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9 05:04: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電子行業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迅速應用,使以它們為代表的“知識經濟”大潮席卷全球,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關鍵詞:發展;前景探討;電子技術
如今我們身處的這個信息時代,當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學與技術這方面的人才,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專業前景是不錯的。展望未來,電子產業(包括方興未艾的光電子專業)還將繼續站在世界技術發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一、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來發展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從事以下領域的研究:通信與廣播電視、厘米波與毫米波技術、傳感與自控、雷達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超導電子學、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集成電路系統的研究、微電子技術、電子離子光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信息顯示、光電子技術和真空微電子學、傳感技術與應用系統等方向。
專業基礎課程為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計算機編程語言、英語、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
專業主干課程為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高頻電路、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原理與應用、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理論、數字圖像處理、信息論基礎等。
我國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曾經在“信息技術與微電子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未來10年是我國發展微電子產業的關鍵時期,國家將微電子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優先扶植發展。而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產業及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無疑是國家加速結構重組進程的重要手段。現在電子信息產業對GDP的貢獻也逐步提高,郵電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電子信息產業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最大的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上最早開設電子信息學專業的學校,并且一直與世界最新科技發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許多科技成果,培養出了許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國搜狐的總裁張朝陽就是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我國最早開設本專業的是清華大學,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數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二、本專業在國防及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術無論是在國防還是國民經濟中都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據我比較了解的通訊行業和信息產業來說,人們常用一日千里來形容。
在通訊行業中,十幾年前手機還是人們炫耀的資本,計算機還是不為人們所熟識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機和計算機已越來越多地走入尋常百姓的家庭,漸漸地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這期間,微電子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模擬電路、以及集成電路系統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十年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光令人們詫異,更讓人們看到未來的希望,下一個十年會是什么樣,沒有任何人可以精確地做出預測,因為發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
而信息產業可謂是國家鼎力支持的一個產業,幾年前部委改革時就單獨成立了一個信息產業部,而且信息產業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這當然不是國家行政干預的結果,而是政府積極適應市場的一種行為。國家已經預見到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而且預見到信息產業在未來經濟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國家積極調整政策,以順應這種發展的趨勢。國家對信息產業的大力扶持可以說就是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畢業生的最大鼓勵與幫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市場做大了,信息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雖然從根本上來說是市場自發運作的結果,但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也是功不可沒。對于高速發展的信息產業來說,人才可說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同樣的,迅速擴大的信息產業市場也為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
畢業后從事任何與電子信息通信領域相關的工作,就業前景廣闊,社會需求量大,可以成為:
通信系統設計工程師――各種有線及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工作。
電路設計工程師――各種電子電路、設備及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工作。
計算機開發人員――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軟硬件開發。
信息技術已是經濟發展的牽動力量,而在關系到一國生死存亡的軍事領域,電子工業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F代戰爭越來越向高技術、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電子戰已經成為殺傷敵人的一種強大手段。任何國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戰中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比較有“實力”的國家,對于信息技術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盁X”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國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時代經濟及戰略爭奪中居于主動地位。下面我就談談本專業在當代軍事高技術中的應用。
當代軍事高技術主要可分為六大類: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海洋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主要在信息技術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例如軍用微電子技術,其核心是集成電路技術,是使電子元器件及由它組成的電子設備微型化的技術。隨著微電子技術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做出的集成電路芯片也越來越小,集成度和性能越來越高,這使軍用電子設備水平不斷提高,更加小巧,靈活和精確。除此之外,由于在各種現代武器系統中,雷達仍是信息獲取和精確制導領域中最重要的裝備。特別是在廣大的作戰地域內,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各種目標信息,雷達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破壞了雷達工作,也就破壞了整個武器系統的重要信息來源,很可能使其成為“聾子”、“瞎子”,這對于取得軍事的優勢,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憑借高科技的優勢,從戰爭開始前數周到戰爭結束,對伊軍整個地區進行了連續不斷的電子偵察和強大的電子干擾,不僅使伊軍所有的雷達都無法正常工作,通信中斷,指揮失靈,甚至成為各種反輻射武器直接攻擊的靶源,損失慘重。這場戰爭僅持續兩個月,雙方的人員損失分別為百余人比數十萬人,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也充分展示了現代高科技戰爭的威力。
想要學好本專業,關鍵還是在于自己。雖然早就有人說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不好學,課程又多又累。但是無論是什么專業,當你投入所有的心思與精力去學時,你就一定能學好。職I學校的學習環境與高中的學習環境并不一樣,面對各種誘惑,必須具有自制力與自覺性,才能在職業學校中學到你真正想要的。
摘 要:該文介紹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校企合作辦學將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以提升人才培養的創新精神與實踐創造能力。
關鍵詞:教學改革 實踐 創新 課程體系
該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校企合作辦學的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因此我們在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等諸多方面嘗試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模式的創新。
1 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模式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從專業特點和專業培養目標上,建立了一系列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課程,即基礎理論課程、實踐技能課程及創新實驗課程。
1.1 建立新的學科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了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課程模塊兩個課程體系。學科基礎課程模塊主要是必修的基A類課程,比如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專業課程模塊涉及專業類別的基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和專業任選課程。創新培養方案,力主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思想,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和企業發展需求,創新設置課程內容,合理分配課程與課時,做到基礎課程新穎。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程實用創新,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上,從而建立能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的新課程體系。加大了實踐教學課程在教學中所占比例,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及合理的教學計劃,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強化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理念。
1.2 合理安排課程結構比例,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根據專業特色、需求設置調整課程,整合、更新教學內容,修訂教學大綱,實現校、企融合,讓學校的教師更多的參加企業的培訓,同時讓企業的人員更多地參與到教學中。增加教學活動形式、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將實踐教學列入教學計劃,一并納入教學大綱。實踐教學可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可開展綜合課程實踐教育活動和專業綜合設計課程訓練,校外實行校企合作,走進企業開展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社會實踐課程。校內所講授的基本專業知識和基礎實踐知識,為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應用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1.3 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按照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精心設計課程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形成創新思想與技能融會于實踐教學內容中,即實現了基礎實踐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綜合設計實踐課程的融會貫通,也培養出了人才。讓創新和實踐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擴展了視野。
2 全面改革教學形式與創新教育模式
新課程體系改革圍繞知識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經濟建設發展需求,通過以校企合作辦學培養人才這一目標,走出一條專業基礎知識結合企業科技實踐的互融互通式發展道路。根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全面改革教學內容與推動創新教學課程體系,構建完成理論課程教學體系與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著力提升學生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和突出的實踐創新能力,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模式。為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搭建了平臺,針對創新教學內容的修訂與改革要結合新的教學模式,內容要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要有前沿性,結合企業實際應用等新的專業知識;改革創新教材內容,納入最新的電子信息類教學科研成果,武裝學生頭腦,培養新時代人才以滿足現今企業的需求;理論課程的實驗實訓課時增加,很多課程都是在機房授課,通過邊講授邊動手操作使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并在課堂上完成一些小項目,同時我們會在每學期的最后2~3周時間進行某幾門課程實訓,主要是企業方面的訓練,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另外,該專業的學生最后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完全在企業完成,在企業的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些大的課程項目及畢業設計,為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3 全力做好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模式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教學內容,要發揮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優勢,突出專業特色,從而達到優化課程配置提升實驗技能,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拓寬教學渠道,融合專業特色;實現厚基礎、寬思想、創新融會專業特色與提升實踐能力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創新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新課程體系專業理論基礎與知識構架安排更加科學合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應用能力明顯提高。
現行部分課程教學課時緊張,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狀態,嚴重阻礙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行現代教學模式迫在眉睫。現代教學模式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和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把課堂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同時插入一些小動畫使學生理解接受更容易。除此之外,也應重視課堂外的教學工作改革和完善。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課后精心布置與批閱作業;改革完善考試考核的方法;采用雙測評雙優秀的考評模式,對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進行系統的考核評價模式,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實踐應用并重的系統型考核評價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既達到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目的,也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 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校企合作辦學的特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更多更好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摘 要: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影響下,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斷的增多,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對于人才的需求在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電子產業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擴大對于電子技術人才提出了更加專業的要求。高校對于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上也出現了緩慢落后的現象,因為沒有適合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高校對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本文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驗教學實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實踐
一直以來,實驗教學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出現在課堂上,實驗教學屬于課堂教學的一種,但是實驗的實踐結果對于課堂教學的成效來看并沒有多大的意義。作為高校的技術學科,電系信息科學與技術融入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內容,學好這門專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實踐的經驗,所以對于這門學科來說,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觀察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全面綜合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驗教學實踐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教學改革目標。
一、規劃教學課程,設置有特色的課程群
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比較單一和乏味的,這對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學計劃的課程需要教師能夠重新細心的規劃,在保證圍繞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課程的調整,建立起能夠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特色課程群。再進行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確保學生能夠對基礎知識進行牢固的掌握,還要與其他專業之間做好聯系,讓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還能夠學習其他廣泛的專業知識,這對于學生畢業以后適應社會發展來看是極其重要的。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確定專業的發展方向,并且能夠很好地把握,不能把發展方向跑偏。當前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群主要有數字信號處理、基礎實驗平臺和電子系統設計、嵌入式教學等。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因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是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以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的是學生在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實踐能力,不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培養,要注重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主要就是教師能夠從自身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改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基礎知識配合相關的實驗教學來提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設置實驗的時候要考慮到實驗的內容要貼近于實際工程,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經和創新能力。對于專業課程學時短和內容多的情況,教師需要根據相關的課程群進行教學內容上的調整,教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教學的內容和模式的主要改革就是輕理論、重實踐。
三、建設校內外的實踐實驗活動
當前社會的發展使電子技術信息的發展也變得迅速起來,在發展的同時,研究的方向也出現了多樣化,。學校有必要組織學生定期的開展校內外的實驗活動,給學生提供實驗平臺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校內可以組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室,在進行規劃的配置過程中,要考慮教學和專業的發展方向,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建設實驗室的主要目的就是進行實驗室開放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和休息時間能夠自主的進行試驗。學生進行自主實驗要在選好實驗項目之后必須要通過教師的審核才能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必須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這樣既能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考、創新、和實踐的能力。
在校外,學??梢耘c企業聯手共同建立實驗和實習的基地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通過校外的形式來建立的實習基地能讓教師和學生對于以后從業的要求有著基本的了解,對于以后從業的內容和技術要求都有一些掌握,對于一些實際問題也能夠進行了解和思考。通過校外的形式建立的實習基地還能為學生畢業以后的就業提供了幫助,學生可以通過實習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而企業還能根據自身的需要來選擇所需要的人才。
四、用學分制的教學模式建設教學的師資隊伍
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學分制的方法來制定專業培養的教學方案,這樣能使學生有更廣泛的空間來進行教師和課程的選擇,這樣的教學方案還能對教師的師資隊伍來說起到了改革的效果,教師對于學分制的教學模式能夠對自身的教育思維進行調整和改變,這樣才能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學分制的專業培養方案,教師不僅能夠及時的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還能及時的拓寬自己的專業領域,還能用心的去開設更高水平的選修課程,讓學生來進行選擇,突出自己的優勢,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學分制的專業培養方案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成效都是很大的。
學分值的專業培養方案對教學的管理采用導師制的方式,導師的具體工作內容需要涉及到學生的生活各個方面,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都是需要導師去負責關注的。這對于教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與要求,這不僅需要教師能夠在自己的專業上進行科研精修,還需要教師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學分制還要采用教師聘任制的方式來促使教師能夠對自身的教學方式、手段進行改進,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摘要:本文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聯網工程方向)的導論課程----《車聯網導論》教學進行了研究和實踐,主要包括課程內容和考核方法的設計,如何通過本門課程把前后知識貫穿起來,并闡述了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B。通過4年的教學實施,取得了較好效果,使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聯網工程方向)新生較全面地了解該專業,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車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整體設計;綜合素質
隨著物聯網產業的興起、移動互聯網業務的拓展、云計算等計算模式的應用、泛在服務的推廣,物聯網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的預測報告中認為是12項顛覆性技術之一[1]。車聯網是典型的物聯網,涉及汽車業、通信業和信息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車聯網的發展,必然會帶動全新的產業鏈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我?!保┪挥诤笔∈呤?,該市因車而建、因車而興,不僅是東風汽車公司的發源地,而且擁有國家級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和國家商用車零部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汽車工業在十堰市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2]。因此,在我校專業建設規劃中,學校依據自身的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大工程背景優勢,緊密圍繞“汽車產業鏈”,優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面,按照“調整結構,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注重內涵,提高質量”的專業建設與發展路徑,分層次、分類別的開展專業建設,并提出要圍繞“汽車產業鏈”積極培育汽車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急需的新專業,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車聯網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
因此,我校結合當前車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和在科研、教研中積累的科研和教學資源,設置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聯網工程方向)。在車聯網專業方向的綜合改革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激發學生對本專業方向的興趣,進而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導論課程將承擔這一任務[3]。《車聯網導論》課程首次對2011級學生開課。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借鑒了國外大學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經過4年的教學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車聯網導論》課程整體設計
(一)內容和方法并重
《車聯網導論》課程是本專業方向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具有專業內容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十分重要。不僅要能夠全面概括本專業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學四年的教學內容,而且要能夠清楚地說明大學四年的教學課程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本專業方向的專業相關課程有一個有機整體的概念。
因此,設計本課程的目的和內容是“車聯網是能夠對車用信息進行采集、識別、傳輸、融合和利用的一種物聯網,能夠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被認為是最容易形成系統標準、最具備產業潛力的物聯網應用。本課程從車聯網的感知層、傳輸層、支撐層和應用層這四層分別進行闡述,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車聯網工程)專業學生對車聯網的基本概念、技術框架、應用范圍具有初步認識,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對教學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門課程中,對學生的考核方法是“課程報告(60%)+課堂匯報(40%)?!边@個考核方法要求學生在課后發揮主觀能動性,查閱資料,針對一個主題,以正式的科技文獻的形式完成相應課程報告,同時,還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對課程報告進行匯報。這對學生來說,不僅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而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挑戰性體現在,學生剛剛從高中被動式學習向大學的主動式學習轉變,課程考核要求學生從查、思、寫、講等多個方面全面挑戰自己以前的學習方法;趣味性體現在,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考核,不僅能夠在合作中找到樂趣,而且能夠在PPT匯報過程中,體驗評價他人和自我對比的樂趣。
(二)前后知識貫穿
《車聯網導論》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要清楚地說明本專業方向的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3]。為了能夠組織教學課程關系,本課程在感知層、傳輸層、支撐層和應用層等四層的車聯網分層基礎上,通過把專業相關課程和車聯網體系結構各層進行分學期的對應,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未來所學專業相關課程在車聯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專業相關課程與某層的分學期對應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中,左圖分類課程中紅色字體的課程表示該課程與車聯網直接相關。
另外,本門課程在大一上學期開設,同期,學生正在學習《計算機操作基礎》課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內容。本門課程要求學生用Word軟件完成課程匯報,用PowerPoint軟件完成課堂匯報的演示文稿。這不僅鍛煉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養綜合素質
在《車聯網導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了培養。這種培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學生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由于課程考核要求學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獻的形式完成相應課程報告,因此,不僅需要學生在課外查閱大量資料,而且需要學生對科技寫作進行實踐。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過程以中國知網CNKI中的文獻檢索為例,給學生演示了如何從學校主頁找到圖書館主頁,進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庫并進行關鍵字檢索。盡管演示很簡單,但是學生了解了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為學生后續的文獻檢索工作打下了基礎。在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為例,給學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頁,進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論文撰寫要求。這里面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論文格式、論文組織方式、參考文獻,以及摘要、引言、結論等各個部分的撰寫要求等。同樣地,盡管演示很簡單,但是學生了解了科技寫作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畢業論文以及科技資料撰寫打下了基礎。特別令人欣喜的是,通過任務式的教導方法,學生對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認識,不僅能夠找到所需要的參考文獻,而且撰寫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頗為專業的課程報告。
二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由于本門課程還要求學生以10分鐘PPT演示的方式對課程報告進行匯報,因此,學生還要準備正式的課堂匯報。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清楚地表達課程報告內容,而且在匯報內容組織、課堂過程、儀態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設計。雖然部分學生是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完成課程考核,但是都認真對待,順利完成了課堂匯報。每一屆學生的都能夠帶來驚喜,例如,有的學生充分利用圖文并茂、視頻穿插的設計,使得匯報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有的學生語言幽默,結合當前時事和網絡語言,提升學習興趣。教師對每一組同學的課堂匯報都要即時點評,包括PPT的內容和形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課堂組織等;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點評要突出優點,使得學生增強自信,但同時也不能回避缺點,但是要注意語言表達,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另外,還有一個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設計課程教學時所沒有想到的,即學生對站在三尺講臺的教師課堂教學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這并不是一件隨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夠真正上好一堂課。
三是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本門課程要求學生分組完成課堂匯報和課程報告,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在任務分配過程中,學生也需要自己選擇主事人,分配各個任務。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夠出色地完成課程考核要求。在學生提交課程報告時,需要注明本組成員的分工,在考核成績上,會根據分工給予考慮。從對2011級學生開設本門課程開始,學生基本都屬于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通過本門課程的小組任務,學生們理解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三、課程教學效果
盡管《車聯網導論》只有16個學時的授課時間,但是課程信息量大,同時盡可能地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圖2所示。
四、結束語
《車聯網導論》課程是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聯網工程方向)新生進行初步專業教育的重要課程。本文對該課程的課程教學進行了研究和實踐,主要包括課程內容和考核方法的設計,如何通^本門課程把前后知識貫穿起來,并闡述了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強調了學生課堂匯報的有益效果。通過上述方法,課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未來還需要在學生自我評價方面進行改進和探索。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在社會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高校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的培養成為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對其展開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現階段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專業建設 建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各行各業的發展與創新都離不開電子信息人才的參與,因此高校加強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重點建設已經成為了現階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但現階段,國內許多高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不僅無法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必須針對這一專業建設展開深入研究。
一、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專業口徑太過寬泛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在國內仍然屬于新興學科,在高校教學中仍然出現于建設階段,許多高校在開設這門學科時并沒有進行細致的課程設置研究工作,因此往往出現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專業口徑太過寬泛的不足?,F階段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無法體現其專業特色,許多高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因此刻意忽略了對其專業性課程的深入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在畢業時與同類電子專業學生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最終在市場中無法獲得專業優勢。
1.2師資力量相對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開設時間較短,因此不僅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許多問題,師資隊伍的建設也存在較多不足。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已經成為了限制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缺乏足夠的專業教師,因此往往安排相關專業教師進行代課,這對于專業發展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著極大的不利影響。同時,部分高校聘請的專業教師多為剛畢業的研究生,雖然其專業對口,但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與工作經驗,因此無法給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專業教學。
1.3實踐教學較為薄弱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較為重視實踐教學的專業,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專業建設過程中,卻往往忽略了這一問題,最終造成其專業實踐教學較為薄弱,學生實踐水平無法滿足崗位需求。很多高校在開設這一課程使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卻沒能在課程建設中安排豐富、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大部分的實踐課程內容單一、驗證性強,而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最終無法真正實現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促進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專業建設的建議
1、加強專業建設。為了改進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設計中的專業口徑太過寬泛問題,高校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其專業建設。首選,高校需要對這門專業的教學內容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劃定其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特色課程,并對其展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重點研究,如計算機、電路與系統等專業內容;其次,高校還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全面了解市場中對該類人才的專業技能需求,以此為依據展開教學內容的設置。
2、提升師資力量。首先,各高校必須重視對這一專業師資隊伍的招聘與培養工作,通過外部招聘以及內部培養的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職業素質;其次,教師也應該重視對自身水平的提升,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培訓,不僅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同時還應提高其教學水平;同時,高校還應重視對教學隊伍結構的調整,定期對團隊進行考核,最大可能的挖掘教師的潛能,通過對教師隊伍結構的改進與發展,最終有效提高整個師資團隊的教學水平。
3、強化實踐教學。在強化專業實踐教學時,高??梢圆扇∨c企業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學生實習基地,與企業形成良性循環,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學習實踐提高了其實踐能力,同時高校也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符合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同時,高校也應該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的競賽、社團活動以及科技創新等,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攀升,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能夠加強對這類人才的專業培養,從而為企業提供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技術人才。本文首先探究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高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專業口徑泰國寬泛、師資力量相對不足以及實踐教學較為薄弱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具體的發展建議,認為高校通過加強專業建設、提升師資力量以及強化實踐教學能夠有效提升電子信息專業的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促進這一學科的專業化發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培養新時期的創新型人才為導向,結合該專業的學科特點,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改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材選用和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對該專業的建設與改革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達到了有效提升該專業學生的競爭力之目的。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教學資源建設
一、引言
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自設立以來,招生情況和就業情況較好。但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專業方向結構都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為了適應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要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型、應用型、實用型的復合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養造就高層次科技研發人才和產業技術人才,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設與改革進行了研究。
二、專業建設與改革措施
1.改進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在廣泛調研本專業建設現狀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建立了符合學校定位和本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如下: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以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具備信息處理軟件設計和信息處理硬件設計能力,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應用型人才。
2.課程體系改革?;诒緦I的培養目標,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進,對培養目標的達成以及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具體措施包括:(1)刪除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關性小的課程,適當減少部分對本專業而言過多的課程學時,新開設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或實踐,增加與本專業相關性大的課程學時。(2)在課程組織上,對所有專業課程進行整體規劃,突出每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強調課程的關聯性,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形成了信息處理理論、信息處理軟件設計和信息處理硬件設計三個課程群。(3)制定完善的、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教學大綱、教案和課程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1]。
3.教學內容改革。(1)刪減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加強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積極將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課程教學,更新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2)穩步推進雙語教學。在“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繼續采用雙語教學的同時,在“信號與系統”課程的合作辦學班教學中采用了雙語教學。
4.教材選用和建設。選用適合本系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教學實際需要的近年出版的國家規劃教材、教育部各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的優秀教材和國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同時,鼓勵有造詣的教師編寫具有學校和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的質量較高的教材。
5.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1)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因材施教,采用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分析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2)改變學生被動式學習方式,建立了適應本專業的比較完整的自主研究式學習環境,并著重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和教師的研究項目,提前進入研究式的學習之中。(3)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技術組織教學。鼓勵教師科學合理使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例如利用視頻、動畫等技術將枯燥的過程可視化,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同時加強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6.師資隊伍建設。(1)提高整體師資力量在專業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為此本專業積極引進高學歷和高職稱教師,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教學、科研和產學研用等方面的領軍作用。(2)挖掘中青年教師的潛力,兼顧當前使用和長遠培養,逐步形成符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師梯隊。鼓勵、支持和督促本專業教師通過短期培訓或以訪問學者的方式,到國外進行學習,提升教學科研水平。(3)鼓勵本專業教師到企業、研究機構以及校內外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工程實踐訓練,培養科研和動手操作能力,著力培養實踐教學能力較強的中青年骨干教師。(4)加大對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訓和培養力度,建立健全師資培養、培訓機制。實行導師幫帶制度,幫助、引導青年教師積極探索教學規律,進行專業研究,盡快提高教學能力。支持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專業活動、參與專業課題研究,鼓勵青年教師提高科研能力。(5)鼓勵本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推進教師間開展經驗交流的同時,鼓勵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支持與課程建設關系密切的,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試方式等方面開展的改革與研究項目;同時注重教改研究成果的實踐和應用,使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改成果及時融入課程建設當中。
7.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為了最大發揮本專業的特色,培養出新型專業人才,必須做到專業計劃設置的合理性與教學管理的協調一致[3]。(1)根據課程建設目標,對重點建設課程按校級優秀課的標準規范教學。(2)加強對考試考核環節的管理和改革。加強課程試題庫建設,推進教考分離;改進考核方式、方法,促使課程考核更加科學;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核。(3)按照學院的課程評估體系,對本系重要課程進行評估。
8.實踐教學改革。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特色,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1)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科學構建并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應當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切實加強實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不斷增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數量。(2)采用以導師制為切入點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實踐教學模式、以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等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并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3)開展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工作方式,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進行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及最終評價等過程。讓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了解整個項目的開發過程,鍛煉操作能力,培養獨立思考、協同合作的品質,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4)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借助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十三五”綜合投資規劃項目資金、天津市“重中之重”等經費,不斷充實完善DSP實驗室和信號與系統實驗室。
三、改革實施成果與總結
本項目的研究成果使得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了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并提高了專業領域的實驗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本專業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穩步提高,學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均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考研和就業率也大幅提高。
摘 要:新型交叉融合型職業教育專業數字化資源包的開發涉及專業定位、特色設計、技術實現與共享策略等問題。文章以構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庫設計為例。數字化資源主要是通過開發數字化資源庫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兩部分。前者是搭建數字化資源平臺,后者是填充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資源。職教師資本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培養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完善激勵制度,提高教師參與度,打造跨校數字化資源訪問平臺,建立數字化資源持續更新機制,實現數字化資源的共享。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職教師資培養;數字化資源;特色設計;共建共享
一、開發背景
當前,我國職業學校教師主要存在教育教學水平不夠高、機制保障不盡完善等問題。職教師資隊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職業教育發展重要環節,教師的數量、素質、結構及管理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1]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一套適合本專業的數字化資源庫;培養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在于培養目標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夠、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有待提高、實習實訓基地不足、教材未體現職業教育特色?;诖耍诩夹g變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手機APP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本科教育培養,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數字化教育,進而提出對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智慧教育。[2]
二、開發內容
面向職教師資培養單位,數字化教學資源嚴格按照教育部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編制委員會的相關要求,主要開發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有媒體素材、教學案例、文獻資料、試題庫、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常見問題答疑、拓展資源。其中,教學案例是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教學意義的代表性現象,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教學案例;拓展資源算是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一個亮點。目前,全國共有231所高校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主要集中在綜合性大學和工科類大學。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工科素養,而缺乏教師教育相關技能核心能力的培養。拓展資源的開發就是為了彌補本專業學生對教師教育能力的欠缺而產生的,拓展資源中會補充國家、省級師資培養基地每年培訓年輕教師的一手資料、教師信息化大賽的相關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師技能的輔助性材料。
三、開發的重要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以數字化資源協同共創與管理系統、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載體,以達到創新教學方法、設置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自主化的目的。建設數字化資源不僅是提高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更是對整個專業培養模式進行了新技術革新。數字化資源具有開放性、交互性、虛擬仿真、資源共享、資源更新等特征,對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合格的職教師資有重大意義。[3]
四、設計構架
1.“經驗之塔”理論
美國教育家戴爾(E?Dale)于1946年在《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一書中提及“經驗之塔”理論。它將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經驗按照抽象程度分為三類,即直接或做的經驗、替代或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經驗。[4]職教師資本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繁雜而龐大的工程知識突破時空的限制,靈活簡單地傳遞給學生,以解決教學中具體的經驗和抽象經驗之間嚴重脫節的問題,彌補學生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帶來的學習困難的問題。
2.“共建共享”的和諧觀
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大大提高了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都得到了大面積的改善。單個培養單位建立的數字化資源庫是整合自身的數字化資源,只有培養單位與培養單位之間進行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才能達到互相監督、互相使用的和諧現象。培養單位在開發本專業的數字化資源中,應與同樣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聯合,組建數字化資源研發團隊,共同協作、共同研究,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優勢,對專業教學資源的開發共享是非常有幫助的。數字化資源共享是培養單位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共贏結果。
五、特色設計
1.搭建專業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平臺
(1)建立多主體的用戶角色頻道
用戶角色主要分為兩類,以單位性質分為企業、高校、中等職業學校,以主體身份分為教師、學生、管理員。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滿足了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要求。根據教師、管理者和學生的用戶角色,面對三者的資源輸入端、載體、資源輸出端之間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交互學習的作用?!敖處?、學生和管理者”多頻道呈現,有效地支撐了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資源輸出和專業數字化資源的應用;學生利用數字化資源改變了以往的學習習慣,順應教育信息化開展了在線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管理者可以通過后臺流量數據監控動態監測學生學習的效果以及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情況。
(2)創建在線網絡課程
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在線網絡課程上課方式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的特征。面向職教師資培養課程改革需求,電子教案中的章節、模塊、單元等組織元素,在每個細化的部分會具體說明以何種形式開展組織活動和向適應的教學法進行配合教學。配套視頻有教師上課視頻的實錄、實訓軟件、設備的使用說明、實訓課視頻以及學生講課視頻等多樣化視頻資源。此外,還包括習題研討、辯論、作業提交、測試、投票、主題探究等學習活動。在線網絡課程使用靈活便攜,支持教師和學生在多個平臺中觀看學習專業教學資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臺、Andriod移動終端等電腦平臺和移動終端設備。
(3)生成職業資格試題庫
建立職業資格試題庫一方面是專業資格考試的最新消息,對資格考試分類,讓學生考取相關資格證書,避免盲目考證;另一方面通過職業資格試題庫的在線考試功能,可以實時動態監督自己學習的效果,并建立錯題集以便查缺補漏。每門資格證考試科目都是固定的,職業資格試題庫只要收錄歷年的考試試題,并分配給專業教師進行詳細講解真題,對本專業學生進行輔助教學,提高資格證書的通過率。
(4)搭建交互性學習論壇
學習論壇主要由教師和管理員共同監管。管理員的職責是查看24小時內的問題,而教師只負責自己問題答疑反饋。如學生問題解答較為復雜,可以臨時答疑,解決問題。學習論壇中會整理出常見問題解答,普遍性的問題就不再需要教師一一解答。學生可以搜索問題看是否有關聯度接近的問題,以便遷移理解。交互性的學習論壇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5)形成專業虛擬教研組
高校教師的評比是以科研、教學、論文等多項指標進行的。虛擬教研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師必須同一時間段、同一地方開會,只要確定好開會時間同時在線。通過一個網上虛擬環境,發起談話、視頻以及文字交流。虛擬教研組單元下會劃分子單元,如會議通知、會議文件、教研進展、教研成果等具體的子單元。子單元讓教師對專業教研活動可以合理分配時間、積極備課,避免了高校教師因為任務重而敷衍備課的現象存在。
2.建設專業數字化資源庫
本專業主要是開發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法》、《物聯網傳感技術及應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單片機系統設計與應用》、《數字信號與處理》、《現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課教材。對教學案例、教學視頻、實訓項目、技能競賽、拓展資源的開發進行詳細說明。
(1)教學案例
從1952年至今,我國共有231所高校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但面向職業學校教師培養的卻寥寥無幾。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法教材的開設可以讓學生在校期間對不同教學法進行理解,同時對章節放置的教學案例進行真實環境下的虛擬仿真練習。在每個教學法章節都添加了兩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的兩個真實案例。如任務驅動教學法中放置的是“Y-降壓啟動線路故障檢修”和“十秒倒計時器的制作”,每個教學案例都是按照教學設計、實施過程、問題討論三個部分設計的。教學案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深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難易程度的把控,并對相應的教學法可以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2)教學視頻
以往的教學視頻基本上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偶爾有學生參與互動。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視頻錄制中添加了學生習題講解的視頻錄制。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授予理學學位或工學學位。可見,專業課難度較大,部分學生反映教師的講授方法讓學生不易理解吸收難點。但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節習題的主要知識點覆蓋,讓學生自我備課講授習題和教師、同學分享,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和能力,促使教師教學的自我反思。
(3)實訓項目
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方向課都存在大量的實訓課程,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但高校實訓課主要使用電烙鐵、電阻、芯片等簡單的電子元器件進行安裝、調試。學校引進大量的電子集成設備,學生只要通過簡單的引線,按照實訓指導書進行操作得出數據,完成實習報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還是后者的簡單操作都不能使專業實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編寫現代原理通信這本書時,每編寫一章節的理論知識必配備相應的實訓項目。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中提供相應軟件、設備的虛擬仿真環境,讓學生的實訓操作不再局限于時間、空間以及設備陳舊等問題上。
(4)技能競賽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屬于電子信息類,全國每年都有面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學生電子、軟件類大賽。此外,培養單位積極鼓勵本科生在校期間申請學生課題立項,對熱愛動手操作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物質幫助?!痘赑roteus8.0的單片機系統設計與應用》這本教材,就是結合當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主流技術,通過軟件仿真,在虛擬環境下進行操作,完成項目實物需求。
(5)拓展資源
拓展資源的開發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資源一共分為三部分――文件、講座、視頻。文件多涉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部分的發展要求,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標準,讓學生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進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講座多是教育領域中電子信息產業領頭人發表的最新講座的PPT,拓寬學生對專業前沿技術的了解把控。視頻主要是培養單位組織的教學信息化大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國培、省培的影音錄像。文件、講座、視頻三者的有機結合,對學生的培養提供了豐富且寶貴的教學資源,更讓學生對職教師資培養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勵制度,加大教師參與度
高校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數字化資源的開發主體是專業教師,大部分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主要是依托財政經費支持,一旦教師課題項目結題,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問題在于數字化資源開發教師激勵制度不夠完善,教師之間存在水平差異。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對專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為了提高教師數字化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學校應對教師進修給以合理的激勵獎勵,讓教師一方面可以完成課題項目任務,另一方面學校專業發展需求方面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給予肯定,避免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感。[5]同時,教師專業水平不同,而數字化資源又是以教師團隊開發為主,勢必會出現教師付出不均現象。教師付出少的一方出現了“搭便車”現象,造成資源創作方的教師對資源創作利益分配不滿,進而出現了能力強的教師職業熱情度降低的現象。因此,在數字化資源實際開發過程中,需要對教師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確,學校完善對數字化資源開發的激勵制度,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數字化資源訪問平臺,提高資源利用率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庫一旦建立,若只讓本校教師學生使用,就不能達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校際數字化資源共享的目的。當前校際數字化資源共享不但要考慮學校層次、資源質量層次差異因素,還需要考慮校與校如何資源共享并簽署資源共享協議。[6]引進“資源跨庫檢索”或“校際資源交換平臺”,提高數字化資源共享度,避免數字化資源重復開發等問題,實現高?;騾^域性質上數字化資源的交互??鐜鞕z索系統的最大優勢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資源庫中的信息檢索出來并按照邏輯順序排列,其中應用到XML和JSP技術。把跨庫的檢索系統引入到數字化資源庫中就可以實現對不同數字化資源庫優質資源的檢索,提高數字化資源的共享率。還可以起到校際數字化資源版權保護的作用。
3.建立數字化資源持續更新機制,促進資源庫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是循序漸進的工作,然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往往被資源維護與更新所制約著。部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相關數字化資源相當陳舊,不能適應現有專業學生培養的資源要求,由于后續工作的停滯,導致了大量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數字化資源成為擺設。因此,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專業前瞻性,根據專業發展實際需要、當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的技術,進行數字化資源更新。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數字化教學資源應呈現動態變更、持續發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參與進度,共同完善。持續更新,保持“海量資源”的價值和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數字資源庫的開發,可以很好地解決高校教學資源不足的現狀,更是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構架以及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可以解決我國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層次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不足的問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可以加強校與校資源共享、協同合作,是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摘 要]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最直接體現。針對皖西學院“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近年來,我們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構成、教學大綱、實踐課程的設置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形成了以核心課程為基本原理及方法論的專業及實踐課程體系,完善了專業培養方案。
[關鍵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應用型人才 電子信息與科學技術
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最直接體現。針對我校的具體情況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最新形勢,皖西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從2009級本科生開始,對培養方案進行了認真修訂與完善,特別加強了該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了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培養方案。
一、專業核心課程構成
根據我院師資、教學實驗條件和原有相關專業情況,我們將電子信息與科學技術專業劃分為通訊技術和自動控制兩個主要專業方向,相應課程包括移動通信、光纖通信、微波技術、電機拖動控制、PLC、電力電子等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某一領域的基本應用,便于畢業生就業。同時還設置了多門專業選修課程,鼓勵學生跨方向選修,便于學生拓寬就業面。經過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既具有應用型本科院校內涵與特色,又可與國內外研究型高校教學體系接軌的較為完整的電子信息與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如圖1)。我們根據電信專業方向的劃分,在電信專業培養方案設置了信號與系統(4學分)、數字信號處理(3.5學分)、自動控制原理(3學分)、電磁場與電磁波(3.5學分)、通信原理(4學分)5門專業核心課程,共18個學分。在前期的課程建設中,相關教師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了合格課程的建設。但這五門課程中每門課程的教學都由某一個教師獨立完成,沒有作為課程體系來實施教學,這樣就存在因為內容之間相互交叉而造成重復教學的問題,也存在與專業課、方向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脫節的問題??梢?,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是目前實現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任務。[1] [2]
二、電子信息與科學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構成指導原則
電子信息與科學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不單單是這5門課程的建設,而是為了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滿足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的需要。這5門核心課程的設置是為了把學生引導到電子技術、信號處理、通信及自動控制等領域需要具備的主要專業知識及方法論上面來。針對以往電子信息與科學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課程結構橫向協同性與縱向銜接性結合不緊密、綜合性和創新性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等問題,從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出發,以電信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為主線,考慮核心課程的內在聯系和協同共建關系,構建電信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框架,并通過課程教學內容、實踐環節、教材建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考試方法改革等進行研究和實踐,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標準
(一)修訂教學大綱,選用規劃教材
核心課程教材建設是課程體系建設的一個重點,目前選用的核心課程教材多為國家級規劃教材,內容新穎,但核心課程之間的聯系,核心課程和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我們以前梳理得并不仔細,教師之間缺乏這方面的研討。對于教學內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還要避免不同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同時要積極將新理論和新技術引入教學,更新陳舊內容。為此,近兩年來,我們教研室對核心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刪除大綱中冗余、重疊的知識點,再根據培養方案的設置,增加專業課程學習中用得比較多的知識點的課時數,依據教學大綱對這幾門課程的電子教案內容進行修改。[3] [4]
(二)形成講座、教學、實驗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根據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培養要求,我們組織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教師深入相關電子、通信類企業調研,深入了解行業技術現狀,對5門核心課程制定新的課程標準。我們將教學重點內容著眼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時也邀請行業專家做相關應用領域的專題講座,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同時要求每位專業核心課程教師為學生做兩個課時的報告,報告內容著重于該課程知識體系的現狀及發展,通過幾屆學生教學實踐,這一做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根據新課程標準融入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同時結合皖西學院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定位進行課程綜合化及教學模式改革,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驗教學采用任務書式實驗模式,并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方式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形成了講座、教學、實驗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并且每門核心課程有充分的實驗課程支撐。
四、專業核心課程對所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貢獻度分析
該5門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兼顧了我院電子信息科技技術專業開設的兩個專業方向,除了信號與系統和數字信號處理之外,我們選擇了通信原理、電磁場與電磁波和自動控制原理作為專業核心課程。通信原理課程是通信方向專業的基礎課程。自動控制原理是自動控制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不僅僅是為了完善控制方向的課程體系,而且是為了電信專業畢業生以后考控制類方面的研究生打下基礎。另外,因為控制方向和通信技術方向專業課程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工程電磁場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們將電磁場與電磁波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這幾門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是互相滲透、緊密聯系的,是電信專業所有專業方向課程的基礎。
五、專業核心課程與實踐課程體系關聯度分析
建立從行業需求引入專業核心課程的機制,增加專業核心課程的實驗教學比重,適時地將行業中最需要、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引入到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之中,能保證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同步,提高實踐課程的建設層次。通過調整課程體系設置,加大實踐課程比重,增加綜合、設計型項目比重,我們把絕大多數實驗從課內實驗改為獨立實驗,讓實驗項目更加體現多門專業課程的綜合,讓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充分融入這些實驗課程中,以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專業總共開設6個專業實驗,每個專業實驗20個學分,每門專業實驗都體現了專業核心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融合。如專業實驗一就融合了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電子線路三門課程,實驗電路由學生自己來設計。通過實驗課程的開設,既能使學生將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抽象的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又能夠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六、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方法與考試改革的探索與嘗試
(一)試點核心課程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有助于課程教學與國際接軌,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我們以自動控制這門課程試點雙語教學,試行前兩屆,沒有太注重學生英語水平和主觀意愿,所有學生都選擇雙語教學,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學習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最近幾屆自動控制雙語教學實行學生自主選擇機制,對同一門課程同時開設雙語和正常中文教學,充分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核心課程試卷庫
對于5門專業核心課程,逐步建立課程試卷庫,包括評分標準、答案。每門試卷庫由20套試卷組成,考試的時候隨機抽取。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因此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遞增的趨勢,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方式應始終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而其中電子產業的快速壯大對于技術性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各高?;敬嬖谥n程優化滯后性的特點,因此為正確處理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現狀,對于培養方案的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已箭在弦上。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并通過本文,針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教學實踐進行闡述。
【關鍵詞】電子信息 科學與技術 實驗教學
長期以來,傳統實驗教學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與輔助,隸屬于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其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一門融入多專業的交叉學科,也是一個集理論和實踐于一身的專業,所以實驗教學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體系,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接受到較為系統的技能訓練,掌握更全面的知識、方法與技能,另一方面還能夠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嚴謹的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和科學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綜合能力。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日漸深入以及課程建設的廣泛開展,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教學實踐已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整合課程設置,建立具有特色的課程群
為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知識結構單一以及綜合設計能弱等諸多問題,應重新規劃教學計劃內的有關課程,把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專業實習當中的結合部分,在確保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了調整,建立起促進學生協調發展、學習內容互相銜接,且具有明顯特色的課程群。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應確保學生擁有扎實的基礎,加強和其它專業課之間的銜接與聯系,使學生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還應當重視專業發展方向的把握,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實驗教學??梢源_立的課程群主要有“數字信號處理”、“基礎實驗平臺”、“電子系統設計”以及“物聯網嵌入式系統”等等。
二、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考慮到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該專業培養目標并非是理論研究能力,而偏重于學生電子技術應用方面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內容方面不應浪費更多時間來講授原理性知識,而應重視以信息技術應用為背景,運用電子設計工具來設計系統軟硬件,測試其原理、步驟及具體方法,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到深,并配合相關實驗器材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于工程實際。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積極性,并提升學生的研發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此外,對于專業課程學時短、內容多的現狀,應圍繞著課程群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嵌入式系統”課程是一門具有很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很多先修課程的知識點都涵蓋于其中,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把“嵌入式系統”的有關內容在先修課程教學內容中重點進行講解,這樣能夠減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壓力。
三、建設校內外硬件實驗及實習平臺
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研究方向呈現多元化,校內的實驗室建設應考慮教學和專業發展來進行規劃、配置。學??赏度胍欢▽嶒灲涃M、建立起綜合實驗室,以利于優化組合實驗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實驗室開放教學模式主要是利用學生課余、雙休日和節假日等時間進行自主實驗。學生主要通過申請立項,在教師審核之后方可進入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設計實驗。這樣能培養出學生勤于思考、積極動手、敢于創新的實踐精神。
同時,校企共同建立實驗、實習基地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通過以校外形式建立實習基地,使師生深刻理解本專業對于從業人員的具體要求,并了解到未來工作主要從事的內容、技術規范;了解生產設施實際運行狀況以及調試維護等實際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校園學習無法獲得的,這便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視野。通過校企共建實習基地,為企業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動平臺,企業當前所需懂理論、懂實踐、適應能力強的人才,學校方面可通過推薦的形式,及時且準確地將學生個人情況反饋給企業,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所需人才。
四、通過學分制建設教學師資隊伍
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彈性學分制的專業培養方案,使學生擁有廣泛的空間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教室及課程,這樣也將在教師方面引入競爭,所以教師面對這樣的形勢,應及時轉變教育思維模式、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體系、拓寬自己的專業領域,并開設更多具有高水平的選修課程以供學生選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探索適應彈性學分制要求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策略,以此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水平。
在學分制下,教學管理采用了導師制,負責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的指導以及心理咨詢,并涉及到學生在校生活的每一方面。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精于本專業的教學科研,另一方面還要有極強的責任感以及無私風險的偉大精神。在學分制基礎上,還應制定嚴格的考核管理辦法,采用教師崗位動態聘任制,通過教師間以及學生的評價,促使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方式、手段,以此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構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是一項需要不斷改進的系統工程,在實驗教學中,應高度重視課程理論及課程實踐的優化整合,把工程實踐背景及其項目開發過程引進實驗教學的每一環節當中,集中體現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這一特色。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將具有更強的競爭適應性,這種人才也正是國民經濟以及國防建設發展所迫切需要的。
電子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經濟的全球化水平依托于信息化的發展。依靠信息化帶動工業的發展是我國目前的戰略,每年國家在電子通訊基礎設施上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信息化的發展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同時,從總體上看,計算機、電子信息和通信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行情相比其他專業要好許多。但是,隨著近幾年各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開始嚴峻,與此同時企業也在為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而發愁。造成這種情況的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是目前我們的高校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建設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教學體系,已經成為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性應用性人才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1.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存在的問題
1.1 專業口徑寬,特色不鮮明
要形成一個專業,至少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第一是對特定科學問題的研究,第二要具備特定的理論基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檢側、控制和加工處理的技術科學,是一門知識密集、發展和更新十分迅速而且具有很強工程應用背景的技術科學[1]。目前主要課程英語、數學等基礎課,力學、電磁學、量子力學、熱學、固體物理等物理類課程,電路分析、數字圖像處理、模電、高頻等電子類課程和程序設計語言、微機原理、單片機、多媒體、數據結構等計算機類課程。知識面涉及的非常寬,是多學科課程的組合,沒有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基礎理論體系。與信息工程甚至計算機應用專業相差不大。
1.2 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
目前國內許多綜合性大學、工程院校以及部分師范類院校開設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或相關的專業,但是它們幾乎都屬于非師范類專業,目的是為了培養電子信息技術的專業應用型人才,滿足企業、公司和事業單位的要求。因此,現在大多數院校這個專業的教師是從大學畢業的碩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他們既沒有系統的教育背景又缺乏教學實踐。造成了師資隊伍的結構不合理。同時電子信息專業發展迅速,新技術、新器件層出不窮,因此著力培養一批動手能力強、理論知識廣并且進行過系統的電子信息專業教育的合格教師,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適應社會的需要尤其重要。
1.3 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不夠
雖然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實驗實踐教學,但是它只是理論教學的附屬品,未能形成完整獨立的體系,不少實踐課程流于形式。首先是實踐的內容單一,實驗課程中演示性、驗證性的內容居多,學生只是開電源、觀察現象、做記錄即可。研究型和設計性的內容少,而且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教師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其次實踐教學基地功能單一,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大多數的實踐教學基地只是用于學生的專業實習或畢業實習,難以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上發揮作用,與企業合作進行實踐教學的則少之又少。因此,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與設計也是培養應用性人才的實際需要。
2.加強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設
2.1 準確定位,建立專業特色
要提高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就要制定合理的目標,在重多院校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創造自己的品牌。如農業院校可以將農業與電子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發揮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這樣專業才能辦活。電子信息科學發展迅速,因此要不斷改革和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盡量壓縮必修課程,加大選修課程的設置,增加學生的自我發展空間。同時選修課的內容要根據當前的新信息、新技術不斷更新。增加實踐教學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掌握幾門使用的技術和方法,走出校門后就能馬上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去。
2.2加強實驗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通過已有的實驗平臺,建立包括基礎實驗、綜合性設計實驗和重點課程設計的實驗課程體系。加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儀表、儀器的使用極其電子工藝,這是基本的技能實驗,一定要為后續試驗打牢基礎。驗證性的實驗如EWB、System View是指用實驗驗證課程的基本理論,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和學生的課外方針等形式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綜合型實驗則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如利用學到的數字電子技術理論設計一個數字鬧鐘,利用所學的高頻電子技術知識制作調頻對講機等,或者通過實驗讓學生將各個課程之間綜合起來,如采用EDA技術、單片機來設計制作一個溫度控制體統等[2]。設計性實驗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從實際需要出發,根據所學知識搜集相關資料,針對一個實際應用問題進行設計,如報警裝置、道路交通指示燈等,老師稍作講解后,由學生自己確定方案并進行論證,電路的設計電路板控制程序的編寫等由同學們自己分工合作,出現問題自己搜集資料解決,老師只是起到進行必要技術指導和點評的作用。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實驗,真正給了學生創造的機會,也是學生的學習更貼近了現代工程技術。
2.3 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未來技術類專業教學的發展趨勢[3]。定期聘請電子信息專業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業動態。同時與有關的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學生在企業內的實際學習增長學生的見識同時拓寬了視野,了解聲場管理等業務,增強對社會的認識,學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2.4 鼓勵大家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競賽.
通過鼓勵大家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相關社團和科技創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實踐能力。這些科技活動主要包括專題的電子設計和制作、電器維修活動等課余科技活動,還包括學術活動,主要是在學生中選拔實踐能力強的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風氣;另外舉行科技創業大賽,成立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團隊,對外承接電子信息技術的設計任務。這都將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起到極大地幫助作用。
3.結論
學校教學是培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只有發揮專業優勢,突出專業特色,通過科學合理的專業改革適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才能培養出社會和企業單位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對該專業進行了課程體系的改革,構建了新型課程體系模式,通過近五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體系;改革;探索
1 引 言
電子信息技術是當今信息科學發展的前沿,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我國今后20年高科技發展的重點。目前,隨著我國在電子信息技術理論上研究的快速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各個領域急需大量的高層次應用型工程技術人員。所以,全國各個高校紛紛增設電子信息專業,同時對電子信息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與實踐,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不全面,沒有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
(2)現有專業理論課程體系過于注重知識的完整性,缺乏機動靈活性;如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發生改變時,課程體系只有重新建立才能適應人才培養要求。如果在構建新課程體系時設置多個能力模塊,在能力培養目標改變時,只要進行專業模塊的合理組合,就能滿足人才能力培養的需要。
(3)實踐課程體系中各種能力訓練比較獨立,不利于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人才。
2 課程體系改革措施
新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注重實踐技能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1)優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分析,明確社會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的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繪制能力矩陣圖,建立培養所需職業能力的課程理論、實踐教學模塊,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課程(以職教師資為例,如表1所示),盡量使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一致。
(2)構建合理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國內大多數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是根據本學科知識體系的特點制定,過分強調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新課程體系主要依據培養方案制定的能力培養要求建立課程模塊,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框圖如圖1。
根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特點,結合社會對電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將專業課程內容整合,設置成各種專業能力模塊,實行模塊化教學;在各種能力模塊內,實行教學內容優化,避免各課程內容重復教學,突出教學重點,強化專業知識的橫向聯系;各種能力模塊具有較強的銜接性、獨立性、整合性等特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根據能力培養目標進行各種有機組合;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在能力模塊中溶入新技術、新工藝,淘汰已經過時的教學內容。
(3)構建高效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按實驗技能培養與職業資格培訓相結合構建“一體化、分層次、開放式”的專業實驗教學體系?!耙惑w化”指實驗技能培養與職業資格培訓的同一化;“分層次”指實驗(實訓)課程由基本技能訓練型、綜合設計型和研究創新型三個類型層次的實驗項目組成;“開放式”指實驗課程要具有一定數量的實驗項目供學生自主選擇,實現實驗開放教學,框架如圖2所示。
根據上圖構建由兩類課程、三類層次、四種性質、三個階段組成的實驗(實訓)課程新體系。
1)兩類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實驗課保證學生的基本培養規格與培養質量,選修實驗課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2)三類設置層次:第一層次:基本技能訓練型實驗。簡稱基本型實驗,指以強化學生基本實驗能力或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實驗能力或從業技能、啟迪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的實驗。第二層次,綜合設計型實驗。指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實驗技能或職業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標的實驗。第三層次,研究創新型實驗。指以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的實驗。
3)四種項目性質:第一種是驗證性實驗項目。使學生獲得基本實驗技術技能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實驗技能。第二種是設計性實驗項目,接觸本學科研究工作思路,開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第三種綜合性實驗項目,使學生初步接觸本學科研究方法。第四種是研究性實驗項目,為拔尖人才成長提供科研訓練平臺。在這類實驗中,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與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與探索,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
4)三個培養階段:第一階段,大一至大二重點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創新意識。實驗內容以基礎單元操作實驗為主。第二階段,大二至大三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技巧和創新思維,輔之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初步訓練,基本技能和綜合設計實驗技能訓練并重。第三階段,大三至大四重點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以綜合性設計實驗為主。
3 結論
長江師范學院和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按照上述思路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良好,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同。
摘要:從學校的特色與培養目標定位出發,結合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自身特點,提出了適應新的就業形勢的課程體系建設的整體設計方案。從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分析,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對于人才的培養起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院校擴招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加。2002年畢業生人數為145萬人,到2008年增加到559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劇增,導致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增大,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給畢業生、家長和各高校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為適應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都在進行各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或課程體系改革與探索。湖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2003年成立的新專業。由于是新辦專業,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不足。雖然在隨后的幾年中,對一些專業課程的學時、開課時間進行了一些調整,但整個課程體系還是不夠完整。2006年在學校教務處和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對國內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充分調研,從我校的培養目標定位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擬定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計劃,完成了新的專業課程設置。從本專業5屆畢業生的考研率和就業率來看,課程體系改革對本專業學生的考研和就業起了積極作用。
二、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十分迅速,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品不斷更新,技術不斷進步,這就要求電子信息人才要及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此,國家人事部、信息產業部,于2006年聯合發出了關于印發《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653工程”)實施辦法》的通知,目的在于及時更新各類信息專業技術人才專業知識,提高創新能力。高校作為我國經濟建設人才的培養基地,理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專業課程,以順應我國經濟建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2003年成立的新專業,在專業開辦之初,存在師資力量不足、實驗設備缺乏等問題,這就勢必導致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是:(1)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學時偏少。(2)專業實驗課時不足。(3)專業課程之間銜接不夠。(4)開設的專業課程數量過多。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我國經濟建服務,修訂專業培養計劃,適當調整專業課程設置,進一步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課程體系的改革的思路及具體措施
1.課程體系的改革的思路。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設計藍圖和實施方案,是落實教學計劃、組織實施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應以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為導向,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學校和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湖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文、理、經、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多學科性大學,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湖北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學校教務處關于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形成了此次課程體系改革的總體思路:(1)加強學科基礎課程教學;(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3)注重知識內容的系統性與先進性;(4)注重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2006年在學校教務處和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從學校的培養目標定位和學科分布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課程體系改革的總體思路,并依據湖北工業大學課程體系結構框架(見表1),修訂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此次修訂主要對原課程設置進行了以下幾方面調整。(1)取消了幾門課程。按學校規定本科階段課內學時2500學時,本著“以有限的課程覆蓋日益增長的知識面,不求全、細,重在精、新”的原則,取消了與專業方向關聯程度不高的課程:軟件工程、數據庫概論。取消了與大學物理內容有重復的課程: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力學。(2)增加了幾門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時。為打好學生的專業基礎,增加了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3)增加了專業實驗課的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實驗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加了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等課程的實驗學時。(4)適當地將課程前移。按照我校的本科培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學生在第八學期只安排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教學任務,第七學期有部分學生要為考研做準備,也有部分學生開始找工作,所以很難有太多的精力用在第七學期安排的課程上,導致這學期的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新計劃將二門課程前移。(5)理順了課程的先后順序。在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辦之初,由于培養計劃尚不完善,在執行過程中,對課程的設置有所調整,導致部分學修課程與后續課程的先后順序顛倒,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此次修訂基本理順了課程的先后順序。
四、課程體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計劃修訂完成后,從2005級開始按新培養計劃進行教學。任課教師和學生們普遍認為:新培養計劃從我校的目標定位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學科基礎課程教學,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較好地解決了原培養計劃中的絕大部分問題。目前,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按新培養計劃已培養了2009~2011三屆畢業生。這三屆畢業生考研和就業的總體情況明顯好于2007~2008屆畢業生。由于就業情況與當年的就業環境有很大關系,不好進行對比。因此僅以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歷屆畢業生的考研情況(見表2)進行對比。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1屆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和畢業生考取211學校的比例明顯高于2007~2008屆??梢姳敬握n程體系改革對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考研、就業都起了積極作用。
湖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自2003年開始招生以來,已有五屆畢業生。其中2009~2011屆畢業生是按修訂后的培養計劃進行教學的,而2009~2011屆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和畢業生考取211學校的比例明顯高于前兩屆,這說明新的培養計劃對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此證明筆者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比較成功的。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專業課程體系與專業培養計劃也應及時更新。因此,課程體系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將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及時地融入到專業教學中,才能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