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09:1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工程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依據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案”從始至終體現“具有創新意識、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思路,體現以學生為本,以畢業生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價值觀,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質和能力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方式逐步體現精細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特征。我校電信專業明確了自己的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等方面基本知識,掌握分析、設計、應用電子設備及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等基本素質,能在電子信息行業及各級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遵循的基本原則
2.1充分的調查論證
(1)召開學生座談會,征集畢業年級學生及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學生對“方案”的修訂意見,了解學生自身需求。堅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2)邀請用人單位參與“方案”的修訂。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修訂論證,充分考慮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業協會制定的人才質量標準。(3)參照執行教育部的專業規范標準,確保專業完整性。
2.2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本著“通識教育為體,專業教育為用”的思想,通識素質類教育貫穿始終,德育工作與通識類課程考核結合,學術講座日常化,引進并開設高質量的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針對全國各地生源基礎教育水平差異,對外語、數學、計算機課程進行分級教學。專業教育逐步向產學研合作的模式靠近,專業課程開設以業界需求為主導,鼓勵與業界建立長期、穩定、互動的合作關系,鼓勵“方案”的部分課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開展,包括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
2.3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方案”反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要求設置6學分區間,給予參加學科競賽、參與教師教、科研課題研究,參加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技、軍事、歷史、藝
術類通識課程修讀,開展創業,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學生的學分獎勵,該模塊是學生畢業必要條件之一。
2.4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工科實踐教學比例占總學分不低于25%。根據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靈活多樣,畢業實習以集中統一安排為主。重點讓學生體驗基層行業工人的工作過程,磨練意志,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倡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以參與教師的教、科研課題的形式完成。重視課程設計。
2.5合理安排第四學年教學工作
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求“,方案”要考慮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業兩種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課程,剩余時間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準備研究生考試,確保教學秩序。
2.6教學計劃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隨時關注行業發展需求,建立專業與行業信息交流機制,將行業發展最新的信息整合為課程資源,通過短課時的課程、講座等形式開設,同時必須堅持“方案”的執行穩定性。
2.7分方向培養
在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上,從第三學年開始分方向培養:嵌入式集成電路、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方向。嵌入式集成電路方向主要課程: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微控制器應用、嵌入式Linux設備驅動開發;信號與信息處理方向主要課程:信息論基礎、數字圖像處理、DSP技術與應用、信息與網絡安全。同時設置多門其他方向的選修課:
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 3小結
本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緊緊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案”從始至終體現“具有創新意識、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思路,體現以學生為本,以畢業生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價值觀,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質和能力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方式逐步體現精細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特征。
一、我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發展現狀
我國的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科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正式成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時,設立了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學科,并于同年在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設立了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本科專業。河南農業大學于1981年設立了農村能源工程本科專業,并于同年正式招收農村能源工程專業本科學生。1982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在農業機械化碩士學位點設立了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方向,正式招收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的碩士研究生;1986年經國家批準正式設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和農村能源工程的碩士學位點,并于同年在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的農業機械化博士學位點設立了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的博士研究方向;1996年經國家批準,分別在中國農業大學和浙江農業大學設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的博士學位點。在1998年的全國學科調整中,將農業工程一級學科下的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和農村能源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合并為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二級學科。至此,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科體系已經在我國形成,學歷層次為學士、碩士、博士3個層次。目前,我國許多本科院校都開設了該專業,例如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江蘇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這些單位涵蓋了東、中、西部和南北方不同氣候條件地區,初步形成了面向我國不同區域特色的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科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等不同層次的分布,為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和合理布局打下了重要基礎。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和能源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對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1)專業建設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從而得以生存與發展?(2)學科及專業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內涵和發展空間?(3)如何在學科結構調整、本科生及研究生層次上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革?面對機遇與挑戰,應該與時俱進、共同努力,繼續深入進行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為現代化農業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高層次專業人才[5]。
二、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實踐
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生就業工作以及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總體要求,河南農業大學全方位推進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堅持通識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保持專業培養特色,合理修訂符合可再生能源專業特色的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科技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可再生能源專業技術人才。(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與模式1.指導思想(1)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應以黨的教育方針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質量為主題,以加快轉變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為主線,把人才培養作為提高質量的首要工作,把內涵發展作為提高質量的核心要求,把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提高質量的根本出路,把實施《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和《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作為提高質量的有力抓手,把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作為提高質量的重要保障,推動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本科教育教學再上新臺階,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2)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堅持育人為本,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適應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發展需要;以教師為主導,因材施教;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和核心課程設計,提高辦學水平,培養合格畢業生。(3)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堅持體現“六個有利于”,即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 要求,有利于知識更新和學科發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有利于拓展綜合素質教育,有利于強化實踐教學體系。2.培養目標和模式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堅持通識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堅持人才培養質量總體水平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建立并完善因材施教和分層次教學模式,公共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按照專業大類設置,設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并設置不同的選修課教育模塊,學生可以自主選課,體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并根據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培養特點安排了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加強課外多環節實踐教學,實行具有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特色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保持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可再生能源方向培養特色。(二)專業教學改革思路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規范專業核心課程,調整選修課程。在必修課的改革方面,嚴格修訂了專業核心課程和特色優勢課程,并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整合,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完善。選修課主要依據創業教育、專業拓展和綜合素質3個教育模塊進行設置,學生根據社會和個人發展需要自由選擇。在學生自主選擇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塊之前,學生導師及班主任等要加強指導,確保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潛能。選擇之后,將進行分流培養。分流培養的時間,要根據專業培養特點,合理安排,以三年級下學期或四年級為宜。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考試、競賽及職業資格考試,爭取“一生多證”,即每個學生畢業時都要拿到多種通用證書和農村能源特有工種職業資格證書,增強社會競爭能力。學生取得的經學校認定的各種證件均可按規定獲取相應的獎勵學分。(三)專業主干學科與核心課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長期的專業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農業建筑環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工程”兩大專業培養方向[6],河南農業大學一直將可再生能源工程作為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特色和方向,在國內同行專家們的大力支持下,積累了一些專業建設經驗,形成了一些專業建設優勢,長期堅持將農業工程、機械工程、熱能工程等作為支撐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專業的三大主干學科,并確定電工技術、電子技術、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太陽能工程、生物質能工程等課程作為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專業的十大專業核心課程,進一步強化了專業教育教學工作。(四)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實踐育人是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最薄弱環節,河南農業大學依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增加了實踐教學學分學時比重,進一步強化了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確保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7][8]。實踐教學環節有教學實習及課程實驗。主要實習有工程制圖實習1周、金工實習4周、太陽能工程生產實習2周、生物質能工程生產實習2周、鍋爐結構實習3周、沼氣應用實習2周、課程設計2周、畢業實習14周,共計30周,畢業實習寫出畢業論文,課程設計寫出課程論文,教學實習寫出實結。開設實驗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工技術、電子技術、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太陽能工程、生物質能工程、能量有效利用、燃燒學、流體力學、風能工程、農業建筑概論、熱工測試技術、環境工程等。(五)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加大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力度,為提高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發揮更大作用。在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方面,采取自編教材和選用教材相結合的原則,自專業創辦以來,本專業教師先后編寫出版了具有鮮明應用特色的教材9部,形成了自編特色教材與選用國內一流教材相結合的教材使用機制。河南農業大學分別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承辦了兩次全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專業國家統編教材編寫工作研討會,聯合東北農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有關院校專家就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專業教材體系建設和可再生能源系列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進行研討,首批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專業的10門全國統編系列教材(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燃燒學、能量有效利用、熱工測量技術、生物質能工程、太陽能工程、風能工程、農村節能工程等)經全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可再生能源系列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審定后全部交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十二五”規劃教材。
三、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
在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首先就是要轉觀念,要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堅持強化專業特色意識,促進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教育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要使本專業教師重新認識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組織開展“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大討論,使大家進一步樹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標準;進一步樹立以適應社會需要為檢驗標準的理念,把社會評價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進一步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長期堅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要求,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盡量讓本專業最優秀的教師為本科一年級學生上課,并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改革作為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教育教學的最基礎性工作,大力推進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既穩定了學生專業思想,又顯著提高了專業教學質量。
制藥工程是奠定在藥學、生物技術、化學和工程學等學科基礎上的新興交叉學科是以培養從事藥物制造技術人才為目標的工程技術學科沛藥工程學科涵蓋了原有的化學制藥、中藥制藥、生物制藥等專業,是應用性強、覆蓋面廣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部于1998年調整了高等教育專業目錄其中在藥學類增設了制藥工程專業,1999年,全國有34所高等院校設置了制藥工程專業并招生。近年來隨著我國制藥行業的迅猛發展沛藥工程專業教育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國已經有二百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制藥工程專業日。天津理工大學于1997至1999年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了三屆化學制藥專業方向本科生在此基礎上,1999年正式申報了制藥工程專業并獲得批準,于2000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規每年招生約70人,已畢業十二屆、近900名本科生。2011年制藥工程本科專業獲批天津市品牌專業是我校13個品牌專業之一。
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四。近年來我校對制藥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確立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我校制藥工程專業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一般情況下每4年修訂一次,經過院系相關專家的認真討論以及組織國內相關高校專家的論證沛訂了2013年版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并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修改和完善。
一、與時俱進科學構建理論課程體系
(一)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優化整合理論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有特色”的原則進行體系構建和課程設置,通過學習,要求本專業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藥物的研制、開發、生產、檢驗、流通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2013年我們對一些課程做了適當調整,刪去《儀器分析》及《儀器分析實驗》內容,合并到《分析化學》及《分析化學實驗》中蔗分析化學》
學時由32學時調整為56學時蔗分析化學實驗》由32學時調整為48學時。在學科基礎課方面增加《制藥工程專業導論》課程,以引導學生了解各個專業的學科屬性和發展狀況在專業選修課方面,為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性取消了《雜環化學》課程的選修。同時在教育理念上改變過往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需求相脫節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座談等多種途徑積極主動地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學校的期望與需求股置了《藥學服務》選修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臨床合理用藥、不良反應、執業藥師及其準入制度等相關知識增設了《新藥注冊與GMp認證》課程實現《藥事管理學》和《新藥注冊與GMp認證》教學內容的合理“分工”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掌握國內新藥注冊以及生產企業GMp認證的程序和要求,了解歐美國家新藥申報的程序及中藥國際化的艱難歷程進一步拓展了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
(二)加強課程建設提供優質教育“產品”課程建設是直接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課程建設則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質量工程”重要內容之一。精品課程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和諧發展問。我校制藥工程專業以《有機化學》市級精品課建設拉動課程體系的建設,已培育《化工原理》、《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藥物化學》、《無機化學》等學科基礎課為校級精品課。通過不斷完善和優化使它們成為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借此推動我校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優質教學資源的網絡化為本專業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產品”.
二、改革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焙養學生創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專業實驗課普遍存在諸如實驗課傳授知識多,能力培養少臉證性、重復性實驗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等現象。要適應現代制藥技術對“創新型、工程型、應用型制藥工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就必須不斷地對實驗內容進行改革創新。
(一)突出綜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課程不僅是制藥工程專業理論知識、方法原理的綜合而且還是實驗手段、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實驗儀器設備的綜合。藥物合成實驗大都是傳統的經典性、驗證性實驗字生感覺枯燥無味。從“阿司匹林的合成”到“阿司匹林片劑的制備及質量評價”,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藥物的制造過程有了整體認識而且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肩利于他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類實驗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加強了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同時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
(二)嘗試設計性實驗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增開了設計性實驗。制藥工程專業學生大多熟知“達克寧”我們開設了“硝酸咪康哇軟膏的制備及質量評價”實驗前我們向學生介紹了硝酸咪康哇的物理性質、藥理特性及臨床作用特點使學生了解了咪哇類局部抗真菌藥的臨床應用現狀。基于藥物化學、藥理學、藥劑學等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結合我院教師最新研究成果“抗真菌藥硝酸舍他康哇及其軟膏”,學生開展了設計性實驗“硝酸舍他康哇軟膏的制備”,評價了軟膏刺激性、錐入度等技術指標通過完整的半固體制劑制備及評價實驗操作,既提高了學生實驗的主動性漢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實驗興趣。
(三)加強科研成果向實驗教學轉化根據醫藥發展最新動態,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教師的最新研究成果進入課堂?;谖以航處熝兄频膰叶愋滤帯翱拱d癰藥加巴噴丁及其膠囊”新藥研究成果役計了“加巴噴丁的精制”實驗項目通過與“阿司匹林的合成”實驗進行對照做到了實驗內容老藥與新藥
的有機結合,同時讓學生了解到了老藥新用、一藥多用的知識使學生對新藥研究與開發有了感性的認識。通過“加巴噴丁片劑的制備及質量評價”的實驗的教學在掌握壓片的操作工藝基礎上評價了片劑的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時限及溶出度等指標,激發了學生對專業實驗的熱情。 三、加強實習環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習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制藥工程專業實習包括仿真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
(一)完善校內仿真實習基地建設我院引入北京東方仿真控制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青霉素發酵工藝仿真軟件并開展了青霉素發酵工藝和青霉素提煉工藝仿真教學。通過計算機仿真實習使同學們熟悉了青霉素生產流程掌握設備操控要領了解故障處理原則實習結束后系統會自動對操作過程和結果進行考核。仿真實習有效緩解了實習中難以動手操作的難題更加貼近生產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實習效果。因此通過建立多種工業化典型流程的仿真模式可以豐富學生對不同生產流程的操作經驗為學生服務不同制藥生產企業奠定基礎。
(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院制藥工程專業建立了穩定的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包括河北省九派制藥有限公司、華北制藥集團華栗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第六中藥廠、天津市敬業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等生產企業實習內容涉及到原料藥制造(化學合成、中藥提取、發酵等)、質檢、制劑、包裝、環保、營銷、動力以及GMp規范與認證等多個環節,與我院理論課程緊密銜接。實習基地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可操作平臺,同時強化了學生對制造技術、質量意識、市場競爭、工業安全與法律約束等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三)落實醫藥產業科技園建設為了加強校企聯合技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南開區政府、天津博愛醫藥技術有限公司2007年打造了“天津理工大學博愛生物醫藥科技園”2010年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與天津市靜??h經濟開發區共同簽署了“醫藥產業科技園區”的合作協議。通過以合作聯盟為平臺的校企合作方式不僅解決了聯系實習企業困難的問題而且進一步拉近了學校與企業的距離探索出了一條產學合作辦學新路子。
四、結語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措助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的優勢近年來我校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等方面成效顯著構建了一支專業知識深厚、學術造詣高、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畢業生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還會發現新的問題和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優化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制藥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一、概述
《給排水工程》是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主干基礎課。在其他相關學科專業,課程設置會有所不同,筆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將該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針對環境工程專業的自身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方面有一些側重和關注問題。本文對此提出改善教學質量的建議,以期更好服務于人才培養和專業發展。
1.課程內容介紹。本課程系統介紹了給排水管網系統的功能組成、布置原則、水力計算理論和方法、管網系統計算及管材選取等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具備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規劃、設計及運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時具備從事給水排水管網科學研究和新技術應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據我校制定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結合就業市場的要求,目前課堂教學時數為54學時。
2.教材使用情況。教材方面,選擇《給水排水管道系統》(機械工業出版社,張奎,張志剛等編)作為主要教材。以《給水工程》(第四版,嚴煦世主編)、《排水工程》(第四版,孫慧修主編)、《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編)等作為參考書。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在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安排上,學時數經歷了從72學時到48學時再到54學時的變化,一般設置在第6學期或第5學期。其先修課程為高等數學和水力學基礎等課程。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環境工程專業培養側重水、大氣、固廢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學部分先修內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對學習重點和難點內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學期之后,學生忙于考研復習、找工作,難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課程學習上;相對而言,本課程計算部分內容較多,例如給水管網設計中的管網平差計算部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學效果不是特別理想。
2、缺失實踐教學環節。為達到“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這一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環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這同樣也應體現在給排水工程這門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當中。實踐教學通常包括專業實驗課、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等內容。專業實驗課教學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知識、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課程設計通過可以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工程規范、計算方法等串聯起來,構成完整知識鏈條。受限于學時、師資和實踐場地等客觀因素限制,目前僅有課堂教學,這即與本科生培養目標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3.教學樣式單一。給排水工程是一門工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是受到現場實習場地的制約及工程施工周期特點,很難組織起與課堂教學相應的工程現場實習。同時,針對學生的單向填鴨式教學已在眾多領域證明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增進與學生間的互動顯得尤為重要。
三、課程改革的初步建議
1.課程設置。就目前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設置而言,與傳統的建筑給排水、室外給排水等專業領域相關的基礎課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學時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并沒有完全建立,這對給排水工程的教學開展較為不利。本課程的第三章為給水排水管網水力學基礎,這一章的內容自身較為重要,是前期基礎課程的總結及知識體系的強化,如果先修課程水力學基礎等學時設置更多,學生掌握得更為牢靠,則這一章內容可用1~2個學時完成,而把更多教學學時安排在后面的給排水管道設計尤其是污水管道計算等內容上。針對目前狀況,筆者認為應加大前修課程水力學基礎等學時,對于流體力學、工程制圖等課程,應該引導學生高度重視,并且縮小本課程與這些先修課程的時間間隔。這樣,學生的相關水力學背景和知識架構已經建立起來,則第3章給水排水管網水力學基礎部分就可以適當減少學時,進而把教學重點放在后面給水管網、污(雨)水管網的設計計算上,學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學難點、重點才不會知難而退、半途而廢。
3.完善實踐教學。本課程是一門工程實踐性質較強的課程,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在帶學生進行現場實習等環節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相關工廠中給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設施、設備、材料等,讓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就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另外,任課教師注重有關工程方面施工的現場圖片或視頻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勵學生對身邊的有關給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觀察,正所謂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切理論知識尤其是工程學科的相關知識內容都是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如果我們的教學活動僅僅止步于書本,一方面學生會陷入抽象晦澀的理論而不知所云、難于理解,另一方面腦海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應付考試,沒有真正物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給水管網設計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網設計等內容結束后布置相關設計題目。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給(污、雨)水設計量不同,所處區域不同;同時引導每個小組內的同學獨立完成課程設計中的不同設計和計算部分,并視教學課時情況決定是否讓學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學的設計工作;在設計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針對自己小組的設計思路和具體完成情況進行說明,引導同學就各組設計完成情況進行討論和分析,既可以促進對教學內容的吸收理解 ,又可以鍛煉同學的討論概括和表達能力;而且可將課程設計的完成情況作為本課程平時成績的一項主要依據。
3.拓展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給排水管網等市政基礎建設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關注。在污水(雨水)管網學習中為學生介紹英、法等國發達而規劃周全的排水系統,這些排水系統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穩定運行,有效保證城市基礎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開發成旅游景點。相比之下,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網卻連基本的排水功能還不能滿足,以上事實直接折射出我國排水管網在規劃、施工、運營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社會事件問題背后蘊含的原因,不僅可以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學科內容與工程實踐的緊密關系,為以后工作科研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4.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這兩種方法,一定做到揚長避短,互相補充,而不是將二者相互對立、相互隔離起來。在《給排水工程》課程教學中,給水管網工程設計、優化設計、污水雨水管道設計計算實例等主要采用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部分知識是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雖然講解速度比較慢,時間消耗較多,但可以通過板書-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掌握了環能量方程組求解、哈代-克羅斯算法、污水、雨水設計計算實例重要知識點。本課程其他以文字為主的概念、規范、標準等內容則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給排水工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既有較為抽象晦澀的基礎理論,又有較高的工程設計要求。要想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任課教師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補充最新工程實踐和學科研究內容,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需要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系統深入,達到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目的。
一、環境工程專業創新人才的需要
現階段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質量差,亟待需要通過工程措施進行解決,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環境工程人才?!笆濉逼陂g,中國環境保護累計投入超過5億元人民幣,節能環保領域的潛能巨大。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自然環境受到了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一方面,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給各類企業發展提供優良的平臺,各級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進行招商引資,開辦工廠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開辦工廠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水、氣、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脅。因此,環境保護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人才嚴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產領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環保應用型創新人才。環境保護人才培養的好壞將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環保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是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現在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動手能力差
當前教學中實踐環節的設計基本屬于知識的驗證和重復,缺乏試驗技術、設計和方法等訓練,缺乏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養。因而,很難形成創新研究試驗能力。與“985”和“211”等國家重點大學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學經費的緊缺,長期形成試驗設備少、學生多的現象。課程所開的實驗中不少實驗只能是一兩個人能夠做,其他在旁邊看的情況。在重要一個教學環節——實習環節中,實習基本屬于參觀活動,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實習單位沒有熱情接待,學生很難對現實的生產過程和工作實踐有深入了解。在課程設計等環節中,大多數情況屬于積木式拼湊和模仿。這些主要的教學實踐環節很難培養出有創新動手能力的人才。
2.思維能力差
在課堂的教學環節中,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學生智力發展的現象。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按照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知識、技能進行講授。把知識看成一成不變的僵化的真理。認為知識學好了,智力自然會發展,創新能力也隨之具備,沒有必要刻意追求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知識不斷堆積的過程,形成了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習普遍以模仿、重復練習和背誦記憶為學習方法,使得課堂教學過程既毫無興趣,索然無味,又磨滅了學生個性發展的潛能。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引導,缺乏在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中有積極作用的啟發式和互動式等良好的教學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顧及或少有顧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形成了滿足完成考試和獲得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長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養。
3.教師的培養存在問題
在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為教學型的學校,承擔著培養大眾化應用型社會人才的教育任務。這類學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體為本科生教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很大。廣大的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體承擔者,被繁重的教學任務捆綁住自己的手腳,嚴重妨礙著自己業務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師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成為了依賴書本的教書匠,耽誤自己,耽誤學生。另外,這類本科院??蒲衅脚_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請各類政府的科研經費也極其困難;還有,各級科研項目的評審專家和學者也多數是重點院校的教授,從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時,也不相信這類學校的能力,因此,項目基本上都被各類重點大學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艱難度日,或者給重點高校打工。沒有科研項目,許多教師的科研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沒有很好的科研業績,橫向的項目也很難獲得,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也很難獲得提高。呈現出教師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項目,越得不到項目教師能力越差的一個惡性循環。這種情況,嚴重制約著教師自身的培養和發展,也制約了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4.考核評價存在問題
在本科院校中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也存在著問題。一方面,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存在嚴重的問題。課程考核在大多數本科院校中,以最終考卷的分數為評定依據,只要能夠考出60分就認定合格;在各類推優、評先進等榮譽活動中,也常以分數作為主要參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薦中也以分數高低為主要參考。在各類教學活動中,一切以分數為追求目標,必然促使學生用盡腦力追求分數,背書本、啃書本的死記硬背現象普遍,無法實現當前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存 在問題。在本科院校中,師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師教學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課程圍得團團轉,疲于上課;管理部門評價教學效果,一般都以班級的最終成績為依據,考查班級的及格率、分數的正態分布情況;課堂的一些講課形式也有具體要求,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怎樣的互動等要整齊劃一,要規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數量考核為主,原創性、創新性的成果很難出現。教師的時間基本上在忙于上課,忙于寫一些文章,難于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難于培養出有活力、有個性、有創新思維的教師,嚴重制約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學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筆者在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況進行分析說明,以期與同行探討。
1.課程形式上的改革
筆者以“固體廢棄物處理”課程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課程的設計。“固體廢棄物處理”是環境工程專業課,與社會實踐聯系密切,緊隨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課程。在課程設計上主要包括課堂講授、社會調查兩個部分。課堂講授:每章開始都要介紹當前國內外情況和我國對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規;結合書本內容,加入當前發展的技術和設備情況,僅以書本為參考(PPT或視屏形式);每次課設計討論題(1~2個),進行課堂討論交流或演講(10~20分鐘);設計一套固體廢棄物處理的工藝流程圖,并進行講解說明。社會調查方面:布置任務(固體廢棄物處理的大作業)調查城市固體廢棄物(垃圾)處理處置的全過程,包括:源頭、收集、運輸、中轉站、回收處理、資源利用、最終處置等環節;分組和分區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區域劃片進行;撰寫調查報告和完成一篇文獻綜述;設計出自己思考后的最優工藝流程圖或設備參數;自己設計完成固體廢棄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標的分析實驗,以報告形式提交。
本課程最終的成績主要以社會調查為主(60%),課堂講授為次(40%)。通過實踐,同學對這樣的教學改革感覺很好,積極性很高,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師培養模式的改革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隊伍的創新素質是關鍵。首先,在人才引進上要把好關。引進在環保企業有較長經歷的一線工程師(5年以上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職的。如果是兼職的,學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配一名教師做輔助工作。其次,內部加強培養。本科院校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講課中難以對接實際情況。對這些教師要尋找條件與企業接洽,進行工程實踐培訓。在選擇企業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對象,這些企業對技術的開發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師實踐。我們制訂教師實踐規則,主要是給企業提供服務,不要以收入多少為目的,如:垃圾電廠的教師實踐中,教師可以給廠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實驗工作服務,企業就容易接受教師的實踐培訓。同時,教師培訓時間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為宜。學校院系領導也要積極開拓環保市場,與企業對接,解決企業難題,為企業服務;同時,為教師搭建產學研的平臺,我系在江蘇宜興市與多家環保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提供了教師實踐能力的訓練機會。通過不斷的社會服務使得教師的培訓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氛圍。
3.考核評價方式
院系在評價體系上要大膽改革,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形成。仍然以“固體廢棄物處理”課程為研究對象,對課程的考核進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數的形成上分出幾個構成部分:課堂講授(40%)和社會實踐(60%)。在課堂講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補充平時成績的權重(8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60%)、平時測驗(一個章節一次)(20%)、課后作業(20%)。其中,課堂表現主要包括: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必考慮對錯)、課堂演講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課堂提出問題的新穎性等環節。課后作業完成的情況,重點考核學生對環保專業相關問題解決的思路和邏輯能力的體現情況。其次,在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優劣時,以改革后成績為依據,包容學生的個性,重點在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師考核方面形成了較好的機制。首先,不盲目擴大招生,基本上環境工程的各個專業都穩定在一個班的學生數。同時,積極引進高層次的人才,以全國“211”或“985”高校的博士為對象,大力引進人才,降低師生比例(逐步趨近1:16);院里領導要有包容心,允許有個性的教師存在,既然引進就相信其知識的能力,給其正確引導和提供幫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數量為指標,以目標和進程為考核,院里學術委員會每年以科研的進程為考核內容,只要與所定目標吻合就通過,重點在研究能力和創新方面的思維和表現。在職稱評審方面也可以過程材料為考核內容。為教師營造敢于創新、肯于創新、利于創新的考核機制和環境。
只有大膽的改革才能形成學校良好的創新氛圍,才能不斷出現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員工,也才能不斷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負社會賦予高校的使命。
四、總結
本科院校經過擴招后都面臨如何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難題。以社會賦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為己任,堅持培養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改革之路,是當前高校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當務之急。學校各個專業都要積極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辦法,才能很好地服務社會,滿足社會發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工科院校專業綜合試點改革是培養工程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舉措。試點專業改革要加強高校與地方企業深度合作,以共建師資隊伍為核心,共定課程體系,共管教學環節,共建實習實踐基地。我校作為石油石化工科院校,肩負著為遼寧省重工業基地乃至全國石油石化行業培養以石油石化為特色的工程型人才的重任。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為省部級重點學科專業,通過試點專業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適應地方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建立有效的校企協同培養機制,重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一)與地方企業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機制
環境工程專業改革要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適應企業需求的工程人才。我們篩選出撫順石化公司、撫順石油研究院等10余家具有與環境工程密切相關的主流企業,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吸收企業及行業專家加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參與指導專業發展規劃、制訂專業培養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人才培養機制體現在:一是企業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介入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實訓教學、畢業實習、成績評定等環節。二是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強化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培訓,請企業工程師、技術員進課堂,建立高校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的機制,使他們相互溝通,發揮各自所長。三是進一步加大實踐環節并將實驗、畢業設計、實踐等環節進駐到企業中。四是優化實習基地,搭建企業實踐的平臺,完善實踐教學環境。五是建立靈活多樣的培養形式。學生可以分不同階段到不同企業進行實踐。
(二)優化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強化工程實踐能力
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從2012年開始,以強化工程人才培養和實踐創新為主,以石化行業三廢處理處置為核心,校企聯合課程為切入點,環境領域服務為拓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形成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項目研究”的新型課程教學體系。鼓勵專業教師將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基礎原理理論引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完整、新穎的知識觀念,以利于環境工程人才培養。
在保證專業核心理論基礎上,加強專業延伸拓展,注重培養學生適應不同行業崗位的能力。我們根據撫順及遼寧經濟發展需求,結合環境工程專業最新動態、專業教師科研特色,在培養方案設置“專題選修課程群”,各設置3門課程組成專題選修課程。學生可自主選擇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在熟悉共性知識基礎上,掌握一種先進實用的技術方法,以符合環境工程試點改革厚基礎、寬專業、重能力的培養目標。
二、構建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一)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增加教師企業經歷
我們制訂了企業培訓計劃,選送青年教師到企業工作。通過進駐企業,教師熟悉了擔任課程領域的最新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并將其及時引入課堂;組織召開項目對接洽談會,與合作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通過開發實用技術、技術咨詢服務等形式的科研課題及項目合作,使專業教師處于行業實用技術的前沿,提高了專業教師科研水平和技術能力。
(二)與企業務實合作,建立常態、高效的兼職師資隊伍
在雙方務實合作基礎上,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兼職師資隊伍。另外,聘請了10余名中高層領導、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這些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兼職教師承擔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監測、清潔生產等專業課程的授課任務,實現了課程教學的企業化、應用化,豐富了課堂教學模式,真正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深化教學改革,體現工程人才培養特色
(一)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工程人才培養標準
1.理論教學
我們以校企聯合課程為核心,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企業生產案例、工程創新成果、最新工藝,并采取校內授課與企業授課相結合、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以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校企聯合教學課為主體的網絡學習平臺,能夠滿足學生網絡學習需要。
2.實驗教學
我們調整了專業課實驗項目,進一步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根據工程人才培養需求更新實驗內容,一是將相關企業成型的生產反應過程、污染物處理過程微縮化,設計成實驗項目進入實驗室;二是將教師最新科研成果、企業工程創新成果帶入實驗中去;三是將一部分實驗搬到企業,結合企業生產設備、原料完成實驗。通過以上的實驗改革與實踐,豐富了實驗課程教學內容。
3.實習、畢業設計
重新修訂了實綱,細化了實習內容,落實了實習項目與相關企業的對應性、可操作性;通過改革豐富了實習內容,真正讓學生在實習中得到了鍛煉提高。畢業設計主要增加了企業生產實踐內容的比例,并采用“雙導師制”,通過畢業設計,鍛煉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創新能力訓
練 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改變了傳統的以灌輸式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基于項目和典型工程實例的研究型教學方法和研究型學習方法,廣泛使用多媒體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遠程教學。
環境工程基本理論是從事專業領域工作和進一步深造的基礎,應該學好學扎實。我們采取組織教師編制習題集,讓學生多做多練;組織開展專業理論競賽,通過競賽夯實專業基礎知識。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我們采取探究式、討論式、體驗式教學方式,設定工程案例、科研項目進行研討,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訓練。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參與科研項目發表了學術論文和發明專利,并在大學生競賽中獲獎。
摘要:本文針對本?!案哳l電子線路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對高頻電子電路實驗教學的現狀·提出了高頻實驗教學應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現代電子線路設計的需要。
關鍵詞:高頻電子線路實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一) 目前高頻電子技術試驗課的現狀
高頻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工程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它的內容豐富,應用廣泛。該課程的任務是研究高頻電子線路的基本原理與基本分析方法,以單元電路的分析和設計為主。其主要內容包括:高頻電路的基本知識、高頻小信號調諧放大器、高頻諧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蕩器、振幅調制和解調、環形混頻器等內容。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高頻電子技術試驗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學現狀與需求分析
當前大部分“高頻電子線路”教學仍然沿用較為經典的內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節中,動態負載線和丙類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內容,而在目前的射頻功率放大器設計中,由于c類放大器具有非線性特性,所以應用較少,D類和E類放大器已經成為當前設計應用的主流;當前教學中,調制與解調主要以模擬調制(AM/FM,PM)方式強調,這些內容有助于理解調制與解調的基本概念,是教學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數字調制”方面的內容和要求在教學大綱中有待加強。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創新漸漸成為當今的主題。因此。在高頻電子線路實驗中的創新也變得極為重要。這就需要學生能用所學的理論充分與實際相鏈接,達到自主創新的目的。
如:開展電子設計大賽等相關的活動,不僅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充分的調動了大家對于實驗的興趣。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1.2 實驗設備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設備的使用壽命有限,試驗室的設備損壞的程度比較嚴重,設備的更新和維護問題成為關鍵。
其次,再進行高頻實驗中,試驗設備很容易受到干擾,如何解決設備的干擾問題也尤為重要。
最后,就是實驗設備的選擇問題?,F行高頻電子線路實驗課程中采用的高頻電子線路實驗箱,將高頻實驗所需的直流電源、頻率計、低頻信號源和高頻信號源設計成一個公共平臺。而且,這種整機實驗如果某部分電路或元件被損壞,實驗員檢修很困難,模塊不宜更換,且很難配置。因此,實驗器材的選擇也要予以考慮。
1.3 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根據多年從事高頻實驗教學工作來看,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害怕接觸實驗儀器??赡艹鲇趯嶒炘O備昂貴的原因,學生都不敢隨便動用設備上的任何一個旋鈕或開關,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對實驗的重視和興趣成為關鍵問題。
(二) 高頻電子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高頻電子線路理論課程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里就其淺談一下對高頻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頻實驗教學的方法
首先,針對設備的老舊及維修問題,應當充分的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將一些可以維修的器件進行維修,破損嚴重或不可維修的設備再進行更新;在設備的選擇上,除了配置的實驗箱外,應當采用單獨的示波器和信號發生器及輔助工具。
本校在設備的維護上有專職的維護人員,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在課程的安排上。將數電、模電、信號與系統等基礎理論課程,放在高頻課程之前,層層深入,有助于學生的滲透和吸收。而且,在實驗前,要求學生進行實驗的預習。外部采用單獨的示波器和信號發生器,以及一些輔助工具。避免了設備的單一化,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
其次,對一些高頻電子線路實驗課程作為專業課實驗,應結合電子線路基礎課程,通過高頻電子線路實驗課程更加熟練的掌握電路的連接,及一些基本測試工具的使用方法。這樣不僅有利于老師的授課,更有利于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頻電子線路實驗課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應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鼓勵學生要有創新思維。將理論與實際充分結合,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來。
2.2 高頻實驗教學的手段
針對實驗教學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頻電子技術試驗課的現狀,總結出如下的教學手段:
(1)制定實驗室設備維護手冊,放置于實驗臺上。學生在進行實驗時,發現設備有損壞的現象,就在手冊中進行填寫,這樣既有助于維護人員的工作,又可以達到及時維修的目的;
(2)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進行實驗的預習;在實驗時,按照指導書的要求,按步進行操作。并要求學生記錄數據及予以分析;在實驗后,要求學生寫實驗報告;
(3)將實驗的課時與理論課的課時中分離出來,實驗室在休息日全天開放,學生可以進行實驗的復習或者自主設計電路;
(4)為了維護設備的清潔。應制定好實驗室的值日計劃,定期打掃實驗室,保持室內清潔。學生在進實驗室之前,應當佩戴鞋套。
(5)加強考試的力度。在實驗考試時,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所做的實驗,自己設計一個電路,實現相應的功能。
(6)針對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要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對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學生,老師的幫助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驗態度,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合理的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環境工程 生產實習 實習模式 教學改革
[論文摘 要]生產實習是環境工程本科教學一門重要實踐課,應分析新形勢下生產實習所面臨的典型問題,并進行教學改革探討——協調理論教學與生產實習的關系、加強實習基地建設、進行多方面實習模式的探討。 由此提出加強校內外實習,結合多媒體教學,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實習模式。
實習是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基本技能訓練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對環保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仍然就業壓力大、應用能力不強,這不僅因為社會就業環境的問題,還因為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缺乏實際的工程經驗。生產實習是環境工程本科教學的一門重要實踐課,通過該教學環節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環境工程專業設計、施工、組織管理的基本技能,還能使學生了解環保治理設施、設備的運行管理知識。[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產實習環節的現狀和生產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產實習教學可加深學生對污染控制、治理設備工藝原理的理解,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增強他們對環保專業的興趣和信心,培養他們建立工程意識。筆者認為目前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專業課教學與生產實習教學時間和內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時間安排在第7學期初,學時為2 周。而專業課教學大部分集中在這個學期,實習期間,有的專業課教學計劃還沒完成,甚至有的課程還沒開始授課,許多基本的理論知識還沒有講授,學生對環保治理設施工藝原理還不了解,使得生產實習這個教學環節的效率不能達到最佳狀態,達不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雖然實習指導教師在實習動員時會對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進行講解,但這樣做效率低,好多知識學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產實習時間應該安排在專業課學習計劃結束后,此時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理論知識有了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并且學生渴望通過實際工藝設備實習來鞏固和豐富自己所學的知識。
另外,許多學校安排生產實習的內容和課堂理論教學內容不符。安排實習單位時沒有事先溝通,學生對實習內容事先沒有接觸過,實習帶隊教師不能深入給學生講解,甚至有的帶隊教師并未講授過環境主要專業課知識,學生實習不能達到提高理論知識的目的。
(二)實習基地不穩定
實習基地是保證實習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學校選擇實習基地是根據實習基地是否滿足實習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費用是否適中等因素來考慮的。目前我校校外實習基地有已簽協議和未簽協議兩種,基本能滿足實習要求,與生產實習內容一致。我校生產實習基地大部分是實習帶隊教師通過個人關系聯系的,目前未簽協議的實習基地占大多數。由于實習帶隊教師與校外企業聯系不多,還有實習經費問題,使得我校能提供學生長期穩定實習的基地不多。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協議,兩者之間并無硬性約束,實習單位的例行檢修情況與學生實習時間有所沖突,且其他不確定因素較多,比如根據教學安排每年實習帶隊教師不固定,實習單位領導更換,造成帶隊教師聯系實習單位存在困難,穩定的實習基地難以確定。另外,由于擴招,實習人數增多,安排生產實習環節計劃時實習小組人數增多,但實習基地的現場講解人員以及指導教師人數不變,造成部分學生實習效果不理想。[2]
(三)實習經費不充足,實習內容難以保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上漲,但我校多年來實習經費仍按學生數每人100元下撥。實習經費包括租車費、實習聯系費和講課費等,由于實習地點較多,實際實習費用超出計劃經費,講課費偏少,實習單位不夠熱情,實習內容難以保證。由于實習經費往往滿足不了實習內容的需要,難以保證充足的實習時間、實習質量和效果。[3]
二、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建議
實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學需要,在教學時間安排、實習基地建設、實習模式上進行改革,適應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正確協調理論教學與生產實習的關系
在做專業計劃時,要重新調整教學計劃,把環境工程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教學計劃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學期,一部分放在第7學期前半學期,生產實習和對一些選修專業課或與實習內容聯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學期后半學期,這樣學生才能獲得相應的專業理論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論內容,具備解決實際環境問題能力。[4]實習教師和單位就能靈活安排生產實習環節,使生產實習更有針對性,從而優化生產實習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專業知識能力強的專職教師負責聯系實習單位,做好實習計劃,實習前與實習單位事先溝通,協商好實習時間、內容、目的、要求、經費問題等。針對實習內容有目的地選擇實習指導教師,選擇所帶核心課程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在實習中遇到相關專業知識,指導教師可把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來進一步講解,豐富實習內容。通 過生產實習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做好生產實結,促進理論知識的升華。
(二)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對學校和企業來說是互利雙贏的,學校解決了人才培養的后顧之憂,企業提升了社會聲譽,這對雙方發展都有很大益處。實習基地建設的重點是選擇距離學校較近、實習內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學計劃的環保企業簽訂協議,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聯系,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實習基地是學校和企業雙向選擇的結果,實習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學??蔀槠髽I提供企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提供在職人員進修、攻讀學位的便利,以及進行科研實驗和開發的基地;企業提供實習基地以供學生進行生產、操作實習,提供工程技術并進行講解;簽訂實習基地協議后,企業掛牌向社會公示。與此同時,學校還應同相關未簽協議的環保企業保持經常聯系,通過組織聯誼賽等形式加強溝通,培養校企雙方感情,在條件成熟時鑒定協議,成為穩定的實習基地。[5]
(三)進行多方面實習模式探討
實習教學是環境工程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增強學生工程意識和實際能力有重要作用。
1.實行校內外結合的實習方式。校外生產實習可以采用調查、參觀、跟班操作等模式,盡量爭取實現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學生實際生產能力,掌握環境工程專業設備、工藝操作,了解新工藝、原理、方法。建立校內實習環節,結合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從校外取水、氣、固廢樣品,利用校內現有的試驗模型、教師科研項目等資源,進行測試分析,模擬仿真試驗,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節省實習費用,提高實習效果。
2.實行多媒體專題片教學與模型結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實習拍攝的實習照片和搜集的工藝模型結構資料,豐富學生知識。多媒體教學在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環節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大量的工藝模型圖片及動畫模擬對學生來說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識,又能對環保工藝、原理生動的演示過程加深理解?,F場生產實習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多媒體詳細的動畫演示可以彌補實習的不足。例如,學生在現場只能看到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的外部形狀,如反應池、沉淀池、過濾池等表面,通過多媒體可以展示其水處理工藝構筑物內部構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產過程,加深對工藝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帶隊老師可以通過每年生產實習的拍照、攝像,搜集企業本身的宣傳、培訓資料,然后利用實習期間某個時間進行播放,與生產實習現場互為補充,達到鞏固加深實習效果的目的。
3.實行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實習方式。對一些帶有參觀性質的工藝較集中的環保設備、污染治理設施可采用集中實習的方式,節省實習時間和實習費用,也便于實習老師集中講解,提高實習效率。針對一些需要學生動手實踐的實習單位,可以采用分散實習的方式,聯系多個實習單位,采用小分隊輪流調換實習單位的做法,讓每個學生跟班實習。這樣就不會出現實習走形式、走過場的情況。為了提高實習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學[,!]校必須聯系更多與實習內容相關的實習單位,簽訂協議并建立校企關系。學??梢愿鶕總€實習單位的接納能力,安排實習小組進行分散實習,便于實習單位協調管理,這樣學生在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親自動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生產實習是環境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教學課程,對學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設備工藝原理的理解,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增強他們對環保專業的興趣和信心,培養他們建立工程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通過正確協調理論教學與生產實習的關系,加強實習基地建設,進行實習模式改革,提高實習教學效果,實習帶隊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不斷總結、探討更加合理的實習模式,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就業和社會的需要。
引言
我國通信行業在近些年發展迅速,特別是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領域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比較快的行業。通信行業正在經歷著“面向設備”到“面向服務”的轉型,實現從傳統基礎網絡運營商向現代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轉型。同時,通信設備的開發與維護正在從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業運營商的運行維護管理方式與通信技術的組織化管理都向網絡集中式管理發展。這就要求通信技術人員必須對整個通信基礎網絡有全面的了解,對設計的網絡設備管理的軟件開發有綜合的實踐能力。
通信行業發展趨勢給大學通信專業的教學和實踐課程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當前通信行業的發展趨勢也已經從硬件為主發展成了“軟硬”結合,“硬件軟件化”已經成為通信行業一個比較流行的行業術語,例如下一代網絡中的“軟交換”技術就是通過軟件方式來實現原來交換機中本來由硬件實現的控制、接續和業務處理功能,這種轉換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軟件的開發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出于降低成本,提高運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領域中很多以往通過硬件才能實現的功能現在正在向軟件實現過渡。與硬件相比較,軟件運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這更要求通信行業的軟件開發人員要有扎實的軟件知識基礎。
根據近些年通信專業學生就業情況統計,從事通信軟件開發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占到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這一形勢,通信專業軟件綜合實踐課程的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從學生就業反饋的信息來看,學生通過單一的軟件實習所獲取的軟件開發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
現有的教學體系中的軟件綜合實踐課程一般設置在大學二年級暑期,在內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對象課程體系的延伸。這種設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軟件綜合能力,但是對于整個大學四年來說缺乏連貫性,與其他通信工程專業課程出現了脫節。因此,為了使軟件綜合實踐課程在通信專業課程設置中起到紐帶的作用,并讓通信專業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能在通信軟件的實踐環節有一個不間斷的學習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建設有通信專業特色的軟件綜合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一、軟件綜合實踐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些年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越來越受重視,各個高校教學改革中都在加大實踐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傳統的教學理念仍然影響著實踐教學的發展。這一點在通信專業的軟件綜合實踐體系中較為明顯。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實踐教學缺乏連貫性
從部分高校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調研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中該專業軟件實踐課程都是從大學二年級暑期開始,在內容上多為C/C++和JAVA面向對象等課程體系的延伸。在近一個月的軟件綜合實習課程后,許多學生已經開始對軟件編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隨后的大學三年級,通信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重點又集中在硬件處理。例如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這些專業課與二年級暑期的軟件綜合實踐課程沒有直接的關系。學生軟件方面的興趣沒有得以延續,所具備的編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級下學期計算機網絡、數據庫與軟件工程課程的實踐環節中,學生對軟件編程的興趣已經逐漸淡化。這種軟件實踐環節連貫性的缺失最終導致學生缺乏用程序解決通信相關領域技術的能力。
(二)實踐內容與通信行業發展脫節
近些年通信領域迅猛發展,通信技術更新換代頻繁,比如物聯網相關技術、下一代互聯網協議等通信領域的新型技術在傳統的實踐環節中都沒有涉及到。相比之下,舊的實踐內容如綜合業務數字網等相關技術都已經淘汰。如果實踐內容仍然停留在舊的教學體系的水平上,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滿足通信領域對通信人才的要求。
顯然,舊的教學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新的專業技術和教學理念發展的今天,通信專業的軟件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軟件課程體系對于大學教育中通信專業學生軟件綜合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創新性課程體系建設
針對目前通信專業軟件綜合實踐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一套貫穿大學的前三年,由淺入深的實踐體系。其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讓學生將所學軟件相關課程與實踐教學部分結合起來,帶動相應的專業課程建設,并根據當前通信行業的需要設置實踐課程內容,使通信專業本科生在就業前就能通過實踐方面的課程具備一定的軟件設計和編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崗位后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將所學知識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點是對課程設置做適當調整,使得軟件方面的實踐環節有連貫性。
大學第一年主要以基礎課為主,為了使學生盡早為專業學習打下基礎,原有的教學體系中設置了程序設計語言C/C++,但課堂上機僅32個學時。對于大部分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大一新生來說,32個學時的上機學時遠遠不夠。因此,該課程體系將程序設計實習C/C++設置在大一暑期,學生可通過3周時間的暑期實習熟練掌握這門編程語言,為日后的JAVA面向對象語言的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部分作為軟件綜合實踐課程體系的第一階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編程語言的認知程度,并且培養軟件設計的興趣。
大學二年級通信軟件方向的專業課程包括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和計算機網絡,這兩門課程對通信專業的學生尤為重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近些年通信專業畢業生的一個主要的就業點。因此該課程規劃在暑 期實習中設置了兩個方向的實習內容,一個是用C++實現NS2的網絡模擬仿真技術,另外一個是JAVA方向的網絡模擬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設計。第一個方向的內容主要是一年級C語言實踐課程的一個延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大一所學的C語言課程和計算機網絡課程內容有一個實際應用的過程,同時也為大三的通信系統課程設計打下基礎。因為C語言在計算機與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層的程序設計都是使用C語言來實現的。另一方面,Java技術近幾年在通信領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產品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嵌入式機頂盒。另外比較流行的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也是基于JAVA語言。由于學生在一年級接觸了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再加上二年級開設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已經具備了JAVA編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實習中的JAVA方向的網絡模擬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設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知識深入實踐的機會。這一階段的軟件綜合實踐體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通信軟件設計的駕馭能力。
通信專業大學第三年開設的專業課較多,主要課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換和數據庫軟件工程。學生在這些課程中都可以通過前兩年所具備的軟件設計能力完成課程的實踐任務。在大三暑期軟件綜合實踐中該課程規劃安排了Socket網絡通信程序設計(JAVA)和通信系統課程設計(C++)。這也是一個硬件和軟件相結合的過程,使得學生對軟件設計的應用更加具體化。這一階段的軟件綜合實踐體系主要目的是針對當前就業形式及用人單位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為大學第四年的畢業設計做準備。對于那些對軟件感興趣或是愿意將來從事通信軟件設計工作的學生來說,這一階段的實踐課程將使他們的動手能力有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體系不再只針對某一個課程設置實踐內容,而是將大學前三年所有軟件相關的課程形成一個整體來建設,使通信軟件的實踐有連貫性。通過軟件綜合實踐體系的建設不僅提高了學生程序設計的動手能力,并且帶動了軟件相關的其他課程建設。
三、結束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信專業學生的軟件能力直接影響到通信行業的發展。因此,本科教學中應該更注重學生的軟件實踐能力的培養。良好的通信軟件綜合實踐規劃有助于將整個專業相關課程關聯起來,使得對學生在通信方向的程序設計能力有一個連貫的學習過程,對通信軟件設計的整體把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 改革高職機械工程類專業的教學方式,推行以就業為導向的工學結合模式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高職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性、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決定了高職機械工程類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教學環節應有的鮮明的特色,也就是要以就業為導向,要突出工學結合的特點。我院堅持“舉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學結合道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其中要改革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
2 以往高職機械工程類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以往高職機械工程類課程教學中,其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授課方法等沿襲了“老三段”的教學方式,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機械的恪守教學大綱,照著書本滿堂灌,學生機械的被動聽,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教師和學生很難互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
2.2 在實踐方面,實踐教學學時遠遠少于理論教學,而且大多數教師是出了校門進校門,實踐能力差,校方在實訓方面投資少。多數高職院校處于實訓場地和設備不足,實訓學時不足,實訓指導教師不足的“三不足”現像。
其后果是:出了校門的高職學生,由于其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要,所以高職學生的就業率不高。
3 以就業為導向,創建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多元化模式
3.1 以加工過程為導向,構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主線的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重在貫徹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要求,以綜合素質和技能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在理論方面強調以實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在專業方面突出針對性、應用性,專業課程建設按基地流程和職業崗位要求進行,根據生產的“加工過程”確定“崗位能力目標”,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養成為重點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導向的現代教學模式,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向技術型、綜合性的高職院校發展。(以機制專業為例)
①一般零件加工過程:
②操作者應具有的能力:
a:識讀圖樣及CAD能力
b:普通機械加工設備,數控加工設備操作和維護能力
c:刀刃具選用和使用能力
d:數控編程和CAM能力
e:零件檢測能力
③滿足上述能力所需開設的專業課程體系:
3.2 不斷探索“實訓基地與課堂一體化”的教學方法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校內實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蔽以涸?008年與大連固特異公司簽訂緊密型實訓基地合作辦學的協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上午在實訓基地參照固特異公司的生產設備,產品工藝流程的現場講解機械加工工藝,液壓與傳動,電氣控制等門課程,下午學生結合教師講的內容,在仿照企業的設備上模擬實訓。實踐證明,這種“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拉近了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的距離,既提高了教師的生產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生產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另如數控實訓教師,根據實訓中心給某企業加工機井蓋等零件的機會,結合該零件在加工過程中所用到金屬材料,零件加工工藝,公差與配合等課程的專業知識并加講解,這樣使學生在實訓中又學到了理論知識,真正做到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
3.3 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學生學到與企業產品相關的知識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的活動為中心來進行,一切圍繞教師轉,教學過程中以知識教授為主,缺少行為引導和能力訓練,主要表現為:以傳統知識為主線,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教材,教師講學生聽。目前,我院為了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按照國家職業標準要求,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采用一些新穎而實用的教學方式(如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等來達到培養新一代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兜湫土慵悼丶庸すに噷嵤返慕處煱颜T課程設置六個教學情景,用情景教學法來組織教學,《機械制圖》的教師采用項目教學法來編寫教材,把過去傳統的《機械制圖》課程體系設置了七個項目,如將“物體表達法”項目設置為畫機械上常用“閥體零件圖”,這就讓學生在沒學習專業課之前就了機械中的零件。
4 小結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在此目標下,高職的教學模式改革,新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教學,是長期而艱巨的。由于每門課程的知識點多,面又廣,又與其他課程緊密相連,所以,我們須在教學改革中不斷探索、總結,并加以完善。
西南交通大學是我國發展環境學科和建設環境專業較早的重點大學之一。多年來,通過學科建設和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內容的改革和實踐的加強,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學非全日制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
一、明確培養目標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為明確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有關推薦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學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應掌握堅實的學科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對環境工程技術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應有較全面的了解。能熟練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工具和實驗方法,具有獨立從事工程技術研究、技術改造、開發、設計與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學制及學習年限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進校不離崗的方式,在校學習時間累計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3~5年,其中論文研究工作時間(從開題報告通過之日起至論文送評閱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1.課程設置原則。(1)課程內容: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企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2)課程量: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原則是三個學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學期課程安排的飽滿度;(3)課程結構: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采用課程類別設計思路,切實增強工程意識、增強工程素質培養、增強工程能力。
2.學分設置。全部課程按課內16學時計1學分。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學業期間獲得學分總數的基本要求為32學分。
3.課程學習。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強調理論與應用課程有機結合,學校聘請有豐富實際工程經驗的專家講課或開設專題講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重視案例分析、現場研究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生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課程設置方案。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必修環節。課程設置方案中公共課程特增加知識產權和信息檢索兩門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和信息檢索能力;基礎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的能力;專業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業務素質;選修課程重點考慮各類學生的研究目標不同,工作性質不同進而突出學生的專業特色;必修環節主要為校內外知名教授、專家開設環境工程領域研究前沿知識講座和實際案例分析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拓展學生的視野等。
(四)學位論文
學院應嚴把學位論文過程關,從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編寫、預答辯、答辯等工作入手,扎實做好每一步工作。設計過程分,即指導教師對學生在論文過程的中的態度、進度等各方面進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辯資格。
二、師資隊伍建設
(一)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目標
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中工程型教學人才資源建設是建設質量保障的核心環節。根據國家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背景、根據環境工程行業特點、根據依托單位的自身特點,擬定了師資隊伍建設目標為:建設專職與兼職相結合、企業與學校相結合、反映軌道交通行業、具有國內外行業影響力的高水平、立體化環境工程專業工程型教學團隊。
(二)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企業教師隊伍建設
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企業教師隊伍建設實行考核聘任制,動態管理。在此基礎上,結合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數量多,層次高的特點,在今后企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中我們將在總量上適度增加的同時,重點在師資隊伍的層次上進行提高,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提升企業教學的質量。
(三)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根據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特點和行業應用需求,在教學 主管院長領導下加強原有工程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工作。
三、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一)建立教學全過程動態保障機制
參照西南交通大學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及實踐教育相關質量保障措施,建立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安全動態保障機制。
(二)建立以工程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考評機制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從選題、研究開展、論文撰寫到論文答辯環節,必須面向工程應用、依托工程資源開展。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可以是技術攻關研究專題,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論文選題應具有一定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職院校作為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實現長遠發展,需要將自身的辦學特色與人力資源市場相結合,進而滿足建筑工程市場對技術人員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的教學模式,以及發展趨勢。通過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向、校企結合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探索和嘗試,促進該專業的發展。明確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工學結合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制定“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
1 課程體系改革是重點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高職院校要對教學的理念、模式、內容、方法進行改革。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其課程體系分為理論基礎課、專業素質課、專業實踐課三個部分。
1.1 減少理論課的課時,突出實用。理論基礎課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礎課。文化基礎課主要包括: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英語、體育等,通過對上述課程的學習,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和人文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增強學生的體魄,幫助高職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勇于進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力學與建筑制圖, 建筑CAD設計基礎等,通過開設上述課程,為高職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奠定基礎,進而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同時為后期的終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我院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其課時控制在總課時的40%左右,并且一貫堅持夠用、必須的原則。
1.2 圍繞學生的崗位能力開設專業素質課。專業素質課主要涉及:建筑識圖、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等課程。結合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而開設專業素質課,其課程選擇一貫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在開設各門課程的同時安排相應的實踐課,突破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鴻溝,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完成一定的專業理論課之后,可以到設在校外的實習基地進行實訓,通過實訓對理論知識進行鞏固。
1.3 專業實踐課程注重職業能力素質培養。在實踐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在建筑生產一線具備頂崗工作的能力。專業實踐課主要涉及認知實踐、計算機輔助施工組織設計、工程實踐及崗位實習等課程。通過校企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教學資源,采用頂崗實踐、工學結合、社會實踐等方法,讓高職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提前進入崗位角色,讓學生“零距離”上崗。
1.4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雙證書”制度。在課程體系中納入施工員、預算員、資料員、質檢員、材料員等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關聯的課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就業需求,選擇報考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當畢業的時候,學生一手拿著畢業證,一手拿著相應的資格證書,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1.5 改變教學理念,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職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提供教學服務,教師將服務的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健全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制定專業的技能培養方案,走產、學、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教學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和揉合,通過簡明扼要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2 強化實驗和實訓,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進行工程實訓,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實訓項目。通過完善實訓設施,滿足學生的實訓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及人才測評標準等。學校要對學生的業務能力重點培養,同時企業也選擇優秀的畢業生到企業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動。
2.2 對 人事制度進行改革,建設新型師資隊伍。①建設 “雙師型”隊伍。主要表現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加入教師隊伍,學校安排他們進入企業參加實習,直接參與工程實踐,掌握一定的工程經驗;二是從企業吸納一批建筑設計、施工、監理等具有中高級職稱且具備教師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三是聘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給學生們做報告,通過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紹施工過程中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②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執業資格考試,進而增長專業知識。通過不斷地積累,在高職院校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高學歷、工程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實踐教學任務的完成,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面對當前建筑行業迅猛發展的機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要抓住機遇,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積極走校企結合的道路。高職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共同的培養下,業務能力和理論知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提升了高職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最終形成“學校、學生、企業”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