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 04:3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語文閱讀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言語文字,打好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下面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積累,談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策略。
一、激發閱讀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還記得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的很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最后,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讀與練同行,促進言語表達。
練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九色鹿》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讀寫點,讓學生幫國王寫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這正好與開頭的皇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希望通過想通過讓孩子站在國王的角度寫這個皇榜,讓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
這里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了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練筆設計是有聲勝無聲,促進了學生的言語表達。
三、加強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背誦十分重視,但在現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是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币虼?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走出課文,擴展視野。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第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言語文字的優美。如我在教學《萬年牢》一文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先談談課題后的疑問,此時學生的興趣很大,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有的說:“萬年牢”是說某種東西特別牢、耐用;有的說可能是有人犯了錯誤,要坐一萬年的牢獄,就叫“萬年牢”……同學們聽著伙伴們的回答都把猜測的目光投向我。面對個個天真活潑、求知欲很強的孩子,我因勢利導地說:“你們剛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課文中的‘萬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后就知道了。”當學生第一次讀完課文,’沒有找出明顯的答案時,學習興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學生提出:“‘萬年牢’這個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面對這個易解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又一次高漲,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難度的問題: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萬年牢”的不同含義,組內交流之后在班級匯報。最后引導學生進一步交流體會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結束時,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開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時是早晨,怎能看到眾鳥紛飛的情景呢?又怎能說這兒的確是鳥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個問題,我又讓學生通過讀書,查閱大量的資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深化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主題。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四、引導自主合作,提高閱讀質量。
學生是學習和教學的中心,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積極性。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有很大的改進,如教師在課堂上改教師講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課堂上重視學生質疑,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但都因給的時間短,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討論。這樣的自主、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化特征、心里傾向、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合,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是全班的縮影,即有利于優等生帶動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又能幫助后進生的“達標”學習,有利于在小組中形成互幫、互促的學習氛圍。其次是分工合理、內容恰當。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每個成員在小組里都要擔任一個具體的角色,使每個成員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得到鍛煉。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因此,選取合作的內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價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評估性。科學的評價是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的關鍵,為下一次開展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給達標者予以鼓勵性的評價,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其體會到自己的進步,消除后進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強自信心。實施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成果,更要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要評價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要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還要關注他在合作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
[作者] 博州教研室王耀芳
[內容]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方法,目前已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真正起到主導作用,還學生以真正的主體地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人在長期深入基層聽課當中發現,許多年輕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顯得力不從心,很難使自己坐到“主導”的位置上來。盡管力避“滿堂灌”、“填鴨”之嫌,也難免誤入牽著學生鼻子轉的誤區,學生沒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受知識層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很難把握,但也絕不能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機器“默默聆受”。有些教師認為,一節課下來學生將課文讀了若干遍,師生問答也接連不斷,似乎教師的主導地位發揮得不錯。其實這些并不能作為斷定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優劣的根本依據。語文教學有兩大中心任務:一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一是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是體現某個或某幾個知識點的例文。教師的任務是通過例文的教學,讓學生學會知識點,掌握讀懂類似文章的方法,而不僅僅使他記住這篇文章的字詞句段及其他。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結構緊湊、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思想內容積極向上的小短文,有寫景的、有狀物的、有記人的、有敘事的,每篇課文在寫法上都有其獨特之處。教師在教學時,應給學生以整體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心去讀,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寫法特點,細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及其創設的情景。學生讀出味道來了,自然就有了學的興趣。有些教師總喜歡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結果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斷的、零散的。
我曾經聽過一位年輕教師講《鳥的天堂》這篇課文,她認認真真地領著學生分段,講解每一段的段意、寫作方法、中心思想,該講的全都講到了。學生聽得倒也認真,按要求回答了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聽完后,我感到非常遺憾。這么好的一篇課文,讓這位老師殘酷地給支解了。學生沒能跟作者一起乘著小船去領略“鳥的天堂”在傍晚時分和太陽升起時那令人心醉的美麗景象,錯過了一次難得的陶冶性情的好機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還應該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啟動者,學生思維領域的開拓者。這時教師的“導”就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靈活的思維方式、寬闊的思維領域、多維的思維取向是靠經常訓練而自覺形成的。所以各年級段都應該注意這一點。
例如教《烏鴉喝水》一文,教師是否可循著該文的思路(烏鴉到處找水喝它喝不著,怎么辦呢它想出辦法來了它喝著水了;)再設計幾個情景讓學生去思考①瓶子旁邊沒有石子;②瓶子很高,烏鴉站著嘴伸不到瓶口;③烏鴉已經累得沒有撿石子的力氣了。學生也許會想出許多可笑的甚至是荒唐的辦法,讓烏鴉喝上水。學生回答的是否合理不是主要問題,關鍵是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多向思維能力。
教師如何才能具備“主導”的能力呢?本人曾經聽過錢夢龍老師講中學語文課,錢老師教學中的“主導”能力令人折服。我們感到,錢老師訓練的學生,真正學會了讀書的方法。當然我們大多數教師的能力,無法與錢老師相提并論,但我認為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取得“主導”地位,教師應當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1、要有較為豐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底蘊。小學語文教師同樣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廣泛的閱讀經驗。因為教師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處理教材是否恰當,對一些關鍵問題能否產生頓悟與靈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好壞也是建立在這些方面之上的。一篇課文,看起來簡單易懂,但是有些教師立足點較低,沒有整體感,不能做到高層建瓴,游刃有余,也就無法深入淺出地把握住課文的關鍵所在。他就會把課文支解得支離破碎,影響教學效果。
2、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勇于吃苦的探索精神。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明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要相信你的學生具有做學習的主人的能力,能讓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千萬不能包辦代替,不能抑制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力。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是教師無法取代的,只有靠學生自己在讀寫實踐中逐漸轉化。教師的作用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他們的實踐聯系起來,起一個橋梁作用。
閱讀教學中教師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是要求教師花大力氣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自己。單靠“拿來主義”,借助于“教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課堂上的每一個質疑都是精心研究后設計出來的。而決非漫不經心地隨口而問。要抓住每篇文章的關鍵點,找準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所以,教師只有不怕吃苦勇于探索,樂于創新,才能取得成功。
隨著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種類繁多的新法。雖然“教無定法”,但各種教學方法都 會或多或少有它不無遺憾之處。詩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弊鳛檎Z文教師,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取人 之長,補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學習的主體——學生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我想,這 應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筆者不揣淺陋,想就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討,以求教于同行。
一、課文的結構分析模式:“感性認識—深刻理解—
靈活運用”與“泛讀—精讀—研讀”
語文閱讀的認識過程應是系統而完整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它應起始于學生對 課文的“感知”,而發展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 因而,從認知方面來說,是個由“感知”到“理解”,進而“運用”的過程;從教師教學方面來說,則是要求 學生從“泛讀”到“精讀”再到“研讀”的教學指導過程。
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階段,就是要學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內容。即文章寫了些什么。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則 是指導“泛讀”。要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須“精讀”,即明白文章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何在 ,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結構、線索等問題的目的。因此,“精讀”有別于“泛讀”,它是在“泛讀”的基 礎上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比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是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 ,達到“由此及彼”的應用掌握知識的目的,亦即力爭做到“知識的遷移”。與此相適應的則是“研讀”的閱 讀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通過初讀讓學生弄懂該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離開東京去仙臺的原因——見先生之前;2.在仙臺學醫的生活片斷——受先生教益;3.離開仙臺后—— 對先生的懷念。再通過“精讀”,使學生領悟到,這篇文章的重點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 貴品質這一中心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有的學生還能通過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分析來理解先生的高貴品質。為了 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文章的線索,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發展變化的內容,并回答如下問題:① 魯迅先生為什么要離開東京去仙臺?②作者為何要寫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這件事?這件事對魯迅先生的思想變 化起了什么作用?通過“研讀”,再讓學生運用圍繞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質安排材料的寫法來寫一篇描寫人物的 記敘文。
二、課文的主題理解模式:“認識的開始—認識的入門
—認識的升華”與“整體—局部—整體”
閱讀教學應從整體結構入手,即首先通過預習、泛讀,讓學生在心中對文章主要內容有個大致的輪廓。然 后通過精讀,對文章的局部,即對字、詞、句、段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達到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掌握,使心 中的輪廓更透澈、鮮明。在教師來說,這是對文章從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進行分析教學的過程;而學生則 是從認識的起始,到認識的入門,最后使認識飛躍升華的認識過程。如果我們不首先讓學生對課文有個大致的 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將勢必使教與學的活動支離破碎,學生得到的印象將會是孤立、分散、 不完整,將會導致學生片面地理解課文甚至出現謬誤。從系統的觀點來看,整體結構功能總是大于各體功能之 和。我們必須從整體結構出發,進行閱讀教學,即不要把字、詞、句、段、篇各個孤立起來,而應圍繞文章中 心有機地聯結起來,從整體結構上去認識,這樣才能獲得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
我們強調首先要對文章有個總體印象,強調不要將字、詞、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講解,但絕不是反對對文 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總體印象之后,還要抓住文章的具體內容、具體人物、情節、結構和具體的描 繪,進行深入精讀,達到從“點”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對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務是品味重點字、詞、句。教學中,我們要捕捉那些表達中心思想精確、形象 、生動的詞、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長江三峽》首段,作者對三峽一天的航行描繪 為“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這句就是統攝全文的“神”,通篇所寫的景物,全在這“雄偉” “瑰麗”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峽山勢的峭拔、驚心動魄,水勢的兇猛勢不可擋;也含蓄地反映三峽色彩的繽 紛和神話傳說的美麗動人。抓住這一關鍵詞、句進行分析講解,學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該游記散文的結構和中 心。
其次,要突出重點段落的精讀。突出重點,并非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學者”三者 統一起來,達到培養閱讀能力的目的。如《藤野先生》一文和重點在第二部分中記敘魯迅先生在仙臺求學的生 活片斷,作者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1.檢查并訂正“我”抄的講義——表現 先生工作認真負責;2.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3.先生對“我”敢于解剖尸 體感到放心——表現他對學生的熱情誠懇;4.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表現他科學求實精神。通過對重 點段落的分析,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到這是一篇贊揚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 質,抒寫對他真摯和深沉懷念的回憶性記敘散文。
有了局部具體形象的認識之后,還要回到整體上來,通過整體的認識,引起認真全面的思考,達到認識的 升華。《藤野先生》一文,在進行局部的具體分析之后,還要聯系上下文,甚至時代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如作 者為何去日本求學?為何離開東京去仙臺?又為何離開仙臺回國棄醫從文?這樣才能從文章的整體上把握:這 篇文章不僅贊揚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也追述了作者當年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更表 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綜上所述、語文閱讀,只有首先對課文有個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 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及關鍵詞、句、段;也只有對局部的字、詞、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 解文章的結構線索和中心。
三、語言的比較運用模式:“語言—思維—語言”與
“具體—概括—具體”
閱讀教學從“具體”到“概括”,就是要通過對文章的字、詞、句、段、篇的了解,爾后概括文章的中心 內容。而從“概括”到“具體”,則是經過一定的判斷和推理,具體回答課文的有關問題,使學生不但“知其 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從語言與思維的角度上看,這是由課文的語言開始,經過思考,達到學生用自 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的目的。在這里,思考是關鍵。因為只有經過積極的思考才能使學生從掌握書本知識進而 達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事理的目的。這一過程,也可用“讀”——閱讀課文、“思”——對課文有關問題進行 分析、比較、“說”——表達自己的思維結果來加以表示。其中比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環,是聯系“讀”與 “說”的重要橋梁。因為不加思考分析地“說”,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書本的知識 變為自己的知識,達不到“知識遷移”的目的。為了啟發學生思考,我讓學生把《雨中登泰山》與《長江三峽 》在描寫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較,指出二者之間的異同,讓學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為一定的內容服務的道理 。
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思維規律而定,它要受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的環境等諸因素 影響和制約。研究閱讀教學的模式,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所學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學會怎 樣進行有效閱讀和教師怎樣更有效的教學。
如果說96年中考是對全省初語義務新教材學習情況的第一次考查,那么,97年由各市(地)根據具體情 況自行命題的中考,更是對我省初語義務新教材學習情況的一次更大規模、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其中命 題,必將對今后的教學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對二年的中考命題的追蹤研究及趨勢預測,對初中語文 教學來說很有必要。本文不打算全面論述,著重談談這二年來中考語文閱讀題的趨勢及相應的語文閱讀教學 。
從96年全省統一命題到97年各市(地)自行命題,閱讀試題呈現出下列明顯的特點與趨向。
一、三大塊文體同時出現,重視了對文體特色的考查。
二年來中考現代文閱讀題均是記敘、說明、議論三種文體同時出現。如97年各市(地)自行命題中現代 文閱讀部分均選取了記敘、說明、議論三段文章,用以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未發現單獨考查一種文體的 。文體不同,設計的題目也就不同,“以體設題”在所有的閱讀試題中都得到明顯的體現,文體知識在考查 中占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如記敘性語段,是多從記敘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六要素的角度 上進行考查;說明性語段多從說明的對象、特點及說明的方法上進行命題;議論性語段則多從論證的中心、 論證方式、論證方法來進行考查。這一趨勢表明了對文體特色的考查已成為中考現代文閱讀命題的著眼點。 這也是符合平時教學與中考考綱要求的。可以預測,重視對文體特色的考查,在今后的命題中將更為明顯。
二、比較閱讀題十分走俏。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比較閱讀題是近年來高考 與中考反復出現的一種命題思路和形式,并呈上升趨勢。97年十一個市(地)現代文閱讀題中有七個市(地 )出現了比較閱讀題,占64%左右。比較閱讀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同中析異,異中求同,思想內容可以比 較,表現形式也可以比較,還有人物、事物描寫的比較等等。從97年各地試題綜合起來看,中考中比較閱讀 大致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同一體裁,相同題材,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較;如金華、衢州二市試卷中選擇一段描 寫西湖蘇堤之美的語段與一段描寫天山天池之美語段的比較。二是同一題材,不同文體,不同作者作品的比 較。如寧波、舟山二市試卷中選了高爾基的《海燕》與魯彥的《聽潮》中兩段贊美大海文字的比較;紹興市 、湖州市試卷中《今》與《匆匆》兩段文字的比較。三是同一作者同一篇文章,不同段落的比較。如《故鄉 》中兩個語段的比較。四是同一作者不同時間作品的比較以及同一作者作品的原稿與修改稿的比較等等。比 較閱讀題受到重視的原因是新教材非常重視比較閱讀,專門設立了比較閱讀的單元訓練;另外,比較閱讀題 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分析,綜合能力的考查。今后,比較閱讀題肯定還會引起人們更廣泛的重視。
三、重視了對文章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
整體,指的是對文章(語段)進行宏觀的把握與考查。具體地說,就是對文章背景材料,文章的主旨、 層次,以及為表現主旨所采取的藝術手段、方法的總的了解與考查。過去幾年在閱讀能力的考查上,常常把 著眼點單純放在文章的重點、難點,如關鍵的字、詞、句及細節等的局部考查上。忽略了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整體理解、整體鑒賞評價能力的考查。近年來,命題者則強調考查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從過去的字、詞 、句的考查,轉到側重于對內容的理解,對文章及表現手法的整體考查。97年各地的閱讀測試題中,有不少 是從整體考查的角度來設計題目的。如考查考生對文章中心與順序的把握。明中心,則必須掌握利用中心句 、關鍵詞、綜合各部分的意思;理層次,則必須掌握按時間、方位及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來劃分層次的能 力。所有這些,都要求考生能對整段、整篇的整體了解與把握。
四、課內為主,適當地延伸課外。
在現代文閱讀考查中,命題一向局限于教材基本篇目的精彩語段,因此,范圍狹窄,容易猜中。還容易 助長平時教學中題海戰術、猜題、押題的風氣,對教學與考查都帶來不良影響。鑒于此,近年來,中考現代 文閱讀中,命題者則采取“以課內為主,適當向課外延伸”的原則,適當地選取一定的課外材料進行命題。 97年我省11個市(地)的中考試卷中,課外閱讀材料均占閱讀測試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即一般三段閱讀語段 的考查中,有一段必來自課外。如杭州市僅二大題,其中一大題來自課外,占了5%。上海市現代文閱讀材料 ,全部來自課外, 他們認為堅持用課外材料編擬試題,是為了了解、考查學生課內學得的知識能力向課外材 料遷移應用的實際水平,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可以預測,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命題方向,必將成為一 種趨勢。當然,選擇課外材料應有一定的原則,其難度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須與教材相當,合乎教學指導綱要 與考綱,不能像高考那樣完全擺脫課文來命題。
五、主觀性測試題增加,特別是簡答表述題的大量出現,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的考查引起高度 重視。
過去大量閱讀試題是在考查拼音、標點、文字、句子、修辭及文學常識等方面,把基礎知識考查與閱讀 能力考查混為一談,而且基本上是選擇題與判斷題。這樣,一張語文試卷除了作文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動手 動腦,不需要書面表達,只需勾勾劃劃就行了。忽略了對考生的概括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檢測。近年來, 這種命題之風遭到了廣大語文教師與語文工作者的抵制與指責。97年我省11個市(地)現代文閱讀考查基本 上改變了上述做法,重視了綜合概括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考查,題目設置大多采用主觀性的測試題,重點 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應用、評價能力等等。如97年金華、衢州兩市的現代文閱 讀試題,共三大題,12個小題,只有二道選擇題,占24%,其余均是填空與簡答題;杭州市共二大題,8小題 , 全部是主觀性的簡答題。全部題目都需開動腦筋,進行概括然后書寫出來。當然,簡答題的增加,會給改 卷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但是,筆者認為,這將是今后閱讀題命題的方向。
六、文言文試題全部出自課內,覆蓋面廣,形式多樣。
根據初中《語文教學指導綱要》及《考試綱要》的要求,97年11個市(地)的文言文閱讀部分試題全部 來自課內教材,這是初中階段對文言文規定的要求所決定的。但試題比以往全面、廣泛,題型形式多樣。大 多數市(地)試卷除選取一段文言語段來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綜合閱讀能力外,還有大量的其他形式的考題 。如古今意義的比較,實詞、虛詞的理解,填空,默寫及翻譯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市(地)的文言文閱 讀試題也同樣出現了主觀性的簡答題。如在閱讀《晏子使楚》中“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 ,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一句之后,說出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表現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在考生閱讀《愚公移山》二段落之后,要求用15個字概括愚公移山時所面臨的困難,并分析愚公所表現的 決心和信念。在文言文的閱讀考查上也同樣重視了概括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考查,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
有鑒于此,在今后語文閱讀教學與復習中,應抓以下幾點:
一、依綱抓
本落點。“依綱”即依據《教學指導綱要》和《考試綱要》進行教學與復習?!皟删V”對現 代文與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均有明確的要求,必須做到師生心中共同有數?!白ケ尽奔磻{借課本,挖掘課本, 擴充課本。命題的內容不得脫離教材,超出教材,且是學生學過的內容,這是中小學考試命題的基本原則。 “落點”是指現代文與文言文閱讀中的各個知識點和能力點要逐條逐項落實到實處,并能舉一反三,特別是 理解、分析、綜合、評鑒四種能力。
不管試題內容及題型如何變化,閱讀復習都應依綱抓本落點,以教材為主,不脫離課本。這是因為教材 中的精彩語段本身就是中考閱讀測試的首選目標,特別是中考綱要中所指定的100篇規定篇目, 中考中閱讀 測試題3/4來源于此,即使有來自課外的試題,也是“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所以,首先應緊扣教材 ,特別是100篇規定課文, 都是精選的“例子”,提供了各種典型規范的語言材料。對于其中的重點語段, 應對照“兩綱”要求,在平時教學與復習中應引導學生反復接觸,細心揣摩,分析、比較,從中找出特點及 規律,并形成閱讀能力。其次,也可選取少量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訓練,以提高應試能力。第三,對于“兩 綱”中要求默寫、背誦的優秀篇章和語段,該記的要記,該背的要背,該默寫的還要會默寫,尤其是文言文 。語文知識與能力的遷移,更多的是要借讀、記、背去潛移默化,去積累。在初三授課結束以后的復習,可 只抓《考綱》規定的篇目中精彩語段,適當作一些精選的試題進行復習。
二、加強整體感知能力訓練,重視先導知識的作用。
閱讀活動雖是始于一詞一句,但對讀物的認識卻是以整體感知作為起點。這是接觸讀物之后所獲得的最 初的、最直覺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整體感知能力的訓練和提高,是一個人的閱讀 能力的重要標志。為此,無論平時教學還是復習訓練或是考場答題,都應從整體入手去閱讀、把握。只有從 整體上進行閱讀、明白作者的意圖,命題者的著眼點,才能把握了解閱讀題的基本途徑。即使是詞、句的內 容,也要從整體把握,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加以感受、比較、體會,在分析與綜合的過程中理解、領悟。
在平時教學與復習應考中應重視有關文章結構知識,文體一般知識,語言知識等先導知識的教學與訓練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體感知先導知識,才能有效地進行閱讀復習與應試。
三、各種文體同時抓,文體特點尤重要。
由于中考閱讀試題幾種文體同時出現,平時教學與復習應同時訓練對幾種文體的閱讀能力。要對照考綱 中對現代文、文言文的不同要求進行復習與訓練。復習時,尤其要突出文體特點,應將平時所學的各種文體 知識進行歸類,從全局上掌握各種文體的基礎知識。然后將課本中的課文歸類到所屬的文體之下進行復習。 在應試中,要教育考生首先要明確所閱讀材料的文體,然后回憶相關的文體知識,便于正確答題。如對議論 性的段、篇,就應回想到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等等。
四、改進閱讀訓練方法,遵循科學的解題思路。
目前閱讀訓練中,存在著兩種弊端,必須克服并改進,一是以講代練,二是以題帶練。閱讀訓練的主體 是學生而不是老師;閱讀能力是學生“練”出來的,而不是聽老師講課“聽”出來的。平時要努力克服一講 到底的講風,特別是在復習時還滔滔不絕,昏天黑地,不得要領地講解;要指導學生自讀,培養自己讀懂文 章的能力。對于練習題,要適量并加以精心設計,做一些適量的練習題,其目的是增加閱讀實踐和檢查閱讀 能力。
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是多角度、多面、多層次的;其題型是多種類、多式樣、多要 求的。如何指導考生遵循科學的思路,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快速閱讀,把握整體,抓住要點,完成答題是 大有講究的。首先應吃透材料,審清題意。對于閱讀材料(包括正文、小題)要讀懂、弄通、吃透,然后弄 清命題點、題目的來源,要考查的能力和答題的要求。其次是整體把握,高屋建瓴。讀懂正文,理出全篇結 構,弄清全文脈絡。三是上掛下連,前后呼應。答題時要顧及上下句,前后文,上下配搭,前呼后應。有時 要從前文中找答案,有時要從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體語境而只圍繞提問去抽取片言只語或斷章取義。 四是按照要求,不增不減。如題目要求用一句話概括中心論點,那么只能用一句話,不要以為答得越具體越 好,結果是你寫得越長,反面失分,吃力不討好。又如題目要求指出說明方法,并舉出一個例句,有的同學 為了顯示自己所謂“實力”,結果寫了幾個例句,不僅增加了失誤的機會,也違背了題意,反而弄巧成拙。 凡此種種,在平時或復習時,均應細加指點。
論文摘要:語文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說到底,語文是學生用來說、講、讀、寫、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語文的闥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
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蓖ㄟ^對學生的建議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的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三、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培養措施
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必須遵循其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而進行,同時又必須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為中心,中學語文閱讀能力在各階段培養目標是不同的,一般可分為下面幾個發展階段:
1、積累階段
這是一個動態而連續的過程,更是后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準確地判斷單復句并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范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積累。
2、理解階段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想、想象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是判斷力的培養。判斷力是指讀者理解事物的本質,明確概念??梢岳梦谋局械呐袛嘌颉跋拗坪托揎棾煞?、來訓練,如“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這句話,如果把“常常”一詞去掉,這個判斷就絕對化了。因為生活中錯誤之后并不一定就產生“正確”。加上“常常”,對“錯誤”現象的本質特點揭示就準確。
二是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分析、綜合能力構成了人類基本的思維過程,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將事物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能力。只有通過分析,對課文的整體認識才能深入。綜合能力就是在 思想上把分析出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綜臺起來考慮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訓練離不開綜合的指導,綜合能力的訓練必須以分析為基礎。如必須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給文章分段,給段分層,給句子劃分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必須在分析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層義、段義、題旨,以訓練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給文章列寫內容提綱是訓練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聯想能力的培養。聯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觀念聯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觀念的能力。有了聯想,可以將有形文字的意義空間拓展到最大,從而使理解更準確、合理。在閱讀活動中應鼓勵學生主動去聯想。教師還可根據聯想的類型,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聯想力的訓練。
3、評鑒階段
即對文字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和鑒賞的階段。只有掌握相當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語言知識,能進行抽象思維的閱讀者才能評鑒作品。中學生應該而且能夠具備評鑒能力。初中階段可培養學生對具體的人物舉動、故事情節、作品特點、某一觀點作評價的能力,能寫成一點一議的小論文。討論之后,再進行欣賞,如朗涌、品味,在評鑒欣賞中越覺其妙,學生則愈益喜愛該讀物,有的學生甚至能在筆記中主動寫評論文,抒發己見。
結語: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 余黎升
[內容]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巧設一些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引導,激發思維。
培養學生樂于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問題的興趣,開拓他們的思路,這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一環。為此,我在教學中巧設問題,培養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思考問題尋找答案的欲望。如教《我的戰友》一課,在分析烈火燒身一段時,我首先啟發學生想想平時自己被火燙了是什么滋味,從而體會在烈火燒身達半個多鐘頭的情況下所表現的巨大忍耐力,轉而問學生:“為什么能這樣做呢?”“你們知道當時心里是怎樣想的嗎?”這時學生思維活躍,爭著舉手回答問題。有的說:“為了戰斗的勝利,一定要堅持到底,決不能因為自己而暴露目標?!庇械恼f:“當烈火在他身上燃燒時,他完全可以從火堆里跳出來就地打幾個滾,撲滅身上的火焰。但他想到這樣做會使整個作戰計劃和潛伏部隊遭到破壞,所以寧可犧牲自己,也不肯動?!睂W生的回答,一個比一個完整深入。這時我就追問:“你們怎樣知道當時是這樣想的呢?”有的學生答出:“思想支配行動。所以能在烈火燒身的情況下像個巨石一樣一動不動,正說明他心中是這樣想的?!痹诓粩嗟膯l下,學生的思維達到了高潮。他們被的高尚品質所感動。
通過比較,激發思維。
我引導學生比較課文中的“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從出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這兩句話,都有一個“才”字,都用來表示時間,但有什么不同呢?前句中的“才”是指烈火在身上燒的時間太長了;第二句中的“才”是指戰斗的時間很短,才二十分鐘就取得了勝利。說明戰友們為了給報仇,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用最快的速度消滅敵人,體現戰友們英勇戰斗的精神。通過比較,學生知道同一個“才”字同樣表示時間,但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迥然不同的含義。
通過綜合,激發思維。
如教《鳥的天堂》這課時,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稱一棵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哪幾個條件促成許多鳥在這棵樹上做巢?”學生會說:“很簡單么,書上都講了,農民不許人們去抓它?!薄澳憧隙ㄖ贿@一點嗎?”學生繼續去思考這個問題并找出了答案。有的說,船劃到近前的時候,河面變窄了,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來,就是說,這棵榕樹遮蓋面積很大;有的說,這棵榕樹的干和根很大很粗,看起來像很多株榕樹伸到水下;有的說,樹葉很茂盛,每一片樹葉上都好像有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就是說,這棵樹枝茂葉盛,是鳥的藏身處;還有的說,作者早晨看到榕樹上鳥多,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鳥在“天堂”盡情地活動。接著我反問道,巴金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不是這么想的呢?從課文中看,農民不許去捉不是唯一的條件,顯然,需要許多條件才能保證很多鳥在那里做巢。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教材特點,設計問題,調動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雖是當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應試教育也依然存在,學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學中不可取代,為此家長要求學生考高分,學校要求教師抓高分,教師教導學生考高分。部分教師在受外界“分數評價”的影響下,在教學中對學生一股腦兒地“費盡心機”、苦口婆心,閱讀教學中一篇文章通過對學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強調、再三講解、再三練習鞏固,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識”,考試也許會得心運手考個理想學分,這無異于讓學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機器”。
這樣下去,學生就會越發討厭閱讀,本身枯燥的閱讀教學便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一種負擔、一種枷鎖,從此便在他們好奇活潑的心靈種下了苦果,學生畏懼閱讀的心理由此產生,教師、學生、閱讀文本三者的教學關系隨之步入了緊張而又不和諧的局面。
在教學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我淺談幾點感悟,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要讓學生喜歡“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認為閱讀是一種樂趣,有一種想讀的沖動,這才是成功的閱讀教學所產生的效應。一般說來,要讓一堂閱讀教學課堂成功進行,首先教師在教學導語的設置上是很講究的,導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課文教學的開始因地制宜、清楚恰當地導入,同時又能吸引學生步入課文學習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開篇導入時,一位教師采用的是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大年三十,要過年了,同學們心情怎么樣?你們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當然很高興了,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給的壓歲錢,可以吃許多鮮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開心…….)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們一樣過得開心幸福嗎?(學生產生猜想)就讓我們帶著疑惑進入課文學習吧!”這兩則導入,后面一則更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教師的導語不單單只是課文開篇的導語,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知識的引導都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導語。其次,閱讀教學中要倡導學生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倍嘧x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通過多讀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質量,讀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讀、小組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學生對文本多讀的重要性。再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協調和發展,閱讀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不可盲目,如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閱讀一些關于作者信息、同類文章等的相關資料書籍,豐富知識面,擴大閱讀視野,以便在學習課文時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時不要只偏重知識能力的學習,更要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培養,一篇文章既要讓學生從中學到基礎的文本知識,又要從中領悟到學習的方法,同時提升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與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二、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提出一些好奇、新穎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老師都無從回答,當問及這些問題的來由時,往往聽到的回答是從某某書上看到的,某某雜志上知道的之類。這些都是課外閱讀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閱讀量的明顯差異導致了他們之間的知識面的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在調動學生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帶著問題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饋,匯報總結。我在教學《聰明的使者》一文時,一學生讀后質疑到:陸東贊怎么會這么聰明?我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大家紛紛發言,認為陸東贊善于觀察,認真細心,知識面廣…… 等等,的確,我們不能只在乎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閱讀本身是對生活的積累,教材只是一種“案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初讀感知、再讀加深理解、多讀深化對內容的學習及延伸的方式去學習。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基礎上的,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當談到烏鴉喝到水的好辦法時,有學生說烏鴉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學生說可以用吸管喝到水,還有的說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雖然有的想法在烏鴉本身無法做到,但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烏鴉想用自己的辦法去喝到水也未嘗不可。曾有一位老師在上《狐貍和烏鴉》時,有學生就反饋到:這烏鴉是怎么變笨了,原來會想到用石子填滿瓶子喝到水,現在連嘴里的肉被狐貍騙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歡烏鴉了,我倒喜歡聰明的狐貍。面對學生無奇不有的思維,教師不能妄加否決,要站在學生思維發展的高度去合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遍喿x教學中要大力倡導生本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產生知識的融合與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三點三路”教學法綜合了許多教學法的優點,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自學水平有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我市進行“三點三路”教學法的實驗已將近五年。這期間,我們聽了不少有關的課,多次參加了有關的研討會。現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用“三點三路”教學法談點體會。
一、理解“三點三路”是應用“三點三路”教學法的基礎
弄清“三點三路”的意思,是運用這種教學法的前提。何謂“三點三路”三點就是重點、難點、特點;三路說是作者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
“重點”指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著重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內容及其關鍵部分,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另一方面指通過對重點內容的教學來進行智力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難點”指問題不容易理解,掌握有困難,解決難度較大的地方。就閱讀教學而言,一方面指文詞艱深、語句曲折、含意隱晦的內容和語段;另一方面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時思想受阻,訓練受挫,影響教學任務完成的知識點、訓練點?!疤攸c”指事物本身特有之處,獨特的地方。就閱讀教學而言,指課文的寫作特點,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的特色,不同體裁的文章,固然風格迥異;就是同一體裁的文章也各有韻味。如:草原寫景富于想象,第一場雪寫景富于聯想;將相和用三件事寫人,以組裝的形式表現中心,景陽岡以一件事寫人,一氣呵成,人物形象同樣栩栩如生。抓住課文的特點教出特色,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作者思路,指作者的構思,思考的線索,文章材料的安排順序。教師教路,指教學的基本思路或平時所說的教學結構(教學步驟或教學過程)。學生學路,指學生的學習步驟,過程、方法,也指某項知識的方法規律。
“三點”是鉆研教材的基本點,“三路”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路線。三點之中,重點、特點是相對固定的,難點是相對變化的、因人而異的。三路之中,作者思路是客觀依據,教師教路是主觀設想,學生學路是主客觀統一的歸宿。三路巧妙貫穿,創造性地落實到學路中,就可以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叭c三路”教學法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最基礎、最簡明、最切實妥當的模式之一。
現以小語第二冊第26課《小壁虎借尾巴》為例作簡要說明。這一課的重點: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即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難點:理解壁虎尾巴的作用和特點。特點:(1)借尾巴三段話,結構相同,內容相似;(2)明寫與暗寫相結合,明寫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暗寫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思路:尾巴斷了—借尾巴—尾巴長出來了;或借尾巴的原因—借尾巴的經過—尾巴長出來了;或借尾巴的原因—借尾巴的經過—借尾巴的結果。教路:以第二課時來說,重點講讀第三節,小結學習方法:讀—看—想—畫—議。學生運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學習第四、五自然段,師生共同解決課后問題1之(3)。學路:整體說是:讀—看—想—畫—議;另外是學習結構相同、內容相似、暗寫與明寫結合這方面知識的方法規律,但因對象是低年級學生,不能講得過多,應側重在字、詞、句的訓練,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掌握“三點三路”教學模式是應用“三點三路”教學法的關鍵
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有比較固定的教學模式,掌握這種教學模式的內容和特點,是應用這種教學法的關鍵。
“三點三路”教學模式或教學結構是:辨點探路—解疑上路—深思識路—隅反拓路。
“辨點探路”的“點”是指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路”是指作者的思路,也指教者的教學思路和學生初讀課文的常規的方法。就教師而言,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要提示學習方法,要指點學生自學;就學生而言,要根據學習目標和教師提示的學法自學課文,掌握字詞,了解課文大概內容,對不懂的問題提出質疑,并嘗試辨點探路。
“解疑上路”的“疑”是指學生提出的在初讀課文時不易解決的疑難問題,以及教師設置的理解課文內容的基本問題;“路”側重指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過程,回顧小結的學習方法。就教師而言要提出理解課文基本內容的主要問題,要組織學生讀議分析、評價、小結;就學生而言,要認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問題,認真討論,積極答問,以達到理解和掌握課文有關字詞句段,進而理解和掌握內容的目的。
“深思識路”的“深思”指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深思中心思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深思表達方法,體會文章特色;深思精彩片斷,品嘗精妙之處?!奥贰眰戎刂咐斫夂驼莆漳稠椫R的方法規律。就教師而言,要圍繞文章中心和特點提出問題,在學生答問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就學生而言,要回讀課文,要分析綜合,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以及運用這種寫作方法的規律。
“隅反拓路”的“隅”就是類比,舉一反三;“拓路”就是把在深思識路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把課內外結合起來,既有鞏固強化的作用,又可以遷移拓寬知識面。就教師而言,要設計有關的訓練,并檢查評析,同時要適當布置有關的課外活動,把知識遷移到課外。就學生而言,要運用學到的知識,獨立完成作業練習,使知識得到鞏固,并形成技能,同時要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發展。
三、注重幾個有關的問題,靈活應用“三點三路”教學法
閱讀教學應用“三點三路”教學法除了要理解“三點三路”的意見和掌握教學模式內容和特點之外,有幾個問題需要恰當處理。
(1)要注意年級特點。就年級來講,高年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豐富,理解能力比較強,可以直接嘗試辨點探路,“三點三路”的知識可以多講一點。低年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比較少,理解能力也比較低,不必直接辨點探路,可以教師點明為主,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師可半扶半放,引導辨點探路,寫作特點要講得適當。
(2)要注意教學一課時與教學一篇課文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一課時授完一篇課文是極少的,“三點三路”教學模式的應用要按教材和課時實際安排好,多數要從教學一篇課文的整體來考慮,不強求每一節課都要完整地體現四個環節。
(3)注意處理好同其他教學法的關系。教學法之間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我們在運用“三點三路”教學法的同時,要恰當地用好其他教學的精華。有些教材不十分適宜應用“三點三路”教學模式,也可以應用其他教學法為主。教無定法,教貴得法。得法應理解為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有機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滲透品德教育,發展智能,提高素質。模式不可成為定式,因為教者和被教者的認識水平有差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又要適當地調整某些
教學環節和步驟,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教學模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傊瑧谩叭c三路”教學法教學閱讀課,要從本教學法的基本特征來考慮,教者要認真弄清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和作者思路,以此來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難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重視學法指導,重視智能發展,重視有機進行思品教育。教學過程體現了這些特點,就是成功地運用了“三點三路”教學法。
《廣西教育》
素質教育雖是當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應試教育也依然存在,學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學中不可取代,為此家長要求學生考高分,學校要求教師抓高分,教師教導學生考高分。部分教師在受外界“分數評價”的影響下,在教學中對學生一股腦兒地“費盡心機”、苦口婆心,閱讀教學中一篇文章通過對學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強調、再三講解、再三練習鞏固,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識”,考試也許會得心運手考個理想學分,這無異于讓學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機器”。
這樣下去,學生就會越發討厭閱讀,本身枯燥的閱讀教學便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一種負擔、一種枷鎖,從此便在他們好奇活潑的心靈種下了苦果,學生畏懼閱讀的心理由此產生,教師、學生、閱讀文本三者的教學關系隨之步入了緊張而又不和諧的局面。
在教學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我淺談幾點感悟,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要讓學生喜歡“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認為閱讀是一種樂趣,有一種想讀的沖動,這才是成功的閱讀教學所產生的效應。一般說來,要讓一堂閱讀教學課堂成功進行,首先教師在教學導語的設置上是很講究的,導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課文教學的開始因地制宜、清楚恰當地導入,同時又能吸引學生步入課文學習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開篇導入時,一位教師采用的是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大年三十,要過年了,同學們心情怎么樣?你們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當然很高興了,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給的壓歲錢,可以吃許多鮮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開心…….)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們一樣過得開心幸福嗎?(學生產生猜想)就讓我們帶著疑惑進入課文學習吧!”這兩則導入,后面一則更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教師的導語不單單只是課文開篇的導語,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知識的引導都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導語。其次,閱讀教學中要倡導學生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倍嘧x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通過多讀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質量,讀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讀、小組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學生對文本多讀的重要性。再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協調和發展,閱讀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不可盲目,如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閱讀一些關于作者信息、同類文章等的相關資料書籍,豐富知識面,擴大閱讀視野,以便在學習課文時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時不要只偏重知識能力的學習,更要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培養,一篇文章既要讓學生從中學到基礎的文本知識,又要從中領悟到學習的方法,同時提升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與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二、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提出一些好奇、新穎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老師都無從回答,當問及這些問題的來由時,往往聽到的回答是從某某書上看到的,某某雜志上知道的之類。這些都是課外閱讀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閱讀量的明顯差異導致了他們之間的知識面的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在調動學生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帶著問題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饋,匯報總結。我在教學《聰明的使者》一文時,一學生讀后質疑到:陸東贊怎么會這么聰明?我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大家紛紛發言,認為陸東贊善于觀察,認真細心,知識面廣…… 等等,的確,我們不能只在乎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閱讀本身是對生活的積累,教材只是一種“案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初讀感知、再讀加深理解、多讀深化對內容的學習及延伸的方式去學習。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基礎上的,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當談到烏鴉喝到水的好辦法時,有學生說烏鴉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學生說可以用吸管喝到水,還有的說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雖然有的想法在烏鴉本身無法做到,但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烏鴉想用自己的辦法去喝到水也未嘗不可。曾有一位老師在上《狐貍和烏鴉》時,有學生就反饋到:這烏鴉是怎么變笨了,原來會想到用石子填滿瓶子喝到水,現在連嘴里的肉被狐貍騙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歡烏鴉了,我倒喜歡聰明的狐貍。面對學生無奇不有的思維,教師不能妄加否決,要站在學生思維發展的高度去合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遍喿x教學中要大力倡導生本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產生知識的融合與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承擔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外,還承擔著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這個基本任務。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中必須依據教材的具體內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狀況分析,談談在閱讀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二、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對重點段落、句子、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我認為因該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
陶行知先生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苯虒W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第二,巧用示范,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可以老師示范,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師示范在難點上,在關鍵處,在美文中;二是盡量讓學生來示范,老師“示范”多了,就會喧賓奪主,占據課堂寶貴的時間。
第三、多形式練,促進孩子感情朗讀的快速成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學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讀,多練習,多種形式的讀是關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學生主體了,積極性也就高了。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四、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的被引入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設一個優良的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并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
一、遵循原則,重視魯迅小說的文學性
真正的課堂,真正的文學文本,教師需要做的是根據文學的屬性,盡量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從而正確把握作者、編者的意圖。過去對魯迅作品,很多教師在解讀過程中,總是按照統一標準來闡述,過于拔高道德要求,忽視了作品的文學性,抑制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忽略了學生獨特的個人理解,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思維惰性。因而,教師在解讀文學作品文本時,需要遵循文學作品的一般規律。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正確理解魯迅小說,教師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文學角度,二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教師對魯迅小說的作品解讀才會有效,學生的理解才有可能更加深入。
二、提倡思辨,開放魯迅小說的多解性
誠然,當前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見。魯迅作品為何難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學生所處環境與魯迅時代脫節,對動蕩年代缺乏最真切的感受,從而造成思想理解的隔閡。畢竟無論從藝術性,還是從思想性來說,魯迅作品都是無人可及的。因此,要想讓魯迅作品真正變得易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進入魯迅那個時代。當然,這就對教師的啟發引導、科學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魯迅小說,對那個特定年代的思想產物,要鼓勵學生采用多元方式對文本進行思辨,允許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正如章熊所說:“閱讀教學取得突破的關鍵,在于承認它的‘多解性’?!?
三、創新思維,解讀魯迅小說的差異性
理解作者,往往不能囿于一篇文章,畢竟作者所描述的對象,是立體的、多元的,作者不可能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部作品中完整地透徹地闡述他的思想。因而過分地局限于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分析其思想性、寫作技巧,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在解讀作家作品時,最好的方法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即整體性比較解讀,在相互對照中去深刻理解作品內容。比如學習魯迅,就必須了解魯迅的“散點透視”的寫作筆法,通盤考慮魯迅不同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物形象,在相互對照中去理解、去品味其中所包蘊的深刻的思想內涵。某種程度上講,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同樣他們對魯迅小說進行創造性理解時也會形成個體差異。而這種個體差異卻是他們自身理解魯迅、走進魯迅小說的基礎。當然,要進行創造性閱讀,除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外,更重要的還需有懷疑精神,要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從而通過討論去辯證分析,形成自己對魯迅小說獨特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品讀魯迅小說過程中形成的不同觀點。只有在倡導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魯迅小說的文學價值,才能真正讓魯迅小說在現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情感是人們對客體事物在心理與態度上產生的反映。現代社會下,良好的情感,不僅促使人們健康生活、和諧交際、調適心情,更能促進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嚴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筆者認為要憑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感知體悟,激勵學生表情達意,達到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較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開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語教材中蘊孕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善于把握這些情感因素,開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學生較好地蘊積情感的“儲備量”,這方面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
1、定好情感基調。“轉軸撥弦三兩聲”,講的便是試弦定調的事。同樣,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個基調的問題。從總體上講,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總有差別,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發豪放,或凝重深沉。為文章確定一個基調,可以從全局、整體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養花》中開篇寫道:“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一個“愛”字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調子。教學時,只有扣準了“愛”,才能使學生深刻地領略老舍養花的樂趣。 2、理清情感層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徑,辭者文之緯”。優秀的文章,“情”往往潛隱于“辭”中,形成一條情感發展線,體現了情感變化的層次性?!都g米》一文農民的感情經歷了由滿懷希望大失所望滿腔憤怒陷入痛苦的變化過程。理清了這條情感線,便能使學生清晰地感悟到舊時代農民這一形象命運的悲劇性。 3、把準動情之點。小語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文藝性較強。閱讀這些篇目,統觀全文時,總有一兩處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陡F人》一文末尾部分,漁夫歸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過來撫養時與桑娜展開的對話部分耐人尋味,使人震撼。透過“你瞧,他們在這里啦。”學生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窮苦人民的一顆純真、善良之心。 4、辯明情感差別。人的情感具有較強的復雜性,顯現出差異特性。閱讀教學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現情感差異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玩味,培養學生豐富而又細膩的情感品質?!段业膽鹩选返谄咦匀欢危宫F了“我”的內心活動.當烈火燒身時,我“緊張”、“擔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現出情感的復雜性,烘托了烈火燒身時令常人難以忍受的危險處境。教學時,要抓住“我”的復雜情感,讓學生細品情感的迥異。
二、引領感知體悟──“釀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認知語文教材的過程,也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漸被認同,逐漸被熏染的過程。由一受學生知識經驗、閱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獨立、及時而正確地領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給學生體情的方法,培養學生悟情的能力,為學生較好地表達情意醞釀情勢。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過的事物,才能對這一事物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時,教者要善于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引領學生認清事物的涵義、功用、豐富學生的認識,達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學《我的戰友》,在理解不畏犧牲、嚴守紀律的崇高精神時,還應引領學生聯系到“抗美援朝”這一時代的背景,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高度上來認識人物的偉大形象。
2、想象入情。教者引領學生感知描述性優美語言時,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像過電影一般,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透過語言文字達到領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兜谝粓鲅返诹匀欢危瑥撵o動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悅之情。教學這部分時,要充分啟發學生形象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扣準字詞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點,還要讓學生想象雪末兒映著陽光飄揚時的動態美景。這樣,學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領略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
3、讀中悟情。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書中的優美滋味?!兑环衷囼炋铩分?,彭總和“我”進行對話時說:“這一分地可不簡單啊,少說也能產個千把斤,幾千斤?!苯虒W時,可以抓住加點字詞,重音朗讀,讀出諷刺挖苦意味,便可體會到彭總對“浮夸風”的憎恨之情。教者要注意指導學生,抓住字、詞、句,進行朗讀訓練,體悟情韻。
4、比較體情。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可以明晰差別,抓住特點,較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顿u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與大年夜相關的食物、圣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了。教學時,可啟發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彩,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這樣,通過鮮明的對比,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對罪惡的舊制度的痛恨以及對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熱愛之情。
5、設境生情。葉老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說的就是教學要引領學生進入描寫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李吉林老師最善于設境生情。她執教《桂林山水》一文時,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領學生蕩舟漓江,體悟山水的美景,較成功地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激情。
三、創設表情佳機──“瀉情”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教材情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執行這一任務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往往帶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優美景觀所陶醉時,隨著情感蓄積加深情勢加劇,會產生急于噴發的動機,即出現了“情滿而溢發”的現象。教者要把握好學生急于瀉情的需要,為學生創設表達情意的途徑和佳機,培養學生豐富的移情能力。以《小音樂家楊科》為例,楊科偷摸小提琴,被發現,遭毒打,課文中并沒有作出過多的描述。但從“罵聲”、“鞭打聲”、“哭聲”、“吵嚷聲”、“狗叫聲”等表聲詞匯上,可以推測猜想到楊科遭了一頓打。這些詞容易使人產生聯想,可以激發學生的瀉情欲。這時,教者可適時指導學生擴展說練,描述楊科遭毒打的情形,表達自己對小楊科的同情和愛憐之心。
“瀉情”的教學中,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學生動情的“瀉情點”,根據課文內容、主旨的需要相機地創設好佳境佳機,培養學生的傳情能力,健全學生的情感品質。
綜上所述,在情感教學的過程中,“蓄情”是前提,“釀情”是延展,“瀉情”是最終目標,遵循了這一科學的情感發展的過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學生、教材的情達到四情有機相融、和諧統一,促使情感教學的優化,學生情感素質的發展。
一、運用電教媒體,加深字詞句的理解詞語和句子是構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必須通曉字詞、理解句段。這一教學任務的完成是建立在讀的基礎上的。借助電教手段提供的具體形象的視聽材料,可以提高讀的效果,將抽象的語句和具體事物相聯系,使學生耳聞其音、目觀其形、心領其義。
如教學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一詞時,同學覺得“極目楚天舒”的“舒”字不好理解。許多同學則理解為放眼望楚地的天空心里非常舒服,而寫詞的本意卻是放眼望去楚地的天空十分開闊。為此我制作了一幅主席橫渡萬里長江的彩色投影片,湛藍的天空,藍藍的江水,海天一色,主席邊暢游邊仰視蒼穹。有時還給學生播放配樂朗讀,使學生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激發情趣,掌握了字詞含義,讀懂句子,為本課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運用電教媒體,加深理解課文內容讀固然是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但怎樣讀才能使學生真正把握作品所表現出的情感,特別是那些帶有濃烈感情色彩的詩歌,如能運用電教手段,閱讀后學生理解的效果是很理想的。
比如,的詞《沁園春·長沙》描述站在橘子洲頭所看到的景物。
為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又制作了一幅圖畫,面面有紅楓盡染的群山,有江上行駛的大小船只,有翱翔于長空的雄鷹,有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泳的魚兒,好一幅生機盎然的秋景圖。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其中的句子“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主席發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感嘆是多么自然、精當,為了闕的“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又作了鋪墊。
再如對寓意深刻的文意,單純地讀課文,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如《稻草人》一文,一般學生讀此文只是注意其中熱鬧的故事,不能很好領會作者的深刻用意。于是在教授此文時,我繪制了四幅投影片:一幅“稻草人”,二幅“可憐的老婦人”,三幅“拉魚網邊上躺個病孩子的漁婦”,四幅“投江自盡的青年女子”。參看畫面,邊教學生反復讀課文,邊播放一首曲調低沉、緩慢,表現悲傷憎愛分明感的樂曲。許多同學產生仿佛身臨其境之感,以為自己就是劇中的人物,老婦人、漁婦、年青女子,課文讀得感情異常逼真。許多同學被文中情節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們除對文中人物悲慘命運表示深刻的同情外,并能指出人物的悲慘命運是當時的黑暗社會制度造成的??梢娡ㄟ^錄音和投影手段已幫助學生深刻領悟了葉圣陶先生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感情。
三、運用電教媒體,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一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是通過對課文中故事情節的掌握。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情節,不僅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而且也是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的基矗如在教方紀的《三峽之秋》一文時,我繪制了秋日的早晨的三峽情景片、中午的三峽情景片及晚間的三峽情景片。三幅投影片配合教學,并讓學生認真觀察,仔細閱讀,認真朗讀課文。通過對三幅投影片的觀察和對課文的領會,很快就掌握了課文的主要情節,再通過分組討論集中交流,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掌握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知識。課堂上充分發揮了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學得積極主動、扎實深刻,課堂教學效果極佳,這樣就逐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