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03:30: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數學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觀察是指人對周圍事物或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研究和確定它們的性質和關系的一種心理現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就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即對符號、字母、數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數學關系式、命題、幾何圖形的結構特點進行的察看。
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其理由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需要。《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指導綱要》指出:初中數學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數量關系、幾何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運算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毙睦韺W告訴我們:感知和知覺是人類認識事物過程的最初級形式,而觀察則是知覺的高級狀態,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的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又是一種主動的、對思維起積極作用的感知活動。它不單純是事物在人的意識中的直接反映過程,還包括積極的思維活動。事實上,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必須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或特征隨時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否則就無法通過觀察來研究和確定事物或現象的性質和關系??梢姡^察是認識的基礎,是思想的觸覺。離開了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就不可能具備完整的數學能力與數學素養,數學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直正實現。
其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素質教育呼喚著學科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為宗旨,而創新能力必須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基礎和前提。初中數學是一門學習簡易的數學運算和圖形關系知識及其初步應用技能的課程,以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基本的教學內容。數學教學要根據數學本身的特點,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信息的表達和交流能力。觀察能力對于數學學習中各種能力的培養都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無論是圖形的識別、數據之間關系的把握,還是基本規律的發現、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認真、仔細的觀察。同時,數學活動中的觀察并不狹義地指直觀的考察,需要眼、腦并用,而且觀察的對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觀的形象。因此,觀察能力,無疑是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認,現在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學習的質量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當然各種各樣,但學生的觀察能力滯后,缺乏觀察的習慣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試想,一個沒有觀察習慣、毫無觀察能力的學生,怎么能夠發現圖形之間、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惟其如此,學生數學學習的低質量、數學教學的低效率也就不足為怪了??梢姡囵B并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改革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之一。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落實觀察的手段,充分顯示這一教學觀,切實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筆者以為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激發濃厚的觀察興趣
學習是由內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內在的動機比外驅力更活躍、更持久,更具有主動性,而興趣則是內在學習動機的集中體現。激發學生對觀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采用許多方法:
以美引趣。學生對美具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向往。數學具有自身的魅力,數學美集中在數學的簡單、統一、對稱、奇異等方面。數學圖形所展現的外在形式美、數學的抽象概括性所體現的簡單統一的內在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所呈現的對稱美、數學思想所表現的奇異美的原則,充分利用數學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發掘數學中的美,就能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濃厚興趣,激勵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
以用促趣。引導學生觀察并解決實際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真正認識觀察在解答數學問題的重要作用,更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觀察興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與系數的教學中提出如下觀察材料:已知1、2是方程2+(k+2)-1=0的兩個根,且13-111=2,求k的值。對于這個問題,教師通過啟發學生得出:1+2=-(k+2)①,12=-1②,13-111=2③,由此,根據與系數運用時含有的特性——對稱性,要求學生進行如下觀察:1、③式中的1與2的指數是否相等;2、能否用1的倒數表示2;3、通過②③兩式形變等式,能否表示成兩根的和與兩根的積。在觀察中發現簡潔、明了的變形,實施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案。
以成導趣。成功的體驗,能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內心激動,使其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的對象是圖形、數量關系、邏輯過程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鼓勵學生主動觀察,為學生創設獲得成功的機會和條件。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數學通過觀察發現數學定理、解決數學難題的事例,并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發現公式、定理的證明,掌握那些特殊題型的解題技巧,品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主動觀察的積極性。
二、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
初中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觀察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掌握知識經驗的水平上缺乏觀察的能力和數學教學的特點,因此,只有注重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才能保證觀察的正確性。
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把握合理的順序,養成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習慣。發現不合理的觀察方法,應通過示范分析及時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幾何的起始教學中,對觀察材料:已知如圖a、b、c、d、e、f是直線上的六點,圖中共有幾條線段? a b c d e f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得出觀察結論后,可進行提問:1、以a為端點的線段有幾條?2、以b、c、d、e為端點的線段有幾條?3、你的觀察順序與正確的觀察順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導學生認識有序觀察事物的合理性與重要性。
其次,要引導學生懂得觀察的漸進性,養成反復觀察、仔細觀察的習慣。要真正提示內在規律,需要從不同的數學角度出發,進行廣泛的觀察:既要觀察事物表面的、明顯的特點,還要觀察內在的、隱蔽的特征;既要觀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觀察未知的、隱含的關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學中,對于觀察材料: a 如圖,在abc中,ab=ac, p是bc上任意一點,peab于e, d pfac于f,cdab于d,求證cd=pe+pf。 e f
b c p 教師應啟發學生按面積之和與大三角形面積相等的數量關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進行觀察,以求得一題多解。再次,要引導學生了解常用的觀察方法(如分類觀察、從一般到特殊的觀察、從特殊到一般的觀察、對比觀察等等),掌握觀察的一般步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做好有關知識的充分準備;在觀察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觀察后對得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讓學生能夠較為熟練地自主觀察。
三、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不是消極的注視,不是被動的感知,而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必須十分重視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確性、深刻性等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
1、 培養觀察的目的性
初中學生對觀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總是有選擇地以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觀察對象敘述的語言要準確,提出觀察任務時目標要明確,分析時要緊緊圍繞確定的觀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對要求觀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1)2=2,②2-2+1=2,③2-2-1=0可提出如下觀察要求:1、①式左、右兩邊的代數式有何特征?2、[msoffice1]②式的左邊能否轉化為完全平方式?3、式的左邊能否轉化為完全平方式?通過提問,讓學生有目的、分層次地觀察,積極主動地感知觀察對象,實現觀察目的。
2、 培養觀察的全面性
觀察的全面性,要求通過觀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組成部分和相互聯系;在較為復雜結構的圖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種屬性;指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感知對象所能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觀察中,由于學生缺乏對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全面理解,導致感知的對象不能反映各種可能的現象經常發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屬性,在初步觀察的基礎上,分析觀察對象內在的規律性,鼓勵學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觀察。同時,教師要及時對觀察的結果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相互討論,對學生觀察中出現的遺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補救,使觀察結論全面、完整。
3、 培養觀察的精確性
觀察不能僅僅滿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還要精確把握事物的特征,對不同事物既能發現它們的相似點,又能辨別它們的細微差別。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列表比較、對比觀察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形象直觀、富有動感的圖片、畫面,啟迪學生發現觀察對象的特征,揭示觀察對象的本質。
4、培養觀察的深刻性
觀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觀察必須始終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尤其要重視對觀察對象隱含條件的發掘,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逐步使學生的數學思考意識抽象概括化、思考對象形式化、思考過程邏輯化、思考結果應用化。
總之,數學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要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觀察品質,逐步養成主動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使數學教學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發現問題與思考
“新課程的課真難上啊!課堂難調控,教材難把握.”“明明覺得挺好的教學設計,怎么效果就是不好呢?”同事們常發出這樣的感嘆.我也深感其“惑”.記得在上“角形分類”這~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分類方法,準備了豐富的學習材料.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手分類的積極性很高,可是課卻上得很失敗.問題出在哪里呢?課后,我對每個教學環節進行反思.細細思之,原來問題就出在分類的材料上.由于操作材料過于豐富,導致了教學的失效.由此,引起了我對學習材料有效性的思考.數學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人腦對外部數學材料的接受、分析、選擇和整合的過程.如果把人腦比作“加工廠”.那么,數學材料就是“原料”.學習的結果則是“產品”.而影響“產品”質量的第一要素就是來自人腦外部的“原料”.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不僅體現在教學活動過程本身,還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所需要學習材料的選擇和組織上.也就是說。數學教學首先要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材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課堂中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之后,能讓學生獲得進步或發展.它有方面的特點:一,能較好地吸引學生自主參與;二,能有利于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生成;三,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突出數學問題的解決.讓全體學生在“成功體驗”中發展論文.
二、現象透視及應對策略論文
1.材料要有思維含量.準確定位學習材料的思維含量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所提供的學習材料缺乏有效性,導致教學效果的低微,類似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我在教“軸對稱圖形”時只是簡單通過大量的圖形來歸納概念,再讓所有學生去練習.教學過程是完整的,學生已經理解了軸對稱的含義.會判斷軸對稱圖形,但學生之所以會感到“太簡單”,就是所提供的學習材料的思維含量過低,缺少挑戰性,學生體會不到思考的樂趣,思維得不到發展,從根本上失去數學課應有的“思考味”,難怪學生會覺得“真不過癮”.“數學是思維的藝術和體操.”“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這些高度凝練的語言概括了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味。當然非“思維”莫屬.一節思維含量缺少的數學課,一節智力挑戰缺乏的數學課,即使課堂氣氛再活躍,也算低效率課.學生的一句“今天的題目太簡單,真不過癮”,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數學課除了教“數學知識”,還要干什么?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掌握學習方法.所以,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材料選擇要關注材料所蘊含的思維含量.對“你給我多大空問,我就有多大發展”的孩子而言,學習材料的思維含量不僅影響探索空間和知識的生成過程,影響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更影響著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習材料的思維含量偏低,缺少挑戰性,學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他們就會失去探究的欲望:如果思維含量偏高,脫離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跳起來還摘不到果子,缺少成功的體驗,同樣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選擇學習材料時,一定要準確定位學習材料的思維含量,把它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的材料最具探究價值,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論文.
2.材料不要脫離現實起點.學習材料貼近學生的現實背景學生都有許多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現實生活中積淀數學的樸素認識,都構成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特定世界,影響并制約著數學學習.教師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識的邏輯起點,而沒有關注學生的現實起點.所提供的學習材料脫離了學生的現實背景,定會使精心準備的學習材料失效.“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從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學習材料的選擇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背景.一般來說,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其學習的現實起點要高于邏輯起點.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學習新課之前.許多學生已經會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只按“邏輯起點”教學,當然難免遇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狀況.所以,進行教學預設.不僅要關注邏輯起點.更應該關注學生的現實起點.套用奧蘇泊爾的一句話:“教育心理學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知道兒童已經知道了什么.”
因此,學習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現實背景,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實背景無間隙接觸,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及其用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論文.
3.材料數量不適度.準確提供學習材料的數量由于開始呈現的材料數量太多,清晰度降低,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干擾.學生雖然說了很多結果,但是由于紛繁復雜的材料吸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影響了學習效果.所謂“量體裁衣”就是要量教材內容與教學對象之“體”,裁學習材料數最之“衣”,即所提供的學習材料的數量要適度.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學生形成表象的過程.過多會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致使教師成為組織教學的管理者;過少則缺少探究價值,影響學生的發展.生活巾有大量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好材料,但好材料不等于材料有效,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數量是否適鼉直接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論文.
4.材料呈現適時.準確把握學習材料的呈現時機在幾何圖形教學中有大量的材料呈現,這些材料極大地引起了他們的興致,如果全部呈現給學生課堂上就會亂套.其原因就是其材料的呈現時機不對.發給學生的材料在教師導入新課后出現.材料吸引著學生的無意注意的“眼球”,玩一玩的心理欲望強烈,難怪材料一發秩序就亂了.面對此時此景.再組織教學,不僅達不到預期目標,結果還會適得其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貼近現實背景、思維含量適度、數量也適度的學習材料,還要準確把握學習材料的呈現時機.否則.就是有再好的學習材料也會前功盡棄.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新鮮事物和色彩鮮艷的物品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興趣.因此,學習材料的呈現要“見機而 作”,即針對教學內容的不同,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準確把握時機呈現學習材料.使學習材料出現“恰到好處,尤其是呈現操作材料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早了,學生會被這些材料吸引,迫不及待地擺弄這些材料,致使教學無法照常進行;晚了,一則學生失去操作的興趣,二則失去操作的意義”.有效的材料會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筆者最近觀摩了幾節初中數學課,總的感覺多少存在著“不實”的成分。部分課堂進程如走馬觀花,似蜻蜓點水,看似緊湊、活潑、熱熱鬧鬧的課堂其實無大效果,具體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片面追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過多占用學生自由支配的思考時間論文
教學手段多樣化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在這一理念的認識上一些教師存在著不足,撇開教學對象而不顧,一味追求教學手段的新奇多變,只講形式,不求內容,致使課堂教學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請看一例:
在七年級“圖形的旋轉”課上,教師為了講清“圖形旋轉”這一概念,先用投影儀在屏幕上演示,緊接著又用自制的紙板模型在黑板上演示,紙板剛剛取下又用實物演示,實物剛剛拿走,又讓學生拿出自帶的學具演示??教學手段可謂是新奇多變,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令教者手忙腳亂,看者眼花繚亂,學者應接不暇,到最后小結時學生竟連圖形旋轉中的“旋轉角”、“對應點”等基本要素都說不清,能作出簡單旋轉圖的更是鳳毛麟角論文。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教師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內化、反思的時間,學生應有的時間被白白浪費在教學手段的頻繁翻新和轉換上。
課標要求教學手段多樣化,何為多?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手段只有一個也是足夠的。手段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目標、內容、對象,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變,否則,將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不僅白白浪費師生寶貴的時間,使教學任務落空,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會使學生養成只求外表、追求形式、做事馬虎等不良作風。
二、小組討論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
小組討論是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近年來被教師廣泛應用到課堂上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筆者觀摩的這幾節課上都有小組討論這一環節。但是,一些課堂小組的討論看似有模有樣,但學生的合作實際并沒有多大成效論文。
請看:
在七年級“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老師剛把問題投影到屏幕上就讓學生分組討論:
“問題中包含的等量關系”。筆者就近觀察了幾個小組的討論情況,發現多數小組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只有少數同學發言,其他同學只是旁聽者,也不做任何補充發言,還有個別同學把此時當作玩耍的好機會。在發言的同學里面,也是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互不相讓,誰都聽不清(或者不愿聽)對方在說什么,而是爭先恐后的表述各自的見解,更談不上最后達成小組共識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獨立思考的前提。小組討論與獨立思考之間存在一種辨證關系,一方面小組討論應以獨立思考為前提,沒有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討論是空洞的,無實質內容的。本例中,老師剛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分組討論,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成果,拿什么去討論、去交流?因此多數同學被淪為聽眾,只能聽少數學習水平高的同學的發言,這與課堂上聽老師講又有什么區別呢?
二是缺乏小組討論的欲望。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辨證關系的另一方面是小組討論為獨立思考的必然,當獨立思考遇到困難迫切需要他人的幫助時,此時與他人合作討論的愿望才能產生———老師不能決定什么地方需要小組討論,什么地方不需要討論,而是由學生根據思考的需要來決定。三是缺乏合作共享的意識,當學生需要討論時,小組成員應做到兩點:一是奉獻,愿意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有條理地表述出來,奉獻給大家,供大家分享。二是吸納,愿意傾聽他人的發言,吸收別人的不同見解,討論時會提問、會反駁、會辯論,尊重他人,組員之間相互認同、相互接納。本例中,學生的討論只有表述缺乏分享,別人的見解不被接納吸收,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論文。
總之,小組討論要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從學生的學習意愿出發,要落到實處,要培養學生學會表述、學會傾聽、學會反駁、學會分享、學會尊重。
三、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
如今的數學課堂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主體逐步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這是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是教學思想的重大進步。但是,課堂上一些教師只重學生的主體性,卻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學生的所謂“自主學習”,“自主”有了,“學習”
目標卻遠沒達到,學生在知識重點的學習上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例:在七年級“由問題到方程”的教學中,教師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先是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最后由學生小結。效果怎么樣呢?學生在做資料練習時,六道練習題全班61名學生只有15人做全對,多數學生只做出兩到三題,還有部分學生一題都沒做對,顯然,結果是不夠理想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練習題太難嗎?不是,六題練習有三題與例題類似,另外三題稍微難些,但包含的等量關系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是老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對路嗎?也不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課標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多年來被教師應用到課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那么,問題的癥結在哪兒呢?課后我們收繳了部分學生的資料練習,分析發現:多數學生在設出未知數后,一是不會用代數式表達其它相關的量。二是不會(或者不知道)分析相等關系。這二者恰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接著我們又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回顧,發現學生的自主性雖然有了,但對重點、難點的探討深度不夠,在關鍵的地方缺少教師的指點和引導,以至于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相等關系”的分析方法,不會用代數式表示相關的量。
筆者認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教師的指導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離開教師指導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膚淺的,不夠深入的,這是由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所限。反之,沒有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指導就會變為老師單邊的灌輸,學生就會失去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把學生的認識不斷地引向深入,學生的學習才能更扎實、牢固。提倡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問,對于教學中一些重點、難點、關鍵點該講的還是要講,該強調的還是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不要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
上述案例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我們可以經常在課堂中發現類似的問題。此類問題的實質是教師沒能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實質,新的課程理念的實質是使學生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如果只憑著對新課程理論的一知半解,道聽途說,不作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課堂上生拉硬套新課程理念,只講形式,徒有虛表,就很難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學到知識,提高能力,也不能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師生互動重在教師的引導
1.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針對數學這門邏輯性強的課程,因為每一部分與前面所學的內容都有一定的連接,所以教師在開新課時最好以學習目標為出發點,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長期實施下去,一定會有明顯的效果。而學生在面對難題時,也不要一味地依靠教師,要學會自主探究。只有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知識,才可以深層次地予以理解,從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分析。通過總結分析,學生會自己得出結論。長期下去,學生會從得到的結論中不斷獲得成長。
3.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繼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變教學進度。因此,只有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才能實現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4.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觀察是交流互動的前提,學生想要正確認識問題,首先應學會觀察。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觀察力,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繼而才能生成基本觀點,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形成互動。
二、組織學生多進行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討論。對于一般難度的問題,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分組讓學生自行討論解決,教師應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數學課堂上,由于數學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科目,只要學生一起學習討論,就會去短取長,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同時也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由于學生個人學到的知識有限,知識面較為狹窄,因此就需要師生間進行相互討論,從而實現師生間的相互交流。
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雙邊結合
要想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現雙邊結合,師生雙方就應該都加入到教學中去。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盡量將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結合在一起。這樣做就不是單純的單邊教學了,也不是由教師來完全掌握,而成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只有在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才能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能力。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上面的措施,一段時間后,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由教師在確定目標的前提下帶動學生,其次鼓勵學生互相學習討論,再次發揮教與學的雙邊作用,最后引導學生投身到學習中去,從而得出我們所需要的結論。
四、總結
師生互動在教學中特別是數學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主體者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才能實現學習效果的最佳化。以上所談到的幾點只是我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的幾點嘗試,當然,就師生互動這一話題,要探討的問題還有很多,更深一步地說,教學方法的研究,是擺在教師而前一個永恒的課題,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究,讓學生在學校中學好數學,在生活中用好數學。
個別學生獲得了某種知識,習得了某種技能,但最終他卻對所得到的這些知識與技能沒有熱愛之情,甚至十分厭惡,那應該是教學的失??;一個學生獲得了某種知識,習得了某種“技能”,但最終他卻不知道他這些知識的產生過程,這些技能的運用過程與價值,那也應該是教學的失敗。因此,良好的學習結果,應該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協同發展。但是,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只重知識技能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忽視過程與方法的情況還普遍存在。下列兩種現象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
一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多地注重了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忽視了教師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現為部分教師過多強調學生的基礎問題,而教師自身的主導情緒狀態平淡、低落,情緒表現貧乏、無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課堂教學顯得干澀、枯燥、表面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發揮。
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質、定理的應用,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探索和數學思想方法、思維品質的培養。常表現為學生不能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到實踐、觀察、探索、思維、討論等各種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之中,缺乏對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在掌握的過程中,實踐和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促使良好學習結果產生的主渠道。為了解決如上所說的問題,我以為有兩種教學策略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優化課堂教學的情緒,促進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1.教師必須有一個良好的主導情緒狀態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情緒應該是積極的。教師的情緒是極易感染學生的,當教師由于種種原因拉長著臉,或表情淡漠、憂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煩躁不安地走進教室,打開書本進行課堂教學時,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從而使得學生心理閉鎖,阻礙了新信息的輸入。而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課堂教學,學生會倍感親切,快樂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師自己的快樂情緒來影響和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會使學生心扇敞開,思維活躍,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輸入。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強調教師的這種情緒狀態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質,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勵人呢?只有生氣才能產生生氣,死氣只能從死氣而來。所以你要盡可能使自己習慣于蓬勃的生氣?!边@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話非常適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以飽滿的熱情來調動學生的情緒,振作他們的精神。興奮的情緒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的必要條件。
2.加強教材內容的情感處理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富有情感地講授內容,給學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傳遞。達到以橫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蘊的情感因素。教師在鉆研教材和設計教法。學法時,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備好認知因素方面的課(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備好情感方面的課(情感性、體驗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該用數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第二,可從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把枯燥無味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圖形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數學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邏輯美,誘發學生聯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動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第四,結合課本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語言來表達教材內容中的情感。過去一般的教學比較重視言語的通俗易懂、簡明扼要,只求準確、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后,現在的教學言語除了準確清晰外還應追求生動活潑、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講課言語既傳神又傳情,達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當然,這要求數學教師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語表情。言語表情是通過在教學中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停頓等變化來表達情感的。教師抑揚頓挫、緩急有致的講課聲,既能傳情達意,感染學生,又能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引發興趣,而且言語表情的變化還會刺激強化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來烘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氣氛、教師可配合教學內容,運用一定的數學手段,創設某種教學情境,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境,理解數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同時,對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數學知識,教師也應盡可能從外部賦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讓學生在接受這些知識時,感受到某些情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注
傳統教學十分重現“知識與技能”,優秀生和后進生的區分,實際上是以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優劣來衡量的。而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優秀生和后進生”都有各自的情感優勢與缺憾,因此,我們必須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注,以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進生”課堂學習時的情感態度特點可能是:“沒有自信的、壓抑的、恐懼的”、其外現行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壞)的”,而“優秀生”,除了積極進取情感態度特點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時高度焦慮”。這些不同的情緒表現,都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察言觀色,并給予合適的處理。
對于后進生,認知上要給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給予多激勵。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傾向少數尖子生,提問提優生,板演找優生,談心找優生,相反對“學困生”歧視冷淡,引導關心幫助不夠,致使差生面不斷擴大,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們必須“從最后一名抓起”,應“大搞水漲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變對差生的態度,增加對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溫心、愛心和誠心。心靈的溝通會使學生普遍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從而一改數學課的沉悶氣氛。對于優秀生,認知主要給予高挑戰,情感上要給予嚴要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題目的設計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識點,集體過關,而其中蘊涵 的難點,自然給尖子生以挑戰。在集體研討過程中,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吸納,學會欣賞。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促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維品質。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數學思維品質離不開數學實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重以下幾種思維品質的培養。
1.思維的深刻性
(1)通過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滿足對概念定義的機械背誦。
(2)盡力讓學生自己發現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條件結論的邏輯聯系,能獨立作出證明,明確定理,公式與其它知識之間聯系,所處的地位與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識的邏輯結構。
(3)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深入細致地加以分析和解決,而不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解題以后能夠總結規律和方法,把獲得的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于解決其他問題。
[例1]化簡
解:原式=
這道題若按常規解法:先分母有理化,會顯得較繁,而上述解法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透過現象,抓住數學實質,綜合地考慮分母與分子,找出隱蔽條件“ ”與完成平方公式的關系,通過運用公式,使問題得以巧妙的解決。
2.思維的靈活性
(1)培養學生思維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換向,靈活調整思路以克服思維定勢。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善于運用辯證思維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2)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善于聯想,長于發散,培養靈活思考進退自如的思維習慣。
(3)強化數學語言教學,注意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加強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象語言的互譯訓練。
[例2]解方程
通常解法通過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再解,這種解法是一種基本解法。但如果采用如下解法,將原方程變形為: 。即:,這時運用“拆分”思想,學生會感到有新意,知識方法的運用變得靈活。
3.思維的敏捷性
(1)在數學語言的教學上應把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象語言有機結合,相互印證,便于理解數學概念、定理、公式,通過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
(2)善于選擇信息,善于運用直覺思維,善于把問題轉換化歸,注意思維的合理性,避免走彎路,出奇制勝。
(3)教學中要注意思維塊的積累,熟練地應用思維塊是達到思維敏捷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3]求證方程沒有實數根。
常規證法證明<0,學生應該牢固掌握。但從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還可以采用如下簡便解法:將原方程整理配方得: 。而恒大于0,故原方程沒有實數解。
4.思維的批判性
(1)強調數學語言的嚴密性,經常引導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細微差異進行分析,善于發現思維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改正錯誤的方法。
(2)通過典型錯誤的分析,引導學生善于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回顧和反思,自覺調控思維過程,通過解題思路或方法的自我評價,提高辨析正誤的能力。
(3)通過發現反例的訓練,進行數學嚴密性與思維批判性的培養。
5.思維的獨創性
(1)教學上應充分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萌芽,千萬不可潑冷水,這是培養思維獨創性的原則。
(2)鼓勵學生自己編題,變更條件,考察結論的變化,通過定理的引伸、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3)通過歸納、類比提高發現問題作出猜想的能力。通過對猜想的否定,提高發現反例的能力;通過對猜想的肯定與論證,提高發現證明思路的能力。通過探索性、開放性作業,培養初步的獨立探索的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和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上是我對初中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的粗陋之見,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不斷加以完善、提高。
數學思想方法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比數學知識傳授更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有人把數學思想方法稱之為數學教學中的一顆明珠,因為知識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方法的作用往往能夠涉及整個數學領域. 正是因為其有著廣泛的普遍適用性,有著超越知識層面,并且能夠讓人們在數學探究的征途上從未知到已知的可能性,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被賦予了相當的重要性.
事實上,2011年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再一次將基本思想寫入其中. 當然,令人注目的是我們初中數學還進一步提出了“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其與數學思想方法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樣就將傳統上的“雙基”擴展為了“四基”,使得初中數學教學的內涵與外延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初中數學思想方法概述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展與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我們去重視呢?
其一是數學方法. 顧名思義,這一類的思想方法與數學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可以認為是離開了數學知識就談不上這些方法的運用. 比如解方程中常常用到的配方法,其是通過將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其經典運用是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得出;再如換元法、消元法,前者是指把方程中的某個因式看成一個整體,然后用另一個變量去代替它,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后者是指通過加減、代入等方法,使得方程中的未知數變少的方法. 在復雜方程中運用這些方法可以化難為易. 再如幾何中的輔助線方法也是解決許多幾何難題的靈丹妙藥.
其二是普遍適用性的科學方法. 例如我們數學中常用的歸納法,就有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兩種,數學上的很多規律其實最初都來自于不完全歸納法,因此在探究類的知識發生過程中,都可以用不完全歸納法來進行一些規律的猜想. 再如類比、反證等方法,也是初中數學常用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在初中數學中進行邏輯推理的力量與美感. 根據筆者的不完全調查,學生在進行推理后如果能夠成功地解決一個數學難題,其心情是十分喜悅的,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過一環套一環的推理,能夠順利地由已知抵達未知.
其三就是我們常說的數學思想. 我國當代數學教育專家鄭毓信、張奠宙等人特別注重數學思想在初中教學中的滲透,多次著文要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眾所周知,數學思想與數學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數學家本身也是哲學家. 因此,學好數學思想可以有效地培養哲學意識,從而讓學生變得更為聰明.
例如典型的建模思想,其是用數學的符號和語言,將遇到的問題表達成數學表達式,于是就建成了一個數學模型,再通過對模型的分析與計算得到相應的結果,并用結果來解釋實際問題,并接受實際的檢驗. 一旦學生熟悉了這種數學思想并能熟練運用,將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一個重大成功.
再如化歸思想,其被認為是一種最基本的思維策略,也是一種非常基礎、非常有效的數學思維方式. 它是指在分析、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思維的加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將問題變換、轉化為相對簡單的問題,即哲學中以簡馭繁的道理.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 初中數學教學中思想方法的
滲透方法思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思想方法的滲透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顯性的教學方法,即向學生明確說明方法的名稱,以讓學生熟悉這些方法,并在以后的相關知識學習中能夠熟練運用. 這一思路一般運用在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中;另一個是隱性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學中只使用這種方法,但不向學生明確說明方法的名稱,在后面知識的學習中有可能遇到,但總不以方法本身為目的,重點始終集中在某一個問題的解決上.
在筆者看來,對于今天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而言,更多有價值的數學思想方法以滲透的方式進行教學是比較恰當的選擇. 作出這一判斷的理由在于,十四、十五歲的初中生的智力發展落后于身體發育,還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相對比較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一般并不容易從字面上給予理解,只能在運用中通過直覺思維建立一種類似于默會知識的能力.
那具體滲透又該如何進行呢?筆者以為關鍵是要加強滲透意識,即在備課時就要考慮要教授的某一知識中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對學生進行滲透,在這種思路下,數學知識就會成為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載體,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感受方法的運用和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初一數學教學之時,我們可以向學生闡述數學的研究對象是數與形,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之后的數學教學中,一旦遇到有“數”又有“形”的知識點,就要讓學生在“形”中尋找“數”,在“數”中構建“形”. 例如三角形知識中有三角之和為180°的關系,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在全等三角形中有等量的關系,在全等三角形證明的過程中有很多邏輯的關系等.
再如對學生歸納能力的培養,我們知道所謂歸納,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以確定拋物線開口方向為例,如何知道二次項前的系數是正還是負,那就需要通過配方等方法來解決. 確定了這一點之后,我們可用描點法在坐標上作出拋物線. 一個方程及對應的圖往往并不能得出相關的規律,只有不同形式是同一個結果之后,我們才可以通過不完全歸納得到拋物線的有關規律. 如我們可以讓學生畫出下面四個方程的圖象:y=x2;y=3x2-2;y=-x2;y=-2x2+1. 然后去歸納得出相應的規律,如二次項前的系數為正時開口向上,為負時開口向下等.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根本不需要提出“歸納”的字眼,就是引領學生去分析、去歸納、去發現. 當學生熟悉了這種方法之后,在別的知識學習過程中,他們有可能說不出歸納這一詞,但一定會運用這種方法.
滲透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一種技術,甚至是藝術,因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發現不說比說更難,但如果要說有時又會因為學生認知能力有限而說不清. 因此,不說的能力更需要我們去著力培養.
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思想方法
滲透的反思
數學思想方法之于數學知識而言,猶如靈魂與軀體的關系,前者不能脫離后者而存在,但只有后者沒有前者的數學教學又是空洞且不完整的. 要讓初中數學教學有意義,要讓初中數學學習有意思,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都必須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培養. 而滲透到底該如何進行,即怎樣的教學行為才算是滲透,又值得我們在實踐中去嘗試與反思.
筆者以上所述,只是基于個體教學實踐的一點思考,其中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以使筆者和更多像筆者一樣的普通數學教師能夠有所受益.
一、反饋與矯正的一般原則反饋是控制論的一種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結果返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作用。通過反饋,可以不斷地矯正偏向和失誤,逐步達到預期的目的。一般說來,反饋與矯正有如下幾條原則。
(一)適時反饋,及時矯正
在教學視導過程中,發現有兩種不正常現象:一種是備課。教師根據主觀意識,提前幾天或幾個星期備課,個別的教師甚至將紙張發黃的陳舊教案拿到課堂上照本宣科,不考慮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學習中出現的新情況,結果怎樣呢?本來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教師在津津樂道,而學生難于理解掌握的內容卻蜻蜒點水,甚至根本沒有涉及,教師陶醉于少數優生“熱熱鬧鬧”的發言,而多數學生一知半解。另一種是作業。有些教師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須有四個,這樣一來,學生做的練習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見到,有時一個星期后才見到,甚至一個單元的測試卷半個月或一個月后才與學生見面。這樣反饋來的問題再不是一兩個,而是一大堆,此時,師生雙方都感到矯正無從下手。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若能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切實抓好當堂了解、當堂消化、節節夯實、層層達標、分步到位。也就是說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及時。
(二)真實反饋,準確矯正
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對反饋與矯正的效果起關鍵性作用。如果信息虛假或不全真實,那么教師就發現不了問題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況,也就不會采取及時、正確的矯正措施。教學實踐表明,要做到真實反饋,準確矯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獨立思考的優良學習習慣。有經驗的教師都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這樣學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層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克服師道尊嚴的作風,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溫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學習進步的甜頭。
再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教師在獲取信息后,應認真分析其問題的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矯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就題論題,就事論事,否則矯正就是低效的或無效的。
(三)主動反饋,自覺矯正
反饋與矯正有良性與惡性兩類。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循環往復的,即反饋----矯正----再反饋----再矯正。良性的反饋與矯正不論從知識、技能、智力、習慣、情感的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一種在不斷地解決老問題、提出新問題的過程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前進的教學活動;而惡性的反饋與矯正則是問題不斷重復堆積的微效或無效的教學活動。
要避免惡性循環,師生雙方必須做到主動反饋,自覺矯正。因為反饋來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學兩個方面的問題,屬于教的問題,教師應注意主動地去發現和收集,及時自覺矯正或調控,不能等待。屬于學的問題,教師要主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再說,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必須靠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光有教師的主動性,而沒有學生的自覺配合,其結果仍然是惡性的反饋與矯正。當然,如果教師只強調學生的主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動和自覺,結果同樣會是惡性的反饋與矯正。
(四)矯正反饋,反饋矯正
反饋與矯正是緊密聯系的一個體系。矯正首先是>!
對一個問題進行矯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決了問題,還需進行再反潰在教學視導過程中,發現有的教師常這樣埋怨學生:“這種問題我已對你講過多次了,怎么還不知道。”出現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或是當時的矯正走了過場,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或是隔了一段時間后沒有再去矯正,使矯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矯正后相應地要設計鞏固提高的反饋方案,檢測矯正效果,獲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層次上施以反饋矯正。
二、反饋渠道與途徑常規教學過程的備課、教學、批改、輔導、考試、評價就是教學反饋的主渠道,一般來說,反饋渠道與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備課時充分估計
經驗豐富的教師在備課時能預測到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運用所出現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法。把問題解決在初發階段,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能得到較好的發揮。缺乏經驗的教師往往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應在教學實踐中勤于觀察與思考,逐步學會站在學生立場上思考問題,設計教案。
一巧設情境激發求知欲
良好的教學情境會讓學生身臨其境,達成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過程充滿輕松快樂,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而學到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彼詫W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那就會產生強大的動力,激發出無限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例如,講圓的概念時,若問學生:“你的自行車車輪是什么形狀?”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圓形?!比魡?“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呢?做成別的形狀不行嗎?比方說,做三角形、四邊形等。”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又問:那就做成橢圓吧?這時學生們議論開了,這樣的車子前進時,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教師進一步問:“為什么做成圓形就不會有這種現象呢?”讓學生回想實際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并討論,最終找到答案:因為圓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樣,以學生所熟悉的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促進了學生的智力活動,在這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對教學過程的參與度顯著提高。
二精設問題激發興趣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對某一數學知識的研究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往往也是學習主體激發出來的新想法或對該事物的疑點,是新知的生長點,是教學的起點。但教學中會把握不住問題,主要表現在:(1)不提問題,直接給出新知;(2)無效提問次數過多;(3)提問形式呆板,不夠巧妙。這三種提問方式往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不積極思考,這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的發展。如果我們立足于問題教學,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對舊知的深入研究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接受新知。我們知道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對該事物的認知過程,學習主體通過觀察、類比等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其創新意識、開拓進取、大膽質疑的創新思維品質。現在初中生所用的數學教科書,問題提出過程體現得不明確,不利于學生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所以,教師備課時要以創新理念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新舊知識間內在的聯系及新知的產生、形成及發展過程,從而創造性地巧妙設計問題。課堂上要多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研究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要針對具體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圓周角一課可采用“引申——演示”發現問題法;平行四邊形一單元教學可采用“演化——實驗——猜想”發問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可采用“矛盾發現”提問法或“因果遞進”提問法等。問題的提出要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激發他們追求完美,渴求真理的學習熱情,合理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問題的發現和提出并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對學生有極大的激勵作用。學生通過問題的發現過程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可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結合近幾年數學教學實踐經驗,認為教學要把“問題解決”與目標教學融為一體。目標問題化是目標教學的發展;問題目標化,使“問題解決”的教學思想更適合于數學教學。以問題形式展示(部分)教學目標,明確研究內容及方法。運用適當挑戰性、激勵性等語言,激勵他們探索研究的勇氣和信心,創設良好的問題目標情境,讓學生從片面的關注學習目標,轉變到運用科學方法尋求合理途徑以達成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問題引路、故布疑陣、設置懸念,讓學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點燃學生思維之火花,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例如,在講授“乘方運算”內容時,我先拿出一張紙,把它對折又對折,反復幾次,然后問學生“如果這張紙厚0.02毫米,我們把它這樣對折32次將有多厚?”學生馬上激發出濃厚興趣,分別猜測估計,有的說“有課桌那么高”、有的說“兩米高”……好的同學能列出表達式說“有0.02×232毫米高?!碑斘野堰@個數算出來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時,學生全都感到無比驚訝,此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我因勢誘導:我們學習乘方運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結果。如此獨特巧妙的設置,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井然有序。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是最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生求知欲的最大動力。在新知識引入時,能否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我們能精心設計、巧設懸念、激發興趣,那么我們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學習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時,我是這樣設疑的。(1)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嗎?(2)能把旗桿拆下來量嗎?(3)有什么好辦法能準確地量出旗桿的高度呢?學生有了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索的愿望,在迫切的要求下學習,將“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
三靈活設計教學實踐
由于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法也多種多樣,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用不同的教法,呆板、單調地呈現教材內容,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學中,引入數學實驗,讓學生以活動的方式參與,活動過程中發現探索獲得知識,使其體會到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條形圖與扇形圖》統計空氣質量為各級別的城市個數時,我讓學生四人一組開展合作學習:一人從地圖中按順序讀出數據,一人判斷該數據應分組別,一人劃記,一人監督劃記是否正確。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先讓學生各自用紙剪一個三角形。為了觀察三個內角之和,將這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剪下來,然后按角的加法定義將三個角拼在一起,當然會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對于每種拼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不難得出三個內角之和是一個平角。在此基礎上,考慮如何證明就顯得很直觀。
四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成績的好壞關鍵在于學生知識掌握的多少。我們要用寬廣的胸懷去善待學生,教師應從“師道尊嚴”中走出來,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看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解放感”、“輕松感”。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問題、暢所欲言、集思廣益,逐步形成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F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氣氛中,才能迸發出想象力、創造力的火花。教師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還學生更多的尊重?!叭耸巧杂?、生而平等的,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天性?!泵總€學生都 有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我實現的權利,并且只要有機會,人人都有向積極的方向變化的潛能,教師要視學生為祖國的花朵,為其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更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感投入,把全體學生吸引到自己周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時時處處關心、尊重、熱愛他們,讓學生從內心敬仰教師,產生信任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傊?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使他們從“學會”走向“會學”。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積極,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效率。
數學教學應堅持以學生實際為指導,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當下的新課程改革正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初中數學教學也不例外。于是,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觀念、開拓創新和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的艱巨任務。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呢?以下四方面的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1 科學創設情境,增強學習信心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自始至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是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相信學生是愿意學習的,也是能夠學好的。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2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
當前,在數學學科教學中,“離教現象”較為嚴重。所謂“離教現象”,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著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離教現象”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學生的“離教現象”呢?筆者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時,筆者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事前布置學生收集各種有關本章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并且書寫在一張較大的紙上,在上課時由組長在開始前5分鐘內召集全組同學把各自找到的錯題拿到一起討論,安排“參戰”順序。游戲開始,各隊輪流派“挑戰者”把錯題貼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隊搶答,如果出示問題后一分鐘之內無人能正確指出錯誤所在,則“挑戰者”自答,并獲加分,如果某隊的同學正確應戰,指出了錯誤所在,則應戰隊加分,最后以總分高的隊獲勝。這一游戲使課堂氣氛活躍了,挑戰者積極準備,應戰隊努力思考,把有關“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錯誤顯露無遺,其效果比單純的教師歸納講述要好得多。
3 設置懸念,留給學生適當空間
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行為上的“空白”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使他們有主動參與學習、研究的機會,養成創造的傾向、意識;同時,更要為他們創設思維上的“空白”情境,讓他們能靜下心來,搜索豐富的資料,進行深邃地思考,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如在課堂結尾時,留些問題,設置一些懸念,吊吊胃口,使其產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課后解決”之感,激發學生課后主動參與學習,創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業時,也可布置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4 善于引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七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課文內容逐句、逐段領讀、解釋,對重要的教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復讀,并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標記。對于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意,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看書習慣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閱讀提綱,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啟發,促使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彌補自己先前閱讀時的疏漏,從而進一步順應和同化知識,提高閱讀水平和層次,形成閱讀——討論——再閱讀的良性循環。
5 加強心理溝通,促進學生發展
在目前的學習壓力下,普遍的心理困擾有:學習競爭激烈,課業壓力過重,各方面的期望過高,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等造成厭學情緒加重。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存在學習方法、戰勝困難、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障礙。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自信心的確立,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充滿關懷以及和諧氣氛下學習成長。
總之,要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智力發展,還應該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時更應該重視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我們應特別注重分層教學,在課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要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首先解開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然后再教給他們技能,并認真細致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這樣以來,提高了學困生的成績,全班的整體成績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學質量不也就提高了嗎?
摘要:
通過討論數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五種教學語言特點,分析
這五種教學語言各自的優點及正確運用能帶來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口頭語言 體態語言 實驗語言 板書語言 媒體語言
在新課標的推行及進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作為教學的最重要手段無疑是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達內容的形式。對老師來講,語言是從事課堂教學的起碼條件,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言使得課堂教學顯得輕松愉快又引人入勝,這樣才能增強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
課堂教學的語言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一、口頭語言
口頭語言是人類之間交流、傳遞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陬^語言也是老師在課堂中最常用的授課方式??陬^語言相對其它語言來說最大的特點的是它的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強,通過口頭語言的,老師可以將知識和情感完整和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同時還可以利用語言引導和開發學生思維并培養學生的能力;缺點是時間的延續性差。所以,老師要充分掌握口頭語言的特點,趨利避害,老師的口頭語言應注意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做到準確、精練、生動、清晰,力求層次清楚,邏輯嚴密,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任務化,枯燥的問題有趣化。這在于
⑴準確精練的語言能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性。初中學生思維活躍,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維發展不夠??陬^語言和文字不同,時間延續性差,因此老師在講課時最忌語言拖沓、冗長、繁瑣復雜,否則學生就很難完整地記憶和理解。老師口頭語言應該簡短精練、富有層次,不拖泥帶水、重復啰嗦。同時,口頭語言的靈活性強,所以有些老師不免有些隨便,但學生很難將整節課的老師所以有話都聽完記住,如果學生剛好聽到和記住“隨便”的話而漏過正確的內容,會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響,老師的口頭語言應該強調嚴密準確和邏輯性。例如,對于同類項的概念如老師說字母與次數相同的項是同類項,學生就會造成“a2b與ab2是同類項”的現象。對于學生回答中的語言不嚴密的地方,老師也應該及時的予以糾正和指出,默移潛化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
⑵風趣的語言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和欲?!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對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首先要使學生對你說的話產生興趣,而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是最容易激起學生興趣的工具之一。學生每天要上七八節課,對不斷“重復”的40分鐘總覺得枯燥無味,而且連續的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也使學生的的大腦很難始終保持興奮狀態,這時老師就可以利用口頭語言靈活性強的特點,在恰當的時機和內容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打破課堂的沉悶、活躍氣氛,起到調節學生情緒的作用,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收獲。如在上“口頭語言有理數的分類”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請把下面的小朋友(數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別帶回各自的家(正整數,負整數,零,正分數,負分數)”;接著,又提出問題"它們的家都在路邊,現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兩間房子,請你把長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間房子里";最后,當“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時,我有提出:怎么辦,它站在外面會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時,學生們馬上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后,學生紛紛表示這是他們讀書以來最愛的一節課. 由此可見,枯燥的書面語言,如果能用簡明幽默的語言描述出來,還可收到強化記憶和理解的功效。
⑶親切和藹的語言能增進師生感情。教學是雙邊活動,師生在課堂中不單是簡單的知識授受關系,也是一個情感的傳遞過程。尤其在新課改中,這一點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新課改的課程要求教師走下千百年以來”師道尊嚴”的神壇,與一個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做一做,練一練,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不少的學生就是因為喜歡某位教師然后才喜歡上該門學科的。課堂上老師親切、和藹的語言能增進師生感情,溝通師生心靈,使學生熱愛你和你所教的學科,產生良好的效果。親切和藹的語言還可以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參與到教學中來,很難想象一位從來不茍言笑、語言生硬的老師能讓學生大膽的進行質疑和回答。
二、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是指通過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腳等活動來表現個人情感的身體動作。教學如果能正確運用體態語言可以為老師控制和調節課堂氣氛節奏,增強教學效果,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學生與科學間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語言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面對面進行交談時,所獲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對方交談時的表情獲得的。所以老師在課堂中應恰當利用表情來幫助教學,會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課堂上有學生開小差,一個嚴肅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學生回答對問題,一個贊許的目光或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勵。學生在認真聽課時,一般都會盯住老師的臉,如果一位教師總是一種表情,就會使學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變化而容易分神。老師的在講課中隨著知識講述而起伏變化的表情,還可以還是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人性本質,避免知識的機械性。如講述一位科學家的成就時,一個崇仰、神往的表情勝過任何的語言陳述。
⑵手勢語言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凡是做老師這一行的人,說話時特別喜歡打手勢,其實這是一個職業習慣。一般來說,老師在課堂都喜歡使用手勢語言,因為手勢動作和表情一樣,都是老師個人情感的外在表現,能使滿堂生輝,增強教學效果。手勢有時還可起到口頭語言無法取代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實驗語言
實驗在驗證數學知識的權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語言無法比擬的。很多數學知識如果只是單純從課本和老師的口中說出來,學生經常不
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過實驗語言卻可以無聲勝有聲。
⑴實驗語言是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我們將不單要求學生機械的記住課本上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形成比較全面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思維,使用實驗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手段。初中生的一個心理特點是特別喜歡親自動手做一做、試一試,實驗就是吸引學生的一個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相等,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等知識,若能運用好實驗語言還可以讓學生感受發現和創造知識的艱辛和快樂,使學生由感知興趣提高到探究興趣和創新興趣。通過實驗語言,我們可以讓學生走完知識發現、形成、拓展(質疑、假設、驗證、結論、運用)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形成正確完整的科學方法。而且數學的實驗和科學典故、生活實際聯系十分密切,通過實驗語言我們可以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就是我們平常生活經驗的提煉,避免科學的給人哪種冷冰冰的感覺,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本身的人文性、以人為本特點,從而產生科學情感和科學思想。
⑵實驗語言是對學生各種感官的充分訓練。要真正觀察好一個實驗,就要求學生充分集中精力,發揮動手、動腦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觀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觀察的重點,訓練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對注意中心調整和運用能力。
⑶實驗語言是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和運用、創造知識能力的最好訓練。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讓學生在學習中訓練他們的實踐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如果我們運用好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和設計實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最好方式;再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和尋找規律,更可使學生完成了從實踐中提煉理論的更高層次。同時這種讓學生自己在動手中所形成的知識要比課本和老師講述要真實和牢固得多。
四、板書語言
板書不是講授內容課本知識的重復,而是對教學內容的提煉和概括,是畫龍點睛的啟示。板書語言受空間限制較大,但時間延續性、對重點內容突出性強,老師的板書應做到計劃性、啟發性、規范性。
⑴板書的計劃性 要求老師事先要吃透教材,將學生最容易忘記、混淆的內容找出來,然后有針對性進行板書設計,讓學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識的重點和理解的要點。板書的先后順序還能使學生看到知識形成、發生、發展的過程,從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過板書的位置設計還可以讓學生看到知識點間的聯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識的脈絡框架。
⑵板書的啟發性 板書的空間限制性強,老師不可能也不應該將所有的內容都進行板書,所以對板書一定要強調其的啟發性,利用幾個簡短句子甚至一個大的問號或文字所加幾個點,將學生的心中的疑問和好奇心吊起來、引出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的探究,幫助學生去探究發現知識,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思維的習慣。
⑶板書的規范性 板書的時間的延續性強,不象口頭語言過了就過了,它會留在黑板上,所以板書語言的規范性、嚴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統一風格的規范性板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把握知識的重點和記憶的規律,形成良好記憶和思維習慣。一個規范、完整的板書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美,還體現出老師個人對藝術和美的理解和表現,堅持下來可以薰陶、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使學生自覺地鑒別美、追求美和創造美。
五、媒體語言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優化組合多種電教媒體,不但可展示內容中的細節和動態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而且可以節省活動的時間和拓寬活動的寬間,利用多媒體教學,更能把具體和抽象結合。例如,在研究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中,可以用多媒體電腦演示直線和圓的相對運動,從而揭示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又如,在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研究中,利用電腦顯示ABC和A’B’C’及直線L,再通過動畫演示其折疊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軸對稱的定義,并指出對稱點、對稱軸、對稱線段等概念,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多媒體的動感,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體的直觀可以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因此,能促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相結合,減少學生掌握抽象問題的困難,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容易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種語言也各有其優缺點,是相輔相成的,過度依重于一種語言,會使課堂變得呆板枯燥、缺乏變化,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規律,使教學效率變低。各種教學語言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闡述能力也各有長短,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吃深吃透教材,根據教學內容自身和教學的規律,有針對性的設計、運用好教學語言,取長補短、趨利避害,讓課堂搖曳生輝、新奇多變,緊緊的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并讓課堂起伏松緊得度,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的完成學習任務。
當然,隨著教育教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還會有更多的“語言”進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來,但只要我們把握住各種“語言”的自身特點,靈活的運用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創設數學問題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做有利于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更深刻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懸念,創設好的問題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一、啟動學生的內驅力,用生動的導語創設教學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用生動的導語創設教學情境,啟動學生的內驅力?教師走進課堂,不要直接板書課題,像放壩水一樣照本宣科滔滔不絕,而應以富有魅力的談話,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啟動學生的內驅力. 在講“科學記數法”時,關于光年和納米問題,1光年 = 9.46 × 1012千米,離太陽最近的恒星與太陽的距離為4.22光年. 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 人類所觀測的宇宙深度已達到150億光年. 而1毫米 = 10-6納米,1納米相當于1毫米的一百萬分之一,當粒子的大小處在1~100納米范圍內,稱為納米粒子,利用納米粒子可制備活性極高的催化劑,在火箭固體燃料中摻入鋁的納米微粒,可提高燃燒的效率,利用鐵磁納米材料可制成磁性的信用卡、磁性鑰匙,以及高性能錄像帶,等等. 這是一個驚人的事情,學生會感到無比驚訝. 這時學生的內驅力得到啟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感和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二、用數學故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過程和知識點的本領,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因為數學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某種數學事實、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討某種數學事實而進行數學學習的心理傾向. 在數學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趣味數學史話,教師可以通過講數學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到數學知識,接受思想教育. 例如,在講勾股定理中,我們可以講印度著名數學家提出的“荷花問題”. 又如,“與數學交朋友”可講解數學家華羅庚和視數學為生命的陳景潤的故事. 又如,“近似”與“精確”的認識難點,可講解數學上的“龜兔賽跑”. 以上數學故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從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出發創設情境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作軸對稱圖形”第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同學們提前自學本節內容,并利用平移和軸對稱知識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把設計的圖案帶到課堂上來,一上課我先讓一部分同學展示了自己的創作,然后又讓幾名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畫的,學生既說到了如何用平移作圖,更講出了如何用新知識軸對稱來作圖,以及作圖時的要點,學生說的話更易于學生接受,課堂氛圍很熱列,同學們爭先恐后都想發表自己的見解. 這節課的知識點都是學生自己歸納小結的,有幾名學生還體驗了當小老師的感覺.
這樣的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搭建活動、操作的平臺,不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
四、利用簡單的數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數學課堂上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親自操作實驗或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讓學生從中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的內容時,筆者先讓學生把一張白紙對折,然后在紙上畫出你所喜歡的圖案,有的學生畫的是三角形,有的學生畫的是蝴蝶,有的學生畫的是更美麗的圖案……再用剪刀剪下來,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來體驗軸對稱. 這樣,同學們在理解概念時,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現實的,無疑增強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五、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游戲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發展體力、智力、交際能力和情感等. 數學思維游戲由培養學生直接興趣,即對游戲本身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一種對數學經久不衰的興趣. 久而久之,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使他們養成對數學的鉆勁和韌勁,最大限度地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 正是因為游戲的趣味性很強,容易誘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將一些數學問題改造為有趣的游戲,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旋轉”一節時,筆者準備了一副撲克牌,從中選出1,3,5,7,9的梅花、紅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紅心、黑桃的方向調向一致,讓前排的學生從中任意抽取一張,與其他同學記住這張撲克牌是什么,然后筆者把那張撲克牌旋轉180°放入. 因為那張撲克牌經旋轉后與其他撲克牌的方向不一致,筆者自然順利地找到了. 但是學生不知道其中的奧妙. 經筆者邊演示邊解釋,學生知道了:原來教師是用數學的“旋轉”“欺騙”了同學們. 同學們一下子興趣盎然,感覺到了數學知識是無處不在的,使他們獲得了有效的學習數學的途徑.
總之,創設情境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而且創設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不管創設什么樣的情景,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從知識的實際背景出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要自然合理,這樣才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構建主義者認為,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項集體活動的過程,這其中既包含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的過程,又包含了生生之間的合作探析的過程。教學活動中,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缺少生生之間的合作,就失去了教學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新實施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予以重視和培養,提供充足豐富的實踐載體,提供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币虼?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是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師落實能力培養目標要求的重要任務之一。“合作—互動式”教學策略就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互動、交流探討等形式,進行知識內容教學、問題案例解析的活動過程。它對于培養和鍛煉學生團結協作能力、互動交流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簡要論述新課改下“合作—互動式”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略。
一、創設融洽輕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愿意參與合作互動
初中數學新課程強調指出,要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情感的激發和培養,利用學科優勢,設置有效教學情境。傳統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愿意參與師生互動,畏懼師生互動,“身在曹營心在漢”,效能低下。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師與學生關系“緊張”,教師“高高在上”,一方面學生主動參與互動意識薄弱,消極情感大于積極情感,主動參與互動合作積極性不強。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保證“合作—互動式”教學策略有效開展,就必須將積極情感的培養作為其首要條件,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走進學生之中,通過交流、談話、談心等形式,與學生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同時,要分析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相關度,創設具有一定真實性和現實意義,貼近情感“敏銳區”,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參與合作互動“發自內心”。
如在“等腰梯形的性質”新知導入環節,為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互動意識,設置了如下教學過程:
師:出示等腰梯形形狀的教學畫面,通過畫面,你能告訴這個圖形是什么圖形呀?
生:是一個梯形。
師:這個梯形的形狀與我們見過的梯形具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它的兩個腰分別相等。
師:揭示等腰梯形定義。
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從書本上找出梯形的性質?
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探知活動。
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話,以及設置生動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動參與合作探析、互動交流的“潛意識”得到有效的“激發”,能夠帶著積極的學習情感主動參與到師生之間共同探知“等腰梯形的性質”的教學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數學教師培養學生愿意合作互動情感的方式多種多樣,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貼近學生情感“發展區”,貼合教學重難點,展現生動性、趣味性和融洽性。
二、奠定交流互動的教學技能,讓學生能夠參與合作互動
學習技能是學生深入開展學習活動,探析問題的“能力保障”和“方法保證”。部分初中生合作互動學習活動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未能掌握進行合作互動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對新知內容的掌握和解題策略的運用。因此,在開展合作—互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將解題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始終,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互動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深入的探索新知要點內涵,探析解決問題策略,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師生互動、合作中掌握解題策略,鍛煉學習能力,實現學生合作、協作意識和交流、交際能力的有效培養。
如在“若直線y=-2x-4與直線y=4x+b的交點在第三象限,則b的取值范圍是多少?”問題案例教學中,教師采用合作—互動式教學策略,讓學生組成合作探析小組開展互動探析、解答問題活動。學生小組探析認為:“此題是一次函數圖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性質的問題案例”,此時,教師進行解題策略指導,向學生指出:“此題設置的意圖是要說明:兩條直線相交問題,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各象限點的特征,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學生進行互動討論,進行問題解答活動。最后,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得出解題規律:“聯立y=-2x-4和y=4x+b,求解得交點坐標,x和y的值都用b來表示,再根據交點坐標在第三象限表明x、y都小于0,即可求得b的取值范圍”。這一過程中,教師將“探究”作為一種發現式的學習方式,滲透其中,使學生在交流研討和實驗驗證結果的合作互動過程中,解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團結協作能力、交流溝通得到有效鍛煉。
三、利用雙邊互動的促進功效,讓學生高效參與合作互動
教育學指出:“發展是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態度三個領域的發展,包括歸納總結、檢測和遷移訓練三個環節?!睂W生個體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等雙邊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相互幫助,從而獲得認識上的發展,技能上的提升,情態上的樹立。在合作互動教學策略中,評價活動是其重要形式。因此,在合作互動式教學策略實施中,教師要利用評價活動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實施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個體在有效評價的合作互動中,學習愿望得到激發,學習習慣有效養成,知識遷移有效訓練,為高效合作互動活動開展提供方法論。
課堂教學的好壞,對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決定作用,每個教師應當使自己教的每節課都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四點:教學觀念現代化,數學概念習題化,問題解決智能化,訓練方法科學化。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要使教學觀念現代化,應做到以下三點:
1.要實現四個“轉化”:(1)由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不過,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計劃有目的進行巡視,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穩定教學秩序,使每個學生都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二是因材施教,幫差輔優,分類指導,全面提高;三是根據及時獲得的反饋信息,調控教學與矯正錯誤,使全班學生都能當堂達標。(2)由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化為以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與良好的個性品質相結合?!傲己玫膫€性品質主要是指: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3)由全班統一的教學目標轉化為保底不封頂的分層教學目標。(4)由追求做題數量轉化為提高做題質量。因此,要求 “教師游題?!?博覽群書、資料,精選例題、習題,以一當十,觸類旁通,從而使“學生駕輕舟”,達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改思想。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3.課堂教學中要能體現出“兩全、三動、一參與”?!皟扇奔匆皇敲嫦蛉w學生,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使所有學生都能進行積極學習,二是通過因材施教,使全班學生都能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三動”即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學習,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數學概念習題化
數學“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在學好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數學的規律(包括法則、性質、公式、公理、定理、數學思想和方法),并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練習是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發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他們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
鑒于以上原因,我們根據教材的小步子、及時強化、變式和目標值的測定(反饋測試結果)等心理學原理,通過反映數學概念內涵和外延的變式習題演練,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問題解決智能化
“問題解決”即善于解題,是一種高級形式的學習活動,它與知識、技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知識、技能的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前提,而問題解決則是知識、技能學習的結果。
如何把“問題解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呢?
1.把“問題解決”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去。即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根本上解決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
2.突出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只有把概念、法則和定理等知識的提出、形成和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究過程等問題,讓學生徹底了解,才能把教師的“知”轉化為學生的“知”,使學生由“學會”提高到“會學”的層次。
3.重視解題后的反思。解題過程包括從審題開始的預測,直到一種解法完成的延續這樣一個思維的全過程。
4.善于把問題進行轉化。數學教育的核心是數學思維教育,而數學問題的解答則是形成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素質的主要途徑。為此,我們的數學教育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能夠通過恒等或同解等方法,將問題轉化,由繁到簡,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四、訓練方法科學化
只有采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訓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課堂訓練應注意以下問題:
1.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為此,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分階段進行,隨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逐步提高對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訓練的時間多長,數量多少,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盡可能好的訓練效果。
3.習題的編排要體現出教育性原則,應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大容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內、外兩方面強化學生的求知欲。
4.針對問題,精選習題。例如:為引入新課,選編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從而實現訓練目標。
5.注意評價激勵,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發現學生的成績與進步,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發現錯誤,要引導學生找出原因及時改正。對學生既熱情關懷,又嚴格要求,使學生在不斷提高的學習成績鼓舞下,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抓好教學上的每一個環節,能使優者更有奔頭,中游趕有目標,差者也有成功的滿足,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以上是我對初中課堂教學的粗淺認識,不到的地方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