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09:09: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建筑學論文范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中國景觀建筑學發展現狀的思考
1.過多的借鑒與照搬,缺乏創新性
中國目前的景觀建筑設計很多的是為了設計而做設計,經常由于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短期內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觀建筑設計既沒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律,又沒有從實質上考慮設計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鑒國內外做的較好的景觀設計,使得我國的景觀建筑設計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視對場地的研究與利用
對于生活中的人們來說,景觀與他們息息相關,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來,我們做設計的時候都習慣在圖紙上研究關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視了對場地的深入研究,沒有真正做到因地適宜。為了制造出美觀的效果,不惜浪費自然資源以及財力物力,比如大面積使用硬質鋪裝,隨處堆砌景觀小品等現象在我國隨處可見,還比如有些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平面圓形元素過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響行車。形式美觀但是交通流線上不夠合理。
3.缺乏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一般情況下,景觀建筑設計師往往認為景觀建筑設計是創造景觀,缺乏對景觀本身的利用和保護,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觀。這種不考慮生態性的景觀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蝕,水土流失的加劇,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受了的破壞。事實上,不尊重自然規律的景觀設計對于一些生態環境敏感的地區造成的破壞是非常大的。
4.景觀建筑設計中缺乏對社會文化的挖掘與利用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國中,是有很多文化寶藏值得我們去挖掘的。雖然景觀建筑學源自西方,很多設計理念是科學、合理并且前衛的,但是它作為一種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應該具有包容性和普適性。保護生態原貌的意義其實就是最盡可能的還原地理文化風貌,然而現在這正是中國景觀建筑設計中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觀規劃的時候,只是看到別人好的就抄,絲毫不考慮其與本地的聯系。
二、岐江公園對中國景觀建筑學發展的啟示
1.有效的利用與保護原有資源
粵中造船廠與中國很多的傳統國企都有著相似的境遇,它們為國家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們更是中國繁榮昌盛的見證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發展中,為了美化城市環境,它們遭受了無情的拆除和銷毀,只有年長的人才有著關于它們的記憶。不過,粵中造船廠在這場浩劫中保留了下來,通過俞孔堅教授及其團隊的改造設計下,它重新賦有了生命,它不僅給中山人民帶來了對歷史的回憶,還為中山市帶來了一個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間。
2.強調人在景觀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
以人為本是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景觀建筑設計是為人服務的。岐江公園的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在設計過程中研究了人的參與性與互動性,讓人們更好地融入于環境中,也讓普通大眾在參與互動中了解設計師的情感,使人們在冰冷的城市中體驗到一絲溫暖。
3.注重生態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
在岐江公園的景觀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對場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進行了回收再利用,這樣不僅節約了成本,也保留了原來場所的時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設計師也沒有應用城市公園里常見的觀賞花木,而是大量使用鄉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維持了植物生境,又保護了物種的多樣性。
4.重視中國文化在景觀中的作用
岐江公園的設計與中國的文化充分的進行了融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公園環境,同時也將中國特色的景觀語言作出了生動的詮釋與表達,這種傳承與創新對于景觀建筑學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的。
三、結論
雖然中國的景觀建筑學與國外相比發展較晚,在生態性與可持續性技術手段的發展上還需提高,對要把人類融入整個生態系統的認識還有些不足,但是中國有著廣闊的國土、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適宜的氣候以及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造園史,具有獨特的園林文化,這些都為中國景觀建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本文通過對中山岐江公園案例的分析,給中國景觀建筑學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啟示作用,如果中國的景觀建筑學在今后的發展中能夠有效的利用與保護資源;能夠重視社會文化的作用;能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能夠注重生態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那么中國的景觀建筑學將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而為人類創造一個優美舒適和諧的景觀環境。
作者:王偉 唐莉英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1.高職《房屋建筑學》課程現狀
1.1基本情況
房屋建筑學在建筑工程專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工程專業的一個基礎性專業學科。它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房屋建筑知識,并且利用這些知識能夠選擇合適的房屋建筑構圖,在合適的時候,學生還能自己設計房屋建筑構圖并解決實際建筑中遇到的問題。房屋建筑學這一課程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向學生們講解一般建筑的基本結構構造知識和技術,從而掌握房屋建筑業的基本建筑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夠快速的繪畫房屋建筑設計圖,提高學生的建筑專業實踐能力。高職房屋建筑學具有較強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能夠培養大批的建筑專業人才。開設這一門課程,能夠為學生建筑工程專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既培養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在建筑方面的新創意和新想法,能夠促進我國建筑業的發展。
1.2教學內容比較落后,教學觀念需要更新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工程建筑專業都開設了房屋建筑學這一學科,但是很多學校所使用的書籍內容比較陳舊和落后,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建筑發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落后,所使用的書籍沒有更新,還是沿用以前的課本?,F在很多新的建筑應用技術沒有進行講解或者講解不全面,比如現在普遍使用的框架結構、鋁合金結構、塑鋼門窗等工藝缺少介紹。很多書中所講的建筑工藝和結構都是以前使用的,已經淘汰或者快被淘汰的東西。這就導致了房屋建筑學所講的內容與社會的實際需要脫離,學生們所學的內容不能夠完全的適應以后的工作,就意味著工作了以后需要重新學習相關知識,加大了工作的難度。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選用新的教材,使學生所學的內容更加符合社會的建筑發展要求。
1.3教師教課固于傳統,缺少創新
現在很多教授房屋建筑學的教師授課內容單一并且乏味,讓學生覺得枯燥,缺少學習的興趣。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需要改變。很多的教師教學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灌輸式教學,教師處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則處在被動接受的位置,缺少師生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不能讓雙方能夠相互了解,不利于教學的水平提高和學生知識的接受和消化,甚至有些時候房屋建筑學這一學科沒有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鼓勵學生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考的能力。
2.房屋建筑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目前,房屋建筑學在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的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很多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但是仍然存在著多多少少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就需要我們要注意發現問題,找出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積極地思考,完善高職房屋建筑學這一學科的教學。
2.1選擇課題要符合教學的實際
就目前來看,高職教育中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差,學習習慣需要進一步的糾正和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起點低,同時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他們畢業后的主要就業方向是擔任建筑工地的工程設計人員、測量人員等,還有的人進入公司的設計院工作。剛開始畢業以后大部分接觸的是居民住宅樓的設計工作,隨著經驗的增多,會逐漸接觸不同的建筑類型。這就要求學生在高職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學到不同建筑類型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才能為以后的畢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高職院校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科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去選擇學習。既能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還要提供相應的實物模型來幫助學生學習。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遇到不明白的建筑結構和類型時,可以觀察相應的模型進行學習和思考,體會到知識和實際運用操作的不同之處。
2.2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
現在很多的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是需要改變的。教師也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認識到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不明白的地方,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與此同時,高職的很多學生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和動手經驗,不熟悉具體的建筑流程和設計施工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設計理念和形成良好的設計思路,可以在《房屋建筑學》的教課過程中,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模擬建筑的環境,讓學生自己去實行具體的流程和操作,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建筑綜合能力的素養。
2.3改革考核方法
很多課程最后的考核都是通過筆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高職的房屋建筑學的考核中,可以以筆試成績作為基礎,加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進行實踐并且撰寫實驗報告的考核以及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表現的考核等多個方面進行成績的評定。這樣可以發展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結語
房屋建筑學課程需要不斷地改革和發展完善,才能使學生們學有所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選用的教材也要與時俱進,實現建筑學知識的不斷更新。此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進行具體地操作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房屋建筑學在建筑工程專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我們的不斷探索和發現,才能促進它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侯艷芳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1人才培養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的構成與內涵
全過程質量管理是ISO9000族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的主要思想,該標準認為:產品質量形成于生產的全過程,因此必須加強產品生產質量的全過程動態管理,包括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人、質量標準、生產制度、生產方式、質量檢查(檢測)與意見反饋等方面的管理,以達到全面提高產品質量的生產目標。高校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全過程的教育過程,其教育質量管理與企業產品質量管理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可以借鑒企業生產的全過程動態質量管理理念。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包括人才培養質量目標體系、教學資源體系、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等。完善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一般包括理論教學目標體系和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要求。教學資源體系是保證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包括師資、實訓實習條件、教學資源庫和教學成果等。其中,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案例、實踐教學指導書等。健全與良好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是“規范教師的教學活動、規范教學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維護正常教學秩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校通過創新教學質量管理指標體系,在日常教學中實現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的有機結合。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保證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的重要手段,一般由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教學行政管理系統、教學督導系統、教學評價與信息反饋系統等組成。通過監控、評價和信息反饋,適時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等,確保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2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探討
2.1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優化
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全過程教學質量管理的關鍵。建筑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貫穿于建筑學專業的整個教學過程,感性的經驗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課程結構優化,建立適應專業特點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改變過去專業知識傳授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脫節的現象,將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的不同階段,在各層次的專業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
2.2“產學研”三位一體教學團隊建設
實踐性和創新性是建筑學專業的重要特征。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注重實踐教學團隊和梯隊建設,是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基本保證。為此,專業的管理者應鼓勵教師到相關設計單位鍛煉或兼職,并有計劃地適時選派有關老師到實踐單位進修,了解設計市場發展的動態信息,了解有關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特點等等。這樣,一方面可以做到優化和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了解市場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交流與合作,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使教師真正成為“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專業教學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發揮老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鼓勵青年教師通過助教和助研,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聘請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和指導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教學團隊的重要方式。
2.3網絡化實踐教學庫建設
建設實踐教學庫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正在改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各類教學資源共享,充分實現開放式教學,將過去以課堂教學為主轉變為學生自主運用信息等資源主動學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推動個性化發展。實踐教學貫穿于建筑學專業的整個教學過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庫主要包括:網絡課件、案例庫、試題庫、優秀作業、文獻資料和校外設計單位的優秀成果等。我們可以整合辦學資源,分類編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各類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教學資源網絡化共享,改善辦學條件,改革教學模式,強化“實踐型”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4實踐教學過程管理
結合建筑學專業的教學特點,本文認為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在遵循常規教學管理原則,執行常規教學管理措施的前提下,還應重點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管理與監督:其一,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建筑學專業以實踐教學為主,實驗室與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的好壞,關系到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及時更新實驗設備,完善實驗條件,保證課程的實驗教學能夠正常開展;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夠參加社會實訓和實習,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其二,學術講座。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開展各類講座,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對于改善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創新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是個有力的舉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發揮社會人才資源對于學校教師教學的彌補作用,積極邀請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來校作學術講座。其三,檢查與評價。包括過程檢查、教學督導、過程評價、成果評價、教學評估等。此項工作的相繼開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對于建筑學專業而言,其實踐教學的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是至關重要的,本文認為在目前提倡的開放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中,還應推動立體式互動教學模式的建立,包括師生之間互動和不同年級之間的相互交流。可以結合建筑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實行課程組的實踐教學模式,即由若干教師組成課程教學指導小組,將高低年級學生組合在一個教學小組內,在實踐教學的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中,讓“各年級之間的學生可以互教互學,互相啟發”。在對設計成果的評價和總結中,實現由學生自評、不同年級學生參與的互評到教師點評的評價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創新能力。其四,在實踐教學過程管理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設計競賽和開展研究性學習方法探究,也是培養和提高建筑學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3湖南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3.1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自1988年開始招生,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已有了一支較完善的教學科研隊伍。近年來,按照“全國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要求,在參考其他高校現階段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我們進行制度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建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學科知識體系;建構“知識—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專業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建設與管理,從各個層面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我們認為,建筑學實踐教學管理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應由五個部分組成。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我們注重開放式、實地式與互動式等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注重加強教學過程管理與監督,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發揮課程組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創造條件。
3.2教學成效
多年的探索、改革與實踐,建筑系教學成效明顯提升。教師先后獲得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多名教師多次榮獲教學名師和教學優良榜等稱號。近五年來,教師主持各級教改課題10項,發表教改論文20余篇;學生18人次在國際國內各項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競賽中獲獎10項,其中,國際建筑設計競賽三等獎1項、國際景觀設計競賽優秀獎1項、國內景觀設計競賽銅獎1項;15人次主持各類研究性學習和科研創新計劃項目6項,每年均有多人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學生的外語通過率、考研率、就業率一直穩居全校前列,社會反響良好。
作者:伍國正 王欣 隆萬容 郭俊明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1教學改革措施
為改變當前建筑學專業外語教學的現狀,除去弊端,提高教學質量與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我們結合建筑學的特點,針對性的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以及評價方法等多方面對該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實踐。
1.1研究型學習為導向的教學內容
研究型教學理念由美國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模式”和瑞士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綜合發展而來,是“一種試圖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弊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基本觀點主要是鼓勵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通過自我或者合作“探究”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發展個性。在建筑學專業外語中采用研究型學習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實現從高中的被動式學習向大學的自主學習轉變,也有助于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開闊學生的創新設計視野。在為學生篩選和組織學習內容時,教師以教材為中心,跳出教材和參考書的限制,從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廣泛選取與書本上知識要點相關的專業信息,并且與時代同步及時更新,形成眾多單元主題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建筑設計、歷史保護、建筑技術、建筑師等。學生除課堂中學習重要的知識點外,應從教學資源庫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大量相關外文資料的研讀、翻譯和理解,最終撰寫英語學習報告,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如學生可選取生態建筑的主題,通過研讀國內外知名生態建筑書籍、生態建筑案例,形成生態建筑含義、發展歷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報告,并用全英文的表達方式向所有的同學進行展示和講演。通過設置研究型的教學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們自主選題,提高主動學習的興致;還能讓學生們在廣泛的外文資料閱讀中培養外文論文閱讀能力,并通過自主撰寫研究報告和展示成果,提高專業英語“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特別是一些專業詞匯的實際應用能力;并且通過不同主題的交流講解,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真可謂一舉多得。此外構架了“2+1”的課程體系,即大一大二年級作為大學英語以及建筑學專業技能的基礎訓練階段,大三年級開設專業英語技能訓練課?!?+1”新框架為建筑學專業英語教學工作提供堅實有力的保證。
1.2體驗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
由于教學內容以研究型學習為主,就要求建筑學專業外語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而體驗式教學模式雖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教學理論和實際教學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體驗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根本區別在于,體驗式教學強調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其本質特征是復合學生認知上“螺旋上升、不斷深入”的學習規律,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在師生互動中體驗英語,形成英語語感。通常有如下幾種途徑:①在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體驗。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周邊的物質語言環境,泛讀教學資源庫中的相關外文資料,提高書面閱讀能力;同時盡可能的營造人文語言環境,鼓勵學生通過觀看一些國內外知名建筑的英語講解視頻或參加本專業的外語講座,擴大專業詞匯量和提高專業英語聽寫能力;以及在課程設計中嘗試與教師同學用英語溝通,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等。②在情景中體驗。建筑學專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作為引導者可在日常教學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教學內容應包括項目招標書、項目概況、基地分析、設計原則與目標、設計理念、設計分析、實施步驟、圖紙表達等,使學生初步掌握專業知識。之后鼓勵學生協作創設相關的英語情景,如交流介紹彼此喜歡的建筑及其相關背景知識,互相點評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擬買房情景等,一方面讓學生們多種途徑的展示自主研究學習的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富有趣味的應用案例教學內容,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英語運用技能。
1.3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為專業英語教學提供了圖、文、聲、像并茂的英語教學資料,極大地豐富了英語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形象逼真的學習情境,促進課程向個性化、生動化、綜合化方向發展。例如,①圖像教學:圖像教學如專業視頻演示、課程設計作業的英語表達、案例講解、讀圖識圖等更為直觀生動,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思維,降低記憶難度;又有利于加強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網絡現場教學:依托家庭電腦和寬帶網絡等較為優越的硬件環境,建立專業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異地、實時、互動教學和學習的教學方式,作為“實地現場教學”方式的強有力的補充。③網絡課外實踐:由于目前建筑學專業英語教學存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和任務緊張等問題,教師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功能進行課后輔導,鼓勵學生利用校內多媒體網絡提供的互動活動,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吸收和鞏固專業知識。此外,教師可以通過E-mail、校內BBS論壇、微信等便捷的網絡通信平臺,對學生進行同步或異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課后指導,加強與學生的課后交流活動;學生也可隨時隨地的通過即時通話工具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便于及時答疑解惑。
1.4綜合評價方法
成績評價不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成績評價方法應摒棄傳統的通過考試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終結性評價方法,建立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控制的綜合評價方法,以引導學生重視平時專業英語學習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成績評價模式中將平時課堂學習評比、平時檢測、網絡學習情況等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培養他們自主自覺地進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方法上可采用日常觀察、評價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等,并且制作Excel考核電子表發放給每一位學生,內含已定的計算加權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平時和期末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成績預測。這樣幫助學生給自己制訂一個可量化的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起到鞭策和預警的作用。
2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經過上述措施的改革,對學院師生進行了抽樣訪談,師生們普遍認為專業英語的學習應用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提升。大部分同學表示該課程較之前教學內容更為開放,教學模式更為生動活潑,充滿了趣味性,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平時也更樂意瀏覽專業外文網站,掌握世界最前沿的專業知識;或者用英語與同學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也有部分教師反映,教學改革對自己的專業英語教學也是一種挑戰。以往固定的教學內容需要的專業英語知識較為狹隘,通過開放式內容和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識來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的英語學習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越來越多的師生活動中也讓教師更加了解自己的學生,促進了師生關系。結語筆者通過總結教學實踐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了以研究型學習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體驗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學手段以及綜合評價方法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提高了本專業的外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激發了師生的自主研究學習和溝通互動能力。但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反映研究型學習內容需要廣泛閱讀相關文獻,在基礎薄弱時會占用很多的時間而影響其他課程;英語能力較差的同學開頭難,反而會因此而完全放棄專業英語的學習等。在今后的課程改革中應更注重因材施教,切實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英語教學的最佳效果。
作者:陳怡 蔣正容 單位:浙江樹人大學
1高年級建筑學教育的需求,多元化教學模式的設計
結合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大綱要求,圍繞教學核心內容,探索與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們教學團隊提出“模擬設計院”的教學模式,是對“教學空間”與教學模式的復合性整體教學研究的改革試驗。以四年級的“城市設計及高層建筑”的核心教學內容展開分析,北京的城市高密度化與城市舊城的有機更新越來越快,從二環、三環、四環、五環不斷蔓延出去的城市改造都應以城市設計的角度系統地科學的展開,尤其是結合城市的用地控制性規劃及城市設計的形態設計為引導,我們這幾年選擇北京城市東、南、西、北不同的城市區位的項目用地來作為城市設計的課題,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這些城市設計項目用地都是這幾年北京正在建設和正在設計中的地塊,我們邀請相關大型建筑設計院的朋友與校友,拿出這些地塊的設計任務書,并邀請這些設計院的注冊建筑師和開發商(甲方代表)一起來我們學院,給同學們布置講解任務書的設計內容,參照一個甲級設計院的一個所的方式(我們的教室)來運行項目設計,讓同學們以“設計師”的身份接受這些項目的委托設計,學生們參與項目設計的情境感增強,比平時上普通固定教學計劃的設計課的參與感更真實和賦有挑戰性,對他們是一個錘煉自己能力的訓練實踐,仿佛部隊里實戰演習一般。通過這種模擬在設計院里的快節奏、較大工作量的模擬實戰學習實踐,學生們更準確地了解設計院建筑師工作流程和情境,如何相互協調地團隊作戰,如何同甲方代表進行設計溝通,盡快地接觸社會需求從而彌補自己所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不足。
2教學情景與教學模式的設置
我們引入了“模擬設計院”的現實教學課堂的教學探討,在模擬設計院的教學環境里我們模擬了國內主流設計院工作的情景,讓真實的校外設計機構在我們教學課堂里生動再現,我們幾位主講教師分別擔任各個所(小組)的所長,給他們發放真實的設計任務書,學生對方案設計任務書有疑惑時,我們邀請甲方代表來課堂上陳述他們對地塊用地投資開發的目標來為學生們答疑,并邀請設計院注冊建筑師來講解如何結合題目來準確、高效地設計。在設計的各個階段,我們老師(所長)在給同學們評圖的時候,都會邀請設計院的建筑師一起參與評圖,他們尤其注重發散思維和建筑與規劃規范的詢問,讓學生們感知到建筑規范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會讓他們注重各階段經濟指標和面積造價的測算,注意建筑的投資與建筑設計及造型的關聯性。在這樣的情景化的教學模式之下,我們不斷告誡同學們對建筑本質的體悟,正如蘇珊?戈瑞所說:“建筑就像生命一樣,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過程’這兩個字很重要,因為它意味著運動和改變。”在后期學生深化建筑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如城市設計總平面圖設計和單體高層建筑各層平面圖紙的設計中,除了前期有我們老師兼所長的技術評圖外,我們引入設計院常用的施工圖階段同事之間的圖紙校對模式,讓同學們相互之間兩人配對,相互校對對方的設計圖紙,增強同學們學習與工作方法的主觀能動性,并提出校對意見,經過我們老師確認后,讓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改正過來,才能算完成這一階段知識的學習。通過圖紙校對訓練這些方法的運用,也促進同學們養成良好的設計繪圖習慣,提高了學生們的繪圖質量,而這些都是一位“卓越建筑工程師”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
3不同地段的城市設計與高層建筑設計題目的導入
北京各個城市地段不同的區位環境條件,任務要求及模擬城市設計及高層建筑設計,在設計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有一些側重的目標和安排。雖然,不同學期多個不同課題的導入增加了我們老師備課的工作量,但只要學生有興趣,我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工作。近幾年來,我們教師為模擬設計院提供的設計課題有:A、首鋼工業園區;B、麗澤橋中心商務區;C、國貿CBD街區;D、798街區立體農場;E、豐臺區火車站區;F、高等學校校園及高層綜合樓、宿舍樓等的規劃與單體方案設計。外地的設計題目還有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新CBD街區等。整個教學從城市的總體現狀格局與環境分析出發,從宏觀到微觀、從大范圍大尺度的城市設計入手,了解上位的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內容,在城市設計階段側重于街區尺度的形體環境、道路交通、綠化景觀開放空間、人性化空間布局與構想,廣場與景觀小品、雕塑等細部空間的導入,了解如何在城市設計,中綜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的平衡,同時,分析出問題,以問題為主導來切入設計的主題。老師(兼所長)與設計院專家緊密指導,鼓勵學生相互之間積極討論,圍繞著在方案設計中出現的問題深入思考,從而促動教學計劃科學地推進。下面我們重點介紹麗澤橋中心商務區、國貿CBD街區及798街區立體農場,兩種類型地塊的城市設計及高層綜合樓的教學設計目標設定和教學過程與成果簡要評價。麗澤橋中心商務區、國貿CBD街區課題選擇的目的有:麗澤橋中心商務區、國貿CBD街區的城市設計,在北京新一輪的城市更新中都具有代表性和挑戰性的內容。在國家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以及其他省會級的一線城市都有類似的重點街區面臨有機更新與快速發展的問題。北京麗澤橋中心商務區的城市更新,是圍繞北京市政府平衡南、北城區的發展,尤其是為加大和帶動南部城區豐臺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而啟動的。而國貿CBD街區的有機更新,更多地是提升朝陽區的商務中心區整體的形象和空間品質,與其周邊的CBD街區一起共同打造朝陽區的商務中心區的綜合實力。同學們為了更好地完成該地段的城市設計與高層建筑設計,就需要對上述地塊的城市發展背景以及現狀的空間格局有細致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然后就是到用地環境里展開全面細致的調研,我們教師在發放任務書之后,也向同學們強調在方案設計階段,一定要仔細的進行調研,利用采訪、問卷調查等等方法,深入到街區及周邊社區的居民中間去了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發現問題,才能在自己的方案設計中有突破性的創意與設計內容。798街區立體農場的課題選擇的目的有:鼓勵和探索創新設計理念;針對特定的歷史文化及工業遺產地段的文化傳承與復興更新問題;高密度城市地區未來的景觀環境與農業生產加工場景的再現。鼓勵將城市經濟的第三產業、第二產業與傳統的第一產業有機地復合,進行功能設計安排,并落實在具體的空間布局上面。關于后期學生作業成果,我們做了如下總結:該課題設計涉及到建筑功能的多元性與模糊性思考,在開放思維和創意思維方面學生們都有很大進步。而關于不定性與開放性的空間功能的引入,學生們覺得難以與現有的實際知識相匹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鼓勵同學們對未來生活需求與空間功能的可能性進行豐富地想象,如企業總部基地及示范基地在高層立體農場建筑中產生結合等。關于建筑形態設計連續操縱的可延展性,如高檔生態商務酒店,機械設備結構的暴露與立面肌理的構成,見縫插針布局都可以全方位進行思考。高等學校校園及高層綜合樓、宿舍樓方案設計課題選擇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高等院校規劃布局與建筑有機更新的實際狀況,拓展學生們長期在校園生活的熟悉的空間體驗與經驗來與設計緊密結合,尤其是高層綜合教學樓和宿舍樓的空間功能,積極鼓勵學生們從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性思考,從而在設計中對原有功能進行添加、補漏等。同時,老師兼任所長與設計院專家緊密指導,在方案設計的過程 中及時糾正明顯的錯誤,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最后,參加實際投標的方案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4教師和設計院工程師的分工合作
教師既作為所長,更是主導設計教學的總設計師和責任老師,需要協調組織好模擬設計院的建筑師、工程師以及甲方業主對設計過程的要求,對學生方案進行方案深化的討論與點評以及最后成果的完成。設計院建筑師更多從實施的可能性及相關規范規定來討論分析方案優缺點。在城市設計與高層綜合樓方案設計的深化階段,我們還邀請北京一些大型建筑設計研究院著名建筑師來舉辦講座,豐富同學們獲得相關專業知識的渠道,在訓練中學習,通過學習來優化自己的方案設計,形成良性的互動與循環。著名建筑師的切身體驗和知識傳授也提升了同學們對基地環境的正確理解,如何準確地進入設計的要點分析和把握,注重設計圖紙的表達和后期表現能力綜合提高。高層綜合樓建筑設計訓練,包括辦公樓、商務酒店的設計對于高年級同學的建筑知識積累與技能培養非常重要,我們結合課程設計中學生們需要掌握的高層建筑設備設計布局的知識,在涉及到建筑設備布局的時間段,再邀請建筑設備專業的老師與設計院的工程師來給學生做講座,由于課堂時間短,這些工程師的輔導講課主題突出,針對性強,主要面對高層建筑主要的給排水、暖通、空調與消防設備用房的總面積計算和布局安排的原則,實際操作性強。并帶領學生在學校高層綜合樓里參觀設備用房,使大家有一個直觀的經驗感受,提高他們對高層建筑設備用房布局重要性的認識,并在自己設計作業中充分表達出來。我們老師(所長)從引導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角度,鼓勵同學們在尊重設計規范的基礎上,在建筑空間形態組合上努力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包括引入非線性和復雜形體的REVIET建模設計,讓學生利用現代的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更好地為設計服務。設計院建筑師的規范意識和我們教師開放的啟發性思維在學生的設計方案中相互交融,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從城市設計到單體高層建筑設計的綜合挑戰,使他們在高年級有這樣的機會接觸大規模、高密度的北京中心街區的城市設計與高層建筑設計?!霸谥袊找姘l展的時期,如何擁抱現實,發掘歷史,著眼未來進行培養學生,不但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真實的傳承與創新?!痹谠O計的后期即高層建筑深化設計與表現過程中,我們也鼓勵同學們合作設計,使作業的表現更加豐富生動與深入,也意味方案“中標”的機會更大。
5學生在模擬設計院教學的教室中全方位努力學習
學生在這樣較真實的模擬設計院的教室里能產生全新的學習心理與感受,對教學課題的真實性吸取與高強度、多方位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仿佛如現代電子游戲里的真人4S的游戲與戰斗,真實地模擬實戰,使他們在學校場景里的教學的主動性,也能體會到作業的強度、密度和質量都不斷提高。他們在老師不斷地點撥和批判性的正確建議下,會減少學習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誤區,真實地“模擬設計院”情景化、專業化的教學模式,綜合地為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的需求來服務。經過一個學期高強度、寬角度與綜合性的設計教學,同學們能提前一年感受到他們未來畢業后,所要去的設計院里的真實工作節奏,而且,在學校里就直接會接觸到他們在設計院里要工作3~4年后,才能碰到的需要參與或獨立從事設計的項目,學生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些壓力,并將壓力變為學習的動力,在自己最后提交的課程設計作業里能感受到自己業務水平和職業技能的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也會實現。
6結語
我們在學校建筑系四年級“模擬設計院”的教學方法的探索里,同學們能全方位地從技術設計、方法學習與學習環境場景里鮮活地、充分地感知,通過他們在一學期里較高強度的努力學習,在老師與設計院建筑師的帶領和鼓勵下,他們對自己的未來的職業生涯和業務能力充滿信心。“情景模擬,學而致用”,我們建筑設計課堂教學的“模擬設計院”教學模式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卓越與合格的工程師與建筑師,而探索出的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教學方法,未來我們還會不斷改進。
作者:王小斌 張勃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1通識教育趨勢下對建筑學本科培養的新要求
1.1濃縮專業學習,緊湊教學框架
原有專業學習的5年時長濃縮為4年,專業學分壓縮,勢必要求教學架構更為緊湊與目標明確。
1.2奠定寬口徑、厚基礎的專業基礎平臺
國內多所涵蓋建筑學科的院校也紛紛加入大類招生的行列,如:2010年浙江大學在實行大類招生后將建筑學科等4個專業歸入“科技與創意設計”大類方向;而南京大學建筑學院在2007年以四年本科通識教育為基礎,實行本碩分類貫通,注重對專業專門人才、專業性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的復合培養框架。從目前上海大學建筑系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培養現狀來看,如何在響應大類與通識教育培養的形勢下,避免專業培養目標與素質的降低,做好通識基礎與專業基礎的良性銜接,為后續的專業培養奠定扎實的科學、人文、藝術寬厚的學科基礎。
1.3“入口”背景差異,“出口”目標一致
由于上海大學藝術類學生未被列入大類招生之列,導致差異學科背景生源在進入大學第1年會處于完全不同的培養平臺,理工大類學生在社區學院,而藝術類學生仍在美院。盡管“入口”背景差異,但“出口”培養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即在藝術院校的學科土壤培育下,發揮藝術與科學技術交叉融貫的優勢,為培養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與藝術原創力,并具備完善的建筑學知識結構的多種職業適應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如果兩條培養路徑并行分置,那么必然為后4年專業混合培養的銜接與循序漸進帶來諸多難題。因而,采用將差異學科背景的學生在第1年分別接收通識教育與藝術素養的培養,第2年路徑交叉并行,實現后4年“出口一致”的專業混合培養模式。
1.4設計創意與技藝融合
無論對于理性思維本不擅長的藝術類學生或是理性思維具有優勢的工科類學生,如何取其學科之長,避其思維之短,將建筑理論學習與技術分析融貫綜合于教學體系中,同時將藝術人文素養培養注入到設計與技術類課程教學實踐中,使來自于不同背景的學生融合培養、交叉互補,架構一個能夠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并依托于美術學院寬厚學科基礎的培養平臺,就顯得至關重要。
2藝術院校的建筑學本科跨基礎培養理念與教學模塊架構
建筑系依照大類招生模式下的教學要求,強調“重基礎、重設計創新、重技藝融合”,突出人文藝術素養培養與科學技術思維并重的培養理念;在培養路徑上,打破原有的培養框架與課程體系,架構建筑學5年分階段多目標的復合培養結構。建筑系本科跨基礎培養模式按照學年進度共分為“通識與藝術基礎教育”、“專業啟蒙與藝術素養基礎訓練”、“設計與創新訓練”、“專業拓展與整合目標”4個培養模塊,每個模塊又由多個教學單元構成,以4個培養模塊為線索,通過課程單元的方式將設計類核心課程、設計理論與技術類課程幾個系列有機結合,形成相互銜接、循序漸進的理工類與藝術類本科生培養框架。
2.1通識與藝術基礎教育模塊(一年級)
無論是理工與藝術背景的學生在此階段都需接收學校通識與公共基礎課程的教育,并鼓勵學生廣泛選擇研討課,掌握文學、歷史、哲學、數理、美學等基本知識,拓寬理工與人文基礎知識面,重視良好的人文修養與科學嚴謹的思維培養。此外,還為兩類學生分別加設綜合藝術基礎、美學理論與修養2個教學單元,包括:材料表達、建筑陶瓷、數字媒體、版畫、藝術概論、設計史等理論與創作實踐的課程。學生們以主題創作的形式,了解材料的屬性,通過材料的組合與加工,建立起材料在空間中的形態表達概念與方法;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在空間營造中的手段,使學生初步掌握空間交互的呈現方式。通過一年的通識課程、綜合藝術基礎與美學理論與修養3個教學單元,學生們建立起對人文、科學、藝術學科相互交叉的基礎知識結構,并初步掌握各種藝術形式的表達手段。盡管從直接進入系統專業學習而言晚了一年,但是對個人學科基礎知識的搭建裨益良多。
2.2專業啟蒙與藝術素養基礎訓練模塊(二年級)
這是學生進入系統專業訓練的第1年。對于具有相當繪畫技能的藝術類學生而言,習慣于發散性思維與場景式的實物訓練,傳統的專業基礎紙上訓練方式并不利于學生對空間的發現與塑造;而理工類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通過大量的紙上訓練盡管能夠提升繪畫與制圖的技能,但容易固化學生的頭腦,并不利于學生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揮。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注重從建造與體驗角度強化建筑學的專業基礎,將建筑美術、建筑形態基礎與建筑初步3個專業基礎教學單元整合,相互銜接、各有側重、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入門,建立空間與造型的創造能力。建筑美術以紙上表現的形式,通過結構素描訓練、空間想象素描、到從自然形態中尋找空間、色彩等,使學生發現、體驗與表現空間;隨后的建筑形態基礎過渡到非紙上表現與裝置藝術的形式,借助實物建構從形體生成、形體與空間、尺度、力學、聯接、功能及材料體驗的關系等方面,訓練學生對抽象空間的認知,空間尺度的控制、理解空間與結構的邏輯關系;最后,建筑初步課是以圖紙表現與建構結合為重點,通過建筑圖紙的規范繪制與實物模型表達,借助從三維空間到二維平面的認知過程,深入解讀大師經典作品,創作單一建筑空間,理解建筑空間與功能,場所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塑造的綜合能力。
2.3設計與創新訓練模塊(三、四年級)
這兩年是專業訓練的核心階段。專業學習時長的壓縮勢必帶來設計課程類型設置的諸多問題。首先,在現有的6個主干設計課程中很難涵蓋更多、更全面的設計類型。其次,建筑設計過程的復雜性與綜合性,使建筑設計教學的目標由單一的教學目標向多目標綜合擴展,強調單純的設計能力向綜合的設計能力擴展。但是傳統的設計課類型設置模式,使學生在面對每個單一的設計長題時,要求多目標、綜合性問題的解決容易使學生產生處理復雜問題的迷茫與挫敗感。因而,一方面,針對教學目標而言,改變傳統建筑設計課類型劃分的模式,設計類教學單元(60學時)采用分階段目標訓練,使學生在各學習階段集中應對相對單純的問題,強化某項設計能力;另一方面,在內容設置上,依據每個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確立設計課程的內容,并根據教學成果與反饋,動態地調整每次設計長題的具體設計任務。(1)第一個教學單元目標是突出訓練學生對建筑設計方法的初步理解與運用,由兩個設計長題完成,小型建筑設計(設計任務可以是獨立式住宅、藝術家工作室、會所、茶室等)與文化教育建筑(設計任務可以是幼兒園、小學、培訓學校等)。強調從建筑本體因素,從場地與環境、空間與形式、材料與技術、空間使用與體驗、空間與生態之間的相互關系表達環境與建筑的形態生成邏輯關系。(2)第二個教學單元目標是強調以問題為導向與過程優先的設計研究思維。設計單元以文化休閑與博覽紀念建筑為主,內容可以是山地俱樂部、山地旅館、紀念館、博物館等。首先,強調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切入點,可避免學生對經典大師作品的盲目模仿,以設計研究的態度,從場地、環境、功能等相關問題出發,訓練學生逐漸習慣從“發現問題——分解問題——分析問題——尋找對策——設計對策整合——對策修正——呈現成果”的整個設計探究過程。其次,為了避免設計課教學中常見的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突出訓練設計概念與設計過程思維的表達,將學生的學習重心從終極成果、單純構形轉移到強調建筑空間生成、設計思維過程的訓練,突出過程認知、過程體驗、思維過程表現等環節,強化學生從問題發現到化解的邏輯思維訓練。最后,在設計成果的評價體系中不僅僅以最終成果表現作為主要衡量標準,提高設計過程表達在成果評價中的比重,將設計調研、分析表現、過程圖紙、階段匯報與答辯等過程表現都計入成績中。(3)第三個教學單元目標是以高層建筑設計與大空間建筑設計(音樂廳或影劇院等)強調對功能與結構、構造、物理環境控制技術、建筑規范的理解與運用;(4)第四個教學單元目標是以居住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歷史街區與村落的保護等內容突出強化學生從城市環境入手,關注城市文脈、舊區改造等議題,培養學生的城市設計思維。此外,在設計長題單元的進展過程中,依據各階段教學目標同步穿插短期設計單元(30學時),如:建筑設計思維、生態建筑設計、快速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設計與參數化設計等,使學生通過短期設計階段拓展專業廣度;為了避免理論、技術教學與設計實踐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的現狀,根據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序關系,橫向并行展開系統的設計理論與技術知識傳授,將設計訓練、理論認知與技術支撐各方面有機融合。
2.4專業拓展與整合目標模塊(五年級)
該階段主要是通過專業選修與跨學科教學單元,拓展專業知識面,適應多種職業形式的可能;通過設計院生產實踐,使學生初步了解建筑師所需具備的職業素質與設計生產實踐能力;畢業創作單元往往多關注學科前沿的問題,結合當今學科熱點、重大事件等內容,整合前面各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整體提升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專業修養與自主分析能力,由學習型向研究型拓展,使學習分析、研討、溝通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成為專業培養與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教學實踐與思考
在目前國家大力提倡厚基礎、多樣化、多類型、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方向,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建筑系基于學校大類與通識教育的要求,針對自身辦學的基礎與現狀,采用本科跨基礎混合培養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辦學理念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教學探索。改革后的教學培養模塊從推行至今已有兩年,仍需不斷的關注教學成效與師生信息反饋。從教學實踐反思的角度而言,在教學模塊的設計上仍然存在一些困惑。一方面,在設計與創新模塊中設計主干課教學單元的內容設置上,目前是按照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來劃分設計課教學單元,但是在一些單元內容界定上仍有模糊,如文化休閑與博覽紀念建筑單元中提供的設計任務,無論是建筑規模、建筑類型都有所差異,還需進一步明確教學重點與教學任務設定的對應關系,以便于教研組明確教學目標而動態調整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由于生源專業背景的差異,教學培養路徑采用的是“以合為主、適當分置”的原則,考慮到繪畫與數理基礎的差異,在美術基礎課、建筑結構課程方面兩者分開。尤其對藝術類學生避免以往抽象而定量化的技術傳授,需要結合一些選修課與講座,如結構與造型,將之轉化為藝術類學生易于理解的、定性而形象化的知識。強調“技藝融合”,勢必需要技術類課程與設計類教學單元能夠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甚至是將理論教學單元的內容適當打散,結合到設計類單元的教學中,但是這與學校的教學考量規定、專業評估的要求還存在一些矛盾之處,目前還難以實現。
4結語
由于建筑學交叉學科的性質及其多元性的教育環節,使建筑教育成為一個包括基本教育、實踐教育、藝術人文教育及技術科學教育各環節的廣義知識體系培養。無論是工科院校還是藝術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學教育,都需要在人才培養的知識框架下,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手段,增加教學體系的開放性,拓寬教育基礎的廣度,增進教學環節的可選擇性,鼓勵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實現教學目標的多極化、專業能力的綜合化、培養對象的多元化,這是擺在不同教學背景下的建筑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作者:魏秦 王海松 曹小艷 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一、建筑學專業動手能力課程現狀分析
通過近幾年來學生就業后的信息反饋,現在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建筑學專業畢業生的質量不太滿意,多數從事方案設計的學生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快速進入狀態,對設計工作的流程不夠熟悉,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進入工作狀態;進行效果圖繪制的學生不能夠獨立完成。反饋信息說明了建筑院系在教學模式上和用人市場脫節。市場需要的是拿來即用型的建筑學畢業生,而學校在實際教育中對學生的實際設計的應對能力卻不夠重視,在高年級設計課程的教學中,雖有真題真做,但是面對學生對設計形式的追求時過于理想化,真題設計大有紙上談兵之勢,這種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設計的真實性、實踐性、嚴謹性,使學生對建筑實務的過程缺乏了解。在教學模式上的脫節,造成了建筑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設計任務時的孤芳自賞和無視社會需求而進行設計的現實。當浪漫而空洞的學院派理想面對經濟利益沖擊下的現實時,大量的建筑學畢業生會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面對這種情況獨立學院建筑學專業可以采用統一的“美術一建筑初步一建筑設計一分類建筑設計”的教學模式,但應緊密結合地區情況和建筑學專業性質,以及獨立院校與地方經濟互動,緊緊抓住建筑學專業應用型這一核心特征,強調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并貫穿建筑學五年教學始終,取得可持續發展。
二、獨立學院建筑學專業開展動手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
1、培養目標上,突出建筑學專業的特色
在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體系設置上根據獨立學院的自身優勢合理進行課程設置和專業定位,拉開與普通本科的區別。獨立學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學生的專業素質及專業技術能力應側重于適用和實用,走出學術性、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對學生就業市場的定位不能太高。對于建筑學五年學制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本人認為主線是以能力訓練為主、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內容,注重獨立學院教育的模式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應該符合就業導向,突出特點??蛇m當壓縮建筑理論及前沿理論部分的課時,加強效果圖繪制能力和建筑畫技法繪制能力,以及建筑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課程的培養等。根據建筑行業對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一是需要在建筑學專業的教學中加大建筑設計實例部分的講解,二是實例的操作需要建筑專業人員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據此,在建筑學專業積極開展動手實踐性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2、調整課程的教學方法,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獨立學院培養建筑學專業人才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傳統的建筑設計課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人在講臺上講授理論知識,然后是針對設計題目進行相對的設計輔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得不到鍛煉。隨著建筑學學科內容的不斷擴展與更新,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促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現代化與多樣化。為了提高學生綜合表達能力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充分地說、充分地展示,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建筑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中可嘗試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1)案例教學
即通過典型的建筑設計實例的剖析,引導學生的設計思路,觸類旁通,是設計類課程應當采用的教學方式。如鳥巢體育場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南部,場館設計如同一個的容器,高地起伏變化的外觀緩和了建筑的體量感,基座與體育場的幾何體合二為一,如同樹根與樹,并賦予了鳥巢體育場戲劇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體。它的設計符合國家體育場在功能和技術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體育場建筑中大跨度結構和數碼屏幕為主體的設計手法。體育場被設計成為巨大的人群的容器,無論遠眺還是近觀,都給人留下與眾不同的、不可磨滅的印象,各個結構元素之間相互支撐,匯聚成網格狀就如同一個由樹枝編織成的鳥巢。體育場的空間效果簡潔而又典雅具有前所未有的獨創性,它為2008年奧運會樹立了一座獨特的歷史性的標志性建筑。這種案例教學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空談設計理論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實例的選擇結合了當前學科的前沿動態,避免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陳舊過時。
2)現場教學
通過組織學生到各代表建筑地中實測、調查,加強感性認識。例如,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建筑學專業暑期婺源建筑美術、測量等實習,要求學生人手一冊速寫本,現場進行實物測量,手繪建筑局部小景2--3幅,提高了學生對建筑設計實例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婺源的建筑群體格局特點,了解徽派建筑的群體布局雖然是封建族權制約下的產物,其美學效果卻是雋妙無比。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結構嚴謹,在美觀大方的基礎上尋求樸素自然清雅簡淡的美感。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等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現場教學,具有事實勝于雄辯的說服力,是設計類課程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采取現場教學,教師可將課堂搬進公園、廣場、建筑群,在現場進行直觀教學,教師言中有物,講解有的放矢,生動直觀;學生看得清楚,快速理解,記得扎實,聽得明白,使理論、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學質量將會明顯提高。
3、調整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建筑學專業領域寬廣,需要具備綜合性的技能人才。因此,建筑學專業的市場需求和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途徑和內容等相應的教學實踐過程進行系統整合,在原有教學模塊的基礎上,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職業基礎平臺”三個具有開發功能的平臺,實行專項訓練,使之既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教學目標和途徑,又相互銜接和交融,使專業實踐教學納入獨立學院平臺教學中去,增加學生融入實踐教學的客觀性。在獨立學院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繪圖表現能力、設計構思能力和專業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為目標,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四多”,即:多看(典型案例)、多想(設計構思)、多寫(設計說明)、多練(表現技法)。
1)精講多練,注重圖紙的表現能力
建筑學專業課程的特點就是實踐性,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能力開發的氣氛,教學中要以練帶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繪圖的能力。建筑設計學得好不好,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圖紙質量。作圖是一個學生對建筑理論了解掌握程度的反映,也是其對待這門課認真程度的反映。在實踐生活中,圖紙表達是表達設計構思的工具和手段,對于設計中的各種要素,學生必須通過恰當的圖面表達方式來進行闡述。因此,圖紙效果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圖紙的描述應當清晰、準確地表達其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表現技法,強調圖紙的畫面效果,要求學生制圖規范,布局合理。設計者掌握的圖示技巧越多、技術越精,其表達能力就越強,就越能向別人展示自己的設計意圖和設計思想。
2)嚴格要求,設計構思、鍛煉動手的能力
在學習設計理論后,能否靈活應變、舉一反三,完成合理的、富于創新意識的設計,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在有了好的畫面效果后,為了更好地展示物體的三維形象,建筑設計師須掌握模型的制作技術,能熟練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樹脂、MDF板等制作工作模型,并掌握快速制作模型的技巧。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設計構思的能力,強調構思立意和內容新穎對于設計作品的重要性。設計說明部分是設計師表達設計理念、設計思想的重要環節,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將所考慮的內容用文字符號固定下來。當圖示的方法不能完全或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時,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補充說明就顯得十分重要。當然,設計師的動手和設計構思內容的豐富多樣,是隨著設計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改變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課程設計真題實做,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課程設計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重在掌握各類建筑的設計方法與繪制技能,學生不但要會“設計”,更主要的是要會“做出來”。在適當時候對學生進行完整項目的綜合設計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建筑課程設計課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當地城市建設實踐,組織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采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使課程設計融入到市場和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技能訓練環境。通過設計,可以將所學知識、技能和技巧加以驗證、鞏固和提高,是強化技能訓練的有效措施。參與市場教學對建筑設計課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改進了課堂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能了解自己學習上的進步與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不斷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市場適應度,從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解決一個建筑設計問題,而非單純地將建筑設計當成藝術設計。課程設計的選題盡量緊密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項目,理論與實際結合,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提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對學生今后工作的“預演.
三、結語
我國建筑市場的發展,對獨立學院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確定了正確的辦學目標和鮮明的辦學特色,通過對現有的教育體系教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加大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獨立學院的建筑學專業才能揚長避短,在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促進建筑學科的發展。
作者:高春玲 蔣新潤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一、簡述建筑學素描教學的實際情況
自18世紀,國外就把美術學院的基礎繪畫訓練辦法應用在建筑學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之中,目前存在兩種教學體系:以繼承古典主義契斯恰可夫推行的傳統素描和重視新思維的包豪斯的現代教學體系。兩種教學體系分別采用傳統寫實主義及現代設計為基礎,滿足時展的實際需求,先后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建筑設計師,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前者至今在建筑教學中依然占據主導位置,影響著國內建筑學美術的發展進程和方向?,F階段,因多元化文化的不斷發展。國內學士針對建筑美術教學情況,推行多種改進模式,只要有采用抽象、形式分析為主旨的現代教學模式代替傳統教學方法,同時也存在堅持傳統古典主義路線,讓建筑設計回歸至美術等各種聲音,無法清晰地權衡利弊。至今,建筑美術教學也沒有發展成如繪畫藝術那樣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國內有關的教學改革也處在不斷探索之中。對建筑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的重點是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筑設計時對美術的真正需求以及未來向著哪個方向發展,因此給予相對應的課程設置。素描教學是一種比較開放的教學體系,它可以滿足各種設計藝術培養的需求。因此,我們進行改革的步伐不是對比傳統與現代的利弊,而是應該根據各大高校培養的立足點,在建筑學這個背景下對自己的教學取向進行定位。
二、工科院校建筑學專業素描教學改革策略
(一)加強對素描的認識
素描作為一種思考形式,是以造型基礎為目的的素描,其不單單指一種繪畫形態,而更多的展示出思考和觀察世界的方式。高校在實際的教學中,素描教學是進行造型的基礎,為不同專業的發展針對性的解決遇到的問題。在進行造型基礎練習時,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比較重視看、思、畫視覺思維方式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整體視覺思維能力,從而設計出需要的造型,來滿足各個設計專業的實際需求。根據建筑學中的造型特點,建筑專業開展的素描教學,應該以引導學生怎樣思考為主旨,調動學生進行造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透視、結構等方面實施針對性的訓練,不要局限于傳統的全因素素描模式中,也不要深陷在脫離建筑設計思維方面進行訓練。
(二)探究建筑學需要的素描特色
建筑素描與傳統素描有所差別,但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設計意識和構造能力等方面兩者緊密連接。這些因素必須在實際的教學內容、方式、選取的素描題材等方面展現出來。例如:建筑素描內容上采用結構與調子作為主體,通過臨摹和寫生相互結合的辦法,使用建筑經常遇到的方體造型為教材核心實施教學。上述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理性認識能力。建筑所需的素描特色是一個比較廣闊的探索空間,基于不斷形成的專業特色,對建筑美術教學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設建筑素描專題教學
從建筑素描教學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入手,開展專題教學可以更加集中地解決某一問題,在有限的建筑美術課時中教學效果尤為明顯。例如:訓練學生的空間建構、創意造型、模型制作等能力,采用專題訓練的辦法,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更加清晰地了解,從而較為理性的對其規律進行歸納,隨之高效的創建美術知識體系,最后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同時,對繪畫方法進行綜合嘗試,盡力打破傳統應用鉛筆排線涂調的方式。例如:對作品背景進行大面積的涂刷、合理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從而節省設計所需時間,加強設計作品的趣味性,盡最大可能把學生的思路專注于認識藝術規律層面。
(四)增設素描教學課時
建筑素描課程教學中,要加大學生對于結構素描和線描的訓練。進行描繪的對象大多是幾何靜物,練習的重點是呈現物體的輪廓線、透視線和光影分布線的描繪,應該微微帶有少許光影。學生對實物進行觀察時,根據眼睛的觀察,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徒手表達能力。幾何靜物的線條通常為直線或曲線,建筑物則為幾何體空間,反復練習描繪幾何靜物,可以為學生更好的畫建筑畫打下堅實的基礎。室內教學除了讓學生繪畫幾何體、建筑模型線條之外,可增加難度較大的石膏頭像,這樣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素描表達的正確率。室外素描主要以寫生建筑物為主旨,可以讓學生采用鋼筆或鉛筆進行繪畫。對建筑專業學生進行素描教學時,也要訓練學生的取景、構圖均衡等相關美的感受能力??梢赃m當縮減色彩課程的教學課時,要求該專業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常見色調的默寫能力。也可以訓練學生的鋼筆和鉛筆淡彩繪畫能力,美術底子好的學生可以練習水彩、水粉的掌握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素描教學必須根據建筑設計專業的背景為基礎,不要局限于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嘗試推行實際可行的教學方法,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本文以工科院校建筑學專業素描教學為研究依據,分析了建筑學素描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工科院校建筑學專業素描教學改革策略。
作者:劉延琪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1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從課程自身特點、授課學時、學生及老師等方面剖析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特點
本門課程的涵蓋內容較廣,包括民用建筑設計和工業建筑設計兩大篇,為學生重點講解的是民用建筑設計,主要介紹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設計內容及設計方法,建筑物的六大構件組成(基礎、墻、樓地面、樓梯、屋頂和門窗)、各構件所起的作用,及每一構件具體的構造方式。比如屋面構造,不僅要知道所選擇的面層材料,還必須了解每層的做法,包括厚度、砂漿的比例等等。課程結束后還要給學生安排設計任務,進行一至兩個星期的課程設計。這種教與學的模式沿襲多年,有一定的特點和優勢。但是,學生在學習期間,常常覺得這門課學起來很容易,但真正理解課程中的一些專有名詞、構造方法等內容時卻往往感到難以理解,考試時也很難答出理想的考試成績。
1.2授課學時
根據“厚基礎、寬口徑、重素質”的原則,分配給房屋建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課時大量縮減,而房屋建筑學課程的內容卻紛繁雜多,學時和教材內容之間互相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大綱要求的內容,做到統籌規劃、重點突出,是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1.3學生
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一方面,學生認為授課的內容淺顯易懂,沒有什么難度;另一方面,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雖然見過不同的建筑類型,但在運用房屋建筑學課程中的一些知識,諸如平、立面的單元及組合方法,線條的處理方法,如何體現建筑形體的美感、質感的時候,沒有相應的典型建筑實例現場演示,即使依靠最詳細、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也是無法體現不同類型的建筑外觀的,學生們自然而然會因缺乏想象而感到枯燥乏味,產生厭學情緒。
2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基于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實踐,對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一些設想。
2.1教學內容精煉化
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內容上應進行“精挑細選”,刪掉老舊重復內容,強化技術應用性與時代性。如《房屋建筑學》教材里的墻和基礎構造這一章里,有專門的一節內容涉及3~4個篇幅來介紹實心粘土磚,包括它的制備工藝、組砌方式、施工方法等,而現實中,在我國多數地區,這種粘土磚因會消耗大量土地中的粘土資源被政府頒發明令禁止使用,而以符合環保要求的各類砌塊來代替,但從目前出版的各類教材來看,仍普遍存在以實心粘土磚為講解重點,而對其他砌塊卻介紹很少的局面上。諸如此類的情況,在教材中還會找到很多,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可能已經過時,而教學大綱中不做要求的內容,可能已經成為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所以如何選好授課內容,與時展相并進,是確保學生將來學有所用的關鍵。
2.2教學方法多樣化
通過尋求多樣化、豐富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自主能動性。
2.2.1教師授課和課堂討論相結合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課程講授、提問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對某一問題的講解告一段落后,針對基本概念對學生進行提問,并引導學生就某些問題或某一建筑工程展開課堂討論,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不斷的互動、信息往來,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學生們理解薄弱的地方,從而適時的調整課程內容,這對于老師能夠自始至終的牽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都大有裨益。
2.2.2傳統教學和現代化教學相結合
在經濟日新月異的今天,各種大跨、超高、新穎、奇特的建筑結構日益增多,這些結構形式很難通過敘述表達清楚,只能通過搜集圖像資料,加入文字、影音、動畫等內容,制作成教學幻燈片呈現給學生,采取這種教學手段會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學習感受,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對各種建筑結構在國內外應用現狀、今后發展方向及研究動態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在《房屋建筑學》課程授課之初,教師可將自己的電子信箱告訴學生,以便學生隨時將學習課程時遇到的問題反饋給任課教師,教師可以及時答疑解惑,并在授課時有針對性詳細講解這方面的知識。通過將傳統的板書教學和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就可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量,給學生打下較扎實的專業基礎。
2.2.3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
各種建筑構件相互連接的方式錯綜復雜,頭腦中需要很強的空間想象力,若能將現場實際工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講解“屋蓋支撐”這一節時,只憑教材上的圖形學生很難理解各種支撐布置情況,這時可帶學生到屋蓋施工現場進行教學,通過實際物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支撐及其布置情況,以及各種支撐的作用。這樣通過屋蓋結構現場教學,學生對屋蓋結構就不再陌生,對屋蓋與各種構件的連接也會有較深的認識。
2.3實踐教學要強化
實踐教學環節要不斷加強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環節,學生們會對民用建筑在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設計過程有全面而具體的了解,因此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命題多樣化、工程化。給出多組接近工程實例的課設選題,最好每人一題,學生們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方向自主選題,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加強過程管理。設計前,為學生進行設計專題報告,內容包括設計過程、規范、構造及建筑制圖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制定詳細的工作進程表。課程設計期間,加強培養學生使用各種規范、查閱手冊和資料的能力。指導教師可隨時檢查學生的工作進展情況,對每名學生的學習態度、工作進程和設計能力都要有所記錄;(3)科學的考核方法。指導教師應制定科學、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對每名學生的表現進行考量,結果應能反映出每名學生在設計期間的綜合表現,例如課設成績可從設計計算書的內容、施工圖紙的繪制、平時表現、答辯情況等多個方面全面評價、綜合考量。
3結語
現今,各種新型、奇特的建筑層出不窮,如何使《房屋建筑學》這門課程與時俱進,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更具競爭力,教師們應該對《房屋建筑學》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摒棄老、舊、陳的知識內容,注入新鮮的,跟隨時代腳步的教學內容,同時注重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才能擴展學生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掌控知識的能力,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作者:慕光波 單位:沈陽工程學院管理學院
1基于文獻檢索的傳統海洋聚落研究現狀考察
2013年,浙大王竹教授學術團隊發表《建筑學視角下國內鄉村聚落研究解析》及《國內建筑學及其相關領域的聚落研究綜述》等文章(下統稱浙文),對國內近三十年來傳統聚落主要研究內容與現狀進行述評,是目前學界關于此方向最新的專題研究,本文將以這些文獻作為分析展開的相關參照。
1.1傳統海洋聚落研究整體考察
浙文以“聚落”為題,對1979年至2012年11月1日時段內CNKI資料源進行文獻檢索與分類統計,本文遵循與之相似的檢索路徑,將檢索時段延長至2014年6月1日,并將檢索結果與浙文進行比對,兩次檢索數據的差異表明傳統聚落價值及其對現代環境建設的啟發意義仍是學界關注的重要命題。上述整體呈現的研究熱度與深度不足以反應聚落因地域及類型不同而存在的個體研究差異,因此,海洋聚落考察需在明晰其類型本質基礎上做專題性分析。海洋聚落是人?;雨P系下“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共同成員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地域社會”,它的形成源自兩種動力:一是以取得海洋生物資源為目的,二是依賴海上交通以獲得地區間商品交換為目的,海洋商貿聚落形成即源自后者。由上述界定可知,“海洋”是此類聚落發生發展的核心介質,相應成為其最具價值的限定語,因此,本文首先選取“海洋聚落”為關鍵詞進行檢索,進而將“海洋”、“沿?!?、“瀕海”等詞語與“聚落”并置組合補充檢索,各次檢索均將范圍由“題名”擴展至“主題”,希望通過不同路徑的海量查閱,實現對傳統海洋聚落研究現狀的整體把握。此外,由于上世紀80年代以來聚落逐漸取代民居成為學界研究主流,考量主題轉換造成的研究滯后,本文以“民居”取代“聚落”重復上述步驟,并對“港市”、“港城”等相近主題作檢索補充,以保證考察結果的客觀有效。合并多次查閱所得,剔除重復文獻并進行分類統計,本文大致梳理出目前建筑學視野下傳統海洋聚落研究三個主要方向:聚落個案 研究,如以蒲壯所城、港里古村、臺灣“鼻頭”等為個案,探討特定海洋文化制度下聚落生成、發展及變遷動因,并在此基礎上歸納聚落形態特征(羅一南,2011;蕭百興,2012;張鈺,2010);聚落類型研究,基于海洋文化發展與構成視角,探討宋代港市、膠東沿海聚落、明代海防軍事聚落發生機制、演變脈絡、文化內涵與形態特征(譚立峰,2012;金月梅,2009;李政等,2005;盧山,2005);其他研究,主要以民居單體、公共空間、宗教建筑為考察對象,研究海洋文化視角下營造技術、裝飾風格、建筑材料等特征(陳舟躍,2011;林翔等,2010;王治君,2008;姚舒然,2007)。
1.2浙東傳統海洋商貿聚落區域考察
浙江是海洋大省,近海則言商,歷史上浙東因地處東海中心、內河航運良好、社會經濟發達等優勢成為中國海洋貿易發軔最早的地區之一,至明清仍久禁不絕。貿易發展推動聚落生成,浙東相應形成以寧波為中心,北有乍浦、澉浦,東有舟山,南有象山、石浦、溫州、臺州的商貿聚落群以及散布其周數目繁多的衛星港鎮,“寧波三江地區瀕海聚落和城市出現較早,而且發展過程具有連續性,其中,港城的發展歷史尤為引人注目”。本文在上述整體檢索結果中加入“浙江”、“浙東”等限定語進行考察,依研究對象梳理出浙江省域傳統海洋聚落研究方向:海防建筑,主要考察海防建筑整體及明代衛所個案現狀與保存策略(趙欣,2008);營造技藝,主要考察浙東民居在海洋環境影響下的營建技術、營建習俗及形態特征(梁文會等,2009;王海松等,2012);特定類型,主要考察浙東石拱廊橋、寧海石窗等(高明贊等,2011;華煒,2004)。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浙東典型港城(鎮)進行個案檢索,明晰其各自在研究角度與熱度上的現狀,結果如下:乍浦、澉浦迄今仍缺乏建筑學層面關注;石浦傾向聚落保護與燈塔研究(楊溪等,2012,楊曉龍等,2012);溫州以楠溪江鄉土聚落為研究側重;臺州雖然研究成果較多(鄭琦,2009;楊如茵,2010),但多數缺乏海洋意識,研究角度與一般聚落無異。
1.3寧波傳統聚落個案研究考察
寧波唐稱明州、宋稱慶元,明以“海定而波寧”之意命名,足見這座城市與海洋休戚與共的關系。如果說浙東曾經構筑過一張龐大的貿易網,實現東至東瀛、海東,南經南洋,西達西洋等廣大區域的商貿往來,那么寧波就是這張網最初的編織點,是整個商貿體系得以運作的核心動力。作為浙東名城,寧波研究成果相對較多,本文分別將“寧波”與“聚落”、“民居”各自組合為關鍵詞進行題名檢索,考察寧波傳統聚落研究趨向如下:整體性研究,即以“聚落”為題,視角雖各有側重,但研究路徑都是在調查分析基礎上對聚落演變規律、形態特征進行解析(蔡麗等,2011;王薈薈,2008;陳怡,2007);特殊時段研究,主要以近代為對象,考察中西文化作用下寧波建筑形成發展、規劃建設、典型類型與街區形態特征(饒曉曉等,2012;陳益龍等,2010;張文寧,2008;王躍強,2007);形態保護研究,依托數字化技術對城市肌理、歷史建筑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探討保護更新策略(毛逸源,2011;湯雪璇等,2009;劉麗麗,2009;邱楓,2007);其他類型研究,在更廣泛聚落視野下考察,寧波海港、市鎮、教堂、衛所等僅作為佐證案例支撐相關分析(程蕾,2012;黎培楊,2012;楊潔,2007)。在寧波傳統聚落檢索結果中加入“海洋”、“瀕?!?、“沿海”等限定語,未能獲得相關文獻。
2國內傳統海洋聚落研究現狀解析
浙文在對聚落研究現狀考察基礎上得出“近十年以來,(聚落研究)逐漸受到多學科以及科學化手段的影響,研究視域逐漸擴大,研究成果更多元、更富有深度”的結論,與此同時,“中國海洋歷史文化研究,是21世紀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傳統聚落與海洋文化研究的雙重熱度依然無法遮蔽建筑學視野下傳統海洋聚落研究的缺失。
2.1傳統海洋聚落整體研究薄弱
從文獻數量看。表二顯示,隨“海洋”等詞語對“聚落”、“民居”限定的由遠及近,以及檢索范圍的由大(主題)及小(題名),所獲文獻數目呈銳減態勢,這表明“海洋聚落”、“海洋民居”尚未作為專有名詞引起學界關注,相應缺乏關于此類主題的專項研究。雖然“海洋+聚落(民居)”、“沿海+聚落(民居)”兩種路徑檢索文獻較多,但這類關鍵詞僅說明聚落與海洋兩者存在某種關聯,與專有名詞特指的聚落類型有著本質區別。從研究分布看。研究區域不平衡,現有研究看似覆蓋福建、膠東、遼東、潮汕、浙東南等主要區域,但大部分成果以膠東、閩臺為考察對象,其中尤以閩臺等南方海域研究最為深入系統,其他地區則多為寥寥個案;研究深度不平衡,宗教信仰下的探索較多,如媽祖文化視野下宗教空間分布、形態特征、景觀要素等,其他內容則研究泛泛;研究類型不平衡,對廣州、泉州、寧波等核心聚落關注較多,而對衛星港等基礎層級海洋聚落關注較少,且個案分析較多,類型整體性考察較少。各類片段式研究難以形成系統強勁的信息實現對傳統海洋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2.2浙江傳統海洋聚落尚未引起學界關注
從經典文獻看。浙江民居研究成果眾多,但在《中國民居研究》以及2007年版《浙江民居》等經典著作中均缺少傳統海洋聚落考察,僅2009年版《浙江民居》述及“瀕海聚落”,然溫州瑞安等地案例選擇仍是基于地理環境考量,而非海洋貿易運作關注的結果。從研究團隊看。近年以浙大為代表的本土團隊雖對浙江傳統聚落多有涉及,但研究對象傾向浙江聚落整體發展或個案保護研究,在所檢索的浙大近年博碩士學位論文中,僅羅一南《明代海防蒲壯所城軍事聚落的整體性保護研究》對海洋聚落加以關注,但該文只將蒲壯所城界定為歷史村鎮范疇下一般性防御聚落,所提出的保護理念與更新策略與一般聚落并無不同。從區域及類型分布看。本文對浙江各區域傳統聚落研究進行題名檢索,總計文獻38篇,其中,浙西19篇最多,浙東4篇位列最后,浙東文獻僅方賢峰《浙東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研究》將“瀕海島嶼”民居作為典型類型加以論述。就類型看,現有研究多依地理環境進行類型劃分,如山地聚落、濱水聚落、運河聚落、古鎮聚落等,海洋商貿聚落幾無涉及。海洋文化認知缺乏導致浙江傳統海洋聚落在學界的集體失語。
2.3寧波個案缺乏海洋商貿文化整體視角的考察
從文獻分布看。眾多研究只是將海洋商貿文化作為寧波文脈背景簡單略過,關注較多的是近代商幫文化與建筑形態特質之間的關聯,本文以“海上絲綢之路”、“明州”、“慶元”等特定歷史詞匯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所獲建筑文獻僅李容準《北宋明州高麗使行館》1篇。歷史是一條延續的線索,忽略近代以前海洋商貿文化與城市形態變遷的邏輯關系,近代之后的論述難免存在偏差誤讀。從聚落關系看。歷史上舟山長期作為寧波外港存在,“海洋社會經濟史作為一種研究視角,其研究區域絕不完全等同于某一行政區域或自然地理區域,而應該是邏輯上的研究區域”,這意味著海洋商貿文化視野下寧波、舟山應進行一體化研究,然而,當前兩者存在明顯的各自為政的研究趨向,前者側重近代開埠后的建筑文化,后者關注海島民居、城市空間發展等多元領域。浙東海洋商貿文化整體性考察視角缺失導致聚落個案未能得到客觀解讀。
3海洋聚落研究不足的原因探索
3.1正統史學偏差
長期以來,“在中國歷史文本中和教科書中,中國古代社會仍然是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二元結構,在這種陸地歷史結構和權力體系中,中國海洋史發展的種種事實,都被詮釋為中國農耕世界與海外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農業文化的海上延伸”,基于歷史文化之上的傳統聚落研究不可避免受此誤導,在大陸看海洋的偏見中漠視著海洋聚落的存在。表二中“沿海”關鍵詞下所獲文獻最多,“沿海”一詞廣泛介入恰恰說明“以陸域為中心,海洋為附屬”觀念在建筑界的根深蒂固。
3.2研究時間短暫
綜合數次檢索可知,絕大部分文獻發表時間在2005年以后,尤其2010年前后是文獻發表密集區,“中國學界對‘海洋文化’的關注,濫觴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覺’地將“海洋文化”納入學界的學科視野進行系統的研究闡述,始自20世紀90年代末,”這驗證了傳統海洋聚落因應于海洋文化展開的客觀事實,且現有成果分布亦與中國涉海史“重南輕北”(楊國楨語)研究趨向相吻合。因此,可以說建筑學視野下海洋聚落研究正處于拓荒探索階段,短暫的積累無法消除萌芽狀態的種種不足。
3.3學術團隊的忽略
絕大部分檢索路徑下相關文獻數目遠多于建筑學文章,這表明其他學科對海洋聚落關注遠甚于建筑學,其中歷史學領域尤為顯著。當前,廈大楊國楨、中國海洋大學曲金良、寧波大學劉恒武等團隊對東南港市、閩臺海商聚落、寧波港城多有研究,在聚落生成及演變機制的縱向梳理、海洋社會構成橫向剖析等方面均有深入探索(呂小琴;2012;林昌丈,2009;郭延杰,2008;藍達居,2000;唐勇,2008;陸敏珍,2007)。與歷史界人聲鼎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筑界的死水微瀾,浙文曾對學界主要團隊地域性研究傾向進行梳理,結果海洋聚落并非這些團隊關注內容,歷次檢索亦證實,除天大張玉坤團隊對沿海軍事聚落關注以及東南大學張十慶團隊《基于東亞視角對宋元時期東南沿海建筑史》研究外,傳統海洋聚落目前仍缺乏團隊層面的系統探索,研究力量薄弱自然無法形成有熱度的研究現狀。上述原因歸于一源,即以王朝“正史”為核心的傳統史學對海洋文化價值的長期忽略,這一史學偏差導致海洋聚落始終未能獲得與陸地聚落相等的研究地位。
4結語
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長期重陸地輕海洋,導致海洋文化遺產研究整體滯后,至今仍缺乏“從海洋性聚落形態高度,認識、保護與研究‘人海關系’視野下的聚落文化遺存”;另一方面,我國沿海地區正以14%的土地承載超過40%的人口,實現6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大規模高強度開發使大量傳統海洋聚落面目全非。就浙東而言,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隨之打造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的“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大平臺,這意味著浙東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城市空間將迅速拓展。因此,立足建筑學視野,明確傳統海洋聚落特質,藉以厘定其必須保留保護的內容與實踐策略,在海洋文化價值重構與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并存的當下具有重要意義,而浙東傳統海洋商貿聚落研究,不僅為浙東沿海聚居形態提供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邏輯解釋,同時也將對其他海域地區具有借鑒作用??傊瑹o論是國內整體還是浙東區域,傳統海洋聚落研究只有走出大陸文化藩籬,樹立海洋本位思想,才能真正實現海洋物質與精神內涵的正確解讀。
作者:趙淑紅 沈吉煜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建筑系 浙江安地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1國內外典型建筑院校和設計院對節能減排的應對情況
(1)英國諾丁漢大學。
諾丁漢大學開設有類似建筑物理的課程,以專題講座形式向學生講授,直接為建筑設計課程服務。理論講授與設計平行的教學模式,同類技術知識易形成體系。技術知識的設置針對性運用于設計,而相應的設計也側重于技術的實現。
(2)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在2003年開設與節能建筑、綠色與生態建筑相關的專業課程《建筑環境控制學》,教學對象主要是建筑學四年級本科生。課程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節能建筑的理論講授,另一部分是知識的應用與實踐設計。通過兩環節的實施,實現節能建筑教學的滲與析。
(3)山東建筑大學。
為打破傳統建筑教學方向單一的體制,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建筑節能人才的需求。從2007年起,山東建筑大學結合本校實際,與國內知名太陽能企業進行聯合辦學,增設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方向。從國外建筑院校教育教學實踐可以看出:節能理論以專題講座形式向學生講授,采用理論與設計平行的教學模式,值得國內借鑒與學習。國內建筑院校對建筑節能教學實踐主要概括為兩種:一是增設建筑節能課程或現有課程改革;二是在建筑學專業基礎上增加與節能技術相關的專業方向。
1.2國內典型設計院對節能減排的應對情況及分析
通過重點調研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機械部第三設計院和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四家設計院對節能減排的應對情況。國內設計院節能機構所涉及節能領域呈現多樣化態勢,說明市場對建筑節能人才的需求是多領域、多方位的。隨著建筑節能工作的逐步推進,社會需要更多新型建筑人才參與到建筑節能的各個領域。
2建筑學專業學生對節能能力培養的“就讀后評價”
學生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其對高等學校培養計劃中所設相關課程的評價,最能代表課程教學效果的優劣。通過回訪學習主體,就建筑節能相關課程設置情況進行“就讀后評價”。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到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以體現人才培養的合理性。
3節約減排政策導向下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更新策略
3.1建筑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更新策略
3.1.1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
建筑相關節能課程如《建筑物理》、《建筑節能技術》等,課程傳授的知識是從實際的物理環境抽象出來的概念和原理。這些知識對擅長使用形象思維的建筑學學生而言,難以消化。教學方式以課題講授為主,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更談不上主動運用于設計課程。
3.1.2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建構
(1)案例教學法。
案例學習不是簡單的復制,經驗的積累是需要轉化的,案例的分析與解讀是經驗轉化的途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和解讀節能理念融入建筑設計的經典案例,當下建筑技術的發展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節能知識,實現從模仿到經驗的轉化,進而提高節能設計水平的目的。
(2)專題講座與專題化設計相結合。
專題講座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從而針對性地把專題講座知識運用到專題化設計當中,實現理論講授與設計課程平行的教學模式。
3.2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更新策略
3.2.1更新原則———“思維連貫化,技術階段化”
傳統課程體系中建筑節能相關課程屬于獨立的理論課程。節能減排視角下,建筑節能應被視為一種理念,其建構的是一個體系,在整個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象空間、造型、功能、流線一樣貫穿設計的始終。因此,提出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思維連貫化,技術階段化”的更新原則。思維連貫化是指將節能理念從學習設計初期就教授給學生,使學生從本質上重視建筑節能設計;技術階段化是指分階段地學習專項的建筑節能方法,有針對性地運用到設計中。
3.2.2優化理論課程體系,形成連貫性的思維模式
現階段建筑教育在課程設置上,相關課程前后不連貫和相互間缺乏聯系,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課程設置應強調連貫性。低年級考慮做些節能常識性介紹,使學生認識到當前形勢的緊迫性和建筑節能的必要性。二、三年級結合建筑構造和建筑物理講授節能基礎知識,四年級將《建筑節能技術》課程進行立體拆分成若干、具體的專題講座,穿插到合適階段并在設計環節中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3.2.3將節能理念階段性融入建筑設計類課程
結合建筑學專業設計類課程的特點,將節能理念的培養分為三個層面:觀念層面即節能意識;方法層面即節能理念;技術層面即節能技術。結合建筑學專業各年級教學特點,運用立體化拆分方法,將《建筑節能技術》課程相關拆分成適合不同年級的節能專題講座,適時地穿插到給定建筑設計教學環節,將不同層面的節能理念階段性地融入到設計類課程中。
(1)不同層面節能理念階段性融入建筑設計的課程體系。
從建筑設計類課程的階段劃分看,二年級是學生基本觀念形成的良好時期,節能意識作為觀念層面的教學內容,放在該階段是合適的。三年級屬于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設計理念全方位提升的重要階段,節能理念作為方法論層面的教學內容,三年級建筑設計類課程要求學生在方案中體現一定的節能理念,是妥當的教學思路。四、五年級的建筑設計環節要求學生在方案中體現具體的節能技術,是合適的思路。
(2)將環境模擬分析與設計競賽引入建筑設計的課程體系。
環境模擬分析為建筑設計的節能創作思路提供強有力的理性基礎,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生態與節能建筑設計在感性與理性層面的整合。因此,Ecotect、Phinics等環境模擬軟件將在輔助建筑及規劃設計,提高環境分析能力方面,為建筑師和規劃師提供良好的技術平臺。設計競賽是推行建筑節能設計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學生節能意識的培養、深化學生的節能理念,強化學生的節能技術。因此,不同階段鼓勵師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太陽能建筑”及“中國夢綠色建筑創意”等設計競賽,將會極大提升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節能設計的培養。
4結語
當前能源日益減少和能源需求急劇增加,國家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并頒布一系列建筑節能法規政策,社會迫切需要與節能相關的建筑人才?;趪夜澞軠p排政策和社會需求,對國內外典型建筑院校和國內若干設計院的響應情況進行調研與分析。結合學生對節能能力培養的“就讀后評價”反饋意見,從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方面提出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更新策略,以實現建筑學人才培養與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的良好適應。
作者:盧玫珺 王桂秀 鄭智峰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
一、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1.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理論的認識還較模糊
在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實踐中,對結合專業特征的“場效應”課堂教學的作用認識不足,其理論建構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傳統的師徒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僅注重學生繪制草圖、教師修改圖紙的單向教學模式,專業設計知識存在于教師的經驗中,而學生只能通過觀摩與模仿來學習設計,這種教學模式是混沌與隨機的,不具備系統性?!皥鲂苯虒W模式理論建構的基本出發點是,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升到可操作的教學方法論的層面,用于指導實踐教學。
2.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
現代建筑學專業教育起源于巴黎美術學院,其特點是建筑師完全通過繪圖來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注重草圖、制圖與渲染技能的培養;到20世紀初的包豪斯教學體系,是將抽象形式語言的訓練代替了傳統的古典建筑語言的練習;到20世紀50年代的“德州騎警”,提出以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空間共性作為建筑設計訓練的核心,使得現代建筑設計成為可以傳授的技能。總的來看,基于“德州騎警”這一建筑教育理念的基本認知來建構建筑學專業課堂教學的“場效應”體系是可行的,但對其體系還應作進一步的完善。
3.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實踐教學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通適性的“場效應”教學理論的建構,對專業特征明顯的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來說,其理論的可指導性是有限的。在結合專業設計的“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摸索中,逐漸形成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場效應”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教學內容,對“場效應”教學模式中的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等問題也更加重視,將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知識點通過“場效應”教學模式,來建構其專業知識的整體性與可教性。
二、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場效應”教學模式建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從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特色的視野出發,結合多年來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探討當前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模式,以期尋找相應的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規律,以及實踐教學的具體手段與措施。理論層面:研究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特色視野下的“場效應”教學模式的結構與功能,找出適合專業設計課程特征的“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基本規律,構建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技術應用層面:總結以往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特色教學經驗,提出與專業設計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針對專業教育新技術,研究“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技術的應用、教學場所與環境的營建、教學方法的創新,構建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特征的“場效應”教學手段與措施。
(二)“場效應”教學模式建構方案
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實施方案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第一,適合開展“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空間的建構;第二,適合“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摸索與總結。其實施方案的分解如,方案實施進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對已開展的場效應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分析,找出問題與不足。對國內外已有的有關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成果和經驗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并對當前已有的專業設計課程教學空間進行改造,以適應“場效應”教學的開展。第二階段,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專業設計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特征,并對其特征進行總結歸納,使其提升到方法論的層面,指導相應設計課程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法的提煉;對其不足進行剖析,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與手段。第三階段,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制定較為完整的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及具體的方法與手段。第四階段,成果的總結。
(三)“場效應”教學模式建構的實施方法
第一,文獻研究法: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對相關記載文獻的查閱與考證,總結出對當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有借鑒意義的理論與方法。第二,課堂觀察法:結合設計系列課程課堂教學現場,對“場效應”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觀察,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心理與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研究,為確保該教學模式的效果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撐。第三,案例分析法: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小組進行案例跟蹤與調查,對其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設計課程作業進行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力求適應“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設計課程作業的設置與學時和知識點的合理配置,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實施“場效應”教學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一是循序漸進地更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設計經驗傳授為主的建筑設計教學模式,為典型建筑案例信息解碼與學生自主創新進行課程信息編碼的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二是由小范圍實驗到大面積推廣。對開發與制作的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課程教學課件,首先在個別教師指導組內實施,積累經驗后再向其他教師推廣。
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教學場地的建造
從傳統的單一的封閉式專業設計教學空間向多元的開放式專業設計教學空間的轉變。開放式教學空間的層次性:大開放的展廳空間。
(二)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手段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與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場所和環境相匹配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開發。側重于教學設備的配套與適應專業特點的現代教學技術的采用,主要是多媒體設備及建筑模型設備的配置。第二,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課件的編寫與研發。結合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的術語性、圖示性、空間性,注重課件對術語的闡述、對圖示的分析和對空間的表達等,通過教學課件來承載專業設計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與標準。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以下二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示范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授專業設計知識點過程中采用案例示范教學方式。教師讓學生參與到示范教學中,學生用所學的典型建筑案例激發自身的設計潛力。教學中教師做好知識點的掌控與基本原則的把握,課堂上可以針對示范的建筑案例開展深入的討論,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專業設計知識學習上的問題所在,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第二,啟發性的教學方法。重視理論指導與實訓的結合,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應重視在基本理論認知下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
四、結語
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探索,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可操作性。一個教學模式不是基于經驗的傳授而是基于基本原則的總結與歸納,可操作性是其重要表現。第二,系統性。教學模式的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建構,從知識點的設置、教學場所的配置、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采納等均是一個系統工程。“場效應”教學模式正是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價值,值得在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實踐中去探索。
作者:許建和 宋晟 嚴鈞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
一、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意義
我國的建筑學本科教育,多年來無論是以空間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還是以功能復雜程度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側重的都是建筑空間和建筑功能,面對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和日益進步的社會需求,城市與建筑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任務越來越迫切,如何在建筑學本科教學中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對無障礙設計知識的掌握和建筑設計的職業能力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無障礙設計知識點的整理,便于知識的系統化。目前,各個院校的教學體系中,對無障礙設計知識的教學是零散的,有時候課程之間的教學內容重復,通過系統化分配,各門課程各司其職。其次,在建筑學本科教學體系中,落實各門課程的無障礙設計教學知識點和教學重點,可以明確教學目的,提升教學的針對性。通過本科教育的培訓,學生逐漸樹立無障礙設計的意識,基本掌握進行無障礙設計的知識與技術,熟悉不同類型建筑中,無障礙設計的側重點和組成部分,將提升建筑設計的職業能力。
二、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與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的知識需求
為了讓建筑學專業的教育和培養更具針對性,我們必須了解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對無障礙設計知識提出了哪些明確的要求,以便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更加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設計輔導重點。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的構建,來源于對特殊人群的需求調查和影響特殊人群生活的障礙因素分析,在生活實態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找到城市和建筑中影響特殊人群的障礙因素,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體系和指標體系,無障礙設計技術體系包含交通、構造、標識、家具與設備、信息技術五個方面。
(1)無障礙的交通體系,本體系應包括室外、室內以及特殊部位的交通。根據人體工程學和機械學的原理,測試和推算合理的通道寬度,合理的空間距離,用以指導建筑和規劃的平面設計。這個技術體系的表現形式是一些技術參數表、平面圖集和技術規范圖。
(2)無障礙構造技術體系是為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在內的居民室內生活安全、方便而采取的特殊構造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構造研究、安全構造通用圖集、安全構造設施。
(3)無障礙設備與家具體系,主要解決家具和設備的高度、空間問題和使用功能設置問題,是以特殊人群(譬如老年人和殘疾人)為目標,避免因家具和設備引發的傷害和危險。
(4)無障礙視覺標識系統,主要是指通過室內環境各個部位,以及各個房間的文字標識、圖形標志、色彩搭配、燈光照明等方面的設計為室內視環境無障礙設計提出基本參數要求。
(5)無障礙信息技術保障體系,主要指救助呼叫系統、門禁系統以及物業管理方面,也包含當下使用的GPS定位技術,可實現老年人管理與服務信息化。
三、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在建筑設計課程中的建構
(一)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建構的目標
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建構的目標應在建筑學自身的學科體系中尋找其定位,以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教學。一般來說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包含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常識三個部分。無障礙設計原理要求學生了解人體工程學基本原理,人體機能與建筑功能的針對性設計,如合理的視距、視角、視線光環境等,滿足人對建筑的使用功能。無障礙設計的方法論,一般意義上包括平面尺寸的比較法、建筑構造的針對性設計以及色彩、標識的實驗測試等方法。針對很多新的建筑形態和建筑功能,無障礙設計的方法伴隨機械設備的發明創造,出現新的適應技術。例如,爬樓輪椅及與之配合的樓梯設備,新的成套護理設備。無障礙設計常識,一般指的是輪椅尺度及人體基本工作空間尺度等。
(二)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建構
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建構圍繞建筑物的功能、人的需求以及建筑師的職能三個基本教學目標和內容。建筑物問題作為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依據設計目標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建筑的機能與建筑功能兩條線索。人的問題作為設計的服務對象,依據人與建筑的關系可以分為人的需求和人的行為兩個線索;建筑師的問題作為設計的職業要求,依據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職能與技能兩個線索。三個目標下各有其核心課程,同時,與其他線索又相互交叉與疊合,這說明每門獨立課程的教學目標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的。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的建構,包含原理、設計方法與設計常識,隱含于建筑設計各門主干課程。
(三)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建構與課程知識點分布
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包含原理、方法與常識。在培養方案制定時,無論采用以空間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還是以功能復雜程度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都需要以具體的課程為載體來進行知識點的教學。根據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課程內容指南,西南科技大學目前培養方案是以建筑功能的復雜程度為遞進路線的教學體系類型,將各個知識點分配到原理類課程以及設計類課程中。同時將各門課程中涉及無障礙設計的有關知識點一一列舉,并明確各門課程的側重點,這樣結合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系統性強,目的明確,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職業能力。
(四)突出的教學重點
建筑設計的學習過程有階段性,無障礙設計知識學習是一個連續的認知過程。原理課程為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搭建基本框架,明確基本的設計思想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例如:明確聲焦的概念及形成原理,也就明確設計基本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無障礙視覺環境,是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包括影響視覺的視線、視距、視角、視覺光環境四個方面的問題,明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設計對象,展開有針對性的設計,這才是無障礙設計原理的意義。設計方法類的內容是直接指導學生進行設計,重點要突出設計的操作性。設計對象不一樣,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例如:在校園教學建筑中,主要解決的是視線升高差、漫反射與視覺障礙、光線與空間布置、無障礙視覺標識系統等問題,而醫療建筑的無障礙主要解決病人移乘、扶手、抓桿、欄桿等防護問題。不同類型的建筑,無障礙設計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需要有針對性的應對設計和創新設計。至于設計常識類,可適當減少課堂講授,教學中不應強求面面俱到,而是引導學生結合設計實踐自主學習。例如:查閱一些人體工程學數據,獲知各類空間的無障礙尺度。突出的教學重點可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加教學的交互性,變單向講授為雙向互動。在培養體系中強化無障礙設計,使學生充分理解建筑空間品質與殘疾人群的關系,反映在學生設計中,提高了建筑方案的質量。在設計院生產實習的施工圖設計環節,學生普遍反映這些無障礙構造知識幫助他們提高了施工圖的審圖通過率。
四、結語
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加速了城市建筑無障礙環境建設,無障礙設計知識在當今時代有其重要作用。通過對無障礙設計知識點的梳理,提出在建筑學專業課程群中,建構無障礙設計知識體系,將設計原理、設計方法以及設計常識三方面的知識點融入具體的課程教學,在強調理論教學的同時,也實現了原理課程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對接。
作者:成斌 劉虹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一、教學順序
1.傳統的教學順序。
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順序是“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單一空間———組合空間———實體空間———呈現出完整的建筑”。表面上,寬基礎、厚實踐、循序漸進、實現目標。理想很美好,而現實很殘酷。一門課程,學到最后才浮現起它的全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學習模式、信息來源、思想方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一個起初沒有明確目標的教學順序,沒有解決工程問題的具體對象,轉了一輪又一輪,建筑的形象才勉強出現,必將傷害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加教學過程的迷失感和不確定性。
2.實踐型教學順序。
實踐型教學模式的教學順序是“劃分教學單元———選用典型案例———提出系列問題———展開實踐應用———進行理論拓展———最終解決問題”。其特點是:從課程的整體到局部,在每個教學單元,直接切入主題,明確要實現的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或實踐過程中,拓展知識,提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每個單元配有典型的實例或者布置需完成的課題,在各教學環節,標明路標、指明方向,引領學生的前行,又留下課外或將來有待探知的知識拓展目標。
二、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它不僅是有幾個課堂提問,而是一項系統的工作。這個系統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背景設置、典型案例和理論講解,用教師發問和激發學生提問的形式,控制教學節奏、形成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率。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例,用典型的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使學生對教學單元的目標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通過提出問題或布置實踐課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無論是以學生實踐為主,還是以教師授課為主,把啟發式教學貫穿始終。教學方法示意圖,見圖二。
2“.有的放矢式”教學法。
“有的放矢式”教學法是指分清主次,把握重點要解決的教學問題。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師講得轟轟烈烈,學生掌握寥寥無幾。教學效果是以學生獲得的知識來衡量的。解決課程問題、進行工程實踐,應以學生為主,不能越俎代庖。教師要做好的是控制節奏、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理論跟進則以教師為主導,通過解決問題或完成實踐,進而跟進理論,拓展知識,綜合提高解決相關工程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房屋建筑學課程涉及面廣,實例和問題不可能面面俱到。應突出重點,選好典型案例,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解決的具體工程問題,掌握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確有待后續探知的知識空間。
三、教學形式
根據房屋建筑學課程的特點,在不同的教學單元,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實現培養實用型高級專業人才的教學目標。
1.單元教學形式。
按教學內容把課程劃分為若干個單元,單元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針對教學單元選擇典型案例;從典型案例中提出本單元需解決的問題或布置相關實戰課題;通過實踐應用、理論拓展,最終通過解決問題或完成課題,充實和鞏固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每個教學單元的教學形式都形成“教學單元-典型案例-提出問題-實踐應用-理論拓展-解決問題”的循環。
2.實踐環節教學形式。
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工程的建筑問題是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從教學單元的實踐課題布置到課程設計,組成了課程教學的實踐體系。這個體系是探索理論、連接知識拓展的橋梁,同時,也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形式。實踐教學的形式、典型案例的選擇、實踐課題的布置、設計條件的分析、現行規范的應用、法律法規的執行、設計成果的表達與評價等各個實踐環節都是教學方案精心策劃的重要內容。
3.理論教學形式。
以實踐為主導的教學形式,并非放棄理論體系的教學,而是在實踐中加強理論的應用和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房屋建筑學就是由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設計方法組成的。因此,建筑理論基本原理和概念不僅是房屋建筑學課程的基礎,而且是科學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基礎,同時,也是拓展建筑知識的基礎。
4.教學考核形式。
考核是對教學效果評價和激發學習動力的重要手段??己梭w系的設計,應遵循單元考核和綜合考核并重,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并重,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內容考核和形式并重的原則。通過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掌握建筑理論,提高解決工程問題的實戰能力,培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獨立思考的工作能力。
四、教學教法的交替使用
同一個教學內容,都可以選擇不同的教法。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的狀況,對不同的章節,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教法,使教學形式更豐富、趣味性更強。以墻體的構造一章為例,由于內容較龐雜,知識點較多,涉及墻體材料、內外裝修、墻體節能、細部構造,以及與基礎的關系、與室內外地坪的關系、與屋面的關系等等。以墻身剖面教學為例闡述教學教法的交替使用。首先選擇墻身剖面的三個典型節點,將“墻腳、窗臺、窗頂”作為該章的切入點,把該章的大部分知識點串聯起來。如果用實例引入的教學教法,可衍生有兩個方案、四種基本教法來講解各建筑節點。具體使用應根據教學的實際狀況和需要,靈活掌握、選擇。
1.方案一。
課堂教學時直接給出三個節點的設計實例,提出各個知識點的問題。例如:窗臺節點的實體設計中,主要考慮了哪些構造要點?為什么要考慮這些要點(構造原理)?完成這些設計要點還可以采取哪些做法?教法1,以學生為主,由學生分析、回答上述問題,教師講評。教法2,以教師為主,由教師圍繞上述問題進行案例講解。
2.方案二。
課堂教學時利用PPT展示出三個節點的墻身示意圖,要求學生分析提煉設計要點,完成節點的實體設計。例如:墻腳節點的設計要點,主要圍繞墻腳設計的范圍有哪幾部分?每一部分的設計要點是什么?構造原理與構造要求有哪些?教法3,以學生為主,完成節點構造設計。然后教師分析講評、學生完善設計。教法4,以教師為主,提出設計要點,以例題的形式講解構造原理,完成節點設計。應當指出,建筑設計是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體、由總體到局部不斷深入的過程,科學合理的設計應當貫徹“概念設計”理念。以實例引入的實踐型教學模式,只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旨在提高教學的實戰性、理論聯系實際的緊密性以及教學活動的生動性。而基本概念及設計原理及構造原理的掌握才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因此,無論采用怎樣的教學教法,要全面提高實踐工作能力,必須通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使學生具備明確的基本概念、扎實的理論功底。
作者:趙永東 單位:鹽城工學院土木學院
一、課前給出課程的知識點,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的學習狀態
傳統的教法和學法相分離,也就是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實踐經驗講解授課,學生負責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點,這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并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只是在課堂上把教師所教的知識學會,并沒有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知識本身的奧秘和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學好本門課程,并且掌握和理解課程的重點、難點以及知識點,筆者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嘗試調整。首先把本章節的重要知識點預先告訴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習下節課所要學的內容,對于疑惑的內容做好筆記,等待教師上課講解。此方法能夠使學生對沒有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大致的了解,在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夠使學生對課堂的內容進行二次學習,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由于課下學生能充分的收集課堂講授內容的相關資料,深入思考知識點,且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教學仿真軟件,由一門學科帶動多門學科的教學
根據該門課程的設計和土建類專業的職業崗位技能要求,主要采用教師講授,并輔助問題討論式、網絡教學錄像和電子課件等教學模式,但是這些方法都是處于平面,對學生的立體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仍有欠缺,很多知識點與實際工程都需要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借助于空間想象力使得學生對細部構造、節點構造以及結合施工技術、施工組織、工程質量檢驗等帶動多個學科,豐富學生的知識容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程中通過三維建筑工程仿真實訓系統,綜合行業規范、貫穿教學重點、難點,實現施工場景仿真模擬及流程動態演示、人機相互操作的過程,帶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虛擬操作體驗,從而達到理論結合實踐,實踐貼近實際的效果,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更加專業化。同時通過仿真軟件的學習,師生可根據教學的任務、教學的進度、教學的效果、隨時轉變學習知識點,使學生在仿真軟件系統學習中輕松的掌握知識要領,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效率,提升學生的崗位技能認知度。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引領學生步入工作崗位
《房屋建筑學》主要解決工程的實際問題、實踐性強具有與工程實際聯系的緊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對身邊所熟悉的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視覺效果的了解,再通過實際觀察和分析對建筑的內部構造原理進行掌握,使學生對建筑感到熟悉、親近,學習到的知識不只是課本文字的內容,而是和實際相符合的??稍谡n程開始前帶領學生實習,讓學生對建筑的達到初步認識的階段,通過上課和仿真軟件的應用,讓學生理解建筑構造原理,課程結束后再次帶領學生實習,增加實踐教學特點,增強感性認識、加深知識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自主選擇課程設計題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提出并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鍛煉學生實踐和總結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對學生走出校園步入工作崗位的工作能力的鍛煉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傳統的課程設計由教師布置任務,學生通過所學知識進行設計,這樣的方式制約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是培養人才,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設計的題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思維,在教學效果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對學生的課程設計,教師應對相關設計的規范和注意事項做耐心的指導和講解,并協助學生搜集資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時把所學的理論知識二次強化鞏固。
五、小結
本文對該課程的教學做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個人的一些教學改革方法:合理優化課程,使教師主動教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學,提高學生自學意識;采用軟件模擬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自主選擇課程設計,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將來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礎;教師應進行多種方法組合,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創造性,使教學方法的組合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作者:李凱峰 單位:安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