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4:38: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工商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市場經濟與工商管理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本文將以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為著手點,針對目前市場經濟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提出在市場經濟中將工商管理有效運用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在理論等層面上促進其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工商管理;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聯系;基本內涵
0引言
工商管理是市場經濟發展下的產物,能夠進一步加強市場經濟的規范性與穩定性,同時,市場經濟也是工商管理工作實施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市場經濟發展足夠好,工商管理工作的價值和作用才能夠得到凸顯。本文進一步探究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以此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并且尋找相應的規律,促進工商管理在市場經濟中能夠更好地發展。
1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事實上,工商管理的存在是為了規范目前市場的經濟秩序與政府在經濟方面的統治秩序,能夠進一步在趨于完善的市場經濟中實施宏觀調控,促進資源得到更為優化的設置。而市場經濟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并且針對市場趨利性的基本特性而言,其也是社會文化發展以及社會體制建設的必然發展需求[1]。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著一定內在聯系,二者互相影響,相輔相成。若是沒有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更沒有工商管理存在的必要。但是缺乏工商管理行為,經濟發展也就缺少了管控能力與自律能力,很多市場經濟行為都缺少相應的管理與監督,而市場經濟在失序的情況下是不能夠正常順利發展的。所以有利益關系的存在,就會導致市場經濟中的不同對象之間存在糾紛,這一點是由市場經濟趨利性因素所導致的。而工商管理能夠以相對權威的角度,根據目前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根據所設立的工商管理辦法以及工商管理制度,對不法商販以及不法行為進行責任追究與責任管理,最大程度上對我國的市場經濟進行維護。這些都是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只有正確認識了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二者之間的發展規律,才能夠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更好地開展工商管理工作,落實好工商管理工作。
2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為了加強對市場經濟以及市場經濟行為的監管,設立了一定的工商行政等部門來進行相應的工商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工商管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依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首先從工商管理的制度層面上進行分析,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方向,很多工商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夠滿足多元化的經濟行為需求[2],所以其基本管理行為與管理體系都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執行力,同時也不能夠滿足目前社會發展需要,在基本管理與管控觀念上面臨著改革與更高的挑戰。工商行政部門如何在明確目前經濟發展現狀的同時,合理進行工商管理觀念的轉變也是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工商管理的首要工作。另外,工商管理是一種較為宏觀的管理行為,所以想要合理進行工商管理行為就需要從根本上完善管理組織結構,但是現在的問題就是工商管理的組織結構并不能夠滿足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合理的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目前工商管理執法能力的提升,使得工商行政部門的大多執法行為不能夠落實到位。比如地方政府與工商行政部門之間的直接沖突,阻礙了工商部門進行相應的行政行為等。除此之外,在工商管理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政府在進行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招募時很多都不是走常規的招募程序。所以致使目前工商行政部門缺乏相應的人才[3],并且沒有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來促進其自我能力的提升,所以目前的管理人員普遍沒有樹立正確的工商管理觀念,不能夠正確認識到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所以這些都是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只有在明確這些問題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針對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進,以此促進市場經濟與工商管理的共同進步與共同發展。
3在市場經濟中優化工商管理運用的具體措施
3.1完善工商管理制度與行為辦法
想要在市場經濟中優化工商管理的實際運用,就需要在了解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完善工商管理制度與行為辦法。事實上,工商管理制度在1995年就已經得到初步建立,即《工商行政管理暫行規定》[4],經過近些年不斷的修訂,也在具體的工商管理組織結構與管理職責上進行了相應的劃分與明確。社會發展迅速,很多經濟行為已經不能夠用傳統的工商管理制度去進行約束,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實施的過程之中,工商制度規定的《廣告管理條例實行細則》中就有部分內容與其不符。所以國家之后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促進工商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所以,完善工商管理制度與行為辦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因此從制度方面著手,才能夠為落實工商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礎,從而提升工商管理行政行為的執行能力。
3.2在工商管理進行中完善管理組織結構
在工商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完善管理組織結構,有兩大益處,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經濟的監督,擴大監督范圍的同時也能夠增強監督力度[5]。另一方面有利于內部管理的和諧發展,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合理進行工商管理行為,促進工商管理行為的順利實施。所以在完善工商管理組織結構的過程中,需要與地方政府的其他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機制,良好的溝通是一切管理活動進行的前提。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配合,很多工商管理行為都難以落實到位,所以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并且完善管理組織結構也是目前工商行政部門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
3.3提升工商管理團隊的綜合素養
在關注一些工商要聞時,一些工商管理行為不能夠落實到位很大程度上與執法人員的綜合素養有關,所以為了順應目前社會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工商管理團隊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身,提高整個管理團隊的綜合素養。比如目前網絡的發展也在不斷壯大,想要落實工商管理工作,還需要提升網絡監管能力,從而進一步維護網絡市場秩序[6]。在近期的工商管理中也提出了“增強四種意識,更加高效維護網絡市場秩序”的口號。所以工商管理團隊需要從多方面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比如電子商務消費維權、防范利用預付消費進行非法集資的行為、如何去加大消費維權工作力度、去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等,這些都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工商管理團隊提出的挑戰。
4結語
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工商管理行為仍然存在著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工作還不能夠滿足當前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我們需要在明確市場經濟發展與工商管理之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通過管理組織結構的完善、工商管理者素養的提高以及工商管理制度的優化等多方面加強工商管理在市場經濟中的有效運用。
作者:劉冀 王驕洋 杜愷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摘要:
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市場機制的成熟與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已經完全融匯到經濟一體化當中,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成為探討的話題。國內藝術與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學生每年數以萬計,其中大中專畢業生,這主要是在廣告,包裝設計和室內外裝飾設計等行業中。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大多承擔著室內外環境設計與施工,廣告行業的人才培養任務,但在職業教育中的藝術與設計專業的學生與生產能力的經濟需要相缺乏,藝術設計教育的高職院校之間的差距市場經濟之間的互動。然而現代產業需要的是知識面廣泛,能力強、適應能力優等各方面的素質,而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角色轉換過慢,是實際操作中的問題無法操作,能力偏低,實踐操作非常薄弱,職業能力素養相對較低。因此,找到合適的科學的改革,藝術和設計人才的培養和合理的互動方式。
關鍵詞:
高職教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市場經濟、互動
一、高等職業的的作用
高職教育的培訓與其他教育不同。高等學校是國家創新的主體,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特殊的角色,和培訓機構有著不同的地方。培訓是由社會上的機構有計劃和有組織的專門的訓練。英文training也說明培訓是一項社會性的實踐活動。而教育是由教育機構有計劃和有目的的培養活動,是傳遞社會經驗的手段,是培養人的一種現象。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類型是不同的,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的類型的鮮明特點,然而職業培訓是一種社會性的學習活動。職業培訓是按照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對需要培訓的人員進行訓練,根據學員的身份進行訓練。
二、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幾年來,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依據高職人才的培養要求,結合學院的“六雙”人才培養模式,并采取“123”人才培養運行形式,即:“1”,是指緊緊圍繞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的“1條”主線?!?”,是指采取校內、校外“2者”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方式。“3”,是指“3個”階段層次,第一階段是在校內的四個學期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學習。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打扎實,動手的操作能力有穩步的提升;第二階段是實訓階段,參考真實項目案例,結合項目進行教學,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第三階段是就業前的實習階段,通過到實習公司和企業進行學習,獲得較為真切感受的經驗,讓學校和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2)實行“一專業、多方向”培養。
根據專業職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實行“一專業、多方向”培養。即在前四學期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內容過程中,對于職業能力通用的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用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等知識模塊滿足不同學習者需要,構筑專業基本能力平臺;第四學期末集中2個月實行“一專業,多方向”培養。
三、市場經濟背景下高職藝術人才的互動性
互動模式是市場經濟產生后最經常使用的詞語,大的范圍包括社會運行的領域,如生產、物流和消費。小的范圍指的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等。
1)實現教的互動。
教育目標的培養是教育的基本問題,對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實現國家教育總目標需要進行探索。目前而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要符合社會需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建設。1
2)實現學的互動。
培養良好的創意思維是高職藝術設計的教育核心思想。在原有的教育理念限制了創造思維的培養。創新藝術設計具有一定批判性,靈敏度、流暢度和原創性是它的主要特點。“靈敏度”是指具有某種敏銳的觀察能力,洞察事物的分析能力,從專業的視角,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原創性”是指用創造性的思維進行的創造活動,沒有抄襲和模仿。
3)實現研的互動。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生產、建設和管理的應用人才。因此離不開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實現校企合作,充分合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創造出具有模范式的實習基地有校內和校外兩種方式。校外實習基地是學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過門石,校外實習基地的有效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有著強化的作用。
4)互動的形式。
在當下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面化中,高職教育要符合國際標準,找準發展的形式。糟糕的設計、抄襲和雷同的設計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更會帶來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惡性循環的結果就使得設計水平下滑。高職藝術設計人才要加強危機意識,建立起良性循環模式。只有這樣,發展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才符合國際教育的發展潮流,走出具有中國特色高職教育道路。2①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是簡單的雙證重復性的疊加,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中對“雙師型”教師的標準界定為: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一是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二是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在企業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專業技能培訓并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實訓活動。所以只有教師具有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提升,才能名副其實的建設雙師隊伍,對于學院的發展起到真正的幫助。②產、學、研一體化。產、學、研深入整合。目前高職設計教育忽視高職教育的社會屬性,忽視了專業領域的研究,忽視了新科技的方面。在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方面顯得尤為不足。高職設計教育的培養教育不能直接服務于市場經濟。要加強之間的有效鏈接,建立于經濟密切的橫向關系。建立合作辦學機制,使得學生在學習時就能實踐操作。讓學生的作品和成果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四、總結
著眼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向著“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必然選擇。隨著信陽經濟的快速崛起和教育事業的蒸蒸日上,藝術設計要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形成互動。信陽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著眼于實際,并關注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探索符合學校和社會的各面的需求,調整出符合實際的教學模式和結構,適應新的學生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手法,打造一個適合市場經濟的產、學、研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出具有學校型和社會型的綜合素質團隊,通過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探索多樣化的管理方式,解決高職與市場的互動關系,在教學中更加有針對性,為市場經濟的快速騰飛注入新鮮的活力。
作者:翟翌輝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房地產行業取得了突出的進步,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將其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發揮不同經濟體系的最大化作用,禁止出現經濟不協調的情況。房地產經濟隸屬于市場經濟,因此市場經濟的變化對房地產行業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存在干預機制不合理的情況,則必然會增加管理難度。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強化市場管理力度,保證房地產行業的有序發展。
一、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協調的原因
針對經濟發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必須及時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明確后續干預形式的要求,進而探究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以下將對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協調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價格和價值出現不協調
根據房地產價格形式和價值形式的變化,必須及時對價值形式進行分析,基于已有控制機制的特殊性,如果出現價格過高的情況,則必然會擾亂市場秩序。近些年來隨著房地產價格變化比較明顯,甚至出現泡沫經濟的情況,和市場經濟發展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很難保證房地產經濟的有效發展,減少經濟風險。
(二)干預形式不合理
基于已有發展形式的特殊性,要制定合理的宏觀調控形式,避免出現控制機制不合理的情況。在后續干預過程中政府的干預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必須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預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干預機制不健全的情況,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市場發展形式進行了解,進而出現控制形式不健全的情況。
(三)資源應用不合理
房地產經濟處于開放式管理形式,在實踐過程中必須靈活應用資源,體現出資源應用形式的要求。在具體控制過程中存在土地規劃形式不合理、開發形式不合理的情況。由于我國資源比較少,人均占有量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處理能源矛盾的問題,使其適應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形式的要求。
二、如何保證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
基于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及時對經濟形式進行調整,使其適應協調發展形式的要求,進而促進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以下將對如何保證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分析。
(一)調整房地產商品價格
根究房地產經濟發展形式的要求,在后續控制階段,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控制,則會出現經濟泡沫的情況,增加市場經濟的風險。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及時對房地產商品價格進行調整,強化控制機制。控制控制好房地產商品價值決定價格市的價格并不說一定要強制性將房產價格降下去,應該按照房地產商品的價值制定相應的商品價格。房地產價格過高成為制約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明確價格變化形式,調整工序矛盾,及時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整,保證房地產市場處于穩步發展的狀態。
(二)強化金融監督形式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相關部門的管理和控制機制對整體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整個干預過程中,要及時對房地產經濟進行調整。金融監督管理形式采用的是大規模發展形式,為了避免出現價格控制不合理的情況,必須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相關部門要及時對房地產企業的信息進行了解,提升監控管理力度,及時對貸款機制進行調整,進而保證資源的合理應用。在干預過程中,要及時對存貸形式進行分析,靈活應用資產形式,降低高風險貸款風險,保證市場經濟和房地產經濟的有序發展。
(三)進行經濟轉型
當前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如果控制不當必然會出現轉型機制不協調的情況。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發揮主導性作用,應用杠桿經濟原理,鼓勵相關房地產企業應用智能化發展形式,此外對購買的住宅區進行環保設置。如果存在控制不合理或者經濟發展機制不明顯的情況,則必然會經濟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此外房地產建設形式必須以低碳環保為建設目標,和市場經濟發展保持一致的步調。如果房地產建設不能以低碳環保為建設目標,則必然會出現控制機制不合理的情況。
(四)合理應用激勵政策
基于房地產設計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續干預過程中,則必須從現有發展形式入手,結合后續控制形式的要求,合理應用激勵政策。市場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戰略發展目標,制定合理有效的經濟發展形式。政府在發展過程中,要及時調整貸款形式,吸收更多的購房群體對這種住宅的關注。實踐證明,政策的激勵政策勢必會帶動房地產經濟向著低碳經濟的轉型,工作人員必須在已有設計基礎上,調整經濟發展形式和干預機制,使其適應整個發展形式的要求。
三、結束語
近些年來我國房地產經濟取得了突出的進步,為了調整房地產經濟發展形式和市場經濟干預形式,必須立足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對控制機制進行分析,控制經濟發展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觀調控形式,必須發揮房地產經濟的最大化作用,帶動市場經濟發展,重視轉型發展機制的要求,及時對其進行總結,對房地產經濟加以控制,這樣才能發揮出房地產經濟的積極作用,進而促進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協調同步發展。
作者:王威 單位:包頭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服務局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特征
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立足于階級社會本有的特點,而不是將他的研究基礎直接劃歸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家的意識形態里。比起以往的經濟學家,馬克思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像那些只在經濟知識范疇中游走的經濟學家們,因此,對于那些“自己也不知道他在為什么服務”的經濟學家,他們又怎能將人性問題科學地在經濟學領域中發揮出來,即使像斯密那樣對過去的經濟學進行了批判,使得“時代具有人道精神了,理性起作用了”。的確,這樣的進步是有利人類社會的,商業中應當存有人道意識,這樣會緩解人們之間因為激烈的競爭而出現的人性危機。但是斯密的理論仍然沒有真正意識到商業運作本身的缺陷,也就是說,商人的目的最終是回歸私欲的貪婪之中,這是普遍的現象。另一方面,在資產階級社會關系中,經濟學研究的進程比之過去其他階級社會時期都要進步,這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一種結果。但是,“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恒的范疇”,這樣就脫離了對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生產關系的正確理解,即“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因此,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對于客觀事物的把握程度是全面的,并且把經濟學的那些意識形態很好地做了一些轉化,至少超出了一些偽善的表象,還原了發生在階級社會,尤其是存在于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那些真實意圖。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客觀性存在于一定的結構基礎上,這種結構基礎主要表現在他將一種人格性關照到了經濟研究領域,而不只是將經濟學視為純粹的知識體系或是一類意識形態。例如,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下儼然會失去平衡狀態,這涉及到了生態環境、能量資源等問題。人類生產行為本身就是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和諧,特別是在工業生產大步邁進的階段,這種對自然界的干涉甚是嚴重。因此,在對經濟學本身的基礎研究中,資源問題的出現就已經涉及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面對這種本有的缺陷,人的生產行為本身應當有所注意,因此,關于資源的應用問題就是一個與人密切相關的范疇,包括馬克思以后的人類對生態問題的反思都與資源的利用行為有著根本的聯系,最為突出的聯系就是人為因素。在人類社會生產最基本的環節中就涉及到了人與自然界存有的關系,那么,這樣的經濟學自然而然的就要賦予人格化形式,證明經濟學體系也是處于一個有機體中,而絕非是人的某種意識形態。另一方面,除了這樣的基礎外,異化勞動本身的存在又成為了馬克思經濟研究領域中的又一個事實,而且人也因為經濟行為進入到了經濟領域,使得經濟學研究范圍就被賦予了人格化形式,即它的研究導向以及研究目的總是與人的社會生產關系相結合,同樣也始終沒有離開過對于人的利益的關注。這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問題的基礎模式,他選用這樣的基礎作為他研究的視角,自然要進行全面的了解與分析,從這一層面上也證明了馬克思及其經濟學研究有著必然的準確度,即科學性。
二、市場經濟意志的形成
我們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馬克思對于商品交換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問題,這也是他的一個基礎性研究,即“政治經濟學從商品開始,即從產品由個別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換的時刻開始。進入交換的產品是商品。但是它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在這個物中、在這個產品中結合著兩個人或兩個公社之間的關系,即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另一方面,在對商品交換過程的闡述中,對于商品所有者的確立是說明了市場本身存有的倫理性,雖然是以人格化的形式表現,但是人們的經濟行為卻實實在在地被歸結在這個市場范圍內以及被制約著。另一方面,對于商品監護人來說,由于商品自身的限制,商品需要監護人,并且監護人“必須以意志寄存在這種物內,并且以這種身份,發生相互的關系”,因此,商品交易的過程就是實現了交易者彼此的利益,“他們必須互相承認私有者的權利……它總歸是在契約的形式上——是一種意志關系,并在其中,反映出一種經濟關系來”。商品在交換過程中就被人們的經濟意志所支配,這樣的經濟意志致使人們之間的經濟權利通過買賣關系實現,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種契約的形成。人以各自的經濟意志代表了商品實現其價值,以人的意志將自身與商品的關系確定為人是商品的所有者,并且人們之間通過各自的經濟行為來完成交易過程,因此,市場本身的性質就是具有人格化的,即“經濟舞臺上的人物,一般是當作存在于他們之間的經濟關系的人格化”。商品自身沒有意志,表現出的是完全平等性,而人的意志卻致使商品之間出現了不平等,這也就是商品與商品所有者的一種差別。商品所有者的利益需求,或者是自身的經濟意志,使得商品產生了外在化缺陷,即人自身的需求差異推動了商品交易的形成,也就是商品才可能進入市場被交易,從而人的經濟意志也就是市場經濟意志的體現。就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言,是其實現自身價值的前提,即商品的有用性是人產生經濟意志的對象。每一個具體的交換行為又體現了買賣雙方對同一商品不同利益的所需,對商品的所有者來說,商品的價值并不體現在其使用價值上;對于非所有者來說,商品的價值是其使用價值。因此,商品的價值是促進整個商品交易的基礎,這既是商品存在的價值體現,又是人的經濟意志產生的條件。整個的商品交換基礎就是人對商品的需求以及人們彼此維系的買賣關系,這也是市場被人的經濟行為所確立的基礎,人與商品之間的關系也就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市場交易中達到了彼此利益所需。但是,市場經濟意志不能只是在經濟學意識形態下去繼續維持,即依靠表象的特征將市場本身視為一種機械化體系,一味追逐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狀態下是將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視了商品交易本身的人道存在與需求。商品交易過程體現的人道需求的基礎是維持一種平衡性與合理性共存的狀態,其意圖是在合理的基礎上達到交易者彼此之間的利益最大化,或者是接近最大化,而不是單一地去實現某一方利益最大化,如果商品交易出現了只能實現某一方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這其中就顯示出違背公平正義的道德原則。盡管商品交易本身帶有一種契約形式,但是沒有市場倫理的要求也很難保證商品交易的公平性,即人們之間不可能存有合理的交易行為,更談不上公平性。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也要在平衡性的導引下才可以稱得上合理性,否則只出現某一方獲取最大利益,那么這意味著買賣者之間出現了非正義行為。商品所有者自身的經濟意圖很明顯,就是利用自己所占有的商品以便換取可以滿足自身需求的其他商品,在這之間,每一個商品占有者都希望自身通過交易可以得到適合的商品,適合自身就足夠了,而不是為除過自身之外的人著想,只要他自己實現利益就可以了。這是人的經濟意志的普遍體現,因此,在純粹個人利益的需求下人們之間更傾向于存在一種契約形式,而并非是屬于道德倫理關系的自然形成。即“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都只愿意為那有使用價值可以滿足本人欲望的他種商品,換去自己的商品。在這限度內,對于他,交換只是個人的過程……但同一過程,不能同時對于一切商品所有者,是只為個人的,又是只為一般的社會的”。因此,“從一個商品所有者的觀點看,每一他種商品,對于自己所有的商品,都是特殊的等價,自己所有的商品,對于其他一切的商品,則是一般的等價。但一切商品所有者所處的地位都是一樣的”。這其中體現了人的經濟意志與人的某種本能有直接關系,盡管市場作為一種實現經濟目的的媒介存在,但是也深受人的這種本能所支配。在經濟利益的關系下,貨幣的出現也就成了一種現實需要,即“這種商品的自然形態,成了社會公認的等價形態了。由這種社會過程而充作一般的等價,就成了這一種擱在一邊的商品之特殊的社會機能了。它成了貨幣”。貨幣的產生,“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結果”,而且這也影響著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出現了一種對立,因此,人的經濟行為又逐漸的被外在因素所牽制,也就是在其本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自身經濟行為的復雜性,即“為商業的便利起見,這種對立,有在外部表現出來的需要。這個需要,引起一個獨立的商品價值形態,且不絕進行,終于使商品分化為商品與貨幣。勞動生產物越是轉化為商品,這一特殊商品,也就越是轉化為貨幣”。通過貨幣形式所連接起的私人利益又會擴大到國家經濟利益,而市場始終是持有這種經濟利益的中介,貨幣的價值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商品的價值交換中,同樣也深入人的經濟行為中,成為了經濟意志的一種對象,同時也影響著人的經濟意志。
三、貨幣與經濟意志的形成
貨幣在整個市場的交易過程中發揮著自身的商品職能,這是貨幣這種一般商品從特殊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形態,同時也說明了貨幣存有一種獨立性,主要是指它在交換價值中充當了一種適當的價值形態,并且通過這種唯一性也將自身與那些只擁有使用價值的商品對立了起來。另一方面,由于貨幣的這種普遍適用性,使得人們的經濟意志深受貨幣的影響,即引起了人的金錢意識高漲。由于“貨幣形態是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的反射”,因此,人們對于其他商品只是一種出于本能所需的積累,而且受到物質本身性質的限制。但是,貨幣就不同了,人們儲藏貨幣的目的儼然已經超過簡單的生存需要,而是一種被人們對于價值形態的錯誤理解所引發的強烈欲望。馬克思對這種現象的描述使得我們可以準確把握這一現象,也就是“當商品轉化為貨幣時,交換過程所給于貨幣商品的,不是價值,只是特別的價值形態。這兩件事情的混同,使人誤認金與銀的價值是想像的東西。又因貨幣的某種機能,可由某符號代替,又引起了一種錯誤:認為貨幣本身也是符號。但這種錯誤包含著一種預覺。那就是,一物的貨幣形態,不是該物的不可分離的部分,只是隱藏在該物后面的人類關系的現象形態”。因此,人們也就是習慣于貯藏一種“人類關系的現象形態”了,盡管貨幣商品有它的實體存在,但是這根本的現象就是馬克思為我們所解釋的那樣,所以人們對于金錢儲存與致富意識的真實原因都應當清晰化、明朗化。從另一方面來看,人們對于貨幣的欲望不斷上漲的趨勢儼然直接影響到市場的經濟意志,即市場本身需要社會倫理制度來調和,而且市場逐漸在人們被貨幣的支配中也受到支配。從某種程度而言,相關的社會制度以及倫理道德也在力圖保護人們的這種欲望,而且對于社會制度以及倫理道德本身而言,只要保護了人們這種私欲的順利交易或者是人們貨幣交易的安全進行,那么它們才可以成為倫理道德以及合理的社會制度。因此,在這里需要了解到的是,人們在現實社會關系中不能用絕對的道德理念去要求現實的每一事件或是行為,正如同人們對于貨幣價值的錯覺一樣,可是在現實的市場商品交易過程中,這種錯覺并不妨礙商品的交換,反而人們更需要被保護起來。因此,合理的社會倫理關系在此更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即對于人類普遍欲望以及行為的保護,那么對于市場倫理道德而言,它也超不出這個范圍,也就是說人的普遍需求才是倫理道德的價值體現。因此,市場的經濟意志本身就是人的欲望的普遍化,而對于這種普遍化欲望的保護才是人們所希望的倫理道德,這就是人的現實需要,也是一種經濟意志存在的證明。然而,就是在人這種本有的缺陷中才會需求合理的經濟制度,因此,馬克思的理論更是在科學與道德相互結合的形式下突出了其經濟批判的客觀原則,而且這種客觀原則將與社會倫理需求形成一種必然性。
作者:周娟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
(一)受改革中出現的社會問皿的深刻形響,學校一些師生信仰缺失、情緒焦蹂、關系復雜化。l、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動搖了師生員工的政治信仰。由于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出現了一些公職人員和黨員干部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權錢交易、生活腐化墮落,以及失職、讀職等現象。腐敗問題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部分師生不能正確看待腐敗現象,情緒低落、思想消極,甚至改變了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主義的信念、黨和政府的信任出現動搖,喪失了共產主義信仰。2、社會收人分配差距過大,校園不良風氣草生,人際關系復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社會收人差距日益擴大,校園里貧富差距非常之大。部分校園的奢靡攀比之風流行,拜金主義蔓延。由于少數富有者的收人來自腐敗、違法,導致了一定程度“仇富心理”產生。家庭收人、地區收人和行業收人差別較大,引起師生心理失衡,關系復雜化。3、較嚴重的失業問題導致師生心理焦慮,影響學風教風。在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不少產業工人下崗、失業,同時隱性失業大量存在,加之大學的擴招和我國第三個就業高峰的到來,就業形勢愈加嚴峻。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便會產生思想困惑和焦躁心理,因而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繼而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校的學風、教風建設難度進一步加大。4、網絡經濟及對外開放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新經濟概念已被廣泛接受和實踐,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面不斷擴大,師生接受信息的速度之快、內容之龐雜使人始料不及。網絡化既給師生提供獲取知識、開拓思維的便利條件,也給師生在面對大量的負面信息的同時,在心理上對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產生抵觸。特別是西方腐朽思想和西方文化貓權的滲透,使得部分學生浮躁虛榮、逆反情緒強化、責任感淡化、心靈空虛,更談不上正確的信仰追求。
(二)市場經濟下師生員工對思政工作認識的誤區。市場經濟的價值、競爭規律和利潤最大化的運行方向,客觀上與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形成矛盾和反差。第一,利潤最大化原則與重理想、信念、道德、責任等價值取向之間形成矛盾;第二,自主性原則與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之間的矛盾;第三,等價交換原則與上級決定、領導安排、計劃調配之間形成反差;第四是竟爭性原則與團結友愛、平等互助、共同進步之間有不相容之處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人們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產生種種誤區:1、對立論:認為市場經濟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就會妨礙市場經濟的發展,二者不可兼容。2、無用論:認為發展市場經濟要靠物質、金錢作調節杠桿,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空口說教,既不解渴,也不當飽,沒用。3、替代論:認為教學科研搞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搞好了。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就是教學、研究壓倒一切、替代一切。4、悲觀論:認為市場經濟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師生的思想價值觀、道德觀都發生了變化,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效果太困難。由于思想認識發生偏差,陷人誤區,導致了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缺乏積極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在行為上被動、消極,甚至干脆放棄。在一些學生中存在只重視科技知識學習,忽視思想品質修養的現象;在教師中,存在只顧教書,不注意育人的現象。
(三)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素質、方式方法與新的形勢不相適應。一般來說,學校思想政治隊伍中科班出身不多,而由于社會認可度不高,使科研的精英集中在理工領域和非思想政治的人文研究領域,加上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陳舊,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專業素質與理論素質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具體表現在:1、觀念陳舊。思想認識沒有擺脫傳統體制下思想工作中的“左的”、“權威”、“管教”等觀念。2、工作方式方法老化,可操作性和針對性不強,習慣于學文件、讀報紙、寫心得、談體會等說教灌輸,缺乏靈活性、主動性、實效性,容易讓師生產生排斥心理。3、思維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意識。面對師生員工價值取向多元化、學生犯罪、違規低齡化、師生民主意識強烈等現實,不能提出最有效、最及時的方法去解決、引導,多向思維、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創新較少,遇到問題顯得無所適從。
二、新形勢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的產生,既有客觀形勢變化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原因.新形勢下,要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為學校思政工作提供有利條件和環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旨在維護社會體系正常運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彌補制度缺陷、完善社會行為規范,從根本上緩解和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社會問題。比如,完善、落實《反壟斷法》、《個人所得稅法》;將分配政策傾向于效率調整為傾向于公平等,解決貧富收人懸殊問題;落實存款實名制和領導干部個人收人申報制、離任審計制等,以遏制腐敗。政治上要加大反腐敗的力度,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經濟上,保持經濟適度穩定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以緩解失業、待業帶來的社會壓力,進而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同時對全體公民進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人們懂法、守法、用法,并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行事的氛圍。一旦社會進人了良性循環,出現機遇均等、利益分配合理、競爭公平的和諧社會環境,那么,失衡的社會心理就能得到矯正,師生心態就會恢復正常,其行為就會受到主題建康的心理機制的有效控制,再行思想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認清市場機制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的內在聯系,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使二者達到統一。1、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思想政治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導向、激勵、啟發、教育功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創造了新的機遇。市場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由于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集團的分化、生活地位的改變,社會矛盾變得多樣化和復雜化。要解決這些矛盾,除了建立和完善社會運行機制外,還必須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引導師生員工對改革充滿信心,以國家大計為重,提高自我調控能力,防止各種負面影響的擴大蔓延,維護學校和諧穩定。2、要認清發展市場經濟與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內在統一的,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發展過程,而是以發展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思想道德全面進步的過程。發展市場經濟,人是根本。青年將成為市場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就是要用先進的思想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在于為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它還通過作用于師生的思想、心理、意識,發揮調節、疏導、激勵、引導補充作用。同志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愈要適應新的形勢,全面加強和改進全黨全社會的思想政治工作?!白ズ们嗄陮W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3、走出認識誤區,在實踐中把發展市場經濟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我們要堅持教學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兩個任務一起上,兩付重擔一起挑,兩個成果一起要”,“兩手都要硬”,“防止一手硬、一手軟”。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學和管理當中去,做到教學、管理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納人各系部、各部門中層干部業績考核體系中去,納人員工的工作任務中去,確保把工作落在實處。
(三)立足學校自身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強化與新形勢相適應的觀念。為適應新形勢,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加快自身改革。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針,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斷變化的環境、對象、內容、要求、條件,確立五種觀念:1、系統觀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其復雜的結構和運動規律,需要從科學管理人手,制定目標、劃分層次、把握環節、采取措施,這樣才能避免工作的隨意性、盲目性和零碎性,才能充分提高工作效率。2、前瞻性。前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必然要求,高質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預見性,即工作目標、內容、方法要走在師生思想發展的前面,并根據目前師生員工思想發展和事態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發揮其說服、疏導、教育、激勵的功能3、民主平等觀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政工人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樹立平等觀、民主觀,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充分尊敬師生的人格、師生的權利和師生的尊嚴,拋棄那種以權勢、以資歷、以學識壓人的貓道作風.4、利益效益觀念。作為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應該引人利益效益原則,因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離不開利益和效益。利益要求是人最基本的權利,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動員師生為人民利益而奮斗,也要善于保護師生自身的正當利益,把精神、道德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這是利益效益原則最好的落腳點.5、科學觀念。樹立科學意識是現代社會給人提出的要求之一。作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須具有科學意識,表現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客觀規律,運用科學知識與方法上。比如,吸收和運用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知識經濟、新經濟等知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四)加強政工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各系部都要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政工隊伍,堅持年輕化、專業化的用人標準,特別是從未來發展的戰略眼光出發,挑選那些政治素質好、思想觀念新、品德優良、作風正派、有專業知識和開拓能力的青年教師,充實到政工隊伍中,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機和活力。
(五)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探索有效方法,目的是要尋求工作的實效性,達到工作的預期目的。近年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踐中探索出很多好的工作方法,諸如心理咨詢、平等對話、樹立典型、目標激勵、情理并施、人格感化等。針對新時期人們的思想、心理狀況,思想政治工作要引進科學的管理理念,要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科學管理系統。近年來各?;窘⒘擞牲h委統一領導、黨政共同負責、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以專職政工隊伍為骨干、教職工廣泛參與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有效的運行機制有:競爭機制、激勵機制、規范機制、獎懲機制、評估機制等。要按目標預測、結構層次、程序環節進行動態管理,要用辨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實施動態的管理操作,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學管理系統,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摘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零售產業也借著東風大幅度擴張,直接體現在消費者購賣力上。之前中國的鞋市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人們購買大多以滿足需要或者實用性為主要目的。而近五年了鞋市卻愈發地火爆,表現為某些限量版球鞋的價格飛漲、外來sneaker文化、名人效應、國內仿造也的興起、營銷策略、倒賣市場的繁榮、年輕人的消費觀念。這一切正如近些年來房地產業的迅速膨脹,充斥著當下人們心里內心的浮躁和欲望。
關鍵詞:
消費觀;饑餓營銷;名人效應;倒賣
Sneaker本意橡膠底帆布鞋,sneaker文化真正的起源于1908年第一款匡威鞋的問世。后來球鞋文化的多元化和發展,sneaker直接與球鞋掛鉤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北美為主的sneaker文化流入,這種情況在中國也越來越習以為常了,逐漸發酵。其表現和原因大概有以下八點:
一、超過通貨膨脹率的溢價
airjordan11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從2009年以后每年都會復刻一次。2000年的發售價120美金至2015年的發售價220美金,十五年漲了100美金,差不多翻了一倍。結合通貨膨脹率,2000年的120美金大概相當于現在的173美金,也就是說實際這雙球鞋15年增長幅度為47美金,增長率為27%。然而現實生活中自從2009年開始,人們實際購買到的價格也一直在攀升,比如aj11大灌籃現在市場均價是432美元,也就是說人們平均要多花高于售價212美金的價格才能買到,溢價率為96%遠遠高于27%的增長率。
二、球鞋文化的傳播
以亞新體育為代表的中國最早的一批sneaker領導人把這股潮流引入中國后,結合中國本土特色很多年輕人接觸逐漸深入了解sneaker衍生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sneaker圈子,同國外的sneaker圈一樣,每個人都想擁有一雙與眾不同的球鞋,并以收藏到某些限量款為榮,伴隨臉書推特和微信朋友圈傳播,總能看到一些人曬剛剛得到的球鞋。
三、名人公關
NBA賽場上球星們的精彩表現往往帶動他們腳上穿的球鞋的大賣,諸如科比詹姆斯杜蘭特庫里為首的球星們的個人簽名球鞋倍受球迷追捧。最近幾年耐克阿迪達斯也對中國市場愈發重視,畢竟有那么一股強大的購買力存在,每年夏天休賽期都會有一批接一批的球星來訪引發巨大轟動。場下很多歌星,演員本身就是潮流的引領者,球鞋自然也是必備品之一,諸如侃爺韋斯特,他的椰子系列簽名球鞋以其超前衛的設計和獨家營銷方式,每次發售總能引起巨大的轟動。透過名人代言,強烈暗示一般人只要消費這些產品也可以達到和名人一樣靚麗的形象,對于不滿自身現狀的消費者來說,便是一種透過代言商品的消費來滿足并成就個人夢想的消費行為。
四、仿造行業的興起
球鞋市場的巨大的利潤吸引不少地下作坊以及不法小工廠選擇鋌而走險,以低廉的價格生產出大量的防止球鞋以滿足難以正價買到球鞋的消費者需求。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知名網站X寶以遠低于發售價的價格銷售數以千計萬計的球鞋,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們對于球鞋的強烈需求。他們簡單易得,不需要話費太多成本就可以是消費者本身獲得滿足感。
五、營銷模式
以耐克為首的球鞋品牌,每次發售一款aj正代球鞋的時候總是加上限量搶購,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無論上線上還是線下甚至產生人流過多造成癱瘓的狀態,幾乎每年年底發售最經典的aj11總能聽聞新聞報道美國因為搶購球鞋發生槍擊案。耐克的饑餓營銷模式不得不說取得了巨大成功了贏得口碑的同時還賺的了大把鈔票,幾乎所有球鞋迷以原價搶到喬丹球鞋為榮。后來阿迪以及國內的李寧也紛紛效仿都取到了不錯的績效。
六、球鞋轉讓
球鞋市場和消費之間滋生的另一個消費方式就是球鞋轉讓市場。市場之火爆如同當年的房地產一樣。有些人為了賺取差價搶購到球鞋就拿來變賣,也是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一些大販子聯手壟斷鞋市,積壓球鞋導致價格居高不下。據著名球鞋評測網campless統計2014球鞋倒賣金額已經超過10億美金在二手球鞋市場依然火爆,某些限定版球鞋在二手市場還能賣出比原價高出數倍的價格。2015年第一季度北美最昂貴的10款單品,很榮幸能看到中國定制版鞋迷俗稱的“天津噴”能夠以1694美金高居第一差不多是11000左右的價格,是原價的六倍左右,而侃爺韋斯特的代言設計潮鞋yeezy750boost以1416美金緊追氣候同樣要是原價的4倍,2015年第一季度北美銷售額排名前十的鞋款第一名差不多是2到4名的總和,188w美金之多一個龐大的數字。從2015年3月31日截至目前為止ebay顯示的球鞋銷售量已經突破2000萬。
七、年輕人消費觀念
法國學者德博里亞說過,sneaker族收藏球鞋已經超過了消費者本身的內涵,更突出消費品本身的內涵,消費品所代表的社會身份的符號價值。富貴,浪漫,時髦,前衛,歸屬等象征衍生的價值散發出符號的魅力球鞋的主要消費人群年齡段在13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以大學生為主,他們叛逆,張揚渴望表現自己,sneaker文化融入街頭文化后,鞋更是成為“武裝”的必不可少條件之一。歐美時尚大軍攻陷中國市場后,日韓風也跟著席卷進來,街頭潮牌vivimAape還有香港潮牌i.t..都是年輕人弄潮范本。一些單品諸如著名日本潮鞋設計大師山本耀司設計的y-3黑武士,藤原浩設計的編織鞋。不僅僅是要穿的舒服也要穿的好看,穿出型來。追求顏色絢麗多彩款式設計的新潮,搭配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大學生的攀比心里推動球鞋文化的發展。他們常常因為穿了某位名人代言的鞋子限量和價格而鳴鳴得意,有的同學會通過在沒有這類鞋的面前穿了顯示自己的高人一等,而之前沒有購買經歷的同學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也開始省錢買此類限量版球鞋,無形之中算是加快了球鞋文化的傳播。
八、中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
隨著中國鞋業消費市場容量的不斷膨脹,中國除了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產品制造基地外還是第一大鞋類消費市場,在2012年的時候已經逼近3000億。從2007年開始呈不斷增長趨勢,平均增長率為10.2%。2009年是一個巨大轉折點,消費增長率不斷爬升,2011年更是達到頂點,結合之前最初一張表,2011年也是中國球鞋圈價格發生質變的一年。城市化全面加速,物價飛漲,貨物膨脹,產能過剩這些因素都在影響零售鞋業的發展。專家預計2017年,市場鞋類消費總額將達到4450億。
九、長久壓抑的欲望
說到底,對奢侈的渴望是一種無形的壓抑。改革開放前全國人民大部分都是很清貧的.現在大媽們開始瘋搶降價黃金,上班族青年排隊搶購打折香奈兒,還有學生黨們省吃儉用購買球鞋。不知不覺生活追求發生變化,曾經遙不可及的奢侈在如今卻變得可以如此“親民”。窮怕了,所以揮霍起來也就很少顧忌。憋的太久,釋放出來也就顯得很瘋狂,正如這瘋狂的球市。欲望不會維持太久,慢慢的人們就會產生厭倦和麻木,繼而催生新的對奢侈的欲望,工廠就會加班加點生成更多款式和配色的鞋子來滿足鞋市的需求。
作者:劉卓航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
內容摘要:
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和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改革進程中的兩項重要內容,二者有著密切聯系,市場經濟是創新公共管理制度的現實依據與經濟基礎,而公共管理制度又能反作用于市場經濟,加快市場經濟發展。因此,在改革實踐中,應當對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和市場經濟引起高度重視,深入分析二者的相關性,為促進市場經濟與公共管理制度的協調發展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
公共管理;市場經濟;制度;相關性
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成功轉型,在這一階段,市場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的革新都在持續地進行。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為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管理制度才得以創新、發展。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加快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和發展市場經濟將是兩項重要使命,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將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深入分析二者的相關性,從而為促進市場經濟與公共管理制度的協調發展提供有效依據。
一、公共管理制度與經濟制度的差異
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公共管理制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對公共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就必須了解公共管理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公共管理制度作為與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相關的制度,其功能必然與經濟制度功能有著明顯的區別。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目標不同,前者以獲利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后者則以滿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為目標;二是價值追求不同,經濟制度追求的是經濟效率、經濟效益的最大值,公共管理制度追求的是自由、穩定、民主、公正的社會秩序;三是標志不同,經濟制度的標志主要為經濟利益和經濟效率,以競爭性資源優化配置為追求目標,而公共管理制度則是法律、民主的制度,以結果的統一、和諧為追求目標。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可以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商品流通比計劃經濟時代更加自由。然而,市場經濟仍然受制于國家調控,所以市場也必然會受到政府部門的干預,可見市場機制并非萬能的,同樣也存在一些缺陷。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會受到國家宏觀干預,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就能實現市場經濟的完全自由,但實際上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形態,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會使用“有形的手”,以確保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這也是市場經濟形態的共性。管理和經濟運行的本質都是人類的行為活動,所以我國在市場經濟轉型初期要想對改革進行深化,就需要調動起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深入改革區域,承擔其相應的職責,將創新公共管理制度作為第一要務,將推動市場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對二者進行協同發展(趙秋蘭等,2014)。
三、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的相關性
(一)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場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其通過市場機制讓經濟活動適應供求關系變化、符合價值規律要求,將社會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需求最大的環節中,從而實現勞動生產效率和社會效益的提高(陳希,2013)。市場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這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也自然對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劉太剛,2014):第一,要求公共管理制度要對政府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同時要重新明確政府與社會、企業、市場、事業單位、公民等組織及個人的關系;第二,要求將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作為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政府要從“無限”變為“有限”;第三,要求樹立法制、服務、以民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第四,要求調整公共管理的手段與方法,將過去命令式的單一化管理轉變為服務式的多樣化管理;第五,要對公共服務進行改革,不僅要對機構進行改革,還要對人事進行改革,構建一套規范的管理體系和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市場經濟的上述要求讓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成為了一項迫切的任務。市場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其自身的特點與運行原則,讓人們的利益觀念大為改變,造成了社會利益分化,強化人們的主體意識,對于改變社會統治結構,實現社會主體的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廣大群眾的利益觀念被喚醒,人們往往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參與公共管理進程。市場經濟帶來的利益分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組織化程度,同時也促進了第三部門的形成,讓公共管理主體日益多元化,從而逐漸提高了群眾對公共管理主體的制衡作用。在公共管理越來越復雜、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熱情不斷提高、社會主體越來越多元化的情況下,就必須對公共管理制度進行創新,以滿足多元化的公共管理需求。創新公共管理制度,首先可以增加公共管理體系的回應性、開放性,對群眾的意愿、需求及時地予以回應,同時為公民參與政治活動提供暢通的渠道;其次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可以對公共管理主體的行為加以規范,制定公共管理主體的行動依據與行為準則,以確保公共管理活動能夠高效、有序、規范地開展??傊谖覈袌龌母锏牟粩嗌钊胂拢袌鼋洕c公共管理制度的沖突越來越明顯,對制度創新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制度創新又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可見市場經濟是進行制度創新的直接動力,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二)創新公共管理制度能夠加快市場經濟發展公共管理制度自身也是發展變化的,并且還能通過政治保障等來支持、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對制度進行創新后,公共管理質量也會相應的提升,高質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務必然有助于開拓市場經濟發展新局面,促進市場經濟持續、平穩、健康地發展。1.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制度作為經濟體的支柱,創新制度必然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市場經濟并不是計劃經濟直接催生出來的產物,而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公共管理主體也發揮出了極大的推動效應。市場經濟的建立是無法脫離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而獨立存在的,這是因為制度的創新決定著市場經濟中的多種因素,比如外界對待經濟活動的態度,經濟活動的地位等等。市場是一個十分廣闊的環境,其會對市場經濟產生決定性作用,個體在開展經濟活動時,往往容易因缺乏對市場的整體把握而盲目操作,在此情況下,引入政府或第三部門進行調控,將很好地規避經濟活動的混亂與大幅波動。權利部門在對市場經濟運作進行干預時,需要法律、制度相關體系的支撐,所以要讓市場經濟按照預期軌道發展,就離不開約束市場主體行為的各類行為規范和國家的宏觀干預。2.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助于實現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任何一項制度的建立,其最終目的都在于規范行為,可見制度對于個體和社會都具有重要作用。創新公共管理制度,就是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制度的行為規范作用,同時創新的制度也能對國家調控、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引,以改變市場的無序、混亂狀態,保證經濟活動能夠在穩定、良好的軌道上運行(侯一麟,2012)。要想讓市場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不僅以社會環境為依托,更需要創新公共管理制度,因為創新公共管理制度能夠直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減少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安全隱患,為經濟活動的運行營造一個安全、良好的環境,從而確保生產活動能夠順利地進行。此外,前文提及的市場經濟與公共管理制度創新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但這種關系只有在良好的政治環境下才是成立的,也就是說沒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市場經濟是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的。由此可見,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創新也不可忽視,如果不重視政治體制的改革,必然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同時也會影響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提示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是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
四、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明確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相通的要協調推進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和市場經濟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要認識到二者的本質作用具有相通性,二者的本質都是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鄧小平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而高效、合理、科學的行政及政治體制又是市場經濟的有效保證,所以公共管理制度與市場經濟都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目標服務的,二者在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李宜強,2015)。因此,我們應當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情況進行分析,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共同推進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與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市場經濟是創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礎和依據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必須立足于市場經濟,同時將促進市場經濟完善、發展作為最終的目標與歸宿?!敖洕A決定上層建筑變革、發展的目標與方向,是上層建筑變革、發展的經濟基礎與現實依據”(汪小波等,2011),可見上層建筑變革與發展必須依附于特定的經濟基礎,其能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市場經濟分別歸于上層建筑變革和經濟基礎范疇,所以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必須依賴于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制度創新的經濟基礎與現實依據,要進行制度創新就必須從市場經濟著眼,深入分析其要求與特性,結合經濟規律明確制度創新的方向與目標,再通過創新實踐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本質和現象層面,市場經濟都是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理論基礎,同時還為制度創新指明了目標與方向,制度創新只有以市場經濟為基石,將促進市場經濟完善作為最終目標,安排新的制度服務于市場經濟,才能確保市場經濟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
(三)克服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市場經濟是一種科學、高效的經濟運行模式,其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發展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市場經濟造成的利益分化可能導致功利主義思想傾向;在市場經濟下,人們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物質當先,更容易滋生拜金主義;市場經濟運動原則泛化可能滋生錢權交易等腐敗現象;市場經濟的競爭特點可能導致社會沖突,引發社會矛盾,等等。市場經濟的這些負面效應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并阻礙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不可否認,公共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公共管理的強制性是制度創新的根本,而這一強制性有源于其社會合法性,政府的合法性取決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力量,可見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并不完全符合效率邏輯,并且制度創新還會受到制定者個人偏好、社會科學知識等的限制。鑒于此,要實現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充分認識到二者的局限與不足,并要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防范和彌補,盡可能地減小其負面效應,使二者的積極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創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同時制度的創新也能加快市場經濟的完善,保障市場經濟平穩、有序地發展,與此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二者存在的不足與局限,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規避,使二者的積極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以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為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駕護航。
作者:陳程 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摘要: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依法治國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只有堅定地貫徹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才能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依法治國;市場經濟;社會主義
任何社會形態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所以,作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著上層建筑的依法治國,即市場經濟是依法治國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依法治國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主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多元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經濟關系主要受國家控制,各經濟主體聽命于國家的行政命令,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很少擁有自己的選擇權;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大相徑庭,經濟關系主要靠市場的力量來調節,配之以有限的國家宏觀調控,各經濟主體是獨立的,需要靠自己自主經營,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各類經濟主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并不是無條件得到擔保的,必須堅定地貫徹依法治國的戰略,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才能使各經濟主體實現真正的獨立和自主。
二、市場經濟的競爭性
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永恒性矛盾。這個矛盾的存在,會使不同群體之間為爭奪資源而展開競爭。毋庸置疑,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只有展開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但是,參與競爭的主體必須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開展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各競爭主體為了追逐利潤的最大化,避免遭受淘汰的殘酷現實,使出渾身解數,無視公平公正競爭的規則,做出許多令人發指的“道德失范”之事。惡性競爭的現象頻頻發生,惡意價格戰、惡意貶損對手、假冒偽劣、虛假廣告……這種極端的個人主義的競爭,不僅會損害對手的利益,而且會損害消費者甚至是國家的利益,是極度不可取的行為。為了保持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規則和秩序,必須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依靠法律的權威促進社會的正當競爭,規范引導各類經濟主體的行為。
三、市場經濟的契約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人們存在的普遍的行為模式之一就是通過交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契約或合同是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是區別于其他經濟體制的標志之一。契約精神能夠促進市場經濟良性發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現實生活中存著許多違背契約精神的“霸王條款”,比如說餐廳謝絕自帶酒水、營業廳捆綁銷售流量套餐等等。因為各經濟主體都是機會主義者,為了實現自身的最大利益,抓住一切機會,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弘揚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契約精神,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契約只有在法律確認下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在法律保障下才能得到履行,只有在法律引導下才能富有活力。
四、市場經濟的平等性
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是承認市場主體作為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獨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場經濟發育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去單一的公有制變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各類經濟組織、某些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均可依法從事市場經濟活動,于是出現了市場主體多元化的局面。這些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不論其規模大小都能夠參與公平的市場競爭,享有其應有的權利,并且履行其應盡的義務。國有企業不得依仗其強硬的政府支撐惡意壓制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所有經濟主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需要用法律的強制性保證各類經濟主體處于同等地位、同一起跑線上。
五、市場經濟的開放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各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我國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因此,伴隨著這種全球性的經濟開放與發展,各國的市場行為都必須要與國際市場的各種行為接軌。為了確保這些接軌行為的規范性與高效性,各個成員國家必須承認和遵守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國際市場貿易行為規則。綜上所述,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市場經濟主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契約性、平等性和開放性,以及市場經濟中最終的產權制度都必須以法治為前提,只要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強調法治的重要性,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作者:張玲花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摘要:基諾族作為中國的山地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經濟形式是以刀耕火種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初級農業。在這種經濟形態中,經濟與社會是嵌合在一起的,經濟活動與教育、宗教、歌舞等形式不分彼此;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往來依據的是互助,互惠互利原則。然而經過化,特別是經過山地、林地制度改革和引入市場經濟之后,基諾族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嵌合關系被打破,經濟變遷與社會文化變遷不再同步?;Z族的經濟形態由互惠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在此過程中,出現基諾族傳統文化的快速變異。
關鍵詞:基諾族;經濟形態變遷;嵌合
今天,當我們用經濟人類學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各個民族的經濟形態的演變情況時,不由得想到了經濟人類學家卡爾?博蘭尼,他認為就社會與經濟的關系而言,社會是首要性與支配性的。在他看來,在十九世紀之前,人類的經濟是附屬于其社會關系之下的,經濟對社會而言,是一種“嵌入”的經濟,也就是說經濟是鑲嵌于社會體制之中的。博蘭尼認為,雖然沒有一個社會不依靠一定的經濟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沒有一個時代的經濟是受市場的控制(即使是大體上)而存在的……事實卻是:在交易上圖利從沒有在人類經濟上占過如此重要的地位。雖然市場的制度從石器時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現,但它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只不過是從屬性的。”①然而到了十九世紀,社會成了市場社會,市場經濟不再是“嵌入”社會,而是相反,市場宰制了社會。
具體到中國的情況,我們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國逐步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了。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經濟形態處于自給自足或者是處于互惠經濟中的各個民族,他們在從傳統經濟形態向市場經濟演變的過程中,其變遷的實質是如何的,這種變遷與各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的關系又是如何的,是值得從事民族經濟研究的學者關注的,因為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民族經濟變遷與社會文化變遷的關系。本文即是應用博蘭尼的理論來分析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之一的基諾族②的經濟演變情況,從而來探討在此過程中基諾族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一、基諾族的傳統經濟形式③
20世紀50年代以前,基諾族的經濟生產,實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處于以刀耕火種的山地農業為主,以狩獵、采集等為輔的經濟狀態。
1.刀耕火種山地農業
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和散居的地區全部是山地,沒有成片的壩區。農業生產全部在開墾的山地上進行,是典型的山地農業。刀耕火種是山地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通常在春節后或上一年底開始砍樹,待被砍倒的樹木曬干后便焚燒,燒后的草木灰布滿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達一二寸,此后稍事平整即行播種。耕地采用輪種制,輪作時間有一定年限,一般為燒一次荒種一年,少數種二年,然后丟荒。
2.狩獵
在基諾族的傳統經濟中,狩獵是基諾族男子的主要副業,也是基諾族獲得肉食來源的一項重要活動,在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Z山原始森林里動物繁多,基諾族人傳統狩獵對象大致可分為獸、鳥、鼠三大類。他們常用的狩獵工具是:外地買來的火藥槍,自制的弩,用棕繩搓成的支在鳥類通過的地方的扣子,設在野獸常走的路上的彎弓,打馬鹿、麂子、野豬、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槍?;Z族打獵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村社組織的集體打獵。第二種打獵的形式是幾戶聯合起來打,即誰家發現較大的野獸蹤跡,便約幾戶一起去打。第三種形式是個人發現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諾族女子的主要副業?;Z人經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婦女們在農業勞動中必背一個大背籮,以裝隨時采集到的各種野菜、竹筍、菌子等。大多數采集物現采現吃,有的需經過加工,存放著以備常年食用。在濕熱帶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類有:耳朵菜、青樹的果與嫩葉、梨板菜、馬蹄根、芥菜、薄荷、魚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大刀豆、麻根、橄欖皮等。竹筍類有:甜竹筍、若竹筍、毛竹筍、麻金竹筍、大泡竹筍、斑竹筍、金竹筍等。竹筍可以鮮吃,也可以經過泡、晾、燙、腌、壓、浸等加工后貯存起來,常年備用。菌類有:木耳、雞樅、牛舌菌、奶漿菌、大紅菌、辣菌、白參等。菌類多數隨采隨食,但如木耳、雞棕、白參等亦可曬干貯存,常年食用。果類有:芒果、毛荔枝、青果、澀梨等。此外還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黃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塊根類有:青山藥、綠山藥、硬殼山藥、黃山藥、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蘿卜等。蟲類有:蟬、螞蟻、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4.傳統經濟形態存在的條件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高原山地農業自成體系,其存在的條件主要為:(1)生產的組織形式即氏族長老制。長老集團發揮著維護氏族土地制度、組織實施刀耕火種生產等重要職能;(2)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即以氏族所有制為主的土地占有形式;(3)刀耕火種的生態基礎,足夠面積的至少被規劃為十三大片的林地,以資輪歇耕種;(4)足夠多的森林為狩獵和采集各種動植物提供可能;(5)與刀耕火種各階段和環節相聯系的符號體系和農耕禮儀,起到對傳統知識的強化和傳承作用。
二、基諾族經濟形態的變遷
1.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遷
傳統上,基諾族村民的經濟生產是以刀耕火種的山地農業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生計經濟形式。后來受傣族影響,到四十年代開始開挖小塊的水田,出現一定的水稻種植。特別是到化時期,農業學大寨,又改造了一些梯田,開挖了一部分水田,水田農業成為人們生產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水田改造破壞了大量森林,但傳統的生產方式在人們的生產中仍占主導地位。這種生產形式基本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1982年和1983年基諾山分別實施“林業三定”“林業三定”即劃定山林權屬、劃定社員自留地、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和“兩山一地”“兩山一地”即責任山、自留山和輪歇地劃分到戶。政策,基諾族土地集體所有制被打破,山地、林地、水田等逐漸承包到戶。同時當地政府提出了“以林為主,在糧食自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綜合發展”杜玉亭:《基諾族識別四十年回識——中國民族識別的宏觀思考》,載《云南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第61頁。的發展思路,茶葉、橡膠、砂仁、西番蓮等經濟作物被大量引進和種植,因而山地面積變得越來越小,傳統的輪歇耕作形式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特別是九十年代初期以來的一段時間,上述作物價格可觀時,村民更是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部分村民甚至不再耕種山地,改以種植經濟作物。這時期,部分經濟收入較高的村民有能力購買諸如電視機、摩托車和農用拖拉機等生活、生產用具。然而19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上述經濟作物價格的普遍下跌,村民的經濟收入也隨之下滑,放棄山地勞作的村民又開始耕種山地。今天,國際資源市場等因素像只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基諾族的日常生產、生活,村寨居民往往只能被動去適應。例如,2001年基諾山砂仁價格為70~80元/千克,但僅過1年砂仁每千克的價格僅為28元左右;再來看橡膠,據村民講,在基諾山橡膠一般要種植7—8年后,才能開割,而在泰國已經出現了栽種4年之后就能開割的橡膠樹,并且其出產的膠,價格僅為西雙版納這邊的一半;西番蓮也一樣,剛種植時價格很好,家家戶戶都種植后,價格馬上下跌。很顯然,國際市場的變動情況已經與基諾山各個村寨村民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了。
2.集鎮貿易的興起
目前在基諾山與村民直接發生作用的集鎮主要有三個:(1)勐臘縣的勐侖鎮;(2)基諾山基諾族鄉政府駐地;(3)西雙版納州府所在地允景洪?;Z族村民騎摩托車或駕駛拖拉機來往于村寨與上述三個集鎮之間,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舉一例為證。在勐侖鎮,曾經出現新老兩個農貿市場“爭客”的現象。老的農貿市場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經常到半路搶購社區基諾族村民的農副產品,然后拿到自己的市場出售,而新的農貿市場的做法是允許附近村寨(包括巴卡社區)的村民進入市場出售農副產品,賣不完的由市場負責全部收購;另外新的農貿市場管理者請附近寨子(包括基諾山的三個寨子)的村干部吃飯,并且還發給每個村干部200元錢。最后,新的農貿市場贏得了競爭。現在村民出售農副產品、野菜、野果等都在新農貿市場,并且每人每次要交納2塊錢的攤位費。顯然,市場的力量已經介入到社區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成為居民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也就是說,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運行模式正在形成。
3.民間經濟往來的變化
而在民間經濟往來方面,也即村內交易上,外來的老板經常到基諾村寨收廢膠、包谷、掃把花、野菜等,基諾人自己也開起了小商店、碾米房,甚至有的村民開著拖拉機,走村串寨炸米花。外來的商客和本民族的坐賈行商,一方面帶來了山區之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改變著村寨的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基諾山也出現了雇傭關系,村民雇傭傣族、漢族為自己建蓋房屋的現象也不再新鮮;基諾族村民到其他寨子或在本寨子承包工程也時有發生。顯然民間經濟往來形式的變化是基諾族傳統文化解體的促動因素之一。傳統的村民之間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的關系正逐步消失。三、基諾族經濟形態變遷與其社會文化的關系分析
1.經濟變遷與技術文化的關系
進入到1950年以后,基諾山先后經歷了五十年代初的“直接過渡”;1957年設置的基諾洛克生產文化站;1958年的民主補課,發動群眾按既定比例重新劃分階級,對被劃為地主、富農的人進行面對面的斗爭,沒收其浮財和底財,開展化運動;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農業學大寨;八十年代落實“林業三定”和“兩山一地”政策;九十年代的市場經濟等政策變動和社會變革,主要參考《景洪縣志》編篡委員會:《景洪縣志》之《大事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漸漸地基諾族刀耕火種農業存在的各種條件消失或變遷了。
時期強調以糧為綱,基諾山有水、地面稍平的地方都把樹砍光開了水田,而刀耕火種農業則被認為是一種“種一山坡,收一籮筐”的低效的、原始落后的經濟形式,而成為國家欲加以改造和消滅的對象。此時的生產也不再由氏族長老根據傳習和積累的經驗來組織進行,而是由生產隊來統一安排,記工分,吃大鍋飯,顯然刀耕火種的傳統組織形式已被取代。而在六十年代中,基諾山的各種鬼門被堵死,各種與刀耕火種農業生產體系相聯系的農耕禮儀、祭祀活動都被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簽而被禁止,也無人敢再搞。接著在農業學大寨的運動中,人們戰天斗地,為開梯田,大面積砍伐森林,加上修公路等活動,以至到80年代,整個西雙版納的森林覆蓋率從五十年代初的65%下降到30%以下。尹紹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43頁??梢娀Z族刀耕火種的生態基礎已遭嚴重破壞。而到1982年和1983年以后,基諾族的山地、林地都明確了權屬責任,基本上承包到了各家各戶,因而刀耕火種生產體系中的號地儀式也就變得多余了。并且由于山地不保土,連續種2到3年后,地內的表土變得越來越少,此時為恢復土地肥力,就需對地塊進行輪歇,然而土地分配到各家固定使用后各家的地塊數量和面積減少,原來連續耕種1到3年的山地,現在至少要連續耕種5到6年后才輪歇,因此以前靠天吃飯,現在就靠化肥、農藥吃飯。毫無疑問,刀耕火種的原生形態已發生了巨大改變,與此同時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物質文化形態也發生了變異。生產使用的勞動工具如點播棒消失了,生產的刀耕形式被鋤耕和犁耕所代替,種植的旱稻品種從幾十種上百種減少到了現在僅存的十多種,而且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許多村寨的村民已基本不再種植旱稻,經過基諾人祖祖輩輩培育、種植的旱稻可能隨著刀耕火種農業形態的徹底消失而消失。
基諾族刀耕火種農業形態的出現和發展是基諾族與高原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長期互動的結果?!暗陡鸱N是山地民族的一種生計,是他們對山地森林環境的適應方式,是森林孕育的農耕文化,是一個山地人類生態系統,是一個文化生態體系?!币B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7頁。然而,我們可以看到,今天這種文化體系即將全面退出歷史舞臺,出現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遷,使得刀耕火種的生態基礎喪失了,而更深層的原因是與之相聯系的基諾族文化體系的整體變異。
2.經濟形態變遷與制度文化的關系
傳統上基諾族社會是以長老制為中心的均質化社會,對于這種社會制度文化我們可稱其為“卓巴文化”,其包括的內容主要有:(1)卓巴等長老的產生機制即根據年齡自然傳承;(2)卓巴等長老的功能發揮,即執行傳統法規、調整村社內的各種關系、維護土地所有制等;(3)卓巴權威的象征大鼓;(4)卓巴等長老所主持的儀式活動,如選鐵匠、祭鼓、跳大鼓舞、號地祭、砍地祭等。雖然此種文化曾受傣族土司統治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通過其在基諾山的人間接發生的,并且是基于基諾族的傳統來進行的,因而“卓巴文化”的基本形貌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也因戰爭頻繁政府無暇顧及地方建制的實質性運作,因而基諾山仍然延續著舊有的村社政治與文化結構;而從五十年代至今,經過多次建制變革和社會運動,基諾山各個寨子都建立了現代國家下的基層管理、組織形式。村社干部取代了長老成為基諾族村寨管理的中心。村干部在生產組織、儀式活動、調解村民糾紛等事務中取得了傳統長老的角色。從前長老的權威是自然形成的,其權威的合法性是由村寨的傳統所決定的,其年齡以及與年齡相長的經驗是其發揮作用的依據。而今天村干部的權威來自上級政府或者說國家,其要保證的是國家的政策和法規在村寨的無違,執行的是上級政府的決策。因而在村民心目中,他們是當官的。在儀式活動方面,以往長老們所主持的多與生產的世俗性相關聯,代表著人們的各種祈盼和希望,長老們用神圣的方式實現著世俗的目的。而現在傳統儀式的神圣性,隨著世俗功能的減退而消解。人們在相信化肥、農藥的同時,傳統儀式的延續也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信仰基礎,偶爾的出現也變成了純粹的表演。公務員之家
3.經濟形態變遷與觀念文化的關系
傳統的基諾族社會是一個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合為一體的社會,因而在生產方式的變遷過程中,伴隨的是基諾人的社會組織制度、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財富觀念以及認知方式的變異。以往基諾人生活的深山密林中充滿著鬼怪神靈,有的樹如大青樹是不能隨便砍伐的,有的水是不能喝的,而有的地方是不能大小便的,上山打獵時,山林中的一些動物是不能打的,如巴卡小寨的人就不敢打野牛,他們認為犯禁打了不該打的動物家里的牲畜會得病,而且時間、地點不對的行為往往會給行為者帶來疾病,甚至奪走他的生命。在村寨的四周,在山地的周圍都有各種鬼怪,為防鬼怪侵擾通常的做法是在家里面放置姜巴、在房屋的周圍掛上達了,在地棚邊栽種幾棵姜、芋頭、雞公花、并掛達了,“這樣鬼怪就不敢來了?!保欢谌伺c人的關系上,從傳統來看,基諾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相互協作,互通有無,形成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尊老愛幼,一家有事全寨支援的良好社會風尚;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基諾人信奉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生態倫理??车?、燒地時,大樹都不連根砍倒,而是留著長長的樹樁,燒地時也不把其燒死,等輪歇后不久其即又發新枝,因而傳統的輪歇地生態易于恢復平衡。而且人們每次上山采集帶回來的野菜、果子和菌子等僅為一次食用,而不囤積貯藏。在他們的觀念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合適的生活態度,一方面是因為山林中有足夠多的野菜、野果供采摘,有大量走獸可獵獲,大自然就是天然保鮮庫,今天用完,明天要用現去取來;另一方面在人們的欲求上,并沒有積財的牢固觀念,吃飽穿暖人們即可滿足。人們的榮譽、名望并不依憑財富來建立,刀耕火種的經驗技能、狩獵的技術、歌舞才能、巫師的靈異、儀式程序的掌握等,這些都是人們自我實現的希望所在,都是聲威所出的源頭。然而上述這些社會情景都漸漸成為了歷史,人們對自然、對神的敬畏隨著消滅封建迷信思想的運動而喪失,神靈越來越少,山林也越來越稀,人與人之間講報酬、明算帳,同一村寨的人即使是同一家族的人搭次便車坐一次拖拉機都要出錢,為了生存、積財深夜2、3點鐘就起床上集市占攤位賣菜成了人們的日常事務。另外偷盜現象也時有發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風尚正在改變,傳統的儀式程序、節日內容、慶典活動正在消失或變異。并且隨著電視等大眾媒介的涌入,人們的審美趣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深受影響。無疑,今日基諾社會同以往相比變化是巨大的。而這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基諾族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分離。
四、小結
縱觀基諾族的經濟變遷過程,我們會發現,從其經濟形式的實質內容來看,發生了兩次較大的轉變,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實行公社化后,另一次是在1983年到1990年以來基諾族山開展改革開放之后。在前一次轉變中,基諾社會由傳統的經濟形式轉變為計劃經濟形式,但由于計劃經濟實行的是村寨集體所有制形式,這種形式與基諾族傳統的氏族、村寨共有共耕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因而其文化與經濟的相互關聯性沒有被完全破壞;社會文化變遷與經濟變遷的速度差距不大;而在后一次轉變中,基諾族被逐步推向了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的變遷與經濟的變遷的協調關系基本被打破,經濟的發展受制于文化的內容,而經濟的變遷又深刻地影響文化的變遷,促使傳統文化快速流失。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兩次經濟形式的變化過程中,基諾族完成了從互惠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已經不再完全嵌合在社會文化當中了。因而在思考今天基諾族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的時候,必須把基諾族經濟形式轉變所帶來的眾多相關因素考慮進來,才能得出比較現實可行的辦法。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提出,說明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巨大轉變和過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新修訂的《會計法》頒布為標志,會計將有會計法制向會計法治邁進。本文首先提出了會計法治的內涵、分析了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的關系;然后分析了會計法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由會計法制到會計法治的變遷,會計法治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其次從會計法律的普遍性和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分析了我國會計法治現狀;最后從六個方面探討了會計法治實現的條件。
關鍵詞:會計法治會計法制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社會水平越高,會計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越重要。會計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信息系統,在經濟轉軌和法制化進程中將呈現全方位的變化。《會計法》的修訂和日趨完善,標志著我國會計法制化已初具形態,為會計法治提供了基礎環境和手段,為逐步實現從會計法制化到會計法治的過渡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市場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和管理工具必須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會計信息,以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一、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
1.會計法治的內涵
所謂會計法治,就是把會計法規作為會計行為的絕對標準加以確定,實現會計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現代化,最終達到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穩定的會計社會狀態。會計法治是社會法治在會計領域的體現,會計法治不能脫離社會法治,阻礙社會法治進程的因素同樣阻礙會計法治建設。在社會法治條件尚不具備時,會計法治同樣無法真正實現。不能簡單的將會計法規視為會計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這個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會計法律至上,絕不存在會計“法外特權”的法律秩序。會計法治的對立面是“會計人治”,就是在會計治理中否定會計法律至上的原則,企圖將個人意志凌駕于會計法律之上而達到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穩定的狀態。會計人治也是社會人治在會計領域的反映,當前在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們應堅定不移的反對和消除會計人治色彩,堅持會計法治。
2.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的關系
會計法制是指國家的會計法律和制度,屬于制度的范疇。會計法制是指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規體系,包括會計法律、會計法規、會計規章等。會計法制化意味著:第一,會計要通過法制予以體現和保障,為保障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必須加強會計法制,必須使會計法制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第二,會計要納入法制軌道,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接受相應的會計監督。
會計法治是指規范會計的理論、原則、體制和實施方法,屬于方法的范疇。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會計法制為會計法治提供了基礎和手段,使對會計行為的調整上升到法制層次,它改變了會計無法可依和會計法制的不完備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難依的局面。會計法治標志著我國管理會計工作和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及理財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法治
1.會計法制與市場經濟體制
會計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是由若干利益主體和游戲規則構成的權責系統。會計法制通過對會計行為權利義務的設定,實現對會計關系的調整,從而為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和有序發揮作用。
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獨立的利益實體,承擔著資產所有者的受托責任,基于多方利益主體的要求,企業必須規范會計行為,加強內外部的會計監督。會計法制的發展經歷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難依,從制度約束到法律化,從長官意志到依法理財,會計工作也從無序到有序,逐步實現會計法制的現代化并最終實現會計從會計法制化到會計法治。
會計法制化需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利益高度集中和單一化的體制架構下,是無法構筑會計法制體系的,會計行為是基于會計主體相伴而生的,國家作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所形成的體制實施會計法制化,無異于運動員和裁判員合一的體制下,難以達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從會計法制到會計法治的變遷
會計作為反映資金運動的過程與結果,是生產經營者管理自己的經濟活動的手段,是資金所有人對自有資金的運用進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從會計發展的過程來看,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如何計量、記錄經濟活動是特定主體自己的事情,只是隨著經濟復雜程度加深及從經濟安全的角度出發,才使會計發展成一套行為規則,即制度。長期以來會計規制的目標一直是“會計法制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和政治背景制度的變化,我們認為會計規制的目標狀態由“會計法制”轉為“會計法治”應屬必然。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是經濟落后國家制度變遷的達標。會計作為聯結宏觀和微觀經濟的紐帶,在產權歸屬問題上起著重要作用,會計法制在特定時期特定的歷史情況下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一制度規則不能從根本上,具體地解決會計規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問題,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差、相關性低,嚴重失真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借助另一制度安排——“會計法治”。
3.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會計法治
會計法治是希望通過對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從而維護社會關系和經濟秩序以及微觀經濟利益與宏觀經濟利益及其統一。改革使利益主體變得模糊,政策傾向不明顯,宏觀經濟體制的轉型與會計法制及最終的會計法治之間形成出現瓶頸,導致我國會計信息市場的混亂,國家作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和國家宏觀調控者的雙重身份,在體制的轉變中受到極大的損失,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過程中成本過大。會計法制向會計法治的制度變遷尚未成功是一個原因,由于會計法制解決的是會計工作無法可依狀態,而會計法治更多的是對既定經濟體制下的會計行為的認可與安排。會計法治狀態下,由于對會計行為的約束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水平,所以就能在總體上控制會計信息被濫用的道德風險。
經濟體制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包括兩個層面上的涵義:第一個層面是產權數量的清晰。利用會計上的方法對產權界定、變更、維護過程中所產生的資金運動及其相關內容進行核算和管理。包括產權數量的確認、計量、記錄以及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式、核算規則等,實質上就是一個會計過程。第二個層面是產權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為一個產權主體出現,擁有對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權能,包括主體條件和程序條件,產權量的大小,其精確程度如何細化和量化,需要在“會計法治”框架內予以完成的,這牽涉到會計工作的道德狀態問題。這些都是會計法治所要解決的問題。
因而,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真實、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權益,將生產經營過程中保值增值的情況恰當地反映出來,有賴于會計人員是否在會計法治的理念下,正當的使用會計的技術調整性特征。
三、我國會計法治的現狀
如果把我國同西方國家的會計法規做一個橫向對比就會發現,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國家少,立法機關單獨制定《會計法》的并不多見,許多國家沒有專門的會計法,而將這些內容寫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會計工作的重視。但是,我國的會計秩序較之西方差也是事實,會計信息失真,社會上對會計造假行為人人喊打,可是,會計造假行為屢禁不絕的現象令我們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會計法律本身缺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說明我國會計法治工作還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應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將會計法治分為兩部分分析,其一為會計法治實質內容,即會計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為會計法治形式,即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
1.會計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權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就無從談起,法律本身的權威性、可依賴性和可預見性就會受到動搖。因此,在市場經濟中,為了保證法治的實現,政府只能擔負三種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敵入侵和保障個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濟和社會福利;③“經濟警察”,征稅、預算,維護市場秩序和自由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的這三種角色體現在會計領域的主要表現是:
(1)各級立法機關制定和修改與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
(2)財政、審計、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檢查。
(3)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對會計案件進行執行、審判。
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驅動促使地方政府表現出權力大于法律的傾向,在審批制度下,公司要上市,必須經過層層申報、審核與批準,而地方政府是審核最細的一環,但地方政府有時為多上市幾家公司,經常“照顧”本地的公司,暗示、默許,甚至鼓勵企業提供虛假的會計數據,證監會有時對地方特殊情況了解不足,較難發現公司上市申報作假的材料,使得作假者有機可乘。對于企業會計的法律監督,政府財政部門往往縱容企業的會計造假行為。
政府權力的過度介入,一方面給那些愿意遵守會計道德的企業責任人和會計人員施加相當大的壓力,因為畏懼政府權力而不得不違背法律進行會計造假,另一方面這種政府權力又為會計造假的個人提供了抗拒法律制裁的保護傘。因此,日前政府權力對會計活動的過度介入直接挑戰了會計法律的權威性和會計法的普遍性。
2.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
法治的形式好壞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法律規范必須清晰、適度、公開、規則之間協調一致,有明確的效力范圍和制裁方式;二是法必須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并體現客觀規律,保障廣大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分析我國會計法治形式,發現現行會計法規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問題:
(1)會計相關法規存在一定差異,規則之間沒有做到協調一致
會計法律規則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各相關法律對公司以及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不盡相同,尤其是行政責任方面處罰的金額差別很大。因此,在涉及處罰違規公司或個人時,到底援引哪個法律作為判定法律責任的依據就很成問題。
(2)會計法律責任的分配不明確
對于因會計造假應追究的多個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法律未予以明確規定,使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相關法律責任人責任的公平分配。具體表現在:
①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與會計人員對會計工作共同承擔責任,其中單位負責人負首要責任。但是對兩者的法律責任如何具體分擔沒有做出相應規定。公務員之家
②會計法賦予財政、審計、證券監管等部門對單位會計行使監督檢查和進行處罰的權力,但是對這些部門的分工缺乏明確的說明。雖然這些部門各有側重點,但時常相互交叉,這就形成了會計領域的多頭管理。
(3)會計法律責任的嚴厲程度不足,對廣大投資者的法律保護不夠
會計造假相關責任人面臨的法律懲罰是構成其犯罪成本的重要變量。法律懲罰越嚴厲,法律的威懾作用就越強,迫使造假者越發不敢進行會計的虛假陳述來牟取暴利,相應地對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就越好。
處罰嚴厲程度較低,很難起到有效的懲罰和威脅作用。如《證券法》規定的對做出虛假會計陳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罰款為30~60萬元,對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直至追究最高為5年的刑事責任,而這些罰款與上市公司及管理當局所獲取的非法收益相比差之甚遠。
四、我國會計法治的實現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實現會計法治應具備以下六個前提條件:
1.建設完備的會計法律體系
會計法律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為了調整和處理會計工作與各方而關系而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條例、辦法等的總稱。它是由國家政權機關制定頒布的會計法律、有關會計工作的行政法規、規章及地方性會計法規組成的協調一致且相互連續的有機整體。我國會計法律體系依據其法律效力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會計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會計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其它法律中的會計法,例如《公司法》、《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審計法》、《人民銀行法》等。
(2)會計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它是調整特定方而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法律效力下僅次于國家性會計法律。
(3)會計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主要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制定。
(4)會計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府制定的適用于本地區的有關會計工作的地方性法規。
從以上的我國會計法律體系來看,應當說,我國會計法律體系還是相當完整和系統的,尤其是作為基本會計法規的《會計法》自1985年以來已連續修訂兩次,會計法律不斷的得到健全和完善,基本上使會計工作實現了有法可依,也促進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和有序化。我國會計法治己初步具備了具有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會計法律體系的條件,為實施會計法治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使會計法治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由于我國尚處于市場經濟初期,對變革中的生產關系和對各利益主體的要求在會計法律體系中仍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這些矛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加劇,因此會計法律體系仍需完善和增加新的內容。
2.恪守會計法律的行為規則和辦事理念
會計法律頒布并生效后,因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權威性,國家在宏觀管理會計事務和企業的會計行為必須服從會計法律法規,以會計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為依據,即政府必須守法,依法行政。企業應依法理財和依法核算,并依法接受會計監督。這有待于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律心理的提高和成熟。
3.嚴格公正的執法和司法制度。
執法機關在執行有關會計法律過程中必須嚴格執法,對于違反《會計法》的現象和行為必須依法追究。尤其是在《會計法》加大了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之后,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堅決把單位負責人對會計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的會計責任,通過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予以貫徹落實,使《會計法》的精神成為經濟生活的行為準則之一。
4.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也是實現會計法治的重要條件。具體來說,企業產權的界定關系到會計法律責任主體的確定問題。企業自身產權的不清晰、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外部與政府關系的緊密必然造成會計服務對象和會計法律責任主體的模糊化。
會計人員雖然是會計造假的實施者,但會計人員的造假行為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直接授意或強迫,而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很多都受到大股東甚至是當地政府的壓力而產生會計造假沖動。因此,會計人員、上市公司、大股東、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當地政府官員可以說與會計造假都有關聯,但究竟誰應負主要法律責任的判定會非常困難,而不能判斷會計法律責任主體,會計法律就會難以做到有的放矢,會計法治的也很難實現。因此,必須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為會計法治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
5.會計道德水平的提高。
會計法治的實現必須獲得會計道德的支持,如果沒有會計道德水平的提高,會計法治是建立不起來的。此外,法治一個重要環節是守法。守法之于法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是法治社會得以建立、能夠良性運作的社會心理基礎。而守法有外在守法與內在守法之分。外在守法是指法律主體迫于外在的威懾或強制而服從法律;內在守法則是指法律主體自覺認同法律而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顯然,具有道德義務感的內在守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守法。因此,一個社會的會計道德水平越高,會計內在守法的意識就越強,建立會計法治的可能性和實現程度就越高。
6.社會輿論監督的加強
社會輿論監督是指大眾傳播媒體對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影響或監督社會的個體或群體行為。社會輿論不僅在法治建設中要發揮宣傳法治,促使公民知法并且自覺守法、用法的作用,且應在守法、執法、司法等法治運行環節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目前我國的社會輿論監督雖較過去有了很大的加強,但總體來說輿論的透明度仍不高。
國有經濟的存在,是當代世界各國經濟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國民經濟中都存在著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從一般的規定性來看,所謂國有經濟,就是由國家(政府)通過贖買、投資等一定的方式形成并擁有所有權的經濟形式。就國有經濟的形成而言,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曾采取贖買甚至沒收的方式把私人經濟轉變為國有經濟,而在正常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經濟主要是通過國家投資形成的,這不僅包括國有獨資企業,而且也包括國家控股或參股企業中的國有股權部分。國有經濟在產權制度上的基本規定是國家擁有決定權。一定的產權制度所包括的產權不是一項權利而是一組權利的總和,是以所有權為基礎而形成的包括所有權在內的權利體系,一般可劃分為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使用權、收益權、讓渡權等。國有經濟最基本的規定是所有權為國家擁有,在國家擁有所有權的基礎上,產權制度的具體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國有經濟作為社會經濟中的一種經濟形式,與其他的經濟形式并存,進行經濟活動并發揮作用。在我國經濟中,從社會性質上看,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一種表現形式。國有經濟的實體形式是國有企業(包括國家控股和參股的企業),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和微觀經濟組織。雖然國有經濟的普遍存在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如何認識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地位、效率以及矛盾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而且也是關系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問題。
一、國有經濟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市場主體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提供與創造了多方面的條件,其許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國有經濟所無法取代的。第一,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經營領域,如郵電、鐵路、港口、供水、供電部門等,其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大都由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經營,以滿足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需要。在這里,國有經濟承擔著為整個國民經濟服務、并為其它經濟部門和企業取得效率與收益創造條件的職能。第二,國民經濟的一些基礎工業部門如重要資源和能源的開發生產等,由于投資規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長,同時,由于這些部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許多也是由國家投資、由國有企業經營的。國有經濟發揮著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創造經濟增長和市場正常運行基礎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許多經濟領域,國有經濟承擔著提高國家的經濟競爭能力以促進本國市場經濟的開放和走向國際市場的職能,承擔著創建新興工業和產業、進行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職能,承擔著一定的經濟調節的職能。同時,在創造和擴大就業機會、開發和援助落后地區、接管某些發生危機或破產的重要民間企業以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國有經濟的這些功能,彌補了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在一定領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場的正常運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表明了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必要性。國有經濟履行這些職能并有效發揮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經濟活動來體現的,這就使國有經濟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定經濟形式成為市場主體具備了基礎性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成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現。就國有經濟而論,國家擁有所有權并不排斥國家所有權與國有企業的控制權、經營權的分離,也不排斥對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等都集中于國家的產權結構重新安排。國有經濟的產權制度本身具有權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國有經濟的資產運營總是在國家或政府的授權下由一定的組織或個人來進行的,這就為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分工的專門化、經濟的信用化對市場主體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國有經濟在資本國家所有的基礎上,通過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企業法人,國有企業也就有可能成為有活力、有生機并適應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創造和提供了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的條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客體的資產已經價值化、貨幣化和信用化,這就使國有經濟的具體實現形式、委托—關系、激勵和約束機制等的多樣化、有效化獲得了廣闊的空間,從而為在國有經濟中調整、改革和重構企業制度,建立與完善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了市場客體條件。同時,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場體系,競爭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存在與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情況下國家作為所有者同國有企業經營者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競爭的經理市場的完善與發展,有助于形成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而競爭的資本市場的完善與發展,也可能使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得以基本反映。這些,提供了在國有經濟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使其有效運行的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從而使國有企業建立與發展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成為現實,促進國有企業煥發活力與生機。
二、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
認識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又一個重要問題,是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講效率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要求。有的人對國有經濟成為市場主體持懷疑態度,就是以國有經濟的國家所有必然造成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低效率為論據的。因此,考察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問題,不能不涉及資產所有狀況與企業效率高低的關系問題。
在國有經濟中,資產所有權不屬于任何個人所有,而屬于全體公民作為一個整體(由國家來代表)所有。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個人能以其個人身份和名義對國有資產提出剩余索取權要求,國有經濟的收益歸全民作為一個整體所享有。由國有經濟的資產所有屬性所決定,其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的效率高低、盈利或虧損,并不對構成國有資產最終所有者整體的個體產生直接的利益影響,因為每一個公民個體因國有企業的盈利所獲致的利益和因國有企業的虧損而承擔的損失是極其間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為國有經濟最終所有者整體構成部分的公民個體,缺乏直接地主動監督國有經濟提高效率的激勵。而作為國有經濟所有權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論應該是有這種激勵的,因為國有經濟運營效益的提高、利潤的增加,就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擴張和社會福利的提高,這對于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應該有足夠的激勵效應。但問題在于,一方面,許多國有企業本身就承擔著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職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政府作為所有者正是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這些國有企業去實現所承擔的社會目標,其間有時不得不把利潤目標、效率目標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國有經濟的運營中,國家或政府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所有者主體的職能,但這是在一個相當大范圍中通過若干層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關系,才能實現國有資產的管理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的,其間可能產生比較高的運營成本,缺乏有效的監督激勵手段,同時可能逐層弱化國有經濟的所有權約束,從而導致國有企業的效率降低。因此,人們經??梢钥吹?,在國有經濟的運營中,一方面是大量否資產國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經濟的低效率,或者說國有經濟中存在的低效率狀況就必然地、絕對地是由資產國家所有造成的?對此還應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認為,公有、國家所有必然造成企業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帶來私有企業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說明,私人所有權并不必然、絕對地產生私有企業的高效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所有權和管理經營權統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公司企業中已不復存在。一方面,現代公司所使用的先進而又極端專業化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使得往往只具備普通知識的股東即一個一個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著強烈的謀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標,也很難對經理人員的經營進行干預;另一方面,現代公司的巨大規模又使股權異常分散,單個或數個股東缺乏足夠的財力通過持股的數量來控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因此,在私人業主制中能發揮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在公司制企業中很難、甚至不大可能發揮出來,從而難以成為決定這些企業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私有公司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就一定比國有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基于所有權的原因而更加關心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運行實踐也表明,市場經濟中大量的私有企業的破產,既是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強制性作用,也是由于這些私有企業的低效率,資產的私有并沒有絕對、必然地保證私有企業的高效率。
顯然,市場經濟中一定經濟形式的企業效率的高低并非絕對的、唯一的和所有權關系相聯系。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效率高低和成功與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產權制度對于企業效率的影響而言,并不僅僅只是對所有權發生影響。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收益權等構成的權能結構以及在不同權能主體之間形成的相互制衡關系,還有協調權能結構和權能主體之間關系的激勵、約束機制等,都對企業的效率產生著極大的影響。設定其它條件不變,在同一所有權的前提下,不同的企業或者同一企業采取不同的權能結構、在不同的權能主體之間形成不同的制衡關系以及不同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其經營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著極大的差別。因此,不能只是簡單地從所有權關系考察國有經濟的效率,還應該看到在所有權關系不變的條件下,對產權制度其他方面的調整、改革也會影響到國有經濟的效率。
2.市場經濟中企業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競爭環境。不論是國有經濟,還是非國有經濟,在委托——關系下形成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狀況時,如果缺乏競爭的市場條件,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經營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權益、預算約束軟化從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在競爭的條件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可以利用市場這個間接治理方式以及內生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對經營者或人的有效監督,從而使企業經營具有效率。
3.市場經濟中影響企業效率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的治理結構。就公司制企業而言,無論是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問題,都要分層次地把資產經營權委托出去,都有成本問題,關鍵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對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層次委托關系導致高成本、弱監督激勵的問題,對于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都是存在的,關鍵在于建立和形成一個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在一個有效的治理結構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經營者、委托人和人的責權利是明確的,相互之間存在著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在國有經濟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結構,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通過諸如任命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或經理人員及監督考核企業經營績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業治理結構的有效運作,就可能履行國有經濟所有者代表的職能,促進國有企業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還必須特別指出,企業的產品或產品結構、市場需求及其變化、對某一經營事項所作的戰略決策是否正確以及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狀況等等,都對企業效率產生著影響,而且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有可能發生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國有經濟的資產國家所有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有著使國有企業產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資產國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或絕對唯一的原因。在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同樣具有產生高效率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在國家所有的基礎上,只要建立適當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國有經濟同樣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就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而言,并不否定國有經濟成為市場主體。
三、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矛盾
說明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也是重要的市場主體,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不絕對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著就否定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中,國有經濟也存在著矛盾的方面,對此應該區分不同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公務員之家
1.布局性矛盾
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國有經濟的存在并發揮一定的功能,但國有經濟的數量與分布顯然有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越過這一區間,就會發生所謂布局性矛盾,即國有經濟數量過多、分布過泛所產生的矛盾。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國有企業數量過多,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分布過泛,國有企業技術水平低、設備和產品老化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難以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對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造成許多障礙,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也隱含著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存在諸多問題的極其重要的原因,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調整和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改組。
2.體制性矛盾
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國有經濟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國國有經濟的形成和在改革開放前的發展與計劃經濟體制密切相連,舊體制對國有經濟的影響仍然在許多方面存在,有的國有企業還沒有真正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明晰的產權關系,有的國有企業仍然預算約束軟化、難以自負盈虧、不能適應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許多國有企業還普遍存在著政企不分、機構龐大、人員冗多、企業辦社會等問題。這就是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所產生的國有經濟的體制性矛盾。這一矛盾的根源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國有企業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現在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比如,忽視對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生產經營不從市場需求、市場變化出發,決策隨意而出現重大失誤;規章制度不完善,在生產經營中無章可循、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缺乏嚴格的責任制度和考核監督檢查;成本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存在漏洞,導致經營成本提高、資金運用低效、產品質量下降;忽視現代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運用,在管理上墨守陳規,不思創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抗御風險的能力,使國有經濟參與市場經濟的運行遇到困難。但是,必須指出,這種矛盾并不是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特有的,非國有經濟、非國有企業也存在著這種矛盾。因此,這種矛盾在市場
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會需要或市場需求的低效或無效的產出,很多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時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無效配置。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國有經濟運營中存在的低效率狀況是和資產國家所有的屬性有關的。那么,是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提出,說明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巨大轉變和過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新修訂的《會計法》頒布為標志,會計將有會計法制向會計法治邁進。本文首先提出了會計法治的內涵、分析了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的關系;然后分析了會計法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由會計法制到會計法治的變遷,會計法治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其次從會計法律的普遍性和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分析了我國會計法治現狀;最后從六個方面探討了會計法治實現的條件。
關鍵詞:會計法治會計法制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社會水平越高,會計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越重要。會計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信息系統,在經濟轉軌和法制化進程中將呈現全方位的變化?!稌嫹ā返男抻喓腿遮呁晟?,標志著我國會計法制化已初具形態,為會計法治提供了基礎環境和手段,為逐步實現從會計法制化到會計法治的過渡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市場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和管理工具必須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會計信息,以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一、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
1.會計法治的內涵
所謂會計法治,就是把會計法規作為會計行為的絕對標準加以確定,實現會計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現代化,最終達到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穩定的會計社會狀態。會計法治是社會法治在會計領域的體現,會計法治不能脫離社會法治,阻礙社會法治進程的因素同樣阻礙會計法治建設。在社會法治條件尚不具備時,會計法治同樣無法真正實現。不能簡單的將會計法規視為會計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這個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會計法律至上,絕不存在會計“法外特權”的法律秩序。會計法治的對立面是“會計人治”,就是在會計治理中否定會計法律至上的原則,企圖將個人意志凌駕于會計法律之上而達到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穩定的狀態。會計人治也是社會人治在會計領域的反映,當前在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們應堅定不移的反對和消除會計人治色彩,堅持會計法治。
2.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的關系
會計法制是指國家的會計法律和制度,屬于制度的范疇。會計法制是指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規體系,包括會計法律、會計法規、會計規章等。會計法制化意味著:第一,會計要通過法制予以體現和保障,為保障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必須加強會計法制,必須使會計法制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第二,會計要納入法制軌道,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接受相應的會計監督。
會計法治是指規范會計的理論、原則、體制和實施方法,屬于方法的范疇。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會計法制為會計法治提供了基礎和手段,使對會計行為的調整上升到法制層次,它改變了會計無法可依和會計法制的不完備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難依的局面。會計法治標志著我國管理會計工作和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及理財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法治
1.會計法制與市場經濟體制
會計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是由若干利益主體和游戲規則構成的權責系統。會計法制通過對會計行為權利義務的設定,實現對會計關系的調整,從而為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和有序發揮作用。
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獨立的利益實體,承擔著資產所有者的受托責任,基于多方利益主體的要求,企業必須規范會計行為,加強內外部的會計監督。會計法制的發展經歷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難依,從制度約束到法律化,從長官意志到依法理財,會計工作也從無序到有序,逐步實現會計法制的現代化并最終實現會計從會計法制化到會計法治。
會計法制化需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利益高度集中和單一化的體制架構下,是無法構筑會計法制體系的,會計行為是基于會計主體相伴而生的,國家作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所形成的體制實施會計法制化,無異于運動員和裁判員合一的體制下,難以達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從會計法制到會計法治的變遷
會計作為反映資金運動的過程與結果,是生產經營者管理自己的經濟活動的手段,是資金所有人對自有資金的運用進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從會計發展的過程來看,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如何計量、記錄經濟活動是特定主體自己的事情,只是隨著經濟復雜程度加深及從經濟安全的角度出發,才使會計發展成一套行為規則,即制度。長期以來會計規制的目標一直是“會計法制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和政治背景制度的變化,我們認為會計規制的目標狀態由“會計法制”轉為“會計法治”應屬必然。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是經濟落后國家制度變遷的達標。會計作為聯結宏觀和微觀經濟的紐帶,在產權歸屬問題上起著重要作用,會計法制在特定時期特定的歷史情況下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一制度規則不能從根本上,具體地解決會計規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問題,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差、相關性低,嚴重失真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借助另一制度安排——“會計法治”。
3.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會計法治
會計法治是希望通過對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從而維護社會關系和經濟秩序以及微觀經濟利益與宏觀經濟利益及其統一。改革使利益主體變得模糊,政策傾向不明顯,宏觀經濟體制的轉型與會計法制及最終的會計法治之間形成出現瓶頸,導致我國會計信息市場的混亂,國家作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和國家宏觀調控者的雙重身份,在體制的轉變中受到極大的損失,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過程中成本過大。會計法制向會計法治的制度變遷尚未成功是一個原因,由于會計法制解決的是會計工作無法可依狀態,而會計法治更多的是對既定經濟體制下的會計行為的認可與安排。會計法治狀態下,由于對會計行為的約束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水平,所以就能在總體上控制會計信息被濫用的道德風險。
經濟體制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包括兩個層面上的涵義:第一個層面是產權數量的清晰。利用會計上的方法對產權界定、變更、維護過程中所產生的資金運動及其相關內容進行核算和管理。包括產權數量的確認、計量、記錄以及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式、核算規則等,實質上就是一個會計過程。第二個層面是產權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為一個產權主體出現,擁有對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權能,包括主體條件和程序條件,產權量的大小,其精確程度如何細化和量化,需要在“會計法治”框架內予以完成的,這牽涉到會計工作的道德狀態問題。這些都是會計法治所要解決的問題。
因而,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真實、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權益,將生產經營過程中保值增值的情況恰當地反映出來,有賴于會計人員是否在會計法治的理念下,正當的使用會計的技術調整性特征。
三、我國會計法治的現狀
如果把我國同西方國家的會計法規做一個橫向對比就會發現,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國家少,立法機關單獨制定《會計法》的并不多見,許多國家沒有專門的會計法,而將這些內容寫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會計工作的重視。但是,我國的會計秩序較之西方差也是事實,會計信息失真,社會上對會計造假行為人人喊打,可是,會計造假行為屢禁不絕的現象令我們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會計法律本身缺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說明我國會計法治工作還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應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將會計法治分為兩部分分析,其一為會計法治實質內容,即會計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為會計法治形式,即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
1.會計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權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就無從談起,法律本身的權威性、可依賴性和可預見性就會受到動搖。因此,在市場經濟中,為了保證法治的實現,政府只能擔負三種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敵入侵和保障個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濟和社會福利;③“經濟警察”,征稅、預算,維護市場秩序和自由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的這三種角色體現在會計領域的主要表現是:
(1)各級立法機關制定和修改與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
(2)財政、審計、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檢查。
(3)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對會計案件進行執行、審判。
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驅動促使地方政府表現出權力大于法律的傾向,在審批制度下,公司要上市,必須經過層層申報、審核與批準,而地方政府是審核最細的一環,但地方政府有時為多上市幾家公司,經常“照顧”本地的公司,暗示、默許,甚至鼓勵企業提供虛假的會計數據,證監會有時對地方特殊情況了解不足,較難發現公司上市申報作假的材料,使得作假者有機可乘。對于企業會計的法律監督,政府財政部門往往縱容企業的會計造假行為。
政府權力的過度介入,一方面給那些愿意遵守會計道德的企業責任人和會計人員施加相當大的壓力,因為畏懼政府權力而不得不違背法律進行會計造假,另一方面這種政府權力又為會計造假的個人提供了抗拒法律制裁的保護傘。因此,日前政府權力對會計活動的過度介入直接挑戰了會計法律的權威性和會計法的普遍性。
2.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
法治的形式好壞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法律規范必須清晰、適度、公開、規則之間協調一致,有明確的效力范圍和制裁方式;二是法必須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并體現客觀規律,保障廣大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分析我國會計法治形式,發現現行會計法規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問題:
(1)會計相關法規存在一定差異,規則之間沒有做到協調一致
會計法律規則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各相關法律對公司以及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不盡相同,尤其是行政責任方面處罰的金額差別很大。因此,在涉及處罰違規公司或個人時,到底援引哪個法律作為判定法律責任的依據就很成問題。
(2)會計法律責任的分配不明確
對于因會計造假應追究的多個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法律未予以明確規定,使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相關法律責任人責任的公平分配。具體表現在:
①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與會計人員對會計工作共同承擔責任,其中單位負責人負首要責任。但是對兩者的法律責任如何具體分擔沒有做出相應規定。公務員之家
②會計法賦予財政、審計、證券監管等部門對單位會計行使監督檢查和進行處罰的權力,但是對這些部門的分工缺乏明確的說明。雖然這些部門各有側重點,但時常相互交叉,這就形成了會計領域的多頭管理。
(3)會計法律責任的嚴厲程度不足,對廣大投資者的法律保護不夠
會計造假相關責任人面臨的法律懲罰是構成其犯罪成本的重要變量。法律懲罰越嚴厲,法律的威懾作用就越強,迫使造假者越發不敢進行會計的虛假陳述來牟取暴利,相應地對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就越好。
處罰嚴厲程度較低,很難起到有效的懲罰和威脅作用。如《證券法》規定的對做出虛假會計陳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罰款為30~60萬元,對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直至追究最高為5年的刑事責任,而這些罰款與上市公司及管理當局所獲取的非法收益相比差之甚遠。
四、我國會計法治的實現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實現會計法治應具備以下六個前提條件:
1.建設完備的會計法律體系
會計法律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為了調整和處理會計工作與各方而關系而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條例、辦法等的總稱。它是由國家政權機關制定頒布的會計法律、有關會計工作的行政法規、規章及地方性會計法規組成的協調一致且相互連續的有機整體。我國會計法律體系依據其法律效力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會計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會計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其它法律中的會計法,例如《公司法》、《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審計法》、《人民銀行法》等。
(2)會計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它是調整特定方而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法律效力下僅次于國家性會計法律。
(3)會計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主要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制定。
(4)會計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府制定的適用于本地區的有關會計工作的地方性法規。
從以上的我國會計法律體系來看,應當說,我國會計法律體系還是相當完整和系統的,尤其是作為基本會計法規的《會計法》自1985年以來已連續修訂兩次,會計法律不斷的得到健全和完善,基本上使會計工作實現了有法可依,也促進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和有序化。我國會計法治己初步具備了具有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會計法律體系的條件,為實施會計法治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使會計法治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由于我國尚處于市場經濟初期,對變革中的生產關系和對各利益主體的要求在會計法律體系中仍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這些矛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加劇,因此會計法律體系仍需完善和增加新的內容。
2.恪守會計法律的行為規則和辦事理念
會計法律頒布并生效后,因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權威性,國家在宏觀管理會計事務和企業的會計行為必須服從會計法律法規,以會計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為依據,即政府必須守法,依法行政。企業應依法理財和依法核算,并依法接受會計監督。這有待于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律心理的提高和成熟。
3.嚴格公正的執法和司法制度。
執法機關在執行有關會計法律過程中必須嚴格執法,對于違反《會計法》的現象和行為必須依法追究。尤其是在《會計法》加大了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之后,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堅決把單位負責人對會計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的會計責任,通過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予以貫徹落實,使《會計法》的精神成為經濟生活的行為準則之一。
4.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也是實現會計法治的重要條件。具體來說,企業產權的界定關系到會計法律責任主體的確定問題。企業自身產權的不清晰、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外部與政府關系的緊密必然造成會計服務對象和會計法律責任主體的模糊化。
會計人員雖然是會計造假的實施者,但會計人員的造假行為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直接授意或強迫,而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很多都受到大股東甚至是當地政府的壓力而產生會計造假沖動。因此,會計人員、上市公司、大股東、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當地政府官員可以說與會計造假都有關聯,但究竟誰應負主要法律責任的判定會非常困難,而不能判斷會計法律責任主體,會計法律就會難以做到有的放矢,會計法治的也很難實現。因此,必須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為會計法治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
5.會計道德水平的提高。
會計法治的實現必須獲得會計道德的支持,如果沒有會計道德水平的提高,會計法治是建立不起來的。此外,法治一個重要環節是守法。守法之于法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是法治社會得以建立、能夠良性運作的社會心理基礎。而守法有外在守法與內在守法之分。外在守法是指法律主體迫于外在的威懾或強制而服從法律;內在守法則是指法律主體自覺認同法律而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顯然,具有道德義務感的內在守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守法。因此,一個社會的會計道德水平越高,會計內在守法的意識就越強,建立會計法治的可能性和實現程度就越高。
6.社會輿論監督的加強
社會輿論監督是指大眾傳播媒體對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影響或監督社會的個體或群體行為。社會輿論不僅在法治建設中要發揮宣傳法治,促使公民知法并且自覺守法、用法的作用,且應在守法、執法、司法等法治運行環節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目前我國的社會輿論監督雖較過去有了很大的加強,但總體來說輿論的透明度仍不高。
摘要:基諾族作為中國的山地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經濟形式是以刀耕火種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初級農業。在這種經濟形態中,經濟與社會是嵌合在一起的,經濟活動與教育、宗教、歌舞等形式不分彼此;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往來依據的是互助,互惠互利原則。然而經過化,特別是經過山地、林地制度改革和引入市場經濟之后,基諾族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嵌合關系被打破,經濟變遷與社會文化變遷不再同步?;Z族的經濟形態由互惠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在此過程中,出現基諾族傳統文化的快速變異。
關鍵詞:基諾族;經濟形態變遷;嵌合
今天,當我們用經濟人類學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各個民族的經濟形態的演變情況時,不由得想到了經濟人類學家卡爾?博蘭尼,他認為就社會與經濟的關系而言,社會是首要性與支配性的。在他看來,在十九世紀之前,人類的經濟是附屬于其社會關系之下的,經濟對社會而言,是一種“嵌入”的經濟,也就是說經濟是鑲嵌于社會體制之中的。博蘭尼認為,雖然沒有一個社會不依靠一定的經濟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沒有一個時代的經濟是受市場的控制(即使是大體上)而存在的……事實卻是:在交易上圖利從沒有在人類經濟上占過如此重要的地位。雖然市場的制度從石器時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現,但它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只不過是從屬性的?!豹偃欢搅耸攀兰o,社會成了市場社會,市場經濟不再是“嵌入”社會,而是相反,市場宰制了社會。
具體到中國的情況,我們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國逐步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了。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經濟形態處于自給自足或者是處于互惠經濟中的各個民族,他們在從傳統經濟形態向市場經濟演變的過程中,其變遷的實質是如何的,這種變遷與各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的關系又是如何的,是值得從事民族經濟研究的學者關注的,因為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民族經濟變遷與社會文化變遷的關系。本文即是應用博蘭尼的理論來分析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之一的基諾族②的經濟演變情況,從而來探討在此過程中基諾族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一、基諾族的傳統經濟形式③
20世紀50年代以前,基諾族的經濟生產,實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處于以刀耕火種的山地農業為主,以狩獵、采集等為輔的經濟狀態。
1.刀耕火種山地農業
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和散居的地區全部是山地,沒有成片的壩區。農業生產全部在開墾的山地上進行,是典型的山地農業。刀耕火種是山地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通常在春節后或上一年底開始砍樹,待被砍倒的樹木曬干后便焚燒,燒后的草木灰布滿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達一二寸,此后稍事平整即行播種。耕地采用輪種制,輪作時間有一定年限,一般為燒一次荒種一年,少數種二年,然后丟荒。
2.狩獵
在基諾族的傳統經濟中,狩獵是基諾族男子的主要副業,也是基諾族獲得肉食來源的一項重要活動,在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Z山原始森林里動物繁多,基諾族人傳統狩獵對象大致可分為獸、鳥、鼠三大類。他們常用的狩獵工具是:外地買來的火藥槍,自制的弩,用棕繩搓成的支在鳥類通過的地方的扣子,設在野獸常走的路上的彎弓,打馬鹿、麂子、野豬、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槍?;Z族打獵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村社組織的集體打獵。第二種打獵的形式是幾戶聯合起來打,即誰家發現較大的野獸蹤跡,便約幾戶一起去打。第三種形式是個人發現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諾族女子的主要副業。基諾人經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婦女們在農業勞動中必背一個大背籮,以裝隨時采集到的各種野菜、竹筍、菌子等。大多數采集物現采現吃,有的需經過加工,存放著以備常年食用。在濕熱帶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類有:耳朵菜、青樹的果與嫩葉、梨板菜、馬蹄根、芥菜、薄荷、魚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大刀豆、麻根、橄欖皮等。竹筍類有:甜竹筍、若竹筍、毛竹筍、麻金竹筍、大泡竹筍、斑竹筍、金竹筍等。竹筍可以鮮吃,也可以經過泡、晾、燙、腌、壓、浸等加工后貯存起來,常年備用。菌類有:木耳、雞樅、牛舌菌、奶漿菌、大紅菌、辣菌、白參等。菌類多數隨采隨食,但如木耳、雞棕、白參等亦可曬干貯存,常年食用。果類有:芒果、毛荔枝、青果、澀梨等。此外還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黃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塊根類有:青山藥、綠山藥、硬殼山藥、黃山藥、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蘿卜等。蟲類有:蟬、螞蟻、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4.傳統經濟形態存在的條件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高原山地農業自成體系,其存在的條件主要為:(1)生產的組織形式即氏族長老制。長老集團發揮著維護氏族土地制度、組織實施刀耕火種生產等重要職能;(2)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即以氏族所有制為主的土地占有形式;(3)刀耕火種的生態基礎,足夠面積的至少被規劃為十三大片的林地,以資輪歇耕種;(4)足夠多的森林為狩獵和采集各種動植物提供可能;(5)與刀耕火種各階段和環節相聯系的符號體系和農耕禮儀,起到對傳統知識的強化和傳承作用。
二、基諾族經濟形態的變遷
1.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遷
傳統上,基諾族村民的經濟生產是以刀耕火種的山地農業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生計經濟形式。后來受傣族影響,到四十年代開始開挖小塊的水田,出現一定的水稻種植。特別是到化時期,農業學大寨,又改造了一些梯田,開挖了一部分水田,水田農業成為人們生產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水田改造破壞了大量森林,但傳統的生產方式在人們的生產中仍占主導地位。這種生產形式基本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1982年和1983年基諾山分別實施“林業三定”“林業三定”即劃定山林權屬、劃定社員自留地、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和“兩山一地”“兩山一地”即責任山、自留山和輪歇地劃分到戶。政策,基諾族土地集體所有制被打破,山地、林地、水田等逐漸承包到戶。同時當地政府提出了“以林為主,在糧食自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綜合發展”杜玉亭:《基諾族識別四十年回識——中國民族識別的宏觀思考》,載《云南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第61頁。的發展思路,茶葉、橡膠、砂仁、西番蓮等經濟作物被大量引進和種植,因而山地面積變得越來越小,傳統的輪歇耕作形式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特別是九十年代初期以來的一段時間,上述作物價格可觀時,村民更是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部分村民甚至不再耕種山地,改以種植經濟作物。這時期,部分經濟收入較高的村民有能力購買諸如電視機、摩托車和農用拖拉機等生活、生產用具。然而19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上述經濟作物價格的普遍下跌,村民的經濟收入也隨之下滑,放棄山地勞作的村民又開始耕種山地。今天,國際資源市場等因素像只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基諾族的日常生產、生活,村寨居民往往只能被動去適應。例如,2001年基諾山砂仁價格為70~80元/千克,但僅過1年砂仁每千克的價格僅為28元左右;再來看橡膠,據村民講,在基諾山橡膠一般要種植7—8年后,才能開割,而在泰國已經出現了栽種4年之后就能開割的橡膠樹,并且其出產的膠,價格僅為西雙版納這邊的一半;西番蓮也一樣,剛種植時價格很好,家家戶戶都種植后,價格馬上下跌。很顯然,國際市場的變動情況已經與基諾山各個村寨村民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了。
2.集鎮貿易的興起
目前在基諾山與村民直接發生作用的集鎮主要有三個:(1)勐臘縣的勐侖鎮;(2)基諾山基諾族鄉政府駐地;(3)西雙版納州府所在地允景洪?;Z族村民騎摩托車或駕駛拖拉機來往于村寨與上述三個集鎮之間,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舉一例為證。在勐侖鎮,曾經出現新老兩個農貿市場“爭客”的現象。老的農貿市場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經常到半路搶購社區基諾族村民的農副產品,然后拿到自己的市場出售,而新的農貿市場的做法是允許附近村寨(包括巴卡社區)的村民進入市場出售農副產品,賣不完的由市場負責全部收購;另外新的農貿市場管理者請附近寨子(包括基諾山的三個寨子)的村干部吃飯,并且還發給每個村干部200元錢。最后,新的農貿市場贏得了競爭。現在村民出售農副產品、野菜、野果等都在新農貿市場,并且每人每次要交納2塊錢的攤位費。顯然,市場的力量已經介入到社區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成為居民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也就是說,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運行模式正在形成。
3.民間經濟往來的變化
而在民間經濟往來方面,也即村內交易上,外來的老板經常到基諾村寨收廢膠、包谷、掃把花、野菜等,基諾人自己也開起了小商店、碾米房,甚至有的村民開著拖拉機,走村串寨炸米花。外來的商客和本民族的坐賈行商,一方面帶來了山區之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改變著村寨的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基諾山也出現了雇傭關系,村民雇傭傣族、漢族為自己建蓋房屋的現象也不再新鮮;基諾族村民到其他寨子或在本寨子承包工程也時有發生。顯然民間經濟往來形式的變化是基諾族傳統文化解體的促動因素之一。傳統的村民之間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的關系正逐步消失。
三、基諾族經濟形態變遷與其社會文化的關系分析
1.經濟變遷與技術文化的關系
進入到1950年以后,基諾山先后經歷了五十年代初的“直接過渡”;1957年設置的基諾洛克生產文化站;1958年的民主補課,發動群眾按既定比例重新劃分階級,對被劃為地主、富農的人進行面對面的斗爭,沒收其浮財和底財,開展化運動;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農業學大寨;八十年代落實“林業三定”和“兩山一地”政策;九十年代的市場經濟等政策變動和社會變革,主要參考《景洪縣志》編篡委員會:《景洪縣志》之《大事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漸漸地基諾族刀耕火種農業存在的各種條件消失或變遷了。
時期強調以糧為綱,基諾山有水、地面稍平的地方都把樹砍光開了水田,而刀耕火種農業則被認為是一種“種一山坡,收一籮筐”的低效的、原始落后的經濟形式,而成為國家欲加以改造和消滅的對象。此時的生產也不再由氏族長老根據傳習和積累的經驗來組織進行,而是由生產隊來統一安排,記工分,吃大鍋飯,顯然刀耕火種的傳統組織形式已被取代。而在六十年代中,基諾山的各種鬼門被堵死,各種與刀耕火種農業生產體系相聯系的農耕禮儀、祭祀活動都被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簽而被禁止,也無人敢再搞。接著在農業學大寨的運動中,人們戰天斗地,為開梯田,大面積砍伐森林,加上修公路等活動,以至到80年代,整個西雙版納的森林覆蓋率從五十年代初的65%下降到30%以下。尹紹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43頁??梢娀Z族刀耕火種的生態基礎已遭嚴重破壞。而到1982年和1983年以后,基諾族的山地、林地都明確了權屬責任,基本上承包到了各家各戶,因而刀耕火種生產體系中的號地儀式也就變得多余了。并且由于山地不保土,連續種2到3年后,地內的表土變得越來越少,此時為恢復土地肥力,就需對地塊進行輪歇,然而土地分配到各家固定使用后各家的地塊數量和面積減少,原來連續耕種1到3年的山地,現在至少要連續耕種5到6年后才輪歇,因此以前靠天吃飯,現在就靠化肥、農藥吃飯。毫無疑問,刀耕火種的原生形態已發生了巨大改變,與此同時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物質文化形態也發生了變異。生產使用的勞動工具如點播棒消失了,生產的刀耕形式被鋤耕和犁耕所代替,種植的旱稻品種從幾十種上百種減少到了現在僅存的十多種,而且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許多村寨的村民已基本不再種植旱稻,經過基諾人祖祖輩輩培育、種植的旱稻可能隨著刀耕火種農業形態的徹底消失而消失。
基諾族刀耕火種農業形態的出現和發展是基諾族與高原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長期互動的結果。“刀耕火種是山地民族的一種生計,是他們對山地森林環境的適應方式,是森林孕育的農耕文化,是一個山地人類生態系統,是一個文化生態體系?!币B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7頁。然而,我們可以看到,今天這種文化體系即將全面退出歷史舞臺,出現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遷,使得刀耕火種的生態基礎喪失了,而更深層的原因是與之相聯系的基諾族文化體系的整體變異。
2.經濟形態變遷與制度文化的關系
傳統上基諾族社會是以長老制為中心的均質化社會,對于這種社會制度文化我們可稱其為“卓巴文化”,其包括的內容主要有:(1)卓巴等長老的產生機制即根據年齡自然傳承;(2)卓巴等長老的功能發揮,即執行傳統法規、調整村社內的各種關系、維護土地所有制等;(3)卓巴權威的象征大鼓;(4)卓巴等長老所主持的儀式活動,如選鐵匠、祭鼓、跳大鼓舞、號地祭、砍地祭等。雖然此種文化曾受傣族土司統治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通過其在基諾山的人間接發生的,并且是基于基諾族的傳統來進行的,因而“卓巴文化”的基本形貌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也因戰爭頻繁政府無暇顧及地方建制的實質性運作,因而基諾山仍然延續著舊有的村社政治與文化結構;而從五十年代至今,經過多次建制變革和社會運動,基諾山各個寨子都建立了現代國家下的基層管理、組織形式。村社干部取代了長老成為基諾族村寨管理的中心。村干部在生產組織、儀式活動、調解村民糾紛等事務中取得了傳統長老的角色。從前長老的權威是自然形成的,其權威的合法性是由村寨的傳統所決定的,其年齡以及與年齡相長的經驗是其發揮作用的依據。而今天村干部的權威來自上級政府或者說國家,其要保證的是國家的政策和法規在村寨的無違,執行的是上級政府的決策。因而在村民心目中,他們是當官的。在儀式活動方面,以往長老們所主持的多與生產的世俗性相關聯,代表著人們的各種祈盼和希望,長老們用神圣的方式實現著世俗的目的。而現在傳統儀式的神圣性,隨著世俗功能的減退而消解。人們在相信化肥、農藥的同時,傳統儀式的延續也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信仰基礎,偶爾的出現也變成了純粹的表演。3.經濟形態變遷與觀念文化的關系
傳統的基諾族社會是一個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合為一體的社會,因而在生產方式的變遷過程中,伴隨的是基諾人的社會組織制度、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財富觀念以及認知方式的變異。以往基諾人生活的深山密林中充滿著鬼怪神靈,有的樹如大青樹是不能隨便砍伐的,有的水是不能喝的,而有的地方是不能大小便的,上山打獵時,山林中的一些動物是不能打的,如巴卡小寨的人就不敢打野牛,他們認為犯禁打了不該打的動物家里的牲畜會得病,而且時間、地點不對的行為往往會給行為者帶來疾病,甚至奪走他的生命。在村寨的四周,在山地的周圍都有各種鬼怪,為防鬼怪侵擾通常的做法是在家里面放置姜巴、在房屋的周圍掛上達了,在地棚邊栽種幾棵姜、芋頭、雞公花、并掛達了,“這樣鬼怪就不敢來了?!?;而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從傳統來看,基諾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相互協作,互通有無,形成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尊老愛幼,一家有事全寨支援的良好社會風尚;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基諾人信奉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生態倫理??车?、燒地時,大樹都不連根砍倒,而是留著長長的樹樁,燒地時也不把其燒死,等輪歇后不久其即又發新枝,因而傳統的輪歇地生態易于恢復平衡。而且人們每次上山采集帶回來的野菜、果子和菌子等僅為一次食用,而不囤積貯藏。在他們的觀念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合適的生活態度,一方面是因為山林中有足夠多的野菜、野果供采摘,有大量走獸可獵獲,大自然就是天然保鮮庫,今天用完,明天要用現去取來;另一方面在人們的欲求上,并沒有積財的牢固觀念,吃飽穿暖人們即可滿足。人們的榮譽、名望并不依憑財富來建立,刀耕火種的經驗技能、狩獵的技術、歌舞才能、巫師的靈異、儀式程序的掌握等,這些都是人們自我實現的希望所在,都是聲威所出的源頭。然而上述這些社會情景都漸漸成為了歷史,人們對自然、對神的敬畏隨著消滅封建迷信思想的運動而喪失,神靈越來越少,山林也越來越稀,人與人之間講報酬、明算帳,同一村寨的人即使是同一家族的人搭次便車坐一次拖拉機都要出錢,為了生存、積財深夜2、3點鐘就起床上集市占攤位賣菜成了人們的日常事務。另外偷盜現象也時有發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風尚正在改變,傳統的儀式程序、節日內容、慶典活動正在消失或變異。并且隨著電視等大眾媒介的涌入,人們的審美趣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深受影響。無疑,今日基諾社會同以往相比變化是巨大的。而這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基諾族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分離。
四、小結
縱觀基諾族的經濟變遷過程,我們會發現,從其經濟形式的實質內容來看,發生了兩次較大的轉變,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實行公社化后,另一次是在1983年到1990年以來基諾族山開展改革開放之后。在前一次轉變中,基諾社會由傳統的經濟形式轉變為計劃經濟形式,但由于計劃經濟實行的是村寨集體所有制形式,這種形式與基諾族傳統的氏族、村寨共有共耕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因而其文化與經濟的相互關聯性沒有被完全破壞;社會文化變遷與經濟變遷的速度差距不大;而在后一次轉變中,基諾族被逐步推向了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的變遷與經濟的變遷的協調關系基本被打破,經濟的發展受制于文化的內容,而經濟的變遷又深刻地影響文化的變遷,促使傳統文化快速流失。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兩次經濟形式的變化過程中,基諾族完成了從互惠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已經不再完全嵌合在社會文化當中了。因而在思考今天基諾族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的時候,必須把基諾族經濟形式轉變所帶來的眾多相關因素考慮進來,才能得出比較現實可行的辦法。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競爭的屬性,也應有和諧的屬性,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是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是基礎,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健全收入分配機制是關鍵。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社會和諧機制
1992年黨的十四大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決定。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競爭的經濟,然而作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競爭的屬性外,還應具有和諧的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競爭與和諧的統一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和諧的市場經濟。
一、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
1.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和諧的社會,其中經濟的和諧是基礎。因為,和諧社會的實質是要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關系,協調好人們的各種利益,使人們和諧相處,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經濟利益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首先協調好經濟利益關系,滿足了物質生活這一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社會是否和諧根本上取決于經濟利益關系是否和諧,只有從經濟利益關系出發來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才有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在市場經濟和諧運行的基礎上,構建出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理順我國現階段經濟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2.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它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外,還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社會主義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必須以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既要促進效率的提高,發展生產力,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競爭的作用要受到社會和諧目標的約束;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效率、競爭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標的協調和相應政策的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效率與公平、競爭與和諧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經濟。
3.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進經濟增長、帶來高效率的同時,其自發性、盲目性的缺陷會損害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從而引發惡性競爭、短期行為、道德缺失,帶來經濟增長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懸殊,乃至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以及其他不和諧因素。市場經濟的缺陷不僅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對立,而且同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要求相對立。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雖然使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這就為市場經濟消極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從而產生競爭無序和失范、不講誠信、假冒偽劣、欺詐活動等不和諧現象,而這一切都不利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越迫切需要和諧機制來引導、規范、推進和保障,以維護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發展市場經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市場經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事實上,市場經濟與社會和諧有密切的聯系,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消除不和諧因素,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1.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
2005年2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這些要求與市場經濟的某些屬性有著共通的地方,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本質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個要求。發展市場經濟能較好地解決民主法治的問題。因為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如果沒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是不能夠運行良好的。同時,完善的法治體系也需要民主作為保障。發展市場經濟,能推動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增強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促使國家民主法治體系的完善。市場經濟越發展越容易促進國家完善民主法治,這就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必要條件。
其次,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與和諧社會要求的公平正義具有統一性。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公平競爭的經濟,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樣的規則。盡管由于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在公平競爭中可能導致結果的不公平,但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生產者經營者都以平等的身份進入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實現優勝劣汰。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平等意識和公平競爭觀念,從而能較好地解決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
再次,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誠信友愛的建立。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通過契約為紐帶來維系的,“誠信為本”是現代市場經濟長期生存的法則,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如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背后調節著商品運動,一切商品的價值和質量都要通過市場來檢驗,這有利于樹立人們的質量意識和誠信觀念,為和諧社會的誠信友愛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發展市場經濟,還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要求創造必要的條件。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為了追求利益,相互競爭,不僅使社會充滿著活力,而且也能很好地解決效率問題。同時市場經濟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還能促使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這就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創造了條件。另外,市場經濟承認并肯定人的利益,而對人的利益的承認和肯定,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長,沒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盡管物質財富的增長不會自發地導致社會和諧,但社會和諧卻離不開物質條件。因為和諧與貧窮落后是不相容的,一個貧窮落后的社會永遠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樣,貧窮也不是和諧的社會主義。因此,社會和諧的程度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并受其制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方式,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觀上,它能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在微觀上它能充分調動企業和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轉總之,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是殊途同歸的,是相容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
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和諧機制是指為市場經濟和諧發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導手段和控制杠桿。盡管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市場經濟固有的規律和特征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和諧是不能自發形成的,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1.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點
經濟運行機制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人類活動與發展的需要,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因此,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首先從人出發,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充分保護和激勵人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確保人的權益得以實現。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機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形成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2.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是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僅僅依靠法律和制度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道德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而新的道德規范還沒有形成,因此積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要著力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營造扶正去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在人類的道德體系中,誠信友愛對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最有價值,要建立企業、個人的信用檔案,完善現代信用體系,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3.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
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保證。要建立正常的市場進入、市場競爭、市場交易秩序,規范市場行為,保證公平交易、平等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界定各市場主體的產權,明確各自的活動規范,使市場活動在法律規則的框架下展開,引導人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標,自覺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解決所遇到的矛盾;要堅決打擊市場不法行為,真正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運行。
4.健全收入分配機制是關鍵
社會公平是衡量和諧社會的重要尺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和優越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表現。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則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促進社會公平,就必須健全收入分配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要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在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統籌規劃”方法指導下,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制定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強收入分配的宏觀調節,并以法律形式來調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時還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器。因此,必須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失業者給予資助、對困難群眾給予保護,實現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滿足每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的經濟,也應該是和諧的經濟,既具有競爭機制,也應該有和諧機制,只有把競爭機制與和諧機制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奠定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摘要]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邏輯與其在各國的實際運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暴露了它的內在悖論:宣稱自由市場經濟是自發產生的,實際上是國家權力干預的產物;表面提倡經濟的自由競爭,實質又嚴重依賴國家干預;對外宣揚自由貿易。實際上又實行國家保護;鼓吹自由市場經濟帶來繁榮,結果卻是造成嚴重的災難。因此,我國在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時,必須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堅定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決心。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干預
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邏輯與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在各國的實際運行,暴露了它的內在悖論。正如德國的羅伯特·庫爾茨所總結的那樣:“自由主義因此積聚下自己的核心矛盾:一方面以‘自由’和獨立的個性為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又創造出別名為‘龍形海怪’的具有鎮壓性質的國家機器……一方面承諾‘看不見的手’具有造福人類、促進繁榮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造成世界范圍內人為的和史無前例的大眾貧困?!毙伦杂芍髁x的理論邏輯和實際運行之間的矛盾是在多個方面展開的。
一、自由市場經濟的出現不是自發產生而是人為的產物
新自由主義者堅持自由市場的出現是自發產生的,而不是人為作用的結果。米塞斯說:“從‘自然本性’講,我們也許并不喜歡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地方,但是我們不可能改變自然進程的性質?!泵兹沟脑捄敛谎陲椀乇砻?,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私有制的產物,因而市場經濟是天然合理的。哈耶克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是經由一個自發的演進過程而來的,而這一過程與政府的強制力量沒有任何關系。但是,自由市場的選擇和擴張絕不是田園牧歌式的和平進化過程。格雷指出,19世紀英國的自由市場體系并不是無數漸進變遷的結果,而是政府采取強制措施的產物?!霸谌魏紊鐣?,受限制的市場是正常的,而自由市場才是策略、規劃和政治高壓的產物。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必然在中央計劃之下產生,而規范的市場則是自然產生的。自由市場并不像新右派思想家們所想象或聲稱的那樣,是社會進化的饋贈品,而是社會工程和堅定的政治意志的一個有目的性的產物?!?
對于新自由主義者為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發進化所作的辯護,有些學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評。邁克爾·佩羅曼認為,至少在資本主義早期,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比,商業生產方式并不占優勢,它們甚至有些落后。但在資本家看來,商業生產方式無疑是最有效率的,因此他們有強烈的動機去打破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以便獲得勞動力。但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具有的封閉性和完整性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擴張構成了有效的抵抗。如果不借助于市場以外的強制力量,要想把這種經濟方式下的農民轉變為雇傭勞動者,將會非常困難,而且也會頗費時日。為了維護資產階級自身利益,各國政府先后采取了多種強制措施來干預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退一步來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確立之后,完全就是一種自發進化的情景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哈耶克本人也認識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發進化過程完全有可能陷入困境,存在某種毀滅既有經濟秩序和制度的可能性。盡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經歷了多次的經濟政治危機,但它卻始終沒有被其他制度所代替。這一事實恰好表明,不能僅僅依靠自發的秩序和力量來維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而必須依靠某些社會組織和團體的有意識的引導和規范。
二、名為自由競爭實為國家干預
新自由主義一向提倡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過多干預,但實際上,新自由主義更多的是依靠國家來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并獲得巨大的利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控制著經濟和社會資源的一般都是大實業家階層。拉爾夫·密里本德指出:“有大量證據表明,根據社會出身、教育和階級狀況,那些在國家體制中控制著所有支配職位的人,主要并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來自實業界和有產者,或是來自自由職業中等階級……這些國家中絕大多數男人和婦女們,始終被那些來自其他在經濟和社會上較為優越的和相對來說較為疏遠的階級統治、代表、管理、審判和在戰爭中指揮,這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是一個基本事實。”顯然,資本主義國家首先要保護的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因為這涉及整個資產階級的生存和統治。沃勒斯坦說,在現代世界體系里,規則的最終制定者不是別人,而是國家,它在確保維護利益,如財產所有權和契約精神等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沒有國家制定切合現實的各種規則,資本主義活動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利潤。因此,所有實際的資本家都喜愛和尊崇國家,與特定的國家政府打交道,以換取訂立一些有利于他們的規則。正如喬姆斯基指出的,居于統治地位的經濟利益集團非常虛偽,它們一方面希望并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津貼,保護它們的市場不為競爭對手所占領;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不向它們征取稅收或者要求政府不要過多地保護那些非商業階層的利益,特別是不要過多地保護窮人和工人階級。政府機構日益龐大,但是在新自由主義的旗幟下,它們毫不掩飾地只去滿足部分階層的利益。
以自由競爭面目出現的市場經濟,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遠未涵蓋經濟生活的全部。布羅代爾說,那些大資本家們總是盡量避免專業化的局限,總是試圖染指貿易、生產和金融等所有部門。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有望取得壟斷優勢,獲取高額利潤。事實上,自由競爭原則發揮作用的區域總是低額利潤區域——微型資本主義,而大資本行使壟斷權的區域則是投資和資本高速形成的區域,具有非比尋常的利潤。為了更為有效地排斥競爭力量的壓力,大資本家常常求助于國家的介入和干預。對于國家力量在限制自由競爭上的作用,大資本家顯然比西方經濟學家們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一位華爾街大亨在一篇文章中呼吁政府加強對金融領域的管制。他強調:“表面的說法是‘市場’會懲罰那些在金融體系中的不法者。但是,在監管金融機構的工作中,市場并不靈光……在這種嚴謹的監管形式下,華爾街的公司可能要符合更嚴格的資本要求,以及對其控股公司的所有活動進行更嚴厲的監管。因為失去很多專利,證券公司的數目和規模最終會縮減?!憋@然,最后一句話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那就是通過政府干預來減少自由競爭。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國家與市場的關系絕對不是自由主義所說的那樣處于對立的地位。恰恰相反,兩者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三、新自由主義的雙重標準:對外自由貿易對內保護主義
在人們的觀念中,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向來是實行自由貿易的楷模。美國學者保羅·貝羅奇戳穿了西方自由主義標榜的自由貿易神話,向世人指出:“在歷史上,自由貿易屬于例外,而貿易保護才是常規?!蔽鞣桨l達國家自己并不搞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但總是要求落后國家實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他們經常指責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多,但他們自己實際上不僅沒有放棄國家干預,甚至還把國家干預這個看得見的拳頭揮向別國。西方國家在國際貿易問題上,自己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卻總是要求別國搞貿易自由主義。美國政府對外宣揚自由貿易、對內實行保護主義的種種做法,就連新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弗里德曼都感到羞恥。他說:“我們聲稱我們信仰自由競爭和自由市場,但我們卻設立貿易壁壘,以‘保護’國內生產者免受競爭的威脅;我們聲稱我們信仰政府最少地干預經濟活動,但我們的政府卻制定了進口配額,并實行政府支持農產品的價格政策而向國外進行出口傾銷……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把我們看作是偽君子,它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
歷史已經證明,英美統治者都是以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最高利益,當少數資產階級利益需要加強政府干預時就加強政府干預,需要放任自由時就放任自由。他們絕不會完全照搬新自由主義的教條來解決問題。即使在美國里根執政時期和英國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英國政府實際上推行的也不是什么純粹的新自由主義,而是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混合,他們只是放松了國家干預,并沒有放棄國家干預。他們推行的雖然有不少新自由主義的東西,但也有凱恩斯主義,他們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許多關于減少國家干預的主張并沒有接受。喬姆斯基指出,實際上,這種情況并不具有諷刺意味,而恰恰是那些鼓吹自由市場準則的國家的正常運作模式:市場開放規則只對你,不對我;除非“游戲場”正好向著有利于我的方向發生偏斜,而這種偏斜在典型情況下都是國家大規模干預的結果。經濟史的事實表明,在經濟上獲得成功發展的國家都是那些“肆意地違反公認的自由市場原則”的國家。總的來說,正如有人提到的那樣,在振興本國經濟方面,自由主義的美國人更傾向于采取干涉主義的政策,他們比社會主義的歐洲人更相信政府的力量。
四、等待戈多:自由市場經濟的長期繁榮
直面兩極化趨勢日益嚴重的大量事實,新自由主義秩序的捍衛者宣稱,美好生活總會惠及到廣大民眾,只要加劇這些問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暢行無阻。實行放任自由市場經濟的結果,大大削弱了大多數政府控制其國內市場、金融投資的能力,全球經濟的金融泡沫更迅速、更大規模地擴展開來。推行新自由主義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別是工業的發展遭到了致命的打擊,經濟安全、民族獨立、國家主權不斷弱化,國內貧富差距和南北差距不斷拉大。
英國經濟學家安·麥迪森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曾經歷過三個最成功的時期,它分別為:自由秩序時期(1870~1913年)、黃金時期(1950~1973年)、新自由秩序時期(1973~1998年)。這三個時期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則是黃金時期(1950~1973年),而這正是發達各國在實踐中主要推行凱恩斯主義的時期。麥迪森的這個研究分析雖然不一定十分精確,但至少有可供參考的價值。從經濟增長維度來判斷,最能推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的是凱恩斯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而不是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如果不僅考察經濟增長問題,而且考察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情況,那么很明顯,新自由主義的全面推行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簡單地說,實施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國家,幾乎都發生了經濟蕭條,甚至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從實施新自由主義的全面結果來看,其帶來的問題則更多。有人認為,波蘭是新自由主義改革成功的轉型國家,但這是經不起推敲的輕率結論。波蘭政府副總理、總統經濟顧問格澤戈爾茲·w·科勒德是這樣回應這個問題的:“轉型國家再也不能重復新自由主義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條超越新自由主義的新路;波蘭的成功來自于拋棄了休克療法,而非相反;毫無疑問,‘休克療法’這一政策失敗了,而且,依據‘休克療法’的方式進行的思維與行動,導致了生產的大幅滑坡,‘休克療法’應當對如此悲慘的后果承擔責任?!笨梢姡瑢τ谛伦杂芍髁x市場經濟,我們不能指望它會自動帶來長期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而必須有相應的機制、規則來約束它。“如果我們想保護環境,減少貧困和失業,避免惡性競爭的后果,那么自由市場就很有必要由強有力的道德框架、社會凝聚力和有理性的政府干預來支撐……因為假如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自由追求與社會的合作和強有力的政府之間必要的平衡被打破而無法修補的話,那么持續的人類進步就不太可能了。到那時,人類就會完全乞憐于自由市場——淪為它的奴隸,而不是成為它的主人?!?
對于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我們應當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具體地加以評價。對其非科學的內容進行批判,警惕它所設下的意識形態陷阱;對其帶科學性的合理成分則應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我國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合理借鑒。任何西方現存的理論和模式都不能直接為中國提供現成的方法,但所有理論和模式都將會對我國的改革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