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11:15: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學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法學系列案例教學法,由列舉案例法、講評案例法、討論案例法、旁聽案例法、實習案例法五種案例教學法組成;這一教學方法反映法學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整體素質,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系列; 案例; 教學法
一
法學系列案例教學法,或稱法學教育系列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法學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采用列舉案例、講評案例、討論案例旁聽案例、實習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它是筆者經過近二十年的法學教育教學實踐,在原有案例教學法的基礎上總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
系列案例教學法是一系列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它由五種具體方法共同組成。這一系列的幾種方法,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擇使用,也可以任意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種方法的目的和具體操作各有其特點:
(一)列舉案例法。列舉案例法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說明法學理論、法律制度或某項法律條款的內容或某一實踐問題而列舉一個或一組案例。列舉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現象、說明問題比如,為了使學生明白犯罪構成理論中的犯罪客體對定罪的影響,教師可以列舉兩個相似的案例甲盜竊工廠倉庫中的電纜,構成盜竊罪;乙盜竊鋪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電纜,構成破壞通訊設備罪。再比如,為了說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而舉出王寶森貪污的案例等。列舉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現實發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為教學需要對真人真事進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講案例的主要內容;可以是十分嚴肅的案例,也可以有輕松自由的氣氛。這要根據講課的具體內容由教師自主靈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講評案例法。講評案例法是指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教學內容而對某一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從中挖掘出比較深刻的東西,并通過講評案例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民事訴訟法中普通程序的各個階段時,教師可以講“王XX訴李XX損害賠償一案”,從王XX如何起訴,李XX如何應訴,到法庭如何審理等。這就可以使學生明確民事訴訟普通程序的起訴和受理、審理前的準備、開庭審理(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各個階段。當然,也可以進行電化教學,播放民事審判的錄像片,邊看邊講評,這樣的效果更好。
(三)討論案例法。這是對某一法學課程的某一主要章節進行講授后,為了加強學習印象,鞏固學習效果,檢驗學習水平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案例。這一方法要求教師必須事先準備好有一定針對性和難度、有不同意見和結論的案例。這類案例必須具備主要情節和細節,教師在介紹案情后,提出有關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和有關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可分小組討論,也可以大班討論;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教師還要對學生中出現的不同意見進行一一評析,給出標準答案并說明理由。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運用討論案例法的關鍵和目的。
(四)旁聽案例法。教師為配合講課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組織學生進行旁聽。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能使學生對于各類訴訟有一個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旁聽案例法作為一種現場教學方法,還能加強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五)實習案例法。實習案例法就是搞模擬法庭。當學生在學習民事訴訟法(或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這一程序法,又學習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備實體法的知識、又熟悉程序法的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發動、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搞模擬法庭。由學生親自當法官審理案件或參加庭審,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實體法的法律規定解決實踐問題,提高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實習案例法是一種具備綜合內容的學習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識,更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以及組織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實習案例需要具備多門法律知識和多種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進行。
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教育規律的要求自
覺地按照教學的原則完成教學過程。所謂教學原則,是指總結教學經驗、反映教學活動規律、體現一定教學目的、為提高教學成效而提出的教學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學法主要遵守和貫徹了以下教學原則: (一)聯系實際原則。聯系實際原則是指大學教育應緊密結合生產、科技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各種教學與實際的聯系,注重學以致用,使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學習知識、認識社會,并提高他們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法學教育的聯系實際有一定的困難,法律專業的學生不能像學電腦的學生一樣上機操作,也不能像理工專業的學生到工廠實際動手。而法學專業的實習也都是放在臨近畢業時專門進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課中貫徹聯系實際這一教學原則就成為一個問題。我認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學法。因為這一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既能學到理論知識,又能接觸到社會實際。當然,法學系列案例教學法的聯系實際有間接聯系和直接聯系兩種。間接的聯系就是列舉案例、講評案例、討論案例。直接的聯系是實習案例,旁聽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學教學的系列案例教學法只是聯系實際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還應在課程設置、教材的選用等方面做到聯系實際。
(二)知能并重原則。知能并重原則要求大學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們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教育學認為:知識是個人后天獲得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是其完成某項活動所表現的個性心理特征。知識和能力是兩個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聯系。能力的發展必定以知識的積累為前提,在掌握和運用知識過程中來加以實現、并影響知識掌握的速度和知識的運用效率。
系列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傳授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通過列舉案例、講評案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討論案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通過模擬法庭,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通過以上幾種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系列案例教學法,在提高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也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發展學生的創造過程起著推動、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補償等重要作用,反過來又強化了學生的以上能力。
當然,要發展學生的以上能力,僅有系列案例教學法是不夠的,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發展、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確定為教學大綱的一個重要目標,并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把教、學、做事、做人有機地統一在教學過程之中。
(三)啟發誘導原則。啟發誘導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以啟發為指導,并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智力活動,從質疑問題、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和積極主動精神。學習是極為艱辛的腦力勞動,需要一系列復雜的智力活動。法科大學生的學習對象是比較深奧的法學專業理論知識,更需要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才能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應循循善誘,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通過反復的比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關理論知識。系列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的良好載體。尤其是討論案例法,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案件時,不斷啟發,誘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勇于發言。教師對學生的發言要認真分析,指出其有誤的地方,發現其可取之處。達到理解知識、掌握理論、增強能力的教學目的。
三
法學系列案例教學法從整體上看,還是傳統的講授法。然而,它與傳統的“填鴨式”的講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梢哉f,系列案例教學法是在傳統的講授法的基礎上,按照法學教育的規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內容。系列案例教學的主導仍是教師,與傳統講授法相比,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全面貫徹教學大綱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打破封閉的講授方法的枷鎖,代之以全面開放的講授方法。三尺講壇,可以包羅萬象,教師不但要具有教學所需的法學知識、法學理論,還應當有一定的法學實踐經驗,這樣才能選擇出適合教學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將實踐中的案例進行加工改造使之適合教學的能力;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徑,而且也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不僅要認真聽講,同時還要動腦。一方面,從各種類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國法制的實踐狀況和實際動作;另一方面,還要進行積極思考,對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鑒別,并盡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學基本理論,還學會了如何解決實踐中的法律問題,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這是傳統的講授法無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學法可以達到教師通過教學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而且能取得比傳統的講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為什么系列案例教學法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幾點:
(一)系列案例教學法是法學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尤其是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等,都同實踐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法學課程,不乏高深的理論,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如果只學習理論知識,而不接觸實際案例,是無法學好法學理論,更不能學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學法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著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就法學教育而言,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法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學法中的列舉案例法、評講案例法、旁聽案例法著重于使學生分析問題;而討論案例法、實習案例法側重于解決問 題。系列案例教學法的要旨就是通過對各種實例的接觸、分析、應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
(三)系列案例教學法是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創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審議會1996年發表的 《面向21 世紀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報告中,把“創造性”當作今后急遽變化的社會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內容,認為“今后孩子們所必需的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主動作出判斷和行動,較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泵绹舶选皠撛煨浴保ㄋ麄冇袝r稱為“彈性和適應能力”)看作是在現代急遽變化的信息社會求得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國目前必須將以傳統的繼承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轉變為繼承與創造并重、做人與做事結合的教育觀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貫徹了這樣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學法是法學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都把學歷和具有一定專業實際能力作為招聘人才的主要條件。用人單位希望招聘到迅速進入職業角色的法學專業畢業生。高學歷人才在競爭中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具有較強的實際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學法能較好地適應這一要求。
四
法學系列案列教學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為了取得比較好的預期教學效果,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教師應當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其關鍵是要轉變千百年來形成的繼承性的教育思
想,樹立創造性教育觀念。要從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變為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現代教育。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人類就不能進步,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人的創造能力從哪里來呢?心理學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過適當的教育就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所以,從本質上講,學校教育當然地具有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的任務。然而,我國高等院校卻向來只重視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繼承,而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法學教育中,只重視對現有法學理論、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視在法學理論、法律制度方面的創新。這是法學教育中的一個極大缺陷。在此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活力、缺乏創造力,也缺乏解決現實社會法律問題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學法以傳授已有的知識為起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運用系列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應當首先給學生講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預期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并自覺地向這一目標邁進。 (二)實施系列案例教學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學法由五種不同的具體方法共同組成,而每個方法對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來講,列舉案例法對案例的細節沒有過多要求。它可以是幾句話就講完的一個案例,也可以是在一節課內講完的一個案例;它可以是實際案例,也可以是教師根據有關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當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來代替主人公的案例??傊?,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行決定。講評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現實社會中的某些問題。這類案例可以是在改革開放情況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響的案例,通過教師的講解給學生以啟迪和思考。討論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確實根據或證據,并能說明法學課中某一具體問題或法律規定,使學生經過討論能得出結論性的成果旁聽案例法,學生可以到法庭參加旁聽,也可以采用請進來的辦法,將法庭請到學校開庭審理。學生有了一定的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并參觀了法院如何審理案件后,就可以著手進行模擬法庭審判模擬法庭要有相對較大的課室,并按實際審判的要求進行多次排練,作好充分準備。在模擬法庭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而且是教學的主體。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學法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司法實踐經驗。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首先自己應當明確司法實踐中的審判方式、方法和過程,這樣才能靈活、熟練地運用系列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并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本身對司法實踐一知半解,案例的選擇也是從書本上獲取,其教學過程仍是從書本到書本,就無法達到系列案例教學法所能達到的效果。
(四)實施系列案例教學法,還可以與電化教育等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魏 斌
政治課教學的任務,概括地講即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力的培養途徑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課堂教學是關鍵。
課堂教學的形式很多,其中“三段式。教學法”是能夠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一種較好的課堂教學形式。
所謂“三段式教學法”:就是把一課堂時間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和具體的目的、要求。如教“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的基本狀況”分成這樣三段:
第一階段: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要求學生閱讀新課內容,為聽課作好準備,創造儲存信息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同時,要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為旬學生傳輸信息做好準備。
我們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狀況出現哪些變化?(2)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的變化是否消除了階級對立?(3)判斷資本主義國家是否消除階級對立的根據是什么?(4)如何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中“變化”與“沒有根本變化”的問題?等等。引導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閱讀課文,把學與思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興趣,達到預習的目的。同時學生通過閱讀思考,還會發現一些新問題,為教師第二階段精講作準備。
第二階段:教師根據新課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實際和閱讀新課時存在的問題,在學生自學基礎上講清關鍵性的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學生自學本框內容的基礎上,對這一框內容主要講了兩個關鍵問題。
(1)重講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國家兩大對立的基本階級”中的“基本”兩個字。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基個階級外,還存在城鄉小私有者和自由職業者。如小商人、小手工業者、律師、醫務人員等。
(2)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劃分階級標準的觀點,對戰后無產階級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逐點分析。使學生弄清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只是屬于無產階級內部結構及生活狀況等現象的變化,而無產階級由于它對生活資料占有關系沒有根本改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關系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資產階級仍然占有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喪失生產資料,它們之間存在著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變化”的只是現象,本質上“沒有根本改變”,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懂得“變”與“不變”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通過教師的分析,對內容繁、頭緒多的問題層層分解,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由現象到本質,點明問題的癥結,進一步撥動學生的思維,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聽完教師分析后,再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復習鞏固。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觀點,讓學生評析。我們在講完這一框主要問題之后,曾引用了當代資產階級學者的一些觀點,讓學生進行判斷分析。
如資產階級學者宣揚的:“資本家財產的來源和增加,是由于節約和對于勞役所得作出的犧牲性儲蓄,再加上大膽的、富有想象力的和聰明的投資。”因為對資本家的財產來源和增加的問題,不少同學有模湖認識,讓學生自行討論,爭辯。
教師不要急于作結論,積極組織和引導,使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利于培養學生明辨政治是非問題的能力及批判錯誤觀點的能力。
通過實踐,學生普遍反應較好,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運動狀態,不斷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有利于培養他們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多種思維能力。讓他們自己引證事例。討論爭辯比“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三段式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口種有效途徑。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應根據課本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從而達到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預期效果。
1《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課程特點
1.1學科綜合性
從課程名稱和內容上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是一門學科綜合性極強的課程。內容既涉及世界經濟、國際政治、世界軍事、國際關系和世界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又涉及政治學、外交學等方面的知識。正是由于這門課程的多學科交叉性,才使得學生可以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并在此基礎上用獨立的觀點和視角客觀地分析現實熱點問題。
1.2時效性
從時間上來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主要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的發展與變化。但課程名稱中的“當代”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時間也一直在向前推移,這就決定了這門課程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課程。戰前的有關部分只作簡要回顧,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代,重點是介紹現實的發展變化,并預測它的發展趨勢。因此,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戰后世界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各主要國家對外關系所發生變化的內容以外,還需要及時更新補充教學內容,尤其是國際社會的一些熱點時事問題必須讓學生了解。
1.3政策性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也是一門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理論課,除了要講述各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外,還要分析各國的外交政策,也包括我們國家的外交政策,闡述我們黨和國家在國際交往和國際斗爭中的方針政策,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時刻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注意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對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主張有深刻的領會。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2提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任課老師的專業素養
2.1拓寬知識面
教師是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載體,提高教學效果必須依賴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充實自己。《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綜合性和多學科交叉性決定了任課教師必須不斷進行專業學習,優化知識結構,同時還需要拓展知識面,具有全面而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多關注有關經濟學、政治學以及國際關系學等方面的知識,使自己形成全面而豐富的知識結構,從而使自己的授課內容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2.2把握時事前沿動態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時效性決定了任課老師必須把握理論和時事前沿動態,還要關心時事,不斷地給教學內容提供新的案例和資料?!爱敶苯處熑绻琅踅滩?照本宣科,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果能及時將國內外最近、最新重大事件融合到課堂中去,并引導學生去分析和討論,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法也最有助于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世界經濟政治發展變化態勢。因此,我們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不僅要講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重點難點,還需要把握時事前沿動態,并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與當代熱點問題相銜接。
2.3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不是一門簡單的國際形勢課,它有自己特定的課程體系、基本內容和基本理論,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性。當代大學生又是對新事物、新觀點最敏銳的群體。“當代”課程的內容倘若不能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采用何種先進方法,都不可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因此,教師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一方面要使學生了解當代國際社會問題研究中影響較大的學派、學者和有代表性的思想觀點,另一方面也必須把理論教學的著眼點切實放到聯系實際、解決問題上。最終能達到既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又增強其分析和觀察國際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效果。
3采取多種方式改進《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3.1選好教材,分專題組織課堂討論
教材是一門課程知識結構的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當代”課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教材版本的可選擇性也較多。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選用的是馮特君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因為這本教材不局限于講授當代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局勢,還包括當前主要大國之間國際關系的內容。并且相比較其他版本的教材,這本教材把美伊戰爭等近幾年發生的國際熱點問題補充進來,更凸顯了課程的時效性。另外,在“當代”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對世界局勢的思考,比如采用分專題討論的方式。專題討論是對教材的深化和進一步梳理,有助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也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分專題討論首先需要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和目的確定專題討論的主題,然后可以讓學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收集和整理材料、思考問題,最后是教師按照專題的內容組織課堂討論,并在最后進行總結補充。這種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學內容。
3.2以熱點問題為中心進行課堂討論或辯論
熱點問題是國際社會現實的重大或敏感的問題,是國際舞臺上的焦點、亮點。針對熱點問題組織課堂討論和辯論是把“當代”課程理論和現實結合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也能 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和主體性,最終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以有爭議的重大問題以及國際熱點問題為材料提供討論的中心,比如:如何看待普京對俄羅斯政治的影響?如何看待“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然后指導學生分不同的角度去找資料、分析,寫成小論文或發言材料,按照觀點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和辯論。最后由老師根據學生討論或辯論的情況進行歸納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養成學生們對現實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
3.3多用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學把生動鮮活的事例帶入課堂,把理論和實際、抽象與具體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代”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首先要求教師在案例的采用上要選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時代性、新穎性、可讀性和知識性的案例;其次教師要把案例教學融入到相關的各個章節,把有些重點問題作為案例來講解以幫助教學。比如在講述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與特點這一章中“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這一部分的時候,可以借助被稱為“世紀瘟疫”和“世紀殺手”的艾滋病給全世界人民所帶來的威脅這個案例來講解;在講述冷戰后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濟與政治這一章時,可以結合俄羅斯的政治現實選取“普京的新政”和“俄羅斯的能源外交”等案例來講解。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課程某些章節的生動性和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統地分析問題。
3.4借助多媒體資料,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可以將聲音、圖像、文本、數據圖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直觀、生動、有聲有色的教學環境,既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代”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資料,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增大知識量和信息量,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有利于學生主體性角色的轉換,進而有效地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因為當代課程講述的重點是二戰后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狀況,歷史性與時效性都很強。例如,講到二戰后美國的遏制政策、蘇聯解體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狀況等重大歷史事件,可以播放相關簡短影像資料,使學生更為直觀和生動地了解歷史事實。在講述當今時代主題與建立國際新秩序、中國對外關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圖表和數據資料以增強生動性和說服力。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是提高這門課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講述“當代”課程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握課程的特點,充分利用教室的課堂教學設備,借助多媒體資料,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當代”課變成一門能吸引學生眼球的課程。
總之,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從課程的內容特點出發,結合課程對象的實際情況,不斷摸索和總結,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實現教學方法的突破和教學效果的提高。爭取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的變化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念和世界眼光,發揮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摘 要:加入WTO后,我國高校法學教育挑戰大于機遇,國際法教學所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便是其一?!秶H法》教材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教學手段與方式的邏輯合理性在實行跨越式改革,開放教學中有待商榷之處。在教材體系的創新與教學改革的深化方面,宜整合和推廣教材與案例教學法。
關鍵詞:國際法;案例教學;網絡教學法
北京法學教材編輯部早期出版的《國>!
先從統編《國際法》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穩定性談起,這個三原則,是該書編者立下的游戲規則。
然而,該書各章的表現,卻不盡人意,不少論述觀點與材料相脫離,推理與論據匹配不足、體例與系統不夠合拍等等。現在提出我們粗淺的看法,謹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材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理論體系是教材科學性和系統性檢測的指標之一,也是釋放、演繹教材和規范體例的核心及其材料結構的合理度。作為國際法與國際法學教材的內核、雖然兩者各有其聯結外國法的界面,但是案例教學法,都可以作為它們的操作系統而切入。從不同具體的要求及不同的培訓目標看,一般區分為外事工作者與國際法學者兩塊,從而分別實施主導兩種不同教材的教學模式。單就教材編輯而論,其教材體例定位,就各有其重點,并加以細化,提高科學性和系統性。外事工作者重在國際政經關系篇章,涉及外國法與國際法平臺;法學者重在理論及未來法部分以及實體法;而司法官、仲裁員則重在程序法,如國際爭端解決。當然,提升科學性、系統性,總不外乎理論實踐的統一、不同時期各大學派的論述以及當今教學應運而生的網絡教學法手段。然而《統編教材》體系頗似克隆外交學院講義或吉林大學講義。如果主編者據此視作穩定性的權威,那就大可不必!
其實,六、七十年代,英美海洋法學派,德、法大陸學派及其他整合學派(如前蘇學派,加、日學派,非洲學派),早對國際法教材都有所刷新。前者,以詹克斯的著作為例,國際法體系突破了傳統;后者,以荷蘭出版《國際法百科全書》為代表,都凸現新論點。他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現代國際法新內容及其經典論點發展走向。國際法基礎、發展法、合作法、環保法、預測法、案例教學法等,從理論到實踐,對于《國際法》教材的編選大有創新的閃光點,特別是在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方面,都有較大增廣。例如詹克斯強調國際組織法優先、麥克斯首選合作法立論以及基于地區合作、區域國際法、可持續發展中區域國家和地區統一組織等,有其前瞻性觀點。遺憾的是忽視了龐德的世界國家論。詹克斯似乎還偏愛和平法,忽視戰爭法,拋棄了國際法戰爭與和平的初始理念。我國周鯁生《國際法》,維護這個整體論,不幸《戰爭法》遺稿至今沒有刊出。這對中國學派的成長,不能說這不是一個更大遺憾。
當前,我國編寫《國際法》的更新條件,有著史無前例的全球文化資源優勢。在知識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的學術環境,便于對現有教材加以擴容,兼收各家各派教學法、各種觀點方法,經過磨合,建構新體系。試看80年代,路易·漢金等人所編《國際法》,以案例為軸心,兼顧多種理論,受到拉美、澳、印等法學者青睞。九版《奧本海國際法》,兼容了不少學者的新論,便能與大陸學派菲德洛斯《國際法》(李浩培譯)平分秋色,也為我們更新統編教材,添加一道新菜。值得我們更為關注的《國際百科全書》,其體例則重在程序法優先(第一卷《爭端解決》,這為凸現案例教學法實踐(第二卷《案例篇》),創立了教材與教學法結合的新體例。
我們大多數重視教材的可操作性。勞特派所編的《奧本海國際法》最大成功處,是盡人皆知的,該書1905年版,不過20件案例,而在1955年修訂中增至790案例。阿庫斯特在他的《現代國際法概論》一書中,也應用了一百多件案例。參照按該書提供案例的量比,《統編教材》至少應用三、四百件案例;而按勞特派特的《奧本海國際法》一書的比例,統編教材應該應用案例,將是一千多(哈佛大學MBA課程采用800個案例進行課堂討論教學)。這為教材更新換代,教學實踐提供了大菜單。
二、教學法管見
我們之所以強調案例的補充,是因為案例是教學法最優資源。它提供和為教學營造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具體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學認識過程,也是網絡遠程教學及課件的整合集成,有助于學生全息地(在課前預習及課堂討論)生動靈活掌握理論、原則、概念;能夠用專家軟件或可視電話、電視會議等方式引導學生,從而有效進行法律論證,并能突破傳統教材那種政治理論多于法律論證的舊體系。而且可以排除那種空泛論證冗長進程,引用實證材料不足所形成的那套泡沫理論。如果在案例中就法律事實立論,自然會觀點和材料無縫結合,教學效果就不大一樣了。這種反映科學性和邏輯性,必然增強說服力。因此改編、更新中國國際法學教材,施以案例教學法貫穿其中,是我們當前國際法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的問題。
作為國際法學需要創新理論以及編寫教材運用的不同體系,然后經過實踐并以國際論壇資源不斷修正,而逐步提升形成創意和學說。中國國際法學派就將在國際法實踐與教研中建立。然而這本《統編教材》和國內其他教材一樣,顯然局限在一種傳統國際法體系。它突出了國際法主體問題,而回避了國際法的客體界定。這不但屬于舊體系的殘缺,而且理論上和實踐都陷入了困境。既然定義了國際法主體,邏輯上必須明示國際法客體。除非像阿庫斯特在《現代國際法概論》中盡現海派風格,忽視大陸學派,不顧體系結構如何以及主、客體概念之類。但是,這些知識點在教學理論和司法實踐都無法避免。試看國際條約規范中主體一詞也有相對的客體解說;教科書中也常用主體和客體匹配;也常用對象一詞以代
客體。例如,周鯁生《國際法》第306頁出現引渡主體、引渡對象,也可說是引渡客體。蘇聯伊格納欽科與奧斯塔平科合著《國際法》,及斯塔克《國際法導論》均保持古典國際法主體說。我們認為,創設客體說,也是保持體系的邏輯性、科學性。在國際刑法中,主體為國家,而個人和法人一般作為客體;跨國公司的特殊條件下,他們轉化為主體,那就是法性轉化、未來法的特點。
因此,我們認為,傳統國際法體系中創立了客體說,確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修訂書》中的標志第80條、5條),是改編教材不可忽視的,或者以對象一詞代替。為了適應國際社會法律關系巨變,以至本來能夠科學說明的問題,不應弄得比較復雜。例如,統編教材《關于個人和法人有無國際法主體資格》要以國際法主體、客體性易位說明,問題就簡單多了。當然,違背法理的錯位應該防止。
體例結構上,統編教材將《居民》一章,遠離主體之后,不如吉大《教材》、上海法研所《講義》,將該章接主體之后,反映出系統性、系列化因果關系生成的,而將個人作為客體、主體,易位乃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線性規定。又如,WTO、OPEC、APEX等一類,這些國際組織間法律行為或爭端的解決,更是全球經濟及市場接軌有關聯的,而且地區沖突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地區武裝沖突和國際恐怖活動、國際刑事犯罪等,統編教材忽略了不少敏感地區的國際組織,如:非統組織、阿拉伯聯盟、南聯盟共同體等。國際經濟法組織,遺漏更多了,如伊斯蘭銀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主體與客體的擴大是大趨勢。這是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而且突顯了新概念的轉化,例如:跨國公司、卡特爾等,大都認為應該界定為主體。
三、關于案例教學法的操作采集
科技的超速發展,推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網絡教學法,已經進入社會科學的各領域。我們法學工作者稱之為泛化,它的神通被哈佛商學院發揮得淋漓盡致。
案例教學可以說是哈佛的代名詞,這是它的首創。一項案例通常是對一個實際管理決策情形的真實描述,篇幅一般在1030頁左右,目的是用于闡述商業原則和總結經驗教訓。盡管一些有名的商學院認為,像成本會計、應用統計和基礎金融這樣的課程僅僅依靠研究一些案例是不夠的,但是哈佛仍然堅持己見,相信這是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佳途徑。在哈佛,所有的課程全部都是采用案例教學法來講授。
80年代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院長來過新疆大學,曾經開過座談會,案例教學法沒有引起大家注意。而今,我們該重述這種行之有效的輔助教材和教學方法了。社會教學領域中,案例教學總在擴展其空間,還是借鑒一下哈佛吧!
哈佛的全日制MBA學制為兩年,其中第一學年的所有必修課全班同學都是在一起上課的,使用同一個教室。在課堂上,每個案例是通過教授和全班同學對話的討論形式來完成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大約要用800個案例。學生們必須在課前認真閱讀和分析每個案例,在課堂講座時說出自己對案例的分析和看法。課堂討論的進程由教授掌握,盡量使全班同學的想法達成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或者至少得出案例本身能闡明的幾個結論。
大部分課程是由任課教授隨便叫起一名同學作開場發言而開始的,這位同學要花5—10分鐘來總結案例中的幾個要點,為理解案例提供一個分析框架,還要為解決案例所描述的問題提出行動方案。接下來,他可能不得不對其他同學對他發言的指責進行反駁,他發言得分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他同學的反應。不管發言內容多么中肯貼切或者是純粹胡扯亂談,只要發言就能得到課堂參與分,而課堂參與分在每門功課的最后得分中往往占多達50%的比例。因此,每個學生都竭力爭取盡可能多的課堂參與機會,課堂講座常常是唇槍舌戰,火藥味十足。但有一條原則,就是一個觀點如果別人先說了,你就不能再說同樣的觀點,否則等于浪費時間,不尊重別人。
學習小組在哈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傳統,一個好的學習小組是整個學習生涯中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習小組的成員通常是在深夜或者早晨上課前的時間聚在一起進行講座,在這種講座中大家互相啟發,確保案例中的要點不被遺漏,并且可以在一個比較寬松隨便的環境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很多人說學習小組,是哈佛商學院學生社交過程的一個不可缺的部分,如果不參加一個學習小組,那么就意味著你的哈佛經歷會有不可彌補的遺憾。
一般地說,及時采集新案例是十分重要的。這通常還是要通過談話來進行,在談話過程中會非常注意細節,從細節中可以得出很多信息。與一個人談話往往會有不少不真實的東西,但是與20個人談了以后,這些不真實的東西就會被逐步地濾去,真實的一面就會出來了。
整個案例制作的時間有的時候要花很長的時間,不過你知道,通常的工作都是幾件案例連接在一起展開的。所以很難說清一個案例的制作具體花費了多長時間。
要說清楚哈佛一共采用過多少案例也是很難的,教材在經常地改變,過時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補充進來。有的時候一個案例可以用很長時間,教授們會把一個80年代的案例改到90年代來用,但也有時有些案例還沒有進入教學就被淘汰了??偟膩碚f,哈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概會碰到數千個案例。
四、教材的可操作性及其修訂、增補
新教材編寫的基礎平臺,有全球國際法學各派和國內各派的提供在空中課堂的共享資源,也離不開當前各種教材的修訂與增補,以便及時提高教材、教法水平。
法學編輯部在該書《說明》中提出內容、體例和文風問題,首先從教學的可操作性看,是值得研究的。如果作為國際法教材,那么國際法原理、國際法史,以及實體法(部門法)外,還應有程序法及未來法介紹,以及涉及各學派的比較研究(如各國的條約保留條款與國際法和該國國內法的關系等),并比較詳盡介紹我國對國際法各領域內的具體態度和立場。
其次,從國際政治、社會關系法的視角看,某些國際法學基礎理論的問題不難解決。而《教材》中的疑難則不少,如《教材》第26頁提到它們是否有層次,沒有答案。其實,層次就是等級,區別就是政策人人皆知。
再次,由于國際法學內容的廣包性,以及國際法統編教材的特殊地位,該國際法學教材,難于達到合二為一。就以法源而論,其淵源輔助資料以及反映中國對國際法的原則立場,也必須適應國際社會發展變化 。統編教材不必以政策繼承性而提出穩定性,忽視及時修訂增補工作。相反,為了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就必須反映當代國際法新發展及其方向,例如區域國際法、大小集團國家組織法等。應該指出,作為未來法(LexFerenda),國際法學教材應該研討國際新秩序和人類法(新人權法)等。
[摘要]高職教育要求理論教學以必要為前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本文就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房地產經營》課程中應用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論證,通過實踐提出案教學法在高職《房地產經營》課程中應用時的重點、難點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高職教育房地產
案例教學法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早開創的,最早應用于美國的法學院,后來哈佛商學院首次把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商業教育,取得很大成功?,F在案例教學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法律、商業、管理等領域,成為美國當今師范教育、師資培訓、商業教育領域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同時也被全球其它國家和地區廣泛引進。本文就案例教學在高職《房地產經營》課程中的應用做一些粗淺的探索。
1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房地產經營》課程中應用必要性和可行性
1.1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案例教學法進入課堂教學
高職教育要求培養出高等技術實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理論部分要求以適度夠用為原則,因此高職教育應以實用為先導。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它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借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在實訓教學開展有難度或效果不佳的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可以彌補高職學生實踐教育的不足。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加深高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目前高職學生的生源情況決定了高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落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尤其是對問題的抽象能力。所以從生源特點的角度來說,需要一種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案例教學法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討論,有針對性地運用理論去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案例教學法獲得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是通過“做中學”獲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駕馭的知識,它能立即被用到類似的實踐情境中去解決處理類似的實際問題。這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下抽象的、過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識更能被高職學生所接受。
1.2《房地產經營》課程的的性質要求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
《房地產經營》課程作為高職房地產本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要求學生掌握房地產開發業務中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并能將其運用于實際,解決房地產經營業務中的具體問題。
從課程的設置上看,一般安排在高年級段,即學生對房地產市場的結構、特點,房地產相關法律、法規,房地產金融等專業知識已經有一定的了解。這就要求在高職《房地產經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實務為主,才能完成“運用于實際,解決房地產經營業務中的具體問題”的教學要求,而非在專業理論知識上做不必要的分析和論證。
實務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實踐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在《房地產經營》教學中有較大的難度,一是由于房地產經營方略一般產生于決策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方略在實施之前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屬于商業機秘,在校學生很難有機會參與;二是由一種經營方略的實施到結束是較長的過程,少則三五個月,多則一兩年甚至更長,因此學生即使有機會參與某實施環節,也只是管中窺豹。案例教學優勢恰恰能解決上述實踐教學難以開展或開展效果不佳的難題,但要使案例教學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揚長避短,需要解決若干重點、難點問題。
2案例教學在高職《房地產經營》課程中應用的重點和難點
2.1精選案例
在采用案例教學法時,案例的選擇是十分關鍵的,案例要為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案例的選擇一般應符合以下幾點要求:(1)案例要貼切、恰當,能反映教學重點、難點內容和關鍵問題。(2)由于文化、經濟、地域等的差別會影響到學生對所選案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就會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所以在選擇或設計案例時要充分考慮到文化、經濟、地域等因素,盡量使用學生熟悉的案例。(3)難度要適中,避免過多的學生不易理解內容。大多數案例總是含蓋方方面面的知識,而有些是憑高職生的閱歷和理解能力無法理解的,這樣會挫傷他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反之,如果案例過于簡單,會使學生產生“輕敵”心理,所以選擇例時要注意把握難度,對選中的案例做一些必要的處理。
由于我國房地產步晚,現在市場上能夠找到的成冊的精典案例很多都是國外的項目,與中國的國情有較大差距。再則我國東西部差距大,而房地產的地域性強,因此精選案例成為教師必須面臨的難題。這就要求教師除博覽群書外,盡可能投身于當地的房地產市場,掌握部分第一手材料,作為案例教學的內容。
2.2精心設計,包括角色設計、陳述設計和問題設計三個方面。
針對抽象能力相對較弱的的高職生來說,案例教學的情境設計很重要。學生在案例中所擔任的角色可能會影響學生對待案例的態度。如果角色的高度太高,學生會覺得遙不可及,從而喪失信心;角色位置太低又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所以角色設計時,應盡可能讓學生扮演他們所想往的而又非遙不可及的角色。
案例陳述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記住案例的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來展現,或者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現場察看。實驗證明,學生對案例的第一印象深刻與否對他們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現有非常直接的關系。
問題設計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只有通過充分討論才能使學員交換各自的體驗,對具體的案例進行思考,互相交流不同的觀點。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在設計問題時要做到以下方面。(1)提問要少而精,有的放矢。在設計提問時,所提的問題要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教學目的服務,不能雜亂無章。問題過多不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和學生掌握教學重點、難點知識。(2)案例提問要有層次性,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認知差異性。學生認知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案例問題的設計應由易而難、逐漸深入,利用不同的問題誘導學生對知識各個層次進行深入的思考,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3)教師要有駕馭案例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在討論掌握上,教師要力保持討論沿預期的軌道進行,把討論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上去,并引導出與論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力爭使每個學生都切實做到有效參與。
2.3善于總結
調查數據表明有40同學認為在點評階段收獲最大,僅次于討論過程。點評階段是案例教學
的最后階段,往往是一堂課的高潮階段,教師必須解決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并指出同學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而且還要對基本知識和觀點做進一步的深化、拓展,進一步提高學員理解知識、應用原理的能力。3合理處理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關系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是萬能的,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盡管案例教學法本身有許多優點,但如果使用不當,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任何一門學科,它都有著完整的理論體系,每門學科都有其重點和難點,在保持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方面,理論教學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為有了案例教學,就不要理論教學了。關鍵在于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各種教學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講授從填鴨式的狀態變成誘導式、啟發式的教學,把一種單獨的面對面式的形式,變成多種媒體相配合的形式,創造一種寬松、高效的學習氛圍。
一、前言
“念動教學法”(想象)是運用自我暗示與運動表象訓練相結合的一種心理訓練法,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新形象的過程?!澳睢奔丛谀钸^程中把動作環節概念思維組合,使運動中樞的各區建立初步正確的神經聯系?!皠印奔丛凇澳睢敝兄鸩降厥股眢w的相應運動器官感受到刺激并產生反射,使動作過程概念有秩序地由弱到強逐步形成和鞏固。
在以往體育課的田徑項目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重視學生身體素質及技術、技能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訓練,這也是當前初中體育課田徑技術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和研究心理練習,對學生掌握田徑技能、技巧,提高運動成績,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據初中體育課田徑教學的特點,將“念動”(想象)心理方法用于跳遠技術教學,并對其效應進行探索,以期提高初中體育技術課教學效果。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初中一年級6個班中隨機抽取4個自然班,其中一(2)班共48人(男生25人/女生23人),一(3)班共45人(男生25人/女生20人);一(4)班共47人(男生26人/女生21人),一(5)班共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
2.研究方法
(1)研究設計
根據體育課程標準選定蹲距式跳遠(學習水平三)項目的技術教學過程為研究內容。
念動教學法的教學程序與方法:
①先想后練習法:在第一次新授課時采用。
對蹲距式跳遠的技術默念:對著前方跑幾步,起跳腳踏跳要有力,擺動腿迅速屈腿向上擺,雙腳平穩輕落地。
②先練后想法:在學生初步撐握了動作之后采用。
念動的內容集中在更簡捷的技術環節上:快跑----快跳----擺腿----舉腿----落地。
③誘導想象法:在大部分學生的動作進入了分化期,動作極易改變,采用下列方法。
④邊練邊念法: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動作技術后,進入了動作鞏固期,這時教師可讓學生交叉念動,互施信號,進一步完善動作,糾正錯誤動作,達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如:由學生A做,學生B念,然后交換進行。
(2)研究步驟
實驗前對四個自然班跳遠成績進行測試,并對其成績進行t檢驗,結果(P>0.05)說明四個自然班的跳遠成績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然后隨機選取兩個自然班為實驗班,另兩個為對照班。
分班后采用教學內容相同、課時數相同及教學進度相同的教學安排,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法進行教學:即教師講解示范分解練習完整練習,學習掌握整個動作。實驗班采用念動教學法進行教學。
經過6周12次課的實驗后,對四個班的跳遠成績再次進行測試,對比分析實驗結果。
(3)數據處理
通過社科統計軟件SPSS10.0對實驗前后的各項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三、研究結果
1.實驗前四個自然班的跳遠成績比較
從表1中可知:男、女生測驗平均數(X)、標準差(S)、樣本量(N);實驗前兩個自然班一(2)、一(3)班和一(4)、一(5)班學生的跳遠測成績t檢驗結果,P>0.05,說明四個自然班的跳遠成績無顯著性差異,然后隨機選取兩個班作為實驗班,另兩個班為對照班。
2.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跳遠成績比較
表2中:男、女生測驗平均數(X)、標準差(S)、樣本量(N);對表2的數據經進行t檢驗分析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跳遠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念動教學法”用于跳遠技術教學,對加強良好技術動作的形成,提高技術動作的目的性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3.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跳遠成技評達標績比較
表3中的成績對比結果表明:實驗后實驗班男、女平均成績都在85分以上,對照班則在80分以下。其中,達到優秀的人數,90分~100分人數實驗班2班男子為32%,女子為35%,實驗班3班男子為36%,女子為35%,對照班人數均在23%以下;80~90分人數實驗班2班男子為48%,女子為44%,實驗班3班男子為44%,女子為50%,對照班人數均在37%以下。
表4是實驗班與對照班技評達標總成績的T檢驗結果,P<0.01,所以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差異顯著。這表明“念動訓練法”在提高學生跳遠成績的同時有利于改進和提高技術動作的正確性,從而促進學生運動技術的掌握與提高。
四、討論與分析
1.“念動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掌握
在跳遠技術課教學中,教師通過技術講解、示范動作,使學生頭腦中初步有了該動作的一般表象,但對其技術動作的細節卻不清楚或不知道。采用“念動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學習運動技術的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在“念”中通中樞,在“動”中明了動作,念、動、想結合,運動中樞之間的協調和中樞與運動器官的聯系易于得到加強,而且在集中注意力的“默念”中可以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擾。這樣學生進行技術練習的時候就不會盲目,因為事物在頭腦中產生的表象越清楚,對事物的認識也就越清楚,心理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就有利于理解動作,做起動作來也就容易和準確。
2.“念動教學法”有助于促進學生動作概念的形成
在第2步的“先練習后想法”中,由于學生已有了較完整的各動作技術環節的表象,可以通過“默念”準確分化各個技術環節,然后付諸于練習。先前的練習是運動中樞之間建立了基本的聯系,隨后的“念”則是通過語言中樞刺激相應的運動中樞聯系,使之在運動秩序、環節、強度等方面進一步趨于合理化,再練習再念如此的重復,直到正確技術動作的形成,從而達到促進運動技術掌握與提高的目的。
3.“念動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動作的改進和鞏固
在第3步和第4步中,教師準確完整的動作講解與學生閉目在腦中的動作表象相制約,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分化,使中樞沖動與運動器官之間聯系無旁路地形成,第4步的“邊練邊念”,也是通過聽覺中樞影響運動中樞控制運動中樞神經聯系,使泛化的范圍和強度壓縮到最小,縮短學生學習動作的過程,增加所學動作的牢固性。互相念動,使“念”與“運”的學生動作都得到刺激和強化,有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動作的改進和鞏固。
五、結論與體會
1.結論
(1)通過對跳遠技術教學課的實驗表明:在初中跳遠技術教學中運用“念動教學法”有利于改進和提高技術動作的正確性,能提高學生跳遠的運動成績。
(2)“念動教學法”教學目的明確,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運用此法,使學生念、動、想、練相結合,能夠促進學生積極進行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對運動技術學習的效果。
(3)“念動教學法”在運動技術教學實踐中是很重要的,在跳遠技術教學中運用這一教學方法,能強化正確動作概念和技術動作定型,鞏固學生的跳遠理論知識,對學習和掌握跳遠技術,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跳遠技術課教學的質量。
2.體會
(1)在編排“默念”內容時應由多到少,由繁到簡,逐步使動作概念達到精確狀態。“動”的幅度也應該逐步地由小到大,最終使“ 念”與“動”統一起來。
(2)“念動教學法”一般用于教學的中后期更好,因為學生通過練習的體會,技術概念會不斷加深,形成較準確的運動表象,為采用“念動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3)在體育課技術教學中運用“念動教學法”,對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在課前熟悉和掌握“念動教學法”的內容、環節、程序等,從而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礎。
新形勢下,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中醫學課程內容抽象,理論玄奧,術語生澀,且由于中醫發展跨度大及現代人文環境的影響,使得當代學生對中醫學的理解產生一定偏差,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為探討中職衛校的學科教學如何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以柳州醫學高等??茖W校附屬中等衛生學校為例,對該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中醫護理課程教學干預,采用多元化教學法,以期評考核及問卷調查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柳州醫學高等??茖W校附屬中等衛生學校2011級護理專業共253名學生為對象,經隨機抽樣設立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24人,對照組129人。兩組學生年齡、學習紀律、基礎知識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運用多元化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多元化教學法具體如下。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人具體的問題情景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創設利于發揮學生潛能的案例情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典型病例設置懸念,讓學生分組討論后闡述觀點,最后教師總結??捎谡n前運用案例導入法,如在講授病因病機新課前,選擇真實案例,拋磚引玉,再開展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課堂運用案例展示法,講授相關內容時,選擇合適的案例加以佐證,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授課后應用案例討論法,在完成課堂目標后,設置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如講授常見病證的護理后運用完整的案例資料讓學生分析討論案例的病名、證型、證候分析、治則及方藥等,并寫出解決方案。案例的核心目的不是看學生是否找到了正確答案,而是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此法有助于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科實踐性,改變傳統教學沉悶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盡快融入臨床角色。
2.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指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以形象生動的形式解決傳統教學中文字描述過于抽象的問題,集圖、文、聲、像等于一體,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且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擴充了課堂教學知識量,減少了課堂板書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如陰陽五行學說、四診法、經絡學說、針灸推拿等內容均可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衫眯蜗蟊普娴膭討B演示經絡的分布規律及交接走向;以直觀的視頻展示針刺、灸法、拔罐及推拿的操作等。通過大量圖片、動畫和錄像將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導學生多動腦、勤思考,活躍課堂氣氛。
3.開放式實驗教學法。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印象,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由于課時限制,部分學生很難在短時間的實驗學時內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針灸推拿等內容的操作,鼓勵學生自身練習或輪流進行實體操作,親自體驗針刺的針感、灸法的熱度及推拿的效果等。也可設計一些演示實驗,如常見穴位定位、常用推拿手法、刮痧練習等讓學生憑興趣自愿參與。還可開設針灸推拿興趣班,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實驗的真實性及科學性,提高動手能力,為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4.角色扮演練兵法。此法通過創設工作環境,讓學生相互扮演醫患角色進行“演習練兵”,把所學的知識融匯在演練及角色扮演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得到真實體驗,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如四診、辨證、針灸、推拿等內容均可讓學生輪流扮演醫護及患者進行實踐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體會到護士的責任,又能體驗病人的真實感受,還能感受護理工作的自我實現意境,加快護生角色轉換的速度。
5.歌訣歸納教學法。歌訣通俗易懂、簡潔易記、趣味性強,能加深學生記憶,并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課堂質量。如中藥的配伍禁忌可用“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芫遂懼戰草,半蔞貝蘞及攻烏,諸參辛芍叛藜蘆”的十八反歌訣歸納;腧穴功能用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總結;問現在癥狀用十問歌概括;方劑組成用趣味方歌進行歸納記憶等。
6.引經據典法。在教學中引入典故營造真實而充滿趣味的課堂氛圍,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七情致病引入諸葛亮三氣周瑜、范進中舉、黛玉葬花等典故;學習中藥知識時介紹麻黃、車前草、何首烏等中藥名稱的來源典故;講述中醫發展簡史時引人華佗數度婉拒為官,排除世事煩擾,成為外科鼻祖;扁鵲治愈虢太子的尸蹶證,被稱其具有起死回生術;董奉治病救人,以杏換糧救濟窮人之“杏林春暖”等典故。
此研究的評價方法是期末通過理論及操作考試進行客觀評價,比較兩組學生的理論及操作考試成績,同時集中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所有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一)期評考核結果。詳見表1。
(二)問卷調查結果。詳見表2、表3。
三、討論
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理論及操作考試的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多元化教學法中案例教學法最受歡迎,94.21%的 學生認為此教學法對激發學習興趣有明顯作用;93.25%的學生認為開放式實驗教學法對激發學習興趣有促進作用,建議增加以上兩種教學法的課時數及教學內容。93.21%的學生認為多元化教學法激發了學習興趣,91.03%的學生認為提高了綜合能力,95.36%的學生對多元化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滿意,這表明運用多元化教學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護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對操作能力的掌握,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其實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多元化教學法是充分啟迪學生認識世界的多種智力形式,將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融為一體,相互借鑒合理補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如案例教學法既保證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廣泛性,又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討論,主動尋求答案,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解釋在實踐中所碰到的疑問上;多媒體教學法形象生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觀察敏銳、思想活躍,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增強學習興趣;開放式實驗教學法及角色扮演練兵法通過增加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興趣;歌訣歸納教學法及引經據典法延伸學習興趣,調查結果顯示89.57%的學生認為自學能力有了提高,93.21%學生認為多元化教學法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調查結果顯示,84.25%的學生認為多元化教學法拓寬了知識面。如多媒體教學法、引經據典法、歌訣歸納教學法不僅有助于拓展和加深教學內容,同時也有助于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理論內容教學過程中引入臨床實例,使護生理論聯系實踐;實踐教學過程中,又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護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有利于引導護生進行知識的縱橫聯系。如開放式實驗教學法、角色扮演練兵法通過實踐練習加深學生對難點、重點的理解及掌握,90.21%的學生認為提高了操作能力。
(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應用多元化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參與教學,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鍛煉膽量,展示自我,使其心理素質和表達能力均獲得提高,還能提高學生的評判性思維、溝通應變等綜合能力。91.03%的學生認為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思考
第一,多元化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工作也將從個體走向合作,教師應從教學理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教學手段等多方面不斷擴充自身。第二,由于中職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有些學生對某些教學方法會產生焦慮和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合理運用多元化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片面夸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合理發揮主導作用,以免影響教學效果。第三,目前2011級學生仍在校學習,其專業實踐能力的高低有待于進入臨床實習及工作崗位后再評定,其合理公平的有效評價仍需進行探討。
[摘要] 情境教學法是使學生處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加強有意識的理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方法。它能使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它在旅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分為表演體會情境、視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
[關鍵詞] 情境教學法 旅游教學 教學方法
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是旅游業發展初期的旅游企業經營模式和旅游業發展策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培養模式,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步入成熟的競爭狀態中,競爭日趨激烈。這些變化對旅游職業崗位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些新的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不斷產生,迫切要求高職院校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企業一線培養更多的以智力技能為主的技術性人才和動作技能為主的技能型人才。在旅游業新的發展狀況下,傳統的旅游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已經開始不能適應旅游業的發展需求。培養既要求有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又要求有旅游管理的專業意識和思維運用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成為旅游管理教育的重任。因此,改革傳統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勢在必行。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情境教學法”在該專業教學中的運用能取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旅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情境教學法是使學生處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加強有意識的理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而產生的。它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創設情境教學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結構,了解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教師創設充實生動、溫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教學情境,提供一個開放平等的學習環境,以接納、包容、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進入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領域,體現人性化的特點。 學生作為一個自主學習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自己分析問題,尋求與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二、情境教學法的實例運用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可以分為表演體會情境、視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1.表演體會情境
表演體會情境就是讓學生扮演某個角色,在課堂上或實訓室進行現場表演。在教授《導游業務》中“地方陪同導游服務流程”時,讓學生上臺扮演地方陪同導游,其它的學生則坐在下面充當游客。整個課室的環境假設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為客人進行車上講解。表演者利用所學的知識充當地陪這一角色,臺下的學生則以游客經常出現的狀況來測試表演者的各種應變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它順應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的規律,利用角色效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從“扮演角色”到“進入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參與的情境模擬,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2.視頻展現情境
視頻展現情境就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優勢,通過對聲音、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活動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的綜合運用,再現課本中的文字內容,使學生身如其境,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識。在教授《全國導游基礎知識》中“園林建筑”時,如果只是單純的用語言講授園林的建筑特點、建筑布局等,學生難以理解眾多的專業術語,會感到書本知識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和蘇州拙政園、上海豫園等私家園林進行景像再現。視頻中的優美畫面和優雅的中國古典音樂,加上配音師抑揚頓挫的朗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如詩如畫的境界,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了皇家園林的磅礴大氣和蘇州園林的玲瓏雅致。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先讓學生總結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各自的特點及差異,再結合學生所述,通過課件進行點評。通過視頻的情境演示,可把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有機地統一到生動的教學過程中,創造出教學情境,將課堂教學引入到一個嶄新的境界,“一圖窮千言”,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3.實物演示情境
實物演示情境就是通過實物演示,創設特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在教授《餐飲服務與管理》中“中餐宴會擺臺”時,教師帶學生去本地的四星或五星級飯店的宴會廳觀摩,學生在感嘆宴會造型之精美、花型之豐富、服務員技能之嫻熟時,不由自主的產生對宴會擺臺知識的渴求。再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客家圍龍屋”的建造特點及蘊含的民風民俗時,就可以帶學生參觀當地的圍龍屋,現場為學生講解圍龍屋的建造具有防御性和審美性的功能,從圍龍屋的布局說明也客家人內斂凝聚的性格特點。這樣有利于抽象知識的具體化,引起學生的欣賞興趣,激發學生較強烈的競爭情感反應,使學生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去,培養學生的欣賞和實際操作能力。4.生活引入情境
生活引入情境就是從生活中某一典型場景引入課堂教學?!堵糜味Y儀》這門課的教學采用這種方法效果較好,因為禮儀知識多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如在教授“名片禮儀”時,教師先以設問的方式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名片使用的場合及重要性,學生在思索問題的過程中對名片的使用方法產生興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理解名片的接受與遞出的禮儀、名片制作的注意事項等。在學生了解知識點之后,教師再讓學生現場演示,進一步加深理解。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優化的情境使學生經歷“目標關注——激起情感——知識移入——加深理解——知識彌散”的情緒發展和知識認知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可以使學生在一種“創造性的環 境中”培養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知識實踐運用能力。
三、結語
旅游專業教師要讓學生學好專業知識,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學法能靈活的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來探究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學習特質,建構并維持合適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并且有效的成為信息加工主體。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平等的愉悅氛圍,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畏學為主動學。它以接納、包容、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進入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領域。
后教學法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以外語教學為主要對象的語言教學思想,這種思想雖然源于外語教學,但是移植到中文系本身的語言教學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后教學法
語言研究的多元性導致了語言教學的多元性,二十世紀后期,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固有的語言教學法很難適應不同環境、不同語種的語言教學。語言教學中實踐與理論分離的內部局面加上后現代主義思維的外部影響,外語教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中開始了新的思維和理論的構建。
Spolsky1988年明確地指出:“任何一種傾向于單一教學法的二語習得理論都是錯誤的。”Prabhu在《為什么不存在最佳教學法》中就強調了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形成具有個性的教學理念。直到Kumaravadivelu將大家普遍認同的模糊化的概念都清晰化、具體化以后,后教學法的理論框架才基本形成。
后教學法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法,它主張教學理念和程序分離,選用適于解決教學問題的各種具體手段。它與以往教學法自上而下的制造模式不同,講究在一定原則指導下,通過微型的教學程序進入教學實踐,要求體現語言教學的實踐性、具體性和社會性的結合。后教學指的就是語言教學界拋棄教學法思維,開始的一種多元的,嶄新的嘗試。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教學
語言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基礎科目,它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三門主干課,這三門課程的教學在中文系的教學中至關重要。
現在大家在中文系進行語言教學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法,基本以教師講解為主,輔以相關的課后作業,教師講多少,學生吃多少,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普遍反映語言學的課程枯燥難懂,知識點多而雜,是最不容易掌握也最不愿意學習的課程之一。面對這樣的困境,語言學教師不但要隨時關注語言學本體的新研究成果,還要隨時接收新的教學觀,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后教學法在中文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后教學法要求教師樹立自己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教學原則應用于具體教學環境中的實際操作,這是一種動態的、創造性的和探索性的過程,具有環境的敏感性和教學對象個體性的特征。Kumaravadivelu設計了語言教學的“宏方略”,布朗也有語言教學的十二條原則,這些都是在二語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來的,但是并不都適應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教學,本文僅就其中能夠指導中文系語言教學的幾點進行分析。
(一)學生學習機會最大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學習的機會越大,能夠掌握的知識就越多,這需要教師調節課堂,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1.教師要善于創造機會
后教學法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學生的學習機會,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各種學習機會的創造。
現代漢語語法問題在其本身的課程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在講解詞類的時候還有很多重要的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屬于不同的類別,這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善于創造學習的機會。采用啟發式建立環境和平臺,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則。
例如講介詞“在”的時候,老師不需要說出“在”于什么樣的語境中是什么樣的詞性,只需要列舉出幾個句子,學生就能自己發現問題:
(1)我在教室看書。
(2)我在教室。
很多學生都能明確地說出例(1)的“在”是介詞,例(2)中的“在”是動詞。教師要繼續追問“為什么”,讓學生不但自己發現其然,更要自己概括出其所以然。經過對比,我們發現:
例(1)除了“在”以外還有一個動詞“看”;例(2)中只有一個“在”能夠做動詞。所以學生自然能夠得出結論:一個句子里,如果只有一個“在”,那么它就是動詞,如果有另外一個動詞,那么它往往做介詞。
2.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
課堂上學習機會有時候是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教師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講解,要善于抓住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會。
比如進行層次分析法時,有些同學發現以下兩個短語在分析中有所不同:
(3)山上沒有樹。
(4)在山上沒有樹。
這兩句話的區別在于例(3)中少一個“在”。進行層次分析的時候,(3)“山上”是主語,(4)“在山上”是狀語。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循循善誘,在此基礎上,總結方位名詞作主語和方位短語作狀語的不同,并且進行相關題目的訓練。
3.教師要善于擴展機會
無論是教師創造的機會還是學生創造的機會,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能夠延伸的,教師不能放棄這樣擴展的好時機。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知道了“在”于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用法,詞性也有許多不同以后,趁機擴展相關知識點,把類似于“在”這樣的兼有介詞詞性和動詞詞性的詞語進行歸類。
(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善于給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外,更重要的是要傳授學生學習方法,通過一定的培訓和磨合,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1.培訓
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能自然地放到語言課堂上自由發展,它必須經過教師指導的培訓才能夠有的放矢,所以對學生的培訓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求多角度地思考一個問題,在分門別類地講解詞類的時候,由于各種詞類的講解都分為定義、分類、語法特征和備注①幾個部分,因此教師在詳細講解兩種詞類以后,可以以此為提綱,由學生自己分析詞性。
其次,教師還要具有整合力,要求學生能夠從錯綜復雜的語言現象中總結出比較合乎實際的語法規則。
2.磨合
對學生的培訓不能瞬間就轉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經過教師補遺的磨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會出現一些遺漏,甚至是教師多次強調的東西。教師必須克服可能會出現的厭煩心理,要理解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使學生能夠做進一步的思考。磨合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3.自主
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是后教學法中學生所達到的高級階段。本階段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相對完整的思考,發現新的問題,有一些善于思索的學生甚至能夠提出一些有學術價值的問題并且嘗試解決。例如在語法教學的后期,我班同學發現“山上架著炮”這種歧義句產生的原因,從而引起對語言的興趣。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從旁指導,使學生少走彎路,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后教學法就是要經過上述的過程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一個從“魚”到“漁”的轉化過程。
四、后教學法在中文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的結果
經過后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對教師、對學生兩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一)教師角度
1.強化教師
后教學法要求教師對教室發生的一切都要有整體的了解,要能夠細致觀察、準確評估并作出及時調整。教師要對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思考,有選擇地使用適合教學環境的方法,做具有戰略性眼光的實踐家和理論家。
2.教師發展
后教學法放棄了傳統語言教學中教師只管自己備課教學的方式,摒棄了教師只要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就可以做一個好老師的傳統訓練觀。它要求教師要有能夠依據對教學理念不斷理解和教學技能不斷擴展的發展觀念:教師不但要講課,還要動腦筋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想辦法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不但要教給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是對教師的一個挑戰,所以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在實踐中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個發展是用批判性眼光不斷反思、總結升華的過程。
3.行為研究
借用心理學術語說明后教學法這種教師發展的新模式。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大家應該進行準確的干預行動,隨時做出相應的策略應對。行為研究要求教師能夠應需而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而且是教師在實踐中就進行的教學研究,是改變不佳教學現狀的最好方法。
(二)學生角度
過去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往往是負面的,認為學生在教學中就是被動接受的角色,而今天后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是學生發現自我的過程。
首先,學生是學習的貢獻者。學生對現代漢語知識的再認識過程往往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索,尤其是通過發現規律外的問題,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理論框架。
其次,學生變成了教學活動的制定者。后教學法強調了傳統備課中人們比較容易忽視的“備學生”的環節,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要、目的和希望,從而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
再次,后教學法中的學生還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尤其在現代漢語教學的后期,教師挖掘了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生基本能夠達到自主學習的境界,所以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教學中。
綜上所述,在后教學法的應用中知識教學越來越弱化,教學生怎樣學越來越重要,大家要用后教學法的思維方式,解放思想,選用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從而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教學的健康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幾千年前的孔子說的話,現在有言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說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廣的道理,所以我們今天在大力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提倡“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討論”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經常與學生討論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傳授有關知識。
根據上海市《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思品課的任務是: “……引導學生經歷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逐步提高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而舊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模式常常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獨霸課堂,忽視學生實際,一講了之,往往造成學生“課上聽得頭頭是道,課外表現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脫節現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緊密聯系,注重教與學的緊密結合,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感悟,我們的品德教育才不會成為空談。討論式教學,為學生提供各抒己見的機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深化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下是我在開展討論式教學法的幾點實踐總結:
一、思品課課堂討論式教學法開展原則
1、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傳統教學論雖認為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但它卻否定了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將教學活動過于簡單化了。這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使得學生過于拘謹,思維定勢、從眾心理、信息飽和等表現較為嚴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說話。”討論活動的開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課堂活動為中心的主要形式,針對某些問題或課文重難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2、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課堂討論式教學,同以往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相比較,討論式教學更能激發、調動學生和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有助于養成學生動腦、動手的好習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師生共同創新,共同發展。
3、形成知識的互補性。討論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能緊緊把教師和學生連在一起,學生和老師都能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疑問,但同時又都在傾聽別人對某一問題的闡述。這樣以來老師在傾聽學生發言的同時,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討論引向高潮,同時也是在對課堂討論進行協調。老師和學生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形成了師生之間朋友式的平等關系,形成知識的互補。
二、思品課課堂討論式教學法開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動場所,營造民主的討論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 “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從本質上講,創造性活動必定是異樣的,從而必定是異常的行為。對一個人的表揚贊許乃是促進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他可以在進行發散思維時無須處于防御狀態,從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币虼?在討論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的討論氛圍。
我在嘗試課堂討論式教學之初,曾發現這樣的問題,每次學生的討論都不是
很積極,氣氛也不夠熱烈,有些只是在應付形式。起初以為是學生不行,基礎不好,不會配合。然而,看到別的老師上課時,討論卻是很積極的。于是,我就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學方法出了問題?同時,課后我也找來學生了解情況,有的說 “我跟我們小組的同學不太熟,討論不起來”,有的說“我們前面的同學,討論時要轉到后面,挺不方便的”,還有的女同學說“和不熟悉的男同學在一起討論挺別扭的”……。綜合學生反映的這些情況,我采取了一個對策:在我的課堂中,我對班級學生座位進行重新編排,讓他們3--5人自愿組合,我再進行一些微調,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節課都按這個順序坐。沒想到這一小小的調整,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大增,因為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是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所以討論起來比較融洽,學生的心情也為之改變,充滿了激情,解決疑難問題快了,發現問題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精心設計討論問題,激發學生討論興趣
討論的題目不同于一般的問答題,它需要我們在研究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學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討論題目不僅要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使孩子有話可說。討論題難易要適度,具有針對性、導向性和新穎性。如:在教學《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時,由于我們的學生都屬于未成年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課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結合你們的生活實際,你們覺得,我們未成年人都應享有哪些合法權益?”這個問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父母應該要把我們養 大成人”,有的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隱私,父母、老師不應該私自扣留和拆看我們的信件”,有的說“我每年的壓歲錢都被父母沒收,我覺得這是不對的,這些錢是親朋給我的,就應該屬于我自己”學生們興趣盎然,有的還有點憤憤不平,雖然他們的語言不夠精練,表達不夠準確,但是他們卻能結合自己的生活,說出自己對“自己應享有的權益”的最深刻理解,這樣,既拓寬了思路,又深化了他們的認識。這要比老師籠統地講,學生機械地聽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課堂亮點,把握討論時機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討論式教學也不是什么問題都討論,從學生角度想主要是當學生產生疑慮的心理狀態時或主動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要及時討論。具體說來,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多樣時、知識需要拓寬時,都最好能安排討論。例如,在教學《養家的父母最辛苦》這一框時,在課堂上,我剛把課題展示出來,就聽到下面有同學在嘀咕 “我覺得我最辛苦了”還有不少的附和者,看來學生對此有不同的觀點,這時就是難得的討論機會。我沒有按照原先的預設開始新課,而是趁機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在家里誰最辛苦?”學生馬上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有說是自己的,有說是父母的,有說是爺爺奶奶的……,最后通過大家的共同的討論分析,我們終于在思想上達成共識“養家的父母最辛苦”,這堂課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適當的情感引導,延伸討論價值
贊科夫說: “教學法一旦觸及孩子的情緒、意志或觸及孩子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币岣咚枷肫返抡n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必須具備濃厚的情感色彩,我們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更對學生的討論活動產生影響。因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課文一般都是通過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學生周圍的事跡來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們首先在備課時要進入“角色”,體會文中的思想情感,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擊出心靈的火花。例如教學《新學期,新學?!愤@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自己對新學校的認識,說一說新學校給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對新學校還有哪些改進的意見等。在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從學生那里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它們進行分類如:針對老師的、針對學校環境的、針對教學設施的、針對課程設置的等,并根據這些信息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參與對新學校的發展規劃,幫助學生養成愛學校、愛集體的好品德,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新學期、新學校滿懷希望。言語中我充分地體會到學生對新學期、新學校滿懷憧憬,感情得到了升華,這不比我們單純的說教來得更有意義嗎?在教學完《新學期新學?!愤@一課后,我用這么一句作為結尾:“我們的新學校多美啊,同學們都這么熱愛我們的學校,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更積極的把我們的這個家園建設的更美、更好呢?”同學們都興奮地喊道:“好!”于是就開始動手,構想著自己的偉大創意。
三、思品課課堂開展討論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通過對討論式教學法的實踐,我總結了上述經驗,但同時也發現了,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討論式教學法,應該象市場管理那樣,“放而不亂,管而不死”。所謂“放”,就是老師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講究課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讓學生在平和的氛圍中學有所得。
2.教師作為討論課題的組織者,要采用“拋磚引玉”等方法,盡快使學生進入討論課題的角色。
3.在討論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并不是說教師就不起作用,聽之任之。相反,教師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要起到一個“暗線引領”的作用,合理調控討論過程,一堂討論課的成功,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4.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對他們的發言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不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搓傷他們的自尊心。如果學生發言,稍有不正確,就加以批評,致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害,那么長此下去,每天一兩個學生被“打倒”,一個月之后,全班同學可能就很少還有人舉手發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起來,反而遭到批評,受到嘲笑,這樣的事誰還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對學生的發言教師不做“正確”或“不正確”的評論,也不對不同學生的發言做比較性評價,表揚一個批評另一個,對每一位愿意發言的同學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在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觀念的一次新的轉變,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實施途徑,掌握好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更能適應現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項目教學法的實施
(一)項目主題的形成負責這五門課程的有三位老師,針對課程內容及課程要求,三位老師共同擬定三個題目:
1.某甜品生產廠家為生產一款高端曲奇需要從一新西蘭奶制品廠家進口奶粉。
2.某鞋廠為生產一款著名品牌鞋需要從意大利一皮革廠進口半成品優質羊皮。
3.某玩具生產廠家為生產一款高端電子玩具需要從日本某電子廠進口電池。
兩個班級的學生每個班級分成三組,每組4~5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個題目。要求一個項目的雙方要分屬在不同的班級,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性,提高參與的熱情。學生選好題目后即可以假定所在小組為一個公司,公司為一家已經存在的實際的公司。因為已存在的公司擁有比較全面的背景信息,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的資源,更加方便直接的定位公司、自己以及產品,更好的進入角色。在這一步驟中,學生可以在商務英語課程中學習專業術語的使用;可以在商務英語寫作老師的幫助下書寫公司簡介,產品推廣報告等;商務管理老師幫助學生學習公司活動、商業分析模式、公司的組織結構、資金的來源與使用、競爭、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策略、產品的定價、分銷、促銷等。這一過程的階段性成果可以體現為公司英文簡介、商品介紹及推廣報告、公司人員分工及職責分配、SWOT及PEST分析報告、市場營銷策略計劃書等。學生在分工及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及團隊成員的優勢和劣項,在團隊里進行資源分配,形成優勢互補。
(二)項目計劃的設定學生已經在假定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分工,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在充分準備之后聯系出口廠家進行貿易溝通,并在貿易意向初步達成的情況下,對貿易細節進行最終的談判。在這一步驟中,學生可以學習國際貿易課程中的國際貿易術語、包裝、運輸、支付、保險、貿易流程、合同等;從商務英語寫作課中學習要約、詢價、報盤、還盤、接受的書寫方法;學習商務管理課程中的人力資源管理、資金的來源與使用、激勵、商務溝通、團隊管理、危機管理等;在商務談判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商務談判的原則、方法、程序以及從談判之前到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及注意事項等。階段性成果可以為書面形式的要約、詢價、報盤、還盤及接受;公司進行本次貿易的預算單;員工激勵政策;對方公司背景調查的資料匯總;談判小組成員分工;談判計劃書;貿易合同書等,學生還可以進行模擬談判以增加談判的勝算。這是知識大量積累的一個過程,每一個新的內容與所要完成的任務密切相關,學生會有意識的把這些與項目聯系在一起,很快把知識應用起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并在團隊合作、集體榮譽的激勵下仔細思考、推敲、溝通,并相互幫助、鼓勵、監督。
(三)項目執行各小組都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進入正式談判。談判的過程及成果即是之前所有知識積累及準備效果的集中體現。貿易合同書及談判記錄單是項目成果的最終體現。在談判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自己搭建的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教師盡量不參與談判過程,但需要在旁觀摩,以便之后給出準確的評價和指導。
(四)項目結束,評價和總結在項目完成以后,學生先以公司會議的形式在小組范圍內進行交流和總結,并寫出總結報告。總結的內容包括對各項準備工作的評估,談判過程中應用策略的評價以及完成整個項目的經驗教訓。評價和總結對項目教學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再次審視自己的學習目標、過程和效果,是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為進一步確認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效果,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數據采集。問卷主要針對知識的學習情況、綜合能力的訓練以及性格的培養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問卷每個題目有五個層次的選項:
(1)完全同意;
(2)基本同意;
(3)沒有明確觀點;
(4)基本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
從問卷的結果看,學生面對自己取得的成果普遍反映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知識學習方面,92%的學生表示在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88%的學生會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帶有明確目標的擴大范圍學習,提高了信息輸入的數量和質量。80%的學生表示對進一步學習有所期待,學生的學習熱情已經被調動起來,對下一階段的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在綜合能力培養方面,84%的學生表示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溝通,在團隊協作過程中的交流對合作及溝通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76%的學生表示對將來的職業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清楚未來職業對知識及技能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的去進行補充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 規劃。在性格的培養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92%的學生能夠積極的處理矛盾,并能夠聽進同伴的建議,這無論在性格培養上還是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且大多數學生通過項目學習表現出了合作性和分享精神,愿意為他人考慮,在自己完成任務的時候盡量方便后續工作的進行。這是在其它英語教學活動中很少涉及的方面,也更加健全了在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積極性格的塑造。在評價和總結的環節中,各商務英語課程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其中,評估學生們對自己的評價,以班級為單位從自己任課科目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及項目的呈現做出指導和總結。教師在對學生完成項目的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的過程中,可以調整從選題、指導、激勵、協調等環節的參與程度。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并根據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體現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規劃能力等綜合能力進行評估,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可以有側重性的培養。
二、結語
項目教學法的教學目標是達到專業知識、綜合能力與人格發展的共同提高。在項目教學法中,從選題、目標設定、準備、實施、總結各個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完成,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的角色是給學生創造這樣的學習機會,搭建這個平臺。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由于學生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學習的內容可能是片面的,這就需要教師幫助鞏固基礎、適時的對教學內容做出補充、提供參考材料。其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可能會因為意見不統一、分工不平衡、參與積極性不同而產生分歧。教師要幫助協調,促進溝通,及時引導并激勵學生共同參與到團隊中去。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而是項目的組織者、協調者、學習的支持者、行動的激勵者、能力的開發者、方向的引導者。本次商務英語教學實踐持續的時間短、教學對象的規模小,能夠反映出來的問題相對有限,但取得的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實踐得出:項目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它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人格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作用。本次教學活動作為項目教學法的課堂應用具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項目教學法在英語實踐教育中的討論尚處于起步階段,相信其在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應用中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學導式”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的基本結構如下:
1.學生略讀課文、講義,嘗試練習,初步體驗一下所要求的操作,發現新知識和疑難之處,反映給教師(這一步可以在上課之前的課前預習階段完成。如果每節課以45分鐘計算,也可以在這一堂課的、頭3~5分鐘進行;或者在前一次課的后面3~5分鐘進行這一步)。教師在收集了學生的疑難問題,了解了學生的預習和自學情況、初步操練的體驗之后,再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示要領,交代重點思考的問題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學生模仿。同時,可向學生提出簡明扼要的有關這一學習單元或這一堂課的基本要求(教師的這些工作內容,可用3~5分鐘進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課上利用下課之前的部分時間完成),要求學生獨立去獲取答案。
2.學生明確了這一堂課的學習目的與要求各自帶著思考題去深入自學或操練,第二次提出自己經過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領的問題或疑難之處(這些也可以在課前預習時進行),向同學請教或反映給教師(一般可用3~5分鐘時間)。
3.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個小組。互相討論研究,交流心得體會,教師巡視并聽取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注意學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鐘時間)。解決不了的疑難第三次向教師提出或由教師就近隨時個別輔導答疑。這時的疑難問題已為數甚少,確實是學生經過了一定努力仍然難以獨立解決的重大難題或關鍵環節。
4.教師抓住關鍵性的重大難點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加以精講,再把學生正在掌握的知識、技能、技巧與開發智能的進展情況加以講評。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師要講清它的來源,說明它的性質,并舉例說明它們的應用。對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講清一個,以便引導學生去舉一反三。避免“抱著學生走路”。同時,交代并引導學生在課后去閱讀必要的課外參考資料,這是教師在以45分鐘為例的一節課中,集中講解重點內容,解除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示范演示的階段。這一階段一般可用10~15分鐘。如果加上在上課的開頭階段教師提示要領,交代重點思考的問題或作示范操作,提出這一節課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鐘?!皩W導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在一節45分鐘的課上面向全體學生所占用的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主要由教師或學生分別占用課堂時間的比例大體為四比五,也就是說,主要由學生進行獨立活動的時間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師進行引導、講授、示范的時間。同時,在教師進行引導,講解和示范的時間里,也要伴隨著每個學生的注意觀察,認真思考,記憶,想象的智力活動和簡易的模擬動作,教師也要著眼于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以盡量飽滿的情緒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去開發自己的智能。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也必然伴隨情感、意志等相應能力的發展。
5.教師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的提問,檢查學生當堂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情況,作出必要的評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改掉錯誤,正確領會完成課后作業的要領和方法,進一步加深理解,達到記憶、鞏固和熟練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鐘時間)。
“學導式”教學法有廣泛的適應領域和適應性能,而且完全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和教學條件靈活變通的發揮效能。當然,這不是說可以把“學導式”教學法作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要采用靈活多樣的“變式”才能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學導式”教學法,要經過一番逐漸過渡和師生雙方逐漸適應的過程。
一、逆向式教學法
逆向思維是人類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逆向式教學法則借鑒了逆向思維的理念,相對于傳統教學中先理論后舉證的教學模式而言,它是一種逆向教學模式:首先避開理論知識的講授,從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和案例入手,讓學生感知和思考,再引導學生從材料和案例中總結出理論的知識,即采用“先實踐后理論”的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感受和實踐操作中去,使抽象的學習內容具體化,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總結概括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逆向式教學法在現代漢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筆者在現代漢語語法教學中多次嘗試逆向式教學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氣氛也較之前活躍了很多。經過分析和總結,筆者認為在逆向式教學的具體運用過程中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是素材的準備。一般的現代漢語教材在理論知識點后語言素材的選取上主要是正面的例證,便于學生理解。而在逆向式教學法中,除了要有正面材料,也需要有典型性的偏誤材料與之相對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覺歸納出知識點。以上文提到過的“把”字句為例,筆者針對“把”字句選取了四則語言材料:1、下午我很餓,所以把飯吃。2、請你把一支鋼筆遞給我。3、她把孩子又想念了一遍。4、你把報紙不該折起來。這四則例句都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遇到的病句,學生在發現并改正這些病句的過程中實際就能注意到相對應的四個“把”字句的特點和用法:1、動詞前后常常有別的成分,動詞一般不能單獨出現,尤其是不能出現單音節動詞。通常后面有補語、賓語、動態助詞,至少也要用動詞的重疊式。2、“把”的賓語一般說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帶上“這、那”一類的修飾語。3、謂語動詞一般都有處置性,就是動詞對受事要有積極影響。4、“把”字短語和動詞之間一般不能加能愿動詞、否定詞,這些詞只能置于“把”字前。再加上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實例,對于漢語言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以后可能面對的教學對象的情況和特點。逆向式教學法要求老師在課堂授課前素材的選取上要下功夫,除了典型性還要注意趣味性,以激起學生思考和討論的興趣。另外,素材的選擇還要形成相互的關聯性,讓學生由此及彼地聯想和思考,通過材料和案例對知識有系統化的理解。二是教師自己的準備。由于在逆向式教學法中學生的課堂發言和討論會比傳統教學法多,因此就需要老師自己的準備要充分。首先老師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僅要深入,而且要全面,具有延展能力,能從多個視角對學生加以啟發和引導。其次,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要做到既能最大限度讓學生思考,同時又保證教學的進度和教學目標的完成,就需要老師具備很強的課堂掌控力,及時應對學生在發言和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爭吵、跑題或其他情況,保證討論、發言的效率和價值。對應上文提到的,筆者以名詞的語法特征為例,具體操作如下:1.給出一組材料:①雞在叫,魚在跳,李園在作詩。②牛踢郭芬③東方明珠讓學生找出名詞,然后分析所充當的句法成分,從而自己總結出名詞的第一條語法特征:經常作主語和賓語,多數能作定語和帶定語。2.給出另一組材料:①一頭牛、一只雞、一雙鞋、一個人②很雞、太鞋、特別筆讓學生判斷①②兩組材料的對錯,在判斷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名詞的第二條語法特征:名詞前面一般能夠加上表示物量的數量短語,一般不能加副詞。通過這樣的方法,每種詞類的主要語法特征學生基本都能自己總結和歸納出來,老師再加以補充說明例外的情況,教學目標就完成了。因此通過參與、探討、領悟,學生就逆向推導出知識要點,從而也更深刻地把握了詞類的分類依據。在短語、句法成分和句型等部分的課堂教學中都可以以此類推。實踐證明,使用逆向式教學,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都提高了,同時因為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逆向式的思維還可以使學生從程式化的思考中開辟新思路,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