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10:5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課堂觀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新教育理念的深化,以“學生”為課堂中心的理念得以倡導,教師則作為引導者輔助整個課堂教學的完成,著重于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已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將互動教學模式引進課堂,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豐富等各種原因造成實踐水平并不高,因此加強互動教學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本文以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現狀出發,剖析課堂互動受限的因素,重點論述該教學方式的應用策略,旨在為提高高中英語的教學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1. 高中英語課堂互動受限的因素分析
1.1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
在我國教育工作中,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較深,特別是一些教學經驗豐富、資歷深、年齡大的教師受傳統觀念束縛現象更為嚴重,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是整個課堂的把控者,負責知識教授即可達到教學目的,無需進行教學互動。事實上這樣的課堂模式是不科學的,課堂沉悶、呆板、氣氛壓抑,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因此教學效果不顯著。再加之英語屬于外來語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適應該學科的教學;學生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的影響,導致自主學習能力明顯下降,課堂對話和互動有效性低。
1.2班級人數多
我國是人口大國,學生數量較為龐大,每個班級都是大班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本沒有精力與學生一對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互動教學模式實踐的重要制約因素。在此種情況下,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存在差異,教師互動難以兼顧全部,導致學生的學習常常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會降低學習成績中下等學生的學習興趣。
1.3教師實踐不到位
多數教師認為直接講授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方法,課堂中進行互動只是浪費時間,因此部分教師仍然是遵循陳舊的教學模式,也有部分教師“換湯不換藥”,導致互動教學模式實踐工作并未做到位;此外部分教師并沒有掌握互動教學模式實踐的能力,經驗不豐富,在課堂實施^程中找不到互動的點,導致互動課堂效果并不理想。
2. 高中英語教學中課堂互動模式的應用策略
2.1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的推廣
小組合作探究模式在當前英語教學工作中較為常用,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由發揮時間,且小組討論氣氛活躍,有助于學生積極動腦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We Have Only One World》講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預習并熟悉文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新單詞與詞組進行學習,然后分小組對新單詞以及詞組的學習情況進行互評,主要采用背誦或者默寫的形式進行考核;其次讓學生找出文中各種類型的從句,并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從句結構進行分析,最后教師進行總結;然后進行課堂實踐,引導學生運用從句結構進行造句或者寫一篇作文,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知識的轉化,最后對學生所學的句子或者文章進行分析評價,指導學生掌握其中各種從句的分析技巧。
2.2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互動模式推廣
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互動模式實踐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其重要的特點,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自說自話,以“自我為中心”推動課堂進展,要提高學生在課堂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有助于營造真誠、尊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Task板塊講述中,如果將課程導入設為:“What happened to you?”,并就發生事件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給出意見并寫一篇文章,這樣的教學過程相對較為死板,不利于學生調動自己的主動能動性,因此教師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學計劃,結合學生情況以及教學的目標對課堂內容進行調整。例如可讓學生先對文章進行閱讀,在此基礎上播放文章的聽力資料,在此基礎上有助于學生跟上教學步伐,實現聽力、閱讀的雙向訓練,此外可進行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感知教材、獲取信息、分析問題,提高運用所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3科學設計課堂互動論題
英語屬于外來學科,與語文的思維模式是存在差異的,如果沒有良好的語言情境會導致學習難度明顯增加。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式教學模式較為適用,需要教師借鑒經驗做好課堂互動設計,最核心部分在于科學設計課堂互動論題。通過互動論題設計有助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開流的機會,同時也能推動課堂的開展,提高教學水平。例如在《Travel journal》講述中,教師就可以此為契機詢問學生有關于旅行的想法,教師可以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對學生加以引導,例如如果有學生說“I want to go to France, where there are beautiful Eiffel Tower, Triumphal Arch, Champs Avenue”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促使其他學生踴躍發言,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互動中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增加班級凝聚力。
3. 結語
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至關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不足,深化互動教學模式的推廣和實踐,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提高高中英語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第一中學)
〔摘要〕課堂觀察是一種專業性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種診斷教學的臨床技術,更是架設于課堂教學和教學研究間的橋梁。借鑒課堂觀察技術,開發課堂觀察工具實施深度教研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心理活動課堂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基于數據和信息評價活動課質量,實現教師通力合作研究。
〔關鍵詞〕課堂觀察;心理活動課;實踐
課堂觀察源于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相關的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從課堂語境中收集資料,并根據獲得的資料、數據,做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教學研究方法[1]。但從心理活動課的實踐操作看,還存在“活動流于形式、選題過于單一、主題設計單調、過于強調游戲、專業師資匱乏、缺乏激勵性評價”等問題,距離教育新常態的要求相差甚遠[2]。我借鑒課堂觀察技術,開發出心理活動課堂觀察工具,組織觀課教師團隊從學生表現、師生互動、教師行為三個維度實施心理活動課深度教研活動,開展基于數據和信息評價為載體的團體心理活動課研究,有效地促進了心理活動課堂質量的提升。
一、運用課堂觀察技術,科學診斷團輔活動
(一)觀察學生表現
心理活動課將“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和自助成長,這是評價心理活動課的關鍵所在[2]。我分別對三位資深教師(P老師、D老師、G老師)和年輕教師(F老師、Z老師和X老師)就同課異構的15節心理活動進行“學生表現”維度的課堂觀察,結果發現:心理活動課上,80%以上的課堂上,學生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且學習情緒高昂、積極參與活動。學生更喜歡資深教師開展的合作學習,敢于在年輕教師的課堂上質疑,并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反思性的學習較為缺乏,還達不到7%。(見表1)
(二)觀察師生互動
心理活動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本人運用課堂觀察,對課堂提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課堂教學中,90%以上的教師在提問時只關注優等生或發言比較積極的學生,而對視野范圍之外的學生卻“視而不見”。如Z老師執教的“競爭與合作”一課,30人中有7人參與19個問題的回答。參與面很小,且學生多分布在前兩排。(見表2)而W老師執教的“學會合作”一課中,30人中有14人參與24個問題的回答,參與面廣,但多分布在第2、5列,且第2列、5排的學生舉了7次手才換來一次發言的機會。(見表3)
另外,對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進行分析發現,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容易出現提問的隨意性、零散性、陳述性和封閉性,缺少讓學生思考的價值和思維的空間,因此,這類課堂不屬于深度學習的課堂。如對W老師分別執教的“學會合作”中的24個問題進行編碼分析,發現該教師所提問的類型多為事實性類型、學生非自愿的回答、缺少思考時間、教師課堂使用的語調平淡。通過課堂觀察,本節課的課堂氛圍和課堂效果可想而知。(見表4)
(三)觀察教師行為
心理活動課是一門課程,其課程的主要特點是活動性,其價值取向在于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生命成長,活動的設計上應體現科學性、發展性和教育性,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3]。我借用課堂觀察表[4],運用課堂觀察技術,分別對資深教師和年輕教師的“教學行為”維度分析發現:教師在80%以上的心理活動課上教學態度穩重愉悅,教學語言精準易懂,同時,能運用經驗實驗、趣味游戲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5-6]。但還存在下列問題:在課前沒有呈現學習目標,在課堂上沒有注意到少部分學生的反應,對突發問題的處理缺少技巧,更沒有與學生討論學習方法等,尤其是在年輕教師身上表現更為突出,最低的比例僅為6.3%。(見表5)
二、立足課堂觀察技術,實施心理課堂教學
(一)突出主體地位,促進深度學習
心理活動課上,觀察學生怎么學,學得怎么樣,學生是否有效學習的問題是心理活動課成敗與否的核心標志。因此,從學生表現的觀察維度看,引導心理教師要高度關注“活動設計是否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有沒有得到激發,學生的思維有沒有得到調動[6],通過活動是否獲得了新的感悟體驗或新的收獲”等問題。具體而言,觀課教師應重點觀察: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合作學習和情感狀態等情況。具體操作策略上,觀課教師要遠離后排,融進學生之中,運用觀察量表采集“學生表現”的數據和信息,并向聽課者、上課者和學生等利益相關者反饋。通過觀察學生表現,引發教師對學生深度學習的思考,從而變革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學行為。(見表6、7)
(二)注重師生互動,提高活動效率
師生是否有效互動是衡量心理活動課重、難點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指標。從師生互動的觀察角度看,引導心理教師重點關注問題設計的內容和預期的目的,問題設計符合心理活動的主題、學生的年齡特征,并富有層次性、邏輯性、開放性和現實性,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通過積極思考,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同時,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合理分組,通過對特定問題的討論,記錄、匯總小組成員的發言并匯報,采取“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原則,調動學生參與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具體而言,應重點觀察師生互動的頻次、類型、問題質量和課堂管理等維度。具體策略上,除面向全體學生外,還應該運用《心理活動課師生互動觀察表》(見表8),對教師課堂行為進行記錄。通過觀察師生互動狀況,引發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關注師生互動的深度思考,從而促進師生雙方在互動中主體的積極建構和發展。
(三)反思教師行為,促進學生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否反思心理活動課的教學行為是教師能否成長的重要標志。從教師行為的觀察維度看,應引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重點關注: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否厚實,教學的基本功是否扎實,教學理念是否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否獨立處理教材、設計教案,課堂教學中能否體現自身的教學個性與風格,是否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能力等問題。具體而言,應重點觀察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語言、課堂秩序管理等,尤其是關注學法指導和運用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調控學習氛圍的措施。具體策略上,運用心理活動課“教師行為”觀察表(見表9),引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對觀察表的分析來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營造健康的活動氛圍,合理使用課程資源,對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進行適時的引導,從而促進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心理活動課堂觀察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嘗試深度教研的一項創新活動。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聽課狀態、思維狀態及參與狀態,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課堂觀察,診斷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師生互動狀況,旨在促進教師注重合作研究,提高心理活動課堂效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動將進一步圍繞“學生表現、教師行為、課程性質和課程文化”課堂觀察維度,開發出更具有區域特色的團體心理活動課堂觀察工具,真正實現教師深度教研,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摘 要:“小班化”教學是我校的特色,也是教育優質化發展的方向,課題組在這一優勢下于2014年5月創建了“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并展開實驗與研究,為小班化教學賦予了新的生命與活力。在兩年多的研究與實踐中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的生存狀態,對于促進優質教育落戶農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實踐表明,這一研究將是農村中小學教育提質增效、學生健康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研究小班化前提下的“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實驗情況,并通過綜合測評該種新型教育方式的相關參數,反饋其實踐效應和推廣價值,進而進行科學的評價。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班化;翻轉聚焦;教學模式;數據分析;綜合評價
一、基本觀點
目前的農村課堂還是傳統的課堂,也就是教師的課堂,是教師展示的舞臺。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煉。相對于這種教育現狀存在的弊端,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在小班化教學環境中憑借其獨特的優勢,為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學校提供了一條新的教育革新之路。
(一)關于小班化教學
小班化教學是指將班額由五六十人縮減到二三十人,順應當前教育從強調“規模”與“產量”向注重“質量”與“內涵”的轉變,從讓“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向“人人享受優質教育”轉變,這一教育理念到教育實踐的轉化必須依靠小班化教學這一前提,小班化使學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時間、空間和機會,教育才能更加溫馨、更加人文、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優質教育才能由理想變為現實,因材施教才不會落空,可見小班化是西北農村教育的天然優勢。
(二)關于“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
該模式是為突出學生主體和智慧中心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胺D”一詞有逆轉、反向之意,主張課堂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宰”變更。聚焦是指圍繞目標、聚焦問題、聚焦學生開展智慧探索。力求徹底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生有想法、樂嘗試、講策略、重實踐、敢探究、出見解、怡性情,注重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造就創新型人才。
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劃分為四個基本環節。環節一:“自學”+“合作”――關注認知積累和疑點鎖定;環節二:“交流”+“共享”――突出自主見解和認知共識;環節三:“曬疑”+“討論”――進行靶向解疑和適時評判;環節四:“應用”+“檢測”――實現能力發展和反思補救。這幾個環節可交互、可倒置、可增刪,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學習活動由學生自主完成,老師只擔任仲裁和劇務,參與其中并適時組織。教學全程圍繞問題焦點進行智力碰撞,在做學問、議焦點、用知識的互動生成中產生過程內化和情感體驗。
(三)小班化與“翻轉聚焦”新課堂模式教學結合的意義
小班化為優質教育提供了平臺和可能,小班額的學生成了舞臺上的主人,“翻轉聚焦”教學模式對教學方式的轉型進行導航,其意義在于以該課堂教學模式為依據,引導老師有意識地將課改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和帶動廣大農村教師改變教學行為,使教學行為徹底摒棄“從動式教育”走向“發展式教育”,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激活思維、激活能力,落實探究式、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觀,實現新教育、新人才的價值取向。在現有的條件下縮小與發達城市之間的落差,實現教育的均衡與公平,向教育現代化進軍。
(四)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西北農村大多數家庭沒有電腦、沒有網絡,開展在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推行的微課教學很不現實,而農村的家長同樣有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生源不斷向城市等條件較好的學校流動,從而形成農村學校小班化的客觀格局。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彌補無法開展微課教學的不足,落實課程改革理念、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是對農村教育改革的一大創新,在農村中小學推廣是符合農村實際和教育需求的雙向選擇??梢灶A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將是農村中小學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教育優化的有效途徑。
二、現象分析
分析方法:通過對問卷調查、學業成績、師生情態的動態統計和對比,對真實、可靠、有效的結果進行審核與分析,從而客觀地反映實驗情況并作出嗜返鈉蘭邸
(一)問卷調查
1.受訪對象基本情況
受訪對象共100人,其中男生58人占58%,女生42人占42%,均為本課題實驗班學生,分別處于三四五年級。
2.受訪者對于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總體認可程度
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100%的學生表示喜歡并適應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信心明顯增強,認為自己表現很棒,擺脫了傳統教學中老師灌輸的被動和興味索然;98%的學生表示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活動輕松愉快、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得到了充分展示,學業成績有了大幅提升;96%的學生認為教學更加民主、自由、和諧、人文,認為自己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尊重,老師能關注自己的反應并及時進行溝通,92%的學生認為學習更有意義,還能解決實際問題,開始參與家庭、學校的部分事務,感覺自己長大成人,開始思考人生、關注社會。只有2%的學生因是特殊學生,訪談停留在初級層面,但可以看出他們比以前更快樂了。
3.問卷結果定性分析
從對實驗班學生問卷調查情況的匯總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具有普遍的認同感,這一教學模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出現了轉型、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過程更加輕松、學習體驗更加愉悅、學習效果更加顯著。
這充分說明“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的需求,是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農村中小學推進課程改革的有效切入點,該實驗具有導向性和操作性,是成功的、可行的,值得在農村中小學進行推廣和實踐。
(二)學生學業成績動態分析
就學業成績來看,實驗班與普通班在實驗伊始旗鼓相當且均處于低端水平,經過兩年多的實驗其差距與發展態勢令人深思。在對實驗班級歷次檢測成績的縱向對比中可以看出:實驗班教學成績穩中趨升,教學實效顯著,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就拿實驗班2016年7月c2014年1月(現四一班為原二一班)的數學檢測成績為例進行對比,合格率由70%上升到100%,上升了30%,優秀率由30%上升到78%,上升了48%,人均成績由65分上升到91分,提升了26分,這些變化是最有力的佐證;在對實驗班與普通班歷次檢測成績的橫向對比中可以看出:實驗班教學成績明顯優于普通班,合格率、優秀率、人均成績均高于普通班且逐漸拉開距離,表明普通班兩極分化有加劇的趨勢,而實驗班學生學業水平得到了整體提升。以2016年1月五年級數學檢測成績為例,實驗班(五一班)成績遙遙領先于普通班(五二班),合格率高出29%,優秀率高出47.7%,人均成績高出16.5分,充分顯示出該新型模式教學的有效性和先進性。
(三)來自實驗的情態變化
此課題在我校實踐兩年多來,基本實現了新理念的滲透與轉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魅力高效新課堂已初步形成,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格局。
1.課堂教學的重大變革
(1)尊重學生、解放學生、激活學生、發展學生。
(2)下解任務、掃描焦點、靶向攻堅、減負增效。
(3)收獲學習的主體效應、主動效應、協同效應、激化效應、享受效應和發展效應。
(4)師生角色發生重大變革,教師由管理者、訓導者、傳授者變為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及平等中的首席。將學生定位為太陽,將教師定位為月亮,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發展來運行。
2.師生狀態的顯著變化
此課題的實踐,以課堂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為導航,引導老師有意識地將課改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改變了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師生在翻轉聚焦新課堂中共同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享受過程、感受成功,老師教得順心,學生學得開心,達到了師生共同減負、輕松增效的目的,呈現出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新態勢。
三、綜合評價
在本次實驗中我們以三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通過兩年的實踐、反思、研究、改進和全程跟蹤觀察,結合學業水平測試結果及問卷調查反饋,研究了基于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轉聚焦”新課堂模式教學,形成了完善的模式結構和理論體系,彰顯出本實驗低負高效、深受歡迎的本質和特色。在數據論證和反思考量中凸顯出該教學模式在農村基礎教育領域中的優越性和可行性,值得在全校、全縣乃至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我們將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努力,廣泛宣傳培訓、爭取多方支持、擴大實踐基地、推廣研究成果,為農村中小學教育增添源頭活水。
注:此論文系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翻轉聚焦”新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731課題編號:QY-271)的成果之一。
摘 要:農村小規模學校由于地處偏遠、條件艱苦,教師資源長期難以配置到位,農村偏遠地區學齡兒童難以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F行的針對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問題的各種措施,都難以解決這一問題。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試點的“同步課堂”,應用網絡視頻技術,把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納入到中心學校的班級授課中去,使偏遠地區的學齡兒童既可以就近入學,又可以獲得與中心學?;就荣|量的義務教育服務。“同步課堂”環境建設應注重教學性、技術性和經濟性;“同步課堂”教學活動應注重教學信息共享、教師協同工作、教學進度一致。“同步課堂”有望成為實現“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這一目標的最短路徑,建議國家配套執行“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
關鍵詞: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實證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分布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疏農村地區的村級小學和教學點,因學生人數少,被統稱為小規模學校。[1] 截至2014年,全國共有128,703所鄉村小學和88,967個教學點。[2]是否真正促進了教育公平,最簡單的評價就是要看是否為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了幫助。[3]沉淀在農村底層“后20%”的農民家庭,他們難以供子女進城上學。農村小規模學校滿足了他們就近入學的需求,保障了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對教育公平具有“托底”的至關重要的意義。[4]
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師資條件的改善,但農村小規模學校由于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很難吸引到優秀的教師。農村小規模學?,F有教師年齡老化、學歷偏低、知識陳舊。農村中小學教師普遍短缺,且小規模學校處于最差的境地。[5]目前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的標準是生師比23:1,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生師比實際約為15:1[5],表面上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超編。但由于小規模學校學生人數少,教學缺乏規模效應,所以現有的“看似超編”的師資隊伍仍無法完成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的教學任務。
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長期得不到補充,迫使很多地方聘請“代課教師”,代課教師多為當地落榜的初中、高中畢業生,他們沒有受過正規嚴格的師范訓練,薪酬較低,半耕半教,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有的地區采取“下點支教”的辦法,要求中心學校教師必須到小規模學校支教1年以上才準許晉升職務,或者要求免費師范畢業生必須先到小規模學校任教2年以上才能獲得正式工作崗位,這些“流動”的教師在小規模學校難以兢兢業業地工作。有的地區采取“聯校走教”的辦法,安排中心學校的教師到各教學點上課,但中心學校的師資本身并不充足,加上山路崎嶇漫長,遇惡劣天氣走教中斷,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計劃常常未能完成。有的地區采取“復式教學”的方法,幾個年級的學生在一間教室,由一名教師執教,這對教師的素養要求極高,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往往難以勝任。有的地區采取“包點上課”,把一個教學點的教學任務全部包干給一位教師,這位教師必須教所有年級所有科目的課程,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英語等科目常常只能被“省略”。有的地區采用“學生寄宿”的辦法,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年幼,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本來就薄弱的學科教師還要兼任保育員,雪上加霜。[5]
短時期內,為農村小規模學校補給大量優質教師資源不可能實現。上述辦法又難以長效地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問題。在信息技術空前快速發展的時代,是否有新的辦法破解這一瓶頸呢?目前,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在中心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建立“同步課堂”,使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遠程加入到中心學校的班級授課中去。“同步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指在遠程開放教育理論指導下,利用網絡視頻技術,將中心學校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及課件畫面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將小規模學校班級的場景也傳輸到中心學校,從而實現兩地班級同步互動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6]通過“同步課堂”,擴大中心學校優質教師的服務范圍,緩解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的壓力。偏遠地區的學齡兒童得以就近入學,共享中心學校相對優質的教師資源。這樣的同步課堂,環境如何構建?教學活動如何開展?教學效果和發展前景如何?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環境構建
農村同步課堂環境的構建,必須同時考慮教學支持性、技術可行性以及建設與維護的經濟性。
1.同步課堂環境的教學性
把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遠程納入到中心學校的班級授課中去,該教學環境必須滿足班級授課的需求,比如:使中心學校的師生與小規模學校的師生相互看見聽見,使小規模學校的學生能參與班級授課中聽講、答問等基本教學環節。[7]湖北恩施武商小學(中心學校)主播教室的場景如圖1所示,店子槽教學點(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場景如圖1中的①所示。課堂觀察發現,武商小學教師講課的聲音,在店子槽教學點聽起來純凈洪亮;武商小學主講教師的影像,在店子槽教學點顯示得清晰流暢;武商小學主講教師播放的課件,在店子槽教學點高清同步播放;店子槽教學點的學生參與武商小學的聽課環節完全沒有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武商小學的主講教師時常從液晶屏上看看店子槽教學點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時點店子槽教學點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展開遠程會話,會話過程中能感覺到大約1秒鐘的延時,但不影響交流。在武商小學主播教室聽店子槽教學點同步班級的學生說話也很清晰,店子槽教學點的學生參與問答環節基本順暢。恩施以視頻雙向直播為核心技術構建的同步課堂教學環境,能夠使中心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的同步課堂成為常規的教學方式。
2.同步課堂環境的技術性
恩施目前采用的同步課堂建設方案為:在中心學校主播教室的后端安裝攝像頭,對著講臺方向,采集主播教室教學實況,這一路視頻通過因特網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顯示在教室前端左邊的液晶顯示器上,畫面細節可辨、清晰靚麗。主講教師用頭戴式拾音器拾音,主播班級學生用吸頂式話筒拾音,這兩路音頻信號與來自計算機(課件)的聲音都輸入調音臺,混音以后通過因特網傳輸到小規模同步教室播放。中心學校主播教室計算機輸出的VGA信號被編碼為流視頻格式,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顯示在教室前端右的液晶屏幕上。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前端裝有攝像頭,采用固定機位景別采集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內的實況,這路視頻信號通過因特網傳輸到中心學校主播教室顯示在教室前端及中部的液晶顯示屏上(參看圖1中的①和②),畫面清晰流暢。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講臺上放置有圓盤式話筒,拾取同步教室里的聲音即時傳輸到主播教室??梢?,同步課堂用到的技術主要有光纖通信、視頻直播、音頻直播和VGA流式傳輸,這些技術都成熟、可靠。
3.同步課堂環境的經濟性
除開光纖網絡不計,中心學校把原有的多媒體教室改造為主講教室,只需添加:攝像頭1個(固定機位拍攝教師),頭戴式拾音器1個(拾取教師講課的聲音),吸頂式拾音器1個(拾取全體學生的聲音),液晶顯示器2臺(顯示小規模學校同步班實況),功放音箱1套(播放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內的聲音)。小規模學校教室升級為同步教室,只需添加:攝像頭一個(固定機位拍攝全體學生),圓盤式拾音器一個(拾取全體學生的聲音),液晶顯示器2臺(分別顯示中心學校主播班級實況和主講教師呈現的多媒體課件),音響一套(播放中心學校主講教室內的聲音)。建設一對這樣的同步教室,成本約6萬元,這些設備可服務期限約6~8年,平均每年約合將近1萬元,費用低廉。小規模學校只需每個年級擁有1套這樣的設備,就可以基本實現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目標,小規模學校的師資短缺所帶來的壓力得到很大緩解。
三、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運行機制
1.硬件設備維護
同步課堂的運行對網絡和設備的依賴程度很高。如果網絡中斷,或者視頻音頻系統出故障,都將使同步課堂無法進行。為了提高同步課堂教學硬件系統正常運行的概率,建設該環境時必須選擇高可靠性的光纖網絡路徑,必須采用高可靠性的視頻與音頻設備,把硬件故障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加強對中心學校主講教師和小規模學校助課教師的技術培訓,使他們熟練掌握設備的操作技能以及基本的維護技能。同步課堂環境建成以后,應該預算專門的經費用于硬件設備的檢修,可外包給信息技術公司,把常規檢修與應急搶修相結合,公司安排專人負責,把學生沒有課的一個半天定為常規檢修時間,每個星期由技術人員上門對設備做全面檢查、修復。如果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硬件故障,主講教師和助課教師應立即報告同步課堂管理中心,通知技術人員立即搶修,把同步課堂不能正常工作的時間減到最少。
2.教學信息共享
同步課堂除了強調課堂現場的共享,也強調數字化教學信息的共享。結為同步課堂的兩個班級,應該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學校主講教師每周應提前把教案、課件、作業等教學資源上傳,使小規模學校同步班助課教師能提前了解教學內容,以便在上課的過程中及時、準確地對小規模學校同步班級的學生進行輔導。如果萬一同步課堂教學硬件系統出現故障,小規模學校的教師能以教案、課件等為基本依據,立即“親自”執行教學任務,確保小規模學校的同步班總是跟上中心學校的教學進度。一所小規模學校應該至少擁有一臺聯網的計算機和打印機,使教師能夠訪問同步教學資源,打印教案、測驗試題等教學材料,與主講教師聯絡。結為同步課堂的兩個班級共用的存儲空間可選用云存儲公共服務,比如360云盤,無需任何費用,中心學校主播班級各科目的主講教師及小規模學校的同步教師都可登錄該云盤,存儲、查看學期教學計劃、課時教學計劃、課件、作業、測驗與教學反饋等教學信息。
3.教師協同工作
為了降低成本,恩施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環境建設方案中,沒有包含兩間教室之間板書的相互傳輸,只能把主講教師演示的多媒體課件傳輸到同步教室。由于傳統黑板的共享性差,所以同步課堂最好不用黑板,而是盡量全程使用多媒體教學,主講教師盡量把需要顯示給學生看的信息預置在課件中。中心學校應挑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強、普通話過關、講課聲音洪亮的教師擔任同步課堂的主講教師。
同步課堂環境建成以后,小規模學校依然是需要教師的,如果能保持每個年級有1名教師最好,這名教師全程跟蹤這個年級所有的課程教學。在本研究中我們把這位教師稱為助課教師。每天晚上,助課教師都需要備課,他備課的方式與一般學科教師備課的方式不同。助課教師需要登錄同步課堂云盤,瀏覽中心學校各科主講教師為第二天的教學準備的教案和課件,以便對第二天的教學內容心中有數。中心學校主播班級各學科主講教師也應加強與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師的溝通,除了上傳教案、課件之外,還應該通過SNS、電話等方式與同步教師共商細節。白天,如果同步教學設備運行正常,則小規模學校的同步教師觀摩中心學校主講教師的授課,并為小規模學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導。如果同步課堂設備出現故障,同步課堂無法進行,則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必須依照中心學校的課時計劃,教授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完成當日學習任務。
訪談中,研究人員了解到,很多教學點只有1名教師,從早到晚,唯一的教師困在教室,守著幾個學生,長期封閉在教學點,極少有機會與同行接觸、交流,中心學校、教育局管理人員一年也難得來一次。開了同步課堂以后,教學點每天與中心學校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同步課堂本身也是一個教研系統,助課教師在大量的同步課上觀摩中心學校教師的教學,鞏固學科知識、增長教學技能。中心學校、教育局的管理人員也可以時常從同步課堂的視頻中看到教學點的狀況。教學點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
在湖北省恩施州龍鳳鎮所建設的4對同步教室中,主播教室的學生演板在黑板上完成。黑板上的書寫不能清晰地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去。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唯一的攝像頭對著學生方向,沒有攝像頭拍攝黑板,所以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黑板上的書寫也無法傳輸到中心學校主播教室去。課堂觀察發現,在演板的環節上,武商小學主播班級和店子槽教學點同步班級是分別完成的。當武商小學的主講教師在組織主播班級的學生演板時,店子槽教學點同步班級的學生在各自的草稿紙上演算,助課教師一一查看指點。由于小規模學校同步班學生人數少,學生每人平均獲得的教師的個別指導比主播班級的學生多。所以,同步教學環境在支持兩地學生演板環節上所存在的局限,并不對同步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影響。
4.教學活動連貫
為了使中心學校主播班級與小規模學校同步班級教學活動總是同步連貫,這兩個班必須使用相同的教材,執行相同的課表和授課計劃;中心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必須保持網絡暢通、同步課堂設備正常;網絡中斷、設備故障時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師及時“頂上”。但有的課程,小規模學校教師確實無法勝任,比如英語、音樂等,該如何保持小規模學校教學活動的連貫,跟上中心學校的教學進度呢?恩施的做法是把“走教”作為保障小規模學校教學進度的最后一道防線。即當小規模學校的學習任務落下時,中心學校的主講教師當日或當周,來到小規模學校為同步班的學生補課。即使同步課堂教學設備一直運行良好,中心學校的主講教師每個月到小規模學校去一次,與同步班的教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了解同步班師生的意見和建議,絡感情,以便進一步搞好同步課堂的教學工作。中心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都表示,同步課堂,最好是“一拖一”,即一個主播班級只帶一個同步班級,不僅視頻連接方便,教學設備出故障的概率小,而且主講教師與同步教師之間溝通方便,教學進度更容易保持一致。上課的過程中,主講教師如果需要關注兩個同步班,就顯得注意力不夠用,教學效果不好。如果萬一碰上網絡不通或設備故障,主講教師需要課后“走教”補課的話,有兩個同步班,主講教師就更忙不過來了。
5.教學效果良好
在湖北恩施調研過程中,研究者問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的學生,“喜歡這兒(小規模學校)的老師上課,還是喜歡電視上(中心學校)的老師上課?”孩子們一致表示喜歡電視上的老師上課,當問及原因時,他們說“因為電視上的老師講得好些”??梢姡∫幠W校的學生對同步課堂持贊同態度。據小規模學校的助課教師介紹,期中和期末考試,小規模學校與中心學校使用相同的試卷,在兩個班級學生的整體排名中,小規模學校的學生處于中等的位置。中心學校的主講教師在同步課堂中感受如何呢?對此,研究者也進行了訪談。主講教師表示,“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比較頻繁的關照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經常要看看他們,有時要點他們回答問題,以便保持他們對課堂的興趣和注意。比帶單一班級多了一樁事。不過熟練之后倒也不覺得增添了很大負擔。跟‘走教’比起來,同步課堂輕松多了?!倍∫幠W校的助課教師則表示,“由于大部分的課時通過同步課堂完成,所以我們備課、講課的任務減輕了很多,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個別指導上,對提升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很有幫助。中心學校的教師有時到小規模學校來一下,有些交流,比‘包點上課’時的封閉狀態要好?!笨梢?,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對同步課堂也持歡迎態度。
四、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前景展望
1.對改進同步課堂環境設計方案的建議
筆者認為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試點的4對同步課堂,其環境設計有一項可考慮改進。中心學校主播教室前端用來顯示同步班級實況的液晶屏如果放置到教室后端去可能更好。按目前的設計,這塊屏前置,引起的問題是:此屏顯示的內容容易引起主播班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對學習活動產生一定干擾。如果把這塊液晶屏放置到教室的后端,學生需要回頭才能看到這塊屏,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幾率會減小很多。設計這個方案時,把這塊屏放在教室前端,是為了使主講教師走下講臺時也便于查看同步班級的學生,但實際上,把這塊液晶屏安裝到教室后端去,也方便教師走下講臺時查看同步班級的學生。所以,把主播教室原本前置的液晶屏改為后置,有益而無害。
2.有助于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課程
當小規模學校的班級成為中心學校的同步班級時,就意味著小規模學校的這個班級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方面幾乎達到了與中心學校同等的水平。從筆者在恩施調研的情況來看,小規模學校的同步班的學生在同步課堂中受到主講教師關照的程度與中心學校主播班級的學生是基本相同的,聽課、參與互動的效果都不錯。未實行同步課堂的區域,小規模學校開設的課程約占國家規定課程的五成左右,實行同步課堂的區域約為九成左右??梢?,同步課堂當前有望成為實現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這一目標的最短路徑。這需要國家解決好農村小規模學校光纖通信、視音頻設備等基礎設施問題。有少部分課程無法通過同步課堂完成,比如,信息技術上機課、體育室外活動課等,這是同步課堂的局限所在。
3.建議執行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
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農村學齡兒童數量呈現上升趨勢。[5]農村小規模學校將會長期存在,為農村小規模學校補充師資力量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同步互動課堂模式下,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工作方式與一般教師的工作方法并不相同,再加上小規模學校地域上的偏遠性,國家有必要擬定并執行專門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在招生環節上,注重生源與小規模學校的地緣性,放寬錄取條件,增加生活補貼,簽訂回鄉下點任教協議;在培養環節上,注重適應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特殊性,執行專門培養計劃,注重同步教學、全科教學、復試教學、信息化教學等知識與技能,加大實習實踐力度;在分配環節上,注重落實協議,落實待遇,嚴禁協議之外的任何單位以任何形式接受“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人才任職,使“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人才到小規模學校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編制方面,國家應進行相應調整,比如,小規模學校一個年級學生達到10人,應為這個年級核算教師編制1人;一個年級學生不足10人,應該為兩個年級核算教師編制1人。確實必須保留的教學點,即使學生總人數不足10人,也應為其核算教師編制1人,確保每個教學點至少有1個教師編制。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生師比應遠遠小于一般標準23:1,農村小規模學校義務教育成本高于人口稠密地區,這是不可規避的,國家應納入財政預算。
【摘 要】課堂觀察作為一個新型的聽評課方式,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工具和手段,能夠量化的反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本文就課堂觀察在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應用于諸位同仁做一探討。
【關鍵詞】課堂觀察;課堂教學;有效性
聽評課是反饋教師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在傳統的聽評課中,聽課者只是帶著耳朵和眼睛進入課堂,得到的是對教學的一種整體印象,很難以“手術刀”的形式精確解剖課堂,不能清晰給授課教師反饋教學行為支配下的教學效果。通過課題設計與理論學習、量表設計與教研實踐、總結提煉與推廣應用三階段,構建高中生物課堂觀察框架、形成各級聽評課活動中有效運用課堂觀察技術的網絡、研制高中生物課堂觀察量表模板、形成高中生物聽評課中有效運用課堂觀察技術的模式,以期發現、研究并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課堂觀察的研究和開發
1.觀察框架的制定
課堂觀察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行為的研究提供一個觀察、理解、描述、反省的支架,是課堂觀察的核心問題。本課題以課堂活動全息觀察、關鍵問題聚焦觀察和依據價值標準評判觀察為主要方法,課堂活動全息觀察設置三個維度,即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性質三個方面進行觀察,通過反復實踐和不斷調整補充后,構建以下觀察框架。
表1課堂活動觀察框架表
觀察方法 維度 視角
課堂活動全息觀察 學生學習 課堂學習效果、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參與之獨立應答頻率、學生參與之互動
教師教學 教學機智和風格、課堂談話、時間分配
課程性質 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和運用、復習教學、練習教學
依據價值標準評價觀察 以課程性質視角的要求為標準
關鍵問題聚焦觀察 聚焦課堂活動全息觀察中的若干視角
2.課堂觀察的程序
課堂觀察的有效實施,需要借助于三個階段的持續活動:課前會議、課堂觀察、課后會議。結合實際,把課堂觀察活動細分為以下六大程序。
(1)以“微問題研究”確定觀察主題,“問題意識”驅動參與者一路相隨。課堂觀察主題設置目的之一在于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策略,解決自己目前正在困惑的教學問題。確立這樣的主題觀察,既讓教師有認同感,也極大的調動了參與者的積極性,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奠定了基礎。
(2)教學骨干牽頭組建研發小組,“過程前移”保證量表質量。課堂觀察的實施需要教師根據主題設計相應視角的觀察量表,但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在最初階段還是需要學習和引領。我們采取的是培養骨干教師牽頭成立研發小組,組成量表開發團隊的模式,讓骨干教師成為某一觀察量表的“專家”,確保觀察指標具有客觀性、學科性和整體性的特征,能有效的指導小組成員進行量表研發、課堂觀察、梳理觀察記錄和形成觀察報告,確保活動效果。
(3)以“骨干引領”召開課前會議,明確具體要求。在觀摩課開始前,授課教師從“點”和“面”兩個方面進行簡要的說課,時間控制在20分鐘之內,然后各量表“專家”分組對觀課教師進行培訓。內容包括: 解讀觀察量表、解讀理論、梳理量表記載的注意點和撰寫觀察報告的注意點等。
(4)以“分工合作”開展課堂觀察,保證觀察質量。聽評課活動中的課堂觀察不是教師個體的業務活動,而是一個和合作體的專業實踐。教師根據量表選擇合適的位置觀察,同時專門安排教師進行攝像,便于今后專門的分析和研究。
(5)整理研討,召開課后會議。課后會議分為整理記錄、小組研討、形成觀察報告、觀察匯報四個環節進行。課堂觀察后,觀課教師單獨或合作整理好相應的觀察記錄,撰寫個人觀課報告。然后由組長牽頭開展小組研討,形成課堂觀察報告。最后,各觀察組派代表集體交流匯報。
(6)以校本二度研訓開展后續研討,拓展活動效果。每次活動后要求以校本為基礎,每位參加活動的教師共享所有的觀察量表和觀察報告,開展后續研討活動,使活動效果最大化。
三、實踐成效
1.學生方面
(1)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經過將近一年的試驗,將實驗前后的調查數據進行整理比對后發現,實驗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得到提高,課堂認真聽課的學生比例由實驗前的39.3%上升到62.1%,課后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生比例由實驗前的39.3%上升到52.6%,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及化學學習的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2)學業成績方面。通過對三個實驗班級生物平均成績和非實驗班級的生物平均成績比較、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在試驗后的生物平均分的差異度分析比較看出實驗班成績進步明顯,且三個實驗班級的生物平均成績在試驗后差距在逐漸縮小。
由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通過課堂觀察轉變了教師的課堂觀念,改變了生物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的開展,使的教師分享彼此的經驗,交流彼此的體驗與觀念,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手段,實現了“以傳授教材知識為中心”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轉變,促進了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學生成為課堂魅力的真正領路人。
2.教師方面
(1)課堂觀察使聽評課活動更具實效。聽評課教師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技術手段,評課時能聚焦目標深入闡述,能對課堂提出有理有據的結論和建議,不僅有利于被觀察教師發現更改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和策略,還對觀察教師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對教學方法和專業知識通過對比促使自我反思和重新認知,提高專業素養,因此使得聽評課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更具有實效。
(2)明確的研究任務和方法引領教師理論的提升。教育教學相輔相成,通過課題研究,為教師搭建了教學實踐轉化為教育理論的平臺,將已有的教學經驗與新課程理念融合,在沉淀中激發思維的火花,在實踐中孕育教學的春苗,開枝散葉,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模式。在蘭州市課堂教學評比中,兩位教師獲得市級一等獎;有兩位教師已通過2017年省級規劃課題立項,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全國核心期刊發表。
【摘 要】《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提了出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組織形式,是聯系老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茖W的數學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科學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手段?!稑藴省吩诳傮w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并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學生數感的問題,并對數感作出了具體描述。觀察就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行的直接認識外界的活動,是人們獲取知識,進行積極思維和偉大創造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能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基礎,也是思維的起點。
【關鍵詞】數感;觀察;體驗;形成;發展
數感,實際上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覺、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稑藴省吩陉P于學習內容的說明中,描述了數感的主要表現,包括“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通過觀察,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數和形的結合,在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中,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增進對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理解,建立和發展數感。
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數的意義,初步建立數感
(1)在一年級“數一數”的教學中,先以課件展示“美麗的校園”場景圖,吸引學生注意力后,及時拋出問題:請你先仔細觀察,然后再說一說這幅圖上有些什么?還有什么?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說了出來:有6朵花、有3張凳子,有3個小朋友在踢足球,有1個老師,有7只小鳥……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師適時板書:1、2、3、4??10。然后指著“1”,說:1個老師,可以用“1”表示,請你再仔細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可以用“1”表示呢?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1面國旗可以用“1”表示,1個足球也可以用“1”表示。這時我順勢提出:兩個單杠可以用“2”表示,那還有哪些物體也可以用“2”表示呢?又有哪些物體可以用“3”表示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你的發現吧!等學生交流完成后,又進一步提出:這幅圖上這么多的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用這些數來表示呢?在學生抽象出數后,我讓學生分別用6根小棒和7根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或圖案。通過一系列的觀察,使學生經歷了從實物到點子圖,再從點子圖抽象成數的過程,并通過用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或圖案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又讓學生運用6和7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2)在三年級學習了分數以后,練習冊上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小明喝了一杯水的1/2,小紅也喝了一杯水的1/2,他們喝的水一樣多嗎?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有的認為一樣多,有的認為不一樣多。我看到這種情況,覺得這是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的好機會。于是,我通過課件出示了這樣的情境:孫悟空吃了一個大圓餅的1/2(圖),豬八戒吃了一個小圓餅的1/2(圖),豬八戒說:我們都吃了餅的1/2,所以我們吃的餅一樣多。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馬上發現:孫悟空吃的那個餅的1/2比豬八戒吃的整一個餅都還大,都大笑了起來。我趁機問:豬八戒說得對嗎?為什么?學生大聲地說:不對!因為兩個人的餅不一樣大。我再把小圓餅變成三角形的(還是比大圓餅?。?,故意說道:“現在吃得一樣多了吧。”學生又大笑起來:還是孫悟空吃得多?我故作不理地問:“咦,都是1/2,為什么會不一樣呢?”學生思考后理解了形狀、大小不相同的圖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數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不管大小相不相同,就能用同一個分數表示。通過觀察圖形,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二、通過觀察,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數和形的結合,加深對數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1)在教學一年級6、7的認識時,我讓學生經歷的從實物圖到點子圖再抽象成數的過程后,出示了直尺圖和點子圖:師:同學們已經和數字6、數字7交上了朋友,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直尺圖和點子圖,你能從這兩幅圖里發現6和7誰大誰小嗎?
讓學生充分觀察,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這樣想的,7比6多一個點子,所以7比較大!生2:6的點子比7少一個,所以6小于7。生3:6排在7前面(尺子圖),6比7小。7排在6后面,7比6大。當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充分感受了6、7的大小后,再讓學生用“>”和“
(2)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出示分月餅的情境圖。師:請仔細看這一幅圖,看完后你能說說1/2和1/4誰大誰小嗎?生:1/2大。師: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2的所表示的那一份月餅比1/4的那一份要大,所以1/2大比1/4大!緊接著,出示另一幅情境圖。師:1/3和1/4誰大誰???生:1/3比1/4大,因為1/3的那一份還是比1/4大。接著出示分別表示:1/2、1/3、1/4、1/5、1/6、1/7、1/8、1/9、1/10的線段圖,讓學生隨意選擇兩幅線段圖進行觀察,并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學生在數和形的結合中,通過大量觀察和對比。形成了豐富的表象知識,并通過對表象知識的分析、處理、思考得出了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的一般方法,讓學生的數感進一步得到發展。
三、通過觀察,增進對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知識具有的規律性、數學問題包含的數學條件和關系,都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細致、透徹的觀察,經過分析,透過表面現象看其本質,這樣才能更快地做出數學判斷并為解決復雜的問題選擇適當有用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通過觀察活動建立數感,發展數感。
(1)在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前三道算式,并發現其中的規律:
1×9+2=11,12×9+3=111,123×9+4=1111,( )×9+( )=11111,( )×9+( )=111111,( )×9+( )=1111111,( )×9+( )=11111111,( )×9+( )=111111111,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發現了第一組算式第二個因數不變,第一個因數從上往下依次1、12、123,每次在上一個數的后面添上一個比上一個數的個位多1的數,加數則每次比前面多1,很快地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順利地找到了答案。
又如,學生在做“給算式找得數”,在()里填上“>”“
例:給算式找得數(連線),62-46 94-65 91-63 85-6829 17 28 16,有的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發現:每個得數的個位的數都不一樣,計算時只要計算個位就行了。然后讓學生把這種方法在班上進行交流,當全班同學都覺得這種方法可行的時候,選兩組用這種方法做,另兩組則把結果完整計算出來,最后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兩種方法做出來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是第一種方法比第二種要快。通過對比,學生不僅體驗到了算法最優化的好處,還有效發展了數感。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數學問題,比如:在帶領學生外出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求學生觀察車上的人數,如有多少排座位,一共有幾排,車上一共能坐幾人?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就是乘法問題。再如:組織學生討論為班上讀書角的圖書設計編號,并為全班學生設計借書卡?逐步積累這種意識與能力,深化數感的培養。
幼兒課堂行為表現是指教學活動中,在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下,幼兒所做出語言、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表現,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內容的設計,對幼兒課堂的行為表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幼兒課堂的行為表現也能反映教師教學內容選擇與設計的適宜性。我園舉行了“幼兒課堂行為表現”為主題的課堂觀察活動。課堂觀察是促進有效教學的一種途徑,也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我們試圖通過量表對幼兒課堂行為表現進行全方位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從而分析我們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幼兒。
根據幼兒課堂行為表現觀察數據匯總表,我們得出初步結論:
1.在幼兒整個課堂行為表現中,非投入狀態35次,占總次數的13.8。非投入狀態也僅僅體現在東張西望、操作時不專心等,只有一部分幼兒沒有很好地參與。
2.在幼兒整個課堂行為表現中,投入狀態218次,占總次數的86.2,其中認真傾聽59次,表演時很專心103次。說明教師的教學內容深深吸引了幼兒,藝術活動中幼兒的參與度、積極性很高。
一、本次活動觀察的結果與分析
活動中,幼兒的投入狀態所占比例比較高,這與教師平時細心觀察幼兒生活,敢于創新是分不開的。我們分析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創新教學內容,調動幼兒參與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發現幼兒非常喜愛小動物,而小老鼠的形象機靈、可愛、聰明,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繪本課題設計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幼兒喜愛的小老鼠,并將小老鼠與繪本結合,由此延伸出“可愛的鼠小弟”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缎±鲜笊蠠襞_》這首兒歌朗朗上口,是小朋友耳熟能詳的,因此在藝術領域我們選擇了藝術活動《小老鼠上燈臺》作為繪本故事的延伸。活動中教師突破傳統歌曲教學的方式,將《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通過打擊樂的形式展現出來,并讓每位幼兒都參與其中。新鮮、新奇的東西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兒在音樂游戲中不知不覺學會了《小老鼠上燈臺》這首兒歌,也體驗了打擊樂器的樂趣。
2.通過創新教學用具,發揮幼兒參與藝術活動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幼兒平時喝水的時候,我們發現幼兒對敲擊小茶杯非常感興趣,兩個杯子敲一敲,用杯子敲桌子、椅子,敲手、肚子等身體的各個部位,把杯子扔在地上讓它發出聲音……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我們常常會制止,而孩子則會失望地看著我們。后來我們發現把茶杯倒過來正好很像小老鼠的形象,因此有了靈感。在樂器的選擇上,教師獨具匠心,選擇了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又非常熟悉的“茶杯”,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滿足了幼兒敲擊茶杯的需求和愿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用茶杯自由探索,敲擊茶杯的各個部位使其發出不同的聲音,給幼兒充分想象的時間和空間。特別是當有一名幼兒嘗試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轉圈圈的時候,她異常得欣喜和快樂,并舉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發現。
活動中,雖然投入狀態占的比例很高,但是也存在個別小朋友操作不專心,隨音樂敲擊節奏的時候亂敲、東張西望、杯子掉地上等非投入狀態,所以在該課堂上也有值得我們共同商討和完善的地方。
1.介紹過程過于倉促
教師在出示教具“茶杯老鼠”時,通過打擊茶杯跟小朋友問好,并請幼兒“聽一聽小老鼠說了什么”。然后請幼兒探索敲打茶杯的各個部位。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她發現一名幼兒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轉圈圈,并引導幼兒唱到“嘰里咕?!钡臅r候可以在杯子里面轉圈。但是她沒有介紹一下小老鼠身體的其他各個部位,比如頭部、尾巴等,導致幼兒在敲打的時候出現亂敲、東張西望的現象。
2.教學用具設計不盡合理
教師在茶杯上貼上老鼠作為教具非常吸引幼兒,但是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具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王老師的要求是把杯子的底朝上拿的,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幼兒拿反了,這受幼兒生活習慣性影響,幼兒平時拿杯子喝水就是這樣拿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小班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大而明顯的東西。王老師制作的教具比較小,老鼠形象不明顯,導致有些幼兒沒有仔細觀察小老鼠的形象,在敲擊的時候不知所措。教師在設計教具“茶杯老鼠”時,應該盡量大膽夸張些,再形象一點??梢栽诒砩腺N一個老鼠形象,杯柄處貼一條老鼠尾巴,將整個杯子做成一個“茶杯老鼠”。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更加清楚地認識“茶杯老鼠”的各個部位,便于幼兒隨音樂旋律的變化自主選癲課喚行敲擊練習。
二、本次活動觀察的啟示與建議
1.做幼兒生活的有心人,細心觀察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兒的生活中,教育無處不在。教師正是了解了幼兒喜愛小動物的天性,發現他們對動物小老鼠的喜愛,以及幼兒對敲擊茶杯的樂趣和愿望,并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帶給幼兒一次特別、愉快、輕松的藝術體驗。在與幼兒相處、交往的時候,我們教師需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幼兒生活的一舉一動,看看他們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并從中挖掘出豐富的教育資源,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適合本班幼兒,讓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大放異彩。
2.做幼兒藝術活動的引路人,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
教師對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至關重要。小班幼兒處于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于動作發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因此在藝術活動中,教師需要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才能使幼兒跟著老師的步調。王老師在第一個環節以游戲“小小老鼠”導入,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興趣。然后出示“茶杯老鼠”,親切地與幼兒問好,激發了幼兒敲打茶杯的愿望。在請幼兒敲打茶杯的時候,教師給了幼兒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當教師請幼兒安靜下來而有的幼兒不配合時,王老師也通過“貓來了”使他們安靜下來,自然又合情合理,既讓幼兒安靜下來,又在情理之中。整個教學活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動靜結合,教學思路清晰。
3.做幼兒藝術活動的支持者,做精、做細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是指幼兒課堂中為了輔助教學、使兒童更好掌握所學知識的輔助材料,在幼兒園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兒受直覺思維的影響,對形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所以教具應該符合安全、大、清晰、色彩鮮艷的原則。在王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具的不適當會直接影響幼兒參與藝術活動的水平。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能小看教具的作用,教具的設計需要仔細推敲,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4.做幼兒藝術活動的參與者,努力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
整個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很有親和力,表述清楚,語速適中。在孩子面前,老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與幼兒平等對話。王老師總是不斷地走到幼兒身邊,蹲下來輕輕地問:“你們的老鼠和老師的一樣會說話嗎?”“你剛才是怎樣讓小老鼠說話的?”“小老鼠要和大家打招呼了?!庇捎谑切“嘤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沒完善,所以教師創設了寬松、自由、愉快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會說、想說、敢說,活動中王老師這點做得十分不錯。有一個環節幼兒都停止了回答,最邊上一個小男孩還沒停下來,堅持把《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念完,王老師并沒有打斷他,而是給予他時間直到他念完并表揚他都記住了。這體現了教師與幼兒關系上的平等,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
三、結語
活動中,教師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從引路人、支持者到參與者,營造了一個寬松平等、有利于孩子主動參與、積極互動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一個尊重、欣賞、關愛、合作與分享的學習平臺,促進每個幼兒個性化、身心和諧地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幼兒園 江蘇】
[摘 要]對常態課進行觀察研究,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學規律,探究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實效,促進教師專 業能力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教學目標的基態、動態和隨機評價的狀態對常態課進行研究,這樣既有利于我們聚焦課堂重點,又有利于我們關注學生,促進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課堂觀察;教學目標;隨機評價;常態課
常態課教學作為教師日常專業教學活動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較真實和直觀地反映教師的實踐狀態,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教師應如何展開對常態課的觀察研究,從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學規律,探究教學方法,反思和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實效呢?
一、研究教學目標的基態
教學目標就是預期學生學習的效果,它具有導學、導教和檢測的功能,是課堂教學的方向。很多語文教師將教學參考用書上的教學要點提示看成是教學目標,其實這些要點提示充其量是給我們定下一個教學框架。所以,教師要在這個框架下進一步根據學段目標、針對文本特點并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下面是兩位老師對《美麗的彩虹》(北師大版一年級)預設的教學目標。
第一個教師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生字,指導學生寫“巨”和“空”;(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二個教師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生字,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巨”和“空”的占格情況并練寫;(2)能讀出問號表達出的疑問語氣;(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并模仿詩歌第二小節進行仿說、練寫。
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和導語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讀出對彩虹喜歡、留戀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感受彩虹的美。
第一個教師的教學目標比較空泛,指導書寫沒有明確的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這一目標泛化,沒有考慮學段要求,制定不科學。對本篇課文來說,沒有明確感情朗讀的重點,沒有把握詩歌教學的重點,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并能結合本文句式仿寫,完成從積累到運用的語言實踐。第二個教師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寫字、朗讀還是語言積累、仿寫,都目標明確具體、方法恰當,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試想一下,一節課要教什么,教師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學生能學到什么?能明白什么呢?
二、落實教學目標的動態
預設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想教的內容,課堂觀察就看教師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是否一致,看教學流程是否朝著預設的方向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預設的學習內容會在師生和生生之間合作、對話、碰撞中,產生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這就看教師能否順勢而導,有效調控,使教學內容相對集中,讓所有的環節都指向教學目標。請看人教版《蟋蟀的住宅》教學片斷實錄。
師:你從文中了解到蟋蟀的住宅內部有何特點呢?
生1:光滑、簡樸、清潔、干燥、衛生。(我根據學生的回答一一板書)
生2:老師,“衛生”不用寫了。清潔就是衛生,衛生就是清潔。
(其他學生也隨聲應和。我一時之間有些疑惑了。是啊,平時我們常說“清潔衛生”,“清潔”和“衛生”似乎是不分家的等同詞。正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備課時不曾留心這個問題,可文中為何明白地寫著“住所是很簡樸的,清潔、干燥,很衛生”呢?直覺讓我感到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師:(作沉思狀)哦!清潔就是衛生。那文中為什么要寫:“住所是簡樸的,清潔、干燥,很衛生?!笔遣皇亲髡哒娴姆噶酥貜偷恼Z病呢?那大家查一查字典,看看這兩個我們熟悉的詞語是怎么解釋的。
(學生紛紛拿出字典,快速地翻查起來。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兩個詞語究竟有何區別,也拿出詞典,急不可待地和學生一起查。不一會兒,他們就爭先恐后地舉手了)
生:“清潔”的意思是干凈,沒有灰土和塵埃?!靶l生”指合乎健康標準。
生:老,我認為這兩個詞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像我們平時吃東西,就選干凈的,因為干凈,沒有灰塵,沒有細菌,肯定就合乎健康標準。
師:(我心中有數了)是嗎?干凈,沒有灰塵就一定合乎健康標準嗎?
(我故意強調“一定”一詞,提醒學生注意思考分析,沉默了一小會兒)
生1:不對!我曾在報紙上看到:有些小販為了讓桃子看起來干凈、光滑就用洗衣粉泡,這樣的桃子是有毒的,人吃了會生病的。
生2:買的北方大饅頭又白又軟,看上去很干凈,其實有些是加了化學增白劑的。吃多了,對人體健康有危害。
(沒想到學生的生活知識如此豐富,他們的發言讓我獲益匪淺;同時更啟發了我的思維,豐富了我的知識,提升了我的理解)
師:僅僅是吃的東西有這種看似清潔其實卻不衛生的情況嗎?(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1:我家裝修房子買涂料時,店老板告訴我們:有些人家新居裝修得很漂亮,但是涂料中有甲醛,這是一種會致癌的有毒氣體,對人體健康有危害。
生2:我也知道,有些地板也含有超標的有毒物質,用這種地板鋪在房子里,看上去清潔、漂亮,其實是有害健康的。
生:(共同)“清潔”不等于“衛生”,兩個詞的意思不一樣。
師:那我們來看看課文,為什么說蟋蟀住宅內部既清潔又衛生呢?
(此舉旨在讓課堂教學回到預設目標上,回到對文本的研讀和學習,使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教師要靈活應對,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及時調整預設,給生成騰出空間。同時,教師要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性資源,讓課堂在預料之外多一些靈動的精彩。
三、隨機評價的狀態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進行隨機評價,既是促進學生發揮潛能、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途徑,更是為促進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
一位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的《勞動的開端》一課,指導朗讀“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好像落在萬丈深淵里,渾身疼痛。原來桌子被人抽掉,礦上的辦事人來開磅秤煤了”這兩句時,引導學生思考:“從萬丈深淵摔下,人會怎樣?你體會到了什么?”在學生說出摔得重、摔得疼后,教師指名學生讀??墒牵@名學生讀得無滋無味、波瀾不驚。基于此,教師巧妙引導:“小運鐸這一跤摔得皮開肉綻、遍體鱗傷,誰能體會?”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感情表達的重點之后,又找了一名學生朗讀。這名學生讀得聲情并茂。教師問大家:“你們聽出了這一跤摔得重不重?摔得疼不疼?”學生回答:“摔得重,摔得疼!”教師接著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摔得再重、再疼,勞動還是要繼續!接下來看看,小運鐸是怎樣挑煤的?!笨矗處煕]有將隨機評價簡單地看成是朗讀結果的表象判斷,而是將隨機評價與學生表現、課堂教學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學習,推動教學向預設的目標展開。
總之,從教學目標的基態、動態和評價的狀態三個角度觀察研究常態課,既有利于我們聚焦課堂重點,又有利于我們從平時的教學中反思、提升自己,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有利于我們關注學生,促進學生的成長。
(責編 韋 雄)
摘要:效率是課堂教師的重要基礎,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有效誘因,高中物理重視課堂提問,創造性的設置問題,對提高高中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效課堂;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益,恰當選擇質疑、設問教學方法,可有效啟迪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目前,在新課程所倡導的素質教學前提條件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與課堂提問(設問)教學模式直接掛鉤,從學生的學習需求方面出發,創建符合教學需求的提問式教學體系,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及課堂教學效益具有肯定作用,值得廣大教師及研究者不斷深入探索與研究。
一、設計課堂提問,注重導入式教學
1.合理開發教學資源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主要以教科書、計算機、視聽光盤、實驗室等方面內容構成,教師需要合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完成新課標素質教學目標。立足于《牛頓第一定律》課件內容,明確“伽利略、亞里士多德所提倡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教學目標,教師結合教材、網絡課件、實驗器材等課程資源,引入“車不推就不走、門不拉就不開”常見現象,設置“力與運動的關系探究”題,轉用多媒體視頻資料和簡單物理實驗,便于引發學生的合理猜想,具有深入考究教學特征。
2.引導自主獨立思考
針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采用引導型設問方式,注重“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階梯式設問特點,引導學生自主獨立思考問題,可有效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物理教學終端目標。以“牛頓定律的應用”例題為例,設置引導型設問教學模式。例題內容如下:已知水平面物體的質量達到5kg,當水平拉力F=10N時,物體呈水平方向勻速運動,求解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在提出此種問題后,教師分別就摩擦力、傾斜角度、斜面光滑程度等依據,導入其他類似物理問題,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二、實施課堂提問,彰顯高效益教學
1.開展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一直都是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實驗器材、實驗工序等的教學輔助工具,展現形象生動的教學模型,并結合激趣型設問,便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诟咝дn堂實施標準,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自行車行駛視頻資料,向學生提出“你們指導自行車是如何加速的嗎?又是怎樣使自行車減速的?利用腳踏板來給車輪提供動力作用,急速剎車致使車輛減速的實質又是什么?”等相關問題,重新演示了伽利略實驗:在兩個斜面上,將小球放置于左邊斜面之上,放手后小球從左邊斜面上滾到右邊的斜面上,持續進行此動作,并猜想小球有摩擦力的情況下的理性運動狀態[2]。經由教師總結小球運動規律,提出加速、減速與運動的探究原理,論證課堂教學所提問題的合理性,可輔助學生了解章節知識點。利用雙斜面實驗論證方法,引發學生思考“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釋放點到上升最高點的高度差是什么關系?排除摩擦力,物體會上升到多高的地方?”,滿足“實驗(事實)+邏輯推理”課程培養需求,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2.轉用合作學習
在實踐教學中,融合應用型設問方法,開展合作學習教學實踐活動,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將物理知識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具備較強的實用價值。結合牛頓第一定律知識點,為論證“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定理,將日常生活中的車輛暫停原理、車輛勻速運動等現象融入小組實驗中(準備小車、木板等器材,當小車達到啟動狀態后,車上的木板隨之呈現出向后倒的趨勢),引導學生解析“在施加推力前,小車和木塊的狀態如何?當小車施加推力后,小車和木塊會出現什么變化?”實驗問題,從而完成課堂提問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三、評價課堂提問,拓展全方位教學
1.創設問題情景
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面來考慮,課堂提問(設問)的評價模式與其問題應用情境息息相關,遵循針對性、適用性、啟發性設問原則,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景,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功效。綜合考慮定律的應用問題,通過視頻展示(鐵鍬揚沙、氣墊導軌上物體近乎勻速運動),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沙可以被揚出去?為什么車上物體被反倒?你能例舉出生活中其他與慣性有關的現象么?結合伽利略所應用的科學推理方法,鼓勵學生圍繞設想問題,自制理想斜面實驗器材,論證“用手推車,車前進;反之則停止”常見實驗現象,創建濃厚的問題引發式氛圍,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3]。
2.完善評價機制
針對課堂提問教學情況,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啟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緩解學習枯燥及疲勞程度。在牛頓第一定律知識點講解過程中,運動和力的關系一直都是物理學界重點關注的對象,由伽利略理想實驗探究至今,得出了“運動物體減速的緣由與摩擦力具有直接關聯”等相關結論,教師可結合物理知識競賽、物理實驗“對號入座”活動等輔助性教學手段,依據設問情境及猜想論證(質疑假設、科學猜想“運動狀態下的球沿著斜面滾動狀況且與摩擦阻力的內在關系”),為學生提供合理等級的評價內容,激發學生的求學求知欲望,形成“全民問答”教學環境(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表達意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應用能力。
總結: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設問)教學具備高效、便捷的價值優勢,值得引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便于優化課堂教學效益。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設計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從“設計―實施―評價”三個方面來考慮,秉持服務于學生和課堂教學的理念,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摘要:使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課堂教學觀察點的權重分析,在構建課堂教學各觀察點權重層次結構模型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建立判斷矩陣,通過數學工具與軟件轉換數據,確定了課堂教學各觀察點的權重及排序,該結論可以作為化學課堂教學及課堂觀察的參考。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課堂觀察點;權重分析;評價量表
1 引言
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性,憑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在使用課堂觀察工具量表[1]進行課堂觀察研究時,我們發現該量表從教師教學清晰、師生有效溝通、引導學生學習、課堂環境管理、教學目標達成等五個領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考察,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該份量表的觀察點有39個,評價指標過多,需要進一步突出課堂觀察的重點。
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某一指標的權重是指該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確定權重的常用方法有專家咨詢法、主觀經驗法、多元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因為該量表的觀察點比較多,且各觀察點之間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難以量化,人的主觀選擇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層次分析法適用解決此類問題[2]。
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課堂觀察工具量表的39個觀察點進行權重分析,尋找各觀察點的權重,用于指導我們的教學與聽評課,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幫助,為專業的聽評課提供依據。
2 層次分析法概述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著名運籌學家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3],80年代初傳入我國。
2.1 建立系統的層次分析結構模型
使用AHPr,首先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各個組成因素。其次,將這些因素按照不同屬性分為若干層次,如目標層、準則層及方案層,形成遞進層次結構(見圖1)。目標層是系統需要達到的總目標;準則層是為實現預計總目標所需考慮的準則、策略、約束等;方案層是為實現可供選擇的各種措施和方案。
2.2 構造權重判斷矩陣
根據建立的層析分析結構模型,同一層中各因素對于上一層某因素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假定準則層因素Ck與下一層次中P1,P2……Pn有聯系,Pi與Pj對Ck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出權重判斷矩陣,如表1所示。
形成權重判斷矩陣:
其中,對于準則層因素Ck而言,如果因素P1比P2明顯重要,則b12的值取5,如果因素P2比P1明顯重要,則b12的值取1/5,bij是對于準則層Ck而言,Pi對Pj的相對重要性的數值表示,該值引用Saaty提出的1~9標度法。如表2所列。
2.3 權重計算
該部分主要運用線性代數的有關知識,首先對形成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驗證,避免出現“甲比乙極其重要,乙比丙極其重要,而丙又比甲極其重要”的情況,因為這種判斷是違反常識的。然后計算所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相應的特征向量,即BW=λmaxW,W經歸一化后,其分量即為相應因素單排序的權重。
2.4 層次總排序
這樣就可以得到各因素P1,P2……Pn對總目標的貢獻程度了,即各因素的權重。
3 研究設計
在本研究中,方案層為各個觀察點,準則層為C1~C7的調查問卷,目標層為尋找課堂教學各觀察點的權重,建立的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
3.1 研究參與者
本次研究的參與者為上海市的各個區縣化學教研員,共計39人。其中教齡在10~20年的教研員12人,教齡在21~30年的教研員17人,30年教齡以上的10人,大部分是高級職稱,一線教學經驗豐富,經常聽評課,課堂觀察有經驗,是聽評課方面的專家。
3.2 研究流程
本次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為了便于進行問卷調查,首先將方案層的39個觀察點設計在C1到C7的表格里,每個表格有6條左右的觀察點,請各個區縣教研員填寫調查問卷。然后根據所填寫的問卷數據,使用AHP法進行各個觀察點的權重計算。
3.3 權重計算
根據各個化學教研員所填寫的兩兩因素比較所得的調查問卷,構造權重對比矩陣并進行計算。以C1的六個觀察點為例(如表4所示),六個觀察點之間進行兩兩比較,表5是一位教研員所填數據示例。
運用線性代數的有關知識,先進行一致性驗證,該調查問卷為有效問卷,運用數學軟件Matlab R2015a計算該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對應的歸一化的非負特征向量作為排序權重。根據AHP方法計算該矩陣的權重結果如表6所示。
用同樣的方法,將39份問卷數據分別轉化為對應的比較判斷矩陣后,進行一致性驗證,其中38份為有效問卷,計算該38份調查問卷的各個觀察點的權重并求算數平均值,最終計算結果如表7所示。
4 建議
根據表7的計算結果,將39個觀察點的權重,用一張金字塔圖來表示(如圖3)。
前10個觀測點占總權重的50.6%,超過了一半,可見這十個觀察點非常重要,包含了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設計以及清晰準確的表達等各方面,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觀察點。如果一節課在這十個觀察點上做得好,可以認為該節課是符合要求、合格的一節課。前20個觀測點的權重為78.4%,如果一節課在前20個觀測點都做得比較好,我們可以認為該節課是一節優秀的課。21~39的觀察點更多地是指向教師的一些教學基本素質,如傾聽學生表達,不隨便打斷等。
在課堂觀察中,可以使用表7作為課堂觀察工具量表,做到課堂觀察的重點突出、高效。
摘要: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如何有效開展體育活動,保證幼兒游戲活動的權利和時間,提升幼兒教師體育活動觀察、分析和指導的能力,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一個現實問題。本文從組織管理、教育理念、教育行為等三個維度入手,探究幼兒園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體育活動;教學改革;幼兒園
戶外體育活動作為幼兒園健康領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如何有效地開展戶外體育活動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幼兒園的管理者和教師。為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切實推進我省學前教育發展,筆者立足于兒童“學習故事”主題教研活動,通過課堂觀察的形式,以戶外體育活動為研究載體,對吉林省29所基地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觀察結果顯示,當前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開展的狀況并不理想,在組織管理、教育觀念及教育行為三個層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在活動時間無法保障,高控課堂持續存在,忽視幼兒發展需要,以及評價過程偏重結果等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本文以半年期的的教研活動為基礎,對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和對策。
一、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園所管理滯后,戶外體育活動條件無法保障
戶外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時間、場地及材料等外部條件作為保障,然而在實際活動過程中,部分幼兒園的戶外體育活動條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欠缺與不足,制約了活動的開展,影響了活動效果。
1.園所開展活動時間嚴重不足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開展的要求有著明確的說明,在“教育建議”中直接指出“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2小時,體育活動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事實上,對于這樣的明確要求,部分幼兒園此前并沒有完全落實,甚至出現“置若罔聞”的情況。平均戶外活動時間只有1小時左右,且體育活動多局限于早操、律動等單調形式。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幼兒的活動權利和發展需要。
2.活動場地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對于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場地的標準,國家教育部2016年新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有著明確的要求和說明,相關規定為幼兒園戶外場地配備與設置提供了明確的依據。但是現實中幼兒園由于歷史、環境、經費、管理等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無法在短時內達到上述目標和要求。比如生均面積過小,戶外體育活動區域劃分不明確等問題,依然存在。
3.活動材料投放缺乏規劃設計
戶外體育游戲活動需要相應的材料作為支撐,材料投放是否科學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幼兒園的材料投放環節表現出一定的問題,概況起來講,包括三個方面:材料投放缺乏層次性、材料投放過于單一、材料投放主題不明。
(二)教師觀念陳舊,活動目標與內容設計籠統枯燥
部分基地幼兒園的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過程中,表現出思維僵化或者觀念陳舊的情況。集中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習慣于整齊劃一,從“同一標準,同一角度”觀察和指導幼兒,忽視個體差異;另一方面則是關于活動內容的設計與整合缺少明晰的認識和理解。
1.活動目標忽視幼兒個性化需求
在開展戶外體育活動過程中,部分幼兒教師習慣于從班級整體角度出發進行活動組織與安排,活動形式與教學目標都較為固定單一。這種情況在客觀上導致部分幼兒的發展需求無法滿足,個體差異常被忽略。面對相同的體育活動,部分幼兒無法完成,選擇放棄,另一部分部分幼兒則覺得過于簡單,參與活動積極性不高。
2.活動內容缺乏科W合理的設計
部分教師在設計體育活動時,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情況是體育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之間“涇渭分明”,存在明顯的界限,活動內容只限于體育領域,基本上沒有各個領域間的橫向聯系和交叉,使得體育活動變成“非常純粹的體育鍛煉”;另一種情況則是追求“全面覆蓋”,將體育活動與其他領域生硬的拼湊在一起,主次不分,內容含混。
(三)教學行為僵化,戶外體育活動過程難以掌控
部分幼兒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存在著教學行為僵化的問題。在活動的指導和介入的時機、形式,以及活動結果的評價與分析等方面,表現得束手束足,無所適從,導致教學行為生硬僵化,教學效果不理想。具體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難以把握活動指導介入時機
教研團隊經過觀察分析,發現部分幼兒教師在組織引領戶外體育活動時選擇“完全旁觀”的態度,只要保證幼兒安全,其他的介入活動幾乎沒有。部分教師表示: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中,強調教師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和需求,需要保護兒童活動的自主性,這就使得自己不知道在何種情況介入戶外體育活動,擔心自身的介入會影響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因此,開展戶外體育活動時,許多教師感到束手束腳,不知道在何種情況下對幼兒進行引領。
2.無法確定活動指導介入形式
部分教師在組織戶外體育活動時,總是無法確定以何種形式介入幼兒的活動之中,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一部分教師擔心由于自己的介入,影響了兒童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另一部分教師則認為教師應當成為活動的主導者,可以直接采取“語言”或“行為”形式的介入。
3.缺少科學的評價理念與方法
部分教師對于兒童“學習故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還不能完全理解,將之與“兒童檔案記錄法”相等同,采用與其完全相同的觀察記錄方式,甚至部分教師直接放棄兒童“學習故事”的做法,只從活動整體進行簡單觀察記錄,且傾向于“發現問題”,而不是“尋找精彩”。
二、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解決戶外體育活動系列問題的關鍵在于幫助教師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從“教師立場”轉向“兒童立場”,在活動中尊重幼兒、相信幼兒、走近幼兒、認識幼兒,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更適宜有效的支持。基于這樣的前提,筆者以“兒童學習故事”(以下簡稱“學習故事”)作為教研活動的主題和工具,嘗試通過這種較為新穎的兒童學習與發展評價方式,探究解決戶外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一)優化管理方式,保障活動時間等外部條件
科學有效在開展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首先需要得到時間、場地、材料等外部條件的保障。長期以來,由于管理理念及客觀條件等多維因素的影響,戶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乏善可陳。通過開展“學習故事”主題活動,幼兒園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步發生轉變,上述問題也得以解決或改善。
1.變革管理以保障活動規定時間
為保障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保障幼兒活動需求,教研團隊與基地幼兒園進行反復研磨,轉變組織管理方式,采用“化整為零,因地制宜”的方式,對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進行統籌管理。
(1)設置專項主題強制保證活動時間
部分幼兒園由于安全因素的考慮,在保教活動中往往回避或者很少組織戶外體育活動,擔心由于開展戶外活動導致意外事故的出現。另外,部分家長也認為戶外體育活動屬于“不務正業”,會耽擱幼兒的“正常學習”。由于上述多種原因的限制,戶外體育活動的時間長期無法得到保障。為真正觀察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吉林省學前教育條例》的精神,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發展,改善幼兒園管理工作,教研團隊與基地幼兒園共同商討,通過召開家長委員會,介紹科學教育理念,制定安全保護措施等多個環節的工作,家長、幼兒園、教師、幼兒之間的關系得以理順,形成一致目標,戶外體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具體做法包括:
首先,理順家長觀念。將兒童“學習故事”的教育理念介紹給他們,通過多次現場研討,觀摩教學等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參與者認可戶外體育活動的價值――“賦予幼兒更多的游戲權利,他們會給你更多的驚喜。相信幼兒、鼓勵幼兒、支持幼兒、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探究機會和空間,比教授幼兒算數、識字、背誦等活動更加有意義。”
其次,轉變教師的觀念。通過“兒童學習故事”的內涵與理念的介紹,教師們逐步接受了這樣的理念“解放幼兒、解放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幼兒、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教師更多扮演的是觀察者、引領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通過上述努力,教師的行為逐步轉變,嘗試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選擇與探索的機會,在體育活動中積極體驗、觀察和思考,培養他們的興趣,塑造他們的個性。目前大部分幼兒園已經在保教活動中設立“戶外體育活動主題板塊”,這一板塊的時間固定為1小時,以保障幼兒戶外自主進行體育游戲活動的權利和需求。此外,對于活動的形式也提出具體要求,于幼兒園客觀條件的前提下,戶外體育活動應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通過多樣靈活形式展開,避免每天、甚至每周不斷重復同類型活動。
(2)利用一日常規挖掘零散活動時間
東北地區大部分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都受到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尤其是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成為開展戶外活動的主要制約因素。每當冬季來臨,大部分幼兒園全部轉為室內活動,基本上取消全部戶外任何形式的活動,如何保障戶外活動時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幼兒園、家長和相關人員。
教研團隊與幼兒園進行反復商討,并進行積極嘗試,得出共識――合理規劃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可以克服工作中的阻礙和弊端,減少外界干擾和影響,提高工作效率,更為充分地滿足幼兒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概況起來講就是調整一日生活常規,利用零散時間,完成戶外活動,并且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形式。以3月份某基地幼兒園為例,經過與家長的溝通,幼兒園開始嘗試兩種形式的改革,以保障戶外活動時間。首先是充分利用幼兒入園、離園、午飯前、午睡后的四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平均戶外活動時間大概為十分鐘。入園和離園采取自主活動,家長參與的形式進行,而其余兩時間段則采取教師組織引導,幼兒自主協商的方式進行。戶外體育活動通常以球類、環繞跑步、大型器械應用等形式,盡量在小范圍內達到幼兒活動的需求量,保證安全并兼顧幼兒的興趣。條件允許則可以開展堆雪人、滑冰的特色活動;其次,則是逐步延長每周活動時間,以周為單位,每天的時間比上一周順次延長5分鐘左右,提升幼兒對戶外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提高耐力、力量、柔韌性等綜合身體素質。對于秋季則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進行,保障一定時間前提下,逐步縮短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避免極端天氣對于幼兒健康的影響。
經過3個月的兒童“學習故事”主題教研活動之后,在戶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保障上,基地幼兒園發生了明顯變化。包括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等14所基地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都達到了1小時以上,戶外活動時間大部分達到2小時,或者接近2小時。
2.統一調度以提高場地利用效率
(1)錯峰管理,實現循環利用
在無法快速解決上述問題的情況下,部分幼兒園選擇絕大部分時間在室內活動,只在偶爾的機會下,組織戶外體育活動。以某幼兒園為例,戶外場地十分狹小,無法滿足大量幼兒同時進行體育活動,為了拓展戶外活動空間,甚至樓頂也開發成運動場地,但是仍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經過教研團隊與教師之間的研討與協商,決定采取錯峰管理,循環利用的方式,提升活動場地的利用效率。比如,在場地最為緊張的幾個園所,通過統一調度,每天戶外場地活動時間進行錯峰分配,根據小、中、大班的實際需求,每天提供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的戶外活動時間,保證每個幼兒都有戶外活動的機會。
(2)因地制宜,完成區域劃分
戶外活動場地的有效利用情況,直接影響到體育活動的開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教研團隊進行了多次嘗試和改革,通過全園戶外體育活動時間統籌分配的方式,利用錯峰形式,按照年級,以班級為單位,從早晨8點至下午5點隨時開放,便于不同班級充分利用戶外場地,保障適宜時間內,戶外場地始終有幼兒進行體育活動,實行戶外場地的循環式利用。最終實現了絕大部分幼兒園每天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達到或者接近一小時,從而滿足幼兒發展需求和《指南》的要求。
通過教研活動發現,大部分幼兒園的戶外場地沒有進行體育活動區域劃分,比如在戶外場地中劃分出“走、跑、跳、鉆爬、投擲”等區域,體育活動開展過程受到局限和影響。其他省份則已經進行了積極嘗試,比如將戶外場地劃分成“大肌肉運動、自選游戲材料鍛煉、民族特色體育游戲和自然化教育特色活動”等不同區域。教研團隊與基地幼兒園進行商討后,根據每個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對體育活動區域進行較為詳細的劃分,在今后的教研活動中將對這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議。
3.結合主題以探索材料投放策略
(1)明確主題,實行預設投放
部分幼兒園將各種材料毫無秩序的堆放到戶外體育活動場地,由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自行選擇和使用。這種做法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實際上是選擇“放任自流”,缺乏明確的活動主題和目標,導致活動“無效或低效”。戶外體育活動雖然強調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和個性,但同時也有明確的體能、技巧培養目標,實現“寓教于樂”才是真正目的?;顒舆^程中,材料無法與教師預設目標或者主題相呼應,意味著材料投放失敗。
教研團隊組織幼兒教師進行集體研討,通過制定完整的活動計劃,明確活動主題,提供目的性、操作性較強的材料來解決問題。比如幼兒園專門設計年度戶外體育活動目標,并將之分解為季度、月、周甚至日的具體活動目標,通過不同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的不同運動技能和體能。而活動中投放的材料則以此目標為依據,進行有目的的預設,例如在“跳”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事先制定完善的活動目標,從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中,選擇3種左右如雙腳跳――線繩、單腳跳――輪胎、連續跳――格子等提供給幼兒,其余的材料可以在后續活動中投放,或者在活動結束前選擇合適時間投放,增加選擇機會,防止“一勞永逸”的將各種材料不加區分,一次性地投放到活動中,保證體育活動目標得以順利實現,材料投放真正科學有效。
(2)劃分主次,實行配套投放
與前面問題相反的是,部分幼兒園在材料投放過程中由于經費、管理、教學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體育活動中投放的材料種類過于單一,數量太少。這種情況下,幼兒缺少自由發揮創造的機會,活動過于枯燥單調,影響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重復使用有限的材料,導致活動難以為繼。許多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感到無所事事,不知如何開展活動,或者直接放棄體育活動,投入到其他類型的活動之中。
針對上述情況,可以嘗試將投放材料分類,可以根據活動需要,將材料分為基本必備材料和補充輔助材料。根據事先預設的活動目標,教師可以提供活動必須的基本材料。除此之外,還可以提供輔助材料,這類材料可以起到修飾補充作用,但是基本不會影響體育活動開展。比如,在攀爬主題中,除了必須的爬行網、梯子等類似材料外,可以輔助繩索、花朵、獎杯等材料,作為支持或者激勵材料。劃分主次材料,實行配套投放,既可以增加戶外體育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又不影響活動的進行。
(3)針對個體,實行多層投放
材料投放缺乏層次性,是另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部分幼兒園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所投放的材料,顯得較為隨意,沒有兼顧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材料投放缺乏梯度和層次,對于幼兒個體來講,難易程度無法區分,影響實際效果,部分幼兒無法完成該項活動,部分幼兒則覺得缺乏挑戰。對于全體幼兒來講,則每次活動中的材料幾乎不變,重復使用,缺乏變化和調整,影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繼續提高。
幼兒園應當針對幼兒個體,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活動計劃,比如走平衡木活動,提供長度、寬度、坡度光滑度等存在差異和梯度的材料,保證幼兒能夠根據自身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每次活動中的材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為A組和B組,甚至設置A、B、C三組,每組之間材料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層次和梯度差異,幼兒可以以此為基礎,實現“因人而異”的材料選擇和活動組織。
(二)轉變教師觀念,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需求
教研團隊開展兒童“學習故事”主題教研活動的最終落腳點在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強調兒童是在與周圍的人、環境和事件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的,認為學習是復雜的,也是情境性的。因此,組織戶外體育活動時,考慮到幼兒的個性化需求。基于這樣的理解和認識,幼兒教師開始嘗試改變活動組織形式,通過戶外體育活動這一載體,應用“學習故事”的觀察指導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切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滿足幼兒興趣需要,促進幼兒多種能力發展。
1.彈性活動設計以滿足兒童興趣需要
以往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通常以韻律操、慢跑等固定形式進行,活動缺乏彈性和變化,難以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幼兒和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都不高,活動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通過彈性的活動設計,可以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性和表現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組織活動,效果也比較理想?;赜變簣@的戶外體育活動采取“確定主題,不限形式,梯度設計,隱性指導”的方式進行。比如在“奔跑”主題中,基地幼兒園只是預設“培養幼兒奔跑的興趣,掌握奔跑的技能,提高耐力和意志品|”的宏觀目標,至于具體開展形式則以材料投放這種隱性形式引導,不設定具體的形式和規則,給予幼兒自主發現、利用、創造的機會,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個性化發展目標。經過3個月的嘗試,幾乎所有基地幼兒園的幼兒都非常喜歡戶外體育活動,主動參與其中,積極嘗試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教師的引領下開展“走、跑、跳、鉆爬、投擲、平衡”等各項活動,樂在其中。
2.雙重活動目標以推動綜合素質發展
基地幼兒園的戶外體育活動設置雙重活動目標,一方面以“體育技能”為主題,一重以“綜合素質”為主題。在體育技能主題目標中,強調的是每次體育活動中都有基本的動作訓練與技能培訓,將運動技能和體能素質作為必設的目標和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的具體主題和形式,將目標滲透其中,包括基本動作、反應速度、身體耐力、上肢力量、精細動作、奔跑速度、身體協調性與柔韌性等各項訓練。這些目標和內容被分解到不同的戶外體育活動之中,在每次活動開始前的準備活動中、活動過程中、活動后延伸等環節中,靈活設置,確保幼兒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得到切實鍛煉。
另外,經過教研活動,教師還將其他培養目標和內容與戶外體育活動相融合,通過開展戶外體育活動,間接促進幼兒的學習品質、同伴合作、自我保護、材料使用習慣、遵守游戲規則等內容傳遞給幼兒,使得幼兒在參與戶外體育活動時,潛移默化的接受上述內容,逐步內形成內在的綜合素質。比如,此前每次開展戶外體育活動時,教師都自己搬運活動材料到場地中,活動結束后教師全部收回教室,現在則由幼兒參與材料搬運和回收工作中,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生活習慣,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
(三)變革教學行為,優化教師掌握觀察記錄的方法
從教學活動層面而言,目前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的問題與困惑集中于活動組織與評價兩個方面。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部分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教師在如何介入活動、何時介入活動以及如何評價活動等問題上,存在困惑和顧慮,甚至感到無從下手。教研團隊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凝練并把握活動的基本準則,以此為依據,靈活引領活動的開展。經過教研團隊與基地幼兒園的反復研磨,凝練的準則包括兩條,一是關注幼兒發展,一是側重幼兒需求。
1.觀察幼兒需求,判斷介入時機
從某種角度分析,判斷活動介入時機考驗著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需要其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判斷活動介入時機看似復雜,難以確定,實際上以幼兒需求為基本原則,則相對會容易很多。判斷幼兒需求可以從活動中幼兒是否遇到問題且無法自行解決、安全問題、活動過程中對于幼兒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的時間節點幾個角度考慮,符合其中一點的時候,教師則需要及時介入。比如幼兒在角色分工、材料使用、活動規則等方面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則需要介入其中,予以引導和支持。
2.根據活動進程,選擇介入形式
教師確定戶外體育活動介入時機后,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以何種形式介入,如果單純采取語言命令的方式,則非常容易導致“高控課堂”的出現,影響幼兒活動中的自主性,束縛幼兒創造力。部分教師存在著過多介入戶外體育活動,會影響活動中幼兒自主性的擔心。其實如果教師自然介入,教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為什么不可以寫呢?教師介入本身就是學習故事的一種形式或者狀態,教師當然可以自然介入。如果教師還沒有確定好自然介入的方式,則可以通過幾種隱性的形式進行。首先,可以利用材料投放來進行引領和支持,比如在“平衡”的主題活動中,幼兒感到活動枯燥無趣,短時間后就放棄活動,自行組織其他類型的游戲活動,教師則可以通過投放輔助材料,增加平衡活動的難度或者對其進行拓展延伸,以吸引幼兒,保證活動繼續進行;其次,可以利用同伴平行示范的方式進行引導,教師可以將某位幼兒或者某個小組作為榜樣典型,推薦給其他幼兒,模仿活動形式,促進活動有效進行;再次,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進行引領和支持,比如通過手勢進行鼓勵和表揚,通過表情眼神進行指導,這種無聲的引領有時會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最后,教師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語言指導,比如安全注意事項的提示,活動材料的回收整理等等。
3.聚焦幼兒發展,確定活動評價內容
目前部分幼兒園的戶外體育活動過程缺少有效評價。教研團隊經過觀察和訪談了解到,活動開展過程中和結束后,教師較少組織專項評價活動,活動評價流于形式,質量不高。
進行科學評價是有效開展戶外體育活動的保障條件之一,教師應當在每次活動結束之后,有意識的對本次活動進行評價和總結。教研團隊與幼兒教師經過反復商討之后,一致認同新西蘭國家幼教課程框架《Te Whiriki》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希望老師用積極和接納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兒童,發現他們能做的、優勢和興趣,而不是他們的缺點和不足?;谶@樣的教育理念和觀察指導原則,教研團隊認為評價的過程需要把握幾點:首先,強調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避免過度關注結果,戶外體育活動強調的是幼兒自主性和興趣的滿足,教師可以預設活動目標,但是不必強求必須全部實現;其次,教師可以將評價的對象從總體傾向到個體,τ錐個體進行關注和評價,分組分批次進行,不必追求一次活動對所有幼兒都進行面面俱到的評價,這種做法不切實際,也沒有必要。教師可以制定觀察計劃,以周為單位對班級全體幼兒完成一次有效評價。再者,教師進行評價時,可以側重積極正向的內容,重點評價幼兒在活動中的進步和努力,并且對于學習品質、社會性、責任感等方面進行關注,轉變以技能或者結果為唯一標準的方式,以幼兒發展為依據,進行積極正向評價,對于戶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有效開展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需要教研團隊、幼兒園、教師、幼兒共同參與,積極探索。經過本次“兒童學習故事”主題教研活動,基地幼兒園的戶外體育活動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尋求深入全面的突破與提升。
摘 要:將專業化課堂觀察中的LICC范式引入職業教育的課堂,在任務單形式行動導向教學的職業教育課堂中,對職業教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行了實證性案例的觀察及分析。通過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提出行動導向教學應當是職業教育教學堅持的方向之一,并對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做了探討。
關鍵詞:行動導向;課堂觀察;職業教育
傳統的聽評課存在聽課過程中,無合作的任務,無明確的分工;評課過程中,無證據的推論,基于假設的話語居多;聽評課過程中,無研究的實踐,應付任務式的居多[1]。課堂觀察正在取代傳統的聽評課。課堂觀察,一般是指除課堂教、學雙方外的第三方,在課堂現場通過觀察,有目的地獲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運用的一系列活動[2]。通過觀察課堂,可以總結出四個要素,分別是:學生學習(Learning)、教師教學(Instruction)、課程性質(Curriculum)和課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礎上崔允t等提出專業課堂觀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這一范式,通過觀察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我?!保┑男袆訉蚪虒W課堂,對行動導向中任務單形式的課堂教學形式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課堂觀察具體問題分析
首先確定本次課堂觀察的研究問題。本觀察量表研究的問題是:采用行動導向的任盞バ問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主動性和專注性?
職業教育課程門類劃分的學科模式是按照學科分類來劃分課程門類。一味按照學科結構來開發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有違職業教育的性質。從實際的角度看,容易使學生學習許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識;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識本身的相關性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所以不利于學生形成把知識與工作任務聯系起來的習慣,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識的意義,最終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與學科模式不同,任務模式是以工作任務的劃分為基本依據來劃分職業教育課程分類。其基本假設是:(1)可以把工作任務劃分為一系列獨立存在的任務模塊;(2)工作知識是以與工作任務密切結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務劃分為基本依據來劃分職業教育課程門類,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職業教育課程結構與工作結構對接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進入工作體系做好準備[4]。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的主動性,是職業院校普遍面對的一個困難[5]。有學者歸納了能對學習起到激勵作用的六個理論上的條件:(1)學習材料的重要性(例如應用與實踐,貼近實際等);(2)授課質量;(3)教師對課業內容感興趣;(4)集體團隊型的社會聯系;(5)對能力培養的支持(信息反饋,針對性的指導);(6)對自主能力培養的支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選擇)[6]。
任課教師講授的《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在專業學科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功能。該門課程既可以考慮以學科模式進行教學,也可以考慮任務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實踐的探索中,通過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的厭學情緒較為嚴重,已有知識儲備較少。如果以學科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效果一般。因此,在課程改革中,采用任務單模式進行教學,將本門課程基于學科專業組織的知識點打散,重新面向職業特點。任課教師設計開發了三個主要的項目,并將知識點按照任務的需求分別歸入不同的項目。每節課完成一個小的任務,通過設計任務單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任務。由任課老師自行開發的任務單形式,通過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引導文教學法,并針對學情對其做了校本化設計。通過該任務單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對學生更加科學的評價。
在任務單形式的課堂中,學生被分為5人小組。每節課由學生輪流擔任組長。每節課的開始,由授課老師先對本節課的任務進行簡要講解和引入。該階段完成后,由學生根據任務單的要求,自行收集資料,完成任務單的內容。授課老師在學生自主完成階段,隨時關注不同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引導。
通過分析學生的行為態度,可將任務單形式課堂中學生行為態度粗略的分為表1中的六種。
將學生的行為態度進行編號,如第一階段行為態度1,編號為P1B1;第一階段行為態度2,編號為P1B2。通過分析學生的行為態度分類,可以將P1B1、P1B2、P2B1、P2B2歸為學生學習主動性正面的表現。P1B3及P2B3歸為學生學習主動性負面表現。其中,盡管P1B1和P2B1的實質內容為一致,為了保證不同階段的對比,仍將其標記為不同的行為態度。
根據以上思路,設計了如表2的第一版觀察量表:
在實踐中發現,由于觀察量較大,將觀察兩名學生更改為觀察一名學生。同時,對于時間的計算也進行修改,只記錄行為開始的時間點,中間行為持續的長度可在課后進行計算。修改后的觀察量表提高了記錄的效率。修改后的觀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觀察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教師引入任務單階段和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單階段。通過記錄學生行為態度所花的時間來量化表現學生在任務單形式課堂中的學習主動性。其中,假設引入講解階段作為傳統學科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完成階段作為面向職業和情境的任務教學模式。
課堂中需要聽課老師隨機抽取一名組長或組員。課后,聽課老師需要記錄該學生的名字,并向任課教師詢問后,將該學生歸為學優生、中等生或學差生。
課堂記錄中需要大量的時間記錄,對于聽課老師的要求較高,需要聽課老師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聽課教師隨機坐在課堂中的不同位置,對其附近的小組進行觀察。
二、職業教育課堂觀察實證案例
本次課堂觀察的假設為:
第一,不同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主動性有顯著的差異。不過,由于本課程對比階段包含在一節課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夠獲得顯著的差異。
第二,通過教學環節的時間記錄,可對整節課中不同階段所占時間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對學生行為態度的統計,為任務單的完善設計提供建議。
通過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開始的第三節課聽課記錄,P1B2的行為態度總時長為4分34秒,占總課時長度的11%。P1B3的行為態度總時長為40秒,占總課時長度為2%。P2B1的行為態度總時長為6分02秒,占總課時長度的14%。P2B2的行為態度總時長為25分44秒,占總課時長度為62%。P2B3的行為態度總時長為4分48秒,占總課時長度為11%。
所觀察的同學為某一小組的小組長,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課后通過詢問教師,其學習能力為中等水平。由于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在P1的入階段,老師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階段中P2B1的行為較少是由于在小組討論中,給同學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兩排的小組成員中進行討論。該名同學沒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務單級課本。在任務一完成后,該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課本。
若我們可以粗略的將P1B1、P1B2、P2B1和P2B2行為態度歸為是期望的有效教學行為態度,其余的行為態度則歸為對教學沒有幫助的行為態度。那么,本節課中以記錄到的總有效時間41分48秒為基準,有效教學時間達到36分20秒,無效教學時間僅為5分28秒??傮w來看,總有效教學時間達到87%??梢哉f這堂課對該名學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圖1所示。
經過對其態度行為的觀察。下圖以時間為x軸,將有效教學時間數值化為1,無效教學時間數值化為-1。如圖2,可在圖中直觀的看出學生整節課中的態度行為轉變。
任課老師本節課程采用了經典的小組教學法方法。師生、生生全員合作互助模式,讓學困生通過教師和學優生的幫助得到提高;讓學優生在幫助學困生的同時,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較大的授課班級規模進行了縮減。通過小組的形式,盡可能的照顧到每一位同學。另一方面,教師在討論的過程中的“適時點撥、啟發和參與”。任課老師分別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達所觀測的小組,參與討論并對他們進行評分。共計時長達1分20秒。盡管絕對時長并不長,但是由于分別在課程總進度的28%、43%、77%和95%不同結點處,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觀察的學生在第二個任務開始后,至最后一個任務開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為該學生的主動性反復階段。該時間段總計13分33秒,分別跨越第二個任務的操作階段、第二個任務的總結講解和第三個任務的引導。其中包含多次短暫的未關注課堂主要教學目標的行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間發生了本節課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未關注課堂主要教學目標的行為,達到了3分48秒。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這段時間該名學生未參與前排的討論,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爾同自己的同桌進行討論。而其前兩排的同學在該時間段內積極討論,表現同所觀察的同學明顯不同。第二,該時間段處于課程總時長的中后期,可能達到了該名同學的注意力集中的極限,或該名學生認為內容已經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傳統經驗推論,該名同學在剩下的課時中集中注意力主動學習的時間可能會逐漸縮短。但是在任務三開始操作后,該名同學能夠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務三的完成中。這一現象表明教師需要在課程的中后程,加大對部分學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組員間在這一時間段加強互相的督促。并且盡量采取動手操作性的任務,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專注力。
三、反思與總結
(一)行動導向教學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強調通過行動來學習和為了行動而學習[7]。職業類院校的學生通過高考的篩選,大都是可以被假設為不是十分適合純粹動腦的學習方式。而行動導向教學中,提出動手與動腦的平衡[7]。在本次課堂的實踐中也可以發現,盡管學生的主動性開始下降,但是通過任務三的動手操作,實現了學生課堂主動性的戲劇性逆轉。因此,職業類院校中課程,應當堅持行動導向教學的方向,在課堂中逐漸針對性的加大動手環節的比例,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的關系
盡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任課教師僅僅采用了幻燈片演示、軸承實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學技術,如慕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僅僅是在教學方法有所轉變,而其自創的類似行動教學法的引導文教學法的任務單教學方法,該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時髦的教學方法。舒茨?沃夫岡認為“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也就是說,只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明確的教學方法,……在選定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學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確定了。”[8]因此,盡管我們已經有那么多的教學技術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學技術的應用仍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程特點、學生背景、師生關系等多因素進行細致的分析及選擇??梢韵胍?,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方法未來也應當是傳統教學方法和技術與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不間斷的交融過程。
摘要:初中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物理這門學科,物理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了解與掌握一些物理知識可以幫助人們對生活之中一些現象進行正確認識。例如,魔術表演和彩虹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因此了解物理知識,可以對生活奧秘進行更多的探尋。初中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觸這門學科,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之上對初中生進行細致觀察,以保證初中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而將課堂效率提升上來。本文將從內容講解、課堂提問、隨堂練習以及課堂活動這四個方面對課堂觀察與課堂效率間關系進行論述與探索。
關鍵詞:課堂觀察 物理課堂 教學效率
初中階段的物理課堂特別重視初中生對物理學科之中思考能力以及知識應用的培養。讓初中生可以在一個愉悅、熟悉以及親切的環境之中對物理里面含有的知識以及技能進行學習,可以相應提升教學現有效率。課堂觀察就是教師在一定目的驅動之下,憑借自身感官以及一些輔助工具在課堂期間對初中生多個方面進行細致觀察,然后將所得信息進行處理與分析,得到一些有關于初中生學習狀況的有效信息。在教學期間,教師只有準確掌握初中生對于物理知識真實掌握情況,才可以及時對現有教學措施以及方法進行反思以及改進,從而將教學效率提升上來。
一、通過重點以及難點內容講解進行觀察
教師講解重點以及難點內容時,可以對初中生投入程度進行觀察。要想使物理教學原有效率得到提升,課程導入趣味化非常重要。使用一個有趣的方式進行知識導入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抓住初中生眼球,讓初中生融入其中。例如,教師在降到液化現象吸熱這一內容時,可以拿一些冰塊來進行簡單操作,將冰塊放在學生周圍,學生會感覺到冷。教師在觀察學生在這一簡單實驗之中的投入情況后,再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進行探索,可以順利的導入相關內容。以往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時,往往方法是十分單一的,這樣就形成了枯燥的課堂,進而分散了初中生注意力。還有就是內容太難導致初中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進而影響初中生課堂投入程度。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在難點以及重點問題講解期間觀察初中生面部表情以及其他下意識反應,之后適當的變化講課形式或者放慢講課速度。例如,在講到聲音產生以及傳播時,教師如果發現有學生出現分神狀態,可以表演一段口技或者聲音模仿來引起學生注意。同時,教師也可以觀察初中生微表情來判斷其心理狀態。例如,在講到電路時,如果觀察到有人眉頭皺起,這是可以再放慢速度并進行重復講解。
二、通過課堂提問形式來觀察培養初中生物理思維
課堂教學期間,提問也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初中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可以通過回答問題或者提出疑問的形式展現出來。在中學物理教材之中,大部分知識都屬于概念類,這樣就使得引導初中生有效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成為了教學重點。在這期間,教師可以對初中生在提出的問題以及回答的問題期間的一些細節多加留意,以此來幫助初中生提升自己。例如,在進行重力有關知識學習期間,教師可以問學生“重力方向指向哪里”,如果初中生的回答是“垂直向下”,說明該同學已經基本掌握這一知識點。盡管垂直向下與豎直向下存在語言方面的偏差,但這并不影響什么,只要本質沒有偏差即可,但是教師幫助其進行糾正。此外,教師一定要注意初中生在回答問題期間的態度,是果斷回答,還是猶猶豫豫,這樣可以判斷出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才可以對初中生對于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更多。
三、通過隨堂練習來觀察培養初中生物理學習習慣
在教學期間,教師一定要留給初中生更多的時間以及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好讓教師在學生自學以及練習期間對其進行更多的觀察,進而了解學生們在學習這一能力方面的差距。由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觸物理,多數人還沒有養成學習方面良好習慣。有些學生可以對物理學習進行很好的處理,但是有些學生不能對其進行很好的處理,這是因為學生們的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隨堂練習來觀察培養初中生物理學習習慣。第一,教師一定要幫助初中生樹立一個對物理進行正確學習的思想以及態度。這樣可以讓初中生主動融入學習之中。第二,教師一定要引導初中生養成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可以運用課堂評價來鼓勵學生進行閱讀,讓初中生活的閱讀動力。第三,教師一定要讓初中生養成多動筆的習慣。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光靠憑空想象是遠不夠的,必須要進行穎柿系,特別是立刻學習。例如,在講到電路圖的繪制時,學生必須要動手進行圖像繪制,才可以真正懂得電路圖與實物連接的區別,進而更好的掌握電路方面的知識,進而提升相關教學效率。
四、開展相應活動來觀察培養初中生學習情感
在課堂之上適當開展學習活動一種將課堂氛圍變得活躍的重要法寶。而這一學習活動可以使用實驗來完成。物理是由實驗和理論兩方面組成的。因此,教師同樣可以在實驗活動之中對初中生進行觀察,進而提升課堂方面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給出一個電路圖,然后讓學生根據電路圖進行實物連接,然后在這一期間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觀察初中生實物連接的熟練程度、實物連接的正確程度等,如果初中生操作的時間短,并且正確率高,說明學生對于這一部分內容掌握的比較扎實,如果學生出現一定錯誤或者哪一部分聯系不順暢,教師可以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再重新進行相關講解。
五、結語
綜上可知,現階段,物理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就是課堂觀察。這種方法主要以增強初中生對物理興趣為目的開展的,在課堂觀察這一手段使用期間,可以充分地將初中生對于物理學習的熱情以及興趣調動起來,將初中生對于物理學科知識學習的激情與欲望激發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在內容講解、課堂提問、隨堂練習以及課堂活動期間開展觀察教學,以此來提升課堂現有效率。
(作者單位: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西劉橋初級中學)
摘要: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情感因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科情感,那么將大大提升學習效能。因此,筆者通過對積極學科情感的初步認知和對課堂教學中積極情感運用的課堂觀察,總結提煉出提升積極學科情感的策略。
關鍵詞:積極學科情感 學習注意 學習自信 學習持續
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情感因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學科情感,那么將大幅度提升學習效能。
一、積極學科情感之初步認知
積極學科情感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產生的相對穩定積極的內心體驗和感受,這種感受和體驗能使學生對特定的學科學習產生積極的行為傾向,對學習活動的發生、維持具有積極作用。①根據積極學科情感的界定和實踐中學生學習的具體表現,可以把積極學科情感的要素組成歸納如下:一是學習的動力來源。當然學生的學習會同時受到不同驅動力的影響,如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等。二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主動性。三是注意力的持續。處在較高學科情感水平的學生,往往是動力來源被充分激發,能能夠較為迅速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同時在課堂上維持較高水平的注意力。由此可見,擁有積極學科情感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容易形成正向的情感體驗,也易激發學習潛力,快樂并幸福地學習著。
二、積極學科情感之課堂觀察
針對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際,為了更清晰地觀察、描述和分析學生的學科情感水平,我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創設和活動設計、課堂氣氛的調節、個性化學習資料的提供、維持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式和環節的搭配和教學內容結束后繼續學習的主動性5個方面作為觀察點,開發設計了觀察量表。
同時,借助于課堂觀察量表,我們對高一經濟生活《企業的經營》教學內容進行了課堂觀察。通過對課堂觀察記錄的分析發現:
(一)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通過讓學生感知目前知名企業以及本地知名企業的方式,一方面導入新課,同時引出企業的含義。學生興趣高漲,參與積極性高。
(二)教師在分析兩種法定公司的區別時,創設了三個具體情境:第一,同學小張、小王、小李三人大學畢業后打算共同創辦一家服裝公司,每人各出資10萬元、15萬元、25萬元,共集資50萬元。他們可以成立什么形式的公司呢?并簡單說說三人的股份比例情況。第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小王決定把股份轉讓給同學小孫名下,小李與小張均不同意。小王說:“為了這次集資,我把去年買的幾家公司的股票全部賣給了鄰居小趙。到你們這為啥就不行呢?”這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三,一年后該公司因經營不善負債過多而破產。請問小張對公司債務承擔的最高比例是多少?學生圍繞這三個情境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在3分鐘之后,就有個別小組中的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思維游離于學習任務之外。
(三)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企業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這一重點知識時,創設了一個開放性的教學情境,即如果你要開辦一個服裝公司,你打算怎樣經營管理?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理有據,教師將學生的意見匯總提煉,進而概括出企業經營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其它想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學生的精神狀態非常飽滿,思維更加積極主動了。
(四)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合理有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氛圍濃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提供給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資料不多,因此個別學生會出現游離于學習任務之外的情況。再如,教學內容結束后繼續學習的主動性不夠,這與教師的課后拓展延伸沒有進行精當的設計有很大關系。
三、積極學科情感之提升策略
通過對課堂觀察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要想提高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情感,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如果沒有情境,沒有經歷,又如何感知?如何獲得認識呢?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想提升學生的能力,就必須正確引導學生走入情境,體會感知知識,建構屬于自己的合理的思維體系。而教師更需要創設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和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充分體會每一次交流成功的快樂。這些成功需要的滿足,都將是對其成功行為的正強化。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
課堂作為一個學生情感釋放和交流的場所,只有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才會獲得更多的精神感召,也才有更深的領悟。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不僅要有科學性,還要有藝術性,張弛有度,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通過信任的目光、贊許的微笑、和藹的語言、熱情的鼓勵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支持,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堅持恰當的分層教學,保護良好的學習自信
實施分層教學要兼顧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無論是自學提綱中的問題設置,還是課堂上的問題設置都要呈現階梯狀,對于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和思S活躍的學生要區別對待,在問題設計的難度和思維步驟上有所區分,這樣,給每位學生一個信任,在每位學生心中就種下了一顆自信的種子,促使他們在學習中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選擇有效的合作學習,維持良好的學習注意
近年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逐步推行,這種學習模式真正將學習自主權還給了學生,變傳統的單向交流為師生間和學生間的雙向交流和多向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情感。但如何讓每位學生都真正地具有較高注意力水平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之中還需要老師們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歸屬感和樂群感,從而完善學生的情感素質和心理品質。
(五)拓展延伸,增強良好的學習持續
“功在課前,效在課中,果在課后”是新課程視野下教師們達成的共識。拓展延伸作為最后一個動作,如果設計精當,必將在實現課堂高效的同時,還會為課堂增效。因為,課后的拓展設計能夠為轉變學生的課外學習方式提供很好的平臺,在這個多元開放的平臺上,學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不僅對課堂所學進行了鞏固,更提高了持續學習的能力。
隨著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習“知識引導者”、“心理帶領者”、“交際合作者”的角色轉變,我們更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表達和釋放,主動引領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科情感,最終為形成更為靈活的思維方式和更具創造性的行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