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4:45: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縣域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加速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鞏固基礎政權,繁榮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然而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縣域經濟如何應對挑戰、加速發展呢?這是各級領導特別是從事縣、鄉工作的領導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加入世貿組織,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既有近期的影響,也有長遠的影響,既有消極的影響,也有積極的影響??傮w來說,大致有四:
1.農產品市場將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價格一般低于我國農產品價格15-40%,而且產品質量較好,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一些發達國家在保持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政府對生產和出口實行優惠和補貼政策,也相應提高了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我國入世后,將按國際市場規則逐步放開國內農產品市場,大批質優價廉價的國外農產品將涌入我國市場,這對我國農副產品市場將是一個很大的沖擊。特別是一些土地密集型產品的糧產區,更是首當其沖。就拿安徽省滁州市來說,糧食生產能力每年都在330萬噸左右,其中稻谷210萬噸,小麥75萬噸,甘薯、玉米、大豆等雜糧約45萬噸。糧食的商品率約在50%上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由于國際市場糧價低于國內,品質好于國內,糧食調入省份就會直接從國外進口,勢必打破現有的國內糧食產品的交易格局。當然,這對農民留作自用的部分影響不大,但對占產量一半以上的商品糧就影響很大。
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的收入將會降低。入世以后,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的農民收入將會減少。國際市場的農產品質優價廉,進入國內市場后有很強的競爭力?,F在,世界各國對農產品的質量十分注重,農產品質量方面的技術壁壘越來越嚴。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最高殘留限量標準,常規檢驗就達25項,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不允許出口。所以,經過嚴格檢驗而進入國內市場的農產品一般質量都比較好。而國內市場上某些農產品,由于化肥、農藥的不科學使用,其有害物質的含量嚴重超標,影響產品的質量。另外,在價格方面,國外的農產品由于生產率水平高,成本低,一般價格比較適中,有些還低于國內市場同類產品價格。如2001年7月國際市場現貨500g價格,美國1號硬紅冬麥0.52元,美國2號軟紅冬麥0.44元,美國2號黃玉米0.38元,曼谷大米0.61元,荷蘭油菜籽1.75元。這些農產品涌入國內市場后,不僅會擊敗那些低質農產品,而且將引起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進一步加劇農產品“賣難”矛盾,影響一部分農民收入的增加。
3.傳統的經營模式將會被沖破。千百年來,我國農業一直沿襲著“分散經營、農戶耕作”的模式。農業合作化的工作失誤和聯產承包的政策收益,更使一些人誤認為,這就是農村唯一正確的經營模式。殊不知,這給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帶來了極大的阻力。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底我國農戶戶均耕地面積為0.52公頃,地塊數為6.06塊,平均每塊僅0.09公頃。美國家庭農場一般每戶133公頃,歐盟的中小農場規模也有500畝左右,連日本的小農戶也是20多畝地。我國農村土地經營不僅規模小,而且由于受到投入與經營以及農民自身文化的限制,還處于一種粗放經營、廣種薄收的狀況,使得有限的土地資源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同時,在經營的品種結構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長期停留在谷物、油料、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土地密集型產品生產上。而土地密集型產品正是我們面臨世界市場競爭的弱項。以谷物為例,我國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所產谷物在1.2-1.5噸,而美國平均每個勞動力所產谷物在120-150噸,高出中國100倍。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應該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目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價格大都低于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導向,農村經濟的發展勢必會沖破傳統的經營模式。
4.農業勞動者的素質難以應對國際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形式上是經濟競爭,而實際上是人的競爭,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是人力資源和科技水平的競爭。我國農業勞動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夠,文化程度較低,科技培訓不足。以滁州市為例,每萬人口中大學生比例只有165人,低于全國361人、全省229人的水平,而萬人中的科技人員更少。盡管各縣、鄉政府注意了農民的教育,搞了科技推廣、科學種田,但廣大農民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更顯得力不從心。
二
面對入世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我們一定要客觀、冷靜、全面地分析,既不可夸大沖擊、盲目恐懼,庸人自擾;也不能無視影響,無動于衷,束手無策。要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出發,理出可行思路,拿出過硬措施,趨利避害,破難而進,從重重困難中,闖出一條生路來。
1.走自己的路,創造本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
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實質上都是該地區自身能量的釋放,任何一個領導要使本地區、本單位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必須努力尋求自身能量釋放的最佳途徑,走自己的路。所謂“路”,一是發展思路。要吃透縣情,理出發展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闖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的發展之路。二是振興之策。從本地實際出發,找出發展優勢,培育經濟增長點,創造本地的特色。任何地區,哪怕是最貧困的地區,也會有自身的優勢,比如安徽的江淮分水嶺地區,雖然常年少雨干旱,莊稼欠收,百姓貧困。但這些縣一般礦產資源都比較豐富,勞動力資源也很豐富,畜牧業和養殖業比較發達,要揚長避短,謀求振興之策。
面對入世,要突出經濟發展的特色?!拔镆韵橘F”,市場追求的就是特色。特色,到處都有,就看是否認識,是否全力培育。比如,筆者曾經工作過的鳳陽縣,石英砂、石灰石的開發就是特色;定遠縣瘦肉型豬的養殖,也算一大特色。即使種植業,也應突出特色,發展一些名、特、優、新產品。一般的大路貨,已為市場所不容,名、特、優、新產品才倍受消費者青睞。滁州市近年來,狠抓特色農業,實施名牌戰略,努力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收到較好效益。如明光的綠豆,鳳陽的 粉絲,來安的大蒜,天長的百合、榨菜,南譙的滁菊,全椒的優質米、優質油等農產品在當地有特色,在出口創匯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入世之后,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農產品,將會有一個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要集中力量,全力扶持,把這些品牌做大做強,保住已有的,開辟新生的,品牌帶動生產,創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色來。
2.調整農業發展戰略,按比較優勢原則發展農村經濟
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便宜,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所謂勞動密集型產品一般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直接產品,如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其次是中間產品,如原糖、面粉、淀粉、乳制品、動物飼料等。再次是消費者導向產品,如肉類加工品、水果加工品等。目前,我國這些產品價格大都低于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蘋果、鴨梨、柑橘低于國際市場4-7成,蔬菜低于國際市場3-4成,牛、羊肉低于國際市場5成以上。而土地密集型產品則是我國農業的比較劣勢,所謂土地密集型產品主要是指大宗農產品,如谷物、油籽、棉花等。由于我國農業人口多,人均土地少,生產率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一些發達國家在保持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政府還對生產和出口農產品實行補貼政策,更降低了生產者成本,使得我國的土地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顯劣勢。
在比較優劣的基礎上,我們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發展戰略。首先,加速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步伐,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選擇生產有優勢,產品有銷路的主導產品、特色產品,在資金、科技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推動農產品優質化和規?;l揮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價格優勢,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同時,也可借助國際市場,針對國外大宗農產品價格較低,有計劃地進口一些土地密集型產品,一方面保護國土資源,也可調節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其次,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我們要抓住發達國家降低對農產品進口的壁壘,讓出一部分市場份額的機會,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擴大市場份額。要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就要調整現行的農業種植結構,壓縮部分糧食種植面積,擴大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的生產,以價廉物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擠進國際市場。同時,也可換個思路,把剩余勞動力打進國際市場,組織人員到國外去辦農場,搞開發,生產有特色的農產品并組織就地銷售。
3.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在農業經營中,農民最苦惱的是信息閉塞,不知道什么東西緊俏,什么東西能賣上好價錢,往往是“羊吃碰頭草”,走到哪吃到哪。近幾年來,各地創造的“訂單農業”,把產銷銜接起來,把農業帶出了迷茫,為農民致富創出了新路。所謂“訂單農業”,就是用“訂單”的形式,把銷售企業與生產農戶銜接起來,銷售企業根據市場行情,與生產農戶簽訂收購合同(訂單),農戶根據合同進行生產,生產出的產品由銷售企業依據合同進行收購,并進行加工銷售。從而形成了產——購——銷一條龍,形成了農業生產的產業鏈。訂單一頭掛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把產與銷有效地銜接起來。訂單是一種契約,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作用,農民種得放心,賣得開心,這種形式很受農戶歡迎。目前,在滁州農村普遍實行的形式有:
——龍頭企業帶動型。如全椒縣米廠依托“青蓮牌”大米的品牌優勢,與農戶簽訂了3萬畝優質水稻生產“訂單”;鳳陽粉絲廠依托“日月牌”粉絲品牌,與農戶簽訂了1萬畝脫毒山芋生產“訂單”,生產的粉絲暢銷日本、韓國和美國。這些“龍頭”企業,一般自身實力較強,生產的產品市場銷路好,合同履約率高,對調整種植結構,優化品種結構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
——公司帶基地型。如全椒縣棉麻公司、棉花原種總場聯手,依托具有較強的棉花良種繁育、營銷、加工能力,發展棉花生產基地5.3萬公頃,基地內全部實行“訂單”生產;明光市明貿有限責任公司與日本宇田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緊密合作,引進甜葉菊種植,建立了4個鄉6個村239公頃的生產基地,該公司每年產前與農戶簽訂收購“訂單”,產中加強技術指導,產后按“訂單”收購,農戶非常歡迎,基地逐年擴大。
——中介組織帶動型。這里的“中介組織”通常是由當地政府組織的帶有服務性的組織,通過“訂單”把分散的農戶吸引到某一產品的生產上來。如全椒縣城東鄉政府,利用城郊農民有蔬菜種植經驗的優勢,成立蔬菜生產中介服務組織,與上海、巢湖等地的蔬菜加工企業合作,與農戶簽訂了66公頃日本山芋、33公頃黑豆、33公頃荷蘭豆生產收購訂單;明光市自來橋鎮政府牽頭,利用冬瓜運銷大戶的優勢,成立了“自來橋村社冬瓜合作開發公司”,在揚州、南京、上海、合肥等地建立了銷售網絡,與農戶簽訂了200公頃冬瓜收購訂單,帶動了全鎮冬瓜的種植,使之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能人帶動型。由當地“能人”從外地拿到某種產品的訂單或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組織農戶進行生產并進行收購。如鳳陽縣棗巷鄉農民王瑞林,他了解雙苞菇市場和銷售渠道,產品有銷路,便與農戶簽訂了幾十公頃的生產訂單,產品直銷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
訂單農業的發展,對把農民導向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規模較小,品種偏少,參加的農戶也不多。要想真正應對入世,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問題,就必須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以產業為龍頭,以公司為基地,以農戶為網絡,在全局上形成:主導產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主導產業有市場,有銷路,要做大做強。公司(基地)成為利益共同體,農戶是公司藤上的瓜,真正形成一條龍,真正把產供銷銜接起來,并以此來導向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調整。
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最關鍵的是“銷售龍頭”,難銷則難產,各地政府從外部環境到政策扶持,要有意識地培育和發展銷售龍頭企業,使之逐步成為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行業協會。據了解,在美國帶領農民闖市場的不是各級政府,也不是個體農戶,而是美國農民的行業協會。千百年來,我國農產品的銷售一直延續著提籃叫賣的方式,這種單獨經營的小本生意如何與大量涌進國門來的有著嚴密組織的外國農副產品抗衡呢?這就必須走上行業聯合之路,成立行業協會。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正在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據了解,目前,安徽省已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萬多個,其中專業農民協會4千多個。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組織將會越來越多。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
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長入經濟,是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兩個根本轉變的關鍵環節,是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應對入世,振興縣域經濟的有效舉措。
目前,縣域經濟內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都不高,以滁州市為例,也只有40%左右,與發達國家的60-70%相比差距較大。因此,要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加大科技長入經濟的力度,開發和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在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肥、農藥、農膜等工業技術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把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應用于生產實踐;不斷推進新的優質品種和成熟的保優栽培配套技術,從整體上提高優質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努力通過提高單產和降低農本,來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依靠科技振興縣域經濟,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速科技長入經濟,必須解決科研與生產脫節的問題,要把科技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經濟出題,科技做文章,生產出成果,適時地把科技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去,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科技長入經濟是一篇大文章,當前,面對入世,應重點搞好五個方面的服務。一是信息服務。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農村經濟信息網絡,及時地給農戶提供可靠的市場信息,引導和組織農戶上網。特別是要加強對一些種、養、加、銷大戶的培訓指導。二是項目服務。充分利用好“綠箱政策”,爭取國家支持。世貿組織的規則中有,對農業生產的國內補貼的支持條款。在WTO農業協議的框架下,允許我國對農業生產每年補貼485億元,目前我國實際還不到300億元,這對農業的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各地政府機不可失,要努力爭取扶持。扶持靠項目爭取,資金隨項目走,各地要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瞅準做好項目。同時,在項目管理和經費使用上要改變“撒胡椒面”做法,集中經費辦大事,辦有望成功的事。重點扶持“產業有龍頭,生產有基地,產品有銷路”的名、特、優、新產品,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優質、高產、高效的經濟示范區。三是科技服務,利用入世機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可采取“政技”、“政企”結合形式,建立科技示范窗口;鼓勵農技人員開展科技開發和科技承包,引導和帶動農民,真正做到“指導農民種、引導農民調,幫助農民銷”的示范帶動作用。四是產后服務。指導農戶搞好農產品的包裝和加工,幫助農戶闖市場、簽訂單、搞銷售,并通過市場反饋,引導農戶進一步調整品種結構,改進經營方式。五是質量服務。為適應入世需要,必須加強安全食品、無公害食品建設,搞好農業標準化建設。指導農戶科學用藥、合理施肥,把質量檢驗要求告訴農戶,要求農產品確保質量標準,通過質量標準的實施和把關來發展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以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占有率。
5.加速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經濟發展的現實告訴我們,即使再貧困的地區,也會存在某種資源優勢,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只有認識并開發這種資源,構筑起本地區的主導產業,才能擺脫資金等因素的制約,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中國的入世,更為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有區別,有重點地選擇一些項目,吸引外資開發,實現外來資金技術與當地資源的結合。也可把我們資源如勞動力資源引向國外,實行勞務輸出,對剩余勞動力進行組織培訓,然后輸向國外,既賺回資金,又學到技術。近年來,滁州市把勞務輸出,作為振興區域經濟,加速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今年力爭全市勞務輸出凈增10萬人。
對于資源開發,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效率為目的,走出合理利用和節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要按照“資源有保證、產業有基礎、產品有市場”和資源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原則,開發一批,規劃一批,儲備一批,使潛在的資源優勢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使資源開發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
6.加速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使其在縣域經濟中唱主角
經濟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個體私營經濟與國家經濟相比,具有更加直接的利益機制,更加靈活的經營方式,更加有效的融資渠道。個體私營經濟是不發達地區加速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振興縣域經濟的有效途徑,是現階段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但在某些地方,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環境仍不寬松,非議責難到處可見,吃、拿、卡、要時有發生。各級政府應該進一步放寬政策,放手發展,政治上給榮譽,資金上給支持,經營上給指導,稅費上給優惠,權益上給保障,進一步創造條件,加速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面對入世,各地政府應有意識有重點地選擇一些個體大戶和私營企業主,加強世貿知識的學習培訓,如安排他們優先到國外考察,讓他們最先與國際接軌,既可以到國外去辦企業,也可利用本地資源和勞動力優勢,與外資嫁接,引進資金和技術,在國內發展。在農村,可有意識培養一批種田大戶,耕地相對向他們集中,采取承包、轉包、“四荒”拍賣等形式,開展規模種植,并有意識地引進國外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優良品種,培養一批國內的“農場主”,以其影響和帶動周圍群眾,以規模種植取得規模效益。各地政府也應加強對個體私營企業主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其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納稅意識和法紀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7.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商貿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過去,我們把很多時間、精力都投在農業、農民方面,但僅此還不夠。面對入世,我們在抓好農業的同時,應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商貿繁榮,為外商進入,外資嫁接打好基礎。
目前,我們的縣域經濟發展不快,與小城鎮建設滯后、商貿不活,不無關系。小城鎮是商貿經濟的載體,一個城鎮就是一個市場,一片稅源,一個經濟增長點。沒有了城鎮,就斷絕了稅源。一些鄉鎮稅源枯竭,經濟困難,根子就在這里。以鳳陽縣為例,九十年代初,全縣35個鎮,為了加速鄉鎮經濟的發展,縣委、縣政府曾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重點扶持了除府城、臨淮兩個標準鎮外的四個鄉鎮,即門臺、武店、小溪河、西泉。曾規定,只要人口達到一萬人,工業產值達到一個億,入庫稅金400萬就可升格為副縣級鎮,主要領導享受副縣級待遇。這樣的規定不管現在怎么評價,但在當時對調動鄉鎮的積極性,促進鄉鎮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小城鎮建設步履維艱,很不適應市場經濟,特別是入世的要求,必須把加速小城鎮建設,促進商貿繁榮作為各級政府迎接入世的重點,全力抓緊抓好。
要進一步深化小城鎮綜合改革特別是戶籍制度改革,打破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界限,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使小城鎮的人氣旺起來。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不管是本地的,外地的)進鎮經商辦企業?!暗烷T檻,引進來,我發展,你發財”?!敖夥潘枷?、黃金萬兩,思想封閉、受窮受氣。”要在征地蓋房,經營辦證,稅費征收,子女上學等方面給予優惠,全力搞好服務。
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更多地吸納外資和社會資金參與小城鎮建設,擴大城鎮規模,增強城鎮實力。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讓投資者有錢可賺、有利可圖。
8.要內聯外引,把縣域經濟推向國際市場
引進外資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既定的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引進外資無疑創造了極好的機遇。(1)從我國的貿易環境看,加入了世貿組織,貿易環境大大改善,由原來的雙邊貿易協定為基礎的貿易環境,進到了多邊貿易組織的國際大環境中,獲得了平等貿易伙伴的地位,必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的貿易機會,增大在世界貿易市場的份額。同時,中國的開放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都將大大提高。貿易額的增加,開放度的提高,必將進一步刺激外商投資的熱情,加大投資力度。(2)從外商投資環境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更多的領域,給予外商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大幅度地減讓關稅,取消或減少非關稅壁壘,使得外商投資的環境有了重大改善,并且有了穩定的法律保證。外商投資的軟硬環境都朝著有利方向發展。(3)從外商投資空間看,我國加入世貿 組織,使得外商投資領域大大擴大。不僅在傳統的工業領域,而且在金融、保險、旅游、文化等領域都可進入。據專家預測,從2000年至2005年,我國將能吸引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這對資金短缺而資源豐富的縣域經濟,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外資的投入還將帶動國內投資。對縣域經濟來說,“外資”不僅指國外投資,還應包括縣域以外的國內投資。經濟的發展,已經并將進一步沖破區域界限,我們不能以小農眼光面對國際市場??h域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內在條件,而且需要外部環境;不僅要勇敢地單兵突進,而且要學會組織集團沖鋒;不僅要外引,而且要內聯。要理智地迎接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本地經濟發展。滁州市提出,要積極呼應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加快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流域經濟區以及南京一小時都市圈,主動參與分工,密切經濟聯系與協作,吸引以大集團大公司為重點的一批企業來滁獨資經營或與我合作經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做法。大批外資的融入,或許會給目前徘徊困惑中的縣域經濟帶來振興的希望,各級政府、各級領導應著力抓緊抓好。當前最重要的是要選好項目,以項目爭取外資。我們應該從本地的實際出發,推出那些在國際上有市場、本地有資源、生產有基礎的項目,主動迎上去,爭取外資的投入,如滁州市的礦產開發、農業開發、旅游開發以及房地產開發,都有廣闊的前景??床坏綑C遇是庸人,喪失機遇或許就會成為罪人。各地應組織專門的班子,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利用各種關系,調動各種力量,全力以赴,把招商引資工作抓好。
三
加入世貿組織,既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又使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要積極進取,沉著應對,抓緊過渡時間,從思想觀念到工作方法來一番革新,以良好的心態、飽滿的熱情應對入世。
1.要保持良好心態 面對入世,既不能“盲目恐懼”,我們應有的態度應該是積極進取,沉著應對。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既要積極進取,趨利避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又要穩住陣腳,沉著應戰,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既要嚴格履行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們的承諾,又要根據縣域經濟的具體情況,善于運用規則和談判中規定的過渡期保護和調整自己,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機遇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機遇永遠成功于勇于創新的人。抓住機遇并成功機遇,加快發展并贏得發展,占據優勢并保持優勢,這是每個領導者面對入世應取的態度。
2.要抓緊觀念更新 入世,首先應該是觀念入世,重在觀念更新。(1)要有創新觀念。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學會從WTO的角度來看問題,牢固樹立創新進取、與時俱進的觀念。要認識到,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新形勢,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不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占領不了競爭高地,就爭取不到主動權;不創新就意味著死亡,創新才有新的生機。(2)要有“誠信”觀念。市場經濟即契約經濟,而契約經濟推崇誠信守諾。自古以來,“人無信不立”被視為“圭臬”。而在當今經濟中,不守信用卻成了一大社會公害,市場上假冒偽劣的東西隨處可見,人人厭惡而又甩它不掉,嚴重干擾了經濟秩序,污染了社會風氣。據中國企業聯合會有關負責人透露,誠信缺失每年給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800億元,間接損失也4000億元。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的總裁認為,道德行為規范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時代不同了,遵守道德規范已經從一種美德變成了必需。他們認為,沒有道德觀念,就等于同災難打交道;有了道德觀念,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立足。(3)要有“共贏”觀念。所謂共贏是雙贏的擴展,即在處理雙邊或多邊關系時,不僅要求相互交往的各方都獲得好處,而且要求不以犧牲其他方面(廣義的第三者,包括環境)的利益為代價。在冷戰結束前的幾千年,人們思維的主導模式是“贏——輸”思維,即競爭的雙方非贏即輸,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沒有調和的余地。因此,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所得建立在對方所失的基礎上。冷戰末期,以《核冬天》研究報告的出現為標志,人們開始認識到,在科學技術及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擁有足以毀滅人類自身力量的今天,再堅持“你死我活”的思維模式,到頭來很可能是“你死我也得死”。為避免自身毀滅的下場,人類開始放棄冷戰思維,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既競爭又合作代替“贏——輸”思維模式。加入WTO,各級領導應該自覺運用“共贏”思維,樹立“共贏”觀念。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經濟發展聯系越來越密切,常常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人類發展到今天,面臨著許多共性問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全球氣候變暖,乃至跨國走私、販毒、恐怖活動等,都具有全球性,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合作,合作則共贏,否則則共損。
3.要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世貿組織規則絕大部分是對政府而言的。由于我國政府的行政體制是學習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從而造就了管理型的政府、管理型的官員,而且管的面很寬,管的程度很嚴,束縛了企業的積極性。面對入世,要努力實現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第一,要從思想觀念上轉變。各級政府,從官員到辦事員,都要確立服務意識,特別是各級領導,要牢固確立“領導的本質是服務”的觀念,摒棄官管意識、官僚作風。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規范行政行為,確立服務內容。第二,要從制度上轉變。我們現行的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審批來實現的,全國性的行政審批多達2800多項,省以下的有300多項,縣一級的也不少。企業和老百姓辦一件事,少則蓋幾個公章,多則蓋幾百個。一個公章就是一個關卡,要到處求人,跑很多的路,講很多的話,造成效率低下,還會滋長不正之風?,F在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已經下大力氣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廢止了一大批行政審批制度,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審批項目,把政府從繁瑣的具體事務的管理中解放出來,把職能從制度上轉到為經濟社會服務上來。第三,從工作效率上轉變。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把行政行為推向市場。由政府統一組織,把具有審批、發證(照)、收費等具體行政職能的政府部門集中辦公,建立服務中心,優化服務窗口,推行一條龍、一站式服務。
4.要創新領導方法 同志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我們隊伍里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學習本領,這是我們領導干部所迫切需要的。”同志在安徽視察時也強調,要進一步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實現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的創新,是當前加強黨的建設,做好各項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面對入世,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改革和創新領導方法,是各項應對措施的關鍵。首先是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入世明白人。入世,各級 黨委、政府和各級干部首當其沖。我們的縣、鄉、村三級干部,特別是縣級干部,對市場經濟了解多少,對世貿知識知之深淺,是能否掌握入世主動權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干部的商品經濟意識和市場經濟知識有所增長,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從總體上說來,我們的縣、鄉、村三級干部對市場經濟了解不夠,對世貿知識知之甚少,以自己淺薄的知識和經驗,如何應對有著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世貿大軍?以己之“昏昏”,如何使人而“昭昭”?所以,必須學習,必須以補課和速成的方式,盡快用世貿知識武裝我們的干部,使之成為入世明白人。不懂游戲規則,就不能參加游戲活動,就會被淘汰出局。不僅要學習世貿知識,而且要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和現代科技知識,了解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動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不僅干部要學習,而且要組織企業主和農村能人大戶學習,以其帶動廣大群眾的學習,盡快提高人口素質,開發人力資源。其次是調查研究,使自己成為有思路的人。要理清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做到“四有”:有數、有路、有招、有效。所謂“有數”,就是對本區域內的自然氣候、資源蘊藏、人口素質、優勢劣勢乃至內外部環境,要了如指掌,有真實可靠的呼之欲出的第一手資料。所謂“有路”,即發展思路,一、二、三產業如何調整,生產力如何布局,輕重緩急如何安排,內外部力量如何調度,哪些是優勢如何揚長,哪些是劣勢如何避短,哪些先上,哪些后干,哪些自己干,哪些聯合干,都要有自己的路子?!坝姓小?,即行之有效的招術、措施,甚至是絕招,以至別人沒想到的我想到了,別人未干成的我干成了。沒有過硬的措施是難以應對復雜局面的?!坝行А?,即績效、效能,一定要講求實效,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不擺花架子,不做無用功。貧困的縣城經濟經不起折騰,老百性最恨官僚主義。領導活動的好壞,最終以物化的領導效能來檢驗,以繁榮縣域經濟、富裕一方百姓來衡量。再次是轉變作風,使自己成為高效率的人。好的發展思路,要靠好的工作作風來落實,沒有科學扎實的工作作風,一切都將成為空談。面對入世,衡量工作作風的一般標準就是能否高效率地卓有成效地解決問題。當前,對縣、鄉干部來說,工作作風要努力實現“八個轉變”。一是變“文件照念,指示照辦”的照抄照搬為從本地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二是變“跑田頭,忙碼頭,忙忙碌碌”為超前籌謀,科學決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三是變“指手畫腳,強迫命令”為服務協調,排憂解難。四是變給錢、給物、給救濟為給項目、給政策、給科技。五是變追求產值產量為講究畝均效益。六是變聽匯報、發指示為深入實際、抓好落實。七是變大會套小會的會議貫徹為抓大戶,樹典型,以看得見的效益示范引導。八是變拖拉扯皮為馬上就辦。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那種老百姓深惡痛絕的“村糊鄉,鄉糊縣,一直糊到國務院;國務院發文件,一級一級往下念,念到最后不兌現”的浮夸不實之風。
沱江市地處鄂西山區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位于長江三峽和三峽的東大門。西漢元年始置縣治,因“蜀江自此如喬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__多年歷史。1996年撤縣設市。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全市國土面積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98萬畝。全市轄8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98個行政村,總人口50.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29萬人,農戶9.8萬戶。
近幾年來,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發展縣域經濟的總體要求,堅持“一主三化”的指導方針,突出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大力實施“工業立市、項目強市、環境興市、誠信建市、開放活市、法德治市”戰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興的工業強市、糧棉油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大市、依托三峽的現代化衛星城市,促進了市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__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億元,同比增長12.9;完成財政收入2.6億元,增長15.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3億元,增長26.1;實現外貿自營出口439萬美元,增長2.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50元,增長5.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末余額23.7億元,增長12.1。今年以來,我市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元至9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3.5億元,同!比增長15.5;完成財政收入2.1億元,增長20.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880萬元,增長34.3;完成全口徑固定資產投資12.25億元,增長5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4億元,增長13.3;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長15.5%。民營經濟已成為市域經濟的強力支撐,20__年全市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分別達到516家、11310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達到58家;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6.6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72%;全市民營企業實交稅金12143萬元,占全市工商稅收的64.9;全市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9070人,占全部企業從業人員的82%;全市民營企業擁有省級以上名牌產品6個,擁有省級以上著名商標6件。
一、主要做法與經驗
(一)大力實施“工業立市、項目強市”戰略,著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1、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我們按照縣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要求,從1997年開始,在三峽市率先對市屬國有集體企業全面推進以產權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為重點的民營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通過實行“企業產權置換、職工身份置換”而轉制為民營。在20__年全省發展民營經濟暨縣域經濟現場會上我市作了典型發言,其作法和經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在改制過程中因企制宜實行“三個一批”:一是依法破產,盤活一批。對技術落后、產品沒有市場、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和民營化重組。近幾年來,先后對市針織內衣廠、市床單廠、市汽修廠等企業實施破產清算,徹底解決了其債務、人員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轉讓一批。特別是對原有規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業,通過經營者回購職工股、國有股的方式,由經營者集中控股經營,實現經營者高持股、高風險、高回報。酒業公司、三寧公司總股本的60%以上轉讓給了經營層,助力公司國有股份全部轉讓給了經營層。三是賣斷產權,出售一批。對既無當家產品、又屬傳統產業、重組盤活困難的企業,采用整體拍賣、一次賣斷的方式徹底改革。
民營化改革的徹底推進,極大地增加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過去那種企業依附政府、安于現狀的局面被打破,企業經營者主動迎接市場挑戰、求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困難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和招商引資重現生機。通過全面改制重組,全市近3億元的土地、廠房、設備等閑置資產被盤活,安置職工再就業1萬余人。國有骨干企業改制后,結束了過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酒業公司改制后近三年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8.3,20__年實現銷售收入6.41億元、利稅1.3億元,綜合實力連續五年進入全國白酒行業前十強;今年正在實施的1萬噸優質沱江大曲擴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過10億元,利稅過2億元。三寧公司改制后企業積累全部投入發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萬元以上,20__年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利稅1651萬元,分別增長21.3、45.5。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監利、重慶等6地投資辦廠,已形成年產150萬噸水泥的生產能力。
2、培植優勢產業,形成集約發展的產業群。大力實施“511”工程,即重點扶持壯大食品釀造、化工、紡織、建材、電子材料5大支柱產業,大力培育化肥、水泥、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纖維板、高檔墻地磚、優質米、優質棉產品、優質白酒、啤酒、精煉食用油、食品罐頭等11大類優質產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業、天頤食用油、鴻新食品、隆華食品為代表的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年產白酒4萬噸、加工油料作物60萬噸、果蔬罐頭8萬噸,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4家;以湖北化肥、三寧、開元、香青為代表的農化和精細化工產業群,年產尿素60萬噸、合成氨45萬噸、碳酸氫銨30萬噸、磷肥18萬噸
、煙草專用肥2萬噸,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家;以奧美、穩健、朝陽、大江、帝元為代表的紡織產業群,年加工棉紗3.2萬噸、年產藥紗片4600萬包、藥紗布4500萬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家;以亞泰、金泰、宏泰和助力、洪森為代表的建材產業群,年產墻地磚1000萬平方米、水泥150萬噸、高密度纖維板10萬立方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家;以南輝為代表的電子產業群快速成長,年可生產化成箔600萬平方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元至9月,全市6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97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銷售收入23.26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市屬64家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93億元,增長29.1,實現銷售收入17.39億元,增長43.6。
3、推進技改擴規,促進企業上檔升級。加大投入,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近年來每年投入骨干企業的技改資金在1億元以上,今年酒業公司1萬噸優質沱江大曲擴建項目主體車間、鍋爐車間進入施工階段;三寧公司12萬噸合成氨平衡改造項目正在加緊建設,精甲醇項目投產后已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助力公司與湖北化肥廠煤代油工程配套的年產60萬噸水泥粉磨站項目前期工作已經完成,生料磨改造項目已竣工投產。全市已申報專利近200件,被列為湖北省專利工作試點縣市。開元公司被列入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已有13項技術創新成果運用于生產,化學二氧化錳等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引進聯合,著力培植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培育了南輝高比容化成箔、金川果膠等一批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項目,近年來引進投資過千萬元高科技含量的項目10余個。以信息化帶動科技創新,酒業公司被列入全國首批“促進專利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是湖北省專利技術明星企業,公司采用全國同類最先進的電腦自動勾兌成型計算機系統,使酒液一次勾兌成功率達95%以上。沱江酒業、三寧化工被列入全省“三個一批”中的重點企業;沱江酒業、三寧化工、三峽奧美、長松鋼廠、南輝科技等5家企業被三峽市列入40家重點工業企業加以扶持。
4、發展外向型工業,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落實鼓勵企業出口創匯的各項政策措施,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擴大生產和出口規模,全市初步形成醫用紡織、食品飲料、化工三大出口創匯產業,外貿出口企業已發展到14家,150多個品種和規格的產品出口美國、歐盟、澳洲及東南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我市外貿出口企業的個數和品種在三峽市各縣市區中居第1位。20__年,全市完成外貿自營出口439.1萬美元,同比增長2.4倍;今年元至8月,完成外貿自營出口678.23萬美元,同比增長1.84倍;其中,三峽大江實業、三峽鴻新食品公司元至8月完成外貿自營出口分別達到214.3萬美元、208.6萬美元。
(二)以現代工業理念經營農業產業化,促進工農協調互動發展。
1、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增強產業牽引力。我們立足豐富的糧、棉、油、水果、水產等農副產品資源,大力引進外資創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幾年,全市共引進農產品加工項目44個,計劃投資總額14.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7.7億元。先后有香港奧美、穩健、臺灣鴻新、江蘇洪森、浙江隆華、湖南湘宜、湖北天頤等一批發展前景好、產品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我市。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36家,涉及糧、棉、油、果、菜、畜禽、水產等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和領域,1至9月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2.4億元,占市屬規模企業總產值的62,帶動農業生產基地50多萬畝,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12700多人,網絡農戶6.9萬戶。
2、建設配套生產基地,打造龍頭企業前置車間。引導農民樹立“龍頭企業加工什么,農業就生產什么”的新理念,推動農產品生產向加工主導型轉變。堅持以“一江兩河三線四區”為軸線優化基地布局,全市形成了西北丘陵崗地以水果為主,中部平畈以糧油、水果、畜禽為主,東南平原以棉花、沙梨、水產為主,四湖地區以水產為主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建成了40萬畝商品糧、18萬畝優質棉、30萬畝雙低油、60萬頭生豬、600萬只家禽、15萬畝柑桔、10萬畝沙梨、11萬畝水產品、10萬畝專用蔬菜、3萬畝速生豐產林等十大農產品基地。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先后頒布了優質稻、柑桔等大宗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已達4萬多畝。有近30件農產品商標在國家工商局注冊,培育出了“百里洲梨”、“白洋柑桔”、“七星臺大蒜”等一批農產品精品名牌。
3、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一方面,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由龍頭企業與農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簽訂生產合同,確立契約關系,農戶按合同生產,企業按合同收購,既使龍頭企業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又降低了農民生產的風險。我市鴻新、隆華、天頤公司等骨干龍頭企業均分別與農戶簽訂了協議,承諾了最低收購價格和收購數量,以合同形式明確了雙方的責、權、利關系。全市糧食加工購銷企業今年已和農民簽訂訂單16萬畝,定購糧油6萬多噸。另一方面,積極扶持農村經紀人和中介服務組織發展。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實行規范化管理、加強經紀人典型的宣傳表彰等措施,全市涌現出農村經紀人1萬多人,占全市人口的2,其經銷的農產品涉及水果、生豬、糧油、水產、蔬菜、家禽、苗木、棉花等各個產業,年經銷額達10億元以上。依靠農村生產能人、技術能人、營銷能人牽頭興辦的農村中介服務組織也得到大力發展,全市共組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營銷聯合體等組織86個,網絡市內外農戶5萬多戶,網絡外地經銷客商1萬多人。
(三)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培植市域經濟發展后勁。
1、堅持定向定位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一是定位招商。充分利用沱江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臨近三峽水電基地等優勢,重點引進農副產品加工、化工、紡織、載電體及電子工業項目。二是定向招商。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臺地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地區,把世界和中國500強企業作為重點對象,集中力量,招大求名。三是定專班招商。在北京、廣州、溫州等招商重點區域組建工作專班,常年坐陣招商。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外出謀職招商。20__年,全市竣工和在建項目61個,累計完成投資12.2億元。今年元至9月,全市共申報重點建設項目93個,計劃投資總額115.6億元,其中已竣工和在建項目52個,計劃投資總額36.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5.4億元。在今年已開工建設的項目中,投資過億元的有湖北化肥煤代油技改、三寧公司擴規、天頤食用油及飼料加工、長松40萬噸鋼材擴建、奧美紡織衛材擴規、迅達工業科技園、沱江酒業萬噸優質沱江大曲擴規、上百里洲堤防整險加固工程等8個項目;投資5000萬元至1億元的項目有9個;投資1000萬元至5000萬元的項目有21個。
2、實施名牌名企戰略,引進培育一批骨干項目。大力實施名牌、名企戰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引進和培育 知名品牌,成功引進了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后勁足的骨干項目。近年來,全市已引進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2個,湖北化肥煤代油工程、南輝高比容化成箔、天頤食用油及飼料加工、奧美紡織衛材、迅達工業科技園等項目均是投資過億元、預期稅收過千萬元的大項目。湖北化肥煤代油技改工程總投資12.56億元,20__年建成后年可實現利稅1.3億元;南輝高比容化成箔項目總投資3億元,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8000萬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天頤食用油及飼料加工項目總投資1.63億元,年可加工油菜籽3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7.7億元、利稅9300萬元;隨著美國艾默生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的引進落戶,全市項目建設將實現新的更大突破。預計經過3-5年努力,通過項目建設可培育稅收過億元的企業1個以上、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10個以上、稅收過500萬元的企業20個以上。
3、完善招商機制,推動市鎮項目建設齊頭并進。建立了嚴格的考核機制,年初市委、市政府與各鎮(街辦)及市直有關部門簽定項目建設目標責任狀,落實項目建設責任;年終嚴格兌現獎懲,對未完成任務責任單位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實行“三不一調”,即不得評先、不得評優、不得提拔,嚴重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適時調整崗位。目前各級抓招商、重項目的合力已經形成,全市項目建設呈現骨干項目與中小項目并興、市級與各鎮項目建設并進的良好局面。各鎮(街辦)招商引資方興未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業經濟板塊,安福寺鎮“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已成功引進三家投資過千萬元的果蔬食品加工企業;白洋鎮形成了以亞泰、金泰、宏泰等為代表的建材企業群,現可年產墻地磚1000萬平方米;七星臺鎮大力發展油脂加工業,環星、星龍等6家規模以上企業已形成年加工油菜籽20萬噸的生產規模;問安鎮大力發展化纖工業,宏安、普綸達等企業全部建成投產后可達到年產滌綸短纖4.6萬噸的生產能力。
(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打造經濟發展的集聚平臺。
1、突出特色,統籌規劃工業園區。我們依托產業基礎、資源、交通、區位等有利條件,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按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相結合的原則,高標準規劃建設沱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楚天工業園”和安福寺“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兩大工業園區,并確立了園區主導產業,即把“楚天工業園”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化園區,規劃面積9.24平方公里,并完成了園區內城東工業園和城北工業園的詳細規劃編制;抓住安福寺“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重點鄉村工業園區的機遇,努力把安福寺“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建成農產品加工密集園區、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鄉村工業示范園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可接納工業企業15-20家。
2、加大投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我們堅持多渠道籌資,加快民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一方面,堅持政府引導投入。按照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分步建設、滾動發展的方針,每年由市財政安排資金20__萬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省、市對園區建設的資金、用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近幾年全市共投入資金2億多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入園項目的配套建設。為與楚天工業園建設相配套,我們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資3000萬元高標準完成了江漢大道、迎賓大道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資1600萬元修建了110KV城北變電站,并完成了電信設施擴容改造和有線電視光纖網絡改造等一批重點市政工程建設。同時,大力加強交通網絡建設,打造園區與外部聯接的快速通道。近幾年,全市先后投資1.4億元完成了以境內318國道、鴉來省道、雅澧省道和馬窯省道為重點的公路路網建設工程。我們還在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內按照投資者要求,建成了標準化的廠房,采取先租后購的方式提供給投資者使用。兩大工業園區正逐步朝著道路硬化、設施配套、環境美化的方向發展。
3、創新體制,引導招商引資項目向園區聚集。我們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按照“誰招商、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劃分項目收益,引導各鎮招商項目向園區集中,實行產業鏈式發展,推動產業聚集。市政府對各鎮統一政策,同等支持。20__年以來,落戶在楚天工業園和安福寺“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的項目達到59個。楚天工業園已形成食品釀造、紡織、化工、電子材料四大產業,其中,以奧美、穩健、大江、帝元為代表的紡織企業就已聚集11家,使我市成為全省有名的衛材生產基地。三峽果蔬食品工業園成功引進了一批外向型、深加工型、勞動密集型龍頭企業,落戶龍頭企業投資總額近2億元,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7億元、利稅7000萬元。
(五)堅持不懈優化環境,營造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
1、優化政策環境。認真落實上級黨委、政府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同時結合沱江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勵政策。堅持縣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方向,按照“無歧視”原則和“放膽、放手、放開”的要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在經營范圍上除國家法律法規明文禁止外,一律放開,對民營經濟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規模,不限發展形式,不限經營方式,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堅持“五個鼓勵”,即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分流人員和下崗職工從事個體經濟、領辦民營企業;鼓勵國有企業經營者持大股,或買斷企業產權;鼓勵外地民營企業到我市投資興業,并視同外資企業對待;鼓勵現有民營企業上規模、搞技改、開發新產品;鼓勵個體業主購買、兼并、租賃國有集體企業。二是扶持政策。對于國有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之后,不再定稅收目標任務,實行依法征稅;對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的規費一律按下限收取或者給予減免,對新開辦民營企業實行一定時期的扶持政策;對于下崗職工興辦民營企業堅持按有關政策給予稅費優惠,等等。三是保護政策。堅決依法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對企業收費實行定項目、定標準、定時間,集中統一管理,嚴格執行“兩證兩卡一書”(收費許可證、收費員證、企業繳費登記卡、企業繳費明白卡、進企業收費批準通知書)制度。文秘站版權所有
2、優化服務環境。從組織制度創新入手,成立了“沱江市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領導小組”和“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督查中心”、“保護投資環境法律服務調解中心”(簡稱“一組三心”),形成政務質量找領導小組、投資報建找服務中心、投訴舉報找督查中心、矛盾糾紛找調解中心的全方位寬領域的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積極組建“四個中心”(即市行政服務中心、綜合招投標中心、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國庫集中收付中心),從制度和體制上改善發展環境 。對于引進和新辦的企業,由市行政服務中心代為辦理各種手續,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制度,市級領導定期到聯系點現場辦公,研究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對企業在辦理納稅手續、開拓市場、企業管理等方面及時給予指導與協商,由事后查處改為事前指導,引導企業依法經營。及時免費為投資者提供國家產業政策信息、行業發展信息、市場銷售信息和技術信息等。
3、優化金融信貸環境。著力構建企業、政府、銀行之間的新型合作關系,建立項目推介制度,定期舉行推介會和銀企座談會,成立了企業信貸擔保公司,運用財政貼息貸款,引導銀行投資講誠信、有效益的項目。20__年,全市確定金融機構重點支持紅名單企業21個,重點調查項目12個;今年,全市確定金融機構重點支持紅名單企業25個,重點調查項目29個,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環境。
4、優化社會保障環境。大力抓好社會保險擴覆征繳工作,引導各類企業及其從業人員依法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使之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安等部門分片劃段,責任到人,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大張旗鼓宣傳表彰先進民營企業、優秀民營企業家,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家。沱江酒業公司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公司總經理蔣紅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湖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是湖北省、三峽市和沱江市人大代表,公司副總經理曹生武獲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榮譽稱號。
摘要: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必由之路,而有效統籌西部城鄉經濟的發展,必要的切入點在發展縣域經濟。本文從西部地區為什么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有什么難題,及怎么解決為線索展開全文,力圖為更好地發展縣域經濟,統籌西部城鄉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部地區 縣域經濟 問題 對策
一、西部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必然性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的論斷。而又如何有效地統籌西部地區城鄉的發展,消除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得西部區域經濟得到更快更好地發展呢?這就是我們亟待研究的問題。
西部地區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12個省區市。中國要實現從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的轉化,實現城鄉統籌,重點是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難點則在于西部農村。西部的突出問題是農村人口多。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8.75%,非農產業發展緩慢;農村勞動力嚴重依賴于農業,農村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高達61.7%,農業生產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后;傳統農業經濟和自然經濟所占比重較大;工業結構處于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加工的階段;產業技術水平低;城市化,工業化水平遠遠低于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優勢在于有著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以及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資源相對都比較豐富,而且這些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的水平還很低,但發展的潛力很大。
西部地區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有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必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二、西部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問題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處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它還是西部有效城鄉統籌的基點,也是其落腳點;是城鄉統籌最直接的操作平臺,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舉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雖有了飛速的發展,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卻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為29.5億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肅為例,其縣域經濟GDP超過29.5億元的縣卻只有9個,僅占全省縣域單位的10.5%;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7個,占其縣域單位的8%;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44.25元的縣域25個,占全省縣域單位的29%。甘肅省內絕大部分縣(市)財政都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基本上都靠是財政補貼。
1、西部縣(市)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許多縣自然環境惡劣、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對資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2、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進程緩慢。部分城鎮由于近年鄉鎮企業的萎縮,農民收入的減緩,財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鎮建設步伐放慢了,建設相對滯后,功能發揮不明顯,轉移農業人員更加困難。同時,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城鎮功能的發揮。
3、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一是資金嚴重短缺。由于縣級財政拮據,加之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級以下業務,使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對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很難吸引銀行貸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區縣的待遇、人居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級企業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業留人方面缺乏強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三是對外開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區除了少數大城鎮外,許多縣域單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資,而且產品也很難外銷。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國際聯系及其產品國際市場依存度是較低的。
4、經濟自主增長乏力,縣級財政運轉困難。經濟自主增長乏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縣域投資面臨困境。西部縣域自然資源相對較豐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限制,卻很難吸引社會投資。二是縣域工業發展水平低。目前西部縣域工業大多是一些傳統工業,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市場活力明顯不足。三是縣域消費市場低迷。以上原因,綜合造成西部縣級財政運轉比較困難。而西部縣財政剛性支出直線上升,目前有許多縣級財政入不敷出,運轉十分艱難。
三、西部發展縣域經濟的有效對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相差巨大;與東部相比,亦沒什么優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處于較低水平。西部縣域經濟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歷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任何單一的發展思路對西部縣域經濟發展都是無能為力的。發展西部縣域經濟,有效西部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要有全局性、長遠性及具有戰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實施整體戰略來解決。
1、以現存優勢資源為依托,開展差異化競爭,打造特色產業。實踐證明,一個地區的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其對自身優勢的認識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區在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決策中,應始終注意自身的比較優勢??傮w上來看,在西部縣域經濟中,農業資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縣所處地理環境、自然和資源稟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比較優勢千差萬別。因此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和方式上不能強求一致,其關鍵是要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發揮各地優勢資源、技術優勢及傳統優勢,走合作發展的道路,采取更靈活的方式聯合、引進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毒無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 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小產品、大產業的經濟發展格局,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2、加快城鎮化步伐。城鎮化是加快縣域二、三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推進城鎮化可以推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縣域經濟產業升級??h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直接推動著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進程的快慢,又反過來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推進城鎮化有利于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于服務業的成長,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作為欠發達地區,面對二、三產業發展從分散到集聚、工業化與信息化交織在一起的新形勢,發展縣域經濟必然要堅持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充分發揮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效應,增強城鎮在資源、人才、技術、產業、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帶動作用,從而以城鎮為平臺,推動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促進縣域經濟不斷壯大。
3、政府強力介入,以放寬相關政策為基礎,推進科教興縣,釋放增長潛力,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駕護航。在新時期,我們應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在政策上釋放縣域經濟增長的潛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礙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藩籬,加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向少數能人集中,從法律法規上保障土地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推動土地使用權的自由流轉。二要放開一切制約民資難以進入的投資領域。要重點放開傳統上由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的投資領域,特別是重點放開城鎮供水、供氣、教育、醫療、電力、農田水利及道路設施建設等領域,以此來激活民間的投資需求,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三要辦好一切有利縣域經濟發展的社會事務。加強與縣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組織與經濟發展相關的科研開發、人才培訓、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4、盡快構建縣域現代流通網絡體系,改變縣域市場與城市大市場脫節的狀況。縣域是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創新營銷方式,通過現代流通網絡,快速搶占大中城市市場,最大限度地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積極培育各種形式的流通組織,壯大農村營銷人才隊伍,發展各種專業市場、綜合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形成功能齊全的商品流通體系。另外,著眼與國外,加快引資步伐,面對WTO的挑戰與對外開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競爭,推動西部經濟更好地發展。
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實現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和突破口。
價值判斷:縣域經濟是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的最直接操作平臺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特征的基本單元??h(市)是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部,在發展規劃制定、經濟結構調整、產業開發重點等一系列發展的重大問題上,縣(市)具有相對的自主性;作為承上啟下的行政管理層次,縣(市)也具有比較完備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手段,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起到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作用。
實踐證明,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讓二者更為協調;可以有效改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可以加快內源性經濟發展,提高整體經濟競爭力。路徑選擇: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縣域工業化水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根據區域、縣域實際,科學地制定發展目標。十堰區域、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并存,優勢大于劣勢,特別是十堰區域、縣域經濟中明顯的區位優勢、雄厚的產業優勢、富集的資源優勢,有利于我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五個統籌中,充分發揮潛在優勢,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文秘站版權所有
一、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逐步減少第一產業比例,增加二、三產業比例。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1∶5∶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5%以上。
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推進8種類型的小城鎮建設:一是衛星城鎮。十堰是我省汽車工業走廊的龍頭,以發展零部件加工和第三產業為突破口,著力將六里坪、丁家營、土關埡、浪河、茶店、花果、柏林、大川等培植成為東風日產合資公司配套的十堰城區衛星城鎮。二是邊貿型城鎮。以邊境貿易為突破口,著力將蔣家堰、上津、白浪、譚山、豐溪、湖北口、石鼓、羊尾等培植成以工促貿、以貿興鎮的邊貿型城鎮。三是資源型城鎮。十堰境內資源豐富,以開發礦產、水能、林特資源為突破口,著力將夾河、官渡、溢水、馬鞍等培植成資源開發型城鎮。四是基地型城鎮。著力將柳陂、六里坪、安陽等培植成基地型城鎮。五是旅游型城鎮。著力將武當山、大川、南化塘等培植成旅游型城鎮。六是綜合型城鎮。以培植新的增長點為突破口,著力將羊尾、保豐等培植成綜合型城鎮。此外,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培植移民遷建型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培植特色產業型小城鎮。
三、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一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植“精品名牌產品。引導和支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把發展高新技術產品作為企業科學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探索縣域與科研院所合作新途徑,通過技術入股、共建技術中心和共建經濟實體等緊密型合作模式,推進縣域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通過全方位吸納資金,狠抓技術改造,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大力發展一批以汽車電子、通信、新醫藥、新型建材、環保為主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小而高”的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扶持民營企業發展,支持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國有中小企業,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通過控股、參股、租賃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逐步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的大型民營企業的“四跨”企業集團。
四、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用工業化理念引導農業產業化企業,運用信息技術完善內部管理和營銷信息系統,促進“龍頭”企業人、財、物和技術資源優化配置,加強與企業信息化相適應的網絡基礎和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農產品加工、生產、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通過十堰信息港、寬帶網和政務網絡及各種媒體,及時農產品及相關市場、項目規模、市場準入標準、環境保護等要求,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十堰區域縣域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質量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著力推進生物醫藥、水電、綠色食品、旅游四大產業。
五、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勞動力從低效益部門向高效益部門的加速轉移,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質量,促進小康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之一。有的放矢地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面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就業體制。重點引導農民向五大領域轉移:向建筑業、水利、 水電工程轉移;向城鎮建設、城鎮服務業轉移;向省內外、東西部和國外轉移;向旅游業、商業轉移;向產業內部效益較高的行業、企業、部門轉移。通過五大轉移,整體推進城鄉就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形成城鄉一體的就業新格局。
4月21日,在縣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上,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認真聽講了財政、金融、稅收相關內容的專題報告。課堂內容理論聯系實際,令人受益匪淺。
財政如何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有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充分發揮財政爭取資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解除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瓶頸。
基礎設施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而且也是經濟增長和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基礎設施的質量將決定著能否獲得新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是投資者確定潛在的直接投資對象等級的重要因素。只有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向上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加大投入,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有效解除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二、充分發揮財政管理職能,強化收支管理,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于經濟。經濟要發展,必須要有強有力的財政作保障。而財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資金發揮無限效益,必須加強財政管理。
一是建立起公開、公正的收入機制,為縣域經濟提供更多財力。
一是廢除收入“基數法”考核辦法。以往財政收入都是年年下達計劃,層層按計劃完成,按計劃考核,沒有真正地體現出財政收入應收盡收。二是建立新增項目增加財政收入的激勵機制,特別是對各鄉鎮新增稅源增長財政收入要適當地給予充分的激勵,以完善鄉鎮財政體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調動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二是建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監管機制,擠出更多資金投入到經濟發展中。支出管理仍是當前財政工作的重頭戲,要狠下功夫,強化管理,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節省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一是嚴格預算。二是嚴格支出標準和范圍。三是嚴格支付。不斷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減少資金周轉環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從上到下清理和統一各種獎金政策,應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獎勵”制度,制止濫發獎金。五是加強政府投資領域管理,以減少政府投入,減輕各級財政的壓力。要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加強政府投資領域管理,控制政府負債。
三是建立靈活、有力的財政調控機制,集中財力支持經濟建設。
財政部門作為政府的一個宏觀調控部門,要服務于經濟發展,必須加大調控力度,調控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一是調控預算內、外資金。通過實施綜合財政預算,將預算內外資金納入預算,捆綁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強政府調控能力。二是調控縣、鄉財力。應積極推行鄉財縣管,把鄉鎮作為預算單位,其收入直交縣財政,支出由縣財政支付。這樣不僅可以平衡鄉與鄉貧富不均的現象,而且可以整合全縣財力,支持重點項目建設。三是調控各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和閑置資產。四是要調控好各單位后勤服務資源。應積極推行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把機關一些后勤服務推向社會,由社會承辦,這樣能夠大大節減財政資金。
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建立獎勵機制,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縣級財政在自身加強財政管理的同時,還應充分調動各級黨政、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因此縣級財政應協助政府建立縣域經濟發展獎勵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為縣域經濟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政府獎勵機制”。二是建立“政府激勵機制”。三建立“金融機構扶持鼓勵機制”。對縣域范圍內的各金融機構按當年對地方全年貸款增量、核銷企業呆壞帳額等指標確定獎勵金額予以獎勵,緩解各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四、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培植壯大骨干財源,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一是要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二是要加重對工業經濟的投入。
三是加快企業改制步伐。
四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
一、前言
醴陵是湖南株洲的一個縣級市,連續6年進入湖南省省經濟強縣行列,2011年進入了全國百強縣的行列?!笆晃濉逼陂g醴陵經濟增速達15.2%,遙遙領先于株洲其他縣市。2010年GDP達265.75億元,占株洲全地區GDP的20.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湖南省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度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名單中,醴陵有135家,占湖南、株洲大中型企業數的占比分別為8.9%和54%。因盛產煙花爆竹和陶瓷,醴陵有“瓷城”和“中國花炮之都”的美譽。
二、醴陵煙花爆竹產業現狀分析
煙花爆竹和陶瓷產業是醴陵的支柱產業,有產業集中度高、整體規模大、配套產業齊、社會貢獻大等特點。2010年煙花爆竹總產值為120億元,同比增長27%;產量達2767萬箱,同比增長28.1%。繳納稅費占醴陵財政收入的7.4%,1.5億元。2008、2009、2010年煙花爆竹產量分別為1760萬箱、2160萬箱、2747萬箱,年平均增長率為28.85%。2010煙花爆竹產業上交稅金分別為14987萬元,分別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7.4%。醴陵煙花爆竹產量在“十一五”期間快速增長,2010年的產量是2005年的2.7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55%;2010年比2005年出口增加約420萬箱,年平均增長率為55.74%。如表1所示:
表1 醴陵煙花爆竹產量和出口量(2005~2010)
資料來源:根據醴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2010)上的數據整理得到。
但是,醴陵煙花爆竹出口量僅占全國出口總額較低,2008年出口額僅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9.57%。醴陵出口的煙花爆竹中有90%出口到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俄羅斯等國。其中美國是醴陵煙花爆竹最主要的出口地,2009年醴陵出口到美國煙花爆竹2400萬美元。
陶瓷產業是醴陵另一大支柱產業,2010年陶瓷產業總產值達210億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達28.1%。陶瓷產業的產值占整個地區產值的79.02%。2009年,2010年陶瓷產業上繳稅金分別為33398萬元和36921萬元,分別占全是財政總收入的23.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全是共生產日用陶瓷37.42億件,其中出口14.3億件,生產工業陶瓷39.6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了26.4%、25.2%和28.2%。
表2 醴陵陶瓷產量(2005~2010)
資料來源:根據醴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2010)上的數據,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醴陵陶瓷的產量一直呈持續上升的趨勢,2005年到2010年日用陶瓷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08%,工業陶瓷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8.45%。2009年醴陵陶瓷工業園已經初步建成,當年就有46家企業入園,產值突破了25億元。醴陵陶瓷產業出口量占比較大,2005年陶瓷出口72625萬件,占生產總量的29.1%。2009年日用陶瓷40%以上出口,出口量達12.94億件,特別是熾瓷產品,出口95%以上,年出口額近4億美元。
三、醴陵發展基本外向型開放經濟的優勢
大衛·李嘉圖認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一個國家應該集中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得到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也表明與比較優勢相抵觸的趕超戰略是很難成功的。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應該按照各自的資源稟賦條件,積極發展具有優勢的產業,從而增加出口和經濟的外向程度,達到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
醴陵勞動資源比較豐富,而且擁有生產陶瓷和花炮所需的礦物資源和技術資源,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應該生產和出口相關產品。醴陵市委市政府相當重視醴陵的開發經濟建設,在《醴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拓展開放經濟”作為重要的一條提出來,主要從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區域合作兩個方面,既期待對外開放為醴陵經濟增添光彩,同時也了解周邊的產業狀況,引進必要資源,避免重復投資。
外向型經濟是指實行開放性經濟交往體制,面向國際市場,建立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廣泛利用國際資源,充分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經濟外向型經濟具有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有助于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增強支付能力,并能在較大規模上利用國外資金。通過對醴陵支柱產業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醴陵已經是基本外向型開發經濟。目前醴陵陶瓷和煙花爆竹產業出口都很強勁,有很強的出口創匯能力。2010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m業14家,已擁有自營進出口企業達183家,醴陵的各種產品外銷至1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全市貿易出口總額達6.0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出口收匯2.4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7%。
醴陵實行開放型經濟有著自身的優勢:
第一,資源豐富。醴陵具有相當豐富的陶瓷和煙花爆竹產業需要的稀土和礦物質,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
第二,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年間,醴陵富里人李畋就發明了花炮來驅趕鬼神,此時開始醴陵人就開始生產煙花爆竹。醴陵陶瓷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就一舉拿的世博會金獎。
第三,交通便利。同時醴陵擁有便利的交通優勢,毗鄰我國南方最大的鐵路樞紐株洲,320國道,106國道、滬昆高速,浙贛復線都經過境內,醴陵擁有至鹽田港的集裝箱專列,計劃在2012年開通的衡茶吉鐵路將大大縮短醴陵到廈門出??诘木嚯x,醴陵將成為長株潭地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地區。
第四,通關方便。醴陵是中西部所有城市中唯一擁有海關和商檢的縣級市,企業報關和報檢的成本低。醴陵是湖南僅有的2個可以在當地辦理護照的縣級市之一,相關人員的出入境方便。
第五,人才優勢。醴陵人口資源豐富,而且醴陵市株洲地區擁有高學歷比例最高的縣市,大量的陶瓷和煙花爆竹企業也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才。
四、醴陵政府如何規避外向型經濟帶來的風險
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醴陵 這幾年發展十分迅速,但是醴陵支柱產業是高投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價格優勢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的。這樣的出口產品在開放經濟很容易受到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在加大發展開放經濟的同時,必須加強產業自身的發展。
我國自2005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匯率浮動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6年多后,人民累計升值約為31.24%。煙花爆竹和陶瓷產業同屬勞動密集型企業,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體現在生產成本、出口價格和市場占有方面,理論上醴陵的出口收入損失31.24%。再加上原材料、運費、工資等價格上漲,出口退稅的下降,但是,醴陵出口的產品主要靠價格優勢占據市場,不敢輕易降價,只得自己蒙受損失。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增值將促使出口企業主動調整產品結構,把生產重心轉移到研發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產品上,同時企業可以利用更多的國外市場資源。
當下是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交織的試點,市場調節職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政府調節乃高層次的調節。醴陵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開放經濟促進醴陵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困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醴陵出口企業的利益。
1.川氣入醴。醴陵開通管道燃氣以來,以前的煤窯都改為了天燃氣窯,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產品合格率也有所提高,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下降的壓力。
2.政府支持企業改革。(1)鼓勵企業建設中間環節。中間商注定要一敗涂地:技術的發展使他失去了效力(帕特·麥克格溫)。醴陵政府正在著手處理一批有自主經營的企業希望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出口的申請。(2)鼓勵企業走品牌化、差異化戰略。扶持以華聯、熊貓為主的具有品牌的自主產業企業,對其進行政策和技術鼓勵。(3)鼓勵企業運用金融手段規避風險。鼓勵企業縮短收匯時間,利用合同價格,采用多種比重的結算方式來規避風險。
綜上所述,開放經濟模式在醴陵是完全適用的,而且醴陵市委市政府也認識到這一點大力發展開放經濟,盡量避免開放經濟帶來的風險。只要堅持大力發展開放經濟,醴陵經濟定能更好更快的發展。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縣域經濟是一個十分重要,又十分復雜,說起來十分沉重,同時是我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說它十分重要,因為它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最小單位;說它十分復雜,是因為涉及面寬,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縣域經濟要做到協調、可持續發展十分困難;說它十分沉重,是因為我們去過西部的許多縣,雖然看到了一些縣域經濟富裕、不斷發展的一面,但看到更多的是貧窮、落后的一面;說我們十分感興趣,是因為縣域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理論工作者去認真研究。
一、縣域經濟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h域經濟具有下述特點:一是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間,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界線明確;二是具有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三是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四是以市場為導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要突破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五是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經濟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有多個層次:相對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如歐盟、亞太地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是區域經濟的范疇;相對于一國經濟而言的區域經濟,如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也是區域經濟的范疇;相對于一個省而言的縣域經濟也是區域經濟的內容,如陜西從大的方面劃分為陜南、陜北、關中等不同的區域,僅就關中地區可以以區縣為單位劃分為更小的區域??h域經濟是狹義的區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最小單位。
2、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其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個環節,一、二、三產業各個部門??h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程度和趨勢,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格局和面貌,縣域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h域經濟的強弱決定著國民經濟的強弱,如西部經濟不發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的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弱。從第三屆全國百強縣的排名來看,幾乎被東部地區壟斷,西部地區僅有三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西部地區的真正崛起有賴于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
3、縣域經濟在各項指標中均占到絕對比重
據統計,截至20__年底,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共有2860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其中,市轄區830個,縣級市381個,縣1478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全國縣域內國土面積有896多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國土總面積的93;全國縣域內人口總數達到9.3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3.3;全國縣域經濟的GDP達5.7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4.5。
4、縣域經濟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縣域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是農民的主要聚集地。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文秘站:
二、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因素
通過對不同地區縣域的比較研究發現,縣域經濟的發展程度、競爭力強弱,受以下十個因素的影響:DECD=F(NR HR PL EC ML ES EE IA CL PLS)
其中,DECD—縣域經濟發展,NR—自然資源,HR—人力資源,PL—生產力水平,EC—經濟制度,ML—管理水平,ES—經濟結構,EE—經濟環境,IA—無形資產,CL—城鎮化水平,PLS—生產與生活方式。
1.自然資源的稟賦與自然條件的優劣程度
自然優勢是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優勢有兩種:自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是縣域產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源優勢是產業優勢形成的前提條件,同樣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如陜西神木縣和靖邊縣之所以能進入第三屆全國西部百強縣之列,與其煤、石油等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同樣,縣域經濟的發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自然條件決定著當地居民的生存條件、生存環境,地理位置決定著一個縣的區位狀況,決定著它的交通狀況、對外開放條件與開放程度等。一般來說,具有區位優勢的縣發展較快。沿海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較快,自然條件、區位優勢是其重要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樞紐和產業布局的調整、單一非再生資源的長期使用,自然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作用有弱化的趨勢。
2.人力資源狀況
人力資源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因素,但人口大縣不等于經濟強縣。人力資源不僅包括一個縣所屬的人口數量、人的素質,還應包括人的理念及人力資本狀況。如果說人力資源的數量決定縣域經濟中勞動力供給、市場需求以及勞動力的素質,那么,人的理念及人力資本狀況則決定縣域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發展的速度。
3.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
生產力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實力,它決定著經濟總量及發展水平,決定著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及效果。如西部經濟落后,東部經濟發達,由此決定了東部經濟是個“發展”問題,而西部大開發不僅僅是發展問題,首先是解決生存問題;二是縣域經濟的“產品—企業 —產業”三位一體的現狀,它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既定起點,也是吸引外資的平臺,是外資與本地企業對接的基礎。
4.經濟結構和經濟活力
經濟結構包括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生產力布局,即縣域經濟結構,它影響和決定著縣域經濟是否協調、持續發展的問題??h域經濟活力是縣域經濟市場機制力量的體現。非國有經濟比重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活力指標,其他還有:機關人數與就業總人數的比率反映出就業導向和就業活力;人均存貸額反映金融方面的活力;GDP與就業總人數的比率也是一個反映經濟產出活力的指標。
5.資本、技術及管理水平
資本與技術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它決定著縣域經濟發展的規模及層次,決定著產業選擇及升級換代問題;管理是第一生產力,它決定著縣域經濟的管理水平與發展速度。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縣市政府及縣市領導的能動作用非常大。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是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同志在《經濟日報》成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的批示中指出,“農村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
6.經濟制度及政策
具體指:一是產權制度;二是政府的經濟政策;三是管理制度,如干部管理制度、干部選拔制度等;四是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化程度,如是否引進了競爭機制等;五是政府引導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7.經濟環境及對外開放程度
經濟發展環境包括硬環境與軟環境。目前重要的是營造軟環境,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進入。經濟環境既是對外開放的前提,也是反映開放程度的一個標志,它是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對外開放程度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入世后,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在縣內、省內、國內定位,要在全球經濟中定位,要利用兩種資源,開發兩個市場,提升競爭力。對外開放程度可以用進出口總額與GDP比率、利用外資的總額、外資企業比重等指標來衡量。
8.縣域的知名度及無形資產
縣域的知名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無知名度;二是知名度是否轉換成無形資產,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品牌。縣域知名度的提高通常借助于一些歷史文化遺產、特殊的產業,如陜西臨潼借助于兵馬俑、戶縣借助于農民畫均成為享譽中外的知名縣。但這些縣的知名度沒有完全轉化為無形資產,沒有有力地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h域的知名度高,無形資產大,有利于吸引外資,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9.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水平和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正相關。城鎮化水平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城鎮化水平決定著縣域的生產與消費水平;二是城鎮化水平決定著縣域的市場化程度;三是城鎮化水平是縣域工業化程度的反映;四是城鎮化水平決定著縣域經濟結構。
10.居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直接決定著市場化和產業化程度。傳統的生產方式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縣域經濟的現代化;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影響縣域市場體系的形成,影響第三產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
三、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障礙
據統計,截至20__年底,全國GDP超過50億元的縣共有262個,東部地區191個,中部地區52個,西部地區19個。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88個,中部地區有9個,西部地區僅有四川雙流縣、新疆庫爾勒市、重慶江津市3個,而且分別排在48、60、98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后受制于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而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1.觀念落后
西部地區觀念落后表現為:一是長期受自然經濟觀念影響,尤其是小生產觀念濃厚,如缺乏成本觀念;二是受原始市場經濟觀念影響,如反映傳統小商品經濟的“漢唐雄風”、“絲綢之路雄風”影響著西部縣域市場經濟的發展。入世后,西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外文化理念的沖突,即現代市場經濟理念與自然經濟理念的沖突。理念沖突具體表現在:一是西方人崇尚透明度與西部人崇尚暗箱*作的沖突;二是西方人崇尚市場經濟規則與西部人崇尚鉆空子的沖突;三是西方人崇尚法治與西部人崇尚人治的沖突。
2.產業定位不明確
縣域經濟發展要有明確的產業定位,要抓住一兩個產業,做大做強,要形成和縣域資源相適應的特色經濟。但西部地區的大多數縣產業定位不明確,選擇產業過多,多個產業齊頭并進,而且各個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小,特色經濟不明顯。如陜西有的縣在縣域發展戰略中確定了五大支柱產業,結果一個產業也做不大,沒有自己的特色,形不成規模。
3.經濟結構不合理
一是所有制結構不合理。東部縣域經濟中基本上是非公有制經濟占絕對比重,如浙江、江蘇省等公有制在縣域經濟中幾乎已全部退出,而西部縣域中公有制還占有很大的比重,非公有制經濟不發達,東西部經濟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所有制結構的差異;二是產業結構單一。西部地區的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化程度低,第三產業不發達;三是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企業化、產業化水平低。
4.政府政策與競爭機制滯后
一是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優惠政策僅限于經濟方面,在政治方面不但未給非公有制企業優惠政策,甚至連平等政策也未落實,如非公有制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很難進入政府;二是干部的競爭機制尚未形成,縣鄉干部很難優勝劣汰;三是企業家機制未形成,管理隊伍的培育工作滯后。
5.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落后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西部地區許多縣的生產方式落后,如在農業生產方面機械化程度低,有的地區仍然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在僅有為數不多的工業生產中,信息化程度極低,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生活方式方面,一是農民意識濃厚,縣鄉干部生活節奏慢,現有的城鎮人口大多是“計劃經濟的城市人”,缺乏“市場經濟的城市人”。二是農民及城鎮人口保持著傳統的農民生活方式,大家都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消費,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四、加快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西部地區縣域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轉變觀念
加快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樹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的觀念。如要樹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就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允許私有企業企業主入黨”、“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等觀念;其次,還要樹立正確的縣鄉干部評價觀念。不能以“是否有問題”作為衡量縣鄉干部的標準,以“是否有問題”為評級標準會使理性管理者做出“不作為”的選擇,而應以是否創造了財富、為老百姓辦實事、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作為衡量縣鄉干部的標準。
2.對縣域經濟準確定位
對縣域經濟準確定位包括對縣域定位與產業定位。只有準確定位,才能明確發展方向,才能找到發展的突破口;只有準確定位,才會有科學的發展思路,才能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具體說,一是為縣域準確定位,如西安臨潼區可定位為世界旅游名區、西部經濟強區;渭南的潼關縣可定位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一線兩帶”的東起點、關中城市群的第三層次。二是產業定位,縣域經濟要以某一主導產業為中心,其他產業相配套,發展特色經濟??h域經濟要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群,在這個產業群中,主導產業要明確,產業結構要合理,產業結構要向優化和高級化演進。
3.創建新機制
首先要在縣鄉干部選拔中引入競爭機制,并加大外聘力度,增加外聘數量,促進縣鄉干部選拔機制的轉變;其次,建立創新機制,特別是要加大文化創新力度,推動自然經濟文化向市場經濟文化轉變;再次,要加大縣域內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留住科技人才,也要加強對基礎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農民的培訓,以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
4.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在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要樹立“非公有制企業是縣域經濟的第一主體”的觀念;在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低的縣,應通過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便利和優惠政策,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創業;在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到一定比重的縣,應通過企業家培訓、企業制度改革等措施實現非公有制企業的二次創業,并切實解決二次創業中存在的問題。
5.實行土地制度創新,走農業規模經營的道路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鼓勵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擴大經營規模。只有擴大農業經營的規模,才能解決土地使用規模狹小與農業現代化的矛盾。同時,要調整村鎮結構,擴大村鎮規模,形成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
6.營造良好環境,大力引進外資
一是要為外商提供生產經營的必要資源,在落后地區可無償提供土地等資源,只要外商來生產與消費,就能帶動經濟發展。二是塑造軟環境,改變“關起門來打狗”的局面,特別是政府要從提供優惠政策轉變為提供優質服務。
7.經營縣城,強化中間環節作用
縣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大城市向農村輻射的中間環節。因此,要鼓勵農民進入縣城,使縣城的人氣旺起來;建立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機制,吸引民間資本和引進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調整鄉鎮、村莊結構,提高縣域經濟的城市化水平。以上七條為一個整體,其中轉變觀念是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與核心,機制是保障,產業是載體,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手段,規模經營是方式。當前要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核心,推進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為縣域經濟準確定位,并制定科學發展戰略;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建立新的機制,選擇最佳發展手段,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實行土地制度創新,走農業規模經營的道路;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大力引進外資,并經營好縣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五、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需要處理好的七對關系
西部地區縣域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除了要做好以上七個方面工作以外,還必須處理好以下七對關系。
1.優惠政策與優質服務的關系
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由于發展起點比較低,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優惠政策,但要轉變一味地依賴優惠政策的誤區,要處理好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的關系。優惠政策是吸引外部資金的重要條件,而優質服務是留住外部資金的保障,只有提供優質服務,優惠政策才能落到實處,起到應有的作用。而且相對于東部省份的縣來說,優惠政策對西部地區的縣不具有比較優勢,在優惠政策上各個地區可以互相模仿,而且模仿成本低,所需要的時間短。而對于西部地區的縣來說,提供優質服務是塑造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優質服務是一個地區的“內功”,經過長時期才能形成,而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即使模仿也需要較長時間。
2.主導產業與產業多元化的關系
西部地區的縣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根據資源稟賦狀況選擇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選擇上一定要有比較優勢和“特色”,但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并不是只發展一種產業,而放棄其他的產業。在產業選擇上要妥善地處理好主導產業和產業多元化的關系,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應多業并舉,但產業多元化應盡可能是同心多元化,即各個產業之間應有比較大的關聯度,這樣才可以形成以主導產業為龍頭,通過各個產業鏈條之間的相互帶動,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3.企業規模與企業數量的關系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競爭力是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中堅力量。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有一批企業來支撐,企業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更需要農產品種子的研發、種植、養殖、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等農業性企業。特別是對于農業占比重較大的縣來說,企業這一組織形式比分散的農戶具有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談判力和競爭力,所以應盡可能培育、扶植一批企業。促進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一批企業,而且需要有一些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對于一個縣來說,只要真正有一兩個大企業,就足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而且企業的數量和企業的規模是互相促進的,一個大企業會帶動一批小企業,一批小企業經過競爭會培育出大企業。
4.向市場要錢與向政府要錢的關系
對于相對貧困的西部來說,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理順向市場要錢與向政府要錢的關系。全國貧困縣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多種,有自然因素,有人為因素。對于自然條件惡劣造成的貧困,政府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財政對其進行轉移支付,對其進行“輸血”。但僅僅依靠“輸血”只能解決生存問題,不能解決發展問題,要使這些貧困縣擺脫貧困,必須使其有“造血”功能。所以對于貧困縣來說,如何脫貧致富,謀取發展應擺在首要位置,要發展就要有市場意識,從市場上獲取財富。
5.引進外資與利用民間資金的關系
資金短缺往往被認為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引進外資被視作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靈丹妙藥。引進外資固然會解決資金瓶頸,同時還會帶來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對于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來說,如果能引進外資,無疑會加快其經濟的發展,但關鍵是西部縣域依靠什么優勢來吸引外資,有無外資進入后的發展平臺、對接基礎,也就是說引進外資后如何與本地經濟對接。所以,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首先要啟動民間資金。在西部許多縣存在資金短缺和銀行大量存差,以及資金大量外流并存的困境,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金短缺,而是沒有啟動民間資金。要吸引外資,首先應啟動民間資本,使民間資本和外資同樣享有國民待遇,為其創造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其共同促進西部縣域經濟發展。
6.國有企業退出與事業單位退出的關系
所有制結構差異是造成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區一些縣公有制經濟占有相當比重。西部地區的縣也認識到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調整所有制結構的舉措,加大國有企業退出步伐。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國有企業在縣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漸縮小。但是事業單位的數量卻依然很多,事業單位編制的人員數量仍然很大,縣級財政收入主要用于支付事業單位的開支,甚至有的縣財政入不敷出。所以對于西部地區的縣來說,不僅國有企業應全面退出,而且一些事業單位也應該盡快退出。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供水、交通、文化教 育等公用事業的公共產品屬性在弱化,由政府出面通過事業單位的形式提供這些準公共產品的必要性逐漸減弱;另一方面,減少事業單位,可以大大縮小縣級財政的開支,把有限的收入用到更需要財政支持的領域,同時可真正減輕農民的負擔。
7.營造良好環境與提升縣域形象的關系
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和啟動民間資本的前提,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縣級政府已經認識到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重要性,而且意識到投資軟環境比投資硬環境更重要。但在營造良好環境的同時,不應忽視提升縣域形象,這里強調的形象不僅包括一個縣的投資環境,還包括政府行政能力、社會資本、信譽度;不僅指一個縣在當地居民心目中的形象,還包括該縣在其他地區、投資者、合作者、媒體等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h域形象和縣域環境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而經濟、資源、環境都是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大系統中任何一個子系統的改變,都會引起其他系統發生變化,并對整個大系統的狀態產生影響。長期以來,由于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意識,違背了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要求,人們只考慮經濟增長而忽視其他相關系統的健康發展,使縣域經濟、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著極不協調的關系,造成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甚至已經威脅到人們的生存。
首先,縣域經濟產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換取,以至于亂采濫挖、浪費嚴重,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自然資源不斷退化,資源基礎持續減弱,一些主要自然資源已出現嚴重短缺,保證程度下降,對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構成嚴重制約,資源供需前景不容樂觀。
其次,隨著經濟的增長,大部分縣域的水環境污染、大氣環境污染、固定廢棄物及土地污染日益嚴重;而過度砍伐,盲目開墾,亂殺亂捕,使縣域自然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野生動植物品種數量不斷減少,瀕危及面臨滅絕的物種數量急劇增多。這些情況的存在已經成為縣域經濟持續增長的制約因素。
因此,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保證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惟一出路。
一、實現縣域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弱化、消除它們之間的消極關系,同時充分利用和發展其積極關系,從而實現它們之間的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的總要求就是縣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即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要以不破壞其再生機制為前提,使自然資源基礎得以維持和加強。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資源相對豐富的縣域也將逐漸面臨資源不夠的壓力,資源供需矛盾會日益突出,為了保證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勢在必行。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認識,要改變過去那種認為資源無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舊觀念,增強資源的人均意識,認識到資源相對短缺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二、實現縣域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全面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
針對在資源開發利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采取有力措施,通過各種協調配套措施,大大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延長資源的開發利用期,全面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這是保護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措施。
一要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管理法規,深化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的資源管理職能,落實資源產業的生產經營權利義務,建立各類資源管理和協調機構,并形成內外結合的資源監督機制,防止對資源的無償占有、掠奪性開發和毀壞浪費。
二要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使資源開發與產業建設協調發展,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分階段地開發各類礦產資源,防止亂采濫伐,造成浪費。
三要對現有產業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大力推廣節約資源、降低原材料、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改進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科技成果,使一批重大的工業共性技術廣泛地進入企業的技術改造,對那些耗能、耗水高的重工業,應重視提高礦山的采選冶煉水平,擴大生產能力,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和資源回收率。
四要實行資源的綜合利用,包括對煤炭、木材等的綜合利用和生活垃圾的再生處理,對伴生、共生的礦產資源加強綜合勘探、綜合開發和深度加工,重視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和循環利用。
五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把節約資源推向市場,建立健全項目管理、投資效益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監督實施、獨立核算及檢查驗收等制度,使項目的節約效益及時得到反映,確保效益好的節約項目獲得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六要實行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維護資源的國有權益,防止由于資源無償開采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和國家經濟權益大量損失。
三、實現縣域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與整治
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更新思想,樹立和普及生態觀念、環境意識,我們腳下的土地,頭上的天空,地上的河流,山上的一草一木,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我們無權浪費和毀壞子孫財產,也不能留給子孫一個無法生存的環境,加強環境保護與整治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特殊責任。
在發展部署上,必須明確地把環境保護與整治作為縣域經濟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高度重視,使經濟開發與環境治理同步協調進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除了要使資源的開發、利用、生產維持在環境容量所允許的范圍內,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變普遍的資源浪費為資源節約外,還要特別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態整治工作。
一是在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時,技術起點要高,盡量采用耗能量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工藝,要根據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布局,實行資源優化配置。政府在審批項目時要嚴格把關,凡是采用落后工藝、布局不當、污染環境的工業項目,一律不得批準建設。
二是現有企業必須明確治理污染的責任,堅持“誰污染誰治理”、“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加強對自身污染的治理工作,大力開展綜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實現“三廢”資源化。
三是城鎮要實行以工業污染防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環境綜合整治,使污水、固體垃圾、生產垃圾、噪音等減少到最低程度。
四是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必須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各科研部門要加強對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科學研究,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在生態環境整治方面,縣域特別是山區縣要堅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的原則,大抓植樹種草、封山育林,嚴禁亂砍濫伐,恢復植被,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資源。
五是結合農業區域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商品基地建設,大力開發和推廣生態農業工程建設,建成一批生態農業縣。
六是依法做好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管理,以生物治理為主,輔之以工程治理,通過疏通河道、加固堤壩、興修 水利、農田整治、退耕還林等保護措施,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
把握宣傳思想工作脈搏助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事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重視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按照同志的這一論述,針對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中涌現出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新的工作途徑,開辟新的工作思路,貼緊中心,服務大局,與進俱進,開拓創新,充分發揮了宣傳思想工作“生命線”的作用,有力地助推了縣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明確宣傳思想工作主要任務,找準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出發點”
要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首先要明確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務,這是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出發點”,就慶安縣的宣傳思想工作而言,其任務就是緊緊圍繞“實現一個目標,走好三條路子,創建區域龍頭”的總體發展戰略,堅持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把干部群眾的思想進一步統一到十六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慶安經濟發展上來,為建設富裕美好的新慶安,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二、把握宣傳思想工作核心內容,抓住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
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幾年來,按照突出主題、活化形式、務求實效的原則,開展了以“學理論、抓機遇、快發展”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結合全縣大辦工業、綠色產業升級、區域龍頭、大出大進等關鍵問題,進行專題學習和研討,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學習不斷引向深入,特別是圍繞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展開了深入的學習,在領會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查找思想誤區,促進全縣干部群眾觀念的更新,有效地克服了對全縣經濟發展戰略理解不夠深透,對建“三都”創區域龍頭的懷疑和觀望態度等實際問題,使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了加快發展、負重拼搏和開拓創新意識,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三、探索宣傳思想工作有效方法,選好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切入點”
為做好新時期的宣傳思想工作,本著繼承和創新的原則,積極探索有效方法,用不斷創新的思維做為工作“切入點”。一是增強實效性,講究一個“融”字。宣傳思想工作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只有和經濟工作合拍、共振,融于全局工作之中,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效力。二是提高針對性,突出一個“準”字。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擴大靈活性,體現一個“活”字。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四、增強宣傳思想工作前瞻性,注重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的“著眼點”
要實現省委提出的“全面建小康,努力快發展”的目標,宣傳思想工作要走在前列,把握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大趨勢,超前謀劃。宣傳思想工作者應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和建設現代強國必備的其它知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從總體上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在人民群眾感到迷惘的時候,幫助他們明確方向,選擇正確道路。前瞻性不是坐在屋子里想出來的,而是正確觀察、分析形勢,進行科學判斷的結果。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面對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敢于回答改革中的焦點、疑點、熱點問題,幫助群眾解疑釋惑,這是做好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的“著眼點”。
縣域經濟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基礎的區域經濟,農村信用社通過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98年按照合作制規范以來,南溪縣信用社累計投放10.4億元;截止20__年7月,各項貸款余額3.1億元,占全縣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三;各項存款3.8億元,存貸比例達78,有力地支持了縣域經濟的發展。針對縣域經濟受到資金的嚴重制約和國有商業銀行縣及縣以上金融市場的大好發展機遇,農村信用社以比縣域其他商業銀行的較強的優勢,將逐步成為最適合服務于縣域經濟的金融主體。如網點布局優勢,農村信用社網點遍布城鄉,全縣有25個營業網點,在職職工161人,總資產6.3個億,是目前全縣第一大金融機構;服務對象優勢,除了一些重點行業、產業外,農村信用社多年來,主要為城鄉居民、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些客戶與農村信用社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傳統作風優勢,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多來自農民,有著走村串戶、背單帶據,送服務到農家的優良傳統,與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天然聯系。但是,農村信用社總體上還存在著歷史包袱沉重、體制機制不健全、服務手段和金融產品落后,員工素質不高等問題。為此,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自身優勢,拓展工作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更好地支持和服務縣域經濟建設,應切實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發揮信合優勢,深化服務內涵
農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務,既是適應新形勢下"三農"發展的現實需要,又是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認真分析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民金融服務需求的新變化,探索實踐有效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一是靠機制創新增強服務活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農村信用社所固有的經營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等特點,決定其更需要盡快完成向獨立市場主體的轉變,以真正達到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要求,增強對市場的應變和反應能力。要借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東風,認真制定增資擴股和提高資本充足率計劃,通過自身努力,獲取資金扶持,以降低不良貸款額,消化歷史包袱,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要建立產權運作機制,通過設立投資股,引入股份制的合理成分,部分地改變"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辦法,強化股權責任,理順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逐步解決"由誰出資、由誰管理、出了問題由誰負責"的問題,還權于社員,還權于出資人。要建立人才開發機制,有計劃從社會或高校中引進一批急需的計算機、法律、市場營銷策劃等專業型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真正使他們安于工作。加大投入,加強現有員工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推行各項干部競聘制,實行"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末位淘汰"制度,使大批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增強班子隊伍活力。要建立靈活的分配機制。就根據各崗位勞動強度、責任大小、貢獻大小的不同,實行工效掛鉤,拉開分配檔次,將"權、責、能、績、利"緊密結合,從而調動干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
二是靠業務創新提升服務質量。要在繼續大力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基礎上,從深度、廣度上結合南溪實際,探索實施有效的服務方式,滿足農民群眾日益發展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選擇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業試點信用貸款方式,擴大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的范圍,允許中小企業以適銷對路的庫存產品和可靠應收款作為保證向信用社申請貸款。針對農戶無法提供擔保抵押物獲取大額貸款的實情,貸款手續要進一步簡化,減少報批環節;制定大戶信用等級的評定標準和方法,必要時實行貸款授信管理;制定出使抵押合法又便于操作的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貸款的風險。針對貸款市場黃金客戶爭奪激烈的現狀,可在貸款利率上實行差別利率,改變客戶已經形成的"農村信用社利率高"的觀念。同時,信用社要想更好地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層次的服務,改善支付結算服務首當其中,應盡快加大電子化投資力度,盡快擴大省轄特約電子聯行網點覆蓋面,實現省轄信用社系統客戶24小時便可到帳使用。分步開辦通存通兌業務,逐步實行全國聯網。試行農村信用社信用卡,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節奏。
三是靠作風轉變提高服務水平。"三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農村信用社干部職工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了解農民最想要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最急需的是什么,真正把農業科技、農業信息、農業知識、農民貸款送到農戶家中;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市場需要,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科技農業,知識農業,切實做到農民的呼聲就是第一信息,立即研究;農民的要求就是第一責任,立即解決,農民的滿意就是第一標準,必須達到。
二、立足縣域特點,促進城鄉發展
當前,以城鎮作平臺,以工業作動力,以農業作基礎的縣域經濟城鄉一體化趨勢已越來越明顯。農村信用社要在堅持商業化經營的原則下,結合縣域特色,注意處理與協調好政策扶持和商業化經營、重點傾斜和普遍支持、風險防范和穩健經營、近期效益和中長期利益等方面的關系,實現由支持一般農戶向支持民營大戶轉變、由支持傳統農業向支持特色農業轉變、由支持種養殖業向加工流通轉變、由支持單個企業向支持龍頭企業轉變。
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農村信用社要緊緊圍繞南溪優質無公害蔬菜、種草養鵝、優質水果三大農業支柱,打造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示范縣、中國"四川白鵝"之鄉、長江上游甜橙基地縣目標,堅持走產業化道路。要支持推進標準化生產,完善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沐春"牌蔬菜、金竹西瓜等品牌知名度,建好全國標準化示范區,提高特色農業的質量和數量。要支持富民白鵝 公司、華徽食品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資金融通、信息收集、品牌建設、對基地生產和農戶經營的組織引導、實現農業結構升級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它們做大做強。要支持農民提高市場經濟意識,引導農民走專合組織的路子,強化協會與會員的經濟利益聯系,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機制和規章制度建設,提高專合組織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帶動作用。積極創新營銷方式,努力使我縣農產品進入超市場等現代流通網絡,最大限度地幫助其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二是推進農村工業化。工業是縣域經濟和財稅增長的主體。當務之急是,農村信用社必須在支持工業發展的總量和質量上取得突破。要支持和引導全縣中小企業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要支持文龍藥業、長興酒業、庶人坊食品等骨干企業,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品品質,開拓產品市場,逐步做大作強,形成一批高知名度企業。要支持民營企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嚴格的內部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要支持中小企業圍繞農產品不斷增值,加強企業間的技術、資金、人才、品牌等合作,形成規?;a、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實現規模效應。
三是推進農村城鎮化。小城鎮是城鄉聯動的節點,村鎮建設是城市化的延伸,鄉鎮城鎮化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以城帶鄉,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保證。因此,農村信用社要加大支持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城建設力度。在支持縣城建設過程中,要圍繞"濱江山水園林城市"的戰略,積極儲備、申報項目,爭取信貸資金規模,大力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其中信貸重點支持護城溪綜合治理工程、濱江防護堤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和北城道路框架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支持推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以規劃為龍頭,強鎮、強村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人口、生產要素向強鎮、強村集聚,優化農村人口、產業和基礎設施布局。重點要通過項目支持,加快羅龍、大觀、等小城鎮建設全面啟動。對以水網、路網、電網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及配套建設給予信貸支持,完善小城鎮的服務功能。鼓勵富裕起來的農民、私營個體業主以及已在小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進城建戶、購戶、經商、辦企業給予信貸支持。通過信貸政策,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支持集體、個人、私營企業等投資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的建設與開發,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向集鎮集中,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盡快建立起支持小城鎮的產業群體。
三、健全互動機制,優化信用環境
目前,農村投入的主渠道是農村信用社,從某種意義上說,要增加農民收入,搞活縣域經濟,必須首先搞活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的大發展,對于政府、企業、農民以及信用社自身都是一個共贏的良好局面。為此,必須建立健全良性互動機制,努力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搭建互動工作平臺。各級各部門要把農村信用社工作當作縣域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廣泛宣傳農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讓廣大農民真正認真到信用社是農民自己的銀行。要經常關心、過問信用社工作,幫助信用社解決一些具體問題。要多提供機會,增加農村信用社對重大信息、重大項目的了解,促進項目與資金的銜接。積極推動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貸款基金及擔保機構,按照"政策引導,多方出資,市場運行"的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堅持制止各級有各部門隨意到信用社檢查、罰款或拉贊助。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積極幫助農村信用社盤活不良資產,解決歷年虧損、不良貸款問題,增強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的實力。特別是要結合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加強鄉鎮財政管理,逐步化解鄉村債務,減輕鄉鎮信用社負擔。要結合《行政許可法》的頒布,規范各級各部門的收費,加強審計監督,撤銷對農村信用社的各種歧視性政策,減輕信用社負擔。
三是大力整治社會信用。要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大力開展信用村鎮、信用戶建設。在對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進行表彰和宣傳的同時,組織一些信用大戶,特別是黃金客戶,進行金融知識、信貸知識以及信用文化觀念的教育培訓,進而推動我縣農村誠信社會環境的營造。政法部門應積極協助農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貸款,特別是人民法院對涉及農村信用社清收貸款的訴訟案件應從手續上從簡,訴訟費用上從優,做到快審、快結、快執行。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才能為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快速發展,而應該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快速發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
幾個關系。
一、正確處理“快”與“好”的關系,提升縣域經濟增長的質量
任何事情都是對立統一的,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快”與“好”的對立統一體?!翱臁笔强茖W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好”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標準?!翱臁本褪且獦淞⒅粻幊?,有一必爭,有冠必奪的思想,使各項工作都有新舉措、新跨越?!昂谩本褪前凑铡拔鍌€統籌”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沒有“快”的速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好”;沒有“好”的標準,速度越快越容易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快”卻忽視了“好”,“蘿卜快了不洗泥”;有的地方只注重“好”卻忽視了快,像“小腳女人走路”。這都是不對的。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要在“快”字上下功夫。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離開了發展,就沒有所謂的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是要慢發展,而是要快發展,并必須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同時,要在“好”字上做文章??h域經濟發展“快”,必須建立在發展“好”的基礎上,不能片面追求發展“快”。近年來,全國經濟在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投資規模偏大,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因此,要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央出臺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處理好發展“快”與發展“好”的關系,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注重量的擴張,又追求質的提高,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二、正確處理“近”與“遠”的關系,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后勁
事物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上大項目,從立項、論證、審批到建設、投產,有的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的努力。改變一個地方的面貌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一屆一屆班子接力賽。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正確處理“近”與“遠”的關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當前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科學、民主決策的基礎上,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不以領導人變而變,不以領導人思路變而變。只有干好當前,才能將長遠規劃變成現實。同時,要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兼顧長遠利益,牢固把握經濟增長的關鍵環節,認真解決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同步,杜絕“好大求洋”、不切實際和“吃祖宗飯,斷子孫糧”的不良現象,促進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破除虛假政績的錯誤思想,樹立甘當奠基人、實實在在干事業的觀念,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不能干那種“前任政績后任債”、“一任政績幾屆包袱”的事。特別是在招商引資、引進項目上,要堅決杜絕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急功近利、盲目引進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污染項目和企業,絕不能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為代價求得眼前發展和一時繁榮,堅決防止重復建設、低水平擴張、粗放經營等短期行為,確保實現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
三、正確處理“大”與“小”的關系,激活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大”與“小”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兩個不同的側重點,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大”是支柱,“小”是細胞。抓“大”可培育支柱企業、龍頭企業、優勢行業,要堅定不移;抓“小”能激發活力,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進而促進一個地方、一個單位整體工作水平的提高。抓“大”而不抓“小”,是不會統籌全局的表現;抓“小”而不抓“大”,是不會抓主要矛盾的表現,要“打魚不漏蝦,大小一起抓”。大企業是強縣的支撐,是增加縣域經濟總量、穩定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推動力量;小企業是富民的根本,對于增加就業、活躍市場、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大”、“小”兩手抓,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抓“大”而不能忽視“小”,形成大中小企業合理的配比關系。要依托現有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找準幾個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通過資源整合、招商引資,積極籌劃一批大項目,真正將這些企業培育成規模效益突出、抗御風險能力強、財政支撐作用明顯的大型企業集團,使其成為縣域經濟的火車頭,財政收入的臺柱子。同時,發動千家萬戶上項目,人人都去找門路,縣、鄉、村、戶一起上,發展各具特色和不同層次的企業,優勢互補,各顯其能。但是,要搞好規劃,節約土地,不能走“村村冒煙、戶戶辦廠”的老路子。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產業結構調整,不拘泥于一種發展模式,既搞高新技術企業,又搞勞動密集型企業,既搞工業,又搞服務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富民目標。文秘站版權所有
四、正確處理“內”與“外”的關系,增添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h域經濟的發展,是自主發展和對外開放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把搞好對外開發、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自主發展結合起來,依靠內源性經濟和外源性經濟的雙輪驅動,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在堅持自主發展方面,要對自力更生有個再認識,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要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依靠本地資源、區位、環境、資金等優勢,充分調動民間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增強發展的內在活力,增創內源性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實根基。在對外開放方面,要發展縣域外源性經濟,提高經濟外向度,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外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要素,發展壯大本地企業,增強縣域經濟實力。要強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把招商引資作為實現縣域經濟新跨越的突破口,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抓住世界和國內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采取項目招商、行業招商、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形 式,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的經濟技術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財團和知名企業、知名品牌來本地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