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1:1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生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長治是一片紅色熱土,八路軍總部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北方局曾駐扎在這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長期在這里生活和戰斗,歷史留下的寶貴紅色資源,為長治的紅色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紅色文化在加強小學生的愛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艱苦奮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加強長治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關鍵詞:紅色文化;紅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長治小學生紅色教育的可行性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及國家富強的斗爭中所積淀的一種特殊文化類型,包括物質的紅色文化和非物質的紅色文化。物質的紅色文化指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事跡、紀念物、紀念碑、標志物等;非物質的紅色文化指共產黨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價值、信念等。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如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作風、樂觀積極的態度、為了國家犧牲小我的精神等這些內容在當今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領價值。尤其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基礎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紅色文化對加強其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長治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長治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長治是一塊擁有悠久歷史又孕育著紅色文化的熱土,中國共產黨領導長治人民進行的革命斗爭,不僅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同時也為這里留下了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八年抗戰,長治抗日軍民在這里對日軍開展了關家垴之戰、黃崖洞保衛戰、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等諸多著名的戰斗和戰役,創造出了地雷戰、窯洞戰、急襲戰、伏擊戰、圍困戰、破襲戰。這些戰役、戰斗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威風,打掉了侵略者的銳氣,撐起了上黨的一片藍天。如今閃著紅色光輝的舊址和紀念地遍布全市,有武鄉縣的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磚壁、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總司令親手種下的五星楊、太行太岳烈士陵園,還有武鄉關家垴、潞城神頭嶺等抗日戰場遺址、沁源圍困戰遺址和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舊址等。除此之外,凝結革命歷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種文物、歌曲、戲曲等也是極富價值的紅色資源。這些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長治小學生的紅色教育奠定了基礎。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
紅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參觀革命紀念館、紀念地;閱讀紅色文學書籍;聽講革命故事;觀看紅色影片,欣賞革命歌曲;開展紅色游戲等。這些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真實生動,不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用體驗、娛樂的形式,用符合兒童模仿、直觀、具體和無意識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強他們受教育的效果。這種區別于說教的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貼近小學生的心靈,更能夠加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長治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
兒童時期的孩子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基礎階段,因此廣泛運用多種資源、多種方式加強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長治擁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新時期進行德育的獨特載體,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鮮活材料。
1.編寫紅色教育校本教材
課堂文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因此要結合長治本地紅色資源情況制訂紅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為德育課程資源,使紅色教育真正進入課堂。編寫紅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確小學階段的紅色教育目標,小學生的紅色教育目標要具體、實際可行,初步培養兒童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的情感,培養勤勞、勇敢、認真等優秀品質,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具有集體主義意識,樹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等。校本教材通過整合長治地區的紅色歷史、紅色人物、紅色文學、紅色勝地,編輯圖文并茂、內容豐富、適應小學生年齡特征的教育內容,使兒童在了解自己家鄉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并且結合當今社會或兒童周圍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們知道紅色精神是一種可貴的有助于社會和諧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學習內容,了解應該繼承先輩們哪些精神以及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義。
2.寓教于樂的紅色旅游
紅色旅游主要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紀念地和標志物為載體,它承載著革命歷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動,更加符合其身心特點。學??梢蚤_展“紅色春游”之旅,讓兒童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接受一次紅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無準備、盲目地使學生去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教師在紅色組織旅游計劃之前要開展主題班會,使學生對將要游覽的革命紀念地的革命歷史和所發生的革命事跡有基本的認識;向學生提出一些明確、簡單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參觀,通過身臨其境的觀察和體味,通過珍貴的照片和實物資料使兒童真實地感受歷史,激發其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深刻體會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熱情和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長治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史實的革命紀念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紅色旅游精品景區”,八路軍將領組雕、八路豐碑、八路碑林、窯洞、半景畫館等一個個革命紀念物無不述說著一幕幕革命的歷史,彰顯著革命精神的光輝,八路軍文化主題公園里游客還可以親自參與“打一場游擊戰”的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通過這樣的紅色旅游給兒童提供更多的直觀刺激,運用情感的遷移和形象化的語言使兒童加深對革命紀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覺性。
3.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長治是革命老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因此要利用這一資源優勢,把革命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機滲透,努力營造紅色教育氛圍,構建紅色校園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校園網建設、墻面文化、 宣傳櫥窗等方面,用生動形象的繪畫或簡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使兒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紅色精神的引導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開展紅色故事講誦、革命題材電影觀賞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動。張蘭玲的《淺談大中小學紅色教育的差異性與有效銜接》對河南省大中小學紅色教育調查中顯示小學生喜歡的紅色教育途徑有“參觀革命舊址或紀念館、組織紅色旅游、觀看革命題材電影、舉辦革命歌曲演唱比賽”等。影視作品具有視聽享受的功能,較之閱讀靜態的紅色書籍而言,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因為影視藝術作品中往往觸及生動鮮活的歷史場面和英雄事跡,這些更易于讓兒童了解紅色精神的內涵,感染力更強。而紅色歌曲往往節奏明快、旋律簡單、朗朗上口、歌詞生動形象、感情愛憎分明,這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能夠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產生共鳴。如產生于長治黎城縣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軍對黎城縣西井鎮人民的燒殺掠搶,表達了作者對日軍燒殺掠搶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團結起來與日軍抗爭的心情。歌詞簡單易懂,兒童從中能夠了解歷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團結一心迎難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強民族情感,受到紅色教育的熏陶。
紅色教育作為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在長治地區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因此,長治應該利用好當地有利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發揮紅色教育的比較優勢,讓紅色教育成為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
整體推進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靈魂,道德情操是基礎,全面發展是目標,要搞好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須站在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戰備高度,全方位拓寬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構建以學校黨支部、政教處、團隊組織、年級組長、班主任為主,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隊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履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神圣職責。針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現狀和應具備的功能當前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認識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中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學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學校在抓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綱要》精神,充分認識加強學校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對于推動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所具備的重要職責和意義。中小學生只具備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的質,將來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報效祖國,奉獻社會。
二、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工作者隊伍
教師是人數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準則規定自己的行為,要通過學習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要廣泛地開展以“敬業、愛生、奉獻”為主題的“文明學科組、文明年級”的創建活動,要充分發揮領導干部和黨員在師德建設中的表率作用。建立責任制,完善師德建設工作制度。將師德建設工作納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班子的任期目標,列入評估年度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獎懲制度,對在師德建設中做出突出成績的集體和個人要進行表彰獎勵,不斷完善獎勵制度,將教師的年度考核、行政獎勵、職稱評定與師德表現緊密掛鉤。建立優秀教師師德報告團,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通過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培訓,將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必修課。在教師育人的過程中確立教師“師表、模范、榜樣”的特殊地位,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勝于言教”的意識,在行動上做到遵紀守法,誠信守時,文明用語。在教育學生中做到有愛心、真心、耐心、信心、恒心,使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成為社會各項各業的楷模,也為做好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三、發揮德育教育學校主陣地,課堂主渠道的作用
學校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質教育、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學校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制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計劃,做課時安排,在不斷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教育、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報告納入教材之中。走進課堂、深入學生頭腦,做到教學計劃、教材、師資、課時“四落實”,使思想道德教育規范化、經?;⒄幓?。在廣大教師中牢固樹立教書育人,育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從備課到上課以及上課的各個環節都要精心設計,任課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的德育資源,不斷改進教法、學法,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自動學習,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品質和情操。在課堂教學評價中,不光重視知識的正確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雙豐收。
四、緊密聯系學生生源和社會實際,開辟德育教育第二課堂
中小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都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才能完成
,因而中小學生思想道德課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增加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課時,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形式,全面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讓道德教育滲透到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項活動中。優化教學環境,啟發學生的道德意識。用校園里英雄模范人物的畫像和他們的名言警句告誡人們珍惜人生,奉獻社會,能使學生領悟到高尚的道德內涵;利用身邊出現的道德行為或不道德行為的事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適時給予“點化”、啟迪,使學生明確為人處世講道德光榮,不講道德可恥,倡導組織學生投身于[文秘站:]社會活動——希望工程、自愿者行動、送溫暖、手拉手、扶殘助殘等,培養不家務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進行學生干部競選活動,有助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行優秀班級、文娛表演、體操表演、體育競賽等評比活動,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樹立集體主義觀念,通過這些實踐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才會真正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五、完善“三結合”教育網絡,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關心和保護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不僅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職責,而且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要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形成全社會關心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學校還要主動與宣傳、文化、新聞出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加大“掃黃打非”力度,進一步清理整頓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市場和圖書報刊市場,加強對電子信息產品和計算機網的監管,嚴格防止那些有嚴重政治問題以及渲染暴力、恐怖、色情、迷信等內容的出版物對青少年產生不良的影響,嚴厲打擊教唆、殘暴、勒索青少年的犯罪活動。凡是經光纖上網的學校,要建立“學校網吧”優惠向學生開放。要教育學生不沉迷網絡聊天和電子游戲,要自覺抵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影視、廣播、報刊、出版部門要多出健康的,為青天少年所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旅游設施對學生開放和減免收費制度,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要加強對校園周圍環境的治理,要把青少年教育納入片區建設范圍,努力在中小學生居住、生活區域內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育人網絡,要動員全區社積極支持中小學生在校外教育工作,加強中小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普遍建立家長學校、舉辦家長接待日、家長會,開展家訪等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識,要積極發揮市家庭教育講師團的作用,巡回各校作報告,幫助家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才觀,掌握科學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六、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預防中小學違法犯罪
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要將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道德法制觀念。注重采取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通過組織他們參觀法制教育館,觀看道德、法制教育錄像、影視、開展征文、模擬法庭活動,舉辦道德、法律知識競賽,編寫通俗易懂的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讀物等,進行生動直觀教育,要充分發揮以法治校示范校的作用,上好一堂法制教育課,講授相關法律知識,組織一次現身說法,請在押勞改、勞教人員一次現身說法,舉辦一次少年模擬法庭開庭演示,舉行一次法律知識競賽,接受一次傳統教育,參觀一次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和消防、交通安全圖片展覽,組織一次學法律演講比賽,觀看一場法制教育影視片,召開一次座談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豐富多朦朧的法制教育活動,增強中小學生抵御社會不良思想文化侵蝕的免疫力,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鑒賞水平。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做好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人才保障,課堂教育是進行德育的主渠道,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完善校園教育網絡,開展法制教育在思想道德建設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效能,注重實踐,使學生道德認識能進一步深化,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使他們成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對社會、對四化建設有用的人,這也是對中小學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目的之所在。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加強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交通安全環境,事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寧。交通安全教育是為了讓學生、駕駛人員及其他交通參與者認識到交通安全重要性,懂得交通法律法規的有關知識,提高交通安全意識,是解決交通事故的根本途徑。自從公安部關于交通安全宣傳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五進”活動部署開展以來,交通安全宣傳進學校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此,筆者就如何加強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淺談己見。
一、當前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現狀及分析
(一)學校教育方面:一是導向的錯誤。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今天,各中、小學校都以學生升入重點中學或考入重點大學的人數多少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教育導向的錯誤,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無可避免地大面積出現各學校忽視學生交通安全的問題。二是學校交通安全基礎教育薄弱。學校主動開設安全教育課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門來督促,多半都是走走過場而己。
(二)學生自身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小學生自身具有生性好動、好奇心強、爭強好勝、天生貪玩、心理脆弱、記憶力強等特點,道路交通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極易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方面:一方面從警力而言,警力嚴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由于基層中隊及一線交警承擔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務重,工作忙,日常交通管理勤務已顯得捉襟見肘,因而面對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少數同志確實存在為完成任務而走過場的現象。另一方面宣傳形式和內容單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課、作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報告、播放電視光盤和圖片展覽幾乎是慣用的幾種宣傳方式。缺少針對性、新穎性,中小學生接收效果相對較差。
二、開展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對策
我們對中小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要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在宣傳內容、形式和手段上都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減少并及時發現和排除事故隱患,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確實給廣大的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安寧、安心的學習環境。特別應注重發揮好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作用,采取三抓之策,才能使學生校外活動期間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學校方面:首先,學校要強化中小學生的交通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納入法制教育的內容,高度重視對中小學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在校學生的交通法制意識和安全意識。通過不斷加強交通安全教育,促進中小學生交通安全的提高,遠離交通事故、健康成長?!兜缆方煌ò踩ā肥且幏度藗兊缆方煌ㄐ袨榈姆梢罁?。做為學校一是每一周或兩周要上一節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識課。對中小學生實行正規化、系統化、經常化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識教育。法治教育到了位,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識水平提高了,依法行路的自覺性增強了,就等于抓住了對學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的根本。同時學校還應在每周給學生安排一定的社會活動,在有組織,有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讓學生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滿足學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長的需要。只要抓好了上述兩點,學生自身的道路交通安全必定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 建立“交通安全學校”、“交通安全班”、“遵守交規好學生”等評選制度??刹扇W生“持卡上路”方式,違法時,由執勤交警予以糾正和教育并記入聯系卡中,每月底交警部門將登記的學生違法情況反饋給學校和縣教育局。每學期由縣教育局牽頭,對轄區內的學校實行考核評定,獎優懲劣。各學校也可以根據此對班級、學生進行考評。 最后,加強校車管理,建立交通違法舉報制度。發動學生、家長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舉報校車超載、不按規定行駛等交通違法,拒乘不具備載人資格的交通工具。凡舉報內容一經查實,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將嚴肅處理并依法追究學校法人的責任。
(二)家庭方面:主要是抓引導。在家庭里,長輩們的言傳身教,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影響絕不亞于其他人。因此,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學校,經常對孩子進行安全行車走路方面的自我保護教育,以避免不該發生的交通事故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家長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注意言傳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規的模范行為影響子女,使交通安全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扎根。同時,家長要妥善安排學生的校外活動內容。好奇、好動、好強是青少年的天性。一味的嚴管,磨滅了青少年的天性,使他們由書呆子變家呆子,不利于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此,做為學生家長,就要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科學安排學生的校外活動內容。更要特別注意經常安排自己或成人親屬、親友帶孩子出門購物、串門、郊游或一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在確
保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主要是履職盡責,全面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在對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方面,要立足本職,采取新穎、創新的方式全面開展:
首先,針對學生特點,對癥下藥。要借助其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交警體操訓練;借助好奇性,組織學生開展行式新穎、靈活多樣的普法活動。如在校園設置模擬道口及復雜路況。讓學生搞好模擬規范道路交通行為訓練;借助學生的好強性,組織學生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識競賽,道路交通知識漫畫比賽等項活動;借助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組織他們觀錄像看展板、搞典型案例剖析,通過直觀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強他們對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的消化吸收。
其次,形式新穎、內容創新。交通民警在宣傳教育方式上要推陳出新。一是在內容上。交通安全圖片展,可以使用卡通形象設計制作,盡量搜集內容涉及中小學生違反交通法律法規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案例,要將正確的交通行為用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和圖片學生傳播;二是在形式上,可以以開展“少年兒童平安才能回家”活動為載體,推廣小學生交通安全“小黃帽”路隊制,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等活動,以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
(四)社會方面:發揮新聞媒體力量,營造社會宣傳陣營。社會各界要對中小學生獻出關愛之心。社會各界要對中小學生的校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倍加關注。各級政府要結合物業管理等部門和社會熱心人士,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安排,政府撥款,公益贊助來增建、完善農村、城區、社區中小學生校外活動的設施和場所,為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具有吸引力的校外活動環境。青少年宮、科技場館要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動內容,吸引中小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文藝工作者要在多創作適應少年兒童的讀物和文藝作品方面下功夫,為中小學生提供充裕的科學向上的課外讀物和作品,為他們安全、快樂、健康的成長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 要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廣播、報刊、雜志、宣傳欄、宣傳車、宣傳單、信息簡報等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開展交通法規、交管動態、事故圖片巡展等活動,在社會中營造一種“交通管理人人有責”的氛圍。定時播出提示中、小學生安全出行的宣傳畫面,特別是推出動畫片等中、小學生喜歡的節目時,有意識地插播一些宣傳教育公益廣告,此種宣傳方式長期堅持,久而久之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廣播電臺的交通頻道,是廣大駕駛人最喜愛的一檔節目,在學生上、下學的重點時段,連續播出提示駕駛人集中精力注意觀察路面學生行走動態及謹慎駕駛的語言,使駕駛人即覺得溫馨又不致感到枯燥乏味。新聞、出版要充分發揮本行業的獨特優勢,刊發一些事故案例,供廣大駕駛人和中小學生在平時閱讀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電信、移動等部門,也可以借用短信的方式,向廣大駕駛人群發提示短訊,提醒其在特別的時段應倍加提高警惕,慎防一不留神闖下滔天大禍。只有學校、家庭、社會都立足本職認真思考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各盡所能,采取有效措施,認真抓好中小學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才能在新的情況下對中小學生校外活動期間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不斷得到加強,才能收到既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長發育,又防止他們無序上路威脅生命安全,使他們遠離交通事故的雙重效果。綜上所述,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幸福、社會穩定息息相關。我們通過教會一個人,可以帶好一個家庭,促進一個村莊、一個工廠、一個學校,從而輻射整個社會。因此,在對中小學生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堅持用制度規范各自的履責行為,恪盡職守,親力親為,堅持用機制管理校園的交通安全,內外結合,標本兼治。讓我們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攜手,為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一、調查目的與方式方法
為了進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討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的現狀、特點、動向及教育對策,筆者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先后選取了山東省某市分布于市區、山區、礦區較有代表性的五所小學、五所中學的42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問卷采用封閉式,每道題目均有幾種答案供學生選擇,要求每題必答并獨立完成;為了使學生無所顧忌、直言不諱地表述真實想法,提供可靠信息,問卷采用了無記名式,并在“指導語”中申明:本調查只作群體研究,不作個人分析,不把結果反饋給校方或家長。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9%。在調查對象方面,中學階段主要選取高中二年級學生,計199人;小學階段主要選取五年級學生,計225人(詳見表1)。在調查內容方面,問卷分別從愛國、理想、助人、自立、自制、同情心、自信心、政治觀、英雄觀、集體觀、價值觀、學習觀、勞動觀、職業觀、榮辱觀、戀愛觀、審美觀、法制觀等方面設計了63套題目及313個選擇答案。限于篇幅,本文只從中挑選了13個典型問題,運用統計學理論和電子計算機進行了量化處理與比較分析。
骨干學生包括班組干部、團隊干部、小學少先隊員、高中共青團員。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比較
(一)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典型問題平均水平分析及其差異比較
調查表明,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的總體平均水平,包括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求學精神、生活態度、思維方法、行為習慣等方面主流上是積極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而且從目前情況來看,小學生思品總體水平明顯高于高中生總體水平。
上述狀況的形成,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于小學生在校期間受到了較多的正面教育,思想單純,上進心強,受社會腐朽思想影響較小;而高中生思想相對復雜,接觸社會較多,加之部分學校只忙于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正面教育活動開展較少,學生本人也全力以赴于將來的升學考試,不愿參加甚至不愿過問學習之外的其它活動。很顯然,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小學要艱巨得多,也重要得多。
此外,在愛國思想、時政態度、自信心、英雄觀方面,小學生與高中生差異不大。差異比較顯著的,一是“對懲治腐敗的態度”,高中生明顯比小學生認識深刻、反應強烈、旗幟鮮明、態度堅決。這說明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思想政治覺悟,批判性、正義感、責任心顯著增強,開始用評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對各種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切盼祖國繁榮昌盛,希望干部清正廉潔;二是“為別人多做些事情”,該項小學生明顯比高中生態度積極、行動自覺、堅持經常助人為樂。表明高中生的關心他人、互助合作觀念尚須加強。而差異非常顯著的,小學生平均分高于高中生平均分的典型問題依次是:(1)對談戀愛的態度,即中學生不得談戀愛的觀念;(2)對勞動的態度,即熱愛勞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3)對怪異裝扮的態度,即不穿奇裝異服、衣著整潔大方的審美觀念;(4)對考試作弊的態度,即遵守考紀光榮、違紀作弊可恥的榮辱觀念;(5)參加班組活動,即集體主義觀念;(6)為病人、災區募捐,即扶弱、濟困的同情心、愛心。而高中生平均分高于小學生平均分的典型問題則依次是:(1)有困難自已克服,即知難而進的自立自強精神;(2)對懲治腐敗的態度,即對黨中央“反腐倡廉”這一舉措的認識與評價。
(二)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典型問題得分率分析及其差異比較
1.小學生典型問題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異比較
小學生自身(內部)對思品典型問題的認識與態度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層級的,由高至低依次是:對考試作弊的態度、對雷鋒和賴寧的態度、報效祖國的志向、為病人或災區募捐、關心國家大事、參加班級活動。二是得分率在0.7層級的,由高至低依次是:為別人多做些事情、對懲治腐敗的態度、自信能取得好成績、對勞動的態度、對談戀愛的態度。三是得分率在0.5層級的,如“對怪異裝扮的態度”,認為令人討厭須嚴格禁止或從重處罰(選項1、2)約占69.6%,而說不清、無所謂或認為純粹是個人愛好、不應禁止(選項3、4、5)的占30.4%。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他們崇尚奇裝異服,而是因為小學生審美觀尚未成熟,對“怪異裝扮”的內涵缺乏準確的理解,還需在審美教育方面著力培養。四是得分率在0.2層級的,如“有困難自己克服”,這是一個小學生得分率最低、認識最模糊、最需要的加強培養、教育與訓練的重要方面。
2.高中生典型問題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異比較
高中生自身(內部)對思品典型問題的認識與態度呈多樣化態勢,大體可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層級的,集中體現在“對懲治腐敗的態度”和“對雷鋒、賴寧的態度”上。過去曾有人斷言,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推進,中學生政治觀念將愈益淡薄,參與意識漸趨“冷漠”甚至患上“政治冷血癥”。調查結果并非如此。目前高中生仍很關心我國的政治生活,只不過關注的方式已由過去的“空談政治”轉向了對政治現實的務實關注,并愿將英雄模范人物奉為自己效法的楷模而積極進取、改過遷善。二是得分率在0.7層級的,集中體現在“關心國家大事”和“志在報效祖國”上。這說明高中生已經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前途命運甚為關心,并渴望將來學有所獲、報效祖國。三是得分率在0.6層級的,主要體現在“為病人、災區募捐”、“自信能取得好成績”和“對考試作弊的態度”上。說明高中生已具有較強的同情心、自信心和羞恥心。特別是在考試方面,認為作弊可恥并應從重處罰??梢?絕大多數學生在考風考紀、學業成績方面保持了比較理性的態度,對有悖公平競爭的作弊現象十分反感。但也有個別同學認識模糊、動機不純、考風不正,對此也應引起高度重視。四是得分率在0.4層級的,主要有“為別人多做些 事情”和“參加班級活動”。可見,高中生為了應試升學,已不愿再象小學生那樣樂此不疲地踴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愿再為幫助他人而花費時間。對此,尚需加強助人為樂和集體觀念教育。五是得分率在0.3層級的,主要是“有困難自己克服”和“對勞動的態度”。可見,高中生知難而進、自力更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熱愛勞動、參加勞動的意識還顯得非常薄弱。特別是對勞動持無所謂的消極態度(選項3、4、5)的人數竟占41.7%,這是很發人深省的。六是得分率在0.2層級的,主要是“對談戀愛的態度”和“對怪異裝扮的態度?!边@是高中生得分率最低、在認識與態度上最具多樣化特點的兩個方面,選項很不集中且呈消極態勢,體現了高中生在“戀愛觀”與“審美觀”上的迷惘和困惑。這一方面與其生理成熟、思想活躍、好奇心盛、模仿力強、喜歡隨大流趕時髦有關,一方面也與他們在擴大開放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廣泛接觸外來文化,特別是受到一些黃色書刊的腐蝕、誘惑、污染有很大關系。因此,學校、社會、家庭在這方面應高度重視,齊抓共管,綜合治理。
3.小學生與高中生典型問題得分率分析及其彼此差異比較
中、小學生對十三個典型問題的認識與態度,既有相同、相近之處,又有相異、相反之點,有的甚至差異非常顯著。為明晰起見,謹將中小學生思品典型問題得分率比較圖示如下。
(三)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狀況的家庭背景分析及其差異比較
1.小學生思想品德狀況的家庭背景分析與比較
調查表明,文化、技術水平較高的家庭子女,其思想政治覺悟較高、上進心較強、學習態度端正、集體觀念較濃。就小學生思想品德13個典型問題的總平均分來看,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高居首位,工人家庭的學生位居第二,干部家庭的學生居于第三,農民家庭的學生名落第四。對此,我們分析,知識分子較為重視子女的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和成才意識培養;工人雖本身文化水平較低,但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希冀子女成為“文化人”的心情甚為迫切,因而對孩子在德才方面要求嚴格;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忙于工作事務和個人發展,無暇顧及或疏于子女教育,加之“官風”影響,使子女優越感甚濃,上進心不強;而農村地區比較閉塞、單純,對經濟腐敗等問題感觸不深,因而得分較低,以致影響了總體分。但在個別典型問題上,這種排列又有所變化。如“關心國家大事”一項的平均分就變為:農民子女居于首位;知識分子子女居于第二;干部子女居于第三;工人子女居于第四。在“對雷鋒、賴寧的態度”上,農民子女又排在第一位??梢?學生總體水平與具體問題之間也會因不同的家庭背景而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具體問題上一定要作出具體分析。
2.高中生思想品德善的家庭背景分析與比較
同小學生一樣,不同的家庭背景,會對高中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家庭背景的顯著差異,則會帶來影響的顯著差異。例如,在“對勞動的態度”方面,工農子女由于受家庭的影響,要比干部子女強;但在為“病人、災區募捐”方面,由于工農子女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等方面原因,比干部子女要差(詳見表7)。
三、新時期中小學生德育對策研究
通過本次就13個典型問題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平均水平、得分率、家庭影響幾個方面的調查、分析與比較,我們發現,目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總體上是積極向上、令人欣慰的,中小學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也是措施得力、成效顯著的。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推進,學生的思想品德日趨向多元、多向、多變方面發展,再加上有的學校重智、輕德、忽體、片面追求升學率,而致少數學生偏離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確軌道。因此調查后我們最突出的感受是: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事關我國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亟待加強和深化。德育工作者務必下大功夫認真研究當前的社會狀況、學生特點和德育對策,使學生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對此,我們有以下幾點認識、啟發和思考。
(一)在德育內容上,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傳統的民族,如仁愛、孝悌、忠恕、克己、尊親、敬長、利國、謙遜、勤敏、廉潔、公正、守信、和樂、助人、好學、儉樸等傳統美德至今仍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我國傳統美德教育特別是列寧所說的那些“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教育”,是當前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公民教育,是指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習慣的好公民的教育,是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基本教育。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中小學生的公民素質養成教育。德育內容中的公民教育對實現中小學生個體社會化、把不諳世事的孩子培養成為品學兼優、積極進取的社會型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工作“切入點”不是單從很抽象的理論原則或響亮的口號入手,而是從最基本、最切身的作為國家公民所必需的常識入手,從教人如何做“好孩子”、“好學生”開始。
(二)在德育方法上,應重視對中小學生的說服教育和集體教育。德育方法是指達成德育目標、實施德育內容、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各種影響方式和手段的總和。對此,我們曾列出六種德育方法供中小學生選擇。中小學生德育方法應以說服教育和集體教育為主。首先,說服教育注重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它比那種聲色俱厲的訓斥和嚴懲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特別是對高中生而言,他們較為重視自我價值、自我評判和自我發展,對成人的依附感減弱。因此,教育者應在尊重與理解他們的基礎上,以平等、商討的方式,促其加強自我教育、矯正不良行為、完善道德品質。其次,集體教育注重培養學生集體并通過集體活動教育學生。學生集體包括學校、班級、團隊及校內外各種學生組織。它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正如馬卡連柯所言:“不管用什么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正確組織起來的自豪的集體所能做到的一切?!痹讵剳头矫?高中生把“從重處罰”排在第三位、“獎勵為主”排在第五位;而小學生則把“獎勵為主”排在第三位、“從重處罰”排在第六位??梢?高中生比較贊同“說服教育與嚴格管理相結合”的德育方法,主張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并對違紀者嚴肅處理;而小學生則希望教師以贊揚、表彰、獎賞的形式正面引導和教育。他們對那種粗暴的訓斥、處分、體罰或變相體罰方法十分反感,因而將“從重處罰”列為最差的德育方法。遺憾的是,個別教師目前仍把處罰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作為“教育”學生的“尚方寶劍”而屢試不止,這與社會主義學校的性質、任務及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格格不入的,是學校教育應該堅決禁止的。
(三)在德育途徑上,要注意對中小學生區別對待,使之渠道暢通、全面推動、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由表9排序可見,小學生把教師、班主任視為最重要的德育指導者,列居首位。這是因為小學生接觸社會少、依賴性大、模仿力強,教師、班主任是他們心目中知識的化身、處世的楷 模,享有崇高威望。因此,班主任應創造性地通過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隊會、報告會、參觀、訪問、游覽、社會調查、義務勞動、觀看影劇、閱讀書刊等等,對學生進行教育,并用自己率先垂范的身教影響學生。任課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以自己堪為人師的政治態度、道德情操、言談舉止、工作作風等影響學生。然而,高中生則把“同學交往”列居德育途徑的首位。這是因為高中生對教師已失去了小學階段那種圣潔般的崇拜,班主任也不再象小學階段那樣實施“包班制”,而且教師眾多,班主任有時并非主課教師。加之高中生正值青春期發育階段,具有一種閉鎖心理,不愿再輕意吐露內心的“小秘密”,尤其對成年人,開始具有防范心理,言談舉止常帶有掩飾、隱蔽、婉曲、內傾的特點,因而往往把同伴間的彼此真誠、坦白、親密、互助作為友誼的宗旨,重視同伴群體關系,富有較強的小團體意識。遇到問題時,愿向同年齡、同性別、同鄉或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伙伴”傾吐而不肯向父母、教師透露,因而同學交往或曰“友伴群”關系成了影響高中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友伴群”作用的生動寫照。因此,教育者應注意引導和指導高中生穩妥交友、謹慎擇群。
還應指出,中小學生都把“觀察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德育途徑。小學生將其列居第二位,高中生將其列居第三位。所謂觀察學習,是指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習得復雜行為的過程,其主要形式是模仿和認同。模仿是指學生對偉人、英雄、模范、標兵及身邊的好人好事等榜樣行為的仿效,而認同是學生把觀察到的榜樣行為進行內化的過程,即把榜樣的思想品德、行為方式等轉化為自己的品德行為。可見,中小學生觀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外化與內化、他律與自律、接受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過程。
此外,不知是偶然巧合還是必然結果,中小學生在下列三條德育途徑的選擇上排序完全一致:家長,第四位;思想政治課,第五位;團隊組織,第六位?,F據調查情況分別作一探究。
其一,關于家長問題。家庭是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環境。家庭成員特別是家長的思想意識、文化修養、職業特點、經濟狀況、居住條件、生活作風、工作態度、睦鄰關系、行為習慣等,無不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個性品質。由于血緣與經濟關系,其教育和影響具有早期、具體、長效、深刻的特點,而且不僅直接影響其子女本人,還會通過學生影響整個班級的思想品德風貌和德育工作效力。因此,要切實搞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與密切配合。
其二,關于思想政治課問題。該課在小學為“思想品德課”,在高中為“政治課”。按理說,這門課應該成為德育的重要途徑甚或主要途徑。但本次調查中中小學生均將其將排在了第五位,普遍對該課程興趣不濃、評價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德育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形成理論與現實的脫節或錯位,而且德育內容松散、死板、變化性大、教條性強、邏輯性差;另一方面是部分任課教師講授水平不高、教學方法單一、時代觀念欠缺,使學生難以體會德育課程對人生追求的導航作用,未能滿足學生心態復雜化、多元化傾向的需求,從而導致學生對教師認同的減弱,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此外,社會上商業文化、經濟大潮對學生思想的負面沖擊,也使學生與嚴肅行教的教師拉開了一段距離。特別是有的高中,只把政治課視為高考的“撈分課”,平時不是很好地向學生進行思想性政治教育,只是在高考前引導學生死記硬背、猜題押題。這就丟掉了這門課的主旨和靈魂。我們說,德育即心育。思想政治課應針對學生的真實心態,捕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新、實、活地進行德育滲透。
其三,關于團隊組織問題。本來,共青團之于高中生,少先隊之于小學生,應該是個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自我教育群團組織,是學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但中小學生卻將其排在了德育途徑的最末一位,很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學校只顧抓教學質量、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團隊組織的教育功能和組織建設;二是團隊組織名不副實、紀律松懈,活動不正常,沒有真正成為學生可信賴、可依賴的群眾組織;三是團隊干部素質不高、能力較差,缺乏號召力和感染力,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參加團隊活動。這也是一個值得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視的問題。公務員之家
(四)在德育環境上,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芭钌橹?不扶而直”,形象地說明了環境的重要作用。優化學校育人環境,即人為地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品學兼優的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概括為“硬環境”與“軟環境”兩大方面。硬環境,是指人化了的自然環境,或稱物質環境;軟環境,是指學生的群體心理環境,或稱精神環境。學校應注意育人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與教育。由于學校環境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可控性和導向性,因此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發展,有著某種決定性的教育意義。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都具有兩重性。如按國家教改要求,中小學校取消了早晚自習課,這是對強化學生素質教育,提高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但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帶來了一些難點和問題。本文就是就對中小學校取消早晚自習課后,給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帶來的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做一些探討。
隨著中小學校取消早晚自習課教改措施的實施,雖然學生在校的時間少了,但是出現了“三多”:就是學生校外自由活動的時間多了;個人或結伴參與道路交通活動的機會多了;道路交通對學生構成的危險增多了。從心理學角度講,做為中小學生,老師講的話要比家長說的話更具有權威性;在校的班集體生活,對學生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約束性。因此,取消早晚自習課后,學生離開學校,離開老師,離開班集體的時間延長了,學生分散活動的自由度增加了,單獨或結伴上街,外出活動的機會增多了。加之中小學生所獨具的好奇、好動、好強等特點。在路上行駛時,見什么都新鮮,總要多看上幾眼,極易造成精力分散,而且一旦結伴而行,極可能因玩興大發而忽視了交通安全,一旦在公路上因爭強好勝比起車技、賽起車速、追逐打鬧起來,更會險象環生。針對中小學生取消早晚自習課后,對學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方面派生出來的“三多”問題,筆者認為應注重發揮好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作用,采取三抓之策,才能使學生校外活動期間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是抓源頭,學校要強化中小學生的交通法制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規范人們道路交通行為的法律依據。做為學校一是認真按照唐山市政府在20__年創建平安暢通縣區活動方案中提出的,關于在全市中小學校每一周或兩周要上一節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識課的要求。對中小學生實行正規化、系統化、經?;牡缆方煌ò踩芍R教育。法治教育到了位,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識水平提高了,依法行路的自覺性增強了,就等于抓住了對學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的根本。同時學校還應在每周給學生安排一定的社會活動,在有組織,有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讓學生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滿足學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長的需要。只要抓好了上述兩點,無論學生校外活動的時間多長,其自身的道路交通安全必定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是抓引導,家長要妥善安排學生的校外活動內容。好奇、好動、好強是青少年的天性。一味的嚴管,放學后就把學生封在家中與世隔絕。就會背離了中小學校取消早晚自習課教改措施的初衷,磨滅了青少年的天性,使他們由書呆子變家呆子,不利于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此,做為學生家長,就要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取消早自習課后,學生在家中的時間變長的實際,科學安排學生的校外活動內容。更要特別注意經常安排自己或成人親屬、親友帶孩子出門購物、串門、郊游或一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是抓聯動,社會各界要對中小學生獻出關愛之心。社會各界要對中小學生的校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倍加關注。各級政府要結合物業管理等部門和社會熱心人士,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安排,政府撥款,公益贊助來增建、完善農村、城區、社區中小學生校外活動的設施和場所,為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具有吸引力的校外活動環境。青少年宮、科技場館要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動內容,吸引中小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文藝工作者要在多創作適應少年兒童的讀物和文藝作品方面下功夫,為中小學生提供充裕的科學向上的課外讀物和作品,為他們安全、快樂、健康的成長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
只有學校、家庭、社會都立足本職緊緊圍繞“三多”來思考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各盡所能,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和解決中小學生在取消早晚自習課后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才能在新的情況下對中小學生校外活動期間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不斷得到加強,才能收到既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長發育,又防止他們無序上路威脅生命安全,使他們遠離交通事故的雙重效果。
毋容質疑,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先決條件和關鍵任務。新時期的教師應明確德育觀包括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以及采取的德育方式,方法和途徑。在當前強調發展智能、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德育的作用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強。那么,小學教師應如何聯系當前形勢,結合小學生特定的身心發育時期,制訂行之有效的德育措施呢?本人認為有機地分配調控、使用“感化機制”、“激勵機制”、“跟蹤機制”、和“反饋機制”等教育手段,細致工作,長抓不懈,一定能讓小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一、 感化機制。
這一教育機制要求教師以真情實感對待學生,用真摯溫暖的愛心去感動,轉化學生的德育觀,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決定新時代的兒童不要“師道尊嚴”,而渴求教師既為良師,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模范,也可以傾吐心聲的港灣。由此,教師的德育方法必須傾以真摯的愛心,把任重道遠的工作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醞釀,發酵,以至達到預期目的。
曾有一名叫黃曉斌的學生,原活潑伶俐,談笑風生,沒想到第二學期伊始,便發現他郁悶不樂,常在教室發呆,少與他人搭訕,談笑,一反上學期的表現,著實令人不解。更令人意外的是,開學二周后的他竟無故逃學。家訪之余,方知他母親剛去世,父親借酒消愁,家庭環境驟變。這就是黃曉斌同學變得孤獨乃至逃課的癥結所在。我體會到母愛的失去使他缺乏溫暖,父親的酗酒更使他消極厭學。于是,我主動多次與他促膝談心,列舉一些孤兒成才的故事,課余時間多給他補課,讓他的成績提高起來;給他購買學習用品,假日甚至為他漿洗衣服……,真情的付出沒有白費,他把我當成朋友,當成姐姐,敢于把心里的悲與苦說給我聽,一改孤苦無依的表現,他又變得聰明活潑,談笑風生了,學業成績也蒸蒸日上。
二、激勵機制。
這種機制指用激發,獎勵的手段促進中后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轉化工作。多數中后進生在為人處事上,對待學業上,都存在瞻前顧后,畏手縮腳的心理,甚至有自卑,自棄的思想傾向。教師如果未能采用良好的誘導方法,為學生打氣加油,幫學生制訂奮斗目標,使他們奮發向上的話,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前面所列舉的情況。因此,有計劃地激發學生自強自信心理,合理采用獎勵手段也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機制。
一名叫黃洵的六年級同學,就因為心理上存在很大壓力,唯恐自己腦瓜不如人,升中考不如意而灰心消極,顧慮重重,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愁悶,彷徨。在獲悉其內心世界的同時,本人即刻導以語重心長的談話,把她學習勤奮,肯動腦筋等“閃光點”說給她自己知道,樹立她的自信心,讓她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進而,本人幫她制訂了學習計劃,傳授一些適合她的學習方法,用階段性的進步為目標,用“紅花少年”,“進步獎”等獎勵手段為激發因素。從此,黃洵同學發憤圖強,不懂就問,扎實堅毅地攻關,一步一個腳印,功夫不負有心人,每個階段性的進步她都達標了,每一種獎勵她都獲得了??粗峙酹劆畹奶鹛鹦θ?看著她孜孜不倦的認真勁兒。本人也會心地笑了,獎勵機制產生效用啦!
三、跟蹤機制。
顧名思義,這種機制指對學生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專門“對付”那些反復無常的后進生,頑劣生。
特殊的年齡賦予小學生反復的心理特點,因為他們很容易受家庭環境,社會氛圍,社會輿論所左右,在旁鶩、徘徊之時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們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師不能因為差生的反復而灰心喪氣,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認定學生“無可救藥”,相反,更應該嘗試改變教法,另辟蹊徑,重臻佳境。對此,跟蹤機制不失為有力的一著。
在跟蹤機制中我具體做法如下:
(一)掌握跟蹤檔案。
教師對容易反復的后進生應分門別類,把他們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況等內容寫成資料,制成檔案,做到對學生了如指掌,對學生的反復有先見先知的預算,爭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
(二)建立跟蹤卡。
深入了解掌握學生品德檔案后,應因人而異,建立對應跟蹤卡,定期對學生行為,思想動向進行觀察,記錄,及時發現反復苗頭,緊抓不放,適時教誨,防微杜漸。當然,跟蹤卡上絕對少不了學生進步的表現,轉化的兆頭,這些尤為重要,要教師能及時表揚,促其上進,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層樓。
(三)檢測跟蹤信息。
學生的表現,思想觀念的改變這些跟蹤信息的來源大致有兩方面:教師親自觀察到的;教師聽說到的。雖有“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之說,但事物的真理往往會被它隱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聽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實,這決定了跟蹤信息的難度。教師應不厭其煩,永遠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學生的變化,不要讓道聽途說所欺騙,也不能為學生一時的好表現所蒙蔽,應該用真情實感去對待他們,發現他們隱藏起來的真實世界,反復變化難以捉摸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的檢測才是真實的,學生的進步與否的評價才是恰如其分的。
當然,跟蹤機制需要恒心與毅力,教師應鍥而不舍地進行教育,活用教育機智,才能立竿見影。
四、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是檢驗學生德育表現的又一有力方式。它可以通過班級中的成員,班干部的評價獲悉,還可以通過學生家長的評價了解,使教師心中有數,更科學地評價學生。其中,家訪是必要的一環,它能把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聯系起來,結成一條多元化的橋梁,能多層次,多方位地選擇教育學生的途徑。
有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叫銳鑫,他在班中是骨干,學科的帶頭人,樂于幫助后進生,積極參加各科文體活動??梢哉f,這樣的學生似乎無可挑剔??墒且患以L,家長卻道出他在家庭的表現。養尊處優的銳鑫從不幫忙家務活,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活,對父母的態度比較粗魯,動不動撒嬌耍賴,好大一個“淘氣包”。這樣的反饋信息跟該生在校的表現大相徑庭,對此,本人又須與該生促膝談心,曉以情理,教育他在校 是個好學生,,在家必須是個好兒子,長大才能成為社會一名好青年的道理,要求他改變對父母的態度,發揚在校的優良作風,幫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農活等。的確,銳鑫同學在教師和家長相互溝通,相互教育下,他進步了,成為一名真正“無可挑剔”的好學生,好孩子。
反饋機制還要求教師聯系社會形勢,社會輿論,矯正學生思想中的一些不良苗頭,譬如對社會流傳的“讀書無用論”,“有錢就有一切”的拜金主義等有害思想,教師需直言不諱地指出其危害性,從其他名人名家的故事中為學生樹立楷模,勇于同社會有害言論作斗爭,拒絕受腐蝕毒害。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感化機制”、“激勵機制”、“跟蹤機制”和“反饋機制”在小學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誠然,德育教育系復雜多元的,需要教師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積累經驗,發揚教育機智,尋找更科學可行的教育機制。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前面的幾種教育機制絕非獨立不群的,相反,卻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它需要教師憑經驗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時也可以綜合起來運用,對一個班集體,一個科級或一個學校的德育工作(特別是后進生轉化工作)都能起添磚加瓦的作用!
論文摘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所以,教師不僅應當是一名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一個學生思想的塑造者。教學中,利用生活世界的活動和交往;文質兼美的文本;校園環境的“軟硬”作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良好的師德師風,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教育與傳授知識結合起來,培養真正智與德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論文關鍵詞:生活世界的活動和交往;文本;校園環境;活動;師德師風,學生品德養成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審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所以,有人提出教師不僅應當是—名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一個學生思想的塑造者。教學中,不能將育人的德育工作被教書的任務沖淡了,應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教育與傳授知識結合起來,堅持德育為首,培養真正智與德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一、利用生活世界的活動和交往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不一定會影響他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鄙钍澜缡侨松嬖诘谋尘埃侨松鷥r值得以實現的基礎,為人生奠定了基礎,生活世界構成了學生道德認識的各種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耳濡目染的得到體悟,踐行道德認識,確立道德信仰。因此,教師要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活動和交往,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首先,學生在校的時間要比在家的時間長,與師生交往的時間自然也比較多,受心理困擾,有的學生樂于交往,有的不愿意交往,有的不會交往,還有的害怕交往。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創造各種情境,讓學生學習禮儀行為,學說禮貌用語,教會學生如何與人交際,遇事該怎么辦,指導學生主動地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安慰別人,團結友愛,共享歡樂。
其次,開展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傳統的“灌輸”、“說教”型的德育教學方式,師生之間是赤裸裸的權威與服從的關系。自我教育就是讓學生用道德規范自己、約束自己。自我教育,立足于學生自己認知、自己領悟、自己體驗、自己抉擇、自己踐行,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滿足其內在的道德需要,體現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在道德實踐中,學生可以開展討論,輪流值日等形式,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但在學生的自我教育中不能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在尊重、理解、愛護學生的基礎上,要用自己的言行、學識、境界、風范去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思考、理解、體驗、選擇和行動。
再次,教會學生“學會科學選擇”。30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的經濟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電腦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學生接觸的信息呈現出多樣化,不可控制。受一些家長的文化水平、價值觀的影響,學生的個人道德取向極易“偏軌”。只有教會學生選擇,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覺醒,才不至于融入團隊、集體時,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成為“問題兒童?!?
二、讓學生的“理、情、行”在文質兼美的文本中得以升華
在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中,“理、情、行”是一個整體,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以文本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與其他課程相比,語文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德育內容就分散在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里。
如冀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用心去品味,那生動感人的場面肯定會讓你難以釋懷:“他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三十六個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當挖到第三十八個小時的時候,他突然聽見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我們聽到孩子這至真至誠的呼喚,仿佛看到了父親那近乎瘋狂的執著,以及當他聽到底下突然傳出孩子的聲音時的那份狂喜,不得不使人熱淚盈眶。因為在這瘋狂和喜悅的背后包蘊著神圣的父愛,這種愛是多么的真摯、純潔,無私。這難道不讓你感動嗎?如果這位父親在地震中沒有一種執著的精神和不放棄的意志,那么,他將會失去兒子。這個故事讓學生感到父愛深沉和偉大的同時,也不知不覺中將“相互信任,互相幫助”的美好品質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了熏陶。
再如:冀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閱讀鏈接“永遠的榜樣——雷鋒”一課?!叭绻闶且坏嗡?,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薄拔以冈诒╋L雨中——艱苦的斗爭中鍛煉自己,不愿在平平靜靜的日子里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些英雄的心語,學生都能倒背如流。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雷鋒的平凡和偉大,教學后,我組織學生觀看了影片《離開雷鋒的日子》。在影片中,學生知道了雷鋒的真正死因;認識了雷鋒的戰友——喬安山,看到了喬安山叔叔是怎樣的在與假、惡、丑作斗爭,是怎樣的在傳遞雷鋒叔叔的真、善、美。雷鋒是一個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做的事情太平凡,正是一件件不起眼的平凡小事,折射出了雷鋒廣闊的胸襟、品德的高尚、精神的偉大。學生在觀后的交流中說道:“我要向雷鋒叔叔學習,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我好隨手丟垃圾,以后我要改掉這個壞習慣?!薄翱戳诉@部影片,我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薄拔蚁M蠹叶寄軒椭鷦e人。‘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嘛!”……學生的認識有的具體,有的膚淺,但我感覺到了雷鋒精神正在學生中傳遞。教學中學生能把自己擺進去,進入角色,教學所需要的情感氣氛也就達到了,學生由知到行,知行統一的目標也就不難實現了。
三、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軟硬’作用,讓學生“不扶而直”
古人有語:“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沙俱黑”。說的就是環境對育人的影響。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作用意義深遠。我們將校園環境的德育教育分為硬環境教育和軟環境教育。正如一位專家所說的,學校的每垛墻都能說話,并且能講出最美的語言來。這就是硬環境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就屬硬環境德育教育的范疇,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我們可以把教學樓取名為“求知樓”,把試驗樓取名為“探索樓”;可以給每個樓道取上名字,“孔子樓道”、“安全樓道”、“常規知識樓道”,并將相應的內容利用展板懸掛在樓道的兩側;也可以利用櫥窗展示一些名人故事、古典精髓(如‘弟子規’)等。相信學校的一草一木,一條路,一塊標語牌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軟環境德育教育是指校風、校紀和班級的微觀環境、宿舍文化等。學??蓪⑿oL、校訓、教風、學風、?;?、校歌、日常管理細則等印成小冊子,師生人手一份。要教會學生唱校歌,可在每次的升國旗儀式中讓全體學生誦讀學生誓詞,還可以利用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可以把本班的班級姓名、班級口號、班風、班級公約、班級形象、管理理念等制成牌匾,掛在本班門口,讓每個學生“心知肚明”。
21世紀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是全新的,以往那種“三句好話不如一頓教鞭”的做法,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是行不通的。作為班主任,我深知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家園,是學生心理上的“家”。要想把這個“家”建設得更加完善,使學生在這個大家庭中健康成長,班主任必須竭盡全力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氛圍。在班級管理中我有這樣一招:我在黑板上開辟了一塊兒“特區”——老師們常不會板書到內容的黑板兩側。眾所周知,幾乎每位任課教師都習慣把板書內容寫在黑板的中間位置,目的就是為了照顧座位靠墻的前排學生,以使人人都能看到板書內容。久而久之,一塊黑板就會出現顏色深淺不同的兩塊兒區域。為了發揮整塊黑板的功能,我將黑板的兩側劃成了“特區”。在這塊兒“特區”上,我寫上了一些諺語、歇后語、古詩詞、名言警句,每周一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與人爭志,不與人爭氣”,“花開在春天,立志在少年”,“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誠實比空話值錢,行動比語言有力”。這些都是“特區”的產品。這樣不僅幫助了學生積累課外知識,對學生的品行也是一種啟示。學生在美觀、溫馨、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里學習、生活,猶如“春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
四、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平臺,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完善個性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個性才能作用于個性的發揚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關系到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有的放矢的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種活動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更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如:在“清明節”組織學生祭掃革命烈士陵園,在緬懷革命烈士豐功偉績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應繼承革命烈士遺志,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把革命紅旗代代相傳可以以少先隊為陣地,堅持開展以各種活動為載體的德育教育,如“人人爭當三好”,“我向雷鋒叔叔學習”活動;“如何使用零花錢”,“我是校園小主人”,“爸爸、媽媽我能幫你做”主題班會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如“美化家鄉,我來參與”的植樹活動,“凈化環境,從我做起”的校園簽名活動等。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肯定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新的收獲。
去年暑假,我給學生布置作業,觀看“2008北京奧運會”,尤其是觀看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比賽,并統計中國獎牌的數量。在這項作業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當《義勇軍進行曲》在賽場上奏響時,會深感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愛國之情油然而生。2009年l0月1日是祖國的60歲生日,通過組織觀看盛大的閱兵式,學生感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自然會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積極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精心搭建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活動平臺,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互相銜接。定期召開家長談心會,家長學校開展教育理論培訓等活動,學生家長就可以了解更多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就會逐步滲透到學生家長的心中。這些活動的開展,促使家長更加尊重孩子,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我們的社會也會更加和諧穩定。
五、用良好的師德師風。引領學生茁壯成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人格、學識、風貌以良好的師德師風來體現,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身教重于言教”嘛!我們要不斷用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充實自己,完善教學技巧和方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使自己更能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始終站在文化的前沿,疏導文明行進的方向。
一些老師在學生、家長和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往往不是以嚴出名,而是以德服人。教師要善于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撥動學生的心弦;用良好的形象,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引領學生茁壯成長。教師“行為示范,為人師表”的精髓即在于此。
總之,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實效,學生就能實現從“道德認識”向“道德實踐”的轉變。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交往禮儀 養成教育 內容設計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小學生交往禮儀是指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老師、家長、同學、朋友及其他人員交往中體現良好禮節、習慣等行為方式。它是一種養成教育,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化、時代化、序列化的內容體系。依據小學生身心特點、認知能力,可以將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內容設計為“三級九檔”。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對整個社會的凈化與美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小學生交往禮儀是指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老師、家長、同學、朋友及其他人員交往中體現良好禮節、習慣等行為方式。禮儀是交往的產物,由交往產生,隨著交往的發展而進步。所謂交往,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接觸,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雙向或多向行為。在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中,進行交際的雙方或多方通過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達到’溝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發展友誼、互利合作的目的?!敖煌巧鐣畹拈_端,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苯煌仁亲鳛槿祟惖某蓡T所必需的,也是人們生活順利的重要標志。可以說,離開了交往,人們的生活寸步難行。人類生活離不開人際間的交往,怎樣開展交往?“禮儀”為人們的交往運載了文化認同、觀念認同,以及一整套相應的語言、行為模式與規范。交往禮儀,即在交往中要實踐和遵循的模式與規范。
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所謂“養成”,就是培養而形成。“養成”始于“養”,終于“成”?!梆B”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起點,人類形成之初,原始人為了生存,除了采集野生植物,還要進行狩獵。后來,人們逐步地認識了野生植物的生長規律和野生動物的習性,于是就開始種殖植物馴養動物,并取得了成功,由此開創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起點。這一“養”的過程,就是“馴、育、培”的過程。人的養成不同于動植物馴化之處在于它具有社會性特征,是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人的社會化關鍵在少年時期,因而禮儀養成的最佳時間是個體社會化初始時期,所以我們強調交往禮儀養成從小學生抓起?!靶W生交往禮儀養成”就是要在個體社會化初始階段——小學階段通過一系列教育干預使禮儀成為小學生交往中的實際行動,讓交往禮儀內化為小學生品德和性格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茍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茍子·儒效)。可見,聞見和知雖然重要,但不如行重要,行是學問的目的,養成是禮儀教育的目的。黑格爾認為,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才可以說他是有德的。那么同樣可以說,一個人做了一次或兩次合乎禮儀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禮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才可以說他是有禮的。小學生交往禮儀養成要通過長期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在交往實際中把合乎禮儀的言行固化。小學生交往禮儀養成應以“養”為手段,以“成”為目的。
二
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作為小學德育的重要部分,是時代的需要,是文明禮貌的具體表現,也是促進、加強和改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手段。必須強調的是,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不同于其它形式的禮儀教育,它的對象是孩子。對孩子提要求要“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提出的要求要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币虼?,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要建立一套科學化、時代化、序列化的內容體系,使孩子們在相應的年齡階段得到潛移默化交往禮儀行為養成,開心快樂地學會交往,學會與人友好相處。依據小學生身心特點、認知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將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內容設計為“三級九檔”,即將交往禮儀養成要求全面落實在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階段的序列中,每個階段又根據學生層次分為“一、二、三”檔,一檔是該階段每個學生都必須做到的交往禮儀基本要求,可以稱為“普遍檔”,二檔是在做好一檔的基礎上,對大部分有能力達到的學生提出的交往禮儀要求,可稱為“提高檔”,三檔是在能做好一檔、二檔的學生中小部分表現突出的學生提出的拔高要求,可稱為“優秀檔”。具體內容如下:
(一)低年級階段(一、二年級)
一檔:1.上下課起立,雙手自然下垂,向老師行注目禮,問好(或向老師再見)。2.進校第一次見老師,微笑問好,離校時主動與老師再見。3.每天起初見到同學,互相問好。4.自己離(歸)家時,向家長打招呼。5.會使用禮貌用語: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
二檔:6.課堂提問要先舉手,答問要立正。7.進老師辦公室,喊報告或敲門,聽到“請進”或看到示意方可進人,并主動與辦公室內的老師打招呼。8.出人教室不擁擠,樓內行走,慢步輕聲靠右行。9.對待同學不起、不叫綽號。10.家長離(歸)家時,主動打招呼,遞接物品有禮貌。
三檔:11.和老師談話時,適時適度的與老師交流,虛心接受指教。12.尊重老師,不在背后議論老師。與老師意見有分歧時,以尊敬的態度,主動與老師交換意見。13.同學有進步,要衷心祝賀,不嫉妒;要熱情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自私;同學遇到不幸,要同情安慰,不旁觀。14.認真聽長輩談話,不隨便打斷長輩的話。巧對爺爺、奶奶等長輩要用尊稱。
(二)中年級階段(三、四年級)
一檔:1.校園里要保持儀容整潔,正確行隊禮。2.就餐先請長輩人座,自己再人座。3.接聽電話、打電話時使用文明用語。4.做客時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再進人,進門先問好。t.待客要熱情,稱呼有禮貌。
二檔:6.在集體活動中懂得互相尊重、相互謙讓。7.用餐時不高聲交談,咀嚼不要太響。8.打電話時保持聲音柔和清楚,放話機時應講“打擾了”或“再見”之類的交際用語。 9.做客時不隨便翻動主人的東西。10待客時要主動請坐,雙手端茶敬客人。
三檔:11.樂于與人合作,能聽取別人的合理意見,不固執己見。12.學校來客人時,主動問好,并為客人引路。13.用餐時,懂得給長輩盛飯、用公筷敬菜。14.咳嗽、打噴嚏時,不要面向餐桌或其他人,或用餐巾紙捂住嘴。15.主人(客人)發問時,要大大方方地回答,語言要客氣。
(三)高年級階段(五、六年級)
一檔:1.與人交談時態度誠懇、語言文雅、舉止大方。2.看見老幼病殘孕和懷抱嬰兒的乘客主動讓座。3.在公共場合,要做到人多排隊,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紙屑等。4.尊重他人,遇到問路,認真指路;遇外賓要有禮貌,熱情大方,不圍觀尾隨。5.網絡聯系時,要文明。
二檔:6.與人交談時眼睛凝視對方,認真聆聽對方談話。7.觀看演出時,不亂喊、不起哄。8.尊重別人的飲食習慣。9.尊重同學、客人的民族習慣。10.要善于網上與人文明交流,不瀏覽、不發送不良信息。
三檔:11.做到“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12.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禮、不失約、不誤時。13.與外賓見面交談時要落落大方、以禮相待。14.使用好基本體態語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禮讓、回答問題起立。巧不進營業性電子游戲廳、網吧,不沉溺虛擬時空,不在網上侮辱欺詐他人。
三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提出:“個人如果丟失了文明禮貌,就難以在人群中生存;集體丟失了文明禮貌,就會在競爭中敗北;社會如果丟失了文明禮貌,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無窮災難。弘揚中華禮儀的優良傳統,提高青少年的禮儀水平,培養彬彬有禮的21世紀中國公民,光大禮儀之邦的美好形象,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禮儀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征,也是治國教民的經典,還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良好的禮儀對整個社會的凈化與美化起著積極的作用。隨著對外開放,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公民穿衣打扮、舉手投足雖然是個人的小事,但小節之處顯精神,舉止言談見文化。不拘小節,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將會有損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造成的損害將是無形和難以估量的。交往禮儀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因此,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是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國民素質提高的教育,是為中國走向世界打下堅實基礎的教育。
【論文關鍵詞】農村小學
養成教育
細節
【論文摘要】好習慣終身受益,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于教育任務的完成,對于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農村有著特殊的教育環境,對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小學生行為教育應該因地制宜,從細節入手。本文結合教育實踐探究農村小學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培根也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年齡尚幼的小學生正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習慣終身受益,作為學校教育者,在引導并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通過實踐與學習,我認為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要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細節做起。
一、要求要“低”一點
由于農村生活環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一段時間以來,校園里小學生亂扔垃圾的現象很嚴重,特別是中午期間,校門前后紙屑亂飛,垃圾遍地,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環境整潔,破壞了校園的和諧氛圍,讓教師們很頭痛。怎樣糾正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徹底改變校園臟亂差的狀況,筆者仔細分析其中原因,決定從小學生自身行為規范的塑造人手。學校德育處向全校學生發出了第一份“我愛我校,從我做起”的倡議書,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以校為家,共同簽名鄭重承諾:不在校內亂丟一片紙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簡單的簽名,卻許下了一個重重的諾言,同時我們注重每天衛生打掃,加強平時檢查和監督,兩周后校園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月后德育處向同學們發出了第二份倡議書“彎彎腰”,要求學生看見紙屑、垃圾撿起它。此項活動自始至終訓練著學生不亂丟亂扔的行為習慣,為凈化校園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育要“實”一點
道德品質是人生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有時候很難把握,我們德育工作者常有這樣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誨,對學生來說收獲甚微。像愛祖國,愛黨之類的大道理,對于生活在殷實家庭的中小學生來說,教育者的語言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諸如此類的疑惑和難以把握讓教育者感到尷尬。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小學德育要走出這種“唱高調,不實際”的誤區,一定要從實際生活人手,講究教育實效。如上面例子,怎樣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講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看相關的戰爭影片與書籍,這似乎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遠了。我們應該在教育中讓孩子知道該怎樣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并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譬如開展如“好孩子,做家務”的活動。用實際的行動取代高調的口號,讓養成教育變得務實而有效。
三、評價要“細”一點
行為習慣就是生活中的細處,養成好的習慣就是做好生活中、學習中的細小地方。筆者所在的農村小學因為近年來布局調整,學校合并后,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為此學校德育處為了便于學校日常規范管理和平時各班級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制定了學校一日常規細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細則》,我們認為在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上,應集中在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四個方面,并進一步將四大方面一一細化,如“文明禮儀”這一重點的訓練要點有:1.認真參加升旗儀式;2.團結同學,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3.尊敬教師,見到教師要主動問候;4.尊敬長輩,學會照顧和感謝親人;5.會使用文明用語;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鬧;積極參加活動,觀看比賽或演出時文明有序等。每天學校藍色小隊(負責紀律禮儀檢查),綠色小隊(負責衛生檢查),黃色小隊(負責兩操檢查),紅色小隊(負責文明監督),四個小隊的隊干部依據細則要求對全校各班級常規情況進行檢查評比,鼓勵各班爭創“文明班級”。班主任則依據細則》要求上的規定加深了對班級的常規管理,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方法要“活”一點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是我們對小學生思想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一年級小學生剛從幼兒園步人小學,只有在良好行為習慣的保證下,學生才能學會認識、學會合作,學會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平時站隊做操時,學生會在班主任老師的引導下說:“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靜齊……”,這樣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有些低年級孩子上課不能專心聽講,老師給他們自編了一個童話,說一個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孩子與文具們的故事,小男孩上課玩弄爸爸給他買的新文具,老師講的課他也聽不進去,文具們不和他交朋友,最后小男孩克服上課開小差的壞習慣,做到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動腦……事實證明,這些充滿著童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兒歌或童話,給我們德育帶來了預期效果。如果我們能把適應未成年人成長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從他們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的事例,通過深入淺出的載體,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故事,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良好的效果。接下來的日子里課堂上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也總能看到他們端坐的身影。此時此刻,筆者不禁想起烏申斯基說過的一句話:“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迸c其嚴肅地說上幾十旬“上課不要做小動作”的話,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們一起走進童話世界。
五、懲罰要“加”一點
“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孫云曉語)恰當地懲罰會使學生在內心深處深刻反省自己,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教育者如果熟視無睹,放任不管,就會影響到其它學生,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是違反紀律,或認為即使違反了,教師也不敢處理,久而久之,待你非處理不可時,再去批評懲罰,他們就極可能不接受你的處理。我校就有一個規定,如果學生在校園里亂扔紙屑或垃圾被紅色監督小隊員發現,除了將該生行為通知到班級外,學校德育處還給他們加~點懲罰——當一天的“小義工”,如組織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巡察校園環境,及時撿起校園中雜物,或暫時行使紅色監督小隊員的職責監督校園不文明現象等。其實學生不可避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正確處理,在正面教育引導的基礎上,施以適當的并有針對性的懲罰措施,讓學生為自己行為負責,也著實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糾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復的教育中才能養成,只要我們老師堅持不懈,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從細節開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論文關鍵詞: 小學生 想象 發展特點 實踐意義
論文摘要: 想象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與兒童思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兒童創造力的培養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以學齡初期的小學生作為探究對象,重點闡述這一特殊發展階段兒童想象的基本特點,揭示其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為小學教學實踐的組織開展提供參考價值。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指在頭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形象性和新穎性是想象活動的基本特點。想象不僅可以創造人們未曾知覺過的事物的形象,還可以創造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一種借助語言為工具、以知識經驗為中介的高級認知活動。
想象有多種分類方式。按照想象活動是否有目的性,可以分為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按照想象活動的新穎程度,可以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后者的創造性水平更高。
想象與思維的發展具有密切聯系。一方面,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是想象的基礎,這種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是想象系統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另一方面,想象的發展可以為思維提供豐富的素材,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兒童的創造性。
二、學齡初期兒童想象發展的特點
學齡初期的兒童,其想象的發展整體處于過渡狀態。即,由學前期占主導地位的無意想象、再造想象、脫離現實性的想象,向學齡中后期(初高中)的有意想象、創造想象、趨于現實的想象過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兒童進入學校之后,在教學的影響下,須按照教學目標的指引產生符合要求的想象。如:在作文課中,兒童要圍繞作文的主題進行構思;在繪畫中,按照特定的要求進行構圖設計。
2、想象的創造性水平提升。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想象,仍和學前兒童類似,集中體現在模仿和簡單再現,很少有創造性成分。隨著年齡的增長,伴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言語能力及思維水平的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兒童的創造性想象逐漸發展起來。他們能夠依據已有的經驗,對已經獲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具有創造性的改造,從而產生相應的創造性成果。
余強等人通過研究小學生在繪畫中對物體動態的表現方式,來反映不同年級兒童創造水平的差異。實驗結果顯示,88?的一年級兒童選擇“畫在紙面上端”來表現“飛機飛得很高”,而86?的四年級兒童選擇“以云襯托”的表現方式。
3、想象的概括性提高。這與思維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發展密切相關。低年級兒童不管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都具有很大的具體性、直觀性。研究表明:小學一二年級兒童在朗讀或講述的時候,經常需要圖畫或具體形象作支柱,否則描述或想象任務情景就會感到困難。而較高年級的兒童已經較少地利用實物來想象。
盡管小學時期兒童想象的概括性、邏輯性都有所發展,但應當明確的是:這種發展仍是低水平的。根據皮亞杰的思維發展理論,該階段的兒童,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即,仍不能完全脫離具體表象進行抽象的符號化思維。因而,在整個小學時期,兒童想象的復雜性、概括性、邏輯性的整體水平還是不高的。
4、想象的完整、精確性進一步完善。隨著兒童記憶力的發展、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其想象的完整性也不斷提高。同時,兒童對想象的精確程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他們不僅企圖完整地表現客體,而且力圖正確地表現。
5、想象更加趨于現實。學前期的兒童由于知覺經驗的匱乏,其想象總是脫離現實性,習慣將事物加以夸張或縮??;隨著年紀的增長,兒童的想象也逐漸向現實主義發展。如,低年級的兒童,與學前兒童類似,主要喜歡童話故事、神仙故事,但他們逐漸明確這些故事的虛構性;而中高年級的兒童對這些童話故事的喜愛逐漸降低,代之以更富有現實性的結構復雜的文學作品。
三、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
根據學齡初期兒童想象發展的上述特點,可以看出兒童想象的發展與其生活經驗、思維發展水平、教育方式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活動中,要采用合理科學的策略,積極引導兒童想象的發展。
1、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想象活動是在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因而,學??梢酝ㄟ^開展音樂、美術、話劇等藝術活動,組織學生觀摩種植、飼養等農藝園藝過程,制作模型等手工活動,豐富兒童的知識經驗,積累大量的表象素材,從而激發兒童想象的積極性,有助于其想象活動的進行。
2、注重言語能力的培養。言語能力與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它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為想象提供豐富的表象材料。老師可以通過引領學生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來擴大兒童表象素材的積累;鼓勵兒童閱讀科幻故事、探險故事,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在具體的學科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改寫、續寫等作文練習強化培養兒童的想象力。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和規范,即“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這一表述,把社會主義道德和規范的核心、原則、基本要求第一次寫進黨的決定。中小學要下大氣力,細心籌劃,精心準備,通過教育工作,使學生懂得自覺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努力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性,并以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引導學生懂得自覺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使中小學生正確認識到自覺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憲法》明文規定,公民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并成為“四有”公民。作為未來公民的中小學生,做到“四個堅持”和“四有”是自身努力的方向?!坝械赖隆笔恰八挠小敝械囊粭l。鄧小平同志把這一條稱為最重要的一條。使中小學生認識這一點是德育工作的關鍵,這是從法律角度來看的。
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角度看,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方針規定的教育目標,其中“有道德”是首要的內容?!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包括普教在內的我國教育,要把“有道德”列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中。
中央第一至第三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和其他中央領導,每談教育工作的培養目標,都語重心長地強調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因此,在對中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中,應以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即“五愛”這一基本要求去實施教育,達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否則,道德教育就會失去中華民族的特點和時代特征,就不具有中國的特色,就無法體現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當前,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盡管國家在推行素質教育,但社會上“望子成龍”、“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依然存在?!翱几叻帧⑸洗髮W、掙大錢”;“考研拿碩士博士”、“出國留學拿‘綠卡’”,是一些學生和家長的奮斗目標。他們認為,只有這些才是實在的,其它一切都是虛的。試問,倘若培養的學生都奉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何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延至何時!一個有責任心、使命感的中國人應該認識到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了。中小學要實施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大的戰略,持久、深入地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五愛”教育,要使中小學生懂得愛祖國是中國人民的最起碼、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全民族的崇高道德。李苦禪大師說得好:“所謂人格,愛國第一?!币粋€人連生養他的祖國都不愛,就沒有起碼的人格可言,其它一切品德無從談起。要使中小學生懂得愛人民是確定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應當以一腔熱情熱愛同學、師長、同胞,團結互助,共同前進。要使中小學生懂得愛勞動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特征。勞動是光榮的,勞動者是神圣的,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使中小學生懂得,愛科學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實現現代化的要求。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逐步具備科學精神、態度、意識和素質,將來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要使中小學生懂得愛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制度對全體人民的要求,應是全體人民共同遵守的主要道德規范。當然還要懂得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
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是不愿意看到道德敗壞、“貪污、盜竊、賄賂橫行世界”的出現。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多么必要??!這種教育首先要使中小學生正確認識自覺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就要引導學生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引導他們從小養成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好風氣,學習黨的教育方針的好習慣,只有按照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做,聽黨的話,才能不辜負人民的期望和囑托。
二、引導學生懂得努力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性
在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認識自覺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必要性的基礎上,還要引導他們認識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之自覺地履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追求逐步達到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崇高境界。 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是引導中小學生會做人并努力成才,這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社會主義道德。同志曾指出,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首先,應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社會主義道德不能停留在認識水平上,要把從書本上課堂上讀到、聽到的間接的社會主義道德知識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有效地運用到本人道德素質提高的實踐活動之中,即學而思、思而行。當前,在推進素質教育中引導學生通過學、思、行去體會怎樣做有道德的人,怎樣做才能成為具有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的人才。雷鋒說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對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這是雷鋒道德情感的真實寫照,是社會主義高尚道德的體現。還有在戰爭年代和建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形成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光輝體現,是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最好教材,是中小學生學習效仿的楷模。因此,要運用革命先烈、革命前輩驚天地、泣鬼神的高尚精神、英雄作為激勵學生,開展好“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刻苦學習發憤讀書活動”、“為希望工程做貢獻活動”、“青少年志愿者活動”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悟、體會如何做人和為他人為社會多做貢獻,從而深化對社會主義道德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重大意義的認識。
在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教育活動中,要使中小學生的道德水平逐步達到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的崇高境界。這就要求學校的德育工作要系統地向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境界的教育,并適當提出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的具體要求,使之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反復多次的學習教育過程,逐步正確認識并把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并以英雄楷模的成長歷程為借鑒,把自身溶入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之中,為全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貢獻力量,為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的最終實現而奮斗終生。
學校德育工作除了組織中小學生系統學習有關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理論知識和引導好他們實踐社會主義道德而外,還必須:第一,要根據青少年的特點,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抵御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侵蝕,引導他們堅定地樹立起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要重視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從具體行為習慣的養成抓起,從小培養良好的文明行為和道德規范,成為其自覺的行動。第三,開辟基地,開展好學軍、學農、學工、幫老助殘等具體的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且列入教學計劃,使實踐活動既有針對性,又富有成效。第四,要要求他們逐步具有群體精神、合作精神和有意識地經受生存能力的鍛煉,與同伴、同學和將來的同事們一道成為有社會主義道德的人,成為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人。這樣做正體現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體現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從前“老師”是一種權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學時代,學生更是唯師命是從;但是隨著舊社會規范的解體,老師權威的偶像漸被打破,在社會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價值觀之下,傳統老師的角色遭受到嚴厲的挑戰。在大學校園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時,向來平靜無波的中小學,亦有風聲鶴唳之勢,校園師生關系的緊張程度,令人觸目驚心,此一現象與問題值得關懷與深思。
是經師也是人師是老師也是朋友
立法委員洪秀柱首先指出:過去,國人對于“老師”這個角色一直非??粗?,例如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天地君親師”的說法。這兩句話中,將老師看作是父親或是僅次于雙親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隨著社會的變遷,師生關系有相當大的轉變。過去把老師奉為威權化身的觀念逐漸解體,在“自由”、“民主”意識普遍抬頭之下,學生對老師行為不滿,敢公然提出抗爭,這無疑是對老師的一記當頭棒喝。解決校園問題的根本之道,是從現代師生關系的定位談起。
洪委員認為,重新定位師生關系時,一方面打破了老師威權的偶像,另方面對老師角色的期許,也得隨之而調整。過去,一直把教人讀書及做人的老師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會犯錯。可是老師畢竟也是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如果老師做法失當,只要愿意承認錯誤,仍然可齲今天的學生不再像過去只愿做個聽眾,不敢表達。因此,尊重學生自由意志,成為現代老師必須接受的新觀念。當然,尊重學生并不表示老師得一味順從學生意見而放棄管教責任。今天學生的特質已是:活潑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負水準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奮精神均降低。根據一項統計,臺灣9--13歲學生的科技、數學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斷力卻瞠乎其后,面對此種輔導學生性質的轉變,老師的管教更顯重要。
管教學生是老師的責任。老師與學生應建立亦師亦友的觀念,不妨多關心他們,多用他們的語言與之交談,盡量使學生愿意與老師親近。去除他們對老師威權的防線后,學生便很愿意向老師傾吐心底的話。
老師除了改變觀念之外,還應接受再教育,做老師的不要以為教書就可以不必讀書了,現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資訊管道多,老師亦非唯一的資訊來源,唯有老師不斷學習,跟著知識的發展腳步而自我成長,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墜之地。
另外,強化老師的輔導觀念與技巧亦屬迫切。如果教學方式、教材內容能隨時更新,適合學生的需求,則教育效果當會更好。
在增進師生互動方面,校方應主動設立一個具公信力、公正、客觀的申訴管道,使學生得以表達意見,宣泄不滿情緒,或許可以降低師生關系緊張的程度。
歸究起來,校園問題的發生,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面皆有責任。根據青輔會出版的青少年白皮書所作的統計,近6年青少年問題的產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約占40%,社會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會環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見家庭教育責任之重大。
社會方面造成的青少年問題頗值得深究的是大眾媒體所塑造的暴力現象,常使是非不明、價值觀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會環境不良,光靠學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出現有問題的學生,也不僅僅是學校的錯、家庭、社會都難辭其咎,當然學生本人也該檢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個經師,更是個人師。任憑社會變遷,應該還是不能搖撼傳統老師的角色。如果未來的校園像一個超級市場,老師是售貨員,資料與課本是產品,學生是顧客,買方視需要而定,向賣方買取國文、英文、數學等產品,學成后,銀貨兩訖,互不虧欠。如果校園這樣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師大附中校長蘇清守表示:師生沖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為特殊案例,而使老師找到放棄職責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師具有訓導、教育、輔導的義務。師生發生沖突,應找到原因,尋求解決之道,決不能放棄自己應盡的職責與義務。
之所以發生校園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學生、家長碰上不稱職的老師造成的。如果有好學生、好象長、好老師,豈能有不正常的校園文化。不要一有問題發生,就拼命揭人隱私。只看到校園的陰暗面,對于那些發揮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跡,既不聞問,也不鼓勵。要知道老師也需要家長及社會的肯定與鼓勵,這樣老師才會愈教愈起勁。
就文化觀點來看,東西方文化有所不同。東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強調人情、倫理;西方文化較為理性,強調科學、民主。近來歐風東漸,許多人想放棄自己的倫理、道德、卻又無法盡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會的價值觀將隨之而混淆。
太過強調西式“速食文化”的結果是:學校、家長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別是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標。須知輔導、教學、訓導無法速成,要靠長期耕耘,才能見效。
就倫理方面來看,現在的社會是“父不父,子不子”,倫理已趨破產。雖不敢說有家庭問題的孩子,必然產生不良行為,但卻可歸納出:有不良行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問題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識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愛,行為必然乖戾,問題便顯現于學校。
人口政策也與學生行為有關系?,F在“兩個正好,一個不少”的時代政策下的寵兒,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轉變成“重質”;由于子女數少,家長格外寵愛。過分寵愛、溺愛的結果,就寵壞了小孩。其實,小孩犯錯,就應該管教、糾正,不應該因為生得少,就把他當寶貝而寵壞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會化的機構,孩子的行為,最早是向父母學習而來。如果父母親的管教強調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會懂得潔身自愛,自我約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為,小孩便會目中無人,無法無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現代家長得從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會化的每一個過程,的確影響到學生的行為表現,因此,有怎樣的社會,也就有怎樣的學校;有怎樣的文化,也就有怎樣的次級文化。我們的社會,尤其媒體及商業活動,處處充滿了不良示范,對于一個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斷力的學生而言,容易受到蠱惑;而新來文化與原來學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導致角色混淆,價值觀益加模糊。對于這樣的次文化,老師更不能放棄輔導的責任。
學校教育講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實此一理念的情況不一,為使學生五育均衡發展,校方應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鼓勵每位學生視性向而定,發展自我才能。不論德育、體育、群育、美育都與智育一樣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項領域里,有杰出的表現,都值得鼓勵、如此一來,學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長,便能減少校園問題之發生。
增進師生互動,固然是減少師生沖突之道,但是師生間的關系仍是一種上對下的關系,并非平行關系。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具有價值判斷的活動,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引導學生改過遷善。不過師生之道,仍有其分際,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決校園問題,學校應建立一套由資深老師、輔導人員、訓導人員所組成的網絡,適時共商合宜的解決辦法,以求化問題于無形;此外,校外的資源及家長會的功能,也應多加發揮,可使校園沖突降至最低點。
全華國中寇師林孟華的教學心得是:媒體的報道,經常有失公允、客觀。只要老師對學生的管教稍加嚴格,即大加撻伐。相反,對于受學生惡言惡行相待的老師,媒體卻不討論學生的做法有無可議之處,反以雙重標準只追究是否老師管理過當,否則怎會招致學生如此對待?她期待具社會責任觀的媒體,能夠多站在老師的立場也為他們說說話。
林孟華說:“老師兼導師的苦,沒人知!老師每天7點半進教室,陪學生早讀、整理教室,8點鐘開始上第一堂課。到了中午得陪學生午修,自12點40分起至1點10分,下午4點30分放學,又得陪學生搞衛生,一天要忙上9個鐘頭,已逾越了勞基法每日工時的規定了!”
以1:40的師生比例而言,老師的工作責任真是太重了。國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時期,也最容易情緒激動。每位學生都是一個“風暴”。40位學生輪流來個周期性風暴,那做老師的簡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下,出現了一群有別干傳統思維、行為的“新新人類”。
他們特異的穿著打扮與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態,轉移了他們對課業的注意力。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類對物不珍惜,對人不關懷的冷漠感,使老師教起書來不但難上加難,而且毫無成就感。
為走向教學正?;?,學校以常態分配方式編班,不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完全以同樣的方式、同樣的教材教學生。為使資質平庸的學生都能聽懂,老師教得淺顯,又使得資優的學生感到不滿足。若要滿足他們的需求,課講得太深,則又使資質平庸的學生跟不上進度。常態編班的結果是顧此失彼。
我們當老師的絕對愿意付出愛心、耐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小孩一樣來教。
可是面對社會對老師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實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時候大眾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老師這個角色?我們也是人,同樣需要關愛!
臺北師范學院初等教育系楊龍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現在一樣都有校園問題,只不過過去未加報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實,古今校園問題不同之處還在于問題的嚴重程度。目前師生關系的緊張程度的確令人心憂。
校園師生關系的轉變,可從師范教育的方式說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師范生的方式為軍事化管理。他們逆來順受,責任心強。當這群師范生畢業踏入校園執教后,對于校長的要求也是唯命是從。即使負擔過重,還是二話不說,一肩扛了下來。不過,現在的師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聲浪大為提高,所受教育環境及方式有別于從前。當老師后,對于校長的要求他不照單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師對上級的關系已有所轉變。
盡管老師之于校長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對下的權威上也逐漸喪失。從前自校長老師學生順向發展,現在則是校長、老師都喪失了對學生的權威性。因此,校園不再像過去由上而下那么單純,每一角色多少都對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沖突時有發生,愈演愈烈。老師逐漸喪失權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資訊多元化的結果?,F在學生的資訊來源可多了。從小家長就把孩子送進才藝教室、科學教室。長期下來,某些學生在某單項學科的能力可能已超過老師,老師的權威性自然喪失。還有在外補習功課的學生,受補習班老師的影響甚深。傳統的教學方法及內容已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度、信賴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學生對知識不看重,也導致師生關系疏離。從前的學生執著于課業,認為以后的發展與所學密切相關;現在的學生則輕視課業。認為書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們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見得書讀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們不必靠讀書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減少沖突方面,楊龍立指出:老師的觀念得改變。必須認清“學生不像從前一樣會言聽計從”的事實。在向學生傳達命令之前,請先以他的立場想想:“真的是對他好嗎?”其次,以前直來直往的教學方式亦得調整?,F在的教學,不要以為有傳播,必會有效應。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說服技巧,巧妙地使學生經由認知而改變其態度,進一步改變其行為。這些說服的技巧與理論,可以經由老師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師也不能停止學習。
在學生方面,如果對老師某些做法感到不滿時,可以先向老師反映,如果確有其事,他卻不虛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態,學生不要立即與老師正面沖突,退讓一步后,再適時向訓導人員報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腳,在事件上學生已擁有較多的優勢。有一位體育老師處罰女學生事件,曾被公諸報端。固然老師處置過當,但追究事件發生的原因,女學生也難辭其咎,因為在事發之際,她并未退讓,也惡言惡行以待。所以在整個事件上,她雖是受害者,卻不全然是個贏家。
要重建校園倫理,師生雙方必須定出合情合理的規范,雙方在游戲規則的制約下互動,只要彼此不逾矩,師生沖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無形。
重建校園倫理,不單是學校的責任,追本溯源得從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長對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嚴苛。要讓他們養成自津的習慣,看似自由,其實又有規范,這樣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學會。
學校則要主動教導學生如何判斷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見。至于那些不配當老師的人,主管機關及學校應該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園的安定與健康。
天真可愛,在他們的眼中老師是個神;師生之間除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外,國小學童與老師更有“亦親”的關系。平常,老師像是孩童們的家長一般,無微不至地守護著他們。
對于近來時有所聞的校園事件,毛穎芝的看法是,個案不足以推斷所有的校園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頻頻發生,但是否就可推斷天下父母都會虐待孩子呢?事實上,大部分老師仍是敬業樂群,認真負責的。只是新聞報道多持“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原則,致使外界對優良教師的事跡一無所知!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校園的班級數目增多,學生人數增長快速。因此,學生呈現一種“匿名性”的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課老師外,大部分老師及訓練人員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適當的行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師的注意。于是校規形同虛設,管教學生益加困難。
教小孩并不困難,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齡與小孩談話。大人們不能用自己經驗內的事物和他們談,這樣便無法交流,另一方面,愛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門。該童的智慧是逐漸增長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萬不可過于急躁。
事緩則圓,等他的年齡到了,開了竅了,自然能達到我們的要求。
教導小孩時,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緒也頗為重要。在學得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傷害人的情況下宣泄情緒,也能減少與人發生沖突的機會。
專業作家溫小平指出:父母親的價值觀有別子小孩,對于一些牽涉孩童事物的問題,常會以主觀想法做價值判斷。就拿交友這件事來說,父母親多半會要求小孩與好孩子一起,不要與壞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壞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績好,最好還是模范生?;凇敖煺叱啵吆凇钡牡览?,他們便希望小孩與這類自己認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小孩則不認為成績好、有錢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親的也得設身處地用小孩的想法來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績,不重操守。
如何增進師生互動,家長也有責任。例如聯絡簿扮演師生溝通橋梁的重要角色,許多家長往往只是簽名了事,從不利用它與老師作進一步溝通;甚至有的讓小孩自己拿了圖章蓋,從不過問小孩學校的事。而家長會,顧名思義應該是由父母親共同參與的盛會。教育不單是婦女的責任,男女共同參與,可以幫助老師與學生的互動。
另外,家長應該安排固定時間與小孩聊天,主動談他的學校、他的老師、同學,不要以為把他放到才藝班就是對小孩好,父母親若能經常和小孩談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長的脈動及分享他成長的喜悅,不會和他成長的經驗脫節。等到小孩長大,才赫然發現他怎么改變那么多,甚至變得有點陌生了。
小孩也有雙重性格的特征,如果為人父母不主動了解小孩在家與在校的行為,將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現。有些小孩在家懶散,可是在學校卻熱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動向老師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也不與他談心,便以為小孩不乖,經常給予苛責,小孩的心里將難以平衡。原來父母對他的行為只有批評,得不到贊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說不定連帶影響他在學校服務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認同及肯定,父母親或老師如果經常只給他批評,而不給他贊美,小孩的情緒便大受影響。根據許多學生的反映,畢業后還會懷念的老師,通常都是能夠以他們的心態和學生相處的老師,可見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無邪,內心世界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過演講、作文、繪畫、周記等多種渠道表達出來。學校愿主動為學生設計一些比賽活動、觀摩活動,讓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得以盡情發揮,借以培養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輔導人員極為缺乏,每15班才配備一位輔導人員。如果能在現有導師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輔導老師專門管理學生的生活,由于沒有分數壓力,師生關系或許更為融洽。
大眾傳播媒體具有議題設定的效果,熒屏或語言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經常構成青少年的價值觀。在媒體一片崇尚金錢主義、崇拜偶像聲浪的影響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為核心。倘若媒體能因擁有如此巨大影響力而激濁揚清,隱惡揚善,則功利主義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變,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雙管齊下,教育才能產生效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第三組主任鄭崇趁表示:校園出現問題,事實上必須由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共同負責。因為學校無法獨立于社會之外自成一個體系,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最基礎單元,與學校具有密切的聯結關系。
據研究,青少年犯罪率與成長率均較成人為低,顯示青少年問題不如成人問題嚴重,更何況青少年的犯罪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學習而來,因此把青少年問題一味歸給學校頗不公平。
為改善校園問題,教育部已制定輔導工作7年計劃,自1991年7月開始實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動重點分短期、長期兩大項。就短期而言,系針對中小學老師開辦輔導進修課程。課程分三種:(一)基礎輔導知能的研習,提供輔導課程的訓練,使具有初步輔導觀念、輔導態度;(二)在師范學院開設輔導學分班,鼓勵更多老師修輔導學分;(三)舉辦主題輔導工作坊研習會,把一些老師們耳熟能詳的輔導理論,借由工作坊研習,實地應用出來。
就長期而言,有三項努力重點:
一、建立輔導網絡。解決青少年問題,光靠老師力量并不夠,若能結合學校輔導人員、社區服務社會工作人員、綜合醫院心理治療人員、心理衛生單位心理衛生人員、熱心輔導的社會義工組成一個網絡,利用電話語音系統或服務手冊分發的方式,提供各級學校、學生利用。
二、加強辦理生涯輔導。學校輔導學生的層面包括心理、學習、生活、生涯四個層面。前三項屬補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輔導是預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預防甚于治療”,生涯輔導遂成為輔導工作的主流。
三、規劃“璞玉”、“朝陽”、“春暉”、“攜手”四項專案措施。輔導學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殺傾向、對學校適應困難情形的學生,使其充分就學、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