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11:3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師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教師的主導作用時,曾這樣說過:“我意如能令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教師不宜以教課本為專務,教師指示必須注意之點,令自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謬誤,然后為之講說。如是則教師真起主導作用,而學生亦免處于被動地位矣。”這里葉老明確指出“教師不宜以講課為專務”,“講說”都是在學生“主動求知、主動練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這些極精辟而高明的見解對我們貫徹《語文課程標準》有現實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真正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下幾個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
一、教師主導作用與教學指導思想
教學指導思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學指導思想是由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1963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1978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強調了小學語文是“基礎工具”,《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分析”的情況仍然存在,這是對小學語文學科性質還沒有正確理解和認識的反映。這樣采用的教學方法不會以讀書為主,以學生為主,也不能以語言訓練為本;不能使學生參加到應有的教學活動中來,也不能受到應有的基本訓練;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反而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是葉老說得好:“所謂讀書習慣,指自己能夠讀,自己喜歡讀書而言。”他特別強調在讀書中要不得的壞習慣是:“根據老師的語言記憶、理會,此外沒有別的,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边@種消極的、“屠宰”學生才智的教師,其“主導作用”若長期“主導”下去,結果只能是使學生厭煩學習。
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指導思想,這一點很重要。明確了這一點,教師就可以自覺地變“消極主導”為“積極主導”,所以,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質量,首先一定要搞清楚教師主導作用和教師指導思想的關系。
二、教師主導作用與教師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之一。有的教師,往往多著眼于備教材,而忽略“備學生”。忽略“備學生”,就容易產生教學上的“無的放矢”,這對正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有影響的。一個教師,如果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不能十分了解,對每一個學生的水平不能諳熟于心中,即使鉆研教材很認真,也難免會出現“無的放矢”的現象。那“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既然是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多活動,因此,教師就可以放松備課了”的想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大撒手”的錯誤想法。恰恰相反,讓學生活動,則是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備課的難度也會更大了,除了“備學生”外,對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內容和方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綜合考慮。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應當根基于備課之中。
三、教師主導作用與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教學的一條原則。教學中,存在著一種把“啟發式”理解成為“問──答”的現象。這是對啟發式教學的一種曲解。啟發式教學首先應當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其次必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思維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把握住這條教學原則的實質,就可以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活潑。在閱讀課上,教師依據教材,提示、指點學生,啟發誘導他們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根據每一個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適當提高,使他們逐步能自己領會課文的語言和內容。這并不是說教師的“講”不重要,關鍵是看教師如何有效地講,是要看教師把學生放在什么位置上。
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原則,在閱讀課上采用“讀”“議”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基本訓練,要注意“讓”和“導”的含義與區別?!白尅焙汀皩А边@兩個動詞盡管都有使學生如何動作之意,但有本質的區別。“導”有指引的成分,是把對象充分考慮進去了;而“讓”是個指令性動詞,含有下達命令的意思,這就是說沒有充分把對象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白尅钡慕Y果,會導致課堂討論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使“啟發式”歸于流產。機械地“讓”學生活動的做法仍然是在教學指導思想沒有改變狀況下對“啟發式教學”的一種搬弄,不能真正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搞不好,可能出現“漫無邊際”地“討論”下去,而產生學生自發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危險。
四、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讀寫實踐
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在于課堂上要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讀書進而進行思考。閱讀教學,“讀”是最基本的活動?!耙宰x為主,以學生為主”,歷來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活動,學生非親自多讀不可。葉老有句耐人尋味的話:“教學語文課本和文學課本,幾個重要項目里面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就領會了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范的?!闭n堂時間不是教師展示問題、檢查答案的時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大量進行讀的訓練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把“思”和“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完成他的思考過程。這種“思議結合”的訓練同時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的好機會。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自己“思”,同時也必須要求學生參加“議”。這樣“七嘴八舌”以后,同學間也會收到“取長補短”的效果。這對于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聽”和“說”的能力將會大有益處。
學生有了讀的基礎,經過了“思議結合”的過程,也許有的就搞明白了,也許有的仍然搞不明白,學生“思之而不得”,教師“則為講明之”。這種講,就是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的“講”。不論講得多一點還是少一點,這種“講”就是建立在學生“讀”“思”“議”充分活動的基礎上的講,是在學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的講。這樣的講不但不是灌輸,而且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閱讀教學,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上,放在“我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起來”上,才能逐步完善新的教學過程方法。在教師認真備課、學生進行預習的前提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大量地、反復地,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讀”的訓練。在所有學生都參與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再鼓勵、啟發學生主動求知、積極思維、研究問題、參加議論、發表己見。在此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導演”的位置上,起著提示、點撥、解惑、小結的作用。學生獲得知識后,要進行鞏固性練習,把知識應用到讀寫實踐中去。教師的引導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機統一起來,才能說在閱讀教學中真正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摘自:《小學語文教學》2005.2)
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相傾聽、問答的過程。高中化學和初中化學相比顯得更為復雜,對思維的要求也更強。為了加快教學進程,完成教學目標,很多高中化學教師只根據自己制訂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進行講解,常常忽略學生所提的問題,導致教學中的“失聰”現象。
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自主能力等,并不是簡單地傳授死板的問題,教師不能為了教學方便,就忽略了學生的聲音。只有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以學生的問題為出發點制訂、改善教學內容的教師,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積極性。若學生的聲音不能及時被教師聽到,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影響化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一、高中化學教育的“失聰”表現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的問題和說法被教師無意疏漏或拒絕傾聽的情況,這就導致了教學的失聰現象,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教師的“失聰”現象表現為:
1.虛假傾聽
虛假的傾聽就是教師擺著一副傾聽的模樣,一只耳朵進,另一只耳朵出,不能深層次地理解學生所說所問的關鍵,不能準確地回答學生的問題,依舊呈現出我行我素的姿態。最糟糕的狀態是教師在化學課堂上連一只耳朵也不打開,與其說是在傾聽學生的聲音,還不如說在自我傾聽。
許多高中化學教師在課堂上只是選擇性地傾聽那些滿足自我需求、可以提升自己形象、維護自己尊嚴的問題,拒絕或忽略傾聽那些對自己構成“威脅”的聲音。有些教師甚至引導、逼迫學生發出那些讓他們感到快樂的聲音。這些聲音并不是發自學生的內心,這種病態的傾聽不僅扭曲了師生的心理,也破壞了教育本身。
2.錯誤傾聽
由于先入為主的影響,許多高中化學教師常常存在思維定式的情況,對學生聲音的方向、含義都沒能很好地把握。常會把不是聽成了是,不然就沒聽出問題中包含的重點,就像索緒爾所說,教師常常只是聽到了所指,但沒能聽出其中的能指,僅僅聽到那些可以激起自己思維和情感的泡沫,而忽略了泡沫里面的真實。
二、導致教育“失聰”表現的原因分析
導致高中化學教師“失聰”的原因很多,第一,學生被表象化和客觀化,使得學生被放置于教育者的對立面,阻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第二,許多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形成自戀情結,在教學中常以自我權利意識和邏輯為基礎,在教師身上就表現為自我擴張和自以為是。當教師只關注自己的聲音,就會導致教育過程中的活力元素缺席,即當教育在進行時,學生卻仿佛不存在,學生的聲音完全被教師遺忘、排斥了。
化學教學中的“失聰”還有另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即教育思想的普遍一體化,假如教師把所有的學生都普遍化了,就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遺忘了特殊性就會導致對存在的遺忘。要知道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已經不像中小學學生那樣,他們有更多個人的意見和思想,因此教師不能統一看待。
三、傾聽什么,如何傾聽
1.傾聽什么
教師傾聽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溝通學生。生命并不只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有著各種情感、欲望、思想、需求,個體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高中化學教師,首先應該傾聽學生的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的需要和欲望往往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的,它可以是一個句子、一段闡述,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語氣詞,對這些表達需求的聲音的正確理解和應答,是教師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其次,還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情感,對于學生情感狀態和動向的把握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課堂秩序,調整學生學習的狀態,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情感的教師,可以從學生口中發出的各種快樂、悲傷的語氣中及時作出反應并調整教學進程。一個有傾聽習慣和意識的教師并不只滿足于傾聽學生的情感和欲望,他們還善于傾聽學生聲音背后所隱藏的觀念和思想,并及時認可和糾正他們的思想,當學生發現那些羞于表達的思想得到教師的有效認可時,就會提升自己學習的信心,與教師建立更深層次的思想交流。
除此之外,一名優秀的高中化學教師,還必須要學會傾聽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差別。介于高中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好,有些學生則差些,應多傾聽那些基礎和理解能力都較差學生的聲音,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疑惑,從不同層次的問題中聽出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改進。
2.如何傾聽
許多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是聽不到,而是不愿意聽,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改善教師傾聽的狀態。1.警覺與專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來自每一位學生的聲音方向、變化和特點。這樣的傾聽是瞬間而全面的傾聽,抓住教學傾聽的關鍵,教育的良機會藏于其中。2.平等采納。當教師開始傾聽時,體現了教師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和真誠,還可以提升教師自己的親和力。3.學習和借鑒。一個真正善于傾聽的教師,通常要有一種鑒賞的態度,理解體會每一位學生的聲音,從學生那里取經,這就要求教師在傾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態度。4.參與和體驗。教師在教學中的傾聽,不應該是被動的傾聽,而應是主動傾聽。
比如在進行化學實驗時,當學生提出其他可能性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照著那位學生提出的配方進行試驗,參與到問題的檢驗中,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
在體驗中參與,在參與中收獲,教師注重傾聽學生的真實感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答疑解難,還能增長教師的
教學經驗,這比在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更加可貴。此外,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同時,也喚起了自身的教學體驗,使得教師能夠從自己的真實體驗出發,而不僅僅停留在某些理論和觀念。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學中重視傾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的問題聲音得到回應和解答時,就會在其心中種下尊重和信心,讓學生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疑惑也得到了很好地解決,就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中化學方程式教學顯得較為枯燥和難記,但若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學習,傾聽學生的聲音,就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強其學習興趣。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新知識的引入是從現實生活中或已學過的知
識中得來的,要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一步一步帶領他們思考,形成良好的互動,為高中化學課堂增添色彩。
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還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將這門藝術和實際結合起來才是重點,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說學生記這樣的模式,使得化學課變得無趣又晦澀。這是錯誤的做法,作為教師就應該多聽學生的聲音,完善自身的不足,提升教學質量。
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是逐漸把職業技術教育由終結性教育向階段性教育轉變,并樹立起終身教育理念,由單純的就業教育向培養高素質勞動者轉變,由培養技能型人才向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轉變,由知識型、技能型向創新型、創業型轉變。
教育理念的更新對職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成為學校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跟世界教育潮流的重要舉措。
一、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努力構建全面素質教育新體系
目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形勢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面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職業競爭加劇,職業變化頻繁,對人力資源開發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求職業教育教學要適應變化的形勢。
二是培養目標的重新確定,將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制度、教學內容,對我們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三是近年來由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新生質量普遍下降,對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較大的影響,需要我們的教學面對現實,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
四是由于受長期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教育改革,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正樹立起現代教育思想。
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改革,構建一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體系。構建全面素質教育新體系,首先要從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教育思想的轉變入手,進一步明確學校的定位,強化辦學特色,突出辦學風格,職業教育應具有時代性,時代不同,其內涵也不同。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時展,學生不應只具有狹窄的職業素質或局限于一種技能的掌握,也就是說:培養的學生應該是既具有多種技能,又善于與人交往、合作,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其次,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學校必須緊緊圍繞教學改革中心,正視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把教育思想的更新作為重點,明確的提出:教學改革中心是培養高質量的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發展,給學生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和成長的機遇。
根據以上兩點,我校構建全面素質教育新體系應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搭建基本框架:
⒈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和學制。中專的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施工、生產、技術、服務、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初級技能專門人才。圍繞這個培養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新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堅持三至四年、以三年為主的基本學制,完成中專的學歷教育。為了適應這個培養目標和學制的調整,學校制定了《關于實行彈性修業年限制的暫行規定》,同時,全面修訂和調整了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設置,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中專培養的目標,強調理論的重心下移,實際的應用上升,使培養的學生更適應市場的需求。
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實行靈活的教學制度。教學制度要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樹立起服務的意識。堅持推行各項改革措施,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部分時間制教育相結合,逐步實現按照專業大類招生,堅持學分制的實驗,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建立起相近專業之間的學分互認機制。學校應當積極試行雙專業主輔修制,積極探索“寬基礎,大口徑”的教學改革經驗,拓寬學生的專業面,鼓勵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學完本專業課程同時,加學其它專業的主干課程,取得雙專業畢業證書。為了加強實踐教學和滿足學生就業需要,學校需要制定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學籍規定,大膽試行學生頂崗實習制度,讓已經完成理論學習、成績較好、綜合素質較高的部分學生到現場頂崗實習,由學校和用人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對頂崗實習中表現良好的學生可由用人單位優先錄用。這種做法,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較好地促進畢業生的就業,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的熱情。
另外,學校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突出技能培訓,堅持職業技能鑒定制度。近幾年來,我校一直在畢業生中開展測量工、實驗工、施工員、預算員等職業技能培訓,使學生在取得中專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二至四門職業操作技能 合格證書。
⒊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必須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必須密切注意并積極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我校在著力辦好以橋梁、公路、工民建為主體的土木工程骨干專業的同時,積極拓展新的專業領域,新開設了城市輕軌專業、涉外工程專業、中英文秘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網絡新聞學等多個新專業,同時還在積極研討論證物流管理等現代服務業的新專業,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和職業分化、變化的需要。此外,學校還應積極加強重點專業的建設,形成專業品牌。我校“工民建專業”經過教育部專家組評審,被確定為國家級示范專業,鐵道橋梁、公路與橋梁專業也在加強建設。
⒋加強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校應積極開展現代課程模式,特別是適應學分制的模式課程和綜合化課程,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課程的靈活性、知識性和實踐性。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鼓勵教師編寫反映自身教學特色的教材、補充教材和講義等,開發多媒體課件。
⒌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全面推行學分制;改進和加強德育課教學。在中專學校推行學分制,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學校應當圍繞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的原則和要求,認真學習文件,圍繞學分制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調整教學計劃,制定學分制試點方案和實施細則,建立起學分制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在中專教學中形成新的教學體制。我校作為試點學校,全面貫徹,積極推進,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特別是選修課程,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學校全面推行實施學分制,要在保證專業培養的規格的基礎上,著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適應社會的多種技能,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探索建立模塊化的課程結構,通過學分制,把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具有中職學校特點的學分制,形成較完善的學分制體系,建立完整的教學管理、學籍管理、學生管理制度。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專業間的學分互認、參與校際間的學分互認,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要求。
思想政治素質是學生最重要的素質,德育課教學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學校應當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刻都不能削弱和放松。在德育課教學中,要突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和艱苦創業思想的教育,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要加強美育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創造良好的文化氣氛。在德育課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改進方法和手段。
⒍加強和改進文化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教育,并且注重對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文化基礎課教學要強調必須和夠用,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都必須加強實踐教學,教學內容應當與職業資格標準相連接、相融通、相適應。學校應當加強主要專業現場模擬實訓基地的建設和設立以實際工程項目為主體的施工實習基地。在教學中應當積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提高教學現代化和信息化程度。
二、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決定著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高低。加強教師隊
伍建設成為加快學校發展的一個十分關鍵而重要的環節。
學校必須始終堅持并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新進教師要從普通大學本科優秀畢業生中挑選并進行必要的考核。對于非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要組織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學習,并經過考試。所有教師均應持證上崗。對于新教師,還應實行見習指導制度。近幾年我校共接受了名普通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從有關單位引進了名中青年教師,全部實施了導師指導制度,簽定師徒協議,對他們進行教學教法的指導。
為適應職業教育需要,學校應當鼓勵在職教師參加國家組織的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律師等職業資格的統考,對于獲得通過的教師,應當給予必要的獎勵。去年以來,我校教師中共有人參加考試,已有人通過考試取得相應資格證書;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施工現場實踐鍛煉和到國內外進修,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要積極鼓勵中青年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我校已先后有人報名,有人被正式錄取,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近兩年來,學校有名教師晉升高講,有人晉升講師。同時,學校還要建立和完善學科帶頭人選拔培養制度和教師職務評聘考核的激勵機制,獎勵在教學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
積極開展教科研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環節。學校應當要求每個教師在新學期開始就制定出課題研究方案,填寫申報表。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鉆研每一環節,選擇合適的方向和方法,制定實施方案,開展問卷調查、查閱文獻,撰寫文獻綜述、研究 報告、論文等等。教育研究部門要負責規劃、指導、規范教科研活動的開展。教育科研是一項艱苦、細致工作,為了保證教師查閱文獻,收集信息,學校安排圖書館提供相應的服務,合理優化配置圖書資料,增加教育類報刊的比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信息資源開發。學校應當采取獎勵和激勵措施,積極鼓勵教師開展教科研活動,編撰教材,撰寫教改教學論文和專業技術論文,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等。我校制定相應的《科研、學術論文、教材著作以及教育、教學等成果獎勵暫行辦法》,對于在教研和學術活動中有突出成果的教師給予重獎,并且與職稱評聘掛鉤,對于推動教科研活動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開展教學督導和教學質量評估是促進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重要措施。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質量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正確、客觀的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以利于調動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形成學術風氣濃厚的氛圍,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質量評估的具體措施和實施方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且堅持按照方案進行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運行。當前,我校已制定了教師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把這個體系納入教學常規管理,并且開展了教學質量評估。其評估結果在各個層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任課教師學期自我總結分析制度,對于促進教師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著重要作用。學校應當要求任課教師在每學期期未考試過后,要對自己所教課程的考試考核結果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差異,分析原因,提出改進的措施,使教師不斷地總結和提高教學水平,保證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既互為前提,又互為條件。我們要有長期堅持、不斷付出艱辛勞動的思想準備。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當各項改革成果積累到一定程度、教師隊伍素質得到提高時,一個全面素質教育的新體系就基本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就會在新體系中躍然凸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品質將在整體上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們將迎來職教事業真正的春天。
[關 鍵 詞] 新課程標準 教育目標 物理實驗 學生心理特點 教師角色變換
[內容摘要] 物理實驗在中學階段物理學習中具有不可獲缺的地位,而在這一重要領地中,物理教師如何發揮其主導地位就顯得異常重要,本文就物理教師在物理實驗中應處的角色進行了探討。
引 言
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物理學理論則是人類對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規律的認識和概括
——《物理課程標準》
“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一時間,這句話成了物理教學中的“經驗之談”,也成了部分教師放棄實驗教學的“理論依據”。更有高級一點的教師則通過Flash 動畫“做”實驗,卻絕不動手或親手做演示實驗或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理由是“實驗有風險,可能測不出理想的數據”,而Flash 動畫則不然,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數據要多理想有多“理想”,畫出的實驗圖像要多好看有多“好看”。省時、省力、省心,三省在手,何樂而不為乎?
以上種種,究其原因,卻是“教育目標”的喪失,或者至少是對當前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育人目標的不理解。
“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掌握一些簡單的科學方法……”
而初中學生心理特點也決定了科學實驗在這一階段學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初中生正處于從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過程中,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需要由直觀的形象來支持。學生通過自已的親自實驗,就能通過眼觀手動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經驗。
鑒于此,初中的物理課程,應在小學開展的一些基于現象的探究活動基礎上,開展教師指導程度不同的具有一定認知能力要求的實驗探究活動,這有助于逐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可見,物理實驗課程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物理實驗教學的成功于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物理教學的質量。
當然,初中生在實驗中還存在種種問題,如盡管大多數的初中生對實驗有濃厚的興趣,也樂于動手實踐,在實驗中表現得積極主動,但總體上來說,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再加上初中學生實驗能力較低。因此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質量往往并不理想。這也是很多教師不愿做實驗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實驗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推進器?就是我們需要多思考的問題。
一、做導游,引導明確目的,弄清原理和方法
導游的任務是為游客提供服務,向導服務、講解服務、處理團隊中的突發事件等,我們這里的導游任務也大同小異,是為學生提供指導,指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弄清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指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是讓他們做好學生實驗的第一步。所謂“明確實驗目的”即要使學生清楚本實驗要解決什么問題及要達到什么目的。如果實驗目的不明確,不能根據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則會在實驗時面對眼前的儀器束手無策,此次實驗活動必然“收獲無幾”。也只有明確了實驗目的,才能使自己成為實驗的主人,為實現真正的科學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是指導學生完成實驗的根本依據,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做實驗時就沒有了可遵循的原則,當然也多半會在實驗中“事倍功半”。
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著學生徜徉于知識海洋的導游,既要告訴學生知識的要點,也要讓學生有自我發現的樂趣。既有有組織的指導預習,也應讓學生自主學習與本實驗有關的知識和方法。
二、做工程師,精心設計實驗,細心選取器材
實驗的設計和選材,可是關系到本節實驗課的效率是否高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在不長的一節實驗課上盡可能收獲更多的細節,實驗前的精心設計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這就需要作為物理教師的你作一個非凡的工程師,精心設計學生的實驗過程,并根據實驗細心選擇適合當下學生需要的實驗器材。
實驗的設計包含的要素較多,①注重實驗方法;②盡量減小實驗誤差;③設計的步驟科學可行;④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等。
器材的選擇往往被部分教師所忽視,其實:它是實驗設計過程中的異常重要的一環,有時甚至能左右實驗的成敗。
以筆者教學《熔化與凝固》一節為例,其中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很能說明問題。
課前,先確定本節的主線為利用對比法探究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凝固過程中的區別與聯系。
先在10班上時,師生共同學習了熔化、凝固定義后,很自然過渡到熔化、凝固過程中的吸放熱關系及溫度變化規律的探究上來了,共同討論實驗方法時,同學們都認識到物體吸放熱不均勻有可能影響本實驗,不失時機推出“水浴法”及通過不停攪拌等手段來使吸熱均勻。然而“百密一疏”,在冰的選擇上,我采用通常的碎冰(即用錘子將冰塊一一敲碎)裝入大試管,進行實驗,結果卻并不理想。小結如下:①缺少冰在低溫吸熱升溫而物態不變的過程發現;②冰在熔化過程中,雖經不斷攪拌,即溫度卻仍有小幅振蕩;③熔化過程過短(3.5min),不足以在學生中產生強烈印象……
痛定思痛,在3班再上本節課時,我對實驗的器材作了根本改變:①變貯冰保溫瓶單層為“雙層”,在夾層中裝入—10℃的20%酒精,從而可控制實驗時碎冰的初溫達—6℃左右,可讓學生發現晶體固態物質在未達熔點前吸熱升溫 而物態卻并不變化的過程;②變碎冰為霜,使顆粒更細小,受熱更均勻,甚至無需攪拌;③變水浴為空氣浴,即通過冰從空氣中吸熱給冰“加熱”,使冰得以緩慢吸熱。實驗中,經4~5 min后,冰溫度達到了0℃,此后經歷了“漫長”的15min的熔化時間,這期間學生們還發現這些細冰熔化后形成的一個個氣泡在冰水中緩慢上升這一以前老師也未見過的過程,收獲到了許多意外之喜。學生們充分理解了“盤中水冰,冰化水水溫不升”這句話的含義。
怎么樣,工程師的地位不可或缺吧!
三、做主持,啟發思維碰撞,引來百花齊放
學生實驗時,應創造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對其探究內容不過統得過死,否則可能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開放實驗的結果必然會帶來百花齊放的局面,此時的物理教師更應是一個激情澎湃的主持人,為這一偉大的思維碰撞時刻推波助瀾。以筆者去年上的一節公開課《光的折射》為例,即可見一斑。
我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杯熱水(熱水的水霧可用于顯示光在空氣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電筒,一張硬白塑料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長吸管等,讓學生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礎上,結合自習,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得到的結論比平時單純由老師演示得出結論要好得多。
實驗討論時,我作為“主持人”,讓同學們廣開言路,各抒已見,結果呢?經統計,本節課,學生探究后,共提出了這樣一些有意義的探究結論參與實驗后的總結交流:①、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改變傳播方向,且偏向法線;②、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隨著增大;③、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向水中時,不改變光的傳播方向;④、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且偏離法線;⑤、在④結論中,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時候,沒有光線進入空氣;⑥、光線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⑦、光斜射到空杯底某點,慢慢加水后,點向法線方向靠近;⑧、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彎折了;⑨、豎直放的吸管從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象變短了,而從旁邊看過去,好象變粗了……
在這百花齊放的時刻,聽課者情不自禁為這些可愛的學生的探究精神所感動,相信我們大家都體會到了有一種東西在發生著質的升華吧!
四、做導師,縱論實驗得失,升華實驗成果。
實驗的及時總結,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此時就是作為學生學習上的導師發揮作用的時候啦!
實驗中雖有百花齊放之樂,卻也需“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導師此時的作用可謂“畫龍點睛”,不失時機的點評實驗的得與失可加深對實驗結論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時,你這位導師還應采用更為直觀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找尋實驗數據間的聯系。圖像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用圖像法來描述物理過程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通過圖像的比較,學生能夠較容易的理解物理過程發現物理規律,這種直觀印象有時能透過事物的本質,誘使人們做更深入的探討,利用圖像法思路清晰可以使得物理問題簡化明了,能起到一般計算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使物理概念得到進一步拓展,而且圖像法能將物理學科和其它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自學不可能達到的啊!
教師的這些角色變換,使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而教師也可以在參與指導的過程中吸納新知識,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學生探索新知,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面對新的課題、新的要求,將不斷激勵自己刻苦鉆研,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相信到那時,師生們均可在這一和諧氛圍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微格教學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蓬勃開展,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和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及實際教學能力具有較大的作用,能較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是一條較迅速地提高課堂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本人根據在蒙城師范學校開辦微格教學的培訓以及3年來的教學研究,淺談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參考。
一、運用微格教學理論,準確有效地反饋教學信息微格教學是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原理的指導下,通過設定教學行為目標,傳遞教學信息,反饋調整,使教學活動達到最優化的動態平衡系統。幾年來,我們化學組在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提高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上運用了微格教學理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前,我們對重點章節進行集體備課,將復雜的課堂教學活動分解,劃分為導入、提問、講解等分項教學技能,然后將分解的內容分配給各位老師,由他們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講解,這樣對青年教師來講,如何上好這節課就做到心中有數。
在備課活動中,我們還通過觀看一些化學教師的教學錄像,特別對一些獲獎的優秀課片,我們經常搬入微格教學的角色錄像中,進行分析評價,這樣教學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反饋,特別有利于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例如,我們將一個獲獎的優秀課片搬入微格教學的角色錄像中,微格課型為提問類型,內容為高二化學“乙酸的化學性質”一節的總結歸納部分。他首先讓學生復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的概念及酯化反應的過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學性質。在6min的微格錄像中,提問的語言、問題的明確性,新舊知識的連貫性,語速、啟發與暗示等提問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課后,我們立即對照目標要求進行反饋評價,經過重放錄像觀察、發現有待于改進。提問設計的層次不到位,不利發展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設計出更高層次的提問呢?在部分討論后,建議教師可設計:“乙酸為什么能與碳酸鈉溶液反應?”,“在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中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應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這樣會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貫徹微格教學理論,有利于更新教學思想微格教學從整體上看,符合人類認識的規律,符合教育學的觀點,符合控制論、心理學原理,它對提倡教師改進教法,更新教學觀念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我校電化教學設備許可的條件下,我們利用微格教學中的模式行為規范,重點講述和訓練下面的語言表達、板書、導入、提問、講解、演示、變化、強化、課堂組織、結束等十種教學技能。
現以一實例說明通過微格教學對改進教法的作用:有兩位高中化學教師畢業年限與任職資格相同,分別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學的實踐錄像,都以“元素性質跟原子結構的關系”一節作為講解課型的內容。
甲老師:語言生動、教態自然、板書規范,他用流利的語言和規范的實驗操作,進行比較歸納,引導學生根據反應現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乙老師:語言和教態略顯緊張,他選在實驗室上,他首先讓學生根據預習的實驗去做,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后,很容易得出結論。
根據微格教學具有模式規范的目標要求,運用教學評價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雖不如甲,但在“啟發教學應用”、“知識輸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見,微格教學表面上看只是一種教學行為的模仿與糾正,但實質上卻隱含著深刻的教學思想,對于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極為有效。
三、運用微格教學理論,科學地評價教學行為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評價授課老師的課堂教學整體與分項的優劣上,以前沒有精確的限定規則,在評價上過于籠統空泛,利用微格教學理論就能比較科學地、真實地評價教學中的每一環節。
在教學評價中,我們采用微格教學中設定的教學行為評價系統,以一定的數量參與者作為評價員,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打分。幾年來,我們采用蒙城師范學校楊景宇老師編寫的《微格教學之路》中的微格教學技能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量表和評價單的規定,對授課者的教學技能進行科學的、真實的評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5人次獲市級優質教學課,有7人次獲縣級優質教學課,發表和獲獎的論文在10篇以上。實踐證明,利用微格教學的評價系統,有利于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四、靈活的變通形式,有利于化學教師的技能培養微格教學的操作系統包括六個步驟:講解教學技能;觀看示范錄像;編寫微格教案;微格實踐錄像;反饋評價和修改復錄。在教學中我們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學校的條件,利用悉尼大學特尼教授的變通應用理論,對微格教學的步驟進行變更和簡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對不同的教師采取了不同的變通措施:對初級化學教師,由于工作年限短,經驗不足,基本教學技能急待加強,我們聽課重點放在教學技能上,通過評價,能夠得到及時矯正,這樣多次反復的強化,能迅速提高初級教師的教學技能;對中級化學教師,已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基本教學技能已基本成熟,對這部分老師重點應放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研究方面;對高級教師來講,已有多年豐富教學經驗,重點應放在學科教學技能研究方面。這樣對不同職稱的教師,采取不同的變通形式,更有利于化學教師教學技能的迅速提高。
小班化教育是保證素質教育順利而有效實施的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作為渝中區小班化教育其中的一所示范校,我們的重點工作重點自然放在教學上,而教學的主陣地則是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好壞在于教學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怎樣設計教學過程并能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就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達到提高小班教學質量的關鍵。而優化教學過程,又是通過教師認真備課、搞好教學設計才能達到的。因此,搞好教學設計,就成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教學設計(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的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
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征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并重”。即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并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并重。保底目標、顯性目標、短期目標可理解為本課和本單元知識、能力點要求,開放目標、隱性目標、長期目標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長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課文的學習,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如何定位,怎樣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讀提示、課后練習及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決定。
二、教學結構的設計:改變課堂結構,化教師講授為學生學習活動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是經驗,課程是人類已有經驗和教師、學生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因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這種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求得新的發展。所以,備課的第一要務是安排學習活動。
設計學習活動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規法,即把傳統的字詞教學、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課后思考題處理為學習交流活動,直接了當地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使學生自主、獨立、交流學習。二是挖掘教材或練習內涵,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載體。如根據課文、課題設計“家鄉物候調查”、“社區生物調查報告”、“詩歌朗誦會”、“小說劇表演”、“新聞與人物采訪及寫作”、“我的課外優秀文章賞析”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維,給足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充分安排學生質疑的活動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問題,促進新知識的生成。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選擇有利與教學質量提高的方法參與課堂。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指導法、演示法、討論發和聯系法等。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優勢,同時也存在局限性,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揚長避短,優化組合。這也就是為什么要進行教學方法設計的根本目的。選擇教學方法首先要明確標準,即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師生實際等進行選擇;其次要多了解和熟悉有關的教學方法,交叉或結合的進行。
現代教學媒體進入課堂,它的運用為教學信息的便捷,高效傳遞提供了可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質基礎。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一定要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二是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三是要對照教師的自身條件。
四、教學組織的設計: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落實合作和網狀學習
要保證學習活動不流于形式,保證課堂學習交流的效率,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實現合作,尤其是學習內容較豐富的學習活動。二是活動安排要有層次。傳統課堂也有師生交流,課堂上教師也提問了大約五、七個或八、九個學生,參與交流的學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動層次少,不能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滿足不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需求,因此小班教育中,小組學習的學習形式應運而生。從小組學習的層次看,第一層次為若干人(四人組可能最為實用),保證每一個學生的交流;第二層次為小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糾正交流中的偏頗,強化正確的信息,及激勵學生成長;第三層次視情況需要與否安排教師的講評,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信息。有這三個梯度,交流基本實現了“網狀”式的覆蓋,既保證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學習,又保證了這種交流學習的效果。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一要在分工學習和分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上精心安排,還要在激勵每一個學生完成分工的任務、在傾聽和選拔優秀學生參與第二層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五、進行二次教學設計: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適及課后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準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適加教學后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并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
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 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
教學后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煞此贾T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這種反思,可以指導以后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因而是非常可貴的。
(二)、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課堂教學結構”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習內容、學生等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組織結構。構成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要素有三方面:即教師、學習內容、學生,它們之間進行著教學信息的轉換,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并有著不同的角色地位。課堂教學的諸要素只有通過結構才能組成一個整體,課堂結構愈合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愈協調,課堂教學就會進入最優境界。
而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則包含以下五個部分,即知能結構、時間結構、認知結構、信息結構、訓練結構。這是個立體的結構。這是因為:(1)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的,課堂的結構必須具備課堂教學系統的空間結構和教學過程的時間結構;(2)從教學系統的構成看,每堂課都有教師、學生、學習內容等基本要素,其中教師和學生是最活躍的因素;(3)從教學的過程看,它包含引進、調整、控制三個要素,從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到學生接受目標,再經過講解練習實現目標,表現為一堂課各個發展階段之間彼此有規律的、連貫的、不斷變化的過程;4、從教學的方式看,每堂課一般包含導讀、講解、討論、訓練等教學方式。因此,我們在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結構要素;在研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時候,更要充分考慮這些結構要素的優化。
一、知能結構優化
知能結構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知能結構應當包括理解掌握知識目標,應用操作目標和情感目標,有可能的話還應包括創新創造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先將這些目標列入課的結構,然后通過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學生所接受。如果各個學科將其知識體系中的每個知識點和技能訓練點的任務有計劃地列入課的知能結構中去,并通過教學實踐使之全部實現,那么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益定然會大大提高一步。
優化課的知能結構著重抓住準確和適當兩個方面。首先,從這個學科的系統目標出發,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體系、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的知能結構一般是準確的,基本上是優化的,否則有可能出現偏差。其次,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縝密地考慮到學科的特點和教師學生、教材、環境、設備等方面的情況確定知能結構,做到容量適當,難易適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如果這兩方面的問題處理好了,那么這堂課的知能結構就是優化的。
二、時間結構優化
實踐告訴我們,正確分配時間,合理使用時間,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保證。因此,優化課的結構是十分必要的。
優化課的時間,首先要明確方向,擺正位置。在明確課的主攻方向,擺正教與學、教師與學生、講解與練習、重點與一般等關系的基礎上合理分配時間,保證教學任務完成。優化課的時間結構,還必須使時間安排符合教學實際。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的內容和要求作出安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認知習慣進行分配,根據教學的環境、知識的手段、教學的風格以及這堂課的重點、難點作相應的調整。總之,要從實際出發,合理分配時間,以提高時間利用率,提高教學質量為原則,對一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作出周密的安排,該多則多,該少則少,切不可心中無數,更不能本末倒置。
三、認知結構優化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活動是以人類已有的知識為主要對象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認知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優化認知結構也顯得更加迫切。
優化認知結構必須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總是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雖然整個認知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遵循這一認識規律,就為認知結構的優化創造了根本的前提。優化認知結構還必須使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合拍。同時,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精力集中,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加強思維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適應于“教”,只有“教”與“學”相互適應才有師生思維同步,才會出現最佳的認知效益。
優化認知結構,教師還必須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認知條件,學生認識事物接受知識總是有條件的。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顯得很笨,其根本原因是他還沒有接受這一知識的條件,許多教師在課前注重備學生,摸清學生的底,就是為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然后創設認知條件,實現教學目標。所謂創設良好的認知條件,主要指:1、填漏補缺,掃除思維障礙,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2、選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錄相、幻燈、圖表、實驗等,使深奧抽象的道理具體形象,淺顯易懂,幫助學生跨越思維上的障礙,奔向知識的彼岸;3、彩恰當的教學方法,或化整為零,化難為易,或由此及彼,注重溝通,或循循善誘,步步深入……總之,千方百計使教學目標為學生理解、接受、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新知。
四、信息結構優化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信息傳遞迅速,反饋及時,師生活動積極,配合默契。優化信息結構,先要擺正三大信息源的關系。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課堂中三大信息源。在整修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領導者與組織者,他根據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目的和計劃,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他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接受教育的客體,同時又是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主體,必須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信息活動必須圍繞它展開,必須保證它的中心位置。擺正了三個信息源的關系,就為優化信息結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優化信息結構還要正確處理信息,及時反饋信息。反饋原理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認知活動的發生、發展,一開始就是同信息反饋連在一起的,課堂上的師生活動,實際上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信息獲取、處理輸出的流動過程。正是這些信息的傳播、反饋,調動了教學雙方的積極性,使教學活動向著預定的目標前進。然而,師生之間的信息活動不是任意展開的。任何教學活動都包含引起、調整、控制三個因素,它反映了事物發展各個階段彼此間有規律的、連結的、不斷交替的過程。采取適當導向措施,控制信息活動的方向與范圍,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五、訓練結構優化
規定訓練內容、訓練方式、訓練步驟,以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主成部分,它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許多有遠見的教育家都把訓練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優化訓練結構,首先要有很強的訓練意識,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講的內容,還要考慮到訓練的內容和方式,在設計訓練上下功夫。學生也懂得訓練的作用,積極配合教師搞好每一項訓練。其次要抓訓練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練,真正做到練在根本上,練在關鍵處,同時注意訓練容量適當,難易適度,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再次,要精心選擇訓練方式,周密安排訓練步驟,提高訓練質量,使學生在訓練中掌握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智力,甚至在思想情操方面也在訓練中得到陶冶。
我們在研究小班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的時候,決不能孤立地看以上五個基本結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時不但要考慮每個結構的優化,而且要考慮到課堂教學系統中各個結構成份如何組成最佳結構,以發揮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
具有審美人格的生物教師能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美的因素,從審美的角度設計教學方式,組織教學語言,創設愉快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毛毛蟲與蝴蝶之間的發育關系”一節內容時,先建議學生:“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感受一首中國名曲《化蝶》。隨著悠揚的樂曲,充分展開想象?!彪S后,小提琴協奏曲的優美旋律飄蕩在整個教室,學生個個聽得如癡如醉。音樂停止后,問學生:“欣賞這首名曲時,你產生了哪些聯想?”有學生說:“我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起舞?!庇械恼f:“我真想也有雙翅膀,加入蝴蝶的隊伍,一起感受樂曲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苯處燀槃菀?“想要變成蝴蝶可是有個復雜的過程的,至于其中的奧秘,那就讓我們一起通過今天的學習來尋找答案?!边@樣一來,充滿情趣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更有信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
二、進行有效的直觀教學
在生物教學中,生動的簡筆畫、設計美觀的板書、精美的動植物標本、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等所體現出來的直觀美,將會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教學越發生動活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本人在教學“光合作用”一節時,就嘗試用繪畫加上口訣揭示出了光合作用的過程實質。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激發學生的探究靈感
探究和創造性是個性中最有活力的因素,而各種審美與探究活動可促使學生左右腦同時開發,協調發展。如在教授“開花和結果”一節中,在帶領學生欣賞完了花和果實的各類唯美圖片后,我接著就出示了一則新聞,這則新聞以《路燈長明,水稻難眠》為題報道了一塊晚梗稻田減產的消息。大致內容是:公路旁的一塊晚梗稻田,以前在沒有路燈的時候產量高,自從旁邊安裝了路燈后,產量竟然嚴重下降。學生聽了以后興趣高漲,立即進行分析討論,許多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晚梗稻只有在秋天短日照情況下才能開花,晚上路燈的照射相當于延長了日照時間,水稻難以開花,所以結果稀少,導致產量下降。這樣將課本上的抽象知識運用到了生產實際,增強了學生的探究靈感。
四、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學習“生物的適應性”時,引用白居易的詩《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中描述了古原上的青草一叢接著一叢,一年一度地枯槁和繁盛;無情的野火燒不盡,溫暖的春風一來,又喚醒了它們的生命。小草的這種堅韌剛強的生命力,會強烈感染學生,使之產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勇于奮斗、敢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
五、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在學習微生物的知識時,我深情地為學生講述了巴斯德和利斯特的故事: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做了許多實驗,終于發現了細菌是造成物質腐敗的罪魁禍首。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是這種理論最早的響應者和實踐者,他研究出病人手術后傷口化膿之因,參照巴斯德的理論,利用高溫消毒滅菌法,用碳酸來消毒手術器具和醫生的手,他做的手術不再因細菌而感染,在他的醫院里,手術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利斯特取得成功,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但他沒有將戰勝細菌的功勞記在自己頭上.他在致巴斯德的信中說:“敬愛的先生,請準許我向您恭恭敬敬地致謝,感謝你指出細菌的存在是腐敗的真正原因,依靠您的這一原理,我找到了防腐的方法.人類正享受著您的工作所貢獻的幸福!”在學習動物的行為時,我告訴學生動物學家羅倫茲在大家這個年紀時就對動物行為產生了極大興趣。他整日忘情地與蛙、鴨、猴、狗及其他動揚廝混在一起,甚至還學會了一些動物的“語言”,并以此為豪。這樣融思想教育于一個個真實的事例中,教育學生要謙遜、努力、有創造性和忘我地去做一件事,比起單純的說教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藝術大師羅丹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其審美人格或像涓涓的溪水,或像洶涌的海浪,或像靜謐的山林,或像絢爛的彩霞,并把自己對美的感悟滲透于教學之中,這樣才能更愉快地勝任繁重而艱辛的工作,從自己的勞動和創造中獲得藝術欣賞與感悟的快樂。美的傳授和美的內容相諧,美的情感與美的姿態相應,進而產生美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呼應、共鳴。
摘要:網絡教學是Internet應用的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領域。網絡教學中的教與學和傳統教學中的教與學有很大的差別,對教師和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有不同的要求。本文詳細討論了學生的基本素養如學會學習、網上交往能力、參與學習、遵守禮儀、掌握計算機文化等;教師的基本素養如交互和參與、反饋、工作量、調適與幫助、有效性、教師協作、學生評價等。
關鍵詞:網絡教學,基本素養,學會學習,反饋。
Internet迅速發展,網絡教學是Internet應用的一個熱門話題。網絡教學中的教與學都和傳統教學中的教與學有很大的差別,對教師和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網絡教學中學生的基本素養
1.學會學習
與課堂教學環境下相比,網絡學習中學生的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可以選擇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來學習。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學生具有極大的自由度。伴隨著這種自主性的是責任感,學生必須具有動機和自律來完成學習,缺少這兩種素質的學生往往很難適應網絡課程的學習模式。網絡學習曾只應用于具有良好學習技巧的研究生、專業課程。但是隨著網絡教學擴展到教育培訓的整個領域,而許多學生沒能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結果,網絡教學經常面臨成績下降,失學率上升的困擾,并難以推廣和擴展。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會一些基本的學習技巧,例如時間的安排、目標的制定、進行自我評價等。還有如何有效地使用軟件,進行網絡搜索,利用通訊方式如電子郵件、公告板等。一些網絡課程中講到了這些軟件的使用,但大多數課程中,需要學生自己學會掌握。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的動機水平。有些學生厭倦了通常的課堂教學形式,網絡課程能使學生感到有些挑戰性,并因此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關鍵是學生的參與程度。
基本的寫作和通訊技巧也是進行網絡學習的學生必需具備的,尤其是在小組交互學習中。如果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時有障礙,他們就不會習慣用電子郵件,參與討論等。而且,網絡學習能提供大量寫作、通訊交流的機會。教師在實踐中發現,積累了大量網絡學習經驗的學生學習技巧有明顯提高。
要在網絡學習中成功的學生必須善于學會學習。當今世界教育的最大難題是信息變化太快,大多數學科領域有大量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方式經常變化,網絡教學的性質也經常變化。學生必須善于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來適應這些變化。
2.網上交往能力
網絡學習不僅僅是人機對話,而且是人與人之間跨時空的對話與交流。通過計算機網絡學習,尤其是參與協作式學習,交往的能力與技巧是很重要的。網絡學習中的人際環境與實際的人際交往的環境不一樣,需要新的交往技巧和行為方式。
人們參與網上討論和會議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經常參加,另一些人只是閱讀別人的信息而很少參與討論。參與程度是以下因素作用的結果:(1)個人的拘謹或開放程度。(2)對話題的感興趣程度。(3)對所使用網絡軟件的適應程度。(4)與系統連接的方便程度。(5)他們的多媒體寫作與網上交流能力。(6)參與的動機程度。這些因素的影響決定著學生是否會參與網上討論。
文化背景也是網絡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網絡課程班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實際上,網絡教學的一個優勢就是世界參與性。然而,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社會風格,與其他的文化會有沖突,更不用提宗教和政治的分歧了。學生和教師必須對這些差異很敏感,與他人交往時也要考慮這點。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好的方法是鼓勵學生在課程早期細致地討論這些問題。
總之,異步交互方式(電子郵件和在線討論)對交往能力的要求比需要即時響應的會議要求低。由于需要時間閱讀、起草,異步方式允許學習者一定時間后再答復,這會使拘謹、有限的通訊技巧、不熟悉使用軟件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異步方式還允許對信息加以思考,這樣會使得討論深思熟慮。
3.參與能力
近幾年已經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和學習模式。盡管這些理論在某些方面與網絡學習有關,但很少是專門為網絡學習提出的,只有參與理論是個例外。
參與理論(Kearsley&amhneiderman,1998)認為:學習者必須積極參與意義任務,以便學習。也就說,他們必須進行設計、制定計劃、解決問題、進行評價、得出結論、參與討論。參與理論,認為所有的學習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征:協作性、基于問題、真實性。協作性意味著學生、教師、課程專家之間通過電子郵件、討論平臺、會議進行交互?;趩栴}意味著學生活動包括完成作業或項目,而不是參加考試、測驗。真實性意味著所有的課程材料和活動是現實的,與學生的興趣密切相關。
根據參與理論,一個網絡班級應該以大家互相認識來開始,通常是要求學生在討論平臺上張貼自己的背景介紹。另一種方式是要求學生討論對本門課程的期望和目標。另一個作業可能是要求學會成對地或成組地參與討論一個基本問題,也可能是要求小組中的成員分析一個案例或對一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接下來的作業可能是一個大的設計或分析項目讓學生在剩下時間里研究,并在課程結束時提交上來。
參與理論在許多方面是基于學習理論。它支持倡導讓學生建立自己學習環境的建構主義。參與理論支持諸如情境學習的觀點,另外,它還支持協作學習,小組學習的觀點。
4.網上禮儀
在網上與他人交往需要一些特別的通訊方式--可被稱作網絡禮儀,以下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些常用"通用規則":
(1)盡量發短消息。人們不喜歡閱讀長的電子郵件或討論板上的信息。如果有很多內容要講,把它分成幾個短消息。
(2)不要用大寫字母,尤其在短消息中。大寫字母在網絡相當于大聲喧嘩,就象在通常的討論中大聲喧嘩一樣被視為不禮貌。
只有當你
想強調某點的時候再用大寫。
(3)當你回電子郵件或會議通知時最好是開頭第一句就給出你的主要觀點或結論,這樣表達信息不僅醒目,而且簡明扼要。
(4)當你提到一個網址時,要給出它的URL地址,以便別人可以用到。最好是用可執行方式給出URL地址。
(5)在網上討論時切忌使用偏激的或粗俗的話語。
正象有些人在個人交往中很得心應手一樣,許多人成為網上交往的專家。當然,這意味著不僅僅是理解這些禮儀,還意味著計算機網絡對他們是透明的,他們能全心專注于交流。一段時間后,許多學生也能達到這種狀態。然而,總有些人對網絡交互感到不舒服,如何使這些人適應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5.計算機文化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必須掌握計算機文化與操作使用以便在學習中有效學習。實際上,這對于年長一些的學生(大學生和成人)來說比對于兒童是一個更嚴峻的挑戰,因為后者是在技術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似乎很容易接受計算機文化。
高中學生要求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技巧,如字處理、圖象編輯、表格處理、連接Internet、使用E_Mail、網上瀏覽。在大學階段,學生要求掌握某些專門軟件的應用,如數學軟件、統計軟件等。不管是在教育的哪一個階段,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是進行網絡學習的基本技能。
顯然,學生的計算機熟練程度決定了他們在網絡學習中能否成功。應當考慮網絡教學中應該花費多少時間來教計算機技巧。許多中學、大學、組織在課程培訓中花大量時間來教計算機文化。然而大多數人是通過自學來獲得計算機知識的,因此,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對網絡文化的理解、適應程度在進行網絡教學中是很重要的。
總之,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網絡學習者,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學會學習的技巧、網上交往能力、參與學習活動、遵守禮儀、掌握計算機文化等。
二、網絡教學中教師的素養
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與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使學生對所講的知識感興趣。而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更象一個教練、指導者而不是呈現者、表演者。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師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程度降低了。信息可來源于數據庫或協作學習,指導者不必要成為知識專家。另外,網絡課程給教師協作提供了許多機會,小組教學正成為網絡教學課程中的一個通用形式。
1.交互和參與
網絡教學中指導者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具有很高程度的交互和參與活動。這也意味著與學科專家、學生共同參與設計、進行學習活動。網絡課程應當是一些與社會、自然相關的有現實性的作業和項目。要求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勺寣W生將自己的作業在在線討論平臺上,這樣每個人都可看到、評論各方面的回答、反應。郵件列表的使用也可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它不能滿足累積的討論。
盡管提供了網絡交互和參與的手段,還應當鼓勵學生參與,這種鼓勵對于網絡學習的新手或有大量作業的學習者尤其必要。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參與成為課程的必需和評分的組成要素。每份作業可通過學生總體參與的程度評分。學生間的交互性可通過同學間的評價、小組作業來提高。在一個不評分的課程或自愿參加的課程中,交互性和參與性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如果學習內容有趣和有價值,學生不需要強烈的動機就能參加。因此,使用有意義的、有現實性的作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很關鍵的。
另一個對學生交互性和參與性有影響的因素是指導者的參與程度。如果指導者經常在討論平臺消息或通過E_Mail給學生評論,會增加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好的網絡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指導者必須大量參與以使學生也增加參與度。
應當指出的是,盡管交互和參與是密切相關的,但它們并不是一回事。參與是指參加、在場,不包含任何的反饋。例如,許多學生可能參加一個實時會議,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交互能力。交互是指學生與指導者、與其它學生的對話活動。對話意味著系統對學生的輸入或選擇有反應,如回答問題和查詢結果等。很顯然,在網絡教學中教師既要有參與,又要有交互。
2.反饋
教師的一個主要的任務是提供反饋。在網絡課程中,教師的f反饋通常是以Email的形式進行的,通過Email給學生布置作業,或對作業給出評論。指導者通常是對學生上交的作業評分,然后讓學生下載該文件來看評論。理想的情況是,指導者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個性化的反饋信息。小組反饋可能會采用在討論平臺上或會議上信息的形式,給出對某一專題或活動的許多人的答案的總結或分析。
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可作為指導者評價的替代或補充。來自同學的評價由于是來自同一層次而不是專家經常會很有幫助。然而,學生在評價別人的作業時通常需要細致的指導。因為學生常認為評價應是負面的,很有必要提醒學生在評論時要多一些建設性的評價。
反饋的及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經常急于知道他們的作業是否正確。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及時反饋有利于學生改正錯誤。即使反饋只是簡單通知學生作業已被接受,對于學生來說也有很大的意義。實際上,學生對于網絡教學的普遍的抱怨就是他們的作業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教師應當給作業的反饋留出適當的回旋余地,確保他們達到要求。及時反饋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同學之間的評價。
3.工作量
使一門網絡課程有高度交互性、給學生提供及時反饋意味著指導者要有很大的工作量。課程的交互程度和參與程度越高,需要教師做的工作越多。組織和指導網絡課程需要大量時間,如果一個班級有30個學生,指導者每周對每名學生花費20分鐘進行評價、反饋,這就是每周10個小時的工作量,遠遠大于大多數傳統課堂。要知道這只包括與學生的交互,不包括準備課程材料、學習使用軟件、解決問題的時間。
一種減少工作量的方法是更多地進行同學之間的評價。然而指導者仍需要進行不時的參與。另一個策略是進行小組反饋而不是個人反饋,創建一個FAQ(經常問的問題)人工智能化的解答數據庫是處理各種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好方法。
使用助教是另一個解決方法??偲饋碚f,一個大于30個人的網絡班級不是一個指導者就能成功指導的。在網絡教學中用助教,需要他們有上網經驗,他們還有必要進行網絡教學的基本技巧訓練。同樣,他們的工作也需要有指導或課程管理者的監督??紤]以上因素,盡 管用助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但不是處理大量課程的唯一方法。
給學生提供反饋的最容易方法是使用多項選擇或簡答題的測驗。實際上,大多數網絡測試工具提供自動評分,并在測試完成后,立即給學生生成信息。盡管反饋的及時性達到了,這類測試的成績和反饋有時不會提供有用的學習經驗。盡管簡單測試在某些情況下有效,大多數情況下,使用這種方式意味著網上學習活動的設計的失敗。
盡管網絡教學的工作量很大,由于教學活動可隨時隨地進行,它還是具有比傳統課堂更大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進行網絡教學的教師的驅動力之一。因此,網絡教學的方便性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4.調適與幫助
調適包括鼓勵學生參加討論和網絡會議、確保不會有學生一直占主導、使討論集中于一個話題、總結和分析討論重點。幫助意味著給學生提供能幫助他們完成作業的信息,在課程進行中提出建議和觀點。
這些調適與幫助行為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在課程進行初期,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這門課的期望和目標,學生的背景,以往的網絡學習經驗。當給每個作業評分時,應考慮每個學生所起的作用和背景。在網絡會議系統和討論平臺中,教師應盡力使學生多參加和互相學習。在小組學習和協作學習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如何使學生協同工作,從小組交互中獲益。
網上班級中采取這些原則,可大大改變教師作用的性質和工作量。這要求教師更多地注意班級中的交互方式,注意學生的需要和每個學生的進度以便促進他們的學習。較少采用呈現信息的方式而較多重視幫助學生發現信息。
5.有效教學
有許多因素決定網絡教學是否有效。最明顯的一個是經驗,包括熟悉網絡教學的性質和技術,掌握課程中應用的系統和軟件。例如,有經驗的教師知道如何管理討論平臺,他們還必須善于使用課程中所用到的特定軟件工具。由于課程傳送工具和網絡經常變化,教師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如何使用軟件。
有效的網絡教師需要理解和學習以下技巧:交互、參與、反饋、幫助和調適。這些技巧通常是隨著教師在網絡課程中經驗增長而培養起來的。因此,網絡教學實踐本身是培養和提高教師網絡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對教師有效性的研究表明:好教師對教學、對本學科領域有很大的熱情、關心幫助學生、樂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觀念、對提高教學質量很感興趣。許多喜歡課堂呈現和與學生個人接觸的優秀教師往往對網絡教學環境不適應,還有一些好教師對網絡教學不感興趣或缺乏必要技巧。
6.教師協作
正像網絡課程給學生提供了許多交互機會一樣,他們也會給教師協作帶來了可能。盡管通常教師喜歡合作,但在傳統課堂環境很難實現。然而網絡教學使協作變得容易,協作方式的一個通常的模式是在一節課中有一個客座教師。例如,可在實時會議室或討論平臺中邀請某個專家參加。他可以對學生的回答與評論作出反應,許多人愿意免費參加這種活動因為它占用的時間很少,只是在計算機前工作也沒有太多的不便。如果時間長的話,可能需要付給一定的報酬。
準備課程時,主要的教師可找出可能的客座教師并通過Email聯系,看他們是否有興趣,如果同意的話,可列出時間表,并請他們準備相關的材料。專家和學生都會覺得這些經驗很有趣和有幫助。這不僅使專家能夠給學生介紹未來的發展前景,而且還建立起與學校與研究機構的聯系。
教師協作的另一種形式是當來自不同的學院的多位教師聯合設計與開設一門課程時。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可能同時參加該課程獲學分,對每位教師也都算工作量的一部分,這種小組教學比前一種更難組織,因為必須取得兩個不同學院系所的行政同意。然而這種方法有許多優點,它使得多所院校的學習資源在一門課程中共享,學生可通過與其它學院的學術交流獲益。
最后,還有一些通過Email、會議、討論平臺的非正式協作。教師經常與作家或研究人員就他們的工作相互聯系,并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應用。軟件開發者常急切地與使用者溝通,并討論與軟件有關的問題和觀點。實際上,在網絡環境下離開協作是很難成功的。
7.學生評價
網絡教學中常引起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教師擔心他們不能正確地評價學生的理解和參與程度。實際上在網絡教學中的評價往往比傳統課堂環境中的評價更有效。
可把所有學生的回答記錄下來,提供豐富的數據以供分析。當進行成績評價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參與程度和以往成績。如果學習活動包括討論平臺,會議、電子郵件等多種書寫形式的作業,可把它們集中放到學生的文件夾中。作業和考試的結果放在學生記錄數據庫中。
最近關于網絡學生評價最常提的一個觀點是作弊問題,你如何知道答案是來自這個學生而不是別人替代的?總的來說,在全學期的課程中,這不是個大問題,因為教師已了解學生的特點,應該能察覺個人行為的差異。在有大型考試的情況下,可要求學生在指定地點考試。最后,可用視頻會議系統來確認學生。實際上,隨著桌上視頻會議越來越普遍,這個問題將不難解決。
總之,網絡教學中的教師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現今所有教育機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如何培養適合網絡教學的教師。一個方法是教師必須作為網絡學習者來接受培訓,以便正確地理解網絡教學。因此,急需網絡培訓教師的課程。網絡教學的特點是受所用的網絡和軟件影響的,而這些又是經常變化的,因此,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網絡教學的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和提高。
【摘要】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通過不同的方式連上了因特網,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幾何指數增長。但是,如何利用因特網資源支持教師的教學,幫助學生學習,使技術和教學達到有機的整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上述問題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統一且系統的認識。
一、WebQuest的創建
1995年,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湯姆?馬奇創建了一種課程計劃,由于該課程計劃和萬維網密切相關,所以他們將其命名為“WebQuest”。在這類課程計劃中,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項任務,通常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一個需要完成的項目,課程計劃中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網資源,并要求他們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來得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在以后的3年中,許多教師開始編寫自己的WebQuest,并開始在和課堂中展開WebQuest的教學實踐。借助電子郵件,溝通了WebQuest使用者和編寫者之間的聯系,他們能夠交流使用心得,并就探究結果進行探討。因此,WebQuest網站在因特網上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并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愛。
二、WebQuest的定義
WebQuest是一個以調查研究為導向的學習活動,在這個活動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夠讓學習者進行交互的信息都是來自因特網的資源,有些甚至還提供了錄像參考資料。在整個WebQuest中,共包含2個水平層次:一種是WebQuest短期,另一種是較長期WebQuest。
(一)短期WebQuest
短期WebQuest是專門為1--3課時的課程單元設計的,其教學目標是知識的獲得和整合,所以,在每個短期WebQuest結束的時候,要求學習者能夠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們。
(二)較長期WebQuest
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典型的較長期WebQuest一般將持續1周到1個月,其教學目標是知識的拓展和提煉,所以,在完成了一個較長期WebQuest以后,學習者對知識體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夠將知識進行某種方式的轉換,并要求他們通過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線或離線交互的多媒體作業來證明自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三、WebQuest的構建結構
為了使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在網上充分地利用時間,避免漫無目的的任意沖浪,每個WebQuest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它賦予學習者以明確的方向,給學習者一個有趣且可行的任務,并提供必須的、能夠指導他們完成任務的資源,而且還告訴他們未來的評價方式,以及概括和進一步拓展課程的方式。無論是短期WebQuest,還是較長期WebQuest一般都由簡介、任務、過程、資源、評估和結論共6個模板組成,其中每一個構建模塊都自成一體,設計者可以通過改變各模塊來實現不同的學習目標。
(一)簡介
WebQuest簡介部分包括2方面目的:
第一,讓學習者明確將要學習的是什么;
第二,通過各種方式提>:請記住我站域名/
----與學習者過去的經驗相關;
----與學習者未來的目標相關;
----具有吸引力,看起來有趣;
----因為其全球性影響而極具重要性;
----因為急切需要解決而緊迫;
----因為學習者將進行角色扮演或者有一些產出而好玩。
(二)任務
WebQuest的任務模塊對學習者通過練習將完成的所有事情作了描述。其形式可能是一個HyperStudio或者PowerPoint演示,也可能是一個能夠對一特定的主題進行解釋的口頭陳述。
與其他網絡課程的區別就在于它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能夠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務。這種任務通常是成人工作或生活中所發生事件的微縮版本。完成WebQuest的任務,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要求學生通過更高級的思維技能來解決問題或作出決策,這些高級思維技能包括創造性、分析、綜合、判斷和問題解決,等等。
(三)過程
在WebQuest的過程模塊中,教師將完成任務的過程分解成循序漸進的若干步驟,并就每個步驟向學習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議,其中包括將總任務分成若干子任務的策略,對每個學習者要扮演的角色或者所要采用的視角進行描繪,等等。教師還能夠在這個模塊中為學習和交互過程提供指導,如怎樣開展一個頭腦風暴會議。
(四)資源
WebQuest的資源模塊是一個由教師選定的將有助于學習者完成任務的網頁清單,其中大部分資源是包括在WebQuest文件中作為超鏈接指向萬維網上的信息。學生使用的所有鏈接都由設計者預先設定是WebQuest區別與其他網絡活動的又一特征,所以,也可以這樣說,相對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側重于信息的使用。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提供給學生的資源并不僅僅局限于網上的發現,它還可以包括一個與遠距離專家的音頻會議、一個與不遠的教師的視頻會議,一個錄像帶,一份評價報告的精裝本、教科書、錄音帶,以及與他人面對面的訪談。由于這些資源是預先選定的,而且還包含有明確的指針,所以,學習者在網絡空間將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滿無邊際地漂流。通常,明智的做法是將資源清單分成幾個部分。一部分資源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學習,另一些則可以由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或持某一特殊觀點的學習者閱讀。通過這種給予學習者不同數據資源的方式,不僅增強了群體之間的合作和依靠,同時也培養了學習者相互學習的意識。
(五)評估
為了證明用網絡來拓展學習是可行的,所以在WebQuest模塊中新增加了評價這項內容。對于基于因特網的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較高水平的學習形式,WebQuest采用評價測評表來考察學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評價人員既可以是教 師,也可以是家長或同學。另外,根據學習者學習任務的不同,評價測評表的形式也表現為書面作業、多媒體創建、網頁和其他類型。
(六)結論
WebQuest的結論部分為總結學習內容和經驗、鼓勵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以及對學習成果進行拓展和推廣提供了一個機會,它的另一個作用是為教師提供可以在整個課堂討論中使用的問題。雖然,結論部分算不上是一個很關鍵的部分,但是它為整個文件畫上了完美的句號,給讀者一個結束的感覺。
四、WebQuest的非關鍵屬性
(一)團體活動WebQuests很可能是團體活動,雖然在遠距離教育或者圖書館中人們可以想象進行個體獨立的探究。
(二)動機元素在WebQuests的基本結構中可能包含動機元素來增強其效果,這些動機元素是讓學習者扮演角色(如,科學家、偵探、記者),模仿角色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交互,并且模擬一個特定的工作情節(如,美國國務卿要求你就本周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發生的事情向他作一個簡要的匯報)。
(三)單一學科或者交叉學科
WebQuests既能夠被設計成單一學科的,也能夠被設計成交叉學科的。但是,設計有效的交叉學科教學要比為單一內容設計教學更富挑戰性,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創建者可能應該從后者開始,以便能夠盡快地熟悉其格式。(文秘站版權所有)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能結合《綱要》,不斷探索、研究、領會其中的精神,樹立了新的教育觀念,尊重每一個孩子,能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努力為幼兒提供一個可發展、可探索的環境,并不斷將新的理念與教育形式融入到我的實際行為中。隨著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使我重新認識了新的課程觀,讓我明白:幼兒的一日活動均為實現教育目標而組織安排,它具有整合性、開放性、生活性、活動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一體化的特點。因此在活動中我努力將一些知識以直接經驗呈現給幼兒,通過游戲、日?;顒蛹跋嚓P事物的輔助作用,使幼兒所學習的知識更實際化、感性化。我努力使自己從一個“實踐型”教師轉變為一名“反思型”教師,重視觀察孩子、學會解讀孩子的一言一行。每次的教育活動,
我都會考慮到幼兒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讓幼兒真正的成為活動的主體。
能堅持把幼兒的發展放在首位,樹立“幼兒是活動的主體”的觀念;能留心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行為表現,善于捕捉孩子的尋常時刻,并加以正確的分析、判斷,不斷提高自身觀察記錄的能力;能認真做好家長工作,及時將幼兒的在園情況反饋給家長,使每個家長安心工作。能積極開發利用海島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的實踐研究;能據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認真制定好各類計劃,及時的記錄好反饋信息;能深刻領會二期課改精神,并以新的課程觀指導實踐;能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經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完善自己,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回顧過去的一年,雖不曾有什么輝煌的成績,但總是盡著自己的職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地工作著。
工作中,我認真學習《規程》、《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二期課改的精神,樹立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思想,把握好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規程》和《綱要》精神,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因地制宜地創設兒童發展的、積極的、支持的環境,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使每個孩子獲得發展。
本學期我加入了托班教育的行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反復學習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并向其他幾位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我又參加了趙赫老師的托班教育的研討班的學習,努力走進2—3歲孩子的生活、學習中。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特別喜歡開汽車,我就利用孩子的興趣,結合孩子已有的秋游經驗,為孩子設計了開汽車的教學游戲活動。在活動中,讓孩子自由選擇“加好”喜歡的“汽油”,引導孩子觀察不同的“汽油”在馬路上留下的不同痕跡,還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的注意被吸引,能主動地積極投入,得到了組內老師的肯定。
作為家教指導員,我和其他老師一起仔細作好家訪摸底工作,而后一起籌劃、組織、實施每一次的家教指導活動。在0—3歲社區嬰幼兒家教活動縣級展示中,我和施佩琳老師一起設計組織了13—18月孩子的竹竿操活動,還和其他老師進行了有關家長對孩子的指導行為的現場教研,得到了與會老師的好評。
今年,我和徐金葉、施云豪兩位老師結成師徒帶教關系。為了使兩位老師更快地成長,使我們共同進步,在平時我們密切配合,相互觀摩,切磋教育教學的方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徐老師的課件制作能力較強,我們就一起探討課件制作等多媒體技術在課程中的運用,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幼兒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施老師對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行為特征能較好地把握,能根據孩子的特點開展適宜的活動。我就向她請教有關托班教育上的困惑。一起尋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孩子的興趣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切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我們還一起進行課題研究,幫助他們的課題順利開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今年,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論文《影響幼兒好問好表現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研究》在縣德育論文評選中獲二等獎,市德育論文評選一等獎;《培養中班幼兒學會關心的實踐研究》獲科研成果二等獎;我設計的教案《家鄉的風景》獲全國EPD教案評比三等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我不懈的追求。
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為本,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作為歷史課教學,理所當然也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創新。
一、對歷史教師素質的要求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應側重以下幾方面:
1.改革與創新的意識。
現代社會發展推動著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從理論觀念上、辦學體制上、考試評估上、課程教材上、教學方法手段上不斷推陳出新。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則出現了推理式、辯論式、程序、圖示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法。改革與創新意識已成為現代歷史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2.具備廣博的學識及敏銳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應具備其它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并且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教師思維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對學生素質的培養。
3.準確、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
歷史教師的語言既要準確無誤地表達教學內容,又要豐富生動,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歷史事件的發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對于基本歷史史實的講述,可以拋開教材,融入教師的聲情語調,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語言像講故事那樣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把學生帶入教師所設定的歷史時空中,而對于難以理解的部分,如歷史事件的橫向比較、經驗教訓的總結等,則運用簡練、嚴謹的語言加以闡明。
二、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素質教育要求歷史教師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義,恰當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結合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來介紹做人的道理,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高度責任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品質;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錚錚鐵骨;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這些內涵,啟發、教育、感染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的斗爭史和探索史。
近代,中國人民遭受了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華戰爭等幾次大規模的侵略,中國人民為此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涌現出了無數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爭事跡。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告終,只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武器,終于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通過以上史實的講述,同學們懂得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深刻的道理,從而更加熱愛共產黨、祖國和人民。
三、實施素質教育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將一系列有關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創造圖文并茂、生動真實的環境,并能構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體、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表現出來。同時它的直觀、可視也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圍廣、攝取便捷和資源共享的特征。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多個角度,跨越時空提供聲、像、圖示等信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獲取信息,從而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性地為學生構建多途徑、多方式和開放式教學環境,學生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和進行自主學習。初中歷史教師如能正確使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必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變學法,教會學生學習
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經驗的方法的總和。素質教育認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應該是主動的,方法應該是富有創造性的。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學得高興,學得快樂,并學有收益,確實是每位老師經常探索的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樂學常把學生帶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學產生共鳴、產生動力和主動性,這既符合教育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例如,初二中國近代史課當講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時,讓學生自己講一講我國勞動人民營造150余年的藝術結晶——皇家園林,為什么會被英法聯軍劫后一火焚之,成為一片廢墟,至今不能修復。為什么鴉片戰爭后,英國侵略者會強迫清政府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伴隨各國瓜分和搶奪殖民地的高潮,通過戰爭,通過不平等條件,通過租借的手段,步步緊逼,搶去或租借了我國大片的領土,并不斷擴大勢力范圍,逐步控制了我國的經濟命脈,直到解放前夕,我國仍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呢?學生聽后,不言而喻,動力和激情并存、憤怒與仇恨并舉。運用此法,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師一味的說教效果好,他們不但學到了書本中的知識,還學到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事。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增強學生對歷史、對人類、對未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感悟和關心程度,讓學生從前人活動的功過得失、經驗教訓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從而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創造。并且要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實踐過程,才能形成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