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1:1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生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然而,在調查中發現,寫作仍然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大難題,作文中假話、空話、套話屢見不鮮。教師在作文教學方面更多關注寫作方法的指導,忽略了寫作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如何引導小學生在寫作中說真話、心里話,筆者嘗試進行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寫作欲望
在平日的作文課上,時常會看到學生眉頭緊鎖,搜腸刮肚,不知如何下筆。為了解決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的這一難題,筆者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親身的感受與體驗。由于情景的設計來自于生活,學生觀察目的及觀察對象十分明確,捕捉的是即時體驗,培養的是有意注意,這對提高學生寫即時活動的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豐富生活情境的創設,從某種角度上解決了學生被動作文的局面。學生不僅參與活動的熱情高,還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其有話可說,寫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寫作興趣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霃母旧蠋椭鷮W生解決寫什么,僅僅依靠創設生活情境還遠遠不夠。教師應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生活,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過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過健康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過高尚的生活便是受高尚的教育。
1.引導學生觀察感受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季節的變化觀察校園中、院落里各種樹木、花草的特點,讓學生從自然界中尋找四季的特征,可以把觀察到的寫成一首小詩,或者是一首童謠。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著對不同季節的喜愛之情。學生在作文中寫道:迎春花第一個向我們報告春天來了,第一片落葉讓我知道了秋天的腳步近了……寫小動物時,讓學生用一個周的時間對自己飼養的小動物進行觀察,每天將自己新奇的發現記錄下來。小魚追逐嬉戲,烏龜伸懶腰,小貓洗臉,狗啃骨頭……一個個活龍活現的情景躍然紙上。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豐富的想象、恰當的表達、細膩的情感,無不流露出小作者獨特的經歷與感受。
2.利用各種機會豐富寫作素材
在教學中,抓住適當的時機,如校園文體活動、外出觀光旅游、社會實踐以及家庭聚會等,對學生進行恰當地引導,努力讓這些豐富的生活經歷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只有這樣,生活才能真正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學生寫出的作文才能鮮活生動、血肉豐滿。
三、關注習作過程評價,樹立寫作信心
寫作的信心影響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與發展,有人曾抽取某校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進行“小學生寫作興趣”的調查。調查中發現,90%以上學生都覺得寫作實在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由此不難看出,學生對自己的寫作沒有信心,更何談興趣呢?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信心,采取以下方法:
1.分層評價,努力挖掘每個學生寫作中的閃光點
事實上,學生之間的寫作能力存在差異,這是無可非議的。這種差異可能是由前期的閱讀與積累造成的,也可能與生活的環境或遺傳因素有關。教學中,為了幫助每個同學樹立寫作的信心,盡可能弱化差異,力爭使學生能感受到自己寫作的獨到之處。對于寫作水平高一點的學生,在評價時會讓學生將整篇文章讀給大家聽;對于寫作水平中等的學生,可以選擇其作文中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對于寫作能力差一點的學生,哪怕是一個好句子、一個好題目或一個好的選材,都要大加表揚。長此以往,積極的評價對提高學生的寫作信心、培養寫作興趣起到促進作用。
2.搭建平臺,讓每個學生獲得寫作成功的體驗
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幫助學生樹立寫作自信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周圍事物,并通過每周寫周記的形式將自己觀察的所聞、所感記錄下來。每周,筆者都會拿出專門的時間對周記進行評價,或上傳到校園網上,或收集到班級作文集中,或投遞給報社,或給家長發一份喜報。只要學生細致觀察,用心思考,認真寫作,均可以獲得獎勵。這種獎勵機制不僅將被動作寫作變為主動寫作,漸漸地幫助學生養成了樂于寫作、勤于寫作的好習慣。
總之,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教學中,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抓住恰當的教學契機,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點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去發現、去想象、去感受、去探索,只有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才能引導學生用真實的生命去擁抱作文,表達自己生命的真實感受。
【摘要】 目的 探索農村地區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個人與家庭相關影響因素,為制定干預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抽取河南省農村地區留守小學生419名,抽取非留守小學生410名作為對照,運用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和自制的兒童、家庭情況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采用Logistic 回歸對2組小學生進行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結果 農村留守小學生的性別、年齡、外傷經歷、家庭經濟水平、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父母關心學習、與父母交流頻率及溝通狀況9個變量入選,除前3者外均為保護因素;與留守小學生相比,非留守小學生與父母交流頻率及溝通狀況2個變量未入選,但父母文化程度與自感壓力3個變量入選方程。結論 相對非留守小學生,與父母交流頻率及溝通狀況更影響留守小學生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生活質量;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農村人口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是勞動力輸出較為集中的省份。留守兒童(rear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鄉, 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監護人照顧的年齡在16 歲以下的孩子[1]。該研究界定留守連續時間為每年至少3個月。本文對影響農村地區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家庭及個人因素進行探討,為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生活質量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促使社會、家長、教師和兒童少年心理衛生工作者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留守兒童干預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6-7月在河南省隨機抽取2個農村地區,在樣本區內隨機抽取具有一定規模的小學2所,在每所小學的二~五年級中抽樣,按年級高低分2層(二、三年級為低年級,四、五年級為高年級),每層隨機抽取2個班,共計16個班。按留守兒童的社會學定義,確定留守小學生419名,其中男生202名,女生217名;留守小學生父母外出打工情況為:父親打工167名,母親外出打工108人,父母均出外打工144人。抽取非留守小學生410名作為對照,其中男生221名,女生189名。
1.2 測量工具 問卷主要包括3部分。A部分:學生一般情況及家庭環境,包括年齡、性別、年級、自感壓力、家庭經濟水平、家庭關系和父母文化程度、撫養方式、與孩子交流方式、交流頻率、交流時間、交流內容等。B部分:兒童生活質量量表,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兒童少年衛生學教研室參照國內外有關量表編制。該量表針對7~18歲一般兒童青少年,以學習生活為核心,涵蓋生理、心理、社會能力及生活環境等方面,適用于對兒童青少年生活質量進行多維度研究[2]。C部分:小學生健康狀況、學習成績等情況。
1.3 調查方法 培訓專業人員,統一指導語及實施步驟;被調查小學生匿名獨立完成問卷A,B部分,家長或監護人與班主任教師完成C部分。
1.4 統計分析 采用FoxPro 6.0建立數據庫進行雙錄入。將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分為4個等級,以累積百分率10%以下為生活質量低,10%~20%為生活質量較低,21%~90%為生活質量一般,90%以上為生活質量高[3],作為因變量, 以學生個人情況(x1~x6)、家庭環境(f1~ f10 )為自變量,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非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由表1可見, 農村非留守小學生的性別、年齡、外傷經歷、家庭經濟水平、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自感壓力、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父母關心學習10個變量入選,除性別、年齡、外傷經歷、自感壓力外,均為保護因素,即女生、年齡增長、外傷經歷越多、自感有壓力者生活質量越差,家庭經濟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優秀、健康狀況越好、父母越關心孩子學習者生活質量越高。
2.2 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見表1。
農村留守小學生的性別、年齡、外傷經歷、家庭經濟水平、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父母關心學習、與父母交流頻率及與父母溝通狀況9個變量入選,除前3者外均為保護因素,即女生、年齡增長、外傷經歷越多者其生活質量越差,家庭經濟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優秀、健康狀況越好、父母越關心孩子學習、父母與孩子交流頻率越高、父母與孩子溝通良好者生活質量越高。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分別對影響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個人家庭相關因素進行探討,結果顯示,無論留守與否,農村小學生的性別、年齡、外傷經歷、家庭經濟水平、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父母關心學習7個變量均入選方程。年齡、學習成績對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與國內外一些相關研究結果相似[4-5],留守小學生缺少父母照顧,面臨營養、心理健康、傷害、傳染病威脅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受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留守女生處境不如男生。
相對非留守小學生,影響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個人、家庭相關因素中,與父母交流頻率及溝通狀況影響其生活質量。留守小學生是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資源重新配置、人口流動而衍生出來的,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受自身經濟條件和其他客觀因素的限制,這些留守小學生的父/母親往往會把打工賺錢、維持生計作為第一選擇,留守小學生所生活的家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家庭結構趨于不完整,生活在隔代的家庭或寄養在親戚家中,有些孩子甚至自己照顧自己,使得農村留守小學生與父母交流幾乎等于零。家庭文化氛圍減弱,父母只是力所能及地為子女提供生活起居等物質方面的照料,父母的撫慰和關愛、敦促和勉勵竟成為留守小學生的奢求;大多數留守小學生隨祖輩生活,由于祖輩們觀念落后, 交流存在代溝,導致生活平淡,更談不上娛樂性;留守小學生的生活質量下降, 特別是缺乏交流與溝通,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家庭、社會環境的感知更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生活質量令人擔憂。
非留守小學生的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自感壓力3個變量進入方程,有關父母文化程度對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國外一些相關研究亦有類似結果[6],但未顯示出對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可能由于父親或母親常年在外打工,其文化程度不能直接或間接反映在留守小學生生活質量的高低上;自感壓力與小學生生活質量的關系亦有待進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討影響中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因素,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進工作提供參考。 方法 整群抽取武漢市小 學、初中學生657名,進行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的調查,并讓家長填寫 Co nner’s兒童行為問卷及自編的學生一般情況問卷,由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學習障礙篩查表的 評定。 結果 中小學生的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 體癥狀及沖動傾向等心理健康問題與父親的文化水平及家長難理解孩子等變量入選,其中除 自責傾向、父親的文化水平外,其他各因素都產生負面影響;排除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 題的有關變量,以其他變量再次進行分析,入選的變量有學習問題、父親的健康狀況、家長 難以理解孩子及學習障礙篩查量表(PRS)總分。 結論 中小學生生活質量 受內在心理特征、外在行為表現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 生活質量;因素分析,統計學;精神衛生;學生
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是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認識逐步深入而被引入醫療衛生工作中,成為全面評定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兒童青少年正處于身心功能和社 會化發展的關鍵期,從生活質量的角度關注其健康,可以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兒童生活質量研究列為“特殊人群生活質量研究工作”的第5位[1]。本研究對中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便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 進工作提供實證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武漢市區抽取小學、初中各2所學 校,再從每所小學抽出二、四、六年級各1個班(共6個班),每班50~60人,共計340人; 每所初中各年級均抽取1個班(共6個班),每班50~60人,共計317人。合計中小學生657名 ,其中男生334名(50.84%),女生323名(49.16%)。
1.2 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按統一的指導語及實施步驟,以班級為單 位,對學生進行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2]、心理健康量表(MHT)的調查,并在家 長會上,讓家長填寫 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及自編的學生一般情況問卷;由各班的班主任 對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進行學習障礙篩查表(PRS)的評定。
1.3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對所有問卷進行統一編號。在Visual FoxPro 6.0下 建立數據庫,由2名錄入者分別進行錄入,然后進行錄入準確性的比較,并修改錄入錯誤的 數據。以累積百分率10%以下為生活質量低,10%~20%為生活質量較低,20%~90%為生活質 量一般,90%以上為生活質量高,將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分為4個等級,作為因變量;以心理 健康問題(m1~m8)、行為問題(c1~c6)、學生的一般情況( x1~x15)以及PRS總分x16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
2結果
2.1 內在因素 表1顯示,中小學生的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 敏傾向、身體癥狀及沖動傾向等心理健康問題與父親的文化水平及家長很難理解孩子等變量 入選,其中除自責傾向、父親的文化水平外,其他各因素都產生負面影響,即心理問題越嚴 重、家長越難理解孩子,孩子的生活質量越差;自責傾向越嚴重、父親的文化水平越高,生 活質量越高。預測值與觀察值的符合率為81.8%。
2.2 外在因素 見表2。
排除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關的變量,以其他變量再次進行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入選的變量有學習問題、父親健康狀況、家長難理解孩子及PRS總分。學習問題越嚴重、 父親的健康狀況越差、家長越難以理解孩子,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越低;而教師所評的學習 障礙篩查表的總得分越高,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越高。預測值與觀察值的符合率正確率為62 .8%。
3討論
本研究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中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因素,共有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自責 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父親的文化水平和父母難理解孩子8個變量被選入 方程。在排除與中小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關的變量后,再次做Logistic回歸分析,有 學習問題、父親的健康狀況及家長難以理解孩子4個變量入選。筆者認為,可以將以上影響 因素分為3個層次。第1層是中小學生內在的心理特征,它對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有直接的影 響。許多研究[3-4]表明,個體對生活質量的評定受個體的個性、需求、價值觀及 應對方式等心理特質的影響。本研究結果同樣說明,心理問題是影響中小學生生活質量的主 要因素,其預測結果與觀察結果的一致性高于其他因素,外部因素必須通過內因發揮作用。 第2層為中小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家長評定孩子有學習問題和教師評定中小學生的言語及 非言語能力,均是以中小學生的行為表現為基礎,而中小學生的行為一方面是他們心理特征 的表現;另一方面會影響家長、教師和同伴對他們的態度,他人的態度又對中小學生的自我 評定有著重要的影響。第3層是環境因素,父親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及良好的健康狀況、家長 能理解孩子的想法,能為孩子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有效的關懷,作 為社會支持因素對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起著重要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包含內外因素的模型 預測一致率為81.8%,不包括內在因素的模型預測一致率為62.8%,可以認為不能忽視任 何一層因素對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
本研究發現,自責傾向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與預計不同,自責傾向越嚴重,生活質量反而越高 。周步成[5]認為,自責傾向的孩子在失敗或做錯事時常會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 己所做的事失去信心,經常擔心,從而阻礙了自己的行動。這種心理傾向應該會對孩子的生 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可能因為自責傾向的中小學生多為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對自 己的嚴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更努力地學習,在學習生活順利的時候,他們有良好的 自我評價。但應注意到,過分自責的孩子在遇到巨大挫折時,常缺乏靈活的心理調試能力, 不能客觀地評定自己,容易發生心理問題,應開展進一步研究。
【摘要】 目的 比較南方地區中小學生生活質量的區域性差異,為進一步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依據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對南方地區進行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分別從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和西南區抽取江蘇、廣東、湖北和貴州4個省的農村和城市,7~18歲中小學生6 708名為研究對象。結果 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和西南區的中小學生生活質量狀況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城市學生生活質量狀況除其他維度外,均為西南區>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農村學生除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運動能力外,均為南部沿海區>西南區>南中部區。結論 南方地區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水平不平衡,應根據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等特點分別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 生活質量;對比研究;學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生活質量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他們生活狀態的體驗,不僅與其生活環境有關,還受其目標、期望、標準和所關心事物的影響。[1]一般認為,影響個人生活質量的因素包括主觀和客觀2個方面:前者主要指個體的人格特征、價值觀念、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取向等與認知有關的因素;后者主要指個體實際生活和工作環境、自身健康情況、個人和家庭經濟收入等因素[2]。其中,氣候資源是影響我國不同地區居民生活質量差異的第一因素[3]。我國南部地區分為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和西南區,其經濟、文化等環境特征存在很大差異[4-5]。筆者對南部沿海區(廣東、江蘇)、南中部區(湖北)和西南區(貴州)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狀況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提高南部地區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質量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依據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對南方地區的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和西南區[4]進行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最后抽取廣州、江蘇、湖北和貴州4個省7~18歲中小學生共6 708名,其中城市學生3 289名,農村學生3 419名;男生3 351名,女生3 357名。各抽樣地區樣本見表1。
1.2 方法 采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兒少衛生教研室編制的,經過信、效度檢驗[6]的“兒童青少年生活質量問卷”進行團體測試。測試共包括49個題目,分為13個維度,依次為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學習能力與態度、自我概念、軀體感覺、負性情緒、作業態度、生活便利性、活動的機會性、運動能力、生活質量滿意度、其他。前5個維度組成社會心理功能領域,中間3個維度組成生理心理健康領域,后3個組成生活環境領域,生活質量滿意度組成生活滿意度領域[6]。
測試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負責組織,根據統一的培訓教材對課題協作組人員進行嚴格培訓,考查合格后正式開展工作。調查時采用統一問卷統一指導語和評分標準。量表由學生自己填寫。
2 結果
2.1 南部不同地區中小學生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南部3個地區的中小學生自我滿意度、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13個維度和社會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環境、生活質量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總體評價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進一步進行兩兩分析顯示,除軀體感受、同伴關系、負性情緒、其他、生理心理健康領域、生活環境領域南部沿海區和西南區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南部沿海區和南中部區自我概念維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見表2。
2.2 南方城市中小學生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南部3個地區的城市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兩兩比較結果表明,自我概念維度南部沿海區與南中部區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負性情緒、生活便利性和其他3個維度南部沿海區和西南區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其余維度和領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見表3。
2.3 南方農村中小學生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結果顯示,不同地區農村中小學生生活質量各領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兩兩比較顯示,南部沿海區與西南區學生自我滿意度、師生關系、親子關系、運動能力、作業態度和其他6個維度及生活質量滿意度領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南中部區與西南區則在軀體感受、同伴關系和作業態度3個維度及生理心理健康領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南部沿海區與南中部區作業能力與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另外,3個地區的兩兩比較均在負性情緒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其余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見表4。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醫學觀、健康觀也不斷更新。因此,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關注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質量[1-2,8]。本研究結果顯示,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和西南區的中小學生在生活質量的不同維度和領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同伴關系、生活便利性和其他等維度為南部沿海區>西南區>南中部區,其余維度和領域則存在西南區>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的現象。進一步對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做區域性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城市兒童的生活質量除其他維度外為西南區>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該結果與薛興華等[3]的結果不太一致;而農村則除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運動能力外,均為南部沿海區>西南區>南中部區。有資料顯示,南部經濟狀況為南部沿海區>南中部區>西南區[4],說明居民對自己生活狀況主觀評價的滿意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7]。形成這種狀況的可能原因有:(1)經濟文化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重心的轉移,西南區有了很大的發展,使當地消費水平和生活狀況發生很大變化,故而對生活質量的評價較好。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南部沿海區),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期望值也較高,對于娛樂、休閑等豐富多彩的生活具有更多的追求。因此,相對于經濟相對差的區域更難有高的生活質量評價。有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域,環境質量反而較差,交通擁擠現象較嚴重;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域,這種情況相對較輕,就有可能出現經濟好的地區反而生活質量評價不高。經濟發達的地區相對商店、超市比較多,故生活便利性維度的評價較高。(2)學校教育的影響。中小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與社會接觸相對較少。因此,其生活質量狀況與學校教師的教育有極大關系[2,8]。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對教育的投入也較大,師資力量也較好,當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水平都不錯,所以生活質量評價均不錯。西南區原本相對落后,隨著國家對西部的開發和投入,西南區的教學設備和師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當地學生也有很高的生活滿意度。
綜上所述,南部3個地區的兒童少年生活質量狀況不平衡,其高低與各地區的經濟狀況、教育水平、社會環境等很多方面有關。因此,為改善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應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教育水平,盡可能消除環境因素的影響。
(山東省安丘市凌河鎮凌河小學 山東 安丘 262100)
摘要:如今;孩子們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重視,并要多方配合,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加以扭轉。
關鍵詞:生活自理能力;問題;策略;成效
1.問題的提出
如今的家庭中,孩子成為每個家庭的核心,是家長的掌中之寶。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度愛護,使之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在家長無微不至地“保護”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不會掃地,不會穿衣,不會系鞋帶……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外,還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的偏差、學生個體的因素密切相關。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礙了孩子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長此以往,這些孩子長大以后連自己照顧自己都將成為問題,又怎能指望他們去照顧別人,更談不上為祖國、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培養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2.1 家校聯合是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的過度溺愛和“全方位包攬”造成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讓學校學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為家里才是學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陣地”。只有家長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教育。家長一定要放開手腳,不要對孩子的鍛煉行為過多的干涉,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賴性格。因此,首先應轉變家長的觀念和做法。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長會或平時家長接孩子等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達成共識,要求家長在家中要改變孩子的依賴性,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親自參與,充分給予孩子生活自理鍛煉的機會,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洗紅領巾,自己洗碗等。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要靠家庭、學校共同來完成。我在家長會時結合學校培養的十大好習慣,指導家長要為孩子未來著想,從小培養孩子健康心理,適應生活的心理。在家里要讓孩子知道孝敬父母長輩,簡單的家務活可以讓孩子動手。本班的多數家長能積極配合我開展活動。通過這些教育與鍛煉,使孩子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達到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
2.2 從正面引導,增強學生自理能力的意識。轉變學生依賴父母的思想,增強學生生活自理的意識是關鍵。我班召開了一期班會,題目是《愛的啟示》。此次班會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對生活自理能力的認識。班會一開始我先給大家講了一個我從一本雜志上讀到的一篇名為《你如果不想讓天鵝死去》的小文章,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有一個小島上住著一位老漁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于是這群天鵝就跟著這對夫婦熟悉起來,在島上,它們不僅敢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它們還隨船而行,嬉戲左右。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獲得食物,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它們在屋里取暖,并且給它們喂食,這種關懷一直延續到春天來臨,湖面解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期間餓死了。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贊美無私的愛,可是,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并且是致命的。
講完故事后我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接著我設計這樣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父母為自己做過哪些事情,自己在家中能夠幫助家長做哪些事情?這些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從來也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一直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事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當談到父母為自己做了哪些事時滔滔不絕,而談到自己為父母做過哪些時,很多同學竟不知從何說起,只有極少數幾個能說出來。于是我就讓這幾位同學談談自己在做這些事情時父母的態度,以及做完后自己的感受,并鼓勵其他學生也去親身體驗一下。
2.3 開展活動鞏固學生行為。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學生,使學生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3.取得的成效
3.1 促進了觀念轉化和行為變化。一是深化了“教育就是培養能力”的認識;二是把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作為品質教學的重要內容來完成;三是探索出了“有效方法+持之以恒=能力”的良好培養策略;四是形成了系列有效的培養方法;五是注重培養要堅持“整體性、差異性、一致性”原則,正面引導、堅持訓練、抓反復,反復抓,全方位管理,形成好習慣。通過一年的實踐訓導,學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促進了觀念的轉化和行為的變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了,勞動的質量和效率也提高了。
3.2 增強了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通過實踐,學生能正確認識生活自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認知的基礎上以行動進行體現。如:午餐時,學生的桌面不在是一片狼籍,動作也是井然有序;學生的書包也是整整齊齊。
3.3 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促進了學生綜合方面素質的提高。在實踐過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學習上,學生的主動意識明顯增強,自主獲取知識的學生超過了80%;在處事上,多數學生能為他人著想、做事有較強的責任感、能善始善終、不斤斤計較。孩子們正以健康的心態,良好的習慣迎接充滿希望的每一天。
4.應注意的問題
4.1 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磨煉而獲得的。因此,對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要持之以恒,要不斷的創設適宜的情境,使學生從中得到磨練。
當然,所創設的情境既不能使學生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能使學生輕而易舉,輕易達到,而是需要學生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障礙后,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這樣所創設的情境才能達到培養和磨練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
4.2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于各層次的學生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于自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學生,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
新課程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注重個體進步和多方面潛能的發展。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是對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
我覺得對學生的評價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中進行的,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特別是那些點滴的評價,及時的評價更能激勵孩子快樂成長。
一、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發展,完善課堂教學評價
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而且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見的思想,特別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維能力。
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每日生活感受、生活經歷即興口頭發揮。開始的時候,學生覺得很困難,覺得即興口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后來,我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在首位。當有學生能夠出口成章的時候,我鼓勵他們“你是最棒的!”雖然一句簡單的評價,卻在學生的心中泛起創作的浪花,其他的學生也會覺得這并不是一件難事,只要努力大膽地去思考,就一定會得到老師贊許的目光。時間久了,他們就主動地投入到口頭文章的創編過程中了。
二、課外活動評價,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學生能力的體現是多方面的。而在活動中最能夠展示學生的能力,同時會使每個學生受益匪淺。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不愧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良好時機。為此,我經常帶著孩子們一起活動,在活動中對他們進行評價。
朗讀比賽活動。朗讀不僅可以使人明史,更可以使人明理,從書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因此在班內我開展了朗讀活動。讓孩子們知道書中的奧秘就像大海一樣深遠、廣闊;而他們就像一艘艘小帆船一樣在書海中遨游。同時還設計了一張朗讀記錄卡。孩子們讀得認真,有收獲了,家長就獎給他們笑臉。當孩子們的記錄卡拿到我身邊的時候,我知道他們渴望得到我的贊譽。根據他們的表格填寫情況,我會獎給他們一艘漂亮的小帆船,把這艘小帆船貼在評比欄中,看著每艘帆船不斷駛向彼岸。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開展辦手抄報比賽。根據孩子們好競爭的特點,辦手抄報也是他們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所以我開展了“妙趣橫生”的手抄報比賽。在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地準備,踴躍地參與。從用心地準備到比賽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體現。這個活動的進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讓學生在激勵中不斷成長,在老師的贊揚中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三、生活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對學生生活進行評價正像在學校里一樣是必要的,我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做到:
定期評價。有目標才有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們的評價目標必須是近期的,否則也就失去了目標的激勵作用。根據學生的情況,我每月制定一個目標。這樣有助于目標的實現,也會使學生感到實現目標的喜悅之情,體驗成功的快樂。當孩子們的努力得到回報的同時,心中也會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表現得更好。起到了發展性評價的作用。
及時評價,存在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我注意平時多和孩子們接觸,用心去體會其幼小心靈的純真,從而去捕捉孩子們生活中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感覺到的進步。逃避值日的孩子主動拿起抹布時,上學經常遲到的孩子們偶爾有一天按時到校時,懂事的孩子隨手撿起掉在地面上的紙時,我都會用贊許的目光看著他,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這種潛移默化的評價會讓孩子隨時感受自己的進步,讓孩子有所收益。
我認為,對于學生的發展性評價,不能僅局限于期末的綜合評價,更重要的是期中、平時點滴的評價。因為只有這樣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千萬水滴匯成大江大河,千萬花朵能帶來沁人心脾的芬芳。師之點滴評價就像這千萬水滴,千萬花朵,讓孩子們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努力。
作者單位:香河縣五百戶鎮第二小學
摘 要: 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又是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作文練習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點之一,為了強化作文練習,在正常的基礎訓練之外,還應該進行小學生興趣作文的練習,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小學生寫作文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生 生活實踐 作文練習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練習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訓練。它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是認識水平的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中體現著聽、說、讀、思、寫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小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著很強的表達欲望。學生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往往有說有笑,歡天喜地。但是,作文課上他們卻常??诘鸸P桿,眉頭緊鎖,冥思苦想,下筆艱難,最后卻是敷衍了事。其實,學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會遣詞造句,而是由于訓練方法的陳舊、單調,訓練內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使他們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應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樣化、綜合性的訓練形式,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出發,創設良好的寫作空間和氛圍,激發他們作文的積極性,從而能動地去反映他們多彩的生活。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與作文練習有機地結合呢?
一、要幫助學生選取貼近生活的題材
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在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及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如我們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走進春天》時,可以讓學生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變化、春的氣息,讓生活切實有效地與作文練習結合在一起。
二、要注重學生生活的多元化
我們不能將學生的生活局限于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生活網絡,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還有所發展,從而在自己的作文練習中有話可說,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景可描。比如我們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學生能鍛煉和提高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加強了作文的練習。
三、要切實有效地實施生活中的教學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學。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由此他認為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應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從中可以看出他極其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歸。而作文教學也是我們教育的一個重點,小學生的生活教育尤為重要,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小學生活實踐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目標的有效達成。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實施生活中的教學,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作文練習,把生活帶進課堂帶進作文教學,用心來寫作文。
總之,小學生生活實踐與作文練習的教學,我們應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與社會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于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這樣,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才有趣可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踐進行作文練習,為枯燥的作文教學帶來了活力,讓老師們走進了新鮮豐富的教育時空,讓學生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感受到寫生活的快樂。讓我們切實有效地把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與作文練習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摘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與學生一起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習興趣,聯系兒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教學內容力求生活化,教學手段盡量生活化。
關鍵詞:生活 生活化 知識經驗 數學思想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人類的社會實踐產生了數學,并且促進了數學的發展;而數學又服務于社會,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 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一、數學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許多弊端
不少老師惟“應試而教”,授課只注重考試的內容,不考試的內容干脆不教。只重結論,不重思維過程;只重課內,不重視課外,數學課變成滿堂灌的課。有的教師只顧埋頭講課,教學中教與學分離現象嚴重。有的教師教學太刻板,太公式化,像應用題教學,分析就太細,還非要讓學生按“要求什么,必須知道哪幾個條件”這樣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使得學生感到數學枯燥、乏味,一些原本喜歡數學的學生也產生了厭學情緒。有的教師處理教材不夠靈活,太依賴于教材,教法太單一,課堂教學大都停留在封閉的教室里,只重視基礎知識,忽視能力培養,尤其是忽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與用嚴重脫勾,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二、與學生一起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如果數學課能以學生熟悉的有趣的事情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大幅度提高,使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如到店里買東西是孩子們很喜歡做的事情。教學人民幣的時候,對小朋友說:“今天我們一起去買東西好不好?”小朋友一定非常高興。教師又說:“那我們先來認識人民幣?!睂W生一定學得非常認真。然后,一場購物活動開始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計算著錢數,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
三、聯系兒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如果我們把數學思想同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聯系起來,滲透數學思想知識,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例如在教學比高矮時,創設這樣的一個題目:一個矮個子的同學站在樓梯的上一臺階,另一個高個子的同學站在下一臺階,比比誰高。比高矮的時候就滲透了相對的思想。
四、教學內容力求生活化
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兒童自己親身經歷,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數學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做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在教學統計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設計讓學生統計本班喜歡打籃球的人數、喜歡踢足球的人數、喜歡打排球的人數,然后再算算他們各占全班人數的比例,再比一比喜歡什么運動的人數最多。學生進行這樣的統計活動的時候一定覺得非常有意思,積極性一定很高。
五、教學手段盡量生活化
從教學手段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跟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如在教學有關零的加減法時,設置這樣的情境,出示兩幅圖:第一幅圖是小猴子旁邊的盤子里有四個桃,第二幅圖是盤子里只有四個桃核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猴子四個桃子全吃了。可以怎樣列式呢?學生回答4-4=0。多有趣,多直觀的教學!教學上我們還可以多用生活中的實物或圖片。要盡量地使用先進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電視、投影、錄音機、電腦、多媒體等等。使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六、把數學知識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數學知識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特別是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能活學還不夠,還應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總之,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能夠使學生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
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結合《彩點拼圖》來討論小學生生活化美術教學探究。這是一節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與一體的美術課,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造型的樂趣,在實踐中表現美、創造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溝通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創作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使學生了解到團體的力量,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美術教學 小組合作 教學方式
點是一切形態的基本,點是力的中心。靜止的點具有集中、凝固視線的作用。點的連續會產生線的感覺,點的集合會產生面的感覺,點的大小不同會產生深度感。它是美術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更是傳情達意的藝術語言。欣賞美術作品,只有熟悉這些語言,才能進一步理解作品,與作品對話。
《彩點拼圖》是人教版六年級11冊第15課。本課屬于“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其內容主要引導學生從點的視覺特性、點的構成方法以及點色彩組成規律等方面來探求點造型的豐富多彩性。六年級學生已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他們好奇心重愛表現,但觀察能力較差,而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欣賞觀察,并在合作學習中來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
一、教學目標的定位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了解點的視覺特性,掌握點造型的基本語言(形狀、色彩、材質的有機融合)和形式規律;能運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題、有創意地設計彩點拼圖。過程與方法,學會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以演繹、欣賞、聯想、對比觀察等方法,交流、分析等方式學習、研究和創作彩點拼圖,鍛煉動手能力。情感與態度,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能用自己的眼光賞析和評價彩點藝術作品;對點的色彩美、材質美、圖案美、工藝美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點的魅力。創作過程中懂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新穎方法的嘗試
1.教法
(1)情境教學法
通過生動的圖片欣賞,豐富學生的體驗,帶動學生的體驗,帶動學生的藝術表現欲。因此我創設了情境教學法,用談話的形式。
(2)賞析教學法
賞析,品味優秀作品,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2.學法
(1)探究法
我把疑問、難解答的問題放入教學過程部分,“這兩幅畫的色彩對比誰更強烈,除了色彩搭配的不同,還有什么不同”等教學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表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表達,培養他們探究能力。
(2)小組合作法
讓學生通過欣賞、交流、溝通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創作出各式各樣的作品。此方法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借此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實踐過程的落實
1.結合生活,走進彩點拼圖世界
通過讓學生尋找我們身邊的彩點拼圖,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接著,用一組組對比的圖片,師生一起探究點造型的基本語言(色彩、材料、形狀)和形式規律,并適時提問,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觀察,再結合自己的觀察來說一說。然后教師小結,“同學們,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剛才我們欣賞的美麗拼圖,有些就是利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拼貼而成的?!奔ぐl學生的創作興趣,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2.嘗試賞析,激發學生創作欲望
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來拼貼花朵,這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為學生在接下來的創作過程打下了基礎。接下來課件展示同齡人的作品,這樣讓學生在無形中學會了通過表象來認知,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激活原有學生對繪畫的制作方法,針對所總結的方法做演示補充說明,如:還可以用瓶蓋子等綜合材料來做,讓他們進一步對今天所學內容加以認識和掌握。我們的教學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根據孩子接受技能的特點來采用方法。
3.小組合作,展開設計創作過程
讓學生四人小組作好分工,合作完成彩點拼圖,并提出:主題,花,自選材料,有創意地設計彩點拼圖;利用好點的不同形狀、色彩、材質的搭配;給作品取個合適的名字。”這三個要求,讓各組長上來挑選與自己底色搭配的花盆(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各種造型,不同色彩的花盆)。制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展開比賽,這樣就激勵學生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后續環節的反饋
1.自主評價,提高思維表達能力
在小組完成作品“盆花”后,在作業講評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恰當地說出作品的形狀,色彩、材質方面的特點。先用“夸一夸”的形式,讓學生大膽地說說展示在黑板上本組作品,要求小組代表清楚地表達本組作品設計的亮點,或者是設計的意圖,如:“我們的作品題目叫《黑夜的絢爛》,它以黑色的卡紙為底色,象征黑夜,使主題用皺紙做的五顏六色的花朵,更加醒目、美麗、絢爛。”再用“議一議”的形式,給其他小組提一點建議與忠告,幫助作品更加完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課堂小結,拓展延伸美化生活
“同學們,我們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做成了這么多漂亮的彩點拼圖。請大家用自已的勞動成果來裝點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學習環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溫馨吧!”將課內延伸到課外,是讓學生自然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內在聯系的有效方法;將一物聯系到另一物,舉一而反三,是生活美術的特色。借助拓展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體驗和對生活的感知,實現經驗的持續增長。才可能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深刻、牢固,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發展的能力。
北師大校長史長寧提出的:要把數學教學中的“雙基”發展成“四基”,即除“基本數學知識”和“基本數學技能”之外,加上“數學基本思想”以及“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建議。圍繞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我們要幫助學生積累生活中數學活動經驗,應該依據學生生活經驗、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生活經驗。
一、依據學生生活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這個聯系必須是自然貼切、合乎學生的情趣的。由此可見,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僅僅是為了設計與生活相關的資源,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生活情趣、生活體驗、生活經驗、生活實際。
二、利用學生生活經驗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需要豐富的經驗背景,如果脫離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難度很大,也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應以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為載體,環環緊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其指導作用體現在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真正想知道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始終要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如《時、分的認識》案例中,教師采用生活化的導入,多媒體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時間,每一時間有生活場景。這時,老師問:“這是我們班某同學一天的生活情況,你能說一說嗎?”學生很興奮,認真看屏幕,搶著回答:她6點半起床!7點30分上學!教師追問:小朋友們,時間在我們生活中重要嗎?多重要?學生舉例回答。教師說:看時間需要鐘來幫忙,老師請來了各種各樣的小鬧鐘。出示小鬧鐘問學生:你們會看時間?學生爭著說:會!會!接著教師就考考學生。
教師充分估計了學生的起點,考慮到現在許多學生已有了看鐘表的生活經驗,整節課始終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課堂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不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概念時,要注意學生的日常概念與所學習的概念的內涵是否一致。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經驗的限制,有時會忽略了本質屬性,有時又會包含非本質屬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極作用。
三、提升學生生活經驗
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幫助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漸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運用生活經驗的表象作用,引導學生深入進行“數學化”的探究。
例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已具有關于幾何形體的許多經驗,他們通過實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圓的一些特點,知道雞蛋、鴨蛋等比球等圓形物體更橢;通過桌面、積木等實物,會近似地使用長方形、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詞匯。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這些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與他們所熟悉的實物分離出來、區分出乎面圖形與立體圖形;在學生容易發現和掌握實物幾何形狀明顯特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被忽略掉的幾何形狀的局部和細微部分;通過實物擺放形式的變化,幾何圖形大小的變化,讓學生體會幾何形體的本質特征,使經驗常識數學化、嚴格化,更有條理性。
陳大偉編著的《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說得好極了:教學內容不限于書本,它既來自課本,更來自學生生活;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學生生活經驗是很豐富的,它們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應關注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經驗,通過對教材的創造性再加工、再設計,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生動,更加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真正讓學生經歷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獲取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數學教學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摘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義務教育基礎階段的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天天面對枯燥的數字會產生厭倦,如何讓學生對枯燥的數字產生興趣,就要做到讓學校里的數學課生活化,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去學習這門學科,認識數學的重要性?!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應當讓學生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關鍵詞: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反復的計算練習,學生不易理解,很難提起興趣。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力做到數學課程生活化,努力為學生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技能,能夠優化生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不只在課堂里,它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由心底滋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愿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蓖ǔW生覺得數學只在課堂里,加減乘除把數字算來算去,解決一些文字表述題,不容易理解也不實用,這種感覺源于傳統的數學教學只注重課內,不重視課外,只重視課本,不重視聯系生活的做法。所以生活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如何把課堂里的數學生活化呢?
一、和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要使數學和生活真正地聯系在一起,就要培養學生生活數學化的意識。我們必須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走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的。
一年級的學生在剛入學接觸數學的時候,經常反復地做這樣的練習,紙上畫著各種各樣成組的圖案,讓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反復機械的練習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老師這個時候就可以把枯燥的數字融入生活,比如:數一數我們班男生有多少人?扎一個小辮的女生有多少人?穿紅色上衣的同學有幾個?……低年級的孩子會覺得很有趣,剛入學大家也都不熟悉,這樣的學習穿插了美術中顏色的辨認,同時熟悉了身邊的同學,也讓剛入學的孩子對數字產生了興趣,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整合了課程還不失趣味。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會發現,數字并不僅僅是虛擬事物的計數,在生活中數字可以幫我們很大的忙,時時刻刻都要用到它來做統計,讓學生知道數學不是學科,它就是我們的生活。
二、讓學生學會動手做
僅僅讓學生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在生活中熟練地去運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思考問題,用數學中的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經常會做這樣的練習題,“一支鉛筆5角,一支鋼筆1元五角,總共多少錢?”或“媽媽給你了2元錢,夠不夠,還剩多少?”有的學生遇到的這樣的問題,總是搞不清楚該運用哪種運算方法,到底是加還是減,他想不明白,但是平時他去商店買東西卻從來沒有找錯過錢,這是明顯的課堂與生活的脫節。老師在講這節課的時候就可以把教室改成大賣場,學生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帶來,明碼標價進行買賣交易,在交易過程中,學生之間有了交流,數學問題也找到了答案,很多同學還用便宜的價格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得到了實惠。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學習生活,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數學的知識。
三、作業生活化
僅僅把數學的課堂生活化了是不夠的,學生的作業同樣也要生活化。當講元、角、分的時候,就讓學生回家拿著錢自己去買東西,單位之間的轉化,元角分之間的加減法就充分得到了練習。周末的時候讓學生去商場逛一逛,計算一下商品打折后的價錢,和原來的價格比一比,算一算商家的利潤,考慮一下商家打得這個折扣是否經濟實惠,到學校之后和其他同學做個交流。這樣就不是尋找生活中的數學了,而是用數學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要把學生放到題海中,應當讓他們從題海中走出來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再做高分低能的學生,要做會生活的學生。
我們的學生都是社會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創設的生活情景要與現實緊密聯系,盡量與孩子的已有經驗接軌。比如,在教學認識分數的時候,我就以切生日蛋糕這個生活情景導入新課,讓孩子明白分數藏在生日蛋糕里。把數學和生活緊密相連,會賦予數學活力,讓孩子感到數學與生活無法分割。要求學生把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數字,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當學生走進生活,仔細觀察生活時,他們驚奇地發現生活與數學竟是那樣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數學,生活的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從實踐與落實《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角度看,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達到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把數學融入生活中,簡簡單單學數學,快快樂樂用數學!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營崗小學)
提到小學生,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孩子們的學習,為什么有的學生成績好,而有的學生成績差呢?難道真的是智力問題嗎?恐怕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而作為任課老師就會覺得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教育方法!根據小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的表現和在家里的生活習慣,我們認為小學生的學習教育方法與小學生的生活教育方法關系密切。所以,我們重點對小學生生活教育方法進行了探究。
第一,小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
首先,小學生與學??陀^實際情況的關系。
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自農村,都是學校附近的學生,他們與學校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于是就會出現一系列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們喜歡這個學校嗎?他們能否適應學校的管理呢?最終能否讓他們在學習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樂的成長呢?因此,做好小學生的生活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小學生與固有的客觀家庭的實際情況的關系。
學生來自農村,農村的家庭生活習慣和學校的生活的習慣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習慣,,穿著習慣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學生的生活輔導工作。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在對小學生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雖然家庭教育是起著關鍵作用的,但是學校教育卻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對于小學生不管是在學習方面的教育,還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離不開學校教育這個大的氛圍環境,在小學階段他們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響是深遠的,因此,為了他們在學習方面有所提高,應該在生活方面多給一些幫助和關心,去掉不好的習慣和思想,養成一個健康向上的好習慣,好思想。
“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是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抓好生活習慣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強生活習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其終生發展。
首先,學會正確關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氛圍。
一個學校,關起門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同學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關心著、幫助著、照顧著、鼓舞著,他便會感到溫暖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努力來營造一個溫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贏得學生信賴。
1.1自我嚴格要求,做學生的表率。
作為老師有時也會出現失誤,那么你就應該大膽做到在學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用自己的真誠去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
例:早上起床,要求學生整好床鋪;堅持洗刷;保持家庭衛生等,在要求學生做到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則,學生會在你背后說你懶。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別人呢?如果老師不小心弄臟了地面,也一定要親自弄干凈,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親和力去影響學生,這樣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個標準的天平。
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偏袒個別學生,也不漠視個別學生,這是生活老師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生活老師在管理過程中,在學習方面表現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一定要嚴肅處理,表現差的學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錯,因而在生活過程中,切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平氣和地說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導他們才是最好的方法。他們一旦有一丁點兒進步要大力表揚,讓他們找回自信。生活老師都應從生活、學習、思想意識等各方面地去關注。平時多走進他們,談心交流,共同解決一些問題。
例:有的學生平時在班里的表現不容易受到老師的注意,但是在勞動課上可以看到他們很樂意勞動;有的學生學習好,但很好動,所以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個度,這樣才會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師要言傳身教,用心熱愛這個宿舍。
現在對教師個人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而一個生活老師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對學生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要帶好一幫思想既單純又復雜,既有主見又沒主見的小學生,作為生活老師就應該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動手去做,地上的紙屑,只要你彎彎腰,動動手,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中,自然會潛移默化。如果學生不小心丟了紙屑,弄臟了地板,切忌亂批評指責,然后指手畫腳一番。另外,生活老師要從心底愛學校這個家,愛這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學生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自我約束力,并模仿著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嚴格要求學生,引導他們培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是一個大家生活的場所,個人的生活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別人,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為習慣,為別人營造一個良好循環的,干凈又安靜的生活環境。
2.尊重學生,熱愛學生。
2.1尊重學生,不遠離學生。
俗話說:“嚴是愛,松是害,不教不管會變壞。”我努力做到真心愛護我的學生,嚴格要求他們,我想應該像一個真正的朋友一樣,重視、欣賞學生,學會傾聽學生意見,接納他們的感受,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但是,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嚴格要求。
2.2嚴格要求學生,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嚴格要求當從點滴做起,督促學生落實生活規律。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什么不少學生成績好,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所以需要從學生點滴的生活習慣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的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放學站路隊……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臺起于壘土”,良好的道德素質是建立在種種良好的道德生活習慣之上的。
那么怎樣抓好學生生活習慣行為的訓練呢,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嚴而有愛,訓練要強調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愛”字,不見實效不收兵。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無輒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曲折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獲。
例:有的學生平時比較臟,比較懶,身上的衣服不經常換,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脫衣服,早上起來還常常發現床上的零食碎沫,像這樣的情況如果大發脾氣,換來的會是他們的不服氣的表情,所以對他們嚴格要求的時候還要和他們講大道理,甚至還要親自幫他們做事,我想作為學生也會感激你的。時間長了他會意識到你對他的嚴厲是關心他的,直到現在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進步了。因此即要“嚴”又要“愛”,反反復復,習慣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學生批評。
生活老師要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不斷改進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嚴于解剖自己,努力培養民主的氣氛。對學生的正確意見,要注意虛心聽取,對學生不正確的意見,要進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師是做人的楷模,既是嚴格的師長,又是知心的朋友。他們期望生活老師能給他們生活上的照顧和關心,能給他們歡樂和幸福。生活老師在和學生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虛心接受學生的各種意見,必須在尊重、信任、愛護、理解的基礎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學生。反過來如果采取諷刺、斥責、懲罰等方式,那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
摘 要:通過創設條件,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習作,形成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習作中學會思考、透視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煉生活的意識,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引導學生帶著一顆平常心來習作,不畏懼,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實實地用最平常心態來習作,真正達到說真話、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讓學生的作文“訓”在課堂,“練”在生活,“樂”在心頭,讓他們面向生活,書寫生活,自然而作,從心而用,讓他們的寫作成為生活必需,讓他們在寫作中提高寫作能力,在寫作中受到人生啟迪,在寫作中提高思想認識,在寫作中展翅飛翔。
關鍵詞:小學生;生活化習作;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因此,教師在平時習作指導訓練時,應通過創設條件,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習作。生活化習作提倡營造一種輕松、和諧、自由、寬松、沒有距離感的氛圍,引導學生真真實實地用最平常心態來習作,真正達到說真話、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究,本人初步探索出小學生生活化習作有效教學策略:
一、確定生活化的習作目標
生活化習作,最基本的是要激發學生的表達需求,由過去的為作文而作,變為能輕松自如地表達內心,與他人交流而作。因此,確定生活化的習作目標顯得尤為重要。
(1)習作在“質”的目標上做到四點:①真實:所寫的內容一定要是自己實際觀察的,不能隨意編造;②集中:一定要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不能把觀察到的與文章中心沒關系的內容統統寫上;③具體:一定要寫出事物的特點(形態、姿態、變化、聲音、色彩等),不能寫得籠統、馬虎;④感受:這感受應該是自己的,不能重復別人的。
(2)習作在“量”的目標上達到三點:①采用“學分制”。開學初,向學生提出目標要求:在一個學期內習作(含學生平時“觀察日記”)要寫滿積分100分,每篇習作(日記)一般為5分。正常情況下,每個學生一個學期至少要寫上八篇習作和近二十篇觀察日記。這樣一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了;②備有觀察本。平時要求學生準備好一本觀察本,帶在身邊,隨時觀察,隨時記錄,堅持不懈,日積月累,以備后用;③改好習作和觀察日記。每篇習作和日記我或“小老師”都要認真審閱,按照上述“質”中的四個要求細致地批改打分。習作(日記)寫得較差的給1至2分,中等的給3至4分,優等的給5分。為了鼓勵寫得特別好的同學,還設立特等,打上6至8分。待學生養成輕松習作、隨時寫日記的習慣后,在質的目標上還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向高質量目標邁進。這樣,既改變了他們湊習作(日記)應付的毛病,又激發了他們寫習作(日記)的自覺性;同時,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
(3)重視每次習作課導語的設計。例:七天長假很快就結束了。同學們,這幾天你們過得怎么樣?我猜,有些同學和父母出去玩了一趟,見識了外面的世界;有些同學去了鄉下親戚家做客,結交了不少新伙伴,體驗了農村生活;有些同學被父母關在家里,做了幾天的作業,無聊極了;也有些同學完成了學習任務后,和伙伴們玩了許多有趣的游戲,非常開心;還有些同學趁著放假,學會了一樣本領……不管你的長假過得開心還是無聊,我想都會有觸動你心靈的事,請從中選擇一件你最難忘的事,說給大家聽聽,讓大家一塊兒分享你的快樂,或者分擔你的煩惱。
比較一下,這一段導語是不是比我們直接說 “今天,我們寫一篇作文,題目是《難忘的假日》”好得多?
同時,教師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深入到他們的心靈中,參加他們的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是非常有必要的。凡是孩子們喜歡的,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敏銳地抓住,并順勢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并樂于描述給老師、同學聽。
二、積累生活化的習作題材
生活化的習作題材是指學生所寫的都是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我也把它稱為“小、中、大”三類課堂——教室課堂、校園課堂、社會課堂)。
(1)教室課堂——加強學科間聯系,讓習作走出語文課堂。生活化習作教學研究特別強調要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因為小學生的知識主要來自于課本。以各學科的知識為起點,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觀察思考,既能促進本學科的學習,又為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語文學科就可以由一篇文章聯系到這個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也可由某作者的一篇文章聯系到其他作者的同類文章,還可由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問題聯系到反應這個問題的其他文章等。以語文教材《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操作程序如下:①找準突破口。所謂的突破口是指那些學生不容易弄懂的、能激發思考和探究且具有探究價值的內容或問題。從課后思考題入手:“課文中兩次講到完成掩護任務,那一次是作為重點來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②探究質疑。課外查閱資料,搜集了解有關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特別是抗日英雄故事。③延伸學習,深化認識。由抗日英雄聯想到古今中外的眾多英雄,并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什么是英雄?在新的時代如何做一個英雄?④自主擬題,自由習作。習作既是對觀察、探究質量的檢驗,也是激發下一次更深入、細致地觀察、探究的手段。但這里特別強調的是自主和自由。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習作的良好習慣,那種用一個標準、一個框框來束縛限制、強迫學生習作的做法,是與激發興趣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2)校園課堂——開展校園活動,豐富生活體驗。有意識地開展校園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幫助他們豐富生活的體驗、積累典型的寫作材料。如①針對一個主題讓學生搜集材料,開展演講活動;②百科知識競賽活動;③重大節日辦聯歡會、主題會;④開展班級特長展示周活動等。
(3)社會課堂——激發學生熱情,參與校外生活。由于學生的家庭情況、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他們的校外生活也有很大的差異。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生活、仔細觀察生活、自覺思考生活、主動改造生活的熱情。例如建立生活習作簿,我們可以設計一本生活習作簿,分成“教室課堂篇”“ 校園課堂篇”“ 社會課堂篇”“想象創意篇”等幾個欄目;也可以分成“心靈感悟”“創意天地”“最新體驗”“觀察思考”“習作運用”等幾個欄目。
三、采用生活化的訓練方式
生活化的習作訓練方式是將教學的訓練要求,轉化為生活的要求。在生活中訓練寫作,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視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習作范例的生活化。自三年級開始,每冊語文都有八次習作的機會。老師指導學生習作的時候,如果用到習作范例,最好用本班學生的習作或教師自己的下水文,那是最易融入學生感情,最易于被接受與學習的。拿著習作選夸夸其談,會使他們從心理上產生距離而產生習作恐懼感,因為那些作者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陌生與遙遠的事。
(2)技巧和方法指導的生活化。小學生步入三年級后,就進入了正式習作階段,對學生的習作要求高了,也嚴了,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定要一絲不茍地教學生寫作方法與技巧。如開頭要點題,引出下文,中間必須按一定順序去寫,要詳寫重點,結尾最好能和開頭照應,寫出所感。此外也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巧,如寫場面時,做到點面結合;寫描寫景物時,要引導學生想象,在寫作的過程中,多運用擬人、比喻等的修辭手法。等到四、五年級時逐步放手,教給學生更多的寫作技巧,使之一步步去訓練,比如先訓練學生學會聯想與想象,再逐步訓練學生把語言寫美,把平淡的材料寫生動等。要想使學生的作文在小學高年級上一個檔次,教師必須要進行一些寫作技巧的講解與訓練,使文字的表達更到位,更有表達力度。
(3)習作批改的生活化。學生每一次拿到下發的習作本時,最入心的是真誠的評語。切不可用“文脈清晰、中心突出,句子通順,描寫生動”等泛泛而談的評價語,可用直白的聊天式的評語,直接抵達學生的內心。如用“。。。。。?!比Τ龊迷~語,用“ ”勾勒優美佳句,一個“!”表示對習作的贊賞;用“?”表示習作中還存在不足。這些小玩意兒能喚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4)習作去向的生活化。案頭一向是學生的習作最后停泊的港灣。我們不妨給他們的習作換換位置,把好習作推向板報、報刊、作文雜志,使他們的習作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更廣闊的空間,以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從而提高習作的質量。
網絡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習作訓練提供了方便。引導學生在網站上發文、開設QQ空間、個人博客,網絡寫作形式自由、內容自由、心靈輕松、交流開放,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網上已有很多此類先例,很多學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網頁,他們個個興趣盎然,寫生活中的趣事、有意義的事,幾乎每天一篇。他們的每篇博文上都留著不同年齡、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字愛好者的印跡,習作水平提高飛快。我們可充分利用班級網頁,展示他們的習作,教師可推薦將其發表在報紙上和刊物中。
在學生習作訓練的過程中,不必作硬性規定一學期就八篇或幾篇,而應采用多個激勵措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對于課本上要求寫的,我們要認真指導,讓他們在習作課中實質性地掌握寫作技巧與方法。讓學生的習作“訓”在課堂,“練”在生活,“樂”在心頭,讓他們面向生活,書寫生活,自然而作,從心而用,讓他們的習作成為生活的必需,讓他們在習作中提高寫作能力,在習作中受到人生啟迪,在習作中提高思想認識,在習作中展翅飛翔。
(作者單位: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
提到小學生,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孩子們的學習,為什么有的學生成績好,而有的學生成績差呢?難道真的是智力問題嗎?恐怕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而作為任課老師就會覺得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教育方法!根據小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的表現和在家里的生活習慣,我們認為小學生的學習教育方法與小學生的生活教育方法關系密切。所以,我們重點對小學生生活教育方法進行了探究。
第一,小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
首先,小學生與學??陀^實際情況的關系。
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自農村,都是學校附近的學生,他們與學校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于是就會出現一系列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們喜歡這個學校嗎?他們能否適應學校的管理呢?最終能否讓他們在學習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樂的成長呢?因此,做好小學生的生活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小學生與固有的客觀家庭的實際情況的關系。
學生來自農村,農村的家庭生活習慣和學校的生活的習慣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習慣,,穿著習慣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學生的生活輔導工作。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在對小學生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雖然家庭教育是起著關鍵作用的,但是學校教育卻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對于小學生不管是在學習方面的教育,還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離不開學校教育這個大的氛圍環境,在小學階段他們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響是深遠的,因此,為了他們在學習方面有所提高,應該在生活方面多給一些幫助和關心,去掉不好的習慣和思想,養成一個健康向上的好習慣,好思想。
“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是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抓好生活習慣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強生活習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其終生發展。
首先,學會正確關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氛圍。
一個學校,關起門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同學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關心著、幫助著、照顧著、鼓舞著,他便會感到溫暖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努力來營造一個溫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贏得學生信賴。
1.1自我嚴格要求,做學生的表率。
作為老師有時也會出現失誤,那么你就應該大膽做到在學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用自己的真誠去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
例:早上起床,要求學生整好床鋪;堅持洗刷;保持家庭衛生等,在要求學生做到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則,學生會在你背后說你懶。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別人呢?如果老師不小心弄臟了地面,也一定要親自弄干凈,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親和力去影響學生,這樣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個標準的天平。
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偏袒個別學生,也不漠視個別學生,這是生活老師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生活老師在管理過程中,在學習方面表現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一定要嚴肅處理,表現差的學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錯,因而在生活過程中,切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平氣和地說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導他們才是最好的方法。他們一旦有一丁點兒進步要大力表揚,讓他們找回自信。生活老師都應從生活、學習、思想意識等各方面地去關注。平時多走進他們,談心交流,共同解決一些問題。
例:有的學生平時在班里的表現不容易受到老師的注意,但是在勞動課上可以看到他們很樂意勞動;有的學生學習好,但很好動,所以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個度,這樣才會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師要言傳身教,用心熱愛這個宿舍。
現在對教師個人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而一個生活老師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對學生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要帶好一幫思想既單純又復雜,既有主見又沒主見的小學生,作為生活老師就應該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動手去做,地上的紙屑,只要你彎彎腰,動動手,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中,自然會潛移默化。如果學生不小心丟了紙屑,弄臟了地板,切忌亂批評指責,然后指手畫腳一番。另外,生活老師要從心底愛學校這個家,愛這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學生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自我約束力,并模仿著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嚴格要求學生,引導他們培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是一個大家生活的場所,個人的生活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別人,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為習慣,為別人營造一個良好循環的,干凈又安靜的生活環境。
2.尊重學生,熱愛學生。
2.1尊重學生,不遠離學生。
俗話說:“嚴是愛,松是害,不教不管會變壞?!蔽遗ψ龅秸嫘膼圩o我的學生,嚴格要求他們,我想應該像一個真正的朋友一樣,重視、欣賞學生,學會傾聽學生意見,接納他們的感受,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但是,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嚴格要求。
2.2嚴格要求學生,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嚴格要求當從點滴做起,督促學生落實生活規律。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什么不少學生成績好,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所以需要從學生點滴的生活習慣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的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放學站路隊……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臺起于壘土”,良好的道德素質是建立在種種良好的道德生活習慣之上的。
那么怎樣抓好學生生活習慣行為的訓練呢,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嚴而有愛,訓練要強調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愛”字,不見實效不收兵。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無輒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曲折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獲。
例:有的學生平時比較臟,比較懶,身上的衣服不經常換,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脫衣服,早上起來還常常發現床上的零食碎沫,像這樣的情況如果大發脾氣,換來的會是他們的不服氣的表情,所以對他們嚴格要求的時候還要和他們講大道理,甚至還要親自幫他們做事,我想作為學生也會感激你的。時間長了他會意識到你對他的嚴厲是關心他的,直到現在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進步了。因此即要“嚴”又要“愛”,反反復復,習慣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學生批評。
生活老師要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不斷改進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嚴于解剖自己,努力培養民主的氣氛。對學生的正確意見,要注意虛心聽取,對學生不正確的意見,要進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師是做人的楷模,既是嚴格的師長,又是知心的朋友。他們期望生活老師能給他們生活上的照顧和關心,能給他們歡樂和幸福。生活老師在和學生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虛心接受學生的各種意見,必須在尊重、信任、愛護、理解的基礎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學生。反過來如果采取諷刺、斥責、懲罰等方式,那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