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1:34: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西方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瑞典學派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派之一,其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就瑞典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貢獻進行評述,并對成因加以分析。
[關鍵詞]瑞典學派;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混合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又稱北歐學派或斯德哥爾摩學派,是對當今西方世界尤其是北歐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流派之一。該學派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于20世紀20~30年代。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十分尖銳,又爆發了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毀滅性打擊的1929~1933年大危機。面對長期的經濟蕭條和嚴重失業,傳統的新古典理論既不能在理論上給予解釋,又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瑞典學派形成了,并且在戰后得到迅速發展。瑞典學派的創始人是威克塞爾、卡塞爾和戴維森,為該學派的真正建立做出貢獻的代表人物是繆爾達爾、林達爾和俄林,作為后繼者的第三代主要代表是林德伯克。瑞典學派既不同于新古典學派,也有別于凱恩斯學派,有自己獨特的理論特色。該學派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有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它們是瑞典學派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宏觀動態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起源于威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后經林達爾和繆爾達爾等學者不斷加以修正和完善,為瑞典學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成為瑞典學派鮮明的理論特色。
瑞典學派的創始人威克塞爾(1851~1926年)所處的年代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嚴重困擾西方世界。威克塞爾通過研究發現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性波動總是與價格和利息率的波動相伴。于是他提出積累過程原理,試圖通過對利息率和價格運動的研究,給經濟危機一個合理的解釋。
威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是在批判舊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首先將利息率分為貨幣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前者指借貸資本的市場利息率,即實際利息率。后者指在假定沒有貨幣參加的實物經濟中,借貸資本的供求相一致時的利息率。其次,威克塞爾認為自然利息率和貨幣利息率的差異對價格起著漸進的和累積的影響。當貨幣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時,由于生產資料的需求和生產擴張、信用膨脹、投資大于儲蓄、貨幣所得增長,從而導致物價水平累積性上漲的經濟擴張過程。反之,則出現物價水平累積性下降的經濟緊縮過程。當自然利息率與貨幣利息率相一致時,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此時的自然利率也稱正常利率或均衡利率。因此,只有使兩種利率保持一致,才能實現物價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最后,威克塞爾認為貨幣利率對于價格變動的影響要大于自然利息率,因此主張政府應通過利息率的調整來干預物價變動和經濟波動,從而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
當然,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積累過程原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只強調貨幣因素對經濟周期運動的影響,完全忽略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矛盾這一根本因素的作用,因此,無法對經濟危機的根源加以科學的解釋。其次,受傳統經濟學的影響,將充分就業作為假設前提,進而把經濟危機看作是價格波動,而不是就業和產量的波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針對威克塞爾理論的上述缺陷,林達爾(1891~1960年)和繆爾達爾(1898~1987年)不斷對其加以修正,為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瑞典學派的真正建立做出了貢獻。(1)林達爾在把失業均衡當作“特例”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了總量分析法。他一方面指出消費品的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變化決定物價水平的變化,另一方面還考察了物價、就業、產量和利息率等的一些社會經濟總量及其相互關系。雖然林達爾并未試圖解釋產出和就業的變化,但他的綜合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對當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2)將時間因素引入經濟分析中,將靜態均衡理論發展為動態均衡理論??姞栠_爾提出了時點和時期分析方法。他認為時點分析是圍繞一個均衡點展開的分析,它對于研究靜態均衡是重要的。時期分析是對兩個時點之間的間隔的分析,它著重研究的是動態發展問題。繆爾達爾還提出了“事前”和“事后”的概念,從而為解決西方經濟學中的許多紛爭提供了簡單的途徑。很多人認為,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提出的儲蓄與投資相等之所以令人費解,就是因為凱恩斯沒有明確說明儲蓄與投資雖相等,但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間隔,才能達到事后均衡。后來,林達爾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序列分析法,使經濟分析更接近于現實。(3)進一步提出新的貨幣政策目標。林達爾認為威克塞爾的貨幣政策目標不易實現,他主張將調整物價使其與生產力的變動成反比作為貨幣政策目標??姞栠_爾認為應該將完全消除或者最少是緩和價格、產量和就業等經濟因素的波動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這是從否定威克塞爾的充分就業假定得出的必然結論,標志著瑞典學派宏觀政策的新發展。
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傳統經濟學把貨幣視為覆蓋在經濟活動之上的“面紗”,將貨幣因素排除在實際經濟運動的分析之外。威克塞爾將貨幣利率的變動和經濟均衡聯系起來,將傳統的經濟理論與貨幣理論融為一體,彌補了傳統理論的缺陷。(2)瑞典學派注重時間因素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靜態研究的局限性,使經濟分析更接近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現實。但其動態均衡理論僅注重經濟運動擴張、收縮時序先后的數量分析,忽視對運動過程質的分析,這是片面的。(3)傳統經濟學信奉“薩伊定律”,認為總需求永遠等于總供給,因此只注重研究微觀靜態均衡,無從建立宏觀經濟均衡體系。威克塞爾的積累理論認為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以及價格的震蕩是常態,從而將微觀靜態均衡分析轉為宏觀動態均衡分析。但由于威克塞爾的宏觀分析只說明了生產的擴大和收縮的趨勢問題,沒有闡述總產量和就業量的變化及決定問題,因此只是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體系的雛形。(4)在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占主流的條件下,瑞典學派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這是難能可貴的。
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
1890年以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已取代勞動價值論成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但勞動價值論仍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支配地位。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就是為迎合這種“改革”的需要提出來的。俄林在綜合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論、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陶西格的比較成本學說的基礎上,在老師赫克歇爾(1879~1952年)的鼓勵下,創立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該理論又稱作赫克歇爾—俄林定理。俄林也因此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生產要素稟賦論理中,俄林認為貿易的首要條件是商品在地區間存在價格差異。這種價格差異從需求的角度講,由消費者的欲望和生產要素所有權(這影響消費者的收入)來決定;從供給的角度講,由各地生產要素的生產規模決定。在各地對商品的消費偏好相同,需求狀況不變和各地的生產技術水平相同,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下,俄林認為區域貿易的‘充足’條件是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平等。由于每一地區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較大比例相對豐裕而廉價的要素,從而這些要素變得比以前稀缺了。而進口中包含著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從而這些要素就變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區域貿易的后果是使商品價格均等化,生產要素的價格也有趨向均等化的趨勢。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開辟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開端,后來很多經濟學家對要素票賦理論不斷進行驗證和發展,出現了里昂惕夫之謎和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
(一)里昂惕夫之謎
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美國應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里昂惕夫運用投入產出法對此進行了驗證。他于1947年和1951年先后兩次借助于200個行業的投入產出表,對價值160萬美元的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商品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的比率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低于進口替代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即出口商品是勞動相對密集型的,進口替代品是資本相對密集型的,與俄林的理論正好相悖,這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認為矛盾的根源在于美國勞動者素質較高,單位時間的勞動是其他國家的若干倍,若經一定的折合計算,結論應與俄林的理論相符。里昂惕夫之謎引發了人們對人力資源問題的廣泛關注。凱南根據這一理論對美國進出口商品的資本與勞動的比率重新進行計算,結果發現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完全正確,里昂惕夫之謎根本不存在。
(二)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
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雖可以解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初級產品的貿易格局,但無法解釋戰后工業品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格局。林德爾從需求的角度出發認為,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需求結構也相似,成為貿易伙伴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戰后工業品的貿易主要在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展開。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俄林只從供給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問題的不足,但林德爾只從需求的角度或者說僅從人均收入的角度來說明問題也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一國的需求結構,除了受人均收入的影響,還受風俗習慣,產業結構和生產的技術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此外,美國的經濟學家弗農還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放棄了俄林學說中關于各國生產技術水平都相同的假設,從動態的角度考察了技術進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進一步發展了俄林的學說。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提出對西方經濟學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俄林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李嘉圖認為最有效和最合理的貿易原則是各國只生產自然條件較為有利、成本較低的商品并進行交換。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各國的比較成本具有差異,在理論上有所發展和創新。其次,俄林認為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彌補了各國在生產要素方面的先天不足,使雙方在貿易中獲利。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俄林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國際和國內市場均處于自由競爭狀態、各地對商品的消費偏好相同、需求狀況不變等假設與現實相距甚遠,使理論不能真正地解釋現實世界;只強調供給因素,忽視需求的作用,導致該理論無法解釋二戰后出現的工業品的貿易格局,降低了該理論的應用價值。
三、混合經濟理論
瑞典混合經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瑞典學派從威克塞爾到林德伯克都十分注重對混合經濟理論的研究,林德伯克的研究尤為深入。
林德伯克的混合經濟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當時美國出現了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新左派思潮。林德伯克站在維護資產階級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立場上,首先從經濟制度的分析開始,對新左派思潮進行評論。林德伯克反對把經濟制度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方法。他將經濟制度定義為為完成生產、投入和消費決定而實行的一整套的機制和組織機構。林德伯克之所以放棄傳統的經濟制度的劃分方法,而將經濟運行的方式,即經濟模式稱為經濟制度,將瑞典的混合經濟模式稱為混合經濟制度,目的在于從更深的制度層面為瑞典的“第三條道路”尋找理論依據。
林德伯克根據上述標準,將所謂的經濟制度(實際是指經濟模式)劃分為三種類型:以瑞典為代表的西方混合經濟模式、以原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和以原蘇聯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經濟模式。林德伯克對混合經濟模式表示贊同。他的混合經濟理論主要內容有:(1)保持權力分散化和集中化兩者平衡的決策結構。(2)保持市場調節與中央計劃結合的資源配置機制。(3)堅持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4)強調經濟刺激與行政命令相結合的激勵機制。(5)各個不同決策單位應保持競爭與壟斷同時并存的關系。
混合經濟理論對瑞典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該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私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實行部分國有化。這一理論是國家作為資產階級總代表為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瑞典在50、60年代擺脫了貧困落后,并一躍成為西方“福利國家”的典范就印證了這一點。但是也應該看到,混合經濟理論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瑞典70年代出現的“瑞典病”即高通脹、高稅收和低效率就是明證。
四、瑞典學派理論貢獻的成因初探
瑞典學派的三大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瑞典學派成為當今西方世界主要經濟學流派奠定了基礎。瑞典學派為什么能在經濟學理論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出現和時代潮流的發展呼喚新理論的出現。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是在新古典學派面對頻繁發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而無能為力的條件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俄林的生產要素理論是在均衡價格論已成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但勞動價值論仍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條件下,為迎合“改革”的需要提出來的?;旌辖洕碚撌菄覊艛噘Y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展開說明??傊?正如戈登所言:歷史事件的結果常常向理論家提出挑戰,并將理論推翻,從而導致新理論的出現和發展。
第二,瑞典具有特殊國情,為瑞典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瑞典經濟對外高度開放,國際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當世界性經濟危機或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時,瑞典經濟在劫難逃。宏觀動態經濟理論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就是為應對這些對經濟發展不利的因素創立起來的。同時瑞典又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傳統濃厚的國家,工會、雇主協會和政府是瑞典三大權力中心,同時作為長期執政黨的社會主張經濟平等和民主,致力于消除貧富差距。這些為瑞典推行混合經濟模式,即以私有制為基礎,實行部分國有化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三,瑞典學派注重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三大理論的創立和發展無不集中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努力,使得理論的研究具有繼承性,也可能向縱深推進和有所創新。宏觀經濟理論的創立者是威克塞爾,林達爾和繆爾達爾對威克塞爾的理論從假設到分析方法都加以修正,尤其是對動態分析方法的不斷完善,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是在對瓦爾拉斯-卡塞爾模型加以修正的基礎上提出的。林德伯克也是在繼承瑞典學派傳統理論的基礎提出混合經濟理論的。
第四,瑞典學派重視與政府部門合作,使彼此理論和實踐優勢互補。他們注重從理論分析中引出政策建議,供政府部門參考,其主要成員還直接參與瑞典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工作,從而實現了理論和實踐互動的良性循環。
瑞典學派理論成就的取得對我國的理論發展不無借鑒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加之中國國情復雜,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均衡,這些既給理論創新帶來挑戰,也給理論發展帶來機遇。希望經過中國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創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
大學教育,從本質上說,是為了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對于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不是單純憑高校德育課程的教學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學生在掌握德育課程上所授道德行為標準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大學所授各科人文課程理論,結合自身經歷體會,形成道德理性,自覺做行為道德的人。
西方經濟學是大學經管類專業學生的主要基礎課之一,同時也成為許多高校面向所有專業開展的素質選修課。本課程不但給予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經濟與管理專業課程提供理論基礎,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經濟理性以指導日常行為選擇。通過教學過程中的正確引導,讓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一致,將使道德教育事半功倍,而如果讓學生形成道德行為不符合經濟理性的認識,道德教育將前功盡棄。
一、當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最終將成為社會各部門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我國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道德教育,在大學入學第一個學期就為學生開設了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并且是作為必修課。大學第一個學期是學生從中小學的應試教育向大學的能力教育的轉折點,是學生在高考指揮棒下的被動學習向社會就業導向下的主動學習的轉折點,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點。高校期望大學第一學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課態度消極,思想道德教育課成了逃課重災區,即便教師采用點名、隨機提問、留作業等方式將學生強留在教室,學生聽課并不認真,至于將思想道德教育課上灌輸的道德理念深入思想內部并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則更無從談起。
在國家教委頒布的德育大綱中,德育基本上都是以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的,這種目標離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遙遠,無法讓實現這種目標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這使得大學道德教育很難實現其既定目標。
科爾伯格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既不是灌輸特定的學校、教會和國家的固定習俗,也不是向學生傳遞道德相對論,而是為了促進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推理能力的培養應成為學校德育的關鍵,也就是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朝更成熟的方向發展,以實現對普遍公正原則的明確而清晰的理解[1]。但目前國內高校開展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師經由課堂教學講解教材內容,關于什么是道德行為是由教材給定的,至于為什么書上給定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或者為什么書上認可的行為才是合適的行為,學生很難自己找到答案,自然很難從內心深處接受書上的道德指引。
“人的道德行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適應活動,它必須以一定道德認識為基礎”,[2]這種道德認識需要大學生結合自己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認知共同支撐,要使道德行為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就必須讓學生認同道德行為是理性行為。道德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樣,需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大學生的智力發展與道德發展,決定了大學道德教育更應該側重道德理性的培育[3],而學生道德理性的形成無法單憑思想道德教育一門課程的教學實現。
二、西方經濟學理論對大學生道德行為選擇的影響
經濟(economy)一詞來源于希臘語oikonomos,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經濟學家研究如何讓人們作出決策,試圖告訴人們什么樣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也包括該不該去幫助一個人,該不該為了別人更多的利益部分犧牲個人利益。
關于如何選擇首先要給出選擇的標準,西方經濟學里選擇的標準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也就是經濟學最基本的關于市場行為主體“經濟人”的假設:人是有理性的、利己的,人從事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常常被膚淺地簡化成“人是自私的”,也因而常常被人詬病,“利己自私的人性假設解釋不了現實生活中的利他行為”,以此為基礎,人的道德行為也就成了非理性行為。一些經濟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面對這樣的疑問選擇回避,蔣滿元、唐玉斌將此解釋成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建立在資本主義唯心分析基礎之上,在我國社會主義唯物基礎上并不完全成立,[4]這樣的解釋如同思想道德教育課堂上將書本上認同的道德行為灌輸給學生,并不能讓學生從心底接受。如果關于“經濟人”假設的理解需要區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礎的話,西方經濟學的其他理論又該如何取舍?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慈善行為并不比我國少,如何解釋?這將使學生陷入更深的困惑中。將 “經濟人”假設
跟道德行為統一起來是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里效用理論是解釋人的理性行為選擇的重要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如何分配有限的收入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在這里效用被定義為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商品或服務所獲得的滿足感,理性的消費者在分配自己的收入時應該滿足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消費者在花掉其全部收入的情況下,使花費在每一種商品上的最后一單位貨幣所提供的邊際效用都相等,即mux/px= muy/py =muz/pz=……。消費行為選擇只是人們生活中要做的無數行為選擇的一種,但消費行為理論很容易延伸到其他行為,幾乎所有行為的目的都能夠歸結于為了獲得滿足感。依此理論,諸如捐助之類的道德行為看上去是非理性的,因為人們無法從捐助行為中直接獲得效用。教師在教授消費行為理論時需要作出適當的解釋讓學生認同諸如捐助之類的道德行為在一定層面上符合經濟理性。
博弈論是經濟學學科新拓展的領域之一,幾乎所有的經濟學教材在編排博弈論的內容時都會提到經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兩個嫌疑犯曾經共同犯過一次大罪,因為一次小的犯罪被抓,警察對他們犯過大罪只是懷疑但沒有證據,警察決定將兩人分開審訊,如果兩人都抵賴,則因證據不足每人各只判1年徒刑,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抵賴,則坦白者免罪釋放,抵賴者被判8年徒刑,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兩人都判3年徒刑,兩人都不能確定對方會如何選擇。
在該模型里面,理性的兩個囚犯的最佳選擇都是坦白,結果是兩人都被判3年有期徒刑,但很顯然,兩人都抵賴是比都坦白更好的選擇。人們在采取道德行為時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景,每個人都很清楚,如果大家都能無私助人的話,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但是如果自己無私助人,在自己需要幫助時卻得不到應有的幫助,那自己的無私助人就是非理性的了,道德行為受到嚴峻的挑戰,經濟學教師在講解博弈論時必須對此做出回應。
三、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統一
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完全可以統一,但對于初學經濟學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并不能自覺認識到這一點,需要經濟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引導。通過經濟學的教學不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學理論框架,還能引導學生在經濟理性的基礎上建立道德理性,在生活中自覺實施道德行為。
對“經濟人”假設的詬病,根本的原因是武斷地將“經濟人”假設所說的“個人利益”物質化,忽視作為社會人的人們,生活中除了物質利益之外,還有精神利益。“經濟人”假設里的“經濟人”是對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所闡述的商品提供者所具有的自利特征的高度概括。但亞當·斯密也承認:“無論人們會認為某個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闯勺约旱氖隆∏椤盵5]。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人們在“關心別人的命運”時自己感覺更好,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精神利益,實施諸如幫助他人之類的道德行為跟“個人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通過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展開討論,在理解“經濟人”假設里所說“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考慮精神利益,能夠讓學生明白實施諸如幫助他人之類的道德行為是符合經濟理性的。
鐘生根在《群體意識與經濟人利他行為選擇》一文中考慮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利他行為并提出用“價值”來衡量不同利他行為使行為人“變得更好”的程度,人們在實施道德行為時自己內心會得到充實,這種充實跟人們在消費某種商品或服務一樣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這時我們能夠相應地得出人們在決定生活中如何分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時遵循的原則是“個人價值最大化”,也就是“個人滿足最大化”,[6]通過這樣的延伸,使學生能夠理解道德行為同樣是符合理性的。在課堂上,通過向學生提出“列舉自己生活中實施的一些道德行為”,并要求學生對“為什么會這么做”展開討論,強化學生對道德行為的認同,并能夠充分意識到道德行為的合理性,幫助大學生建立道德理性。
博弈論囚徒困境模型之所以出現損人損己的結果是因為模型完全沒有考慮人性,事實上如果該情景出現在現實中,結果并不必然是兩人都選擇坦白。筆者在課堂上實施了一個情形類似但更接近學生生活現實的調查,結果顯示道德本性存在于多數同學心中。
調查模型設計如下:
調查一:假設你是一個七人小組的成員,成員互不相識,小組每人擁有600元人民幣。如果你選擇將你的600元捐出去的話,其他6個人將因為你的這個行為每人增加200元收入,你將失去這600元。當然如果其他成員也選擇將他們錢捐出去的話,每有一位成員捐出,你將增加200元,如果其他6位都捐出的話,你將增加1200元收入。你選擇捐還是不捐?
對模型的分析顯示:如果大家都捐,每個人的收入都達到1200元;自己不捐,其他人全捐將使自己收入達到最大的1800元,其他人的收入1000元;而如果自己捐,其他人都不捐,自己將一無所有,別人的收入達到800元。如果決策時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收入變化,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激勵不捐,博弈的結果是每個人的收入都維持在600元,這個結果比大家都捐更糟糕。
調查的結果顯示,67%的同學選擇不捐!結果跟模型預測的基本一致。
當把模型條件稍作改變,結果出現巨大變化。
調查二:在調查一的基礎上附加一條件,假設被調查學
生知道另外6人當中有一個是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結果65%的同學選擇了捐!
這說明同學們的本性中是愿意幫助別人的,也就是說只要別人有需要,自己可以冒著面臨損失的風險去幫助別人,這恰恰是人們實施道德行為時需要具備的基本特性。實施道德行為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道德行為通常會對別人、對社會帶來好處,但這種付出并不必然收獲有形的回報。
當把調查模型里的條件改成其他6人都是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時,選擇捐的同學沒有顯著地增加,仍然有大約30%的學生選擇了不捐。這表明不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愿意冒著自己遭受損失的風險去幫助別人,這也充分說明實施道德意識引導的必要性。
通過在課堂上實施這樣的調查,并當眾統計、公布調查結果,讓學生意識到道德意識是多數人心里都擁有的。一方面,強化具備道德意識的同學的這種意識。另一方面,也能夠喚醒部分同學內心更深處的道德意識。讓同學們在掌握經濟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建立道德理性。
經濟學課程因為理論分析的需要,不能考慮到現實人性,讓人淺顯地認為人的道德行為不符合經濟理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人的本性還原到經濟理論中,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道德行為是符合經濟理性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理性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從而培養道德理性,自覺實施道德行為。
當代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探索:以"西方經濟學"教學為例
一、 引言
當代大學教育范疇主要體現在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兩個維度上。而大學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學習通識知識與專業知識的主要方式,其課堂授課質量的好壞對于大學生接受、領悟及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及技能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學授課模式多體現為低參與的被動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往往體現為被動接受知識、機械性記憶以及潛意識的學習抵抗。大學生初入大學階段,往往需要重新適應大學課堂的授課模式。而如果大學課堂教學不能有所創新,將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其對本專業的懷疑甚至排斥。因此,高校教師應當從學生立場出發,有機結合其所授課程的內容,不斷探索出一條從適合形式到理念上吸引大學生聆聽、主動接受知識的課程教育新模式。
二、 教學模式的新探索
"教育以人為本"作為高等院校培養大學生的根本標準,應當契合當代大學教育主體的合理訴求。當代大學生作為朝氣蓬勃、活躍積極的人群,有著對新知識及新鮮事物的無限渴望及探索求知欲。大學生人群在經歷了青春期叛逆的階段,對于其在中學時代所熟知的"滿堂灌"式的授課模式具有一種先天性的抵觸及心里反抗。因此,如果在大學課堂教育中仍舊沿用這種落后的授課模式,則很難達到預定的授課目的及取得相應的授課效果。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探索應當從大學生的視角出發,深入了解及傾聽大學生對于知識學習過程中的訴求,通過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摸索創新大學生教育新模式。
(一)創新教學手段
隨著高等院校教學硬件的不斷提升,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高科技的教學手段,不斷得到了高校教職人員的青睞。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避免因黑板書寫、教學音量等方面的先天限制所導致的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此外高校教職人員還能通過多媒體教學,從聲、圖、視頻等多種教學素材納入課堂,很好地調動大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提升教學品質。然而,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也是存在的。比如教師一成不變地使用相同教學課件可能導致課堂生動性及知識的傳播效率受到影響;大量圖像、影音等生動性教學元素的運用將引致喧賓奪主的負面效果,從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本研究認為,積極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新模式并非是在授課中過量地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相反應當借助這種先進的教學工具,通過多媒體恰如其分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活躍課堂氣氛、實現授課生動化的主旨,有效調動大學生的聽課積極性。
(二)革新教學方式
本研究認為大學授課質量的高低與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比于中學教學模式的低參與率甚至零參與率,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搜尋學習知識是當代大學課堂教育所應達到的主要目的。高校教職人員應當通過拓展與革新教學方式,從而提升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這樣不僅能夠使得課堂氣氛得到活躍,而且也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大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實現其對課堂知識的深入了解及掌握。
筆者曾在大學課堂上講授《西方經濟學》課程,通過親身實踐,總結出了一些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參與率的方法。比如,通過在課堂上組織以小組為單位的討論發言及小組之間關于某一經濟問題的不同理解進行辯論,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其對相關知識的深入認知和深刻記憶。筆者作為裁判,會依據學生各自的課堂表現獎勵以相應的課堂平時成績,從而很好地激勵和調動了學生們的發言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此外,筆者也曾借鑒現如今電視傳媒節目中廣泛運用的智力問答題節目形式,通過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相互計分問答的游戲競賽,從而敦促學生在課下積極學習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源學習本門課程的相關知識。
(三)教學與時俱進
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大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徹底摒棄那些陳舊的觀念及說教方法,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強化自己對新事物的認知及當下潮流的把握,結合自身所授課程的相關知識,不斷更新授課內容,從而更好地使自己從教與學的對立面,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走進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的授業導師、人生導師。筆者在課堂講授《西方經濟學》的效用論,則會完全摒棄教科書中黃油與大炮的經典例子,而會以ipad和iphone作為效用論中消費選擇集的例子。此外,筆者會從西方經濟學的市場均衡講解大學校園戀愛的匹配度,從博弈論的角度闡述大學生作弊與監考老師反應的問題。這些細微的教學改變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逐步放下抵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實現高校課堂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 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前瞻
總而言之,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并非是要求教師一成不變、年復一年地照本宣科,也并非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標新立異、舍本逐末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在不斷探索創新高等院校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始終需要保證"一切為提升教學質量"服務這一原則,高校教職人員則應根據各自學科的特殊性,結合當地教學資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拓展其教學模式,以期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
可以說,在關于經濟人的理論中,功利主義思想包括了,自由、平等、效率和自由放任的思想,這是近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主要遺產。而當代西方的經濟倫理思想又主要是在上述思想的社會實際運用過程的矛盾沖突中發展和衍變的。具體地說,在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中,表現出以下突出的矛盾。
(一)經濟人假設的立論基礎——“利己”與“利他”、“個人主義”和“整體主義”的矛盾
經濟人假設的歷史背景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文明的出現。這一假設首先肯定了兩個倫理前提:一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正義性,因而肯定人們遵守這一制度是所謂理性的表現。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正義性,因而肯定人們在道義上追求自身滿足的天性。
在古典經濟學那里,“經濟人”假設下的“利己”準則與“利他”,個體效用最大化與社會整體效用最大化是統一的。到了二十世紀,人們開始對經濟人出于自私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問題提出質疑。反對者認為,追求最大利潤這一假定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可能實現。1947年,西蒙在《管理行為》中對經濟人的假設提出更強烈的批評,他認為,與其說經濟人的自私出發點和理性規定是人們真實行為的寫照,還不如說它只是“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學魅力”(注:[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楊礫等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頁。)的形而上玄想。
自從七十年代瓊·羅賓遜宣布“第二次經濟學危機”以來,在重建經濟學基礎的爭論中,經濟人的立論問題又引起人們的關注。保羅·斯諾維克(paul slovic)和薩拉·利切坦斯泰因(sarah lichtenstenion),通過“偏好顛倒”(perference reversals)企圖證明即使在最簡單的人類行為中,也不存在任何最優原則。尼爾森和溫特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阿馬蒂亞·森則在八十年代指出,如果重新考察亞當·斯密講述的屠夫和面包師的故事,就發現古典經濟學從未單獨把自利作為經濟人的立論假設,他說:“亞當·斯密恰恰明確地站到了另外一邊,他并沒有滿足于把經濟拯救建立在某種單一的動機之上?!保ㄗⅲ海塾《龋莅ⅠR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王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8頁。)
由經濟人的爭論還衍生了制度經濟學關于人們接受經濟倫理規范的個人主義或整體主義的方法論基礎的爭論。所謂方法論個人主義,是指人類個體行為是社會行為的前提和出發點,所有社會或集體現象,諸如制度,都有待內生制度和制度變遷。與此相對照,整體主義關注對個人行為發生的社會影響。個人被看成社會化的人,已經將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規范和價值內生化。整體主義者集中考察社會“力量”(制度、社會慣例)如何制約個人行為。方法論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將個人行為擺在第一位,而后者認為社會或制度整體高于一切。
盡管波普爾通常被看作是個人主義者,盡管他對整體主義的其他方面也有批評,但他仍指出,“社會群體大于其成員的單純加總,也大于其任何成員任何時刻存在的諸多個人關系的簡單總和……成員的個性可能對群體的歷史和結構產生很大的影響,但這并不妨礙群體有它自己的歷史和結構。也不妨礙該群體對其成員的個性產生強烈影響。”(注:[美]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陳建波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頁。)這種方法論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的爭論是十分激烈的,塔爾科特·帕森斯聲稱:“個人主義者”“要么根本不承認,要么從未公正對待過”下列事實,即經濟行為發生“在一整套規則框架之內,不依賴于簽約各方直接的個人動機。”(注:[美]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陳建波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而海薩尼則反駁道,帕森斯的立場意味著“放棄根據個人目標和社會個體成員的利益來解釋這些社會規范自身存在的任何可能。”(注:[美]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陳建波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當然,這種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布坎南曾說:“在作為一種推導出社會組織原則的方法的個體主義與作為這種組織的一個描述性特征的集體主義之間,不存在任何邏輯上的不一致?!o定一些有關人類行為模式的基礎性假設,以及一種特定的道德倫理立場,即可以根據個人選擇的計算而將集體主義的政治經濟秩序理性化?!保ㄗⅲ海勖溃菡材匪埂·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頁。)
(二)功利主義與非功利主義的諸正義形式倫理的矛盾
功利主義是經濟學說史中最重要的倫理基礎。熊彼特曾指出:“首先,它是一種人生哲學,展示了有關‘最終價值’的圖式?!髁x,特別是邊沁的功利主義,是某種新東西,與舊體系是根本對立的?!浯?,功利主義是一種具有強烈法律傾向的體系。……在這一原則中,平均主義要素與幸福要素同樣重要。”(注:[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朱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版,第204-205頁。)在熊彼特那里,功利主義受到了批判。他說,“第一,功利主義的假設對于解釋經濟史,對于解釋經濟的推動力毫無價值。第二,功利主義的假設對于解釋所有涉及實際動機的問題,例如對于解釋遺產的經濟影響問題,要比沒有價值更糟糕。第三,功利主義的假設實際上只對經濟理論的一部分即通常所謂的‘福利經濟學’具有根本性的意義,……第四,在最狹義的經濟理論領域內,功利主義的假設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保ㄗⅲ海勖溃菁s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朱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版,第206-207頁。)熊彼特對功利主義的批評并非是全盤否定福利主義的經濟倫理觀念,而是認為這種功利主義過于工具理性化,并沒有明確指明一種社會形態的合理的經濟倫理理想。
功利主義最顯著的特征之一表現為集合理論。為了使總體行為正確,不同的個人利益必須以產生全體人員的最大幸?;驖M意為目標而疊加到一起。功利主義者時常指出這一點作為其理論優越性的一方面。它所運用的是一種實踐合理性的簡單模式,由于這種模式是我們在個人層次上自然而然地接受的,所以可以恰當地轉換到社會層次上來使用。
但是,批評者認為這種推論是荒謬的。羅伯特·諾齊克指出,“因為并不存在為它自己的利益而愿承擔某種犧牲的有自身利益的社會實體。只有個別的人存在,只有各不同的有他們自己的個人生命的個人存在?!保ㄗⅲ海勖溃葜Z齊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何懷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頁。)如果一個人決定犧牲某些自己的利益,那是因為他能夠從中受益,因此這種犧牲可以被證明是合理的。然而,在功利計算中被棄之不顧的個人的利益只是一種犧牲,犧牲者往往得不到任何補償?!叭祟悺被颉吧鐣辈⒉皇亲鲞@種決定的單一行為者,不是犧牲或受益的承受者。這樣決定的結果只是一些人受損而另一些人受益。用羅爾斯的話來說,“功利主義觀點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個人怎樣在不同的時間里分配他的滿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關心(除了間接的)滿足的總量怎樣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注:[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頁。)以羅爾斯一貫的觀點,他認為功利主義無法最大限度地彌補社會個人由正義原則導致的差別,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論既損害了社會正義的本質,又損害了個人的利益。
從功利主義與非功利主義的矛盾沖突中,還衍生了對福利經濟倫理觀點的批判。福利主義經濟學并非沒有確立倫理的基本出發點,問題在于福利目的的倫理出發點,反而損害了與經濟學的結合,并由此忽略了倫理學,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注:[印度]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王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89頁。)。
盡管福利主義思想受到抑制和批評,但它卻還在頑強地發展和發生影響。其中帕累托學派的福利經濟倫理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取得了重要的地位(注:[荷]漢斯·范登·德爾、本·范·韋爾瑟芬《民主與福利經濟學》,陳剛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4頁。)。然而,即便是在適合帕累托最優實現的條件下,這一支撐福利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也忽視了公平。因為這里不考慮收益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狀態,更不涉及公平與效率間的相互作用。正是這種傳統與公平目標之間發生著深刻的沖撞。
(三)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的矛盾
1926年,凱恩斯發表《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一文,批判了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主義的哲學基礎——“看不見的手”的理論。他在批評自由放任的經濟倫理原則的同時,又提出了國家干預的新主張。他說,“在我看來,資本主義在高度有效的管理下,與我們目前為止所看到的任何別一制度比較,的確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經濟目的;不過就這一制度本身看來,有許多方面是極端要不得的,是應當反對的。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努力設計出一個社會組織,與我們所滿意的生活方式的觀念既不致發生抵觸,而效能則可以盡可能地提高。”(注:[英]凱恩斯:《勸說集》,謝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242頁。)除了凱恩斯之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也津津樂道著這樣的一種理性假設:即“由于私人市場經濟呈現不完善的特性,所以從效率的意義上說,中央計劃經濟能夠對資本主義做出改進?!保ㄗⅲ海塾ⅲ輏.r.沙克爾頓、g.洛克斯利編著:《當代十二位經濟學家》,陶海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01頁。)
盡管自凱恩斯以來,國家干預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它卻受到哈耶克、斯蒂格勒等人的強烈反駁。哈耶克提出,“中央計劃者沒有得到必不可少的信息。為有效地配置各種資源所需要的價格和成本信息,只有通過市場過程本身的運轉才能獲得。實際上,在奧地利學派‘市場過程’模型中,‘成本’是主觀的東西:它不是用來生產某種商品的看得見的貨幣支出,而是被放棄的從同樣的資源的其他可選擇的使用中生產出的價值。但是很明顯,在經濟過程中,只有行為者才知道這種選擇。競爭市場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優點在于,在這樣的市場上,每個人僅須意識到影響他個人的事情;而從個人行為中產生出來的‘制度’不帶有任何個人的意圖,這種市場制度是未經設計而產生的社會制度的典范?!保ㄗⅲ海塾ⅲ輏.r.沙克爾頓、g.洛克斯利編著:《當代十二位經濟學家》,陶海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02頁。)
信奉國家干預者的理由是,一切完美的經濟秩序必定是設計的產物,是理性合理化的過程。哈耶克則反駁說:“如果我們想取得進步,我們就必須為不斷改進我們的觀念和理想留出空間。”(注:[英]邁克爾·h.萊斯諾夫:《二十世紀政治哲學家》,馮克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00頁。)進步是不能事先進行計劃的(能夠進行計劃的信念,正是理性主義狂妄態度的極端事例),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肯定也是一個建立在自發秩序上的自由社會。
(四)經濟公正與政治公正的矛盾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規范、制度和原則構成的契約組織。這些規范、制度和原則中包含了法律的、經濟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要求,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人類的傳統、歷史和發展。所謂公正,是指等利(害)交換的行為,公正一開始就是與人類的經濟活動相關聯的,是人們經濟利益分配的基本要求,羅爾斯反復強調:“社會正義原則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是一種合作體系中的主要社會制度安排。我們知道,這些原則要在這些制度中掌管權利與義務的分派,決定社會生活中利益和負擔的恰當分配。”(注:[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頁。)
經濟學家往往就事論事,他們所言公正和平等,可以是一次經濟活動中的交易價格和交易機會,或者是由此在統計上歸納出來的制度和規則。但是哲學家往往反駁道,把公正定義為等利(害)交換,豈不將公正局限于經濟領域,因而定義過窄?公正作為人與人平等的一個原則,只有當他得到他應得的、或別人欠他的,或他有權利索要的東西時,才算公正。
關于經濟公正與政治公正的矛盾沖突,可以從羅爾斯和諾齊克的理論中窺見一斑。根據羅爾斯的看法,“社會是一種對于相互利益的合作的冒險形式,它卻不僅具有一種利益一致的典型特征,而且也具有一種利益沖突的典型特征。”(注:[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不平等在任何社會的基本結構中都不可避免”(注:[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問題在于明確這些不平等怎樣才算是公正的,或是否能夠做到公正。羅爾斯認為絕對的平均是對效率的極大損害。但是他苦心積慮建立的公正原則,是想在一般經濟公正的基礎上設定一些特殊的或優先的或稱之為差別原則的前提;羅爾斯認為雖然經濟不平等不可避免,但是公正的不平等則可以做到。因此,只有當更有能力的人也讓更不幸的人獲益時,他們從這種能力中獲益才是公正的。
諾齊克則對羅爾斯公正的不平等提出質疑,他認為:“任何國家制定的外在的規范必然侵犯人們的道德權利,因此,本質上說是不道德的?!保ㄗⅲ海勖溃萘_爾斯:《正義論》,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頁。)他反對那怕是最小國家(minimal state)實行富人對窮人的再分配,認為那樣侵犯了個人的權利。他的論證可以稱之為經濟公正論(the theoy of economic justice),也稱之為“資格理論”(entitlement theory)(注:[英]邁克爾·h.萊斯諾夫:《二十世紀政治哲學家》,馮克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39頁。)。諾齊克從維護自由的倫理原則出發,強烈反對羅爾斯的正義補償的預設性倫理原則。與羅爾斯相比,諾齊克的觀點,表現了對資本權利和效率的更多的維護。
二
如果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學科形式的經濟倫理學在歐美誕生,它的研究范圍基本界定在經濟學意識到在經濟行為的倫理、文化的觀點消失之后,因市場失靈而帶來的道德限度問題,那么,二十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企業倫理的社會契約論的問題,經濟主體的超規范和道德自由限度,全球化和普世倫理的可能性、現實性,生態倫理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擴展了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理論研究范圍,使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固有矛盾沖突得以在更寬泛的社會現實背景下展開。
總體來說,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在上述矛盾與沖突中體現了如下突出的特點:
首先,上述矛盾沖突更明顯地體現在企業這個經濟主體層次上。在經濟主體問題上,西方經濟學作了拓展研究,由對狹窄的人、集團、階級的研究發展到企業的研究。就企業而言,經濟倫理學指的是為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交換過程中的適當行為確立界線的原則。作為經濟主體,企業的倫理特性可以從兩個方面表現,一是在社會契約中顯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二是企業的道德自由空間的限度。這一經濟主體的拓展不僅僅帶來固有矛盾范圍的變化,同時也帶來相應的道德沖突問題。許多經濟學家發現,要想出一種能夠明確地解決企業的倫理兩難問題的辦法十分不易。
其次,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矛盾沖突在更寬泛的背景下展開,常常與法律、政治、文化的沖突交織一處。最近幾十年,西方探討經濟倫理思想的矛盾沖突往往在綜合的背景下展開,如貝克爾對家庭、婚姻、性別歧視等問題的經濟學分析,布坎南的立憲民主的經濟學研究,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中的倫理規則的研究和方法論基礎的研究,倫理學家對倫理法的研究,羅爾斯、諾齊克等人的政治倫理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的拓展研究,西蒙、福山等人對文化因素、管理因素在經濟倫理思想沖突中作用的研究等等。尤其是文化溝通與文化信任問題,日益成為跨國公司的經濟倫理戰略組成。企業家和學者們都認識到文化差別造成經濟主體遵守信用以及其展示道德自由空間的方式上的差別,例如弗朗西斯·福山看出,一個社會中的信任水平與積聚資本和有效地發展技術之間存在一種關系。他論證說:“由于不信任而造成分裂的社會,以階級、種族、親屬或其他因素為基礎,在采取新的組織形式時會遇到額外的障礙?!保ㄗⅲ海勖溃萃旭R斯·唐納森、托馬斯·鄧菲:《有約束力的關系》,趙月瑟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值得一提的還有經濟倫理思想與法律的相關影響的研究,正如法律對倫理行為和道德準則的進化有明顯的影響一樣,有關道德的態度也可能經常間接地、有時甚至直接地影響法律準則的進化。
第三,雖然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沖突,但仍運行著社會普遍遵循的經濟倫理規范。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普遍經濟倫理規范之上,在經濟政治全球化的視野之下,西方社會有一種強要發展中國家認同的超規范理論傾向。而這些超規范說白了,就是所謂跨越主權的人權思想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等。比如說關于剝削,西方經濟學家仍然回避或淡化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結論,他們對于貧困線和貧困度量的研究,只是用人的生命權、自由權等抽象概念做一些超規范的警示。再比如效率超規范,它被用來指導現代企業面對的諸如環境問題、知識產權問題以及賄賂問題等,其中最明顯適用的一個是環境問題。歷史上對環境關懷感覺遲鈍的企業,被保羅·斯泰德爾邁耶稱為“前生態經濟主義”,其特征在于相信技術,以及認為在生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無法解決的沖突。這種態度把生態放在第二位考慮,顯然與效率超規范的含義不符。前生態經濟主義認定的正是效率超規范正式駁斥的東西,即效率僅僅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的高度來衡量。相反,效率超規范意味著,在我們把供不應求的自然資源的價值計入經濟大方程之前,我們對社會效率的衡量都是不充分的(注:[美]托馬斯·唐納森、托馬斯·鄧菲:《有約束力的關系》,趙月瑟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頁。)。換言之,效率不僅僅要置于公正及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和倫理規范的權衡之下,而且要在更寬范的超規范的普世倫理及可持續發展的視野之下。
三
從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的角度來分析,首先,西方當代經濟倫理思想依然具有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利益辯護的基本特性,馬克思對庸俗經濟學的批判依然適用于當代西方經濟學,馬克思說:“庸俗經濟學所做的事情,實際上不過是對于局限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中的生產當事人的觀念,教條式地加以解釋、系統化和辯護。”(注: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3頁。)資產階級企圖用一種超越性的同一關系解釋經濟倫理關系,似乎已有的倫理關系已經天然合理了。馬克思批判道,“墮落的最新經濟學,……它企圖證明,經濟關系到處都表示同一些簡單規定,因而到處都表示交換價值相交換的簡單規定中的平等和自由。……這種歸結法是把包含著發展的差別拋掉,使一切都歸結為一種現實的經濟關系,單從這點來說,它至少在形式上也是不科學的;何況它是時而拋掉這一方面,時而拋掉那一方面,以便時而從這一方面,時而從那一方面來制造同一性?!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203頁。)
其次,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方法論有著明顯的形而上學傾向。馬克思雖然認為,在商品經濟中,買賣雙方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私人科益;但是馬克思反對經濟人的假設。在他設想的未來社會所有制形式下,人們之間的經濟生產活動根本不受這種利欲之心的驅使。無論是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還是整體主義,制度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基本點是,由約束、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活動和交往關系等組成的制度是社會變遷的根本原因,這與韋伯將資本主義宗教倫理精神看作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一樣,都有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中反復批判的“頭腳倒置”的嫌疑,與馬克思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有著根本不同。當代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往往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過是體現一種“歷史主義”或“經濟決定論”;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權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頁。)恩格斯的話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經濟制度的產生及形成,不僅有經濟發展本身的因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觀念以及道德文化傳統等也是促成其變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當代西方經濟倫理的終級關懷和理想,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李普森曾說:“這兩個理想是我們的基本觀念,其重要性凌駕于其他任何理想之上。將生氣勃勃的精神注入我們的民主政制,使它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以及使它與其他制度不同的,主要就是這兩種價值觀。如果要將民主制度的特征以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可以這樣說:民主制度就是盡可能使其人民同時獲最多的自由和最多的平等的政治制度?!保ㄗⅲ海勖溃堇钇丈骸睹裰鞯幕驹怼?,引自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頁。)馬克思經濟倫理理想并未排斥自由、平等,但與資產階級相比,前提是不同的。馬克思的經濟倫理理想是建立在“重建個人所有制”基礎之上的人的全面發展,這是自由、平等的新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不揭示自由、平等的階級立場,其圖景必然是迥異的。
摘要:辯論式教學法是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良好教學方法。要使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任課教師應該履行自身的任務角色:辯題確立者、技巧傳授者、過程點評者和成績評定者。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辯論教學;任務角色
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取得西方經濟學課程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作為一名任教多年的西方經濟學教師,筆者一直在不斷探索和思考辯論教學方法。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明白,教師在辯論教學中至少應該充當如下四個任務角色:
一、辯題確立者
確立科學的辯題是一場辯論賽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礎??茖W性是辯題的生命力?!翱茖W性”的內涵應該包括:
一是辯題內容的針對性。西方經濟學原理很多,可供選擇的辯題很多。在選擇辯題時,要盡量選擇針對性強的辯題。它們應該是針對某些經濟學原理而設計的,不能偏離學科體系。例如,筆者曾經設計過辯題:中國是否應該抵制日貨。該辯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辯手可以運用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原理展開辯論。教師在確立辯題的時候,應該思考辯題是不是能夠找到經濟學的辯論根基。
二是辯題內容的時代性。經濟學是一門時代性很強的學科。時代性要求教師在確立辯題時,盡量選擇那些熱點問題作為辯題,避免那些與實踐相差太遠、理論性太強的辯題。試對比如下兩個命題:“中國是否應該抵制日貨”與“國家是否應該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從時代性要求出發,后者比前者略遜一籌,前者更適合作為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辯題出現。
三是辯題內容的可辨性。要盡量避免選擇具有明顯“正誤性”的辯題,而應該選擇有“辯點”的辯題。辯點越多,則可辨性越強,辯論的價值越大。舉個例子。如果教師確立如下辯題。正方:國際貿易分工主要是出于比較優勢原理;反方:國際貿易分工主要是出于絕對優勢原理。該辯題的可辯性不敢恭維。因為經濟學界基本認同國際貿易分工是基于比較優勢原理的基本事實。面對可辨性的要求,任課教師應該仔細思考:辯題是否具有顯而易見的答案?正反雙方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展開辯論?只有當辯題并不具備明顯的正誤性,可以從很多角度展開辯論的時候,它們才是可辨性強的辯題。
二、技巧傳授者
西方經濟學課程一般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此階段的學生絕大多數沒有參加過辯論賽,對辯論的技巧了解甚少。任課老師有必要就辯論過程中的基本技巧向辯手做簡單交代和傳授。這些技巧包括:
一是開篇階段和總結階段的陳詞技巧。正規的辯論賽都有開篇陳詞和總結陳詞。開篇陳詞主要是構建己方的邏輯框架,相當于建筑房屋時給整個房屋打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很多學生由于缺乏技巧,不知道如何去構建自身的邏輯框架。其后果就是,不但評委抓不住其邏輯要點,而且對方辯友也不好尋找自身的邏輯錯誤。所以,教師應該舉具體的例子,聯系具體的辯題,教導辯手應該從哪些方面構建自身的邏輯框架,如何充實每一個子框架,使邏輯體系有血有肉。至于總結陳詞階段,教師要告訴辯手,這是一個對對方辯手的邏輯錯誤做出總結,重新提煉升華自身觀點的階段。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如何去歸納對方的邏輯錯誤,如何升華自身的觀點。這些技巧的學習有很大的難度,教師在辯論賽展開前應該悉心教導。如筆者在辯論賽前,先設計幾個辯題,要求每個同學起草一份開篇陳詞稿,收集起來后,對那些有代表性的稿件做出評價。
二是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技巧。提問和回答問題是辯論賽中不可回避的,兩者的基本要求是簡潔、有力、巧妙。簡潔,亦既不能給人一種懶婆娘的襪子又臭又長之感。有力,亦既要切中對方問題要害,不能隔靴捎癢。巧妙,亦既能四兩撥千斤,避其鋒芒。這些要求是辯論實踐中提問和回答問題所必須具備的,初學者不容易把握。教師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道路上前進。如筆者在西方經濟學課程辯論中,針對辯題“中國目前是否應該全面放寬二胎生育政策”,要求學生思考兩分鐘后提出三個有價值的問題。然后針對每個問題,談談它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提問。針對那些有價值的提問,再指定學生如何回答。通過多回合的實踐,筆者發現學生的提問技巧和回答技巧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三、過程點評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辯論過程中,辯論態勢
息萬變,作為身處其中的辯手往往應接不暇。面對這種局勢,作為評委和旁觀者,任課教師理應對每場辯論賽的完整過程進行全方位的點評。
一是對學生角色的點評。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自身在辯論賽中應該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沒有強烈的角色意識。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四辯身上。不可否認,四辯的主要任務是最后總結陳詞。許多學生對它的理解過于狹隘,認為四辯就是最后出場做一下總結陳詞。在這種角色意識指引下,他們在自由辯論階段,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直到辯論快結束的號角吹響的時候,才姍姍出現,做一個要么不倫不類、要么事先準備好的所謂總結陳詞,真是大煞風景。這是對四辯角色的誤解。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筆者都會對四辯手進行點評。幾乎每次辯論賽,筆者都要針對辯題的要義、針對對方的弱點、針對自身的邏輯等告訴四辯手應該如何做出點評。實踐證明,筆者的點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許多學生茅塞頓開。
二是對整個辯論環節的邏輯體系進行點評。辯論最講究邏輯的嚴密性。教師應該仔細傾聽整個辯論的邏輯構建。氣勢龐大、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的邏輯框架是取勝辯論賽的首要前提,而這個任務是由開篇陳詞來完成的。但許多學生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在構建自身的邏輯框架時,顯得條理混亂、乏力。不但評委抓不住他們的邏輯要點,也會令對方辯友不知道從哪里著手與他們展開辯論。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該在事后全面指出這種邏輯乏力的弊端。例如,在辯題為“中國目前是否應該放開二胎政策”的課程辯論賽中,正方辯手能夠從人口老齡化的危害性、計劃生育對人權的侵犯、人口紅利的消失等幾個方面提出自身的觀點,每個小的論點都有恰當的論據作為支撐。這是很成功的例子。但面臨同樣的問題,有一些辯手顯得手忙腳亂,層次不清,看上去有血有肉,實質上貌合神離。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及時糾正錯誤。
四、成績考核者
為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課程辯論的積極性,應該將辯論表現與課程成績掛鉤。教師應該設計相對完善的辯論成績考核體系,并嚴格執行。作為成績考核者,教師應該在兩個方面完成自身的任務角色。
一是辯論成績評定方案的設計。在辯論成績評定上,筆者任教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具體考核方案是:辯論環節占整個平時成績分數的30%,約12分。每個學生的具體占分視其辯論表現而定。勝方的最佳辯手得滿分,即12分,其他辯手在8~10分之間。負方的最佳辯手得10分,其他辯手在6~8分之間。
二是辯論成績評定方案的執行。在方案執行上,為了盡可能公平地評定辯手的成績,筆者一貫堅持發揚民主作風。每場辯論賽中,我都會指定班級學習委員到高年級同專業兄弟班級邀請兩位有經驗的學長和我組建評委團,嚴格按照正規辯論賽的評分要求逐項打分,再根據平均分確定勝負結果。為了盡可能完美地完成自身的任務角色,教師應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發揚民主的作風,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地評分。
總之,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辯論教學是一種很好、很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學優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完成自身的任務角色。這些任務角色包括辯題確立者、技巧傳授者、過程評價者和成績評定者等。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基礎性必修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其他相關課程的掌握程度。然而當前一些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對該課程進行科學革新,更好地發揮其基礎性地位,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西方經濟學因其并非中國土生土長,而是引自西方國家而得名。它是對西方發達國家二百多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被引入中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教育部指定的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全國各個本科院校的財經類專業課中普遍開設。它不僅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同時還是服務于其他專業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學習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應實現的幾大目標
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以外,還應著重實現下述目標:
1.幫助學生形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之余,能夠做到活學活用。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要的是教師自己要養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采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優點以及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形成方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日積月累,最終學會用專業思維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經濟學及其相關專業知識,也是保障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的有效手段。
2.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是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2]。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應做到能夠與時代并進。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課程間的融會貫通。西方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通性。經濟學的基礎性地位更加說明了在這種共通性之中,經濟學知識的掌握和主動向其他課程滲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穿插引入其他課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導學生用經濟學的方法去解釋其他課程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以用其課程的知識和觀點來解釋經濟學課程學習中的一些問題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靈活掌握其所學的各門課程,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三、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1.理論性強導致趣味性不夠。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闡述,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對于初學者和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說,會存在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較強的理論性也使得課堂教學過程充斥著資料性信息,導致課堂氣氛的輕松性不夠,也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令教師無法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不利于其對教學方式的及時調整。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很好的交流,導致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數學化傾向導致理解力不夠。西方經濟學知識闡述的一大特點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圖形、表格、數據、數學公式及西方經濟學專業術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難以掌握。近年來,經濟學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能夠增加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嚴謹性。然而,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推導很容易令人忽視現實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牽連性。在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不應因數學方法本身而強調數學方法,而應加強對基礎理論的定性分析。因為數學的方法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從當前西方經濟學界研究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經濟學理論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成分比較多見。目前中國選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經濟學為主。如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來源于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早期版本,宏觀經濟學來源于凱恩斯的理論觀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未能在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還缺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問題的分析。即使學生課堂上能夠記住一些抽象的理論、模型、案例、圖表和專業術語,但由于現實性不夠,學生不僅不能將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更不能實際運用 [3]。
4.教學手段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中,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教學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普遍缺失。學生大都是被動地聽,而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因而無法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談。而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拋棄課本和教案。少數教師甚至跳過了備課環節,直接從互聯網下載教學課件,上課時對著課件“照本宣科”,時常出現講授思路不清、邏輯混亂、知識點錯誤等情形,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
四、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增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適宜性。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法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勢,將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改善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如可將傳統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以及其他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相融合,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優勢。例如在教學中適當使用黑板板書介紹關鍵概念或推導重要數學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強化教學效果,或采用參與式教學法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和增強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
2.增強理論與現實的貼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應盡量選擇精練易懂、所舉實例符合中國現實的教材。有條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編寫適合本院學生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之外,應注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為西方經濟學教學提供必要的實際操作條件,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實踐熱情。
3.增強教學體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經濟學內容紛繁復雜,流派林立,觀點各異。容易令學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識體系。教師要把握住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條主線,通過兩條主線將各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如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就是總供求的平衡。在講授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調整側重點。如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適當簡化模型化的經濟理論的闡述,著重培養其思維方式。
4.增強教學內容的前瞻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進一步推進,經濟理論界對知識的時效性越來越注重。一些不合時宜的理論在時代的變遷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論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西方經濟學教學不能忽視現實經濟的這一重大的時代特征,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前沿理論的研究,促進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授課教師也應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緊跟經濟學界的最新研究動態,適時向學生介紹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大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幫助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論文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多媒體教學 傳統教學 教學手段
論文摘要:經濟學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應用與創新是西方經濟學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從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出發,從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角度提出西方經濟學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原則與注意問題,以期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市場經濟制度條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會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需要的科學。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及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西方經濟學中對于市場經濟運行環境、運行方式、調控手段的理論對我國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與指導意義而成為我國高等院校財經類各專業的最重要核心專業基礎課。由于西方經濟學在學術規范上采用數學模型研究經濟現象,提出經濟理論,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其繁瑣的假設條件、抽象的概念與內涵、復雜的數學推導和幾何圖形、使得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程難教難學,因而在西方經濟學課程建設中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梳理保證其基礎性與前沿性的基礎上,重視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手段與方式的改革與創新,以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完美結合,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我們在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決路徑。
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把文字、數據、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合成處理并組成一個交互系統的技術。把多媒體技術引人課堂教學之中,使我們得以突破傳統教學中“黑板+粉筆”的局限,在增強教學內容的表現力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現已成為高校教師包括經濟學教師普遍應用的教學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體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表現優勢、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們需明確一個關系、遵循兩個原則,注意一個問題。
一、明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憑借廣泛的集成性、靈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維化等特色,成為一種現代化的新型教學手段的典型代表,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教學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張嘴”的模式,有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然而無論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多么優越,也不能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因為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其優勢在于信息的大容量與影音圖像的動態表現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設計好的課件進行教學而產生教學過程機械化、教學內容固定化的弊端,對教師的思維是一很大的束縛而難以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同時不應忽視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使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之間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多媒體教學課件僅是輔助性的工具,無論多媒體技術如何先進、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工具,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與完善,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傳統教學,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尤為如此。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是內容廣泛、理論抽象,有大量的數學推理和圖形分析,單純依靠多媒體教學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有兩者充分結合、優勢互補,方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二、多媒體教學應用原則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兩者是春蘭秋菊,各有千秋,在應用時不能絕對化,應注意遵循兩大原則。
1.內容決定形式原則
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一種形式,而內容決定形式。用不用課件什么時候用課件是由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四大模塊,基本經濟理論的文字演示、數學公式的推導、圖表變化的演示和教學案例的播放,構成了兩大內容體系:一是以文字為主的理論體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數學公式和幾何圖形為主的模型體系。內容的差異決定了可供教師選擇的教學手段也應有所不同。
(1)理論內容課件具有教學優勢
多媒體教學在文字性的教學內容時具有不僅具有信息容量大、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的效果,更能通過文字、影音、圖像的有機結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更為直觀、形象、較之傳統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在課件設計上,首先,內容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不能把教科書搬到課件上,其次課件層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思路西方經濟學特點之一是內容廣泛且前后內容關聯性強,因而在課間制作時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超鏈接功能,實現各內容板塊的適時轉換,實現邏輯結構的清晰。再次,課件設計應追求簡潔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強視覺刺激,要避免課件太花太過凌亂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2)模型部分板書具有教學優勢
數學模型的推導與幾何圖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書具有相對優勢,如果教師的板書功力較高的話,可以通過一遍講解一邊書寫、畫圖的形式帶動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體,教師一定要在課件設計上下功夫,使其服從于教學需要。例如在利用圖形講解某一內容時,最好是對圖形進行幾何分解,講一條曲線,就現“畫”一條曲線,一邊“畫”,一邊講,這樣將一幅圖分解完成,同時也將分析問題的思路展示給學生,效果會比較好。
2.以人為本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貫徹以人為本為本的原則。
(1)注意節奏,忌放電影模式,跟著課件走
新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中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機械地點擊鼠標完成所有工作,教師的思維限制于課件中。教學過程是老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互動過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說明學生沒有理解領會該部分內容,教師就應該調整教學節奏、必要時重復梳理教學內容,不注意這一點,即使課件做得很新穎,效果亦未見得好。
(2)充分發揮教師得主觀能動性
如果說備課、制作課件是一次創作過程,那么講課就是教師的二次創作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會有即興激發的靈感與火花進發出來,這是傳統教學過程優于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因此運用多媒體課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前備課的作用,更應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注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思路連續清晰、課堂氣氛活躍的有機整體,如此方能實現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完美結合。。課堂教學即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體現在教學過程本身尤其內在的規律性,教師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發揮其主管能動性;藝術性表現在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知識積淀的展現與個性的張揚,正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個人教師就有一千種西方經濟學。
三、注意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其它教學方法的匹配問題
多媒體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還有其他許多教學方法,如案例法、討論法、實驗法、雙語教學法的匹配問題。西方經濟學課程與其它課程一樣,力求將探究式、討論式、案例教學、經濟學實驗等各種先進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融為一體,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貫穿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使它們在教學中產生1+1>2的效果,也是我們今后應著力研究解決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考試內容 考試方法 改革
論文摘要;作為經管類專業基礎課的《西方經濟學》在考核時,往往側重于對學生記憶力、對教材內容、對學生試卷成績的考核。在對其考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時,應注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通過多樣的考核手段和統一的考核標準,全面考查學生的整體素質。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測量和監控教學活動效果的重要工具。它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水平等方面的測量,甄別和評價教學效果。考試的內容和考試方法的選擇將影響學生學習方式、行為方式,最終影響培養人才的能力結構綜合素質。因此考試必須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服從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對經管類本科學生而言,《西方經濟學》通常包含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分兩學期授課,屬于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以下將結合黃河科技學院自身做法,對《西方經濟學》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進行探討。
一、常用的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
1、閉卷考試
閉卷考試是我國高校大部分課程主要采用的考試方法,也是《西方經濟學》課程最常用的考試方法。它著重檢驗學生記憶知識的數量和理解知識的程度,側重于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注重知識的再現水平而忽視了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查,具有命題簡單、閱卷準確方便、易于組織考試等優點。
2、開卷考試
開卷考試是允許學生帶與該課程相關的資料進入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卷的考試形式。開卷考試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考試內容多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開放性試題,這種考試方式主要考查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
3、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相結合考試方式
閉卷考試的內容與開卷考試的內容各占一定比例。考試時先做開卷考試,然后收開卷部分答案,再做閉卷部分試題。閉卷部分側重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卷部分側重考查學生利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
4、撰寫小論文
這種考試形式要求學生寫出一篇學科論文,題目既可自擬也可由教師出題,教師根據學生書寫的論文質量評定成績。有時在學生完成論文之后,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答辯。書寫論文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查閱大量資料,對知識進行理解吸收,并加以分析、綜合,所以這種考試方法不僅是對知識的綜合考查,也是促進學生增強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種有效手段。
5、實驗操作考試、技能操作考試
這種考試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或技能操作,其考查的重點是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包括在實驗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西方經濟學》課穗現行考試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重記憶,輕運用
從我校該課程的考試內容看,主要側重于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題型上多為名詞解釋、判斷、選擇、簡答、計算和論述。前5種題型應該是檢驗學生對概念掌握的準確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的,但經常所命題目在課本上能找到現成答案,學生只要背下來即可。而論述題重點體現的是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命題中所占分值也不高,最高只有10%。因此,從整體上看。對學生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中問題的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而實質上,我校采取的這種考試模式,考查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誰的記憶力好,誰的成績就好,使學生形成了考前背一背就能順利通過考試的習慣,很難將學生學習的優劣真正的區分開來。
2、重教材,輕就業
盡管《西方經濟學》課程是經管類專業考研的必考科目,但結合我校實際情況來看,考研率和錄取率比較低,更多的學生在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因此,在考試內容上,應該注重與人才培養目標、就業崗位相聯系。但從我校該課程的考試內容上看,主要側重于對教材內容的考核,尚缺少對技能和能力的考核。目前我校《西方經濟學》課程在開設時設置6個學時的實踐課時,但這種實踐并不能體現于就業方向的聯系。在就業日益困難的今天,若所學內容和考試內容若仍局限于教材和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內容,就會與人才培養目標、就業崗位相脫節,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將該課程與學生今后的就業聯系起來,仍然需要進行深入探討。
3、重卷面成績考核,輕素質考核
在我校,該課程的考核主要通過閉卷考試,以成績來衡量優劣。卷面成績一般占學期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30%。卷面成績主要依據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主要通過平時作業來衡量。這種相對單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學生不注重平時學習,依靠考前背一背,作業抄一抄來獲得成績,考試的導學、促教功能難以發揮,學生上不上課與期末考試學業評價的關系不大,導致學生缺課、逃課,甚至忽略學習的規律,造成知識的掌握不牢,基礎不穩,也難以全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4,重結果,輕過程管理
在我校,由于《西方經濟學》課程是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涉及到多個專業,通常是多名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使得在過程管理中存在著對學生考核標準不一致的問題。不僅是平時成績的考核項目、評分標準不一致,在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所占比例也出現不一致。這種過程管理的不一致,使得很難真正公平的考核學生。
三、《西方經濟學》考試內容與考試方法改革
1、由注重理論考核向注重知識的運用和創新考核轉變
《西方經濟學》的考試不應該僅僅是對書上某些問題的照抄或者照搬,也不僅僅是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的考核,而是要在考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考查學生對當前相關經濟現象或者經濟熱點的分析能力,體現出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出考題時,要把握以下原則:一是適用性的原則??荚嚨膬热菀N近學生學習的實際,符合培養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二是可操作性的原則。無論在考試的內容上或手段方法上,都應既有科學性,又簡便易行,便于操作,以反映和掌握學生的真實能力和水平為目的。
2、由注重知識考核向注重實踐能力考核轉變
盡管《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基礎課程,但在注重知識考核的同時,應該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實踐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1)做社會調查,形成調查報告。調查的內容選擇應滿足以下要求: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書本知識的拓展;能鍛煉學生。(2)組織課堂討論。就書上某個知識點或者經濟現象進行討論,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在具體操作時,可以采用事前準備或者即興發揮兩種方式。事前準備給學生較長的準備時間,主要考察學生利用查詢到的信息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即興發揮則側重考察學生自身學識素質、語言組織及邏輯分析能力。(3)撰寫小論文。可以采用自由選題或者指定選題的形式,借助于資料的查閱,通過自我的理解、吸收和分析,形成一篇小論文。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實踐,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體現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
3、由相對單一的考試向多元化考試形式轉變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考核在期末采取閉卷考試的同時,要盡量豐富平時成績的考核形式。對平時成績的評定除了將作業作為一個考核項目外,還可將出勤、課堂討論、撰寫小論文、平時測試、調查報告等作為考核項目。此外,提高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不以一次考試的優劣來評判學生,將對學生的考核在一個過程管理中體現出來,全面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
4、考核標準由相對隨意向統一性考核轉變
對學科性質和地位基本相同的《西方經濟學》的考核,應該采用統一的考核標準。(1)統一命題。打破誰上課誰命題、同門課程不同專業各自命題。(2)統一平時成績的考核標準。組織該課程的所有任課教師進行討論,確定平時成績的考核項目、評分標準。(3)統一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的分值比例。任課教師共同確定兩者之間的適當比例。(4)集體閱卷。保證閱卷過程中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作為經管類專業基礎課的《西方經濟學》,如何能夠真正的實現對其考試內容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實踐和探索。
[論文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環境教育 必要性
[論文摘 要]西方經濟學作為大學經濟學及相關專業的主要必修課程之一,始終博得人們的廣泛關注。但隨著人口數量膨脹與資源稀缺之間地矛盾銳化,其所蘊含的傳統經濟學理念無法跟上時展,更無法對現在盛行的循環經濟體系給出合理解釋,呈現出一種與生態文明漸行漸遠的趨勢。而環境教育的多學科滲透特性可以彌補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弊端。因此,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闡述目前大學西方經濟學概況的基礎上,指出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給出幾點建議。
一、西方經濟學概述
西方經濟學被西方國家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國各高校的經濟學專業一直將此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管理類專業也紛紛將其視為專業基礎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無論從實踐還是理論研究的角度,此門課程受重視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開設了本門課程。
對于西方經濟學的介紹,國內出版過多種圖書。在大講意識形態的年代里,介紹西方經濟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批判,因此在介紹時,一般是為樹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斷章取義,改革開放之初,雖然我們開始強調有批判地借鑒西方經濟學,但由于從主導思想上否定市場經濟,所以對可供借鑒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忽視國情、盲目照搬西方經濟學的傾向又有所抬頭,一些在西方國家也存在很大爭論的理論和主張,諸如凱恩斯主義的用高消費和高投資及溫和的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發展的主張等,被不加具體分析地應用到中國經濟的研究和實踐之中,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并給實際的經濟運行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我國大學現行的西方經濟學課程使用的課本極其多樣化,但均由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組成。目前我國大學廣泛使用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經過以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為代表的“家計管理學”以及早期重商主義者安·德·蒙克來田、亞當·斯密主張的“政治經濟學”逐步演變而成。西方經濟學的誕生是以19世紀微觀經濟學從經濟學的陣營中獨立出來為標志,并由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綜合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最初形成西方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此后西方經濟學學術成果輩出,并對整個世界經濟格局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就會日陷淺灘。為此,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體表現在:
(一)彌補課程自身缺陷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自身缺陷,總的來說就是傳統經濟學理念的缺陷。從經濟理論來看,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只有進入市場體系的資源才是真正的經濟資源,才具有經濟分析意義。那些市場上難以計量的東西,如環境服務、自然資源、生態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無法通過價格機制進行配置,就無法進行經濟分析,也就當然被排除在經濟理論考察范圍之外了。這種觀念從斯密、李嘉圖開始一直延續到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之中。在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許多有影響的經濟學家的觀點中,他們無不忽視資源與環境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只是根據報酬遞減現象進行表面化的經濟分析,只注重對資源與環境可以納入市場核算的經濟價值部分分析,從未深究報酬遞減的原因是什么。事實上,對土地等自然資源要素的過度使用超過環境承載力,導致邊際報酬遞減現象。[1]而自然力服務并非是通過狹隘的經濟核算就可以完全計量的。很顯然,在西方經濟學狹隘地崇尚市場機制的視野內是無法看到自然資源與環境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的。為此西方學者埃爾斯曾經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見的手,沒有綠拇指”。[2]因此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能有效促進新時期課程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發展。[3]如果人們的過度生產、消費超出環境承載力,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就會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經濟”。為此,西方經濟學的覆蓋范圍應從原有的人與人擴大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環經濟、穩態經濟研究。循環經濟是指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以達到節約資源成本目的。穩態經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質、能量能夠得到無浪費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紀,這個提倡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應將環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經濟學課堂中,使學生懂得人類如果過度破壞、利用環境,就會造成人類發展的不可持續。
三、在西方經濟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建議
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微觀、宏觀兩大部分,其中微觀經濟學中主要講授關于供給與需求、消費者行為、生產、成本、生產要素定價等理論問題。宏觀經濟學則主要介紹國民收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增長等理論問題。那么如何在這些復雜的經濟問題中滲透環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經濟學可以彌補對于解釋循環經濟、自然環境與資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微觀經濟學層面滲透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單獨個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1.企業層面,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供給需求、生產、成本等內容。教育者可以以一個企業為例,將循環經濟的清潔生產觀介紹給學生。比如丹麥的瓦倫堡工業園區的建設:這個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廠,以這四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好循環。通過對瓦倫堡工業園區的建設以及一系列具體數據的換算,學生可以輕易的得出哪種生產模式更節省成本、更環保。從而讓他們受到很好的環境教育。
2.個人消費層面,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所介紹的消費者行為強調“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理念。而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我們則要求學生理解適度消費、層次消費理念。從而使學生建立起一種新的消費觀念,這種消費觀念應該是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消費觀。
(二)從宏觀經濟學層面滲透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學現象,主要包括gdp、經濟政策兩方面內容。
1.關于對待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了解應更上一個層次。不能憑借傳統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長。在傳授與其相關的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引用綠色國內生產總值ggdp概念,使學生在接受傳統經濟理念教育的同時可以認識到它的非決定性。
2.關于宏觀政策方面,可以聯系下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讓學生們在了解傳統的經濟政策同時,也能了解些關于政府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循環經濟的決心與方針政策。
哈羅德—多馬模型及資本形成分析
哈多模型強調資本的重要性。這種模型由于忽視技術進步、知識與教育的重要性,特別適合落后地區。此時,資本內含了技術,機器設備與經過培訓的人力相結合,就可以生產出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落后地區缺少技術、人才、資本,必須吸引外來資本與人才,營造生產要素良性聚合機制(贏利企業)。資本形成,即實業投資,是人力資本、先進機器等的集合。
對于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后發劣勢。類似德國崛起、日本崛起等以重工業崛起為特征的后發優勢,在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不存在。例如,在軟件業領域,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中,我國的應用軟件開發一直跟在美國的后面;鋼鐵、水泥、重化工等產業現屬夕陽產業,污染高、能耗高、產能過剩、利潤空間少,且對環境影響大。后發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劣勢,且經濟資源外流,還要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如果這些地區不找準、不培育自己的競爭優勢,地區發展將不可持續。我國西部地區的主要優勢是礦產資源優勢和旅游優勢,主要劣勢是市場容量不大,人口不多,人力資本不足,資金、技術不足等等。
總之,從資本形成角度來看,我國西部地區實現持續發展的難度相對較大。在先期大規模投資的基礎上,最終經濟能否實現騰飛及可持續發展,取決于前期投資的利用率和區域競爭優勢的培育與保持。
索羅-斯旺模型及分析
模型分兩種情況:一是當不考慮人口增長與技術進步時,主要結論有:人均儲蓄率越高,人均投資越高;人均投資越高,人均收入越高,但人均收入隨著人均投資的增加邊際遞減;投資越高,折舊越高;存在一個最佳的投資規模,此時,長期可持續性消費水平達到最大化。二是考慮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時,主要結論有:人口過快增長降低了人均資本,從而降低了人均收入;在人均gdp不變的情況下,經濟達到穩態時,人口增長帶動產出總量增長,這也是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資本需要更高的產出率(折舊率與人口增長率之和)才能維持可持續的最大消費能力;技術進步是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源泉。
索羅-斯旺模型存在諸多不足。一是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假設。在該假設下,窮國應該比富國增長得快,這個推理結論與現實并不符。窮國比富國增長快是有條件的,必須打破窮困惡性循環、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環積累因果效應,或者對多個互補的部門(主要是基礎設施和輕工業)在政府主導下同時“大推進”(p.n.rosenstein rodan,1945),并要達到“臨界最小努力”(利本斯坦,1957)。二是模型忽視了市場問題。西方經濟學普遍忽略市場問題,似乎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自動銷售出去。實際上,市場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英國、德國、日本的崛起都是從國內市場保護開始的。中國對外開放市場,只是因為這個市場非常大,容納了大部分華商企業、歐美跨國公司,還有國內的中小企業。
索羅-斯旺模型告訴我們:一是在人口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人口增長是經濟總量增長的促進因素。人口密度低的我國西部地區要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想盡辦法吸引外地人口與優秀人才,重視利用市場手段籠絡社會稀缺人才。二是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故應利用金融、財政甚至非經濟手段,促進技術進步。三是對應于長期最大可持續性消費的資本存量有一個最優值。
另外,也要注意市場問題,注意通過配套政策與機制、投資驅動等來打破窮困惡性循環、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環積累因果效應。主要方法有:培育外部市場,通過人口政策培育內部市場。
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起因于經濟學家不滿足于索羅-斯旺模型將技術、儲蓄等作為外生變量而提出的一整套思想。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開放、勞動分工、技術進步、知識溢出、邊干邊學、人力資本投資等有利于經濟增長。它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所有地區和國家最終經濟增長率趨同的思想。由于人力資本等要素的引入,改變了過去資本邊際收益率下降的傳統經濟學假定,知識具有遞增的邊際生產率。
內生知識增長理論強調教育投入和專利技術發明的重要性。對于基礎性研究,由于需要更大、更長期的投入和更高智商的人才參與,越來越呈現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發達國家占據了知識的源頭,發展中國家在知識下游有所作為的難度越來越大。即使日本模擬技術在20世紀60-80年代風光過,90年代在數字技術上也無法與美國抗衡。
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軍事科技往往是技術革新的源頭,美國新技術的起源就在于軍事技術革新轉民用。對于中國來說,加大軍事科技立項和支持力度,是哺育民用技術的一條綜合效用很高的道路??萍佳邪l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影響因素眾多的系統工程,難以短期見成效。這種情況下,我國西部地區引進國際人才,特別是留學人才歸國創業,是比較現實可行的路徑。我國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如導彈、芯片都離不開歸國的留學人才。
要爭取研發基地、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人才落戶到我國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對于落后地區來說,技術引進和消化是最好的選擇。此外,大力發展教育、開發新技術、提高管理水平,都是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選擇。
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
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者克魯格曼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反映了經濟地理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區經濟與金融發展的理論研究自然要考慮到經濟地理的作用。經濟地理在地理學里與政治地理、城市地理等學科同處于人文地理學的范疇(見圖1)。
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各有側重。區域經濟學更加理論化、抽象化,經濟地理則更加實用化、個性化;區域經濟學涉及到的學科主要是經濟學,經濟地理學則涉及到多個學科,如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地理學等。經濟地理學的地理思維過程大致是:針對具體區域,從具體條件出發,深入分析研究諸地理條件,再結合經濟思維,從而形成對區域的正確認識。
西部地區的經濟地理特點:旅游資源豐富。礦藏資源豐富。長期被邊緣化,一直是發達地區的原材料產地、勞動力來源和市場。一般有廣大的山地為腹地,盛產水果、中藥、林木等。生態脆弱,如果被破壞,恢復困難。
鑒于上述經濟地理特點,我們認為:一是與發達地區存在協作的可能,例如,可以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國家要把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避免在東部地區內部轉移。二是因本地市場空間不大,西部地區的產品主要應銷往內地、珠三角或國外。此時,市場將成為巨大制約因素。三是西部地區初期應主要依靠本地優勢資源發展經濟。四是應注意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漁業產品的深加工,很可能會由于沿海鋼鐵產業帶來的污染而受到重創。新經濟地理學強調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小區域循環經濟。因此,鋼鐵產業、鎳加工產業要遵循循環經濟的原則,不可破壞環境。五是經濟起飛過程中,投資規模、產業規模、集群規模都要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才有可能實現規模報酬遞增。沒有發達的工業,就不可能有現代服務。要在現代工業的基礎上,配套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教育、高科技、研發、咨詢、銷售等。
增長極理論及分析
增長極理論主要分為三個學派:一是“法國學派”,其主要觀點是在落后地區建立大型推進型工業,以此作為“增長極”來推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二是“美國學派”,其主要觀點是區域發展計劃應圍繞著城市之建立來進行,以使城市成為所在區域的“增長極”;三是“聯合國學派”,其主要觀點是,增長極在區域發展中不應僅起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而應起綜合性的發展中心的作用。實際上,法國學派推崇的是增長極的產業涵義,美國學派推崇的是增長極的空間地域涵義,聯合國學派則重點強調的是增長極的作用,三者并不矛盾。
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是增長極作用機制的兩個方面,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技術的創新與擴散。二是資本的集中與輸出。三是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四是經濟集聚效果。西部地區要關注中心城市和產業園區的技術創新與擴散、資本集中與輸出、規模經濟效應以及經濟集聚效果,這是增長極的核心思想。要從這四個維度去培育增長極,力求避免“拉郎配”。
產業集群的區域實踐、轉移及升級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政府為之提供一系列的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區域發展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完善的集群基礎設施,如道路、供水、供電設施、通訊設施,以及其他一些配套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產業集群之所以能比單個企業節約成本,關鍵的一點就在于各企業的集中,可以共享集群中的各項基礎設施。地方政府在為產業集群提供服務時,要著力于提高集群內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的建設水平;二是完備的信息咨詢等服務設施,政府要支持和鼓勵集群內信息服務組織和網絡的建設,為企業提供盡可能完備的產品供求、政策導向、新技術的更新等最新消息,減少企業在這些方面所付出的搜集成本;三是培育和規范社會中介組織,當集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一些公證、仲裁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機構就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發揮作用;四是健全的產業配套體系,包括政府為企業舉辦的貿易交流會、與國外市場互動的交流訪問等。
我國第一產業集群如云南的花卉產業集群、普洱茶產業集群、山東壽光的蔬菜產業集群等。而分布最多、最廣的是第二產業集群,特別是制造業,并且絕大部分都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費品產業集群,產品附加值不高,且主要集中于輕工產業領域的化纖紡織、服裝、機電、家具等和重工業領域的交通運輸設備產業集群等。這些產業集群的產品主要是最終消費品,其中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紡織產業集群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且主要都依靠低廉的勞動力來獲取競爭優勢。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只分布在幾個高科技園區,規模和數量都十分有限,發育比較滯后。第三產業的產業集群主要集中于金融、物流、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但發展情況不理想。如文化創意產業等,現在還只分布在較少的一部分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深圳等。金融服務業集群雖然這幾年也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也僅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數量較少。
原來的一些勞動力和土地密集型的紡織服裝、家電、陶瓷水泥等產業集群,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資本需求但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在收益結構中仍占主要比重的產業集群,如電子制造、機械制造等相對成熟的產業集群,開始向勞動力和土地成本較低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融資能力差、資本積累不足、缺乏規模經濟、信譽不高,轉移較為困難。
這種轉移要積極主動地完成,否則,可能會造成東西部雙輸的局面。第一,由于欠發達地區收入增加緩慢,消費結構的變化緩慢將減緩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二,發達地區較早地享受到了政策優惠,現在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期望如果得不到尊重,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矛盾將會加劇,同時落后地區的產業結構與發達地區將更加雷同,整個國家的產業布局效率下降甚至出現紊亂。
在發達地區將過去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等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同時,本地產業要進行產業升級,包括過程升級(生產過程更加效率)、產品升級、功能升級(改變價值鏈中自己的位置)、價值鏈升級等。
其它經濟發展理論
(一)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該理論研究經濟的起飛準備階段和起飛階段。其主要方法是在投資驅動下,主導部門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生產率,產生新產業,擴大出口,并在投資乘數作用下帶動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發展。如廣西北部灣產業規劃通過鋼鐵、冶煉等巨型企業的引入,配套基礎設施,帶動配套企業發展,從而帶動地方就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其它產業的發展。這種規劃是合理的、可行的。這種投資的主要特點是生產對先進設備的高度依賴,技術蘊含在設備和生產流水過程中,對工人和管理層的創新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其前提條件是發達地區對該產業的主動放棄。對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經濟已經到了服務業占主導的階段。但是,對于大多數東部地區的城市來說,輕工業與重工業都不發達。中部地區,如安徽也在吸引水泥、核電等大型企業入駐。
(二)二元經濟理論、三元經濟理論
二元經濟正視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并存的經濟現實。傳統部門包括自給自足的農業,簡單的、零星的商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是維持生計的產業,主要存在于農村地區?,F代部門包括技術較先進的工礦業、建筑業、近代商業、服務業、容納的就業勞動力較少,勞動生產率較高,工資水平較高,主要存在于發達地區。傳統部門工資低,現代部門工資高,剩余勞動從傳統部門流向現代部門。三元經濟理論引入了知識經濟的概念。傳統部門要么主動升級,要么被擠占或淘汰。
(三)大衛·李嘉圖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李嘉圖堅持認為報酬遞減規律約束了利潤增長,從而制約了投資增長。邊際報酬規律只有人力資本或者技術革命能夠打破,技術革命能將邊際報酬放到另一個軌道上,實現報酬遞增的飛躍。按照這種規律分析,美國現在如果能夠領導高科技革命的話,就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了。
世界性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在于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的現實與原有世界秩序發生了矛盾:中國在現代工業領域進步太快了,而美國的高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卻相對不足。美國的國策似乎就是制約中國這種快速發展勢頭,以給美國高科技更多的緩沖時間。因為信息技術只是知識經濟的敲門磚,美國從信息技術中獲得的利益并不足以維持目前的世界舊秩序,其地位相對于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來說,已經衰落了。而基因技術、海洋技術、現代醫學技術的巨大市場空間將遠遠超過信息技術,美國還覺得自己很有希望。美國未必愿與中國一戰,但是使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符合它的利益。中國要擺脫在目前世界格局的不利局面,技術上一定要后來者居上。同時,我們要強調,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處在中國大發展的背景下,一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必然受到涉及。因此,可以說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仰仗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
(四)新制度經濟學
gdp不僅要有量的增加還要有質的內涵,即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政治制度創新要在堅持黨的領導的情況下,有所思考和創新。電子政務與網上監督、政策公開、投訴解決機制等結合起來,執政水平還可以上一個臺階(北京經驗)。新制度經濟學的公共品供給、尋租、法的經濟學分析、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有限理性等概念與思想對我們有一定啟示。但是,要在私有化基礎上解決我國公共產品(如醫療和教育)供給的問題,是注定要失敗的。我國構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元素目前主要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培育了國民的自私自利、破壞規則、沒有道德底線等性格。“物欲橫流”的西方文化風格與中國國家整體利益不合拍。中國要成為世界超一流強國,“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必不可少。
(五)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指導金融與經濟關系理論的基石
在2008世界金融危機中,中國損失最小,是與中國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等分不開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金融與經濟關系上,經濟始終第一性的,金融則是由經濟所決定的,并為經濟服務的。因此,在本部地區發展經濟與金融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把發展實體經濟放在第一位,并以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金融業的發展,否則,金融的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另一方面,也應當充分重視金融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大力發展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
結論
(一)西部地區的人口、資本、市場都依賴外部環境
人口數量與質量是本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移民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教育政策是解決勞動力質量與數量的一攬子政策。西部地區必須借助外來資本,因而資本凈流入是經濟騰飛的前提條件。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市場往往在外地,因為本地市場規模容納不了大規模產業投資所對應的市場擴張。
(二)揚長避短、扎實推進
以重大軍事科技立項、軍用技術轉民用、歸國留學人才創業等手段來推動知識內涵式增長。西部地區往往擁有一些國家重要的軍事工業,須做大做強,以點到面,帶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個切入點要比籠統地投資高科技產業園區更加可行。以地產為驅動力的高科技園區建設,與高科技的內在規律恰恰是矛盾的。這是我們的高科技園區不“高科技”的內在原因。
經濟在起飛準備階段需要主導工業部門實現規模經濟。要把自然資源密集型產業辦成技術密集型產業,延長產業鏈,并爭取形成具有一定特點的壟斷優勢。西部地區發展自然資源密集型產業有優勢,但前提條件是不能污染環境。旅游業季節性明顯,且難以維持長期穩定的增長率,故可以惠民,但難以富民。
(三)相關方法、原則和條件
“大流通、大工業、大市場”以信息社會為背景,是解決小農社會意識與生產方式的重要武器。產業集群的軟硬基礎設施需要政府進行投資,巨額的資金缺口迫使政府不得不調動民間私營部門的積極性。政府對私營部門要真誠,講信用,互利多贏。西部地區要從技術創新或擴散、資本集中與輸出、規模經濟、經濟集聚等維度培育經濟增長極。規模報酬遞增的科技革命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決定了中國今后幾十年的走向。它必須能夠控制源頭性創新,并能夠不斷衍生新技術應用。
【論文摘要】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的傾向,有助于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本文從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上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入手,以轉變教學角色、教學觀念、教學模式、重視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法為切入點,論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實施辦法。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西方經濟學;大學生;改革;實踐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方向,已經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同,正在逐漸影響滲透到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和各項活動中,緩慢然而深刻地改變著固有的一切觀念、體制和行為,中國的教育正孕育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如果只在家里閉門造車,而不下去接觸實踐,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素質教育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使素質教育進人主陣地,如何以全新的視野、從新的角度、在新的經濟學背景下更好地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政策與操作實務來加強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何把“兩全”落實到每個教學崗位,使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羅誕鋮老師說,現在的大學生由于從小學到高中的“被安排”與“被考試”,絕大部分學生已將考試作為奮斗目標,將“被安排”作為常態,失去了獨立發展思想的能力與意識。到了大學,突然面對一個相對“不被安排”和“不被考試”的環境,對生命與人生的追問被迫來到眼前。很多大學生迷惘了!面對這樣的問題,在授課的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學生學會自覺地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就談不上學到知識,更談不上創新。
另一方面我還發現當前部分大學生對認知思想道德理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其原因:一是由于社會浮躁情緒和功利化趨勢的影響,導致大學生不愿意靜下心來學習思想道德理論,探索理論真諦,而只熱衷于對淺層次的“技巧性”知識的掌握,存在著“理論無用論”的傾向;二是社會輿論對思想道德理論教育不加區分的一些負面評價,把思想道德理論教育等同于脫離實際、等同于“假大空”、等同于枯燥的說教,這種先入為主的評價,導致了部分學生對思想道德理論的逆反心理。
二、為了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上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西方經濟學》課程從其結構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即理論知識、管理和實踐。理論部分主要有:供求價格理論、消費者和生產者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ad—as曲線和國際收支理論等。管理部分主要有:市場失靈管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失業和通貨膨脹治理等。實踐部分主要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業務、資本證券業務、金融衍生業務、外匯業務以及國際結算等。這種結構體系要求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成教學內容,從而較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1.轉變教學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張顯,渴望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破除師道尊嚴,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把課堂的主發言權歸還給學生,為學生搭建一座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大膽發言、踴躍發言,勇于提出不同的見解與主張,讓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盡量做一位忠實的聽眾,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不惟我獨尊,允許不同見解的存在,更要歡迎獨到見解的出現。當然我也要發表個人的見解評論,不要強人所難,要以理服人,與學生平等對話,共同探討,努力與學生達成共識。當問題較難時我還采用定向點撥、轉換點撥、啟發思維、聯系遷移、挑戰誘導等方法,力求實現由“教師”向“導師”轉化。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個發展的空間,用他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審美觀,自己的表達方式去掌握知識。
2.轉變教學觀念。面對第四版的新教材,需要在備課上花不少時間,充分掘展教材資源。因此我覺得教師必須學會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讓學生對某一點知識的逐一過關上,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純粹被動的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注重的應該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過程的探究,充分用好課堂50分鐘。知識在成倍增長,現在即使背了不少知識,日后不一定就會用到,但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卻能讓他們終生受益。有這么一則故事:一位仙人會點石成金,他遇到一位牧童,要送一些禮物給牧童,隨手點了幾塊石頭變成了金子送給牧童。牧童不肯要,仙人問他想要什么,牧童想了想說:“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边@個牧童很聰明,他知道金子很快就會花完,如果擁有了仙人的手指那財富就會無窮盡。作為升達的一名教師,我不會吝嗇于給學生那根”手指”。
3.轉變教學模式。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再現,而且是時代精神的生動展現,是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茖W的教學方式絕不能僅限于科學知識的傳播與灌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演變發展的歷史過程,把握科學知識的時代內涵,領略科學探索者的人格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啟迪學生的科學創造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新課標下的化學課堂教學主要體現這樣的教學模式——⑴創設問題情境:上課時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熟悉的情境,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陌生,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增。例如聯系2010年中國實際gdp和人均gdp的具體數值是學生更好的理解國內生產總值;⑵安排活動探究:教材中有不少很有價值的活動與探究欄目,我們可以選擇性的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體知識的生成過程,既啟迪思維,又加深記憶,當然不能為了探究而探究,盲目探究,也不能因為探究耗時就不探究,有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例如可以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國民收入核算以后去探究均衡國民收入的產生及意義。
4.重視課堂討論。上課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上好課。課堂討論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對提高教學質量也是很重要的。自如駕馭課堂討論課的教學進程,需要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教師在課堂討論課的教學中,必須滿足一般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即目的明確、內容正確、方法恰當、結構緊湊。
5.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大炮與面包”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但是,僅僅分析那些西方經典案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本土經濟相融合,適當地引進一些現實中的案例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釋,這是因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幫助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
素質教育觀念已深人人心,并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素質教育實踐已從宏觀走向微觀,深人到課堂教學領域等諸方面。教學改革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有許多課題需要研究。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對勞動者的素質有了新的要求。西方經濟學作為高校一門重要的課程,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既要突出其基礎理論的地位,又要避免其內容越來越寵雜的傾向。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了解基本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這應是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與目標。這就對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務實,探索。既不能脫離實踐,也不能離開理論的指導。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面向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
【內容提要】 政治 經濟 學 涉及的對象是物質生產。在馬克思已經嚴格區分了物質生產一般和物質生產所采取的特殊 社會 形式的今天,重新混淆二者,把生產關系淹沒在生產力合理組織中,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今天應主要放在生產一般和社會 市場 經濟一般上,那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倒退了。要講“選擇”,必須包括兩個方面的選擇,即資源在不同人們之間的分配和資源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配置,二者缺一不可。
【關 鍵 詞】物質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選擇
【 正 文 】
在我國建設有
,認為 政治 經濟 學 的研究對象今天應主要放在生產一般和 社會 市場 經濟一般上,那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倒退了。
馬克思把社會生產關系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開辟了揭示人類 歷史 發展規律的新天地,使人們有可能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有在與生產力的緊密聯系中對社會生產關系的深刻研究,才能揭示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和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當然有助于人類自覺地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如果更多的人掌握了這一科學思想,必將大大加快社會的進步,使全人類受益。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人類歷史因他的存在而縮短了。這一評價得到歷史的印證,也得到了全世界無偏見的學術界的認可。在本世紀末的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于9月舉行了一次網上選舉“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動,馬克思列在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之前,高居榜首,被選為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
三、資產階級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由英國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杰出代表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奠定基礎的。他們把政治經濟學看作是研究如何增進國民財富和發展 資本主義 生產力的。凡是影響和破壞國民財富增長和生產發展的,他們都反對,凡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力增長的,他們都勇敢地加以維護。他們確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最能推動財富增長的。 由于他們生活的時期還屬于階級斗爭尚不發展的時期,這時還允許這些資產階級的代表無顧忌地科學地涉及資本主義社會各方面經濟關系并進行客觀研究。他們創立了勞動價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出各個階級之間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馬克思指出:“它的最后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于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頁。)
隨后一個時期,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奪得統治地位,階級斗爭也采取日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具有威脅的性質。這時要求資產階級客觀地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運動和發展已不可能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就敲響了。問題已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一直發展到只偏重于在不危及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如何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效率的提高以獲得最大的利潤。
這樣,政治經濟學從斯密、李嘉圖以來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著,一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科學方面,即勞動價值理論和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的內部結構的深入研究,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指出了它的發展趨勢和歷史局限性。二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開始,經過馬歇爾、凱恩斯到當代的薩繆爾森,是研究財富生產一般的自然規律和現代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穆勒1848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是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走向庸俗化和教科書化的時期的標志。因為這個時期資產階級與工人隊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經濟雖尚未爆發重大危機,但社會問題已相當嚴重,批判資本主義弊病的空想 社會主義 思想也相當流行了。穆勒為維護資本主義的利益,企圖把這兩種對立的利益加以調和。
穆勒首次按照生產、分配、交換這樣的順序安排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把斯密和李嘉圖開創的研究社會生產關系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研究物質生產一般,把生產關系撇開了,把生產看作是決定于一般的自然規律,與社會形式無關。他把生產與分配割裂開來,認為生產決定于一般自然規律,與社會經濟關系無關,分配不是由生產決定的,而是由社會 法律 和習慣決定的。從穆勒開始的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一直支配著以后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當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合著的《經濟學》(第12版)中對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是這樣表述的:“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边@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主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教科書的觀點。從他們對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規定來看,與19世紀的約翰·穆勒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從內容上看,基本上屬于生產一般或市場經濟一般,都是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殊性隱蔽起來。
我們看一看西方經濟學所規定的研究對象“如何選擇”問題。這種說法的缺陷的根本方面,仍然在于它只局限于屬于物質生產一般的資源配置的如何選擇上,而回避了資源在人們之間分配的“選擇”,即生產資料的歸屬問題;而這個方面同樣是物質生產得以發生的根本前提,沒有這個方面,物質生產就像一只缺腿的螞蚱,是跳不起來的。沒有生產要素在人們之間一定的分配這個前提,資源在各類生產間的配置是不能實現的,也就不會有物質生產。
例如,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經濟學》中提出的選擇:“為什么曾經被用來種莊稼的土地又用來造工廠?為什么在僅僅幾十年間,用來造馬車的資源又用來生產汽車?為什么自動機床代替了鐵匠?”(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11頁,北京,
在 資本主義 社會 里,一切關系都表現為一種商品關系,一切聯系都借助 市場 聯系起來。
社會生產關系還表現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中,有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消費關系等。社會生產關系還包括生產部門、商業部門、 金融 部門、 農業 部門等等之間的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所有這些方面的總體形成生產關系的總和,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 經濟 結構,即有 法律 的和 政治 的上層 建筑 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社會生產關系既然在生產和社會發展中有著這樣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天的政治 經濟學 仍然應當遵循《資本論》指出的研究方向。這不僅對深入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切事物是必要的,對我國建設有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職西方經濟學偏離其應有定位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必須緊扣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因材施教,要注重發揮考核評價的全面衡量和激勵功能,充分運用好講授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教育;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探討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這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不僅是極好的發展機遇,更是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但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重專業/職業技能的訓練、輕素質的培養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德國,高職教育不僅有???、本科和碩士層面,甚至聯合培養博士;也不單單培養操作技能型人才,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和技術開發能力,能夠進行新工藝、新技術的引進、研發、優化等。發達的高職教育成就了德國的制造強國,一點也不夸張!因此,高職院校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上,既要抓專業技能的培養,又要抓專業理論教育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既要滿足當前就業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持續提升和全面發展。顯而易見,較為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全面素養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經濟學是財經類專業的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學生專業理論基礎的構建,以及專業思維能力、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在專業基礎理論的支持下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在專業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一些高職院校,由于教學定位模糊、課程地位和作用不被重視,西方經濟學在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上的作用也顯得無足輕重。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視角,探討高職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定位不準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對高職人才培養特色的準確理解,致使高職西方經濟學課程定位偏低,其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基本沿用理論和推理的一套做法,授課方式以講授和練習為主。而高職課程設置標準是根據技術領域與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來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顯然,目前的高職西方經濟學課程目標和所培養的能力,在職業崗位上難以體現,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視。與其同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上非常重視基本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盡力把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職業崗位標準匹配起來,主動滿足行業和職業崗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但是,作為專業基礎課,西方經濟學很難簡單地與職業崗位的技能相匹配,因此,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上,經常遭遇“課程可有可無,課時可多可少”的尷尬。此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采用模塊化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但高職西方經濟學很難進入模塊化教學的設計之中,課時被壓縮很難避免,這必然影響到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的質量,進而不同程度地影響財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二)缺乏對高職學生基本情況的準確把握,因材施教沒有落到實處,致使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欠佳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向是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理論性強,加之有大量的數學推導、計算以及配合模型的解釋和應用,課程內容較難理解。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目前我國的高職學生屬于??茖哟?,數理基礎較弱,邏輯推理和分析思考能力遠不及本科學生。盡管他們對于該課程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面對數理分析和模型,常有畏難情緒,得過且過,不求甚解。此外,西方經濟學知識點多、涉及面廣,需要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據筆者的抽樣調查,清楚表明,高職學生習慣選擇記筆記并課后整理、認真觀察和思考記憶、認真做作業等學習方法。而課前預習、使用工具書、自學、尋求新舊知識的聯系、關注專業咨詢等,很少被采用,而這些方法恰恰有利于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梢?,高職學生仍以被動型學習為主。西方經濟學課程對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習悟性、舉一反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被動型學習方式致使他們不善于總結,缺乏獨立思考以及學習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更談不上觸類旁通,因此,在理解經濟原理、分析經濟現象和討論經濟問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大受挫傷,學習效果往往不佳。
二、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法初探
基于以上一些淺顯的分析和思考,筆者在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過程中,開展了一些新的嘗試,在此做一簡要的梳理。
(一)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法實施的基本要求
1.要依據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對西方經濟學課程進行合理定位,確定其課程培養的能力和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創新體系日益完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案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經歷了技能操作型人才,到復合型技能人才,再到目前的知識型技能人才培養等幾個階段,根本目的就是適應行業/企業和職業崗位對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斷變化和提高的需求。知識型技能人才就是目前高職院校所要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作為知識工作者,必須自我管理,自主確立目標,不斷創新,不斷學習,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另一方面,不僅掌握技術,而且了解技術背后的理論,適應崗位和技術更新的需求。知識型技能人才要注重通用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為許多創新都來源于一線生產和作業的靈感,一線技能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創新力量。
西方經濟學教學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看待個人與社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它注重研究個體和社會如何管理稀缺資源,包括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過掌握和運用經濟規律來指導個人生活和企業的經營;通過對宏觀經濟數據分析來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提前做好風險防范等,在此過程中,分析人們如何權衡利弊和對激勵做出反應等??梢?,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對知識型技能人才的能力培養作用不容小視。但是,西方經濟學內容面廣點多,高職學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難度,且部分內容更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要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確定西方經濟學培養目標和能力,以夠用為原則,對內容和知識點合理取舍,將知識點和現實的經濟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同時,通過知識點的任務設計,促使學生運用知識點解釋和討論經濟現象和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決策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工作責任感。
2.考核評價既要準確衡量,更要激勵學生按要求完成課程的培養目標合理的考核評價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考核指標設置得當對于學生完成課程目標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占比;靈活運用課前預習、小組作業、辯論賽、課堂發言、課堂討論、專題報告或論文等形式,促進學生及時消化所學內容,激勵學生更加主動、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完成學習計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考核評價要盡可能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對學生總結評價,包括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建設性意見。二是學生自評,以認識自己的優勢、不足和潛力。三是組長評價,要客觀反映小組成員各自分工、完成任務和配合情況。最后是組內成員互評,包括參與程度、合作溝通能力、貢獻率等。
(二)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1.采用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高職學生數理基礎較為薄弱,社會經驗和閱歷相對缺乏,在學習和理解西方經濟學中大量的數學模型、計算、圖形以及抽象的現象分析時難度不小。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補充數學基礎知識;導入案例教學,包括中西方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個體和總體應用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成功與失敗的實例。案例教學有助于將理論知識點和難懂的模型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既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現實感受,又提高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信心和興趣。一般分為三步實施:
(1)課前準備。提前把相關資料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整個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做好準備。各章節講授的案例在授課前一周印發學生。案例緊扣學習目標,并布置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推薦相關的參考材料,要求學生課前整理成簡單的脈絡,以便課堂討論和分享。課前小組交流討論,不同觀點的碰撞可以加深對經濟現象的理解,增強對知識點的認識,為課程教學提供鋪墊。
(2)課堂講授和案例教學法相結合。系統講授概念、原理和數學模型推理,并結合課前案例導讀,有助于高職學生對復雜抽象的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過程中,針對重點、難點及熱點問題,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步步跟進,深入思考,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案例討論和辯論,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分析和解決案例所涉及的現實問題,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對接起來。
(3)鞏固知識。相關章節講授結束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當前時事經濟熱點問題,選取適當的案例,并給出分析思路和查找資料的路徑,通過有效方式,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幫助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識點,并檢驗學生對其掌握的程度,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小組成員討論、分析,在課堂上演講,并當場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教師給予現場點評;以及學生根據相關知識自擬題目,完成課程小論文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2.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它是以任務為出發點,通過小組合作,并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帶著任務目標主動探究、分享思路、歸納總結,使重點、難點問題的把握更為直觀,更易理解。完成任務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有效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任務驅動教學法特別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決策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工作責任感的培養,對于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專業工作能力和素質十分有效?!蝿镇寗咏虒W法中教學模塊構建和設計。應考慮三個要求:
(一)模塊的選擇要考慮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成性。
(二)西方經濟學知識點必須具備可以轉化為實踐性的任務,適合模塊內容的構建。
(三)模塊內容構建必須考慮高職學生實際水平,包括認知能力和理解范圍。
在教學模塊內容(任務)設計方面,每個模塊內容都有一一對應的實訓任務和課程培養目標。任務的內容和環節設計必須具備實用性、適應性、時代性和趣味性:任務的內容和完成過程的思路與處理方法,貼近現實生活和工作,使學生能在工作崗位上運用這些經濟學知識;任務的操作過程所需要的調研、討論、合作、分析、計算、報告都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容易產生激勵,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內容能反映現實的經濟社會生活的問題和發展趨勢,讓身臨其中的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樂于迎接挑戰的心情;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每個環節中,這些任務環節的要求參照職場的標準,包括工作態度和工作完成的質量,讓學生盡快適應職場的工作模式和素質要求,增強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任務內容趣味化,結合一些有趣的案例和事件,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模塊和對應任務實施的過程與目標的控制。首先,學生必須明確任務及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任務要有明確的操作指導書,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明確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完成任務的要求、工作流程和方法;任務所要達到的目標,考核重點與評分點。其次,教師對于任務的每個重要環節要把關。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調整模塊任務的內容和難度。同時要對任務中每個環節的進度和質量進行把關,主要做法是:每個小組推選一個組長負責督促完成任務,保證每個學生在自主學習外通過小組合作的束縛和壓力參與到實訓任務中去。教師對組長工作進行進度和質量把控,在每個重要環節上都要求組長在規定的時間內上交任務完成成果,匯報小組的工作進度和每個成員具體工作情況。對于偏離任務目標的小組,教師將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適當引導,使之回歸正確方向繼續完成任務。最后,盡可能讓每位成員有機會代表小組發言、回答同學的問題等,通過此舉,教師可以把握每位同學在任務完成中的基本情況,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建議。
總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除了技能的錘煉以外,夯實專業理論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高職學生的不斷提升和持續發展終究是一句空談,如此下去,也必將影響到高職教育自身的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準確理解高職教育“理論知識夠用為度”的真正意涵。
作者:盧秋欣 單位: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摘要】經濟學研究范式作為研究經濟學領域的一種獨特概念范疇和分析方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種不同的范式。對于具體經濟現象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采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差異性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以“解釋現代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規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完整而系統地顯現。第一,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個自然史的過程”,他認為,“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么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機制,揭示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的歷史規律。第二,抽象分析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苯洕鷮W不同于自然科學,不可以用化學或物理實驗去研究,不能靠單純地感性直觀,只能借助思維的抽象力去分析。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不是一種先驗的或純粹思辨的,而是歷史的,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性、歷史性和暫時性,深入分析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一般規律。第三,研究與敘述相統一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到:“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边@種研究與敘述相統一的方法和抽象與具體相統一的方法又是統一的,研究的方法就是從感性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敘述就是從思維抽象到思維的具體,這兩種方法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在本質上是統一的。第四,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邏輯的方法是從最簡單和最抽象的概念范疇出發,在思維中具體化,即就是從抽象到具體;歷史的方法是從事物的實際發展順序去研究,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邏輯與歷史是相統一的。
二、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研究個人、廠商、政府或其他組織如何進行現實生產的選擇,使得資源高效利用,以較少的投入獲取最大化的回報。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是科學主義,在實際的經濟學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的分析方法。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法是西方經濟學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規范經濟學是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么”,在具體的經濟活動行為過程中會依據價值判斷來做出理性的經濟行為選擇。實證經濟學是采用像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把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具有一定數量關系的函數關系,構建一定的經濟模型,通過這種模型進行一定分析來證明經濟活動選擇的可行性。第二,均衡分析法。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去分析某一時間點、某一特定市場中的某一商品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決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分析所有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同時達到均衡時的所有商品的價格決定??紤]到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在現實經濟活動分析中常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第三,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靜態分析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完全抽調時間及其相關的變動因素,靜態地進行經濟現象的分析;動態分析法與靜態分析法相反,是對經濟活動變動的過程進行分析,比如分析某一時間內有關經濟總量的變動以及相關經濟總量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第四,經濟模型分析和邊際分析法。經濟模型分析法就是運用經濟現象中的數量關系來建立一定的經濟模型,然后去分析經濟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邊際分析法就是運用微積分方法去分析經濟活動中的某一經濟增量的變化,用以說明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變化過程,其結果可以用因變量的變化率與自變量的變化量的比率來表示,可以分析出不同經濟變量之間的依賴程度。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差異比較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學研究范式,它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是兩種不同階級的經濟學說,本質上是為不同的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無產階級在經濟領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無產階級服務;西方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學說,為資產階級服務,使得資本家利潤最大化。第一,本質研究與現象描述的差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一個重大的不同點,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善于通過對經濟現象的分析,深入到經濟現象背后去探索事物的內在本質,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象背后本質的分析,最終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和必然滅亡性,并且通過對資本家的具體的生產過程的分析,最終發現資本家所獲得利潤本質上是對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的榨?。蝗欢?,西方經濟專注于對經濟現象的分析和描述,而不探究其生產過程的內在本質,不考慮為誰生產,只考慮怎么生產和利潤最大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維度去考察資本主義經濟活動,去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一種本質意義上的研究;而西方經濟學企圖通過對資源配置、需求滿足或效用性的分析來掩蓋資本主義的本質,這就是兩種研究范式最大的不同。第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注重對經濟現象的性質分析,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抽象,抽象出一般的概念范疇,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說明整個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和活動性質。例如,馬克思發現了抽象勞動,用以說明勞動的二重性質,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當然,西方經濟學也進行了一些定性分析,比如投資、消費、供給、需求等概念,用以說明經濟活動主體在具體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選擇或經濟現象中數量關聯。西方經濟學注重實證分析和定量分析,運用經濟模型、邊際分析和量化分析等方法去研究經濟活動過程中不同數量之間的關系,為如何做出經濟選擇提供參考。當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采用了一定的定量分析,例如在對剩余價值、平均利潤和社會再生產等環節的分析就廣泛地運用了定量分析。但是,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而西方經濟學主要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法。
作者:張啟森 單位: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經濟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高校經管類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共性的方面可以參考。一是需要深入理解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論;二是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際問題更好地結合起來;三是要引導學生從模型的角度來理解理論知識。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經濟理論;教學方法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是經管類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如何把這門課教好學好,讓學生真正掌握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以后進一步的學習至關重要。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大量圖形、表格、數據、數學公式以及經濟學專業術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難懂并難以掌握。通過幾年的教學工作,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總結,并結合與其他相關老師的交流,提出在講授該門課程中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論
西方經濟學是經管類學生在大學期間較早接觸的經濟類課程之一,其中的很多理論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對于這些理論,不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要理解,這是關鍵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認為它與其它一些純粹文科課程一樣,通常背背其中的內容就可以。但是這樣下來,往往很快就忘記了。在每個學期的講課過程中,總會有同學反映,很多概念自己能聽得懂和看得懂,但是題目做不出來。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把這些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理解的東西。比如,在微觀經濟學第一章的需求部分,有兩個概念需求的變動和需求量的變動。需求的變動指的是由商品本身價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變化,帶來的對該商品需求數量的變化;而需求量的變動指的是由于價格變化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數量的變化。盡管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引起變化的原因卻有本質差異。在做一些題目,很多學生無法正確區分它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概念的解釋,力爭讓每個同學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時,在課堂上及時講解相關的一些題目,通過這種方式讓同學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內容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
二、適當地采用案例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學生帶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從而進行案例的分析。通過學生的思考,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能有效地體現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來分析具體問題的。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經濟學功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選擇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
如果在剛開始的階段就選擇比較復雜的案例講解,教師需要解釋很多相關概念和理論,而學生聽起來也會比較吃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煩躁的感覺,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
2.要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系
在經濟學教學中,理論的學習在課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學過程過多強調以案例為主,會造成學生對某些具體問題的理解比較到位,但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性。案例教學作為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可以起到傳統教學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與實際相結合
西方經濟學理論是與西方的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等背景緊密相關的。在此方面,我國的情況與它們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國家的現有案例,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洋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以我國經濟發展為背景的本土經濟學的成熟案例,更多地關注我們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這樣,才能較好地將經濟學原理與我國的經濟實踐相結合。
三、經濟模型的使用
經濟學的一個主要特點是通過模型進行理論分析。其中,圖形就是一種常見的使用方式。與數學方程以及文字對相關理論的描述一樣,圖形也是表達模型思想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同學對于教材中大量出現的圖形感到恐懼,不愿意進一步隨著教師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觀經濟學中,在分析產品般均衡并推導IS曲線時,如果從數學表達式來推導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當把這個過程用圖形來表達時,很多同學覺得不好理解。對于這些圖形,只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數學知識,比如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導數的概念,應該是不難理解的。當然,還需要同學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因為這門課實際上研究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運行情況的,尤其在圖形中大多數是使用英文符合來表示。具備這兩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后,接下來的就是如何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來讀懂圖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圖形是在二維坐標上表示的,需要知道坐標的兩個軸分別代表什么,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如果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顛倒了,則結果是不一樣的??偟膩碚f,只有從圖形的演變過程中深入理解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才可能對基本的經濟理論有深刻的掌握。最后,在掌握了相關經濟理論后,需要把現實的經濟現象及經濟問題聯系起來。也就是說,需要把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用理論來解釋我們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這才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的最終目的。
作者:李懷建 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