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03:13: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三語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表揚多姿化——選取不同角度、挑選不同層次(擇取不同對象)、打出不同評語
巧于表揚,我覺得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高三學生成績的一個有效方法。高三學生,易產生情緒,且高三的知識陳舊、習題繁多,復習容易讓人產生厭倦、煩躁感,所以適當的、有技巧的表揚,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1、從不同角度每次考試完,閱卷時我總會一邊打分、一邊記下各題的得分情況,如選擇題全對的同學;文字題部分的翻譯、詩歌鑒賞、現代文閱讀等答得最好的(有的比參考答案還全面);作文上了48分的、50分以上的、54分以上的(分記敘文與議論文);卷面最工整的,文字題體現了答題技巧的及文字題分點答題最優秀的等,我均會給予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
2、從不同層次每次表揚,我會從不同層面選取對象,擴大表揚范圍,加強表揚力度。比如第一次我表揚分數排在前面的(總分如此、各題也是),第二次我會表揚有進步的和成績排在前面的,第三次我會表揚成績一直穩定和穩中有突破的不同層次會有不同代表,有利于激發整體,全面提高。
3、打不同評語批閱試卷,除了打好分數,每位同學的每套試卷,我都會為它打一句話的評語——或贊揚或指出凸顯的問題,以之激勵。比如我曾在一位同學的試卷上寫下:寫錯別字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顆認真對待的心。在進步了的學生試卷上我寫下:進步的階梯,你有能力搭建,更應有恒心攀爬。還有學生,一直成績較穩,所以我在他的試卷上寫到:穩中求突破,會將你與夢想拉得更近所以到最后一套試卷,我為了不影響學生高考前的心情,發給他們答案,帶領他們自批時,有學生在qq里寫下了這樣的話“老師,我真想您為我們再閱一次卷,每次您的評語都能給我無窮的能量。”每次表揚,我會稍加更新,這樣不至于評語枯燥、學生厭煩。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他們的信心,穩定他們的情緒。促使他們在希望中不斷挖掘潛能、釋放能量。
二、知識系統化——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作文皆規范教學
高三的復習,資料繁多、內容豐富、作業量大,所以我們必須高效教學。教學規范、知識系統,不僅能使學生一目了然,且易讓他們產生胸有成竹之感。比如我在復習作文時,便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方法井然有序的進行: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選材用材——語言表達——開頭結尾,由段落訓練到整篇修改等,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文章明顯有了較大提高,已逐步凸顯出高三的水平,不僅99%以上的學生審題準確,不時出現新意,且文學與思想能在他們的文章中碰撞出火花,富有哲理,耐人尋味。一體化的教學,系統、高效。
三、技巧綜合化——巧妙結合、事半功倍
有效的課堂一定是高效的課堂。高三的復習,多方結合,方更有效:知識與趣味結合;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結合;批改作業時單個面批與整體討論結合;練、評、講結合等,這樣的復習,老師輕松,學生愉快,收獲不菲。人生有涯,而學無涯。我們的教學領域,我們對于更科學有效的高三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究,又何嘗不是如此。心得有限,但愿能給您些許啟迪。
作者:彭碧清 單位: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學
在導學案反饋中可以發現詞性法、句式法等學生掌握得不好,所以,本節課學案就是讓學生明確重點學習目標就是詞性法和句式法。選擇題同時也傾斜在詞性法和句式法上。其次,師生共同研讀考試大綱??荚嚧缶V是教師進行復習教學的旗幟,它點向哪里,我們復習就往哪個方向著力。我們不能像牛那樣活著,賣力而不討好?!皯薪處熃坛龊脤W生”的精髓就在于教師能從宏觀上把握高考的走向,引領學生走最快捷的路。那么根據考點去精心選材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考綱中關于實詞的考點具體闡述為“理解常用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把握“常用”和“在文中”兩個關鍵詞,就能夠讓學生明確“結合語境”是文言實詞的必考解讀方法,尤其在印證答案時,“語境法”是最好的途徑。強調“常用”,能幫助學生減輕對記憶120個實詞的恐懼。
一、設計導學案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反饋機會
高三語文高效課堂的主要體現形式就是學生展示導學案的學習成果與其他同學互相點評,對本節課的疑難問題進行生生互學和師生學習,這樣既能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目的,又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在高效課堂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小展示暴露出來的問題,組織全班“大展示”。比如在學生處理“見”這個字時,忽略了實詞“見”的特殊義。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對實詞“見”的意義進行“大展示”。首先,學生展示“見”的基本用法,即展示基本義“看,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見楚王之終不悟也。(《屈原列傳》)然后通過聯想記憶把握引申義“拜見”,拜見、求見,用于下對上。如: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再關注特殊的通假字意。接著,教師板書重點展示“見”的特殊義,即用在動詞前,表偏指一方,可譯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見背”意即“離我而去”。)同時,遷移記憶“見”為虛詞時表被動的特殊用法,即介詞,用在動詞前,表被動,可譯為“被”,有時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展示完成后學生在組內分別舉例,對知識點進行強化。所以,教師千萬別認為這浪費時間,因為語文課堂的高效不僅僅是教藝的展示,更應該是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展示舞臺。
二、學案的重要作用:及時檢測,促進高效
高效課堂進行的第三個環節是檢測環節。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掌握的情況如何,不妨來一個檢測。高三的復習書籍浩繁,往往一個知識點有大量的題目用于檢測,也許你覺得每道題都很可愛,都想著將它們一網打盡,但學生做完,還需要我們教師講解,一來復習進度不允許,二來學生也興味索然,從而感覺到困惑。其實,忍痛割愛是我們最應該做的。在選擇檢測題時,以考綱和真題為依據(我個人認為真題做幾遍都沒關系)。同時,高三復習所選擇的檢測題,重在做題方法的錘煉,所選題型一定能夠體現本節課的學法。比如,在處理“解讀實詞的結構法”這個知識點的檢測題就可以選擇2011年湖北卷的文言文閱讀第1題A選項,“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雖然這道題考查“離”的用法已經超綱,但是根據“結構對舉”的方法,學生仍能根據“被”(遭受)推測出“離”的含義,即遭受。當然,題量不要大,不要讓學生做重復、無用功。要隨做隨改隨評,或同學互評或教師點評,要讓絕大部分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有成就感。高三時間有限,向課堂要質量,實現課堂的高效是我們解決時間短暫與教學任務重這一矛盾的不二法寶。為了擴大課堂容量,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配合學案的實施與落實,既節省時間,又激發興趣,讓課堂容量更大,讓效率更高。
作者:丁衛平 單位:石家莊市第四中學
一、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高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課堂上大量講述,學生課后大量訓練。這種做法不僅本末倒置,消弱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而且這種做法“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并且曠日持久,教學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強度的講述訓練中也被逐漸地抵消。高三語文教師必須要做的工作,一是應給學生創造寬裕的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教師不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學生,不再施以不必要的壓力;二是應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適當的、必要的指導和管理,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益,教師就應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延長時間、增加題量的做法,而是應該要精選試題,精于講述。
教師對語文知識的講解,不應是面面俱到、事無巨細的簡單講述,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教師教學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有些內容甚至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想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對已有的知識精心篩選,忍痛割愛,要考得少,要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而從有效考試中,我們可以審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指導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能力,讓考試有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首要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解決存在問題的條件,進行知識的積累與歸納,為有效訓練作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正確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和可能性。只有這樣,高三語文教學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二、調動和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一個教師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學生、開發學生、發展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立足于把學生當主人;立足于發動學生積極主動、快樂、有效地學習,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命力。各個層次的學生覺得自己是課堂主人,都有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時間和機會,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快樂,自然就會取得好成績,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教師的目的和學生的行為產生共震。高三復習課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大量的練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用自己的熱情和信心去點燃學生的熱情。教師應對學生在學習上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表揚,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向上不懈追求。
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允許而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說出不同見解,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創設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特別是面對這么多的習題,高三學生自然會有些疲累和厭煩,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熱情引導以及趣味橫生的語言,常常會給高三學子帶來些清新和活力。老師應給學生多創造些認識自我的機會,多讓他們參與到老師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來,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比如,選定訓練題后,學生可以提出自己做訓練題時發現的疑難問題,如果這一疑難問題帶有普遍性,教師課堂上便給予回答。如果沒有普遍意義,待下課后個別解疑。這樣,就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動腦、動口、動手。練習的最終目的不是找到訓練題的答案,而是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多年來的高三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斷優化課堂結構,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高考語文復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作者:孫慧單位:南京市溧水第二高級中學
摘要考試是對課堂教學效果檢測和反饋的重要方法,試卷講評則是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三階段,專題訓練和綜合測試顯著增多,語文講評課成為整個高考語文復習的重要一環。一堂高效的語文講評課,既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知識,再次強化、完善知識體系,又能幫助老師了解學情,反思教學情況,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三語文;課堂教學;講評課;教學方法
觀察目前的高三語文講評實際,暴露出“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記得辛苦”、“老師天天講,學生次次錯”的現狀。如何避免學生下次考試犯同樣的錯?如何提高語文講評課的效果?結合近幾年的高三語文教學實際,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高效的語文講評有“三忌”
(一)講評忌“延時”
每次考試完,許多學生喜歡相互詢問答題情況,也期待早點看到評分標準,這些現象都表明,每個學生都希望盡快知道自己的測試結果。如果試卷能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學生會以積極的心態和強烈的求知欲去聽老師的評講,并積極思維,反饋效果較好。相反,假若講評拖拉延時,學生對未知解答已失去了興趣,甚至有的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已找不到試卷,可想而知,這樣的講評只能讓學生心生倦怠。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人的遺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點,可見,評講及時,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知識的獲取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否則,收效甚微。
(二)講評忌“包辦”
許多老師誤認為講評課就是教師糾錯解疑課,學生只需認真聽記。也有老師認為語文試卷本身容量較大,若讓學生參與講評,就難以調控課堂節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希望你們要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都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毙抡n改也要求“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若能給予學生在課堂上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或者讓學生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小組討論,代表講解,學生就容易暴露解題思維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糾正、總結,學生對所考知識更加深印象。但是,若課堂只是“一言堂”或“注入式”,缺少學生的思考與參與,最終學生也只是課堂的“記錄員”而已,課堂枯燥,評講效果大打折扣。
(三)講評忌“平均”
語文試卷本身容量較大,若教師逐一細致講解,平均用時,估計一張試卷需講三課時甚至更多。部分老師誤認為講得多、講得全,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就多。但實際表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講評課只會使優等生聽得昏昏欲睡,而學困生則心不在焉。這樣的講評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認為,講評課切忌從頭到尾,面面俱到,而應該是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教師應在講評前認真統計各題的錯誤率,細致診斷學生的答案,講評時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癥下藥。主次分明的語文講評課建立在學生強烈求知欲望上,集中了學生易錯處和典型錯例的分析,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印象,從而提高講評效果。
二、高效的語文講評有“三重”
(一)講評重“拓展”
高三的語文試卷命題特點一般都是高考考點知識的再現,但由于受卷面、時間等限制,一套試題不可能對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全面的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評時不能就題論題,告知答案,而應從“點”出發,把“面”帶出來,做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分析講評,使學生在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模擬卷的現代文閱讀中,經常會考查“某一節”或“某一段”的藝術特色。例賞析“干凈的樹枝上也結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瓊衣,朔風一吹,發出有如碎玉的聲響,那是一宗不可模擬不可復制不可言狀的絕響”這段的表達特色和表達效果,答題示例是從“修辭”和“五官”的角度去鑒賞的,若老師只是依據參考答案的角度去評講的話,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全面。若講評時教師能注意拓展延伸,綜合近幾年的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幫學生總結出鑒賞的角度還可從語言的風格、選材的典型性、表現手法(例07江蘇卷《麥天》)、表達方式(09江蘇卷《上善若水》)、觀察視角的變化(2010江蘇卷《溜索》)等角度考慮,那么學生就能歸納總結出一類題型的規律。重“拓展”的語文講評能加強高三總復習的系統化,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二)講評重“回歸”
很多老師認為“教材無非是例子”,高考語文不會直接考察語文書上的內容,所以講評時不善于引導學生從已知知識中提取信息。其實,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基礎知識和文言文知識點的考查都依據現行課本。例如,08年江蘇卷考查的文言實詞“聽”“度”分別源自蘇教版必修五《陳情表》中的“聽臣微志”、史記選讀《刺客列傳》中的“盡失其度”,09江蘇卷考查的文言實詞“屬”“率”分別源自江蘇高考必備篇目《岳陽樓記》中的“屬予作文以記之”、必修三《六國論》中的“率賂秦也”。教師每次講評試卷時,若能聯系課本所學知識,學生對新學知識才能理解深透,也更容易加深這個知識點的印象。例如,在評講2010江蘇卷文言實詞“歸”“庶幾”時,教師就可聯系必修五《項脊軒志》中的“后五年,吾妻來歸”、《陳情表》中的“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貧w課本,找到“原型”的講評課,會讓學生意識到“題在書外,理在書中”,也就不會將課本“束之高閣”。
(三)講評重“規范”
很多學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知識性方面的問題,而是答題時規范意識薄弱,尤其在回答閱讀題時,把想到的全在寫上,密密麻麻,缺乏條理性,讓閱卷老師“大海撈針”。高考評卷特別強調得分點意識,若學生表述含糊不清或不能切中要害,得分就少甚至零分。這就要求老師在每次講評模擬試卷時,一定要強化規范意識,避免使學生的“隨意”成為習慣。
當然,“教無定法”,語文講評課方法多樣,形式靈活,只要通過講評,使學生感到“考有所得、評有所獲”,我想都應該是一堂高效而務實的講評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滿詩書氣自華”。閱讀是學生攝取語文知識最重要的途徑,被譽為“學習之母,教育之本”。語文能力中,“讀”占鰲頭。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視。高中畢業生要有三百萬字的閱讀量,不是沒有道理的。問題是進入高三復習階段了還要不要課外閱讀?學生茫然,不少老師也淡然,甚至不以為然。
我以為,高三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
高三是人生的轉軌時期,學生、家長、老師都十分重視,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傳統應試觀念的影響,學校、家長、任課教師的心目中,語文只是“被打入冷宮的皇后”而課外閱讀往往被稱之為“看閑書”,于是一些教師、家長便禁止學生的一切課外閱讀,甚至包括課內閱讀,爭分奪秒大搞題海戰術,以期望通過多練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學生本人呢,由于沒有閱讀的習慣,不理解閱讀的目的,缺少閱讀的方法,課外書拿在手中只是隨意地翻閱,匆匆地瀏覽,收效甚微。漸漸地學生對閱讀也就失去了興趣。
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顯示,同學們最薄弱的環節是語言表達,包括閱讀中的主觀表述題和作文。追根溯源,學生有限的閱讀面、閱讀量和閱讀時間,不能不說是其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一味地做題目,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語文高考卷作文命題(從下列歷史人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霍金,文學人物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等10位人物中任選一位作為話題,任選一個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作文)就能得到啟示:那種沉溺題海,不屑閱讀的考生肯定是無話可說,即使湊夠了字數,也不會有獨到時的見解,分數自然也不會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們”為題,其中的一篇優秀作文寫了農民工這個群體,作為90后的孩子,能夠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的農民工身上,,可以說跟他課外大量的閱讀,深沉地思考是分不開的。
多讀能開拓視野,積累知識,培養語感,鍛煉悟性,提高閱讀能力;能了解社會信息,把握時代脈搏,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有鑒于此,新的語文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300萬字。
我們的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已經作了一定的閱讀,但距離新考綱的閱讀量還遠遠不夠。高三如果不能繼續堅持下去,將不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當然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時間就是分數。他們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去閱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課外閱讀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首先學生必須明確“讀什么”。針對高三備考要求,我以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閱讀。
(一)現代名家散文。這是近幾年來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重點內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識性強,且篇幅不長,學生不妨多讀一些,這樣能“怡情、博采、長才”。
(二)精悍的時事評論、小品文和中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文章往往切中時代的脈搏,針對社會熱點,立足激濁揚清,能催人向上,給人以啟迪陶冶。學生讀后不僅可以明知國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惡,樹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學習寫法之巧,于讀于寫都有好處。如:多讀讀《語文報》《青年文摘》《讀者》《時事》等,多看看電視上的“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紀實”等欄目。
(三)文學名著。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泵侨祟愖蠲篮玫木袷臣Z,閱讀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徑。當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閱讀大部頭的名著顯然不行,這就涉及到閱讀方法和閱讀量的問題。
其次要注意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要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閱讀目的和個人習慣等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讀者首先要看看目錄或前言,對內容了解個大概;然后有選擇有側重地閱讀。對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應該精讀;對于一般的課外書則可以用略讀方式,或選讀其中的部分章節或片段。而閱讀時應注意有一個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過程,即先對讀物由詞到篇章內容有個初步的感知,了解“寫什么”;進而把握讀物的思想內容、寫作技巧,體會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又是“怎么”寫的,可以從字詞句角度進行仔細揣摩體味。同時,要善于思考,善于動筆。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及時作好讀書筆記。這樣就會收到積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錄一些好的字詞成語、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寫讀書心得體會等等。
當然,對于高三學生,我們更提倡專題性閱讀。所謂專題性閱讀,即根據學生自己的閱讀興趣,確定閱讀對象,挑選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這種閱讀,講求的是學生自主性:自己的愛好需求,自己設計確定目標,自己選擇實現目標的方法,因而學生閱讀積極性往往很高,學習效果相對較好。同時,它能加強“大語文”意識,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為學生增長見識、提高能力、發展思維開拓廣闊的空間,于讀于寫都有好處。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種“空舊同”的作文顯然已經無法取得高分,只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個性化寫作才能脫穎而出。而專題性閱讀由于要求“讀得專”“讀得深”“讀得透”,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個性化寫作服務。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驗證。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蔣昕捷就是一個“專題性閱讀”的受益者,據說他平時酷愛《三國演義》,很多章節都能熟讀成誦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獲得了滿分。
總之,即使到了高三,閱讀不僅必不可少,還要加強,一味地做題目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在閱讀中積累,在閱讀中感悟,才能讀出語文的新天地、新境界。
從接高三教學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擔的責任,于是給自己制定計劃、暗下決心,一定要踏實努力的走好高三這一年?,F在到了學期末,回顧自己這一學期走過的路,深感獲益匪淺。
一、深入研究《說明》,學習先進的經驗,將理論與經驗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基礎知識,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作為標準和方向的《考試說明》,每年都會根據實際要求調整,這種調整或改動勢必會對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從而要求各學科針對說明進行細致研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斷的結合實際問題,有針對性的對每一個考點進行解讀,并分析比較與去年的差別,特別是結合高考試題分析,從而明確教學的側重點,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導。
二、細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雙基。學生總是抱怨語文課本對考試來說沒用,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對的。教材是一個載體,它包含了高考說明中的所有基礎考點,熟練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個跳板,只有從教材中拓展、生發,就能夠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試題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課本我們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
2.激發興趣,提高課堂質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緊迫性和肩負的責任感。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收獲。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激發興趣絕不是一個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夠的。因此我根據每一節課的知識點做好準備。注重知識點與高考說明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變通,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這些,讓學生明白知識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識,在理解中拓展知識。同時,再輔以課堂中的那些生成性問題,聯系實際生活和感悟,就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使用知識的能力;不僅是課堂上的,還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點,注重實效,抓好常規,注重平時積累。
高三的教學工作絕不是高一高二的簡單重復,特別是教材的復習,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所突破,緊扣大綱要求,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如文言文教學,不僅是掌握基礎詞語、用法和現象,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有規律的歸納總結,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這樣才能彌補原有的知識缺陷,掌握復習的重難點,從而有效的達到復習的目的。
對于專題專項復習要抓好常規落實。由于語文知識點多,分散廣,再加上記憶的遺忘性,就要求哦我們注意多積累,做好基礎知識和錯題的分類整理,為高考的最后沖刺夯實基礎。在落實上要加強課前練習,從字音字形成語標點語病詩詞鑒賞和名句默寫上做好,即對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精選習題,優化訓練,上好講評課。
高三階段是專項復習與系統訓練相結合的時期,要將學生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做題中去,就要精選試題,主要選擇那些有針對性、典型性、創新性的試題,同時試題要緊密結合考試說明。
在講評試卷時,也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難點突出,要結合考綱分析出題的類型、方向和趨勢,甚至明白命題者的考查意圖。這樣也能增強學生對考試的認識。
同時,還要講究解題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結合答案分析主觀題的答題步驟、術語和得分要點,全面提高學生的階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對于錯誤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鑒和學習。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提醒適當拓展,將那些同類但不同問法的試題集中歸納。
5.做好學情分析,對癥下藥。
通過定時練習來檢查我們在教與學上的不足和暴露出來的問題,對于這些,及時通過學情分析找準具體環節,然后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穩步提高的目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后學生的作業上發現問題。這樣多管齊下,最大限度的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的創設是高三教學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整個教學環節的重點。故人所說的“教學相長”就說明了這一點,教師的“教”影響到學生的“學”,同時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也會促進教師的“教”,而且師生關系的融洽影響整個課堂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多從自身反思,多與學生交流,以此來促進自己的教學。
其次,同事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可以補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師學習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學經驗。而學校整個大環境上從硬件設施上給教師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許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師成長和專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都是我們整個教學工作順利完成的保障。
當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經驗不足,也在教學中存在許多的問題。如課堂上會因為時間的不足和學生反應慢而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機會少等,我將積極發現并改正缺點。
經過一學期的踏實努力,取得了一定得成績,雖然成績不是自己滿意的,但自己對這學期努力的過程是無怨無悔。感謝領導的信任和老教師的的支持和幫助以及學生給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一如既往的奉獻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F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
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于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于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于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并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筑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游員和服務員。
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師生的擺位問題至關重要。如何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角色,是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筆者在教學實踐探索中認為,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扮演好以下這些角色:
一、導演目前,在眾多語文教改呼聲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方式已被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所代替。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訓獸式的活動。"要當好一名出色的"導演",首先要對"劇本"(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例如:在教《核舟記》時,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老師只作個別難詞上的點撥,重點在體會文中對"核舟"上人物的生動描寫。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自找搭擋,分別扮演蘇東坡、黃魯直及佛印,還有舟尾的兩個舟子的情態。學生的扮演情況怎么樣?這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老師也不要急于去糾正或評價。讓學生仔細觀察,創造條件激發他們發言,指出表演學生的優缺點。再請其他學生表演,在觀察與比較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又如,《變色龍》一課的學習,在學生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老師把課文編成小劇本,讓學生表演小話劇。老師適當指導學生的表演細節和道具運用,導演的角色在這里就充分地體現出來。再如《市長》一課,就是現成的劇本,更加適合于發揮師生之間導演與演員的關系,共同學好、演好這場戲。這樣一來,語文課就活躍起來了。這里最重要的是,學生要當好演員必須認真地研讀好課文。
二、舵手在實施語文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正確、熟練掌握《語文教學大綱》的內容,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在引導和點撥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讓學生隨意發揮,要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了老師沒有當好"舵手"的現象: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氣氛,鋪陳出許多問題,為的是更多地鼓勵學生。然而老師多是片面地運用了以肯定為主的教學原則。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會被一些熱情的稱贊搪塞過去,這無疑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造成消極影響。還有對學生的一些錯誤答問,不少老師顯得沒有太多的辦法?;蛘咧缅e誤答問而不顧,找別的學生繼續回答;或者簡單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論事地引發一番,不得要領,這里的老師也沒能真正領會到學生錯誤的答問到底錯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確的答案。以上這些情況,顯然老師不但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課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妨害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發展。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統得緊。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得到鍛煉、提高,老師當好"舵手"這一角色是很關鍵的。例如:組織學生討論"愚公移山的精神意義所在"時,就有不少學生認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開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發展經濟;甚至有學生認為愚公是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等等。對于這些同學的回答和討論,既要適當肯定,又要結合本文的學習目的,把同學們討論的共識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現實意義上來;而不要過分強調愚公的做法,對于愚公的具體做法還需要放回到先秦時期去考察。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學生無的放矢討論問題,從而鍛煉、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三、記者如今,學生作文的內容及體裁都呈現開放的狀態。話題作文是近幾年高考的考試形式。平時在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老師可就某一話題,讓學生說開去。這時,老師的角色就可以是記者,就話題有目的性地進行現場采訪。例如:關于"手"的話題,老師可以從"手"的形態、作用等角度采訪學生。有關"門"的話題,老師可從實在的門、虛擬的"門"等角度采訪學生。再如"樹"的話題,老師采訪學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種各樣的樹;有形的樹,無形的樹;有人栽樹,有人毀樹。人們為樹而禮贊,又為樹而嘆息。樹,寄托著人類熱切的希望;樹,蘊涵著人類豐富的感悟。提起樹,會有說不完的話語,會有自由飛翔的遐想。記者角色的扮演還可運用在課堂的點撥式、討論式等教學中。
四、主持人、裁判員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放在指導學生"自治"管理上,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性自學能力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十分重視學生的自立、自治。他還認為這種情況下的語文教學"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這樣一來,老師的角色扮演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又產生了新的變化。例如:語文課中的一場辯論會,老師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員(評論員)。一堂朗讀或誦讀課,老師同樣要擔當起主持人和評論員的角色。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就是要徹底改變"教師中心"的專制型教學機制,把教師能夠扮演的各種角色,靈活地運用到各種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同時,這也是遵循教學民主原則的重要體現。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怎么做。 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于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
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著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F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并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 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筑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游員和服務員。
回顧高三一年來的教學,會有一些反思,會有一些總結,會有一些經驗,會有一些感悟,也會有一些自己認為的不想有但又沒避免的遺憾。梳理一下思路,大致是這樣的:
一、基礎問題
語文最講基礎,基礎決定語文素質,基礎決定語文能力??墒呛芏鄬W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做題只憑自己的運氣:做對了,那是運氣好,老天有眼,天助我也;做錯了,那全是咱基礎惹的禍,本性如此罷了。結果不少學生包括尖子生,對基礎知識無力改變,想改變而不知所措,或不想用功?;A問題從字詞句的角度講,就是語法和一些常識性知識,從小到大該認識的字,該會背的詩,該知道的作家及作品,該會運用的修辭,該說好的規范性語言,因種種原因沒有做好,籠統地都叫做基礎差了。
回想教高一二年級時,學生對語文的基礎知識是不重視的,要求背的東西不能完成,要求讀的文章不能好好讀,字詞好象那已經是小兒科了,早在高中以前已經學完了,見到個把生字也不覺得怪,以為是作者賣弄字詞,不必在意更提不到重視以至逐一滅之的思想高度。到了高三才知道,乖乖, 高考考的都是這啊!我好悔啊!想當初要能把他們一一降服,何至今日啊?所以,基礎在一二年級很不起眼,不為人重視,不以禮相待之,結果到高三就積少成多,化零為整了,成了制約自己成功的大敵。
在訓練這些專題的時候,也就暴露出學生的軟肋。這些東西如果集中起來是非??菰锏模蛛y以磨得出來的,因此不少學生和教師認為補基礎部分真難啊。以我奉勸同學們基礎知識不可小視,要抓緊抓好,把他們消滅在萌芽狀態,以免后患,我再也不想聽見那句“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也不想看見某人摔頭打臉作痛不欲生狀了。
那么,基礎在哪兒?很簡單,它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而是能看見又摸得著的,基礎就在課本上。我們一年中對基礎知識的復習又脫離了課本,對課本中的基本東西只借助于資料,把課本這一很好的資料放在了一邊不管不問了。所以到了高三,很多學生就在意識里無形中有了一個暗示:課本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有人說基礎知識全在資料里了,要課本還有什么用?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資料能全等于課本嗎?資料上有課文嗎?資料上有在學習中記錄的知道信息嗎?資料上有自己已經付出的感情投資嗎?資料上有自己早已熟知的結構框架嗎?沒有。所以我在復習時要求我的學生把所有的語文課本都帶來,有的學生笑了,“要它何用?早沒了!早賣了!”我就會氣而不怒地說,你們“忘本”了啊!
我們雖然反復強調要學生回歸課本,可那只能是教師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而矣,學生們根本不把這話當回事,所以落實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事實證明,這一年的復習中,我的學生課本利用率是很高的,有的學生記不準某個知識點,就隨手取來課本來查,結果手到擒來,迎刃而解,大獲全勝。故我將此作為我的經驗想繼續使用,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效力,為我的學生們增分。
二、作文問題
作文作為一種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的重頭戲,一直為社會界人士所觀注。可是作文的訓練卻成了一盤沙,沒有目標,沒有規矩。如果說有的話,那我們的目標是拿高分,可是如何拿高分?只憑空喊是不行的,作文高分是要有實質性內容技巧性章法的,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導向問題,作文訓練變得急功近利。過去一些常規性訓練只好作罷,致使很多學生沒有學會走呢就開始跑起來,結果不言自明矣。有人說都是高考惹得禍。又有人說,高考住哪指,我們就往哪兒打,這話不錯,可是方法有錯。高考考材料作文,高一高二就開始練材料作文:高考考話題作文,高一高二就練話題作文。這不對,這不是學生的錯,也不是高考的錯,我想還是教師引導的問題。高考作文不論怎么變,都離不開其成為文章的基本形式。那文章的最基本的東西是哪些?不就是記敘文、議論文、散文或少量的說明文?不管怎么材料,無論怎樣話題,文體的形式章法還要有,還是要講究的。有人說那有的高考佳作就沒有文體形式而且得了高分甚至滿分怎么解釋?試分析哪篇文章沒有章法,哪個文章寫得不成樣子,“四不象”卻得了高分!
事實上高一的學生就開始話題了,一直寫到高三,大家都會想三年話題下來該是差不多了吧,或應該自信得想,一定可以了??墒歉呷膶W生寫出來的作文毛病百出,與要求差距甚遠,不是話說不成,理說不清,情抒不真,就是文體概念極差,不知如何記敘如何議論如何抒情,語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刻,根本談不上,大都犯了低級幼稚病。二年或說三年的寫作訓練練到哪去了?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覺得,高一二年級先把大架扎好再說,先練得個寫什么象什么,說寫記敘文就能六要素齊全,感情動人,真情流露;說寫議論文就能三要素一齊上,觀點明確,論據有力,方法多樣;說寫抒情散文就能形神兼備,左右開合,收放自如。練得個十八般兵器樣樣通,不精通也得能抄起來就用,然后才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一身是膽,不管他狼豺虎豹,全都收拾利落。
另外,語言的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是要文采的,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蔽恼乱腥丝渴裁??說理能服人靠什么?語言啊。一個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軀體怎么能招人喜歡?很多學生的基本框架很好,就是言之無物,或詞不達意,言不及心,表現力不夠,不能我手寫我心,語言匱乏是也。因此我們要求學生過好語言關,可從小的片斷開始練起,也可從一個詞一句話練起,借鑒他人或自出機杼,方法多多,但只要真、善、美即可。語言練好了,出口才成章,才能行得遠,才能招人喜歡,才能拿高分(我這兒又急功近利了)。
有時我們教師批改作文,改的就是語言,但學生的收獲甚微,用心不用心且不去說,但訓練不能有素,是誰之過?
再者,我認為我們現在學生寫作文,要做到二次重寫。在老師批改,范文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再經過自己的思考,重新構思,重新組織材料,就會有很大的收獲的。在這個方面,我們自己這么要求的,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收獲是比較大的。
摘 要:高三語文教學應正確地引導學生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以及對學生方法的啟發。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也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應精于講述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給學生解決問題留出時間,有助于啟發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教學方法 高三學生 語文教學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對學生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
一、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也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講述;2、大量訓練;3、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于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于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于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也可以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
摘 要:通過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本文從3個方面進行解析。
關健詞:復習;管理;教學質量
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如下理解和方法:
1 不能加重學生負擔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2 讓學生有所成就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F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 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 現實、 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3 加強管理合理指導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于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于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于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并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① 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 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 幫助學生構筑能力體系;④ 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游員和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