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05:23: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企業經營與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管理是提高企業經營效果的具體措施,同時也是滿足企業經營需要的具體方法,要想提高企業管理實效,促進企業經營發展并使企業經營取得積極效果,我們就要在企業管理中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并將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融合在一起,保證企業管理和企業經營能夠實現有效結合,為完成企業經營指標,保證企業經營達到預期效果提供有力支持?;谶@一認識,我們應認真分析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結合的必要性,制定具體措施實現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企業管理; 企業經營; 有效結合
一、前言
對于企業而言,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保證企業管理取得實效的關鍵?;谄髽I經營實際,企業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全面開展,就必須立足企業經營的現實基礎,從管理目標的制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模式與管理方法創新等方面入手,切實保證企業管理取得實際效果并達到預期目的,提升企業管理的整體水平,為企業經營提供有力支持,確保企業管理能夠在實效性和統一性上得到全面提高。為此,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要想提高企業管理的整體效果,就要實現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的有效結合。
二、企業管理應與企業經營實際相結合,制定具體的管理目標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管理既是推動企業經營的有效力量,同時也是促進企業經營取得實效的重要方法。為了保證企業管理取得積極效果,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必須與企業經營實際相結合,認真分析企業經營形勢及面臨的經營環境,制定具體的管理目標,以此為指導做好企業管理工作。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企業管理目標的制定應符合企業經營要求
企業在制定管理目標的過程中,要想保證管理目標成為企業經營的有效指導,就要確保企業管理目標符合企業經營要求,并從企業經營現實出發,結合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管理目標,使企業管理目標能夠更好的為企業經營服務,保證企業經營的整體質量達標。為此,企業管理目標的制定必須要符合企業經營要求,否則,企業經營將無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和依據,將會給企業經營帶來較大的影響。
2.企業管理目標的制定應保證其指導性
企業制定管理目標的目的在于為企業管理行為提供有力的指導,并在管理過程中提高企業管理效果,更好的為企業經營服務,使企業經營能夠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提升。從當前企業管理過程來看,只有有了明確的指導目標,才能保證企業管理取得實效。因此,企業在制定管理目標的時候,必須要保證管理目標的指導性,達到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效果的目的?;谶@一認識,企業管理目標的制定應保證其指導性,確保企業管理取得積極效果。
3.企業管理目標的制定應滿足企業經營需要
企業制定管理目標主要是為了確保企業管理有據可依,有規范可以執行。從企業經營的現實角度來看,企業管理目標只有與企業經營實際進行有效結合,并最大程度的滿足企業經營需要,才能達到提升企業管理效果,推動企業管理全面發展的目的。基于這一認識,企業管理目標在制定過程中,必須要滿足企業經營需要,并保證企業管理目標能夠與企業經營現實有效結合在一起,共同為企業經營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滿足企業經營的現實需要。
三、企業管理應與企業經營實際相結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除了要明確企業管理目標之外,企業管理要想取得積極效果,還要與企業經營實際相結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依托管理制度推動企業管理全面深入進行,保證企業管理能夠在實效性上全面提高,有效滿足企業經營的實際需要。為此,企業管理制度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企業管理制度應包含標準化工作
標準化工作包括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的制訂、執行和管理的工作過程。標準化工作要求要具有“新(標準新),全(標準健全),高(標準水平高)”的特點。
2.企業管理制度應包含定額工作
定額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對于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利用、占用所規定的數量罰限。定額工作要求具有實踐性,企業管理制度.cn制定定額工作計劃源于實踐,是對實踐的抽象,不是主觀臆造;定額工作要求具有權威性,定額是經過一定的審批程序頒發的;定額工作要求具有概括性,定額是對實踐的抽象;定額工作要求具有階段性,實踐在發展,定額也要有階段地適時進行調整。
3.企業管理制度應包含計量工作
計量工作的核心是獲得數據,評價數據,沒有實測的和準確可靠的數據,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就失去了科學依據。
4.企業管理制度應包含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就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資料數據的收集、處理、傳遞、貯存等管理工作,現代化企業必須健全數據準確和信息靈敏的信息系統,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逐步納入電子計算機管理軌道。
5.企業管理制度應包含完善規章制度工作
企業在建立規章制度過程中,要通過建立和健全一套縱橫連鎖、互相協調的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體系。
6.企業管理制度應包含基礎教育工作
企業在管理制度建立過程中,應對基礎教育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搞好基礎教育工作,才能保證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只有大力做好提高職工的政治、文化和技術素質工作,才能保證企業管理的整體效果。
四、企業管理應與企業經營實際相結合,創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企業管理過程中,要想提高企業管理的整體效果,我們就要對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與企業經營實際相結合,對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進行全面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管理取得實效。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全面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1.企業應積極探索績效考核管理制度
企業在創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過程中,應結合企業經營實際,借鑒當前先進的管理經營,重點做好績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建立,鼓勵企業員工能夠積極發揮自身作用,為企業經營全面奉獻,保證企業經營的實際效果。從這一點來看,企業應從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入手,重點做好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創新工作,使企業管理能夠符合企業經營實際,為企業經營提供可靠的方法保證,有力促進企業經營的發展,使企業經營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提高企業經營的整體質量。
2.企業應全面推進員工崗位責任制
企業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創新中,應積極實行員工崗位責任制,將每一個員工都與其實際崗位、企業利益和員工個人利益連接在一起,使員工能夠積極發揮聰明才智,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從這一點來看,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創新,應將員工崗位責任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主要手段,積極探索并完善員工崗位責任制,使員工崗位責任制能夠在整體性和實效性上滿足實際需要。為此,企業全面推進員工崗位責任制,是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創新的重要方法。
3.企業應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
對于企業而言,人才是保障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資本?;谶@一考慮,企業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創新過程中,應對人才的作用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結合企業經營的現實需要,制定具體的人才培養計劃,保證企業管理中能夠有大量的人才作為管理保障,并有效提高企業管理的整體效果。為此,企業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并推動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對提高企業管理效果,滿足企業經營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要想提高企業管理效果,就要將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結合在一起,應從制定具體的管理目標、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創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實現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的有效結合,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管理質量的目的。
摘要:在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傳統的管理模式早已無法滿足新時期對建筑工程的要求,面對新形勢下日趨成熟的市場經濟白熱化竟爭,要做好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借助綜合力量的合力作用。文章通過對新形勢下建筑企業經營與管理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更好地促進建筑企業的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經營;管理
引言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經營與管理的二者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且制約的。其中,經營是管理的龍頭,管理是經營的基礎,沒有經營也就沒有管理的產生,沒有管理經營也無從談起。所以,只有做好經營管理的規劃,形成一套完整的經營方案,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
一、我國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現狀
(一)建筑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
我國大多數企業并沒有意識到管理體制的重要性,使得內部管理運作模式缺乏。許多企業雖然建立了管理機構,但內部人員難以有效運用,無法實現資金的平衡配置,導致了注重形式,忽略效益的現象出現。例如,在工程管理中,各個部門無法做到有效溝通,不顧整體大局,造成了實際的工作進度與計劃不吻合,延長施工時間,降低經濟效益的后果。更甚的是,有些企業為了節省資金,縮減管理人員或者聘用不合格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公司分包單位比較多,施工中不按照施工方案進行,再加上管理環節薄弱,統一管理和專業化經營不夠,導致工作滯后,后期質量問題的出現。
(二)建筑企業信息混亂,無法控制
建筑工程的復雜性難以忽視。在建筑工程的實施中會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成本、進度、質量這三個方面背后包含更多的信息,這些因素組成一個巨大的網絡,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我國許多建筑企業的信息管理技術落后,更有甚者忽視信息的管理,各方面和各階段的信息沒有分別整理歸檔,使得信息混亂,在需要調取某方面的信息時,無法保證信息的準確。
(三)建筑企業對施工過程的管理不足
雖然對建筑方案的設計,準備工作是必須的,但是施工的過程才是整個建筑完成的關鍵階段。建筑企業應該對施工過程加以足夠的重視,而不是完全的交給分包單位,從此不聞不問。當前,許多建筑企業忽視施工現場的管理,首先,沒有對施工過程進行仔細的檢查,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其次,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得不到保證,大多數工人都是農民工,他們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和相關技能的局限性,難以達到相關技術操作能力的要求;最后,對施工布線的綜合使用不達標,具體表現為沒有嚴格按照要求使用符合標準的通用器材。
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創新舉措
(一)優化企業外部經營管理環境,化危為機
由于新時期的社會條件的影響,建筑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管理環境也是變化多端的,面對這種挑戰,企業應當主動出擊并積極地迎接挑戰,勇敢的面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發生著的一系列的變化。
一是企業要依據各自的發展要求和信息技術特點,加大在計算機配備與網絡建設方面的資金和人才的投入比例,從而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適合的經營管理信息化系統,并通過實踐不斷將其完善和健全。從而促進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信息能夠及時有效地得到溝通和共享,不斷提高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對企業的業務進行有效的管理,達到提高生產經營的效率和降低經營成本的目的。
二是時刻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牢固樹立其市場競爭的強烈意識,不斷使得企業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呀保證企業在新的形勢下,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并遵循一定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來建立有效的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推進企業的重組,不斷擴大企業的對外開放,將一些職能錯位、責權不清以及效益不佳等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從而使得企業的經營管理素質不斷提升,并且實現企業的最佳效益。
三是企業要結合自身特點,及早的發現企業的外部環境的發展態勢以及影響,審時度勢,分析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進行正確的評估,及時的將企業的經營方向、策略、目標等進行調整,并最終得以實施。
(二)積極練好內功做實內控管理,節能降耗
企業經營管理內部環境的改變,需卯足干勁,做好企業的內部管理,并且通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以達到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能力、實現節能降耗、開源創收的目標。
一是對企業內部成本進行控制和管理。這是做好企業經營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和運行規模的大小,根據管理需要隨時隨地進行企業管理,創造出靈活機動、適宜的一些經營管理上的新思維、方法、制度和措施。比如:減少管理層次、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流程、引入先進設備等等。并對照經營管理目標,推進精細化、常態化、標準化的管理,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有效實現,同時,要加大企業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是作力改善會計環境,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這又是企業經營管理做實內部環境的又一重要步驟。對財務部門的設置,人員分工應做到科學合理,加強財務人員責任心,職業感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加大對財務人員的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和業務技能培訓,要求每一位跟數據打交道的企業員工都須對自己上報的,填寫的數據準確無誤,特別是財務人員要做到資產預算編制完整準確,會計信息登記真實可靠。同時健全內部審計監督機制,暢通信息溝通交流,重點集中對企業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等環節科學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及時反饋和解決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三是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尊重知識、人才,通過對企業內部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等的改革,運用多種形式,引進、選拔和聘用一批經營管理上的優秀人才,充實到企業經營管理隊伍中來,達到通過新鮮血液的注入,淘汰企業內部那些不適宜經營管理崗位卻還點在崗位管理的人員。同時通過壓擔子,挑大梁,促進新入的經營管理人才加大他們的責任心、職業感,促使他們去用心努力搞好自己所在經營管理職責份內的事,為全面完成企業的經營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企業經營利潤最大化。
(三)規避建筑風險,重視質量控制
有人認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恰到好處地詮釋了企業的經營,企業要想獲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須要對各方面的支出進行合理的壓縮。但是在此過程中,成本與質量作為兩個對立的方面,要想同時兼顧,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思想已經無法適應于現代施工企業的發展,良好的管理技術可以幫助質量與成本的和諧相處,也可以有效規避施工企業的工程隱患和風險。也就是說,只要建筑企業把將資金用在合理的地方,就能夠滿足建筑質量的資金需求,如果出現了矛盾,就要將質量放在第一位,質量絕對不能向資金妥協。首先,要保證原材料的供應質量和數量。建筑材料的供應一定要與施工進度相符,并且可以通過提前制定材料采購的計劃,與供應商協商好之后按照施工需求進行分期供應,如果在進行供貨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解決,不能使問題遺留。其次,在制定施工進度時要以實際施工環境為依據,在空間和時間上使其能夠密切的銜接,盡量減少趕工現象的出現的次數。最后,做好監管工作,在監管人員的管理方面,必須持證上崗,并且要保證其在專業的技能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或者是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此外,還可以對外引進先進的監督設備,使施工過程能夠完整地展現在企業決策者面前。
(四)樹立企業品牌意識,打造精品建筑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品牌是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它的回報具有非常高的利潤,因此,建筑企業應當重視其品牌效應的建設。在品牌建設方面,加大相應的投入比例,用心營造企業的品牌,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后被大眾所接到以及得到社會的認可。在建筑企業的品牌打造以及核心技術的研發方面,屬于比較高端的競爭,企業應當在先進的思想理念的指導下,使之能夠不斷地走上品牌之路,讓自己的建筑品牌得到大眾的認可,獲取更大的社會效益,這對于企業將來的經營發展都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的。因此,企業在進行品牌樹立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人們大眾的利益,只有在保證人們利益不受損害的情況下,其社會效益才能有更大的收獲。這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是利大于弊的。
結束語
在新時期的國情之下,如果企業管理不完善,企業的競爭力就會相應減弱。只要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就可能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并且,面對已經到來的國際化競爭,我們建筑業應改革企業制度、提高工程質量、規范建筑市場、推進建筑科技進步,以逐步增強國際競爭力,使其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制度不斷地進行深入改革,企業的資金風險管理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一個經營中的企業,財務管理占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財務管理的核心就是資金管理,企業的資金管理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運營和發展,所以如何管理和防范資金風險,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是各個企業所要共同面臨的難題。
【關鍵詞】企業經營 資金風險 風險管理
在企業的經營中,資金關系著企業的命脈,對企業的發展和運營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當企業發生資金風險,如資金安全、資金短缺和資金利用率風險等,會導致企業出現財政危機,企業的支付能力就喪失了,會嚴重阻礙企業的發展。企業的資金風險一般都與企業內部資金風險地防范與管理有關,所以企業要加強財政管理機制,提高資金的風險防范意識,避免由資金管理方面的不當對企業造成嚴重損失。
一、我國企業資金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的資金在使用中一般比較重視資金的完整性、分配的公平性和績效的實現性,在這些使用中所涉及的工作環節較多,所以會出現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導致企業資金不能合理的使用。現在我國企業中在資金風險管理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缺乏對人工費的管理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工作人員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對各部門工作人員支出的費用管理是企業整個資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現在企業對工作質量的高要求,再加上部分企業缺乏對企業人工費的管理,造成人工費較高的現象,加大了企業資金管理的難度。
(二)缺乏對材料費的管理
關于對材料費的預算是企業在經營中對資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材料費的管理不當會直接增加企業的資金預算,加大工作成本,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財務信息缺乏真實性
在處理企業財務信息時,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及時、不透明和不完整的不良現象,導致企業會計部門和管理人不能獲得完整、準確、真實的企業財務信息,管理人就不能清晰的了解企業基層資金使用的情況。這種缺乏真實性的財務信息不能讓相關人員進行準確的核算,最后影響到企業資金的風險防范。
(四)監控力度缺乏
對企業資金缺乏監控力度的問題是企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在部分企業當中,內部雖然設置了相關的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但是往往在很多時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這些工作部門和工作人員的職權形同擺設,不能起到應有的監控作用,從而使得企業管理人不能掌握企業資金的具體流向。
二、如何加強企業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
近幾年,企業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也逐步成為了各國關注的焦點,將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的發展不僅只停留在原理上,更加注重的是對企業資金管理的應用上。雖然我國在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問題仍然存在,企業的管理人應該盡快找出本企業存在的資金風險問題并提出有效地改革方案,加強企業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一)加強對企業人工費、材料費的管理
因為工作人員流動性大,而且費用支出的方向較廣,所以企業對人工費的管理難度較大,企業應該做好對人工費總費用的預算,明確人員的費用標準,將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績效、補助、福利、年終獎等各項費用細化,對費用的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將預算管理制度明確落實到各單位、各部門,加強對支出費用的控制。在對材料費進行管理時要建立嚴格的材料管理制度,對材料的購買計劃、采購、使用、管理都要嚴格按照制度,減少不必要的材料費開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預算,并根據材料使用情況作出詳細的材料費用支出明細,如果超出預算,要對超出原因做出分析。
(二)完善企業內部的資金調度制度
企業應該從授權審批制度入手,了解企業資金的使用情況,在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建立資金審批標準以及有關權限,完善企業內部的資金調度制度。在企業的對外投資項目中更要注意限制資金調度,建立科學的資金風險預警系統。資金是企業運營的基礎,所以要想企業能夠健康、穩定的運行,就一定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加強企業資金籌集管理
企業應該結合實際發展,選擇合理的資金預測方法,如定性預測、趨勢預測和銷售百分比等方法,選擇合理的企業資本結構為主要內容,加強企業資金籌集管理,增加風險管理意識,建立資金管理制度。
(四)將企業資金集中管理并推廣預算管理
資金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資金的收益性和效率性,實施合理的資金集中管理,有助于實現資金管理的目的。資金的預算管理屬于全面資金管理,如果建立資金調度中心,確定現金的收支規模,將各單位、各部門的資金流動都加入到財務部門的限制中,可以有效地減少多頭開戶的現象,做好資金情況的分析、考核和監督,保證資金集中管理,制定嚴格的資金管理制度。
(五)建立資金預警檢測機制
企業要完善資金風險預警監測機制,仔細分析資產的負債率和經營活動的資金變動,確定預警監測的重點領域和對象,增強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
(六)提高企業相關人員的素質
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和企業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有很大的關系。企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包括員工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業務能力就越高,在公司中發揮的作用就越大,企業經營中取得的經濟效益就越大。因此,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水平對于企業資金風險的防范與管理非常有必要。
三、企業經營中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的意義
目前,我國企業的資金風險防范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不利于經營中企業的健康發展。目前國務院也了關于資金管理的相關文件,從相關文件中,也不難看出企業資金風險防范與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強企業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可以讓企業在競爭中明確本企業的競爭能力,增加企業的抗壓性;其次,加強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可以有效地使企業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提高企業的社會地位和聲譽。
四、結語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形勢下,企業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發展機遇。資金是企業運營的基礎,資金管理不當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我國企業已經加強了對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來進一步控制企業風險,但是我國企業資金的風險防范與管理水平還不是很高,需要各企業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來建立完善的企業資金風險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對資金流動的掌控和預算能力,建立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內容摘要:本文從企業管理者支配力模型理論入手,通過對地區家電行業的發展進行實地調研和分析,建立了企業管理者支配力模型與經營要素分析框架。在完善后的企業支配力模型中,包括動機、個人品質、社會能力以及家電行業營銷知識與能力等在內的多維度經營要素被納入企業管理者支配指標評價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觀的反映我國家電行業部門管理者的支配力與企業經營基本要素。
關鍵詞:企業管理 支配力 經營要素 家電行業
企業管理者支配力內涵及基礎模型構成
從本文研究的家電行業特殊性出發,結合以往學者對于企業管理者管理經營要素的分析,筆者將家電行業部門管理者的支配力定義為:在既定的家電企業發展環境下,管理者支配力是能夠將工作表現優異者和表現平凡者進行區分的部門負責人深層次特征,具體可以包括管理者個人動機、價值觀、專業領域知識儲備、個人形象、工作態度以及技能水平等要素。企業管理者支配力模型是包括管理者既定任務角色在內的全部基礎能力體系,需要突出注意兩個部分:首先是研究環境不變,即管理者支配力研究以既定的家電企業文化、營銷機制以及運行管理模式為依據;其次是對于研究標準的統一,利用家電行業普遍推行的績效考核標準來區分管理者績效,實行差異化組別條件下的差異研究。
對于企業經營要素與管理者支配力的模型構成,以往文獻研究提出了兩種較為具有代表性的范本。McClelland(1980)提出了針對企業營銷管理人員的“通用支配特征模型”,分別從十一個支配力要素出發,對企業營銷管理人員的基礎技術和知識水平進行規定;Spencer(1993)認為,企業管理者的支配力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個部分,技術和知識構成顯性支配力要素,而隱性支配力要素則包括動機、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他據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支配力冰山模型”理論。本文建立的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支配力模型綜合了“McClelland通用支配特征模型”和“Spencer支配力冰山模型”的分析優勢,不僅考慮了管理者支配力要素,而且還創新分析了要素的子項目構成。
模型調查問卷設計與樣本描述統計
(一)調查問卷設計
本文用于研究的調查問卷設計工作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對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支配力問卷調查的研究目的進行明確;其次,翻閱相關家電行業管理研究文獻與管理者支配力研究文獻,確定本文主題;最后,根據以上工作基礎,設計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支配力調查問卷草稿。一般情況下,相對于開放式調查問卷,封閉式調查問卷具有答案規范、統計便利等優勢,本文采用了封閉式調查問卷設計來對管理者支配力因素進行分析。
對于本次調查問卷的題目確定工作,筆者采用了兩種方法,第一是通過對以往相關文獻研究和我國家電行業特殊性的結合來進行編制,第二則是利用表1管理者支配力模型中的要素來用作題目編制的參考。經過反復篩選,共計50道題目選入調查問卷,其中包括個人資料相關的6個題目和管理者支配力模型相關的44個題目,后者分別設計為動機(甲1-甲11)、個人品質(乙1-乙11)、社會能力(丙1-丙11)以及行業知識能力(丁1-丁11),通過李克特五級分值法對被調查者進行打分評估,從1分至5分分別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無所謂、重要、非常重要。
(二)樣本描述統計
本次調查的樣本數據主要來自家電行業中的客戶經理人群,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70份,有效回收126份,有效回收率達到74.12%。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樣本數據進行處理,被調查群體的學歷、年齡、性別以及工作年限等沒有缺失值。男性管理者100人,占比79.37%,女性管理者26人,占比20.63%;年齡階層在21-31歲的共計30人,占比23.81%,32-41歲的共計70人,占比55.56%,42歲以上的26人,占比20.63%;初中、高中(含中專)以及大學(含大專)學歷人數比例分別為3.5%、68.8%、27.7%。
(三)數據分析檢驗
SPSS置信度分析從穩定性和可靠性角度來測度樣本數據,其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量表編制的合理性所決定,即要求量表問題的內容完整、反映實際情況真實。本次調查問卷樣本數據變量的置信度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置信度檢驗的基本要求來看,如果克隆巴赫系數小于0.65,則需要對原始調查問卷題目逐一剔除,直到出現克隆巴赫系數明顯上升,刪除導致系數上升的剔除題目。表2中的數據維度及樣本總體克隆巴赫系數均大于0.65,因此可以判斷調查問卷整體合理,具備統計分析基礎;從效度檢驗要求來看,內容效度、相關效度以及結構效度是評價測評結果對調查人群真實素質反映程度的方法,三者分別以內容有效性、實證有效性以及相關性作為對應研究對象。筆者通過后期訪談,收集反饋信息后發現,本次的調查結果與事實基本一致,無效調查的概率非常低。
調查結果及模型修正
(一)調查結果
通過對家電行業管理者支配力及經營要素進行調查分析,筆者以45名優秀管理者和81名普通管理者調查數據分別進行差異性描述檢驗,其中“優秀”與“普通”的判斷標準是過去一年管理者是否獲得“優秀員工”等榮譽稱號。通過采用降序法來對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支配力要素重要性均值進行排列,凸顯核心支配力要素,對比兩組數據,可以發現優秀企業管理者和普通企業管理者的關注點差異。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的“優秀-普通”分組支配力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優秀組管理者與普通組管理者的支配力要素對比結果差距較大,優秀組調查結果顯示共計23項支配力要素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個人品質和行業營銷知識能力維度方面的因素占據較大比例,分別有8個支配力要素入選;普通組有共計18項要素占據重要地位,其中個人品質維度有11個支配力要素入選,占比達到61.11%。因此,相對于普通組企業管理者,優秀組企業管理者更加注重支配力要素在不同維度間的均衡發展,而普通組企業管理者過于注重個人品質對于支配力的貢獻程度,這為普通管理者追求優秀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路徑。
(二)模型修正
基于表3的調查結果,優秀企業管理者與普通企業管理者對于營銷知識與能力對支配力的貢獻具有不同觀點,前者認為政策敏感性對家電行業管理最為重要,而后者則更加認同管理業務流程在企業管理支配中發揮的作用;在社會能力一欄,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注重公關溝通能力和個人影響力的作用,普通企業管理者將團隊協作精神作為管理支配力突出影響要素;優秀企業管理者比普通企業管理者更加認同客戶服務、營銷知識以及計劃組織能力對于增強企業管理水平的貢獻;此外,筆者從動機和社會能力的維度差異研究出發,較為認同優秀企業管理者渴望成功、注重人際交往以及態度主動的管理思維模式。
從優秀企業管理者和普通企業管理者的支配力維度及重要性差異,得到修正后的企業管理者支配模型,如表4所示。將調查結果中顯示的對優秀企業管理者支配力影響不重要的因素進行剔除。從表4可以看出,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支配力模型中的動機要素、個人品質要素、社會能力要素以及家電行業營銷知識與能力要素分別包含了3個、9個、4個以及9個子項目,即共計25個支配力影響因子構成修正后的企業管理者支配力新模型,較為精煉和科學的對家電行業企業管理者支配力要素進行了歸納,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處理篩選方式得到的新模型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結論
管理者對于企業采購、生產、營銷以及組織規劃等方面的支配力決定因素是較為復雜的元素集合,本文基于家電行業進行的調查具有一定的行業適用局限性,社會各經濟部門因其獨特的運行規律和商業文化而在企業管理者支配影響因素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值得進行行業細化基礎上的研究。然而,這種行業差異性造成的企業管理者支配影響因素差異不應該阻礙我們發現行業間的管理支配共性,Mc Clelland的“通用支配特征模型”和Spencer的“支配力冰山模型”理論已經證明了這種管理支配力共性的存在,本文提出的支配力修正模型依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優化管理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摘 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產,企業只有掌握正確的知識產權知識戰略、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本文試對知識產權的運營管理、創新管理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企業經營管理;創新管理;知識產權
一、企業與知識產權
隨著世界進入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發展為未來知識產權的競爭。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無形資產”指的是企業通過腦力勞動包括商標、產品名稱和各種各樣的發明專利。知識產權和企業固定資產、現金、銀行存款等有相似之處,可以用于投資,也可以用來購買股票,債券,也可以用于房地產抵押貸款。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目的是:知識產權問題的基礎上,規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形成市場競爭優勢,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良好的創新機制和文化有必要全面實施知識產權管理,也是核心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的價值。
二、知識產權經營管理
知識產權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環境下操作,為盡可能的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和應用資源管理提出了新任務。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密切關系的基礎是知識產權經營管理和安全。企業知識產權操作本身屬于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重要環節,即在這種級別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戰略。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戰略的核心是知識產權制度的使用功能和特點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企業管理戰略重點,創造戰略,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和管理策略是關注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識產權資產,整合企業資源,知識產權技術產品及時和有效的方式,使用知識產權,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知識產權資產管理的工作方式包括:企業知識產權授權獨家許可、聯合許可、交叉許可,許可和其他形式。交叉許可是一種實踐。通過交叉許可,企業可以實現等價交換的知識產權,并且可以拯救基金的研究和開發,避免市場風險。知識產權轉讓:知識產權對受讓人有獨特的價值。轉讓人可支配收入轉移的行為,獲得預期的利潤。知識產權運營風險管理業務活動在整個產品,盡可能從源頭提前解決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
三、知識產權創新管理
(1)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這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變革,還應包括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變化。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技術變革,技術的變化,反過來,促進業務模型轉換和發展市場,只有保持足夠的新技術企業,市場的快速反應的敏感性,不斷創新,構建一個金字招牌。
(2)企業創新文化和知識產權充分融合,實現了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和創新機制,相互促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最好的方法是在企業中,知識產權創造的文化,實現企業文化的創新,充分融合知識產權文化,對企業每一位員工產生一種微妙的影響。讓我們每一個人,可以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工作。知識產權文化一旦形成,它可以繼承,知識產權管理在企業自然也可以繼續。企業創新機制,促進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同樣的,良好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制能促進進步和完善的創新機制,這兩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四、總結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產權是企業非常重要的資本形式。企業知識產權資本具有重要價值,知識產權可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彌補知識創造的成本。由于理性和知識產權資本運營的重要作用,企業需要有效地發展知識產權資本,實現知識產權的資本運營戰略,實現企業的價值。良好的創新環境為知識產權管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管理機制,知識產權,反過來促進企業可持續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摘 要】自2000年起,中國加入世界WTO組織,中國的國際貿易開拓展現了新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跨國公司伴隨對外直接投資的逐步增加,從無到有得到逐步發展,現已初具雛形。中國跨國公司企業日益發展壯大,全中國目前的跨國公司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產物,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征,以對外投資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集中在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等特點、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以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中國國內發展較有勢頭的公司如:青島海爾,中國遠洋運輸,聯想集團,及中國國有的資源、控股公司等等。
【關鍵詞】海爾 跨國企業 經營 管理
中國人一提及有名的跨國企業,首先就能從身邊的電器想起赫赫有名的海爾電器制造商,海爾集團是靠名牌起家,靠“聯合艦隊”發展起來的,目前,海爾已在全球31個國家建立了經銷網,擁有近6000多個營銷點,并在東南亞設立了3家企業。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制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五萬人,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金融四大支柱產業,已發展成全球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去年,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冰箱25萬臺,其中有海爾的18萬臺;中國大陸出口到日本的洗衣機,海爾占五成六。今年2月份,在德國科隆市舉辦的世界家族電器博覽會上,海爾為12個外國經銷商頒發了海爾電器專營證書。同時,海爾集團榮獲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頒發的五星鉆石獎,成為亞洲首家獲此殊榮的家電企業。海爾家用電器制造的實力可見非同一般,海爾因此成為中國跨國企業的標桿企業。根據企業經營性質分中國跨國公司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四類:(1)外貿專業公司和大型貿易集團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先鋒和主力。(2)生產性企業或企業集團。這些大型生產性企業從事跨國經營的優勢是有外貿經營權享有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術和一定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享在國內有龐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由于它們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方面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而海外經營起步雖晚,但正以較快的發展速度向海外擴張。(3)大型金融保險、多功能服務公司。這些公司資金雄厚,提供專業化服務,有良好的信譽,經營規模較大。(4)中小型企業。主要是鄉鎮企業、國有或集體所有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數量多,投資規模小,經營品種單一。無疑,海爾公司是第二大類,用其生產技術水平和科技專利品牌效益,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器制造商。海爾的跨國經營戰略是呈多元化,海爾的國際化路程它是如何從一個冰箱制造商走向世界電器排行首列內,和海爾的跨國化經營是密不可分的。
海爾公司的跨國之路也并非平坦,但無疑這一案例是成功的??鐕髽I在國外分支也很是受所在國法律,稅務,地域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海爾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家電企業,但是與國際跨國家電巨頭相比較,仍是較小的規模。美國通用電氣公司2000年全球銷售額就達1209億美元。海爾現在在國際白色家電企業中排名第五,排在海爾前面的都是國際著名的跨國大公司,他們的平均發展歷史是116年,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西門子有160年歷史,最短的也有96年歷史,而海爾到2008年12月底才只有24年的歷史。從企業文化看沒有歷史厚重感,像是一位剛出位的年輕人,雖然蓬勃有力卻沒有雄厚的資歷,這也是中國目前非國有的跨國公司普遍存在的一個特征,跨國之路總是要從先證明自己開始。
海爾公司存在的經營缺憾也同是中國一些正向海外邁步的預備跨國企業共同缺憾。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微觀主體,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國作為一個處在轉型、發展中的國家,我們也面臨著發展什么樣的跨國公司的選擇。 首先,合理定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目標。企業跨國經營必須考慮自身條件,以對其國際化經營目標有合理定位,這有利于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實施適當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無論是從產業優勢還是企業自身實力看,我國的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仍處于初級階段,是獲取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學習階段。這種初級階段決定了企業國際化經營會有所“失”。盡管如此具體到不同企業應有的放矢以期有所“得”。由于每個企業具體情況不同其定位的目標也不盡一樣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以帶動出口的創匯主導型企業。(2)以獲取原材料的資源開發型企業。(3)以獲得他國先進技術及經驗的學習型企業。(4)以占領市場為目的的國際競爭型企業。對一些企業而言往往是多目標的結合。 從目前來看,應大力發展“學習型”跨國公司。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是以其在資本技術人員市場網絡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其資源以獲取最大的市場績效。對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而言,企業國際化經營是其擴大市場和獲得資源所必須的戰略選擇。
現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在國有經濟逐漸部分退出競爭性產業的大環境下,跨國企業的發展勢頭很高。從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比較優勢上看,中國企業應該采取以貿易方式為主的跨國經營,以中國本土為生產基地,通過開展多方位的合資、戰略聯盟,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管理能力。具體來說,在實施海外經營時,中國企業可以選擇以國際貿易為先導,隨后再分階段、分步驟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向目標市場拓展,根據自身實際條件,由低到高逐級選擇直接出口、設立海外代表處、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分階段擴張方式事實上是企業海外經營逐步升級的過程,采取這種方式有利于在實踐中積累海外經營的經驗和教訓,深入了解目標國家市場的信息,如:稅務、法律等方面的整體環境,鍛煉海外經營人才。更重要的是,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控制企業海外經營中的巨大風險,取得最終的成功??傊袊髽I國際化的進程剛剛開始。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對中國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F在雖然已經制定了戰略目標,但還要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緊制定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政策法規,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中國的跨國企業要日新月異,要想使更多的企業‘走出去’‘站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歷練,才能走得遠,走的久,相信堅持自己的理念中國的跨國企業一定回去在世界的經濟體內起到舉足輕重的分量。
摘要: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存在著相異的地方和相應的協同性。基于此,在分析企業風險的產生與分類的基礎上,探討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對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異同及協同性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強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防控管理措施。
關鍵詞: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防控措施
一、企業風險的產生與分類
1.企業風險產生的因素分析
企業風險是指在經營過程中,由于某些難以預知或無法控制的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實際利潤與預計利潤發生離差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由于長期貸款利息、折舊、人員費用、稅費等企業固定費用的存在,導致企業經營有杠桿效應,這是產生企業風險的主要原因。
2.企業運營管理中風險的分類
企業運營中風險是由于企業存在固定財務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費用杠桿由此產生,原因上看,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由企業的生產管理決策和外部市場變化引起的;財務風險來自于企業盈利能力和企業融資決策的變化。
二、經營風險的分析
經營風險指企業在運營中因經營管理上的各種失誤、缺陷而導致利潤變動的風險。具體可以理解為公司的管理決策人員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從而產生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
1.企業經營風險強弱程度
在企業產品結構和資金結構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不論企業的市場銷量如何,企業的固定費用都是相對穩定的。企業市場銷售量越多,分攤到每個單位產品上的固定費用就越小,企業所獲得的經營利潤就越大,反之,銷售量越少會使企業的獲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現虧損。企業的銷售額變動引起企業利潤的變化,則表明經營杠桿風險影響的強弱程度。根據企業經營風險程度分類,可劃分為經營風險明顯型企業和經營風險不明顯型企業。
2.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
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內部和外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因素有:產品銷售量、產品價格、單位產品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3.企業的經營風險對利潤的影響
企業由于產品價格、戰略選擇、銷售手段等經營管理決策引起的未來收益不確定,特別是企業使用經營杠桿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形成的風險叫作經營風險。因為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內外部因素經常發生變化,結合杠桿效應的存在,使影響被放大,使息稅前利潤降低,從而導致企業未來的凈利潤大幅度下降。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整個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所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企業的財務風險貫穿于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中,可將其劃分為投資風險、籌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種。
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
1.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管理系統不能良好適應外部環境
企業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這些因素在企業外部,但對企業財務管理過程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完善、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完善、會計核算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無法快速適應和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具體表現在不能科學預見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應對措施不力、反應滯后,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必然伴隨在財務活動中。然而很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風險意識的淡薄是導致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3.財務決策不夠科學
導致財務風險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財務決策不夠科學恰當。為了避免財務決策失誤,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是必須的。許多企業財務決策都有主觀經驗拍板的現象,“一言堂”、家長制、情感用事的決策風格在企業的決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決策失誤經常發生,造成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夠明確
企業財務風險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夠明確,企業內部各單位間、企業與上級企業間,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權責不明確現象,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資金發生流失現象,資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異同及協同性分析
企業經營風險關系到市場的不斷變化,也關系到企業戰略方向、內部管理、技術水平等,經營風險是相對長期的一種風險,而且企業在防控經營風險上,要投入很多資源和精力。
而財務風險更多地與企業內部財務狀況相關聯,財務風險相對經營風險來講,比較短期,存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應對財務風險雖然沒有應對經營風險那么復雜,但是卻需要時時刻刻小心謹慎。
公司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在產生機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響著公司的財務管理決策,對公司的風險管理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兩種風險的管理必須具有一定的協同性,才能達到最優的管理效用。
五、加強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防控管理措施
1.經營風險的防控管理
(1)明確受托責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實質的實質就是基于一種受托責任的法律合同關系,并以此來規范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并讓它們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增強公司價值的組織架構上的保障。從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閉是因財務舞弊引起的。但實質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嚴重缺陷,才導致公司在財務管理上造假行為成為可能,公司倒閉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業經營風險,不但要有完善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責任下的企業治理各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應當借鑒先進企業的經驗并根據自己的情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實際的生產經營中,根據各職能部門的特點,建立防堵查為主遞進式的監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系。在生產經營的第一線,改變以往注重事后監督的現象,建立預防為主的監督機制,還要明確內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過程的原則。但全方面、全過程的監督控制還要分清重點,有選擇、有重點地對高風險點進行重點控制,以保證內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
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企業經營風險防范制度。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遇見的各種具體風險,必須建立相應具體風險防范制度進行防控。
2.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措施
企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財務風險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只能采取盡可能的措施,將其影響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觀環境及其變化,制定財務管理戰略
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部門,配備高素質高水平的財務經理,健全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體系能夠做到有效運行,以防止由于財務管理體制對環境變化不適應而產生企業財務風險。不斷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和體系,以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2)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防控水平
通過會計政策和策略防控當前和未來的企業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步驟和環節,任何步驟和環節發生錯誤都會給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經理必須始終貫徹財務管理工作的風險防范。要注重建立對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督系統,有關部門應定期對資產管理比率進行考核。
(3)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必須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
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決策,采用定量計算與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做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的決策,應避免主觀臆斷。在融資決策過程中,企業應首先根據生產經營的情況合理準確地預測資金需要量,再通過資本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各種融資方式及風險分析,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融資決策。資本流動是周而復始的,可以說流動資金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必須加快庫存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做到良好的資產流動性和資金鏈的高速周轉。根據上述方法進行決策,會大大減少發生失誤的可能性,可避免財務決策失誤帶來的財務風險。
(4)大力貫徹執行全面預算管理系統
全面預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種財務計劃,反映企業未來的特定時間的所有生產和經營活動。全面預算管理以實現目標利潤為宗旨,把銷售預測作為起點,進而預測生產運營,經營成本和現金收入和支出,并編制預計資產負債表和預計損益表等預算表,來反映在未來期間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推行全面預算并不是為了最終實現全面預算本身,是為了將公司戰略與經營績效通過全面預算緊密聯系。全面預算立足于企業整體戰略需要,經過科學預測、分析和決策,以實物和貨幣、證券等多種形態來反饋企業未來一定時期內財務成果和運營成果等綜合性的管理體系。良好的全面預算執行能使企業將資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運用,對企業各部門的業績也能更好更準確地衡量、監控,使公司戰略目標得到有效的貫徹。
摘 要:企業經營面臨諸多風險,這些風險相當部分有可能將轉化為廣義法律風險,從而影響企業的經營與效益。風險管理在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已經是所有企業不能回避或漠視的問題,積極面對并及早做出回應,已經是企業經營過程中占據競爭優勢的先決條件之一。本文運用相關的風險管理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企業風險的來源進行分析和梳理。
關鍵詞:企業 經營風險 管理與控制
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也已步入攻堅階段,國家連續出臺減稅、支持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等相關政策,這一系列舉措被中小企業充分利用,抓住有利時機,拓寬經營渠道,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益。但是在世界經濟變幻莫測的今天,如何做好經營風險控制,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利用好國家出臺的有利政策,是中小企業乃至大型國企所不能回避的問題。
近年來,企業風險管理已經普及到大中小企業,在各企業均建立有風險管理機構,設立專門風險管理人員、風險管理顧問等,風險管理機構與企業的計劃、財務、審計等部門一樣,已經成為企業中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共同為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而努力。
一、企業經營風險因素分析
企業的經營風險包括自然風險、社會經濟環境風險和企業內的經營管理風險等,對企業經營風險因素的分析是風險辨識的前提,也是企業制定規避風險管理策略的依據。
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作用于企業的是水災、火災、地震、臺風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壞,既定的經營目標、財務目標無法實現等。
企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經濟周期、同行業競爭、通貨膨脹、市場季節性變化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的調整和變動等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經濟組織,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企業就必須面向市場,獨立決策,這樣就會增加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風險。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對企業的籌資、投資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產生極大影響;當市場經濟繁榮和衰退交替出現周期性變化,會使企業的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不斷地變化,給企業籌資、投資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增大企業的經營風險;通貨的萎縮必然出現社會商品物價全面上漲,造成生產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銷售的困難。同時通貨膨脹往往也會引起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造成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
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是誘發企業經營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使我國的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依法治國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規制度,仍需要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因此現階段已有的法律法規,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訂,這種調整、修訂的不確定性將對經營者的理財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由于法律不完善、執法觀念差,也會使企業承受亂攤派、亂收費等不應有的社會負擔,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經營機制的不完善同樣會產生企業的經營風險,如企業經營者由于專業知識差、業務水平低,缺乏應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調查研究不夠、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樣會造成決策失誤、管理混亂,使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企業對經營風險的認識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會使經營風險發生或加大。經營者在哪些情況下需要規避風險,是企業必須做出的重要決策,否則承受或規避不當又會引起新的更大風險。
二、企業經營風險的可控性與風險管理
1.企業經營風險的可控性
風險是不確定的損失,這種不確定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對它的變化全然不知。人們可以通過認識并掌握客觀變化規律,對其發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損失程度作出主觀判斷,從而對風險的發生進行預測和評估,并采取措施控制客觀條件的變化,使風險發生的客觀條件不成就或者不完全成就,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減少損失程度。所以說,風險是可以控制的。在風險面前,人并非完全束手無策,人們完全可能也可以通過選擇適當的管理手段,控制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造成的現實損失。風險的這種可控性,是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前提。
2.企業經營風險管理
(1)企業經營風險管理的含義及其分類
企業經營風險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風險管理泛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各種管理活動。狹義風險管理是指企業用系統的、規范的、專業的方法,對風險進行識別、預測、評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處置,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它包含內控環境、內控策劃、實施與運行、監測評價與持續改進、信息交流與反饋等五大方面內容,并通過建立規范的內控模式,形成系統的、透明的、文件化的風險管理平臺,實施對企業風險的管理。
依據風險產生的原因,企業風險管理分為市場風險管理、技術風險管理、法律風險管理、操作風險管理、道德風險管理等。
(2)企業經營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風險和利潤(回報)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彼此不能分離。它們猶如一對孿生兄弟,緊密相連,相互作用。就同一事項而言,其風險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因行為人的控制措施不同,從而導致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實際發生的損失不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市場主體經營的產品,大多數情況下是趨同的,同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風險管理能力或風險經營水平的競爭。風險管理水平高的企業,其支付的風險成本相對較低,獲得高收益的比較優勢明顯,意味著其獲利相對豐厚,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風險是未來發生潛在損失的可能。只有符合一定條件之后,這種可能的損失才轉化成為現實的損失。風險管理過程,其實就是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濟的過程,是企業為實現經營目標所建立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不僅可以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實際造成的損失,還有利于保障企業安全穩健運行,避免毀滅性風險發生。
(3)企業經營風險控制的“度”
企業存在一天,經營風險也必然跟隨一天,每一個經營環節都有可能發生風險。筆者認為。管理并控制企業經營風險,其目的并不是為了要完全消除企業的風險,事實上,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企業管理并控制風險的意義在于對經營風險有一個明確的識別和評估,以至于能夠采取措施將其有可能產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圍內,把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風險管理與其他管理一樣,管理控制措施也需要“適度”,需要平衡好風險與收益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風險只是發生潛在損失的可能,其發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損失是不確定的。如果控制過度,風險的控制成本可能大于風險造成的損失,得不償失。不僅如此,過度控制還可能影響效率,阻礙業務發展,從而最終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相反,如果控制不力,風險頻繁發生,不僅增加了風險成本的支出,降低了獲利回報。而且,風險發生將耗廢企業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尤其是重大風險,經營管理者需要進行一系列危機處理,很難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謀發展。風險發生還會對企業的聲譽造成一定負面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若風險不被及時發現和有效控制,風險將在持續存在中擴大,其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將是毀滅性的,正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風險控制措施適度,首先,要求人們對經營風險的種類和大小有正確的認識,在風險識別、預測、評估和分析等方面,力求做到全面、真實、準確。這是適度控制的基礎和前提。其次,要求風險控制的措施具有針對性,直接指向風險點,有效地遏制風險的發生和控制風險造成的損失。在實務中,要注意糾正“管理層控制過度、操作層控制不力”的偏向。
三、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所處的生存環境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復雜。我們周圍充斥著大量的經濟預測,而經濟學家的工作之一也是對經濟形勢進行大致判斷。但是預測并不能使我們有效應對風險和危機,尤其當某些風險引發的危機破壞性足夠大的時候。專注于專業化發展的企業,可能會有很多優勢。比如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產生效益的生產環節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然而生物進化的歷史表明,單一性是一種危險的形態,非常脆弱。因此,企業在有能力發展多元化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去涉足不同的行業,適當增加企業戰略業務單元的數量。
摘要:財務分析是對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評價,是監督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有效工具,更是企業進行預測、決策、分析和實施戰略管理的基礎和依據。企業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財務分析,可以了解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本文擬對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并且對進一步發揮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有效應用提出對策。
關鍵詞:財務分析 企業經營 企業管理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大中型企業大多人員結構龐大,經濟業務繁雜,財務分析便顯得尤為重要。財務分析對于企業起到一個總結經驗,把握現在,引導未來企業走向的作用。財務分析是要時時跟進的,如發現問題要做到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及時做出調整,預計現在的經營狀況可給企業帶來的預計收益等等,所以在企業中建立科學、高效的財務分析體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企業中建立科學的財務分析制度,并通過財務分析來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為企業做出正確決策起到指導作用。深入研究財務分析是發揮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徑。
1.1 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可以使企業建立科學的財務分析制度。以制度來規范企業財務分析工作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舉措。盡管一些企業目前已建立了財務分析制度,但還很不健全。在企業中應設立崗位做專門財務分析研究,并且配備專業的財務分析人員;其次,應在制度中明確財務分析的目的、任務,明確財務分析人員的目標和責任;再次,應在制度中明確對分析工作質量的要求。不論是方法的選擇,還是指標的確定,企業應有科學和統一的規范。
1.2 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可以形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好作風。財務分析要在報表資料齊全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企業財務人員要充分運用多種科學分析方法,為企業提供有理有據,富有說明力和建設性的財務分析報告。要經常深入實際、經過調查、發現經營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要有的放矢,講求實效,針對性強,反映問題直截了當。
1.3 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可以加強事前預測分析,提高資金使用效果。企業會計要從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監督的舊框框中解脫出來,開展事前預測和決策。決策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關系到企業的命運。決策的制定來源于科學的預測。會計人員要用準確的資料,科學的方法做出會計預測,當好企業的參謀。
1.4 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可以提高財務人員素質。企業應設立專門的財務分析崗位,培養專門的財務分析人員。培養財務人員,注重培養財務分析能力是根本,其次對內及對外報表等財務分析數據來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養其綜合分析能力,充分發揮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隨著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應用的逐步建立并完善,屆時我們的應收賬款管理將會更加順暢而富有成效。
2 財務管理現狀
二戰以后的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競爭不斷的加劇,財務分析技術也在這個時候快速發展起來,直到今天。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繁榮,財務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迫切需要好好的研究、借鑒國外先進的財務分析的理論和技術,為經濟進步做貢獻。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西方國家的企業財務管理及分析方法與技術得到不斷地完善與發展。財務報表分析的起源,始于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期之間。在起源初期,銀行對財務報表分析僅以資產負債表為基準,分析衡量顧客的信用和償債能力。在1897年美國財務學者格林(ThomasLGreen)就公司資本的籌集問題出版了《公司理財》這本書,1906年,為反映信用分析的目的,要求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必須附有資產負債表的習慣。其后 1910年米德(Meade)又出版了《公司財務》詳細研究了企業如何最有效地籌集資本。1914年,聯邦儲備制度的建立,促進了財務報表的認識和利用。1920年斯通(ArthorStone)發表了《公司財務策略》。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于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于研究發展之中,所以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
3 財務分析在日常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財務分析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費用進行必要核算,對企業的風險以及營運狀況進行核算分析的財務活動。財務分析大多以企業財務報表做為核算依據進行分析,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與信息化的發展,投資者、債權人能否充分運用財務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是企業盈虧的首要因素。
財務分析是評價一個企業財務狀況和考察業績的重要依據。由于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政府對企業的管理也逐步轉化了模式:決策者可通過對整個企業的財務情況了解企業現金流動情況、運營情況、獲利情況以及償債能力,并且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對企業是否運營得力,盈虧狀況及財務的透支情況、企業未來發展動向,進而及時進行宏觀和細微的調整與監控。財務分析對于劃清責任界限、促進經營者的管理水平提高、促進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財務分析是實現管理目標、決策的重要手段。企業的投資者、管理者可通過財務數據分析,正確了解企業的現狀,包括獲利和償債能力,做市場分析,找出對企業發展有利的和有漏洞的及為發現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找出薄弱環節,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預測投資后的風險程度和企業的收益,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促進企業經營活動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使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由于計劃經濟轉型成為市場經濟,企業的投資主體也逐漸變得多元化起來,因此,財務分析可稱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各投資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分析方法,對企業進行有效地分析并做出更為精準,有針對性的決策。企業領導者要把財務分析工作作為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來認識。財務分析在投資決策中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可以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對公司的償債能力、資本結構是否合理、流動資金充足性等做出正確判斷。二是通過分析利潤表,可以了解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狀況、經營效率,對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持續發展能力做出正確判斷。三是通過分析現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和評價公司獲取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并據以預測公司未來現金流量。
財務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確企業的資本結構,尤其是在企業的融資利用方面,企業融資利用對股東收益也有很大影響。企業合理的利用融資可以保證長期償債能力,而分析企業是否有維持一定的短期償債能力,對于企業會計報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業無法維持其短期償債能力,同樣也滿足不了股東對股利的要求,最終會陷入企業資金周轉的困難,甚至可能難逃破產的厄運,所以企業再融資的時候,一定要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行為所導致的企業不同的融資結構與控制權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融資結構具有明顯的企業治理功能,它不僅規定著企業收入的分配,而且規定著企業控制權的分配,直接影響著一個企業的控制權爭奪。比如在債權、股權比例既定的企業里,一般情況下,股東或經理是企業控制權的擁有者;在企業面臨清算、處于破產狀態時,企業控制權就轉移到債權人手中;在企業完全是靠內源融資維持生存的狀態下,企業控制權就可能被員工所掌握(實際中股東和經理仍有可能在控制企業)。由此可見上述控制權轉移的有序進行,依賴于股權與債權之間一定的比例構成,而這種構成的變化恰恰是企業不同的融資行為所導致的。做好財務分析就可以在融資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可以有效的規避融資的各種風險。
企業的規模,產品知名度,服務信譽度,人員的整體素質及通過這些而獲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都能從企業的財務綜合財務狀況中反應出來,分析企業財務收入的大小及來源構成情況,可以判斷并預測企業受益的穩定性和潛在的發展能力,通過分析企業成本的構成情況可以判斷企業的成本控制水平以及經營管理能力,從而為判斷企業整體實力提供參考。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必須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經濟效益,盈余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盈余管理涉及的企業財務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在企業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利潤及其分配活動與各有關方面發生經濟關系。企業的所有者、債權人、債務人、被投資單位、內部各單位、職工、稅務機關對企業的盈余分配有著不同的要求,這就造成企業盈余管理的復雜性。它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加強盈余管理對企業有著重要的作用。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將迅猛發展的時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廣泛被應用于生活中,隨著各種財務軟件,商務軟件,數據分析軟件的研發與使用,進行財務分析變得更加快捷,便利。這也大大提高了分析的速度與準確性,并且減輕了人力。
財務分析要從主體、方法、客體以及財務分析的內容與結構等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與傳統的財務分析體系相比,使用的數據更合理,得出的結論更準確??傊挥懈倪M和完善財務分析體系,多措并舉最大限度的攻克財務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使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真正發揮預測、決策、分析和實施戰略管理的作用,才能實現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目標。
摘要:企業的戰略管理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圍,日常管理是戰略管理的基礎和具體化,因此戰略管理的實施只能通過日常管理來貫徹、體現。但在日常管理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引起的實際同戰略計劃間的差距必將影響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企業經營戰略的評價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企業經營;戰略管理;評價
一、企業戰略評價系統的構建
1.獲取信息。
獲取信息是信息處理的第一步,獲取信息的可靠性對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響。來自企業內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獲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們對企業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內部信息的取得分別加以討論。企業外部信息的分布情況,企業無法控制其變化,要獲取企業外部信息必須進行專門的調查和監控。對企業外部信息的收集應主要以市場信息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對已取得的信息進行趨勢預測,另一方面指戰略信息的評價。這些加工過的信息才是戰略評價系統的輸出信息。首先,對比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法又稱比較分析法。這種方法是將兩個有關的可比較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它是評價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觀存在的差距,發現問題;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稱連環代替法。它是分析決定或影響事物變動的各個因素及其影響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多因素影響某項指標的情況下,假定其他幾個因素不變,依次變動一個因素,從而測定其變動因素對該指標的影響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對數,比率分析法是計算各指標的相對數,比較各種比率的一種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結構比率法、趨勢比例法和相關比率分析法三種。
二、企業戰略評價的相關內容
1.審查企業戰略的根據。
審查企業戰略的根據就是企業戰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業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業內、外關鍵戰略因素為基礎,揚長避短為原則而取得的。因此,關鍵戰略因素的審查即為企業戰略根據的審查的實質。在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關鍵戰略因素會發生變化是必然的,當這種變化使戰略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企業戰略的實施必將受挫,企業只有及時調整轉換戰略才能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或減少損失。
2.評價戰略實施的表現。
企業戰略是通過安排計劃、制定目標來實施的,計劃目標完成的情況又受許多變化的因素影響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層管理者必須在實施中用一套指標來評價企業戰略的實施情況。指標的數目要適當,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標數目就要求指標要有重點,但重點指標在不同戰略中各不相同,應很好把握。適當的指標數目也有利于評價和控制,減少控制評價過程的費用。
3.分析企業與環境的關系。
處于企業任務環境中的許多利益相關者十分關心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績效。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并用各自的標準來衡量企業的表現。
費瑞曼建議,高層管理人員應該根據每一類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要求來全面測定企業表現,從而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保持良好的關系。
三、企業經營戰略的控制
1.優化企業經營戰略的控制方式。
對企業戰略實施控制,主要是運用控制論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謂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實際值與所需的標準水平的偏差進行調節和控制,反饋是實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實施控制的過程中,反饋可分為前饋和后饋兩種:前饋是指提前檢測,提早獲得信息,對企業經營活動某一環節進行提前控制;后饋是指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被控對象進行檢測,及時獲得信息來實施調節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對企業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動前進行調節控制的一種方式。如產品投產對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的有關影響因素所進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饋信息實行控制的方式,其重點放在事前決策和計劃上,即行動之前根據企業經營活動的各種預測和環境資料等前饋信息,擬訂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從中進行優選,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優化戰略實施的控制方式。戰略實施中的控制方式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對企業戰略執行活動及其過程的某一事物變換的現場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饋信息來實行調節控制的方式,其重點放在對發生的行動效果及其形成過程的經常監督和調整上,即通過戰略評價系統及時把被控對象的輸出與控制標準進行比較,提出糾正偏差的行為措施,不斷消除行動效果偏離既定標準的現象,確??刂颇繕说膶崿F。
2.完善企業動態過程的控制。
戰略控制既重要又難以捉摸,而能夠仔細考慮保持戰略有計劃并按部就班的實施這個問題的公司則屈指可數??刂茟鹇詫嵤┑拇_不容易:(1)緊迫的短期問題總是使人無法專心于戰略。戰略的期限假設有的話,似乎不如必須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務那樣緊迫;(2)需要改變現行戰略的信號往往易于忽略;(3)戰略本身需要修改。這個流動目標使成功與失敗模糊不清,而且這種無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說明系統控制的必要。要實現有目的監督,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不使這種監督脫離正軌才能堅持下去。 跟蹤控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管理戰略行動的實用辦法。一般情況下有四種方式:監測戰略推進的進展;監視主要外部變化因素;在一個階段或緊急情況下進行全面評審;最后是保持戰略管理過程的完整性。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維持某種一致同意的進程,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該過程。沒有這樣的控制,戰略行動就將錯失良機。
首先,監測戰略推進的進展。戰略實施的行動線分布在一系列具體的、局部的規劃和活動中。每一項戰略推進,都應分成幾步,對于要長期執行的步驟,應制定詳盡的規劃;其次,監視關鍵的外部變化因素。各項戰略都是根據假設(預計)的背景制定的,人們會有意無意的做出有關未來需求、技術、價格、政府條令、競爭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變化因素的假設。這些假設是制定計劃的前提,企業戰略大體上就是根據這些預計條件設計出來的;再次,進行全面評審。戰略控制中的跟蹤概念要求對新的條件具有適應性,這種動態調整是戰略本質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統必須有可能根據最新的發展重新估價計劃的進展,階段評審的目的就在于此。
總之,企業經營戰略理論的產生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現實要求,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企業戰略管理者為企業選擇了最佳戰略,并且為戰略的實施安排了周密的計劃,將全局戰略分解為各職能戰略去具體實施。企業的戰略管理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圍,日常管理是戰略管理的基礎和具體化,因此戰略管理的實施只能通過日常管理來貫徹、體現。
摘 要:在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入電子沙盤模擬,充分利用電子沙盤的可存儲性和靈活性,在不同的章節、不同的教學階段,使用電子沙盤模擬的不同的功能。將其引入課程教學體系,是繼傳統教學及案例教學之后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能夠將理論與企業經營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電子沙盤 沙盤模擬 課程教學
許多高校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實驗教學的創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將探討電子版沙盤模擬在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目的在于將理論與企業經營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描述
生產運作活動是一切社會組織的最基本活動,是社會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生產與運作管理是一門研究如何將各種資源要素組織成現實生產力,以便有效地創造出產品和服務的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是工商企業管理的最重要內容。作為培育企業精英人才的搖籃,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一直以來頗為重視生產與運作管理的教學,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開設本課程。
與其他經管類課程相比,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很多,包括生產運作戰略與企業競爭力、需求管理與預測、生產/ 服務流程分析、生產/ 服務設施選址與布置、生產運作能力與生產運作計劃、制造資源計劃與企業資源計劃、生產系統設計與優化、庫存管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前沿理論等知識模塊,這些知識大多來源于生產實踐,是企業生產運作實踐的總結,很多知識在講授時需要結合企業生產實踐進行。
二、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以理論教學為主
目前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的理論教學比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僅僅限于介紹文字材料,無法給予學生感性認識,學生畢業后常被評價為光懂理論、不會實戰,在實際操作時遇到種種意外障礙而束手無策,能力不能與學歷匹配。這也是有些文科類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不高,進入企業后適應期太長的原因。
2.學生對授課內容缺乏直觀的體驗
學生由于沒有在企業工作的實際經驗,對很多內容缺乏直觀的體驗和感受,無法透徹理解,教學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師容易局限于一門課程內容
由于專業背景、授課學時等限制,教師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門課程內容,很難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過程控制告訴學生,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和系統的公司操作實務。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理論學習,不關心也不了解企業運作實際,缺乏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訓練。
4.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
由于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相對于其他管理類課程,內容較復雜和枯燥,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學生會受到上一屆學生的影響,在還沒有開課之前,已經在腦海中形成了該課程偏理論、數學模型和需要大量計算等印象,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有所降低。
5.學生對課程的教評結果偏低
由于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的偏理論、數學模型和需要計算的內容偏多,盡管在授課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視頻等多種教學手段,本課程在許多院校開展的教評活動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師同時講授多門課程,但各門課程的評價結果差距很大,教師對該課程的教學積極性有所降低。
6.實踐環節滯后于課程教學
目前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該課程在教師授課及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嚴重性,先后引入了對企業的實地參觀、沙盤模擬實訓等教學方法。但由于對企業的實地參觀、沙盤模擬等均是針對實踐環節的課程,在理論課程結束后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存在,對生產與運作管理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影響甚微,學生們感嘆如果實踐環節的課程能夠與理論課程穿插進行效果可能更好,學生會從中受益更深,體會更深刻。
三、對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問題,有必要探索能夠提高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競爭力的教學方法。目前廣為使用的是沙盤模擬教學方法。
1.沙盤模擬教學方法簡介
沙盤模擬源于戰爭中的沙盤模擬推演,指揮官在真實的模擬沙盤模具前,進行戰略部署的過程,具有形象、直觀、一目了然等優點。企業的經營管理猶如戰場,要進行整體部署、產品的研發以及財務分析等決策,通過課堂教學展現無疑是紙上談兵,而沙盤模擬運用獨特直觀的教具,結合市場變化,進行情景模擬以及角色扮演,通過老師點評,使學生在虛擬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真實體會企業多年的經營管理過程。
沙盤模擬主要通過實戰模擬演練完成體驗式學習,具有互動性、真實性、挑戰性、實用性等特點,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所學內容進一步加強鞏固,并能夠將學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實際工作中與運用。
2.沙盤模擬課程涉及的內容
(1)熟悉企業全面管理系統,確定企業整體經營戰略。沙盤模擬課程分析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預測市場趨勢,形成企業計劃管理體系,確定企業具體的市場經營戰略、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戰略、財務戰略以及人力資源戰略等。
(2)了解企業整體運作流程。通過沙盤模擬課程能制定企業新產品開發戰略,安排企業的生產計劃,制定市場開發決策、目標市場定位等。模擬企業在同行之間的競標過程,調查了解同行商情,搶攻市場,正確進行市場決策。
(3)謀求企業系統效率提升,進行正確的財務決策。通過沙盤模擬的運用,學會制訂企業長期、中期、短期資金計劃,多渠道籌措資金,制訂投資計劃,編制財務報表,運用財務指標進行正確分析,進一步評估決策效益,為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
(4)提升科學管理能力。通過對企業生產能力的計算,生產線的更新調整\庫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購、現金流量的計算等提升科學管理的能力。
(5)從點評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在每一次教師的點評中,學生可以深刻領會到理論中學到的知識如何真正運用到企業的運營實踐中,具體應該如何進行分析,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一定基礎。
(6)從總結中收獲。通過參與企業模擬經營的過程以及課程結束后的實訓報告,學生思考、總結得失,獲得最大的收獲與提高。
3.沙盤模擬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進和自行開發的沙盤模擬形式有物理沙盤和電子沙盤兩種。通過教學實踐發現,目前的企業經營物理沙盤訓練課程對抗規則復雜,容易出現誤操作和不規范行為,且問題無法追溯,影響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獨占式教學資源,學生需要至少2天的時間完成整個物理沙盤的對抗演練,效率較低,但學生的熱情高漲,積極性非常高。而電子沙盤采用計算機軟件的對抗方式來進行教學和競技,通過程序的設計,可以使實驗完全依照對抗規則進行,防止了學生的誤操作和不規范行為。電子沙盤通過記錄學生的每步實驗操作,可以使實驗最終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自動生成。但是,這種模式直觀性、體驗性差,各小組缺少面對面交流,比較難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效果不是非常理想,這與情景式教學的初衷相悖。
4.將電子沙盤引入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
基于物理沙盤與電子沙盤的優缺點,考慮在生產與運作管理理論課程結束后的實踐環節仍然保留物理沙盤的模擬訓練或物理沙盤與電子沙盤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長處,揚長避短,最終實現電子沙盤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盤的真實模擬性合為一體。而在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入電子沙盤模擬,充分利用電子沙盤的可存儲性和靈活性,在不同的章節、不同的教學階段,使用電子沙盤模擬的不同功能。
5.電子沙盤與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結合體現出的特點
(1)生動性。傳統的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為了改變這種高耗低效的教學局面,通過沙盤模擬實際企業環境進行教學,學生能親自運營企業,真正體驗企業經營管理過程,十分生動有趣。
(2)真實性。在課程中,通過沙盤模擬運用讓學生親自體驗“做”中“學”,以實際參與的方式體驗企業的運作,在模擬企業實際環境中,真正體會企業面對多變的環境,使學生學會收集信息,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將來應用于實踐。
(3)合作性。沙盤模擬就是讓學生在每一次商業決策中感受團隊智慧的價值,領會如何在立場不同的部門間溝通和協調,進一步培養不同部門人員的共同價值觀與經營理念,同時建立以整體利益為導向的組織團隊,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并能真正領會團隊合作的優越性。
(4)基于電子沙盤的靈活性與可存儲性,在引入課程教學時可以隨時調用任何模塊進行講解,這是與物理沙盤相比其最大的優點。電子沙盤可以將學生分為6~18組進行模擬,而物理沙盤只能模擬6~8組,解決了物理沙盤授課的困難。同時也解決了物理沙盤必須連續的將課程進行2~3天獨占資源的缺點以及物理沙盤課程與理論課程在時間上脫節的問題。
(5)可作為開設物理沙盤課程的前期準備。與之前在理論課程結束后再上物理沙盤課程相比,學生在開課前已經對沙盤模擬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組組成不同的企業后,對企業戰略決策、資金運用、市場開拓、ISO認證、產品研發、廠房及生產線投資等問題會更加慎重,通過理論課程對各個決策環節會用到哪些知識點已經心中有數,會徹底改變之前的盲目決策以及部分學生的游戲心態。
(6)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沙盤模擬在企業經營管理教學系統中運用,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沙盤模擬經營使學生親自感受到樹立共贏理念、全局觀念與團隊合作、保持誠信、個性與職業定位等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7)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沙盤模擬在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提高業務水平,并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也能使學生學有所長,與實際貼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所學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結論
基于電子沙盤的靈活性與可存儲性,將其引入課程教學體系,是繼傳統教學及案例教學之后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將改變多年來“教師苦教、學生死學”的傳統教育教學,能夠將理論與企業經營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沙盤模擬經營,使學生親自感受到樹立共贏理念、全局觀念與團隊合作、保持誠信、個性與職業定位等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對于經管類專業其他課程的教學也可以是一個借鑒。
摘要: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中PE支持企業為樣本,研討了公司經營績效與股權激勵、非股權激勵、PE參與比例和企業規模等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果發現企業經營績效與管理層的非股權激勵程度正相關,與企業規模負相關;而與股權激勵和PE參與比例不相關。
關鍵詞:PE支持企業;管理層激勵;經營績效
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焦點問題。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作為集合財富投資的工具,在給被投資企業注入發展所需資金的同時,還帶來相關的管理經驗和客戶網絡,成為引導社會流動性向實體經濟轉移的一個重要橋梁。近幾年隨著國內資本市場擴容,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持企業上市速度加快,使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高額收益,私募股權投資由此成為一個熱點領域。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作為其投資支持企業的非控股股東之一,通常會派遣董事,參與支持企業的重大決策,包括對支持企業管理層的激勵制度設計。通過有效率的激勵制度安排,使得管理層和企業股東之間的利益盡量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解決股東(含PE)和管理層之間的委托問題,從而提升管理層的努力水平,最終實現企業經營績效目標。因此,在PE投資過程中,存在“PE投資(依靠其持股比例,對支持企業的貢獻度以及參與董事會決策等途徑)——支持企業管理層激勵——企業經營績效”這樣一種傳導機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具有PE投資背景的企業(或稱PE支持企業)為對象,研究其管理層激勵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而探討這些關系背后的深層原因,并闡述這對于PE支持企業、PE機構本身以及政府政策意味著什么。顯然,這不僅有理論上的研究價值,更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文獻綜述
對于PE支持企業管理層激勵制度設計與企業經營績效的關系,國外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對不同激勵手段的激勵效果的探討。Robert Butler Wilson[1]認為,對創業者贈送普通股,并不能激勵創業者為PE基金帶來額外的投資收益,原因在于贈送普通股使創業者在初始階段即成為普通股東,從而將創業者和資本投資人置于同樣的角色地位,創業者的激勵并沒有到位。Michael J Brennan和Alan Kraus[2]則提出使用可轉換債券或可轉換優先股這類激勵方式,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情況下PE的投資成本,起到較好的激勵效用。在PE進入對支持企業公司治理和企業績效的影響方面, Steve Kaplan等[3]認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不僅對其支持企業管理層實施激勵性的管理措施以確保較高的公司治理水準,而且PE也持有較大的股份,確保在董事會中具有較強的地位,這有利于PE更緊密地監督和治理其投資的公司。
國內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相關理論研究文獻并不多,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持企業管理層激勵的文獻更少,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側重于描述性和案例性研究。周仁俊等[4]從國有與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產權基礎不同的視角,分別對管理層貨幣薪酬、持股比例和在職消費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結論顯示:管理層貨幣薪酬與企業經營業績呈正相關關系,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經營業績呈正相關關系,管理層在職消費程度與企業經營業績呈負相關關系。
向群[5]在采取中小板上市公司數據的研究中,認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助于提升公司價值和公司績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股權投資行為帶來公司融資結構的優化。朱靜[6]的研究是在同時控制了公司規模和財務杠桿度兩個變量后,發現私募股權投資與公司價值和公司經營績效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國內學者的研究,或者在分析管理層激勵手段與激勵效果之間的關系時不考慮PE投資因素;或者考慮PE投資時局限于PE投資與公司價值二者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深入揭示PE投資背景下通過激勵管理層以實現企業經營績效的整個傳導機制。國外學者分析了不同激勵方式的激勵效果以及PE基金通過實施激勵影響公司治理水平,為PE支持企業的激勵制度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這些研究缺乏中國經驗數據的驗證。本文克服了已有文獻的局限,采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數據,對PE支持企業管理層激勵和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以及相關的傳導機制進行了實證研究,并由此對中國PE支持企業的管理層激勵制度設計提出了相關建議。
二、模型構建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PE投資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層激勵及其效果,目的在于驗證PE投資—被投資企業管理層激勵—激勵效果(公司經營績效)這一傳導機制,因此選擇的樣本公司必須具備三個標準:上市前均引進了財務投資者——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上市時高管人員持有股權;凈利潤均為正(即不存在虧損)①。
根據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自2004年中國資本市場推出中小板到2009年12月31日止,具有PE投資背景且實施管理層股權激勵的公司共有69家,通過篩選,最后確定48家上市公司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研究樣本占比為70%;如果剔除擾動因素引起的不符合選擇標準的樣本公司后,比例更高,因此樣本數量和標準完全滿足本文研究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集的原始數據均采用樣本公司上市后至少運行了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年報數據,即上市之后第二個年度報告數據。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給予這些樣本公司以足夠長的時間的經營和財務表現,從而消除由于時間短而產生的偶然性現象和擾動影響。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樣本數據均來自于Wind咨詢公司數據庫。
(二)檢驗模型與變量定義
為了研究PE支持企業激勵制度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本文選擇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因變量,表示企業績效,這樣可以消除樣本企業的規模差異。同時,對企業激勵制度的刻畫,分為股權激勵和非股權激勵兩類,股權激勵類的變量為高管持股比例(即管理層總的持股規模),高管平均持股比例(即管理層人均持股大?。麻L持股比例(代表性高管的持股大小);而非股權激勵在中國主要有兩種:一是獎金,一是職務消費。鑒于職務消費(沒有獨立的統計數據和公開信息)歸屬于管理費用這一會計科目,因而本文以高管總薪酬(含獎金)和管理費用來量化描述對管理層的非股權激勵。另外,本文選擇PE持股比例和企業市值作為控制變量,刻畫企業的PE投資特征和企業規模特征。
因此,本文設置原始模型如下。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一方面管理層的職務消費包含的具體項目很多,難以獲取真實、準確的數據(企業不會詳細披露該類信息,有些信息甚至為企業的商業秘密);另一方面,即使是按公允價值交易的職務消費,事實上它內在地反映了管理層擁有的一種權利,這種權利能夠讓交易的另一方至少可以獲得市場平均利潤,因此可以將所有管理費用均列為職務消費范疇。同時為了消除企業規模的影響,本文采用管理費用除以企業營業收入這一指標,衡量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持企業管理層的職務消費水平。
三、實證分析
(一)因子分析
由于自變量數目較多,進行變量全回歸容易引起多重共線性問題,簡單剔除變量則會遺漏重要信息,破壞模型的完整性。因此本文擬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用較少并且相互獨立的因子作為新的自變量。
采用SPSS19.0進行計算,得到的KMO統計量為0.506,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的統計值為58.852,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KMO統計量偏低,但Bartlett球度檢驗說明原有變量適合作因子分析,因此只要提取的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一定水平就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經過分析,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見表2。
由表2可見,從7個測試變量中可以提取出4個因子,因子累計可以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78.72%,使原有變量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為理想。由于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中各因子對測試變量的載荷比較分散,因子的實際含義不夠清晰,為了使因子載荷矩陣系數向0和1分化,一個變量值在盡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較高的載荷,從而因子的實際意義更加明顯,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按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
由表3可見,第一個因子在高管持股比例(MSR)、董事長持股比例(DSR)、高管平均持股比例(AMSR)有較大載荷,這些變量主要反映了公司對高管的股權激勵情況,可以命名為股權激勵因子(F1);第二個因子在企業市值(AMV)方面有較大載荷,命名為企業規模因子(F2);第三個因子在高管薪酬利潤比(MWPR)和管理費用收入比(AERR)上有較大載荷,這兩個變量反映了管理層控制的非股權激勵因素,因此命名為非股權激勵因子(F3);第四個因子在PE持股比例(PESR)上有較大載荷,就用PE持股比例因子(F4)來衡量。
因此,上述四個因子可以反映激勵管理層因素的四個不同方面,而且經過正交旋轉,四個因子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將上述四個因子采用回歸方法求出因子得分矩陣,將四個因子的得分F1、F2、F3、F4作為新的變量,用于和因變量進行回歸。
(二)回歸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將原模型自變量轉化成新的因子變量后,有效地解決了原模型自變量過多可能產生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原模型轉化為:
ROE=α+α1F1+α2F2+α3F3+α4F4+ε
根據構造的回歸方程,采用SPSS19.0進行多元統計分析處理后,發現第一個模型中調整的R2為0.225,第二個模型中調整的R2為0.435,兩個模型的回歸效果均一般,但第二個模型優于第一個模型,見表4。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R2和調整的R2都只能說明在給定的樣本條件下,回歸方程與樣本觀測值的擬合優度,并不能對總體模型做出推測。因此,不能單憑二者的大小來選擇模型,必須對回歸方程和回歸系數做顯著性檢驗。
在采取逐步篩選法(stepwise)對解釋變量進行篩選后,在模型1中,非股權激勵因子(F3)進入了模型,且非股權激勵因子與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呈現正相關關系;在模型2中,非股權激勵因子(F3)和企業規模因子(F2)均進入了模型,且非股權激勵因子與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呈現正相關關系,而企業規模與凈資產收益率呈現負相關關系。見表5。
四、研究結論及其解釋
本文在對影響中小板上市公司中PE支持企業經營績效的相關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發現:其一,企業經營績效與管理層的非股權激勵程度正相關,且顯著;其二,企業經營績效與企業規模負相關;其三,企業經營績效與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和PE持股比例不相關。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事實研究表明,這一結果是符合當前中國PE支持企業的實際情況的。
首先,PE支持企業的股權激勵方式單一,不利用調動企業高管的積極性。通常采用直接贈與企業高管普通股票或由高管以較低價格購買企業普通股票等方式。這在技術層面上并沒有將激勵性的股票與公司未來經營業績掛鉤,因此無論獲得股票的高管們是否努力,他們都能得到公司股票上市帶來的巨額收益,根本起不到激勵作用。與中國不同,國際上對PE支持企業管理層的激勵措施主要為可轉換證券和股票期權,VC基金還使用了分階段投資的約束方式。這些方式較好地解決了股東與PE支持企業管理層之間的委托問題,最大程度地保證了雙方利益的一致性,從而獲得了較好的激勵效果。可見,僅僅使用普通股激勵的單一方式,導致了企業績效與PE支持企業管理層股權激勵的無關性。
其次,PE在其支持企業的股權激勵方案上不能實施有效的作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僧多粥少”,即PE投資者太多而適合PE投資的擬上市公司或優秀的目標公司又太少,惡性競爭非常嚴重,在股權激勵制度設計方面PE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二是中國PE市場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專業人才缺乏,為PE支持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能力很弱。特別要指出的是,PE對其支持企業業績的提升作用并不是靠直接的持股比例來實現的,而是通過額外的增值服務來實現的,比如優化企業治理結構和資本結構,協助企業改進管理流程,企業公共關系服務,等等。但這些增值性服務目前還無法量化,不能引入到本文的模型分析中,這是本文模型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總之,上述原因導致PE支持企業的經營業績與PE直接的持股比例無關。
再次,非股權激勵對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激勵效果十分明顯。非股權激勵包括兩類:一是高管薪酬;一是高管的職務消費。一方面企業管理層非常在意自己獲得的現金報酬和職位,高職位意味著擁有更大的權力,能夠合法地利用企業資源進行職務消費;另一方面,高管層的薪酬和職位具有信號機制,即在經理人市場中,經理人已有的高薪酬和高職位向市場發出了強烈的信號——該經理人擁有很高的人力資本,具備很強的管理才能。因此,經理人具有強烈的動機,要求不斷提高薪酬水平和管理職位,通過高薪酬和高職位提高自己的市場聲譽,抬高自己的市場身價,實現自己長期收益的最大化。換言之,高薪酬和高職位對經理人的激勵作用非常大,激勵效果更加明顯。
最后,企業經營績效與企業規模負相關,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經理人的管理能力并不會必然地隨公司規模擴大而增強,反而由于公司規模擴大,產生的管理事務和問題會更多,加大了經理人的工作難度和勞動強度,從而給予經理人一種“負激勵”,最終降低了公司的經營績效。此外,公司越大,PE持股比例會越低,話語權也會越小,難以對管理層形成有效約束,激勵不明顯;公司越大,PE對其支持企業進行改革的難度也會越大,付出的努力和服務也會越多,必然會帶來效率上的損失。
五、對策建議
本文的結論對于PE基金、PE支持企業以及政府政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PE優化投資協議,提高投資成功率
作為財務投資者的PE而言,其投資不是為了長期持有,而是為了以一個合理的價格出售,并獲得相應的收益。而PE收益與否及收益多少很大程度上與PE支持企業管理層努力程度有關,因此在投資協議條款和相關的激勵約束制度設計中,必須建立對支持企業管理層的嚴格約束機制,通過有效的法律手段,對管理層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實施嚴懲。目前可以采取包括對賭協議、第三方擔保、資金使用監管和公司接管等多種激勵約束方式。
(二)有利于優化PE支持企業激勵制度設計,實現有效激勵
對于PE支持企業來說,必須消除管理層激勵方式的單一性,建立激勵相容的激勵機制。由于管理層特別在意薪酬水平,熱衷于職務消費,因此就需要削減管理層的薪酬,限制其職務消費,轉而用股票期權和可轉換證券等更多有效的激勵方式將管理層的個人收入與公司利潤嚴格掛鉤。只有公司利潤增長了,管理層的收入才能增長,并且盡量做到同比例增長。這樣既有激勵也有約束,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激勵。
(三)有利于政策監管部門改善PE運行環境,加快創新型社會的推進
目前國內中小企業急需資金,而社會熱錢大量流入非實體經濟,如何引導熱錢進入急需資金的中小實體企業成為監管層關注的重點,大力發展PE,無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這方面,管理層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1.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包括培育PE基金及其支持企業,消除國有壟斷,鼓勵PE市場公平競爭。
2.培育新興產業和關乎民生的戰略性產業。引導PE基金投資相關產業的小企業,增加PE投資對象的供給量,改變PE市場“僧多粥少”的格局,從而徹底扭轉PE缺乏話語權的局面。
3.加快制度創新步伐。不斷完善有關企業股權激勵的法律法規,強化企業經理人的信托責任意識,以法制手段消除PE支持企業對管理層進行利益輸送,嚴懲管理層的尋租行為和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為。
4.以政策引導和鼓勵金融創新,特別是針對證券市場股權激勵工具的創新??晒┻x擇的激勵工具多了,PE才有更大的參與空間,才能充分細化和優化投資激勵合約,進而對其支持企業管理層實施靈活、有效的激勵。
【摘要】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是在企業發展戰略的基拙上,在企業經營模式模式當中市場發展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是最為關鍵的,可以說所有的經營管理活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市場經濟環境的基礎之上的,企業經營管理的內容也與市場經濟管理內容有關。本文在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戰略經營管理模式必要性的基礎上,對企業發展的制約進行概述,分析現代企業管理的特征分析,探討現代企業經營模式與管理方法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企業 經營模式 管理方法
一、企業發展的制約概述
根據調查與研究發現,我們國家的多數企業的發展存在法律保護不完善、融資困難、歧視性待遇等外部制約因素。而且,在企業內部日常管理中,民營企業存在組織結構劃分不合理和責任劃分不清晰,沒有研究企業文化和對員工的公平公正問題,權力過于集中,沒有對客戶和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等問題和缺陷。雖然有的民營企業發展發展速度很快,但其管理水平和有關制度不夠健全,管理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或者是管理模式不適合企業的特點。
二、優化企業經營模式與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政府對于市場經濟的圍觀干
預變得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經濟的發展遵循的是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在這種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之下,企業必須調整和完善自身經營管理模式,在經營管理當中不僅要體現出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還凸顯出企業的發展要求,企業的經營管理措施必須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如果在經營管理當中不能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則一定會被市場經濟所淘汰。
(二)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企業必須全方位的對自己的經營管理進行改進,通過經營管理的創新帶動人才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全面的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看上去簡單,但是要真正達到這一目的,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的、完善的、創新的管理模式作為保障。而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戰略經營管理模式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產生于西方,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西方企業在這種模式的促進下走在了國際競爭的前列。西方企業的應用,不但能夠讓企業管理模式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與規模,而且也為我國企業實施戰略經營管理模式積累了經驗。
三、現代企業管理的特征分析
(一)高效性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更加注重高效性,由于企業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如果不加強管理手段積極提高管理效果,終將被市場所淘汰。受到這一現實因素的影響,現代企業管理將管理實效性作為重要的管理指標,并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對管理的高效性引起了足夠的關注。
(二)企業管理更加注重管理創新,考慮到市場經濟的復雜性,現代企業面臨著市場形勢多變,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在這種形勢下,現代企業只有不斷加強管理創新,不斷變換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才能跟上市場形勢的發展,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所以,管理創新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管理,越來越關注管理觀念的改變,現代企業管理與傳統管理不同之處在于,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更為先進,更能契合企業的實際發展形勢,對企業的實際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因此,現代企業管理更加關注管理理念的改變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才能確保企業管理能夠不斷取得進取與發展。
四、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討
(一)注重積累企業文化。
隨著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企業文化成為了對企業內部精神層面的一種熏陶和改革,也是企業加強管理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手段。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受良好文化氛圍和美好企業愿景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員工創新的愿望和工作的積極性都會大幅提升,從而在企業上下形成一種積極向上、追求績效的文化氛圍。其長遠影響則是留住人才,鼓勵創新和持續學習。從員工個人目標的實現,企業整體效率的提升,企業規模穩定發展等方面,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績效都會存在良好的推動作用。那么培育企業文化的根本,在我看來就應該是力求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同,企業管理者應該考慮如何讓員工真正做企業的主人翁,發現身邊的問題,并愿意解決問題,讓企業更加健康高效率發展。
(二)創新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樹立企業管理的時效性。
為了保證現代企業管理能夠取得實效,我們應該不斷創新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同時樹立實效第一的管理理念,努力推動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卓有成效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目前來看,創新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對提高企業管理實效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制度化為基礎實施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在企業制度的基礎上制定的,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通過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及程序。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構建一個良好的組織體系,選定關鍵控制點的區域、部位和相關的權、責、利以及建立適當的溝通渠道和有效的協調與合作體系,進而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這就需要企業內部的全部活動,要合理有效的分配職責和權限,并確定不同性質的責任中心,對企業整體目標進行分解。
(四)構建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優化企業管理結構。
從目前的企業管理實際來看,對企業管理結構的優化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使現代企業管理取得實效,我們應努力構建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對企業管理結構進行改革和優化,確保企業管理結構滿足企業管理的實際需要,使企業管理能夠成為提高企業效益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五)以人為本的人才制度。
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政策,對提高員工的素質,貫徹和執行內部控制有很大作用。人力資源管理是通過人和事的管理,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配合,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對人的各種活動予以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以實現企業的目標。企業可通過工作分析與設計、職工薪酬設計、 員工招聘與測試、員工培訓開發、績效評估、勞動保護、勞資關系等項指標及所含的內容結合各自企業特點實施。
(六)豐富現代企業管理內容,對管理職權作出具體規定從提高現代企業管理實效性的角度出發,我們應積極豐富企業管理內容,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職權作出明確的限定,既發揮企業管理層的職能優勢,又能保證企業管理的高效性,同時還能對管理職權進行一定控制。目前來看,通過對管理職權的確定,企業管理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七)合理的激勵政策。
物質激勵制度是激勵機制的基礎,其核心是企業的內部分配制度。物質激勵是針對滿足員工的基本生存需要而采取的有效制度,其中包括工資、獎金、福利及各種物質獎勵等方面的相關制度。物質激勵制度著眼于近期,與員工的工作表現和業績緊密相聯。企業搞任何活動,可能都會占用員工個人的時間,給出相應的激勵也是合情合理的。要使企業朝氣蓬勃、充滿活力,要使職員永葆青春、盡心盡力,建立整體的激勵框架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激勵不僅僅局限于金錢,精神激勵同樣重要。企業必須引導員工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 使企業成為由共同理念的人員組成的戰斗的群體, 從而使其蔓延開來,激發員工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精神激勵其實就是一個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培育企業的價值觀, 培育一種創新向上、符合實際的企業精神文化。在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中必須充分注意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與滲透, 保障企業經營的特色, 以及企業經營的戰略的實現和組織行為的約束力, 只有這樣, 才能使企業的人力資源具有延續性, 才能具有自己企業的鮮明特色。企業必須大力宣傳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前景,促使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進步。
(八)提倡內部知識管理模式。
企業應當更加注重內部知識管理模式的優化,企業應當通過知識的使一個組織內的所有成員都能掌握并應用知識;通過舊知識的理解能夠推進新知識的有效開發;在內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從外部獲取相關知識,提高企業知識面;確保知識能夠實際運用到企業的生產技術中,實際的發揮成效;確保組織內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識在何處。過去,一說到企業實力,大家都會覺得是寬大的廠房、豪華奢侈的辦公樓、還有先進的生產設備等,這些的確都是企業實力的表現。隨著市場經濟的浸潤,企業開始越來越深入地認識到無形資產是企業的重要競爭力,例如人力資源、知識財富等。
(九)運用溝通藝術提高管理水平。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溝通成為了企業最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企業常見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往往是有了問題后.大家沒有溝通或不懂得溝通所引起的。而且,企業里執行力差、領導力不強的問題,歸根到底,都與溝通能力的欠缺有關。
1.加強企業與外部之間的溝通。企業的外部溝通中,最主要的是與客戶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說服客戶,讓客戶對溝通者產生信任。進而信任你所代表的公司。外部溝通的另一個主要對象是供應商。溝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與對方達成共識,取得一個雙贏的結果,建立長期互惠的誠信關系。對于多種經營的企業,例如化工企業,企業管理機構與油田的聯合站與采油井隊之間的良好溝通,不僅能把握市場開拓的先機,而且也有助于在第一時間獲得產品服務的售后反饋,有利于提高客戶的滿意率,進而對公司產品產生好感,確保產品站穩已有市場。做好與供應商的良好溝通,可以在關鍵時刻,比如整個市場供應趨緊的時候、或者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的時候,避免因得不到供應商的支持而導致企業無法正常運轉。
2.改善企業內部溝通氛圍。在這溝通時代。溝通無時、無處不在。溝通不僅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潤滑劑,更是企業落實經營管理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各級員工有效工作的基礎。把溝通工作做好,不僅能改善企業經營的內部環境,而且也會提高企業各崗位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比如經常發生生產部門、技術部門、銷售部門之間工作中銜接的;中突,這些沖突若能達成有效的溝通,內部沖突就會降低,整個企業的效率就會提升,氛圍會更好,業績也會隨著提升。公司加強了內部溝通后,銷售部取得生產計劃能夠及時迅速地傳達到生產車間,生產車間的技術問題能很快地反饋到技術開發部。銷售部根據產品的使用效果的用戶意見與技術開發部進行溝通。把握了用戶使用的特點,也使企業的生產銷售鏈運營順暢。
結語
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未來發展是目前廣大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所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 管理模式的好壞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而我國大多數企業比起外企和國企,更具有企業規模偏小,生存能力較弱等問題,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家族企業,對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缺少正確的認識。通過研究發現,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存在法律保護不完善、融資困難、歧視性待遇等外部制約因素。在內部日常管理中,很多企業存在組織結構劃分不合理和責任劃分不清、沒有研究企業文化和對員工的公平公正、權力過于集中,沒有對客戶和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等問題和種種缺陷。根據發展階段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和經營管理模式,重視企業內部控制,樹立知識管理理念,同時積極培育積極正面和充滿正能量的企業文化,建立科學合理的股權激勵和薪酬激勵制度。運用溝通藝術提高管理水平,真正的將中國企業推向世界,走在世界前沿。
摘要:控制企業經營風險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 它需要企業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參與。企業必須牢固樹立風險意識, 切實采取風險控制措施,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能使企業獲得長遠穩定健康的發展。風險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客觀存在的,對企業的盈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我國企業在經營風險管理與控制上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加強企業經營風險的管理與防范相應的管理策略,以期為我國企業風險防范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 ;經營風險 ;防范
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 可能發生或遇到的與企業經營有關的風險。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進一步建立, 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在市場經濟中,風險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客觀存在的,對企業的盈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要完全消除風險是不現實的。 因此,研究經營風險,管理和防范經營風險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我國企業在經營風險管理與控制上存在的問題
1.企業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防范組織
在國外一些大公司里, 公司設有專門的風險防范管理機構。在這些設立的風險防范管理機構中,大多數人員都是兼職的, 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公司部門主管以上人員和公司外聘顧問組成。 這樣的組織結構保證了企業在面臨風險時的反應速度和效率, 從而確保了對風險事件的成功防范和及時化解。而在我國的企業里,基本上看不到這樣的組織結構存在。在很多中國企業家的眼里,企業經營風險是無法預測和無法管理的, 因此他們不可能為此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 當然也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準備。 另外,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轉軌階段,各種制度不健全,甚至相互矛盾,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劇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2.盲目地追求投資信貸和生產經營規模
一些企業由于短期行為思想作怪, 他們只盯住市場暫時熱銷的產品,對市場發展的趨勢不深入研究,不著力開發技術含量較高的,有長遠市場前景的新產品。從而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不講效益地追求投資信貸,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加大。
3.內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控制力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資產、財務管理的重要依據。但我國企業雖然建立了內部審計機構, 但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缺乏可行的操作細節,缺乏可行的實施方案,缺乏具體的落實環節,一樣達不到內部控制的目標。最終導致控制力度弱化,企業經營風險擴大,資產損失也就在所難免了。
4.企業賒銷比重大,應收賬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國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 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大量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 同時, 由于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登記了解不夠,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相當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資產長期被債務人無償占用,嚴重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
二、加強企業經營風險的管理與防范策略
1.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增強風險識別能力。
對于我國企業來說, 風險防范意識差是企業陷入經營危機的重要原因。只有樹立風險意識,企業才能主動采取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經營風險。樹立風險意識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的途徑解決。 在經營者樹立風險意識的前提下通過有效方式教育企業員工, 務必讓員工認識到風險的客觀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識別性、可控性等特點,讓所有員工都明白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加強對風險的識別,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量級的風險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其管理策略有:第一,規避風險策略:考慮到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風險因素, 或主動放棄和拒絕實施某項可能導致風險損失的方案。 第二,分散風險策略:企業在經營和投資過程中將風險分散到彼此獨立、 關聯度較小的不同
性質、 不同類別的業務、 或不同的證券品種和其他合約上,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中某些業務或證券、期貨合約出現風險時,其他收益不受影響,把風險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圍之內。 第三,轉移風險策略:通過合法交易方式和業務手段,將風險盡可能轉移出去。 第四,控制風險策略:在承擔風險時,加強對風險因素變化的關注,出現風險爆發征兆或實際發生時,及時采取措施防止風險惡化,爭取化解風險,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
2.加大企業改革力度 ,盡快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依據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按照價值規律、 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其具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特征。以解決長期以來企業管理存在集體決策集體負責, 實際上無人負責的問題,并能保證企業自覺地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下,尋找生存發展壯大的機會。另外,國際社會特別重視企業制度、法規方面的完善程度,這樣,實行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的企業,才會得到國外有關方面源源不斷的投資,這對加快企業發展非常有利。
3.構建科學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及風險控制系統
科學的組織結構是控制企業經營風險的基本條件
企業在進行組織設計時, 確保組織內信息得到及時的反饋;確保組織內各個部門和人員責任清晰、權利明確;確保組織內有風險反應機構和專門的授權。如此一來,組織內信息通暢、權責清晰,一旦發生任何風險先兆均能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妥善的處理, 而不至于造成真正的風險損失。 同時積極發揮會計、審計等專業人員的作用,及時發現企業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偏差。
此外,還必須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只能防范風險,不能轉嫁、承擔、化解或分散風險。 對于企業經營活動中發生概率較大,且企業能夠承擔控制成本的風險,要力求通過企業自身的控制系統, 并依托以財務會計管理為中心的企業管理體系予以控制。對于發生概率較小,或控制成本較大的風險, 則應在加強管理、 增強自身素質的基礎上,降低風險對企業的影響程度。
4.做好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和追蹤分析
及時完整地進行原始記錄,包括賒銷條件、應收賬款形成日期、用戶付款的日期、目前尚欠款數額等情況。 通過這些信息檢查用戶是否突破信用額度, 掌握用戶已過信用期限的債務,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同時,應收賬款形成后企業就面臨按期足額收回的問題。為防患于未然,有必要對賒購者的經營情況、償付能力進行追蹤分析,及時了解客戶現金的持有量與調劑程度能否滿足兌現的需要。 重點放在掛賬金額大、掛賬時間長、經營狀況差的客戶,以防形成壞賬,減少經營風險。
5.增強企業創新意識,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如果企業沒有創新,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就必然會落后,難逃滅亡的厄運。因此企業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以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控制企業風險。
四、結束語
正是因為風險的存在,風險管理和防范才成為必要。防范企業經營風險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 它需要企業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參與。企業必須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切實采取風險防范措施, 認識和分析企業整體目標及各活動層目標,以及影響這些目標實現的內在和外在因素、發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使企業獲得長遠穩定健康的發展。
摘要:企業的經營管理在現代煙草企業管理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F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經營管理決定著企業的興衰存亡。生產管理所解決的是企業管理中戰術性、方法性問題;經營管理所解決的戰略性、方向性問題。管理是勞動社會化的產物,而經營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管理旨在提高作業效率,經營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
關鍵詞:經營;管理;市場經濟;廣義經營管理;狹義經營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煙草行業走向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是大勢所趨。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嶄新格局,就需要不斷地并購重組,向規模化、集團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煙草企業的發展方向。由于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變化多端,國內外煙草市場形勢變化迅猛,因此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煙草企業必須密切注視市場環境的變化,并隨時調整經營方針、目標和策略,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顯然抓好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企業管理的工作重心。
經營的由來:美國是西方最早提出經營問題的國家。本世紀初,隨著美國商品經濟的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高度集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產品由供小于求變為供大于求,出現激烈爭奪國內外市場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企業面管理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提高制造過程的效率,而是要研究市場上暢銷的產品是什么,怎樣才能制造出暢銷的產品,變化的外部環境提供了怎樣的市場機會,存在什么樣的威脅,企業如何才能拿出自己的特色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斷發展壯大。經濟的快速發展尋求新的管理方法,它既研究企業的外部環境,又研究企業內部條件,使之達成動態的平衡,這就是經營管理。
例如,1923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聘請斯隆擔任總經理,他把日常的職能性管理交給了事業部,最高層領導集中精力,從事經營決策和經營策略的制定,分別研制和生產出適用不同購買力的三種車型,這一戰略決策取得了成功,因為它是根據購買者的需求制定開發、定價的,為此通用汽車得到了迅速發展,市場占有率躍居美國首位,斯隆的成功說明:“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
隨著中國加入WTO進程的加速,跨國煙草巨頭的涌入,將使中國煙草市場競爭逐步白熱化,跨國公司對中國煙草市場早就躍躍欲試,為了增強煙草企業的競爭力,國內煙草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奪取市場競爭的優勢,管理者必須把精力從內部轉向外部,從只重視生產轉向注重產品開發和銷售的創新[1],只有創新才能達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使企業有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經營與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區別。從生產過程看,管理是勞動社會化的產物,而經營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管理旨在提高作業效率,經營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企業經營管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又習慣稱之為小經營和大經營。
狹義的經營管理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認為管理的范圍比經營廣泛。工業企業的全部活動,按照性質可分為生產活動和經營活動。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充分利用企業內部資源和條件,以最經濟的辦法按預定計劃把產品制造出來。經營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了解企業的外部環境和競爭形勢,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趨勢制定企業的目標、戰略方針、投資決策,保證企業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狹義的角度,以生產活動為對象的管理稱為生產管理;以經營活動為對象的管理稱為經營管理。狹義經營管理的理論認為,“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決策的重心在兩頭——產品生產年前的開發決策。產品生產后的銷售決策?!边@個理論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分為兩部分:內部活動的生產管理,外部活動的經營管理。
廣義的經營管理,是指對企業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廣義的經營管理包含生產管理在內的全部企業管理,即經營包含管理,其代表人物是20世紀30年代法國的法約爾[2],他提出的理論認為,經營既要考慮企業外部環境、市場因素與企業內部條件的平衡,又要考慮企業內部各方面的管理與作業。可見,經營范圍比管理廣泛,包括人、財、物、供、產銷的全部活動,并側重于這些活動與市場的聯系。
法約爾提出管理人員應具備的能力的同時,還提出了管理人員個人素質的問題。他認為,技術能力、商業能力、財務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都以幾方面的素質與知識為基礎:⑴身體——健康、體力旺盛、敏捷;⑵智力——理解和學習能力、判斷力、精力充沛、頭腦靈活;⑶道德——有毅力、堅強、勇于負責任、有首創精神、忠誠、有自知之明、自尊;⑷一般文化—具有不限于從事職能工作范圍的各方面知識;⑹經驗——從業務實踐中獲得知識,這是人們從自己的行為中汲取教訓的記憶。與泰羅否認專業管理訓練對培養管理人員的作用即認為管理人才是“天生”的觀點明顯不同,法約爾強調管理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鑒于當時學校中并不開設管理方面課程的情況,法約爾呼吁管理教育應該普及:在小學里是初級的,在中學里稍廣泛一些,在大學應是很發展的。而管理教育的實現的首要前提是形成一種管理理論,因為沒有管理理論,又沒有方法,許多管理人員將永遠是一個“初學者”,只能去墨守以往技術、商業等方面的成規。法約爾還認為,管理教育不是為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好的管理者,如同技術教育不是為了把所有的學生培養成優秀的技術人員一樣,只是要求起到象技術教育那樣的作用,即引導青年人理解并運用他們的經驗教訓。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管理的知識。
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的經營管理,采取哪一種方式都是根據企業內外環境不同而有所區別。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經營管理,認為企業的重心在經營,這是市場經濟所決定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管理同樣要以經營為重心。
隨著煙草行業走向市場化的進程,市場經營由封閉走向開放,企業經營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勢必突破國家疆界,企業必須對經營方向、經營目標、經營戰略、經營計劃做出切實可行的決策,企業必須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學會市場經營本領,獲得盡可能的經濟效益,這些都必須以經營管理為重心才能達到。隨著市場化的逐步完善,企業由“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由執行型轉變為決策型,管理組織以產品開發、生產過程、市場銷售三者為軸心,形成復合的組織形態。企業管理側重于企業經營目標同企業外部環境之間達到動態的平衡。
企業發展需要進行整體性、長期性的經營與管理,這個問題很重要。樹葉長在樹枝上,樹枝長在樹叉上,樹叉長在樹干上,樹干長在樹根上。在一個企業,樹葉性的問題有成千上萬,樹叉性的問題有成百上千,樹根性的問題可就不多了。這類問題雖然不多,但非常重要。要是樹根爛了,任憑你怎么擺弄,樹葉也不會再綠。領導人要集中精力經營管理企業發展的基本問題。假如企業發展的基本問題解決不好,那么即使再發動員工努力奮斗也不會收到成效,甚至越努力奮斗賠錢越多。領導人要增強基本問題意識。不要只注意把決定的事情辦好,也要注意決定本身是否有毛??;不要只忙于擺脫困境,也要忙于鏟除困難產生的根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商品的需求不斷變化,產品的技術壽命周期不斷縮短,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加快,這對企業技術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技術創新跟不上市場的需求,不能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信息,科學地預測市場需求的未來,不能正確選擇產品開發及技術發展方向,那么這些與企業生命攸關的事情將會決定企業的生存與消亡。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時代,知識正取代資本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因素,企業的競爭最根本的是知識的競爭,這是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當前,在激烈的競爭中,包括市場競爭、產品競爭和技術競爭的背后,其核心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企業競爭最根本的是知識的競爭,而知識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掌握知識的人才的競爭。
由于面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以往小農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這里“科學化”并不簡單地局限于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而是主要指人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綜上所述,生產管理所解決的是企業管理中戰術性、方法性問題;經營管理所解決的戰略性、方向性問題。經營管理決定著企業的興衰存亡。如果經營戰略和決策是正確的,生產管理的效率越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由此可見,企業的經營管理在現代煙草企業管理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