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11:50: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社區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要管黨的原則和從嚴治黨的方針,各級黨組織必須對黨員干部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同志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證。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必須嚴格加強對黨員的管理教育。而加強對社區黨員的管理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推行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實行退休人員與原企業相分離,養老金由社會服務機構發放,人員由街道和社區管理。加上大批下崗職工等納入街道管理,使得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對象增多,管理難度增大。在眾多的管理對象中,對社區黨員的管理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導黨員努力踐行“三個代表”,充分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天這堂課,我和大家就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問題從三方面共同探討一下,一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面臨的形勢和問題;二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的特點及對策;三是適應形勢,因勢利導,充分發揮黨員作用。
一、社區黨員管理教育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近幾年,我們在工作實踐和調查研究中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社會經濟成份、社會活動方式、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就業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給整個社會的運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和城市的各項管理工作都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對社區黨建特別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類新經濟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和社會團體迅速發展,而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相對滯后。近幾年來,民營、私營企業以及各種混合經濟組織大量產生,這些經濟組織一般在業務上沒有上級主管部門,很難劃歸某一行業進行管理。在黨的建設上一般沒有黨組織,也不能依附行政隸屬關系設置黨組織。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一些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從政府部門中分離出來,轉移到社會上,新的社會組織應運而生。而隨著群眾利益的多樣化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各種社會組織不斷出現,群眾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也不斷高漲,除居委會外,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體育等活動群體也逐年增多。這些以“三跨”(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社團組織,人員組成復雜,素質不一,對這些組織中的黨員很難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教育管理。調查表明,在新經濟組織中,有的沒建黨組織;有的黨組織不健全,黨建工作癱瘓;有的組織甚至游離于黨建工作視野之外,黨組織對其黨員情況難以了解,對其活動難以掌握,形成了新時期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點。而在一些社團組織中,成員活動的隨意性、流動性較強,有些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對其參加社團活動的情況難以掌握,而按隸屬關系,社區又無權對其教育管理??傮w看,在體制轉軌、城市建設、“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組織在地域上都生活于一定的城市社區中,對社區的依賴性、滲透性都很強,因而對這些組織中黨員的管理教育,迫切需要通過陣地化管理,由社區黨組織負責。
2、黨員隊伍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進入社區的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等不斷增加,使黨員管理教育難度增大。隨著形勢的發展,黨員隊伍的構成也正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突出表現在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下崗職工黨員、退伍軍人黨員數量不斷增多,參與社區管理服務活動的在職黨員日益增多。他們分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年齡上看,有90多歲高齡的老黨員,也有20幾歲的青年黨員;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學畢業生,也有文盲。這些差異,客觀上使得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在內容上、時間上、形式上也有著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們對黨員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鍋煮”,比如,臨江新市街道接收了16名退伍軍人黨員,單獨建黨支部有一定客觀困難,他們就將這16名黨員安排到一個居民委支部共同過組織生活,這個支部中的黨員大多是退休黨員,年齡最大的73歲,而退伍軍人黨員大多是20幾歲,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語言,組織生活質量就不高。而平時各街道黨組織的活動方式一般也局限于開會讀報,組織參觀等活動,缺乏對黨員進行個性化教育和面對面的交流,很難及時了解和掌握黨員的真實思想動態,管理有效性程度較低。拿流動黨員來說,我們白山市街道管理的流動黨員共有89人,其中黨組織能聯系上的有52人;能正常過組織生活的僅有10人,占流動黨員總數的11.2%;能按時交納黨費的有63人,但多數需要黨組織催交。在不能正常過組織生活的79名流動黨員中,短的幾個月,長的達幾 年。這些黨員在管理上出現了“四難”,即參加組織生活難、交納黨費難、保持聯系難、掌握其表現難。此外,有一些外地來我地打工的流動黨員,既脫離于原單位黨組織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黨組織的領導,不想暴露黨員身份,不填寫“流動黨員證”,不按要求轉臨時組織關系。此外,一部分退伍軍人黨員,把組織關系轉到所居住的街道后,就外出打工,或再也不與黨組織聯系,而到了轉正期滿時才找黨組織要求轉正。比如臨江市街道接收的45名退伍軍人黨員中,能聯系上的有37人,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的僅12人。上述情況已成為黨員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3、隨著經濟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對黨員在社區中如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驗。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黨員提供了更大的發揮才華和展示先進性的舞臺。但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四個“多樣化”,帶來了社會成員價值取向多元化,社會活動分散化和行為方式實用化。面對這些新變化,置身于這一大背景中,作為同樣是“人”的黨員,自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有少數黨員在其中“迷了路”,部分黨員的黨性觀念發生弱化,部分黨員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某種利益驅動而發生急劇變化,甚至對共產主義信仰產生動搖。如有的黨員不辨是非,政治鑒別力不強,參與到“__功”組織中去;有的黨員在工作單位表現較好,但在單位外的表現不盡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眾;還有一些黨員思想認識適應不了新的形勢,仍停留在計劃經濟“吃大鍋飯”上,尤其是部分效益較差企業的職工黨員、下崗職工黨員以及離退休黨員,由于經濟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不理解,對黨組織的教育存在抵觸情緒,對改革的舉措不贊同、不配合、不支持;對我們黨懲治腐敗持悲觀態度,甚至對黨的領導失去信心。如臨江浴池破產時,將3名退休黨員交到建國街道管理。街道黨組織挨家挨戶查找到這3名黨員后,其中1人愣是不承認自己是黨員。臨江新市街道去年接收了臨江食品公司一名下崗職工黨員,黨組織找他催交黨費時,這名黨員居然稱:“你們給我一萬元錢,我就交黨費”。類似這樣的黨員,還能指望他們發揮什么作用呢?那么,如何教育引導“問題黨員”,增強黨性觀念,自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確實是當前社區黨員管理教育的一個不小的難題。
4、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狀況遠遠不適應于黨員大量增加的新形勢。當前,納入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數量猛增,管理難度加大。但與此同時,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卻明顯滯后,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硬件建設方面,我們白山市41個居民委黨支部中,單獨有辦公場所的僅6個,且面積狹小;合用辦公的有9個;沒有辦公場所的有26個。這些沒有場所的支部搞活動時,天熱的時候在樹下,天冷的時候到支委成員家。隨著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人數日益增多,居民委黨支部活動場所問題日益顯得迫在眉睫。很難想象,連場所都沒有,黨員的管理教育工作如何有效開展。二是居民委黨支部人員配備不強,工作熱情低落。這些年,居民委支部成員的配備一直過于老化,我市居民委支部書記平均年齡為53.6歲。而由于這些年來居民委支部成員一直處于義務工作狀態,相應的福利待遇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致使支部成員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尤其是支部書記難選。白山市41個居民委支部中,支部書記由委主任一肩挑的有18個委,委主任與支部書記分設的有23個委。年輕的和有能力的不愿干,認為白出力沒啥意思。臨江市興隆街道的一個居民委選出一名叫徐英超的下崗職工黨員擔任委支部書記,但他干了三年就不干了,原因是徐英超開車行,當支部書記白出力還影響自家買賣。后來這個委又選了一名離休黨員任支部書記,但干了沒多久,又因有病不干了。上述情況已嚴重影響了居民委組織生活的有效開展,給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帶來嚴重影響。如何加強居民委黨支部自身建設,可以說是今后街道黨建工作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
二、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特點及對策
社區不同于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地域相對狹小,人員比較集中,人員的層次也比較相近,而社區管轄的地域相對廣泛,管理對象居住分散,成份復雜,因而社區在黨員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難得多,具體可概括為四個特點,即廣泛性、復雜性、流動性、交叉性。
1、廣泛性。廣泛性主要是指社區管理的黨員分布廣泛,居住分散。我們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黨員中,機關黨員166人,街委企業黨員12人,接收的出售、破產等企業黨員20人,從事個體經營的黨員53人,離退休黨員336人,下崗職工黨員44人,居民黨員186人,外出流動黨員89人,退伍軍人黨員110人。以上是總的分布情況。而具體到每一類,情況又各不相同。比如在機關黨員中,既有街道本級的黨員,又有駐街的派出所、法庭等單位的黨員。從居住范圍上看,大多比較分散,如八道江區通溝街道有的黨員居住在市郊鄉的車道嶺村,平時到街道過組織生活需走十幾里路。臨江市新市街道6個居民委的58名黨員組成1個聯合支部,分布在1.5平方公里內。居民委黨支部的設置情況也比較復雜,白山市共有156個居民委,但僅設了41個居民委黨支部,其中,獨立支部僅12個,而聯合支部有29個。街道管理的黨員所在單位的廣泛性和居住的分散性,客觀上會造成黨內生活難以組織的狀況。尤其是居民委聯合支部開展黨內活動時,居住偏僻的黨員僅在路上就要耗費大量時間。而遇有臨時性的傳達文件等活動,通知都很困難。這種情況要求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合理設置居民委黨支部,在加強居民委黨支部自身建設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轉變組織生活方式,在時間、內容等方面做好事先安排。尤其對居民委聯合黨支部,集中過組織生活的次數可相對少一些,但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必須幫助其安排好組織生活的時間與內容,并強化黨小組活動和黨員自學,以保證在組織生活次數相對減少的情況下,質量不降低。與此同時,要教育引導黨員克服客觀方面的困難,增強主觀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格按照黨性原則保證組織生活質量。
2、復雜性。復雜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年齡不一、文化不同、職業不一、境界不等。從年齡方面看,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黨員中,80歲以上的有18人,70歲至80歲的有137人,60歲到70歲的有157人,30歲以下的僅有122人。而60歲以上的312名老黨員,應該屬于體弱多病的一個群體,有人把這個群體概括為“老了沒勁的,下床拄棍的,走道喘不上氣的,不識幾個大字的,活動下不了地的,吃飯掉飯粒的”。從文化層次看,學歷最高的為大學,共有16人;學歷最低的是文盲,有20人。從職業看,有機關干部黨員,有企業黨員,有個體戶黨員,有居民黨員;有本街道轄區內的黨員,也有外來流 動黨員,等等。從思想境界看,更是良莠不齊,有的黨員甘于奉獻,如居民委支部成員多數沒有報酬,但他們依然兢兢業業,認真組織黨員活動;而有的黨員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甚至連一般群眾都不如,如一些下崗職工黨員牢騷滿腹,到處發怨氣,對黨的改革政策不理解,下崗后不過組織生活,不交納黨費,有的甚至“失蹤”幾年,組織上也找不到。也有一部分離退休黨員,不愿意被納入街道和社區管理,認為街道和社區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原單位,因此不愿參加街道和社區的組織生活和各項活動,個別的為了不交黨費,甚至提出退黨。上述四個方面的復雜性,會給街道和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帶來諸多困難,如年齡大的黨員過組織生活比較困難,除客觀上的年老體弱因素外,主觀上“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不容忽視,一些老黨員認為自己歲數大了,在家頤養天年足矣,過不過組織生活無所謂,喪失了年輕時奮發向上的勁頭。上述復雜性要求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必須因類施教,絕不能搞“一刀切”。在年齡方面,要考慮到老黨員的客觀困難,必要時可“送文上門、送課上門”;在文化方面,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開展不同內容的組織生活和活動,該深則深,該淺則淺,對文盲黨員要以口頭傳達學習為主;在職業方面,要針對不同職業特點,圍繞不同行業開展活動;在境界方面,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重點圍繞黨員思想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先進性教育,對重點對象實施重點教育。
3、流動性。流動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動,也有一部分為外入流動。這些流動黨員的流動時間和地點往往不固定。我們白山市街道有89名外出流動的黨員。而在老黨員中,有一部分流動情況復雜,有的投奔子女,有的到發達地區打工。這些流動黨員管理起來很困難,在第一部分中我已講過,其中多數黨員不能正常過組織生活。而在流動的老黨員中,有的到子女家中居住了好幾年,組織關系也不轉。如臨江市三公里街道184名黨員中,有25名老黨員長期不在家,外出打工或投奔子女,盡管按時交黨費,但不過組織生活,這些老黨員外出時間均為一年以上,時間最長的達4年之久。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有的老黨員到一些發達城市投奔子女時,因落戶困難,而不落戶就不給轉接組織關系。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以后會向上級反映一下,爭取盡快協調解決。那么對流動黨員管理教育問題,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應引起高度重視,作為當前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立流動檔案的基礎上,想方設法與他們取得聯系,可通過郵寄學習資料、利用回家探親補課等方式加強管理教育。在管理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想方設法為流動黨員及其家人解決一些生活困難,否則,口頭說教效果不會太好。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我們要堅持以教育引導為主的原則,盡量保證每一個黨員都不掉隊。當然,對那些確實無視黨性原則,長期不交納黨費、長期不過組織生活,而黨組織反復教育無效的黨員,該給黨紀處理的還是要給。
4、交叉性。交叉性是指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中,有工作單位的除主要由街道和社區管理教育外,這部分黨員同時與本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同時還要受本單位的監督與管理;從事個體經營的黨員,除接受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管理教育外,還要接受工商等部門的監督與管理;外出流動持有黨員活動證的黨員,除接受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管理教育外,還要接受流動所在地黨組織的管理教育;有劣跡但尚未受到開除黨籍處分的黨員,除接受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的幫教外,還要接受公安等部門的幫教。這些交叉關系客觀上把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同相關單位黨組織聯系起來,使被管理對象具備了雙重管理性。這種交叉性某種程度上會造成互相推諉等現象。如臨江林業局將130名退休工人黨員劃歸三公里街道管理后,對這些黨員的活動不再支持。有一次這些黨員搞文藝活動時,需要接林業局的電源,但林業局不同意,街道多次找林業局協調,依然沒辦成,林業局讓街道自行解決。還有一些單位特別是困難企業,納入街道管理的職工黨員生活有困難時,這些企業推到街道,讓街道解決,而街道又無力解決。針對這種交叉性所帶來的問題,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應密切同相關單位的聯系,工作中應增強主動性,主動溝通,主動聯系,主動協調,同這些單位建立起一種融合、信任、平等、友好的關系,共同把黨員管理教育好。
根據上述特點,按照中央關于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意見,特別是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七、一”講話精神為指導,借鑒各地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具體講,應著重做好4項工作。
1、實行分類管理。
就是按黨員的從業性質和生活特點,分出類別,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如在職黨員的管理、離退休黨員的管理、流動黨員的管理、下崗職工黨員的管理、機關事業單位黨員管理、企業黨員管理等等。應根據不同性質和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進行管理。
一是加強對在職黨員的管理。在職黨員是指居民區內住戶中的在職黨員。這些黨員分布在各行各業,掌握各行各業的知識和技能,是社區中最為豐富的人力資源。他們受單位黨組織的教育引導,大多都有一定覺悟和組織紀律觀念,吸引他們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工作,將有利于社區兩個文明建設和黨建工作。因此,應對轄區內的在職黨員進行登記造冊,摸清底數,掌握基本情況,了解其特長。然后在居民區或樓洞中,按黨章規定成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利用節假日開展一些有益活動,發揮他們的作用,為居民排憂解難。如,聘請在職黨員中的專家學者,為居民區的黨員和居民講課,作報告等,提高居民區黨員干部隊伍的政策理論水平。
二是強化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改革開放使人員的流動日趨頻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交流必將更加廣泛而深刻?!翱诖鼨n案”、應聘的外地離退休人員、停薪留職人員、農民打工人員等必將越來越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黨員。這些流動黨員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時間較短,特別是大部分對原來的單位、地域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系和感情,形成人走關系在的局面。對這部分黨員,應建立黨員流動管理站。街道黨工委將轄區內的流動黨員進行登記造冊,建立起流動黨員檔案。要經常與流動黨員保持聯系,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同時,向他們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便于組織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組織學習、思想匯報等黨內活動,并認真聽取他們對社區黨建工作的建議。
三是加強對下崗職工黨員的管理。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合并、改組使一部分企業職工黨員下崗,這些下崗職工黨員全部流入社區,給社區黨建帶來了新的問題。加強對下崗職工黨員的管理是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對這部分黨員,主要是組織培訓,學習專業技能,并根據其特長推薦給有關部門和單位,實現再就業。再就是鼓勵他們自謀職業,從事個體工商業。黨組織要盡力為下崗職工黨員提供場所和資金,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
四是強化對離退休黨員的管理。離退休黨員是社區寶貴的財富。這些黨員,從事黨的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如果社區黨組織忽視對離退休黨員的管理,將會給社區 黨建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社區離退休黨員的管理。居民區離退休黨員集中的地方可建獨立支部;較為分散的建立聯合支部。要把這些黨員編在黨的組織中,為他們發揮作用提供舞臺和場所,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余熱。
五是加強對社區內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黨員的管理。主要是建立黨組織,理順隸屬關系,使黨員“有家可歸”;開展適應和促進企業發展的有益活動,增強使命感,消除雇傭觀念。
2、實行組織管理
應適應城市社區發展的新形勢,努力提高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的地位,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體制,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賦予街道和社區應有的職能和權力。
一是成立街道黨工委。街道黨工委隸屬于市(區)委,在街道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中處于核心領導地位,根據市(區)委的授權,對本街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項工作實行領導。按照黨的方針政策,制定本地區的發展規劃,促進街道和社區工作的有效開展。要選準配強街道黨工委領導干部。市(區)委要嚴格把關,確實將能力強、水平高、群眾基礎好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改變過去在人們的觀念中,街道是“養老”和干雜事的地方、有幾個人干就行的觀念,并不斷改善街道干部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
二是打基礎,配強居委會領導班子。街道居委會領導班子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應盡快改變。首先是組織選派。由市(區)委組織部門在本市(區)范圍內的青年后備干部中,重點選拔年輕干部到社區掛職任書記或主任。其次是面向社會招聘。近幾年,有一些大中專畢業生閑置在家,要通過筆試、面試和組織考察,把其中德才兼備的選拔到社區干部隊伍中來。再次是從轄區內的離退休黨員中選拔居委會支部書記。這些離退休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他們思想覺悟高,工作經驗豐富,熱愛黨的事業,更重要的是熟悉黨務工作。選派到領導崗位上以后,工作得心應手,勁頭足,能打開工作局面。
三是加強街道和社區干部隊伍建設。街道居民委干部處在社區黨建工作第一線,是推進社區黨建工作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強街道和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尤為重要。要重點加強對街道和社區干部的培訓。利用區、街黨校和干部學校,每兩三年對現職街道和居委會干部進行一次輪訓,使他們不斷充實政治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化城市管理知識,同時加強對新任領導的崗前培訓,使他們盡快熟悉業務,進入角色。另外還要加強對干部的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黨風和廉政建設力度,改進干部作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3、實行制度管理
制度建設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市(區)級領導包片、黨建工作目標管理、黨員議事、黨建工作聯系點,及完善、思想匯報、學習等制度基礎上,重點加強三個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務實的保障機制。街道社區黨組織要盡可能為下崗職工黨員尤其是有困難的黨員做好服務工作,幫助他們再就業和克服困難,使他們能全身心地參加社區服務活動。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街道黨組織要把黨員參與社區活動作為評價黨員的一項基本內容,增強黨員的社區意識,引導黨員主動參與文明社區的創建工作,并將參與情況進行反饋,形成互相依賴、互相監督的有效機制,促進“大社區”黨員管理教育的深入開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社區基層黨組織要及時捕捉黨員積極參與文明社區工作的先進典型,運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報道,并輔以相應的表彰措施,通過“文明市民”、“五好家庭”、“優秀黨員”等評選活動的開展,提高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4、實行活動管理
要寓教育管理于各項有激勵性的活動之中,使黨員在活動中受到熏陶,將黨員凝聚在一起,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開展活動主要應以社區服務為主線,開展社區黨支部“結對共建”、“黨員志愿者服務日”、“我為社區出把力”等活動。還要針對不同行業黨員特點,開展獨具特色的活動。如,在在職黨員中開展奉獻愛心活動,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特長,熱心為社區服務。在離退休黨員中開展“夕陽增光彩”活動,引導他們成立治安巡邏小組,自覺維持小區的治安。社區黨組織要為他們提供活動場所,舉辦書法比賽,陶冶情操,使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在青年黨員中開展“三爭一比”活動,即:爭先鋒、爭排頭、爭一流,比貢獻。使廣大青年黨員在社區黨建工作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總之,要通過活動管理有效地將社區黨員組織起來,切實發揮不同層面黨員的作用,促進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向高層次發展。
關于社區黨員教育,是與管理密不可分的。應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通過管理實現教育的目的。比如堅持學習制度本身就是制度管理的范疇;時事政策報告也是學習制度的內在內容;一些紀念會、座談會、交流會也是活動的方式。至于談心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管理的手段。總之,要把黨員教育與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黨員教育問題在這不多講。
三、適應形勢,因勢利導,充分發揮黨員作用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三大考驗:第一,能否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在同第三輪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條件下,抓住機遇,乘勢而起,獨立自主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且實現祖國統一。第二,能否領導中國把實現工業化同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結合起來,把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起來,勝利地擔當起這樣兩個層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雙重歷史使命。第三,黨本身能否在進入整體性的新老交替的新條件下,在國際國內新環境中,保持先進性和不斷鞏固執政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叭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黨性要求的根本之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迎接新的考驗、把自己建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一條大思路?!叭齻€代表”重要論述的一個最鮮明特點,就是集中論述了黨的先進性。而要想保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社區黨員,他們處于最基層,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最廣泛,他們能否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直接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社區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具體來看,社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居民成份復雜,社區內單位多,各種組織多,黨員所在行業以及從事的職業復雜。因此,要真正發揮黨員作用,就必須根據社區自身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組織黨員發揮作用。當前,主要應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方式。
1、點─一人一崗。一人一崗主要是針對離退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減退、革命意志衰退等不良傾向而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具體工作中,一是充分征詢意見,合理設置崗位。崗位設置要根據本居民區的實際,本著切實可行的原則,依照黨員人數的多少,居民區范圍的大小,居民關心的熱點、重點問題設置崗位。一般以15個方面的崗位為宜,主要有:黨的政策宣傳、民事調解、便民服務、治安巡邏、幫教幫困、衛生保潔、綠化養護、墻門 組長、青少年教育、計生監督、科普推廣、文化體育、外來人口管理、護樓、門衛。二是堅持自愿申報,組織審批上崗。崗位確定后,在黨員個人申報的基礎上,居民委黨支部進行集體研究,根據每個黨員的特長、年齡、身體等實際情況,對黨員申報的崗位逐一審批。三是注重建章立制,規范崗位行為。要建立五項制度:第一,黨員崗位活動卡制度。每個上崗黨員都持有一本記錄卡,詳細記載崗位活動情況,以便支部檢查;第二,匯報交流制度。每月黨支部活動日,上崗黨員要匯報一個月來的崗位活動情況;第三,交接崗制度。黨員臨時脫崗,要及時向支部說明并交回崗位,由支部另行安排人員上崗;第四,評比表彰制度。開展“紅旗崗”評比活動,表彰活動分層次進行,區委、街道、居民委黨支部每年分別表彰一次;第五,建檔制度。建立“一人一崗”活動檔案,做到黨員崗位清,目標明,對黨員受表彰情況及時歸入檔案。通過上述制度,規范“一人一崗”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市八道江區街道離退休黨員每年受到區委表彰的就達5%以上。
2、線─黨員責任區。把居民委劃分成責任區后,安排黨員包保來發揮黨員作用。一是合理劃分責任區。在調查摸底基礎上,街道會同居民委根據居民委大小,黨員多少、責任大小等情況共同劃分出責任區,黨員多的,可將責任區劃得小一些;黨員少的,則將責任區劃得大一些。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可按居民委劃,也可按居民小組劃,還可按小區劃。但在劃分過程中,要把區域大小與問題多少有機結合起來,問題少的,區域可大些,問題多的,區域可小些。二是確立出責任區包保內容。大體包括四大類:第一是社區服務,包括幫扶軍烈屬、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貧困戶,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和街道公益事業等;第二是計劃生育,包括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和各類人口(流動人口、暫寄住人口、常住人口)的監督,協助計生人員的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設,包括環境保護、衛生清潔、綠化美化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等;第四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包括治安巡邏,暫、寄住人口及流動人員的排查,“兩勞”釋放及劣跡青年的幫教,家庭內部居民之間糾紛的調解和法律法規的宣傳等。以上是四大類內容。但在具體劃分各責任區包括內容時,還必須根據不同實際,哪些問題多,哪些責任大,就把哪些確立為包保重點,考核時作為重點。三是落實包保人。在劃分出責任區、確立出億保內容基礎上,可先讓黨員根據自身不同情況進行自愿申報,街道和居民委再進行集體研究,確立出包保人。四是完善制度,強化監督和指導。要完善五項制度:第一,報告制度。包保人每月向居民委黨支部匯報一次工作進展情況;第二,征求居民意見制度。居民委黨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居民意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第三,聯系制度。對重點包保對象,居民委支部成員定期或不定期走訪,及時幫助解決突出問題。對街道內的重點包保對象,由街道黨委成員聯系;第四,檢查制度。街道和居民委每半年對黨員包保情況進行一次檢查,隨時督查;第五,評比制度。街道和居民委年終對黨員包保情況進行總評,表彰先進,鞭策后進。
3、面─街企、街事、街軍、街警共建。街道內各類單位多,這就要求街道黨組織必須主動溝通,協調駐街單位,積極參與“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的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社區建設“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機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組織和發動駐街道單位共建時,應以“精神文明共創、社會事務共管、社會穩定共保”為紐帶,以“共駐共建、共同發展”為前提,以“資源共享、成效同得”為目的,積極開展“結對共建”活動、“民心工程”活動、“凝聚力工程”活動等。具體工作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把組織行為落實為個人行動。街道與駐街單位聯合開展某項活動時,目標、形式、方法確定后,最后要落實到黨員身上,變成個人行為。這就要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制,使黨員人人肩上有指標,將壓力變成動力。二是要結成對子,開展競賽。在共建活動中,將參加單位結成若干對子,展開競賽,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激勵黨員創先爭優。東興街道八委有一個小區,居民中,有街道的,也有渾江鐵路的,小區建設成為一個難點,鐵路不想投資,地方又缺少資金。后來,東興街道主動與渾江鐵路協商,最后達成由鐵路和街道購買原材料,街道和居住在該小區的鐵路離退休黨員共同建設小區的協議。經雙方黨組織部署和發動,雙方黨員親自搜集花種、移植樹苗、取土、修花池、鋪地磚、搭設休閑石臺等,干了一個多月,終于將小區建設得美麗、優雅。
海南島由于長期處于邊遠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步晚,起點低,但由于把海南設定為“國際旅游島”后,海南省在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過程中,牢牢把握以促進海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在加大城市化進程的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費性支出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居民社區綜合管理逐步建立起來。本課題正是基于上述現象,就如何改進和創新社區綜合管理制度、推進社區管理建設進程、落實和保障以人為本、服務社區、為國際旅游島建設保駕護航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徑,也是踐行總書記科學發展觀和加快社會主義城市居民社區建設的重要組織保證。本文主要是闡述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展示和分析社區基層調查的內容兩個方面,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將在以后的系列中繼續探討。
研究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工具,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回答問題。研究是廣泛地使用日常語言來描述和形容多種活動和多樣性為,例如大量信息的收集,探尋深奧的理論,并產生奇妙的新成果。研究也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回答不同問題的重要工具之一。人們使用研究來發現問題和尋找答案,并以此來影響他們自己。研究是一個把經驗和推理結合在一起,并通過這種最成功的方法去發現真理。本課題重點使用到經濟和社會研究方法,比如,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調查問卷和現場訪談、案例分析和實地研究、內容分析與二手資料分析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只論及前三者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和實地研究、內容分析與二手資料分析等不在本文探討之列。
實證分析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實證分析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需要其他方法的支持,與其他方法協調使用。而規范分析與價值相關,重點關注應該是什么。這種價值判斷與應該是什么,不應該是什么,好或壞,令人滿意或令人不滿意相關。塞繆爾認為:“規范判斷:(1)觀測者的個人道德;(2)規范原則;(3)政策觀點。”在這次海南新農村基層民主調研過程當中,研究和分析問題要具有客觀性,得出的結論也要通過經驗事實來加以驗證。筆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基于正義和人性的判斷標準,始終站在正義和歷史的一面,也即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邊。在對海南農村的民主政治進行研究時,筆者始終把村民到底能有哪些權利和福祉作為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而不是義務、災難和痛苦。
米勒認為,“社會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有兩種: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所有的研究都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倍ㄐ匝芯渴菍κ挛锏馁|量進行評估,定量研究通常是在數量上對事物進行測量。社會學研究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者的區別本質上是資料的數據化與非數據化的區別。通常而言,一篇由定性分析開始的論文,包括一些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以初步分析得出的想法為基礎,最終考察定量分析結果與進一步的定性研究的相關情況。有兩種不同的研究風格,其一是嚴密的科學方法(代表了定量分析法),另一種相對不太嚴密且采用更具靈活性的調查工具(定性分析法)。“社會科學定性研究的實質在于:承認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把客觀與主管、實事與意義、認知與評價、說明與理解辯證地統一起來,遵循實踐論思維方式和科學認知方式,力求達到對社會事物的客觀的、合理的認識”,“定量分析是指對一個事物或者事物之間的關系可用數學方式測量的特征所進行的分析。顧名思義,定量分析是通過對事物可量化的屬性進行描述、分析,從而指出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
“問卷調查是一種效用卓著、靈活變通、用途廣泛的研究方法?!眴柧碚{查獲取資料的速度快、花費低,是收集一手信息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問卷一般包含開放性問題和多組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的答案不局限于“是”與“否”,或是一定范圍內的固定選擇。這類問題的答案較難收集和分析。問卷調查是這次課題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本研究設計了大量的問卷調查表,對海南農村村民在民主選舉制度的理解、實踐和滿意度等第一手信息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問卷調查表格包括:《海南省**市(縣)**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狀況表》、《海南省社區綜合管理建設居民調查問卷表》、《海南省**市(縣)**社區競選狀況表》、《海南省**市(縣)**社區經濟支出狀況統計表》、《海南省**市(縣)**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選舉投票情況統計表》、《海南省**市(縣)**社區**居委會成員候選人情況一覽表》等一系列問卷調查表格。為了具有廣泛性、真實性和平等性,本課題通過大量三亞學院海南籍各地學生利用本地語言、地域熟悉以及不同民族的優勢,完成此次課題調查。鑒于現實情況,為了保護居民也為了讓居民能更多的說出實話和消除他們的擔憂,這次問卷采用匿名的形式。同時為消除被訪者的顧慮,這次課題的問卷中含有相關內容承諾受訪者的信息不會被識別。
本課題研究還將采用現場訪談的方式補充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F場訪談有以下作用:使研究方法多樣化,并擴大定性數據的范圍供分析之用。布勒格斯特指出:訪談是數據收集過程中一項非常有用的技術。對于觀察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可能無法收集的數據,可以通過訪談收集。本次研究所做的現場訪談,具有同樣的作用。選中的現場訪談的對象———海南鄉村村民均未參加過問卷調查。通過接觸受訪者,我們對于研究對象整體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而對于我們正在分析的問卷數據,這個方法也可以為其中顯現的結構提供一個全局性的視野。也就是說,它能提供一些額外的關于結構性性質的數據,以補充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實證數據。本論文中的現場“訪談”指的是定性訪談。定性訪談資料以非數據化的形式呈現,因而不能形成以統計推論為基礎的結論。 研究問題不要求任何統計方面的假設檢驗。在定性研究中,最常見的現場訪談包括半結構式訪談和非結構式訪談以及其他更為常見的遵從定性研究標準和原則的訪談形式。定性研究是訪談者和被訪談者之間的互動,其設計具有靈活性、重復性和持續性。訪談者有一個大體的方案,而不是提前做好準備且完全依照方案,或者訪談者有特定的言語和順序構成的一組問題。
從圖表1可以看出,居民對于比較滿意以上的比例為了30.5%。說明社區基層民主建設的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從調查當中可以歸結不滿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上級部門跳過選舉程序直接任命,導致居民不滿,對選舉不認同;
(2)由于上級部門行政干預太多導致選舉走過場;
(3)選舉程序不規范,讓居民覺得被欺騙的感覺;
(4)認為選舉是上級部門的事,公民意識淡薄,居民對此類事情漠不關心。
從上述幾點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行政權力的作用使公正、公平、公開的選舉程序顯得更為突出,政府必須運用象征手段幫助居民進款進入選民角色,行使選民權利,并對不規范選舉予以及時糾正,使選舉回歸正途,實際上這些情況表明這恰恰是民主的缺失造成的,正如美國哲學大師杜威指出,“當民主有病時,加重民主成分便藥到病除。”表2清楚的說明,社區居民對醫療保障、社會保險、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有極大的認同感。表明民眾對生老病死和人身安全最為關心。其次的老年人服務、幼少兒服務、殘疾人服務三方面的比例都在90%。說明以人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對婚喪嫁娶服務方面僅為5%,表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事情無需成為公共關注的問題。表3表明,居民在財政公開方面幾乎懷有同一個想法,就是社區的經濟狀況應該向居民公開,財政支出要公示,要讓居民了解到錢到底花在哪里去了。在選舉制度和公民參與,居民似乎也很熱衷,比例均達到70%以上。表明大家的公民參與意識和運用民主選舉方式得到居民認同。這也和居民對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持同一態度,對政府在社區治理方面逐步退出并以服務為宗旨也抱有同樣心理。表4顯示居民對上級部門干預選舉持有很高的比例,達到85.5%,居民對選角的關注度也大大提高,說明大家的公民權利意識越來越強。同時認為選舉程序規范的不多,這與上級部門干預有很大關系。從這些數據上能看到一方面社會的發展使大家認同公民權利和公民意識,認同政府的服務職能和居民自身的自治,這是大勢所趨。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了發展民主的現實道路,人民民主是最終目標?,F在我們黨作為執政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通過社區綜合管理來來切實保障居民的切身權利,表明我黨的主動性、靈活性、積極性、開拓性、創造性,也彰顯了黨的領導能力、執政水平、社會資源的整合力和政治凝聚力的與時俱進,并為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社會保障的功能從政府剝離到社區,社區已成為社會管理的最前沿。以信息技術推進社區建設,已成為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發展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緣由和意義
當今,人類社會正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社區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廣泛參與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綜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在國家信息產業不斷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內在動因是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質量之需求;社區信息化在客觀上成為由傳統社區向現代社區轉型的推進器。社區信息化的價值在于同傳統的社區管理和服務方式比較,實現了多方面的革命性變革,如管理和服務理念、手段、方式、運行機制、績效等。
(一)社區信息化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伴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科技的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會實現人們生活方式上的一次大的跨越。蒸汽機、電燈、汽車、電視機等,無不如此,互聯網的誕生,更是全方位的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ヂ摼W使市場變大了,商品更豐富了,網上繳費、網上購物已經變為現實。進一步提升了人們消費需求層次,加快了消費節奏,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因為有了互聯網,人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網上聊天、網上下棋、網上閱讀、數字影院等都可以在網上得以實現。
(二)社區信息化促進了人們工作方式的轉變
電子政府使政府部門辦公實現了自動化,文書的傳送,文件的審批都可以在網上得以實現。通過網絡平臺舉行的視頻會議,也使開會成本大大的降低。廣州市69%的黨政機關采用網格化的公文流程,電子政府實現了政府辦公手段上的一次革命。實踐證明,電子政府不是孤立的,必須與社區信息化相銜接。因為政府需要的各種社會信息數據來源于社區,由政府負責提供的教育、文化、衛生、治安等公共服務需要落實到社區等等。同時社區辦公自動化,也極大地減輕了社區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社區信息化促進了人們交往方式轉變
從全國的統計看,2000——2005年,我國電話用戶總數由2.3億增加到7.4億,平均每年新增1億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由93.7%提高到95.29%。因特網上網人數從2250萬上升1.11億,上網計算機從892萬臺上升到4950萬臺。青島的統計情況看,網民比例達30%,家庭電話和手機普及率達98%。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及時準確獲得和傳遞各種信息,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社區信息化為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和事務搭建了新的平臺、拓寬了參與渠道,成為擴大居民參與的有力手段。社區論壇、社區博客、網上結社等成為人們新的交往方式。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市網上結社已達到近千家。在2007年青島市第九屆居委會換屆選舉前夕,為了引導廣大選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力,弘揚社會正氣,青島市舉行了“我心目中好社區居委會主任”大討論,全市有30多萬居民參與了這項活動,其中社區信息化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島市委市政府每年舉辦的“市民月”活動中,有60%的參與者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為城市發展出謀劃策。為居民參與民主事務和社會管理搭建了平臺。
(四)社區信息化提升了現代社區建設水平
伴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逐步實現,社區建設也將逐步實現現代化,社區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全面實現社區信息化。社區信息化是由社區政務信息化、社區管理信息化、社區服務信息化、社區家庭信息化組成的。社區信息化將從社區管理和服務手段上實現變革,滿足各類群體不同層次的社區服務需求將得以實現,居民的各種利益維護和訴求的表達將會得到及時地傳遞,社區的各種信息資源將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社區工作人員的辦公擺脫了繁重的手工勞作實現自動化,大大地減輕了社區人員的工作量,為現代化社區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全國社區信息化建設取得的主要進展
我國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末開始起步,到現在已走過了十余年的歷程,在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各地較好的堅持了“政府主導、部門牽頭、社會參與、資源共享、發展社區”的工作原則,堅持了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發展、以民為本促進創新發展、整合資源推動集約發展、建章立制實現規范發展的工作方針,社區信息化從局域網到城域網,從單機版到網絡版,從單項服務系統到信息集成,逐步實現了社區信息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從少數城市到全國范圍推進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國有40余個城市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社區信息化發展與城市信息化和社區建設發展水平是聯系在一起的,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性,也決定了各地社區信息化發展不可能是同一個模式和同一個水平。我國社區信息化建設大體呈現出四個發展梯次。
第一個梯次,走在社區信息化最前列的中心城市。主要是以上海、北京、廣州等中心城市為代表,這些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往往具有起步早、起點高、規模大等特點,代表著我們國家社區信息化建設的整體發展水平。
上海市于1997年成立社區服務中心,26個事業編,負責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拉開了市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的序幕;1998年配合市信息港建設“上海社區公共服務網”開通,覆蓋全市13個區、80余家街道及400個電腦服務亭;1999年開通市社區服務熱線,50個座席,與15個區服務熱線、115個街道服務熱線聯網;2000年完成“社區公共服務網”與“慈善捐贈網”、“婚姻網”、“老齡網”、“健康用品網”、“福利彩票網”、“殯葬網”、“兒童網”等于民政有關的網絡整合,實現了資源共享;2001年社區服務信息網推廣工程被列為市政府辦實事項目,并加快推進信息管理系統;2003年為了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啟動上海市社區文化信息化綜合服務工程——“東方社區信息苑”,“東方社區信息苑”實行標準化建設,場所面積為150平方米左右,由平均50臺電腦終端組成網絡服務、多媒體培訓教室、和多功能高清數字電影播放廳組成,每2—3萬居民建一處,網絡平臺設置26個頻道、175個欄目,由社區文化非營利組織——上海市社區文化社區服務中心運作,列入2005年國家發改委專項扶持項目。
北京市于2001年開通運行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網,承擔和參與國家“863”計劃“城市信息化框架”項目,該信息平臺作為市政府投資建設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和首都信息化建設重點應用系統工程。建有覆蓋市、區、街道175個社區服務中心和2400個社區居委會的網站群,建設全市統一的“96156”社區服務熱線,設置150個接聽坐席,日接聽能力達1萬個,開設家政服務、配送服務、綜合修理、租賃服務、中介服務、咨詢服務等6大類200余項。與此同時開發的社區信息管理應用系統,該系統由兩個部分:一是社區信息管理平臺,在各級網站上設置街道工作、社區建設、社區服務、民主票決、義工在線、我的社區等10個欄目;二是社區信息資源庫,設置社區基本信息、社區組織、社區民主自治、居民參與、社區黨建、居委管理、社區服務7大類1500多個信息,已在全市2300個社區廣泛應用。實現了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自動化。
廣州市于2000年啟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在60多個街道推廣實施電子政務社區應用系統,該系統由社區管理軟件、社區綜合業務系統和社分區綜合應用平臺,形成了市、區、街、居四級電子政務網絡,建成全市互通互聯的1100萬自然人數據庫、30萬法人的基礎數據庫和共享交換臺,政府在線數據庫達380多個,形成了以市民電子郵件、數據證書、社保卡、羊城通為核心的便民信息服務體系?!爸袊鴱V州政府”門戶網站整合40個政府部門和12個區共115個行政單位約1893項網上辦事服務,初步實現網上“一站式”電子服務,綜合水平連續5年位居全國評比前列。
第二梯次,沿海開放城市和內陸中心城市。主要是以杭州、武漢、寧波、深圳等城市為代表,這些城市社區信息化往往具有發展快、功能全、實效好等特點,對我國社區信息化建設具有示范作用。
杭州市社區信息化建設從2002年起步,2004年市政府辦公廳出臺了《杭州市社區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對全市社區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規劃和部署。經過探索、試點、和以區為單位整體推進三個發展階段,實現了2化、4個網絡、8個平臺的社區信息化體系。2化是社區管理信息化和社區服務信息化;4個網絡是e家人社區事務管理網、電腦服務網、電視服務網、電話服務網;8個平臺是搭建社區事務管理平臺、居民互動平臺、服務信息平臺、支援服務平臺、醫療相應系統平臺、“號碼百事通”服務平臺、為民服務加盟平臺、公共服務平臺。
武漢市社區信息化是從2003年起步的,開始建設社區服務信息系統,并與隨后建設的社區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整合集成,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平臺、兩個集成、三套系統、四級聯動”的社區信息網絡系統總體框架,開創性地將由網站、96596呼叫中心和管理系統組成的社區服務信息系統和社區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在一個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內,形成了集社區服務和管理為一體,覆蓋市、區、街、社區的四級聯動體系,被評為“第七屆中國改革十大創新案例獎”。
寧波市海曙區于2001年建起的便民呼叫中心,即“撥一撥就靈(81890)”由政府搭建信息平臺,為居民搭建起了與家政服務企業及公共服務部門供需的橋梁,實現了為社區居民服務“全天候”、“有求必應”。加盟企業已達700余家,電話訪問量達500多萬次,居民滿意率達99%以上,取得了居民、企業、政府三贏的社會效果。
深圳市2004年在羅湖區、福田區進行社區信息化試點,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社區服務與綜合管理信息化技術規范》并經過專家評審,該標準結合深圳市社區信息化實際,提出了社區服務與綜合管理信息化的詳細技術要求,具有較強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為推進社區信息化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規范。2006年原信息產業部與福田區政府共建“數字福田”取得重大進展。
第三個梯次,內陸的一些省會城市。主要是以鄭州、長沙等城市為代表,這些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往往具有機制好、步子穩、見效快等特點,其做法和經驗很有借鑒意義。
鄭州市依托市計算機中心信息技術和網絡,整合政府和社會各種資源,對社區居民和公共服務流程進行梳理、優化,建立了全市人口、醫療、計生、社保、企事業單位等數據資源信息庫,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和社區辦公實現自動化創造了條件,并通過建設社區服務呼叫中心和社區服務網站,把社區居民和公共服務資源聯系起來,提高服務效能。
長沙市依托具有IT產業和社區服務實體的“萬眾和”民營企業,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通過購買服務實現全省婚姻登記機構聯網、建立社區服務網站和便民呼叫系統,該企業整合社會有關服務機構為居民提供優質的養老、就業、家政等社區服務,走完全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取得了政府投入少,社會效益產出大的良好效果。
第四個梯次,西部欠發達城市。主要是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城市為代表,這些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伴隨著西部大開發進行的,雖然起步較晚,但存在著后發優勢,由于借鑒全國各地社區信息化建設各方面成功經驗,可以做到少走彎路,后來居上。
呼和浩特市依托政府的信息平臺,統一將網絡延伸到社區,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源庫,聘請了60個網格員,通過手機與信息化系統聯網,對社區數據庫的信息進行及時修改和更新,提高了社區信息庫數據的準確度。實現了社區服務、社區管理及辦公信息化,現已經完成試點工作,正在向全市推廣。
三、青島社區信息化建設模式
(一)青島市社區信息化發展取得的進展
青島市社區信息化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積極探索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成果是:數字電視在全國率先啟動,普及率達98%以上;市民政局與檔案局共同開發了“一點通”數據庫和辦公軟件,在市內四區廣泛應用;市民政系統依托114查詢號碼開通的便民呼叫中心試運營;以有三分之一的社區安裝并使用銀行系統開發的繳費機;“和諧通”老年人應急呼叫系統在市北區安裝應用2346家,應急使用169次,使有危難的老人得到及時救助;有20%以上的社區按裝使用數字監控系統;有兩個區的街道辦事處建起了局域網;公安、計生、黨建、低保、勞動、統計六條網絡系統延伸到社區。社區信息化建設在社區得到了廣泛應用,推進了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的深入發展,并為全面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階段是全面升級階段。針對社區信息化分散建設、低層次開發、整體推進緩慢等問題,青島市委、市政府決定走全市統一開發的“大一統”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路子,實施“政府主導、全市統一、集中共享、分級負責”的社區信息化建設模式。去年在四方區進行試點,原國家信息產業部和民政部對試點工作給予較高評價,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市委、市政府辦公廳于今年專門下發了《關于建設全市統一的社區網絡和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的通知》,在全市部署社區信息化工作,青島市社區信息化建設進入了全面、快速的發展時期。目前,全市統一的社區網絡平臺已基本形成;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按照全市集中統一部署模式已經投入運行;社區基礎數據庫初步建成,并已經在部門專有業務系統的數據采集應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部門延伸到社區的網絡和應用系統正在整合;各區市、各部門基于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的各項應用正在推進,各具特色的系統建設正在全面展開;各種便民服務事項、各項公益服務依托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逐步實現網上辦理;電子商務應用正在集成;基于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的村務管理系統已經開始研發。
(二)青島“大一統”的社區信息化建設模式主要特點
一是統一規劃。用兩年時間,依托全市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建設全市統一、高效暢通、滿足社區管理和服務需要、功能完善的社區網絡和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形成統一完整、規范準確、動態更新的基層信息資源庫,為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基層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服務;整合各級各類服務資源,形成面向社區居民的全市統一而又各具特色的網上服務體系。
二是統一搭建技術平臺。社區信息化系統為市、區、街和社區四級提供服務,由統一部署在市計算機中心的高效能的服務器群集承擔,通過電子政務外網應用服務器群集和數據庫群集實現社區網站群和社區數據采集功能,通過電子政務專網部署兩組應用服務器群集和數據庫群集實現社區基礎數據庫、社區信息管理系統、輔助決策系統和其它數據利用系統。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已集成計生、組織、民政、檔案、統計、房產等各個部門的120多類信息,可以為部門的專有應用服務;利用全市統一的網上審批服務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全市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和3000多項服務事項網上辦理。
三是統一網絡建設。經過十年努力,青島市建成了政務內網、專網、外網三套寬帶高速網絡。其中內網用于傳輸和處理涉密信息,與其它所有網絡物理隔離。專網為非涉密內部辦公業務網,全市三級機關全面互聯,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承載著全市機關的各類業務。外網為社區信息網,承載著社區管理服務信息的傳遞。專網與外網物理隔離,但可通過專門的擺渡技術與外網交換信息,從而實現內部辦公流程與公共服務的銜接;外網與國際互聯網邏輯隔離,用于全市機關訪問國際互聯網,提供網上公共服務。社區網絡平臺全面依托全市電子政務網絡平臺,通過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專用光纖,以現有市級網絡為核心,將電子政務外網延伸到所有區市,并以各區、市黨委政府現有網絡為核心,將政務外網延伸到社區。各級黨委、政府利用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專網和外網實現與社區及其工作人員的通信和數據傳遞。各區、市直各部門面向社區的應用必須依托全市統一的社區網絡和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把市直各部門延伸到社區的6條網絡線整合為一條線,未經批準各區和市直各部門不得單獨建設社區網絡和社區應用系統。
四是統一開發軟件。以往各部門推廣到社區的軟件,功能單一,并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市場上各軟件開發公司軟件開發能力不一、信譽不等,很難保證軟件的開發水平和長期效應,為此市里明確由給市里開發電子政務軟件的大品牌軟件公司承擔社區信息化軟件開發工作。統一開發建設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社區信息資源庫和網上服務系統。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涵蓋范圍內的應用和數據資源,要全部通過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實現,需要轉入部門專有業務系統的數據,由市委市政府計算機中心提供接口,滿足各部門社區信息化需求。
五是建設統一的社區管理服務系統和社區基礎資源數據庫。青島市社區基礎數據庫參照國家《社區信息化行業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制定了人口、房屋、法人等基礎數據庫標準,在此基礎上開發社區建設、社區文化、社區檔案、社區計生、社區黨建等100余項基礎數據管理模塊,并作為全市統一的數據標準為各部門業務系統服務,保證了社區基礎信息的規范性和統一性,為政府各部門的管理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社區基礎數據庫的數據來自社區信息管理系統和各部門社區相關業務數據,經過數據對比、重新組織整理,按主體分類存放,形成社區基礎數據庫。以社區基礎數據庫為基準,根據各部門的需求,開發決策支持系統,進行數據再利用。社區管理服務系統主要為社區基層工作人員提供工作平臺,包括日常辦公、信息管理、業務處理等150多類功能模塊,基本涵蓋了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的所有工作領域。依托市電子政務平臺,能夠實現四級公文信息的相互傳遞、社區內部事務的網絡化管理和社區基礎信息的數字化應用。
六是統一開發建設社區服務網站群。建立市、區、街、居四級網站,下級網站信息可以匯集上級網站;各級網站可以擁有各自特色的信息欄目;通過嵌入政府網站門戶成為政府網站的一部分。一是建立“114”社區便民熱線開始試運行,該系統以網絡、電話的形式,整合社區網站、社區基礎數據管理系統,并形成了一個相互聯動的綜合性便民服務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二是通過布置在居民小區等人流相對集中區域的信息網絡終端,協助居民購物、訂票、進行水、電、煤氣、手機、固話、小靈通等項目繳費,并提供社保、醫保、氣象、物價等信息查詢;三是建立區域電子商務平臺,為居民提供了安全快捷的商務活動環境,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和通信往來費用,為企業及時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了有用信息,推動了區域商貿服務業的深入發展;四是建成全市居民文化資源共享系統。開通影視文化網上觀看、網上數字圖書館、網上數字檔案資源等功能,豐富社區居民的網上業余文化生活;五是利用有線電視,開通社區服務欄目,為社區居民服務到家。
(三)青島市社區信息化建設效益分析
青島市統一建設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統一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1、經濟效益分析。青島市依托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公用平臺、采用集中統一建設模式為各個社區、各個部門、各級政府虛擬社區信息化應用,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和各社區無須再投資建設專有機房、網絡,無須配備服務器、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即可實現與全市機關與社區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社區居民提供網上服務。以青島市四方區為例,全區92個社區,可以直接利用全市統一部署的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實現日?;A業務應用,區政府每年花費在社區信息化建設項目中的費用只為網絡租用費33萬元,與以往相比區政府可節省一次性基礎建設費用約150萬元,通過網絡整合每年節省線路租用費約70萬元,每年節省網絡管理維護費約30萬元,每年可節省辦公經費46萬元,共計近300萬元。青島市共有12個區市,城鄉村居6684,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全面應用后,將節省一次性投資約1800萬,每年節省管理維護費、線路租用費約1200萬元,公文信息傳遞費用約3324萬元,共節約6300余萬元。而軟件的開發、技術升級、網絡擴充、人員成本、交通成本等其他各類成本等均不在統計范圍。推而廣之,全國各個城市按照與電子政務平臺緊密結合、集中統一建設模式進行社區信息化建設,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將是非常可觀的。
2、管理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一是顯著提高政府對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利用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和社區綜合電子政務系統,通過四級網絡、兩級系統聯動,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公文、信息可以在幾分鐘內傳遞到所有的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及時了解政府的最新信息。二是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區資源。通過統一、高速、便捷的信息平臺,將政府、企業、社區自治組織和民間組織、社區居民聯系在一起,整合各種信息資源、服務資源、人力資源、管理資源,不僅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可以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與社區便民服務緊密結合。三是提高社區自我管理和服務能力。社區內部事務的全面電子化,不僅使得社區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能夠更大程度地接受社區居民的監督、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保證村(居)務公開。四是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通過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建設,各級黨委政府可以及時掌握基層較為完整準確的信息和發展動態,為黨委政府決策和管理服務,促進社區建設。五是更大范圍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社區綜合電子政務平臺使得各級政府、各部門、各社區的工作實績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展現給社區居民,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向各級政府、社區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監督權力的運行,從而加強社會溝通、消除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
四、當前社區信息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建議
盡管社區信息化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我國社區信息化建設總體水平不高,尚處于起步階段,暴露出很多共性問題。
(一)社區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大量的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現象出現,資源浪費嚴重,基層工作量大。
2、國家相關標準規范的制訂相對滯后,制約更大范圍的信息資源共享利用。
3、社區網站信息內容不全、更新不及時、缺乏與居民需求緊密結合的應用,能提供的高層次服務不多,導致居民對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4、與社會信息化的集成還需進一步擴展。網絡、便民呼叫系統、有線電視服務頻道等媒介之間的缺乏信息共享機制。
5、社區工作人員少,工作重,年齡老化,計算機基礎知識匱乏,設施陳舊,人員、資金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影響了社區信息化推進。
(二)加快推進社區信息化的對策建議
1、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政府在社區信息化的規劃設計、標準制定、統一平臺等方面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步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服務、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區信息化發展格局,規避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經濟上的“資金黑洞”、技術上的“信息孤島”、管理上的“諸侯割據”等高成本、高風險,實現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與社區廣泛的互聯互通。
2、堅持統一標準和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數據格式、統一的服務規范和統一的技術規范,打破部門和區域界限,實現各類社區信息化成果和資源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
3、加強社區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社區信息是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做好基層管理和服務基礎,也是社會公共信息的基礎。應基于統一的社區信息資源推動應用聯動,進而推動公共信息社會共享。
4、推進社區干部年輕化和知識化。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已經成為社區干部的基本能力,現代化社區管理和服務的要求社區干部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實現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對現有社區干部進行培訓,提高其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二是加快社區社工者隊伍建設;三是引導居民將素質高、能力強的人選進社區兩委。
5、大力推行中國社區志愿者注冊管理系統。從青島使用該系統的情況看,效果非常明顯,從長遠看,意義更是巨大。建議從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將其列入國家重大基礎性工程盡快推廣和普及。可以采用減免、緩交和上級財政補貼的方式,解決困難地區的系統維護和運行費用,確保全國每個縣(市、區)都能盡快加入該系統。
6、采取強有力措施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資源整合。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社區信息化建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強力推進社區信息化整合工作,降低社區信息化建設成本,提高社區工作效益。
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面臨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建立小政府、大社會、服務型的新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實施街道辦事處合署辦公和新管理體制試點的意見》,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以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新型城市基層管理模式,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目標,本著推進政府各部門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提升社區功能、營造社區自治環境、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發展政治文明;培育非政府非贏利組織、完善社區服務網絡的原則,在江蘇路區域構建大社區自治框架,建立政府主導、自治組織和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單位參與的新型社區公共管理平臺。即政府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中介組織和志愿者公益服務相配套的綜合服務平臺。從而在大社區框架內形成治理結構多元化、社區服務社會化、民主自治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逐步為行政機構淡出社區,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社區居民自治創造條件。
二、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
(一)設立市南區江蘇路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簡稱江蘇路社區委)。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3人;委員會其他成員由各居委會主任和社區單位推薦的代表組成。
公共服務委員會內設1個中心:即公共服務中心,中心主任由公共服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另設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計生助理、司法助理、綜合治理助理各1名;干事若干。
(二)設立中共市南區委江蘇路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簡稱江蘇路社區黨工委)。書記由公共服務委員會主任兼任,另設副書記1名;黨工委其他組成人員包括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副主任、公共服務中心主任等。
黨工委內設黨群工作部,部長由副書記兼任;另設政工助理2名;干事若干。
(三)健全自治機構。在江蘇路大社區的理念下,調整社區規模,將合署后的9個居委會調整合并為6個,名稱為“江蘇路社區第一、第二、第三等居民委員會”。在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居委會組織法》、《社區自治章程》開展自治活動,創建“精品社區”。政府職能部門在居委會設立的工作站、聘任的“協管員”,接受居委會的指導、監督;協助居委會開展與居民利益相關的工作。
在各居委會轄設立黨的支部(總支)委員會,隸屬社區黨工委領導。黨支部書記由社區居委會主任兼任。
建立社區服務站,根據居民需求開展行政、家政服務、綜合修理、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咨詢、購物、餐飲等便民利民服務。
三、各機構性質、職能
(一)江蘇路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是社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主體。由政府派出人員和社區自治組織負責人、社區單位代表組成。
該委員會的職能:
1.公共服務職能。接受區政府的委托,對轄區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項目實施管理;作為公共服務項目的“發包人”,對涉及居民利益的社會性事務實施項目式管理運作。
2.組織協調職能:發揮政府主導、自治組織和社區單位共同參與的優勢,協調政府部門、社會及社區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組織地區性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活動;指導居委會的工作,促進社區自治;動員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培育、發展民間組織,協調社會服務組織承接政府下移的社會事務工作,組織社工、義工隊伍,從事公共管理和服務;為政府職能部門(如勞動力管理所、稅務所等)、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做好服務工作。
3.監督檢查職能:依法監督、評估政府職能部門及其派駐社區的站、所等機構的工作,對社會服務組織承接政府的工作進行檢查和考評。
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是政府公共服務與社區服務的窗口和平臺,由黨群事務、救助與福利、家政與公益、就業與保障、人口與健康、市容與環境、安全與司法和稅源與稅收等8個方面的項目組成。該中心實行“一門式”辦公,“一站式”服務。
(二)江蘇路社區黨工委。區委派出機構,是江蘇路社區各種社會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對地區性、社會性、公益性、群眾性工作負全面責任。
黨群工作部為社區黨工委的內設職能部門。主要承擔社區黨建、紀檢監察、宣傳教育、精神文明、工會、共青團、婦聯、統戰、人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聯絡等方面的工作。
四、社區組織體系及相互關系
在江蘇路社區實施的體制創新、組織再造,簡單地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大體系”,即以黨工委為領導核心的,政府主導下的公共服務體系、居委會主導下的居民自治體系、市場主導下的社區服務體系。相互關系如下:
(一)社區黨工委作為區委的派出機構,接受區委領導,完成區委下達的工作任務;對社區所轄的社區黨支部實施統一領導;在社區建設和各項工作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思想領導,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政治領導,研究提出社區建設的目標、規劃,決定社區建設的重大問題。三是組織領導,堅持黨管干部,對政府派駐社區的干部實施有效的管理監督;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社區黨工委要加強與社區各界的聯系,特別是與公共服務委員會成員的溝通,善于把黨組織的意圖變成公共服務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民間組織的自覺行動。同時,黨工委要尊重公共服務委員會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地位與職權,真正發揮核心領導和保證作用。
(二)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是在社區黨工委的領導下,由政府主導、社區自治組織和社區單位參與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組織。它不再作為一級行政主體直接承接政府職能部門下達的具體任務并接受考核,只協助政府職能部門進行相關的行政和社會事務工作。主要是:(1)政府直接為群眾提供服務的工作,如低保救助、司法調解、就業指導、開具證明等,由公共服務委員會作為領導和組織者,通過公共服務中心受理完成;(2)政府在社區興辦的公共設施、社會福利項目,如星光老年之家、健身路徑等,授權公共服務委員會作為責任人,組織社會力量實行項目式運營和管理;(3)政府職能部門延伸到社區的行政管理事務,如市政、環衛、綠化管理,計劃生育檢查、居民動遷等,由政府職能部門自己或職能部門垂直領導的協管人員負責完成,公共服務委員會協助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4)政府職能部門自身無力完成需由社區配合完成的社會事務,委托公共服務委員會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協調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自治組織或其他中介組織、民間組織協助完成。
公共服務委員會是地區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活動的發起、組織和協調者,對社區自治組織和中介組織負有指導和協調的責任。
公共服務中心在社區黨工委和公共服務委員會的領導下,按照核定的職能開展工作,為居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三)居民委員會在黨的領導下、在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展自治工作;指導社區服務組織開展社區服務活動。
(四)社區服務站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在政府指導和市場引導下開展活動。與政府、公共服務委員會是指導和被指導、協調和配合關系;與公共服務中心是相互配合關系;與其他社區服務組織是協作關系。
五、相關措施
(一)政府各職能部門必須將自己的工作延伸到江蘇路社區,不得向公共服務委員會攤派和組織對公共服務委員會的考評。
(二)進一步梳理政府下移社區的行政和社會事務,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劃分其歸屬。屬于行政管理和執法方面的職能,收歸政府職能部門,統一由政府職能部門或者隸屬于它的派出站、所和協管員完成;屬于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交由公共服務委員會及其領導下的公共服務中心完成;屬于公共管理、社會事務方面的工作,通過協商、協調,由公共服務委員會協助政府部門完成,或者政府部門委托公共服務委員會運用項目管理運作的方式,“發包”給社區服務中心和其他社區組織完成。
(三)培育發展社區民間組織。籌備成立江蘇路社區公益慈善救助會,整合社區公益資源,完善社區義工、社區志愿者隊伍,為居民群眾提供幫扶、救助和低償服務。
摘要:社區工作目前正進入和諧社區建設的新階段。和諧社區建設不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而且對基層社會管理的合理化變革也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催生基層社會管理運行的新模式、拓展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載體、成為基層社會管理整合的新抓手、提供基層行政機構改革的新視角。為此,應當高度重視、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以公共服務來構建服務社區、以政社分離來構建自治社區、以民間組織來構建民主社區、以社工隊伍來構建人才社區,使和諧社區建設在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中,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和諧社區基層社會管理社區建設
社區工作在歷經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兩個具有里程碑的階段以后,目前正進入和諧社區建設的新階段。雖然對和諧社區有不同的表述,但總體衡量就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保障有力、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特色明顯”、使社區“成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家園”。和諧社區建設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新的分水嶺、獨立成為一個新的階段,根本在于三個“凸顯”:一是和諧社區建設更凸顯了社區的重要地位,即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要從和諧社區抓起,這是提出建設和諧社區的基本前提;二是和諧社區建設更凸顯了社區工作的目標,即社區的一切工作都必須以和諧為依歸,這是對以往社區建設目標在境界上的提升;三是和諧社區建設更凸顯了社區建設的豐富內涵,致力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社區工作,必須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拓展新的視野、增加新的內容、強化新的功能、發揮新的作用,從而使社區建設的系統性特征更加明確,使社區的各個要素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成為新的訴求。因此,較之于以往的社區建設,和諧社區建設既是一種境界上的提升,也對社區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僅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而且對基層社會管理的合理化變革也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其特有的優勢與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新”:
一、和諧社區建設催生基層社會管理運行的新模式
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這在當前社會利益分化、價值多元、矛盾復雜、風險加大,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的任務非常繁重,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適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的新體制,確實十分迫切。但是,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重點在基層,難點在于新的運行機制的探索與創造。之所以說難點在基層,是因為社區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管理的重心。據統計,我國現有5億多人生活在城鎮社區,包括4400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2600萬已經移交社區管理的企業退休職工、2200萬城市貧困人口和1400萬下崗失業人員。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就業形式的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進入社區,越來越多的征地拆遷人員進入社區、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進入社區。社區居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趨勢,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群眾的多方面需要,給基層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之所以說難點在于新的運行機制的探索與創造,是因為現在社會管理的基礎已不是計劃體制,而是市場經濟,那么,在經濟領域成功的實行了市場化改革之后,社會管理是否可以市場化?實踐證明,市場機制在社會領域作用的范圍是有限的。在某些社會領域,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領域則是負面的,無節制的在社會領域尤其是在公益事業領域實行“市場化”“產業化”,難免走偏方向。社會生活比經濟生活復雜的多,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不僅有市場機制,還有法律的、倫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機制,讓這些機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就必須創造綜合的機制系統。如果說市場機制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竟爭,那么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協同”:協商意見、協調利益、協作配合。而這些也正是和諧社區建設的主旨和基本的價值取向,通過和諧社區對這些基本原則的不斷的演練、試驗和實踐,醞釀成熟的做法,催生基層社會管理運行機制的新模式。
二、和諧社區建設拓展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載體
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是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從一般的政治原理來看,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管理,都會努力尋求國家治理的社會基礎。國家權力并不試圖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相反,容許社會自治因素的存在和發展,并有意識的與之銜接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尤其在當前市場化、法制化、多元化的時代,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以及民主政治的內在發展邏輯,使得行政權力更不可能完全、直接的滲透到社會的最基層、滲透到最基本的社會組成單位之中,社會各種形式的自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實踐證明,有效的社會治理并不是通過的國家權力的無限擴張來完成,而是通過合理范圍內的國家權力運作、社會自治的有效展開以及這兩者的相互合作來實現。社會自治已經成為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自治的發展中,社區的自治發展最具戰略意義,因為在這種自治中,社區能夠比較有效的聚集各種自治要素和自治資源,成為社會與國家合作治理的重要載體。因此,從根本上講,民主自治決不僅僅是政治范疇的問題,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元素。特別是面對基層社會管理所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社區民主自治的發展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以“居民自治”作為首要目標指向和核心的和諧社區建設,確實為基層社會的治理拓展了新的載體,并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社區是社會的基層,能夠進行有效的民主實踐,使民主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生長性,培育社會自治、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二是通過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等民主自治的學習與實踐,提升社會自治、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三是社區各類民間組織和社區代表大會、議事會、協商會等多種自治的形式,拓展了社會自治和居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和空間。
三、和諧社區建設成為基層社會管理整合的新抓手
“整合”是一個與“分化”相對應的概念。社會發展既是一個分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整合的過程。而分化后的整合,即找到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徑,以便協調那些新分化了的子結構,使這些子結構相互協調,恰恰正是社會管理的難點和關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以來,隨著各方面利益關系的不斷調整和變化,單位組織的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為“三個明顯弱化”,即單位對政府的行政隸屬關系和依賴性日益弱化,職工對單位的利益依附日益弱化,單位對職工的利益關系的整合功能日益弱化。尤其是隨著福利分房政策的終止、貨幣買房政策的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單位中的居民除了在單位取得基本收入外,其他的利益關系已逐漸從單位中剝離出來,融入社區。這說明,以單位組織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開始分化,組織化的社會生活逐漸向個體化的社會生活轉化,人們自我發展的空間從單位組織轉向空間更為廣闊的社會。伴隨著人的生活空間的位移,社會資源配置和社會調控中心也逐漸轉移出單位,向社會積聚。以人們的生活和居住空間為核心的社區逐漸上升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而伴隨著這樣一個進程的演變,社區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就成員的構成來看,出現了“四個增多”,即:老年人口增多、退休人員增多、暫住人口增多、無傳統單位歸屬的人員增多,并且不同的人群在社區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關系;就這些利益關系的結構來看,呈現出復雜性的特點,如社區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社區居民之間的矛盾、社區居民與社區單位的矛盾以及社區居民與政府管理部門的矛盾,在農村還有農民與開發商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已遠遠超出了過去社區內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的范圍;就社區承接社會改革的事務來看,社區工作的內容不斷增加,社會化管理、就業、保障的任務越來越多,大量社會事務性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也正在進入社區,社區與居民利益的聯系不斷密切。所以,居民通過行使民主權利調整利益關系的空間,必然突破“單位體制”而走向社區,使以和諧為指向的社區成為取代傳統的“單位”而對基層社會進行有效整合的新抓手。
四、和諧社區建設提供基層行政機構改革的新視角
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看,政府機構改革仍然是要不斷推進?,F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起,鄉鎮機構改革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配套改革工程,已經在逐步付諸實施,中央明確要求,要積極穩妥地合理調整鄉鎮政府機構,改革和整合鄉鎮事業站所,精簡富余人員,把不應該由政府承擔的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交給市場、中介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這說明,中央對農村基層政府機構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這就是減員、增效、轉職能。城市基層行政機構的改革雖然沒有同步啟動,但面對城市基層管理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如果仍然不斷擴大街道辦事處的職權,把街道辦事處變成一級政府,則不僅解決不了當前存在的問題,而且沿著原有的慣性發展下去,很可能把街道辦事處變成新的“全能政府”,這顯然有背政府機構改革的方向。所以,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既然不能擴大基層行政機構,那么社區以其特有的功能自然成為人們思考的一個新思路。實踐也已經表明,社區不僅能有效的承接行政機構部分富余人員的分流,使他們在社區這個舞臺上獲得展示才能的更大空間,而且更能有效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剝離的事務,解決好政府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的問題。賦予社區更多的權力和更大的自治空間,不能不說是今后基層行政機構改革值得思考的一個方向。西方國家如歐美等,由于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到現代大多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這些國家的城市社區自治組織機構健全,權限職責清晰。社區內建有自治性的社區委員會、社區董事局、社區服務顧問等組織機構。許多城市都訂有自己的“憲章”或相應的法規,對各種社區組織機構的組成及權限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并且具有法律保證。在實施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社區治理的各項服務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具體操作實施。以美國為例,由于最高法院根據憲法修正案裁定,只要不影響區域或國家的整體發展,每個社區都有權決定自己的特色。因此,在這些國家沒有最基層一級的行政機構,社區實際上就是基層社會管理單位。當然,由于文化差異和發展背景的不同,我們基層社會的管理有自己發展的規律和內在規定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和諧社區致力于建立的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整合機制和自我發展的機制,確實為基層行政機構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總之,和諧社區建設的興起有其必然性,應當高度重視、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同時,從基層社會管理的角度來審視,和諧社區建設又有著更高的要求,當前,尤其要加大力度以公共服務來構建服務社區、以政社分離來構建自治社區、以民間組織來構建民主社區、以社工隊伍來構建人才社區,使和諧社區建設在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中,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
多中心制度安排為城管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提供了新思路。從前的以行政執法機關為唯一主體的城管執法模式剝奪了其他主體如非政府組織、市民以及私營企業在城管執法中的參與權,使得執法者和執法對象直接對立,缺乏一定的矛盾緩沖機制。因而,其他主體尤其是以社區為代表的群眾組織加入到城管執法中,實現社區的城市管理的“自治”,應是今后城管執法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多中心制度安排強調自發性,降低了城管執法的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依照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在城管執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社區等群眾組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一些較小的城市管理事件中,社區更了解事件的對象和情況,能夠更準確、及時地獲取有關信息。
多中心制度安排有利于促進政府執法部門和執法對象的相互認同。社區可以作為聯系公共權力與社會公眾的重要紐帶:一方面,通過如實地向城管反映和表達其服務對象的利益訴求,提高執法決策的質量和執法行為的人性化;另一方面,通過其有效渠道,對執法對象進行宣傳教育,使之理解并支持城管執法部門的工作。
在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參加審議時說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要深入調研治理體制問題,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針對當前社會城市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困境,__x區各級領導集思廣益、開拓創新,多舉措并舉開展新形勢下的城市管理工作。
一是開展聽音問政,廣聽名義,通過網絡建起群眾參與和表達機制,打造一個“不下班”的城市管理部門。去年起,通過網絡問效平臺,招寶山中隊解決168個群眾信訪督辦案件,其中涉及城東社區的20余件群眾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得到第一時間妥善解決。
二是第三方介入,通過手機執法通將巡查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上報智慧城管中心平臺,然后反饋至(網格)路段管理隊員,要求到現場處理,真正實現智慧型城市管理。年初至今,通過智慧城管中心平臺,共計1525個,日均約16個在城東社區范圍內涉及城市管理問題的案件得到解決。
經過近半年的試點推進工作,城東社區的社區城市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城管工作室不僅可以實現更多群眾在網上“參政議政”,還可以走進“現實政府”,成為政府群眾工作的推手。
第一,社區作用得以發揮。開展“城管進社區”試點工作的主旨在于激發社區內在動力,發揮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最終實現“自己家園自己管”、“建設核心宜居城市”的目標。
一是社區在提升市容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社區居民的意見反饋,以中山路沿街增設路燈工作為代表,多處社區市容環境得到整治更新,顯著提升了社區市容市貌和生活環境質量。
二是社區在緩解執法矛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社區在解決城市管理歷史遺留問題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是社區在協調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管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南大街朝宗坊餐飲店油煙擾民問題為例,在社區的組織協調下,城管部門聯合其它職能單位先后召開3次協調會議,通過“和平友善”的方式溫和的解決問題。
五是社區在“自己家園自己管”和規范居民行為自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城東社區通過自主管理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決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在治理流動攤販以及餐飲店跨門占道問題上的尷尬。
第二,居民公共意識正在得到提升。
一方面,在“城管進社區”過程中,城市管理部門將城市管理知識信息、法律法規和政策等輸送進社區,在居民中大力倡導“我知曉、我參與、我奉獻”的理念,通過恰當的激勵機制和治理模式,調動了居民和其他社區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一方面,社區環境秩序和城市品質的提升,相應地提升了社區居民對于城市管理的滿意度,促使群眾更新傳統思想觀念,擯棄“社區管理是政府的事”的懶惰意識和等靠要的陳舊觀念,樹立起“我的社區我要管”的家園意識。
第三,城管形象得到整體轉變。
通過試點工作,居民切身感受到城管人的辛勞付出是在扼制違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違法行為,確切的說就是為廣大市民服務。從而使居民切身體會到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戰性,對城管的認知趨于普遍、深入、全面,城管部門日益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城東社區城管工作室的成功運作,也為社會城管如何開展工作提供了藍本。
然而,在目前的社區城市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最為關鍵的就是城管工作室剛剛起步,尚未深入人心,無法和社區警務室一樣成為社區內部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照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為這幾點:
一是社區城管工作室仍處于成立初期階段,有待進一步合理化建設。
二是社區城管工作室未真正融入社區,仍然是在社區與政府之間充當著一個傳話筒的角色,沒有“話語權”。
三是街道等上級部門欠缺高對于社區城管工作開展的重視程度。
四是仍然有大部分的社區內部居民無法親自參與到社區的城市管理工作中。
三,關于提高社區城市管理水平的幾點建議
(多中心理論下社區城市管理工作的設想)
一是深入對勁社區城管工作室合理化建設:1.轉變觀念,主動服務代替被動管理,積極參與社區各類“小事”糾紛的調解,提高居民對城管工作的滿意度。2.提
升能力,加強城管隊員素質培養。社區城管除了具備一個人民城管應該具備基本素質基礎萬,還應該具有與社區城管工作中特定性相適應的綜合素質,一管多能,成為多面手,即“人民群眾幫手”、“城市管理能手”、“安全防范強手”、“信息宣傳高手”。3.領導重視。組建合理的社區城市管理隊伍,社區城管工作是否可以順利開展,主要取決于城管部門以及市、區各級領導是否支持這種新形勢的城管工作形態。領導應當認識到社區城管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和完善相應考核機制。二是定期參加社區黨組例會,通過參加社區黨組例會,可以更為直接的將政府有關城市管理方面的各類要求及意見及時的傳達到社區,同時居民對于社區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意見及建議也可以第一時間傳達到城管部門。
三是建議街道等上級部門完善對于社區的考核機制。如同社區警務室,街道等上級部門應該在對于社區城市管理方面加大考核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是社區城管工作室真正的扎根社區,成為其必不可分的一部分。
四是大力發展城管執法志愿者組織。發展城管執法志愿者隊伍(這種志愿者隊伍可來自于第三部門,也可社區自主組織),參與城管事務管理,以緩解城管工作任務繁重、經費緊張、人力不足的壓力, 今后應按實際情況大力發展城管執法志愿者組織,可以設立專門機構加強對志愿者服務組織的引導和支持,擴大志愿活動的知曉度和影響力,確保志愿活動的長效化和有序化。同時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勵民眾對城管執法的志愿者服務,并對志愿者參與的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這不僅節省了城管執法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延伸了執法部門的服務范圍,同時公民在參與過程中也激發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使有關城管執法的理念和知識潛移默化,融入公眾的生活方式。
社區 物業管理是油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油田改革的不斷深化,上市與存續部分實現了分開分立和獨立核算,按照集團公司關于社區改革的指導意見,社區物業走什么樣的發展路子,文秘站網如何實現社會化、企業化、市場化、專業化,成為油田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擬結合油田社區物業管理的實際情況,根據石化集團公司關于社區改革的指導意見,就今后社區物業管理的發展模式作一初步探討。一、油田現行社區物業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
勝利油田地處鹽堿荒灘,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建設,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一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由于油田生產的分散性和艱苦性,在油田開發建設過程中,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逐步形成了散布于百里油區的工業和物業布局。在原來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油田職工住房都是企業自建、自管,并配套建設了包括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生活服務在內的企業辦社會體系。1997年,勝利油田在借鑒國內外社區管理和物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將企業辦社會部分整體剝離,在全油田范圍內按區域劃分先后成立了10個社區管理中心,油田物業管理在社區層面上實現了專業化。從近幾年的運轉情況看,社區成立以后,油田物業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軌道,目前已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從整體來說,現行社區物業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點和優勢:
1、以專業化為基本取向的管理體制改革,使物業管理作為一個系統占有了重要地位。原來油田的職工住房建設與管理以及教育衛生等,分散于各個二、三級單位,是作為生活后勤來對待的,只是生產的后勤保障,其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發展基本處于一種被動性的自發狀態。在許多人眼里,生活后勤是“養老院”,是“包袱”,是難以解脫的沉重負擔。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職工住宅建設的迅猛發展,住房管理越來越成為油田各單位不得不認真重視的一個迫切問題。尤其是有些辦社會負擔重的單位,非經營性支出越來越高,嚴重影響到生存和發展。社區成立以后,把原來分散于各個單位的辦社會部分集中起來,實行條塊結合的矩陣式專業化管理模式,并在全局平衡的基礎上保證社區運轉的基本投入,一方面使主營單位能夠輕裝上陣,集中精力辦好主營業務,另一方面,從社區本身來說,也第一次有了自己明確的管理范圍、管理對象和管理內容,原來分散于各單位的“副業”成為集中于社區的“主業”,有力地促進了社區工作的發展。在社區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油田物業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物業管理從規模到內容都成為油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經濟也成為油田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板塊。
2、按區域進行集中管理,統一規劃,促進了油田物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原來,由于各單位相互獨立,各自為政,分片建設,自成系統,所以油田物業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尤其是各單位之間的重復建設,不僅浪費了大量資金,而且造成大量人員隱性閑置。譬如:每個小區都建設獨立的供熱、供水、供電系統,不僅加大了投資,而且由于規劃混亂,造成系統配套不完備,管理難度大,居民的水、電、氣、暖供應得不到充分保障。社區成立后,能夠從區域范圍內統一考慮規劃居民區內物業資源的配置,有利于減少重復建設和各種浪費。
3、社區物業基本形成了“建、管、修一體化”的格局,加快了油田住宅建設步伐。多年來,由于受“先生產、后生活”觀念的影響,加上各單位對住宅建設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油田職工住宅緊張的局面始終沒能得到根本改變。由于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有的單位住宅雖然建起來了,但在管理上不到位,水不通、燈不明、外排堵塞、路不平的現象時常發生,職工群眾的意見很大。社區成立以后,住宅建、管、修的責任主體明確了,加上近幾年房改政策的貫徹實施,油田住宅建設速度明顯加快,而且建成一片、配套一片、使用一片,大大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在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各社區還加大了對老區配套系統更新改造的力度,目前1990年以前住宅樓內的水、電、暖系統已基本改造完畢,老區其他生活配套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比較徹底的改造,舊區呈現出了新的容顏。由于實行“建、管、修”一體化,近幾年油田住宅小區建設和改造已逐步引入了小區規劃的理念,更加講求建筑形式的多樣性,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小區綠化工作也得到加強,使廣大居民享受到了現代化的建筑氣息。
4、社區物業管理的專業化,使社區管理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勝利油田的物業管理由于工礦企業的特殊性質,從一開始就是把提高對居民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放在第一位的。社區成立以后,各物業公司以“居民是親人,服務是天職”為宗旨,狠抓了小區綠化、環衛保潔、治安巡邏等各項工作,并深入推行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HSE管理體系,物業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狠抓了“440”服務承諾落實,從接聽用戶報修電話開始,對為用戶提供服務的經過、記錄、收費情況等進行了規范,充分體現了“440”的“事事靈”和“時時靈”的特點,得到了居民的廣泛好評。由于對社區物業管理的考核辦法是將居民滿意率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并將這一指標>文秘站:
5、服務與創收相結合,使物業管理成為油田經濟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油田社區是企 業社區,最終要走向社會獨立生存,而且這種改革步伐正在顯著加快,因此必須堅持優質服務開拓市場增加創收,增加創收補貼管理服務經費不足。目前,社區物業管理的經濟運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節支。積極推進小區物業管理的市場化進程,在社區與物業公司之間、物業公司與物業站之間、物業站與各專業隊之間形成了明確的甲乙方關系,依靠市場機制促進內部挖潛,降本增效,輔之以其他方面的挖潛增效措施,物業管理費用大幅度降低。二是創收。隨著油田職工福利逐步貨幣化,社區物業公司充分發揮貼近職工、貼近生活和自己擁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商點優勢,普遍加大了創收力度,在拓寬創收渠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有些物業公司在轉變思想觀念上先人一步,積極開拓外部市場,取得了比較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市場化發展積蓄了后勁。
二、油田社區物業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油田社區物業管理雖然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尤其是油田是一個獨立的工礦企業,物業管理長期帶有行政計劃的色彩,在由計劃向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油田社區點多面廣,布局分散,很難形成規模優勢。油田社區是圍繞資源開發而相應發展起來的,普遍存在“先有礦區、后有社區”的狀況,布局分散,規劃落后,生活基礎設施與生產設施混在一起,加上多數區域沒有城市作為依托,管理難度很大,發展前景不好。目前油田10個社區分布于山東省的東營、濱州、濟南、德州、淄博五個市地,居住小區更是七零八落。物業公司管理范圍從不足25萬平方米到250萬平方米,大小不一,實力很不均衡。部分居民小區偏離城市或鄉鎮,隨著資源的日益消耗,發展前途十分渺茫。點多面廣、布局分散,帶來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投入大,效果差。雖然總體投入比較高,但分散到各個點上又明顯不足。各居民區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老化,功能不配套的問題,影響到物業管理的商品化。二是用人多,人工成本高。同外部物業管理公司相比,用工成本高出1倍以上。在物業管理的初期發展階段,很難實現物業管理公司的自立生存。
2、物業管理起步晚,許多方面還不完善。勝利油田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末期才開始引入物業管理,至今只有五年的時間。雖然物業管理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但從總體上講還剛剛起步,物業管理多是低標準收費、低水平服務,規模小,效益差,物業公司的虧損面比較大。同時,由于法規制度不健全,市場競爭不規范,也使物業管理難度大、水平低,與居民的需求形成較大的反差。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些物業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但由于油田作為一個獨立的工礦區情況比較特殊,所以如何執行國家關于物業管理的政策法規,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和實踐。
3、物業管理中還沒有形成全面的競爭機制。各社區物業公司都是從原來主營單位后勤服務系統中分離出來重組改造而成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為內部職工家屬和企業生產服務,服務的內容、對象和運行機制并沒發生很大變化。油田重組改制后,社區系統由存續公司管理,作為一種轉型過程中的過渡體制,目前行政計劃依然留有很大的比重。從總體上看,油田社區物業管理依然停留在行政福利型階段,沒有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物業公司既缺乏業務開拓的積極性,又沒有多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社區與社區之間,物業公司之間,從根本上說吃的還是“大鍋飯”。物業公司之間相對封閉,沒有產生真正的競爭,管理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很大。
4、職工家屬的思想觀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油田職工的住房、生活服務等基本上是由企業負擔,職工很少交錢或不交錢。受此影響,職工思想上形成了很強的福利觀念,對物業管理中的收費行為不理解,甚至采取抵制態度。有些職工雖對實施物業管理的優越性已基本認同,但對“花錢買服務,花錢買享受”,還是不能像購買其他商品一樣以平靜的態度來對待??陀^地說,這既是一個觀念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策問題。如果不能適當提高職工工資,變福利型的“暗補”為消費型的“明補”,使職工能夠在不減少收入的情況下承受物業消費,那么真正意義上的物業管理就難以實現。
5、物業建設和管理沒有形成有效的投入產出機制。目前社區物業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油田的補貼,補貼總額比較大。今后油田給予物業管理的補貼會越來越少,投入不足將成為物業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矛盾?,F在物業管理除單位交費外,基本上實行的是對居民低收費,且收費到位率比較低,物業管理收費連基本的損耗都抵消不了,更難說有什么利潤了。另外,從油田物業總體狀況看,普遍存在著建成時間長、設施不完善、配套不完備的問題,必須邊修補、邊管理、邊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資金渠道來保證。如何實現物業建設管理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是今后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6、油田內部物業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了物業管理單位的效益流失。目前油田內部的水、電、氣、暖設施布局,是從全油田整體效益角度出發形成的。尤其是在物業管理方面,通過社區成立后幾年來的調整改造,物業資源的配置已經比較優化。但受局部利益的驅動,有些內部單位從緩解本單位減員壓力等問題考慮,又在社區的水、電、氣、暖系統之外,自辦供水、供暖系統,其他物業管理項目也排斥社區,使社區的工作量和服務市場萎縮,社區物業運行效率降低,物業管理的范圍縮小,造成了顯著的效益流失。今后隨著上市和存續部分的徹底分開,這種現象恐怕會進一步加劇。
7、油地關系中一些磨擦和問題制約了物業管理工作的有序運行。油田職工住宅小區和地方城鄉雜處,工農雜居,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油地關系不時出現一些磨擦和問題,這種現象在社區表現尤甚。有的地方政府部門和有些人員對社區施工、收費等提出各種條件和限制,給物業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很大影響。如社區為改變環境面貌,在居民小區內搞一些維修工程,往往會遭到周邊地方勢力的無端干擾和阻撓。整個油區建筑市場秩序極不規范,強要工程、漫天要價、強行裝運沙石料等現象十分普遍。
8、物業管理人員的素質亟待提高。由于歷史原因,油田物業管理人員大都是從原來各單位分離出來的后勤服務人員,職工年齡偏大,專業不對口,技術水平低,缺少應有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物業管理隊伍一是人員多,各物業公司普遍存在著超員現象;二是高素質的人才少,引進和培養的途徑也很窄;三是隱性閑置的人員多,一方面有些崗位用了外雇工,一方面自己的職工卻頂不上去。今后隨著物業管理逐步走上正軌,如何提高物業管理隊伍素質,并切實解決人浮于事的問題,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油田社區物業管理發展的基本思路
物業管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油田近幾年實行社區物業管理的實踐充分證明,實行專業化物業管理的路子是走對了。目前的主要任務,是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提高物業管理的規范化水平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能力。根據油田實際情況和物業管理自身的發展規律,油田社區物業管理發展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產業化發展為目標,以提升物業價值和改善居住環境為根本出發點,努力促進物業管理方式由職工福利型向市場經營型轉變;經費來源由以單位支付為主向以住戶繳納為主轉變;服務方式由內部封閉型向社會開放型轉變,實現物業管理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協調發展。
1、堅持企業化經營,服務與創收并重。物業管理是社區經濟的主體。勝利油田的社區經濟目前有兩項基本任務:一是加強內部管理,搞好服務創收,努力減少油田的補貼;二是在零補貼后,通過管理和創收實現自立生存和發展。兩個方面的核心都是創收,通過創收不斷擴大經濟規模,提高自立生存能力。多年來,油田物業管理一直是以服務為主體的,創收不是一個硬性的任務指標,社區基本上是靠油田的補貼來維持。隨著油田補貼逐年減少和零補貼的即將到來,社區要自立生存,必須在創收上多做文章。除了在油田政策范圍內提高收費水平、擴大收費范圍以外,今后社區經營的重心要放在服務創收上。從形勢發展看,現在已到了對油田物業管理實行企業化經營的時候了。明確這一點,一方面可以促使物業管理公司以企業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經營行為,把服務創收與追求利潤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二是可以引導各單位和廣大居民對物業管理的認識,使其切實把物業管理作為一種商品來對待。當然,服務是創收的前提,物業管理公司的創收必須建立在為居民提供高水平服務的基礎之上。服務與創收并重,在搞好服務的前提下增加創收,不僅可以增強物業公司作為企業的自立生存能力,而且有 利于全油田物業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2、堅持市場化運作,引入競爭機制。市場化運作就是在培育建立內部物業管理市場的基礎上,物業公司要通過招投標來取得物業管理項目的管理權。從物業管理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看,只有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市場上激烈的角逐和較量,將企業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內在要求轉化為外部壓力,并將這種壓力變成動力,才能激勵各物業管理企業提高管理服務的水平和素質。這也是提高物業管理企業整體水平的重要途徑。因為在市場競爭之中,企業面臨著優勝劣汰的抉擇,企業內有追求經濟效益的動力,外有搞不好就會被淘汰的壓力,必將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從油田實際情況看,實行市場化運作,引入競爭機制,也是物業管理發展到現階段的一個必然結果,未來3—5年,油田物業管理將打破行政區域界限重新“洗牌”?,F在各物業公司雖然都在搞服務、搞創收,但都封閉在各個區域,服務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好壞與其生存并沒有多大關系,所以有的物業公司無形當中形成了一種惰性。只有引入競爭機制,才能給其以壓力和動力,才能把那些經營不善、管理服務不到位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同時,各物業公司內部也要引入競爭機制,在物業管理公司與各專業隊伍之間形成明確的甲乙方關系,明晰利益分配的程序和格局,形成優勝劣汰的局面。
3、堅持社會化服務,實現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協調發展。物業管理公司作為一個經營性的公司,當然要強調營利性的經營活動,以及為業主提供各類有效服務的管理活動。但是,物業公司是一個以密集的人群(居民)及其相關建筑物業為管理對象的企業,其工作目標不能僅僅鎖定在為業主提供服務、為自己營利上。尤其是油田的物業管理,本身就是社區下屬的一項主要業務,更應把自身發展與社區思想、文化、環境、治安建設結合起來,在社會化服務上多做文章。這也是提高物業管理公司的知名度、樹立過硬品牌的一條途徑。物業管理集經營與管理于一體,也應當成為社區建設的主導思想。因為社區的職能是制定發展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服務設施、強化管理職能等,主要是著力于宣傳組織、協調管理層面上的,而物業管理公司則擁有更多的資源來從事計劃的實施。所以,社區建設要把物業公司作為主體骨干力量,物業公司要把社區建設作為主要內容、主要目標,兩者攜手共建,共同開創物業管理和社區建設的新局面。
4、在政策扶持下,實現物業建設管理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物業管理是國家扶持發展的新興行業,提高物業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今后油田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油田物業管理目前還處于起步狀態,作為一個獨立的工礦區,物業管理又不得不承擔大量的企業辦社會職能,所以自立生存的能力很差。目前城市的物業管理發展很不平衡,相當一部分物業管理處于虧損狀態。相比而言,油田的物業管理基礎更差、難度更大,離開油田的政策支持,很難得到進一步發展。就油田物業管理承擔的職能來說,大部分屬于企業辦社會的范疇,原來是作為一個包袱和負擔來看的。所以,油田應尊重現實,加強對社區物業管理的政策扶持,使其盡快走上自立生存、自我發展的健康軌道。油田對社區物業管理的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規劃方面的政策扶持。油田新上建設項目和進行住宅建設,要堅持統一規劃的原則,盡量以現有社區為依托,把新上項目與社區基礎設施改造結合起來統籌考慮。這樣既可以節省建設投資,又可以加快對社區現有基礎設施的整治改造。②資金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是保證社區物業管理的基礎設施投入,如社區道路建設、主干管線更新改造等,必須由油田承擔資金費用;二是承擔企業辦社會部分的資金費用,如社區治安管理、道路管理等,本身應是城市政府的職能,其費用需由油田來承擔;三是給予社區以必要的費用補貼,在社區物業管理不可能短期內自立生存的情況下,油田給予費用補貼是必要的必須的,這樣也有利于增強社區自身的造血功能。另外,油田社區物業管理還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有三個方面:①資金方面的扶持。油田社區是地方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多年來,油田每年上繳地方的上億元城市建設維護費卻很少用于油田社區建設。油田應爭取地方政府對油田社區給予城建維護費返還政策,返還資金用于對油田社區進行整治改造,這樣不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有利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②稅收方面的政策扶持。油田物業管理應充分利用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搞好稅務策劃,爭取地方政策對物業管理企業在稅費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③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油田社區物業管理單位應協調好與地方政府土地、規劃、城建、城管、環衛、司法等部門的關系,使其在政策范圍內給予盡可能多的政策傾斜,同時規范社區經濟秩序,給物業管理造就一個比較寬松的外部環境。
四、油田社區物業管理工作的重點取向
根據上述思路和模式構想,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油田物業管理工作的重點取向應該是:
1、在堅持區域化物業管理的基礎上,對物業管理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油田社區是類似于地方政府行政區劃的組織機構,在管理局管轄范圍大,住宅區相對分散的情況下,這種管理體制是可行的。實踐表明,實行區域化物業管理,可以提高油田住宅小區的整體管理水平,可以使物業管理企業實現規模效益,可以減輕主營單位和用戶的經濟負擔,可以加速創建文明示范小區活動的開展,可以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實現油田的最大效益。所以,區域化管理的基本框架不能改變,而應將其作為油田社區物業管理的基本原則加以堅持。但是,由于社區內部是由互不相屬的行業組合而成的,而每個行業又都有各自的運行規律,實踐證明把幾個行業硬性合在一起運行效果也并不好,所以應對社區的物業管理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基本設想是物業管理系統可以組建多個獨立的模擬法人企業,并使其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格和能力,同時加大專業化重組的步伐,形成內部維修、綠化、環衛、治安等專業化隊伍。物業管理公司和專業化隊伍形成甲乙方關系,使社區物業管理在市場機制下,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供熱系統要從社區當中分離出來,打破社區界限實行專業化管理,具體經濟運行模式可以比照供水、供電系統來確定。另外,在社區內部整合的過程中,要堅持集中規劃、集中建設、集中管理的原則,對一些邊遠的住宅小區逐步進行整體搬遷。
2、走“建管修一體化”之路,形成以建養業、以業促建的良性發展機制。隨著油田取消實物性分房、實行貨幣化分配,住宅建設必須按房地產開發的模式運作。將商品房開發與物業管理相結合,實行“建管修一體化”,是油田物業管理今后發展的必經之路。所謂“建管修一體化”,就是油田社區物業管理公司根據職工住房需求集中進行商品住宅開發,按市場價格出售給職工,然后進行全面的物業收費管理。實行“建管修一體化”,一是有利于社區對住房建設和物業管理進行 綜合考慮,從效益最大化目標出發,對住宅建設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在減少建設投資、提高建筑質量的同時,為以后順利開展物業管理、減少成本支出打下基礎。二是有利于加強物業建設與物業管理的銜接,促進房地產業和物業管理業的健康發展,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優秀的物業建設是管理的基礎,良好的物業管理是建設的延續。今后隨著住房分配的貨幣化,居民對住房將有越來越高的需求,原來住房建設管理中存在的重建輕管的思想以及誰建誰管權責不清、物業建設不利于管理、配套不完善、設施不齊全、接管驗收把關不嚴等現象,將會越來越引起居民的不滿。所以,實行“建管修一體化”,從根本上解決物業建管的銜接問題十分必要。三是可以通過商品性住宅開發,為物業管理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物業建設和管理是同一產業鏈上的兩個環節,從全國情況看,房地產開發的利潤率是比較高的,而物業管理卻很容易形成虧損。油田作為一個獨立的工礦區,實行“建管修一體化”,可以將房地產開發的利潤轉移到物業管理來使用,這樣才能確保整個社區物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3、走“一業為主、多元經營”之路,拓寬收入渠道,彌補經費不足。勝利油田的社區物業管理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今后相當一個時期,服務市場發育不成熟,物業管理收入不足,將是各物業管理公司生存發展的最大障礙。所以,各物業管理公司在搞好服務創收的同時,必須堅持“一業為主,多元經營”,全方位地開辟創收渠道,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從社區物業管理的實際情況看,物業管理公司開展多元化經營具有廣闊的市場,明顯的優勢,特別是油田物業大多數是職工住宅小區,開展以多種形式社區服務為主的多元經營大有可為。今后物業管理公司的多元經營應立足于培育發展主導產業,重點向以下行業拓展:①房地產開發業。在根據職工需求進行商品房建設同時,要充分利用社區的土地、市場優勢,積極參與社會性房地產開發。②家庭裝飾服務業。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可成立一批小型裝飾服務隊伍,為居民提供服務。③家政服務業。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務業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服務到家庭,也是物業管理水平提高一個表現?,F在有的社區家政服務業已經起步,今后的重點在于引導居民的消費需求,真正組織起來。④養老服務業。目前油田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加快,而各方面都缺乏應有的準備。開展養老服務業即可以成為物業管理公司的創收手段,又能滿足油田人口老齡化的需求。⑤商業餐飲服務業。圍繞衣食住行開展商業和餐飲服務,既有可靠持久的市場,又能避免大的經營風險。⑥園林綠化施工。這方面除油田以外,社會上也有很大市場,且利潤水平比較高。物業管理公司應在搞好內部施工和管理的同時,積極走出去開展創收。⑦建筑建材業。社區建設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建筑建材,物業管理公司應深挖內部挖潛力,新上一些有規模、有效益、有發展前景的建筑建材項目,改變目前所有建材都依賴于外部的局面。⑧其他社會通用性比較強的行業,如交通運輸等,有條件的物業管理單位也可以新上一些高附加值的品項目??偟目?,社區物業管理開展多元化經營,不能求高求大,而應立足于拾遺補缺,這樣既可以方便居民生活,又能增加收入來源,并能形成一些人員安置的渠道。
4、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之路,努力實現社區物業管理的高水平服務、高效益發展。目前油田社區物業管理是以自我服務為主,技術含量不高,基本上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如何提高行業的市場競爭力是今后面臨的重要課題。進行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是社區物業管理發展的唯一出路。首先要進行管理創新,在物業管理中引進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從近年來的實踐看,在物業管理中全面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對于促進物業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起到了巨大作用。這一標準以質量為核心,以標準化為手段,對物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指南和要求,今后應將其作為管理創新的主體全面推行,真正實現崗位有專責,事事有人管,辦事有標準,考核有獎懲,在物業管理公司形成一個職責明確、覆蓋全面、縱橫交錯、層次分明的管理體系。第二是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要用信息技術提升物業管理手段,實現精干高效;另一方面要適應物業建設中家庭網絡化系統、通訊自動化系統、可視對講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水電暖氣自動控制系統等現代智能化系統的推廣應用,及時為用戶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服務。另外,還要加大對物業基礎設施、設備技術改造的力度,尤其是對水電暖供給系統進行優化和提升,努力減少系統損耗和流失,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物業管理成本。第三是進行服務創新。服務是占領市場的法寶。物業管理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從根本說是一種服務競爭。物業管理單位的服務創新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從拓展服務方式入手,滿足居民群眾不同的需求。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要求精神生活水平和居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住戶的要求多種多樣,大到住行,小到衣食,都有潛在的巨大市場空間。物業管理公司應圍繞市場需求確定好自己的服務定位,根據居民的基本需求和承受力,選擇好服務內容和收費標準,如積極開展家政服務等。物業管理公司開展的服務,應堅持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相結合,不能給人以一味收錢的印象。二是從提高服務水平入手,增強市場競爭力。只要在服務上下功夫,在提高上求成效,物業管理就能做實做優、做大做強,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五、積極推進社區物業管理的配套改革
油田社區物業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牽扯到油田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孤軍突進的改革措施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改革物業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把上級要求和油田實際結合起來,把改革進程與單位和職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經濟承受能力結合起來,堅持循序漸進,配套聯動。尤其要在配套改革上加大力度,以此促進物業管理模式的順利轉變。
1、配套推進油田福利制度改革,實現職工福利的完全貨幣化,為物業管理轉向以向居民收費為主創造條件。一般來說,居民物業消費主要包括購買、租賃房屋的支出;房屋及其他物業基礎設施的維修、管理和養護方面的支出;水、電、暖、氣及其他能源費用的支出,環衛保潔、綠化養護、治安保衛及家政服務方面的費用支出。這些費用,原來都是由油田來承擔的,近幾年進行房改和福利制度改革,有些方面已開始貨幣化,但許多改革很不徹底。今后的改革重點是:①在堅持現行房改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住房公積金的提取比例,同時對職工住房實行完全商品化銷售,計算完全成本,保持適當利潤。房屋產權應完全歸職工個人所有。②將物業管理方面的費用,完全計入職工工資,同時切斷單位支付物業管理費用的渠道,由物業管理公司根據服務項目向居民直接收取費用。③要改水、電、氣的條塊管理為系統管理,水、電、氣管理單位收費到用戶,物業公司專職搞物業管理和服務。物業公司代收水、電、氣費,應實行有償代收。當然,實現職工福利的完全貨幣化,必然會帶來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如水、電、氣費貨幣化后,一些特殊人群根據有關政策可以得到適當的照顧,造成的矛盾并不大。就油田總的費用支出來說,單位支付和發給職工個人支付,進的都是企業成本,只是成本渠道不同而已。從短期看,油田可能在局部增加一些負擔,但從長遠看,職工福利完全貨幣化利大于弊。
2、配套推進物業管理單位的三項制度改革,大幅度降低物業管理成本消耗,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目前,勝利油田物業管理的成本與外部相比是比較高的,采取的基本上是總額控制、以支定收、不足部分由油田來補的辦法。收費以住戶為主以后,如果采取高于市場很多的收費標準,必將受到居民的抵制。所以,降低物業管理成本,努力控制收費標準,是今后物業管理單位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除強化管理措施以外,在內部 必須引入競爭機制,大力度進行三項制度改革。①精減管理機構,減少管理層次,大幅度壓縮管理人員。物業管理單位的機構設置要少而精,要真正管用,不能在機關養一批隱性閑置人員。管理人員要精干,能上能下。②建立與效益和市場接軌的分配機制。物業管理單位的分配要完全與油田脫軌,實現“自己掙錢吃飯”。分配上要拉開檔次,市場上通用的作業人員的收入要與市場接軌。如果不能與市場接軌,按現在油田職工的收入水平,居民難以承受。③提高隊伍素質,大力實施減員增效。根據目前社區物業管理人員過多、素質較差、用人成本過高的實際情況,減員是實現自立生存的一個重要措施。要精干管理層,放開作業層,對崗位以外的剩余人員必須采取堅決的減員措施。這方面,要充分利用油田的減員增效政策。減下來的人員,可以頂替現在由外雇工占據的崗位,同時降低工資水平。要對在崗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使其具有專業水平和技能。另外,還要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積極引進外部專業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素質優良的物業管理人才隊伍。
3、引導居民的物業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增強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的服務、競爭意識,開展社區物業企業文化建設,在全油田形成有利于搞好物業管理的良好氛圍。搞好物業管理離不開從業人員、廣大居民、業主單位等各方面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對廣大居民來說,要在心理上實現由“油田人”向“城市人”的轉變;在思想上認識到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標志;在行為上要從對油田福利的嚴重依賴轉變為對物業商品的自覺消費,從而對物業管理的收費服務有一個平靜的心態。物業管理單位要加強對物業管理知識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宣傳,使職工關心物業、支持物業,真正形成“花錢買服務,花錢買享受”的自覺性;同時要引導居民的消費需求,找準服務的切入點,提高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對物業管理從業人員來說,要充分認識到目前形勢所發生的深刻變化,盡快克服“依靠大樹好乘涼”的心理定勢,努力增強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樹立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在服務和創收上想辦法、盡全力。物業管理還要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利用自身貼近居民、貼近生活的優勢,努力使自己的經營行為、服務行為、管理行為,成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風景。特別是直接與職工群眾打交道的場所和崗位,應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的陣地和窗口。物業管理公司還要廣泛深入地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樹形象,樹品牌。要樹立“服務求卓越,效益爭一流”的企業精神,并將其貫穿于物業管理服務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油田各單位也要從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積極參與、大力支持物業管理工作。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油田社區物業管理一定會越辦越好。
隨著管理局對油田社區的費用補貼的逐年減少,社區賴以生存的費用補貼也即將走到盡頭,到20__年費用補貼將為零。費用的大幅縮減,使原本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文秘站網其中物業管理方面費用缺口最大,受沖擊最大,壓力也最大。面對嚴峻的現實,作為社區主業的物業管理今后如何生存、發展,如何真正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帶著這一問題,我們對玉山物業公司的9個四級單位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分析。一、油田社區物業管理的基本定位
1997年管理局推行社區改革,把原來各二級單位分散管理社會部分分離出來,實行區域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因此,社區是在分離主業辦社會職能、分流企業富余人員的大背景下成立的。作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物業管理公司一直是在計劃經濟中定位的,靠的是吃福利,吃“皇糧”維持管理和服務,隨著這種變形的運作模式的不斷循環,物業公司的管理服務也在不斷擴大,項目不斷增多,但經濟效益卻在逐步下降。這主要是由于當初對水、電、氣、暖、住房、環衛、綠化等方面物業的有效投入,逐步變成主業單位甩包袱,安置老弱病殘的福利性管理,造成了管理成本的上漲,導致經濟效益下降。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物業公司的管理職能定位主要有兩部分:一是管理職能,二是服務職能。這些職能的確定現在看來帶有很大的計劃性,還保留著計劃經濟體制的許多痕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業管理公司。與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運作相比,油田物業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有較大差別,主要是在自身定位上產生了概念模糊,存在偏差,認為自己是管理局和社區成立的物業管理單位,專門負責管轄各小區的物業管理,住戶理應接受管理。而真正市場化運作的物業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與業主的需求之間應是不斷更替、互動的過程,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服務的提供者與享受者的關系。因此,物業管理既是一種物業上的管理行為,同時,它也是一種物業上的服務行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為油田物業管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決定了物業管理企業的生存必須建立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把握競爭優勢,找準市場定位,樹立品牌形象,逐步走出一條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
二、玉山物業公司在市場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績
玉山物業管理公司作為油田物業行業的一條巨龍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在物業管理市場開拓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經驗。
1、增強了品牌感召力。品牌是公司綜合管理、經營服務、公眾信譽等多種因素在廣大業主以至社會公眾心中的綜合反映。良好的品牌不僅可以直接得到居民的認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作為物業公司長遠發展和規模效益的堅強后盾。因此,公司決策層以“達標、創優、爭強、奪牌”活動為載體,著力夯實所屬9個基層單位的基本功,努力強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實施了品牌戰略,先后培育了一個名牌物業站,一個行業一強隊,2個管理局優秀基層隊,提高了基層的管理服務水平,樹立全新的品牌形象,使居民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舒適和心理的滿足,增強了服務品牌感召力。
2、增強了綜合管理能力。勝中社區機構整合以后,新的玉山物業公司將服務方法、操作規程、經營理念、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等進行了系統、規范的管理,并平衡了公司內部的各種關系,將管理意圖貫徹、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名員工,變多方面的壓力為協調一致的動力。結合ISO9001質量管理標準,切實加強了公司的基礎規范管理,靠系統化的制度培育了職業管理層,淡化了個人管理色彩,減少管理隨意性,通過管理流程的整合和優化,提高了管理的程序化和標準化水平,實現了最佳管理目標。
3、增強了參與競爭能力。物業管理行業的競爭在比管理水平、比資金實力、比管理規模的同時,已經上升為真正市場化運作基礎上的持續競爭。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為錘煉隊伍駕馭市場的能力,公司建立了以物業站為甲方、專業隊為乙方的內部模擬市場運行機制,使物業站和專業隊都增添了無形的壓力。在薪金的分配激勵機制上,公司制定了系統、全面的考核標準,采取了崗位系數與日常考核結果相結合的辦法,較好地發揮了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積極的營造了有序的競爭氛圍,增強了公司各單位的競爭能力。目前,公司依靠過硬的技術,優質的服務,在外部市場贏得了良好的信譽。通過幾年來的不斷努力,公司先后成功地承攬了東營區人民政府、東營區人民檢察院、東營區地稅局等地方政府和油田明珠廣場、勝利日報社、大明油氣公司等十多個單位的住宅和非住宅物業管理業務。僅20__年上半年,公司便以優質的服務贏得了130萬元的市場份額。
三、所存在的問題
1、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不規范。
由于社區改革不夠徹底,原屬主營單位的經營場所沒有完全移交社區,形成了主營單位與社區搶占市場的局面,市場秩序有待規范。而且部分主營單位在分離綠化、維修等后勤人員后,又出現了重上機構、自建自管的現象。另一方面,受地域管理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全局范圍內的跨區域物業市場競爭格局還沒有完全開展。目前油田物業管理市場發育緩慢,絕大多數物業管理仍由主管部門按區域委派或指定物業管理企業進行管理。物業管理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既無壓力、又無動力,更難以形成由于競爭帶來的危機感,阻礙了物業管理市場的健康發展。
2、管理和專業人才匱乏。
油田社區是后勤體制改革的產物,是分離富余人員的集合體。從其它行業轉行從事物業管理的人在目前的物業管理企業中占據大多數,真正懂經營、能經營、會經營、善經營的人才缺乏,而且由于油田物業管理發展時間較短,尚未建立統一的行業管理標準和行為規范,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加之一些管理人員觀念轉變不夠,對自己正從事的職業沒有清楚的認識,甚至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缺乏對市場的理性認識,看不到物業管理市場的廣闊前景,影響了對物業管理市場的開發。
3、人工成本高,負擔過重。
近幾年 來,油田物業管理企業已經成為前線單位甩包袱、安置老弱病殘以及子女就業的一個后勤服務單位,人工成本過高、負擔過重是油田物業單位的一個普遍現象。目前玉山物業公司現有員工351人,況且今年總費用較往年有大幅的減少,在一些小規模市場的開發上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現象,人工成本的過高使公司的產業化經營道路舉步維艱。
四、尋求自我發展的實施對策
1、準確地選擇市場定位。
物業管理企業同其他企業一樣,也是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的,因此,物業企業應以自己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為原則。了解自己的競爭方向、競爭重點、競爭對手和競爭強度等內容,要準確地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來占有和發揮優勢,遠離價格競爭的圈子。物業企業在確定市場定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科技含量較高、社會信譽度較好,成規模、上檔次的高層大廈或住宅小區實施物業管理。對于基礎設施不健全、社會信譽較差、不適合實施物業管理及物業市場不完善地區的項目應遠離,防止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增加物業管理的科技含量。
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智能化管理系統,增加物業管理的科技含量,通過實施網上信息服務和智能化管理等高技術附加值,實現高經濟回報,創造和鞏固物業管理企業新的效益增長點。
3、完善物業管理的商務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分工專業的深入,物業管理應從大局出發,在穩定地占有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在商務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拓展思路,與社會各專業服務機構聯合,以全面、優質、快捷的服務來滿足廣大業主的多方面需求,掌握管理區域內的所有商機。
目前,油田物業管理行業正處于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由經驗管理向理性管理,由人制管理向法制管理的方向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主動的參與市場競爭,才能夠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城市體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工作重心下移,原先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部分社會職能正逐步分離給社區。傳統的“單位人”正在向“社會人”轉變,社區已成為開放性很大的“小社會”,社區工作再也不是傳統的街道、居委會模式。因此,加強社區黨建,特別是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與管理已成為新時期基層黨建的重要內容。只有充分調動社區內各類黨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展示黨員的先進性,用黨員的旗幟帶動群眾,靠黨的形象凝聚人心,才能加強和鞏固黨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目前,大量企事業單位的退休、失業和待業的職工黨員正逐步轉入居住地社區黨組織,給社區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區黨員教育管理的主要困擾及成因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經濟組織的不斷涌現,社區黨員的構成和分布狀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進入社區的改制企業黨員、下崗分流職工黨員、離退休黨員、外來經商務工流動黨員、尚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黨員和復退軍人黨員逐年增多。在深入到不同社區黨組織和部分群眾走訪座談中,社區黨組織普遍反映,由于社區黨員構成的復雜性、層次的多樣性、思想的差異性和經濟狀況的不平衡性,給社區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較大困難,主要體現在“五難”,即:召集黨員召開支部大會難、組織黨員開展活動難、對黨員的思想教育管理難、黨員黨費收繳難、部署落實任務難。這些困難已經成為社區黨建工作有效開展的制約因素:
一是從社區黨員的構成看,黨員來源廣、層次多、成分雜。目前,社區黨員大致可劃分為六種類型。一是社區原有黨員。這部分黨員人數較少,與黨組織關系較為緊密,各項工作能夠帶頭落實,且大多數是社區建設的骨干。二是離退休黨員。這些黨員對黨組織的感情深厚,參加組織生活比較主動。但由于社區組建較晚,黨的活動開展得少,離退休黨員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發揮。三是企業下崗黨員。隨著國有企業的改制和部分企業的關停破產,大量下崗黨員進入社區,這部分黨員面廣量大,層次不一,既有普通工人,又有企業生產技術骨干,他們由于生活方面的原因,有的不愿接觸黨組織,有的則不愿暴露黨員身份,思想波動較大,普遍在心理上有失落感,這部分黨員是社區黨員管理的難點。四是退伍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黨員。這部分黨員把組織關系落到社區后就外出應聘打工,常年聯系不上。五是外出務工黨員。有的黨員常年在外打工,與組織長時間失去聯系,對這些黨員組織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對黨員的思想動態、工作情況和生活狀況不了解。六是外來務工黨員。這部分黨員不愿暴露身份,不主動靠近黨組織。在當前的這種經濟制度下,要按照傳統的工作方式,把這些黨員都召集起來統一活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是從社區黨員的經濟狀況來看,生活水平差異較大。從整體上看,除離退休黨員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和少部分黨員家庭生活基礎比較好外,其他黨員尤其是大部分下崗黨員生活水平較低,沒有穩定經濟來源,這部分黨員可以說是當前社會階層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每天為生活奔波,為吃飯問題操勞,對參加組織活動勁頭不高,也有極個別貧困黨員因此心理失衡,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
三是從社區黨員的思想狀況來看,黨性觀念強弱不一。從整體而言,大部分社區黨員的黨性觀念仍然很強,期盼參加組織生活。但受經濟利益多元化的驅使,由單位轉入社區的黨員,相當部分心態較為復雜,對管理模式的變化一時難以適應。特別是下崗、失業和內退的職工黨員存在有抱怨情緒和失落感。個別黨員因工作無著落,生活困難,長期游離于組織之外,黨性觀念、理想信念、紀律意識出現滑坡??紤]現實困難多,考慮履行黨員義務少,黨員意識下降,個別黨員開始由理想信念轉向經濟利益,信念淡漠,思想退化,與黨組織疏遠。
二、加強社區各類黨員管理,提高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的對策及思考
黨員是黨組織的基本細胞,黨員素質的高低,對黨員管理的效果,直接關系到黨組織能否保持先進性和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的發揮。因此,只有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切實鞏固和加強。
(一)加強教育,以思想素質的提高增強社區黨員隊伍的先進性
保持社區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教育,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社區黨員層次復雜,思想狀況差異較大的實際,必須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導措施,切實改進黨員教育方法,從政治理論教育入手,輔之以其他現代科技知識的學習,做到“兩個結合”,把堅持正面灌輸與說服教育相結合,組織黨員外出參觀學習與請專家學者授課相結合,真正解決社區黨員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在黨員教育上,一是要堅持思想性。把重點放在凈化心靈、塑造人品、增強黨性上,著力強化黨員意識、先鋒意識、改革意識、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使黨員的思想認識緊跟時代脈搏,體現與時俱進以求提高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要加強針對性。教育活動必須聯系實際,抓住社區黨員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思想教育的重點,教育形式應不拘一格,可以通過組織知識競賽、參觀、先進人物現身說法等活動,豐富黨員生活,統一黨員思想,從而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要突出特殊性。針對思想滑坡黨員的實際,采取黨組織和身邊優秀黨員實行結對幫教的措施,在思想上關心、生活上扶持,從而為其重新樹立堅定的黨性信念和積極進取的心態,盡可能地使每一名后進黨員通過教育轉化回到黨組織的大家庭中。
(二)創新機制,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向心力
社區黨員成分比較復雜,職業分散,各類黨員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對社區黨員的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結合社區實際,區別不同類型,完善管理機制,切實加強管理,不斷增強社區黨員的先進性,擴大黨組織的吸引力。
一是實行黨員分類管理制度。對在社區居住,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的黨員,要通過開展豐富的活動,使之在開展社區服務、建設文明社區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對在職黨員實行“雙向聯系、雙向服務、雙向反饋”的管理方式,引導和督促在職黨員八小時以外參與社區建設,發揮示范作用。對下崗黨員采取家訪、交辦任務、重點幫扶、定期聽取匯報,注重與勞動部門聯系,收集和提供就業信息等措施,組織下崗黨員開展自強創業,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對離退休老黨員引導他們老有所為,發揮余熱,在社區各項工作中起模范帶頭作用。對流動黨員實行聯系卡制度,隨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工作情況。做到不管黨員流動到哪里,聯系卡就要發放到哪里,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和監督。
二是實行黨員聯系制度。即,生活條件較好、參加活動正常的黨員至少聯系1名貧困黨員或流動黨員。建立黨員 ,!聯系卡,定期與被聯系的黨員溝通和反饋情況。
三是實行檢查監督制度。通過發放監督表、設立意見箱,實行黨員行為公示,發動居民對黨員在社區中的表現進行監督,作為黨員民主評議以及評選優秀黨員的依據。
(三)培育載體,以黨員模范作用的發揮增強社區黨支部的凝聚力
“一個黨員一面旗”。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黨員的作用是社區黨組織是否能夠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具體體現。只有每個黨員都成為旗幟,社區黨組織才能形成巨大合力。因此,結合社區實際,精心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便于黨員群眾參與的活動載體,把社區內各類黨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當前社區黨建的重要任務。
第一,開展“雙向服務”活動。社區黨組織在開展好支部活動,組織廣大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同時,要轉變工作方式,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多為黨員解決困難、消除思想顧慮,而廣大黨員、特別是在職黨員,在行使好黨員權利的同時,也要積極履行義務,在服從社區黨組織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服務社區居民,達到“資源共享、共建共駐”的目的。
第二,開展“老年人發揮余熱”工程。充分利用社區內的離退休老黨員、老同志,根據這些老同志工作經驗豐富、工作經歷復雜、興趣愛好廣泛、從事崗位多樣的特殊優勢,組織老年人組成“科技宣傳組”、“法制宣傳組”、“理論宣傳組”、“衛生監督組”、“文藝演出組”,利用雙休天、節假日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法律法規,宣傳科學技術知識、反對邪教及封建迷信,通過這些有益活動的開展,既發揮了老同志的余熱、教育了廣大社區居民;又是老年人參與了社區的建設,體現出了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用、老有所為”的良好精神風貌。
第三,開展“黨員示范戶”活動。根據黨員作用發揮的不同,在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前提下,評選出一定數量的黨員戶作為“黨員示范戶”,并由上級黨組織為其授牌。對“黨員示范戶”實行動態管理,兩年一考核,凡是考核不達標的取消“黨員示范戶”資格,以此來帶動黨員的積極性,發揮其先進性。
通過加強社區黨員教育,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黨員先進性的發揮將社區創建成為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風氣良好、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管理有序、服務優質、觀念先進的新型社會。
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要管黨的原則和從嚴治黨的方針,各級黨組織必須對黨員干部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同志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證。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必須嚴格加強對黨員的管理教育。而加強對社區黨員的管理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推行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實行退休人員與原企業相分離,養老金由社會服務機構發放,人員由街道和社區管理。加上大批下崗職工等納入街道管理,使得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對象增多,管理難度增大。在眾多的管理對象中,對社區黨員的管理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導黨員努力踐行“三個代表”,充分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天這堂課,我和大家就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問題從三方面共同探討一下,一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面臨的形勢和問題;二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的特點及對策;三是適應形勢,因勢利導,充分發揮黨員作用。
一、社區黨員管理教育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近幾年,我們在工作實踐和調查研究中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社會經濟成份、社會活動方式、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就業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給整個社會的運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和城市的各項管理工作都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對社區黨建特別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類新經濟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和社會團體迅速發展,而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相對滯后。近幾年來,民營、私營企業以及各種混合經濟組織大量產生,這些經濟組織一般在業務上沒有上級主管部門,很難劃歸某一行業進行管理。在黨的建設上一般沒有黨組織,也不能依附行政隸屬關系設置黨組織。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一些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從政府部門中分離出來,轉移到社會上,新的社會組織應運而生。而隨著群眾利益的多樣化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各種社會組織不斷出現,群眾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也不斷高漲,除居委會外,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體育等活動群體也逐年增多。這些以“三跨”(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社團組織,人員組成復雜,素質不一,對這些組織中的黨員很難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教育管理。調查表明,在新經濟組織中,有的沒建黨組織;有的黨組織不健全,黨建工作癱瘓;有的組織甚至游離于黨建工作視野之外,黨組織對其黨員情況難以了解,對其活動難以掌握,形成了新時期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點。而在一些社團組織中,成員活動的隨意性、流動性較強,有些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對其參加社團活動的情況難以掌握,而按隸屬關系,社區又無權對其教育管理。總體看,在體制轉軌、城市建設、“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組織在地域上都生活于一定的城市社區中,對社區的依賴性、滲透性都很強,因而對這些組織中黨員的管理教育,迫切需要通過陣地化管理,由社區黨組織負責。
2、黨員隊伍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進入社區的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等不斷增加,使黨員管理教育難度增大。隨著形勢的發展,黨員隊伍的構成也正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突出表現在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下崗職工黨員、退伍軍人黨員數量不斷增多,參與社區管理服務活動的在職黨員日益增多。他們分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年齡上看,有90多歲高齡的老黨員,也有20幾歲的青年黨員;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學畢業生,也有文盲。這些差異,客觀上使得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在內容上、時間上、形式上也有著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們對黨員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鍋煮”,比如,臨江新市街道接收了16名退伍軍人黨員,單獨建黨支部有一定客觀困難,他們就將這16名黨員安排到一個居民委支部共同過組織生活,這個支部中的黨員大多是退休黨員,年齡最大的73歲,而退伍軍人黨員大多是20幾歲,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語言,組織生活質量就不高。而平時各街道黨組織的活動方式一般也局限于開會讀報,組織參觀等活動,缺乏對黨員進行個性化教育和面對面的交流,很難及時了解和掌握黨員的真實思想動態,管理有效性程度較低。拿流動黨員來說,我們白山市街道管理的流動黨員共有89人,其中黨組織能聯系上的有52人;能正常過組織生活的僅有10人,占流動黨員總數的11.2%;能按時交納黨費的有63人,但多數需要黨組織催交。在不能正常過組織生活的79名流動黨員中,短的幾個月,長的達幾年。這些黨員在管理上出現了“四難”,即參加組織生活難、交納黨費難、保持聯系難、掌握其表現難。此外,有一些外地來我地打工的流動黨員,既脫離于原單位黨組織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黨組織的領導,不想暴露黨員身份,不填寫“流動黨員證”,不按要求轉臨時組織關系。此外,一部分退伍軍人黨員,把組織關系轉到所居住的街道后,就外出打工,或再也不與黨組織聯系,而到了轉正期滿時才找黨組織要求轉正。比如臨江市街道接收的45名退伍軍人黨員中,能聯系上的有37人,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的僅12人。上述情況已成為黨員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3、隨著經濟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對黨員在社區中如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驗。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黨員提供了更大的發揮才華和展示先進性的舞臺。但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四個“多樣化”,帶來了社會成員價值取向多元化,社會活動分散化和行為方式實用化。面對這些新變化,置身于這一大背景中,作為同樣是“人”的黨員,自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有少數黨員在其中“迷了路”,部分黨員的黨性觀念發生弱化,部分黨員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某種利益驅動而發生急劇變化,甚至對共產主義信仰產生動搖。如有的黨員不辨是非,政治鑒別力不強,參與到“”組織中去;有的黨員在工作單位表現較好,但在單位外的表現不盡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眾;還有一些黨員思想認識適應不了新的形勢,仍停留在計劃經濟“吃大鍋飯”上,尤其是部分效益較差企業的職工黨員、下崗職工黨員以及離退休黨員,由于經濟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不理解,對黨組織的教育存在抵觸情緒,對改革的舉措不贊同、不配合、不支持;對我們黨懲治腐敗持悲觀態度,甚至對黨的領導失去信心。如臨江浴池破產時,將3名退休黨員交到建國街道管理。街道黨組織挨家挨戶查找到這3名黨員后,其中1人愣是不承認自己是黨員。臨江新市街道去年接收了臨江食品公司一名下崗職工黨員,黨組織找他催交黨費時,這名黨員居然稱:“你們給我一萬元錢,我就交黨費”。類似這樣的黨員,還能指望他們發揮什么作用呢?那么,如何教育引導“問題黨員”,增強黨性觀念,自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確實是當前社區黨員管理教育的一個不小的難題。
4、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狀況遠遠不適應于黨員大量增加的新形勢。當前,納入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數量猛增,管理難度加大。但與此同時,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卻明顯滯后,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硬件建設方面,我們白山市41個居民委黨支部中,單獨有辦公場所的僅6個,且面積狹小;合用辦公的有9個;沒有辦公場所的有26個。這些沒有場所的支部搞活動時,天熱的時候在樹下,天冷的時候到支委成員家。隨著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人數日益增多,居民委黨支部活動場所問題日益顯得迫在眉睫。很難想象,連場所都沒有,黨員的管理教育工作如何有效開展。二是居民委黨支部人員配備不強,工作熱情低落。這些年,居民委支部成員的配備一直過于老化,我市居民委支部書記平均年齡為53.6歲。而由于這些年來居民委支部成員一直處于義務工作狀態,相應的福利待遇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致使支部成員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尤其是支部書記難選。白山市41個居民委支部中,支部書記由委主任一肩挑的有18個委,委主任與支部書記分設的有23個委。年輕的和有能力的不愿干,認為白出力沒啥意思。臨江市興隆街道的一個居民委選出一名叫徐英超的下崗職工黨員擔任委支部書記,但他干了三年就不干了,原因是徐英超開車行,當支部書記白出力還影響自家買賣。后來這個委又選了一名離休黨員任支部書記,但干了沒多久,又因有病不干了。上述情況已嚴重影響了居民委組織生活的有效開展,給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帶來嚴重影響。如何加強居民委黨支部自身建設,可以說是今后街道黨建工作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
二、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特點及對策
社區不同于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地域相對狹小,人員比較集中,人員的層次也比較相近,而社區管轄的地域相對廣泛,管理對象居住分散,成份復雜,因而社區在黨員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難得多,具體可概括為四個特點,即廣泛性、復雜性、流動性、交叉性。
1、廣泛性。廣泛性主要是指社區管理的黨員分布廣泛,居住分散。我們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黨員中,機關黨員166人,街委企業黨員12人,接收的出售、破產等企業黨員20人,從事個體經營的黨員53人,離退休黨員336人,下崗職工黨員44人,居民黨員186人,外出流動黨員89人,退伍軍人黨員110人。以上是總的分布情況。而具體到每一類,情況又各不相同。比如在機關黨員中,既有街道本級的黨員,又有駐街的派出所、法庭等單位的黨員。從居住范圍上看,大多比較分散,如八道江區通溝街道有的黨員居住在市郊鄉的車道嶺村,平時到街道過組織生活需走十幾里路。臨江市新市街道6個居民委的58名黨員組成1個聯合支部,分布在1.5平方公里內。居民委黨支部的設置情況也比較復雜,白山市共有156個居民委,但僅設了41個居民委黨支部,其中,獨立支部僅12個,而聯合支部有29個。街道管理的黨員所在單位的廣泛性和居住的分散性,客觀上會造成黨內生活難以組織的狀況。尤其是居民委聯合支部開展黨內活動時,居住偏僻的黨員僅在路上就要耗費大量時間。而遇有臨時性的傳達文件等活動,通知都很困難。這種情況要求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合理設置居民委黨支部,在加強居民委黨支部自身建設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轉變組織生活方式,在時間、內容等方面做好事先安排。尤其對居民委聯合黨支部,集中過組織生活的次數可相對少一些,但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必須幫助其安排好組織生活的時間與內容,并強化黨小組活動和黨員自學,以保證在組織生活次數相對減少的情況下,質量不降低。與此同時,要教育引導黨員克服客觀方面的困難,增強主觀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格按照黨性原則保證組織生活質量。
2、復雜性。復雜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年齡不一、文化不同、職業不一、境界不等。從年齡方面看,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黨員中,80歲以上的有18人,70歲至80歲的有137人,60歲到70歲的有157人,30歲以下的僅有122人。而60歲以上的312名老黨員,應該屬于體弱多病的一個群體,有人把這個群體概括為“老了沒勁的,下床拄棍的,走道喘不上氣的,不識幾個大字的,活動下不了地的,吃飯掉飯粒的”。從文化層次看,學歷最高的為大學,共有16人;學歷最低的是文盲,有20人。從職業看,有機關干部黨員,有企業黨員,有個體戶黨員,有居民黨員;有本街道轄區內的黨員,也有外來流動黨員,等等。從思想境界看,更是良莠不齊,有的黨員甘于奉獻,如居民委支部成員多數沒有報酬,但他們依然兢兢業業,認真組織黨員活動;而有的黨員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甚至連一般群眾都不如,如一些下崗職工黨員牢騷滿腹,到處發怨氣,對黨的改革政策不理解,下崗后不過組織生活,不交納黨費,有的甚至“失蹤”幾年,組織上也找不到。也有一部分離退休黨員,不愿意被納入街道和社區管理,認為街道和社區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原單位,因此不愿參加街道和社區的組織生活和各項活動,個別的為了不交黨費,甚至提出退黨。上述四個方面的復雜性,會給街道和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帶來諸多困難,如年齡大的黨員過組織生活比較困難,除客觀上的年老體弱因素外,主觀上“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不容忽視,一些老黨員認為自己歲數大了,在家頤養天年足矣,過不過組織生活無所謂,喪失了年輕時奮發向上的勁頭。上述復雜性要求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必須因類施教,絕不能搞“一刀切”。在年齡方面,要考慮到老黨員的客觀困難,必要時可“送文上門、送課上門”;在文化方面,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開展不同內容的組織生活和活動,該深則深,該淺則淺,對文盲黨員要以口頭傳達學習為主;在職業方面,要針對不同職業特點,圍繞不同行業開展活動;在境界方面,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重點圍繞黨員思想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先進性教育,對重點對象實施重點教育。
3、流動性。流動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動,也有一部分為外入流動。這些流動黨員的流動時間和地點往往不固定。我們白山市街道有89名外出流動的黨員。而在老黨員中,有一部分流動情況復雜,有的投奔子女,有的到發達地區打工。這些流動黨員管理起來很困難,在第一部分中我已講過,其中多數黨員不能正常過組織生活。而在流動的老黨員中,有的到子女家中居住了好幾年,組織關系也不轉。如臨江市三公里街道184名黨員中,有25名老黨員長期不在家,外出打工或投奔子女,盡管按時交黨費,但不過組織生活,這些老黨員外出時間均為一年以上,時間最長的達4年之久。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有的老黨員到一些發達城市投奔子女時,因落戶困難,而不落戶就不給轉接組織關系。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以后會向上級反映一下,爭取盡快協調解決。那么對流動黨員管理教育問題,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應引起高度重視,作為當前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立流動檔案的基礎上,想方設法與他們取得聯系,可通過郵寄學習資料、利用回家探親補課等方式加強管理教育。在管理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想方設法為流動黨員及其家人解決一些生活困難,否則,口頭說教效果不會太好。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我們要堅持以教育引導為主的原則,盡量保證每一個黨員都不掉隊。當然,對那些確實無視黨性原則,長期不交納黨費、長期不過組織生活,而黨組織反復教育無效的黨員,該給黨紀處理的還是要給。
4、交叉性。交叉性是指街道和社區管理的黨員中,有工作單位的除主要由街道和社區管理教育外,這部分黨員同時與本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同時還要受本單位的監督與管理;從事個體經營的黨員,除接受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管理教育外,還要接受工商等部門的監督與管理;外出流動持有黨員活動證的黨員,除接受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管理教育外,還要接受流動所在地黨組織的管理教育;有劣跡但尚未受到開除黨籍處分的黨員,除接受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的幫教外,還要接受公安等部門的幫教。這些交叉關系客觀上把街道和社區黨組織同相關單位黨組織聯系起來,使被管理對象具備了雙重管理性。這種交叉性某種程度上會造成互相推諉等現象。如臨江林業局將130名退休工人黨員劃歸三公里街道管理后,對這些黨員的活動不再支持。有一次這些黨員搞文藝活動時,需要接林業局的電源,但林業局不同意,街道多次找林業局協調,依然沒辦成,林業局讓街道自行解決。還有一些單位特別是困難企業,納入街道管理的職工黨員生活有困難時,這些企業推到街道,讓街道解決,而街道又無力解決。針對這種交叉性所帶來的問題,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應密切同相關單位的聯系,工作中應增強主動性,主動溝通,主動聯系,主動協調,同這些單位建立起一種融合、信任、平等、友好的關系,共同把黨員管理教育好。
根據上述特點,按照中央關于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意見,特別是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七、一”講話精神為指導,借鑒各地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具體講,應著重做好4項工作。
1、實行分類管理。
就是按黨員的從業性質和生活特點,分出類別,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如在職黨員的管理、離退休黨員的管理、流動黨員的管理、下崗職工黨員的管理、機關事業單位黨員管理、企業黨員管理等等。應根據不同性質和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進行管理。
一是加強對在職黨員的管理。在職黨員是指居民區內住戶中的在職黨員。這些黨員分布在各行各業,掌握各行各業的知識和技能,是社區中最為豐富的人力資源。他們受單位黨組織的教育引導,大多都有一定覺悟和組織紀律觀念,吸引他們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工作,將有利于社區兩個文明建設和黨建工作。因此,應對轄區內的在職黨員進行登記造冊,摸清底數,掌握基本情況,了解其特長。然后在居民區或樓洞中,按黨章規定成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利用節假日開展一些有益活動,發揮他們的作用,為居民排憂解難。如,聘請在職黨員中的專家學者,為居民區的黨員和居民講課,作報告等,提高居民區黨員干部隊伍的政策理論水平。
二是強化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改革開放使人員的流動日趨頻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交流必將更加廣泛而深刻?!翱诖鼨n案”、應聘的外地離退休人員、停薪留職人員、農民打工人員等必將越來越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黨員。這些流動黨員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時間較短,特別是大部分對原來的單位、地域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系和感情,形成人走關系在的局面。對這部分黨員,應建立黨員流動管理站。街道黨工委將轄區內的流動黨員進行登記造冊,建立起流動黨員檔案。要經常與流動黨員保持聯系,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同時,向他們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便于組織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組織學習、思想匯報等黨內活動,并認真聽取他們對社區黨建工作的建議。
三是加強對下崗職工黨員的管理。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合并、改組使一部分企業職工黨員下崗,這些下崗職工黨員全部流入社區,給社區黨建帶來了新的問題。加強對下崗職工黨員的管理是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對這部分黨員,主要是組織培訓,學習專業技能,并根據其特長推薦給有關部門和單位,實現再就業。再就是鼓勵他們自謀職業,從事個體工商業。黨組織要盡力為下崗職工黨員提供場所和資金,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
四是強化對離退休黨員的管理。離退休黨員是社區寶貴的財富。這些黨員,從事黨的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如果社區黨組織忽視對離退休黨員的管理,將會給社區黨建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社區離退休黨員的管理。居民區離退休黨員集中的地方可建獨立支部;較為分散的建立聯合支部。要把這些黨員編在黨的組織中,為他們發揮作用提供舞臺和場所,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余熱。
五是加強對社區內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黨員的管理。主要是建立黨組織,理順隸屬關系,使黨員“有家可歸”;開展適應和促進企業發展的有益活動,增強使命感,消除雇傭觀念。
2、實行組織管理
應適應城市社區發展的新形勢,努力提高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的地位,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體制,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賦予街道和社區應有的職能和權力。
一是成立街道黨工委。街道黨工委隸屬于市(區)委,在街道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中處于核心領導地位,根據市(區)委的授權,對本街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項工作實行領導。按照黨的方針政策,制定本地區的發展規劃,促進街道和社區工作的有效開展。要選準配強街道黨工委領導干部。市(區)委要嚴格把關,確實將能力強、水平高、群眾基礎好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改變過去在人們的觀念中,街道是“養老”和干雜事的地方、有幾個人干就行的觀念,并不斷改善街道干部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
二是打基礎,配強居委會領導班子。街道居委會領導班子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應盡快改變。首先是組織選派。由市(區)委組織部門在本市(區)范圍內的青年后備干部中,重點選拔年輕干部到社區掛職任書記或主任。其次是面向社會招聘。近幾年,有一些大中專畢業生閑置在家,要通過筆試、面試和組織考察,把其中德才兼備的選拔到社區干部隊伍中來。再次是從轄區內的離退休黨員中選拔居委會支部書記。這些離退休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他們思想覺悟高,工作經驗豐富,熱愛黨的事業,更重要的是熟悉黨務工作。選派到領導崗位上以后,工作得心應手,勁頭足,能打開工作局面。
三是加強街道和社區干部隊伍建設。街道居民委干部處在社區黨建工作第一線,是推進社區黨建工作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強街道和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尤為重要。要重點加強對街道和社區干部的培訓。利用區、街黨校和干部學校,每兩三年對現職街道和居委會干部進行一次輪訓,使他們不斷充實政治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化城市管理知識,同時加強對新任領導的崗前培訓,使他們盡快熟悉業務,進入角色。另外還要加強對干部的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黨風和廉政建設力度,改進干部作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3、實行制度管理
制度建設是社區黨員管理教育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市(區)級領導包片、黨建工作目標管理、黨員議事、黨建工作聯系點,及完善、思想匯報、學習等制度基礎上,重點加強三個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務實的保障機制。街道社區黨組織要盡可能為下崗職工黨員尤其是有困難的黨員做好服務工作,幫助他們再就業和克服困難,使他們能全身心地參加社區服務活動。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街道黨組織要把黨員參與社區活動作為評價黨員的一項基本內容,增強黨員的社區意識,引導黨員主動參與文明社區的創建工作,并將參與情況進行反饋,形成互相依賴、互相監督的有效機制,促進“大社區”黨員管理教育的深入開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社區基層黨組織要及時捕捉黨員積極參與文明社區工作的先進典型,運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報道,并輔以相應的表彰措施,通過“文明市民”、“五好家庭”、“優秀黨員”等評選活動的開展,提高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4、實行活動管理
要寓教育管理于各項有激勵性的活動之中,使黨員在活動中受到熏陶,將黨員凝聚在一起,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開展活動主要應以社區服務為主線,開展社區黨支部“結對共建”、“黨員志愿者服務日”、“我為社區出把力”等活動。還要針對不同行業黨員特點,開展獨具特色的活動。如,在在職黨員中開展奉獻愛心活動,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特長,熱心為社區服務。在離退休黨員中開展“夕陽增光彩”活動,引導他們成立治安巡邏小組,自覺維持小區的治安。社區黨組織要為他們提供活動場所,舉辦書法比賽,陶冶情操,使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在青年黨員中開展“三爭一比”活動,即:爭先鋒、爭排頭、爭一流,比貢獻。使廣大青年黨員在社區黨建工作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總之,要通過活動管理有效地將社區黨員組織起來,切實發揮不同層面黨員的作用,促進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向高層次發展。
關于社區黨員教育,是與管理密不可分的。應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通過管理實現教育的目的。比如堅持學習制度本身就是制度管理的范疇;時事政策報告也是學習制度的內在內容;一些紀念會、座談會、交流會也是活動的方式。至于談心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管理的手段??傊?,要把黨員教育與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黨員教育問題在這不多講。
三、適應形勢,因勢利導,充分發揮黨員作用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三大考驗:第一,能否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在同第三輪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條件下,抓住機遇,乘勢而起,獨立自主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且實現祖國統一。第二,能否領導中國把實現工業化同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結合起來,把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起來,勝利地擔當起這樣兩個層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雙重歷史使命。第三,黨本身能否在進入整體性的新老交替的新條件下,在國際國內新環境中,保持先進性和不斷鞏固執政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叭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黨性要求的根本之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迎接新的考驗、把自己建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一條大思路?!叭齻€代表”重要論述的一個最鮮明特點,就是集中論述了黨的先進性。而要想保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社區黨員,他們處于最基層,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最廣泛,他們能否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直接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社區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具體來看,社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居民成份復雜,社區內單位多,各種組織多,黨員所在行業以及從事的職業復雜。因此,要真正發揮黨員作用,就必須根據社區自身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組織黨員發揮作用。當前,主要應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方式。
1、點─ 一人一崗。一人一崗主要是針對離退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減退、革命意志衰退等不良傾向而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具體工作中,一是充分征詢意見,合理設置崗位。崗位設置要根據本居民區的實際,本著切實可行的原則,依照黨員人數的多少,居民區范圍的大小,居民關心的熱點、重點問題設置崗位。一般以15個方面的崗位為宜,主要有:黨的政策宣傳、民事調解、便民服務、治安巡邏、幫教幫困、衛生保潔、綠化養護、墻門組長、青少年教育、計生監督、科普推廣、文化體育、外來人口管理、護樓、門衛。二是堅持自愿申報,組織審批上崗。崗位確定后,在黨員個人申報的基礎上,居民委黨支部進行集體研究,根據每個黨員的特長、年齡、身體等實際情況,對黨員申報的崗位逐一審批。三是注重建章立制,規范崗位行為。要建立五項制度:第一,黨員崗位活動卡制度。每個上崗黨員都持有一本記錄卡,詳細記載崗位活動情況,以便支部檢查;第二,匯報交流制度。每月黨支部活動日,上崗黨員要匯報一個月來的崗位活動情況;第三,交接崗制度。黨員臨時脫崗,要及時向支部說明并交回崗位,由支部另行安排人員上崗;第四,評比表彰制度。開展“紅旗崗”評比活動,表彰活動分層次進行,區委、街道、居民委黨支部每年分別表彰一次;第五,建檔制度。建立“一人一崗”活動檔案,做到黨員崗位清,目標明,對黨員受表彰情況及時歸入檔案。通過上述制度,規范“一人一崗”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市八道江區街道離退休黨員每年受到區委表彰的就達5%以上。
2、線─黨員責任區。把居民委劃分成責任區后,安排黨員包保來發揮黨員作用。一是合理劃分責任區。在調查摸底基礎上,街道會同居民委根據居民委大小,黨員多少、責任大小等情況共同劃分出責任區,黨員多的,可將責任區劃得小一些;黨員少的,則將責任區劃得大一些。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可按居民委劃,也可按居民小組劃,還可按小區劃。但在劃分過程中,要把區域大小與問題多少有機結合起來,問題少的,區域可大些,問題多的,區域可小些。二是確立出責任區包保內容。大體包括四大類:第一是社區服務,包括幫扶軍烈屬、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貧困戶,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和街道公益事業等;第二是計劃生育,包括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和各類人口(流動人口、暫寄住人口、常住人口)的監督,協助計生人員的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設,包括環境保護、衛生清潔、綠化美化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等;第四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包括治安巡邏,暫、寄住人口及流動人員的排查,“兩勞”釋放及劣跡青年的幫教,家庭內部居民之間糾紛的調解和法律法規的宣傳等。以上是四大類內容。但在具體劃分各責任區包括內容時,還必須根據不同實際,哪些問題多,哪些責任大,就把哪些確立為包保重點,考核時作為重點。三是落實包保人。在劃分出責任區、確立出億保內容基礎上,可先讓黨員根據自身不同情況進行自愿申報,街道和居民委再進行集體研究,確立出包保人。四是完善制度,強化監督和指導。要完善五項制度:第一,報告制度。包保人每月向居民委黨支部匯報一次工作進展情況;第二,征求居民意見制度。居民委黨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居民意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第三,聯系制度。對重點包保對象,居民委支部成員定期或不定期走訪,及時幫助解決突出問題。對街道內的重點包保對象,由街道黨委成員聯系;第四,檢查制度。街道和居民委每半年對黨員包保情況進行一次檢查,隨時督查;第五,評比制度。街道和居民委年終對黨員包保情況進行總評,表彰先進,鞭策后進。
3、面─街企、街事、街軍、街警共建。街道內各類單位多,這就要求街道黨組織必須主動溝通,協調駐街單位,積極參與“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的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社區建設“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機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組織和發動駐街道單位共建時,應以“精神文明共創、社會事務共管、社會穩定共?!睘榧~帶,以“共駐共建、共同發展”為前提,以“資源共享、成效同得”為目的,積極開展“結對共建”活動、“民心工程”活動、“凝聚力工程”活動等。具體工作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把組織行為落實為個人行動。街道與駐街單位聯合開展某項活動時,目標、形式、方法確定后,最后要落實到黨員身上,變成個人行為。這就要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制,使黨員人人肩上有指標,將壓力變成動力。二是要結成對子,開展競賽。在共建活動中,將參加單位結成若干對子,展開競賽,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激勵黨員創先爭優。東興街道八委有一個小區,居民中,有街道的,也有渾江鐵路的,小區建設成為一個難點,鐵路不想投資,地方又缺少資金。后來,東興街道主動與渾江鐵路協商,最后達成由鐵路和街道購買原材料,街道和居住在該小區的鐵路離退休黨員共同建設小區的協議。經雙方黨組織部署和發動,雙方黨員親自搜集花種、移植樹苗、取土、修花池、鋪地磚、搭設休閑石臺等,干了一個多月,終于將小區建設得美麗、優雅。
論文摘要:新時期,農村社區建設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打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構建城鄉社區一體化管理體制已是時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要以農村社區重建為平臺,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優化農村社會管理,以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和諧。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管理;社區治理;社區建設
一、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推動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
(一)新時期農村社會轉型不斷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自由流動性不斷加強,隨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及就業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樣性、選擇性、獨立性不斷加強。農民的思想更開放,生活也不再只是圍著自家幾畝田地轉,外出務工、創立農村企業的人急劇增多;衣食住行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再只是追求吃飽,還講究營養均衡;農民異質性的加強也使其對利益、公共產品及服務等需求趨于多元化。農民希望有更多的賺錢渠道,更好的水利、村級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的主體意識民主權利意識也日益增強,日益要求多渠道的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大家不僅追求經濟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官本位思想得到改變,越加要求選舉權、被選舉權的實現和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社會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組織也由此不斷增多,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文化性組織等。遷入城鎮的人增多,年輕的務工人員的大量流動,使得農村老齡化加劇等等。總之,轉型中的農村社會中,農民思想意識、生產方式以至于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多元化、多樣化的變化,這種深刻的社會變化必然要求得到農村社會管理的相應回應。
(二)現行農村社會管理機制滯后于農村社會的新變化
農民思想、行為的不斷解放,主體、民主意識的不斷加強。社會結構的分化。也加快了社會權力緒構的變化。村委會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建立,體現了自下而上的權力結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機制和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管理機制在農村基層社會的交匯。以村民自治為核心,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農民可以以村委會為制度平臺,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是,由于壓力型體制環境尚未改變,村民自治走向困境,以至于存在著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尚不普遍、參與渠道不夠暢通、農民多元化利益訴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等問題。
首先,從政府治理角度看,在壓力型體制下,農村鄉鎮政府處于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最后一級,它不僅有管理、促進轄區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任務,而且兼有上級下達的各種任務指標。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稅改等一些原因,政府財權上移,以使鄉鎮政府責大而權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鄉鎮政府為了應付上級繁多的任務指標,就很容易忽視對本轄區各項事業的建設,其為農民提供的公共產品及服務并不一定能真正滿足農民多元化利益訴求的需求。
其次,從村民自治角度看,村民自治體制是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搞活了農村社會管理。但是,由于村民委員會的成長過程始終還是受制于政府:它的合法性是由政府政策法律規定,其組織運行也往往受限于政府。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鄉鎮政府與村委會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但在現實中并不如此,“鄉村關系”突出地反映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很多時候都是隸屬的上下級關系。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也沒有明確規定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職責權限范圍,致使村民自治制度這一農民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平臺運行出現一定的偏差,農村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村民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農民急切要求建設更合理的社會管理體制。
二、建立新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加快農村社區建設
(一)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治理的載體
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是一個比自然村落、社隊村組體制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臺。它圍繞如何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注重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要求。由于一些原因,特別是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的影響,城鄉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城鄉差距日益增大,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滯后,社會矛盾突出,不和諧現象El益增多。而中國乃一個鄉土社會,農民是否安居樂業、農業是否健康發展、農村是否安定祥和會影響到我國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打破城鄉二元化管理體制,建設農村和城市社區一體化管理體制,有利于城鄉資源的整合。也有利于以農村社區建設為載體,促進各種資源向農村傾斜,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從而為構建和諧農村開辟道路、創造基礎條件。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即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農村基層的黨組織建設??梢?,黨和政府對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如何推進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當前農村面臨的重要課題。
而農村社區重建為此提供了有效途徑。我們可以通過建設農村社區體制,為農民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民主表達、民主參與的制度平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支持農村建設的有效的外部機制,從而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梢哉f,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基礎工程和推進平臺。
(二)農村社區是建設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平臺
總的來說,中國農村社會長期處于行政化管理體制當中?!耙簧a大隊一生產隊”形式的行政化農村三級管理體制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改革而瓦解。
從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的頒布到如今,村民自治在農民實踐和國家法律制度共同推進下不斷成長,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也從“正社合一”的行政化管理體制發展到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半行政化管理體制。
從這個發展過程我們應該看到,以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村委會為組織平臺,農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中國農村社會管理民主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當今中國的農村治理呈現出了一種三元權威結構:中國共產黨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政府和村民組織,從當今突出的“兩委矛盾”(通常是指村黨委支部委員會和村委會之間因權力的分配和使用產生的矛盾)和“鄉村關系”(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關系)所反映出的現實情況來看,雖然存在著村委會過度自治化的情況,但絕大多數村委會是處于附屬行政化的傾向地位。可以說,村民自治走到了一個瓶頸時期。如何打破農村社會的這種治理困境,如何讓農村民主政治再次泛發出生機,如何才能優化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社區治理為此提供了一條可行性途徑。通過重建農村社區,進行組織重構,走一條多元主體組織化、制度化參與農村社區管理的道路,從而激發農民主體意識,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形成一種利于農村發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
三、建立新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建立多元合作治理體制
政治家把民間組織獨立從事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間組織與政府部門合作進行的公共管理活動稱作治理。治理理論認為,對公共事務的管理需要有不同合法性來源的權威組織相互認同、相互合作,協商管理。俞可平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梢?,治理的實質在于建立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是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的還政于民的過程。¨治理理論對新興農村社區治理體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重要價值在于主張打破單中心的政府治理模式,構建政府、市場和社區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機制,指導建設多元主體相互認同合作的治理模式。
(一)分清職責,培育多元治理主體
1.明確黨與政府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指導地位?!霸诎l展中國家,現代國家構建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人口多數的農民的吸納。誰能吸納農民,誰就能擁有國家穩定的基礎和國家發展的動力?!笨墒?,傳統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已力不從心,我們必須明確黨和政府的任務在于指導各方面的發展,在于充分培育、調動、發揮好個人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努力追求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強調:“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痹谵r村社區治理中,監督和保障職能才應是社區黨支部的主要職責依據村民自治的有關法律規定,社區黨支部應該承擔監督村民自治的各項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規范,保障村民自治依法推進的職能。
行政部門獨立承擔的相應的行政性事務不應該轉嫁給村委會。也就是說,鄉鎮政府應該在理順自身職能的前提下,將少數必須的政府部門如稅收部門、公安部門、計生部門等下沉到社區,與村委會建立合作機制,而不是簡單地將這些事務轉嫁給社區組織。黨和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從各個層面上去努力,在層級行政體制下,不僅需要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更需要黨員、政府干部隊伍自身在體制內的努力和大膽創新。
2.以村委會、居民委員會為核心推進社區自治。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頒布,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制度被國家以法律形式確立,它規定,村民委員會屬于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自主管理農村公共事務。長期以來,村委會在推進民主自治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行政傾向讓村委會作用的發揮受限,村委會必須從與政府部門、黨組織的“糾纏不清”的關系中擺脫出來,主要負責社區內的公共事務。不斷自我優化運行機制,創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使之適應本社區的實際。
3.培育各種農村社區組織。現代治理理論強調,政府并不是國家惟一的權力中心,各種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只要其行使的權力得到公共的認可,就可能成為在各個不同層面上的權力中心。以治理與善治理為指導,有必要加強農村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培育。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以組織為依據,才能更好地整合農民多樣的利益訴求,才能更好地實現利益表達。所以,促進農民政治組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社會組織等的成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期,我們不僅應重視組織的成立,更應不斷完善組織的功能、運行方式,從而使農民利益表達得到更好的保障、政治參與渠道更暢通。
(二)推進農村社區治理制度化參與
本文認為,一種良好的社區管理體制必須明確權力主體職權和責任范圍,理順他們之間的關系,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組織重構,也在于各組織之間相互認同、合作協商機制的建構,實現組織制度化參與管理公共事務。
1.建立健全社區內各項規章制度。比如,社區自治章程、社區黨組織議事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社區居民公約、社區各類專項工作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證社區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規范社區居民的行為。
2.構建社區內的民主協商機制。政府要通過“社區外政府立法機構”強制性輸人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社區外政府指導機構”的強有力指導和協調,逐步建立社區內政府機構、社區自治組織、社區中介組織、村企、村民之間的民主協商機制,合作治理社區公共事務,有效滿足村民需求,從而構建社區內的民主協商機制。
3.信息公開,完善監督機制。在社區公開欄上定期公開社區相關信息,組織成立專門的監督委員會,采取設立黨員干部監督意見箱等具體措施來完善社區監督機制,形成各部門、組織、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的局面。
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各方面協調作戰的過程。一個好的管理體制機制,也需要有一個好的機制運行環境,需要有經濟建設、政治文化建設等的支持。只有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企業和城市社區是非常重要的應急執行機構.本文總結了作者在現場參與救援與震后對工業企業調查的主要結果,指出了企業和城市社區在此次救災活動中的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出了在部分企業建立國家、地方、企業三重管轄與保障的應急反應體系以及必要的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在城市社區中建立應急管理機構以及建立政府、企業、社區三
位一體信息與信息傳輸機制的建議并論證了其必要性,為發揮他們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給出了可行建議.
1 引 言 首先,對于一個城市,企業和城市社區是它的基層組織,應該是城市應急管理的基層執行機構,它們本應在災難中起到應有的重要作用.但是,本文作者自5月17日開始在此次地震重災區之一的綿竹市參加房屋應急評估工作中了解到情況并非如此,隨后對四jif省工業企業受損與企業應急管理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情況.
綜合多次調研結果發現,雖然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機構以及救援人員的反應速度非???,但是受災地區的不同企業、不同社區對災害的反應差別很大,所發揮的作用差別也很大.企業表現出了比較好的應急能力,一些企業在奮力自救的同時,快速開展了社會救援,讓人們看到了企業應對巨災考驗的勇氣、力量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城市社區基本處于自發組織的狀態,面對災害基本發揮不了基層組織在應急管理中應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將它們納入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使它們在抗災防災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地震過后,很多專家就如何建立我國應急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法制進行了探討,但結合本次地震災害,如何發揮企業和城市社區在抗災防災中的作用,還未見研究報道.因此,本文基于災區現場調研與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對該方面的問題進行一些研究與探討.
2 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概況
對于企業和城市社區在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的作用,國家也將其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國家重點抓了應急管理“進企業”工作,在南京召開了中央企業應急管理暨預案編制工作現場會,對推進企業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部署.2007年,在浙江諸暨召開的全國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座談會,對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基層單位”進行了安排部署.可見,國家相當重視企業和社區等基層組織在國家應急體系中的作用.
3 企業與城市社區在地震災害中的應急管理情況調查
3.1 企業應急管理情況調查
地震過后,作者所在的調研小組針對四川省主要災區的52個工業企業進行了重點調研訪談.在本次調研中了解到,災區工業企業已有的防災措施主要包括火災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洪澇災害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部分)、雨雪災害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部分)、重大危險化學品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電力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等,只有不超過6個企業有零星的針對地震的不完整的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在調研的企業中,在應急預案的實施中不足5o%的企業做到了不定期的更新應急設備以及改造基礎設施,20 左右的企業做到了實施應急演練.
在本次地震災害中,企業中防災措施和應急預案雖然不是專門針對地震災害,但它們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在企業減災中發揮了明顯的作用.如某大型企業在大地震1小時后,立即成立了公司抗震救災指揮部,響應速度極快,全部領導深入現場進行檢查指導.另
一大型企業對重點要害部位采取了一些應急保護措施,將配電系統已做成雙系統,對災后快速恢復生產起到了關鍵作用.另一大型企業地震后也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在組織自救的同時,當天就派出了社會救援隊伍奔赴極重災區進行救援,但是救援中卻受到無專業救援工具的困惑.在所調查的一些涉及危險化學品的企業,均有火災、危險化學品泄露等情況下的緊急處理措施與預案,這些措施在防止?;沸孤斗矫嫫鸬搅酥陵P重要的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中小企業防災意識淡薄,連火災、電力事故等這類常見易發的災害的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都未制定或極不完善,導致本次地震災害中受損嚴重并且遲遲難以恢復生產.在調研中發現,最為遺憾的是,無論是大型還是中小型企
業,幾乎沒有企業有防震抗震方面的措施和應急預案.在個別企業雖然設立了防震管理機構,但由于多年沒有出現地震災害,部門早已經形同虛設,在本次大地震中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所以,從本次對災區工業企業的調研情況中可以看出,一是企業自身的應急管理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在地震災害來臨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損失;二是企業對社會的援助是非常有限的,多數企業無能力也無裝備實施社會救援,因此無法發揮其城市應急管理的基層執行機構的作用.
3.2 城市社區應急管理情況調研 作者還發現,社區中除了一些防火設施外,幾乎沒有任何救災工具.災區民眾的自救互救和徒步進入的救援隊伍,只能靠簡單原始的方式進行救援,救援效率極低.再有,對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居民的防范意識也是相當薄弱,很多明顯的震損建筑碎塊懸掛在空中,余震來時隨時都可能墜落,但是卻被居民忽略.對于應急演練,幾乎所有的居民回答是沒有聽說過.可見,在城市社區的災害應急工作中有很多空白,很難看到”一案三制”的痕跡.
4 相關改進的措施建議
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自身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也屬于國家應急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發揮其社會防災救災職能也顯得非常突出.對于城市社區,本身就是實施社會救助的區域,自身的防災抗災能力建設是國家應急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對災區企業與城市社區的調研,下面就該方面的應急建設給出幾點建議:
第一、應充分發揮企業在專業救助中的作用.從近幾年發生的重大災害救助中可以看到,政府雖然可以快速組織,但是無專業救助隊伍支持,軍隊雖然有人員,但是無專業救助工具支持.在災害第一現場可以提供專業救助人員與專業救助工具的最直接單位應該是企業.因此,按照企業的類型、空間分布國家可以在部分企業采取以下措施:
(1)在選定的企業中,建立國家、地方、企業三重管轄和保障的應急反應體系,在企業應急管理體系之中建立專門的應急管理隊伍,進行專業救援知識培訓,全體人員平時納入所在企業進行管理,災時統一調配.這樣既提高了企業的災害應急管理與救助能力,也提高了國家的應急救助能力,同時借助企業也大大減低了管理成本.
(2)很多災害的發生往往給社會帶來較大的沖擊,特別是破壞性地震的發生,波及范圍及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在地震應急管理中,政府在構建組織體系、獲取應急信息,提供救災物資和人員等方面,通常會由于在人員、物資等資源方面的限制,出現不能滿足應急管理需要的情況.因此,可依據不同企業的特點和區域分布,在一些定點企業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中心,交由企業進行日常管理,確保災害發生的第一現場有必備的救援物資和工具.
第二、在城市社區應急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社區應急管理機構,促使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組建以志愿者為主體的社區應急管理隊伍,根據所在地區編成若干小組,一旦災難發生,即可轉為全職的民救助人員.同時在社區應儲備必要的專業救援設備.應急管理機構在平時做好社區防災減災的宣傳和檢查工作,災時開展自救或統一服從上級調配.
(2)以社區活動范圍為中心,建設和指定避難場所.避難場所建設非常關鍵,能夠為居民在災后提供必要生存給養和空間.
第三、從此次地震災害的救助中可以看出,企業與社區的應急醫療救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國家應在企業與社區中設立一定的應急醫療救助儲備.
第四、建立政府、企業、社區三位一體信息與信息傳輸機制,并配備專業應急設備,對災害發生前后的社會穩定與信息及時傳送至關重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在災前,該機制可以深入企業和社區宣傳防災救災的知識和進行非正式教育,在民眾中建立良好的防在減災意識,從而在破壞性災害發生后,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并順利解決救災等應急問題.
(2)在災害應急期,該機制可以有效的快速傳播信息,做到信息通暢時有信息發送、信息不通暢時有區域消息發送、信息與交通都不通暢時有人喊話組織.
(3)在災后應急期,該機制確保政府與社會民眾的溝通,以利于應急工作的順利進行,避免社會負面影響,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此外,該機制中的部分人員是災害發生后的直接目擊人,他們對災害事件本身掌握較為及時,也較為準確,這對于政府了解災情、及時引導民眾也十分有益.
5 結 論
通過歸納地震災害現場的調研結果并結合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分析了一個城市中的企業和城市社區對整體應急管理體系的影響,給出了如何將二者更好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議,確保它們在區域防災減災中發揮最大的作用的一些措施建議。
一、農村社區產生的背景及建設動力
(一)農村社區產生的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2011年,城鎮化人口率達到了51%。農村社區建設問題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工作之一。眾所周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中央自2004年以來連續9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的,并明確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農村社區要建立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2006年11月,回良玉在國務院召開的第12次全國民政會議上進一步強調指出,要加強社區建設,夯實和諧社會建設基礎,進一步挖掘整合社區資源,加強對農村的志愿服務,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提升農村社區功能,努力建設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
發展的社會理念證明,人們不必刻意用“城市化”去消滅農村或村莊,因為在新型農村社區中,農村享有同城市一樣的生活、福利和服務條件;不必刻意用“城市化”去改變鄉村景觀,而可以在城市景觀、鄉村景觀互相交融的空間上,實現城鄉之間分工互利和共同繁榮。將城市的生活條件與鄉村的優越環境相融合,這就是后工業化階段理想的“城鄉一體化”。[1]
(二)建設農村社區的動力
農村社區是一個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的概念,一般是指在農村地域中結合而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2]農村社區往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往以某一行政村附近的地域為范圍,組成主體為農民,并以多種社會、經濟關系相聯系。新型農村社區是中國實現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經之路。
從社區發展所需要素來看,農村社區建設動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或其他組織以物質或資金的形式支持農村社區發展,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模式;另一方面是農村社區居民或組織自力更生,充分發揮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區中樹立“自立、互助、合作”的精神,從而實現增強社區自治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主要表現為村民自治模式。[3]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一方面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特別在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縮小城市和農村收入差距,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需要政府作為。另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也離不開村民自主。所謂村民自主,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4]政府不是萬能的,農村社區的許多問題比如鄉規民約、道德習俗、文明風尚等的形成政府不能越俎代庖,許多事務的管理要依靠村民自主解決。
二、政府主導模式與村民自主模式現狀分析
(一)以政府為主導模式的現狀
這種模式是政府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扮演了積極的引領者和行動主體的角色,在教育、規劃和推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從政府的惠農政策對農業的補貼來看:2004年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是145億元,到2011年這項補貼達到了1406億元,增加了87倍;在新農合醫療、新農保制度及扶貧補貼等方面政府對新農村的建設均做出了巨大支持與貢獻。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辛璐璐,等:“政府主導”與“村民自主”的農村社區管理模式探析從當前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與機制來看,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政府積極擔當了建設主體的角色,充分發揮了動員、組織、引導、規劃等一系列重要作用。首先,為更加有效地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各級地方政府都成立了負責社區建設工作的領導小組,形成黨政領導親自掛帥、相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層層負責落實的工作運行機制。其次,在農村社區建設的各項投入方面,政府在增加財政支農、惠農扶持力度的同時,還依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建設經費預算,從而實現農村社區建設投入的科學化、可持續化和制度化。再次,為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目標的實現,一些地方政府還將農村社區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民心工程。此外,地方政府還充分動員、鼓勵、引導社區民間組織、物業管理機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并吸收引進高科技人才來支持農村社區建設。
從實踐來看,目前中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主要是以政府為主。政府主導模式有利于農村社區集中有限資源搞建設,有效凝聚全社會的發展意識,形成推進社區發展的合力,從而實現社區建設的各項目標。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組織,在配置社會資源上具有權威性和主導性。因此,政府主導模式的社區建設機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相對于目前中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實來說,政府主導模式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一是受地方政府和部門利益影響,農民群眾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著利益受損現象。在當前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著重有形建設而輕無形建設的傾向,一些地方政府假借社區開發的名義“圈地”,侵害農民土地利益及合法權利,從而在實踐中激起新的社會矛盾,不利于農村社區的發展和穩定。二是村民參與不足,社區居民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得不到發揮,不利于社區長效機制的建立及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村民自主模式現狀
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村民自治依然存在政府主導痕跡。雖然農村社區在開始時就被賦予了自治性質,但由于社區建設是在社會體制改革基礎上進行的,村民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缺乏自主性,自治權利難以落到實處,社區發展條件不成熟,村民參與度不高,這就使農村社區建設不得不帶上行政化色彩。
村民自主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從村民自身來看,農民自身素質較低。如“民為”意識不高、教育水平落后、文化及技能水平較低、人才數量相對匱乏等等。從體制機制上來看,農村非政府組織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僅數量少、種類缺且內部管理不完善,組織機構不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缺陷。上述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自主管理組織的創新和發展,不利于形成自主管理模式。
雖然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但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還是涌現出一些村民自主管理模式成功的案例。以河北青縣探索的村民民主管理的“青縣模式”為例,他們在村治結構、工作方法、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都探索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河北青縣農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運行機制是:黨支部領導、村代會做主、村委會辦事。其基本做法是把村民代表會議建成常設議事機構。在治理結構方面,代表會議設立主席,村黨支部是領導核心,代表會議是決策、監督機構,而村委會負責村務管理,落實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這樣就把村民代表會議變成了實權機構,黨支部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就有精力考慮大事了,由過去管財、管物的事務型領導轉變到謀全局、把方向、管民心上來。在保障支撐方面,村民代表會議對村委會具有監督職能,村民代表會議對造成重大工作失誤或不稱職的村委會成員,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提出罷免建議,依法罷免。由此看來,這種村民自治模式已經進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河北青縣的這種模式為村民自主管理提供了參考,積累了寶貴經驗。從青縣模式中可以發現,農村社區是農民自己的家園,如何建設,村民作為社區的主人最有發言權。作為一種制度的創新和實踐,農村社區管理模式應由政府主導本位逐步轉變為村民自主本位。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主導模式體現“為民”、“權為民所用”,在建設初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及合理性,而從長遠來看,村民自主管理是“民為”,體現的是社區的村民民主管理,在更大程度和層面上實現村民自主管理社區的事務,是社區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尊重農民在家園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政府理性與農民理性的有機銜接與良性互動,最終實現更多更大層面上的村民自主管理。[6]
三、完善兩種管理模式有機結合的路徑選擇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村民自主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
中國現階段有關農村社區建設的法規制度對政府與村民之間行為關系的規定過于宏觀,具體操作起來有困難。如浙江省溫州市某村,村民提出罷免某村委會成員,提案到了村委會,可是村委會卻拒不召開罷免大會進行表決,不僅如此,該村所屬的鄉政府也拒絕幫助召集村民會議,并且宣布村民自行組織的罷免活動無效。這種做法脫離了村民自治的軌道,使村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落實。按照浙江省以及很多省市的村民委員會的選舉辦法,村民委員會在接到罷免要求之日起一個月內不召集村民會議投票表決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幫助召集村民會議投票表決。現實是多數省市的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對此卻沒有任何規定。村民自治在新的形勢下必然會有新的內容,城鎮化進程中的許多關系也與傳統的鄉村關系不同,在制度設計以及法律法規建設方面肯定會存在一些缺失或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因此,隨著村民自治實踐的深入,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非常有必要修改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或者增補新的法律法規條款,以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鄉村治理法律法規。
(二)加大對村民自主管理內容與主旨的宣傳力度
由于村民對社區的自主管理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要想深入發展下去使之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要持續不斷地對村民自主管理的內容、主要想法做法等進行宣傳。但前期的宣傳工作主要集中在社區村民管理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上了(這樣的宣傳當然是必要的),而對村民主體或者說自身管理中的民主自覺性以及村民在自己社區所具有的尊嚴、擁有公共事務的主權地位、作為利益主體的不可侵犯性等宣傳不夠。社區的一切權力都是村民的,社區管理者的權力來源于村民的委托授予?,F行的宣傳在這方面做得顯然不夠,仍然存在傳統的做法和習慣。這種宣傳對于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對于啟發村民自身的民主自覺意識顯然是不利的。提高村民的民主自治素質,任重而道遠,因此,必須從更高、更深、更遠的戰略視角來認識和加強對村民自主管理內容及精神的宣傳和教育。
(三)實現管理民主是村民自主管理的根本保障
在農村社區管理建設中,管理民主是根本保障。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是村民自主管理模式最基本的兩個方面,黨中央對此十分重視。201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了“17號”文件,同年12月份召開的“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又推出了全國各地村務公開所取得的在全國能夠站得住腳的14條寶貴經驗,如江蘇省太倉市推行的村務公開“三項制度”,福建省推廣的村務民主聽證會制度,以及重慶市開縣推行的“八步工作法”等。推進村民民主管理,需要重點抓兩項工作:一是要改革村級組織體制,充分尊重基層創新,大膽突破。在這方面,可以借鑒 “青縣模式”中設立的村民代表會議主席機制,或者借鑒浙江武義縣探索的村民監督委員會新型村級組織構架,形成一種權力制衡機制。二是要創新民主管理的機制,不僅要學習借鑒全國各地的先進經驗,最重要的是要把成功的經驗制度化,建立健全基層民主管理的制度框架。[7]
(四)實現農民組織化是推進村民自主管理的內源基礎
解決農村社區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推進農村社區發展,根本途徑來自農村社區內部。農民組織化是農民為了更好地實現、保護和促進
自身的經濟利益而聯合起來形成各種經濟和政治組織的行動和過程。[8]農民組織化將成為推進社區發展的、政府和市場之外的主要依靠力量。[9]首先,農民組織化能合理配置社區資源,增強社區發展的經濟基礎。其次,農民組織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再次,農民組織化能夠增強農民的歸屬感,有效促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參與。最后,農民組織化能夠兼顧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有利于實現“政府主導”和“村民自治”兩種模式的有機結合。
(五)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實現村民的有效參與
社區村民自主管理程度的高低往往是一個社區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目標要求社區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廣大的社區村民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主體,同時農村居民也將直接從新型社區的建設中受益。因此,必須充分調動社區村民的積極性,使廣大村民參與到新型社區的建設和社區管理中來,形成參與管理的自愿與自覺。社區建設要尊重村民的意愿,禁止任何強迫村民意志的行為。要拓寬村民參與渠道。組建社區村民自治組織是村民參與社區管理的一條主要渠道,要為各種村民組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六)培養選拔優秀人才擔任社區管理干部
目前中國農村社區干部的來源有兩個渠道:一是大學生“村官”,二是鄉村自己培養的干部。村官比例很小且很多沒有鄉村生活經歷,不懂管理業務,需要一個培養過程。鄉村自己培養的干部存在的問題是文化素養和政治素質不高。多數農村基層干部有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處理鄉村關系的意愿,但是卻受限于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民主政治素質。因此,培養高素質的農村社區管理干部變得極為迫切。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嚴格的民主推選機制和罷免機制,既要保證推選的是高素質的人才,同時也要使社區保持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
(七)建立社區村民管理與基層政府管理的互動機制
農村社區管理與鄉鎮街道管理存在著事實上的互動關系。從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上看,實現社區村民自主管理是中國農村基層社區管理不可逾越的一個變革,要想實現這種變革并取得成功,政府要有所作為。盡管社區村民自主管理實踐與認識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盡管政府與村民自主管理中間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必須看到,加強農村村民民主政治建設是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任務,應當盡全力去實現。對此,必須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政府體制,處理好農村基層政府與農村社區之間的關系,建立起農村社區村民自治與基層政府管理的良性互動關系。城鎮化所產生的數量巨大的農村新型社區的運行必然給政府帶來許多新問題、新課題,而政府主導與社區村民自主管理之間的有效互動永遠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選擇。
論文摘要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大批人口涌進城市,處于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一些都市村莊由于基礎比較薄弱,一直存在各種管理問題。面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傳統的村莊管理模式明顯已經不能再適應現實的管理需要。為此,一些都市村莊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新的建設道路,社區化管理。社區化管理因為正處在發展階段初期,給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村莊建設帶來重大貢獻的同時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主要就村莊社區化法治管理方面展開論證,結合當下實例闡述村莊社區化管理中法治建設的意義,不足和建議。
論文關鍵詞 社區化管理 法治 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和城市發展的一個新的任務和階段,是指把城市和鄉村,把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當成一個整體,綜合起來進行統籌規劃。并在進程中通過體制調整和政策管理等方式,促進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協調發展,改變長期以來農村基數大,發展長期落后于城市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鄉村各方面與城市的一致發展,讓農村居民也能在這一進程中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方便與文明的生活方式。但是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鄉村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
面對這些,村莊社區化管理應運而生。為了解決農村管理和公共服務欠缺問題,很多城市在農村全面展開了村莊社區化建設。最早的一批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如山東諸城市,把原來的二十三個鄉鎮合并為十三個,并且通過實地考察把全市1249個村莊按照地域之間的鄰近距離,習俗是否相近的原則整合成208個村莊社區。每個社區大致分配為涵蓋五個左右村莊,服務范圍將近1500戶。這種管理方式大大推進了諸城市的城鎮一體化進程,優化了農村存在的各種管理問題。
一、當前村莊社區化法治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法治宣傳教育的欠缺
2009年底,北京京郊大興區北五鎮社區連續發生了3起震驚全國的滅門慘案,牽涉死亡人數達到13個,大興區公安部門人員表示,城鄉結合部村莊社區由于人員復雜,法律認知度不高,法治管理不完善,很多簡單的居民矛盾也會形成重大社會案件,有關部門向大興區社區居委會政府提出“法治管理”的要求,以杜絕這種社會慘案的發生。這起連環慘案一方面反映了社區管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區居民法律知識的欠缺。面對村莊社區居民普遍普法程度不高的問題,法治宣傳教育是社區普法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解決社區糾紛的直接有效方式。目前,城市社區的法制宣傳教育已經是法治建設最基本和最常規的方式,但在村莊社區管理中法治宣傳教育建設明顯存在欠缺。首先,法治宣傳教育針對性不足,系統內容存在大量缺失。村莊社區里的居民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質也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對法律的了解和需求也各不相同。但村莊社區建設對這方面法治教育和宣傳針對性較差,考慮的也不夠全面。最常見的問題是對村莊社區青少年如何預防犯罪的等方面普法的專門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宣傳力度,弱勢群體如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等的特殊保障要求嚴重被忽視。此外,極度欠缺對一些社區從業人員的勞動普法宣傳,使得這些人員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除了這些常見缺失,對很多各類身份的迥異需求法制教育宣傳也尚無法一一達到滿足,導致居民對社區法治管理一知半解,無法引起村莊居民的重視。
其次,村莊社區法治宣傳不僅不到位,而且基本都流于形式,管理的制度性不夠明確。國家宣傳部分對法治的宣傳一直都是專門選定在一些特定日子,比如每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和“全國法制宣傳日”等有特殊意義的時間,本身已經帶有形式主義。不過,這些普法日雖然是面向全國,但真正關注這些的的還是一些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普法程度已經基本達到要求,所以也就無可厚非。但剛剛踏進城鄉一體化的村莊社區也只在這些特定日子進行法治宣傳就明顯很不符合村莊社區的實際情況。村莊社區大部分人的法律認知程度并不高,這種形式主義,偶爾出現的短時期法治宣傳教育完全無法做到法律深入人心,也很難滿足村莊社區居民的日常法律需要,更不能真正提高居民法律意識,也就根本不可能實現村莊社區法治管理的初衷。所以,社區法治管理人員經常會遇到一些居民在簡單的鄰里關系處理上只追求個人利益,不兼顧他人的糾紛問題。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履行自己的義務,甚至有極個別的人因為不懂法而踐踏了法律尊嚴,給法治管理工作者帶來了不便的同時也將村莊社區的管理推向了不和諧的局面。因此,村莊社區要想搞好法治管理,普法工作真的非常重要,是社區法治管理的先決條件。
(二)政府在法治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夠
村莊社區由于其新興性決定了其工作任務的繁雜,雖然看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實際管理中則需要面面俱到,很難理清頭緒問題。村莊社區需要承擔的管理任務在短時間內過多過繁,而國家在管理各方面尤其是法治方面的投入和配備力度遠遠不能滿足社區法治管理需求。比如法治管理人員配置方面,懂專業,有責任心和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很少,而且由于條件較低,社區又無法提供好的發展前景,大多數人都不愿入住村莊社區工作。所以,法治管理人才的難引進給社區法治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和挑戰。社區法治管理不僅承擔著社區治安綜合治理、調解、信訪等各方面工作,還要承擔民政、再就業等各項工作,反而各項工作效率都達不到要求。出現這種問題,最主要還是基層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在現在這個經濟就是一切的社會,政府部門把大部分的資金都投入到村莊社區經濟建設和管理上,致使法制管理資金不足,不僅無法調動法治管理的積極性,而且妨礙了社區法治建設的發展,不利于化解村莊社區居民各種糾紛矛盾。
除此之外,投入力度的不夠還表現在社會各界力量對村莊社區化法治建設的關注度不多。這些時間以來,村莊社區法治管理建設都是在各自的社區內部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法制宣傳,主要以自身的社區環境做依托,因此法制管理效果并不明顯。解決的辦法就是急需社會各界法律等人才進行輔助宣傳,但由于國家在這方面投入力度小,重視度不夠,導致社會各界力量對村莊社區法治管理了解不夠,沒有關注度。這些,對社區法治管理建設的完善是很不利的。
二、村莊社區化法治管理問題解決策略
(一)加大對村莊社區法治的教育宣傳力度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文明成果,中國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種建設都離不開法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越來越多的遇到社會、經濟和法律問題,社區也漸漸成為糾紛矛盾的聚集地,所以,法治管理也是村莊社區化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融入進每一個居民的日常生活,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區法治管理直接關系著城市基層政權的穩固與否,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和保障。社區治安、環境、物業、人口、生活等等都需要法治管理,只有做好法治管理,才能真正保證社區穩定和諧發展。
要做好村莊社區的法治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村莊居民要有法律意識。而加強社區法治宣傳教育力度,最主要是能在充分考慮社區居民不同法治需求的基礎上,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全方位地推進村莊社區法治建設。首先,社區的普法宣傳教育要以人為根本,考慮不同居民不同時期和層次的需求,展開有重點多角度的的法律教育宣傳。與此同時,法治宣傳人員可在實際普及過程中對居民的傳輸慢慢從教育型方式往服務性方式轉變,爭取能夠做到不只是一個人單向宣傳教育形式,而是雙方互動的積極參與形式。結合居民實際和工作實踐,開展不同層次的法律培訓班,尤其是對社區內的青少年們進行加強教育,展開憲法和犯罪預防等各項法律教育,這樣做不僅是為青少年們健康成長做鋪墊,也是從根源上推進社區法治管理的進度。對從業人員則中勞動法等各項權益保障法的宣傳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法律的實用性和權威性。對婦女和老人們則要多進行婚姻法和繼承法等各個方向的法律教育,既突出了普法宣傳的目的,又能真正促進社區法治管理。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倡導社會各界關注村莊社區法治建設
最先,要建立一支專業的法律隊伍。村莊社區法治管理離不開法律素質高的專業人員,政府一定要加大社區法治建設的投入力度,只有有了充足的資金和專業人員,社區法治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梢酝ㄟ^公開招聘的途徑,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優秀法律人士進入村莊社區服務。也可以利用社區已經存在的資源,鼓勵社區工作人員自己不斷提高法律知識積累,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此外,社區政府也要投資自己的法律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重點和指向性培訓,爭取社區在自己內部培養出一批高素養和高能力的法律人員。針對村莊社區管理任務繁雜的問題,在法治管理建設上的資金籌措一定要把握重點所在,明確資金合法利用渠道,對法治建設的資金分配對居民實行公開化方式,一方面能使人們看到政府的作為,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社區居民與法治管理建設的重視。
其后,還要大力倡導社會各界力量和團體加入村莊社區法治建設中來,要相信除了政府的投入,民間力量擁有更大的潛力,吸引社會力量是村莊社區化法治管理建設的重要一部分。比如,北京去年開始開展的的“律師進社區”活動。2011年,北京和平里街道舉行了名為“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法律服務進社區”啟動儀式,司法局表示,今后每個村莊社區都將配備一名律師,提供定向的專業化公益性的法治問題服務。律師事務所表示要定期接受居民法律咨詢,并且定期在社區舉辦法制宣傳專門講座,協助解決社區內各種法治管理問題。長安公證處也發表聲明表示愿意為村郊社區公正事項與建議提供法律服務。費用方面,對律師來說,主要是公益性服務,政府也會提供保障,不會讓社區老百姓花錢。在未來幾年內,“法律服務進社區”將會全面覆蓋北京市3900多個村莊社區,據悉,通過這項活動,集中在城八區的80%律師資源將會被更合理配置,全面平衡了城區與郊區法律服務資源,對整個北京京郊社區法治管理方面問題的解決率有極大提高,也有效緩解了政府的壓力。
村莊社區化管理,有利于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鎮化,有助于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一種有效的新模式。而村莊社區化法治管理不僅是對我國當前依法治國方針的踐行,也是構建平安中國,平安社區的必然要求。目前雖然村莊社區化法治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但相信,通過對問題的解決,中國鄉村社區化管理將會走向全新的局面,同時對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的加快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