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3:44: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化學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改變傳統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于發展,著力于基礎的教育,其根本出發點是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瘜W是中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是每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之一。這就要求我們決不能把化學教學搞成僅為少數學生的升學服務,而大搞“題海戰術”,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使學生負擔過重,妨礙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也并不是“齊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齊”,要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一要保障優秀學生的正常發展,不能使他們處于“嗷嗷待哺”狀態,要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愿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二要提高中等學生的現有水平,讓他們“吃好”,鼓勵他們趕超優等生;三要加大轉變后進生的力度。首先,對后進生不能歧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習成績上的暫時落后。作為化學教師應利用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環境以及化學趣味實驗等有利條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迎頭趕上的學習動力,使其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強化德育功能,培養現代意識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標志 進行素質教育,思想道德素質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是衡量素質教育能否得到強化的重要標志。德育工作并不僅只是校長、班主任和政治課教師的事,而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去?!敖虝恕笔敲總€教師的責任,化學課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學學科的特點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瘜W學科本身充滿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我們可以在化學教學中通過質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建立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通過氧化與還原、化合與分解、溶解與結晶等內容樹立學生的對立統一的觀點;通過元素周期律等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量變到質變的規律;通過酸、堿、鹽、氧化物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烴和烴的衍生物之間的衍變關系培養學生的聯系轉化的觀點;……總之,在化學教學中主觀能動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化學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化學發展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教學時,應確定好知識傳授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地自然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古代的四大發明,化學方面就占了二項;愛國科學家侯德榜創造的“侯氏制堿法”填補了我國“純堿”工業的空白;我國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等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學工業迅猛發展,鋼鐵、能源、水泥、化纖等年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這樣,寓德育于化學教學之中,點燃學生的愛國之火,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堅定他們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信心。
3?在化學教學中,要加強化學與社會、化學與人的關系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和影響。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穿插和滲透一些現代社會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淡水資源的危機、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機、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等)。如在教學“NO和NO2是污染大氣的重要污染物”時,可介紹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線的照射后,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發生在美國的“洛杉磯煙霧”就是光化學污染的典型事件。學到SO2、SO3的性質時,告訴學生硫氧化合物會污染環境,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1952年12月發生在英國的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就屬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溫室效應”,氯氟烴引起的臭氧層破壞,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養學生形成三個觀念:愛護淡水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防止污染,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觀念;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現有能源的觀念。強化兩個現代意識:科技意識和減災意識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養
論文摘要:本文從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對化學教師的要求入手,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師專業素養。在此基礎上,重新界定和分析了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并提出了提高和加強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主要對策。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日益豐富,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綜合國力方面,而且這種競爭越來越表現人才的競爭?!叭窨茖W素質計劃”的遠景目標,旨在改變目前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低的窘況。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時代要求。目前,作為整個教育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的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是否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省。因此,提升化學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不僅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是實施新課程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
1 教師專業素養的涵義
素養,來源于拉丁語litterateurs,即有文化。所謂素養,是指決定一個人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內在特質。所謂專業素養是專門職業對從業人員的整體要求,是指為完成某項工作所必需具備的能力及態度、個性等涉及信奉價值的個性心理特征之和。
關于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同學者研究的視角不同,對其概念的表述也不盡相同。林崇德教授以心理學理論作為主要基礎,提出教師素養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葉瀾教授從教師專業化出發,認為“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當代教師質量的集中表現,它應以承認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的職業為前提?!钡鹊?。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定義,其教師專業素養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養、教育教學技能能力等。本文所謂教師的專業素養,指的是教師為了實現教育的目標,為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及相關的觀念,能力等的總和。
2 化學新課程改革對化學教師的要求
2.1 化學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習教學觀”
學習不是簡單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生相對獨立地探索和發現尚不了解的規律、規則和操作方式等?;瘜W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與需要,提供多種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探究。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從材料中挖掘知性和情意性,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反饋,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化學的“學習教學”系統中,化學教師要注重活動課程與化學課程的相輔相成關系,突出建立一種思想價值、情感體驗、操作技能、經驗認識等多方面構成的多元的、開放的學習目標系統,為學生多緯度的個性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教育與完善的機會。
2.2 化學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教育課堂設置的革新、教材編制的提高,都需要通過有正確教育觀念的教師去直接作用于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師是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尋求知識、運用知識的向導,是協調學生活動的指導員,是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是對學生學習的研究者。進行化學課程改革,教師的觀念轉變是前提。觀念轉變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聯系實際,形成自己頭腦中的觀念。同時,將觀念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真正成為教育實踐者。
2.3 化學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和教學內容
化學教學要通過化學知識、化學技能、認知策略和情感態度等預期學習效果的達成,實現培養學生具備現代公民生存發展所需的相應基本素質的目的。并通過學生有效的學習,培養具有全面素養的現代公民的教育教學目標。同時,化學教師要選擇明確的教學內容。隨著實踐的發展,化學教材中蘊涵的知識量劇增。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向學生傳授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精華,要為學生獲得終身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因此?;瘜W教師應按照培養目標對客觀存在的知識進行選擇,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
3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主要對策
3.1 強化教學反思作用和功能
所謂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反思教學實踐是對教學經驗的反思,是“一種思考經驗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做出理性選擇并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反思性教學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作為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的反思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突出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強化實驗的探究性;加強科學與人文精深的滲透與融合,等等。
通過反思這樣一個環節,使一線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進,很好的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3.2 加強教師可持續發展教育及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
可持續發展教育(簡稱ESD),基本上是價值觀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沙掷m發展教育是培養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教育,是實現可持續戰略的中心支柱,是關注社會、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教育。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教師更新許多觀念,以適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新要求。與此同時,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化時代,隨著知識量的迅速增長,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不斷更新和補充知識,是繼續工作的必要條件。要在中學涌現出更多“學者型”的教師,就必須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連貫性,必須提倡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
3.3 增強教師教科研創新能力
化學教師的能力是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由基本能力、化學教學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3部分組成。長期以來,化學教師只是化學課程的執行者而不是開發者;是化學知識的傳播者而不是研究者。因此,學校必須要樹立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思想,做好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只要每位教師都具有爭當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育教學專家的意識,就能全面提高中學化學教師的整體能力和水平。可見,教育科學研究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的實踐基礎,對于新課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摘 要: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創新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簡約性、安全性、環保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關鍵詞: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
提起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一些教師不知從何下手,我認為:對于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來說,由于學校實驗條件簡陋、實驗經費緊張,教師更多地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來完成本來無條件完成的實驗,如微型試驗、用礦泉水瓶以及經過消毒處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來完成的某些實驗,這些地區的教師們要盡量地想辦法創造條件開足開全實驗;對于實驗條件較好的中學教師來說,可從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教材中現有的某些實驗的改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究性實驗等方面出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化學評優課會議上,有一位老師在講《燃燒的條件》時,當她按教材中的設計進行白磷在水下(熱水)燃燒的演示實驗時,第一次沒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沒做成功是因為在水下氣流吹的白磷到處移動,氧氣與白磷無法充分接觸的緣故,她若把通氣的導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氣,實驗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就應該從這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
在第九屆十省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創新研討會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創意,我認為這些好的作品對中學化學一線教師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下面把我認為有創意并且比較實用的作品分類整理如下:
1.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原創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鄲永年二中(鄉鎮中學)曹治淮老師的《安全環保型氣體發生器》,該作品已獲國家專利。此裝置是曹老師使用優質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氣門、接口熱合而成。該裝置能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十多種氣體的快速制取、儲存并能進行一些性質的實驗,該裝置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環保,便于攜帶,很適合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使用。
2.為了節約藥品的微型試驗。如云南省富源縣一中的湯學周老師多年來研制、使用的《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該套裝置比較好地解決了富源縣一中的實驗教學問題,。
3.利用廢舊物品的實驗。如云南省建水縣建民中學的祁有金老師的《用礦泉水瓶解決西部貧困地區開展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就是為了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的初中化學實驗能夠正常開展而想出的辦法。據祁老師展示、介紹,用無毒、無害而生活中到處都有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師介紹說:“用此辦法可解決初中化學教材中85%的實驗。他在大會上用礦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非常成功,贏得了與會專家和參會教師的尊敬和好評。
4.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如上海市風華中學陸惠蓮等老師的《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在化學中的應用——測定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以前在中學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只是從理論上分析、推導得出結論。而陳老師等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結論,使原來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我認為這對中學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是一種嘗試和突破。
5.對教材中現有實驗的改進。如天津市扶輪中學的梁天真老師的《鋁在氧氣中的燃燒》。高中化學第二冊原有實驗中“把薄鋁箔卷成筒狀,內部裹一紙片,點燃紙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這樣做有時紙片引燃不了薄鋁箔,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梁老師改進如下:先將濾紙剪成條狀后用水浸濕,然后在濾紙上沾滿鋁粉,最后把粘好鋁粉的濾紙在陽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鋁粉的濾紙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濾紙上的鋁粉劇烈燃燒,火星飛濺,發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靜海一中的張希彬、李東平老師的《用濾紙做半透膜滲析實驗》,他們首先是對半透膜本身加以改進,將膠水均勻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們對實驗裝置與程序加以改進,在半透膜兩面各放一張濾紙,在一張濾紙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張濾紙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夾住,一分鐘后將兩張濾紙揭開,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濾紙變藍色,另一張不變色,證明:半透膜準許小分子(碘分子)通過,而拒絕高分子(淀粉分子)通過;再如上海市閔行中學張順?老師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改進》,由于原實驗反應劇烈,蒼白色火焰不便于觀察,張老師則用一個針管抽取一管氯氣,在氫氣燃燒的火焰內緩緩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氣,這樣可明顯地長時間觀察到火焰的蒼白色;還有重慶市巴蜀中學錢勝老師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改進》,原來實驗是用木炭粉,實驗現象有時不太明顯,錢老師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機用的墨粉(粉末極細,價格便宜),實驗現象變得非常明顯;另外,北京市密云縣教研中心任連俊老師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改進》,就是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用時很長,一節課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明顯現象的缺點,而自制了一個強光光源,把盛裝氯水的平底燒瓶放到該光源上,反應變得非常迅速,幾分鐘即可完成此試驗,并且實驗現象明顯,分解后的氧氣檢驗科學合理;還有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中學的張艷萍、王崇慶老師的《石蠟蒸汽點燃改進》,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點火的方式,由于白煙(石蠟蒸汽與固體的混合態)容易散失,因此,點火時要求火柴離燭芯很近才能成功,這樣學生會認為是燭芯被點燃,說服力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張、王老師設計了一個螺旋銅絲圈,當蠟燭熄滅后,馬上在其上方罩上這個螺旋銅絲圈,白煙順著該圈上升,這時在圈的上方點燃白煙,現象明顯,說服力很強。
6.改進、創新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如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中學的王興中、王偉老師的《復式試管夾》,就是為了克服現有的試管夾一個只能夾一個試管的不足而發明的,他們發明制作的復式試管夾既能夾一個試管,同時又能夾兩個或三個粗細一樣或粗細不等的試管,這就為中學化學某些對比實驗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課本實驗的延伸。如天津市楊村第二中學的任培文、楊士祥老師的《氫氣驗純后試管中余焰的檢驗》。氫氣驗純后試管內應有余焰,但是試管內的余焰卻很難觀察到,任、楊老師為了讓學生確信試管中有余焰,他們設計了如下操作:驗純后立即把試管口朝上、微傾斜浸沒在水槽中,水進入試管,氫氣被排出,在試管口則可以看到剩余氫氣繼續燃燒的火焰,現象特別明顯,該實驗贏得了在場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8.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如北京市牛欄山一中姜璐璐老師的《氯氣與乙炔反應的探究實驗》。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學生提出:“乙炔和氯氣發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姜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是用兩個針筒分別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氣,針頭用膠管連接分別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動兩針管,當兩氣體在水面下相遇時,立即發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濃黑煙絮上升,反應原理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區南口學校谷永起老師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學性質的簡易實驗裝置》。氧氣不能使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們褪色嗎?谷老師自制了一個簡易臭氧發生器,讓氧氣通過該裝置,在放電的情況下使氧氣轉變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該氣體通過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還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的劉忠心老師的《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有學生問:“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迅速反應嗎?”劉老師設計了如下實驗:用一小團脫脂棉包上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迅速投到事先準備好的瓶底鋪滿一層細砂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再迅速蓋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時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燒起來,我認為此設計很成功,它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環保。
以上這些作品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有意義的,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新是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對其他教師以后的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也是有一定啟示的。
我認為實驗改進、實驗創新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簡約性、安全性、環保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教師實驗探究、實驗改進、實驗創新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不過,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不能只是教師的事,要把它變成學生的事,要通過教師積極引導,有計劃地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點我在河北保定滿城中學聽劉永勝老師的課時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劉永勝老師在講《硝酸》這節內容時,認為現行高中化學第二冊(人教版)中銅與稀硝酸的反應的演示實驗,存在反應器試管中的空氣無法除去,生成的NO馬上和試管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紅棕色的NO2,使學生無法很清楚地觀察到無色的NO的問題,另外,NO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針對這一情況,劉老師組織了一次探究性的實驗教學活動,他把教材中的實驗裝置展示給學生,請學生自己分析此裝置有何不足,并讓學生設計改進的方案,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思考、交流等過程,設計出了很多種方案,劉老師先讓學生小組研討,相互評判,再讓學生把他們小組選出的比較理想的方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師生共同分享創新的成果,最后師生綜合考慮共同選出了一套比較理想的設計方案。該過程中,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和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我認為這樣的探究性的實驗改進是值得提倡的。
論文關鍵詞:中學化學 實驗教學 安全教育
論文摘要:中學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學科。而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教學生怎樣進行實驗操作、現象的分析,培養他們觀察、描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中央電視臺一套《今日說法》節目曾播出了這樣一個案例:徐州市某學校的一節化學課后,化學老師讓一位學生幫他把實驗器材及藥品送回實驗室,這位同學在去實驗室途中私自偷拿了化學藥品氯酸鉀和硫磺。由于好奇心,回家后該同學把氯酸鉀和硫磺混合在一起玩而發生爆炸,致使該同學一只手指被炸傷。之后,家長把學校告上法庭,從而引起法律糾紛。
類似的案例在我們的日?;瘜W教學中不在少數。那么我們的平時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減少乃至杜絕安全事故呢?怎樣對學生有效進行安全教育呢?
一、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教師的責任。教學化學實驗,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力求杜絕大小事故的發生。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相當重要的環節。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往往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輕者可以致殘,重者危及人身安全,還對學生學習化學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凡是化學教師都知道,在化學實驗中,要經常接觸各種化學試劑,不少化學試劑是危險性化學藥品。如:濃酸、強堿,金屬鉀、鈉,苯酚,白磷等。在實驗進行過程中,常伴有各種氣體、蒸汽、煙霧、粉塵等,這些物質對人體有的是有毒,有的甚至是劇毒,實驗中還會偶然發生燒傷,炸傷、燙傷、割傷等事故,所以在上化學實驗前,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以及一些應急措施;在實驗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千方百計預防和清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種事故的發生,這既是化學實驗教學應重視的問題,也是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要求?;瘜W教師只要防微杜漸,未雨綢繆,重視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中學化學安全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實驗室安全守則教育
化學實驗室中不少事故是由于學生無知,粗心大意、好奇、思想麻痹等造成的,因此,學校要制定必要的切實可行的實驗安全守則,危險化學藥品使用制度,學生實驗守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使學生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肅的科學態度來學習化學實驗,充分了解注意事項,熟悉實驗內容,掌握實驗技巧,精心操作,勤于思考,嚴格藥品用量。
(二)加大實驗改革力度
教材是教師施教的依據,從我國現行化學教材來看,學生實驗的編寫一般是由目的、原理、儀器、藥品、步驟等幾部分組成。我認為應當適當增加安全方面的內容。在這方面美國的化學實驗教材《化學中的探索》一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該書所有實驗的編寫均由:目的、原理、儀器藥品、安全、步驟、處理方法、問題等幾方面組成,例如:在“體積的測量和溶液”實驗中,安全部分寫道:“在實驗中必須始終佩帶護目鏡。14mol/L NaOH溶液的腐蝕性很強,取用時要戴手套。濺出的任何化學藥品要立即用水擦凈。應該注意堿會腐蝕玻璃,要用大量的水徹底清洗玻璃儀器,以防止被腐蝕性物所腐蝕。”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編者詳細的要求安全措施,如果我們的教材中也能補充這樣的要求,再加以教師的引導,實驗效果也許會好一些。
(三)認真講解原理
每一個基本操作都有其自身道理。如給試管里的藥品加熱前為什么要先預熱;給試管里的固體加熱為什么要使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用試管夾夾持試管時為什么要從底往上套等。學生從原理上懂了以后,對理解在“操作中為什么這樣做”大有裨益。
(四)認真訓練基本操作
任何一個復雜的實驗都是由一個個簡單的基本操作所組成,所以掌握每一個簡單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學實驗的前提。近幾年,教育部門給農村中小學配備了設施齊全的化學實驗室,為化學實驗的開展提供了保證。因此化學老師就要有計劃的讓學生到實驗室熟悉各種化學儀器,知道它們的功用,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在懂得原理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掌握。
(五)共同分析實驗
每一個化學實驗都有科學的操作步驟。在學生分組實驗前和學生一起認真分析實驗原理,明確每一個環節,做好預案,讓學生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地帶著快樂的心情去做好每一個實驗。
(六)做好安全防范準備及演練
在實驗室里認真準備好創可貼、藥棉、紗布、碘酒、膠布、沙桶、滅火器等必備藥品和器材。模擬事故情境,讓學生練習如何應急處理,掌握自救的知識。
(七)教師應當“從我做起”言傳身教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響,從“安全意識”的培養角度來說,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
1、一絲不茍做好演示實驗,教師在演示實驗中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學生動手實驗時的態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儀器的使用也絲毫不能大意,對于一些有危險隱患的實驗更要充分備課,引導學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2、合理使用反例。對于一些可以在實驗室模擬的錯誤操作導致的后果,教師可設計一些錯誤的反例加以驗證,以加深學生印象。如不純的可燃氣體點燃爆炸,水倒入濃H2SO4中進行稀釋的后果;加熱時先撤酒精燈導致水回流引起試管炸裂等,只要條件允許,裝置設計合理,不會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試。
3、嚴格監督,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學生進入實驗室親身體會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什么都好奇,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在平時學生實驗中除了講清楚規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強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安全實驗的關鍵是要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實驗,只要熟悉操作規則,了解反應規律,做好課前預習,危險也能變為安全。反之,在實驗過程中就可能發生事故,不但會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可能危及師生安全,甚至嚴重致殘造成終生不幸。所以,奉勸廣大師生要高度重視。
論文關鍵詞:中學化學 化學教學 信息技術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能否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是急待解決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中學化學教學水平的方法多種多樣,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中學化學教學效果千變萬化。利用信息技術于中學化學教學可以解決常規教學難以解決或不能解決的問題,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將開辟中學化學教學新天地。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信息技術已經逐步應用于中學化學教學。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傳統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術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為中學化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中學化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克服了傳統中學化學教學中重點、難點的突破,同時增大了課堂容量,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1 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的現狀
傳統中學化學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方式?;瘜W教學過程中沒有利用信息技術,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筆和黑板。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講清楚,學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聽清楚。這就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師傳授中學化學知識、學生接受中學化學知識并運用好中學化學知識。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傳統中學化學教學很難達到這個要求。因此中學化學教師有必要根據中學化學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將信息技術與傳統中學化學教學進行有效結合,來提高中學化學教學質量。
2 利用信息技術于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優點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一些演示實驗的現象不能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一些宏觀概念和微觀概念的內容,教師僅僅用口頭描述很難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往往變得枯燥乏味。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優化中學化學教學效果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中學化學教學解決了傳統教學難以解決和不能解決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于中學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將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是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瘜W教材不再只是一本書,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資源。利用信息技術融合在中學化學學科的學習中將實現那些用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教學目標。
2.1 利用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中學化學的學習興趣
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示物質的微觀結構,如氯化鈉、氯化銫、金剛石和石墨等的晶體結構;有機物的同分異構體,可用CAI模擬動畫展示物質的微觀世界,將比以往只用語言敘述,死記硬背的內容形象地展示出來,構建起學生對化學微觀世界的認知結構,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實驗、幻燈、錄像、實物投影、多媒體等信息手段呈現適當內容的形象資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氣、富有規律的圖案,結合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利用信息手段同時提供多個問題,讓學生邊看邊思考,極大地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
2.2 利用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和記憶規律的基礎上,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內容比較抽象。有許多的化學概念的知識內容因為抽象,成為學生學習化學的重點、難點。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將突破時空的限制,使中學化學教材上靜態的知識變成生動、形象、直觀的動態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化學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最優化的中學化學教學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術,可將中學化學的知識表達多樣化。對有危險的實驗、有污染的實驗,可用信息技術展示,既達到教學目標又安全無害,學生也容易理解。還可以用動畫模擬出一些教師無法演示的實驗,如把水注入濃硫酸錯誤操作后引起硫酸飛濺的后果,通過聲音、圖像的結合,給學生留下生動、深刻的印象。
化學實驗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術,用聲、形的感性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從而獲得最佳的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很多現象坐在后面的學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讓每個學生都觀察清楚,實物投影儀可以將實驗現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預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化學教學中,能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的提高,為學生學習中學化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利用網絡技術獲取信息,將學習視野從書本拓展到網絡,搜集到了許多和生活相關的化學知識,既擴充了知識面,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3 信息技術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學化學教學中傳統教學
利用信息技術可提高中學化學教學效果,但應該注意一些誤區,信息技術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傳統教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能夠用實驗去研究的教學都不能脫離實驗。利用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應根據中學化學化學教學本身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從化學課堂教學中尋找切入點,創設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挑戰性的教學環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于中學化學教學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況且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膽把信息技術當成工具用于教學中,一定能開辟中學化學教學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功能,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中學化學教學的效果,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將開辟中學化學教學新天地。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 化學史 人文素質教育 科技倫理道德
論文摘要: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道德,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探索與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1]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諸多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盲從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增強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現狀
我國中學理科教育實踐中,由于學校承擔著巨大的高考升學壓力,教學組織和管理以及學科內容的教學成為理科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由于教學目標的偏頗,中學化學教學很少涉及科學倫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淡化了人文教育。具體地表現在:教學內容上,過分注重邏輯、系統化和網絡化的化學知識結構編排,忽略了學生對社會、生活、就業等化學素質的需要,也嚴重地忽視了化學在技術研究和社會應用方面的道德規范問題;在教學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規范化、劃一化,忽視學生謀求個性解放和創造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斕的化學世界里,但對身邊最基本的與化學有關的生活、社會和自然問題的基本原理卻知之甚少,更不用說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更有甚者道德淪喪,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做出違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舉措來,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案就是一個典型。
二、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意義
學生的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樹人的根本”。[2]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須把育人看作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3]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強調化學科學的育人功能,糾正化學教學中的唯科學化傾向,就是要求化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人性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將學習化學知識與認識社會、解決與社會相關的化學實際問題相結合起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學史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學史中科學家人格魅力的榜樣示范作用,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學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學知識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出的偉大人格魅力去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 講到元素氟時,向學生介紹:由于氟單質的活潑性和毒性極大,因而長期未能分離出來,為了研制它,英國化學家戴維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幾個月,喬治和托馬斯也為研制氟而嚴重中毒,魯耶特和尼克雪為研制氟不幸殉難。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化學家莫瓦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仍堅持不懈,終于在1886年獲得成功。讓學生走進化學家豐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與大師們交流對話,沐浴人性光輝,逐步使學生在挫折前表現出一種頑強的斗志,從而在學習中自覺地去砥礪自己意志。
2.發揮化學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化學史是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人文教育素材,化學家們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不勝枚舉。解放前,我國留美博士侯德榜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的制堿技術封鎖,為發展我國的民族化學工業,毅然放棄在美國的舒適生活,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母親懷抱。經過潛心研究,發明了享譽世界的侯氏制堿法,并公布于世。這是何等的愛國情懷,何等的高尚人格!
(2)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一般認為在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容易結合革命故事和史實進行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在數理化生等理科教學中,同樣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例如:在有機化學“苯”一課中,可向學生介紹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的傳說,說明天才出于勤奮,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從苯的結構簡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發展,又可以啟發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同時再介紹苯的兩種結構都各有優缺點,應該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3)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家之所以可以成為科學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有科學的態度: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勞。鹵族元素氟、氯、溴、碘的發現史,就是一部化學家求真求實的歷史??梢哉f輕信和主觀使人們喪失及早認識氯真面目的機會,但化學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學中以具體的實例展現化學先驅們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獻身科學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可以豐富學生的科學情感、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3.用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
道德倫理能凈化心靈。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
在學習有機化學時,學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阿斯匹林為題材的練習。我不失時機地引用了發現阿斯匹林的故事進行倫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機化學家霍夫曼的父親因患風濕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對這種藥過敏而無法服用?;舴蚵鼮榱私o父親治病,就潛心研究改進這種藥的方法。后來對這種藥的結構進行修飾,減除了藥的副作用,經過修飾的藥被命名為阿斯匹林。[4]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孝敬父母關心老人的思想內涵,故事雖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這樣的例子在化學史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新課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學是真善美的統一,化學教學過程必定也是道德實踐的過程。利用化學史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但在具體實踐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面向全體學生,由把學生當容器來“灌”轉到把學生當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來“育”。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 中學化學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論文摘要:探討了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關問題,闡述了化學課程資源的內涵。在分析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對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了相應的實施建議。
21世紀我國在化學教育方面與時俱進,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自1999年提倡素質教育以來,我國教育一直強調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這無疑給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瘜W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課程資源可謂是非常豐富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課程資源呢?當前化學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新課程理念要求設置多元化的教學模塊,努力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選擇的空間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1]。
一、化學課程資源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部分,首次明確提出了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問題。其中課程資源是課程的基礎和前提,是課程要素和內容的基本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研究者以化學課程實現化學課程目標或計劃的需要為出發點,認為化學課程資源是化學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整個化學課程編制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化學教材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化學資源?;瘜W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化學課程實施的媒介。
二、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1.國內研究的發展
我國化學課程的開發經歷了洋務運動時期,維新運動時期,近代學制建立時期,民國時期,現代時期五個階段[2]?;瘜W課程開發從萌芽走向成熟,化學教育有了嶄新的面貌。
我國的化學課程資源的研究是伴隨著新課程提出與實施而逐步得到發展。新課程提出后課程資源問題成為教師以及課程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前期涉及的化學課程資源研究主要是理論研究,處于理解層面。從2005年以后,化學課程資源研究從各個方面細化分析資源,出現了案例資源的分析、信息化資源、實驗資源。接著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分類,提到了學生資源、教師資源、新聞資源、教學過程資源等;開始探討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研究涉及了實驗資源微型化、綠色化,滲透STS 的思想。2009年至今大多數研究展現了人們對于化學課程資源動態生成、鄉土資源的更深入的研究。總之,隨著課程資源研究的深入,學科課程資源不斷發展,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深化。
2.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存在的不足
目前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正處于發展初期,當前許多化學課程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在農村。在大多數地方,學校只是為了升學,很少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需要,造成化學課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我國化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不足從多方面反應:
(1)教育機構對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宣傳和強調力度不夠,對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很少。同時教學相關人員如校長也缺乏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意識。
(2)中學化學教師的新課程資源意識和開發能力欠缺,對新課程了解不深,大部分有印象但缺乏對新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教師不適應新課程,缺乏開發化學課程資源的意識,認為教學中缺乏化學課程資源。課程開發的主體是少數專家,教師沒有看到自己在化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所具有的潛力。
(3)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結構不協調。學生喜歡討論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但由于教師的滿堂灌忽略了學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所針對的主體。學生渴望豐富的化學課程資源,但學校、教師很少或者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4)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實驗設備等方面的投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很多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的經費不足,導致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機會少,開發條件受到限制。
(5)校外資源的利用不足。如農業生產中的化學課程資源(化肥和農藥的合理使用,土壤酸堿性的判斷)、釀酒、采礦、文物保護中的化學課程資源等沒有得到充分利用[3]。
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當前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新課程理念下,教育者也逐步意識到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會有好的發展。
三、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實施建議
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遵循開放性原則、經濟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個性原則。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何實施,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強調:“(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的資源;(2)加強校外課程(the out-of-curriculum)的開發與實現;(3) 幫助學生與學校以外的環境打交道?!?[4]
1.注重因地制宜,保持動態平衡
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要保證資源被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費。動態平衡即符合當地學生身心發展要求和當今社會的要求。農村與城市,不同民族間化學課程資源存在差異,要保證各取其需,各具特色。各種化學課程資源之間以及它們內部應做到動態平衡,地區化學課程資源的差異性也應該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另外,一些地方科研機構也應該公開化,將高科技與教育結合,讓學生真正認識科技,支持科研活動。美國費米高能物理實驗室將高科技平民化,讓不同社會群體真正走近科技。他們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①免費開放實驗室,鼓勵公眾了解和支持科學研究活動 ;②成立專門教育機構,與學校教育及課程緊密結合,開發大量教育項目。
2.強化教師的化學課程資源觀
新課程中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它們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選擇、開發和利用。只有教師意識到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意義,才能推動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是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二是教師要不斷反思、學習;三是加強對教師的理論指導,鼓勵他們多實踐。
3.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化學課程資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城市和農村的學生,不同區域的學生都存在差異,在開發資源時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資源是否會有助于學生學習化學,認識化學。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來開發和利用中學化學課程資源。
4.加強相關教學理論研究
建構主義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建構主義“本質上是反經驗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同時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強調認識的動態性、不確定性和具體差異性。” [5]知識觀上,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問題的答案,需要在具體情境中再創造,強調了知識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的時候注意情境的創設問題,同時體現了化學課程資源需要考慮其動態性。教學觀上,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是幫助和促進學生知識的意義建構。我們在開發化學課程資源的時候注意資源的可建構性,考慮是否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意義建構。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實踐,發現問題,收集數據,形成解釋,最終獲得答案并交流。合作學習將讓學生共同探討交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合作學習使得學生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我們開發和利用的化學課程資源要有利于學生的意義建構,有利于開展探究式和合作式學習。只有將相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開發出恰當的化學課程資源,才能合理利用這些資源。
5.利用信息化手段——化學課程資源包
(1)化學課程資源包
化學課程資源包指將相關課題涉及的所有有用的化學課程資源整理、歸類后,組合成一個文件夾存儲?;瘜W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本地特色、自我風格、學生實際開發出自己的化學課程資源包,為以后教學積累資源。同時,化學課程資源包也可以作為另一個資源開發的基礎。
化學課程資源包涵蓋了圖片、視頻、文字形式等有形資源,在有形中包括了無形的資源,比如美食文化與營養活動中民俗文化也是課程資源。資源包中可以包括情境創設背景資料、實施建議及導課舉例;教學過程設計指導與活動方案建議;相關的拓展知識以及案例展示。資源包層層遞進,便于資源搜索與管理。
(2)化學課程資源包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取資源包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教學設計。構思教學活動時,在資源包中尋找情境創設相關資料,再結合學生這個主體的實際,思考優化后,設計出情境資料。教學活動中各個知識點的設計也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可以開發整理針對教師和學生不同的資源以供參考。課內和課外活動的設計也是化學課程資源包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設計的自己的教學方案,又形成了新的課程資源,成為資源包的一部分?;瘜W課程資源包內容的豐富與完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應該不斷充實原有資源,這樣資源包將會不斷得到優化。
新課程對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讓中學化學課程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中學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任重道遠。
論文關鍵詞 主動參與 創新思維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論文摘 要 長期以來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在這種學習方式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推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弘揚學生的自主精神,尊重、發揮、完善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建立“主動參與型”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指導思想
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的指導思想主要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師生主體性教學,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施教主體,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師生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呢?其有效途徑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其目的是形成一個平等、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其宗旨是要變傳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參與式和探索式學習,變重結果的學習為重過程和方法的學習。
二、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
(1)導入要奇——興趣性。課一開始,教師要滿懷激情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當好主持人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皩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人問題狀態,而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點火——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在學習“物質的溶解度”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
一個小女孩說:“媽媽,我要喝糖水。” 媽媽將一個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入涼開水,然后向其中加糖,攪拌,糖全部溶解;小女孩喝了一口,然后她說:“媽媽,不甜,再加點糖?!眿寢層旨恿艘簧滋牵瑪嚢?,糖有剩余。小女孩又喝了一口,然后她又說:“媽媽,不甜,再加點糖。”媽媽說:“傻孩子,再加也不會更甜了?!毙∨枺骸盀槭裁??”。我把這個“為什么”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去解釋,還讓他們想辦法如何得到更甜一點的糖水。學生在討論中興趣盎然。
同學們帶著一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評價一下,這樣一定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主動性。這一階段,從教育教學目標上,否定了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注入式教學,變教師講授知識為學生探求知識,把教學的基點定位在發展思維和培養能力方面。從教學內容上講,教師創設的情境和顯現的內容,必須和教學的重點內容相關聯,但最好不要是結論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結論的一定范圍內,留有余地,以便充分發展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從教學結構上講,這一階段以學生觀察、聯想活動為主,教師通過媒體顯示或實物顯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2)精講點撥——科學性。教師通過精要、生動的講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結構。對于知識的講授,無須講求立論、講解、分析、小結的完美程序。要知道這種完美的程序,只對教師“完成任務”的自我感覺有用,甚至是一種變相的對學生不負責任。教師必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學生學習的障礙和思維的靈感方面,并及時開導啟發。
(3)巧設疑問——思維性。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以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傳授知識僅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軸心,在教學結構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合作關系,既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個別或群體討論與對話,又可以表現為學生之間的個別或群體討論與對話。這一過程是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的靈魂,教師要盡可能地有意制造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提供正反兩方面的立論,故意誤導等,從而使學生在迂回曲折、歷經坎坷的多向思維之后,獲取知識。在教學技巧上,教師要尊重持不同觀點或者是錯誤觀點的學生,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結精簡——邏輯性。在經過前三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之后,教師要抓住學生急于鑒別自己探索結果的心理,回到主導地位中去,剖析錯漏,歸納、推導出正確的結論,具體、準確、系統地講述知識內涵和構成?;瘜W課的小結,也是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過程帶有總結的性質,與傳統教學總結不同的是,教師不是對自己的分段講述進行自我總結,而是在學生自我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疏理學生認識結果,推導出結論。是學生由形象思維能力向抽象思維能力的邁進。由于學生思維主動性的貫穿和滲透,其教學結構表現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能動作用實現了有機的統一。
三、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有以下特點:
(1)探索性。傳統的化學實驗都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即先教給實驗結果,然后再通過演示實驗進行驗證,這樣使化學實驗缺乏思考性、探索性和創造性,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把驗證性化學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正、反兩種不同的實驗操作方法,從而得出正、反兩種不同實驗結果,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得出正確結果。
(2)參與性?,F代教育思想認為:“教學不應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探索知識的過程及其方法比獲得知識本身更重要。”面向過程的教學則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細體驗這一知識得以產生的基礎以及與其他知識的相互聯系等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化學教學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即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感知過程和理解過程,創設學生主體參與情境。
(3)開放性與創新性。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充分體現出“開放性”。例如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提出猜想,學生猜想出結論正確與否,并不重要,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提出的不同猜想分別給予點評、總結,逐步引導出正確結論。這樣能充分激發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能進一步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欲望。
(4)化學性?;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化學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與化學課堂實驗是否成功地應用關系密切?!爸袑W化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能通過課堂實驗,進行知識的導入,問題的探索與推理、結論的歸納,培養了學生重視科學實驗,不怕失敗,不怕困難,鍥而不舍的精神,使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到知識,而且養成認真對待科學、勇于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意志品質,使化學的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體現出來,同時也有利于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傊?,注重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給學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間,增加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實驗的機會,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通過實踐證明:化學課應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生的各種素質都有較明顯的提高,相信通過今后實踐中的不斷完善,該教學模式一定會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摘要 教學機智作為教師的一種能力,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化學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失控現象。本文主要對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面對課堂上隨機出現的偶發事情,提出隨機應變的技巧。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教學機智 應變技巧
化學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為化學課堂教學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學模型和優化的教學“藍圖”,但是,由于化學世界中物質變化的多樣性、復雜性,物質性質學習的階段性和理論理解的有限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能力的差異性以及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學生思維的空前活躍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學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和偶然性。
例如:課堂演示實驗失敗或出現異常,學生突然發問超出所學的范疇或出現其它令教師尷尬的事情等,這些偶然性事情的發生,使教師難以按教案設計的步驟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教師在具備其它各種能力和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機智作為教師的一種能力,目前在高師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上還沒有足夠的重視,造成學生在教育實習或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深感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樣才能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以及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機應變呢?
一、應用信息反饋原理調整教學。 化學教學系統與其它任何系統一樣,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能實現調控。化學課堂教學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是否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需要課堂上隨時了解教學現狀,找出現狀與達到目的之間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就必須應用反饋信息原理作為主要手段,以便經常取得反饋信息,對課堂教學系統做到有效控制,保證教學過程處于最隹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如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節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盡快提供反饋信息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注意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信息流處于最隹傳輸狀態,獲得最優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使原來設計方案中信息的傳輸程序受到沖擊、干擾甚至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當時的反饋信息果斷地采取隨機控制的辦法,改變、調整信息的傳輸程序或信息傳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不受影響。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系統。 化學教學系統的設計是化學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環節,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對不同層次的化學教學系統,規劃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并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學行為的“藍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熟練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高度稔熟,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卡殼了,怎么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2)要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儲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識發展的動向。
(3)要充分備課。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里活現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裝著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過程。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后該怎樣歸納等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4)對演示實驗有充分的準備。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所演示實驗的目的要求、儀器裝置、所用試劑、溶液濃度、實驗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無誤,并從實驗效果的直觀性強、實驗簡易快捷以及確保實驗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預備實驗。
摘 要: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創新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簡約性、安全性、環保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關鍵詞: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
提起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一些教師不知從何下手,我認為:對于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來說,由于學校實驗條件簡陋、實驗經費緊張,教師更多地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來完成本來無條件完成的實驗,如微型試驗、用礦泉水瓶以及經過消毒處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來完成的某些實驗,這些地區的教師們要盡量地想辦法創造條件開足開全實驗;對于實驗條件較好的中學教師來說,可從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教材中現有的某些實驗的改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究性實驗等方面出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化學評優課會議上,有一位老師在講《燃燒的條件》時,當她按教材中的設計進行白磷在水下(熱水)燃燒的演示實驗時,第一次沒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沒做成功是因為在水下氣流吹的白磷到處移動,氧氣與白磷無法充分接觸的緣故,她若把通氣的導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氣,實驗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就應該從這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
在第九屆十省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創新研討會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創意,我認為這些好的作品對中學化學一線教師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下面把我認為有創意并且比較實用的作品分類整理如下:
1.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原創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鄲永年二中(鄉鎮中學)曹治淮老師的《安全環保型氣體發生器》,該作品已獲國家專利。此裝置是曹老師使用優質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氣門、接口熱合而成。該裝置能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十多種氣體的快速制取、儲存并能進行一些性質的實驗,該裝置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環保,便于攜帶,很適合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使用。
2.為了節約藥品的微型試驗。如云南省富源縣一中的湯學周老師多年來研制、使用的《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該套裝置比較好地解決了富源縣一中的實驗教學問題,。
3.利用廢舊物品的實驗。如云南省建水縣建民中學的祁有金老師的《用礦泉水瓶解決西部貧困地區開展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就是為了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的初中化學實驗能夠正常開展而想出的辦法。據祁老師展示、介紹,用無毒、無害而生活中到處都有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師介紹說:“用此辦法可解決初中化學教材中85%的實驗。他在大會上用礦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非常成功,贏得了與會專家和參會教師的尊敬和好評。
4.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如上海市風華中學陸惠蓮等老師的《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在化學中的應用——測定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以前在中學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只是從理論上分析、推導得出結論。而陳老師等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結論,使原來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我認為這對中學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是一種嘗試和突破。
5.對教材中現有實驗的改進。如天津市扶輪中學的梁天真老師的《鋁在氧氣中的燃燒》。高中化學第二冊原有實驗中“把薄鋁箔卷成筒狀,內部裹一紙片,點燃紙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這樣做有時紙片引燃不了薄鋁箔,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梁老師改進如下:先將濾紙剪成條狀后用水浸濕,然后在濾紙上沾滿鋁粉,最后把粘好鋁粉的濾紙在陽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鋁粉的濾紙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濾紙上的鋁粉劇烈燃燒,火星飛濺,發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靜海一中的張希彬、李東平老師的《用濾紙做半透膜滲析實驗》,他們首先是對半透膜本身加以改進,將膠水均勻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們對實驗裝置與程序加以改進,在半透膜兩面各放一張濾紙,在一張濾紙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張濾紙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夾住,一分鐘后將兩張濾紙揭開,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濾紙變藍色,另一張不變色,證明:半透膜準許小分子(碘分子)通過,而拒絕高分子(淀粉分子)通過;再如上海市閔行中學張順?老師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改進》,由于原實驗反應劇烈,蒼白色火焰不便于觀察,張老師則用一個針管抽取一管氯氣,在氫氣燃燒的火焰內緩緩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氣,這樣可明顯地長時間觀察到火焰的蒼白色;還有重慶市巴蜀中學錢勝老師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改進》,原來實驗是用木炭粉,實驗現象有時不太明顯,錢老師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機用的墨粉(粉末極細,價格便宜),實驗現象變得非常明顯;另外,北京市密云縣教研中心任連俊老師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改進》,就是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用時很長,一節課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明顯現象的缺點,而自制了一個強光光源,把盛裝氯水的平底燒瓶放到該光源上,反應變得非常迅速,幾分鐘即可完成此試驗,并且實驗現象明顯,分解后的氧氣檢驗科學合理;還有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中學的張艷萍、王崇慶老師的《石蠟蒸汽點燃改進》,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點火的方式,由于白煙(石蠟蒸汽與固體的混合態)容易散失,因此,點火時要求火柴離燭芯很近才能成功,這樣學生會認為是燭芯被點燃,說服力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張、王老師設計了一個螺旋銅絲圈,當蠟燭熄滅后,馬上在其上方罩上這個螺旋銅絲圈,白煙順著該圈上升,這時在圈的上方點燃白煙,現象明顯,說服力很強。
6.改進、創新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如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中學的王興中、王偉老師的《復式試管夾》,就是為了克服現有的試管夾一個只能夾一個試管的不足而發明的,他們發明制作的復式試管夾既能夾一個試管,同時又能夾兩個或三個粗細一樣或粗細不等的試管,這就為中學化學某些對比實驗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課本實驗的延伸。如天津市楊村第二中學的任培文、楊士祥老師的《氫氣驗純后試管中余焰的檢驗》。氫氣驗純后試管內應有余焰,但是試管內的余焰卻很難觀察到,任、楊老師為了讓學生確信試管中有余焰,他們設計了如下操作:驗純后立即把試管口朝上、微傾斜浸沒在水槽中,水進入試管,氫氣被排出,在試管口則可以看到剩余氫氣繼續燃燒的火焰,現象特別明顯,該實驗贏得了在場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8.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如北京市牛欄山一中姜璐璐老師的《氯氣與乙炔反應的探究實驗》。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學生提出:“乙炔和氯氣發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姜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是用兩個針筒分別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氣,針頭用膠管連接分別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動兩針管,當兩氣體在水面下相遇時,立即發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濃黑煙絮上升,反應原理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區南口學校谷永起老師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學性質的簡易實驗裝置》。氧氣不能使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們褪色嗎?谷老師自制了一個簡易臭氧發生器,讓氧氣通過該裝置,在放電的情況下使氧氣轉變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該氣體通過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還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的劉忠心老師的《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有學生問:“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迅速反應嗎?”劉老師設計了如下實驗:用一小團脫脂棉包上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迅速投到事先準備好的瓶底鋪滿一層細砂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再迅速蓋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時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燒起來,我認為此設計很成功,它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環保。
以上這些作品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有意義的,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新是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對其他教師以后的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也是有一定啟示的。
我認為實驗改進、實驗創新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簡約性、安全性、環保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教師實驗探究、實驗改進、實驗創新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不過,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不能只是教師的事,要把它變成學生的事,要通過教師積極引導,有計劃地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點我在河北保定滿城中學聽劉永勝老師的課時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劉永勝老師在講《硝酸》這節內容時,認為現行高中化學第二冊(人教版)中銅與稀硝酸的反應的演示實驗,存在反應器試管中的空氣無法除去,生成的NO馬上和試管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紅棕色的NO2,使學生無法很清楚地觀察到無色的NO的問題,另外,NO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針對這一情況,劉老師組織了一次探究性的實驗教學活動,他把教材中的實驗裝置展示給學生,請學生自己分析此裝置有何不足,并讓學生設計改進的方案,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思考、交流等過程,設計出了很多種方案,劉老師先讓學生小組研討,相互評判,再讓學生把他們小組選出的比較理想的方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師生共同分享創新的成果,最后師生綜合考慮共同選出了一套比較理想的設計方案。該過程中,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和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我認為這樣的探究性的實驗改進是值得提倡的。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養
論文摘要:本文從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對化學教師的要求入手,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師專業素養。在此基礎上,重新界定和分析了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并提出了提高和加強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主要對策。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日益豐富,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綜合國力方面,而且這種競爭越來越表現人才的競爭?!叭窨茖W素質計劃”的遠景目標,旨在改變目前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低的窘況。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時代要求。目前,作為整個教育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的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是否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省。因此,提升化學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不僅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是實施新課程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
1 教師專業素養的涵義
素養,來源于拉丁語litterateurs,即有文化。所謂素養,是指決定一個人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內在特質。所謂專業素養是專門職業對從業人員的整體要求,是指為完成某項工作所必需具備的能力及態度、個性等涉及信奉價值的個性心理特征之和。
關于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同學者研究的視角不同,對其概念的表述也不盡相同。林崇德教授以心理學理論作為主要基礎,提出教師素養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葉瀾教授從教師專業化出發,認為“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當代教師質量的集中表現,它應以承認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的職業為前提?!钡鹊取o論是哪種類型的定義,其教師專業素養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養、教育教學技能能力等。本文所謂教師的專業素養,指的是教師為了實現教育的目標,為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及相關的觀念,能力等的總和。
2 化學新課程改革對化學教師的要求
2.1 化學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習教學觀”
學習不是簡單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生相對獨立地探索和發現尚不了解的規律、規則和操作方式等?;瘜W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與需要,提供多種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探究?;瘜W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從材料中挖掘知性和情意性,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反饋,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化學的“學習教學”系統中,化學教師要注重活動課程與化學課程的相輔相成關系,突出建立一種思想價值、情感體驗、操作技能、經驗認識等多方面構成的多元的、開放的學習目標系統,為學生多緯度的個性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教育與完善的機會。
2.2 化學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教育課堂設置的革新、教材編制的提高,都需要通過有正確教育觀念的教師去直接作用于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師是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尋求知識、運用知識的向導,是協調學生活動的指導員,是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是對學生學習的研究者。進行化學課程改革,教師的觀念轉變是前提。觀念轉變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聯系實際,形成自己頭腦中的觀念。同時,將觀念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真正成為教育實踐者。
2.3 化學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和教學內容
化學教學要通過化學知識、化學技能、認知策略和情感態度等預期學習效果的達成,實現培養學生具備現代公民生存發展所需的相應基本素質的目的。并通過學生有效的學習,培養具有全面素養的現代公民的教育教學目標。同時,化學教師要選擇明確的教學內容。隨著實踐的發展,化學教材中蘊涵的知識量劇增。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向學生傳授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精華,要為學生獲得終身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因此?;瘜W教師應按照培養目標對客觀存在的知識進行選擇,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
3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主要對策
3.1 強化教學反思作用和功能
所謂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反思教學實踐是對教學經驗的反思,是“一種思考經驗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做出理性選擇并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反思性教學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作為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的反思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突出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強化實驗的探究性;加強科學與人文精深的滲透與融合,等等。
通過反思這樣一個環節,使一線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進,很好的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3.2 加強教師可持續發展教育及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
可持續發展教育(簡稱ESD),基本上是價值觀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沙掷m發展教育是培養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教育,是實現可持續戰略的中心支柱,是關注社會、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教育。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教師更新許多觀念,以適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新要求。與此同時,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化時代,隨著知識量的迅速增長,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不斷更新和補充知識,是繼續工作的必要條件。要在中學涌現出更多“學者型”的教師,就必須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連貫性,必須提倡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
3.3 增強教師教科研創新能力
化學教師的能力是化學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由基本能力、化學教學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3部分組成。長期以來,化學教師只是化學課程的執行者而不是開發者;是化學知識的傳播者而不是研究者。因此,學校必須要樹立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思想,做好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只要每位教師都具有爭當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育教學專家的意識,就能全面提高中學化學教師的整體能力和水平??梢?,教育科學研究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的實踐基礎,對于新課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中學化學教學
【論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紹了網絡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撐握,可有效提高中學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學生不必完全依靠課堂,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學,開闊視野。
步入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重要的媒體傳播形式,被稱為第四媒體。在此基礎上網絡多媒體教學也成為教育領域新興的一個重要教育方式,并成為網絡信息時代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網絡多媒體教學不但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素質的提高也有著深遠影響的積極因素。同時在網絡化多媒體課件教學中,不存在“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枷鎖,體現一種后現代課程觀精神。所以運用多媒體開發工具進行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1 中學化學的內容決定了課件開發制作的必要性
中學化學內容的特點具有基礎性、現實性、實踐性、綜合性等,它利用很多圖、畫的形式更形象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述,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撐握,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步認識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課本中穿插了很多的實驗、家庭小實驗及課外實踐等,在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相聯系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與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的關系,逐步使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
網絡多媒體工具例如MacromediaFlashMXProfessional可提供創建和Web內容和應用程序所需要的所有功能。不管是設計動畫還是構建數據驅動的應用程序,Flash都為用戶提供了最佳體驗的工具。Flash是一個創作工具,從簡單的動畫到復雜的交互式Web應用程序都可以創建。通過添加圖片、聲音和視頻,可以使Flash應用程序媒體豐富多彩。
因此,將中學化學內容要求與計算機的形象模擬相結合,Flash可以把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圖、畫、動作等功能形象地體現出來,同時也可以進行課堂模擬實驗,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可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學生可以不必完全依靠課堂,這樣就會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更多自學的機會。
2 課件的設計思想
網絡課件的設計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以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對實際情境的生動性、豐富性提供是有限的,所以有的時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而課件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需要,采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將教學的重點、難點通過多媒體演示系統表現出來,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微觀的知識宏觀化,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些,當堂就能將知識消化,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3 構建網絡平臺
利用lfash開發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與Internet完美結合,建立一個應用更廣泛的網絡課件,先利用DreamweaverMX開發一個主頁的平臺,然后就在各個分頁面引入Flash課件。利用Flash與Dreamweaver結合開發微機原理實驗的網絡課件,可有效進行網絡教學,它具備良好的實用性和網絡適用性,也可以成為指導學生自學的網絡平臺。網絡課件是否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通過教學中的應用來檢驗,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反饋作進一步的修改、完善。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 化學史 人文素質教育 科技倫理道德
論文摘要: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道德,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探索與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1]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諸多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盲從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增強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現狀
我國中學理科教育實踐中,由于學校承擔著巨大的高考升學壓力,教學組織和管理以及學科內容的教學成為理科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由于教學目標的偏頗,中學化學教學很少涉及科學倫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淡化了人文教育。具體地表現在:教學內容上,過分注重邏輯、系統化和網絡化的化學知識結構編排,忽略了學生對社會、生活、就業等化學素質的需要,也嚴重地忽視了化學在技術研究和社會應用方面的道德規范問題;在教學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規范化、劃一化,忽視學生謀求個性解放和創造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斕的化學世界里,但對身邊最基本的與化學有關的生活、社會和自然問題的基本原理卻知之甚少,更不用說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更有甚者道德淪喪,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做出違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舉措來,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案就是一個典型。
二、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意義
學生的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樹人的根本”。[2]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須把育人看作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3]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強調化學科學的育人功能,糾正化學教學中的唯科學化傾向,就是要求化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人性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將學習化學知識與認識社會、解決與社會相關的化學實際問題相結合起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學史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學史中科學家人格魅力的榜樣示范作用,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學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學知識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出的偉大人格魅力去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 講到元素氟時,向學生介紹:由于氟單質的活潑性和毒性極大,因而長期未能分離出來,為了研制它,英國化學家戴維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幾個月,喬治和托馬斯也為研制氟而嚴重中毒,魯耶特和尼克雪為研制氟不幸殉難。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化學家莫瓦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仍堅持不懈,終于在1886年獲得成功。讓學生走進化學家豐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與大師們交流對話,沐浴人性光輝,逐步使學生在挫折前表現出一種頑強的斗志,從而在學習中自覺地去砥礪自己意志。
2.發揮化學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化學史是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人文教育素材,化學家們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不勝枚舉。解放前,我國留美博士侯德榜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的制堿技術封鎖,為發展我國的民族化學工業,毅然放棄在美國的舒適生活,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母親懷抱。經過潛心研究,發明了享譽世界的侯氏制堿法,并公布于世。這是何等的愛國情懷,何等的高尚人格!
(2)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一般認為在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容易結合革命故事和史實進行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在數理化生等理科教學中,同樣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例如:在有機化學“苯”一課中,可向學生介紹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的傳說,說明天才出于勤奮,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從苯的結構簡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發展,又可以啟發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同時再介紹苯的兩種結構都各有優缺點,應該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3)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家之所以可以成為科學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有科學的態度: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勞。鹵族元素氟、氯、溴、碘的發現史,就是一部化學家求真求實的歷史。可以說輕信和主觀使人們喪失及早認識氯真面目的機會,但化學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學中以具體的實例展現化學先驅們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獻身科學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可以豐富學生的科學情感、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3.用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
道德倫理能凈化心靈。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
在學習有機化學時,學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阿斯匹林為題材的練習。我不失時機地引用了發現阿斯匹林的故事進行倫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機化學家霍夫曼的父親因患風濕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對這種藥過敏而無法服用?;舴蚵鼮榱私o父親治病,就潛心研究改進這種藥的方法。后來對這種藥的結構進行修飾,減除了藥的副作用,經過修飾的藥被命名為阿斯匹林。[4]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孝敬父母關心老人的思想內涵,故事雖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這樣的例子在化學史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新課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學是真善美的統一,化學教學過程必定也是道德實踐的過程。利用化學史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但在具體實踐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面向全體學生,由把學生當容器來“灌”轉到把學生當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來“育”。
學習的任務之一,就是把人類知識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儲存在自己的頭腦里,在需要的時候,就能把知識重現和再認出來,為高深的學習打基礎,為生活的使用作準備,正如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而創造不過是運用知識。
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主要決定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首先要能夠記憶。在化學教學中,常有學生反映:元素符號等化學用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識,化學基本理論及其計算、實驗等,太多太難記,記住后也容易忘記。怎樣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呢?筆者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是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驗教學,直觀教學,盡最大努力加深化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印跡的深度,提高記憶效果。其二是掌握學生的遺忘規律,幫助學生與遺忘做斗爭。
一、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記憶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和想象力較之小學生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從老師講授中獲得知識,還愛獨立思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循循善誘,解難答疑,對提高記憶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1、加強實驗教學,以各種奇異的化學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
生動直觀的實驗,對學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如講授“自燃”這一內容時,開始就演示實驗,把白磷溶液滴在濾紙上,一會兒濾紙就自己燃燒起來。這時提出問題,濾紙為什么自行燃燒?這個實驗及這個問題,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這時再引入新課。這樣,學習新知識成了學生的迫切要求,學生聽講有目的,對教材內容自然印象深刻。
2、應用直觀形象教學,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初中化學的概念、理論,涉及到微觀粒子的結構、組成,運動和變化,它與宏觀形象或事實有質的不同,是更為抽象而難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有較深刻的記憶,在教學中,科學地把一些概念、理論形象化,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記憶效果。如講“電解質的電離”時,出示小黑板的圖象,學生對電解質的離解及運動,一目了然,印跡深刻。
3、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結合起來,提高記憶效率。初中化學知識覆蓋面大,內在聯系千絲萬縷,而化學用語和化學量的規定與運用又千差萬別,不少學生由于沒有掌握好已學過的知識,在知識系統中失去了線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識上,表示出記憶效果不佳。要幫助學提高記憶效果,就力求在教學中將新舊知識系統化,使學生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理解并掌握一個完整的概念如:有關溶解度計算的教學。先復習“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給出溶解度的計算公式。進一步強調指出:這一個公式必須具備:一定溫度下,百克溶劑中,溶解達飽和,溶質克數一定,此時溶質克數即溶解度。這樣,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增強了記憶效果,又掌握了計算的方法。
4、分析對比,綜合歸納,簡化記憶。比較是確定現實現象異同的一種思維過程。從比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確定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把這些事物聯合為一組進行概括。在教學中,應用分析對比,綜合歸納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簡化記憶。
如:硝酸的化學性質的教學。要求學生將已學過的有關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跟硝酸的化學性質進行比較。硝酸跟硫酸、鹽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為電離時可以生成氫離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濃硫酸相似而與鹽酸不同,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處于最高價態,容易被還原成低價態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現在不論稀濃,在不同條件時,硝酸都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穩定,極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學性質又和硫酸有不同之處。經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和歸納,簡化了學生的記憶,學生不僅能記住硝酸的特性,還能鞏固對硫酸和鹽酸化學性質的記憶??朔藢W生靠死記硬背來學習化學的弊玻
二、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 記憶的大敵是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作了系統的實驗研究。他的研究結果以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規律,教學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
1、組織有效地復習。(1)及時復習。教師要抓好新課前的復習提問。提問的目的首先是減少學生的遺忘,鞏固學生的記憶,其是對新課掃平道路。學生平時不復習,臨考前“開夜車”和“加班加點”是不符合記憶規律的。(2)分散復習。教學中要利用一切機會抓好平時的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3)注意復習方法。復習要避免機械重復每次復習都應給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2、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由于干擾而產生的臨時遺忘是常見的。如:學生考試時,因為緊張,本來記住的內容,一時怎么也回憶不起來,越急越想不起來,這是一種情緒干擾。為了排除一些干擾,平時要注意給學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臨場指導就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3、經常運用學過的知識、技能,根據對遺忘規律的研究,已經貯存的知識信息、若不反復運用,強化信息的痕跡,將會自動喪失而使得到的知識流失。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地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如有代表性讓學生做些上節、上章以至上冊的習題,增加一定數量的綜合題,可多次刺激,強化記憶,減少遺忘。
一、科學素質的含義與特征分析
目前學術界對“科學素質”尚無公認的確切的定義,但有關科學素質的論述卻有許多??茖W素質(science literacy)一詞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義主要有兩層:一是指有學識, 有學養, 跟學者有關; 二是指能夠閱讀,能夠書寫, 對象是一般的普通大眾。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科學素質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也不斷地發生了變化和得到了發展??茖W與社會、科學與技術、科學與人文等已發展成為科學素質的重要內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國科學教育國家標準提出:科學素質是指個人選擇和決策,參與社會、文化事業和經濟生產活動所需要的對科學概念和過程的認識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類型的能力。同時美國在國家理科“內容標準”中對培養“科學素質”列出了八項內容:統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作為探究的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地球和空間科學; 科學和技術; 個人和社會前途中的科學;科學的歷史和本質。
在我國,人們對科學素質也進行過探究, 但都是把科學素質的內涵概括為幾個范疇,或把科學素質的內涵劃分為幾個方面或幾個構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①三因素說。一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包括三個層面, 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科學方法與思維、科學精神與價值。二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指的是學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學知識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和接受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和人類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質和能力。這種觀點認為科學素質涵蓋科學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科學品質(科學道德、科學情感、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意識、科學習慣) 、科學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注意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表述能力、創新能力) 等三個方面。三是中國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師把科學素質的結構劃分為知識結構、智力結構和非智力結構三個方面來論述。②四因素說。一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至少應包括科學精神和態度、科學知識、對科學過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學思維、方法和技能) 和活動能力等四個方面。二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是現代人的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一個人的科學認知水平、科學認知能力、科學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的綜合體現。三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是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應用科學知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素質。科學素質是由科學知識(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科學方法(自然科學一般方法、學科科學方法、學科學習方法)、科學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 、科學精神( 科學觀、科學品質)構成。③五因素說。一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的內涵是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五大因素構成。二是有人認為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作風等五個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學測量研究與實踐》一書指出:科學素質主要指自然科學素質,是指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 經過教育和實踐發展起來的人們認識自然和應用自然規律的內在品質?;究茖W素質包含科學知識與技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科學方法(自然科學方法、學科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認知能力、科學實踐能力、科學創造能力)、科學觀( 辯證唯物主義觀、科學價值觀、科學自然觀) 、科學品德(科學興趣、科學情感、科學意志、科學態度) 等五個方面。④六因素說。有人認為科學素質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適應人類社會發展所需的基本品質和能力, 諸如科學情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實踐意識、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六個方面。
根據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科學素質內涵的論述,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學生科學素質的時代要求,具體表現在四個維度: 科學探究( 過程、方法與能力) , 科學知識與技能, 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以及綜合對三個領域的理解:科學的三個層次:知識、方法、觀念, 觀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個層次:符號、規范、價值觀, 價值觀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個層次:知識與技巧、方法與態度、感悟與價值,感悟與價值是最高境界。我們認為科學素質是一種視野、是一種方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觀念,它是學生在認識自然和探究自然規律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內在品質和能力??茖W素質主要由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品質五大要素構成。
在科學素質的五個構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它是一個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顧,知識、觀點、能力協同培養,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綜合考慮的系統工程。科學知識和技能是構成和發展科學素質的基礎要素,科學素質的形成必須以科學知識和技能為基礎??茖W方法和科學能力是科學素質的核心要素, 科學方法、科學思想是科學素質的翅膀, 科學品德是科學素質的靈魂??茖W品德嚴重影響著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個科學素質結構中的動力條件; 科學思想是導向; 而智力是科學素質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學素質的發展方向。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通過學生的探究, 能逐漸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學品德, 同時促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思想。
二、中學化學教育中科學素質的基本內容
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培養是以形成科學的觀念、知識、方法和態度,從而形成科學能力為根本目的, 以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科學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基礎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學素質的內涵定義,分別論述化學學科的基本科學素質內容。
1.尊重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 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也是中學化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既能提高學生對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科學觀的形成?;瘜W知識總量大,增長快, 在化學教育中只能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未來及自身發展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作為學生的學習內容。中學化學中的科學素質知識主要有: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實驗知識、有機知識和化學計算知識六大塊知識體系。
其具體體現在:①初中階段要學習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的初步知識,氧氣、氫氣、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識, 酸、堿、鹽的性質及無機物之間的相互反應規律的知識和有關溶液的基本知識; 學會使用化學用語的技能、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和進行基本化學計算; 初步學會學習化學的方法。②高中階段要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物質的量、氧化- 還原反應、化學反應的能量、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電解質溶液和電化學膠體等基本概念和理論; 鹵素、堿金屬、氧、硫、氮、磷、碳、硅、鎂、鐵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識和有機化學知識;進一步學會使用化學用語的技能、化學實驗技能和化學計算技能; 學會學習化學的方法。③對化學學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學與社會、化學科學新進展、化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化學學科知識與生活、自然、生產聯系十分緊密,現行的課標和教材只是為學生提供化學知識的一個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還來自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識點外, 大量使用的是潛在的化學知識點。
2.突出化學學科特征, 教給學生化學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指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中所采取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的主觀手段和重要工具??茖W方法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論。科學的方法教育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瘜W知識的獲得常借助于觀察和實驗方法得到化學概念和理論, 要用到科學的抽象、假設和數學處理的方法, 還有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和類比等邏輯方法。認識論認為, 認識能力中最基本的是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觀察是獲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而思維則是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獲得信息、選擇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這就是要用到科學的方法??茖W方法教育也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化學學習中,從提出問題, 對信息的加工處理, 直到得出科學的結論, 形成化學概念和理論,都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機結合, 都凝聚著創造性思維。類比推理、假說和模型方法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最有效的科學方法。在化學教學中恰當、靈活地運用這些科學方法,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是有益的。