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4 04:51: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種。機械學習是一種形式上死記硬背的學習,它只能使學生獲得虛假的知識(假知)。假知沒有“活性”,既不能遷移,更不能運用。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它可以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真知)。這種知識是有心理意義的,它有機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轉化成為學生自己的心理品質、自己的血肉,成為“我的知識”,學生記得準確而又牢固,還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為如此,當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家都竭力主張有意義學習,反對機械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怎樣才能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呢?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中應著重強調抓好以下幾點:(1)確立認知停靠點。認知基礎是決定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一個最重要的內部因素。這是因為,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角度來說,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原有的舊知識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換句話說,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總是借助舊知識而實現的。新知識好比一條船,舊知識好比錨樁,頭腦里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好比港灣。沒有錨樁,船就無法停泊在港灣。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認知??奎c,為此,在新課導入中要引導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復習,搞好鋪墊,架起“認知橋梁”,做到溫故知新。比如在學小數的除法時,就要先復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和商不變性質;在教比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時,先復習一下以前學過的簡單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為沒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腳點,學習便只能是機械地進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2)尋找情感激發點。在有意義學習中,學生必須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態,表現為積極主動地把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加以聯系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就是教學中的情感動力,沒有這種情感動力,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就不能積極發生。為此新課導入設計一定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列舉典型、說明意義、明確目的,使學生感到有學習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節時,教師通過闡明比例尺知識在設計圖紙和畫地圖等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習自覺性;二是通過設置疑問,創設懸念,造成知識沖突等,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節時,教師有意讓學生在比較3/4和5/6的大小時“卡殼”,制造懸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狀態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有意義學習過程是思維活動和心靈活動的統一,為此我們在授新課過程中還應著重強調抓好以下“兩點”,即思維展開點和心靈交流點。
新舊知識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學生思維活動中才能實現。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說,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沒有思維,就談不上理解。為此教師在講授活動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師應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呢?我們認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容易出現錯誤的知識點、有助于智能開發的知識點均是思維的展開點。以數學概念教學為例,概念所反映對象的范圍、概念定義中的關鍵詞語、概念定義中詞語的嚴密性、概念的語言表達方法、概念中的“特例”與“一般”、概念間的相互聯系等等,都應是思維展開點。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展開充分的思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對“思維展開”重視不夠,表現有二:一是以學生認識的特殊性為理由,抹煞數學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走捷徑,直接地消極接受現成的結論,這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把應由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的難點、疑點和關鍵點全部代替包辦了。這種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極大的片面性,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另一原因。我們感到,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活動之所以顯得特別重要,乃是因為這一過程不僅是學生主動獲得真知的過程,而且也是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真正有效發展的過程。“文秘站”版權所有
有意義學習過程是一個涉及教師在學生理性和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為此,教師不僅要在認識上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而且要在情感上與學生進行不斷的心與心的交流。師生之間只有保持心靈上的交流,才能創設一種和諧、祥和、友愛和寬松的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心情振奮的心理狀態之中。實際上,也只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創造性地展開。那么,教師怎樣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呢?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首先是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始終都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個學生。教師講授時,眼睛不能只看書本和教案,而應該與學生保持交流,連在角落處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親切目光。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時,教師更應全神貫注地、友好地注視他。其次是激勵。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罢f得好”、“說得很有道理”等贊揚和激勵學生的話應常掛在教師嘴上,即使對于說錯的學生,也決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隨意責難,而是要想方設法減輕學生因發言不好而帶來的心理壓力,并在適當時候再給機會,讓他嘗試獲得成功的歡樂。
心靈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維和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片土壤上,有意義學習因此也就在深層次上把知和情有機地統一起來。
1 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將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聯系在一起,激發其理解抽象與具體關系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數學。老師作為教育實施者要幫助學生在數學情境學習中,掌握學習主動權,在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產生快樂、滿足、自信的情緒,從而高效地增強學習興趣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在課堂后,教師可以創設教學大課堂情境,鼓勵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習“統計”的概念之后,教師可以把統計班內人數、學生刊物數量及參加運動會各項比賽人數情況交給學生去統計,而老師在一旁指引。這些廣泛而是用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樂此不疲,更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本身的魅力。
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更加符合小學教學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能更加輕松、活躍并高效地學習數學。新課程理念中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并非讓數學課脫離情境,遠離兒童生活,而是從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在新課程的環境下更好地吸收知識,更高效的學習。
2 培養學生數學動手實踐能力
動手操作往往與合作分不開,教師機智地將教學內容設計成為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比如,筆者是在一所農村小學工作,學校隔壁就是農場,六年級,剛認識了圓錐體,在不影響農民勞作的情況下,我會把學生分組,分別帶領,前去“幫農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麥的體積約多少立方?表面積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買多少錢?能磨多少面粉?同學們興致勃勃,有人負責測量,有人負責計算,有人想出不同計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組派代表分別匯報改組的計算結果,然后比較,更正,驗算。一節本該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內容,就這樣在同學們自己的測量中圓滿完成,我也輕松,學生也情趣盎然。
3 小學生學不好數學應用題的原因及策略
3.1 學生閱歷淺,缺少生活實踐。應用題一般文字較長,涉及生活常識廣泛,科技術語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對學生來說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感受實際問題的親身經歷,缺少生活實踐,對數學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認識不深刻,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小學六年級期末考試有這樣一道應用題:“李林家投保了‘家庭財產保險金’,保險金額為120000元,保險期限三年,按年利率0.5%計算,共需繳納保險費多少元?”幾乎難住了所有的學生。
3.2 閱讀能力差,不能準確理解應用題題意。解應用題,首先要在閱讀材料、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在利用數學知識對數學模型進行分析研究,得到數學結論,然后把數學結論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去。由于小學兒童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較差,缺乏實際生活經驗,思維形式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對有些概念容易模糊,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數學術語。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例如“除\”和“除以”,應用題中的“相向運動\"和“同向運動”等,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運用數學術語,否則兒童就很難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以至于不會解決問題。
3.3 開放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習內容比以前寬泛多了,經常能夠聯系實際,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思考。作業形式也豐富多了,有手工制作、畫圖畫、講故事、查資料,活動性作業比書面作業有增多,在輕松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例如:高年級實踐活動課“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師可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白色污染的危害,然后組織讓學生小組合作調查自己家和鄰居家每月產生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數量,再推算學校里所有學生家里一年丟掉的塑料袋的個數,并動手測量塑料袋的面積,推算一千戶人家每年丟掉的塑料袋的面積,接下來學生可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做成幻燈片相互交流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方法。這是一例綜合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案例。
4 精心設計練習,拓寬探究空間
練習足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鞏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數學練習必須精心設計與安排,因為學牛在做經過精心安排的練習時,不僅在積極地掌握數學知以,而且能獲得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數學練習的功能,設計練習時除了應由淺入深、難易適當、逐步提高、突出重點關鍵、注意題型搭配外,還應強化習題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因為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克服厭倦心理,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有效思維。而開放性的練習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成功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前提下正確指導,科學、有效地進行小學數學,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愉快又很有成就,師生共同發展。教師只有觀念正確,教學方法得當,評價機制健康,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1.應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
一堂新課開始往往要一個情境導入或先復習上節課的重要內容,引出本堂課的內容,這時我們若把具體情境或需要復習的重要內容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課件大師等工具制作成動畫幻燈片,用多煤體電腦演示出來,不僅節約時間,而且給學生以極大的吸引力,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就比口述或板書的方法優越,特別是那些適合以自學為主的內容;學生的興趣都調動起來了,自學就有了學習目標。如果課前寫在小黑板上也可節約時間,但不能長期保留,而用電腦制作幻燈片軟件不但能長期保存,還易于修改,并可反復使用。
2.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新課教學
常規的教學手段,往往只能處理一些靜止的圖形,給學生的觀察、想象帶來一定的困難。而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演示,通過精心設計的動畫、插圖和音頻等,可以使抽象深奧的數學知識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計算 機的動態變化可以將形與數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由形象的認識提高為抽象的概括,這時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起到很好的效果。
采用多媒體技術中圖形的移動、定格、閃爍、同步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表達數學內容。例如:在平面幾何中講解直線、線段、射線等有關知識時,可制作一個課件,加以直觀演示:在鼠標的控制下,通過閃爍、移動、延長等系列動畫過程,形象生動地描述從直線中截下一段就是一條線段,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射線,便于學生切實理解這三種線的內在聯系。在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出時,就可以利用平面圖形的移、裁、補、拼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再結合有關必要的解說和優美 音樂 ,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同時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自我挖掘各圖形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有關計算公式的推出。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產生特有的教學效果。
3.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分層練習教學
利用多媒利的視頻、音頻技術可以對有關教學內容進行分層顯示,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實現了因材施教,誘導學生深入淺出,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心。多媒體技術在分層教學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因而我們在制作課件時,充分利用這個優勢,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程度,制作了分層練習。例如在《分數的加減》這一章節的練習課的課件中,把習題總共分成了容易、較難、難這三個層次。學生從容易入手,每做一題都可以立刻得到評分,并及時的得到鼓勵。在完成了基礎題后就可以向較難、難這兩個層次挑戰,這樣不僅能使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題目,得到鼓勵,從而恢復學習數學的信心,還能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增強探索鉆研的精神,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后復習輔導
課后,可以利用一些輔導軟件來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輔導軟件把計算機變成了教師。這種課件不僅提供文字、圖形、動畫視頻圖像,還有語音解說和效果音響,圖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視聽效果。教學內容的組織都按章節劃分知識點模塊,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個別系統逐步深入地學習,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這種課件能夠補充課堂學習的內容、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交互性、及時反饋和足夠耐心等優點,使得數學輔導課件非常有用。利用計算機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做成一些智能題庫,學生可以用它做題,復習知識,充分自主地選擇教學內容進行練習,并能及時得到指導。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智能題庫隨意生成程度不同、內容不同的 電子 試卷,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考察,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總之,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由于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通過帶娛樂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使學生輕松學習知識,從而切實激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減負提質”之目的。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去研究的話,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鑒于此,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筆者就此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了解數學,學習數學,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探究數學活動蘊含的知識和原理,使之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思維和探索中,讓小數課堂因生活化而精彩異呈。
1 聯系生活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如同大橋之引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課之初,學生就能在熟悉而又活潑的活動中開始新課,他們就會在充滿激情中開始求知的旅程。因此,教師須充分了解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需求、教學內容和目標達成等,結合學生生活,挖掘內容在生活中的縮影、原型或運用作為導入,學生在倍感親切中激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分數時,我結合集市上賣雞蛋的情景來導入——雞蛋的價格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有時五角錢一個,有時六角錢一個,有時兩元錢買三個……你知道這時的雞蛋是多少錢一個嗎?在引出負數這一新知的時候,我以觀看當地冬天的天氣預報引入——你收看了天氣預報后,那溫度最低是0度嗎?通過學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負數。如此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的作用,對于豐富我們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2 訓練聯系生活,加深理解基礎
陶行知先生說過:“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能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數學課堂生活化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它立足于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數學;倡導地理教學要與時代特征、學生的成長特點相結合,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
現行新教材雖然經過大的改革,已呈現出課程明顯的開放性,但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吸收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科學地運用教材,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學習連乘應用題時,我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創設了學生比較喜歡的事例——我們班有6個大組,每個大組有8名學生,請小朋友們算一算如果每個班級人數一樣,全校有12個班級,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這個事例一出現,學生很快做好了題目。又如在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之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把例題變成一道聯系班級實際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第一組有8個同學,請大家把他們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人數占第一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把他們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數占第一組人數的幾分之幾?哪份人數多?學生因為熟悉感興趣便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由于聯系實際生活,學生親身體驗了數學過程,學生易于接受理解,由此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高了。
3 精創問題情景,增強學習興趣
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積極討論,自主探究,學會自主學習,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使之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驗到身邊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是數學。教學中,我們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凸顯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活動所蘊含的生活現象及原理,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要想使學生對數學課有興趣、愛學習,就必須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視角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以直接的能深入人心的直觀的情鏡打動學生,以一顆童稚的心和學生交流共鳴。如上例學習分數時利用多媒體展示——老師把一條1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了3分,紅顏色的線段占其中的幾分?2份。這句話實在太長了,我們現在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表示,大家說好不好?引出分數三分之二。接著,我拿出了學生常玩的魔方,展示黃色中出現一個紅色,兩個紅方塊或三個紅方塊分數的讀寫意義;由于學生對這些參照物耳熟能詳,因此學得快,興致很高。由于貼近學生生活情境,如此在師生愉悅和諧的合作中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進而達到了理想的學習效果。
4 走進生活實際,實踐學以致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碧招兄壬U明了“學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數學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活,服務生活,實踐學以致用。新課標也強調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一些生活化的練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在學了圓的面積后,可讓學生算一算家中石英鐘面的面積;在學習了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后,讓學生分組測量校園、花壇的面積;在學平均數時,組織同學求本組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在學了長方體的體積后,請同學通過測量求課桌講臺的體積;教學簡單的統計后,問學生統計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能解決哪些問題?并讓學生制作一張本校各年級人數的統計表。使他們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學以致用的快感。通過這些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事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思想意識。
總之,只要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是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出發點,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
1 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九年義務的小學數學課程中,以促進學生快速、持續和全面發展作為基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識學習規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新時期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特點和要求,立足實際,將學校情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地聯系起來,充分對其應用和進行解釋,讓學生對小學數學教育與學習進行重新審視和理解。同時,在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情感和思維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其中,對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制定科學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大力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2 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方式
2.1 分類法和比較法
分類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種基本方法,比較是對研究的對象和現象之間進行對比,確定其的相同點或者不同點。比較是人們開展思維能力和發揮想象力的基礎。分類法和比較法貫穿在小學的數學教學難之中。
2.2 演繹法與歸納法
這兩種都是小學數學常用的推理方法。對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個別、特殊的數學知識向普通的規律逐漸類推和延展,實踐中可以看到,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其概念、性質以及定律等,均是通過推理歸納將其概括出來。
2.3 抽象與概括法
所謂抽象法,實際上就是將原本比較抽象的事物從客觀事物中分離出來,將非實質性的東西舍棄;概括法,則是將同種、同類事物有效地歸納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4 綜合法與分析法
綜合法就是將兩個或者多個對象綜合起來對其進行研究,從整體上對事物的本質加以認識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將研究對象分成多個部分進行研究,進而獲取對象本質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3 培養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思維能力的培養,使人們的思維意識具有多種多樣性和廣泛性,對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觀。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思維意識,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且與小學培養思維能力和數學的教學特點相結合。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如果缺少邏輯思維方面的訓練和培養,將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于提高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有計劃性、針對性和有目的的對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予以培養,這是當前小學教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從當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來看,其知識變得更加的豐富,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通過具體演示與操作,小學生很容易理解與掌握,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小學生自身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實踐中,雖然其并不能作為一項教學目標和任務,但是在講解學習方法時,教師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則可在培養學生穿線思維能力方面見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的措施
4.1 聯系合理的教學方法,設計科學的數學課程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若想有效培養孩子們的邏輯思維,教師必須要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對每節課堂、每一個數學問題都要精心設計,因地制宜,關注和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讓數學課變得更加的生動、形象和有趣。作為教師,應用舊知識來培養孩子們對新知識的認知,進而獲取發展和成功,對事物的探究樂趣。
4.2 立足實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對解題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小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引導小學生對知識內容展開想象與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指導和幫助學生探究解題技巧。在此過程中,作為數學教師應當對小學生解題模式進行耐心的講解,由于解題模式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數學本質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教師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題方式或者邏輯思維應用在教學中,而是在保證正常思路的情況下,積極探析新的解題技巧。
4.3 把握數學練習題設計之難度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其原本是基礎教學的內容,習題練習可以有效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從而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大小來適當提出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讓他們充分發揮其思維,以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加強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成就感,使他們樂意去學習數學,樂意去思考數學中的難題。
4.4 要重視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都是通過問題引發出來的,數學知識就是一種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數學課堂就是在老師的提問下,學生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作答的一個過程。如果想把這門課程教好,則教師應當積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活動應當借助問題進行探討,如果想要學生牢固記住數學知識,并且想要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則教師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提問內容,積極引導孩子們對問題思考,然后通過相關的比對、歸納、抽象概括,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全面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積極性。
5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老師要以生為本,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孩子們的積極性與求知欲,從而有效地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潛能,使他們在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利用錄音激發求知欲一節課的開頭,怎樣使學生盡快產生學習的欲望,盡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就得看教師在新課引入一環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錄音的運用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方面能起到特殊的配合作用。在第三冊“角的認識”這節課的新課引人時,我根據小孩子愛猜謎的特點,讓學生聽錄音、猜謎語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悠揚婉轉的樂曲聲中,動腦筋爺爺對同學們說:“小朋友,請您們猜一樣東西:‘5兄弟,一個樣,個個小嘴尖又長,身體相連頭不連,解放軍把它戴頭上?!@是什么?”動腦筋爺爺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已小手林立,大家都猜出了謎底是五角星。于是,我馬上出示一個五角星,問:“為什么把它叫五角星?究竟什么樣的圖形叫做‘角’呢?”學生無法回答后一個問題。他們一個個睜大著眼睛望著老師,盼望著能得到老師圓滿的回答。在這節課的引人中,一個簡單的謎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小小的問題緊緊扣住了孩子們的心,使他們萌發出尋求知識的欲望。愉快的學習情境的形成,使孩子們很快進入了良好的學習狀態。
二、利用錄音幫助記憶數學中的概念、法則,學生既難以理解又容易遺忘。要改變學生學習概念時的這一普遍現象,教師除了在教數學概念時注意引導學生理律,還應考慮怎樣幫助學生記憶。在第三冊“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義之后,播放了下面一段錄音幫助學生記憶:“我有一個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乘法。相同加數來相加,簡便運算就是它。加數寫在乘號前,加數的個數在后面。學好乘法用處大,速算巧算頂呱呱。”這段順口溜,配以較明快的音樂,融知識、情境教學于一爐。學生既樂學,又易記,而且經久不忘。
三、利用錄音維持興趣學習完新知識后,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漸下降,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趨于下落。但這時學生掌握的知識并不牢固。怎樣使學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回升,能夠維持學生的興趣呢?在“乘法的初步認識”的課堂練習教學中,我利用錄音充分發揮學生的聽覺作用來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乘法的意義,我播放了一段模擬動物叫聲和敲擊物體的聲音,讓學生聽聲音節奏列乘法式。如當學生聽到“汪汪!汪汪!汪汪!”這段錄音后,就能根據狗叫的聲音節奏列出“2×3”的乘法式,當聽到“當!當!當!”的錄音時,就能根據鐘聲的節奏列出“3×4”的乘法式。這樣的練習形式新穎、趣味性強,既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判斷能力。下課后,學生們還三三兩兩興趣盎然地做著這樣的游戲。不難看出,錄音在維持學生的興趣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人類“結繩計數”告訴我們: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稊祵W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背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充分體驗到數學的趣味、價值和魅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最容易被學生接受,類似的學習對象容易被學生感知,并能促進知識的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創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數學問題轉化成生活問題,以顯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在執教蘇教版第十一冊《可能性的大小》時,就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同學們見過福利彩票銷售嗎?”大家頓時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因為學校旁邊的小鎮上有個銷售點,同學們都比較熟悉。②“買彩票的人一定能中獎嗎?”似懂非懂的問題立即引起學生的深思,有的說,能中獎;有的說,可能中獎;有的說,如果沒有買到獎票就不可能中獎;有的說,如果每張彩票都是獎票,那就一定能中獎。在一個個問題的回 答中,同學們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能”產生的條件,知道了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③“如果100張彩票中有1張獎票,任意摸出一張,可能摸到哪一張,有幾種可能,摸到獎票的可能有幾種,占幾分之幾?”學生踴躍回答。④“如果100張彩票中有2、3、4、5……張獎票,任意摸出一張,摸到獎票的可能性分別有多大?”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心情舒暢,思維活躍。實踐表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二、借助生活經驗,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起到了溝通實際問題與其數學含義的橋梁及思維杠桿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努力把數學知識置于實際情景中去,幫助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問題,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筆者在教《利息》一課前,就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去銀行存款、取款。同學們在存款的過程中知道了存款的意義,通過與服務員的交流,懂得了存款和利率的種類。在取款的過程中學習并初步接觸到稅前利息、稅后利息及本息的計算方法,并通過對幾家儲蓄機構利率的觀察和比較,懂得了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央人民銀行根據需要統一調節的。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和基礎,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也就感覺比較輕松,并感受到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樂趣。
三、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最終服務于生活,把所 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以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筆者在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安排了這樣一個課外實踐活動: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測量校內旗桿的高度。同學們三個一群、五個一組開始了測量活動。一周后,做了詳細匯報:①我們用目測的方法測出旗桿的高度大約是20米;②我們先測出升旗用的繩子的長度,再加上旗桿頂端的高度,估算出旗桿的高度約是20米;③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我們先測出幾個同學的身高,對應影長,發現影長與身高的比值是個固定的數值, 然后立即測出旗桿的影長,用比例知識算出了旗桿的高度是22米。顯然,同學們的測量辦法切實可行,在此基礎上我又及時追問:“你能測出直插云霄的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高度嗎?”“能!”在異口同聲的回答聲中,同學們學好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從小養成事事處處巧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
四、結合生活實例,培養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盡量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通過觀察、操作、思考和比較,使學生獲得新的體驗,掌握新的數學知識。
在學習完《長方體》一節后,筆者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現在有一張長4米、寬2米的長方形鐵皮,鐵匠師傅應該怎樣裁剪,才能得到容積最大的長方體無蓋鐵盒(鐵皮厚度忽略不計)?讓同學們用一張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片代替鐵皮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同學們儼然一個個小小設計家,經過畫、裁剪、粘貼,一件件作品呈現出來。有的從紙片的四個角裁去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紙片,粘成的紙盒容積是1428立方厘米;有的從紙片的四個角裁去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紙片,粘成的紙盒容積是1536立方厘米;有的從紙片的四個角裁去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紙片,粘成的紙盒容積是1500立方厘米;還有的從一條寬邊的兩個角裁出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紙片,粘到另一條寬邊的中央,粘成的紙盒容積是1750立方厘米。
荷蘭著名學者斯塔爾說得好:“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币虼?我們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創造的舞臺、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
[摘 要] 當前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生活,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钴S。這一切確實令人驚嘆萬分,如何讓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本文就如何利用簡樸教學手段,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度和深度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關鍵詞] 簡單;有效;教學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理性反思,作秀的教風受到人們唾棄,而簡約而有效的教學越來越多的受到教師追棒。如何追尋簡約而有效的教學,讓數學課堂回歸本色,充盈濃濃的數學味,在簡約中走向深刻?
每每聽名師的課,總會被其幽默睿智的課前談話所折服。寥寥幾句看似隨意的聊天,由于教師的巧妙定位,一下子縮短因為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親切地調侃,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心情;睿智地啟發,能激起學生探求的欲望巧妙地引導,不著痕跡地鋪墊課文;精當地點撥能,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如聽一位特級教師上《分數的認識》一課,老師在課前與學生進行了一翻談話:你們是什么時候到的?喜歡數學嗎?很簡短的兩句話卻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莫名的產生一種親切感。然后她又和學生玩了一個猜數學謎語:考試成績(分數),再見了媽媽(分母),再見了兒子(分子),七上八下(7/8)。簡單的四個謎語不但與本節課的知識緊密的聯系起來,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幼兒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
如在《分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某教師創設了一個趣味的故事導入:有一天,孫悟空和豬八戒得到一個大西瓜。如果平均分,他們師徒四人,每人能得到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呢?可是豬八戒卻說:“猴哥,我想多吃些,行嗎?”孫悟空答應了,說:“那就給你吃這個西瓜的1/3吧。”豬八戒一聽,急了:“不行,不行! 太少了!”孫悟空樂了,就說:“那就給你吃這個西瓜的1/5吧!”“太好了,太好了!”豬八戒拍手大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嗎?為什么?
又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可設計這樣的導入:星期天小紅和同學約好7點鐘去電影院看電影,可小紅早上七點來到電影院門口卻怎么也找不到同學,這是為什么呢?學了今天的課我們就明白了。
用材要“單而豐”。很多數學課堂教學的散亂、繁雜,主要原因是對教學素材的取用顯得不夠經濟和精煉,沒有精致選材,簡化教學過程。華應龍老師一把剪刀一張紙條出神入化教學“莫比烏斯帶”,一題三變深入淺出演繹“孫子定理”,黃愛華老師以“俄羅斯方塊”、“平移接力”兩個游戲就串起“平移”教學,在名師們的課堂上,課堂教學的素材用量(或者說是“題量”)較少。但是,他們憑借對較少素材的靈活變化和高效使用,創造出了生動、精彩、充滿張力和活力的課堂。
當然,能在課堂上演繹精彩的素材,應該具有豐富的內涵,強勁的張力。這就要求老師在鉆研教材時進行精心的預設,對課堂教學一個環節的處理,一個情境的設計,也許要想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潛心鉆研,潛下去,潛下去,“十年磨一劍”,即使生成了素材的雛形,也要像修改文章一樣,反復推敲,仔細精磨。
“單而豐”表面看素材單一,但實質內涵豐厚。即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不僅可以去除臃腫,走向凝煉,去除繁瑣,走向精干,還出更多的時間給師生對話和動態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既保證了教學的連貫性和課堂的流暢性,又減少無關因素的干擾,凸顯研究主題,包含其中的不僅僅是教學技術,更是教學藝術。
如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某老師用了簡簡單單的幾張撲克牌,先提出從兩張撲克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再追問從三張撲克中任意摸到一張,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從四張撲克呢?五張撲克呢?要使摸到的可能性是1/6刻怎么辦……簡簡單單的幾張撲克,簡簡單單的幾個問題讓學生深入的理解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的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體手段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多媒體技術能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新知識的現實背景,激活與新知識有關的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形成學習活動氛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所以,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運用多媒體技術對課堂教學效率肯定大有裨益。
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教學手段的合理選取和恰當應用。但這并非等同于課堂教學都要營造成“聲”、“光”、“電”一體化的潮流派對。在許多課堂實踐中,有些課件或多或少地偏離了教學目標,影響了教學進程。如:在一堂數學課上,一位教師想讓學生計算幾道進位加法題,多媒體動態呈現出一副迷宮內寫著算式的畫面,然后問:“你能計算這些題嗎?”沒幾個學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學生被那迷宮吸引住了,根本沒看到那幾道算式。有些媒體運用過于豪華,浪費精力。例如有的公開課上教師為吸引學生注意(也是為吸引
聽課教師),本來用PowerPoint課件就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體動畫,似乎這樣才放心。殊不知,學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卻把“課件”當作“電影”看了,從而削弱了數學課的主題內容。新課程倡導教育現代化,首先倡導的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而不是用媒體技術現代化來彰顯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學手段選擇上我們應該返樸歸真,從“簡樸有效”的原則出發,恰當選用教輔工具,力求簡單實用。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一點充分闡明了數學課程改革的活動化取向。但很多老師卻把這句話片面理解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甚至有老師以為課堂上活動越多越好,越復雜越好。殊不知教學活動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服務的,應當簡化而厚實。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設計活動時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出發,每一次活動都應有明確的目標,不能只圖活動的次數多和活動的形式熱鬧,應該削枝強干,在啟發學生展開數學思維上做足文章。
如某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能否把三角形轉化為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從而得到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要求小組合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轉化為其他圖形。不一會兒,各小組便陸續得出能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經過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有位哲人說,簡單到極致,就是美麗。數學課堂教學只有刪繁就簡,才能無比豐盈。大道至簡,真水無香;簡約數學,豐滿境界。數學教學就一定會于簡單之處見深刻,于平常之處展博遠,當“課堂組織與調控能力達到至純、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我們終將實現簡約化數學課堂教學的完美超越,到達數學本色課堂理性回歸的美麗彼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各地轟轟烈烈地鋪開。新課改,讓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新課改,讓課堂教學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尤其是“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加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大家都對它是一片贊揚之聲,但大家在評價的時候大多時候只看到了其中比較好的一面。經過調查筆者發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
一、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教學中老師不能為概念而概念,讓合作學習走過場。實際工作中有的老師見有人在公開課上使用合作學習的手段,受到有關人員的肯定時,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過來,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課堂實際需要不需要,一古腦兒搬進來,為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完全流于形式。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對此置之不理,有的學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幾個人在一起隨便說兩句就算大功告成,還有的學生雖然幾個人在一起,但說的卻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教師對這些事也是聽之任之……當老師叫合作學習小組代表發言時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個人來代替小組,小組的其他組員對此無動于衷。老師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則是熟視無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學習這種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課,課堂上教師叫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大家在一起看年歷探討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其中一個小組中有一個學生比較能干,雖然小組已分了工,但在整個過程中基本上是那一個同學完成的,其他同學只是作為一個陪襯。試問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什么用,簡直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二、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學習不是在什么情況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講究一定的契機,教師在上課時不能隨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學習。所謂的內容不夠,合作學習來湊是萬萬不可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見教師動不動就讓學生合作學習,只要遇到問題都離不開合作學習,把合作學習當作靈丹妙藥,包治學習上的百病:本身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有的老師也要讓學生合作學習;剛一上課教師就叫合作學習;大部分學生都已明白的問題還是讓學生合作學習;學生對這種形式已經產生厭煩的情況下老師仍按部就班地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凡此種種,已經對合作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我們倡導的合作學習是名副其實的,是在學生獨自解決不了問題的情況下,學生發自內心,確實需要合作學習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才采用。
三、合作學習中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調控不好。
實際教學中,有的老師認為合作學習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學生有了問題老師可以甩手不管,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老師在課堂上好像是一個看客,遇到爭執時不指導學生如何解決,結果學生的時間耽誤了,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如合作學習小組之間組員的搭配合理引起內訌(有的組全部都是學習較吃力的學生),人員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組上大包大攬,讓其他人沒有事干),人數不合理(有的兩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師沒有真正地參加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只是當了一個監工,甚至有個別老師在學生合作學習時自己在想與教學無關的事。
四、用合作學習取代學生的獨立學習。
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老師十分熱衷于合作學習。課堂上看到的整節課都是學生在合作學習,很少看到有時間讓學生獨立學習,這樣一來有的學生就形成了一種依賴思想:我懶得動腦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沒有關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幫我思考,有人會幫我說出答案。常此下去,一個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得到鍛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降低,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養。要知道在一個人一生的學習中獨立學習是占主要的,因為生活中需要獨立學習的時候太多太多。
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合作學習的效能呢 ? 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科學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把握它的精神實質。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一)、合作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要將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人數等因素合理搭配組建合作小組。我們一般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策略,人數一般4——6人。分組中盡量不為“小權威”“合作滯后者”的產生創造條件。同時也要看到,并不是組建了小組自然就會合作,要避免開小差、說閑話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進行長期的培訓。
(二)、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保證。小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導致小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傾聽小組成員的發言,只關注自己的發言,個人主義泛濫;需要協作時“各自為政”,體現不出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相互啟迪……小組合作技能包括傾聽、協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師在平常訓練中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合作任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確定什么樣的合作任務至關重要,恰當的合作任務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合作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任務中;牽強的合作任務更多地是為合作而合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厭倦和反感。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首先應有一定的難度,問題應有一定的挑戰性,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小組學習活動的激情以及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創造性;其次合作學習的內容應當具有一定的生活價值,活動形式可以生活化,從而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合作中感悟數學的運用性。同時也是保證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的關鍵之一。
一位教師在執教五年級數學《數據的搜集與整理》中,大膽地讓學生提出合作的任務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這位老師先讓學生各自看錄像統計進校門的男女學生人數,結果學生統計的結果五花八門。面對這個困難,老師問學生用什么辦法才能夠達到最好的統計效果?有學生說多看幾次,老師說統計錄像可以,但是如果我們統
計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復,那還有什么更好地辦法呢?這時許多學生說用分工合作的辦法,小組內一個人數男生,一個人數女生,一個人記錄,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結果,在此基礎上大部分合作小組的統計結果幾乎沒有什么誤差了。在該例子中,老師并沒有一開始就讓學生分小組統計,而是讓學生在發生困難時自己提出合作任務,結果大大調動了學生積極性,配合默契,產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再比如,教學“元、角、分”的時候,我們可以設計模擬小小商店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在小組內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讓他們在生活化的任務當中逐漸體會相關知識,在感悟數學應用價值的基礎上逐步培養低年級兒童的合作意識。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雖然影響合作學習實施效率的因素有許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對學生主體性的真正關注。我們應當意識到合作學習這一發展性教學策略,給學生個體以及群體發展所帶來的深遠意義。有了這種觀念我們才能做到創造性的使用教學資源,有意識的創設合作學習的條件,讓活動本身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意義。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
情感,作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隨認識活動出現,并且與認識活動交織在一起。它是主體對與其有意義的客體滿足與否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現在存在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學校的學科教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只集中在認知目標上,而忽視情感目標,甚至把二者對立起來,這顯然是錯誤的。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中明確指出: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在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無疑,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方向上,加強了情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學認為,所有心理事實都無一例外地被包括在這兩個方面之內:一是結構的方面,即主觀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認知方面。從主觀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實,即最低級的以及最高級的東西都是情感;從認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實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級的以及最低級的心理事實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為其內容。正如心理學家布魯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況下,要講清楚是用情感目的來作為認知目的手段,還是用認知目的來作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這實際上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命題。也許,公正的說法:我們同時追求這兩個目的。
從學生的心理活動分析,學習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感覺——思維——創造,這是認知過程;二是興趣——情感——意志,這是意向過程。一方面,認知決定著意向的強弱,當認知活動深入進行時,意向過程會得到相應的加強;另一方面,意向又決定著認知水平,當學生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情感不強烈,意志薄弱時,就難以激發他們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認知和意向這兩個客觀過程有意識地統一起來,才能獲得相得益彰的學習效果。
建立和培養良好的數學情感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教育教學思想,更新觀念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發展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如何從小養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穩定的、積極的數學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國教育科學“八五”重點課題《學習困難學生的特點、成因和教育對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學習困難的三大因素之一,“學生情感上的障礙,如缺乏學習興趣,求知欲望、抱負水平低,堅持性差,情緒波動大等等,必然使其學習行為消極化,乃至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強化其惰性心理。在這種心理狀態支配下,學生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因而不斷地產生學習困難?!币虼?,廣大教師首先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的偏差,從認知、情感兩個方面全面確立教學目標,實施愉快教育,切實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和教學質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圍
要創設這樣的情感氛圍,首先教師必須保持良好的教學情感。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教師良好的情緒、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氛圍下,學生的情緒也會隨之高漲,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發揮靈活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教與學才能形成和諧的共鳴,增進感情交流,建立師生同步的良好數學情感場,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教師要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觀念,教態要親切,語言要和藹。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恩做了許多實驗,最后得出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設想一個情緒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師怎么能教好學生呢?!
②教學要民主,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對別一部分人(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漠不關心;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見解。
③采取鼓勵性的及時評價,善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提問、做作業和其他數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創造的火花;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學習上的微小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許多教師的經驗說明,通過鼓勵性的及時評價,不但能調整學生認知行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3.創設愉悅樂學的心理情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苯逃覟跎晁够f:“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眲撛O愉快樂學的心理情感,教師就要以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徹底摒棄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興趣,保護他們學習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們不斷增強學習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在這方面,一些教師實施愉快教學,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值得學習。例如:
①根據小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設計新穎問題導入新課,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特征”時,教師揭示課題后,在黑板上寫出一個數“414”,問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經過計算,回答是肯定的。這時老師接著說:“現在我和你們比一比,看誰不用計算就能迅速判斷任意一個自然數能否被3整除?”比賽結果,總是老師獲勝,這使學生急于知道老師是怎樣判斷的,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過程 。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 思維訓練的主陣地,所以,要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
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培養學生思維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發學生思維動機
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映”,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 ,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
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 教師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這一知識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況 下,就產生了按比例分配這種新的分配方法。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車間把生產1000個零件的任務 交給了張師傅和李師傅,完成任務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費分給他們。結果張師傅加工了600個零件,李師傅加工 了400個零件。這時把500元的加工費平均分給他們合理嗎?從而引發出學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維動機。
這樣設計教學既滲透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數學思想,又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 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起來了,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學活動之中。
可見,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是對其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環節。
二、理清學生思維脈絡
認知心理學家指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于知識發展之中的。”在教學中,對于每一個問題,既要 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下聯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并逐步形成知識 脈絡。我們教學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的這種思維脈絡清晰化,而理清思維脈絡的重點就是抓住思維的起始點和轉 折點。
1.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環緊扣的,并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 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 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如果這 個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思維特點,學生就會感到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其思維脈絡就不會在有序的軌 道上發展。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與按比例分 配的關系,即把一個數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分配,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為 學生掃清了認知上的障礙。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從問題入手逐步深化認識,不但能夠解決學生思維過程中無從下手的問 題,而且有利于使學生的思維沿著起點發展,培養其思維的流暢性。
當然,不同知識、不同學生的思維起點不盡相同,但不管起點如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必須從思 維的“發生點”上起步,以舊知識為依托,并通過“遷移”、“轉化”,使學生的思維流程清晰化、條理化、 邏輯化。
2.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學 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例如:甲乙兩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計劃甲加工的零件個數是乙加工的2/5。實際甲比計劃多加工了34個,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個數的7/9。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學生在思考這道題時,雖然能夠準確地判斷出2/5和7/9這兩個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個數為標準量的, 但是,這兩個標準量的數值并不相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教師應及時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開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個數是乙的2/5”,這說明甲、乙計劃加工零件的個數是幾比幾?“正好是乙加工零件個 數的7/9”又說明甲、乙實際加工零件個數是幾比幾?這樣,就將以乙標準量的分率關系轉化為以總個數為標準 量的分率關系,直至解答出這道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由分數聯想到比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思維 發生轉折的過程。抓住這個轉折點,有利于克服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利發散思維的培養。
總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注意思維過程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訓練的 重點所在。
三、培養學生思維方法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等變化成已知的數學問題。 在這個思維過程中,要依據具體情況恰當地運用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求同與求異、一般與特殊等思維方 法。
1.分析與綜合??偲饋碚f,思維就是通過分析、綜合來進行的。所謂分析就是把已經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 聯系在認識中分解開來。分析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問題入手,逐層確定解決問題的條件。所謂綜 合就是把原來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認識中建立起來。綜合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條 件入手,逐層確定能夠解決的問題。
例如:一位工人師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計劃每天加工60個,需30天完成。實際每天加工了90個,照這樣計 算,可提前幾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附圖{圖}
由此可見,恰當地采用分析或綜合的思維方法,有利于溝通條件與問題的聯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維脈絡。 當然,根據具體問題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更會提高思維的效果。
2.具體與抽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著眼點 ”應放在逐步過渡上。教學中,結合知識內容,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例如 :在教學“圓柱體側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準備好的圓柱模型側面剪開,并觀察剪開后的長方形 或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的各個部分與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這一 系列的操作、觀察、思考、概括,不僅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圓柱體側面積公式,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操作意識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變抽象為具體的思維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它是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一代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的大問題。我們的小學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并立志為人民、為祖國、為人類做貢獻的一代新人。為此,就必須重視和加強思想品德教育。除了開設思想品德教育課以外,還需要各科教學的密切配合,共同擔負起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小學數學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中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任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同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能力的培養,還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數學基礎知識以及富有教育意義的應用題的內容,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初步的唯物辯證觀點等的教育,培養一些優良品質;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優良品質的形成,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將來參加現代化建設努力學好數學,并增強學習的效果。因此,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都必須重視并在教學中切實完成這方面的任務。
根據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在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著重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學好數學的目的性教育:結合數學內容,通過實際例子說明數學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練好基本功的重要意義,立志為參加現代化建設學好數學。
(二)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用有意義又有說服力的數目材料編成應用題,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舊社會的對比、我國古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如祖沖之的圓周率)、小學生的公益活動以及有趣的科學知識等,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
(三)進行初步的唯物辯證觀點的教育:例如,通過數和形的概念的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知識都是從現實世界中得來的,人們掌握了它們,還要應用于實際,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又例如,通過一些實際例子,說明一些數學概念之間或運算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加與減、乘與除、積商的變化等),使學生初步領會到事物是相互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四)培養一些優良品質:通過數學作業和練習,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獨立完成作業、細心檢查驗算的習慣,書寫工整、工作有計劃、有條理的良好作風,有毅力、肯于動腦筋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等。
此外,還可以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數學教學內容結合的條件下,充實新的內容。例如,反映注意環境保護(如保護益鳥)、進行衛生教育、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等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緊密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寓思想教育于數學知識教育之中。教學時,要認真分析數學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確定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級認識數“3”時,只要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數各種不同的實物,把它們一一對應起來,使學生看到這幾種實物的個數都一樣,然后說明所有跟這幾種東西的個數一樣的,都用數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較高年級,可以舉例簡單說明數是從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課本中有教育意義的應用題時,要通過有說服力的數目材料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過數學課上的實踐活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單是使學生了解它們的意義和要求,重要的是身體力行,使學生在數學課上的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細心思考,書寫工整,格式規范,按時完成作業,自己檢查驗算等,從小逐步樹立起工作認真負責的良好作風。通過實際測量、制作等活動,還可以培養學生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等品德。在實踐活動中,做得好的,要給以表揚。
3.注意聯系實際進行教育,并把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可以經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真實材料,編成應用題讓學生解答。也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數目材料,把它們編成應用題。有時還可以利用數學墻報、數學晚會介紹一些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計算準確不出差錯的先進事跡,我國古代和現代一些數學家刻苦學習做出重大貢獻的故事等。這些真實的材料對小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注意教師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養學生書寫工整和認真檢查驗算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樣,在板書和批改作業中做到認真、細致、書寫整齊。對個別學生進行教育幫助,要采取耐心說服的方法,避免用訓斥的方法。
幻燈、投影作為常規教學的輔助手段,越來越受到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視,這與它的積極作用是分不開的。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除經常注意向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采用新穎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幻燈、投影的特點之一就是具體形象、生動直觀,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生動、明晰的視覺形象,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如“量角器的認識和使用”一節教學內容,如照書本插圖或模型教具講解,由于可見度太低,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儀的載物臺上,通過投影進行講解,則能滿足學生視覺直觀需要,使學生聚精會神、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有利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所謂智力,一般認為它是人對客觀事物認識活動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者說是認識能力的總和。人的智力主要指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而能力是指人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智力與知識、能力的關系是:智力是獲得知識的前提,而知識又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的發展又是能力提高的必然結果。
幻燈、投影教學在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上有著獨特作用。這是因為它能加快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提高智力和能力的質量。
注意是學生認舊事物、獲得知識的前提。形式新穎而生動有趣的幻燈、投影能激起學生大腦的興奮,引起注意。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若運用活動而色彩鮮艷的幻燈片,再輔之以簡單明確的表達,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激發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切割、拼湊方法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同時搞清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以后學習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良好的基矗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世界,增加知識的重要能力?;脽簟⑼队安粌H為學生提供從未涉及過的事物或現象,而且為直接感知觀察這些事物或現象創造了條件,并且把間接知識、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點和本質特性,又便于學生觀察,形成表象,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觀察力。如講“圓柱體表面積“一節內容時,投影圓柱體和圓柱體表面展開后的復合幻燈片,學生就能清楚地認識到圓柱體的表面積是由“兩個相同上、下底圓面積和一個側面積組成”。而側面展開后恰好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起源于觀察,觀察又給思維提供資料?;脽簟⑼队澳茉谳^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的感官和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這有助于教師憑借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有效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上的飛躍,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所謂提高教學效率,對教師來講,就是在同樣多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來講,就是在同樣多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實踐證明,用幻燈片代替板書、板圖,可以有效節省教學時間,利于教師精講、學生多練,優化教學過程。據統計,小學數學口算練習,如果教師在黑板上寫一題,學生回答一題,一般每分鐘只能練2-3題。?采用幻燈、投影進行教學,每分鐘可練10-15題,練習容量擴大五倍。用幻燈、投影來輔助教學,每節課可節省5-10分鐘時間。這5-10分鐘時間如能合理用于學生思考、練習、拓寬知識面上,不僅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和鞏固,而且還能減輕學生課外作業的負擔。
利用幻燈、投影教學,具有聲形結合的特點,能較好調動學生視聽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得到較好成績的可能性增大,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高。如果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還注意幻燈投影與其它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如模型、標本、實驗、錄音、錄像、電影等手段,那么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由培養知識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轉化是大有裨益的。
芙蓉區育才小學 任慧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使現在的學生長大后適應這個社會,如何使他們成為一專多能的有用人才,是現代教師教學中急待鉆研的課題,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艱巨任務。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功能于一體,不受時空限制,直觀、形象、生動,有較強的感染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具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近幾年來,我校多媒體課件制作組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及本校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力所能及的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結合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具體做法淺談一下計算機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主要標志是教學效率的高低,而這又常取決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兒童有了飽滿的學習興趣,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需求,積極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與學習中的困難作斗爭,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感觀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元角分時,我采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交通工具、電動玩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設計出“買賣情境”讓他們在樂中買,樂中認,認中學,學中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融合,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緊密相接。
二、合理運用動畫,強化感知,促進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 。數學概念舍棄了具體形象的支撐而升華為抽象的文字,學生不易接受,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清晰地展示或無法觀察到展示過程。而多媒體技術集聲、光、色、動等于一體,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閃爍、移動、變形等功能,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的退位減法,23-8,計算機畫面上先出現小棒,兩捆和三根怎樣減去八根,學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試一試怎樣減,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確答案,出現畫面:畫面上出現兩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學生擺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開,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邊做邊說,再加上適當音響和音樂。在這個過程,學生可以親自操作,可以親眼目睹這個過程,認識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關鍵就是不夠減的向前一位借一,在個位上加十再減。在一系列的動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反復操作,抓住重點,從而得到正確結論,學會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這一環節,借助多媒體的色彩、閃爍、聲音、動畫演示,不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表象,促進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啟發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課堂教學時靈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體輔助課件進行輔助教學,一些教學重點、難點就迎刃而解了。我們知道:《圓的面積》一課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是推導圓面積公式的關鍵,而“化圓為方”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利用實物展示等傳統教學方法總是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借助多媒體電腦展示一切難點都簡單了! 1、把圓16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閃爍拼成的近似平行四邊形的上邊,突出彎曲感,強調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2、把圓32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閃爍拼成的近似長形的上邊與前一條邊比較,得出變直了一點。 3、把圓64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閃爍拼成的近似長形的上邊與前一條邊比較,得出越來越直,拼成圖形更接近于長方形。通過以上三個層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讓學生通過媒體動畫拼成過程的演示發現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則越細,拼成的圖形就越來越接近長方形。在操作中實施轉化,既向學生滲透極限思想,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這一動態直觀的轉化過程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四、增加課堂容量,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 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就要加大教學密度,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教學效率。多層次、開放性、實踐性的練習是學生形成良好數學技能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課堂練習時,教師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使學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題意,并順利靈活地解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如在教學《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時,課堂練習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組題目:電腦在輕快的樂聲中顯示色彩亮麗、形象逼真的畫面,創設一個小青娃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娃身上都有一道題目,每張荷葉上都有一道算式。青娃身上的題目是用哪些荷葉上的算式解答,哪張荷葉就是青娃的家。讓學生先同位互相討論,再提名學生操作鼠標幫青娃找家。這里利用人機交互技術,設置了目標響應功能,如果學生找錯了,媒體立即作出反應,找錯了,再找一遍。青娃返回原來的位置,如果找對了,即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在這里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根據兒童特點,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達到了輕松愉快的鞏固新知識的效果。再比如在小括號的教學中,有一道題是判斷8+12-5=15與8+(12-5)=15運算順序是否相同,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后,判斷是或不是,再用多媒體計算機演示CAI軟件,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實驗、失敗或成功中發現規律,這就將視、聽、做、思統一了起來,達到學習的最好效果。除此之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學習的方向,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獨立地解決計算機給出的各種問題。由于學生有選擇地主動獲取知識,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既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由于問題的結果是開放的,因此我把可能出現的答案均設計成了交互形式,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地作出響應,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發展。
總之,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在課堂教學時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能使教學變得直觀、生動、提高學習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勤于耕耘,不斷探索,在充分發揮傳統教育媒體越勢的同時,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力圖營造一種積極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學情境,更好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認知,感受與理解、動手與動腦、學習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數學智能整體而和諧的發展。
1.把游戲引進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 理學 的實驗表明,兒童集中注意的時間短,一節課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幾分針,而且也不穩定,有趣的東西時常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要使他們老老實實地坐上四十分針,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把游戲引進課堂。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調節兒童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處在興奮與抑制的不斷變換中,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既有節奏又有樂趣。這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二年級上冊的統計圖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游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后面畫上一筆。老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余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我創設了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復習舊知 自然 地滲透到 “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本節課接下來更深入地學習統計知識作好了鋪墊。
2.在活動中創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認知沖突是一個人已建立的認知結構與當前的學習情境之間暫時的矛盾和沖突,是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置認知沖突,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喚起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求,在學生的腦海中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
在教學統計的新授中,我用動物園要舉行聯歡會為題,讓學生帶上兔子、老虎、猴子、小熊四種動物的頭飾,并讓學生進行統計并填寫統計表和作統計圖。統計圖是一個格子一只動物,當學生開始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涂統計圖時,學生發現喜歡小兔頭飾的人數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一番討論探究,學生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接下來我又提問:“要想統計全校學生喜歡的書簽,用1格表示2人,格子還夠不夠?”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說出:“不夠,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我也因勢利導地強調,統計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1格所表示的數量。因此,激發認知矛盾,促使學生逐步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挖掘教材中“快樂” 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的具體性,越具體形象的東西,越能喚起他們的興趣。因此,直觀教學的運用,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據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挖掘教材本身“快樂因素”上下功夫,盡量使用好直觀教具。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就問學生:“你們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買過東西嗎?”學生回答:“去過?!薄澳阕约嘿I過東西嗎?”有的說買過,有的說沒有。我又說:“那你愿不愿意自己買一次東西呢?”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的說:“愿意?!蔽揖桶咽孪葴蕚浜玫拿怼⒀栏?、香皂等物品擺放出來,并標上價格,讓學生說,如果你想買毛巾,價格為4元9角錢,你應該怎樣付錢。孩子們紛紛舉手,一個說:“付兩個2元,一個5角,兩個2角?!绷硪粋€說:“付四個一元,9個一角?!边€有的說:“付5元,讓售貨員 找回1角?!焙⒆觽儌€個都躍躍欲試,興趣高昂,說出了很多種付錢方法,這樣學生在快樂中學會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時,我運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兌換錢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充滿情趣;既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啊!
現在許多 教育 研究工作者提出“自主學習”、“快樂教育”,使學生在自由、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使求知成為愉快的事。這種愉快反過來成為求知的動力。如果能給學生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學生也會樂學不疲。以上我的粗淺嘗試也證明了這一理論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