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11:41: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文本解讀 文本細讀 背景性知識
論文摘 要:在中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是影響其效果關鍵性因素,在文本解讀時,對字詞的細讀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對背景性知識的了解,主要是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文本細讀是語義學上文本解讀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對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離不開對相關背景性知識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細讀?文本細讀,通常情況下是指教師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評價,進而產生感受、體驗和理解,并且形成對文本的價值取向這一過程。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要達到這一目標,就不能不對字詞進行細細的品味,當然還離不開背景性知識,因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調及思想都離不開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識,離開了這些,對文本感情的把握就會發生偏向。
正如王瑤說的文本細讀就是在漢語里出生入死,文本細讀時,抓住關鍵的、重點的詞句來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我們仔細品味和閱讀,會發現每篇文本中都會有概括性強、內涵豐富的字詞。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宋祁)當中這個“鬧”字是很關鍵的字,一個“鬧”字把靜態的畫面變得動態化了,這個“鬧”字用的也很巧妙,描寫杏用的是紅字,而紅色正好是暖色調,根據我們漢語當中的詞的相關性聯想機制里,說道“紅”就會與“火”聯系起來,而說到“火”又會與“熱”相聯系,“熱”又與“鬧”相聯系,所以說與“鬧”搭配可以說是神來之筆,讓整個畫面跳動起來了,活潑起來。也是這個“鬧”字向我們生動形象的傳達了春天的生機勃勃與萬紫千紅,告訴我們春天的美景是無拘無束的,就如年輕的生命一樣充滿活力。所以說,文本細讀時就是要品味語言,進而品味全文的意境。關鍵字的使用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值得我們去細細研讀和品味的,對關鍵字品味的越透徹,對文本理解的境界也越深入,并且大部分的關鍵字都有承載作者思想與感情的作用,所謂細微之處見精神。
文本是作者精神生命的體現,文本里的每一個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讀一篇文本時,我們不僅在跟基本的字詞句打交道,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讀出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感情、思想和生命,而這些往往都蘊含在詞語當中,這就需要將詞語的語義進行還原,還原后的語義就是字典里共同的、穩定的那一部分,它具有普遍意義。但是我們把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它便具備了超越字典語義的另外一層意思,而這個意思是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的,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正像王崧舟老師說的那樣“字與字之間是什么?什么都沒有,是空白,行與行之間是什么?什么都沒有,是空白,你在空白處閱讀,能夠讀出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就叫文本細讀”。字詞是意義表達的基本單位,就字詞來說,它有著龐大的意義家族,從原始意義到延伸意義,這之間的矛盾的緣由就是語境的不同,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意蘊。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樂園”這一詞,本意是“快樂的園地”,如果不結合語境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樂園”是美好的、風景迷人的、好玩的場所,但是在這個語境中就會發現,魯迅所描述的“樂園”卻是一個“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園,我們不禁感嘆和疑問“為什么這樣一個荒蕪的地方卻被稱為樂園呢”?原始意義和本語境中的意義出現矛盾了,從這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來“樂園”在此語境中的言外之意:雖然雜草叢生一片荒蕪,但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在這個園子里做過很多有趣的事,這里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這就是在具體語境中從字里行間讀出的言外之意。
在文本解讀中,字詞上的障礙解決了,但有一個難點就是對文本感情基調的感悟與理解,有些文本解讀專家提出“作者死了,文本活著”,只有文本語言沒有作者和背景。我們不能說文本語言不重要,但是有些文本是反映時代特色的以及有作者情感取向的,有些隱晦的情感脫離了作者和背景,只從字詞上是把握不準的。如“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果拋開作者海子和他的一些背景性了解,讀完這篇文本后的心情極有可能是比較愉快的,因為字詞中沒有哪個不是積極向上陽光的,這樣的話對這首詩感情的把握就完全偏離了,學生體會不到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作為最后的祭奠的心情,只有通過不斷地拋出海子的背景來慢慢引導學生的情感變化,引起對生命的思考。背景性知識對文本情感有顯著影響的還有魯迅的作品以及跟我們具有時代距離的一些作品,脫離了作者和背景,僅憑自己的主觀想象或生命體驗是很難去定位一篇文本的。
總之,文本的解讀離不開對字詞的細讀,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細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現,文本離開了感情便是不鮮活的,所以文本解讀也離不開背景性知識的掌握。
感悟,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目標,又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種基本方法。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言感悟’?!彼^“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語文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葉老認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鑒賞文藝,也得訓練語感,因為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處”。呂淑湘先生也曾經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笨梢?,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切切實實地加強學生的語言感悟訓練。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去感悟語言文字呢?
一、采用比較朗讀法。
比較朗讀法,是將課文中一些精妙的語句作適當的調整,然后引導學生將調整后的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朗讀,教師不作多講,只讓學生在朗讀中意會,在比較中感受,通過比較朗讀,訓練和培養學生怎樣去感悟語言文字。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葉老說:“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由此可見,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如《草船借箭》一課中的第一句話: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我們可將句中的“挺”“很”去掉,改成“周瑜看到諸葛亮有才干,心里妒忌?!比缓蟊容^朗讀進行品味。學生便會從“挺”“很”兩個詞語中感悟到諸葛亮的才干不是一般的才干,而周瑜的妒忌也不是一般的妒忌。又如:《將相和》一課中有一句話:“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改成“秦王我都不怕,不會怕廉將軍。”雖然它們表達的意思一樣,但通過朗讀比較,學生便能悟出它們表達的效果不一樣,“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學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從而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
二、運用多媒體訓練法。
在現代教學設備普及的今天,多媒體的運用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猶如化妝品之于美女。恰當施妝,使美女更美。然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所起的作用,其實不止是點綴如漂亮服飾,還可能成為渾然一體的血肉——即教育的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善于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學生感悟課文語言而又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語言。比如:《鳥的天堂》是這樣描寫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如果只是幾只小鳥的叫聲學生也許還能想象,然而不可計數的不同種類的小鳥在同一棵大樹上活動、嗚叫,那熱鬧的場面對于沒有到過鳥的天堂的學生來說,只通過語言文字來感悟是困難重重的。因此,在這時候,恰到好處地出示一段小鳥天堂的錄像,看到那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聽著那百鳥齊鳴,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此時,學生無不驚之嘆之,陶醉其中,渾然忘我。看后,讓學生交流感受。學生個個有感而發,興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培養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 、形象、有趣,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的有力武器。例如:《田忌賽馬》一課,教學時,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了田忌與齊威王的第二次賽馬過程,還是原來的馬,只是調換一下出場順序,結果就不一樣。之后,我并沒有作過多的講析,而是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既讓學生感知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又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
三、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法。
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
《第一場雪》中有句話這樣寫著:“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薄芭钏伤伞俺恋榈閮蓚€疊詞,生動具體地描繪了雪落枝頭的情態。教學時,可啟發學生聯系平時在電視或掛圖中看到的雪景來理解,對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這個似乎矛盾的問題,更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來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會感覺到沉,但將一團棉球放在一張薄薄的紙上,它卻是沉甸甸的。聯系這個生活經驗,再讓學生到臺上親自演示,這樣學生就能正確而生動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積在承載力很小的樹葉上的,所以會讓人感到沉甸甸的。
四、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法。
一篇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成的,因此,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學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詞句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不斷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花在這些大圓盆之間冒出來”,對于“冒”這個關鍵字, 可引導學生用其它詞來替換。如“長”“伸”等,用哪一個更好呢?在對于這些詞的討論、比較中學生體會到:因為荷花葉子多,“挨挨擠擠”的,所以荷花只能從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之多,還顯示出荷花的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又如《窮人》一課中寫道:“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可先引導學生找出“熬”字的近義詞,“捱”“挺”等,讓學生更換后對比朗讀,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從這個“熬”字不但體現了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
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辛勞;也體現了漁夫與妻子桑娜同樣有著一顆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通過這樣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征,咀嚼出了它的神韻。
在課文中,像這樣經過作者反復推敲,仔細琢磨才使用的詞句有很多,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采用換、補、調、丟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細細體味,從而在心靈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語感不斷增強。
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是師生共同參與、有效交流,完成信息傳遞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要改變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積極營造愉悅、寬松的教學氛圍,努力讓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雙向活動 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是師生共同參與、有效交流,完成信息傳遞的過程。它需要在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是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學生主動認知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并被語文深深吸引,那么閱讀教學就是關鍵。閱讀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關系到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成為我們重要研究的課題,下面就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方法和策略,談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地位和現狀
小學語文學習的首要目標是使學生學會使用和閱讀語言。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二十一世紀,閱讀對于人們的生活學習有著重大意義。對孩子們而言,書是益友和良師,可以使他們的各種素質逐步發展,因此,閱讀的作用可想而知。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側重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符合這一要求,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大作用。但是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一直處于一種故步自封、停滯不前的狀態,孩子們并沒有真正學會閱讀,還停留在為應付考試而讀上,被動接受對材料的解讀。這種現狀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符合時代的要求。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策略
1.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構建師生互動
課堂閱讀教學應當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是我們共同參與、有效交流,完成信息傳遞的過程。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才能強化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樹立勇于質疑的精神,強化積極探究的能力,嘗到成功的甜頭,不僅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而且參與教學。如果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學,或直接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就很難把新課改落到實處,很難使他們從心里接受。小學生的主體意識不能被有效激發,他們就會永遠成為知識的“奴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積極營造愉悅、寬松的教學氛圍,努力讓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給孩子們布置“讀書好點子”的作業,并提出具體要求。通過對孩子們閱讀建議的分析,從中選取好的建議,進行集中講解,并把它們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既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和支持,又使孩子們充分體會到了閱讀學習的樂趣。當孩子們發現建議被老師采納時,會感到萬分高興,這是孩子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動力。我們通過對孩子們“點子”的調查,能夠了解什么是他們最需要的,什么方法是他們最易接受的,哪些材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通過教法和學法的改進,就能夠大大提高閱讀質量,提高教學實效。
2.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本,閱讀的目標是讀明白,這里的明白是對閱讀對象有一個較準確的認知和體驗。它包括孩子們對語言的感知,對材料重要信息的提取,對寫作特點和表達方式準確地概括和分析。文學作品有時需要鑒賞,同時會受孩子們選擇不一的干擾,我們要積極引導,把孩子們的疑惑集中到一個焦點上,然后科學有序地引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并有效解決。
我們所設計的問題應該具有“大眾化”的特點。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閱讀內容和學習方法。閱讀教學應該有一個整體設計,這個設計既要考慮到整體又要考慮到局部。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從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出發,設計不同難度的閱讀內容,由初讀到鑒賞再到創新,使教學設計體現出梯度,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發揮特長,暢所欲言,積極表現自我;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學習,并最終產生濃郁整合效應。在閱讀設計的難度梯度中,每個孩子都能夠發揮優勢,不同水平的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處于最佳狀態,真正做到各有所得,各有進步。
3.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
閱讀能力的訓練必須按照由低到高的培養順序,循序
漸進,同時必須堅持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為中心。語文閱讀能力一般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積累階段。它是閱讀能力培養和發展的基礎。積累主要包括語言材料、文體特點、寫作表達方式和思想感情等方面;還要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和閱讀技巧等知識。我們要結合教科書作必要的介紹,并要求學生有效積累。
(2)理解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孩子的判斷、分析和歸納的思維能力,積極發揮他們在理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培養孩子們的判斷力。它是孩子們理解事物的前提,我們可以通過材料中的判斷句或限制性詞語訓練。其次要加強分析和歸納能力的培養。分析和歸納能力是孩子們基本的思維過程,更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要重視聯想能力的培養。有了聯想,孩子們就能夠把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生動化,進而使閱讀更高效。
(3)評鑒階段。閱讀教學能夠培養孩子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思想感情和主張作評價的能力,這是閱讀教學的深入階段。小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評鑒能力,能夠自由表達,發表見解。
總之,在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廣大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積極開展高效語文閱讀活動,努力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經常處于“師授生受”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重照搬輕發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閱讀教學必須改革.而“超文本”閱讀教學正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使閱讀教學充滿活力,產生創新激情。
1.立足文本,體現超文本源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接受賞析文本所既定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更讓學生以作品為憑借.開展自由感悟,激活生命體驗,引導敏于發現,鼓勵質疑批判,產生自己的見解,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較原作有所變異,有所提升的新東西。
1.1 在多元鑒賞文學形象中“超文本”?!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W生在閱讀課文時,不免要對作品進行鑒別和欣賞,即學生以課文提供的形象為依據,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進行閱讀的再創造。由于鑒賞性閱讀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學生總是以自己的思想認識、情緒態度、興趣愛好來評價賞析。因此,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應。學生的這種極具個性的評價和賞析,有時會超越課文希望說明的道理,產生出“超文本”的效果。
如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體現人物形象特點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形象的語言提高自己對文章的欣賞能力。另外還可以鼓勵、引導學生在品味人物動作和體會人物神態時多元鑒賞。
1.2 在大膽批判作品微瑕處“超文本”。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發展的憑借,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見的,所以我們在遵循這種高效的閱讀教學規律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對課文的不懂處大膽的質疑,對課文的瑕疵處大膽的批判,就必然會起到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憑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效果,使閱讀教學充滿生命活力和創造激情,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不符時引導學生提出批判。批判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出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生活經驗進行評判教材。它有利于學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的學習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批判課文的不足。如學完《草原》后,學生提出:作者表現了草原人民好客,單只選擇了大人,代表的面不廣,應增加孩子們的活動。當然,學生的批判可能還很稚嫩,但教師不能直接否定,應先給予贊賞,再引導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是否合理。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形成爭論。只有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才能形成深刻的體驗。
其次,在課文表達的形式邏輯有錯誤時,在認識圖式去同化課文內容有偏差時,都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批判。提倡和引導學生有批判地讀書,敢于向課文質疑,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是培養學生閱讀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1.3 在補充想象文本空白處“超文本”。文本作者的思想不僅可以通過字面來表示,也可以隱蔽于文字的“空白”處。這種空白有多種形式,“話到嘴邊留三分”是空白;置疑不答、無可奉告是空白;主次有別,說這不說那也是空白……這些“空白”,或者是言外存意,讓讀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讓學生琢磨;或者是迂回的反襯;或者是委婉的曲筆。把這些空白處擇要的讓學生憑借語境展開想象,進行填補,既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豐富,又是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
還有些課文中的有些句子,似乎很平淡,但仔細琢磨起來,卻言語淺近而意義深遠,簡單而意義廣大。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的開頭寫到“天陰沉沉的”,看似非常平淡的開頭,卻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間。可以引導學生明白這是氣氛渲染的需要——天與人同悲;是中心挖掘的需要——人們愛戴等。另外,許多人寫文章,都喜歡采用“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的寫法,如果教師能在這些略寫的地方,恰當地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補敘,去仿寫。不僅能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處于“憤”、“悱”的活躍狀態,而且還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以及段落章節的把握。
1.4 在咀嚼品位文章亮點中“超文本”。在我們的文本中有許多亮點,如:巧妙獨特的結構,形象生動的語言,高超別致的手法,精妙的字、詞、句等,都值得我們去咀嚼品位。通過咀嚼品位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而超越文本。
2.延伸文本,橫向拓展,
掘超文本源
小學生畢竟年齡小,如果漫無目的地讓他們自己去閱讀,他們就顯得無從下手,感到枯燥乏味,由于教師上課對課文的內容講得較透徹、生動,那么學生對課文有關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此在“延伸文本,橫向拓展,超文本閱讀”時,我準備以課文為引子,隨機展開,指導閱讀。
2.1 在引進相關題材的文章時超文本。
2.1.1 同題異文?!巴}異文”即題材相同,文章不同。如好多作家都寫了表達父愛的文章,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師在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后,再補充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還播放了電視廣告片《爸爸的愛》,讓學生感受到了同樣是父愛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表現:強烈悲壯的父愛——深沉含蓄的父愛——恰似一股清泉的父愛。
2.1.2 異題異文。“異題異文”中的“異題”并不是題材不同,而是與所學的文章的主題中心“相反”的,而結構表現手法上都極相似的文章。如學了《燕子過海》,學生了解到燕子不怕辛苦,艱難飛過大海到達溫暖的南方后,讓學生閱讀《懶惰的比目魚》,又了解了懶惰是沒有好結果的,這樣更加深了對《燕子過海》這一主題的體會。
2.2 在引進作者的文章時超文本
2.2.1 同期著作:即同一作者相同時期的文章。如教了杜甫的《絕句》后,讓學生讀杜甫的《春夜喜雨》、《贈花卿》等,這樣可加深學生對這位詩人同一時期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寫作風格的把握。
2.2.2 異期著作:即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寫的文章。如教了《早發白帝城》這首古詩時,使學生理解到當時李白被皇帝赦免了,心情很高興,以致于覺得猿聲都那么的悅耳動聽。再出現李白的《月下獨酌》,讓學生感受李白當時在長安供奉翰林有其名而無實職的彷徨苦悶的心情下寫的。這樣即使學生明白理解文章要聯系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又使學生的閱讀視野超越了文本。 2.3 在引進有關作者的資料時“超文本”?!拔铱趯懳倚摹保粋€人的作品往往都有著自己生活的影子。要想更好的感悟文本,還需全面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內容、風格等等,在了解的同時能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超越文本。
2.3.1 作者的生平。在教《丑小鴨》課文前,先讓學生了解安徒生,知道了安徒生是從一個窮鞋匠的孩子一步一步地成為偉大的童話作家。再來讀讀《丑小鴨》,學生明白丑小鴨也是歷盡艱辛成為白天鵝。最后總結出: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能更好地感悟文章。還懂得只要相信自己,有困難不氣餒,就能成功。
2.3.2 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風格。同樣在教了《丑小鴨》這篇課文后,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下安徒生的創作背景和創作風格。安徒生曾撰寫詩歌和劇本,發表游記和歌舞喜劇,長篇小說。最有成效的是童話,共寫了童話168篇。他的童話獨具風格,早期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中期在追求美好的同時,也流露出缺乏信心的憂郁情緒;晚期童話更趨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使學生明白《丑小鴨》是他的早期創作。
2.4 在引進與課文重難點相關的資料時“超文本”。每一篇課文都有它教學上的重點、難點。也許文章的重點、難點離我們的生活較遠,單憑文章中的一些語句、插圖,學生是無法理解的。我們在教學時引進一些與重難點有關的資料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2.4.1 引進與“重點”相關的材料。如《太陽公公煮面條》這篇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理解“太陽灶”結構的句子。在教這個重點內容時學生對“太陽灶為什么能聚集陽光”很感興趣,上網查找了“凹鏡聚集太陽光的現象的圖片示意圖”等來幫助學生的理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同時,補充拓展了文本。
2.4.2 引進與“難點”相關的材料。如教《三味書屋》學懂第2自然段是教學的難點中出現的方位詞“北面”(書屋的北面)“正中”(北面墻的正中)“畫前面”和“兩側”(書屋的兩側)等所表示的方位,不在同一層面上,學生學起來有點難度。那么老師在教學中可下載一些“三味書屋”的分解圖片,閱讀《三味書屋方位解說》一文,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三味書屋”的具體擺設,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超文本閱讀教學是一種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大于文本的閱讀。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接受、賞析文本所既定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更讓學生以作品為憑借,開展
自由感悟,激活生命體驗,引導敏于發現,鼓勵質疑批判。讓學生掌握、了解文本的同時,再篩選、補充一些與文本的主題、作者、主人公等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大語文觀。
摘 要:當代教育模式下,在小學語文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分類也有很多。閱讀能力是教師在新課改的教學大綱下應該著重培養的對象。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新型的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能夠通過更多的路徑找尋自己未涉及的信息,開闊視野;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世界的廣博和文字的優美,陶冶情操。通過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教學現狀,提出一系列提高閱讀教學現狀水平和改善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教學觀念;讀書筆記
當前教育中,學生的理解水平是學習任何學科的基礎,這表現在不但語文學科中有大量的閱讀任務,而且在數學學科、品社學科的學習中也需要熟練地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是以讀懂題目和理解教師的講解作為前提的。學生一旦具備了較強的閱讀能力,就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為閱讀教學能夠觸及小學生的情緒和意識領域,所以閱讀教學應該是依靠小學生的精神需要來設定的。小學生的精神和心理正處于萌芽狀態,閱讀教學能讓學生擁有充滿好奇心、活力的情感思維,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不同的世界和文化。在書籍中,有豐富逼真的人物形象、機智靈活的戰略分析、獨具匠心的藝術色彩等等。只有通過規范和正確的閱讀教學,學生才能擁有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通過調查和研究閱讀教學在當前小學語文中的實踐應用,結合大量資料,分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措施方法,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作為研究的重點,提出了相關的策略分析。
一、增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師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首要條件
為了達到增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的目的,教師可以將有關于讀書的名人事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們,讓學生通過這些小故事認識和了解到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孫中山先生曾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在偉人的眼里,讀書都是每天必不可缺的事情。比如,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范仲淹,他在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由于家里沒有依靠和經濟來源,母親就改嫁。范仲淹長大以后,告別母親離開,決定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范仲淹無論在白天還是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沒有脫過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冰冷的涼水刺激自己。他因為每天廢寢忘食地讀書,終于領悟到了六經的重要思想,為官是清正廉潔為百姓辦事,之后就有了流傳萬世的“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暮姥詨阎?。提高教師閱讀教學的水平,教師需要搜集多方面的材料和信息,讓自己的大腦得到加倍的充電。
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一種能夠維系學生高效學習的狀態。但是因為興趣的短暫性和閱讀任務的繁重性,可能會造成小學生的心理疲勞和排斥心理。教師需要從各個切入點入手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保持樂觀良好的心理狀態,必須學會正確地處理教學時出現的問題,從閱讀興趣的培養、增強和保持三方面考慮,運用和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調整適度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小學語文中就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二、轉換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是提高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是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的,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還存在部分老師不知道閱讀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錯誤地將閱讀教學當成簡單的教學方式。比如,給小學生每周布置一篇到三篇的讀后感、一周必須讀一本名著這樣的作業。閱讀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教師需要改正這些不恰當的教學方式,轉換自身的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那種“見物不見人”的傳統教育缺陷,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首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情感智力,這些因素是教師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必備素質之一。其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是通過閱讀教學讓老師和學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交流,教師可以了解到小學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有的小學生喜歡閱讀《阿古拉神燈》《小木偶遇險記》等外國名著,這能表現學生的心靈簡單、純真與美好;有的小學生喜歡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經典作品,這也體現了學生對忠肝義膽的崇拜和渴望;還有的小學生喜歡閱讀《伊
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等短小作品,同時也表現了學生通過閱讀想懂得一定的哲學道理和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等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學生閱讀的書籍各種各樣,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書籍讓學生進行閱讀,改變傳統閱讀教學中的弊端,提高學生對語文的閱讀效果。
三、改善廣泛閱讀的質量,讓學生隨時隨地做好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關鍵要素
廣泛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的一個分支,廣泛閱讀不但在擴展學生的見世面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增強學生文學涵養和素質方面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學生讀得越多,思維越混亂的問題。比如有一次,我在問魯迅先生寫過什么作品的時候,有的學生回答《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但還有學生回答《匆匆》,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不勝枚舉,無論在作者出處方面,還是在古詩名句方面,小學生都存在混亂的情形。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讓學生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拿起筆和本子,隨時隨地的進行摘要或者標注。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就充分地說明了學生做好讀書筆記的關鍵性。如果學生把書籍里的內容清晰了,書籍里的內容和情感就會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與學生在思想上和心靈上達到共鳴,能夠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愛上閱讀。
以上的方法,在教師進行提高閱讀教學現狀水平的過程中,能夠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教師在倡導閱讀教學的同時,應該注意自身的閱讀水平和理解水平,做到與學生能夠達到同樣的提高目的和學習目的,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不斷的進步,讓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為更好的素質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明確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縛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閱讀目標更特別強調學生的個性感受和體驗,這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作出自己的判斷”等九個帶有“自己”的詞語表述中可見一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應該建立在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時間。讓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倡導語文教學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閱讀取向,它是閱讀本身的客觀規律。在閱讀活動中,閱讀主體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淀喚回直覺經驗,來重構讀物的具體化形態。不同主體之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個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同一篇課文,閱讀時的心理活動也會不同,甚至差別很大。
細細想一想,每個人的內心是由情感、經歷和處境所決定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課文,雖然作者的精神創造和情感體驗已經凝定,但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氣質都不一樣,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課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另作設計等等。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的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重視情感體驗是新課標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為落實這一要求,在“教學建議” 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有利于改進傳統閱讀教學中繁瑣分析的弊端。傳統的閱讀教學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背離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目標,違背了閱讀規律。 那么如何做到個性閱讀呢?
一、堅持自主性閱讀
小學生年齡小,其閱讀活動自然離不開老師的引導與點撥。如何引導?怎樣點撥?筆者以為主要是借助語境或創設情境,將學生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關直覺經驗提取出來,從而實現與文本言語的相似匹配與相似激活。
如教學《菩薩兵》一課,要讓學生體會司令以及其所帶領的紅軍的高尚品格,可設計“到底怎樣的司令、怎樣的兵才可被敬稱為‘菩薩’?”的問題,展示司令以及其所帶領的紅軍一心為藏民的畫面,聯系學生平常助人為樂的體驗,觀察彩圖,潛心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急壞、趕緊、盡心盡力等,讓學生反復誦讀,體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
從實質上說,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由于本然狀態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覺的形式存貯于人們的記憶之中,這就決定了閱讀的過程是文本的言語形式與主體的直覺經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過程。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蘊是豐富多彩的,然而人們在解讀課文的言語時,無需把這些生活底蘊都找到。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底蘊,并獲得直覺經驗,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
二、鼓勵探索性閱讀
要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在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之后,可以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點。對于其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自己去尋找答案。
三、倡導批判性閱讀
懷疑、思考和批判是閱讀的精神品質。閱讀要懷疑:對于文章,我們既要信,又可不盡信;閱讀要思考:既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考,又要能產生自己的思考;閱讀也要揚棄:不但要認同,而且要批判。批判性閱讀表現為努力辯別真偽,發現分歧,識別偏向,理解人們對作品的不同反應,并作出自己的判斷等方面。這些能力是學生主體精神和個性發展的表現。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應是接受性的同構解讀,而應是批判性的異構解讀。由于閱讀主體的介入與創造,使得進入主體頭腦中“第二文本”會較原作有所變異,有所提升。這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由于閱讀主體全身心的投入,主體過去積淀下來的文化成份與課文所包容的文化成份處于一種急劇的交流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作者賦予作品某些含義,閱讀主體往往會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割舍與添加。如學習《落花生》,有的學生就提出: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個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樣默默無聞,恐怕連一份合適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里,桃子、石榴、蘋果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了《狼和鹿》,有的學生就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而是從環保的角度對狩獵隊大量捕殺狼的行為提出了批評,認為人類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毫無節制地去破壞生態環境。這種閱讀不以對原作的認同為目標,而是帶著一種批判的態度,尋找并修正前人在認識上的偏頗。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改造原文的過程,也是閱讀主體自我完善的過程。學生讀了一篇篇課文,不斷擯棄舊的,吸收新的,每個學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陶冶與揚棄中,重新樹立對自我的信心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看到了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在當前提倡“輕負擔,高質量”的今天,在重視以人為本的,體現學生為主體性的情況下,正確的認識這些問題,對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是非常迫切的。近階段,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學生、教學條件等各種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來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那么語文閱讀教學,首先就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要因文制宜;要以人為本,把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參與;發揮好各種教學資源的效益,充分調動學生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所以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這三方面入手。
一、從教材的特點入手進行閱讀教學來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所謂教材特點就是指教材的不同體裁和寫作特點不同體裁的文章,教法應不同。在教一般的記人敘事的文章時,要想法讓學生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事,表現什么人物,而所寫的這些材料是怎樣組織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規律來。還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記敘語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寫,動作描寫或是人物本身的語言描寫。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寫的是偉大革命烈士的事跡,文章四個部分來反映的品質。那么,在教學時,我們要求學生先了解這四個部分事情的經過情況?!氨徊稌r”一事是重點寫,要概括出這件事的經過順序。本文主要是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分析時,可讓學生找出能表現精神的語言和動作,領會這些語言和動作描寫各表現了的什么性格特點,從而達到閱讀的有效性。
在教說明文時,要學生抓住文章的說明對象,說明重點(性質、用途或者事物的原理)來理解,要了解說明的條理性,了解說明方法的運用。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說明的對象是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說明的重點是為什么客家民居被稱為奇葩傣家主樓為綠色之家,采用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教學活動中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的總特點是什么?②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介紹這兩個民族的民居?③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這樣,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議論文時,我們可以這樣來處理課文:要了解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出現的,論據有哪些,論證的方法怎么樣。要懂得中心論點和論據的關系:中心論點提出之后,各個論據應回答是什么,或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論證的各個層次之間的關系是并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我是這樣處理的,先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來。學生回答后,再問:在大家已經明確中心論點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那么怎樣證明呢,文章從哪些事例中來闡釋的呢?接下去,我就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填出中心論點和論證的三個方面,以及各個方面所用的事實論據。
我們在備課時,應先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什么,然后根據寫作特點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新編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開頭都提出了學習的重點,這學習重點大多是根據文章的寫作特點來定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只須對照這一重點來教就行了。
如《少年閏土》一文是以描述閏土的四件事情來寫的,以肖像描寫和動作揭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因此,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處理課文的:
第一步,通讀全文,找出文章共寫了幾件關于閏土的事件?這幾件事分別是什么?(總結概括出來)。第二步,提示學生在這幾件事的描寫敘述過程中藥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動作描寫,抓住閏土的外貌和動作來題為人物性格,最后以閏土經歷的這些趣事和“我”在四角天空中的生活進行對比,來體味作者的感受。這樣根據教材的寫作特點來構思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有效性的目的。
二、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來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
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如何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呢?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己主動學來的知識印象深刻,不容易遺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提高教學有效性有著長遠的意義。自學能力,就是指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貫穿于整個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學生通過在家自學預習,到校再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還有待老師幫助解決。這時師生之間有共同的基礎和統一的目標,從而產生共鳴。這時老師要趁熱打鐵,利用學生渴求弄懂的心愿,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例如我教《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有些同學就是搞不清:關于太陽離人遠近的問題到底哪個小兒說得對呢?有同學同意第一個小兒的說法,有的同意第二個小兒的說法,同學們對此爭論不休。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反過來問學生:是呀,到底誰的正確呢?有同學知道嗎?這時,學生都處于興奮狀態,有些知道的同學發言的積極性很高,提出疑問的同學也靜等著傾聽。這時有同學說兩個孩子說得都有道理,我就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通過平常的觀察和所學到的科學知識來解釋。最后,我總結說因為連個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的。一個是以太陽的大小來說的,一個是以太陽的冷熱來說的,所以都有道理。這樣,學生不但解決了疑難問題,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自學能力。葉圣陶老先生早就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顯然,這就是主張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就會隨之提高起來
(二)善于設問巧妙啟發學生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時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時優堂教學的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地提問時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能激發學生情感的火花,能增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課堂效率。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其結果就是教師不斷發問,學生忙于作答,沒有思維想象的空間,沒有自我的內化,只是一味的跟著老師被動的往前“跑”,使課堂失去了應有的魅力。提問時實現課堂交往的有效手段。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統領全文,要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激起學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讓學生像聽了無形的指揮一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這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聽李老師執教《長征》這首詩李老師設計了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問:七律《長征》中,哪一句話表現革命者的這種情懷?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問:我不這樣認為,哪一句表達了紅軍對苦和累的態度?答: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問:怕不怕?答:不怕。問:但事實上累不累、苦不苦?答:苦。問:紅軍怕了沒有?答:沒有。問:從紅色武裝起義失敗到后面被迫長征失敗,革命者放棄自己信念了沒有?答:沒有問:有沒有悲觀?答:沒有問:相反是什么?答:樂觀。武老師設問喜歡用一連串問題用師生之間對話的方式進行,但是有的內容能否再推敲推敲,提問能不能更簡單些呢?能不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間呢?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按照李老師的思路,設計成以下幾個問題:《長征》中哪一句表達了紅軍對苦和累的態度?《長征》中表達了紅軍對苦和累的態度是什么?紅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這樣來問是不是就更能考慮學生的自主性了呢?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
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上來,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建設一個開放而有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對閱讀有自己的一套閱讀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提問,更要學會巧妙地提問,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有效地提高上來。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中的廣泛運用,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網絡技術對各科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樹立新的教學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質量觀,新的評價觀,就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多媒體計算機具有提供文本、圖形、靜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教學信息的能力,在教學設計指導下,教學內容可以按照知識點進行劃分并實現超媒體鏈接,形成類似語義網絡的非線性結構,非常適合學生學習。多媒體計算機具有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的能力,可儲存大量的閱讀材料,并可隨時讓學生以類似查字典的方式檢索到閱讀中的生字、生詞、難句等;根據需要,還可供標準的朗讀示范音。多媒體計算機儲存的教學信息具有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特點,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是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對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如:在《回聲》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先播放《山谷靜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靜悄悄,誰在把鼓敲?地質隊叔叔的小鐵錘,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聲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后設疑:“同學們知道山谷為什么會產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現象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回聲方面的知識”。這樣,教師巧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奏好了這堂課的“序曲”。這對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整節課的順利進行敲響了動人心弦的第一錘。
教學質量是生命,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語文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老師共同的追求。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材的難度,廣度不斷增加,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理解教材特點,因材制宜,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巧妙提問,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利用現代教學媒體設施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達到學生和老師的雙贏。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標準是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著眼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充分發揮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理念。教師在實施開放性閱讀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理解、認識、探索、發現自己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方向,以提高小學生自己選擇閱讀對象的能力和志趣,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大膽改革教學方法,積極探求創新教育,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教學閱讀教學有效評價
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豈不知,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太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改變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以前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呆板學為靈活學;苦學為樂學。正是有了這種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學中注重抓住一個項目做實驗為突破口,進而向其他項目延伸。近幾年來,從一年級接手到現在的三年級,我一直重點實驗的課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經過反復實踐,現以初見成效。
一、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是,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象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等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就象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說“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這樣以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還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
【摘要】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理解的正確與否是閱讀的關鍵。為了掌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意識,提高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能力,確定中心思想。 閱讀教學,讀是根本。它是學生對課文感受、品味、領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閱讀教學過程的主旋律。教育專家說:“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是發展其對語文的感知、理解、積累、表達的能力和習慣。而這些基本素養的發展,必須憑借閱讀訓練,并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教學
加涅認為,教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教學若從幫助學習的角度出發,必然把我們的關注點集中到學習者預期學習結果達成的活動過程。我根據“以讀為本,讀說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感悟,自主實踐”的教學思想,讀說結合,創設情景,強化語言實踐,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真正把學生視為閱讀的主體,讀的形式多,讀的次數多。在教學中,讀的形式有自由讀、齊讀、范讀、默讀、評讀、仿讀、表演讀等。讀的次數多,并且讀有層次感,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第一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只要畫出不認識、讀不準的生字;第二遍讓學生自由讀,要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第三遍讓學生默讀,思考“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學生在理解課文重點句子和段落時,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讀,邊讀邊思考、體會,交流體會、感受后,再讓學生讀出這種感受。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要求閱讀。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提問式、談話式、討論式教學法,將課堂教學引向激發——創造性模式,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與他人互動合作來解決問題,做到資源共享,取長補短。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去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腦多種感官,發揮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來理解、感悟、品讀和欣賞文本。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讀出聲、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味來。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讓學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真正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對課文產生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的基礎上,還要能通過朗讀來進行創造性的外顯表現,這是在課文語言材料引導下的藝術再創造的過程。當課文的語言材料真正進入精神領域,與自己的經驗相融合,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時,無需進行朗讀知識與技巧的指導,自己朗讀的語句就自然能打動自己,感染別人。正確引導學生美讀課文,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欣賞、評價和創造力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一種體驗,不僅要讓學生有所知,更要使學生有所感,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語文課堂之中,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整個語文教學情趣盎然。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結果中去與文本融為一體,通過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才能擁有學習的自主權,選擇權,走到課文中去,真正感悟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去體驗。
論文關鍵詞:文本解讀 文本細讀 背景性知識
論文摘 要:在中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是影響其效果關鍵性因素,在文本解讀時,對字詞的細讀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對背景性知識的了解,主要是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文本細讀是語義學上文本解讀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對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離不開對相關背景性知識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細讀?文本細讀,通常情況下是指教師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評價,進而產生感受、體驗和理解,并且形成對文本的價值取向這一過程。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要達到這一目標,就不能不對字詞進行細細的品味,當然還離不開背景性知識,因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調及思想都離不開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識,離開了這些,對文本感情的把握就會發生偏向。
正如王瑤說的文本細讀就是在漢語里出生入死,文本細讀時,抓住關鍵的、重點的詞句來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我們仔細品味和閱讀,會發現每篇文本中都會有概括性強、內涵豐富的字詞。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宋祁)當中這個“鬧”字是很關鍵的字,一個“鬧”字把靜態的畫面變得動態化了,這個“鬧”字用的也很巧妙,描寫杏用的是紅字,而紅色正好是暖色調,根據我們漢語當中的詞的相關性聯想機制里,說道“紅”就會與“火”聯系起來,而說到“火”又會與“熱”相聯系,“熱”又與“鬧”相聯系,所以說與“鬧”搭配可以說是神來之筆,讓整個畫面跳動起來了,活潑起來。也是這個“鬧”字向我們生動形象的傳達了春天的生機勃勃與萬紫千紅,告訴我們春天的美景是無拘無束的,就如年輕的生命一樣充滿活力。所以說,文本細讀時就是要品味語言,進而品味全文的意境。關鍵字的使用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值得我們去細細研讀和品味的,對關鍵字品味的越透徹,對文本理解的境界也越深入,并且大部分的關鍵字都有承載作者思想與感情的作用,所謂細微之處見精神。
文本是作者精神生命的體現,文本里的每一個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讀一篇文本時,我們不僅在跟基本的字詞句打交道,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讀出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感情、思想和生命,而這些往往都蘊含在詞語當中,這就需要將詞語的語義進行還原,還原后的語義就是字典里共同的、穩定的那一部分,它具有普遍意義。但是我們把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它便具備了超越字典語義的另外一層意思,而這個意思是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的,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正像王崧舟老師說的那樣“字與字之間是什么?什么都沒有,是空白,行與行之間是什么?什么都沒有,是空白,你在空白處閱讀,能夠讀出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就叫文本細讀”。字詞是意義表達的基本單位,就字詞來說,它有著龐大的意義家族,從原始意義到延伸意義,這之間的矛盾的緣由就是語境的不同,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意蘊。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樂園”這一詞,本意是“快樂的園地”,如果不結合語境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樂園”是美好的、風景迷人的、好玩的場所,但是在這個語境中就會發現,魯迅所描述的“樂園”卻是一個“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園,我們不禁感嘆和疑問“為什么這樣一個荒蕪的地方卻被稱為樂園呢”?原始意義和本語境中的意義出現矛盾了,從這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來“樂園”在此語境中的言外之意:雖然雜草叢生一片荒蕪,但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在這個園子里做過很多有趣的事,這里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這就是在具體語境中從字里行間讀出的言外之意。
在文本解讀中,字詞上的障礙解決了,但有一個難點就是對文本感情基調的感悟與理解,有些文本解讀專家提出“作者死了,文本活著”,只有文本語言沒有作者和背景。我們不能說文本語言不重要,但是有些文本是反映時代特色的以及有作者情感取向的,有些隱晦的情感脫離了作者和背景,只從字詞上是把握不準的。如“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果拋開作者海子和他的一些背景性了解,讀完這篇文本后的心情極有可能是比較愉快的,因為字詞中沒有哪個不是積極向上陽光的,這樣的話對這首詩感情的把握就完全偏離了,學生體會不到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作為最后的祭奠的心情,只有通過不斷地拋出海子的背景來慢慢引導學生的情感變化,引起對生命的思考。背景性知識對文本情感有顯著影響的還有魯迅的作品以及跟我們具有時代距離的一些作品,脫離了作者和背景,僅憑自己的主觀想象或生命體驗是很難去定位一篇文本的。
總之,文本的解讀離不開對字詞的細讀,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細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現,文本離開了感情便是不鮮活的,所以文本解讀也離不開背景性知識的掌握。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智力角逐的時代,它對人才的知識、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人才來自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跟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分不開的。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朱熹也曾經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沒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都一一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當新世紀拉開帷幕的時候,作為老師,我們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掘,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對此,我們都有諸多感慨。這里,我就平時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1、巧妙地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所謂故事嘛,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的寓言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道來,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2、暢談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孩子氣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與此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3、學會寫梗概激發閱讀欲望。我們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學《盤古開天地》后,教師可介紹《女媧補天》;結合《草船借箭》的教學,教師可出示《三國演義》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兒童版)介紹書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所推動,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鯨》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小平和節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講質量講時效。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書,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4、摘錄批注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蔽恼轮懈挥薪逃饬x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儲存在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將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存,思與讀隨。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并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傊x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三、激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總之,閱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全新的生活領域,更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和趨勢。我們的語文教育要與時俱進,就得超越課堂,帶領學生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論文關鍵詞:閱讀;實踐化;研究
論文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化研究,是以新課程理論為支撐,以改變從課文內容到內容的問答式閱讀教學現狀為突破口,凸現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體現學科教學的人文性。筆者以聽、說、讀、寫為手段,字、詞、句、段、篇為內容,進行閱讀教學課堂實踐研究,收到了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一、理論依據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化研究符合教育教學原理,又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相吻合,具有豐厚的理論底蘊。
(1)新課程理念。小學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門母語課程。語文教學主要通過語言文字實踐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因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
(2)認知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認知學習與認知發展,提倡發現學習。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現與記載方式,有動作表證,肖像表征與符號表證三種形式,它們互相作用,順序發展,但彼此不能替代。
(3)教育專家的精辟論述。語文課以聽說讀寫為主要方法,字詞句段篇為主要內容。正如教育家張志公所說:“語文課,它的特定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過這個基礎工具身上背負的東西比較多,有發展思維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種常識……這里就有一個處理好特定任務和連帶功效的關系問題,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好?!?
二、研究對策
閱讀教學課堂實踐不外乎借助聽說讀寫之手段進行字詞句段篇的語文訓練。筆者主要的研究策略是:多聽——夯實語文基礎;多說——練就語文技能;多讀——培養語文能力;多寫——加強語文應用。
(1)多聽——夯實語文基礎。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聽”是語言活動最基礎的環節,葉圣陶老先生說:“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和說,表現在書面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所以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學生都得學好?!痹趯嶋H生活里,說和聽的需要越來越廣大了,新課程理念對說和聽越來越強調了,而語文教學中真正讓學生聽的環節卻越來越少了,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筆者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耐心傾聽,培養聽話習慣;邊聽邊思,掌握聽話方法;聽說結合,提高聽說能力。
①耐心傾聽,培養習慣。一個人的聽覺器官是與生俱來的,而聽說的態度、方法和習慣是后天培養的,聽的能力其實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領悟能力。在語文新課程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學會傾聽”,在每一學段的目標中都有“聽”的具體目標。在聽話的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及時暗暗地提醒聽話走神的學生。學生在聽同學發言時,往往沒等同學說完,就迫不及待地把雙手舉得高高的要做補充說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往往一邊自己專注地聽同學把話講完,一邊暗示其他同學耐心傾聽完同學的發言,再讓學生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從學會傾聽他人說話開始。
②邊聽邊思,掌握方法。在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同時,要掌握正確的聽話方法。要實現聽人說話達到了解主要內容,抓住要點復述或轉述的目標,必須學會邊聽邊思,掌握聽話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發言時要邊聽邊思:即一邊專注地傾聽同學的發言,一邊思考:他的發言主要講什么?說話的依據是什么?值得你學習和欣賞的是什么?對你有什么啟發?你的感受如何?有何不同的意見?一方面根據課文內容適時增加聽話的內容,提高學生聽話的能力。
(2)多說——練就語文技能。說話是一種技能,凡屬技能,都必須及早訓練,盡快形成;良好的說話習慣,要從小培養、并有嚴格要求。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擔負起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主要任務。
①說課文內容,培養概括能力。閱讀讓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閱讀教學目標之一。讓學生說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中學生說話訓練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說課文內容,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特別是對于語言文字淺顯易懂,但篇幅比較長的課文,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說說故事的梗概。
②說感受體驗,提高理解能力。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據語文教育的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了體現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多元”而“獨特”,讓學生多說說體驗感受。另外,課文中關于孫悟空這樣的神話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劉備、廉頗、藺相如等歷史人物,借助課文內容說說各自不同的體會,從而學會正確地評價人物。
(3)多讀——培養語文能力。葉圣陶老先生這樣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品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钡珶o論采用哪一種方式讀,其宗旨都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①自讀課文,吸收語言材料。小學高段語文教學自讀課文是一種常用的閱讀形式。一方面讓學生自讀課文,直接與課文對話,由外而內地吸收語言材料;一方面通過學生自讀反饋交流,既能培養學生自讀時認真仔細,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自我習得,自主吸收的要比灌輸式的接受強得多。另一方面自讀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需要,自讀的速度能自己調控,自讀的內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讀的方法可以自己選擇,并且根據自讀反饋交流的情況,教師便于調控教學目標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的點撥和引導,避免教師把學生能自讀自悟的內容還是按部就班地教,對學生難以讀懂的地方忽略不導。
②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材料。培根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復讀。”讀一本書是這樣,讀一課書也是這樣,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語言特色,結構特點,絕妙之處和點睛之筆。如《匆匆》這篇課文,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嘆息和無奈,通過反復朗讀、精讀品味,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三、研究結論與思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化研究,既符合教育教學原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更適合農村小學的新課程教學,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經過實踐研究,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較快,習作300字以下的學生少了,40分鐘內完成400字以上作文的學生多了;獨立閱讀正確率高的學生多了。筆者認為在實踐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幾種關系: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課文內容和生成資源、營造課堂氛圍和不刻意追求完整、自讀自悟和點撥引領……的確,閱讀是吸收與表達相統一的過程,即把作者的書面語言內化為讀者的內部語言,又將讀者的閱讀感受外化為口頭或書面語言,并且將精神營養轉化為精神需要和物質能量。閱讀教學要完成吸收與表達、認知與實踐、意化和物化的多重轉化過程。
佛山市第九小學 黃艷碧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鸩脚囵B學生的自學習慣?!?
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是,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
如教《一分試驗田》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誰種一分試驗田?為什么要種一分試驗田?一分試驗田有多大?怎樣種?種的結果怎樣?”由于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
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和題目中的“飛”,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于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起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以境引趣: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梅雨潭》《桂林山水》《可愛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再見了,親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樹立自學的信心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教給自學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如《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我設計了多種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外貌看特點,理解語言知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理明特點,對比之中想特點,最后歸納出:閏土是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干,勇敢、機智的農村少年。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歸納讀寫人文章時,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來抓住人物的特點。
對《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則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讀課文,了解事情的經過,讀懂課文。憑借這課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讀寫事的文章時,應住抓事情的經過這一重點去品詞品句,精讀有關片段,弄懂課文。
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對《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的關系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貓與苜蓿之間的復雜關系,最后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弄明白隨地吐痰與人生病的復雜關系。在引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舉了不少例子。可見,學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系的規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指導學生讀書,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還教學生通過對重點詞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還教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還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所以我常常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在班里還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定期交流學習經驗,使同學們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培養自學的習慣
大綱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因此,我常跟學生講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好處,讓他們明確要培養哪此好的自學習慣,把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貫穿于平時聽說讀寫訓練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細心培養并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成好的自學習慣。
如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我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笆值健眲t要求學生勤查工具書,邊讀書邊圈圈點點,寫寫劃劃,作摘抄或做筆記等。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指導學生去認真讀書,邊讀邊想。教《我的戰友》一文時,突出抓好描寫“我”的內心及的外表這兩個重點片段的教學。在學習“我”的內心這一片段時,讓學邊讀邊思考:敵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聞到什么?看見什么?我想了些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學生通過看圖,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議論、回答問題,深入到課文中,與作者想在一起,逐步體會到“我”當時的內心的焦急、矛盾、難受、痛苦。從“我的這一系列的內心活動中了解到的處境的危險。然后讓學生細讀課文后回答:在這生死關頭,只有21歲的年輕的的表現怎樣?為什么他能這樣呢?讓學生各抒已見,從的外表去了解其內心活動——他當時想的只是戰友,戰斗的全局,為了戰斗的勝利,他寧可犧牲自己。通過教學,的光輝形象在學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權使學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讀寫人記的事文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方法——一邊讀,一邊想,通過人物的外表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任何的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訓練。所以,我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此外,還經常表揚有良好自學習慣的同學,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做法,使同學的學有榜樣,趕有對象,從而促進同學們良好自學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