標定位不同,那么傳授的側重點和方法就會不同。教學方法是指在操作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和策略。任何脫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無論表面上是多么的“新奇”,但終究是華而不實甚至是干擾教學的。只有建立起教學方法與目標、內容之間清晰的邏輯關系,教學方法才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美的特質。語文教學評價是對語文教學目標達成度以及有關影響因素合理性的估量,即對教學后學生發展實際狀態與教學目標預期狀態之間進行比較、水平分析、診斷問題,并提供進一步調整教學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反饋與策略的活動。提倡在分數基礎上充分運用語言評價,尤其賦予分數以積極意義的解釋,是當今教學評價的追求。
(三)語文教學過程邏輯的清晰性
語文教學過程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操作教學內容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目標的全部活動歷程。教學過程邏輯是最能體現某種教學思想和理論價值的操作部分。教學過程由若干環節構成,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與一定的教學內容、操作方法和教學目標的指向與達成相關。教學環節的排列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序”,“有一個明確的、合乎科學的序,教和學才有所遵循。循著這個序,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教下去,學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8]一個學段、一個學期、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大大小小的語文教學過程,無序則亂,就會影響到教學內容的落實、教學目標的達成。
上述三個方面“清晰化”顯示出簡潔、縝密、雅致、有恰當自由度的內在美學特質。簡潔,指以最簡單、干凈的面貌呈現教學因素及其過程的內在邏輯關系??b密,指教學各因素、各環節之間謹嚴細膩。雅致,指相對獨立的教學因素呈現出精美的整體形象。有恰當的自由度,是指教師思維的自由性的限度或內在邏輯前提下的自由。語文教學藝術,是科學前提下的藝術。語文教學,首先是一門科學,然后才是藝術。只有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才能顯示出語文教學藝術的內在品格是清晰化的美,是科學之美,并確保語文教學藝術的外在品格不走樣、不變味、不跑調。
三、語文教學藝術的外在特征是可感性
語文教學藝術的外在特征是:語文教學因素及其過程中那些直觀可感部分在內在邏輯控制的范圍內盡可能舒展多樣,顯示出形象、生動、豐富、自由的美學品格,使語文教學具有充分的外在形式的感性美[9]。形象,指充分運用視、聽方式對有關教學因素及其過程的外部形態輪廓或邏輯形態進行描繪,使之形成清晰可感的“象”,幫助學生形成認知結構。生動,指有關教學因素及過程充滿動感和趣意,活躍善變,意味無窮,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積極的信息加工狀態。如教學幽默、教學內容的動態呈現、教學手段方式的變化等。豐富,是指教學材料、教學事例、教學方法手段等在合乎教學意圖和內在邏輯需要前提下的盡量充分。但這種充分是以保證清晰、簡潔的內在品格為條件的。任意、無限的充分不是豐富而是浪費。自由,是指外在形式的多樣化、開放性、變異性,但要“隨心所欲不逾矩”。這些“外在品格”是通過感性化的途徑表現出來的。
一是語文教學行動的感性化。語文教學行為是指教師操作教學內容、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系列身體動作。包括教學口語、體態語、板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行為。教學語言或教學言語是最首要的教學直感因素或重要的形式構成面,是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智力時的言語活動,也包括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在課堂上進行的組織管理學生時的言語活動,還包括少量的教育性言語活動。語文教學言語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十分重要。有學者認為:正確與規范、清楚與明白、簡潔與具有啟發教育性,這是對教學言語的基本要求;生動、情感、個性化,這是對教學言語之美的要求;簡約與繁豐、含蓄與明快、樸實與華麗、縝密與疏放、典雅與俚俗、莊重與諧趣、豪放與柔婉、理智與情感,這是教學言語風格的形態;講述、講析、解說、描述、講評、抒情,這是教學言語的表達方式。[10]教學體態也是一種教學語言,也有人稱之為副語言、身勢語。這種無聲的教學言語行為藝術,是最直觀形象的教學行為,是教師身體姿勢、表情、手勢以及服飾等的恰如其分的、和諧組合的體現。教
學板書是另一種無聲言語行為,板書邏輯性、形象性和獨創性的完美統一是板書作為一種審美對象的特質。教學管理行為,是教師教學多重角色自我調節及其組織才能的充分呈現。語文教師可以調整成為符合教學情境的領導、父母、兄長、朋友的角色,并作出學習要求的具體規定。另外教師教學時提問的設置,語氣、眼神的運用,教學水平和人格較力,對保證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組織引導的作用。教學評價,也是教學行為的重要構成面。教師可通過口語和體態語,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作出評價。
二是語文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材料的感性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指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序的操作樣式(啟發式、講授式等)和采用的物質化媒介與載體(計算機、投影儀、錄像帶等)。其實,教學手段也是一種直物質化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方法以切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為前提,以多樣化、直觀化、生動性為美學追求。語文教學材料的感性化,是指對課文的感性化處理,有聲情并茂的朗讀、有形象性的語言描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對課文的再創造,有出示教具或實物幫助對課文的理解。
三是語文教學環境的感性化。教學環境是指圍繞在師生周圍的一切現象或因素的總和。分為物質環境和教學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如校內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師、教學材料等,這里蘊藏著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要很好地開發利用;教學心理環境指師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維、情感、人格、需要、興趣的互相傳遞、接受、共鳴等。感性化的教學環境有顯著的暗示功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信息支持,對語文學習具有增力作用。
我們發現,語文教學藝術的外在特征是教學外在行為和外在形式所表現出的審美特征,它與內在特征組成語文教學藝術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
四、語文教學藝術的功能
語文教學藝術之所以是衡量或鑒別語文教師教學能力、水平高低的尺度,是無數語文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獨特的功能。國內外學人發現教學藝術和語文教學藝術有諸多功能,我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動機功能和樂學功能兩個方面。
我國臺灣學者王克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中說:“一個人的學業成績由兩種因素來決定:一是智力,一是動機。學習本是自動的吸收和積極的反應,而不是被動的行為。教師不能給學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學生學習。教師最大的任務是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給予內在的驅策和激勵。動機是學習過程中的核心?!闭Z文教學藝術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語文學習有三種主要功能,即指引學習方向的功能、集中注意力的功能和增添活力的功能。由于語文教學藝術以內在的和外在的領力吸引學生,學生就容易集中注意力,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專心致志,攻克一個個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有學者根據“長期的觀察、調查與思考”,把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以依次遞升為序排列劃分為六種類型。[11]一是無所謂型。語文學習不為什么,無所謂動機。二是模糊型。學習語文為什么,不太清楚。三是任務型。學習語文只是為了履行一種義務,自己對語文學習并無多大興趣。四是直覺型。覺得語文課有趣味、語文教師教得好,就學,否則就不愿學。出于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考慮或師生的感情考慮,才學習語文。五是功利型。這類學生最多。把語文作為一種工具掌握,因此要學習,這是正確的一面;把學習語文僅僅是歸于應付考試,就未免過于偏頗了。六是深遠型/學習語文是為了發展自我,陶冶性情,將來報效國家和人民。這則材料說明,語文教學啟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是當務之急。優秀的語文教師是能夠憑借自己的“點金之術”,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作用,并用適當的教學難度和教學氛圍去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的。至此,語文教學藝術的動機功能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語文教學藝術具有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獲得身心愉快的樂學功能。語文學習興趣,是學生愛好并力求認識與掌握語文的感情傾向。皮亞杰認為,學生是有主動性的人,強迫學習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對于教學,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強制”與“吸引”,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教學的效果也不一樣?!皬娭啤睂W習,學生以學習為苦,越學越乏味;“吸引”學習,就是運用精湛的語文教學藝術,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越學越有味,美在其中,樂在其中。《學記》曰:“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薄八嚒保褪墙虒W藝術,這是手段;讓學生由“知之”“好之”進而“樂之”,這才是教學追求的目的。有人試驗,對奶牛彈琴,??梢远嗌a奶;讓一些猴子聽音樂,過段時間將它們同沒有聽過音樂的猴子比較,發現前者比后者聰明、伶俐、活潑;對大白鼠進行試驗,同樣發現了音樂對智力發展的影響。據此,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創造了“樂學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把學習和音樂(唱歌)、游戲、演戲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是一種享受。言語的清晰性、可感性,作為語文教學藝術的兩大特征無不是反映了語文教學的美感特征。“當課堂教學達到藝術化水平時,人們坐在課堂上便不再感到被迫和痛苦,他們一方面仍是為了需要學習知識獲得能力而來,另一方面他們是為了欣賞美、追求美、享受美而來。”“在教學的理性與感性中,只要教師和學生能夠從教學中看到自己的精神體現,便會產生由衷的喜悅。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樂學境界。
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藝術的審美化特征,并通過藝術化的教學謀略與課堂教學行為,充實語文教學藝術的多方面的功能。
從文化上看,一個民族的語言特點是由其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漢語國家句子如水般柔性流動、迂回轉折隨遇而安,著重追求內部的文氣暢通,使語言能夠成為作者思想流動的鏡像。近幾年來諸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之類的電影能夠賣座,得到年輕人和廣大觀眾的喜愛,電影中的情節和一些橋段也成為大家街頭巷議的話題,其原因不僅僅在精良的制作,演員出色的表演,而更在于它能夠吸收不同國家的故事題材、獨具匠心的構思、且不斷地推陳出新。話說回來,如果電影沒有這些交融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效果。
1跨文化理念的內涵
語言的功能即人們要求語言所能干的事情,然而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同時客觀世界也要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件,都需要運用語言來表達,這樣功能就看似千變萬化琢磨不定,但是我們仍能夠將其加以歸納,得到更加抽象的所有語言都應該具備的“元功能”,系統功能語言學家將其分成三個方面即:概念、人際、語篇。概念元功能是指語言所對應的靜態的世界意義或者說是邏輯命題;人際元功能是指以某種方式向他人灌輸自己的思想,以及說話人所攜帶的感情態度;語篇元功能即人說話寫文章要整體上考慮,恰當的安排布局,不能顯得零零散散不協調。哈利德和湯姆森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保持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其中給予和需求是最為基本的社會關系,給予的可以是貨物和勞務,也可以是通過語言來傳遞的信息。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2.1研究的交流方式較為單一
語文課堂上多數采用一問一答的單線交流,缺少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及學生的集體深入探究,課堂氣氛普遍較沉悶。這也是我國的語文乃至語言教育的缺陷之處,學生在課堂上對文學作品和文化的理解無法很好地通過交流的方式得到總結、改進。
2.2研究活動中學生的思考不足
在學生的研究活動上,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探討研究活動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死記硬背多,鼓勵創新少。其學習方式的結構式單一的,即常常只是以接受式學習方式為主。而這種學習模式,會阻礙個體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多年的應試教育留下的問題。雖然近幾年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推進很好地改善了這一現象,但在很多基層教育單位,由于升學壓力和生源競爭的增加,許多學校仍舊將分數視為較重要的考核因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舊缺乏思考,較多生搬硬套。
2.3寫作缺乏自由發揮的空間
在作文寫作上,擬題和構思沒有給學生自由寫作、自由表達、自由探究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必要的條件,寫作題目單一,構思內容雷同;沒有很好地鼓勵學生進行富有創意的表達,發表獨到的見解,忽視學生在修改環節的個性表達和探究創造。
2.4教學內容適用于現實,可以適當延伸
情景虛擬,內容實際。因客觀受限,教師不可能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教學,只能是在摹擬的或近似于真實生活場景的情景中組織教學,但虛擬也是以真實為基礎的虛擬,它不代表虛幻。雖然學習者只能在虛擬的情景里進行課堂操練,但因為學生在英語課學習的語言知識是要用于現實生活,否則會影響學習的實踐效果,所以教學的主題與他們的真實生活密切聯系,都有可能出現在他們的真實生活中。
3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教育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法
語言的“人際功能”表現在一個人所講的話能夠透露其社會身份地位、文化修養、和其對事物的感受評價等,同時,語言的“人際功能”還能表達講話者的親身經歷和內心活動。隨著文學表現方式的發展,文本具有更大的空間張力,表現力也得到增強。在這種寫法指導下,表述者常常突兀地中斷原來的敘述加入隨性的想法和念頭,或者對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和語言方式進行評價。以下將重點分析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法:
3.1教學中注重介紹詞語的文化內涵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的意義分為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概念意義指詞匯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則指詞匯的感情色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文化意義是指某一文化群體對一客體本身所作的主觀評價,同一客體在不同文化的人中產生的聯想意義不同。
3.2在語言教育中注意網絡文化的地位
步入21世紀,網絡的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學生交流、學習、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網絡作為一個虛擬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和傳承方式,作為網絡世界一員的學生必然會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而大多數中學語文教師對網絡文化的領悟和感受相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滯后,很多詞匯的涵義在網絡環境中已經發了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在語言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學習,及時向學生傳播積極的網絡知識,從而促進語言教育。
3.3教學中比較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在交際中,由于交際者雙方都有各自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因此經常出現矛盾,降低交際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了解正確的價值觀,并介紹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使學生能在交際中做出正確的預測。能夠吸引學生興趣并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的另一種文化教學活動就是引導學生觀察來自不同文化的學生所展現的不同學習風格。這實際上也是對某些文化信仰和態度的體現。
結論
總之,越來越多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意識到了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寓文化教學于語言教學之中,重視對目的語文文化背景的教學,并采取相應對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尋找教材和德育教育的切合點,樹立良好思想道德觀念
語文教學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每一篇優美的文章都充分展示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先輩們為反抗外來侵略和奴役、反壓迫,爭取獨立和解放而前仆后繼,使學生為先輩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肅然起敬,從中培養他們樹立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并對學生們進行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優良的道德品質熏陶。如,在學習《我的戰友》中,通過圖文并茂的情節感染,繪聲繪色的講解,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深深溶入到那為祖國而戰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學習《長征》中,通過學習,同學們被紅軍那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精神所折服;在學習《詹天佑》中,同學們被詹天佑面對帝國主義的狂妄自大,為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勇敢受命的愛國精神所嘆止。筆者由此要求學生寫出讀后感,使學生更深一步地領略文章中的內涵,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由此而找到教材內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合點,教育學生從小樹立為民族的振興和祖國的繁榮而奮斗的目標。
二、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年齡特點進行德育教育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因年段、因人而異。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講究教育的系統性,突出教育的階段性,認真做到以下幾點。
1.縱向有次序、有階段。根據小學生的知識差異,年齡跨度,一般分低、中、高三個階段。低年級學生通過“入學教育”中“升國旗”、《我多想去看看》等教材,讓學生明白:國旗代表我們國家,升旗時行注目禮,是對國旗的尊重,對祖國的熱愛。通過《日月潭》、《葡萄溝》、《王二小》等教材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們的祖國很大、很美,臺灣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許多革命先烈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應以先烈為榜樣,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常做有利于祖國、人民的力所能及的事。對中年級學生,要多從側面、更大的范圍,加強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激發他們的愛國激情,如:通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等教學,使學生了解祖國的美麗,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通過《大海的歌》、《參觀人民大會堂》等教材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的輝煌成就和美好的四化建設未來,增強學生生長在偉大國度的光榮感和建設祖國的責任感。高年級學生,除教材中的一些課文外,還要通過一些課外閱讀、習作、時事政治等加強對他們的德育教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2.橫向有重點、有聯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僅憑借語文教材是不夠的,必須聯系思想品德、歷史、自然等教材,其中,思想品德是重要的德育教育材料。讓學生認識到:想做一個新世紀的優秀接班人,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優良的道德情操。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聯系社會實踐進行德育教育
對小學生進行德育,不能空洞說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求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育的實效性,為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從小事做起,做到學習文化和德育教育兩不誤。小學生年齡小,往往易染上壞習慣,我們必須要求他們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如,自覺拾起操場上的廢紙屑,自覺扶起教室一角的掃帚,看到水龍頭沒關自覺去關上,發現壞人壞事要敢于站起來揭發,自己犯了錯誤要敢于承認,早上來早了要自覺進教室讀書,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拾到東西要交公,不貪小便宜,等等。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這樣,學生為祖國、為人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
2.課內課外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單靠課堂是不夠的,還必須開展好課外活動,讓學生從富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活動中進一步接愛教育。結合世界反恐怖活動,開展以“學和平衛士,做新世紀的優秀接班人”的少先隊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恐怖行動的事實真相,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增強學生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責任感,使他們成為新世紀品學兼優的可靠接班人。
3.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思想道德好壞,應從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檢驗。為此,每隔一段時間,就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集體活動,通過爬東羅巖,看到學生們互幫互助的情景、互讓開水和飲料時,筆者頓感寬慰。平時,還在學校組織他們參加各種比賽活動,增強他們熱愛集體的團隊精神,為集體增光的榮譽感。通過不懈的努力,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在思想品德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學生們也深深地認識到思想品德在他們成長中的作用。
[作者] 梁雪亮
[內容]
(廣東化州官橋紅峰中學 梁雪亮)
“激勵”,即激發鼓勵,是指教師運用各種形式對學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保持情緒的穩定性,幫助學生確立自我意識,建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促成學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發展。
初中生——作為中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對象,他們正處在人生學習征途的關鍵路口。因為年紀小,貪玩,“成就動機”尚不可持久,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出冷熱、焦慮等情態,這就更需要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適時地不斷地給予激勵,使他們出色地邁好中學語文學習的每一步。如何充分發揮激勵原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效應呢?本文擬從三方面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目標激勵
語文學習的目標就如同飛機上的操縱桿,航船上的方向盤,對語文學習活動起著不可或缺的定向,導航作用。學生只有確立了一定的學習目標,才能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調節自己的行為,為達標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確的學習目標的確立又有待于教師的幫助和激勵。
特級教師魏書生,在初中新生入學時,便根據“知識結構”的理論,巧妙地采用“畫知識樹”的形式,形象地為學生確立了初中語文知識遠期學習目標。魏老師還據學習目標層次性原理,要求學生標出已掌握的知識點,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為今后的努力方向。這無異于為每一個同學設計了一張因人而異的目標圖,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實用性。而魏老師創立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課型課堂教學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則是在上課之始師生共同討論擬定的一篇課文或一堂課的短期目標。
魏老師在開學之初,一課之始,首先考慮到的便是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足見他對目標激勵的重視,這也是他在語文教學上的重大創舉,為我們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經驗。
誠然,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就越能發揮他的潛能,登上一個個新的臺階;但是若一味地提出擂臺式的目標,學生無法嘗到成功的甜頭,只能是漸漸地失去信心,敗下陣來。因此,我們運用激勵原理為學生確立目標時,應象魏老師一樣,不越俎代庖,而是師生共同研討,使目標既針對學生實際,又符合教學規律,避免目標過高過低的負效應,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動機激勵
動機有別于目標,目標是人們的行為結果,動機則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觀原因。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與學生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學習動機刺激學生的學習,學習的成功又反過來強化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投入語文學習的“起動器”,而“起動器”的開啟有多種途徑。
筆者以為,首先要融洽師生關系,方可打開動機激勵之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它直接制約著學生學習動機的引起和維持。這一點往往易為人們忽視,誤以為“教不教是教師的責任,學不學是學生的事情”,把師生共同活動的教學過程理解為教者單方面的純知識傳授,把教與學割裂開來,淡漠了搞好師生關系這一重要因素,學生也就冷漠了對語文的學習。筆者曾結識過這樣一位同事,他本人能力極強,精語文,通數學,曉外語,還能快速解物理難題。可他在教學活動中,時時以自己的水準衡量學生,處處講求師道尊嚴,動輒大加訓斥,使學生對老師及其所教的學科“敬而遠之”,無法引發起學習的動機,造成教學的失利。成功的語文教師都是十分重視融洽師生關系的,魏書生老師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他的管理藝術,而其管理藝術的精髓就在于講求“民主”,凡要求學生做的,都充分地與學生商討,共同研定。他認為師生之間是“船工”和“過河人”的關系,是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教學實踐中,無數成敗的事實啟示我們:若教師能多一點“民主”之心,少一點“民王”之氣,和學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承擔任務,一起解決問題,則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反之,若師生關系緊張,相互之間不信任,及至于相互對立敵視,則會出現對抗心理,削弱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阻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次,要重視反饋作用,才能探準動機激勵之道。反饋是語文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往往產生正效應。一般的學生在每次考試、測驗、作業乃至于課堂回答問題時都急于得到反饋,或得到滿分,或超過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或越過了從未越過的及格難關,抑或是得到教師的好評,同學的贊譽,這些都可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學低年級的學生充滿上進心和好勝心,即便面對不理想的成績,只要能得到及時的激勵,常常也會咬咬牙,急起直追。當然,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善于利用反饋的正效應,不斷地為學生已涌起的動機浪濤推波助瀾;同時也要注重排除反饋所引起的負效應:成功帶來的驕傲自滿,失敗造成的悲觀泄氣,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進等多種心理頹勢,力求把這些不利因素杜絕于萌芽階段??梢?,“反饋”是教師有針對性地適時地對學生施以動機激勵的信息源、主渠道,舍此,教師的激勵便只能是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了。
(三)需要激勵
需要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動力。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則是一切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的引發維持和加強的動力源泉。需要愈強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就越有力。語文教學中的需要激勵,是指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語文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語文的欲望,促使學生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標,以堅持不懈的行為求得自身的滿足;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保護差生的自尊心,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勵的關鍵。自尊是學生對獲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體驗;馬斯洛關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實現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個學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喪失了自信力這個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
只能是空話一句,更不用說有什么成就了。 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個班級總有幾個同學書寫一塌糊涂,考試一路紅燈,可他們仍不思進取。這種劣勢心理的產生固然有多種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在他們學習上開始出現挫折時,不僅沒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激勵,反而遭到同學們的冷眼,教師的冷遇,使他們漸漸地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在這最需要拉一把的時候,教師卻往往出于“恨鐵不成鋼”,施以“責任田在向你們呼喚,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向你們招手”的強刺激,導致他們本就近乎崩潰的精神防線徹底塌方。就這樣,失敗——打擊——失敗,鉆進了惡性循環的魔圈,一路滑坡,不能自拔。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千個兒童中,弱智者和智力超常者僅占千分之幾,差異并不很大,別的同學能達到的,幾乎大家都能達到。部分同學之所以未能取得最優異的成績,問題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適合于自己特點所需要的學習幫助和學習時間。事實正是如此,筆者曾接到一個差班,該班初一時的語文教師年老多病,無法正常教學,作為該班第四任語文教師的我,從激勵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著手,主動地關心差生,不時地對他們細小的進步表示贊賞,在全體同學面前重新樹立他們的形象,讓他們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和老師、同學們對自己的期待。在他們再次失利的時候,告訴他們“耕耘多,收獲少”的現象亦經常出現的道理,并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茖W的道理,激情的話語,不斷的贊賞,真誠的相幫,填平了他們心中的缺欠,點燃了他們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這時候,我因勢利導,趁熱打鐵,讓他們完成《語文與生活》、《學習語文的苦與樂》等作文練習,讓他們明白生活中離不開語文,生活中又處處可以學到語文,而要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慰,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等道理,進而樹立起為了更好地從事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排除一切困難學好語文的決心。經過兩年的努力,該班中考語文成績名列全區五個鄉鎮之首,高出縣平均分10多分。不斷地給學生以語文需要的激勵,使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需要激勵不僅適用于低年級語文教學和差生的轉化工作,也適用于中學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語文教育工作者應根據需要是隨著人的活動不斷發展變化的規律,及時地了解學生的需要動態,使激勵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學生引入五光十色的語文學習殿堂。
長跑健兒跑過幾千米的跑道,登山英雄昂首挺立于數千米的峰巔,或打破紀錄,或奪得冠軍,這是他們長期汗水的結晶,也離不開師友們一聲聲熱烈的喝采助興。語文學習之路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跑道,是一座沒有頂點的峰巒,艱辛地跋涉于其上的莘莘學子,企盼著師友們的激發鼓勵。有志于語文教學的同仁們,讓我們把一根根激勵的“柴火”不失時機地投擲到學生學習語文的火盆中,使之燃成熊熊大火。
現代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就等于交給了學生打開文化 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為此,筆者從1988年就開始分別在初中和高中學段進行了“卡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的 教學試驗。教會學生動手制做知識卡片,使他們能夠獨立尋找知識點,提高依托舊知、掌握新知、積累與類化 知識的能力。
卡片法,是用卡片形式來摘記知識精華、提要讀書內容的閱讀方法。由于卡片的制做要經過分門別類、理 解消化、篩選筆錄等一系列感知、思維活動,所以獲得的印象比較深刻。它的內容比列表法單一,形式比做讀 書筆記靈活,制做時散裝活頁,使用時可分可合,是古今中外學者治學的基本功,是積累資料的好方法。
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說過:“只要你積累了兩萬張卡片,你就會成為這門學科的專家?!睖卦獎P也講過: “最淺的墨水也勝過最好的記憶。”我讓學生把這兩句名言寫在卡片的扉頁上,作為激勵自己長期堅持制做卡 片的驅動力。
我們制做的卡片分為5類,基本上涵蓋了中學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中的大部分。現分述如下,以供同行 參考。
一、語文常識與字詞卡片??ㄆ姘?項:1.課題,2.出處,3.體裁,4.作者,5.線索,6.順序,7.中 心句,8.寫法。卡片反面填寫本課的生字、生詞,并注音解釋。每課一張,結合預習和復習兩個過程完成。此 種卡片重在強調記憶和積累。
二、現代漢語語法與修辭卡片。語法包括:文字、詞匯、短語、單句、復句、句式變換和修改病句。修辭 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排比、對比、對偶、通感、移用、反饋、投問、反問、呼告、委婉、映襯、 雙關、拈連、回環、頂真、引用。每篇課文教師僅舉一例,讓學生在卡片上留出空白,通過3年的學習,讓學生 每種修辭都補上10個例子。
三、古代漢語語法與古代文化常識卡片。語法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動賓 、定語后置、賓語提前、成分省略、凝固結構、重點虛詞。常識包括:天干地支紀年法、帝王廟號紀年法、古 代職官、古代典籍、古代人名地名異讀、重要作家集團和重大文學現象。此種卡片屬于縱深式的知識積累。同 時,每課講完后,還讓學生制做本課的“語法分析表”大卡片,這屬于橫向式的知識類化。兩者相輔相成,互 為補充。
四、議論文寫作方法與資料卡片。為了解決學生整天囿于學校的小圈子里,因感受生活、接受信息較少而 造成的寫作時無米下鍋、無法操作的弊病,筆者設計了一組資料性較強的寫作卡片。一方面提供縱向式、橫向 式、比較式和關系式的寫作技法;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含有論題、論點、論據和寫法的寫作資料。
現舉一寫作卡片實例如下:
題目:《奔向未來》。引論:在漫長的生活跑道上,并沒有人向我們發出那激動人心的“起跑”槍聲,但 在我們的四周,卻處處是無聲的“起跑”信號。論據:西方人托夫勒指出:世界發展已經歷了三次“浪潮”。 第一浪潮發生在英國,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第二浪潮發生在美國,標志是電的發明。第三浪潮還是發生在美 國,有4個標志:原子能、計算機、遺傳工程、航天技術。但托夫勒認為西方的開發已經接近尾聲,第四浪潮正 在悄悄地拍打著太平洋的東海岸。這是西方人的看法。那么,東方人呢?
李政道博士說:“十年后領導世界科學技術的將是華人!”為此,鄧小平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太平洋 世紀!”
看看我們的鄰國: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正在飛速發展,方興未艾;而亞洲四小虎:泰 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又要崛起!世界科技財富在美蘇兩國,前蘇聯有15萬一流的科技人才,而美國則 有24萬一流科技人才。美蘇共有核彈頭50萬個!可以毀滅地球10次!當年有人問愛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 景。他幽默地說:“我認為第四次世界大戰將是又一代的原始人用石刀石斧在對打?!?
結論:落后就意味著死亡。因此,我們要瞄準世界先進水平迅速起跑,奔向太平洋世紀!寫法:可用先分 后總的結構。
這樣的卡片我預制了35張,又編選了100個題目準備與學生長期共同制做。這種卡片的好處是使學生具有新 鮮感,誘發學生的寫作沖動;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議論思辨的材料基礎。缺點是容易限制學生的思路。
五、現代文快速閱讀技法與示例卡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局局長保羅·郎格朗先生在他的報告《 學會生存》中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倍欠窬邆淇焖匍喿x的 能力,正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高考成敗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引導學生將快速閱讀的主 要技法制成卡片。例如計時閱讀法、程序閱讀法、線式閱讀法、面式閱讀法、變速閱讀法和比較閱讀法。在領 會和掌握方法的前提下,我再用《語文周報》上發表的北京四中特級教師顧德希先生和北京八十中特級教師寧 鴻彬先生編選的課外閱讀資料來充實課堂練習,讓學生獲得快速閱讀的實踐體會。
總之,卡片只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當然, 更不能僅以此法而取代或影響了其他更好的學習方法。同時,這種方法也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更有待于實踐 的檢驗。愿能引起同仁的重視。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類生存進化的內在客觀需要,是發展的唯一路徑,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化的必然選擇?!痹谥袑W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創新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因此,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是進行創新教育的絕好素材。
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之一,在各學科中,重視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是學科的重要任務。素質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其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目的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當今世界,知識的更新周期縮短。高新技術發展迅猛,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急需涌現一批又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有創新精神的教師,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關鍵詞:激發興趣 培育創新 激勵創新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類生存進化的內在客觀需要,是發展的唯一路徑,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化的必然選擇?!痹谥袑W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創新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因此,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素質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其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目的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當今世界,知識的更新周期縮短。高新技術發展迅猛,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急需涌現一批又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共同重視。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教學,具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獨特優勢。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創新意識
如今的許多教師還在“穿新鞋,走老路”??谔柺恰罢n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授課思路還是老一套“滿堂灌,自導自演”。這與發揮學生潛力是事與愿違的。其實,他們身上的“淘”的缺點,正是我們所說的“潛力”。作為教師的我們往往容易忽略這些同學,從而泯滅了他們創新火花的綻放。從此他們便成了老師固定枷鎖中的“模型”。就是教師常說的“老實,聽話”型學生。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切忌不要使學生成為“方格里的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運用深度的語言,精心設計,合理引導,創新情境,激發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發揮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并且勇于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我們要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堅決拋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創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環境,多角度,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第二、重視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激發創新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使學生牢固樹立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在教學中,意識支配行動。不囿于教師的定論,敢于大膽質疑。要使學生明確,并非只有發現人類未發現的新事物和新規律才叫創新,一個人只要通過獨立思考而產生的思想、做法,雖然對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對學生本人卻是全新的,這就是創新。為此,需不斷激勵學生,不斷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增強創新意識,使創新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由于人格因素對一個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興趣是推動創造力的強大內驅力,也是影響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認識什么是創造性,創造性對自己的現實及未來發展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盡可能地為進行創造提供能激起創新的情境,讓他們去嘗試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從中體會由此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在過程中,教師要變課堂為學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興趣愛好為中心。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我們許多教師總是津津樂道于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教師單方面只管把知識講下來,卻不管聽講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我把該講的內容講到了,至于你學沒學到,那就不關我的事了。這種認識,不光是教法問題,更是指導和觀念的問題。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我認為,重要的任務在于漸漸地養成從事緊張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習慣?!眲撛煨缘哪X力勞動習慣的養成,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雙邊互動,才能激發創新的興趣。
第三、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樹立敢于創新的精神
傳統教學使學生失去了創造主動性,成天到晚只能聽從教師的指導。從而形成了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的不良局面。傳統教學往往只強調接受或模仿,忽視創造。它要求學生必須循規蹈矩,在固定范圍內解答問題,這使得學生的思維近乎封閉與僵化,缺乏應有的開拓與創新意識。它不僅制約了當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潛能。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一個不容分辯的事實早已證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堂搞“活”了,呂淑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屆年會開幕式上也講到:“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實際上,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的,他們不會沒有反應,因而他們時常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許多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題開始的。因此,這種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問題的做法,對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出的點滴創造性,也要給予適時地肯定,以培養他們敢于發現和創新的精神。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指出:“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大綱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地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此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思考、探討、發現、創造,不但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結論,更要為他們拓展足夠的空間,用來思考,形成結論的過程以及怎樣去掌握結論,評價結論。”于漪的話,精辟至極。古人也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認為,大膽質疑,就是在面對問題或結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些問題或結論是否就是絕對正確?是否就是無懈可擊?在一連串的質疑問題面前,培養創新能力。
四、鼓勵質疑,培育創新萌芽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皩W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敝挥猩朴诎l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教師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才能推動其求知欲,發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為科技進步作貢獻的興趣和志向。創新意識不能只靠教師的講述來啟發,在課堂上要注意知行結合,營造興趣氛圍。精講多練,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能干巧干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
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語文教學中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就要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已見,敢于提出自已的見解,不要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創新的火花,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與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創新積極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題,課本的預習提示和《教師教學用書》都認為小說“揭示了為封建科舉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戰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這樣理解才算對呢?那不一定,其實魯迅自已只說,《孔乙已》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別無他議。千千萬萬的教師這樣教,億萬的學生這樣學,再也沒有什么創見了,應該說在封建社會,爬上去的知識分子畢竟只是風毛麟角,沒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為什么其他人沒有成為孔乙已呢?這存在著一個自身因素的問題。孔乙已自身缺乏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學會自下而上才是我們今天從學習這篇小說中應獲得的啟示。這是其一。其二,小說中的人們,對孔乙已這樣的苦命人是這樣冷漠,是不應該的。今天,我們要予以同情與溫暖,不能那樣冷漠,我們要讓世界充滿愛。我想如果這樣理解,我們今天學這篇課文才有現實意義。如《地球是圓的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據《科學世界》說:“地球真的是圓的嗎?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體,它更像一只撒了氣的皮球,這種不勻稱是由于地殼內的溫度變化引導地球深層無能無力造成的?!蔽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這些科學的最新發現介紹給學生,一定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創造性。教師在評估學生的答題時,特別是非基礎知識方面的答案,要把有無創造性擺在首位。正如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樣,凡答案都對而當有創造性的,則給60分,凡有創見的,即使沒有都答對,也可打120分。 五、啟發想象,開拓創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類所獨有的思維能力,它能夠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而發散正是創新的基礎,也是一切發現和發明的基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機會,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如對有些充滿活力詩情畫意的正詩文,就可讓學生在讀文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畫一幅能夠表達出詩意的圖畫。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然而,從文字到圖象,需要思維的加工過程。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讓學生通過表現自已腦海中詩的畫面,謀求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解。鑒于學生的能力水平問題,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邊討論、邊思考:畫什么,該怎么畫?這樣,學生在和諧、合作的氣氛中自主學習,各抒已見,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古詩《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就如何在畫中表現“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的詩意展開了討論,各執一詞,爭執不已。有的認為應該在房子旁邊畫一座橋,再畫一條小溪繞屋而過,有的認為小溪不應繞屋而過……所有這些爭議對詩句的理解似無關聯,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貴的是,它能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能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為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進教材中的部分古詩有一定的故事內容,可表演性強。讓學生把古詩編演成一個故事,學生則能展開豐富的聯想,理解詩意,充實內容。例如,學生表演《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詩中詩人詢問蒼天的場面時,他們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充分展開想象,進創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學生對作者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有摸著后腦,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長嘆的……學生種種表現,不正是創新的表現嗎?求新、求異,就是創新精神的所在。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激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只有這樣的土壤,孩子們的創新之花才能燦爛綻放。
六、正確評估,激勵創新意識
教師應采取激勵的評價機制,做到賞識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注意保護和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課堂上,學生勇于回答問題的行為是教師首先應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確與否是次要的。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態度和創新熱情,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做到不只是評價學生的做法正確與否,更要注意評價他們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交往狀態,評價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及探索創新的過程。在評價方式上,要注意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學生作業、習作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成果的激勵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完善他們的創新精神。如在班中開辟習作園地,為學生的作文“發表”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利用評講課讓小作者讀自已的優秀作文,及時在班中鼓勵、表揚,匯編個人、班級的優秀作文集,再配上學生自用電腦繪制出的封面,家長寫上序言,進行評比等等。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興趣,有利于他們再度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在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應創新、引導創新、培養創新,才能使語文教學的發展走向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不斷的創新、同時符合教育教學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才能保證教育與時俱進。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語文教學怎樣的變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學體系上來完善和添加,創新,創的不是形式,創的是讓學生如何更好的來學習語文知識的技巧。本文就從傳統基礎教育出發來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1.課堂發言不積極
上課學生興趣低下,這使課堂變得沒有任何生機,有的學生不喜歡主動發言,得過且過,甚至很多學生害怕上課回答問題,這是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認識到課堂的意義,主動舉手發言是一節課上的成功與否的關鍵。舉手發言不僅是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動能力,也是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的一種好的途徑,在講課堂習題的過程中有個知識難易滲透的標準。
2.學生學習成績差距大
從初中的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是參差不齊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師的教學手法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等等。針對這樣的現狀,教師一定要加以重視,否則將會導致學生偏科嚴重,久而久之對語文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抵觸。初中生大多處于叛逆期,可塑性很強,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讓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從而認真的學習語文知識。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學好語文,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更能夠拓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成功的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使教學呈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但是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很多學生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原因在于學生對語文課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師的引導方法不正確等等。針對這樣的現狀,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定位語文在學生未來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思想上對語文產生一個整體的新認識,重塑學生對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二、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1.讓學生主動發言
培養學生舉手發言的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每節課都要有發言,然后積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周都有lunwen. 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論文和發表服務,歡迎您的光臨獎勵和懲罰。每天發言好的學生,發言次數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據發言的內容,適當的減輕他們的作業。雖然有的學生積極舉手沒有答對,但是通過舉手也能在站起來的那一會努力的想答案,這就是一個進步。所以,不要讓學生害怕舉手,要讓他們知道,舉手是一件值得夸獎的舉動,這樣才會調動學生們主動舉手的興趣。
2.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學習的能力都不同,一個班級當中學生學習成績定是良莠不齊的,所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針對每個小組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共同進步。每個小組中都必須有不同基礎的學生,這樣有利于相互幫助。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層次,難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相對簡單明了的問題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提問,較難的問題則由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整個課堂就會“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保證了課堂的質量。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⑴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語文的學習,本身是個枯燥的東西,字、詞、句、段的學習是一個理解、記憶的過程,這些基本的掌握還是要從課文當中尋找。所以能把一篇文章讀的熟練,理解的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字詞的應用。分角色來朗讀、復述課文、講故事等都是學習課文容易讓學生進入情境的方法。比如《木蘭詩》的教學,可通過以上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就能更好的掌握文言詞、句、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和氛圍的設定是很重要的。
⑵引發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學當中,要調動學生身體上的每一個感官、每一個部位。一般初中學生們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們要盡量調動他們各個部位去感受,去觸摸、去聞、去聽等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當中感覺快樂,重要的是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比如《看云識天氣》這節課,講的是云和天氣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看一看窗外的云。然后提問學生,我們的雙眼發現了外面有哪幾種不同的云彩,然后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來把不同的云彩畫下來,之后再到課文中看一看,文中的云彩是什么樣的。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課文當中的知識,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⑶善用激勵手段
俗話說的好,好孩子都是夸大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他們,讓他們對學習有興趣有激勵時時都存在,并不僅僅針對于課堂之上。
語文課堂上掌握知識固然最重要的,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形成正確積極地學習習慣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語文教學需要創新和改革,作為教師,必須主動地探索鉆研更具有實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樂在其中。
聽讀說寫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四個主要方面。就其作用和特點來說,四個方面既有嚴格的區別,不能混為一 談,不能互相替代,又有嚴密的聯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明確和處理好聽讀說寫的關系,對中學生能 力的全面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聽讀說寫四個方面中,讀是前提。從前,人們習慣地把上學叫讀書,讀過書的、有文化的叫讀書人。這一 方面可以看出“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知識從讀中來(這里說的讀包括下面要說的聽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借助讀來傳授知識,學生通過讀來獲得知識,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通過讀還可 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和創造能力。讀給寫提供內容,提供范例。一個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讀這 一環是狠抓不放的。如果一堂語文課沒有一點讀,課前也未布置學生預習,教者對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難完 成這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再說教師不讀熟課文,就無法制定教學計劃,也就無法上課。即使上課,也只能是無 的放矢,亂說一通,學生會聽得莫名其妙,教者應傳授的知識傳授不出來,學生應學的知識學不到,更談不上 對寫作有多大的幫助、語言表達能力有多大提高了。當然,并不是說只有讀過書的人才會說話,一般的人都會 說話。一個人生下來后,只要不是天生的聾子啞巴,只要不是什么豬孩、狼孩,他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說話。 不過,一個未讀過書,也未受過別的什么有關訓練的人,能把話說得很好、很準確、沒有語病、語效也高,這 恐怕就很難了。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法中,主張“讀讀議議,講講練練”,首先提到的就是“讀 ”。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作者思有路,尋路識斯真?!本褪钦f,作者寫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讀 者只要順著這條“路”,就能讀懂文章的內容,明白文章的要旨。不讀,怎么找到“路”?找不到“路”,怎 么“識斯真”?讀一篇課文的目的就是要“識斯真”,不讀是不行的。
聽,其實也是讀,是讀的另一種形式。讀接觸的是無聲的語言,聽接觸的是有聲的語言。讀的對象是直觀 的書面語,聽的對象是抽象的口頭語。讀是通過視覺接收文字符號,送入大腦儲存;聽是借助聽覺接收聲音, 送入大腦儲存。兩者形式不同,實際上是殊途同歸,最后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聽和讀結合得好,可以擴大知 識面,增加信息量。一個中學生,完全靠書面的讀來獲得知識,是不夠的,因為視覺讀的速度畢竟比較慢,同 時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要有讀物,要有適當的光線和場所。而聽覺的“讀”則不然。聽的聲音不分來處,可以 是廣播的,可以是說話的;聽的聲音不分形式,可以是悅耳的,可以是刺耳的,可以是文雅的,可以是粗野的 ;聽的聲音不受場所和光線的限制,坐能聽,走能聽,明處能聽,暗處也能聽。這些聽大多是興趣性的、欣賞 性的,無教學意識。對中學生來說,除了這些聽,更重要的是在老師指導下的有教學意識的聽,那就是課堂里 的聽、學校里的聽、聽報告、聽老師講課、聽別人發言、聽集體討論等。聽可以減輕目讀的負擔,可以和目讀 互相調節、互相補充,有利于知識的積累,有利于增加知識的廣度,為寫提供更多的范例。以前有人說,“熟 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有道理的。讀得多了,知識積累就多了,智力也就發展了,即所謂“ 見多識廣”,這無疑是對寫作有促進作用的。
教過中學語文的都知道,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兩個大方面,讀是一方面,寫是另一方面。兩個 方面都重要,但不好說誰比誰更重要。如果把人腦比成一個大水庫,那么人腦里的知識就好比水庫里的水,聽 讀使知識進入人腦,就好比水流進水庫。水儲存在水庫里,不是永久的,而是暫時的,是為了更有計劃地、更 合理地、更有效地利用,用于灌溉、用于發電、用于飲用等。知識儲存在腦海里,也是暫時的,也是為了更好 地利用。人們利用知識來觀察事物、辨別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也就是所說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儲 存的知識越豐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知識從人腦里輸入輸出,如水庫里的水流入流出一樣, 只是水庫里的水如果沒有補充,流一點就會少一點,而知識從人腦里輸出后,原知識不會減少。知識從人腦里 輸出的過程,就是利用的過程,就是說寫的過程。人腦這個知識水庫,是聽讀的歸向,是說寫的源頭。
對中學生來說,寫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指作業練習,一方面指寫作。當然寫作也是作業,這里我們不 妨把它分開說。作業練習是對聽讀獲得的知識的消化、鞏固;而寫作是對知識的運用,它對讀起到深化作用, 可以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知識進入人腦,只是作為信息儲存起來,是死的,只有輸出后才能活起來,才能 起作用。寫就是知識的輸出。無論多么正確的觀點、高明的見解或先進的發明創造,不說出來,不寫出來,誰 也不會知道,那等于沒有。
通過寫可以發展需要,使聽讀更有針對性和選擇性。任何一個中學生都是從小學生過來的。從語文課來說 ,小學注重的是讀書識字。根據其特點,在三四年級才有簡單的作文練習,到五六年級才有初步的成篇的作文 。到了初中一年級,已經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讀的范圍擴大了,對讀物的內容的領會也比以前深刻了。從 知識的積累和模仿、想象、表達能力的提高來看,是開始練習寫比較復雜的作文的時候了。但是,剛開始,還 未形成這種能力,這就要認真引導,使學生從以讀為主逐步過渡到讀寫結合方面來,逐步養成在老師指導下獨 立作文的能力。中學的寫作訓練主要以記敘、說明、議論為主;按其難度大小是先記敘文,再說明文,后議論 文。中學的寫作訓練就是按照這個順序進行的,中學的語文教材讀的內容也是按照這個順序安排的。不難看出 ,讀和寫是相互結合、同步進行的。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并掌握這些內容,學習其寫法,有計 劃、有步驟地進行寫作訓練。
隨著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欣賞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學生在寫作上逐漸形成特長和愛好。在這種情況下, 單靠教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閱讀需要,他們還會自己去尋找課外讀物來閱讀。這時教者就應因勢利導,給他 們創造條件,幫他們選擇讀物,激發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寫作訓練。
選擇讀物的目的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好、思想性強的,通過閱讀,起到加強思想教育的作用;二是 藝術形式好、對學生有感染力、規范又典型、有模仿價值的,學生只有通過寫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任何 一種藝術品,最先受到感染的都是作者自己。學生從讀中受到教育,從寫中可以進一步深化讀中受到的教育。
寫是書面形式,說是口頭形式;寫是無聲的說,說是有聲的寫。要把獲得的知識利用起來,把讀獲得的信 息輸送出去,只能通過說和寫兩種形式。運用哪種形式,可根據需要來選擇。說和聽結合,是信息交流的重要 途徑之一;說和寫結合,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聽讀說寫是密切結合而并存的,是相互依賴而起作用的。聽讀是說寫的基礎, 說寫是聽讀的發展。就“雙基”教學來看,這兩個方面目標相同。聽讀是基礎知識的傳授,說寫是基本技能的 訓練,但總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學生豐富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每個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必然將這四個方面合理安排,有機結合,既要把每個方面抓得好,又要使四個方面配合得好,切不可輕視或偏 廢某一方面。要做到扎扎實實、一絲不茍、亦步亦趨、環環緊扣。這是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全面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語文課是學生的一種生命方式,是一架生命建構和生成的階梯,是生命火箭發射的基地。它的真正貢獻是使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和學習研究,是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立場,一種不懈的追求,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語文教學是以教材為立足點和引發點,通過師生雙邊認知、選擇并確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習、探究方式的創造過程。
一,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在教學上的互動參與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時會停留在表面,留于形式。師生之間可能提問很多、回答率也很高,并且也有同桌之間的討論,但結果往往是“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边@種形式的交流與學習并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知識的構建。事實上,學習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的。
要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是密切相關的。我記得語文七年級(上)有個口語交際,是“采訪任課教師”。一開始布置這個作業,我只是考慮鍛煉一下學生的膽識。最初我把全班同學分成八人一組,同學們意見很大,認為人多,分工不均,不能人人參與。最終按照同學們的意見,分成四人一組,采訪的時間、內容、誰提問、誰記錄、誰匯報,都讓他們自己商量。我只是在三天后聽匯報。三天后同學們的匯報和在課堂上臨時進行的采訪活動令我刮目相看。學生的參與精神與口頭表達能力深深感動了我,也啟發了我。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和能讓學生參與討論的練習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二、語文教學上的參與是要求語文教師積極拓展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創新的教學要從課本走向課外、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的范圍既包括開放教材,也包括開放課堂,充分拓展學生視野,實行大語文教學觀念。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溝通,務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各學科教學也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同時教師還要努力使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溝通。擴展學習外延,就是豐富知識內涵。
在拓展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上,首先課堂知識應向課外延伸。課堂學習結束后,可憑借“例子”盡力拓展,把學生知識的觸角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其次,向學科開放,如語文課可向歷史課開放,了解與語文相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了解當地的歷史名人;語文課也可向地理課開放,如讓學生了解當地村名、地名的由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搜集民間傳說等。這樣就能讓學生投身于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媒體,如廣播、電視、錄像、網絡等,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教育資源,從而大大豐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三,語文教學上的參與是注重要求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學習
文秘站: 翻開《新課標》,我們不難發現新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學生在課程學習方式上由過去的以接受為主,向“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方式上的轉變。如何才能讓學生自由的去探索,主動去合作,自己獲取知識和答案呢?我們知道,學貴有思,思貴有疑。“盡信書不如無書”,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學而明白的知識,我們都應該放手先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發現,;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的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努力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那么,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的建構起來了。
比如,僅現在的初中語文教材第六冊,我就引導學生多次質疑課文中的相關內容。如《詩經》中的《蒹葭》有這樣兩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蔽闹袑Α八蒌А钡慕忉尀?逆流而上;對“溯游”的解釋為: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而我卻告訴學生:通觀全詩“溯洄”與“溯游”是相對的,如果“溯洄”的解釋為:逆流而上;那么”溯游"就該靈活的解釋為:順流而下。只有這樣才符合詩歌反復渲染追求意中人不到的意境。再如,李煜的詞《虞美人》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這樣一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蔽南聦Α爸祛仭钡淖⒔鉃?紅潤美好的容顏。顯然文中把“朱顏”理解為女子的美好容顏,而我卻引導學生質疑此解釋。我認為“朱顏”是與前面的“雕欄玉砌”相對的,是指以前宮殿的顏色?!爸祛伕摹敝敢郧皩m殿顏色已改,其實是暗指江山已改。還有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在講課時我就對學生說:此處標點有誤,正確標點應該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當時就贏得不少學生認同,結果在一年后教材果然把此處標點改正了過來。
我想一個老師只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善于啟迪學生思維的心靈,那么你就會教會學生如何去質疑和如何去探索。
四,語文教學上的參與教學是要求建立在多元化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堂教學要建立一種多元化載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由單純的學科性教學變為語文的社會性、活動性、實踐性、科學性的和諧統一的教學模式。操作程序為學生自讀課文,查閱資料或社會調查,拓寬語文領域的范圍或小組討論提出解決部分問題,又提出新問題——又深入探索——總結評價——展示成果,延伸拓展語文教學內容或社會專訪,現場采訪.查閱資料,課堂討論或課內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即每周寫一篇讀書筆記(讀后感).每周一節課外閱讀交流課等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呈現多元性的特點。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學業與態度、情感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創建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遞與建構的方式,確保整個學習過程處于積極、主動、活躍、探究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每一個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和整合過程。
總之,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樹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主體,以發展學生為本的教學觀。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一種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去引導學生進入自己授課的海洋,主動引導學生去理解知識、分析知識、應用知識,誘發他們開發自身的知識境界,拓寬他們學習知識的素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中的感悟則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憑借對具體語境的感悟,從而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
在語文教學中要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感”.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目標的達到,關鍵在于“讀”的訓練,讀是由語文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學生通過“讀”來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達到“以讀促思,以讀激情,讀中感悟,讀中遷移”的目的。
一、境中誘讀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配樂、多媒體圖片以及生動的畫面,從而引發學生讀文的情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的語言。例如,《野荷塘》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美麗的野荷塘,進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后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文本,去感受對野荷塘的向往之情,引發情感的共鳴,愛作者所愛,深刻領悟文本,達到“語悟其情”的目的。
二、讀中引讀
通過教師的范讀,引領學生進行品讀,激發學習情趣,幫助學生把握感情基調,促進學生理解感悟。教師引讀:野荷塘白天如此美麗,夜晚的荷塘更別具特色,作者終于按捺不住想要去欣賞那美麗的荷塘月色,引導學生體會:明月下野荷塘的金色(整體美)和霞光下橘紅色(朦朧美)還有蟲兒鳴唱的(意境美)。又如,“金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塘葉子和花瓣上。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橘紅色的輕紗?!闭娴姆路鹬蒙碛谝粋€美麗的童話世界,真美啊!這樣,教師再一次把學生融入課文所描寫的境界中,加上背景音樂,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三、說中帶讀
談話帶讀,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以說話的形式去理解文本的內容結構,通過說的過程,把握文本的主旨。學生本身為了說得更具體清楚,在教師的引導下細讀文本,如此對文本的“講”與“讀”就達到和諧。例如,教學《藏羚羊跪拜》一課時,教師抓住重點片段,引導學生感悟“藏羚羊的崇高母愛和老獵人的慈善情懷”.同時抓住了“當老獵人拿著槍對準藏羚羊時,藏羚羊是怎么做的?”引導學生交流,與文本對話,通過與文本對話,交流感悟,讓躺著的文本站立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并通過朗讀想象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抓住“望、跪、淚”的情感主線反復進行誦讀,在讀中悟情、動情,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境地,進而達到以讀為本的目的。
>!< 四、練中導讀
語文教學中,教師設置有針對性的訓練題卡,引導學生讀文感悟,例如,《藏羚羊跪拜》一文的結尾部分,教師能抓住時機,要求學生精讀感悟的同時,設置這樣的問題:藏羚羊跪拜的同時它是怎么想的?此時,你想對藏羚羊和老獵人說什么?你的心情又如何?引導學生交流,讓學生自由表達,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又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習“草原是一個歡騰的世界”這一部分課文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鷹,有( )的百靈鳥,有( )的牛羊,有( )的小馬駒,有( )的黃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這樣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五、評中促讀
通過對朗讀的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點評,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領悟語言規律,在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朗讀,從而激發興趣,加深感悟,積累語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讀?”“哪個地方讀得好,結合課文具體說說為什么好?”或是“讓我們學習他一起讀讀”等促進學生讀文。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把“以讀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實處,達到“多讀自悟”的目的。必須體現讀的多樣性,才能使語文教學更扎實、高效,使學生充滿學習樂趣,進而達到語文教學“以讀為本”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