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09:37: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建筑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本著“政府引導、部門服務、市場需求、農民受益”的原則指導,以“三個營造、四個建立”為措施,構建科學的建筑農民工培訓體系,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與素質,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建設。
論文關鍵詞:建筑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構建
目前,建筑業已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行業,全國建筑用工中90%的一線工人都是農民工,而這些建筑農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在現行的建筑生產(支模板、綁鋼筋、澆筑混凝土、砌筑結構、水電安裝)模式下,農民工是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間建筑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
一、建筑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現狀
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農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職業技能培訓,大多也只是臨時的、短期的崗前培訓。從目前現狀看,全國建筑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仍十分薄弱。雖然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日益重視,但基本還處于研究和摸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和有效的實施方案。由于已經實施的培訓方式比較單一,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培訓和輸出的聯動機制尚未形成,服務體系不健全,大量建筑農民工仍處于無序流動狀態。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面臨很大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業實行管理層和勞務層兩層分離的企業組織模式??偘髽I、專業分包企業一般不帶勞務隊伍,企業農民工培訓的責任難以落實。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面臨困境的另一個原因是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建筑企業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沒有得到國家財政資金的扶持,總包企業和專業分包企業不愿支付農民工培訓資金,農民工自身支付培訓費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現行的培訓鑒定收費標準過高,嚴重超出了企業和農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設部預計,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建筑業轉移每年仍將保持相當規模。當前技能培訓環節的不適應,不僅減弱了農村勞動力進入建筑業的能力,也影響到建筑業本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構建建筑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社會要求
農民工的素質不僅決定建筑質量和安全生產,而且決定建筑業的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因此,做好建筑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工作不僅對農民工的系統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對策,而且為政府部門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促進并提高建筑行業的發展。另外,加強建筑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也是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國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他們的文化、技術、綜合素質也直接關涉所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出臺、“陽光工程”的全面啟動,使我國農民工培訓工作全線鋪開。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此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進行回顧總結和探討,探索農民工培訓體系的建構,對于促進就業、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以此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切入點,是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
三、建筑農民工“三營四建”培訓體系的構建
建筑農民工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府與企業、企業與學校、政府與農民工之間復雜的博弈關系。而構建以“三營四建”為結構支撐的培訓體系,將政府、企業、學校、社會、農民工之間的關系有機地聯系并協調起來,通過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機制與措施提高建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素質。
建筑農民工“三營四建”培訓體系是指,在國家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這一必然趨勢下,本著“政府引導、部門服務、市場需求、農民受益”的原則指導,以“三個營造、四個建立”為措施,構建科學的建筑農民工培訓體系,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與素質,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建筑農民工所在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實現。
“三個營造”包括營造良好的環境機制、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和培訓經費的投入機制三方面內容:(1)實施政府主導,健全機構,提供制度保障。農民工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在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后,才能被勞務企業或其他用工企業聘用,即農民工要持職業資格證上崗。聘用后,用工單位必須與農民工簽訂勞動用工合同,這樣才能確保工資不被拖欠。整個社會要形成尊重農民工、鼓勵農民工進行積極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營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門的積極參與,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識及尊重意識的不斷升華,最終形成社會包容、農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互動體系。(2)建筑農民工培訓應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長期規劃與當前需求的關系,制定合理的建設體系,實現職業技能培訓城鄉一體化,并在財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統籌。(3)最后,實行政府、建設單位、施工企業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政府要保證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功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專項基金,以保證教育培訓的基本經費;改革現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費用的構成;將土地出讓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農民工培訓;施工企業所需教育培訓經費要從建筑安裝工程費中職工培訓經費中列支,建設單位要保證教育培訓經費的足額支付,并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施工單位的使用情況;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給予適當培訓費補貼。
“四個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層次教育培訓體系。農民工要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必須進行務工常識、安全知識、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將農民工培訓管理的具體事務性工作交給各級建設教育協會,將具體的培訓工作交給具備相應條件和資格的學校及企業,建設和教育行政主管機構要強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訓質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識培訓體系。建筑知識、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教育、法律知識及人文素質的全方位知識培訓,不僅僅意味著建筑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提高,還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從而促進學歷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指導企業還可根據生產實際,采取農民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方式開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網絡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遠程教育等現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網絡培訓體系。探索建立建筑業關鍵工種就業準入制度,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完善持證上崗制度,將企業農民工的培訓工作與企業考核、工程質量安全檢查、標準化工地創建、工程評優等掛起鉤來;將輸出地與輸入地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培訓時間統籌利用起來,促進培訓與就業的有效對接。(4)建立靈活的培訓鑒定管理體系。以“放開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嚴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據農民工工作的時間特點實施彈性教學。在培訓鑒定上,采取基地鑒定與現場鑒定相結合、以現場鑒定為主的方式對其進行培訓鑒定。還可以通過組織修訂建筑業關鍵工種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制定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現場開展技能鑒定。對已具備相應職業能力水平的農民工技術骨干,通過綜合業績評價方式認定職業資格等級。最終通過制定農民工培訓、鑒定、上崗、待遇相結合的配套政策,制定農民工技能等級工資指導標準,調動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四、完善培訓機制的保障措施
以“一個引導、兩個定點、三個服務”為措施,將政府、企業、學校、社會、農民工之間的關系有機地聯系并協調起來,通過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機制與措施,提高建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素質。
“一個引導”是以政府為引導,加強政府統籌、政策組合的力度,建立建筑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長效機制?!皟蓚€定點”是以社會培訓中心和職業技術學校為定點單位,以職業技術學校和社會各類培訓中心為基礎,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優化建筑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具體途徑有三個:一是與縣校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二是校企合作,既可節省設備投資又能爭取時間,還有利于培訓后的就業;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包括現有師資力量的培訓提高,以及利用外出打工的本地科技人員回鄉興教創業或執教興業??傊孕滤悸忿k培訓,走開放合作、整合資源辦培訓之路。“三個服務”是采用“訂單式”培訓服務、“菜單式”教學服務、“定向式”輸出服務,即根據用工企業需求進行“訂單式”培訓,根據下單企業培訓教師進行“菜單式”教學,培訓考試合格后實行“定向式”輸出,從而形成完善的培訓與輸出機制,健全服務系統,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與素質。在農民工集中工作生活的施工現場建立農民工學校,集農民工生產、生活、培訓于一體,較好地解決了建筑業農民工管理和服務問題,綜合效益明顯,受到農民工、企業、政府和社會的歡迎??傊?,用新思路、新舉措,真抓實干,持之以恒,方見成效。
論文關鍵詞: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 教學體系 辦學思路 專業特色
論文摘要:從辦學思路、教材設置、師資結構等方面討論了目前高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中出現的問題和應改革的內容;結合中南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實踐,提出了明確辦學思路、強調專業特色、加強實踐環節等方面的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人是從事科學技術的主體,因此當今社會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主要來源于大學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部在上世紀末對大學很多專業都進行了調整,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是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和“燃氣工程”兩專業合并,調整、拓寬組建而成的新專業[1]。該專業以培養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室內環境及建筑設備、公共設施、建筑熱能供應系統的設計和建筑自動化與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為目標。這次調整,不是簡單的合并,而是產生了一個面向21世紀新的專業學科。近年來,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范圍91所各類眾多高校中涌現出來,問題也隨之凸現。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
一、主要凸現的問題
(一)辦學思路不清晰
雖然很多學校秉承了“厚基礎、寬口徑”的辦學思想,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建筑環境、建筑熱能供應以及建筑自動化等方面的知識,并把建筑環境學列為了專業的平臺,搭建了新的本科專業的框架體系。但是“厚而寬”不是“大而全”。知識口徑的拓寬不是各種知識的堆積和羅列。專業的辦學首先要服從于所在大學的辦學思路,即學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點院校不同,創新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和綜合型大學也不同。如果全國九十一所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的教學體系都參照某一兩個名牌大學的教學體系,那么這樣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專業建設沒有或者散失了原有專業的特色;二,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沒有特色。
(二)教材建設的質量不容樂觀
目前圍繞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的教材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一。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教學體系中的教材應該具有知識的系統性、延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個知識塊之間簡單的粘貼或移動的關系。以《暖通空調》為例,集結了原來供熱、供燃氣及通風空調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空氣調節》、《工業通風》以及《供熱工程》的主要內容。剔出了三門課管網輸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設了一門課:《流體輸配管網》。但就這兩門課程的教材來看,共同的缺點是把原來空調、通風和供熱三門課的三個系統簡單地歸類總結,系統總結有余,闡述不足。使得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出現老師覺得不好講,學生不易接受的情況。
(三)配套的師資隊伍結構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由原來的暖通空調專業或燃氣專業演變而來,因此師資基本上是暖通空調或燃氣專業的。但是專業的領域已經擴充到建筑室內環境、建筑設備、公用設備和智能建筑等方面。專業的內涵已經由原來的設備或系統擴充到既包括設備、系統,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勢部分是智能建筑。因為智能建筑技術也是一門交叉學科,而大部分搞自動控制的人才是自動化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或計算機專業的人員。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統及設備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結構、建筑設備、供熱空調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設備的人才又缺少對建筑自動化、BAS功能科學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層控制管理邏輯與算法。兩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從而制約了智能建筑技術的發展[2]。因此合理搭配師資,在教學安排方面與其它專業知識交叉融合,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復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內容
(一)明確辦學思路,辦出專業特色[3]
明確辦學思路是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是以科研人才為主,還是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不僅與專業本身的內涵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專業所在大學的性質有關。這樣才能形成專業建設和發展的良性競爭。辦學思路還與專業特色有著密切聯系。專業特色與專業在多年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教學和科研歷史有關,如有的學校在暖通空調的系統工程方面是強項,而有的學校在制冷空調設備的研究與開發方面是強項。那么在培養人才方面,這些特色就應該很好的繼承和發揮,在課程設置和訓練中要體現出來。
(二)穩固基礎知識,拓寬專業口徑
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是一門跨學科的工科專業,學生基礎知識應包括數理方面、工程熱物理方面、流體機械方面、建筑熱物理方面和自動化控制的知識。只有牢固的基礎知識, 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專業課程,拓寬本專業的服務領域。當然,正如前面強調的,專業辦學的前提是要繼承和發揚本專業的特色。這些基礎知識本身就是屬于很多領域,要與專業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特色結合起來,構造和穩固所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
專業知識的拓寬,是構架新時代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部分。專業教學體系不僅僅局限于暖通空調,或是供熱供燃氣,或是把這兩方面的課程全部籠統地包括進去,或是把建筑環境、公用設備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識硬塞進去。在專業學時有限的條件下,很有可能會造成各種知識的七拼八湊。因此,要有側重點地把某些方面作為原本專業特色的延伸和發展,切忌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貪大。
(三)編制優秀的教材,配備合理的師資隊伍
正如前面所說,由于原有專業教學體系架構的割斷和組合,使得最近幾年采用的教材在編制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在教材的建設方面還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選用合適的優秀教材的基礎正是現在的教學體系的完善,必需從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專業的教學體系和知識模塊。
師資的知識結構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來專業特色的知識結構以外,還要補充新的知識,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環境方面的知識結構。師資的梯隊建設也很重要。教學梯隊的形成有利于知識傳授的傳承和不斷更新。每個專業知識模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群下面,形成以教授為龍頭,教授副教授主講,青年教師為重要組成的教學梯隊。
三、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幾點思路
中南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主要源于長沙鐵道學院的制冷空調學科。長沙鐵道學院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展了制冷空調及冷藏運輸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機車車輛系成立制冷空調教研室,并開始招收制冷空調專業專科學生; 1989年開始招收供熱通風與空調專業本科學生; 1998年根據教育部文件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設中,形成了制冷與暖調、系統與設備并重的特色。我專業在調整后修訂了教學計劃,增加了供燃氣、建筑環境和建筑自動化方面的知識模塊,保留了原來的制冷方面的知識模塊,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壓縮機和鐵路車輛制冷、制冷裝置自動化等課程。
目前已擬定完2008級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計劃,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幾點。
(一)明確辦學思路,與學校的定位一致。
我專業隸屬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為主的高層次綜合性大學——中南大學,學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4]。因此,我專業的辦學思路是以創新素質教育為核心,堅持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標準,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才需求,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二)繼承和發揚專業特色,整合知識架構。
充分利用能源知識的平臺。從2008年開始本專業與同屬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熱能專業進行能源與動力大類招生,使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的基礎知識面廣,起到“厚基礎、寬口徑”的作用。
繼續保留專業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塊。從畢業生就業的反饋來看,用人單位對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統,又了解設備的人才非常歡迎。
加強暖通和建筑環境的優勢。把空調、供熱、通風和建筑環境的節能、環保、熱舒適與空氣品質結合起來,也是當前時展的需求。
減弱供燃氣和燃燒模塊。從本系教師多年從事的科研工作來看,燃氣和燃燒模塊并沒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適當減少其份額,作為選修課程開設。
加強智能建筑模塊。智能建筑是樓宇發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調系統的自動化控制方面有著多年的研究和實 踐經驗??梢栽诖嘶A上進一步擴充相關領域的知識內容。
(四)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創新人才
實踐環節包括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實踐環節應受到更多的重視。既保證實踐環節的“量”,又要保證實踐環節的“質”。即:實踐環節的課時量必需嚴格保證,同時要求學生在實踐環節動手、動腦,培養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創新能力。
畢業設計從選題開始抓起,選題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或工程實際,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嚴格把握好實踐環節的考核。本系在近兩年所有的專業實踐環節考核中都涵蓋有答辯部分的考核,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自信和表達能力,又能很客觀地反映實際的情況。
論文關鍵詞:建筑施工 項目管理 安全評價 指標體系 影響因素 評價標準 以人為本
論文摘要:建筑施工項目安全評價,是評價者以國家對建設工程安全管理的要求為基礎,應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對被評價建筑施工項目的安全因素進行安全分析,尋找工程建設系統安全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和系統存在的問題,選取能全面反映工程建設安全狀況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評估工程建設系統總體施工安全水平,為制定事故預防控制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0 引言
建筑業一直是安全事故高發的行業,每年建筑施工的死亡人數僅次于礦山企業,在全國各行業中位居第二位。安全事故的頻發給國家、社會、施工企業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社會發展、安定團結、建設和諧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地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信譽,阻礙了建筑業的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和改進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的發生,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
1 建筑施工項目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功能
建筑施工項目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是對施工安全水平進行評價、制定工程建設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據。它具有描述、評價、監測預警、決策等功能。
1.1 描述功能。描述是工程建設安全指標最基本的功能,通過施工安全評價指標,可以從多方面反映工程建設安全系統的結構、運行機制等。
1.2 評價功能。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可以作為一個尺度,從人、施工機械、安全設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來衡量施工安全狀況。利用指標體系和相應的模型方法,對施工安全狀態進行估量,明確施工安全運行的障礙性因素。
1.3 監測預警功能。監測預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進一步發展。因為工程建設施工安全系統的安全水平將通過安全評價指標表現出來,當對這些指標給定界限時,工程建設系統的安全狀態就可以監測了。監測功能可以分為狀態監測和目標監測。
1.4 決策功能。建筑施工項目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設立的最終目的是對工程建設的安全狀態進行評價,指導安全管理人員依據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設的安全水平,保證工程建設安全進行。指標體系的決策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2 建筑施工項目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施工安全評價輸入指標
(1)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主要是評價施工企業的安全制度、培訓體制和從業人員對安全的意識,細分為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生產資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檢查制度、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處理制度5個方面。
(2)資質、機構與人員管理。主要是評價企業在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的資質管理以及企業中人員的管理,分為企業資質和從業人員資格、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分包單位資質和人員資格管理、供應單位管理4個方面。
(3)安全技術管理。主要是評價建筑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的控制程度,分為危險源控制、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專項安全技術方案、安全技術交底、安全技術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安全設備和工藝的選用6個方面。
(4)設備與設施管理。主要是評價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完善程度,分為設備安全管理、大型設備裝拆安全管理、安全設施和防護管理、特種設備管理、安全檢查測試工具管理5個分項指標。
2.2 施工安全評價輸出指標
(1)高處墜落(R1)是指操作者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含2m)的高處進行作業時發生墜落。常見的高處墜落事故有:
①人員由屋頂、腳手架上、梯子上、結構上、梁的支撐上墜落(R11);
②腳手架、建筑結構倒塌(R12);
③人員由地上的洞口、屋頂的空洞、沒有護欄的樓面邊緣墜落(R13)。
(2)觸電事故(R2)電是施工現場各種作業的主要的動力來源,各種機械、工具等主要依靠電來驅動,即使不使用機械設備,也還要使用各種照明。觸電事故主要有:
①設備、機械、工具等漏電、電線老化破皮(R21);
②違章使用電氣用具(R22);
③對在施工現場周圍的外電線路不采取防護措施(R23)。
(3)物體打擊(R3)施工現場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物體從上面落下來,擊中下面或旁邊的作業人員即產生物體打擊事故。最常見的高處墜落事故有以下幾類:
①工人受到墜落物的打擊(R31);
②工人受到運動著的重型設備、吊車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擊(R32);
③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擊(R33);
④工人受到掘進設備的打擊(R34)。
(4)機械傷害(R4)主要指施工現場使用的木工機械,如電平刨、圓盤鋸等;鋼筋加工機械和拉直機、彎曲機等;電焊機、攪拌機、各種氣瓶及手持電動工具等在使用中,因缺少防護和保險裝置對操作者造成的傷害。其包括:
①機械運動部件傷害(R41);
②建筑機械產生的巨大噪聲、振動、灰塵等對人體的傷害(R42)。
(5)施工坍塌(R5)主要指施工現場建筑物、構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設計、堆置、擺放或施工不合理而發生倒塌造成傷害的事故。包括:
①基坑(槽)、邊坡土石方坍塌,基礎樁壁坍塌(R51);
②現場臨時建(構)筑物、腳手架坍塌(R52);
③模板支撐系統失穩坍塌(R53)。
2.3 輸入指標和輸出指標的關系
(1)高處墜落(R1)安全事故的原因
人員由屋頂、腳手架上、梯子上、結構上、梁的支撐上墜落(R1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危險源控制、安全設施和防護管理;
腳手架、建筑結構倒塌(R1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施工組織設計、安全設施和防護管理;
人員由地上的洞口、屋頂的空洞、沒有護欄的樓面邊緣墜落(R1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檢查制度、企業資質和從業人員素質、專項安全技術方案。
(2)觸電事故(R2)安全事故的原因
設備、機械、工具等漏電、電線老化破皮(R2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資金保障制度、供應單位管理、安全設備和工藝的選用、設備安全管理;
違章使用電氣用具(R2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分包單位資質和人員資質管理、安全技術標準;
對在施工現場周圍的外電線路不采取防護措施(R2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技術交底。
(3)物體打擊(R3)安全事故的原因
工人受到墜落物的打擊(R3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檢查制度、特種設備管理;
工人受到運動著的重型設備、吊車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擊(R3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大型設備控制;
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擊(R3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事故報告處理制度、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備安全管理;
工人受到掘進設備的打擊(R34),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設備和工藝的選用、大型設備控制。
(4)機械傷害(R4)安全事故的原因
機械運動部件傷害(R4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檢查測試工具管理;
建筑機械產生的巨大噪聲、振動、灰塵等對人體的傷害(R4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分包單位資質和人員資格管理、安全設備和工藝的選用。
(5)施工坍塌(R5)安全事故的原因
基坑(槽)、邊坡土石方坍塌,基礎樁壁坍塌(R5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處理制度、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安全技術交底;
現場臨時建(構)筑物、腳手架坍塌(R5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產責任制度、供應單位管理、規范和操作規程、安全設施和防護管理;
模板支撐系統失穩坍塌(R5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檢查制度、分包單位資質和人員資格管理、安全設備和工藝的選用、大型設備安拆控制。
3 結束語
安全既包括有形實體安全,如國家安全、社會公眾安全、人身安全等,也包括虛擬形態安全,如網絡安全等。安全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預知危險,二是消除危險,兩者缺一不可。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招標投標法》、《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強化對水利建筑市場的監管,規范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程序,積極維護水利建筑市場秩序,有效控制了工程建設質量。但在工程建設中,仍存在項目法人明招暗定、企業借用資質投標及工程轉包、違法分包等違規行為。導致這些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評價機制不健全、信用監管體系不完善。由此可見,構建一個完善的水利建筑市場信用評價和監管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依據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項重要基礎制度。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200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原則,強調了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從完善行業信用記錄、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完善法律法規等多個層面指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方向。
2005年8月,建設部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意見》,圍繞著信用體系建設“一個指導思想,二者同步推進,三方協調配合,實現四個統一”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快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要求。
二、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2004年9月,水利部了《關于建立水利施工企業監理單位信用檔案的通知》,決定建立水利市場主體及相關執(從)業人員信用檔案,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門也陸續開展了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目前,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已初具規模,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信用的信息管理、評價等缺乏統一的標準
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時間不長,水利建筑市場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管理以及水利建筑市場信用等級評價標準、程序等均缺乏行業性的規范。建設部于2007年頒布了《建筑市場誠信行為信息管理辦法》和《全國建筑市場各方主體不良行為記錄認定標準》,水利部正在起草水利行業相關的辦法和標準,目前尚未正式頒布實施,造成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信息收集、整理、評價等暫時沒有統一的標準,給此項工作的全面開展和積極推進帶來了一定困難。
(二)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
目前,全國水利行業缺乏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和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的信用檔案無法做到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也無法形成“一處守信、處處得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聯動機制。
(三)信用獎懲措施缺乏法規依據
從監管方面來看,對于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單位和企業如何處罰缺乏必要的法規依據,沒有形成有效的誠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市場不能有效發揮對市場各方信用狀況的約束作用,使得建立市場信用體系的初衷無法實現。
(四)市場各方對信用的認知度較低
由于信用獎懲措施未有效落實,市場各方普遍忽視對信用體系建設的參與和重視,部分市場主體對信用體系建設的相關規定不清楚,沒有形成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圍。
三、完善水利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全面建立水利建筑市場信用檔案
根據水利行業特點,盡快制定水利建筑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管理和評價的統一標準,規范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水利建筑市場主體、行業組織和行業主管部門應根據職責分工,完整、準確、及時地提供、記錄行業主體在水利建設活動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檔案。
(二)加快構建水利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公開共享平臺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市場信用記錄信息共享,在確保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開放力度,實現信用信息依法公開。在科學劃分信用等級的基礎上,定期經過認證的水利建筑市場主體誠信信息,方便全社會了解各市場主體的誠信情況。
(三)積極培育信用服務市場
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招標投標、日常監管、評級評優及企業資質認定等工作中,按照規定使用水利建筑市場主體信用記錄,擴大信用評級、信用報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圍,培育和形成市場誠信的產品需求。
(四)逐步健全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
制定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相關規定,切實加大對失信市場主體的懲戒力度,依法實行經濟處罰、降低或撤銷資質、吊銷證照等懲戒方式,限制其市場準入,對其生產和經營行為實行跟蹤監督,并對失信者特別是進行商業賄賂的市場主體及時予以曝光。大力鼓勵守信行為,在招標投標、評級評優等活動中優先選擇信用良好的企業,給守信者提供便利和優惠條件。
(五)加大信用制度建設的宣傳力度
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水利建筑市場信用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全國的水利行業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進一步提高招投標各方的信用意識,促使其自覺遵循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原則,依法開展招投標活動。
摘要:
綠色建筑是新時期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建設理念,本文在基于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理念的基礎上,對我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的工程管理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評價體系
基于“低碳建筑”、“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與執行,我國建筑行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對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工程管理以及評價體系的研究,對我國建筑行業的優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工程管理分析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主要是指綠色建筑工程項目從計劃、設計到施工、運營維護再到拆除、改造的整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實現對資源、材料、環境的最大限度的節約與利用,并為建筑工程項目使用者提供環保、舒適、健康的環境[1]。因此,在于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進行工程管理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優化。
1.1加大綠色建筑工程建設的開發管理
開發管理是建筑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工作中的首要環節,也是核心環節。在此過程中,可從以下幾點實現綠色建筑建設工程管理的優化:其一,在工程項目設計規劃前期,工作人員應對市場發展情況、社會需求、施工地理與自然環境等因素進行全面調研與分析,用以為綠色建筑建設目標與要求的確立提供真實、準確的依據[2]。其二,結合建筑地區建設工程政策、規范,在基于調研與分析的結果上設計建設方案,并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與確立。其三,根據建筑工程建設目標、建筑工程屬性以及建設要求,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并最好基礎準備工作,用以提升綠色建筑建設標準。
1.2實現綠色建筑工程建設設計方案的優化
在綠色建筑工程方案設計管理中,應立足于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對綠色建筑工程建設所涉及的各項資源,包括水資源、原材料資源、用地資源、電以及煤炭等能源進行全面考慮與規劃。并有效利用周圍條件與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設計,如根據地區氣候變化設計房屋朝向、建筑密度等,用以提升綠色建筑設計管理的優化發展。
1.3注重綠色建筑工程建設的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管理作為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核心內容,對綠色建筑整體建設與管理具有直接影響作用。在此過程中,建筑施工企業以及有關部門應對整個工作環節與內容,包括施工計劃、施工設備、施工安全、人力物力資源管理等進行全面、細致、嚴格把關,并依據建筑要求與相關規定,采用合理的先進手段進行預防與監控。
1.4強化綠色建筑工程建設的運營管理
在對綠色建筑進行運營管理時,首先應監理完善的綠色建筑運營管理系統,實現對建筑設備、電力系統以及綠化設施的標準化、系統化、規范化管理。同時,對建筑工程項目各項設施進行定期檢測與維修,用以保證各工程系統作用的有效發揮,提升資源配置與使用的優化性與實效性。
2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工程管評價體系的構建
2.1確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評價標準
相對于普通建筑工程項目而言,綠色建筑不僅注重建筑工程項目本質作用的發揮,更注重建筑工程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使用的舒適性。因此,在構建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評價體系時,首先應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包括建設階段中對資源的使用、設備與材料的標準、工程工藝技術標準、施工技術以及建筑性能評價標準等,用以為綠色建筑的有效評價提供規范化、明確性準則。
2.2科學制定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評價原則
評價標準以及評價體系的確立與構建需要遵照一定的評價原則進行有效設計與調控,用以保證綠色評價體系的客觀性、真實性與準確性。因此,結合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流程、綠色建筑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內容可知,在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構建中需堅持科學設計原則、合理性原則、執行可行性原則、便利性原則以及綜合性原則,用以保證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的有效性與完善性。
2.3構建完善的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建設評價體系
首先,根據建設工管理需求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通過構建評價模型,為綠色建筑設計、規劃、施工以及運營維修的評價提供有效依據。其次,設置多層次評價標準,對工程項目整體進行全方位、多層面評價,用以保證結構的準確性與真實性。此外,依據設計原則,從建筑評價體系整體出發,對評價體系各環節進行規范與設計,實現評價體系的優化與完善。
3結語
總而言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社會生活與經濟建設的重要戰略方針。綠色建筑的深化推進,迎合社會建設需求,是新時期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發展背景下,綠色建筑工程管理與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優化已成為人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有利于為我國綠色建筑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劉力溏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摘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建筑施工企業也深受其改革浪潮影響?,F如今,中國建筑市場中的建筑施工企業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有機統一,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本文將從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的現狀著手,探究其完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建筑施工企業;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現狀;成本管理的完善
施工項目是建筑施工企業的主要要素,并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企業核心競爭優勢所在。換而言之,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完善與否直接決定了建筑施工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所以,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對于建筑施工企業來說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義的,而其建筑施工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十分重視項目成本管理。如此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其在建筑市場的改革與競爭中取勝。
一、建筑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
項目成本管理,又稱為項目費用管理,是指在項目開始之前先制定一個預算,使整個項目可以按照其事先的預算去完成。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必要的資源規劃與分配活動、相關的成本的估算與預算活動、以及項目成本的控制活動等。建筑施工企業進行項目成本管理活動時,往往把完成項目所需要的資源的成本放在管理活動的首要位置,但是,同時也會把項目的其他相關費用納入到項目成本管理的范圍,如項目立項費用、研發及決策費用等。這些相關費用往往會對項目的成本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為了降低項目成本,必要時必須要適當地減少項目設計、審查以及評價次數等??偠灾ㄖ┕て髽I項目成本管理由資源計劃過程、成本估計過程、成本預算過程、成本控制過程組成,并且這四個過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同時,項目成本管理受項目的生命周期成本、財務狀況的預測、項目相關方對項目信息的需求等影響,而且當項目成本控制與獎勵掛鉤時,應該將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分別估計和預算,以確保獎勵能真正反映業績。
二、建筑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體系的現狀
建筑施工企業的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在中國建筑市場內相對普遍,對于減少企業項目成本、提高企業施工效益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加之建筑施工企業內部管理體系的不完善,使得建筑施工企業的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尚未成熟和完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理制約因素錯綜復雜
建筑施工行業在中國的起步雖晚,但其發展卻是如雨后春筍,勢如破竹。但是,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卻不盡完善,經研究可以發現,存在著眾多因素影響著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工作:首先,目前,中國境內建筑施工市場具有明顯的不完全競爭的跡象,如廣泛存在著評標的不合理性、關系議標以及彈性成本等現象,使得建筑施工企業無法通過自身的成本優勢在競爭中取勝,因為客戶選擇企業的標準不僅僅只考慮價格杠桿,還考慮了企業的差異性等因素,而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狀況。其次,對于建筑施工企業而言,其內部施工項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難度大,主要表現在:施工工程項目的技術含量高,工藝復雜且新材料、新技術應用推廣更新速度快;工程材料的品種、規格多,材料質量、檔次、價格參差不齊,使得項目成本無法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因而導致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工作錯綜復雜,難以進行。最后,每一個項目的工期都相對較長,并且往往存在著拖欠工程款、延期驗收工程的不良現象,導致項目成本過高,無法按照預算好的項目成本開展工作,使得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形同虛設,也不利于充分調動項目管理人員的開展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積極性。而有時又由于工程項目的施工期較短,其成本的統計和核算往往會滯后于施工期,從而造成成本數據的缺失,給項目成本管理帶來不利影響。
2.項目成本管理意識淡薄
一方面,在許多建筑施工企業中,項目組的成員的項目成本管理意識淡薄,認為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理應是管理層的責任,對項目的成本狀況漠不關心、無動于衷。也就是說,項目成本管理工作僅僅依靠于管理層,而普通員工則普遍表現出冷淡的態度。而另一方面,這些管理層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沒有直接接觸到實際項目的施工等原因,其成本管理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對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開展很是不利,嚴重的甚至會給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3.項目成本管理的客體過于單一
目前,中國建筑施工市場內所進行的項目成本管理多以生產、施工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為主,而往往忽略了施工前期的設計成本、材料采購成本以及施工后期的評估驗收成本等。如此一來,就使得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面過窄,造成項目成本數據不全面的不利局面。
4.項目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工作之后
目前來說,許多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工作尚未到位,仍然沿用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沒有及時更新成本管理方法,且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科學、有據的項目成本管理體系。而且,企業項目成本管理往往是開放式的管理,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再者,在眾多的建筑施工企業中,項目成本管理多以事中管理和事后核算為主,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成本管理工作相對滯后和緩慢。
三、建筑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體系的完善
經過以上分析,項目成本管理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經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針對以上提到的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筆者給出以下的一些建議:
1.適時而變,緊跟時展潮流
針對于不完全競爭對于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不利影響,企業項目管理者要適時改變自身的思想觀念,跟上建筑市場發展潮流,盡可能地把自身至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對此施工企業不僅要重視自己短期的競爭優勢,更應該要有長遠的目標,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進行更加合理有效的進行項目成本管理。同時,更要認清、理順項目成本管理過程中錯綜復雜的關系,對癥下藥,做好防范。
2.加強全體工作人員的成本管理意識
項目成本管理應該是一項全體性、系統性的工作,不能僅依靠于管理層去貫徹和落實,更需要建筑施工企業的每一位成員的參與。首先,要對全體員工進行必要的成本管理思想教育,做好成本管理宣傳工作,爭取成本管理意識和觀念深入,每一位員工的心中。其次,要建立起一個成本管理的激勵機制,制定好項目施工成本標準,并把制定好的標準進行公示,做到透明化??梢园殉杀竟芾碜鳛閱T工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按照標準完成施工的項目組進行表揚和獎勵,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改變員工對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冷淡態度。最后,要設置專員對成本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且可以采用輪崗制,避免管理者與監督者相互間存在利益關系。
3.注意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連貫性
一個完整的項目成本管理應該包括事前成本預算、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核算等環節,每一環節間應該相互聯結和統一。針對于企業以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核算為主的情況,筆者建議,企業應該事前規劃、預算,事中嚴格按照預算進行施工并適時進行調整,事后進行決算、總結,一定要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有機統一,避免出現成本數據斷層的現象。因此,可以建立一個成本數據庫,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數據進行錄入,及時做有效的比對,對項目的成本管理情況進行調整。還根據找出各環節不足的部分,以供后期其他項目參考。
四、結語
施工項目成本管理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管理,一個良好的項目成本管理狀況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實現利潤最大化。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則是建筑施工企業永恒的主題,雖然許多建筑施工企業也在不斷致力于此,但仍需不懈努力。
作者:柴潔宇 單位: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今天,為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綠色建筑設計、開發及評價工作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進一步加大綠色建筑發展力度,綠色建筑費用效益評價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基于建筑工程全壽命周期,結合當前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對綠色建筑進行了經濟評價,以期為規范我國建筑市場秩序、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及實現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
全壽命周期;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
21世紀是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在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問題。如資源消耗大,污染浪費情況嚴重。特別是在城市建設速度持續加快的今天,建筑能耗逐年遞增,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主體之一。據相關數據顯示,與全社會整體能耗相比,我國現有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階段的直接消耗所占比例高達30%左右;所使用建材的生產能耗為16.7%;與城市總用水量相比,建筑用水高達一半左右;與全國用鋼量相比,使用鋼材比例為30%,水泥為25%。由此可見,建筑業已經成為能源及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戶。與此同時,我國還處于加速發展城鎮化的階段,據建設部統計,我國現有建筑總面積在400億㎡以上,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達到95%左右。預計2020年,我國城鄉房屋建筑面積新增量將達到300億㎡,如不及時選取科學、有效的節能方案,建筑用能消耗量將不斷增加,如電消耗1.2億度/年,標準煤消耗4.1億噸/年。為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建筑勢在必行。要求在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的同時,做好綠色建筑各項工作,確保制定的評價標準規范、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將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反映出來,才能為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及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1基于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概況
作為建筑產品的主要類型之一,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經濟也可被看作是其全壽命周期的費用,筆者認為,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費用可理解為在對資金時間價值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在建筑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內所花費的全部費用的費用現值或費用年值之和。其包含多個階段,各個階段又包含多項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在充分利用工程經濟學基礎理論及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能夠詳細調查、預測、估算、分析及論證擬建項目計算期的效益、費用等要素,通過經濟評價,對項目的經濟效益實際情況進行考察,且對項目經濟可行性進行確定,為決策提供依據。
2基于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構建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在追求發展速度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對發展質量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綠色建筑作為建筑工程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實現保護環境及節約資源,并促進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更好地理解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本文基于建筑全壽命周期,有針對性地構建了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以此實現我國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2.1評價指標的選擇
以綠色建筑物理特性、使用特點及經濟特征為基礎,合理確定綠色建筑評價指標,如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等,并對其經濟性進行評價??陀^上,于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指標而言,其影響因素較多,如地域因素、經濟發展情況等影響程度不同,且部分指標不具備顯著的經濟特性,可不做計算。除此之外,在對各類經濟特征充分考慮的基礎上,為將綠色建筑成本及效益關系、突出評價重點進行更好反映,要求合理構建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相比傳統建筑,綠色建筑最初投資費用存有相應增加量,但在運營使用環節,最初投資增加費用可通過節約資源等得以補償,因此可通過互相比較的方式,展現綠色建筑的優勢。為更好地分析綠色建筑經濟效益,應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建立綠色建筑數據,在各個施工階段準確計算出綠色建筑的費用、效率變化,基于全壽命周期,通過相關經濟指標對綠色建筑經濟的可行性進行評定。筆者認為針對綠色建筑費用、效益可以國民經濟評價為出發點,計算標準應以社會折現率為主,因此,在評價時可選取以下指標作為主要依據:(一)差額效益費用比率。項目全壽命周期內綠色建筑的差額收益現值、差額費用現值可通過社會折現率計算,其比值如公式(1)所示:ΔBt / (1+ic)tΔCt / (1+ic)tR= (1)其中,差額效益費用比率可由R表示;第t年的差額效益可由ΔBt 表示;第t年的差額費用可由ΔCt表示;社會折現率可由ic表示;全壽命周期可由N表示。如R在1以上,則表示與傳統建筑方案相比,綠色建筑方案更具經濟性;如R等于1,則表示綠色建筑方案并不完善,需改進;如R在1以下,則表示綠色建筑方案不具可行性。(二)差額投資回收期。在對資金時間價值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差額投資回收期是指綠色建筑使用環節總體收益對綠色建筑總差額投資進行抵償所消耗的時間。于投資者來講,縮短投資回收期、降低投資成本極為重要。因回收期極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將其和差額效益費用比率同時應用,有利于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其公式(2)如下:T=n-1+|NDt|/NDn (2)其中,差額投資回收期可由T表示;累計差額凈現金流量產生的正值年份可由n表示;第n年的差額凈現金流量可由NDn表示。
2.2評價體系模型
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應建立一個層次分明、全面化、科學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筆者以層次分析法(AHP)模型進行指標體系建立,本模型可分為3個層次,如表2所示。
2.3評價結果的計算
按照準則層無量綱化數據及權重,對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所有準則層無量綱化數值進行計算,公式(3)如下:bj=[wc,wc][cx,cy]T(3)其中,第i個準則層的無量綱化指標值可由bi表示;各指標層相對于準則層的權重可由we表示,其值取0.5;各指標層的無量綱化值則由cx,cy表示。通過上述公式,可計算準則層無量綱化矩陣,公式(4)為:B=[b1,b2,b3,b4,b5](4)則準則層權重矩陣可由公式(5)表示:W=[w1,w2,w3,w4,w5]T=[0.046,0.531,0.216,0.128,0.079]T(5)由此得出,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的經濟性指標,公式(6)如下:D=BW=[b1,b2,b3,b4,b5][w1,w2,w3,w4,w5]TD=0.046?b1+0.531?b2+0.216?b3+0.128?b4+0.079?b5(6)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步伐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節能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做好建筑節能工作,如何發展綠色建筑都是相關部門必須思考的問題?;谌珘勖芷趯G色建筑經濟進行評價,建立層次分明、全面化的評價體系,才能將綠色建筑經濟特性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為我國建筑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單青瑞 單位:安陽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
成果導向教育(OBE)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終所取得的學習成果;而課程體系構建對學生取得學習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本專業最后獲得的能力,依據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行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則設計課程。
關鍵詞:
成果導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課程體系
成果導向教育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終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學習成果代表了一種能力結構,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OBE最早出現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課程體系構建對學生取得學習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結構與課程體系應有明確的對應關系,每一種能力要有相應的課程來支撐,課程體系的每門課程要對實現能力結構有確定的貢獻;使學生完成課程體系的學習后就能具備預期的能力結構。
一、課程體系構建設計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主要面向建設單位、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造價咨詢公司、建設工程招標投標中介公司等單位,培養具備有建設工程招投標策劃、投標報價、合同管理、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從事建筑工程項目承發包及項目管理工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本專業最后獲得的能力,依據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行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則設計課程。
(一)課程設置過程中,首先要根據企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定位
再通過對大量校企合作單位的調研,歸納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具體的崗位職業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根據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提煉出崗位核心能力為:工程項目審批管理、工程項目招投標管理、工程項目合同管理、工程項目設計圖紙管理、工程項目質量控制、進度控制、投資控制、安全控制與管理。然后根據能力確定所需的課程,通過仔細篩選,認真分析,選定專業核心課程.
(二)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確定主要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要分析就業遷移崗位和未來發展崗位,由專業選修課來承擔這些崗位所具備的能力;這些崗位也包括了學生自己按個性設計的未來發展崗位,所以選修課數量設置的較多,保證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二、課程體系建設特色
(一)反向設計課程體系
反向設計是根據建筑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學生畢業要求,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過程。通過學院對建筑領域相關單位的調查和走訪,結合長三角大都市經濟圈發展要求,對建筑領域人才需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發現目前最緊缺且需求量最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過程中的現場技術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組織設計、招投標、工程概預算、項目管理、工程監理、工程咨詢等各類專業人才;需要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建筑工程技術理論及工程管理知識。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項目管理、工程監理、工程咨詢、房地產開發與管理、項目代建等方向?!靶枨蟆奔仁窃O計的起點也是終點,對建筑市場用人需求的準確把握,既保證了課程體系構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選課制度
課程體系構建中設置的較多的選修課,是為保證推行學院實施的“完全學分制”下的選課制度。這種選課制度首先允許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隨時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選擇不同的專業學習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個性的發展,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決定每學期的學習量,在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學生選擇不同的授課老師、上課時間等,改變被動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充分挖掘教師的潛力,促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良性運轉。而學院準備推行的職業導師制,在指導學生適應這種靈活彈性的學習制度,了解學習的內涵,告知如何從專業發展的角度構建知識結構、拓展知識視野、克服選課的盲目性等方面,會起到必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學習經驗、學習風格、學習進度,逐步達成目標,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獲得成功。
(三)基于全過程的實習安排
根據本專業的特點,采取開放式辦學的理念,充分利用社會和企業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強與企業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全過程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實習培養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認崗,入校后首先對學生進行始業教育,通過講座報告的形式了解整個專業的知識體系和行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在校內學習崗位基本知識,具備初步職業基本能力后,由學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單位參觀認知,了解企業辦公場所,與工作有關的崗位進行初步接觸,了解崗位工作大致內容和工作流程,請企業人員進行具體講解,使學生逐步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體驗真實的企業文化;第二階段為跟崗,在校內學習崗位核心知識,初步具備職業專項能力,由教師根據學生已具備專項能力分配任務,要學生帶著任務在企業進行跟崗學習,并在跟崗結束后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使學生了解崗位需學習掌握的知識、能力,通過回校繼續學習鍛煉;第三階段為頂崗,在校內學習完崗位核心知識以及拓展知識后,在企業進行頂崗工作,使學生最終形成就業所必須的崗位職業能力,實現就業的辦學目標。
三、結語
建筑業用人需求隨著建筑市場的發展和變化也在不停的調整變化中,成果導向教育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隨著建筑工程管理行業調研及本專業學生歷屆的跟蹤調查,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圍繞著工程管理人員崗位任務和能力要求,會不斷深化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繼續優化課程體系。
作者:吳秋水 單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
摘要:
結合許多學者關于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沿革和西安以及周邊地區在歷史上園林建筑和藝術發展的脈絡歸納,總結西安及其周邊地區園林建筑的特色和發展,并淺要分析其對西安當代城市綠化建設的意義。
關鍵詞:
園林建筑;西安;文化傳承
西安自古以來就是西北重鎮,依托六朝都城,西安及其周邊地區的園林建設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皇家園林到私家苑囿都有典范代表。作為城市生活展開和衍生的場所,研究西安的園林建設文脈對西安現代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都有重要影響以及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探究都有重要意義。
1西安及其周邊園林建筑發展的文化脈絡
1.1卷阿園林景觀文化
關于西安地區最早園林營造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詩經?大雅?生民之計》中描述:“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游來歌”卷中“卷阿”就是今天陜西岐山縣西北的鳳凰山,周成王曾到此處游歷,后來此地有周公廟,廟中有石刻、壁畫等,并且常有后人來此進行祭祀、朝拜等各項活動。這種民俗風情場所的形成是早期游樂地的原型。
1.2秦漢上林苑文化
西安古時為漢長安城,基于長安城周圍水源充足,氣候適宜以及漢代生態環境的完整性,西漢的園林建造生機勃勃,以西漢上林苑最為代表。西漢上林苑是沿用秦上林苑建造的,漢武帝時國力強大,建造上林苑以滿足漢武帝的奢望,據記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背嘶始覉@林的浩大,西漢茂陵富民袁廣漢的私家園林是中國古代私家園林的起源。據記載:此園“東西四里,南北五里。奇樹異草,糜不培植?!辈⑶覉@內配有激水、山石、樓閣,與后世成熟的園林并無大的區別。
1.3隋唐園林文化
唐代園林文化是中國古典園林及其興盛之時,唐代園林繼承隋唐之前所有園林的長處,園林與建筑的營造更加契合與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強大,唐代逐漸修建了大明宮、翠微宮、曲江池、大雁塔、興慶池、玉華宮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園林建筑文化體系。
1.4明清園林文化
長安城的園林和園林建筑的隋唐繁榮之后,在明朝有了新的發展,明代園林的屬性更加明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文教園林、公共園林在此時更是蓬勃發展。明代引龍首渠、永濟渠2條水,為明代市民生活和軍事防御提供了方便的同時,也使得明代的園林建設因有了水面的點綴而富有生機和活力。以山水為摹本,雖為人作,宛若天開成為這一時期的造園法則,出現了關中書院、興慶宮、云居寺等園林建筑和公園。園林建筑與綠化共同構成城市的公共活動空間。明代園林在城內繁盛一時之外在城外園林綠化業可圈可點。明代在城外以護城河沿岸和永濟渠沿岸修建了2條大的城市綠化帶,在軍事防御和城市綠化上有積極的作用,也為今天西安城市的綠化提供了歷史參考。
2西安及周邊園林建筑發展對今天城市建設的影響
現代西安的城市園林建設中依然繼承了歷史上長安城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情懷。如今對歷史文物和歷史風貌保護日益重視,西安在保護和修復歷史遺跡的同時,在城市公園景觀建設上積極汲取歷史上園林建筑的格局和文化元素,其中尤以唐代園林建筑對西安現代城市建設影響最為深遠。其中大唐芙蓉園、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都是結合唐風運用現代造園技術實踐的典范。以大唐芙蓉園為例,大唐芙蓉園中以亭廊坊橋等唐風建筑群為主,還有圍合的精致小院落,其間曲水環繞,茂林修竹,建筑群和景觀環境相得益彰。園中還有許多具有歷史形態的雕塑小品和實物展示,如拴馬樁和石馬等。融入古典元素的同時,為了展示西安文化,園中還加入了許多陜西特色的民俗元素,使得大唐芙蓉園的建造在時間維度上具有前進的意義。西安的城市公共綠化在公園小品上繼承了大量唐風元素,在街景的綠化和格局上也極具歷史風貌,西安道路呈方格網狀布局,道路綠化沿用唐代盛行的柳樹、槐樹,但是現在自然條件的變化及城市建設的需要使得園林綠化困難重重。
3總結
從歷史上的園林建設中汲取長處并結合現狀提出了幾點關于西安城市綠化建設的建議:(1)對現有珍貴樹種進行保護,對現有的綠化園林加強治理和管理。(2)結合漢唐城市建設的風貌,對特色植物進行推廣和種植例如牡丹等具有歷史意義的物種并結合氣候和技術對物種進行適當改良。(3)防止千園一面,城市公園要打造獨有的特色,可以以不同植物或水景等定義園林特色,增強城市園林公園的市民活力。
作者:劉逸飛 單位:長安大學
[摘要]
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質量,同時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本文以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分析當前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體系、教師團隊建設及教學資源庫建設這幾個方面入手,探討基于特色專業建設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以期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
建筑工程技術;特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訓基地
近些年來,高等職業教育逐漸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及城市化的發展培養出高端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實施實踐教學體制改革。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好壞,對高職教育規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高職院校規模較大的專業之一,也是許多學校的特色專業,其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取得顯著發展。目前,全國建材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鼓勵開展關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并促進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完善,提高本專業的特色辦學。本文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分析當前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現狀,并根據實例研究基于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一、實踐教學體系
近些年,國內各高職院校根據專業和行業特點,不斷進行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在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不同行業發展逐漸形成一批相對成熟的實踐教學體系,例如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1”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等。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和貫徹實踐教學內容實施與發展的體系,將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合理配置,構建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
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中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目前,一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對高職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辦學特色等方面的認識存在偏差,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辦學之初運用大專教育教學思路進行課程體系的建立,沒有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實踐教學時間少,不僅沒有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和效果,學生在理論知識的積累上也與大專、本科學生存在差距、實踐證明,這種“壓縮餅干”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高職教育的發展,無法突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職業性,不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二)實訓基地的建設還不完善
首先,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規模不足,利用率較低,在沒有相應實訓項目的學期內校內實訓基地處于空閑狀態,造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效果不明顯。其次,學校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訓教學技術設備投入不足,實訓教學存在儀器設備緊缺、實踐教學硬件設施不足等問題,例如用于建筑工程技術中的智能化儀器較少,對于現有儀器的保養工作不到位,造成技術性能落后或老化問題嚴重,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和進度。最后,教材與實踐教學改革不相符,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傳統學科體系的實訓指導書,缺乏企業專家的指導,缺乏當前建筑工程中的新技術指導,同時,在教學中缺乏對實際工程案例的引入,不利于在實訓課程教學中形成真實的工作情景。
(三)缺乏完善的實訓指導教師團隊
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的實訓指導經驗不足,多數為畢業后直接從事高職教育,沒有在相關企業進行實踐鍛煉,缺乏建筑專業技術上的實踐經驗。在開展實訓中,教師由于自身實踐經驗的缺乏,很難對學生的實訓進行深入的指導,影響實踐教學和實訓的質量。
三、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方法
(一)建設并完善實訓基地
1.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完善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主要分為校內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訓基地,例如校內實習工廠、實驗中心、實訓中心、工業培訓中心,校外的實習基地等,校內實訓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核心,校外實訓基地是對校內教學的延伸和完善。例如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的校內實訓基地約為1000m2,共投資700萬元,建設并投入使用的校內實訓基地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設備實訓中心、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實訓中心、材料檢測實訓中心、綜合實訓中心、工程管理實訓中心共7個,還包括1個建筑工程項目咨詢工作室;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采用與實力雄厚的建筑工程企業達成合作協議,相繼在陜建集團、陜西省第一、第三建筑工程有效公司、陜西恒業建設集團、西安萬象職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內部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
2.實訓基地的管理
加強實訓基地的管理,是實現實訓基地有效運用的前提條件。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在對建筑工程系實訓基地的管理上采用“一二二三”的管理模式,將實訓管理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訓監控體系三位一體,構建成為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將實訓基地與專業群相結合,將實訓項目與具體課程內容相結合,建設并完善二類基地;通過開展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實訓室的內外共享與開放,充分發揮實訓室的作用;將實訓基地技術設備的建設、管理與使用環節形成緊密聯系的三個重要環節。重點是運用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實現建筑工程系實訓基地的合理運用,提高實訓基地對學生實踐學習的服務能力。
(二)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1.根據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設前,以及每年招生前期,要對社會企業的需求進行調研,認真分析市場并廣泛聽取企業的意見,開展往屆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綜合各項就業信息制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標準。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專業人才的培養要聯系本區域經濟建設和市場發展的需求,例如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較大,總體上來看,西部地區建筑市場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較高,這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開辟了新的教育市場。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工學結合模式,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實現學生職業技術和技能的提高。
2.加強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效果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改革要將職業崗位標準作為參考,重點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首先,要參考當前建筑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崗位對人才知識技能的要求,并按照建筑企業中具體的職業類型,例如建筑施工員、預算員、資料員、質量員、安全員等標準進行教學內容的設置,以企業崗位為導向、企業項目為載體,實現課程改革。其次,要合理運用實踐育人經費,增加對實踐教學開發研究的費用投入,并運用監督機制提高經費的應用效果。
(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1.完善實踐教學團隊建設
首先,大力開展建筑工程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組織其到相關建筑企業進行實踐,使所有教師均具備企業工作實踐經驗、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等,成為“雙師型”教師,或者采用引進企業優秀員工到本校擔任實訓教師的方法,不斷完善實踐教學團隊。其次,制定并實施實訓指導教師與培訓教師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加強對教師團隊的管理和指導,實現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2.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
系統的分析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資源內容、教學形式,參照網絡教育技術標準,在校園網絡平臺上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主要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有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成果集合在網絡平臺上,主要資源包括教學與培訓、企業人才需求、行業企業標準、專業新技術等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的資源。資源庫的建設有利于創新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并不斷完善課程開發與運用,還能夠輻射與帶動學校其他建筑相關專業的建設,提高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浙江廣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規模最大的專業就是建筑工程技術,2013年學校為建設特色專業開展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首先整合本專業的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成果,通過校園網絡平臺,聯合該地區的建筑企業,設計、建設并開發出具有共享功能的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為教師開展實踐教學和學習自主學習提供有力條件,推動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取得顯著成效。
四、結束語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首先應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為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設施設備,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將建筑工程職業崗位標準作為參考,重點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課程體系的改革;第三,要加強對實踐教學教師團隊的建設,建設出一支具有加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最后,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建立建筑工程技術資源庫,為教師開展實踐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平臺。
作者:邱麗輝 汪耀武 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學院
摘要:
以武漢輕工大學為例,提出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通過比較分析,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補充,建立以設計為核心、通識為基礎、建筑技術為支撐、美學和人文素養為拓展的課程群,探討了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能力培養、學分制改革、人才培養與社會接軌等方面的問題,以提高建筑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建筑學,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能力
隨著國家建筑行業的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筑工程設計中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和新設備的不斷涌現以及大型工程國際化招投標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場逐漸趨向規范化、國際化。而過去傳統的建筑學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市場的變化,出現了在校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缺乏良好對接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結合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嘗試通過課程和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技能得到優化和提高,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1課程體系改革的意義和目標
根據對建筑市場的調查數據顯示,多數人認為建筑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民用建筑設計、建筑制圖、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結構、建筑設備、建筑材料、建筑歷史、建筑施工等,其內容涵蓋方案設計、建筑歷史及理論、建筑技術和施工幾個方面。同時,從事設計工作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熟練的計算機繪圖能力、編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對于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結合市場需求合理劃分知識模塊,建立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適當增加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制定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應以畢業生實際從事崗位需要和必備的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為依據,打破傳統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的模式,將課程按照培養目標要求,劃分為通識基礎、設計系列、理論系列、美學與人文素質、建筑技術五大課程群。優化后的課程體系以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為主線,加強基礎,注重實踐,通過分階段的建筑設計訓練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功、設計思維及創新能力、方案溝通與協調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課程體系比較
傳統的建筑學本科課程體系著重于學生基礎美術訓練、制圖和表現能力、平面功能劃分和空間布局、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可以結合目前世界建筑發展趨向,增加建筑節能、生態建筑等課程,結合建筑項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師業務、建設法規、建筑施工等課程。加強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學、建筑賞析、建筑繪畫及表現等課程。加強實踐環節,加快和完善校外實習平臺的建設,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參與到專業實習中。1)原有課程體系。以我校為例,分為四個模塊,分別為: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2)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改革后的課程體系立足于學生建筑設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強學生的建筑繪畫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的訓練,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劃分為通識基礎課程、設計類課程、理論類課程、美學修養與人文素質課程、建筑技術類課程、實踐類課程六個課程群,形成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建筑設計為核心,建筑理論和技術為支撐,結合實踐,滲透美學和人文知識的課程體系[2]。
3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都應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為重點,同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項目策劃及工程施工知識,畢業后能在設計院、房地產企業、建筑施工單位從事建筑設計及相關工作。因而,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1)明確目標,分層次提高。專業能力的提高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礎技能,包括場地設計、功能分區與流線組織、建筑方案設計、快速表達等。這一層次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適應一般的設計工作。二是創新能力,設計實際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根據建筑及環境的復雜程度不同出現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做的是結合場地要求和現代建筑的發展,提出最合理的解決建筑和環境問題的方案。所以創新能力是理解力、創造力和協調能力的綜合[3]。2)學分制改革。國內目前的學分制借鑒于國外大學的做法,目的是擴大學生的自主權,使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選課,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在完全學分制的情況下,學生有著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包括:專業選擇權、學業規劃選擇權、課程選擇權、教師選擇權,但從學分制的實施來看,國內主要停留在課程及教師的選擇權上,并且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課程的選擇性有限,教學計劃的修訂,教師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學生對于課程的自主選擇性,允許學生選擇輔修方向,協調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實現跨專業和學科選課等,都是推行學分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3)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建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可與市內多家設計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使其成為學生的實習基地,以利于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同時便于學生了解行業需求,明確專業學習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結構,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完成就業對接[4]。
4結語
根據建筑學專業評估要求和行業對于學生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的要求,編制人才培養方案,依照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構建,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合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校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作者:林楠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1新形勢下建筑電氣工程的表現特征及管理特征
1.1建筑電氣工程的表現特征
建筑電氣對國家經濟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在提高,人們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也促生了很多和建筑電氣工程具有密不可分的設備,如:高性能安全裝置、奢華裝飾物品以及自動智能化系統設備等。同時,電氣工程的施工質量已經對人民闕中的人生財產安全產生了直接明顯的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筑電氣工程隨處可見,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很多時候,人們需要接受它產生的作用,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它,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由其造成的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筑電氣工程的安全性越來越至關重要。另外,建筑電氣工程具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即很多方面都需要根據建筑裝修本身檔次的高低和建筑結構的不同而變化,如:質量標準、應用器具材料和施工工藝、具體實施方法等。
1.2建筑電氣工程管理特征
為了確保項目能夠持續的施工下去,就要對電氣工程施工進行準備活動。首先,在施工之前,在安全、質量兩個方面上,要對項目經理進行教育和強調,項目經理應該組建能夠滿足電氣項目特點與規模的電氣隊伍,讓每一位施工人員都明白自身施工“主人翁”的任務,提高其安全質量意識。其次,項目經理要充分的了解設計意圖與實際設計內容,作為電氣施工管理人員,要充分的掌握所需要的材料和設計,熟悉電氣施工設計圖紙,明確電氣、給排水、土建以及采暖通風風各個作業的交叉。同時為了確保工程進度不受影響,一旦發現設計圖紙中的缺陷和問題,就要及時溝通,避免出現返工現象。另外,為了讓施工班組做到人人心中有“施工”,電氣工程施工人員要讓施工班組明白質量控制、施工順序、安全措施等,做好施工技術交底工作。
2新形勢下建筑電氣施工管理體系的完善
2.1電氣主體施工管理
主體施工是整個電氣工程施工中的核心環節。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為了做好相應的技術交底,必須要明確施工的重點部位和工序,按照施工規范要求和設計標準對電力裝置、配電箱、電線電纜三個重點分項工程之間的交接工作與驗收處理,做好相應的技術交底。為了保證土建施工與電氣施工相互結合,在混凝土樓層施工環節中,要按照施工作業的順序與進度,做好電路的鋪設作用。并且,為了避免由于澆筑混凝土出現開關盒移位等現象,在澆筑混凝土的時候,要注意開關盒與配管是否出現移位的現象,一旦管路被損壞,要做好相應的修復處理。
2.2施工各階段的管理
首先,施工之前的管理。施工之前的建筑電氣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至關重要的。相關管理人員一定要全方位的、無遺漏式的對今后施工過程出現的問題和不利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同時要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做好防范措施。并且,在其他建筑部門的配合下,相關管理人員要把握整個難度大的地方進行細致的剖析,深刻分析設計部門完成的圖紙,確定整個設計和施工方法,做好相關施工圖紙復核工作,并做好相關施工安排和施工進度表。必要的時候,要召集各方面專家共同研究相關的可行性施工建議。其次,在施工過程中的管理。施工過程的管理是整個施工過程管理的核心,因此,在這個階段中,電氣工程施工管理人員要對施工人員進行監督檢查,做好施工所需材料以及設備的采購、進行驗收方面的工作,要求施工人員的操作符合相關規定。同時,在材料進場之前,要通知建設單位以及監理單位的相關人員進行驗收。為了確保在最短時間中解決阻礙施工的問題,管理人員一定要及時的與分包單位進行協調,只有驗收通過之后,才能將材料運用到施工的過程中。另外,隱蔽工程施工和竣工后的管理。建筑電氣系統中,電纜、接地線等都屬于隱蔽工程,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管理這些從墻體中穿過的建筑電氣施工的質量。同時,后期的驗收工作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關鍵。因此,要嚴格按照驗收標準對工程進行驗收,確保各種電氣設備使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并且為了保證工程按期、保質完成,要對不合格產品進行處理,及時返工,確保建筑電氣工程的質量。
2.3電氣工程施工調試階段的管理
電氣工程施工的調試管理是最后一道“關卡”,對于電氣工程管理來說,絕對不能忽視電氣工程的調試管理工作。相反,由于施工已經接近完工階段,對電氣工程施工的試運行以及系統的測試具備了重要的意義,調試管理不能有絲毫懈怠。因此,電氣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要深入的論證運行情況,對電氣工程的試運行與測試進行監督,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完善補救處理,使其達到技術標準。接著在所有的電氣工程都達到了標準,滿足了要求,再進行“時效測試”,最后才能做出交工使用處理。
3結語
開展電氣工程施工管理,能夠提高電氣工程施工質量,促進電氣工程發展。隨著電氣工程行業的不斷進步,作為電氣工程施工的從業人員,在新形勢下,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自身專業技能,認清管理模式,才能為電氣工程行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胡懷雯 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1模板體系的組成和選擇依據
1.1模板體系的組成
1.1.1滑模體系
在模板施工技術中,滑模體系具有先進性,其機械化程度較高,而且施工工藝較文明,有利于工程施工進度的加快?;sw系的應用,還可以有效的確保施工的質量,有利于節約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價,為建筑工程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可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進行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
1.1.2爬模體系
爬模體系屬于一項新的模板技術,其通過將爬升支架安裝在鋼筋混凝土墻體上,模板的承載力主要依據鋼筋混凝土的墻體,這樣就可以確保物體的同時移動和固定,使物體交替爬升運動,模板在這個過程中來實現各種工序。爬模體系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優勢,在當前工程施工過程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1.2模板體系選擇的依據
1.2.1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模板體系的選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對模板體系進行選擇時,需要確保其與建筑結構和工程的特點相符合,同時還要能夠有效的滿足整體建筑的使用功能,在選擇模板體系時要充分的考慮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時還要確保建筑施工進度和工程的質量,使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都能夠得到較好的保障。
1.2.2在模板施工過程中需要對建筑施工企業的機械設備進行必要的配備
而且機械設備還會對模板體系的選擇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對建筑模板體系進行選擇時,施工企業機械設備的尺寸和重量都會對其帶來較大的制約作用。所以在模板體系選擇時,需要針對施工企業機械設備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使所選擇模板體系與施工企業的機械設備具有較好的符合性。
1.2.3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建筑結構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是模板體系的選擇
這不僅與整體工程施工的進度息息相關,同時還與施工的成本和施工質量具有緊密的聯系,所以需要在選擇模板體系時要做到科學性合理性。對于可以在短時間即可完成的工程,可以選擇早拆體系的模板,這樣對于施工質量及完善施工管理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2.4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的快速發展
模板專業設計公司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不僅設計專業的模板,而且還可以對模板進行租賃。這些專業部門的發展,有效的提高了我國模板設計和生產的水平,加快了模板行業的規范化和專業化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施工企業在對模板體系進行選擇時,則需要對施工地區的具體情況及模板設計水平進行綜合考慮,在企業現有基礎下,盡可能的選擇一些技術水平較高的模板體系,從而更好的將企業的優勢發揮出來,確保工程質量的提升。
2模板在建筑工程中的安裝技術分析
2.1模板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在模板安裝前需要做好技術交底工作,而且要做出樣板來,在監理人員檢查確認后,才能大面積的開始進行模板的安裝及架體的搭設。
2.2模板安裝的具體措施
在模板安裝過程中,首先需要確保模板及支撐結構具有較好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能夠有效的承受住混凝土重量、側壓力和施工的荷載。不得在安裝過程中遺漏模板上的預埋件及預留孔,不僅需要確保安裝時位置的準確性,而且還要確保其具有較好的牢固性。在安裝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來對重要預埋件進行精確加工,使用經緯儀和水準儀來對其進行準確定位,確保其牢固性和可靠性。嚴格檢查模板的軸線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還要執行自檢和互檢程序,待一切準確無誤后,才能開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3模板架體搭設完成之后的驗收
當模板架體搭設完成后,需要由各部門人員進行聯合驗收,驗收合格簽定手續履行后才能進行混凝土澆筑工作,對于構架體桿件在沒有技術人員許可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拆除。
3建筑工程中模板的安全性和驗收
3.1模板體系的安全性
模板體系需要承受較重的荷載,從混凝土從流動狀態到固化狀態整個過程中的作用力都會直接作用于模板上,所以模板體系需要具有足夠好的強度和剛度,同時還要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所以需要將模板體系作為一種結構系統來對其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進行計算。把混凝土對模板的作用力作為加在這種結構系統上的荷載,來計算各個結構部分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從而滿足整個模板體系的安全性要求。混凝土對模板的作用力的計算,在國內可以通過查施工手冊來獲得。在國外一般可以通過混凝土的壓力曲線圖來獲得。國內、國外的計算方式形式上雖然不一樣,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混凝土壓力的影響因素也是相同的,主要與混凝土的自重,混凝土的流動性,周圍環境的溫度,混凝土的澆筑速度,以及混凝土外加劑的影響等等有關。
3.2模板的驗收
模板方木等支撐體系材料進場后,要從外觀質量、規格尺寸等方面對其進行進場驗收,不合格者嚴禁用在結構支模中。模板必須選用經過板面處理的膠合板。未經處理的板為素板,缺少一層保護膜、耐久性差,經一次使用后表面光潔度差。模板工程施工中,應隨做隨檢,做好驗收記錄。模板在安裝完畢后,必須經過檢查驗收后,才能進行下一步工序施工,并如實填寫模板驗收記錄。根據設計施工圖、施工方案及模板驗收規范要求,對模板及支架安裝必須準確到位,必須保證工程結構和構件各部分形狀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確。模板的接縫應嚴密、不漏漿。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涂隔離劑。不宜采用油質類等影響結構的隔離劑,不能使用廢機油?,F澆鋼筋混凝土梁、板,當跨度不小于4m時,應使梁、板底模中部略微起拱,以防止由于澆灌混凝土后跨中底部下垂。
4結束語
模板應用技術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而且能夠創造效益,所以需要不斷的提高我國模板技術的水平,通過不斷的優化和創新來提升模板應用技術的競爭力,使其在工程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實現成本的節約,為建筑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白潔 單位:秦皇島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1、對建筑項目實施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的項目施工成本管理指的是建筑施工企業以某個正在施工的建筑項目工程為核算對象,主要對該對象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產資源損耗與勞動者創造的勞動價值進行的核算管理。更簡明的說,就是某個建筑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所需的生產費用,其中包含耗費掉的主材料、輔材料、構配件、租賃(攤銷)周轉材料的費用、施工所需機械的租賃費與臺班費、工人的工資與獎金、工程處或者是分公司組織與管理工程隊時支出的費用等。通常實施成本管理時,要按照合同規定實行一級管一級的管理方式,即建筑施工企業管項目經理,項目經理管工程隊,工程隊管班組,班組管個人。以下4項為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的特征:
(1)動態追蹤性。
對建筑項目實施成本管理時一定得從頭到尾的對已設置的成本目標及與其相配合的實施步驟實行追蹤式的控制、監督、調節與完善,絕對不可放任。
(2)事前能動性。
基于施工項目管理的不可重復性,為了確保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不出現重大失誤,在進行項目成本管理時就得事前自發的對工程項目進行能動性的管理。通常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在項目開始施工時就對項目所需成本執行預測、分析、設計及制定目標等工作,接著再采用各種經濟、管理、技術方式來完成目標。
(3)內容適應性。
一般項目成本管理的具體內容是與施工項目管理的工程范圍相適應的,即只有確定了施工項目的管理范圍才能確定項目成本管理內容,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在制定施工項目成本管理計劃時,要將成本管理的具體情況考慮在內,切不可盲目進行。
(4)綜合完善性。
所謂的施工項目成本管理指的就是在施工過程中將工程的預算、工期、質量、資金、技術、分包、安全等管理有效連接,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網絡,從而實現有效管理工程整個施工過程的目標。因此要想使工程實現其設計功效,就得把涉及施工項目管理的所有職能、對象及要素融入到成本管理中。
2、現階段在建筑施工企業中施行建筑經濟成本管理時存在的問題
2.1不夠完善的管理體系
(1)缺少建筑經濟成本考核管理體系。
現階段各大建筑企業中的管理體系都不夠健全,尤其是經濟成本考核管理體系。在施工過程中,如果缺失該體系,就會影響到獎勵制度與懲罰制度的建設,進而會嚴重制約經濟成本管理。
(2)缺少經濟成本管理部門。
例如缺少成立專門的經營科。由于建筑經濟成本管理是一個新興管理措施,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業沒有為其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而是將其劃到了財務部門。這樣一來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項目就得不到有效開展,嚴重影響到了企業對施工項目成本的控制。
(3)沒有將經濟成本管理體系融入到整個建筑施工企業管理過程中。
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只是浮于表面,而沒有將其細化到各個管理部門,導致很多部門負責人都不明確自己的權利、責任,也不知道該如何落實該項工作。
2.2落后的經濟成本管理觀念
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業在項目施工中基本不進行成本管理,即使管理了,也只是片面的管理。例如資源管理,很多時候只是控制資源的消耗,而不是控制整個企業的供應。再加上企業負責人對成本管理的漠視,嚴重制約了經濟成本管理推行力度。
2.3缺乏經濟成本管理目標
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僅限于減小成本,而沒有構成一個健全的經濟成本管理體系。甚至有些建筑施工企業在項目施工過程中還沒有事前擬定成本目標,要想了解工程的虧損情況還得等到工程竣工時才能清楚。另外再加上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財務部執行的,還沒有構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執行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成本管理工作的開展。
3、強化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施工目標成本的預測、分析
建筑施工的目標成本是根據目標利潤和市場價格進行確定的。對施工目標成本進行預測,通過成本預測,掌握未來的成本水平及其變動趨勢,有助于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使經營管理者易于選擇最優方案,作出正確決策。分析計算公式如:項目目標成本=預計結算收入-項目目標利潤-稅金以潮州聚賢璟園住宅區B幢合同為例,對其施工成本進行分析:某工程的簽約合同價為2592萬,按照歷史15%的利潤來算,工程的目標利潤約為388萬元,其中材料費用占65.73%,人工費用占14.93%,其他費用占4.62%。
3.2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
(1)要構建并強化成本核算考核制度。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為了提升建筑施工企業的成本意識,就得通過考核制度來強化員工及各個施工環節的考核力度。另外,為了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還要積極構建健全的獎懲制度。
(2)健全項目成本的核算制度。
為了有效執行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業應積極成立成本管理部門,以便在抓工程進度與質量的同時,還能夠控制好成本。
(3)積極健全與優化成本核算員的管理制度。
由于成本核算員是成本核算工作的核心,所以不僅要強化成本核算工作人員的考核力度,還要對其進行集中管理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激勵、競爭、考核、交流,以便其能將單位項目和自身利益分離。
3.3增強建筑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意識
(1)要提升建筑施工企業管理層的成本管理意識。
基于管理層的重要性,要想在全企業內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意識,就得首先提升管理層的成本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層層重視,層層落實,才能使成本意識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心中,才能提升企業成本核算管理的能力。
(2)強化建筑施工企業工作人員的成本意識。
企業工作人員不僅要依據管理層制定的成本計劃來開展工作,還要樹立牢固的成本意識。另外企業為了保障其成本核算的質量,還要不斷提升員工的責任感。
(3)強化建筑施工企業各部門間的合作關系。
要想有效的在項目施工中施行成本管理,就得強化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合作關系,只有整體的看待施工過程,才能明確各個施工環節的權責,只有權責明確了,各個環節的負責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環節上的成本,從而建筑施工企業才能實現成本管理。
3.4強化建筑施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
一般建筑施工企業成本分為工程成本與企業成本,就當前市場情況來看,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各企業的成本競爭。就單一的建筑項目來說,減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材料、機械的利用率與有效管理人工費用及嚴格遵照合同標準進行工程核算;就整個建筑施工企業來說,減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建筑施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與制定長期的成本管理計劃及減少設備的閑置等。其中提升經營成本管理的方式有:
(1)要提升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
為了提升經營管理人員對市場的判斷力能力與判斷準確度,企業要利用培訓的方式來不斷提升經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為了約束經營管理人員的工作作風,要利用培訓與制定制度方式來強化經營隊伍的建設;
(2)加強企業資金管理。
強化企業資金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資金運作效率及強化資金的安全性、運作方式,其中提升資金運作效率是為了保障建筑資金的合理性,強化建筑施工企業資金的安全性、運作方式是為了增強財務風險能力,總體來說都是為了成本管理奠定基礎;
(3)擬定建筑施工企業風險管理目標。
為了提升風險管理機制的操作性與系統性,企業要制定一個系統的風險管理體系,其中經營管理要通過風險監測指標來了解企業成本的虧損情況。
4、結論
建筑施工企業在經濟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其中要完善成本管理體系。成立專門的經營管理部門,不斷分析成本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改善。提高企業員工的成本意識和經濟效益觀,將員工的個人利益和企業的目標、效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真正把成本控制落到實處,從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作者:謝梁鴻 單位:潮州市建筑安裝總公司
一、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意義
我國的建筑學本科教育,多年來無論是以空間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還是以功能復雜程度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側重的都是建筑空間和建筑功能,面對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和日益進步的社會需求,城市與建筑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任務越來越迫切,如何在建筑學本科教學中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對無障礙設計知識的掌握和建筑設計的職業能力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無障礙設計知識點的整理,便于知識的系統化。目前,各個院校的教學體系中,對無障礙設計知識的教學是零散的,有時候課程之間的教學內容重復,通過系統化分配,各門課程各司其職。其次,在建筑學本科教學體系中,落實各門課程的無障礙設計教學知識點和教學重點,可以明確教學目的,提升教學的針對性。通過本科教育的培訓,學生逐漸樹立無障礙設計的意識,基本掌握進行無障礙設計的知識與技術,熟悉不同類型建筑中,無障礙設計的側重點和組成部分,將提升建筑設計的職業能力。
二、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與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的知識需求
為了讓建筑學專業的教育和培養更具針對性,我們必須了解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對無障礙設計知識提出了哪些明確的要求,以便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更加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設計輔導重點。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的構建,來源于對特殊人群的需求調查和影響特殊人群生活的障礙因素分析,在生活實態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找到城市和建筑中影響特殊人群的障礙因素,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體系和指標體系,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包含交通、構造、標識、家具與設備、信息技術五個方面。
(1)無障礙的交通體系,本體系應包括室外、室內以及特殊部位的交通。根據人體工程學和機械學的原理,測試和推算合理的通道寬度,合理的空間距離,用以指導建筑和規劃的平面設計。這個技術體系的表現形式是一些技術參數表、平面圖集和技術規范圖。
(2)無障礙構造技術體系是為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在內的居民室內生活安全、方便而采取的特殊構造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構造研究、安全構造通用圖集、安全構造設施。
(3)無障礙設備與家具體系,主要解決家具和設備的高度、空間問題和使用功能設置問題,是以特殊人群(譬如老年人和殘疾人)為目標,避免因家具和設備引發的傷害和危險。
(4)無障礙視覺標識系統,主要是指通過室內環境各個部位,以及各個房間的文字標識、圖形標志、色彩搭配、燈光照明等方面的設計為室內視環境無障礙設計提出基本參數要求。
(5)無障礙信息技術保障體系,主要指救助呼叫系統、門禁系統以及物業管理方面,也包含當下使用的GPS定位技術,可實現老年人管理與服務信息化。
三、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在建筑設計課程中的建構
(一)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建構的目標
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建構的目標應在建筑學自身的學科體系中尋找其定位,以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教學。一般來說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包含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常識三個部分。無障礙設計原理要求學生了解人體工程學基本原理,人體機能與建筑功能的針對性設計,如合理的視距、視角、視線光環境等,滿足人對建筑的使用功能。無障礙設計的方法論,一般意義上包括平面尺寸的比較法、建筑構造的針對性設計以及色彩、標識的實驗測試等方法。針對很多新的建筑形態和建筑功能,無障礙設計的方法伴隨機械設備的發明創造,出現新的適應技術。例如,爬樓輪椅及與之配合的樓梯設備,新的成套護理設備。無障礙設計常識,一般指的是輪椅尺度及人體基本工作空間尺度等。
(二)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建構
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建構圍繞建筑物的功能、人的需求以及建筑師的職能三個基本教學目標和內容。建筑物問題作為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依據設計目標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建筑的機能與建筑功能兩條線索。人的問題作為設計的服務對象,依據人與建筑的關系可以分為人的需求和人的行為兩個線索;建筑師的問題作為設計的職業要求,依據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職能與技能兩個線索。三個目標下各有其核心課程,同時,與其他線索又相互交叉與疊合,這說明每門獨立課程的教學目標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的。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建構,包含原理、設計方法與設計常識,隱含于建筑設計各門主干課程。
(三)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建構與課程知識點分布
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包含原理、方法與常識。在培養方案制定時,無論采用以空間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還是以功能復雜程度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都需要以具體的課程為載體來進行知識點的教學。根據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課程內容指南,西南科技大學目前培養方案是以建筑功能的復雜程度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類型,將各個知識點分配到原理類課程以及設計類課程中。同時將各門課程中涉及無障礙設計的有關知識點一一列舉,并明確各門課程的側重點,這樣結合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系統性強,目的明確,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職業能力。
(四)突出的教學重點
建筑設計的學習過程有階段性,無障礙設計知識學習是一個連續的認知過程。原理課程為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搭建基本框架,明確基本的設計思想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例如:明確聲焦的概念及形成原理,也就明確設計基本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無障礙視覺環境,是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包括影響視覺的視線、視距、視角、視覺光環境四個方面的問題,明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設計對象,展開有針對性的設計,這才是無障礙設計原理的意義。設計方法類的內容是直接指導學生進行設計,重點要突出設計的操作性。設計對象不一樣,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例如:在校園教學建筑中,主要解決的是視線升高差、漫反射與視覺障礙、光線與空間布置、無障礙視覺標識系統等問題,而醫療建筑的無障礙主要解決病人移乘、扶手、抓桿、欄桿等防護問題。不同類型的建筑,無障礙設計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需要有針對性的應對設計和創新設計。至于設計常識類,可適當減少課堂講授,教學中不應強求面面俱到,而是引導學生結合設計實踐自主學習。例如:查閱一些人體工程學數據,獲知各類空間的無障礙尺度。突出的教學重點可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加教學的交互性,變單向講授為雙向互動。在培養體系中強化無障礙設計,使學生充分理解建筑空間品質與殘疾人群的關系,反映在學生設計中,提高了建筑方案的質量。在設計院生產實習的施工圖設計環節,學生普遍反映這些無障礙構造知識幫助他們提高了施工圖的審圖通過率。
四、結語
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加速了城市建筑無障礙環境建設,無障礙設計知識在當今時代有其重要作用。通過對無障礙設計知識點的梳理,提出在建筑學專業課程群中,建構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將設計原理、設計方法以及設計常識三方面的知識點融入具體的課程教學,在強調理論教學的同時,也實現了原理課程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對接。
作者:成斌 劉虹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一、為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1.理論教學
首先,在教材選用上,根據農林院校園林專業“課時少、內容多”特點,把建筑學專業教材重新整合撰寫,分為三個板塊:
板塊1:建筑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基礎知識、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對于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園林建筑設計之前,必須構建建筑基礎知識理論平臺。通過建筑基礎知識和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的學習,使學生在設計中能恰當劃分功能、掌握人體尺寸和人體活動所需要的空間尺寸、道路寬度的確定、無障礙合理設計等等,樹立正確的設計思路與方法。
板塊2:建筑史基本知識(中國古代建筑史、外國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現代建筑史)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豐富多樣,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五種基本類型。后期又演變成為十字脊、盔頂、盝頂等不同形式的頂。這在園林建筑仿古設計中最為常用。并且現代園林建筑設計可以借鑒中國古代建筑的符號抽象變形等設計手法廣泛運用到園林建筑實踐中,使現代園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現代韻味?,F在歐式居住區規劃比較多見,那么對外國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現代建筑史的學習越顯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論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藝術特色,對提高學生創作水平和專業素質起重要作用。
板塊3:園林建筑基本知識(亭、臺、樓、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學內容主要側重對園林建筑的設計手法。并且結合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案例,使學生拓寬眼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2.實訓教學
在實訓教學中,我校進行教學改革,在原有少量實訓課基礎上,又增設園林建筑設計A、園林建筑設計B兩門實訓課,分別循序漸進、逐漸加深實訓難度。筆者將整個實訓課程分成幾個階段:任務書講解與場地分析階段,方案構思與初稿階段,方案深入與推敲提升階段,方案討論與定稿階段,方案討論與匯報總結修改階段。在方案實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維平面圖紙轉化為三維的真實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對比例目測和縮放能力。增加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訓練學生的綜合素質,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教學效果顯著。
3.改革考試模式
傳統考試模式是以主觀題和客觀題為主的考試,占總成績的70%,平時和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30%。對于園林建筑設計實踐強的課來說,傳統考試并不適宜,因此,我校進行大膽的嘗試,在園林建筑設計理論課中采取閉卷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30%;“園林建筑設計A”課交課程設計作業并結合學生方案匯報表達能力綜合打分,可采用同學打分與教師評價結合的方式進行,占總成績的30%;“園林建筑設計B”課做4~6個小時快題設計,占總成績的40%。
二、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特點不斷完善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滿足當今不斷加速的科學發展和社會需求,以素質和能力為培養目標,強調創新力的培養,強調對實踐能力的磨礪,實現與園林其它專業課程體系的整合。
作者:周旭丹 王富強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風景園林規劃教研室 天津中醫藥大學基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