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05:0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經濟管理類論文:一、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1.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將逐漸涉及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當今的時代,是經濟時代,更是環境保護時代,農業的生產和再生產是和自然聯系在一起的,農業是和環境密不可分的,對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來說,農業本身具有的價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涉及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不但可以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領域,還可以促進農業傳統的思維模式轉變。
2.依據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我國的農業經濟格局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但是農業的外圍環境可能會發生大變化。例如,我國加入WTO、知識經濟的轉型,都直面的說明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特殊性質,這說明我國的農業經濟政策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3.我國的國情是小規模農戶經營的方式,土地條件具有較大的差異以及遼闊的地域性質,土地的制度和農業的經營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農業經濟管理學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實施的姣好,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將會出現巨大的突破。
4.我國傳統的城鄉隔離政策和經濟計劃體系,造成了我國農業經濟問題和外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增收問題,農村城市化問題等等。農業經濟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關鍵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應用以及注冊的研究等方面。
二、農業經濟管理學的發展和建設
我國的農業進入創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擁有扶搖直上的發展趨勢。但是,也出現了兩個老大難問題。我國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于的缺乏,農業的經營規模不是很大且比較散亂,基礎的農業和完整的產業鏈沒有形成,因此,農業的生產經營相對較為薄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從過去傳統的關注數量轉變為質量和數量共同發展,農業的市場經濟體現出了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和傳統的農業發展產生了矛盾。提高我國的科學進步,對農業的經濟管理要予以加強和重視,大力的開發人力資源,對于我國的農業結構要進行調整,對于農業的生產經營程度要進行提高,增強資源的產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農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問題,減少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成本,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自身的素質,這樣,才可以實現我國農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F代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注重實施學科發展目標,創新和培養出人才和智力支持,為了能夠解決相關的問題,必須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學經營管理方案。我國的農業如果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要具備以下因素。要鍛煉和培養出可以管理和經營的實用型農民企業家,要發現和培養出可以掌握農業發展的宏觀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養可以促進科學發展的研究理論型專業人員,只有達到了上述的條件,才可以實現將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進行結合。
三、結束語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都處在一個轉型創新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向更高的領域去探索。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進行培養人才,努力的創新適應新時代的國家發展作用,積極的配合國家經濟的調整和政策的發展需要,只有這樣,才可以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學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務全社會。
作者:劉思成 單位: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
1結合實際組織教學活動
根據本班人數,遵循自愿原則,設定團隊總數為5個,由學生自行組織團隊成員,并選出隊長。根據自身情況,結合隊友意見,自由的選擇活動主題,由隊員合作撰寫活動申請書。在申請書的格式方面,以自然科學的基金申請格式為參考,具體包括研究內容、創新性、立項依據、研究路線以及預算經費等項目內容。
此外,由于該教學活動具備社會實踐功效,因此在申請書內應加入風險性評估與可行性分析等內容。要求學生以作業的形式把申請書上交予任課教師,而任課教師則需對學生申請書進行審批,根據審批情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在討論中,選出較為優秀的項目,再由教師牽線、學生參與的方式,取得與村委會或者是農業企業之間的聯系,尋求合作,以實習的形式真正落實該項研究活動。每一個團隊制定出申請書之后,則可根據研究內容具體開展實踐性教學,鼓勵學生均能主動參與其中,于期末時組織學生答辯,計入總成績。而在答辯環節,要求臺下學生能夠主動提出至少一個問題,實現雙向互動目標。
2對教學活動呈現出的效果進行分析與評價
結合幾個學期實踐性教學效果而言,該項教學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領導能力與實踐能力,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專業實踐主要以模擬性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具備交叉特性,且在不同的國家,或者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實踐性教學方法與內容都各不相同。
在我國,許多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還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與條件的限制,其教學內容偏于單一性,不僅教師難教,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到有較大難度。為解決上述問題,鼓勵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農業的生產部門以及農業企業等之間的合作,建立合作機制,促使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對企業經理管理方式與成效取得初步認識,對國家關于農業方面的調控措施也進行深入了解。
3結語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強調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農業企業想要在嚴峻的競爭環境中站穩腳跟,就必須聘用專業型、綜合型人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旨在為社會培養農業經濟的管理人才,使其具備統籌兼顧的能力。
鑒于此,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要加倍重視,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以實踐性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方式,鞏固專業知識,為社會打造出綜合型人才。
作者:劉艷梅 單位:東營職業學院生物與生態工程學院
一、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
(一)需求的領域
1.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2007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爆F代農業是指處于一個時期和一定范圍內具有現代先進水平的農業形態。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基礎不牢、農業裝備落后、農民增收困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拉大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這一現狀要求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農村工作,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手段、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的現代化,實現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因此,要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就需要大量的既懂農業,又懂經濟管理的專門人才,來推進農業的信息化和機械化;通過加強農業科技應用與推廣,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2.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求“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探討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將是未來我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轉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當前,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建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通過城鎮化,將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并且為農民就業、多種經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統籌了城鄉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知識水平、新技術能力和懂經濟管理的專門人才投入進來,從而更好地為新城鎮的建設和新的市場秩序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需求的數量
從黑龍江省的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現狀來看,長期以來,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的知識結構重心偏低、農村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也不利于現代農業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據統計(黑龍江省統計年鑒2012),目前黑龍江省文盲率仍高達2.49%,每7000畝土地只有1名農技人員,每7000頭牲畜只有1名獸醫人員,每萬畝森林僅有0.53個林業技術人員。據課題組于2013年5月份對黑龍江省5個縣市(方正縣、龍江縣、雙城市、富??h和集賢縣)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鎮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學歷、高知識層次的人才;而大部分現有農民對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滿意,希望通過各種渠道得到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接受專業技能培訓,或者能有專業技術人員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
(三)需求的結構
當前,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新型勞動者。也就是新型農民,他們是未來農村人才的主體。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小農經營方式已經不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對于未來的農村新型勞動者的要求是熱愛農業、思想活躍,要有理想、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2.農村管理人才。目前,農村基層的管理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造成管理效率底下等諸多問題。據統計,黑龍江省的農村管理者中,中專及高中以下學歷者占到70%以上,領導干部中,中專以下學歷占60%。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村管理人員的數量提出新的要求。3.農村教育人才。只以高等農業院校作為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培育的主體,會造成培養數量少,結構對應不上等問題。而農村教育更需要本地的教育人才,通過就地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從目前來看,黑龍江省的農村教育人才明顯不足,并且存在著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二、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供給現狀
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供給,主要依賴于農業高校及相關的農業科研機構來提供,總體來說,供給形式包括人才培養、成人教育和農民培訓等幾方面。
(一)學生培養
學生培養指的是本??聘咝U帉W生培養,培養的機構主要指的是農業高等院校。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農業高等教育全面推進大眾化,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了各類農業人才。據統計,2011年,我國共培養本??飘厴I生數為608萬人,按照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例來看,占全部畢業生人數的1‰左右,也就是說每年畢業人數不到1萬人。黑龍江省開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院校只有3所,分別是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每年畢業人數有200余人,即使加上碩士博士也只有300人左右。
(二)成人教育
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培育人才的另一種主要形式是成人教育,培養對象主要是農民、基層干部和農民企業家等。首先,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因此,農業高校將培養重點放在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高學歷農民上;而對于基層干部和農民企業家,也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進行深入培養。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針對基層干部和普通農民,學校開展了“村村大學生”計劃,爭取為每一個村莊培養一個農民大學生;針對農民企業家和其他農業基層干部,開展了MBA和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計劃;針對其他農業行業的人才需求,開辦了網絡教育、函授教育、職業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班。近年來,為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獲得了一致好評。但是,從供需角度來看,成人教育的供給還遠遠不夠。雖然黑龍江省農民培訓數量一直保持一個較大規模,但農民受培訓的比例卻是逐年降低。根據歷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黑龍江省統計年鑒》及相關政府文件統計,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民比例從2000年的11%下降到2012年的5%。另一方面,農民高等學校的師生比例也極為不協調,2012年農業高等學校師生比為1∶13,農民技術培訓學校的比例更是達到了1∶372,教師資源嚴重不足。
(三)社會培訓
社會培訓是另一種主要的人才供給模式。在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上表現為農村經管領導人才、新型農民的培訓。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及教育資源優勢,主動與地方共同承擔培養一批能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農村優秀黨政領導人才和農村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人才隊伍。這種培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圍繞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科學種田、合理經營,努力實現既能高產量、又能高效益,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共同進步;二是面向新型城鎮化要求,圍繞農民轉崗就業要求,進行轉移培訓,建立培訓基地,使農民掌握市場經營等能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和整體素質。據歷年的《東北農業大學科技資料匯編》的相關數據統計,黑龍江省高等農業院校已培訓各類農業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員100多萬人次,其中省級、市級農業領導干部10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20萬人次。
三、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供求中存在問題分析
經濟學上的有效供給,首先是指能夠帶來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產品供給。它不僅要求產品在品質上適應于市場需求,而且要求產品在價格上與購買者的支付能力和現實購買欲望相適應。如果一種產品不具有真正的使用價值,那么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給。因此,質次價高、與購買力不相適應的供給不是有效供給。在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供求中,有效供給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這種“有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量“有效”,也就是需要人才供給的總量大于人才需求總量;二是結構“有效”,也就是各類別人才的供給與服務也要相對應和均衡。而從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供求分析來看,存在著兩大問題,分別是供求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
(一)供求總量失衡
從供給總量的縱向變化來看,黑龍江省的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取得很大的進步,首先,體現在高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逐年增加上;其次,反映在對農民、農業企業家和基層干部的培訓數量上。但是,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相應人才。也就是說,需求的速度要遠遠大于供給增加的速度。首先,從農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上來看,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受高等教育程度極低,而高校供應數量增加很慢,并且一些“對口”專業的學生并不會真正到農村或農業系統工作,導致實際人才供應數量很少,總量上不能適應需求。據課題組在哈爾濱市農業高校的調查,愿意去農村就業的大學生只有40.1%;其中,農村籍大學生占整體的73%,但畢業后愿意回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只有占43.2%。其次,從農村和農業系統自身人才培養來看,大部分的具有培訓和深造意愿的農民、企業家和農村干部,并沒有更多機會。據課題組調查,80%多的農民都有著繼續深造和培訓的要求,但只有不到5%的農民能得到培訓的機會。
(二)供求結構失衡
從供求結構來看,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存在著結構失衡現象,主要體現在農業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培訓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訓內容和社會需要的不一致等方面。
1.專業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作為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主要機構的農業高等院校,培養出的人才卻不能“適銷對路”,出現供給錯位的問題。在人才培養方面,總是受社會就業的方向的干擾,大力發展了社會熱門專業,而忽視了自身面向農業、服務農村的定位和功能。最終導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形式和實踐等都不能滿足學生畢業后立刻投身農村建設的需求。
2.培訓資源的分配不合理
在對農民、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業企業家進行的培訓中,由于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普通農民受培訓的機會很多都被侵占,而接受專業培訓的往往是基層干部居多、農業企業家居多,甚至,部分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培訓機會,而最終目標只是通過拿到一個學歷獲得更多出頭的機會。例如,針對東北農業大學“村村大學生”實施效果的調查結果顯示,73.4%的被訪農民居然不知道有這個計劃??梢姡哂信嘤栆庠负驼嬲哂薪洜I管理才能的農民并沒有得到更好的培訓。
3.培訓內容和社會需要的不一致
農業高校及相關機構培訓農村人才的內容貧乏、方式單一。例如,許多農業高校囿于傳統教育的精英式人才培養觀,過于注重理論研究,而忽視應用研究;在對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常常開設一些與實踐要求、與社會需求相差甚遠的課程,培訓的“供”與“求”存在著明顯“錯位”現象。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從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供求分析可以看出,該類人才供求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包括:從供求總量上來看,存在著供不應求現象;從供求結構上來看,存在著專業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培訓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訓內容和社會需要的不一致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要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以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為主要任務,以農村農民為對象,進行基層招生,培養具有農民身份的大學生;又要培養出獻身農業的“落地型”人才,使他們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帶頭人和領路人,并采取措施鼓勵這些通過培訓擁有高文憑的農民畢業后回家鄉,投入家鄉建設。把農民培訓正規化,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體系,建立農村基層干部、技術骨干和重點示范戶的培訓網絡。通過農業科技園區管理、中介服務等方式,開展培訓,通過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
(二)加強政校、校企之間的合作
應根據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的具體要求,統籌利用農業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行農民和農業企業家等的非學歷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可包括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營銷方式、農業企業管理等。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政府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為高校提供各種政策優惠,而高校要培養農村緊缺的經濟管理人才;政府還可以引導農業高校與地方相應的企事業單位合作,為高校學生和培訓的農民提供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和實際技能培訓的基地。
(三)完善公共政策,并向農業高校傾斜
一是從經費上支持農業高校及相應的農民培訓機構的發展。要將農業高校建設納入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統一規劃體系中來。設置農業高校培育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專項經費,重點進行培養。二是制定農業高校的土地征用、稅收優惠等政策。具體可借鑒美國的贈地運動,提供為農業高校贈地、進行稅收減免和特殊學員的學費減免等措施。三是制定面向農村農民招生、辦學的優惠政策。加大農業高校對落后農村地區的定向招生優惠力度,對于落后的農村地區緊缺的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要適當增加名額、減少學費征收、加大獎學金力度,以促進農業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
作者:余志剛 黃鳳 李翠霞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現代化
隨著我國傳統農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目前農業經濟管理的理念已經滲透到農業經濟,以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管理中也更加注重農業產品質量,重視對農業產品的深加工,同時更加注重農業生產中的環境保護,關注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就需要讓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更加現代化。
2.信息化應用更加廣泛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改變了各行各業的工作模式。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中的信息化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化逐漸滲透到農業經濟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是農業技術成果轉變為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動力,也有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提高農民經濟效益。推行農業經濟管理有助于提高農業管理水平,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措施,大力提高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農業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僅能夠為農業經濟、生產和管理提供服務,還能夠為農業經濟政策提供支撐。農業管理信息化是提高農業經濟的重要手段,也能促進農業科技的開發和利用。
3.農業經濟日趨產業化
農業經濟產業化帶動了農業產品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出臺農業合作政策后,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與農業經濟相關的各種中介服務機構也發展迅速,通過利益聯結在一起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一些大型企業實現了農業產品生產標準化,大大提升了農業產品質量,很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為大型企業的生產供應提供了保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水平。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產業化中,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管理的經濟效益。
4.管理體制不斷創新
農業經濟體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也只有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障礙。政府部門應該增強對農業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應的保護制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大力推廣各種高新農業技術,逐步調整農業經濟戰略結構,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大力培養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并且積極推動農業經濟體制和農業技術創新,這些措施都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建議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對此我們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
1.提高農業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在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增強農業經濟管理,首先必須提高農業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推行規范化的農業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定期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教育和培訓,講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讓農業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保障,農村經濟發展中應該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推動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在建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轉變農業發展理念,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轉型,進而改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其次,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開拓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的多元化發展。第三,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進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3.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政府部門應該建立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有效統籌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調節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妥善解決人民群眾內部出現的沖突,及時糾正損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同時政府部門應該積極轉變自身職能,推行服務型政府建設,以此促進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4.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強對農業科技的市場監督和管理。目前我國的農業科研經費在農業生產總體投入經費中所占的比重還很低,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通過多渠道籌集農業科研投入經費,促進我國農業科研的發展。明確農業科研在國家公益事業中的作用,明確規定各級部門在農業科研推廣工作中的職能,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投入管理機制,保障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業技術成果的應用推廣給予一定的鼓勵。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升廣大農民的整體科學素質,加強農業科學技術培訓,針對不同層次人群制定多樣化的培訓方案,擴大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范圍,大力提高農民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培養具有現代農業技能的新型農民,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農業經濟管理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關部門應該努力提高農業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此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桑玉麗 單位:河南開封縣農業局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信息無法滿足不同受眾的多種需要。
不同的農業信息產品的使用者,他們對農業信息內容的準確性、及時性和質量要求都不一樣,因此農業信息產品的提供者也必須根據受眾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網站能夠提供的農業信息大多是一些新聞時政和農業科技類信息,以及轉載其它網站的信息,市場前瞻性和綜合分析能力不強,關于地方農業經濟的信息較少,不能體現區域經濟特色,無法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滿意的信息服務。
2.農業信息基礎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國農業信息化是近幾年才受到關注并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工作,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我國農業系統的信息基礎工作水平低,缺乏專門的信息技術人才來提供技術服務,特別是既深入了解農業知識又能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十分匱乏。調查顯示,現服務于我國縣、市兩級基層單位中,從事農業農村信息工作的人員,大部分都不具有計算機網絡相關專業本專科學歷,很多都是從農業類專業畢業后通過計算機網絡知識的相關培訓而轉到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專門的計算機知識的技術性人才,從事農業信息工作的人員只能從事一些初級的信息資源采集和工作,對一些農業信息還不能進行深度開發,使大量信息資源得不到利用,嚴重影響了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步伐。
3.農民的農業信息化能力不強。
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再加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使得農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農業信息意識和利用農業信息的能力較差。此外,很多農民在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沒有接受專業的信息化培訓,計算機水平較低,無法有效依靠網絡獲取和農業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阻礙了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網絡信息平臺的構建,對我國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管理的應用與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二、加強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具體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級政府要把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切實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各相關負責部門要密切配合,盡職盡責,共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各級政府應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認識承擔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投資主渠道的職責。同時,政府要在政策、人員、資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員和資金保障。其次,各級政府必須盡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農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確保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要加強對農業信息化相關政策的研究,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國特殊情況的農業信息化政策支持體系,使農業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調整我國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政府還要組建專門的監督隊伍,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確保資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設不當等原因而造成資金浪費的情況發生,嚴厲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的滋生。
2.加強農業經濟信息網站建設。
農業信息網站的工作人員要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信息需求,加強高質量農業信息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優化農業信息資源的交流與整合。根據農業信息資源接受者的不同,對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和處理,從而既能保證農業信息資源的完整、準確和實效,又能滿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站信息的交流與制度,加強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強對農民與工作人員的培訓。
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歸根到底是農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農村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主體。農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并決定著農業信息化實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從根本上說必須加強對農民信息意識和信息知識的培訓,采用多種方式來充實農民的農業知識,普及計算機相關知識,提高農民對農業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還必須對農業信息化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通過網站知識推廣和遠程教育培訓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員的業務水平,從而建立一只專門的優秀的農業信息服務隊伍,充分發揮其在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還可以制定又會政策吸引信息專業知識的人才參與到農村的信息化的建設中來,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化信息人才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有力保證。
4.加強農業信息網絡與傳統媒體的合作。
盡管信息網絡在資料的收集、處理、分析和存儲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它以其強大的交互功能,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有效地進行信息傳播和資源共享。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農民網絡的覆蓋率還比較低,而傳統媒體也以其覆蓋面廣、形式直觀、傳播迅速的優點依然贏得大部分農民的堅定支持,現如今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傳播方式依然是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農業信息服務,還必須加強與傳統媒體的合作,讓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農村信息服務中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
作者:何亞玲 單位:宣威市來賓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1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新變化
1.1當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經濟轉型期間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農業產業鏈上,特別是隨著工業反哺農業的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打破了傳統的農業學科研究,而更加重視對農業經濟生產全過程的研究。產品的精加工、綠色生態林業、農產品的安全質量、農產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將成為以后農業經濟研究的重點。
1.2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質性的改變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城鄉經濟發展結構逐漸瓦解,城鄉一體化成為了當前城鄉結構的主要趨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將在經濟轉型期間得到高度的重視,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普及,城鄉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將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一個重點。
1.3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這直接導致了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將重點放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上,并且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思維方式革命式的顛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和目前國際上農業比較發達的國際相比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國家化帶來的挑戰,這將成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2積極面對新特點、應對新變化,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2.1差異化學科戰略
考慮到上述筆者所闡述的農業經濟轉型期間的兩大特點以及給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三方面的新變化,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研究的過程中要認識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差異性的學科戰略,即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戰略調整、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三個方面。還要對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過程進行系統的分析,加大城鄉之間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對農業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維護。
2.2科研人才戰略
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要根據學科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科的實際內容和需要有選擇地按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需求進行有相對性的人才培養。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方面的教材進行不斷的更新與調整,同時也要根據研究的重點轉變而對科研人才的培養方向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將研究重難點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到具體的科研人才的培養上。同時國家也要不斷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出臺更多有關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養的力度。
2.3學科互補性戰略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是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以及數學、金融學、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在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過程中不能夠將這些學科進行分割研究,將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涉及到的重難點知識作為核心內容來進行綜合的研究分析,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管理現象的過程中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目的。
3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經濟轉型期間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筆者從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出發進行分析,要想解決一些經濟轉型期間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制約的問題,就必須集合廣大農業經濟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的總結經驗,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經濟轉型期間的發展指明道路,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馬維東 單位:九臺市土門嶺林業站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概述
由于目前我國農業還是以資源為主要發展,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運用程度比較低,因此提高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發展有助于加快農業由單一的傳統模式向科技化信息化轉變,增加農民的收入,改變農業發展中技術信息以及供求信息匱乏滯后的現狀。應充分發揮農民在市場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市場中的各項發展因素,做好經營決策中的各項發展,達到實現增收的目的,從而滿足市場農業對于農民的各項要求。
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實際運用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活動之一,與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并且已成為農業發展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我國的農業資源在類型上比較多,且在種植經營中的差異較大,因此,了解我國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化經營管理的力量,推進新農業農村在經濟方面的發展。
1、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特征
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發展主要在于農業資源和農產品生長環境信息化、農村經濟經營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村市場發展信息化以及農業技術教育信息化和農業發展政策法規的信息化。其特征表現為以高科技的技術以及信息產業為依托,實現以高新知識和最新技術、設備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大力改造。其次是在農產品發展的內部以及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間進行信息化的互相滲透。當然,信息化技術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規模經營,以及引導農業經濟向集約型發展,由此來降低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的成本,提高農業發展的綜合效益。最后,在原有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引進經濟發展的競爭機制,使農業發展在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具有競爭性,尤其在高新技術的引進、新產品的研發利用、經營方式及渠道方面實現優勝劣汰,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
2、如何進一步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要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首先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中政府對于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職能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導地位,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實行統一規劃和合理分工,增加資金的投入和政府統籌性的管理。其次對農業經濟管理實行資源的整合,加強不同類型的農業經濟合作,提升農業經濟中的信息化服務水平,建立農業信息以及農業經濟管理的交流共享機制,規范農業經濟信息的標準化,逐步來推進農業信息系統化和資源共享化的集成整合平臺,實現農業經濟數據的共享。重視對農民的知識培訓和農業信息服務隊伍的建設。尤其對廣大農民的知識培訓以及現代化高新技術手段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在農村進行知識信息教育的普及,對于提高農村經濟的科技發展和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當然,加快建設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也是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做好農業信息化網絡和傳統媒體在農業經濟等方面的結合也尤為重要。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是農業發展中的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農民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隨著信息化和產業化的大力發展,我們應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技術,與時俱進地發展信息化農業經濟,與國際農貿經濟接軌,提高農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結語
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是我國當下農業發展的重心,實現農業經濟信息的共享,加大農業發展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快農村信息化共享平臺的建設以及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是當下農業發展中的首要問題。農業經濟互聯網建設、信息化基地建設和信息化服務團隊建設是農業經濟管理實現信息化的關鍵。
本文作者:王強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新安鎮政府
一、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新進展
(一)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擴大
1.農業經濟管理將延伸到食品科學及相關方面
過去的農業是“保障性發展”,而如今它已經跨越成為“促進性發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兩點:1)傳統的農業部門呈現縮小的勢態;2)農業中的一些問題正在改變,如農產品產前、產后的各個環節問題,尤其是在農業中出現的結構性問題,農業的產后環節比原先更加重要,諸如農產品加工、流通、標準化、質量與安全等問題將越來越重要。
2.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互相滲透
如今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同時也是環境時代,由于農業自身是自然和經濟再生產的結合體,與環境聯系密切,事實上,農業在自然保護和生活舒適性保護方面的作用尤為重要,換句話說,就是農業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其它產業所不具備的功能。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和知識滲透到農業經濟管理研究中,不僅僅充實了這一學科的研究領域,也將改變傳統農業經濟的增長模式和農業經濟管理的思維方式。
(二)農業經濟政策研究仍占主導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預料的時期里,我國小規模農戶經營模式變化不大,然而農業經濟的外部環境卻發生著明顯的變化,例如上述的市場供需變化、加入WTO、知識經濟等,這些情況表明我國農業經濟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我國農業經濟的應用和政策研究具有巨大的潛力。隨著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也發生了改變。
(三)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
1.隨著傳統農業部門的逐漸縮小和農業涉及問題的逐漸增多,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促進性發展的新階段。對于農業經濟的管理開始滲透到農產品產前和產后等各個環節。尤其是諸如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深加工、食品質量與安全等產后環節,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2.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注重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由于農業本身就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相結合的產物,與環境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在環境保護和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農業有著其他行業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向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的滲入,傳統農業經濟增長模式以及農業經濟管理的思維方式也將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3.現如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逐漸明顯,農業也不例外。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各國對于農產品的國際化自由貿易都持謹慎的態度。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大國,在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缺乏,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4.傳統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是土地報酬遞減規律。而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知識資本不僅不會在使用中減少,而且會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識資本遵循的是遞增規律,這無疑會對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提出挑戰。因此,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新的概念和方法將會被更多地引用到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當中,并會對傳統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遞減規律造成嚴重的沖擊。
二、農業經濟管理與政策建設的發展建議
(一)突出農業經濟管理與政策特色
當今的農業經濟正面臨著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雙重挑戰,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諸多難題,三農的問題互相交錯并且非常復雜,除此之外,還需要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來研究農村工業化、農業集約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只有通過認真的科學研究和創新,才能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才能夠正確地處理農業生產專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相互作用關系,才能夠正確地建立合作經營、股份制經營、股份合作制經營、農戶經營的多元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制度和經營模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二)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與政策團隊的建設并提高其科研水平
深化教學改革要有鮮明的學科特色,歸根結底就是要提高整個學科的隊伍水平,擁有一支強大而有質的學術團隊和人才隊伍。因為建設和發展農業經濟管理是需要學術團隊的支撐。目前這樣一個知識結構的學術團隊首先有一個知識相互借鑒、中西融合、前后貫通的問題,應該有意識、有步驟、分層次地對這個學術團隊進行培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理論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農業經濟與農村經濟的向上發展。
(三)培育農業經濟管理的學科融合的新增長點
不是在原有基礎水平上的補缺和填平,也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建立在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對學科的升級和發展。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技術向高度綜合化和整體化發展的產物,它呈現出各學科聯合攻關、學科思想相互補充、學科邊緣的拓展、產生橫斷學科態勢的現象。
本文作者:徐彥霞 單位:曹縣桃源集鎮人民政府
摘要:
本文重點概述了建設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措施,以期為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措施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經濟也得到有效發展,農民對土地的利用率要求發生了改變,既要滿足溫飽供給,還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及產量,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因此,為了確保我國農業經濟向著健康方向發展,需對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行思考,全面了解、分析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趨勢,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得到持續性發展。
1建設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信息化的廣泛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生活之中。農業經濟信息化規模持續擴大,并逐漸滲透于農業經濟各環節中,而要將農業成果轉變成農業生產力,還需發揮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1.2優化農業資源配置
改革農業資源配置方式,增強信息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農村與城市、國內與國外間的信息交流,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使農業資源得到更為合理的利用,農業經濟得到快速、全面的發展。
1.3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農產品存在較為分散,想要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綜合競爭水平,首先就要規范市場,建立符合標準的現代化市場,使群眾能夠買到放心的農產品。農業管理實現信息化,不僅便于收集、整理農業生產及農業科研方面的信息,還可以為農業經濟及生產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使農業科技得到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持續性發展。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信息化基礎設備不足。需要增加設備的投入應用,完善城鄉農業信息化。增加信息網點,讓農民與時俱進從網上了解農業信息,并建立農業技術交流群,實時農業經濟發展相關信息。二是缺少信息化服務人才。由于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度不高,致使農業經濟管理無法真正滿足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應加強培育農業信息化技術人才,使其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操作的同時兼備專業的農業知識。三是信息化資源轉換方式不靈活。當前可選擇的交流工具有很多,能在短時間內了解各個地方的新聞,但是關于農業經濟信息方面的資源卻較少,大部分農民很難有機會得到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指導。四是農民信息化意識較為淡薄。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對新事物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3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網絡
網絡是接收和傳播信息的載體之一,要想實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需先完善信息化網絡。有些鄉(鎮)城市還未通網絡,政府應給予支持,帶頭建設信息化網絡。只有獲取有價值的農業信息,才能對農業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以此作為農業經濟管理決策的參考依據,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體系。
3.2加強農業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一是農業經濟管理的市場調研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收集與整理,然后根據收集的數據對市場動向進行分析。二是在經濟管理中農業資金分配上,需要了解每一個生產環節的生產信息,然后根據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最后確定出農業生產資金的分配方向與分配方式。三是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技術,如種植、飼養技術等相關資料進行查詢和學習,然后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
3.3培養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推進信息化建設時,需要增加推廣力度,大力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經濟信息化人才,同時,鼓勵農民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并參與到基礎信息化技術的管理中來,要以能力為主、學歷為輔,培養一支高素質、高修養的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隊伍,以利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長遠發展。
3.4發揮政府職能
政府要充分重視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鼓勵農民參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將信息化建設落實在每處,整合各種資源,優化分配,增強農業經濟信息管理的全面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4結語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加強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完善農業信息化網絡,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積極發揮政府職能,通過先進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管理技術,有效提升農民經濟收入,確保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作者:楊建文 單位: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
摘要:新農村大背景下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概念,對農業經濟管理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管理策略
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逐漸重視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這由于農業經濟在農村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能促進農村社會的有序和諧發展,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還對農業和農業經濟有質的飛躍。
一、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農業經濟管理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而言,農業經濟管理是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基于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區域性經濟指導方針、新農村建設大背景下的管理行為。狹義而言,農業經濟管理是基于當地的環境條件、市場經濟規律及當地人文特色發展的農業經濟的管理行為,與宏觀廣義管理不同的是,狹義的農業經濟管理更強調的是特色性和區域性,是對特定農村地區生產要素的整合、計劃、發展、調配的過程,并使用信息化和產業化的模式促進生產方式的更新管理。
二、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1、現代化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要求農業經濟發展向著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經濟體現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與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不同,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更具敏銳的市場眼光,現代化的經濟管理的發展重心由農業經濟的質量管理向可持續發展管理傾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管理理念貫穿著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方面面。
2、產業化
農業經濟管理逐漸向著經濟產業化管理理念轉變。隨著國家對農業經濟指導方針政策的增加,農業經濟合作發展的經濟模式得到極大的推廣,這就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集成化、產業化,形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因此,經濟的發展模式促進了經濟管理方式的轉變,向著產業化管理模式發展。
3、信息化
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應用和信息技術的引入。構建新農村的過程中,計算技術發揮了巨大的積極意義。而信息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途徑,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向著信息化邁進。這就促進了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更具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經濟的管理。
三、農業經濟管理問題
1、管理意識落后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領導對此足夠重視,已經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政策。然而在農業經濟管理的執行隊伍中,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針對國家的指導原則進行管理,并未突出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性,也未因地制宜,制定本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模式。不僅如此,部分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脫節,仍然秉承計劃經濟的理念,不能與新農村建設背景相適應。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重要制度,對管理行為有著制約和指導意義。然而,缺乏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現行的管理體制并不適應新農村建設背景,還存在守舊、陳舊的管理體制,這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管理的效用發揮也有消極的影響?,F代化的農業經濟要求與市場與時俱進,缺乏對生產要素的調配、整合、發展的現代化完善的管理體制,生產要素不僅不能全面系統的循環利用,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有序的開展,制約了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模式滯后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方式對制度的執行,體現著管理者的思維?,F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和現代化,要求管理人員使用計算技術和信息技術對經濟的運行情況分析、研究。然而,存在著管理模式滯后的現象,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運轉,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采用紙筆記錄并進行數據管理,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缺乏,信息的傳遞、存儲、運輸、共享并未達到最優狀態。即使農業經濟管理配套了足夠的信息技術設備,并未轉變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配套硬件也成為了閑置的固定資產,無法發揮作用。
4、管理隊伍專業素質低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關系著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處在基層,管理人員隊伍的專業化素質普遍落后,管理人員隊伍的組成結構傾向于老年化,這部分管理人員思維陳舊,思維更新速度較慢。同時,由于受到知識結構的制約,管理人員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敏銳度不高,無法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農業經濟走向判斷,還存在著盲目管理,不基于客觀規律做出了錯誤的經濟發展政策,導致了農業經濟極大的損失,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弱
農業經濟的發展管理不僅僅是依據宏觀的經濟發展思路來指導,更是基于當地經濟的客觀規律來提出促進當地農村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然而,部分管理人員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并未深入到群眾中去,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僅僅依靠理論政策,實踐性指導非常缺乏,對政策的執行能力有限,管理僅僅是表面文章不具實踐性,是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效管理的。
四、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1、重視管理職能,轉變思想
農村經濟管理簡單的說是以國家的經濟政策方針、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環境為依據的管理活動。具體的說就是結合當地的市場經濟條件以及市場環境,并以國家在經濟上的政策方針為指導,確定未來的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最重要的對信息化再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產資料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不同環節進行計劃、決策、控制以及組織協調。使農業經濟的發展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要求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履行應有的管里智能,強化管理人員的農業經濟管理責任與義務。當地政府應時刻強調對農業經濟發展管理的重要性,通過開會下鄉檢查等方式,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通過培訓和學習等方式,轉變管理人員的思維方式,改變傳統守舊的管理思想,樹立系統、全面、創新的管理理念,明確管理人員的崗位智能,使管理智能更具體、更細化。
2、創新完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綱領。首先,領會國家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統籌性指導意見,吃透國家政策綱領。其次,制定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制定可行性的發展方向,因地制宜,遵循當地市場經濟規律和當地環境條件客觀性。再次,建立創新的管理體制,明確管理體制的現代化,尤其建立有特色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合理配置生產要素資源,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人力資源情況、氣候環境條件等,創新制定區域性鮮明的管理制度。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合理的規劃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關鍵、管理體制是保障。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為發展中心,并轉變管理模式,對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改革,農村經濟制度進行創新,建立一個完善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第一,使農業發展的理念得以改變,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而使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得以轉變。第二,通過深加工來轉變農產品的形式,拓展銷售市場;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發展;第三,讓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予以提高、農業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得以提高,從而使農業的競爭力以及農村經濟得以增強。
3、構建管理隊伍
管理人才是農業經濟管理重要軟件資源。壯大農業經濟管理的隊伍,改善管理隊伍的人員結構迫在眉睫。一方面,重視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包括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理念把握和現代化技術設備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年輕有為的管理人才進入農業經濟管理的基層工作前線,為管理隊伍注入創新、青春的活力,同時,用優秀的管理人才帶領管理隊伍增強對是經濟發展規律的敏銳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4、轉變管理方式
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遵循客觀規律,與時俱進,轉變經濟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產業化發展管理方式。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要求建立產業鏈,這就需要管理人員協調農民、市場、企業的三者關系,促進生產、加工、出售各個環節的可持續性。第二,信息化發展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物質投入,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發展,要素的分配和資源的利用、共享可以通過建立信息資源平臺實現,達到信息數字化處理的管理方式。
5、強化執行力,利益協調機制
一是農業經濟的管理需要深入基層,基于當地的環境條件和客觀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政策,指導當地的經濟發展。區域性的經濟發展指導政策和方針要強化對其的執行效力。二是做好農民的利益協調機制,農業經濟的發展要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用科學手段解決農民的經濟糾紛,暢通農民利益訴求的渠道,豐富農民的現代化生產的技術能力,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巖 單位:通化市園藝研究所
[摘要]富源縣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東部,國土總面積3251平方公里,縣內總人口79.46萬人,其中約90%為農業人口,再加之地區相對濕度偏大、雨熱同季、干濕分明、光照熱量條件良好,這也為其農業經濟建設帶來諸多利好。在當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富源縣農業經濟管理也從各個方面落實工作,并深入研究,希望為地方農業經濟繁榮發展增加有利砝碼。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機制;優化對策
富源縣現代農業發展在我國“十三五”規劃以后已經基本確立,它基于地方優勢農業產業,分別在糧油、魔芋、畜牧業、漁業、經作產業、農業機械化產業等方面做到了專項規劃,基于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量,為縣內農業經濟管理規劃出以糧食安全為主體、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以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為目標的農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了對富源縣現代化農業事業推進的有利保障。
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富源縣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頭等大事。以富源縣為例,它就基于地方政府各個部門展開了三農事業,有效推動了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完善過程,并基于各項惠農政策及保護制度為農業經濟管理制定對策,對農業體系、技術設備、農研水平等方面加以調整提升,希望進一步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抗風險能力,迎合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目標,實現對農業經濟管理過程的有效優化。截止到2016年底,富源縣全縣借助多元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已經實現了45.48億元的農林牧漁總產值收入,比2015年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7000元,增長17.3%,農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富源縣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做法
為了跟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完成“十三五”規劃,富源縣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也做到了多方面著手問題,希望從多個角度來實現地方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為此,文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2.1農業經濟管理實踐優化對策
2.1.1增強農業經濟管理基礎
富源縣一直以來都在推進興水工程,希望成為“興水強縣”,現如今每年縣財政預算都達到4000萬元以上,專門作為水利建設的專項資金,重點解決地方飲水難問題,這也是富源縣農業經濟管理的第一步。從2012年開始,縣內地區4年來共建成水利工程280件,平均每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都達到25萬畝,蓄水總庫容也超過12000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過17000萬立方米,解決了當地4萬人口的飲水問題。再者,富源縣也在不斷推進交通建設,希望推進以通鄉、通村公路為主要核心點的農村路網建設,為農民解決出行難問題。到目前為止,富源縣在交通路網建設上已經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以上,建成了水泥柏油道路498公里,基本實現了全縣124個行政村全交通路網覆蓋,為地方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2.1.2增強農業經濟管理項目
富源縣畜牧業是地方重點農業產業,目前縣財政每年都投入2200萬元用于扶持大河烏豬農畜產業發展,建立養殖小區(241個)和萬頭豬場(12個),大力發展規模戶(1130戶)。另外在地方藍莓產業發展方面,富源縣每年投入300萬元以上,希望將寨子口藍莓作為地方示范種植項目來打造全省最大藍莓基地。為此,當前縣內已經種植藍莓13000畝,總產值超過6000萬元。以上項目都從局部產業發展輔助促進了富源縣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為地方農業經濟機制改革奠定了扎實基礎。
2.1.3增強農業經濟產權制度改革
2016年之前,富源縣已經對縣內202.47萬畝集體林地確權發證,總計發放林權證11.1萬宗、10.11萬本,覆蓋11萬農戶。另外還包括了流轉林地38宗550萬畝,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2.8萬畝。在此基礎上,地方農業經濟也推進了專業化經營步伐,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個,種養殖協會18個,這些都實現了富源縣農業金融改革的有效推進,保證了云南省三農金融服務的改革創新步伐[1]。
2.2農業經濟管理機制優化對策
在促進局部農業產業實踐優化后,富源縣地方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也在不斷優化,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2.2.1富源縣已經開始健全并逐漸適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發展新機制,具體來講基于兩方面著手工作。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來積極推動農村地方土地流轉制度,實現不斷創新。為此,富源縣農村骨干勞動力也在逐漸向城鎮地區轉移,希望共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工作。該工作的主要目標就是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確權與等級工作基礎上來實現依據民情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體系更新,推動征地改革與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并對納入到城鎮建設用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項目進行嚴格規范。為此,富源縣還實現了對農村承包管理信息網絡的有效管理優化,希望利用先進網絡技術來提升土地集約化高效利用能力,做到對地方農民群眾合法土地權益的切實保障。
2.2.2富源縣政府也在農村生產資源集約化經營模式上下足功夫,希望農戶個體在依法與自愿的前提基礎上,實現對農戶自發性土地承包權流轉市場建設的有效指引和規范化運作,并基于土地流轉方式來扶持地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借助產業龍頭來拉動農業經濟管理,實現對農村閑散資金資源的有效集聚,同時增加高級農業技術及人才的合理基層流動,克服傳統中個體農戶生產及銷售能力薄弱等問題。另外,基層政府還在不斷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為每個農村專業合作社都配置了專門技術輔導員,幫助專業合作社之間形成技術產業聯動,最終形成規模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工作[2]。
2.2.3富源縣在不斷適應新農村建設背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由于當地傳統農業經濟管理十分偏重于對地方糧食作物生產水平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實質上卻影響到了地方農戶的純收入水平提升。為了確保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續有效增長,富源縣專門深入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希望為地方農業產業結構建立多元化體系,并基于地方政資源及天然稟賦優勢,大力引導農產品規模化生產運營過程,為縣內形成了無公害及綠色農產品生產目標,成功打造特色農產品體系,擴大了地方農業經濟管理在國內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2.2.4富源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進步的又一做法就是基于農產品經營管理者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也方式,以此來拉長農產品價值鏈,解決過去地方農民出售初級農產品難以獲得穩定高收益的現實問題?,F如今富源縣在農產品生產地深加工產業建設方面已經初見成效,像農產品倉儲、運輸、揀選、包裝、保鮮等技術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也讓農產品的物流損耗率、農產品質量得以保證。再一方面,富源縣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也側重于對農副產品深加工價值產業鏈的構建力度強化,希望以技術力提升來優化產業升級,利用區域集聚手段來為區域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形成競爭優勢,逐漸形成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團規模[3]。
3總結
為了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富源縣也已經做出多方面努力,解決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在農業經濟管理實踐與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上做到了雙重優化,這也為更好推動富源縣未來三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作者:李婭 單位:富源縣中安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
[摘要]山東省作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大省,深受國家的關注。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山東省農業經濟的管理現狀,然后探索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農業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主體地位,然而,相較于工業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較晚,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全面推進后,黨和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發展投入的力度,促使其向著健康、有序、長遠的方向發展。
1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及其問題
1.1現行的管理體制不適應農業經濟發展需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過程中,隨著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現行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社會結構,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一定制約[1]。在現行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運作下,落后的管理方式導致管理工作的執行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質量和效果,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在協調各方利益方面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難以實現多方利益共同發展。
1.2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視程度不足
中國是農業大國,黨和國家領導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發展,為此還出臺了許多政策,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給予了正確指示。然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在落實具體工作時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管理工作執行力嚴重缺失,未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究其根本是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在思想觀念方面較為落后,其思想認識未能與時俱進,停滯不前[2]。
1.3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現階段,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普遍不高,未能明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國家建立的相關制度或頒布的政策落實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執行效果不良,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管理者的知識體系還不夠健全,無法適應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直接影響農業市場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實現。
2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方向
2.1創新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為了滿足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應當不斷嘗試創新,大膽探索,對農業經濟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和完善,促使其與時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地方政府與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出宏觀調控的職能,鼓勵先進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根據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
2.2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關注和重視
在黨和國家高度關注農業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基層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應當提高自身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認識,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努力增強自身執行力,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3]。與此同時,基層農業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者思想觀念的教育,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思想觀念的先進性,促使其思想認識與時俱進。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者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整體職業素質,促使隊伍整體執行力得到較為顯著的提升,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除了滿足上述要求,還應當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和產業化。
2.2.1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在國家有關部門方面,需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經費投入力度,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地方政府方面,應當落實國家頒布的各項政策,并對基層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給予一定支持。在基層經濟管理有關部門方面,需要合理使用經費購進信息化設備,促使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漸加快。
2.2.2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
在中國農業產業化建設逐漸推進的背景下,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基地得到了大規模建立,國家為了解決“三農問題”也頒布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鼓勵建立農業合作關系[4]。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服務中介組織等也得以成立,在利益政策的實行下,農業經濟產業化進程逐漸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業市場化。與此同時,農產品基地的建立,促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逐漸趨向標準化,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除此之外,農產品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加入到農產品生產加工中,帶動了廣大農民以及農業從業者的就業,在一定意義上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不僅推動了農業經濟的極大發展,還為廣大農民帶來了較為豐厚的收入。
2.3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綜合能力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信息技術逐漸應用到各行各業,對各領域發展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也應當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促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逐漸轉向信息化方向,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具體來說,應當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者信息化工作水平,對其實施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處理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為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支持。與此同時,還應當階段性的組織農業經濟管理者參加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訓,加強對其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促使其工作執行力得到顯著提高。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明確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綜合分析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才能找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方向,為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宓增軍 單位:山東省平邑縣溫水鎮人民政府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普遍的應用,在農業發展中應用科學技術使我國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目前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相關學科也在不斷發展中。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完全適用現在的農業管理中,我們應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不斷改革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在農業發展中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在保證中國特色農業發展的正確方針不變的基礎上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新時期;發展
1. 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要求
1.1 學科間交叉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不僅僅只是某個學科領域的發展,而是多個學科之間進行融合,然后基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互補和融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科之間的疊加,而在從全局出發,把經濟發展作為基本的著力點,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學科之間的升級和發展。目前學科的發展和經濟發展同步成為趨勢,同時發展方向為多元化。因此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要做好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補工作,對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探究和綜合分析,最終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和互補融合。1.2 農業結構調整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之一,人口基數大,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人均所占資源比例相對較小,沒有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經營方式,這樣就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在發展中處于效率低下的狀態。隨著我國經濟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國傳統的農業管理結構與當前現代化農業管理結構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意識到當前社會是科技進步的時代,我們要將科技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中,及時調整農業結構,配置并優化資源,同時要不斷地進行農業資源的開發,將農業經營導向組織化。與此同時,為了能夠促使當前農業產品符合要求,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根據時代和市場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及時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保證在經營過程中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所以在新時期我們應該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把握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視團隊精神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貢獻,每一門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都不是單獨完成的,它需要團隊之間進行協作,進而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隊伍主要是由國內的科研學者組成,但是在新時期,我們要根據市場和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隊伍建設,積極吸納國外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不斷培養學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斷提高成員之間的科技水平,發揮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
2.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方向
2.1農業經濟應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中主要是由中小規模的農戶經營的,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國土遼闊,不同地域之間差異很大,所以為了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進行研究,然后將其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經濟管理和經營中,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一直是把“三農”問題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這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在農業經濟中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樣就導致城鄉之間長期存在著隔離,改革開放后如何能夠根據國家政策進行農業經濟發展改革,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環境受到的壓力和影響越來越大,目前環保問題成為社會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發展,都需要考慮環保問題。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是緊密相連的,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人們生活方面的舒適性問題,同時也要將自然保護考慮進去,這樣才能夠充分考慮環保問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全貫徹到農業經濟的發展中。2.3農業經濟管理趨于國際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行業和領域中都充斥著這種形式,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不同國家之間的農產品差異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了能夠更好地在世界大環境中進行農產品的交易和往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要在日常的農業經濟管理中提倡走國際化路線,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結合理論和實踐經驗,不斷進行研究和分析,進而將我國的農業經濟推向世界化,農業經濟管理中采用土地報酬遞減作為理論基礎,在知識經濟作為導向的現代社會,農業生產管理中知識作為基本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經營中的深化應用,知識得以積累,這樣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跟上時展的腳步,農業經濟管理中要不斷深化知識資本,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倡導國際化觀念。
結語
總之,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要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要不斷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及時調整原有的農業結構,提高隊伍成員的科技水平和團隊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國際化發展,不斷進行農業經濟研究,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楊曉雨 單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職業教育中心
摘要: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的發展也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了基礎的糧食與資源保障,因而對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也成為了當前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為實現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順利開展,本文將針對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管理與發展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管理;發展
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農村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也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影響著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和解決,以保證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
1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管理體制跟不上農業經濟發展步伐
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不斷加強,農業生產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推廣和應用,使得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的同時,卻忽視了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革新與完善,總體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較低,不僅制約著農村農業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優化,也難以保證利益協調與分配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1.2 農業經濟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
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涉及到農業經濟相關的各方面內容,而現階段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對明確的管理規章制度,但還沒有建立起專門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執行的監督體系,導致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執行中,規章制度內容與相應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影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實效性。
1.3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素質能力不足
許多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都存在著綜合素質能力不足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相關知識以及管理知識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數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在知識體系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單一性,綜合素質與能力相對缺乏,加之多數管理人員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識不強,導致管理工作難以與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業經濟形勢相適應,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速度。
2加強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2.1 與時俱進,加快管理體制的創新與完善
為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求,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必要手段,只有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跟上時代以及社會的發展,才能掃清農業經濟發展路上的障礙,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因此,要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和國家也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國家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加大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開發先進的農業技術,適當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立足現狀,完善農業經濟管理的體制,指導農業經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最終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加強監管,保證農業經濟管理規范到位
為了保證農業經管理工作的切實規范落實,還需要盡快建立與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與管理需求相適應的配套監管體系,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執行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化的監督與管理,在確保各項管理制度措施落實到位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規范,以及違規操作的行為,予以查處并及時糾正,要嚴格監督農業經管理工作中相關資金的使用情況,避免農業經濟管理中各類不規范問題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阻礙。
2.3 以學促管,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要加快完善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和渠道,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專業人才教育與培養,高校方面主要是開設農業經濟管理相關專業,通過系統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社會方面,可以借助社會教育機構提供成人教育資源與課程,既可以作為人才自學的途徑,也可以作為現有隊伍成員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顧農業經濟與管理兩方面的重要內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組成的優秀工作隊伍,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未來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以科學完善的教育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推動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3總結
本文對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了分析,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著手,就當前形勢下加強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業經濟良好發展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科學有效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進而為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呂慧娟 仇映霞 單位:石家莊農業學校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絕大比例,因此,發展農業經濟刻不容緩,但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遇到瓶頸,有許多問題丞待解決,農業經濟現況不容樂觀,國家對發展農業經濟十分重視,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對農業經濟進行管理,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本文探討了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遇到的困難,從科學的角度對農業經濟進行管理.
關鍵詞:農村經濟;科學管理;促進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農業經濟發展速度比城鎮經濟發展速度要慢,城鎮與農村兩極化明顯,貧富差距加大,為改善這種現狀,政府部門要從科學角度對農業經濟進行管理,對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優化,將高新技術引入農業經濟發展,采用管理手段因地制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農村經濟遇到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城鎮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建設農村經濟的主力大量流失,使得農村發展停滯不前。
1.1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農村居民對教育不太重視,教育設備跟不上,教學條件不足,大部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普遍留在城市發展,種種因素導致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1.2城鄉收入差距明顯
雖然農村經濟持續增長,但是仍然與城鎮經濟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農村經濟比不上城鎮經濟,并且經濟增長速度也比不上城鎮,導致收入差距加大。
1.3農業生產受到制約
農村經濟主體為農業生產,但是隨著工業生產的進行,各種錯誤的土地使用方式,農業生態環境出現問題制約著農業生產,此外,我國的農業生產為小型的、分散的模式,各自料理一畝三分地,這種分散模式不利于推廣新技術、優良品種、推廣新工具,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也不能夠實現。
1.4政府部門投入不足
盡管政府部門一直都有重視農業發展,但是由于農業地域廣,農民各種分散經營等原因,政府部門的投入并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以我國農業現狀來說需要政府部門更多的投入、引導以及政策支持。
2科學經濟管理的舉措
2.1加強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文化程度
為推廣高新科技、優良品種與新工具等高新科技,需要大量文化程度較高的、思想開闊、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農民,因此要加強教育投入,支持義務教育,并且要開展各種農業知識培訓,培養出新一代的掌握高新科技的農民,建設出新農村。
2.2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堅定不移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現階段隨著我國粗獷型工業的發展,以環境為代價的弊端開始顯露出來,部分地區已經走上了先破壞后治理的道路,人們要知道這種先破壞后治理的花費是無比巨大的,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環境保護力度,走綠色農業經濟道路,重視資源的高效利用,保護好環境,不占用下一代的生活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下可以發展的條件。
2.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實政策
為了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加大力度發展農業經濟,關鍵就在于政策引導,落實好“三農”政策,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引入先進技術手段,引進人才,并且統籌城鄉的各種優勢,建立信息網絡,構建渠道,這種種舉措都離不開政府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實好政策。
3科學經濟管理的策略的促進作用
3.1因地制宜,依據不同條件挑戰經濟管理的內容
由于農村各地地理、環境、資源各種條件不同,因此制定經濟管理的內容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優勢,從實際出發,發展農村經濟,加強各地經濟聯系,采集信息,組建信息網絡,尋找與本地種植相適應的公司合作,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民創收。
3.2完善經濟管理,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學經濟管理制度的出現,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一個指導作用,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可行的方向,農民將力量都匯集在一起,大力發展新農村,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3規避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科學經濟管理的出現,規避了農業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發展粗狂問題,將農村經濟發展引導為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又能夠循環,為農業發展不斷添加綠色動力,整合農業結構,優化農業規模,推動發展高效率、大規模、機械化農業,激發農業潛力。
作者:孫彥 單位: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大庫倫鄉人民政府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