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1:01: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課堂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鄧小平同志對學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級教育領導部門也都強調必須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所以學校教育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則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隨著商品的流通,人們原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受到了沖擊,產生了變化。這種沖擊與變化也直接影響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搞好學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即讓小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特區、熱愛祖國的思想,并愿意為特區和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切。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
為培養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國在《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上體現了德育的內容,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了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其它學科包括數學、英語、自然、音樂、體育、美術等教學大綱中也都明確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任務。
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還必須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其實,各學科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思想品德、語文、英語課的思想教育內容充實,其它學科的潛在思想教育內容也不少。如數學課必須適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自然課可利用自然現象和實驗引導學生愛護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并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美術、音樂可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只要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于教學過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當然,品德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習慣。我們完全可以結合班級實際和學校的中心工作來進行。例如,學校抓校風建設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和違紀現象,引導學生去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區分好壞,明辨是非,從而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如果學生無法分辨或意見不統一,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切忌過早下結論和簡單地灌輸。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游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闭n堂教學中的提問,是師生之間進行教學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教學情況的一種反饋方法。學生提問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吸取知識、感受、體味音樂的一種反應。教師提問是啟發學生、誘導學生的過程。
當今中學生具有“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轉化”的年齡特點,他們喜歡懷疑、爭論,不會輕信和滿足于教師、家長和書本上的意見、結論,他們想獨立地、批判地對待一切。因此,巧設疑問,既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信息的過程,也是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個好方法。
然而,從筆者最近對29所初級中學音樂教學所做的調研,以及全市中小學音樂優質課、創新課評比活動中,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敢提問、教師不善提問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樂課堂中進行藝術性的提問,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理應成為每一音樂教學工作者所關注的課題。
本文試圖對教師精心設計提問情境進行粗淺的探討,以達到拋磚引玉之主旨。
一、創設情境,進行提問
(一)設計形象性情境進行提問
如何使抽象的教學變成形象化的、易被學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學,是每一教師所關注的話題。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設計形象的提問情境,也應該是一個提問藝術探討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
教師的提問不僅僅在于考學生,而是在提問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對話中找到師生心靈共振點。譬如,欣賞《搖籃曲》(浙教版中學教材第三冊)教學中,有一位教師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先介紹《搖籃曲》(又稱《催眠曲》),原是母親在搖籃旁催嬰兒入睡時的歌謠,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音樂體裁。它結構簡單,節奏搖蕩,旋津優美、情意甜蜜,常為女聲唱或合唱形式。在這之后,分別播放戈待爾和舒伯特的《搖籃曲》音樂,從外部音響感知人手,這時教師配以適宜的體態語言(輕柔、搖擺作搖籃動作或懷抱小孩入睡動作,臉上露出母親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音樂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體會到《搖籃曲》溫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著的深深母愛,在《搖籃曲》旋律的陪襯下,教師提問:《搖籃曲》的特點怎樣?在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學生經過討論逐步完成這一內容的教學。
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將學生的思維和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
因為形象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善于運用具體生動的音樂形象來充分發揮學生大腦的整體功能,誘發形象思維。教師利用講故事、現代媒體和舞蹈等方式能創造一種寬松、討論式的課堂提問氛圍,調[,!]動學生腦海中貯存的感知表象。學生通過形象思維的加工處理,正確理解音樂、感知音樂內容。這是值得教師嘗試的一種提問方式。
(二)設計問題性情境進行提問
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母。問題是架起新舊知識聯系的橋梁,也是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深化的階梯,有利于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師的提問為了引導學生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精心設計問題并進一步激疑、導疑、釋疑,誘導學生分析、思考、探求問題的解答,這便構成了問題情竟。要讓學生無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這一關鍵在于設置的問題必須鮮明生動、重點突出、富有啟發性:像這類問題性情境的設計方法比較多,如:誘發學生興趣后設問,激發學生懸念后提問,從已有問題中提出問題,等等,其共性是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通過感知、思索后,尋求問題的答案。以“誘發興趣后設問”為例,對其分析如下:
誘發興趣后設問。其理論根據為:學生的思維有可導性,教學應從誘發興趣和激發求知欲開始。在音樂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創設一種與音樂情境相和諧的環境、氣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音樂,吧自己的理解、感覺用多種形式表達出來,從新舊交替事物的聯系中找到“激發點”,提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譬如,在學習《下雨真好》這首作品時.教師請學生閉眼聽這段描繪雨聲的音樂,淅淅瀝瀝的雨聲一下于把學生融人大自然,腦海中漸漸會浮現出熟悉的雨中情境……。這時教師問道:“你愿意告訴我你在雨書的心情,并讓我們知道你雨中26故事嗎?”學生會充滿興趣地講述雨中曾發生過的一件件趣事。接著,教師運用電腦多媒體展示一組極富詩意和生動氣息的畫面----雨中即景。教師提問:“你能給這段描繪雨聲的音樂起個名字嗎?”學生對樂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結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梢哉f,成功的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促使學生不斷實踐的崔化劑。
(三)設計競爭情境進行提問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加強,開始在乎周圍人的評價,回答問題也存在顧慮。這是學生自尊心加強的表現。心理學研究表明,當頭腦處于競爭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爭時高得多。因此,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討論、搶答、辯論等,從而使競爭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李煥之)作品欣賞教學時,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學后,為了鞏因時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師提出:復聽全曲后,以小組討論、搶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個部分力度、速度、場景是如何變化的?逐段重播音樂,逐段小組搶答。這樣,學生的情緒會異常高漲激烈,紛紛爭著回答。集體榮譽感會使他們戰勝自我,勇于挑戰,熱烈的課堂氣氛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設計競爭情境時,應采用各種方法,如集體討論法、自由辯論法等。因為相同中的音樂作品,在不同的環境中,對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心境的教學對象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只有通過多種方法的組合運用,才能使學生在充分的討論和自由的辯論中逐漸完善自己.最后經過
老師和同學們的歸納總結,對某一音樂作品或音樂基礎知識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深刻的認識。
通過以上幾種提問情境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到:提問情境的設計是在學生、教師、教學環境的基礎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說只有根據具體的學生情況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和相應的教學環境,才能設計出與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提問情境,才能使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才能提高音樂教學的教學效益。
二、及時評價,激勵參與
教師提問需要一定的藝術,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更需要藝術。只有兩者和諧的結合,才能使提問更具藝術。因為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特別是激勵性的評價,更有利學生樹立信心、明確目標和方向。
為此,在提問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對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學盡量表揚和鼓勵,努力捕捉他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在學習上不斷得以提高。對于素質較好的同學,由于他們成功率較高,自信心強,教師在給他們提供表現機會的同時,評價更要從嚴,使他們能有往更高的標準和目標,發奮努力;對于素質較差的同學,也要多給他們感情投入,記他們知道老師在關注他,逐漸增強他們的信心,可先把目標定低些讓他們優先回答比較簡單的、復習性的提問,使他們也能獲得成功的快感。這樣照顧到所有的同學,使學生在不同的起跑線上不斷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綜上所述,提問藝術與評價藝術的完美結合,是音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提高音牙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構建課改新理念,踐行模式新做法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在深思,如何能結合本校學生入學成績普遍較低、學生厭學現象比較嚴重的實際,變革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以教師為本”的教學管理,探索一種“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策略。我校教學領導多次深入教師中間進行問卷調查、座談調研,與骨干教師一起分析、縝密思考,達成共識,提出了“一三五”教學策略。即一個主題: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三個環節:預習指導、精講點撥、課堂達標;五個步驟:創設情境,揭示課題—出示目標,交流預習—引導探究,小組展示—精講點撥,質疑釋疑—小結提升,達標檢測。并自行編制了與之配套的教學案,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課堂評價標準。成立了課改工作室,完善了電子教案備課制度。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設置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解決,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增強了學生交流、溝通、合作、整合表達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競爭意識與獨立鉆研的精神。學校將課題立項研究、主題教研、聯片教研、校本教研有機整合到一起,并通過課的形式展示和評價,發現好的做法,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教師研究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學習小組的建設,建設培訓好學習小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課堂的靈魂。我校將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四人一個小組。加強小組文化建設,本小組成員共同制定組名、口號、組訓、組規、分工、目標等,以增強小組內的凝聚力,打造向心力,這個過程不需要教師參與。學校定期組織組長培訓,建立健全小組的各種評價與評比機制,這一點尤為重要?!八娜撕献鳌毙〗M學習的新模式徹底顛覆了我校原有的舊格局。教師的教學方式由強制灌輸變為彈性浸潤,教學態度由消極應付變為積極參與,教學角色由高高在上變為平等交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方法由死記硬背到巧思妙解,學習方式由單騎闖關到合作探究,學習效果由一枝獨秀到百花爭春。
二、形成文化新特色,彰顯課改新成果
一所學校的環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每位師生的信念,具有潛在的巨大教育功效。一個好的環境能對學生起到獨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學形式難以替代的,學生可以從好的環境中順利習得知識和受到感染。為了使課改實施更加順利,學校營造了濃厚的課改氛圍。特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教學樓外“成功路”兩側設有標語牌;各教學班安裝了多媒體系統;建設校園文化櫥窗,用優秀學生和教師的事跡感染身邊的人,體現以生為本、以師為榮的理念,讓榜樣引領我們前進。2013年9月我校成功承辦了大安市校園文化建設現場會,并榮獲了白城市校園文化建設示范校。
回顧課改前,我校學生流失嚴重,不完成作業、上課睡覺現象普遍,兩極分化特別突出。2011級學生在入學時,小學排名前百名的學生僅有15人來我校就讀,并且沒有高分生。教師也因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經過了三年的努力,改革成效不斷顯現,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師生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前不受重視的學生表現出讓人驚訝的能力,以前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被學生講解得清清楚楚,以前上課就睡覺的學生也開始拿起書本和老師、同學互動,更大地拉動了中等生和學困生的進步,明顯減少了兩極分化現象。課堂教學改革,制造了一個又一個驚喜,這是課改帶給學生的實惠。我校從2011年中考至今重點率逐年刷新紀錄,2014年有39人升入重點高中,重點率達30.5%.學生在演講、書畫、手抄報、藍球、排球、課間操、文明之星、學習之星、特長之星等多項評比中有300多人次獲得國家、省、地、市、校級獎勵。學生在體驗成功中感受著學習的快樂。教師在課改中創造著自己人生價值,感受著課改帶給他們的喜悅與幸福。課改激活了教師、激活了課堂,促進了學校發展。近年來教師在課堂教學大獎賽中3人獲得省級優質課,15人獲地級優質課,22人獲市級優質課。教師參加教學論文、課件制作、課題研究等競賽獲獎達56人次。2013年9月學校成功承辦了大安市初中教學觀摩現場會,得到了局領導、同行們的高度贊譽?,F場會之后有多所兄[!]弟學校200多名教師來校聽課學習。白城市教育局領導、教育學院專家多次來校指導教學,為我校課改注入了新的動力,我校的課改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大安市課程改革的進程。2014年9月榮獲吉林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在課改的路上,我們師生在充滿期待中快樂發展,學校在積極探索中蓬勃向前。我們愿意攜手更多的同行者一路求索,共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空間,我們愿意成為行走者、欣賞者、體驗者、感悟者、思考者、分享者,堅定不移地走在課堂教學改革的路上。
[內容摘要]:順應新課改的歷史潮流,堅持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努力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突破。本文從突破課本和課堂的束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破單純傳授歷史知識,關注現實;突破“滿堂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破作業的單一性,布置自主、開放性的作業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理念、突破、拓展、主體能力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但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一般實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對上歷史課不是那么感興趣。因此,學習歷史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不強,創新能力受到壓制。現在,隨著新教改和新課程的實施,《歷史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在歷史教學中要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課標理念的提出和新課材的推行,對廣大歷史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為適應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培養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歷史課教學就應突破傳統知識教育的束縛,注重學生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新構筑全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為,新形勢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實現以下新突破:
一、突破教材內容的制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由于現在實行新教改和新課程,不同地區的學??梢赃x擇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因此,像過去那樣僅滿足于課本知識的傳授和學習顯然是不夠的。新教材的編排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的,不再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教材對一些歷史知識進行壓縮,沒有對有關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發生的前因后果或來龍去脈作出概括性說明,沒有對歷史概念、歷史結論作出明確的解釋,加深了學生學、老師教的難度。
因此,教師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搜集材料補充內容。假如要做到面面俱到,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要完成課本內容的教學是根本不可能的,更談不上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如《歷史必修1》中的第16課《辛亥革命》的內容較多,包括“清末民主革命風潮”、“武昌起義”、“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主要講述了辛亥革命發動的背景、準備、過程、結果、意義。而舊教材的《辛亥革命》共用一章的內容,分四節四個課時的時間去講授,新課程卻把它濃縮為一節課的內容,只用一個課時授課。假如不對教材內容結構進行調整,大膽取舍,一節課的時間是根本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
因此,在講授第16課《辛亥革命》時,我堅持以新課標為指導,對教材內容結構作出調整,進行大膽地取舍。這一課新課標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在初中對辛亥革命有一定了解的實際,在學習“清末民主革命風潮”一目時,我提出問題由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采取略講。學習“武昌起義”一目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武昌起義”片段,也是略講。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這一目。重點讓學生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說明理由?!?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我還補充展示2005年的廣東高考試題,讓學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變化。(2005年廣東高考試題)[材料]:1912年《申報》載:“雖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國民之常識,而于風俗習慣尤未改革?!薄坝诠埠蛧M織,若選舉,若會議,及其他人民對于國家種種應盡應享之權利義務咸不諳熟?!薄熬痛蠖鄶祰裰睦碛^之,則共和政體之發生,乃依據于事實,而非根本于原理。”----據張靜如等《中國現代社會史》
根據材料,概述1912年中國普通民眾對民主共和的認識。
學生通過思考,基本能回答:民眾對民主共和的認識不夠深入。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大膽取舍,突出重點、難點,補充與課本有關的課外材料,有助于學生對重點問題的理解;又可以啟迪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
二、突破小課堂的束縛,拓展大課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边^去,廣大歷史課教師以傳授課本知識為己任,把歷史課學習應有的廣闊空間局限在課堂之內,這顯然是不夠的。
現在,根據新課標理念的要求,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能光靠小課堂,要敢于突破小課堂的束縛,樹立“歷史”大課堂的觀念,要把小課堂和大課堂結合起來,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不僅要指導學生學好教材,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歷史課外書籍,努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才能走向歷史教學的新天地。
要充分利用課外有關的歷史書籍、報紙、互聯網等獲取歷史知識。如古今中外曾涌現出無數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孫中山、、、鄧小平、華盛頓、馬克思、列寧等等,在歷史教材只是蜻蜓點水般提到,想要更全面地了解這些偉人的事跡,可以閱讀相關的人物傳記。學生還可以通過訂閱《高中歷史報》、《中學歷史教學》月刊等報刊來了解相關的歷史信息?,F在的互聯網為我們提供查閱資料的平臺,在講授第16課《辛亥革命》時,我提供孫中山紀念館網址,讓學生上網去閱讀有關孫中山革命事跡的材料,這樣,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經過、結果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多思考為什么?以此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與歷史課堂相關的課外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歷史知識視野的拓展,也有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突破單純傳授歷史知識,關注現實
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對于每天都在發生的社會新聞以及大家極為關注的熱點、焦點,比如,反腐倡廉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經濟全球化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科技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當代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與我們每個人都休戚相關。我們的歷史教學不能對之視若罔聞。教師應從當今社會和學生的生活中,捕捉與歷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現象、情境或者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笆箤W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這是當今社會賦予歷史教育的職責之一。從而實現歷史的借鑒功能和育人功能。
作為社會成員一部分的中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當然地希望了解這些,而且渴望傾吐和交流。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現實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將它們引進課堂。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把他們對現實問題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精神生活積極、充實,甚至非常熱烈”。如講到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楊秀清等定都天京后,大興土木,興建華麗宮殿,開始講究禮儀、享受,爭權奪利,遠離群眾,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失敗,由此,聯系當今國家在大力懲治腐敗的問題。
在講到兩晉之際中原地區的人口大規模南遷的原因是為了逃避戰亂、躲避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黃河流域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由此聯系當今的環境保護問題。在學習《歷史必修2》的第3課《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中的“四大經濟區的形成”的內容時,引導學生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后形成的區域經濟(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等)的發展概況及特點。
因為“腐敗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區域經濟問題”等都是學生感興趣并能意識到的現實問題,所以,在課堂上學生能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相關的現實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和人才素質。
四、突破“滿堂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傳統教學實行“滿堂灌”,注重知識的傳授,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受體,這樣,不但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而且助長了學生的學習依賴性,阻礙了學生的素質的提高。
現在,新課標的理念對歷史教學提出新要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
北師大教授周玉仁曾倡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創設條件,提供豐富而典型的圖片、史料、視頻等材料,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嘗試,去發現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如我在第16課《辛亥革命》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作為舊官僚的袁世凱為什么能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接著,我展示圖片《袁世凱與北洋軍閥部分將領合影》、《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后與各國使節的合影》,史料:1、“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
----張謇(立憲派)給袁世凱的密電2、章太炎(革命黨人)聲稱:“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孫中山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時,也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進行歸納。
結果學生組織的答案比較全面:袁世凱能當上臨時大總統的原因是:1、手握重兵;2、得到列強的支持;3、立憲派的支持;4、革命派的妥協;5、袁世凱的個人因素。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逐步轉變。
五、突破作業的單一性,布置自主、開放性的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要改革以往機械、繁瑣的作業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業,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開放性的習題。要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多實踐、多運用,讓學生在大量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歷史學科能力。學完第16課《辛亥革命》,我布置這樣開放性的作業題:1、在學習和生活的周邊環境中,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公園、醫院等)有哪些?你到過這些地方嗎?你知道這些地名的來歷和演變嗎?建議同學們對這些地名的來歷和演變進行調查,你有興趣嗎?2、在孫中山“振興中華”呼聲的鼓舞下,中國迎來了革命的新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是偉大的歷史進步。試撰寫一段200字的辛亥革命紀念碑的碑文,贊頌孫中山及革命黨人的不屈不撓和獻身精神。
還可以結合課文學習,組織有趣味的歷史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歷史、用歷史;可以對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或電影、電視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或辯論,如組織學生觀看視頻《世紀偉人孫中山》,讓學生討論:孫中山的哪些崇高革命精神值得學習?這種開放性、自主性作業形式,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無奈感,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給予更多的學生廣闊的發揮空間。
總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順應教改的歷史潮流,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努力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技巧,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升他們的學習技能,突出他們的主體學習作用。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夠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的人才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通過音樂新教材(人教版)的實驗,改變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了“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 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一、“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 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以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其終身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礎。
“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 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教學模式的建構體現了全員參與,師生互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異創新的基本理念。
二、“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程序
(一)審美體驗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開展想象;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二)自主、模仿、探究、拓展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每個學生充分地聆聽體驗音樂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動地去模仿,探究式地學習音樂。
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通過探究式的學習和即興創作,表現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種多樣,有唱、奏、舞、相聲、小品、詩歌、剪紙、繪畫等,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三)創造表現、合作交流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創造是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造音樂的活動。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準答案” 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張梅玲教授說:“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損的創造畢竟是創造,要創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畢竟是在前進在發展,路是人走出來的”。她的話富有哲理,對我們音樂教學也很有啟發。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創造表現,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究,給學生提供條件讓他們去大膽設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獨立見解,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創造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創造表現的形式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歌舞、合奏等表演,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三、“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教學模式的方法與策略
(一)以審美為核心,注重體驗與感受
音樂教師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牢記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審美為核心,遵循聽覺藝術的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將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中,注重體驗與感受,引導學生喜愛音樂,享受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動作將音樂美傳遞給學生,用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要走下講臺,站在學生中間,重新設計學生的座位排列順序,可將學生的座位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排成圓形、半圓形,兩組對坐等形式,從形式上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其次,師生可共同體驗一種情境。例如,教《唐僧騎馬路得略》時,同學們分別扮演正面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教師扮演反面人物老妖怪,師生共同參與表演,一起唱,一起跳,共同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們在無拘無束的課堂中進行表演與創造。
(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采用自主、模仿、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動力,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例如,教學《金色的秋天》時,可結合本地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的特點,首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談出對秋天的認識與感受,這一問題非常接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們興趣盎然,侃侃而談,接著教師,再問,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心清是怎樣的?
學生答,是非常欣喜、激動的。接著問,那人們在豐收的季節用哪些形式來表達內心的喜悅呢?這時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許多種表現形式,教師可隨即引導學生自由組合,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現秋的喜悅。同學們集思廣益,于是就出現了用舞蹈、唱歌、器樂演奏、手工、剪紙、詩朗誦、書法(寫對聯)、繪畫、小品等多種表現形式,同學們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現秋的喜悅。學生在興趣中,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新知,培養了他們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精神和合作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果讓班級的學生組織一臺慶豐收的聯歡會,以上幾種表現形式的組合堪稱一臺精彩的表演。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了學生對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與團隊精神,也突出了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改變了以往那種培養專業人才的教學模式。(四)情境陶冶,激發學生創造表現欲
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種適合的環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使學生更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領悟與感受,激發學生的創造表現欲望。例如,教學《金色的秋天》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到秋季豐收的喜悅,調動學生自己動手,布置一個豐收的小院。將教室看作是一個農家小院,自己動手剪彩條,拉花,寫對聯等方式來布置,經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成很像一個豐收的農家小院,同學們在這個小院里欣賞《慶豐收》,手舞足蹈,無比喜悅,在音樂中體驗豐收及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們動手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表現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教材內容
實驗教科書在編寫體系、結構上有其明確的特點,每單元、每課都設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教師有責任圍繞主題選取音樂材料,延伸教材。例如,教學《祖國頌》時,可選取《我的祖國》《祖國、祖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祖國,慈祥的母親》等作品補充進來。教學《金色的秋天》時,圍繞主題,選擇《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來表現金秋人們的喜悅心情。教學《亞洲之聲》時,除了教材中列舉的幾個國家樂曲、歌曲之外,可讓學生搜集其他國家的音樂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識,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層面,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及參與的積極性。
構建“審美體驗、自主探究、創造表現”的教學模式是一次新的嘗試,經過一年來的實踐,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后的課改實驗中,我們將繼續努力,使它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1、問題的提出
網絡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技術領域中新崛起的前沿技術,網絡教學作為1種新的教學方式正在我國方興未艾地開展起來。在選修課、研究課的實踐中已經認識到網絡教學的資源共享性、多媒性、交互性3大優勢,但它能否適合于45分鐘內的課堂教學?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呢?為此,以地理課“澳大利亞”1課為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嘗試與實踐。
2、實踐的步驟
1.網頁的制作
依托校園網這1局域網絡環境,制作澳大利亞網頁。主頁的主要內容依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分為自然環境、資源與發展、居民與城市、特有動物4個部分。
在自然環境的網頁中又分為位置、景觀、地形、氣候4部分。位置的1頁中與突出澳大利亞輪廓的“世界地圖”,“澳大利亞地圖”,回歸線有動畫效果的“澳大利亞領土組成圖”及相應有關位置的文本材料鏈接。地形的1頁與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大分水嶺的景觀圖片,有動畫效果的“地形圖”及文本材料鏈接。氣候1頁中與各種氣候類型下的景觀圖片,“氣候類型圖”及文本材料以及典型地點的“降雨量分布圖”、“氣溫曲線圖”鏈接。此外,景觀的1頁中還與大堡礁、艾爾斯石、藍山等澳大利亞獨特風光的圖片和材料鏈接。
居民與城市的網頁中與有關人種構成,民族組成,語言宗教等材料和圖片,還有“人口分布圖”,庫克登陸地圖鏈接。城市1頁中與城市風光建筑景觀,城市人口、規模、發展等材料介紹鏈接。
特有動物1頁中與有關澳大利亞特有動物的材料、圖片介紹,還有澳門利亞外來動物對澳大利亞的影響等材料鏈接。
資源與發展的1頁中與“澳大利亞礦產分布圖”、“澳大利亞礦產出口圖”、“澳大利亞鐵路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及有關工業發展的影音文件,文本材料介紹鏈接。
網頁信息來源較為豐富。主要由教師通過網絡下載、圖片掃描、文本嵌入、光盤復制等渠道。網頁之間的鏈接即按學生思維進行發散的跳轉,并利用檢索功能將發散的思維聚焦于1點。總體設計出發點是教材,但內容豐富,深度、廣度橫向、縱向延伸。網頁在校園網上,學生可以在電子閱覽室或網絡教室通過瀏覽器登陸訪問。
2.教學過程的設計
根據澳大利亞1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安排1.5課時。前半個課時,同學們在澳大利亞網頁自由瀏覽,根據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確定興趣小組。接下來1課時,分為5個環節。
(1)情境創設典型的圖片,優美的語言引出學生對景觀、動物、居民、發展的興趣。布置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每個小組帶著專題任務去澳大利亞考察。對于學習目標不清楚的學生,教師要通過適宜的學習情境的設置誘發其形成階段性目標。
(2)小組協作將同1興趣小組的同學安排到附近的微機上,小組內部可以分工也可以共同進行,通過查找本小組專題內容信息,并通過語言交流或98短信息等交流方式共同將本小組專題知識結構完成。
(3)全班同學會話交流第1小組就澳大利亞自然環境專題主要內容及建構的知識結構向全班同學,其他小組在接受的同時,思考、觀察,將迷惑的問題向的第1小組同學提問,或將自己更了解的問題與小組或全班同學交流切磋。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交流的內容及時啟發、引導、點拔、評價。第2、3、4小組依次進行。
(4)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根據全班同學的對話交流,同學間互相補充,互相啟發,豐富自己對本課的理解,完成本節知識結構的建構。教師則以學生的角色將自己建構的知識體系拿出供同學評價、借鑒。
(5)練習鞏固將要落實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做成趣味練習上傳到網頁中,學生通過有趣味的練習加深自己對本課的理解。
3、指導實驗的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的指導理論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本課所采取的教學法是支架式教學。
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學生因為有向全班同學、發表、展示的機會,針對初中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期望值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盡可能多的查閱、練習、交流,主動學習。
學習過程中,學習是目標指引的每個學生都將自己考察的專題內容給其他同學作為真實任務,學習過程中學習目標又都不是教師施加的,而是學生自己確定的。同時,學習目標的形成與真實任務有關,學生在解決真實任務的過程中始終面對結構不良的或結構不完善的問題,因此他的學習目標只產生其學習過程內部,或產生學習者、教師、教學內容的相互作用中。
學生的學習是累積性的學習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總要有1個原有知識的激活階段,然后則通過同化或順應重建知識結構與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系,使認知發展從1個平衡進入另1個平衡狀態。學生的學習中,知識是累積的,不僅有量變,更是對原有知識的深化、突破、超越、質變。
學生的學習是建構的學習者必須對新信息進行精制,并將其與其它信息關聯起來。學習者對世界的認識有自己知識建構的理解,也有同學間共享協作的認知,他的學習是建構的。
支架式教學的定義是為學習者對建構知識的理解提供1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學習者對問題的進1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便于學習者理解并逐步引向深入。(1)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以認知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本課中網頁的制作除了給其信息外,網頁的結構就是給學生搭腳手架。(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概念框架的某個節點)。小組內部的協作,組間的對話都是圍繞問題情境進行的。(3)自主學習:教師提供有關線索,學生自己分析,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漸攀升。(4)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結果的基礎上,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讀寫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直是困擾廣大教師的難題。近年來,筆者緊扣“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主導原則,在以生為本的理念指導下,積極探索優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以下結合教學案例,談談讀寫結合在課堂教學實際應用中的四種方法。
一、對文本留白的續寫或擴寫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當“以用為主”。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對詞句的品悟、美讀逐步感受到了文本的深層內涵,并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詞句,體味情感,還要通過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宣泄自我閱讀的情感。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們總有對完美事物追求的心理,當看到某些事物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時,大腦就會產生積極興奮的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讓學生在留白處放飛思緒,對文本進行擴寫或續寫,這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學習、宣泄了學生的閱讀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語言、形成的價值取向等在實際應用中得以體現與展示。而長期、有效的此類訓練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讀寫能力的平衡發展。
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在備課中發現,課文中“蘆花村的人們聽到河岸上響起槍聲……”這段話對老人們的敘述較簡略。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留白處展開想象,對老人們惋惜悲痛的語言、行動等進行擴寫練習。有了對前文的理解和對雨來的情感體驗的鋪墊,學生大膽想象,在習作中融入自己對雨來的敬佩、贊賞、痛惜之情。再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時,在反復閱讀、理解、品悟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延伸想象:“西蒙的孩子醒來后會發生什么事?桑娜和漁夫以后的生活會怎樣?”這樣的延伸想象式練筆符合學生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心理,促使學生書寫內心的理解、感悟,使學生的閱讀情感得以延續,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二、以文為范的仿寫訓練
現代認知遷移理論認為,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識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遷移的實質就是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的原有觀念,對新課題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在提示新舊課題共同本質基礎上發生的學習的轉移。模仿文本進行的仿寫練筆正是運用遷移的原理,將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仿寫訓練符合小學生愛模仿的心理特點,遵循從效仿到創作的語言學習規律,促進了學生語言的持續發展。教師在鉆研教材時應注意尋找讀寫切入點,讓學生模仿文段的某些特點進行語言運用訓練,教會他們“描”得合情合理,“仿”得恰如其分。學生對范文中的遣詞造句、中心思想產生認同感,自然能夠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有助于為其語言風格的形成、邏輯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了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介紹小艇的寫法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某一事物的特點,運用比喻、列數字等方法介紹一種新型事物——軟性鉛筆。由于課文提供了生動的范例,學生很快就能發現軟性鉛筆長、軟的特點,并在教師的點撥下寫出了一段介紹軟性鉛筆的生動文字。
三、角色轉換的語言重組訓練
語言的重組轉換訓練是一種形式多變的語言創新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這樣的轉換訓練包括句式的轉換重組、文章繁簡的轉換重組、文體的轉換重組等。在閱讀教學研究中,側重于根據文本閱讀經驗所進行的角色轉換的語言重組訓練。新課程改革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學習成為課程實施的核心內容。教師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創設便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得以參與自主、探究的動態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點的體驗更為深入、深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新型玻璃》中,教師與學生一同創設推銷產品的情景,讓學生扮演推銷員,給自己喜歡的一種新型玻璃寫一段新產品解說詞。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抓住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對課文語言進行修改、加工、想象重組后,寫出了具體、生動、有趣的片段。教師再次指導學生轉換角色,以新型玻璃自述的方式描述玻璃的特點與作用。學生在自述過程中創造性地為新型玻璃添加了人的個性特征,不僅使文本內容銘刻于心,更為課堂學習平添了幾分生趣。
四、師生互動的學后感筆記
學后感筆記與一般的讀書筆記不同,它側重于記錄學生學習后的感受?!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習作教學則強調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與他人分享寫作的快樂”。學后感筆記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而設置的課堂延伸性訓練。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還要注重師生互動的學后感筆記的積累,使不同的思想意識得以交流,促使新感悟的產生,從而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英法聯軍的暴行激發了學生的憤慨之情。課堂上,課文的知識點雖已講授完畢,而學生的情緒仍未平復,教師可抓住時機讓學生寫下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生寫下了自己對此事件的評論、感悟或思考,課堂教學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學后感訓練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訓練了學生表達自我觀點的語言能力,同時展示了學生個性閱讀的體驗與思考,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原理告訴我們:“人們認識世界的規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循環往復成螺旋式上升。”學生學習課文也是認識世界的過程。閱讀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閱讀認知延伸到對語言的實踐階段,使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文本內涵的探究與學習,表達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感悟。學生在讀寫結合訓練過程中發展了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能力。
內容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論文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力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探究性地解決問題,同時要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歷史 改革 研究性
在歷史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歷史教學改革的嘗試,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適應了“學習化社會”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了探索。
一、堅持科學性、可行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在歷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選題。選題也必須從實際出發,重點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選定的課題必須具有事實根據或科學理論根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和事物發展規律,而不能憑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則。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實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從主客觀條件(研究主體、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物質條件等)方面考慮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能性。選題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學生的駕馭能力。選題提出的依據要充足,內容要明確,還要考慮學?;蛏鐓^是否能提供課題實施的必要條件。三是創新性原則。指導學生選題時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原有的實際認識水平,在此基礎上力求所選課題新穎獨特,要敢于選擇別人沒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沒有解決或解決不夠好的問題進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學生的思考能力
學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和善于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庇辛藛栴},學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要倡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批判創造,不唯書本,不唯教師,不唯權威,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見解。不管學生提的問題多么幼稚,多么沒有價值,也要對他的勇氣予以肯定,保護其質疑意識,然后再分析問題的價值,以此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啟發、誘導學生閱讀、思考、探究、鉆研,使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教師回避不了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封建社會的“治世”問題。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大多數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夠從前代的覆轍中吸取教訓,調整統治政策,放寬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當時的經濟恢復發展,社會安定,國勢強盛。像“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給予積極的肯定,這是應該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大膽地置疑,轉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統治者調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維護其“家天下”的封建統治,看清楚封建時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礎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長久的。這比教師簡單地傳授和講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讓學生探究性地解決問題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秘訣之一。教師在課堂上盡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記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過程中培養的習慣、能力、思維品質等更是終生受用的東西。例如,歷史地圖是用地圖語言表現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空間狀態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觀而又簡潔生動地反映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發生的區域、位置及發展態勢,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歷史地圖反映了某一歷史現象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狀態,相關的多幅歷史地圖則反映了該歷史現象的發展變化趨勢。對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涉及時間、地點、區域、方向等基本歷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中學生閱讀歷史地圖,往往只注意到地圖語言的直觀形式,即各種地圖符號,但對地圖語言的歷史內涵卻熟視無睹,這就無法真正理解歷史地圖的作用。有鑒于此,可在高三專題史復習時,專門開辟“圖說歷史風云”等類似的專題。在簡單的示例指導后,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教材和地圖冊中圖表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并向學生介紹教師的發現與感悟。學生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表現出足以讓教師驚訝的能力。
四、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指導作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學會針對不同學習內容,運用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庇纱丝梢?學生的學,離不開教師的教;而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歷史知識的教學應當是基礎,是歷史教學整體目標中不可割裂的具體目標。沒有在教師指導下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學生一切的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的能力也都難以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也無從談起。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教材知識的內在聯系。二是合理整合教材內容。三是適當充實輔助材料。要結合社會的熱點問題和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視角去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潛能。譬如,從關貿總協定的締結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可聯系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真正培養學生運用現有的歷史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歷史地理觀念進行課堂教學,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時空觀念,從而提高歷史學科能力,所以值得重視。
1.運用歷史地理觀念,深刻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一張色彩鮮明的歷史掛圖,能夠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形勢,可啟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強化抽象思維,加深學生對歷史地圖所展示的歷史環境的理解。
例如,在講述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的形勢時,首先要設計繪制一張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前后的全國形勢圖,表明此時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于1927年4月28日在南京建立了反動的國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又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北方,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他們控制了全國各大城市,并在那里瘋狂地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通過此圖,學生的頭腦中,就形成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全國一片白色恐怖的情景,進而使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就必須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發動武裝起義,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起義,12月又發動了廣州起義,中國革命于是進入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2.運用歷史地理觀念,增強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和記憶。例如,為講述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侵略的過程,設計繪制一張抗日戰爭前夕的形勢圖,在掛圖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被日寇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侵占的我國東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侵占的上海,1932年在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1933年入侵的熱河等等。同時教師講述日本帝國主義同國民黨反動政府簽訂《塘沽協定》,國民黨政府承認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省合法化,并制造了河北東部的非武裝區,成為日本入侵我國華北的門戶;接著講述1935年日本又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何梅協定》,妄圖使我國華北五拾自治”,最終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通過地圖所示自然導出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如“一二·九”運動,如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等。這樣做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
3.運用歷史地理觀念,提高歷史的概括能力。如在復習中國近代后期這一歷史階段時設計繪制一張中國政區圖,用四種不同的顏色代表這一歷史階段的四個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顏色分別標出四個不同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范圍、重要會議的地點、重要戰場的位置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點,就可以使學生概括了解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斗爭和領導全國人民走向勝利的過程和特點,還可以掌握每個時期的發展線索,并區別不同時期的黨的會議所完成的不同的歷史使命。
運用歷史地理觀念,還可以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自然生態保護意識教育等,可待開掘的領域很多,只要運用得恰當,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桐鄉有個經濟開發區是全省十強經濟開發區之一。我們高一(7)班的同學對它十分感興趣,成立了研究性學習小組,準備利用暑假時間對它進行一些課題研究。研究的內容與今天這堂課關系較為密切。下面我們就用熱烈的掌聲有請該小組組長熊泳同學向大家介紹他們研究的一些情況。
學生導入問題 同學們,我們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對象是浙江省桐鄉經濟開發區。我們準備利用暑假的時間進行研究,重點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桐鄉經濟開發區發展的區位優勢;②桐鄉經濟開發區對桐鄉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③對開發區內一些知名企業的調查以及集聚成因的分析研究;④開發區污染問題及治理措施。前段時間我們小組已經利用周末時間前往開發區進行了一些調查(利用課件展示開發區的照片),主要了解了巨石集團的治污情況。此外我們也初步分析研究了桐鄉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現在向大家展示開發區的區位示意圖(利用課件展示開發區的示意圖)。下面請老師指導我們繼續完成學習活動。
教師轉承講授,布置學習任務 非常感謝熊泳同學的介紹。他給我們開了個頭。除了他剛才介紹的資料外,我也找到了一段介紹開發區宣傳的錄像片段,讓我們根據錄像和剛才的圖片資料一起來分析桐鄉經濟開發區發展的區位優勢。
設計學習情景 先播放錄像片斷展示開發區的示意圖,以前后兩桌共四位同學為學習小組就開發區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進行分析討論。
教師管理與幫助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穿插在各討論小組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些提示和補充,引導他們從工業區位選擇的角度加以考慮(自然區位和經濟區位等)。討論一定時間后邀請學生代表上臺發表觀點,然后教師加以點評并且逐步達成共識。
歸納小結 桐鄉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有:
自然因素方面:地形——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離市區較遠,地價較為便宜;水源——水網密布,水源充足;氣候——盛行風垂直的郊外,對城區影響較小。
社會經濟方面:交通——水路交通便捷(京杭大運河,高速公路,320國道以及滬杭高鐵);政策——政府在投資、環保、稅費、用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勞動力——勞動力豐富且素質高;科技——擁有一定的科研機構。
提供學習資料,設計自主學習 利用課件展示開發區的平面圖,根據平面圖分析區內工業聯系、工業集聚等現象以及專業化產業區的特征。
師(展示開發區平面圖) 問:這里集聚了眾多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如巨石集團、桐昆集團等等,那么這些企業為什么要集聚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請同學們自主思考,自由發言。
學生自主思考(學生代表回答,師生共同糾正不規范的表述,最后達成一致意見) 在生產協作上形成聯系,如“投入—產出”聯系;在空間利用上形成聯系,如共同利用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和便捷的交通網絡等資源;在信息網絡上產生聯系,如共同利用最新的工業信息和互聯網信息等。
師(小結、轉承) 根據上面的學習以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企業往往集聚在一起,形成工業集聚現象。那么請同學想想工業集聚有哪些好處呢?
生答(教師及時評價整合) 工業集聚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可以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可以加強知名度取得規模效應;還可以利用共同的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師 工業聯系導致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區域。同學們,除了經濟開發區,我們桐鄉還有哪些典型的專業化產業區呢?
生答 濮院的羊毛衫、崇福的皮草業等。
師 由此形成了“一鎮一品”、“一鄉一品”或“一縣一品”現象。同一類工業部門由于相對集聚,分享了專業化協作、專業化營銷網絡、社會化服務等好處。同學們課后可以借鑒熊泳小組的經驗對它們作專門的研究調查,然后寫一些研究性小論文。
師(過渡) 同學們,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經濟開發區,請你深層次地分析區內工業地域的工業產品特征。
教師轉承提示 以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為主、生產過程綜合污染較重、產品附加值偏低等。
設計教學資源,進行案例教學 通過分析桐鄉生活論壇上的帖子分析工業與環境的關系。
師(課件展示桐鄉生活論壇上關于桐鄉引進建設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帖子) 論壇上關于桐鄉是否引進建設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帖子非常多。鈷是一 種重金屬,對環境對人體影響非常大,因此桐鄉是否該引進建設此項目在老百姓中的爭議比較大,課件上展示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帖子。請同學分析一下,這三個帖子說明了我們桐鄉的老百姓對華友鈷業有哪三種觀點。
生答(教師補充完善) 第一種觀點是單一從經濟方面考慮,認為建設該項目非常有必要,因為它對桐鄉的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第二種觀點是單一從環境的角度考慮,認為它有污染就堅決不應建設該項目。第三種觀點相對來講不是那么極端,它是從發展的角度去考慮,認為只要做得好,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可以兼得。上述幾種觀點涉及工業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因子已經成為工廠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課件展示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示意圖)
師(提問學生,分析原理) 從示意圖中我們發現,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與污染物排放量成反比,也就是說同一個工廠,污染物排放的越多,單位產量的治理污染費用分攤得越少。那么請同學思考一下,通過這條曲線告訴我們,治理污染是分散治理還是集中治理的費用省?假如這條曲線表示發達國家,那么我們發展中國家所對應的曲線應該畫在哪里?假如說這兩條線代表著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和農村,那么分別屬于哪一條?
(兩位學生上臺板演回答,師生共同評價解說)
師 我們發現這兩條線之間產生了“落差”,發達國家的治污曲線位于發展中國家之上,這表明發達國家的治污成本比發展中國家要高。因此發達國家為了降低污染治理費用,往往將污染型工業選擇在污染控制費用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同樣道理,在城市的污染工業,為了降低污染控制費用,會將工業轉移到農村地區,從產生工業轉移現象。
師 詳細介紹工業轉移的相關知識,并引導學生加以應用,師生一起學習課本71頁內容。
師(轉承) 我們以世界玻纖工業的轉移為例,再具體來分析這個問題。
設計學習任務 通過案例“當前世界玻纖工業的發展趨勢”的學習,掌握工業轉移的原因、特點和對策。展示分析案例,分組進行問題探究:①世界玻纖工業轉移的原因有哪些?②發展中國家應如何面對這一轉移?
生(探究討論、上臺在實物投影儀中展示討論成果,師生共評并且共同歸納小結) 導致當前世界玻纖工業轉移的原因主要有: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一些非核心業務的玻纖工業轉移到國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水平、資源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壓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導致玻纖工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對這一轉移的對策是:①對外:拒絕重度污染企業落戶本國,應有選擇地進行引進。②對內:努力發展科技,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重視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走清潔生產之路;因地制宜發展相應的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教師轉承 根據世界玻纖工業轉移的案例,請同學們思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工業產業鏈中的地位。
生(思考回答) 在全球工業產業鏈中,發達國家處在產業鏈的高端,壟斷著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品和服務;發展中國家處在產業鏈的中末端,擁有大量勞動密集型和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低的產業。
師 因此我們要努力創新,改變這一不平等的地位,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
師生共同完成課本第71頁“活動”部分的任務。
師 本節課的學習已經接近了尾聲,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生 兩位學生小結,羅列了主要知識點。
師評 同學們只注意到知識點的回顧,卻忘了最重要的東西:正確的發展觀。若干年以后當你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你可以忘記今天這堂課的知識點,但是正確的發展觀卻必須時刻銘記在心。
師問 請大家一起大聲說,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發展觀?
生齊答 注意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課后實踐活動請你給市長寫封信,談談你對桐鄉工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二、研討反思
下面結合這節課例,將課堂體系分為十大組成要素,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以審視和反思。
反思一:從教學目標看是清晰明確還是含糊不清
從本堂課看,陸老師根據課標中的相關要求將本節課從工業區位、工業集聚、工業轉移、工業污染等四塊內容開展活動,目標明確。最后又以概念圖式的板書設計搭建了本節課的知識網絡,條理清晰。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著討論、畫圖、點評等環節,使課堂教學在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又很好落實了“過程與方法”。而本堂課最后的師生對話:“請大家一起大聲說,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發展觀?”實際上是最高層次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以這一目標的強化進行收尾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反思二:從課堂導入看是激發內驅還是抑制興趣
本堂課的導入摒棄了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導入方法,而是借學生之口進行導入——通過研究性小組成員介紹本組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進而轉入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這樣的設計既鼓勵研究性小組的全體成員,又吸引其他同學的注意力,為整堂課的高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反思三:從資源選用看是鮮活生動還是枯燥乏味
本堂課中陸老師能夠積極開發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運用了大量的鄉土地理知識,如桐鄉經濟開發區的案例、桐鄉生活論壇的帖子等作為情境內容,使之鮮活生動,并且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完全符合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資源觀,即教師是課程的創造者,不是教材的忠實執行者。如果有點瑕疵的話,那就是鄉土地理地域性的特點,使極少部分農村的學生對案例了解甚少,難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反思四:從教學方式看是探究啟發還是機械灌輸
值得肯定的是,陸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好地體現了探究式的教學思想,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討論、繪圖、發表見解。如在“繪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治污曲線”這一活動中,兩位同學分別板演了自己的作品,并且將自己設計的依據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加以表述,進行交流,盡管其中還存在著一些偏差,卻是通過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構建起來的知識,是探究式教學下有效生成的知識。而這一獲取知識的方式將啟發學生的思維,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反思五:從師生互動看是平等對話還是命令傳授
本節課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的。教師富有親和力,通過提問激勵學生思考,通過組織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制作,討論交流和合作,并對學生的見解展開生生評價和師生評價。如陸老師的提問:“請你把剛才你們組的討論結果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边@就是一種飽含期待的對話。又如學生在板演完治污曲線圖后,大家交流作品、展示講解、相互點評的過程,就是較深入的互動對話。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了自己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內驅,提高了效率。
反思六:從提問設計看是啟迪思維還是簡單應答
本堂課陸老師所設計的提問既有簡單應答型的問題,如“哪類國家維持著對高端產品的壟斷地位?并舉例說明?”這類問題其實是對課本知識的復述,思維價值不高,還好此類問題數量不多。更多的是經過精心設計,能夠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分析判斷、合理表述,培養較高層次思維能力的探究性問題,如陸老師“通過課件展示桐鄉經濟開發區的示意圖和平面圖,并提問開發區發展的區位優勢以及工業集聚的原因”這樣的問題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啟迪學生思維,激發探究興趣,并由此營造較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反思七:從評價反饋看是激勵信心還是抑制生成
本節課的互動評價還是運用得比較貼切,有教師點評,有生生互評,也有學生自評,能夠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樂于表達自己得觀點。如在“分析世界玻纖工業轉 移的原因及發展中國家應如何面對這一轉移?”這一活動中,兩位同學分別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了本組討論的成果,并講解依據,這其實是個“自評”的環節。隨即同們的“互評”很熱烈,同時教師穿插的點評則起到了仲裁的作用??傊?這樣的評價活動是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的,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最終使學生養成勤思考、善參與、樂表現的好習慣。
反思八:從媒體運用看是適當輔助還是過分依賴
本節課的媒體使用是比較恰當的,PPT課件的頁面并不算多,但頁面美觀清晰,主要用來呈現情境材料、展示所提示的問題與活動的要求,也適當地展現結論性的知識要點,這就是輔助而不是依賴。另外,概念圖式的板書設計搭建了本節課的知識網絡,同時由于板書是伴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逐步完成的,因此其又動態地保留了學習的痕跡,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總結和課后的復習。
反思九:從學生狀態看是思維活躍還是沉悶不堪
本節課陸老師以暑期社會實踐為切入點,以鄉土地理案例為突破口,聯系實際,關注生活,因此學生的狀態無疑屬于前者,能自始至終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總是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交流,樂于闡述自己的觀點,也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筆者認為,僅以此點就可以認為這是一節高效的課,是能夠讓師生都得到發展的課。
反思十:從作業訓練看是多樣開放還是單一呆板
本堂課陸老師所布置的作業,既有傳統的一課一練的課后練習,也有諸如“成立研究性小組撰寫研究性論文,給市長寫封信提建議”等一些多樣開放的思維訓練。這樣的作業設計,不但鞏固了新學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及表達問題的能力,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三、結束語
以上的評析是筆者在觀課后的幾點反思,亦可將其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幾個視角。如果每節課后我們都能從這幾點進行“捫心自問”,然后加以改進的話,那么我們的教學水平將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將不斷增強。作為一個地理教育工作者,筆者期待著有效甚至高效的地理課堂能盡早實現,使地理課堂向課程改革的目標大步邁進
摘要:初中學生對地理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其基礎知識薄弱、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因此在課堂上急于提問而影響課堂秩序;而初中地理課堂則肩負著基礎知識學習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任務,因此時間就顯得十分緊迫。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上的問題,接著結合實際提出了提高地理課堂質量與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地理課堂;現狀;質量;方法
1.初中地理課堂的現狀與問題
初中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從初一開始就已經有開課了,它具有實用性強、可操作性高的特點,學生在接觸它之后,將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學生由于求知欲的驅使,能夠認真的聽課,但他們基礎知識薄弱,因此也常常出現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在沒有系統學習地理之前,學生對客觀的地理現象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每當涉及這類知識的時候,他們總想深入了解和窮追不舍,這就會使得課堂陷入混亂,甚至影響教學。
地理作為理科在中學階段卻被納入文科,使得它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方法模棱兩可,用文科的方法來學習理科是非常講究技巧的。要學好地理就必須在積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從而掌握現象的本質和共性,那么地理課堂就肩負著完成這種重要轉變的使命了。課堂上學生的疑問大多數是由于缺乏現象的聯系和本質的認識而對知識點產生困惑,所以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就必須懂得把抽象的地理概念進行形象化和具體化,懂得利用短暫的課堂時間解釋最核心的問題。
地理在初中的眾多學科之中是處在非常普通的地位,即使學生有興趣學習,卻由于各種原因,課后還是缺乏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探究的,因此地理課的堂上45分鐘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要利用這短暫的時間完成知新課的講授、練習、鞏固和復習,就必須處理好課堂的紀律和結合學生實際,同時還要注意課堂教學的技巧。
初中地理課堂有其獨特的現狀與問題,我們必須要結合客觀實際情況,用具體的方法去解決具體的問題,從而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2.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
2.1巧妙的課前小測
地理在中學階段作為文科,很多知識都是依靠積累的,而且其穩定性是非常強的。例如,中國的海路位置是: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那么這個知識點就是恒定不變了,只要學生掌握了就一輩子都受用。但是這些知識會受到大腦“遺忘曲線”的影響,很容易就會忘掉,那么克服這條“曲線”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做練習,相同的知識只要反復接觸就會變成常識,永遠都能記住了。不僅如此,針對學生課后缺少復習地理的這種陋習,課前小測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從學生的客觀實際出發,每次上課前都準備10條填空題作為小測題目,并設計每個空10分,題目必須都是最基本的、重點的和精辟的知識點。具體操作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提前出示題目和答案讓學生瀏覽一遍,從而回憶上節課學習了的內容,當開始上課之后立刻進行小測,并隨堂收起來批改。但是要注意一個問題,僅是進行課前小測還是不夠的,因為有一些平時學習散漫的學生常常不當這一回事,所以必須設立監督制度,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如果學生不做小測就直接通知其家長,從而約束調皮的學生。
初中地理現今來說只是面向會考,其難度要求都是最基本的,面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上進行強化訓練和小測就可以讓學生過關了,因此課前小測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承上啟下的課堂教學方法,可以先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了的重點從而更好的開始新課的學習,又能讓教師及時掌握其學習情況。
2.2利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地理本身作為理科,其很多概念和現象都是要動態的演示和分步的解釋才容易讓學生接受的。例如講述月相的變化:新月上玄月滿月下玄月,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形狀,觀測者所在的位置和觀測的角度又有不同,對于缺乏立體觀念和抽象思維的初中學生來說,僅利用書本的靜態圖和文字說明是難以接受這個知識的,甚至可能連圖都看不明白。這就關系到如何把抽象的、動態的知識進行形象化和具體化了,而多媒體課件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了。
多媒體課件具有強大的演示功能,它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和投影儀平臺,集合圖像、聲音、視頻于一體的教學工具。運用它就可以把運動的、變化的地理現象分成若干個靜止的片段,把事物的本質以若干個表象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夏季風的進退影響我國東部雨帶的移動,雨帶分別在6、7、8這三個月北跳三次,然后在9月份回到華南,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但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分別演示每個月雨帶具體移動到什么位置,再加以說明對該地區造成的影響,化整為零逐步講授。經過實踐,課堂的教學效果有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初中一節課一般是上45分鐘,在這短暫的時間里要完成課前小測、新課講授和鞏固練習就顯得十分緊迫了。講課的內容是不能減少的,語速也不適宜加快,那么只能在板書方面提速,而多媒體課件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了。提前把地理課的板書設計好,然后上課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打開使用,在不影響學生做筆記的基礎上,就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不僅如此,它還要比手工畫圖和教學掛圖更靈活方便,因為教學掛圖中的要素過于繁瑣,很多不需要的地理事物交錯出現,容易引起學生的視覺混亂,而教師運用課件就能靈活地對地圖進行加工處理,更加突出各類專業地圖的重點,使學生能夠高效的讀圖和記圖。例如,講述我國山脈的時候,我特意制作的山脈專業圖就只顯示16條主要山脈、2條大河和中國的版圖,這樣簡潔的圖有助于學生快速、直接地讀圖,排除多余事物的干擾,而且山脈的演示可以按照教師的意志逐條出現,形成強烈的層次感。
因此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板書和專業地圖的演示,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質量,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普遍使用。
2.3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諸多地理現象的感知,只是屬于一般的感性認識,但通過系統的、專業的學習之后,就能夠掌握到這些現象普遍的、本質的聯系,從而達到理性認識的層面,而地理課堂教學就是要完成這種轉變。
其實初中課本的教學內容很多都是學生耳濡目染的,那么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善于利用這些原有的感性認識,從具體情況出發,直接點出關鍵的知識點,使學生的認識升華,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刻、牢固。例如:季風現象及其影響,他們能夠感受到夏天吹東南風而且經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風而且天氣很干燥,對這類已經感受到知識會產生極大的求知欲,這時教師只需簡單的、精確的歸納出:冬季風與夏季風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季風,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風的影響,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風造成的。無需多浪費時間逐步解釋,學生就可以立刻系統地掌握了季風的這個重點內容了。當然這必須要求教師先總體把握學生對地理現象的認識程度,才能準確的突破重點,因此需要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2.4注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學生的主觀學習態度是其學習成績優劣的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作為教師有 責任最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成績,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有利于激發其學習熱情,改善其學習態度。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肯定是參差不齊的,對各個學科的興趣也有很大的差別,但總有一部分同學是對地理有興趣的,他們在課堂上能夠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而且能夠帶動周圍的同學。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部分“有生力量”,提高散漫學生的熱情,使他們不自覺的端正態度,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學之間互相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效果要比教師強硬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要好。只要積極性提高了,那么課堂教學質量也能明顯提高,盡管提高10分鐘,也足以讓那節課上得很成功了。因此,教師應該多發現具有“有生力量”的學生,并利用他們激活課堂。
2.5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實驗
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很重要的目標,而且也是每節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教學設計合理,把小實驗引入課堂教學中就最能引起學生探究興趣了。例如,在講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個知識點時,為學生做一個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小實驗,就會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大陸和海洋溫度變化快慢不同的原因。講課時,在講臺準備一條鐵棒、一杯水和一盞酒精燈,然后讓一位學生親自用酒精燈加熱鐵棒和水,使他親身感受到鐵棒升溫快而水升溫慢,再請另外一位同學,感受兩者的降溫速度,這樣學生很容易發現鐵棒比水的溫度變化快。這時教師只要進行類比,把鐵棒和大陸都視為固體,水和海洋都視為液體,比較兩者的物理性質,就可以使“海路熱力性質差異”這一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地被學生掌握了。
總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或親自觀察實驗現象所得到的認識要比教師單純地描述的效果深刻得多,這樣的實驗情景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
2.6在堂上進行必要的新課練習
既然我們已經發現了學生課后做練習的自覺性不強,那么在課堂上進行練習就顯得非常必要了。而且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都是十分基礎的,只要學生做一定量的練習就能達到鞏固效果了。例如,初中對34個省級行政區的要求都是非常簡單的,僅僅要求記住簡稱和行政中心,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就行了,教師再利用堂上10分鐘讓他們做地圖填充,就可以讓學生基本掌握了。
初中地理作為文科就必須要多積累,那么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僅要做練習,還要把練習的題目和答案都識記下來,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練習”最好的效果。積累就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而年有所長。
3.結語
初中地理課堂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基本的就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捉住最主要的問題,從客觀的實際出發提出解決的方法,在提出方法的時候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站在對其有利的立場進行思考。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閱讀和運用地圖、圖表,以及繪制圖表是地理教學中的基本。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地理圖表的觀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而且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有著重大意義。在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圖表教學法。
一、圖表教學法的提出與手段
圖表教學法,就是一種以圖形、圖象或表格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質特征,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增強學生地理素質,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會使用一般的政區圖,學會在地圖上找地名、定方向、量距離,還要教會學生閱讀使用各種專用地圖;以及出現在教材中大量的各種統計圖表、比較圖表,并能通過這些圖表和地圖來解釋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有關氣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經濟、人口、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除此以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繪制簡單地圖和各種圖表的方法,包括在暗圖上填寫地理事物的分布。描繪地圖、縮放地圖、畫示意圖等。歸納起來就是,教會學生看圖、識圖、運用圖表、繪制圖表等,而圖表教學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
在運用圖表教學法的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手段來實現:(1)板畫教學;(2)圖表教學;(3)影視圖象教學;(4)多媒體圖表教學等。只要能科學地運用這些手段,對提高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極其有利的。
二、圖表教學法實施的四個步驟
1、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教學大綱,把握大綱中重點難點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果關系等。
2、根據教材,設計具有科學性、概括性及學生通俗易懂、感興趣的圖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堂教學中變“啞圖”為會說話的“活圖”,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邊講邊畫,讓學生的注意力隨教師的語言和筆觸而轉移,實現圖示的筆序與講解同步進行。
4、歸納總結,設計鞏固練習題,檢查學習效果,做到信息經教師傳授之后及時反饋,并對反饋信息及時作出評價。
以上四個步驟用相關圖表示如下: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為了讓學生得到較系統的知識,較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結構及內在聯系,運用形象化的圖形、圖象或表格講授地理概念和規律,就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地理學科準確、完整、穩固的表象。
三、圖表教學法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1、運用圖表教學,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地理課離不開圖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圖表,能活躍課堂。圖表的生動形象性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和學習興趣,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地理,主動掌握地理知識。如我在講授“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時,當講到熱帶沙漠帶和溫帶沙漠帶時,出示兩張景觀圖片,一張是單峰駝,另一張是雙峰駝,同時配合圖片提出兩個問題:
(1)駱駝身上有何特征適宜在沙漠中生存?
(2)為什么單峰駝多分布在熱帶沙漠帶,而雙峰駝多分布在溫帶沙漠帶?
就這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相互補充,最后由我作出總結:單峰駝和雙峰駝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而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在這個基礎之上,讓學生明白“環境可以影響到動物的外形特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拓寬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2、圖表直觀教學,通俗易懂,有利于增進學生的記憶力。
中學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內容面廣量大,且較枯燥,而在教學中引入圖表直觀教學,使得這些內容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的聽覺記憶、視覺記憶及動覺記憶等。如高中地理“大氣運動”一節中的“氣旋與反氣旋”,是該節的重點及難點,在講這個內容時,可列表如下:
實踐證明,該節課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及時掌握了這部分內容,變“難學”為“易學”,增進學生的記憶力。
3、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圖表可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感性材料,通過教師,化感性材料為學生的理性認識,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如高中地理“大氣運動”一節中“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內容的講授過程如下:
(1)首先,依課文“地面冷熱不均”列出板圖(a、b為兩空氣柱,a受冷、b遇熱);
(2)學生思考,畫出a、b兩空氣柱空氣運動方向(a向下、b向上);
(3)教師引導,得出a地面氣壓較高,b地面氣壓較低;
(4)學生進一步畫出a、b之間氣體運動方向;
(5)學生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師板書:
“地面冷熱不均----空氣
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氣
壓高、低差異----熱力環流圈”
如此教學,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開發了學生的智能,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4、有利于教材知識的整體化、條理化,同時能更好地凸現知識點。
形象、具體、直觀、生動等,是賦予圖表的特征,運用圖表教學,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主次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充分凸現知識點,幫助突破重點和難點。高中地理“大氣的運動”一節中“季風的形成”可以用如下圖表來講解:
只要用這兩幅圖,講授時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分步講解做到知識條理化、整體化,同時突出了東亞季風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而南亞季風(或西南季風)則由于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形成。
地理新教材的編寫重視地理圖表,教師教學也要重視地理圖表,使圖表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本人認為地理教學中應重視識圖、析圖、再現圖和創繪圖四個環節。①重視識圖:指導學生識圖是用好地理圖表的前提,因為地理圖表具有信息容量大、直觀感受強的特點,指導識圖可使學生獲得豐富知識。②引導析圖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理事物變化,分析變化原因,總結變化規律。③再現地圖: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腦中形成一幅新圖,將直觀感覺變為印象,變“死”圖為“活”圖。④教會繪圖: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類,選取所需的知識,重新繪圖。
好的圖形、圖象,有助于教師的口頭講授;設計新穎、系統的表格,有助于知識之間的聯系,使知識系統化。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圖表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分層次目標教學,分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其基本模式是:檢查預習,確立目標;展示提綱,指導自學;師生交流,小組合作;課堂練習,分層要求;達標檢測,總結提高;分層要求,布置作業。 l、檢查預習,確立目標。 要求教師根據上堂課布置的預習提綱,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預月情況。確立好教學的層次目標,這是實現 "雙分"教學的首要環節。目標一般分為淺層次目標和深層次目標。所謂淺層次目標,即傳授知識,實現認知的智能教育。所謂深層次目標,即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開發教育。層次目標的設計是否恰當,是實現 "雙分"教學的基礎。 2、展示提綱,指導自學。 要求救師為學生提供課堂主動學習的條件,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門的工具,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會學。提綱的設計。要體現出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完整性、準確性、層次性。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依據提綱,在自學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尋求解答問題的方法。 3、師生交流,小組合作。 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組織好學習者"學"的活動。通過師生交流、合作小組成員問學門的互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交流機會。 4、課堂練習,分層要求。 教師對課堂練可的設計要注意體現對各層學生的適應性和挑戰性。設置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的練習題組和題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選擇練習,既保證低層次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體會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層次的學生學有創見,有用武之地。 5、達標檢測,總結提高。 要求教師吃透教材,駕馭課堂,對學生通過達標檢測所反饋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給予綜合歸類,選擇具有普遍性和關鍵性的問題,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力求自行解決,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解疑后的喜悅,從而增強求知的強烈愿望。 二、"分層次目標教學,分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 l、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突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了以學生主動學習、主體活動、積極探索為特征的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 2、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注重讓學生以自學方法參加學習活動。如上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自學,課后的鞏固練習,都提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己獲取知識。而不是讓學生靜聽。靜觀教師的講授和操作。這樣既能使優秀生的潛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又能使學習困難學生增強學習興趣,使其人人學有所得。 3、因材施教的傳統教學原則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教師在備課、上課等各個教學環節中,注重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差異,進行目標分層設置、施教分層要求、檢查分類指導、表揚分層評價,真正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方面,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地學習。 4、培養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 課堂上合作小組成員間學習中的互助,創設了一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樂于、敢于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圍,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探索、鍛煉和交流機會。 三、實施"分層次目標教學,分小組合 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注意幾個問題 l、要徹底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思維定勢。 觀念是思想的先導,思想又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觀念,開放的思想,創新的意識,可以使我們視野開闊,思路寬廣,勇于開拓出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教師基本的課堂教學要求應該是:一是為學生提供課堂主動學同的條件;二是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會學;三是增強課堂活力,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四是學會傾聽學生意見,培養求知的強烈愿望:五是加強書本知識與學生 "生活世界"的溝通。 2、教師的備課難度加大。 "分層次目標教學,分小組合作學巧"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性發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氛圍中幫助指導學生全面主動發展;這就增加了教師講課的"跨度和深度,使備課層面拉寬、難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師要開拓學門的更大空間,精通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吃透大綱,駕馭課堂,以淵博的知識和教學藝術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3、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優等生和學習困難生。 "分層次目標教學,分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對優等生、中等生、學習困難生給予不同層次的目標和不同要求的指導;使長者增長、短者補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優等生的潛力挖掘和學問困難生的弱項補缺,讓中等生在優等生的拉動和學習困難生的推動下不斷進步。最終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 4、要注意發揮合作小組的協作精神。 按"分層次目標教學,分小組合作學可"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班級要組成多個含有不同層次學生的四人合作小組。課堂上要以合作小組的學習為基木形式,相互檢查,相互交流;組內互幫互學,組外相互競爭。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輕松愉快。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積極向上、集體協作的精神。 5、對學生的"層交"要實行動態把握。 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發展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學過程由,對學生知識層面、小組的搭配,要動態地進行把握,視發展情況及時調整,以激勵學生不斷地競爭問上,但又不可調整過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這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
一、從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看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性
課堂是老師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陣地. 可是一節課只有45分鐘,我更深的體會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建立濃厚的探索氣氛. 我的做法是:
1. 要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數學小組,由班級數學科代表帶領同學把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議深、議透,做到當天課程當天消化理解. 2. 對課堂上沒有把握的知識點,小組討論中又沒有弄清楚的問題,由小組長在下堂課上向老師求教. 3. 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提出問題,自由討論,甚至可以向老師發問. 4. 每天給學生提出一個難題,供學生研究. 5. 在課堂上對一些學生在考試和作業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擠出五分鐘讓他們探討. 這五個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課堂上學習數學的氣氛非常之濃厚,專研數學難點、重點的積極性非常之高漲.
由于課堂氣氛的濃厚,老師的角色也發生了四個大的變化:一是把老師只是面對黑板不停地寫,變為面對學生不停地提問;二是把老師自己不停地講,變為和學生互相討論;三是把老師的面容由呆板、冷酷、嚴肅,變為和藹、從容、大度. 四是把老師從一個要求學生畢恭畢敬的形象,變為一個讓學生信賴的朋友.
這四個大的變化,充分看出了課堂氣氛的創建,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應該認識到: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固然是唱主角,但也一定要把課堂上所面對的學生當成傳授知識的主體. 由主體的被動式答題,變為主動式提問,不只是角色的變化,而是課堂上教學方式的重要改革,對教學質量提高的是非常必要的.
二、從激發學生的動腦能力,看提高教學質量的精確性
數學是一門涵蓋廣泛的基礎性學科. 許多學生認為:數學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學生認為:數學是非??菰锏?、教條的、學習數學沒有什么興趣.
那么,怎么樣把數學課講好是擺在我們數學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的認識是:要開發學生的動腦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精確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為數學學科既然是一門科學,就需要嚴謹的態度,需要一絲不茍的精神,需要敢于吃苦專研的耐力. 在數學學習中不能有半點的虛假. 一個數字、一個符號、一個結果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所謂:差之分毫, 謬之千里,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非常重要. 我以為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 循循善誘、幽默詼諧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 例如,初一代數中應用簡易方程解應用題,有的學生常忘了假設未知數,戲稱他們“馬失前蹄(題)”.
2. 巧設提問、啟迪思維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智力. 列方程解應用題,對初一年學生來說是困難的. 可以通過一系列小問題的思考逐一解決,增強學習的信心. 因此,巧設提問,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 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教學中,教師如能引用一些學生熟悉、比較直觀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明. 例如,數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講數軸前,先介紹溫度計,再由溫度計抽象化成數軸. 這樣深入淺出的描述,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4. 趣味教學,增加吸引力
初中數學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課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談一談”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 它對求知欲旺盛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誘惑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閱讀、動腦、觀察、想象的思維能力.
每名學生的智力、身心發展都不同、各人的知識需求也不同,關鍵要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結合上下工夫. 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知識需求,無論是課堂上提問,還是巡堂輔導,都要在提“優”補“差”下工夫,要充分引導學生,使差的學生向好的方向靠攏,好的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鼓勵個性發展,力求使每名學生的素質在課堂上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1. 課堂提問難易結合,“優、差”互補
在課堂教學中,我在課堂提問時,對一些難點、重點首先向比較優秀的學生提出,然后繼續發問,讓他們把做題的步驟過程細細講來.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鞏固優秀學生的知識點,另一方面是通過他們的認真分析,可以為數學較差的學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對比較容易的知識點,多留給差生,鼓勵他們解答,并多問幾個為什么,讓他們的回答,給優秀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這樣優勢互補,難易結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 課堂教學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有自尊心
一些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禪是:”講一百遍了,還不會;這道題這么簡單還做錯,你怎么這么笨?”等等. 其實大可不必這么批評. 學生做錯題,要多鼓勵,少批評. 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他們的積極性,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迎頭趕上. 我在教學中秉承這樣的理念,堅持這樣的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3. 把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我們要認識到,課堂教學實際也不是簡單空洞的,也不是脫離實際生活的. 它是為現實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服務的,是為現實生活打下堅實基礎的. 我們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在現實中去體驗數學的樂趣.
4. 課堂上加強練習,動手動腦很有好處
加強學生的講練結合,有利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 我還注意到青少年的注意力具有間斷性的特點. 針對學生這種特點,教師應當把握好講課時間.
綜上所述,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三個有效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個方法是相互
作用、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 因此得出的結論是:這三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