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4:3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經濟形勢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2003年工業生產增長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居民消費繼續擴大;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各項改革也有序推進,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普遍調高了對2004年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4.1%,世界貿易增長5.5%,經合組織預計世界貿易增長7.8%,均高于2003年。國際經濟的這些新變化,對于我國加快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回升。
一、2003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去的顯著成績
2003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容應對,果斷決策,適時調控,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克服各種困難,贏得了抗擊非典的階段性重大勝利,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速度達到8.5%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改善,全年財政收入增收較多。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度增長。
工業生產增長加快,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重工業增長繼續快于輕工業,電子信息、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制造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原煤和電力生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產銷銜接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優質化、區域化、產業化不斷推進,畜牧業和養殖業較快發展。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六小”工程、農村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居民消費繼續擴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長23%。國債投資進一步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啟動公共衛生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動技術進步等重點領域傾斜。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繼續提高,民間投資更趨活躍,投資自主性增長因素有所增強。居民消費受“非典”沖擊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過后很快恢復,預計全年增長9%。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車、通訊、住房等方面的消費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出口所占比重超過50%,高新技術產品和服裝、鞋類等傳統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原油、成品油、鋼材和汽車等進口增加較多。全年貿易順差比上年減少。通過進一步拓寬外商投資領域和改善投資環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擴大。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
各項改革有序推進,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金融分業監管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得到加強。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的改革穩步實施。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西部開發工作取得新進展,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開始啟動。
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增加國債投入,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萍及l展在一些領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00萬人以上。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
二、2004年經濟發展環境和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
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普遍調高了對2004年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4.1%,世界貿易增長5.5%,經合組織預計世界貿易增長7.8%,均高于2003年。國際經濟的這些新變化,對于我國加快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回升。
從國內來看,國民經濟仍具備較快發展的條件:(1)擴大內需政策效應會進一步顯現,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增強,有效供給能力顯著提高;(2)對外開放繼續擴大,使我們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經濟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不斷拓寬;(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貫徹實施,將使一些多年阻礙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逐步消除,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的潛力將得到更好地發揮,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4)經過多年的實踐,國家宏觀調控的經驗更加豐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和純農戶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糧食產量連續下降,一些地方忽視農業、忽視糧食生產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新增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就業需要,社會保障面臨較大壓力。三是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傾向比較明顯,一些地方盲目興辦開發區的問題比較突出,能耗高、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粗放經營的狀況比較嚴重,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貸投放偏快,貸款投向的行業結構不盡合理。五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公共服務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六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增大了我國擴大出口的難度,利用外資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為鞏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形勢,著力解決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做好各項工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2004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實現“十五”計劃目標的關鍵一年,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強化經濟監測預警和經濟運行調節,積極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堅持宏觀調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確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點。2004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形勢的變化,區別情況,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方面,考慮到保持穩定、促進發展、推進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要求,應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發揮國債資金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對“六小”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和基層政權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在建重大國債項目的建設。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力度,重點向“三農”、公共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傾斜。對一般性支出繼續實行零增長,遏制一些地方建設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資機制,形成穩定的、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府公共投資資金來源,逐步解決多年來國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欠帳過多的問題。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職能,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注重“預調”和“微調”,促進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促進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強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基礎上的基本穩定。
(二)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1)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全國性的基本農田保護執法大檢查,制止亂占濫用耕地。(2)堅決糾正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和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和現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等建設的投入,對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主銷區也要保護基本農田和保持必要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產品優質化和區域化的步伐,加強農業科技儲備、良種繁育和科技推廣,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畜牧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發展。(4)努力增加農民現金收入。重點做好對農民外出務工的服務,加大對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檢查和處罰力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國家支持的農村項目建設投資中要專門列支農民報酬一項。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除煙草稅外,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力爭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稅費負擔比上年有所減輕。
(三)加強引導和調控,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更加注重運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導,經濟手段加以調節,法律手段加以規范,并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鋼鐵、汽車、電解鋁、水泥等行業健康發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完善并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標準,建立行業信息制度,引導地方和企業的投資方向。(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作用,推進企業實施聯合重組,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優勢企業發展,淘汰落后生產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用地管理,對不符合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達不到行業準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得批準用地。繼續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4)加強金融機構與宏觀調控部門的協調配合,引導商業銀行依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對有市場、有效益、符合環境和生態保護要求的生產企業和建設項目,積極予以支持;對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問題比較突出的領域的建設項目,要嚴格審貸。
(四)將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切實落實中央已確定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把就業再就業工作抓緊抓實。(1)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責任制,加大對再就業的扶持力度。完善就業和失業統計制度。(2)在稅收、融資和市場準入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充分挖掘和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潛力。(3)加大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業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和關閉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安置下崗分流職工。(4)深化勞動管理、戶籍制度和社保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和培訓體系,鼓勵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
(五)促進和擴大居民消費,繼續增強國內需求增長。要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發揮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潛力,為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一是增強中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既要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嚴格執行不同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加大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和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流通設施、商業網點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繼續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推行醫療服務價格、非義務教育收費決策聽證制度,合理確定價格和收費標準。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活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培育和擴大消費熱點,滿足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動存量住房交易。鼓勵居民汽車消費。推行電信普遍服務,促進農村和邊遠地區電信消費。繼續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發展體育和文化產業,鼓勵居民擴大旅游、體育健身和文化消費。
(六)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引導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經濟發展中單純追求速度、急于求成、過度消耗資源的傾向,切實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1)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產業升級步伐。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2)努力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做好電力調度,增加電力供應;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大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合理調配運輸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建設。(3)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節水、節能技術改造。
統籌區域發展,逐步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格局。完善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發展。繼續加大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積極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地區、重點優勢產業以及重點行業和企業的調整改造。大力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科教文衛事業。(1)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等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2)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緊缺人才培養。(3)做好中長期科技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4)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鼓勵多渠道資金投入,引導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5)做好人口和資源、環境保護工作。
(八)努力擴大外貿出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年。統籌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1)進一步做好進出口宏觀調控。培育國內優勢品牌,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改革進出口商會體制,完善對企業的服務。加強重要商品進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繼續嚴厲打擊走私、販私活動。健全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加強對外談判工作,有效地應對國際貿易摩擦。(2)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注重提高引資質量,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及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研究規范開發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開發區健康發展。(3)加強對境外投資合作的規劃指導,推動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全面落實并逐步完善內地與我國港澳地區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九)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會會的部署,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利用當前經濟增長較快、發展環境比較寬松的有利時機,抓緊研究解決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問題。要協調好改革進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各項改革。(1)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推進國有企業規范的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和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郵政、鐵路等行業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步伐。(2)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資體制改革工作,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3)穩步推進財稅、金融和價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改革出口退稅機制。健全金融企業監管機制,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建立健全內控機制。選擇有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出臺電價改革配套辦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4)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探索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十)關心群眾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千方百計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1)繼續鞏固“兩個確?!?,規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決城市困難家庭在子女入學、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2)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規范農村社會救濟制度。做好災區和貧困戶的稅費減免,切實解決好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3)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堅決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4)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2003年,中國經濟經受住了“非典”和伊拉克戰爭的兩大沖擊,依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91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1%,基本恢復到“非典”前的快速增長水平。我們運用月度宏觀經濟計量分析模型預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提高,全年GDP增長率可以達到8.6%。這表明新一屆政府有很強的應對危機和宏觀調控能力,也說明我國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在不斷提高??紤]到明年世界經濟可能會有所好轉,國內總需求也將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我們判斷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可能會好于今年;而當前物價的上漲,也不太可能導致全局性的通貨膨脹。
一、明年的經濟形勢很可能好于今年
我們判斷明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可能會好于今年,經濟增長率大概在8.5%左右。其基本依據是:
1、經濟的內在增長趨勢不斷增強
1—10份我國經濟呈現V型反轉和保持快速增長的基本事實,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已經具有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從宏觀政策層面來看,這是財政、金融政策性支持為經濟恢復快速增長創造了條件。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我國經濟內在增長趨勢在不斷增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良性互動。消費結構升級加速,以“吃穿用”為主的消費結構正在加快向“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轉換,特別是去年以來,居民對汽車、住房、通訊等新興耐用產品的消費力在明顯提升。在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下,住宅業、通信業、汽車制造業、旅游業等行業加快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其次,民間投資的自主性增強。今年以來,企業自籌、外資、國內貸款增長明顯快于預算內資金,前三季度,預算內資金同比僅增長2.1%,回落46.7個百分點;而自籌資金同比增長49.0%,加快21.2個百分點;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所占比重則由1998年的85%左右上升到目前89.9%。這說明政府主導因素在不斷減弱,投資的自主增長機制進一步改善。第三,居民消費預期和企業家投資預期快速回升。三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29.6,分別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4.3點和7.3點,接近今年一季度創下的近年最好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由6月份的88.6點回升到9月份的93.1點。這些數據表明,消費者和企業家對未來經濟走向預期良好。第四,工業增長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753億元,同比增長了17.2%;1-10累計共完成工業增加值327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7%。1至10月,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6472.8億元,同比增長46%。大多數行業利潤繼續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投資意愿和投資能力。
2、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會有所好轉
今年下半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都有經濟復蘇跡象,明年世界經濟發展仍然具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但總體上不可能比今年更差。
美國經濟在帶動世界經濟復蘇方面依然扮演著關鍵角色。最新統計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按年率計算達到7.2%,創近20年來的最高季度增長記錄。特別是,前兩年遲滯美國經濟復蘇步伐的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已恢復了增長勢頭,第三季度增幅達到11.1%,明顯高于第二季度的7.3%。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從10月份的81.7點上升至11月份的91.7點,達到了一年來的最高水平。大部分機構判斷,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實質性復蘇。
連續多年低迷不振的日本經濟最近也顯示出了好轉的跡象,今年7-9月期GDP按照年利率換算增長了2.2%,連續七個季度出現實際增長率的正增長,復蘇的基礎進一步增強。在美國和亞洲經濟復蘇的帶動下,歐元區經濟今年下半年也開始有起色,預計明年增長率可望達到1.8%。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伐加快也使得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前景更加光明,今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可達5%,明年將提高到5.6%
基于這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對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和貿易增長率的預測均高于今年。因此從總體上看,明年世界經濟發展會進一步好轉,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會比較寬松。
3、宏觀調控措施已初見成效
從9—10月份的情況來看,在國家有效宏觀調控下,前階段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部分行業投資增長偏快、信貸投放過多等過熱苗頭也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投資增長快、消費增長慢的狀況有所改善。10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6%,比上月減慢3.9個百分點,與年初以來30%以上的高增長相比明顯有所放慢。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猛的現象也有所緩解。相對而言,消費在三季度初步擺脫“非典”影響后進入正常增長階段,10月份當月增長10.2%,是今年以來增長最快的月份,也是今年增長速度首次達到兩位數的月份。投資減速和消費提速的趨勢開始顯現。
信貸投放過多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針對前三季度特別是上半年貨幣投放過多、信貸增加過猛等情況,下半年以來,中央銀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調控措施,包括加大對房地產貸款的管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加強“窗口”指導等,應該說,其積極效應已經開始逐步顯現。在三季度貸款多增態勢開始減緩的基礎上,10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僅增加616億元,比前三季度平均每月增加貸款2700多億元的水平相比明顯減少,同時也是今年以來首次出現的貸款比去年同月少增的月份。
這些成效有利于改善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狀況,有利于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利于明年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4、國內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將進一步改善
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的創新,保證了政治和經濟的穩定,為明年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國內環境。
全會明確提出,要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制企業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和實施,將進一步增強民間投資活力。
全會還要求,2004年國家在增加農民收入、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等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確的綜合性政策措施。這將有助于農民減輕負擔、擴大消費。同時,明年國家有望出臺一系列促進收入增長、改善消費環境的政策措施,如個人所得稅改革等,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城市消費的持續增長。
綜合國際國內因素,總體上看有助于明年經濟繼續走高,如果沒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和“硬著陸”式的調控政策出臺,我們預計明年我國經濟形勢會在今年的基礎上繼續走好。從三大需求看,受消費結構升級和物價上漲的推動,消費增長率預計將恢復到10%以上,高于今年水平;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但會略低于今年的增長水平,達到25%左右;由于出口退稅率下調和出口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明年出口增長率將回落到15%左右。綜合定性分析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預測結果,明年我國GDP增長率可望達到8.5%以上。
二、當前物價上漲不會導致全局性的通貨膨脹
今年以來,我國物價整體呈上升趨勢。1—10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了0.8%,10月份當月上升1.8%。1-10月份,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了2.3%,10月份當月上漲1.2%。伴隨CPI上漲的是GDP、投資和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情形與1992—1994年的通貨膨脹時期“似曾相識”,國內外對于我國是否會發生新一輪通脹爭論激烈。我們認為,由于客觀條件的變化,當前局部性的物價上漲不會導致全局性的通貨膨脹。
1、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環境決定了發生1992-1994年那樣高通脹的可能性很小
與90年代初期相比,我國經濟發展的總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
(1)供給能力大大增強。1992-1994年的過熱主要伴隨基礎產品的短缺,因為那一時期基礎工業仍然比較薄弱,當時出現的原材料緊張、電力緊張、價格上漲都是由這一狀況造成的。但從21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短缺經濟時代結束,基礎產業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般產業的生產能力出現了普遍過剩,中國主要產品設備利用率不會超過80%。更為重要的是,供給增長的基礎改善,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條件都可以支持供給能力較快增長,供給彈性大大提高了。
(2)市場主體更加成熟。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速度比1992年要快得多。今年以來鋼鐵、建材、電力等一度出現了緊張情況,在市場訊號的引導下,相關供給加速擴大。同時,個人的消費心理也更加成熟,消費失態有很大矯正,搶購行為不太容易發生。
(3)國際價格約束明顯。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擴大,可貿易品比重增大,國內物價與世界物價關聯度大大增強。盡管明年世界經濟會緩慢回升,但國際生產能力總體過剩的狀態不會改變,國際市場的通貨緊縮趨勢仍將維持并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上漲產生制約。
(4)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增強,能及時出臺一些預控措施,預防經濟過熱。這些變化決定了發生1992—1994年那樣物價持續快速上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主要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不會拉動價格的全面上升
毫無疑問,糧價上漲會帶動物價總水平出現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糧價上漲會直接帶動食品價格的上漲。其次,糧價及食品價格上漲還會間接帶動其它商品生產成本的提高,造成其它商品價格的上漲。但是從目前我國經濟的總體狀況看,我們認為,這次糧價上漲,不太可能引領新一輪通貨膨脹。
首先,在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所占比例盡管仍然最高,但同上一輪通貨膨脹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這一比例已經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食品價格上漲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影響力已經減弱。
第二,90年代以來我國的工業生產結構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工業生產與農產品原料的關系明顯減弱,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24.6%,比80年代明顯下降。
第三,這次糧食價格上漲是由夏糧減產和秋糧收成不佳引發的。但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信息,我國目前的糧食庫存依然較為充足,通過調節庫存完全能夠彌補糧食缺口,價格上漲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最后,盡管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今年世界糧食產量有所下降,世界小麥和大米等價格都有所上升,但目前主要糧食品種的國內價格仍高于國際價格,這將會對國內糧價的上漲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部分商品的價格上漲也不會引發價格的全面上升
其一,當前的CPI的上漲是由部分商品引起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前三季度,除了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較明顯之外,其余商品價格多為下降。由于食品和能源價格會受到一些異常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大幅波動,并模糊消費價格的真實變動趨勢,因此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費價格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核心CPI)被認為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最佳指標。應用這個指標來看,9月份我國的核心CPI增速依然落在負區間;10月核心CPI有所上漲,但增速仍然小于1%。這也說明,當前居民消費價格的持續上升是缺乏內生性的。
其二,商品供過于求的局面沒有改變。據國家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與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2003年下半年600種主要商品全國市場供求情況進行了排隊分析:供過于求的商品473種,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7種,占排隊商品總數的21.2%;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許多商品由于供過于求或產品更新換代,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三,消費需求仍有很強的制約。社會保障機制的脆弱、收入增長緩慢與收入差距擴大并存導致近年來平均消費傾向和消費率不斷下降。當前,消費增長和投資增長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弱消費需求對物價上漲的制約還很強。
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商品價格上漲對價格總水平的帶動作用就不會像短缺經濟時期那樣強了。
4、經濟發展存在比例不協調也構成了物價上漲的制約條件
一是投資和消費增長的失衡。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明顯地由投資主導,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今年以來,這一現象有擴大趨勢。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為7 年來同期的最高點,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為近3 年來同期的最低點;投資率在進一步上升,而消費率還在下降。
二是沿海和內地發展失衡。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為30.5%,比上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實現出口1225億美元,占全國的64.4%,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到位注冊外資占全國的比重達到65%。當前經濟加速主要是沿海地區經濟的加速,這些地區進一步主導經濟增長,東西部差距和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三是中小企業增長偏慢。目前企業生產的增長主要靠大型企業的拉動,為數眾多的小型企業則缺乏活力。前三季度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不足8%,遠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5%的增長水平。
這些差距制約了經濟的全面過熱,也制約了物價全面上漲。
5、我國經濟還有增長空間
從理論上說,只有實際產出超過潛在最大產出時才會出現價格全面上升。而我國目前比較公認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在8%-10%之間,所以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常態應該是連續四到六個季度在9%左右波動。那么,我國現在的增長速度還不會導致物價全面上漲。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市場供給對市場需求的反映大大加快。如今年鋼鐵、建材、電力等一度出現了緊張情況,在市場訊號的引導下,相關供給加速擴大,很快就上去了。在供給能很快跟上需求時,或者說,經濟增長還有空間時,物價不可能全面上漲。
總之,我們認為對明年我國的物價水平會保持上升態勢,但不會出現全面的通貨膨脹,而將在一個合理的區間(1—3%)內運行。
三、宏觀政策將會在繼續支持經濟增長同時調整力度和結構
制度設計與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分不開的。如94年財政體制改革,與93年經濟過熱是直接相關的。另一方面,財稅體制改革又會為中近期的財政政策提供最有力的體制基礎,為財政政策發揮作用提供條件。所以,有必要從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來理解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要關注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對宏觀政策的影響。
1、財稅體制改革總體上會減輕稅負
從《決定》來看,收入方面改革對財稅政策影響是:總體上對各類經濟總主體的稅負要減輕,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1、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穩步推進稅收改革,將形成總體上的減稅負的積極財政政策效果。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測算,2002年我國稅費總體負擔占GDP的25.1%,雖然低于發達國家的30%的平均水平,但卻大大高于發展中國家16%-20%的水平,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將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
2、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將有利內資企業發展?,F在除流轉稅外,還有一些稅種和稅制不統一,據有關研究機構(天則經濟研究所在其宏觀經濟報告中)披露,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可能將外資企業所得稅從15%提高到24%,將內資企業所得稅從33%降到24%。但此舉需要人大常委會做出立法修改。如果明年實現,將對內資企業有較大地刺激作用。
3、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將推進企業投資尤其是推進高科技企業發展。實行生產型增值稅,與考慮控制投資膨脹有關系。企業設備投資越多,稅負越重。其對擴大投資、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有抑制作用。同時,造成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稅負重于其它產業。近幾年,消費和投資不足成為主要矛盾。轉型將有利于企業擴大投資,尤其利于新增固定資產較多的企業。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將要縮小稅基,現行稅率不變情況下,所有企業的稅收負擔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當然,國家財政收入相應減少。明年增值稅能否轉型,或按什么方式和途徑轉型,這會對財政和企業有直接影響。據有關專家(楊衛華教授)估計,如果增值稅轉型后,在不允許把原有固定資產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的前提下,國家財政將減少收入200億-400億元。但從今年稅收收入情況看(前三季度已達到1.5萬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2萬億元),國家財政有此承受力。
4、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統一,對支持農業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農村稅費改革的進一步方向,是根據我國三農特別是農民收入情況逐步用現代稅收制度替代現行的農業稅制,近期可能取消農業特產稅,這對減輕農民負擔有一定作用。
5、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將對明年出口有較大影響,進而也會使財政政策具有了一定的遏制經濟過熱的作用。今年出口大增既是好事,但增得太快會通過結售匯渠道逼使我多發貨幣。就這個角度而言,明年出口下降會減少因結售匯帶來的貨幣供給量,這就使通貨膨脹因素失去持續的力量。
2、財政支出方面的改革將會擴大改革所需的財力,而減少投資需求的財力
《決定》提出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這將進一步推進財政支出管理體制的改革:解決事權過多、財力不足的矛盾,除做好收入征管這個老題目外,關鍵要改革支出。今后的基本思路是,財政要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保障國家政權建設、科技、教育、社會保障、農業、生態等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出需要。不屬公共產品的就不要提供。建立公共財政,要把老百姓納的稅,用在老百姓身上,不能成為政府投資國有企業去變成國有資產。這對今后經濟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支出改革和明年形勢走勢,可能會使國債發行規模有所減少,而且重點會有較大變化,會更多地投向農村、社會發展及西部落后地區。
關于積極財政政策 “淡出”的時間,我們曾提出 “七上八下十走平”的設想:1997年到2004年,這是積極財政政策向上的時間,然后就要平滑下行,三年中國債和赤字要相應下降,到10年時要實現年度的財政收支平衡。這個趨勢是很可能的。
3、貨幣政策將在金融改革中保持穩定
1、《決定》對金融改革的論述,基調還是在促進經濟與防范風險中尋找一個結合點,這就是“穩健”的含義,因此,貨幣政策只能是穩健的,不可能有新的變化。比如,《決定》中提出要“健全金融風險監控、預警和處置機制,依法嚴格實行市場退出制度。強化金融監管手段,防范和打擊金融犯罪。增強監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會監督”。但同時又強調了“處理好監管和支持金融創新的關系,鼓勵金融企業探索金融經營的有效方式”,使人感到了《決定》既強調金融監管,也希望金融機構能在支持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
《決定》中反映出的這種更多強調調控和監管傾向,可以說,是與今年二季度出現的信貸擴張過快引出的一種擔心分不開。今年以來M2從5月始月月增長20%,支持了經濟增長,但自身增長過快,也引發了房地產過熱和結構性矛盾,加大了潛在金融風險。因此,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既要防止通貨膨脹,也要治時通縮。下半年以來,央行采取多種措施調控貨幣增長過快并初見成效,信貸高增長已初步控制。但同時也要防范新的信貸萎縮,因此,要注意政策的穩健。
2、《決定》又一次強調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反映出貨幣政策中更多要強調借助市場力量來進行調控?!稕Q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這反映出對貨幣政策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傾向。利率市場化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來,我國金融調控主要是信貸管理,缺乏利率這一中心參數,因此,調控時經常要借用行政辦法。在經濟轉軌中,多次出現這種情況,即我們控制住了貸款規模卻沒能控制住貨幣供給量。究其原因一是直接的行政辦法已控制不住投資規模,因而也控制不住貨幣需求量過速的增長;二是貨幣供給量中的相當部分是由不受貸款規模控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貸出去的。這種現象將會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而更為突出。必須承認,市場利率是調節貨幣供求關系的重要宏觀政策工具。利率的變動,既受資金供求決定,又影響資金供求。商品價格市場化后沒有實現資金市場化,作為最重要的資源——資金,就沒法參與改變產業失衡和商品總供求結構性失衡的資源重組過程,金融調控也沒法利用利率這一最重要的信號和杠桿。
明年人民幣利率預計將基本穩定,加息或減息的建議都不會輕易輕易采納。這將反映的是是貨幣政策在利率上的保持穩定的態勢。
3、《決定》強調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反映出對明年貨幣政策是以穩應對變化的思路。這是一種改革匯率體制的提法。因為合理均衡水平,是市場供求的結果,而不是行政管理的結果。匯率形成機制合理性,比匯率水平高或低本身更為重要,更具有決定性作用。匯率的市場形成,也將對金融調控提供有力的信號和杠桿。
明年匯率水平更強調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均衡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貿收支平衡,這是最關鍵的,這也意味著減少貿易順差。美元最近有所上升,美國對我升值壓力有所緩和,但我們也要擴大進口,要力求實現貿易平衡。二是資本項下的平衡,在引進外資進來同時,也擴大對外投資的規模?!稕Q定》指出,要在有效防范風險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今后我們要追求國際收支平衡,而不是雙順差。三是結售匯發放人民幣與央行投放票據回收人民幣要平衡?,F在外儲備3600多億,對增發人民幣起了很大推動作用。在人民幣升值還有預期,外儲備還會增加。因此,要通過發放央行票據等對沖措施,來回收人民幣。
4、《決定》強調建立健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機制,為中央銀行的金融調控和貨幣政策,將提供良好的市場基礎。這意味著,今后將進一步支持資本市場發展,解決現在直接融資下降的問題。而有了好的市場基礎,就可以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所以,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中,將更注重公開市場操作。
5、深化金融企業改革,為貨幣政策的傳導提供微觀的基礎。《決定》從發展與改革結合的角度,從城鄉統籌的角度,從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公司、中小金融機構協調改革的角度,從現有金融企業改革發展與穩定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結合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如何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也反映了發展與改革的結合。這也意味著,央行將繼續對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加強流動性管理,防止風險。
總之,明年貨幣政策,將會在金融改革加快的進程中繼續保持穩健,貨幣政策踩“急剎車”的可能性很小。但其中又包含著有擴張有收緊的兩個方面,會有結構性的調整。在操作上,會使用多種貨幣政策手段來達到既支持經濟又防范風險的目的。
一、建立健全經濟形勢分析制度
一)縣政府于每季度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分析全縣經濟形勢,查找存在問題,研究對策措施。
二)各副縣長按工作分工,原則上每月初分別召開分析會議,對分管部門和行業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定期分析,并解決相應的困難和問題。
三)建立經濟形勢季報制度。縣發改局、扶貧辦、經貿局、財政局、農牧局、水務局、勞動保障局、商務局、統計局、物價局、人行縣支行等部門,按季向政府報告經濟形勢。
二、認真做好經濟形勢分析會的各項準備工作
一)經濟形勢分析會的主要內容
認真分析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加強對各類經濟熱點問題的分析研究,結合我縣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研究分析國家、省、市出臺的宏觀調控措施對我縣經濟發展的影響,關注周邊省區、市縣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和經濟指標,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全面準確客觀反映全縣經濟運行情況,深入分析國家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縣的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加強對生產總值、工業經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支、物價、節能減排和就業等主要經濟指標變化走勢的監測預測。
1工業經濟運行方面。主要是全縣工業經濟運行特點分析,包括生產情況和發展趨勢如何,工業增加值完成情況,效益狀況,工業主導產業發展和運行情況,對工業經濟發展全局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工業企業技術進步情況,主要工業品產量和價格變化情況,全縣用電量(工業用電量)變化等情況;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高科技產業培育、企業自主創新和產品開發、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和產業集聚情況;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能源原材料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等。
2農業和農村經濟方面。主要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氣候環境等條件變化影響分析;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進展情況,節水增收、農業生產有關環境等條件變化影響分析;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技術服務等;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種植業生產面積、產量;畜牧情況,包括主要畜禽產品的存欄量、出欄量變化,肉、奶、蛋等產品產量增長情況;農畜產品流通情況,包括農產晶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及其帶動農戶增產、農民增收的情況;農村勞動力培訓及輸轉的規模、質量和效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以及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建議等。
3固定資產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方面。主要是全縣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城鎮、農村、三次產業和重點行業投資完成情況;投資來源和構成分析,包括政府投資、銀行貸款、企業情況和非稅收入情況;財政轉移支付情況,包括一般性轉移和專項轉移支付情況;財政執行情況,包括項目建設資金配套情況和公共財政支出情況;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結構和運行態勢;存在主要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等。
4財政金融方面。主要是財政收入情況,包括稅收收入情況和非稅收入情況;財政轉移支付情況,包括一般性轉移和專項轉移支付情況;財政執行情況,包括項目建設資金配套情況和公共財政支出情況;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結構和運行態勢;存在主要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等。
5服務業方面。主要是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傳統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存在主要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等。
6消費和價格方面。主要是關系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主要消費品的市場容量、供應狀況和價格變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城鄉分布;居民消費價格走勢及影響因素;能源原材料供應情況和價格趨勢;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及價格走勢;工業品出廠價格變化;存在主要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等。
7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主要是全縣就業情況,新增就業和下崗職工再就業情況,城鎮職工、農民工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規模及動態變化,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就業培訓和拓寬就業渠道的政策措施;養老、失業、醫療及城鄉低收入群眾社會保障和基本政策和實施情況;存在主要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等。
8為民辦實事方面。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每年確定為民辦的實事。年省、市、縣政府承諾為民所辦實事工作進度和落實情況;存在主要矛盾和問題,打算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
二)工作分工
經濟形勢分析牽頭和協調組織部門為縣發改局,注重對經濟形勢的綜合分析與研究。各參與部門側重于對本行業、本系統運行情況的具體研究分析,確保信息資源采集準確有效,不斷提高經濟形勢分析的質量。發改局重點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的綜合分析,側重于全縣投資形勢和項目建設進展分析,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統計局匯總、整理全縣和省內外有關縣區統計資料,會同發改局共同做好全縣經濟形勢分析工作,對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每月定期報送政府辦公室、發改局和相關部門。經貿局負責全縣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的綜合分析,及時準確反映企業經濟效益情況及生產運行情況,解掌握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突出問題,提出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建議。扶貧辦負責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的綜合分析,及時反映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及時發觀和反映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農牧局負責全縣農業經濟現狀、趨勢和階段性的特征分析,及時反映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發展情況、況,反映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商務局重點做好主要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運行監測、編報和分析,及時對重要工業品、原材料、農產品和消費品市場做出分析預測,提出建議對策,特別要及時反映市場建設中存在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基本數據統計匯總整理,按月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資料及用工公告。物價局負責全縣群眾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服務監測,及時反映市場價格運行情況,并提供分析報告。人行縣支行主要負責全縣金融運行和貨幣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的分析和預測,針對金融運行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提出金融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信息中心主要做好國際國內經濟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解掌握全國、全省、全市和市內務縣區經濟形勢和經濟運行情況的比較分析,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其他部門結合本部門職責范圍和工作特點,及時收集整理本行業的相關資料,分析存在問題和原因,提出對策。
三)材料準備
由縣扶貧辦、經貿局、財政局、水務局、農牧局、商務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物價局、人行縣支行、信息中心等部門每月5日前將上月的分析匯報材料匯總,送縣政府辦公室、縣發改局和統計局具體掌握每月各行業部門的經濟分析情況,于每季度第一個月8日前,將上一季度的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上報縣政府。
三、有關要求
一)切實加強對經濟形勢分析工作的組織領導。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并認真做好經濟運行分析工作,要把這項工作納入日常工作議程,指定專門工作人員,切實做好經濟形勢分析工作,及時協調解決本部門、本系統經濟運行中存在突出問題,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二)充分發揮發展改革和統計部門經濟形勢分析工作的職能作用,加強協作??h發改局、統計局要共同做好全縣經濟形勢分析工作,向縣政府匯報,并及時向各部門通報情況。統計部門要及時做好數據統計工作,每月5日前完成數據統計,為經濟運行分析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h發改局要加強與各有關部門的銜接,暢通信息傳遞渠道。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做好相關統計和分析工作,及時報縣發改局匯總。
三)充分發揮統計部門的統計職能和行業部門、基層單位的基礎統計作用。要加強統計執法力度,各部門、基層單位要及時按要求向統計部門報送基礎數據,統計部門要及時做好數據統計工作,為經濟運行分析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四)不斷改進分析方法,加強分析的實用性,嚴格把好季報檢測分析質量關,做到月度有行業分析,季度有綜合分析,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研究提出能見實效的對策措施。同時,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深入調查,快速反映,立足于“短平快”專題分析方面有新突破。
五)對于經濟形勢分析會梳理出的突出問題及決定采取的對策措施,由政府辦公室每月督促有關部門整改和落實。
六)各有關部門要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預警機制,完善信息網絡系統和預測預警系統建設,科學判斷經濟發展態勢,力求做到未雨綢繆;建立完善經濟運行調節機制,提高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能力,及時化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建立完善經濟運行引導服務機制,堅持市場導向,擴大信息交流,深入調查研究,完善信息和政策導向制度。
今年以來,我市各級按照中央、省、市一號文件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切實抓好春季麥田管理和農業技術服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目前,我市春季農業生產已全面展開,農業生產形勢較好。預計一季度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與上年同比增長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與上年同比增長10%。
一、一季度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1、抓好春季麥田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我市今年小麥播種面積311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畝。今年共實施15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占全市小麥面積的50%左右。由于07年我市部分小麥因墑情差播種晚,冬季氣溫持續偏低,無有效降水,目前小麥苗情總體比去年較差。據目前調查分析,全市小麥一類苗面積為94萬畝,占30%;二類苗面積為124萬畝,占40%;三類苗面積為93萬畝,占30%,分別比上年減少20.4%、增加5%和15.4%;一類苗面積減少幅度較大,二、三類苗面積擴大,整體苗情不容樂觀。全省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后,我市及時做好春季麥田管理工作,突出一個“早”字,把劃鋤追肥作為早春增溫保墑、促根增蘗的重要措施,根據小麥苗情特點和土壤肥力狀況,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科學合理使用化肥,促進苗情的轉化升級,為夏糧豐收打好基礎。
2、春耕備播工作陸續展開。春耕備播計劃、物資儲備、技術指導等工作落實較好。今年我市預計春播糧食面積59萬畝,其中春玉米14萬畝、薯類33萬畝;春播棉花45萬畝,春播瓜菜面積60萬畝。全市已準備化肥8.7萬噸、農藥650噸、農膜1600噸,農大108、鄭單958、泉星2101等雜交玉米種子0.8萬噸、棉花種子0.08萬噸,檢修農業機械7.9萬臺(套),各項物資準備比較充分,基本滿足了春季生產所需,為春播備耕創造有力條件。
3、惠農支農政策落實較好。今年糧食直補面積380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畝,面積核實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上報省有關部門。全市170萬畝良種補貼面積任務已經落實,今年將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0萬畝,農資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支農政策也將在2季度全面落實;能繁母豬、奶牛補貼及母豬政策性保險落實較好,預計全年能繁母豬和良種奶牛補貼達將達2300萬元以上,母豬政策性保險達6萬頭以上,這些惠農支農政策的落實,極大的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糧食增產和恢復生豬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取得積極進展,全年完成產業扶貧項目48個,總投資1.4億元,到*年底,全市“一縣十三鄉”33萬貧困農民的年純收入水平基本達到1000元的省定貧困線,部分人口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本屆政府提出的“三個基本實現、四個明顯變化”的扶貧任務目標基本實現。
4、農田水利建設。去冬今春全市計劃新建和維修各類工程項目3627項,投工1720萬個,完成土石方3712萬方。改善灌溉面積30萬畝,發展和改善節水灌溉12.7萬畝,疏浚河道330.64千米,改造中低產田13萬畝,新打、配套、維修機井2600余眼,新修蓄水工程500余處,增加蓄水能力5600多萬方,維修加固堤防近28千米,修復水毀工程900處。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加快構建現代水利體系,不斷提高全市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重點項目,邢家渡、胡家岸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正在進行招投標。臘山分洪工程實驗段已開工建設,征地及拆遷加快進行。開工建設了42個小型水庫加固工程。
5、林業加快發展。圍繞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創建生態城市為目標,堅持“南護水源,北治風沙”的要求,加大造林綠化行動力度,按照重點區域荒山綠化、退耕還果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全年計劃完成完成造林14萬畝,其中荒山綠化7.7萬畝、退耕還林(果)4萬畝,林業實現森林覆蓋率增長1個百分點,總投資1.08億元。南部山區重點進行了整地、挖、苗木準備等工作,積極實施退耕還果和荒山綠化春季造林。北部沿黃平原地區重點開展了農田防護林、速生林植樹造林,搞好村鎮植樹。沿主要道路、河渠的綠色通道造林綠化工程已經全面展開。
6、認真抓好動物疫病防控,促進畜禽業生產穩定發展。從整體上看,全市畜產品總量持續增長,產業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規模化進程不斷加快,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部署嚴密,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預計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11.48、13.44、8.68萬噸,分別增長2%、1%、12%;通過國家政策、項目扶持,母豬存欄頭數回升較快,生豬生產得到恢復。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5.2億元,同比增長5%。根據我市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4月15日前將全面完成今年的春季動物防疫任務,并確保所有應免畜禽免疫密度達到100%,目前此項工作正在加緊落實。
7、主要農產品價格有所波動。自去年11-12月小麥、玉米價格達到最高點后(小麥0.85-0.86元/斤,玉米0.9元/斤),08年以來市場糧價基本保持平穩,并呈穩中下降趨勢,2月份小麥、玉米分別為0.81-0.82元/斤、0.84-0.85元/斤,玉米價格降幅大于小麥,但與去年同期比價格仍然較高(07年2月小麥0.79-0.8元/斤,玉米0.76-0.77元/斤)。蔬菜,由于去冬持續低溫,大棚蔬菜產量預計減產10%以上,加上南方凍雨災害天氣影響,蔬菜供應偏緊,自去冬以來蔬菜價格一直在高位運行。據統計,3月份30種主要蔬菜批發價平均每公斤2.93元,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長173%,除大蒜、圓蔥、西芹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外,其他品種都有所增長。雖然產量減少,但由于蔬菜價格較長時間保持高位,蔬菜產業整體效益所增加。畜產品,禽產品、豬肉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25%和15.4%,雞蛋價格3.3元/斤,上漲57.1%,牛奶價格0.9元/斤,與去年同期持平。肉禽蛋價格繼續保持高位,但呈現逐步小幅回落趨勢。
8、農資價格前期基本平穩,最近上漲幅度較大。在國家支農政策及宏觀調控政策制約下,農資生產廠家積極消化煤電油運等成本上漲因素,嚴格執行國家價格政策,前期農資市場供應價格相對穩定。除碳氨出廠、零售價格略有上升外(上升5%左右),尿素、復合肥、農藥、農膜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穩定,價格持平。隨著春耕備播的全面展開,3月中下旬,農藥、農膜價格保持穩定,春季生產所需化肥價格漲幅較大,國產碳氨、尿素、復合肥平均上漲20-40%,進口高效二銨上漲60%。目前,農資市場貨源穩定,供應充足,春季生產所需化肥、農藥、農膜、良種等農用物資基本能滿足需求。通過積極開展農資打假護農活動,農資市場秩序良好。
9、抓好“十大行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行動,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著力培植特色主導產業,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城鎮建設行動,第二批08年計劃開工的十個小城鎮建設項目,正在進行項目考察、方案編制設計論證、招投標等工作,08年村莊改造正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飲水安全行動,目前正在進行、確定水源、方案設計、招投標、落實隊伍等前期工作,五一后全面開工。今年新建任務重點在商河、濟陽兩縣,其余縣(市)區進行工程掃尾和完善提高。今年計劃解決400個村、32萬人飲水安全,完善提高250個村,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生態富民行動,今年市財政安排3000萬元資金,新增戶用沼氣4萬戶。目前全市正在進行落實戶數、編制規劃方案等前期準備工作。道路暢通、造林綠化、醫療惠民、教育振興、弱勢保障、市場拓展等行動正在積極推進。一季度全市共轉移農村勞動力3.73萬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嚴格控制化肥等主要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控制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近兩年來,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繼續在高位運行,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也成為農民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今年以來化肥等農資價格雖然在高位保持穩定,但隨著春耕大面積開始,農資市場逐步轉旺,農資生產成本剛性增加,價格可能重新抬頭。建議相關部門早日采取措施解決,規范農用生產資料市場行為,嚴控農資價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2、農業和農產品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突出表現在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專用產品不足等問題,這些還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后人們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的需要。從服務城市角度,糧經作物種植中,糧食所占比重相對較高,占70%,畜牧業比重偏低,僅占30%。同時,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尚不明顯,主導產業不突出,加工環節薄弱,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經營水平有待提高。
3、農業旱情有持續發展跡象。突出表現*年11月至*年2月,全市累計降水20.6㎜,比多年同期平均34㎜,少39.4%,其中今年1-2月,全市僅降水9.9㎜,比常年減21%;全市10座大中型水庫蓄水量8690萬立方米,比同期減2300萬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局部地區已呈現輕度旱象。當前隨著春季氣溫逐步升高和春播工作的陸續展開,下一步抗旱保豐收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4、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及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現在龍頭企業規模小、層次低、帶動能力差,加工水平和技術裝備不高,產加銷聯接機制不完善,市場競爭力不強。據統計,我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僅占全省的3%左右,農業產業化經營處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慢,農民組織化程度還不適應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要求。
5、統籌城鄉發展任務仍然艱巨。突出表現為城鄉差距,二元結構的矛盾比較突出。除章丘、歷城,其余四個主要農業縣區,經濟還欠發達,財政實力較弱;全市還有45萬人口的年純收入,在1500元貧困線以下;以水利、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商貿等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還不適應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的需要。目前農業投入,特別是在現代農業、生態環境、品種推廣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欠帳太多,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
三、建議和措施
1、認真貫徹中央要求,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認真盤查整頓,杜絕亂占耕地現象的發生。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按照中央、省要求落實好糧食生產補貼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2、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聯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沒有強有力的龍頭企業來帶動,就不可能實現大的發展。目前我市規摸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與青島、煙臺等兄弟城市相比,數量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輻射帶動力偏弱,不能有效盤活各類農業資源,制約著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要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進一步培育壯大一批優勢產業、名牌產品的龍頭企業。要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主題,加大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圍繞優勢農產品產業,以加工流通組織為龍頭,發展一批區域化、專業化程度高的農產品產業帶,實現生產規?;焕^續推動畜禽養殖小區建設,進一步加快畜牧業發展;面向市場拓展加工流通,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實現營銷市場化;進一步完善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解決土地指標、融資等方面的問題,為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創造條件。
3、進一步作好農田水利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要調動各級和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積極性,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對各類水利工程的情況進行認真梳理檢查,確保工程發揮效益。汛前應完成的水利工程要在汛前完工驗收;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要抓住汛前的良好天氣組織施工,并按度汛方案要求落實度汛措施;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抗旱水源,機井及小水源工程等要作好渠系配套。強化管理,加強監督確保水利工程建設質量。
4、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培植壯大縣域經濟。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加快縣域骨干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提高工業承載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企業在我市縣域地區投資創業,帶動縣域工業的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鄉村工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農民積極從事以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為主的加工、流通行業,增加農民收入。
5、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完善以縣為中心、鄉鎮為紐帶、村為基礎的三級農科推廣服務體系,加快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防災抗害能力。采取多層次、分期舉辦的專業技術培訓,加速造就一批技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干,更新農業推廣知識,提高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讓農民真正掌握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切實搞好對種植戶的技術服務工作,及時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各種技術問題,確保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通過優質、高產、高效降低種植成本,實現增收。進一步穩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保障農技干部的待遇。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開展科技知識培訓,送科技知識到村、社,到農戶,增加廣大農民科技知識,促進農民增收。
6、繼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實現城市化、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近年來工資性收入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一是積極培育連結勞動力供求雙方的中介組織,提高外出勞動力的組織化程度;二是進一步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的各種培訓,進一步完善中、長期培訓就業工作規劃,建立長效機制,并推薦就業。建立健全勞務輸出培訓基地、勞務輸出人才庫,著力提高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和勞動力素質;三是加強信息服務,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和市、縣、鄉信息網絡,及時準確而有效地向勞動力輸出地區用工信息,增強勞動力外出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四是建立跨地區勞動力流動的管理機制,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規范用工企業、中介組織和勞動者的行為,保障外出勞工的合法權益,繼續嚴厲打擊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行為;五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保障勞務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六是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要把解決跨地區勞務糾紛作為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重點,最大限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摘要】在宏觀經濟下行影響下,煤炭行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在保證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隨著近年來各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煤炭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煤炭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不斷下降。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煤炭經濟形勢,并給我國煤炭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宏觀經濟影響;煤炭經濟;煤炭行業;煤炭企業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煤炭行業面臨著嚴峻的市場環境,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煤炭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生產、管理以及運行模式,不斷提升自身企業的行業競爭力。
一、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影響下我國煤炭行業現狀
1、我國煤炭供需變化
我國煤炭資源及其豐富,煤炭生產量及消費量領先國際平均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8月,我國煤炭產量高達25.7億噸,同比增長4.4%,說明我國煤炭產量逐年穩步增長。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轉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開始開發新能源,使得煤炭行業的發展受到了制約,煤炭市場呈現下滑趨勢,我國煤炭消費量正逐步下降,逐漸被各種新能源取代。
2、煤炭產能過剩
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當前我國煤炭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小煤礦企業大幅的增加,一方面導致煤炭資源的浪費,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還使得煤炭生產供大于求,形成產能過剩的機制。導致煤炭產能過剩的原因有以下四個因素:一是企業的過度投資,盡管煤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是煤炭的生產效率并沒有相應的提高,使得資本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勞動力過剩。二是地方政府的過度投資,當前煤炭產能過剩具有地方政府的原因,由于當下實行財政分權體制,地方政府對于煤炭產業固定資產的投資欲望較強,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煤炭產量的不斷增長,使得煤炭產業產能過剩。三是宏觀調控政策落實不到位以及不斷變化的市場供需環境使得我國煤炭產能生產效率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對煤炭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并不斷改善市場環境。
3、煤炭企業現狀
(1)煤炭成本持續增長。當前我國大力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在進行資源整合,煤礦的基礎設施及設備有了很大的改良,煤炭產業的利潤水平不斷下降,導致許多生產效率低下的煤炭企業出現虧損,嚴重影響了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
(2)煤炭價格不斷下降。由于煤炭市場上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煤炭的消費量逐漸降低,煤炭企業為了保證銷售量,不斷對煤炭價格進行下調,煤炭市場的競爭極其激烈,煤炭企業生存艱難,舉步維艱。
二、宏觀經濟下行影響下煤炭企業的應對策略
1、企業堅定信念
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經濟形勢,企業需要正確看待自我,變危機為機遇,抓住發展時機,堅定自身信念,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煤炭企業經過不斷的改革與調整,企業安全基礎有了較大的進步,生產管理方式及企業運營模式日益完善,企業員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不斷克服困難,構建了一支業務水平高、專業素質過硬、勇于開拓進取、樂于奉獻、不斷創新的優質員工隊伍,培養出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團隊,使企業在面對危機時有了堅強的后盾。只有堅定信念,團結協作,以良好的心態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才能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2、抓住企業發展重點
企業要實現發展需要保證效益。逐步進行企業內部市場化管理調整,對洗煤加工、煤炭銷售以及成本進行嚴格把握,創造高效的生產經營方式,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強節約的意識,企業各級管理者需要對企業經費進行嚴格把控,對企業生產經費及各種支出實行系統化管理,將有限的企業資金用到實處,杜絕鋪張浪費、形象工程,倡導節約,實現企業煤炭生產效率最大化。第二,要進行企業內部市場化管理,穩步構建合理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縮減生產成本、創造經濟效益的目標。第三,實現增量增效,對生產設備進行定期維護,保證各種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行,提高原煤入洗量,增加煤炭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嚴格把控洗煤質量,最大程度地提高精煤回收率,以高質煤來拓寬市場。
3、堅持市場化原則
煤炭企業要進行改革,堅持市場化的原則,建設高質煤炭生產基地,合理調整煤炭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根據市場的要求,對煤炭進行高效開采,防治過度開采情況發生,協調好煤炭產量與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促進煤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采用先進的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促進煤炭企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健康發展。
4、項目帶動
優化井下各大系統“合崗提效”。重新對供電、運輸、排水等主要系統進行梳理和優化,合并小的配電點或者將配電點和絞車房設置在一起,減少崗位工,實現一崗多能。同時,要緊密結合生產經營計劃,不斷優化和改造各采區的供電設計,減少配電點的設置,盡量將集中配電點設置在用電負荷中心,實行集中供電,這樣可以降低線路損耗、減少電纜和設備的需求,同時還能方便操作和管理;皮帶運輸系統可以將兩部,甚至三部皮帶進行合并,減少皮帶運行管理人員,實行集中控制和自動化管理,在提升礦井自動化水平的同時降低人工成本,實現合崗提效。新技術、新裝備的不斷投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提升礦井裝備自動化水平。例如:第一,排水系統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無人值守,并可實現遠控操作,這樣就能減少崗位工的投入,降低成本。第二,采區的運輸皮帶實行集中控制系統,采用先進的皮帶集中控制系統,可實現對采區兩三部皮帶的集中管理,定點操作,在降低人工投入的同時,提升礦井的自動化水平。第三,變頻裝置的使用,對于那些大功率的用電設備以及需要頻繁啟動的設備,采用變頻控制系統,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設備啟動時的啟動電流,減小超大電流對設備和線纜的沖擊,同時減少對電網的沖擊以及諧波和雜散電流的產生;另一方面可以節約大量的電能,設備可以根據所帶負荷的大小及時調整輸出功率,并可實現大范圍的調動和控制,節電效果顯著。第四,瓦斯發電機組余熱利用,可以充分利用發電機組本身的運行溫度,來為礦井提高熱水,一方面可以降低設備運行溫度,達到冷卻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鍋爐的運行時間,降低對煤炭的消耗,達到雙贏。加強對設備運行的管控,減少對電能的消耗。例如:主排水系統選擇在用電低谷的夜間進行排水,降低電費;皮帶和刮板機也實行集中控制,嚴格管理,避免設備空轉;猴車和立井罐籠實行約點上、下人員,避免因個別人員上下而導致設備的長期運轉和降低提升運輸效率;主要大巷和皮帶巷的照明燈實行雙線控制,將照明燈設置在不同的兩個供電線路上,在設備停止運轉時,可以方便地關掉一組或全關掉,減少電能的損耗。加大對井下瓦斯的抽采力度,對于高瓦斯或突出礦井,一定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抽采計劃,并嚴格檢驗抽采效果,最大限度地抽采瓦斯,并利用地面發電機組將礦井最大的危害瓦斯,變為發電的能源,為礦井提供電能,在有效消除瓦斯危害的同時,還能為礦井提供優質的電能,一舉兩得。
5、對煤炭質量進行嚴格管理
當前我國煤炭市場呈現下滑的趨勢,煤炭企業需要對煤炭的質量進行嚴格管理,不斷增強煤炭質量的穩定性能,以高質量煤炭在市場取得地位,增強自身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煤炭質量進行管理主要體現在對煤炭采場的管理上,煤炭企業要加強生產意識,根據市場供需的變化,對煤炭質量進行合理調整,不斷提高煤炭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例如潞安集團加強了對煤炭的質量監測,對于噴吹煤的質量檢測多達5個環節,從煤炭出井一直到裝車過程都進行嚴格把關,保證煤炭的質量。
6、對成本進行科學控制
企業的目的在于贏得經濟效益,而在當今煤炭供大于需的市場環境下,煤炭企業要想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從煤炭生產成本上進行控制,縮減非生產性的開支,使得企業資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時,要對管理成本進行科學控制,不斷優化煤炭生產結構,進行科技創新,避免出現浪費的情況,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將節約成本的理念貫徹整個生產過程中。
7、改善企業的運營環境,開拓煤炭市場
根據煤炭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構建相應的稅收財政系統,實現煤炭產業的轉型發展,同時政府需要對煤炭企業采取優惠政策,適當減少煤炭行業的稅收,促進煤炭企業的長久發展。企業自身需要抓住經濟體制改革的機遇,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維持原有消費群體并積極拓展新的消費群體,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8、加強市場信息的建設
煤炭企業需要構建健全的市場信息平臺,加大與能源研究機構、煤炭消費群體以及其他煤炭企業的交流力度,及時了解煤炭行情信息,對煤炭市場的變化進行實時分析,并想出應對方法,促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9、對進行煤炭深加工,開發新技術
由于我國煤炭資源極其豐富,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缺乏,使得煤炭出現產能過剩的現狀,現有煤炭企業需要對煤炭進行深加工處理,例如煤基油、煤化工的深加工等,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利用科技手段來縮減生產生本,創造煤炭新價值,實現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高效化,從而實現煤炭企業的健康發展。例如,潞安集團開發煤基合成油技術,在煤炭深加工方面走在眾多煤炭企業的前列,這是對能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探索。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宏觀經濟下行的情行下,我國煤炭經濟形勢不太樂觀,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但煤炭企業要堅定信心,不斷改進企業自身的生產、運營、管理模式,開發新技術,提高煤炭利用率,不斷開拓煤炭市場,對煤炭進行深加工處理,促進煤炭產業及企業自身的長久發展。
作者:劉板女 單位:同煤集團忻州窯礦科協
作者:王海鵬 聶興澤 單位:黑龍江七臺河市畜牧獸醫局
七臺河市畜牧業發展在2010年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由供求關系變化導致的生豬價格下跌、養殖效益下降成為畜牧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在困難面前,畜牧管理部門協同廣大的養殖業戶共同抵御風險,認真貫徹“三農”發展的相關部署,積極爭取國家、省的有力支持,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充分調動廣大畜牧工作者和養殖戶的積極性,確保了畜牧業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產情況
1.1存出欄黃牛及肉牛存欄3.91萬頭,同比增長8.27%,出欄1.05萬頭,同比增長-33%;生豬存欄22.59萬頭,同比增長17.16%,其中,能繁母豬存欄達4.71萬頭,同比增長了8.64%,出欄11.75萬頭,同比增長32%;山綿羊存欄14.02萬只,同比增長6.87%,出欄3.2萬只,同比增長-7%;禽存欄217.8萬只,同比增長20%,出欄174萬只,同比增長14%;奶牛存欄2556頭,同比增長14.77%。
1.2產品產量肉類總產量達14684.3t,同比增長12.07%,禽蛋產量4691.9t,同比增長12%,牛奶產量1902.5t,同比增長31.44%。
2主要特點
2.1畜產品價格下滑,飼養量逆市增長受畜禽生產周期行變化及部分地區疫情嚴重雙重因素的影響,進入2010年,以生豬為主的畜禽及其產品價格連續下跌,養殖效益逐步縮小。春節過后,生豬價格不斷下滑,從3月12日開始進入了虧損狀態。但由于前期市場價高利好,養殖戶從中獲取了充足的發展資金,規?;a的比重增大,抗風險能力的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兩年,一些養殖場(小區)在國家、省、市各項優惠政策的扶持及項目的拉動下,養殖規模不斷壯大,標準不斷提升,新建及改擴建規模場(小區)已經投入生產運營,目前,正處于生產高峰期,因此,在生產上表現出供大于求,出現了在價格低谷期逆市增長的局面。
2.2規?;a成為畜牧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產業基礎不斷鞏固近幾年,國家、省、市都不斷加大對規模養殖場(小區)的扶持力度,使我市小區數量迅速增加,規?;?、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幾年來,我市已有14家養殖場在國家標準化項目的支撐下完成了規?;藴驶脑欤延?5家養殖場在市級新建及改擴建標準化養殖場項目扶持下不斷壯大。據統計,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市現有養殖專業戶3695戶,各類養殖大戶為1021戶,養殖專業小區92個。據調查,2010年,我市將新建及改擴建規模養殖場(小區)35個,總建筑面積10萬m2,規模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為畜牧業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疫情形勢總體平穩,安全生產能力不斷加強獸醫體制改革以后,我市進一步完善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強化了市、縣(區)、鄉、村四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強了動物疫病防控,嚴格執行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致使我市已連續多年無疫情發生。進一步加大了飼料原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監管力度,完善了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強化了飼料和獸藥監管,從生產源頭確保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切實改善畜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狀況,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進一步加強畜產品的監測力度。
3生產形勢預測
3.1生豬受前期市場的影響,生豬存欄量顯著增加,特別是母豬的增加量更為顯著,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提供的最新數據,目前,全國能繁母豬數占整個生豬存欄量的11%(我市目前為20.8%),遠高于正常值9%,并且這些母豬大多數處于青壯年繁殖旺盛期,淘汰難度較大,潛在的生產能力將導致后期的生產中表現出較強的慣性作用,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低價周期持續時間可能相對較長。
3.2奶牛隨著我市奶牛倍增計劃的不斷深入,我市奶牛存欄將大幅增加,而且近階段國人對國產乳制品消費信心不斷恢復,我國乳制品行業將逐漸好轉,奶牛養殖戶的效益將不斷提升。
3.3肉牛及山綿羊由于我市草業資源有限,肉牛和山綿羊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養殖總量增加緩慢,并且國家、省、市對肉牛和山綿羊的扶持政策有限,肉牛和山綿羊增長速度一直較慢。預計在無重大動物疫病的影響下,肉牛及山綿羊生產將繼續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勢頭,養殖量會穩步增加,養殖效益也會相對穩定。
3.4家禽今年在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的情況下,家禽飼養量將進一步增加,但價格會受生豬價格的影響繼續保持較低的水平。
摘要:201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走勢呈現四個突出的亮點:消費驅動的增長循環正在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日益顯著,經濟增長正在降低對投資的依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超過GDP增速。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并未消除,部分部門仍面臨去庫存、去產能和去杠桿的沉重壓力,但短期內中國經濟運行基本筑底趨穩,具備實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軟著陸”的良好條件。
關鍵詞:投資下滑;去杠桿;穩增長;軟著陸
一、上半年我國經濟走勢呈現四個突出亮點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9.7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7%左右的預期目標。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仍漸趨企穩,穩中向好,實屬不易。概括講,在經濟增速企穩中,我國經濟運行尚呈現如下四點亮色。
(一)消費驅動的增長循環正在形成
從需求結構看,2015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較2014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見圖1),接近美國和日本60%~70%消費驅動的增長貢獻率。盡管這是投
圖1 我國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數據來源:Wind資訊。
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下降的緣故,但也意味著由消費驅動的增長循環正在形成。與投資和凈出口的寬幅波動不同,消費需求表現比較穩定。2015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較上年僅下滑了1.7個百分點(見圖2)。其中,消費結構繼續升級,消費產品升級換代加速,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通信器材同比增速高達37%,而以網絡銷售為主的新型消費業態亮點突出,網上零售額占到零售總額的11.6%,同比增速高達39.1%。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消費尚存在向境外流動的現象,但還不到國內零售總額的4%,而且隨著我國在2015年6月底前開展對部分國外日用品降低關稅試點和調整部分商品消費稅,境外消費回流有望拉動國內零售總額提升2~4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更加顯著。
圖2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變化
數據來源:Wind資訊。
(二)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日益顯著
從產業結構看,2015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上升至49.5%,比2014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5.8個百分點(見圖3);上半年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6.8%,較上年同期提高了7.4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7個百分點(見圖4)。這主要得益于金融服務業增長較快,上半年金融服務業對GDP累計貢獻率接近20%,遠高于2014年全年8.2%的貢獻率(見圖5),其中資產規模超過8萬億元的證券行業對第三產業貢獻較大,僅上半年股票交易金額累計同比增長了543%,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服務業增加值。盡管這一趨勢難以持續,但可以預計的是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會出現大幅下滑,因為包括快遞物流在內的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對第三產業將會提供新的支撐。這些結構性變化意味著我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還在延續。
(三)經濟增長正在降低對投資的依賴
從投資需求看,投資下滑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增速降至7%的主導因素。2015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1.4%,較2014年同期下滑了5.9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增速為9.7%,較上年同期下滑7.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只有4.6%,較上年同期下滑9.5個百分點(見圖6)。從另一角度看,經濟增長正在降低對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依賴。由于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過去1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對房地產投資高度依賴的基礎上的,表現在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與我國GDP增速走勢趨同。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來,這種趨勢盡管沒有發生改變,但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投資的依賴正在減輕。這預示著中國經濟轉型要經歷這一陣痛,但也必須割舍對房地產業的依賴。
(四)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超過GDP增速
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出現可喜變化。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5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超過同期GDP增速0.6個百分點,其中主要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超過GDP增速,實際增長8.3%,快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個百分點(見圖7)。這意味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83,較2014年同期縮小了0.04。要在2020年確保全面實現小康,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很關鍵的環節,這是民生改善并使大多數人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
圖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同比變化
數據來源:Wind資訊。
二、投資持續下滑源自主動調整的結果
當前投資增速出現下滑應是我國經濟發展主動調整使然。我國經濟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形勢,尤其是結構調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帶來了去庫存/產能和去杠桿兩種調整過程。去庫存/產能是主動優化結構的必然,而去杠桿是有效管控風險的必需。
(一)加速去庫存/產能造成盈利下降和投資減少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大規模的刺激帶來產能擴張和房地產繁榮,但隨著國內外有效需求增速放緩,新增庫存或產能面臨消化困難,造成資金周轉緊張,盈利持續下降,“造血”機能失調,影響了后續再投資。
1.部分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壓力大
在房地產領域,盡管房貸新政、降準降息和公積金政策調整等系列措施刺激了房產銷售回升,但也主要限定在一線城市和少數幾個其他城市,大多數二三線城市商品房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573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8%,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只有3.9%,若按上半年全國商品房均價每平方米約6816元(再扣除每平方米1200元的部分建安成本),待售商品房將占用資金約3.7萬億元,再加上大量未領預售證的在建工程和土地,這一數據估計至少有7萬億元以上,這對房地產開發再投資形成極大的資金制約,后續工程面臨資金斷供問題。
2.部分制造企業去產能壓力大
在制造業領域,受內外需求不振影響,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部分行業受到較大沖擊,產能利用率不高,去庫存壓力沉重。以鋼鐵業為例,受供大于求的影響,鋼材只能以白菜價格賣出,如螺紋鋼跌到每噸1900元(每斤0.95元),2015年1―5月全國重點鋼企主業虧損近165億元,且虧損面在持續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業進一步的投資空間。工業企業盈利出現惡化,導致各級政府稅收收入出現下滑。
3.基建投資面臨資金約束壓力大
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政府和企業都想利用基礎設施投資消化過剩產能,這確實是化解產能過剩的好辦法之一。2015年年初,基建投資呈現高增長勢頭,促使一季度經濟增速沒有跌破7%,但4月基建投資也突然失速(見圖8)。這是因為中央政府為調結構需要,適當做出“減法”,自2014年9月開始中央政府就加速消除地方政府債務杠桿,致使地方政府融資能力受到抑制,再加上銀行信貸出現萎縮,使更多資本流入股市或外流,基建投資缺少資金供給,從而使投資增速出現一定下滑。
圖8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累計同比變化
數據來源:Wind資訊。
(二)加速去杠桿引發債務擔憂和投資失血
前期刺激政策引導下的產能擴張和信貸膨脹,致使現在地方政府、企業和其他投資者償還債務壓力加大,利息負擔加重,使政府和企業再投資資金來源受限,而前期股市暴跌蒸發約14萬億元市值,促使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增持,使實業投資面臨被“抽血”的尷尬境地。
1.地方政府債務負擔不減
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在2015年到期量約有1.9萬億元,如果包含2013年6月以來的新增債務到期的部分,預計2015年到期債務將達到3萬億元左右。在中央政府加速去杠桿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重的債務負擔使其面臨融資難問題。在緩解地方融資方面,推出的PPP模式出現“干打雷不下雨”的尷尬現象,社會融資面臨合作意愿偏低的問題。而地方債務置換計劃,卻因流動性不足、利率偏低、規模較大等問題,商業銀行的積極性也不高。
2.企業償還債務壓力較大
據標準普爾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年底,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達到14.2萬億美元,按1美元兌6.2元人民幣計算,折合約88萬億元人民幣,約是2014年GDP的1.4倍。另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負債總額約有60萬億元,幾乎與2014年的GDP相當。受內外需求疲軟影響,很多企業盈利能力出現下降,再加上前期融資成本較高,企業背負的利息負擔很重,債務違約風險加大。2015年以來,企業債市場出現ST湘鄂、天威保變、珠海中富三大違約案例,打破了債市剛性兌付的默認規則。
3.股市去杠桿引發“抽血”效應
前期對股市配資的放縱,引發大量資金涌入股市,致使真實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有限,高杠桿帶來的泡沫風險劇增。2015年6月15日,在監管機構規范融資融券和嚴查場外配資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僅經歷17個交易日,上證綜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跌幅分別達到34.8%、40.6%和42.9%。股市出現暴跌迫使中央高度關切,采取緊急措施對高杠桿的融資融券和場外配資實時監控,嚴厲打擊惡意做空股指行為,適當補充市場流動性,促使市場回歸價值投資,盡快促使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由前期的杠桿牛、融資牛轉為改革牛、轉型牛。
三、下半年經濟運行筑底趨穩,具備實現“軟著陸”的良好條件 在經歷上半年的經濟減速的考驗之后,我國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正在增多,預計下半年會扭轉經濟下行態勢,經濟增速將穩中略升,可能出現小幅度的V形反彈,實現從高增速下降至中高速平穩增長的“軟著陸”可能性增大。預計全年GDP實際增速在7.1%左右,經濟結構持續得到改善。
(一)“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并逐步見效
自2014年11月進入降息周期之后,宏觀調控政策的重心就傾向于穩增長。由于2015年一季度經濟增速表現不及預期,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類刺激增長政策逐步加碼。
1.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投入
其中上半年列入計劃的項目,下半年將會實際投產。如財政部提出要加大力度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包括加快撥付重大水利工程項目資金、充分利用鐵路發展基金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發改委提出要推出四大工程包,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和城市軌道交通,以加強基礎設施的有效投資。
2.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
前期降準、降息等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改善市場流動性,使資金約束有所緩解。
3.房地產銷售回暖
二季度部分地區房產銷售回暖,由此帶動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加,以及鋼鐵、水泥、裝飾材料等產業補庫存需要。
4.地方政府投資積極性提高
在地方債置換加碼和支持借新還舊政策下,地方政府的投資積極性將會被帶動起來,預計下半年投資力度將加大。
5.出臺了穩定外貿的政策
出臺了穩定外貿的政策,降低部分商品關稅和調整消費稅,有望進一步提振進出口和消費回流,凈出口和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作用還會增大。
(二)財政政策仍有較大的操作空間
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政府提出要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讓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力,有效支持經濟增長。
1.財政存款余額仍有活用空間
據審計署抽查數據顯示,2014年年底抽查的22個中央部門有存量資金1495億元,18個省本級財政有存量資金1.19萬億元。截至2015年6月末,我國財政資金存款余額約有4萬多億元,各級財政已收回沉淀和違規資金2500多億元。這些存量資金可以統籌盤活,用于急需的重大項目和公共服務建設領域,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2.政府財政赤字仍有伸縮空間
2015年計劃的財政赤字規模是1.62萬億元,占GDP比重的2.3%,尚遠低于3%的安全線,加上上年未使用的預算結余和今年上半年的財政盈余,下半年財政赤字實際可用額度為2.4萬億元左右。
3.中央政府可以繼續發債核銷前期債務
我國政府債務尚處在安全范圍之內,目前中央政府債務占GDP比重用廣義口徑來計算也不超過30%,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在內也仍然在60%的安全線以內,各級政府仍有發債空間實現前期債務的核銷。
4.政府仍有大量的優質資產可以證券化
當前,各級政府依然有大量優質資產可以用來做抵押與信用擔保,這既可以部分解決建設資金來源約束問題,也利于緩解短期償債壓力。
(三)宏觀調控能力越發成熟高效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開啟“雙引擎”,助力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在此情形下,意味著宏觀調控目標將由單一增長目標轉向多重目標,即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一個都不能少。
1.應對多重調控目標做到及時到位
當前面對出現的“蹺蹺板”現象,政府需要精準施策、定向調控,使調控政策跟準經濟波動頻率,既不過早,也不滯后,盡可能由“蹺蹺板”過渡到“不倒翁”的狀態。
2.應對突發風險或緊急問題不能貽誤先機,需及時采取強有力措施應對
在這次股市的“抗險救災”中,中央政府適時采取強有力政策,通過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遏制股市崩盤和風險外溢,同時表達決心,堅信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維護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這都有利于引導市場預期向積極向好的勢頭發展。
(四)深化改革開放能增添經濟新活力
當前,我國政府正在通過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向社會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同時通過市場準入、財稅、國企、商事、要素價格等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制訂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50
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傳統制造轉型升級,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涌現一批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
2.有序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和開放型經濟體建設
幫助企業尋找國際合作新空間,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加快優勢產能、先進技術、新興市場等的國際合作,加快推進外貿新型商業模式發展,包括加快落實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切實促進進出口的平穩增長。
目前,中國工業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但工業經濟繼續大幅下行的壓力已基本緩解
當前工業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1.工業經濟大幅下行的壓力有所緩解,將進入較長時期的筑底企穩過程。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下行軌道,在5年的時間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2.6%下滑到2016年的6%,下滑幅度超過一半。造成中國工業經濟下滑的原因,既包括國際市場需求大幅降低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中國前期經濟刺激政策逐步消化帶來的副作用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然而進入2016年以后,這些不利因素在工業經濟增速上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換句話講,這些因素拉動工業經濟繼續大幅下行的動能也基本消散。國際市場形勢開始逐步好轉,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效果開始顯現,很多地區、領域呈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雖然當前工業運行的整體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但只要不發生新的系統性風險,工業經濟進一步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并不大,工業經濟將進入較長時期的筑底過程。
2.中國工業仍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中國要素稟賦條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曾對工業增長起到關鍵作用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但是,在傳統比較優勢喪失的同時,中國也積累了一些新的、更加高級的比較優勢,包括: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勞動力質量得到很大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資本積累取得很大成績,中國已躋身對外投資大國行列;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年度專利申請數量居全球首位等。這些新的比較優勢將推動工業企業實現競爭優勢轉換,使中國真正從“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下一步,隨著工業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推進,中高技術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也將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3.工業企業經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目前中國工業企業營環境在很多方面有待進一步改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秩序仍不夠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企業信用意識弱,商業欺詐、逃廢債現象日益嚴重,財務失真行為比較普遍;企業之間不公平競爭問題大量存在,很多企業熱衷于向政府尋租,以虛假經營活動騙取國家優惠政策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很多企業不愿意進行技術研發,行為短期化傾向嚴重。二是經營資源保障不足或成本過高。目前,雖然國家對資金的供給較為充裕,但銀行出于資金安全考慮,未必將資金貸給那些最需要貸款的企業,而獲得貸款的企業也未必將資金都用于生產性投資或日常經營。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然感覺資金緊缺。同時,房地產的利潤遠遠超出制造業的平均利潤,也必然誘導企業將剩余資本投向房地產而不去追求技術創新,導致制造業的空心化。三是稅費負擔仍然較重。近些年來中國工業企業稅費負擔不斷減輕,但與國際水平相比,稅費占企業成本的比重仍然較大。經測算,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約為16%,而美國僅為7%,表明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仍有較大的降低空間。
政策建議
目前是中國工業經濟筑底企穩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應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防范各種因素有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應加強制度建設,改善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特別是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以提升效率、質量和競爭力為主線,提高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供給效率和結構水平。
1.加強經濟調控,防范系統風險。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一些風險,必須加以重視、謹慎應對,否則可能引發系統性危機,從而對工業經濟增長造成巨大影響。一是謹慎做好房地產行業調控。多年以來,房地產價格快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也造成了工業經濟的粗放式增長。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收緊性調控政策來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下一階段,應高度關注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避免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對經濟造成沖擊。二是謹慎應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目前,在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有可能會引發中國資產價格全面下跌,使得國內外資金大量流出,造成巨大的金融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加強外匯市場監管,并密切關注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三是謹慎防范資本市場風險。由于中國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嚴重滯后于產品市場改革,無論是企業、個人還是政府,對于金融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運行方式都缺乏足夠的理解,尤其是在金融監管體系和安全網體系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監管部門應高度重視當前中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巨大挑戰。
2.改善企業環境,優化產業生態。優化市場競爭秩序、改善企業環境是打造良好產業生態的根本前提,其核心目標是為企業構建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實現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一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僅意味著國資和民資之間實現優勢互補,而且意味著國有企業治理機制的優化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形成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帶來工業發展水平的提升。二是推動壟斷行業改革。工業發展中面臨著產能過剩和供給不足并存的局面:一些競爭性行業產能過剩十分嚴重,造成資源配置的無效率,而在一些壟斷行業則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將資源從產能過剩的競爭性行業轉移到供給不足的壟斷行業,意味著資產配置效率的大幅提升,從而實現工業經濟的內涵式增長。三是降低企業稅負。要想真正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必須要做好“頂層設計”,實施全方位的稅制改革。要對中國企業之間的稅負分布和轉移情況進行精細的計算和研究,制定科學的應對措施。四是優化市場競爭秩序。工業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市場微觀主體的政策依賴性過強,在爭取優惠政策方面花費太多精力,不少企業在行為上表現出“短期化、投機化、功利化”的特點,缺乏從事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進而限制了其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優化市場競爭秩序能夠使企業活動回歸創新這一核心要義,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作用,形成工業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3.支持企業創新,促進轉型升級。要想實現以創新為本質的經濟內生增長,必須要致力于增強經濟活力,通過不斷涌現的“草根創新”,提高整個工業的發展水平。一是發揮好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工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夠提升自身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增加產品附加值,從國際市場的低成本競爭轉向國內市場的差別化競爭,從而帶動整個工業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和工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在技術趕超階段,因為有發達國家的路徑可借鑒,政府主導的技術發展戰略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中國的角色由傳統產業中的跟隨者轉變為同行者,由于存在不確定性,由政府直接決定產業發展的具體技術路線和項目,或由政府主導產業創新往往會產生政策失效現象。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政策的重心也應該是發揮企業自主性,企業會權衡風險與回報進行商業性的研發,公平的市場競爭更能夠從大量的競爭者中篩選出最終的獲勝者。二是發揮好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服務作用。政府部門資助重點應更多集中在基礎技術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上,而不要指定資助哪條技術路線,更不應在企業競爭中“由政府選擇贏家”并將其作為重點資助對象。為推進工業結構調整,政府應加快推動建立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并提供優惠政策,應該通過一種競爭性的、更體現公平的方式分配支持創新的補貼經費,鼓勵最有創造力的企業脫穎而出,又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同時,應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給予更大的空間,尤其是在物聯網、大數據運用等新領域里,要盡量避免對企業新創的經營模式和組織方式進行行政性限制。
(作者單位為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一、世界經濟形勢鳥瞰
世界經濟形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一些經濟體有較高的增長,而另一些經濟體則停滯不前。無論對哪個經濟體來說,未來都充滿不確定性,都需要認真面對。
(一)整體的經濟形勢及其未來展望
根據IMF預測,2016年第三季度的全球產出增長率估計約為3%(折年率),相比前兩個季度基本沒有變化。雖然平均增長率保持穩定,但不同組國家的情況存在差異。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回升強于預期,主要原因是庫存的拖累作用減小,制造業產出有所恢復。相反,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增長減緩,主要是由特定因素造成的。多數地區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等前瞻性指標在第四季度仍然強勁。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的經濟活動在經歷了2016年上半年的疲軟之后強力反彈,經濟已經接近充分就業。其他一些發達經濟體(特別是在歐元區)的產出仍低于潛在水平。在西班牙和英國等經濟體,國內需求在英國退歐投票之后的情況好于預期,因此,第三季度增長率初步數據比之前的預測強一些。在日本,歷史增長率的修訂顯示,2016年和之前年份的增長率表現好于之前的估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情況依然存在顯著得多的差異。在持續政策刺激的支持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略強于預期。但在阿根廷和巴西等目前處于衰退之中的一些拉丁美洲國家,以及旅游收入急劇收縮的土耳其,經濟活動弱于預期。俄羅斯的經濟活動略好于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油價格的回升。
展望2017年,2017年-2018年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和發展中經濟的經濟活動預計都將加快,IMF預測這兩年的全球增長率預計將分別達到3.4%和3.6%。目前IMF預測預計發達經濟體2017年增長1.9%,2018年增長2.0%。鑒于美國新政府政策態勢的可能變化,對于美國的預測尤其不確定。德國、日本、西班牙和英國的增長預測也已上調,主要是因為2016年下半年經濟表現強于預期。對這些國家增長預測的上調超過了對意大利和韓國增長預測的下調。
2017年-2018年全球前景增強的主要支撐因素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預期加快。目前估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16年增長4.1%,預計2017年的增長率將達到4.5%,2018年的增長預計將進一步加快到4.8%。
IMF預測中國2017的增長上升至6.5%,因為預計中國將繼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同時配合推出促進增長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然而,如果繼續依賴政策刺激措施,同時信貸快速擴張,在解決企業債務問題、特別是強化國有企業預算約束方面進展緩慢,那么,經濟更急劇減緩或出現破壞性調整的風險將增大。資本外流壓力可能加劇這種風險,特別是在外部環境較為動蕩的情況下。
IMF對尼日利亞的增長預測也做了上調,主要是因為安全局勢改善促使石油產量提高。
但IMF對其他幾個地區的2017年增長預測進行了下調。
在印度,本財年(2016年-2017年)和下一財年的增長預測分別下調了1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最近的紙鈔回收和兌換措施造成現金短缺和支付中斷,從而對消費造成暫時的負面沖擊。
在其他新興亞洲經濟體,印度尼西亞的增長預測下調,原因是私人投資弱于預期;泰國增長預測也已下調,原因是消費和旅游業增速減緩。
拉丁美洲增長率的下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下因素:阿根廷和巴西在2016年下半年增長表現弱于預期之后,短期復蘇預期減弱;墨西哥金融環境收緊,來自美國相關不確定性的不利影響加劇,以及委內瑞拉形勢繼續惡化。
在中東,沙特阿拉伯2017年的經濟增長預計將弱于早先的預期,原因是石油產量因石油輸出國組織近期達成的協議而被削減,同時,在其他一些國家,國內沖突繼續對經濟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二)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
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步伐持續分化。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較好,2016年呈恢復增長態勢,全年GDP增速為1.6%,消費支出穩步提高。通脹水平有所上行,2016年9月以來CPI保持在1.5%以上且持續走高。勞動力市場狀況繼續改善,2016年11月失業率降至4.6%,為2007年8月以來最低,但12月略回升至4.7%,同時新增非農就業等部分短期數據仍有一定波動。受內需和出口回升拉動,歐元區經濟復蘇略有改善,通縮壓力持續緩解,2016年12月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同比增長1.1%,創2013年9月以來新高。勞動力市場緩慢改善,12月失業率降至9.6%,為2009年5月以來最低。日本在2016年推出了一系列寬松刺激措施,但經濟增長仍較緩慢,四季度GDP年化環比增速為1.0%,CPI在連續6個月處于負區間后略有回升。盡管日本勞動力市場相對穩定,但家庭消費持續負增長,出口與投資仍^低迷。英國自2016年6月23日公投脫歐后,經濟增長、物價與失業等數據均較為穩定,但英國脫歐安排的后續影響尚待進一步觀察。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有所企穩,結構調整與轉型壓力依然存在。印度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均保持在7%以上,但面臨銀行壞賬率較高、私人投資疲軟、產能利用率低等挑戰。由于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俄羅斯和巴西經濟逐步企穩,通脹也得到一定控制。在全球總需求增長緩慢和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不少新興市場經濟體仍面臨外需疲弱與跨境資本流動等潛在風險,自身也存在經濟調整與轉型壓力。
(三)國際金融市場概況
美元指數上升,日元對美元升值,歐元和英鎊對美元貶值,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匯率升貶不一。土耳其里拉和墨西哥比索貶值,而幾個大宗商品出口國特別是俄羅斯的貨幣升值。
截至2016年末,美元指數為102.38,較上年末上漲3.74%;受基本面、避險及套利因素影響,日元對美元匯率為116.87日元/美元,較上年末升值2.93%;歐元對美元匯率為1.0513美元/歐元,較上年末貶值3.2%;受英國公投脫歐沖擊,英鎊對美元匯率為1.2336美元/英鎊,較上年末貶值16.30%。同期,少數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升值,其中巴西里亞爾、俄羅斯盧布、南非蘭特對美元匯率升幅較大,分別為21.7%、19.08%和12.60%。大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貶值。其中,印度盧比對美元貶值2.57%;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影響,墨西哥比索對美元貶值17.11%;由于國內局勢動蕩,土耳其里拉對美元貶值17.30%。受美國經濟數據向好、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倫敦同業拆借市場美元Libor小幅上升,歐元區同業拆借利率Euribor繼續走低。截至2016年12月30日,1年期Libor為1.6857%,較上年末上升51個基點;1年期Euribor為-0.082%,較上年末下降14個基點。主要經濟體國債收益率繼續分化。2016年末,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于2.432%,較上年末上漲16個基點。日、德、法、英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收于0.049%、0.207%、0.682%和1.24%,較上年末分別下跌22個、43個、31個和72個基點。新興市場經濟體方面,2016年末,印度、俄羅斯和巴西10年期國債收益率較上年末分別下降124個、136個和503個基點;墨西哥、土耳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較上年末分別上升118個和62個基點。主要經濟體股市普遍回升。截至2016年末,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日本日經225指數、歐元區STOXX50指數、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較上年末分別上漲了13.42%、0.42%、0.70%、6.87%和14.43%。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印度、印尼、巴西和俄羅斯股市分別較上年末上漲1.95%、15.32%、38.93%和52.22%。大宗商品市場有所回暖,主要商品價格波動上行。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2016年11月達成限產協議影響,原油價格漲幅較大。截至2016年末,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和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分別為56.82美元/桶和53.72美元/桶,較上年末分別上漲52.41%與45.03%。國際金價震蕩上漲,2016年末黃金現貨價格為1150美元/盎司,較上年末上漲8.46%。
(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
由于經濟復蘇情況不一,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進一步分化。
2016年12月14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至0.5%-0.75%,同時仍預計宏觀經濟復蘇狀態將使加息以漸進方式進行。美聯儲還上調了美國短期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并上調2017年加息預期次數至三次。
為刺激經濟和提振通脹,歐央行于2016年3月10日加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力度,將主要再融資操作利率、邊際貸款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分別下調5個、5個和10個基點至0%、0.25%和-0.40%,自2016年4月起擴大月度資產購買規模至800億歐元,同時將資產購買范圍擴大至歐元區非銀行公司發行的歐元計價的投資級債券,自2016年6月22日起實施新一輪四年期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II)。2016年12月8日,歐央行宣布延長資產購買計劃(APP)至2017年12月,從2017年4月至12月每月購買資產規模為600億歐元。
日本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日本央行于2016年1月29日超預期實施負利率政策,引入三級利率體系,將金融機構存放在日本央行的部分超額準備金利率從之前的0.1%降至-0.1%,以鼓勵金融機構借出更多資金。2016年7月29日,日本銀行決定將交易型開放指數基金(ETFs)的年度購買規模從3.3萬億日元擴大至6萬億日元,將美元借貸項目規模擴大一倍至240億美元,并設立一個新的借貸便利C制,將日本國債借給金融機構作為美元資金供給操作的抵押品。2016年9月21日,日本銀行決定引入“配合收益率曲線管理的量化質化寬松政策”,通過對金融機構存放的準備金實施負利率以及購買日本政府債券等方式管理短期和長期利率,承諾繼續擴大基礎貨幣投放,直至通脹率穩定在2%的目標水平之上。
英格蘭銀行在2016年上半年例會上均決定維持0.5%的基準利率和3750億英鎊的資產購買規模不變。英國公投脫歐造成英鎊貶值和經濟前景趨弱,為促進經濟增長、逐步實現通脹目標,英格蘭銀行在2016年8月3日的例會上決定實施一攬子刺激措施: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0.25%;啟動一項新的長期融資計劃(TFS),推動利率下調政策有效傳導至實體經濟;購買100億英鎊的英國公司債券;新增600億英鎊的英國政府債券購買規模,從而將資產購買計劃的存量規模增加至4350億英鎊。
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國際經濟環境復雜性增加導致政策制定難度進一步加大。多個經濟體為提振經濟、緩解外部沖擊繼續放寬貨幣政策。俄羅斯、印度、巴西、烏克蘭、土耳其、匈牙利和印尼央行均連續多次調低指標利率;韓國央行于2016年6月9日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1.25%,創歷史新低。另一方面,部分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國內通脹壓力,減少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沖擊,減輕本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哥倫比亞央行連續上調指標利率共200個基點至7.75%,南非儲備銀行2次上調政策利率共75個基點至7%,埃及央行3次上調550個基點至14.75%,墨西哥央行5次上調基準利率共250個基點至5.75%。此外,埃及、尼日利亞等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采取靈活匯率制度等措施應對金融市場動蕩。
(五)國際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1)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及投資保護主義抬頭,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大風險之一。近期的國際政治變化和部分經濟體實施的內顧型政策導致全球保護主義抬頭,一旦保護主義情緒進一步加劇,必將放緩甚至逆轉國際政策協調和經濟全球化進程,阻礙貿易自由化、資本和勞動力流動,并可能拖累全球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加劇金融市場動蕩。美國新政府的經貿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市場普遍預計新政府將采取“減稅加基礎設施建設”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這可能有助于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并提振全球總需求,但若融資問題無法妥善解決,美國政府的財政與債務負擔可能加劇。
(2)擴張性財政政策或推升通脹水平,加大美聯儲加息預期,一些外債規模較大、經濟脆弱性較高、政策空間有限的新興經濟體的貨幣貶值與資本外流壓力可能增加。歐洲銀行業風險猶存,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臘等國銀行業問題仍然突出。意大利銀行不良貸款率已攀升至18%,歐洲最主要的商業銀行之一德意志銀行因不當銷售住房抵押證券產品行為面臨美司法部72億美元的巨額罰款與民事賠償,對其資本金與未來經營造成壓力。
(3)地緣政治沖突多點爆發,風險因素加速累積。大國政治博弈使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更趨復雜。歐洲難民危機、恐怖主義威脅、韓國親信干政丑聞曝光后的權力真空等可能造成地緣政治沖突多點爆發,風險因素和不確定性進一步累積。
(4)在資產負債表依然受損的發達經濟體,私人需求長期不足以及改革(包括銀行資產負債表修復)進展不充分有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永久下降,對債務動態造成不利影響。
(5)除了前面已經提及的風險之外,其他一些大型新興市場經濟體依然存在潛在脆弱性。企業債務高企,利潤下降,銀行資產負債表薄弱,政策緩沖單薄,這些因素意味著,這些經濟體仍易受到全球金融環境收緊、資本流動逆轉以及貨幣大幅貶值產生的資產負債表效應的影響。在許多低收入經濟體,大宗商品價格低落和擴張性政策侵蝕了財政緩沖,在一些國家還造成經濟形勢不穩定,加劇了對進一步的外部沖擊的脆弱性。
(6)從上行風險看,美國或中國政策刺激對經濟活動的支持力度可能大于當前預測反映的水平,這也會促使其貿易伙伴的經濟活動更強勁地回升,除非正向溢出效應受到保護主義貿易政策的抑制。上行風險還包括,如果對全球需求復蘇的信心增強(正如一些金融市場指標所顯示的),投資將擴大。
二、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及其展望
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減輕,運行總體平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消費平穩較快增長,投資緩中趨穩,貿易順差收窄。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1.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企業效益好轉。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74.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分季度看,四個季度同比分別增長6.7%、6.7%、6.7%和6.8%。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2.0%,進出口順差為3.3萬億元人民幣。
(一)消費、投資較快增長
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821元,比上年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616元,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為3275元,比上年增長6.6%。第四季度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收入感受和消費信心提升。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51.9%,為2013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高值;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3.1%,為2009年二季度以來最高水平。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為28.6萬億元,增長10.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為4.7萬億元,增長10.9%。網絡零售保持較快增長,全年網上零售額為5.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6.2%。消費結構呈現升級特征,通信和居住類商品增長較快,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固定資產投資緩中趨穩,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較上年低3.2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自2016年9月份以后有所回升,2016年分別增長4.2%和3.2%。分地區看,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較快,東北地區投資下半年以來降幅收窄。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增長9.1%、12%和12.2%;東北地區下降23.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5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保持快速增長,2016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9.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1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進出口逐季回穩,降幅收窄。2016年全年進出口總值為24.3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百分點。其中出口13.8萬億元,下降2%;進口10.5萬億元,增長0.6%;進出口相抵,累計貿易順差3.3萬億元。第四季度進、出口分別增長8.7%和0.3%,均實現正增長。按美元計價,進出口總值為3.68萬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8%。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較快。從企業主體看,民營企業出口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占比46.1%,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2016年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0.9%,占進出口總值的55%,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為出口主力,分別占出口總值的57.7%和20.8%。鐵礦石、原油、銅等大宗商品進口數量保持增長。外商直接投資延續向高端產業聚集的態勢,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較快。2016年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8132.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1%。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5715.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3%,占外資總量的70.3%;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955.6億元人民幣,增長86.1%。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98.1億元人民幣,增長2.5%。2016年,境內投資者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折合170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4.1%),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對外投資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6年全年,我國企業對制造業投資占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5年的12.1%上升為18.3%;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占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5年的4.9%上升為12.0%。
(二)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
2016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4萬億元、29.6萬億元和38.4萬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3%、6.1%和7.8%,占GDP比重分別為8.6%、39.8%和51.6%。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1.8個百分點。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4萬噸,比上年減少520萬噸,下降0.8%,仍是歷史第二高產年。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364萬噸,比上年下降1.1%。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企業效益有所提升。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下降1%,制造業增長6.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8%。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總體保持上升態勢,財務費用持續下降。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8803.2億元,比上年增長8.5%;財務費用同比下降5.8%,利息支出同比下降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7%。第四季度人民銀行5000戶工業企業調查顯示,企業生產經營景氣回升,盈利好轉。企業生產經營景氣指數為52.6%,連續兩個季度高于50%;企業盈利指數為57.1%,連續三個季度回升。國內和出口訂單指數有所回升,分別較上年同期上升7.4個和1.9個百分點。
(三)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生產者價格指數由降轉升
2016年,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上年擴大0.6個百分點,其中各季度漲幅分別為2.1%、2.1%、1.7%和2.2%。從食品和非食品分類看,食品價格上漲4.6%,漲幅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1.4%,漲幅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從消費品和服務分類看,消費品價格上漲1.9%,漲幅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服務性消費活躍,帶動服務價格上漲,全年服務價格上漲2.2%,漲幅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0.8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由負轉正,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快速上升。2016年,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年縮小3.8個百分點,其中各季度漲幅分別為-4.8%、-2.9%、-0.8%和3.3%。PPI自2016年9月份結束54個月連續同比下降,轉為上升,漲幅逐月擴大,12月份為5.5%。其中,生活資料價格漲幅相對穩定,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快速上升。12月份生活資料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0.8%和7.2%,比9月份分別上升0.8個和7.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自2016年10月開始同比漲幅由負轉正,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燃料動力類價格指數上漲較快。全年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年縮小4.1個百分點,其中各季度漲幅分別為-5.8%、-3.9%、-1.6%和3.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0.1%,漲幅比上年縮小0.3個百分點;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3.4%,漲幅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監測的企業商品價格(CGPI)比上年下降1.6%。各季度同比漲幅分別為-5.9%、-3.7%、-1.1%和4.4%。初級產品價格回升較快,投資品價格回升幅度大于消費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總體上漲影響,進口價格漲幅由負轉正。2016年各季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當季平均價格分別環比上漲-21.2%、33.6%、-0.1%和8.7%,累計上漲14.3%;倫敦金屬交易所銅累計上漲7.9%,鋁累計上漲14.5%。2016年,進口價格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年縮小8.5個百分點,其中各季度分別上漲-11.4%、-4.0%、-0.9%和4.4%;出口價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年擴大1.4個百分點,其中各季度分別下降3.6%、2.7%、2.0%和0.4%。GDP平減指數漲幅擴大。2016年GDP平減指數(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與按固定價格計算的GDP的比率)同比上漲1.2%,比上年高1.1個百分點。價格改革繼續穩步推進。一是推進電力價格改革。輸配電價改革基本實現全覆蓋,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完善基本電價執行方式,推動電力雙邊直接交易。二是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建立天然氣管道運輸定價新機制,明確儲氣設施相關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全面放開化肥用氣價格,在福建開展天然氣門站價格市場化改革試點。三是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印發《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明確醫療服務價格分類管理,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四是推進交通運輸價格改革。將高鐵動車組票價、普通旅客列車軟座軟臥票價交由鐵路運輸企業依法自主制定,放開800公里以下航線及800公里以上高鐵動車組列車平行航線民航旅客票價。
(四)財政收支增長放緩
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5%,增速比上年低1.3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支出18.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比上年低6.8個百分點。收支相抵,財政支大于收2.8萬億元,比上年多0.5萬億元。財政收入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政策性減收較多;二是經濟下行產生的滯后影響;三是金融業稅收和部分非稅收入2015年的基數較高。從收入結構看,非稅收入2.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稅收收入1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6.3%和17.1%,國內增值稅增長30.9%,營業稅和國內消費稅分別下降40.4%和3.1%,證券交易印花稅下降51%,進口貨物增值稅和消費稅增長2%。從支出結構看,財政支出增長較快的有城鄉社區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科學技術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比上年分別增長17.1%、13.3%、12%和10%。
(五)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超額完成全年目標。20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比三季度末低0.02個百分點。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對98個城市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信息進行的統計分析顯示,第四季度勞動力市場需求略大于供給,求人倍率為1.13,比2015年同期和上季度均上升0.03。與2015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市場供求人數均呈下降態勢。與上年同期相比,金融業、農林牧漁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等行業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長;與上季度相比,金融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行業用人需求略有增長。市場對具有技術等級和專業技術職稱勞動者的需求均大于供給。與2015年同期相比,對高級技師、高級技能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長,對其他各類技術等級和專業技術職務的用人需求有所減少。
(六)國際收支總體平衡,繼續呈現“一順一逆”的格局
初步統計,2016年經常項目順差2104億美元,與同期GDP之比為1.9%,繼續處于國際公認的合理范圍之內。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852億美元,雖較2015年歷史高位有所下降,但仍顯著高于2014年度及以前各年度水平,顯示我國對外貿易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服務貿易逆差2423億美元,增長33%,主要是旅行項下逆差增長。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470億美元。截至2016年末,外匯儲備余額3.01萬億美元。外債總規模小幅擴大,償債風險可控。截至2016年9月末,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4320億美元,較6月末上漲3.1%。其中,短期外債余額為8944億美元,較6月末上漲3.1%,占外債余額的62%。
(七)房地產行業分析
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快速增長,部分地區房價漲幅較大,帶動全年房地產貸款較快增長;房地產投資總體平穩增長,較2015年明顯回暖。第四季度,受多城房地產調控的影響,主要城市房價環比漲幅收窄,全國商品房銷售量維持高位但增速出現顯著下降,房地產投資總體保持平穩,房地產貸款增長勢頭趨緩。房價環比上漲城市減少,漲幅收窄。2016年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46個,比9月份減少17個,其中53個城市漲幅較9月份收窄或跌幅擴大;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5個,比9月份增加1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45個,比9月份減少15個,其中48個城市漲幅較9月份收窄或跌幅擴大;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1個,比9月份增加4個。商品房銷售絕對量維持高位,增速出現回落。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5.7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2.5%,增速較1-9月降低4.4個百分點,其中10、11、12月銷售面積分別為1.51億、1.55億和2.15億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6.4%、7.9%和11.8%。商品房銷售額11.76萬億元,同比增長34.8%,增速較1-9月降低6.5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占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的87.4%和84.2%。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保持平穩。2016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10.3萬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較1-9月上升1.1個百分點,較上年回升5.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開發投資額6.9萬億元,同比增長6.4%,增速較1-9月上升1.3個百分點,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16.7億平方米,同比上升8.1%,增速較1-9月擴大1.3個百分點。全國房屋施工面積75.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2%,增速與1-9月持平。全國房屋竣工面積10.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1%,增速較1-9月低6個百分點。房地產貸款增長較快,四季度以來增量有所下降。截至2016年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為26.7萬億元,同比增長27%,房地產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5%。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18萬億元,同比增長38.1%,第四季度各月新增個人住房貸款額均低于2016年9月;住房開發貸款余額為4.4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較9月末擴大3.7百分點,主要由保障房開發貸款增長所致;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1.4萬億元,同比減少4.9%,增速較9月末低5.8個百分點。2016年,新增房地產貸款5.7萬億元,同比多增2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44.8%。保障房信貸支持力度仍較大。截至2016年末,全國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為2.5萬億元,同比增長38.3%,增速較9月末高2.3個百分點;全年新增6972.2億元,占同期房產開發貸款增量的113.5%,較1-9月提高3個百分點。此外,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16年末,已有85個城市的373個保障房建設項目通過貸款審批,并按進度發放862.1億元,收回貸款本金736億元。
摘 要 本文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并預測了2016年的經濟發展走勢。首先闡述了上一年世界經濟總體的形勢,并歸納出了世界經濟運行的特點,在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預算和展望了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 全球經濟 形勢 特點 預測
2015年的世界經濟已經呈現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復蘇跡象,全球整體就業率有所提高,通貨膨脹明顯得到改善,公共債務水平穩定在正常的層次。同時,各區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國際貿易水平增長滯緩,大宗產品的價格起伏不定。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加明顯,整個世界的經濟正處于經濟危機轉向正常化水平的過渡時期。筆者預測接下來的一年中,世界經濟仍然不穩定,經濟復蘇的過程充滿艱辛,經濟指數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經濟總體形勢回顧
(1)經濟復蘇緩慢,兩極分化愈發嚴重。2015年,世界總體的經濟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繼續呈現緩慢提升的態勢,經濟增長速度與專家的預期基本相差不大,區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歐盟為代表的經濟體的增速為2%,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仍不樂觀,呈放緩趨勢,以東盟為代表的新的經濟體增長速度為4.5%,從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逐漸萎縮。
(2)就業率有所提高,但地區差別比較大。2015年以來,美國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有所降低,勞動力市場趨于正?;?,已經擺脫了金融危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歐洲地區的就業率稍有提升,總體失業率在11.5%左右,金磚國家的整體就業形勢呈比較樂觀的趨勢,但是各個國家的表現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業率最低,南非的失業率最高,達到25%。
(3)物價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貨膨脹變為通貨緊縮。縱觀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貨膨脹是世界經濟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貨膨脹率有所下降。據世界權威部門統計,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的物價水平下降了0.7%,歐元區國家,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形勢也趨于正常,下降了大約0.6%,日本的物價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價指數上漲了3.2%。
(4)貿易低速增長。從世界貿易組織的分析來看,2015年世界貿易增長幅度為3.1%,國際貿易收支總體趨于平衡。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預測,世界投資總額將達到1.6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5%。發達國家經濟體的投資額增長幅度較大,增長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經濟運行特點
(1)美國貨幣政策調整并產生溢出效應。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2014年10月29日決定停止進行資產購買,這也標志著從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規數量寬松貨幣政策正式結束。這項措施從外溢效應上給予其他經濟體巨大的壓力。首先,其他經濟體因為美國逐漸收緊流動性,造成了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產生了外逃,導致本來就脆弱的銀行體系受到沖擊,貨幣發生貶值。其次,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只能夠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確定因素。
(2)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產生分化。2015年,美聯儲正式退出了數量寬松,并且進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國與日本和歐元區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卻背道而馳,這些發達經濟體仍然采取了戰后最大規模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并且這種新興的經濟體進入中高速增長的周期。根據國際貨幣的相關組織數據可知,國內生產總值在新型的市場經濟體下,其平均年增長率從2010年的7.5%過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向導致了多年間的超低利率環境逐漸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規的激勵效果不明顯以及增速放緩,以往大宗商品的繁榮時期逐漸消失殆盡。并且,各國的改革所帶來的紅利豐厚期隨著時間而漸漸降低,政府所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潛能不斷減弱。最后,這些較為發達的經濟體開放周期發生改變,趨向于從本國利益出發建立更加完善的國際經貿體系,因此新興市場經濟體受到了外界環境惡化的挑戰。
(3)原油價格因多種因素發生暴跌。能源供給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軟是導致原油價格發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進口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增速逐漸放緩,美國也因為油氣產量的增加而減少了對于原油的進口,這導致了國際市場中的能源需求量減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羅斯這樣的產油大國最近也維持和增加了產量。西方國家為了減少俄羅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斷打壓油價,油氣在美國與歐佩克以及沙特三個國家之間的博弈,美國升息預期和2015年美聯儲正式退出了數量寬松的政策導致了美元指數持續波動上漲,這些因素都對油價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4)全球債務不斷上升和對鞏固復蘇造成了威脅。根據日內瓦的世界經濟報告數據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內的全球總負債占據著全球居民總收入的比例高達215%。債務水平高的企業需要維持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總體的全球利率水平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債務的累積。目前,一些經濟體已經出現了低增長、低膨脹以及與高負債的“有毒結合”,而且這個趨勢也在不斷積累擴大。
三、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的預測
與去年相比,2016年全球的經濟能夠大幅發展的概率較低,而經濟增速與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較大,預計增幅在3.3%至3.8%之間。對2016年全球的經濟走勢進行展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關注:
(1)美國與日本和歐元區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的程度以及其嚴重性。伴隨著美國貨幣政策逐漸趨向平穩,若發生通脹抬頭,2016年上半年美聯儲很可能會加大加息的概率。歐日在美國銀根收緊的同時也會不斷加大刺激的力度,這種背道而馳的宏觀政策會導致多種效應,最為顯著的是匯率發生波動。美元的升值總體上對于歐日出口復蘇是有利的,但也可能會導致歐日的資本向美國匯聚,從而抵消了歐日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毫無疑問,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將會導致全球資本和資產價格的大規模波動。
(2)歐洲國家經濟所能擺脫低估的可能性。歐洲央行為了避免歐元區經濟陷入通縮的問題中,在2014年11月注冊1萬億歐元用來購買資產支持債券以及擔保債券,與此同時該資產負債也增加到了3萬億歐元的峰值。此外,歐洲央行也決定將再融資的利率維持在0.05%的較低水平。這種大規模并且長時間寬松的貨幣政策盡管能夠防止經濟的進一步惡化,但是也為經濟的長期增長留下了隱患。如果實體經濟缺乏有力的增長支撐以及投資,歐洲經濟可能會再次發生衰退。
(3)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新一輪改革的范圍、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實。2014年5月,印度新總理莫迪上臺后隨即啟動了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大規模經濟改革計劃。中印兩國的改革所釋放出來的“紅利”,將直接決定它們能否繼續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續增長局面。同時,巴西、俄羅斯經濟頹勢能否得到遏制,亦會對整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帶來重要影響。
(作者單位為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2015年全球宏觀經濟總體形勢,表現為整體復蘇情況較為疲軟,不同國家和地區情況分化明顯,美國經濟一枝獨秀,歐洲經濟溫和復蘇,日本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面臨較大挑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位運行。其次,分析了2015年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大國際經濟事件,包括TPP協議的達成以及人民幣納入SDR等。文章還總結了2015年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包括:關于貧困與社會福利的研究、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學派思想、過渡經濟學理論等。最后,對2016年世界形勢進行了預測和展望。
【關鍵詞】世界經濟 TPP 供給側改革 SDR 過渡經濟學
2015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運行分化加劇,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世界經濟復蘇依舊艱難曲折。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可能好于2015年,但不確定因素增多。整體來看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較復雜局面。
2015年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2015年全球經濟運行呈現出的主要特點是:整體復蘇情況較為疲軟,不同國家和地區情況分化較為明顯,全球經濟三軌運行:美國經濟持續復蘇,開始引導加息;歐洲經濟筑底改善,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面臨較大挑戰。受美元升值和全球需求趨弱等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滑,低位運行。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5年10月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全球經濟2015年將增長3.1%,比2014年低0.3個百分點,比2015年7月的預測值低0.2個百分點。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穆迪在2015年11月最新的《全球宏觀經濟展望》中預計2015年二十國集團GDP增長率為2.6%。
在大宗商品和全球貿易方面,2015年國際石油價格低位運行,并呈現進一步下跌的態勢,大部分石油產出國如沙特、伊朗、俄羅斯都沒有選擇減產保價。全球國際貿易也是不斷萎縮,波羅的海干散貨運指數(BDI)低位徘徊且不斷刷新新低,通縮陰影彌漫在全球。
在美國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主要經濟體中,目前只有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已經開始進入收緊政策、恢復常態下經濟政策的階段,美聯儲年內會否加息成為熱門話題。IMF對于全球經濟的預期在不斷下調,唯獨對美國的經濟預期是上調的。2015年以來,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美元指數在2015年3月和12月兩度突破100大關,隨后雖有所回落,但整體仍保持高位運行。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美國經濟的走強對于全球經濟的帶動效果并不明顯。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長期來看,受全球整體經濟環境的拖累以及美聯儲加息預期影響,美國經濟脫離全球總體環境“一枝獨秀”的格局難以長期持續。
歐洲央行于2015年初開始實施QE(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期19個月,歐洲經濟在2015年溫和復蘇,經濟景氣指數在前11個月內穩定上升,制造業PMI指數一直保持在51以上,總體趨勢基本企穩。年初實施QE以來,歐元匯率一度快速貶值,提振歐元區出口,但二季度以來歐元匯率逐步企穩,QE政策的邊際效用減弱,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整體來看,三季度歐元區仍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隨著QE政策效應的減弱,經濟增長動力存在放緩跡象。另一方面,希臘債務危機反復、中東戰亂導致大量難民涌向歐洲、ISIS恐怖襲擊陰影等不利因素會影響歐洲經濟復蘇的步伐。目前,歐元區擴大QE的預期升溫,歐洲央行正在考慮擴大資產購買規模,或者將QE延長到2017年,以防止歐洲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日本方面,安倍政府在2015年推出的“新三支箭”的目標和方針(主要內容包括:202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增長至600萬億日元;平均生育率達到1.8;杜絕因家庭護理而放棄工作的現象發生等)。與“舊三支箭”通過日元貶值和大規模放松貨幣政策相比,“新三支箭”更致力于從社會層面出發改善影響日本長期增長的結構問題(特別是人口問題)。目前“新三支箭”的政策效果如何尚不明朗,但從國際經驗看,長期的“低生育陷阱”很難擺脫。日本央行從2013年起開始推行超級QE,不僅購買日本國債與企業債,同時還購買日本股票,但總體效果并不及預期。近期標普將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使日本國債面臨巨大拋售壓力。日本逐漸陷入經濟滯漲的局面,安倍政府挽救日本經濟的能力存在不足,日本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實現經濟復蘇的困難重重。
在新興市場國家方面,受全球市場需求回落與資本流出困擾,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普遍回落,面臨經濟減速和滯脹的壓力。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巴西、俄羅斯等經濟基礎較為脆弱、依賴資源出口型的新興經濟體更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沖擊。2015年以俄羅斯、巴西為代表的資源出口國經濟遭受重大挫折。具體來說:
巴西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下降4.5%,連續第6個季度同比下降,失業率升至7.9%,通脹率也自2002年以來首次超過10%,巴西央行被迫收緊貨幣政策。巴西經濟正陷入“滯漲”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這一拉美最大經濟體正陷入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未來經濟增長前景黯淡。
俄羅斯2015年三季度經濟同比萎縮4.1%,IMF預估俄羅斯2015全年GDP將萎縮3.8%,全年的通脹率將達15%,2016年的通脹水平約為8.6%。由于經濟增長高度依賴能源出口,俄羅斯經濟負增長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
南非2015年三季度GPD增長僅為0.7%,同時失業率高達25.5%。其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后和制造業的萎縮將長期制約其經濟發展。而中國的情況也不樂觀,中國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首次跌破7%。
在新興經濟體中,唯一例外的是印度,目前處于領跑“金磚國家”的位置,經濟運行狀況較好。印度2015年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達到7.4%,超過了二季度的7%。目前通脹率約為5%,并有進一步改善之勢。在通脹穩中趨降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得以進一步提升。在制造業方面,印度制造業2015年三季度增速達到9.3%。
2015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大國際經濟事件
TPP協定的達成。歷經5年談判,2015年10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12個國家達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這12個創始成員國的GDP總額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40%,使得TPP成為繼WTO之后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其意義和影響可見一斑。而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之一的中國被排除在協議之外。
TPP最為重要的影響在于強化了北美與亞洲經濟之間的聯系,TPP不僅具有國際經濟方面的意義,在地緣政治方面的影響也很大。作為全球第一與第三大經濟體,這是美國與日本之間首次締結區域內的貿易合約。對于美國而言,盡管貿易壁壘的減少將有助于刺激潛在的經濟增長,但正如市場所擔憂的那樣,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可能對其本土就業形成沖擊。對于日本來說,對于農產品關稅的顯著下調實質上屬于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將施壓于日本農業部門。
對于越南、墨西哥、新加坡等國家來說,加入TPP將有助于其改善出口以及擴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雖然TPP所強制要求的各項高標準(如成立獨立工會、限制國有企業壟斷地位、保護知識產權及保護環境資源等)在短期內將限制各國政策的靈活性,但長期來看,將本國制度構架更新至國際標準將有益于各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發展。
對于中國的影響方面,由于中國未被納入TPP協議,長期來看,中國在爭奪出口市場份額及吸引海外直接投資方面的競爭力會受到負面影響。短期影響方面,由于TPP目前僅僅是部長級的協定,正式生效還需要成員國國會通過。按照民主國家的決策程序,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短期內對中國的影響有限,這給予中國政府和企業時間予以應對。
對于中國如何應對TPP,首先,中國應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國際貿易存在的本質是源于各國之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近年來中國的人力成本上升很快,人力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中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迫切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其次,長期來看,應提高環保標準、勞工權益保護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等,強化反壟斷法的執行力度,減少國有企業的政府支持力度,倒逼國企改革。第三,在未來中國或可以考慮發起成立另一競爭性貿易協議作為應對。打破國際貿易的制度障礙和地理障礙,如“一帶一路”戰略正是推進與有關國家加深國際經貿合作的重大契機。
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5年11月底宣布將人民幣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將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幣作為第五種貨幣被納入SDR,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為10.92%,超過日元和英鎊,這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對中國經濟和全球貨幣體系將產生長期的深遠影響。
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第一,對于穩定SDR 的幣值波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卻與經濟規模不相稱。人民幣加入SDR,能夠使得中國逐漸成為與經濟實力相稱的貨幣大國。而對于全球貨幣體系而言,在全球主要貨幣展開競爭性貶值的背景下,將人民幣納入到SDR 籃子貨幣,有利于降低SDR貨幣籃子的波動性。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依據自身內部情況,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這也使得全球貨幣體系的波動性不斷擴大。但中國政府采取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力地維護了人民幣外匯市場的穩定,這也使得人民幣成為后危機時代少數幣值較穩定的貨幣之一。
第二,各國對人民幣資產配置的需求增加,將會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積極影響。按照IMF對SDR貨幣兩個基本條件的要求,將人民幣納入SDR即是對中國貿易地位和人民幣使用便利度的認可,一方面將有利于擴大人民幣在全球市場的使用范圍和結算規模,推動跨境消費與投資,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刺激包括各國央行在內的全球金融機構對人民幣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的配置需求。結合2015年以來中國央行連續出臺政策大力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預計中國債券市場將率先受益。
與此同時,也應理性看待人民幣加入SDR,經濟實力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根本決定因素。雖然加入SDR貨幣籃子能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歸根結底,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最終是經濟實力的體現。首先,應看到SDR在國際儲備中占比很低(僅約2.4%),因此加入SDR本身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短期直接影響有限。其次,以日本為例,雖然日元在1980年就被納入到SDR貨幣籃子,但由于其經濟自90 年代以來的長期不景氣,日元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再次,SDR的全球貨幣地位并非是不可動搖的。伴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不斷發展,SDR籃子貨幣所屬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呈現下降態勢,其由1995 年的占比全球經濟的71.1%,下降到2014 年的49.6%。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在原因在于,建立與全球經濟體地位相匹配的貨幣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適應經濟轉型要求。人民幣國際化是個漫長的過程,盡管人民幣納入SDR帶來的短期增量資金有限,但這給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樹立了國際認可標準,給更多全球主權國家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儲備貨幣奠定了基礎。人民幣資產的受青睞程度,最終取決于其交易便利、保值增值等功能,最終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在中國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之下,人民幣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國際性貨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是對這一現實的確認。
2015年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
關于貧困與社會福利的研究成為經濟學界的一個熱點。2015年,關于貧困與社會福利、社會公平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經濟學界的重視,成為全球經濟學領域的一個熱點。
首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因為在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成就,在2015年10月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安格斯?迪頓在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迪頓和米爾鮑爾共同提出近似理想需求系統(AIDS),用于分析消費在不同商品之間的選擇和分配,此模型適用性和有效性較強,能夠匡算出個人收入和多種商品的價格對商品需求的影響。此模型和之后的完善版本成為當今全球經濟學界和政府部門實際政策評估的重要工具。
第二,迪頓發現了消費和收入之間的實際關系,即“迪頓悖論”。迪頓注意到主流消費理論無法解釋總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實際關系,而基于理論所推出的居民根據個人收入調整對應消費的行為特征與實際調查數據所呈現的變化有很大的出入,這被稱為“迪頓悖論”。這說明,對個體數據的分析是解開總體數據之謎的關鍵,這推動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研究思想和方法的進步。
第三,迪頓對發展中國家的貧窮問題進行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迪頓使用家庭調查數據來測量貧困和生活標準,以及影響貧困和生活標準的因素。他認為使用支出數據來測量家庭福利水平相比收入數據更能夠真實地反映貧困地區人們的福利狀況。利用這些調查數據,他開展了多項有影響力的研究,包括家庭內部重男輕女現象的研究、收入與營養狀態關系的研究等。
與此同時,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朱玲等人也因為在貧困與社會公平政策方面的研究,在2015年獲得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朱玲等人的著作《包容性發展與社會公平政策的選擇》,從經濟思想史、政治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角度,探索了連結經濟自由與社會均衡的路徑,探討了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成果的分享和增長過程的社會和解,闡明了導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視的農民和農村遷移工人的生計和實際享有的基本權利,探究消除社會排斥和增強社會公平的可行政策。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扭轉中國經濟轉型中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必須從消除社會排斥和推進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
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學派思想的復興。2015年,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的情況下,傳統的投資、消費、出口等擴張總需求政策的有效性空間越來越小,各國政府紛紛轉向供給側的改革措施,供給學派經濟學思想被重新重視,并得到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中國政府從2015年10月開始大力倡導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將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向供給側改革轉移,供給側的改革措施將是中國“十三五規劃”制定和執行中的重要方面。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來源于供給學派,供給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下轉235頁)( 上接31頁)的變化。供給學派的代表人物有:羅伯特?蒙代爾、阿瑟?拉弗、芒德爾、萬尼斯基、吉爾德、費爾德斯坦、埃文斯等。該學派的主要觀點包括:經濟發展的標志是供給的水平和能力,經濟學的首要任務應當是研究如何促進生產、增加供給,僅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供給學派力主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干預;主張通過減稅刺激投資,增加供給;強調重視智力資本,反對過多社會福利;主張控制貨幣,反對貨幣濫發。供給學派經濟學思想的應用和供給側改革,在20世紀就曾經大有作為過,20世紀70~80年代,美、英相繼陷入滯脹,“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分別采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供給側改革措施幫助其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潭。
2015年,面對新的國際經濟形勢,發達國家和各新興經濟體對供給側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含義,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包括的內容有:降低過剩產能,釋放不具有發展潛力的過剩產能占據的大量生產要素,使這些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轉移;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采取降低準入門檻,鼓勵行業競爭的手段來激發壟斷行業企業活力;生產要素市場改革,完善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交易、優化體制;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向精致生產的方向發展,向產業鏈的中高端方向提升等。
過渡經濟學理論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過渡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在經濟學領域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過渡經濟學是伴隨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社會主義世界計劃經濟的消解、市場經濟逐步形成這一過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過渡經濟學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聯系比較緊密,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科斯、威廉姆森、阿爾奇安、德姆塞茨、諾斯、加爾布雷思及張五常等人是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偉大實踐,為過渡經濟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舞臺。以往,過度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有不少閃光點,但整體上呈現比較零散、碎片化的態勢,沒有成為一種主流的、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學理論。而在2015年,“過渡經濟學理論”被授予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林毅夫、蔡P、李周、張軍、樊綱等人作為“過渡經濟學理論”的重要貢獻人,接受了此獎項。這對提升過度經濟學理論的高度和國內外影響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過渡經濟學理論囊括了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所有重大問題,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理論之一。過渡經濟學理論重點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變遷過程中的不同方式或路徑對改革成本和績效的影響,如何能夠選擇低成本的改革方式或路徑,以及改革引發的利益矛盾和收益分配等問題,這也正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中面對的重大問題。過渡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和完善對促進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市場經濟平穩過渡,減少經濟轉軌過程中的成本,保持經濟社會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展望
展望2016年,全球經濟或將持續溫和復蘇,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前景依然不均衡。相比2015年,發達經濟體的復蘇預計將略有加快,美國、歐元區國家有望持續溫和成長。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將面臨較嚴峻的增長形勢,經濟增速放緩的局勢短期內難以改變,主要是因為一些大型新興市場國家和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增長前景減弱。在國際石油市場方面,在供給面減產不足,需求依舊疲弱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會加劇原油供應過剩的局面,國際石油價格在2016年預計將繼續低位運行。
2016年,預計全球各國經濟政策將越來越出現分歧,美聯儲將進入緊縮周期,歐元區和日本可能繼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則各自情況差別較大。具體來說:
第一,美國經濟持續復蘇,非農就業形勢逐漸向好,美國成為經濟復蘇的標志性國家,美聯儲加息窗口何時將開啟備受關注,預計美國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歐洲經濟復蘇預計在2016年仍不十分穩固。穆迪預測2016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僅為1.5%,意大利和法國2016年的經濟增速約為1%左右。英國退出歐盟的風險也將增加歐洲經濟的不確定性。歐洲央行在2016年或將延續寬松政策,加大QE力度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日本方面,隨著日本老齡化問題加劇以及日本國內對安倍政府改革措施報以較悲觀態度,日本的消費以及制造業的好轉將受到較大限制,日本仍將面臨較大的通縮壓力,預計在2016年日本政府的貨幣政策將延續寬松。
第四,新興經濟體方面,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流向新興市場的資本減少、新興市場貨幣面臨壓力以及金融波動加劇的環境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的下行風險有所上升。具體來說,鑒于經濟的下行壓力,預計俄羅斯在2016年會繼續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而巴西更會考慮其通脹問題而采取加息的緊縮政策。考慮到美聯儲加息壓力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行,這些依賴資源出口的經濟體將在2016年面臨更艱難的局面。由于外貿對其經濟影響極大,其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外市場波動影響。印度在2015年雖然已有4次降息,盡管其CPI升至約5%,但是外部環境的嚴峻也加大了其對寬松政策的需求,預計印度在2016年仍有降息的空間。
責編 /王坤娜
一、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1.在合理區間運行,基本實現政策目標
經濟增長實現目標,但面臨下行壓力。2014年,中國GDP實現63.65萬億元,增長7.4%,符合年初增長7.5%左右的政策目標。但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從需求方面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過快,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供給方面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延續回落趨勢,全年累計同比增長8.3%,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由工業用電量增速、鐵路貨運量增速和銀行中長期貸款增速合成的指數整體回落,全年累計同比為5.83%,增速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
物價漲幅低位徘徊,出現輕微通貨緊縮。2014年,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累計同比增速從1月份的2.49%下跌至12月的2.0%,2015年1月,CPI當月同比增速跌至0.8%。全部工業品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連續35個月負增長,2015年1月,PPI當月同比增速跌至-4.30%。物價下跌原因,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跌,二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壓縮了流通環節成本。這兩個方面都是利好;三是產能過剩,四是需求不足。因此,要對癥下藥,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既要適度放松貨幣,又要加大結構調整和改革力度。
就業形勢較為穩定,但面臨結構性問題。2014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1322萬人,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6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9%。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近7億人。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吸納了較多就業人口;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每年自然退出工作崗位人數增多,成為保障就業的有利因素。未來幾年,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比例將下降,但是重點群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跨境資本流出快速增長。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從2007年的10.08%下跌,已連續四年低于3%。2014年,經常項目順差2138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244億美元,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累計值為2%。外匯儲備增長顯著放緩。2014年四季度的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為912億美元,表明跨境資本流動由流入轉向了流出。
2.增長動力趨緩,結構出現優化
固定資產投資下滑。2014年底,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50.20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同比回落3.9個百分點。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33.6萬億元,累計同比增長25.4%,增速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截至2014年底,一產投資完成額累計1.20萬億元,同比增長33.9%,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二產投資20.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增速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三產投資28.19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
消費增長小幅回落,出現新的消費熱點。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26.24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特別是餐飲業收入增長疲弱,2012年餐飲業平均增速為14%,2013年徘徊在8%―9%,2014年恢復到9%―10%。但是,網絡零售保持旺盛,信息消費快速增長。2014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累計增長56.2%,通訊器材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32.7%,增速同比加快12.3個百分點。
外貿形勢疲弱,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平穩增長。2014年,進出口總值4.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其中,出口2.3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口1.96億美元,同比增長0.4%;貿易順差3824.6億美元,同比增長47.7%。相比2013年,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下降4.15、1.72和6.84個百分點。2014年,全國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3778家,同比增長4.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未含金融業數據)。新增對外直接投資102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
經濟結構優化。供給方面,2014年第4季度,一產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4.1%,對GDP增長貢獻為5.2%;二產增加值增長7.3%,對GDP增長貢獻為43.2%;三產增加值增長為8.1%,對GDP增長貢獻為51.6%。需求方面,2014年第4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1.2%,增速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2014年,資本形成對GDP貢獻下降,凈出口對GDP貢獻波動較大。
3.財政金融運行平穩,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財政收支。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累計140350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中央財政收入64490億元,同比增長7.1%;地方財政收入(本級)75860億元,同比增長9.9%。全國財政支出累計151662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22570億元,同比增長10.2%;地方財政支出129092億元,同比增長7.8%。近年來,收入分配結構趨于改善。2014年9月,公共財政收入累計同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累計同比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累計同比分別增長8.1%、9.3%和9.7%,都超過了當期GDP增速。
貨幣金融。2014年,廣義貨幣M2增速保持中性,呈溫和下跌趨勢,從2013年底的13.6%下跌到2014年底的12.2%。狹義貨幣M1增速下跌較快,從2013年底的9.3%下跌到2014年底的3.2%。全年社會融資規模16.4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萎縮4.8%。截至2014年底,各項貸款余額8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3.6%。2014年2季度以來,穩健貨幣政策逐步朝寬松方向微調,服務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成為重要任務。總體看,貨幣供應增長平穩,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社會融資結構和跨境資本流動出現新的變化,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性增強,跨境資本流動從“流入”轉向“流出”;加強影子銀行體系監管,同業及理財等表外業務監管加強;銀行資產負債規模擴張勢頭趨緩;存貸利差收窄,利潤增速放緩;信用風險增大,不良風險暴露增多;資金“脫媒”趨勢增加。金融調控劍指“融資難、融資貴”,企業融資成本有所下降。
房地產市場。2014年底,房地產
開發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10.5%,增速同比下滑9.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下滑24.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金額同比增長-6.3%,增速同比下降32.6個百分點。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和二手住宅價格指數逐月下跌。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當月同比增長-4.3%,同比下跌13.5個百分點;12月,二手住宅價格指數當月同比增長-3.9%,同比下跌9.1個百分點。2014年4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跡象。12月,50個城市房地產銷售面積在相對10至11月高位水平上,環比出現7%以上增長,銷售面積同比增速為20%。但是,隨著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樓市供求關系從過去供不應求轉變為整體平衡和局部過剩,房地產市場不會出現持續性暴漲。
4.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現新變化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較快。2014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糧食產量達到1214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一連增”,其他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900元左右,實現“十一連快”;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下降到3∶1以下;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但是,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超過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了“天花板”,農業生產補貼也遇到了“天花板”。與此同時,農業成本仍處在上升通道,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
工業經濟運行平穩,企業經營困難增多。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累計同比增長9.4%,高于采礦業的4.5%。在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較高的行業中,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及運輸設備制造等產業占大多數,顯示產業結構優化。但是企業經營困難增加。2014年,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3%,同比回落8.9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虧損達4.3萬家,累計同比增加12.2%,同比上升7.9個百分點;虧損金額累計同比增加22.5%,同比上升27.9個百分點。
服務業快速發展。2014年,中國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0.7萬億元,同比增長8.1%;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8.2%,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批發和零售業累計同比增長7.0%,增速同比下滑0.2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累計同比增長9.7%,增速同比下滑0.7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累計同比增長6.2%,增速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金融業累計同比增長9.1%,增速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累計同比增長2.3%,增速同比下滑5個百分點;其他服務業累計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下滑1.4個百分點。
中西部經濟發展快于東部。2014年12月,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速分別為7.1%、8.1%、10.6%,表現為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東部,但與2013年底相比都有所下降,增速同比分別下降1.8、2.4和0.7個百分點。近年來,國內產業梯度轉移,宏觀政策給予中西部支持,內陸省份迎來更多發展機會,加大了公路鐵路、城鎮化等基礎建設投資。國家通過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深化區域合作,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了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增強了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二、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
2015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平穩運行。預計全年經濟增速為7.1%左右,CPI漲幅保持在1.8%左右;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300萬個;固定資產投資繼續穩中略降,預計增長14%左右,回落至本世紀以來最低點;消費保持穩定,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出口增長6%左右,進口增長4%左右,全年外貿順差略有擴大,占GDP比重保持穩定。
2015年的經濟發展存在四個有利條件。世界經濟將持續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5%,比2014年提高0.2%。但也要看到,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總體仍較為疲弱,短期內難以真正走出低谷,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出現分化,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前期政策效應逐步釋放。2014年中央出臺的定向降準、結構性減稅、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建設、穩定外貿、擴大信息體育消費,以及在年底實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礎設施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PPP)等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執行。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內需增長有很大潛力。供給方面,勞動力人口減少、儲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資本、資本存量等要素供給質量提高。消費方面,目前就業形勢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投資方面,“十二五”規劃即將收官,一些規劃項目建設進度將加快,出口回暖也將帶動相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中國地緣遼闊,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可以創造巨大投資需求。改革紅利顯現。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015年還將實施一批重大改革,改革紅利將逐步釋放。
2015年經濟發展也面臨四個不利因素。全球經濟及其政策分化,影響中國出口。美國經濟穩定增長,失業率穩步下降。歐盟經濟止跌企穩。日本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回升,但回升勢頭較弱。特別是美聯儲加息、歐元區量化寬松政策和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等,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受制造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影響,民間投資意愿減弱。短期內房地產市場難以走出低迷,制約了投資和相關行業增長。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償債進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桿”投資能力有限。部分地區在建項目和儲備項目不多。企業經營困難。PPI持續負增長提高了企業融資實際利率。企業整體負債率偏高,加之經濟處在下行通道,受資產負債表收縮影響,企業債務杠桿率將加大。受主要工業品價格下降影響,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加,庫存周轉率下降,企業去庫存壓力加大。企業的資金、用工、土地、運輸成本上升,在環保、技改和節能減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財政增收壓力較大,存在加重企業負擔現象。環保指標約束,對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三、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的政策建議
2015年的宏觀調控,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繼續統籌兼顧“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擴開放”,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守底線,堅持速度服從質量,注重改革釋放活力,為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和“十三五”順利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適當擴大中央財政支出與赤字規模。2015年中央政府預算赤字增加到1.7―1.9萬億元、擴大赤字率至2.5%―2.7%。實現地方政府債務與融資體制平穩轉換,保障地方公共服務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圍繞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產業技術改造、創新及“兩化融合”項目;采取政府收購商品房作為保障性用房方式,維護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加大對首次購房者信貸與稅收優惠,適當放寬二套房貸款政策;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縮小高檔消費品境內外價差,促進海外奢侈消費品消費回流國內市場;促進電子信息消費、農村服務消費、綠色循環消費等新型消費。落實好社會政策“兜底”要求。財政支出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完善轉移支付功能。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范圍。擴大對小微企業減稅力度。降低進口環節關稅,促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調整稅制結構,支持企業研發、成果轉化。理順中央與地方稅收關系,規范發行自發自還的地方債券,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
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穩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注重政策的松緊適度、定向調控和改革創新。M2增長維持在13%―14%,新增人民幣貸款11萬億元左右,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7萬億元左右。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金融環境。適時對金融機構全面降準2―3次;下調基準利率水平1―2次,每次下調0.25個百分點;指導商業銀行適當降低各類貸款利率,緩解企業融資貴的問題。發揮信貸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作用,加強定向調控,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加大企業債務重組,避免風險擴散。適當放寬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沖銷規定,將企業擔保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共享。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均衡基礎上相對穩定。利用各地自由貿易實驗區,穩步推進資本賬戶對外開放,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外匯資金跨境流動監測和監管,豐富企業外匯避險品種,防范資本流動風險,維護國內金融穩定。加快發展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